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马勇总主编;李应军,唐慧,杨结主编;徐涛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作者】马勇总主编;李应军,唐慧,杨结主编;徐涛副主编【丛书名】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270【出版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680-5038-8【分类】旅游服务-服务质量-质量管理-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马勇总主编;李应军,唐慧,杨结主编;徐涛副主编.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内容提要: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分别是服务与旅游服务概述、服务质量与旅游服务质量概述、旅游服务质量设计管理、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管理、旅游服务质量诊断管理、旅游服务质量控制与提升管理和旅游服务的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涵盖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与全流程。其中重点介绍了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工具、评价方法与模型,学生在学习后能够直观的了解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使用与流程,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非常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教学。《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服务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学习目标了解服务经济产生的背景,理解服务经济的内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掌握服务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现实影响。了解服务业的分类,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及阶段,掌握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gt第一节·服务经济的新发展案例引导2017年我国服务业经济占GDP比重超五成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6%,超过第二产业11.1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高于全国GDP增长1.1个百分点,连续5年增速高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8年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上年12月份增速快0.1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0.8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领跑国民经济增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6.0%、10.9%,远TOURISM对服务质量管理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速。实施“互联网十”发展战略,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围绕高质量发展,服务业企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6%,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6.1%,比上年上升17.1个百分点;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5.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个百分点。“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费用为93.62元,较2016年下降0.47元,创下三年新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贡献突出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在创造税收、吸纳就业、新设市场主体、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等方面全面领跑,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服务业已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2017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6.1%,比上年增长9.9%,连续5年对税收收入贡献过半。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3一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5.1%,高出全国就业人员年均增速4.8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达到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服务业是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军。2017年,工商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日均达1.66万家,其中近80%为服务业。2013一2016年,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共计21283万家,年均增长31.5%。服务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阵地。2017年,服务业投资增长9.5%,高于第二产业增速6.3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9.4%。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2017年,服务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到14.5%,比2012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出口增长明显加快,知识产权使用费、技术相关服务出口分别增长316.6%和30.0%。我国吸纳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服务业占比均超过50%。近期,在博整亚洲论坛上我国明确提出将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吹响了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开放的新号角,这也必将带来服务业新的增长。服务业活力不断增强助推新动能加快成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新产业新经济蓬勃兴起,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已迈入世界前列,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飞跃。2017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快递业务规模等已远超其他国家,稳居世界第一;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大数据运用已走在世界前列;电信业在5G技术、标准、产业、应用等方面正成为全球引领者;金融业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不仅跻身储备货币,而且开始成为石油贸易的计价货币;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R8D支出占GDP比重上升到2.12%,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第一章服务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以“互联网十”为标志的服务业新经济高速成长。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2.9%、35.4%、39.1%。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2.2%。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金额比上年增长28.8%;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金额增长44.32%。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7.3%、13.2%、14.4%,比上年分别提高2.2、2.8、3.1个百分点。幸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服务业稳定健康发展。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幸福产业营业收入合计增长13.7%,比上年增速快1.9个百分,点。幸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44%、4.14%和0.87%,较上年分别提高了0.08、0.19、0.13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资料来源:htt://www.akci.com/ew/fiace,/20180416/102516121557_2.html.)3按社会生产的主要产品或主要产业部门来区分经济形态或历史时期,依次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增长趋势和关联效应非常明显,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这对于继续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1965年维克托·R·富克斯在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服务经济的概念。他指出,美国首先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服务经济时期。富克斯在1968年出版的《服务经济学》是第一部全面地从实证研究角度研究服务理论的著作。他在《服务经济学》中阐述了“服务经济”的概念,认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开创了一个新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个国家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服务经济”国家,即第一个一半以上就业人口不从事食物、服装、房屋、汽车或其他实物生产的国家。1952年美国白领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人数,标志着美国开始从工业经济社会进人服务经济社会。西方发达国家把服务业迅速发展看作“经济和消费的软件化”、“经济的服务化”,日本有人称之为“脱物现象”,即消费行为开始脱离物品。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用“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来描述正在到来的新时代。他指出,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部门的重点将由传统的物品生产转向服务业。这些服务业并不TOURISM放将服务质量管理包括工业社会中的运输、发送等生产辅助部门,而是包括针对个人服务的银行、保险、交通通信、保健、教育、政府等多个方面。在“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知识社会”等未来学理论中,服务经济均被作为与旧时代根本不同的新时代的力量来看待。奈斯比、卡恩等预测专家都同意下一个趋势: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有人把我们的未来称为“新型的服务性经济”或“经济的服务化”。制造业也将越来越多地与服务业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有产品和服务一体化。《学习的革命》一书认为新型的服务性社会是塑造未来世界的15种主要趋势之一,认为全世界正在产生三个大类的工作:普通生产服务、直接服务和符号分析服务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就全球范围来说,世界进入了“信息与服务时代”。未来的主导产业将是信息产业与服务业。通过网络技术,世界正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场。同时,现代生活正由各种各样、相互关联的服务功能支配着,世界正进入一个“大服务”的时代。“大服务”时代不论穷富、不论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服务,依赖服务。“大服务”的网络或系统已经深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包围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联系着各个行业与每个消费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观念。人人都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经济实质是“客户经济”,人们互为客户。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以知识与信息为核心的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服务业地位日益突出,服务业在经济和就业中的贡献也日趋明显。1955年,美国服务业比重在55%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50.8%;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形态呈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到2000年,美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到74.5%,而就业比重也达到76.6%,美国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除美国外,以2001年为例,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无论是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还是服务业就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70%。且有些行业如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旅游业等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在其整个国际贸易中占很大的比重。而全球服务业的比重仍在不断上升,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约59万亿美元,世界各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其中,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在77%以上,接近80%。日本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6.5%,英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5%。欧盟服务业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在欧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欧盟整个服务业已占其生产总值的65%以上,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66%以上。中国香港已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心已转向服务业,其增加值占GDP比例85%以上,香港恒生指数100个指数成分股里,没有一个工业股,服务业成为香港经济的命脉。早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与地区每消费100美元,就有50美元以上是服务消费。因此,美国学者马蒂·杜甘在《大都市时代》指出:“在发达工业国,服务业现在已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发动机。”有统计表明,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平均占GDP比重约为72.5%,中等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在60%~65%,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为46%~55%。在就业人数上,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基本在60%~75%,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在45%~60%,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则在30%45%。发展服务行业,推进服务贸易已成为当今第一章服务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世界的潮流。不难看出,服务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越发达,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越多,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越大。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如优化基础环境、税收优惠减免、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来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近年来也获得了飞速发展。2013年,服务业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工业,占比近半,达46.1%。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5%,首次过半。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6%,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之最。据中央电视台2018年7月16日与20日的《新闻联播》的报道,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6%,比去年同期增长1.4%;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8.5%,比同期增长14.2%。换而言之,我国经济已经主要依靠消费和服务业增长。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从以工业为主导的时代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时代的重大转变。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是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服务业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随着全球进人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比重已经超过3/5,服务业占发达国家经济比重已经超过70%,占发展中国家经济比重60%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全球经济步入服务经济时代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进人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引领全球技术5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服务主导现代经济,服务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态。二、服务经济内涵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的演化过程。而实际上,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就出现了。只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形态的转变,服务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已。(一)服务经济的定义最早提出服务经济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他在1968年的经典著作《服务经济学》中,率先提出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首先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同时认为,服务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都已开始出现。在他的研究的基础上,服务经济的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如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库兹涅茨的“工业服务化”等理论都指出了现代社会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阶段发展这一突出特征。2006年瑞典学者詹森的《服务经济学:发展与政策》对服务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服务经济的公共政策等内容做了系统介绍。对于服务经济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多种解读。使用比较多的是以下三种定义法:第一种定义法是规模定义,也是国际上学者普遍较认同的一种定义,即定义服务经济为“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超过60%,或者服务业在总就业人数中占比超过60%以上的一种经济形态”;第二种定义法是对比定义,即定义服务经济为“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形成对比,有TOURISM将服务质量管笔特殊性质的经济形态”;第三中定义法是阶段定义,即定义服务经济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顺序发展以后的经济阶段”。周振华(2010)综合以上三种定义,将服务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产、扩散与应用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核心生产方式,以法制和市场经济为制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建立在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配置基础上的经济形态。”这是目前比较权威的国内学者提出的定义。解读这一定义,服务经济是相对于过去以物质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经济形态而言的,其本质变化是过去的实物经济、有形经济逐步让位于服务经济和无形经济;从属性上看,由信息技术取代生产技术;从功能上看,由服务功能取代制造功能;从形态上看,由无形性取代实物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附。(二)服务经济的层次服务经济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最高层次)是经济形态层次;第二层次(即产业层次)是产业形态(即服务业)层次;第三层次(即基本层次)是经济活动(即服务)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涵不一样:从基本层次上看,服务构成了服务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形式;从产业层次上看,服务业是服务经济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从最高层次上看,服务经济除了经济活动和产业形态以服务为核心外,还包含一整套适应服务活动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管理体制、要素市场以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服务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核心是提供服务产品。尽管关于新的经济形态的提6法很多,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体验经济、网络经济等等,但唯有服务经济是可以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并列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农业经济以提供农产品为核心、工业经济以提供制成品为核心、服务经济以提供服务产品为核心,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构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其次,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范围不仅包括服务业本身,而且涵盖了发展成熟的制造业和农业。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业虽然是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但制造业和农业也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服务化趋势促进了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服务,把农业、制造业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三个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最后,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除了服务产出、服务就业、服务贸易、服务消费、服务投资等经济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还包含一整套制度环境、管理体制、要素市场以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制度环境保障服务经济有效运行;管理体制确保服务经济发展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等;要素市场构建以人力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资源要素配置体系;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则为服务经济发展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环境。三、服务经济的功能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izatioforEcoomicCooeratioadDevelomet,OECD)2000年的报告,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或者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形态。···试读结束···...

    2022-11-22

  • 《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王维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作者】王维明主编【丛书名】“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页数】228【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80-5871-6【分类】纺织品-染整-质量控制;纺织品-染整-质量管理【参考文献】王维明主编.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内容提要:《印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以现代质量观为中心,较为详细地阐述质量与印染产品质量的内涵,简要介绍了产品质量管理理论及统计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系统讲解了生产技术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信息管理、产品开发与产权保护等相关知识在对印染产品质量进行控制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设置了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印染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能力及新产品工艺设计能力。《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质量与印染产品质量第一节质量的概念质量是人们在活动实践中对所发现的有关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反映了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一、质量的基本概念(一)质量的定义质量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概念,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因关注点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S09000标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IS0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IS09000:2000在总结了质量不同概念的基础上,将质量概括为“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质量以产品、体系或过程为载体。“固有”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它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定性的或定量的。特性有物理的、感官的、行为的、时间的、人体功效的等多种类型。(2)“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特定要求”可使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等:“规定要求”是经明示的要求,需在文件中予以阐明。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3)质量是名词。“质量”本身并不反映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的程度。所以,产品、体系或过程质量的差异要用形容词加以修饰,如质量好、质量差和质量高等。(4)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定期对质量进行评审,按照变化的需要和期望,相应地改进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二)质量的含义“质量”具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质量就是指产品的质量;广义的质量,既包括产品质量,又包括生产过程、生产活动在内的工作的优劣程度。狭义质量概念与广2丨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义质量概念的比较如表1-1所示。表1-1狭义质量概念与广义质量概念比较项目狭义质量概念广义质量概念产品有形制成品(硬件)硬件、服务、软件和流程性材料产业制造业制造、服务、政府等各行各业,营利或非营利组织过程直接与产品制造有关的过程所有的过程:制造等核心过程、销售等支持过程质量被看作是技术问题经营问题顾客购买产品的顾客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关人员如何认识质量基于职能部门的文化基于普遍适用的“朱兰三部曲”原理质量目标体现工厂的各项指标公司经营的计划承诺和社会责任等劣质成本与不合格的制造品有关无缺陷使成本综合最低质量的主要评价符合规范、程序和标准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体现各方价值改进是用于提高部门业绩公司业绩质量管理培训集中在质量部门全公司范围负责协助质量工作中层质量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组成的质量委员会二、质量内涵的发展(一)质量内涵的演变历程原始时代的生产者即消费者,以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为目的。自从出现了社会分工,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生产者需要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此进行产品生产,此时质量意识已经萌生。但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产品一直依靠手工方式来生产,产品的质量依靠技术和技巧熟练的工匠来保证,此时没有人对“质量”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工业革命和大生产方式出现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一些专家相继提出了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深化和完善。质量内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顾客及相关方满意质量”的三个历程。1.符合性质量克劳士比在1979年对质量的定义有一个经典而严格的叙述,即“质量是符合要求”。在这个定义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价于全部可测量的满足标准的特性参数,也就是说,符合性质量的判断依据是标准和特性参数。此时,质量的问题也就转化成了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问题,质量变得清晰可见。由此可见,符合标准的产品或服务就是合格的。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对质量的理解大都是这种“符合性质量”。“符合性质量”是一种静态性质量观,难以全面反映顾客的要求,特别是隐含的需求和期望。而且符合性质量受标准是否先进的限制,如果标准不先进,即使是百分之百的符合标准,也不能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为此,质量的概念在满足符合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第一章质量与印染产品质量丨3“适用性”的概念。2.适用性质量1988年,朱兰在其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第4版)中对质量定义的多种含义进行了探讨,将“实用性”定义为“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强调了“满足顾客需要”在质量概念中的决定性作用。同年,戴明在质量概念中着重指出,必须用顾客满意的术语来定义质量,把“质量”与“过程”“经营”“顾客满意支付的价格”联系起来,从而扩展了质量的内涵。适用性质量关注的对象是顾客,判断依据是顾客在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要求。适用性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和丰富,如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依据顾客的要求和感受,提出了基本型、期望型和魅力型的适用性质量。3.顾客及相关方满意质量事实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满足顾客以外,也离不开股东、政府、员工、供应方、社会、环境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情况对企业的经营成败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心无旁骛地只关注顾客的需求,逐渐给供需双方之外的其他相关方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应该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此时,“相关方满意的质量”便应运而生。IS09000:2000标准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的“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相关方除了顾客外,还应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方等交易伙伴、政府部门、社区、自然环境等。新的质量定义体现了对所有相关方利益的重视,质量的评价对象从产品扩展到过程、体现等所有方面。(二)质量内涵演变的背景质量内涵的形成及演变是与其环境密切相关的,反映到质量的环境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另一个是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始终是质量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动力。1.市场需求结构的演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质量的要求只是满足一般的基本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生产出什么产品,顾客就购买什么产品,市场基本由卖方主宰,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时候,企业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质量活动集中在降低故障出现率上,以产品为关注点的“符合性质量”精辟地概括了这个时代人们对质量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人们平均拥有的财富增加了;另一方面,商品市场的供给越来越充沛,买方市场逐渐形成。此时顾客有了购买力,又有了极大的选择空间,需求量和期望值被迅速提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顾客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过去那种顾客对市场知之甚少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此时,顾客不再满4丨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足于规模需求市场时厂商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而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注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成为必然的选择。“适用性质量”成为市场供需双方多次博弈后达成的暂时平衡中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追求卓越已成为市场上普遍的共识。在全球经济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千变万化、创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顾客对质量的感知远远超出其期望。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使顾客感到惊喜,为顾客提供卓越的、富有魅力的质量,从而真正体现顾客的价值。2.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如果说市场需求结构的演化为质量内涵的演变创造了必然性的话,那么,18世纪末以来的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则为质量内涵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18世纪末期,以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使人类从手工工具时代跃升到机器时代,促使社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生产力飞速发展,从此,企业逐渐变得专门化,大生产方式开始出现。由于这个时期仍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因此,顾客没有质量的话语权,企业完全主宰着市场,只要符合标准,就是高质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等其他技术的发展,把人类文明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也带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发展,使企业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的产品也日益丰富,供大于求的局面逐渐出现,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天平开始向消费者这一端倾斜,消费者在市场上有了话语权。此时,企业不得不开始关注顾客的需求,质量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大规模生产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衰退,70年代衰退速度进一步加快,到了80年代,在大规模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大规模订制生产方式开始出现。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得益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发生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规模订制生产,要求企业根据消费需求生产出多品种的个性化产品,进而要求生产流程必须具有相当的敏捷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大批新技术被应用到生产流程中,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成制造(CM)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流程的刚性,使生产线的快速组合成为可能,大规模订制生产才具备了技术基础。随着生产方式从规模生产向规模订制生产的转变,在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不少学者提出了主观质量的概念,认为“符合性质量”是一种客观的质量,而顾客满意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主观质量。综上所述,质量这一客观事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市场需求结构的演化和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两个最主要的驱动力,质量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地延伸和扩展。第一章质量与印染产品质量丨5第二节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标准一、产品质量的含义“产品质量”是指能反映出满足顾客明确需要和隐含需要的一种能力,不论顾客的需要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均可以把这种需要转化成各种各样的质量特性。产品质量就是靠自身的质量特性来满足社会和人们各种各样的、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产品质量是否物美价廉、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适用的程度,应当成为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志。因此,从商品的角度来看,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一)产品质量的特性产品质量的含义很广泛,它可以是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理的。一般来说,常把产品使用目的的各种技术经济参数作为质量特性。工业产品的质量特性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方面。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等。(2)操作运行方面。操作是否方便,运转是否可靠、安全等。(3)结构方面。结构是否轻便,是否便于加工、维护保养和修理等。(4)时间方面。耐用性(使用寿命)、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5)经济方面。效率、制造成本、使用费用等。(6)外观方面。外观是否美观大方、包装质量等。(7)心理、生理方面。织物的舒适程度、机器开动后的声响等。(二)产品质量特性的另一种分类上述工业产品的质量特性,又可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1)性能。产品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如纺织品的卫生防臭功能、防紫外线功能。(2)实用性。产品合用的程度。(3)可信性。常用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和维修保障性来表示。这些性能都同时间因素有关,如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规定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工作任务而不发生故障的概率。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产品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持久性、零件的耐用性等。由此可见,可信性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特性。(4)安全性。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保证将人身伤害或损坏的风险限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5)环境要求。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产生公害、污染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等。6丨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6)经济性。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具体是指产品结构、重量、用料、成本以及使用产品时的劳力、燃料等能源消耗,一般用于衡量产品的经济效果。(7)美学要求。即讲究产品的结构设计合理、制造工艺先进以及外观造型艺术性三者的统一,产品尽量能体现功能美、工艺美、色彩美、形体美、和谐美、舒适美等要求。这些质量特性,区分了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了人们不同需要。工业产品的这些特性满足社会和人们需要的程度常被人们用于衡量工业产品质量的优劣。工业产品的质量特性有一些是可以直接定量的,如织物的强度、化学成分、色牢度、耐久性等,反映的是工业产品的真正质量特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质量特性是难以定量的,如舒适、美观、大方等,这就要对产品进行综合的和个别的试验研究,确定某些技术参数,以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国外称之为代用质量特性。不论是直接定量的还是间接定量的质量特性,都应准确地反映社会用户对产品质量特性的客观要求,把反映工业产品主要质量特性的技术经济参数明确规定下来,形成技术文件,这就是工业产品质量标准(或称技术标准)。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一)质量螺旋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实现、使用和衰亡的过程。质量专家朱兰称质量形成过程为“质量螺旋”(图1-1)。质量螺旋曲线所描述的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包括市场研究、开发研制、设计、制订产品规格、制定工艺、采购、仪器仪表及设备装置、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和服务。质量螺旋中各环节一环扣一环,且环节的排序是有逻辑顺序的,各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就意味着产品质量水平的一次提升,循环不间断,产品质量就不断提高。零售批发服务店场研究销售测试市场研究开发研制检验卡以设计制订产品规格工序控制生产订工艺器仅表采则及设备表置图1-1质量螺旋曲线···试读结束···...

    2022-11-22 印染废水处理 印染厂

  • 《中药材质量新说》安好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药材质量新说》【作者】安好义编著【页数】494【出版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364-9333-9【价格】598.00【分类】中药材-产品质量-研究【参考文献】安好义编著.中药材质量新说.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药材质量新说》内容提要: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总结中药实际生产中的技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针对各类药材的特性,对其适时采收、科学晾晒、炮制,合理贮藏、有效使用等方面提出个人一些浅显的见解;整理汇编了中药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现代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其他利用价值、实用经典验方等内容。书中不拘泥于传统,立足于现实,对传统中药生产模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其合理之处进行诠释,不科学之处进行改革。以期为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使用、研究等中药行业的人员以及医生、药师和消费者提供参考意见,为推动人类健康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本书共收载常用中药材334种,并附药12种,配置药材精美原色彩图560余幅。每药均设来源、性状、采收加工、贮藏、主要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编者9个栏目进行详细阐述。《中药材质量新说》内容试读回▣回回eⅢ绪论XULUN包回回回E回中国的中药护佑了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中药的发源源远流长,从现在分析生病的猩猩、大象、老虎等动物吃某种植物就能治好的情况,可能中药从类人猿开始已经有了使用,远远早于岐黄理论。岐伯和黄帝、孙思邈、李时珍等总结了先人的经验,有了对中药最早的记载和发扬光大。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古人类时期草药就已经开始应用,中药的起源应该是从距今数万年开始的,代代传承、代代发扬光大,才有了如今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中国药材上万种,从古至今,因为各种原因发现的都有,难以一一说清楚具体由来。比如在中国历史上饥荒或战争较多的时期,有很多药材是在人们饥不择食的时候吃了某些植物,偶然发现能治好某种疾病,从而总结出来的。在一次大饥荒中,人们都采野菜如小蓟、灰灰菜、麦麦多、柳叶等充饥,当时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由于年老体衰,只能就近采挖苦似黄连的燕子苗、蒲公英、败酱草等水煮后充饥。在野草、树皮都被吃光后,同龄人因饥饿和疾病十死其九,而这位老人却活了下论来,可能与她吃的那些草药有关。中华民族从起源到逐渐发展壮大,同一历史时期使用中药的中华先民的寿命及接受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区域的民族,因此中药确切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蔬菜和水果等都是经祖先一代代人把野生品种一步步驯化、改良,最后成为优良家种品种的。同理,个人认为很多家种药材已经明显优于野生药材。种植户依靠药材丰收、质好赚钱,田间管理、采收、晾晒、保管大多规模化,质控意识高,全面管理到位。而野生药材都是农民按照市场需求于闲暇时间采收,既不分时节,也不区分老嫩、不管品质。且野生药材由于环境限制,未达最佳生长状态或已过最佳状态。因此采收的野生药材品质较差,同时在销售过程中粗放管理、保存时间过长,也导致野生药材的品质下降。回回回回g随着家种品种的扩大,很多传统药材产区也发生了变迁。河南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栽种枸杞的,但目前连同大枣都被西北地区的产品代替了,这是人的能力的提升,也是社会的进步。道地产区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迁,原新疆不产大枣,但现在产量已占全国干枣的80%90%,取代河南、山东、安徽产区随着改革开放及科学的深人研究,已证明牛羊吃的青储饲料优于干饲料,春夏秋放牧,牛、羊、马所吃青草的营养远远优于冬天吃的干草,即可以推断青蒿、薄荷等草类药材,鲜品较干品入药效果好,宜鲜品入药。与此同时,检测手段也有了极大的进步,证明了很多中药材的外观都能代001表其实际的药效。如叶、草、花类药材,原色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可能是变色药材的15倍。现在很多药材还仅仅停留在实物形象上,大宗药材比如金银花,多数种植散户都是在金银花全开花后采摘,不按时间摘,也未采用适合的、规范的科学办法晾晒、保管,导致只有其形但疗效不好或基本无疗效。下面就针对各类药材的特性,对其适时采收、科学晾晒、炮制,合理贮藏、有效使用等方面提回回回回回▣几回▣几回出个人一些浅显的见解(只是个人经验)。、根及根茎类药材根及根茎类药材占中药材的大部分,类型也很多,怎样采收、晾晒、保管,需要长时间的总结、改进和完善,更需要政策引导,种植户、收购商及医药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1.切片晾晒中药饮片在历史上有很多切片办法,但经现在实践,认为有度最好。饮片以不接触水、不二次晒烘为最好,因为任何药材只要经过加水、蒸制都会减少10%~30%的含量,即10%-20%的重量。切片也不能太薄,以最易煎出、发挥最大疗效为目的,药材一般切到2~4mm即可。切制饮片的目的是为了药效更大地发挥,为饱眼福而特制的超薄饮片个人认为不妥,往往满足了眼观,减少了疗效。本书中提倡根及根茎类药材趁鲜切制。含水量高的根、根茎类药材不切段、片不容易晒干,借▣▣▣包回鉴蔬菜的晾晒方式,全国各地都有晾晒不同蔬菜的办法,如北方的红白萝卜、冬瓜、红薯等都采取切片方式,四川的抱儿菜、大头菜、莴苣也有切段或切成条晾晒的习惯。趁鲜切段、片,既利于干燥,又保证了有效成分含量,如川芎趁鲜切片,3天即可晒干,烘干只需几小时或一天时间,不切片鲜品在四川10天也晒不干。药2.炮制方法先人对大多数中药材饮片的炮制都提出了意见,其中大多数方法正确,如元胡,醋制后药效物质质含量明显提高。但也有不足之处,如熟地,记载的“九蒸九制”就可能有问题。生地第一次经水浸泡加热蒸后,疏松柔软,可能含水量有八九成,一次性蒸煮透晒干,内灰黄而外油黑,符合古人的眼观和现在的药典标准。而古人的“九蒸九制”个人觉得有点不合情理,因第一次蒸煮不管多长时间,生地外面都已有油,隔离了再次蒸煮进入药材内部的任何物质。现在各大市场上都是一次性新蒸煮,药材美观、实用、质量好。3.贮藏保管说(1)很多根、根茎类药材貌似坚实,但实际有效成分流失极快。如川芎个大坚实,用不密闭ZHONGYAOCAI包装袋(麻袋或编织袋)存放,刚产新时浸出物为20%,13个月后即为10%,已不符合国家标准:ZHILIANGXINSHUO如元胡虽坚硬紧密,但含量下降速度如川芎,本书中建议干燥后低温密闭保管,经测定有效成分的药含量基本不降。类似上述的药材大多性质相近,只有个别下降较慢,但均有下降,如三七、黄连。(2)较松软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如甘草、葛根、大黄,刚产新时有效成分的含量都合格,甚至有的高过药典标准一倍,原个粗放半年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基本不合格,葛根甚至已检测不出有效成分的含量。市场上类似的药材不合格率高于70%,只要在市场上一买药,药商都会问包不包有效成分的含量,合格与不合格两种价格。像葛根这种用药极广且量大的药材,了解后再服用总有心虚的感觉。但也有个别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下降较慢,如丹参、黄连、板蓝根,按现有检测标准可能贮藏三四年有效成分的含量还合格。个人认为,单包装密封冷藏可能使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合格的有效时间更长。二、草类、叶类、花类药材002草类、叶类、花类入药的中药材很多,作者认为保持原色的药材质量好。按以下方式适时采收、科学晾晒,就能获得优质的药材。1.采收时间(1))草类药材在开花前,或初花期采割,药效更好,因为开花后大多植物叶萎缩、茎干枯,回▣几回▣几回甚至呈干柴样,有效成分的含量会显著下降。如益母草在开花至50%~85%时收割最好,收割过早,幼苗鲜品5~9kg只能晒成1kg干品。适时收割,只需3~4kg鲜品即可晒成1kg干品,且有效▣回▣回▣成分含量高。(2)花类药材在花开尽后含量都会大幅降低,如菊花、夏枯草、野菊花。研究发现,花类药材含量最高时一般都是含苞待放时,花开尽将谢时的药材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可能比含苞待放时降低50%甚至更多(部分品种的差异会更大)。用一个简单的小试验就可以佐证:同样的药材,含苞待放花蕾与开尽待谢花朵泡水做比对,前者味重、色浓,后者味轻或无味、色轻(发霉及变色的可能也色重,但与应有色有区别)。2.晾晒方法不同的晾晒方法会导致药材疗效大变。传统记载的阴干或晾干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导致药材质量显著下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阴干与晾干方法都是在一定适合的条件下应用,不能生搬硬套。晾晒办法很有讲究,如果晾晒的药材已无绿色,从直观上就能肯定已无药效。还有用同样简单的泡水小实验,有绿色的干药材味重、色浓,无绿色的干药材味轻或无味、色淡。这些经验都是在上百次买只有其形但无有效成分含量的药材,和购买科学采割、晾晒的药材经过试验比对总结出来回回回回▣的,代价几百万元。药材茎或藤的髓部含有大量水分,如益母草四棱茎,不切成段,晾晒时表皮干后,髓部还向外渗水,因此,药材达到完全干燥耗时长。依个人经验及试验数据,全草类药材要保回持药材原色(多为绿色),保证药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个人推荐使用如下干燥方法:(1)药材采收后用铡草机及时测成2cm左右的段,摊薄晒,春末至秋末在晒棚下即可晒干,含量也高。如马齿苋,不切段半月都不易晒干,切段烘晒就很容易干。切段过短,药材容易分成几瓣,晒、烘有效成分易流失。(2)草类药材切段,在20~30℃温度下即可晒干。20℃以下、湿度超过60%的环境下晾晒,药材如有受潮、堆沤有变质现象,应及时烘干。如夏枯草,在晾晒中受潮即变暗紫色,药效显著降低。(3)凡阴干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晒干有效成分比烘干高的,使用25~35℃烘干较好,晾干很难达到保存有效成分的实际效果。论三、果实、种子类药材薏苡仁、白扁豆、决明子等果实、种子类药材是比较容易收获且容易晾晒的,这些药材看起来与小麦、稻谷没什么区别。众所周知,小麦、玉米、稻米都是饱腹的主粮,陈粮和新粮从口感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同样药材是需要有疗效的,特别是辛香味和其他味重的药材都必须适时收割并且合理保管才能保持药材应有的疗效。此类药材大多质地坚硬,科学收贮入药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1.晾晒、贮藏▣回▣▣回果实、种子类药材虽然外表质地紧密,但如果包装及存储管理不好,有效成分的含量会下降,部分品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会快速下降。像肉豆蔻,经过炮制粗放保管2个月后,味减大半。前面提到的五味子貌似坚果,外肉中壳内仁,但粗放1年后内仁基本已无有效成分含量。芳香类药材的如枳实等,虽然外皮坚实紧致,切成两瓣晾晒也较厚,如果晾晒方法不科学,有效成分含量会下降1/10~1/2,可能待晾晒干后有效成分含量就不合格了。即使是有效成分含量合格的枳实,粗放存储,保管方法不科学,半年后香味变淡,有效成分的含量已不合格。以日前的有效成分含量检测来看,几乎没有不下降的果实、种子类药材。建议此类药材密闭、干燥、低温保管,两年内使用。0032.粉碎入药r果实、种子类药材质地坚实,不易煎出药效。凡有外壳者,必须破碎外壳并将内仁粉碎。种子较大的如草蔻、白扁豆、莲子等也应粉碎成2~3mm以下的小颗粒,这样可以在煎药时更好地煎出药效;表面容易煎透的药材如小茴香,粉碎后煎出的药液量也会明显增多,有关人士应该注意到这回回回回回间▣回▣回回一点。果实类药材入药,从理论上来说是都有用,但现在作为单独剂型研究的中药品种,大多使用其籽而不用其皮,可见籽的功效大于表皮,如五味子。籽在结成时就有了充分保护自己的本领,表层致密,要想把药效用到极致,就要顺着药材的思路去研究发现它,在祖先发现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四、动物类及其他类药材动物类药材以前多为野生品种,现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野生动物遭到大量捕杀,数量逐年降低,动物类药材来源逐渐由野生转变为家养,相应的产区也发生了变化。如珍珠,现主要集中在浙江诸暨;麝香主产地现为陕西、四川两地。同种动物类药材基源有多种,经现代仪器检测,不同基源的药材有可能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如五倍子,肚倍的鞣质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角倍高5%,没食子酸有效成分的含量高近一倍。回▣回回互如麝香,原麝麝香中指标成分麝香酮含量最高,林麝次之,马麝麝香酮含量最低。药材购买或入药时,应根据不同基源的药材调整用量,以达到用药目的,避免药材浪费。动物类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易受干燥方式的影响,如全蝎,冷冻制全蝎的可溶性蛋白量是传统加工方法的20倍左右,药材的加工方式应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加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药材动物类药材富含蛋白质,极易虫蛀、生霉,过去多采用与花椒、吴茱萸等同贮的方式进行保管,这样虽能有效地避免药材虫蛀、生霉,但花椒、吴茱萸含挥发性成分,易与贮存的药材串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动物类药材可以通过冷藏的方式避免虫蛀、发霉、变质现象的发生,量简单易行。动物类药材多为贵细药材,产量低,需求量大,往往不法商人为追求利益对药材进行掺杂、掺假等行为。本书中用图片对药材正品和易混品进行直观的对比,并提出了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以新便读者在购买药材时能够较直观地对药材进行辨别。部分动物类药材,如阿胶、蜂胶等无法直观鉴别的药材,建议购买原装、品牌产品,这样质量才有保障。说五、结语ZHONGYAOCAZILIANGXINSHUO通过观察、总结实际生产中的技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本书中提出了一套简便且可操作药性强的中药材生产模式。对传统中药生产模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其合理之处进行诠释,不科材学之处进行改革。本书不拘泥于传统,立足于现实,以期为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使用、研究等中药行业的人员以及医生、药师和消费者提供参考意见,为推动人类健康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略尽绵▣▣回▣回薄之力。中药知识博大精深,由于涉及内容广、研究成果多,难以面面俱到,书中遗漏或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中医药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谨作参考。004▣▣几回回几回第一部分根及根茎类药材包▣回▣回人参(附:人参叶)3【来源】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Paaxgie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国内主要产于东北吉林长白山、敦化一带。【性状】人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回回回回回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支根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中药材质量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红参:主根呈纺锤形、圆柱形或扁方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时具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芦头长1~2cm,上有数个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艼。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说1cmXINSHUO图1-1人参(烘干)图1-2人参(硫黄熏,泛白)药材▣▣G图1-3红参【采收加工】采收人参栽种46年后,8月末至9月中旬植株有半数叶片变黄时采收。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选晴天,挖出全根,摘006去地上茎叶,将参根运回。注:人参挖时要细心,防止因创伤而影响品质。加工1.红参:选浆足不软、完整、无病斑的参根洗干净,蒸23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干燥过程中剪掉芦头和支根的下段。剪下的支根晒干捆成把,为红参须。捆成把的小毛须蒸后晒干也成红回回包回···试读结束···...

    2022-11-22

  • 《现代质量工程》张根保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质量工程》【作者】张根保主编【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页数】364【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111-63660-1【价格】59.00【分类】质量管理-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张根保主编.现代质量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现代质量工程》内容提要:本书在全面论述现代质量工程概念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质量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以质量工程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主线,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现代质量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共11章,包括质量工程概述、质量工程的基本原理、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常用技术、质量检验理论与方法、面向质量的设计、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可靠性工程与技术、质量经济性分析与控制和先进质量工程技术等内容。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机电类、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教学用书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检验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及企业各级领导参考。《现代质量工程》内容试读第一章质量工程概述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定义一、质量及其定义质量(Quality)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和国防安全都息息相关。质量不佳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类案例比比皆是。例如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约73后,突然发生爆炸,座舱内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这次事故是美国航天史上的灾难性事故,事故造成约14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其中航天飞机12亿美元,携带的卫星2亿美元。分析结果表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后,挂在外燃料箱上的一枚助推火箭的密封装置破裂,喷出火焰,把液态氢燃料箱烧出一个洞,引起燃料箱猛烈爆炸,造成了这次严重事故。毫无疑问,质量至关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质量呢?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质量的要求和理解都是不同的,因而给质量下的定义也不一样。目前有关“质量”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1.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0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定义质量: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定义全面、准确,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我们可以对该定义做如下解释:(1)质量的载体称为客体,客体是“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客体可以是产品、服务、过程、人员、组织、体系、资料等。客体可能是物质的(如一台发动机、一张纸、一颗钻石)、非物质的(如转换率、一个项目计划)或想象的(如未来组织的状态)。固有特性是指存于客体的一组永久性的特性,它是产品、过程或体系的一部分(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功率和转速、打电话时的接通时间等技术特性),而人为赋予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不是固有特性,不反映在产品的质量范畴中。(2)“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明示”一供需双方业务洽谈和签订合同过程中,用技术规范、质量标准、产品图样、技术要求加以明确规定的内容。“通常隐含”一组织和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里现代质量工程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实体的固有特性必须尽可能满足要求,固有特性与要求越接近,其质量水平就越高;反之,质量水平就越低。2.日本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田口玄一的定义日本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田口玄一(TaguchiGe'ichi)从社会损失的角度给质量下了如下定义: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但是由于产品功能本身产生的损失除外。事实上,任何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都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失,造成损失越小的产品,其质量水平就越高。例如,在汽车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还会由于排放废气而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意义上讲,节油和污染小的汽车就是高质量的产品。但是,由于汽车喇叭而带来的噪声污染,以及由于汽车流量大而造成的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则不应被视为汽车的质量问题。根据田口玄一的质量观,由于社会损失是可以计算的,因此质量变为一种可量化度量的量。3.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的定义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JoehM.Jura)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给质量下了如下定义:质量就是适用性(FiteforUe)。可以看出,朱兰是站在顾客的角度定义质量的,即顾客对一个产品(包括相关服务)》满意程度的度量。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水平应由顾客(包括社会)给出,只要顾客满意的产品,不管其特性值如何,就是高质量的产品。而没有顾客购买的所谓的“高质量”产品是毫无意义的在理解质量的概念时,除上述定义外,还应该考虑以下特点:(1)质量要求的“动态性”。即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产品、过程或体系会提出超越原有要求的、新的需求或期望。例如,早在20世纪初,人们对汽车的要求是能够载人即可。但到今日,人们要求汽车要造型美观、节省油耗、减少排放等。因此,企业应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定期评定质量要求,修订规范,不断开发新产品、改进老产品,以满足已变化的市场要求。(2)质量需求的“区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顾客因自然条件、技术发达程度消费水平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会对产品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销往欧洲地区的彩电要符合欧洲的电视制式、电压及电压的波动范围等质量要求,与内销的彩电不同。(3)质量等次的“相对性”。相对性意味着同等次的产品才有比较意义,不同等次的产品是无法比较质量的。另外,等级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等级高并不意味着质量好,等级低也并不意味着质量一定差。例如,有些豪华宾馆的服务质量可能很差,而有些硬件较差的小宾馆的服务质量却很好。(4)质量观念的“演变性”。人们对质量的理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人们所理解的产品质量是指符合性质量,即产品满足规格要求的能力;在50年代到80年代,人们所理解的产品质量是指适用性质量,即产品应满足顾客的使用要求;在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接受满意性质量的观念,即企业的产品应为顾客提供最大限度的满意。在21世纪,人们将普遍接受卓越性质量的概念,即制造企业要提供使顾客2第一章质量工程概逃目三门惊喜的产品,要为顾客创造价值。(5)质量的“经济性”。由于对质量的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所以价廉物美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表明质量有其经济性的特征。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不同,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出。二、质量相关概念1.产品质量一般所讲的产品有以下四种类别:服务(如宾馆、饭店等)、软件(如计算机程序、百科全书等)、硬件(如汽车、金属切削机床、机械零件等)、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根据质量的定义,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就机械工业的硬件产品而言,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质量特性:(1)性能。性能是指产品为满足其使用目的而需要具备的技术特性,如机床的转速功率、加工精度等,显示器的分辨率、用电量、使用方便性等。(2)可信性。可信性反映了产品可用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可靠性、维修性和维修保障性。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如电视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机床精度的稳定期限,材料与零件的持久性和耐用性等。维修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可靠性和维修性决定了产品的可用性。维修保障性是指维修保障资源能满足产品维修过程需求的能力。(3)安全性。安全性反映了产品在储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由于质量不佳而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能力,如机器的噪声程度、冲压机的防护能力、电器的漏电保护性等。(4)适应性。适应性反映了产品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如振动与噪声、灰尘与油污、高温与高湿、电磁干扰等自然条件;后者如产品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顾客的需求的能力。(5)经济性。经济性反映了产品合理的寿命周期费用,具体表现在设计费用、制造费用、使用费用、报废后的回收处理费用上。(6)时间性。时间性反映了产品供货商满足顾客对产品交货期和交货数量的能力,以及满足顾客需求随时间变化的能力。产品的寿命也属于时间性的范畴。除硬件产品外,软件产品的质量一般包含以下八个方面的特性: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保密性、专用性、经济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2.服务质量服务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是向消费者个人或组织提供的,服务的目的旨在满足被服务方(顾客)某种特定的需求。服务通常是无形的,是在与顾客接触时完成的一项活动。服务的特性包括:服务可感知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服务质量的差异性、服务活动的不可储存性等。服务质量(ServiceQuality)指的是服务活动的特性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服务的质量一般包括以下特性: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现代质量工程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一般包括:服务提供前的质量控制、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服务提供结束后的质量控制。3.过程质量过程是“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组织具有可被规定、测量和改进的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的结果,并跨越职能界限。某些过程可能是关键的,而另外一些则不是。过程具有相互关联的活动和输入,以提供输出。过程质量(ProceQuality)是指过程中的活动满足过程标准的程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要由过程或活动来保证,企业为提高质量,就必须确定内部各种相关过程和活动,并对其实施管理。根据过程管理的观点,企业中的一切业务都是由过程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过程质量包括:规划过程质量、设计过程质量、制造过程质量、使用过程质量、报废处理过程质量和服务过程质量等。4.工作质量工作质量(WorkigQuality)是指员工完成业务活动过程中遵守标准规定(量化或非量化)的程度。工作质量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它决定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由于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工作质量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包括质量意识、责任心、业务水平等。其中,最高管理者的工作质量起主导作用,一般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质量起保证和落实作用。工作质量能反映企业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等各项工作的水平。工作质量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那样直观地表现在人们面前,而是体现在生产、技术和经营活动中,并通过工作效率和成果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5.寿命周期质量一个产品的寿命总是有限的,从“摇篮”到“坟墓”,称为产品的寿命周期。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大量的质量活动,称为产品的寿命周期质量(Lif©CycleQuality)。一个组织的质量活动非常强调系统性,强调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质量进行不断的改进。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提出的质量要求,使产品具有适用性,就应根据产品特点、企业规模和生产方式,将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一阶段的质量目标,确定合理的工作程序,开展必要的质量活动,确保产品质量在其形成的全过程中均处于受控状态。目前与寿命周期质量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三个,即质量螺旋、质量圈和质量环。它们对组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1)质量螺旋。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逐步完成的,每完成一个质量循环就应使产品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将这种规律称为“质量螺旋”(QualitySiral),又称为朱兰质量螺旋。如图l-1所示,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订制造计划、采购、资源配置、生产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以螺旋的方式提高。朱兰质量螺旋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第一章质量工程概述目目门论基础,对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适用性产品市场市场调研用户服务销售产品开发测试市场调研设计检验生产技术准备工序控制制订制造计划生产制造采购资源供应商配置图1-1质量螺旋(2)质量循环圈。质量循环圈(QualityCircle)是由瑞典质量管理专家桑德霍尔姆(L.Sadholm)博土提出的,他把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圈内,供应单位(产品提供者)位于圈子输入侧,用户位于圈子输出侧,如图1-2所示。(3)质量环。质量环(QualityLoo)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teratioalOrgaizatioforStadardizatio,IS0)在其IS09000:1987质量标准中提出的。质量环把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12个阶段,并用一个无头无尾、带方向的循环圆圈来表示,如图1-3所示。IS09000:1987系列标准的过程架构就是根据质量环来划分的。营销和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和开发使用寿命结束时的检验处置或再生利用过程策划和开发制造销售售后产品采购供应单位采购服务用户般的寿命周期阶段技术支持和服务一生产或工艺市场服务提供准备开发调研安装和投入运行验证设计销售和分发包装和储存图1-2质量循环圈图1-3质量环从上述三种概念中可以看出:质量螺旋主要强调质量的不断改进特性;质量循环圈侧重于企业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及其与外部的关系;质量环则从寿命周期的角度论述质量活动的不间断性6.零缺陷、零废品、零故障、零事故、零污染人们对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只能满足于有限的质量水平。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质量(包括安全)的要求,或者说追自里现代质量工程求的目标是:制造过程零废品(ZeroReject),上市产品零缺陷(ZeroDefect),,运行过程零故障(ZeroFault),寿命周期零污染(ZeroPollutio)和零事故(ZeroAccidet)。当然,这种要求仅仅是质量的理想状态,人们可能永远达不到这种状态,但应坚持不懈地追求这种状态,使之成为质量改进的永恒动力。7.顾客满意顾客是“能够或实际接受为其提供的,或按其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内部过程的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受益者和采购方。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期望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这种感受信息用来评价供方在满足顾客要求方面的状况和趋势。因此,供方需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去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希望,用科学的手段和正确的方法分析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要求。顾客满意是企业的推动力。为了评价产品是否满足顾客的要求,应对顾客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就必须对满意度进行测评。目前,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组织质量的最新指标,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产品质量的评估和对组织业绩的评价。通常情况下,顾客对质量的感受会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当感知低于预期时,顾客会感到不满意,甚至会产生抱怨和投诉。此时,组织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妥善解决,虚心听取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使顾客由不满意转化为满意。第二,当感知接近期望时,顾客会感到满意,此时,依然要积极与顾客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争取超越他们的期望。第三,当感知远远超过期望时,顾客就会对组织产生忠诚感因此,顾客满意度是一种预期与结果之间的差异函数,它会随着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换,可以具体表现为四个特性:(1)顾客满意的主观性。顾客的满意程度是建立在其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上的,感受的对象是客观的,而结论是主观的。顾客满意的程度不仅与顾客的知识和经验、收入状况、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自身条件有关,还与媒体传闻等有关。(2)顾客满意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需求的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标准不同,因而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或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的评价也不尽相同。(3)顾客满意的相对性。顾客对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成本等经济指标通常不熟悉,他们习惯于把购买的产品和同类其他产品,或和以前的消费经验进行比较,由此得到的满意或不满意有相对性。(4)顾客满意的阶段性。任何产品都具有寿命周期,服务也有时间性,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自对过程的使用体验,是在过去多次购买和提供的服务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呈现出阶段性。为了客观评价顾客的满意度,需要进行满意度测评。在进行顾客满意度测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测评因素的全面性原则。测评时,应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影响顾客满意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例如质量水平、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环境、人员素质、组织形象、信誉、顾客关系、服务设施等。6···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出版物 epub出版电子书免费下载

  • 《经济增长质量论坛 第4辑 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任保平,钞小静,师博主编;魏婕,郭晗,李勇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济增长质量论坛第4辑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作者】任保平,钞小静,师博主编;魏婕,郭晗,李勇副主编【页数】246【出版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604-4526-7【分类】中国经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参考文献】任保平,钞小静,师博主编;魏婕,郭晗,李勇副主编.经济增长质量论坛第4辑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05.图书目录:《经济增长质量论坛第4辑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内容提要:《经济增长质量论坛QEG(第四辑):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选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增长质量论坛”系列讲座的精彩研究性文章进行整体编排,对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关于宏观经济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章设计编排,针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经济增长质量论坛QEG(第四辑):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共分四个部分:政府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与高质量发展等。《经济增长质量论坛第4辑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内容试读第一编政府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第一章新中国70年“国家规划”的历史演变、效果评价和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考察◆第一章新中国70年“国家规划”的历史演变、效果评价和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考察辛伟摘要“国家规划”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经过计划经济时期、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发展时期,中国“国家规划”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本章分析了国家规划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总结了13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在发展背景、目标内容和决策模式上的演变。通过设定指标来计算不同时期计划和规划的实施效果,发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和规划的发展绩效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键词五年规划;文本分析;历史演变;效果评价一、引言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一方面来源于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来源于国家规划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贯串整个经济体制演变的主线之一,就是如何处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山市场与规划相互辅助,规划的滤波器和稳定器效应能够减弱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波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为稳定。用五年计划的形式发展国民经济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中国计划体制经历了发展、停滞、衰弱的过程,但后来又经历了重新改革和复兴的过程;五年计划本身经历了从越位到缺位,再到归位的转型过程。313个五年计划和规划经过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发展,日趋成熟。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五年计划本身也发生了转型,中国计划体制改革没有走从计划至上到计划无用的道路,而是走了一条计划转型的道路,进行不断地适应性转型。相应的五年规划在目标的制定、决策的模式上不断完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从复制苏联式规划向基于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的规划转变。“一五”到“五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我国的计划制定提供了基础和借鉴,“六五”到“十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更强调将社会发展纳入计划中来,从“十一五”规划开始的三个五年规划将权力进一步下放,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规划转变,以宽松可浮动的规划目标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经济…3◆经清增:爱堂输擅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五年规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经济干扰器向经济稳定器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产生平抑作用,降低波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此外,五年规划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重大作用,它是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增长计划向发展规划的演进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而五年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完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二、“国家规划”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尽管经济体制向市场导向型经济转型,但国家发展规划的核心保存了下来,并且作为政府在战略政策协调、资源动员和宏观调控上努力的方向。6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规划的制定和演变,规划的建立为经济增长设定目标,为解决因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和外生冲击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情况提供了长期的目标导向。与相机抉择结合,“国家规划”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助推器和稳定发展的滤波器。由于规划指导方针和指标设定上的差异,不同时期的“国家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不同。“一五”时期的五年计划以稳中求进的原则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进行调研和考察,具有规划和指引长期经济发展道路的作用。“二五”计划至“五五”计划基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原则,缺乏充分调研,在目标设定上存在冒进和偏离,计划经济下目标的非理性使经济发展效果与预期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之后,五年计划的制定回归理性,指导原则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事求是”转变,计划执行效果不断提升。(一)稳定发展道路,熨平经济波动首先,以发展目标稳定长期发展道路,实现发展结果的理性预期。一方面,国家规划的制定包含一系列复杂而周密的准备工作,不同部门的前期调研和讨论为规划的发展提供了事前预防机制,保证了规划目标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现实性。五年规划在发展目标和方式上的继承保证了发展道路的稳定性,提升了规划的权威性,为不同部门的规划执行提供了稳定的心理预期,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保障了规划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中期评估为规划的发展和执行提供了纠错机制,为应对和解决外生冲击提供了缓冲地带,辅以指导性的灵活目标管理制度,使规划的发展呈现出稳定而不僵硬、灵活而不松散的特征。通过建立良好的理性预期和管理制度,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助推作用,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减少了主客观层面可能造成的经济波动。其次,以经济指标辅助市场发展,平抑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逐渐取代政府成为调节和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式,以供需和价格机制为核心,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最大化经济效益的能力和目标。但规划的制定和施行与市场机制并不矛盾,合理的规划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失灵起到补充和调节作用。经济处在波动中时,国家规划以调整经济指标来抑制或鼓励投资的方式起到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以既定的量化指标和适当程度的行政干预熨平经济波动,以有计划的资源投放实现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从而补偿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损失。最后,国家规划为新政策提供试验基地,降低政策实施风险。规划在的运作过程中,是确定政策优先顺序的推动力,是政策调整的界限,是授予机构权力的依据,是决定各级政府之间权力分配的关键。)五年计划和规划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有目的性地对新的政策工具给出分散化的试验空…4…第一章新中国0年“国家规划”的历史演变、效果评价和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考察◆间。⑧改革开放以来的五年计划和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于新政策的试验性操作将政策效果反映在特定区域,以结果乐观与否作为是否全面推广的标准。这种试验模式将新政策可能存在的负面效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观察政策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冒进的风险,避免因政策失误而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社会损失。(二)建立量化指标,提供晋升激励国家规划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机制是通过对地方官员提供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来实现的。地方官员的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效果直接相关,地方官员的政绩直接体现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而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和评价则需要量化的指标和数据,各地区的地方发展规划均建立在国家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因此,国家规划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为行政系统提供人事晋升激励和相关约束,促进地方官员为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首先,国家规划为人事晋升提供正向激励。国家规划通过明确五年发展期间的重点发展目标和领域以及它们的具体数量指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为官员提供明确的执政方向。体现政绩的任务完成度与晋升机会相匹配,这要求官员提升执政能力和效果。以经济目标完成度作为晋升的正向激励,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促进本地区全面发展,是国家规划以官员晋升为中介促进发展的一个作用机制。其次,国家规划以逆向指标对地方官员提供反向约束。正向指标是考核官员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而逆向指标的反向约束作用则从非经济指标方面约束官员的不作为和执政目标不合理的问题。晋升激励刺激官员完成正向指标,而超额完成的经济指标一般意味着对环境等方面的忽视和破坏,这些逆向指标的破坏程度则成为反向惩罚的衡量标准。因此,在国家规划中不但要求官员追求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地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逆向指标的反向约束多反映在关乎生态、民主、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软环境上,而这些软环境的良好运行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一起构成国家规划通过行政官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传导机制。(三)引导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国家规划的经济发展侧重点在于对不同产业和地区发展的部署上,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资源配置的方式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因此,国家规划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不同产业发展的优先级和重点的引导上,以及对于资源市场配置方式的调节和辅助上。首先,以产业引导经济结构变革,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国家规划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表现在对于产业发展优先级别的判断和安排上,通过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重点培育新兴产业等,将产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并与地区资源和环境优势相结合,在实现产业合理布局的同时实施区域特色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上对资源、产业和地区的发展实施综合配置,为不同地区设立长期发展目标。同时,避免因地区产业和资源错配以及重复发展、过度发展造成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损失。其次,实现宏观资源配置,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市场的趋利性会导致资源配置出现过度集聚,形成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妨碍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市场无法配置制度、环境等公共资源,而通过国家发展规划对这些大资源进行配置,根…5◆性清州巷羲童输壇结构变迁与高质量发展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长期规划,有区别有重点地向特定区域倾斜,建设最适合本地区发展需求的公共资源框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和平衡发展格局。三、“国家规划”的历史演变中国的13个五年计划(含规划)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计划背景和内容,其制定和实施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由工业强国到共同富裕、再到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9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决策模式由民主集中向科学决策、意识形态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是国家规划演变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发展目标由经济增长向全面发展、发展动力由资源配置向资源创造以及改革和创新的转变是国家规划演变的具体内容。(一)国家规划的制度背景演变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制度变革。在经济制度层面,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多党协商制度的破坏与重建。在意识形态方面,由集中、保守和单一的意识形态向分散、包容和多元的意识形态演变。1.经济背景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一1952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处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架中。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从1953一1957年的“一五”计划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经济发展开始全面处于计划制度的管理之下,自由市场被政府计划所取代,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代表的经济格局逐渐确立。以计划价格取代市场定价,全体国民的经济活动全部被置于政府计划的调控之下,个人作为基本劳动单位参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建设。“一五”计划期的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上升。从“二五”计划后期开始,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意识形态领域“整风运动”的展开,国家规划在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开始偏离预期发展轨道,这一时期的五年计划执行效果不及“一五”时期。截至“五五”计划时期,计划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发展效果和水平与预期偏离较大。经济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释放了改革开放的信号,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递进的时期,从“五五”计划末期的经济改革开始,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虽然开始减弱但计划思想仍未完全转变,而市场经济的相关概念开始引入国家规划的制定之中,形成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开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但计划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改革和开放的力度有限,商品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约束。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0年提出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而1992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经济制度。从“八五”时期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正式提出,一条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和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开始发挥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的经济制度,在发挥市场和计划的双重优势的同时,又对各自的缺点加以限制。不同于传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在最大化保留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的基础上,以计划方式对市场无法发挥作用或作用有限的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等非经济领域进行补充。计划一方面弥补了市场无法发挥的领域,…6…···试读结束···...

    2022-11-22 李保平持股 张保平主任

  •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宋卫江,原克波|(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作者】宋卫江,原克波【丛书名】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规划教材【页数】280【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629-5958-8【价格】49.00【分类】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参考文献】宋卫江,原克波.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拓展,不仅需要食品理化分析和食品卫生学检验人才,还需要食品安全,食品保健功能的检测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本书共有11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概述;食品安全性评价与食品风险分析;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食品法规及食品标准;QS在食品企业的建立与认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建立;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建立;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卫生标准操作程序;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食品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概述知识目标1掌握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含义。2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技能目标能够对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第一节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食品与能源、人口、环境、国防并列为世界五大发展主题。但是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食品保障,即是否具有足够的食物供应;二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界和科技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一、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一)食品安全1.食品安全的定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即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具体指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食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料、包装或生产加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而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GB/T22000一2006)引用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卫生通则》的规定,即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定义有所区别。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2018年12月修正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为:“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同国家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1·o。。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所侧重的则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上述全部内容。因此,国家质检总局于2004年发布实施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N/T1443.1一2004)。该标准从技术管理角度提出了“在特定产品的食品链中系统预防、控制和防范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特定危害”,通过“食品链”确立了“食品安全”的综合概念,食品安全包括从食品的初级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直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该食品安全概念同时也包括了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其不仅统一了各环节、各部门的准入条件、相关法规标准内容等,也避免了同一企业在同一环节的卫生、质量等多要素的重复管理。3.食品安全性与风险风险是一个应用较广的概念。风险可简单地理解为人所不欲事件发生的概率或机会的多少。风险有大小,有一些是可以度量的,如保险公司的经营项目,而有一些只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给予估算,如食品成分的风险等。用风险概念来分析食品安全性问题,就不难理解,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无风险或零风险的事,关键在于消费者接受什么样的风险。对可能的风险和获益作综合平衡,权衡得失利害,才能作出合理的取舍和符合实际的决策。食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及其他化学品,可能为消费者带来一定的风险,但不用这些化学品又会增大别的风险,如病虫滋生使食品中某些致病的微生物、生物毒素、寄生虫增多:食品的质量和数量严重下降;食品的营养和品味不佳;食品价格上涨等。作为消费者,只能根据条件选择接受哪一种风险。对风险与获益两个方面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是确保食品安全性对策合理的前提。其中,对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危害成分的风险评价及其相应的风险控制,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严格的方法、技术、工作程序和机构上的支持与保证。4.食品安全性与目标消费者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过程中,目标消费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处于整个食品链条的最终位置,也是中心地位。保证最终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是每个食品企业的最终使命与责任。不同消费者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其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不同。(1)普通大众该类人群是大部分食品的主流消费群体,对食品的安全、质量特性一般无特别附加的要求,产品只要符合一般标准,不会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即可。(2)婴幼儿针对该目标消费者的食品,应适合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婴幼儿通过该类食品完成其主要营养的供给,关系其一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该目标人群对食品的要求较一般普通大众更为严格,对其食用的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控制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在制定各种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时,对婴幼儿是给予特别保护的。(3)弱势群体该类人员主要包括老人、病人、敏感人群以及其他一些在自身条件上处于一定劣势的群体。弱势群体对食品提出了不同于普通大众的要求,包括对产品配方成分加工工艺等的限制。如糖尿病病人要求其消费的食品中不能含有糖分:缺钙的老人或儿童要求其消费的食品的含钙量高于普通食品的含钙量;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后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来说是没有安全问题的,但是对一些具有此类过敏原的人来说即是安全危害在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时,除了关注以上最终消费者外,还要关注食品零售商、食品加工·2·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概述。商这些中间环节的目标消费者,它们更多地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4)食品零售商该类消费者在食品的安全质量特性要求上会更多地从包装、销售、流通、贮藏等环节考虑。(5)食品加工商该类消费者主要对食品原料的控制提出要求,食品原料需要进行再加工,考虑到生产工艺、成本控制等因素。食品加工商会更多地关注初级生产中的种植、养殖等环节会产生的食品安全危害问题。5.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食品生产与消费活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与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相比,现代饮食水平与健康水平普遍提高,这说明食品安全性状况有了较大的甚至是质的改善。另一方面,人类食物链环节增多和食品结构复杂化,又增添了新的饮食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人类生活在达到温饱以后,社会发展提出了如何解决吃得好、吃得安全问题的要求。食品安全性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的,且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并因国家、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1993年,英国提出了一张当代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饮食风险清单:①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②酗酒;③微生物污染;④自然产生的食品毒素;⑤环境污染物(包括核污染);⑥农药及农用化学品残留物;⑦兽用药物残留;⑧包装材料污染;⑨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①新开发食品及新工艺产品(如生物技术食品、辐照处理食品):①其他化学物质引起的饮食风险(如工业事故污染食品)。以上列举的问题可归纳为现代食品安全性的六大问题,即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化学物质、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其中,营养失控或营养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行为决定的。其他几类问题,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控制的角度,主要体现为食品中的危害。(二)食品卫生“卫生”一词源于拉丁文“aita”,意思是“健康”。《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将食品卫生定义为:“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质地良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WHO对于食品卫生的定义为:食品卫生是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品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对于食品工业来说,卫生的意义是创造和维持一个清洁且有益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食品卫生是为了提供有益于健康的食品。为了保持食品卫生,必须在清洁的环境中由身体健康的食品从业人员加工食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食品而对人体造成危害,防止因微生物污染食品而引发食源性疾患,使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的繁殖减少到最低限度。食品卫生不仅是食品本身的卫生,还包括添加剂的卫生、食品容器的卫生、包装材料的卫生和所用工具、设备等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卫生问题。(三)食品质量食品质量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食品作为商品,其质量也是由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方面构成的,但食品作为一类特殊商品,在质量上表现出了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1.食用性·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普通商品是作为物品供消费者使用的,而食品是供人食用的。2.消费的一次性普通商品大多都是可重复使用的,而食品是一次性消耗商品。3.及时性普通商品大多保质期较长,而食品的保质期相对较短。4.产品质量的延续性普通商品的产品质量在产品制造出来后就已确定,而食品的产品质量体现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的全过程。(四)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关系因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这三个概念往往出现混用的情况《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中将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视为同义词。但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作为两个不同的用语加以区别。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即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食品,不得出现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根据该定义,食品安全是以终极产品为评价依据的,而食品卫生则贯穿在食品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食品安全以食品卫生为基础,食品安全包括了卫生的基本含义。食品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中将食品质量定义为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其反映食品品质的优劣。食品质量不仅是指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同时也包括了安全卫生。安全卫生是反映食品质量的主要指标,离开了安全卫生,就无法对食品的质量优劣下结论。对于进出口食品而言,安全卫生更是主要的检验检疫项目,也是进口国政府主管当局的要求。CAC/食品进出口检验和认证专业委员会(CCFICS)对“要求”的定义为:食品贸易主管当局所制定的包括公共健康、消费者保护和公平贸易条件的有关标准。这些要求依据不同的司法情况有所不同。食品安全要求与卫生要求密切相关,构成了食品质量概念的主体。食品安全包括食物量的安全和食物质的安全。食物量的安全指能否解决吃得饱的问题,而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提起食品安全,考虑更多的是质的安全。食物质量的安全是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这是食品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难以截然分开。但是卫生条件的要求毕竟不同于安全性能的要求,如对食品实行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卫生监督检验制度、卫生许可审批制度等。对食品卫生条件的要求与安全要求一致,也是强制性的,在对外贸易中,它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国家干预进出口贸易的一种表现。这些严格的措施,一是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保护人体健康;二是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是技术壁垒的一种形式。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种属关系,按照2018年修正公布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可以把食品质量作为一个对食品总体要求的概念,涵盖消费者对食品的两个基本要求,即安全性和营养性要求,其中安全性包含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两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食品安全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4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概述。○置,很多学者由此提出应将食品安全作为综合性的概念,涵盖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二、食品安全现状(一)国内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1)2001年3月,广东河源某饲料公司因购买“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11月7日河源484名市民因食肉中毒。(2)2002年2月,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用上一年的陈月饼非法生产汤圆的恶性事件被查处。据当地工商部门介绍,所查获的汤圆馅是由上一年中秋节期间生产的月饼经粉碎后制得的,月饼早已超过保存期,有些已发霉变质,甚至被鼠咬过。(3)从2003年7月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浙江省卫生监督部门查获了从嘉兴等地流出的48t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毒狗肉”。这些狗大多为土狗,较难棒杀,大多为毒杀。(4)2003年11月16日,“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曝光,金华市的两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产“反季节火腿”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此后的一段时间,金华火腿的销量几乎为零,金华市经营千年的城市名片瞬间蒙垢。(5)2004年“陈化粮”事件曝光,在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油批发市场发现了从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其中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试验显示其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周。(6)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症。(7)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对肯德基的多家餐厅进行抽检时,发现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从16日开始,全国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售卖这两种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8)2006年6月,北京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病例达到160例。该病是由于酒店出售的凉拌福寿螺而引起,最终经历了历时一年半的赔偿案之后,酒楼共赔偿患者近1000万元。(9)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的“红心咸鸭蛋”。(10)2007年4月1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销售的“思念”“龙凤”牌云吞及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检测结果公布之后,商家采取措施,为购买到问题批次产品的消费者提供退货服务。(11)2008年10月,四川广元在柑橘生产中发生蛆虫疫情。这次疫情导致柑橘价格的大幅下跌,并且出现严重的滞销状况。政府出资收购柑橘,并进行深埋、消毒处理,以控制疫情的发展。(12)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2008年7月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三鹿。5○。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13)2010年3月19日,武汉工业学院(现已改名为武汉轻工大学)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的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优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一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强烈致癌,其毒性比砒霜大很多。(14)2010年7月,北京的小学生张皓通过科学实验对食用菌进行了荧光增白剂检测。11月底,“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报道见报,成为社会热点事件。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了对北京市场销售的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的专项监测情况,称样品监测合格率为97.73%。(15)2010年8月31日,山东媒体爆出,“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的食品添加剂“滴香”是通过化工合成的有毒物质,食用后会损伤肝脏,还能致癌。市面上打着“一滴香”字号的食品调料非常多,“一滴香”麻油、“一滴香”白酒、“一滴香”芝麻酱等随处可见。媒体曝光后,带有“一滴香”字样的调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滞销。(16)2011年3月15日,中国最大的肉类企业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几乎置整个中国于猪肉安全恐慌中。事件的罪魁祸首河南省孟州市等地的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案件虽然最终告破,但该事件暴露出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据了解,“瘦肉精”是一种非常廉价的药品,对于减少脂肪、增加瘦肉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瘦肉精让养猪单位的经济价值提升不少,但它有很危险的副作用,轻则导致心律不齐,重则会导致心脏病。(17)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起云剂”(塑化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在台湾地区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为非食用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18)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以《胶囊里的秘密》为题,曝光河北、江西、浙江等地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这些问题胶囊已经流向药品企业并被制成药品销售。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中,所用胶囊的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mg/kg限量值,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19)2013年5月,湖南省攸县3家大米厂生产的大米在广东省广州市被查出镉超标事件被媒体披露。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了顺德市场大米检测结果,在销售终端发现了6家店里售卖的6批次大米镉含量超标:在生产环节,发现3家公司生产的3批次大米镉含量超标。(20)2014年7月,上海电视新闻记者卧底调查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发现该公司竞存在将过期肉类原料重新加工、更改保质期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其生产的麦乐鸡、肉饼等产品还被供应给了麦当劳、肯德基等下游世界著名餐饮企业。(21)2015年10月26日,WHO属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ARC)就食用加工肉类和红肉的致癌性发表了最新评估报告。IARC根据证据的力度(并非风险水平),把加工肉类归类为“令人类致癌”(第1组):红肉则被归类为“可能令人类致癌”(第2A组)。WHO随后于2015年10月29日发表声明澄清,2002年提出的“人们应节制进食保藏的肉制品,以减少患。6····试读结束···...

    2022-11-22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官网 epubb电子书库

  • 《供应商质量管理》孙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供应商质量管理》【作者】孙磊主编【页数】202【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111-66497-0【价格】59.80【分类】企业管理-供销管理-质量管理【参考文献】孙磊主编.供应商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供应商质量管理》内容提要:本书以行业供应商质量管理较为成熟、系统的电子通信、汽车行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为主线来展开。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概述、质量管理与供应商质量管理、潜在供应商的选择、潜在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评价、供应商先期产品质量管理、供应商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供应商绩效考核与关系管理、供应商质量改进常用工具方法。本书可作为本科院校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SQE、供应商管理人员的培训参考用书。《供应商质量管理》内容试读第1章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概述1.1采购概述1.1.1采购的定义采购是指单位或个人基于生产、销售、消费等目的购买商品的交易行为。根据人们取得商品的方式和途径不同,采购也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1.狭义的采购狭义的采购就是指买东西,也就是指根据需求提出采购目标、采购计划,审核采购计划,选好供应商(Sulier),经过商务谈判确定价格、交货方式及相关条件后,最终达成一致或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全过程。在狭义的采购中,买方一定要先具备支付能力(也就是要有钱),才能换取卖方的物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2.广义的采购广义的采购是指除了以购买的方式获取物品之外,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取得物品的使用权,以达到满足需求的目的。租赁:一方以支付租金的方式取得他人物品的使用权。借贷:一方以无须支付任何代价的方式取得他人物品的使用权,使用完毕,仅返还原物品。这种无偿借用他人物品的方式,通常基于借贷双方的情谊与密切关系,特别是借方的信用。交换: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权及使用权,但是并没有直接支付物品的全部价款。换言之,当双方交换物品的价值相等时,不需要以金钱补偿对方;当双方交换物品的价值不等时,仅由一方补贴差额给对方。综上所述,广义的采购是指单位或个人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以购买、租赁、借贷、交换等各种不同的途径,取得商品及劳务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活动过程。采购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既然是经济活动,就要遵循经济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在整个采购活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采购获取了资源,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的顺利进行,这是采购的效益;另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费用,这就是采购成本。我们要追求采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要不断降低采购成本,以最少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益。而要做到这点,科学、系统地开展采购工作是必然要求。科学采购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利润源泉。要实现科学采购,就要科学地进行采购管理。1.1.2采购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在传统思维里,采购就是拿钱买东西,目标就是以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采购已由单纯的商品买卖发展成为一种职能,一种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利润、获取服务和创造价值的职能。随着国际贸易合作的日益频繁,采购职能已由企业战术地位提高到了企业战略地位的高度。随着在企业中职能的扩展,采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采购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一个1供应商质量管理核心环节,是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在企业的产品开发、质量保证、供应链管理及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走出传统的采购认识误区、正确确定采购的地位,是当今每个企业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更是现代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1)采购的价值地位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采购是企业管理中“最有价值”的增值部分。在企业的成本构成中,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随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30%~90%,平均水平在60%以上。从世界范围来说,对于一个典型的企业,一般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零部件)要占企业总成本的60%,工资和福利占20%,管理费用占15%,其他占5%。而在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要占到企业总成本的70%。现实中,许多企业在控制成本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占比不到总成本40%的企业管理费用及工资和福利上,而忽视其主体部分的采购成本,因此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2)采购的供应地位从供应的角度来说,采购是整体供应链管理中“上游控制”的主导力量。在工业企业中,利润是同制造及供应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流动速度成正比的。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整体供应链中,每个企业既是顾客又是供应商。为了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企业都力求以最低的成本将高质量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供应到市场,以获取最大利润。从整体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都会想方设法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动,这就必须依靠采购的力量,充分发挥供应商的作用与价值,因为占总成本60%的物料及相关的信息都发生或来自供应商处。供应商提高其供应可靠性及灵活性,缩短交货周期,增加送货频率,可以极大地改进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如缩短生产总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应变力等。(3)采购的质量地位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采购物料不只是价格问题(而且大部分不是价格问题),更多的是质量水平、质量保证能力、售后服务水平、综合实力等。有些商品看起来买得很便宜,但经常出质量问题,维修频繁,售后成本居高不下,这就大大增加了使用的总成本(TC0)如果买的是假冒伪劣商品,就会蒙受更大的损失。一般企业都将质量控制按产品实现过程的先后顺序划分为设计开发质量控制、采购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及售后质量控制。由于产品中价值的60%是通过设计与采购由供应商提供的,毫无疑问,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采购产品质量控制的影响。也就是说,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不仅要靠企业内部各个过程的质量控制,更依赖于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这也是“上游质量控制”的体现。上游质量控制得好,不仅可以为下游质量控制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降低不该发生的质量成本(CotofQuality,COQ),减少企业来料检验(IcomigQualityCotrol,IQC)费用(降低检验频率甚至免检)等。经验表明,一个企业若能将1/4甚至1/3的质量管理精力花在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上,那么企业自身的质量(设计质量、生产质量及售后产品质量)水平起码可以提高50%以上。可见,通过开展质量控制前移工作将质量管理延伸到供应商质量控制,是提高企业自身质量水平的基本保证。采购也能对质量成本的降低做出巨大贡献。当供应商交付产品时,许多公司都会进行来料检验和定期的质量稽核,可以通过选择那些有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的供应商来减少来料检查和质量稽核成本。采购不但能够降低所采购的物资或服务的价格,而且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企业的价值,这些方式主要有支持企业的战略、改善库存管理、稳步推进与核心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密切了解供应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技术发展趋势等。因此,加强采购管理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第1章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概述1.1.3采购的一般作业流程采购的作业流程会因采购来源、采购方式以及采购对象的不同而在作业细节上有若干差异,但采购的基本作业流程则每家企业都大同小异。图1-1所示为采购的基本作业流程。采购需求获取采购需求说明供应商选择收货管理签订采购合同商务谈判退货入库结算图1-1采购的基本作业流程(1)采购需求获取任何采购都产生于企业中某个部门提出的需求,所以在进行采购之前,采购部门应先获取并确定企业中各部门所需物料的种类、数量、时间等相关采购信息。(2)采购需求说明在获取需求之后,由各部门对需要采购的商品或服务做出一个准确的描述,即对需求的细节,如数量、质量、单价、时间、包装、售后服务、运输及检验方式等,加以明确说明,以便采购部门对需求有充分的了解,为后续作业能顺利进行做好铺垫。(3)供应商选择供应商选择是采购职能中重要的一环,涉及高质量物料或服务的确定和评价。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需求说明,在原有供应商库中选择适合的厂商或寻找潜在的供应商并进行相关的评价与审核后,通知其评估要求并给出报价。(4)商务谈判在进行前期的寻找并决定了可能的供应商后,应进行商务相关的谈判,例如价格谈判,交货方式、交货周期等相关指标谈判;也可通过询价、比价、议价来确定合适的采购价格与商务条件。(5)签订采购合同在商务谈判谈妥后,应办理相关的订货签约手续。订单和合同均属于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对买卖双方的要求、权利及义务,必须予以说明。(6)收货管理在签订采购合同后,采购方应按照合同上的规定对供应商所提交的产品进行验收,凡因供应商所交货品与合同规定不符而导致验收不合格者,应依据合同规定做不合格品处理,并立即进行相关协调活动。(7)入库、退货凡经过验收合格的产品应人库,验收不合格的产品应进行不合格品处理。采购部门还需办理结案手续,清查各项书面资料有无缺失、绩效好坏等,报上级管理层。(8)结算在通过交货并验收合格后,知会供应商按照合同约定开具发票,进行货款结算。采购部门一般会对发票内容的正确性进行审核,然后再由财务部门办理付款。1.2采购管理概述1.2.1采购管理的概念所谓采购管理(PurchaigMaagemet)是指为了保障整个企业的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活动进行的管理,是整个物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组织内部、组织与供应商之间构建和3供应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采购过程。1.2.2采购管理的作用1.直接作用采购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经营的成功具有重大贡献:1)采购管理可以通过实际成本的节约显著提高营业利润。2)通过与供应商一起对质量和物流进行更好的安排,为实现更高的资本周转率做出贡献。3)通过科学的采购流程管理,能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及组织结构的改革做出贡献。4)采购部门通过与市场的接触可以为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价格、产品的可用性、新供应源、新产品及新技术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的其他部门都非常有用。供应商所采用的新营销技术和配送体系很可能对营销部门大有好处;而关于投资、合并、兼并对象及当前和潜在的顾客等方面的信息,对营销、财务、研发和高层管理都有一定意义。2.间接作用除了直接降低采购成本,采购管理也能够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对公司竞争地位的提高做出贡献。这种间接贡献以产品品种的标准化、质量成本(与检查、报废、维修有关的成本)的降低和产品交货时间的缩短等形式体现。在实践中,这些间接贡献通常比直接节省的资金更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采购管理的间接作用如图1-2所示。产品标准化减少库存递增的柔性对产品设计和提高企业部门革新的贡献间的协作水平图1-2采购管理的间接作用(1)产品标准化可以通过采购标准化的产品来减少采购品种,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样还可降低对某些供应商的依赖性,更好地使用竞标的方法采购产品。(2)减少库存通过对采购活动的科学管理,可以实现对企业各个生产环节所需原材料的即时供应,从而降低企业的库存水平以及因大量库存而带来的资金占用。(3)递增的柔性迫于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尝试实施柔性制造系统,这些系统的实施要求供应商具有良好的市场反应能力。采购部门的协调将使供应商与企业共同努力,为供应链在最终用户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带来益处。(4)对产品设计和革新的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的开发周期在极大地缩短,产品开发同步工程应运而生。以汽车为例,20世纪50年代的开发周期约为20年,70年代缩短为10年,80年代缩到5年,90年代则进一步缩短到3年左右。企业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与供应商参与早期开发分不开的。通过采购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产品开发中,不仅可以利用供应商的专业技术优势缩短产品开发时间、节省产品开发费用及产品制造成本,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产品功能性的需要,提高产品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成功的工业革新常常是从供应商和买方的相互深人作用中实现的,积极地寻求这种相互作用是采购的任务。(5)提高企业部门间的协作水平近年来,许多公司都采用了事业部结构,事业部有着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在这样一种结构中,每个事业部的总经理都需要报告其全权负责部门的损益情况,因此事业部总经理要对收入和成本(包括原料成本)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公司的集中采购可以促使各部门加强协调和协作。4第1章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概述总之,采购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采购环节是整个经营中关键的一环。因此,搞好采购工作和做好采购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的基本条件。1.2.3采购管理的目标采购管理的总目标是保证物资供应及其有效性。采购管理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五个合适”,即5R原则,如图1-3所示。合适的供应商合适的价格合适的质量合适的数量合适的时间图1-3采购管理的5R原则(1)合适的供应商(RightSulier)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采购管理的首要目标。对于采购方来讲,选择的供应商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采购方的利益。供应商的选择应主要考查其整体实力、生产供应能力、信誉等,以便建立双方方互信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采购与供应的“双赢”。(2)合适的质量(RightQuality)采购商进行采购的目的是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首先应保证所采购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企业生产标准的要求。所采购产品或材料的质量应该“合适”:一方面,如果产品质量过高,会加大采购成本,同时造成质量过剩;另一方面,如果所采购的原材料质量太差,就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对原材料品质的要求,从而影响到最终产品质量,甚至会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3)合适的时间(RightTime)采购管理对采购时间有严格的要求,即要选择合适的采购时间。所谓“合适”就是指既要保证供应不间断、库存合理,又不能出现过早采购,导致出现原材料积压,占用过多的仓库面积,加大库存成本。(4)合适的数量(RightQuatity)科学地确定采购数量也是采购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在采购中,要防止超量采购和少量采购。如果采购量过多,易出现积压现象;如果采购量过少,则可能出现供应中断、采购次数增加,使采购成本增大。因此,采购数量一定要合适。(5)合适的价格(RightPrice)采购价格的高低是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采购是否能够做到以“合适的价格”完成采购任务是采购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采购价格过高,加大了采购方的生产成本,产品将失去竞争力,供应商也将失去一个稳定的客户,这种供需关系不会长久;但如果采购价格过低,供应商利润空间小、无利可图,将会影响供应商的供货积极性,甚至出现以次充好、以降低产品质量来维持供应的情况。1.2.4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为了使企业的采购目标达成,并使采购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企业必须全面重视和加强采购管理活动。图1-4所示是企业常见的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5供应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组织选择供应商需求分析制订订货策略制订采购计资源市场分析制订进货策略商务谈判签订订货合同采购监控进货实施验收入库实施采购计采购基础工作支付、后续处理采购评价图1-4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1.3供应商与供应商管理概述1.3.1供应商与供应商管理的定义供应商是指可以向买方提供产品或服务并相应收取货币作为报酬的实体,也可以狭义理解为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供应商管理(SulierMaagemet)是指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综合性管理工作的总称。供应商管理是在新的物流与采购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管理机制,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在实现准时化采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从采购和采购管理发展到供应商和供应管理,可以清晰看出买卖双方之间业务合作形态的变化及彼此之间角色的微妙变化。传统意义下采购与采购管理是基于买卖关系的交易,而发展至供应商和供应商管理的层面时,可以清楚看到买卖双方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而是发展成6···试读结束···...

    2022-11-22 张磊价值epub epub.

  • 《课程质量与网络教学》隋姗姗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课程质量与网络教学》【作者】隋姗姗主编【页数】107【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ISBN号】978-7-313-22881-9【价格】46.00【分类】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参考文献】隋姗姗主编.课程质量与网络教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课程质量与网络教学》内容提要:本书为三亚学院教学用书,其全面梳理三亚学院混合式一体化教学实践成果,突出地方高校特点,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结合民办高校特色,打造一体化课程建设标准;立足民办高校资源,探索一体化慕课团队建设,同时将线上、线下两个教学环节统一于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根据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针对性、完整性的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不断推进基于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改革成果为相关高校提供了参考范例。《课程质量与网络教学》内容试读基于幕课的思想政治课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三亚学院始终关注教育前沿和学生所需,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2014年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将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的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和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线下教学辅导进行有机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依托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慕课平台,开展思想政治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进行线上慕课课程学习、线下课堂专题讲授和讨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课程采用清华大学4门慕课课程资源,重点将线上知识传授转化为线下知识内化,通过专题讲授形式展示如何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来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线下讨论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形成打破时空限制的立体的教与学的一体化学习模式。同时利用雨课堂对“课前一课中一课后”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重点突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一、一体化教学改革核心理念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基于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三亚学院注重加强与国内已开展思想政治课慕课教学改革院校的相互交流,走访知名专家学者,与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深人合作,以清华大学和三亚学院为样本,对比中央部属院校与地方高校混合式慕课教学改革试验,评估相同线上慕课资源学习效果差异,对比线下课程实际授课情况,总结思想政治课慕课教学改革中的共性问题,梳理三亚学院思想政治课慕课教学改革中的个性经验。通过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推进三亚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进程,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应地方高校特征的基于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推进线上与线下教学一体化。重视慕课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认真做好线课程质量与网络教学上与线下一体化顶层设计,线上课程采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慕课资源,线下尝试打破原有教学班级的局限,开设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采取小班教学形式,组织研讨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线下授课形式的选择,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线下教学内容,结合线下教学创新考核模式,提高思想政治课慕课教学改革效果。三亚学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注重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对学生线上学习行为进行实时跟踪,通过雨课堂和慕课SPOC平台分析线上慕课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特点,通过对学生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高频知识点、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等的数据分析,梳理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和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线上和线下授课内容。探索解构与建构新模式。三亚学院慕课改革之初就注重探索适合地方高校的慕课改革之路,慕课教学改革团队通过解构国内开展思想政治课慕课改革院校模式和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慕课模式,探讨慕课改革中的潜在问题。三亚学院的慕课教学改革定位于地方高校,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基本情况,在课前通过雨课堂帮助学生厘清线上慕课知识点,辅导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线上课程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结合线上知识点和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授,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突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二、一体化教学改革开展模式1.以学生为中心,让名校慕课资源落地,将线上与线下一体化三亚学院思想政治课慕课教学改革,线上采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慕课平台慕课资源,线下注重以本校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偏好等差异性因素,进行“定制化”的教学设计。“定制化”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前知识准备、面授课教学内容和课后个性化考核等环节。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资料推送。其次针对专业特点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专题教学,既凝练、梳理和巩固线上学习内容,又有针对性地展开拓展教学。最后根据专业特点开展个性化课后作业和考核,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设计和把握。2.以数据为基础,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将教与学一体化三亚学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历时4年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课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3多,共经历了4个阶段。2014年有4个班级279人参加了第一轮《原理》课试点;2015年第二轮慕课试点扩展到《基础》和《纲要》两门课,有10000余名学生参加;2016年第三轮慕课教学全面铺开,全校大一和大二20000多人次的学生参加了4门思想政治课慕课学习;2017年三亚学院思想政治课在深刻总结慕课两轮试点和首轮全面铺开的基础上,开始了空前规模的第四轮混合式慕课教学改革。改革项目之大、参与学生数之多、项目影响力之强、项目效果之显著,标志着三亚学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已经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其中在2015年学校进行的第二轮思想政治课慕课改革试点中,针对学生是否支持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进行的调研问卷显示,93.8%的同学支持混合式教学改革,而支持完全线上慕课教学模式的占学生总人数的4.2%,支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占学生总人数的2%。在学生普遍接受混合式教学的背景之下,三亚学院于2016年对思想政治课开展了全校范围(大一、大二)、全课程(4门思想政治课)的慕课改革。三亚学院思想政治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注重以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雨课堂和慕课SPOC平台对每门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数据和每位教师授课班的学生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高频知识点、线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收集学生对于线上课程的反馈,并在线下课堂中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学习数据分析对授课班级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从听教师教导到自己学着转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习效率;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整合,推进课教与学一体化。3.以团队为抓手,让教学改革持续创新,将科研与改革一体化三亚学院高度重视慕课相关理论研究,探索地方高校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范式,基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组建慕课团队。通过遴选教学能力好、科研能力强、善于数据分析、威信高、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优秀教师作为慕课导师。慕课导师作为慕课团队核心,负责思想政治课慕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通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来引导慕课团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通过激发团队成员各自的专业特长以促进团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慕课导师对整个慕课团队的工作进程进行监督和考评,带领团队针对慕课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深人地研究。慕课一体化改革团队立足地方高校,遵循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原则,同步推进慕课课程教学改革与慕课课程管理改革。在慕课课程教学改革中提高慕课课程质量与网络教学团队教学能力与自身素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在慕课课程管理改革中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探索新的教师管理评价体系,将教学、科研与教师发展进行一体化规划。三亚学院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获2016年海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思想政治课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一体化设计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背景下海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海南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在2016年海南省社科基金思想政治专项课题评审中获得立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一以三亚学院为例”和“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嵌入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已经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三亚学院思想政治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荣获2016年度“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优秀项目奖”;2016年出版的《互联网十时代的德育创新》是三亚学院思想政治课慕课教学改革的阶段总结和经验推广。三亚学院的慕课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三、一体化教学改革整体设计1.突出地方高校特点,进行地方高校一体化课程设计三亚学院突出地方高校特点选择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线上慕课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当前,慕课教学模式不仅是种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且是对教育理念的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范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慕课模式下的教学范式正在形成,三亚学院对慕课模式下新范式进行梳理与研究,提出针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全方位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三亚学院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改革试点开始于2014年,最初仅有2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改革试点;2015年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开始大规模改革有7000学生参加试点,占总在校生人数的1/3;2016年全面深入进行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参加的学生超过10000人,占总在校生人数1/2,已经具备规模效应;2017年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改革进入常态化,全面覆盖4门思想政治正式理论课。开始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突出教与学的一体化设计、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一体化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学习与考核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课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5一体化,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做到思想政治课入脑人心。2.结合民办高校特色,打造民办高校一体化课程建设标准三亚学院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背景,进行思想政治课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注重教学流程的重塑,在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注重突出课程的标准化,针对原有的教学大纲重新设计,将课程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根据知识点相关度进行模块化组合,为每一个模块设置详细的课程教学实践流程图和评价标准。如线上课程实施标准流程、线上辅导流程、线下课程实施流程、讨论课程流程、学习行为分析流程、线上线下考核标准流程、课程突发事件应急流程等,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楚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和评价标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保证一体化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中,2015年开始通过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进行总体和各个班级个性化建设,将哲学部分线上课程和课本课程都分为三部分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结构划分为一个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在线下开设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的影响等专题课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通过对线上课程和线下专题的学生学习评价和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实现思想政治课慕课课程一体化。3.立足民办高校资源,探索民办高校一体化慕课团队建设三亚学院立足民办高校现有教学资源,注重结合民办高校师资条件和教学改革情况,提出民办高校慕课团队建设设想并已经开始实施。三亚学院对民办高校慕课团队的定义为:民办高校基于慕课教学改革背景下,围绕慕课平台,以线上、线下慕课教学为主要对象,以具备教学、科研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教师主体,以改善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以慕课科研和数据分析为主要方法,为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而组建新型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共同愿景,团队建设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教学、科研和数据分析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当前已经组建了以学院领导、课程负责人、科研骨干教师、教学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慕课团队。以慕课线下导师为核心、各个课程教师为基础的慕课团队,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层面慕课团队更加侧重对慕课顶层设计方面教学和科研建设,为慕课教学改革大的方向进行探索,通过慕课导师为核心的慕课团队对教学和科研的具体问题进行改革,推进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全面进行。课程质量与网络教学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情况三亚学院2016年开始的第三轮思想政治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注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统一的方针,每门学科的学时按照2:1的比例来安排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开设不同比例的实践课程,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由于慕课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缺乏教学的即时反馈和沟通机制,并不完全适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在高校利用慕课技术和资源开展教学必须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建立清华学堂在线和三亚学院两校思想政治课优质慕课线上资源的同时,由本校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定位、大纲总体要求将线上资源与学习流程表、线下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表有机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并具有操作性、针对性、前瞻性的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指导下采用启发式、专题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情境体验式、对话式、“问题”导入式等方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并重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功能,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如主题沙龙、读书活动、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线下Tea-Time等,逐步探索出一条注重顶层一体化设计,密切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贯彻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开放教育的优势,突出自主性、互动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在课程教学环节与流程上形成较为完整的方案。1.线上课程1)线上慕课课程线上慕课课程教学严格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设计相关章节内容(不含绪论和结语),全面涵盖大概。根据在线教育的特点,安排为期12周的视频课程内容,每周课程有课后小结测试,以评估学生学习效果。2)线上第二课堂积极运用微盘、百度云、云盘等网络存储空间以及微信、微博、慕课等平台和邮箱、QQ等通信软件开展线上第二课堂,通过互联网在线上搭建师生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与线上慕课课程学习形成互补,打造具有特色的线上辅导课堂。线上资料学习分享:教师通过微盘、百度云等网络存储空间和邮箱根据课程···试读结束···...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资源下载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电子书

  • 质量人工作手册 从华为质量工程师到海信质量副总的质量之路》孙久国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质量人工作手册从华为质量工程师到海信质量副总的质量之路》【作者】孙久国编著【页数】253【出版社】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670-2243-0【分类】通信企业-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研究-深圳【参考文献】孙久国编著.质量人工作手册从华为质量工程师到海信质量副总的质量之路.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质量人工作手册从华为质量工程师到海信质量副总的质量之路》内容提要:本书以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应该掌握的质量意识、质量知识、质量工具方法、质量管理内容为主线,按照PDCA,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阐述、讲解。书中分层级质量工具“金字塔”模型,是作者结合在华为、海信多年工作经验总结独创。书中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持续改进的内容,是作者结合华为、海信优秀企业的质量管理最佳实践总结而成,内容丰富、务实、实践性强。《质量人工作手册从华为质量工程师到海信质量副总的质量之路》内容试读第1章质量思想与意识1.1质量的定义和内涵什么是质量?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还有千百种,在一定范畴内都是对的。国际标准组织在IS090002008版中给出了一个标准定义,原文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注1: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注2:“固有的”(其反义词是“赋予的”是指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性的。)”。理解这个定义,关键是要理解“要求”二字,重点是理解“固有特性”,还要理解“一组”。“要求”,包括明确的要求,也包括隐含的要求。例如,买个西瓜,明确的要求是甜的。但如果买的是下图这样的西瓜,即使是甜的,也是不满足要求的,因为“熟的”是一种隐含要求。即使不明说,也应该满足。图1-1这样的西瓜是否满足要求?1◆》》质量人工作手册一从华为质量工程师到海信质量副总的质量之路SO体系中的质量定义包括三个特性:广义性、时效性、相对性。质量的广义性是指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质量的时效性是指质量的需求的变化导致对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质量的相对性是指对不同的顾客,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不同。国际标准组织在IS090002015版中修改了质量的定义,从三个维度诠释质量的概念。①一个关注质量的组织倡导一种文化,其结果导致其行为、态度、活动和过程,它们通过满足顾客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创造价值。②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取决于满足顾客的能力以及对有关的相关方预期或非预期的影响。③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包括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还涉及顾客对其价值和利益的感知。我们看看质量大师们是如何定义质量的。质量大师戴明认为:“质量是从客户的观点出发加强到产品上的东西,质量必须从客户的观点出发加以考虑。”质量大师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而不是用指标来衡量的。”质量大师朱兰认为:“质量是一种合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我们再看看企业家是如何看待质量的。海信董事长周厚健认为:质量不能使企业一荣俱荣,却足以使企业一损俱损。用户是质量的唯一裁判。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我们决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忽略质量,否则那是自杀或杀人。华为《基本法》中有明确的表述:优越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华为消费者业务CE0余承东认为:“消费者是业务之魂,质量是生存之本。”综上,可以看出,对质量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根结底,质量是客户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程度。好质量就是客户接受并主动向周边赞美产品或服务的程度。理解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解读,即客户的角度,内部组织角度,供方及第三方角度。客户角度理解质量。在行业内流传这么一句话:“客户接受的质量就是好质量。”这句话一般都是从各个企业老总口里说出来,在各种质量类考试中也是常2第1章质量思想与意识见的一道选择题或判断题。在过去,这道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现在,可以明确地说是错的。因为还要加上一句话才对:终端客户接受并乐意推荐的质量才是好质量。内部角度理解质量。在组织内部,质量就是标准和规则。标准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规格标准、可靠性标准,包括体系流程标准,包括流程、过程各项标准。因此,在产品或服务质量方面,首先要问的就是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一切都会乱套。质量规则就是处理一切异常的流程和方法,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的道理,没有规则运作就会一团糟。供方及第三方角度理解质量。从组织的供方或第三方角度,质量就是专业度和高要求。当今社会,以苹果、华为为代表的电子企业,更是把质量提升到了文化高度。苹果质量管理管道六级供方。华为每年都对供方提出质量战略要求,例如2015年对供方提出三化一稳定(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技术专业化、关键岗位人员稳定)要求,2016年对供方提出的产品质量严进严出要求,2017年对供方提出的质量控制前移要求。质量分成三个层次:感知质量、感动质量和魅力质量。感知质量就是我使用了这个产品,觉得质量还不错:感动质量就是不仅用得好,觉得你的产品能保持一贯水准,很多功能都能替用户提前想到,下次还会买:魅力质量,就是一想到这个产品,自然就联想到某个品牌,也就是用户已经离不开这个品牌了。但海信要达到魅力质量这种程度目前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还处在感知质量往感动质量发展的层面,魅力质量是我们的目标。实战案例:“质量是什么”是每个质量人必须深刻理解的。做到深入贯彻执行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质量workho。对“质量是什么”进行研讨,从内心理解质量的定义和内涵。时间:2017年12月地点:某企业大型会议室方式:I,培训师引导说明。Ⅱ.分组充分研讨,形成小组结论。Ⅲ.培训师讲评,让每个人形成意识。1.质量是什么/质量管理是什么?2.我们的质量问题/质量管理问题是什么?3.改善方向方法是什么?》》》质量人工作手册一从华为质量工程师到海信质量副总的质量之路妊是岳里,机度有结生1店到◆代以后又,2延的江家7缝发2特是风位丛彩环证利医爱推动纸7属海大意识系长明确》拉明高识1效证纪好线文竹司2理显餐微间:5经色威国南流海海响特线之性送台图1-2“质量是什么”研讨输出本节应知应会总结(1)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终端客户接受并乐意推荐的质量才是好质量。(3)在组织内部,质量就是标准和规则。(4)从组织的供方或第三方角度,质量就是专业度和高要求。1.2客户第一思想确立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每个人都不陌生。质量管理七大原则中,第一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确立以客户第一的思想,就是要牢牢贯彻执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一原则。1.2.1确立客户第一思想的意义企业或组织的存在,都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请记住一句话:有且只有客户4第1章质量思想与意识是唯一的利润来源。据说,几年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曾率领机构投资团队访问华为总部,任正非只派了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费敏接待。事后,罗奇失望地说:“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对此,任正非回应称:“他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这则小故事真真切切验证了那句话:任何企业或组织,有且只有客户是唯一的利润来源。1.2.2确立客户第一思想的方法落实客户第一思想的方法就一句话:站在客户角度第一时间高质量、高效率的响应。全流程、全环节的所有决策点在取舍的时候,优先考虑客户。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举几个具体事例补充说明如下。客户来访,无论什么背景,要有一个级别高于客户的人陪同接待。高级别接待人员不能出席时必须授权接待陪同人。客户会议,无论是现场会议还是电话视频会议,会议内容提前了解,精心准备。所有的客户邮件都要第一时间响应。客户的微信、短信要第一时间响应。所有发客户的报告都要经过相应的审核、批准。以上等等不能一一列举。本节应知应会总结(1)有且只有客户是唯一的利润来源。(2)站在客户角度第一时间高质量、高效率地响应。1.3PDCA思想的确立1.3.1概述PDCA管理循环,由日本的高管们在1950年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研讨班上学到的戴明环改造而成,最先是由休哈特博士提出来的,由戴明把PDCA发扬光大,并且用到质量领域,故称为质量环和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是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质量人工作手册一从华为质量工程师到海信质量副总的质量之路PDCA循环构成:P一计划(PLAN)D一实施(DO)处理A计划PC一检查(CHECK)A一处置(ACTION)检查C执行D1.3.2PDCA四个步骤解析图1-31)PLAN一计划计划阶段: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要实现的目标,并提出实现目标的措施或方法。计划的步骤如下。(1)计划的标的物及其必要性。(2)把握现状。(3)设定目标。(4)实施计划的推进组织及方法。(5)实施计划的教育资料。(6)管理项目。(7)预算及评估收益。“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计划(PLAN)是管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此阶段要多下功夫,反复推敲、探讨,尽可能从各种角度出发而形成的多个方案中比较,选择一个较好的方案(或融合数个方案优点的方案)。失败的计划浪费人力、财力和时间。2)DO一实施贯彻落实计划中的措施和方法。实施的步骤如下。(1)对相关人员实施教育。(2)按计划中的组织将管理活动分担。(3)全员参与改善提案。(4)过程中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置。(5)认真记录相关数据资料。(6)实时报告进展情况。6···试读结束···...

    2022-11-22 质量工程师 副总职责 质量工程师 副总工作职责

  • 《死亡的质量》(美)塞巴斯蒂安·塞普韦达,(美)基尼·格雷厄姆·斯科特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死亡的质量》【作者】(美)塞巴斯蒂安·塞普韦达,(美)基尼·格雷厄姆·斯科特作【丛书名】凭栏文库【页数】232【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08【ISBN号】978-7-5596-4247-9【分类】临终关怀-研究【参考文献】(美)塞巴斯蒂安·塞普韦达,(美)基尼·格雷厄姆·斯科特作.死亡的质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死亡的质量》内容提要:本书就是从关怀患者这个角度来写的,目的是让读者深入了解医生能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哪些医疗服务。每个患者临近死亡的状态都不相同,得到亲友的关爱程度不同,他们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也迥然各异,有的愤怒,有的抗拒,有的豁达。作者通过讲述大量临终患者的故事,从生理、伦理、感情、医疗制度等角度展开论述,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医学真相,了解临终关怀,了解生前预嘱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帮助人们拨开临终云雾,理性选择临终治疗方案,有尊严有温度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死亡的质量》内容试读前我是一名肾病专科医生,我有自己的诊所,同时也在医院行医,陪伴过许多患者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我发现有两个因素直接影响临终治疗方案的制定:一个是患者对DNR(拒绝心肺复苏)或者DNI(拒绝气管插管)的理解和接受度,另一个是患者家属对DNR/DNI的认知和决策。患者在昏迷或罹患重度中风等情况下,意识不清或已说不出话来,丧失了判断能力,家属就要代替他们选择临终治疗方案。有些患者会提前向医生及其家人明确交代是否抢救,但多数患者没有做生前预嘱①,这加大了制定临终治疗方案的难度。患者及其家属对生命结束时的痛苦有各种担忧,令他们最为焦虑的是患者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饱受病痛的折磨。作为临终关怀医生,我根据患者的意识清醒程度,分别向患者本人、其家属及其家庭医生(通常家庭医生会将其转到医院接受临终护理)提供治疗建议,同他们一起讨论临终方案。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然而,在临终医学领域里,这个信仰正在受到挑战。无论如何,临终关怀医生都得承担这一特殊的挑战,在医疗发达的今天尤为如此。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但临终关怀医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理性看待死亡,维护患者的①生前预嘱:人们事先在健康或意识清楚的状态下荟署的,说明在临终时要龙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性文件。一编者1利益。质的亡人们对临终抢救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主张尽量缓解病痛,有的则支持安乐死,希望提前结束痛苦。至今美国只有5个州立法允许安乐死或尊严死。布列塔妮·梅纳德(BrittayMayard)的故事广受关注,医助自杀的想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布列塔妮·梅纳德是位晚期脑癌患者,她只有29岁,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当她发现自己的病情已经无力回天时,积极呼吁“死亡权”合法化。她决定提前结束痛苦,有尊严地离去。但彼时医助自杀在加州尚未合法,为此她与家人不得不搬到俄勒冈州,准备在那里告别人生,因为该州有《尊严死亡法》,允许身患绝症、生存期少于6个月但心智健全的成人,在医生的协助下结束自己的生命。2014年11月1日,她服用了医生开出的致命剂量的药物后,告别了这个世界。她曾说过:“有尊严地死去对我和家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①那时,美国只有3个州允许医生为身患绝症的患者施行安乐死,有7个州正在讨论出台这方面的法律。当时加州议会也已经通过了《临终选择法》,该法案后来于2015年10月5日由杰里·布朗州长签署正式成为该州的法律。@尽管法律和公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为临终患者减轻痛苦的同时,仍然致力于延长生命的努力。本着这个精神,我不遗余力地与陪伴患者的所有家属一起关怀和照顾他们。本书就是从关怀患者这个角度来写的,目的是让读者深入了解医生能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哪些医疗服务。每个患者临近死亡的状态都不相同,得到亲友的关爱程度不同,他们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也不一样,有的愤怒,有的抗拒,有的豁达。得到关爱的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感到安慰,但也有一些患者会孤独地死去,对孤独的恐惧①凯瑟琳·青希特(CatherieE.Shoichet):(“有严的”死亡偏导者布列培妮·棒纳德离世),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4年11月3日,htt:/www.ccom/2014/11/02/health/orego-rittay-mayard.②《加州〈临林选择法)与“尊严死“》,我《尊严死)2016年1月22日,ht:/wwwdeathwithdigity.org/ew/2016/01/califoria-ed-of-life-otio-act.亚·卡拉受格挂(SoumyaKarl归mag):《加州的医动自杀法(指(临终选择法))将如何速作》,载《洛衫乱时报)2016年5月12日。2可能会导致他们否认事实,抗拒死亡。我曾有一个病态肥胖症患者,生命垂危,无人探视,但他会自嘲自己的处境,也许他是想利用幽默这个盾牌,将死亡拒之门外。但在临终时,他不得不接受了事实,两天后,他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警3质的亡在本书中,我描述了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其他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打交道的经历,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宗教领袖,这些天主教的、新教的或犹太教的神职人员在患者离开尘世之前,为他们提供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指引和支持。全面了解临终关怀医疗模式,首先要了解医院系统以及提供临终关怀的其他组织。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增多,因此,成干上万像我这样的医生加入到临终医疗这一队伍之中。但这是一个新兴职业,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听说过。在这一章中,我想描述临终关怀医疗系统的运作方式,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系统中的每个人是如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的。比如,如果患者寻求医助自杀,在大多数州,他们都会遭到拒绝。但如果临终患者想以最小的痛苦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进行任何抢救,医生就可以停止一切治疗,只需通过“舒适和安慰”方案(comfort--ad-comaiootio)帮助患者缓解或消除疼痛,这样他们就能够在没有任何积极治疗措施的介入下自然死亡。临终关怀医疗系统的要素包括:·临终关怀医生团队·ICU(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又称“重症监护室”)·其他提供临终关怀的医疗单位6···试读结束···...

    2022-11-22

  •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郭元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作者】郭元新主编【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十三五”部委级规划教材【页数】244【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180-6202-7【分类】食品安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食品-质量控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参考文献】郭元新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全书共分七章,内容涉及我国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概况、食品生产加工与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我国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管理等。重点阐述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食品加工工艺与食品安全,主要食品生产加工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生产加工中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本书还特别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小作坊式食品生产状况和管理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本书可供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食品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及食品科研单位人员使用,可作为有关单位食品安全培训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1950年,美国品质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EdwardDemig)应邀到日本讲授品质管制,课程以抽样计划与管制图为主,包括许多统计原理与方法。戴明博士的方法在美国的企业已使用将近百年的时间,但大部分仅局限于工程师在使用。在日本不但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他们更把这些方法有技巧地传授给基层的操作人员,让他们自己能够找出影响品质及生产力的问题,并用简单的统计手法进行改善,这是日本产品后来居上的关键所在。统计品管(StatiticalQualityCotrol,SQC)在日本企业界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日本产品质量第一的唯一因素,还因为日本的企业重视基层人员的文化特质,愿意对其投资进行质量教育及培训,然后给他们更大的工作挑战空间,一方面磨练自己,另一方面改善工作。有这么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家庭主妇买了一包新上市的桂格麦片粥,第二天尝了以后,感觉不满意,于是她就依美国的消费者保护法令要求退款。在她把抱怨信寄给桂格公司后,她又再尝了一次,发现其实也还可以,但在这个时候桂格公司却寄来了一张退款支票,并附上了很诚恳的道歉函,为他们的产品不合口味而道歉,并欢迎继续试用其他产品。这样一来她倒是感觉不好意思,又再写了一封信告诉桂格公司,她现在蛮喜欢这个产品的」并且也退回了退款支票。然而桂格公司却寄来了更多免费的新产品,同时征求她的意见希望把这个情况刊登在公司的刊物上。如此一来桂格公司保住了一位老顾客,并且由于这位老顾客的故事,吸引了更多的新顾客。所以说,除了产品的品质要好,服务的品质也要跟上,你的产品才有机会在市场上成为知名产品有经验的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质量是拉住客户最有效的武器。事实上,客户购买产品也是要获得利益,有能力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也就等于提供给客户稳定可靠的利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质量一词大家均有共识,然而对品质的期待早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甚至于企业形象,已经形成了企业永续经营的最重要条件了。不少企业主管已经意识到追求质量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也导引着企业,并动员全体员工,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改善,朝追求高质量的目标迈进。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逐步由价格竞争演变为质量竞争。日本被誉为质量型经济战略国家,他们所使用的战略武器就是质量,这一武器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推行最新质量管理理论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新方法,认为这是国家富强、企业兴盛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食品质量已经成为国际上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竞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为了获得质量优异的产品,人们必须对从原料生产、收购到产品消费全程进行质量控制。另外,消费者也已经清楚食品质量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这就迫使农产品贸易和食品加工的从业人员在生产、加工和技术革新过程中必须1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将食品质量管理当作一个重要的任务。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哈林顿说: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争,战争中的主要武器就是产品质量。第一节食品安全及食品质量一、食品安全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采用自采、自种、自养、自烹的供食方式一直是人类社会繁衍的主要方式,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工业还不过200余年。西方社会19世纪初开始发展食品工业,英国1820年出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面粉厂:法国1829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罐头厂;美国1872年发明喷雾式乳粉生产工艺,1885年实现乳品全面工业化生产。我国真正的食品工业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西方晚100年左右。1906年上海泰丰食品公司开创了我国罐头食品工业的先河,1942年建立的浙江瑞安定康乳品厂是我国第一家乳品厂。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食品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工业化,越来越多的传统食品进入工业化时代:企业产量规模化,企业为了创效益、创品牌,需要尽可能增大产能:食品品质标准化,异地贸易与国际贸易都需要产品的一致性、相容性,因此需要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食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商品化的食品具有高度的流通性,在一些国际化都市,人们可以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多样化的食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危险,一些传染病、地方性疾病有可能随着食品的流通而传播。因此,食品的安全成为食品工业的核心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以后,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小孩已经感受到了美国麦当劳、肯德基对我们饮食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小孩已经不能百分之百地接受中国的东方式饮食文化。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是人类永不衰退的行业,随着中国民众人均收入的增长,中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随着各种外资的引入,国内的食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更多的还要面临国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中国的食品行业还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这对我国食品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我国食品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食品行业面临超强的竞争环境,食品企业要想得到更快发展,就应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生产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由于食品工业的特殊性,食品质量和安全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其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雄点问题,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世界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影响深度和广度逐渐递增,解决难度不断增大。典型的事件如1996年英国暴发的疯牛病、1998年德国发生的二愿英事件、2000年日本发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生的雪印牛奶事件、2005年英国发生的苏丹红一号事件以及2008年美国发生的沙门菌事件及我国的三聚氰胺事件、2018年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等。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有关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工业入世后的最大敌人不是关税,也不是知识产权,而是为食品质量和安全设置的技术壁垒。据海关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食品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2001年9月欧盟检出我国冻虾氯霉素残留而全面禁止进口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2002年2月英国发现中国蜂蜜含氯霉素而要求商家停止销售:2002年3月1日后日本对我国大蒜等植物源性产品每批都加验农药残留。我国有不少食品进出口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管理、生产环境改善、产品包装及贮藏与运输等方面工作不力,致使产品出口受阻。据报道,在历次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dDrugAdmiitratio,FDA)扣留的我国进口食品所涉及的质量问题主要有杂质超标、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含有害食品添加剂(包括合成色素)、标签不清晰、致病菌(李斯特菌、沙门菌)及黄曲霉毒素污染、低酸性罐头食品不符合FDA注册要求等。因此,全面提升出口农产食品的质量已刻不容缓,必须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否则将会大量丧失我国食品的出口市场。在国内市场上,重大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假冒伪劣食品屡打不止、屡禁不止。国家尽管早在1996年12月就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一2010年)》,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还是让中国人胆战心寒,国际上流行的“对食物短缺的担忧已被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恐惧担忧代替”这一说法在我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虽然早在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就已超过1万亿元,2011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7.8万亿元,食品工业不论从质还是量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食品工业仍存在着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单调、科技含量低、深加工水平不高、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相当突出。食品安全,从广义上来说是“食品在食用时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从狭义上来讲是“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可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一般毒性和特异性毒性,也包括由于偶然摄入所导致的急性毒性和长期微量摄人所导致的慢性毒性。一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视为同一概念,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1996年,WH0把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卫生明确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食品安全是对最终产品而言,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是对食品的生产过程而言,其基本定义是: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二、质量与食品质量(一)质量的基本概念及演变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品质的概念,在我国,一般均称为质量(quality)。本书中,3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对品质和质量的概念不加以区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许多学者和机构尝试着对质量的概念进行描述。(1)克劳士比(Croy)(1979)认为,质量就是能遵从某种特定规格,而管理则是对实现这种规格的监督。在质量管理的现实世界中最好视质量为诚信,即“说到做到,符合要求”。产品或服务质量取决于对它的要求。质量(诚信)就是严格按要求去做。(2)朱兰(1990)认为,质量指产品能让消费者满意,没有缺陷,简言之,就是适于使用。更概括地用“适用性”来表述,他说:“该产品在使用中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称为适用性,通俗地称其为质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应用的三个过程是: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即著名的质量管理三部曲。(3)戴明(1993)认为,质量是某项产品或服务给予顾客帮助并使之享受到愉悦。戴明鼓励研究、设计、销售及生产部门的人员跨部门合作,不断提供能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服务顾客。(4)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FST,1998)对食品质量做出如下定义:(食品)质量指食品的优良程度,能满足使用目的的程度,并拥有营养价值特性。(5)日本学者十代田三知男认为,产品的质量都应达到下列两项要求:一是产品的各种特性值应是消费者所要求的,二是产品的价格应便宜。(6)另一些人认为,质量指没有明显缺点的产品和服务,而大多数人承认提高质量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因此人们如此定义质量:能满足人们某种特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性。仅仅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取得成功,还需要优质的服务质量。要想在行业内的竞争取胜,厂商就必须超越顾客的期望。(7)国际标准IS08402:1994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总和。其中,实体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明确需要是指在标准、规范、图样、技术要求和其他文件中已经作出规定的需要。隐含需要是指:①顾客和社会对实体的期望:②人们公认的不言而喻的、不必明确的需要。(8)IS09000一2000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体现了质量概念及其术语演进至今的最新成果。其中,①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②“固有的”(其反意是“赋予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③“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它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定性的或定量的。有各种类别的特性,如物理的、感观的、行为的、时间的、功能的特性等。④“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⑤“质量”表达的是某事或某物中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定义本身没有“好”或“不好”的含义。⑥质量具有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9)IS09000一2015对质量的阐述为:质量促进组织所关注的以行为、态度、活动和过程为结果的文化,通过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实现其价值。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取决于满足顾客的能力,以及对相关方有意和无意的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包括4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还涉及顾客对其价值和利益的感知。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必须有一个载体来表现质量,这个载体即质量特性。质量特性可分为内在特性和外在特性(赋予特性)两种。外在特性是指产品形成后因不同需要所赋予的特性,如环境包装等。内在特性是指在某事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它反映了某事物满足需要的能力,如营养性品质和感观品质等。质量的本质是某事或某物具备的某种“能力”,产品不仅要满足内在质量特性要求,还要满足外在质量特性要求。(二)质量模型与观点1.拉链模型(zimodel)该质量模型由VadeBery和Delig(1999)提出。拉链模型说明了供应商或生产商按照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和销售产品间的关系。生产商只有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才能使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生产商才能顺利的销售自己的产品,并由于满足的顾客的需求而获得了好的口碑,进而得到良性循环,生产商获得良好的利润。质量期望消费者产品供应商图1-1拉链模型2.质量观点Eva和Liday(1996)指出:质量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因为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对质量的理解有差异。他们常用的判断标准有5种类型:(1)评判性的(judgmetal)评判性判定的质量往往是优秀与极好的同义词,即公认的品牌,顾客根据品牌的声誉来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从这个观,点看,质量与产品的性质的关系不紧密,它更多地来自于市场对产品的评价及其声誉。例如,全聚德烤鸭、镇江香醋、老干妈辣椒酱、可口可乐、雀巢咖啡等著名品牌的产品,它们被认为质量优秀,主要是因为它们长期在顾客或消费者中形成了一贯质量优异的印象。当然,这些产品本身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的商标就是质量的保证。(2)以产品为基础的(roduct-aed)以产品为基础的质量观,点是一种特殊的、可衡量的变化。质量的差异反映了数量上特定指标的变化,质量好就是某些指标比预定的指标高,例如发芽糙米,含有较高的γ-氨基丁酸,比普通糙米含有更丰富的营养价值:深海鱼油,含有更丰富的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比普通鱼油更受消费者青睐。这种质量通常和价格相关,价值越高质量越好。(3)以用户为基础的(uer-aed)从以用户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指符合顾客5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要求,即只要满足消费者或顾客的期望的产品质量就是好的,如食品质量好就是指既要安全、有营养,又要可口、能满足个人的嗜好。这种观点在IS09001-2015标准中得以主要体现,反映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4)以价值为基础的(value-aed)从以价值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与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有关。一种有质量的产品就可以从性能和价格上与同类产品竞争,即同样价格的产品在性能上高于其他产品,或性能相同的产品在价格上低于其他产品,也就是说性能价格比好或质量/价格比佳。普通的消费者大多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产品质量。(5)以制造为基础的(maufacturig-aed)从以制造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描述为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满足某种新产品和服务的设定的特性,当然,这种特性也包括客户的需要和期望,即能够达到产品设计或服务标准所预定的指标。判断标准的确定往往根据个人在生产和供应链中的定位而定。作为顾客,通常用评判性的、以产品和以价值为基础的判断标准,市场销售人员应该用以用户为基础的判断标准。产品设计者既要考虑制造和成本的平衡作用,还要使产品适合目标市场,因此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判断标准。从生产者来说,生产出符合产品特性的商品是生产的主要目标,因此,以产品为基础的判断标准是最实用的。质量的本质是用户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某些方面所做出的评价。因此,也是用户通过把这些方面同他们感受到的产品所具有的品质联系起来以后所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在用户的眼里,质量不是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的某一方面的附属物,而是产品或服务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特征。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经过了两个阶段:①符合型质量观:②用户型质量观。所谓产品质量,即产品的“适用性”,或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它是产品质量特性的综合表现。因为这种被规定了的质量特性是以标准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可将产品质量狭义地定义为“产品相对于所选定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在生产水平不很发达时,由于生产者还不直接面对用户,他们只强调符合标准而很少重视用户需求,狭义定义尚可适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已经向买方型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不研究用户的需要,产品是很难占有市场的,更何况所谓质量标准存在着相对性、滞后性和间接性的局限,故产品质量的概念有必要加以深化、完善,产品的质量不仅要符合标准,更重要的是满足社会需要。所以产品质量的广义定义是指“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三)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美国麻省剑桥政策计划中心的专家对3000个有战略意义的商业部门的数据进行调查后认为,质量决定市场份额。当有优质产品和巨大市场时,利润便得到了保证。商品或半成品的生产者往往通过调整生产周期或其他质量特性将自己的产品与别人的区别开来,从而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以外,质量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降低生产成本,投资回报率也因较好的生产性而得到提高。另外,提高质量也会使产品生产供应链的库存减少。尽管生产高质量的食品需要成本,但消费者愿意付出更多去购买安全、营养和可口的6···试读结束···...

    2022-11-22

  • 《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王疆瑛|(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作者】王疆瑛【丛书名】新材料计量检测标准丛书【页数】209【出版社】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113-27358-3【分类】功能材料-质量管理-功能材料-计量【参考文献】王疆瑛.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内容提要:本书是根据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本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在计量技术和质量等基础学习之上,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涵盖的内容,特别是功能材料计量和质量管理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本书介绍了计量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计量单位、量值传递与溯源、十大专业计量、功能材料计量、质量管理概论、质量控制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篇功能材料计量第1章计量概念及其发展“计量”这个名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称为“度量衡”,即关于长度、容量和质量的计算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确认采用“计量”一词,取代使用了几千年的度量衡,并赋予了更广泛的内容。按照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一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源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测量,它涉及整个测量领域,并按法律规定,对测量起着指导、监督、保证的作用。计量和测量是两个词,在含义上有所不同。测量(meauremet):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计量不是一个单纯的测量活动,也不是单一的技术行为或动作,而是围绕测量的一系列活动。因此,与一般测量工作相比,计量具有更广泛的工作内涵和更严谨的科学要求。计量工作是一项具有丰富的组织管理内涵和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工程,在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量的重要性决定了计量具有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的特点。计量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当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变成社会性活动时,客观上就需要测量单位的统一,并要求在一定准确度内对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用不同的测量手段,达到其测量结果一致。为此,就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建立统一的单位制,建立计量基准、标准,并以这种计量基准、标准检定其他计量器具,保证量值准确可靠。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包含为达到测量单位统一、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如确定计量单位制,研究建立计量基准、标准,进行量值传递、计量监督管理等。计量涉及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试验。国内外贸易及人民生活、健康、安全等各方面,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计量已经从古代的度量衡,逐步发展为长度、温度、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化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等各种专业,形成了有关测量知识领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计量学。可以说凡是为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一切活动,均属于计量的范围。纵观历史,计量从来都是统一管理国家、维持国家秩序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历朝更替,必重整度量衡。可以说,度量衡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公布,标志着中国计量工作从行政管理走向法治管理,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如今,计量已经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计量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转的技术手段。在经济交往中,公平贸易必须经过计量才能实现。计量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是工业生产的“眼睛”,工业发达国家把计量检测、原材料和工艺2丨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装备列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计量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计量就没有科学。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都是以计量测试技术突破为前提。计量精度的每一次提高,都给相关领域的测量、科学仪器的进步以及技术创新以极大的推动力量。同样,未来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新能源技术或生物技术,都必须依赖于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因而,在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中一经济基础、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均以计量作为基础支撑,都以计量的发展进步作为技术引领。计量的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科技创新水平,反映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因此,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上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对计量科学研究的投入,以切实保证并有效提高本国计量科技的支撑能力,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1.1计量学的定义从科学的发展来看,计量曾经是物理学的一部分,后来随着领域和内容的扩展,形成了一门研究测量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计量学。根据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一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可知,计量学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计量学涵盖有关测量的理论及其实践的各个方面,而不论测量的不确定度如何,也不论测量是在科学技术的哪个领域中进行。具体地说计量学研究可测的量,计量单位,计量基准、标准的建立、复现、保存及测量仪器,量值传递与溯源,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测量理论及其方法,以及计量的监督和管理等。计量学也研究物理常量。计量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紧密结合的程度,在其他学科中是少有的。计量是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它包括计量科技和计量管理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即计量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法制性,而计量科学技术中又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计量科学的研究不仅涉及有关计量科学技术,同时涉及有关法制计量和计量管理内容。计量学是一门科学,而一门科学的建立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自洽性,其发展必然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技术规律,其创新必然有其自身切入点。只有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计量科学的演进和创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计量学进行过不同的分类。例如:把涉及计量单位的换算、计量器具基本特性、测量数据处理等共性问题的,称为通用计量学;把涉及长度、温度、硬度等特定量具体应用的,称为应用计量学;把涉及自动测量、在线测量、动态测量等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的,称为技术计量学;把涉及量的定义和单位的实现、复现等测量理论的,称为理论计量学;把涉及计量工作中法律、法规和法定要求与法制管理的,称为法制计量学;把涉及计量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和效益评估的,称为经济计量学或效益计量学;等等。21世纪,国际上趋向于把计量学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3类,分别代表计量的基础、应用和政府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事业3个方面。这时,计量学通常简称为计量。科学计量是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通常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精确地定义与实现计量单位,并为最新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科学计量本身属于精第1章计量概念及其发展【3确科学,通常是国家计量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包括计量单位与单位制的研究、计量基准与标准的研制、物理常量与精密测量技术的研究、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系统的研究、量值比对方法与测量不确定度的研究等。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意味着它要求单位的定义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能以当前最小的不确定度实现或复现,并在过渡到新定义时保持原来的单位尺度或大小不变。同时,还要求所有单位构成一个简明的、可在各国和各学科中通用的单位体系,即构成一个实用的一贯单位制。科学家们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在米制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单位制(S),就是一种这样的单位制。在其包含的7个基本单位中,秒的定义建立在绝原子常量的基础上,实现的不确定度约为1018量级,是全部单位中最好的;米的定义建立在真空光速和秒定义基础上:开尔文的定义建立在水三相点的特定物质常量基础上;摩尔的定义建立在碳原子常量和千克定义基础上:安培的定义建立在真空磁导率和米、千克、秒定义基础上:坎德拉的定义建立在特定单色辐射和米、千克、秒定义基础上;千克的定义则建立在特定宏观物体的脆弱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的要求最为迫切,实现的可能方案尚在探索中。从对单位定义的理论要求看,基本单位最好仅仅定义在基本物理常量基础上,以便保持单位的尺度恒久不变;从对单位在实际测量中的使用要求看,则希望实现或复现的不确定度越小越好。计量学家只能在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去追求理论上的完善。工程计量也称工业计量,是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例如,有关能源或材料的消耗、工艺流程的监控以及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测试等。工程计量涉及面甚广,随着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和复杂性的增大,为保证经济贸易全球化所必需的一致性和互换性,它已成为生产过程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工程计量测试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构架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微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纳米计量已成为热门话题,它涉及物体及其表面的特征,1m~1m范围内测量对象的间隔或位移,例如,超大规模集成芯片结构的线宽、台阶、膜厚等。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操纵单个原子,从而为制造量子器件或单电子器件以及制造原子密度的数据存储器提供了可能。如果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核技术是对物质潜在能量的开发,使“单位质量物质”的爆炸能力提升百万倍的话,那么,纳米技术将是对物质潜在信息和结构的开发,将使“单位体积物质”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加百万倍。这里,计量型原子力显微境和具有扫描隧道及原子力探头的扫描探针显微境,将为评定纳米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及统一纳米量值的方法提供有力手段。法制计量是与法定计量机构工作有关的计量,涉及对计量单位、计量器具、测量方法及测量实验室的法定要求。法制计量由政府或授权机构根据法制、技术和行政的需要进行强制管理,其目的是用法规或合同方式来规定并保证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资源控制、社会管理等有关的测量工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因为它们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法制计量的特征除了政府起主导作用,即由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机构管理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直接传递到公众一端,即直接与最终用户的计量器具及其测量结果有关。它涉及的不仅是有利益冲突而需要保护,以及测量结果需要公共机构予以特别关注或特殊信任的领域,还包括测量结果违背公众利益的领域,即保护与违背两者常常是并存的。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日趋关心,先进的医疗设备发展迅速,愈来愈多的测量方法和4丨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计量器具被应用于医疗和保健,从而形成了“医疗计量”分支,涉及温度、压力、质量、超声、电离辐射、生物力学、脑电流、血液成分等有关参量的测量、分析及监控。忽视医疗计量会造成可怕的医疗事故。例如,用伽马刀放射治疗肿瘤,因聚焦偏差过大会使正常组织被迫接受过高剂量而坏死;用眼球激光治疗仪治疗白内障,因吸收功率误差较大而会灼伤视网膜,造成不可逆转的失明悲剧。现代计量科学技术的成就,保证了所用的法制计量器具被控制在最大允许误差范围之内,不仅减少了商贸、医疗、安全等诸多领域的纠纷,而且维护了消费者利益,促进了社会发展,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由此可见,科学计量既为法制计量提供技术保障,或者说法制计量是以科学计量为其行政执法的技术基础,也为工程计量和新技术发展提供测量基础。正如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的:“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另一方面,科学计量本身又必须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使之始终保持在先行位置,这就决定了它属于精确科学。正如王大珩院士指出的:“计量学是提高物理量量化精确性的科学,是物理的基础和前沿”。因此,计量事业理所当然地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事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计量学的内容还会更加丰富。计量学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计量学进行过不同的划分。我国目前按专业,把计量分为十大类计量,即几何量计量、热学计量、力学计量、电磁学计量、电子学(无线电)计量、时间频率计量、电离辐射计量、声学计量、光学计量、化学计量。计量学通常采用当代的最新科技成果,计量水平往往反映了科技水平的高低。计量又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计量就没有科技的发展,计量学的发展将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计量科学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伴随着物品交换活动的诞生和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生产的社会分工,社会产品对通用性和互换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古代度量衡逐步发展为计量技术,即所有的测量值只有在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范围内溯源到计量单位上才可靠。任何测量仪器只有经过计量校准后方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测量值不可靠,不可信。计量科学历经18世纪的力学计量和热力学计量,19世纪的电磁计量和20世纪的量子计量等阶段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多种类的当代计量学,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计量学是一切测量技术的科学基础:②计量学是建立在最新物理学理论和效应的基础上,利用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研究物理量与化学量及其测试方法的一门崭新的学科;③计量学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④计量学是社会安全与安定的技术保证和科学基础。现代计量科学技术的成就,在大规模制造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特别是保证贸易全球化所必须的互换性,高准确度的测量已成为整个生产和工艺过程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1.2计量的产生与发展计量离不开国家行为,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伴随着制造生产工具、分配生活物品、交换剩余物品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度量衡制度,是计量最早的、比较完整的管理制第1章计量概念及其发展15度。整个封建社会,每逢改朝换代常常要重新颁布“度量衡”制度,因此计量是国家管理和国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1.2.1计量的起源计量起源于古代各国,沿用已久的各不相同的计量单位和有关的制度不可能自发地统一。即使是一国范围内统一计量制度,也只有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才可能实现。中国古代计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黄帝“设五量”,简称为度、量、衡、里、数。“度、量、衡”是我国古代对长度、体积、重量计量的统称。夏王朝,人们开始追求朴素的度量衡标准,大禹治水用“准”定平直,“绳”测长短,“规”画圆,“矩”画方。“矩”还可以用来确定山川之高下、大地之远近。商王朝,开始有计量器制。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商代有传世的一支骨尺、二支牙尺。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这是中国设置闰月的开端,为中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明确的计量重量单位锊,并出现了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春秋战国时期把度量衡看作权力和社会公正的象征。《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谓之法”。把颁行度量衡制作为治国方略,用度量衡的准确一致来比喻法律的公正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从此开辟了我们国家法治计量工作的新纪元。汉朝度量衡制度汉承秦制,包括度量衡标准的建立、度量衡器具的制造、计量单位制度的建立等。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成立了新朝,对前朝的度量衡制度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甚至改革,并且出书《审度·嘉量·权衡》,被录入《汉书·律历志》,成为我国古代度量衡史上最早、最系统、最有权威的度量衡专著,标志着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单位量值经历着激烈的变化过程。公元589年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至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度量衡再一次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第二轮统一的度量衡单位量制,从此以后度量衡制度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唐朝对度量衡管理较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发了度量衡标准器,还将度量衡法制管理条文载入法律文书《唐律疏议》之中的做法,是中国历史上将度量衡法令载入国家法律条文的首例。宋朝在度量衡制度上也有巨大的贡献,发明了航海罗盘、秤等。至今,航海罗盘还在影响世界,秤还在影响中国。元朝基本上沿用了宋朝原有的典章制度。明清各朝都依唐律,把度量衡制列为本朝法典,颁发标准器并定期检定。强调度量衡标准需由政府制定,严禁私自制造计量器具。清朝康熙皇帝亲自累黍定尺并在他主编的《律吕正义》中对度量衡制度做了详细的描述,形成了著名的营造库平制。清末光绪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进一步确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体系。早期的计量相当于法制计量,只是范围较窄,主要限于与贸易和税收有关的测量而已。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部分一法制计量,历来是由政府所主导的一项社会事业。约18世纪开始,由于国际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国家之间出现统一计量制度的需求。1867年举行的巴黎博览会上专门成立了“度量衡和货币委员会”,以处理因计量单位不同6【功能材料计量与质量管理而产生的问题。1875年5月20日签署了《米制公约》和1955年10月12日签署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都属于政府间的多边协议,相应成立的两个国际组织也都是政府间的组织。1.2.2计量的发展计量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始、经典和现代三个阶段。(1)原始阶段:以经验和权力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作为计量基准。例如,中国古代的布手知足、掬手为升、十发为程、黄钟律管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用了“准绳”和“规”“矩”等计量器具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其中度制和量制的大部分采用了十进制,并实行定期检定计量器具的法制管理。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yd)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指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ft)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48m)英寸(i)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指关节的长度(1i=25.4mm):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10m2)。(2)经典阶段:一个以宏观现象与人工实物为科学基础的阶段。标志是1875年签订的《米制公约》。包括根据地球子午线1/4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建立了铂铱合金制的米原器;根据1m3水在规定温度下的质量建立了铂铱合金制的千克原器: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确定了时间单位秒。它们形成一种基于所谓自然不变的米制,并成为国际单位制的基础。但是这类宏观实物基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变动,其量值不可避免的受物理或化学性能缓慢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漂移,从而影响了复现、保存,并限制了准确度的提高。实际上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J.C.麦克斯韦在1870年曾指出,长度、质量和时间应当建立在原子波长、频率和原子质量中,而不是在运动着的星体或物体上。(3)现代阶段: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过渡到微观量子基准。国际上已正式确立的量子基准有长度单位米基准、时间单位秒基准、电压单位伏特基准和电阻单位欧姆基准。从经典理论来看,物质世界在做连续、渐进的宏观运动:而在微观量子体系中,事物的发展是不连续的、跳跃的,也是量子化的。由于原子的能级非常稳定,跃迁时辐射信号的周期自然也非常稳定,因此,跃迁所对应的量值是固定不变的。这类微观量子基准,包括1960年用氪-86原子的特定能级跃迁所定义的米、1967年用铯-133原子特定能级跃迁所定义的秒等,提高了SI基本单位实现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们仍与某种原子的特定量子跃迁过程有关,因而尚不具备普适性。显然,最好的方案莫过于用基本物理常量(普适常量)来定义计量单位。例如,1983年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的长度,即认为真空中光速作为一个定义值恒为299792458m/(约为30万km/):而长度事实上变成了时间(频率)的导出量。这种定义通过不变的光速给出了空间和时间的联系,使得新定义的米只依赖于目前测量不确定度最小(1015量级)的频率,从而具有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普适性。从计量发展的另一角度看,由于计量是历史发展早期各国单独确定的,并作为民族文化社会制度的一部分而继承和发展的,因而直到19世纪,各国使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位制度、计量器具和管理措施等彼此差异甚大。相应地,计量学长期···试读结束···...

    2022-11-22

  • 质量管理》杨东根,雷达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质量管理》【作者】杨东根,雷达主编【页数】230【出版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605-6494-4【价格】68.00【分类】质量管理【参考文献】杨东根,雷达主编.质量管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质量管理》内容提要:《质量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质量综述第一章质量综述第一节质量的概念及意义一、质量的重要意义(一)质量是全球经济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质量,人们认识到质量是全球经济关注的焦点。世界贸易组织(WT0)已拥有超过150个成员国,在它的60多项协议、附件、备忘录等文件中,都体现了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主要原则有非歧视、正当目标、采用和实施国际标准、互相承认、透明度等,体现出各成员国之间商品交易应以质量和诚信为基础,没有质量和诚信就要受到该协议的制裁和相关方的抵制。(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并且市场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在影响顾客购买商品的价格、质量、服务三种因素中,质量已成为决定用户是否购买该商品的首要因素。只有充分重视质量,才能赢得市场,企业才能生存下去。这种状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三)质量是维护相关方利益的保障所谓相关方是指“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人或团体”。例如:所有者、员工、供方、银行、工会、合作伙伴(含协作单位)、社会等。没有质量,企业最终会失去市场;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创办企业的本质目的一赢利就无法实现,对投资者、银行、社会、员工等相关方的利益自然也难以保障。二、质量管理研究的对象与范围质量管理学科是研究和揭示质量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有专家认为,质量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微观质量管理与宏观质量管理。微观质量管理着重21/质量管理从工厂、企业、服务机构的角度,研究如何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宏观质量管理则着重从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角度,研究如何对工厂、企业、服务机构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控制。由于质量与技术和管理都有关系,质量管理必须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如果只有技术没有管理,技术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只有管理没有技术,管理只能成为无米之炊。所以质量管理学科是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十分广泛的边缘科学。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产品质量。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对象是实体质量,研究范围扩大到一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如产品质量、组织的质量、体系的质量、人的质量以及它们的任何组合系统的质量21世纪的质量管理研究的对象又进一步明确为产品、过程、体系质量。而体系质量又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这些要素可以是人、设备或设施、原料、方法、环境、信息、时间等。因此,21世纪的质量管理研究的范围是广义的质量。现代质量管理虽然仍重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但更强调体系或系统的质量和人的质量,并以人的质量和体系的质量去确保过程、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现在,质量管理活动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进行,而且已经渗透到农业、交通、教育、卫生、商业等许多领域三、质量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如质量、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质量体系等(2)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如标准化、计量、质量信息、质量教育、质量责任制等。(3)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设计)。(4)质量管理组织体制和法规,如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质量监督组织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等,以及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5)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①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即PDCA循环管理技术。②基本的数学方法,即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③各种常用的统计工具,即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直方图、控制图、系统图、亲和图、方差与回归分析等。(6)质量检验抽样方法和控制方法。(7)质量成本和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的评价与计算。(8)质量管理人才的培训与教育。第一章质量综述3四、质量管理研究的方法质量管理学科融合了数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并与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学科紧密联系。因此,质量管理的研究方法如下:(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2)专业技术与管理技术紧密结合的方法。(3)“软硬兼施”(既抓质量意识、质量文件等软件,又抓设备设施、材料等硬件)的方法。(4)见“物(产品等)”更见“人(人的质量意识、技术等素质)”的方法。(5)质量文化建设与产品质量控制并举的方法。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形式与历程一、质量职能和质量职责所谓质量职能,是指在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中,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须发挥的质量管理功能及其相应的质量活动。组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对质量形成全过程所有质量职能的管理来实现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职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质量职能是针对全过程控制需要提出来的质量活动属性与功能,是质量形成客观规律的反映,具有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而质量职责则是为了实现质量职能,对部门、岗位与个人提出的具体质量工作分工,其任务通过责、权、利予以落实,因而具有人文规定性。质量职能是制定质量职责的依据,质量职责是落实质量职能的方式或手段。组织职能部门的设置与组织产品的特点、组织体制、规模、运作方式以及市场环境有关,质量职能部门与其承担的质量职责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一个职能部门可以承担几项质量职能活动。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中的质量职能通过质量职责有机地联结起来,协同一致地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二、产品质量形成规律正确认识质量职能的含义是认识并理解质量形成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必要前提。质量管理质量职能的含义认识、理解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及其规律性,一般认为有下列主要的质量职能:市场研究、产品实现的策划、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营销、服务、测量分析和改进等。产品质量的形成是有规律性的。产品质量不仅仅是某一个过程的结果产品质量不是宣传出来的,单凭媒体的宣传广告来塑造企业产品的质量形象,而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对于企业信誉和产品前途无疑都是致命的打击。产品的质量也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想依靠产品出厂前的检验来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只能使企业经济效益遭受损失或对资源造成浪费。认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如果产品开发的创意与市场实际需求有所偏离,或者设计时产品的功能、质量定位不当,或者产品的销售导向及服务不尽如人意,那么即使生产过程满足符合性要求,从顾客的立场来看,这种产品的质量显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产品质量有一个从形成到实现的过程,是产品实现全过程的结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为了表述产品质量形成的规律性,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质量螺旋”的模型,他把过程中的各质量职能按逻辑顺序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呈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如图1-1所示。此螺旋上升循环称为朱兰质量螺旋,它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从图1-1中可以看出,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包括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工作和活动,这些环节一环扣一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循环从市场研究开始,以便对适用性有所改进,在旋转的末端,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螺旋形循环,每旋转一次,产品质量即适用性就得到一次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工作一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订制造计划、采购、测试仪表配置、生产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都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不可缺的环节,质量正是在这种循环中打造的。三、朱兰三部曲朱兰质量螺旋的内涵相当丰富,就其实质而言,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管理可以概括为三个管理环节,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个过程都包含一系列活动,如图1-2所示。这三个环节用来反映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和指导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实施,通常称之为“朱兰三部曲”。第一章质量综述5适用性产品市场市场研究四用户售后服务销售测试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检验生产技术准备工序控制制订制造计划生产制造测试仪采购表配置供应商图1-1朱兰质量螺旋模型40质量偶发尖峰策划原质量控制区域质量改进不质20成新质量控制区域操作长期浪费人入入√开始0时间图1-2“朱兰三部曲”三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从图1-2可以看出,“朱兰三部曲”的起点是质量策划,用策划来创建一个能满足既定目标,并在作业条件下运行的过程。策划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一个质量体系要素。策划完成后,这个过程就移交给操作者,操作者的职责是按策划的内容进行质量控制。当发生偶然性波动的“尖峰”超出限定的控制区域时,他们就会采取措施,使过程重新回归到策划所规定的控制区域内。但是,如果原先的策划存在问题,就会造成长期浪费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按质量策划实施控制的操作者无能为力,而只能由上层管理者实施质量改进才能改变这一状况。质量改进的过程叠加在原来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过程之上。通过质量改进,长期浪费现象会有很大的改观。最后,改进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反馈到新一轮的质量策划中。四、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和标准化质量管理阶段。(一)质量检验阶段质量管理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生产工人既是加工者又是检验者,这种质量管理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根据大工业管理的实践,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他提出,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合理的科学分工,建立专职管理队伍,中间再加一个检验环节,这样,在生产过程中将计划与执行分开、生产与检验分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质量检验职能从生产操作中分离出来,把检验人员从工人中分离出来。这种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的质量管理被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品”。质量检验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发展到检验员的质量管理,对保证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弱点也是很明显的。因为专职检验属于事后把关,主要是按技术文件规定,采用各种检验手段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它只能分离出不合格品,但不能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且全数检验增加了成本。(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的弱点和存在的不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质量管理专家、数学家设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相结合。192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休哈特针对质量检验缺乏“预防”的问题,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发明了控制图,并在1931年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书。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后来,美国人道奇和罗米格又提出了抽样检验法,并设计了“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在应用中的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统计质量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国防部组织人道奇、休哈特等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制定并公布了《质量管理指南》、《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控制图法》三个战时标准,并在生产武器弹药的工厂强制推行,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试读结束···...

    2022-11-22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官网 西安交大出版社官网

  •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苏来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作者】苏来金主编【丛书名】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318【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184-2251-7【分类】食品安全-高等学校-教材;食品-质量控制-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苏来金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食品安全基础,介绍了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中的危害因素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第二部分为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介绍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详加阐述了良好农业规范的定义及认证;第三部分为加工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重点介绍了GMP、SSOP、HACCP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族、ISO22000质量安全管理体系、SC认证制度及食品现场质量管理、品质控制;第四部分为食品储运安全与追溯体系,包括食品储藏、运输安全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食品质量安全概论知识目标”了解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及相关关系;冬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能力目标能分别归类某一事件是否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范畴能初步科学分析国内外主要的食品安全事件。岗位覆盖涉及食品企业领导层、质量管理人员、工艺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等岗位。1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知识归纳思维导图综合社会食品安全政治法律相关定义经济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国内食品安全现状食品质量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安全概论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评价食品安全研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究的主要问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溯源及预警技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第一节食品安全相关定义一、食品安全广义的食品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如表1-1所示。表1-1食品安全的概念概念英文来源释义理解foodecurity食品保障是否有足够的食物供应食品安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foodafety食品安全生问题食品安全可以分为“量”和“质”的范畴,例如: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食物供应量不足,不能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存在“粮食危机”,这就造成了食品安全的“量”的本质;在解决食物供应问题以后,由于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从而造成了公共问题,这就是食品安全的“质”的本质,对于本书所阐述的食品安全仅限于后者(foodafety)的问题。不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定义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现行的《中华人2第一章食品质量安全概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制定、2015年修订、2018年修正),规范了监管的六大领域:(1)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5)食品的贮存和运输;(6)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国际社会已基本达成共识,食品安全即指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应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得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二、食品卫生对于我国消费者来说,“食品卫生(foodhygiee)”这个术语更为熟悉。根据我国1995年10月30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应当具有的良好的性状,也就是食品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食品卫生的概念见表1-2。表1-2食品卫生的概念概念英文来源理解应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食品卫生foodhygiee应具有相应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应具有色、香、味等感官性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0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自2009年6月1日起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的使用越来越少。三、食品质量食品质量(foodquality)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包括两类品质的特性:一是直观品质特性;二是非直观品质特性。食品质量的概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念如表1-3所示。表1-3食品质量的概念概念英文来源理解消费者容易知晓的食品质量特性称为直观品质特性,也称为感官质量特性。包含:色泽、风味、质构等,即常说的色、香、味、形食品质量foodquality消费者难于知晓的质量特性称为非直观品质特性,如食品的安全、营养及功能特性四、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关系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的区别如表1-4所示。表1-4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区别名称范围侧重点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食品安全过程安全与结果安全的统一销售、消费等食品卫生不包括种植、养殖环节过程安全食品质量食品本身特性品质与特性从表1-4的分析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关系,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平行,也不是相互交叉的。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而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涵盖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并不是否定或者取消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而是在更加科学的体系下,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工作。例如,以食品安全来统筹食品标准,就可以避免目前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食品营养标准之间的交叉与重复,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保障水平。五、食品安全的科学内涵(一)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概念作为一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而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4第一章食品质量安全概论(二)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概念与卫生学、营养学、质量学等学科概念不同,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治理概念。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所侧重的则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三)食品安全是一个政治概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者政府强制的范畴。而食品质量等往往与发展权有关,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通常属于商业选择或者政府倡导的范畴。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更加突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四)食品安全是一个法律概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五)食品安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上,“食品安全”指的是有足够的收入购买安全的食品。中国农业大学何宇博士曾对农村消费环境做过调查,他指出,如今广大农村已经成了问题食品的重灾区,假冒伪劣食品出现的频率高、流通快、范围广,不法商人制假售假的手段和形式也更高明、更隐蔽。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维权能力较弱,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现象已经扩大到一些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和城市下岗失业人群。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此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知识拓展】【食品安全案例】食品安全的范畴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c第二节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一、国内食品安全现状(一)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20年来进行了5次重大机构改革。1.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新生的独立监管部门197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成立。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国务院主管药品监督的行政执法机构。2.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增加食品监管2003年3月,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继续行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能,并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3.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由卫生部管理2008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名称未变,划归原卫生部管理,为其直属机构,局长邵明立兼任卫生部副部长。2012年,原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4.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独立大整合,结束“九龙治水”2013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不再由卫生部管理,而是国务院综合监督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保健食品和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的直属机构,英文简称由“SFDA”变为“CFDA”。尹力担任副局长,原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主任张勇出任局长。CFDA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食品安全过去多头分段管理的“九龙治水”局面结束。2015年,原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出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事实上,在2013年国家食药监管机构大整合后,许多地方并未参照国务院模式单独设置食药监管机构,而是成建制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等部门,组建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安徽等地是这一模式的最初试验者。据国家工商总局2017年2月的数据,全国有约1/3的副省级市、1/4的地级市、2/3的县实行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6···试读结束···...

    2022-11-22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电子书 epub出版物

  • 《经济增长质量论坛》任保平,钞小静,师博主编;魏婕,郭晗,李勇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济增长质量论坛》【作者】任保平,钞小静,师博主编;魏婕,郭晗,李勇等副主编【页数】210【出版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604-4527-4【价格】68.00【分类】中国经济-经济增长质量-文集【参考文献】任保平,钞小静,师博主编;魏婕,郭晗,李勇等副主编.经济增长质量论坛.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经济增长质量论坛》内容提要:本书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对于新时代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相关经济学问题的研究成果的总结,选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增长质量论坛”系列讲座的精彩研究性文章进行整体编排,对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关于宏观经济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章设计编排,针对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等。本书收录的文章就是这些基础性研究和系统性工作的一部分,是团队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经济增长质量论坛》内容试读第一编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第一章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估计与研判:基于技术赶超的视角◆多方面的异质性会使得生产率产生差异,这就可以计算出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缺口(倪晓宁,2004;易忠玖,2008)。③宏观模型法。主要是以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为主要基础,通过估计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关系来估计产出缺口,进而得到潜在产出(Zhag,etal,2011;赵昕东,2008;刘伟,2013)。第三大类:通过国际比较的外推方法来测算经济增长潜力。参考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利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和中国所处阶段进行比对,综合中国现实状况来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增长的潜力(李京文,1997;刘世锦,2011;白重恩等,2017)。第四大类:以国民经济发展模拟来预测和估算增长潜力。利用一般均衡的框架来模拟国民经济运行,进而估算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李善同,2010刘瑞翔等,2011;Adolfo,2008马文涛等,2011)。第五大类:多维视角综合的方法来估算和预测增长潜力。随着对增长潜力内涵认识的深入,在先前诸多方法测算的基础上,新近有关增长潜力的估算和预测不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基于多维的视角,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如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Blachard,etal,1989郭红兵等,2010)、状态空间模型(StateSaceModl)(赵昕东等,2009;殷德生等,2017)。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现有文献已经运用各种方法估算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但现有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所以尝试用新方法来估算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持续是研究的热点主题。于是本章运用一个基于BayeiaGiSamler状态空间模型的增长潜力估算方法,来重估和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时已有文献考虑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因素:一是认为释放改革红利能够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传统红利的消退,特别是以前的改革红利边际效应发挥殆尽,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呈现下降的态势,于是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关键是靠新一轮改革的创造“改革红利”(刘世锦,2011、2016;文建东等,2018;易信等,2018);二是强调要素结构变化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特别是要素中的人口结构的变化。诸多文献将人口转变理论与增长潜力结合起来。现有的文献肯定了人口红利对一国增长的重要性(王德文等,2004),同时对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会对劳动力的总量、储蓄以及资本积累带来显著变化,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Mo,etal,2006巴曙松等,2011)。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转变的后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口老龄化加速使人口抚养比上升、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未来会对中国潜在产出水平造成重大影响(Ci,etl,2013陆肠等,2013)。但陆肠和蔡防(2016)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进行模拟,强调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增长能提高潜在增长率,但这只有短期增长效应,长期需要从人口红利向改革红利转变。其实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提高,开发新一轮“改革红利”是硬币的“一面”,而硬币的“另一面”,恰恰是面对要素禀赋变化和边际效应递减这一基本事实,而挖掘“技术红利”是中国经济增长重塑动力、激发潜力的有效手段。对于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认知,任保平和宋文月(2015)在梳理中国经济潜力开发的制约因素时,强调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潜力开发的基本手段之一。后续丁明磊和陈宝明(2017)也强调面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未来需要中国苦练内功、解决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刘世锦等(2015)则给出了具体的技术进步的方式和手段:未来由过去主要依靠技术追赶和要素跨部门流动,向更加注重原始性创新和部门内部竞争转变来提升生产率。虽然已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参考,但仍有一些扩展的空间:一是在估算中国经济…5◆誣清增装颈量输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增长潜力方面,缺乏对中国新的经济形势的预判和估计。以往的研究多是在要素禀赋结构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多在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之前以及经济下行压力有限的情况下。所以诸多研究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禀赋结构发生变化、潜在增长出现下降、阶段发展转换等大背景的考虑略显不足。二是已有文献虽然强调了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潜力开发的重要性,特别是张军扩和吴振宇(2018)阐述了发展水平决定追赶型国家经济增长潜力的基础性因素,尤其是人均GDP水平的改善会影响后发国家的追赶空间和技术引进潜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潜力增速;但目前仍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框架厘清从技术追赶到技术前沿的演进过程及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逻辑,更没有基于技术赶超的框架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估算和预测。鉴于此,本章采用一个基于BayeiaGiSamler状态空间模型的增长潜力估算方法,并把技术后发国技术赶超纳入潜力估算框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进行估算和预测,以期为推动前沿技术进步来开发增长潜力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参考。三、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估算和分析:一个基准模型(一)基于BayeiaGiSamler状态空间模型的增长潜力估算方法基于BayeiaGiSamler状态空间模型的增长潜力估算方法,本章首先和国内诸多测算一样(郭庆旺等,2004;黄海波等,2010),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总量生产函数,具体形式如下:Y,=A,(L)e“(1)其中Y,、K,、L,分别代表总产出、物质资本投人和劳动投入,B分别代表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A,则代表随着时间t变化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白噪声统计特征的随机扰动项。一般在估算总量生产函数时,对于劳动投入考虑的是广义的劳动投入,即有效的劳动投入,所以要加入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则总量生产函数进一步写为:Y:=A.Ka(Lh,)Be"(2)传统的估计αB为固定不变的系数,这与中国经过40年间发生了经济改革、结构转型、外部冲击等诸多事件的典型事实不符,即在时刻发生剧烈变化的中国假设要素产出弹性不变的假设过于强烈。所以考虑时变弹性的总量模型更为合理,则总量生产函数改写为:Y.AK(Lh)e"(3)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lY,=lA,+a·lK+B,·(lL,+lh,)+u(4)其中令y,=lY、y,=lA,、k,=lK,、l,=l(L,h,),并假设时变参数服从随机游走过程,随机扰动项服从高斯分布,则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如下:y,=Y+a·k+B·l,+4,4,~N(0,V)(5)y,=Y-1+①1,1:~N(0,W1)(6)a,=a-1+024,2~N(0,W2)(7)B=B-1+03,0~N(0,W3)(8)式中山,、w(i=1,2,3)均为独立白噪声序列,其方差分别为V,W(i=1,2,3)。再记…6…···试读结束···...

    2022-11-22 李保平持股 张保平主任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