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学史七讲PDF电子书文字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从古罗马到中世纪一本通俗易懂的哲学导论,梳理了从罗马时期到中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简介本书分三个阶段讨论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即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古典时代晚期、中世纪。全书按时间顺序,以哲学家为主线,从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和罗马哲学开始,然后讲奥古斯丁、皮埃尔·阿伯拉尔、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的思想脉络。结构清晰,观点清晰,阐述了哲学的相关问题,梳理了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图表、插图、精选文献等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内容,方便读者使用。编辑推荐1。与圣人对话可以促使人们反思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构建自己的思想,从而摆脱外部条件的束缚,这就是哲学可以提供的指导。2。从希腊到罗马的哲学传播,到基督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再到经院哲学的发展,本书条理清晰。3。本书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一位或多位哲学家的思想;第二部分,以文集的形式,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哲学家的著作,掌握阅读和正确表达判断的实用方法和方法,并通过考察历史的进程,了解哲学的语言,在与其他学科的不断对话,已获得与其他专业术语同等的地位。关于作者FracecaOquiiti,意大利哲学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研究。擅长比较哲学,对西方历史哲学流派及其起源有深入研究。已出版多部相关著作。西方哲学史七讲df预览目录希腊和罗马共和国1。从希腊到罗马的哲学2。伊壁鸠鲁:现实的唯物主义概念2.1标准2.2物理学2.3道德3。斯多葛派和智者的理想3.1早期的斯多葛学派4。怀疑论:对世界的怀疑4.1伊利亚的火神4.2雅典学派的怀疑论者5。罗马哲学5.1晚期或罗马式的斯多葛派章节摘要精彩的原文试读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基本问题思考死亡当身体死去时,灵魂会去哪里?他们一起死了吗?还是还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与我们看待事物和灵魂的方式有关。正如柏拉图所说,如果有一个超越感性的世界,灵魂可以独立于肉体参与其中,那么灵魂就会超越肉体而不会死亡。如果有一个灵魂也参与其中的可感物质世界,那么灵魂就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这是伊壁鸠鲁的观点,他认为灵魂和肉体一起消亡,这是一种义务的履行。如果我们意识到肉身死后什么都不存在,那么人类将不再惧怕不死世界。伊壁鸠鲁在给希罗多德的信中讨论了灵魂是否会灭亡的问题,并提出了原子论的基本观点。伊壁鸠鲁在给梅诺西斯的信中探讨了使人类摆脱对死亡的恐惧的方法,阐述了智者行为准则的基本概念,以及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方法。伊壁鸠鲁思想的主要论点是:◇灵魂和身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单位,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只有灵魂与肉体合而为一,人类才能对万物有感知。◇如果有机体随着死亡而解体,那么感官就停止了,灵魂就是感官的活动原理。◇认识到灵魂会死,这会让人类不再惧怕死亡。灵魂和肉体第一段摘自《致希罗多德的信》,讨论了灵魂的本质以及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即灵魂与身体密不可分。灵魂需要被视为散布在整个有机体中的微小有机体。灵魂可以比作一缕气息,它本身就有热量。当这缕呼吸往这边走时,它看起来是一边;当它转向另一条路时,它看起来是另一条路。.灵魂有一部分更微妙,与这些元素不同,因此与有机体的其他部分有特殊的联系。【原文】这就是灵魂的能力、变化、运动和思考的原因,也是全人类生存能力的原因。必须肯定,感觉的原因在于灵魂;如果灵魂不存在于复合体中,那么复合体就不能有感觉。情结是灵魂可以发挥其活力的条件,情结的其余部分也参与了灵魂的偶然性,即使偶然性并不完全属于灵魂。因此,一旦灵魂与身体分离,身体就失去了感觉的能力。身体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是被与身体同生的另一个元素赋予了这种能力,而这个元素通过运动产生的力,在自身产生感觉,然后接触并与之对应.,它将感觉传递给身体。因此,只要灵魂留在体内,灵魂就不会失去感觉的能力,即使有机体的某个部分被分离,无论灵魂所在的容器内的任何一个整体或部分是否被破坏。通过分解,只要有这个元素,就会有感觉的能力。相反,只要给定数量的原子(构成灵魂本质的最小数量)与有机体分离,有机体的其余部分,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存在,都将不再具有感觉能力。但如果全身解体,灵魂也会散去,失去力量,无法动弹,也就失去了感觉的能力。如果在这个身体(具有某些运动)和灵魂的复合体中不考虑它,那么灵魂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感觉主体:如果容纳和包围着灵魂的身体不再允许灵魂有它的运动。有了现在,然后灵魂不是感觉主体。死亡不等于任何东西“给月经的信”的第二段摘录讨论了如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普遍认为死亡什么都不是,因为任何善恶都是在感官中辨别出来的,而死亡是感官的缺失。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死亡不是虚无,而是这将使我们的凡人生活更加快乐。这并不意味着无限期地延长时间,而是抑制对永恒的渴望。如果你真的认为死亡没什么好怕的,那么这辈子就什么都不怕了。所以,一个怕死的人是个无知的人,不是因为厄运或好运会突然降临,而是因为他知道厄运和好运迟早会到来。突如其来的时候没有折磨,但等待的时候很痛苦。最可怕的邪恶,死亡,并非没有我们。只要我们还活着,死亡就不存在;当死亡突然降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因此,死亡既不涉及生者,也不涉及死者,因为生者不死,死者不重生。但大多数人害怕死亡是最可怕的邪恶,或者将死亡视为生命邪恶的终结。而智者则不求生,不怕不生。他不反对生命,但他不认为死亡是邪恶的。(伊壁鸠鲁全集,MargaritaIardiParete编辑,Utete出版社,都灵,1983年,第162-163页,第198-199页)宇宙智者(西塞罗、普鲁塔克、第欧根尼·拉尔修斯、SextuEmiricu的观点)【导读】幸存的碎片,斯多葛主义的创始人提恩的芝诺等古代斯多葛学派没有留下完整的著作,只有零散的碎片,但我们可以间接地从后来思想家的记载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思想家-见证者芝诺的观点被许多后来思想家的著作引用,包括:◇西塞罗(公元前1世纪)。◇普鲁塔克(公元1-2世纪),古希腊思想家和传记作家,涉及范围广泛,讨论了哲学、科学、历史和文学问题。◇DiogeeLarxiu(公元3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但他的哲学这个想法还不得而知。他着有一本解释古希腊哲学思想和介绍古希腊哲学流派的书,是宝贵的史料来源。◇SextuEmiricu(160-210),古希腊医生和哲学家,怀疑论的代表人物。【原文】宇宙世界(斯多葛学派)认为,万物有两个原理:主动原理和被动原理。被动原则是形式的实质,即质料;主动原则是神性所在的原因。神性是永恒的,以灵巧创造万物。Kitio的芝诺在OSutace中解释了这一观点。只有一个神圣的实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智力、命运、宙斯或其他什么。起初,这个神圣的实体是单独存在的。它将世界从气态变为液态,仿佛蕴含着胚胎的种子,这个神性实体也是宇宙的种子理性。它继续在已经变成液体的湿元素中运行,使其成为物质,进而可以产生次要的东西。首先创造了四种元素:火、空气、水和土。芝诺在他的《论宇宙》一书中提出了这一点。这些事物本身就蕴含着理性的本质,而理性的本质也必然是理性的,因为整体从不逊于其部分。认知(芝诺)认为,智慧和美德的对立面是轻率和错误的思维方式、意见和纯粹的猜想,总之,不可靠或不可持续的判断。合成来自可以真正继续独立存在的事物。它的模型是事物自身存在的形式,就像邮票一样。合成是用这个模型打印的。如果它来自本身并不实际存在的东西,则不会。(芝诺)认为意见是一种软弱的、虚假的同意……科学是一种可靠的、确定的、无可辩驳的理解。道德芝诺是第一个指出“应该顺应自然”的目的,即人应该实践美德,因为自然引导我们走向美德。芝诺认为,善是出于理性而渴望的东西,幸福的生活是美德的生活。芝诺赞同柏拉图的观点,即智慧、耐心、正义和勇气等美德。芝诺认为这些美德是不可分割的,但又是截然不同的。这些美德可以单独定义,因为勇气是耐心的智慧,耐心是选择的智慧,智慧是行动的智慧,正义是分配的智慧。可见,美德实际上只有一种,但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实现的顺序,这种美德会以多种形象呈现。芝诺的名言是:“导致幸福生活的美德可能存在于完全的自给自足中。”...

    2022-04-16 芝诺哲学家 芝诺哲学思想

  • 刘擎《2000年以来的西方》pdf电子书下载

    《2000年以来的西方》: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书名:2000年以来的西方作者:刘擎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出品方:一頁folio出版年:2021-4页数:456类别:政治军事格式:df、eu、moiISBN:9787509010136《2000年以来的西方》作者简介:刘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与国际政治理论。著有《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悬而未决的时刻》等。《2000年以来的西方》内容简介:ldquo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rdquoldquo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rdquo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ldquo内部视角rdquo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推荐理由:将西方作为方法:了解西方不仅是情报学的必要(西方作为对手),也是伦理责任的必要(西方作为邻人),更是认识自我的必要(西方作为内在于自我的部分)。不止于新闻记者式的报道和历史学家的编年体记录,更有深具理论素养的剖析和把握: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由于前二十年也是中国进入和深刻改变全球秩序,并对西方产生冲击的时期,这一思想图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肖像。借助这一他者的目光,可以更冷静地反观中国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呐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就21世纪作为一部思想史而言,本书既是未完成之作,也可以视为提前完成的五分之一。阅读本书既是在同时阅读许多本书(由于其材料的丰富),也是在阅读时代这部大书。...

    2022-10-27 刘擎 著作 刘擎 书籍

  • [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pdf电子书下载

    《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学者的学者”史华慈教授的成名之作,中国译介西方思想的第一人严复的思想传记,深度剖析中国近代寻求富强的路径选择。书名:寻求富强作者:[美]史华慈副标题:严复与西方原作名:Iearchofwealthadower:YeFuadthewet译者:叶凤美出版年:2016-8页数:288类别:历史随笔格式:df/eu/moi丛书:东鉴丛书ISBN:9787508659664《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作者简介:史华慈(BejamiI.Schwartz),生于美国波士顿东部一个犹太人家庭,1934年获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二战”结束之后再进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教授。195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历史系和政治系任教,开设中国近代思想史讲座,1975年起任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勒罗伊·威廉姆斯讲座教授(LeroyB.WilliamProfeorofHitoryadPoliticalSciece)。史华慈以其博雅和睿智,被尊称为“学者的学者”,又因它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或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他一生勤于笔耕,其著述涉略传统中国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当代中国政治等方面。而且,值得指出的是,在几乎所有这些方面,史华慈都以其广博的学识、独特的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具有权威性的论述。除了作为其代表作的本书,还著有《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兴起》《共产主义和中国:变动中的思想意识》等。此外,史华慈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中国研究专家。如今活跃在美国和世界学界中国研究专家之中,很多都是他的学生,如孔飞力、柯文、杜赞奇、田浩、墨子刻、艾恺、默尔?戈德曼、黎安友、杜维明、张灏、李欧梵等等。李欧梵称史华慈是“一位伟大的狐狸型的老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内容简介:《东鉴丛书.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慈研究近代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著作。作者以其独具特色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对严复生平、翻译、写作的深入分析,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为一位迷人的西方思想评论家的严复,并进一步揭示近代中西方思想演进之关系。作者指出:严复站在未经历近代化变革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并在欧洲思想中至少发现了两方面的秘密,即充分发挥人们全部能力和将其导向为集体目的服务的公心。...

    2022-04-07 严复 法意

  • [美]威廉·伯恩斯坦《伟大的贸易》pdf电子书下载

    《伟大的贸易》:《伟大的博弈》姊妹篇;复旦、人大、对外经贸大学多位专家学者推荐;有关全球化、国际贸易、一带一路、WTO、世界是平的、世界经济主题。书名:伟大的贸易作者:[美]威廉·伯恩斯坦副标题:贸易如何塑造世界原作名:ASledidExchage:HowTradeShaedtheWorldfromPrehitorytoToday译者:郝楠出版年:2020-5页数:462类别:世界通史格式:df/eu/moiISBN:9787521714647《伟大的贸易》作者简介: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J.Bertei)哲学博士、医学博士,efficietfrotier网站创始人。著有《聪明地配置资产》(TheItelligetAetAllocator)、《投资的四大支柱》(TheFourPillarofIvetig),《华尔街日报》《晨星》杂志专栏作家。《伟大的贸易》内容简介:《伟大的贸易》是2020年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威廉·伯恩斯坦。一百年前,只有昂贵如丝绸、金银、瓷器、香料才会穿行于各个大陆。现在,法国矿泉水、比利时巧克力、新西兰水果无处不在。几个世纪以来,骆驼和船只让人类智慧流动起来,从钟表、冰箱,到跨国公司,从阿拉伯数字、代数到复式记账法。现代生活在前所未有的贸易之河上流动。曾经由气候、季风主宰的旅途,艰辛、凶险、效率低下,如今各种货物绕地球以接近音速的高速飞行。世界贸易不断持续和加强的趋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既繁荣又脆弱。我们对贸易的要求从根本上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轨迹。这是一部宏大的世界贸易史,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到今天全球化的爆发,成功地探究了世界精彩纷呈又富于争议的过去,并对未来的观察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2022-04-07

  • 西方哲学史》

    书名:西方哲学史作者:伯特兰·罗素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译者:何兆武/李约瑟出版年:1963-9页数:590类别:哲学书籍格式:df/eu/moiISBN:9787100004824《西方哲学史》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是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的见证人。罗素作为哲学家,主要贡献在于数学逻辑,是逻辑原子论和新现实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基于此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西方哲学史》内容简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独特作品。它的叙事时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到现代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和社会形势的联系》。这本书的目的是揭示哲学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优秀个人的孤立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和原因。因此,在这部哲学史上,罗素详细讨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他认为它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这本书中,他特别讨论了雅典和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度、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拜伦等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没有太大关系的人物。在这本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这个特定时代哲学家造成的各种基本观点,并特别关注了这个特定时代的历史观点。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大致了解西方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哲学的关系。...

    2022-04-05

  • 《医学原本:西方医学与医德的奠基之作》

    书名:医学原本作者:希波克拉底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标题:西医与医德奠基出版年:2011-5-1页数:300类别:医学书籍格式:df/eu/moiISBN:9787214069214《医学原本》作者简介: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7年),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创始人,被现代医学界誉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首次将医学规划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医学脱离神学,成为一项真正的科学技术。他提出了体液理论,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基础的观念;他的誓言,2000多年前医生开业前必读的训练。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观点和实践对西方医学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医学原本》内容简介:古希腊医学起源于西医,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这本书记录了希氏学校的精髓,包括外科、预后、摄生、流行病、呼吸、头部创伤等,包括医学和哲学思考,以及对疾病的有效治疗;医生的医学道德行为和实用的健康方法。这项工作被翻译成拉丁语、希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意大利、德国、英国等版本。最早的翻译是1545年罗马出版的拉丁语版本。这个版本是23年哈佛大学的英文版本。下载地址:df格式下载...

    2022-04-05

  • 新译贸易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2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出版社:圣才电子书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第一章世界近代新闻媒体的产生和勃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在争取言论自由的腥风血雨中勃兴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4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1)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2)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3)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3)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①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②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③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④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2)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如下: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1)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①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②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2)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二、近代报业定型第四势力地位确立1.19世纪中叶以前,报业地位脆弱报业地位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1)报纸只是上层阶级的玩物,没有扎根在民众中,不可能从民众中汲取力量。(2)报纸虽有时是社会舆论机构,但只反映上层阶级不同派别的观点,并非真正民意。2.19世纪中叶以后,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便士报开始诞生(1)各国“便士报”的总特点①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②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③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④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便士报的影响①在世界新闻史上,“便士报”奠定近代报业的基础。②“便士报”第一次真正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报纸真正成为新闻纸。③随着“便士报”的普及,报纸开始在社会底层扎下根来,对社会开始产生实际影响。3.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批严肃的综合性日报真正奠定报纸社会地位(1)严肃性报纸的共同特点①继承“便士报”的传统,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尽管它们和政党、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②都是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政企合一,即它们追求政治目标和社会影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但以企业形式来管理,同样追求经济利益。③都以中、上层阶级为主要读者对象。新闻以硬新闻为主,严肃、严谨,很少有煽情新闻,同时高度重视评论。④都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经营报纸,注重物色杰出人才,内部管理严格,力争利润的最大化。(2)严肃报纸的影响①意味着信息性新闻取代故事性新闻成为报纸新闻主体。②意味着政企合一型综合性日报取代廉价小报成为报业主流。从20世纪开始,报纸对各国乃至对世界的历史进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些有影响力的大报构成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一、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2.印花税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答: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1662年6月,英国议会制定出版法案,明确规定报刊发行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出版物必须受议会设立的检察官的检查。1688年“光荣革命”后仍然实施,直到1694年通过出版法案才正式废止。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于1810年重新恢复新闻事先审查制度。而德国从1819年开始重新执行书报检查制度。2.印花税答: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种种税费占出版费约三分之二,深重的税赋使得报刊人入不敷出。印花税实行不到半年,报刊就停办一半。德国、俄罗斯都先后实行过印花税。直到1861年英国才取消印花税,以后欧洲各国陆续取消。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答:19世纪中叶后,便士报出现,并成为全美主流报纸。在美国,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本杰明·戴1933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其特点为: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二、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答: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①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②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能的恐惧使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些禁令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新兴技术即印刷术上。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③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①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③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这些报刊都是政治报刊,大力鼓吹推翻僧侣、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①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②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这种事先检查制度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反抗。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为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度,各国政府都先后制订了煽动法、诽谤法来扼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与征收印花税相辅相成,政府以津贴方式支持、收买一批报纸,并把津贴列入政府预算。(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①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②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1)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①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②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的工商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各大港口和商业中心城市都有了日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作为大众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价廉到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买得起,没有广告收入,也是难以想象的。③城市规模的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城市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一方面,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读者。④随着印刷技术的多次改进,印刷成本从30年代起也大大下降。还有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为广大读者更早地接受新闻创造了物质条件。⑤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通讯社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2)美国“便士报”的传播内容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纽约出现三家成功的“便士报”。①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是首家成功的美分报。该报为四页小报,内容偏重地方和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广告也较多,出版四个月就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②1835年5月6日,贝奈特创办《纽约先驱报》,该报除了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外,还有较多的经济、金融和社交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该报因过分渲染犯罪场面、侮慢教会、随意诽谤其他报人,曾遭受到社会各界对它发动的“道德战争”。1846年,《先驱报》向欧洲发行海外版,19世纪6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超过《太阳报》,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报纸。③1841年4月10日,霍拉斯•格里利创办《纽约论坛报》。鉴于社会各界对《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争”,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格里利决心创办一家高雅而有思想的美分报。马克思应邀为它撰稿12年。《纽约论坛报》重视采访,文章较有文学味,不详尽报道犯罪新闻,拒绝不道德的广告,对社会下层表现出同情。(3)美国“便士报”的特征①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这与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然不同。大众化报纸的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②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便士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④内容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以口语、现代语言为主。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⑤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第二章美国新闻业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美国新闻业简史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二、美国新闻业现状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标志的“便士报”运动开启报纸现代化之路。广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2.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1)拥有世界一批最大的传媒公司,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等。(2)美国的媒体已渗透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媒体产品遍布世界角角落落,对世界事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①美联社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家报纸,是各国政要、金融业人士必须关注的案头报。③《时代》、《新闻周刊》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新闻周刊。④拥有世界覆盖面积最广的电视频道。⑤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剧更是充塞着世界各地。3.美国新闻业的现状(1)报纸。美国报纸根据报纸受众定位,坚持以提供严肃新闻和解释性报道为主。(2)电视。美国的电视频道化比较彻底。(3)电台.在电视冲击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播重新寻找到新的定位,彻底走专业性道路。广播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窄播”,收听率节节上升。三、美国传媒业的特点1.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1)从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台诞生开始,美国的广播业坚持走民营之路,只是由政府控制许可证的发放。(2)所有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的电台、电视台(占有95%以上的收视率)都是私营的。2.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1)公共电视台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其余所有媒介都以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作为全部财政来源。(2)为争夺受众,各媒体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推陈出新。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美国传媒业的一大亮点。(3)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虽然为争夺受众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在竞争中,各种媒介扬长避短,均衡发展。3.新闻媒介高度垄断(1)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快鱼追慢鱼,造成剧烈的兼并。(2)现在美国重要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都被大企业所控制,数家大的垄断公司在全美乃至全球展开激烈竞争。4.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1)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护,美国新闻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立性。(2)独立的报格是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最珍惜的传统。(3)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新闻媒介敢于并乐于监督政府、监督大公司的不法行为。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一、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2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1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6.简述美国廉价报纸的兴起、发展与影响。[南京大学2009年研]7.简述普利策的办报特色。[北大2008年研]8.从《今日美国报》分别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竞争,论报业的发展趋向。[北大2003年研]9.简要评述《纽约时报》的办报理念与办报方针。[四川大学2008年研]10.简述托马斯·杰弗逊对美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10年研]11.简述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清华大学2008年研]12.简述《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及主要宣传手法。[华中师大2007年研]13.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在经营方面的利弊如何?试简述之。[人大2006年研]14.简述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职能。[南京师大2009年研]三、论述题1.试论美国“一城一报”现象的形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2.谈谈普利策的主要新闻活动及其对于当今传媒的启示意义。[南京大学2006年研]3.结合史实和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认识。[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曾格事件”又称“曾格案件”,是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里“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尤其是“新闻自由”原则,二百多年来,陆续写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以下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新闻自由第一次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答:《纽约太阳报》于1833年9月3日创于纽约,本杰明·戴总编,其口号是:“照耀所有人(ItShieforA11)”。初为清晨编辑版,夜间编辑版于1887年开始实行。《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也是第一份获得成功的“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的零售价是一美分或一便士,故称“便士报”,又称“廉价报纸”。由于其发行的成功和开创性作用,与后来创办的《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并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三大便士报。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1835年5月6日,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在纽约创办的《先驱报》获得了成功。为战胜《太阳报》,贝内特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等口号,60年代该报发行量超过《太阳报》而居全国各报之首。这份报纸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新闻报道的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警署新闻经常引起社会轰动,首创的华尔街新闻引起纽约商界的重视。创办人贝内特因为使报纸闯入并干预了社会生活,被看作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记者。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答:威廉·伦道夫·赫斯特1895年来到纽约,购得一份陷入困境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NewYorkJoural),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激烈竞争。赫斯特的办报方针是,得到新闻,尽快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不断地以喧嚣刺激读者,攻击不正当财富,向穷人许愿,以吸引读者。该报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并大量应用照片。其版面与刺激性,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惜高额薪金从《世界报》挖走该报星期日报的全班人马。赫斯特也通过搞一些社会运动,以标榜其对贫民特别是受压迫者的同情,如用事实揭露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来增加报纸声誉。在与普利策的竞争中,大量应用暴露性新闻与犯罪新闻是赫斯特的拿手好戏。他的《新闻报》在煽情主义方面超过了《世界报》。赫斯特一生最轰动的事件包括同普利策的竞争,煽动美西战争和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华尔街日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最初是一张金融类报纸,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非商业性新闻、人物专访、时政述评、各种各样的专栏和关于文化的讨论深刻、丰富,也颇有声誉。该报头版不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六栏的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华尔街日报》有东部、中西部、西南部、西部四个版,要闻基本相同,地方性新闻和广告有所区别。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掏粪运动”是指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写揭露新闻的记者的比喻。“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该运动中的经典之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答:“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于是就此定名。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由本杰明·戴1833年创于纽约。该报有明确的办报方针,低价发行,售价一美分,提供“当天所有的新闻”,刊登大量广告;注重新闻的趣味性;良好的销售方法。但是格调不高,消息低级庸俗,甚至制造假新闻。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托马斯·潘恩(ThomaPai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776年1月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后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13篇《危机》鼓舞士气,由此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答:《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由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于1851年9月18日创刊,是美国高级报纸(或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该报由纽约时报公司在纽约出版,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896年A..奥克斯买下面临绝境的《纽约时报》,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他大胆地增刊扩版,在新闻报道上不惜投资,大量增加在当时颇为稀有的国际新闻内容。1897年奥克斯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1969年后由家族企业变为股份公司。自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目前,《纽约时报》从发行量上看,是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美国第三大报纸。但从影响力上看,它以覆盖全世界的实力,牢牢占据着“美国头号大报”的位置。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答:默多克(RuertMurdoch)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麾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答:约瑟夫·普利策(JoehPulitzer,1847—1911)著名报人,美国编辑,报纸业主,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他从小立志,靠自学闯入新闻界。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报纸倡导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同时也靠耸人听闻的手法,报道色情、暴行等新闻来吸引受众眼球。他为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传播业”的创始人。遗嘱捐赠200万美元创办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答:《华盛顿邮报》(TheWahigtoPo)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但仅限于华盛顿发行。属于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于位于美国首都,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答:美国联合通讯社(AociatedPre)简称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机构。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闻采访机构之一。总部在纽约。1848年创立于芝加哥,前身为港口新闻联合社,由当时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纸组合而成,1875年更名纽约联合新闻社,1892年经过改组,使用现名。最初按其章程规定,稿件只供本社成员报纸使用。1945年经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修改了接收新成员章程,并允许非本社成员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单位订稿。经过多年发展,美联社今天已成为使用多种形式向各种媒体全方位播送新闻的国际通讯社,每天的受众在一亿以上。美联社还同道·琼斯公司合作,办了美联一道·琼斯专业新闻社,向国内外提供经济新闻和信息,订户遍及几十个国家。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客观性法则,使其在西方被奉为职业理念。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爱德华·默罗(EdwardMurrow,1908—1965)美国CBS著名记者,美国广播电视史上的杰出人物。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新闻联播》。二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赢得极大声誉。战后,主办的《现在请听》极受欢迎。默罗转向电视界后主持电视专栏节目《现在请看》,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他的电视实践创立了严肃电视干涉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电视新闻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且主张对世界事务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曾任美国新闻署署长。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黄色新闻是指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得名于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并在两报的激励竞争中发展起来。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黄色新闻的特征:使用打字号煽动性标题;滥用照片;种种欺骗手法;星期日增刊;标榜同情“受压迫者”。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KDKA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第一座有正式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于1920年11月2E1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该台首次广播的内容,是关于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其时效之快,使美国报界大吃一惊。KDKA电台的成功,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从此,新兴的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播出内容有当地新闻、邀请艺人现场表演、为临睡前的孩子们朗读故事等。二、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资产阶级革命家。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杰斐逊执笔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认为:(1)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2)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它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民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3)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4)他要求新宪法应该包括一个声明,即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报纸发表任何它们高兴发表的东西;也不减轻出版商对于所发表的错误事实承担的责任。对诽谤不必恐惧,说实话就不是诽谤,即使纯粹的诽谤,也有人民做出公正的判断。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离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当公众舆论允许自由表达时,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没有监察官就没有政府,但是,哪里有新闻出版自由,哪里就可以不需要监察官。”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的。在它创办前,就已有了三家廉价报纸,但刊行不久就夭折了。《太阳报》却获得了明显的成功:创刊时印行1000份,四个月后,销售5000份,居纽约各报之首;一年后达10000份,三年后30000份,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太阳报》的成功是传媒经济勃兴的标志,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是传媒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1)正由于该报的创办并运作成功,传媒的产业属性才被发现、产业身份才被确定大众传媒产业一产生,传媒经济就开始了,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是虽然传媒经济运作已经开始,但由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传媒作为一个行业有巨大赢利潜能的事实也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后,传媒产业巨大的盈利潜能被发现,整个社会忽然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它获得了社会各界新的审视和更高关注。资本追踪而来,传媒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开始。这是对传媒产业认识的一次社会思想上的革命,是传媒产业运作观念上的巨大解放,从而使传媒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2)创造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基本盈利模式——二次销售二次销售是当前传媒产业中最受重视的盈利模式。《太阳报》正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太阳报》的创刊词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人人都买得起”表明其廉价,“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表明其销售广告资源。(3)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有所创新①消费者定位的创新。其发刊词宣称“人人都买得起”,这与政党报刊时期受众是政党成员以及受政党影响的少数群众不同,反映出的理念是满足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需求,最终尽量扩大其发行量,实现广告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获利。②内容定位的创新。以前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以政论为主,宣传本政党的观点,是观点报纸。《太阳报》则实现了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全报无一篇评论,全部是新闻,而且多为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黄色新闻,这样在当时能够做到最大量销售。(4)经营业务的创新①在发行上,廉价是《太阳报》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一份报纸只售1便士,也即1美分,是美元最小币值,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而且对发行商折扣,折扣率为33%,此折扣率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报业发行的一个传统;发行商如果没有卖完还可退报,从而增加发行经销进货的积极性;在发行形式上还采用当时美国较少采用的街头零售形式。②经营广告。其创刊词宣称“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意味着出售广告资源获利,与此相配合,在实践中通过大量发行以吸引广告投放。③在印刷上,《太阳报》重视引进新型设备,提高印刷效率。④在人力资源上,重视聘用优秀报业人才。总之,《太阳报》的运作模式是崭新的,与政党报刊时期模式是迥然不同的,其盈利目的明确,是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其获得成功后,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地纷纷仿效,产生了轰轰烈烈的“便士报运动”,可以说,“便士报运动”也就是传媒产业化运动,是传媒经济大力发展的运动。从那时到现在的170多年中,报业的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其后出现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运作模式。现代传媒经济的主要运作模式是由《太阳报》开始,也就从那时开始,传媒产业开始产业化运作,传媒经济开始勃兴并迅速发展至今。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答:《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第一大日报,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华盛顿邮报》的历史①1877年12月6日,《华盛顿邮报》由民主党人史蒂森·赫金斯创办,对开四版,零售价三美分,发行一万份。1889年,赫金斯将报纸卖给哈顿和威尓肯斯。②1905年至1916年,转入《辛辛那提简讯报》老板麦克利恩手中,他增加了广告收入,却降低了报纸的信誉和影响。1916年至1933年麦克利恩去世,其子爱德华成为报纸的发行人,因他与共和党总统哈定关系密切,从而使报纸成为共和党人的工具。这时期,报纸发行量逐步下降,广告大减。③1933年,《华盛顿邮报》被公开拍卖,金融家尤金·迈耶以82.5万美元买下了该报,他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绅士应遵循的社会礼仪;本报的内容是雅俗共赏;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牺牲报纸本身的物质利益;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1933年至1943年,迈耶聘请著名作家担任社论版主笔,使该报获得了“明智,有人情味,开明”的声誉,发行量增长了三倍,达16.2万份。④1946年起,迈耶的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接办该报。先后购买了《华盛顿时报先驱》、《新闻周刊》和几家电视台,成为一家新兴的传播集团。到1954年发行量已达38万份,成为国会议员、政府官员、驻华府记者的必读报。美国最著名的争论家李普曼也常为《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文章,使其愈加令人瞩目。⑤1963年,格雷厄姆去世,其妻凯瑟琳成为公司总裁,开创了《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时代”。1971年《华盛顿邮报》继《纽约时报》后,揭露了美国在越战中的有关秘密情报,声名大振。1972年起,《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历时两年,层层挖掘,披露“水门事件”的内幕,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这在美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使该报获得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并确立了《华盛顿邮报》的世界级大报地位。在美国人心目中,《华盛顿邮报》成了一份疾恶如仇、热情似火的报纸,而凯瑟琳则被认为是华盛顿最有影响的一位妇女。⑥1979年凯瑟琳的儿子唐纳德继任该报发行人,1983年出全国版。(2)《华盛顿邮报》的现状①《华盛顿邮报》以政府报道见长,它消息灵通、材料可靠、文笔犀利。尽管《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大牌报纸派有大量的精兵强将,常驻华盛顿同《华盛顿邮报》拼抢联邦政府的新闻资源,《华盛顿邮报》的政府报道仍然是最值得称道的。②《华盛顿邮报》是高级报纸,也是通俗性报纸。《华盛顿邮报》所刊载的漫画比美国其他报纸都多。它在华盛顿的高级饭店和贫民窟同样十分流行。③《华盛顿邮报》是地方性报纸,主要在华盛顿发行。即便在邻近华盛顿的城市,想要找到一份《华盛顿邮报》还真需要一些技巧。唐纳德说,每天有1500份《华盛顿邮报》运送到纽约,这已经是报社极不情愿的。因为《华盛顿邮报》的广告商大都在华盛顿。④平日版主要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国内外要闻和评论、文化生活和影视娱乐、本市新闻、体育金融和商业。该报注重报道国会消息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读者对象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⑤报纸还拥有自己的特稿社——成立于1962年的洛杉矶—华盛顿邮报特稿社,专发在两版刊登的专栏、通讯和特稿等。目前,《华盛顿邮报》日发行77万份左右,周日发行110万份。但《华盛顿邮报》发出的声音远远超出它的发行量所产生的影响。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答:(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1789年9月,美国国会对原宪法增加了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此法案于1791年12月经多数州议会批准而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价值①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使新闻出版自由作为美国宪法中的补充条款从法律上得到确立,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自殖民地时期开始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地位相当,被认为是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理论及运作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最早的法律文献。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犹如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追根溯源都来自这条规定。在美国,凡涉及言论、新闻、出版等诉讼,往往都会搬出宪法第一修正案,它几乎成为美国媒体屡试不爽的护身法宝和每战必胜的锐利武器。用阿特休尔的话说,“美国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犹如宗教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以至于美国人民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16 《出版自由法》 出版自由是什么权利

  • 新译贸易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读书堂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新译贸易论试读:内容提要本书收录的三部《贸易论》,是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尼古拉·巴尔本和达德利·诺思的著作。这三部《贸易论》适应十七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们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过不同的作用,对后来的经济学说有过一定的影响,是了解和研究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及其发展的有参考价值的著作。简评三部《贸易论》又璋本书收录的三部《贸易论》,是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尼古拉·巴尔本和达德利·诺思的著作。这三部《贸易论》适应十七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们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过不同的作用,对后来的经济学说有过一定的影响,是了解和研究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及其发展的有参考价值的著作。一托马斯·孟(1571—1641)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突出代表。他是一个大商业资本家,政府贸易委员,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他的《贸易论》曾出版几次,最后经过作者彻底改写,于他死后二十多年,即1664年,由他的儿子约翰·孟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的书名出版。收进本书的《贸易论》是1621年发表的。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时期资产阶级的最初的经济学说。它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殷。两个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对什么是财富和财富源泉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货币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要使国家致富必须增加货币。但是,他们在增加货币财富的手段和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他们坚持多卖少买或不买,要求以贮藏货币的形式将货币贮存起来。当时西欧一些国家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和主张,颁布了防止金银货币输出的法令,实施了吸收金银货币到国内来的政策和奖励办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国家法令和政策,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商业、工业发展的障碍。当时在英国对外贸易中起重要作用的东印度公司,深感原始的货币制度和政策的束缚,要求突破政府规定的某些限制;主张不仅应该多卖,而且应该大量的买;提出国家不仅不应该禁止而且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东印度公司较早地争得了国家的特许:国家允许该公司每艘船出航一次可以出口一定数量的金银货币,但要求必须在半年内再进口相同数量的金银。因此这家公司遭到了社会上、特别是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责难与攻击。托马斯·孟针对当时对东印度公司的抱怨和反对,写了《贸易论》,副标题是“论英国东印度贸易”。托马斯·孟的《贸易论》除序言外,分四部分驳斥了对东印度公司发展对外贸易的反对意见,向国家提出了发展东印度贸易的建议,论述了晚期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和主张。在《贸易论》的序言中,托马斯·孟强调了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指出对外贸易的好坏是检验一个国家贫穷与富裕的标准。他说:“商品贸易不仅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活动,而且,如果某些规则得到严格遵守的话,它还恰恰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本书第5页)托马斯·孟论述了他所极力主张的贸易平衡原则。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做到出超,才能使国家繁荣;相反,如果进口超过出口,则既浪费了外国的物资,又挥霍了本国的时富,货币自然外流。他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写道:“正象出超肯定能使我们致富,使我们的货物和金钱增加一样,入超必然造成相反的后果。”(本书第40页)这一原则在托马斯·孟改写后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书名发表的著作中,表述得更加简要清楚。作为当时商业资本家代言人的托马斯·孟已经本能地意识到积累资本的需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努力积聚财富和勤俭持家是一个王国金库的真左守卫者的品质,而王子禁令的威力和效力却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本书第5页)托马斯·孟论述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是国家拥有丰富的物产和出现剩余产品,这样,从外国流入的货币才能大大增加。并且说,东印度贸易就是由此诞生的。这里可以看出,托马斯·孟在强调发展对外贸易,把财富的源泉归结于流通领域时,已把生产和由生产发展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看作是发展流通的必要条件。这说明,托马斯·孟比早期重商主义者已经前进了一步。当时许多人认为,绕好望角去印度的新航线被发现后,特别是英国几乎所有的金银和硬币都被运走,而运回来的却是人们所不需要的物品。托马斯·孟反驳了这种意见,指出这种观点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他举例说,从印度运回的物品,如药材、靛蓝等都是加工转运以及个人生活所必需的。不仅如此,由于从印度购得染料靛蓝,英国的呢绒远销世界各地,并受到欢迎。他并且说,发展这些行业,为英国的劳动者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如呢绒业等的发展。新航线的发现还有力地打击了竞争对手土耳其,而给英国带来了幸福。他说明了直接从印度购买所需要的数量相同的商品,比从土耳其购买这些商品费用少三分之一,每年可节省九十五万英镑,而过去这笔钱是落在土耳其手中。托马斯·孟说这些好处并不只是商人受益。托马斯·孟还进一步论证了东印度贸易如何使国家致富。他举出了几种商品在印度的离岸价格和在英国出售的价格,中间有很大差额,如胡椒二百五十万磅,在印度是二万六千零四十一英镑,而在英国则是二十万八千三百三十三英镑。可见东印度贸易每年能使英国的货币数量大大增加。托马斯·孟还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他提出:“有商品便有货币”,还说:“货币是商品的价格而购买商品是货币的正当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和不可分割的。”(本书第19—20页)他的这一观点,和早期重商主义者相比是明显的进步。他还说明了将货币投入流通、使之周转是正当的用途,而窖藏起来则是违背商品和货币的关系的。这就是说,要使国家富裕,就必须将货币投入到运动中去。所以他极力反对防止出口贸易的各种措施,反对禁止输出货币的主张。他认为这样做限制了国家致富之源。可见托马斯·孟关于货币在贸易中的作用和意义的见解已比货币主义者前进了很多。在《贸易论》中,托马斯·孟还反驳了认为东印度贸易为制造船只浪费了大量材料,并使这些材料价格上涨的见解。他指出,造船不仅没有使造船材料昂贵,而且增强了英国的海军力量。这实际上是说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对外侵略的后备力量,它储存了英国可供战争用的物资,可随时出动强大舰队从事对外的侵略扩张。这充分表明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外贸易和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密切关系。托马斯·孟还论述了发展航运业和转运贸易,论述了厉行节约,避免浪费以及消除在对外贸易中危害国家的因素等等。为了积极争取发展东印度贸易,他向国家提出了与货币主义者不同的主张和建议。托马斯·孟通过他的这一著作反对了早期重商主义,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晚期童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它标志着由早期重商主义转变到晚期重商主义。马克思在评价托马斯·孟的这部著作时这样指出:“它攻击当时在英国作为国家政策还受到保护的原始的货币制度,因而它代表重商主义体系对于自己原来体系的自觉的自我脱离。”并且说,这本著作从一开始就“对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52—253页)。二尼古拉·巴尔本(1640—1698)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巴尔本最初在莱顿学医,在乌特勒支获医学博士学位。1664年被推举为伦敦医师公会名誉会员。1666年伦敦大火后,他感到建立火灾保险的必要,在他的倡议下,伦敦建立了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他在1690年和1695年两度当选为国会议员。1695年到1696年,他建立并经营土地银行。巴尔本的著述颇多,主要有:《给一位乡村绅士的信》(1684年)、《为营造者辩护》(1685年)、《对减息反对论的答复》(1694年)、《土地银行论》和《新币轻铸论》。《贸易论》是他在1690年发表的。马克思对巴尔本的评价很高,指出他“特别在理论方面进行过研究并获得巨大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7页),把他和配第、孟德维尔、魁奈并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多次提到巴尔本,并在多处引证过他的论述。比如,马克思在阐述商品的交换价值时写道:“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页)马克思接着引证了巴尔本《新币轻铸论》中的一段话:“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转引自上书)。在这里,马克思是认为巴尔本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是相一致而加以引用的,肯定了巴尔本在商品交换价值这一点上的论述。同时,马克思对巴尔本的错误观点也进行了批评。如对巴尔本关于流通手殷量决定价格的看法,对调节流通手段量的规律的错误理解等,马克思在阐明有关理论时,都作了深刻有力的分析和批判。(参阅:《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23卷,第143、149、166页)巴尔本的《贸易论》是一部理论性的著作,全书篇幅不大,但涉及的范围较广。书中对贸易作了全面的论述,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判。巴尔本和托马斯·孟一样,在《贸易论》的开头就指出了贸易的重要。他批判了反对发展贸易的看法。同时,他认为过去对贸易大都是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一些特定贸易部分进行论述,而不了解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各种比例标准,因而不能正确描述整个贸易。他指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托马斯·孟的《贸易论》也是不全面的。但是我们从他的论述中看到,他对贸易的发生、发展的真正原因也是认识不清的。在《贸易论》中,巴尔本论述了什么是贸易的问题。他说:“贸易是为他人制造和出售一种货物。”(本书第51页)他进一步指出,进行贸易的一切商品是整个世界的动物、植物、矿物,包括陆地或海洋的一切。按照他的说法,这些商品又分为自然商品和人工商品。它们由于各国的气候,风土不同而分别成为各国的主要商品,这些主要商品是永不枯竭的。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主要商品是该国的财富,也是对外贸易的基础。从巴尔本对贸易的分析可以看到,他与重商主义者不同,在他的贸易观念中已明确地包括了制造业,并且指出这些商品是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巴尔本论述了和贸易相关的商品、价值和价格问题。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效用决定的。他说:“一切商品的价值来自商品的用途,没有用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又说:“商品的用途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生来就有两种总的需要,即身体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世界上满足这两种需要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用的,因此都有价值。”(本书第55页)当谈到人的精神需要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时,他指出商品价值是完全由精神需要决定的。他说:“大多数物品的用途是满足精神的需要,而不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的绝大部分是由于想象而产生的,精神发生变化,物品变得没有用了,也就失去了它们的价值。”(本书第57页)这一点可以归结得更明确些,这就是,人的主观爱好和需要决定商品的价值。这里我们看到,在边际效用学派以前很久,巴尔本就有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物品的效用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当时并没有流行。在论述货币时,巴尔本指出:“货币是法律规定的价值。”(本书第58页)他进一步分析了货币的用途,认为货币是用来计算一切物品的价值,作为一切其他物品的价值的替换物的。因此,货币的价值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否则这两项用途都不能实现。他并由此推论说,因为唯一的价值是来自法律,货币就不绝对需要由金银制造。他认为值若干先令或若干英镑的标记打在什么金属上并不重要,它由黄铜、铜和锡或其他任何别的东西制造,具有同样的价值,起着同样的作用。他指出,重商主义者非常重视金银并认为金银本身有内在价值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说这一错误产生的原因,是货币由金银铸造,以致他们不能辨别货币与金银。他说,货币有确定的价值,因为它是法定的,而金银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巴尔本批判了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的看法。巴尔本的这些论述反映出重商主义学说已开始解体,但巴尔本不理解货币的本质、起源及其职能。他在论述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将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混同了。巴尔本提出,随着商业的发展,信用也必然发展,进而论述了对利息的看法。他说:“利息是财货的租金,正象它是土地的租金一样。”(本书第62页)可见,巴尔本在这一时期,对利息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此同时,他还论述了作为财货借来的货币不能放在身边而造成失去利息损失的见解。但是他对利息的看法还是有局限的,并且错误地主张利息应由国家法律规定。巴尔本论述了贸易的用途和利益。他提出“贸易的用途在于制造和提供为生活的维持、防御、舒适、欢乐和豪华所必需的或对这些有用的物品”。(本书第63页)他说,贸易可以使政府增加收入,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巴尔本和托马斯·孟一样,认为贸易有助于帝国的扩大,实际上是主张结合贸易进行对外侵略。他说:“如果一个世界性的帝国或者一块非常辽阔的版图能够在世界上重新建立起来,那么,这看来很可能是靠贸易实现的。”(本书第65页)他并进一步论述了向欧洲以外地区进行扩张的主张。这一点说明了巴尔本同样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贸易总是同对外侵略结合在一起的。巴尔本分析了促进贸易的原因,指出了促进英国贸易发展的因素。他认为那种禁止外国商品输入的重商主义政策是错误的。他主张贸易自由,反对靠国家干预和限制贸易达到贸易平衡的做法。他认为期望靠禁止办法得到好处的特殊贸易往往是一种失策,因为这并不等于使不禁止的商品销路更好。他说:“任何国家制定禁止一切外国货物的法律,都会使其他国家也制定同样的法律,后果将是毁掉一切对外贸易。”(本书第79页)他提出,英国要发展对外贸易,就必须改变“禁令多,利息高”的做法,实行自由贸易。巴尔本的《贸易论》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时期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反对,它发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呼声。巴尔本是重商主义解体时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名代表。三达德利·诺思(1641—1691)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最著名的理论经济学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691页),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初期的代表人物。他是英国的一个第一流的商人,曾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经营商业,回国后在海关和财政部任职。他的主要著作是1691年出版的《贸易论》。诺恩和巴尔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期间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逐渐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诺思的《贸易论》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论述了自由贸易的主张。诺思的“这部著作……和配第的著作直接有关,并直接以配第的著作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394页)诺思的《贸易论》包括前言、论减低利息、论铸币和附录几部分。在前言中,作者以第三人称讲述了几篇文章的特点,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上的不良文风,提出了“这几篇文章的主题、即商业和贸易,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本书第93页)。诺思反对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唯一形态,对外贸易是财富源泉的观点。他在探讨贸易的性质时,论述了什么是财富以及什么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他说:“有些人由于勤劳和精明从地里生产出超过供应自己消费需要的果实,于是他们把剩余的东西留下来,这就是财产或财富。”又说:“贸易不外是多余物品的交换”。(本书第17页)他还提出,只要人们勤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他们得到供给,而且外国商品也会大大过剩,扩大他们的贸易,从而得到巨大的好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诺思已把贸易和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上论述对财富和贸易的看法,这和重商主义者相比已前进了一大步。但他是用“温和政治经济”中田园诗式的语言来描绘资本原始积累的。马克思指出:“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2页)诺思的《贸易论》主要是研究商业资本。马克思在讲到诺思这方面的成就时指出:“在他所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内,表现了行家的谙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394页)。在《贸易论》中,诺思论述了他对利息的观点。按照他的说法,土地所有者可以出租土地而获取地租,资本所有者可以出租他的资金而得到利息。他说:“所谓利息不过是资本的租金罢了”。(本书第103页)他并进一步讲道:“当地主或当财主是一回事;地主有利的地方只在于他的佃户不能把土地带走,而资本的债户却可以把资本带走;因此土地提供的利润应当比冒较大风险借出的资本所提供的利润少。”(本书第103—104页)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诺思把利息和地租对立起来,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评论诺思的这些观点时指出:“这是资本起来反抗土地所有权的最初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395页)关于利息率,诺思的见解比配第和洛克的见解都较正确。配第在论述利息时混淆了货币和借贷资本的区别,洛克认为利息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而诺思则认为决定利息率的不是货币,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他说:“如果放债人多于借债人,利息也将下降;所以,并不是低利息促成贸易,而是贸易日益发展,增进了国民资本,使利息下降。”(本书第104页)可见,在利息问题上,诺思的观点与配第的经济学说之间明显地存在着继承关系,但诺思对利息率的看法已较配第、洛克前进了一步。马克思说:“诺思看来是第一个正确理解利息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395页)。诺思还明确提出,贷款利息应由市场自由决定,不应受法律约束。他认为法律限制利息会给贸易造成很大障碍,这种法律也是收不到效果的。诺思与重商主义者不同,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是买与卖的衡量尺度。他说:“金银和用金银铸造的货币无非是衡量的尺度,有它们比没有它们更便于交易”(本书第114页)。诺思所说的买和卖的衡量尺度,也就是商品交换时用货币表示的商品的价格。商品先在价格中表现为交换价值,以便以后再转化为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在经济思想方面迈出的最初的步伐之一,就是认为金银在这里只作为商品本身的交换价值的存在形式,作为商品形态变化的一个因素出现,而不作为金银本身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396页)诺思受所处时代的局限,不可能明确地说明这一点,但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是很巧妙的(马克思语)。诺思是这样说的:“因为货币是买和卖的通用的尺度,所以每一个要卖东西而找不到买者的人,总以为他的商品卖不出去是因为王国或国内缺乏货币,因此到处都叫嚷缺乏货币。然而这是一个大错误……”(本书第109页)诺思并举例说明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叫嚷缺乏货币的那些人究竟要的是什么呢?比如乞丐,乞讨货币,如果有了货币,他将用它购买面包等等。这表明实际上他要的不是货币,而是面包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诺思进一步指明,叫嚷缺乏货币是个错误,因为货币是不会缺乏的。他说,货币的来去,是会自行调节的,货币少了,金银块就铸成货币,反之,超过商业的需要,货币就会被当作金银条块对待;铸币就象旧金银器一样,只能按它所含的成分出卖。从诺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已把货币还原为商品,金银具有便于充当货币的条件,因而成为货币并在流通中执行许多职能。诺思对货币的理解已经解脱了拜物教观念的束缚。但他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以及货币所执行的职能。在《贸易论》中,诺思实际上论述了货币作为资本必须不断投入运动使之自行增殖价值。他写道:“谁也不会因为用货币、金银器等形式把自己的全部财产留在身边而变富,相反,倒会因此而变穷。只有财产正在增长的人才是最富的人,不管他的财产是农场的土地,还是放出去生息的货币,还是投入商业的货物。如果有人出于一时的高兴,把他的全部财产换成货币,并死藏起来,他就立即感到自己的穷困随着吃空活资本而增长。”(本书第109页)可见,诺思已经认识了货币的贮藏和货币的自行增殖之间的对立,认识了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意义。诺思的这一思想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早的发现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397页)。诺思反复论述了贸易自由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国内、国外贸易必须自由进行。他说:“阻碍贸易的法律,不论是关于对外贸易或是国内贸易,不论是关于货币或其他商品,都不是使一个民族富裕、使货币和资本充裕的要素。”他并且说:“我们可以费力筑篱去围杜鹃鸟,但这是徒劳的,因为从来也没有一个人是靠政策致富的;而和平、勤劳和自由却能促进贸易和财富,此外别无其他途径。”(本书第123页)诺思关于自由贸易的思想,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无须国家的保护就可以在世界上取得统治地位的程度。但诺思写这部著作时,正是英国保护关税获得最终胜利的时候,因此,这一著作的发表并没有得到当时权贵们的重视。然而它在理论上确实发生了影响,在诺思死后英国出版的一系列经济著作中,可以看出它们同诺思一些观点的关系(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258—259页)。论英国东印度贸易——答对这项贸易的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商品贸易不仅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活动,而且,如果某些规则得到严格遵守的话,它还恰恰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我暂且这样称呼它)试金石。象一个人一样,不管他的收入是多少,只要他量人为出,并且每年为他的后代积蓄一笔赡养费,我们就可以指望他会发家,变得富裕起来。同样,那些极力使出口超过进口,并且尽量少使用外国产品的王国,也是这样繁荣起来的。因为,毫无疑问,这多出口的部分是必须用货币支付的,然而,如果进口超过出口,既浪费外国的物资又挥霍本国的财富,那么,货币必然要外流,为这种无节制的行为付出代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精神上的堕落,很多原来富裕的国家变得极为贫困,它们的人民虽然深受其害却总把错误归咎于别的原因。因此,努力积聚财富和勤俭持家是一个王国金库的真正守卫者的品质,而王子禁令的威力和效力却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显然,在进口外国货物时不但需要注意它们的比例或数量,而且也应当考虑到它们的质量和用途,以便先获得最需要的东西,例如:粮食、衣服、用于战争和贸易的物品。一旦一个国家有幸拥有充足的这些物品,它便需要得到用于维持健康的物品和生产工具,最后需要得到的是用于享受和装饰的物品。现在,一方面托上帝宏恩英格兰王国的物产极为丰富,很久以来就拥有大量上述各种物品,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有剩余,从外国流入的货币也大大增加了她的财富。产品过剩导致了很多有价值的贸易的诞生,其中之一叫做东印度贸易。东印度贸易虽然在全世界已享有盛名,但在国内怨声日趋高涨。这使我感到很为不安(我是东印度贸易协会的成员之一)。我对这种思想混乱的真正原因作了一番探讨,我的结论是:大多数抱怨者是出于无知,他们尚未发现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的奥妙。一些人是由于懒惰,没有参加上面提到过的协会,要么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其它生意受到了东印度贸易的妨碍。另一些人则是思想完全堕落的人,他们不仅自己存心犯这种错误,而且还竭力引诱别人这样作,以便使我们伟大而光荣的王国在外国的政策和力量不易削弱的情况下自取灭亡。现在是对这些危险的倾向作斗争的时候了。斗争方法是真实地叙述上面提到过的东印度贸易的过程,并且回答那些常见的反对东印度贸易的意见,使整个王国都了解这些误解和错误。目前,高贵的议会是王国最好的代表。我希望议会就这项贸易的价值进行切实的调查,以便最终使它光荣地得到批准。第一种反对意见(许多人说)绕好望角去东印度的航线如果从来就没被发现,对于基督教世界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因为每年从英格兰、葡萄牙和低地国家出发的商船队,运走了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我国几乎所有的金子、银子和硬币,用来购买我们不需要的物品。回答这种反对意见所涉及的问题很重要,应当给以充分的回答。为了回答得更好,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一、第一部分论述通常从东印度运到欧洲的药材、香料、生丝、靛蓝和白布等物品的用途。二、第二部分说明上述物品过去以及现在运到欧洲来的方法。三、第三也是最后一部分,证明英国的货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会由于上述贸易而大幅度增加。现在来谈第一部分。谁会那么愚昧,在那个遇选闻名的国家里不愿意适当使用有益于健康的药材和美昧的香料呢?自古以来许多国家的人民就渴望得到这些药材和香料,因为它们不单单是一些人喜欢,为一些人服务(很多水果和葡萄酒往往是这样的),而是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医治疾病所必需的。一些有学问的人对这个问题作过论述,已经把问题谈得很透彻了。因此,在这里我无须对这些药材和香料的各种用途和好处作更多的议论。如果有人想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可以仔细阅读那些学者撰写的有关著作。这样做对所有的人同样都是有益的。(第一部分关于印度物品的使用。)(托马斯·埃利奥特所著《健康的城堡》,伦帕特·多多那斯所著《植物的历史》,《法国学院》第二部分及其它。)但是,假使人们又说,不少国家不用药材和香料。那么,我的回答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要么是不知道它们的好处,由于缺少这些物品而遭受痛苦;要么是贫困得无法获得这些他们非常想得到的物品。我力求简明扼要,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多啰嗦。因为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还可以说,蔗糖、葡萄酒、食油、葡萄干、无花果、梅脯和无核小葡萄干对我们来说都是没有用的,而且更有理由反对每年进口价格极为昂贵的烟草、金银线织品、上等细布、麻纱、金银线花边、天鹅绒、缎子、塔夫绸和许多其它产品。这完全是事实:消费这些物品要花掉我们的货币,然而,适量使用这些物品同王国的财富和尊严是很相称的。我现在谈一谈生丝和靛蓝。靛蓝是呢绒的非常好的染料。由于使用了靛蓝,我们的呢绒在世界很多国家里都深受欢迎,为王国增添了光彩。此外,它们还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穷人。呢绒业始终雇佣了很多人作纺织工作。只要搞得好,而国王陛下又继续允许进口生丝,就有充分的理由希望,在短期内,辛勤的劳动会使这桩生意兴隆起来,它会给我国带来幸福,正如在过去很多年里给意大利各邦和近年来给法兰西王国和低地国家联邦带来的幸福一样。(法兰西和低地国家近年来也开始生产大量熟丝,而以前它们的熟丝是从意大利进口的。)现在谈谈各类白布的贸易,最近英国人也开始进行这项贸易了。尽管说,这种商品对基督教世界的所有国家都有利并不完全正确(这种商品中的一部分是异教徒生产的,但大部分是基督教徒生产的),然而它还是很有用处,尤其对我国来说是这样。它不仅增加了王国的对外贸易,还使麻纱、荷兰麻布和其它各种亚麻布的价格大幅度下降,而我国是每天都要花大量的钱进口这些布料的。关于印度产品用处的问题,说这些话也就够了。下面,我要叙述一下这些产品进口到欧洲来的方法。(法兰西、意大利、南巴巴里(Bara-ry)和其它国家。)有些人认为东印度与欧洲的贸易始于绕好望角航线的发现,他们错了。在那以前很长一段时期里,东印度各地一般是每年用船将其货物运到红海中的穆哈和波斯湾的巴尔塞拉(Balera)。然后上耳其人从这两个地方用骆驼花五十夭时间把这些商品转运(费用很高)到叙利亚的阿勒颇和埃及的亚历山大(这是两个集市城镇)。来自各国的商人,其中包括上耳其人和基督教徒,再从这里继续把货物经海路运往欧洲各地。这使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敌人——土耳其人成了这项贸易的主人。它为土耳其苏丹的臣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使他们变得非常富裕。此外,高关税使他们的海关金库得到充实。然而,上帝使我们发现了绕好望角去东印度的航线(英国人、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已经经常使用这条航线,基督教世界的其它国家也打算这样做)。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印度人和土耳其人在红海和波斯湾进行的巨大贸易(给土耳其人造成很大损失,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基督教国家的贸易),而且还给整个基督教世界,尤其英王国,带来更大的幸福。英国货的需求量由此而增加,每年从欧洲外流到异教徒那里去的白银和以前相比也减少了成千上万磅。我将在下面极为清楚地证明这一点。(第二部分说明印度产品从前和现在运到欧洲来的方法。)(各种香料的税率一律是百分之二十二;生丝大约百分之二;靛蓝大约百分之八。)首先,有必要列举一下欧洲每年香料、靛蓝和波斯生丝的消费量,然后再考虑从阿勒颇经海路运输这些货物时的商品离岸价格和同样货物从东印窿各港口启运时的一般离岸价格。这时,遭到很多人,尤其是我们本国人,坚决反对的东印度贸易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这些人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就是不怀好意。他们不仅自己犯下了很大的错误,而且还唆使其它人破坏我国的荣誉和繁荣。让我暂且不对这些人加以评论,先把上述货物的数量和价格列举如下:(这些人不愿看到王国繁荣起来。)在阿勒颇(欧洲每年香料、靛蓝和波斯生丝的消费量。)下面是同样货物在东印度的离岸价格,数量和质量不变。这些数字清楚地表明,从印度购买上述数量的生丝、靛蓝和香料所需的费用,只是从土耳其购买这些东西所需费用的三分之一,每年可为基督教世界节省九十五万三千五百四十三英镑四先令四便士的现金,而在此之前这笔钱却从基督教世界外流到土耳其。这是一伴非常重要、后果非常重大的事情,不认真考虑是难以相信的。为了避免在此问题上留下任何疑问,我有必要就一些细节作出解释:(每年为基鲁教世界节省外流到土耳其去的价值为九十五万三千五百四十三英镑。)最重要的是,不应当认为只有商人才能得到上面提到的好处,因为正象在下面将证明(上帝保佑)的那样,廉价的货物使整个基督教世界受益不浅。第二,与派船去土耳其运载这些货物相比,商人去东印度需要更长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付出更高的保险金和运费,包括购买干粮、燃料和支付水手工资的费用。在考虑这两项贸易的巨大差别时必须了解这些细节。这样,当我们看到购买我国产品,看到启佣工人的费用在印度货物价格中占很大一部分的时候,就会感到宽慰了。这不仅不会损害国家(象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的那样),反而会给它以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将进一步证明这个论点。首先,那些在阿勒颇、穆哈和亚历山大同土耳其人进行生丝、药材、香料靛蓝和白布贸易的波斯人、摩尔人和印度人一直搞的是现金交易,并且现在也是这样做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他们并不需要许多外国的其它产品,少许薄条纹布、珊瑚、熟丝、呢绒布和其它一些小宗商品,每年总共也不过是四万或五万英镑,不会超过得太多。这是与从阿勒颇和君士坦丁堡运到波斯去购买生丝和从穆哈运到印度去购买白布、药材、蔗糖、大米、烟草以及其它产品的货币数量不可比拟的,前者每年至少是五十万英镑,后者大约是六十万英镑。因此,异教徒互相之间仍然有着大宗的贸易,不仅有各种白布和其它具有各种用途的商品的贸易,还有波斯的生丝贸易,而这些生丝都最终被运到了基督教世界。(仅举胡椒为例:在东印度用十先令买来的胡椒需要另外三十五先令来支付所有其它费用,才能运到伦敦。)(波斯人和印度人每年从土耳其运走大量货币。)那么,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企业到底有多大存在价值呢?经过这个公司的努力,如果能从波斯湾用船直接运输货物,就很有希望可以把这项巨大贸易中的一大部分抓到英国手里来,从而进一步严重破坏上耳其人的就业和航运业,并减少他们的海关收入,同时降低整个基督教世界货币的外流量,正象目前在香料和靛蓝贸易中已经作到的那样。(东印度公司打算经海路直接从波斯运输生丝。)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获得生丝——这样做更加有利,也更加方便,它将把货币吸引到这个市场来,而不是象目前那样把货币送到土耳其人的那些遥远的属地去,那么,谁还会对我们需要白银来进行这项贸易产生疑虑?有人可能认为,基督教徒是用其它产品在那些地方换取波斯生丝,或是把每年在阿勒颇、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和其它地方出售大量商品赚得来的货币用来购买生丝的。回答是:威尼斯人、法国人或荷兰人在那些地方出售的本国产品都没有他们从那儿购进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土耳其人的产品多,如,叙利亚产的细生丝。薄条纹布、丝织的粗松织物、原棉、棉纱、亚麻、大麻、羊毛、大米、皮革、蜡等许多其它产品,因此仍然需要用现金来购买波斯的生丝。只有英国人在这方面同所有其它国家相比拥有优势,因为他们每年出售大量各色细平布、锡和其它商品赚来的钱,除了够用来购买上述的上耳其产品(这些产品都是有用的),还能用来购买三百包波斯生丝。(马赛每年运到阿勒颇和亚历山大去的现金达五十万英镑而只运很少或不运任何产品。威尼斯运去大约十万英镑,并且还运去大量产品。低地国家运去大约五万英镑,运去的产品不多。墨西拿运去二万五千英镑的现金。)如果有一年碰巧他们购买的生丝比他们出售的货物多,那么,他们必须从马赛、热那亚。利戈内(Ligore)、威尼斯或荷兰等港口运出现金,而且他们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土耳其帝国之所以拥有如此多的黄金和白银来进行东印度贸易,就是因为它采取了上述办法。每年都有很多基督教徒的船只装载小麦到爱琴海一带出售赚取现金。波兰、匈牙利和德国也要花费很多黄金和硬币来购买薄条纹布和丝织的粗松织物。然而,最引人注意的还要尼大开罗铸造的大量金币和少量银币。铸币用的金锭和银锭都是从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人居住的地区,用很多贵重商品如天鹅绒、缎子、金线织品、塔夫绸、呢绒布、磨光珊瑚等换来的,每年用两辆大篷车拉回开罗。(阿比西尼亚人是埃塞俄比亚的一个民族。由于受埃塞俄比亚的影响变得迟钝、懒惰,并缺乏技艺。但他们拥有不少金旷和一个银矿,所以能够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外国货物。)通过上面对于土耳其人同基督教徒、波斯人和印度人进行的贸易的连贯叙述,我说明了东印度商品以前和其中一部分目前运进基督教世界的方法。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土耳其人会允许这样大量的货币每年通过他们的属地运给印度人和他们的宿敌波斯人,为了解释这一点,我想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首先,正象已经表明的那样,在生丝贸易方面上耳其人除从基督教徒手中赚取现金之外,还通过征课关税获得很大的利益,并且从贸易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中也得到不少好处。其次,白布对于上耳其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土耳其帝国几乎或完全没有别的获得亚麻布的办法。)尽管白布贸易已经并正在用掉他们大量的货币。基督教徒一直就通过经营生丝加工为无数穷人提供了救济,各个治理极为有方和繁荣的国家的政策,使这些穷人的温饱得到确实保证。土耳其人与基督教徒不同,他们没有对白布进行任何加工。这里,我可以举热那亚、沸罗伦萨和卢卡诸邦为例。这几个城邦为了使技艺和贸易得到发展,每年至少要从西西里进口价值五十万英镑的生丝。为了支付购买这批生丝的费用,它们在那不勒斯、巴勒莫、墨西拿和其它地方出售一定数量的佛罗伦萨火腿和其它产品,每年价值大约十五万英镑。其余的三十五万英镑全部用现金支付。这是它们为了发展贸易自愿放弃的一笔钱。经验告诉它们,贸易已经成为它们所从事的行业,而且是赚钱的。因为加工后运到法兰克福和其它市场出售的生丝更有助于它们履行同佛兰德的西班牙国王签订的合同,而白银必然再一次从西班牙回到意大利。但是,如果要把这个过程和其它有用的细节讲完,未免过于冗长乏味了,并且无法简明扼要。(土耳其除了从印度获得亚麻布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意大利的一些城邦发展技艺的做法。)(每年从意大利诸邦运到西西里去的现金。)现在我来开始消除一些人的疑虑。这些人可能是出于对外国情况的无知,以为不论是威尼斯还是马赛,都无法或还无意每年使这样大量的现金外流,尤其是作为法国一部分的马赛,更不愿这样做。我们海峡对面的邻居每天都对我们说,他们所能带出法国的黄金和白银的数量以旅行者的必需为限,不得超过这个数量。然而,尽管这样,经验还是告诉我们,他们为了进行(我们现在讨论和他们非常珍重的)贸易,总是可以自由地把黄金和自银这样的现金带出上述两地。他们并不缺少货币,因为上面提到的商品为他们赚了大量的货币。首先,马赛的现金不仅来自热那亚、利戈内、卡塔赫尼亚(Cartageia)、马利加(Malliga)和西班牙与意大利伪许多其它港口城镇,而且还来自巴黎、罗昂、圣马洛(SaictMailoe)、托卢斯(Toloue)、罗歇尔(Rochcll)、迪普(Deee)和法国的其它城市。这些城市无法大量储存从西班牙和德国得到的货币。(马赛和威尼斯获得现金的方法。)同样,威尼斯人通过把上面提到的生丝和其它产品运到意大利各邦、德国和匈牙利(这些国家没有几种能同威尼斯进行易货交易的商品,只能用现金支付)销售,赢得了很大的利润。因为匈牙利和德国的金矿和银矿产量都比较高。意大利各邦尤其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总可以从西班牙得到里亚尔(货币单位——译者),作为西班牙国王去意大利和佛兰德办事时当地商人给他的大量贷款的偿付。关于所有这些问题,我本可以进行很长的叙述,然而我认为我说的话已经够多了,已经说明了从前和现在通常东印度和基督教世界之间是如何进行贸易的,每年要向国外支付多少现金,由谁支付这笔钱,以及这笔钱是如何使用的和可以怎样使用等问题,下面我要对一些人的反对意见作出回答,证明东印度贸易根本不浪费我国的黄金、白银、硬币或其它财宝。(当西班牙国王去意大利和佛兰德办事时,意大利商人借钱给他。)首先,有谁不知道在东印度黄金与白银之间没有兑换的比价呢?英国银币与西班牙里亚尔之间的比价也不是按照这里的几种价格制定的。此外,国王陛下还规定不允许东印度公司把王国的任何金币或银币运出国去,而只准许每年运出国一定数量的外国银币。由于东印度公司担心违反国王的法令,迄今为止运往国外的白银甚至连国王规定之内的数量都没有达到。(第三部分说明东印度贸易是如何使王国富裕起来的。)这一点在公司的帐簿里是记载得很清楚的。从1601年开始进行东印度贸易到1620年7月,公司仅运出国相当于五十四万八千零九十英镑的西班牙里亚尔和一些元,而按照许可公司本可以运出相当于七十二万英镑的外币。(自从开始进行东印度贸易以来东印度公司到底运送出国多少货币和产品。)在同一时期内,公司还从王国运出价值二十九万二千二百八十六英镑的各色细纹布、克瑟手织粗呢、铅、锡和其它一些英国和外国商品,使我国出口到那些遥远的地方去的商品总额大大增加,而这些商品以前在那些地方是从来没有出售过的。我还要提请你们注意时间和辛勤劳动是如何使这项贸易得到发展的。在过去的三年里运到印度去的产品要比那以前的十六年里运去的还要多。而且,贸易的增长还不会到此为止,因为在红海和波斯湾地区新近又开辟了一些市场。这给我们带来了获得更好的货物的希望。最近我们从斯帕汉(Saha)来的信中了解到,那里的英国代理商已准备好了一大批生丝,(上帝保佑)大约明年8月可以运回国,并且还鼓励我们大量地出售英国棉布、克瑟手织粗呢、铁、锡和其它商品,而经验(从以前出售这类商品过程中得到的)已为我们充分地证实了出售这类商品的正确性。(英国向印度出口的商品增长。)在我结束对此问题评论的时候(在东印度用当地商品开辟一个王国同另一个王国或一个港口同另一个港口之间的贸易,这样作可以大大增加我们船只的使用和用这些船只从英国运去的货币和商品的数量。这些问题本来是有不少可写的,但这里从略了),我还要说明,不论每年有多少外国现金从我国运往东印度我们都不用担心,因为国王陛下已在他赐予东印度公司的专利证中极为谨慎地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即:公司兄弟每年运回国白银的数量须与其运出国的相等。的确,东印度公司一直就是这样作的,而且运回的现金还要比运出的多,从而增加了王国的货币总量。公司按照一定的价格、一定的交货时间签订合同出售和购买商品,只是由于签订并履行了合同,公司才为王国赚来了钱,否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签订合同或价格不合理,商人们在交货时就会用其它货物代替他们应交的货物。当我们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商人们的这种做法对大家都是有弊无利的。我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在印度各港口之间进行贸易会大大增加我们的钱财。)(运往印度的货币都是外国硬币。)(东印度公司承担义务使运出国的货币与运进国的相等。)(烟草、葡萄干、食油和葡萄酒都不缺,但是质量太差。)这里,我假设东印度公司每年大约需要运出国十万英镑,而用这么多现金发展起来的贸易肯定是不会减少王国的财富的,相反会大大增加工国的财富。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将简要地列举几种英国东印度贸易涉及的商品,每年在东印度购买和在英国出售这几种商品的数量及其在两地通常的价格。我先来列举一下几种商品在东印度的离岸价格。在东印度(人们希望每年从东印度运回我国的部分产品。)所有上述产品经常按照上面的价格或者接近上面的价格买卖。从我们方面来讲,我们希望除了在波斯进行生丝贸易外,每年能从印度进口上面的各类产品,数量价格不变(希望国玉陛下能按照同荷兰人签订的协定条款保护和保障我们的利益,协定规定荷兰人不得违反协定妨碍或损害我们的利益)。这些产品在英国都能按(我认为)下述价格出售。(人们希望每年从东印度运回我国的部分产品)这样,这里的货币又是我们自己的了,此外,我国的货币总量还增加了三十九万四千二百二十三英镑六先令六便士。虽然东印度公司需将增加货币中的绝大部分以进口税的形式交纳给国王陛下和支付给代理商、公司工作人员和水手作为工资,还要支付航运期间用的干粮、燃料、弹药、保险等费用,但是除造船用的材料外,所有这些只是使王国的财富改变了形式而没有使之减少。(使王国货币增加的数量。)然而如果有人反驳说:“那些上面提到过、运送回英国的商品要么在国内消费了,要么被运往外国换成其它货物,但是我们不要别的,仍要我们的十万英镑现金。”(把上述所有货物从东印度运送回国只需二千五百船舶吨位。制造这些船只的材料大约价值一万五千英镑。)回答是:1.首先,在这样的争论中,上述商品必须被认为对王国毫无用处,而只是为了贸易本身的需要。2.其次,我们必须考虑到,虽然上述货物运到国外后换回的是外国的其它商品,但是,购买外国商品是要经过谈判的,而谈判的目的是增加并且也的确增加了上述货物的总数,另外还为王国的臣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最后,如果要通过一项决议来停止这项贸易的话,谁会怀疑它的全部价值仍会以现金的形式很快回到我国来呢?因为在那些出售这些货物最能赚钱的地方,如意大利、土耳其等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把货币自由地运出去。(印度商品将会把现金带回我国。)这里假设,用于东印度贸易相当于十万英镑的现金(如上所述),是通过向外国出售我国商品换来的,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印度产品也能为王国获得现金。因为有商品便有货币,请大家都不要怀疑这一点。货币是商品的价格而购买商品是货币的正当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和不可分割的。如果法国人和威尼斯人对此有任何怀疑,他们是不会如此心甘情愿地批准每年把价值六十万英镑的货币——按西班牙里亚尔和元计算还要更多,从他们的国家运到土耳其去。仅是购买波斯生丝就至少花掉了这笔钱的四分之三。他们很快在其它国家把波斯生丝卖掉,用赚来的钱再来进行这项贸易,从而大大增加他们的财富,并且也为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结束这一问题的讨论时,我只想补充说,仅此东印度贸易一项为王国赚得的货币(尽管没有别人能象我在上面所作的那样对此进行充分的阐述)就超过了王国目前所有共它贸易赚得的货币之和。(我们除了通过进行贸易和出售商品来获得货币外别无它法。)(法国人和威尼斯人每年将价值六十万英镑的现金运往土耳其。)(贸易使一些没有多少其它方法生财的国家变得非常富裕。)所以,当我们出口商品的价值超过王国进口和消费所有外国产品的价值的时候,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我们多运出去的那部分货物必然会为我们换回货币。我相信,通过不断实事求是的探讨,人们会发现我们所有其它贸易的总出超也不会大子东印度贸易这一项给我们带来的巨额出超。(如果王国每年的出口贸易总值大于进口,我们的货币就会增加。)让我们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如上所述,运出相当于十万英镑的货币可以使我们从东印度进口价值相当于五十万英镑的产品,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些产品中确实可以称为进口产品的,即那些在我国消费掉的产品的部分,大约每年只相当于十二万英镑。剩下的三十八万英镑以我们的棉布、铅、锡或任何其它本地产品的形式出口到外国去,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了进行东印度贸易的具体方式,我们便知道,这样做大大增加了王国的物资和货币。(东印度贸易等于每年出口四十八万英镑,进口十二万英镑,出超为三十六万英镑。)人的所有行动都有其目标和目的。人们在东印度的尝试必然也是有目的的,而只有当王国获得好处,当我们把远渡重洋多运到外国去的产品换成货币,当这些货币应当可以自由带出国境而不受法律或禁令的限制,这时这种尝试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每个人的行动应当可以认为是有其目的的。)正象很多人所知道的那样,货币是靠在土耳其、利戈内、热那亚、荷兰、马赛和其它地方出售印度产品获利而赚来的。然而,如果上述所有赚来的货币,或其中的一部分又要被从我国运出,用于新的贸易或事业,我们仍然应当说,购买印度货物的最终目的是赚取货币。我不想再进一步论证这个问题,因为我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了。我将结束对于第一种反对意见的讨论,并试图对第二种反对意见作出回答。(人们把东印度的产品运往海外出售,最终是为了获得货币。如果我们的其它各项贸易不用掉它的话,货币就以这样的方式运回我国。)第二种反对意见为满足东印度贸易的需要,每年要造大批船只,浪费了很多船骨、船壳板和其它材料。结果这些材料的价格上涨了。而国家在需要的时候根本无法使用这些船只,因为它们或者是出海了,或者是即使远航归来也已破旧不堪无法使用了。回答东印度贸易似乎造成了浪费,它把所有东两都挥霍消耗掉而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好处。但是这种反对意见在一些方面是十分缺乏说服力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是错误的。我先来谈谈这种反对意见的弱点。我要问,持这种反对意见的人是否想保留我们的森林和大树,使之仅供观贫?如果是这样,他们本还可以禁止人们经营羊毛业和把棉布运往国外,这两者都是王国赖以获得必需品的方法。这些人难道不知道树木是有生命要成长的,而当它们长大之后如果不对它们加以利用它们迟早会死亡和腐朽?然而有什么能比用它们来制造大船进行贸易或战争更加崇高,更加有利呢?难道这些大船不是我们财富的仓库,不是保卫我们和平和幸福的壁垒吗?难道造船业每年没有为几千个穷人提供就业机会,没有大大增加我国非常需要的工匠的人数吗?(第一部分述及这种反对意见的弱点。)这些船只每年从爱尔兰运口大量木材和其它物资(节省很多钱),难道不算带来好处吗?那么所谓船骨、船壳板的大量浪费和价格昂贵又何从谈起呢?我相信,东印度公司不是这样看的。东印度公司需要的各种材料都是从汉普郡、埃塞克斯、肯特和伯克郡这几个地方买来的。在所有这些地方,公司现在仍可按同过去十五年中一样甚至更低的价格购买同等质量的船骨,船壳板、覆材,木栓等材料。而且在整个这段时间里,公司的所有帐簿都清楚地表明,这些材料的价格一直波动不大。如果在一年里价格上涨了一些,下一年它会按同样的幅度降下来。此外,我还要提请人们注意:除了东印度公司造的船只外,每天还有许多其它商人订购的高质量的船只在制造之中。(这在英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国王陛下近年来也不断地造船,每年都为无故的皇家海军添置大船,使皇家海军更加光荣和强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关于所谓浪费和匮乏的说法是不值得考虑的。(东印度公司获得船骨和船壳板的方法是经济的。)(东印度贸易并没有使造船用的材料变得更加昂贵。)那好,但是他们又说,东印度贸易用的船只从来也不在国内并在王国需要的时候向她提供服务,或者,即使它们远航归来也已破旧不堪无法使用了。为了运输货物进行贸易,我们伪船只必须住返于我国和外国之间,而且制造这些船只的目的就不是让它们呆在国内。但是尽管如此,东印度公司还是随时作好充分准备,为国王陛下和他的王国服务,向其提供可用于战争的物品。这些物品是东印度公司始终储备着为应急制造、修理船只或供船只出海用的东西,如船骨、船壳板、铁料、桅杆、船用索具、锚、木桶、大炮、火药、炮弹、包装了的食品、葡萄酒、苹果酒等等。人们可以在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里,在迪普特福德,尤其是在布莱克沃尔的仓库里看到许多上述的品。东印度公司的船厂和仓库已经世界闻名了。每天都有外国人、各国使节和其它一些人参观。当他们看到国王陛下的一个公司能在得到通知后立即派出一支威力强大的舰队时,都对王国的实力和昌盛赞叹不已。(第二部说明这反对意的错误)(东印度司储存可用于争的品。)(仅此东度公司家体现来的国陛下的力。)除那些在航程中和停留在印度的船队外,东印度公司每年都要不断地制造和修理船只,并要为一些船只更换索具,装贮漫长的旅途上需要的一切物品包括千粮和饮水等。所有这些船加在一起大概有七、八条,这些船一般在三月开往印度。在这之前,它们在泰晤士河上游抛锚停泊大约五、六个月。而在这些船只刚刚离开英国海岸不久,我们其它的船只就该开始伙印度返航了,回到国内时,也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破烂不堪。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有不少船只去过印度二、三次。它们回来后,驶进船坞、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重新载满货物,象前一次那样再出海。这一切对于所有真想了解情况的人来说都只是常识。没有必要用更多的时间来驳斥第二种反对意见的谬误了。我打算接着讨论下面的问题。(从东印返航回的船只以在很的时间再一次航。)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3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出版社:圣才电子书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第一章世界近代新闻媒体的产生和勃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1、在争取言论自由的腥风血雨中勃兴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4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1)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2)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3)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3)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①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②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③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④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2)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如下: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1)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①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②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2)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近代报业定型第四势力地位确立1.19世纪中叶以前,报业地位脆弱报业地位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1)报纸只是上层阶级的玩物,没有扎根在民众中,不可能从民众中汲取力量。(2)报纸虽有时是社会舆论机构,但只反映上层阶级不同派别的观点,并非真正民意。2.19世纪中叶以后,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便士报开始诞生(1)各国“便士报”的总特点①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②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③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④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便士报的影响①在世界新闻史上,“便士报”奠定近代报业的基础。②“便士报”第一次真正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报纸真正成为新闻纸。③随着“便士报”的普及,报纸开始在社会底层扎下根来,对社会开始产生实际影响。3.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批严肃的综合性日报真正奠定报纸社会地位(1)严肃性报纸的共同特点①继承“便士报”的传统,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尽管它们和政党、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②都是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政企合一,即它们追求政治目标和社会影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但以企业形式来管理,同样追求经济利益。③都以中、上层阶级为主要读者对象。新闻以硬新闻为主,严肃、严谨,很少有煽情新闻,同时高度重视评论。④都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经营报纸,注重物色杰出人才,内部管理严格,力争利润的最大化。(2)严肃报纸的影响①意味着信息性新闻取代故事性新闻成为报纸新闻主体。②意味着政企合一型综合性日报取代廉价小报成为报业主流。从20世纪开始,报纸对各国乃至对世界的历史进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些有影响力的大报构成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2.印花税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2、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答: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1662年6月,英国议会制定出版法案,明确规定报刊发行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出版物必须受议会设立的检察官的检查。1688年“光荣革命”后仍然实施,直到1694年通过出版法案才正式废止。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于1810年重新恢复新闻事先审查制度。而德国从1819年开始重新执行书报检查制度。2.印花税答: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种种税费占出版费约三分之二,深重的税赋使得报刊人入不敷出。印花税实行不到半年,报刊就停办一半。德国、俄罗斯都先后实行过印花税。直到1861年英国才取消印花税,以后欧洲各国陆续取消。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答:19世纪中叶后,便士报出现,并成为全美主流报纸。在美国,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本杰明·戴1933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其特点为: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答: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①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②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能的恐惧使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些禁令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新兴技术即印刷术上。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③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①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③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这些报刊都是政治报刊,大力鼓吹推翻僧侣、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①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②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这种事先检查制度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反抗。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为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度,各国政府都先后制订了煽动法、诽谤法来扼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与征收印花税相辅相成,政府以津贴方式支持、收买一批报纸,并把津贴列入政府预算。(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①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②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1)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①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②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的工商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各大港口和商业中心城市都有了日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作为大众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价廉到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买得起,没有广告收入,也是难以想象的。③城市规模的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城市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一方面,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读者。④随着印刷技术的多次改进,印刷成本从30年代起也大大下降。还有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为广大读者更早地接受新闻创造了物质条件。⑤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通讯社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2)美国“便士报”的传播内容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纽约出现三家成功的“便士报”。①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是首家成功的美分报。该报为四页小报,内容偏重地方和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广告也较多,出版四个月就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②1835年5月6日,贝奈特创办《纽约先驱报》,该报除了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外,还有较多的经济、金融和社交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该报因过分渲染犯罪场面、侮慢教会、随意诽谤其他报人,曾遭受到社会各界对它发动的“道德战争”。1846年,《先驱报》向欧洲发行海外版,19世纪6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超过《太阳报》,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报纸。③1841年4月10日,霍拉斯•格里利创办《纽约论坛报》。鉴于社会各界对《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争”,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格里利决心创办一家高雅而有思想的美分报。马克思应邀为它撰稿12年。《纽约论坛报》重视采访,文章较有文学味,不详尽报道犯罪新闻,拒绝不道德的广告,对社会下层表现出同情。(3)美国“便士报”的特征①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这与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然不同。大众化报纸的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②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便士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④内容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以口语、现代语言为主。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⑤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第二章美国新闻业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1、美国新闻业简史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2、美国新闻业现状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标志的“便士报”运动开启报纸现代化之路。广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2.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1)拥有世界一批最大的传媒公司,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等。(2)美国的媒体已渗透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媒体产品遍布世界角角落落,对世界事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①美联社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家报纸,是各国政要、金融业人士必须关注的案头报。③《时代》、《新闻周刊》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新闻周刊。④拥有世界覆盖面积最广的电视频道。⑤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剧更是充塞着世界各地。3.美国新闻业的现状(1)报纸。美国报纸根据报纸受众定位,坚持以提供严肃新闻和解释性报道为主。(2)电视。美国的电视频道化比较彻底。(3)电台.在电视冲击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播重新寻找到新的定位,彻底走专业性道路。广播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窄播”,收听率节节上升。3、美国传媒业的特点1.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1)从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台诞生开始,美国的广播业坚持走民营之路,只是由政府控制许可证的发放。(2)所有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的电台、电视台(占有95%以上的收视率)都是私营的。2.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1)公共电视台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其余所有媒介都以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作为全部财政来源。(2)为争夺受众,各媒体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推陈出新。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美国传媒业的一大亮点。(3)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虽然为争夺受众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在竞争中,各种媒介扬长避短,均衡发展。3.新闻媒介高度垄断(1)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快鱼追慢鱼,造成剧烈的兼并。(2)现在美国重要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都被大企业所控制,数家大的垄断公司在全美乃至全球展开激烈竞争。4.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1)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护,美国新闻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立性。(2)独立的报格是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最珍惜的传统。(3)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新闻媒介敢于并乐于监督政府、监督大公司的不法行为。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2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1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2、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6.简述美国廉价报纸的兴起、发展与影响。[南京大学2009年研]7.简述普利策的办报特色。[北大2008年研]8.从《今日美国报》分别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竞争,论报业的发展趋向。[北大2003年研]9.简要评述《纽约时报》的办报理念与办报方针。[四川大学2008年研]10.简述托马斯·杰弗逊对美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10年研]11.简述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清华大学2008年研]12.简述《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及主要宣传手法。[华中师大2007年研]13.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在经营方面的利弊如何?试简述之。[人大2006年研]14.简述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职能。[南京师大2009年研]3、论述题1.试论美国“一城一报”现象的形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2.谈谈普利策的主要新闻活动及其对于当今传媒的启示意义。[南京大学2006年研]3.结合史实和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认识。[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曾格事件”又称“曾格案件”,是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里“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尤其是“新闻自由”原则,二百多年来,陆续写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以下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新闻自由第一次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答:《纽约太阳报》于1833年9月3日创于纽约,本杰明·戴总编,其口号是:“照耀所有人(ItShieforA11)”。初为清晨编辑版,夜间编辑版于1887年开始实行。《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也是第一份获得成功的“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的零售价是一美分或一便士,故称“便士报”,又称“廉价报纸”。由于其发行的成功和开创性作用,与后来创办的《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并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三大便士报。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1835年5月6日,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在纽约创办的《先驱报》获得了成功。为战胜《太阳报》,贝内特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等口号,60年代该报发行量超过《太阳报》而居全国各报之首。这份报纸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新闻报道的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警署新闻经常引起社会轰动,首创的华尔街新闻引起纽约商界的重视。创办人贝内特因为使报纸闯入并干预了社会生活,被看作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记者。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答:威廉·伦道夫·赫斯特1895年来到纽约,购得一份陷入困境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NewYorkJoural),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激烈竞争。赫斯特的办报方针是,得到新闻,尽快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不断地以喧嚣刺激读者,攻击不正当财富,向穷人许愿,以吸引读者。该报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并大量应用照片。其版面与刺激性,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惜高额薪金从《世界报》挖走该报星期日报的全班人马。赫斯特也通过搞一些社会运动,以标榜其对贫民特别是受压迫者的同情,如用事实揭露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来增加报纸声誉。在与普利策的竞争中,大量应用暴露性新闻与犯罪新闻是赫斯特的拿手好戏。他的《新闻报》在煽情主义方面超过了《世界报》。赫斯特一生最轰动的事件包括同普利策的竞争,煽动美西战争和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华尔街日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最初是一张金融类报纸,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非商业性新闻、人物专访、时政述评、各种各样的专栏和关于文化的讨论深刻、丰富,也颇有声誉。该报头版不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六栏的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华尔街日报》有东部、中西部、西南部、西部四个版,要闻基本相同,地方性新闻和广告有所区别。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掏粪运动”是指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写揭露新闻的记者的比喻。“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该运动中的经典之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答:“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于是就此定名。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由本杰明·戴1833年创于纽约。该报有明确的办报方针,低价发行,售价一美分,提供“当天所有的新闻”,刊登大量广告;注重新闻的趣味性;良好的销售方法。但是格调不高,消息低级庸俗,甚至制造假新闻。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托马斯·潘恩(ThomaPai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776年1月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后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13篇《危机》鼓舞士气,由此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答:《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由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于1851年9月18日创刊,是美国高级报纸(或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该报由纽约时报公司在纽约出版,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896年A..奥克斯买下面临绝境的《纽约时报》,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他大胆地增刊扩版,在新闻报道上不惜投资,大量增加在当时颇为稀有的国际新闻内容。1897年奥克斯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1969年后由家族企业变为股份公司。自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目前,《纽约时报》从发行量上看,是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美国第三大报纸。但从影响力上看,它以覆盖全世界的实力,牢牢占据着“美国头号大报”的位置。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答:默多克(RuertMurdoch)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麾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答:约瑟夫·普利策(JoehPulitzer,1847—1911)著名报人,美国编辑,报纸业主,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他从小立志,靠自学闯入新闻界。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报纸倡导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同时也靠耸人听闻的手法,报道色情、暴行等新闻来吸引受众眼球。他为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传播业”的创始人。遗嘱捐赠200万美元创办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答:《华盛顿邮报》(TheWahigtoPo)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但仅限于华盛顿发行。属于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于位于美国首都,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答:美国联合通讯社(AociatedPre)简称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机构。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闻采访机构之一。总部在纽约。1848年创立于芝加哥,前身为港口新闻联合社,由当时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纸组合而成,1875年更名纽约联合新闻社,1892年经过改组,使用现名。最初按其章程规定,稿件只供本社成员报纸使用。1945年经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修改了接收新成员章程,并允许非本社成员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单位订稿。经过多年发展,美联社今天已成为使用多种形式向各种媒体全方位播送新闻的国际通讯社,每天的受众在一亿以上。美联社还同道·琼斯公司合作,办了美联一道·琼斯专业新闻社,向国内外提供经济新闻和信息,订户遍及几十个国家。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客观性法则,使其在西方被奉为职业理念。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爱德华·默罗(EdwardMurrow,1908—1965)美国CBS著名记者,美国广播电视史上的杰出人物。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新闻联播》。二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赢得极大声誉。战后,主办的《现在请听》极受欢迎。默罗转向电视界后主持电视专栏节目《现在请看》,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他的电视实践创立了严肃电视干涉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电视新闻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且主张对世界事务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曾任美国新闻署署长。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黄色新闻是指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得名于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并在两报的激励竞争中发展起来。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黄色新闻的特征:使用打字号煽动性标题;滥用照片;种种欺骗手法;星期日增刊;标榜同情“受压迫者”。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KDKA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第一座有正式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于1920年11月2E1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该台首次广播的内容,是关于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其时效之快,使美国报界大吃一惊。KDKA电台的成功,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从此,新兴的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播出内容有当地新闻、邀请艺人现场表演、为临睡前的孩子们朗读故事等。2、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资产阶级革命家。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杰斐逊执笔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认为:(1)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2)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它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民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3)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4)他要求新宪法应该包括一个声明,即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报纸发表任何它们高兴发表的东西;也不减轻出版商对于所发表的错误事实承担的责任。对诽谤不必恐惧,说实话就不是诽谤,即使纯粹的诽谤,也有人民做出公正的判断。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离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当公众舆论允许自由表达时,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没有监察官就没有政府,但是,哪里有新闻出版自由,哪里就可以不需要监察官。”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的。在它创办前,就已有了三家廉价报纸,但刊行不久就夭折了。《太阳报》却获得了明显的成功:创刊时印行1000份,四个月后,销售5000份,居纽约各报之首;一年后达10000份,三年后30000份,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太阳报》的成功是传媒经济勃兴的标志,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是传媒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1)正由于该报的创办并运作成功,传媒的产业属性才被发现、产业身份才被确定大众传媒产业一产生,传媒经济就开始了,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是虽然传媒经济运作已经开始,但由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传媒作为一个行业有巨大赢利潜能的事实也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后,传媒产业巨大的盈利潜能被发现,整个社会忽然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它获得了社会各界新的审视和更高关注。资本追踪而来,传媒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开始。这是对传媒产业认识的一次社会思想上的革命,是传媒产业运作观念上的巨大解放,从而使传媒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2)创造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基本盈利模式——二次销售二次销售是当前传媒产业中最受重视的盈利模式。《太阳报》正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太阳报》的创刊词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人人都买得起”表明其廉价,“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表明其销售广告资源。(3)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有所创新①消费者定位的创新。其发刊词宣称“人人都买得起”,这与政党报刊时期受众是政党成员以及受政党影响的少数群众不同,反映出的理念是满足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需求,最终尽量扩大其发行量,实现广告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获利。②内容定位的创新。以前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以政论为主,宣传本政党的观点,是观点报纸。《太阳报》则实现了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全报无一篇评论,全部是新闻,而且多为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黄色新闻,这样在当时能够做到最大量销售。(4)经营业务的创新①在发行上,廉价是《太阳报》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一份报纸只售1便士,也即1美分,是美元最小币值,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而且对发行商折扣,折扣率为33%,此折扣率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报业发行的一个传统;发行商如果没有卖完还可退报,从而增加发行经销进货的积极性;在发行形式上还采用当时美国较少采用的街头零售形式。②经营广告。其创刊词宣称“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意味着出售广告资源获利,与此相配合,在实践中通过大量发行以吸引广告投放。③在印刷上,《太阳报》重视引进新型设备,提高印刷效率。④在人力资源上,重视聘用优秀报业人才。总之,《太阳报》的运作模式是崭新的,与政党报刊时期模式是迥然不同的,其盈利目的明确,是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其获得成功后,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地纷纷仿效,产生了轰轰烈烈的“便士报运动”,可以说,“便士报运动”也就是传媒产业化运动,是传媒经济大力发展的运动。从那时到现在的170多年中,报业的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其后出现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运作模式。现代传媒经济的主要运作模式是由《太阳报》开始,也就从那时开始,传媒产业开始产业化运作,传媒经济开始勃兴并迅速发展至今。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答:《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第一大日报,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华盛顿邮报》的历史①1877年12月6日,《华盛顿邮报》由民主党人史蒂森·赫金斯创办,对开四版,零售价三美分,发行一万份。1889年,赫金斯将报纸卖给哈顿和威尓肯斯。②1905年至1916年,转入《辛辛那提简讯报》老板麦克利恩手中,他增加了广告收入,却降低了报纸的信誉和影响。1916年至1933年麦克利恩去世,其子爱德华成为报纸的发行人,因他与共和党总统哈定关系密切,从而使报纸成为共和党人的工具。这时期,报纸发行量逐步下降,广告大减。③1933年,《华盛顿邮报》被公开拍卖,金融家尤金·迈耶以82.5万美元买下了该报,他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绅士应遵循的社会礼仪;本报的内容是雅俗共赏;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牺牲报纸本身的物质利益;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1933年至1943年,迈耶聘请著名作家担任社论版主笔,使该报获得了“明智,有人情味,开明”的声誉,发行量增长了三倍,达16.2万份。④1946年起,迈耶的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接办该报。先后购买了《华盛顿时报先驱》、《新闻周刊》和几家电视台,成为一家新兴的传播集团。到1954年发行量已达38万份,成为国会议员、政府官员、驻华府记者的必读报。美国最著名的争论家李普曼也常为《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文章,使其愈加令人瞩目。⑤1963年,格雷厄姆去世,其妻凯瑟琳成为公司总裁,开创了《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时代”。1971年《华盛顿邮报》继《纽约时报》后,揭露了美国在越战中的有关秘密情报,声名大振。1972年起,《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历时两年,层层挖掘,披露“水门事件”的内幕,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这在美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使该报获得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并确立了《华盛顿邮报》的世界级大报地位。在美国人心目中,《华盛顿邮报》成了一份疾恶如仇、热情似火的报纸,而凯瑟琳则被认为是华盛顿最有影响的一位妇女。⑥1979年凯瑟琳的儿子唐纳德继任该报发行人,1983年出全国版。(2)《华盛顿邮报》的现状①《华盛顿邮报》以政府报道见长,它消息灵通、材料可靠、文笔犀利。尽管《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大牌报纸派有大量的精兵强将,常驻华盛顿同《华盛顿邮报》拼抢联邦政府的新闻资源,《华盛顿邮报》的政府报道仍然是最值得称道的。②《华盛顿邮报》是高级报纸,也是通俗性报纸。《华盛顿邮报》所刊载的漫画比美国其他报纸都多。它在华盛顿的高级饭店和贫民窟同样十分流行。③《华盛顿邮报》是地方性报纸,主要在华盛顿发行。即便在邻近华盛顿的城市,想要找到一份《华盛顿邮报》还真需要一些技巧。唐纳德说,每天有1500份《华盛顿邮报》运送到纽约,这已经是报社极不情愿的。因为《华盛顿邮报》的广告商大都在华盛顿。④平日版主要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国内外要闻和评论、文化生活和影视娱乐、本市新闻、体育金融和商业。该报注重报道国会消息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读者对象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⑤报纸还拥有自己的特稿社——成立于1962年的洛杉矶—华盛顿邮报特稿社,专发在两版刊登的专栏、通讯和特稿等。目前,《华盛顿邮报》日发行77万份左右,周日发行110万份。但《华盛顿邮报》发出的声音远远超出它的发行量所产生的影响。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答:(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1789年9月,美国国会对原宪法增加了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此法案于1791年12月经多数州议会批准而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价值①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使新闻出版自由作为美国宪法中的补充条款从法律上得到确立,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自殖民地时期开始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地位相当,被认为是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理论及运作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最早的法律文献。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犹如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追根溯源都来自这条规定。在美国,凡涉及言论、新闻、出版等诉讼,往往都会搬出宪法第一修正案,它几乎成为美国媒体屡试不爽的护身法宝和每战必胜的锐利武器。用阿特休尔的话说,“美国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犹如宗教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以至于美国人民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10-19 《出版自由法》 出版自由是什么权利

  • 丛日云:只要我从正面阐述西方文明,学生就反感

    丛日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一门“西方文明通论”的通识课程,讲解西方文明的演进与特征,当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低年级的本科生们来讲,听他的课“受启发”和“毁三观”大概是同一个心理过程,有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有学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伤害”,有的还向学校打小报告。例如,英国和法国的两名强盗烧毁了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谈判破裂后,英法代表团39个人,包括记者和家属,被抓到北京虐待或酷刑。20个人被杀,活着的人身上长满了蛆,有的疯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这个情节。丛希望学生们能理解完整的历史,在准确的历史事实条件下进行判断和思考。他的常识被颠覆了,他无法在情感上接受,更不用说支持原始判断的理由了。我希望学生们能接受一种健康的爱国主义,丛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人类的爱,应该在爱他人、社区、民族、国家、人类甚至地球的序列中安顿下来。丛日云出生在辽宁凌源偏远农村。他在小学四年级时停课。他理解学生们的思想困惑和困难。高中毕业后,丛日云在旅里当了会计师。他被领导派去参观大寨。他发现到处都是打扮的痕迹。大寨农民就像四种分子(地富反坏)。他们低眉顺眼。当他们遇到游客时,他们会惊慌失措地回避。他们不与你交流,也不与陌生人交谈。但当时,云发现问题取决于直觉和经验。我的精神世界最初是由那个时代的宣传和教育创造的。如果我想跳出这个框架来思考问题,我必须使用相应的意识形态资源,但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不可能获得多样化的信息。因此,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识教育。他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论是每年2000多名本科生的必修课。在他看来,通识教育可以打开信息流通的渠道,让学生获得多样化、平衡的信息,学会逻辑思维,接受现代文明价值的影响。2013年丛日云发表文章《人生多歧路,你将如何选择》演讲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在演讲中,他警告毕业生:你将来可能会面临社会变化。你将如何选择?当你做出选择时,你是一个理解的人吗?如果中国再次运动,你能清楚地说不吗?我希望当潮流袭来时,你选择站在理性和文明的一边……”人物周刊:你教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文明通论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并不完全空白。你说的和他们原来的知识会有很大的不同吗?丛日云:听了我的第一节课,一些学生会惊呼,崩溃。人物周刊:是什么让他们崩溃?丛日云:例如,我会告诉他们,所谓的西方文明领先于内外掠夺不符合历史,西方进入现代文明,主要是思想积累、权利积累、制度积累、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和平,不太可能用战争解决纠纷。最新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越高,战争的意愿就越低。人物周刊:学生们能接受个吗?丛日云: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有些人不同意,但可以容忍我的说法,让我们听听。有些人不接受,甚至不喜欢。自1985年我上大学讲堂以来,我教的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总会有一些学生不理解,不能在情感上接受,并会被一些学生抱怨。爱国主义值得肯定,总比自私只爱自己,没有公众意识强。但是如何爱国呢?是健康的爱国主义吗?理性的爱国主义?你对祖国的爱必须建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其他文明文化遗产和中外关系历史的客观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人物周刊:即使你只是说了具体的历史事实,也会违背一些学生的民族感情?丛日云:是的,有些学生会说:你怎么总是说西方很好,我们的中国不好?你不是中国人吗?你不爱我们的国家吗?学生们的反应是基于一种情感,而不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也许他可以说,老师,你的基础是什么?这些信息是否可靠?我认为你的推论在逻辑上有缺陷,我知道还有另一种说法,比你的更合理等等,如果是这样,这是一个理性的讨论。但有些学生是情感思维,情感主导着判断。只要你积极地解释西方文明,他就会感到厌恶。人物周刊:这种现象是个别的吧,在学生中普遍吗?丛日云: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反应。尤其是新生,很多人还是用中学来衡量大学课堂的内容。许多学生认为西方文明是一场好战,其中一个是基于十字军。我会告诉他们,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晚期的分布,后来伊斯兰教的扩张占据了原基督教的大部分领土,然后十字军收复失地。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十字军东征是古代民族和宗教之间常见的武力征伐的一部分,不能证明西方文明具有侵略性。另一个基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场世界大战都是由西方人发动的,以西方为中心。我将向他们解释,西方国家很小,在相互战斗中也卷入了殖民地。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并不意味着西方文明更加野蛮和好战。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谈到了西方国家之间的和平。举美加边境的例子,我拍了一张美加边境千岛湖(五个湖区)的照片。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错了。我知道千岛湖的污染特别严重,不如我们的千岛湖环境好!我在谈论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问题。为什么污染?只是听你说西方很好,他很不高兴,抓住机会说西方很坏。事实上,美国千岛湖的生态状况相当好。人物周刊:说到中西文明关系,学生接受的教育似乎有一套模式?丛日云:是的。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教科书说,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单孔敞肩大型石拱桥,直到五六百年后才出现在欧洲。这句话给学生们留下了一个印象,我们的桥梁建设技术比西方早了几百年。事实上,赵州桥只在当地技术上进行了创新。两千年前,古罗马的大型石拱桥非常发达。学生最难接受的是中西关系的历史。近百年来,我们的教育将中西关系简化为侵略与被侵略、强盗与受害者的关系,渲染受害者的悲伤。事实上,近百年来,中西关系非常复杂。当你恢复时,学生们无法在情感上接受它。人物周刊:你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论是学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在你看来,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必要的?丛日云:我明白,通识教育是人类教育和公民教育,是高水平的文明教育和完整的人类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教育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承担了传播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的使命。它是传播现代文明价值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正在建设现代文明,因此我们需要传播现代文明的价值。因此,我认为传播现代文明价值的基本工作包括障碍、解决、纠正,即学习正确思考,探索被欺骗的东西,纠正被扭曲的东西。————来源:南方人物周刊杜强/江淳编辑————丛日云,1956年出生,来自辽宁凌源市。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理论博士生导师。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或因兴趣涉足中西政治文化比较、比较政治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领域。课程主要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西方政治学名性阅读等。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当代世界民主浪潮》、《上帝与凯撒——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现代自由主义》、《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世纪(主编)等。...

    2022-04-05 丛日云西方文明通论 丛日云西方文明通论文字版

  • 豆瓣2021年度高分图书《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pdf电子书 免费下载

    ...

    2023-01-2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