• 文学的历史》(苏)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的历史》【作者】(苏)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页数】528【出版社】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078-4088-9【分类】文字-历史-研究【参考文献】(苏)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学的历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的历史》内容提要:《文学的历史》内容试读第一章文字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文字理论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字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字的用途如何,它使用的手段是什么,它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有声言语同劳动一样是思维形成的条件之一①,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文字的产生比有声言语要晚得多。由于社会的发展,有声言语不再能满足人们交际中已增长了的和复杂化了的需要,这时文字才应运而生。尽管有声言语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但它也有重大缺陷:这就是受空间的限制(言语只在短距离内可以听见)和受时间的限制(言语只在说话时才可以听见)。的确,在发明了扩音器、电话、无线电之后,言语的空间限制已部分消除:发明了录音机之后,言语的时间限制也部分消除了。但是这些传达和记录言语的工具只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制造出来。然而,自远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要求:把言语传达到远处并把它在时间上固定下来。最初,采用各种方式来满足这种要求。为了把信息传达到远处,曾使用烽烟、篝火、击鼓作为信号:为了把信息在时间上固定下来,曾使用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实物,例如土岗表示墓地,篱笆表示所有权,箭头表示方向;而最发达的形式是秘鲁①“首先是劳动,然后是分音节的言语同劳动一起,成了思维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作者引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52年俄文版。根据德文翻译的《自然辩证法》中文本作“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按:德文Srache,俄文译作eHoa3eHae,英文译作articulateeech。一译注)001文字的历史印卡人的结绳,美洲印第安人的珠串(见第三章)。但是一种最方便、最确切的传达和周定信息的画图方式一文字逐渐地广泛传播开来。至于“实物”传达信息的方式,则主要用来当作传达到远距离的信号,很少用于记忆的目的。文字同语言和思维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已经牢固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把语言看作是思维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①列宁在自已的著作②中发展了这一原理。这一原理还受到苏联现代从事思维和语言相互关系问题研究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支持。上述一切,无疑都属于以概念和判断形式进行的抽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不同,感觉-形象思维是以感知和表象形象的形式进行的,在某些情况下,几乎可以不必通过词语形式而实现,尽管现代人的感觉-形象思维也是以存在发达的语言为基础的;例如,回忆看过的戏,如果不同时理解和评价所看到的东西,那么这种回忆就可能是一连串具体的、几乎在词语上没有定型的感觉形象。概念和判断的情况有所不同。“既然我们凭感性知觉马上得不到全部树木的共同特征,那么就需要有一个由我们划分出来的共同特性的特殊的物质承担者。词就是这样的物质载体。尤其是当需要把凭感性不能领会的现实中事物的特性和关系的思想加以固定和具体化的时候,就更加需要有词。”®但是,如果语言是进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必要条件,那么文字则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因为甚至最古老的文字几乎总是表达某些共同的(其中包括抽象的)概念。然而任何一个共同的概念(更不用说抽象概念了)如果没有语言来表达它,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固定下来。但是言语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如果不把言语用书写符号和图形分成要素,例如,分成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那么这种言语是不可能理解的。所以书写符号或图形几乎总是表达某种言语要素的。因此,对文字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它是有声言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这种手段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②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2,277.③高尔基.语言在认识中的作用∥思维和语言:论文集.莫斯科,1957:98.002第一章文字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长久保持,并且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通常这些符号或形象表达某种言语要素一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上述文字定义并不是普遍同意的。L.GeO、M.Cohe②,L.M.季亚康诺夫等专家认为,所谓文字不应该是任何一种借助图形符号或图形来表达言语的方式,只有反映语言形式的表达法才可称之为文字。例如,根据L.M.季亚康诺夫的意见:“真正的文字只产生在这样的场合:言语中的每个词和词与词之间的全部语法关系用图形符号再现出来,从而不仅再现信息的总的意思,而且再现其逐字逐句的内容。”®另外一些作者(例如Rui)走得更远,他们只承认那些不仅反映把信息切分为词和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而且反映言语语音的图形符号体系才是“真正的文字”。文字的这些定义所包含的主要缺点在于它们不符合事实。因为文字的历史发展直到不久以前还在于它愈益确切地再现语言的形式。例如,最原始的“图画”文字只表达言语的内容。代替它的“表意”文字(如苏美尔文字、汉字),除了表达言语的内容以外,还能反映把言语切分成一个个单词和词的句法顺序,并可以表达词的词汇意义,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表现读音。较晚期的音节文字和辅音-音素文字表达言语的语音,虽然并不总是充分地表达。再晚一些的元音-音素文字,能更确切地把言语记录下来④。只有接近现时代的阶段内,几乎不反映语言形式的书写系统(见第一章第2节)才重新有了发展。因此,尽管有上述文字定义,但无论是历史上原始的文字变体还是最晚期的文字变体,都与文字有一段距离。此外还产生一个问题:所有表达信息的方式,用来记录信息的图形符号和图形,虽然反映语言形式不充分,如果它们不归之于文字,那么它们应归于哪种现象的范畴呢?①1.Gel.文字的研究(AStudyofWritig).芝加哥,1952:24-59,191,250.②M.Cohe.文字.巴黎,1953:16.③LM.季亚康诺夫.论文字:D.Diriger的《字母》一书的引言.译自英语.莫斯科,1963:9.④第二章谈到“图画文字”及其他类型文字的特征、定义和比较确切的名称。003文字的历史2上一节提出了一个原理:文字同思维联系的基本类型是“思维一语言一文字”,书写符号或图形,通常表达语言的某种要素。但是在文字和思维之间,书写符号和概念之间,是否可能存在(哪怕在特殊情况下)直接的联系呢?以往所有的论著都认为,文字同思维的直接联系是文字发展的初期阶段“图画文字”阶段和“表意文字”阶段一最突出的特点。许多作者依据“图画”文字不反映语言形式这一事实,认为这种文字表达的不是信息,即不是言语,而是直接反映“思想”或“感知和表象的形象”,即不用词语表现的思维现象。例如,LM.季亚康诺夫把图画文字定义为“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际而记录思想的最早期的方式”①。文字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原理还推而广之用到比较发达的“表意”文字上;这种文字的符号曾被认为是“概念符号”®。对原始文字的这种理解不能认为是正确的,理由如下。原始文字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当时,有声言语、单词是形成和固定概念的唯一手段,是概念的唯一的物质载体。正因为如此,当时只有在借助直观画图表达最简单、最具体的信息的少有情况下,文字同思维的直接联系才有可能。但是即使在这些情况下,信息内容最初通常是通过口述才被了解,并且只有在这以后才用绘画手段把内容固定下来。而表达口述所理解的信息就是表达言语,甚至这样的表达如果不反映语言形式时也如此。不是在文字发展的早期阶段,相反,是在文字发展的晚期,接近于现代的发展①LM季亚康诺夫.图画文字.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33卷.1955:33.后来,LM,季亚康诺夫修改了自已对图画文字的最初看法。他写道:“除了言语表达没有别的方法能表达思想。”因此他认为图画文字不是“表达”思想,而只是“提示”它(见D.Diriger的《字母》一书的引言,第7页)。但是为了“提示”思想,正如为了表达思想一样,同样需要事先在语言上把该思想定形下来。②参阅,如:A.C.契科巴瓦.语言学概论:第一册.莫斯科,1952:175;A.A.列福尔马茨基,语言学概论.莫斯科,1960:291;L.M.季亚康诺夫.D.Diriger的《字母》一书的引言,莫斯科,1963:7.004第一章文字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阶段,文字同思维之间发生直接联系的机会要多得多。语言外思维可能论①的支持者经常引证下面三种似乎证实这一理论的现象:(1)各种不同的科学符号和科技符号系统,他们把这些归之于“语言外的”(BH3IKOBIii)符号系统;(2)某些阅读情况:读者在阅读时几乎不出现词和语音形象或声动形象(即与语言器官动作相联系):(3)先天聋哑人有发达的思维。既然这几种现象不仅同思维对语言的关系的问题相联系,而且也同文字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问题相联系,那么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现象吧。首先,是否可以认为科技符号是“语言外的”符号呢?如果“语言外的”这一术语用于与有声语言所用的不同手段的符号体系,那么科学符号和科技符号可以称为“语言外的”符号。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类型的文字势必看作“语言外的”符号;因为文字与有声言语不同,它经常使用图形符号和图像,不是通过听觉而是通过视觉被接受的。相反,如果称之为“语言外的”符号的不是表示言语的某些要素(整个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而是直接表示思维和概念的符号,那么则应把科学符号看作“语言的”符号。之所以应当把它们看作“语言的”符号,是因为新的科学概念,以及随之而表示这些概念的符号(至少是基本符号,即不是通过基本符号组合方法所获得的符号),如果不是事先表现为词语的形式,那么通常是不会产生,更不会固定下来的。几乎任何一个科学符号或科技符号在语言中都具有与其相应的科学术语⑦。只是这个术语有时代表一个词[例如:~(波形号),∫(积分),√厂(根号),0(无限),∑(和),0(氧)],有时代表整个词组[例如:=(三键),h(布朗克常数)]。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科学上新出现的概念最初是用词语表达或理解,然后才为这一概念选定一个专门符号。但是对上述的一切必须做两点补充说明。第一,科学术语的内容,正如与其相应的符号的内容一样,从来不限于这术语①在苏联现代著作中这一理论反映在《语言学问题》1958年第5期所刊的题为《语言和思维关系问题》的来信汇编中。②参阅T.A.沃利佩尔特的著作《科技书籍排版专用印刷符号》(Ceyua,Hlemuoa2a中cKue3HOKURHa6oaHayuHo-mexHuuecKuxKHt2)该书共收录了科技领域所用的专门符号约80O0个(全苏印刷工业研究所打字稿.莫斯科,1946年)。书中对每一个符号都注明相应的术语。005文字的历史或符号表达的、孤立包含的概念。科学概念最重要的特点是,每个科学概念同该知识领域的其他概念处于复杂而又严格规定的联系之中,同它们一起形成一个反映外部现实世界的联系和规律性的固定体系①。正是因为有这个合乎规律的联系体系,科学概念及表现它们的术语和符号不仅把科学所取得的成果固定下来,而且还是进一步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一般说来,如果科学符号的创制是为了在字形上表达已存在的科学术语,那么到后来随着符号的愈来愈频繁的使用,就在最初的“概念一术语一书写符号”式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并固定第二性的、派生的“概念一书写符号”式的联系。而结果,例如,在进行数学计算或者化学变化时,科学符号通常没有词语的形式和概念,而成为独立的物质载体,体现直接同本身相联系的科学的、概念的内涵。因此,就起源而言,科学符号是“术语书写符号”,即科学术语的书写符号。由于频繁使用这些符号的结果,它们变成为“表意符号”,即直接与概念相联系的符号®。正是因为形成了派生的、第二性的“概念一书写符号”式联系,所以许多现代数学、化学和其他科学的著作几乎可以只由专门的科学符号来表现,而且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而这些著作中语音表达的词语只用来引证来源和出处,或者用作各组公式之间的联系用语。随着科学符号变为概念符号一表意字,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特点。与历史上的表词文字的符号(例如古代汉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不同,科学符号表达的话语远不是经常反映词的句法顺序和把言语分成一个个词的情形。这里具有重大意义的是:所有历史上的表词文字体系是在某一个语言的基础上建立的,通常它们用来表达该语言:相反,科学符号体系具有国际性,它们不与某一个固定的语言相联系。专门符号越来越排挤(至少在精密科学的著作中如此)由语音表达的词语和术语,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基本上是由下述三种原因决定的。第一,在用语音记录言语时,几乎每个符号(字母)都表示单独的音(音素)。所以产生一个完整的词,需要平均使用五六个符号;此外,用这种方式写成①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特点不仅为科学概念所特有,而且也为任何概念所具有。但是科学概念形成复杂而严整的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各部分则由分门别类的、有规律的和精确反映现实的特殊联系而结合在一起。②表词字是词的字形符号,表意字是概念符号(参阅第二章)。006···试读结束···...

    2022-12-04

  • 《小文学魅力悦读系列002 塔罗谜案 消失的魔术师》似水无痕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文学魅力悦读系列002塔罗谜案消失的魔术师》【作者】似水无痕著【丛书名】小文学魅力悦读系列【页数】220【出版社】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3.11【ISBN号】978-7-5498-1876-1【价格】12.10【分类】长篇小说-中国-当代【参考文献】似水无痕著.小文学魅力悦读系列002塔罗谜案消失的魔术师.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3.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小文学魅力悦读系列002塔罗谜案消失的魔术师》内容提要:患有“阶段性失忆症”的天真女孩林安安喜欢塔罗牌,是学校里有名的“塔罗少女”。因为一副古老的塔罗牌,她意外地卷入一宗案件,与刑警之子秦雨阳产生交集。林安安跟踪秦雨阳来到案发现场,意外捡到了一张和案件有关的字条。诡异的是,字条上的“∞”字符号竟然和她新买的塔罗牌上的标志相同。几天后,“∞”字符号出现在学校里,令林安安心生不安。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林安安与秦雨阳联手展开调查,发现整件事与名为“幻影”的魔术团有关。十年前,“幻影”魔术团的台柱子穆子扬在一次表演中离奇消失,生死不明,而“∞”字符号正是他的魔术标志。魔术团的人对这件事讳莫如深,其中是否有隐情?随着调查的深入,魔术团里风波不断,而林安安身边也开始发生一连串奇怪事件,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小文学魅力悦读系列002塔罗谜案消失的魔术师》内容试读001楔子这是一家不大的杂货店,也许只有十几平方米,甚至更小些。虽然是黄昏,可因为唯一的窗户,被天鹅绒的黑色窗帘遮了起来,唯有缝隙中一缕夕阳洒进来,晕染出昏暗的光线,隐约映照出屋内的情形。屋子里横七竖八摆着齐腰的柜子,上面放著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大到青瓷花瓶,小到一个一眼扫过几乎就能忽略的玻璃弹珠,可以说是无奇不有,杂乱而又怪异地组合到一起。好像随意走过,就会随时碰落一地。角落的一个柜子前,立着一道娇小的身影,借着仅有的光亮,可以看清她年轻明媚的脸庞,身着深蓝色校服裙,乌黑的长发在脑后束起,只是紧蹙的眉心间略显得有些迟疑。林安安已经记不清第多少次拾起手腕看了看表,自己在这里站了快半个小时,可仍没有下定决心。她又掂了掂手中的小口袋,到底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那是一副略显旧的塔罗牌,林安安本身很喜欢塔罗牌,也精通占卜是没错,可她并不缺塔罗牌,而且这个月的零用钱也频临超支,不能毫无节制地乱用钱。但说不上为什么,这副甚至连包装都没有的塔罗牌,就是有股莫名的吸引力,仿佛一块兹石,让林安安割舍不下。她下意识地把玩着手里的塔罗牌继续做思想斗争,忽然牌从她手里滑了下去,救落了一地。林安安有些心虚,环视四周,确认没人发现之后,忙蹲下身捡起牌来。基地,她手上的002塔罗迷案:消失的魔术师动作停了下来,被她握在手中的,是一张“魔术师”的牌面,这张牌,在所有牌里,似乎更显陈旧,像是被人反复抚摸过,连上面的颜色都有些暗淡。这牌面上的人物,虽然也是手拿权杖的姿势,却好像不同于平常的塔罗牌里那身坡红袍的形象,更趋近于真人。她的视线落在牌的右下角,在不起眼的位置上,有个首尾相接的小蛇,呈躺倒的“8”字符号,像是手给上去的。林安安心里一动,脑子里莫名地有些纷乱的影像闪过。这符号代表什么?为什么记帆里有些异样的感觉?想要买下这副牌的念头最终占据了上风,林安安摸了摸口袋里的钱包,在心里为即将离她而去的钞票默哀几秒钟之后,她收拾好地上的塔罗牌,紧握在手,露出决绝的神情。可奇怪的是,她在店里转了一圈之后,并没发现卖货人,只在门口有个空盒子,上面插着一张字条:交款请自觉留在此处,每件物品十元。林安安不禁感到奇怪,难道这里面所有东西,不论大小都是十块钱?这明显不合理,再加上没有人监督,老板还想不想赚钱?尽管如此想着,林安安还是从钱包里掏出一张十元纸票,放在了盒子里。世上总是存在着许多千奇百怪的人,她也不可能一一理解。交完钱,林安安拉开门走出杂货店。外面本来不算很明亮的余晖,在适应了屋内昏暗的林安安看来,竟有点儿晃眼。她拾起手放在额头上遮挡了一下,背好书包快步注家走去。今天回家晚了些,爸妈又该着急了吧。003@公克转学的年6象0第章y塔罗谜案:消失的魔术师转学的少年005g9章了校园里的名人。这一切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林安安又翻动起小猪记事本,上面记录了开始占卜零失误的日子,写着自己在杂货店买了一副新的塔罗牌。她的目光顺势扫过地上的塔罗牌,莫非就是这副?她习惯性地拿出塔罗牌,开始作每天的例行运势占卜。开牌的结果显示是逆位的战车,解释为争论失败,发生纠纷,顽固的男子或者不良少年。她微微皱了皱眉,这可不是个好预兆。“安安,你起来没有?再磨蹭就迟到了!”房门外再次传来林妈妈的催促声,林安安不敢再耽搁,赶忙收拾好塔罗牌,扔进书包,换上校服扎好发辫,出了房间。林安安风一样卷到客厅,桌子上摆着香喷喷的早餐,林爸爸正坐在椅子上看报纸,“安安,吃早饭—”“不吃了,我要晚了,老爸拜拜。”林安安随手抄起盘子里的一片面包,叼在嘴里换鞋出了门。“安安,早饭一”系着围裙的林妈妈从厨房走出来时,只来得及看到一个风风火火的背影,和回荡在屋子里的关门声。她不由得摇了摇头:“这孩子,早点儿起床不就行了一”“算了,只要安安高兴就好。”“都是你把她惯的。”林妈妈瞪了丈夫一眼。“因为那毛病,这孩子过得有多不容易你也不是不知道,还好她天性乐观,她是我们最重要的宝贝。”林妈妈与丈夫对望,语气也变得温柔起来:“嗯,希望她能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006塔罗迷案:消失的魔术师而父母的对话,正在向着学校一路小跑的林安安自然听不到,她嚼着最后一口面包,努力在校门关闭前冲进学校。她跑得一张脸红彤彤的,发尾随着她的步伐起伏,划出活力洋溢的弧度。在一个转弯,另一道身影突然直线冲了出来,林安安刹车不及,两个人撞在了一起。林安安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就连刚才单肩背在肩膀上的书包,也掉落在地。最让人不平衡的是,对方却安然无恙,气定神闲地停了下来,居高临下地看着狼狈的林安安。林安安按住裙子,仰头望去。清早的阳光下,身材修长,面容清秀的少年昂然而立,阳光将他的发丝染上一层淡淡的栗色,飞扬的眉眼,薄而坚毅的唇,与眼底深邃的墨色相映成辉。“林安安?”少年开口,“那个占卜少女,对不对?”林安安眨眨眼,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秦雨阳?”很奇怪的是,她虽然因为阶段性失忆会忘事,但人却不会忘记。她顾不上起身,以书包做掩护,悄悄掏出记事本,翻看着记录。上面写着:秦雨阳,本学期的转学生,性格随和听话的优等生。会在初三这个时候转进来,肯定有着特殊原因。林安安还在思索着,头顶再次传来秦雨阳冷漠的声音:“撞傻了?虽然本来就不太聪明,否则也不会天天沉浸在那些怪力乱神的占卜中,但如果脑子变得更不好,可别赖着我负责。”林安安要不是还拿着记事本,几乎要伸手去托要掉下来的···试读结束···...

    2022-11-30 谜案馆互动阅读 迷案 谜案

  • 《中英文学交流系年 上》葛桂录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英文学交流系年上》【作者】葛桂录著【页数】610【出版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701-0253-2【价格】180.00(上、下卷)【分类】文学-文化交流-文化史-中国、英国【参考文献】葛桂录著.中英文学交流系年上.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英文学交流系年上》内容提要: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英文学关系史料学研究”(项目编号:10BWW008)的成果,该丛书清晰地勾画出中英文学交流的历程足迹,使学术研究立足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语境。本选题注重古代及近现代原典性文献的搜……《中英文学交流系年上》内容试读1218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西征,欧洲诸国极为震撼本年,因蒙古商队在中亚细亚的花刺子模(Khorezm)国境被杀掠,成吉思汗决心西征。他先于本年派兵灭掉西辽,又于1219年秋亲自率军征讨花刺子模。①蒙古大军兵分数路,在东、西方同时作战,其战线几乎从印度河(Idu)一直延伸到第聂伯河(Dieer)。②欧洲诸国受到极大震动。因为在13世纪,以城堡为中心的欧洲正把基督教世界的边界向前推进,并与伊斯兰教为敌。在此阶段,伊斯兰教仍然是基督教欧洲畏惧的唯一敌人。蒙古人的突然出现,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③用一位外国史学家的话来说:“由于我们的罪恶,我们不知道的部落来到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一也不知道他们的语言是什么,他们是什么种族,他们信仰的宗教是什么一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是什么人,知道他们是从哪里跑出来的。”“鞑靼人从第聂伯河折回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再一次躲藏在哪里。由于我们的罪恶,上帝知道,他是从哪里把他们接来惩罚我们的。”①欧洲对蒙古大军的恐惧心态可见一斑,这影响到后来包括英国作家在内的欧洲人对东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造。①参见邱树森:《元朝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8一79页。②参见邱树森:《元朝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1页。③这是后来构成19世纪未20世纪初席卷西方的“黄祸”论的历史起因之一。1905年3月30日出版的《东方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就说:“白人所谓黄祸之说,不知其起于何时。说者谓成吉思汗以铁骑蹂躏欧洲,西欧妇孺亦尝震惊于黄人之大创,而黄祸之说以起。”这进而成为部分英国作家塑造中国形象的一个历史背景。他们用“蒙古游牧部落”(horde)贬称中国泛滥成灾的人群。该词最早出现于欧洲语言,指中亚腹地汹涌而出的野蛮人,他们是些半人半兽的怪物,不知所来,也不知所向,所到之处,无不令人惊恐。④TheChroicleofNovgorod,.CamdeSociety,1914,.64,66.16世纪有不少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旅行家都口气肯定地说,他们亲眼看见那些可恶的魔鬼“长得像人,但模样可怕”,从亚洲扑来,势如潮涌。这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基督教国家将被鞑靼的“魔鬼”侵占这个恐怖神话的记忆。在此,“Tatar”(鞑靼)与“Tartare”(地狱)同义。1中英文学交流系年上卷1238年(宋理宗嘉熙二年)》©英王第一次听说东方中国本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叙利亚人向英格兰国王建议: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结成大同盟,以反对文明的共同敌人一来自东方的蒙古人。于是,英王第一次听说东方中国。1236年至1237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和速不台指挥蒙古大军主力继续向西进攻,西人再一次大惊。据英国人记载,1237年12月,“鞑靼人派遣使节一一个女巫,两个男人陪着她到梁赞城(Riaz)”,他们要求当地公爵们献出“男子、公爵、马匹等所有财物的十分之一一切财物的十分之一”。当遭到拒绝后,蒙古人就开始逐个包围并摧毁城市,屠杀居民。欧洲北部的一些地方成了一片“屠宰场”。这个危险的消息,是叙利亚人派出的使节传到欧洲去的:但是,叙利亚人没有得到什么同情。西欧人尚不知道他们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敌人,因此显得过于乐观。当时,英国温切斯特大主教曾经在与英国国王亨利三世(HeryⅢ)交谈时如此乐观地说道:“让这些狗互相摧毁,等到他们完全消灭时,那时我们将会看到,全球性的基督教将在他们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在全世界,将只有一种教会,一个基督。”①1247年(宋理宗淳祐七年)⊙教皇英诺森四世再派使臣出使中国英法国王支持教皇再派使臣出使中国,蒙古定宗贵由派遣使节回访。ChroicaMaiora,N,.112,119.2两年前,蒙古定宗给教皇及英法国王两封复信,要求他们到东方服役,吓坏了教皇和英法国王。在英法国王的要求与支持下,教皇英诺森四世于本年再派使臣出使中国。访问的目的地是驻扎在小亚细亚边界的中国蒙古军队的营地,目的是请求他们停止对基督教国家的进攻和停止反对基督教世界的战争。在使臣返回欧洲时,定宗派出两名使节回访欧洲,其中一个是基督教徒。1253年(宋理宗宝祐元年)⊙英王劝教皇再派使臣赴华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劝教皇再派使臣赴华。当欧洲诸国国王没有对蒙古有众多基督徒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时,唯有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EdwardI)劝教皇再派使臣出使中国,以便利用中国的基督教徒搞好与蒙古的关系,避免再出现三十年前的蒙古西征事件。于是,教皇派出圣方济各(SaFraceco,1182一1226)会修士威廉·卢布鲁克(WilliamofRuruk)出使中国。1255年(宋理宗宝祐三年)©《卢布鲁克东游记》编写完成本年,卢布鲁克返回欧洲后,根据在中国的见闻编写了《卢布鲁克东游记》(ItierariumFratriWillielmideRuruquideOrdieFratrumMiorum,Galli,.Aogratia1.253adarteOrietale)。作者除了记述旅途见闻以外,还把一部分篇幅放在蒙元帝国疆域内其他民族的习俗和宗教的收集上,其中3中英文1学交流系年上卷也包括契丹(中国北部)①的信息。大约同年,“不可思议的博士”罗杰·培根(RogerBaco,1214一1294)⑧同其于巴黎相会,两人对东方的风物进行了详细的交谈。威廉修士提供的信息确证了蒙古人并非来自地狱的撒旦使者,更可喜的是蒙古大汗容忍基督教的传播,这无疑让他大感宽心。1266年(宋度宗咸淳二年)⊙英人著述首次提及中国和中国人本年,应教皇克莱芒四世(PoeCléetIV,1200一1268)之请,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用中世纪拉丁文撰写了《大著作》(TheOuMaju),③并于次年寄给克莱芒四世。《大著作》分为七大部分:获得智慧与真知的障碍,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圣经》语言,数学,光学,实验科学,道德哲学与伦理学。在第四部分“数学”中,罗杰·培根引用了法国人威廉·卢布鲁克与他在巴黎谈及的东方见闻。罗杰·培根在书中指出:“在蒙古、西藏的更远处便是哲学家们称之为赛里斯国(Sere)的大契丹国(GreatCathay)。它在极西之地,印度北方与它接壤,两国之间由大海与群山分隔开来。”④这里的赛里斯国与大①“契丹”一词是指古代发源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源于鲜卑宇文部。五代宋初(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建国,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攻灭后晋,改国号为“辽”。辽统治中国北方区域长达200余年,1125年为金国所灭。其后,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率部西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史称“西辽”,西辽曾一度扩张到中亚。随之,“契丹”之名作为中国北部的称谓始为西方所知。②罗杰·培根,出生于英国索默塞特郡的依尔切斯特,曾在圣方济各会修道院当过僧侣。大约在1230年,他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来到欧洲的学术中心巴黎大学留学。1250年,36岁的培根从巴黎回到英国,被牛津大学请去任教,讲授数学、物理学和外语等课程。他学识渊博,通晓多种文字,在数学、力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音乐、医药、文法和逻辑等多方面都有研究。参见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编著:《炼金术神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64页。③1267年,罗杰·培根又撰写了《小著作》(TheOuMiu),为TheOuMajut的摘要或总结,以及《第三著作》(TheOuTertium),为TheOuMaju.与TheOuMiu的简介。④英文原文为:BeyodtheeiGreatCathay,whichicalledSereythehilooher.Itiitheextremeeat,totheorthwithreecttoIdia,dividedfromityaarmoftheeaadymoutai.SeeBurke,RoertBelleed.TheOumajuofRogerBacoVol.I.Britol:ThoemmePre,2000,.387.契丹国就是中国。罗杰·培根在书中提到这个大契丹国出产制造大量的丝绸衣物(Sericgarmet),还出口到其他地方;契丹人在每个行业都做得十分优秀,其中有些好医生能够通过脉搏与其他症状进行诊断;他们使用纸币(cardofmulerryark,直译为“桑树皮制成的纸片”);等等。①罗杰·培根还介绍了生活在中国的聂思脱里派教徒(Netoria),不过他称之为不完美的基督教徒(imerfectChritia),认为他们知识浅薄(catykowledge)、道德败坏(evilmoral),他们虽然教授鞑靼贵族的子女福音与基督信仰,却受对方鄙视。®以上这些介绍都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比较可信。罗杰·培根也有一些怪异的记述,如:大契丹国的悬崖峭壁上居住着一些类人生物,身高不到一腕尺(cuit)③,全身覆盖着毛发,不能屈膝而只能跳着走,不能说话等。④罗杰·培根在《大著作》中的这些记载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到中国与中国人的英人著述,在中英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中英外交第一次接触本年,出生在北京的景教教士拉班·扫马(RaaSauma,12251294)奉伊儿汗国阿鲁浑汗(Arghu,1258一1291)之命率团出使欧洲,以寻找同盟者共同对付阿拉伯势力。扫马等人首先抵达君士坦丁堡,会见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AdroikoIⅡ,1259DSeeBurke,RoertBelleed.TheOumajuofRogerBacoVol.I.Britol:ThoemmePre,2000,.3872SeeBurke,RoertBelleed.TheOumajuofRogerBacoVol.I.Britol:ThoemmePre,2000,.388.③cuit源于拉丁文cuitu(“肘部”),故又可译为“肘”。腕尺是古埃及最重要的长度单位,指从肘至中指尖的长度,约合20.62英寸;还有一种腕尺,只有17.72英寸长。4SeeBurke,RoertBelleed.TheOumajuofRogerBacoVol.I.Britol:ThoemmePre,2000,.387.5「中英「文学交流|系「年1上卷1332)。①其后,扫马等人继续西行,于6月23日抵达那不勒斯,再由那不勒斯走陆路前往罗马。⑦因罗马教皇何诺四世(PoeHooriuIV,l2101287)去世,扫马等人只得继续北上,途经托斯卡那和热那亚,③终于在本年初秋到达巴黎,并在那里会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PhilieleBl,1268一1314),而后者表示愿意派军与伊尔汗国合作夺取耶路撒冷。④10月,扫马等人又在当时处于英格兰控制下的法国南部城市加斯科尼(Gacoy,即今波尔多[Bordeaux])会见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Edward1,1239一1307)。⑤本年12月,扫马等人回到热那亚过冬。⑥翌年2月20日,罗马教廷选出新任教皇尼古拉四世(PoeNicholaIV),后者马上召见扫马等人,双方大约在1288年3月上旬见面。⑦1288年复活节后,扫马等人开始启程东返,于同年9月回到伊儿汗国。返回伊儿汗国之后,扫马曾用波斯文撰写游记,记载他出使欧洲的经历,但原稿已佚。不过,有一位佚名作者用叙利亚文撰写过《大总管雅巴拉哈三世及拉班·扫马传》一书,其中摘译了扫马游记的部分内容。该书于1887年被后人发现,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这使得扫马的欧亚历程为世人所知。⑧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扫马等人于1287年10月在法国加斯科尼与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会面应当就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第一次外交接触,意义重大。①参见周宁著/编注:《契丹传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48页。②参见周宁著/编注:《契丹传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48页。另见[英]阿·克·穆尔著《150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5页。③参见[英]阿·克·穆尔:《150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5页。④参见周宁著/编注:《契丹传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53一54页。⑤参见周宁著/编注:《契丹传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55页。另见[英]阿·克·穆尔著《150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7页。⑥参见周宁著/编注:《契丹传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56页。另见[英]阿·克·穆尔著《150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8页。⑦参见周宁著/编注:《契丹传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48页。另见[英]阿·克·穆尔著《150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5页。⑧参见周宁著/编注:《契丹传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59页。6···试读结束···...

    2022-11-19 历史 epub 历史研究epub

  • “发疯文学”爆红?当心别被割了韭菜

    近日,双11预售开启,部分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催促发货快“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为“疯狂文学”。“疯狂文学”是指极度夸张、杂乱无章、情绪激动的句型。随着《疯狂文学》的火爆,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借助网络平台,推出了“疯狂文学贴”、“疯狂文学手机壳”、“疯狂文学”等满足部分群体需求的周边产品。“文学T恤”和“疯狂文学表情包”也卖得很好。(10月30日极木新闻)近日,随着“双11”预售开启,“疯狂文学”火爆网络。特别是与“疯狂文学”相关的商品也在网上销售。不过,《疯狂文学》的出现,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反思。有人认为,这种宣泄式的语言,毕竟更具娱乐性,还可能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在笔者看来,把这种语无伦次的俗语称为“疯狂文学”,也是一种文学消费。尤其是这种“疯狂文学”,与公共道德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即使成为商品,也是“问题商品”。从缓解压力的角度来看,追求“疯狂文学”及其产品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缓解压力方式。当人们谈论压力时,他们通常指的是心理压力。因为生活各方面的包袱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我们无法逃避,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给自己减压和减压。对“疯狂文学”及其商品的追求,表面上是为了缓解压力,但实质上是为了逃避现实和压力。尤其是一旦沉迷于“疯狂文学”及其商品,很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在社会认知等方面误入歧途。从社会文明的角度看,无论是“疯狂文学”、“疯狂文学”商品,还是“疯狂文学”表情包,无一不损害现代文明,违背道德精神。追求“疯狂文学”及其产品,不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素质培训;对社会而言,它污染了公共环境,违背了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不可否认,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我们需要对网络文字更加宽容,尊重这些能够让人表达情感的文字。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美语的文明表达。也就是说,《疯狂文学》只是年轻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疯狂文学》产品只是掏空消费者钱包的商业手段,你不必过分。其实,正确的减压方式有很多,比如找身边的亲朋好友交流、交流、启蒙,和朋友一起喝茶,出去旅游,用音乐、书画、运动健身来合理科学地进行减压。减轻压力并提高抵抗力。压力的能力可以带来更快乐的生活。这种替代方式非但没有追逐“疯狂文学”及其商品,反而非但没有帮助减轻压力,反而成为“疯狂文学”倾倒语言垃圾的“垃圾桶”。...

    2022-10-31 2021运动学考试真题 关于2021运动

  • 择言老师《文学功底课》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泽言老师讲授的《文学基础课》文件目录包《西游记》关键情节.df常用反义词和同义词.df古诗词题型及答题式(初中高中专用).df春雨资讯.df风景描述.df主办比赛写作材料.df必须背单词表(然后背这个).df用英文回答.df名校入学试题(英文).df说明文字答案公式(通用).df时间材料说明.df中考必读经典(无需看两遍).df《诗歌大会》写作材料.df童年开始+结束Collectio.dfArgumetativeEayAwerformula(geeral).df形容妈妈长相的好词好句好段落.df名句节选.df小学必备语录.df关于植物的写作材料.df必看.txt小学必记古诗词(竖背).df读者资料(下).df关键文学常识(要记住的多项选择题).df《水浒传》主要情节.df好词好句好段落的风景构图.df小学文学知识.df高中汉语重要文化知识总结.df古诗词散文一定要熟记.df阅读教材.df描述性作文答案公式(仅适用于初中和高中).df读者作文材料(第1部分).df必须背单词表(先背这个).df名校入学试题(中文).df名校入学试题(数学).df经典杂志前言.df数学答案(1).df古汉语功能词(一天背两句).df三年级精英学校考试.df中国四大名著基础知识一览.df四大名著列表.df四大名著速读总结.df中考汉语基础知识(7-9年级).df12个小学必备主题,优美的单词和短语.df作文中常用的15种比较句.df16种动物外貌描述大全.df19种名著.df47通用字符.df50道高中习语题(附答案).df51段满分作文结尾合集.df高考真字练习题120题.df文言文120实词释义.df300高考成语解说.df1--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exclamatioaditerrogativeetece.m42--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BaicLiteracyadQuietWord.m43--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AthroomorhicSetece.m44--第一单元:aicliteracy_aicliteracy-metahor.m45--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ExaggeratedSetece.m46--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MitatigSetece.m47--第一单元:基础识字_基础识字相关词.m48--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Diode.m49--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AreviatedSetece.m410--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Exaio.m411--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DouleNegativeSetece.m412--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IdirectNarrative.m413--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ModificatioofErroretece(1).m414--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ModificatioofIllegiouSetece(2).m415--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ModificatioofBadSetece(3).m416--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ModificatioofIllegiouSetece(4).m417--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ModificatioofIllegiouSetece(5).m418--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WordUdertadig.m419--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SeteceSortig.m420--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OralCommuicatio.m421--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Puctuatio(1).m422--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Puctuatio(2).m423--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Puctuatio(3).m424--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Puctuatio(4).m425--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Puctuatio(5).m426--Uit1:BaicLiteracy_BaicLiteracy-Puctuatio(6).m427--单元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一).m428--单元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二).m429--单元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三).m430--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4).m431--单元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5).m432--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6).m433--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7).m434--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8).m435--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9).m436--单元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10).m437--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11).m438--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12).m439--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十三).m440--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14).m441--单元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15).m442--单元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16).m443--Uit1:基础识字_看图写字(17).m444--Uit1:BaicLiteracy_看图写字(18).m445--Uit1:BaicLiteracy_看图写字(19).m446--Uit1:BaicLiteracy_看图写字(20).m447--Uit2:ReadigLiteracy_Level1Readig-SyoymadAoym.m448--Uit2:ReadigLiteracy_Level1Readig-WriteWordatheyAre.m449--Uit2:ReadigLiteracy_Level1Readig-FidigtheaweritheorigialText.m450--单元二: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如何阅读一篇文章.m451--Uit2:阅读素养_阅读素养-文章主要内容总结.m452--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ComiigIdeaofWritig.m453--第二单元: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修辞器.m454--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EvirometalDecritio.m455--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Exlaigthemeaigofword(1-6).m456--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Themeaigofword(7-9).m457--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Themeaigofword(10-12).m458--第二单元: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表达技巧.m459--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SeteceAreciatio.m460--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SeteceMeaig.m461--第二单元: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题目的意义和作用.m462--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ArticleClue.m463--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CharacterAalyi.m464--第二单元: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情节角色.m465--第二单元: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叙述顺序.m466--第二单元: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段函数.m467--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CetralTheme.m468--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ExlaatoryText-ExlaatioOject.m469--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ExlaatoryText-CharacteriticofExlaatoryOject.m470--Uit2:阅读素养_阅读素养-说明文-解释法(一).m471--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ExlaatoryText-ExlaatioMethod(2).m472--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ExlaatoryText-CaaWordBeDelete.m473--第二单元: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argumetativeeay-argumet.m474--第二单元:阅读识字_阅读识字-argumetativeeay-argumet.m475--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ArgumetPaer-Argumet.m476--Uit2:ReadigLiteracy_ReadigLiteracy-ArgumetPaer-ArgumetIdea.m4...

    2022-12-21 看图写字的图片 看图写字一年级象形字图片

  • 《安宁老师必修日语课》巧用中文学日语,20节课带你零基础入门日语

    资源介绍:资源大小:2.77GB,20节视频课程,总时长超过800分钟告别死记硬背,学日语就像学母语一样简单安宁老师:介绍日语基础的视频课程日本新思维创始人,京都大学安宁博士熟练使用中日文,20节课带你零基础日语本课程采用安宁老师独创的日语单词记忆法(心理学+汉语技能)带你从零开始学日语,教你轻松记忆日语单词,理解语法结构,掌握日语初级语法(N5-N4)。这是一门入门的日语视频课程,可以帮助您高效地记忆单词,为您打开通往日语世界的大门。作为日语教育专家和博士学位。来自京都大学的安宁先生从事日语教学近30年。本次“日语零基础入门训练营”课程采用安宁老师开创的“日语新思维”,教您利用母语学习日语。安宁女士也希望借此机会,将她发现的日语的魅力介绍给更多的人教学大纲第1课——汉字变帮手,从此不用背假名(あ行、か行).m4第2课——汉字变帮手,从此不用背假名(さ行た行).m4第3课——汉字成为帮手,从此不用背假名(な行和は行).m4第4课——汉字成为帮手,不用背假名(ま行や行ら行わ行).m4第5课——汉字成为帮手,假名从此不再背(弯、浊、重音、重音).m4第6课——汉字变帮手,不用背假名(方言,长).m4第7课-将中文音译成日文,不用担心记单词.m4第8课-善用假名和拼音,单词书变废纸.m4第9课-将汉字拆分成日文,单词记忆有妙招.m4第10课——学手的三种搭配,瞬间铲除语法,年轻人的技能学习神器.m4第11课-中文句子助阵,日文框架即刻贴合年轻人技能学习神器.m4第12课-只有三个谓词时态,几个假名帮助它.m4第13课——熟练使用汉语拼音和汉字,助词瞬间变得轻松(一).m4第14课-熟练使用汉语拼音和汉字,助词瞬间变得轻松(二).m4第15课-善用汉语拼音和汉字,助词瞬间变得轻松(三).m4第16课——汉语动词真厉害,一个生成两个日语.m4第17课——汉语加拟声词,学习愿望和比喻.m4第18课-使用中文假名轻松阅读日语句子.m4第19课-关键词汇助手,轻松看懂日剧.m4第20课——中日一家,拎着包,自由行.m4日语...

    2023-02-09 日语汉字在线查询 日语汉字读音

  • 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董金凤主编;陈俊香,付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作者】董金凤主编;陈俊香,付卉副主编【页数】239【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3【ISBN号】978-7-307-15261-8【价格】30.00【分类】文学欣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艺术-鉴赏【参考文献】董金凤主编;陈俊香,付卉副主编.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内容提要:本书打破以往文学欣赏与艺术欣赏各自独立的编写体例,从提高使用者的综合素养出发,将二者合而为一,形成不同于其他有关教材的风格。一是将众多门类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欣赏内容高度整合在一起,构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体例,解决了以往教材分散多本的难题,在一本教材中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视阈、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二是本教材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将欣赏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欣赏模块,……《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内容试读模块一认识欣赏【欣赏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知识导入】◆文学的内涵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运用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文学又称为“语言艺术”,它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理解文学的内涵应把握以下要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们一有了语言就开始讲故事,一有了文字就开始把故事记录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学作品的诞生。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容无不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花木兰、江姐等形象也都是由一个个生活中的原型提炼而成的。◇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文学作品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产物,是经过了人的大脑工作后的成品。◇文学以语言为工具文学所使用的工具是语言,这一点区别于以人体动作表现的舞蹈、以色彩表现的绘画以及以旋律表现的音乐等其他艺术。◇文学具有美的性质从古至今,文学都具有文采学识的内涵,因此,不具备文采的作品,还无法被人们认同为文学,只有那些有趣、有意义、行文优美的作品,或者说具有美的性质的作品才可称为文学。◆艺术的内涵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解释不尽相同,目前比较通行的解释有两种:广义的解释是把含有技术与思想的活动及其制作都称为艺术:狭义的解释把凡是含有审美价值的活动及其活动的产物,而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及其情感,并能同接触者产生共鸣的都称为艺术。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源于社会生活。O形象是艺术特有的反映生活的形式。。艺术具有美的性质。1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欣赏的内涵欣赏是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欣赏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文学与艺术欣赏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获得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从中既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得到思想、认识、情操、修养方面的教益的综合心理活动。◇文学和艺术欣赏活动与欣赏者的想象关联文学和艺术欣赏的前提是文学艺术作品,欣赏者以作家、艺术家已经创造好的艺术形象为欣赏对象,在接触作品时,利用自己的审美感官把作品的形象体系创造性地呈现出来。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会在作品提供的背景下充分地驰骋想象。欣赏者作为有意识、有意志的主体,总是能动地、积极地突破作品的制约和局限,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独特的想象。艺术作品的主体和形成主体的各局部都在欣赏者的感知中被选择和衡量,有的空白部分被加以补充和丰富。不仅如此,欣赏者还可以改变、再构建作品原有的艺术形象。◇文学和艺术欣赏活动与欣赏者的个性关联这一特征正是艺术想象性的必然结果。欣赏的过程是我们感知形象、想象形象、再造形象的结果,每个审美欣赏者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对同一个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亚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和艺术欣赏活动与欣赏者的爱好关联由于欣赏者的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和审美经验不同,必然在欣赏中表现出爱好上的差异。有的人喜爱优美,而有的人喜爱壮美:有的人喜欢李白,而有的人喜欢杜甫。人们根本无法统一,也不需要强求一律。同是一幅名画,有人喜欢,有人就不一定喜欢,创作者没有被传统所束缚,欣赏者就更是表现出欣赏的多种取向。【欣赏引导】◆掌握文学与艺术欣赏的规律◇直觉欣赏直觉是直接得到的感觉,是不经过逻辑推理而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文学和艺术欣赏的最初层次,是没有任何偏见以及经验的一种解读,也不会存在人为的阻碍,让欣赏者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形象气度。◇感性欣赏在直觉的基础上,借助想象与联想,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丰富它,充实它,加深对它的理解。◇专业欣赏专业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理性地认识,只有通过理性认识才能深入作品的本质,才能掌握艺术形象的精髓。专业欣赏必须发挥历史反思的作用,才能从审美的层次上把握住每一个作品。2模块一认识欣赏◆理解文学与艺术欣赏的专业术语◇艺术语言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拥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是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文学和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通过个别的、偶然的事物,深刻地揭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必然及其某种特定内涵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创造活动获得极大成功的旗帜,也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重要标志。◇艺术意境艺术意境是文学和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感、理想、意趣与富于形象性的生活图景交融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即优秀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或艺术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风格包括艺术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的形成等方面。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发现,是艺术家创作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文学、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增强文学与艺术欣赏的水平◇在实践中提高欣赏能力要提高欣赏能力,就得多读、多看、多听、多研究,最好参与实践,即体验和创作。多读、多看、多听、多研究,就能使我们有比较,有比较就有鉴别。欣赏能力和感觉敏锐性,都是通过反复的经验而形成的。◇注意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点每个创作者都有他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这种独特的东西会体现在艺术创作之中。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个性,可以说就谈不上美。在欣赏时,就是要发现这个艺术家在作品中的独创,发现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特点。◇要对欣赏的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艺术的美在于它的整体,因为艺术的美往往是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上。现实当中,许多3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分散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名作欣赏】《李大钊》雕像(钱绍武)◆钱绍武的《李大钊》雕像欣赏雕像《李大钊》把李大钊烈士坚定的性格以及“铁肩担道义,妙手铸文章”的正义表现了出来。雕像肩部非常宽平,头部正直,看上去有一种坚定的感觉。正如创作者本人所讲,形象如同天安门形象,城楼在中间,两边建筑向东西舒展开,给人一种非常坚定的印象。《向日葵》油画(凡·高)◆凡·高的《向日葵》油画欣赏这幅名为《向日葵》的油画是荷兰画家凡·高在1888年8月创作于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画面上大片黄色构成的向日葵似熊熊燃烧的火焰,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粗厚有力的笔触和单纯强烈的色彩又让每个观看过它的人震惊于凡·高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带动观者也具有了满怀炽热的激情,仿佛随着画家4模块一认识欣赏笔触的旋转融入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且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自我感悟】◆佳作自我欣赏“慢慢走,欣赏啊!”一人生的艺术化①朱光潜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由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他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相互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狭窄。一般人的错误在把他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种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精神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①选自丁帆、朱晓进等主编:《新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368页。5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腊底①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腊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较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于另一个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的创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枯渴,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奇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枯渴。“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荪②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器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欢喜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有几分是拿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们的“人格”①苏格腊底:又译作苏格拉底②柏格荪:又译作柏格森,法国哲学家。6···试读结束···...

    2022-10-12

  • 文学欣赏》金振邦,胡蜀鸰,刘玉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作者】金振邦,胡蜀鸰,刘玉峰主编【丛书名】“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页数】228【出版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ISBN号】978-7-5602-9735-4【价格】33.00【分类】文学欣赏-职业教育-教材-文学欣赏【参考文献】金振邦,胡蜀鸰,刘玉峰主编.文学欣赏.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诗词欣赏、散文欣赏、小说欣赏、戏剧欣赏和网络文学欣赏五章,每章附有学习任务与目标。《文学欣赏》内容试读导论导论[学习任务与目标]一、了解文学欣赏的基本功能欣赏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学欣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欣赏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欣赏实践。学生应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特别要珍视独特的自我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欣赏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学生应关注自己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接受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文学的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技的创造发明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要坚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二、抓住文学欣赏的重点要领文学欣赏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文学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不同教育学段可能有所侧重,但它们有着各自的任务,绝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学欣赏兴趣,扩大欣赏视野,增加欣赏数量,提倡少做应试题,多读好作品。不仅要好读书、读好书,还要读整本经典的优秀作品。鼓励根据自身的审美趣味,自主选择文学欣赏对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欣赏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文学欣赏,利用欣赏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欣赏质量和水平。三、掌握文学欣赏的主要理论1.文学欣赏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承。要认识到任何一个文学欣赏者,实际上都是文化传播者,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媒介和环节。2。文学欣赏需要读者来参与。没有读者的接受,文学作品将无法存在,其价值将大打折扣。3.文学欣赏的方法常常与作品体裁息息相关。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欣赏的方法和路径也完全不同。4.文学欣赏存在着多种角度和维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潜在价值是无限的,永远不会穷尽。·1…WENXUEXINSHANG文学欣赏5.文学欣赏的水平和深度是一个变量,常常取决于欣赏者的多元文化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内心世界丰富,欣赏才有深度。四、课程学习目标1.学会欣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欣赏过程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感受文学艺术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在欣赏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强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2.善于领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当代优秀读物,与作品展开对话。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理解其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充分调动个体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具有积极的欣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努力领悟作品中蕴含的人生价值、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借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养成对语言、文学这种文化现象独立思考、探究质疑的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要善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动中加深感悟,共同提高。3.探索创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意观察中外语言文学的文化现象,学习从习见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和认识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欣赏,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取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得出自己全新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既尊重作品,又勇于提出个人见解。对未知世界永远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探索新领域,尝试新方法,追求思维和表达创新。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文化传承文化是一种“物理场”,充斥于人类所有的生存空间。文化是超越个体的,只有被社会的某个群体所共享的行为、价值等,才能成为文化。仅属于个体的行为、习惯,则不属于文化。任何一个文化的发展,其外在有形事物的创造都与其内在心灵世界的开拓相呼应。文学艺术就是人类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欣赏一个文学作品时,应该领略蕴含在这些作品之中的审美情操和文化内涵。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与一定民族文化的审美取向相联系。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艺术作品深层的审美意向,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文学的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技巧、章法结构等,不同文化也独具色彩。朱光潜就曾概括过中西诗歌的差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WENXUEXINSHANG导论以简隽胜。)在小说上,传统中国小说一般故事性强,情节发展注重有头有尾、上下衔接,人物讲究来去清楚,线索明了。·人物刻画往往粗线条勾勒,着墨不多而形象突出;景物描写朴实、精练,但意境丰富。而外国小说则注重多线索并进和复杂的矛盾纠葛,常用工笔描写人物,刻画细致人微;景物描绘,笔墨也比较细腻、渲染。此外,中国古典小说常常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来表现人物身份、性格及精神面貌,外国小说则多用叙述和心理描写来加以表现。另外,中国古典戏曲是线状结构,线索明白单一,不存暗线,真实感淡薄,追求某种含蓄性。而欧洲传统戏剧情节集合在一个场面中,互相挂钩排列,形成网状结构,强调舞台的逼真感,符合现实生活的时空逻辑。中西不同的文学手法呈现一种交融互补结构,随着文化的融合,这种差异正在日益缩小。我们教材中推荐的欣赏篇目,都凝聚着优秀的文化内涵。如蔡金才《父亲的歌声》,传递出一种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洋滋着人生乐观的精神。黑可可《凯瑟林杜大小姐》,主要人物的高度自信、对工作的执着精神、享受当下人生快乐的性格,力透纸背。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作者对逆境和负面事物的辩证认识,那种乐观开朗的态度,令人叹服。柯莱瑞家人《致卢刚家人的信》,展示出那种对人,哪怕是仇敌的无比宽容的心胸。干宝《古巢老姥》和星新一《天罚》,让我们体悟到作品中那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理,引导人们去扬善惩恶。冰心《笑》充满着人间无所不在的至爱情怀和博爱精神。王实甫《西厢记》则显示了年轻人对爱情自由追求的价值取向。贾平凹《猎手》,表达了物种的丰富性是人类生存重要前提的科学观念,我们肆无忌惮地猎杀动物,实际上是在灭绝人类自己。微情书百字令,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冷静思索。可以说,每一篇推荐作品都值得我们去体味其中普世性的文化价值。文学欣赏是人类接受前人文化的最基本手段之一。这里所说的文化传统,不仅包括中国的,也囊括世界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精神。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人生的主要学习阶段,常常会通过阅读欣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来接受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人们通过文学欣赏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增加思想的源泉和能量,使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观念不断得到更新和提升,思想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就像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所说,文学作品中所携带的文化传统精神,只有在你欣赏的过程中,手电照到了房间里你感兴趣的部分,它才能够得到传承。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对各种文学精品的解读和欣赏,他的手电没有关注的目标,那么文化精神就会在他那里中断,他的思想和观念就会失去活力。第二节文学欣赏的读者接受文学欣赏允许读者个性化的接受和多元化的欣赏。萨特指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幻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教授,姚斯和伊索尔是学派的创始人。美国斯坦利·费什主张“充分重视读·3·:WENXUEXINSHANG文学欣赏者积极的中介作用,因而着重研究话语的‘心理效果’的分析方法的解释能力”[)。他认为意义的理解是欣赏的结果,文学文本中的句子不提供作品的客观意义,文本的意义是读者欣赏作品的经验和反应。美国乔纳森·卡勒则侧重于读者欣赏的潜在能力。他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结构和意义,其原因在于人们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阅读它,在于这种可能的特性,隐藏在对象自身之中,被运用于阅读活动中的叙述原则所现实化了.”幻一、以读者为中心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及其具体化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是作家,因为批评、鉴赏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再生产。文学文本绝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意义,其真正的价值在于读者所作出的种种不同解释。作品的真正生命在于永无止境的读者的解读之中。正如姚斯所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们25-8当然,读者解读也不能完全离开文本、超越文本。德国伊索尔在《阅读过程的现象学研究》中认为:“我们只能想见文本中没有的东西;文本写出的东西给我们以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文本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们8作品就像一个“内核”,指示着读者。要发现文本的审美特征,读者就必须遵循文本构成过程的审美感觉、形式特征等规律来逐步完成。二、文本的召唤结构它指作品具有一种能够召唤读者来进行阅读的结构机制。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作品内在的结构对欣赏者如何解读和理解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默默地引导着欣赏者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英伽登认为,作品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结构,其中作品的未定点需要读者去确定,空白图式结构需要读者去填补。伊索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未定点和空白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并认为,文本中空白图式的连接存在着非连续性,或者叫空缺,它常常需要读者丰富而具体的想象去进行衔接和连续化。文本的召唤结构绝不是外在于文本的东西,而是文本自身的一种结构特征。三、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美国霍拉勃认为,根据现象学的理论,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保持某种程度的未定性,因为它们是意义方面的意向性的投射。文本中不可能使用尽可能多的细节来填补所有的“间隙”和“空白”。但是,无论多少细节或暗示都无法消除未定点。在理论上,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个表现的客体或方面,都包含着无数的未定之处。因此,读者最重要的活动就在于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环节。这个过程称之为“具体化”。任何的具体化都同读者。4·WENXUEXINSHANG导论的个人经验、心境和其他偶然因素相联系,'是一种读者个体的独特介人,因此必然纷繁多样、各呈异趣,绝不会存在相同的具体化,即使它们是同一读者具体化的产物。作品的意义绝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的具体化过程中产生的。]15四、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常常由两极组合而成: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这两极的合璧才是文学作品的完整价值。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充满空白的图式结构。如果离开了读者的介人,它无法产生独立的意义。文本的意义产生,只有靠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才能实现。有人认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空筐,它需要读者往里充填意义和内容。文本本身的价值和视域是有限的,而读者的具体化结果和充填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则是无限的,读者的视域也可以说是永无止境。我们可以说离开了读者,任何文本都无法存在,只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学作品。甚至还可以说,延续不断的读者所创造的价值,要远远超过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因此,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也是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就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文学作品实现其价值的必要过程。第三节文学欣赏的体裁视野作品欣赏因体裁而异,因为不同类型的体裁其主题呈现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可表现为一种思想,有的可体现为一个概念或某种观点、主张,有的显示为某种直觉、情感,有的却表现为一种形象。另外,文本结构、语言题材也会因体裁表达方式的影响而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欣赏作品时,就应根据不同的体裁来运用相应的方法。正如英国的特伦斯·霍克斯所说:“事实上,正如乔纳森·卡勒指出的那样,体裁的概念提供了‘指导读者同文本遭遇时的标准或期望’。写在书籍封面上的‘小说’、‘诗歌’、‘悲剧’这些标明体裁的词,把我们对它的阅读‘纳人规划’,减少了它的复杂性,或确切地说,它以可知的形式,使我们严格地按照它的原意来‘阅读’,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允许整齐划一和错综复杂的现象出现。”[6们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也写道:“读者可期待的视野是由传统或以前掌握的作品构成的,由一种特殊的态度构成的。这种态度接受一种(或多种)类型的调节,并消解在新作品中。[10可见体裁观念对解读欣赏的先导作用。只有先确定了作品体裁性质,才能根据它的基本规格来判作品的高下、优劣,否则文艺批评就会失去体裁规格这根准绳。苏联的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所说:“我们越是充分地在体裁方面评定一部作品,就越是具体地把握它的许多重要特点,这些特点正是由作者为它所选择的各种体裁的交点所决定的。[刀刘勰《文心雕龙》的上半部专论文体,下半部才论及文学创作和批评,体例上的这种安排是富有深意的。可见,要进行文学欣赏和批评,必须首先了解文学体裁理论知识,刘勰就是具有丰富体裁知识的文·5·WENXUEXINSHANG文学欣学欣赏和批评者。一个文学批评家,只有通贯古今各体,并对所评论对象的体裁规格、要求熟烂于心,才能在对比中恰如其分地评价他人的作品。比如张晓凤《高处何所有一赠给毕业同学》这篇散文,如果不能精确地进行文体定位,就很难进行解读与欣赏,也就无法理解文中三个年轻人去攀登山峰的内在文化含义。此文确切地说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散文诗。这种文体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1.虚构性。就是说,作品中老酋长及三个登山的年轻人完全是一种艺术的虚构和创造,并非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作者是要通过讲故事来给毕业同学传递一种文化理念。2.象征性。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故事。三个年轻人的经历,就是象征着做学问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象征做学问的第一境界。繁花、流泉、鸟鸣,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首先要接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它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象征做学问的第二境界。“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象征着一个学科中比较权威的学者和著述。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以后,才有能力判断出一个学科中的佼佼者和学术巅峰。山上“秃鹰盘旋”,常常意味着山峰险峻。这里象征着学术领域中难于攀登的空间和课题,它充满着未知和莫测,探索的风险和坎坷。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象征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一个学术探索者,一旦踏人了无人涉足的新领域,他常常会感到孤单和无助,有时甚至连对话者都没有,只能自己孤单地披荆斩棘。在这个时候,与需要探索的巨大未知领域相比,一个个体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和有限。3.哲理性。作品渗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涵。作品中所谓“神圣的大山”,就是做学问的探索目标,而“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应是做探索学问的无人区、最高境界。一个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和学者常常十分谨慎和谦虚,并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而是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地知道学术领域的深浅和险阻。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常常会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文末,“他遇到的是全身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就是对这一深层含义最确切的描述和点睛。可见,古人所说的“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的观点,是我们解读、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借鉴。第四节文学欣赏的角度维面一、历史学把文学当作一种形象的历史来欣赏。历史观点着眼于文学作品在纵向空间中的地位和价值,特别重视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文学就是一种艺术化的历史,它是世界和各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比起历史书籍来说,更加细致,更加形象,更加真实,能够更加深刻地再现历史的文化内涵。许多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都有过极为重要的论述。·6·WENXUEXINSHANG···试读结束···...

    2022-10-12

  • 文学欣赏 散文卷》周涛,陈军霞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散文卷》【作者】周涛,陈军霞选编【页数】177【出版社】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168-1925-8【分类】散文集-中国-当代【参考文献】周涛,陈军霞选编.文学欣赏散文卷.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散文卷》内容提要:全书主要分为亲情篇、师情篇、爱情篇、人情篇、闲情篇。亲情篇中,所选作品都是关乎父母兄弟、家庭伦理的佳作;师情篇中选择谱写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作品,让我们感受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意;爱情篇中,我们希望从不同角度和方位来审视和理解“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所选作品的内容比较广;人情篇主要选择针对社会某种现象作者表达出自己独有看法的作品,涉及人生、社会风气、教育、人性的内容;闲情篇主要选择的是文人墨客关于大自然、人生的态度的思考作品。五个篇章从不同的方面来诠释人生。《文学欣赏散文卷》内容试读影丹关再一次痛哭起来。为了不影响姑姑治疗,我止住了哭声,被迫回家了。临走时,我说:“姑,我走了。”她还是那个样子,我再一次忍不住哭了。在哭声中,我回到了家。事后,我得知,姑姑曾三次被推进太平间,是父亲求爷爷告奶奶,三次把姑姑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就在这个暑假,我学会了做饭,学会了洗衣服。一个月后,父母回来了,我看到他们好像苍老了许多。我趴在爸爸的肩上,发现他有白头发了,脸上也多了几道皱纹。十六岁那年,我上初中三年级,在中招考试前,不幸得了盲肠炎,动了手术。因为麻药的作用,我睡了很长时间。父亲整夜整夜地守在我身边,不曾合眼休息。在医院住了七天,我回了家。父亲不让我下床,在家给我杀鸡,大老远地去县城给我买鱼,亲自把吃的、喝的端到我的身边。这些鱼和鸡我自己根本吃不完,可父亲却从不舍得吃。我央求他也吃一些,他总说吃过了,可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口,甚至连汤也没有尝过一口。晚上,父亲打地铺和我睡在一个屋里,我让他睡在我的床上,他说害怕碰到我的伤口。我发现,父亲的头发白多了,皱纹也更多了。现在,父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他还像从前一样劳作,白天去工作,利用空闲时间帮母亲收拾地里的活,从来不肯休息。我胃病犯了,回家休息,他还是忙里忙外,不让我做任何事情,还是给我温奶、杀鸡、宰鱼。养好病,我要回学校了,临走时,我再次趴在父亲的肩膀上,母亲笑着说:“都和你爸一样高了,还让爸爸背你!”但我感到,父亲的肩膀好像变窄了,没有以前那样健壮有力了。我心里明白:父亲老了,已经不如当年了。坐上返程的列车,我的心里有一种酸酸的说不出的感觉。现在,每当我回家见到父亲,看到的总是漆黑的头发。因为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他现在总爱去把头发染黑,因为他不想老去。我如何不知呢,这个男人那样害怕老去,那样不肯老去,只是因为,在他心里,总认为孩子还没有完全长大,无法独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不肯老去、不愿老去、不允许自己老去。今天,在人生中,我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看着父亲一天天慢慢老去,只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强大,能够支撑起这个家,不想让父亲再劳累下去,只希望父母从此越来越幸福,身体康健永远!6|文学欣赏:散文卷···试读结束···...

    2022-10-12 文学欣赏epub百度网盘 文学欣赏广播稿

  • 文学欣赏引论》朱移山|(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引论》【作者】朱移山【页数】391【出版社】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10【ISBN号】978-7-5650-2937-0【价格】58.00【分类】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朱移山.文学欣赏引论.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引论》内容提要:全书共分为文学欣赏导论、小说欣赏、诗歌欣赏、散文欣赏、戏剧欣赏、影视欣赏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何谓文学文学欣赏、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文学欣赏的特点和规律、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等。《文学欣赏引论》内容试读第一编001文学欣赏导论第一编文学欣赏导论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感受、体验、感动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精神活动。具体来说,文学欣赏就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并借助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品中描绘的情景,并体会作品的意境。第一节:何谓文学文学欣赏文学欣赏中将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富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审美过程。一、文学的定义和欣赏体征文学是语言艺术,它可谓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而塑造形象、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样式。文学又是一个想象虚构的产物,它更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和精神个性,丰富灿烂、绚丽多姿、各尽美妙,难以用同一标准加以度量,故而称之为“人文学科”。(一)人文学科的界定《大英百科全书》关于人文学科的界定是:“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人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或曰:“人文学科包括如下研究范畴:现代与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等。”倘若依据这个界定,人文学科就包括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换言之,探究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审美特点何在?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对此曾有过明确的诠释: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也就是人的文学欣赏引论002WENXUEXINSHANGYINLUN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文化世界。事实上,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理当是统一的。从内容来说,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世界的精神性、意义性、价值性决定了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生命特质。①歌德曾在《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已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二)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古今中外诸家各派的诠释可谓是异彩纷呈。在西方,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认为诗有字面、譬喻、道德、奥秘的四种意义。其四种意义又可划分为两个层面:字面意义层面和由字面意义表达的超意义层面。但丁把字面意义置于阅读与阐释的优先地位,认为不首先理解字面的意义,便无法掌握其他意义。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把艺术作品分为“外在形状”与“内在意蕴”。认为遇到一件艺术作品,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人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黑格尔把这种“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而把外在形状所指引的内在的东西称为“意蕴”。延及于二十世纪,波兰现象美学家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即文学文本由表及里的四个层面是: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多重图式化面貌层、再现客体层。美国文论家韦勒克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五层面说”:声音、意义单元、形象和隐喻、诗的特殊世界以及模式和技巧。我国的《文学概论》却习惯地套用哲学辩证法而将文学作品分为内容和形式的两部分:内容包括题材和主题:形式包括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三)文学欣赏的特质文学欣赏中从文学语言决不能仅仅只是获得一种语义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的理解和玩味,去感受、体悟到某种特殊的意味或韵致。美国学者赫斯曾对文学文本的意义作过“意思”与“意味”的区分。“意思”即作者写进文本并要借助文本加以传达的原意。“意味”则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所“认定”的文本意义。赫斯对文本这里所做的区分启发我们,与非文学文本的阅读不同,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鉴赏,绝不仅仅只是从语义的理解到文本“意思”的把捉这么简单。譬如说,文学欣赏强调“声音与意味”。它特指通过特殊的语音组合,形成丰富多变、和谐凑泊的声音形式,来营造某种情绪氛围或情调,暗示性的传达某种特殊情味韵致。在不同的文学文本类型中,①叶朗.欲罢不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0.第一编003文学欣赏导论诗最讲究语音组合通过语音组合来传达特殊情味。由于语音的长短、疾徐高低、轻重与人的情感、情绪的运动节奏和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物理层面的声音、节奏的选择、组合等音律技巧的运用,也就能够通过“调质”形成一种特殊意味的“暗示”,并唤起某种相应的情绪体验。通过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往往能营造出独特的情绪氛围,引导读者去体味文本特殊的情调。因此,文学欣赏注重通过语音组合传达情味的方式。其一,通过语音与语义的配合营构能够引发丰富联想、想象的意象,将读者引导到特定意境之中。其二,通过语音的重复往回,造就循环往复缠绵不尽一唱三叹的审美韵味。与此相关,文学欣赏特别注重“隐喻与象征”的审美感悟。文学理论中使用“隐喻”的术语,一般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对文学反映现实的特征的个描述性属于,如我们确认文学对现实的反映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是指文学描写的现实图景并不能与现实等同,而是经由作家主体的能动关照之后的艺术化的再现于表现的统一。其二则是指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段或表情形态,是一种文学意象构成方法。这一层面上所说的隐喻,与修辞学中所说的隐喻类似,指直接将本体和喻体组合在一起,构成文学意象。与一般修辞学所说隐喻不同,诗(或文学)中的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说明性的,即不仅仅是要依靠喻体来说明本体的某种性质,而是本体和喻体相互连接构成一项整体,本体和喻体都成为意象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诗中隐喻性意象的理解,也要在本体和喻体的连接中来完成。譬如说,诗中隐喻的特征包括:诗中隐喻(也包括通常的比喻)构成的突出的修辞特征,在于喻体和喻旨间的不确定性。构成隐喻(或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间要求“远距”“异质”形成“暴力连接”,即将完全不在同一个经验领域中的对象强行组合在一起的特点,从而形成更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独特而清新的意象。隐喻中喻体和喻旨之间的关系超出简单的类比和替代,形成相互融合,因而也使诗歌语言及意象组合更充满张力,隐喻性意象成为负载多重意义复合体,大大扩展了诗的表意、表情空间文学象征作为一种表情形态或诗法的象征,它是指不直接摹写诗人自己心中体验到的某种情绪、情感,而是通过对那些与诗人自我内心体验相应合的外物(或景物)的描摹,使客观物象成为一个传达内心情感体验的符号,形成一种托物言志的传达。倘若从形态上看,象征很有些类似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托物寄兴”“依微拟义”。可以说,“象征的类型”包括:象征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普遍的象征和特定的象征。所谓普遍的象征,是指那些象征意义在一个文化背景中已经确定,象征物与它的象征对象之间已经形成文学欣赏引论004WENXUEXINSHANGYINLUN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的象征,如绿色象征生命和生机,黑夜象征恐怖和死亡,英诗中的玫瑰象征爱情,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等。由于这些象征已经在一个文化史中被固定下来,因而在进入文学文本之后一般也不受上下文控制,即不会因为语境的作用而发生象征意义的改变,所谓特定的象征,又称“个人象征”,指诗人为表达自己特定思想情感创造的独特的象征意象,是诗人独特的审美联想的产物。这一类象征意象的象征意蕴往往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借助诗人的经历、思想乃至时代背景等更大的意义系统来加以解读。值得注意的是,特定象征也有可能在一个文化史中被固定下来而成为普遍的象征。总之,隐喻和象征在表现形态上常常彼此渗透,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这两者其实是很难加以区分的。不过,仔细辨析,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它们之间的明显区别。从表达方式上看,隐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具体的,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隐喻性意象的组成部分。而象征意象则是通过象征物的直接描摹,由象征物的描摹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来意指被象征的对象(某种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因此,象征意象与被象征的对象之间是一种暗示性的,而非比喻性的关系。而从存在形式上看,隐喻是独特的,唯一的,而象征是固定的,程式化的:隐喻充满个人的智慧与机巧,而象征则可能会成为集体语言的审美共识二、文学欣赏的特点和条件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读者是主体,文学是对象。如若要把握这一审美对象,首先就要对它有一个宏观认识,即了解它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简而言之,文学欣赏的基本方式是阅读。阅读活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几乎可以说凡是用文字写成的东西都可以是阅读的审美对象。但作为人类阅读活动之一的文学欣赏,其对象却远没有如此的广阔,它仅限于文学作品。即从文体观之,它主要就是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文学样式(一)文学欣赏的条件文学的意象、意境、意蕴、意味始终弥漫充溢于作品的诸多艺术因素以及各艺术因素的有机组合之中。总之,文学意味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感受品味,只要打开作品,意味就会散发着迷人的温馨气息扑面而来。简而言之,文学欣赏者的艺术素养涵括:1.艺术感受力。即读者对于艺术形象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是读者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文学欣赏者的艺术感受力的基本内容,即语感能力,第一编005文学欣赏导论也即读者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对特殊语境中语词特殊意蕴、情味、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领悟能力,包括对于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等形式美的感受力。2.艺术推想力。即体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将语言符号转换成为艺术符号,由之进行再建想象,以准确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能力。这是任何一个文学欣赏者都应该具备一种思维能力。文学欣赏实践中艺术推想力的作用,首先体现于通过再建性想象的发挥,帮助读者填补艺术“空白”,把握整体形象。同时,还体现于欣赏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内涵、主题意蕴以及艺术构想的发掘,引导读者深入发掘作品意义,并对作品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3.艺术涵养力。包括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读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是判断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艺术描写的生动性的很重要的依据,也是我们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情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文学欣赏者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是十分广泛的,其中相应的文史知识和关于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知识尤其重要。对于相关文史知识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关于文学语言及文学文本的专业知识,对解读相应的文本一定会有很好地帮助。(二)文学欣赏的特点文学欣赏中崇尚修辞的通感与接受的联觉1.修辞中的通感。通感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联觉(yaetheia)”或“通觉”“移觉”,是一种由不同感觉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指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而发生感觉的“挪移”,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的同时兴奋而得到加强的心理现象。艺术通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段,被诗人、作家经常使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由于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必然会突破单一的感觉经验,而表现为各种感觉建立起相应联系并达到沟通,各种感觉、表象交叠、转化、渗透、互通,会很容易地形成一种“感觉挪移”,以至于“鼻有尝音之察,耳有嗅息之神”。因此,在文学的世界里,声音能够产生气味,如“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声随风结,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也会有颜色、形状、味道,如“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严遂成《满城道中》),如“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贾岛《病蝉》。与此相应,本来没有声音的对象,在诗人的眼里心中,也会发出声音,如“三月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陈与义:《舟抵华容县夜赋》),如“天河夜转漂回屋,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文学欣赏引论006WENXUEXINSHANGYINLUN2.艺术中的比喻。在理解作为文学修辞的通感时,要注意将通感与类似的比喻区别开来。通感是两种或多种不同感觉经验的相互挪移、沟通,因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比喻,虽然它有时也可能与比喻类似。如“促织声尖尖似针”,诗句中甚至用了“似”这样的喻词,但因“尖似针”是紧承前面的“听声类形”的“声尖”,强调的是由听觉转化为触觉之后的“尖”的状态,重点仍在“声尖”,因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喻,而是通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摹写琵琶大、小弦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雨声、私语声、珠玉落盘声、鸟声等状琵琶声,是典型的“以彼物比此物”,这里突出的只是一种听觉与听觉的联系,因而只是比喻。3.欣赏中的联觉。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艺术的欣赏都需要我们有相应的艺术感受能力,相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而言,欣赏者需要的感受能力也有相应的不同。如对绘画和音乐的欣赏,由于绘画艺术本身以其空间造型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因此要求欣赏者具备相应的对于色彩、线条、敏锐的感觉。由于音乐直接作用与欣赏者的听觉,因此也要求欣赏者具备对于音响、旋律、节奏等的敏感。从常理上看,我们似乎是不能用视觉来“看”音乐或用听觉来“听”绘画的。但是,我们的欣赏实践证明,即使在绘画、音乐的欣赏中,我们往往也需要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形成各种感觉的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论语·述而》说“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韶乐之美使人感到唇齿流香,回味悠长。这是孔子听音乐时的感觉。唐人李颀《听董丈弹胡笳》:“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胡笳弹奏出的乐曲让人似乎看到百鸟在空山之中的翔集聚散,让人感到万里晴空浮云的来去。这是诗人听音乐时的感觉。宋代画家李公麟所绘《阳关图》,刻画“惜别悲歌情状,惟妙惟肖”,因此题诗者众。黄庭坚《题阳关图》云:“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古人送别时往往咏唱《阳关三叠》之类的送别曲,这《阳关三叠》自然是有声无形的,李公麟《阳关图》当然也不可能画出咏唱送别曲的音响和旋律,自是“无形”。但诗人赏画,却从画上听出了“断肠声”,送别时深情吟唱出的断肠声虽“无形”却有“影”,因而“无声亦断肠”。诗人这里“纪录”的赏画的感受也让我们看到诗人赏画时视觉与听觉的沟通。总之,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与意象性(或“心象性”),更需要欣赏者有效地沟通各种感觉去感知文学形象。文学欣赏中,欣赏者也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使自己的各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学描声绘形的生命妙处。···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陈静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作者】陈静编著【页数】218【出版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03【ISBN号】7-5112-9947-5【分类】语言学-文学欣赏【参考文献】陈静编著.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03.图书目录:《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与文字、文学语言、文学欣赏概述、文学作品与欣赏、文学作品赏析之语言魅力。《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语言的定义及概述关于语言的定义,学术界人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语言的定义”这个基本的概念性问题,太多的声音容易导致统一的缺乏和认识的混乱。一、语言的定义(一)语言的元定义1.吕叔湘:“语言是什么?就是我们嘴里说的话…说话的效用有两种限制,空间和时间。这两种限制都可以拿文字来突破…可是一般地说起来,文字只是语言的代用品,只是语言的记录。”2.乔姆斯基:“语言是一组有限或无限的句子的集合,其中每一个句子的长度都有限,并且由一组有限的成分构成。”3.罗宾斯:“语言通过两条途径接触世界。说话利用人体的某些器官、空气的物理性质和耳朵的生理特性:书写则利用平面上的可视及眼睛的生理特性。”4.《哥伦比亚百科全书》:“语言:声音符号实际交际功能的1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结构体系。”(二)语言的功能定义1.陈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实现。”2.房德里耶斯:“语言是工具,同时又是所谓的辅助形式,它使人类既能了解自己,又可彼此交流,从而形成社会。”3.弗斯:“我们总觉得语言就是表达情感或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轻率的定义对于活生生的事实来说真是太简单化了。言语行为涉及整个社会组织,还必须把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情形考虑进去。”4.考比:“我们可以在语言基本的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再区别出另外两种功能,分别叫做表情功能和指示功能。”5.赵元任:“语言是习惯性的声音行为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体系,社会成员用来彼此进行交际。”6.潘文国:“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及进行表达的方式与过程。”(三)语言的其他定义1.塞厄斯:“语言既表达思想,又创造思想,因而一部语言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思想史。”2.索绪尔:“语言是一种自足的结构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分类原则。”3.刘易斯:“语言是一种活动形式,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行为模式。”4.韩礼德等:“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中的一种活动方式,具有可以类型化的特点。”据统计,中外古今关于语言的定义多达六百多条,这里摘选14条,只可谓冰山一角,但力图“管中窥豹,以见一斑”。下面本文2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从无定义、功能定义、其他定义三个视角人手,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二、对上述定义的分析(一)语言的元定义这一类定义从描绘语言的元构成入手,对语言的外延进行界定,是对语言的表层认识。但就语言的外延而言,语言学家们不能达成共识。传统学家认为语言就是人类的声音符号系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话。代表者如吕叔湘:“语言是什么?就是我们嘴里说的话说话的效用有两种限制,空间和时间。这两种限制都可以拿文字来突破…可是一般地说起来,文字只是语言的代用品,只是语言的记录。”吕老这里指出了语言的构成,而且明确了两部分的功能。人类在语言产生之前,话语只能在说话人当时、当刻产生效用,很容易出现“听不见”的语言盲区。由是一种“听不见”但却“看得见”的状态一一符号便应运而生,这两部分便构成了完整的语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外延被扩大了。《简明牛津语言学词典》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1.普通意义上的语言,如英语、日语。与之相对的也是作普通意义上的‘方言’:2.从类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交际的现象,也是普通用法。因而语言学的对象既包括人类一般特性的语言(意义1),也包括个别语言(意义2),意义2的‘语言’常引申到包括其他形式的交际。尤其是‘动物语言’,指的是其他动物的交际行为。…形式化语言经过引申,不仅可用于所谓的自然语言(意义2)及意义1中的一般语言,还可用于逻辑学或计算机科学中使用人造语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的外延认识存在着差异。那么,这一部分“语言”一一《简明牛津语言学词典》中的意3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义2的引申(动物语言,逻辑学语言或计算机语言等)究竟应不应该归于语言呢?首先得看一看这些“语言”的产生。动物的“语言”,其产生实质上是类比联想的产物,一如中国的“纽约”。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们都是比喻的产品。这种动物语言是喻体中的语言,而在本体中它们仍然只是动物的叫声。表达的倾向性是它们的相似点。如果凭这一个相似点便将动物叫声归入语言的大家庭,这本身就是对语言的扩大,扩大到“只要是用于表达与交际的都是语言”,是一种轻视语言复杂性的草率认识。计算机语言或逻辑学语言,同样也是类比联想的产物,但计算机语言又完全不同于动物语言,计算机语言的本体还是语言符号,它的最小单位还是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不同点在于语法规则、指涉程式不一样。语言的构词成句、表词达意规则为每个语言使用者所熟悉。而计算机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这不是一种全新的语言,而是语言创造性的又一体现:语言不仅可以是人际交流的工具,而且可以实现人机对话。其实计算机语言同数学方程式、物理学公式、化学反应式一样,都有着自己新的理解程式。而这一个程式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所以计算机语言是文字、声音的范畴,不是什么新的语言。它根本不是语言系统外部的附加,而是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拓展。它的出现再一次展现了语言的创造性,语言可以随意赋予一套新的理解程式去表达新的意思。由此,动物叫声不能仅仅凭借其具有表达意义的倾向而被纳入语言的范畴,因为除了在同类间表达一些微乎其微的意义外,它们什么都不是。而对于所谓的计算机语言,我们应该回归到文字、声音的本质。它同数学方程式、物理公式、化学反应式一样,占据着4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内部的一个分支。为了保持语言的纯洁性与实现语言认识上的统一性,所谓的计算机语言最好称为计算机符号。我们再看一看乔姆斯基对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组有限或无限的句子的集合,其中每一个句子的长度都有限,并且由一组有限的成分构成。”这里,乔姆斯基从另一个更广的维度来界定语言。如果说通常的语言定义是金字塔式的,那么乔姆斯基的就是倒金字塔的定义,是反方向的,从句子入手,从高处着眼,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其实,综合这两种视角,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更抽象一点,将语言归元为一种能指。一种藏在声音背后和文字之中的能指。它在不同的指涉程式下对人类所认识的一切事物、所掌握的一切认识、所具备的一切经验进行指涉。(二)语言的功能定义在这类定义中,定义者们普遍选择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如列宁的“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交际工具”。然而,在众多的功能中,人们为什么唯独青睐语言的交际功能呢?难道这真是语言最为重要、最为本质的功能吗?语言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承载者。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语言而顺利实现。这就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是语言存在的意义。这一存在意义其实也就是语言功能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的全部功能在于服务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这一大的功能下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就普遍意义而言,世界可以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那么语言的功能也就可以分为服务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及服务于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体现为认识自然界、表达对自然界的认识,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又可以体现为人与人的交际、人对社会5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的认识与描述。由此,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无疑是语言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把这种重要性提升到首要的位置,而轻视语言的认知与表达功能,这难免顾此失彼且值得商榷。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科学教育程度极高的社会,语言的认知与表达功能便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赞成弗斯所说:“我们总觉得语言就是表达情感或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轻率的定义对于活生生的事实来说真是太简单化了。言语行为涉及整个社会组织,还必须把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情形考虑进去。”同时,用语言的交际功能来描述语言容易引起误解,导致人们对语言理解与认识的混乱。正如潘文国先生在他的《语言的定义》一文中所说:“因为‘交际’并不是人类特有的,凡是‘社会性’的动物都有这种需求,实际上也各有其进行交际的手段,如蜜蜂用舞蹈、猿猴用叫声,还有的动物能发出超声波等。因而,这个定义没能反映人类的本质特点。这个定义,即使加上‘符号体系’,仍然为‘语言’范围的扩大打开了方便之门:数学语言、逻辑学语言、音乐语言、舞蹈语言、动物语言,等等,尽管凭人们的直觉,这些与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语言’不同,但在‘交际工具+符号系统'的定义下,却没有办法将它们拒之门外,这真可谓作法自毙,是下定义者所想不到的。”综上,我们反对把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更反对用这一功能来界定与描述语言,应该取之以“认知与表达”的功能。(三)语言的其他定义语言的这些定义事实上是对语言某个特征的突出描述,是对某个特征的精辟概括。它们只能加强人们对语言的理解,而不能解决6···试读结束···...

    2022-10-12

  • 文学阅读与欣赏》伍成艳,万敏,张慧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阅读与欣赏》【作者】伍成艳,万敏,张慧莉主编【页数】242【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0【ISBN号】978-7-5614-9976-4【分类】世界文学-文学欣赏-高等职业教育【参考文献】伍成艳,万敏,张慧莉主编.文学阅读与欣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0.图书目录:《文学阅读与欣赏》内容提要:本书为高职高专教材。本教材针对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采取“阅读方法+案例分析”模式,将阅读方法论与作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从四种文学体裁的发展概述、鉴赏理论、经典赏析、作品选读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本教材也适合教师职格证考试中“文学阅读与理解”考试内容的学习。《文学阅读与欣赏》内容试读第○章诗歌第一章诗歌第一节中外诗歌发展概述一、中国诗歌的发展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颂”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1文学阅读与欣赏。一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肠、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分。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两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竞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的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副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乐府·2第○章诗歌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诗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四杰”之后,陈子昂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其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的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涣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涣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鹳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个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力量。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3文学阅读与欣赏。一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与贾岛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俊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诗歌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分减少,叙述、议论的成分增多,重视描攀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的关系疏远。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黄庭坚的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的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苏舜钦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日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辞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是所谓“花间派”的代表词人。南唐后主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宋初的词人像晏殊、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人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和周邦彦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4第○章诗歌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记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飘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作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的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的诗最多。他的诗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侧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应修·5文学阅读与欣赏。一人、潘漠华和冯雪峰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写自由体诗的冯至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红烛》和《死水》两部诗集。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别了,哥哥》《1929年的5月1日》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蒲风。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有胡风、艾青、田间、鲁藜、绿原、邹荻帆、曾卓、牛汉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6···试读结束···...

    2022-10-12 外国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官方网站

  • 文学欣赏与创作 第2版》袁勇麟,冯汝常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与创作第2版》【作者】袁勇麟,冯汝常主编【丛书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页数】368【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07【ISBN号】978-7-5614-9580-3【分类】文学创作-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文学欣赏-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袁勇麟,冯汝常主编.文学欣赏与创作第2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与创作第2版》内容提要:该书分散文、小说、诗歌、影视文学四部分。分上下两册。选文包括古代和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并在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以供学生学完该章内容后复习巩固知识之用。适合高校的文科及理工科学生用来提高文学素养。此次再版,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了书稿的部分内容,并替换了部分练习题。《文学欣赏与创作第2版》内容试读绪论《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辞》)作为人文成果之一的文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艺术,它在“人文化成”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中国的儒家把《诗经》当作教育弟子的经典,后世的科举还曾经把诗、赋、散文等列为封建士子学习与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琵琶记》“富贵家必不可少”,近代梁启超甚至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等观点。那么,什么是文学呢?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看,文学曾经从属于史学与经学,所谓文史哲一家也道出了文学的渊源与从属地位。从类别上看,文学是与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种艺术,它属于人文学科。章炳麟曾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西方学者韦勒克也有类似观点:“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似乎文学就是人文,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傅道彬、于茀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谈到文学概念时的语言描述就十分耐人寻味,指出“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从这一意义来讲,文学不是别的,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见该书引论,第4页)。把文学提高到一种生存方式的高度正是看出了文学作用于人的情感需要这一特殊功能。那种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打发无聊时间的消遣或作为附庸风雅的装饰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在这个物质世界已经变得发达的时代,文学必定会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与现实物质世界生活相和谐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在追问“文学是什么”的时候,说“可以从文学理论史上发现,历代的文学研究似乎都无法顺利地解开这个谜语一文学是什么”,“文学似乎在坚定地拒绝定义的召唤,拒绝向世界敞开自己的秘密”。这不仅使文学理论“极大地降低了威信”,而且也使文学研究在为自己寻找自身身份的时候遭遇了来自自身的怀疑。认为“任何声称对‘文学是什么’拥有永恒、绝对的答案的文学理论,都只能绪是一种虚构和幻想”,所以,该书从“文学是什么”转向了“什么是文学”的探讨,即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指认什么是文学”,也即从对“文学本体论的思考途径转向认识论的和功能论的思考”,所得出的“合乎逻辑的选择是,文学就是一个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文本”。这个关于“文学”定义的选择显然很高妙,它离开具体内容从形而上的角度进行的解析使人们对文学概念的期待增加了几分玄妙。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著者既对“文学是语言艺术吗”进行了辨析,又对文学文学欣赏与创作“是美的还是真的”“是闲暇的游戏还是布道的牧师”等命题进行了选择性拷问,让普通的“文学”一词的解释变得有难度而深邃,能感知又不易言说其实,假如我们放低姿态,在常识性与普通意义上分析文学的本质属性并进行界说,应该不会无所适从。就本质而言,文学的属性首先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经过艺术加工才会获得文学性;其次,文学诉诸感情,能够通过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感动人是文学的追求;再次,文学是人们需要的非物质化的“食粮”,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文学可以这样界说,即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承载感情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凝结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德国语言学家海德格尔对文学语言有过这样的描述:语言却是连接完满深厚感觉之大地与崇高无畏精神之天空的路径…语言敞开的是这样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处于天地之间的人栖居在世界之家中。这也证明了文学艺术的语言特色,即它是一种凝结与承载着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由于文学艺术这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使得它在以往、当今,乃至后世都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也正因如此,进行文学欣赏就成了我们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需求在今天传媒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影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获得图像、音乐、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沟通。但是,这都不能够表明人们已经不需要文学欣赏与有关欣赏理论的指导了。恰恰相反,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文学欣赏与欣赏理论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由于信息时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快捷,大量的作品与巨量信息的出现,欣赏者需要欣赏性的选择与指导;其次,随着时代变迁,不仅古代作品因时间差异而难以理解,而且当今文学创作的手法与艺术性都在不断发展,文学欣赏已经需要专门指导才能够进行;再次,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交往成为奢侈,让精神世界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文学欣赏带来的精神满足,或在文学欣赏的“共鸣”中获得“精神交往”,这尤其需要欣赏理论的指导,那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仅仅凭借经验的欣赏模式在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已经变得不可奢求。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呢?从文学欣赏的实际区分,存在两种不同层次的欣赏。一是文学研究,它是一种注重创作规律、艺术特点的理论层次的欣赏;二是文学作品欣赏,它往往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侧重文本、情感、语言、思想等具体可感的作品形式与内容。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欣赏起始于语言这个媒介,读者通过可读听的语言介质,感知语言承载的意义与情感,进而深入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与意蕴。在理论实践上,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是相互交织的。所有的文学欣赏都要结合具体的作品,“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欧阳友权等主编《文学原理》,第349页),而文学批评则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同前书,第392页)。可见,文学欣赏多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诉诸感知的一种接受,而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评价,两者都是围绕作品进行的阅读接受,只是文学批评更具有系统理论性。但是,也不能说文学欣赏就不需要任何批评理2论的介入,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进行文学欣赏,除了要知道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外,还需要了解精神分析、象征主义、原型批评、新批评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方法,针对不同文学作品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进行文学欣赏。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是指作家在一定世界观和文艺观指导下,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以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与反映生活的一种创作手法,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新写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新变。浪漫主义是指作家用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注重描绘作家理想生活的图画和主观感情,根据理想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如《西游记》等。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分辨的那样:“他(索福克勒斯)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欧里庇德斯则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精神分析学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学批评流派,它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无意识活动的结果,通过寻找作家作品的动机,发掘其中存在的“症候”即特殊细节,追溯背后的因果,进而揭示或破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如研究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关于杀父娶母情结的分析即如此。象征主义强调人的主观个性,往往以想象来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主体的观念与内在的精神世界。象征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运用到创作上就是一种托物取喻以抒情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主义是指整部作品都充满象征,整部作品的形象体系都具有象征性。如戴望舒的《雨巷》,整首诗就充满迷茫的象征。原型批评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重要批评流派,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原型”意为最初的形式。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故原型批评也称神话原型批评,但它还涉及巫术、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原型批评力图从文化人类学等角度通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寻找出其背后的基本形式即探究神话原型,进而揭示出其中蕴涵的普遍规律」“新批评”之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新批评(或称本体论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四五十年代。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文学批评应以作品为本体,通过文本细读,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探寻作品的内在结构,并提出了语境、张力、反讽等新概念,对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所介绍的文学批评多属于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迥然不同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潮。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反映论”而建立了“表现论”的规则与范绪式,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它不仅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也反对现代论主义的各种对文学创作形成制约的新规则。它要求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它注重展示主体的生存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而是让读者去思索归纳其审美价值与内涵。后现代主义摈弃了传统的“终极价值”,倡导所谓“零度写作”(作家在话语、语言结构上为所欲为,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它采用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文本中对同一事物3文学欣赏与创作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叙述中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中断对作品的阐释)、反体裁(故意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等手段,在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往往也造成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的阻隔与困难。那些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都属于后现代主义。学习这些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必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它是直接获得欣赏与感悟的第一步。再者,进行文学作品欣赏还要阅读有关作品赏析的文章,学习有关作品赏析的知识与方法,懂得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了解作者的经历等。当然,如果时间允许,能够通过长期的阅读以获得赏析经验会更好。另外,对于各种体裁文学的发展史也需要了解,因为只有把作品放置到一定时空环境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从文学类别划分,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媒介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阅读文学、讲唱文学、影视文学;从时代上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从国别上划分,则有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等就中国文学发展史来说,按照历史朝代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等几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直接源头,时间上它包括自人类产生以来至秦王朝建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文学样式有远古神话、歌谣和散文。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主要作品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先秦诗歌以《诗经》《楚辞》为代表,风骚并举,形成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散文有以《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和以《论语》《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先秦文学不仅是后世文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诸子百家”的出现,也对中国社会与文学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秦汉时代的文学比较简略。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但因严酷专制,秦代文学较有名的只有吕不韦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与李斯的散文。经历楚汉战争而建立的汉王朝,文学成就以散文、汉赋和乐府诗歌为代表。散文和汉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贾谊、司马相如、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中的文学传记,为后世文学叙事与人物塑造树立了榜样。东汉班固的《汉书》也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倾向、质朴的民间性和独特的叙事形式为后世文人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为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与成熟期,其标志是此时不仅有了明确的“文”“章”之分,而且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批评作品,如曹不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围绕“三曹”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作品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而晋末4的陶渊明以纯净的田园诗歌和超然的生活态度成为彼时最有成就的诗人。此时,骈体文也盛行,出现了江淹《别赋》等众多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也开始出现,如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等。隋唐五代文学中以唐代文学成就最为突出。隋代文学成就不大,五代时期词获得发展,出现了以香艳为特色的花间词派,其中以南唐后主李煜成就为最高。唐代文学获得全面发展,唐诗不仅流传下来的作品有48900多首,而且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杜牧与李商隐等大诗人。唐代散文不仅扭转了五代以来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且在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佳作。唐传奇是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的词、变文等也成为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取了重文抑武政策,宋代的文化与文学获得发展。宋诗走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道路,不仅爱议论,而且意境险窄。宋初诗坛歌颂升平的“西昆体”曾风靡一时,后来又出现了江西诗派,南宋时期的陆游则是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词是宋代文学最光彩的明珠,宋初词坛的晏殊与欧阳修,其小令清丽可喜。柳永的慢词擅长铺叙,多用俚俗语,婉约动人;苏轼的词内容丰富,形式革新,形成豪放词风。南宋则出现了大批爱国主义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李清照因身世遭际前后词风也迥然不同,辛弃疾则继承与创新了词的豪放风格。宋代散文师承韩柳“文以载道”主张,敢于直陈时弊,出现了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六大散文名家。宋代出现了说唱文学及与之关联的话本小说,宋杂剧也获得发展。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则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奠定了基础。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元代政权使传统的诗文受到冲击,但是戏曲、散曲等俗文学获得发展。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现存剧目约600种,作品162种,前期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后期创作重心南移杭州,创作日渐式微。南戏是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戏曲,用南曲演唱。它不同于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结构,结构宏大到每本戏可有几十出。其中高明的《琵琶记》成就最高,《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传奇”也较有名。话本小说中的《全相平话五种》为明清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它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朴实爽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初期,文学被压制,中期后才获得发展。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四部长篇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另外,《封神演义》《平妖传》等神魔小说也很有影响。冯梦龙绪编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论明代杂剧作家徐渭的《四声猿》形式创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临川四梦”成就突出,影响深远。明代诗文出现过前后七子和“台阁体”“公安派”“茶陵诗派”等创作流派,但多脱离现实,成就不高。1644年开始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帝制政权,而清代文学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清代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吴敬梓5文学欣赏与创作的《儒林外史》代表了讽刺小说的最高成就,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前人,成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李汝珍的《镜花缘》等才学小说想象奇特,别具一格。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武侠侠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也获得长足进步。清代传奇戏曲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优秀之作。在诗、文、词等方面,诗有王士祯的“神韵派”,沈德潜的“格律派”,翁方纲的“肌理派”等,词以朱彝尊的“浙西词派”和张惠言的“常州词派”等为代表。散文则以“桐城派”影响最大。可以说,清代文学获得了全面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近代文学中,有四大谴责小说,各种各样的诗、词、文流派也不断出现,但是成就不高,其中南社成就稍有代表性。五四时期,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小说都出现了大批名家名作。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科学和民主;在语言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此,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时期第一部白话诗集。此后“湖畔诗社”“新月派”“七月诗派”等不断涌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研究会”的茅盾、冰心、叶圣陶、王统照等人与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写出了反映时代内容的作品。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作家更各具风格。戏剧文学以西方传入的话剧为主,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郭沫若等人的创作能够结合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散文创作获得了大丰收,不仅有鲁迅这样的文化旗手,而且还出现了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冰心、朱自清、沈从文等一大批散文名家。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文学进入当代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是文学史上称为“十七年”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小说与诗歌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品主题突出,多具有教育和鼓舞人民的作用。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一大批优秀之作。诗歌中以讴歌党和新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最受欢迎,代表作有郭小川的《青纱帐一甘蔗林》、贺敬之的《回延安》等。散文则以讴歌和赞颂为主的“抒情散文”或“艺术散文”较为流行,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是代表作家。在戏剧创作上,老舍的《茶馆》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郭沫若、田汉等人创作的历史剧体现出鲜明的主题性,这亦恰如鲁迅所言“政治先行,文艺后变”。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创作进入新时期,当代文学也第一次出现了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美学形态一现代主义,如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以及各种探索性、实验性的诗歌、戏剧等。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繁荣期,先是出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伤痕小说”,稍后是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等“反思小说”,然后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等反映20世纪80年代改革风潮的“改革小说”。再后是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它注重探寻现代社会生活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代表作品有阿城的《棋6···试读结束···...

    2022-10-12 四川大学出版社官方网站 四川大学出版社购书网

  • 《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张红灵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作者】张红灵著【页数】171【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06【ISBN号】978-7-5581-6917-5【分类】汉语-文学语言-文艺美学-文学欣赏;汉语-文学写作学-研究【参考文献】张红灵著.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06.图书目录:《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内容提要: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深厚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言无疑是其中如瑰宝般绚丽璀璨的一种存在。当今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方面要求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扬光大,培养出适合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是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问题,即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身成才需要,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深化专业人才知识内涵,使之具有合乎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内容试读绪论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语言学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一、美学与语言学结合的生长点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简言之,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规律。它不仅仅研究美,主要还是研究审美活动的规律及对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审美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之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有关语言的多种认识。从交际功能角度看,语言是交际工具:从思维功能角度看,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从信息功能角度看,语言是诉诸听觉的符号系统。要是从美学角度看,语言还是审美对象。那么,语言里面有没有客观存在的美呢?迄今为止,人们研究语言最多的方面还是它的功能:交际的、思维的、信息的、表情的、美学一诗歌的功能,也就是说,语言令人类感到须臾不可离的东西还是上述功能。这当然是对的。可是这太平常太司空见惯的用途往往掩盖了另外的价值。伍铁平教授在回答世界上哪种语言最美?的问题时,说:“根本不存在哪种语言最美的问题,任何语言(指索绪尔所说的语言,即由语音、语法、词汇组成的交际系统)都能最好地为本民族的交际服务,都有其优美的特点。”也就是说,语言之于人,不仅有用,还在于有美的吸引力。雕花茶壶能作茶具一实用价值,也能供欣赏一审美价值。不要忘了,人们对任何工具都有两个层次的要求:实用的和审美的。正是这两个层次的要求(伟大的“癖好”)共同创造了一个色彩万千的语言体系(语言“小宇宙”)。总的来说,语言学和美学结合的生长点问题有两个关键。一是语言是否有审美属性?二是语言的审美属性能否从语言学角度予以说明?1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语言是否有审美属性,决定了它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前面提到伊森伯格的悖论,即语言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语言也是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只能表明其当时对语言机制的不甚了了。现在,语言的秘密也非全被透彻了解。人类语言是一种比自然现象复杂得多的微妙现象。用是否“纯粹作用于感官”这一点来判定语言是否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显然是把主要问题弄丢了。作为语言的艺术品,如诗、戏剧、小说是审美对象已被大家证实。一般的语言活动和语言行为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尚未被普遍认可,本书就在为此努力。问题不在它们是否“纯粹作用于感官”,而在事物本身作用于人的感官之前是否具有美的属性。自然界美的事物(如山、水等)和人造的美的事物(如图画、雕像等)不仅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其本身就具有产生美感的性质。语言的存在离不开人,这是其一。但它一旦由人说出,就产生了具体可感的状态语音的流动,作用于旁人和自己的听觉,这是其二。其三是它可以使人产生美感,即使人感到适耳舒心、适情适意、适志适神。这也就是说,语言有引起美感的物质属性(即“审美属性”)。有些话语并不能引起美感,反而引起厌恶感,这并不妨碍语言活动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这和失败的图画和雕刻并未影响成功的图画和雕刻成为审美对象是同一道理。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有具体可感的状态(线、形、色、音)组成了美的形象;二是具备引起美感的物质属性。说语言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正是根据这两点。语言活动和行为能具备审美属性,是因为语言系统是类生命结构。语言的审美选择是生命的表现。那么,语言的审美属性能否从语言学角度予以说明?回答是肯定的。也只有从语言学的角度阐明它才能与文艺美学划清界限(当然也有联系)。二、语言美的属性美是事物形式和内容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属性,但这种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类的审美要求,应该包括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两个层次相结合。有一种意见认为,以美的形式而论,又分为外形式的美与内形式的美。外形式的美,是指声、色、形、线按比例的组合,具体地说,是指声波的振动频率、光波波长、基本色彩、各种形状和线条的使听觉、视觉引起兴奋、愉悦的物质形式;进一步,要有好看的色彩、好听的声响,按恰当的比例组合,有多样变化(不使人耳目觉得单调乏味而厌倦),又有和谐统一(不使人耳目觉得杂乱无章而厌烦)。内形式的美,指材料和结构能恰当生动地表现出内容美。就语言而论,我们以为,语言的形式美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语音的美。2绪论■第一章语言的内容美就是指语音和语言结构能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意思、观念及意象,即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话语。以语言的形式美而论,就是语音按恰当比例组合,多样变化,和谐统一。简言之,语言的形式美要落实到语音的美,语音的美又和音乐美有本质的联系。语音的美和音乐的美有着深刻的本质联系。认识这一点对认识语言固有的审美属性具有重大意义:人为什么欢愉、喜悦地感受音乐?与人为什么欢愉、喜悦地感受语音?两者具有奇妙的相通之处那么,音乐是什么?日本学者林建志和宗像信生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终端输入一种大肠杆菌的遗传密码时,给每个碱基字母标定一个音符:G标“2”(r),C标“3”(mi),T标“5”(o),…按其碱基序列谱成了旋律,打奏出来竟是一首乐曲,优美动听。世界第一支遗传密码乐曲诞生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戴马同音乐家合作,录制出了《遗传密码组曲》。英国人谱写了《遗传密码变奏曲》,公开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音乐大师感叹,称它为“大自然制作的音乐”。诺贝尔奖候选人美国霍普医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大野乾博士,在诺贝尔化学会议上报告了他的研究课题“遗传基因音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震惊。他提出的“基因重复产生进化”的假说,与“相同旋律或相似旋律的重复(即变奏,引者注)组成乐章”这一音乐作曲原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遗传密码隐含着优美的旋律,那么,反过来猜想:优美音乐是否能转换成遗传密码呢?科学家们将世界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译成遗传密码,与碱基序列对照,终于发现:人胰岛素中的一种碱基序列乐谱,与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中间部的音符排列几乎完全一致!那岂不是说,人类的繁衍就是类似音乐发展的一条长河?或者说,人的本身是包含了无数信息的一首凝固的乐曲?或者,音乐是否就是人们对自身的一些遗传密码的某种不自觉的破译?上述资料说明,人之所以欢愉地感受音乐,原因在于人自身的隐含的优美旋律与外在音乐发生了和谐共振。优美音乐与遗传密码可以互相转换的事实(毕竟是现代实验,而且目前尚未见任何异议)还告诉我们,人几乎要求外界的所有声音都变成音乐,以期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共振,是人自身生理机能的需要:让竹管发出音乐(笙、箫、笛等),让金属发出音乐(号、簧、钱…),让木头片发出音乐(木琴…),让各种丝弦发出音乐(琴或弦乐器),让石头、碗、洋铁筒发出音乐,甚至有人(一个欧洲人,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他的表演)碰上什么敲什么,也能发出和谐悦耳之声。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农民金昌福,用手指敲击牙齿可弹奏出歌曲与京剧段子。人这样乐此不疲是受什么驱使?是遗传密码中隐含的优美旋律即碱基3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序列。这就难怪人们对高级的语言美的成品一诗,都愿意朗诵、喜欢朗诵:这就难怪人们对顺口溜、对子和一切音调优雅、节奏和谐的话语(还要有意义)都愿意听、喜欢听。或者可以这么说,人总是要把有声的语言序列千方百计地“谱成音乐”,即使谱不成音乐,也要将声音编排得尽量悦耳一点,将其节奏编排得尽量和谐一点。把这种现象叫作“语音的乐音化趋向”。其内在动力在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这就难怪语言的声、韵、调、节(奏)之学兴起最早而方兴未艾了。这就难怪人们要拣好听的(话)说了。这就难怪人们的语言活动中有那么多的“音乐倾向”了。这就难怪人们在语言结构和层次中那样精心设计其序列节奏、形式排列了。这就难怪人们在语言活动中使用了那么多的求美策略了。当然,这也就解释了语言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那么合拍的原因了。“人是一首凝固的乐曲”的假说解释了:语音的美引起人的美感;部分的解释了: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当然,语言中能引起美感的不只是语音之美,但它毕竟是语言外壳的审美属性。下面三个例子都是人利用这种审美属性创造出美、引起美感的证明。第一个:老舍经常到戏院和艺人拉家常,有一次他说:“北京人习惯遛早,见面问个好,肚子吃饱,逛逛天桥”。第二个:1992年1月19日在吉隆坡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以2比1小胜日本队之后,教练徐根宝发火,批评他的队员说:“你们说要拼。拼是这样的吗?…要是下几场这样打,碰谁输谁!”第一个例子中,老舍的这个语篇,共四句,使用了[ao]做韵脚(早、好、饱、桥),像是快板书,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日常话语。像这样通篇押韵的话语段落不易得到,说话人本身是造诣颇高的艺术家,但第二个例子的说话人却并非是语言造诣很高的专家,他说的“碰谁输谁”却也是对语音之美的利用:两个[ui]是押内韵,这么四个音节的安排显得节奏急骤(料定必输的意义鲜明,不含糊)。如果我们问,没有汉语里头本来存在着的韵母占优势和单音节成词的特点,说话人能得到第一个例子中这样的乐感吗?显然不能。如果汉语没有以意合为主要联句手段的汉语句式特点,说话人能得到“碰谁输谁”这样紧凑的四字浓缩句吗?也不能。再高明的说话人也不能超出语言中的物质事实去生出一个什么音乐感来。显然是先有审美属性,后有审美效果。有什么样的语言事实,就有什么样的美的外形式。换了另一种语言事实,在创造音乐感觉时,就会有另一种美的外形式。现在将语言事实换成英语,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有别于汉语音乐感的美的外形式,从而更好地证明语言的美来源于语言审美属性。第三个:说英语的人普遍爱用分裂不定式(如tooldlygo,toetterequi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与轻重相间的节奏(thete-tumte-tumrhythm,“得大得大”式节绪论·第一章奏)相吻合,而这个样式的节奏从莎士比亚时代起就受到喜爱,认为是最佳节奏,“得大得大”(轻重轻重)念起来自然流畅,错落有致,跌宕相兼。由以上三例见之,语言固有的审美属性是第一位的,语言的美的外形式的生成以及语言美感的生成都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语言外形式的美,即语音按恰当比例的组合、多样变化;和谐统一,直到语音的乐音化趋向,都有审美主体方面的内在根据一人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暂时就讨论到此。现在我们可以说,语言具有审美属性,是因为它有具体可感的状态:语音,说话声音,语音的乐音化趋向一美的声音形象。理解这样的一个结论,我们还要涉及一般的美学原理。美是这样一种属性:它表现在可用视听感官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上,它能使人产生兴趣、情感,激起人产生愉悦的美感。美又是这样一种价值:它是对人而言的一种可欣赏的、能满足人的精神审美要求的价值。语言,当它作为审美对象时,能引起我们的美感,因为它本身具有这种符合我们审美理想、趣味、观点和情感的,能满足我们审美要求的属性。一般来说,艺术美和产品美,其中熔铸进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观点、趣味、感情),但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作品是客观存在,其作品的美也已是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并非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人感受不到它存在时它就不存在。语言的审美属性也是这样,上面就专门讨论了这样的属性。但可能有人说,没有了人,语言活动也就没有了,语言美(应该是“语言美”)也就无从谈起,这岂不是说,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人感受不到它存在时它就不存在吗?其实,这是两件事,应分开来说。没有了整个人类,也就没有语言,语言的美确实无从谈起。但某个人的不存在或他不曾感知或不愿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客观存在,因为人们已经用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记录了它的存在,将语音和语音的乐音化趋向“凝固化”了:语音学(音位学等)、文字、语言成品(文学成品和非文学成品)等(也许还有第二层级的词汇学、修辞学、句法等)都是语言的物化形态。总而言之,个人消逝了或个人不曾(不愿)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存在,因为语言体系仍然存在,语言的物化形态仍然存在,其他人的语言活动依然进行,语言的美的属性和价值就会存在。但是,这里有另外一个命题不可与此牵扯和混淆。这另外一个命题是:没有说话人,语言美就失去了附体(承载体)。语言的美之所以被人称作美,是因为它进入审美关系(人与当成审美对象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之前,就具备了可被人欣赏、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价值,可被人拿来与丑对比的价值。第三章“语言结构、层次的审美选择”5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各节就充分展示了这些可被人欣赏、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和价值。所以说,语言的美的存在先于人的审美感受。如果某人对语言没有审美能力或者某个时候没有审美心境和客观条件,没有与它发生审美关系,只是对于个人来说等于没有现实意义的美。这个时候,不能把依存于人类才有意义的美,说成是必须依存于这个审美个体才有意义。语言的美对于某个审美个体没有现实意义(比如某人没有听人讲话,也没有阅读活动),不等于对这个语言圈内的人们也没有现实意义。客体(语言)的美,主体(听话人和阅读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在两者构成的审美关系中是对应的,是互为对象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一方等于是一个不现实的存在,但实际上它还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马克思曾说:“某一物的特性不是从它对他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只是表露在这种关系之中。”所以,语言的美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先于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人在直观自己的语言产品时,发现其中有自己的力量(理想、情感、趣味)被植入(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因而产生愉悦之情,是对的,但不能因此说人欣赏任何语言活动的美的内容,都是欣赏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这里我们只是简单地提及一个事实:人有审美理想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对于符合或者体现这种本质力量的语言活动,当然会被欣赏。美(包括语言美),为什么能使人愉悦,激起美感?因为美是事物可感形象中符合或体现人们审美理想的属性和价值。三、语言美的生成机制我们讨论人与语言形式美同构对应的时候,就是在讨论语言美的生成机制。只是语言形式美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才将它单独加以论述。现在我们较为全面地论述语言美的生成机制。按照徐盛桓意见,语言美生成机制是:语言有美的内在规定性,人有审美内在的规定性,两个内在规定性同构产生了美感。语言美生成机制表现为:两种动态平衡结构一人体(及心理)动态平衡结构与语言系统动态平衡结构一发生契合、和谐与共振,其结果是引起语言美感。在语言美生成的场合,在语言结构和层次的审美选择过程中,都会发生这两者拥抱、契合的生动过程。语言系统不拒绝人的审美意图并且与人的审美意图拥抱,其中必有缘故。这缘故便是语言系统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结构都是动态平衡结构,两者便自然相互对应与契合。“语言美生成机制”与“语言美感的生成”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6···试读结束···...

    2022-10-12 文学与写作 文学写作和文学创作

  • 文学欣赏》耿国丽主编;白尉华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作者】耿国丽主编;白尉华副主编【丛书名】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创新系列教材【页数】235【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8【ISBN号】978-7-307-16492-5【价格】34.00【分类】文学欣赏-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耿国丽主编;白尉华副主编.文学欣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内容提要:本教材根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选择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篇章,以点带面,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文体概念。具有鉴赏的性质,考虑到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一些中外文学的优秀作品有所涉猎,因此,既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又考虑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充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并初步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学作品评析的方法。《文学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第一节文学欣赏的特征广义的文学,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我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18世纪以前都是这一观念。狭义文学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是一种审美型的文学观念。本书从狭义文学的角度选取内容,帮助读者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教材旨在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讲解,使读者能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去读懂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甚至一部戏剧,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更深刻的心灵提升。文学欣赏不仅能让我们变得充实,更能让我们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过一部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写盖世太保想要逼迫受托管理皇室成员财产的律师说出财产去向,并没有对他进行严刑拷打,而是把他囚禁于大旅馆徒有四壁的单间内,在无比空虚孤寂中,这个人试图在脑子里重现过去背熟的东西,民歌儿歌、荷马史诗,甚至靠一本偷来的棋谱熬过艰难的日子。这部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文学作品的欣赏对于人精神领域的重要意义,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好的文学作品创造的文学世界,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它能够让我们感动,能够让我们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能够给我们提供充分的精神愉悦和满足,却没有任何功利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在我们心灵成长、人性完善和人格建构中,在保证我们精神的平衡性、完整性和丰富性上,文学阅读、鉴赏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阅读,那么,是不是说对于作品只要阅读了,就是学会了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呢?应该说仅仅读懂作品所写的内容,并能被作品感动,一定意义上就是相当不错的欣赏了,但文学又不止于作品的故事、情节、感情的抒发的欣赏。我们要透过文本的字面意思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意,要能细致地体悟文字中含蕴的情趣、妙味,还要能够从作者的选词用字去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的欣赏呢?读者在翻阅或听别人诵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激动和共鸣,并上升为审美享受,进而领会出文学形象所包含的深层意义,那么,这样的翻阅或诵读,就构成了对|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个文学欣赏的活动,是有别于阅读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著作时的精神活动。在文学欣赏过程中,一方面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会把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起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涛。例如小说《生死场》,作品反映的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小村庄三家子里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觉醒与抗争。前十章描述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奴役下的悲惨生活,东北的自然环境是恶劣的,一年中的大半年处在寒冷中,特别是冬天,白毛风,鹅毛雪,能播种的日子非常有限;与此同时,他们也无法逃脱“地租”、“高利贷”、“刑罚”带给他们的厄运。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价值被彻底地泯灭了。“农家无论是一棵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金枝仅仅因为错摘了青柿子,便遭到了母亲的痛打,口鼻流血:王婆服毒自杀后,她的丈夫不是急着救人,而是赶到乱葬岗子看坟:月英这个村子里最美丽的女人,因为患了瘫病,丈夫让她睡土炕,身上盖着砖,因为拉尿都在炕上,身上长了白花花的蛆;小说还描写了五姑姑的姐姐分娩时遭受的“罚刑”:为了不压财,所以不能压柴。产妇不但不给铺席子,连草也不给铺。五姑姑的姐姐光着身子,和一条鱼似的,由于阵痛在土炕上来回爬而扬起灰尘,由于难产而痛叫,于是一边的丈夫不耐烦地举起一大盆凉水,向她泼去。于是受罪的女人,再不敢哼一声,“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当孩子死于难产时,妇人也“横在血光中用身体来浸着血”。作者在描写五姑姑的姐姐分娩之时,还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这一对比的描写充分说明当时的北方人民过着非人的生活,人的境遇甚至还不如畜牲。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部“力透纸背”的作品。读者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了各种在痛苦生活中挣扎着的女性,也深深地感受到小说弥漫的这种浓重的悲剧意识,读者看到了在苦难中坚强生活着的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悲愤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读者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会以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并补充作品里形象的内涵。梁实秋在《馋》里曾讲道:“他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洒上一些焦盐。他托着一盘羊头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将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地解了馋瘾。”读者每每读到此,都会不约而同地被梁实秋先生感染,甚至还会感慨:那时的作料少了些,今天要吃羊肉必会多加些诸如孜然、辣椒粉之类的配料。所以,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显然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包含着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欣赏活动不仅仅以欣赏作品中的有限形象为满足,而且还要通过作品中直接呈现的有限形象去领会它所包含的更广阔、更深远的内容。这种从有限通向无限,就要通过欣赏者的“再创造”活动去实现。比如,我们读一首优秀的小诗,就能够在有限的形象中品味出丰富的意趣。看小说也是这样,吃喝拉撒睡不可能全部写出来,否则再长第一节文学欣赏的特征3的篇幅也容纳不下。如《水浒传》写武松,通过武松打虎来表现他的性格,他打西门庆、蒋门神,因为这些都是不同类型的“虎”,都是所谓“不明道德的人”,对这些事件就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与武松性格无多大关系的,如他从前打死过人,给知县送礼,做都头,投奔二龙山等,就一笔带过去了。文学艺术中许多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运用,都是以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能够对艺术形象进行丰富、补充、扩展作为条件的。如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欣赏者就只能在作品的有限描绘的诱导下,通过“再创造”活动来感受和把握那没有被直接描写出来的形象,如古诗《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诗歌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作者没有作正面描绘,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落墨。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少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悄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者忘记了身边的犁,锄者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又比如对人物或景物的概括描写,戏曲中的虚拟动作,绘画中的寓实于虚、寓显于隐,电影中的蒙太奇等,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欣赏者以想象和体验为基础的“再创造”活动来补充、丰富、扩展形象的有限性,那么文学艺术就将失去深入、广阔反映生活的可能,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审美效果。因此,文学欣赏活动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映、实现、改变、丰富的过程,就是融汇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从实践上看,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再到批评性阅读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性阅读是指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作品“原意”的阅读过程。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领会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基本意思,乃至文本的基本主旨。由于读者在进入具体文本的阅读和鉴赏过程之前,对这一个文本大体总是陌生的,读者的积极参与总要在对于文本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因此,一般性阅读大体上也是一个相对被动的“非生产性”的阅读过程。细读是指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文学文本中的词语运用,并不像日常语言或科学语言那样,仅仅通过它们的辞典义来完成一种指称或认知的功能,更多的是要传达一份情味,显示一种旨趣。特别是在一些关键之处,作家们常常要打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词语新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经过细致地品味,才能透过字面发现它们的情味、妙处。欣赏者只有在这种细读的活动中,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精神状态下,才能更充分和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乐趣。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一段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4是讲香菱学诗,在读到王维的两句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香菱谈到了自己的欣赏感受:“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天。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对这两句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深切的审美感受,是因为她不是被动地接受欣赏对象,而是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细读品味作品本身之后,积极“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而经过欣赏者“参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与作品中原来的艺术形象已经不完全相同。香菱所能想象和体会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与王维所想象和描绘的具体情境已经略有不同了。批评性阅读指将文学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文学文本的解读既不能完全停留在文本本身,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粹个人化的反应,我们还要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批评性阅读过程中对文本所作的审美判断总是带有个体体验性质,总会受到个体艺术趣味的影响,但是,批评性阅读毕竟是一种认识活动,读者不能完全从自己的个人反应出发去对文本作判断,而应该尽可能地站在一定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文本。创作者是从现实到作品,欣赏者是从作品到现实。比如,鲁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看到时了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就通过阿Q等形象反映出来,告诉人们,这就是人们受苦受难的原因之一。人们通过阿Q等形象,就能具体地认识到这种“国民性”及其危害,并有可能自觉地起来改造自身或他人身上的“国民性”。上述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步骤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整体过程,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某个特定的片刻,可能其中一个步骤的特征显示得更加突出一些,但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可以在时间过程上明确划定它们分属的步骤或阶段。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是读者通过阅读、期待、想象领悟、回味等方式,使之互相关联、渗透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读者在进行文学欣赏时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首先是欣赏者艺术感受力,即读者对于艺术形象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是读者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文学欣赏者的艺术感受力包括对于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以及由音韵、节奏形成的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等形式美的感受力。只有初步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阅读文本,才能更好地去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体会和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其次是艺术推想力,即体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将语言符号转换成为艺术符号,由此进行再建性想象,以准确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能力。这是任何一个文学欣赏者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文学欣赏实践中艺术推想力的作用,首先体现于通过再建性想象的发挥,帮助读者填补艺术“空白”,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5把握整体形象。尤其是一些言短意丰的诗歌,那些美丽宏大的意境,必须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我们必须运用合理的想象在脑海中把画面进行还原才能体会其场景画面的美好。又如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必须把这些诗句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还原成具体的场景,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作者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欲狂”的心情。同时,还体现于欣赏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内涵主题意蕴以及艺术构想的发掘,引导读者深入发掘作品意义,并对作品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很多读者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风貌、社会意义、文化意蕴…统统视而不见,实际上这才是作家真正用心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例如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故事的情节及阿Q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愉悦,但是作者显然不仅是要这一形象引人发笑,其真正用意是提醒读者阿Q的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与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只有置于情节之外,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才能解释阿Q的表现正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农村留下的影响。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要调动联想与想象,填补作品虚实相间、留有空白的地方,以获得审美感受;用心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领悟其弦外之音,题外之旨。最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是我们判断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艺术描写的生动性的很重要的依据,也是我们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情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文学欣赏者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是十分广泛的,其中相应的文史知识和关于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知识尤其重要。对文学的理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所以,我们具体欣赏的时候就会明白,对于一个具体人物,我们需要将其放到具体的时代中去分析,否则,我们的分析就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应该从作品的整体着眼,依据一定的阅历知识,从而正确评判出作品的优劣。第二章诗歌欣赏第一节诗歌的产生与发展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关于诗歌的起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中一种说法认为,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原因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歌发展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诗歌这种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谈到诗歌起源时说得很清楚: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形成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便形象地指诗与诗歌的内在联系。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诗歌,相传是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然尧舜时代是传说中的史前时代,那时候恐怕还没有文字记录。而到了周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先民们已积累了丰富的乐歌创作的经验,···试读结束···...

    2022-10-12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