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 我一”备考初级会计 不会的题就请一拍!

    备考初级会计考试时,是不是有很多不会的题目,却又找不到答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初级会计考试,网校“会计网小程序”特推出“搜题拍照”功能,拿起你的手机,一拍疑难问题立即解决!快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如何使用这个搜题小功能吧~第一步:找到“会计网题库”小程序①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会计网题库”小程序②手机端用户>">点此直直达gtgt③微信扫一扫小程序码第二步:选择相应的辅导科目第三步:选择“拍照搜题”第四步:将所要搜寻的题目进行拍照第五步:框选所要搜索的题目:尽量一题一搜,保证搜题的高匹配度第六步:查看搜索结果,查看题目及答案看到这,是不是找到了搜题、找题的好帮手了!想要搜题找题不再难,“会计网题库”小程序马上用起来!如果你身边的小伙伴也在为搜题找题的事情而烦恼,分享给它,相信你们之间友谊的小船将会更加牢固!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起来!更多推荐:备考冲刺初级会计考试打卡抢分趁现在!【冲刺必看】2022初级会计备考干货强势汇总!...

    2022-04-13 中国会计网初级会计 会计网初级会计准考证打印入口

  •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2

  •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2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马云、白岩松、薛之谦的摄影师:教你成为手机摄影高手,随时随地拍好照片,百度网盘下载

    本课程来自贾树森老师:云、白岩松、薛小丑摄影师:教你成为手机摄影大师,随时随地拍照官方网站价格99元,课程分为基础、入门、大师、大神四部分,从大神、摄影眼、光、构图、视角、场景模拟、后期等40门视频课程。拍照已经成为与我们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我们怎样才能用手机拍出高大的照片?本课程从零开始教你了解手机拍摄功能,所以你的照片必须拍摄,然后曝光,因为如果你不小心,它会暴露你的审美。适宜人群:小白对摄影技巧一无所知,喜欢记录生活,但摄影水平一般,有一点摄影基础,想成为摄影专家、手机摄影爱好者、旅游摄影爱好者等。说实话,作为一个学过影视后期的人,这门课的视频拍摄和制作都是一般的。但是里面的干货真的够了,超级详细。举个例子很容易理解,甚至很多都可以直接快速使用。据说大树老师有25年的摄影经验。说实话,里面提到的很多摄影技巧和技巧都是资深摄影师的干货。推荐真正想学东西的人!马云、白、薛之谦的摄影师:教你成为手机摄影师,随时随地拍照视频截图马云、白岩松、薛之谦的摄影师:教你成为手机摄影高手,随时随地拍好照片视频截图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会拍照的人,也有一个不会拍照的人。有一天,他们不小心见面了课程目录:明星御用摄影师40节课教你成为手机摄影师[5.8G]文件目录/k41.et共享/131明星大咖御用摄影师,教你成为手机摄影高手(完结)|├──01章节一0基础必看丨手机拍摄功能详解||├──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01你知道手机摄影的4个真相吗?.flv48.0MB||├──02记录美好生活,一部手机就够了.flv33.0MB||├──03手机摄影要准备哪些辅助道具?.flv56.0MB||├──04摄影之眼是怎样炼成的?.flv93.0MB||├──05手机拍摄界面的各种符号如何使用.flv30.0MB||├──06你知道手机拍照的基础操作吗(上.flv44.0MB||├──07你知道手机拍照的基础操作吗(下.flv44.0MB|├──02章节二入门必学丨揭秘光线、构图技巧||├──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08不同环境中如何运用光线?.flv158.0MB||├──09光线暗的时候怎么?.flv50.0MB||├──10手机摄影构图有哪些?.flv77.0MB||├──11如何在复杂背景下突出拍摄主体?.flv58.0MB||├──12照片的横平竖直是怎么回事儿?.flv49.0MB||├──13你知道什么是创意幽默视角吗?.flv74.0MB|├──03章节三高手必备丨24种场景模拟拍摄||├──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14如何在复杂的背景下突出拍摄主体.flv58.0MB||├──15怎样才能拍出视角独特的照片?.flv63.0MB||├──16如何拍出刷爆朋友圈的美食?.flv48.0MB||├──17怎样在不同环境下把人像美?.flv54.0MB||├──18如何拍摄活泼好动的孩子?.flv99.0MB||├──19怎样自拍好看又不落俗套?.flv41.0MB||├──20如何拍好花卉?.flv109.0MB||├──21怎样拍好全家福?.flv118.0MB||├──22雨雪天气怎么?.flv47.0MB||├──23如何在火车上、汽车、飞机上拍照.flv51.0MB||├──24怎样在拥挤的街头或地铁抓拍?.flv65.0MB||├──25如何让照片具有故事性?.flv39.0MB||├──26怎么拍摄剪影类型的照片?.flv43.0MB||├──27旅行时如何避免ldquo游客照rdquo?.flv101.0MB||├──29全景和夜景怎么?.flv94.0MB||├──30如何日出日落?.flv34.0MB||├──31手机能月亮么?.flv42.0MB||├──32追随拍摄如何操作?.flv45.0MB||├──33怎样延时拍摄和拍摄视频?.flv120.0MB||├──34怎样修出有胶片质感的照片?.flv43.0MB|├──04章节四大神进阶丨超详细后期修图教程||├──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35如何用aeed软件修图.flv48.0MB||├──36用aeed的蒙版修图.flv37.0MB||├──37照片怎么调黑白?.flv32.0MB||├──38为什么MIX被称为滤镜大师.flv38.0MB||├──39怎样做海报和动图?.flv35.0MB||├──40如何去掉照片中的路人甲?.flv43.0MB||├──41照片如何调出虚化效果?.flv30.0MB||├──42后期修图的标准是什么?.flv96.0MB|├──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0获取免费课程.jg92KB|├──01你知道手机摄影的4个真相吗?.flv48.0MB|├──02记录美好生活,一部手机就够了.flv33.0MB|├──03手机摄影要准备哪些辅助道具?.flv56.0MB|├──04摄影之眼是怎样炼成的?.flv93.0MB|├──05手机拍摄界面的各种符号如何使用.flv30.0MB|├──06你知道手机拍照的基础操作吗(上.flv44.0MB|├──07你知道手机拍照的基础操作吗(下.flv44.0MB|├──08不同环境中如何运用光线?.flv158.0MB|├──09光线暗的时候怎么?.flv50.0MB|├──10手机摄影构图有哪些?.flv77.0MB|├──11如何在复杂背景下突出拍摄主体?.flv58.0MB|├──12照片的横平竖直是怎么回事儿?.flv49.0MB|├──13你知道什么是创意幽默视角吗?.flv74.0MB|├──14如何在复杂的背景下突出拍摄主体.flv58.0MB|├──15怎样才能拍出视角独特的照片?.flv63.0MB|├──16如何拍出刷爆朋友圈的美食?.flv48.0MB|├──17怎样在不同环境下把人像美?.flv54.0MB|├──18如何拍摄活泼好动的孩子?.flv99.0MB|├──19怎样自拍好看又不落俗套?.flv41.0MB|├──20如何拍好花卉?.flv109.0MB|├──21怎样拍好全家福?.flv118.0MB|├──22雨雪天气怎么?.flv47.0MB|├──23如何在火车上、汽车、飞机上拍照.flv51.0MB|├──24怎样在拥挤的街头或地铁抓拍?.flv65.0MB|├──25如何让照片具有故事性?.flv39.0MB|├──26怎么拍摄剪影类型的照片?.flv43.0MB|├──27旅行时如何避免ldquo游客照rdquo?.flv101.0MB|├──29全景和夜景怎么?.flv94.0MB|├──30如何日出日落?.flv34.0MB|├──31手机能月亮么?.flv42.0MB|├──32追随拍摄如何操作?.flv45.0MB|├──33怎样延时拍摄和拍摄视频?.flv120.0MB|├──34怎样修出有胶片质感的照片?.flv43.0MB|├──35如何用aeed软件修图.flv48.0MB|├──36用aeed的蒙版修图.flv37.0MB|├──37照片怎么调黑白?.flv32.0MB|├──38为什么MIX被称为滤镜大师.flv38.0MB|├──39怎样做海报和动图?.flv35.0MB|├──40如何去掉照片中的路人甲?.flv43.0MB|├──41照片如何调出虚化效果?.flv30.0MB|├──42后期修图的标准是什么?.flv96.0MB...

    手机摄影 摄影师系列 小大 用手机摄影的摄影师

  • 叶梓:自由职业摄影师Plus,摄影有技巧兴趣不业余价值2300元(完结),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这套课程由叶梓先生讲授的自由职业摄影师Plu官网售价2300元。这门课特别系统全面,内容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初学者。再加上叶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课风格和磁性的声音,上课是一种享受。叶老师有一种特别认同的观点。技术学习要循序渐进,艺术学习要学得最好。在课程中,叶老师经常教你欣赏深层次的美。这门视频课程不仅系统地整合了我以前学到的技术,而且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卡图的课程将从原则开始,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非常适合想学习摄影的学生。课程共11章50G,文章底部有课程目录和下载链接。Plu视频截图Plu目录截图课程目录:微专业自由职业摄影师[50.1G]第01章.器材基础[3.3G]1.学前班[748.5M]1.课程介绍.flv[48.5M]2.选择自己的相机.flv[140.3M]3.品牌选择及必要功能.flv[219.5M]4.保养不求人.flv[140.6M]5.保养不求人(2).flv[102.9M]6.十八式夺命摄影.flv[95.8M]开篇稿.m3[674.3K]学前班测试.g[86.5K]2.对焦[908.2M]1.看清这个世界并不容易.flv[126.7M]2.焦点:焦点.flv[105.9M]3.对焦目标的选择.flv[163.3M]4.自动对焦模式.flv[185.3M]5.自动对焦失败.flv[159.8M]6.手动对焦模式.flv[166M]对焦测试.g[484K]开篇稿.m3[674.3K]3.曝光三要素[794.2M]1.光圈一.flv[87.5M]2.光圈二.flv[115.3M]3.快门一.flv[68.8M]4.快门二.flv[201.5M]5.快门3.flv[144.6M]6.感光度(ISO)一.flv[49.6M]7.感光度(ISO)二.flv[123.3M]开篇稿.m3[674.3K]曝光三要素测试.g[3M]4.控制曝光[967.6M]1.测光.flv[199.2M]2.互易律.flv[104.7M]3.自动和半自动曝光模式.flv[162.8M]4.光圈优先模式.flv[55.8M]5.快门优先曝光和自动感光.flv[180.7M]6.手动曝光模式.flv[138.2M]7.手动曝光模式(2).flv[125.4M]开篇稿.m3[674.3K]控制曝光单元测试.g[93.1K]开篇稿.m3[674.3K]自由摄影师第一章.g[127.9K]第02章-器材进阶[2.3G]1.完美曝光[848.6M]1.课程介绍.flv[47.3M]2.完美曝光及直方图(1).flv[231.6M]3.完美曝光及直方图(2).flv[124.2M]4.矫正相机误判:曝光补偿.flv[192M]5.光...

    2022-04-04

  • 红人星球有了表现力,咋都能火的短视频表演课价值1390元(完结),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本课程是游思涵和王明礼主持的第一门短视频表演课程。短视频表演课官网售价1390元。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表演质量的提高,让自己越来越自信。在课程中,老师使用一些案例进行实际操作。有些人拍摄情景喜剧和技术,有些人拍摄真人口述。最尴尬的是努力让自己不尴尬!那为什么拍摄最多的还是真人口述呢?原因有三:成本低、效率高、可实现!那么,如何让每个人都喜欢看并愿意留下来呢?首先,你想吸引别人不仅好看,有些人看起来很普通,有很多粉丝,最重要的是吸引别人,真正的口头情景喜剧特别需要表达,让一个人看起来最高水平是不玩,所以我们教你做同样的事情是教你如何不玩。20216月7日更新至完成20215月30日至第四天更新文章底部有课程目录和下载链接。红人星球有表现力,短视频表演课的视频截图可以拍出来。理论知识为6天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实践课内容为第三天至第六条:第一天就是找到自己的表现定位:这一点特别重要(相当于你适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很多人不知道他们适合扮演什么角色,他们的人定位不符合这将让你走很多弯路,所以这门课可以帮助你找到一个好的定位!)第二天掌握短视频的表演路径:这条路径有一系列相当于公式的方法。我们必须学会基本上解决85%到90%以上的公式。第三天:解放肢体语言(训练)第四天:培养声音语感(训练)第五天:建立情绪曲线(训练)第六天:情景剧表演技巧(难度升级)课程目录:红人星球有表现力,短视频表演课怎么都能火。红人星球第一期表演课5-263秒建立情感曲线,锁定用户不划伤的表达技巧内心视频:三种方法建立内心视频-不同的文案)红人星球第一期表演课5-27短视频情景喜剧的表演技巧:最高任务-如何建立表演素材库?-课程总结和答疑.m4红人星球第一期表演课5-23提高镜头表现力的两个维度(一)打开流量的唯一途径:解放肢体语言.m4红人星球第一期表演课5-25提高镜头表现力的两个维度(2)打开流量的唯一途径:声音和语感.m4红人星球第一期表演课5-21.m4红人星球第一期表演课5-22爆款视频的表现力方法:短视频表演路径-如何克服紧张-表演思维是什么?-如何积累表演?相关下载点击下载...

    2022-04-04

  •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周国平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试读:版权信息COPYRIGHTINFORMATION书名: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作者:周国平排版:燕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7540479374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01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朦胧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这是哲学的悟性在心中觉醒的时刻。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悟性,可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把它保持住。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日益忙碌于世间的事务,上学啦,做功课啦,考试啦,毕业后更不得了,要养家糊口,发财致富,扬名天下,哪里还有闲工夫去看天空,去想那些“无用”的问题?所以,生活越来越繁忙,世界越来越喧闹,而哲学家越来越稀少了。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得已的,也是无可指责的。不过,如果你真的对哲学感兴趣,那你就最好把闲暇时看电视和玩游戏机的时间省出一些来,多到野外或至少是户外去,静静地看一会儿天,看一会儿云,看一会儿繁星闪烁的夜空。有一点我敢断言:对大自然的神秘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哲学的。关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有一回,他走在路上,抬头仰望天上的星象,如此入迷,竟然不小心掉进了路旁的一口井里。这情景被一个姑娘看见了,便嘲笑他只顾看天而忘了地上的事情。姑娘的嘲笑也许不无道理,不过,泰勒斯一定会回答她说,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的琐事而忘了看天是一种更可笑的无知。包括泰勒斯在内的好几位古希腊哲学家同时又是天文学家,这大概不是偶然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地上沧桑变迁,人类世代更替,苍天却千古如斯,始终默默无言地覆盖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衬托出了人类存在的有限和生命的短促。它的默默无言是否蕴含着某种高深莫测的意味?它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大自然?仰望天穹,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于是发出了哲学的追问: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世界究竟是什么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中国哲人孔子站在河岸上叹道:“时间就像这条河一样昼夜不息地流逝着。”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时间譬作永远奔流的江河。不过,这个譬喻只能说明世界是永恒变化的,没有解答世界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要说清楚世界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件难事。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变易无常。在这变动不居的万物背后,究竟有没有一种持续不变的东西呢?世间万象,林林总总,形态各异。在这五花八门的现象背后,究竟有没有一个统一的东西呢?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要寻找这变中之不变、这杂多中之统一。哲学家们把这种不变的统一的东西叫作“实体”“本体”“本根”“本质”等等。如果说一切皆变,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变?变好像总是应该有一个承担者的。没有承担者,就像一台戏没有演员,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譬如说,我从一个婴儿变成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人,最后还要变成老年人。你若问是谁在变,我可以告诉你是我在变,无论我变成什么年龄的人,这个我仍然是我,在变中始终保持为一个有连续性的独立的生命体。同样道理,世界无论怎样变化,似乎也应该有一个不变的内核,使它仍然成其为世界。最早的时候,哲学家们往往从一种或几种常见的物质形态身上去寻找世界的这种“本体”,被当作“本体”的物质形态有水、火、气、土等等。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它们单独变来或混合而成。后来,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提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看法:万物的统一不在于它们的形态,而在于它们的结构,它们都是由一种相同的不可分的物质基本粒子组成的,这种基本粒子叫作原子。物理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支持这个看法,但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对基本粒子的存在及其作用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另一些哲学家认为,既然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变化无常的,那么,使世界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本体”就不可能是物质的东西,而只能是某种精神的东西。他们把这种东西称作“理念”“绝对精神”等等,不过,它的最确切的名称是“神”。他们仿佛已经看明白了世界这幕戏,无论它剧情如何变化,都是由神按照一个不变的剧本导演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宗教的支持。在很长时期里,哲学被这两种观点的争论纠缠着。可是,事实上,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出发点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是永远争论不出一个结果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没有结果的争论引起了另一些哲学家的思考,对他们争论的问题本身产生了怀疑。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这里所说的“世界”是指宇宙。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已经很雄辩地证明,我们的地球、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都是有一个开端的,并且必将有一个终结。但是,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极小部分,整个宇宙有没有一个开端呢?没有开端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整个人类、世上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开端,世界本身怎么会没有一个开端呢?没有开端意味着世界在到达今天的状态之前,已经走过了无限的路程,而无限的路程也就是走不完的路程,世界怎么能把这走不完的路程走完呢?所以,出于常理,早期哲学家们往往喜欢给世界寻找一个开端。例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开端是火,这火在冷却过程中形成了世间万物。可是,我们马上可以问:这火是从哪里来的呢?对此只有两种可能的回答。一种回答是,这火原来不存在,有一天突然无中生有地产生并且燃烧了起来,于是便有了世界。无中生有显然是荒唐的,为了避免这荒唐,必须设定一个创造者,后来基督教正是这么做的。赫拉克利特采用的是另一种回答:这火是永恒存在着的,并且按照一定周期熄灭和燃烧,由此形成了万物又使万物复归于火。很明显,这个答案实际上意味着世界并没有一个开端,它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最坚决地主张世界有一个开端的是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世界以及世间万物都是上帝用了六天工夫创造出来的。有人问: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呢?公元五世纪的神学家奥古斯丁答道: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一个性质,在世界被创造之前并不存在。这个回答只是巧妙地回避了问题,却没有回答问题。它的意思是说,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不存在时间,因而也不存在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发生的一切,所以,你根本不能问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发生了什么。然而,所谓“世界”应是无所不包的,包括一切存在,如果真有上帝,则上帝也包括在内。因此,既然在创世之前就存在着上帝,创世就不能算是世界的开端,我们不得不问:上帝从何而来,它有没有一个开端?其实,上帝创世说的真正含义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这个世界是必须有一个开端的,在此开端之前的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永恒,我们不该再去追问,“上帝”便是标志这个神秘的永恒的一个名称。一般来说,科学家以及具有科学精神的哲学家都倾向于认为世界没有一个开端。可是,这种情况最近好像有了变化。当代宇宙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宇宙开端的令人震惊的假说,按照这个假说,发生在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是宇宙的开端。不过,对这一假说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去读一读当代最权威的宇宙学家霍金写的《时间简史》,他在这本书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之所以把“大爆炸”看作宇宙的开端,仅仅是因为“大爆炸”彻底消灭了在它之前可能发生过的一切事件的痕迹,使它们对我们而言永远失去了任何可观测的效果。所以,严格地说,即使发生过“大爆炸”,它也不是宇宙的开端,而只是我们可能观测到的这一段宇宙历史的开端。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好像难倒了所有人。宇宙有没有一个开端的问题其实与这个问题非常相似。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你当然知道,如果你说先有鸡,我会问你这只鸡从哪里来,如果你说先有蛋,我同样会问你这只蛋从哪里来,所以这两个答案都是不可取的。你很可能会用进化论来解释,当某种动物进化成鸡的时候,这种动物的蛋也就变成了鸡的蛋,所以鸡和蛋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能分出先后。事实上,许多人都是这么回答的。可是,这种回答只是把问题往前推了,因为对在鸡之前的那种动物——比方说某种鸟——来说,问题仍然存在:先有这种鸟,还是先有这种鸟的蛋?即使一直推到植物,我仍然可以问:先有这种植物,还是先有这种植物的种子?推到靠细胞分裂来繁殖的单细胞生物,我仍然可以问:先有这种单细胞生物,还是先有它的分裂?在所有这些场合,问题仍是那同一个问题,问题的性质丝毫没有变。那么,我们还是回到鸡和蛋的例子上来吧。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我们既不能追溯到第一只鸡,它不是蛋孵出来的,也不能追溯到第一只蛋,它不是鸡生出来的。在鸡与蛋的循环中,我们不能找到一个开端。然而,没有开端又似乎是荒谬的,我们无法想象在既没有第一只鸡也没有第一只蛋的情况下,怎么会有现在的鸡和蛋。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的问题只是在无限大的规模上重复了这个难题。难题的实质也许在于,我们不能接受某个结果没有原因。如果你为世界确定了一个开端,就必定要面对这个问题:造成这个开端的原因是什么?无论你把原因归结为世界在这开端之前的某种状态还是上帝,你实际上都已经为这个开端本身指出了一个更早的开端,因而也就不称其为开端了。如果你否认世界有一个开端,也就是否认世上发生的一切事件有一个初始的原因,那么,没有这个初始的原因,后来的这一切事件又如何能作为结果发生呢?我们的思想在这里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康德认为这个困境是人类思想无法摆脱的,他称之为“二律背反”。但是,也有的哲学家反对他的看法,认为这个困境是由我们思想方法的错误造成的,譬如说,用因果关系的模式去套宇宙过程就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方法。这两种看法究竟哪种对,哪种错?我建议你不妨再仔细想想鸡与蛋的问题,然后再加以评论。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让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一场对话。我问,你答,当然是由我琢磨和写出你的可能的回答。问:首先让我们假定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界。请你想象一下这个没有边界的无限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告诉我。答:它四面八方都没有界限。问:你这话只是重复了我的问题,我要问的正是这个“没有界限”是什么样子。答:我先想到我们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接着想到在银河系外还有别的星系,别的星系外还有别的星系,这样一直推到无限远。问:对了,我们是不可能直接想象没有边界的东西的。为了想象没有边界的东西,我们先想象它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是有边界的,然后再想象与它相邻的一个部分,这样逐步扩展和综合。但是,不管你想象了多少部分并且把它们综合起来,你得到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有边界的有限的东西。你所说的“这样一直推到无限远”只是一句空话,你在想象中不可能真正做到。答:我承认我做不到。当我的想象力试图向无限远推进时,它就停了下来,我只好用语言来帮助它,对自己说:就这样一直推进吧……问:正是这样,这说明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边界的宇宙。现在让我们假定宇宙是有边界的,请你想象一下,在它的边界之外有什么东西?答:应该是没有任何东西,否则就不称其为边界了。问:你说得对。如果仍有东西,我们就必须把它的边界定位在那些东西的外侧,直到没有任何东西为止。这就是说,在它的边界之外只有空无。现在你遇到和刚才相似的麻烦了:你必须想象宇宙边界之外的空无,这空无没有边界。答:我想象不了。问:由此可见,不管宇宙有没有边界,都是不可思议的。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基本上重复了康德的一段议论。其实,他在论证宇宙既不可能没有边界又不可能有边界时,所依据的是同一个理由:我们无法想象无限的空间,不管这空间是空的还是充满着物体的。如果要我选择,我宁可相信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因为想象有内容的无限毕竟还可以从它的有限部分开始,想象空无的无限连这样的起点也找不到。现代宇宙学家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假说:我们这个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而没有边界的。有限怎么会没有边界呢?因为它的空间是弯曲而封闭的引力场,这空间既不和虚空也不和别的物体接界。至于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宇宙,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因此不必去考虑。可惜的是,哲学往往不听科学的规劝,偏要考虑那些不可知的事。我们无法压抑自己的好奇:如果在我们的有限宇宙之外的既非虚空,又非别的宇宙,那会是什么东西呢?时间之谜在世上一切东西中,时间是最难解的谜之一。时间是什么?你也许会说,时间就是秒、分钟、小时、日、月、年等等。不错,我们是用这些尺度来衡量时间的,可是那被衡量的东西是什么?人们曾经相信,时间是由无数瞬间组成的,瞬间与瞬间之间彼此连接,不可分割,并且以均匀的速度前后相续,就这样从过去向未来延伸。如果画在纸上,就是一条箭头指向前方的直线。这便是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牛顿的“绝对时间”的观念。爱因斯坦用他所创立的相对论打破了这个观念,他发现,对处在不同空间和运动速度中的人来说,时间的量度是不同的。假如有一对双胞胎,老大是宇宙飞行员,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航行,老二在地球上生活,当老大回到地面时,他会比老二年轻许多。这便是所谓“相对时间”的观念。不过,相对论只是说明了时间量度与空间和运动速度的相对关系,并未告诉我们时间本身是什么。不管我们把时间描绘成一条直线还是一条曲线,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这个瞬间。你说你今年十五岁了,你已经活了十五个年头,可是这过去的十五个年头在哪里?假定你还能活八十年,这未来的八十年又在哪里?至于当下这个瞬间,它也是转瞬即逝的,你还来不及喊出“现在”这个词,“现在”就已经成了过去。那么,究竟有没有时间这回事呢?由于在外部世界中似乎找不到时间的客观根据,有些哲学家就试图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发现时间的秘密。例如,康德认为,时间是人的感觉的先天形式,人把它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中。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在外部物理世界中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因为我们在那里看不到物体在时间中的延续,只能看见物体在空间中的伸展;相反,在我们的内在心理世界中只有时间,没有空间,时间就是我们的意识状态的前后相续和彼此渗透。在每一个瞬间,我们都能够体验到记忆和想象、过去和未来的交织,从而体验到时间的真正延续。不过,这种时间是不能用人工规定的尺度来衡量的,譬如说,无论你怎样用心,你都不能通过内心体验来获知自己的年龄。很显然,柏格森所说的时间与牛顿所说的时间完全是两码事。那么,究竟是存在着两种时间呢,还是其中一种为真,另一种为假,或者它们都只是虚构?迄今为止,关于时间已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一、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体的一种动力量;三、时间是人类所制订的测量事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四、时间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五、时间是人类固有的感觉形式;六、时间是一种内心体验。在这些定义中,你赞成哪一个?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世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必定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原因,就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这个道理好像是十分清楚的。可是,让我们来看看,从这个似乎清楚的道理会推出怎样荒谬的结论。譬如说,有一个人出门,当他经过一幢房屋时,屋顶上掉下一块石头,把他砸死了。按照上面的道理,我就要问你:他为什么被砸死?你一定会分析说:因为当时刮起一阵大风,把石头吹下来了,而他刚好经过。当你这么分析时,你实际上提到了两件事作为他被砸死的原因,一是当时刮风吹落石头,二是他刚好经过。所以我要继续问你:一、为什么当时会刮风,并且把石头吹落?二、为什么他会在这个时候经过那里?对前一个问题,你就会分析气流变化如何导致刮风,年久失修如何导致屋顶石头松动,等等;对后一个问题,你就会解释这个人为了什么事出门,为何走这条路线,等等。你的每一次回答都涉及更多的事件,因而我可以不断地问下去,以至于无穷。照这样分析,这个人被砸死是必然的吗?有些哲学家就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们看来,世上每件事情作为结果都必有其原因,当然往往不止一个原因,是这些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原因中的每一个又是更早的一些原因的结果,如此组成了一张延伸到无穷远的因果关系的大网,在这张大网上,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必然的。你也许会反驳说:不对,尽管这个人被砸死是有原因的,但有原因不等于必然。譬如说,他在刚出门时也许遇见了一个熟人,他和熟人聊了一会儿天,这才导致当石头落下时他刚好到达现场,所以被砸死了。如果他不遇见那个熟人,石头落下时他就已经越过现场,也就不会被砸死了。可见他被砸死是偶然的。但是,按照上面的道理,我会说:那个熟人之所以在那个时候经过他家的门口也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加上他这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在出门时必定会遇见那个熟人,必定被耽搁了一会儿,必定被砸死。难道这个可怜的家伙非被砸死不可吗?这好像太荒谬了。可是,在上述那些哲学家看来,这并无荒谬之处,我们之所以觉得荒谬是因为我们未看到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我们能够像上帝一样居高临下地看清楚世上从过去到未来的一切事情之间的全部因果关系,就会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是必然的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而正因为不能弄清导致某些事情发生的全部原因,我们才误认为它们是偶然的。在哲学史上,这种观点被称作机械决定论。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有些哲学家就试图划清因果性和必然性的界限。他们承认,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但他们强调,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确定的原因a未必导致确定的结果e,而只是规定了一组可能的结果e、f、g、h,其中e的实现也许具有较大的可能性,但究竟哪个结果实现终归是带有偶然性的。这个解释好像也不太能自圆其说。如果问他们:在这一组可能的结果中,为什么恰好是e这个结果而不是别的结果实现了呢?他们或许只能回答说没有原因,而这就等于承认有果未必有因,从而放弃了因果性原则,或者必须为此另找原因,而这就等于说原因a+必然导致结果e,从而仍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等同起来了。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冬天的夜晚,大雪纷飞。白天,太阳出来了,晒在积雪上,雪融化了。问你:雪融化的原因是什么?你一定回答:是因为太阳晒。可是,你只能看到太阳晒和雪融化这样两个不同的事实,你没有看见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凭什么推断前一个事实是后一个事实的原因呢?你也许会说:我们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出太阳晒导致了雪的温度升高,又测量出雪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的度数会融化,这就证明了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可是,你这样做只是插进了更多的无法感知的因果关系,你能看到太阳晒和温度计的水银柱升高、水银柱升高和雪融化,但你仍然不能看到其间的因果关系。哪怕你搬出显微镜,通过显微镜看到水分子在太阳照射下运动加剧,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以此来证明太阳晒与雪融化之间有因果关系,我也仍然可以反问你:你只是看到了太阳晒、水分子的运动、雪融化这三个事实,可是你看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呢?无论你运用多么精密的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你看到的都只能是一个个事实以及它们之间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关系,从这种关系永远不能推断出因果关系。我在这里所说的正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的看法。他不但否认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而且否认任何因果关系的存在。他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个别的事实,并不能感知事实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仅仅由于某些事实经常集合在一起先后或同时被我们感知,我们便推断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所以,所谓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我们的习惯性联想,至于实际上是否存在,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第二,所谓因果关系是一事实必然导致另一事实的关系,可是,观察和实验总是有限的,不管我们多少次看到两个事实同时或相继出现,我们也不能据此断定它们永远如此。即使你天天早晨看到太阳升起,你也不能据此断定明天早晨太阳也一定升起。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从经验中不能得出永远有效的必然判断。不管休谟的看法是对是错,有几分道理,终究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之后的哲学家对因果关系往往持比较慎重的态度,他们或者只把它看作或然关系,即一事实很可能(不是必然)导致另一事实,或者只把它看作我们用来整理经验材料的一种必要的思想方式。那么,在客观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呢?很可能存在,不过,如果你不满足于仅仅抱有这个信念,而是想从理论上证明它,你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令人信服地做到这一点呢。也许你能,那就不妨试一试。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我先问你一个小问题:人的鼻孔为什么是朝下的?你大约会说:当然得朝下,如果朝上,下雨时雨水不就要灌进去了吗。好了,你的这个回答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它在哲学史上被称作目的论。世界真奇妙,令人不由自主地惊叹大自然独具匠心,冥冥中是否有一种有目的的安排。你看,太阳给地球以适度的光和热,使百草茂盛,万物生长。植物有根吸收水分和养料,有叶接受阳光,有花繁殖后代。动物的器官各有各的用处。最奇妙的是人类的存在,造物主赋予我们以智慧的头脑和情感的心灵,仿佛就是为了让我们来思考和欣赏它所创造的这个美丽的世界。然而,对于同样的现象,完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例如,你既可以说鼻孔朝下是为了不让雨水灌进去,这是目的论的解释;也可以说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许曾经有过一些鼻孔朝上的生物,由于不适于生存而被淘汰了,这是因果论的解释。这两种解释都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一方面,如果自然的变化没有一个目的,它为什么要把不适于生存的物种淘汰,只留下适于生存的物种呢?可见它至少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促进生存。另一方面,如果自然真有一个目的,它为什么要创造出许多不适于生存的物种然后又把它们消灭,为什么要用洪水、地震、瘟疫等无情地毁灭掉它好不容易创造出的生命?可见所谓目的只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解释。其实,这两种解释之间的差异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大。因果论的解释从现状出发向过去追溯,把过去的事件当作原因来解释现状。目的论的解释从过去出发向现状推演,把现状当作目的来解释过去的事件。这两种解释推至极端,便会殊途同归,同样导致宿命论。说世上一切事情都是由因果关系的铁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或者说它们是由上帝按照一定的目的安排好的,我很难看出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实质的区别。那么,还有没有别种解释呢?有的,那就是偶然论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是一种完全没有秩序的混乱,在这片混乱中,在一个相对而言极狭小的区域里,之所以会形成一个比较有秩序的世界,诞生了我们的星系、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及人类,纯粹是偶然的。这就好比一则英国故事所形容的:有一群猴子围着一台打字机敲打键盘,打出了许多毫无意义的字母。可是有一回,它们打出的字母居然连缀成了一首莎士比亚的短诗。你能说它们是有意要打这首诗的吗?当然不能。你能找出它们打出这首诗的必然原因吗?肯定也不能。所以,除了用纯粹的偶然性来解释外,你别无选择。如果把自然理解为整个宇宙,情形正是如此。当然,这不排斥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即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比较有秩序的宇宙区域内,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某种因果性或目的性的表征。但是,你不要忘记,这种因果性和目的性的表征只有非常相对的意义,它们是从宇宙的大混沌中纯粹偶然地产生的,并且终将消失在这个大混沌之中。杞人是一位哲学家河南有个杞县,两千多年前出了一个忧天者,以此而闻名中国。杞县人的这位祖先,不好好地过他的太平日子,偏要胡思乱想,竟然担忧天会塌下来,令他渺小的身躯无处寄存,为此而睡不着觉,吃不进饭。他的举止被当时某个秀才记录了下来,秀才熟读教科书,一眼便看出忧天违背常识,所以笔调不免带着嘲笑和优越感。靠秀才的记录,这个杞人从此作为庸人自扰的典型贻笑千古。听说直到今天,杞县人仍为自己有过这样一个可笑的祖先而感到羞耻,仿佛那是一个笑柄,但凡有人提起,便觉几分尴尬。还听说曾有当权者锐意革新,把“杞人忧天”的成语改成了“杞人胜天”,号召县民们用与天奋斗的实际行动洗雪老祖宗留下的忧天之耻。可是,在我看来,杞县人是不应该感到羞耻,反而应该感到光荣的。他们那位忧天的祖先哪里是什么庸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哲学家。试想,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却把眼光超出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诚然,按照常识,天是不会毁灭的。然而,常识就一定是真理么?哲学岂不就是要突破常识的范围,去探究常人所不敢想、未尝想的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吗?我们甚至可以说,哲学就是从忧天开始的。在古希腊,忧天的杞人倒是不乏知己。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都认为天是会毁灭的。古希腊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则根据陨石现象断言,天由石头构成,剧烈的旋转运动使这些石头聚在了一起,一旦运动停止,天就会塌下来。不管具体的解释多么牵强,关于天必将毁灭的推测却是得到了现代宇宙学理论的支持的。也许有人会说,即使天真的必将毁灭,那日子离杞人以及迄今为止的人类还无限遥远,所以忧天仍然是可笑而愚蠢的。说这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人应当务实,更多地关心眼前的事情。人生不满百,亿万年后天塌不塌下来,人类毁不毁灭,与你何干?但是,用务实的眼光看,天下就没有不可笑不愚蠢的哲学了,因为哲学本来就是务虚,而之所以要务虚,则是因为人有一颗灵魂,使他在务实之外还要玄思,在关心眼前的事情之外还要追问所谓终极的存在。当然,起码的务实还是要有的,即使哲学家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杞人因为忧天而“废寝食”倒是大可不必。按照《列子》的记载,经过一位同情者的开导,杞人“舍然大喜”,不再忧天了。唉,咱们总是这样,哪里出了一个哲学家,就会有同情者去用常识开导他,把他拉扯回庸人的队伍里。中国之缺少哲学家,这也是原因之一吧。02探究存在之谜探究存在之谜一如同一切“文化热”一样,所谓“昆德拉热”也是以误解为前提的。人们把道具看成了主角,误以为眼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出政治剧,于是这位移居巴黎的捷克作家便被当作一个持不同政见的文学英雄受到了欢迎或者警惕。现在,随着昆德拉的文论集《小说的艺术》中译本的出版,我祝愿他能重获一位智者应得的宁静。昆德拉最欣赏的现代作家是卡夫卡。当评论家们纷纷把卡夫卡小说解释为一种批评资本主义异化的政治寓言的时候,昆德拉却赞扬它们是“小说的彻底自主性的出色样板”,指出其意义恰恰在于它们的“不介入”,即在所有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面前保持完全的自主。“不介入”并非袖手旁观,“自主”并非中立。卡夫卡也好,昆德拉也好,他们的作品即使在政治的层面上也是富于批判意义的。但是,他们始终站得比政治更高,能够超越政治的层面而达于哲学的层面。如同昆德拉自己所说,在他的小说中,历史本身是被当作存在境况而给予理解和分析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政治批判也就具有了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义。高度政治化的环境对于人的思考力具有一种威慑作用,一个人哪怕他是笛卡儿,在身历其境时恐怕也难以怡然从事“形而上学的沉思”。面对血与火的事实,那种对于宇宙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切”未免显得奢侈。然而,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真是一位现代的笛卡儿,那么,无论他写小说还是研究哲学,他都终能摆脱政治的威慑作用,使得异乎寻常的政治阅历不是阻断而是深化他的人生思考。鲁迅曾经谈到一种情况:呼唤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来时反而沉寂了。我们可以补充一种类似的情况:呼唤自由的作家在自由到来时也可能会沉寂。仅仅在政治层面上思考和写作的作家,其作品的动机和效果均系于那个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一旦政治淡化(自由正意味着政治淡化),他们的写作生命就结束了。他们的优势在于敢写不允许写的东西,既然什么都允许写,他们还有什么可写的呢?比较起来,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因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们的一个心灵事实。他们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教义,而是探究存在之谜。教义会过时,而存在之谜的谜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穷尽的。所以,在移居巴黎之后,昆德拉的作品仍然源源不断地问世,我对此丝毫不感到奇怪。二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方面”。昆德拉所说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尽管这部巨著整个是在谈论“存在”,却始终不曾给“存在”下过一个定义。海德格尔承认:“‘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我们只能约略推断,它是一个关涉人和世界的本质的范畴。正因为如此,存在是一个永恒的谜。按照尼采的说法,哲学家和诗人都是“猜谜者”,致力于探究存在之谜。那么,小说的特点何在?在昆德拉看来,小说的使命与哲学、诗并无二致,只是小说拥有更丰富的手段,它具有“非凡的合并能力”,能把哲学和诗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学和诗却无能包容小说。在勘探存在方面,哲学和诗的确各有自己的尴尬。哲学的手段是概念和逻辑,但逻辑的绳索不能套住活的存在。诗的手段是感觉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难以映显完整的存在。很久以来,哲学和诗试图通过联姻走出困境,结果好像并不理想,我们读到了许多美文和玄诗,也就是说,许多化装为哲学的诗和化装为诗的哲学。我不认为小说是唯一的乃至最后的出路,然而,设计出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之组合,用它们来包容、联结、贯通哲学的体悟和诗的感觉,也许是值得一试的途径。昆德拉把他小说里的人物称作“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例如,在《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中,托马斯大夫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是对灵与肉的疑问。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自己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困惑,昆德拉为之设计了相应的人物和情境,而小说的展开便是对这些疑问的深入追究。关于“存在之轻”的译法和含义,批评界至今众说纷纭。其实,只要考虑到昆德拉使用的“存在”一词的海德格尔来源,许多无谓的争论即可避免。“存在之轻”就是人生缺乏实质,人生的实质太轻飘,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自己有一个说明:“如果上帝已经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地球没有任何主人,在虚空中前进。这就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轻。”可见其含义与“上帝死了”的命题一脉相承,即指人生根本价值的失落。对托马斯来说,人生实质的空无尤其表现在人生受偶然性支配上,使得一切真正的选择成为不可能,而他所爱上的特丽莎便是绝对偶然性的化身。另一方面,特丽莎之受灵与肉问题的困扰,又是和托马斯既爱她又同众多女人发生性关系这一情形分不开的。两个主人公各自代表对存在的一个基本困惑,同时又构成诱发对方困惑的一个基本情境。在这样一种颇为巧妙的结构中,昆德拉把人物的性格和存在的思考同步推向了深入。我终归相信,探究存在之谜还是可以用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用小说探究存在之谜还是可以有多种写法的,不必如昆德拉。但是,我同时也相信昆德拉的话:“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不但小说,一切精神创作,唯有对人生基本境况做出了新的揭示,才称得上伟大。三昆德拉之所以要重提小说的使命问题,是因为他看到了现代人的深刻的精神危机,这个危机可以用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就是“存在的被遗忘”。存在是如何被遗忘的?昆德拉说:“人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旋涡中,胡塞尔所讲的‘生活的世界’在旋涡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堕入遗忘。”缩减仿佛是一种宿命。我们刚刚告别生活一切领域缩减为政治的时代,一个新的缩减旋涡又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们。在这个旋涡中,爱情缩减为性,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宾馆里的室内风景,对土地的依恋缩减为旅游业,真正的精神冒险缩减为假冒险的游乐设施。要之,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永恒的怀念和追求缩减成了当下的官能享受。当我看到孩子们不再玩沙和泥土,而是玩电子游戏机,不再知道白雪公主,而是津津乐道卡通片里的机器人的时候,我心中明白一个真正可怕的过程正在地球上悄悄进行。我也懂得了昆德拉说这话的沉痛:“明天当自然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谁会发现呢?……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许没有什么比末日更为平静的了。”我知道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整个心灵生活。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一天到来的。可悲的是,包括小说在内的现代文化也卷入了这个缩减的旋涡,甚至为之推波助澜。文化缩减成了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不复孕育和创造,只求在公众面前频繁亮相。小说家不甘心于默默无闻地在存在的某个未知领域里勘探,而是把眼睛盯着市场,揣摩和迎合大众心理,用广告手段提高知名度,热衷于挤进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的行列,和他们一起成为电视和小报上的新闻人物。如同昆德拉所说,小说不再是作品,而成了一种动作,一个没有未来的当下事件。他建议比自己的作品聪明的小说家改行,事实上他们已经改行了——他们如今是电视制片人、文化经纪人、大腕、款爷。正是面对他称之为“媚俗”的时代精神,昆德拉举起了他的堂吉诃德之剑,要用小说来对抗世界性的平庸化潮流,唤回对被遗忘的存在的记忆。四然而,当昆德拉谴责媚俗时,他主要还不是指那种制造大众文化消费品的通俗畅销作家,而是指诸如阿波利内尔、兰波、马雅可夫斯基、未来派、前卫派这样的响当当的现代派。这里我不想去探讨他对某个具体作家或流派的评价是否公正,只想对他抨击“那些形式上追求现代主义的作品的媚俗精神”表示一种快意的共鸣。当然,艺术形式上的严肃的试验是永远值得赞赏的,但是,看到一些艺术家怀着唯恐自己不现代的焦虑和力争最现代超现代的激情,不断好新骛奇,渴望制造轰动效应,我不由得断定,支配着他们的仍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那种哗众取宠精神。现代主义原是作为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崛起的,它的生命在于真诚,即对虚妄信仰的厌恶和对信仰失落的悲痛。不知何时,现代主义也成了一种时髦,做现代派不再意味着超越于时代之上,而是意味着站在时代前列,领受的不是冷落,而是喝彩。于是,现代世界的无信仰状态不再使人感到悲凉,反倒被标榜为一种新的价值大放其光芒,而现代主义也就蜕变成了掩盖现代文明之空虚的花哨饰物。所以,有必要区分两种现代主义:一种是向现代世界认同的时髦的现代主义,另一种是批判现代世界的“反现代的现代主义”。昆德拉强调后一种现代主义的反激情性质,指出现代最伟大的小说家都是反激情的,并且提出一个公式:小说=反激情的诗。一般而言,艺术作品中激情外露终归是不成熟的表现,无论在艺术史上还是对于艺术家个人而言,浪漫主义均属于一个较为幼稚的阶段。尤其在现代,面对无信仰,一个人如何能怀有以信仰为前提的激情?其中包含着的矫情和媚俗是不言而喻的了。一个严肃的现代作家则敢于正视上帝死后重新勘探存在的艰难使命,他是现代主义的,因为他怀着价值失落的根本性困惑,他又是反现代的,因为他不肯在根本价值问题上随波逐流。那么,由于在价值问题上的认真态度,毋宁说“反现代的现代主义”蕴含着一种受挫的激情。这种激情不外露,默默推动着作家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继续探索存在的真理。倘若一个作家清醒地知道世上并无绝对真理,同时他又不能抵御内心那种形而上的关切,他该如何向本不存在的绝对真理挺进呢?昆德拉用他的作品和文论告诉我们,小说的智慧是非独断的智慧,小说对存在的思考是疑问式的、假说式的。我们确实看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中是一位调侃能手,他调侃一切神圣和非神圣的事物,调侃历史、政治、理想、爱情、性、不朽,借此把一切价值置于问题的领域。然而,在这种貌似玩世不恭下面,却蕴藏着一种根本性的严肃,便是对于人类存在境况的始终一贯的关注。他自己不无理由地把这种写作风格称作“轻浮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的结合”。说到底,昆德拉是严肃的,一切伟大的现代作家是严肃的。倘无这种内在的严肃,轻浮也可流为媚俗。在当今文坛上,那种借调侃一切来取悦公众的表演不是正在走红吗?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兽和神大约都不会无聊。兽活命而已,只有纯粹的生存。神充实自足,具备完满的存在。兽、人、神三界,唯有夹在中间的人才会无聊,才可能有活得没意思的感觉和叹息。无聊的前提是闲。当人类必须为生存苦斗的时候,想必也无聊不起来。我们在《诗经》或《荷马史诗》里几乎找不到无聊这种奢侈的情绪。要能闲得无聊,首先必须仓廪实,衣食足,不愁吃穿。吃穿有余,甚至可以惠及畜生,受人豢养的猫狗之类的宠物也会生出类似无聊的举态,但它们已经无权称作兽。当然,物质的进步永无止境,仓廪再实,衣食再足,人类未必闲得下来。世上总有闲不住的阔人、忙人和勤人,另当别论。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外。有了剩余精力,不释放出来是很难受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就很明白这难受劲,所以他劝人不妨赌博下棋,也比闲着什么事不做好。“难矣哉”,林语堂解为“真难为他们”“真亏他们做得出来”,颇传神,比别的注家高明。闲着什么事不做,是极难的,一般人无此功夫。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闲的可贵就在于此。兴趣有雅俗宽窄之别,但大约人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麻将扑克是一种兴趣,琴棋诗画是一种兴趣,拥被夜读是一种兴趣,坐在桌前,点一支烟,沉思遐想,也是一种兴趣。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闲是福气,无聊却是痛苦。勤勤恳恳一辈子的公务员,除了公务别无兴趣,一旦退休闲居,多有不久便弃世的,致命的因素正是无聊。治狱者很懂得无聊的厉害,所以对犯人最严重的惩罚不是苦役而是单独监禁。苦役是精力的过度释放,单独监禁则是人为地堵塞释放精力的一切途径,除吃睡外不准做任何事。这种强制性的无聊,其痛苦远在苦役之上。在自由状态下,多半可以找到法子排遣无聊。排遣的方式因人而异,最能见出一个人的性情。愈浅薄的人,其无聊愈容易排遣,现成的法子有的是。“不有博弈者乎?”如今更好办,不有电视机乎?面对电视机一坐几个钟点,天天坐到头昏脑涨然后上床去,差不多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消磨闲暇的方式——或者说,糟蹋闲暇的方式。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唯恐其停滞。我们好歹要做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我们面对这脱去事件外衣的赤裸裸的时间,发现它原来空无所有,心中隐约对生命的实质也起了恐慌。无聊的可怕也许就在于此,所以要加以排遣。但是,人生中有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昙花一现,却是一种直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人到世上,无非活一场罢了,本无目的可言。因此,在有了超出维持生存以上的精力以后,这剩余精力投放的对象却付诸阙如。人必须自己设立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活不成问题了,就要活得有意思,为生命加一个意义。然而,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若问为什么吃喝劳作,我们很明白,是为了活。活着又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追究下去,没有谁不糊涂的。对此大致有两类可能的答案。一类答案可以归结为:活着为了吃喝劳作——为了一己的、全家的或者人类的吃喝劳作,为了吃喝得更奢侈,劳作得更有效,如此等等。这类答案虽然是多数人实际所奉行的,作为答案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等于说活着为了活着,不成其为答案。如果一切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一切,岂不和动物没有了区别?一旦死去,岂不一切都落了空?这是生存本身不能作为意义源泉的两个重要理由。一事物的意义须从高于它的事物那里求得,生命也是如此。另一类答案就试图为生命指出一个高于生命的意义源泉,它应能克服人的生命的动物性和暂时性,因而必定是一种神性的不朽的东西。不管哲学家们如何称呼这个东西,无非是神的别名罢了。其实,神只是一个记号,记录了我们追问终极根据而不可得的迷惘。例如,从巴门尼德到雅斯贝斯,都以“存在”为生命意义之源泉,可是他们除了示意“存在”的某种不可言传的超越性和完美性之外,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往往乐于相信,生命是有高出生命本身的意义的,例如真善美之类的精神价值。然而,真善美又有什么意义?可以如此无穷追问下去,但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终极根据,因为神并不存在。摆脱这个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把一切精神价值的落脚点引回到地面上来,看作人类生存的工具。各派无神论哲学家归根到底都是这样做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又陷入了我们试图逃避的同义反复:活着为了活着。也许关键在于,这里作为目的的活,与动物并不相同。人要求有意义地活,意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上述命题应当这样展开:活着为了寻求意义,而寻求意义又是为了觉得自己是在有意义地活着。即使我们所寻求的一切高于生存的目标,到头来是虚幻的,寻求本身就使我们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从而能够充满信心地活下去。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视创作为生命,不创作就活不下去。超出这一点去问海明威为何要写作,毕加索为何要画画,他们肯定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人类迄今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同美丽的云景,把人类生存的天空烘托得极其壮观。然而,若要追究云景背后有什么,便只能堕入无底的虚空了。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可是,如果人真能够成为神,就不无聊了吗?我想象不出,上帝在完成他的创世工作之后,是如何消磨他的星期天的。《圣经》对此闭口不谈,这倒不奇怪,因为上帝是完美无缺的,既不能像肉欲犹存的人类那样用美食酣睡款待自己,又不能像壮心不已的人类那样不断进行新的精神探险,他实在没事可干了。他的绝对的完美便是他的绝对的空虚。人类的无聊尚可药治,上帝的无聊宁有息日?不,我不愿意成为神。虽然人生有许多缺憾,生而为人仍然是世上最幸运的事。人生最大的缺憾便是终有一死。生命太短暂了,太珍贵了,无论用它来做什么都有点可惜。总想做最有意义的事,足以使人不虚此生、死而无恨的事,却没有一件事堪当此重责。但是,人活着总得做点什么。于是,我们便做着种种微不足道的事。人生终究还是免不了无聊。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存在就是被感知吗“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贝克莱提出的一个很有名的命题。为了弄清这个命题的意思,现在且假定这位哲学家还活着,让他来和我们进行一场对话。贝克莱:此刻你面前有一只苹果,你看得见它,摸得着它。这只苹果存在吗?答:存在。贝克莱:你凭什么说它存在呢?答:因为我明明看见了它,摸到了它。贝克莱:这就是说,它被你感知到了。好,现在你闭上眼睛,把手插进衣服口袋里,看不见也摸不到这只苹果了。我再问你,它现在存在吗?答:存在。贝克莱:现在你并没有看见它,摸到它,凭什么还说它存在呢?答:因为我刚才看见过它,摸到过它,我相信只要我睁开眼睛,伸出手,现在我仍然能看见它,摸到它。贝克莱:这就是说,你之所以相信它仍然存在,是因为它刚才曾经被你感知到,这使你相信,只要你愿意,现在它仍然可以被你感知到。现在假定在离你很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只苹果,你永远不会看见它,摸到它,它存在吗?答:存在,因为那个地方的人能看见它,摸到它。贝克莱:如果那是一片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那只苹果是一只野生苹果,在它腐烂之前不会有任何人见到它呢?答: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那里有人,就一定能见到它。贝克莱: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我们说某个东西存在,无非是说它被我们感知到。即使当我们设想存在着某个我们从未感知到的东西时,我们事实上也是在设想它以某种方式被我们感知到。我们无法把存在与被感知分离开来,离开被感知去设想存在。由此可见,存在和被感知是一回事,存在就是被感知。谈话进行到这里,缺乏经验的读者也许被绕糊涂了,而有经验的读者很可能会提出一个反驳:尽管我们无法离开被感知设想存在,但这不能证明存在与被感知是一回事。一个东西首先必须存在着,然后才能被感知。例如,一只苹果的存在是因,它的被感知是果,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不过,针对这个反驳,贝克莱会追问你所说的“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当你谈论这只苹果的“存在”时,你的心灵中岂不出现了这只苹果的形状、颜色、香味等,所谓它的“存在”无非是指它的这些可被感知的性质在你的心灵中的呈现,因而也就是指它的被感知?那么,它的“存在”和它的被感知岂不是一回事,哪里有原因和结果的分别?贝克莱的是与非现在我们触及“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个命题的真正含义了。贝克莱的思路是这样的:对我来说,一只苹果的存在无非是指我看到了它的颜色,闻到了它的香味,摸到了它的形状、冷暖、软硬,尝到了它的甜味,等等,去掉这些性质就不复有苹果的存在,而颜色、形状、香味、甜味、软硬等又无非都是我的感觉,离开我的感觉就不复有这些性质。所以,这只苹果的存在与它被我感知是一回事,它仅仅是存在于我的心灵中的一些感觉。当然,我可以设想一只我未曾看到的苹果的存在,但我也只能把它设想为我的这些感觉。在这些感觉之外断定还存在着某种不可被感知的苹果的“实体”,这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道理适用于我所面对的一切对象,包括我所看见的其他人。所以,譬如说,我的父亲和母亲也只是我的心灵中的一些感觉而已,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无他们独立的存在……说到这里,你一定会喊起来:太荒谬了,难道你是你的感觉生出来的吗?是的,连贝克莱自己也觉得太荒谬了。为了避免如此荒谬的结论,他不得不假定,除了“我”的心灵之外,还存在着别的心灵,甚至还存在着上帝的心灵,一切存在物因为被无所不在的上帝的心灵所感知而保证了它们的存在。这种假定显然是非常勉强的,我们可以不去理会。值得思考的是贝克莱的前提:我们只能通过感觉感知事物的存在,因此,对我们来说,事物的存在是与它们被我们感知分不开的。从这个前提能否推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呢?这里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事物的存在是否等同于它的可被感知的性质的存在?在这些性质背后有没有一个不可被感知的“实体”,用更加哲学化的语言说,在现象背后有没有一个“自在之物”?第二,事物的可被感知的性质是否等同于“我”(主体)的感觉?在“我”的感觉之外有没有使“我”产生这些感觉的外界现象,用更加哲学化的语言说,在“主体”之外有没有“客体”,在“意识”之外有没有客观存在的“对象”?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贝克莱主张第一个等同,否认现象背后有“自在之物”,这是今天大多数哲学家都可赞成的;但他进而主张第二个等同,否认现象在“我”之外的存在,这是今天大多数哲学家都不能赞成的。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庄周梦蝶的故事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做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名叫庄周的中国哲学家,有一回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周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你也许会说,你凭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人做梦迟早会醒,而醒了却不能再醒;如此等等。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切是真事。那么,你怎么知道你醒着时所经历的整个生活不会也是这样性质的一个梦,只不过时间长久得多而已呢?事实上,在大多数梦里,你的确是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要到醒来时才发现原来是一个梦。那么,你之所以不知道你醒时的生活也是梦,是否仅仅因为你还没有从这个大梦中醒来呢?梦和醒之间真的有原则的区别吗?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3

  •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随园散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试读:序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几许草树斜阳,几段烟雨湖山,便能将人间点缀出水墨韵味。心若安闲,尘世便是牧歌田园,你我皆可以在疏朗的云天下,悠然地雕刻时光。我们可以让时光流淌成歌,也可以将时光吟咏成诗,只是我们时常深陷繁华,忘了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清幽意味。人生是一场旅行,走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也走过月光水岸、杏花春雨,可我们总是不知道,经过人世的长街小巷、荒城落木,我们寻找的到底是一襟晚照,还是三寸月光。我们只是茫然地行走,以为在下一个转角处会看到春花绚烂、杨柳依依。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抖落心中的尘埃,抛开繁华,面对真实的自己。似乎,只有诗人可以远离尘嚣,寻觅到生命的真意,看到落霞孤鹜的美景,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诗人可以抛开一切束缚,披着月光走向远方,于独自的天涯,寻找到梦里的田园。那是一种少有人知的况味,或许是草长莺飞,或许是秋水长天,或许是夜云轻淡,或许是雪片飞扬。自由的诗人,可以凭着心中的灵逸,闲卧在萋萋芳草之上,看日升月落。可是谁又知道,他们越是将心灵放逐在自己的梦里,尘世的浮华与喧嚣便越会侵蚀他们的安恬。定有许多人还记得,若干年前,一个清瘦的身影从南方的那个小村出发,一路向北,走到北方的天空下,走到京华烟云之中,走到未名湖畔。他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孤独地行走在大地之上,似乎总是两手空空。可当他走向诗的世界,面向太阳,尽情奔走的时候,人们已经看到,他手中握着的不只是月光星光,甚至还有无可比拟的信仰。他叫海子,无论人世多么荒凉,无论是行走于落木萧萧还是雨雪霏霏,他从未更改过对诗的信仰。他是他诗歌世界里永远的王子,用诗的长剑,守护着性灵世界里永不褪色的宁静、悠远和纯真。物质的世界里,有几人能够如他般,将整个生命交给诗歌,为了那个绚丽的梦幻,不顾一切?又有几人能够将孤寂与落寞,刻画得那般悲凉而凄美!不得不说,尘世间只有一个海子,他是永远的麦田守望者,守着心中的日月,也守着梦里的田园。想必在他的心中,永远都有烟雨依依,伴着飞花片片,伴着落日徐徐,伴着归棹轻轻。只是人间,毕竟烟尘弥漫,喧嚣未停。越是纯粹的生命,越能对照出人间的荒芜。海子是最痴情的诗人,他为诗而生,可以在诗的唯美世界里追花逐月,可是当他走出那个世界,面对人间的逼仄,心中陡然而生的,却是萧瑟与黯淡、孤独与悲伤。海子是悲伤的,他不为落花而悲,不为生死而悲,只为在繁华的城市里寻觅不到想要的自在和宽阔而悲。他属于诗,属于春花秋月,可是他必须做物质的短暂情人,在关于粮食蔬菜的嘈杂声中,痛苦地穿行。他可以以梦为马,在月光下找到最初的圣洁,可是他毕竟是平凡的生命,在烟火的人间,不得不面对一日三餐。这便是诗人的无奈,梦幻再唯美也必须走出来,以诗意的性灵对话衣食住行。于是,我们听到了海子的呐喊和哭泣,隔着时光的墙,似乎也能看到那个清瘦的身影,在荒凉的大地上踽踽独行,手捧一段月光。他去最靠近天堂的地方,在那里询问雪山,可是无人应答;他去天高云淡的草原,在那里丈量生命,可我们却听到了琴声呜咽,那是他只身打马过草原的孤独和悲凉。尘世最简单的幸福,他未曾品尝过。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只是心头一闪而过的念头,他只有孤寂。世界太大,而他只是尘埃一粒,无人听见他在春天离去时长歌当哭。他默然地走远,将年轻的身体和灵魂交付给平行的铁轨,告诉整个世界,他自由的性灵与这荒凉的人世从无交汇。而我们知道,那不是他生命的终结,我们相信,生命之后更有生命。如今读着他深情写下的诗句,仍能感到生命的颤抖,便是证据。从春天到春天,海子的生命已经足够绚烂。每一个春天,我们都能看到一个身影,远离城市,独坐于大海之前,看春花一片。每一颗柔软的心都会记得,曾经有个纯净的诗人,从春天出发,经过人海,最后悄然离去,回归到春天的深处。无论何时,你我都会记得,他离去前最后的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卷云下少年的村庄以梦为马红尘似海,尘缘似梦。谁知道,那条可以济度我们年华与苦乐的渡船,到底在哪里;谁又知道,我们到底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苍茫的人世间,我们只是悄然地来,看过春风秋月,也看过夏花冬雪,然后匆忙地归去。来如尘埃,去似草叶,我们用尽力气想要挽住的东西,最终都会离去,留给我们满怀的悲凉。其实人生不过就是一场华丽的宴席,有人曾与你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可是盛宴散场的时候,你还是你,一个人带着一份寂寞,走自己的路,渡自己的河。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便是真实的人生。说来凄凉,其实无论你是煊赫还是寥落,离去的时候,谁也带不走一株草木、一颗晨星。生于尘世,能做的只是用一颗平常心,淡看春去秋来、月圆月缺。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切自有定数,若能在寂寞的旅途捧星月之光而行,静看身畔山水花木,将旅途中一切美景收入心底,然后慢慢地沉淀自己,让自己在归去的时候心境恬淡,或许便是完满的人生。可是,繁华迷眼的人间,有几人能够寻得圆满,又有几人能够在离去的时候不悲不喜、不忧不惧!毕竟人如浮萍,面对沧海横流,谁能守得住最初的圣洁和安恬?年少的时候,我们也曾做过华丽的梦,可是时过境迁以后,回头才发现我们早已不是当初懵懂的少年,而我们的梦想早已搁浅。这便是生活,永远面无表情地打量每一个挣扎着的生命,将我们心底花红柳绿的梦幻磨成齑粉,让我们不得不走向柴米油盐,走向锅碗瓢盆。于是我们想要的自由再无处寻觅,只剩下窗前明月,冷冷地凝视着我们失落的灵魂。让人欣慰的是,毕竟还有那么几个人守着最初的信仰,静静地刻画流年。纵然寂寞凄凉,却不改梦的色彩。他们的梦架构在春风秋月之上,梦里无论是芳草萋萋还是秋水潺潺,总是那副轻灵的模样。诗人,便是这些寻觅自由也守卫自由的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心中修建了最美的田园,在那里种下花草树木,欣赏流云晚霞,独自行走也独自沉醉。可即使是诗人,也必须从自己的美丽世界里走出来,品尝人世的苦涩滋味。心中的梦幻越美,走出来面对烟火人间时便越觉得无味。所以,真正的诗人总找不到幸福。于是,我们想到了若干年前匆匆离去的那个诗人。他热爱生命也热爱生活,更热爱山水云月,可是逼仄而喧嚣的人间,终究让他苦不堪言。当孤独日积月累,成为他心头难以逾越的墙壁,他便只有选择默然离去。尽管我们总是惋惜,这个诗人在最美的年华结束了生命的旅程,可是我们又总是想,他定会在另一个世界,远离了繁华和浮躁,去往云天,去往斜阳,或者如他所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许,他只是露珠一颗,所以才能在繁华深处,用轻灵的文字,为这荒凉的世界,添上些许色彩。可是这样轻灵的生命,当他以诗之名寻觅自由的时候,人世给他的却是晦暗与冷落。他不喜繁华,不喜喧闹,却不得不在人海中看车水马龙、尘烟滚滚。于是,他被逼到了角落,被逼到诗行里,最后,被逼到无人涉足的梦里。以梦为马,这便是海子的心声。他的梦,如烟如雾,如水如月。他只是个单纯的诗人,对诗有着无上的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深沉地爱着诗和诗意。必须承认,这个从未褪去孩子气的诗人,是为诗而生,也是为诗而死的。只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叹息无数遍,也赞叹无数遍了。我们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却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事实上,单是诗人心中那份不褪色的纯净诗意,就抵得过世间所有的美服华屋了。只是海子的马匹,走过西藏,走过草原,却未能走出人世的桎梏,这个如秋月般澄净的诗人,终究未能感受到尘世的幸福,未能与粮食和蔬菜结下更深的缘分,也未能为每座山、每条河取下温暖的名字,便匆忙离去了。或许是他的梦想太瘦,或许是人间的风雨太急,总之他悄然离去便从此杳无音信,只留给人们无尽的怀想。世人都热爱生命,或者说,都迷恋红尘,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坦然面对死亡。而他,在那个绚丽的春天,默然地走向归期,不与谁约定,却又好似早已注定。只因尘世太荒芜,太冰冷,他便倾心于死亡,就像他倾心于诗歌一样。不得不说,这个天才诗人的生命,纯粹得让人无言以对。普通人的逻辑,如何能解释他的倔强和决绝呢?都说人生是一场旅行,而海子有一颗纯然的心,无须走千山万水,于世间的一切美景,都了然于心,或许也正因如此,他匆匆地结束了旅行,走上了归路。只是对于你我而言,这样的归去,未免有些曲未终人已散的悲凉。单纯的海子,也曾经单纯地爱过四个女子,但是每段故事落幕的时候,都只剩他自己茫然叹息。毕竟,无论是他的梦想还是爱情,都与这个灰色的人间格格不入。他可以在心底将爱情描绘成湖水般的湛蓝,或者春草般的鲜绿,但是爱恨离别,谁又能掌控于手心。于是那些爱情都无言地凋谢,而他仍在人潮中独自穿行,孤独地面对窗前的春秋变换。人生苦旅。想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总会不由得凛然,原来这一遭生命历程,终于还是苦多于乐,离多于合的。心底的悲伤与苦涩,若可以诉说,倒也会稍感安慰;可若是无处言说,只是自己暗自吞下,便只能在心底长成郁结。寻常人尚且如此,诗人心底的悲苦更少有人明白,否则,诗人又怎会有那么多寥落和惆怅。多年以后,当我们走过麦地,走过草原,仍会莫名地想起那个名字,想起那个清瘦的诗人。于是我们又想起了他的孤独,想起了他以梦为马的生命孤旅。只是我们听不到他的琴声呜咽,看不到他的春暖花开,我们只能在他温暖的诗行中,遥望他当年孤独走过人间的身影,为那悲伤的诗人,送去一声问候。好吧,就随着他的诗行走过去,走到时光深处,读他的惆怅,听他的叹息。那里深藏着他寂寞而灰暗的往事,如谜一般。只是我们都应放轻脚步,莫惊扰了他窗前的月亮。人间萍客其实每个人都是人间的过客,于这苍茫的紫陌红尘,我们不曾拥有什么,只是茫然地赶路,从清晨到黎明,从晴好到阴雨,从烟柳依依到落木萧萧。无论是谁,生命的旅程终究还是寂寞的,静静地来,悄悄地走,似乎只是瞬间,便断了尘缘,从此世间的聚散离合,再与我们无关。于是我们总希望走过烟雨红尘的时候,留下几点印记,或者采撷几点色彩。可我们到底需要流云的白还是晚霞的红,湖水的蓝还是青草的绿,无人相告。我们独自走过人间,经过那些驿站,所有的生命谜题,都要自己解开,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未能解开任何谜题,生命就已经凋零,这便是人生的悲凉。万事都逃不过一个缘字,缘起的时候,我们来到人间,遇到一些人、一些事,与尘世的那些美好,或者匆匆对望,或者亲密相依,或者擦身而过;缘灭的时候,我们转身而去,如白云一般,随风散去,不管曾有过多少爱恨,从此再无踪迹。从来处来,到去处去。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是有谁知道,自己到底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呢?世界太大,尘埃般的生命,如何用微小的身躯去丈量世界,解读沧海桑田呢?或许只有当我们经历了世事变迁,才会明白,原来我们无须知道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到底在哪里,我们只要在经过的每个路口、每个驿站、每处风景,静静站定,看看云天花草,听听风声雨声。若能如此,那段寂寞的旅程,便不算白走。偌大的人间,多希望在某个路口,遇到那个孤独的诗人。可我们都已无缘,他早已随风而去,落在属于他的自由世界,在花香四溢的地方,静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我们能遇到的只有他的诗,只有那些轻灵如雨滴的字句。海子,想必这两个字至今仍会让许多人的心为之颤抖。他是天才诗人,深爱这片大地,而大地给他的竟是无边的落寞惆怅。对于他,人们都不会忘记,那年那月那日,他沉睡在铁轨上,将他的纯真和诗意,从此封存在过去。二十五岁,多美的年华,竟舍得离去。于是我们相信,对于他而言,这尘埃散漫的尘世,当真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而我们,却必须带着一颗柔软的心,怀着无限的敬意,从时间的这头,走到属于他的时空,看看他当时的模样。我们真的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命运之神,为他安排了那样的人生际遇和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孤寂悲凉,让他选择了了断尘缘。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这个安详的小村,便是海子出生的地方。这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有的只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几座小山,几片池塘,组成了清浅的山水相依。曾经以为,轻灵如雨滴的海子,应当是来自烟雨江南,在那片湖光水色中荡涤过自己的心灵。可是他真的来自这个小村,看这里的野花,听这里的蛙声,在这里清静地度过了少年时代。尽管那时候的查湾村是一个贫瘠的小村,海子却深爱着这里。这里的山水树木,都是他心灵的属地,也是他在孤单寂寞的时候,最常忆起的地方。可以想象,当海子从这片宁静的土地走向北京,走向喧嚣的城市时,他的心底涌起过多少莫名的涟漪,甚至风浪。他终究还是喜欢宁静的,可是冰冷坚硬的城市,闪烁的霓虹下,哪有宁静可言!城市曾是他向往的远方,可当他发现,一切都不是他想象中的模样,他又向往更远的远方,或许是天涯,或许是海角,或许只是一缕淡淡的风,远在远方。和平与情欲的村庄诗的村庄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诞生的地方风吹在村庄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村庄母亲怀中的普希金和我闺女和鱼群的诗人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会死亡!夜里风大听风吹在村庄村庄静坐像黑漆漆的财宝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得更沉总是觉得,海子是属于春天的。事实上,他喜欢春天。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最具有生命气息。而我们喜爱的海子,更是有个华美的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尽管他直到最后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但我们相信,他曾经在梦里,无数次安坐于春天的海边,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静听海水轻柔的声响。那样的画面让他无比沉醉,而真实的世界里,他却身处人潮之中,看繁华中的人们,往来穿梭。他不得不接受城市的沉重气息,就像他不得不接受人间的烟火一样。1964年3月24日。这个寻常的春天对于我们来说,却并不寻常。那个面朝大海的诗人,在这个春天,悄然来到人间。那时候,大地宁静,花鸟相依,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成为让人心痛的天才诗人。世间的一切都好似谜题,天边的云彩,这一刻是灰暗的,下一刻或许就是鲜红的。生命更是最大的谜题,来的时候都只如草叶,可是走着走着却走到了各自的路途上,走出了各自的风景。而海子看似简单的生命之旅,却让我们无限迷惘。他如一片绿叶,静静地降落在人间。人间所有的苦涩与哀伤、悲凉与萧索,此刻都与他无关。他只是在某一刻偷偷睁开眼睛,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那一年是龙年,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悲伤的诗人,原本就应该飞腾在海里,却不得不躲在冷清的城市角落里,无力地抵御尘埃的侵袭。父母给他取名“海生”,从此村里所有人都这样叫他。而当有一天,人们开始叫他“海子”的时候,他就不再是查湾村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了。但是那个春天,这一切都还很遥远。隔着时光的墙,我们看到,那个孩子如露珠般落至人海,闪着晶莹的光。他希望自己只属于春天,将聚散离合都留在这个季节,用鸟语花香来映衬他的自由思绪,可是变幻无常的人世,谁又能将自己永远留在春天呢?每个喜欢海子的人,都希望他没有寒冷,没有寂寞,没有悲伤,可是那时候,他却仿佛从未走入春天。尘世于他好似囚笼,他从未逃脱,所以春天明明就在那里,开满了花,却似乎离他很远,远得让他绝望。于是他只能在诗句里告诉世界,他爱这个花开叶绿的季节。可是后来,他却选择了在春天离去,把整个尘世的幸福与痛苦、华丽与黯淡留在身后,只拥抱着花香,去往春草深处。我们无法理解那样喜爱春天的诗人为何会轻易地抛弃了春天和年华。其实,对于海子来说,那何尝不是最美的结局。他属于春天,在春天里归去,去往他梦里的田园,从此不需再面对尘世的喧嚷与驳杂,谁说这不是一种复活呢?就像他所写的“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后来的每个春天,人们都会记得,曾经有个孤独的诗人,在春天来到人间,又在春天匆匆离去。我们相信,他在另一个世界,安然地坐着,日光温柔地包围着他,春天从不谢幕。荒年灯火春天,拾起一两首海子的诗,明明饱含着温暖,可是细细品味,却又分明带着悲伤和落寞。或许,诗人本身就逃不开悲伤落寞吧,谁让他们那样细腻而敏感呢?不管他们能在心底修建多么坚固的城堡、多么美丽的花园,尘世的激流涌动还是会一次次地侵蚀他们的宁静和自在。若非如此,诗人笔下的字句,恐怕也不会那样让人迷恋。诗言情,其实人心都是一样的,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我们生于尘世,定会受尽苦累,才可能洞明世事。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对诗人笔下的苦楚与悲寂感同身受。世间的事,很多都是无法解释,也无须解释的。我们以为海子这样的天才诗人定然来自书香门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可是当我们知道他的父母都只是查湾村本分的农民,就不得不相信,他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或许在许多年里,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拿起诗歌的笔,画下彩虹与雨露、斜阳与花树。而我们已经知晓,他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世界、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情绪。突然间想到纳兰性德,他的父亲是大清宰相,权倾朝野,煊赫一时,可他却沉醉于诗词歌赋、山水云月,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些许快乐。他本可以沿着父亲的足迹走一条世人认为的光明之路,可他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因为他知道,在那条路上,他能遇到何种风景。若非如此,我们恐怕也不知道,在三百多年前的大地上,有过那样一个生命,悖逆命运,不愿陷于繁华,而只愿做一个惆怅的诗人。茅庐一间,月光一束,溪流一弯,对于诗人来说,或许这便是真的美好。忙于生计的世人,又怎会明白这其中的意趣。而诗人自然也不会明白众生为了柴米油盐奔忙于人海的乐趣。生活追求不同,生活情趣各异,便组成这个花花世界。和许多诗人一样,海子心中也有一个纯净的世界,但是在写诗之前,他恐怕没多少机会想象那个虚无缥缈的世界。而当他走进去,就再也不肯出来。这是海子的父母难以想象,也难以接受的。在他们看来,考上北京大学,定能前程似锦光耀门楣了。可是海子所走的路,却让他们如坠云海。或许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一个灵透聪慧的孩子,为何会喜欢诗歌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诗的意义何在,更不知道诗人心中有着怎样绮丽的世界。他们只知道,海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想必即使是多年以后,海子的父母仍对儿子当初的选择耿耿于怀。尽管他们早已知道,海子已经是被人熟知并且被很多人深深怀念的诗人,但对海子所走的那条路,他们从来都无法理解。毕竟,他们只是查湾村的质朴农民。像很多奔忙在土地上的人一样,他们对生活有着最简单的期许,粮食和蔬菜是永远的话题,至于诗,就像窗前的春花秋月,与他们从无关系。在水上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园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风吹炊烟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海子的父亲查振全生于1933年,读过两年书,但因为家贫,只得去学习裁缝。尽管他手艺高超,但是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他的手艺几乎无用武之地,只有在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的时候能揽到点儿活。海子的母亲操采菊小查振全两岁,上过五年学,喜欢文艺,擅长黄梅调。1953年,查振全与操采菊成婚后,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他们只得去邻县祁门做工,查振全凭着裁缝手艺进入一家裁缝厂做了工人,操采菊则进了茶厂做了拣茶工。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将近十年。我们无法想象,这是怎样艰难的十年,我们只知道,海子所出生的那个家庭,在当时十分贫困。海子的父母必须为了生计苦苦挣扎。想必当母亲将那些年的事说给海子的时候,他定会暗下决心,发誓要改变命运。可当他真的从小村走出去,走到了无数人向往的大城市时,却又偶然地走入了诗歌的世界,于是生命之旅再次转弯,从此走向了少有人踏足的原野,他孑然一身,与风雨对话。后来,农村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海子的父母相继回到查湾村。这里有必要提一个插曲。由于茶厂的反对,本已决定回家的操采菊没能立即回去。后来,海子的舅舅操乐瑞来到茶厂,兄妹俩在半夜逃出茶厂的时候被人发现,操采菊被抓到山上劳动,操乐瑞被送到劳改队进行劳动教养,却被人打成重伤,不久离世。据操采菊所说,操乐瑞是极赋才华的,在她看来,海子在诗歌方面的天赋便是继承了舅舅的。或许这只是海子母亲的一厢情愿,但我们相信,花开花落自有定数,我们无须知道海子的天赋来自哪里,我们只须品读他在清寂时光里雕刻的那些诗句,为他自由却悲凉的心境感动。在海子出生之前,查振全夫妇还生过两个女儿,一个在两岁的时候夭折了,另一个出生仅一天就离开了人世。而自从海子出生以后,三个弟弟也相继出生,人丁兴旺了起来,可家庭景况却也因此更加艰难。海子最需要奶水的时候,母亲却断奶了,家里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最后,查振全好不容易从高河供销社买到一斤红砂糖,每次用一点儿,加到米糊里,才让幼小的海子存活了下来。其生活之艰苦,可见一斑。在海子的诗中,我们总能找到贫穷的印记,甚至可以说,他对儿时的生活一直都心有余悸。那些苦难的时光,沉重地附着在他的诗行里,像是巨石一般。而越是有过这样的艰难岁月,越是想要报答父母的恩泽,当他遇到诗歌,并且一发不可收地沉醉在那片绚烂天堂的时候,心底的苦楚便越深。我们可以想象,当查振全夫妇发现海子无比灵慧时,心里曾闪过怎样的期许。就像寒冬里突然看到火光,谁能不激动呢?在那个贫瘠的小村里,谁不盼望着生一个聪慧的孩子,来改变全家人的命运呢?如果他不曾遇到诗歌,如果他的心性不是那样纯粹,他定能带给他的父母以及整个家庭更多的温热。可是一切都改变了,只是在一个转弯处偶然眺望,他就看见了诗歌的楼阁,于是悄然进入,从此不再是父母期望中的海子。他是一束火光,曾经照亮家人的前方,可当他走入诗的世界,就燃烧到了更大的疆界,又或者是极小的角落。恐怕即使是他的父母,也无权考量他当时选择诗歌的对错。生命的信仰在那里,别人纵然万千不愿,也无力干涉。如今,查湾村的春天依旧云天淡淡、炊烟袅袅,虽然这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我们仍旧执拗地相信,这里依旧是海子梦里的那个样子。这是他心灵的属地,存放着他的纯真记忆。那时候,他是个天真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不知人间有多少风霜雨雪,更不知道,当他从这里走出,人间便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小村时光越长大越孤单。人都渴望成长,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可是长大也就意味着失去纯真,失去曾有的自由。无论是谁,在面对人世的纷扰与喧嚣的时候,总会回忆起童年,回忆起那些青草和池塘、蜻蜓和月光。可是回忆只是一扇窗,推开能看到阳光或者晚霞,关上便又是孤独的魂灵,被锁在尘世坚硬的逻辑里。如果可以,我们多希望海子从未长大,而只是在查湾村柔软的时光里尽情地奔跑、玩闹,不需要面对人世的挣扎与苦涩。可是他若永不长大,你我又怎能遇见他那些轻灵如雨滴的诗句,又怎能为他短暂而华美的生命深沉叹息呢?尽管当时的家庭状况十分艰难,但我相信,海子的童年还是快乐的。和许多小村里出生的孩子一样,他可以听着母亲的歌谣,枕着月光入眠。夏天在院子里数星星,听池塘里的蛙声;冬天里看雪花漫天,堆几个雪人,在旁边静静地沉思。他是个精灵般的生命,无论是孩提时候还是长大以后,都透着一股灵气。所以,那时候的海子,定会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比如天边沉睡的月亮、水中倒映的云霞、山间飘荡的清风,都会激起他探索的乐趣,只是当时,他尚没有诗意的语言来记录那些惊喜与激动。作为家里的长子,海子受到了祖母、父母的宠爱,只是因为缺少奶水,使得他从小就身体瘦弱,一直到后来也还是那个瘦小的模样。可是就在那个瘦小的身体里面,却藏着无尽的力量、无限的美好。所以他能在纷乱的人世独自绽放,义无反顾。生命的意义从来都是如此,不管你来自哪个角落,也不管你是激越的还是低沉的,只需偶然绽放,哪怕只是一寸光华,生命便不再苍白。而海子,绽放得那样炽烈,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土地是海子深思过无数遍的意象。这里生长着麦子,也生长着全家的希望。可那个时候,这个六口之家还是无法从土地上得到足够的粮食,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所以海子和当时许多孩子一样,有过饥饿的经历,只是他比别人更加敏感,所以对饥饿与贫穷有着更强烈的感受,这也激发着他努力读书,以改变命运。我想诗人都是敏感的,否则在面对月光时怎会深沉思索,在面对落花时怎会唏嘘不已。一个敏感的人,快乐的时候比常人更快乐,悲伤的时候也比常人更悲伤,所以诗人的情绪才会那样激荡,然后在这样激荡的情绪中寻觅到诗意。对于诗人,一缕微风或许能掀起千层浪,一滴秋雨或许能牵出万种伤。所以,诗人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不幸的。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许许多多告别被你照耀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让遥远的江上船夫去说有一盏灯是河流幽幽的眼睛闪亮着这盏灯今天睡在我的屋子里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童年的海子,已经学会了为父母分忧,这个幼小的生命,在体会过饥饿以后,明白一切都要靠双手去争取。家里养了些猪、羊,放学以后他就去很远的山上割草,当然,他也会承担起照顾三个弟弟的责任。想必在很小的时候,海子就知道了感恩。或许,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最好的感恩方法就是考学,走出村庄,走到城市,然后像千百年前人们说的那样,衣锦还乡。海子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可惜他穿的那件华丽衣服叫作诗歌。而我们知道,穿上那件衣服也就等于穿上了悲伤和孤寂。如果只是简单地看,海子的童年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他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打水仗,一起割草,一起滑冰。他最擅长的是打水漂,当丢出去的石子在水面跳跃很多次,飞出很远,他会无比自豪,只是不知道,当石子终于落入水中,他是否会为此沉思甚至难过呢?就像静静坐在山间看着夕阳,当夕阳终于隐去身影,他是否会为此落寞呢?不管那时候的海子对此有多大的感触,当有一天他受到诗的感召,去往那个神秘而绮丽的世界之后,他定是无数次为残缺的月亮、归去的斜阳、风中的落花、东逝的流水,莫名地感伤。但在某些方面,海子却与其他孩子很不一样。据说,海子很喜欢钓鱼,在水边一坐就是大半天,甚至忘了吃午饭。多年以后,我们已经无从知晓,那个如精灵般的孩子,在水边独坐那么久,到底在思索什么。一个孩子不会故作深沉,我想那些水花或者云彩,甚至是河里的水草,定然让他无比喜悦。钓胜于鱼,孩子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但那时候,海子心里想的,恐怕大人也不知道。而后来,在他痴情于诗之时,他心中那些奇幻的念头、纷飞的意象、瑰丽的风景,就更无人能靠近了。海子的父母说,海子小时候很爱干净,从来不沾泥巴,即使是从稻田回来,也带着与粗糙的乡村生活格格不入的特质。其实这很容易理解,诗人都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若非如此,他们笔下的诗行,恐怕也没那么迷人。可叹的是,后来的海子将完美主义演绎得太过绝对,他只愿生活在自己的梦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于是便决然地告别了尘世的一切。尽管这样的选择少有人理解,但是对一个诗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对诗歌最神圣的爱。当然,海子与其他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他无比聪慧,很容易接受文字知识。他三岁的时候,母亲给他读《安徽文学》里的文章,海子听得十分认真,第二天,母亲指着封面,让海子辨认,海子说出了“安”字。五岁的时候,大队开会举行了一次背诵《毛主席语录》的比赛,父亲抱着海子登上了讲台,他一口气背诵了四十八条语录。这样的表现当然会让许多人惊叹,而结果便是,海子被人们称作天才。庆幸的是,他的天赋没被时间磨灭,当天才与诗歌相遇,我们便不得不相信,海子是云端的一滴水,落到人间,却只在草叶上晶莹闪烁,不属于污浊的土地。只不过,我还是想到了那句话:慧极必伤。上天是公平的,关上你的门,就会为你开一扇窗;可是赐给你霞光,却也为你准备好了暗夜。人生于世,无论得到多少,总是要懂得感恩,方能安心。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可是懂得感恩的海子,却终于没有做到“随缘”二字,所以才会落得那样悲伤和荒凉。执着于诗歌,执着于完美,这就是海子。谁又忍心或者有资格责怪他呢?“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想必海子小时候听过这首歌,想必他也曾在月光下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听着青草池塘里连续不断的蛙声,或许还有几片云,几缕槐花香。在与天幕上星辰对话时,想象着长大后的样子,然后慢慢地进入梦乡。天真无邪的海子,在徐徐的晚风中做着美丽的梦,梦见羊群,梦见马匹,梦见湖水,或许也会梦见未来。少年滋味星月少年时。在人海跋涉,我们总会怀念过去,尤其是童年那些踩着水花在雨里奔跑,或者闻着稻香在云天下歌唱的时光。无疑,那是人间最柔软的时光。无论对于谁,童年都是我们心中从不忘怀的一缕烟霞。那里,停泊着月光下的笛声、小河里的蛙声;屋顶上的炊烟、夜空上的繁星。似乎只需一阵风,就能带我们回到从前,回到那些母亲为我们轻声唱歌的岁月。可是转头一想,世事变迁,一切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如果说童年也是一处驿站,那如今,我们多想就在那里停驻,永不上路。可是谁又能让流年静止,让我们触不到物是人非的悲凉呢?其实我们都知道,生命便是一个不断失去又不断得到的过程。我们想要得到月光,就难免要失去夕阳;想要得到溪水,就难免要失去大海。最让人无奈的是,无论我们曾经走过怎样的路,泅过怎样的海,无论我们遇到过怎样的风景、怎样的色彩,终究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能做的只是学会放下,放下蓝天,去感受乌云风暴的力量;放下春花,去感受绿树浓荫的夏日,水晶帘被风吹起时,满架蔷薇的香气。我们总会明白,世间的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过去了就只剩一段段回忆,若能偶尔忆起,就算不负流去的时光。海子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拥有常人少有的聪颖,甚至被很多人视为天才。这当然是上天赐予他的最好礼物,可以让他轻易走入诗歌的世界,并且永远住在那里。我一直觉得,写诗是一件极美好的事,不是谁都有资格染上诗,染上月光的清凉、湖水的安详。毫无疑问,海子是为诗而生的,与其说是他遇到了诗,不如说是诗遇到了他。无论如何,当草原、麦地、琴声、野花这些意象飞入他的脑海,他就变成了诗歌世界里的精灵。不幸的是,他也因此断送了尘世的幸福。或许,一个真正的诗人,从来都不需要尘世的幸福,他们只需要自由,只需要一亩心田,在里面种花种草、种月光云霞,而他们拥有的,通常是草树斜阳里的独自沉默、断岸垂杨边的黯然销魂。精灵般的海子,儿时便受到村里人们的注目,只因他幼小的生命拥有的那份无人可比的聪颖。而同龄的伙伴们更对他无比羡慕,尽管他身体瘦小,却像是那里的孩子王,经常为其他孩子讲一些简单的《三国演义》《西游记》里面的故事。这一点源于海子母亲从未放下对文化的渴望,她渴望做一名教师,在海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认字,给他讲故事。于是灵慧的海子便可以自豪地坐在伙伴们中间,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焦点。那是一些淡如清风、轻如细雨的时光,海子就在这样自由自在的时光里,走入了学校。生命的开始,大抵都是这般模样。而经过岁月的变化,看过一次次花谢花开,我们才会从那个绮丽而纯真的世界走出,走向真实的人间,走向拥挤的人潮,体味烟火人间的气息。只有经过了痛苦与挣扎、彷徨与寂寞,我们才会明白,原来童年那样美好,可是铺在童年的那些彩虹,却再也触摸不到。秋天红色的膝盖跪在地上小花死在回家的路上泪水打湿鸽子的后脑勺一位少年去摘苹果树上的灯植物没有眼睛挂着冬天的身份牌一条干涸的河是动物的最后情感一位少年人去摘苹果树上的灯我的眼睛黑玻璃,白玻璃证明不了什么秋天一定在努力地忘记着嘴唇吹灭很少的云朵一位少年去摘苹果树上的灯不得不佩服海子父母的远见。尽管家里日子极其艰难,他们却不忍让聪慧的海子留在土地上,他们认定海子能够出人头地,走向广阔的世界。可是我们知道,中国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了高考,到1977年才重新恢复。在海子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还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所以看上去,这个贫穷的家庭供海子上学似乎是自讨苦吃,可是海子的父母却毫不犹豫地坚持让海子上学,从未放弃。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重视文化,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把海子当作天才,他们也不例外,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子总会在未来的某天迎风飞扬,所以情愿遭受生活的苦累,也要为海子插上双翼。1969年9月,海子五岁。这个晨星般的孩子,走入了课堂。无人知道,当这个瘦弱的孩子有一天走出课堂时,生命会绽放出那样的光彩。人们只记得,在学校里的海子十分聪明,似乎不需要多努力就能明白老师所教的一切知识。我们知道,这个有过饥饿经历的孩子,一旦走入课堂,就像是在暗夜里看到了烛火,势必义无反顾地前行。海子是一个执着的人,从小便养成了这样的性格,虽然这让他在求学的路上乘风破浪,可是我们却必须看到,正因为太过执着,以至于当他以诗为信仰的时候,不愿与尘世的平淡幸福握手言和。不管怎样,我们庆幸海子的父母将他送入了课堂,让他有机会在未来某一天立于斜阳下、秋天里,以诗之名,独自叹息。那时候很多孩子没机会上学,纵然上学也只在几年以后便匆匆结束。海子是幸运的,命运垂青于他,而父母更是为他点起了灯火,让他可以看到远方的芳草斜阳。少年的海子,当他踏入学校时,相信就有很多人开始想象他的未来。尽管那时候高考还没有恢复,但是人们对这个灵慧的孩子却充满了期望。尽管有一些人无法理解,毕竟供海子上学会让查振全一家的生活状况雪上加霜,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海子像是整个村庄的一束灯光。在人们看到海子学习成绩极其优秀的时候,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尽管年岁很小,海子却知道父母的辛苦,更知道自己是他们的希望。那时候的他只有一门心思,便是努力学习,一步步走向自己命运的疆场。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海子有时候中午回家吃饭,父母还在劳动,他就自己弄一点冷饭,或者干脆饿着肚子;傍晚放学后,经常放下书包就去小队里赚工分,以贴补家用。这样懂事的海子,父母怎能不坚持让他上学呢?五年以后,1974年,海子离开家乡去高河中学读初中。这一年海子十岁,而他必须开始独立面对生活了。或许从离开家乡去往高河的那天开始,海子就开始了征程,那条路注定只有他独自前行。尽管他永远都知道,身后有两双温暖的眼睛,给他无尽的力量,但他必须一个人面对风雨,面对人世的种种变化。海子寄宿在学校,一星期回家一次。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和父亲带着行李离开家门,走向高河中学的时候,母亲在门前默默注视着他们背影的场景。就像是送儿子上战场的母亲,那份牵挂无比深沉,却也只是默默无语。以后的数年里,母亲每次都是这样默默地看儿子走向远方,然后偷偷地掉泪。尽管高河中学离查湾村并不远,走一趟也就一小时,可对于这个深爱着儿子的母亲来说,那段路却像是千里万里。而每周海子回家的那天,想必是这位母亲最喜悦的时候,只要不太忙,她就会在门前久久地等待着,看海子走入她的视野。母亲老了,垂下白发母亲你去休息吧山坡上伏着安静的儿子就像山腰安静的水流着天空我歌唱云朵雨水的姐妹美丽的求婚我知道自己颂扬情侣的诗歌没有了用场我歌唱云朵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每次回校,海子都要带米、带菜,自己到食堂里蒸饭、蒸菜。将米放到铝饭盒里,用一只搪瓷杯蒸黄豆、干菜。吃饭时间到了,他就和同学们一起匆匆走出教室,在大蒸笼里找到自己的东西,回到寝室吃饭,然后又将铝饭盒洗干净,放上米,再淘洗一下,放到蒸笼里。有时候带来的菜吃完了,就只好光吃干饭。带得最多的是腌萝卜,整个中学阶段吃得最多,胃都吃坏了,以至于海子上大学的时候都怕提到这三个字。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无论回家还是回校,海子很少与其他同学一起走,总是独来独往。在这个倔强的生命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他喜欢那种孑然一身,在茫茫天地间,似乎只有自己倾听天籁、静看云月的感觉。这是诗人必须拥有的情怀。我们甚至可以说,诗人若没有那样的孤独感,便是不纯粹的。海子是天生的诗人,所以在他只是个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孤独地行路了。路一直都在那里,可别人走的是别人的,他走的是他自己的,同样的路,却走出了不同的领悟,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很显然,他那颗敏感的心是最亮的灯盏,照得出别人看不见的风景。天才逐梦“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我想,这就是海子的童年,湛蓝色的快乐里藏着些梦幻与好奇。这个聪颖的少年,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如天空的蓝、草叶的绿、云朵的白、晚霞的红,他会托着腮独自坐着,思索很久,在漫长的思索中进入无人知晓的世界,那里或许是一个田园,长满花草树木;或许是一个城堡,锁着孤单和秘密。或许当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嬉戏时,人们看不到他的与众不同,但当他对着这个世界的星月花草茫然思索时,他便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海子,满脑子的绮丽色彩。正因他有着这样华美的精神世界,当他后来必须独自面对这个晦暗世界的纷扰时,才会不知所措。初中时的海子,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之外,还开始读小说。镇里的同学有小说,他就借来读,他读书很快,看完了就马上归还,然后再找其他的书读。我们不知道,小说曾经带他走入怎样的世界,让他看到怎样的风景,我们只知道,那时候的海子,对知识、对书充满渴望。想象力丰富的他,肯定会随着那些小说情节走出很远,或许,他也曾幻想过仗剑天涯,只与白马为伴、星月为邻,或者如鲁滨逊一样,漂流到无人的小岛,面对难以计算的时间。而一旦从幻想中走出,他又是学校里最刻苦的孩子,他的学习从来不需要父母催促,因为他知道,知识对于他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平凡生命意味着什么。显然,那是可以带他走向远方的一条船。同样的池塘榕树,同样的操场秋千,海子也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在这些地方奔跑,而当他静坐下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别样的色彩,听到了别样的声响。那些蜻蜓与蝴蝶、知了与蜜蜂,总能带他进入童话般的世界,而他,总愿意为这些微小的生命,建一些房子,抵御风雨欺凌。就像后来,他愿意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个温暖的名字一样,他深爱人间的每棵树木、每片花草,尘世所见的一切,他都用心珍藏。可惜偌大的烟火人间,却无力珍藏这个谜一样的诗人。三年的初中生活结束以后,以海子优异的成绩,本可以进入安庆一中,但是为了方便,他又在高河中学读了高中。这已经是1977年的秋天了,十三岁的海子有了更大的梦想。如果说以前他只是努力学习,却不知道是否能借此走向生命的远方,那么这一年,他看到了前方的光亮。这一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想必海子无比激动,他不再只是茫然地学习,而是终于确定,只要用心学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海子的父母也十分欣喜,他们为坚持供海子上学而窃喜,而窃喜之余,他们更坚信,海子能够考上大学,为他们贫穷的家庭带来一片曙光。每一个经历过高中生活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幽暗的灯光下,总有很多人在拼命与时间赛跑。海子也不例外,他必须拼尽力气,去属于自己的地方,看更远的云天,赏更美的晚霞。本是星月下欢笑的少年,此时却必须扬帆远航。他将在那些飞逝的光阴里日渐憔悴,而当他走出那段光阴,年华就将绽放在另一重天地里。海子身上有一种性格很让人欣喜,那就是乐于助人。尽管他常常独自坐在某个角落,静静地思索,但至少在中学的时候,他并不像一个孤僻的人,事实上,其他同学也不对他敬而远之,相反,很多同学都愿意向他请教问题,而他也很少拒绝。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这一点即使是他在尘世感到无限孤寂的时候也未曾改变过。想必在后来的那些荒凉岁月里,他的朋友也很希望能帮他走出迷惘,可他是个纯粹的诗人,无人能够真正走入他的世界,为他扫去阴霾,点亮烛火。或许,这就是诗人的宿命。那时候,海子睡在同学琚晨光的下铺,他家离学校比琚晨光家近,所以回家的次数比后者多得多,回家的目的无非是洗澡换衣、扛米洗菜。由于琚晨光不能经常回家,带来的咸菜常常长出许多白毛,饭票也时常告急,他就经常向海子求助。海子不仅将自己的咸菜分给琚晨光吃,还总是把饭票借给他。有一次,下晚自习以后,宿舍其他同学都睡觉了,琚晨光却十分饥饿,海子发现以后,迅速舀了几勺腌萝卜,冲上半缸开水,悄悄递给琚晨光。而在学习上,琚晨光也得到了海子的大力帮助,海子总在晚上给他补数学课,甚至到了高考前最紧张的两个月,海子依然不厌其烦地解答了琚晨光的许多数学问题。在海子的帮助下,琚晨光数学成绩进步很快,分数有了很大提高,得到了学校两块钱的奖励,他花了两角钱请海子吃了一小碗米粉肉,可没过两天却收到了海子送来的五张大白纸。一颗纯净的心,从未改变的天真,这就是海子。天性单纯的人,不管是来自哪里,去往何处,不管是经过怎样的雾霭或流岚,总会保留着最初的纯净,如秋日的湖水一般。海子喜欢帮助其他同学,对于他,这只是自然而然的事,他甚至很少考虑得失。而那时候的他,深知自己所背负的重量。生命来到世间,早已注定要承载何种生命色彩。海子的生命注定是一抹忧郁的蓝,而他却把孤寂和悲伤留给自己,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又往往化身暖阳,不时地散发温热。当时的高中是两年制,高二就要高考。在高二分文理班的时候,海子本来被分到理科班,为了协调学校的文理科考生实力,又被调到文科班,而此时文科班已经开课两个月。为了调班的事情,海子的父亲查振全还曾经对海子大发雷霆,以为他学习不好才被调班,后来在老师的解释下才平息了此事。显然,海子被调到文科班,是要担当文科班的领军角色的。而那时候,十四岁的海子个头小又极其瘦弱,开始的时候包括他的班主任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个瘦小的少年能够承担那个重任。可是不久之后,海子用成绩做了绝好的回答。他毫不费力地考了两个文科班的第一名。于是海子再次成为同学眼中的神童。其实海子的一生,便是天才的一生。童年是受人瞩目的天才,而成为诗人之后仍是天才,他可以随手捡起几个意象,糅合成诗句,人们便止不住惊叹。只是这样的天才,结局怕也是早已注定。从受尽追捧,到尝尽孤独,从被所有人仰望到一个人独自面对人世洪流,海子只是完成了从学生到诗人的转变,似乎只是自然而然地跨了一步,却又好似飞越了俗世逻辑。而这样的飞越,让这个天才的生命,从此与云月为伴,与烟火的人间渐行渐远。仲夏未央都说有梦的人是幸福的,只因有梦就有远方。梦如帆,只需一舟,便能带我们自由漂流,过万里江海。红尘中的生命,总要有梦牵引着,才能过山过水,过渺渺云烟,去往某个地方,看柳绿花红。人若无梦,就如失去翅膀的飞鸟,只能陷于几寸微光下的囚笼,看不见远方哪怕一缕烟霞。有时候觉得,流浪也是一种幸福。那是一条不断遇见的路,遇见渔舟晚霞,遇见梅花映雪,也遇见春暖花开。甚至不需要结局,不需要在某些灯火阑珊处看到迷人风景,只需要一路前行,看山水相逢,日月变换。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流浪,我们放逐自己在寂寞的人间,遇见所要遇见的人,看见所要看见的景,我们把这样的遇见叫作缘分。遗憾的是,多年以后,我们茫然回头才发现,我们仍在原地打转,我们以为的远方,其实不过是一池碧波里的几处虹霓。我想,高中那两年的海子是无比幸福的。此时他已经知道,只须在那命运的疆场上奋力一搏,就能到达属于他的彼岸,看见那里的明灭灯火。像很多高中时的学子一样,他喜欢上了幽暗的灯光,喜欢上了在灯下默然思索,如夜行之人,借着星光,匆忙地赶路。成绩优秀的海子,想必早已为自己定下了目标,那便是指引他前行的梦。这样的梦,将带他离开熟悉的村落,越过山水,看见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他不需要向谁说明自己的梦种在何种土地、何种烟波里,就像他不需要向谁解释他生命的抉择一样。他只是在默默地想象着远方那片灿烂的光景,可他没有想到,后来的他会走入另一片天地,那里开满鲜花,有月光旖旎、渔歌声声,却再也难以抽身而出。对于海子来说,那段奋斗的时光是美好的,他无须面对人世的激流,只须向着心中那个方向,默默前行。很快他就将走到那个如火的7月。而临近高考的那段时间,却有种不堪回首的感觉。不是他在这时候学习退步了,或者梦想变色了,而是学校的伙食令人咂舌。那时候,学校决定,凡是毕业班的学生,每月只要交一块钱的饭钱,就可以吃到学校每天供应的三餐蔬菜。这听起来让人惊喜,可是后来才发现,由于学校旁边的农家盛产洋葱,所以那段时间学校食堂几乎每天都供应洋葱,这样持续了好几个月。这样单调的饮食,让很多同学身体出现了问题,海子也不例外,他甚至出现了浮肿。幸好临近高考的时候,食堂改变了供菜花样,由洋葱改为黄瓜,海子的身体才慢慢恢复。即使是这样,高考体检的时候,他的体重也只有四十一公斤,而按照高考规定,若体重低于四十公斤,就会因体重不合格被刷下来。当这一切过去,海子就真的走上了命运的战场。那是个寻常的7月,可是对于海子来说,却是扬帆出海的起点。他将在那些流火的日子里,为自己的青春季节里的生命,添上浓墨重彩。梦在远方,而此时,梦就在他手中的笔下。尽管高考的那三天闹腹泻,海子还是克服了身体的不适,为自己年轻的生命交出了答卷。最后海子考了安庆地区文科第一名,总分接近三百七十分,而当年安徽高考录取分数是二百七十分。数学成绩尤其突出,一百分的满分,他考了九十六分。开花的年岁,海子为那个本来灰色的7月,涂上了别样的色彩。那样的色彩属于梦,属于大海。高考的最后一天,走出考场的海子,似乎已经看到了闪烁的霓虹灯,也看到了城市的繁华。无论对于谁,结束了高考,就像结束了一次远途,路上的所有荆棘与坎坷、雷电和风雨,此时都可以丢在身后。只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才知道,那短短的几日,有多么漫长。而高考的结局,虽不能说是成王败寇,至少也是有喜有忧。须知,那几日的鏖战,或许就决定了生命不同的方向。而海子的方向,也是他父母希望的方向。得到高考消息那天,为了给家里挣工分,海子还在队里做工。虽然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但他还是欢喜万分地一口气跑到了高河中学。在这个他曾在灯光下寻梦的地方,此时大家都在传他的名字:查海生。这个瘦小的少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而北京,即使是在多年以后,仍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海子曾无数次在梦里见到那座城市,此时他终于确定,不久之后,他将走在那里的街巷里,看京华的烟云和风韵。即使一切早已注定,当我们见到梦里的云霞时,还是止不住欢喜。或许,考上大学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走过了一个驿站,或者走入了一处风景,可是对于海子来说,这仿佛是为瘦弱的生命加冕。如果说此前他必须带着泥土在土地上徘徊,那么此后他将披着霞光,在遥远的地方,自由穿行。这何止是经过或者遇到,几乎就是一场生命的洗礼,从此之后,面对风云变幻,就是另一种姿态,另一种况味。而城市里的人并不知道,那些离开乡村走入城市的人,心里带着怎样的期许,怎样的渴望。海子父母的喜悦自是不言而喻,而查湾村也像是炸开了锅。当人们得知海子考上北京大学的时候,村子里出现了仿佛千百年前有人考上举人的情景。人们虽然一直视海子为天才,但是直到那天,他们才确定,海子真的能够远离那个贫瘠的村落,去往他们只能想象的北京。海子父母请来了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庆祝海子考上大学。而此时的海子,带着无限的欣喜,开始憧憬北大的生活。他已经看到了未名湖,看到了自己捧着书静坐在湖畔的情景。那年的暑假,海子在查湾村的操场上看了一场露天电影《铁道游击队》。如果说以前看到电影里的火车,他只能默然遐想,那么此时他必然是止不住的激动。不需要多久,他就将见到这现代文明的产物。这个小村里的人们,都不知道坐火车是何种感觉,海子是这里第一个坐火车的人。火车将会送他到梦里的远方,那里有璀璨的灯火、宽阔的街道、拥挤的人潮。当然,还有他意想不到的未来。生命是迷惘的风景。离开乡村去往城市,是海子的梦。这个梦无比绚丽,却又分明含着些苦楚。数年以后,海子才发现,灯火辉煌的城市,并不是人间的天堂,那里迷乱的繁华下,隐藏的是无限的欲望和虚伪,而他却那样纯真。或许,这个纯净如水的生命,本来就不属于城市,他应当在田野间奔跑,花香满袖。可是那时候,他选择了城市。有过在城市里的寂寞与挣扎,才会留恋村庄的炊烟和落日、稻香与野花。可那时候,海子并不知晓,他将坐上火车赶到北方的大地,开始新的筑梦之旅。只是不知为何,他对于冰冷的铁轨,竟然一往情深。第二卷诗酒年华未名湖邂逅繁华铁马秋风塞北。想到北方,总能想到这样的景象,无论是大漠孤烟还是长河落日,无论是孤雁胡天还是羌笛琵琶,总让人想起荒凉。想起荒凉,也就忍不住想起了海子。有时候甚至会想,这个孤独的诗人,本来就属于北方。若换个时空,或许他会是孤城落日余晖里暗自喟叹的行人,面对满目的秋光,任风霜扫在身上,用尽力气,唱一曲《阳关》。或许他会化身沙砾,从此将生命消隐在壮阔的北方大地。可是那个秋天,海子还不属于荒凉,也不属于迷惘。他即将走上新的生命征程。那时候,北方对于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如一片彩霞,在远方默默招手,呼唤着他前去。可是你我都知道,当他触到北方的大地,也就触到了生命最深处的凉意。有时候忍不住想,如果海子不去北京上大学,不去踏足诗歌的神秘土壤,他是否就不会走上那条没有归期的路。可是转念又想,若真如此,我们又怎么在多年以后,仍对那个悲伤的名字念念不忘。他注定要踏上北方的土地,领略北方的气韵,然后在孤寂中结束生命的旅程。多年以后,海子还记得那年离家时的情景。母亲和三个弟弟在村口久久地凝望着他和父亲的背影。只是这次,海子将要去的远方比这位母亲想象中的还要远。而同时,她的心中也对海子有了更高的期望。她知道,几年以后,自己的儿子将成为一个“吃公家饭”的人。想到这些,这位朴实的母亲心里充满了暖意,可是当海子的身影终于在她视线中消失时,她的泪水止不住落了下来。这是一个红霞满天的清晨。海子已经上路,命运的前方,远远地亮着灯火,他将离开熟悉的村庄,离开那里的山水树木,去往城市,找寻他想要的东西。村庄的河流静静地流淌着,流过这样的清晨,眺望着远去的游子。此时的海子虽然留恋这里的一切,却终究只能远去,带着无限的憧憬。而他的行囊里,分明装满了父母的期许。和许多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大学生一样,海子的身上系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或许我们可以说,天才的海子通过努力,走出了农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命运的刻意安排!我们可以不相信命运,但是世间所有的事情,聚散离合,爱恨情仇,冥冥中自有天意。就像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谁都无力改变。我们终究会明白,行走于尘世,无论面对怎样的相逢、怎样的离别,我们能做的竟然只是随缘。所以,我们相信,海子注定要作为全家寄予希望的烛火,走到陌生的城市。那里,车流滚滚,霓虹闪烁。尽管他无限憧憬自己的未来,但是有几人能够真正走入曾经幻想过的未来呢?我们希望遇见的云霓,或许终生都不得见,却总能遇到霜雪。路就在前方,迷茫地延伸着,只有走上去才能看到,前方到底是山重水复,还是柳暗花明。在合肥火车站,父亲将海子送上了火车,然后默默地回到站台,看着海子遥遥地招手。这个笃厚而坚强的父亲,即使面对人世的风雨欺凌也不曾落泪,而此时却忍不住流泪了。他的感伤不言而喻,但是无人看出,他的泪水中隐藏的那种骄傲,而这样的骄傲从他得知海子考上大学那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他有理由骄傲,在那个寂静的小山村,海子是第一个大学生,而他考上的竟然是北京大学。村里的人还在想象北京的模样,海子却将以大学生的身份,领略遥远的北京的风情。这样的骄傲,足以成为这位父亲深沉的信念,支撑他战胜所有的苦累。终于,海子再也看不见父亲的身影。从这一刻开始,他便独自踏上了那条长路。火车窗外是一个茫茫的世界,路过麦地、城市、平原、田野。很快,南方就成了远方,属于北方的秋意,一点点映入他的眼帘。那是一段遥远的路程,他像一粒尘埃,被火车带到了北方的大地。他曾在梦里无数次遇见北方,可是火车窗外的景象还是让他止不住惊叹。无与伦比的壮阔苍凉,难以言说的天高云淡,或许这就是海子对于北方的初次印象。两天以后,海子出现在北京站。这一刻,那座古老的城市,赫然出现在海子面前,或者说,那个从未见过的花花世界,蓦然间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展开在海子的面前。他有些不知所措。虽然结束了漫长的旅程,终于到达了梦想中的城市,心里忍不住喜悦,但是属于城市的漠然,还是让这个天真的少年有几分惶然。日落时分的部落晚霞映着血红的皇后夜晚的血,梦中的火照亮了破碎的城市北京啊,你城门四面打开,内部空空在太平洋的中央你眼看就要海水灭顶海水照亮这破碎的城,北京你这日落时分的部落凄凉而尖锐皇后带走了所有的蜜蜂这样的日子谁能忍受日落时分的部落,血污涂满全身在草原尽头,染红了遥远的秋天她传下这些灾难,传下这些子孙躲避灾难,或迎着灾难走去从静默的乡村到喧闹的城市,心灵经历的变迁显然不是几千里路途可以承载的。须知,他不是到城市简单地游历,然后匆匆离去,而是作为寻梦的人,走入城市深处,在这里找寻属于自己的天空。所以,当他终于触及北京的气息,他便忍不住想,这座陌生的城市,是否能给他一缕温暖,是否能送他一片云彩。毕竟,于那车水马龙的城市,他几乎一无所有。其实,只陌生两个字,就足以让一个从小山村猛然走入城市的人迷茫许久了。繁华如梦。此时的海子就踏入这样的梦里。无论是林立的高楼,还是宽阔的马路;无论是缥缈的云天,还是汹涌的人潮,都让他如临梦幻。至少在那一刻,他爱上了北京,爱上了这里的繁华。就像久在小池塘的鱼突然间游入大海,便以为那里可以任意遨游。此时的海子绝对看不到城市的真实面目,他能看到的只有京华的云烟。那是一种诱惑了无数人的东西,只有走入城市内部,才能触摸到那里的灰暗和死寂。所有的喧嚣都是以寂静为底色的,就像觥筹交错的盛宴,结束之后总是落寞的。当海子在火车站找到接站的同学以后,他终于第一次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同学们的热情更让他喜欢上了陌生的北京。在同学的帮助下,不久之后,他就完成了注册事宜,在宿舍安顿了下来。此时算是尘埃落定了,而他在城市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城市有城市的法则和逻辑,就像人间有人间的法则和逻辑,而他只是个单纯的生命,只愿向着心中那盏灯前行,可是漫游在尘世的人,谁也无法预料阴晴风雨,更不知,是否会在某一刻触碰到横平竖直的规则。若真触到,能做到随遇而安,倒也无妨;可你若是太过执拗,那么,作为微小的生命,定会被尘世的风刀霜剑切割得遍体鳞伤。此时的海子还无须为这些事担忧,他只须坐在宽敞的教室或者图书馆里,充实自己的生命。到校后,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同学都很有素质,对我这个来自乡下的同学一点也不嫌弃,在生活上、学习上处处帮助照顾我,我和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都快成为一家人了。请爸爸妈妈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努力,为你们争气!”这是海子的真实心境。初入城市,他心里难免有几分自卑,毕竟来自偏远的山村,语言和生活习惯都要慢慢适应,而以前让他笑傲于人群的成绩,此时在北京大学的骄子们面前不再突出,这些都让十五岁的海子战战兢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海子在暗下决心。这个瘦小的少年,从不缺少力量,他的内心总是燃烧着火焰,而这样的火焰,将自卑烧成了自强。从南方到北方,海子走上了新的旅程。而这一次,他将遇到更美的风景,或许,只因那风景太美,他才不舍得走出。无人知道,那个叫作诗的东西如何慢慢地将他带出了人海。或许,对于一个心底有大美的人来说,尘世所有的美景都比不上笔下一行清浅的小诗。此时,海子尚未被诗歌浸染,他只是在未名湖畔安静地勾勒快乐年华。北方的风散漫在他的身边,带着些悲凉。海子心中有几片涟漪微微颤动,无人知道。寻寻觅觅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觅的过程,寻觅风景也寻觅心情,寻觅自在也寻觅安详。为了寻觅,我们不得不从熟悉的地方出发,默然前行,走过浮云流水,走过落木荒草,到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和事。而那样的遇见也只是匆匆一瞥,我们总要重新上路,再次走向烟云缥缈的天涯路。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寻觅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即使遇见彩虹也不愿停下来采撷一段装点自己梦里的青春年华。错过以后回头再想,才会发现来时的路上曾经有过无数的美好,只是当时太过匆忙,没有为那漫长的行旅留下彩色的回忆。很多人在经历过红尘岁月以后,会认为生命太过灰暗,其实每个人来时都一样,赤条条无牵挂,只是在不同的人生路上,为自己的生命涂上了不同的色彩,生命的意义也便因此不同。我在想,在海子成为诗人之前,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些对于他的生命又意味着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海子都在努力学习,为了考上心中的理想大学,挑灯苦读,废寝忘食;上大学以后为了给自己的未来加上光环,继续拼命读书。其实这个过程是很多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断重复的路。虽然很不情愿,但我们还是必须看到,那时候的海子似乎只是为了给如梦的人生加上一段并不独特的色彩,对于生命的自我实现和升华并没有清晰的概念。甚至,那些所谓的寻觅过程如今看来也只是为了圆父母心中的梦想,改变那个家庭的贫穷状态。尽管海子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无数人仰慕的天之骄子。可我在想,这些真的是他这个纯真生命需要的吗?显然,那时候为了改变生存状态而努力拼搏的海子虽然也让人为之动容,却不是你我爱着的那个海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连自己都看不见的风景,那或许只是一缕草色烟光,一丝细雨微云,只因它隐于心底,或许终生也不可见。海子的心中也有这样的风景,那便是诗意。只有当他心底的诗意落落大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才是真正的海子。而在此之前,他自己都不知道,在未来某一天,他会站在诗的天地里,感受西风古道斜阳的况味。如果一切都未曾改变,他只是个平凡的大学生,走一条寻常的路,纵然有过天才的美名,也会很快被滚滚红尘淹没,无人想起,那么世间也就少了一处绝美的风景。幸好,后来他闯入了那片奇幻的田园,我们才得以在时光的这头,聆听他风中雨下的心语。不过在1979年的秋天,海子还没有完成嬗变,他仍在红尘之旅中继续漫步,心中燃烧着梦的火焰,而这样的梦他已经筑造了多年。作为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十五岁的海子必须面对那些枯燥的课程。当然,无论多无味,他都不舍不弃,拼力钻研。他知道,唯有如此,才能对远方的父母有个交代。尽管法律系的课程很多,学习很忙,海子的身影还是不断出现在图书馆,他喜欢书,这是他从未改变的嗜好。此时北大图书馆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海子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海边,面对着数不清的贝壳。不过他很清楚自己想看什么样的书,从小说到诗歌,从散文到哲学,都是海子乐于翻阅的。其实这些似乎是随手采摘的种子,却在他后来的诗行里生根发芽,竞相绽放了。大一的下学期后半段时间,海子开始迷恋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的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都让他无比惊喜。那时候的他,就像突然走入一片神秘天地。也正是在那些深沉思想的指引下,海子开始真正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对这个少年来说,那是一片迷幻的森林,走过那里,就会让他重新审视生命的命题。而当他迷惘地走出,以往一直闪亮在前方的灯火便开始慢慢黯淡,而另一个方向渐渐亮起火光。海子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他在书店买了一本《呐喊》,在扉页上认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查海生。海子看书有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很少在书里署名,更不涂画。所以他看过的书如新书一般。一方面是因为他爱书,希望看过的书仍能保持最初的模样;另一方面,海子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这一特质。虽然我们知道,带有完美主义的人,大多数都不快乐,甚至总是悲凉的,但我们没理由责怪完美主义者的执着,就像我们没理由责怪众人皆醉他独醒的诗人一样。那年秋天,海子与同学一起登上了长城,他定能在那古旧而雄伟的建筑上听到历史深处的声响。这样的声响里有刀剑之声,也有哭喊之声;有战马之声,也有羌笛之声。无论是谁,在面对长城的时候,总会感慨,善感的海子也不例外。只不过那时候的海子毕竟还是快乐的。在很多人眼中,他还是个喜欢玩闹的孩子,似乎无忧无虑。可是我们都知道,只需一段西风,就能吹出他心底的忧伤。北京似乎只有秋天才能看到天高云淡。或许可以说,这里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春天如云影一般,倏然而过;冬夏又各有冷热;只有秋天,不匆忙也不强烈,温和地展开,如清淡的山水画。无论是天空的蓝,还是枫叶的红,都含着无尽的诗情画意。海子喜欢北京的秋天,喜欢香山那片醉人的红。在如水的碧天下漫步,在绚烂的枫林间穿行,都让他心旷神怡。可是后来,他眼中的秋天慢慢变了韵味,只因那时候他心中充满悲凉,而秋天本身就与悲凉有关。对于海子来说,冬天也别有情趣。看着轻柔的雪花漫天飞舞,他止不住地欣喜。有时候真的觉得海子这样的生命,就如一朵雪花,自在地飘飞,可是一旦落地便化成水,从此无处找寻。雪花虽快乐却来去匆忙,很多生命亦如此,不免让人感伤。冬天里,很多同学都戴上了军帽。海子喜欢在课间抢别人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冲着别人做鬼脸。同学们都喜欢这个精灵般的孩子,也喜欢被他抢帽子,他们开玩笑说,海子戴帽子的样子就像《闪闪的红星》里面的潘冬子,于是不知从何时起,海子被同学们叫作“东子”,而他也乐于如此。无论如何,那都是海子生命中难得的快乐时光。多希望,他永远那样快乐,可这样的希望注定要落空,天性敏感的海子,一旦触到悲伤,就会无限蔓延。这是他无法迈过的门槛。寒假的时候,海子回到家里。作为一个见识过大城市风情的大学生,村里的人们不断地问他关于城市、关于北京的各种问题。海子不厌其烦地回答,在人们羡慕而惊讶的目光中享受着那份自豪。当然,更自豪的是他的父母,他们的儿子虽然仍旧瘦小,却分明有了城市人的风采,怎么能不让他们激动。对于他们来说,海子就是明灯,无论多苦多累,只要海子能够在城市闯出一片天地,他们就觉得值得。可越是自豪,当海子的行船渐渐偏离当初的轨道时,他们就越心痛。故乡的星和羊群像一支支白色美丽的流水跑过小鹿跑过夜晚的目光紧紧追着在空旷的野地上,发现第一枝植物脚插进土地再也拔不出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为自己的日子在自己的脸上留下伤口因为没有别的一切为我们作证我和过去隔着黑色的土地我和未来隔着无声的空气我打算卖掉一切有人出价就行除了火种、取火的工具除了眼睛被你们打得出血的眼睛一只眼睛留给纷纷的花朵一只眼睛永不走出铁铸的城门黑井寒假结束了,海子再次回到了北京。他仍旧带着父母的嘱托与期望,仍旧是热血澎湃。有梦在心间,便能充满力量。只是他所渴望的彼岸,却终于未能到达,不久之后,他就看到了让他无比惊喜的风景。无论他的父母希望他如何绽放,都无法改变他注定的方向。他的生命,注定是那片忧伤的色彩。庆幸的是,他的年华虽然短暂,却如夏花般绚烂。生命如斯,更有何求!到底该如何装点自己的生命,这是个永远的谜题。生命本身就是个无法解开的谜,所有的追逐与争斗、得失与荣辱,都敌不过那句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生还是一切随缘来得坦然。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心无增减,可是至少,在滚滚红尘里穿行,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无论是遇见还是错过,都不必强求。或许,生命不是用来装点,而是用来度过的。于是我又想起了那段话: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孤单狂欢无疑,海子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他甚至可以游离于尘世,只如白云一般,飘荡在自己梦里的天空。他是极其善感也极其具有梦幻色彩的,似乎随手捡起一些意象,随意摆放,就能成为美丽的诗行。这是他的天赋。可以说,他是天生的诗人,只需被细雨微风触动心弦,诗意便会汩汩而出,如泉流一般。只不过,一个诗情太过饱满的人,会越来越疏远物质的世界。而当他们以梦为马,越过山水,俗世的人们便只能在远处莫名地打量他们的背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原来自己早已走入了荒凉。海子总给人这样的印象,像一个孤独的行者,满身的风沙,独自面对寥落的天涯。他甚至不是孤舟蓑笠或者采菊东篱的形象,只如一粒尘埃,在时光最安静的角落里,守护着自己的几叶青草、几片云彩。可是熟悉海子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无比快乐,像一只自由飞翔的鸟。事实上,他尽管是一个为诗而生也为诗而死的天才诗人,但他同时也是最平凡的生命,有着最平凡的渴望。这已经是1980年的春天,海子最喜欢的季节。北方的春天太短暂,给人的印象是,东风刚刚吹绿了柳条,还没来得及看百花暄妍,夏天就倏然而至了。此时的海子仍在北大的校园里静静地数点着自己奋斗的年华。由于英语底子差,前一个学期他没有拿到学校的奖学金,这让他有些失落,于是这个学期,他买了很多英语方面的参考书,开始恶补英语。他是这样一个人,一旦决定要做好某件事,便会为此不顾一切。这样的特质最终让他太执着于诗而远离了尘烟。天上的音乐不会是手指所动手指本是四肢安排的花豆我的身子是一份甜蜜的田亩我感到魅惑我就想在这条魅惑之河上渡过我自己我的身子上还有拔不出的春天的钉子我感到魅惑美丽女儿,一流到底水儿仍旧从高向低坐在三条白蛇编成的篮子里我有三次渡过这条河我感到流水滑过我的四肢一只美丽鱼婆做成我缄默的嘴唇我看见,风中飘过的女人在水中产下卵来一片霞光中露出来的长长的卵我感到魅惑满脸草绿的牛儿倒在我那牧场的门厅我感到魅惑有一种蜂箱正沿河送来蜂箱在睡梦中张开许多鼻孔有一只美丽的鸟面对树枝而坐我感到魅惑我感到魅惑小人儿,既然我们相爱我们为什么还在河畔拔柳哭泣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一个瘦小的身影,独自坐在未名湖畔,捧着一本书,默然地阅读,若有所思。想必喜爱读书的海子,常常走入这样的画面。而当他如此安静的时候,水中倒映的那些白云,定能让他为之心动,悄然滑向梦里。这或许只是瞬间,或许会持续很久,毕竟他是个敏感的生命,那样唯美的景致,会牵动他尚未清醒的诗意情怀。当他从想象中走出,却又是那个发奋苦读的海子,与很多大学生一样,不断憧憬着自己的未来。这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海子果然获得了奖学金。我们不知道这笔奖学金到底是多少,也不知道海子是如何分配的,但可以想象,当时的海子无比兴奋,他一定想把这个消息尽快告诉父母。带着这样的喜悦心情,海子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坐火车对他来说,已经无比熟悉,他习惯了在火车上看窗外的风景,也习惯了火车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和莫名地敲击生命骨节的感觉。只是这次,在漫长的旅途中,海子的脑海却总是出现半年前在火车上的情景。那次,和海子一起回家的,是几位同样来自安徽的女大学生。她们就坐在海子旁边,一路尽情地谈笑,青春与美丽就那样毫无掩饰地呈现在海子面前,让十五岁的海子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我想,那种青春时期的萌动谁都有过,而那时候的海子感觉似乎更强烈些,他甚至希望那样的时光永不逝去。女同学中间有个叫王晓能的,个子也和海子一样矮小,因此她和海子总被其他人拿来开玩笑,但是海子对此没有任何抵触,他默默地享受着那种青春的错觉。有这样的错觉,旅程就会显得极其短暂。可想而知,当火车到站以后,即将与那些女孩作别的海子,心里定会涌起几分落寞。这样的感觉,隐藏在内心深处,本来是无人可知,就像每个人深锁在心底的某些心事,尽管曾让自己身心不安,却从不向人袒露。可是八年后,失恋的海子用文字回忆了当时的心境:“想起八年前冬天的夜行列车,想起最初对女性和美丽的温暖感觉—那时的夜晚几乎像白天。”回忆如门,走进去听见旧时的欢笑,返身而出,却又是茫茫的人世,独自彷徨。很多人以为,海子只痴情于诗,陷在悲伤里面,没有体验过人世的爱恨。其实,海子曾有过几段扑朔迷离的爱情,美丽也好,惨淡也好,他都用心爱过,只是作为痴迷于诗情画意的诗人,他的爱情注定无法圆满。他是一个很痴的人,无论是对诗还是爱情,选择了就不舍不弃,可是有几人的爱情简单似水,又有几人的爱情不计算后果呢?越是爱得纯粹,失去之后也就越悲伤。痴情而纯真的海子,注定要与人世斤斤计较的爱情分道扬镳。但这都是后来的事情,此时的海子仍在回家的列车上,回味着半年前的情景。那样美丽的时光让他觉得无比温暖,想起来都仿佛置身于斜阳小径,满眼都是绚烂的春花。可转念间,又觉得往事如烟,不禁有些伤感。明明是夏日,心底却分明有几分冰凉。这就是敏感的海子,可以从华美瞬间走入荒凉,而这样的心事变迁,很少有人明了。海子没有想到,那个暑假会那样漫长。尽管曾因与家人、同学相聚而喜悦过,但是不久后,海子就觉得,自己无论是与家人还是同学,可以交流的东西越来越少。此时的海子,迷恋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浸染在那些深邃的思想里,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懵懂的少年了。不能说他已经为自己的生命涂上了高贵的色彩,至少,他已经不再平庸。一个喜欢哲学的人,也就是一个敢于并且能够肢解生命逻辑的人。年轻的海子,虽然还没有遇到诗歌,却已经开始走向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或许,孤单的人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无拘无束,但是偶尔驻足便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远离人群,走在落寞的天涯。那里有霞光满天、扁舟斜阳,却不见一缕炊烟。可是你已经逃不开,如果你愿意,孤单也可以成瘾。毕竟,对某些生命来说,自由最重要,否则那些从人海中走出的人,为何不愿回头!回到学校,海子仍旧必须面对乏味的课业。幸好,他还可以在课余的时候,沉浸在无限的书海里。他绝不是一个书呆子,更不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他喜欢深思,喜欢随着那些思绪徜徉在别人难以抵达的原野。天才的海子,尽管如孩子般纯真,却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并且可以借此飞翔。对于他珍爱的书,他总能很快理出清晰的脉络,或者提出一针见血的观点。海子的身上似乎蕴藏着某种自然之力,就像他写诗,虽然并非文学专业出身,却能将丰富的意象糅合成绝美的诗句。这并非所谓的匠心独运,却分明是轻描淡写的心灵勾勒。这就是天才的海子,让我们惊喜的地方。他对普希金和雨果有这样的认识:“在普希金和雨果那里则表现为一种分离:诗歌与散文材料的分离;主体世界和宏观背景(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分离;抒情与创造的分离。”(选自《诗学:一份提纲》)西川如此评价海子的阅读:“在海子身上蕴藏着自然之力,因此他的写作无须依赖书本、理论。他把自然之力转化为直觉判断力,一眼就看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其实就是一部《旧约》:像大卫王一样,布恩迪亚上校也领兵打仗,也写诗,也睡女人,也搞小发明。由于有了《旧约》的背景,《百年孤独》得以放肆地展开,同时不失其精神的一致性。他瞧不起《百年孤独》的追随者们;他瞧不起他们鸡零狗碎的文学。”生命如尘,但是各有高度。海子的高度,不仅在于天生的诗性,还在于他对于许多事情高屋建瓴的探求与领悟。他并非只能写几首爱情的或者青春的诗,也能写大气磅礴的史诗,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从真实的人间到虚无缥缈的神话,都能尽情表达,不落窠臼。尽管他的长诗并不被人们看好,可那些都是他的性灵远足后的顿悟,喜爱他的人,都应当知道那些文字的重量。诗意门扉如果世间没有诗人,那么夕阳不过就是一抹迷惘的酡红,月光也不过是一片冰冷的惨白。任何时代,若没有诗人,就不免太过坚硬。诗人虽也是凡人,无法解开尘世的苦恨,相反他们比常人有着更多的悲伤与落寞,但他们手中的笔可以为惨淡的人间勾勒出清浅的韵味、柔美的意境。他们可以从夕阳与月光上采下红与白,糅合成唯美的句子,当这些句子飘荡在风中时,人间便不再是昏暗的模样。有人说,诗人只是些不切实际的生命,在实实在在的人间做着空洞的梦。可是当人们看到梦里那些鲜花满地、落霞漫天、水绕山环,却又忍不住流连忘返。其实人都喜欢做梦,但是有几个人敢于一直活在梦里呢?梦里山明水秀,可是一旦被尘世的钟声敲醒,人们便无奈地离开梦境,继续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烟火的人间,终究没几个人能够将绚丽的梦进行到底。于是,人们只能在闲暇时拾起几首诗,在咖啡与音乐营造的所谓诗意氛围下,简单地回味曾有的感觉。而诗人却能够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哪怕要面对凄风苦雨也不改初衷。当然这里所说的是真正的诗人,是那些以诗来守护生命尊严的人。他们厌倦名缰利锁,厌倦挣扎纷扰,只愿寻一处清幽之地,静看云卷云舒、月圆月缺。你可以说他们一无所有,但你若明白他们的心境,看见他们心中的芳草地,你便会知道,他们拥有俗世之人很少拥有的东西。或许只是一片云、一缕烟、一滴水,就能让他们的生命无比华美,无可比拟。庸人总会笑他们活得虚浮,可是一面又常常羡慕清风白云。不知道该庆幸还是该遗憾,海子处在一个诗的年代。他注定要走向诗,并且以诗人的笔触,书写生命的光华。可是有谁能坦然接受他悲凉的结局呢?如果说诗是这世间最美的东西,那么对于海子来说,这样的美丽实在太过奢侈。人生本就如露如电,而他更是匆忙离去,只让人们在时光的彼岸,看着他消瘦的背影,一遍遍地叹息。不得不说,他是个纯粹的诗人,那样的离去,或许只是厌倦尘世后的归隐,或者是心有莲花时的皈依。反正我们都相信,他在另一个世界,坐拥山水,静看春花秋月,没有悲伤,没有凄凉。人们说,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都具有诗人气质。那真的是一个诗的年代,流行着“朦胧诗”的思潮。大学生浸染在各种文化里,无疑是最接近新思潮的人群。年华似水,最能体味生命如歌,也最能沉醉于诗意。于是,诗意也就在那时的天空肆意地飘荡着。从舒婷到北岛,从顾城到江河,他们的诗歌在大学生中间广泛地流传着,如流水清风,涤荡着无数人的心灵。月光柔洁,一群青春的学子就在月下谈论诗歌。这样的情节如今再难见到,如今沉醉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恐怕只会对那样的情怀投以鄙夷的神色。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就无法体会当时作为大学生的心境。必须承认,那时的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在同时代的年轻人中他们可谓凤毛麟角。而大学生中又总是弥漫着一种叫作浪漫的东西。如果说那是个朦胧的年代,那么那种朦胧必有诗在其中。海子所在的北京大学,更是有许多人在写诗。北大最有影响力的社团,是创建于1956年的五四文学社,这是北大历史最悠久的社团。在海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北大有名的诗人几乎都集中在五四文学社。而此时的海子,虽然常常坐在图书馆,看各种书籍,却还没有触摸到诗歌的意蕴。可是很显然,他已经接近了文学。那时候他喜欢研究《红楼梦》,从1980年到1983年一直在订阅《红楼梦学刊》,可以说,他已经在文学的世界里看到了绚丽的风景。或许只需灵犀一指就能让他化身飞鸟,飞入诗歌的丛林。上游祖先吹灯后死去只留下河水有一根桨像黄狗守在我的船尾船尾月亮升了,升过婴儿头顶做梦人脚趾一动不动踩出没人看见的足迹做梦人脊背冒汗而婴儿睡在母亲怀里睡在一只大鞋里我的鞋子更大我睡在船尾月亮升了月亮打树,无风自动生物潜入河流或身体梦见人类,无风自动海子最初开始写诗,是受同学郭伟和刘广安影响的。当他看到他们写的诗,便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就像心中住了一匹马,想要奔向远方。从小喜欢书、喜欢文字的海子,此时终于鼓起勇气,拿起了属于文字的笔,写下了几行字。尽管只是模仿,却让他莫名地欣喜。他像是一个偶然走入陌生世界的孩子,虽然有些胆怯,却又无比激动。他不知道,当他进入那个世界,从此便永远是那个纯真的孩子。虽然最初写的那些文字很稚嫩,但心中因此涌起的欢喜却让海子不忍舍弃。有些事开始了就再也停不下来,一旦开始写诗,海子便为自己打开了新的世界,那里恍如春日,有看不尽的草树斜阳、湖光山色。我想,知道海子的人都相信,他是个天才的诗人。虽然他的专业并非文学,但他的诗却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那些灵动的句子如露珠一般,透着晶莹的光,定会让很多讲究套路与方法的陈腐文人瞠目结舌。其实诗本身就是天才的创造,不是拿着那些横七竖八的规则就能编织出诗行的,正相反,云间穿行的月亮、风中飘零的黄叶、水中飘荡的浮萍,心若为此颤抖,笔端便能流淌出诗意。开始的时候,海子还羡慕刘广安,可是不久之后,后者看到了海子写的诗,反而为他的文思折服。于是刘广安建议海子加入五四文学社,还说那里才子众多。不知道海子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何感受,我们知道的是,他并没有加入五四文学社,尽管他与五四文学社的历届社长关系都不错。后来,北大法律系组织了晨钟文学社,海子也没有参加;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海子仍旧没有参加。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他仍旧记得当年舅舅的死,以至于对于官方总是持怀疑和抵触态度;又或许,他有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气质,只愿在自己的天地里做自由来去的闲云野鹤,不愿受任何约束。对于这样的猜想,我想后者更符合海子的个性。“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的情怀。孤独感跃然诗中,我想海子同样具有这样的孤独感。虽然他也曾经喜欢玩闹,在人群中游走,但当他心中诗的种子发芽开花,便开始厌倦喧嚷繁杂。他知道,加入那些社团便意味着各种繁文缛节的应和,那是与他作为诗人的散淡格格不入的。所以海子一直到离开人世也不是北京作协会员,不是没有资格,而是没有兴趣。孤独而纯净的海子,又怎会将自己捆绑在喧嚣里。作为一个诗人,他喜欢独自上路,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他喜欢那样的自在与悠然,只是茫茫的尘世,毕竟不是梦中的田园。完美主义的海子,触摸到诗意,也就触摸到了孤独与悲伤。这些东西他骨子里早已有之,只是当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走入诗的世界,他便只需要云天水意、落日西风。他是他诗歌世界里的王,手捧月光,不需要谁为他加冕。破茧成蝶我相信生命总有破茧成蝶的时候,不管你曾经沦陷在怎样的黯淡光阴里,总能逢着一缕霞光,从一隅天地里走出,飞舞到花间云上,看到大千世界的柳暗花明。这个嬗变的过程,会悄然无声地为我们的生命涂上或华丽或素淡、或浓重或清浅的色彩。这样的嬗变,绝不只是为生命披上华丽外衣,更是让生命走向远方。我们其实不需要留名青史,不需要多年以后还有人祭拜我们荒草间的坟茔,但我们必须从拘囿我们的厚茧中飞出,完成生命的绽放,哪怕只是瞬间也好。在写诗之前,海子有着寻常人的梦想,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或许,那时候,对他而言,能够成为公务员,吃“公家饭”,便是最大的成功和幸福。如果一切都未改变,他真的走了这条路,那么世间就没有那个天才的诗人,让我们在时间的尽头静静聆听他悲伤的心事。可是那时候,海子注定似的走入了诗的世界,走入了那片华美却凄凉的天地。或许也可以说,是诗偶然走入了海子安静的生活,扰乱他所有的生命节奏。总之,海子遇到了诗,并且一往情深,从此生死相与。诗注定是海子的归宿,他必须在那短暂的生命旅程里,一步步远离尘埃,走向无人知晓的田园,在那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地方,看潮起潮落。那里没有夏秋冬,没有喧嚣与挣扎、苦痛与悲伤,只有绚烂百花依着温暖的春水。有人说,海子恋上了写诗,仿佛住进了一个城堡,从此不敢走出来面对尘世。似乎走入诗的世界反而是作茧自缚。但若从一个具有寻常梦想的大学生到诗意满怀的诗人,不能算是破茧成蝶,那我们为何又会对他如彩蝶飞舞、星辰闪烁般的文思和诗句念念不忘呢?其实人都渴望飞翔,只是没几个人敢于飞出尘网,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终究不知道,充满物质的尘世与唯美的梦想,到底哪个是茧。很多文字资料都表明,海子从1982年开始写诗。实际上,在这之前,海子已经在尝试。或许是从1981年的秋天开始,对于哲学有过深入思索的海子,突然间觉得,自己也可以用分行的文字写出心底的感悟。深藏于心底的诗意,猛然间激荡心魂,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海子就爱上了写诗。显然,那是他的生命无法逃开的芳草地。他必须走进去,安坐在那里,将属于人间的逻辑线条,一根根扯断,然后静静归去。你迎面走来冰消雪融你迎面走来大地微微颤栗大地微微颤栗曾经饱经忧患在这个节日里你为什么更加惆怅野花是一夜喜筵的酒杯野花是一夜喜筵的新娘野花是我包容新娘的彩色屋顶白雪抱你远去全凭风声默默流逝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当然,即使是到后来一门心思只愿写诗的时候,海子也从没忘记自己作为父母寄予厚望的儿子应尽的责任。而此时,刚开始写诗的海子,对法律系的课程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这个瘦小的生命,真的有着无穷的力量。他仍旧是那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此时的他,分明有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梦想。那是一个蓝色的梦想,淡淡地在心间涌起。这与他从未放弃的求学之梦有明显的冲突,但此时他并不知道。他以为,那只是一片清幽的绿地,他可以自由奔走在上面,也可以洒脱地离开。可是有些东西一旦在生命中生根发芽就再也拔不去。何况,诗植入海子的灵魂,开出的分明是清风明月、绿水白云,他又怎会舍弃那片绚烂!后来,灵慧的海子开始不知所措,对于从小就存于心中的那个梦想,以及关于斜阳草树、落霞孤鹜的那片天地,他无力抉择。于是他成了彷徨的海子,在城市里找不到幸福,只好以梦为马,去缥缈的远方,找寻从不谢幕的春天。1981年夏天,海子找到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挣到的钱可以维持日常生活开支。他一定为此暗喜过许久,他心里很清楚,为了供他上大学,远方的父母过着怎样艰苦的日子。在很长时间里,海子的所有努力只是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状况。他无比灵慧,却必须在诗性尚未觉醒的时候,承担寻常农村孩子应该承担的梦想。正因为如此,当他突然间拿起充满诗意的笔,写下露珠草叶般的句子,我们才更加惊喜。甚至可以说,海子遇到诗,只是在迷乱的现实中突然找到自己,或者回归自我。而这样的找到与回归,却注定让他走向荒凉。1982年春天,北大法律系成立了晨钟文学社,并创办了社刊《钟亭》。晨钟文学社是当时北大最早的学生自发社团,会员有七八十人。钟亭是坐落在北大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一个六角亭。小土山北面临湖,正对着北大人极为熟悉的翻尾石鱼;南面土山脚下就是乾隆诗碑,诗碑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与乾隆诗碑中间夹着一条小径,小径通向湖边。晨钟文学社成立后,连续出了三期《钟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校内外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尽管海子的同学郭伟当时是社长,但海子并未参加晨钟文学社。不是海子自命不凡,不屑与其他写诗的人为伍,而是与生俱来的那种散淡情怀,让他不喜欢那些可能束缚自己的东西。有这种性格的人,大多难以忍受人海的喧嚣,甚至会厌倦尘世。否则当年的陶渊明又何须离开官场,回到静谧的山村,采菊东篱,种豆南山;后来的林和靖又何须隐居孤山,泛舟西湖,梅妻鹤子呢?这一年暑假,海子去了一趟云南。他向北京的一家民族研究机构申请了去云南研究考察课题的经费,然后就上路了。关于这次云南之行,海子的文字中几乎没有记载。我们都知道,无论去往哪里,海子都会用诗句来记录心境,欢喜也好,悲伤也好,自在也好,孤独也好,我们总能在他的诗行里找到旅行的印记。而他的文字对于这次旅行,保持了沉默。或许是当时的海子沉醉于民族学,竟然忘了拾起诗的笔。在他的藏书中,有《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东南亚南部民族史》《苗族诗史》《傣族古歌谣》《独龙族社会历史》《傈僳族社会历史》《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论集》等书。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些藏书可以看出,海子所关注的都是对古代中国有神秘的文化影响的民族。谜一样的海子,谜一样的旅行,终究让人无法猜透。我们无法得知,这次旅行海子是否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他就像尘埃一样,安静地走过那片土地,倾听了远古时代的回音,然后悄然离开,像是从未出现过。就像他那短暂的生命之旅一样,倏然而过,似乎不留痕迹,却又分明留给尘世一片悲凉。这年秋天,海子得了急性阑尾炎,在住院做手术的时候,辅导员为他签了字,他坚决不让学校将此事告诉他的父母。这个轻灵的生命,懂得慈悲也懂得感恩,如果可以,他宁愿自己承担苦难,也要让父母幸福。可是这样的愿望终究落空,或许他只是偶然飘落人间的一片雪花,注定要匆匆离去。曾经的梦想与追求,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云烟。只有诗,那个可以幻化出最美景致和境界的字,和他的名字一起,永远年轻。诗酒流连人生是一场华丽冒险,会遇到渔火灯帆,也会遇到落木清秋。无论前方是怎样的景致,你都无法回头,因为你早已上路。其实人生的最后,我们都不过是从安静走向更安静,当所有的旅程结束,我们终将归于一片青草地。最好的人生,或许只是在尘缘散尽的时候,能对那或漫长或短暂的人生旅程,道一句无怨无悔。有人说,人生是最晦暗的旅程,可是你若能淡然而走、净心而看,那么,尘世就又姹紫嫣红,所有的流年都可以结出欢喜。只是人心毕竟易动,一息为怒,一息为喜,纵然是心境恬淡之人,也难免在喜怒哀乐间周旋。人生若总是不喜不忧、不惊不惧,虽然心无风雨飘零,怕也会索然无味。毕竟,我们走在路上,风一程,雨一程,烟水一程,星月一程。懂得领略的人,自会明白,我们经过风景,也被风景经过,我们走出一条漫长的路,我们的生命底处,也被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事踩出一条路,弯弯曲曲,通向我们最后的安宁。生命都是静默的。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会归结为一抹烟云,伴着你的归程默然散去。无论是多煊赫的人物,来去的时候也不过是两手空空。再有力量的人,告别尘世的时候,也带不走一片花草、一层涟漪。所以我们总希望,静默的人生旅途中,不会太寂寥。总是一个人躲在城市少有人知的角落,一个人孤独地看天空的云朵和飞鸟,心中有万千风景,却无处言说。这就是悲伤的海子给我们的印象。当然,这是后来的情形,这个精灵般的生命,也曾有过快乐的时光。无论是童年还是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海子都无比快乐过。那时候的他,虽然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庭前看云开月落,但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生命最初纯粹的快乐。只是敏感的他,瞬间就能从快乐变成悲伤,而越到后来,他的生命越被悲伤占据,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个落寞的身影。这样的海子,是让我们感伤的海子。让人欣慰的是,在海子短暂的生命旅途中,也有过几个知己朋友。其中最重要的是骆一禾与西川。必须说,他们是海子生死相与的兄弟,无论是海子生前还是死后,他们都无愧于“朋友”二字。海子默然离去后,他们两个人共同整理海子的诗文,可惜海子离世不久,骆一禾也不幸病故,只剩下西川一人默默地做了下去,终于在1997年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海子诗集《海子诗全编》。西川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全编》就是海子的命。”为了不负所托,纵然有千种风浪、万种冰雪,也在所不辞,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不重情义的人,不会明白,“朋友”二字有如此分量。纵然隔着千山万水,也总是遥遥地挂牵着,偶尔见面,仍能如当时那样纵情欢畅,这便是真的朋友。只因永为彼此留着一片青草地,便从不忘怀。对于海子来说,骆一禾与西川不仅是朋友,更是知己,明白他的欢喜悲伤、落寞惆怅。可以想象,他们曾经在风前月下纵论诗情的畅快,那分明是一幅高山流水的画面。多少人曾经有过饮酒赋诗、激扬文字的情怀,可是没几个人能够将这样的梦想进行到底,毕竟荒凉的人间,人们更在乎粮食蔬菜。1982年的春天,海子结识了骆一禾;1983年的春天,海子结识了西川。而这样的相识,皆因为一个“诗”字。都是写诗的人,心中都有着常人少有的情怀,所以海子无论是与骆一禾还是西川,都一见如故。同样的春天,同样的杨柳依依,海子得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知己。在此后的日子里,虽然他们无法带他走出迷惘,但是偶尔聚首,也让他悲凉的生命暂别孤寂,感受到快活。骆一禾是北京人,比海子大三岁,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与海子相识的时候,他是五四文学社理论组的组长。那天,像寻常一样,骆一禾手握着一卷纸,行色匆匆地赶到约好的地方,见到了瘦小的海子。这看似普通的诗友会面,却造就了他们从未后悔的友情。人与人相交,有时候只需瞬间便能认定一生。或许,所有的相逢都已注定,只需要我们从远方赶来,遇到彼此。毫无疑问,他们彼此欣赏,所以能静静地聆听彼此心底的琴音。都说文人相轻,可是真性情的人,无论是作为文人还是侠士,都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说到底,感情是需要用心浇灌的。无真心则无真感情,何其简单!认识骆一禾以后,海子经常去找骆一禾,他十分羡慕骆一禾能学习文学专业,也羡慕骆一禾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了解,于是便开始阅读骆一禾推荐给他的文学作品。正是在骆一禾的影响下,海子在大学期间读完了中文系学生的所有阅读书籍。通过骆一禾,海子认识了五四文学社的西川。西川生于1963年,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著有诗集《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散文集《水渍》《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等。西川多才多艺,曾学过画,但话语不多,性格沉静。他早年读中国古典文学,但是一入大学,读的第一本书竟是《圣经》,然后文学兴趣由中国古典文学转向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在西川的影响下,海子也读了《圣经》,还曾模仿过《圣经》的结构。海子与西川的初次相见,在北大团委一间兼办公室的宿舍里,简单的会面,从诗开始,以诗结束。很短暂的时间,却让西川看到了海子诗里的视野和高度,以及他与生俱来的灵性。而海子也十分敬佩西川的才气和学识,于是他们很快就成了最好的朋友。再加上骆一禾,三个人后来被称为“北大三剑客”。当然,那已经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了,此时的他们,在中国的诗歌圈里还只是微星几点,少有人知。除了骆一禾与西川,大学的时候,海子还通过诗结交了一些朋友,比如文学系的老牟、外语系的俞敏洪。老牟喜欢在各宿舍间游走,走到哪里都说诗,滔滔不绝。他还练气功,几乎走火入魔。毕业后他到北京市委党校任教,后调《文学报》当记者、编辑。俞敏洪现任北京新东方董事长。大学期间,俞敏洪很喜欢写诗,后来生病住院一年,写了六百多首诗,可惜一首都没有发表,从此放下了笔,不再写诗。在回忆那段时光的时候,他说:“有丰富的情感,却没有优美的文笔,所以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当他听说海子卧轨自杀的时候,号啕大哭了很久。纯净如夏夜星辰的海子,其实是很容易得到友情的,只是他内心的孤寂,却无人可以扫去。即使是知己,也只能倾听而已。他终究是尘凡中落寞的叶片,风起的时候,独自感受冰冷。文人相交,总是比寻常人更具诗意。有酒,有文字,有月光,或者还有琴声、竹韵、花香,便能营造出唯美的诗意境界。举杯对饮,谈诗论画,在这样的快意中将前尘往事尽数忘却,这样的情境,多么令人神往。想到这样的情境,总会想到竹林七贤,想到李白与杜甫,想到元稹与白居易,想到唐伯虎与祝枝山,或许还有更多。而如今时光已经流逝,那些诗情漫溢的旧事鲜有人提起。可是曾经,海子和骆一禾、西川曾经坐在未名湖畔,对着湖水中摇曳的月光,谈论过朦胧诗。其实,不需要酒,甚至也不需要晚风和月光,只需要几个知己,在共同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地倾谈,有文字作伴,便能无比快意。海子有过这样的时光,我们怎能不为之欣喜呢?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有几个知己好友,陪我们走漫长的路,看无尽的景。我们希望在最美的年华里,有他们陪着,过山过水过云烟,观尘世万千变化,看斜阳流水、草木霞光。我们甚至希望年华永不老去,就与那些人一起,住在春花秋月里。可是,不知不觉间,那些曾经陪我们走过青春岁月的人,早已不在身边,重逢无期。不是我们遗落了彼此,只是漫长的生命之旅,最终都要独自面对。我们能做的只是珍惜那些露珠般的缘分,在离别之前,留下快乐的片段。如此,别后偶尔忆起,也对得住曾经的相逢。书生意气很多时候,人都害怕选择,因为选择本身就意味着失去。选择杏花春雨,就会失去落霞孤鹜;选择小桥流水,就会失去大漠孤烟。无论你多么不情愿,生活都会一次次把你放到十字路口,让你抉择。而我们都知道,人生之中,一步错,步步皆错。毕竟,生命是一场单程的旅行,从来没有回头路。所以,在一次次走入迷途或者泥沼,遍体鳞伤的时候,我们总会无奈地说出那句话:这就是生活。“生活”二字,爱恨在其中,聚散在其中,甜蜜在其中,苦涩在其中,甚至,生死也在其中。不管拥有多少智慧,付出了多少心力,都很难找到生活的答案。你以为水落石出,谁知下一秒又是风起云涌,真实的生活就这样扑朔迷离,一切变幻都让你来不及思考。世间有几人在面对起起落落的人生时,仍能保持最初的恬淡呢?那个春天,海子如从前一样,经常徘徊在未名湖畔。此时的他,浑身都透着诗人的气质,忧郁而感伤。湖水中他的倒影轻轻摇摆着,就像他此时的处境。即将毕业离校的海子,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作为法律系的学生,他能选择的行业非常少。偏偏他又蓦然间走入了诗的天地,看到了满地的红花绿草。这让他有些茫然。我坐在中午,苍白如同水中的鸟苍白如同一位户内的木匠在我钉成一支十字木头的时刻在我自己故乡和门前对面屋顶的鸟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2022-04-05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童心改编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试读:成长中的感动、温馨和思考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海洋的精华,也是我们人类的精神食粮,没有它们的哺育和滋养,我们的精神将是空虚的。阅读名著不仅是对名家著作的品味,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次次深刻思考。名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构建儿童的阅读体系和精神世界,让孩子们的文学梦想永驻、童心飞扬,让儿童在阅读中倾听自己内心的成长。阅读名著,诵读美文。我们历时一年,精心编写了这套《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宝库》,本套丛书共8册,分别是《八十天环游地球》《勇敢的船长》《爱丽丝漫游奇境》《列那狐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福尔摩斯探案集》《鲁滨逊漂流记》《绿山墙的安妮》,囊括了《爱的教育》《木偶奇遇记》《西顿动物记》《海底两万里》等三十多本世界名著,均是儿童读物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著,是全世界儿童都爱读的文学作品。希望这套书能开阔小读者的思维,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好朋友。本套丛书与同类的读物相比,具有以下特色。经典性:我们在世界名著的海洋中进行了多次精心筛选,最终选出了30多本名著,将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名著奉献给了小读者。类别化:编辑们把这三十多本名著按照故事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比如把《西顿动物记》《小鹿斑比》《列那狐的故事》等五本讲述动物故事的名著都归到了《列那狐的故事》这一分册中,让孩子们在一本书中能同时阅读到多本同类题材的名著。图文并茂:为了让小读者喜读、乐读,我们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每本书都绘制了精美的插图,加深小读者对故事的理解,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诠释。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精神上的偶像。偶像的成长经历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孩子有较大的影响。历史上有诸多名人与事迹,读对孩子成长有意义的名著就是一种让孩子潜移默化学习名人精神的方式。本分册《最经典的成长故事》选取了五个代表性的成长故事,有伟大的盲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圣经”《爱的教育》,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童年·在人间》,主人公命运坎坷却不失善良的《苦儿流浪记》,经历奇特却有教育意义的《木偶奇遇记》。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教育意义,让孩子在阅读中懂得不论在任何困难中,都要积极向上,迎头战胜困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海伦·凯勒的自传,她自幼失明、失聪与失声,却在后来不仅学会了说话,还以惊人的毅力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的教育》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他小学四年级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爱”是这部书的主旨,将生活中最伟大的爱——师生之爱、父母之爱、同学之爱融入其中。教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充满勇气与活力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童年·在人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刻画的阿列克塞的形象,影响了许多中国读者。虽然他生活在一个黑暗可怕的环境中,却没有被打倒,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成为许多人的精神明灯。《苦儿流浪记》是一百多年前法国作家马洛的代表作,他借助一个卖艺孩子传奇性的流浪生涯,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木偶奇遇记》讲的是一个用木头雕刻出来的木偶皮诺曹很喜欢说谎,一说谎鼻子就变得很长。而且他任性、淘气、爱捣乱、不守规矩,一次次惹来麻烦和不幸。在吃过很多苦头后,皮诺曹终于觉醒,变得有责任心、爱学习、爱劳动、尊敬他人,最后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宝库》编委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著导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20世纪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也是她的自传,它记录了一个盲聋哑人凭借自己惊人的努力改变自己苦难命运的经历。20世纪,海伦·凯勒以她独特的方式震撼了全世界。她一共度过了88个春秋,却有87年是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度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幽闭于盲聋世界的人却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毕生的精力四处奔走,建立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也因此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还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海伦·凯勒出生时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而且十分聪明,但出生19个月后,一场疾病夺走了她的视力与听力,不久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海伦·凯勒靠着自身的毅力与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克服了生理上的缺陷,不仅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还成为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人们应该珍惜生命与生活。文中,作者优美的笔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光明与知识的渴望,也对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相信读过的读者在佩服海伦·凯勒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幸运。海伦·凯勒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诉所有人,对一个成功的人来说,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最为关键。她还告诉我们,要敢于直面人生的各种磨难,要有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海伦·凯勒的一生都在为我们诠释生命的真谛!生命的起点我是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州塔斯肯比亚镇。我的父亲亚瑟·凯勒曾是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军上尉,我的母亲凯特·亚当斯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他们两个的年龄差了好多岁。为了给我取一个名字,家里的每个人都绞尽脑汁,你争我吵,他们都认为自己想出来的名字才是最有意义的。最后,经过父母亲戚的再三讨论,决定用外婆的名字为我命名。家里人告诉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服输的个性,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常常想模仿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以至于在刚刚六个月的时候,我已经会说“茶”和“你好”了。其实,我生病后,虽然忘掉了很多以前所学的字,但是对于这几个我最早学会的字还是记得的。在我刚满周岁的时候,我的母亲有一次把我从浴盆中抱起来,放在膝上,突然间,不知怎的,我就从母亲的双腿上溜了下来,自己一步一步、摇摇摆摆地朝前走了出去。这大概就是我人生的第一步吧!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结束得太早。就在我生命的第二十个月刚刚开始的时候,我突然生病了,高烧不退。医生诊断的结果是急性胃充血和脑充血,他们甚至已经宣布了我的死亡。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在一个清晨,我的高烧突然退了,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的家人更是欣喜若狂。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我拥有生命的代价是失去视力和听觉。在我生命的前十九个月里曾经看到过的那些美好的东西——绿色的田野、晴朗的天空、繁茂的树木、盛开的花朵——从此,就都与我永别了。生病后前几个月的事情,我几乎都记不起来了。隐约中,仿佛只知道自己总是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旁。无论她忙与不忙,我总是抓住她不放。渐渐地,我也试着像母亲告诉我的那样,用手去摸索各种东西来分辨它们的用途或者揣摩别人的动作来判断发生了什么事,更让我高兴的是,我已经学会了用一些生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摇摇头表示“不”,点点头表示“是”,拉着别人到我这里表示“来”,推开别人表示“去”。而母亲也竭尽所能做出各种动作,让我了解。在我童年那漫长的黑夜里,是母亲的慈爱和智慧让我得到了唯一的光明。记得有一次,家里即将有重要的客人来访。于是,我趁着家人不注意,跑到母亲的房间,学着母亲的样子在镜子前梳妆,往头上抹油,在脸上擦粉,之后,我又找了一件肥大的裙子,在完成这一身可笑的打扮后,我还急匆匆地下楼去接待客人呢!我那副装扮把全家人都逗笑了。可是,无情的事实还是告诉我,自己终究是与众不同的。我曾注意到别人都是用嘴在交谈,而不是像我用手比画,而且他们还能准确地明白对方的意思。我那时真是气得不得了,每次总会大发脾气,又踢又叫。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越发希望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那几种单调的手势,也越发不能满足我的愿望了。每次别人没办法了解我的手语时,我总要发更大的脾气,心里觉得有许多看不见的魔爪在紧紧地抓着我,我拼命地想挣脱它们,却无济于事,于是,我只能疯狂地踢打、哭闹、吼叫,直到精疲力竭。父母看见我这样,虽然知道要找个老师来教我,却又手足无措。因为在我们居住的塔斯肯比亚镇附近根本没有聋哑学校,而且也几乎没有人愿意到如此偏僻的地方,来教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所以,当时所有人都怀疑,还有谁能教我?像我这样的孩子还能受教育吗?然而,就在我六岁时,在报社做编辑的父亲听说巴尔的摩市有一位著名的眼科大夫,治好了很多盲人。父母立即决定带我去那儿试试。那次旅行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整个旅途中,我被那些自己从没见过的新鲜事情所吸引,一次脾气也没发。到了巴尔的摩后,我们直接来到了医生的诊所,医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然而在做了一番检查之后,他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正当父母笼罩在失望之中的时候,他却鼓励我们,说我可以接受教育,并建议父亲带我去华盛顿找亚历山大·贝尔博士,说他也许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聋哑儿童学校和老师的资料。我们全家人一刻也没有耽搁,立刻启程去了华盛顿。一路上,我对于父母的烦恼与担心浑然不知,只是感到来来往往,到处旅行好玩极了。我一见到贝尔博士,就立刻感到了他的温暖和热情。我清楚地记得,他把我抱在膝上,想方设法逗我玩,而且他竟然还懂得我的手势。我立刻喜欢上了他。只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次会面竟然成为我生命的转折点,它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生命的大门,使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孤独走向友谊,从一无所有的黑暗世界走向了拥有知识和爱的天堂。贝尔博士建议父亲写信给波士顿柏金斯学校校长安纳诺斯先生,并请他为我物色一位启蒙老师。父亲立刻发了信。几个星期后就接到了热情的回信。回信带给我们全家的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教师已经找到了。黑暗中的明灯1887年3月5日——我六岁零九个月——这一天,我记得,我正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一种强烈的直觉告诉我一定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发生。因此,我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静静地等待着。忽然,脚步声从远处传来。“一定是母亲!”我不假思索地认为。于是,我就立刻伸出双手,朝着脚步声奔了过去。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圈住我的居然是一双陌生的手臂。我当时很生气,一下子挣脱开来,又把那个人带的手提箱打翻在地。这时,母亲听到声音,从屋里跑了出来。我才知道,这个陌生人不是别人,正是改变我一生的安妮·莎莉文老师。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就把我带到了她的房间,并给了我一个洋娃娃。我拿在手里,饶有兴趣地玩了起来。这时,莎莉文小姐拉起了我的手,在手心上慢慢地拼写出了“DOLL”(洋娃娃)这个词。当时的我立刻对这种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学着她的样子,模仿着——一次、两次、三次。最后,当我也能和她一样拼写出这个词的时候,我高兴得脸都涨红了,并且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但是,我却感觉到,老师的心情却不如我那样兴奋。原来,她知道我只是学会了模仿这种手势,却并不明白它代表的含义。我的老师为此着急得不得了,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使我明白,世间的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先要学习这些名字,才能学会把它们连成句子。我记得老师后来又把一杯水放在我的手心上,试图让我明白“水”和“杯子”这两个词的区别,但我还是总把它们弄混。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放下这个问题,重新让我练习“洋娃娃”这个词。而当时脾气暴躁的我实在有些不耐烦,顺手抓起洋娃娃就往地上摔,一下把它摔得粉碎。在我那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温柔与同情。我摔了那个洋娃娃,既不惭愧,也不悔恨,反而还有些得意呢!谁知,莎莉文小姐没有责怪我一句,只是默默地清扫了碎片,然后就带我出去散步了。那天,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井边。突然,莎莉文老师把我的右手放在喷水口下,当清凉的水流过我的小手时,她立刻在我的左手心写下了“WATER”这个词。我静静地站着,全神贯注地留意着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似乎一下子全都明白了——那正从我手上流过的凉凉的东西就是“WATER”这个词的含义呀!直到那天,我才知道,原来每件东西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回到屋里,我顿时感到我碰到的每件东西都有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那些碎片跟前,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我想,老师一定对我的所作所为很伤心,于是,我几乎把屋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学了一遍。最后,我紧紧地握住了老师的手,她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意思,在我的手心里写下了“TEACHER”这个词。我搂着她,一遍一遍地在她手心里写着这个让我充满感激与愧疚的词。之后,老师和我一同找到了我的父母,我第一次知道了另外一些极为重要的词汇:爸爸、妈妈、家庭。当我在父母的手心上写下这些词汇时,他们都哭了。繁花似锦的夏季来了,莎莉文老师常常牵着我的手漫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每当在河边温软的草地上坐下来,我们就开始了人生的新课程。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于人类的恩惠;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知道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后代,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了解了动物们如何觅食,如何栖息。莎莉文小姐教给我的一切让我很感激,我心里一直想为她做件事。记得有一天早晨,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漂亮的紫罗兰送给了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写出了“我爱海伦”这几个字。“爱是什么?”我急忙在老师的手里又写出了我的疑问。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又写道:“爱在这里。”我绞尽脑汁,仍然对老师的话和动作迷惑不解。于是,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又写道:“爱是花的香味儿吗?”“不是。”老师写道。我又想了想。“爱是不是太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是太阳吗?”我满以为这次一定是正确答案,但莎莉文小姐却又摇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过了一两天,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按一定次序串起来,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可是,到了最后,我还是发现有一大段都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这时,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思考”这个词。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这个词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活动。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想是否能用这种新的认识来寻求“爱”的含义。老师又告诉我:“海伦,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却能感觉到雨水。爱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觉到它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会快乐,也不想玩了。”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条无形的线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原来,我和爸爸、妈妈、老师以及许多人之间,那种彼此心意相连的感觉就是“爱”呀!在学会思考,了解了抽象的概念后,莎莉文老师又开始教我阅读。从我能够用手拼出第一个单词开始,莎莉文老师就为我制作了一些硬纸片,上面有凸起的字。我很快就知道了,每一个凸起的字都代表某种物体、某种行为或某种特性。她还为我准备了一个框架,可以把那些单字排列成短句。这成了我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我和老师有时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屋子里的东西常常被我们摆成了语句。当我找到某些词,并把它们排列成一句意思通顺、合情合理的话时,我就像在玩捉迷藏时逮着一个人一样兴奋不已。也正是通过这样浅显的游戏,我开始了阅读。除了在房间里的讲解,我们还经常坐在户外,在阳光明媚的树林里读书、学习。在这里,那些嗡嗡作响、低声鸣叫、婉转歌唱或花繁叶茂的东西,都是我学习的对象。我常常把一些昆虫捂在手心里,蹲在一旁静静地等候着它们的鸣叫;还常常和老师坐在一起,细心地感受微风吹过玉米田发出的沙沙声;还有,我们会去轻轻地抚摸在草地上吃草的小马,从周围散发出的青草的气息也让我们久久沉醉。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们还喜欢到果园去。在果子成熟的时节,毛茸茸的大桃子会垂到我的手中。如果一阵微风吹过,熟透了的苹果就会滚落在地。我会把它们捡起来,用围裙兜着,觉得自己好有收获呢!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真正学到东西。我的老师与我相亲相爱,密不可分,我永远也分不清,我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有多少是自己内心固有的,又有多少是她赐予我的。她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的才能、我的抱负和我的欢乐,无不由她的爱点化而成。老师到我家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就要来了。家里的每个人都在为我准备着一些意想不到的礼物,而我和莎莉文老师也在秘密地为家人准备着礼物。家人总是用猜礼物的办法让我多学一些字,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围着暖烘烘的火炉玩这种猜谜游戏。圣诞节一天天临近,我也越来越兴奋。平安夜,我把长袜挂在床头,躺在床上,却久久无法入睡,我想看看圣诞老人什么时候来,会做些什么?可是后来,我却抱着晚上新得到的洋娃娃和白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第二天,我第一个起床,全家人都被我“圣诞快乐”的手语弄醒了。我不仅在长袜里找到了意想不到的礼物,而且在桌子上、椅子上,甚至是门槛以及每个窗棂上,几乎我每迈出一步,都能碰到一件令我惊喜的圣诞节礼物。而当莎莉文小姐送给我一只金丝雀的时候,我更是高兴得无以言表。虽然后来一只大猫夺走了我的“小歌手”,但在老师和它陪伴我的那段日子,快乐笼罩了我的全身。品味人生转眼之间,莎莉文老师来我家已经一年多了。她对于我的教育,无论从知识教授的角度还是从个性塑造的角度,都是非常成功的。柏金斯学校校长安纳诺斯先生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高兴地给我的老师写了信:恭喜你!莎莉文小姐,你对海伦的教育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希望你能将成功的经验带回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也希望你能带海伦一起来。就这样,1888年5月,莎莉文老师带着我开始了波士顿之行。这次旅行和两年前的巴尔的摩之行迥然不同。此时我早已不再是那个易于激动、一刻也闲不住的小淘气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这一切当然都要归功于莎莉文对我的教育。一到柏金斯盲人学校,我和那里的盲童就交上了朋友。当我知道他们会使用手语时,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我终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同其他孩子交谈了,我怎么能不高兴呢?在波士顿期间,我们参观了克邦山,乘船去了普利茅斯,还认识了好多新朋友呢!但是,一个月的拜访匆匆结束了。柏金斯盲人学校也快放暑假了。莎莉文小姐决定,暑假一到,就和她的好朋友霍布斯夫人带我去海边玩,为此,我日夜盼望着暑假的来临呢!现在回想起来,那年暑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海。我一直没有机会接近海洋,甚至连海水的咸味都没有尝过,所以,在我心里充满了对海洋的好奇,我渴望能够触摸一下那一望无尽的大海,感受一下那汹涌澎湃的波涛。终于,我们来到了海边。莎莉文小姐刚替我换好泳衣,我便迫不及待地在温暖的沙滩上奔跑起来,并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海水中。我感到巨浪的冲击和沉浮,令我快乐得有些战栗。突然,我的脚不小心撞上了一块岩石,随后一个浪头打在我头上。我伸出双手,拼命想要抓住什么东西,可是只有海水和一些绊在腿上的海草。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浪花好像故意要和我玩耍一样,把我抛来抛去,弄得我晕头转向,真是可怕极了。那时,我似乎感到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了,没有生命,没有空气,没有温暖,没有爱。但最终大海又把我抛上了岸。莎莉文小姐立即紧紧地把我抱在了怀里。“哦,”我当时想,“那是多可亲、多温暖的怀抱啊!”那年秋天,我满载着美好的回忆,回到了南方的家乡。每当我回想起这次北方之行,心中便充满了欢乐。在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我父母的照顾和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也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儿了。可是,有一种欲望却一直在我身体里无休止地增长。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我想说话的强烈冲动。在这种欲望刚刚萌芽的时候,我常常把一只手放在喉咙上,另一只手放在嘴唇上,发出一些声音。其实,在丧失听力和视力之前,我学说话是很快的,可自从得了那场病,一切都改变了。后来,我学习了手语,可是,一个人完全靠手语与别人交流,总有一种被约束和受限制的感觉。我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感觉,并极力想摆脱这种束缚。我常常急得像小鸟使劲儿扑打翅膀那样,一个劲儿地鼓动嘴唇,想用嘴说话。可家里人都想方设法阻止我,他们怕我因学不好而灰心丧气。1890年,我听到了一个与我一样的小女孩最终学会说话的故事,于是,我更加心急如焚,闹着要莎莉文小姐带我去波士顿找霍勒斯学校的校长萨拉·福勒小姐,请求她帮助我,教导我。这位可爱的、和蔼可亲的女士在听完了我们的“讲述”之后,答应要亲自教我说话。每当福勒小姐发音的时候,她就让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她脸上,让我感觉到她的舌头和嘴唇是怎么动的。我很用心地模仿她的每一个动作,不到一小时,我居然学会了用嘴说M、P、A、S、T、I这六个字母。福勒小姐总共给我上了十一堂课。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我第一次连贯地说出“天气很温暖”这个句子时,自己是何等惊喜!虽然它们在我嘴里只是断断续续的几个音节,但这毕竟是人类的语言呀。我意识到,从这一刻起,我的灵魂终于从无声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并且我知道,自己是一定可以直接与人交流,可以学会说话的。从那天开始,我总是怀着热切的心情同玩具、石头、树木、鸟儿说话;当亲人们能听懂我的招呼,那些小动物能听从我的命令时,我的内心是何等的喜悦呀。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真的就能说话了。我只是学会了一些说话的基本要领,而且只有福勒小姐和莎莉文老师才能明白我的意思,其他人只能听懂其中很小一部分。在我学会了这些基本语音以后,倘若没有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以及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可能如此神速地学会自然的言语。最初,我夜以继日地苦练,才使我最亲近的朋友能听懂我的意思。随后,在莎莉文小姐的帮助下,我反反复复练习发准每一个字音,练习各种音的自由结合。一直到现在,她还是每天不断地纠正我不正确的发音。虽然失败和疲劳常常将我绊倒,但一想到再坚持一会儿就能把音发准,就能让我所爱的人看到我的进步,我就有了勇气。我急切地想看到他们为我的成功而露出笑容。当我经过了艰苦的练习,最终真正学会说话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一路上,我和莎莉文小姐不停地用嘴说话,我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而是为了抓住一切时机尽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不知不觉,火车进站了,只见全家人都站在站台上迎接我们。一下火车,母亲一下把我搂在怀里,她全身颤抖着,兴奋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默默地倾听我发出的每个字音。我的小妹妹抓住我的手,又亲又吻,高兴得一个劲儿地蹦跳。父亲站在旁边一言不发,但慈祥的脸上却露出极其愉悦的神色。直到现在,我一想到此情此景,就不禁热泪盈眶。“哦,爸爸,妈妈,我会说话了!”我在大家的呵护下一天天地长大,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一朵乌云将笼罩住我快乐的童年,驱赶走我生活的全部乐趣。但是,在1892年的冬天,却真的发生了一件事,让我长时间沉浸在痛苦、忧虑和恐惧之中,一想到那段日子,我就不寒而栗。在我学会说话后的那年秋天,我家在山间别墅住的时间比往年都长。一天,莎莉文小姐在为我描述枫叶漫天交织的秋景时,我突然来了灵感,在盲人用的布莱叶纸板上写下了一个以秋天为主题的故事。当时,我文如泉涌,下笔千言,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之中。故事完成后,我念给莎莉文老师听。现在我还记得,自己是如何陶醉于那些精彩的段落的。晚餐时,我又把故事念给全家人听,大家都惊讶不已,没想到我能写得这么好,也有人问我是不是从哪本书里看到的。我大声而且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不是,这是我自己创作的,我要把它献给安纳诺斯先生。”随后,我把故事重新抄写了一遍,并且依照他们的建议,将《秋叶》改名为《霜王》,寄给了安纳诺斯先生以庆贺他的生日。我做梦也没想到,就是这一件生日礼物,给我和莎莉文老师带来许多麻烦和困扰。安纳诺斯先生非常喜欢这篇小说,并把它刊登在了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刊上。这使我得意的心情达到顶峰,但是很快地,我就跌到了痛苦与绝望的谷底。没过多久,就有人发现,我的《霜王》与玛格丽特·坎贝尔小姐的一篇名叫《霜仙女》的小说十分类似。两个故事在思想内容和词句上都非常相像,因此,有人说,是我剽窃了玛格丽特·坎贝尔小姐的作品。起初,我并不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当我了解以后,感到既惊讶又难过。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我绞尽脑汁,回忆我在写《霜王》之前,到底读过什么书,是不是看过描写霜的文章或书籍。但是,我却什么也没有想到。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安纳诺斯先生还是相信我的,虽然他也深受此事的困扰,但还是对我很和善,他的态度让我放心多了。我想,至少还有人相信我是无辜的。然而,就在庆祝华盛顿诞辰的活动前夕,学校的一位老师又问起那篇小说。我告诉他,莎莉文小姐曾和我谈过其他有关霜的作品,却从没谈起过玛格丽特·坎贝尔小姐的《霜仙女》。没想到,这位老师在听了我的陈述之后,竟自以为是地认为莎莉文老师一定还是读过这篇文章的,所以,我才会与坎贝尔小姐写得如此雷同。一向对我殷切照顾的安纳诺斯先生听信了这位老师的话,认为我欺骗了他。对于我无辜的申辩充耳不闻。他甚至认为,莎莉文小姐和我故意窃取别人的作品,以博得他的称赞。紧接着,我被带到一个由柏金斯盲人学校的老师和职工组成的“法庭”上,去回答他们关于这篇文章的种种疑问。在“法庭”上,他们把莎莉文小姐支开,让我独自面对他们的盘问。从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中,我都能感觉到极大的不信任,而且我也感到安纳诺斯先生正以责备的眼光瞧着我。那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我的心怦怦乱跳,语无伦次地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虽然我知道这纯粹是一场可怕的误会,可是却无法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最后盘问结束,让我离开时,我只觉得头昏目眩,根本没有心思去留意莎莉文小姐的安慰和朋友们的鼓励了。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号啕大哭,感到浑身发冷,心想,也许自己活不到明天早上了。莎莉文老师看到我因为一篇小说受了这么多折磨,决定仔细调查这件事。在贝尔博士的帮助下,她终于发现,原来霍布斯夫人在1888年有一本坎贝尔小姐的书,那年夏天,我们和她正好在布鲁斯特一起度假。她为了给我解闷,当时常常从各种各样的书中找些有趣的故事用手语“念”给我听。想必,《霜仙女》这个故事就是她那时“读”给我的吧。那时候,故事对我虽然没有意义,但其中那些稀奇古怪的拼词,却引起了我的兴趣。虽然当时讲故事的情景我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但我不能不承认,当时我曾极力想记住那些生词。后来,我忘掉了故事,而那些词汇却自然而然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并且丝毫没有让我觉得它是别人思想的产物。在那些苦恼的日子里,我收到了许多向我表示同情和问候的来信。坎贝尔小姐更是亲自写信鼓励我:“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写出自己的巨著,使许多人从中得到鼓舞和帮助。”但是,从那以后,我写字时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给妈妈写信,我都会被突如其来的恐惧所侵袭,总是反复念着每一个句子,直到确定它们不是书中读过的句子时才停下来。如果不是莎莉文小姐坚持不懈地给予我鼓励,也许我再也不会去碰笔和纸了。在事件发生后的那个夏天和冬天,我回到了家乡和亲人团聚,在那里,我很快乐,把所有的忧愁几乎都抛在了脑后。在这段时间里,莎莉文老师一直安慰我,并且尽力帮助我,为的就是能使我恢复往昔的自信,她把我的稿子投寄到《青年之友》杂志,没想到的是,这份刊物不但录用了我的文章,而且还希望我写一个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题的连载文章。而那时,我只有十二岁。正是这份约稿,成为了治愈我心灵创伤的特效药,是它,让我重新找到了写作的信心和乐趣。1893年,我生命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年,为了庆祝克利福兰总统就职,华盛顿举行了世界博览会。我的老师和父母带我到那里去参观。世界博览会主席希尔博特姆先生特别照顾我,允许我抚摸展品,我迫不及待而又“贪得无厌”地用手指去触摸每件让我着魔的展品,尤其是那些法国铜像,它们一个个栩栩如生,我甚至怀疑它们是天使下凡,只是被艺术家捉住才还以人形的。我要上哈佛1893年10月以前,我杂乱无章地自学了许多东西:不但读了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还煞有介事地学习了一点点法语,那时,我总是试着掌握法语的发音和语法,甚至还兴趣盎然地读一些法语的著作呢!除此以外,在莎莉文小姐的帮助下,我的语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我常常摸着书高声朗读给莎莉文小姐听,并且不时地背诵几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而她不断地纠正我的发音,告诉我在哪儿断句,怎样转调。1894年夏天,通过美国聋哑人语言教学促进会的推荐,我顺利地进入了纽约市的莱特·哈马逊聋哑学校上学。那一年的10月,在莎莉文小姐的陪同下,我开始了学校生活。我特别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这里不但能提高语音和唇读的能力,还开设了自然、地理、法语和德语这一大堆让我着迷的课程。在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曾参观过卫斯理女子学院。那时,我就对大家说:“将来我一定要进大学,而且是哈佛大学。”在场的朋友们都很惊讶,他们问我:“为什么不选择卫斯理女子学院,而要选择考试难度很高的哈佛大学呢?”而我的回答是:“因为卫斯理只有女生,而我要读男女生都收的学校!”上大学的念头已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而且成为我最热切的愿望。我不顾许多朋友的反对,偏要跟正常的女孩一争高低。我决定去剑桥女子中学,这正是通往哈佛大学,实现我童年梦想的一条捷径。终于在两年以后,我考入了剑桥女子中学,为进入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做准备。应该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正常的孩子一起求学。由于老师上课的方式都是针对正常人,所以,我只能让莎莉文小姐跟我同堂上课,把老师讲授的所有东西用手语“翻译”给我听。可是就在这时,我的父亲却突然去世了。他一直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可以想象,在这之后,我和母亲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贫困之中。但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的故事,正是靠着他们的资助,我得以继续上学。在剑桥女子中学,莎莉文小姐每天和我一起上课,以她无限的耐心把老师们所讲的都写在我手中。课余时间,她还帮我从字典里查出生字,帮助我把没有凸字版本的笔记和课本反复阅读。在第一年里,由于语言水平的提高,我阅读了凯撒的《高卢战记》、席勒的《钟之歌》、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等著作。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巨大魅力,一个梦想也随之而来——我,一个又聋又盲的人,能不能也写出这样给人心灵以强烈震撼的文章呢?时至今日,这些书当初带给我的极大的愉快,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在剑桥中学,我一生中头一次享受到和同龄、视听正常的女孩在一起生活的乐趣。我同几个同学居住在临近校舍的一间房子里,好像住在家里一样。我们做游戏、捉迷藏、打雪仗,有时还携手漫步,讨论功课,高声朗读美妙的作品。我们在一起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丝毫感觉不到自己与她们的不同,她们中的一些女孩甚至饶有兴趣地学习了手语,使得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再也不需要莎莉文老师从中翻译了。在剑桥中学的三年学习时间里,一共要参加两次德克利夫学院的考试。如果两次成绩都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哈佛大学。1897年6月29日到7月3日正是第一次考试的日子。考试的科目有初级和高级德语、法语、拉丁语、英语、希腊文和罗马史,考试时间共九个小时。我不但顺利地通过了每门考试,而且德语和英语还得了“优”呢!真正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这些考试的方式和当时的情形。每天早晨九点,我的试卷由专人从哈佛送到德克利夫学院。为了公平起见,每个考生都是以编码代替姓名,我的号码是233。但由于我用打字机答卷,情况特殊,自然也就没办法隐藏身份了。为了避免打字机的声音干扰别人,学校特意单独为我安排了一个房间。每道题都是校长吉尔曼先生用手语“读”在我的手心上,之后,我再来重复,这样来确定我没有误解题目的意思。第一天考德语,校长吉尔曼先生坐在我身边,他先把试卷看了一遍,接着就开始一句一句地“读”,“读”完之后,我再把每个字复述一遍。第一天的考题很难,我从一开始,心里就十分紧张,唯恐时间不够。当我回答完毕时,吉尔曼先生又把我打出的答案写在我的手心里,以便我检查,我告诉他需要改的地方,再由他改上去。这样的方便条件,在我以后的考试中再也没有了。进了德克利夫学院以后,考试时,我写完答案就没有人“读给我听”了。除非时间允许,否则我便没有机会加以改正。即使有时间,也只是根据我的记忆把需要改正的统统写在卷子的末尾。检查好了之后,吉尔曼先生会把我的答卷交给监考人,并且附上一张证明:第233号考生海伦·凯勒亲自完成这份试卷,特此证明。其他几门科目的考试,我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完成的。我特别记得那天拉丁文卷子交给我时,希林教授走进来对我说,我的德语考试已获通过,并且成绩很好,这使我信心倍增,轻松愉快而又得心应手地完成了这场重要的考试。在我第一次入学考试成绩合格以后,我顺利地开始了第二学年的课程。我知道,上大学的愿望已经完成了一半,而接下来的另外一半更重要。可是,在剑桥女子中学的第二年,我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一年的课程主要以数学为主,此外,还必须完成天文学、希腊文等科目。本来数学、物理、代数、几何、三角就是最令我挠头的功课,又加上我所在的班级学生人数很多,老师无法给我特别的辅导。莎莉文小姐不得不为我读所有的书并翻译老师的讲解。我发现,莎莉文小姐那双灵巧的手也已经实在胜任不了如此多、如此沉重的任务了,可是,求知的欲望又在强烈地折磨着我,我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感谢她,除此以外,什么都做不了。本来,我必须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上做代数、几何和物理的题目,但对于我来说,把题目弄明白就已经很吃力了,根本就无法跟上老师的速度。学习中这时时处处的障碍,真的令我心灰意冷到了极点,而且我还常常肆意地把这种情绪流露出来,至今思念及此,我就惭愧万分。特别是回忆起为此而向莎莉文老师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格外羞愧。因为她不但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好朋友,而且还是引导我前进,为我披荆斩棘的使者。吉尔曼先生向莎莉文小姐指出,我的课程太重了,并且不顾我严肃的抗议,减少了我的课时。11月17日,我因为有点儿不舒服没有去上课。尽管莎莉文小姐向吉尔曼先生解释,我只是有一点儿小毛病,但吉尔曼先生却认为我的身体被功课压垮了,于是将我的学习计划全面修改,以至于我不能跟班上的同学一起参加期末考试。由于吉尔曼先生与我和莎莉文小姐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母亲决定让我和妹妹一起从剑桥退学。其后的八个月,母亲为我安排了剑桥女子中学的基思先生担任我的家庭辅导老师,指导我继续学习。基思先生每星期来到我家,教授我代数、几何、希腊文和拉丁文,莎莉文小姐担任翻译。我为大学入学考试所进行的准备就这样一直进行着。我发现,单独听课不但比在班级里好懂,而且轻松愉快,不需要跟在后面赶,也不会手忙脚乱。家庭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解我不明白的地方。在数学方面,我的困难仍然比其他课程要多。但即使这样,基思先生也教得兴趣盎然,他把问题和困难减少到最低限度,使我能够完全理解。慢慢地,我居然发现,在他的调教下,我的思路逐渐变得清晰,推理也越来越严密,最终竟能冷静而合乎逻辑地找到答案了,我再也不是不着边际地瞎想,我终于可以学好数学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尽管有时我笨得连自己都难以容忍,但他却总是非常温和并富有耐心地指导我。1899年6月29日和30日,我参加了德克利夫学院入学考试的终试,也是我进入大学的最后一关!第一天考初级希腊文和高级拉丁文,第二天考几何、代数和高级希腊文。学院不允许莎莉文小姐为我“读”试卷,特地请来了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文尼先生,为我把试卷译成美国式的盲文。当我知道不是我熟悉的莎莉文小姐为我翻译时,我本来就紧张的心情变得更加复杂了。虽然历尽艰难困苦,我的入学考试总算结束了,我随时可以进入德克利夫学院。然而,家人和朋友都建议,我入学之前最好再由基思先生辅导一年。因此,直到1900年,我的大学梦才得以实现。进入德克利夫学院第一天的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这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天。对于我这样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来说,大学就像个遥不可及的梦。虽然我曾经怀抱着无限的期望,期待梦想成真,但当它真正变成现实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按捺不住地激动与感激!我知道,将来的生活还会有许多障碍,然而我却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生命充满奇迹。我热切盼望的大学生活终于开始了。在我面前,是一个美丽而光明的新世界。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在心灵上像别人一样自由。大学第一年的功课有法文、德文、历史、英语写作和英国文学。法文方面,我欣赏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德文方面我读了歌德和席勒的诗歌。我很快就把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8世纪的历史复习了一遍;在英国文学方面,我用批判的眼光研究了米尔顿的诗歌和他的《阿罗派帝卡》。其实,时至今日,我仍然常常怀疑自己是如何克服进入大学后的种种困难的。在教室里,我只有一个人,教授好像遥不可及,莎莉文尽可能将教授讲课的内容拼写在我的手上。然而在匆忙之中,讲课人的个性特点却丧失殆尽。对于那些急速地拼写到我手上的字,我就好像追逐野兔的猎犬,常常望尘莫及。我无法记笔记,因为我的手正忙于听讲。通常回家后,我才把脑子里记的东西赶快写下来。我的练习、作业和各种考试都是用打字机完成的。还有,我所学习的各种教材很少是盲文本的,因此,不得不请别人将内容拼写在我手中,于是预习功课的时间也就要比别的同学费时得多。有时,一点儿小事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不免急躁起来。一想到我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读几个章节,而别的同学都在外面嬉笑、唱歌、跳舞,更觉得无法忍受。但是没过一会儿,我又会振作起精神,把这些愤懑不平一笑置之。因为我知道,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才实学,就必须去攀登奇山险峰。既然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那么,我就得走自己迂回曲折的小路。在这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爬不上去,甚至是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我曾经发过脾气,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不甘屈服。我想征服命运,以至于我每取得一点儿进步,心灵便受到一份鼓舞。它越来越热切,我便越发地奋勇攀登,渐渐地,我看见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我常常鼓励自己,如果再加一把劲儿,我就能到达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而那里正是我希望的顶峰。大学二年级是我最快乐的一年,我所学习的功课都特别有趣:英文写作、英国文学、圣经、美洲和欧洲的政府制度、古罗马诗人霍勒斯的抒情诗和拉丁喜剧。可大学生活中最恐怖的要算各种各样的考试了,虽然我已顺利通过了许多次,把它们打翻在地,但它们每次总能爬起来,张着一副狰狞的面孔再次朝我扑来,吓得我灵魂出窍。考试前几天我拼命地往脑子里塞进各种各样神秘的公式和无法消化的年代资料——犹如强行咽下那些无法入口的食物,我那时真希望能同书本一起葬身海底,远离尘世。在进入德克利夫学院以前,我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十分浪漫,如今这浪漫主义的光环已经消失。但在从浪漫主义向现实的过渡中,我却学到了许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耐心,我们接受教育,要像在乡村散步一样,从容不迫,悠闲自得,胸怀宽广,兼收并蓄。这样得来的知识就好像无声的潮水,把各种深刻的思想毫无形迹地冲到我们的心田里。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就可以分辨真伪、区别高低、掌握标志着人类进步的各种思想和业绩,也就触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在我大学二年级的生活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少女时代》了。当时,这些只是我每星期作文课上都要写的一篇作业而已,而且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把它们整理出版。直到有一天,《淑女书报》的主编忽然来访,他说:“本社的社长希望能在我们杂志上刊登你的传记,并且是以连载的方式刊登,请多多提供帮助。”明白对方的来意后,我就以功课太忙为由加以婉拒,可是他却坚持说:“你不是已经在作文课上写了很多吗?”听到他这话,我吃了一惊:“啊!怎么你连这件事也知道?”“哈,谁叫我干这一行呢?”主编笑着说,带有几分得意。紧接着,他又告诉我,只要把学校里的作文稍加修改,就可变成杂志所需的稿子了,非常容易。于是,我只好答应把《少女时代》的原稿以3000美元的价格在《淑女书报》上连载,并在合约上签了字。说实在的,当时我深受3000美元所诱,而忘记了那份稿子其实只完成了一半,更没有考虑到补写后半部可能会带来的种种困扰。当时,我确实是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了很长时间呢!开始时,一切都还顺利,可是越往后就越觉得棘手了。因为自己不知道要写什么才好,更何况我又不是专业作家,不懂得如何把现有的材料适当地加工,变成杂志社所需的文字,甚至对截稿日期的重要性也全无概念,完完全全是个外行人。每当我收到杂志社来的电报,如“下一章请立刻寄来”或“第6页与第7页的关系交代不清,请立刻回电予以说明”等时,就总是不知所措。幸好,我结识了梅西先生。梅西先生是哈勃特大学的教授,当时在德克利夫学院兼课,梅西先生不但聪明、智慧,而且为人热心。他了解我的困难后,立刻把我带来的资料浏览了一遍,然后十分利落地帮我整理出来。从此之后,我终于能够如期交稿了。就在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约翰·梅西先生成了我和莎莉文小姐共同的好朋友。有时候,我们租了有篷的马车四处溜达,或者去山上滑雪橇,或者在野外疯狂地玩耍,或者静静地坐在咖啡馆里喝着香浓的咖啡,或者吃上一顿可口的夜宵,快乐得好似神仙。有时,我们也会连续几个夜晚围在熊熊的炉火前,喝可乐、吃爆米花,高谈阔论,探讨社会、文学或哲学上的种种问题。无论谈起什么,我们总喜欢追根究底。在这些愉快的日子里,四年的大学生活稍纵即逝,终于要迎接毕业典礼了。1904年,我顺利地拿到了德克利夫学院的毕业证书。我想,我能够完成大学的学业,当然要感谢很多人,而其中最应该感谢的,毫无疑问,是我的恩师莎莉文小姐。当时,我甚至想,她也应该得到一张毕业证书呢!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也就是1905年的5月2日,莎莉文老师与梅西先生结婚了。长久以来,我一直期望着莎莉文老师能遇到一个好男人,有一个美满的归宿,因此对于他们的婚姻,我由衷地感到欣喜,并且诚心诚意地祝他们永远幸福。婚礼是由我们的一位朋友爱德华·海尔博士主持,在一幢白色的美丽的房子里进行的。婚礼之后,梅西夫妇前往新奥尔良度蜜月,母亲则带我去南部度假。热爱生活在大学求学的时候,我常常想:“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日后能为人类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世界上的职业何止千万种,我要选哪一种才能发挥出我全部的能量为人类造福呢?”我虽然常常思考着,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不过,我的朋友们倒替我想好了,他们建议我:“海伦,也许你根本不必花这么大力气接受大学教育!如果你把精力全都用在与你有相同遭遇的儿童教育上,对社会的贡献一定是最大的,说不定,这正是上帝希望你去做的事呢!”其实,在我还没有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贫民窟,在那里,我了解到许多和我有过相同遭遇的孩子,他们的眼前是一片黑暗,周围是一片寂静,甚至连一所遮风避雨的房子都没有。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立下了要为盲人和在苦难中的儿童做些事情的志愿,然而,我更知道,自己必须先完成大学学业,才能有更充实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在大学毕业以后,我更加专心地思考盲人的问题了。在我看来,有两件事对盲人来讲是当务之急:第一是如何使每个盲人学会一种技艺,而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同时为了使盲人彼此之间便于联络,也为了使职业调查更易于进行,应该有一个全国性的机构;第二是为了提高盲人的教育水准,应该把目前美国、欧洲等地现有的几种盲文统一起来,那么,盲人的受教育水平自然就可以提高了。于是,我开始在许多报纸、杂志上发表有关盲人问题的文章,并且经常出席各种会议并四处演讲,希望盲人的问题能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那一年,《仕女杂志》刊载了我的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紧接着,我又陆续写了几篇稿子,全国的报纸、杂志纷纷加以转载,扩大讨论面。之后,像《盲人世界》、《盲人之声》等一类专门讨论盲人问题的杂志,也接二连三地创办起来了。同时,我还受托在《教育百科全书》上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从此,我的工作量逐渐增多,约稿不断,甚至有点儿应接不暇了。1906年,由州长推荐,我出任马萨诸塞州盲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每次委员会开会时,莎莉文老师总是坐在我身边,以手语向我转述会议进行的情形。可是,令我失望的是,这些委员会的官员们却没有一点儿为盲人服务的真心和实际行动。在干了几个月之后,我便愤然辞职了。但是,我心里知道,真正为盲人谋福利却又非得通过团体的力量不可,唯有这样才能唤起舆论的注意与支援,仅仅靠个人的努力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因此,我仍然必须出席各种公开场合,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为此,我必须重新开始练习演讲的技巧,使自己对语言的应用更加纯熟。莎莉文老师与我首先在新泽西州的蒙塔克雷做实验性的演讲,那是一次相当吃力的实验,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心有余悸。我站在讲台上一直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虽然早就拟好的讲稿已经在喉头上打转,却偏偏发不出声音。最后,终于积存了足够的勇气,用尽全力喊出声来,此时的我觉得自己犹如射出一发炮弹,可是后来别人告诉我,我的声音小得跟蚊子一般。然而,我终究不是一个容易服输的人,虽说做得十分吃力,但仍然把预计的演讲完成了。从讲台上走下来后,我不禁哭出声来,懊恼地说道:“说话对我而言实在是太难了,我有点儿不自量力,做不到的事总归是没有办法的。”不过,事实上,我并没有因此真的丧失信心,相反,我又重新鼓起勇气开始了更加勤奋的练习。直到现在,我总算可以在众人面前说话了,虽然我的声音不够优美,可是比起不会讲话来,能够开口对我的工作进展帮助很大。至此,我的梦想总算实现了一部分。每当我演讲时,总有来自各个阶层的听众,老人、小孩、富翁、穷人,甚至是盲、聋、哑等各种身体上有残障的人。我一想到下面的许多听众和我一样不幸的时候,就极力想办法安慰、鼓励他们。虽然那时候,我的演讲是那么生涩和不自然,但每次我都能得到雷鸣般的掌声。刚学会说话时,我还不太敢出外演讲,因为往往不知道说些什么。由于我与老师很受欢迎,我们才有勇气开始到各处演讲。莎莉文老师是一位天生的演说家,她生动的描述,常令听者深受感动,尤其在听完老师如何苦心教导我的过程后,每个人都不禁为之动容。莎莉文老师的演讲通常需一个小时左右,这时我就默默地坐在一旁阅读随身带来的盲文书籍。老师讲完就轮到我,有人会来引领我上台。我首先以手指放在老师的口唇上,向台下的人证明我可以经由老师嘴唇的动作知道她在说些什么,然后我就开始回答听者提出来的问题。通常,我都乘机向他们表示,只要有信心、恒心与毅力,人类的潜能往往能达到某种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同时,我也说明人类应该互助合作的道理。可是,真正令我着急的是,我的发音不够准确,以至于有时听众们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有时,说到一半时会冒出怪声,声音低沉而又含糊。我一再努力想改善,但始终无法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来。每当我强调某句话,想让听众们都能听清楚时,我的喉咙更是跟我作对,舌头也变得不灵活。这时,我当然又紧张又着急,可是越急就越糟,别提有多狼狈了!在这种情形下,我总是想到自己的演讲有多么糟,而且只要感觉到现场有一点儿声响,我就不知所措,以至于语无伦次,因此感到非常不自在。当我感觉场内有椅子移动或场外有车子驶过的声音时,有时竟会情不自禁地焦躁甚至抽泣起来。1913年,我做了两次横跨美国大陆的演讲旅行。不料,没过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反对战争,可是却无能为力!于是,我渐渐停止了四处的演讲和奔波,并且离开了勒塞曼,我、母亲和莎莉文老师决定过一段平静的生活。此间,法兰西斯·米拉博士写来信,他表示有意将我的《少女时代》拍成电影,并且希望我亲自参与。我接到信后满心欢喜,认为把自己的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一定可以鼓舞那些不幸的人,而且能在这个充满血腥与暴力的世界里引起人们对和平和善良的思考。如此好的机会我怎能轻易放过呢?可是,电影真正开拍了以后,我才知道,导演并不是完全忠于我生活的事实,他们为我的生活凭空添加了许多戏剧化的情节,结果,电影的反响很不好。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的生活由绚烂重归平静。这期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拮据,这使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替莎莉文老师考虑一下未来了:等到她老了,用什么来养老呢?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决定从1920年起进入波多大厦的杂耍剧院参加客串演出。这个消息传出后,我曾受到某些卫道士的非议:“你们瞧,海伦这个人,为了出名竟不择手段。”可是,在我心里,始终都是为了我那可敬老师的晚年。不过莎莉文老师似乎不像我这样安之若素,她从一开始就感到有点儿别扭。因为刚开始时,我的名字总与那些特技人员、驯兽师,乃至猴子、大象、鹦鹉一起出现在节目单上,不管是谁都会觉得有点儿不是滋味儿。然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却感到了愉快。在这个圈子里,我所遇到的人比过去在任何场合遇到的人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他们多半豪迈爽朗,热忱而讲义气,他们的举动常常令我非常感动。而且,我自问,自己的表演内容一点儿都不低俗,更没有不可告人的,因此,觉得很坦然。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2022-04-04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最后一本书:摄影师镜头下的纽约读书人

    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就像珍稀濒危物种一样,至少60岁的荷兰摄影师ReiierGerrite是这么觉得的。所以每次在纽约地铁上遇见看书的人,他都忍不住要掏出相机来记录,到现在已经拍了有上千本了。世界变化很快,但读纸质书的习惯正在逐渐消失。所以我决定记录下来。Gerrite说。Gerrite从2011年开始拍摄TheLatBook(最后一本书)项目。他连续三个多月在纽约地铁拍摄,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只是为了记录他遇到的每一本书。捕捉最自然的瞬间,Gerrite通常选择偷拍,而不是事先征求乘客的许可。这可能有点不礼貌,但大多数人仍然很友好。当乘客感到不尊重时,Gerrite会递给他们随身携带的项目描述小纸条:我会和他们分享墨香纸质书是如何被冷的iPad和Kidle被取代了。每次看到这里,他们都会对我微笑。Gerrite在拍摄过程中发现,人们对书籍的偏好非常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身份、个性或爱好。乘客在不同地铁线路上阅读的书籍也有所不同,例如,Gerrite感觉纽约地铁L线上的乘客喜欢读书,他们读的书很有趣。而且为了拍到光线充足的照片,Gerrite一般选择较新的地铁线路,如纽约地铁4、5、6号线。但即便如此,照片也很容易失焦。为了得到完美的照片,Gerrite有时需要连续拍摄同一场景,然后将几张照片放在一起。如果您感兴趣,可以通过以下网站查看《TheLatBook》项目的所有照片也可以顺便看看他们在读什么书:htt://www.reiiergerrite.l/review/LASTBOOK/Gerrite其实也过地铁上用电子设备读书的乘客。去年春天,他给这个项目取名为TheLatBookReviited(再看最后一本书),镜头下的乘客低头看着发光的屏幕。但我发现这很无聊。给拿着纸质书的人拍照更有趣。Gerrite说。▲“TheLatBookReviited项目中的一些作品Gerrite的书TheLatBook(最后一本书)已于去年9月出版,照片将于2月7日在纽约JulieSaul画廊再次展出。—————————-来源:Slate、界面原标题:ThiGuyTookaPhotoEveryTimeHeSawSomeoeReadigaBookotheSuway...

    2022-04-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