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学术经典 基本原理 英文版》(英)斯宾塞;马萧校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世界学术经典基本原理英文版》【作者】(英)斯宾塞;马萧校注【丛书名】世界学术经典系列【页数】560【出版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327-8641-1【价格】168.00【分类】斯宾塞(Secer,Herert1820~1903)-哲学理论【参考文献】(英)斯宾塞;马萧校注.世界学术经典基本原理英文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基本原理英文版》内容提要:《基本原理》展示了现实中所有领域的演变理论,是斯宾塞哲学理念的系统体现。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五章,下篇二十四章。在书中,斯宾塞将客观外在分为“不可知之物”和“可知之物”两个层面,可知之物为现象,不可知之物为本体。上篇论述不可知之物。下篇论述可知之物,主要阐释了现象世界的进化论观点。《基本原理》出版后即引起巨大的反响,几乎使斯宾塞一夜之间成为当时最有名的哲学家。该书很快被翻译成欧洲的多种语言,并在1869年被牛津大学用作教材。《世界学术经典基本原理英文版》内容试读PARTITHEUNKNOWABLECHAPTERIRELIGIONANDSCIENCE1.WEtooofteforgetthatotolyithere"aoulofgoodeithigevil,"utverygeerallyalo,aouloftruthithigerroeou.Whilemayadmittheatractroailitythatafalityhauuallyaucleuofverityfewearthiatractroailityimid,wheaigjudgmetotheoiioofother.Aeliefthatirovedtoegrolyatvariacewithfacticataidewithidigatioorcotemtaditheheatofatagoim3carcelyayoeiquirewhattherewaithieliefwhichcommededittome'mid.Yettheremuthaveeeomethig.Adthereireaotouectthatthiomethigwaitcorreodecewithcertaioftheirexeriece:aextremelylimitedorvaguecorreodeceerha,uttill,acorreodece.Evetheaurdetreortmayiearlyeveryitaceetracedtoaactualoccurreceadhadthereeeouchactualoccurrece,thireoterou'mirereetatioofitwouldeverhaveexited.Thoughtheditortedormagifiedimagetramittedtouthroughtherefractigmediumofrumour,iutterlyuliketherealityyetitheaeceoftherealitytherewouldhaveeeoditortedormagifiedimage.Adthuitiwithhumaeliefigeeral.Etirelywrogatheymayaear,theimlicatioithattheyorigiallycotaied,aderhatillcotai,omemalll.fality:错误,谬误。2.verity:事实,真理。3.atagoim:敌意;对抗:相克作用。4.reoterou:荒谬的,可笑的。003amoutoftruth.Defiiteviewothimatterwouldeveryuefultou.Itiimortatthatwehouldformomethiglikeageeraltheoryofcurretoiio,othatwemayeitherover-etimateoruder-etimatetheirworth.Arrivigatcorrectjudgmetodiutedquetio,muchdeedothemetalattitudereervedwhileliteigto,ortakigartithecotroverieadforthereervatioofarightattitude,itieedfulthatwehouldlearhowtrue,adyethowutrue,areaveragehumaelief.Otheoehad,wemutkeefreefromthatiaifavourofreceivedideawhichexreeitelfiuchdogmaa"Whateveryoeaymutetrue,”or“ThevoiceoftheeoleithevoiceofGod.”Otheotherhad,thefactdicloedyaurveyoftheatthatmajoritiehaveuuallyeewrog,mutotlidutothecomlemetaryfactthatmajoritiehaveuuallyoteeetirelywrog.Adtheavoidaceoftheeextremeeigare-requiitetocatholicthikig,wehalldowelltorovideourelvewithaafeguardagaitthem,ymakigavaluatioofoiioitheatract.Tothiedwemutcotemlatethekidofrelatiothatordiarilyuitetweeoiioadfact.Letudoowithoeofthoeeliefwhichudervariouformharevailedamogallatioialltime.S2.Earlytraditiorereetruleragodordemigod.Bytheiruject,rimitivekigwereregardedauerhumaiorigiaduerhumaiower.Theyoeeddivietitle,receivedoeiacelikethoemadeeforethealtarofdeitie',adwereiomecaeactuallyworhied.OfcourealogwiththeimliedL.catholicthikig:天主教思想。天主教与新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流派。2.altarofdeitie:神坛,圣坛,祭坛。004eliefthereexitedaeliefitheulimitedoweroftheruleroverhiuject,extedigevetothetakigoftheirliveatwillautilrecetlyiFiji,whereavictimtooduoudtoekilledatthewordofhichief:himelfdeclarig,"whateverthekigaymutedoe."Iothertimeadamogotherrace,wefidtheeeliefalittlemodified.Themoarch,iteadofeigthoughtgodordemigod,icoceivedtoeamahavigdivieauthority,witherhamoreorleofdivieature.Heretai,however,titleexreighiheavelydecetorrelatiohi,aditillalutediformadwordahumleathoeaddreedtotheDeityWhileiomelacetheliveadroertieofhieole,ifotocomletelyathimercy,aretillitheoryuoedtoehi.Lateritherogreofcivilizatio,adurigthemiddleageiEuroe,thecurretoiioreectigtherelatiohiofruleradruledarefurtherchaged.Forthetheoryofdivieorigithereiutitutedthatofdivieright".Nologergodordemigod,orevegod-deceded,thekigiowregardedimlyaGod'vicegeret.Theoeiacemadetohimareotoextremeitheirhumilityadhiacredtitleloemuchoftheirmeaig.Moreover,hiauthorityceaetoeulimited.Sujectdeyhirighttodioeatwilloftheirliveadroertie,adyieldallegiaceolyithehaeofoediecetohicommad.Withadvacigoliticaloiiohacometillgreaterretrictioofmoarchicalower.Beliefitheueraturalcharacteroftheruler,logagoreudiatedyourelveforexamle,haleftehiditothigmorethatheoulartedecytoacrieuuualgoode,widom,adeautytothemoarch.Loyalty,whichorigiallymeatimlicitumiiotothekig'will,owmeaamerelyomialrofeioofuordiatio,adthefulfilmetofcertaiformofL.Deity:上帝,神。一般大写、单数并加定冠词the,往往指上帝(God)。2.divieright: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由上帝赋予,而不是来自人民。005reect.Bydeoigomeaduttigotheritheirlace,wehaveotolydeiedthedivierightofcertaimetorule,utwehavedeiedthattheyhaveayrighteyodthoeorigiatigitheaetoftheatio.ThoughourformofeechadourStatedocumettillaerttheujectioofthecitizetotheruler,ouractualeliefadourdailyroceedigimlicitlyaertthecotrary.Wehaveetirelydivetedthemoarchoflegilativeower,adhouldimmediatelyreelagaithiorherdictatioeveimatterofmallcocer.Norhatherejectioofrimitiveoliticaleliefreultedolyitraferrigtheowerofaautocrattoarereetativeody.Theviewheldreectiggovermetigeeral,ofwhateverform,areowwidelydifferetfromthoeoceheld.Whetheroularordeotic,govermetiaciettimewereuoedtohaveulimitedauthorityovertheiruject.IdividualexitedfortheeefitoftheStateottheStatefortheeefitofidividual.Iourday,however,otolyhatheatioalwill2eeimaycaeutitutedforthewillofthekig,uttheexercieofthiatioalwillhaeeretricted.IEglad,foritace,thoughtherehaeeetalihedodefiitedoctriereectigtheoudtogovermetalactio,yet,iractice,udryoudtoitaretacitlyrecogizedyall.Thereioorgaiclawdeclarigthatalegilaturemayotfreelydioeofcitize'live,akigdidofold,utwereitoileforourlegilaturetoattemtuchathig,itowdetructiowouldethecoequece,ratherthathedetructioofcitize.HowfullywehaveetalihedtheeroalliertieoftheujectagaittheivaioofStateower,wouldequicklyhowwereitrooedyActofParliamettotakeoeiooftheatio,orof1.diveted:剥夺,脱去。一般与of连用。2.atioalwill:国家意志,民族意志。3.legilature:立法机关,立法机构。006···试读结束···...

    2022-05-04 基本原理是什么意思 基本原理的近义词

  • 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小编点评:只是坟墓的进化论隋唐之前墓葬材料的整理比较完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日墓葬起源的结论比较公道。一些结论,特别是关于古代葬礼概念的部分,是值得商榷的。黑道之序:中国古墓制度的介绍还没有完全介绍。总的来说,还可以。有兴趣了解的可以阅读。冥界df图片预览顺序简介《冥界导论》以墓葬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地上两大部分着眼于中国东周至南北朝的墓葬设施和地下设施。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涉及到古代中国人的阴间观;此外,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中日古墓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一窥中国古墓葬制度的变迁轨迹,促进东亚墓葬研究的交流与互动。目录前言第一章:中国古代墓葬的起源与初步发展——东周时期第一节:中国古墓葬的起源——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传统墓葬制度(1)新石器时代(2)夏商西周周边有地标的两座墓葬(1)新石器时代(2)夏商周三坟墓的外观(1)古墓出现时间的探讨(2)关于墓葬建筑的产生与发展(3)墓葬外观格局研究(4)早期墓葬实例及特点四墓的由来及意义第二节中国古墓葬的初步发展——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陵墓概览(1)秦(2)颜(3)赵(4)齐(5)中山(6)魏(7)韩国(8)楚二战时期墓葬的主要特征(1)地上部分(2)地下部分三葬等级(1)棺材系统(2)使用三脚架系统四个新墓的出现(1)洞墓(2)空心砖墓第三节两周墓制度第二章中国古代墓葬的繁荣——秦汉秦陵第一段秦始皇陵(1)秦始皇陵概况(2)秦始皇陵的特点秦二中小型墓葬第二节汉墓皇陵(1)西汉帝陵(2)东汉帝陵二汉诸侯王陵(1)西汉诸侯王陵(2)东汉诸侯王陵三汉侯墓(1)西汉侯墓(2)东汉侯墓四汉两千石墓(1)两千石官墓概况(2)两千石官墓的特点汉五朝中小型墓葬(1)西安地区(2)洛阳地区(3)长沙地区(4)广州地区(5)其他地区六汉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1)壁画墓(2)人像石墓(3)人像砖墓秦汉墓葬第三段第三章:中国古墓葬的没落——魏晋第一节曹魏墓坟墓概览第二代墓葬制度回顾(1)地面设施(2)墓形(3)丧葬物品(4)总结第二节西晋墓葬坟墓概览(1)帝陵(2)其他墓葬第二代墓葬制度回顾(1)地面设施(2)墓形(3)丧葬物品(4)总结魏晋墓制第三段第四章中国古墓葬的复兴——东晋南北朝十六国第一节:十六国北朝陵墓十六国之墓(1)墓葬概况(2)墓葬制度介绍北魏陵墓(1)墓葬概况(2)墓葬制度概述北三朝东魏北齐墓葬(1)墓葬概况(2)墓葬制度概述北四朝西魏北周墓葬(1)墓葬概况(2)墓葬制度概述第二节东晋南朝墓葬东晋墓(1)墓葬概况(2)墓葬制度概述南二陵(1)墓葬概况(2)墓葬制度概述第三章南北朝墓葬制度第五章:中日古墓对比研究第一节中国东周、秦汉和日本弥生时代日本弥生墓概览(1)墓穴出处(2)早期墓葬概况(3)晚期墓葬概况两国墓葬比较研究现状三国墓葬对比分析(1)地上部分——以土丘为中心(2)地下部分——以棺材为中心(3)墓葬的建造程序(4)对比分析四个总结第二节中国魏晋南北朝与日本古坟时代日本古坟概览(1)早期墓葬(2)中古墓葬(3)晚古墓葬两国墓葬比较研究现状三国墓葬对比分析第3节总结结论中国古代墓葬与研究2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和墓葬等级的变化中国三座古墓葬棺椁的形制与埋葬习俗中国古代四大黑道观(1)对中国古代冥界观的初步认识(2)中国古代人的阴间观概述后记关于作者刘振东1966年3月出生于河南偃师,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系。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同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4年获得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长期参与或主持西汉、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2022-05-03 古代的墓葬 中国古墓葬有哪些

  •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人类学概论第二版是21世纪社会学新系列教材。作者是庄孔绍。在公开课中使用。考研课程,论文必备书籍,人类学真是一门学问最广最深的。人类学概论庄孔少电子版图片预览简介本书以文字、图片、CD等形式对当代人类学进行了概述,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知识面广,文笔难易,深入浅出,概念清晰易懂。全书由影视教材和教材两部分组成。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人类学理论的梳理与综合,考古与自然史、婚姻与家庭、沉浸、社会化与修养等人类学相关重要课题。是一部综合性、高层次、多角度的人类学基础知识巨著。图书精选本书适用于大学人类学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重组人类学的理论进程;详细介绍了形体、考古、语言、影视、应用等学科的最新进展;突出实地考察的研究方向和品类选择指导。介绍人多为在该领域有经验的人,具有较高的公信力。二是突破一般教科书纯文字、静态叙述的传统,以文字、图片、CD等多种方式展示当代人类学的概况。12位著名人类学家的速写、7部优秀的人类学纪录片等,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人类学的博大内涵。三是写作难易与简明相结合:重要概念和术语讲解深入,点状分布,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便于教师在教学时选择;实例解读”,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目录人类学概论(第二版)第1部分第1章人类学基础第1节什么是人类学?第2节人类学领域第三节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第二章人类学理论发展历程(一)第一节进化论第2节沟通与社会和文化第3节泛函理论第三章人类学理论发展历程(二)第1节性质、结构和符号第二节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重构第四章:人体的属性第1节什么是体质人类学?第二节生命起源与人类进化第3节人类差异和人类文化第5章考古与博物馆第1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人类学第2部分:自然历史研究第六章田野调查的特点第1部分:实地考察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实地研究的类别选择第3节研究性质和领域伦理第7章实地考察方法第1部分:进入现场工作场所第2节实地考察方法第三节现场资料及安排第八章沟通的意义第1节理解语言第2节语言的社会文化相关性第3部分:交际民族志第9章狩猎、农业和游牧第1节Safari游览的第二部分第3节游牧民族第10章:乡村和城市第1节集约化农业和农村人类学第二城市社会第十一章: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第1节性别和性别第2节婚姻和家庭第12章保湿、社交和培养第一节人性和个性第2节保湿、社会化和文化第3节文化颠覆与文化适应第13章种族和社会分层第1部分:种族和民族第2部分: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第3节社会分层第十四章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第1节政治组织第2节社会控制第15章宗教与仪式第一节:人类学视角下的宗教第二节仪式与巫术第3节社会中的宗教第16章文化展示第一节人类学和口述第2节文化写作第三节影视人类学第四节艺术诠释第17章人类学的应用第一节:人类学的应用历史第2节人类学应用实例影视教材第二辑第1部分“酋长的第五任新娘”第二部分“我的妻子和女儿”第三部分“中巴昂人”第四卷《长江实地考察》第五部分“兰屿观”第6部分“用第五指吹奏萨朗长笛:西苏门答腊派库布哈的抒情歌曲”第7部分“老虎日”重要术语的小词典人类学概论庄孔绍df阅读后因为庄孔绍的名字,我买了这本书。他的《银翼》是一本好书。一般来说,介绍是多余的书。学生死记硬背学者、书名和理论是没有用的。几天后,他们会在考试后忘记它们。如果你想学习一门学科,你不需要阅读这门学科的介绍。估计没有一个人读过《文学概论》成为作家。很难说我是否读过《人类学导论》并成为一名人类学家。总的介绍大而全,什么都说,但什么都只讲皮草,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就像一瓶纯净水,无色、无味、无味,最后无影无踪。我想知道为什么教科书没有编辑自己的立场和偏好?一本好书应该留下编辑的体温、气味、痕迹——即使它很糟糕。中国的教科书一直没有“痕迹”。这种学术清白的根源,归根结底是共产党人的道德清白、共产主义清白、教义清白、大义清白、国家清白、家庭清白。再进一步,自由国家的政府和政党不关心道德,不引导或批评道德,因为道德属于社会领域,而不是政治领域。但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主义/主义/国家/国家的政府/政府和政府/党认为他们是世界的救世主,他们必须照顾一切,甚至道德。当政治涉及道德时,除了需要道德为自己服务之外,其他的,只能让道雪成为一个严重洁癖的尼姑。最好的状态是“净”如蒸馏水,“尼姑”如透明人,即“无”。在这种全民清洁的影响下,教科书自然会变成学术清洁。教材的智性清洁是极端的,即放弃判断,只用中性的词来陈述所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对那些政治不允许的作品、学者和学说进行屏蔽和忽视。这样的教材,如果很难给读者留下“痕迹”,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人类学导论》编辑得不好。对初学者了解人类学很有用。购买它的目的是在公开课上阅读。是的,我读过它,但我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有几句话。...

    2022-05-03 人类学理论导论 《人类学概论》

  • 《世界文明发展比较概论》阎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世界文明发展比较概论》【作者】阎雨【页数】183【出版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30-7269-4【价格】58.00【参考文献】阎雨.世界文明发展比较概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概论》内容提要: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了多元的文明,作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文明现场实地开展访谈、住居体验、文化现场与习俗考察、社会文化环境调查等,在废墟、遗址、残砖断垣、现实生活中,探寻文明发展基因,开展比较研究,考察组织、社会、国家的演进模式,进而形成主线:文明的奠基与起源、博弈与兴衰、智者与启示、信仰与宗教、变革与崛起、冲突与融合。从这七个角度来分析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的内涵、基因、结构、气质和它的文化内在动力,进而来分析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到人类的现在、未来的生产上。...

    2022-04-28 电子书epub是什么格式 电子书epub下载

  • 《企业经营管理概论》刘永龙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企业经营管理概论》【作者】刘永龙著【页数】156【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7-5578-7902-0【分类】企业经营管理【参考文献】刘永龙著.企业经营管理概论.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企业经营管理概论》内容提要: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研究、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等。《企业经营管理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企业经言管理的理论研究第一节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决策是指在几个方案中作一选择,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兴衰。文章主要论述决策的含义、决策行为特征、决策基本要素、决策程序、决策原则,供经济界参考。一、决策的重要性及其含义决策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兴衰,如日本,由于决策正确,由资源小国成为经济大国。又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还是一个大量引进外国科学技术的国家,可是在战后不久,竟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这个奇迹也是由于决策正确所致。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如济南三株集团公司经营失败是由于决策失误引起的。所谓决策,乃是在几个可能的方案中作一选择。如企业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一种选择。它主要研究决策的含义、决策要素、决策理论、决策原则、决策方法等。二、决策行为特征决策行为的智能性。决策的全过程要运用知识、信息和经验,是一种智能活动:决策行为的实践性。决策是对现实和未来实践活动的一种设计和选择,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决策的目的性。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决策行为的基本目的:决策行为的社会性。每个组织和企业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企业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决策行为的社会性。三、决策的基本要素必须有多个可供选择的策略。如果只是一个策略,就不存在决策。必须明确策略的实施效果。如古巴事件中,肯尼迪的参谋班子在提出六条策略的同时,-1-企业经营管理概论也分别提出采用这六条策略时可能引出的结果。若不提出实施六条策略的结果,肯尼迪不无法进行决策。必须明确策略实施时的客观条件。构成决策问题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是明确未来的客观条件,也就是未来实施策略时,行为主体将遇到的影响策略的外部条件,没有对未来客观条件的判断,就不能进入决策。必须明确实施策略的目标。决策,就是为了选取达到目标的最好策略。如企业的目标定为占领高收入阶层用户市场时,就会采用“高价、高质量、高性能”的生产经营策略:如果企业的目标定为占领低收入阶层用户市场时,就会采取“低价薄利、简单实用、性能可靠”的生产经营策略。四、决策的程序规范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决策过程的起点。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科学决策的第一步,有经验的决策者必重视目标。收集信息。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材料,信息掌握好坏对决策的成败有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预测。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是制订合理计划的根源,是优化控制的基础。设计方案。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拟制方案。最优方案是很难寻找的,令人满意就是种适用的标准方案。方案要符合总目标,这是决策活动的根本意图。五、决策原则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要求决策必须具有清晰而实际的方向性目标,这个方向性目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频繁改动或轻易取消。方向目标不能定的太远太高,企业的方向性目标要受制于和服从于总方向目标。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决策要求把决策对象看成一个系统,以求整体最优为目的,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子系统的目标,进行系统的综合平衡。信息性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没有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决策就没有根据。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信息,决策才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效益好。预测性原则。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预测的决策是盲目的决策。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对未来事物判断的正确程度。预测是由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科学决策,必须用科学的预测来克服没有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测。民主性原则。实行民主决策是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推进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条件。决策者的高明主要不在于自身的能力的强弱,而在于发扬民主有效地利用外部的能力。-2-企业经营管理概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企业经营管理追求短期效益。市场上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有限性,自身无法估量企业发展的变化趋势,企业领导层在制定企业发展的同时,没有站在多元化的角度分析考虑,只是盲目的在自身企业内部去思考,没有对外分析、市场行情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没有从内而外的全方位的针对性分析,给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一旦企业业绩增长的同时,就开始盲目扩张忽视了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对潜在的风险处于忽视的状态。容易盲目跟风追逐市场,缺乏自身企业经营战略的判断,对自身所制定的战略规划缺乏科学性的论证根据。一旦短期目标完成的同时,对自身企业的定位就处于停滞状态,跟着市场随大流,没有站在自身企业内外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制定方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都是借鉴照搬照抄,容易引起同行间相互竞争的负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实施与现实有出入。企业在经营管理是根据制定的目标战略来执行,依次分配管理,其中主要是实施与控制来保证整体的正常运营。管理层给予相应方并交由下级来层层管理,形成机制与企业评级管理机制,来进行整体保证及组织保障。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是制定了正确的目标计划,但实际管理实施起来与现实有出入,比如缺乏相应监督管理机制,实施保障机制欠缺,员工福利投入、绩效考核激励对比,企业内部资金对外投人实施不到位等。一来缺乏有效体系监管,一旦出现问题没有相应的对策措施。二来经营管理现实的出入与自身企业制定的目标战略产生影响偏差,不仅使企业效益会大打折扣,财务上报的绩效有水分,就无法提前做出准确的风险预控机制,长期日积月累则会让企业产生大问题,需要提前积累预判机制,严格把控企业经营管理是实施,建立完善的整体风控、管理、保障机制。二、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管理营销理念落后。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往往落后于实际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利润巨大的背后是先进企业营销策略的概念领先。在营销人员选择和引进方面,例如,许多公司在营销领域的人员选择不是为了讨好裙带关系就是直系。尤其是国有企业,这种现象极其严重,从而导致企业营销策略变得落后,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责、权分明不明确。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看似合理的职能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岗位制度,但在部门工作中仍然存在问题。关键在于责任、权利不明确,虽然每个人都有责任规定,但往往由于权力的不明确、利益的不公平,缺乏足够的空间来激励员工的工作,做得好和不好的表现流于形式。财务管理模式混乱。企业财务监督权利不明,责任权力大小不明确。领导层高于其他部门的权利,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决策。经济贸易日益复杂,金融监管变得更加深刻和广泛。当下,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职能,建立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监督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缺乏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例如,利用财务信息进行非法财务工作,以···试读结束···...

    2022-04-28

  • 自动驾驶技术概论王建pdf完整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的话:自动驾驶技术概论王健df《自动驾驶技术丛书》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系列所有书籍均已为您整理完毕。本书可作为高校车辆工程和交通工程项目使用。本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供从事自动驾驶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欢迎下载蒸汽机和蒸汽机车的发明说到蒸汽机,历史上著名的“蒸汽机之父”应该是英国的詹姆斯·瓦特。他发明的“瓦特蒸汽机”,直接将人类推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使人类踏入了机器时代的大门。事实上,蒸汽机出现在瓦特之前。1712年,英国人ThomaNewcome发明了蒸汽机,用来驱动水泵将水从矿井中抽出。这种蒸汽机后来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纽科门蒸汽机将蒸汽引入气缸,然后向气缸内喷水冷却,冷却后的气缸内压下降,气缸内的活塞在大气压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带动水泵抽水。活塞每分钟只能移动10次,但这大大提高了泵的效率。1713年,纽科门综合了前人的实验结果,成功制造了第一台实用的大气活塞式蒸汽机。蒸汽进入气缸后,活塞向上推动,然后向气缸内喷水使其冷凝,使气缸内产生真空,气缸外的大气压推动活塞向下,然后水泵由杠杆、链条和其他机构驱动,以提升活塞做功。其缺点是热效率低,油耗大,主要用于矿山排水。Watt是一名木匠出身的工匠,1757年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聘为实验室技术员,并获得了纽科门蒸汽机的使用权。他对纽科门的蒸汽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63年,他在修理蒸汽机的模型时,发现纽科门蒸汽机只利用了气压差,蒸汽的张力没有得到利用,所以热效率低,油耗大。他决心改进纽科门蒸汽机。首先,他认为将汽缸内的蒸汽送入另一个容器进行冷却,不仅可以获得可以做功的真空,而且可以使汽缸内的温度下降不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另外,为了防止空气冷却气缸,必须利用空气的张力作为动力。1769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作发明了带有冷凝器的蒸汽机。与纽可门蒸汽机相比,热效率提高了60%,但在性能上还不能作为真正的动力发动机,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这是瓦特蒸汽机的第一次技术创新。相关内容部分预览汽车发展趋势汽车行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高速发展期,日趋成熟和稳定。在经历了一系列破产、并购等之后,世界汽车企业现已形成大众、通用、雷诺-日产、丰田、本田等巨头集团的格局。国内汽车行业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已接近顶峰,市场接近饱和,整体汽车销量呈现稳步下滑的态势。回顾近年来汽车的产销量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现状,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主要呈现电动化、智能化。1。电力电动汽车是完全或部分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根据技术路线,电动汽车分为传统(气电/气电)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纯电动汽车(EV)和燃油电动汽车FudedVehicle(FCV),后三者统称为新能源汽车。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总销量约为333万辆,同比增长26.0%。世界上电动汽车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2017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426万辆,比上年增长49.2%;传统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约1328万辆,比上年增长11.8%。近年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比例逐年上升,燃料电池汽车应运而生。随着电动汽车技术路线的变化,各类电动汽车的市场也发生了重新洗牌。欧洲国家、美国、日本、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各有特色。未来,主要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的推广目标均在百万以上,从传统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向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方向快速转变。图1.11描绘了2008-2017年全球各类电动汽车的销售趋势。汽车电动化是未来世界汽车产业转型的方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挪威、印度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时间多为2025-2030年。,汽车动力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根据壳牌的研究预测,电力和氢能将从2030年左右开始逐步“接管”汽车能源市场,2040年和2060年消费占比将分别超过20%和60%,乘用车市场将2070年全面实现电动汽车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全面普及。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大国已将电动汽车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发展目标,积极开发和应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汽车电气化技术加快推广电动汽车。汽车工业化进程。从各国发布的推广目标来看,电动汽车的规模在百万级。美国原计划2015新能源汽车年推广100万辆,变现率高,接近50%;德国计划到2020年和2030年分别推广100万和600万;日本计划2020年在整体乘用车中使用电动汽车汽车销量占50%;中国计划到2020年推广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传统混合动力汽车凭借其技术成熟度、价格接受度、对充电设施依赖度低等优势,率先在全球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在全电动状态下工作,也可以作为传统燃油汽车使用。它们不完全依赖充电设施,更贴近用户需求。近年来进入市场后,在欧美等地越来越受到追捧。纯电动汽车完全靠电力驱动,动力系统比较简单,对充电设施的依赖度大。近年来,随着充电设施的联网,充电变得更加便捷。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氢气被公认为环保性能最好的汽车,具有更短的供油时间、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低的噪音。最重要的一点是,制氢的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取之不尽。传统的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都有两套动力系统。增加车辆本身的重量是对资源的浪费,在使用过程中会部分消耗燃料。环保性能不如纯电动车,更别说燃油了。电瓶车。从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正从传统的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向纯电动汽车发展,未来将向更清洁的燃料电池汽车方向发展。2.智能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向传统行业渗透。在汽车行业,相关的智能汽车、车路协同、智能出行、便捷服务、车联网等已成为当前的技术热点,正在引发行业的巨大变革。以传统汽车技术为基础平台,融合汽车电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的智能汽车正在成为现代交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通过车辆上的传感器、红外设备、视觉设备、控制器、执行器等电子设备,形成了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任何信息的模式。为汽车提供智能环境支持,达到提高汽车安全的目的。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和车载信息服务系统,这两个系统现在已经成为汽车智能化的亮点和卖点。此外,随着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车辆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步伐正在加快。特斯拉、谷歌、百度等公司相继进行了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测试,而奔驰、宝马、奥迪、本田等厂商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在我国,国防科技大学和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分别顺利完成了长沙至武汉、北京至天津高速公路无人驾驶试验。智能交通是我国交通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之一。智能汽车的发展带动了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正在推动交通产业的变革。因此,中国政府对智能汽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部署了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初步成果。基于车路交互技术的车路协同系统已经在实际道路上进行了测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协同智能交通系统、专用短程通信等多项国家标准也在2014年正式发布。2015年,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科技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掌握自动驾驶整体技术和关键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和生产配套体系。以及产业集群,要基本完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迅速,智能汽车领域相关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已初步形成。智能汽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为智能交通新技术提供首批应用场景,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内主机厂、供应商、大中型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纷纷进入行业,跨界合作、跨行业融合、协同创新、创造实用价值、探索新商机。智能汽车的发展必将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出行环境,创造美好生活。...

    2022-04-25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机车 一汽插电式混合动力

  • 设计学概论全新版pdf在线阅读免费版高清可复制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从业人员以及爱好者必备的设计理论与批评类读物想学习设计,或者对设计有一些兴趣的朋友,小编给大家推荐这本设计学概论全新版电子版,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免费电子版可复制的一个版本,欢迎下载。设计学概论全新版df图片预览图书亮点适读人群: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者、从业人员以及爱好者必备的设计理论与批评类读物;可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相关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设计学概论》自1999年初版至今已修订3次,累行印次达36次,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现已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的指定教材和研究生考试的指定用书。※本书曾被评为“文化部全国高等艺术教育‘九五’规划重点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设计学概论(全新版)》根据设计学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内涵进行了全面修订,保证了其先进性和时代发展特点。全新版的《设计学概论》根据教学需要配有相关课件,以满足教学需求。作者介绍尹定邦,历任广州美术学院系副主任、主任、设计学院院长、美术学院副院长。为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邵宏,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出版的论著有《艺术史的意义》、《美术史的观念》等;译著有《美术术语与技法词典》等。内容简介本次《设计学概论(全新版)》是第四次修订,全书在基本不改变原修订版全貌的前提下,对几乎全部章节都作了较大的改写,增设了“现代设计”、“新媒介设计”、“设计师的从业指南”等章节,在每章后增补了有利于课程考试复习的“课后回顾”,并增补了“设计专业术语表”和“进一#xfffdi阅读书目”,内容涵盖设计学以及学科的理论发展与历史沿革。《设计学概论(全新版)》可作为各大专院校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的指定教材和研究生考试的指定用书。也是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者、从业人员以及爱好者必备的设计理论与批评类读物。目录大全第1章“作为学科的设计”,邝慧仪、廖呢喃;第2章“设计:人类的第一行为”,武鹏飞、洪雯雯;第3章“设计溯源”,邝慧仪、武鹏飞;第4章“现代设计”,洪雯雯、徐艳秋;第5章“设计的现代分类”,洪雯雯、廖呢喃;第6章“设计师”,武鹏飞、徐艳秋;第7章“设计批评”,邝慧仪、廖呢喃;“设计专业术语表”,缪智敏编译。设计学概论全新版笔记第1章作为学科的设计1.虽然“设计”这一术语在汉语里面长期缺失,可并不等于没有设计行为。古汉语里一直用“经营”来指设计行为.2.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瓦萨里(GiorgioVaari,1511―1574)于1563年在佛罗伦萨所创立的设计学院(AccademiadelDiego)为标志的。第一节设计的理论阐述一、名词解释佩夫斯纳《美的分析》形式主义批评功能主义批评历史主义批评折衷主义批评绿色设计《畴人传》二、思考题设计是如何变成一门学科的?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理论著作是从19世纪开始的,它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什么?理论上讲,设计批评与设计史是不可分割的,试探讨设计批评与设计史之间的关系。博朗公司的成功得益于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请简述博朗设计原则。3.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而有关设计这一人类创造行为的理论阐述,就一直以功能性与审美性为目标。因此,设计的理论阐述对象便与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4.我们依据西方对视觉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划分方式来划分设计的理论研究领域,我们一般将其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三个分支。5.研究设计史至少要熟悉科技史与艺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涉及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同时也要了解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一.设计史6.以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为设计史研究的基础。7.戈特弗里德・桑佩尔(GottfriedSemer,1803―1879)和阿洛伊斯・李格尔(AloiRiegl,1858―1905)将设计史从艺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即:桑佩尔和李格尔将设计史从艺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8.德国建筑师与作家桑佩尔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艺术史研究的第一人。《工艺与建筑的风格》强调艺术变化的原因来自环境、材料和技术,这直接导致现代设计史研究的先驱西格弗里德・吉迪恩(SigfriedGiedio,1888―1968)写成著名的《空间、时间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Sace,TimeadArchitecture:TheGrowthofaNewTraditio)。=桑佩尔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艺术史研究的第一人,强调艺术变化的原因来自环境、材料和技术,影响吉迪恩.9.桑佩尔关于材料在建筑和工艺美术中的重要性的理论也使他成了现代艺术运动的先驱,但也正是他的这些机械的材料主义理论受到了来自李格尔的批评。=桑佩尔受到了李格尔的理念不同,二者可能是对立的关系.10.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风格问题》认识到装饰艺术研究是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这一认识对后世学者将设计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来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启发。他从价值上完全打破了大艺术(majorart)与小艺术(miorart)的分界,将对传统小艺术的研究提高到了显学的地位。通过对装饰的历史研究来进一步说明机械材料主义美学的疏漏,并强调艺术作为一门心智的学科所必然有的精神性,李格尔将这种精神性称之为“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冲动”,即“艺术意志”(Kutwolle)。如今设计中仍然强调创造性,就能说明里格尔当年的意识多么符合历史的洪流。11.艺术设计无疑要服从媒质和技术的多样可能性和要求,但李格尔总是坚持创造性的自主和选择的原则,认为这是艺术活动的根本所在。以艺术意志为核心的形式主义立场,这给后世学者就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探讨奠定了完备的理论基础。基于此,出现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设计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Pever,1902―1983)和吉迪恩。艺术意志-----指的是人类所具有的自主,自由的审美欲求.12.直到目前为止,设计史仍然被视作与艺术史和建筑史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13.佩夫斯纳,出版的《美术学院的历史》(AcademieofArt:PatadPreet,1940),就已经孕育了对现代设计的倡导;他不仅通过《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而开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而且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佩夫斯纳从社会艺术史研究出发,最终将设计史独立出来,影响了一批国际著名艺术史家,如弗兰西斯・哈斯克尔,设计史学家,如阿德里安・福蒂.他认为设计史这个专项研究建立于视觉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之上,涉及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审美行为的综合.14.另一位设计师研究的开创者吉迪恩,受到老师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影响,沃尔夫林提倡美术作品所做的形式分析以及“无名的艺术史”,使吉迪恩坚持认为"无名的技术史"与"个体的创造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出版的《机械化的决定作用》强调现代世界一直受到科技与工业进步的持续影响,对设计史的研究应当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15.吉迪恩与佩夫斯纳一道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家,他们同时又是极有贡献的艺术史家和建筑史家。二.设计理论16.瓦萨里:设计即是整体与局部的比例关系,局部与局部对整体的关系。正是由于明确了这种关系,才产生了这么一个判断:事物在人的心灵中所有的形式通过人的双手制作而成形,就称为设计。17.在西方,以威廉・荷加斯的著作lt美的分析gt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荷加斯敏锐地意识到罗可可风格的意义,并提出了线条的曲线美特征,而且对线条的组合作出了十分精辟的分析。此外,荷加斯还分析了以线条为特征的视觉美和以实用性为特征的理性美。曲线的视觉美是丰富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实用的理性美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实用需要为目的.18.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理论著作从19世纪开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1837年成立的设计学校为中心的设计教育理论研究,代表人物是欧文・琼斯和克里斯多夫・德雷瑟.19.琼斯给装饰设计理论界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他的那部经典著作《装饰的基本原理》(TheGrammarofOramet,1856)。琼斯的方法来源于荷加斯,他坚持认为:“美的实质是种平静的感觉,当视觉、理智和感情的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时,心灵就能感受到这种平静。作为功能主义者,琼斯所要强调的就是:任何适合于目的的形式都是美的,而勉强的形式既不适合也不美。20.克里斯多弗・德雷瑟是琼斯的学生,在教学中他一直倡导将几何方式引入设计.1862出版《装饰设计的艺术》,1873出版《装饰设计的原则》,在这些著作里强调研究过去的(包括伊斯兰的)古典的装饰形式,将几何方式引入对自然形态装饰的研究。21.第二种类型的设计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作出的反响.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塔斯・皮金(AugutuPugi,1812―1852)、约翰・拉斯金(JohRuki,1819―1900)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1834―1896)。22.约翰・拉斯金,lt建筑的七盏明灯gt将手工制品与机器生产对立起来,手工制作象征生命,而机器则象征死亡。,目的是为了在工业化的英国恢复中世纪状况.23.威廉・莫里斯领导工艺美术运动,提高手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这场运动的第一条原则即是恢复材料的真实性,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价值:木材的本来颜色或者陶器的釉质,这种材料的真实性及其价值应该在所有的设计中得到尊重。其次是强调设计家应关心社会,通过设计来改造社会。直到今天,这种设计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和对生活的希望。24.20世纪初,设计作为新机器时代的主要方面,勒柯布西耶(LeCoruier,1887―1965)在一系列的论述中高度赞扬规模生产的意义和标准化的产品,他早期的设计理念带有民主主义色彩和乌托邦式的理想,这与莫里斯的思想联系紧密。25.同时,包豪斯设计学校(StaatlicheBauhau)的校长格罗皮乌斯(WalterGroiu,1883―1969)所提出的设计理论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他作为一个综合艺术家的设计师所具有的理论基础和设计理想,试图以美术与工艺、建筑的融合来创造出新的造型艺术。格罗皮乌斯本人就深受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理论的影响,同时又认为机器是手工艺人工具的机械发展,他所主持的学校致力于现代主义,同时又总是受到表现主义艺术和理论的侵入;包豪斯既强调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又强调对传统大师作品的构图分析。2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迪斯(NormaBelGedde,1893―1958)发表了他著名的《地平线》(Horizo,1932),大力赞扬机器时代。2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设计理论与商业管理和科学方法论的新理论相结合。人体工程学得到广泛采用,它科学地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28.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阿彻(BruceArcher)所著的《设计家的系统方式》(SytematicMethodforDeiger,1965)和《设计程序的结构》将系统方法引进设计.,阿彻试图打破传统的设计步骤,使设计过程更为简化和容易理解。29.20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新报导写作(NewJouralim),这是对波普设计(PoDeig)新美学的直接反应。沃尔夫(TomWolfe,1931―)和班纳姆(PeterReyerBaham,1922―1988),他们有关设计的理论论述全部采用大众文化的语言和图像。他们关注于风格的社会意义和产品外观而不讨论设计的过程。30.此时,设计理论已经成为折衷主义,在近20年里,设计研究和设计理论又从其他新兴的学科中受益匪浅,尤其是从对少数群体的研究中获益不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理论是多元发展的,唯一的共同目标是将设计尽可能放在最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三.设计批判31.设计批评的任务便是以独立的表达媒介描述、阐释和评价具体的设计品;设计批评是一种多层次的行为,包括历史的、再创造性的和批判性的批评。其区别只在于按今天的学科范围划分:距当代20年以前的设计品为设计史的研究对象,而当代20年里的作品则是设计批评的研究对象。32.它的重要在于对设计作品的价值判断。这些标准包括:形式的完美性、功能的适用性、传统的继承性以及艺术性意义。33.形式主义批评对现代设计来说,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艺术批评家成为了现代设计批评的先驱,如沃尔夫林在艺术史研究上提出“无名的风格史”从而开了形式主义研究的先河;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沃尔夫林对美术风格史的研究贝尔在艺术批评中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以及美国罗斯的《纯设计理论:谐调,平衡,节奏》在20世纪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形式主义批评对设计的纯形式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20世纪60年代,纯形式主义批评更是盛极一时,在纯美术界和设计界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34.设计功能罗马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一书中便清楚地表明,结构设计应当由其功能所决定。在18世纪,维特鲁威的理论追随者洛吉耶(Marc-AtoieLaugier,1713―1769)在他的著作《论建筑》(Eaiurl'architecture)中就反复强调建筑设计的基础是结构的逻辑性,并将维特鲁威所描述的建筑类型作为古典建筑的范例,从而倡导建筑设计上的新古典主义。1896年,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大师沙利文(LouiSulliva,1856―1924)发表了他的论文集《随谈》(KidergardeChat),其中的名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此乃定律”(Formeverfollowfuctio.Thiithelaw)随即成了20世纪功能主义的口号。激进的反装饰理论家阿道夫・卢斯(AdolfLoo)发表了一篇檄文――《装饰与罪恶》(Orametudverreche,1908),全篇文章的内容后来被压缩成一句口号:装饰就是罪恶。功能主义几乎被滥用而成为建筑中“国际现代风格”和设计中“现代风格”的代名词。功能主义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主要是英奇・舒尔于1953年在德国乌尔姆(Ulm)创办的设计高等学校,该校的宗旨便是继续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未竟事业。最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教与学促使设计活动与战后德国工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尤其是该校与博朗(Brau)公司成功的合作。拉姆斯作为该公司的设计师,让博朗公司的产品极具品牌特征,尤其是风格化的收音机和剃须刀成了战后工业设计的象征。但是,功能主义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波普设计的挑战,之后又面临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冲击。不过,乌尔姆设计学校的影响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日本设计界随处可见。35.博朗设计原则迪特・拉姆斯作为功能主义的代表,他所提出的博朗设计十项原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即:1.好设计要创新;2.好设计创造有用的产品;3.好设计有美感;4.好设计使产品一目了然;5.好设计不喧宾夺主;6.好设计是真诚的;7.好设计历久弥新;8.好设计贯穿每个细节;9.好设计兼顾环境;10.好设计就是尽可能少设计。36.历史主义理论欧文・琼斯的《装饰的基本原理》。该书给制造商和设计师提供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图样,其中有伊利莎白时代装饰风格,庞培时代、摩尔人的装饰风格和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装饰风格的图样,这些风格同样迎合了装饰设计师的大量需求。在现代运动的过程中,任何对历史主义的偏爱都引起前卫派的不满。直到战后大众文化的发展,才使得借鉴传统这一设计行为在批评界得到认可。之后,历史主义思潮融入后现代主义运动,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界的特征。迈克尔・格里夫斯(MichaelGrave,1934―)设计伯班克迪斯尼总部大楼,正是对历史主义设计的反讽。...

    2022-04-16 功能主义 形式主义 区别 功能主义形式主义

  • 2022年中级会计《经济法》预习阶段学习打卡——增值税的基本原理

    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2022年中级会计预习阶段备考已经开始了,为了帮助考生在预习阶段每天熟记一个知识点。东奥特整理了2022年中级会计《经济法》预习阶段学习打卡内容,快来一起学习吧!更多《经济法》预习阶段学习打卡内容戳我查看gtgtgt【增值税的基本原理】【解释】增值税是以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从实际操作上看(如下图),一般是采用间接计算办法(扣税法)。即:从事货物销售、提供劳务或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的纳税人,要根据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销项税款,然后从中扣除购进环节已纳增值税款(进项税款),其余额为纳税人本环节应纳增值税税款。注:以上预习阶段学习打卡内容选自陆中宝老师2022年中级会计《经济法》预习班授课讲义以上就是东奥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增值税的基本原理相关内容。2022年中级会计考试时间已经确定,考生们要积极备考,希望大家都能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证!(本文为东奥会计在线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2022-04-05 经济法增值税重点归纳 经济法增值税思维导图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2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马克思传(第4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2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出版社:圣才电子书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第一章世界近代新闻媒体的产生和勃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在争取言论自由的腥风血雨中勃兴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4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1)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2)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3)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3)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①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②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③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④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2)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如下: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1)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①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②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2)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二、近代报业定型第四势力地位确立1.19世纪中叶以前,报业地位脆弱报业地位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1)报纸只是上层阶级的玩物,没有扎根在民众中,不可能从民众中汲取力量。(2)报纸虽有时是社会舆论机构,但只反映上层阶级不同派别的观点,并非真正民意。2.19世纪中叶以后,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便士报开始诞生(1)各国“便士报”的总特点①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②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③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④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便士报的影响①在世界新闻史上,“便士报”奠定近代报业的基础。②“便士报”第一次真正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报纸真正成为新闻纸。③随着“便士报”的普及,报纸开始在社会底层扎下根来,对社会开始产生实际影响。3.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批严肃的综合性日报真正奠定报纸社会地位(1)严肃性报纸的共同特点①继承“便士报”的传统,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尽管它们和政党、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②都是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政企合一,即它们追求政治目标和社会影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但以企业形式来管理,同样追求经济利益。③都以中、上层阶级为主要读者对象。新闻以硬新闻为主,严肃、严谨,很少有煽情新闻,同时高度重视评论。④都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经营报纸,注重物色杰出人才,内部管理严格,力争利润的最大化。(2)严肃报纸的影响①意味着信息性新闻取代故事性新闻成为报纸新闻主体。②意味着政企合一型综合性日报取代廉价小报成为报业主流。从20世纪开始,报纸对各国乃至对世界的历史进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些有影响力的大报构成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一、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2.印花税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答: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1662年6月,英国议会制定出版法案,明确规定报刊发行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出版物必须受议会设立的检察官的检查。1688年“光荣革命”后仍然实施,直到1694年通过出版法案才正式废止。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于1810年重新恢复新闻事先审查制度。而德国从1819年开始重新执行书报检查制度。2.印花税答: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种种税费占出版费约三分之二,深重的税赋使得报刊人入不敷出。印花税实行不到半年,报刊就停办一半。德国、俄罗斯都先后实行过印花税。直到1861年英国才取消印花税,以后欧洲各国陆续取消。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答:19世纪中叶后,便士报出现,并成为全美主流报纸。在美国,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本杰明·戴1933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其特点为: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二、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答: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①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②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能的恐惧使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些禁令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新兴技术即印刷术上。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③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①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③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这些报刊都是政治报刊,大力鼓吹推翻僧侣、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①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②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这种事先检查制度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反抗。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为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度,各国政府都先后制订了煽动法、诽谤法来扼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与征收印花税相辅相成,政府以津贴方式支持、收买一批报纸,并把津贴列入政府预算。(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①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②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1)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①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②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的工商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各大港口和商业中心城市都有了日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作为大众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价廉到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买得起,没有广告收入,也是难以想象的。③城市规模的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城市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一方面,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读者。④随着印刷技术的多次改进,印刷成本从30年代起也大大下降。还有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为广大读者更早地接受新闻创造了物质条件。⑤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通讯社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2)美国“便士报”的传播内容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纽约出现三家成功的“便士报”。①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是首家成功的美分报。该报为四页小报,内容偏重地方和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广告也较多,出版四个月就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②1835年5月6日,贝奈特创办《纽约先驱报》,该报除了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外,还有较多的经济、金融和社交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该报因过分渲染犯罪场面、侮慢教会、随意诽谤其他报人,曾遭受到社会各界对它发动的“道德战争”。1846年,《先驱报》向欧洲发行海外版,19世纪6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超过《太阳报》,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报纸。③1841年4月10日,霍拉斯•格里利创办《纽约论坛报》。鉴于社会各界对《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争”,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格里利决心创办一家高雅而有思想的美分报。马克思应邀为它撰稿12年。《纽约论坛报》重视采访,文章较有文学味,不详尽报道犯罪新闻,拒绝不道德的广告,对社会下层表现出同情。(3)美国“便士报”的特征①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这与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然不同。大众化报纸的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②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便士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④内容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以口语、现代语言为主。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⑤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第二章美国新闻业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美国新闻业简史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二、美国新闻业现状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标志的“便士报”运动开启报纸现代化之路。广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2.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1)拥有世界一批最大的传媒公司,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等。(2)美国的媒体已渗透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媒体产品遍布世界角角落落,对世界事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①美联社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家报纸,是各国政要、金融业人士必须关注的案头报。③《时代》、《新闻周刊》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新闻周刊。④拥有世界覆盖面积最广的电视频道。⑤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剧更是充塞着世界各地。3.美国新闻业的现状(1)报纸。美国报纸根据报纸受众定位,坚持以提供严肃新闻和解释性报道为主。(2)电视。美国的电视频道化比较彻底。(3)电台.在电视冲击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播重新寻找到新的定位,彻底走专业性道路。广播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窄播”,收听率节节上升。三、美国传媒业的特点1.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1)从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台诞生开始,美国的广播业坚持走民营之路,只是由政府控制许可证的发放。(2)所有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的电台、电视台(占有95%以上的收视率)都是私营的。2.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1)公共电视台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其余所有媒介都以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作为全部财政来源。(2)为争夺受众,各媒体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推陈出新。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美国传媒业的一大亮点。(3)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虽然为争夺受众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在竞争中,各种媒介扬长避短,均衡发展。3.新闻媒介高度垄断(1)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快鱼追慢鱼,造成剧烈的兼并。(2)现在美国重要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都被大企业所控制,数家大的垄断公司在全美乃至全球展开激烈竞争。4.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1)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护,美国新闻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立性。(2)独立的报格是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最珍惜的传统。(3)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新闻媒介敢于并乐于监督政府、监督大公司的不法行为。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一、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2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1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6.简述美国廉价报纸的兴起、发展与影响。[南京大学2009年研]7.简述普利策的办报特色。[北大2008年研]8.从《今日美国报》分别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竞争,论报业的发展趋向。[北大2003年研]9.简要评述《纽约时报》的办报理念与办报方针。[四川大学2008年研]10.简述托马斯·杰弗逊对美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10年研]11.简述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清华大学2008年研]12.简述《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及主要宣传手法。[华中师大2007年研]13.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在经营方面的利弊如何?试简述之。[人大2006年研]14.简述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职能。[南京师大2009年研]三、论述题1.试论美国“一城一报”现象的形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2.谈谈普利策的主要新闻活动及其对于当今传媒的启示意义。[南京大学2006年研]3.结合史实和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认识。[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曾格事件”又称“曾格案件”,是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里“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尤其是“新闻自由”原则,二百多年来,陆续写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以下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新闻自由第一次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答:《纽约太阳报》于1833年9月3日创于纽约,本杰明·戴总编,其口号是:“照耀所有人(ItShieforA11)”。初为清晨编辑版,夜间编辑版于1887年开始实行。《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也是第一份获得成功的“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的零售价是一美分或一便士,故称“便士报”,又称“廉价报纸”。由于其发行的成功和开创性作用,与后来创办的《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并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三大便士报。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1835年5月6日,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在纽约创办的《先驱报》获得了成功。为战胜《太阳报》,贝内特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等口号,60年代该报发行量超过《太阳报》而居全国各报之首。这份报纸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新闻报道的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警署新闻经常引起社会轰动,首创的华尔街新闻引起纽约商界的重视。创办人贝内特因为使报纸闯入并干预了社会生活,被看作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记者。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答:威廉·伦道夫·赫斯特1895年来到纽约,购得一份陷入困境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NewYorkJoural),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激烈竞争。赫斯特的办报方针是,得到新闻,尽快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不断地以喧嚣刺激读者,攻击不正当财富,向穷人许愿,以吸引读者。该报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并大量应用照片。其版面与刺激性,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惜高额薪金从《世界报》挖走该报星期日报的全班人马。赫斯特也通过搞一些社会运动,以标榜其对贫民特别是受压迫者的同情,如用事实揭露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来增加报纸声誉。在与普利策的竞争中,大量应用暴露性新闻与犯罪新闻是赫斯特的拿手好戏。他的《新闻报》在煽情主义方面超过了《世界报》。赫斯特一生最轰动的事件包括同普利策的竞争,煽动美西战争和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华尔街日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最初是一张金融类报纸,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非商业性新闻、人物专访、时政述评、各种各样的专栏和关于文化的讨论深刻、丰富,也颇有声誉。该报头版不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六栏的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华尔街日报》有东部、中西部、西南部、西部四个版,要闻基本相同,地方性新闻和广告有所区别。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掏粪运动”是指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写揭露新闻的记者的比喻。“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该运动中的经典之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答:“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于是就此定名。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由本杰明·戴1833年创于纽约。该报有明确的办报方针,低价发行,售价一美分,提供“当天所有的新闻”,刊登大量广告;注重新闻的趣味性;良好的销售方法。但是格调不高,消息低级庸俗,甚至制造假新闻。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托马斯·潘恩(ThomaPai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776年1月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后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13篇《危机》鼓舞士气,由此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答:《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由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于1851年9月18日创刊,是美国高级报纸(或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该报由纽约时报公司在纽约出版,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896年A..奥克斯买下面临绝境的《纽约时报》,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他大胆地增刊扩版,在新闻报道上不惜投资,大量增加在当时颇为稀有的国际新闻内容。1897年奥克斯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1969年后由家族企业变为股份公司。自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目前,《纽约时报》从发行量上看,是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美国第三大报纸。但从影响力上看,它以覆盖全世界的实力,牢牢占据着“美国头号大报”的位置。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答:默多克(RuertMurdoch)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麾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答:约瑟夫·普利策(JoehPulitzer,1847—1911)著名报人,美国编辑,报纸业主,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他从小立志,靠自学闯入新闻界。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报纸倡导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同时也靠耸人听闻的手法,报道色情、暴行等新闻来吸引受众眼球。他为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传播业”的创始人。遗嘱捐赠200万美元创办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答:《华盛顿邮报》(TheWahigtoPo)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但仅限于华盛顿发行。属于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于位于美国首都,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答:美国联合通讯社(AociatedPre)简称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机构。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闻采访机构之一。总部在纽约。1848年创立于芝加哥,前身为港口新闻联合社,由当时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纸组合而成,1875年更名纽约联合新闻社,1892年经过改组,使用现名。最初按其章程规定,稿件只供本社成员报纸使用。1945年经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修改了接收新成员章程,并允许非本社成员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单位订稿。经过多年发展,美联社今天已成为使用多种形式向各种媒体全方位播送新闻的国际通讯社,每天的受众在一亿以上。美联社还同道·琼斯公司合作,办了美联一道·琼斯专业新闻社,向国内外提供经济新闻和信息,订户遍及几十个国家。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客观性法则,使其在西方被奉为职业理念。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爱德华·默罗(EdwardMurrow,1908—1965)美国CBS著名记者,美国广播电视史上的杰出人物。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新闻联播》。二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赢得极大声誉。战后,主办的《现在请听》极受欢迎。默罗转向电视界后主持电视专栏节目《现在请看》,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他的电视实践创立了严肃电视干涉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电视新闻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且主张对世界事务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曾任美国新闻署署长。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黄色新闻是指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得名于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并在两报的激励竞争中发展起来。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黄色新闻的特征:使用打字号煽动性标题;滥用照片;种种欺骗手法;星期日增刊;标榜同情“受压迫者”。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KDKA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第一座有正式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于1920年11月2E1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该台首次广播的内容,是关于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其时效之快,使美国报界大吃一惊。KDKA电台的成功,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从此,新兴的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播出内容有当地新闻、邀请艺人现场表演、为临睡前的孩子们朗读故事等。二、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资产阶级革命家。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杰斐逊执笔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认为:(1)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2)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它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民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3)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4)他要求新宪法应该包括一个声明,即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报纸发表任何它们高兴发表的东西;也不减轻出版商对于所发表的错误事实承担的责任。对诽谤不必恐惧,说实话就不是诽谤,即使纯粹的诽谤,也有人民做出公正的判断。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离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当公众舆论允许自由表达时,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没有监察官就没有政府,但是,哪里有新闻出版自由,哪里就可以不需要监察官。”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的。在它创办前,就已有了三家廉价报纸,但刊行不久就夭折了。《太阳报》却获得了明显的成功:创刊时印行1000份,四个月后,销售5000份,居纽约各报之首;一年后达10000份,三年后30000份,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太阳报》的成功是传媒经济勃兴的标志,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是传媒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1)正由于该报的创办并运作成功,传媒的产业属性才被发现、产业身份才被确定大众传媒产业一产生,传媒经济就开始了,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是虽然传媒经济运作已经开始,但由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传媒作为一个行业有巨大赢利潜能的事实也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后,传媒产业巨大的盈利潜能被发现,整个社会忽然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它获得了社会各界新的审视和更高关注。资本追踪而来,传媒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开始。这是对传媒产业认识的一次社会思想上的革命,是传媒产业运作观念上的巨大解放,从而使传媒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2)创造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基本盈利模式——二次销售二次销售是当前传媒产业中最受重视的盈利模式。《太阳报》正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太阳报》的创刊词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人人都买得起”表明其廉价,“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表明其销售广告资源。(3)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有所创新①消费者定位的创新。其发刊词宣称“人人都买得起”,这与政党报刊时期受众是政党成员以及受政党影响的少数群众不同,反映出的理念是满足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需求,最终尽量扩大其发行量,实现广告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获利。②内容定位的创新。以前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以政论为主,宣传本政党的观点,是观点报纸。《太阳报》则实现了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全报无一篇评论,全部是新闻,而且多为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黄色新闻,这样在当时能够做到最大量销售。(4)经营业务的创新①在发行上,廉价是《太阳报》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一份报纸只售1便士,也即1美分,是美元最小币值,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而且对发行商折扣,折扣率为33%,此折扣率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报业发行的一个传统;发行商如果没有卖完还可退报,从而增加发行经销进货的积极性;在发行形式上还采用当时美国较少采用的街头零售形式。②经营广告。其创刊词宣称“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意味着出售广告资源获利,与此相配合,在实践中通过大量发行以吸引广告投放。③在印刷上,《太阳报》重视引进新型设备,提高印刷效率。④在人力资源上,重视聘用优秀报业人才。总之,《太阳报》的运作模式是崭新的,与政党报刊时期模式是迥然不同的,其盈利目的明确,是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其获得成功后,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地纷纷仿效,产生了轰轰烈烈的“便士报运动”,可以说,“便士报运动”也就是传媒产业化运动,是传媒经济大力发展的运动。从那时到现在的170多年中,报业的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其后出现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运作模式。现代传媒经济的主要运作模式是由《太阳报》开始,也就从那时开始,传媒产业开始产业化运作,传媒经济开始勃兴并迅速发展至今。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答:《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第一大日报,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华盛顿邮报》的历史①1877年12月6日,《华盛顿邮报》由民主党人史蒂森·赫金斯创办,对开四版,零售价三美分,发行一万份。1889年,赫金斯将报纸卖给哈顿和威尓肯斯。②1905年至1916年,转入《辛辛那提简讯报》老板麦克利恩手中,他增加了广告收入,却降低了报纸的信誉和影响。1916年至1933年麦克利恩去世,其子爱德华成为报纸的发行人,因他与共和党总统哈定关系密切,从而使报纸成为共和党人的工具。这时期,报纸发行量逐步下降,广告大减。③1933年,《华盛顿邮报》被公开拍卖,金融家尤金·迈耶以82.5万美元买下了该报,他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绅士应遵循的社会礼仪;本报的内容是雅俗共赏;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牺牲报纸本身的物质利益;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1933年至1943年,迈耶聘请著名作家担任社论版主笔,使该报获得了“明智,有人情味,开明”的声誉,发行量增长了三倍,达16.2万份。④1946年起,迈耶的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接办该报。先后购买了《华盛顿时报先驱》、《新闻周刊》和几家电视台,成为一家新兴的传播集团。到1954年发行量已达38万份,成为国会议员、政府官员、驻华府记者的必读报。美国最著名的争论家李普曼也常为《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文章,使其愈加令人瞩目。⑤1963年,格雷厄姆去世,其妻凯瑟琳成为公司总裁,开创了《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时代”。1971年《华盛顿邮报》继《纽约时报》后,揭露了美国在越战中的有关秘密情报,声名大振。1972年起,《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历时两年,层层挖掘,披露“水门事件”的内幕,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这在美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使该报获得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并确立了《华盛顿邮报》的世界级大报地位。在美国人心目中,《华盛顿邮报》成了一份疾恶如仇、热情似火的报纸,而凯瑟琳则被认为是华盛顿最有影响的一位妇女。⑥1979年凯瑟琳的儿子唐纳德继任该报发行人,1983年出全国版。(2)《华盛顿邮报》的现状①《华盛顿邮报》以政府报道见长,它消息灵通、材料可靠、文笔犀利。尽管《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大牌报纸派有大量的精兵强将,常驻华盛顿同《华盛顿邮报》拼抢联邦政府的新闻资源,《华盛顿邮报》的政府报道仍然是最值得称道的。②《华盛顿邮报》是高级报纸,也是通俗性报纸。《华盛顿邮报》所刊载的漫画比美国其他报纸都多。它在华盛顿的高级饭店和贫民窟同样十分流行。③《华盛顿邮报》是地方性报纸,主要在华盛顿发行。即便在邻近华盛顿的城市,想要找到一份《华盛顿邮报》还真需要一些技巧。唐纳德说,每天有1500份《华盛顿邮报》运送到纽约,这已经是报社极不情愿的。因为《华盛顿邮报》的广告商大都在华盛顿。④平日版主要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国内外要闻和评论、文化生活和影视娱乐、本市新闻、体育金融和商业。该报注重报道国会消息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读者对象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⑤报纸还拥有自己的特稿社——成立于1962年的洛杉矶—华盛顿邮报特稿社,专发在两版刊登的专栏、通讯和特稿等。目前,《华盛顿邮报》日发行77万份左右,周日发行110万份。但《华盛顿邮报》发出的声音远远超出它的发行量所产生的影响。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答:(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1789年9月,美国国会对原宪法增加了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此法案于1791年12月经多数州议会批准而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价值①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使新闻出版自由作为美国宪法中的补充条款从法律上得到确立,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自殖民地时期开始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地位相当,被认为是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理论及运作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最早的法律文献。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犹如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追根溯源都来自这条规定。在美国,凡涉及言论、新闻、出版等诉讼,往往都会搬出宪法第一修正案,它几乎成为美国媒体屡试不爽的护身法宝和每战必胜的锐利武器。用阿特休尔的话说,“美国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犹如宗教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以至于美国人民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16 《出版自由法》 出版自由是什么权利

  • 马克思传(第4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总主编顾海良本卷主编王树荫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iddot第二卷middot1949-1976(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试读:总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关键阶段。时代变迁呼唤理论创新,实践发展推动理论创新。我们正逢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从国际来看,马克思主义研究正处于热潮阶段。尽管苏东剧变后,国外有许多人在鼓吹ldquo告别马克思rdquoldquo抛弃马克思rdquo等论调,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在研究马克思,主张ldquo走近马克思rdquo、ldquo重读马克思rdquo、ldquo回到马克思rdquo、ldquo反思马克思rdquo、以新的理论成果ldquo超越马克思rdquo。国际范围内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讨会在世界各地频繁召开,会议规模越来越大,会议形式越来越灵活,参会人数越来越多,研讨领域越来越宽,讨论问题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范围内涌动着一股研究马克思的热潮。这一切说明,ldquo马克思是对的rdquo,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并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消除,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并没有停止。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国内来看,中央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理论工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全党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为理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编写了这套ldquo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rdquo。编写出版这套丛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新挑战,抓住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展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所以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一直出版下去,最后真正成为一套名副其实的ldquo丛书rdquo;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理论,所以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作者队伍不断扩大,能够进入此套丛书的著作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是十分严肃的科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也希望进入此套丛书的著作质量越来越高。本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ldquo211工程rdquo和ldquo985工程rdquo的资金支持,首次进入丛书的著作,大都属于ldquo211工程rdquo科研项目mdahmdahldquo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rdquo和ldquo985工程rdquo科研项目ldquo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rdquo的最终研究成果。本套丛书的出版,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先生非常关注此书的编写出版事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与公共管理分社社长郭晓明先生,以及丛书的每位责任编辑,都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写出版此套丛书,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为了使丛书编得更好,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11月导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中国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围绕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dquo这一全新主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的探索历程,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1949mdah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有力武器。1949mdah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dquo这一全新时代课题的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mdah1976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阶段,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前承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渊源,后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成就与经验,还是失误与教训,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以后,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ldquo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dquo。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时代主题就是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dquo。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从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从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任务的提出,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立;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和理论的发展;从外交方针的调整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纷争,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再次确立;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曲折,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趋向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ldquo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rdquo。本书将全面阐述1949mdah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系统展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进程中的理论成果。2、1949mdah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49mdah1976年期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前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续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新中国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地论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ldquo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rdquo这是我们撰写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我们认为,毛泽东主席逝世、ldquo四人帮rdquo被粉碎、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事实上停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党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本卷开篇阐述《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设想和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下限定在1976年10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结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始转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49mdah1976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mdah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53mdah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56mdah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66mdah1976年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围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展开。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确立的基本共识。《共同纲领》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是这一设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以ldquo进京赶考rdquo的姿态,在新中国初期即开展了全党的整风、整党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并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运动,逐步在全社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随着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党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新中国社会性质和特征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提出了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和道路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得以顺利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1953mdah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指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为指导,实施ldquo一化三改造rdquo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积累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此同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实施,中国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ldquo以苏为鉴rdquo,提出了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任务,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ldquo两步走战略构想rdquo,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断、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方面探索与执政党建设理论,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结晶。1956mdah196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时期,围绕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dqu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正确与失误两种趋向,其中,建设成就和成功经验ldquo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rdquo。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变化,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开始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党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树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ldquo大跃进rdquo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阶级斗争被扩大化和绝对化,ldquo左rdquo倾错误逐步升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努力纠ldquo左rdquo,对国民经济实行ldquo调整、巩固、充实、提高rdquo的方针,取得了相应成果,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所深化,提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和理论得以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亚、非、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在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纷争中赢得了主动。1966mdah1976年的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ldquo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rdqu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了重大曲折,以阶级斗争为纲、ldquo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rdquo,ldquo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rdquo。需要指出的是,ldquo党和人民在lquo文化大革命rquo中同lquo左rquo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是艰难曲折的,是一直没有停止的rdquo,ldquo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rdquo,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趋向的不懈努力始终坚持着,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在艰难中前行,毛泽东关于ldquo三个世界rdquo划分的战略构想、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中国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特别是邓小平1975年主持的对工业、农业、交通、科技、教育、军队等各方面的全面整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3、1949mdah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问题的进程中,实现了两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有专家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的29年,是ldqu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949mdah1978)rdquo;也有专家认为,ldquo暂时性中断rdquo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ldquo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虽然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观点,却始终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dquo,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则ldquo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断了十年rdquo。毛泽东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ldquo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rdquo历史发展进程的曲折性,中国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艰巨性。1949mdah1976年期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ldquo延伸、准备rdquo说也好,ldquo暂时性中断rdquo论也罢,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实践经历,体现了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性。毛泽东在1941年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ldquo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rdquo现在可以这样说,中国共产党的94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际日益结合的94年。1949mdah1976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虽有曲折、失误甚至失败,但也取得了实践成果,提出了崭新理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则采取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中国共产党在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处理过渡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过渡时期的工业化道路和方式,过渡时期协调农业、农村和农民关系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工业为主导,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特殊化;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实行ldquo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dquo的方针;等等。诚然,1949mdah1976年期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虽有不尽成熟和略显稚嫩之处,有的在实践中也未能坚持和落实,但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呕心沥血、艰辛探索获得的宝贵财富。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经历和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第一章《共同纲领》的颁布与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逐步建立起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是欧美国家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产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立足新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社会的重任,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蓝图,使新中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处于基本适应状态。1、《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设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制度,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制定了《共同纲领》(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共和国方案。1.共和国建国方略创建新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一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一致同意并且遵守的共同纲领。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为动员和统一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为建立独立、自主、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迫切地需要一个一致同意的共同纲领。从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以后,有关建国的大政纲领即开始着手准备。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有关建国的各项大政方针一直在加紧酝酿。10月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李家庄主持起草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第一稿,分总则、政治、军事、土地改革、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社会政策、少数民族、华侨、外交十部分,共46条。尽管这时人民解放的战略决战刚刚拉开序幕,但它把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应实行的最基本的纲领、政策规定出来。随后于11月形成的第二稿结构有所变化,分ldquo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任务rdquoldquo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基本纲领rdquoldquo战时具体纲领rdquo三个部分,共34条,主要在第二部分规定了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以及它的国家构成、政权构成、经济构成、文化教育、外交政策。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发表重要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两个历史性文件,构成了制定共同纲领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实际上规划了建设新中国的蓝图。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后,制定共同纲领的工作进入了加快具体实施阶段,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委托周恩来主持共同纲领的起草工作。这次起草的草案初稿,定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除简短的序言外,分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两大部分,在具体条文的规定上,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一般纲领中规定: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各个单位,要以ldquo奉行新民主主义rdquo作为ldquo长期合作的政治基础rdquo,新民主主义是ldquo统一战线的纲领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及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rdquo,ldquo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既不是一个阶级专政,也不是一党独占政府rdquo,而应是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在新民主主义纲领之下的联合政府。此外规定了ldquo新民主主义的国防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经济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文化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国际关系rdquo。在具体纲领部分,按ldquo解放全中国rdquoldquo政治法律rdquoldquo财政经济rdquoldquo文化教育rdquoldquo国防rdquoldquo外交侨务rdquo六个方面,共列45条。这份草案初稿,构成了不久后正式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共和国建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问题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略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共同愿望,为新中国的筹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向大会致开幕词,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宣告:ldquo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rdquo中国共产党代表刘少奇、特邀代表宋庆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代表何香凝、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张澜、中国人民解放区代表高岗、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陈毅、中国民主建国会代表黄炎培、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李立3、新疆代表赛福鼎、特邀代表张治中及程潜、华侨代表司徒美堂12人发表了演讲。会议听取了林伯渠代表筹备会所作的关于人民政协筹备工作的报告;谭平山报告了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组织法草案》起草经过和草案的特点;董必武报告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起草经过和草案;周恩来报告了关于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经过和草案的特点。第一届政协会议由朱德副主席致闭幕词。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同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会议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全国人民实行革命大团结的一种最重要的具体方式。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mdahmdah人民民主时代。3.《共同纲领》的制定建立新中国准备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总结中国人民100多年来斗争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一纲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落后国家通过特殊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共同纲领》全文包括序言、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7章60条。《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rdquo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质上区别于旧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我们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什么ldquo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rdquo;新中国当下的任务是继续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不是立即开始ldquo社会主义革命rdquo。《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政体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rdquoldquo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rdquoldquo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其主要原则为: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政府委员会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地方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人民政府。rdquo这表明我国在政体上不允许党权高于政权,不允许个人高于集体。这种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完全相一致、相适应的。同国体、政体相适应的,还有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它在中国人民中树立了极大威信,在各种革命力量中确立了领导核心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经过相互合作,反复比较,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中产生出来的、适合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的新型政党制度,在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事制度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统一的军队,即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受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rdquo这支军队根据官民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以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教育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经济政策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rdquo总的来说,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照顾四面八方,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等多方面的经济利益都要兼顾。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凡属国有的资源和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府应扶助其发展,并给以优待。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资源等。实行土地改革,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鼓励和扶助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各种合作事业。总之,要在逐步地实现计划经济的要求下,使全社会都能各得其所,以收分工合作之效。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rdquo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努力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艺、体育及卫生事业,保护新闻自由。在民族政策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rdquoldquo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rdquo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确定下来。这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都始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同时赋予各少数民族充分的自治权利,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外交政策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r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与各国政府发展经济贸易。综上所述,《共同纲领》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在建国初期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共同纲领》成为规范和衡量全国一切党派、团体、个人的行为活动的共同准则,凡参加政协会议的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均应共同遵守。基于这一点,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ldquo中国共产党要拥护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为实现它的共同纲领而奋斗,是因为这个共同纲领包括了共产党的全部最低纲领。共产党的当前政策,就是要全部实现自己的最低纲领。hellihelli中国共产党除开自己的最低纲领之外,还有它的最高纲领,而这个最高纲领,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所没有包括进去的。hellihelli在中国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必须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国最大多数人民的要求。rdquo刘少奇的这个意见,代表了当时党中央及其负责人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共同认识。凡属于当前阶段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这个纲领都一一明示出来。而属于将来应该做、现阶段事实上还不能够做的,这个纲领就暂时保留不说,并不具体描绘未来社会的愿景。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胜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有30万军民在天安门前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参加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首都各工厂职工、各大专院校师生、各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首都北京召开。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政府机构,执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下午3时,庆典活动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各委员在天安门主席台就座,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军乐队奏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着白色旗杆冉冉升起,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它象征着组成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委员会的54个单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28年。在这庄严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集会群众顿时沸腾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车检阅陆海空三军,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德总司令驱车检阅各兵种部队后回到主席台上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宣读完命令后,举行分列式检阅,受检阅部队分列经主席台前由东向西行进,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年轻的空军也以(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17驾编队在会场上空自东向西飞行受检。阅兵式前后历时近3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乐曲,伴随着部队的整齐步伐以强有力的节奏在广场上空激荡,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雄姿。阅兵式结束时,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变成了红灯的海洋。无数的彩色花炮从会场四周发射。群众游行开始。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的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的诞生,ldquo人民共和国万岁!rdquoldquo毛主席万岁!rdquo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毛主席在扩音器前大声向群众回答:ldquo同志们万岁!rdquo当游行的队伍有秩序地一一走出会场时,已是晚间21点25分。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队伍像火龙似的穿过全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沉浸在节日的狂欢里。与此同时,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也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2.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务院及其所属各委员会,各部、院、署、行的负责人,同时通过任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等机构的负责人。中央人民政府的各组织机构至此全部建立起来。会议任命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为政务院副总理,李维汉为秘书长;任命董必武为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陈云为财经委员会主任,郭沫若为文教委员会主任,谭平山为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任命谢觉哉为内务部部长,罗瑞卿为公安部部长,薄一波为财政部部长,陈郁为燃料工业部部长,杨立三为食品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为轻工业部部长,滕代远为铁道部部长,朱学范为邮电部部长,章伯钧为交通部部长,李书城为农业部部长,梁希为林垦部部长,傅作义为水利部部长,李立三为劳动部部长,史良为司法部部长,陈绍禹为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维汉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香凝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沫若为科学院院长,邹大鹏为情报总署署长,孔原为海关总署署长,胡乔木为新闻总署署长,胡愈之为出版总署署长,南汉宸为人民银行行长;任命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为总参谋长。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负责人选,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充分协商,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3.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本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从根本上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并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从而对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一个新的重大事件。新中国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基础上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促进各国的交往,增进人民的友谊和维护世界的和平。由此,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任务而奋斗的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结束了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中国由人民无权的国家变为人民民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工农两大阶级的联盟成为整个国家政权的基础。人民享受着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人民依靠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保护人民的利益,对国内外敌人实行专政。全国人民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中国人民被奴役、被欺凌、当牛做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迅速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为建设一个独立、统1、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近百年来,由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入,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旧军阀的割据,造成了严重的四分五裂的局面。新中国统一了全国大陆,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行使权力,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国内各民族结束了过去那种互相歧视和互不信任甚至相互对立的状况,建立起新的民族平等关系,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成为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和扩大,中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得以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一个统一团结的新中国出现于世界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开始转变为欣欣向荣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随后开展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着生产力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民族独立,并逐步地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地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和政策,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3、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新中国的成立,一方面为同苏联和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周边一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中国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深刻矛盾将会不同程度地爆发。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正确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指导原则。1.废除帝国主义特权自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手段,迫使旧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主要有:驻军权、自由经营权、内河航运权、海关管理权和司法权等。为取消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党的既定方针和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只有完成这一任务,才能巩固新中国的独立、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才能为新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开辟道路。帝国主义在中国拥有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对中国主权的损害最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象征。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收回了这三项权利。1949年10月25日,中国海关总署成立。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随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和新的海关税则,并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中国海关由此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宣告收回美国、法国和荷兰兵营的地产权,征用兵营和其他建筑。4月,北京市军管会又征用英国兵营。6月,天津市军管会征用美国和英国兵营。9月,上海市军管会收回法国兵营。至此,外国在华的军事特权被全部取消。1950年4月,交通部颁布《关于外籍轮船进出口管理暂行办法》、《进出口船舶船员旅客行李检查暂行通则》;同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统一航务港务管理的指示》,指示规定外轮一般不准在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同时,对在华外轮公司实行逐步接管。至此,外国轮船未经中国政府批准不许驶入中国内河,中国丧失了100多年的领水主权全部恢复。处理外国人在华拥有的企业和房地产以及外国政府、私人和团体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文教、卫生、宗教等事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对外资企业应按照国籍、系统、行业等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分先后缓急给予正当解决。按照这一方针,各地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资本和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对于外国政府、私人和团体在中国设立的宣传机构,在城市接管中即开始清理。首先,停止各地ldquo美国新闻处rdquo的活动;随后,不允许外国人继续在中国兴办报纸和杂志,外国资本和外国人经营的广播电台一律停播,停止与中国无外交关系的外国通讯社和记者的活动。对于外国人经办或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卫生、救济等机构,仍允许它们在遵守中国政府法令的前提下继续存在。2.新中国初期外交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ldquo另起炉灶rdquo、ldquo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dquo和ldquo一边倒rdquo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三条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人民解放军转入大反攻后,1947年10月10日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其中之一为外交政策,要点是: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要求美国撤退驻华军队,反对任何外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和使日本侵略势力复活;同外国订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条约;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已基本勾画了新中国将采取的外交政策的轮廓。随着新解放的城市日渐增多,面临的外交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在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一年多的时间中,中共中央多次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的重要原则有:保护外侨mdahmdahldquo外国侨民所办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机关,不论其是否属于帝国主义性质,一般地还不采取排除或没收的政策。对于外国侨民及其国家代表机关,一般地应采取保护政策rdquo。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mdahmdahldquo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rdquo。维护国家独立自主mdahmdahldquo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rdquo。稍后,毛泽东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将这一政策思想概括为ldquo另起炉灶rdquo。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明确提出,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毛泽东在1949年1月6日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ldquo我们不要忙于求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我们是反帝。将来我们要做生意,才发生承认与否的问题。我们也不忙承认他们,只是保护侨民,忙的是同苏联及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rdquo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旧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具有彻底的反帝国主义性质,ldquo我们可以采取和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rdquo。他还指出:ldquo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rdquo毛泽东提出的ldquo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dquo,就是要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不给他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作为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把那些脏东西统统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秩序了,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采取ldquo另起炉灶rdquo和ldquo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dquo这两条方针,使新中国在外交上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不受过去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明确宣布新中国将联合苏联,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这是党确定的又一项重要的外交方针。在考虑新中国未来的外交关系时,党一直把同苏联的关系置于首位。这不仅因为长期以来苏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给予同情和支持,而且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苏冷战和国共内战的相互作用下,美国已同中国共产党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新中国成立前夕,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新中国诞生后如何迅速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获得国际承认;如何防止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保障国家的安全;如何取得外国对战后经济恢复的必要援助等。在当时的国际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争取苏联的帮助。但苏共领导人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抱有某种怀疑态度,担心中国走上ldquo民族主义rdquo道路。1949年初,斯大林派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为特使到西柏坡访问,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利用这个机会,向苏联方面通报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夺取全国胜利的部署,介绍了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构想和将要采取的内政外交方针,并就恢复生产、开展经济建设以及请求苏联给予援助等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通过这次内部访问,中苏两党消除了彼此之间的一些隔阂和误会,密切了相互关系。3月13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中说:ldquo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rdquo6月30号,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新中国将ldquo倒向社会主义一边rdquo。他说,ldquo一边倒rdquo是孙中山的40年经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积40年和28年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实行ldquo一边倒rdquo,当然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7月7日,全国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联合发表声明,拥护ldquo一边倒rdquo方针。至此,中共ldquo另起炉灶rdquoldquo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dquoldquo一边倒rdquo三条主要外交方针实际确定下来。后来,周恩来又补充了ldquo礼尚往来rdquoldquo互通有无rdquoldquo团结全世界人民rdquo三条,形成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的外交体系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生革命政权;二是如何迅速割断旧的、屈辱的外交传统,尽快摆脱半殖民地政治地位的烙印,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在基本的外交方针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对美英等国的政策仍保留了一定的回旋余地。从1949年6月底到8月中旬,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不公开地访问了苏联。这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采取的一个重大外交步骤。刘少奇的这次访问,为中苏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最后步骤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法律上做出规定。在9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有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加链接:htt://a.aidu.com//1ckw6dt74DcCQZzCdOflRQ...

    2022-10-19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出版社:圣才电子书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第一章世界近代新闻媒体的产生和勃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1、在争取言论自由的腥风血雨中勃兴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4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1)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2)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3)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3)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①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②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③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④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2)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如下: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1)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①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②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2)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近代报业定型第四势力地位确立1.19世纪中叶以前,报业地位脆弱报业地位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1)报纸只是上层阶级的玩物,没有扎根在民众中,不可能从民众中汲取力量。(2)报纸虽有时是社会舆论机构,但只反映上层阶级不同派别的观点,并非真正民意。2.19世纪中叶以后,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便士报开始诞生(1)各国“便士报”的总特点①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②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③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④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便士报的影响①在世界新闻史上,“便士报”奠定近代报业的基础。②“便士报”第一次真正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报纸真正成为新闻纸。③随着“便士报”的普及,报纸开始在社会底层扎下根来,对社会开始产生实际影响。3.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批严肃的综合性日报真正奠定报纸社会地位(1)严肃性报纸的共同特点①继承“便士报”的传统,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尽管它们和政党、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②都是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政企合一,即它们追求政治目标和社会影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但以企业形式来管理,同样追求经济利益。③都以中、上层阶级为主要读者对象。新闻以硬新闻为主,严肃、严谨,很少有煽情新闻,同时高度重视评论。④都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经营报纸,注重物色杰出人才,内部管理严格,力争利润的最大化。(2)严肃报纸的影响①意味着信息性新闻取代故事性新闻成为报纸新闻主体。②意味着政企合一型综合性日报取代廉价小报成为报业主流。从20世纪开始,报纸对各国乃至对世界的历史进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些有影响力的大报构成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2.印花税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2、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答: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1662年6月,英国议会制定出版法案,明确规定报刊发行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出版物必须受议会设立的检察官的检查。1688年“光荣革命”后仍然实施,直到1694年通过出版法案才正式废止。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于1810年重新恢复新闻事先审查制度。而德国从1819年开始重新执行书报检查制度。2.印花税答: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种种税费占出版费约三分之二,深重的税赋使得报刊人入不敷出。印花税实行不到半年,报刊就停办一半。德国、俄罗斯都先后实行过印花税。直到1861年英国才取消印花税,以后欧洲各国陆续取消。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答:19世纪中叶后,便士报出现,并成为全美主流报纸。在美国,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本杰明·戴1933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其特点为: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答: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①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②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能的恐惧使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些禁令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新兴技术即印刷术上。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③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①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③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这些报刊都是政治报刊,大力鼓吹推翻僧侣、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①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②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这种事先检查制度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反抗。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为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度,各国政府都先后制订了煽动法、诽谤法来扼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与征收印花税相辅相成,政府以津贴方式支持、收买一批报纸,并把津贴列入政府预算。(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①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②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1)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①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②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的工商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各大港口和商业中心城市都有了日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作为大众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价廉到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买得起,没有广告收入,也是难以想象的。③城市规模的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城市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一方面,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读者。④随着印刷技术的多次改进,印刷成本从30年代起也大大下降。还有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为广大读者更早地接受新闻创造了物质条件。⑤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通讯社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2)美国“便士报”的传播内容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纽约出现三家成功的“便士报”。①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是首家成功的美分报。该报为四页小报,内容偏重地方和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广告也较多,出版四个月就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②1835年5月6日,贝奈特创办《纽约先驱报》,该报除了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外,还有较多的经济、金融和社交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该报因过分渲染犯罪场面、侮慢教会、随意诽谤其他报人,曾遭受到社会各界对它发动的“道德战争”。1846年,《先驱报》向欧洲发行海外版,19世纪6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超过《太阳报》,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报纸。③1841年4月10日,霍拉斯•格里利创办《纽约论坛报》。鉴于社会各界对《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争”,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格里利决心创办一家高雅而有思想的美分报。马克思应邀为它撰稿12年。《纽约论坛报》重视采访,文章较有文学味,不详尽报道犯罪新闻,拒绝不道德的广告,对社会下层表现出同情。(3)美国“便士报”的特征①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这与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然不同。大众化报纸的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②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便士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④内容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以口语、现代语言为主。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⑤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第二章美国新闻业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1、美国新闻业简史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2、美国新闻业现状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标志的“便士报”运动开启报纸现代化之路。广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2.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1)拥有世界一批最大的传媒公司,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等。(2)美国的媒体已渗透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媒体产品遍布世界角角落落,对世界事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①美联社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家报纸,是各国政要、金融业人士必须关注的案头报。③《时代》、《新闻周刊》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新闻周刊。④拥有世界覆盖面积最广的电视频道。⑤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剧更是充塞着世界各地。3.美国新闻业的现状(1)报纸。美国报纸根据报纸受众定位,坚持以提供严肃新闻和解释性报道为主。(2)电视。美国的电视频道化比较彻底。(3)电台.在电视冲击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播重新寻找到新的定位,彻底走专业性道路。广播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窄播”,收听率节节上升。3、美国传媒业的特点1.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1)从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台诞生开始,美国的广播业坚持走民营之路,只是由政府控制许可证的发放。(2)所有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的电台、电视台(占有95%以上的收视率)都是私营的。2.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1)公共电视台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其余所有媒介都以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作为全部财政来源。(2)为争夺受众,各媒体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推陈出新。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美国传媒业的一大亮点。(3)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虽然为争夺受众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在竞争中,各种媒介扬长避短,均衡发展。3.新闻媒介高度垄断(1)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快鱼追慢鱼,造成剧烈的兼并。(2)现在美国重要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都被大企业所控制,数家大的垄断公司在全美乃至全球展开激烈竞争。4.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1)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护,美国新闻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立性。(2)独立的报格是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最珍惜的传统。(3)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新闻媒介敢于并乐于监督政府、监督大公司的不法行为。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2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1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2、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6.简述美国廉价报纸的兴起、发展与影响。[南京大学2009年研]7.简述普利策的办报特色。[北大2008年研]8.从《今日美国报》分别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竞争,论报业的发展趋向。[北大2003年研]9.简要评述《纽约时报》的办报理念与办报方针。[四川大学2008年研]10.简述托马斯·杰弗逊对美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10年研]11.简述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清华大学2008年研]12.简述《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及主要宣传手法。[华中师大2007年研]13.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在经营方面的利弊如何?试简述之。[人大2006年研]14.简述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职能。[南京师大2009年研]3、论述题1.试论美国“一城一报”现象的形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2.谈谈普利策的主要新闻活动及其对于当今传媒的启示意义。[南京大学2006年研]3.结合史实和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认识。[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曾格事件”又称“曾格案件”,是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里“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尤其是“新闻自由”原则,二百多年来,陆续写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以下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新闻自由第一次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答:《纽约太阳报》于1833年9月3日创于纽约,本杰明·戴总编,其口号是:“照耀所有人(ItShieforA11)”。初为清晨编辑版,夜间编辑版于1887年开始实行。《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也是第一份获得成功的“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的零售价是一美分或一便士,故称“便士报”,又称“廉价报纸”。由于其发行的成功和开创性作用,与后来创办的《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并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三大便士报。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1835年5月6日,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在纽约创办的《先驱报》获得了成功。为战胜《太阳报》,贝内特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等口号,60年代该报发行量超过《太阳报》而居全国各报之首。这份报纸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新闻报道的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警署新闻经常引起社会轰动,首创的华尔街新闻引起纽约商界的重视。创办人贝内特因为使报纸闯入并干预了社会生活,被看作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记者。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答:威廉·伦道夫·赫斯特1895年来到纽约,购得一份陷入困境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NewYorkJoural),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激烈竞争。赫斯特的办报方针是,得到新闻,尽快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不断地以喧嚣刺激读者,攻击不正当财富,向穷人许愿,以吸引读者。该报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并大量应用照片。其版面与刺激性,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惜高额薪金从《世界报》挖走该报星期日报的全班人马。赫斯特也通过搞一些社会运动,以标榜其对贫民特别是受压迫者的同情,如用事实揭露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来增加报纸声誉。在与普利策的竞争中,大量应用暴露性新闻与犯罪新闻是赫斯特的拿手好戏。他的《新闻报》在煽情主义方面超过了《世界报》。赫斯特一生最轰动的事件包括同普利策的竞争,煽动美西战争和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华尔街日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最初是一张金融类报纸,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非商业性新闻、人物专访、时政述评、各种各样的专栏和关于文化的讨论深刻、丰富,也颇有声誉。该报头版不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六栏的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华尔街日报》有东部、中西部、西南部、西部四个版,要闻基本相同,地方性新闻和广告有所区别。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掏粪运动”是指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写揭露新闻的记者的比喻。“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该运动中的经典之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答:“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于是就此定名。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由本杰明·戴1833年创于纽约。该报有明确的办报方针,低价发行,售价一美分,提供“当天所有的新闻”,刊登大量广告;注重新闻的趣味性;良好的销售方法。但是格调不高,消息低级庸俗,甚至制造假新闻。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托马斯·潘恩(ThomaPai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776年1月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后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13篇《危机》鼓舞士气,由此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答:《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由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于1851年9月18日创刊,是美国高级报纸(或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该报由纽约时报公司在纽约出版,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896年A..奥克斯买下面临绝境的《纽约时报》,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他大胆地增刊扩版,在新闻报道上不惜投资,大量增加在当时颇为稀有的国际新闻内容。1897年奥克斯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1969年后由家族企业变为股份公司。自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目前,《纽约时报》从发行量上看,是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美国第三大报纸。但从影响力上看,它以覆盖全世界的实力,牢牢占据着“美国头号大报”的位置。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答:默多克(RuertMurdoch)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麾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答:约瑟夫·普利策(JoehPulitzer,1847—1911)著名报人,美国编辑,报纸业主,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他从小立志,靠自学闯入新闻界。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报纸倡导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同时也靠耸人听闻的手法,报道色情、暴行等新闻来吸引受众眼球。他为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传播业”的创始人。遗嘱捐赠200万美元创办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答:《华盛顿邮报》(TheWahigtoPo)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但仅限于华盛顿发行。属于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于位于美国首都,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答:美国联合通讯社(AociatedPre)简称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机构。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闻采访机构之一。总部在纽约。1848年创立于芝加哥,前身为港口新闻联合社,由当时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纸组合而成,1875年更名纽约联合新闻社,1892年经过改组,使用现名。最初按其章程规定,稿件只供本社成员报纸使用。1945年经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修改了接收新成员章程,并允许非本社成员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单位订稿。经过多年发展,美联社今天已成为使用多种形式向各种媒体全方位播送新闻的国际通讯社,每天的受众在一亿以上。美联社还同道·琼斯公司合作,办了美联一道·琼斯专业新闻社,向国内外提供经济新闻和信息,订户遍及几十个国家。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客观性法则,使其在西方被奉为职业理念。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爱德华·默罗(EdwardMurrow,1908—1965)美国CBS著名记者,美国广播电视史上的杰出人物。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新闻联播》。二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赢得极大声誉。战后,主办的《现在请听》极受欢迎。默罗转向电视界后主持电视专栏节目《现在请看》,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他的电视实践创立了严肃电视干涉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电视新闻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且主张对世界事务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曾任美国新闻署署长。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黄色新闻是指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得名于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并在两报的激励竞争中发展起来。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黄色新闻的特征:使用打字号煽动性标题;滥用照片;种种欺骗手法;星期日增刊;标榜同情“受压迫者”。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KDKA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第一座有正式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于1920年11月2E1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该台首次广播的内容,是关于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其时效之快,使美国报界大吃一惊。KDKA电台的成功,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从此,新兴的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播出内容有当地新闻、邀请艺人现场表演、为临睡前的孩子们朗读故事等。2、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资产阶级革命家。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杰斐逊执笔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认为:(1)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2)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它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民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3)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4)他要求新宪法应该包括一个声明,即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报纸发表任何它们高兴发表的东西;也不减轻出版商对于所发表的错误事实承担的责任。对诽谤不必恐惧,说实话就不是诽谤,即使纯粹的诽谤,也有人民做出公正的判断。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离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当公众舆论允许自由表达时,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没有监察官就没有政府,但是,哪里有新闻出版自由,哪里就可以不需要监察官。”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的。在它创办前,就已有了三家廉价报纸,但刊行不久就夭折了。《太阳报》却获得了明显的成功:创刊时印行1000份,四个月后,销售5000份,居纽约各报之首;一年后达10000份,三年后30000份,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太阳报》的成功是传媒经济勃兴的标志,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是传媒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1)正由于该报的创办并运作成功,传媒的产业属性才被发现、产业身份才被确定大众传媒产业一产生,传媒经济就开始了,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是虽然传媒经济运作已经开始,但由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传媒作为一个行业有巨大赢利潜能的事实也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后,传媒产业巨大的盈利潜能被发现,整个社会忽然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它获得了社会各界新的审视和更高关注。资本追踪而来,传媒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开始。这是对传媒产业认识的一次社会思想上的革命,是传媒产业运作观念上的巨大解放,从而使传媒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2)创造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基本盈利模式——二次销售二次销售是当前传媒产业中最受重视的盈利模式。《太阳报》正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太阳报》的创刊词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人人都买得起”表明其廉价,“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表明其销售广告资源。(3)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有所创新①消费者定位的创新。其发刊词宣称“人人都买得起”,这与政党报刊时期受众是政党成员以及受政党影响的少数群众不同,反映出的理念是满足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需求,最终尽量扩大其发行量,实现广告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获利。②内容定位的创新。以前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以政论为主,宣传本政党的观点,是观点报纸。《太阳报》则实现了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全报无一篇评论,全部是新闻,而且多为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黄色新闻,这样在当时能够做到最大量销售。(4)经营业务的创新①在发行上,廉价是《太阳报》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一份报纸只售1便士,也即1美分,是美元最小币值,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而且对发行商折扣,折扣率为33%,此折扣率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报业发行的一个传统;发行商如果没有卖完还可退报,从而增加发行经销进货的积极性;在发行形式上还采用当时美国较少采用的街头零售形式。②经营广告。其创刊词宣称“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意味着出售广告资源获利,与此相配合,在实践中通过大量发行以吸引广告投放。③在印刷上,《太阳报》重视引进新型设备,提高印刷效率。④在人力资源上,重视聘用优秀报业人才。总之,《太阳报》的运作模式是崭新的,与政党报刊时期模式是迥然不同的,其盈利目的明确,是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其获得成功后,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地纷纷仿效,产生了轰轰烈烈的“便士报运动”,可以说,“便士报运动”也就是传媒产业化运动,是传媒经济大力发展的运动。从那时到现在的170多年中,报业的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其后出现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运作模式。现代传媒经济的主要运作模式是由《太阳报》开始,也就从那时开始,传媒产业开始产业化运作,传媒经济开始勃兴并迅速发展至今。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答:《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第一大日报,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华盛顿邮报》的历史①1877年12月6日,《华盛顿邮报》由民主党人史蒂森·赫金斯创办,对开四版,零售价三美分,发行一万份。1889年,赫金斯将报纸卖给哈顿和威尓肯斯。②1905年至1916年,转入《辛辛那提简讯报》老板麦克利恩手中,他增加了广告收入,却降低了报纸的信誉和影响。1916年至1933年麦克利恩去世,其子爱德华成为报纸的发行人,因他与共和党总统哈定关系密切,从而使报纸成为共和党人的工具。这时期,报纸发行量逐步下降,广告大减。③1933年,《华盛顿邮报》被公开拍卖,金融家尤金·迈耶以82.5万美元买下了该报,他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绅士应遵循的社会礼仪;本报的内容是雅俗共赏;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牺牲报纸本身的物质利益;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1933年至1943年,迈耶聘请著名作家担任社论版主笔,使该报获得了“明智,有人情味,开明”的声誉,发行量增长了三倍,达16.2万份。④1946年起,迈耶的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接办该报。先后购买了《华盛顿时报先驱》、《新闻周刊》和几家电视台,成为一家新兴的传播集团。到1954年发行量已达38万份,成为国会议员、政府官员、驻华府记者的必读报。美国最著名的争论家李普曼也常为《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文章,使其愈加令人瞩目。⑤1963年,格雷厄姆去世,其妻凯瑟琳成为公司总裁,开创了《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时代”。1971年《华盛顿邮报》继《纽约时报》后,揭露了美国在越战中的有关秘密情报,声名大振。1972年起,《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历时两年,层层挖掘,披露“水门事件”的内幕,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这在美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使该报获得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并确立了《华盛顿邮报》的世界级大报地位。在美国人心目中,《华盛顿邮报》成了一份疾恶如仇、热情似火的报纸,而凯瑟琳则被认为是华盛顿最有影响的一位妇女。⑥1979年凯瑟琳的儿子唐纳德继任该报发行人,1983年出全国版。(2)《华盛顿邮报》的现状①《华盛顿邮报》以政府报道见长,它消息灵通、材料可靠、文笔犀利。尽管《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大牌报纸派有大量的精兵强将,常驻华盛顿同《华盛顿邮报》拼抢联邦政府的新闻资源,《华盛顿邮报》的政府报道仍然是最值得称道的。②《华盛顿邮报》是高级报纸,也是通俗性报纸。《华盛顿邮报》所刊载的漫画比美国其他报纸都多。它在华盛顿的高级饭店和贫民窟同样十分流行。③《华盛顿邮报》是地方性报纸,主要在华盛顿发行。即便在邻近华盛顿的城市,想要找到一份《华盛顿邮报》还真需要一些技巧。唐纳德说,每天有1500份《华盛顿邮报》运送到纽约,这已经是报社极不情愿的。因为《华盛顿邮报》的广告商大都在华盛顿。④平日版主要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国内外要闻和评论、文化生活和影视娱乐、本市新闻、体育金融和商业。该报注重报道国会消息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读者对象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⑤报纸还拥有自己的特稿社——成立于1962年的洛杉矶—华盛顿邮报特稿社,专发在两版刊登的专栏、通讯和特稿等。目前,《华盛顿邮报》日发行77万份左右,周日发行110万份。但《华盛顿邮报》发出的声音远远超出它的发行量所产生的影响。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答:(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1789年9月,美国国会对原宪法增加了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此法案于1791年12月经多数州议会批准而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价值①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使新闻出版自由作为美国宪法中的补充条款从法律上得到确立,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自殖民地时期开始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地位相当,被认为是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理论及运作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最早的法律文献。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犹如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追根溯源都来自这条规定。在美国,凡涉及言论、新闻、出版等诉讼,往往都会搬出宪法第一修正案,它几乎成为美国媒体屡试不爽的护身法宝和每战必胜的锐利武器。用阿特休尔的话说,“美国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犹如宗教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以至于美国人民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10-19 《出版自由法》 出版自由是什么权利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