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 2020》上海交通大学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2020》【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编【页数】130【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313-24747-6【价格】68.00【分类】英文-科技文献-文献计量分析-研究报告-中国-2020【参考文献】上海交通大学编.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202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2020》内容提要: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强国战略引领下,上海交通大学继发布中国国内第一份全学科外文学术图书引证报告后,聚焦科学、技术和医学三大领域,推出《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力求从引证分析的角度,客观呈现当前国际学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和重要出版社,以期为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2020》内容试读第1章编制说明《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以学术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u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学采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根据近三年(2017一2019)图书被引频次,遴选各个学科领域的高被引图书,展示了正式出版的800种重要学术图书,以及100家重要学术出版社。1.1内容结构《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图书综合排名(不分学科):根据近三年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图书;(2)出版社综合排名(不分学科):根据近三年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出版社;(3)图书分学科排名:根据近三年被引频次,各学科排名前20的图书;(4)出版社分学科排名:根据近三年被引频次,各学科排名前20的出版社;综合排名提供高被引学术图书和出版社的概览,分学科排名则满足读者对不同细分学科领域的了解和评价需求。1.2数据来源《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的数据来源为Scou学术文摘与引文数据库,该文摘库收录的图书主要为2000年至今具有国际书号(ISBN)的正式学术出版物,内容包括专著、论文集、参考工具书和研究水平的教科书。Scou设有专门的选书团队,根据出版社的声誉和影响力及其出版图书的学术性、质量、数量等原则进行筛选,一旦出版社通过评选,数据库将收录来自该出版社的所有符合条件的图书。20》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截至2019年11月,Scou共收录7600万篇文献和17亿篇参考文献,其中收录图书19万余种,涉及160多万条图书或图书章节记录。类似期刊论文被引,Scou也提供了收录文献对收录图书的引用关系。借助ScouAPI采集图书相关记录的总被引频次和近三年(2017一2019)被引频次,通过合并图书及其章节记录,获得曾经被引的学术图书15万余种,累计总被引855万次,近三年被引270万次。其中,科技类学术图书5.2万余种,累积总被引381万次,近三年被引近125万次。1.3指标定义引文是文献计量中的一项重要客观指标,反映了科研成果之间的相关联系和影响。总被引频次是图书出版以来被引用的总次数,可以显示该图书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领域中的绝对影响力。但是由于总被引频次与出版年代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存在老化现象,因此《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选取了近三年被引频次作为排名的主要依据,体现图书当前的学术影响力。该报告同时根据出版社的近三年被引频次进行排名,并提供出版社被引图书种数和书均被引频次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体现出版社的经营规模和出版图书的平均质量水平。学科统计中的学科近三年被引频次、被引图书种数、书均被引频次,可用于了解不同学科领域图书出版和被引的情况,但学科不作为评价对象。该报告排名所涉及的指标或术语英汉对照表详见表1一1,各指标具体定义如下。1)图书近三年被引频次=该图书在2017一2019年被引用次数之和。2)出版社近三年被引频次=该出版社被引图书在2017一2019年被引用次数之和:被引图书种数=该出版社被引图书的品种数量;书均被引频次=该出版社近三年被引频次/该出版社被引图书种数。3)学科近三年被引频次=该学科被引图书在2017一2019年被引用次数之和:被引图书种数=该学科被引图书的品种数量;书均被引频次=该学科近三年被引频次/该学科被引图书种数。第1章编制说明3表1-1指标或术语英汉对照表Idicator/Term指标或术语Citatio近三年被引频次Title被引图书种数CitatioerTitle书均被引频次Author作者Puliher出版社Year出版年ISBN(IteratioalStadardBookNumer)国际标准书号DOI(DigitalOjectIdetifier)数字对象标识符1.4学科分类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是国外图书编目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之一,《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收集被引图书的编目记录,并根据被引图书所属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类目,选取了科学、技术和医学三个一级学科的5.2万余种图书,覆盖40个二级学科。学科名称主要参照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的类目名称,表1-2为学科中英文对照表,以供参考。表1-2学科中英文对照表DicilieSudicilie级学科二级学科ASTRONOMY天文学BIOLOGY生物学BOTANY植物学CHEMISTRY化学COMPUTERSCIENCE计算机科学SCIENCE科学GEOLOGY地质学HUMANANATOMY人体解剖学MATHEMATICS数学MICROBIOLOGY微生物学NATURALHISTORY(GENERAL)自然史总论40》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续表)DicilieSudicilie一级学科二级学科PHYSICS物理PHYSIOLOGY生理学SCIENCE(GENERAL)科学总论ZOOLOGY动物学BUILDINGCONSTRUCTION房屋建筑学CHEMICALTECHNOLOGY化学技术ELECTRICALELECTRONICENGINEERING电气与电子工程ENGINEERING(GENERAL)工程总论ENVIRONMENTALENGINEERING环境工程HOMEECONOMICS家政学TECHNOLOGY技术HYDRAULICENGINEERING液压工程MANUFACTURES制造工程MECHANICALENGINEERING机械工程MININGENGINEERINGMETALLURGY采矿工程与冶金TECHNOLOGY(GENERAL)技术总论VEHICLESPACEENGINEERING车辆与航天工程DENTISTRY牙科学DERMATOLOGY皮肤科学GYNECOLOGYANDOBSTETRICS妇产科学INTERNALMEDICINE内科学MEDICINE(GENERAL)医学总论MEDICINE医学NURSING护理学OPHTHALMOLOGY眼科学OTORHINOLARYNGOLOGY耳鼻喉科学PATHOLOGY病理学PEDIATRICS儿科学第1章编制说明5(续表)DicilieSudicilie一级学科二级学科PHARMACY药剂学PUBLICASPECTSOFMEDICINE公共卫生SURGERY外科学THERAPEUTICSPHARMACOLOGY治疗学与医药学1.5出版社规范由于一些大型出版集团下设多个出版社,Scou的书目信息提供了出版社及其所属的出版集团,《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在评价出版社时选用出版集团作为统计对象,为方便读者查找,表1-3列出重要出版集团的主要下设出版社。表1-3重要出版集团的主要下设出版社(按字母先后顺序排列)出版集团下设出版社CamridgeUiverityPreBoydelladBrewer,CamridgeUiverityPre,FoudatioBookAcademicElevierPre、Butterworth-Heiema、Elevier、Moy、Sauder、WoodheadSAGECorwiPre、.CQPre、LearigMatter、SAGEAre、AtlatiPre、Birkhauer、GalerVerlag、SrigerNatureHumaaPre、PalgraveMacmilla、Phyica-Verlag、SeePuliher,Sriger,T.M.C.AerPreAcume、Ahgate、BirkeckLawPre、CRCPre、FrakTaylorFraciCa、LawreceErlaumAociate、PychologyPre、Routledge、SoPre、.TayloramFraciWileyBlackwell、.JohWileyadSo、Joey-.Ba、Wiley、WileyBlackwell、Wiley-ISTE、Wiley-VCH第2章使用说明《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基于科学计量方法,定量分析和科学评价图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社的学科地位,较为客观地反映学术图书的使用趋势和规律,具有其他索引工具尚未提供的评价功能,为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本报告可成为科研人员、研究机构、出版社、图书馆甄选、分析和评价学术图书的有效参考工具。2.1主要功能《2020年英文科技学术图书引证报告》应用引文分析法及相关量化指标,可以清楚地显示:·在科技领域,哪些图书学术影响力较大;·在科技领域,哪些出版社学术影响力较大;·在某一学科领域,哪些图书学术影响力较大;·在某一学科领域,哪些出版社学术影响力较大;·某一种图书近三年被引频次;·某一出版社的图书近三年被引频次;·某一出版社的出版规模和图书平均被引水平;·某一学科的图书近三年被引频次;·某一学科的出版规模和图书平均被引水平。该报告以客观评价为立足点,发掘与展示高被引学术图书及出版社,对学术出版生态圈的参与者都有着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科研人员:根据该报告的排名了解著作影响力,决定投稿方向,获取高质量学术图书:·研究机构:了解图书在科研产出中的作用,辅助科研资助、科研评价···试读结束···...

    2022-11-04 图书英文翻译 图书馆英文

  • 中医脉诊教学片《内经》+《中医诊断学》共15讲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中医脉诊教学影片《内经》+《中医诊断》共15讲文件目录40《中医诊断学》听诊小结;第五章:脉诊第一节:概述、原理、脉诊、分法、一般诊法、三分九时.flv41《中医辨证》仲景三诊法,取寸口脉的缘由,脏腑分类(左心肝肾右肺脾),脉位配法,以及赋值的依据.flv42《中医》:寸口分类的应用与原理、定位与方法(时宜、体位、指位、指动、动作)、脉象四要素43《中医辨证》平脉、六阴、浏阳、斜飞、反关、病理脉(28种)、浮.flv44《中医辨证》浮脉(散脉、脾脉、皮脉)、神脉(府脉、老脉)、迟脉(缓脉)、数脉(病脉).flv45《中医辨证》虚脉、实脉、红脉(大脉、长脉)、细脉(弱脉、弱脉、微脉、短脉).flv46《中医辨证》华脉(动脉)、石脉、鲜脉、紧缩.flv47《中医诊断》:脉(换脉,促脉);第2节:脉冲、相位和脉冲的识别.flv48《中医辨证》真脏腑、妇儿脉诊脉的临床应用及意义。第6章:诊断(方法、姿势、操作).flv杨旭《内经》64、7-1、《素问·武藏杂文》,为何气为五脏之唯一主?“简单的问题:脉搏的本质”7-2-1Diagoi.flv杨旭《内经》65、《素问:脉要精要》7-2-2(续)四诊举例(脉、灵五色诊、脉应应四时而浮和下沉).flv杨旭《内经》66、7-2-4、脚和皮肤的诊断(全息图),总结;/gt杨旭《内经》67、《素问:平忍气轮》7-3-2胃气平病,死脉迟病及其对五脏的影响,虚内证的诊断和主要疾病.flv杨旭《内经》68、《素问:平仁气象》7-3-3诊脉(寸口脉诊、量诊诊、证诊、脉逆四时).flvlt/gt杨旭《内经》69、《素问·平仁气论》7-3-4·脉以胃气五脏之平脉、病脉、死脉.flv中医...

    2023-02-09

  • 上海交通大学沈小珩主讲《中医学》49讲完整版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沉晓恒《中医》49讲完整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教研室主任,中医药教研室主任,硕士导师。2001年入选“上海市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班”;2004年入选中央“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兼任中华医学会全国中医药老年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中华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员协会老年病学分会委员、肿瘤分会委员、心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青年学术研究分会委员、综合医院中医药发展研究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分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分会委员、秘书长。现为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中医药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市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文件目录第1集医学介绍(1)第2集医学介绍(2)第3集医学介绍(3)第4集阴阳五行(1)5阴阳理论与五要素(2)第六集藏象论(1)第七集藏象论(2)第八集藏象论(3)第九集精华(1)第10集精华的产生(2)第11集病因病机(1)第12集病机(2)第13集病机(3)r>第14章医学诊断方法(1)医学诊断方法15(2)医学诊断方法16(3)医学诊断方法17(4)>第18集医学诊断方法(5)第19集治疗原则和治疗第20集处方(1)第21集处方(2)第22集呼吸系统疾病(1)第23集呼吸系统疾病(2))第24集呼吸系统Dieae(3)第25集呼吸系统疾病(4)第26集循环系统疾病(1)第27集循环系统疾病(2)第28集循环系统疾病(3)第29集循环系统疾病(4)第30集循环系统疾病(5)第31集循环系统疾病(6)第32集消化系统疾病系统(1)第33集消化系统疾病(2)第34集消化系统疾病(3)>第35集消化系统疾病(4)第36集消化系统疾病(5)第37集消化系统疾病(6)第38集消化系统疾病(7)第3部分第39集消化系统疾病(8)第40集消化系统疾病(9)第41集消化系统疾病(10)第42集消化系统疾病(11)第43集消化系统疾病(12)第44集泌尿系统疾病(1)第45集泌尿系统疾病(2)第46集泌尿系统疾病(3)第47集泌尿系统疾病(4)第48集泌尿系统疾病(5)第49集泌尿系统疾病(6)中医...

    2023-02-09 泌尿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 泌尿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区别

  • 《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庄泽澄,吴承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诊断学》【作者】朱文锋主编;庄泽澄,吴承玉副主编【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一五”“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页数】282【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1【ISBN号】7-5132-4039-0【分类】中医诊断-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朱文锋主编;庄泽澄,吴承玉副主编.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1.图书目录:《中医诊断学》内容提要:朱文锋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通过学习本教材,学习者可以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痛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证候诊断、疾病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中医诊断学》内容试读绪论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一)诊法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暖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对于临床上的各种具体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诊断,是为病名。因而病名是各种具体疾病的代名词。如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圆翳内障等,都是病名。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2中医诊断学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还不可能对疾病的病种进行辨别,难以作出病名诊断。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对疾病怎样进行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作初步介绍。(三)辨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以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证为症状者,亦有称病为证者。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所作的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中机体整体动态反应状态所作的结论“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但严格地说,证候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中医诊断学主要是介绍各种辨证分类方法,以及由各种辨证方法综合而形成的辨证统一体系,辨证思维的技巧,常见证型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四)病历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病历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历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作如实的记录病历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资料。病历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绪论3原理。(一)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所以《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又如早在《素问·五脏别论》便有“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之说,《难经·一难》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因而有人说,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三)以常衡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思。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都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而作出判别的。诊断疾病时,一定要注意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并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4中医诊断学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疾病的病情变化极其错综复杂,医生要在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判断,他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整体观念、相互联系,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和谐协调,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否则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神活动的改变等等,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整体性的变化整体审察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要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动状况,不仅应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只有广泛而详细地占有临床资料,才能为正确判断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要求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检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时、地人、病的特殊性,还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上加以考虑。(二)诊法合参“诊法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必须诊法合参,才能全面、详尽地获取诊断所需的临床资料:再者,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意义,不能互相取代,故中医学强调诊法合参,正如《医门法律》所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四诊抉微》也说:“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医生对望诊或脉诊等有精深的研究和专长,虽可赞许,但如果忽视其他诊法,甚至以一诊代替四诊,则不可取。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曾批评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医生不能全面了解病情,便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实际上,临床时是四诊合参运用而难以截然分开,往往望时有问、有闻,按时也有望有问等,并通过问诊等而提示检查的内容。比如对排出物的诊察,往往是既要望其色,又要闻其气,还要问其感觉。又如在腹诊时,既要望其腹之色泽形状,又要叩听其声音,还要按绪论知其冷热、软硬,并问其喜按、拒按等。临床诊病时,有时是望色在先,有时是闻声在先,有时是问病在先,并不都是按问望闻切或望闻问切的固定顺序进行。(三)病证结合在中医学中,“病”与“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病注重从贯串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证主要是从机体整体反应状况上认识病情。辨病和辨证,对于中医诊断来说,都是重要的。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正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有时是先辨病然后再辨证,有时是先辨证然后再辨病。如果通过辨病而确定了病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因而是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当疾病的本质尚反映不够充分时,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通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名。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与方法,早在《周礼·天官》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到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串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难经》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并特别重视脉诊,其所提出的独取寸口诊脉法,对后世的影响甚大。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以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诊疗的经验,将病、证症及治疗结合,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被公认为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他通过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伤寒杂病论》在疾病的分类上基本做到了概念清楚、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水平,至今仍沿用其整体模式。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的诊病学术思想,记载于《中藏经》中,其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甚为精当。晋唐时期的医家,大多把诊断与治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亦有把诊断作为专门学科进行研究者,其突出代表为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该书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该书被后世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朝鲜、日本、欧洲等地。晋代的有关医籍中,对于传染病、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断已有比较翔实、具体的记载,如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肘后备急方》还记载有“初唯觉四肢6中医诊断学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黄柏染者,此热毒入内。”这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可说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全书共分67门,列出各种疾病的病候1739候,以内科疾病论述为多,其他各科病症也有详细记载,如外科仅金创病候就有27种,眼科病候有38种,妇科病候有140多种,内容丰富,诊断明确,同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病、儿科病等的诊断,更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宋金元时期,在诊断方面的突出论著,如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颇有特色。南宋·崔紫虚的《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对后世颇有影响。元朝有敖氏者,著《点点金》及《金镜录》,论伤寒舌诊,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如戴起宗撰《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滑寿的《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刘防著《幼幼新书》,论述望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金元四大家在诊疗上各有特点,刘河间诊病,重视辨识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诊病,主张内外相参;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如对各种发疹性疾病的鉴别颇为明确明清时期,对于诊断中的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更有进一步的阐发。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甚为精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深,便于习诵,为后世所推崇。此外,明末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清代李延罡的《脉决汇辨》,周学霆的《三指禅》,徐灵胎的《洄溪脉学》,周学海的《重订诊家直决》等,也都是专论脉诊的著作,使脉学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舌诊的研究,在清代有突出的成就。在舌诊著作中,多附有舌图,为其共同特点。如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120图,梁玉瑜辑成《舌鉴辨正》,载图149幅。对于四诊的综合性研究,影响较大者,如清·吴谦等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清·林之翰的《四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此外,清·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等,也都有一定成就。清·汪宏的《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辨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明清时期不仅对杂病的诊断、辨证有深入研究,尤其对温疫、温热类疾病的认识,更有突破性的发展。明·吴又可的《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薛生白的《湿热条辨》、余师愚的《疫疹一得》、吴鞠通的《温病条···试读结束···...

    2022-10-21

  • 《中医诊断学》崔蒙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诊断学》【作者】崔蒙主编【页数】327【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679-1505-3【价格】350.00【分类】中医诊断学【参考文献】崔蒙主编.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医诊断学》内容提要: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涉及到怎么用中医理论诊断疾病,治病。全面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四诊的运用、疾病的诊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于证候的辨别,以八纲为辨证纲领,按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对于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与辨证论治大有裨益。《中医诊断学》内容试读中医珍断学1zhogyizheěduaxue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将理经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中医诊断学(diagoticofTr-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金元aditioalChieeMedicie《伤寒杂病论》在疾病的分类上时期,专攻诊断的医家很多,如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基本做到了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戴起宗撰《脉决刊误集解》;滑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整体模寿著《诊家枢要》,载脉29种;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式被沿用至今。东汉·华佗的诊刘防著《幼幼新书》,论述望指科。中医诊断是通过一定途径,断学术思想记载于《中藏经》,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危采用一定手段,收集临床资料,其中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情资实生死顺逆之法,甚为精当。重疾病的“十怪脉”。金元四大家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导出晋唐时期的医家大多把诊断在诊疗上各有特点,刘河间诊病,反映疾病本质的病证概念,为遣与治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也重视辨识病机;李东垣诊病,重方用药提供依据的过程。中医诊有把诊断作为专门学科进行研究视四诊合参;朱丹溪诊病,主张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者,突出代表为西晋·王叔和,“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他所著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的主干课程。二十四脉等脉法,为中国现存最病邪之顺逆,不可得也”;张从简史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早的脉学专著,该书被后世翻译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方法早在《周礼·天官》中便成多种文字,流传到朝鲜、日本、如对各种发疹性疾病的鉴别颇为有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欧洲等地。晋代的有关医籍中,明确。胝其死生。”公元前5世纪著名对于传染病、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明清时期,对于诊法中的脉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的诊断已有比较翔实、具体的记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同时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载,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在”。《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更有进一步的阐发。明·张景岳体系的经典著作,其对于中医诊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景岳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断学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床症状上做出诊断,其中还有对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方面:①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黄疸患者做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后世的影响甚大。明·李时珍《濒②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内、外因素。③从理论上对辨证专著,内容丰富,诊断指标明确,述27种脉象的脉体、主病和同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类脉的鉴别,言简意深,便于习④贯串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妇科病、儿科病等的诊断,更有诵,为后世所推崇。明末李中梓断思路。《难经》则认为望闻问不少精辟的论述。的《诊家正眼》,清·李延罡的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宋金元时期,诊断方面的突《脉决汇辨》,清·周学霆的《三并特别重视脉诊,其提出的“独出论著,有宋·陈言的《三因极指禅》,清·徐灵胎的《洄溪脉取寸口”诊脉法对后世的影响很一病证方论》,此书是病因辨证学》,清·周学海的《重订诊家大。西汉·淳于意创立了诊籍,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南直诀》等,也都是专论脉诊的著开始记录患者的姓名、居址、病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作,使脉学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状、方药以及病情发展,以作为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舌诊的研究,在清代有突出的成诊疗的原始资料,这也是中医病示意脉象,颇有特色。南宋·崔就。在舌诊著作中,多附有舌图,历的雏形。东汉·张仲景总结了嘉彦的《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其共同特点。如张登所辑《伤汉以前有关诊疗的经验,将病、为纲,分类论述24脉,对后世颇寒舌鉴》,载有120图,梁玉瑜证、症及治疗结合,形成了辨证有影响。元·敖氏著《点点金》辑成《舌鉴辨证》,载图149幅。论治的理论,被公认为辨证论治及《金镜录》,论伤寒舌诊,分对于四诊的综合性研究,影响较的创始人,他通过以六经为纲辨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大的,如清·吴谦等撰《医宗金2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到分析诊断失误的原因等,都是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医鉴别诊疗学》等。尤其是《中中医诊断学涉猎的范围。便于掌握要点。清·林之翰《四医诊断学》教材的编撰,使中医研究方法继承遗产,进一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诊断学的内容更为系统、完整、步整理研究传统诊察方法,辨证脉并重、四诊互参。此外,清代准确。为使中医诊断达到规范、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陈统一,开展了病证规范化研究,使四诊内容、辨证分析逐步客观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统一病、证诊断术语,制定各科化:疾病诊断、证候辨别的内容等,也都有一定成就。清·汪宏病、证诊断标准,建立了病、证标准化、系统化;观察各种证候的《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疗体系。为使望、闻、切诊等的客观实质及其微观变化等。中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的资料能够客观记录与保存,并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应系,从全身各部位形态色泽和汗、使部分诊断手段得以客观化,研用辐射场摄影等新技术,对气的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辨制和引进了一些用于中医诊断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诊法研究方证,并预测顺逆安危,为全面论仪器,如脉象仪、舌诊仪、色差面,应用脉诊仪、舌诊仪等;其述望诊的专著。计等,在运用声学、光学、电学、中舌诊研究还可运用比色表、活明清时期不仅对杂病的诊断、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电体组织、组织切片、组织化学、辨证有深入研究,尤其对瘟疫、子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蛋白电泳、电子显微镜、扫描电温热类疾病的认识更有突破性的学科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镜、微血管造影、同位素、电味发展。明·吴又可的《瘟疫论》成就觉测定、X射线微量元素分析等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研究范围大体上中医诊断方法:面部色诊可应用红外线成动作用。清代叶天士的《外感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的健康状态像技术研究经络感传现象,用“热热篇》、薛生白的《湿热条辨》、辨识、中医诊察方法与技术、辨像图”进行研究。余师愚的《疫疹一得》、吴鞠通病、辨证、中医疗效评估、病历意义在中医学领域中,诊的《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书写与中医诊断思维等部分。逐断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起热经纬》等,记载了丰富的温热步形成了以四诊客观化、病证规着桥梁作用;脉症合参,辨证准类疾病诊疗经验,完善了温病学范化、辨证微观化、教学多元化确,是治疗无误的前提。随着医的理论体系,突出了望舌、验齿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体系。既包括学的发展、研究的深人,借助实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并创立对临床病症资料进行收集所采用验诊断或仪器检测的方法,可以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明的手段与方法,又包括诊断思维对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从清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出现了不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及对病证概念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少传染病诊疗的专著,如明·卢的明确规定。从诊断学科的诊法、定性到定量,使一部分不易为医之颐的《垓疟论疏》专论疟疾之辨证等基本内容到临床各科具体生感官觉察的病情得以及时发现,常证与变证的证治;清代《时疫病证的诊断:从抽象的基本理论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到临床的操作运用;从文献整理、(崔蒙高博)喉条辨》等著作专论白喉;《麻各种专著的出版,继承传统学术zhogyizheduayualiyuyuaze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精华,到收集散见于医者个人乃中医诊断原理与原则(theory《麻证新书》《麻症集成》等著至民间独特的诊断方法与经验:adricileofdiagoticofTr-作专论麻疹:《霍乱论》《鼠疫从制定各科病、证诊断标准,建ditioalChieeMedicie约编》等著作对霍乱、鼠疫的诊立病证诊断体系等宏观研究,到医诊断疾病的原理与基本原则断与辨证,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利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指标探讨病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近代以来,编撰出版的中医证本质等微观研究;从借用、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诊断学专著,有曹炳章的《彩图制各种仪器设备,到各种病证动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舌指南》、陈泽霖等的《舌诊物模型的复制;从大样本的流行辩证法思想。中医学认为,事物研究》、赵金铎的《中医证候鉴病学调查,到精确的数理统计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别诊断学》,朱文锋的《中医诊析;从探讨诊断思维的基本原理,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诊断学3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都存在着相应的确定性关系,因精主骨,目光精彩,反应灵活,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体态自如,说明肝肾精气充足。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产生一定的(李灿东】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联系,如果因条件的限制而不能jiaweizhizhu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直接认识某一事物时,便可以通见微知著(kowigetiretyfrom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过研究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间fiee通过包含有整体生理、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接地把握或推知这一事物。《黄病理信息的机体局部细微变化以现出来。通过审查其反映于外的帝内经》也体现了这种思想,《素测知整体状况的诊断原理。微,各种疾病现象,在中医学理论指问·五运行大论》:“天垂象,指微小的、局部的变化。著,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基本内容“见微知著”语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便是建立在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机这些认识之上,具体有司外揣内、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体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生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基其象,虽远可知也”,说明地上理、病理信息,人体的任何一个本原则有四诊合参、整体审察、的有形物类和太空的日月星辰以组织、器官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病证结合三方面。疾病的病情变及大气变化存在密切联系,根据都由五脏所主,任何一个器官的化极其错综复杂,医生要在千变地面的情况可推知天象。又如《灵构成,一种功能的实现都是脏腑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枢·刺节真邪》说:“下有渐洳,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脏腑生理疾病的本质,对病、证做出正确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病理信息,通过经脉等布达周身,判断,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也”,就是从苇蒲生长的繁茂与全身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也通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否,判断其下的湿地大小和肥瘠。过经脉而传输于脏腑。因此机体原理与原则。同理,机体外部的现象与机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可(崔蒙高博)】体内部的状况必然有着相应的关能获得并反映出整体生命信息。iwaichuaiei系,通过外部的表征,应可把握运用中医的脉诊、面诊司外揣内(judgetheiteriordi-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正如《素舌诊、耳诊等局部诊法,都是orderyexteriormaifetatio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以我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早在《灵uchaymtomadig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枢·五色》中就将面部分为明堂通过诊察机体外部现象以测知内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阙,庭、藩、蔽等,把上至首面部变化的诊断原理。司,察也;《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下至膝骨、脏腑、胸背的整个人揣,推测。外,疾病表现于外的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都体都分属其中,并且说:“此五症状、体征;内,脏腑等内在的明确指出用“以表知里”方法认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病理本质。识人体内部的变化,用形象的比这是查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基本内容人体疾病的病理喻来说明诊病的原理。变的描述。还有耳为宗脉之所聚,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通过望运用《丹溪心法·能合脉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其外部的神色形态,听其声音,色可以万全》曰:“欲知其内者,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嗅其气味,问其所苦,切其脉候,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之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内在本质,主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人联系,故舌的变化可反映脏腑气要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灵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外应于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枢·论疾诊尺》),亦即“司外皮、肉、脉、筋、骨,以及耳、《素问·五藏别论》提出“气揣内”(《灵枢·外揣》)。“有目、口、鼻、舌,内脏的病变,可口何以独为五脏主”,《难经·一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表难》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以知其内”等是古人认识客观事现出来,所以诊察疾病显现于外六腑死生吉凶之法”,这些是详物的重要方法,中国早在先秦就部的征象,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已经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例如:肝主筋,开窍于目,肾藏身疾病的例证。又如“眼通五脏,4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气贯五轮”(《太平圣惠方·眼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了解,诊断原则。又称整体察病。不能内障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综合收集只看到局部的症状,要对病情进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病情资料的诊断原则。又称四诊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并用、四诊并重、诊法合参。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临床实践也证明,某些局部望、闻、问、切四诊,各自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密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从不同的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切相关,人体一旦患病,局部病义。因而有人认为中医学包含当床资料,各具独特的方法与意变可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导代“生物全息”的思想,提出局义,不能相互取代,只有四诊合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部为脏腑的“缩影”,认为整个参,才能全面发现病情,病情资病变可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藏象经络学说是最早的生物全息料越完整、越准确,则确诊的可神活动的改变等,任何疾病都或理论,人体躯干部是较大的生命能性越大,四诊偏执,资料不全,多或少的具有整体性变化。同时,全息单位,背俞穴、募穴可以分难免发生错误的诊断。医生对望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别配属五脏六腑;头部大至颜面、诊或脉诊等有精深的研究和专长,环境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发生急五官,小至眼、耳、鼻、舌、齿虽可赞许,但如果忽视其他诊法,剧变化或人体机能对外界环境不都是相对独立的生命全息单位:甚至以一诊代替四诊,则不可取。能适应时,经络脏腑功能就会失其余的肢节,大至整个上肢、下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调而发生疾病。此外,疾病在变肢,小至一个指节都能反映出整中曾批评说:“省疾问病,务在化过程中,时有“内异外同”“内体的信息。因此局部的病、症可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同外异”等似是而非的表现,如从整体上进行诊疗,体表治疗也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有时外症完全相同,但因病因可以出现全身性的效应。阳,三部不参…明堂阙庭,尽病机不同,则诊断、辨证完全不(李灿东】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同,因此必须整体审察,才能洞yichagdaia死别生,实为难矣。”悉病源,不致有误。以常达变(kowigivariaility临床上的病情表现,有相一对局部的症状进行详细询问、toudertadvariace)在认致者,脉症相符、症舌相应,但检查的同时,还要通过寒热、饮识正常状态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也有不相一致者,脉症不符、症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不及的异常变化的诊断原理。又舌矛盾,这必然给诊断带来困难。象、脉象等,了解全身情况,并探称知常达变。常,正常的、生理的如果医生偏执某诊,而不是全面究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状态;变,异常的、病理的状态。收集病情,必然为一诊所误。临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不在中医诊断中,常以健康人床诊病时,并不都是按望闻问切能只注意当前的、局部的、明显正常的生理状态及外在表现去衡的固定顺序进行。四诊的运用也的病理改变,而忽视时、地、人量患者,以便发现患者的异常之难以截然分开,往往望时有问、病的特殊性以及疾病的前因后果」处和病变所在。只有熟悉正常的有闻,按时也有望、有问等,并演变发展趋势对疾病的影响,从生理状态,才能通过观察比较,通过问诊等提示要检查的内容。而做到整体审察,正确诊断。发现异常的病理征象。望色、闻比如对排出物的诊察,往往是既(杨硕高博】声、切脉都属此理,以健康人体要望其色,又要闻其气,还要问igzhegjiehe正常的全身皮肤色泽、声音、脉其感觉:又如在腹诊时,既要望病证结合(comiatioofdie.象来比较识别患者的异常色泽、其腹之色泽形状,又要叩听其声aeadydrome)中医诊断声音、脉象,从而为正确诊断提音,还要按知其冷热、软硬,并疾病时要同时辨明“病”和“证”供线索和依据。问其喜按、拒按等。的诊断原则。病,即疾病,是致(李灿东)(杨硕高博)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izh色hecazhěgtihecha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四诊合参(comreheiveaalyi整体审察(holiticexamiatio)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ofthefourdiagoiticmethod通过诊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过程。证,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时,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考虑的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中医诊断学5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视脉象与症状、体征的逆从关系金》和《金镜录》,介绍伤寒病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等。在望诊方面,则以面部五色等的舌诊方法,内有12幅舌诊图,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诊为主,分部进行望诊,并重视后经元代杜清碧增补24图,合成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面色与察神相结合,判断病情轻36种病理舌象图,即后世所见《敖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重和疾病预后。其后的《难经》氏伤寒金镜录》,是舌诊第一部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贯对诊法发展也有贡献,主要体现专著。此外,宋元医家从临床辨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辨证则在脉诊方面,提倡“独取寸口”证出发,重视四诊合参。如金元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上认识病诊脉法,指出寸口脉可分为寸、医家李东垣提出神精明(即望神),情,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关、尺三部,确定了寸口三部脉察五色(即望面色),听音声(即病性等所做的概括。正由于“病”的长度,以及切脉的轻重指法。闻诊),问所苦(即问诊),方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公元前2世纪,西汉·淳于意始始按尺寸、别浮沉(即切诊)等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辨创病历记录的模式,在司马迁《史判断病情的具体诊病方法。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他明清时期,脉诊方面,明·李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治疗的25个病例的情况,并叙时珍所撰《濒湖脉学》用歌决形中医诊断中,有时是先辨病述了19种病脉和5种死脉。其后式,表述27种脉象的形状、部然后再辨证,有时是先辨证然后张仲景具体运用四诊,将病、脉、位、频率、节律特征变化及其与再辨病。如果通过辨病确定了病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奠定病证的关系,指出了相似脉的鉴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西晋·王叔别方法,至今仍为临床医生的重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因而是在和撰脉诊专著《脉经》,以寸口要参考书。明·张景岳的《景岳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当疾病的脉诊为主,系统总结了24种病脉全书》和清·李延是的《脉决汇本质尚反映不够充分时,先辨证及其主病,并对其中8对相似脉辨》、周学霆的《三指禅》、周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通象加以鉴别,基本上规定了寸关学海的《脉义简摩》等,也分别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尺三部切脉的方法。晋·葛洪的从脉诊原理、方法、应用及其规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名。《肘后备急方》和隋·巢元方的范化等方面对脉诊发展作出了贡(杨硕高博)《诸病源候论》对各种疾病有详献。舌诊方面,这一时期较为突zhěf6细记述,反映了当时诊法已达到出的是舌诊与温热病辨证的结合。诊法(diagoticmethod)较为完备周密的程度。唐·孙思如明·吴又可提倡“温病察舌”;诊察病证的方法。包括望诊、闻邈重视望色、脉诊与按诊,并提清·叶天士将舌象变化与卫气营诊、问诊、切诊,合称四诊,是出舌象异常则“病在脏腑”的观血辨证融为一体,判断病情发展: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点,他以诊病各法掌握病源和病清·吴鞠通把舌诊所得资料作为发展沿革公元前5世纪的机的演变,尤其切中肯綮。三焦辨证用药的依据等,使舌诊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扁鹊就擅宋金元时期,各类诊法专著内容更为丰富;再如清代的《伤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相继出现,诊法得到较大发展。寒舌鉴》《舌胎统志》《舌鉴辨言病之所在”(《史记·扁鹊仓脉诊方面,宋·施发撰《察病指正》《察舌辨证新法》等书,对公列传》)。约在公元前3世纪南》,用图像形式表述脉象变化,各种舌象变化作了详细介绍并附成书的《黄帝内经》已根据阴阳弥补了文字表述上的不足。南舌象图谱。另外,对四诊的综合五行、藏象经络理论,对各种宋·崔嘉彦撰《崔氏脉决》,用应用及研究,也是本时期诊法发诊法做了具体表述,并提出各种四言体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记述展的重要特点。在这方面,清·林诊法综合运用的原则。该书不仅了脉象各种变化及其与病证的关之翰《四诊抉微》系统地总结古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诊基础,而且系,对后世脉学影响较大。元·滑今有关四诊的成就,加以分类叙提出了综合内外致病因素仔细考寿撰《诊家枢要》,指出脉象变述,是四诊合参具体应用的重要察临床相关信息的理论。在脉诊化和气血盛衰之间的关系,并对诊法书籍。清代汪宏《望诊遵上,它强调辨胃气与真脏脉,结小儿指纹三关望诊法有精辟论述。经》、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合四时气候辨析脉象变化,并重舌诊方面,元·敖氏著有《点点对望诊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6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明·张景岳“十问歌”(《景岳经络诊法也有较大发展,经络现主观片面的疾病信息。不仅要诊全书·传忠录》)是论述问诊具象用于临床诊病的研究工作已经察发生病变的部位,而且要诊察体步骤方法和临床意义的佳作。开展。未发生病变的有关部位;不仅要清·喻嘉言提倡“与病人定议病基本内容包括四诊方法,了解目前患者的各种症状和病理式”(《寓意草》),即先议病、即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诊征象,而且要联系季节、气候后用药,则是当时完整的病历书察病情,并以之为根据进行辨证,居住环境、工作性质、人事变迁写格式。对疾病作出诊断。随着科学的发情志变化、体质、年龄、性别、中华民国时期,诊法已纳入展,现代物理和化学等检验法正民族、家庭状况等。这样才能对诊断学的范畴,以诊断学命名的在被广泛结合应用,丰富了诊法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著作开始出现。如张赞臣《中国的内容。望、闻、问、切在临床诊察诊断学纲要》、裘吉生《诊断学》临床可分为总体诊察和分部搜集疾病反映的情况时,各有其和包识生《诊断学讲义》等,使诊察两步进行。总体诊察是对全独特作用,只有认真细致地运用四诊成为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一般情况的全面诊察,包括望四诊的方法客观地搜集,才能详此外,曹炳章撰《彩图辨舌指神、望面色、闻患者散发的气味,细地占有材料;四诊之间又是互南》、杨云峰撰《临症验舌法》、听其呼吸和语言的声音,问其一相联系的,必须把望、闻、问、邱骏声撰《国医舌诊法》等书,般情况和现在主要症状等。可在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对舌诊的系统规范化作出了一定接触患者之初进行,目的在于初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的贡献。步了解患者目前的状况和主要病出正确判断。如果只强调一种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痛,为有目的的分部诊察提供重法的重要而忽视其他,则搜集的诊法发展的特点是采用现代医学要线索。分部诊察是对人体局部材料不够全面,会影响对疾病的测试技术,对四诊所收集的信息作有步骤的诊察,包括头、面、正确判断。进行定性、定量、客观诊察,促目、耳、口唇、齿、舌、咽喉、(杨硕)使四诊规范化。在脉诊方面,脉颈项、胸胁、腹、腰背、四肢、wagzhe象检测仪器的研制,使脉象信息前后阴等各部的具体诊察。可在望诊(iectio)医生运用视(脉象波形、脉位、脉幅、脉势、总体诊察后依照人体各部由上而觉对人体整体的神色、形态及体脉率等特征)得以全面客观检测。下、由前而后、由左而右的顺序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脉图形成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其目的在于证实总体诊察其他分泌物等局部表现进行有目也有一定进展。建立脉图分析方信息的可靠程度,发现局部和全的、有次序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法,用脉象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身的各种症状和病变征象。在总或疾病状态,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进行自动采样分析,使计算机分体诊察和分部诊察以后,要对疾辨证资料的方法。系四诊之一。析与诊脉技术达到实用水平。在病征象和局部症状反复仔细诊察,一般以望神色和舌诊为重点。舌诊方面,对正常舌象、异常舌进一步了解其变化程度,为综合理论依据人体是一个有机象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舌象与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整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通过疾病的关系方面,用现代医学统注意事项在诊察疾病的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密切相连;五官、计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使舌诊的程中,必须认真、客观、系统、五体也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传统表述得到了现代科学证实。全面。医生须认真负责,思想集因此脏腑功能状况、气血盈亏均舌的脱落细胞检查、舌的活体显中,态度和蔼,这有利于使患者可反映于外;而人体的排泄物是微镜观察、舌尖微循环观象、各配合诊治,并取得良好的心理治内脏功能活动的产物,可以显示种生理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疗效果。在诊病时,要求有安静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因此通过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舌象的环境,充足的光线,尽量使患对人体外部的观察,可以诊断整的动物模型研究已经开始,而舌者情绪安定,身心放松。对过度体的健康状态和病变,诚如《灵诊仪的研制使舌象变化能更好地劳累、刚进饮食者,可稍事休息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客观显示。除脉诊、舌诊外,以再进行诊察。在诊病过程中,切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又如耳穴检测、经络腧穴按诊为主的忌采用诱导的语言和行为去取得《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试读结束···...

    2022-10-21

  • 《中医诊断学研究》王常海,车志英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诊断学研究》【作者】王常海,车志英编【页数】223【出版社】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9【ISBN号】978-7-5723-0864-2【价格】49.00【分类】中医诊断学【参考文献】王常海,车志英编.中医诊断学研究.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医诊断学研究》内容提要:本教材编写有如下特点: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从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多方面,完整讲述中医诊断学的课程体系内容,而不囿于对某一或某些研究领域的深度阐释。②内容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本书立足于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科研思路、方法和流程,在应用研究部分,采用大量典型范例,利于理解和掌握。这是本书一大特色。③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本书紧跟当前研究前沿,注重内容的先进性,附篇综述中医诊断学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创新。④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本书详细讲述中医症状学、疾病学、辨证学相关知识,尤其是疾病学研究部分,在既往同类教材中是不多见的,注重了临床的实用性。本书包括绪论、上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内容。绪论部分讲述中医诊断学相关理论探讨、研究内容概述、研究方法概述和研究方向概述;上篇为理论研究部分,分别论述中医症状学研究、中医疾病学研究和中医辨证学研究;下篇为应用研究部分,分别讲述中医诊断学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研究范例;附篇拓展论述了中医诊断学部分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中医诊断学研究》内容试读形指面的图华心的克心州配华建国不绪论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诊,即诊察了解;断,指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做出概括性判断。一、中医诊断学相关理论探讨中医学有两大特色,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前者是其医学哲学的特点,后者是其医疗实践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特点使其对疾病的观念具有独到的认识,进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临床诊治体系,即辨证论治。(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1.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疾病是与健康相对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曾对疾病进行过定义:“疾病是病人所处的一种具有不利结果的、具有危险性增加的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就是阻止和缓解这种不利的结果。而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具体有十条标准。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是一定的病因(包括六淫、七情、痰、瘀、水停、食滞虫、毒、外伤等)特征作用于机体某部(包括脏腑、经络、官窍等),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失调、整体阴阳失衡而呈现病理状态,即任何疾病的形成都是由病因作用于病位产生一定病机的结果。疾病形成之后,其发展、变化、转归主要由正邪力量的斗争结果决定。正邪不断斗争,连续变化,使疾病形成一定的过程。正邪的力量对比变化,决定着疾病的轻重缓急与进退,使疾病构成一个整体、动态、连续变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疾病一切的矛盾,都会或显或隐地表现出来,而不同的矛盾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表现特征和演变特点,因此,疾病是由一个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阶段构成的,疾病矛盾也呈现出起始、发展、转化、终结的阶段性更替。中医学认为,人在复合环境因素作用的条件下生存,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因此,病理状态的呈现,是一个处于内外环境各因素复杂作用下的综合效应,从而出现因人、因地、因时·2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不同,而发生差异性分化。故疾病的本质,不仅呈现整体化的阶段性,亦呈现个体化的差异性,使得疾病在整体上呈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多样性病理改变。总之,疾病是一个在病因因素驱动下、机体内外多因素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多环节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病理过程。2.疾病的要素疾病的要素分为病象和病机两大方面。病象为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疾病状态;病机为疾病的内在本质。(1)病象是疾病的病态现象:主要为三个方面。一为病征(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为疾病表现的空间特征;二为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为疾病表现的时间特征:三为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嗜好、精神状态、起居情况、地域特征、发病节气等),为疾病发生的背景特点。(2)病机为疾病的内在本质: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制,包括疾病基本病机和当前病机。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病变部位有深浅,阴阳平衡状态有别,邪气性质与盛衰亦有差异,在疾病过程中的病机也是随着正邪消长而不断变化的。例如:郁证病起于七情内伤,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病位在肝。但气郁日久,可以导致血郁、火郁、湿郁、痰郁等,诸郁化火,复能伤阴,因此,郁证病机具有以肝郁为首,气郁为先,久郁致虚的特点。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称为当前病机。病机是根据复杂的病象,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逻辑思维方法而分析获得的,临证时主要针对当前病机采取治疗措施,但应把握具体疾病的基本病机。3.症、病、证“症”是疾病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症”指患者自觉之症状,广义的“症”除自觉症状,还包括体征。如前所述,作为疾病外在表现的“症”,亦应纳入病史和患者的一般情况(含环境因素)。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逐渐深入,一些微观指标也应酌情参考。李灿东认为,作为辨状态论治体系的病象,应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诊病和辨证的前提和依据诊病,亦称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病名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疾病诊断概念,是由病因、病位、主症或特征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综合命名的。“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尚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痛证”“厥证”:或称病为证,如“痹证”“淋证”;亦有证与证候混称。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界定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关于证的几个概念。和绪论。3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可称为“证型”。证候:证的外候。既往研究常把证和证候混称,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但严格地说,证候应是每个证表现于外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按照研究的规范化要求,应将证和证候明晰区分。证素:证的要素,包括病位要素和病性要素,即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性要素组成的。“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症、病、证三者的联系:症是病和证的外在表现,是诊病、辨证的诊断依据。病和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诊病和辨证是诊断的目标和结果。病侧重反映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揭示疾病的基本病机:证侧重反映疾病一定阶段的主要矛盾,揭示疾病的当前病机。一个病的全过程可形成若干个不同的证,同一个证又可出现于不同的病中,两者具有纵横交错的关系。(二)中医的诊断观1.中医诊断的意义通过对疾病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判断疾病本质的行为,称为诊断。中医诊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有二:一是要明确病位、病性等病理要素,判断疾病当前主要矛盾;二是通过对疾病基本矛盾的分析,把握疾病进退转归等病机演变规律。既往有观点认为,现代医学是“对因治疗”,中医是“对症治疗”。如果说基于病理分析的西医是对因治疗的观点尚不无道理的话,那么,认为中医是对症治疗的观点则显得过于偏颇。中医是在准确辨识疾病外在表现的前提下,根据气化学说、阴阳五行理论、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等中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逻辑思辨方法来获悉疾病本质的,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和综合疾病基本病机与当前病机的病证结合。中医诊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指导治则治法:疾病的治疗方案,必须根据诊断的结果来确立。因此,只有根据正确的诊断,才能确定有针对性的治则治法,进而准确选方用药,达到有的放矢的治疗效果。(2)预测病情动向:本质决定现象,病理本质决定外在表现,而诊断是揭示病理本质的,所以从诊断结论可以推测疾病的变化趋势与进退转归。2.中医诊断的目标通过疾病现象确定病理本质是诊断的总目标。中医诊断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准确辨证,以指导临床治则治法,二是通过辨病以审查病势。具体目标有:①判。4中医诊断学研究明病理要素,即明确疾病基本病机和当前病机中的病位要素、病性要素:②理清病理要素间的关系,包括分析病位要素和病性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框架,以及基本病机与当前病机的联系;③确立病名、证名,即通过分析证素间的关系归纳出具体证名,以及通过辨病得出具体病名:④审察病势,即综合评估疾病的进退、顺逆及吉凶等总体趋势。简单来说,诊断的结果是获得病名和证名,二者都反映了疾病的病理本质,因此疾病诊断的结果有两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其诊断思路不同。在中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对辨病即开展了相关研究,如《素问》“咳论”“厥论”等及《伤寒论》的六经病、《金匮要略》中的诸病。随着中医医疗实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精于辨证、疏以辨病的特点,究其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1)社会历史条件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中医对疾病总体上缺乏系统全面的全程、全貌的观察、记录和统计总结,对病种的认识和分类,除少数外,大多都不够成熟,甚至是混乱的。另一方面,中医对疾病即时阶段的证候观察特别细致、深人,因而在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比较成熟的方法。(2)疾病本身特点的原因:人体是生命活动最为复杂的生物,因而疾病状态下变化多端。从唯物辩证的法观点来看,人体疾病是一个在多因素、多变量相互作用下,病理状态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故没有绝对不变的病因,亦没有绝对不变的病所,更没有一成不变的病机(动态性为病机特点之一),因此,所谓同一病种,只是言其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特点,而其主要矛盾,会随着时空条件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而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3)医疗现实需要的原因:随着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疾病谱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随着一些病种逐渐消失,另一些新的病种不断出现。对新出现的病种,因尚未对其全貌进行较好把握,因此尚无法进行辨病论治,但可以根据审证求因,辨其病位、病性而进行诊治,显示出辨证论治独有的优势然而,根据当前症状对当前病理本质认识的辨证,同样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辨证主要把握疾病一定阶段的病理本质,缺乏对疾病整体病变过程的分析,不能很好地把握疾病病势,即缺乏对疾病进退转归、顺逆吉凶的预判;②疾病病机变化与疾病外在表现并非完全一致,因此根据即时症状得到的辨证结果可能会带来偏差甚至错误。如《伤寒论》“平脉法”有“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及《伤寒论》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等,若没有对疾病全过程的较好把握,而根据当前表现即时辨证用药,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因此,诊断结果中的辨证与辨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这已成为中医研究者的共识。近年来病证结合的研究成为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研究疾病当前主要矛盾的同时,研究疾病的基本矛盾,分析病机演变规律,方能较好地完成中医诊断的目标。3.疾病诊断的依据疾病诊断是医生将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经过分析、评价、整理后,对患者所患疾绪论5.病提出的一种符合临床思维逻辑的判断的过程,诊断的结论是实际现象与理论观念相匹配耦合的产物,所以,诊断结论的形成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依据(1)临床表现的信息依据:包括自觉症状、他觉体征、排泄物、病史、治疗过程」患者的一般情况等。临床资料分为普遍性资料、必要性资料、特异性资料、偶然性资料、否定性资料等。详述可参考《中医诊断学》教材。临床资料是反映疾病本质的信息依据,其客观准确与系统完整性是保证辨病、辨证正确的基础。客观性与准确性:传统中医诊法主观性强,加之患者常表述不清,容易使临床资料失之真切,产生含混,如自觉疲乏与乏力、小便频数与余沥不尽、脉软与脉弱等,皆似是而非,须准确辨识。系统性与完整性:中医重气化、重内因的医学理念,对认识病理之间的整体关联与动态关联更有优势。中医应注重从整体角度、时空关联角度去收集证据,发现联系,才能准确得出综合结论。从原则上说,中医四诊中没有任何一种诊法是万能的,任何诊法又均不可偏废。脉诊、舌诊虽然是中医特色诊法,但不可仅凭脉断病、凭舌下药,要四诊合参。诊断时,要以主诉为线索,以突出病象为起点,以诊断目标为引导,多方收集病情信息,充分占有病情资料。(2)疾病诊断的思维方法:疾病诊断是临床医生思维的产物。诊断中展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其中的抽象思维是主体思维,而形象思维乃直感思维,灵感思维是一种潜意识思维。诊断思维是一种知识应用型思维,医生对于疾病的认知必须于脑中先积淀,然后在思维活动的作用下完成疾病的诊断。中医临床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可概括为类比(对比)法、归纳(归类)法、演绎法、反证法、模糊判断法,以及预测法、试探(治)法等。详述可参考《中医诊断学》教材。在诊断思维上,中西医具有较大差异。中医注重整体宏观之哲学思辨,而西医崇尚部分还原方法:中医思维强调认识从感官直观上升到理性直观,而西医思维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医采用直接观察人体之方法,而西医主要借助仪器间接观察机体变化。二者体系各异,方法迥别,各有优势和缺陷。例如:西医可通过手术对急症有强大的救治能力,但对功能性疾病却显得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中医对全身性疾病具有独特优势,但对局限性病灶总显得鞭长莫及、难求即效。二者在临床上互有长短,很难相互替代,那是因为二者都看到了人体生命现象的部分本质和规律,但又有各自认识的不足,因而只能有限掌控疾病变化的某些方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西医两种体系将并行不悖,随着研究的深人,二者将有逐渐融合之趋势。4.影响中医诊断结果的因素对疾病正确的诊断,要在准确全面辨识、分析临床资料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多种临床思维方法获得,因此,不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不论是来自医者的原因,·6中医诊断学研究还是源于患者的原因,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诊断结果的偏差,甚至错误。不可否认,由于中医自身的原因,比如诊法的主观性太强、病证的规范化不足对疾病的认识尚不够深人,等等,易导致诊断结果的偏差。然而,就医者主观方面而言,对症状的辨识有误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不足是导致诊断结果偏差甚至错误的两大主因。曾有研究者就中医诊断思维进行研究,将中医本科生、研究生、年轻中医师、有经验的中医师分组,以结构良好病例与结构不良病例为研究资料,分析不同层次人员辨证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对结构良好病例,研究生、年轻中医师、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别不大,均优于中医本科生:而对于结构不良病例,辨证结果差异性较大,有经验的中医师明显优于其他三组,研究生和年轻中医师的差异性不大,本科生辨证准确性最差。研究表明,临床思维运用能力的高下是影响辨证结果的重要因素。影响辨证结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对症状的辨识能力。毫无疑问,症状采集失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白腻苔常见于寒湿、痰湿等证中,若将白腻苔认做黄腻苔,则可能辨为湿热、痰热等证,结果迥异。而对病情资料收集不系统、不完整,则易导致诊断偏差,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病情中,独处藏奸现象并不少见。若只关注到患者神疲、乏力、面白等虚弱表现,而未审查出其脉象沉滑有力,极易辨为是一个单纯的虚证。每一种疾病有着一定规律的病机和病机演变,特征性症状的出现或改变,往往提示着疾病病理本质的变化,因此,在研究中医证的共性规律的同时,必须要关注疾病的个性特征,深人开展病证相结合的研究,这是有效避免诊断结果出现偏差或错误的有效途径之一。综上所述,中医诊断是在客观、准确、系统、全面分析病情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临床思维方法进行辨证、辨病,最终得到病名和证名的过程。正确的诊断是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病势发展的前提,影响诊断结果的主要因素是症状辨识不清和思维能力不足,以及对疾病全过程的把握欠缺。因此,对症状(包括微观症状)的采集鉴别、规范等的研究,对辨证体系、辨证方法等的研究,对疾病病因病机、病机演变的研究,以及病证结合辨证规律的研究等,是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二、中医诊断学研究内容概述中医诊断学围绕着辨识症状、诊察病情和辨别证候来开展研究,概括而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症状学研究、疾病学研究和证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一)症名、病名、证名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对照)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者范围。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有利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症状概念的研究对辨识症状和症状鉴别具有重要意···试读结束···...

    2022-10-21

  • 《中医诊断学》任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诊断学》【作者】任健主编【丛书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页数】200【出版社】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723-0277-0【分类】中医诊断学【参考文献】任健主编.中医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图书目录:《中医诊断学》内容提要:本书主要论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中医诊法、辨证,能正确书写中医病历,为临床各科打好基础。《中医诊断学》内容试读绪论中医诊断学是基于中医学理论,研究如何运用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中医思维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等专业学生从中医基础课程过渡到中医临床课程学习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诊,即诊察了解病情;断,即分析判断病证。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包括运用四诊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并规范记录,运用中医思维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并准确判断,以及探讨病证的临床特点、病机、演变规律等。本门课程的内容即以此为主干,架起一座连通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中医临床的基础,开启临床医疗的大门。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诊法,是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望诊”是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闻诊”是运用听觉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运用嗅觉嗅患者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用手触按患者的动脉搏动和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通过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如疼痛、耳鸣、胀满等,多由问诊获取;“体征”是指医生客观检查到的身体异常表现,如面红、鸡胸、口臭、舌苔厚、脉数等,多由望、闻、切诊获取。广义的症状可包括体征,在中医学中可简称“症”,古代还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等。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型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平衡遭到破坏的异常状态。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的概括总结与抽象,如感冒、痢疾、哮、喘、消渴、水痘、红丝疗等。对疾病做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讨论的主要内容。在中医诊断学只就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做初步介绍。、1中医诊断学(三)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是中医诊断思维的核心内容。在中医学历史及各类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存在证与症、病、证候等词的混称。当前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的病理性概括,是对当前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的本质所作的结论。“证”包括证名、证候、证型、证素等概念。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如风寒犯肺证、肝胃不和证等。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可称为“证型”。证候:证的外在表现,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临床上有时将证称为“证候”。证素:证的构成要素,包括病位和病性等。“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具有整体、动态和个体的特点。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前提。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各种疾病的证候演变规律。(四)病历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是对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历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诊疗资料按一定的格式如实地记录下来。病历也曾称为医案,但有所不同。医案是中医记录、解析个案的诊疗全过程的叙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因此,医案与现代病历在记录的内容、格式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得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一)司外揣内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气血等内在的生理或病理状况。古代医家把“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古代哲学观点应用于医学,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言“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灵枢·本藏》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2绪论○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认清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临床上,通过运用四诊获取病情资料即属“司外”;由此进行的证候分析、病机推理、病证辨别等即是“揣内”。(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细微变化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中医对脉、面、舌、耳等的诊察,都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而在其中头面、手足、脏腑、胸背等整个人体皆有相应的分属部位,称为:“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就是察面部以知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另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临床实践证明,把局部变化视为脏腑乃至全身病变的一种反映,并注意微小的变化,这一原理不仅用于对众多局部症状、体征的辨证,而且有效地指导着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三)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意思就是通过对色、脉的诊察比较,来揣测推断正常与否。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才能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用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原理。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色泽不同、脉象有别都是相对的,通过观察比较就可以做出判别。诊断时要注意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四)因发知受发,是指患者因病邪而出现的证候表现,“受”是指感受的邪气及机体当时的状态。因发知受,是根据机体在疾病中的表现,辨识感受的病邪。各种外来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邪正斗争的结果,邪气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对证候的辨别确定的。如天气突然变冷,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感受寒邪,是否感受寒邪必须通过人体表现的证候做出判断,然后推测其感受的邪气。正如清·钱潢的《伤寒溯源集》言:“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中医学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审症求因”。《伤寒论》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即通过审察临床所表现的证候推求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本质。这和西医学通过检测病原体而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在思维和诊断依据上有着本质的区别。3中医诊断学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不仅要诊察局部,还要注意全身状况及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若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出正确判断,必须遵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整体、联系的观,点,是中医诊断的认识论基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便表现为身心健康的状态;内外环境不能维持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人体一旦患病,局部的病变便可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而社会、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的降低必然产生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因此,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调在全身或局部的反映。整体审察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诊察了解的整体,指通过诊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考虑。不仅要对局部的症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饮食、睡眠、二便、精神状况等了解人体全身情况,并了解病史、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机体以外相关的影响因素。只有全面、系统、准确、动态地收集临床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二是病情分析的整体。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时,要谨慎周密、注重整体,进行综合判断。应充分考虑时、地、人、病的特殊关系,从疾病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上综合把握。(二)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指四种诊法并重,并相参为用,即注重四诊信息的内在联系,全面系统收集病情、综合分析判断病证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且千变万化,而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意义,不能互相取代,若仅以单一诊法诊察,势必造成资料收集的片面性,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因此,若要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准确、详尽,必须强调诊法合参,正如《医门法律》所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四诊抉微》也说:“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医生可能在某一诊法上有精深的研究和专长,但若以此为重而忽视或代替其他诊法,则违背了中医诊断的原则。张仲景批评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医生不能全面了解病情,便难以做出正确的诊断。临床诊察过程中,四诊资料具有相互参照、印证、补充的作用,收集时难以截然分开,往往边问、边望、边闻,有时也望、问结合等,比如对腹痛的诊察,一边问其感觉、部位,一边望其色、闻其声音气味,还要结合腹部的按诊等。临床诊病时,既可以一种诊法为先,也可多种诊法同时运用,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过相互参照,合理安排诊法实施,而并非固定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绪论○(三)病证结合在中医学中,“病”与“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病注重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即从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纵向把握病情:证着眼于疾病某一阶段机体反应状态的病理变化,即从横向认识病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既可先辨病再辨证,也可先辨证再辨病。如果通过辨病确定了病种,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往往也提示了常见的证型,以及基本病理的特点,并可通过辨证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转归。而当疾病的特征性反映不够充分时,可通过辨证先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再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疾病的本质,从而明确疾病的诊断。(四)动静统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斗争也是不断地变化,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提示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转归。通常情况下,一种疾病具有贯穿始终相对稳定的基本病理,这是其“静”的一面: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又有其不同的证候变化,这是其“动”的一面。如温病过程中,初见发热恶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者,当辨为卫分证,治宜辛凉透表。若见壮热不恶寒,大汗出,口渴饮引,舌质红,苔黄,脉洪数,则属气分证,治当清泻气分之热。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湿热病邪深入,而见身热夜甚,口渴不甚,斑疹隐隐或显露,或出血,神志不清,或四肢抽搐,舌绛苔少,脉细数,则是热入营血证,治应清营凉血。中医的辨证思维充分体现了对人体健康或疾病状态的动态把握。因此,在辨证时,必须全面了解疾病的整个动态过程,以动态观念指导辨证,才能正确做出相应疾病变化的证候诊断,予以恰当的治法和合理的用药。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自从人类出现,疾病便随之而来。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活动中,我国人民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医学完整的诊断体系。(一)秦汉及以前在先秦时期,《周礼》中将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与兽医,可见当时已分内科、外科、营养科等。《周礼·天官》中载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胝其死生”。春秋战国著名医家扁鹊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就能“言病之所在”。《史记》言:“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马王堆汉慕出土了一批成书于战国至秦汉的医书,包括《脉法》《阴阳脉死候》和《五十二病方》。其中《阴阳脉死候》被认为是最早的诊断专书,而《五十二病方》在对某些疾病的诊治上已展现出辨证论治的雏形。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论述了望神、察色、观形、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的整体观,并体现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为中医诊5中中医诊断学断奠定了理论基础。《难经》将望、闻、问、切四诊视为神圣工巧的技能,并特别重视脉诊,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大大简化了诊脉的程序,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记录患者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内容,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总结汉以前有关诊疗的经验,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用以阐释病、脉、证、治,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建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被公认为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伤寒杂病论》在疾病的分类上基本做到了概念清楚、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整体模式沿用至今。东汉名医华佗的诊病思想载于《中藏经》中,其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甚为精当。(二)晋唐时期晋唐时期涌现出许多对诊断进行专门研究的医书,其突出代表为西晋王叔和著的《脉经》,该书集汉代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成为脉理与脉法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影响较为深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朝鲜、日本、欧洲等地。晋代的有关医籍中,对于传染病、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断已有比较翔实、具体的记载,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进行描述和诊断。《肘后备急方》还记载:“初唯觉四肢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黄柏染者,此热毒人内。”这是对黄疸患者做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全书共分67门,列出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各种疾病的病候1739候,对病因病机、诊断都有详细记载,同时对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病、儿科病等的诊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三)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中医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诊断在望诊、脉诊、儿科疾病诊断、病因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重点阐述脉诊,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南宋·崔嘉彦的《紫虚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用四字歌诀形式分类论述28脉。宋元间敖继翁所著《金镜录》,论伤寒舌诊,以舌验证,分12图,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舌诊专著,后经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金元之世,戴起宗撰《脉诀刊误集解》,针对当时脉象阐释中出现的谬误进行指正,对脉学颇有贡献。滑寿的《诊家枢要》,为脉诊专著,提出举、按、寻三种指法,载脉30种。刘防著《幼幼新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了小儿指纹诊法,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指纹诊法文献。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金元四大家在诊法上也各有特点:刘完素重视辨识病机;李杲重视四诊合参;朱震亨主张从外知内;张从正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如对各种发疹性疾病的鉴别颇为明确。(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脉诊与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诊病原理和辨证方法有进一步的阐述。明代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等论述影响甚大。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赅、便于习诵,为后世所推崇。6···试读结束···...

    2022-10-21

  • 《海马爸爸大搜索》(荷)安妮塔·拜思特博斯文图;西安曲江培豪出版传媒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海马爸爸大搜索》【作者】(荷)安妮塔·拜思特博斯文图;西安曲江培豪出版传媒译【页数】25【出版社】西安西安出版社,2015.04【ISBN号】978-7-5541-0990-8【分类】儿童文学-图画故事-比利时-现代【参考文献】(荷)安妮塔·拜思特博斯文图;西安曲江培豪出版传媒译.海马爸爸大搜索.西安西安出版社,2015.04.图书封面:《海马爸爸大搜索》内容提要:海马爸爸是个非常细心的超级奶爸,因为平时,家里的孩子都是他一个人看管。要知道,他可有10个可爱的海马宝宝哦。但是……这一天,当海马爸爸清点人数时,却怎么数都是9个,第十个宝宝躲到哪里去了呢?Clavi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出版公司,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其代理商,其中包括美国、荷兰和比利时。自1978年创立起,Clavi主要致力于创造广泛的儿童读物,每年可出版200多本图书。并且为儿童打造一个启蒙、认知和想象力的读书环境。《海马爸爸大搜索》内容试读海马鳟。大搜索(荷)安妮塔·拜思特博斯/文图西安出版社海马爸爸有I0只可爱的海马宝宝,每一个宝宝都是他的最爱。瞧!他开始点数了:23咦,第10个宝宝怎么不见了?海马爸爸急蛳了,M你能帮他找到丢失的宝宝吗?47市年市行市行685“他是不是藏在这块岩石后面呢?鲸鱼爸爸指了指面前的岩石。海马爸爸绕到岩石后面,他看到了汉···试读结束···...

    2022-10-17 epub 图书 epub电子书官网

  • 《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美)A詹姆斯.巴尔科维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作者】(美)A詹姆斯.巴尔科维奇【丛书名】国际经典影像诊断学丛书【页数】989【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713-0279-5【分类】小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影象诊断【参考文献】(美)A詹姆斯.巴尔科维奇.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内容提要:这本精心更新的第二版为诊断儿科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知识。每个病例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分析的最佳序列、预期的影像学序列以及关键特征的影像学示例,附加的信息包括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相关致病基因的基本信息。本书用经典的Amiry风格编写,列表由清晰描述的图像支持,便于打印和电子阅读。《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内容试读DiagoticlmagigNeuroradiology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原著第2版)第1章大脑半球病变畸形脑畸形概述4端脑融合畸形(半球中央变异型)8连合异常12小头畸形1半侧巨脑畸形2无脑回畸形灰质异位28多小脑回32脑裂畸形36代谢性疾病正常髓鞘化和代谢性疾病概述40髓鞘形成不良46线粒体脑病50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54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58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62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66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70脑肝肾综合征74其他过氧化物酶体病76枫糖尿病80尿素循环障碍84戊二酸血症1型86卡纳万(Caava)病90Alexader病92巨脑伴脑白质病变和囊肿96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退行性疾病(PKAN)100Hutigto病104Wilo病108低血糖症112胆红素脑病116颞叶内侧硬化118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122血管性疾病急性高血压脑病126生发基质出血130早产儿脑白质损伤134缺氧缺血性脑病138脑镰状细胞病142儿童卒中146积水性无脑畸形150创伤性疾病脑挫伤152弥散性轴索损伤156皮层下损伤160肿瘤节细胞胶质瘤164婴儿促纤维增生性肿瘤168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172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176幕上室管膜瘤180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184脑穿通性囊肿188神经胶质囊肿192感染性/炎性疾病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194先天性HIV感染198脑脓肿200疱疹病毒性脑炎204Ramue脑炎208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212脑畸形概述第一部分厚,则应考虑巨脑回畸形或多小脑回畸形。皮质白质脑畸形的影像学概述交界区是平滑的、还是不规则的?如果是不规则的,当婴儿或儿童因癫痫发作或发育迟缓而行影像检考虑多小脑回畸形或鹅卵石皮质,可能与先天性肌营大查时,可能的病因就是脑畸形。如果儿童出现异常形养不良症(如肌肉-眼-脑疾病)相关。这些异常的态特征(如低位耳、异常面容、眼距过窄),则脑畸位置也很重要。巨脑回畸形在顶叶和枕叶较严重,提脑形的可能性更高,而外观正常也不能保证大脑正常。示LIS1或TUBA1A突变(TUBA1A也与小头畸形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影像学应着眼于显示结构异常,有关),而巨脑回畸形在额叶最严重,提示DCX突变成像序列应该做到灰、白质对比最大化和高空间分辨同样,许多不同的多小脑回综合征取决于其发生的位率,使所获得的容积数据可以做任何平面的重建及表置。双侧额叶多小脑回畸形与双侧外侧裂多小脑回畸面渲染。高分辨率和重建有助于细微异常的诊断。高形或双侧矢状窦顶-枕多小脑回畸形具有本质的不同,分辨率容积T,WI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可能的话,也因此诊断报告中描述异常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应该做容积T,WI像,但T,WI像必须具有良好的空皮质异常薄并与潜在的白质减少有关,特别是如果异间分辨率和高灰、白质对比度,目前容积T,WI并不常变薄为局灶性或多灶性,则应考虑产前损伤(感染容易做到。如果容积TWI的灰质、白质对比不好,或缺血)。则应在至少2个方位上采集二维(2D)序列,并使用观察皮层后,应观察大脑白质,确认髓鞘形成与相对较薄(≤3mm)的层厚。FLAIR图像在显示灰质年龄相符(在期刊论文和教材上有许多正常的髓鞘形白质对比上较差,因此在检出畸形方面并不特别有用。成图表)。然后寻找深部白质区的异常髓鞘形成。与DWI并不是诊断常用程序,而DTI可获得各向异性多小脑回相关的弥漫的低髓鞘化或髓鞘脱失应提高对分数(FA)图,其纤维束成像技术可更好地了解畸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怀疑。局灶性髓鞘化延迟或形的脑(特别是脑干)连接,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有缺失常见于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深部白质和有局临床应用价值。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患者的皮层下白质(FCD)。在获得图像后,图像分析需按序进行,每一个患者FCD,髓鞘缺失可局限于一个脑回,亦或可从皮层需要观察:中线结构(包括脑连合、透明隔、鼻、嗅脑、达侧脑室旁区(穿通征)。另外,寻找脑室周围或深垂体、下丘脑)、大脑皮质(皮层厚度,脑回形态,皮部白质的灰质异位结节。皮层下灰质异位通常从皮层白质交界)、脑白质(髓鞘形成,是否有结节或裂隙)直到侧脑室壁,而脑室周围结节状灰质异位则更局基底节、脑室系统(脑室大小和形状)、纵裂和中脑限于室管膜下/脑室周围区域。在TWI像上,灰质后脑结构(脑干和小脑)。异位很难与无髓鞘化或白质损伤相鉴别,所以一定要首先观察中线结构。儿童的许多疾病发生在中看T,WI和FLAIR图像,确保灰质异位病变在所有线,包括脑连合部畸形(胼胝体、前连合、海马连序列上都与灰质信号相同。合)、中线部位肿瘤(鞍上、松果体、脑干和第四脑有时基底节的神经元迁移异常,因为它们是由内室)、小脑蚓部的异常和颅颈交界区异常。脑连合部侧和外侧神经节隆起生成的神经元形成,与迁移到脑畸形是最常见的脑畸形,超过130个综合征都累及脑皮层的生发区所产生的GABA能神经元同层。灰质连合部。由于这些畸形多与下丘脑有关,所以要注意异位患者的基底节通常是异形的。此外,皮质发育畸观察下丘脑和垂体,应确认垂体后叶是在鞍内而不是形的双侧海马通常表现异常,特别是在无脑回患者,在下丘脑正中隆起。中线软脑膜在连合发展中很重要,其海马是不完全折叠的。有时,发育迟缓的儿童唯所以当脑连合部缺失或畸形时,一定要寻找与中线软的结构异常就是海马,请确认海马是完全折叠的,而脑膜异常相关的其他异常,如大脑半球间脂肪瘤和囊不是太圆。肿。记住,在颅后窝的大的脑脊液池(大枕大池)有要观察大脑纵裂(iterhemihericfiure,时与小脑异常相关,最近才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IHF)。如果大脑半球跨越中线、呈连续状,应考虑前些小脑生长因子来源于小脑表面覆盖的软脑膜,因脑无裂畸形的诊断。在严重的前脑无裂畸形,HF是此,小脑的软脑膜异常可能导致小脑本身异常,并引完全不存在的,而在较轻的前脑无裂畸形,部分HF起周围的脑脊液池的异常。小脑本身发育异常和被覆缺失(前部IHF缺失见于半叶性前脑无裂畸形,中央软脑膜的异常也是Dady-Walker畸形发展的基础。IHF缺失见于端脑融合畸形)。另外,要观察透明隔,看中线图像,还可以通过观察颅面比来判断相对头部透明隔的缺如可发生于胼胝体发育不良或缺如、视隔大小。在中线图像,正常新生儿的颅顶-面比是5:1发育不良,有时亦发生于脑裂畸形、双侧多小脑回畸或6:1:2岁时,颅顶-面比是2.5:1;10岁时,形。在检查透明隔时,观查侧脑室大小和形状是否正颅顶-面比应该是1,5:1。常。异常扩大的侧脑室三角区和颍角常与胼胝体异常观察中线结构后,由表及里地观察大脑。从大脑和巨脑回畸形有关。增大的侧脑室前角通常提示双侧皮层开始。皮层厚度是否正常(2~3mm)?如果太额叶多小脑回畸形。脑畸形概述脑异常诊断要点异常表现脑皮层异常无脑回/巨脑回皮层增厚,内缘平滑,脑沟少、浅多小脑回皮层薄,呈波浪状,内缘不规则第一章大脑半球病变卵石样皮层皮层增厚,内缘不规则,髓鞘异常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灰白质界限模糊,±髓鞘形成异常伴有皮质畸形的白质异常多小脑回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卵石样皮层髓鞘发育延迟,斑片状低髓鞘化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深层的低髓鞘化/胶质增生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局灶性皮层下低髓鞘化透明隔缺失相关畸形透明隔一视神经发育不良前脑无裂畸形双侧脑裂畸形双侧多小脑回菱脑融合伴有长期重度脑积水的畸形别忘了仔细观查颅后窝,脑干和小脑的异常常被另一种方法是比较脑桥与小脑蚓的大小。由于脑桥前忽视。确认第四脑室和小脑蚓部大小是否正常。在新部的大部分是由小脑中脚交叉而成,小脑的发育不全生儿,小脑蚓部从下丘延伸到闩,而婴儿和年龄较大常与腹侧脑桥发育不全紧密相关。如果脑桥正常而小的儿童小脑蚓部从丘间沟到闩。另外,确认看到正常脑变小,那么很可能小脑在妊娠末期或出生后体积减的蚓部裂池。如果小脑蚓部裂池看起来异常,再从横少。记住,颅后窝较小时,颅内压降低或颅内高压都断位或冠状位图像确认小脑蚓部是否存在:如果小脑会导致小脑下降,低于枕骨大孔下缘。在诊断Chiari半球间是连续的,无小脑蚓部,可诊断菱脑融合。如1型畸形前,要找到小颅后窝的原因(斜坡异常、颅果第四室呈直角形状(上缘变平),且峡部变窄和蚓颈交界处的异常),颅内高压(占位、脑积水),或颅部变小,考虑磨牙畸形,而要证实这一诊断,需要寻内低压的证据(大的硬膜静脉窦,垂体大,“下滑”找中脑下部的“磨牙征”,由向后延伸的大而水平的脑干)。最后,记得看看颅后窝CSF腔大小,CSF腔小脑上脚和小脑蚓部纵向裂构成。确认脑干正常,在的扩大可提示软脑膜发育异常。儿童中线矢状图像上,脑桥的高度应该是中脑的两倍,S脑畸形概述第一部分(左图)正中矢状位T,W1示连合部异常,可见胼胝体大残余习,另一个可能是海马连合残余,可见前连合增大,可能为肼胝体的部分代偿。(右图)矢状位T,WI示胼胝体发有不良和大脑半球间脂肪瘤)习脂肪瘤继发于中线间质发育不全(左图)横断位T,WI示大脑皮层厚,伴细胞稀疏区习和明显脑沟消失。此患者为前巨脑回畸形和后无脑回畸形,提示无脑回畸形继发于LIS1基因突变。双侧脑室扩大。(右图)横断位T,WI示皮层增厚,但不同于无脑回-巨脑回畸形的表现,其受累皮质呈波浪状习,提示诊断为右额叶多小脑回畸形(左图)癫痫患者T,W1示在右侧颞叶、室旁白质区一不规侧结节状灰质信号影习,为灰质异位。(右图)部分性巅病少年横断位FLAIR示左顶叶皮质下白质区的高信号病灶习,其周围皮层信号亦增高,诊断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6···试读结束···...

  • 《内科临床诊断学》陶蕾,张东洋,孙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内科临床诊断学》【作者】陶蕾,张东洋,孙华主编【页数】143【出版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2【ISBN号】978-7-5390-6723-0【价格】34.00【分类】内科-疾病-诊断【参考文献】陶蕾,张东洋,孙华主编.内科临床诊断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2.图书目录:诊断学》内容提要:本书按照内科不同系统划分章节,依次论述各系统疾病的定义、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在内容上以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丰富最新技术及进展,并注重临床实用性,便于临床医师理解和掌握。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是临床医生必备的参考书;而且,通过症状鉴别诊断学的学习,对于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内科临床诊断学》内容试读第一章学科概论第一章学科概论第一节内科学一、内科学的地位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重点论述人体各个系统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临床医学按医疗服务的对象、疾病的特性、治疗手段的不同而划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科医生用什么手段治疗患者,其先决条件是做出正确的诊断。而内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以患者的主诉为中心,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获取与其主诉相关的基本资料,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化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然后综合各项结果,经过认真的鉴别诊断,提出诊断和治疗决策。从接触患者到考虑诊断的全过程有时需反复多次,其中的每一环节都应贯穿医生的逻辑思维和缜密的分析、论证。显而易见,这一系列有关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是内科医生而是涉及临床学科的所有医生都应学习和掌握的。二、内科学的进展(一)医学模式的转换20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人类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的疾病谱也相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19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对人类健康及疾病的认识从纯生物学的。1内科临床诊断学角度去分析,强调生物学因素及人体病理生理过程,着重躯体疾病的防治,形成了生物学医学模式(iomedicalmodel)。这一医学模式忽略了心理、社会及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作用,而恰恰是这些因素对当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亟待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偏重生物学治疗的医学模式,必须唤起社会广大人群的重视,从冠心病发病源头抓起,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早期干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总体下降。1998年美国冠心病病死率较1965年下降59%,就是顺应了这种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模式对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科疾病的防治不仅是针对病因十分明确的,如感染、营养缺乏、理化病因所致疾病,还要更加重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内科疾病治疗的目标已不仅是治愈某一个疾病,而还要促进康复、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对许多慢性内科疾病不应固守传统的针对躯体某器官系统的药物治疗,而应同时重视心理、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长期的防治措施。只有顺应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才能进一步提高内科疾病的防治水平。(二)循证医学的发展循证医学(evideceaedmedicie,EBM)是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古代医学是纯粹的经验医学。19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已经有了解剖、病理、生化、药理等基础学科的支撑,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临床医生面对各种诊断治疗问题,通常是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知识,参照前辈及或本人的实践经验,借鉴并查阅相关文献的资料进行处理。对于某一种疾病,某种治疗方法,其结果的好坏,没有客观的统一评价标准。总体来看仍然是经验医学的范畴。随着医学科学、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发现了很多问题是经验医学所不可能解决的,例如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脑出血性卒中,应该重视高血压的治疗,但是血压降到多少最为恰当?对这一个问题,仅靠几个专家、几个单位难以提出一个标准。近年来临床药物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药问世,对新药疗效的验证也不能是一家之见或几家之见。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循证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EBM重点是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及多中心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收集、整理大量本研究所获得的客观证据作为医疗决策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较多的常见病制定的诊疗指南,其中各种诊疗措施的推荐均标明其级别和证据水平。某一诊疗措施,如有多个大规模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则证据水平最高,常列为强烈推荐。如尚无循证医学证据,仅为逻辑推理,已被临床实践接受的则证据级别水平为最低,常列为专家共识或临床诊治参考。显而易见上述证据水平,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累积是可以变化的。但循.2第一章学科概论证医学的研究都只能给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它不能作为临床决策的唯一依据,更不能因此忽视临床医生对于每一个具体患者认真的个体化分析。第二节诊断学诊断学(diagotic)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诊断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及病理学等课程,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问诊采集病史,全面系统的掌握患者的症状。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了解患者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学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以及心电图、X线和超声等辅助检查,来揭示或发现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应用基础医学理论,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athohyiogicalaic),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一、诊断学的内容l.病史采集(hitorytakig)问诊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只要患者神志清晰,无论在门诊或住院的场合下均可进行。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配合系统的体格检查,即可得出初步诊断(rimarydiagoi)。2.症状和体征症状(ymtom)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瘙痒、疼痛、心悸、气短、胀闷、恶心和眩晕等,这种异常感觉出现的早期,临床上往往未能客观地查出,但在问诊时可通过患者的陈述获得。症状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症状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对做出初步诊断或印象(imreio),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体征(g)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心脏杂音和肺部啰音等。症状和体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体征对临床诊断的建立可发挥主导的作用。·3·内科临床诊断学3.体格检查(hyicalexamiatio)》体格检查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体格检查时应做到既不使患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准确结果,以期尽早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4.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examiatio)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结合临床慎重考虑或进行必要的复查。实验室检查偶尔阳性或数次阴性的结果,均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临床诊断的依据。5.辅助检查(aitatexamiatio)如心电图、肺功能和各种内镜检查,以及临床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等,这些辅助检查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时,常发挥重要的作用。二、诊断学的学习要领医学生学习诊断学时,临床课程尚未开始讲授,仅在学习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时初步地了解到某些疾病发生时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的改变,或仅能应用一些病理生理基础知识对临床上出现的某些症状和体征做出一定的解释。因此,在这个最初阶段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医学生在学习诊断学时对临床上各种疾病做出准确而全面的诊断。诊断学的任务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了解病情,如何正确地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hyicalexamia-o)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些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阐明哪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联系这些异常征象的病理生理基础,通过反复推敲和分析思考,便可得到诊断疾病的某些线索,从而提出可能发生的疾病。临床资料是诊断疾病的基础,病史、体征、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的收集与正确判断至关重要。临床资料的获得重要的是要亲自掌握和全面了解。某些局限于系统器官的疾病可能有全身性的临床表现。而某些全身性的疾病也可反映出某局部器官的临床征象。因此,学习诊断学需掌握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分析才可能发现重要的线索。例如问诊时患者诉头痛,那么必须注意该症状是否由于工作紧张,睡眠.4.第一章学科概论不足所致的大脑生理功能紊乱,或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如颅内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导致的颅内压力升高和脑水肿之故。又如视诊时发现患者皮肤黄染,那么可能会考虑到患者近期是否进食大量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引起的生理性皮肤黄染,或是由于胆道疾病所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或为肝病造成的肝性黄疸;抑或由溶血性疾病发生的溶血性黄疸。又如触诊时于右上腹触及包块,那么其病理生理基础可能是肿大的胆囊,也可能是来自肝脏的肿瘤。再如叩诊时发现患者两侧胸部均为清音,此系正常肺部的叩诊音,然而,如发现患者一侧下胸部叩诊浊音,则必须考虑是否存在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的病理生理改变。此外,听诊时闻及患者两肺均为肺泡呼吸音,此为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呼吸音,但如于某肺野听及支气管呼吸音,该体征除正常情况下可于气管和主支气管区域闻及外,则应考虑到该区域有实变的可能。如于某肺野闻及湿性啰音,则可能局部肺泡或支气管内有渗出液滞留,其病理生理基础多系支气管、肺炎症或有肺水肿存在等。总之,在问诊和体格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每个症状和体征,大多存在着正常生理性、功能性表现或异常病理生理改变的可能性,在综合分析和思考这些临床表现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正常与异常的鉴别,也会涉及异常的临床征象间的初步鉴别诊断(differetialdiagoi),最后提出可能的诊断来。必须强调,诊断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诊断,与临床医学各科对疾病的诊断有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内科学对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或特殊检查结果的特点,应用正确的临床思维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和鉴别,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表现的临床诊断。然而,如果要求尚未开始学习临床课程的医学生来掌握如诊断内科疾病一样来学习诊断学,那么,势必会造成脱离实际,不但诊断不了疾病,而且会影响对物理检查和一般实验室检查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因此,过多地增加有关临床各学科的内容于诊断学课程中,应予避免。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其实验诊断的教学内容应有别于检验医学专业,主要是实验的临床应用,而不是检验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实验诊断的教学原则应是让学生掌握概念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因此,实验诊断教学的重点应使学生掌握实验项目选择的原则,实验结果的分析,以指导疾病的诊断。至于特殊性、复杂性和高精尖的内容可留待临床各科的教学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予以完成。当前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诊断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如影像诊断方面有计算机体层扫描(CT)、仿真内镜、磁共振肠道造影、计算机放射摄影系统(com-uterradiograhy)、数字放射摄影系统(digitalradiograhy)、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oitroemiiotomograhy)等。分子生物学方面有DNA·5*内科临床诊断学重组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基因诊断及计算机生物芯片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无疑会给我们做出诊断带来巨大的帮助,使我们能更及时、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然而,这些检查手段虽能提供更微观,更细致的病理改变或图像,甚至可以做出病因学或病理学的决定性诊断,但基本的物理检查方法,如视诊时检查者视觉所能感受到的直观改变,触诊时检查者经触觉所获得的特殊信息,叩诊时所发现的叩诊音的变化,以及听诊时所闻及的杂音、啰音的真实音响等,尚难从上述的高新技术的检查中如实地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据有关研究认为目前大规模应用高、精、尖检查技术诊断疾病,虽能解决不少问题,但尚不能完全取代问诊、一般的物理检查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更不能取代临床医生的诊断思维。因此,如果放弃了最基本的全面系统的体检和规范的思维程序去考虑和分析问题,不进行成本一效益(cot-effective)分析,盲目追求高新技术检查,这不仅会扰乱诊断思维,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可能使诊断陷人误区。所以,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诊断学既然是为学习临床医学各课程诊断疾病奠定基础,那么,强调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诊断和常用一般化验的基本功是十分必要的。从一个医学生到一个临诊时能提出初步诊断的临床医生,是需要经历许多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实现的。学习诊断学只是一个涉及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开端,或仅为步入学习临床学科的起点或前奏。必须明确,临床医学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科学,不可能通过一次学习即可立即掌握和应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训练,必须由学习诊断学开始,直至担任见习医生和实习医生乃至住院医生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不断反复和继续巩固。这样才是名副其实地使诊断学不仅成为奠定学习内科学,诊断内科疾病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临床医学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石。三、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目前,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evidece-aedmedicie)已蓬勃兴起,给传统的诊断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在医学迅猛发展,临床实践日新月异的今天,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众多资料中有效地挑选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证据,以做出合理的诊断。因此,如何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诊断中,是每位医学生在学习诊断学时必须注意和开始锻炼的问题。面临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位临床医师所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症状、体征、化验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否.6···试读结束···...

    2022-08-26

  • 《心理诊断学》李里,伍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心理诊断学》【作者】李里,伍力主编【页数】197【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482-3417-3【分类】心理诊断-教材【参考文献】李里,伍力主编.心理诊断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诊断学》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介绍了心理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症状学基础。第二部分是各论,介绍了各种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过程,比如“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的”、“应激障碍”和“恐惧焦虑诊”的诊断过程,基本涵盖了常见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本书在制定检查流程和提问方式时参考了各种定式化的检查工具和量表,但又进行了优化使其更贴近临床,避免了原工具的繁琐。在对具体疾病的问诊中则紧扣ICD-10的诊断标准,确认后即可做出明确诊断。《心理诊断学》内容试读绪论·1·绪论第一节心理诊断学概述一、心理诊断的定义关于心理诊断,许多学者提出了心理诊断的定义。我国学者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提出:“心理诊断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评定人的心理障碍。确定它的性质和程度,从而有助于疾病的判别。”戈登森(R.M.Goidee)主编的《朗曼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辞典》认为:“心理诊断是以症状、征兆或测验、检查为基础,确定某人苦恼的障碍的类型,以及根据某一疾病、某种病态或一系列特征对个体进行归类的过程。”依据以上的定义,可以这么说,心理诊断是依据特定的诊断标准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以及人格特征进行评价,进而确定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心理诊断是展开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工作的基础。心理诊断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诊断是以正常成人和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测量工作,旨在更深入地了解正常成人和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狭义的心理诊断指在临床心理学中进行咨询和治疗的心理测量方法,并使用相应的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的辅助诊断手段对各类心理障碍进行确诊的测量工作。本书中使用的是狭义的定义。二、心理诊断的要素(一)诊断标准为保证心理诊断的科学性,心理诊断一定是按照一套系统的标准来进行的,不是出于某个人自己的经验或判断。因此,心理诊断采用的诊断标准必须是权威·2·心理诊断学性的标准和广泛认可的标准。目前公认的有三大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odHealthOrgaizatio,简称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IteratioalClaifi-catioofDieae,简称ICD),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oticadStatiticalMaualofMetalDiorder,简称DSM),中国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hieeClaificatioadDiagoticCriteriaofMetalDiorder,简称CCMD)。(二)诊断技术心理诊断的技术既包含了心理诊断的基本程序,也包含了心理诊断的基本技能。心理诊断的整个过程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心理诊断的关系建立技术、谈话与观察技术、资料收集技术。接诊来访者时,心理咨询师在访谈中运用观察、问诊等诊察手段,消除来访者心理疑虑,建立良好的咨询或治疗关系,筛除虚假信息,客观、全面、准确地获取来访者的各种资料与信息,通过对资料的有序整理和细致分析,最后形成诊断,并经过定性、定量、病因、鉴别、验证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来完善诊断。三、心理诊断的对象正常人群没有任何心理紊乱或心理问题,从正常的没有任何心理紊乱到有精神疾病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带,也称为灰色地带。在这一地带中,人们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甚至达到精神疾病的边缘,因此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来平衡和矫正失常的心理和行为。人群中处于过渡的灰色地带的人便是心理诊断的对象。四、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的区别与心理诊断较易混淆的概念是心理评估。心理评估(ychologicalaemet)是应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对评估对象的心理品质或状态进行客观的描述和鉴定。心理评估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心理评估的重要技术之一,主要用于搜集量化的资料。心理评估的要素包括专业的心理评估人员,使用观察、访谈、测量等方法收集资料,依据一定理论分析处理资料。心理评估的评估工具必须是实验证实可以提供准确和真实信息的评估程序和心理测验。心理诊断(ychologicaldiagoi)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评定个体的心绪论·3·理功能水平和心理活动状态,主要目的是了解其心理异常的程度和性质,以判断有无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及其性质和程度。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二者在方法、原理和技术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区别。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的区别有下面四点:第一,强调不同:心理诊断强调结果,心理诊断需要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类、总结,以结果优先:心理评估强调过程,心理评估是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以过程为优先。第二,侧重不同:心理诊断侧重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和原因作出判断:心理评估倾向于全面的心理评价,需要了解来访者各种心理活动情况、个性特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第三,对象不同:心理诊断对象多指向心理不健康人群:心理评估多指向心理健康人群。第四,目的不同:心理诊断主要服务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评估主要服务于人才选拔。五、心理诊断的任务1.收集与整理来访者的资料正如医生看病首先要弄清疾病的性质、种类和病因一样,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若要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需要收集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和个性心理特征,要了解其成长发育状况、工作生活情况、人际关系状况等,还要掌握来访者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产生的基本情况,并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条理清晰的整理和分析。2.探索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所收集和掌握的资料分析、探索来访者心理问题障碍形成的原因,从社会的、认知的以及生物的等多方面分析来访者心理问题或障碍形成的原因,还需要从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深入挖掘问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3.对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分类诊断心理诊断的直接目的是对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性质、类别、程度作出鉴别判断,从而根据诊断来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通常可以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来进行分类诊断。定性诊断主要是需要分辨问题的性质属于是躯体的精·4·心理诊断学神病性的还是心理问题;定量的方式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或问卷方式进行了解,例如人格问卷、智力测验等等。第二节心理诊断的基本原则一、心理诊断的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指心理咨询人员必须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来开展心理诊断工作,作出的诊断结果要符合心理测验以及心理学学科的基本规律,测定结果与临床诊断需要有一致性,并能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二)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指心理咨询师要保守来访者的秘密和个人隐私,不能随意公布或向他人谈论心理诊断的结果。心理咨询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替来访者保守秘密,这也是心理诊断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会涉及来访者的个人隐私等内容,心理咨询师只有承诺对来访者的隐私进行保密,才能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减轻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增强来访者的安全感,使心理咨询深入有效的进行。(三)支持性原则支持性原则指在心理诊断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成因之后,心理咨询人员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方式,对来访者进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信心。在心理诊断结果的解释过程中,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并指出正确解决的方式。解释的语言要坚定慎重、充满信心,让来访者感受到强大的心理支持。(四)接受性原则对于来访者,无论其年龄、社会地位高低,心理咨询人员都要以理解、接纳的态度来接待,营造友好的氛围,认真倾听来访者的叙述,鼓励来访者敞开心扉,帮助来访者建立信任的关系,使他们能够深入述说自己内心的心理感受。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达到相互的信任之后,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才会全部倾诉压抑已久的内心感受,从而让心理咨询人员帮助其情绪安定舒畅,更好地认识自我。绪论·5二、心理诊断的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有计划地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观察设施,对来访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察,以取得所需资料的过程。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两种。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下对来访者进行的观察;实验室观察法是在控制了一定条件的实验室中对来访者进行观察。心理诊断的观察内容包括对来访者的外表、行为、语言、思维、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观察。(二)会谈法会谈法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以了解来访者心理困扰与障碍的情况、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又称为诊断性会谈。会谈主要有结构性会谈和非结构性会谈两种方式,结构性会谈是按心理咨询师所需资料的要求,依照固定的标准程序,提前编制出会谈的提纲和问卷,通过主动提问让来访者回答的方式。优点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系统地收集所需要的资料,问话措辞一致,便于把不同对象进行比较。缺点是过于主动查问,无法了解来访者详细、深入的资料。非结构性会谈,也称自由式会谈,不预先设定问题的标准程序,通过面对面的自由交谈,让来访者在谈话中自然地流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获得一些比较深层的对诊断有意义的资料。优点是会谈容易深入,但比较随意,重点不突出,需要心理咨询师有足够的经验才能把握这个过程。(三)测验法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心理测验规则,用量化手段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进行数量化的方法。心理测验的工具和量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组织,经过大量测试材料分析综合、归纳编制而成的。心理测验是科学性较强的心理诊断方法,所使用的心理测验必须具备正确性(效度)、可靠性(信度)和常模,常模是用于比较、解释心理测验结果的标准。实用心理测验必须有标准化的使用方法。心理测验的种类很多,按功能分,可将心理测验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等;按测验方法分可分为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等。(四)产品分析法产品分析法是通过收集来访者的活动作品,包括笔记、作业、日记、文章绘画、雕刻等,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资料,对产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效地评·6·心理诊断学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状况的分析方法。产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明确总体和样本)的各种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智商测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来访者的知识、技能、技巧,同时也可以了解其对事物的态度和智力、能力的水平等。三、学习心理诊断学的必要性对心理健康的探索一直是我们研究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承受着来自工作、学习、家庭、社会等种种压力,从而导致了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我国现有各类心理、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但公众对心理、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顺应人们日益强烈的心理健康的呼声,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心理健康问题既涉及心理社会因素,也包含许多生物学因素,加之心理健康问题犹如光谱,各类心理问题往往互有重叠。现今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心理咨询师能很好地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处理许多来访者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及一些神经症问题,但对一些精神疾病的来访者却不能及时识别诊断,导致治疗的延误,甚至酿成严重后果,而精神科医生又往往对一般心理问题缺乏认识,常常造成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因此,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精神科医生,学习心理诊断学都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准确地对来访者作出心理诊断是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重要前提。四、心理诊断中的注意事项心理诊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访谈,访谈对诊断至关重要,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有赖于观察的密切和如实反映,以及临床的实践经验。要做好访谈,心理咨询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态度亲切进行访谈时,心理咨询师应以亲切、同情、耐心的态度对待来访者,消除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的阻碍,建立较为合作的关系;根据来访者的年龄、性别、个性、职业、病情和检查时的心理状态,采用灵活的谈话方式以取得最好的效果。2.尊重与中立在访谈过程的始终,心理咨询师应充分地尊重来访者,自身仪表、表情、姿势、动作、语气、提问方式和内容等,都应体现对来访者的尊重、同情和关注;···试读结束···...

    2022-08-26 云南大学出版社联系方式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超声诊断学》福林,沈崔琴,侯瑞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超声诊断学》【作者】福林,沈崔琴,侯瑞主编【页数】57【出版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390-6258-7【价格】40.00【分类】超声波诊断【参考文献】福林,沈崔琴,侯瑞主编.超声诊断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图书目录:诊断学》内容提要:本书坚持“内容实用、特色突出、着眼教学、不断优化”的原则,对以往各类相关书籍著作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梳理,书本含括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超声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了国内外该学科近年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并着力强化了超声学与病理、临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期为我国的广大医务人员以及医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与行为规范,为提高我国临床诊断技术的整体水平做出突出贡献。《超声诊断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熟悉内容1.超声诊断学的学习方法。2.超声诊断学的内容与应用。3.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二、了解内容1.超声诊断的发展简史。2.超声诊断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三、习题1.以下哪些不是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A.形态学检测B.细胞学检测C.功能性检测D.血流检测E.介入性诊断及治疗2.以下哪些不是超声诊断的优点()A.无创或微创B.价格低廉C.实时显示,动态观察D.能实时检测人体内血流特征E.气体密度低,故超声容易检测含气器官3.以下哪些不是超声诊断的缺点(A.对骨骼显示较差B.对含气器官显示较差C.超声在液体传播无信号反射,故对含液器官显示较差D.脉冲多普勒超声受到脉冲重复频率限制,对高速血流无法测定E.超声成像中伪像较多4.超声诊断起源于(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50年代E.20世纪60年代5.奥地利精神科医师K.T.Dui认于哪年用A型超声装置探测颅脑,开创了超声诊断的先河(A.1940年B.1941年C.1942年D.1943年E.1944年6.中国超声诊断起源于(A.20世纪30年代末期B.20世纪40年代末期C.20世纪50年代末期·1超声诊断学D.20世纪60年代末期E.20世纪70年代末期7.中国超声诊断的发源地是()A.上海中山医院B.上海瑞金医院C.上海华山医院D.上海第六人民医院E.上海第九人民医院8.以下哪位是探索用工业探伤仪探测四肢软组织和骨骼的()A.周永昌B.郭万学C.安适D.徐智章E.潘永辉9.以下哪位是我国最早开展介入性超声应用者(A.周永昌B.郭万学C.安适D.徐智章E.潘永辉10.研制成功我国首台60-1型A、BP型超声波显像诊断仪,开创我国切面显像先河的是(A.上海复旦大学B.上海交通大学C.首都医科大学D.中国医科大学E.上海第一医学院四、参考答案1.B2.E3.C4.C5.C6.C7.D8.C9.E10.E2第二章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第二章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一、掌握内容1.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超声的定义,超声的发生,超声的频率、声速、波长、分辨率。2.超声与生物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声阻抗及界面,反射与折射,散射,衰减。二、熟悉内容1.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单晶片探头,双晶片探头,多晶片探头,机械扇形扫描探头。2.超声与生物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声场,超声安全探测的注意事项。三、了解内容1.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术中探头,腔内探头。2.超声与生物组织间的相互作用:超声的绕射,超声的热机制、机械机制、空化作用,超声诊断的安全性。四、习题1.超声、次声的划定是以(A.10Hz、10HzB.20Hz、20kHzC.30Hz、30kHzD.40Hz、40kHzE.50Hz、50kHz2.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波,其频率大于(A.1000HzB.2000HzC.3000HzD.10kHzE.20kHz3.质点在平衡位置上来回往复的运动称为(A.传播B.反射C.振动D.散射E.衰减4.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是(A.周期B.波幅C.频率D.波长E.声速5.波在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是()A.周期B.波幅C.频率D.波长E.声速6.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可以在以下哪项中传播(A.气体、真空B.气体、液体、真空C.液体、固体、真空·3·超声诊断学D.气体、液体、固体E.液体、真空7.超声波可以纵波、横波、表面波等波型传播,在超声诊断中主要应用的是(A.纵波B.横波C.表面波D.以上均是E.以上均不是8.超声在软组织(液体)中传播的速度约为(A.1200m/B.1300m/C.1400m/D.1500m/E.1600m/9.相同频率的超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其声速(A.相同B.不同C.可相同也可不同D.在特定情况下相同E.在特定情况下不同10.不同频率的超声在相同介质中传播,其声速(A.相同B.不同C.可相同也可不同D.在特定情况下相同E.在特定情况下不同11.超声在轴向上所能检出的病灶必须大于(A.1/2波长B.1/3波长C.1/4波长D.1/5波长E.1/6波长12.超声诊断仪测量病变的位置和大小是以以下哪项作为依据的(A.频率B.波长C.周期D.声速E.声阻抗13.超声波的物理量声速、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是(A.c=f×入B.f=c×XC.入=f×cD.以上都对E.以上都不对14.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c)的乘积称为(A.频率B.波长C.周期D.声速E.声阻抗15.超声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反射和折射的能量分布是以下哪项决定的(A.频率B.波长C.周期D.声速E.声阻抗16.使界面两侧介质声阻抗尽可能接近,以减少界面声反射的过程称为(A.匹配B.衰减C.绕射D.反射E.散射17.入射声能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称为(A.超声反射B.超声透射C.超声折射D.超声衍射E.超声散射18.超声能使微粒振动而向四周辐射声能的现象称为(A.超声反射B.超声透射C.超声折射D.超声衍射E.超声散射19.下列哪项是得到人体内大结构诊断信息的声学基础(A.超声反射B.超声折射C.超声散射4第二章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D.超声衍射E.超声透射20.下列哪项是得到人体内细微结构诊断信息的声学基础(A.超声反射B.超声折射C.超声散射D.超声衍射E.超声透射21.超声从第一介质完全通过第二介质而进入第三介质,则称为透声层的是(A.第一介质B.第二介质C.第三介质D.以上都不对E.以上都对22.多发生在球形及囊状病变或器官两侧壁的后方,呈细条状的无回声区应称为(A.声影B.后方回声增强C.彗星尾征D.侧后折射声影E.侧壁失落效应23.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时,接收的回波频率与发射频率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为(A.超声传播B.混响效应C.超声反射D.超声折射E.Doler效应24.由于反射体的运动使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发生改变,称为()》A.传播B.混响C.反射D.折射E.Doler效应25.在传播方向上超声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称为(A.超声反射B.超声吸收C.超声散射D.超声衰减E.超声折射26.当超声波通过介质时,其能量损失用什么来描述()A.超声反射B.超声吸收C.超声衰减D.超声散射E.超声折射27.人体软组织的声衰减系数的大小与以下哪项成正比(A.波长B.频率C.周期D.声速E.以上都不是28.下列组织中对传入的超声衰减最小的是(A.肌肉B.脂肪C.骨骼D.血液E.气体29.超声作用于液体可使液体分子产生断裂而形成微气泡的现象,可用以下哪项来描述()A.热作用B.骚动效应C.摩擦现象D.化学作用E.空化作用30.超声对生物体的损伤可用以下哪项来描述(A.热作用B.骚动效应C.摩擦现象D.生物效应E.空化作用31.产生超声生物效应的物理机制是(①热机制;②机械机制;③空化机制;④多普勒机制A.①②③B.①③C.②③5···试读结束···...

    2022-08-26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皮肤疾病超声诊断学》徐辉雄,郭乐航,王撬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皮肤疾病超声诊断学》【作者】徐辉雄,郭乐航,王撬主编【页数】227【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478-4782-4【价格】88.00【分类】皮肤病-超声波诊断【参考文献】徐辉雄,郭乐航,王撬主编.皮肤疾病超声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诊断学》内容提要: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介绍超声影像在皮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图书。内容包括皮肤超声检查的方法,以及各种皮肤疾病的超声影像表现,包括灰阶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血管弹性成像、三维超声等声像图,重点介绍皮肤肿瘤的超声表现,并对皮肤美容外科中的超声应用也进行了重点介绍。本书了展示皮肤疾病的典型超声图像,总结了疾病的超声影像特点及国内外最新进展,可为超声科医师、皮肤科医师、整形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皮肤疾病超声诊断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皮肤超声总论皮肤超声诊断学002第一节·皮肤超声的发展及概况作为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超声检查已经在消化、生殖、泌尿、心血管、甲状腺、乳腺等系统及器官的疾病诊断方面得到成熟应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早在1979年,Alexader等人首次将超声应用于人体皮肤厚度测量,开创了超声检查在皮肤科领域应用的先河。然而,由于成像原理限制,传统高频超声(探头频率<15MHz)分辨力较低,难以获得人体皮肤极浅区域(深度<10mm)的清晰图像,仅用于单纯的皮肤厚度测量或较深结节的观察,不足以分辨皮肤各层的精细结构,限制了其在皮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超声探头频率的进一步提高(探头频率≥20MHz),超声检查的范围逐渐向浅表方向扩展,从骨骼肌、筋膜、皮下软组织,逐渐扩展到真皮层及表皮层。更高频率的超声在保留了传统高频超声实时、简便、安全、经济、快捷等优点的同时,带来了更清晰的皮肤超声影像,使得应用超声影像进行皮肤疾病的精准诊断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若干应用,如皮肤肿瘤良恶性的鉴别,皮下植入物的定位及状态检测,创伤评估,异物检测,全身疾病皮肤改变的评估,皮肤手术的术前评估、术中引导及术后随访等,因此皮肤超声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皮肤科医师的关注和重视。要息·传统高频超声在皮肤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有限。·皮肤疾病超声诊断需要更高频率(≥20MHz)的探头。003第一章·皮肤超声总论第二节·超声波及超声成像一、超声波(一)基本概念超声波(ultraoudwave)是一种振动频率高于20o00Hz的机械波,超过了人耳能感知的声波频率(20-20000Hz)。(二)物理特性超声波是纵波,即在介质中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声波传播的方向一致(图1-2-1)。质点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代表声波的强度或能量。声波传播过程中同一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相位相差为2π的质点间的距离为波长(2),即一个完整波的长度。形成一个波长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周期(T)。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即形成完整波的数目称为频率(f),单位为赫兹(Hz)。店时间图1-2-1超声波传播示意图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声速()。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固体中的速度>液体中的速度>气体中的速度,其在人体软组织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为1540/,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参见图1-2-2。在特定的介质中,声速(c)与波长(入)及频率(f)满足下列公式(1):c=f·入(1)(三)传播特性L.声阻抗(acouticimedace,Z)又称声阻抗率,单位为瑞利(Ryl),指介质在波阵面某个面积上的声压与通过该面积的体积速度的复数比值。声阻抗作为介质的声学特性用以表征声波传播的能量损耗,皮肤超声诊断学00445001408040003500300025002000145014801540155015601570158015001000500330空气脂肪水软组织肝脏肾脏血流肌肉骨骼(平均)】传播速度(m/)图1-2-2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其与介质密度()及介质声速(c)密切相关,公式(2)如下:Z=·C(2)人体软组织的声阻抗值差别较小,约为1.524×103Ryl,但是声阻抗值在软组织与骨及软组织与空气之间差别较大。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不同介质之间的接触面构成了声学界面,当声阻抗差大于0.1%时,入射声波即可发生反射。声学界面的线度小于声波的波长者,称为小界面:大于波长者称为大界面。2.反射、折射和散射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界面时,一部分超声波的能量从界面处朝同一介质另一个方向折返,称为反射(reflectio):另一部分超声波能量进入另一介质中继续传播,但方向发生改变,称为折射(refractio)(图1-2-3)。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等于90°时,折射波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totalreflectio)。反射的声波称为回声(echo)。超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小界面而向四周各个方向辐射的现象,称为散射(catterig)(图1-2-4、图1-2-5)。3.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指声频率由于声源与接收器的相对运动发生改变的现象(图1-2-6)。由多普勒效应引起的探头发射的超声波频率与运动体反射或散射的超声波频率之间的频差称为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公式(3)如下:005第一章·皮肤超声总论入射反射0=00镜面反射介质1声学界面介质209散射C>C折射图1-2-3超声波的入射、反射与折射图1-2-4反射(A)与散射(B)示意图图1-2-5超声波在表皮样囊肿内的反射(A)与散射(B)6=±2vco0fo(3)公式中,f为频移;v为运动目标的速度,即血流的速度;0为声束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即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公式中的co0通过分速度来获取血流的真实速度,临床应用中,0必须小于60°;c为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f6为探头发射超声波的频率;正号表示运动目标朝向探头运动,负号表示运动目标背向探头运动。皮肤超声诊断学006发射器6耦合剂接收器f皮肤9血流方向多普勒取样体积图1-2-6多普勒效应4.衰减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随着距离的增大,由于介质吸收、散射及热传导性等导致声波能量减小的现象称为声衰减,主要由反射、散射、吸收等引起,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声影。人体组织的声衰减系数见图1-2-7,其衰减量与超声频率和传播距离有关,公式(4)如下:衰减量(dB)=a·d·f(4)公式中,a为衰减系数单位为dB/(cm·MHz),指声波经过单位距离介质所减少的声强;d为传播距离;f为频率。10.0010198165.00543.30321.301.000.630.700.940.000.18水血液脂肪软组织肝脏肾脏肌肉肌肉骨骼空气(平均)(纵断面)(横断面)图1-2-7人体组织的声衰减系数···试读结束···...

    2022-08-26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诊断学》高凤敏,曹颖平主编;袁维真,姚定国,王雅杰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诊断学》【作者】高凤敏,曹颖平主编;袁维真,姚定国,王雅杰等副主编【丛书名】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571【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2016.11【ISBN号】7-5067-8226-5【分类】诊断学-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高凤敏,曹颖平主编;袁维真,姚定国,王雅杰等副主编.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2016.11.图书目录:诊断学》内容提要:本教材为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诊断学》内容试读绪论诊断学(diagotic)是研究有关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为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各学科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以及病历书写、临床常用诊断操作和临床诊断思维等。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诊断的原理,学会收集和分析临床资料,学会临床的思维方法,达到正确诊断疾病的目的,从而为临床防治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一、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问诊问诊又称病史采集。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诊断方法。是医师最基本的一项临床技能。只要患者清醒,无论门诊或住院环境均可进行。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加上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即可提出初步诊断。(二)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发热、咳嗽及疼痛、恶心、呕吐等。这些异常感觉有时出现在疾病的早期,临床上其他检查方法往往还不能发现异常,因此,对早期发现疾病、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患者症状的发生和演变,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症状是在病理生理基础上发生的,对疾病的反映是其他检查不能替代的。在临床上,症状难以客观地查出,主要是通过问诊实现的。(三)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指通过医师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检查工具(听诊器、叩诊锤等),对患者进行细致观察和系统检查,揭示人体正常或异常征象的临床检查方法。由此发现的征象,谓之体征(igm)。通过上述方式提出的临床判断称为检体诊断(hyicaldiagoi)。检体操作时应注意动作轻柔,既不增加患者痛苦,又能获得明确信息。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和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是诊断疾病的基本功。(四)实验诊断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体液、组织及细胞等进行检测,从而获得疾病病原学、组织病理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客观资料,再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问世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实验诊断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指出:由于标本的采取、保存、仪器的稳定性和技术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常可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当实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或进行必要重复,偶尔一次阳性或阴性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临床诊断的依据。(五)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应用各种器械对患者进行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诊断学肺功能和各种内镜检查以及临床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辅助检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如免疫学、核医学、CT、磁共振及自动检测仪器等的迅速发展,使临床检查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当今一些先进的诊断方法如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法及心血管造影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某些隐匿或疑难病例的诊断水平。然而,再先进的仪器仍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必须在问诊、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同时应严格掌握有关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滥用。(六)病历书写病历书写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诊断学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历是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形成的文本资料,病历书写有相关的内容、格式要求。因为病历是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因此,病历书写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医疗规章制度。(七)临床诊断思维临床诊断思维是通过符合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疾病知识,对所获取的临床资料分析、整理、判断,从而提出诊断。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诊断思维需要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二、诊断学的发展历代医学家在长期实践中,使诊断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有许多原则和方法至今仍被沿用。我国是最早形成系统医学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中医学“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已经广为流传,如著名医学家秦越人已采用“望色”“闻声”“观形”及“切脉”等方法诊断疾病。公元前3世纪前后,《黄帝内经》已有关于诊法和病机的阐述,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由此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能以面色表情、形态容貌诊察脏腑的疾病所在、严重程度,以脉搏的动态、频率推测脏腑的气血盛衰、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古代西方医学家,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ocrate,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77年)的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了当时西方的医学。他在诊断方面重视主诉和既往病史,并强调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检查患者,他所描述的恶病质病容称为希氏面容,至今仍被引用。除了叩诊以外,视、触、听(直接)等检查手段都被他采用过,他还用直接听诊法首次发现胸膜摩擦音和肺的醋沸音(啰音)。18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发展,诊断疾病的检查手段也有了进步的发展。1761年,奥地利医师Auerugger在叩打酒桶检查酒量的启示下发明了叩诊法。1828年,法国医师Piorry发明了叩诊板,创建了间接叩诊法。1887年,法国医师Laeec创造了木质单筒听诊器,并著有《医学听诊法》。1888年,Bazzi-Biachi发明了双耳件软管听诊器,使听诊效果明显提高。由于叩诊和间接听诊法的相继问世,故视、触、叩、听四大基本诊断方法得以完善。I7世纪末Leeuwehoek首创并应用了显微镜,为病因诊断做出了巨大贡献。Fahreheit和Ludwig分别于1724年和1847年发明和创造了体温计和血压计。19世纪末,在临床上开始应用细菌学和血清学的检查方法。1895年发现了X线,20世纪发明了心电图检查等。此后,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绪论三、临床诊断的种类和步骤衣风长日芒确的,四(一)临床诊断的种类一个完整的临床诊断既要描述疾病的性质和名称,又要反映患者机体的全面状态。临床诊断通常分为以下几种。1.病因诊断(etiologicaldiagoi)是指根据致病因素所提出的诊断,如“病毒性乙型肝炎”或“支原体肺炎”。病因诊断是正确防治疾病的基础,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2.病理解剖学诊断(athologicaldiagoi)是指根据病变部位的形态或组织病理改变所提出的诊断,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和组织甚至细胞水平病变的性质,如肝硬化、肺动脉瓣狭窄及间质性肾炎等。应该指出:这些诊断不一定都是经过病理活检才确立的,大多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仪器检查等间接方法获得,只有当上述方法失败时,方可采集活检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提出病理形态学诊断。3.病理生理学诊断(athohyiologicaldiagoi)是指根据疾病引起的机体器官功能状态改变提出的诊断,如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肝衰竭等。病理生理学诊断除了提示整个机体的功能改变外,还可作为预后评估和劳动力鉴定的重要依据。4.疾病的分型与分期(tyigadtagigofdieae)是指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病变范围及疾病严重程度对疾病所提出的进一步诊断。疾病分型与分期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而且可准确判断疾病的预后,如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及迁延期,再根据传染方式和潜伏期的特点又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等不同类型。5.并发症诊断(comlicatiodiagoi)、是指根据机体器官组织损害的性质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所提出的诊断。虽然并发症在疾病性质上与原发疾病不同,但在发生机制上与原发病有因果联系,如急性重型胰腺炎并发胰腺脓肿或胰腺假性囊肿等。6.伴发病诊断(cocomitatdieaediagoi)是指根据疾病与原发病存在的先后及与原发病在发病机制上有无联系所提出的诊断。伴发病指先于或与主要诊断疾病同时存在,但其发生与主要疾病的发生发展无相关性的疾病。伴发病的存在可能对机体及主要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如糖尿病对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影响。7.症状诊断(ymtomaticdiagoi)是指根据尚未查明原因的症状或体征提出的诊断,如眩晕、腹痛、黄疸及水肿等,由于原因未明,故临床上一般称为印象或初步诊断,只能为诊断提供方向,原因明确后应立即修正诊断。(二)临床诊断的步骤建立正确的临床诊断是认识疾病的过程,也是科学调查研究的过程。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长曾指出:“治病有无错误,首先决定于诊断是否正确,而诊断的是否正确又决定于检查是否认真详细。对于看病来说,做详细而准确的调查,做精密而慎重的分析,做有凭有据的诊断,就是调查研究工作。”临床诊断通常是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而必要的辅助检查后,经过综合分析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即初步诊断。然而,疾病状态是经常变化的,新的情况出现可能否定原来的印象,当然新的印象又需要其他或进一步检查予以支持。即使已被证实的初步诊断,仍需用动态思维进行观察和验证,直至最终获得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正确诊断。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辅助检查手段日趋增多,且精确性也明显提高。假如临床医师将确立诊断的希望依赖于被检查项目的阳性,显然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些检查仅是诊断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何况再先进的检查手段仍有其局限性。因此,临床医师只有通过临床第一线,仔细观察和全面熟悉病情,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经济合理地选择必要的检查,3珍断学才能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四、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及要求学习诊断学旨在掌握基本的医学诊断方法,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有关实验室或器械检查,将获得的信息结合基础医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综合和推理,提出初步诊断。学习诊断学的方式与基础课程不同,除了实验室以外,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医院中进行的,其对象就是患者。这就需要使学生懂得:同情和理解患者,关心和爱护患者,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力争成为一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医术能力的医务工作者。由于受疾病的困扰,患者在思想、情绪上可能会出现波动,所以医务人员必须充满同情和爱心,才能使患者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只有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和配合,才能达到学习和诊疗的目的。学习诊断学务必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运用,达到基本概念清晰、基本技能熟练、基本知识扎实。学习诊断学的基本要求是:①掌握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建立诊断的临床思维过程。②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了解主诉、症状和体征的临床意义及其内在联系。③能独立和正确地进行系统、全面、重点及有序的体格检查。④能正确选择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⑤能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掌握心电图检查的指征,辨认心肌供血不足、典型的心肌梗死、房室肥大、期前收缩(早搏)、心房颤动及心室颤动等常见心电图的改变。⑥能将问诊和检体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按照规定内容及格式撰写规范病历。⑦能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并结合相关知识提出初步诊断。(高凤敏)4列见销度一器第一篇常见症状和问诊第一章常见症状学习要求1.掌握发热、水肿、呼吸困难、头痛、腹痛、略血、呕血、便血、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2。熟悉胸痛、腰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发绀、皮肤黏膜出血、咳嗽、咳痰、意识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3.了解腹泻、便秘、眩晕、惊厥、血尿、尿频、尿急、尿痛、多尿、少尿、无尿、排尿困难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症状(ym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被发现的客观病态改变,如发热、咳嗽、黄疸等。有些症状只有主观能感觉到,如疼痛;有些症状主、客观均能发现,如黄疸、呼吸困难;也有的症状主观无异常,只有客观检查才能发现,如腹部包块等。症状学主要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症状是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症状可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切忌单凭一个或几个常见症状片面地做出诊断。第一节发热发热(fever)是机体在致热原(yroge)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波动。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不同个体之间的体温可能有所不同,且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或进餐后体温可略升高,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可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一、病因发热的病因甚多,根据致热原性质和来源不同,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一)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侵人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疾病并出现发热称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占发热病因的50%~60%,其中细菌感染居首,占43%。(二)非感染性发热凡是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的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常见病因如下。6···试读结束···...

    2022-08-26

  • 《肿瘤临床检验诊断学》罗迪贤,颜宏利,夏承来,王雅杰,任碧琼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肿瘤临床检验诊断学》【作者】罗迪贤,颜宏利,夏承来,王雅杰,任碧琼编【页数】437【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89-7512-9【分类】肿瘤-诊断-肿瘤-医学检验【参考文献】罗迪贤,颜宏利,夏承来,王雅杰,任碧琼编.肿瘤临床检验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诊断学》内容提要:本书系统论述了肿瘤标志物、肿瘤临床检验诊断学策略、肿瘤检验诊断的意义,肿瘤的临床体液、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检验及液体活检,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腹痛、便血、咳嗽咳痰、血尿、胸痛、头痛、腹水、鼻出血等肿瘤常见症状及相关临床检验项目,胸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各系统肿瘤的临床检验诊断,附录有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等。本书是论述肿瘤临床检验诊断的专著。作者来自国内著名医科大学或其附属医院的一线专家,是他们肿瘤临床检验诊断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并参阅国内外文献,将肿瘤临床检验诊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融汇其中,具有科学、先进、创新、实用等特点。内容详实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供临床检验医师、肿瘤科及临床各科医师、护师、基层医师阅读使用,是肿瘤临床检验诊断的工具书,亦可供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参考。《肿瘤临床检验诊断学》内容试读第一篇肿瘤临床检验诊断学概述第一章肿瘤概述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总体呈增长趋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逐渐老龄化,外在环境因素受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影响,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改变,更使我国在恶性肿瘤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肿瘤分类主要基于解剖学和组织特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极大地促进了肿瘤检验技术的发展,使得肿瘤的诊断分类学和治疗模式由传统医疗向个体化精准医学转变一、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定义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长期协同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的新生物。根据肿瘤的形态学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是指无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其特点是肿瘤常具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对机体危害较小。恶性肿瘤通常由于基因突变和功能调控异常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以不可控制的恶性细胞生长和扩散,肿瘤无包膜,界限不清,生长迅速以组织浸润为特征,易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结构,产生机体功能障碍。从组织学上,恶性肿瘤又被分为上皮组织来源的癌和非上皮性的肉瘤及血液癌。二、肿瘤病因学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的协同作用。肿瘤的病因可归纳为环境和宿主内外因素协同交互作用的结果,所有各种影响包括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以及机体的内在因素,如遗传(遗传易感性)、内分泌、免疫机制等多因素,导致体细胞多基因改变及多阶段动态发展,最终细胞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一)外源性致癌因素1.物理性致癌因素来自外界的长期慢性刺激,包括热、机械刺激、紫外线等。如长期吃过热、过硬食物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食管癌发生有关。胆囊结石的慢性机械刺激常合并胆囊癌。长期大量接触放射性物质或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发生鳞状细胞癌。长期热辐射也有定的致癌作用。此外,创伤也与肿瘤相关,比如临床上可见脑瘤、骨肉瘤和睾丸肉瘤患者常有创伤史。电离辐射致癌机制主要是由于自由基造成DNA断裂和碱基结构改变。肿瘤临床检验诊断学2.化学性致癌因素化学致癌物可分为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和促癌物,直接致癌物致癌力强,作用迅速,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诱发肿瘤:而大多数间接化学致癌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体内代谢活化或生物转化,形成亲电子的衍生物与DNA结合造成DNA损伤,或造成正常蛋白质构象改变,成为具有致癌活性的最终致癌物,引发肿瘤;促癌物单独作用不致癌,可促进其他物质致癌。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包括铬、镍可致肺癌、鼻咽癌,长期接触砷可致皮肤癌、肝癌,镉可致前列腺癌,其他如铅、铁、锌、硫、钼等也可引起肿瘤。与吸烟和被动吸烟相关的多环芳烃类如苯并芘、甲苯,以及二甲基亚硝胺、硫氰酸盐可致肺癌、口腔癌、食管癌、胰腺癌、膀胱癌等,亚硝胺化合物能诱发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3.生物性致癌因素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是常见的生物性致癌因素。致瘤病毒引发肿瘤的机制包括:致瘤性R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转导和插入将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引起正常的或突变的原癌基因激活并且过度表达,使宿主细胞发生转化。致瘤性DNA病毒感染细胞后,由于整合进宿主DNA引起细胞转化也会引发肿瘤。常见的致瘤性病毒包括:EB病毒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密切相关;乙肝病毒HBV可多步骤诱发肝细胞性肝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人类上皮性肿瘤尤其是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VL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与人类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一种RNA病毒,主要导致人类T细胞白血病。其他已发现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细菌和寄生虫包括:幽门螺杆菌HP和胃癌相关;肝吸虫与肝癌、胆管癌相关。(二)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认为肿瘤发生发展的多因素、多基因协同作用主要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1.癌基因(ocogee,oc)是指一类具有潜在的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能力的基因,最初发现于反转录病毒基因组中,被称为病毒癌基因(viruocogee,v-oc),后在多种动物细胞中发现与病毒癌基因高度同源的DNA序列,称为原癌基因(roto-ocogee)或细胞癌基因(cellocogee,c-oc)。原癌基因普遍存在于各类进化程度不同的生物,包括从酵母到人类基因组中,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序列高度保守,功能稳定,在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正常生理条件下,原癌基因通过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功能,其表达产物的活性和含量受到内外环境各种生长信号的严格控制,不会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只有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结构改变、表达水平异常或表达方式在时间及空间上的改变,使正常原癌基因转变为具备使细胞转化功能的癌基因时,即原癌基因的激活形成可致瘤的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病毒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的插入。此外,去甲基化也可激活原癌基因。上述原癌基因的激活机制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①发生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发生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③发生基因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改。4第一章肿瘤概述变,使细胞的有序生长失去控制。激活的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正常的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结构上的不同,并失去正常产物的调节作用。2.抑癌基因是指一类可编码抑制细胞生长的蛋白质,对肿瘤形成起到阻遏作用的基因。正常生理条件下,抑癌基因编码产物的功能主要对细胞生长起到负调控作用,包括抑制细胞增生、诱导细胞分化、维持染色体基因组稳定、触发诱导细胞凋亡等;当其发生突变功能丧失时,抑癌基因不能表达正常产物,或其编码产物的活性受到抑制,使细胞失去生长控制和负性调控,细胞增生调控失衡,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抑癌基因的失活主要呈隐性作用方式,即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定义一个特定组织或细胞恶性肿瘤的抑癌基因,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在恶性肿瘤的相应正常组织中表达正常;②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基因序列或结构存在改变,如点突变、缺失突变或表达缺陷;③在该基因缺陷的恶性肿瘤细胞中导入野生型基因将部分或全部抑制恶性表型。常见的抑癌基因有R基因,P53基因等。目前发现超过50%的肿瘤均存在P53基因的突变,以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P53基因的突变更为多见。3.错配修复基因DNA复制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复制错误,错配修复基因能够修复这些错误,其作用对保护基因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当DNA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时,其功能缺失会导致细胞DNA错配修复能力缺陷,发生遗传不稳定,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4.端粒酶正常细胞复制有一定次数,细胞的复制次数是由染色体末端的端粒(telomere)的DNA重复序列控制的。细胞复制一次,其端粒就缩短一点,细胞复制一定次数后,导致细胞死亡。端粒酶(telomerae)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DNA以补偿细胞分裂时所丢失的部分,以维持端粒的长度,如果没有端粒酶的修复,体细胞只能复制50次。目前发现,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存在于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引发肿瘤细胞端粒不会缩短的机制,几乎能够无限制地复制。不过,关于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预后、临床分期及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各研究报告说法不一。5.DNA甲基化甲基化是真核生物DNA的一种常见修饰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已有研究证实,DNA过甲基化广泛存在于各类肿瘤中,特别是许多抑癌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除了上述因素外,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多因素形成的分阶段过程,要使细胞完全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转变,包括几个癌基因的突变和两个或更多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调亡调节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此外,机体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免疫状态都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三)肿瘤发生的机体因素机体的内在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关键作用,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长期交互作用导致肿瘤的发生。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决定的是肿瘤的易感性,在某些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几类常见的肿瘤如乳腺癌、子宫颈癌存在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在具有家族遗传性的人类恶性·5肿瘤临床检验诊断学肿瘤中只有少数种类属于按单基因遗传肿瘤,大多数肿瘤属于多基因遗传肿瘤。2.内分泌因素正常机体情况下,内分泌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但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分泌激素失调,可导致某些细胞发生癌变。如已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相关。3.免疫因素目前认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功能丧失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最新研究中还揭示了在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免疫相关细胞及肿瘤自噬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肿瘤的发生还和其他因素相关,如营养、微量元素、精神因素等。(四)肿瘤生物学特性I.肿瘤的异质性是指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经多次分裂增生,其子细胞在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同源组织的正常形态和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其表现为同一肿瘤中可存在多种不同的基因型或亚型的细胞,因此同一种肿瘤在不同的个体中可表现出不一样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治疗效果及预后,甚至同一个体中的肿瘤细胞也存在不同的特性和差异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细胞、细胞核的多形性,细胞核浆比例、细胞核染色质的异常,细胞内生化、组化特性的异常,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肿瘤的异质性给肿瘤个体化精准医学带来极大的难题。2.肿瘤的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原始幼稚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肿瘤的分化表示肿瘤细胞相对成熟程度,肿瘤细胞分化越好提示其组织学形态结构与其同源的正常组织相似程度越高:分化差表示其分化幼稚,甚至完全丧失了同源组织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形态特征。对大多数肿瘤而言,分化程度低一般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3.肿瘤的生长良性肿瘤多数以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方式为主,形态表现为结节状,界限清楚,包膜完整,不侵袭周围正常组织,一般缓慢生长,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但可对局部器官、组织造成压迫或阻塞。浸润性生长方式是恶性肿瘤的共性,在体表或腔道可表现为外生性、乳头状、菜花状:浸润性生长的肿瘤无包膜,界限不清,难以确认范围,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浸润周围组织,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导致功能障碍。4.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的方式,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并向周围组织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转移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肿瘤转移的途径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5.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生长速度较慢,一般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以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为主,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若发生在重要器官或继发变化也可产生严重后果,如消化道良性肿瘤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颅内良性肿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和相应的神经症状。良性肿瘤的继发性改变,如肠的腺癌性息肉可能由于溃疡而引起出血和感染,也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6···试读结束···...

    2022-08-26 肿瘤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电子版 肿瘤学pdf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