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大师课 静静欣赏》朱光潜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学大师课静静欣赏》【作者】朱光潜作【页数】263【出版社】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09【ISBN号】978-7-5146-2016-0【价格】59.80【参考文献】朱光潜作.美学大师课静静欣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美学大师课静静欣赏》内容提要:不懂得欣赏的人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生。朱光潜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如何欣赏一种美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朱光潜伴你去认知美,助你求得人生的完整与和谐,愿你学会欣赏,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也遇见更懂你的那个人。《美学大师课静静欣赏》内容试读晚晴雨烟浣溪沙和谐之美于我是生命的激情与生活的温馨,它无时无刻不在,只是没有人留意,而我却在无意中有所发现。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晚晴雨烟浣溪沙川003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心二片晴景我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丽思大月掌·世澤春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苍松劲节图》清戴本孝004‖静静微贵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一画家一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一般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林亭清话图》扇面明陈洪绶晚晴雨烟院溪沙‖005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006川静静欣赏···试读结束···...

    2022-10-12 美学 epub 百度网盘 美学epub

  • 《文学欣赏》耿国丽主编;白尉华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作者】耿国丽主编;白尉华副主编【丛书名】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创新系列教材【页数】235【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8【ISBN号】978-7-307-16492-5【价格】34.00【分类】文学欣赏-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耿国丽主编;白尉华副主编.文学欣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内容提要:本教材根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选择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篇章,以点带面,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文体概念。具有鉴赏的性质,考虑到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一些中外文学的优秀作品有所涉猎,因此,既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又考虑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充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并初步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学作品评析的方法。《文学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第一节文学欣赏的特征广义的文学,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我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18世纪以前都是这一观念。狭义文学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是一种审美型的文学观念。本书从狭义文学的角度选取内容,帮助读者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教材旨在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讲解,使读者能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去读懂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甚至一部戏剧,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更深刻的心灵提升。文学欣赏不仅能让我们变得充实,更能让我们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过一部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写盖世太保想要逼迫受托管理皇室成员财产的律师说出财产去向,并没有对他进行严刑拷打,而是把他囚禁于大旅馆徒有四壁的单间内,在无比空虚孤寂中,这个人试图在脑子里重现过去背熟的东西,民歌儿歌、荷马史诗,甚至靠一本偷来的棋谱熬过艰难的日子。这部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文学作品的欣赏对于人精神领域的重要意义,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好的文学作品创造的文学世界,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它能够让我们感动,能够让我们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能够给我们提供充分的精神愉悦和满足,却没有任何功利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在我们心灵成长、人性完善和人格建构中,在保证我们精神的平衡性、完整性和丰富性上,文学阅读、鉴赏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阅读,那么,是不是说对于作品只要阅读了,就是学会了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呢?应该说仅仅读懂作品所写的内容,并能被作品感动,一定意义上就是相当不错的欣赏了,但文学又不止于作品的故事、情节、感情的抒发的欣赏。我们要透过文本的字面意思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意,要能细致地体悟文字中含蕴的情趣、妙味,还要能够从作者的选词用字去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的欣赏呢?读者在翻阅或听别人诵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激动和共鸣,并上升为审美享受,进而领会出文学形象所包含的深层意义,那么,这样的翻阅或诵读,就构成了对|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个文学欣赏的活动,是有别于阅读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著作时的精神活动。在文学欣赏过程中,一方面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会把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起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涛。例如小说《生死场》,作品反映的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小村庄三家子里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觉醒与抗争。前十章描述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奴役下的悲惨生活,东北的自然环境是恶劣的,一年中的大半年处在寒冷中,特别是冬天,白毛风,鹅毛雪,能播种的日子非常有限;与此同时,他们也无法逃脱“地租”、“高利贷”、“刑罚”带给他们的厄运。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价值被彻底地泯灭了。“农家无论是一棵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金枝仅仅因为错摘了青柿子,便遭到了母亲的痛打,口鼻流血:王婆服毒自杀后,她的丈夫不是急着救人,而是赶到乱葬岗子看坟:月英这个村子里最美丽的女人,因为患了瘫病,丈夫让她睡土炕,身上盖着砖,因为拉尿都在炕上,身上长了白花花的蛆;小说还描写了五姑姑的姐姐分娩时遭受的“罚刑”:为了不压财,所以不能压柴。产妇不但不给铺席子,连草也不给铺。五姑姑的姐姐光着身子,和一条鱼似的,由于阵痛在土炕上来回爬而扬起灰尘,由于难产而痛叫,于是一边的丈夫不耐烦地举起一大盆凉水,向她泼去。于是受罪的女人,再不敢哼一声,“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当孩子死于难产时,妇人也“横在血光中用身体来浸着血”。作者在描写五姑姑的姐姐分娩之时,还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这一对比的描写充分说明当时的北方人民过着非人的生活,人的境遇甚至还不如畜牲。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部“力透纸背”的作品。读者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了各种在痛苦生活中挣扎着的女性,也深深地感受到小说弥漫的这种浓重的悲剧意识,读者看到了在苦难中坚强生活着的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悲愤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读者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会以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并补充作品里形象的内涵。梁实秋在《馋》里曾讲道:“他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洒上一些焦盐。他托着一盘羊头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将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地解了馋瘾。”读者每每读到此,都会不约而同地被梁实秋先生感染,甚至还会感慨:那时的作料少了些,今天要吃羊肉必会多加些诸如孜然、辣椒粉之类的配料。所以,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显然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包含着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欣赏活动不仅仅以欣赏作品中的有限形象为满足,而且还要通过作品中直接呈现的有限形象去领会它所包含的更广阔、更深远的内容。这种从有限通向无限,就要通过欣赏者的“再创造”活动去实现。比如,我们读一首优秀的小诗,就能够在有限的形象中品味出丰富的意趣。看小说也是这样,吃喝拉撒睡不可能全部写出来,否则再长第一节文学欣赏的特征3的篇幅也容纳不下。如《水浒传》写武松,通过武松打虎来表现他的性格,他打西门庆、蒋门神,因为这些都是不同类型的“虎”,都是所谓“不明道德的人”,对这些事件就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与武松性格无多大关系的,如他从前打死过人,给知县送礼,做都头,投奔二龙山等,就一笔带过去了。文学艺术中许多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运用,都是以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能够对艺术形象进行丰富、补充、扩展作为条件的。如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欣赏者就只能在作品的有限描绘的诱导下,通过“再创造”活动来感受和把握那没有被直接描写出来的形象,如古诗《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诗歌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作者没有作正面描绘,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落墨。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少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悄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者忘记了身边的犁,锄者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又比如对人物或景物的概括描写,戏曲中的虚拟动作,绘画中的寓实于虚、寓显于隐,电影中的蒙太奇等,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欣赏者以想象和体验为基础的“再创造”活动来补充、丰富、扩展形象的有限性,那么文学艺术就将失去深入、广阔反映生活的可能,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审美效果。因此,文学欣赏活动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映、实现、改变、丰富的过程,就是融汇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从实践上看,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再到批评性阅读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性阅读是指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作品“原意”的阅读过程。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领会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基本意思,乃至文本的基本主旨。由于读者在进入具体文本的阅读和鉴赏过程之前,对这一个文本大体总是陌生的,读者的积极参与总要在对于文本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因此,一般性阅读大体上也是一个相对被动的“非生产性”的阅读过程。细读是指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文学文本中的词语运用,并不像日常语言或科学语言那样,仅仅通过它们的辞典义来完成一种指称或认知的功能,更多的是要传达一份情味,显示一种旨趣。特别是在一些关键之处,作家们常常要打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词语新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经过细致地品味,才能透过字面发现它们的情味、妙处。欣赏者只有在这种细读的活动中,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精神状态下,才能更充分和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乐趣。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一段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4是讲香菱学诗,在读到王维的两句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香菱谈到了自己的欣赏感受:“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天。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对这两句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深切的审美感受,是因为她不是被动地接受欣赏对象,而是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细读品味作品本身之后,积极“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而经过欣赏者“参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与作品中原来的艺术形象已经不完全相同。香菱所能想象和体会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与王维所想象和描绘的具体情境已经略有不同了。批评性阅读指将文学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文学文本的解读既不能完全停留在文本本身,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粹个人化的反应,我们还要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批评性阅读过程中对文本所作的审美判断总是带有个体体验性质,总会受到个体艺术趣味的影响,但是,批评性阅读毕竟是一种认识活动,读者不能完全从自己的个人反应出发去对文本作判断,而应该尽可能地站在一定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文本。创作者是从现实到作品,欣赏者是从作品到现实。比如,鲁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看到时了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就通过阿Q等形象反映出来,告诉人们,这就是人们受苦受难的原因之一。人们通过阿Q等形象,就能具体地认识到这种“国民性”及其危害,并有可能自觉地起来改造自身或他人身上的“国民性”。上述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步骤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整体过程,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某个特定的片刻,可能其中一个步骤的特征显示得更加突出一些,但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可以在时间过程上明确划定它们分属的步骤或阶段。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是读者通过阅读、期待、想象领悟、回味等方式,使之互相关联、渗透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读者在进行文学欣赏时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首先是欣赏者艺术感受力,即读者对于艺术形象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是读者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文学欣赏者的艺术感受力包括对于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以及由音韵、节奏形成的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等形式美的感受力。只有初步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阅读文本,才能更好地去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体会和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其次是艺术推想力,即体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将语言符号转换成为艺术符号,由此进行再建性想象,以准确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能力。这是任何一个文学欣赏者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文学欣赏实践中艺术推想力的作用,首先体现于通过再建性想象的发挥,帮助读者填补艺术“空白”,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5把握整体形象。尤其是一些言短意丰的诗歌,那些美丽宏大的意境,必须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我们必须运用合理的想象在脑海中把画面进行还原才能体会其场景画面的美好。又如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必须把这些诗句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还原成具体的场景,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作者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欲狂”的心情。同时,还体现于欣赏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内涵主题意蕴以及艺术构想的发掘,引导读者深入发掘作品意义,并对作品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很多读者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风貌、社会意义、文化意蕴…统统视而不见,实际上这才是作家真正用心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例如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故事的情节及阿Q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愉悦,但是作者显然不仅是要这一形象引人发笑,其真正用意是提醒读者阿Q的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与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只有置于情节之外,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才能解释阿Q的表现正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农村留下的影响。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要调动联想与想象,填补作品虚实相间、留有空白的地方,以获得审美感受;用心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领悟其弦外之音,题外之旨。最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是我们判断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艺术描写的生动性的很重要的依据,也是我们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情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文学欣赏者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是十分广泛的,其中相应的文史知识和关于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知识尤其重要。对文学的理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所以,我们具体欣赏的时候就会明白,对于一个具体人物,我们需要将其放到具体的时代中去分析,否则,我们的分析就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应该从作品的整体着眼,依据一定的阅历知识,从而正确评判出作品的优劣。第二章诗歌欣赏第一节诗歌的产生与发展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关于诗歌的起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中一种说法认为,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原因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歌发展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诗歌这种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谈到诗歌起源时说得很清楚: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形成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便形象地指诗与诗歌的内在联系。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诗歌,相传是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然尧舜时代是传说中的史前时代,那时候恐怕还没有文字记录。而到了周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先民们已积累了丰富的乐歌创作的经验,···试读结束···...

    2022-10-12

  • 《美术欣赏》黎燕,邓玉琴,陆光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术欣赏》【作者】黎燕,邓玉琴,陆光杰主编【页数】122【出版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07【ISBN号】978-7-5647-4707-7【价格】35.80【分类】品鉴-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黎燕,邓玉琴,陆光杰主编.美术欣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07.图书目录:《美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是根据全面深化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和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中职艺术教学的实际编写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和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包括:色彩构成、广告作品、字体设计、摄影、雕塑六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欣赏和动手相结合,便于教学,实操性、实用性、操作性、可读性强。《美术欣赏》内容试读第一单元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你是否静下心来,思考过周围发生的一切;你是否用心聆听过,自然中纯净的声音;你是否停下过脚步,看着途中发生的人与事。如果有,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凡、普通,却处处是美。美,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美是可以享受的,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其实美无处不在。你瞧,雄伟的奇峰,广袤的草原,欢快的溪流,神秘的海洋,足以让我们陶醉。朝晖夕阳,寒来暑往,不同的季节和阴晴雨雪的变化,是大自然的表情,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这些山水在画家眼中是有生命的,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奇峰海洋草原丹顶鹤第一节中国山水画与花鸟画中国画又称国画,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艺术特色,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大致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表现技法总体上有工笔和写意、设色与水墨的形式差别。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朵美术欣赏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在中国现代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美术作品和杰出的画家,尤其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中国画发展最迅速、成果最显著中国画。中国画经历了衰微、探求、奋进,至今已走向复兴的历程。画坛群星灿烂、名师辈出。下面我们以中国画为主向大家介绍20世纪的部分名家名作。作者简介·齐白石(1863一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曾任美术家协会主席等,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100周年诞辰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擅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他画虫草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特别是他画的虾、蟹、蝉、蝶、鱼、鸟。高龄虾《群虾》1945年纸本设色60.5×33.5cm北京美术馆藏《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91岁时,应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之求并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命题所作的一张水墨画。2第一单元美无处不在作者简介吴昌硕(1842一1927),近代杰出书画家。渐江安吉人。曾经做过清末的安东(今江苏涟水县)知县,是我国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中国近现代重要画派海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擅长写意花卉,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最为著名。群霸闔离鲜霜中鞠寻竹斋泰山残石楼我爱宁静3朵美术欣赏吴昌硕的《三千年结实》这幅作品运用篆书笔法,疏阔纵放,雄浑有力,显现出磅礴而茁壮的气势。吴昌硕的《梅石图》梅花是吴昌硕笔下常见的题材,他画梅常伴以巨石,认为“石得梅而益奇,梅得石而愈清”,把梅石结合比作“知交”或“双清”。⊙第一单元美无处不在吴昌硕的《墨梅图》吴昌硕常画墨梅也常画红梅,并佐以顽石,或撇几笔竹子作为陪衬,亦爱画雪中之梅,题以“晴雪”,有时题上“不知是雪是梅花”,更增佳趣。杂美术欣赏发2苍松红日牡丹梅花双清寒梅冻石红菡翠墨竹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一1953),原名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试读结束···...

    2022-10-12

  • 《中国美术欣赏》卞秉利,晃方方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美术欣赏》【作者】卞秉利,晃方方编著【丛书名】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页数】112【出版社】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314-8419-6【价格】45.00【分类】品鉴-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卞秉利,晃方方编著.中国美术欣赏.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美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欣赏中国美术作品的公共教材。作者选择了最负盛名的画家、最伟大的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在编写体例上,以历史年代为线索,从史前美术到现代美术。能引领学生进入灿烂迷人的艺术殿堂,徜徉在各个历史时期,了解绘画流派,分析画家风格,欣赏艺术作品。《中国美术欣赏》内容试读中国美术欣赏ChieeFieArtAreciatio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The"13thFive-YearPla"ExcelletCurriculumTextookfortheMajorofFieArtadArtDeigiNatioalCollegeadUiveritieithe21tCetury主编晁方方卞秉利副主编高卉民王宪玲编著卡秉利晁方方辽宁美术出版社LiaoigFieArtPulihigHoue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美术欣赏/卡秉利,晁方方编著。一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20.8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ISBN978-7-5314-8419-6“十三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1.①中…1.①卡…②晁…Ⅲ.①品鉴-中国总主编彭伟哲高等学校-教材V,①J052副总主编时祥选田德宏总编审苍晓东童迎强中国版本图书馆C1P数据核字(2020))第045987号编辑工作委员会主任彭伟哲出版发行辽宁美术出版社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童迎强经销全国新华书店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苍晓东林枫郝刚王楠谭惠文宋健地址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邮编:110001王哲明潘阔郭丹罗楠严赫范宁轩邮箱Imc(@163.co王东高焱王子怡陈燕刘振宝史书楠网htt://www.Imc.c王艺潼展吉喆高桂林周凤岐任泰元汤一敏电话024-23404603邵楠曹焱温晓天封面设计彭伟哲宁子铭版式设计彭伟哲薛冰焰吴烨高桐印制总监印刷徐杰霍磊辽宁星海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责任编辑苍晓东责任校对郝刚版次2020年8月第1版2020年8月第1次印刷本889mm×1194mm1/16印张7字数180千字书号1S8N978-7-5314-8419-6定价45.00元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调换出版部电话024-23835227序》厂当我们把美术院校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当作当代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时,就不难发现。美术教育如果也能呈现或继续保持良性发展的话,则非要“约束”和“开放”并行不可。所谓约束,指的是从经典出发再造经典,而不是一味地兼收并蓄;开放,则意味着学习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眼界和姿态。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其实一起推动着我们的美术教育向着良性和深入演化发展。这里,我们所说的美术教育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技能的承袭和创造,这可以说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二,则是建立在美学意义上对所谓艺术人生的把握和度量,在学习艺术的规律性技能的同时获得思维的解放,在思维解放的同时求得空前的创造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往往以前者为主,这并没有错,只是我们更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将技能性课程进行系统化、当代化的转换:另一方面,需要将艺术思维.设计理念等这些由“虚”而“实”体现艺术教育的精髓的东西,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和艺术体验之中在本套丛书出版以前,出于对美术教育和学生负责的考虑,我们做了一些调查,从中发现,那些内容简单、资料匮乏的图书与少量新颖但专业却难成系统的图书共同占据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有意思的是,同一个教师在同一个专业所上的同一门课中,所选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由于教师的教学意图难以通过书面教材得以彻底贯彻,因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学生的审美和艺术观还没有成熟,再加上缺少统一的专业教材引导,上述情况就很难避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在坚持遵循中国传统基础教育与内涵和训练好扎实绘画(当然也包括设计、摄影)基本功的同时,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借鉴科学并且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对专业学科深入而精微的研究态度,辽宁美术出版社会同全国各院校组织专家学者和富有教学经验的精英教师联合编撰出版了《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材是无度当中的“度”,也是各位专家多年艺术实践和教学经验所凝聚而成的“闪光点”,从这个“点”出发,相信受益者可以到达他们想要抵达的地方。规范性、专业性、前瞻性的教材能起到指路的作用.能使使用者不浪费精力,直取所需要的艺术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教材在国内还是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编委会目录cotet序概述史前009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029隋唐041五代宋辽金05元代074明代08配清代9配近代107···试读结束···...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器

  • 《阅读与欣赏》李人杰,闵舰,张爱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阅读与欣赏》【作者】李人杰,闵舰,张爱军主编【页数】260【出版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01【ISBN号】978-7-5655-0990-2【价格】36.00【分类】文学欣赏-世界【参考文献】李人杰,闵舰,张爱军主编.阅读与欣赏.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阅读与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按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4部分,每部分包括4个主要内容:总论,主要介绍该文学形式的发展概况、艺术特点及欣赏方法;原文、注释;作品赏析;知识库,主要列举一些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基本文学史常识等。《阅读与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心灵之歌一诗歌欣赏一、悠悠千载话源流(一)古老的艺术茫茫宇宙,悠悠岁月,作为人类文学艺术之一的诗歌究竟产生于何时?谁也说不清,谁也道不明。当我们的祖先还在森林和洞穴里过着漫长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时,人类智慧就已透过沉沉黑夜放射出微弱的光华。古老岩洞的壁画、简单粗糙的石骨装饰品,使现代的人们仍能依稀体会那天边的一线曙光。我们虽然无法证明诗歌的产生是否先于绘画、雕刻,但我们却可以肯定地说,在语言产生以前,人类远祖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的时候,诗歌,这门人类古老的艺术就已经开始萌芽一那就是“杭贿杭贿派”(鲁迅语)的“举重劝力之歌”。当然,开始时它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声,真正能表达意义的诗歌只有在语言这一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产生以后才能出现。我们无法想象,在文字产生以前会有什么单纯的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因此,诗、乐、舞三位一体就成为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原始人正是通过长歌永言来表现自己、抒发情感、反映生活,寄托自己朦胧的理想与追求。(二)诗的国度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代,《诗经》三百篇就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础。而以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辞》则以其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与《诗经》三百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阅读与欣赏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继《诗经》三百篇之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民歌以其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接着,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文人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志深笔长、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曲折隐晦、寄托遥深的“正始之音”,标志着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而谢灵运富丽精工的山水长吟、陶渊明冲和淡泊的田园清唱则充分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士人对自我独立人格的追求。到了隋唐,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唐的张若虚、刘希夷和“四杰”,已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精神风貌。而“铁马秋风塞北”的边塞高歌则奏出了盛唐诗歌交响乐中的最强音;“杏花春雨江南”的山水田园诗篇也以其优美明朗、清新健康的浅吟低唱与阳刚雄健的边塞诗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盛唐之音”。尤其是豪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更是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诗仙、诗圣,就如日月双悬,朗照乾坤,光耀千古。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又一次大发扬。白居易“唯歌生民病”的优秀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历史的真实画卷。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却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中吟唱着暗淡低沉的末世哀音,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社会背景下发出无可奈何的喟然长叹。如果说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那么,继唐诗之后的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延续三百年之久的两宋词坛,产生了一千三百多位作家和两万余首作品,涌现出了像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白石等著名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传唱千古的名篇佳作,使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新的光辉。元蒙一代,诗词虽已衰退,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一散曲却从民间兴起,转到文人手里后即大放异彩,使马致远、关汉卿、乔吉、张养浩等杰出的文人士子写出了一曲曲凄婉缠绵、令人柔肠百结的人生悲歌。明清两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时期,诗人辈出,各种诗歌理论和流派纷纷涌现,诗歌创作在数量上卷帙浩繁,超出以前任何一个朝代。但这是一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的时代,诗歌的发展已是强弩之末,渐趋衰落。所以此时的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远逊前人。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作为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中国古典诗歌也就走完了它漫长的道路。第一章心灵之歌一诗歌欣赏二、独特而迷人的语言艺术(一)诗从肺腑出情乃诗之魂一诗的抒情性诗是什么?有人说,诗是人精神的挣脱、反叛和斗争;也有人说,诗的本质是人生复杂经验的凝结;还有人说,诗是如梦境般的一种先验性神秘快感的东西。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却说:“诗是女人!”女性是美的化身,她们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诗是女人”,这一高明的论断形象地说明了诗歌作为抒情艺术的特性。诗歌,包含了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别林斯基说得很明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真正的诗歌,往往是心的诗,是心的歌。对此,中国的古人似乎早有清醒的认识:“诗缘情而绮靡”(陆机);“诗者,吟咏性情者也”(严羽);“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焦闳);“诗以道性情”“诗之为道,从性情而出”(黄宗羲)…“性灵”也好,“性情”也罢,其实就是一个“情”字,没有情,就没有诗,诗是情感的结晶,是诗人情感激动的产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有情之人方能写诗,惟含情之诗方能感人。且看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作品:“晚妆初过,沉檀轻著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等,风花雪月,宫廷宴乐,艳则艳矣,读之却不耐咀嚼,了无余味。再看他后期的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一字一滴血,一句一行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前期的李煜,贵为天子,纵情声色,何愁之有?即使有,也只是一些光阴易逝、人生如梦的淡淡闲愁。而后期却由帝王一变而为阶下囚,过着“日以眼泪洗面”的俘虏生活,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亡国之恨,故园之思,伤己之感,满腹愁怀恨意全部在长歌短吟里倾泻而出,怎能不感人,怎能不动人!诗就是情,无情即非诗。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诗都必须具有浓重热烈的情感色彩,否则就不是诗或不是好诗。诗人的情感有的如滔滔洪流,汹涌澎湃,屈原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白、杜甫的歌行,苏轼、辛弃疾的长短句,都是直抒胸臆,充满浓情厚意,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有的则如山涧小溪,潺潺流淌,《诗经》的“国风”,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感情清新明朗,真挚自然,同样具有感发人心的艺术力量:而有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如淡云轻烟,阅读与欣赏缥缥缈缈,似有似无。王维的《辛夷坞》《鸟鸣涧》或写远山空阔,反影斜照;或写夜静月明,山鸟惊啼。画面优美而情思淡薄,真是“任是无情亦动人”!热烈奔放,情感外露的女子固然可爱,含蓄深沉、悠静娴雅的姑娘不亦别有一番风韵吗?(二)好景诗笔绘风光卷中藏一诗的绘画美歌德曾把诗与绘画进行比较,并且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却对想象力提出形象。”达·芬奇也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与我国古典诗论中“诗中有画”的美学原则不谋而合,都说明了诗歌绘画美的特点。请看陶渊明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时已傍晚,天色朦胧,远处的几户农家在一片迷离的暮色里若隐若现,几缕炊烟袅袅上升,深巷中隐隐传来几声狗吠,几只雄鸡傲立桑树枝头,鸣鸣啼鸣,更给人宁静安谧之感…好一幅和平恬静的乡村生活图景!画面清新优美,色调平和,意境迷人,使读者如入其境,如闻其声,获得真切的形象感受。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则是塞外漠北壮丽的风光:茫茫一片大漠,空寂苍凉,惟见一缕孤烟连云直上,黄河从地平线的那端蜿蜒而来,一轮通红的落日悬挂在天边,把灿烂的余晖洒在地上,映在河里。多么新颖的构图,多么瑰丽的色彩!如果说陶渊明的诗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墨画,那么,王维的诗则是浓彩涂抹的风景图。还有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等,那瀚海冰原、带雪寒枝,那空山古渡、鸟语人声,那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莫不历历在目,画意盎然。而像“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应用对比手法在色彩的互相映衬中,使画面显得鲜明生动,真切感人。(三)妙语吐珠玉清音入宫商一诗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首先表现为诗的语言富有鲜明的音乐性。谢榛在《四溟诗话》里说,诗的语言应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指的就是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而节奏、韵律是构成诗歌语言音乐美的重要因素。所谓节奏,即某种声音相隔同等时间重复出现。对于音乐来说,节奏就是曲调的快慢节拍。诗歌的节奏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如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即每两个词为一组,一组就是一个节拍,最后一字加上尾音占一个节拍,从而形成这样的第一章心灵之歌一诗歌欣赏语言停顿,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一日—还。或:空山新雨一后,天气—晚来—秋。如果说停顿体现为跳跃顿挫的节奏美,那么押韵则使诗歌产生一种回还往复、和谐流畅的旋律美。节奏是停顿、是间断,而押韵是黏合、是连续。押韵把一行行语音上独立的诗句连接在一起,使读者诵之如清音绕梁,绵绵不绝,形成回还往复的音乐旋律。另外,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还非常讲究平仄,即把高低长短不同声调的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声调错落而又整齐,变化而又有规律,形成诗歌高低抑扬的声调美。跳跃顿挫的节奏、回还往复的旋律、高低抑扬的声调,使一首诗在音律上“宫羽相变,低昂互节”,悠扬宛转,悦耳动听。诗人正是在语言的回还往复、抑扬顿挫之间,创造出一种音乐般的旋律与节奏,给人以优美的听觉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离不开诗歌的内在情感,而高昂低回的诗情则成为诗歌内在的旋律。前面已经说过,诗表现情而情有不同,或苍凉悲壮,或凄婉缠绵,或自然平和。情不同,诗歌的韵律节奏也就不同,有的如急管繁弦,铿锵短促;有的如哀丝豪竹,凄厉感人;有的如月夜笛声,清丽悠扬;有的如隔水洞箫,低诉慢吟,一唱三叹。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的是诗人听到失地收复后的愉快心情,全诗节奏跳跃欢畅,七阳韵韵脚高昂嘹亮,使诗人欢欣狂喜的内心情感洋溢纸面。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则几乎全是押的入声韵,音调急切短促,节奏缓慢凝滞,与诗中国破家亡的苦痛、寂寞孤独的愁思正好合拍。(四)象传心中意主观寓客观一诗的意象美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的题目是《秋思》,但除了“断肠”二字外,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思”的是什么,只是用彩笔描绘了几种不同的自然景物,这一个个单独的景物就如一组组移动的镜头,在读者眼前缓缓而过,同时又在读者的脑海里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晚景图,可是透过画面,读者却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洋溢纸面的天涯游子的满腹羁旅之思。诗人并没有言情,也没有说愁,可那枯藤老树、夕阳古道、黄昏归鸦等暮秋景象不是已含蓄地烘托出游子落寞伤感的心情吗?5阅读与欣赏如果读者再细细品味咀嚼一下,所感受到的又岂止是羁旅之愁,对困顿的人生、渺茫的前途的深深喟叹不也是作品所表现的更深一层的含义吗?羁旅之人的秋思、人生失意的感慨,这些主观的内在之意都没有在作品中做直接明白的陈述,而是隐藏在一个个单独的客观物象之中,这些蕴藉着诗人内在主观情感的外在物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就是这首诗的意象。由此可见,所谓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它既有内在的主观之“意”,又有外在的客观之“象”,是抽象的“意”与具体的“象”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就其客观方面而言,意象首先是“象”,即一定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必须是具体的、生动可感的;就其主观方面而言,意象必须包含诗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内在的“意”。“意”是抽象的观念和情感,“象”是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用具体的“象”来表观抽象的“意”,这正是诗歌美学的一般原则。意寓于象,象明乎意,二者不可分离。意离开象,就只剩下一堆抽象的概念、定义、口号,也许真实、正确,却不能给人以无限丰富的美感;象离开意,就成了没有任何现实内容的机械摹本,同样不具有感发人心的艺术力量。烂漫春花,袅袅秋风,流云翠竹,丽日晴空,夕阳晚照,朝日初升,鸣雷闪电,怒涛狂风…它们都是美的自然,美的“象”,然而只有当它们进人诗人心灵眼睛的视界,被诗人跃动的诗情所捕捉,与诗人美的情感、美的思想、美的追求在美的语言中和谐交融的时候,才能成为美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美的原件,是牡丹、芍药的片片花瓣,是辉煌大厦的碧瓦琉砖,是晴空的流云,夏夜的星辰。诗之美,就在于意象之美。(五)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一时空的大跨度跳跃关于诗歌的时空意识,论者颇多,这里只想谈谈与诗歌思维特点有关的时空的大跨度跳跃。请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句一问一答,虽是平铺直叙,却意味无穷。一个在夜雨朦胧的巴山异地,一个在遥远的北国他乡,一个来书殷勤探问归期,一个虽欲早归而不得归,拳拳之心,切切之情,已跃然纸上。第二句借景抒情,诗人的满腹羁旅愁思就如那脉脉秋霖,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池塘,弥漫夜空。“巴山夜雨”是眼前之景,两···试读结束···...

    2022-10-12

  • 《唐诗欣赏》|(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唐诗欣赏》【丛书名】华夏万卷【页数】236【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03【ISBN号】978-7-5387-3967-1【价格】58.0【分类】唐诗-欣赏【参考文献】唐诗欣赏.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唐诗欣赏》内容提要:《唐诗欣赏》内容试读庞中华经典唐诗·习字常识习字常识一、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在良好的书写环境中练习1.坐姿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坐姿是写好字的首要条件。在书写时,身体坐正,腰背垂直,两腿自然分开。眼距纸一尺,胸距桌沿一拳,一手执笔一手按纸。这样才可使全身各部位感到舒展、灵活、轻松。错误的姿势:在书写时,头歪、背弓、眼离纸太近、两腿相交,都是不正确的姿势,书写一会儿就会感觉身体不适,浑身酸痛。这样,不但字写不好,而且时间长了会影响健康,导致眼睛近视、脊背弯曲等毛病。2.执笔姿势正确的姿势:用拇指、食指的指肚和中指的左侧面分别从三个不同方向捏住笔杆的下端,手指距笔尖一寸,使笔与纸面45°-70°成约45°。这样的姿势更有利于把握笔的走向,使笔尖灵活而又3cm不失稳定地听从手的指挥。3.在良好的书写环境中书写除了掌握正确的姿势外,最好是在明亮、宁静的环境中书写,在光从左上方照人的环境练习效果会更佳,而且有助于保护视力。如果是在暗淡、喧闹的环境中书写,会影响练字的心情,心静不下来,练习效果自然会很差。光线从右方照入,对视力也有较大的影响,容易引起近视。二、练字的基本概念练字一定是要主动的,而不能是盲目被动的,要了解所做的每一步的意义所在,才可能有效果,并为下一步打下基础。因此,必须首先搞清楚以下几个概念。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零件,笔画写不好,习字就无法进行下去,笔画练习是习字的基础。偏旁部首:偏旁部首是笔画与结构的简单组合,包括部分独体字和部分偏旁符号,构成上较容易掌握。汉字大多是合体字,即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学好它是习字人门的一个突破口。结构:结构是汉字构成的布局规律与法则,好比组装零件的说明图纸,有再好的零件,如果不按规律和要求组装,也成不了好产品,所以结构练习是习字的关键。描红:描红是练字之初的最简单手法,就是在红色字模上描写一遍。“描”虽简单,作用却很大。试想,一个字如果描都描不好,怎么可能写好呢?因此,这一练习过程不容忽视。摹影:基影是描红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就是用一张薄纸,盖在字模上摹写一遍。其作用与描红相同,只是难度稍大一些。幕影是为了培养习字者的意识,强化对范字的准确印象,即了解笔画的粗细变化,用笔的轻重和结字规律等。临写:临是习字最主要、最直接、最关键的方法,描与基都是为临而服务的。临是对照范经典唐诗欣赏字来书写,是对自身观察力、用笔技巧、结构布局的集中训练。范字:范字是指单个的供习字者描、摹、临写的例字,习字往往要从单字练习开始。范帖:范帖是指大段成篇供习字者临习的字帖。初学者基本掌握单字的书写后,就可以临写篇章段落,接触更多单字的结构布局,并体会单字在大段文字中的布局及应用。临帖是习字的最终练习途径。三、选择一本好的范帖怎样才算一本好的范帖?简单地说,一是要有好的范字,二是要有好的方法。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目前图书市场上众多的硬笔书法字帖中,真正好的、具有学习价值的只占一部分。因此,初学者如何鉴别和选择一本好的字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习字是否能很快取得成功,在于方法是否正确可行。而习字方法的根本又在于范字的优劣。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范字,才能谈到该字帖习字人门方法的好坏,否则,用再好的方法去练习一些平庸的字,花多大力气也是白费时间。其次,学会辨别哪种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练字法。分辨优劣并不难,再高明的习字方法也是通过对汉字分析总结,以描、摹、临为手段,进行笔画与结构的练习。再怎么神奇有效的方法,也需要去踏踏实实地下一番苦练的功夫。可以明确地说,如果一本习字教材,不教你学习基础笔画和结构,范字又毫无美感,则多半有欺人之嫌。四、科学的练字方法如何才能把字练好?首先要选择一本好的字帖,然后还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使用字帖的方法。方法正确,练习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目前最佳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字帖进行临摹,学它的点画结构、运笔动作。但练习时,仍然有很多练习者效果不好,其原因主要在于:(1)没有处理好临与基的关系。初学者由于自由书写已成习惯,在字形大小、笔画粗细、间架位置、运笔动作等各方面都与原帖存在很大的差距,应提倡多摹少临。(2)不定时。不能坚持每天临摹或不能保证临墓时间,断断续续,时多时少。(3)不定量。贪多求快,浮光掠影,达不到长期记忆的效果。临基要取得好效果,定量很重要,宁少毋多,少则得,多则惑。提倡一个范字写十次,不提倡十个范字写一次。(4)书写速度太快。一般临摹不像范字的症结在于运笔速度太快,无节奏感。书写动作由生到熟,先慢后快,熟能生巧。慢求稳,快易乱(5)要注意调剂心情。练字的时候要心平气静、善始善终。如果心平气和,则能静下心来认真练字;如果心烦意乱,沉不住气,则效果甚微。(6)不要轻易变换字体。五、学习行书,应注意什么?行书是最为实用的书体,其特点是方便快捷,书写者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不像楷书那样过于强调规范标准,因此在学习行书时,应以学习其写法上的连带变化为主,掌握行书笔顺连接、简省替换等快写手法。学习的关键在于多临多写。由于行书行笔较快,某些笔画连带的形态有一定偶然性,所以在字形上不一定强调绝对相似,而应在行笔正确的基础上以神似为主,否则临写的行书显得呆板僵死。待运笔精熟以后,可多自行调整,寻找字形完美的感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自身风格的行书。经典唐诗·五言律诗楷行经典唐诗欣赏选杜少府之任蜀州点评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此邻”,更是脍灸人口的名句。全诗意境旷达,一洗古送王勃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清新高远,独树一帜。城阙辅三秦诚阙铺三秦风烟望五津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与君离别1惫同是宦游人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海内存如和己天涯若比邻天涯岩此邻无为在岐路无为在峻路儿女共沾巾儿女共沾巾题破山寺后禅院点评这一首诗赞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静净。起句是对常建偶,领联反而对得不工整,五律诗却含古体诗的风韵。清晨入古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曲径通地处经典唐诗·五言津诗楷行禅房花木深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万籁4俱寂惟闻钟磬音惟闻钟磬音赠重浩然点评这首诗主旨在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诗句采用抒情一描写一抒情的叙述方式,并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自己对孟浩然的推崇和敬幕之情。吾爱孟夫子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红款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向育卧松云醉月频中圣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高山安可仰经典唐诗欣赏徒此揖清芬徒4揖清芬渡荆门选别点评诗人在游历的途中写下此诗。诗人与送行者同船共发,并在舟船中吟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堪比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后人所传诵。渡远荆门外渡远剂门外来从楚国游耒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江入犬荒流月下飞天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云生猪海楼仍怜故乡水仍怜极乡站万里送行舟万里送行舟选友人点评这一首送别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叙述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写李出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别是一番风味。青山横北郭青山横此郭白水绕东城句站烧东城···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 图书app epub电子书

  • 《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傅庚生著;傅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文学欣赏发凡》【作者】傅庚生著;傅光编【丛书名】傅庚生作品系列【页数】314【出版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2【ISBN号】978-7-108-05983-3【价格】49.00【分类】中国文学-文学欣赏-文集【参考文献】傅庚生著;傅光编.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内容提要:《中国文学欣赏发凡》采撷作者自《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出版后直至1962年二十年间撰著的与文学欣赏相关的文章,汇为一编。仍因《举隅》厘为廿六章,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文章罗列汇编起来,而是将其编排在二十六个题目下,一是使全书整齐划一,更具条理;二是内容上由浅入深,易于收循序渐进之效;三是与《举隅》更易两相参证,比并阅读。顾名思义,“发凡”者,乃是发凡起例,以明文学欣赏循序渐进的过程;“举隅”则是给予欣赏的例说,希望读者可以隅反的。《发凡》是以语体文写作,更多适合今天的读者,而且,指出欣赏须从自我人格的驯制开始。读者由“发凡”而“举隅”,从文字上说,是从语体而文言,对于言语的适应也会更加容易些;从内容上说,自“发凡”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欣赏的眼界自然逐渐开阔,再读“举隅”的例说,会更容易把握其方法与脉络。由《发凡》拾阶而上、观其大意;再到《举隅》登堂入室、探骊得珠。《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内容试读一文学与要素文学批评者,凭依吾人对于文学作品品鉴之结果,而予之以定评;并说明文学之所以为卓尔者,实具某种要素,俾以促进读者之理解力并激发其欣赏力者也。“品鉴”云者,谓对于文学之欣赏力也。吾人于披阅文学作品时,耸动感情,以契作者在心之志;运用理智,以衡其发言之诗:故品鉴实兼情知二者之用。唯批评之事,方其求索原理原则时,运其知而敛其情,固属近于科学而远于文学;方其品鉴作品时,首重情而次重知,则应以欣赏为本,而以品评为末也。各凭主观以恣意臧否,既非批评之正轨,则必发见普遍之原理,为品藻之准绳也。吾人既已叩诸创作之本身,借归纳之方法,䌷绎而知文学构成之要素,从而慎察其比较之价值,与相互之关系,则评论之原理著。执此客观之标准以衡文,亦可以无大过矣。文学之四要素中,以“感情”一目为其冠冕。感情奔放而乏理智以约束之者,虽不得谓为文学之极诣,然终不失其为文学创作也。若只能表达“思想”而不具诉诸感情之力,则属于哲学科学之范围,已不得谓为文学。然思想背后之理智恒为最高文学创作之樂栝,故思想在文学上之地位为感情之亚也。“想像”则与感情相将相生,尤为文学创作表现之管篇,助长感情之萌动,而激荡情感之共鸣,其1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在文学上之地位,实与思想相伯仲也。“形式”为内容之华叶,文质交互为用,且读者领略作者之情思必借形式为媒介也。情辞相称者为优,情胜其辞者为中,辞胜其情者抑末已,故形式之于文学,其地位仅次于内容也。《梦溪笔谈》:“旧说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四使,其意以谓药虽众,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级相为用,大略相统制也。”今试以之状文学四要素之性能与轻重,可以日:感情,其君也;思想则奉事感情而运筹帷幄,间亦拾遗补阙,感情之视思想则如人君之驭争臣,敬而远之,故思想为臣也;想像对于感情,辄希指而佞从,忧喜与共以广君之意,感情之视想像则如人君之御媵嫱阉尹,狎而近之,故想像为佐也;形式则如百官各司其职,效忠者褒之,怀贰者锄之,入国者睹百官之良窳,可以窥测朝廷之仁不仁也,是形式为使矣。衡文者能准此以度量之,察其感情之真伪、思想之奇正、想像之丰吝,与形式之工拙,则评骘之标准云备,而欣赏之基础已奠,余唯学文者自尽其心焉。文学作品既往往各有所偏,而理想中最上乘之创作,则必兼备诸长。陆机《文赋》云:“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俑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朱子语类》云:“文字自有一个天生成腔子,古人文字自贴这天生成腔子。”凡所云“穷形尽相”与“天生成腔子”者,即理想之文学最高标准也。然既“离方而遁员”,则形相何由以穷尽;腔子既属天成,人力何缘以贴附耶?诸待人之悟入,立论者辄不详及之矣。昔人不重评论之学,多不置虑于分析与2文学与要素综合之功夫,恒喜通浑以诠理,令人感捉摸之无从。讨论文字者,或则不求甚解,或则以为可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前者失之肤廓,而后者蹈于玄虚,皆不深研之过。今析之为四元素,而明其轻重与关系,执此矩镬,当可以度量榱桷矣。1946年1月3二了解与欣赏了解是欣赏的边缘,欣赏是了解的极致。我们希望能和当代的作家心印神交,或者尚友古人,单靠理智上了解他们的作品,是不够的;还要羼进些感情上的因素,能够欣赏它,才成功。不只是了解了刚算做了一半儿,严格来说,文学了解的大门,竟是敲打不开的,除非你能使用一把感情的钥匙。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1)“解”就是了解。“不求甚解”,是不像郑氏对于《三礼》、毛公对于《诗经》那样过甚求解的意思,大意是要求通的(据冯钝吟《杂录》)。若像一般人囫囵吞枣地去读书,自然便说不上什么爱“好”了。“每有会意”便是赏,“欣然忘食”便是欣。这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2〕是一样的意思。“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潜《移居》),靖节原已这么说过了的。我们因为好读书,才去多多地求了解,了解了之后,才能欣赏它而更加强了读书的乐趣一这是循环而渐进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消你肯迈出第一步去!但这也不是一件过分容易的事。真能够做到了解的地步,也需〔1〕语出《五柳先生传》。(按,本书脚注均为编注。)》〔2)语出《论语·述而》。4二了解与欣赏要有一些素养的。正如阮裕所说“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见《世说新语》)。钟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可见人在生时找到一个一只是一个—知音的人已经很难:第二个呢,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历代著述的人们,为什么大家都在异口同声地慨叹着“知难”,章实斋甚至于和泪(我想他会的!)为文,说:“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身后之知所以难言也。人之所以异于木石者,情也:情之所以可贵者,相悦以解也。贤者不得达而相与行其志,亦将穷而有与乐其道;不得生而隆遇合于当时,亦将殁而俟知己于后世。然而有其理者不必有其事,接以迹者不必接以心。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嗟乎!此伯牙之所以绝弦不鼓,而卞生之所以抱玉而悲号者也。”(《文史通义·知难篇》)可见人能否遇到身后之知,也是很渺茫的。我偶尔读几首古人的诗,偶尔又看到人们讲解古人的诗,发现一般人于诗的了解上已经很有些见仁见智的不同。若谈到欣赏,自然更是各欣所欣、各赏所赏的了。果如钟惺《诗论》所说:“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欣赏是个人的事,还可以不必多管。但在了解方面,既有程度上浅深的差异,恐怕也难免有喻解上正讹的区分。果尔竟有“起古人而问之,乃曰:‘余之所命,不在是矣。’毋乃冤欤?”(《文史通义·文理篇》)的情形,自是应该设法化除的。因此我想写出几条为例,这些都是我曾经见到或听到别人的诂诗和我不相同的。我的学识浅陋得很,实在没有自许为古人知5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己的信心,只是怀着“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钟惺《诗归序》)的荩忱,以酬答昔人求身后之知的殷念,附带着也提供给来学的人一点粗浅的臆说,警惕着他们“不要让所读的诗文的意思,在眼前或诵读声中,滑过去”(朱自清《了解与欣赏》)。先来读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一篇: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竞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枯桑”“海水”两句,李善《文选注》说:“枯桑无枝,尚知天风:海水广大,尚知天寒。君子行役,岂不离风寒之患乎?”这似乎有类于“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周邦彦《菩萨蛮》)的意思,是居人萦牵行子之辞。照这样解释,便和下边“入门”“谁肯”两句不甚联属了。今人有的解作“枯桑何以知天风,因为它高:海水何以知天寒,因为它深”。海水深了,为什么就知道天寒?“冱寒凝海”,已经是夸饰的句子;海水既不结冰,应该认作它不知道天寒才是。若说海水虽不凝冻,而冷暖自知,这样立意便晦了。至于桑树,偏是“每岁刈取,故枝干低亚”〔1】的,它并不曾高:自然又不是桑因为枯了才高的。说枯桑因为高而知天风,怕不也失了诗人的本旨?我以为这两句应该作疑句解,就是枯桑(讵)知天风,(而)海水(又岂)知天〔1〕语出[唐]李善《文选注》。6···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声乐美学和声乐欣赏》黄河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声乐美学和声乐欣赏》【作者】黄河编著【页数】134【出版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068-6261-5【分类】声乐艺术-音乐美学;音乐欣赏【参考文献】黄河编著.声乐美学和声乐欣赏.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声乐美学和声乐欣赏》内容提要:分为三部分:初级曲目,以初级的艺术歌曲古意大利咏叹调为主;中级曲目,以意大利近现代艺术歌曲,德国、法国艺术歌曲为主;曲目,以比较有演唱难度的艺术歌曲和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为主。《声乐美学和声乐欣赏》内容试读Plaiird'Amour爱情的喜悦歌曲背景介绍:《爱情的喜悦》(Plaiird'Amour)是法国作曲家JeaPaulEgideMartii(让·马尔蒂尼1741-1816)创作的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歌词取自Jea-PierreClarideF1oria(1755-1794)的一部小说《Cé1etie(塞莱斯蒂)》中的一首诗。虽然曲名叫《爱情的喜悦》,但题目只是选自歌曲的前两字,歌曲表达的内容却是失去爱情所带来的失意和伤感。是主人公被爱人所抛弃的哀怨。歌曲曲调优美缠绵,那被感情伤了的心声像潺潺的雨水,打湿着听众的心。歌词原为法语歌词,后来意大利人为之编配了意大利语歌词,但是广为传唱的还是优美流畅善于表达忧郁之情的法语版本。《爱情的喜悦Plaiird'Amour》的歌词在此抄录一下,尚家骧编译:转瞬即消失踪影,但痛苦却永远折磨人心灵,那负心人的西尔维娅,辜负了我一片痴情,她忍心把我抛弃,另有钟情,爱情的喜悦,转瞬即消失踪影,但痛苦却永远折磨人心灵,一江春水静静向东流,此心此意似春水长流不尽,我永不变心,她层对我万般温馨,如今溪水依旧,但她已变了心,爱情的喜悦,转瞬即消失踪影,但痛苦却永远折磨人心灵。1作曲家让·马尔蒂尼生于意大利的马尔蒂尼作为法国宫廷音乐家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在法国,他凭借自己的圆滑成功的度过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王朝的更替一先是为女王指挥音乐会,后来又为拿破仑的婚礼创作音乐,最后为皇家教堂的修复进行创作。马尔蒂尼是一位小调革新者,他的那些优美的歌剧作品在当时并不是很受欢迎。他将旧形式与现在戏剧结合创作出的独特的教堂音乐,以及他的香颂作品(如这首《爱情的喜悦》),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欣赏版本歌唱家介绍:在男高音众多的歌唱家版本中,笔者最终选择了意大利男高音TitoSchia的版本,请登录我的腾讯视频账号,我将这个版本放入了我发布的声乐欣赏专辑当中。斯基帕和卡鲁索、吉利并成为本世纪上半叶著名男高音三巨头,他优美的音色和忧郁的性格是这首《爱情的喜悦》最到位的情感诠释,那伤感的演唱和凄美的旋律线条、温柔的演唱处理,仿佛在对您倾诉,字字戳心。除此之外德国歌唱家翁德利希的版本也非常值得欣赏。2MuicaProiita被禁止的音乐歌曲背景介绍:《MuicaProiita被禁止的音乐》的曲作者是意大利作曲家MartioStailaoLuigiGataldo(加斯塔尔多尼1861年4月8日-1939年3月6日),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和钢琴上,也有少量器乐、二部合唱和四部歌剧作品。他最为有名的就是这首《被禁止的音乐》,这首歌是意大利传唱最广泛的作品之一,他还写过很多的作品,署笔名“F1ick-F1oCk”,他出生在都灵,后移居佛罗伦萨,在他的晚年,他还担任声乐老师、音乐评论家和艺术商人。《被禁止的音乐》讲的是:英俊的青年在阳台下唱着爱的歌曲,激烈的打动着姑娘的心房,多么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但姑娘的母亲却禁止她去欣赏,姑娘的母亲不在家,小伙可以继续他的演唱:“我愿亲吻你乌黑的秀发、你的唇和深情的双眸…”对于这首作品的由来一直有一个误解,就是这首歌是Gataldo歌剧作品《MalaPaqua》中的残存的一首咏叹调。事实不是这样,它是一首1881年所做的为钢琴和女高音独唱写作的沙龙歌曲,早于《MalaPaqua》的完成9年。《被禁止的音乐》是加斯塔尔多尼第二次发表的作品,和之前的六首歌曲,他写了歌词,化名为“Flick-Flock”。这首作品的问世获得了3极大的成功,十年后一名记者在回忆这首歌,说,这首歌是胆怯的年轻情侣表达自己不羁的感情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像洪水一样激烈,排山倒海,在每一个房间、每条街道,每个咖啡馆,每位情侣都用自己的风格自己能表的方式去歌唱。所选版本歌唱家介绍:请登录作者的腾讯视频专辑欣赏卡鲁索演唱的版本。伟大的男高音卡鲁索,被称作“一代歌王”的意大利男高音EricoCaruo(1873-1921)音质优美、音域宽广、音乐表现力强,音质圆润柔美,演唱自然富有情感,在世界美声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评价称:“他唱歌曲,用声不多,力度不多,行腔细致,音调流畅,气息自如,在发声上没有加强戏剧性,保持着自然的色彩,抒情为主,具有纯、清、远、美的歌唱最佳境界。他唱歌剧,善于采用不同的声音造型来饰唱不同心态的角色造型,声音的可塑性强,用声集中,共鸣圆润,气概刚劲个性突出,威力十足,具有惊人的穿透性声响。在歌剧史上,能够把角色饰唱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声情并茂、生动感人的,卡鲁索是第一个。”4PaiAgelicu天神赐粮歌曲背景介绍:《PaiAgelicu天神赐粮》为拉丁语,作曲家为CearFrack(赛萨尔·弗兰克,1822-1890)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原籍比利时,1836年随家人迁居到巴黎,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1842年开始从事演奏、作曲和教学工作。1858年任教堂管风琴演奏员,生活清苦严谨,紧张又有规律。由于对教堂工作和管风琴的陶醉,他转向宗教音乐和管风琴音乐的创作。1872年应聘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管风琴,同时仍私人教授作曲、他支持学生大胆新颗的创作,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作曲学派,著名作曲家丹第、肖松、迪帕克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创作风格是旋律气质不凡,表现力深刻,和声新颗,结构坚实协调。特别是“循环形式”的出色运用,可以说是他的独创。弗朗克为人正直、坦率,他只是在演奏管风琴和私人教课的空暇,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孜孜于写作,他对别人毫无所求。正如德彪西对他的描述那样:“发现一个美丽的和声就足以使他开心一整天,…这一个时运不济和不被赏识的人,怀有一颗孩提的心,他的心地如此之善良,致使任何矛盾处境或者其他恶劣条件,都不会使他感到痛苦。“正因为有这样纯净和善良的5心灵,才会写出《天神赐粮》这样至美至纯的歌曲吧。《天神赐粮》是根据圣托马斯阿奎那的圣歌《Sacriolemii?》作为礼拜仪式的圣宴部分的倒数第二节而写。作为礼拜时的祈祷。所选版本歌唱家介绍:所选版本歌唱家介绍:请登录作者的腾讯视频专辑欣赏女高音歌唱家布鲁格演唱的版本。美国女高音布鲁格JaaiBrugger1983年出生于芝加哥,2001年-2005年获得国家高校学者协会的奖学金就读于德保罗大学,同时2005年毕业获得全国教师协会歌唱比赛的第一名。她继续她的歌唱学业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声乐表演硕士学位。2006年作为艺加哥剧院青年艺术家计划,她做了她专业歌剧院的首演。2010年她成为旧金山歌刷院歌剧梅罗拉计划的成员,2010-2012年她成为洛杉矶歌剧院青年艺术家计划成员。2012年获得大都会歌剧刷院全国委员会试演,并且获得2012年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第名、萨苏埃拉奖和最受观众欢迎奖项。6···试读结束···...

    2022-10-12 声乐美学 声乐美学论文

  • 《如何欣赏建筑》汉宝德|(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如何欣赏建筑》【作者】汉宝德【丛书名】汉宝德作品系列【页数】178【出版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6【ISBN号】978-7-108-06808-8【价格】45.00【分类】建筑艺术-鉴赏-世界【参考文献】汉宝德.如何欣赏建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如何欣赏建筑》内容提要: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如何欣赏建筑》内容试读莱特:西塔里生的感动2如何欣赏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专业者,一个挑剔的建筑鉴赏人,要我看了喜欢,甚至希望拥有的建筑物实在不多。于是,我决定在我因年老而逐渐消退的记忆中搜寻,找回我寻访名家作品时的兴奋感觉,与读者们分享。第一波自遥远的回忆中唤回的,是莱特(FrakLloydWright,.1867一1959)在沙漠中的一栋房子,就是他在美国西部的学校校舍,称为西塔里生。莱特,为什么老了就不再“有机”?莱特这位鼎鼎大名的美国前辈建筑师,在我读大学时早就从美国杂志上领教过了。他是几位国际级大师中我比较崇拜的一位,因为他崇尚自然的观念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使我感到亲切。他有些理论性著作,说明有机主义的观念,在我看来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对我的影响极深,使我到今天都很难接受反乎自然的后现代及前卫建筑我到美国驻留的第一个地方是加州,毕业返国任教数年后,又到加州教书一年,在加州看了不少莱特的建筑。整体说来,我并没有想莱特:西塔里生的感动3坐落在沙漠中的西塔里生4如何欣赏建筑象中可能受到的感动。我所知道的莱特,在中西部(Mid-wCt)发展成熟的莱特,到西部有些变质了。即使一位旷世大师的作品,也不容易完全使人满意!这使我感受到建筑创作,之难。我亲眼目睹的莱特作品,第一座是在东京的帝国饭店,当时还没有拆除,是他早期的作品;第二座是旧金山的莫里斯商店,是纽约古根海姆的前奏。这两座建筑,虽无特别的感动,却能欣赏、验证他的思想。但是后来看到他的一些比较晚年的设计,多少不免失望。为什么他老先生到老来就不再“有机”了呢?所谓“美国的”建筑观一九七六年暑假去南加州时,兴起到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一游的念头,遂租车前往。开了几小时的车到达凤凰城,先到州立大学走了一圈,看了莱特圆形的演讲厅,非常失望。他的公共建筑设计的才能在强生石蜡公司上已用尽了。去郊外看看较早期的西塔里生吧!看到西塔里生,我真的受到强烈的感动!莱特的有机建筑在外形上是贴近地面的,在内容上是独立家屋这一点有很多涵义,反映了莱特的建筑思想与观念。我们都知道美国新闻处曾大力推销莱特的建筑观,因为莱特以美国建筑师自居。什么是“美国”呢?在精神上崇尚自由,在政治上崇尚民主,在生活上崇尚自然,是美国文化的根基。美国人是一群受不了欧洲古老文明的束缚,逃到蛮荒大地上过无拘无束生活的男女。在当年的美国人心目中,独立家屋代表的就是自由民主的精神,各人过自己喜欢的日子,不干涉别人,也不受别人干涉莱特:西塔里生的感动5把独立家屋盖在广阔的大地上,与天地日月为伍,从大地上靠自己的努力讨生活,就是自然。这种想法,今天的美国人是无法理解的。然而这是美国盛行市郊开发的根由。沙漠中的西塔里生今天的大都市与高楼都是美国人的发明,在莱特看来,是一种悲剧:人类受机械支配的结果是悲惨的,与自然脱节了。美国地大物博,人人都有住独立家屋的机会,与大自然相契合,所以东方爱好自然的文化,好像是为美国人创造的。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就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自然,爱好自然。所以建屋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贴近地面,如同自地上长出的一样莱特的这些观念,是我自书上读到而且熟记的,可是我看过他的建筑却没有这种感觉,当然也没有感动。真正使我体会到他的建筑哲学的深意者,居然就是这座建在沙漠中的西塔里生:一栋大型的、供学苑之用的住宅!亚利桑那州是一片干燥的大地,虽然没有戈壁一样的、风可以吹得动的沙漠,却千得令人发燥。该州最有名的是大峡谷,是河流在沙漠中切开一个高数十米的大沟。亚利桑那的一般景色,呈现一片苍凉,沙漠植物为灰绿色,远处是一片低矮的枯山,巨石嶙峋,实在不是可以营居之地。然而,莱特先生在这里经营了一座令人感动的建筑6如何欣赏建筑自地上长出”的房子···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 图书 epub读书网

  • 《诗词名家讲 诗词曲欣赏》万云骏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诗词名家讲诗词曲欣赏》【作者】万云骏作【页数】326【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10【ISBN号】978-7-5473-1871-3【分类】古典诗歌-诗歌欣赏-中国【参考文献】万云骏作.诗词名家讲诗词曲欣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诗词名家讲诗词曲欣赏》内容提要:《诗词曲欣赏》是词曲研究名家万云骏先生的经典之作。上编“总论”探讨我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及基本艺术规律,阐析诗、词、曲在形式上的继承发展关系,论述古典诗歌中悲剧性的美。下编“分论”结合具体作品,详析诗、词、曲的赋比兴、眼目、空实、离合、点染、巧拙、情采、断续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附录”论析宋词豪放与婉约两派的评价及元曲的本色等问题。作者具有精深的研究造诣和深切的创作体验,所论植根于传统而又不为前人左右,体察精微,辨析精当,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善于通过具体作品的会心说解阐发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命题,为读者开示了欣赏、创作古典诗歌的基本法门。《诗词名家讲诗词曲欣赏》内容试读·上编总论003及基本艺术规律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及基本艺术规律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十分悠久。如果从《诗经》所反映的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算起,到清代为止,已有三千余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的各种特有的形式。由于汉字具有它方块字、一字一音的特殊性,所以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特点,如格律诗的对偶、平仄等,在外国诗歌中是没有的。至于词、曲这样的形式,有一定的调名,要求一定的字数,一定的平仄和对偶,则更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古典诗歌发展的几种形式总起来说,中国古典诗歌有四种形式,它的发展亦可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种形式:四言诗。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也间或有二、三、五、六、七个字一句的,音节大体上是二一二。《诗经》的时代是四言诗比较成熟的阶段,大体上是从西周004初年到春秋中叶,约有六百年时间。第二种形式:楚辞,又称骚体诗。特点是有个“兮”字嵌在句中或放在句尾(每句末尾都有“兮”字的则不常见)。大体上是五、六每七字一句(“兮”字不在内)。以六字句而言,音节大体上是二一二词曲二,或是三一三。从楚辞盛行以后,写四言诗的人就渐渐少了。骚体诗从战国后期到西汉,流行了好几百年。第三种形式: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的出现要早一些。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汉就有五言诗了,所谓“苏李诗”(苏武、李陵的唱和诗)可为代表。其实这是不可靠的。根据现有材料来看,五言诗大体上到东汉后期才成熟起来,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诗成熟时的代表作。从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直到隋,一共六百多年时间里,文人基本上都创作五言诗,诗坛上五言诗占统治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但还不够成熟。唐代是五、七言诗高度成熟和发展的繁荣时期。总之,从东汉到唐,五、七言诗的成熟发展大约有一千年历史,一共经历了十个朝代。人们常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种说法其实不是很确切的;如果说“唐代是五、七言诗的黄金时代”,那倒是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实际的。第四种形式:词、曲,或称长短句。《诗经》基本上是齐言,骚体诗是杂言,五、七言诗也是齐言,以后到了宋元时代,词曲称盛,都是长短句,是杂言。可以看出,从四言诗到长短句的发展过程是:齐言一杂言一齐言一杂言,是否定之否定。而长短句又绝非楚辞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吸取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骚体诗甚至骈体文的句式上的优长,加以综合、融化、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完全新颖的形式。从五、七言诗发展到词,是诗体内部规律发展的必然性。五、七005言诗到了唐代高度发展,流行最广泛,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来讲,在古典诗歌中再没有什么能够超过它的了。但是五、七言诗自身也并非完美无缺的,如不改变,就会成为继续发展的障碍。汉字的书面语,古典一个字一个声音,从节奏和音节上讲,有两种情况:一种句子的收尾形是三个字,五、七言诗的收尾就总是三个字的:还有一种句子的收尾发是两个字,这种形式在五、七言诗中却容纳不下了。这就是说,五、七言诗与一般书面语相比较,存在着缺陷,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歌形式的变化,导致了词、曲的产生。所以我们以为词、曲的产生并不仅术规律仅是音乐问题。词曲的句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五、七言诗的句法,也就是唐诗的句法:一种是四言和六言的句法。例如词里面的【菩萨蛮】就是五、七言的句法,【清平乐】就是四、六言的句法。总之,词把四言诗、骚体诗、唐诗的句法、音节都吸收进去了,这种新的诗歌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济五、七言之穷。词以后产生了曲。词与曲虽然都是长短句,虽都可歌,但它们之间还有本质的不同,其中有一点就是语言上的不同:词基本上用的是书面语言或日文言,有人说词里也有用白话的,其实那大都不是白话,只是较为浅近的书面语言。曲则不同,曲用的基本上是口头的语言,也就是白话;而且在曲的创作中,还拿能不能用白话、用得好不好,作为衡量曲是不是“本色当行”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是曲和词大不相同的地方,也是中国古曲诗歌发展中的质变。我们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论者,我们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强调形式要适合内容,为一定的内容服务,但决不是说形式的发展就无足轻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式的发展甚至比内容还重要。周扬说:“一部文学史、艺术史,可以说就是艺术形式的发展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各类艺术形式适应时006代和思想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艺术问题》)一方面,社会生活影响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还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这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王国维说:诗“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曲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欣赏考》)词曲一方面继承了唐代五、七言句法,一方面继承了辞赋骈文的句法(骈文、四六文也讲平仄,四六文是骈文的发展)。后面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研究者所忽略。古典诗歌这些形式上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不是很直接的。如五、七言诗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至唐,朝代更迭频繁,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五、七言诗一直遵循着它固有的规律在成熟着、发展着。这如果用政治、经济的原因简单地加以解释就很困难,只有用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解释,才能搞得清楚。古典诗歌发展的基本艺术规律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几种形式、几个发展阶段中,能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我认为是可以的。第一,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种诗歌形式最初总是来自民间。这是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精神财富的最有力的例证之一。诗歌来自民间,和音乐(歌唱)密切有关。《诗经》里的《国风》、《楚辞》里的《九歌》都是民歌,五、七言诗最早的是汉乐府民歌。敦煌曲子词也是民歌,后来文人起而仿效,导致了词这种诗歌形式的正式产生。至于曲,也同样起源于民歌。第二,诗与音乐的关系问题。吴梅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试读结束···...

    2022-10-12 名家诗词鉴赏 名家诗词

  • 《宋词欣赏》杨福俊,郭冬梅,陈瑞娟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词欣赏》【作者】杨福俊,郭冬梅,陈瑞娟编【页数】178【出版社】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3【ISBN号】7-5121-2684-8【价格】24.00【分类】宋词-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杨福俊,郭冬梅,陈瑞娟编.宋词欣赏.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3.图书目录:《宋词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读物,也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宋词欣赏》内容试读唐宋词发展概要有买中有中一、词的名称及起源清代宋翔凤《乐府余论》中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词就是配乐的歌词,后来与乐曲分离独立,指一种与诗齐名的新型格律诗。词成为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专称,是后代的事。在古代,人们对词的认识不同,对它的命名也就各不相同。词的名称主要有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等。此外还有别名:歌曲(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乐章(柳永《乐章集》)、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外编》)、别调(刘克庄《后村别调》)、语业(杨炎正《西樵语业》)等。关于词的起源,目前学界令人信服的说法是:词这种文学样式也是从民间兴起的;隋唐时期“燕乐”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词,当时朝廷乐工和民间艺人一面将近体诗改造入乐,一面直接填词,曲子词便产生了。二、唐五代词的发展(一)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绝大多数为盛唐至唐末五代民间无名氏的作品,某些作品可能还要早些。这些词主要反映城市生活的面貌,其中1“宋词欣赏妓女生活和爱情相思是主要内容,如《望江南》(天上月)、《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望江南》(莫攀我)等。它们艺术上虽然显得粗糙,但朴素、真率、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表达情感;形式上,小令、中调、慢词均已具备,但以小令为主。(二)中晚唐词1.中唐词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民间词的流行,文人受影响开始创作词,词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文人在初唐、盛唐时偶有词作,其中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其著作权目前学界尚无定论。词发展到中唐,文人词渐多,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韦应物、戴叔伦、王建等人的《调笑令》,都是较为优秀的作品。此后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作品较多,艺术上更加成熟。两人现存词约七十首。刘禹锡在一首《忆江南》词题下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明确表明是填词。早期的文人词,大多“以诗为词”。词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带有民间词清新活泼、自然质朴的特点;词调局限于小令,许多词就是绝句的形式。2.晚唐词词发展到晚唐,填词的风气更加普遍,艺术性提高了,但民间词及早期文人词朴素明朗、感情强烈的特点渐渐消失,词成为歌台舞榭、樽前花下的消闲品。女人的娇媚、柔情相思成为主要内容,词句华丽香艳,代表词人是温庭筠。《旧唐书·文苑传》说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温庭筠词集原有《握兰》《金荃》,已经失传,《花间集》中收有他六十六首词,他是晚唐词人中写词最多者。其词所写几乎全是女人爱情相思。一类“浓艳香软”,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另一类清丽淡远,如《梦江南》(梳洗罢)。温词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深隐、含蓄地表达人物的情思,尤其擅长描摹妇女曲折、细致的心理变化。因其词多供歌妓演唱,格律更2唐宋词发展概要严谨,音乐性更强。他的大力创作使词初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词成为文坛一种正式的文学样式。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词派“花间派”,对宋代婉约词派影响较大。其词雕琢堆砌、虚浮庸俗,对后代也有不良影响。3.五代词五代时,词有了进一步发展。由于北方战乱动荡,江南暂时偏安,故西蜀和南唐成为两个经济文化重心,也是词坛的代表区域。西蜀词的代表是《花间集》;南唐词的代表是“二主”李璟、李煜和冯延已的词作。(1)《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收录了包括温庭筠、韦庄在内的十八位作家的五百首词,编者为后蜀人赵崇祚。其中的作家大多出生或任职于西蜀,风格大体一致,被称为“花间派”。花间词是在适应统治阶级寄情声色、奢靡享乐需要的环境下产生的,因此核心内容是描写女人的姿色和风情,具有浓重的富贵气和脂粉气,许多作品格调不高;艺术上大多蹈袭温庭筠浓艳香软、雕琢堆砌的后尘,缺乏意境创造,确实是“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宋欧阳炯《花间集序》)。此外,该派词人作品大多为妓女乐工而写,模仿其口吻,风格类似,个性不分明。花间派词人中,温庭筠成就最高,其次是韦庄,两人并称“温韦”。韦庄的词,《花间集》中收有四十八首。内容主要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和羁旅愁思,略比温词充实。韦词词风疏淡清丽、活泼明朗,抒情性较强,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清新、明白如话,一些词还具有民间词质朴真率的特点。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韦庄的创作使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手段,对词风多样化有促进作用。其代表作有《女冠子》(四月十七)、《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等。(2)南唐词虽然也是在偏安享乐的环境下产生的,但后期由于国势日衰,着重抒写内心的哀愁,染上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色彩,语言也清新自然。其价值在《花间集》之上,尤以李煜的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李煜虽然是失败的皇帝,却是成功的词人。李煜现存词三十多首,与父3宋词欣赏亲李璟有合集《南唐二主词》。亡国前的作品,主要写宫廷游乐及艳情生活,也有伤时怀人、离愁别恨之作,总体看,尚未脱花间气息;亡国后的词,着重抒发家国之痛和伤今追昔的情感,情调凄怨感伤,达到了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窗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等。李煜的词形象鲜明,自然真率,概括性强。他的创作使词成为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词对宋代豪放派词影响较大。南唐词人中,地位仅次于李煜的作家是冯延已。其作品有《阳春集》,存词近百首,他是晚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作大多为娱宾遣兴而写,也多写男女相思情爱、离愁别恨,但在艺术上以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见长;感情较真挚,感伤色彩较浓;表达委曲含蓄,富有形象性;语言清新明朗,通俗晓畅。代表作有《谒金门》(风乍起)等。其词对宋代的欧阳修、晏殊等人有较大影响。三、北宋词的发展其西一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词成为有宋一代的代表文学。词在宋代文学中是最富有创造性、最能表现人们真情实感和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当时填词和唱词的风气在朝野都很普遍,留下的作品仅以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来看,近两万首,作家有一千三百多人。宋词发达的原因有诸端,社会相对安定、城市经济的繁荣是其基础;统治阶级酣歌醉舞形成的社会风气也刺激了词的发展;词入乐可唱,便于在传唱中普遍流行,也推动了词的发展,如柳永词达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地步,可以说柳永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流行歌曲作家;加上诗到晚唐变化殆尽,词经过隋唐五代的孕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抒情样式,为宋代词人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4唐宋词发展概要宋词一般以1126年“靖康事变”为界,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北宋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北宋前期小令指柳永雄踞词坛以前这个阶段。当时社会号称“升平”的繁荣时代。词的创作情况是:风格上主要是五代婉约词风的延续,形式以小令为主,代表词人是欧阳修、晏殊等朝中达官贵人。其创作受冯延已影响,内容较狭窄,个性不太鲜明,以清新婉丽为主导风格。与此同时,范仲淹的边塞词,张先对慢词和铺叙手法的运用、对都市生活的反映,在词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重要的突破,预示着词坛的新变。1.晏殊的词晏殊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宋仁宗时任宰相,死后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他存词一百多首,有《珠玉集》。宴饮歌舞的生活环境,造成他的词主要内容是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此外便是传统的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其中带有较重的富贵气和迟暮感伤,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晏殊的词比较注重字句凝练含蓄和音律协调、色彩华美;力求形象明朗和意境清新浑成: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情景并把它深细地表达出来,风格闲雅清婉。2.欧阳修的词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后人尊其为“欧阳文忠公”。他是宋代文豪,北宋文坛领袖,词集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存词近百首。其词主要内容是恋情相思、伤春别怨之类,其中的女性多为贵妇人或歌妓;有些词即景抒怀表现个人抱负和身世之感,更有现实意义。代表作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踏莎行》(侯馆梅残)等。欧词风格与晏殊近似,但更有真挚深厚的感情,手法活泼,常以生动口语入词,并尝试写慢词。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评说其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概括了他两类词的不同风格。5宋词欣费3.晏几道、范仲淹、张先的词1)晏几道的词晏几道号“小山”,有《小山词》,存词两百多首。他早年在相府过着贵公子征歌逐舞、饮酒填词的逸乐生活:其为人孤高自傲、天真狂放,一生不得志;晚年家道衰败,穷困潦倒。其词多追念当年与歌妓、婢女的艳情生活,抒发个人的哀怨愁苦,情调缠绵感伤。词风深细婉丽,善于通过环境描写抒发曲折深婉、缠绵悱侧的情思。代表作有《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等。2)范仲淹的词范仲淹有《范文正公诗余》,仅存词六首。其边塞词反映边塞生活,描写边塞风光,风格豪放,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开宋代豪放派先河,启示着词境界的开拓和词的解放。代表作有《渔家傲·秋思》等。3)张先的词张先有《张子野词》,因写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等三句带“影”字的词句,故时人雅称其为“张三影”。其词多写士大夫生活情趣和花月景色、男女之情:含蓄工巧,善于锤炼字句和构造境界。此外,有的词写得清新活泼,颇有民歌特色。代表作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等。张先在词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他是晏殊、欧阳修和柳永之间的桥梁。其词形式上虽以小令的成就为高,但对慢词已经较多地运用,在写法上也有铺叙的特色,内容上还有对都市生活的反映,这正是张先词的主要特色。(二)柳永与慢词宋词发展到柳永一大变就是慢词的风行,内容及表现手法形成重大突破。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作品有《乐章集》,存词两百多首。其词主要反映妓女生活,描写都市风光和繁华景象,抒写怀才不遇的悲愤及潦倒失意、羁旅愁思。代表作有《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鹤冲天》(黄金榜上)、《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6···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文学欣赏导引》陈继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导引》【作者】陈继华著【页数】252【出版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020-5459-5【价格】55.00【分类】文学欣赏【参考文献】陈继华著.文学欣赏导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导引》内容提要:《文学欣赏导引》内容试读第一章文学和文学欣赏学习重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重点及难点)一、文学的含义二、文学的特征三、文学欣赏的意义四、文学欣赏的特点一、文学的含义文学不同于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也有别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它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二、文学的特征1.运用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还有艺术)同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有显著差别。伦理学和哲学等社会科学家运用判断、推理构成理论体系来反映社会生活,而文学家、艺术家则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和研究,然后创作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2.饱含强烈的审美情感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产生种种不同的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及坏人坏事的憎恨和厌恶,对朋友的友情,对兄弟的手足之情,对故乡的乡情和对恋人的爱情等等。文学家在反映生活、描写人物时,不仅要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写好人物的外貌特征,更要深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隐藏在其中推动人物行动的思想情感。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塑造艺术形象所使用的载体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文学虽然同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都是具体形象与某种思想的统一体。但是,由于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艺术,使得它有别于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戏剧、电影和电视等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首先,文学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其次,文学反映生活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三、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实1.文学欣赏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学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对后者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不是直接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发展,欣而是通过读者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所激发起来的激情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欣赏文学的读者越多,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就越大。因此,文学欣赏是文学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桥梁。2.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作用导读者的文学欣赏与作者的文学创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杰出的作家创作时引总是考虑到作品的接受对象,考虑到读者的欣赏要求、欣赏水平和欣赏效果。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作家,能够自觉地使自己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3.文学欣赏对文学批评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文艺观点,对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对好的作品肯定和赞扬,对坏的作品否定和批判。文学欣赏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都以文学作品为对象,都是以作品的艺术形象为中心进行的欣赏或批评活动。但是,后者进行的科学研究、分析、判断和评价活动,必须在阅读和欣赏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四、文学欣赏的特点1.文学欣赏始终充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审美对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本身是饱含着强烈情感的。欣赏者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艺术形象所饱含的强烈情绪的感染和感动。因此,文学欣赏这种审美认识活动,虽然也有理性思维活动,但它是以情感活动为主的,欣赏者始终充满着强烈的情感,这是它区别于科学认识的一个显著特点。2,欣赏者和作品之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心理距离文学欣赏离不开心理距离,欣赏者必须对欣赏客体保持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既不能脱离欣赏客体又不能沉浸其中,做到理性地客观地进行欣赏。3.欣赏者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文学饱含着强烈的情感,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总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渗透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以便传给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并体验到自己的情感。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通过情感的力量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潜移默化地使读者受到陶治。2第二章诗歌及其欣赏学习重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作品赏析)一、诗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二、诗歌欣赏的方法三、诗歌名作赏析一、诗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1.诗歌的概念诗歌最早出现时,是与音乐及舞蹈紧密结合的,是三位一体的形式。“诗”和“歌”的明显分家,是从汉代有了乐府之后才开始的。凡能合乐唱的诗称为“歌”:凡不能合乐唱的诗便称为“诗”。但是,有的歌词离开谱也是诗,诗谱上曲也能唱。因此,一般就把诗和歌合称为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等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具有抒情性和形象性,语言精练含蓄,并具有审美性和象征性。2.诗歌的特征(1)抒情性。诗歌是抒情性的语言艺术,是诗人情感的表达,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所以感情是诗歌的首要因素,是诗歌的特殊本质。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喜极而泣,手舞足蹈之情跃然纸上,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2)形象性。诗要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不由自主地喜爱它、欣赏它,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以及美的享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者用一系列形象化的诗句,勾勒了一幅幅画面,表现了长征的艰难困苦,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既渲染了长征途中极端的艰难险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的壮志豪情。(3)精练性。这是诗歌的基本要求,即诗的语言要求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不能像流水账。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28个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它描绘了10种景物,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跳跃”的手法,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4)含蓄性。诗贵含蓄,含蓄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学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鲁迅的《惯于长夜过春时》,诗中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青年欣的无比仇恨,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等,所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含蓄深沉,悲慨顿挫。而诗中找不到一句直、浅、露的语句,而是把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包蕴在一系列意象之中,含蓄深沉,耐人咀嚼。导(5)审美性。诗歌必须是美的,诗歌美包括形象美、激情美、意境美、意象引美、色彩美、结构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等。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作者用巧妙的比喻,把杭州西湖晴雨中的形象美、色彩美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6)象征性。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事物(象征物)来暗示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思想和感情。运用象征性的语句,可以使诗句更加凝练,思想意义更加丰富含蓄。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用“夕阳”象征时间,告诉人们要珍惜光阴,既增加了诗句的象征性,又增加了诗句的含蓄性。3.诗歌的分类(1)按诗歌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格律诗是按严格的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的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有严格规定自由诗是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的诗歌,它的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比较自由。散文诗是兼有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它的字数、行数、句式音韵也较自由。(2)按诗歌内容的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主要包括史诗、故事诗和诗体小说。抒情诗是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主的诗歌,如情歌、颂歌、牧歌和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等。二、诗歌欣赏的方法1.欣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1)欣赏用词之妙。诗歌的语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诗歌构成艺术形象的媒质。阅读和欣赏诗歌,首先要疏通字义。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古今词义的差别、平仄格律的限制等,许多古典诗词今天读起来不易理解。例如《氓》中的“匪”通“非”;“我谋”是倒装,意思是想主动向我求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者借助注释来一一疏通。只有在弄懂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对全篇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其次要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有时一首诗歌中的一句或两句,甚至一个字就对全篇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被称为“诗眼”或“词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绝佳例子。这些字经过诗人的反复锤炼,常常包含着多重意象地时成为值得品味的精彩之笔,如果轻易放过,就难以真正领略诗歌蕴含的丰富意境。第(2)欣赏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诗人在表达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时是抽象的,要想把这些抽象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并感染和打动读者,就必须通过语言章表达的技巧将抽象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诗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形诗象性。深人理解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更深地感受诗歌的艺术性。及诗人化抽象为形象,常用的技巧有:赋、比、兴。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陈述铺叙。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赏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可以抒发情感,而且可以把情感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诗经·氓》就是典型地运用了“赋”的手法。诗中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了与氓由相识到订婚、结婚、婚后的生活及被抛弃的全过程,结构完整,头绪清楚。在叙述中直抒胸臆,真实准确而又淋漓酣畅地表现出了弃妇的悲愤,使全诗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在诗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抽象的思想情感变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往往成为诗歌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秦观《浣溪沙》词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缥缈的梦境比喻轻盈的飞花,把纷纷袅袅的雨丝比作细密的愁绪,则渲染出一种若有所失、难以排遣的淡淡哀愁,成为抒情的名句。比喻不仅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使诗变得含蓄,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再别康桥》这首诗中,“金柳”被喻为“新娘”,“艳影”在诗人的心里荡漾;清澈的潭水被喻为天上的彩虹,彩虹般的梦令诗人陶醉。在这里,诗人通过比喻将自己独特的感觉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不仅领略到康桥的婀娜多姿,也分享了诗人的怀恋和离愁。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是托物起兴,即借用别的事物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往往可以起到联想、烘托的作用。如《诗经·蒹葭》就成功地运用了“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全诗三章分别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来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以此来暗示和象征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并把抒情者的怀人之情与暮秋时节的河畔之景交互融汇,以景托情,以情融景,使之相得益彰(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学习和赏析诗歌,应该用普通话反复朗读、吟诵。通过诵读,不仅可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我们领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节奏,在诗歌中,一般总是有规则地安排语音的高低、轻重和间隔,形成一定的节奏,使诗句读起来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格律诗对节奏的要求十分严格。格律诗语音的高低是以平仄的交替出现来表现的。大体上“平声”即现代普通话的“第一声”、“第二声”,“仄声”即现代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四声”。平仄的交替出现形成固定的格式。语音的轻重、停顿也是表露思想感情和构成语言节奏的基本因素。诗句中对表学意起重要作用或饱含诗人浓烈情感的字词一般要适当重读,以示强调。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常作客”表现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是他触景生情的欣原因之一,便应该重读。重音的恰当处理,不仅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而且可以给人以轻重有致、节奏鲜明的美感。格律诗的停顿有一定规律,主要表现在用汉字的四种声调搭配成音步,从而造成起伏跌宕的效果。五言诗为三个音步,如“明月一松间一照,清泉石上一流”;七言诗为四个音步,如“无边一落木一萧萧一下,不尽引长江一滚滚一来”。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充分感受停顿的优美节奏。诵读时特别要注意在停顿中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韵律是指诗歌中把韵母、声调相同或相邻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上,使声音有规律地回环照应。由于韵字在句末,所以也叫“韵脚”或“押韵”。律诗逢双数句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诗歌的韵律,让人读起来和谐顺口、悦耳动听。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国现当代诗歌多属自由诗,虽然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没有格律诗那种严格的要求,但也讲究节奏和韵律。鲁迅先生认为:“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唱,又顺口,唱得出来。”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所写的《再别康桥》正是符合这样的要求的,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它的音节和谐匀称,节奏错落有致,句式大体整齐,以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2.进入诗歌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其他文学模式的优秀作品也有意境。但是,意境的创造在诗歌中有特殊的意义。它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也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广阔地展开情节,具体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和进行环境描写,它是通过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清新、含蓄、深远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的。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6···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梁显雁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作者】梁显雁著【页数】69【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206-15572-7【分类】语言学-研究;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梁显雁著.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10.图书目录:《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内容提要: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系统。各种语言,不同搭配和不同表达,形成语言的不同魅力。随着时代发展,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它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是无限的。文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活动。本书通过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关系,来探讨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本书共分为六章,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先就语言和文学进行论述,从而理顺文学语言的定义特征与艺术魅力。然后对文学欣赏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从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小说文学、影视剧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欣赏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最后从语言魅力的角度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本书开创性地将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及独创性,全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知识结构完整,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我们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语言,所以能和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沟通,进行国际之间交流发展文化。我们因为有了语言,成了动物界的高级智慧的领袖。语言作为一种我们人类发展到现在的高级产物,是我们利用来交流思想、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我们世界历史文化悠久,各个部分语言的种类尤其的丰富,绝大多数语言我们还不太了解。因为地区、民族和环境的大不相同,发展的文化也不尽相同。有一些历史文明爱好者和人类起源的专家认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显著的特征。第一节语言的定义及概述关于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意义的一种文化。语言是我们每个人具备的基本社交技能,但是每个人的语言又存在着一定差别的一种东西。对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太一样,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太多笼统的概念,太多不一样的声音,让我们分不清到底什么是语言了。一、语言的定义(一)语言的元定义(1)吕叔湘:“语言是什么?就是我们嘴里说的话,说话的效用有两种限制,空间和时间。这两种限制都可以拿文字来突破…可是一般地说起来,文字只是语言的代用品,只是语言的记录”。(2)乔姆斯基:“语言是一组有限或无限的句子的集合,其中每一个句子的长度都有限,并且由一组有限的成分构成”。(3)罗宾斯:“语言通过两条途径接触世界。说话利用人体的某些器官、空气的物理性质和耳朵的生理特性,书写则利用平面上的可视及眼睛的生理特性”。(4)《哥伦比亚百科全书》:“语言:声音符合实际交际功能的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结构体系”。1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资(二)语言的功能定义(1)陈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实现”(2)房德里耶斯:“语言是工具,同时又是所谓的辅助形式,它使人类既能了解自己,又可彼此交流,从而形成社会”(3)弗斯:“我们总觉得语言就是表达情感或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轻率的定义对于活生生的事实来说真是太简单化了。言语行为涉及整个社会组织,还必须把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情形考虑进去”(4)考比:“我们可以在语言基本的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再区别出另外两种功能,分别叫作表情功能和指示功能”。(5)赵元任:“语言是习惯性的声音行为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体系,社会成员用来彼此进行交际”。(6)潘文国:“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及进行表达的方式与过程”。(三)语言的其他定义(1)塞厄斯“语言既表达思想,又创造思想,因而一部语言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思想史”。(2)索绪尔:“语言是一种自足的结构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分类原则”。(3)刘易斯:“语言是一种活动形式,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行为模式”。(4)韩礼德等:“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中的一种活动方式,具有可以类型化的特点”。据统计,中外古今关于语言的定义有600多条,这里摘选14条,可谓冰山一角,但力图“管中窥豹,以见一斑”。下面本书从无定义、功能定义、其他定义三个视角入手,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二、对上述定义的分析(一)语言的元定义分析语言有个极其特殊,而又经常存在的定义。我们要从语言的元素入手,分析这中间的意义。表面地看待语言,是不够全面的,不够具体的。从语言的内涵中,从根本上找到的答案,才是比较正确的。我们传统领域的前辈们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的声音符号里面的一种系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和发出的声音。其中一部分人对于语言,现在还是不能达成共识,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什么?它的共同内涵是什么?我们心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要从几种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比如说,距离问题、时间问题,还有一些环境因素。这些限制通常用文字来代替了语言,把语言的限制压到最低。能够记录语言,是一种视觉的感受,是一种不同的视觉方式的感受。这种文字记载也是一种语言,这样语言和文字两个部分,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2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二)语言的功能定义分析在语言的定义的中,人们通常喜欢用语言来表达心中所想。语言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在人际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言中人们了解到的知识,做的事情有了一定的参考根据。语言最重要的是具有交际能力,语言不同于别的东西,它具有社会性质。与外界紧密相关,也许就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世界如此之大,人类却如此渺小。任何的事物与世界来比较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我们渺小的如同蚂蚁一样,在这个生物系统中,各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形态语言。每个人都在用一定的形式与外界进行交流。人类的交往是语言产生的意义,语言存在的功能作用。语言是被用来沟通的工具,语言是一种服务于人民的东西。在人与大千世界的所有关系中,语言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地划分为更多的形式。在世界上,人成了大千世界的主宰,人们把世界分两大部分:社会和自然界,其中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课题。语言是社会和自然发展中的产物,能让社会和自然发展的一种,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离不开语言的发展进步。在人与自然中,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服务于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是社会的主要载体,社会离不开人,人离不开社会,人要是离开了社会,是生存不下去了。因此人具有了社会属性,人与人的交往是必须存在的,在交往中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认识,逐渐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作用。因为我们人具有的种种性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与各个事物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和交际是人与人存在的必要的社会活动。这就是需要对语言的认识和表达的方法准确地认识上来。用科学的、文明的、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去对语言更好地运用,而且发挥到实际中去。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高,思想越来越开放,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的素质水平也越来越高。对于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加具体的内涵。语言不简简单单是交流的工具,具有各种属性,是社会以及生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最初的形式是沟通交流,可是到了现在,人们对于语言要求是越来越高。一句话往往决定的是一个人的成败,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败事。时至今日,语言是一种“认知和表达”,它具有这种社会的,活性的属性,具有多种作用于社会的辅助功能。(三)语言的其他定义分析在其他人的理解中,语言可以说是具有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如塞厄斯:“语言既表达思想,又创造思想,因而一部语言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思想史”。这样虽然是对于语言的理解,而对于语言的定义来说相对不是很完整的。依然不能解释的是究竟什么才是语言,什么样的语言是正确的。还有一些人对语言是这样理解的,索绪尔:“语言是一种自足的结构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分类原则。”各种都是对于语言的理解,许许多多的人们对于语言都有一定的见解。但是这些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对于这些讨论和理解先忽略。议语吉魁力与文学快赏第二节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语言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似乎有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循着这样的足迹去发现语言的诞生的过程吧!在最开始各种学者提出的学说中,有一些提起过,例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在劳动中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动物之间,彼此要传达的东西也很少,不用分音节的语言就可以传达出来。”恩格斯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很大的。历史上对于这些论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如图1-1。原始人的发音器官在劳动之处并不是灵活的,连模拟自然声音都很困难,所以不可能一开始就将声音作为语言的唯一物质形式。人类以人声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与动物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存在种种相似之处,语言不是区别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劳动起源说只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劳动对语言的需求,而没有说明语言究竞是怎样在劳动中产生的。图1-1历史上对于语言起源的论点学术界对语言的起源和诞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对于这些论据,没有统一的说法,没有统一的定论。虽然没有哪一种说法成为定论的,但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人们的研究论断,能够得到这一定论。二、语言的产生(一)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人通常会被一些事务所困扰,例如人们常常会问“花在哪里”“花在树的下面”这样的回答其实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又有人会问,“花是什么?”马克思说,事物是不以人的…4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是现实还是印象,为什么会在人的大脑中出现,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等等。所以人们要知道什么是内部世界,什么是外部世界。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和人,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外部世界,就是所谓的外面的外面的世界,马克思说,这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内部世界,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在的人们的意识。在意识中,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人们认识到世界的一些美好,然后由人脑的意识去反映。人通过人脑认识世界,感知到的世界,在人脑形成的客观事物与人脑的结合,就形成了内部世界。这样一来,内部世界就是从人的大脑中感知过,形成了对外部的意识。那种在人脑存在过的,经过意识感受过的,人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感知,都是内在部分。“花在哪里”,花有可能在人们心中,有可能在外在的世界中,两种不同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也相对不正确。要有个明确的解答,需要明白问题中问的是内在的部分,还是外在的部分。外在的就是世界上的物质世界,花,到底是世界上一种物质存在,本身是客观的事实。内部世界,有可能人们对于花的认识,留存于大脑中,花也有可能在我们的意识中。那到底花在哪里,还需要人们进一步主观的确认才行。(二)语言产生的原因及条件1.语言产生的原因人们的语言是为什么产生的呢?人类又是怎么产生的语言呢?语言所产生的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在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中,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部世界是我们通过内部世界所感知的,内部世界要有所感知外部世界必须要有外部世界这个客观实际存在。因此,我们看似了解了世界,看似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第一眼是客观的,其实自从映入眼帘的一刻起。那其实就是属于你的世界,因为世界因你而改编,从看见起就对于你来说就不是客观的了。其实人们一直都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难自己,从自己的世界里出发走向自己的世界,生活就是这样的,其他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无知的。我们长久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意识作用于世界。虽然我们是世界的主宰者,但是人类是有群体生活的。人多的地方,就会出现许多的矛盾,人们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意识到的事物都不尽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的见解。虽然不能说别人的思想意识怎么样,但是我们有权利也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才是自己。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发展成为具有了社会属性。虽然我们很不愿意与那些,与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很多人在一起,但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了社会而独立存在。这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人们为了维持和保护这种社会关系,不得不学习怎么去与其他个体相处。在相处中使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人在想方设法中存在发展,甚至发展的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能够更好地相处了。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如此融洽呢?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呢?就这样产生了语言,语言为了人与人的沟通产生,语言是人们共同生活的桥梁,语言是一种文化在人类中产生。5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资2.语言产生的条件人和人相互之间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人们认识世界的意识也千差万别。这种存在差异的一类信息,在人们生活之中,是人们促使交流的产生原因之一。人们对于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就更需要沟通表达了。那么人与人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会不会造成人们无法沟通,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吧。在人类社会中,人和人是有所区别的。人客观地反映事物,到了人脑形成了主观的意识。那么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不同的,又如何进行沟通的呢?多年研究发现,人们之间的意识是有共同点的。人与人之间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是不同的,但是客观的事物是不变的,变的只有人脑中形成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客观的事物出发,寻找共同点。这样就为我们人与人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所以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内部世界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假如试着与一个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那么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是聆听者,一个是叙述者。因为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实在是千差万别。在一件事情的看法上,可能有一大部分是不同的,只有一小部分是相同的,也是能存在沟通的必要的。如果说,这个人并没有这样的共鸣产生,那么也就实现不了沟通的目的。如果某一个人与他的内部世界完全不同,那么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条件。从人的基本构造看,人的属性,人脑的发育是相似的,都有一定高低差不多的智慧。在内部世界中,这是相对重要的。人们通过大脑反应世界,它的内容也就差不多是基本相同的,人们的听觉系统,嗅觉系统,视觉,等等。在这些地方的相同之处,也就可以形成对于客观事物相对认识的相同。只是有些人感知的方式不同,这些人体器官都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有的人用眼睛就能看到花的存在,看到美味可口的饭菜,但是对于有的眼睛失明的人来说,眼睛无疑是一种缺陷,但是上帝打开了另一扇门,在人们嗅觉上,也可以闻到花香,也可以闻到美味可口的饭菜。这也是一种相同之处,这些都为人与人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为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大部分的可能性。三、对“语言”概念的界定在人类发展中,人类不断进步。语言就应运而生了,语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言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带给人们十分便利的生活。人们之间彼此因为内部世界的不同,需要不断的沟通,就此在语言推动下人类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感知的客观对象的一致,还有人们认识世界的身体构造的相同,为语言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我们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必须用语言交流。任何事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不断遨游前行,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发挥人类的潜能语言,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类最原始的语言是简单的,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中,人类的语言不断地改进。征服自然界,世界万物都能发出声音,世界的东西千奇百怪,声音无处不在,这就是微妙的语言。语言从人类发展到动物界,甚至到自然界更多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交流。世界上的事和事物,各个事物发音的不同,也就是构成了语言的不同种类。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进步的标志,没有语言是多么的可怕。所以我们要有认识语言,更多地掌握语言的能力。6···试读结束···...

    2022-10-12

  • 《艺术与欣赏》陆晓松,黄丹銮主编;蓝天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与欣赏》【作者】陆晓松,黄丹銮主编;蓝天总主编【丛书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页数】384【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9.03【ISBN号】7-5686-0077-4【价格】CNY49.80【分类】艺术-鉴赏-开放大学-教材【参考文献】陆晓松,黄丹銮主编;蓝天总主编.艺术与欣赏.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9.03.图书目录:《艺术与欣赏》内容提要:为了在高校学生中普及艺术知识,培养欣赏能力,提升人文修养,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组织了包括广东开放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工商学院等院校的专任教师花费近两年的时间精心编写了《艺术与欣赏》教材。该教材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文学、音乐、影视等艺术门类,从艺术发展、艺术特征、欣赏要领、名作赏析等方面进行讲述,语言通俗简练,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供大专学生及社会相关人员学习使用。《艺术与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艺术欣赏绪论第一章艺术欣赏绪论第一节艺术的基本概念一、艺术的概念与种类(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概念从“艺术”的字面意思来说,它是才艺与技术的统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艺术”特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后人李贤认为:“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中更进一步解释:“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宋朝人孙奕在《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中对前朝“艺术”的概念发展进行了梳理:“后汉为方术,魏为方伎,晋艺术焉。”清朝的袁枚在《随园随笔·梁陈遗事出〈广异记〉》中记载了一件奇事:“庾肩吾少事陶先生,颇多艺术,尝盛夏会客向空大嘘,气尽成雪。”在中国文化典籍中,“艺术”一词多是指独特的技艺或技能,甚至是神秘的方术。(二)现代的艺术概念在现代社会中,艺术被定义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与欣赏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基于以上认识,人们把艺术看作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他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治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二、艺术的种类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一)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它是一种再现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视觉艺术。2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也日渐增多,绘第一章诊艺术欣赏绪论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是最为典型的视觉艺术种类。1.绘画和雕塑绘画和雕塑都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前者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后者则在三维空间中塑造,造型性是它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写实与表现是绘画最主要的两种表现方式。写实性绘画直接模仿自然和现实事物的形象,用逼真的手段达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现性绘画侧重强调主观精神,多采取夸张、变形、象征、抽象等手法直接表达主体的情感体验与审美需要。雕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一是清晰地呈现,二是含蓄地暗示。雕塑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在三维空间中塑造可视、可触及的立体艺术形象,其审美特性是在空间中获得的,与雕塑有关的周围环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2.建筑建筑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它“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创造出一种外在形状只能以象征方式去暗示意义的作品”。建筑充分体现了功用和审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同类型的建筑总体上都体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面对各式各样的建筑,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它的造型之美,而且可以从中认识和感受历史的风貌、时代的变迁、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创造。3.书法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中国艺术,是从实用升华而来的。它利用毛笔和宣纸的特殊性,通过汉字的点画线条,在字体造型的组合运动与人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对应的审美关系,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意境创构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4.摄影摄影是一种现代感很强的视觉艺术。自从法国人达盖尔(Daguerre)在艺术与欣赏1839年发明摄影术以来,无论在技术还是审美方面,摄影都取得了全面迅速的发展,摄影已成为今天人的视觉审美的主要表现工具之一,成为人类的“第三只眼睛”。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从其运用照相机和感光材料在现场拍摄实有物体景象这一基本特性派生出来的,主要表现为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二)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由表演者完成的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的艺术种类。泛指必须通过表演完成的艺术形式,如音乐演奏、演唱、舞蹈、曲艺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为表演者的表演创造过程与观众的欣赏过程同时进行。1.音乐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主体情感境界,其基本构成要素有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调和力度等,它们构成了无比丰富的音乐形态。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海涅则强调:“音乐也许是最后的艺术语言。”2.舞蹈舞蹈是人的身体按一定节奏进行连续性动作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并和音乐、诗歌相结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表现人体美的艺术,舞蹈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传达人类的审美情感,表现生活的审美属性。一般来说,舞蹈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两大类。前者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的舞蹈活动,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发源于欧洲,以后又在世界各国流行的交谊舞,包括优雅的华尔兹、节奏鲜明的探戈和伦巴、动感强烈的迪斯科等。艺术舞蹈是指由舞蹈者在舞台上表演、经过艺术构思创作的作品,它需要以较高的舞蹈技巧来完成,如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舞剧等。3.曲艺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是以“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第一章心艺术欣赏绪论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多数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即一个演员模拟多种角色)的特点,或说或唱;少数以代言为主、叙事为辅,分角色拆唱。不同的曲艺品种与其各自产生的地区方言关系密切。曲艺音乐则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时演员人数较少,通常仅一至三人,使用简单道具。表演形式有坐说、站说、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彩唱等。曲本体裁有兼用散文和韵文、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的“主曲体”,或综合使用两者。曲艺包括的具体艺术品种繁多。根据调查统计,除去历史上曾经出现但是业已消亡的曲种不算,仍然存在并活跃于中国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单弦、大鼓、双簧,还有新疆维吾尔族的热瓦普苛夏克、青海的平弦、内蒙古的乌力格尔与好来宝、西藏的《格萨尔王》说唱云南白族的大本曲,以及北京琴书、天津时调、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湖北大鼓、广东粤曲、四川清音、陕西快板、常德丝弦等等。各地区、各民族,共有和相异的曲种,大至十数个省份、小到一两个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普及和流布。这些曲种虽然各有各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这就使得中国的曲艺不仅成为拥有曲种最多的艺术门类,而且是深深扎根民间、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三)综合艺术所谓综合艺术,是指同时通过视觉、听觉感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的共同活动来传达和感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它主要包括电影、电视、戏剧等。1.电影和电视电影和电视都是视听并用、视听结合的艺术。自从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的艺术创造手段、审美表现能力等迅速得到发展和丰富,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审美感染力,也形成了电影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使之成为20世纪最具表现力的艺术类型。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同时也是年轻的视听艺术种类,它渗透到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艺术与欣赏电影、电视艺术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首先是与它们所具有的逼真性、运动性和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分不开的。其次,画面的运动性是电影、电视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电影、电视是在时间中展现情节的,镜头运动在其中有着突出的作用。最后,电影、电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电影、电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了叙事的方式和结构,从戏剧中吸取了演员的表演方法,从绘画中吸取了构图和色调,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等,因而具有极大的审美表现力。2.戏剧戏剧是以文学、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合成的综合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并当众表演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发展、演变的艺术形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戏剧不是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组合,而是各种艺术成分经过有机合成之后以整体舞台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二是戏剧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三是戏剧具有当众表演的直观性:四是由于戏剧在感性直观上较其他艺术形式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所以,对戏剧的理解和把握总是植根于人自己的生活实践本身。3.戏曲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传奇、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它讲究唱、念、做、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360多个,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四)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主要指文学。文学以文字语言(词语)为媒介,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诉诸人的视听感官,要接受文学艺术,就需要通过主体想象去感受、体验并构造审美意象。6作为一个庞大的艺术种类,文学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试读结束···...

    EP蓝色天空 蓝图epub

  • 《文学欣赏概论》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概论》【作者】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页数】185【出版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50-2323-6【价格】36.00【分类】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文学欣赏概论.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02.图书目录:《文学欣赏概论》内容提要: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无论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都是它永恒的主题;文学欣赏是一种乐趣。当你阅读一本好书,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与一首诗心有灵犀,与一篇散文娓娓而谈,与一位小说的主角同呼吸共命运,或者在戏剧文学里找到一个知音,觅到一位偶像,这都是心灵的共鸣。文学可以陶冶性情,对于文学的欣赏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从而使人文素质得以完善。《文学欣赏概论》内容试读文学欣赏概述一第一节认识文学文一、文学概论论“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与德行、言语、政事一起被列为孔门四科,在当时的语境中直接指文章和博学。后来宋文帝建立了“四学”,即文学、儒学、玄学、史学。此时“文学”的含义已经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了。在西方,“文学”观念的确立不过200年左右。英语中的“文学”一词(literature)最早出现在14世纪,泛指一切文本材料。直至1900年前后,文学才摆脱单纯的文献含义,形成现代的文学观念,即专指具有审美想象特征的一类文本。文学一开始是作为文化而存在的,是与其他文化现象交融在一起的,其审美属性、情感属性,这些在今天被认为是文学特质属性的东西,是逐渐被确认和凸显出来的。现在,一般从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三个角度对文学作出界定。广义的文学概念来源于“文学”这一术语的原发语境,是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交汇在一起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及作品的统称,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狭义文学的概念脱胎于文化型的文学观,强调审美及情感想象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这是今天通常指称的文学,也即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折中义的文学概念是指有些作品兼具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的性质,如《史记》既是一部历史文献(广义文学),又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狭义文学);鲁迅的杂文既是政论文(广义文学),又是风格化作品(狭义文学)。二、文学的四个视角(一)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系统,文学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系统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其特殊性在于,一方面,文学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要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所以,文学的存在状况和发展态势是社会系统诸因素合力影响下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把意识形态仅仅看作统治者宣扬的思想观念体系或政府的方针政策,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具有非常宽泛的功用意义,且所有这些意义都不完全相容”。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构成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进行了细分,即从构成领域区分,分为宗教、哲学、艺术、政治等;从形成领域区分,分为“一般意识形态”“局部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从构成主体区分,分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在具体内容构成上不但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倾向,还包括礼仪仪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这样,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精神的外观,还具有物质的形态,从而通过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将其从认识论的精神领域拓展为对人的精神起物化作用的一切存在。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与一般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审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表现为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意识形态是文学的一般性质,隐含着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二者通过特殊的话语建构缠绕在一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艺术远比政治、经济理论丰富和“隐晦”,因为比较来说,它不是纯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一方面,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没有一部完全缺乏思想内容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比起更为明显地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和政治理论,艺术与意识形态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不能被简化为一般意识形态。艺术正是以特殊的方式使我们“感觉”或“察觉”到产生它的意识形态。艺术通过这种方法让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性质,由此逐渐使我们充分理解意识形态。文学强调个体性、自律性、自由性等,在对人的自我力量与自我决定能力的肯定中,存在着与支配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对立和张力。正如伊格尔顿特所提出的,文学生产离不开作者的意识形态,但作者的意识形态不是作者个人的心理反应,它是一般意识形态在个体作者那里的独特呈现。由于体现在每个作者的一般意识形态的方式与角不同,造成了作者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二者在总体同构的前提下,或完全同构,或部分同构部分矛盾,或完全对立。这三种情况有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作者和作品中。(二)文学作为创造性活动从创造性活动来审视文学,美国当代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需要通过某些同义词加以辨析,使之判然有别。第一个要素是作品,也即艺术产品本身。其次,由于作品是人的产品,一种人造物,所以第二个普遍要素是创作者、艺术家。再次,作品总得有主题,这个主题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现存事物,它或相关,或表现,或反映的3不是客观的事态,就是与此有某些关系的事物。这第三个要素…我们所使用的更为中性和含义更广的术语是现实。我们所具有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和读者,作品是服务于他们的,或者说,至少对于他们的注意力来说作品才是有用的。”为了一目了然和便于理解艾布拉姆斯把四要素设想为一个三角关系,完整的艺术系统就由这四要素构成,缺一不可。在这个系统内,作品是中心,经由它把其他三要素整合为一体。从哲学或美学的高度来看,文学活动无非是主客体两大范畴。四要素正是从这样的高度对文学构成进行了基本概括:从审美主体方面看,包括创造主体(作家)和观照主体(读者);就审美客体而言,包括现实形态(自然美和社会美)与艺术形态(艺术美)。不过,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及其三角关系,是一种静态呈现,如果从艺术创作的动态角度看,从逻辑上讲完整的艺术活动是艺术家在现实中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积累感受,并经过艺术构思创概论作成艺术作品。作品既是创作过程的终点,又是欣赏过程的起点。欣赏者通过作品来认识和感受生活,由对作品的评判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评判。从另一个角度看,欣赏者的欣赏总是基于时代现实的,并且要对作品进行评价又会反馈给艺术家。文学活动就是一个由作家到作品,再由作品到读者,然后通过生活的纽带使读者与作家联系在一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四要素理论不仅动态地揭示了文学活动完整的运动过程,而且在区别和研究不同文艺思潮和理论派别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为构造艺术理论的体系提供了一个准则或依据。按照四要素及其关系,可以把一般的文学理论划分为四大领域,并由此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它揭示了文学最一般的本质规律,学术界称为本质论。研究这一规律的学科是艺术社会学。基本观点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再现、反映等。这是西方文学理论发展中的主思潮。其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即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个性,以及对作品的构思和具体表达等动态过程,称为创作论。研究这一领域的是艺术创作心理学和艺术创造学,把人的情感与主观因素作为文学的源泉。中国古代有“言志说”“缘情说”“心声说”,西方则有“心灵表现说”、“情感表现说”及“直觉表现说”等。其三,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包括静态的审美趣味鉴赏力和动态的欣赏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用,一般称为欣赏论。艺术鉴赏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这个范畴的。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也就是说,作品由作者完成之后,并没有终结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活动。正是读者的能动性阅读与创造性填充了作品中的空白点,才使得作品获得鲜活的生命。其四,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即对作品的内部构成和存在方式、媒介、结构、技巧、题材、主题、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称为作品论。西方的“新批评”派、语义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都是研究这层关系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针对形式的重要意义,提出以“文学性”来指称文学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于其“文学性”,而文学性的实现又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变形强化、歪曲,这也就从形式上使语言具备了某种特别的审美效果。(三)文学作为精神家园“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是王晓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对自己所构想的人生之路的寓言式描写,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憧憬那条翻飞着蓝蜻蜓的缤纷小路就是回家的路。家的最大特性是自由自在。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进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审美世界,这里可以使人忘却尘世的一切,使心灵进入一个无障无碍、无遮无蔽、自由和谐的境界。《易经》有云:“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故受之于家人。”人在世界上打拼,难免受伤,这时候最需要家的慰藉。而整部文学史都镌刻着人类苦难、磨砺、坚持的脚印。所以,每当失落、无助的时候,人们总能在文学中找到慰藉,文学就是一个精神家园,引渡人类走向健全和永恒。文学作为精神家园,主要体现在其审美超越性上。审美不是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是一种超越性的生存方式。在审美状态中,“因为消解了对象性思维的魔障,从形形色色的心灵镣铐中超逸而出,并且转而以活生生的生命与世界融为一体,所以,人得以俯首啜饮生命之泉,得以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得以禀赋着一种审美的超然毅然重返尘世”。文学中,主体如果能够葆有审美的、开阔的心胸,就可以在超越中消除主客体的对峙,领会出生活的意趣和生命的境界。文学作为精神家园,通过审美抚慰人们的心灵,并非让人割断与现实生活的血脉联系,而是让人用“别一段闲情,另一双慧眼”来造就人与对象之间的真正相遇,使整个宇宙与主体的心灵时空契合、浑融,不再是盘剥与占有。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在审美体验中,内部时间不再是嘀嘀嗒嗒地缓慢行走,而是海啸般地奔涌而来。它超越了外部时间的有限,超越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超越了失落,超越了动荡,从而让我们升腾到无限、永恒。外部时间限定了人生的劫数,内部时间则把我们超度到大同之邦。”此时,作者寄托在文学中的各种情感就能充分唤起鉴赏者的情感反应,“感”作为联结创作者与鉴赏者的纽带,使跨越历史时空、民族种族的沟通成为可能。(四)文学作为文化底蕴文化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是极为宽泛而复杂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被笼罩在文化的巨网之中。据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300多种。英国著名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历史梳理和分析,发现在工业化社会之前,文化基本上是指“培养自然的成长,此后类推为指人类训练的过程”,“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却变成自成一义的文化”,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文化。这时,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第二个意思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第三个意思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其后,又有第四个意思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体生活方式。所以,文学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正是文学的存在,才使传统中最精5巧最容易毁灭的那些精华得以保存和流传。文化底蕴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人文底蕴是人生幸福度的地基,即承接幸福指数的那只“碗”,有多大的碗,就盛装多大的幸福;有怎样的人文厚度,就决定一个人能够达到怎样的幸福高度,这已为古今中外人类经验所反复证实。在我国,孔子是最早对文学的文化底蕴作出全面阐述的思想家,在《论语》中有多处直接谈到文学对人的文化底蕴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论语·阳货》有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季氏》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大力提倡学诗,并不是要人们成为赏诗人,而是认为通过学诗可以帮助人建立起厚实而又宽阔的文化底蕴。杨振宁在山东大学论所作的一次专题报告中回首自己的一生,非常感谢父亲没有让他走很多“神童”的错误道路,没有急于培养他的数学天才,而是请专人教他诵读《孟子》,学习唐诗宋词。他感叹道:“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期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他认为,最初的人文教育对他其后的科研与人生具有不可代替的宏观指导作用。孔子的这些遗教在西方也受到高度重视。美国本科录取条件之最的三大名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将人文底蕴纳入该校的核心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手册中这样描述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哥伦比亚大学认为人文底蕴是展开广阔视野的前提,无论对专业学习还是人生幸福而言,这一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座。文学作为文化底蕴,蕴含了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积淀了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凝缩了深厚宽广的文明成果,负载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基因。有学者从“文学母题”的角度考察了文学的文化底蕴一流传的历史惯性与意义衍生。“文学母题”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不断被借用、书写、粉刷的共同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创作中的原型意象,即使在后代的书写中也会有细微的更新、变化,但其中透露出的民族文化取向却相当稳固。例如,在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母题有悲秋、伤别、爱国、闺怨、思乡、复仇、报恩等,而具有母题意味的意象也成为无法抹杀的民族胎记,成为历代创作中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所以,每每与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题遇合,积淀于内心深处的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民族审美心理之根就会发芽,我们也会为文学中不同时空相同境遇的出现而感慨嗟叹。就像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哪怕是惊世骇俗之作,也都会沾染历史与传统的尘埃。凡是人类文明参天大树上结出的果实,传统都是其割不断的脐带。“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传统是一种时空的交织,是在一定的空间范畴里那种有能力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将要继续流淌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因此,“对于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它只会体现传统,而不会凝结传统。凝结的传统,不能传之于世,不能统贯历史,因此也就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文学负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文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文学向未来的铺展,也决定了文学注定会吸引更多人关注的目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文学具有与历史同构的特质,文学也分享了文化进程中的累累硕果与丰厚底蕴,文学在传统与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不断前行,不断孕育出智慧的灵光。···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