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李亚东,朱伟文,张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作者】李亚东,朱伟文,张勤主编【页数】226【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608-9185-9【价格】58.00【分类】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案例-中国【参考文献】李亚东,朱伟文,张勤主编.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内容提要:本书集合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成立大会暨经验交流会(2019年6月)的部分优秀论文(案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反映高校在质量保障、教学督导、专项评价和数据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促进高校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参考。《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内容试读第一篇构建与运作冬第一篇构建与运作同济特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与改革李亚东朱伟文张勤(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上海200092)摘要同济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起步早、体系全、制度实”,坚持督导、评价“双轮驱动”,在教学过程监控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完善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教学质量督导评价的首要标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一流的质量保证体系”,为学校“双一流”创建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关键词质量保证体系;实践:改革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要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上取决于高校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担当。同济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起步早、体系全、制度实”,是全国高校中最早研究和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高校。2009年曾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坚持督导、评价“双轮驱动”,围绕“两并重”“两转变”“两联动”等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高校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并在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探索同济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自2003年起在时任校长的直接指导下,同济大学以教学研究为先导,分别于2004年、2009年建立起“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本研全覆盖”。1.理念: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突出过程质量管理同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学校办学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在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时,从一开始就明确学校是质量的责任主体,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特别强调学校自作者简介:李亚东(1961一),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朱伟文(1968一),女,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质量管理。张勤(1964一),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3·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一CIQA成立大会暨经验交流会案例集我的质量“保证”,而非依赖外部的质量“保障”。在构建思路上,体现出“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制约,与国家当前提出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要求相切合;在设计原理上,强调“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注重过程控制,使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并做到持续改进、跟踪反馈;在管理理念上,明确划分学校内部相关部门的各自职责。学校通过制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纲要、质量保证框架和流程、质量保证实施条例,为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明确了行动规范;建立职责分明、执行和监督分离与联动、闭合循环、持续改进的工作体制和机制,为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改进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基于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工作方法,通过多视角评价、多节点监督、多渠道反馈以及对改进情况的多阶段跟踪,提高质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概括起来,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的“六有”特征是:有完整的质量保证目标;有关键的质量标准要求;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有规范的督导评价制度;有多样化的监督手段和反馈路径;有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同济特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仅将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置于受控状态,也体现出教育部所要求的“把标准树起来,把责任落下去”和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2.体系:“全方位监控、本研全覆盖、多阶段跟踪、持续改进”系统设计在继承同济百年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深人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按照“全方位监控、本研全覆盖、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的原则,学校构建了集“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个模块于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图1)。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是:①学校是教学质量保证的主体,主管部门和社会可以只监督结果,但学校必须控制全过程,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在全过程中,重点是抓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使这些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③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形势下,应根据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要求和特点,从质量标准、工作体制和机制、质量保证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质量目标国家社会和学生管理职责要求教学资源管理教育过程管理满意国家社会和学生监控分析改进图1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第一篇构建与运作必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四个模块,相应地形成了四个要件:质量标准纲要、质量保证框架、质量保证流程、质量保证条例。具体地说:①质量标准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分为: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个主要方面。每个主要方面下设一级项目、二级项目,明确学校层面质量要求,并要求教务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根据质量要求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②质量保证框架。明确了学校相关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等各自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监督系统的主要监督内容、有关监督单位以及监督项目的执行责任人和监督责任人;③质量保证流程。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明确了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途径,使执行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能够持续正常运行和可操作的循环;④质量保证条例。以条文的方式确定了执行责任人、执行单位、监督负责人、监督单位的职责、工作内容及要求。另外,在“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框架”和“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流程”中,也明确了学院(系)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和对学院(系)质量保证子系统的要求3.运行:多层级、多样化的督导评价模式,全程联动、制度衔接的有效机制同济特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常态运行,实行督导和评价“双轮驱动”,但各有侧重。“过程管理”主要采取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监控表”等反馈到相关部门,由独立设置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简称“质管办”)责成其调查、整改,建立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监督一反馈一改进一跟踪”的闭合循环,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持续改进。教学督导工作主要包括:日常监督中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生论文开题工作检查,以及定点监督中的试卷质量检查、毕业论文(设计)检查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另外,教学督导还在专业评估/专业认证、院(系)教学基本状态评价、管理评审等定期监督项目中发挥应有作用。教学督导工作分为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制定《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办法》《同济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教学质量督导课堂教学听课工作实施细则》《同济大学“名课优师”推选评审办法》等文件,使得教学督导工作有章可循。同济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建立“执行和监督全程联动”以及“管理制度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本研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一方面从体制改革着手,构建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保证两个工作系统,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开,实行“执行和监督分离”的工作体制。同时,将质量保证的督导评价工作与学院基层教研组织建设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有机联动,确保问题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注重相互衔接和一体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督导制度与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挂钩,促进了一些教师主动申请听课的现象;二是校内专业评估制度与国家组织的各类专业评估认证制度衔接,校内评估发挥预评估作用。正是通过建立“全程联动”“制度衔接”的有效机制,使“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系统合力和整体效力。·5·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一CIQA成立大会暨经验交流会案例集二、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济特色经过多年来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两套体系”(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两层架构”(除校级有两套体系,每个学院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院级质量保证体系)、“两支队伍”(校院两级督导评价专家队伍、质量管理员队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1,坚持督导、评价“两轮驱动”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系统由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组成,主要运用督导和评价两种手段,确保把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落地落实落好。就教学督导而言,近200名校级督导采取随机听课、专题听课、专项听课和申请听课等形式,每学期听课近2000门次(本科生课1000左右,研究生课700左右)。学校每学期召开全校教学督导大会进行总结、反馈和整改。每年评选“名课优师”予以表彰。2017年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4十1”核心课程和涉及思想意识形态的人文课程实行专项督导“全覆盖”,不让课堂成为“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管理盲区,确保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就教学评价而言,除了负责做好外部对学校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的自评指导和工作协调,还自主开展校内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试卷抽查,以及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工作,在校生、毕业生、校友等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工作。2017年起启动了校内第二轮专业评估,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标准,分批、分类实施校内专业评估,也为相关专业参加国内外专业认证做预评估工作,促进各专业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坚持“执行和监督联动”同济大学从体制改革着手,构建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保证两个工作系统,将“运动员”和“裁判员”角色分开、职责分工,实行“执行和监督分离”的工作体制。按照“监督反馈一改进一跟踪”闭合循环流程设计的“质量保证工作监控表”,将发现问题反馈到相应的机构,由保证项目的责任人、主要负责人制定改进措施,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跟踪改进情况,使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改进。同时,建立以质量保证工作监控反馈、联席会议、质管员例会和现场办公会等制度,形成系统合力,实现“执行和监督联动”的工作机制,提升质量保证体系的效率。3,坚持“闭合循环、持续改进”在“学校质量保证流程”中,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明确了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途径,使执行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能够持续正常运行和可操作的循环。同时,以“日常”“定点”“定期”和“公众”四种监督方式来落实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在“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监控表”中,依据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按照“发现问题一反馈一改进一检查改进情况”的闭合循环,分为各单位质管员、质量监控专家、质管办和定点/定期监督用表等四类。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监控表”反馈到相应的质量保证工作机构;分管校领导作为责任。6。···试读结束···...

    2022-11-22

  • 《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设备质量控制概论》【作者】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页数】215【出版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ISBN号】978-7-5369-7070-0【价格】50【分类】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参考文献】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设备质量控制概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图书目录:《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内容提要:设备质量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从设备的设计开始,经过设备的制造、检验、试验、配置、采购、安装、验收、使用、维护等多个环节。为了对企业设备质量管理起到推动作用,解决一些设备质量控制中的问题,编写此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设备的内在特性即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等,第二章介绍了设备质量控制的内涵、方法及重要性,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设备材料配件、设计、制造、安装、采购、维修等过程的质量控制,第七章介绍了设备质量检验,第八章介绍了设备质量评估方法。《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随着设备技术进步与应用需求的提高,设备的内在特性即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等显得非常必要。在设备研发阶段就需考虑其内在特性,通过运用合理的原理、设计简单的结构、选用先进的工艺和材料,以确保设备在应用服役期内满足企业生产与实际使用的要求,获得稳定的工作状态与技术性能,以合理的周期费用实现设备完好性要求。设备内在特性是影响设备效能的重要因素,对设备的负荷能力、平稳运行、节能降耗、全寿命周期费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设备内在特性的形成、保持、发挥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我们对设备提出的基本条件,在机械设计之初就需考虑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性能要求,通过设计和制造过程保证设备质量。第一节设备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系统、设备或零部件在特定的工况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保持与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设备质量特性反映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功能发挥的稳定性和无故障性,材料与零部件的持久性、耐用性等。结构的设计是保证设备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而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和管理是重要支撑。因而,为了保证设备结构的安全可靠,在机械结构设计中,对于概率设计理论的研究及可靠性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可靠性技术要依赖于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通过结构分析技术,达到对结构系统可靠度的估计。可靠性的特征量有可靠度函数、故障分布函数、故障密度函数、故障率、平均寿命和特征寿命等。可靠性要求分为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定性要求是对机械设计、工艺、软件等方面提出的非量化要求,通常要求有成熟的技术,简化设计,模块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等。定量要求是指选择与确定设备可靠性的技术参数、技术指标及特征方法,以便在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过程中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或验证设备的可靠性2设备质量控制概论水平。确定设备可靠性就是通过可靠性预测、试验等各种途径来确定设备的失效机理、失效形式等,设备的可靠性就是通过产品寿命周期中的一系列技术与管理措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设备可靠性的最优化。设备可靠性一般可分为结构可靠性和机构可靠性。结构可靠性主要考虑机械结构的强度以及由于载荷的影响使之疲劳、磨损、断裂变形失效:机构可靠性则主要考虑的是机构在动作过程中,由于运动学问题引起的失效。设备可靠性包括设计可靠性、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运行可靠性等。其中,设计可靠性和制造可靠性保证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水平,属于“先天因素”,对设备的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而运行可靠性与设备使用条件、工况环境、使用时间、零部件退化失效、操作维护等因素有关,具有时变性、动态性和特殊性,属于“后天因素”。同一台设备,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与工况环境下,其运行的可靠性必然不同。如同一台离心泵用于输送含水原油和清水二种介质时,运行的可靠性有差别,离心泵输送含水原油时,由于含水原油介质中可能有含硫物质,就会对叶轮、导叶等过流部件造成腐蚀,影响可靠性;离心泵输送清水时,如果清水矿化度较高或含有泥沙等,就会造成离心泵过流部件的结垢或磨损失效。一些关键设备的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这增加了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如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由于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致使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全部被摧毁,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环境灾难。一、设计可靠性设备设计可靠性可分为定性设计可靠性和定量设计可靠性。所谓定性设计可靠性就是在进行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应用成功的设计经验使所设计的产品达到可靠的目的。所谓定量设计可靠性就是充分掌握所设计设备零部件的强度分布和应力分布以及各种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基础上,通过建立隐式极限状态函数或显式极限状态函数的关系设计出满足规定可靠性要求的设备产品。在产品设计时,强调可靠性能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但不能说明在出现故障之后能不能修好或需花多长时间、多大代价才能修好。可维修性好的设备,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限度的资源(人力、技术、备件、维修设备和工具等)和最省的费用,经过维修使设备恢复到良好状态。可维修性既是设备可靠性的必要补充,又是设备维修保障决策的重要依据。维修工作的核心是保证设备的可靠性。设备结构的简单性、可互换性(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安全性、识别标记(防差错)等,是可维修性的重要设计准则,又是判断设备可维修性好坏的重要标准。只有当这些要求(其中包括一些量化指标)得到满足,可维修性才会有保证。设备的可维修性是设计时赋予的一种特性,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3又受人的因素和环境条件等的制约。设备人/机结合好、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大大提高设备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又可降低材料消耗。据有关方面统计,设计对设备质量的贡献率可达70%~80%,可见设计决定了设备的固有质量特性(如:功能、性能、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赋予了设备“先天优劣”的本质特性。一个机械系统、一台设备,不管其原理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全面,精度如何高级,若故障频繁,可靠程度很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可靠地工作,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就低,经济效果就差。从设计规划、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到修理报废,可靠性始终是系统和设备的灵魂。其中设计制造决定固有可靠性,而使用维护则保持使用可靠性。可靠性是评价系统和设备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研究系统和设备的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功能,结构日趋复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后使不可靠的因素增多,可靠性水平降低:新设备又要考虑更恶劣的使用条件,增加了保证其使用可靠性的难度:一旦发生故障则带来的危害往往很严重,维修费用很高。1.设计可靠性的影响因素(1)可靠性与规定条件相关所谓规定条件是指设备在使用时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维护条件等。例如:载荷、速度、温度、冲击、振动、润滑、环境、湿度、气压、风沙、含尘量、连续或间断工作等。同样的设备在各种环境条件、使用条件和维修条件下,其可靠性是不相同的。通常条件愈恶劣,可靠性愈低。因此,设计可靠性必须将设备的环境条件、使用工况条件、维护条件等充分结合,综合考虑机械结构、技术参数和附件配置等。(2)可靠性与规定时间相关所谓规定时间是指设备工作的期限,用时间或相应的指标表示。例如,滚动轴承用小时或百万转,车辆用公里。规定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长期的,如若干年;也可以是短暂的,如若干小时。通常工作时间愈长,可靠性降低。设计可靠性需结合特定生产需求,甚至企业的需要而定,在特定的时间内设备可靠性设计得以保证,即认为符合设计要求。(3)可靠性与规定功能有关所谓规定功能是指设备应具有的主要技术性能和使用功能。例如:承载能力、工作寿命、工作精度、机械特性、运动特性、经济指标、控制功能等。(4)可靠性与操作维护有关在设计可靠性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设备结构不出现故障;设备及零部件的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设备的使用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一个机械系统,一台设备其结构复杂、操作控制环节多、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人员操作控制的失误概率就会增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加,一定程度上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同样,结构复杂,维护拆装难度大,易使配件在维护中二次损坏,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为设备的维修增加工作量和费用,甚至埋下安全隐患和设备事故。2.设计可靠性的准则设计可靠性准则是在设计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来指导定性设计可靠性的条款,设计可靠性准则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设备产品而言的,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可靠性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凡具有产品型号(即规格、代号)的独立产品,在进行机械设计之前,均应编撰各自的设计可靠性准则,作为该产品设计时必须贯彻的输入文件。机械的设计可靠性应贯彻简化设计准则和“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原则(1)简化设计简化设计,就是在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时,不片面地追求性能指标的“高而精”,在满足使用要求和操作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用成熟技术,使产品的结构、组成和配置均得到简化,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零部件越少发生故障的概率降低,设备的可靠性就会提高,反之,设备的可靠性就会降低。结构简化是指产品的机械结构应尽可能地采用“一体化”的结构形式,减少组装级别与螺栓连接:组成简化是指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功能单元,减少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孤立地谈论简化设计显得太笼统,不具操作性。只有将简化设计与“三化”设计结合在一起才有实际意义。所谓“三化”就是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系列化的简称。“三化”是标准化的原则与方法在产品研制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是标准化活动的必然结果。这里的设备简化设计并不是将各种功能设备拼凑一起成橇的结果,它具有较强的集成性,系统集成和功能集成,同时简化设计以安全设计和可靠设计为前提,简化设计需要充分论证安全性和可靠性,一味地追求简化设计而忽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不可取的。(2)通用化所谓通用化就是直接选择具有互换特性(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互换性)的通用单元或部件,将其应用于所设计的产品中。通用化的实施对象,通常是为整机配套的部件、组件、零部件、附件,或者分系统级的产品。如果没有现成的通用单元或部件可供选用,则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制新的通用单元或部件,以满足正在研制和后续研制产品的使用需求。通用单元或配件在整机产品中的层次愈高、应用的范围愈广,则通用化的效果就愈明显。通用化就是不断地增加通用件的品种和扩大通用件的使用范围。实现通用化的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5方法有统一设计法和逐步积累法两种。将那些变化因素较少,而且重复使用频率较高的零部件,有计划地进行统一设计,独立编号。零部件通用化要求在互换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同一产品零部件、结构件等的使用范围,其内容包括:按零部件统一、互换等标准化原则,编制零部件图册,设计中优先采用标准件、通用件,以合理压缩和简化零部件的品种和规格。(3)组合化(模块化)组合化的实施对象,一般是较为复杂的产品,但不一定是最终的整机产品,可以是为整机配套的分系统或者设备的硬件产品,也可以是软件产品。这类产品通常要完成比较重要而且复杂的任务,在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任务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其分解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单元,随后选用不同的通用功能模块来分别满足其任务需求。对于某些特殊的需求,有可能找不到现成的通用模块,那么,就需要研制专用模块以满足此特殊需求。最后,再将这些通用的和专用的模块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新的产品就诞生了。(4)系列化系列化的实施对象,通常是最终要交付的整机产品。这里所说的整机产品可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大系统,也可以是一个很小的零部件或附件。总之,它们都是要直接面对市场、是可供用户选购的最终设备或配件产品。产品系列化是指将产品的主要参数、型式、尺寸、基本结构等作出合理的安排,以协调同类产品和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达到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同类产品的品种、规格合理分档、分级,形成系列,叫品种规格系列化。品种规格系列化的内容为“确定范围、合理分档、同类归并、统一设计”。系列化是搞好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内容有:制定产品参数系列标准、编制产品系列型谱、进行产品系列设计这类设备产品的主要参数(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可按照设备产品的特点和使用需求被划分成若干个档次,称为参数系列。然后,再根据参数系列编制产品的系列型谱。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都是依据该型谱进行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本机型系列化。所谓基本机型就是产品的型谱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可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系列化产品中每一规格(档次)的产品,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因此,系列化也是扩大了范围的通用化通用化是基础,为组合化和系列化提供标准的、通用的功能模块;组合化是应用由通用化提供的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层级的产品,可以是最终要交付的整机产品,也可以是为整机配套的中间级产品;系列化是结果,按照产品的系列型谱制造(或者组合)出各种系列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三者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利用通用6设备质量控制概论的模块组合出系列的产品。在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时,如果能够认真地贯彻“三化”原则,那么前面所说的结构简化和组成简化就肯定能够实现。贯彻“三化”原则,不但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而且可以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产品的固有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3.设计可靠性的要点设备设计可靠性要点主要有:确定整机及零部件的合理安全系数;贮备能力设计(冗余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结构安全性设计:安全附件配置设计部件之间连接设计:人机界面设计。(1)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指零部件在理论上计算的承载能力与实际所能承担的负荷之比值。确定安全系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冲击、海拔、腐蚀、振动、结垢等:2)使用过程中发生超负荷或误操作时的后果:3)为提高安全系数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是否合算等。安全系数的提高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达到,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构件尺寸、优选材料、增加重量或增加费用等方法来实现。(2)贮备能力设计(冗余设计)贮备能力设计是指将若干功能相同的零部件作为备用机构,当其中某个零部件出现故障时,备用机构马上启动工作,使设备仍能保持正常工作。例如,滚动轴承中的双排滚珠,当其中一排损坏时,另一排仍可以维持正常工作。采用贮备能力设计的产品,一般是有剧毒的化工设备、故障率较高的设备、流水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或一旦出现事故损失较大的设备。贮备能力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如果盲目采用贮备能力设计或设计不当,将会因增加体积、重量和费用而导致相反的效果。(3)环境适应性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是在设计设备时,应充分考虑使用时的环境工况条件,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耐环境、适应工况条件的措施。在机械设计时就应考虑其在极端恶劣的工况条件下运行的可靠性。在设计和试制阶段,要进行如环境试验、寿命试验、耐久性试验、可靠性测定等,试验或现场预计环境条件的可靠性试验。如对于沙尘地域的电气控制机械设计时需要采取较高的防护等级、防尘性能设计。(4)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在满足设备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其结构、零部件越简单越好。在此设计中尽可能使用标准件和通用件,不能只追求复杂和高水平的零部件,减少个性化零部件设计和···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百度百科 epub 书

  • 《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管理》杨桦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管理》【作者】杨桦著【页数】157【出版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643-7401-3【分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质量管理-研究-中国【参考文献】杨桦著.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管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管理》内容提要:本书按照教学管理的任务模块和工作逻辑进行组织,力求贴近教学管理实际,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与借鉴。本书共涵盖七个专题内容。专题一概括介绍大数据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的变革,探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质量管理面临的难题、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策略;专题二、三分别对教学管理中涉及的两大横向内容-教学管理职责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变革进行探讨;专题四至七分别探讨大数据对教学输入、过程、输出、评价四个纵向递进工作系统的影响。专题内穿插的案例全部来自作者的工作实践,以帮助读者更为具体、深刻地理解相应内容。本书可作为高职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书籍,也可作为教学研究人员的研究用书。《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管理》内容试读专题一大数据与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一、大数据时代来临互联网催生了各种新科技的诞生,大数据作为各类高科技的共同产物,逐渐蔓延至社会各领域,也以特别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专栏中的一篇文章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而做出。在这场由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变革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大数据时代的悄然到来,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方向。大数据资源将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大数据的应用将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在2011年5月这样阐释大数据: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研究机构Garter公司认为: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虽然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权威的定义,但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大数据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麦肯锡.大数据的下一个前沿:创新、竞争和生产力[J/OL].赛迪泽丝,2012(25).·001·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管理(1)大量(Volume):对数据的存储容量大,计量单位甚至上升到EB、ZB、YB及以上级别;(2)高速度(Velocity):对数据分析的速度极快,一般在秒级时间范围内可以给出海量数据分析的结果;(3)多样化(Variety):包含的数据类型非常多,既包括网站记录、网络日志、图片信息,又包括动画、视频、地理位置等信息;(4)价值(Value):大数据的重点在于发现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大数据的定义和特点不难看出,大数据实际上就是通过广泛而高速地采集、处理和分析从大量的、多类型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而大数据时代就是人们应用计算机、互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促进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变革的时代。二、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质量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教育教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发展层面,大数据决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决策方式,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的广泛融合,不断推动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产品的发展。在生产方式上,大数据对生产策略的制定、生产需求的分析、生产技术的研发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上,大数据使科学研究在经历实证式(经验科学)、理论式(理论科学)、计算式(计算模拟科学)三种研究范式后,产生了第四种范式一数据密集型科学。该范式在前三种范式的基础之上,采用T技术获取、处理、存储、统计分析大数据,从中获取知识,并与其他三种范式一起成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思维方式上,大数据使因果关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人们更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在教育教学方面,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还是课堂教学组织、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的兴起已经开始影响高校各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逐步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002·专题一大数据与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一)大数据给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带来的机遇大数据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资源共享的能力更强大,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的联系更密切,能更好地获取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教学方式,并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施更加有效的管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近年来,大数据在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优势不容忽视。大数据在履行教育质量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更加凸显管理的整合性、及时性、区分性、前瞻性、权变性等特点。大数据时代,教师将集中挖掘学生特点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数据信息分析,找出最适宜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渐减小定期测评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作用,构建更权威、更完善的评价体系,解决教育质量管理维度、信度、效度的问题。在满足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分析,为教育质量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判断评估方式和管理方法。高职院校将大数据的预测、分析和决策融入教育质量管理,弥补仅凭经验、直觉做出分析和判断造成的缺失、不足。2.有利于实现传统教育方式的突破在教学模式上,大数据可以根据具体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定制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也可以针对不同教师和学生的特质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大一统”的模式,实现基于现代技术条件的“私人订制”式的创新教育,提供“精准性”教育供给,更有利于学生精通专门技艺,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实现高质量就业。3.有利于优化教育评估管理过程结合系统理论成果,大数据把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并将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包括组织教学的高等学校,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学生家长,使用人才的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有机联系起来,·003·,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管理通过对各关联方的数据分析,从不同视角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利用大数据有助于找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教育质量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学生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累积形成了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数据资源库。这些数据资源无论是全面性、及时性,还是数据类型的丰富程度,都有别于传统教育质量管理的数据性质,能有效避免管理过程中“小信息量”的窘境。用“大数据说话”更加客观,全时段、全过程的监控评价体系为高等教育评估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数据支撑和分析,实现了智慧教学管理,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目标。(二)大数据给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带来的挑战大数据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带来了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其人才培养几乎“千校一面”。在大数据教学背景下,人才培养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企业需求等因素,有利于因材施教,遵循学生学习规律,以培养出更多元化、更全面、实践能力更强的人才。同时,大数据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给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带来了挑战。首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规模增长迅速,规模的扩大,需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加强信息和数据建设,以保证教育质量,而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质量保障的体系建设也越来越呈现出与大数据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质量保障主体还是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学生参与质量保障的程度还十分有限,没有完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保障方式主要以政府主导的外部评估为主,注重一定条件下的指标建设,对内部保障措施建设明显不足;信息公开不够,一些监管机构和高校对教育过程的一些核心数据公开不够,如教师数量及结构、生师比、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等;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对高职·004·专题一大数据与教学质量管理改革院校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反馈的机制建设存在不足,保障制度与措施和规模不匹配等;质量标准不科学,现行的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标准主要是以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为指导,各地区、各高校普遍缺乏具体的标准,以致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单一、不科学、不完整、不系统。在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范式、教学内容和手段、知识交流及处理机制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都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而以上问题都表明,在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面临着相当复杂的挑战。其次,技术瓶颈的挑战。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即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发布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提出,大数据教育应用的技术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大数据的应用基础是对海量数据的拥有,这就涉及数据存储技术的挑战,以及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挑战,包括计算机硬件的数据处理能力、超级计算机算法技术等;其二,大数据的教育应用中,数据采集和问题解决分析是核心环节,应用开发者要面对的就是数据采集技术和问题解决分析技术的挑战;其三,数据兼容性挑战,不同数据存储系统中的数据编码和格式不统一,造成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困难。目前,我国在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大数据软件平台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就技术层面而言,大数据教育,尤其是大数据教学质量管理应用还面临着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处理、结果可视化呈现、兼容性及基础薄弱等诸多技术挑战。再次,人才缺乏的挑战。大数据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深度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着主讲者的角色,而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逐渐从主讲者的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信息的咨询者甚至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角色从单一走向了多元,这对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管理人员而①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求是,2013(4):48-49·005·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管理言,既需要熟悉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又要了解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还要精通数据分析。可见,教学管理人员扮演着管理者、数据分析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多种角色。麦肯锡公司预测,美国到2018年需要深度数据分析人才44万~49万人,缺口达14万~19万人;需要既熟悉本单位需求又了解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管理者150万人,而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大。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能理解与应用大数据的创新人才仍是稀缺资源。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教育领域的数据挖掘起步较晚,我国的教育数据挖掘更是刚刚开始,因此人才缺乏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最后,隐私和伦理道德的挑战。个人隐私保护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分析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旦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出现问题,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则面临巨大的法律和道德压力。通过对教育数据的挖掘和学习分析,将会大大增加教师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透明性,.这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所有人都被抛掷到信息的海洋里,而在海量的大数据中,会有一部分属于我们自己的信息隐私,被无声无息地收集,被广泛传播,甚至成为他人偷窥的目标或沦为别人渔利的工具。而教育、考试这样严肃神圣的事件,也概莫能外。在隐私和伦理道德方面,大数据教育应用面临着隐私保护和数据泄露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除了以上四方面的挑战外,高校教学管理还面临着其他一些挑战。包括数据的可信性,数据长久保存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对进步、发展和改变的束缚等。大数据教育应用面临的这些挑战,有些既涉及技术方面,也涉及政策制度方面,有些是当前亟须应对解决的,有些是需要长期重视的。三、大数据时代教学质量管理的改革大数据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教育模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种教育教学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为了提升教学①张羽,李越.基于MOOC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测量介绍[U.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6·006····试读结束···...

    2022-11-22

  • 《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王巍|(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作者】王巍【丛书名】全国高等院校家具专业统编“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206【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184-1344-7【分类】家具-质量管理-高等学校-教材;家具-质量检验-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王巍.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内容提要:产品质量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没有品质保证的产品,企业就没有在市场立足的资本。为了做好品质管理工作,保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就必须抓好保证家具产品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家具企业的类型不同,企业质量管理的侧重点也同,如代工企业和订单加工企业,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物料采购的质量管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以及成品质量管理;而自主研发企业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新产品设计开发的质量管理、物料采购的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销售过程的质量管理、成品的质量管理等。《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以不同类型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侧重点不同为主线,结合家具的类型说明企业的质量管理。作者由简入繁,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代工企业、订单加工企业、自主设计研发企业中,板式家具、实木家具、软体家具从设计开发到产品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内容试读项目一代工企业板式家具生产的质量管理与检验的方案设计与实施知识目标1.掌握板式家具生产物料采购供应的质量检验要点、供应商的选择以及原辅材料的验收标准;2.了解板式家具生产制造方法和程序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职能;3.掌握板式家具基本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工序文件变更管理、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工序控制方法的运用、质量可追查性)和基本任务;4.掌握板式家具基本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产品特征确定采购种类;2.能够制定原辅材料验收标准;3.能够制定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案;4.能够制定相应生产设备的作业指导书;5.能够设置质量控制点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标准;6.能够进行产品试装检验。任务一采购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任务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以及对供应商的控制要点:(2)掌握对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技能目标:(1)能够制定原、辅材料的采购计划及验收标准;(2)能够评价采购产品的质量。任务描述:任务提出: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本任务中以办公桌产品为例,进行采购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确定采购物料的种类以及编制采购计划,制定采购产品的验收标准。任务分析:首先根据企业生产的产品(特,点和数量)确定采购物料的种类和数量,然后编制采购计划,最后制定物料验收标准。1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知识准备:一、采购计划1.采购计划编制流程采购计划编制流程如图1-1所示。部门采购部步骤总经理财务部采购部相关部门经理提供生产计划接收物料需求提供库存报表收集分析、计算用料需求要求分析历史数据编制采购清单编制审批审批审核编制采购预算采购预算核定供应商编制审批审批编制采购计划实施采购实施采购计划计划图1-1采购计划编制流程2.采购计划管理单位及部门职责①销售部负责提供已预订的销售订单清单及销售预测计划;②质量管理部、技术部负责提供下期生产计划中所需的物料清单;③仓储部负责提供仓储物料的存料量及各种物料的安全库存报表;④生产部负责提供不同阶段的生产计划及生产物料需求清单;⑤采购部作为物料采购计划的管理单位负责物料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预算的编制、供应商的认证及管理、采购进度的执行等;⑥财务部负责提供上期或上年度的物料单价,并负责采购部所编制的采购预算及采购费用支出的审核。项目一代工企业板式家具生产的质量管理与检验的方案设计与实施3.采购计划编制要求①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七项内容:销售计划、生产计划、其余各部门的物料需求计划、物料库存报表、物料供应商及市场状况、采购计划的历史数据及上期执行情况、企业资金供应能力及采购预算。②采购计划的编制原则。编制采购计划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并考虑企业的支付能力。编制采购计划要充分考虑采购物料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企业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度提高采购物料的余量和品质。编制采购计划时充分考虑采购物料与其成本的支出,按照降低成本的要求,确定采购物料的技术参数。编制采购计划时还应按照物料的轻重缓急分为不同的等级,对重点采购物料或急需物料要确保优先采购的原则。③采购计划的内容。采购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采购物料的数量、技术规格、技术参数及要求;采购物料的价格及供应商;采购物料在生产中的投入使用阶段;签订采购协议时使用的合同类型;整个采购工作的协调管理工作等。4.采购预算的编制①企业的采购预算必须与企业整体的预算相符合,不能独立于整体预算。②采购计划中的采购预算主要以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所需的原、辅材料、外购件、外协件等为主,生产设备和工程材料则另行编制单独的采购预算,不包括在计划期内的采购预算中。③采购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计划期间生产所需的物料的种类和数量;预计的物料在期末的库存量;本期计划末结转库存量(结转库存量由仓储部门和采购部门根据各种物料的安全储备量和提前采购期进行确认);物料计划价格(物料计划价格由采购部门根据采购物料的当前价格,结合可能影响物料价格变化的因素予以确定)。④在编制采购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影响采购预算的因素,具体内容包括:采购环境;企业销售计划;本期生产产品用料清单;存量管制清单;物料标准成本的设定;企业的生产效率。⑤采购部门要根据物料采购的具体内容选择包括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等合适的采购预算方法。采购部应采用目标数据与历史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预算数,并据此编制采购预算草案,递交财务部进行审核。⑥采购部应与财务部进行协商,在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市场状况和企业预算整体的基础上,对采购预算草案进行综合平衡。采购部应根据平衡过的采购计划草案编制正式的采购预算,并报主管经理和总经理审批。⑦在编制的采购预算中,采购部必须对预算留有适当的余地,以应付可能出现的紧急采购状况。二、采购合同1.采购合同的执行与控制①合同签订后即具有了法律约束力,采购部应及时向供应商发送订购单,供应商及时准备企业所需的物品。②采购部应配合质量管理部做好采购物料的进厂验收工作,当所采购的物料不符合合同所约定的质量要求时,采购部应积极联系供应商进行处理。3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③采购部应建立合同履约的管理台账,对双方的履约进程逐次、详细地进行书面登记,并保存好能够证明合同履约的原始凭证。④对于供应商需要按照样品或图纸加工的物料,如果存在加工过程周期长、变数多、监控过程比较复杂的现象,要求供应商提供进度安排,采购部根据进度安排与供应商进行联络,进行积极协商,确保物料能够及时运送到企业。如果供应商提供的物料将延缓企业的生产,采购部应减少在此供应商处的采购数量并与其他供应商联系,增加采购数量。⑤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采购部要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将供应商视为企业的战略发展伙伴,便于在生产旺季加大物料采购时能够及时供应,在生产淡季时能够缩减或取消物料采购的数量。⑥采购部应本着经济型的原则做好物料的采购进度控制工作,既保证仓库中的采购物料库存最低,同时还能保证采购物料满足生产的需求。2.采购合同的修改与终止①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因供应商的原因造成无法按量供应的采购物料,采购部经调查核实,可与供应商签订新的采购物料的数量规定,作为采购合同的附件进行执行。②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若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原材料价格或工资出现上涨,供应商无法按合同规定的价格交货,采购部可与供应商进行协商,签订新的供货价格的条款作为采购合同的附件执行。③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若因不可抗力导致供应商无法按时交货,采购部经过核实后,可与供应商进行协商签订双方的延期交货规定,作为采购合同的附件执行。④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为合同终止。第一,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继续执行,双方同意取消合同;第二,因市场环境或需求的变化一方提出取消合同,由双方协商解决赔偿事宜;第三,出现违背合同条款的状况;第四,逾期没有履行合同约定的;第五,发生符合合同条款中合约解除的事项。3.合同纠纷的处理与合同管理①当企业与供应商所签订的合同出现纠纷时,一般采取如下处理方法。第一,与供应商协商解决;第二,请第三方协调解决;第三,由仲裁机构进行仲裁;第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②采购合同的签订人员与资料管理人员要遵守合同的管理纪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企业将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相应的处理。第一,泄露合同内容;第二,私自更改合同内容;第三,丢失合同。③参与采购合同履行与监督的人员违反企业的相关规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企业将根据性质与情节轻重对责任人进行行政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项目一代工企业板式家具生产的质量管理与检验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三、采购作业管理1.物料请购管理①企业的各物料请购部门应根据部门本身的职权向采购部提出请购申请,具体职权划分如下。生产部—请购计划期间的用料或常备用料;仓储部—请购预备物料或其他物料。请购单见表1-1所示。表1-1请购单请购部门:日期:年月日请购用预估序号名称规格部门数量请购量库存量核淮量交期备注途原因单价采购处物料处经手人审核核准回答回答第一联:存根(白)第二联:采购处(黄)第三联:物料处(红)②请购单的填写第一,用料部门的经办人员根据用料的预算及库存状况填写请购单,填写时要注明物料的名称、规格、数量、需求日期、请购部门及对物料的特殊要求等,经部门负责人、厂长审批签字后,送采购部门。第二,如果请购单不只一份,应按照需求日期的先后顺序装订成册后送采购部门。第三,对于请购重要的材料或由特定供应商供应的材料,物料请购部门应在请购单上特别注明或单独进行请购。第四,物料紧急请购时,请购部门应在物料请购单的说明栏中注明原因,并使用紧急请购单填写,送采购部门。第五,物料检验需要精密的设备或繁杂的工序检验后方可采用时,请购部门应在说明栏中注明物料检验所耗费的期限。第六,请购的审批权限。请购物料的总金额在10000元以下时,由部门审批;请购物料的总金额在10000元以上时,由采购部、生产部、总经理进行审批,具体金额视企业自身情况而定。③请购单的撤销第一,请购部门由于工作的失误等原因出现请购单的填写错误并已送到采购部时,请购部门发现后应立即通知采购部,并在已填写好的请购单上写明撤销原因后取回请购单,但其中一联留采购部进行存档。第二,若采购部门根据错误的请购单已发出订购单,采购部门应积极同供应商进行联系,协商解决,取消订购单或转为其他或相近物料的采购。订购单详见表1-2。第三,若因为人为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相关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5家具质量管理与检验表1-2订购单供应商:电话:编号:送达地址:传真:日期:物料序号请购编号产品产品编号规格数量单价金额交货名称日期总计金额交货时间:年月日付款方式:交货地点:1.所交物料必须完全依照本企业提供或指定的规格制造,本企业对交货的验收也依照同一规格按标准抽样检查,拒收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产品。2.付款条件:交货验收合格后,本企业负责结清订货货款。交货3。送货单上必须清楚注明本订单的编号及货品名称、规格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欠货数量也要列出并清楚注明补货日期。条件4,送货时必须附上相应的“出厂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明。5.如交货品质不符合要求或交期延误,使本企业受影响而导致的任何损失均由卖方全部承担。6。若因外来原因造成交货困难,请于第一时间与本企业协商,如未经本企业同意而逾期无法交货,本企业不必另行通知而自动取消本订购单,同时保留追讨因延迟交货而导致损失的权利经理批示:采购:供应商回章:注:交货条件需本企业与供应商协商后确定。此订购单为四联,第一联:采购存根:第二联:会计存根;第三联:仓库存根;第四联:供应商存根。2.采购作业控制①采购部人员根据采购合同的约定向供应商发出订购单后,必须对订购单进行跟踪。②采购人员按照采购的先后顺序将物料订购单编辑成册,并结合采购进度计划制订每日的跟催计划,填写物料订购跟催表,由企业采购部专人负责,防止出现延期供货的情况,影响生产的进度。物料订购跟催表详见表1-3。表1-3物料订购跟催表分类:跟催员:订购日期物料编号数量单价总价供应商实际进料日订购单编号计划进料日(规格)(编号)1236···试读结束···...

    2022-11-22

  • 《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赵梓伶,张刚主编;蒋莉华,刘伟信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作者】赵梓伶,张刚主编;蒋莉华,刘伟信副主编【丛书名】妇幼保健信息质量管理丛书【页数】236【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690-3722-7【价格】76.00【分类】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质量控制【参考文献】赵梓伶,张刚主编;蒋莉华,刘伟信副主编.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本书作为妇幼保健信息从业人员培训系列教材之一,包括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概述、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基本要素、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规章与制度、质量控制与统计技术、常用质量控制指标等内容,便于培训人员总体了解和熟悉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开展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概述第一节信息与信息管理一、信息(一)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在国外的论著中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R.VHartly在《信息传输》一文中的描述:“信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1948年,Shao博士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并提出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熵的计算方法,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美国著名科学家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我国信息科学家钟义信教授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认为,在信息概念的诸多层次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层次:一个是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本体论层次,另一个是受主体约束的认识论层次。信息在不同的学科范畴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特征,同时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不同角度按不同层次对信息的理解和定义会发生变化,这也间接体现出信息概念的复杂性。目前学术界对于信息内涵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即信息不是事物本身的特征或特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征,并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变化,而这种特征与变化就是信息;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就是一组具有意义的事实或数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综合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加深,“信息”一词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2010年,我国《信息与文献术语》中将“信息”定义为:信息(iformatio)是在通信过程中用以增加知识的一般消息,包括事实、概念、对象、事件、观念、过程等。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数值、文字、图形、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二)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特性是指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信息的主要特性如下。1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1.客观性:信息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与物质、能量“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事物的三个基本方面2.普遍性:信息的客观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只要有事物存在,就会有其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就存在着信息。因此,信息是普遍存在的。3.依附性:信息能够体现物质和能量的形态、结构、状态和特性,但本身却不能独立存在。信息只有被各种符号系统组织为不同形式的符合序列,并最终依附于一定载体上才可能被识别、存储、传递、显示和利用。4.可识别性:信息能够通过人的感觉被接收与识别,而且因信息载体不同而导致感知方式与识别手段存在差异。5.相对性:客观上信息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认知主体来说,人们实际获得的信息总是有限的。由于不同认知主体有着不同的感知能力,对同一事物获得的信息是因人而异的。6.可转换性和可传递性:信息的表达方式及符号系统与物质载体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说,信息可以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或几种状态。比如,物质信息可以转换为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代码、电信号等。信息的这种可转换性也同时决定了信息具有可传递性7.共享性:信息区别于物质、能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以被共同占有共同享用。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但可以被信源和信宿共同拥有,而且还可以被众多的信宿同时接收利用。根据物能转化定理和物与物交换原则,得到一物或一种形式的能源,必失去另一物或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但信息交换的双方不仅不会失去原有信息,而且还会增加新的信息。信息还可以广泛地传播扩散,供全体接收者共享。8.时效性:信息的存在有着一定的时效性。“稍纵即逝”“瞬息万变”便是信息时效性的真实写照。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获取、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加快速度,以便及时加以利用。9.可再生性:人类一方面在不断利用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创造各种新的信息。因此,信息永远都在产生、更新、演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社会自然界不可或缺的可再生资源。10.可存储性:信息不但能通过人的大脑进行隐性存储,也能通过物质载体加以显性存储,而且还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来存储。11,可扩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使用信息的效能随之提高,信息的应用面也越来越广,于是信息在运用过程中不断扩充,从小到大,从片面到全面,从零乱到系统,从不成熟到成熟。运用过去的资料及经验,结合现在的情况预测未来,就是信息扩充的典型例子。2·第一章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概述·12.可压缩性:信息的压缩是指对信息进行集中、综合和概括等处理,将其压缩成精炼、便与存储的形式。信息的压缩便于信息的规范化,有利于信息的存储和管理,同时使信息知识化、智能化,有利于决策和控制。信息的压缩形式多种多样,信息的数据化、表格化、账页化、图像化及手册化都是对信息的压缩。(三)信息的分类鉴于信息内涵的广泛性,为了正确认识信息,科学地度量信息,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信息,可以将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下分类:1.按照信息的产生和作用机制,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1)自然信息:指自然界中的各类信息以及人类生产的物质所产生的信息,包括生命信息、非生命物质存在与运动信息、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之间的作用信息等。如生物信息有肢体语言、动物的叫声等,非生物信息有天气变化、地壳运动等。(2)社会信息:指人类各种活动所产生、传递与利用的信息,包括一切人类运动变化状态的描述,如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和生活信息等。2.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分为消息、资料和知识。(1)消息:是关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的最新报道,强调事物当前动态的信息,有较强的时效性,主要用于了解情况。(2)资料:是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与社会现象的原始记录,强调客观现实的真实记载,有较强的累积性,主要用作论证的依据。(3)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发现、发明与创造的成果,强调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普遍认识和科学评价。3.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信息划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1)语法信息:由于主体具有观察力,能够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由此获得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2)语义信息:由于主体具有理解力,能够领悟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由此获得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3)语用信息:由于主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所得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三者综合在一起构成认识论层次上的全部信息,称为全信息。4.按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度,信息划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1)一次信息:指未经加工或略微加工的原始信息,如会议记录、论文、统计报表等。(2)二次信息:指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供检索用的信息,如文摘、索引等。3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3)三次信息:指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线索,查找和使用一次信息以及其他材料,进行浓缩、整合后产生的信息,如研究报告、综述等。5.按照事物产生、成长直至结束的发展过程,信息分为预测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和反馈信息。(1)预测性信息:指事物酝酿、萌芽等阶段产生的信息,它对管理人员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及时采取有效决策至关重要。(2)动态性信息:指在事物成长、发展阶段产生的信息,为决策者及时掌握决策实施情况起到及时的作用。(3)反馈信息:指在事物结束阶段或者某一阶段完成后产生的信息。6.按动静状态,信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1)动态信息:指时间性较强、瞬息万变的新闻或情报信息。(2)静态信息:指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相对稳定、固化的信息。7.按传递的范围,信息分为公开信息、内部信息和机密信息。()公开信息:指传递和使用的范围没有限制,可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信息。(2)内部信息:指不能公开传播,只供内部掌握和使用的信息。(3)机密信息:指必须严格限定使用范围的信息8.按反映的事物状态,信息分为常规性信息和偶然性信息(1)常规性信息:指反映正常条件下的常规事件的信息,如统计月报信息、天气预报信息等。(2)偶然性信息:指反映偶然的非常规事件的信息,如某地发生地震、火灾以及飞机失事等。9.按稳定程度,信息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1)固定信息:指通过不断变化的大量信息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所形成的各项原则、制度、标准等。(2)流动信息:指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时间变化的信息,如商品供求信息等。10.按发布的渠道,信息分为正式渠道信息和非正式渠道信息。(1)正式渠道信息:指由正式组织发布并通过正式组织向外传播的各类信息,如官方新闻发布会、正式报告等。(2)非正式渠道信息:指从正式渠道以外获取的各类信息。11.按反映事物的范围,信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1)内部信息:指反映事物内部状态的信息。(2)外部信息:指与特定系统有关联的信息。4·第一章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概述·二、信息管理信息管理(iformatiomaagemet,IM)是管理学的分支,因此具有管理学的共性,同时作为一个专门的管理类型,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一)信息管理概述1.信息管理的概念。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充,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关于信息管理的概念,国外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尽管学者对信息管理的内涵、外延以及发展阶段都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人们公认的信息管理概念可以总结为: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狭义的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加以管理,信息是被管理的对象。邬锦雯在《关于“信息管理”》一文中拓展了这一定义,提出信息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信息管理的目标是有效满足信息需求。信息管理通过资源配置来实现其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广泛查阅,人们认为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队伍管理。信息管理实际上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它不单对信息进行管理,还对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人、设备、机构等)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2.信息管理的范围。不同的信息管理学派对信息管理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使得对信息管理的内容、范围的界定不尽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1)信息管理主要研究信息业的环境管理(包括社会信息业、信息技术与传递媒介、社会信息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通管理(包括信息服务、信息市场、信息经济)及信息事业管理。(2)信息管理的范围包括信息资源开发、调配与组织管理,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信息的解释、控制与组织,信息研究、咨询与决策,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服务与用户管理,信息经济管理及与信息活动有关的社会管理。(3)信息管理可分为微观信息管理(数据、文件、资料等)、中观信息管理(各种信息系统、信息机构等)和宏观信息管理(信息网络业、信息市场、信息教育等)。此外,还有一种与这种划分法相同,但其内涵归属不同的观,点,认为信息管理的微观层次是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中观层次是指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宏观层次则是指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再加上信息产业管理。5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4)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环节管理、系统管理与产业管理(5)信息管理主要研究信息政策、规划、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机构的设置和组织,人员的配置,人员的使用与培训,经费及成果管理等。(6)信息管理含有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及待业的队伍管理五种不同的意义。3.信息管理的过程尽管不同管理学派给出的信息管理的概念不尽相同,但在不同领域中信息管理的过程却是相似的。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存储。信息收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预先设计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原始信息的过程。信息传输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利用信息的可共享性,对信息的内容进行传播的过程。信息加工是指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形式和内容进行处理,从而产生新的再生信息,使信息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信息存储是指将有用的信息通过一定的载体保存下来,可以对信息进行再利用或再传播的过程。(二)管理信息系统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授GordoB.Davi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机器系统。它能提出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较为全面地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特别强调了模型和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反映了管理信息系统可在高、中、基础三个层次上支持管理活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是比较广泛的,其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多要素、多功能的复杂大系统,无论是大规模的国家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一个部门的管理信息中心,只要担负着收集、加工与传递信息的功能,都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根据其组织规模、结构方式、大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输入功能:根据管理信息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准备和提供统一格式的信息,使各种统计工作简化,降低信息成本。输人的信息不断适应信息环境变化的特征,服务于用户的需求。2.存储功能: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不仅要求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巨大的存储容量,而且要求对大量存储可能带来的检索、输出方面的困难以及效率不高等问题,要合理科学地解决,尽量减少投资,扩大整体存储量,保证存储信息数据资料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3.处理功能:大量信息资料和数据存储以后,必须及时地利用数学方法和各种模型进行加工处理,这是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的生产过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应将分散的业务集中统一处理,尤其应当尽量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协6···试读结束···...

    2022-11-22

  • 《航天质量管理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航天质量管理基础》【作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编写【丛书名】航天质量技术丛书【页数】190【出版社】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7.05【ISBN号】978-7-5159-1312-4【分类】航天工业-质量管理-研究-中国【参考文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编写.航天质量管理基础.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7.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航天质量管理基础》内容提要:本书分六章,质量管理概论、质量文化及质量基础、质量管理体系、型号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国外航天质量管理。内容包括:质量及其相关概念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主要理念及原则质量法律法规航天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等。《航天质量管理基础》内容试读第1章质量管理概论1.1质量及其相关概念1.1.1质量国际标准化组织(IS0)在国际标准IS0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质量定义为:“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客体是指“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客体的示例:产品、服务、过程、人员、组织、体系、资源。客体可能是物质的(如:一台发动机、一张纸),非物质的(如:转换率、一个项目计划)或想象的(如:组织未来的状态)。质量从“特性”和“要求”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即某种事物的“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说明质量越好:反之,则认为该事物的质量不好或差。“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而质量定义中特别强调了用于描述事物质量的特性是“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是随着产品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产品的永久特性,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飞机的最高飞行速度等。与“固有特性”相对应的是“赋予特性”,是指不是产品固有的,而是产品形成后因不同需要而对产品所赋予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交货期。“特性”的载体,即质量概念所描述的对象,不限于产品和服务,而是泛指一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一可以是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是活动、过程、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要求可由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如顾客、股东、雇员、供应商、合作伙伴或社会等提出,或者由组织自己提出。这些要求可分为“明示的要求”、“通常隐含的要求”和“必须履行的要求”三大类。明示的要求可以理解为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合同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明示的要求可以是以书面方式规定的要求,也可以是以口头方式规定的要求。通常隐含的要求是指组织或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的文件(如标准)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组织应根据其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作出规定。必须履行的要求是指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强制性的标准。我国对与人身、财产安全有关的产品,发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行政规章或制定了强制性标准,如计量法、标2·航天质量管理基础准化法等。组织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执行这类文件和标准。1.1.2质量特性IS09000:2015标准把质量特性定义为:“与要求有关的,客体的固有特性”。固有意味着存在其中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赋予客体的特性(如客体的价格)不是它们的质量特性。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1)硬件产品质量特性1)性能,通常指在功能上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2)寿命,指产品能正常使用的年限。3)可信性,包括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维修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保障性是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4)安全性,指不导致人员伤亡、危害健康及环境,不给设备或财产造成破坏或损失的能力。5)经济性,指产品寿命周期的总费用。(2)软件产品质量特性1)功能性,即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2)可靠性,反映软件在稳定状态下,维持正常工作的能力。3)易用性,即用户使用软件时的方便程度。4)效率,即在规定条件下,软件实现某种功能耗费物理资源的有效程度。5)可维护性,即在规定条件下,软件实现某种功能耗费物理资源的有效程度。6)可移植性,能够方便地移植到不同运行环境的程度。1.1.3质量管理S09000:2015标准把质量管理定义为:“关于质量的管理”。而“管理”的定义是“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管理可包括制定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可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通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是组织全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必须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并对质量管理负责,各级管理者应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职责。质量管理是一项协调的活动,是通过建立、运行和保持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都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但各自的内涵不同。(1)质量策划质量策划,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第1章质量管理概论·3质量策划涉及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产品实现的策划、设计和开发的策划、生产和服务提供策划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的策划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活动:1)确定质量目标和要求:2)针对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过程和所需资源;3)明确职责权限;4)规定质量控制活动及其接收准则。编制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大纲)可以是质量策划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注意质量策划与质量计划的差别:质量策划强调的是一系列活动:而质量计划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通常是一种书面的文件。(2)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围绕着确保质量环每一阶段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满足要求,应对影响其质量的人、机、料、法、环(4M1E)因素进行控制,并对质量活动的结果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问题的重复发生。(3)质量保证质量保证,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质量保证的核心是“提供信任”,即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在组织内部向各层次管理者提供足够的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在合同或其他情况下,向顾客以及第三方、上级主管部门等其他各方提供足够的信任。显然,外部质量保证是建立在内部质量保证基础上。质量保证活动根据需要应进行证实,即重视验证工作,重视提供证据。(4)质量改进质量改进,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由于质量要求内容广泛,因此改进的结果会涉及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质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所有产品、部门、场所、活动和人员均有关系。组织应能识别需改进的关键质量要求,考虑改进需的过程,并按过程方法进行管理,以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改进本身也是一项活动,因此,对改进过程也应按过程方法进行管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改进的目标;针对目标,寻找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以确保目标的实现。1.1.4其他相关术语(1)输出IS09000:2015标准把输出定义为“过程的结果”。过程的结果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4.航天质量管理基础服务。组织的输出是产品还是服务,取决于其主要特性,如:一辆汽车包括了硬件(如轮胎)、加工材料(如燃料、冷却液)、软件(如发动机控制软件、驾驶员手册)以及服务(如销售商所做的关于操作的解释)。(2)产品IS09000:2015标准把产品定义为“在组织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交易的情况下,组织产生的输出”。在供方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必要交易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产品交付给顾客时,通常包含服务因素。通常,产品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和软件。硬件是有形的,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如:1把椅子、4个轮胎)。流程性材料是有形的,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如:燃料、水泥)。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经常被称为货物。软件由信息组成,无论采用何种介质传递(如:计算机程序、移动电话应用程序、操作手册)。(3)服务S09000:2015标准把服务定义为“至少有一项活动必须在组织和顾客之间进行的组织的输出”。通常,服务的主要特征是无形的。服务包含与顾客在接触面的活动,除了确定顾客的要求,以提供服务外,可能还包括建立持续的关系。服务的提供可能涉及,例如: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如需要维修的汽车)上所完成的活动。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为准备纳税申报单所需的损益表)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如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如在宾馆和饭店)。服务是输出的一种形式。服务具有同时性、无形性、非重复性和异质性。通常,由顾客体验。(4)过程IS09000:2015标准把过程定义为“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过程的“预期结果”称为输出,还是称为产品或服务,需随相关语境而定。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出,而一个过程的输出又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也可作为一个过程。组织中的过程通常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策划和执行,以增加价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确认其输出是否合格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特殊过程”。(5)组织组织是指为实现目标,由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构成自身职能的一个人或一组人。组织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代理商、公司、集团、企事业单位、行政机构、合营公司、社团或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无论是否为法人组织,公有的或私有的。(6)顾客顾客是能够或实际接受为其提供的,或应其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顾第1章质量管理概论·5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内部过程的产品或服务的接收人、受益者和采购方。(7)供方供方是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例如:产品或服务的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或商户。供方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组织内部互相协作的上一环节便是内部的供方。在合同情况下,供方有时称为“承包方”。(8)相关方相关方是指可影响决策或活动、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或自认为被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例如:顾客、所有者、组织内的人员、供方、监管者、合作伙伴以及可包括竞争对手或反压力集团的社会群体。(9)合格合格是指满足要求。具体说来是指产品、过程、人以及体系等满足了相关方的要求,如产品或者文件符合规定要求。(10)缺陷不合格是指“未满足要求”。缺陷是指“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不合格”。缺陷与不合格有关联关系,而这都与未满足要求有关,但缺陷主要涉及与用途有关的要求,即定义中的“有关的要求”可以理解为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三类需求或期望。区分缺陷与不合格的概念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其中有法律内涵,特别是与产品和服务责任问题有关。顾客希望的预期用途可能受供方所提供的信息的性质影响,如操作或维护说明。1.2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主要理念及原则1.2.1质量管理发展阶段根据解决质量问题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将质量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可以看作质量检验阶段,又称为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的方式来控制和保证产出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的质量。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仅仅限于质量检验,即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人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检测工具、设备和仪表(包括目测)等,它的方式是严格把关,对产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由谁来执行这一职能则有一个变化的过程:6航天质量管理基础1)20世纪以前,主要是依靠操作者个人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产品质量,产品的制造者和检验者是合一的。故有人将其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工厂中设专职检验的职能工长,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称之为“工长的质量管理”。3)1918一1938年,由于公司的规模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批量都扩大,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并直属厂长领导,负责全厂各生产单位的产品检验工作,称之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专职检验时期的特点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计划);有人负责制造(执行标准或计划);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专职检验既是从产成品中挑出废品,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又是一道重要的生产工序。通过检验,反馈质量信息,从而避免今后出现同类废品。但专职检验也有其弱点:一是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二是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一旦发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一般很难补救,充其量只能是“防止以后再发生”;三是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样做有时在经济上并不合理(因为它增加检验费用,延误出厂交货期),有时从技术上考虑也不可能(例如破坏性检验)。面对着生产规模和生产批量的不断扩大,面对着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弱点暴露得更为突出。后来,又改为百分比抽样方法,以减少检验损失费用,但这种抽样方法片面地认为样本和总体是成比例的。抽取的样本数总是和检查批量数保持一个规定的比值,如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这实际上存在着“大批严、小批宽,同质不同法”,以致产品批量增大后,抽样检验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使相同质量的产品因批量大小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处理。(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范和标准。人们通过对工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定产生缺陷的原因,迅速采取对策加以消除,使工序保持稳定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大量生产(特别是军需品)的需要,质量检验工作立刻显现出极其的不适应,检验部门成了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事先无法控制质量,以及检验工作量大,军火生产常常延误交货期,影响前线的军需供应。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一批数理统计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制定了战时国防标准,即ANSL/ASQCZ1.1《质量控制指南》、ANSL/ASQCZ1.2《数据分析用的控制图法》、ANSL/ASQCZ1.3《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控制图法》。这三个标准实际上是以休哈特的质量控制图为基础的,使抽样检验和预防缺陷都得以标准化。为贯彻这些标准,美国国防部强令有关公司严格执行,陆海军采购署要求在所有采购合同中都要包含有关质量管理方面条文的规定,否则不予审批订货。由于这三项标准的贯彻,扭转了军需品前期的生产局面,工厂中···试读结束···...

    2022-11-22

  • 《医院质量管理之QCC实战精选》阳桃鲜,李微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院质量管理之QCC实战精选》【作者】阳桃鲜,李微主编【页数】329【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587-2424-4【分类】医疗质量管理【参考文献】阳桃鲜,李微主编.医院质量管理之QCC实战精选.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1.图书目录:《医院质量管理之QCC实战精选》内容提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引入了PDCA循环理念,运用以QCC(品管圈)为主的多维质量管理工具改进质量,本书精选了医院近三年来推行QCC(品管圈)的经典案例,分享了推行QCC(品管圈)的创新做法,汇编了医院质量与安全分析报告,从数据的角度展现质量改进成效。书中第一部分内容为医院QCC(品管圈)推行实践,如推行方案、具体措施、取得的成效等;第二部分为医院QCC(品管圈)经典案例选编;第三部分为医院质量与安全分析报告。《医院质量管理之QCC实战精选》内容试读第一章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品管圈推行实践第一章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品管圈推行实践第一节医院基本情况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38年,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是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曲靖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曲靖市传染病医院、曲靖市肿瘤医院、曲靖市康复医院都挂靠在我院。近年来,医院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成体系化,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出院人次位列全省前三名。一、床位及科室设置医院编制床位1896张,实际开放床位2300张,设临床医技科室55个,拥有1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7个市级质控中心挂靠我院,是49个市级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二、设备设施医院拥有医用直线加速器、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3.0T和1.5T)、双源螺旋CT、128排CT、数字减影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DSA)、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实验室流水线生化分析仪系统、电子超声内镜系统、医用回旋加速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三维成像术中导航系统、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大批先进诊疗设备。三、人力资源医院现有员工2667人,其中编制人数1154人,合同制人数1447人,见习人员66人。专业技术人员2580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236人,高级职称43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津贴专家4名,曲靖市政府津贴专家1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技术人员2名,曲靖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名:曲靖市珠源名医4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8名。四、学科建设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科研教学工作成效显著,人、财、物、信息同步推进。医院步入发展快车道,医院运营管理由快速增长型转向提质增效型。(一)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服务能力打造临床重点专科集群,扩大服务面,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平台,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促进医技护管一体化。在国家级卒中中心的基础上,打造胸痛中心,逐步建立区域性创伤中心、肿瘤诊疗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专病中心建设,补齐医疗短板。启动国际IS0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申报工作。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等级医院复评21医院质量管理之QCC实战精选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为契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能力。(二)围绕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体系,支持和鼓励医护工作者在遵循医学规律和医学伦理的前提下开展创新实践。依托国家级住院医师、国家级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平台,以首批昆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契机,探索高水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经验。近3年,医院获得云南省科技厅一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项目5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3项,获批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课题立项7项,获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5项,申报并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项,申报并举办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25项。三年累计发表论文1641篇,其中SCI论文1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4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163篇。(三)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型医院积极推进集成平台建设,HIS、电子病历、PACS、LIS等24个子系统已接入集成平台。申报五级电子病历应用功能分级评价,加快推进六级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拟定智慧医院及银医自助项目的方案,聚焦资源下沉,积极组建互联网医院,让患者在下级医院即可享受专家服务。加强对医院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的运营管理,积极筹建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探索“互联网十医疗”,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完善远程医疗、预约诊疗、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服务,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五、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医院层面的推动与重视程度,关乎医院质量与安全的改进深度和成效。结合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医院评审、大型医院巡查等的标准和要求,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医院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方法,构建了质量管理组织、制度、指标、评价、保障、文化等体系。(一)推行多维度质量管理工具应用PDCA循环、DRG、临床路径、单病种、QCC、RCA等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有效推动院科两级质量管理活动开展,引导医务人员运用科学管理工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职能部门及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心中构筑了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思维和理念。(二)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稳步推进医疗服务改善,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5个制度、10个方面内容进行任务分解,细化到责任部门,落实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责任管理。选派急诊急救、药学服务、优质护理等案例参加改善服务全国擂台赛,获十大价值案例奖、最佳人气奖。2016年以来,连续3年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荣誉称号。第二节医院品管圈活动概述一、何为品管圈(一)品管圈概念品管圈(QualityCotrolCircle,QCC),是目前医疗机构使用较多的一项质量管理工具,是第一章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品管圈推行实践/3指同一工作现场的5一12名工作人员,在自我及互相启发的原则下活用各种统计方法,自动自发地、不断地进行落实及改善的一项活动。其推行过程遵循PDCA循环原理,通过质量改进活动,使圈成员感受到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并因解决问题而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二)品管圈的基本步骤根据PDCA循环,即Pla(计划)、Do(实施)、Check(确认)与Actio(处置)四个程序周而复始地运转。品管圈依据PDCA循环原理,分为十大步骤: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如图1所示。主愿选定活动计划报定计划(Pa)现状把挥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实随(Do)对策实速与检时确认(Check)效果轴认无效果■效果标准化处置(Actio)检讨与改进图1品管圈十大步骤二、为何推行品管圈(一)上级部门的要求《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质量管理章节的条款显示:“医院职能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通过适宜质量改进的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医院、职能管理部门与科室至少掌握1~2项质量管理改进方法及质量管理常用技术工具,能将管理工具运用于日常质量管理活动以及持续质量改进工作”。(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求1.滚球理论认为,品质如同一颗球,处于管理系统及标准化所建构的斜坡上。若不加以牵引及刹车,会立即滚下坡。而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ISO等就像是刹车的力量,确保品质不会下滑。若想找出问题所在,则需要牵引的力量,如应用PDCA、QCC、BM、5S、临床路径等方式做持续改进,方可推动品质持续上升。2医院推行质量管理不唯品管圈论,而是多维度质量管理工具并行,如DRG、临床路径、单病种、RCA、QCC等。基于品管圈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近年来得到国内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品管圈作为众多质量管理工具之一,培养的是一种品质管理手法,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是未雨绸缪方能事半功倍的经验和智慧。“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在不好的迹象刚刚冒出苗头,差错尚未形成的时候善加预防,从而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服务质量、控制运营成本。41医院质量管理之QCC实战精选三、如何推行品管圈医院品管圈一路走来,我们按照一年典型引领作示范、两年全面规范强基础、三年巩固深化见成效的工作思路,本着脚踏实地的原则,确保了三个“实”:推行工作务实、活动过程扎实、质量改进效果真实。(一)对品质管理做全新思考医院对品质管理做全新的思考,坚持“十个手指弹钢琴”的战略思维。品管圈起初多用于企业管理,近年来医疗机构成为品管圈发扬光大的新领域。医院对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方法及工具在医院的应用等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医、药、护、技、行政、后勤等,好似医院的“十个指头”,只有大家都动起来,干好分内事,医院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在2015年、2016年推行的两届PDCA循环质量改进项目的基础上,2016年起推行品管圈,推动全院一线员工行动起来,自发自愿组建质量改进团队,科学地发现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品管手法,持续改进质量。(二)对推行活动做全新策划,做到三个坚持1培养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员工分析本科室(部门)质量和安全运行情况,拟定改善主题,立项进行改进。2坚持目标导向。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为目标,做到改进有成效。3坚持全覆盖。全院所有科室(部门)均要运用品管圈进行质量改进,并作为一项硬任务长期坚持。(三)对结构做全新的调整,打开工作新局面在质量管理方面,职能部门和科室,犹如医院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唯有院科两级联动,方可快速前行,创造魅力品质。1第一个“车轮”:为保证品管圈顺利推行,我们成立组织机构,拟定推行文件,制订推行计划,由专门的部门负责推行,先让职能部门这个“车轮”动起来。2第二个“车轮”:提供品管圈活动经费,设立团队奖、个人奖等奖项,通过奖项设立,助推品管活动顺利开展:将参与情况及获奖情况纳入评分体系,作为圈员职称竞聘、选派培训等的重要依据,让一线员工这个“车轮”紧跟医院的步伐动起来,最终实现院科两级联动。第三节医院品管圈推行方案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破除由经验或习惯造成的僵化模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持续开展的品管活动,使医务人员在质量改进过程中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潜能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解决问题的最高级别是防患于未然,质量管理最高境界是文化。质量改进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员工质疑和反思能力的过程,是营造质量改进文化的过程。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增强员工质量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员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常态化质量改进平台,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增强患者看病就医获得感。结合近年来品质管理取得的成效,医院决定在全院范围内持续开展品管圈活动。第一章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品管圈推行实践/5一、组建品管圈推行领导小组(一)组建目的为加强品管圈推行工作的领导,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品管圈推行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为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及护士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部质控科。(二)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领导医院品管圈推行工作,研究医院品管圈推行政策,审定医院品管圈推行方案,负责医院品管圈活动体系建设,2负责审定品管圈主题,指导医院品管圈活动,追踪、了解医院品管圈推行进度,评估推行成效。3.督促落实医院品管圈相关工作,包括项目预算、培训、交流、活动成果评价和成果汇报等。二、组织推行品管圈(一)工作部署1.明确医院品管圈推行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职责。2制订医院品管圈推行方案,对医院品管圈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3,各科室(部门)组圈后报医务部质控科备案,所有改善主题提交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开展后续工作。4.负责医院品管圈的登记和辅导,按照进度安排,追踪、了解、督导医院品管圈推行。5.筹办院内成果汇报交流,选派优秀圈组参加云南省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6.追踪标准化的维持情况。(二)组织实施1培养圈长。圈长是品管圈的核心人物,统领全局。为全方位推动医院品管圈活动开展,邀请专业的培训机构来院进行品管圈实操特训。本着“扎实培训一人,切实带动一批”的原则,各科室(部门)各推选1名代表参加特训班,参训者共计70余人。2宣传动员。各科室(部门)组织召开圈长实操特训的汇报会及推行品管圈动员会,做好科室(部门)宣传动员工作。3.组圈立题。(1)组圈时间为1周,第一期圈长由参加过品管圈特训的人员担任,每位参训者至少带1圈,每个科室(部门)组建1~2圈,圈员数量8~12人,改进范围不限定。(2)为保证活动的延续性,第二期及以后的品管圈活动,圈长可连任,亦可由圈员选定:圈员可做适当调整,不建议全部更换;圈名圈微可沿用,亦可优化。各圈组务必邀请本科室(部门)有品管经验者加入。(3)科室(部门)主任、护士长是品管圈推行的第一责任人。各科室(部门)结合质量和安全运行情况、不良事件、投诉、纠纷情况进行主题选定。(4)每个圈组选定一个主题、一个备选主题,改善主题报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推行。(5)品管圈记录卡(见附件1)及品管圈圈会记录表(见附件2)提交医务部质控科。4.品管圈推行。(1)每一届推行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各圈组按照医院下发的推行计划开展工作,统一推行61医院质量管理之QCC实战精选进度。品管圈推行计划见附件3。(2)为保证品管活动的严谨,各圈组应做到以下几点:成果报告书改善主题与计划阶段提交的改善主题严格一致:计划阶段提交的圈组数量与参赛圈组数量一致:辅导员应熟悉品管圈活动,在品管圈推行各阶段均能给予指导和帮助。(3)各圈组的圈会记录表、场景图等应每月提交或会后及时提交,结题阶段只需提交成果报告书及与比赛相关的文书。5分析总结,持续改进。改善结束后,组织召开院内品管圈成果汇报及交流,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根据活动开展情况、改进成效等评选出优秀圈组及优胜者,给予奖励。三、品管圈推行工作要求(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科室(部门)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医院品管圈在推行质量改进中的可行性,大力支持医院品管圈工作。(二)全面部署,认真落实依据医院统一的推行计划开展品管圈活动,品管圈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实地评审的重要依据,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责任管理。品管圈推行活动计划见附件3。(三)强化督导,保证品管活动的质量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品管圈推行工作,加强对品管圈活动的监管。定期召开推进会,有针对性地参加圈组活动,做好适时纠偏。附件:1.品管圈记录卡2.品管圈圈会记录表3.品管圈推行活动计划甘特图附件1品管圈记录卡科室(部门):组圈日期:可沿用,亦可新组建圈名:可沿用,亦可新建辅导员:圈长:圈微:可沿用,圈徽释义:亦可优化成员基本情况职务姓名年龄(岁)资历(品管经历)学历职称辅导员圈长圈员活动主题:现状分析及选题理由:···试读结束···...

    2022-11-22

  • 《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陆民燕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作者】陆民燕编著【丛书名】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系列教材【页数】216【出版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124-3346-5【分类】软件质量-质量管理-高等学校-教材-软件可靠性-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陆民燕编著.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内容提要:本书采用以软件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观点,关注与缺陷作斗争的技术和方法,即包含了软件工程中与缺陷预防、缺陷检测相关的技术如:静态测试技术、动态测试技术、配置管理技术等,同时突出加强了软件可靠性工程相关技术如可靠性分析技术FMEA、FTA、软件可靠性测试技术、度量技术等,体现了以软件工程为基础,加强软件可靠性工程技术的软件可靠性保证理念。本书编写的目的是为质量、可靠性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本科生提供教材,也可为自学或从业人员查阅使用。《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内容试读第1章引言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介绍软件质量与可靠性的重要性及相关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关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的常见问题;●什么是以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中心的软件质量观:●什么是软件的错误、故障、失效和缺陷;●什么是以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中心的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及其分类。1.1有关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的常见问题1.1.1软件质量及其相关概念1,什么是软件质量什么是软件的质量?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这取决于被提问的对象、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何种软件等。(1)用户如何看待软件质量用户对软件最基本的质量要求是按规定完成有用的功能。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按规定完成正确的功能:二是在反复使用或长时间持续使用的情况下能正确地完成规定的功能。对于当今使用众多软件的用户,易于使用或称为易用性比可靠性或其他方面更重要。例如,在个人计算机中用图形用户界面(GUI)代替文本命令解释,就是考虑到方便大量用户群体使用的问题。再比如,易于安装也是考虑到大量用户群体的安装和使用,即所谓的“即插即用(lugadlay)”。对同一系统的不同用户来说,其对质量的不同方面和优先程度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如易用性对初学乍练的人员更重要,而有经验的人员对可靠性要求更高。如果把用户的概念扩展到人以外,则对质量的要求可能是保证软件和其他非人类用户流畅的交互和运行,以保证软件在其运行环境中工作正常,即互操作性和可适应性。(2)开发方如何看软件质量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质量问题是开发符合产品规范要求的软件产品,完成合同要求。进一步说,一些产品的内部特性,如便于维护、好的设计如高内聚、低耦合也和质量相关。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遵守事先选定的软件过程和相关标准,选择恰当的软件开发方法、语言、工具等也和质量密切相关。他们把这些质量要求转换成易于定义和管理的实际的质量目标,选定相应的质量保证策略,然后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关注完成的情况此外开发方其他人员可能有其他不同的质量要求。如维护人员要求软件易于维护,而对于第三方软件则要求可移植性好等。按照GB/T11457一2006软件工程术语3),软件质量的定义是:回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①软件产品中能满足给定需要的性质和特性的总体。例如,符合需求规格说明。②软件具有所期望的各种属性的组合程度。③顾客和用户觉得软件满足其综合期望的程度。④确定软件在使用中将满足顾客预期要求的程度。本书对软件质量的定义是:软件质量是软件产品满足使用要求的程度。2.什么是软件质量模型不同的质量观和不同的质量要求,可以给出不同的质量定义,如前面所说的可靠性、易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由此提出了用软件质量框架或模型用来包含和定义这些不同的质量观和质量要求。当前,比较权威的软件质量模型是ISO/IEC25010:2011中(相应的国标为GB/T25000.10一2016131)给出的系统/软件产品的质量模型,如图1.1所示。系统/软件产品质量功能性性能效率兼容性易用性可靠性信息安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辨识性保密性模块化度功能完备性时间行为易学性成熟性共存性易操作性可用性完整性可重用性适应性功能正确性资源利用抗抵赖性易分析性易安装性功能适合性容量互操作性用户差错防止性容错性用户界面舒适性易恢复性可核查性易修改性易替换性易访问性真实性易测试性图1.11S0/1EC25010:2011系统/软件产品质量模型图中顶层包含8个质量特性,每个特性又包含若干个子特性:(1)功能性功能性(fuctioaluitaility)即在指定的条件下使用时,产品或系统的功能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程度。其子特性为:①功能完备性(fuctioalcomletee):产品或系统的功能对指定的任务和用户目标的覆盖程度。②功能正确性(fuctioalcorrecte):产品或系统提供具有所需精度的正确结果的程度。③功能适合性(fuctioalaroriatee):产品或系统的功能便于用户实现指定的任务和目标的程度。(2)性能效率性能效率(erformaceefficiecy)与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运行时使用的资源数量有关。①时间行为(Timeehavior):产品或系统执行其功能时,响应时间、处理时间及吞吐率符合需求的程度。②资源利用(reourceutilizatio):产品或系统执行其功能时,所使用资源的数量和类别符合需求的程度。人力资源是效率的一部分。2第1章引言③容量(caacity):产品或系统参数的最大值满足需求的程度。参数可包括存储数据项数量、并发用户数、通信带宽、交易吞吐量和数据库规模等。(3)兼容性兼容性(comatiility)即产品、系统或组件在共享同样的硬件或软件环境的条件下,能够和其他产品、系统或组件交换信息,并且/或者实现要求的功能的程度①共存性(co-exitece):在和其他产品共享通用的环境和资源条件下,产品可以有效执行所要求的功能并且不会对其他产品造成负面影响的程度②互操作性(iteroeraility):两个及以上的系统、产品或组件之间交换并使用信息的程度。(4)易用性易用性(uaility)即在规定的使用环境下,软件产品被规定的用户有效、高效和满意使用的程度。①可辨识性(aroriateerecogizaility):产品或系统具有让用户辨识是否符合其要求的程度。②易学性(learaility):在规定的使用环境下,规定的用户能有效、高效、没有风险和满意地学习使用产品和系统的程度。③易操作性(oeraility):产品和系统具有易操控特性的程度。④用户错误保护(uererrorrotectio):系统避免用户犯错的程度。⑤用户界面舒适性(ueriterfaceaethetic):产品和系统具有在交互过程中,使用户对界面感到愉悦和满足的程度。⑥易访问性(acceiility):产品或系统被最大范围用户使用(各种性格和各种能力的用户)并满足特定使用要求和目标的程度。(5)可靠性可靠性(reliaility)即系统、产品或组件在规定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程度。①成熟性(maturity):系统、产品或组件在正常运行时满足可靠性要求的程度。②可用性(availaility):系统、产品或组件在需要时能够运行和可访问的程度。③容错性(faulttolerace):在硬件和软件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系统、产品或组件按照预期正常运行的程度。④易恢复性(recoveraility):在发生了中断或失效的事件下,产品和软件能够直接恢复受损数据并重建正常系统状态的程度。(6)信息安全性信息安全性(ecurity)即产品或系统保护信息和数据的程度,以使未授权的人员或系统不能阅读或修改这些信息和数据,授权人员或系统则可以访问这些信息和数据。①保密性(cofidetiality.):产品或系统确保其数据只能被授权用户访问的程度。②完整性(itegrity):系统、产品或组件防止未授权访问或、篡改计算机程序或数据的程度。③抗抵赖性(o-reudiatio):活动或事件发生后可以被证实且不可被否认的程度。④可核查性(accoutaility):一个实体的活动可以被唯一性地追溯到该实体的程度。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⑤真实性(autheticity):一个主体或资源的身份标识能够被证实和其声明一致的程度。(7)可维护性可维护性(maitaiaility)即约定的维护人员对产品或系统进行调整时,具有效果和效率的程度。①模块化度(modularity):由多个独立组件组成的系统或计算机程序,在其一个组件受到修改时对其他组件影响最小化的程度。②可重用性(reuaility):一个资产能够用于多个系统或构建其他资产的程度。③易分析性(aalyzaility):有效果、有效率地评估行为对产品或系统的影响,这些行为包括待修改系统的组成部分、诊断缺陷或失效的原因、标识需要修改的部分等。④易修改性(modifiaility):产品或系统能进行有效果、有效率的修改并且不会引人缺陷或降低已有产品质量的程度。⑤易测试性(tetaility):系统、产品或组件能够有效果、有效率地建立测试基准的程度,以及测试是否能有效地执行以确定测试基准是否被满足。(8)可移植性可移植性(ortaility.)即系统、产品或组件可从一种硬件、软件或其他使用环境中转移到另外一种环境的有效和高效程度。①适应性(adataility):产品或系统能够有效果、有效率地适应不同的或演变的硬件、软件、运行环境或使用环境的程度。②易安装性(itallaility):产品或系统在特定环境中能够有效果、有效率地进行安装和/或卸载的程度。③易替换性(relaceaility):一个软件产品在相同作用相同环境的条件下能被另外一个软件产品替换的程度。除此之外,有些公司根据自身产品应用领域、市场环境的特点确定自己的质量框架。如IBM确定的本公司的质量属性列表CUPRIMDS包括:能力(Caaility)、易用性(Uaility)性能(Performace)、可靠性(Reliaility)、安装(Itallatio)、维护(Maiteace)、文档(Documetatio)和服务(Service)。类似地,有人给出了基于w应用的软件质量属性,包括主要质量属性和次要质量属性两部分。主要质量属性又包括可靠性、易用性和信息安全性(Security),次要质量属性包括可用性(Availaility)、可扩展性(Scalaility)、可维护性及投放市场时间(Timetomarket)。在软件的质量特性和属性中,有些特性或属性直接与功能正确性,即与需求规格说明的符合程度相关;而有些质量特性或属性则与易用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等方面有关。人们通常认为正确性更多地是面向开发人员的,或者说开发人员更关心的软件质量特性,而可靠性则是面向用户的,是用户最关心的。本书将采用以软件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观点,并贯穿始终。3.什么是软件质量保证按照GB/T11457一2006软件工程术语,质量保证的定义是:①为使某项目或产品符合已建立的技术需求提供足够的置信度,而必须采取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全部动作的模式。②设计以估算产品开发或制造过程的一组活动。4第1章引言这个定义出现在软件相关术语中,所以软件质量保证的定义也和上面的定义相同。我们来看看微软公司的高级职员是如何看待软件质量保证活动的。微软公司的JimMcCarthy认为软件质量保证是软件开发的“QA(质量保证)”功能:①QA的基本功能是不断的评估产品的状态,使开发者的活动关注于开发。②QA的评估是软件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事后发生的事件。③QA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地对事实进行归纳,对软件开发进行支持。④微软的SteveMcCoell则认为软件质量保证是一系列填写检查单的活动。⑤你识别出对你的项目很重要的质量特性了吗?⑥你让很多人都知道项目的质量目标了吗?⑦你对外部质量特性和内部质量特性进行区分了吗?⑧你有没有想过有些质量特性是矛盾的,而有些是互补的?⑨你的项目有没有采用几种不同的缺陷发现技术以用于分析不同类型的错误?①质量有没有度量,从而你可以知道什么地方质量提高了,什么地方质量下降了?在本书中,我们采用的软件质量保证定义是:软件质量保证是一系列系统性的活动,它提供了满足使用要求产品的软件过程的能力证据。4.什么是软件质量控制按照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J.M.Jura对质量控制的定义:质量控制是一个常规的过程,通过它量度实际的质量性能,并与标准比较,当出现差异时采取行动。在ISO/IEC/IEEE24765-20l0中,《SytemadSoftwareEgieerig-Vocaulary》给出的定义之一是:质量控制是用于评价开发或生产的产品质量的一系列活动本书对软件质量控制采用以下定义:软件质量控制是对开发可用软件产品的过程的质量测量与控制。5.什么是软件质量工程目前软件质量工程尚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文献[7]给出的定义是:软件质量工程是指以工程化方法开发高质量软件产品的一切活动。文献[8]给出的定义是:软件质量工程是评价、估计和提高软件质量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本书参考软件可靠性工程定义给出的软件质量工程定义是:软件质量工程是为了使软件产品满足质量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软件质量工程过程活动包括三类:前期质量保证活动、中间质量保证活动和后期质量保证活动)。软件质量工程过程如图1.2所示。(1)前期质量保证活动质量计划过程包括:①确定具体的质量目标。②形成整体质保策略,即选择恰当的质保活动,选取恰当的质量度量和模型以提供反馈进行质量评估和过程改进。(2)中间质量保证活动执行计划的质量保证活动并处理发现的缺陷。(3)后期质量保证活动质量度量、评价和改进。这些活动应该在正常的质量保证活动开始后进行,但不是正常质5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技术质量目标选择的质量差异质量信息入回质量计划保证活动质量保证活动满足质量目标?是出回(前期活动)(中间活动)选择的度量和模型度量信息分析/建模结果质量评估和改进(后期活动)图1.2软件质量工程过程活动量保证活动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供质量评估和反馈,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1.1.2有关软件可靠性及软件可靠性工程1.什么是软件可靠性按照GB/T11457一2006一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3)的标准,软件可靠性的定义为:①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软件不引起失效的概率。该概率是系统输入和系统使用的函数,也是软件中存在的缺陷的函数。系统输入将确定是否遇到已存在的缺陷(如果有缺陷存在的话)。②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所述条件下程序执行所要求的功能的能力其中定义①是一个定量的定义,用此定义时称为可靠度更为确切,而定义②则是一个定性的定义。下面讨论定义中所述的规定时间和规定条件。(1)规定的条件在软件可靠性定义中,规定的条件是指:①软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包括运行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编译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硬件环境包括计算机的CPU、CACHE、MEMORY、I/O等。②软件操作剖面:是指软件运行的输入空间及其概率分布。软件的输入空间是指软件所有可能的输入值构成的空间。按照欧空局标准的定义,软件的操作剖面是指“对系统使用条件的定义。即系统的输人值用其按时间的分布或按它们在可能输入范围内的出现概率的分布来定义”[6们(2)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时间一般可分为执行时间、日历时间和时钟时间。执行时间(executiotime)是指执行一个程序所用的实际时间或中央处理器时间:或者是程序处于执行过程中的一段时间。日历时间(caledartime)指的是编年时间,包括计算机可能未运行的时间。时钟时间(clocktime)是指从程序执行开始到程序执行完毕所经过的钟表时间,该时间包括了其他程序运行的时间。大多数软件可靠性模型是针对执行时间建立的,因为真正激励软件发生失效的是CPU6···试读结束···...

    2022-11-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质量与可靠性专业 北航质量与可靠性学院

  •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 2021 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任保平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1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作者】任保平作【页数】367【出版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136-6593-3【价格】98.00【分类】中国经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报告-2021【参考文献】任保平作.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1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1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内容提要: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新经济的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1)-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将研究主题定位于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经济背景下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问题,重点分析新经济对消费者、企业、新产业、新业态、经济发展方式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的经济增长质量报告系列丛书的第13本,是西北大学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团队的新成果,也是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的重要成果。《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1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内容试读两出必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其排序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当前,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赖以发展的思想路线,本部分将通过对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测算及评价,以2019年地方统计数据为事实依据,全面、系统地描述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0.1指数的形成方法、数据说明和权重的生成0.1.1指标处理与数据说明根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所构建的基本理论框架,我们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六个维度(见表0-1),对2019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进行考察。本部分遵循原有指标体系的基本逻辑,并且在原有基本理论框架之上,作了相关延伸和拓展。本部分根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构建的指标体系·1中国经济常七质量发展报告2021)EG0NM/CGROWT0U∠的方面维度,及2019年度地方数据的可获得性,沿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0)》的指标体系,形成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六个方面维度43个基础指标,如表0-1所示。本章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经数据库以及2019年各地区统计年鉴、统计汇编以及统计公报等,由于数据标准的原因,暂未包括港、澳、台地区,而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和特殊性,西藏虽列入统计但未进入排序。由于选取的测算数据是截面数据,数据缺失部分使用时间序列趋势方法进行填充,由于缺失的数据不多,整体上数据集质量较高,可以认为根据此数据集测算得出的增长质量指数的可信度、准确度以及现实符合度也相对较好。表0-1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构成一览计量指标属性方面维度分项维度基础指标单位正指标逆指标适度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变动的效率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工业化率(%)》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的结构存款余额/GDP金融结构贷款余额/GDP国际收支进出口总额/GDP城乡二元二元对比系数结构二元反差指数产出波动经济波动率(%)经济增长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的稳定性价格波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业波动城镇登记失业率(%)·2·0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其排序续表计量指标属性方面维度分项维度基础指标单位正指标逆指标适度指标人均GDP元L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册福利变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福利变化与成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分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成果分配泰尔指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资源消耗人均用水量立方米资源利用与节能环保支出占比(%)生态环境代价环境治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吨/日能力能力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万元客运量万人基础素质货运量万吨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能力素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万元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人国民经济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素质规模以上企业RamD人员全时人年创新素质当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项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件邮电业务总量/GDP信息化素质电信业务总量/GDP电子商务销售额/GDP在基础指标计算方面,个别数据需要具体说明:在经济增长的效率指·3中国经齐憎七质量发展报告2021)REPORTONCHINA'SECONOMICGROWTHQUALITY数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和资本生产率4个指标都涉及资本存量的计算,参考张军等(2014)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日前被普遍采用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2000一2019年各地区的物质资本存量。另外,使用潜在产出法中比较常用的DEA法,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进行估算。选择测算出的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资本存量来进一步计算资本生产率。在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中,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数据采用各省份在年度统计公报以及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中,有关经济波动率的计算,先算出年度各地区生产总值的真实值,再进一步算出各地区的经济波动率。书中涉及的具体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指标的公式如下:(1)正向指标、逆向指标的去量纲化处理方法正向指标:污“maxx-mixg1≤i≤1≤i≤maxx-x逆向指标:1≤i≤maxxy-mix小5≤用1≤i≤(2)基期、真实GDP测算对于真实GDP的测算,我们以2000年作为基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来计算定基GDP指数,即计算各个时期环比指数的连乘之积来求得以2000年为基年的定基指数。用名义GDP除以GDP平减指数(2000年=1O0)得到真实GDP的值。其中,GDP平减指数的环比指数公式为:GDPGDPD,=GDP,GDPI,(3)各维度具体指标的测算①经济增长的效率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一DEA法。选择使用潜在产出法中比较常用的Dea-Malmquit指数法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一201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我们利用缩放因子之比构造消费数量指数,以GDP作为产出指标,以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指标,具体使用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为基础指标,使用DEAP软件进。40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其排序行编程,由此求得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第二,资本生产率。对资本存量的估算采用永续盘存法,具体估算公式为:Ka=Ka-1(1-8a)+La其中,i指第i个地区,t指第t年;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度量当年投资【;对于固定资本价格指数,直接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求得2000年为基年的不变价格表示的真实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基期的资本存量我们按照国际常用方法计算:g+8其中,K。是基期资本存量,。是基期投资额,g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经济折旧率8采用张军等(2004)的研究成果,为9.6%。资本生产率=GDP(2000年不变价格)/资本存量第三,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GDP(2000年不变价格)/从业人数②经济增长的结构第一,产业结构。工业化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即非农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第一(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二,城乡二元结构。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反差指数: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即「非农业的产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其中,非农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③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出波动。经济波动率: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的绝对值(其中经济增长率为真实GDP的增长率)。·5·中国经齐增七质量发展报告2021)REPORTONCHINARECONOMICGROWTNQUALIY④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di,代表t时期的泰尔指数,i=1,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地区,z表示t时期城镇或农村的人口数量,乙,表示t时期的总人口,Pa表示城镇和农村的总收入(用相应的人口和人均收人之积表示),P,表示t时期的总收入。⑤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电力消费总量/GDP。⑥国民经济素质科学技术支出占比=科学技术支出/财政总支出。0.1.2基础指标与方面指数权重的确定在方法的选择方面,我们遵循《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0)》的评价方法,依旧选择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以期对2019年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作出更加准确、更加系统的判断和评价。主观赋权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专家分层次打分,得到具有专家经验知识的评价输入,使数据具有专业性和适应性;而客观赋权则使用变异系数法,能够反映单位均值上各指标的离散程度,能够明确区别对象的差异化,使指标的权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因此,选择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结合算法对结果的准确获取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优越性。使用变异系数法得到的2019年的客观赋权值如表0-2所示,使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主观赋权值如表0一3所示,通过模糊数学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的组合权数即各个基础指标的最终综合权重数如表0-4所示,表0-4同时报告了六大方面维度的综合权重数。表0-22019年使用变异系数法得到的各基础指标的赋权值基础指标权重基础指标权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0.02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011技术变动0.068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011技术效率变动0.01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0.010资本生产率0.02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0.011·6···试读结束···...

    中国经济增长 发展报告范文 中国经济增长情况

  •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李菲菲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作者】李菲菲主编【页数】334【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578-5669-4【价格】93.00【分类】护理-质量管理【参考文献】李菲菲主编.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内容提要:本书共二十章,整理了医院各个科室的护理内容,其中第一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医院感染预防内容,详细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医院消毒灭菌方法、隔离预防技术、医院感染与抗感染药物、常用抗菌药物、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第八章到第十八章分别介绍了医院各个科室护理工作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急诊科、内分泌科、神经科、传染科、心胸外科、颅脑外科、妇科、儿科及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护理;第十九章介绍了手术室护理技术指导;第二十章介绍了供应室的护理技术指导。全书内容详实,体例完善,富有科学性、实用性,适合临床各个科室及相关护理工作者使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内容试读第一章医院感染概论第一节医院感染基本概念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简称HAI),笼统地说,它是指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我国卫计委于1997年组织国内专家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研究进展,重新修订了医院感染研究进展,重新修订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于2001年1月3日颁发实施。新的诊断标准将医院感染定义为: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以及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既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安全,也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称之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世界卫生组织(WH0)在1987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将医院感染定义为:凡住院患者、陪护人员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感染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视为医院感染。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80年将医院感染定义为: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发生的感染,而在其入院时尚未发生此感染,也未处于此感染的潜伏期;对潜伏期不明的感染,凡发生于入院后者皆可列为医院感染:若患者入院时已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列为医院感染。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各国医院平均感染率为3%17%。其中:美国为5%、英国为7.5%、日本为5.8%、比利时为10.3%;我国的医院感染率,据各家医院的自我监测材料初步推算,为9.7%。我国医院感染研究工作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发展迅速。1986年国家卫计委医政司成立了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协作组,并组建了我国医院内感染监控体系。目前,参加全国医院内感染监控系统的医院,从开始的17所扩展到134所,分布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有近百万住院患者处于医院感染监控之中。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与非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别为:1.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污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2.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虫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按病原体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按其预防性分为可预防性和不可预防性:按其感染途径又可分为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和自身感染三类。由于后两种分类方法界定限往往不易确定,多数人采用前一种分类方法。一、内源性医院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也称自身医院感染或不可预防性感染,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患者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的体内或体表,大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当细菌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成为条件致病菌,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1.寄居部位的改变如大肠杆菌离开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流等。2.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局部者如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后,寄居的甲型链球菌可经血流使原有心瓣膜畸形者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全身者如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及放射治疗等,可造成全身性免疫功能降低,一些正常菌群可引起自身感染而出现各种疾病,有的甚至导致败血症而死亡。3.菌群失调是机体某个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4.二重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致病菌作用而发生平衡上的变化,未被抑制者或外来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白2第一章医院感染概论色念珠菌等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鹅口疮、肠炎)、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等。若发生二重感染,除停用原来抗生素外,对检材培养过程中过多繁殖的菌类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合适的药物。同时,要采取扶植正常菌群的措施。二,外源性医院感染外源性医院感染亦称可预防性感染,指由他人处或环境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外源性感染包括交叉感染和环境感染。交叉感染,是指在医院内或他人处(患者、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这种感染包括从患者到患者、从患者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患者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污染的医疗用具及其他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环境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地方,是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他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复用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交叉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有:1.患者大部分外源性感染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发生的。患者在疾病的潜伏期一直到病后一段恢复期内,都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周围他人,对患者及早做出诊断并采取治疗隔离措施,是控制和消灭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一项根本措施。2.带菌者有些健康人可携带某种病原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期,在一定时间内仍可继续排菌。这些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者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因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人们察觉,故危害性有时超过患者。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等可有健康带菌者,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可有恢复期带菌者。3.工作人员不认真执行手消毒规范,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可引发医院感染。如吸痰、导尿等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可将病原菌带入患者体内引起肺炎和尿道感染。目前内源性感染难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类药物降低感染风险的发生。外源性感染通过现代的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等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三、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预防医院感染,必须提高医院广大员工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觉性,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我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②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③消毒灭菌与隔离工作在医院的规范实施。④减少侵袭性操作。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全院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又涉及全院员工的具体行为,需要每位员工对预防医院感染有较高的认识,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高尚的医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因此,必须把全院人员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教育使每位医务人员真正认识和明确到自己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和责任,把行为规范化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从而自觉地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3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第三节医院感染护理学的目标与任务医院感染护理学是一门医院感染学与护理学相互结合的应用学科,专门研究医院范围内涉及护理的一切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理论和方法。护理人员总数占医院职工总数的1/3,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护理人员担任除手术、特殊诊治操作外的一切治疗、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病情观察等工作,她们日夜工作在患者身边,其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率高低密切相关。感染管理的发展历史证明,在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中,护理工作人员是主力,而且她们从科研和实践两方面已积累了很多感染护理的理论和经验。医院感染护理学的目标是:提高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掌握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规范各项无菌技术操作,通过各种有效的感染监测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率,防止已有感染的扩散,使患者处于恢复健康的最佳状态。一、医院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如消毒隔离技术与管理、物品的消毒与供应、无菌技术的规范、患者的清洁护理等均是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专科护理中也渗透着医院感染有关理论,如胸、腹部外科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从术前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到术后叩背、咯痰、雾化吸入等都由护理人员来执行。现代医学的发展、大量侵袭性操作的增加,如动、静脉插管,内窥镜检查等需要护理人员直接操作或配合,在预防感染方面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病房)、血液透析室、ICU、治疗室、外科病房及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这些部门的护理工作环节稍有疏忽,势必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如某县医院发生新生儿鼠伤寒的暴发流行,55名婴儿发病,23名婴儿死亡。在对产房、婴儿室的56件物品进行细菌学检测时发现其中26件物品,包括婴儿被褥、尿布、奶瓶等,都培养有鼠伤寒沙门菌生长。还有几起国内相继发生的新生儿感染暴发流行,均与护理工作中消毒隔离有关。二、护理队伍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系统中,护理工作者占75%~80%,这支队伍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她们做了大量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由被动监测转向主动监测;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治疗困难而发病率高的感染进行重点目标性监测,通过这些措施发现了潜在的感染危险,从而把感染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①医院感染监控系统最基层单位为临床科室,而主要的监控者为临床护士,她们做了大量的基础监控工作,如重点部门的常规监测。②医院感染管理大量的工作通过护士实施,如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使外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对感染风险高的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病率。③广大的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护理科研,撰写出大量科技论文,有很强的应用性,起到了丰富医院感染管理学的积极作用。4第一章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护理工作的诸多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O)提出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这些均与护理密切相关。实际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就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要想做好任何一项实质性护理,都离不开这几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此,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尽力降低感染发病率,不仅是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工作者的目标是要提供专业、系统、高质量护理,即在对患者没有或尽可能减少损伤的前提下,收到最佳的护理效果,最大限度地达到满足患者康复需要的护理效应,必须做好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工作。5第二章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是多因素引起的,其影响因素包括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利用流行病学方法(病例队列,发病率统计)可筛选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一、高危科室对于外科、血液科、IC、肿瘤科、老干部病房、血液透析室、新生儿病室、母婴病室及各科危重患者,科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根据有关医院资料调查分析,以上科室由于患者病情较重,侵入性操作较多,自身抵抗力下降,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功能下降,保护性隔离等措施不到位,再加上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抗生素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的产生而并发院内感染。容易合并院内感染的疾病有昏迷、瘫痪、心脏病、外伤、烧伤、慢性消耗性疾病、孕妇、新生儿、早产儿、再生障碍性贫血、晚期白血病患者等。二、住院时间医院各科病菌集中,空气质量差,探视人员过多,无空气消毒设施,微生物在空气中大量存在,危重患者住院时间越长,获得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经研究证实,下呼吸道、外科伤口、胃肠道、泌尿道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随住院时间增加而增加。住院时间超过10d以上者,院内感染率明显增加,所以,住院时间可以看成是对医院环境暴露时间,暴露时间长,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要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速床位周转。三、侵入性操作人体对抗微生物的外部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纤毛、腺体以及寄居的正常菌群等。皮肤、黏膜除有机械阻挡作用外,黏膜分泌的黏液、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都有杀菌或抑菌作用;唾液、泪液及气管分泌物中存在的溶菌酶、胃液中的胃酸、肠道分泌物中的多种蛋白酶,也都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侵入性操作指诊治中使用呼吸机、各种插管、导管及内镜。这些操作常损伤皮肤或黏膜的防御屏障,破坏该组织的自然防御功能,同时若操作时无菌技术差或消毒灭菌不严,可将微生物带入体内,导致微生物定植并增加患者的易感性,而发生医院感染。插管时间长、多部位插管、插管术后局部护理不到位、吸痰等无菌操作不严、呼吸机、各种插管、导管及内镜消毒不彻底等因素更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如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率为9.9%,且感染率随留置导尿天数而直线上升。留置导尿患者菌血症发病率是非导尿患者的5.8倍。···试读结束···...

    2022-11-22

  • 《空间数据质量定性评价》肖本林,胡圣武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空间数据质量定性评价》【作者】肖本林,胡圣武著【页数】173【出版社】北京:测绘出版社,2019.11【ISBN号】978-7-5030-4282-9【价格】58.00【分类】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质量评价【参考文献】肖本林,胡圣武著.空间数据质量定性评价.北京:测绘出版社,2019.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空间数据质量定性评价》内容提要:本书在系统分析和总结空间数据质量评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语言评价的重要性,较为简洁地介绍语言评价所用到的理论和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如何选取评价指标以及选取原则。本书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基于Vague集的空间数据质量语言评价,重点考虑了权重已知、未知和语言形式的权重等多种情况下的评价方法,研究了三角模糊数、梯形模糊数和语言的转化,从而研究了多粒度语言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本书还介绍了犹豫模糊元和直觉语言数和语言的关系,研究了以模糊犹豫元和直觉语言数给出的语言评价方法。《空间数据质量定性评价》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1.1研究意义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是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是目前空间数据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因此,对空间数据质量评价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其意义总结如下:(1)可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能力,从而促进空间数据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2)能确定空间数据录入的质量标准,改善空间数据处理方法,对减少空间数据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盲目性等方面有深远影响。(3)可以给出空间数据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而促进空间数据产品进一步商业化和产业化。(4)可以给出空间数据质量的具体指标,从而提高空间数据的可信性。(5)提高语言型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6)丰富和完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空间数据质量的语言评价:(1)二元语义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主要研究确定语言、不确定语言和多粒度语言的二元语义评价的原理、步骤和方法。(2)模糊语言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主要研究传统模糊语言、直觉模糊语言和犹豫模糊语言等语言形式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的方法。(3)模糊数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主要是把语言信息转化为模糊数,运用模糊理论进行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主要研究了三角模糊数、梯形模糊数、Vague集等进行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的方法。(4)直觉语言数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这种方法利用语言信息和模糊理论,把二者相结合起来,对空间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主要研究了直觉语言数、直觉不确定语言数、区间直觉语言数和区间直觉不确定语言数等用于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1.2空间数据质量评价评价是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评价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产物,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决策科2空间数据质量定性评价学化的需要促进了各个领域评价活动的开展,从工程项目评价、科技项目评价、产业发展评价、生态环境评价、高等院校学科建设评价、企业竞争力评价、人员素质评价,到科技、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综合国力评价,乃至政府政策评价等,评价活动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复杂事物评价的现实需求促进了评价方法的迅速发展,从单一指标、单准则评价发展到多指标、多准则评价,从静态评价发展到动态评价,从确定性评价发展到不确定性评价,从个人评价发展到群组评价,从定量评价发展到定性评价1)。目前,多种数学理论已应用到评价之中,如模糊数学、证据理论、区间数、直觉模糊集、熵理论等61空间数据作为一种产品,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质量是空间数据的生命,它反映了空间数据的优劣程度1。如何对其综合质量做出全面、有效、科学的评估,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用于空间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主要有信息理论、概率论、统计理论、模糊集合理论、直觉模糊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粗集理论、缺陷扣分法、层次分析法等。信息理论来源于通信领域,是以不确定性表示信息,在空间信息处理,特别是在量化含糊、模糊等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处理方面有很大潜力;研究随机现象的主要工具是概率理论,概率论和统计理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很好地表示和处理事物的随机不确定性;自从Zadeh博士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合的开创性论文后,模糊集合理论成为处理模糊不确定性的主要工具,已成功地应用于空间数据质量综合评估领域。如何宗宜、赵书茂、王烯等161)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地图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鲁铁定、李大军等10用模糊理论对数字矢量地图(DLG)产品质量进行评价;李爱国等21)用直觉模糊集对空间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刘慧敏等2)对地图信息进行度量,从而对地图质量进行评价;罗胜等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影像地图质量进行评价;史文中24幻就空间数据质量评价元素进行了研究;刘大杰、刘春、Huter等2基于抽样检验在测量数据精度分析中的思想,提出基于抽样的缺陷扣分法,对空间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和控制;Da2利用时态空间数据挖掘对空间数据质量进行评价;陈静3探讨了用有序加权平均(OWA)算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图质量进行多属性评价;黄崇福1]用模糊数学对自然灾害进行评价;张朝忙等[3]对我国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SRTM3)中数字高程模型(DEM)精度质量分地区进行评价研究;单杰等[3]对众源地理空间数据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其质量元素和影响质量的三个因素;侯丽娜3幻分析了航测数字化数据质量的根源及质量控制方法,对影响质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李卉等35]对投影变换的空间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价,并提出了不同的质量元素;曾衍伟等36]以DLG为例,研究了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及其质量元素。孙雅荣3刀采用缺陷扣分法和缺陷度量法对空间数据质量进行了评价;胡小静38在探讨空间数据模糊性基础上,利用模糊第1章绪论综合评判法对空间数据质量进行评价;李兴东3)利用直觉模糊集对空间数据质量进行评价;谢歆4利用区间直觉模糊集对空间数据质量评价进行研究;胡圣武、王庆国等1)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GIS产品进行评价;李大军)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DLG的质量进行评价。对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基于空间数据随机不确定性的评价。目前主要是采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对空间数据质量与精度进行分析。如刘大杰、Goodchild、刘春、史文中等对研究空间数据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实现对空间数据质量的评价[46们。另外对于空间数据质量评价还采用打分法,如缺陷扣分法、加权平均方法。第二个方面主要是基于空间数据模糊性的评价。随着人们对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的认识,人们发现空间数据不仅具有随机不确定性,而且还具有十分复杂的模糊性,因而对于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也应考虑模糊性。因此,模糊数学已经应用到了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现在,有一些学者从质量的模糊属性出发,特别是许多质量评价因素很难区分出严格的数值界限,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考虑到空间数据质量评价因子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部分学者讨论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数字地图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的可行性,并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证明,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对模糊事物或现象做综合评价后,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它可以充分考虑各种可利用的信息,并对它的模糊性进行量化分析和区分,在考虑的因素较多且大多数因素又无法用固定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时,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3空间数据质量语言评价由于空间数据的属性众多或彼此关联,在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时,有时用语言作为评价值更加方便,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人们在评估空间数据质量时,事先很难明确给出属性权重。这时,在给出的评估表中,属性的权重都是未知的。属性权重未知并不意味着在评估者心目中这些属性的权重是相同的,只不过是难以用准确的数值表达,评估者的主观偏好依然存在。同时,与精确的数值不同,属性语言值所特有的内涵使得评价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出评估者对于不同属性的偏好和侧重。因此,这一类评价问题的关键是尽可能根据属性语言值,合理确定属性的权重。对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有时也用不确定语言进行定性评价,如“好到很好”。因此,当评价者在对空间数据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时,面对的经常是一部分或者全部以语言形式定性给出的质量属性特征值及属性权重值,这一类含有语言信息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目前对此研究还很少。空间数据质量定性评价语言评价目前在人工智能、医疗诊断、市场营销、生物技术、信息科学、模式识别、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制造等学科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3.1语言信息的一致性分析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根据方案两两比较的结果给出语言偏好信息,即语言判断矩阵。与一般矩阵一样,同样存在不一致问题,因此,研究此问题是处理其他问题的前提。评价过程达成共识或一致也称为群体意见寻求一致过程,可以看成是评价意见的综合或收敛,有时也称为群体意见寻求一致过程。一致性分析问题主要包括专家个体判断矩阵一致性分析和专家群体判断一致性分析。徐泽水、姜艳萍等?4研究了语言判断矩阵一致性的判定,并提出了一些判断准则。1.3.2不同粒度语言信息的一致化在群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在评价各备选方案时,他们所选择的自然语言术语集在短语的数目及短语的语义等方面都可能有所不同。这类评价者根据自己的评价习惯,针对同一评价问题,选择不同的短语集作为对备选方案的评价依据,称之为不同粒度语言的语言信息[95。张震、彭定洪、尤天慧、卫贵武等256]利用二元语义或梯形模糊数、直觉模糊数等将不同的短语集转换到同一平台上,然后对方案进行排序。语言信息集结算子是语言多属性评价问题的重要方面。通过构建语言信息集结算子,对评价信息进行集结,进而提出基于这些算子的多属性群评价的方法或途径。在多属性评价问题中,通过什么样的集结方式对评价信息集结是问题的关键。Yager提出有序加权平均(OWA)法及有序加权平均算子5。在此基础上,徐泽水提出了有序加权几何(OWG)算子,并对OWA和OWG两种算子进行了比较,详细研究了两种算子之间的关系5)。考虑不确定性信息因素存在,徐泽水、张震、汪新凡等提出了不确定有序加权平均(UOWA)算子,基于该算子的评价方法能很好解决不确定信息下的多属性评价问题7,52,5961]然而,在现实生活的许多评价问题中,属性值一般很难用定量的数值来表示,而是用定性的术语即语言评估信息来表示。因此,以上的集结算子和集结方法就很难适用。那么如何集结这些语言信息,以及如何给出这些语言信息集结算子的多属性评价方法就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语言信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语言集结算子[?,62四,如语言取大和取小算子、语言中值算子、语言加权中值算子、语言取大取小加权平均算子、基于符号的语言集结算子、基于拓展原理的语言集结算子、语言加权分离算子、语言加权联合算子、语言加权第1章绪论5平均算子、双序的语言集结算子、双序的混合集结算子、语言有序加权平均算子、逆语言有序加权平均算子、语言混合集结算子、导出的语言有序加权平均算子、不确定语言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导出的不确定语言有序加权平均算子、不确定语言混合集结算子、语言有序加权几何平均算子、不确定语言有序加权几何平均算子、不确定语言混合几何平均算子、有序加权平均算子、不确定纯语言混合调和平均算子。1.3.3语言信息处理方法目前对语言信息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1.基于扩展原则的处理方法基于扩展原则的处理方法是将语言信息化成三角模糊数、梯形模糊数、正态模糊数等形式,或者是区间数、直觉模糊数、区间模糊数,再利用模糊数的性质及规则进行处理。张震、彭定洪、李鹏、陶志富、赵萌等将多粒度语言变量转换成梯形模糊函数,通过采用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技术(TOPSIS)方法和建立选择模型进行评价分析[5253,72-7412.符号转移法符号转移法根据语言信息性质直接对语言信息进行运算和分析。彭勃在纯语言加权几何平均(PLWGA)算子和推广的有序加权平均(EOWA)算子基础上给出了纯语言混合几何平均(PLHGA)算子,提出了一种语言信息多属性评价方法]。张震在对多粒度语言信息进行变换和同一化后,通过利用语言加权几何算子解决语言信息环境下的多属性评价问题52。王坚强运用云模型将不确定语言值转化为综合云,采用生成浮动云的方法进行偏好集结[5o]姜艳萍等利用Yager提出的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对不确定语言信息进行集结[⑧;卫贵武提出了一种基于不确定语言加权几何平均(ULWGM)和依赖性的不确定语言有序加权几何(DULOWG)算子的群评价方法[5-56]3,二元语义方法2000年Herrera等提出用于语言集结的二元语义分析法[,同时还提出二元语义有序加权平均(T-OWA)算子[6]。在过去的十多年,二元语义分析法由于其准确性、有效性、可解释性和简易性而被广泛运用59,)。在二元语义分析法和T-OWA算子基础上,针对语言信息,徐泽水、彭勃等提出二元语义ower平均(2TLPA)和二元语义ower有序加权平均(2TLPOWA)算子[589];姜艳萍等针对残缺不确定语言信息,利用推广的二元语义owr有序加权平均(2ETOWA)算子,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48);张震等使用不确定二元语义变量的有序加权平均(2UTOWA)算子,处理权重信息不完全、属性值为多粒度不确定语言的多属性群评价问题5]。6空间数据质量定性评价1.3.4混合型多属性评价通常将属性值同时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多属性评价问题称为混合型多属性评价问题。针对该类问题,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混合型评价矩阵转换成数据统一(如确定数、三角模糊数、梯形模糊数、直觉模糊数、区间直觉模糊数、语言信息)的评价矩阵,再利用投影法、TOPSIS、灰色关联分析、前景理论及其他各类信息集结算子来确定备选策略的优劣次序82]。王翯华等针对属性值为确定数、区间数和三角模糊数的多属性评价问题,将混合型数据规范成确定数,采用TOPSIS法确定备选策略的优劣次序8)。赵萌等针对属性值为语言信息和直觉模糊数、区间直觉模糊数的混合型多属性群评价问题,将语言信息转换成直觉模糊数、区间直觉模糊数,利用IFWA算子将个体评价矩阵集结为群体评价矩阵,再利用TOPSIS法进行方案排序。另一类则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转化成评价过程中所需的评价信息(如关联度、损益值、距离、偏序度)。徐泽水、雷英杰、王伟、张丽媛、周庆健周礼刚、郝晶晶等针对属性值为确定数、语言信息、区间数、直觉模糊数和区间直觉模糊数的多属性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序程度的评价方法[?,666?,848。姜艳萍、尤天慧等针对属性值为确定数、区间数、语言信息和三角模糊数的混合多属性评价问题,给出不同属性值的损益值的计算方法,以此形成基于前景理论的评价方法[48,54语言评价在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孙卫星、胡圣武等9用Vague集把语言信息定量化,分别对地图质量进行评价,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还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语言信息的定量化。(2)不同粒度语言的集成。(3)语言变量计算的封闭性。(4)语言变量与定量变量的混合处理。(5)动态语言评价。(6)权重的确定。(7)空间数据质量指标体系的确定。(8)语言标度的选择。(9)残缺语言信息的完善。···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电子书资源网 epub电子书下载

  • 《土建质量员专业知识》《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知识丛书》编委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土建质量员专业知识》【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知识丛书》编委会【丛书名】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知识丛书【页数】391【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05【ISBN号】978-7-5111-4016-6【价格】40.00【分类】土木工程-工程质量-质量控制-基本知识【参考文献】《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知识丛书》编委会.土建质量员专业知识.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土建质量员专业知识》内容提要:本书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施工专业人员考试大纲》(2018年版)和《重庆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施工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12480-2013)编写,内容体现实用性。全书共有11章:包括岗位职责,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抽样统计分析,施工图的识读、绘制,工程质量管理,施工质量计划,工程质量控制和评定,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预防及处理,工程试验检测,施工测量,质量资料管理。教材适用于“双证制”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关岗位的在职人员;转入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土建质量员专业知识》内容试读吹业特处秋来之近直州文8饮的战面特度然今检活,玉传年货品三十三:出静尚家预入的针合床品是备系顺孩爽城题酒量热工敬小许,吸魔心部雪所装第一章岗位职责客联红员以工的可,量质国保阿多体德的的带近全个:留工?工效匠工氏从园员人驱管璃目更工工毓(的创签中江然延除创自政就望前合查自推味直业专安(第一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质量管理人员职责的规定向的是成徐是造底代香出风个刻灰员圆通法日风眼最御电山生出贵别王速缺由建筑工程质量员是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岗位,在建筑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质量员也称为质量检查员,主要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评定工作,包括对所有进场的建筑原材料和构配件的检查与验收、各施工班组每道工序完成后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分项工程检验批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分部工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及竣工验收等各个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其有权对建筑材料、工程质量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并且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安全有监督权。在有关的建筑施工规范中,对质量员的岗位职责有着明确规定。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质量管理人员职责的规定第二十六条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全部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其承包的建设工程或者采购的设备的质量负责。第二十七条卧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单位应当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其分包工程的质量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承担连带责任。第二十八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文件和图纸有差错的,应当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二十九条施工单位应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第三十条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第三十一条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第三十二条施工单位对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建设工程或者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土建质量员专业知识程,应当负责返修。第三十三条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2.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和施工规范。按操作规程,精心组织,精心施工。项目部管理人员应从开工到竣工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1)施工过程控制。1)应实行专业检查和班组自查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施工班组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的“三检制”。施工班组自检合格后报请专业工长。由专业工长会同下道工序的专业工长、施工班组进行互检及工序交接检。互检及工序交接检应有书面的记录并签字齐全。交接检完成后由专业工长提出书面申请通知项目专职质量员或技术员进行分项质量检查。分项质量检查应有记录并签字齐全。2)技术、质量负责人在进行内部分项质量检查时,确认合格后,方可向建设(监理)单位报验。3)坚持施工现场“挂牌制”,质量责任具体落实到操作人员,对经检验确定其产品不合格的施工人员应有处理措施。不合格的产品应进行返工。(2)施工验收制度。1)分部分项验收:分部分项验收由技术负责人或专职质检员负责,各专业工长负责专业之间的互检和交接检工作。2)隐蔽工程验收:隐蔽工程施工完毕,进行上层施工之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拍摄影像资料记录,验收前项目部应将工程资料整理齐全,并经工程管理部预检,在预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前报驻地监理。驻地监理在对资料和工程检查合格转序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的施工。3)竣工验收:工程完工后,项目部自检合格后,可根据相关要求,准备好内业资料提前报告给监理以及业主。也食己耳年心衣发,大前品单色米总面量的导立乳校买日(3)质量例会制度。在现场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定期召集现场各个班组和管理人员主持召开工地例会,会议内容要由项目部负责人起草并由项目部人员商定。工地例会内容主要包括:检查上次例会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分析未完事项原因:检查分析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完成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目标及落实措施,检查分析工程项目质量状况,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解决需要协调的有关事项。1)项目部每月5日由项目经理组织召开项目部质量例会。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技术员、专业工长、施工班组长均应参加。工程管理部的质量负责人可根据需要参加月质量例会。2)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每周一组织召开项目部技术员、专业工长、各施工班组长参加的月质量例会。3)月质量例会对本月将要施工的过程质量提出要求,由项目技术员负责按周计划分解后,在周质量例会上对各检验批施工质量作出要求,并对上月施工质量进行总结。二十三2第一章岗位职责4)周质量例会将各检验批的质量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专业工长负责,并由各专业工长上报本专业各检验批的验收时间(检验批的验收时间不应滞后于项目部周进度计划)。5)周质量例会时各专业工长应汇报各专业上周施工完而未验收的各检验批工程质量的检查情况,并将各施工班组的自检结果上报技术负责人。6)质量例会应按期召开,月质量例会应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召开,周质量例会可由项目经理委托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召开。7)质量例会应有会议记录,应注明与会人员并如实记录会议内容。(4)技术交底制度。1)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将图纸会审内容、设计中规定的图集做法、分部(项)工程质量目标和工期要求进行交底,并对专业施工工长进行前期图纸交底及工程情况交底。2)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在每一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对该分项工程的施工要点、注意事项、检验批划分和质量预控目标向专业工长进行分项工程技术交底。3)各分项工程技术交底应不少于三份,技术负责人、专业工长各一份,存档一份,且应完成签字手续。4)特殊工序的技术交底,除应有书面交底外,还应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检查。5)各专业工长应根据技术负责人的分项工程交底、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检验批的划分以及施工班组的自身情况,对施工班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书面交底。6)分项工程技术交底中应指出该分项工程中所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或数量,对应检验的材料和项目应加以注明。7)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在进行施工技术交底的同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并要求接受交底对象完成签字手续。8)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或其他更改施工工序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补充技术交底,并应有连续性。饭兰向林申好用观处缆处鬼命碗雅主关得现等处暗每生灯效座起海图营修出南价单造审粉来图正城藏出爽形凝的环活学登子组间度赋好安昏门谷提取标房趣娃风阅中货章量货雄面火品通,的城数全黄王前是绍阅王家西售野工当肉以世香守组全发港围是寒财地W品味警是是必端郑温工货业域色H合业号西器正到香盟日营皮园格系说5灯平工:安明中《宝联日数班露写工班数》生衣的谐函查派香岛活季时回看答留查独温丝的路科廊热雪必内付合州都性味版(引)年:指师数北,酒品品人木计脱工关在(宝味的您合香面会工行斑两过数的目庭路工(正了可得发京似所最河时形台管石显备货材州用采县工灯宝财函部录城合卧否县量通,全贵的日球工(3班山计们业诗容由并,背员以工业寸各经清代日成游强现阳说卧谷浒会骨量贵二宁三版顶出码日干司播地饼可州0部督面件头未综时图生业专谷珠血汁工业寺谷酒会网量周(列合队中,骨目时会第二章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给回组湖(座人责米是日计交长容内所会层5单员人会已地出应,展好会春应会风量面(京女水玉(传5酯常第一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序扫量取的点硬来源,及要亚前的特工顶设规能足动感不欧是十日是面人者负为处耳班一、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关于监督内容、方式、违规处罚的规定础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指直接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侧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职能分工负责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工作。工程建设中拟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符合现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应当由拟采用单位提请建设单位组织专题技术论证,报批准标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审定。工程建设中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现行强制性标准未做出规定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设项目规划审查机构应当对工程建设规划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单位应当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执行施工安全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对工程建设施工、监理、验收等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中规定:工程建设标准批准部门应当对工程项目执行强制性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可以采取重点检查、抽查和专项检查的方式。(1)强制性标准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1)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是否熟悉、掌握强制性标准:2)工程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规定:3)工程项目采用的材料、设备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规定:4)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第二章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5)工程中采用的导则、指南、手册、计算机软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工程建设标准批准部门应当将强制性标准监督检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告。备(3)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解释由工程建设标准批准部门负责。国(£(4)有关标准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工程建设标准批准部门可以委托该标准的编制管理单位负责。(5)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参加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培训,并可以计入继续教育学时。(6)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处理重大工程事故时,应当有工程建设标准方面的专家参加:工程事故报告应当包括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意见。(?(7)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行为有权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投诉。员人(8)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1)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工的馨2)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9)勘察、设计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的,责令改正,并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单密员以的野水饮的具出暗变公由出勿宝联中(小(10)有前款行为,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动量署签单丁前(2(11)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关(?(12)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强制性标准规定,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责令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工(13)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或者工程事故的,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关案(14)有关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和吊销资质证书的行政处罚,由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决定:其他行政处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决定。(8)(15)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裙童宝为关察林单贤(Q用的季资关明案备的用二、建筑和市政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的规定阳蛋野地田来过单货雪(0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78号)2000年4月4日发布,2009年10月19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修改〈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修正。(1)为了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的管理,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5土建质量员专业知识(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适用本办法。(3)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统称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工作。(4)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依照本办法规定,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备案机关)备案。生(5)建设单位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文件:站骨11)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人个限分单回卧2)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竣工验收报告应当包括工程报建日期,施工许可证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及验收人员签署的竣工验收原始文件,市政基础设施的有关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资料以及备案机关认为需要提供的有关资料:时啸逊0!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规划、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4)法律规定应当由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对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的证明文件:酸5)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用贵来块是两,年中西页话所6)法规、规章规定必须提供的其他文件:等箭(行)7)住宅工程还应当提交《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常8)备案机关收到建设单位报送的竣工验收备案文件,验证文件齐全后,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上签署文件收讫。要合陕,家以雪(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一式两份,一份由建设单位保存,另一份留备案机关存档。(6)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5日内,向备案机关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网话里(7)备案机关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应当在收讫竣工验收备案文件15日内,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8)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未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备案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9)建设单位将备案机关决定重新组织竣工验收的工程,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前,擅自使用的,备案机关责令停止使用,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罚款。(10)建设单位采用虚假证明文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竣工验收无效,备案机关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1)备案机关决定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并责令停止使用的工程,建设单位在备案之前已投入使用或者建设单位擅自继续使用造成使用人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12)竣工验收备案文件齐全,备案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办理备案手续的,由有关机关责6···试读结束···...

    2022-11-22

  • 《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石小华,马新武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作者】石小华,马新武主编【丛书名】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十三五”理实一体化规划教材【页数】105【出版社】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636-6408-5【价格】23.00【分类】影象诊断-质量管理【参考文献】石小华,马新武主编.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内容提要: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涉及人、机、料、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国内缺乏高职院校教育方面的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的独立教材,已成为医学影像技术持续、规范发展、培养医学影像技术全质量管理人才的瓶颈。本教材配合ISO9001标准和卫计委《放射工作管理规定》等规定,结合实例事件分析,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内容,落实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能独立、精准的处理专业相关的常见问题。医学影像技术先行,质量管理从教育开始,希望本教材能对相关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全面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概述学习目标(1)掌握医学影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活动的程序、质量管理方法。(2)熟悉放射影像技术质量评价方法、控制方法。(3)了解影像质量管理发展、日常影像质量管理的应用。第一节全面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的意义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获得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影像资料,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质量管理包括设备引进、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统一,协调的一系列组织管理活动,还包括全员参与并同时努力开展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活动等。一、规范技术操作医学影像学的检查质量、操作技术水平对影像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早在1973年,俄勒冈州立大学的DaleTrout教授等就发现,美国的尘肺检查中,因操作技术问题,有40%的X线影像不符合诊断要求,为此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职业安全与保健学会通过质量管理,规范技术操作,成功地将废片率降至9%。1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二、降低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CT、DSA、CR、DR等设备均以X线为成像能源,利用人体对X线的吸收差异获得影像信息,因此,患者在接受检查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X线照射。当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可产生各种有害健康的效应,称为辐射生物效应,相应产生的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伤害称为辐射损伤。在医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用X线检查的数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的放射学检查平均剂量已由当年的0.54mSv增加到3.2mSv,医用电离辐射已成为人体接受辐射照射的主要来源。电离辐射在组织、器官中的能量沉积是一个随机过程,即使是非常低的剂量也有可能在细胞关键位点沉积足够的能量而诱发细胞改变或死亡。这种单个细胞的变异,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上,则可导致恶性突变,而在受照个体中形成癌症;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上,则可在受照者后代身上发现遗传性疾病。当人体全身或者局部受到高剂量照射一段时间后,由于大量细胞被杀死而不能修复,会产生确定性的组织损伤。近年来,人们对医用电离辐射的危害的认识逐渐深入,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项X线检查是绝对安全的。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与牛津大学科学家对15个工业国家的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后发现,每年诊断出的癌症病例中有0.6%是由X线检查所致。在德国,1,5%的癌症患者是由X线检查导致的;在X线和CT检查更为普遍的日本,这个数据是3.2%。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X线诊断检查过程中,患者还有可能接受超剂量的放射线,甚至可能存在不必要的重复照射。随着数字探测器摄影系统的普及应用,由于其具有较大宽容度,影像的密度和对比度都可以通过后处理发生改变。AEC(自动曝光控制)的过度滥用及不规范设置,掩盖了过量曝光的事实。因此,对影像检查实施质量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以最小的曝光剂量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影像,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发挥设备最大效能医学影像学是一门“设备依赖型”学科,新设备的应用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源动力。而今,医院影像科已经成为医院设备总值最高、科技含量最高、高档设备最集中的科室。医学影像设备性能状态是否正常、运转是否稳定、功能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检查质量。?第一章全面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概述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手段,要通过检测和调整设备,利用物理指标进行规范和评价,保证设备运转处于最佳状态。医学影像设备质量控制存在于设备购置、安装、日常使用、保养与维护的各个环节。在购置前,应根据医院实际需求,选择性能优越、工作稳定、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好的设备。设备安装阶段,应根据设备技术要求,提供满足其安全稳定运行的环境,逐步验收安装过程和中间测试结果,保证安装结果的最优化。设备安装完毕,应按照生产商的指标及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技术验收。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对设备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设备性能、质量的变化和趋势,保证影像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第二节全面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史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阶段一,开始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检验管理。其主要特点是对成品进行事后的检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预防、控制的作用。在现代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阶段二,由检验部门应用统计质量管理。其主要特点是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抽样技术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预防不良质量产品的出现,即进行预防性的质量控制。它的不足是质量的控制只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他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和推广。阶段三,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agemet,TQM)。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最经济地生产、销售令用户充分满意的合乎质量标准的产品,将企业内所有部门为质量开发、质量保证、质量改进所付出的努力统一、协调起来,从而达到产品的质量效果的组织管理活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1961年,美国GE公司的费根堡姆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随后,日本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39●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念引入,对日本产品闻名世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8年,中国成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正式成员,在2008年10月的第31届国际化标准组织大会上,中国正式成为ISO的常任理事国。代表中国参加ISO的国家机构是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CSBTS)。198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慕尼黑召开了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QualityAurace,QA)研讨会,并于1982年出版了《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一书,向世界各国推荐放射诊断质量保证方案,使放射诊断影像质量保证成为影像技术发展的推动力。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WHO编写的《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的中文译本。1988年,我国第一个放射质量控制中心在浙江省建立。同时,国家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放射卫生防护分会提出了制定以包括医用诊断X线摄影技术质量保证、医用诊断X线透视质量保证、医用诊断X线特殊检查质量保证为内容的“医用放射诊断质量保证标准”的计划。原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1995年分别颁布了《医用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并宣传、推广影像QA与QC的计划和实施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影像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华医学会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医学影像质量管理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且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重视,全面医学影像质量管理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二、相关知识术语gt质量(Quality)质量即产品的属性,决定产品或服务的适用性质。X线检查影像质量可以理解为“满足检查诊断影像的质,合理检查辐射的量”。gt质量管理(QualityMaagemet,QM)质量管理即制订质量计划,并为实现这一计划所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的总和,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gt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94。第一章全面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概述。gt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使各种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持续保证医疗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部活动组织体系。gt质量控制(QualityCotrol,.QC)质量控制是为保证医学影像质量和技术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并使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降到最低所采取的技术活动-计划体系。gt质量储备(QualityReerve,QR)质量储备狭义上是指高于法定标准的质量特性,宏观上是指在一定技术、社会范围内获得对活动或其结果共同认可的正当、合理和重复使用的规则。质量储备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gt国际标准化组织(IteratioalOrgaizatioforStadardizatio,ISO)ISO来源于希腊语“ISOS”,即“EQUAL”一平等之意,是国际标准化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成立于1946年。IS0于1979年批准成立了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负责制定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国际标准。该委员会(ISO/TC176)相继颁布了ISO/DIS9000、ISODIS9001、IS09004、ISO/CD.1190011四个文件,统称为2000版ISO9000族国际标准草案。该标准草案从宏观角度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术语、要求、业绩改进指南、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等四个方面给出明确标准。该标准草案的诞生是世界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个新纪元,对推动世界各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供需双方的质量保证,促进国际贸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gt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以最低辐射剂量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影像质量,是在影像学科内为设备引进、质量保证、质量开发和改进而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第三节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的程序与方法一、质量管理的程序质量管理的程序分为正常管理程序和出现问题的管理程序两种。59〔●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一)正常管理程序一个医学影像学科的正常管理程序,可利用美国管理学家Demig提出的计划(Pla)、实施(Do)、检查(Check)和总结(Actio)的循环程序来进行,简称PDCA循环程序。1.计划计划包括工作目标、人员分工、成像设备和材料的购置,技术路线、方法等的QA/QC器材管理活动。制订计划时应注意可行性、科学性、稳定性和严肃性。2.实施按计划实施的条件是:①人员分工明确、具体;②各类人员的职责明确、上下级关系明确;③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全体人员有章可循;④各类人员配置合理,有明确的时效性;⑤各类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最好的实施是通过二段运行后形成惯性运行。3.检查该程序是保证计划健康实施的关键。主要工作是利用客观的物理评价与统计手段,将实施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4.总结当计划实施完毕后,应根据提供的一切技术资料、数据、图表等对反映出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全员进行利益兑现。找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可转移到下一次PDCA循环程序中。上一次PDCA是其下一次的依据,最终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二)出现问题时的管理程序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就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解决。但解决问题也有相应的管理程序。1,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按专业组划分的QC小组到现场分析应有状态(或称标准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别,然后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是设备问题还是技术方法、材料、操作人员的问题。分析时注意客观数据资料,并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防止先入为主。2.制定对策依据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制订方案的实施计划书,修正以前的做法,并按新对策实施。6···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肖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作者】肖云著【页数】178【出版社】北京:新华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166-4279-5【价格】42.00【分类】报纸-新闻编辑-质量管理-研究【参考文献】肖云著.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评估与报纸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报纸质量评估的内涵、报纸质量的特殊性、报纸新闻文本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1.1研究意义传媒产品是一种有着巨大精神能量的产品,这种产品对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都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产品传播范围越大、接受人数越多、影响越大。即使对于那些没有直接接触传媒产品的人或者群体,他们也无法避免媒介外部性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的影响。因此,全面评价传媒产品质量,引导和监督传媒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从事传播活动,对于传媒健康发展和传媒管理来说,意义重大。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积第二的大国,农业曾经以传统的小生产单位为主,生产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习惯阻力很大,新生产技术和信息的推广与传播十分困难。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曾经实行“农业绿色革命”发展战略,但收效甚微,于是印度政府决定发挥传媒的作用。他们把农业专家、农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与大众传媒的作用结合起来,利用传媒的力量来推动农业发展。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实施“半导体革命”,进行大众媒介的普及。到1973年12月,印度使用各种收音机的农民达到1.5亿。媒介的传播逐渐改变了印度农民的耕作习惯,大大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水平。[1们在军事方面,英国国际事务和媒介研究专家苏珊·L·卡拉瑟斯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外国传媒的宣传对打败德国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产生了很有影响的‘背后一刀'传奇。”[21对于20世纪60一70年代,美国对越战争失败原因的总结,卡拉瑟斯引用了一个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不管怎样,是电视让报纸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美国公众反对战争…是电视让美国在战争中失败。”[3]在政治方面,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时代》等报刊对“水门事件”持续追踪报道,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辞职。在社会发展方面,阿根廷政府一直关注媒介在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们把媒介视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力。阿根廷的媒介普及率相当高,很多阿根廷居民借由使用媒介培养起了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性格,为国家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2003年阿根廷实行经济复兴政策,很快得到人民的一致理解和大力支持。这就是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强大力量。【4]正因为如此,所以如何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传媒经营和传媒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而要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传媒产品质量评估体系就成了传媒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年代,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都非常小,所以往哲先贤主要研究物质产品的质量评价问题,没有留下有关精神产品质量评价的系统理论。从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到边际学派的效用学说,都没有对精神产品的质量评价、或者价值评估等问题,给出比较系统的见解。尽管如此,近若干年来,人们还是不断地开展传媒产品质量评估的各种研究和实践,孜孜不倦地探索传媒产品质量评估的途径和科学方法,试图建立一个普适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报纸,作为传媒家族中的古老成员,其质量质量评价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重点。1.2研究现状分析1.2.1报纸质量的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如何提高报纸质量,搞好报纸质量管理,开展了很多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以“报纸质量”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17年6月20日查出相关论文共有1754篇;以“报纸质量”为篇名进行检索,2第一章绪论同一时间段一共有124篇。一些媒介研究的专著也往往涉及报纸质量及其评估问题。但总的来看,这些文献对“质量”概念的使用大多是不够严谨的,通常都是从“质量”的日常语义出发来讨论报纸质量,从而使相关讨论的经验性有余、而科学性不足,对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参考价值。以1995年新闻出版署《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的颁布作为分界线,1995年以前谈报纸质量的论文共有23篇,其中80年代以前的二十多年仅仅只有4篇。1958年1篇《插红旗提高报纸质量的关键》,1960年1篇《把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提高报纸质量的总纲》,这两篇讨论的重点都是报纸如何讲政治、或者说提高报纸质量的指导思想。1959年1篇《提高报纸宣传的质量》,1962年1篇,篇名是《问题在于提高质量一对报纸上理论宣传的感想》,这两篇讨论的都是报纸宣传的质量。虽然这4篇论文标题上都有“报纸”“质量”的概念,内容上显然并没有真正论及“报纸质量”问题的本体。改革开放初期,这个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整个80年代只有3篇讨论报纸质量问题。这3篇,或谈提高广告质量(1980年,《不断提高广告质量》),或谈新年工作设想(1987年,《“两头”上水平报纸上质量》),或谈内容增减与舆论引导的关系(1989年,《提高报纸质量加强舆论引导》)。依然没有一篇直接就报纸质量来讨论报纸质量。报纸的本质是报道新闻。然而,80年代以前,媒介基本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由于生怕触犯了政治禁忌,所以,鲜有对报纸质量进行直接研究的。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前期,媒介依然唱的是“工具论”的主调。80年代中后期,媒介普遍兴起搞服务报道,但服务类报道大多不是什么新闻,主要是一些致富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或者生活服务方面的知识。除了服务类报道以外,就是报纸“周末版”大行其道。周末版的核心是娱乐读者,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新闻,主要刊登一些可读性很强、A市B君之类往往查无实据的新闻故事,或者对历史进行新解,或者公开一些秘闻,等等,报纸完全杂志化了。可以说,整个80年代,中国的报纸都始终没有回到以新闻为3报纸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本的正轨上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报纸质量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进入90年代《报纸质量管理标准》颁行以前,谈报纸质量的文章相对多了起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以后更多。其中1994年达到7篇。1995年新闻出版总署颁行了《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当年有关报纸质量管理的论文达到11篇。但这并不是说报纸新闻也多了起来、报纸成为了报道新闻的媒介。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91年第一届中国新闻奖居然评不出一篇可以获得一等奖的消息,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5年前,有些年份甚至连消息二等奖也评不出来。期间,有关报纸质量的论文,1992年有2篇谈报纸编校质量。1993年也有2篇,1篇谈编校,一篇谈印刷。1994年猛然增加到7篇,除了编校1篇、印刷3篇以外,谈报纸增刊、言论、周末版的各一篇。从内容显然可以看出,这些论文所讨论的依然不是报纸质量的本体,而只是与报纸质量有关的某一个侧面,研究报纸如何提高新闻质量的论文一篇都没有。为什么1994年开始谈论报纸质量的论文数量大大增加了呢?那是因为90年代以来,我国报纸的数量和品种都逐渐增多、报业市场化进程加快。90年代初一大批新型晚报出现,90年代中叶又诞生了一大批都市报,还有很多名称上没有晚报、都市报字样,但实质上都是走晚报、都市报办报路线的报纸,如商报。所谓晚报都市报办报路线就是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市场化、大众化的报纸只有以“新闻”为本位,靠质量求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势下,讨论报纸质量的论文就自然多了起来。整个90年代谈论报纸质量的论文,一共有56篇:而从2000年到2010年总数则达到了164篇,十年增加了两倍。从内容看,几十年来这些讨论报纸质量的论文主要是就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诸如舆论引导、宣传艺术、报道技巧,或者栏目运作、改扩版等与报纸质量有关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是就报纸质量管理行为,诸如评报、审读、印刷、编校、建立激励机制等某一个方面来讨论报纸质量,琐碎有余、系统性不足。从论文标题看,大多是偏正结构的句子,如1991年4篇的标题分别是:《以主要精力抓报纸质量》《强化好稿意识提高报纸质量》《从抓评报入手提高报纸质量》《加强舆论导向提高报纸质量》,报纸质量只是这些论文的4第一章绪论一个落脚点,内容的重点在标题的前面部分。再看一下2000年的情况,这一年在迄今(2016年)为止的时间段里,相关论文的发表都是较多的年份,这些论文的题目如下(还有几篇是谈编校和印刷的没有列入):报纸周刊提高质量的途径提高报纸质量投身市场竞争报纸质量竞争制胜的法宝好g3如何提高地市报质量报纸质量是产业报经营的基石而福提高报纸质量是新闻改革的硬标准商时生1程量时题是提高报纸质量加强报业管理是西习平坚的原零用浮明圆调整办报思路提高报纸质量得身司语相好实施精品工程提高报纸质量月评报纸坚持不懈办报质量稳步提高建立评报制度提高报纸质量浙江日报以三个促进提高报纸质量这些论文有的谈提高报纸质量的意义和重要性,有的谈提高报纸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有的谈提高报纸某一个方面的质量;而且都没有首先明确“报纸质量”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它包括哪些方面、衡量报纸质量的标准是什么等。从学术水平来看,以工作层面、业务层面的体会和经验为主,学理层面的研究几乎寥若晨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1年为止的60余年里,只有6篇论文直接正面讨论报纸质量,依次是郑焕祯《对报纸质量问题的思考》(1996)、叶青《全面质量管理在报纸质量管理中的运用》(2006)、巢建新《如何构建报纸质量保障体系》(2006)、朱伟峰《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树立科学的报纸出版质量观》(2006)、姚子珩《关于建立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2007)、朱伟峰《关于提升报纸质量的对策研究》(2007)等。但从严格的“质量”概念出发来探讨报纸质量问题的论文依然没有;把有关5报纸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报纸质量的各种要素整合起来,系统讨论报纸质量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当然,对报纸质量的讨论也时见于报业经营管理、报业经济学等方面的专著,但专门、系统讨论“报纸质量”的专著、甚至专章,笔者都不曾看到。一些研究报纸个案的专著,也没有就该报的报纸质量问题辟专章来论述,而是散见于不同的章节。这些可能与报纸质量属于一个不大容易进行系统研究的对象有关。1.2.2报纸质量评估的研究现状质量评估是质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报纸质量问题的研究已如上述,这些成果自然要影响到对报纸质量评估的研究,如果质量问题没有研究好,质量评估研究自然也就不会有多高水平。事实上,截至2017年6月20日涉及报纸质量评估研究的文章只有4篇。分别是叶青的《全面质量管理在报纸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巢建新的《如何构建报纸质量保障体系》、姚子珩《关于建立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师晓娟等《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质量评估体系重构路径》(2015)。评估或者说评价是对某一事物价值的判断。它们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评价就是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综合判断。评价的依据就是将客观事物自身的各个构成要素析出、形成的评价指标。一个评价过程涉及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评价模型、评价者和评价结果等众多要素。而质量评估则依据对象的不同特性有不同的方法。在有形产品和服务两大商品类别中,报纸属于服务。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是一种客观的物性标准,有些服务商品也有少量的物性标准,但更多的则是一种主观的感知标准,甚至全部都是感知标准。报纸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又有着不同于一般服务的双重属性和不同于其他媒体的个性。因此,对报纸质量的评价必须按照报纸的双重属性和特殊性来进行。另一方面,服务质量的本质是基于顾客感知的质量。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等于顾客感知服务绩效减去顾客期望的质量。而报纸服务绩效则是通过政治质量、新闻质量、文化质量、广告质量、出版质量、发行质量,以及通过人员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6···试读结束···...

    2022-11-22

  • 《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徐鹏|(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作者】徐鹏【丛书名】社会学优秀中青年学者学术精品文丛【页数】228【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307-20933-6【价格】48.00【分类】居民生活-生活质量-研究-湖北【参考文献】徐鹏.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社会研究类专著,本书依大量统计数据,对湖北省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学术研究。作者对生活质量研究进行了回顾,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和标准,依照今年看来的统计数据,对湖北省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为湖北省下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提供了参考依据与衡量标准。《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政府治理方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站在历史的角度观之,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而言,其影响力并不亚于I4世纪缘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Reaiace)、16世纪发端于德国的新教革新运动(ProtetatReformatio)以及I8世纪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IdutrialRevolutio)(Xie,2011)。而在这大规模的快速转型进程中,中国不仅成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这场变革给13亿中国民众生活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尽管中国的经济社会变革成就斐然,现阶段的转型进程却依然充满着不稳定性与不可预测性;而如何处理与平衡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官员问责、贫困缓解以及社会公平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议题,仍是现今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Pey,2014)。2000年9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并联合签署了一份《千年宣言》,旨在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实现包括消除极端贫困、普及小学教育、改善产妇保健、促进性别平等以及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在内的“千年发展目标”,而这些目标的提出彰显的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而言,当前我们党和政府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国梦”,其核心也是强调“以人为本”,是讲求民生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第一章绪论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后,中共十七大报告也专门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列为一章加以讨论,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和谐社会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人的和谐。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亦明确指明“中国梦”根本上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的“梦”,而非个体主义的“梦”;是要让发展成果分享、落实到全体民众,而非只是少数个体。综观上述这些中央决策,不难看出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中国梦”,都与“民生”二字息息相关。而在笔者看来,“民生”主要指的便是“民众生活质量”。进言之,只有民众生活质量切实提高了,才能说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了;而“中国梦”的表征也不仅仅体现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体现于民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从学理角度看,生活质量是一个覆盖范围很广的概念,既包括对总体人群(群体层面)相对福利的社会指标测量,又包括对每个人(个体层面)主观感受的量化评价(拉普勒,2012:3)。而本书认为,生活质量研究的终极目标则是要综合分析各种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标,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从而达致这样一种和谐状态:社会为个人提供改善其生活质量所需要的客观物质供给,而各类客观条件(如公共服务、居住环境等)的改善也反过来促进了个人主观幸福感或满意度的提升。换言之,民众客观物质条件与主观生活幸福感(满意度)构成了生活质量的一体两面;而只有这两个层面都得到改善,才能真正体现出民众生活质量的进步。就当前实际状况而言,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间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导致了各个地方政府在民生建设方面的不均衡发展格局,从而使得居住于不同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内的居民,乃至于居住在同一个省内不同市(州)的居民,其生活质量水平都表现出较大的差距。以客观层面的生活质量为例,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自己设计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2第一节湖北经济社会变迁概览级行政单位的客观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测算与排名,进而反映出我国省际之间客观生活质量的差异化特征(参见LiamWag,2013罗栋,2012:27-48)。然而,这类研究虽然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全国范围内民众生活质量的省级区域异质性,但是却在评价时将一个省内各市(州)间的发展水平视为同质的,而这显然不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不同区域居民现阶段生活质量的实际状况。因此,有必要将生活质量研究的目光聚焦于相对更小的省级行政区域,并通过这样一系列针对省级区域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来更为全面地掌握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现状①通过分析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发现除了有个别针对河北、江苏、广西、安徽等省份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外(参见王峰,2008;孙星,2009:邵法焕、田彩霞,2010:张亮等,2014),很少有学者针对我国其他省级区域来开展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有鉴于此,本书将以我国中部省份湖北省为例,一方面通过构建可用于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对该省内17个市(州)居民的客观生活质量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另一方面,还将基于在湖北区域内不同年份开展的多项问卷调查资料,综合考察湖北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期待能通过本书的努力,帮助进一步推进我国分省域的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进展,同时对既有的文献予以必要补充。在当前中部崛起国家战略背景下,针对湖北这一中部重要省份的生活质量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节湖北经济社会变迁概览起源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在自西往东奔向浩瀚东海途中与汉水交①当然,如果数据资料及其他研究条件允许,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区(县)一级的调查对于掌握当前生活质量的整体状况会更有帮助。但囿于笔者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资料限制,对于本书而言将重点分析湖北省内不同市(州)生活质量的区域分布差异。3第一章绪论汇,并在此孕育了方圆18.59万平方公里的荆楚大地。居住于此地的湖北人自古便深谙励精图治、韬光养晦的治理之道。例如,《韩非子》中就曾记录过这样一段楚庄王与右司马的对话: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与王隐日:“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此为何名?”王日:“三年不翅,长羽翼;不飞不鸣,观民则。来日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又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贪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从这段对话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当年楚庄王以三年“无政为”来“长羽翼”、“观民则”,随后便通过施行一系列的改革使楚地得以“大治”。而两千多年后,历史的剧目仿似在楚文化的发祥地又重新上演,只是这一次被称为“九头鸟”的湖北佬却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才一步一步将构建当代中国“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由口号转变为现实。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由此拉开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序幕。而湖北在改革之初其实就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发展优势与“崛起”资本:从地理位置上说,湖北地处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汉平原,物产丰饶;从区位特征上讲,湖北自古“九省通衢”,交通便利:从工业基础而言,湖北拥有值得骄傲的“汉阳造”以及“一二三”工程①:从人力资本角度看,湖北的高校数量亦居于全国前列,可谓是人才济济。让人遗憾的是,在改革之初的十多年间,湖北不仅没能凭借先天优势率先发展起来,反而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落在了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不可否认,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国家优先发展沿海经济①“汉阳造”是指以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w88)为原型制造的“八八式"步枪,因其主要生产地位于湖北汉阳兵工厂,故而也称之为“汉阳造”;“一二三工程是指“武钢一米七轧钢”、“第二汽车制造厂”以及代号“三三零”的葛洲坝工程4第一节湖北经济社会变迁概览带的政策导向因素影响。然而,湖北人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以厚积薄发的心态等待着政策转向的机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于是,国际资本与沿海产业开始逐步向中部集聚,“中部崛起”也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式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毫无疑问,中部地区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而湖北在我国中部六省中,经济、教育以及科技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领跑中部应当责无旁贷(叶福生、夏泽宽,2008:11-12)。使用生活质量测量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湖北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社会变迁历程。兰德(Lad)曾将用来测量生活质量的社会指标划分为三类,即准则性指标(criterioidicator)、描述性指标(decritiveocialidicator)以及生活满意度(lifeatifactio)/快乐指标(haieidicator)。其中,准则性指标是指用来对那些与政策相关的公共统计数据变量进行测量的指标,而这类指标的涵义通常在不同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拉普勒,2012:15-16)。在本节中,笔者将使用六个反映经济、教育与医疗卫生状况的准则性指标,对湖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快速变迁历程予以量化描述,并以此来初步展现湖北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改善趋势。图1-1显示了从1978年至2013年湖北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以及人均GDP的变化趋势。从该图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在过去的35年间,上述两个指标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GDP从1978年的15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4668亿元,人均GDP也相应地从1978年332元增长到2013年的42613元。如果仔细观察图中的曲线斜率还可以发现从1978年到1999年间,GDP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均是比较平缓的.而当进入到2000年以后,湖北的这两个经济总量指标表现出快速提升之势。这个现象说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由沿海向中部梯度转移,湖北开始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政策红利”。此外,进一步将湖北5第一章绪论45000.0030000.0040000.0025000.0035000.00湖湖20000.0030000.00北25000.00均15000.0020000.00GDP元元10000.0015000.0010000.005000.005000.000.000.00年份■GDP一人均GDP图1-1湖北GDP及人均GDP变化趋势(1978一2013,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4)的指标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后发现,2013年湖北的人均GDP平均高出其他五省20%左右。①由此可见,湖北整体的经济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明显优势地位除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以外,湖北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稳定发展之势。以高等教育为例,图1-2显示了湖北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以及招生人数在过去二十年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1990一1999年间高校在校学生数及招生人数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数值分别从1990年的130355人、38024人增加到259410人、97910人。而自1999年全①中部其他五省2013年人均GDP分别为:河南省34174元,安徽省31684元,江西省31771元,山西省34813元,湖南省36763元。数据来自《湖北省统计年鉴》(2014)。6···试读结束···...

    2022-11-22 cn.epub epub 网站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