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第一部书 第一部宇典是《说文解字

  •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的由来

  • 《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曹丽静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作者】曹丽静主编【页数】320【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132-5497-7【价格】98.00【分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曹丽静主编.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内容提要: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老师传授”,是刘保和教授关于抓主症的论文和讲座资料。下篇“学生继承”,是每位学生运用刘保和教授抓主症理论和经验,在临床中治疗疾病的验案。...

    2024-01-04

  • 《经方实战书系 仲景经方临床实践 呼吸病篇》李际强,蔡桦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方实战书系仲景经方临床实践呼吸病篇》【作者】李际强,蔡桦杨编【丛书名】经方实战书系【页数】18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01【ISBN号】978-7-5132-7921-5【价格】58.00【分类】呼吸系统疾病-经方【参考文献】李际强,蔡桦杨编.经方实战书系仲景经方临床实践呼吸病篇.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01.图书封面:《经方实战书系仲景经方临床实践呼吸病篇》内容提要:本书旨在发扬阐释仲景学术思想精髓,聚焦经方临床应用要义,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部实战有绝招、理论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本书以医案和医论相结合的方式,着眼于临床实践:一方面以案例的形式,为读者提供鲜活的临床验案,为实践效仿提供便捷信息;另一方面以理论阐释为升华,为读者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为推广应用提供思路延伸。第一部分着眼于张仲景经方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验案,包括感冒、咳嗽、湿毒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病种的42个临床验案。各医案均以某经方治疗某病命名,便于读者寻找借鉴。医案包括中西医诊疗信息,利于以病证结合...

    2024-01-04 仲景经方临床实战讲座 仲景经方歌诀

  • 《愚斋诊余:张伯臾脉案膏方精选》蒋梅先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愚斋诊余:张伯臾脉案膏方精选》【作者】蒋梅先主编【页数】398【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0【ISBN号】978-7-5478-4922-4【分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蒋梅先主编.愚斋诊余:张伯臾脉案膏方精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0.图书封面:《愚斋诊余:张伯臾脉案膏方精选》内容提要:全国名老中医张伯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作为一位卓越的医家,他长于内科杂病,辨证精准,用药严谨,常力挽危逆,疗效卓著,深得病家信仰。本书收集张伯臾教授自1974年8月至1987年8月亲诊脉案及膏方千余篇,经筛选后入编,涉及中医各系病证50余种,张伯臾先生书斋授课笔记9则,以及对曾跟随张伯臾先生学习过的学生的访谈记录8篇。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2024-01-04

  • 《规定药品考正;经验随方》曹炳章撰述;王英,李健校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规定药品考正;经验随方》【作者】曹炳章撰述;王英,李健校注【丛书名】浙派中医丛书原著系列【页数】157【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9【ISBN号】978-7-5132-7172-1【价格】59.00【分类】中国医药学-中国-民国【参考文献】曹炳章撰述;王英,李健校注.规定药品考正;经验随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9.图书封面:《规定药品考正;经验随方》内容提要:《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进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别对丹溪学派代表人物生平和与著述选介、原文选析、方剂选录及医案选按等方面的研究,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内容精要,更加切合临床实用。如此大规模的对丹溪及其传人的有关论述述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及学术研讨,以冀准确、完整地反映“丹溪学派”的学术体系,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性,出版价值颇高。本专著的出版,适合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对于开展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2024-01-04

  • 伦文一家父子,四个进士

  • 《医门凿眼 心法真传与治验》樊正阳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门凿眼心法真传与治验》【作者】樊正阳编著【丛书名】凤翅堂中医师承丛书【页数】226【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ISBN号】978-7-5046-7310-7【价格】29.50【分类】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樊正阳编著.医门凿眼心法真传与治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图书封面:《医门凿眼心法真传与治验》内容提要:本书辑录了作者临证三十年来的治病心得与感悟。所举案例均为作者亲历治验,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伤等各科。...

    2023-12-24 中医师承心悟 中医药法师承

  • 《棋谱秘详解》(清)傅万钟作;白宏宽改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棋谱秘详解》【作者】(清)傅万钟作;白宏宽改编【页数】189【出版社】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8.02【ISBN号】978-7-5464-1984-8【价格】25.00【分类】中国象棋-古谱(棋类运动)【参考文献】(清)傅万钟作;白宏宽改编.棋谱秘详解.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8.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棋谱秘详解》内容提要:《棋谱秘》是一部清代象棋谱,辑著者傅万钟先生精选古谱中的精华207局,习之可以迅速提高棋艺。这次改编,分为实用残局、连照胜局、非连照胜局、和局与江湖棋局五章,博采众长,并“请”电脑软件协助,力争着法精准,使《棋谱秘》这部珍贵的象棋资料臻于完善。《棋谱秘详解》内容试读第1章实用残局第1局一木难支实用残局是能够在实战中遇到的局面或者类似局面,《棋谱秘》收录了19局。图1-1是《棋谱秘》乾集第1局,红方起手进兵吃掉黑象,实际上是兵相巧胜单士的实用残局,与《适情雅趣》第466局“一木难支”实质相同,取胜的要素是兵、帅分别占据四路、六路肋道。《适情雅趣》刊印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徐芝编著,现存最全的版本内有残、排局551局(还有442局的版本,539局的版本,550局的版本,其中有多局采自《梦入神机》)。将着法:红先胜士1.五进一⊕5退6业象2.国五平六①将5平4②年3.师五平六⊕6进54.風六进一将4平55.六平五士5进4JLJL6.卿五平四⊕4退5L7.租五进三①5进4相8.帅四进一⊕4退59,⑩四平五红胜(原谱着法)图1-1注释:①此时,如果轮黑方行棋,则榴5平4,国五平六⊕6进5,国六平五由5退6,黑方控制了一条肋道,和棋。②如改走①6进5,则国六进一⊕5进4,师五平四由4退5,厢五退三①5【1进6,师四进一士6退5(如改走隔5平6,则国六平五,黑方被“困毙”,红胜),四平五肠5平6,堡六平五,红胜。第2局老兵疲骑《棋谱秘》和集第22局(图1-2),与《韬略元机》卷一第16局“老兵疲骑”完全相同,红方“太师坐椅”(仕在底线,老帅走到仕的上方),以老兵走闲着,巧和黑方马低卒。《韬略元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刊印,王相、张自文、张惠春等九人汇选同校,内有排局204局(其中多局棋图相同)。着法:红先和马象将士象兵棋谱秘》1,卿五平六$8平7士2.则六进一7平63.母四进五①5进6JL4,⊕五退六r和局(原谱着法)JLJL⑩在图1-22第3局众不敌寡《棋谱秘》坤集第8局,与《韬略元机》卷三第41局“众不敌寡”完全相同,实际上是双兵胜炮卒的残局,原为红胜,正确。现将原棋图中的黑7路卒移前一格(图1-3),以使红方的胜法具有唯一性。着法:红先胜将1.后平六炮8退52.⑩五平六①$2平3JL3.⑩六进一$3进1L率4.m六退一碎8平7季5.园五平六将4平56.后强平五前$进17.六平五非炮将5平68.后平四红胜$卒注释:①原谱棋图中黑方7路卒是在7·4位,红方此时是走⑩五平四(如改走卿五图1-3平六亦是红胜)孕8平7,师四进一争5进1,風五平六肠4平5,后風平五跑8平6,五进一隔5平6,国五平四,红胜。第4局三仙炼丹《棋谱秘》和集第5局(图1-4),与《韬略元机》卷二第16局“三子争光”、《百变象棋谱》第13局“三仙炼丹”棋图相同,原为和棋,正确。《百变象棋谱》,祖龙氏编著,收录排局70局。该谱成书的时间值得商置33.⊕六进五率2平3将4.®六进一前$平2具5.⊕五进四$2平3L6.⊕六退五前©平2L7.五平六孕2平38.师六平五②后孕平29.地六进一$2平3L10.师五平六前④平2非炮片帅JL11.则六平五$2平312.地六平一后$平2③卒卒仕13.炮一退四$4平314.母五退四前孕平2图1-5-115.地一退一前孕平316.⊕四进五前平217.地一进四前平318.地一平六后的平4④19.帅五平六$2平320.炮六进四前孕平221.堡五进一形4平522.地六平一$2平323.地一退八前孕平424.⊕五退六$4进125.⊕四退五卒4平526.地一进三$3进127.®一平五©3平4将28.师六退一将5进1民和局注释:Lr①如改走帅五平六,则孕2平1,炮炮六进五④1平2,民五进一将4平5,炮六平一孕2进1(《棋谱秘》与《韬略元机》是误走隔5进1,则炮一退八将5退1,®一平五将5平6,师六平五将6进1,帅在⊕五进四肠6退1,炮五平四,红胜),卒卒仕炮一退八容2平3,炮一平五将5平6,在卒五进四前每平4,炮五平四隔6平5,图1-5-2【5】和局。②如改走@六进四,则前孕平2,国五进一肠4平5,电六平一孕2平3,@一退八前色平4,⊕五退六$4进1,⊕四退五孕3进1,和局(这是《湖涯集》的巧妙和棋方法)。③图1-5-2形势,黑方后色平2给4路卒腾出平3的位置,谋和要着。如改走前©平2,则恩一退四$2平3,⊕五退四前$平4,炮一退一前容平3,⊕四退五前孕平4,母五退六$3平2,跑一进一孕2平3,⊕六进五,红胜。④这是本局的又一谋和要着。如改走前孕平2,则卿五平六前命平3,想六进四前命平2,五进一将4平5,地六平一前色平3,地一退八,红胜定。《棋第6局侵害边卒秘》)《棋谱秘》坤集第4局(图1-6),采自《适情雅趣》第465局“侵害边卒”。《适谱》棋图中的红炮是在七路,着法仅有一步五进一即作红胜。详着法:红先胜将1.五进一将6平52.地八平五将5平43.®五平四4平5卒4.地四进三肠5进15.卿五平六5退16,五平六将5进17.風六平七将5退1rJL8.七平八肠5进1炮9.地四进二将5进110.炮四进二肠5退111.@四平九将5进1图1-612.八进一1进113.八平九红胜(原谱着法)【61···试读结束···...

    2023-05-15 中国象棋棋类游戏百度百科 中国象棋棋类协会

  • 王德峰-详解心经(10集音频+3集屏稿)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王德峰-详解心经(10集音频+3集屏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梵文Prajaaramitahrdaya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件目录解读心经清晰音频01《心经》1-王德峰.m302《心经》2-王德峰.m303《心经》3-王德峰.m304《心经》4-王德峰.m305《心经》5-王德峰.m306《心经》6.m307《心经》7.m308《心经》8.m309《心经》9.m310《心经》10.m3解读《心经》01(文稿屏版)y王德峰.m4解读《心经》02(文稿屏版)y王德峰.m4解读《心经》03(文稿屏版)y王德峰.m4...

    2023-03-25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准确的读音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古书经眼》雷梦水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古书经眼》【作者】雷梦水著【页数】174【出版社】济南:齐鲁书社,1984.06【ISBN号】17206·4【价格】0.86【分类】善本-图书目录(地点:中国)图书目录-善本(地点:中国)【参考文献】雷梦水著.古书经眼.济南:齐鲁书社,1984.06.图书目录:《古书经眼》内容提要:《古书经眼》内容试读經部易類1《周易本義》十二卷宋朱熹撰,宋威淳乙丑吴革刊本。每半頁六行,每行大字十五,小字雙行三十字。為海源閣楊氏舊藏,《楹書隅绿》已著绿。鈐有“高丙家藏”,“武林高瑞南家藏書畫印”,“振宜之印”又“季振宜藏書”,“崐山徐氏家藏”,·“徐健庵乾學之印”,“爍園周氏藏書”諾家印。是書曾藏周亮工家,每卷前後皆有名家藏書之章。極為罕見。2《周易集瑩》十二卷明旌德梅鷟撰,約明嘉靖間刊。鈐有“長白敷槎堇齋昌齡藏書”印。為楝亭曹氏舊裁。棉纸二册。3《易史》八卷,卦圖一卷清,蜀,井研胡世安撰。纸潔白,淡紅墨格抄本多首有順治十八年(辛丑)太原門人白胤謙,息齋主人金之俊二序。秀巖易编次,汾人朱之俊,楚長沙趙開心,姚江門人馬晋允諸序,次自序。是書約為雍正閻人纱,字體甚工整可愛。按:世安字處静號秀巖,著有《大易則通》,《秀巖集》已刊行。14《古趣亭易口口口》,無卷数清會稽范家相撰,底稿本,墨格,板心下有“古趣亭藏板”五字,前後並無序跋,第一頁,第一行上題“古趣亭”三字,下題“會稽范家相蘅洲一字雪舟著”十二字。羞未定名,乃其初稿。蠓府志本傳酸有《易説》二卷,疑為一書,谁卷蚊互異,且其中多屬問管之作,或命名《易學問答》較妥,當未悉博雅以為何如也。按:范家相與其同鄉茹敦和齊名,敦和字遜來,著有周易數種,其最著者《周易二閻記》除原刻本外,覆刻於《绍興先正遗書》中。家相著書凡十餘種,《三家詩拾遗》十卷,《詩瀋》二十卷,已登四庫,其餘者《夏小正解註》四卷。以上三種,清嘉慶間刊本。嗣後最著者,《家語證偽》十一卷,清光绪間徐氏述史樓刊。其未刻者尚有《易説》二卷,《韻學考原》二卷,《今韻津》五卷,《四書贯約》十卷,《廟制問答》二卷,《刑法表》四卷,《南中日札》四卷,集二卷。5《易經时義》二卷清医劉琦止撰。底稿本,首有乾隆十八年(癸酉)自序。6《周易輯注》七卷明旌德姚配中撰。底稿本。一名,《周易參象》,原無序、目、跋。鈐有硃文“仲虞氏”,“臣配中印”各一方。2按:配中字仲虞。道光時諸生。治經長於易。嘗本鄭氏義,著《周易姚氏學》。時推精審,工書嗜琴,有《琴學》,《書學拾還》。7《周易觀玩篇》十二卷,首一卷清錫山朱寳洛撰。底稿本。原無序目。惟卷十一,十二為刻本,每册書皮背面钤有木記一,文曰:·“江蘇巡撫採選備選書籍”。按,宗洛字紹川,乾隆進士,曾知天鎮縣。8《易詁》清湘潭罗汝槐撰。底稿本。原無序、目并跋。羅汝槐亦作汝懷,字念生,清,湘潭人。道光拔貢。官龍山訓導。有《绿漪草堂詩文集》、《湖南文徵》、《褒忠绿》、《周易訓詁大誼》、《研華館詞》等。9《易緯通義》八卷清丹徒莊忠棫撰,底稿本。首有咸豐十一年自叙。按:忠棫著有《周易通義》十六卷,已行世。10《易範通譜》三十二卷清陽湖王振采撰,底稿本。未刻。原訂三十四册。11《周易集解》,不分卷,附讀易質疑绿一卷清,太行公孫廉撰,稿本,紅格本。按:此稿為青河内李棠階手書。3···试读结束···...

    2023-02-23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宋版书》李致忠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版书》【作者】李致忠著【页数】365【出版社】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06【ISBN号】7-5013-1134-X【价格】16【分类】古籍-版本学(地点:中国年代:两宋时代)版本学-古籍(地点:中国年代:两宋时代)【参考文献】李致忠著.宋版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06.《宋版书》内容提要:宋版书无论在学津讨源上,在版本探始上,还是在书史坐标、装祯艺术、书品风格上,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本书通过对宋版书及流传的介绍,力争将这些宋版书的本来状况反映给学林士子,为他们各自的专业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宋版书》内容试读《周易》九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陆德明释文,《略例》一卷唐邢铸注。宋刻本。董其昌、文嘉、文震孟、文从简、秦蕙田跋。每半叶十二行,行廿一二字不等,注文双行,行廿八字,白口,左右双边。王弼,字辅嗣,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生于魏黄初七年(226),卒于魏正始十年(249),享年二十四岁。可谓英年早逝,年少才高。曾任尚书郎。好谈儒、道,与何晏、夏候玄同开玄学清淡之风,世称“正始之音”。他认为道是无之称。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道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更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之有出于自然之无。以援老入儒的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进行辩护。也就是说,他以新的玄学代替了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便是以这种哲学思想加以铨释的。故偏重哲理的阐述,而一扫汉代经学章句的烦琐之风,为《周易》的训释辟一新径。今其书《周易上经乾传》第一,《周易上经泰传》第二多《周易上经噬嗑传》第三《周易下经咸传》第四“周易下经夹传》第五《周易下经丰传》第六,《明彖》之下题,均署王弼注。《周易系辞上第七,《周易系辞卷第八:《周易说卦》第九之下题,均署韩康伯注。《周易略例并序》之下题,署唐四门助教邢踌注。三者合一,凡为十卷。按《隋书经籍志,将王、韩之《易》注分别著录,〈易》注作六卷、《略例作卷、《系辞》注作三卷,总共为十卷。考王俭《七志》(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征引),已称王弼易》注为十卷,则并王、韩之书为一书,其来久矣。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自郑玄传费直之学,始析《易传)以附经。至王弼又更定之。说者谓郑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郑氏1弼所更定,非郑氏之旧也。每卷所题乾传第一、泰传第二、噬嗑传第三、咸传第四、夹传第五、丰传第六,各以卷首第一卦为名。据王应麟《王海》,此目亦弼增标。盖因毛氏《诗传》之体例。…其《略例gt之注,为唐邢铸撰。玮里籍无考,其结衔称四门助教。案《唐书·王供传》称为鸿胪少卿邢璘。于子锌以谋反诛,则终于鸩胪少卿也。《太平广记》载其奉使新罗,贼杀贾客百余人,掠其珍货贡于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则至今附弼书以行。…平心而论,阑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人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之学术渊源,单行合并及圳解得失,叙述得清清楚楚。使人一看了然在目,受益在心。王、韩注《易》在宋代究竟有过多少版本,已无法详细稽考,仅就所知,大概有过宋刻十行本;有抚州公使库刻群经本;还有前人误解的岳氏荆溪家塾刻群经本。这些版本恐都不如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个宋刻十二行本。此本在明代曾先后在文嘉、董其昌、文震孟、文从简谐名家所收藏,迄今书中有上述诸君题记可证。一日:“万历康辰三月二日文嘉阅,”一日:“天启七年丁卯岁三月六日董其昌观于顽仙班,”-日:“崇祯壬申午日黄子羽携过背瑶屿,与张异度同观,去先叔祖文水翁题识时已五十二年矣。震孟。”一日,“崇祯甲戌阳月过跌影斋,焚香观。陆孟凫、曹孟林、葛君常在座。文从简。”万历庚度,即万历八年(1580)。天启七年(1627)。崇祯壬申,即崇祯五年(1632)。祟祯甲戌,即崇祯七年(1634)。就是说,文嘉在万历八年已阅藏此书,并写下了一句题记。四十七年后,即天启七年又由董其昌阅藏,也写下了一句题记。又过五年,即崇祯壬申五年,文嘉侄孙文震孟亦阅此书于青瑶屿,并写下了与张异度同观的题记。而这一年距文嘉阅藏此书并写下题记的万历(八年庚辰1580),刚好为2五十二年。所以文震孟与张异度同观此书时,说“去先叔祖文水翁题识时已五十二年矣。”文嘉、董其昌、文震孟、文从简,都是明代以工书画而享誉海内的人。他们递藏此书,并撰写题记,说明他们对此书是很珍重的。推其原因,绝们并非好古佞宋,很可能因为此书在字体上有值得他们鉴赏的地方。此本为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二字不等,小字双行,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这种行款版式,与通常所见宋版书并无特殊的地方。然版口土方未镌本版大小字数,下方亦未镌刊工姓名。这就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宋版书了。皮纸印造,楮墨精良。字体似手写,结构稍显松散,笔势清瘦。整个看去颇有些瘦金书的味道,与宋代浙刻、蜀刻、闽刻及江西刻本均不相类。文、董辈对此本特殊垂背,说不定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明末清初,此书归入毛氏汲古阁,以其钤有“甲”、“宋本”、“毛”、普”、“笔氏子普”、“汲古主人”等印记可证。从汲古阁散出后,又归入徐氏传是楼,以其钤有“徐健巷”、“乾学”等印记可证。从传是楼散出后,又归入秦氏味经窝。味经窝是秦蕙田的藏书楼。素激田字树峰,清代前期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南书房行走,累迁礼部侍郎,官至工部尚书,署刑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1758),调刑部尚书,仍兼领工部,加太子太保。蕙田通经能文,尤精子三礼,撰五礼通考》。又好治《易》及音韵律吕算数之学,皆有著述。大概就是因为他又好治《易》,故此本《易》注便又由徐氏传是楼辗转归入案氏味经窝。以其钤有“味经窝藏书记”“蕙田之印”等印记可证。秦蕙田生活的时代,正是乾嘉考据学兴起的时代。受此期学术风气影响及考据学的需要,一般文人学者都广收博采、搜集异本。秦蕙田也毫不例外。他为了治(易而不能不搜集《易经》的各种珍本、善本,此宋刊王、韩注《易》便是他搜集到的珍贵版本之一。大概是在他得获此本的同年九月以前,写下了一道简短但又饱含感情和珍爱的跋文。称:“此真北宋佳本,人世存者尠矣,宜董、文诸公钦爱而珍异之。吾家世有旧刻,久多散佚。此书得之王峰徐氏,吉光片羽,为味经窝藏书第一,子子孙孙其善守之。乾隆二十九年岁在甲申味秦蕙田识。”秦蕙田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九月,盖得到此本还未来得及深入研究,便与世长辞了。因而这道跋文也就未写出水平,连版本也鉴定错了。践文首句,开宗明义便说:“此真北宋佳本”,这就底定了他这道跋文的基调,誉之为“吉光片羽,为味经窝藏书第一。”其实此书根本不是北宋刻本,而是刻于南宋孝宋之世。书中凡遇玄、殷、匡、筐、恒、贞、徵、懲、構、遘、媾、慎等字、皆缺末笔,为字未成,以示避讳。其中“玄”字有避有不避。玄殷、匡、筐、恒、贞、徵、懲等字缺笔,避的是北宋诸帝及其祖上的庙讳,这是宋代刻书的通例,于版本考定并不能提供直接证据。構.遘、媾等字缺笔,避的是南宋初帝赵构的名讳,已能证明此本绝非北宋镌雕,而开版已人南宋了。再考卷一“慎不舍也”中的“慎”字,卷六“以慎辨物”中的“慎”字;卷七“慎之至也”、“慎斯术也”中的“慎”字,均缺未笔,表明南宋孝宗赵脊的嫌名也在回避之例。而光宗赵惇的嫌名则不行回避。如敦、惇等字皆不缺笔。说明此书之刻尚未到光宗之世。因此可以结论,此书之刻必在孝宗之世的二十余年中。宋室南渡,出现中兴状况,大约在高宗绍兴十年(1140),至孝宗淳熙末年(1189)这四十余年中。官私刻书出现盛况,亦在此期。迄今存世的宋版书中,相当的比例是刻在这个时候。此本刻在孝宗之世,亦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秦蕙田以达官显贵的身份,以专于治《易》、饱学之士的名气,居然单凭眼力,靠观察纸墨行款的望气办法,就说此书“真北宋佳本”,实属无稻之谈,不堪为据。秦蕙田死后,他的子孙未能善守,故此书又辗转收归汪士钟珍藏。以其钤有“汪印世钟”、“阆原又用”等印记可证。汪士钟字阆4源,清长洲人。藏书甚富,凡于有版以来之官私刊本支流派别,心开目瞭,遇则能名。且仰取俯拾,兼收并蓄,挥斥多金,曾不厌倦,以故那中有名秘籍搜求略遍。远近风闻,而挟册趋门者朝夕相继。如是者累年,故其所戴宋、元本书,既精且博,海内好古敏求之士未能或之先也。此宋本王弼《易》注,当即在这时归人汪氏艺芸书舍。然汪氏藏书好景不长,早在咸丰六年(庚申1860)以前已开始散佚,兵灾以后,遂荡然无存。故此宋本王弼《易》注,便又辗转归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以其钤有“瞿氏鉴藏金石记”、“铁琴铜剑楼”、“绍基秘笈”、“瞿印秉清”等印记可证。且于《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予以著录,称“《周易》十卷,宋刊本。《经》九卷,《略例一卷,通为十卷,与晁氏《郡斋读书志》合。分卷与陆氏《释文》、开成石经》、《相台岳氏本》合。九卷中分序卦第十、杂卦第十一,为子卷,亦并合。卷一首行题‘上经乾传第-’,下夹注释文周代名也云云,至次行止。三行题王弼注。四行题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附。卷二以下无唐国子至释文附二行。《系辞以下题韩康伯注。每半叶十二行,行廿一、廿二字不等,注文双行,行廿八字。宋讳殷、匡、筐、恒、贞、微、懲、構、媾、遘、慎等字皆缺笔,而敦字不缺,盖孝宗时刻本也。其经文之异于通行本者(略)…。经惟这段提要大体是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该本的自然描述,今以原书核对,瞿氏描述可称简谁且详。所谓“与晁氏《郡斋读书志》合,”指的是此本与晁公武5···试读结束···...

    2023-02-23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司马朝军编撰|(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四库全书总目精华》【作者】司马朝军编撰【页数】947【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5【ISBN号】978-7-307-06214-6【价格】360.00【分类】四库全书-图书目录【参考文献】司马朝军编撰.四库全书总目精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内容提要:本书为四库全书的图书目录,主要内容包括:周易注十卷、周易正义十卷,古文尚书考一卷,今文尚书说三卷等。《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内容试读一、总类序1一、总类序(一)总1.经部总经禀圣裁一」,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越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三1、刘敞四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六]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刷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未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七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类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日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日四书,曰乐,曰小学。【注释】[一]圣裁:犹圣断。经禀圣裁,指中国古代第一号圣人孔子整理儒家经典。[二]孔、贾、啖、赵:分别指孔颖达(574~648)、贾公彦、啖助(724~770)、赵匡,均为唐代经学家。[三]孙复:字明复(992~1057),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四]刘敞:字原父(1019~1068),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事迹具《宋史》本传。[五]洛闽:洛指洛学,以程颗、程颐为代表;闽指闽学,以朱熹为领袖。[六]道学:此处指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颗、程顾、朱熹等的哲学思想。2《四库全书总目》精华[七]吴师道:字正传(1283-1344),浙江兰溪人。著有《礼部集》《战国策校注》《礼部诗话》等。[八]关于汉宋对立问题,冯友兰认为:“汉朝学者的注解和宋朝学者的注解代表两种作风。大致说起来,汉人的注解偏重于名物训沽,就是文字上的解释;宋人的注解偏重于阐释义理,就是意思的体会。这两种作风,各有短长。经书的注解者偏重名物训诂,态度比较客观,但是往往使我们只知道一个字一个字的意思,这些字联系起来是什么意思,还是不清楚。注解者偏重阐释义理,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书的内容;但是他所说的也可能仅只是他个人的体会,而不是经书的原意。宋朝学者注解经书,往往是借以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所以这两种注解应该配合起来批评地使用,对于宋人的注解,特别应该批评地使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第23页)2.史部总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于《春秋》,莫详于《左传》。鲁史所,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未,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未,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日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诚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素《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森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日别史,曰杂史,日诏令奏议,日传记,曰史抄,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日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两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于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1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赵与时《宾退》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碧云瑕》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于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注释】[一]《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撰。杂唐玄宗时琐事。依冰山条已为《资治通鉴》采用。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本。[二]《南迁》,旧题金通直郎秘书省著作郎骑都尉张师颜撰。纪金爱王大辨叛据五国城,及一、总类序3元兵围燕,贞祐迁都汴京之事。按《金史》世宗太子允恭生章宗,而夔王允升最幼。今此书乃作长子允升、次允猷、次允植。允升、允猷以谋害允植被诛,而允植子得立为章宗。世次俱不合。又称章宗被弑,磁王允明立为昭王。磁王又被弑,立潍王允文为德宗。德宗殂,乃立淄王允德为宜宗,与史较,多一代,尤不可信。至《金史》郑王允蹈诛死绝后,不闻有爱王大辨其人。所称天统、兴庆等号,《金史》亦无此纪年。舛错谬妄,不可胜举。故赵与时《宾退》、陈振孙《书录解题》皆断其伪。振孙又谓“或云华岳所作”,岳即宋殿前司军官尝作《翠微南征》者。今观其书所言,乱金国者章宗、大辨皆赵氏所自出。又谓“大辨初生,其母梦一人乘马持刀,称南昭兴主遣来云云”。盖必出于宋人雪愤之词,而又假造事实以证佐之,故其抵牾不合如此。或果出岳手,未可知也。罗大经《鹤林玉露》以避秦桧南还事,见此书所载张大鼎疏,而证其可信,未免好异。然《金史》所载,宣宗见浮碧池有狐相逐而行,遂决南迁之计,其事实本此书。不知元时修史者,又何所见而采用之也?(《总目》卷五十二)今按,潘景郑《校明抄本金国南迁》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疑此书非北人语而附会者,谓出自华岳所为,以其岁月柢悟,证其妄不足据。然宋车若水《脚气集》云:‘秦桧议和,杀害名将,后人犹以为爱东南。’而此编中载孙大鼎疏言:‘天会八年之冬,诸大臣会于黑龙江之柳林,相议谓桧可用。’下云:·秦桧自谓欺世,不料后日金人自言之,则桧之奸状,于此可见一斑。窃恨俗儒不解是非,有谓桧之议和亦为国计。’又尝见某书,载称桧为太平公公,后者不察,为所眩惑,抑且妄议忠贤,颠倒黑白,读此篇者其亦可以昭若发蒙矣。读此史者,当反复深思,勿为邪说惑其志行,变乱史事,自欺欺人,终为识者所齿冷耳!”(《著砚楼读书记》第94~95页)3.子部总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一】。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其中或佚不传,或传而后莫为继,或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为部分者,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而次之,凡十四类。【=)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备,故次之以兵家;兵,刑类也,唐、虞无皋陶,则寇贼奸究无所禁,必不能风动时雍,故次以法家;民,国之本也,谷,民之天也,故次以农家;本草、经方,技术之事也,而生死系焉,神农、黄帝,以圣人为天子,尚亲治之,故次以医家;重民事者先授时,授时本测候,测候本积数,故次以天文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百家方技,或有益,或无益,而其说久行,理难竟废,故次以术数。游艺亦学问之余事,一技人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艺术。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观者也。《诗》取多识,《易》称制器,博闻有取,利用攸资,故次以谱。群言歧出,不名一类,总为荟萃,皆可摭菁英,故次以杂家。隶事分类,亦杂言也,旧附于子部,今从其例,故次以类书。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广见闻,愈于博弈,故次以小说家。以上四家,皆旁资参考者也。二氏三1,外学[也,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余皆杂学也。然儒家本六艺之支流,虽其间依草附木,不能免门户之私,面数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4《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录在,要可与经史旁参。其余虽真伪相杂,醇疵互见,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于圣人者,存之亦可为鉴戒。“虽有丝麻,无弃营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在博收而慎取之尔。【注释】[一]子书:指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子部书籍,如《老子》《墨子》《荀子》等。[二】子部:指中国古代图书四部(经、史、子、集)分类的第三类,也称丙部。收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等著作。《隋书·经籍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三]二氏:指佛、道两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卷十八“引儒入释”条云:“道术之分久矣。自西晋以来,于吾道之外,别为二氏。自南宋以来,于吾道之中,自分两歧。又其后则取释氏之精蕴,而阴附于吾道之内。又其后则尊释氏之名法,而显出于吾道之外。”.[四]外学: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宋王禹饵《左街僧通惠大师文集序》云:“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谓儒书为外学。”今按,《总目》此处反其道而行之,以儒书为内学,以二氏为外学。4.集部总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余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泊乎汉代,始有词人,迹其著作,率由追。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亦诏天下上孔融文章。至于六朝,始自编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见贯休一】《禅月集序》)。夫自编则多所爱惜,刊板则易于流传。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病也。总集之作,多由论定。而兰亭、金谷,悉觞咏于一时:下及《汉上题襟》《松陵倡和》《丹阳集》【]惟乡人,《箧中集》则附登乃弟。虽去取金孚众议,而履霜有渐,已为诗社标榜之先驱。其声气攀援,甚于别集。要之,浮华易歇,公论终明。岿然而独存者,《文选》《玉台新咏》以下数十家耳。诗文评之作,著于齐、梁,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钟嵘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以知遇独深,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冷斋曲附乎豫章,石林隐排乎元祐,党人余衅,报及文章,又其已事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至于倚声末技,分派诗歌,其间周、柳、苏、辛,亦递争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轻,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已。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于讲学,而论文次之。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为察相「三引,而以杀杨继盛四]为稍过当,岂其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耳。至钱谦益《列朝诗集》更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者又岂勘哉!今扫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来诸派之中,各取其所长,而不回护其所短,盖有世道之防焉,不仅为文体计也。【注释】[一]贯休:唐末五代婺州兰溪(今浙江金华)人。赐号“禅月大师”(832~912)。有《禅一、总类序5月集》三十卷。文集五卷已佚,今仅存诗集。日人小林市太郎撰《禅月大师的生涯和艺术》(《小林市太郎著作集》第3卷,谈交社1974年版)。[二]《丹阳集》,唐股璠编。汇次包融、储光羲、丁仙芝等十八人之诗。此书今未见。[三]察相:明察的相臣。《总目》以严楛为奸臣,故对“察相”之说大加谴责。[四]杨继盛:字仲芳(1516~1555),号椒山,河北容城人。曾冒死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下狱三年,竞遭弃市。(二)类序1.易类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一,入于機祥;再变而为陈、邵1,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三)、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五1,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速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它《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于左。【注释】[一]京焦:分别指京房、焦延寿。京房(前77~前37),河南清丰人。[二]陈邵:分别指陈抟、邵雍。[三]胡瑗:字翼之(993~1059),泰州海陵人。[四]李光:字泰发(1078~1159),浙江上虞人。[五]杨万里说《易》,具有以史证经的特点。钱大昕《跋诚斋象数易传》云:“其说长于以史证经,谭古今治乱安危贤奸消长之故,反复寓意,有概乎言之。”(《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七)[六]关于汉宋之分,冯友兰认为:“汉《易》注重象数,宋《易》注重义理。其实这种分别代表着两种思想体系,不仅是注解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第26页)今按,《总目》注重象数,“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表章汉《易》,显然站在汉学家的立场上。2.书类《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日《禹贡》山水,日《洪范》畴数。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朱彜尊谓是书久颁于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于理。汾阴汉鼎,良亦善喻。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6《四库全书总目》精华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昔疏今密,其势则然。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证异同。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诰》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班固索《洪范》于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镠辖三1,淆经义矣。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四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注释】[一]《小序》之依托:《小序》指《尚书》每篇前面的小序,乃后人之依托,绝非孔子所撰。[二]《五行传》之附会:《五行传》即刘向所撰《洪范五行传》,多附会凿空之言。[三]摎鸨:纠缠不清。[四]《皇极数》:《总目》卷一百八作《洪范皇极内外篇》,库本作《洪范皇极内篇》。3.诗类《诗》有四家一],毛氏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后则众说争矣。然攻汉学者,意不尽在于经义,务胜汉儒而已;伸汉学者,意亦不尽在于经义,愤宋儒之诋汉儒而已。各挟一不相下之心,而又济以不平之气,激而过当,亦其势然欤?夫解《春秋》者,惟《公羊》多驳,其中高子、沈子之说,殆转相附益,要其大义数十,传自圣门者不能废也。《诗序》称子夏,而所引高子、孟仲子乃战国时人,固后来搀续之明证。即成伯玙等所指篇首一句经师口授,亦未必不失其真。然去古未远,必有所受。意其真赝相半,亦近似《公羊》。全信全疑,均为偏见。今参稽众说,务协其平,苟不至程大昌之妄改旧文,王柏之横删圣籍者。论有可采,并存之,以消融数百年之门户。至于鸟兽草木之名,训诂声音之学,皆事须考证,非可空谈。今所采辑,则尊汉学者居多焉。【注释】[一]《诗》有四家:指鲁申公之《鲁诗》、辕固生之《齐诗》、韩婴之《韩诗》、毛亨之《毛诗》。4.礼类古称议礼如聚讼。然《仪礼》难读,儒者罕通,不能聚讼。《札记》辑自汉儒,某增某减,具有主名,亦无庸聚讼。所辨论求胜者,《周礼》一书而已。考《大司乐》章「一1,先见于魏文侯时,理不容伪。河间献王但言阙《冬官》一篇,不言简编失次,则窜乱移补者亦妄。三礼并立,一从古本,无可疑也。郑康成注,贾公彦、孔颖达疏,于名物度数特详。宋儒攻击,仅摭其好引谶纬一失,至其训诂则弗能逾越。盖得其节文,乃可推制作之精意,不比《孝经》《论语》,可推寻文句而谈。本汉唐之注疏,而佐以宋儒之义理,亦无可疑也。谨以类区分,定为六目:日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曰三礼总义,曰通礼,曰杂礼书。六目之中,各以时代为先后,庶源流同异可比而考焉。【注释】[一]《大司乐》章:即《周礼·春官》之一章。···试读结束···...

    2023-02-23 epub 图书app epubw图书网

  • 《古刻名抄经眼》江澄波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古刻名抄经眼》【作者】江澄波著【页数】390【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06【ISBN号】978-7-5596-4181-6【价格】68.00【分类】古籍-版本学-中国-文集【参考文献】江澄波著.古刻名抄经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古刻名抄经眼》内容提要:《古刻名抄经眼》是一部版本目录学著作。作者江澄波先生从业七十余年,本书著录了他所经眼的吴中叶氏缘督庐、管氏操斋、赵氏旧山楼、沈氏师米斋、丁氏淑照堂、王氏栩栩盦、顾氏小石山房、单氏桂阴居、顾氏过云楼诸家藏弆之刻本及抄本,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收卖经历、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基本呈现苏州一带的旧书往来脉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足为中国目录学史增重。其出版,将有助于读者感受古书魅力,学习古籍版本知识,并提高古籍鉴藏能力。《古刻名抄经眼》内容试读经部·1经部清康熙刊本《五经合壁》《五经合璧》九十二卷,清新安程自远辑。清康熙元年(1662)刊本,每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首有康熙元年王泰徵序,称:“今见苞采堂程君自远所刻《五经合璧》一书,辄为心目俱豁。程君诸郎噪声文场,各授一经。刻此者,欲以永后为家塾课本,故其鸠工较精云。”此书收于皖南,传世绝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见著录。现藏国家图书馆。明红格抄本《西溪先生易说》《西溪先生易说》十二卷,宋李过撰。明嘉靖间白棉纸红格抄本。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五字。钤有“金星轺藏书记”“鹤逸”两朱记。朱彝尊《经义考》著录。李过字季辨,兴化人。前有《序说》一卷,分上下经依文讲解,而不及《系辞》以下。冯椅《厚斋易学》称其多所发明,而议其以毛渐《三坟》为信,又多割裂经文。盖过晚年失明,冥心默索,不能与师友相订正,意所独造,或不免毅然自为。收视返听,2·古刻名抄经眼用心刻挚,亦往往发先儒所未发。其乱经之罪与诂经之功,固约略可以相当。元人董真卿《周易会通》称此书有李过自序,在庆元戊午(1198),谓凡二十年而成书。此本佚去序文,与《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吴玉墀家藏本同。金檀(1765一约1826)字星轺,清吴县人。先世自桐乡徙娄东,后徙吴郡居之,筑文瑞楼于桃花坞。自幼嗜古,经史图籍,靡不披览。好蓄异书,遇善本,虽重价不吝,或假归手抄,积数十年,收藏之富甲于吴中。著有《文瑞楼集》《销暑偶》。自编《文瑞楼书目》十二卷,则皆其藏本。康熙己亥(1719)校刊《贝清江集》四十卷、《程巽隐集》四卷。雍正六年(1728)又自刻《高青邱诗笺注》十八卷,向有盛誉。金檀之孙名可埰,字心山,与黄丕烈友善。黄氏在《道余》题跋中曾云:“郡中有贫士金心山,余数年前曾识之。不过相遇于岁科试场中,知其能文章而已。近心山病且死,书贾以其家书籍求售,方知心山为星轺孙,藏书之家渊源有自,宜其残编断简亦多善本矣。”元初刊本《周易象义》《周易象义》十二卷,宋丁易东撰。元初刊本。每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残存《下经》第二至三卷。丁易东字汉臣,武陵人。仕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入元不仕,教授乡里以终。是编因易象以明义,故日“象义”。钤有孙承泽藏印。此册在“文化大革命”中期,我去常熟访书时,承沈传甲先生介绍而收得。后查《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上,已著录此书,亦有孙承泽藏印,且注明上下经部·3经抄补。不久丁瑜同志来苏,即以此册提供北京图书馆保藏,将其配入原书。但尚有部分抄补之卷,希望能继续发现,使其延津剑合。明隆庆刊本《今文周易演义》《今文周易演义》十二卷、首一卷,明徐师曾撰。明隆庆二年(1568)董汉策刊本。每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徐师曾(1517一1580)字伯鲁,明吴江人。嘉靖癸丑(1553)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初从吕祖谦本,为《古文周易演义》一书,后以明代取士用注疏本,乃复为此书。大旨以阐发《本义》为主。初刻于杭州。隆庆戊辰(1568)又修改而重刊者即此本。原为吴江柳氏藏本。明崇祯刊本《周易像象述》《周易像象述》六卷,明吴桂森撰。明崇祯九年(1636)刊本。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前有天启五年(1625)自序、崇祯九年张玮序。吴桂森(1562一1632)字叔美,无锡人。与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东林书院。同郡钱一本善《易》,从之游,尽得其旨要。4·古刻名抄经眼清泰山磁版本《周易说略》《周易说略》四卷,清张尔岐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泰山徐氏磁版印本。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封面上端有“泰山磁版”四字。卷首康熙六年著者自序及康熙己亥徐志定序,徐序称:“偶创磁刊,坚致胜木。”徐志定字静夫,清泰安人。曾任知县。室名“真合斋”。此书原为金坛冯煦藏书。抗战胜利后,运至镇江小街一家旅馆内待售。杨寿祺前辈邀我同往,其中有关易类著作较多,且皆旧刻之本,乃议价收归。后来绝大多数售于无锡荣氏。该书现为无锡市图书馆保藏。冯煦(1843一1927)字梦华,号蒿庵,金坛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目。光绪十二年(1886)中探花,授编修。历官凤阳知府,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巡抚。辛亥以后受聘纂修《江苏通志》,善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又辑《宋六十一家词选》行世。元刊本《附释音尚书注疏》洲《附释音尚书注疏》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释文。元刊本。每半页十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三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上记字数,下书疏几,下鱼尾下记页数,最下记刻工姓名,有德山、君锡、应祥、茂卿、清甫、德远、瑞卿、英玉、天锡等。宋讳贞、让、慎等字缺末笔。首有《尚书正义序》(九行十五字),卷第一题“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等奉敕撰”。“正义”上标经部·5“疏”字,加墨围以界别之。刻工“天锡”见于大德中临汝书院所刻《通典》,由此可知此本之刊行时间。此书亦系过云楼中佳品,现藏南京图书馆。明正统刊本《书集传》《书集传》六卷、《图》一卷,宋蔡沈撰,元邹季友音释。明正统十二年(1447)内府刊本。每半页十行,行十七字。黑口,四周双边。前有嘉定己巳(1209)三月武夷蔡沈序及《书序》,原题“晦庵先生订定,门人蔡沈集传”。书眉刻“音释”。附图绘刻精美,可称明初版画之代表作。清人莫友芝《邵亭知见传本书目》在《书集传》条下称:明正统十二年刊《五经四书》本,内附邹季友《音释》最善。钤有“顾鹤逸”“顾鹤逸藏书记”印记。今藏南京图书馆。明万历刊本《申学士校正古本官版书经大全》《申学士校正古本官版书经大全》,明胡广等辑,申时行校正。明万历间闽芝城建邑书林余氏刊本。无行格栏。每页都有小大中字体。小字二十二行,行十九字。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明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土第一,授编修。以文字受知张居正。万历中累6·古刻名抄经眼官吏部尚书,继张四维为首辅。政务宽大,世称长者。然务承帝意,不能大有建立。时郑贵妃生子常洵,颇有夺嫡意,时行屡请建储,不从。会内阁亦有疏入,首列时行名。时行方在告,密疏辩之。言官论其巧避首事,排陷同官,求罢归。卒谥文定。明万历刊本《叶太史参补古今大方诗经大全》《叶太史参补古今大方诗经大全》十五卷、首一卷,明福州叶向高撰。明万历间芝城建邑书林余氏刊本。每半页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叶向高(1559一1627)字进卿,号台山。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光宗立,召为首辅。魏忠贤擅政,欲兴大狱,惮向高等旧臣,善类赖以保全。后知时事不可为,乃求去返里。元麻沙坊刊本《明经题断诗义矜式》《明经题断诗义矜式》十卷,元林泉生撰。元麻沙坊刊本。每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林泉生(1299一1361)字清源,福建永福人。至顺元年(1330)进士,授福清州同知,转泉州路经历,擢福清知州,迁行省郎中,仕至翰林学士。至正二十一年(1361)卒,年六十三,谥文敏。此本前后无序跋,原为吴兴张乃熊旧藏。“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出,现为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珍藏。···试读结束···...

    2023-02-23 古刻新韵 古刻刀

  • 《先秦儒道旧义新知 增订本》何泽恒|(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作者】何泽恒【页数】523【出版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6【ISBN号】978-7-108-05834-8【参考文献】何泽恒.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内容提要:《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先秦儒、道两家的学术论文十七篇,内容涉及《周易》经传,《论语》《孟子》《大学》《老子》等多种传统元典,目的是通过对传统元典的再解读,揭示先泰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穷源溯流、兼顾辞章考据,义理相贯、辨别古今异解,是《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学术路径上的大特色。与那些根基不稳、徒发空泛之论相比,《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均属作者沉潜涵泳、推陈出新之心得,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是一本研究先秦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必备参考书。《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内容试读一、《易·坤·六二》爻义重探《周易》中《乾》《坤》二卦,向见称为治《易》的门户,而《乾》之九五与《坤》之六二,尤见推为二卦之卦主,谓其最足以表现该卦的特点与性质。《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爻义颇为分明,历来较少争议;而《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虽亦仅得八字,但却颇生歧义,未易论定。而此一爻义,既为学《易》者所当研求,甚或可说所先当研求者,故古今异解的是非得失,似亦有一究其底蕴的必要。(一)《坤》卦六二爻辞的句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句读,旧说多读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至清代惠栋《九经古义》引元熊朋来《经说》,方始提出异议而渐受注意:郑氏《古易》云:坤爻辞“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玄黄”协韵,故《象传》《文言》皆不释“大”,疑“大”字衍。四先师屈翼鹏(万里)先生赞同其说:(清)惠栋:《九经古义·周易古义上》(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年,原刻景印丛书精华所收槐庐丛书二编,据光绪十三年朱氏行素草堂本影印),卷1,第1页上。熊氏原文见《熊氏经说》,索引本《通志堂经解》(新北市: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刊本),第40册,卷1,总第23314一23315页。案:熊氏宋减淳进士,仕元为福清县判官,事迹具见《元史·儒学传》。其人或题宋,或题元,今从《四库提要》,题元人。一、《易·坤·六二》爻义重探-001-熊氏说是也,《周书·官人篇》:“直方而不毁,廉隅而不戾,强立而无私,日有经者也。”亦以“直方”为文。四复引吴汝纶《易说》卷一:“直方”绝句,《象》《文言》并同,郑厚、吴澄以为六爻皆协“霜”韵,是也。四诸说并同熊氏。屈师吴说后,又再举秦二世《峄山刻石》:“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也是以“直方”为文的。综合《坤》卦六爻协韵之例以及先秦文献的例证,可知先秦旧读,应是从“直方”读断,其理据可说是相当充足了。但此一论断立刻牵连到后文的句读和文义的理解。盖既以“直方”为读,“大”字势必下属,则作“大不习”,殊嫌不词。故熊氏即疑其字为衍文,所据则谓《象传》《文言》皆不释“大”字。如采信熊氏衍文之说,则进一步势将追问何以会衍出此文?据我所知,至少有闻一多、高亨和黄沛荣三位学者都曾提出过解释。闻氏谓“‘大’盖即下文‘不’之讹衍”。高氏推测古文“方”字与“大”字形似,“‘大’即‘方’字之复而又讹者也”。倒黄氏则以为“方”通“旁”,训“大”,“大”字“是旁注而误入正文的衍文”。同倘认同衍文之说,则三氏云云,固皆可备一说;然而熊氏此疑却是颇有可商的。《小象传》云: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前句解“直方”,后句解“不习无不利”,固然确是没有涉解“大”字之文,但我们如通读《小象传》的内容,自知各爻的《象传》也不过是就爻辞中文字作重点式的解读,未必逐句解字,无一遗漏。察其文[屈万里:《读易三种·周易集释初稿》,《屈万里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6月),第1册,第29页。2同上注,第30页。3)闻一多:《古典新义·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全集》(台北:里仁书局,影印1948年8月上海开明书局本),第2册,第41页。[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9月),第8页。[⑤黄沛荣:《坤卦六二爻辞“直方大”解》,《孔孟月刊》第11卷第3期,1972年11月,第10—11页。-002-《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例,所引述爻辞的原文,应只相当于词书中词目的作用,因此也往往采用节引的方式。盖古者经、传分行,经、传配读时,如传中不立词目,读者不易知道传文针对经文何处作解。而后世通行本裁割《象传》《文言》于相应诸卦爻辞之后,遂又易使人误会其为逐句解义。其实即从《乾》《坤》两《文言》诸节文例观之,即可知其各段解义前所引述的经文,确是作为词目分辨的作用;义出众手,故词目的文例亦各殊,凑合为一篇《文言传》,亦犹后人所谓“集解”“集注”,特未如后人之标明各出何人之手而已。至如《文言传》云: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表面看来亦似未涉“大”字。但程颐《易传》说: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四朱熹即本其意,《周易本义》中便说:不孤,言其大。阿《朱子语类》亦云:夫子…以敬解直,以义解方。又须敬义皆立,然后德不孤,将不孤来解“大”字。然有敬而无义不得,有义而无敬亦不得。只一件,便不可行,便是孤。果如其说,则字面上虽不及“大”字,其实已解在内。然则熊氏衍文之说,并非毫无商榷的余地。传世各本《周易》,“直方”之下,皆有“大”字,唯上文提及的惠栋,其《九经古义·周易古义上》据《礼记·深衣》孔氏《正义》引郑氏《易注》及熊氏《经说》,以为应作“直方”而无“大”字。嘉庆间孙堂所辑《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中的《郑康成周易注》袭用其说。近代学人凡主张“大”字为衍者,亦无弗援之以为据。惠、孙云云,[)(宋)程颐:《周易程氏传》,《二程集》(台北:里仁书局,1982年3月,下册,卷1,第712页。☑(宋)朱熹:《周易本义》(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卷1,第44页。[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第5册,总第1740一1741页。一、《易·坤·六二》爻义重探-003似认汉《易》有但作“直方”者,实则纵谓《郑注》原本即然,也当是郑氏据韵读疑衍而删,非汉世固有此无“大”字之本。近时出土文献中亦有多种关涉《周易》者,可说是居今可见较早期的实物抄本。其中最早的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的楚竹简《周易》,这是一种残本,仅涉及三十四卦的经文,并无传文,《坤》卦便属于缺去的部分,因此无法提供先秦较早期的参证,非常可惜。不过出土于1973年的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便多见辅证。不仅帛《易》《坤·六二》明白书作“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在帛本的多种佚传中,引述到本爻者,亦皆有“大”字。如《二三子》第十五章:《卦》日:“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孔子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大者,言元直,或之容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阳团团无不俐,故日“无不利”。四又《易之义》第二章:《易》日“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又同篇第五章:《易》日:“直方大,不习,吉。”又同篇第六章:“直方大,不习,吉”,口□口也。又同篇第八章:《易》日:“直方大,不习,吉。”子日:生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山帛书《周易》经文、《系辞》之图片及释文,已由整理小组发表;但其他《二三子问》等五种《易》传佚篇则迄未正式公布。现所流传的释文,乃刊布于陈鼓应先生所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第6辑,以及朱伯昆先生所编《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诸家释文亦有不同。其详可参邢文《帛书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章第二节《帛书〈周易〉的发表》,第20一22页。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增订本)(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其《易》传部分即据上述已发表之诸篇为底本。以其各篇皆分章次,较易覆案寻检,本文以下即据此书,不再重注。-004-《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又《缪和》第十四章:子日:“《川之六二》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子日:“直方者,知之胃也。不习者,☐□之胃也。无不利者,无过之胃也。夫圆德以与人过,则失人和矣,非人之所习也,则近害矣。故日:‘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稍后在1977年出土的阜阳汉简《周易》,也有《坤》卦的残简,其第四简作:大不习无川文虽残缺不完,“大”字却正好清楚存在,可见西汉以至其前的爻辞,是有“大”字的。由上引帛书《易》传的内容综合而观,可知当时流传的《坤》卦六二爻辞,“直方”下皆有“大”字,一如传世通行本。此其一。“不习”之后,或作“吉”,与今本异文;或作“无不利”,同于今本。此其二。从《缪和篇》的引文看,爻辞虽然明白有“大”字,但所谓“子曰”以下所解说,日“直方者”,曰“不习者”,曰“无不利者”,也并不特释“大”字。然即此已可证其是以“直方”“不习”为读的。此其三。由此我们可得一结论:《坤·六二》爻辞的文字,先秦流传下来诸本皆有“大”字,无“大”字者不一见。反倒是“无不利”,却有作“吉”的异文。然两者之间含义相差不大,几可无辨。而尽管经文有此“大”字,但先秦旧读,固是以“直方”为断,则诚如惠栋所引熊氏之说。因此熊氏等谓诸爻协“霜”韵云云,应该是正确的看法;唯更认“大”为衍文则未是。当谓从“直方”读断,“大”一字为读,与“不习”分别为义。故清末马其昶撰《周易费氏学》,其《坤·六二》爻辞,分在“直方”与“大”下加注“句”字,冈是正确的判断。[山安徽省阜阳市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古文献研究室:《阜阳汉简〈周易〉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8月),第18辑,第17页。2(清)马其昶:《周易费氏学·上经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8月,影印清咸丰十年抱润轩刊本),第16页上。一、《易·坤·六二》爻义重探-005-(二)先秦汉魏以来解读的两个方向既知《坤》卦六二爻辞,今本文字不误,则可进一步检视前人所作的解读。我们首当注意的自然是《易传》的解释,《小象传》和《文言传》原文已引见前节。《小象传》谓“直方”是说“六二之动”,“不习无不利”则是“地道光也”。“光”或读如字,光明义;或假为“广”,广大义;无论如何总是说“地道”。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大象传》的“地势坤”和《说卦传》的“坤为地”,可见《小象传》殆以六二为卦之主爻,故即认其足以代表一卦之特性,遂以地之象征意义来理解六二爻义。既以地道为说,则其前的“直方”或“直方大”,也理应本地道以为言。《文言传》诚如朱熹所言,以“敬”解直,以“义”解方,则显然是就人之德性来说,若联系《象传》以为义,或可说就地道直方之德,引申推言人亦当有此直方之德,而此德在人则敬与义也。自汉以下解此爻义者,留下来较早的已是汉末的郑玄和荀爽两家,然而两家说法即已大不相同。郑玄云:(自)〔直〕也,方也,地之性。此爻得中气而在地上,自然之性,广生万物,故生动直而且方。四谓直方为地广生万物自然之性,故直之与方系属于地,皆为坤所固有。其不释“大”字,说已见前。荀爽之说则不然,其言曰:大者,阳也。二应五,五下动之,则应阳出直,布阳于四方。物唱乃和,不敢先有所习。阳之所唱,从而和之,“无不利”也。四[山(汉)郑玄:《周易注》,引见(唐)孔颖达:《礼记·深衣》之《正义》,《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影印清嘉庆江西南昌府学本),第5册,卷58,第964页。案:刘大钧先生引(清)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径行曰直行,横行日方行”,谓其说“正合郑氏之解”。见所著《周易概论》(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5月),第148页。[☑见(唐)李鼎祚、(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3月),卷2,第77页。-006-《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增订本)···试读结束···...

    2023-02-23 增订本和原版什么区别 增订本是什么意思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