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PDF版高清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PDF版本书侧重于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需求,并附有精选作品的介绍性读物。导读的写作强调对文本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力求以现实的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真谛。今天,小编准备了马克思主义经典选集和导读PDF版。欢迎下载。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简介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基础厚、素质广”的创新人才。根据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目标,设计了本教材。精心挑选和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谓经典,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的创新成果。.通过经典作品的演绎,研究和自学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初步夯实原创作品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和理论创新水平。本书精彩介绍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特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编写《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导读》一书。当精选文章时,我们不仅要考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体系,还要考虑到每一位领导人著作的代表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当前的现实意义。本书的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原著的选择和原著的介绍。在选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我们对经典著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不仅阐明了每部著作的创作和出版的历史背景,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经典著作,进一步提炼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原著的主要思想工作。书籍内容前言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节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论(节选)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国意识形态(节选)《德国意识形态》导论(节选)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简介(节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节选)导论前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资本论》第一卷介绍(节选)对马克思哥达纲领的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简介恩格斯的反杜林理论(节选)“反杜林”简介(节选)恩格斯: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简介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与国家和起源(节选)“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和起源”简介(节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导论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节选)《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导论(节选)列宁谈辩证法《谈辩证法》简介列宁关于谷物税(节选)《论粮税》(节选)纪事解读毛泽东实践论《实践理论》导论毛泽东的矛盾论《论矛盾》简介毛泽东谈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简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向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向前”介绍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介绍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导言(节选)...

    2022-12-07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名言 马列经典书籍《资本论》读后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df免费版高清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正版教材2018马源教材电子书免费分享给大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是两门课的教材。2018年版马克思是替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教材。本站提供免费下载,需要自己拿,高清无水印。2018马源课本预习目录简介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显着特征三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四个自觉学习与应用世界的物质性与发展规律SectioWorldDiverityadMaterialUity1、物质及其现有形态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3、世界在物质上统一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1、连接与发展的普遍性2、接触与发展的基本环节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4、量变与质变定律与否定定律第三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2、辩证思维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法3、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认知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部分实践与认知第2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第2节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3节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1、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现2、劳动力变成商品,货币变成资本3、资本主义所有制4、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第3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经济化及其影响第二节纠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资本主义变迁的新特征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历史1、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2、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4、中国社会主义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总则1、科学社会主义总则的主要内容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总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讨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3、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展望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1、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第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坚持崇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2、坚持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充分体现了去年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基础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政策体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介绍1、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理论、基本观点理论和学说体系,还包括其后继者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2、马克思的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社会渊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强烈要求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思想渊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核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理性核心4、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完善:1844年德法年鉴中的一篇论文显示,马恩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过渡。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历史观的革命。1848Mare的GCD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全面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系统概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恩有两个重要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1876-78年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5、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背景。从18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与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帝国主义的内部矛盾。列宁主义:背景。沙俄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矛盾。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列宁的思想与理论探索。一是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特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矛盾。第三,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第四,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及其在一国或多国的胜利。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的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列宁的主要理论成就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与发展。一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创立列宁主义,创造马克思主义新阶段。列宁的革命探索,列宁的政治遗嘱。)苏联模式:省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GCD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MZD思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当代的、独创的贡献。6、马克思主义的显着特点:科学的、革命的、实用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的。7、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认知工具、指南、科学真理。观察当代社会变化的认知工具,引导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8、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参考教材,学习XJP***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的讲话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GCD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从东亚病夫站起来”和“从站起来”的“致富”大跃进,现在迎来了“致富到变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自觉肩负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使命。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没有行动比不行动更糟糕。在企业中,更要注重实践。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指导研发、制造和营销的具体实践。还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理论认知。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XJP***指出:“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粤海人的政治灵魂,是粤海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决心,进一步建设“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执着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以不等时、日夜奋战的精神,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lt/gt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概念解释: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和关系(1)哲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基本观点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用最普遍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构建的知识体系。(2)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理论,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普遍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所有具体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方法指导作用。方法论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普遍基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出现提供了经验知识和基础。哲学从特定科学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基本哲学问题:思想与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根本问题、哲学最高问题,是指思想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恩格斯在他1886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古典德国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首次明确说明了这一点。3、材质视图:列宁对实体的定义及其含义: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记客观现实的哲学范畴,它是人通过知觉感受到的,它独立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由我们的感官、摄影、反射再现。”2)列宁实质定义的含义列宁关于哲学问题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a)从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它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点的缺点(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哲学唯物观的演变:在古代,以单纯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以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列宁为代表。5、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与时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6、实践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为什么。要点: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和社会的前提,也是统一现实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的关键。社会生活的实用性。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是知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与知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知识,知识产生巨大的反应。正确的科学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7、意识及其本质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意识从起源上看是由社会劳动创造的。意识的含义:(1)、人可以主动了解世界1、自觉主动的特征(1)、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和意识的选择性(3)、世间有不为人知的事,没有不为人知的事(2)、人可以主动改造世界1、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起着引导作用2、意识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类活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产生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思维生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1.低等生物对刺激敏感性的反应特性;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人脑的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8、如何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法律,认识和运用法律,辩证结合实践。第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的方法、物质条件和手段。第三,在社会史领域,历史走向与学科选择的关系。历史潮流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的活力。受客观规律、特定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趋势、选题方向、目标和方法、实践检验等限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趋势和选择的辩证统一。生产力的发展、国情的走向、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政治条件、历史文化传统,都关系到学科的选择。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物质是原则,世界与物质统一,物质是基础。意识与物质统一:意识的起源、性质和功能解释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和统一性。人类社会在物质上是统一的:物质材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用为本质,社会与物质相统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物质活动、物质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物质统一原则的含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它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是唯物一元论的根本要求。10。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解释。定义。一般特征:连接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想的哲学方法;它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它最早是马克思提出的,也是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最先提出的。由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MZD等发展起来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1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解释。定义。一般特征:连接和发展。12.变化与发展:发展观:第一,发展是前进和崛起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二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发展形式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延伸与交替,发展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形式、形式、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更替。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13.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因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性。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1、量质变化、否定之否定。14、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它揭示了辩证法的根本内容和变革发展的动力。解释了发展的动力。它是一条中心线,是认识和理解辩证法规律范畴的大师,它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分析矛盾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15、矛盾身份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身份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它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它使矛盾双方能够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从而发展;第三,规定了事物转变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了两者发展的不平衡面,为对立面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其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反映另一种矛盾过剩的决定性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导致矛盾统一的破裂和体验,矛盾统一的出现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万物的发展过程。总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其次,每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个性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17.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论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对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个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旧品质向新品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之间的纽带,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诞生的,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是通过否定的联系。4)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新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旧事物,克服其消极因素,保留其积极因素。辩证否定的含义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和进步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行事,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点。形而上学把对事物的否定看作是一种简单的外在否定;它把否定看成是彻底的放弃,把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分开。18.辩证思维与现代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现代思维方式:方法集群。控制、信息、系统、建模、理想化。当代大数据、数学分析和模型、智能等。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辩证和创新的方法。学习辩证法,增强思维能力。什么是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基本结构。本质:人类积极改造世界的社会物质活动。特点:即时现实、有意识的主动性、社会历史。结构:主体、客体、中介。2、实践主客体关系:辩证关系与互动。包括实践、认知、价值关系。首先,实践的主客关系与认知的主客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二,认识的主客关系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是转化与转化的关系。Third,theujectrecogizetheoject,whichialotheroceoftraformigtheoject.Theujecttraformtheoject,adtheultimategoalitoatifyitoweedadformavaluerelatiohi.3、Aalyzethemovemetchageoftheaictructureofractice:Thetwo-waymovemetofujectojectificatioadojectujectificatio.Firt,ujectojectificatio.Humaactotheoject,adchageitructureadfuctioaccordigtotheeed,formigaewojectiveoject.Secod,theujectivizatioofoject.Theexiteceformoftheojectiveojectitraformeditoalifetructureelemetoraeetialforceelemet,adtheojectecomeaartoftheujectadloeitojectivity.Third,thetwo-waymovemetiaiearaleaectofracticalactivitie,whichitheremieadthemediumofeachother.Humareolvereal-worldcotradictioitheiriteractio.4、Formadtyeofractice.Tye:materialroductioractice,ocialadoliticalractice,cietificadculturalractice,virtualractice5、TheroleofracticeicogitiveactivitiePracticeithefoudatioofcogitio,aditdeciiveroleicogitioimailyreflectedithefollowigfouraect:A.Practiceroducetheeedforkowledge.Ifeolewattotraformtheworld,theymutfirtudertadtheworld.Humacogitiveactivitiealwayervetheecificeedofocialracticeieachera.Thetakofcietificreearcharealodetermiedaroudtheeedofocialractice.B.Practicerovidetheoiilityforudertadig.Ithefialaalyi,therolemraiedyhumaracticecaolyeolvedyrelyigoadthroughractice.Practicecreatetheecearymaterialcoditioadmeaforthecotiuoudevelometofhumakowledge.C.Practiceealekowledgetoegeeratedaddeveloed.Olyyracticallytraformigadtraformigtheojectcaeolefullyexoethetruetate,attriute,relatiohi,eeceadlawoftheojectadolyymakigtheireeorgadirectlycotacttheojectthroughractice,catheoject'realtate,roertie,relatiohi,eeceadlawefullyexoed.Variouheomeaarereflectedithemid,formigacertaidirectexeriece,adtheriigtoratioaludertadig.D.Practiceitheolycriteriofortetigthetruthofkowledge.Whetherhumathikighaojectivetruthiotatheoreticaliue,utaracticaloe.Peolehouldroveiracticethetruthoftheirowthikig,thati,therealityadoweroftheirowthikig,adthelocalityoftheirowthikig.6、Kowtheeeceadtherouteofkowig.Criteriaforjudgigmaterialimadidealim,awertoaicquetioofhiloohy.TheMaterialitCogitiveLie:FromThigtoFeeligadThought.Adheretothetadoitofreflectiotheory,cogitioithereflectiooftheujectotheoject,adkowledgeilearedthroughcotact.Thelieofidealimcogitio:fromthelieofthikigadfeeligthig,ujectiveidealimadojectiveidealim.Beforethehumaraikowtheworld,thereiatracedetalexitecethatrecedematter.Cogitioiujectiveelf-geerated,ujectiveidealimorofkowledge.God'revelatioorojectiveiritualroduct.7、Thecharacteriticoftheoldmaterialiteitemology:ercetualituitio,aivereflectiotheory.Maiflaw:Firt,oeitotalkaoutkowledgeaartfromractice,adottoudertadthedeciiveroleofractice.Secod,theydootudertadthedialecticalatureofcogitio,thecotradictioetweetheujectiveadtheojective,adtheroceduralature.8、Dialecticalmaterialimeitemology:Itiaactivereflectiotheoryaedoractice.Iheritedthematerialiticreflectiotheoryadovercomethedefectoftheoldmaterialim.Adheretothecietificracticeaaecialracticeview.Practiceiaocialmaterialactivitythatactivelytraformtheworld,aditithefudametaldiffereceetweedialecticalmaterialimeitemologyadidealimadmetahyicalmaterialim.Tworomietfeature:firt,theitroductioofracticalerectiveitoeitemology,adecod,thealicatioofdialectictoreflectiotheory.Characteriticofcogitio:Firt,theojectivereflectioofcogitio.Secod,activecreativity.9。Fromrealizigtheeceityadimortaceofractice.Firt,theuroeofracticeitotraformtheworld.Theievitalewaytotraformideaitoreality.Secod,thetruthofkowledgecaolyetetedadcofirmediractice.Correctigmitakeaderfectigdevelometofkowledgeadrelatedtheorie.10。Theaicroceofcogitio:Firt,fromracticetokowledge,fromercetualkowledgetoratioalkowledge.Fromojectivetoujective.Secod,fromawareetoractice.Fromirittomatter,fromthoughttoexitece.Thethirdithedialecticaldevelometroceofractice,udertadig,re-ractice,adre-udertadig,cyclicaladedle.Thedialecticalmovemetadlawofracticeadcogitio.Theitermediarylikfromcogitiotoractice:etalihigracticegoal,formigracticecocet,formulatigracticela,coductigitermediateexerimet,uigcietificracticemethod,adfiallyorgaizigadroagatigtheeole,adtheeolemateradtraformthemitomaterialower.11.Thedialecticalrelatiohietweetruthaderror:Thedialecticaluityoftruthadfalehood.Firt,thetwoareooed.Aoluteooitioadriciledoudariewithiacertairageadcoditio.Secod,truthitraformeditofalehoodudercertaicoditio.Theecificityadcoeofthetruthadotherlimitatio,eyodthecoeadloofcoditio,thetruthecomeafallacy.Thetruthicomreheive,adlookigatitoe-idedlyycuttigoffthecoectiowillaloleadthetruthtofallacy.Third,thefallacyitraformeditoituitioudercertaicoditio.Themodificatiooftheecificojectcoditiorage,iliewiththeachievemetofcoverio.Fourth,truthalwayexiticomariowitherroraddeveloitruggle.Sticktothetruthadcorrectmitake.Practiceitheolycriteriofortetigtruth:fromtheatureoftruthadthecharacterofractice.Twocaleofractice:truthadvalue....

    2022-05-06

  • 法律英语:法学概论电子书高清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法律英语:法律研究入门电子书本书是培生出版集团推出的优秀教材。原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美国的法律制度和制度,第二部分系统介绍了民法、刑法等各部门的法律。内容。小编为您准备了法律英语:法律入门电子书,需要的可以下载简介本教材在原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双语法的实际需要,分为中、英文两部分。英文部分选自原教科书的十章进行适当改编,覆盖面包括英美普通法。核心基础理论核心基础和主要部门法基础。考虑到学习法律英语和英美法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既是学习法律术语和法律基础知识的专业要求,又是掌握法律英语的语言技能。.风格上做了如下安排:首先,将原书中标注的基本法律词汇进行翻译,便于理解和掌握。这就是“基本词汇解释”。其次,选择原书中值得深入分析的关键法律术语进行详细分析,英文和中文并重,即“关键术语详解”。再一次,虽然原书是一本法律教科书,但语言简洁准确。结合法律背景学习英语语言技能并应用所学知识是学习法律英语的更顺畅的方式。你体验好的语言知识点,即《提高英语技能的关键技巧》。再次强调,法律英语的学习绝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几句。不懂法律知识很难学好法律英语,至少不能掌握法律的精髓。“知识分析”部分选取法律知识的重点进行详细分析,力图让读者理解其中的内涵。最后,英美普通法的特点是其判例法体系。案例研究是学习法律英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是对教材中案例组合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分析,有逐层详细讨论,还有结合案例情况的问题形式的启发式分析,同时也指出案例的语言点。目的只有一个,即使读者深刻理解了案例的精髓,熟悉了案例的语言味道,不再对案例感到陌生和排斥,希望读者能有一个切身的理解读完本书二十余个案例后的英美法律案例。意识。相关内容部分预览gtgtgtgtgtgtgtgt目录第一章法律社会和职业责任第一节介绍第二节法律职业第三节律师职业第四节律师事务所辅助人员第五节法院法律从业人员rgt第6节政府机构的法律从业者第7节专业组织第8节职业道德第2章美国法律制度第1节简介第2节联邦制:联邦与联邦之间的关系政府和州政府第3节联邦政府及其法律体系第4节州政府及其法律体系第4节第5节法院及其职能第3章法律渊源节1引言第2节宪法第3节判例法第4节法规第5节行政法规第4章查找法律:法律搜索第1节引言第2节检索前的准备工作Sectio3W从这里开始搜索第4节判例法搜索第5节法定搜索第5章使用法律:分析和法律写作第1节介绍第2节如何完成法律搜索和写作法律文书第三节案例摘要第四节法律备忘录第五节有说服力的法律文书第六章法律:民法和刑法第一节简介第二节刑法和民法法律规范出处第3节如何处理刑事和民事案件第4节准刑事案件第7章商业实践:合同法、物权法和劳动法第1节引言合同法第二节房地产法第三节知识产权法第四节劳动法第五节第八章民事诉讼的庭前程序第一节民事诉讼简介第2节投诉第3节管辖权第4节审判地点第5节诉讼做正文第六节庭前申请第七节取证第八节庭前会议与和解第九章刑事实践:刑法与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一节刑事实践概论第2节刑法目的第3节犯罪要件: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第4节犯罪第5节刑事指控辩护第6节未成年人犯罪法概论第7节少年法庭第8条少年犯罪起诉宪法第10章第1条导言第2条美国政府宪法原则第3条权利法案第4条公民权利和歧视第5节投票权第6节隐私和正当程序条款精彩的书摘第四章法律检索:法律检索第四节判例法检索1、基本词汇的定义1.判例法:判例法。由案例手册中的案例组成的法律摘要。2.reorter:案例汇编。一套完整的已出版的法庭案件摘要。3.LEXIS:LexiNexi法律文件计算机检索系统。ReedElwayGrou提供的计算机辅助查询系统。4.Wetlaw:西方法律文献计算机检索系统。西方出版公司提供的法律文献在线搜索方法。5.ruleoflaw:法律原则。适用于事实的法律原则;主要来源于法规、判例法和宪法。6.holdig:裁决。源自法院判决的法律原则。7.recedet:先例。类似案件由早期法院判决的例子,或案件判决后再次出现的类似法律问题的例子。8.区域记者:区域案例汇编。在美国特定地区(例如太平洋地区或东北地区)的法院判决汇编后出版。9.rief:律师的议论文。可能包含法院通过的事实、问题、法规和分析的某些摘要以及与当事人提出的事实进行比较的书面文件,而案件摘要是案件报告中公布的案件的简要摘要。10.taredecii:遵循先例。先例的另一种说法。...

    2022-05-06 法律英语判例法ppt 判例法的英语

  •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传播学导论第二版df本书是资源共享课程《传播学概论》的配套教材。本书将全面系统地介绍传播学的历史、特点和形式,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信息、符号和讯息。快来下载吧简介WilurSchramm的《传播学导论》是美国传播学的基础著作,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E.M.罗杰斯这样评价施拉姆:“如果施拉姆对通信领域的贡献可以以某种方式抹去,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通信这样的学科了。”全书共15章,分别讨论了历史、功能、过程、符号、代码和交流方式;传播的媒体、渠道和影响;媒体的结构、功能、运作和知识产业;看门人;媒体的社会控制,显着和隐含的影响,媒体在儿童和成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和信息革命。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WilurSchramm(1907-1987),美国学者,被誉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曾就职于伊利诺伊大学传播中心、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和教学。他创建了第一个以“通信”命名的大学教研单位;编写了第一本通​​信课程教科书;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人。他也是外国传播学大师级学者中最关注中国的一位。Schramm撰写了20多本与传播相关的书籍,除此书外,还包括《大众传播的过程与影响》、《大众媒体与国家》等。发展(大众媒体与国家发展),电视,我们孩子的生活,新闻四种理论(合着)等。目录第一章交流史第一节沟通的诞生1、早期传播研究传播科学的诞生与发展3、传播学兴起的背景第2节沟通的先驱1、沃尔特·李普曼第二,哈罗德·拉斯韦尔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第四,库尔特·勒温V。卡尔·霍夫兰6、威尔伯·施拉姆思考题第2章传播第1节什么是沟通1、通信的定义2、“沟通”的可追溯性3、对“沟通”的理解第二节传播演变的历史阶段1、符号和信号的时代2、口语时代3、文字时代4、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6、网络通信时代第三节传播发展的历史规律人类交流的1、五个飞跃2、人类交流的进化规律3、人类交流演变的反思思考题第三章传播材料第1节信息1、了解信息2、信息的特点3、与信息相关的重要概念四个。信息论第2节符号1、理解符号2、符号的结构3、符号的特点4、符号分类5、符号的传播函数思考题第4章传播类型第一节:类型思维和交流类型的划分1、打字思维2、人类传播类型分类的四个标准三种人类传播现象第2节自我传播1、自传播的概念2、自传播的形式第五章沟通流程第6章沟通者第7章传播内容第8章媒体第9章受众第十章沟通效果阅读文献名称翻译比较...

    2022-05-0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pdf免费版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茂中两门课程及专题教材df正版电子版讲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生生的灵魂和内涵,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内容和活生生的灵魂,深入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2018版图片预览总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是由专家学者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充分体现了去年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基础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政策体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统一使用。目录介绍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第六章三代表重要思想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10章五合一整体布局第11章四大全面战略布局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结束语,坚定四个自信,方飞的青春梦想毛氏2018版课件重点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党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lt/gt(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定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之,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定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通过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理论与军事战略(4)政策战术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建理论(4)毛泽东思想的活生生的灵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政策立足于自身实力,坚持民族自尊自信,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塑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形成过程紧紧围绕中国革命与建设两大主题展开补充:【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十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国家【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写进党章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写入党章(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评价时间地点:以邓小平为主席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科学客观的评价:(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就(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革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存在两种错误倾向(1)他认为,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得到遵守,始终贯彻执行。(2)以毛泽东晚年犯下严重错误为借口,完全否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这两种态度都是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在长期历史检验中没有形成科学理论的产物错误是有区别的。评价“历史的决心”: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发展,为了中国各族人民解放的胜利,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为进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2-05-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8pdf免费版高清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2018年新版《自然辩证法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gt自然辩证法导论df高等教育出版社图片预览简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广泛听取试点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018年,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教科书、走进课堂、深入人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第二十九届三中全会、教育部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审议。全面修订。修订工作得到了全国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思想政治审查专家委员会、教育部原马工程重点教材审查委员会的指导。本课程大纲已通过国家教科书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目录简介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4、自然辩证法的新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1、简单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1、系统的自然观2、人工自然观3、生态自然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历史形成2、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1、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2、科技架构第三节:科技发展模式与动力1、科学的发展模式与动力2、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辩证思维方法1、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2、分析综合3、归纳与演绎4、从抽象到具体5、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第2节科技研究中的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方法1、思维的趋同与发散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3、思维的直觉与顿悟特征第四,批判性思维V。移植、跨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第三节科技研究中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1、数学方法及其在准确理解事物中的作用2、系统方法及其作用3、复杂思维及其方法4、战略思维及其方法第四节:科技活动方法一种科学实践的方法2、技术活动的方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技的社会理论部分:科技的社会功能1、科技与经济转型2、科技与社会变迁3、科技与人类解放摘录《自然辩证法概论》是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科学和技术的作用。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程注重吸收以往教材编写经验,突破原著“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混为一谈的形势,强调思想与知识的统一,突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教育,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实质。本大纲关注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力求普适性。高校在遵循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本课程为1学分和18小时。介绍阅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立足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审视自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是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研究和检验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们通过科学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和技术活动;科技作为中介的性质、发展规律和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学性的特点。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明显不同。它是从具体的科学技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连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环节。自然辩证法不断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汲取养分,也不断批判性地吸收各相关学科的杰出成果。与自然辩证法相邻的学科包括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科学、科学社会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方向,但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又相互关联、交叉。自然辩证法构成了这些科技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和渊源。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源于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建设上具有先后的先后关系,两者都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实际教学和研究中,自然辩证法范围更广,其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哲学特征,而科学技术社会学则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其价值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下的一门公共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属性和功能。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比自然辩证法要狭隘,主要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对社会与哲学的作用与互动分析把握,客观地按照科学原理进行哲学考试,其哲学学科的专业属性更加突出,宗派地位更加弱化。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中国科技哲学,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们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有着原则性的关系。不同之处。...

    2022-05-06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ppt

  • 基础医学概论笔记整理

    基础医学粗略点归类就是指在医学院校前三年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学,预防医学等等。基础医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教学或基础研究。基础医学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而临床医学证明了基础医学的成果。基础医学粗略点归类就是指在医学院校前三年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学,预防医学等等。基础医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教学或基础研究。基础医学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而临床医学证明了基础医学的成果。---基础医学粗略点归类就是指在医学院校前三年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学,预防医学等等。基础医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教学或基础研究。...基础医学概论意义,基础医学粗略点归类就是指在医学院校前三年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学,预防医学等等。基础医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基础医学概论的介绍——、《生理学》、《生物化学》;下册涵盖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内容,内容涵盖面广,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研究范畴——基础医学包括:A人体解剖学B病理学C组织胚胎学D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E分子生物学F生理学G医学免疫学H人体寄生虫学I医学微生物学J病理生理学其主要内容如下:A: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和物质...求如下基础医学概论名词解释:——上消化道: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叫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即为膀胱三角。此区无粘膜下组织,粘膜紧贴于肌层,故膀胱...高分求!!!电子书!!!《基础医学概论》主编李卫东——回答:这就是我,一个很特殊的女孩Ithiarticle,yougDartaaiadThreeMuketeercold-facedguerAdoredcaePoltoeautifulmaAramihaveatragerelatiohi.慌慌为什么说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粗略点归类就是指在医学院校前三年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学,预防医学等等。基础医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教学或基础研究。...基础医学概论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诊断学...——不知道你是不是学医的,我只能简单说说:1、基础医学概论讲的就是医学历史啊,目的啊,探索啊、成就啊一些尝识性的东西;2、人体解剖学是讲的人体的器官组织构造、血管、神经、骨架等等;3、生理学讲的是人体各个器官功能...对医学比较感兴趣,想了解一些知识。——⑤如果还想了解手术的具体过程等等,那个工程就太浩大了。可以看外科学、和一些具体的手术视频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些太多了,你就找本《基础医学概论》看看就可以了书的话主要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比较有权威,当然一些专科方面的...求推荐几本医学方面的科普书——《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概论》,《最经典的医学科普书:漫画医学五千年》,《健康报》,《医之魂》,《医学、理性与经验》,《医学史话旧世界与新世界》,《医学史话今日医学》,《科学革命和医学》等。作为...基础医学概论意义,基础医学粗略点归类就是指在医学院校前三年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学,预防医学等等。基础医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基础医学概论的介绍——、《生理学》、《生物化学》;下册涵盖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内容,内容涵盖面广,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研究范畴——基础医学包括:A人体解剖学B病理学C组织胚胎学D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E分子生物学F生理学G医学免疫学H人体寄生虫学I医学微生物学J病理生理学其主要内容如下:A: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和物质...求如下基础医学概论名词解释:——上消化道: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叫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即为膀胱三角。此区无粘膜下组织,粘膜紧贴于肌层,故膀胱...高分求!!!电子书!!!《基础医学概论》主编李卫东——回答:这就是我,一个很特殊的女孩Ithiarticle,yougDartaaiadThreeMuketeercold-facedguerAdoredcaePoltoeautifulmaAramihaveatragerelatiohi.慌慌为什么说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粗略点归类就是指在医学院校前三年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学,预防医学等等。基础医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教学或基础研究。...基础医学概论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诊断学...——不知道你是不是学医的,我只能简单说说:1、基础医学概论讲的就是医学历史啊,目的啊,探索啊、成就啊一些尝识性的东西;2、人体解剖学是讲的人体的器官组织构造、血管、神经、骨架等等;3、生理学讲的是人体各个器官功能...对医学比较感兴趣,想了解一些知识。——⑤如果还想了解手术的具体过程等等,那个工程就太浩大了。可以看外科学、和一些具体的手术视频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些太多了,你就找本《基础医学概论》看看就可以了书的话主要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比较有权威,当然一些专科方面的...求推荐几本医学方面的科普书——《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概论》,《最经典的医学科普书:漫画医学五千年》,《健康报》,《医之魂》,《医学、理性与经验》,《医学史话旧世界与新世界》,《医学史话今日医学》,《科学革命和医学》等。作为......

    2022-05-06 病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理学与病理解剖学

  • 艺术管理学概论PDF电子书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书中介绍的许多行为艺术、舞台艺术、视觉艺术的案例大多来自欧美国家。希望这些成熟的案例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启发新学科的建设,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是研究生艺术管理所必需的。简介艺术管理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界限在中国尚未明确。艺术管理的名称在艺术院校中得到认可,而在其他综合性院校中,则有文化经纪人、文化产业管理等不同名称。本书作为普通高校的教材,主要探讨艺术管理的基本原理,并针对不同艺术门类介绍其共同规律,力求使其适用于不同的艺术院校和不同的专业方向。书中介绍的行为艺术、舞台艺术、视觉艺术的案例大多来自欧美国家。希望这些成熟的案例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启发新学科的建设,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是研究生艺术管理所必需的。关于作者于丁:艺术史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系。长期从事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着有《新古典艺术——世纪末的回响》、《19世纪欧洲艺术》(合着)、《中国油画文献》(合编)。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专注于艺术管理研究和学科建设,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视觉艺术管理专业,是唯一一位参加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协会(AAAE)的中国学者)研讨会并发表演讲。2006年赴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系进行为期五个月的访问教学,与该校艺术管理系主任、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前主席JoaJeffrey教授合着,并出版了《向艺术致敬:中国与美国》。视觉艺术管理。该书的英文版在美国和欧洲发行。2006年倡导成立“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大力推进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主持首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系主任。摘录第一章引言1.1艺术组织与管理艺术组织行为早在宏观管理科学化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Thei创建了他的戏剧组织并开始使用演员。他以娱乐观众为目的的“角色扮演”成为戏剧文化的开端。在这个倡议之后,他试图用面具来赋予剧团自己的身份。要了解当时的希腊戏剧节是如何组织的,请查看今天在爱丁堡、萨尔茨堡、约翰内斯堡、孟买和洛杉矶举行的戏剧节。节日总经理负责管理整个节日并与独立评审团组织艺术比赛。此外,还有一位年度赞助人,总司令,他赞助了这个节日。13节期间,将成立项目组委会,组织活动和管理演出,观众将达数万人。没有组织行为,如何管理这些活动?艺术史提供了艺术组织创新管理的极好例子,其中不乏知名和不知名的艺术管理者,他们给了我们艺术组织的概念。塞尔格是2世纪巴黎附近圣但尼修道院的方丈,他花了13年时间为急需修复的罗马式教堂筹集资金。他将教堂改造成哥特式大教堂,并建立了一种新型作坊,以新的方式制造玻璃,从欧洲各地引进工匠。还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如意大利通才达芬奇、英国剧作家、演员兼剧院经理莎士比亚、佛兰芒画家和管理良好的艺术工作室的鲁本斯,他们都是一位天才,既有伟大的艺术思想,也有伟大的艺术思想。管理技能,这似乎表明艺术组织是艺术世界的自然组成部分。艺术管理概论PDF预览图书目录前言第一章介绍1.1艺术组织与管理1.2艺术管理的定义1.3艺术管理的任务思考题第二章学习艺术:艺术管理的前提2.1艺术经理和艺术2.2什么是艺术?2.3研究艺术的方法思考题第三章艺术管理史3.1西方艺术管理史3.2中国古代艺术管理史思考题第四章:管理的本质、目的和演变4.1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4.2管理的基本问题4.3管理是一门科学4.4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4.5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4.6管理的目的和性质思考题第五章艺术组织的分类与艺术管理模式5.1经理和组织5.2工作倾向5.3艺术管理模式思考题第6章艺术管理的背景6.1文化价值观和背景6.2历史背景和地区差异6.3法律和政策限制6.4经济限制6.5资金系统思考题第7章组织与规划7.1规划的定义和类别7.2艺术组织宗旨的重要性7.3规划过程7.4组织分析法——SWOT分析7.5艺术机构“五力分析模型”7.6新政策和运营规划思考题第8章艺术营销和受众开发8.1营销的定义及其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8.2艺术营销8.3艺术观众8.4营销资源8.5包装展示和定价销售8.6营销在受众开发中的局限性思考题第九章筹款与筹款9.1筹款思路9.2私人赞助和公共机构9.3商业赞助和艺术9.4股权融资9.5艺术家和知识产权思考题第十章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10.1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10.2中国的文化政策10.3“单臂间距”和去中心化理论思考题第11章艺术领导11.1领导和管理艺术家11.2管理非审美因素11.3二分法管理功能划分11.4“想象”非常规管理思考题第12章文化机构的战略定位和品牌识别12.1定位策略12.2创意、城市和社区聚会12.3品牌的魔力思考题第13章数字化管理13.1艺术创作与消费的数字化13.2收入差距的解决方案13.3评价指标13.4组织重组之争思考题参考书目推荐评论希望《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艺术管理概论》中的成熟案例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的新学科建设。启发和推动本学科的发展。艺术管理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界限在中国尚未明确。艺术管理的名称在艺术院校中得到认可,而在其他综合性院校中,则有文化经纪人、文化产业管理等不同名称。...

    2022-05-06

  • 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pdf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博弈和信息博弈论导论dfGameadIformatio是迄今为止最全面、使用最广泛的中级博弈论教材。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全面了解博弈论及其在各个相关领域的应用。它也适合那些想了解和应用博弈论的人。研究人员必备的参考书简介GameadIformatio是迄今为止最全面、使用最广泛的中级博弈论教材。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全面了解博弈论及其在各个相关领域的应用。它也适合那些想了解和应用博弈论的人。研究人员必备的参考书。在全面介绍的基础上,本书充满了深入的讨论。特别推荐本书​​用简洁的数学语言重写了几乎所有经典的博弈模型,教给学生一种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构建博弈论模型的方法。作者诙谐的语言,没有死板的学术术语,使本书生动有趣。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EricRamue:195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尚佩恩市,获得博士学位。代顿(主校区),现任商学院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迄今已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四本;其中,《游戏与资讯》已被翻译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和繁体中文。拉斯穆森早期在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以及最近主要在法律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以其简洁的写作风格而闻名。目录第一部分博弈论第一章游戏规则1基本定义2主导策略:囚徒困境3消除重复优势:俾斯麦海海战4纳什均衡:聪明猪博弈、性别战争和协调博弈5个集合点第2章信息第3章混合和连续策略第四章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第5章声誉和对称信息重复博弈第6章不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第二部分不对称信息第三部分申请附录A奇数题答案附录B数学参考书目和名称索引主题索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阅读笔记本书简介:《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旨在对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和分析。在撰写本书时,作者假设读者具备中级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但是没有博弈论的入门知识,所以本书对博弈论核心概念的介绍是循序渐进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诉读者博弈论是怎么说的,是为了引导读者运用书中介绍的理论来分析真实的经济现象。事实上,经济学近年来一直在武装其他学科,但可能没有其他工具比博弈论更强大。课件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讲义——张维英作者简介:张维英,博士。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Mirrlee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aldHay教授。,主要研究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其与产业改革相关的企业理论和理论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界具有广泛影响。核心内容:1、博弈论概述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人、企业等)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时,进而影响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和均衡问题。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个人的效用函数只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不取决于他人的选择。博弈论研究相互外部经济条件下的个人选择问题。博弈论可分为合作博弈(强调群体理性、效率、公正和公平)和非合作博弈(强调个体理性、个体最优决策,结果可能有效率或无效率),它们的区别当人们与他们的行为互动时,双方能否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即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例如寡头垄断协议为合作博弈,否则为非合作博弈。现在经济学家提到博弈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很少指合作博弈。...

    2022-05-06 博弈论非合作博弈包括哪些 合作博弈论与非合作博弈论

  • 艺术学概论PDF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艺术概论》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彭霁翔。本书着重从美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艺术进行研究,力求探索和发现艺术的人文精神;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新的扩展;认知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简介《艺术概论》是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本课程在北大经历了三期教学实践,广泛吸收了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本《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的内容力求借鉴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为理论基础。与原版艺术理论教材相比,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扩展。《艺术概论》可供大专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使用,也可供文艺爱好者和文艺工作者参考。关于作者彭霁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大学分会副会长、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国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委委员,第二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次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或优秀教学成果奖。2001年和2004年两次被授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主修《艺术概论》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长期从事艺术、影视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迄今为止,已出版或出版专着、译着、论文300万余字。艺术PDF预览简介目录第一卷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第二节艺术的特点艺术的起源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的起源第三章艺术的作用与艺术教育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第2节艺术教育第四章:文化体系中的艺术第1节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摘自原文第三章艺术的作用与艺术教育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的作用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社会、历史和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孔子说:“诗可欣赏、可观、可组、可怨;父越远,君越远;鸟兽草木之名多。”0孔子这样说除了强调文艺服务于维护儒家政治伦理道德之外,端华还指出文艺有两个认知功能:一是文艺可以“看”风俗的兴衰,具有了解社会和历史的作用;方面是“以鸟兽植物树木之名多见识”,即文学艺术也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多方面增长见识的意义。艺术确实有两个方面的审美认知。首先,艺术具有对社会、历史和生活的审美认知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思与创作统1、再现与表现统1、主客统一等特点,往往能更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生活的真谛和内涵,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社会生活知识。其次,艺术对于从天体到小细胞的自然现象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以电视艺术为例,专门传播科学知识的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由于充分调动了电视的先进手段和艺术技巧,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观众,从宇宙天体到地理生物的丰富内容,以生动、有趣、有意义的方式介绍给广大的电视观众,让人们在享受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科学文化知识。漂亮的电视图片。然而,艺术有其独特的认知功能。这就是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在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生活方面,它可以发挥其他社会科学、科学和自然科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艺术的认知功能是建立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之上的,它在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的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在真实描绘生活细节的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生命的基本法则。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了人的思想、情感、情感、欲望等主观世界,这使得艺术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殊审美认知功能。艺术作品将生活的现实升华为艺术的现实,以现象揭示本质,以偶然揭示必然,以个体揭示普遍,以客观揭示主观,使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具有深刻的内涵。引自第三章艺术的作用与艺术教育2、美育的作用艺术在美育中的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影响和感染,思想上得到启迪,在实践中找到榜样,提高认识,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美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让读者、观众和听者感受和领悟深刻的人文精神。艺术之所以具有美育功能,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能表现生活的面貌,而且能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而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艺术家的本色。思想感情,以及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知、评价和态度,渗透在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中,能够启发和教育欣赏者。艺术美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有情怀的人”。感性的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最明显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注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写,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因此,艺术的教育功能绝不是枯燥的道德说教,也不是严厉的道德训诫,而是通过艺术强大的感染力,自觉自愿地教育欣赏者。艺术美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往往是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让欣赏者自由、自觉、自觉地被感染,心灵得到净化。艺术美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这是为了强调思想教育要融入艺术审美娱乐。关于这个内容,我们下面会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引自第三章艺术的作用与艺术教育...

    2022-05-06 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概论 艺术教育的作用

  • 基本原理与理性构建:民事审前程序研究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基本原则与合理建构:民事审前程序研究在我国对程序的新改革进行了深入解读,对其功能进行了重新设置。民事审前程序分为起诉后至立案前、立案后、辩护前、辩护后至审判前三个阶段。本地化重构的探索。民事审前程序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关系到能否得出合理的结论。本书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包括历史考察、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历史调查方法“只有通过历史,才能与一个民族的初始状态保持活生生的联系,没有这种联系,就失去了每个民族精神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0.只有对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演变发展历史进行详细梳理和总结,才能深入剖析其发展脉络,分析其改革趋势,避免陷入历史错误,实现制度的不断完善。因此,本文将充分利用这一传统研究方法,使民事审前程序研究符合其发展规律。2、比较分析法外国法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想法、一个刺激、一个智慧的火花,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法律制度的缺陷。就民事预审程序而言,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德国等国,都有完善的民事预审程序,其发展历史也丰富而生动,其立法和司法操作都是审查和构建我国审前程序的重要参考框架。因此,本文拟以预审程序的具体程序设置、法律文化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典型国家的预审程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事预审程序。充分信息的基础。准确合理地讨论路径和方向。3、规范分析法律规范文本分析是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法律研究离不开规范分析。本书充分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外审前程序法律规范的内容变化和立法原因,为制定和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事审前程序法律规范奠定基础。国情。.4、实证分析法律的生命更多地在于逻辑。程序性问题复杂,其研究不仅限于法律文本,还必须考虑其社会影响和实际司法效果。因此,完善民事审前程序,离不开对我国司法制度实际运行情况的深入考察。必须立足本国司法需要和司法基础,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结构。我国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审前程序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本书将对其进行全面总结、梳理和分析,为完善审前程序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大写”模式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逐步建立符合审判规律、适应工作发展的审判运行管理机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审理过程管理要求立案后,立案机构全程跟踪审理,直至审理结束,并对立案时间和结案日期作出严格规定。该办法的目的是通过科技手段,借助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审判实施过程管理,实现案件过程控制权与实体审判权的分离,发挥三权分立的作用。和制衡。托管转换。可以有效避免超过试用期、长时间拖延试用、久审后犹豫不决的现象。解决了司法法官先审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问题。因此,加强审判管理是司法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审判工作公平、高效、有序运行的根本保障。在此背景下,地方法院开始探索以扩大立案机构职能为主要目标的审前程序改革,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大立案”模式。民事审前程序改革效果总结虽然做法不同,但全国法院的审前程序改革普遍受到公众的高度评价。法学界也普遍认为,这种立足基层和法院工作实际的改革指导思想和方向,具有很大的肯定和推广价值。总的来看,各地法院预审程序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预审程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最终实现合法化。,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权,体现司法为民。首先,在庭前阶段,通过必要的诉讼指导和证据出示指导,当事人可以在庭前清楚地了解案件程序的运作、如何收集证据以及相应的诉讼。权利义务,避免当事人“混淆”诉讼;二是通过落实举证期限和实施证据交换制度,基本确定了证据、诉讼请求、争议点出庭,解决了庭审中的证据搜查现象。一定程度上。最后,在庭前程序运行过程中,法官有效控制了庭前准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限制了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和恶意诉讼,防止案件因当事人的理由“长期拖延”。2、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民事庭前程序实现了司法人员专业化分工和审判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加强法律文书服务、调查取证、证据交换等工作,确保庭前充分准备,确保顺利进行的审判。此外,近年来的民事审前程序改革逐渐凸显了争议解决的功能,包括审前诉讼与非诉讼争议解决衔接机制的逐步完善。强调最大限度发挥调解功能,让大量对抗性不强的案件在庭前消化,大大降低案件的上诉率、强制执行率、再审申请率,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并改进诉讼。效率。以山东高密法院试点为例,近年来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每年增长10%,但60%以上的民事案件和98%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通过审前阶段的调解(和解)。2007年,法院审结民事案件6792件,调解率81%,调解撤诉率7%。其中,调解(驳回)结案4890件,占结案总数的72%。大部分案件一受理即结案,平均审理周期仅为13天,大大提高了审理效率,降低了诉讼费用。03.近年来,审前调解改革推进了案件质量,促进了司法公正。一方面,“调解优先”逐渐被强调,促进了法官调解技巧的提高,审前调解的重点基本实现了“调解审判分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调解审判一体化”模式中运用判断、施压、调解、强制调解等诸多弊端,提高了调解质量调解;另一方面,预审程序被隐藏起来。避免了人际关系对审判法官的干扰,保证了审判法官的公正。同时,一大批简单的民事纠纷在法庭上被法官顺利化解,使审判法官避免了“案海”的被动应对状态,腾出精力审理重大疑难案件,提升了审判法官的审判能力、证明能力、应用法律能力和裁判文书制作能力。4、它体现了程序价值,促进了法院工作的专业化管理。随着预审程序中法官职责的逐步明确,证据交换制度的逐步完善,预审程序争议解决功能得到立法认可,民事预审程序的程序价值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审前程序的操作主体,实现了审前准备工作的专业化、集约化,有效保障了案件流程管理的规范高效运行;最佳审判法官的选择使审判权力更加集中,案件得以实现“精准审判”为实现法官职业化、专业化、精英化做出了有益探索。5、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水平,完善庭前程序,使法官职责分工更加科学,明确权责,提高庭前准备工作的精细化和法官进行庭前调解的积极性,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审前程序就像一道“防火墙”,切断了享有审判权的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联系,保证了法庭判决的公开、公平、公正,减少了人际关系干涉的可能性。与判决结果,使法院法官冷漠。除了当事人之外,裁判的公平已经实现。庭前程序澄清了当事人对审判活动的模糊认识,提高了对法院和法官的信任,实现了法院与当事人的双赢,避免了一些社会矛盾的激化,减少了信访的发生。案例。...

    2022-05-06 法官行为规范解读 优秀法官标准

  • 《医学检验经济学概论》明德松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检验经济学概论》【作者】明德松主编【页数】264【出版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369-8152-2【分类】医学检验-卫生经济学-概论【参考文献】明德松主编.医学检验经济学概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从2个部分介绍医学检验经济学。第一部分(1-4章)为概述,介绍了普通经济学基本理论、卫生经济学概论、卫生技术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药物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其相关新理论、新方法。第二部分(5-7章)为医学检验经济学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主要论述医学检验经济学的概念、特点等,医学检验经济学的形成、产生与发展,医学检验成本、医学检验价格、有医学检验专业特色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及其进展、在医学检验各领域中各种情形下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及进展,初步建立医学检验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医学检验经济学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普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经济学家看来,所谓经济,就是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动,所谓经济学就是教人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经世致用的学问。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出现、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出商品经济,发展出市场经济,提升为知识市场经济,衍生出虚拟经济:经过西方古典一新古典一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与时俱进线性抽象的一路折腾一路演化,价值逐步异化为价格,异化为金钱,经济活动逐步异化为赚钱,经济学也就逐步异化为教人怎样赚钱,包括怎样投机赚钱。随着产品的逻辑逐步演变为货币的逻辑,衍生出金融的逻辑,最后产生出金融泡沫,虚拟经济也就演变成虚幻经济。当金融泡沫破灭,虚幻经济就酿成金融危机。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时一单位商品需要的货币的数量多少,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机制(ricemechaim)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医疗服务价格是对医疗服务作为商品交换所采取的一种价格形式,是医疗服务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医疗机构对患者服务的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包括门诊、住院、各项检查、治疗、检验、手术项目等的收费价格。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及其机制具有独特的中国社会主义特点和缺陷,特别是某些药品及其原材料价格明显偏低,需要在持续体制改革中加以完善。·1···医学检验经济学概论YIXUEJIANYANJINGJIXUEGAILUN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一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二、经济学2大类型经济学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2大类型。经济学的发展曾经分为2大主要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希腊色诺芬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中国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逐步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不断完善。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2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三、经济学核心思想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地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四、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基本原理是作为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公理、由科学的经济学公理推导·2·第一章0●普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来的经济学定理。不同的经济学模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一般均衡论,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把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看成事物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理论。在社会发展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称平衡论把对称看成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反映。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一切科学的最基础理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学科模式与科学模式的接轨,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五、经济学的3个层面经济学包括3个层面的经济范畴,即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1.宏观经济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2.中观经济即中观层面的国民经济,主要包括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跨区域的企业集团经济。3.微观经济即微观层面的国民经济,主要指企业经济与个体经济。六、经济学的27个主要概念1.经济结构是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2.经济趋势即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经济规律的展开。·3··。医学检验经济学概论YIXUEJIANYANJINGJIXUEGAILUN3.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趋势中周而复始的重复性现象。4.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以大健康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态作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而且是经济学范式转换。5.现代产业体系是以智慧经济(含数字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形态。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宏观产业结构。高附加值,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系统性、规模性、精准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现代产业体系既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也是智慧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产业形态。6.经济发展模式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手段、道路、过程组成的经济结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不管哪一种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都是其本质、核心与灵魂。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般经过理论指导一顶层设计一实践运行一经验总结一调整设计几个阶段。其中理论指导是关键的一环,发展经济学一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和前提。7.经济学理论由经济学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经济学逻辑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与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学科学真理,内容是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是复杂经济现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着合理的因素。8.经济学体系阐述经济学公理、原理、定理的逻辑体系,包括学术体系与教科书体系,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和注解,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经济学体系中概念、判断、推理的内容是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数学语言是一种人工语言)。经济学体系的内容包括:经济学的性质、方法、对象、功能、历史发展、出发点、经济主客体关系、核心规律、各个规律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实践运用。4第一章0●普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9.形而上学既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10.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即经济学的本体论,经济现象后面的深层次本质、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的规律、经济学发展的脉络、各种经济学理论及其背后经济学范式产生和转化的内在必然性及对这种必然性的理论反映。11.经济学思维方式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指导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学思维方式必须是对称逻辑的非线性思维方式。1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就是使用价值。产品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只有实现的价值才有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的价值才是实现的价值。13.附加值是经济主体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包括资源附加值、产品附加值、资产附加值、资本附加值、企业附加值、产业附加值。附加值本质是使用价值,附加值提高本质是使用价值增加。14.经济学核心规律是由经济活动中最深层次的本质展开来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而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15.经济学公理用命题表达的经济现象最深层次特殊本质的抽象。16.经济学定理由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用命题表达的经济现象次深层次特殊本质的抽象。17.价值规律是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规律。18.需求定律需求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的定律。价值决定价格通过需求决定价格表现出来。需求决定价格是绝对的、必然的,价格决定需求是相对的、偶然的。.5.··医学检验经济学概论YIXUEJIANYANJINGJIXUEGAILUN19.市场的逻辑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反映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20.金融的逻辑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金融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21.价格经济学通过把价值归结为交换价值,把价格和价值画等号、金钱和财富画等号、赚钱和创造财富画等号,把经济发展归结为GDP增长、只会边际效率分析不会边际效益分析的经济学。22.整体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统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统一的经济学。23.部门经济学研究社会各个经济领域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如物质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与科学的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既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又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部门经济学以科学的一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一般经济学在具体经济领域的运用。所以部门经济学属于科学的经济学范式,没有把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割裂开来研究,与属于西方经济学范式、把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割裂开来研究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本质的不同。24.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规律,信息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形态、信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信息经济学建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在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中,信息经济学建立在一般平衡论基础上。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信息经济学是对策论的基础。在一般平衡论基础上,信息经济学衍生出博弈论。25.知识经济学研究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规律,知识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形态、知识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属于对称经济学范式,是对称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与传统经济学属于不同的经济学范式。26.智慧经济学是关于智慧经济的发展规律,智慧经济学的方法、性质、结构、功能、发展趋向的学科。·6···试读结束···...

    2022-05-06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成林萍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作者】成林萍作【页数】162【出版社】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638-3169-2【价格】39.00【参考文献】成林萍作.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内容提要:本书通过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的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社会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特点,分析了中共领袖群体和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贡献,总结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经验,以期为鉴往知来,存史资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社会背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顺利展开与推进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革命任务、“建设大党”的自我要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提出了现实要求;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中共领袖群体、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积极贡献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完成抗日民族战争的革命任务是开展学习运动的现实要求延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阶段,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开展与中国的革命进程密切相关,是应对抗战爆发后复杂局势、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革命任务的需要。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源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要求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猖獗。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制订了一个向外侵略扩张的计划,立足于用武力侵略和吞并朝鲜、中国等亚洲周边国家,这就是妄图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大陆政策”。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方会议上向天皇呈送的密奏中披露了他们的征服战略计划,“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掌握满蒙权利,乃是第一大关键也”。奏折还提出,“明治大帝遗策的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均已实现”,“第三期是吞并满蒙、征服中国全土”。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征服中国大陆的第一步,也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攫夺了①易显石,等:《“九一八”事变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1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东北许多权益。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阴谋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加紧了在华侵略步伐。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吞并中国的侵略行动,暴露了日本把中国变为其独有殖民地的野心,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因为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扩大侵略,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依然尖锐存在着,但要服务于主要矛盾而退居次要地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领导中心并存,形成较为复杂的局面。尽管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影响到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利益,但国民党为一己之私却迟迟下不了抗战的决心。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中曾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做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而不可得。”①1936年7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说:“从去年11月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我们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侵害,如果用尽政治外交手法,而仍不能排除这个侵害,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到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做最后之牺牲。”但又说,“并未到达绝望时期”,“并未达到最后关头”。②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全国人民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以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向抗战的方向转变。国民党政府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鉴于自身统治面临的危机开始进行抵抗侵略的准备,但同时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对日本的幻想,比如希望把“七七”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等。总体来看,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步步紧逼的侵华战争采取的基本上是一种妥协退让政策。“七七”事变后,对日本的进攻仍是若明若暗,或战或和举棋不定。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方面积极地进行抗日参战的准备,一方面努力促成国民党蒋介石彻底转变政策下定全国抗战的最后决心。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和《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明确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1937年7月18日,延安召开市民大会,毛泽东到会讲演。据当时报纸记载:“演词激昂,听众均摩拳擦掌,热血沸腾,愿赴抗日战场,与日寇决一死战。”③毛泽东针对国民党内的妥协倾向指出,日①荣孟源:《蒋家王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51-52页。②张其胸:《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018页。③《新中华报》,1937年7月19日。2第一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社会背景引■本对华的基本方针就是建立所谓的“东亚新秩序”,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地、殖民地。国民党以为靠对日妥协而不经过持久抗战就可以让日本让步,只能是幻想。他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人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实行坚决的抗战。在亡国灭族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大声疾呼:“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保卫及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拯救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蒋介石感到如再不进行全国性抵抗则自身统治难以维持。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标志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对于《宣言》的发表和蒋介石的谈话,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②同时指出,此时的统一战线还不是一个坚固的统一战线。随着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公开、合法地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全国群众性的政党,并将在更为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去迎战一切困难与阻力。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理解当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怎样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等,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迫切需要学习的。“党内教育问题,现在特别重要。在思想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武装全党同志,是党目前争取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最主要的任务,必须使全党同志了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养成学习理论的兴趣,只有这一武器能够使我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犯严重的错误。”③全党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并以此指导抗日战争中的问题,才能够取得这一战争最后的胜利。可见,全体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正是为了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更加适合抗日救国的需要。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二、总结经验教训、统一全党思想,是开展学习运动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但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有过“左”和右的沉痛教训。党内接连出现的“左”、右倾错误,特别是“左”倾错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全党理论准备不足,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因此,进行党内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统一全党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迫切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离不开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共产国际存在的24年(1919一1943年)间,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接受它的直接领导。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的《加人共产国际的条件》规定,凡是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党都必须执行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但是由于地缘与国情的原因,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或者说不很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和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度出现将十月革命的经验模式化、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再加上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还处于幼稚期,许多党员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政治斗争经验缺乏,不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接连犯了陈独秀的右倾和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的“左”倾错误,令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首先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错误的最集中体现就是“二次革命论”。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是理所当然的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①正是受到“二次革命论”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大革命后期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对武装力量的控制权,使得革命群众不得不赤手空拳面对敌人的屠杀,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革命进入低潮。土地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建立起数十块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并最终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态势。但①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4第一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社会背景引圆是由于当时党内某些领导人的急于求成心理和错误冒险思想,再加上苏联的盲目指挥,我们在土地革命时期又犯了三次“左”倾错误。第一次是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在共产国际“不断革命”的错误观点影响下到处冒险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城市武装暴动,给党和革命带来巨大损失。第二次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他过高估计国内革命形势,企图通过中心城市武装暴动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结果白区的党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破坏,革命受到严重挫折。第三次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持续四年之久,影响最大、危害最深。国统区的地下党组织几乎全部损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左”倾错误是党成熟和夺取胜利最主要的障碍之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时间相当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对此刘少奇曾总结道:“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只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克服错误思想在党内的影响。共产国际七大是共产国际最后一次代表大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大会上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应该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并要求各国共产党从本国实际出发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各国共产党“在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时,必须实际研究本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各种根本问题,以便以后回去做实际工作时,能够独立地把握方向,能够成为独立的实际组织者,能够带领群众同阶级敌人进行战斗”。②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不再简单照搬苏联共产党的工作方法,逐步放弃对各种外部指示的教条主义态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革命自身特点的路线方针政策。随着日本侵华步伐加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国共两党共同的任务。在与国民党合作问题上,以毛泽东、张闻天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共领导人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他们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党内一些同志常常只看到统一的方面,没有看到不统一的方面,忘记了国共两党斗争,轻信国民党,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危险可能要成为党内的①《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②中央党史研究室:《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1一1937)》第17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5···试读结束···...

    2022-05-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种主义epub

  • 《建筑学概论 增补版》沈福煦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学概论增补版》【作者】沈福煦著【页数】159【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586-2048-5【分类】建筑学-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沈福煦著.建筑学概论增补版.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概论增补版》内容提要:《建筑学概论增补版》内容试读建筑学■概论(增补版)上海人民美树战版社···试读结束···...

    2022-05-04

  • 《建筑工程概论 第2版》王光炎,吴迪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工程概论第2版》【作者】王光炎,吴迪作【页数】206【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682-9203-0【价格】58.00【参考文献】王光炎,吴迪作.建筑工程概论第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概论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概述、建筑制图基础、常用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组成、建筑施工、建筑产业现代化等。全书各章后附有大量思考题,可供学生课后练习。本书内容涵盖范围广,概念叙述清楚,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建筑工程概论第2版》内容试读第一章建筑工程概述知识目标1,熟悉建筑物的分类及建筑的等级。2.熟悉中国和外国的建筑史。3.明确建筑的构成要素。4.掌握建筑模数。能力目标1.能够区分建筑物的类别,熟知建筑的设计使用等级、耐火等级、工程等级。2.能够熟知中国和外国的各种建筑风格。3.能够充分理解建筑的构成要素。4.能够应用建筑模数进行设计计算。第一节建筑历史及发展一、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以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影响,其建筑形式类似,所使用的材料、工法、营造语言、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为中国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中,民居形式尤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栏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中国建筑史主要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及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史1.原始时期的建筑原始时期的建筑活动是中国建筑设计史的萌芽,为后来的建筑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筑制度逐渐形成。中国社会的奴隶制度自夏朝开始,经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结束,直到封建制度萌芽,前后历经了1600余年。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统治者设计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简易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矛盾。建筑材料的更新和瓦的发明是周朝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1·简陋状态逐渐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建筑夯筑技术日趋成熟。自夏朝开始的夯土构筑法在我国沿用了很长时间,直至宋朝才逐渐采用内部夯土、外部砌砖的方法构筑城墙,明朝中期以后才普遍使用砖砌法。此外,原始时期人们设计建造了很多以高台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开始使用砖、瓦、彩画及斗拱梁枋等设计建造房屋,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已经初步形成,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以及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自此开始,传统的建筑结构体系及整体设计观念开始成型,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墓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如图1-1和图1-2所示。白灰抹地面、火种坑灶台百灰抹地面巢水坑台⊙剖面一柱平面现代地面线制面1一1剖视图1-1山西岔沟龙山文化洞穴遗址了●。二5日图1-2春秋时期宫室遗址示意·22.秦汉时期的建筑秦汉时期400余年的建筑活动处于中国建筑设计史的发育阶段,秦汉建筑是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室、陵墓和祭祀建筑(礼制建筑)为主,还包括汉代晚期出现的佛教建筑。都城规划形式由商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的骤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整体面貌呈高墙封闭式。宫殿、陵墓建筑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台榭式建筑,周边的重要单体多呈十字轴线对称组合,以门、回廊或较低矮的次要房屋衬托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使整体建筑群呈现主从有序、富于变化的院落式群体组合轮廓。祭祀建筑也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含义。从现存汉阙、壁画、画像砖、冥器中可以看出,秦汉建筑的尺度巨大,柱阑额、梁枋、屋檐都是直线,外观为直柱、水平阑额和屋檐,平坡屋顶,已经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指屋檐上的瓦头仰起,呈中间、凹四周高的形状),但还没有形成曲线或曲面的建筑外观,风格豪放朴拙、端庄严肃,建筑装饰色彩丰富,题材诡谲,造型夸张,呈现出质朴的气质。秦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促使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秦汉时期的建筑因而得以大量使用陶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如图1-3和图1-4所示。智定中輔蜀4~4图1-3秦咸阳宫一号宫殿·3·图1-4四川雅安高颐阙(汉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过渡与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原土族南迁,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复杂局面。这一时期的宫殿与佛教建筑广泛融合了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设计特点,建筑创作活动极为活跃。土族标榜旷达风流,文人退隐山林,崇尚自然清闲的生活,促使园林建筑中的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叠石造景技术得到了提高,江南建筑开始步入设计舞台。随同佛教一并传入中国的印度中亚地区的雕刻、绘画及装饰艺术对中国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它使中国建筑的装饰设计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广泛采用莲花、卷草纹和火焰纹等装饰纹样,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从汉代的质朴醇厚逐渐转变为成熟圆浑。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如图1-5和图1-6所示。图1-5甘肃敦煌莫高窟图1-6山西悬空寺(北魏晚期)4.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成熟期。隋唐时期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政治安。4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外来文化交往频繁,建筑设计体系更趋完善,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和施工管理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建筑设计艺术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建筑制度设计方面,汉代儒家倡导的以周礼为本的一套以祭祀宗庙、天地、社稷、五岳等为目的营造有关建筑的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已臻于完备,订立了专门的法规制度以控制建筑规模,建筑设计逐步定型并标准化,基本上为后世所遵循。在建筑构件结构方面,隋唐时期木构件的标准化程度极高,斗拱等结构构件完善,木构架建筑设计体系成熟,并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建筑规模空前巨大。现存的隋唐时期木构建筑的斗拱结构、柱式形象及梁枋加工等都充分展示了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完美统一。在建筑形式及风格方面,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整体建筑群的设计手法更趋成熟,通过强调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加强突出了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单体建筑造型浑厚质朴,细节设计柔和精美,内部空间组合变化适度,视觉感受雄浑大度。这种设计手法正是明清建筑布局形式的渊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陵墓、佛教建筑和园林为主,城市设计完全规整化且分区合理。宫殿建筑组群极富组织性,风格舒展大度;佛教建筑格调积极欢愉;陵墓建筑依山营建,与自然和谐统一;园林建筑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皇家园林气势磅礴,私家园林幽远深邃,艺术意境极高。隋唐时期简洁明快的色调、舒展平远的屋顶、朴实无华的门窗无不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宋、元、明、清建筑设计所没有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如图1-7和图1-8所示。图17陕西乾县乾陵(唐朝)图1-8南京的栖霞寺舍利塔(南唐时期)5.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宋朝是古代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全盛期,辽承唐制,金随宋风,西夏别具一格,多种民族风格的建筑共存是这一时期的建筑设计特点。宋朝的建筑学、地学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虹桥”(飞桥)是无柱木梁拱桥(即垒梁拱),达到了我国古代木桥结构设计的最高水平;建筑制度更为完善,礼制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并著作了专门书籍以严格规定建筑·5·等级、结构做法及规范要领;建筑风格逐渐转型,宋朝建筑虽不再有唐朝建筑的雄浑阳刚之气,却创造出了一种符合自己时代气质的阴柔之美;建筑形式更加多样,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殿阁楼台、寺塔和墓室建筑,宫殿规模虽然远小于隋唐,但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建筑略显衰退,都城设计仍然规整方正,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建筑设计活动更加活跃,并显示出细腻的倾向,官式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强;建筑技术及施工管理等取得了进步,出现了《木经》《营造法式》等关于建筑营造总结性的专门书籍;建筑细部与色彩装饰设计受宠,普遍采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装饰建筑,统治阶级追求豪华绚丽,宫殿建筑大量使用黄琉璃瓦和红宫墙,创造出一种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市民阶层的兴起使普遍的审美趣味更趋近日常生活,这些建筑设计活动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辽、金的建筑以汉唐以来逐步发展的中原木构体系为基础,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建筑设计手法,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完成了上承唐朝、下启元朝的历史过渡。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如图1-9和图1-10所示。图1-9上海圆智教寺护珠宝光塔(宋朝)图1-10山西应县木塔(辽代)6.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元、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顶峰,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艺术的充实与总结阶段,中外建筑设计文化的交流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建材装修、园林设计、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设计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呈现出规模宏大、形体简练、细节繁复的设计形象。元朝建筑以大都为中心,其材料、结构、布局、装饰形式等基本沿袭唐、宋以来的传统设计形制,部分地方继承辽、金的建筑特点,开创了明、清北京建筑的原始规模。因此,在建筑设计史上普遍将元、明、清作为一个时期进行探讨。这一时期的建筑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建筑遗址留存至今,成为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建筑设计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明、清时期建筑设计的最大成就表现在园林设计领域,明朝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6。···试读结束···...

    2022-05-04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图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网站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