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27 蔡耀明 佛学概论

    资源介绍:资源大小:2.92GB蔡耀明的佛教导论讲师:蔡耀明学校: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教研究专业。研究领域包括印度哲学、大乘佛教、宗教哲学、梵文、藏文、人生哲学等。未来。此外,他还培养了思考佛法的能力和思考佛法的能力。...

    2022-10-29 台湾大学哲学系 台湾大学哲学教授

  • 《医疗纠纷处置概论》解放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纠纷处置概论》【作者】解放主编【丛书名】卫生法学系列丛书【页数】182【出版社】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12【ISBN号】978-7-5178-1830-4【价格】32.00【分类】医疗事故-民事纠纷-处理-中国【参考文献】解放主编.医疗纠纷处置概论.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纠纷处置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从医疗纠纷概述、医疗纠纷处置的历史回顾、医疗纠纷处置主体、医疗纠纷处置客体、医疗行为中的权利、医疗行为中的遗物、医疗纠纷的责任、医疗纠纷的和解等方面着眼,全面探讨了医疗纠纷的法律关系、医疗纠纷处置的类型、程序及法律应用,准确定位了医疗纠纷双方的权利义务,并设专章详尽论述了处置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医疗责任鉴定的有关问题。《医疗纠纷处置概论》内容试读绪论绪论在卫生法学中,人们从法律视角研究医患关系,着重研究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医患法律关系的构成、医患纠纷解决的法律途径及医疗法律责任。而其他学科,像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它们研究的侧重点和卫生法学不同。具体医患关系的概念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仅指医师和患者之间因疾病的诊疗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这里的患者指因疾病而接受医师诊疗的自然人。患者因疾病接受医师提供的医疗服务,即形成医患法律关系。而广义的医患关系所涉及的医方和患方的边界要宽得多。医方不仅指医师,还包括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这些人员所在的医疗机构或医疗单位。而患方不仅指患者,还包括患者的家属、监护人以及与患者在医患关系中存在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或法人。因此,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方为主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基于医师为患者提供的诊疗服务而形成的法律关系。而广义的医患关系须以狭义的医患关系为基础,但法律所规范的医患关系通常指广义的医患关系。因为患者是到医疗机构就诊,接受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与医疗机构建立法律关系,医疗纠纷也多是发生在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因此本书研究的医患关系主要指广义的医患关系。由此我们定义: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医疗过错、违约等而导致的医疗损害赔偿及医疗合同违约等纠纷。毋庸讳言,近些年来,我国医疗纠纷日益增多,“重大医疗事故”“医闹”“伤医”现象也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如何预防、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改善医患关系、处置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卫生部、公安部于2001年8月联合下发了通告(卫通〔2001)12号),2012年4月又联合下发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2010年1月司法部、卫生部、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2007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1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计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2015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开征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送审稿)》1医疗纠纷处置概论的意见,2016年3月国家卫计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15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九)》)也将“医闹”列为刑事犯罪:在地方层面,2014年,江西省首次出台并施行了全国首部地方性医疗纠纷处置法规一《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开了我国医疗纠纷地方立法的先河,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据了解,该条例实施以来,江西全省再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医疗纠纷案件,2014年1一10月,发生医疗纠纷2683起,同比下降31.2%;发生扰乱医疗秩序的“医闹”事件252起,同比下降78.8%;各级医调组织共调解医疗纠纷1407起,调解成功率达91.6%。全国各地也在积极加强医疗纠纷处置工作,大力推进人民调解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切实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如2014年人民调解组织就成功解决了6.6万起医疗纠纷,当年虽然全国医疗机构诊疗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亿多人次,但医疗纠纷数量却下降了18%。因此,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医疗纠纷处置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吸收融入新的有效的内容、经验、方法,为医疗纠纷的解决、新型医患关系及平安医院建设提供全面充实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第一节医疗纠纷处置概述一、医疗纠纷处置的主体法律关系的产生,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具有法律性和社会性。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民事法律规定,医患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为医方和患方。而医疗行业是国家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行业,行业法律法规对医疗机构也有明确规定。医方,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二)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三)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医疗机构符合法人条件,它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事业单位法人。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机构包2绪论括:(1)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2)妇幼保健院:(3)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4)疗养院:(5)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6)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7)村卫生室(所):(8)急救中心、急救站:(9)临床检验中心;(10)专科疾病防治院、专科疾病防治所、专科疾病防治站;(11)护理院、护理站:(12)其他诊疗机构。医务人员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护士等,他们必须在医疗机构执业。患方,主要指患者或者其亲属、监护人等,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在一般法律意义上,医患双方处于平等主体地位。一方面,从医疗行为上看,人们一般认为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医方与患方关系中交织在一起的三个支点:医生的专业知识及其职业权威和患者对其的依赖性。医疗知识的高度专业性,使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知识水平高度不平衡,进而形成患者在生病时很难充分维护自己各方面利益的现实。同时,医疗对象的多样性特点使得医疗服务很难绝对地标准化,这种以个体特性为依托的治疗行为实际上造成了患方对医疗行为的困惑与质疑。另一方面,从权利维护的角度可见,自2002年4月1日起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2002年2月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来,一些患者维权意识过强,而部分医务人员维权意识淡漠,这也成了医疗纠纷的主要诱因。当然医生作为承担救死扶伤的主体,是具体执行国家医疗政策的社会特殊责任者,其职业道德素质对患者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加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等因素,而不是简单地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交换原则二、医疗纠纷处置的客体医疗纠纷这一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医疗行为,它是由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出的诊断与治疗行为。此类行为是按现行法律规定,依患者病情作出的诊疗行为,应当符合医学法律法规、规范、规章和医学常规。任何不符合以上规范或不符合病情的行为,以及不被患者及其家属理解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医疗纠纷处置的客体一医疗行为,就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根源,只有正确理解医疗行为,才能正确认识医疗纠纷的本质,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医疗纠纷处置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3医疗纠纷处置概论民事义务。”①医疗纠纷法律关系中,其处置内容就是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从医方来讲,具体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两个组成部分。医疗机构的权利主要有:独立运营的权利,对疾病的紧急救治、诊断、康复、保健、预防等医疗权,收取医疗费用的权利,特殊情况下准行政权等(如在“非典”时期,医疗机构就拥有留置患者、强制治疗与检查患者的权利)。医务人员的权利主要有:医疗诊治权、医疗设备使用权、科学研究权、继续教育权、人身安全权、获得经济待遇权、强制执行权等。医疗机构的义务主要有:社会义务、内部管理义务、尽力诊疗义务、制作保存病历义务、紧急救护义务、转诊义务等。医务人员的义务主要有: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范的义务、如实记载和妥善保管病历的义务、如实告知和说明的义务、抢救及转诊的义务、保护患者隐私等义务。从患方来讲,患者的权利主要有:基本医疗权、知情同意权、医疗自主权、隐私受保护权、请求赔偿权、医疗监督权等。患者的义务主要有:配合医方诊疗的义务,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尊重医务人员及其劳动的义务,给付医疗费用的义务,接受强制性治疗的义务,防止疾病扩散等义务。四、医疗纠纷处置的途径我国于2002年2月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三种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双方当事人协商和解、卫生行政机关调解、医疗诉讼。随后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人民调解法》,又把人民调解、仲裁增加为医疗纠纷解决的方式。这些纠纷解决模式均是立法所确定和认可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纠纷的解决还会有更多途径,但总体来说可分为诉讼和非诉讼解决方式两类。诉讼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最后手段,它具有程序规范、理论丰富和效力性高等特点,但在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的争论也最多。具体而言,法院诉讼解决方式的优点在于:程序完全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较为严格规范;有关医疗纠纷诉讼的各种理论研究丰富,学术界的探讨和司法实践又在不断丰富医疗纠纷的诉讼解决方式:诉讼判决或调解结果被法律赋予了确定力和执行力,在一方拒绝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因此效力最高、权威性最强,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影响大和案情复杂的案件,选择诉讼无疑是平息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最有力方式。非诉讼方式是使用诉讼外的方式来解决纠纷,重在当事人双方谈判或由第三方站在中立的立场调解双方当事人的纠纷。非诉讼方式突出当事人的自主权利,双方可以就纠纷的解决方案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或者邀请第三方(非法院)参①魏振瀛:《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4绪论与,针对纠纷的产生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公正地做出裁决,双方当事人都无条件执行的一种方式。由于非诉讼方式奉行当事人主义,因此非诉讼方式是重要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也是遏止医患关系继续恶化的有效方式,而且更加适合在私法领域(主要是民事法律关系)中使用。2013年国家卫计委统计,全国医疗机构接待患者数量为73亿人次,发生医疗纠纷7万起左右。尽管7万起医疗纠纷在就诊数量中的占比并不高,但每一起都会令眼下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改善医患关系,处理好医疗纠纷成为当前医疗工作的重点。自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建立以人民调解为主要模式的第三方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3年共调解医疗纠纷6.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88%,有力地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完善和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设。医疗责任保险是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与医疗纠纷调解机制的有效结合,可以防范、化解医患矛盾,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利用保险费率的杠杆作用,能够引导医疗机构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中国保监会高度重视医疗责任保险,同国家卫计委、司法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交流各地医疗责任保险的试点经验,提出到2015年底,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100%,二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90%以上的要求。同时积极去各试点调研,并主动协调国家卫计委,推动将医责险纳入“平安医院”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设。目前,全国除个别地区外都开展了符合当地特点的医疗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3年,我国医疗责任险保费收入15.7亿元,累计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风险保障242亿元,已赔付9.65亿元,有力支持了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尤其是大力发展医疗责任保险,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保险强国。回顾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不管是独立的第三方调解,还是市场化的保险制度,都对缓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患者的青睐和欢迎。6医疗纠纷处置概论第二节医疗纠纷处置的原则和目的一、医疗纠纷处置的原则(一)自愿原则医疗纠纷处置方式有诉讼和非诉讼两类处理方式,可以根据意思自治的民法理念,由医疗纠纷的参与主体自主地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当然,任何一种纠纷处理方式都有利有弊,在实际中只能由参与主体依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处置方式,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二)合法原则任何一种医疗纠纷处置方法都有一定的规范要遵守,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去执行,才能达到医疗纠纷处置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选择任何一种处置方式都要依法进行。(三)关联性原则医疗纠纷处置方式的运用要遵循关联性原则。医疗纠纷只能是因医疗行为引起的纠纷,对于非医疗行为引起的纠纷及不属于医疗纠纷范围内的纠纷,应由参与主体选择其他法定途径处理。(四)一次性补偿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医疗纠纷发生后,不论采取何种处置方式,处置结果都坚持一次性补偿原则。在执行完补偿协议后,医患双方因医疗问题引起的所有争议即告终结,任何一方不能再对此纠纷以任何理由和方式主张权利。二、医疗纠纷处置的目的(一)合理合法解决纠纷医疗纠纷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或终结后,因发生非医疗必要的或非疾病自然转归的不良后果,由此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就不良后果发生的原因、性质、因果关系等方面以及医疗服务合同订立、履行、终结等方面的权利义务产生分歧和争议而引发的纠纷。一般需要通过双方自行和解或第三方调解来解决纠纷,协商或调解不成功的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全面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指引下,医疗纠纷的解决必将纳入法治程序,医患双方应当根据纠纷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宜的合6···试读结束···...

    2022-10-28

  • 《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李鸿涛,张伟娜,佟琳|(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作者】李鸿涛,张伟娜,佟琳【页数】286【出版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12【ISBN号】978-7-5152-1985-1【分类】中医典籍-目录学-概论【参考文献】李鸿涛,张伟娜,佟琳.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内容提要:《中医古典目录学》作为一门专科目录学,通过系统整理其概念、内涵和方法,并结合丰富的实践例证,以构建其学科基础。本书吸取了古今众多学者有关目录学知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真知灼见,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体会,通过立题选材,编述而成。同时,本书也可为中医古籍科研人员学习中医古典目录学,并以中医古典目录学研究和传承中医文献,提供借鉴。本书选材丰富,内容安排新颖,并对古籍文献整理过程中,目录学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独到的观点和方法,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学术论著。《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内容试读以1学母第一章认识篇第一章·认识篇一一第一节中医古典目录学概念与范畴中医古典目录学属于专科目录学,是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基础,在中医文献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在国家重视古籍整理和中医文献传承的大好形势下,中医古典目录学越来越成为文献研究者所必须储备的学识之一,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中医文献的保护、整理与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我们首先对其概念与研究范畴做一简要梳理。一、目录与目录学中医古典目录学是中医文献学与古典目录学的交叉学科,欲澄清中医古典目录学的概念与范畴,有必要先就古典目录学做一简要介绍。(一)目录1.目、录和目录的概念目录一般由目和录组成。(1)目目的本义为人眼,引申为条目。《说文解字注》曰:“(目)人眼也。”“目之引申为指目、条目之目。”《康熙字典》日:“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目”被用作目录学中时,具体指篇名或书名。篇名即指书籍中诸篇的名称,又称小名、细名。书名即每一部书的名称,又称大名、总名或大题。将诸多的篇名或书名汇集起来,遍举其名就叫作日。(2)录录的本义是刻木,引申为记录、详细说明或次第。录与録同,録是录的异体字。俞樾《儿答録》曰:“《说文·金部》:‘绿,金色也,从金,录声。’樾谓4一中医古思目录学慨的録为金色,于古无征。许君盖依绿字说之,绿从系,为色青黄也,故録从金为金色,金之色亦在青黄之间也,然恐非字之本义。今按録者,录之或体也。录部:‘录,刻木录录也。’刻木必用刀,故或从金。”2作为动词,录有记录的意思。章太炎《小学答问》曰:“凡言记录者,借为刻木录录之录,古为书契,本刻木为之也。”作为动词,录又有详细说明的意思。《公羊传·隐公十年》载:“《春秋》录内而略外。”《公羊传·庄公十七年》曰:“将其有末,不得不录其本也。”“录”与“略”相对,对外记载就简略,对内就详叙;对末简叙,对本就详叙。“录”是指详叙或着重说明。作为名词,录有次第的意思。《周礼·天官·职币》言:“辨其物而奠其录。”杜子春释为:“奠其录”为“定其录籍”。意思是对财物的名称、质量、数量及赐予的先后次第,都记录在簿籍上。这个详定其次第的簿籍,叫作录。《国语·吴语》记载黄池之会,吴师“昧明”进逼晋师,晋遣使问曰:“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今大国越录,而造于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3这里吴国所越之“录”,是指双方协定的秩序单“录”被用作目录学中时,具体指叙录,又称书录、序录。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即逐一介绍某篇或某书之内容旨趣,并按一定的次序加以编排,「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4(3)目录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近代目录学家姚名达云:“遍辨其名之谓目,详定其次之谓录,有多数之名目且有定之次序之谓目录。曰目曰录,皆非单独,义本相通,故成体。”“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别录》和《七略》。萧统《文选》卷二十二王康琚《反招隐诗》李善注引“刘向《列子》目录”,又卷三十八任彦异《为范始兴作求立大宰碑表》李善注引刘歆《七略》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两处都是指一书的目录。班固《汉书·叙传》云:“爱著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是指群书的目录。汉晋以后“目录”之名已经通用,但又有“录”“略”“志”“簿”“书目”“书录”“解题”“考”“记”“提要”等称谓如:西汉·刘向编著的《别录》、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西晋·荀勖编辑的《晋中经簿》(亦称《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所编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唐·毋煚所编的《古今书录》、宋·陈振孙编辑的《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编辑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清·钱第一登·认识篇曾编撰的《读书敏求记》、清·纪昀等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5)目录具体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编制目录的过程,通称目录工作。古代的目录工作只限于图书编目,所以目录与书目没有区别,是同义语。但是现代目录工作大大拓展,只有图书目录才可称书目,即书目转化为图书目录的省称,而目录是一切文献目录的总称,范畴大于书目。从理论上说,目录可包书目,而书目不能作为目录的代称。但实际上,两者混用,相沿成习,有时又不必拘泥。62.目录的分类目录依据书的数量,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1)一书目录书目录是指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加以编排与汇集后的成品,它比群书目录出现得早过去学者认为,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成书于战国后期或秦汉之际的《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它编次和汇总了六十四卦的卦名。清代学者卢文弨《钟山书札》卷四曾说:“吾以为《易》之《序卦传》,非即六十四卦之目录欤?《史》《汉》诸序,殆防于此。”近代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也赞成此说,认为“目录之作,莫古于斯矣”,但这一说法被近年出土简帛所颠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竹简《曲目》初步断定为战国中期楚简,是《诗经》的篇目。山东银雀山汉简,“是在文、景至武帝初期抄写成的,而各典籍的成书年代都不会晚于战国时期”,其中有《孙子兵法》的目录与《守法守令十三篇》的目录。不仅如此、目录的最初形态是只有“目”,没有“录”。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在全书正文结束后,便接着分四栏书写该书目录,将该书各篇篇名逐一列出,形成全书32篇的“目”,而没有“录”,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只有52篇的篇名之“目”。31上述目录都有一书日录的性质,但是体例完整使用的当推《史记》《汉书》的一书目录,《史记·太史公序》的小序就是一篇完整的《史记》目录。《太史公自序》是由大序和小序两大部分组成的,大序是自述,说明家世、学历、仕历、学术观点、编纂旨趣和体例等等:小序则是依次写了每一篇的篇名和要旨,也就是目录。班固《汉书》的《叙传》下篇也是仿此体例而作,成为《汉书》6一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的一书目录。《史记》《汉书》的一书目录都编列在全书之末,而现在的传本列于书前的书目,只有篇名而无叙录,即只有目而无录,乃是自唐代以来,由后人所加,以便翻检。正史中自写目录置于卷首,应是滥觞于范晔的《后汉书》后来的各史,除《梁》《陈》二书是后来所加外,其目录都是自列的。3别(2)群书目录群书目录是指把诸书书名和叙录加以编排与汇集后的成品,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历来目录学家多以西汉杨仆整理的兵书目录《兵录》为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兵书类”小序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但《兵录》既不完备,又久佚未传。至西汉末年成帝时,刘向、刘歆等在奉命校书的过程中,编制成综合性图书目录《别录》和《七略》,则树立了群书目录的范例。班固依《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修成的《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综合性群书目录。5一书目录,对于检读一本书很方便有用。但要了解某类典籍有哪些书,某些书的大致情况如何以及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等问题,就必须求助于群书目录。[4)群书目录因为著录了许多书籍,它比一书目录仅便于检阅一部书的作用和意义要大得多,它的编排、著录也要复杂和艰难得多。因此,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5列群书目录依据编撰者性质,分为官修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等。依据编纂书目的内容,分为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中医目录就属于专科目录。具体介绍详见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古今目录著作的分类”。(二)目录学1.目录学起源与概念目录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删订诗、书之时,但目录学的正式建立,则是在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诏校阅整理皇家的先秦古籍。在校阅群书时,他编定次第,记录书名篇目,把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编成《别录》二十卷。这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书目解题式图书总目。因《别录》篇幅太多,查找烦琐,所以刘向的儿子刘欲在《别录》···试读结束···...

    2022-10-21 中医内科学pdf 中医基础epub

  • 《工业机器人概论》金凌芳,许红平主编;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工业机器人概论》【作者】金凌芳,许红平主编;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编【丛书名】职业技能培训丛书【页数】124【出版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ISBN号】978-7-5341-7512-1【价格】26.00【分类】工业机器人-技术培训-教材【参考文献】金凌芳,许红平主编;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编.工业机器人概论.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工业机器人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领域。本书包括走进工业机器人、认识工业机器人的机械部分、观察工业机器人的控制部分、辨识工业机器人的传感部分、走进工业机器人职场五个项目,本书可供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工业机器人概论》内容试读项目一走近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问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使人类社会迈向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当前,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新科技生产力,以提高国家竞争实力,而工业机器人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新重点,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本项目是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学习的开篇项目,将扼要阐述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工业机器人的分类、结构组成及技术参数,目前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知名品牌及相关生产厂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通过本项目学习,我们一起去揭开工业机器人的神秘面纱。▣▣扫码看本项目PPT▣没▣扫码看本项目视频工业参个概论1.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回顾机器人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走向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各种用途的特种机器人的实用化,昭示着机器人灿烂的明天。一、机器人的定义什么是机器人呢?至今科学家们对机器人的定义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的意见。美国国家标准局1981年提出的定义是:“一种机械装置。在对其编程之后,可以完成某些依自动控制指令进行的制造工作和搬运工作。”苏联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一种可编程序的多功能执行机构,它被使用于通过各种已经编程的动作,来搬运金属部件、工具或特殊装置,完成各种任务。”日本科学家以“自动性、智能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这10个特性来描述机器人的形象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0)通过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控制下的通过编程可完成某些操作或移动作业的机器。为什么机器人的定义至今没有明确?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领域不断扩展。根本原因是因为机器人涉及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二、机器人的发展回倾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的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droid),它具有平衡、步行、发声、感觉、表情和调节运动等生命系统,关节能自由运动,身体能摆动各种形态,外形、肤色、轮廓、头发、视觉、牙齿和手爪等与人类相似。1921年机器人的英语单词“Root'”由捷克剧作家卡尔·恰佩克(KarelCaek)在他的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创造,是由捷克语“Roota”而来的。“Roota”的捷克语意是奴隶,能为主人提供服务或劳动。目前,对机器人的普遍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20世纪中叶,近代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第一代机器人是遥控操作的机器人,它不能离开人的控制独自运动。1947年美国阿尔贡研究所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耦合的主从机械手,当操作员控制主机械手做运动时,从机械手可准确地模仿主机械手项目一走近工业机器人的运动。第二代机器人是可编程的机器人。1954年美国人乔治·沃尔德(GeorgeWald)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机器人的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运作,可以脱离控制人,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能利用各种传感器、测量器自主感知环境信息,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识别、理解、推理,自主运行完成工作任务。发明第一台机器人的正是享有“机器人之父”美誉的恩格尔伯格先生。恩格尔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imatio公司,并于1959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62年美国Uimatio公司的第一台机器人Uimate问世,它由计算机控制液压装置来驱动机械手运作,抓取物件进行压铸作业,计算机装有存储信息的磁鼓,能够记忆完成180个工作步骤,如图1-1所示。图1-1第一台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Uimate同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也制造出工业机器人,称为“VeratraTrafer”,意思是“万能搬动”,其机械手可以绕底座回旋、沿垂直方向升降,也可以沿半径方向伸缩,如图1-2所示。手臂升降手臂伸缩手腕抓取手腕放松转旋图1-2VeratraTrafer机器人动作示意图3工业参个概论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回顾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的研制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延伸和扩大了人的手足和大脑功能,它可代替人从事危险、有害、有毒、低温和高热等恶劣环境中的工作;代替人完成繁重、单调的重复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1974年CiciatiMilacro公司推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TheTomorrowTool'”,它能举起45kg的物体,并能跟踪装配流水线上的移动物体。1975年BM公司研究出带有触觉和力觉的传感器,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可以完成20个零件的打字机装配工作。1979年Uimatio公司研究出第一台通用型工业机器人PUMA,标志着工业机器人应用日趋成熟,如图1-3所示。PUMAVid图1-3第一台通用型工业机器人PUMA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西欧国家为了缓解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社会问题,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在汽车和电器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从而推进了机器人的研发。1980年全球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达2万多台,1990年达到30万台左右,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突破24万台。机器人发源地在美国,后因产业转移等原因,忽视了应用开发研究,但美国的机器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具体体现在:①性能可靠,功能全面,精确度高;②机器人语言研究发展较快,语言类型多、应用广,水平居世界之首;③智能技术发展快,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工业中广泛应用:④高智能、高难度的军用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等发展迅速。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现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我国2014年机器人销量大约为5.7万台,2015年机器人销量大约为6.6万台,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并且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其中,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约占销量的三分之一,但与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公司)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我国工业机器人必须突破的技术瓶颈有:①提升国产减速器、交直流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可靠性、运行精密度,特别是在快速运行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项目一走近工业机器人②提升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靠性:③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软件。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较多集中于汽车行业。就全球平均水平来看,汽车行业的应用约占工业机器人总量的40%,而在我国这一数字目前在60%左右,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已逐步取代了人工。比如,一期投资11.75亿美元的长安福特杭州分公司,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引进的第一个世界级整车项目,拥有600多台机器人,每72就能生产出一辆汽车。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这次变革的核心。地处宁波的中银双鹿电池制造有限公司,原来生产一节电池从钢壳投料到完成码垛要经过11道工序,大概耗时1h。现在他们研制成功全球第一条真正实现无人智能生产的电池生产线一“500+”电池生产线,通过互联网输入生产指令,让机器人操控整条生产流水线。在这条生产线上,没有操作工,没有搬运工,全部生产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即使把车间的灯全部熄灭,也丝毫不影响生产,开启了中国电池“黑灯生产”新纪元。德国电视7台一行人员专程到双鹿电池拍摄“500+”生产线,他们对这条由“双鹿人”自主研发的无人智能生产线钦佩不已,认为即使在德国,这样的生产线也很少见。表1-1列举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表1-1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表年份领域事件1955理论丹纳维特(Deavit)和哈顿贝格(Harteerg)提出了齐次变换美国专利2998237,乔治·德沃尔(GeorgeDevol)的“编程技术”、“传输”(基于1961工业Uimate机器人)1961工业第一台Uimate机器人安装,用于压铸1961技术有传感器的机械手MH-1,由厄恩斯特(Emt)在麻省理工学院发明1961工业沃萨特兰(Veratra)圆柱坐标机器人商业化1965理论路昌斯·乔治·罗伯茨(L.G.Roert)将齐次变换矩阵应用于机器人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茨(Roert)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1965技术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1967理论器人学术会1968技术斯坦福研究院发明带视觉的由计算机控制的行走机器人Shakey1969技术沙因曼(V.C.Sheima)及其助手发明斯坦福机器臂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1970理论到迅速广泛的普及1970技术美国电子测试实验室(ETL)发明带视觉的自适应机器人6工业参个概论续表年代领域事件1971工业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IRA)成立1972理论保罗(R.P.Paul)用D-H矩阵计算轨迹1972理论怀特因(D.E.Whitey)发明操作机的协调控制方式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1973工业业机器人,它是由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荷达45kg1975工业美国机器人研究院成立1975工业美国Uimatio公司公布其第一次利润1976技术在斯坦福研究院完成用机器人的编程装配1978工业罗斯(C.Ro)及其同事成立了机器人智能公司,生产出第一个商业视觉系统工业机器人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1980工业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1984民用英格伯格再次推出机器人Helmate,可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1996民用本田推出“拟人机器人P2”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d-torm)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1998民用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进入个人世界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犬型机器人爱宝(AB0)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1999民用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丹麦Root公司推出了吸尘机器人Room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2002民用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微软公司推出了微软机器人工作室(MicrooftRooticStudio),机器人模块化2006民用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四、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及特点(一)工业机器人的定义美国机器人协会提出的工业机器人定义为:“工业机器人是用来进行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等可再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手,或通过不同程序的调用来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特种装置。”国际标准化组织(IS0)曾于1987年对工业机器人给出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够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S08373对工业机器人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机器人具备自动控制及可编程、多用途功能,机器人操作机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可编程轴,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机器人的底座可固定也可移动。”6···试读结束···...

    2022-10-21 浙江省研究所 浙江省研究所有哪些

  • 《机器人概论》张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机器人概论》【作者】张涛主编【丛书名】“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卓越工程能力培养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系列规划教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页数】228【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111-63620-5【价格】39.00【分类】机器人技术-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张涛主编.机器人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机器人概论》内容提要:本书将主要介绍机器人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及其应用,帮助读者了解当前机器人技术的最新成果,理解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本书重要特色之一是通过介绍多种典型机器人,帮助读者对这一领域有更加实际和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掌握机器人的起源,机器人的主要基础理论与方法,包括机器人的感知、机构设计、控制、智能等。另外,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特点,将机器人分成三类,全面介绍机器人的工程应用,包括工业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无人车、扫地机器人)、空中机器人(无人机)、医用机器人等)和特种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等)。《机器人概论》内容试读第1章机器人的由来人类自古就幻想着制作出一种机器,能够代替人来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有限,这种愿望总也难以变成现实。然而今天,人们会忽然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自称是机器人的东西,甚至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出外貌近似人、初步具有一定智能的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认识与了解已经具有了质的飞跃,甚至开始探讨机器人将来是否会比人类还要聪明,能否与人类和谐相处等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是从哪里来的?1.1机器人的概念1.1.1机器人的定义目前,虽然关于机器人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但世界上对机器人还没有一个统一、严格、准确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关于机器人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际标准化组织(S0)的定义:它的定义较为全面和准确,其定义涵盖如下内容:①机器人的动作机构具有类似于人或其他生物体某些器官(肢体、感官等)的功能;②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工作种类多样,动作程序灵活易变;③机器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性,如记忆、感知、推理、决策、学习等;④机器人具有独立性,完整的机器人系统在工作中可以不依赖于人的干预。2.美国机器人协会(RIA)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可编程的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个定义叙述具体,更适用于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3.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进行编程并在自动控制下执行某些操作和移动作业任务的机械装置”。这也是一种比较广义的工业机器人的定义。4.英国简明牛津字典的定义:机器人是“貌似人的自动机,具有智力的和顺从于人但不具有人格的机器”。这是一种对理想机器人的描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与人类在智能上相似的机器人。5.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RA)的定义:它将机器人的定义分成两类。工业机器人是1机器人概论“一种能够执行与人体上肢(手和臂)类型动作的多功能机器”;智能机器人是“一种具有感觉和识别能力,并能控制自身行为的机器”。总之,随着机器人领域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定义将会进一步修改,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统一。1.1.2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的分类方式很多,并且具有众多类型机器人。关于机器人如何分类,国际上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有的按负载重量分,有的按控制方式分,有的按自由度分,有的按结构分,有的按应用领域分。按照日本工业机器人学会(RA)的标准,可将机器人进行如下分类:·第一类:人工操作机器人。由操作员操作的多自由度装置。·第二类:固定顺序机器人。按预定的不变方法有步骤地依此执行任务的设备,其执行顺序难以修改。·第三类:可变顺序机器人。同第二类,但其顺序易于修改。·第四类:示教再现(Playack)机器人。操作员引导机器人手动执行任务,记录下这些动作并由机器人以后再现执行,即机器人按照记录下的信息重复执行同样的动作。·第五类:数控机器人。操作员为机器人提供运动程序,并不是手动示教执行任务。·第六类: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具有感知外部环境的能力,即使其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也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美国机器人学会(RIA)只将以上第三类至第六类视作机器人。法国机器人学会(AFR)将机器人进行如下分类:·类型A:手动控制远程机器人的操作装置。·类型B:具有预定周期的自动操作装置。·类型C:具有连续性轨迹或点轨迹的可编程伺服控制机器人。·类型D:同类型C,但能够获取环境信息。我国的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目前,国际上的机器人学者,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也分为两类: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与仿人型机器人,这和我国的分类是一致的。图1.1为图1.1机器狗个机器狗。2第1章机器人的由来1.2机器人的发展历程1.2.1机器人的起源机器人的概念早在几千年前的人类想象中就已诞生。我国西周时期,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具备有机器人概念的文字记载。据《墨经》记载,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而不下”。东汉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计里鼓车以及指南车,如图1.2所示,都是具有机器人构想的装置,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雏形。有关机器人的发明,不仅在中国,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曾出现。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道顿崛演出。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1768年至1774年间,瑞士钟表匠德罗斯父子三人合作制造出三个像真人一样大小的机器人:写字偶人(见图1.3写字机器人)、绘图偶人和弹风琴偶人。1893年,加拿大莫尔设计出能行走的机器人安德罗丁。a)地动仪)指南车图1.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指南车图1.3写字机器人“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剧作家卡雷尔·凯培克(KarelKaek)一部幻想剧《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RoumUiveralRoot))中,“Root"”是由斯洛伐克语“Roota”衍生而来的。1950年,美国科幻小说家加斯卡·阿西莫夫(JacAimov)在他的小说《我是机器人》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守则”,即:1)机器人不能危害人类,不能眼看人类受害而袖手旁观。2)机器人必须服从于人类,除非这种服从有害于人类。3)机器人应该能够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为了保护人类或者人类命令它做出牺牲。这三条守则给机器人赋以伦理观。至今,机器人研究者都以这三个原则作为开发机器人的准则。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于1954年诞生于美国,乔治·戴沃尔(GeorgeDevol)设想了一种可控制的机械手,并设计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实验装置。1962年,美国万能自动化公司(Uimatio)制作出Uimate机器人。它是世界上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并在美国通用汽3机器人概论车公司(GM)投入使用。从而,机器人开始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现实。1.2.2机器人的发展过程由于机器人学是在机器人技术发展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因此,机器人的发展历史要长于机器人学的发展历史。与此同时,机器人与机器人学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随着第一台机器人在美国诞生,机器人就进入了它第一阶段的发展历程,即工业机器人时代。它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是:·1954年GeorgeDevol开发出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o·1955年Deavit与Harteerg提出齐次变换矩阵。·1961年GeorgeDevol的“可编程货物运送”获得美国专利,该专利技术是Uimate机器人的基础。·1962年Uimatatio公司成立,出现了最早的工业机器人,GM公司安装了第一台U-imatio公司的机器人。·1967年Uimatatio公司推出MarkⅡ机器人,第一台喷涂用机器人出口到日本。·1968年第一台智能机器人Shakey在斯坦福机器人研究所(SRI)诞生。·1972年IBM公司开发出内部使用的直角坐标机器人,并最终开发出IBM7565型商用机器人。●1973年CiciatiMilacro公司推出T3型机器人,它在工业应用中广受欢迎。●1978年第一台PUMA机器人由Uimatatio装运到GM公司。·1982年GM和日本的Fauc公司签订制造GMFauc机器人的协议。Wetighoue兼并Uimatio,随后又将它卖给了瑞士的Stauli公司。·1984年机器人学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学术上,都是一门广受欢迎的学科,机器人学开始列入教学计划。。I990年CiciatiMilacro公司被瑞士ABB公司兼并。许多小型的机器人制造公司也从市场上销声匿迹,只有少数主要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大公司尚存。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其他类型机器人也逐步涌现出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20世纪80年代,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但指导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又赋予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成为现实。将机器人的技术(如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扩散和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机器一机器人化机器。当前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和融合又产生了“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的名称,这也说明了机器人所具有的创新活力。图1.4为现代拟人机器人ASIMO。目前,机器人的发展已经由单纯的工业机器人走向多样化、高智能方向。机器人技术正逐步向具有行走能力、多种感觉能力以及对作业环境的较强自适应能力的方面发展。对全球机器人技术发展最有影响的国家应该是美国和日本。美国在机器人技术的综合研究水平上仍处于领先地位。而日本生产的机器人在数量、种类方面则居世界首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推4第1章机器人的由来动了机器人学的建立,许多国家成立了机器人协会,美国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家设立了机器人学学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大学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开展了机器人学的研究工作。如美国的MT、Caregie-Mello、Purdue等,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都是研究机器人学富有成果的著名学府。随着机器人学的发展,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目前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是EEE每年举行的机器人学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RA),此外还有国际工业机器人会议(ISR)和国际工业机器人技术会议(CIRT)等。出版的相关刊物有IEEETraactiooRootic、RooticReearch、RooticadAutomatio等多种。我国的机器人技术起步较晚,大约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20世纪90年代中期,6000m以下深水作业机器人实验成功。以后的近10年中,在步行机器人、精密装图1.4现代拟人机器人ASMO配机器人、多自由度关节机器人的研制等国际前沿领域逐步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3机器人的发展现状1.3.1机器人的主要技术机器人学(Rootic)是机器人技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械手设计;·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驱动技术;·机器人传感器;·机器人视觉;·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本体结构;·机器人智能;·其他。机器人学的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有:力学、拓扑学、机械学、电子与微电子学、控制论、计算机、生物学、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这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机器人技术得以迅速发展。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其研究领域将会更加宽阔。机器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机构学:空间机构在机器人中的应用体现在:机器人机身和臂部机构的设计,机器人手部机构设计,机器人行走机构的设计,机器人关节部件机构的设计,即机器人机构6机器人概论的型综合和尺寸综合。2)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实际上是一个多刚体系统,研究涉及组成这一系统的各杆件之间以及系统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数学描述方法。3)机器人静力学: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接触会在机器人与环境之间引起相互的作用力和力矩,而机器人的输入关节扭矩由各个关节的驱动装置提供,通过手臂传至手部,使力和力矩作用在环境的接触面上。这种力和力矩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在机器人控制中是十分重要的。静力学主要讨论机器人手部端点力与驱动器输入力矩的关系。4)机器人动力学: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要研究和控制这个系统,首先必须建立它的动力学方程。动力学方程是指作用于机器人各机构的力或力矩及其位置、速度、加速度关系的方程式。5)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是在传统机械系统控制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无根本的不同。但机器人控制系统也有许多特殊之处。它是有耦合的、非线性多变量的控制系统。其负载、惯量、重心等随时间都可能变化,不仅要考虑运动学关系,还要考虑动力学因素,其模型为非线性,而工作环境又是多变的等。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机器人控制方式和机器人控制策略。6)机器人传感器:人类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及嗅觉等五种感觉。机器人的感觉主要通过传感器来实现。机器人所研究的传感器分为两大类:外部传感器和内部传感器外部传感器又包括远距离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等)、非接触传感器和接触传感器(如触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是为了对环境产生相适应的动作而取得环境信息。内部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等,根据指令而进行动作,检测机器人各部状态。7)机器人语言:机器人语言分为通用机器人语言和专用机器人语言。通用机器人语言的种类很多,主要采用计算机语言。例如汇编语言、FORTRAN、FORTH、Bic、C等。随着作业内容的复杂化,利用程序来控制机器人显得越来越困难。为了寻求用简单的方法描述作业,控制机器人动作,人们开发了一些机器人专用语言,如AL、VAL、IML、PARTAUTOPASS等。作为机器人语言,首先要具有作业内容的描述性,不管作业内容如何复杂,都能准确加以描述;其次要具有环境模型的描述性,要能用简单的模型描述复杂的环境,要能适应操作情况的变化改变环境模型的内容;再次要求具有人机对话的功能,以便及时描述新的作业及修改作业内容;最后要求在出现危险情况时能及时报警并停止机器人动作。1.3.2机器人的主要应用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已经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扩展到了许多领域。在一些场合已经完全代替了人类的劳动,并且体现出高于人类的许多优点。机器人最适合在那些人类无法工作的环境中工作。它们已在许多工业部门获得广泛应用。它们可以比人类工作得更好并且成本低廉。例如,因为焊接机器人能够更均匀一致地运动,它可以比焊接工人焊得更好。此外,机器人无须护目镜、防护服、通风设备及其必要的防护措施。因此,只要焊接工作设置由机器人自动操作并不再改变,而且该焊接工作也不是太复杂,那么机器人就比较适合做这样的工作,并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样,海底勘探机器人远不像人类潜水员工作时需要太多的关注,机器人可以在水下停留更长的时间,并潜入更深6···试读结束···...

    2022-10-21 机械工业出版社主编 机械工业大学出版社

  • 《机器人概论 第3版》李云江,司文慧主编;贾瑞昌,何芹,吕志杰参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机器人概论第3版》【作者】李云江,司文慧主编;贾瑞昌,何芹,吕志杰参编【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专业教材【页数】256【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111-67452-8【分类】机器人技术-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李云江,司文慧主编;贾瑞昌,何芹,吕志杰参编.机器人概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机器人概论第3版》内容提要: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好评,2版共印刷14次,发行了近40000册。本书详细叙述了机器人的起源、发展、分类、应用、组成、功能及应用前景,较系统地阐述了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并在相关章节中列举了若干机器人应用实例,如特种机器人、生物生产机器人、足球机器人、仿人机器人等,*后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介绍了机器人大赛的有关知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本书内容新颖、逻辑性强,既有普及性,又有一定深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机械电子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机电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或参考。《机器人概论第3版》内容试读第1章机器人概述1.1机器人的概念和分类1.1.1机器人的概念机器人技术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走向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以及各种用途的特种机器人的实用化,昭示着机器人技术灿烂的明天。在科技界,科学家会给每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机器人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其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领域不断扩展。但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其实并不是人们不想给机器人一个完整的定义,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被充实和创新。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droid),它由四部分组成:1)生命系统(平衡、步行、发声、身体摆动、感觉、表情、调节运动等)。2)造型材料(关节能自由运动的金属覆盖体,称为盔甲)。3)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肉体、静脉、性别等身体的各种形态)。4)人造皮肤(含有肤色、机理、轮廓、头发、视觉、牙齿、手爪等)。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ota”写成了“Root'”,“Ro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在该剧中,机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没有感觉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罗萨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导致机器人的应用部门迅速增加。在工厂和家务劳动中,机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机器人发觉人类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终于造反了,机器人的体能和智能都非常优异,因此消灭了人类。但是机器人不知道如何制造它们自己,认为它们自己很快就会灭绝,所以它们开始寻找人类的幸存者,但没有结果。最后,一对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机器人的男女机器人相爱了。这时机器人进化为人类,世界又起死回生了。卡佩克提出的是机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可能引发人类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虽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种想象,但人类社会将可能面临这种现实。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2机器人概论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这是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1967年,日本召开了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七个特征的柔性机器”。从这一定义出发,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智能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等十个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另一个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以下三个条件的机器称为机器人:1)具有脑、手、脚等三要素的个体。2)具有非接触传感器(用眼、耳接收远方信息)和接触传感器。3)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该定义强调了机器人应当仿人的含义,即它靠手进行作业,靠脚实现移动,由脑来完成统一指挥的作用。非接触传感器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人的五官,使机器人能够识别外界环境,而平衡觉和固有觉则是机器人感知本身状态所不可缺少的传感器。这里描述的不是工业机器人,而是自主机器人。机器人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因是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动物一般具有上述这些要素,所以在把机器人理解为仿人机器的同时,也可以广义地把机器人理解为仿动物的机器。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的,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1988年,法国的埃斯皮奥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学是指设计能根据传感器信息实现预先规划好的作业系统,并将此系统的使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在研究和开发未知及不确定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机器人技术的本质是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技术的结合。随着人们对机器人技术智能化本质认识的加深,机器人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渗透。结合这些领域的应用特点,人们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具有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能力的特种机器人和各种智能机器人,如移动机器人、微型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从外观上已远远脱离了最初仿人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所具有的形状,更加符合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其功能和智能程度也大大增强,从而为机器人技术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指出:“机器人学的进步和应用是20世纪自动控制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是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它在人类生活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正引起国际上重新认识机器人技术的作用和影响。1.1.2机器人的分类关于机器人如何分类,国际上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有的按负载重量分、有的按控制方式分、有的按自由度分、有的按结构分、有的按应用领域分。一般的分类方式见表1-1。第1章机器人概述3表11机器人的分类分类名称简要解释操作型机器人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有几个自由度,可固定或运动,用于相关自动化系统中程序控制型机器人按预先要求的顺序及条件,依次控制机器人的机械动作示教再现型机器人通过引导或其他方式,教会机器人动作,输人工作程序,机器人则自动重复进行作业数控型机器人不必使机器人动作,通过数值、语言等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根据示教后的信息进行作业感觉控制型机器人利用传感器获取的信息控制机器人的动作适应控制型机器人机器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控制其自身的行动学习控制型机器人机器人能“体会”工作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并将所“学”的经验用于工作中智能机器人以人工智能决定其行动的机器人我国的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目前,国际上有些机器人学者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类: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与仿人型机器人。这和我国的分类基本是一致的。1.2机器人发展史1.2.1古代机器人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一自动机。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4机器人概论在当时的自动玩偶中,最杰出的要数瑞士的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创造的玩偶。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而制成的。1773年,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玩偶其实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并且现在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两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鲁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娅》;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1886年,《未来夏娃》问世。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摩尔于1893年制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驱动双腿沿圆周走动。进入20世纪后期,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实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滋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圆柱坐标机械手)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1.2.2现代机器人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并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Root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第1章机器人概述5工业机器人,它是由液压驱动,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kg。到了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而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及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20世纪80年代,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但指导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赋予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机器人的技术(如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扩散和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机器一机器人化机器。当前,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和融合产生了“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的名称,这也说明了机器人所具有的创新活力。1.2.3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有人认为,应用机器人只是为了节省劳动力,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机器人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机器人能够充分发挥其长处,它不仅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高度的生产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为我国的宇宙开发、海洋开发、核能利用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我国机器人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已经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等各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成就,为我国机器人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90年代的实用化期。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上海、天津、吉林、哈尔滨、广州和昆明等地方的十几个研究单位和院校分别开发了固定程序、结合式、液压伺服型机器人,并开始了机构学(包括步行机构)、计算机控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这些机器人大约有1/3用于生产。在该技术的推动下,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实施,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组织了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行业调研,结果表明,对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汽车行业(占总需要的60%~70%)。在众多专家的建议和规划下,于“七五”期间,由当时的机电部主持,中央各部委、中科院及地方十几所科研院所和大学参加,国家投入相当的资金,进行了工业机器人基础技术、基础元器件、几类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应用工程的开发研究,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包括机械手、控制系统、驱动传动单元、测试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和小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等)的开发,研制出喷涂、弧焊、点焊和搬运等作业机器人整机,几类专用和通用控制系统及几类关键元部件,如交流、直流伺服电动机驱动单元机器人专用薄壁轴承、谐波传动系统、焊接电源和变压器等,并在生产中经过实用考核,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且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在应用方面,第二汽车厂建立了我国第一条采用国产机器人的生产线一东风系列驾驶室多品种混流机器人喷涂生产线。该线由七台国产PJ系列喷涂机器人和PM系列喷涂机器人和周边设备构成,已运行十几年,很好地完成了喷涂东风系列驾驶室的生产任务,成为国产机器人应用的一个窗口;此外,还建立了几个弧焊和点焊机器人工作站。与此同时,还研6机器人概论制了几种SCARA型装配机器人样机,并进行了试应用在基础技术研究方面,解剖了国外十余种先进的机型,并进行了机构学、控制编程、驱动传动方式、检测等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系统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量系统,编制了我国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和12项国标、行标。为了跟踪国外高级技术,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高级技术计划中,安排了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包括水下无缆机器人,高功能装配机器人和各类特种机器人。1986年底,中共中央24号文件把智能机器人列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两大主题之一,代号为512,其主要目标是“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研发水下机器人等极限环境下作业的特种机器人”。在国家863计划精心组织下,1994年,“探索者”号研制成功,其工作深度达到1000m,甩掉了与母船间联系的电缆,实现了从有缆向无缆的飞跃。从1992年6月起,又与俄罗斯科学院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以我方为主,先后研制开发出了“CR-O1、CR-02”600Om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为我国深海资源的调查开发提供了先进装备。2008年,水下机器人首次用于我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冰下试验,获取了海冰厚度、冰底形态等大量第一手科研资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已选择以焊接机器人的工程应用为重点进行开发研究,从而迅速掌握了焊接机器人应用工程成套开发技术、关键设备制造、工程配套、现场运行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实现国产机器人的商品化、为产业化奠定基础的时期。国内一些机器人专家认为:应继续开发和完善喷涂、点焊、弧焊、搬运等机器人系统应用成套技术,完成交钥匙工程;在掌握机器人开发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应用领域,从汽车制造业逐渐扩展到其他制造业并渗透到非制造业领域,开发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及各类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型机器人,以满足不同行业多层次的需求;开展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的研究,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在C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作用。在此过程中,嫁接国外技术,促进国际合作,促使我国工业机器人得到进一步发展,为21世纪机器人产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我国机器人从2000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国家积极支持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已形成了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个机器人产业化公司。2013年4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联盟包括国内机器人科技和产业的百余家成员单位,以产业链为依托,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构建促进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服务平台。201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底,在浙江、江苏的传统制造企业中逐渐兴起了“机器换人”,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进行技术的改造升级。2014年,随着“东莞一号”《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文件及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机器换人”在珠三角的制造业重镇一东莞轰轰烈烈地开展,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机器换人”的浪潮。“机器换人”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人、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并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2013年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专题报告中,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和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未来8年内,机器人技术将对全球制造业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机器人产业自身不断壮大,将···试读结束···...

    2022-10-21 epub出版物 epub出版电子书免费下载

  • 《素质教育概论》斯亚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素质教育概论》【作者】斯亚平主编【页数】266【出版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03【ISBN号】978-7-81127-247-5【价格】22.00【分类】素质教育-研究【参考文献】斯亚平主编.素质教育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03.图书目录:《素质教育概论》内容提要:《素质教育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本章要点】本章着重对“素质教育”基本概念及对其理解进行必要地讨论,以确定这种教育的真实身份,澄清人们对它的种种疑问,与所有关注素质教育的人们切磋、共勉,为贯彻落实“中央素质教育决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地发展作一点理论铺垫。素质教育,是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的全新教育命题,历经全国十多年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从观念上深入人心,并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推进行动。而它的基本内涵却如同深宫闺秀,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对于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虽然不乏有各种观点,但丝毫未改人们对它存在的太多困惑与疑问,甚至蓄积了严重的失望与愤懑。《读者》杂志曾经撰文,迫切希望有人能念出素质教育的“真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褚平在“21世纪高校科学与人文教育研讨会”上坦言:“在素质教育内涵理解上的混乱,易使教育内容和改革失去方向,并使素质教育最终流于形式。”可见,准确揭示“素质教育”的内涵,已经迫在眉睫了。第一节素质教育的严格内涵从严格的定义来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理解上述概念应该把握四个要点:第一,它清晰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1。素质教育概论内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第二,在有效汲取传统教育基本精髓的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第三,它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也为教育实践的深人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第四,它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一涵盖了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国际教育,又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所有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各种修养锻炼。所以,它为整个素质教育命题的彻底破解奠定了有益的基础。上述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人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然,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而是需要长期艰辛努力的。我国教育界不断有人撰文: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或理念,不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存在什么素质教育模式。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素质教育从来就不是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它有着自己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人们只要认识和掌握其本质与规律,就会发现它作为一种全新科学的教育方式是十分明显的,自觉有序地全面推进与实施也是完全可能的。第二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知识信息传递,素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掌握特出的知识体系,所以素质教育并不否定知识传授。但它与以往教育的区别是对知识传授本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所谓“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教育者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知识传授,既做到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又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知识传授量与质的辩证统一。(一)全面传授知识即授知对象,授知内容,授知途径、方法和手段全面。首先,授知对象全面。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传授知识,实行普及教育,努力创造教育机会均等,使所有学生乃至社会全体成员都从教育中受益。不能只关注能够上学、升学或升大学的那一部分人的传授知识。这是社会科学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其次,授知内容全面。是指要向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知识,而不是狭窄、局限的知识。具体包括四层意思:第一,既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又向他们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第二,既向学生传授做人的知识,又向他们传授做事、做研究的知识,教育始终要着眼学生既成好人又成优才。第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站到学科、专业、课程等整个知识体系及其发展变化的高度,不能满足于局部知识,无视知识整体及其发展变化。第四,既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向他们传授实际知识;既传授成功经验、经典知识,又应适当介绍失败教训和前沿未定论知识,尽可能把生动鲜活的世界作为学生的教材,而不应仅仅把他们局限于课堂、书本等方寸之间。美籍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就现代高能物理发展问题进行演讲。虽然只有1小时左右的报告,但他的讲解却是站在整个高能物理的至高点上,用近乎全景扫描和动态变化的视野向人们清晰、透彻地介绍高能物理的相关知识及其对现代尖端科技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全·3…素质教育概论容选择带来困难。实现健康成长,人们须尽力挑选适合不同个体的最有价值营养。与此相似,素质的培养提高也必须运用多维而更有价值的知识教育不同对象。再次,精力时间有限。社会的丰富多彩和知识的复杂多样,使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异常紧张,教师必须提高知识传授的速率、功效,以确保课堂信息饱满和知识传授的价值、效益。最后,有益知识内化。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只是完成素质教育全部任务的基础与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促使知识内化,使学生形成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知识内化有很多要求,但知识准确和知识丰富是两个基本条件。知识准确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知识丰富有益学生比较鉴别。这显然都是内化知识不可或缺的。同时,在知识稀缺、匮乏的年代,知识传授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一能独立完成教育任务。而当知识异常丰富的时代到来时,教育仅仅满足于知识传授则会大大降低其价值与意义。所以,素质教育客观需要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方法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没有任何统一固定的模式。一般而言,教育者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首先,把握社会需要及其变化。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已经更全面深刻地融入世界体系,对外经贸交流和文化传播明显增多,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和对外交往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更广泛的需求。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就意味着在原有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需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任何无视社会需求及其变化的人才培养,不仅易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会浪费教育资源。其次,结合学生特点。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了·6···试读结束···...

    2022-10-16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基础医学概论》闫磊,孙凯,李福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础医学概论》【作者】闫磊,孙凯,李福娟主编【页数】164【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587-0841-1【分类】基础医学-概论【参考文献】闫磊,孙凯,李福娟主编.基础医学概论.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基础医学概论》内容提要:《基础医学概论》内容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等3个篇章,重点阐述了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兼顾基础医学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该书依据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可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接受到系统、完整、必要的医学知识教育。《基础医学概论》适合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如医学信息学、卫生法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医学检验学、医药营销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用作参考资料,还可供对医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基础医学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篇系统解剖学第一篇系统解剖学2.骨膜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幼年期骨细胞功能活跃,促进骨的生长;成年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3.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血管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1~2支,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升支和降支达骨端,分支分布到骨干骨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骺端,在成年人可与干骺端动脉及骺动脉的分支吻合。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邻近动脉,从骺软骨附近穿入骨质。(2)淋巴管骨膜的淋巴管很丰富,但骨质内是否存在淋巴管,尚有争论。(3)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中,主要为内脏传出纤维,分布到血管壁: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骨膜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脓肿和骨折常引起剧痛。四、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脱钙骨仍具原骨形状,但柔软有弹性;煅烧骨虽形状不变,但脆而易碎。两种成分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五、骨的发生和发育骨发生于中胚层的间充质,从胚胎第8周开始,间充质或先分布成膜状,以后在膜的基础上骨化,称膜化骨;或先发育成软骨,以后再骨化,称软骨化骨。故成骨过程有两种1.膜化骨此种成骨方式见于一些扁骨,如颅骨等。在间充质膜内有些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产生骨胶原纤维和基质,基质中逐渐沉积钙,构成骨质。开始化骨的部位,称骨化点,由此向外作放射状增生,形成海绵状骨质。新生骨质周围的间充质膜即成为骨膜。2.软骨化骨长、短骨和一些不规则骨以此种方式化骨。以长骨为例,间充质内先形成软骨维形,软骨外周的间充质形成软骨膜,膜下的一些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围绕软骨体中部产生的骨质,称骨领。骨领处原来的软骨膜即成为骨膜。骨领生成的同时,有血管侵入软骨体中央,间充质跟随进入,形成红骨髓。进入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开始造骨,此处即称原发骨化点。中心被破骨细胞破坏而形成的腔,即骨髓腔。六、骨的可塑性骨的基本形态是由遗传因子调控的,但环境因素对骨生长发育也有影响。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有神经、内分泌、营养、疾病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等。神经系统调节骨的营养过程。机能加强时,可促使骨基础医学概论质增生,使骨坚韧粗壮:机能减弱时,则使骨质变得疏松,神经损伤后的瘫痪病人骨出现脱钙、疏松和骨质吸收,甚至出现自发性骨折。第二节中轴骨骼人体的中轴骨骼包括躯干骨和颅。一、躯干骨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一)椎骨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尾骨。共26块椎骨。1.椎骨的一般形态(图1-5)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椎体上关节突一上肋凹椎上切迹横突肋凹上肋凹椎体椎孔横突椎弓根上关节突横突椎下切迹横突肋凹椎了板下关节突下肋凹棘突棘突上面侧面图1-5胸椎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骨松质,表面的骨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椎弓:是弓形骨板,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成为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的部分,称椎弓板,两侧在中线会合。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①棘突1个,由椎弓后面正中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在体表扪到。②横突1对,从椎弓根与椎弓板移行处伸向两侧。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③关节突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6···试读结束···...

    2022-10-15 基础医学概论 图书 十三五 健康管理 基础医学概论 图书推荐

  • 《临床医学概论》林彬,周齐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医学概论》【作者】林彬,周齐艳主编【丛书名】全国医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创新教材【页数】272【出版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0.08【ISBN号】978-7-5192-7707-9【分类】临床医学【参考文献】林彬,周齐艳主编.临床医学概论.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临床医学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有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如诊断学基础、内科常见疾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疾病、儿科常见疾病、传染病、脑血管疾病、急症常见疾病、其他科常见疾病等,每章内容都列出了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并编写了案例导入,以便学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的应用性,更好地掌握病理病机,部分章节还附有知识拓展,这是对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补充相关知识。本书内容较为全面,涵盖了临床医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难度适宜,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临床医学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临床医学概论的范畴临床医学概论是对临床医学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概论性描述的专业课课程。它涵盖了诊断学基础、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肿瘤科、传染科、心理卫生及精神科等常见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等内容,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如药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护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等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学生从中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从而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打下基础。第二节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一、学习目的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运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通过学习本教材,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使自己成为高级实用型医药类人才,为我国的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临床医学中的查体诊断、病史询问、常见症状有一个概论性的认识,应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作为药品经营与管理和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还要掌握常见药物应用机制,学习本专业渗透于医学中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要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患者,除了关心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应考虑诊疗过程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心理、经济和权利等方面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三、学习方法首先,应注意每章的学习目标,它阐述了学习该章节的学习目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明确学习该章节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术方法,以及这些理论和技术在后续章节、课程的学习中临床医学概论所对应的未来岗位发展中(技能鉴定)的重要性。针对自己的专业,找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把握目标,并通过练习题来考核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次,应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学会根据临床疾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掌握做出疾病的初步诊断、找到诊断依据、明确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来完善诊断,最后制订出治疗原则。再次,学习中应通过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模块来了解相关常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更加全面地了解临床医学的全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课堂上应积极加入互动教学,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包括生活实际、岗位实际和社会实际,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3第二章诊断学基础0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2.掌握问诊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3.熟悉常见症状产生的病因、典型临床表现及问诊内容。4.学会一般体格检查的操作方法。5.了解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的检查方法。0能力目标1.能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并根据所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2.能对患者进行部分体格检查操作,如测血压、量体温、计数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亲例导入“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四诊法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扁鹊在诊视疾病中,通过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患者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测他的脉搏)这些诊断技术,体现在史书所记载的他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即通过望色来判断病症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西医虽然与中医不同,但是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也是遵循“望闻问切”的原则。第一节常见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如发热、胸痛、腹痛等。体征是指医生或他人的客观发现。与症状有别,症状是患者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别人代述)的痛苦表现,而体征是医生给患者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如干啰音、心脏杂音、心律失常、肝大等。临床医学概论【知识拓展】所谓症状就是患者自己的感觉,如头疼、头晕、腹痛,以及恶心等,都属于症状。人们平时所说的症状,就是患者出现的不舒服、异常的感觉,这是具有主观性的。同一种疾病,出现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症状也会有所差异。体征就不是患者的感觉了,而是医生在进行检查的时候所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发现患者心跳过速、尿糖过高等,都属于体征的范畴,医生会从患者的体征来判断疾病。人们平时经常提到的生命体征,就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以及危急程度的指标,例如心率、血压以及呼吸等。一、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发生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正常成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可受个体差异与内外因素影响略有波动,一般下午比早晨略高,剧烈劳动或餐后体温亦可稍有升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老年人的体温较青壮年稍低,小儿体温较成人稍高,妇女月经期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口腔温度(舌下测温)范围为36.3~37.2℃,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的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的低0.2-0.4℃(一)病因发热的病因较多,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其中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1,感染性发热包括由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急慢性全身与局灶性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引起的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指由非病原体引起的发热,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无菌性组织坏死:见于大面积烧伤、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白血病、恶性肿瘤等。(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药物热、输血反应等。(3)内分泌与代谢功能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和脑出血。(5)散热减少性疾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二)临床表现根据口腔温度,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中热(38~39℃)、高热(39~41℃)和超高热(41℃以上)。发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不断升高。患者出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和皮肤干燥。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如伤寒)。发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乏力。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低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表现为血压下降、第二章诊断学基础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应注意观察。(三)体温测量方法体温测量是诊断疾病时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腋下测温、口腔测温和肛门测温三种。腋下测温最常用,先擦干腋窝下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5~10mi后取出。腋窝正常体温值为36~37℃。口腔测温是将消毒过的口温表置于舌下,紧闭口唇,用鼻呼吸,放置5mi后读数,正常体温值为36.3~37.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适宜进行口腔测温。肛门测温是将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肛门3~4cm,3mi取出。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肌梗死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后行直肠测温。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断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正常体温值为37~38℃。(四)发热的处理发热时体温升高,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会减弱。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因此,发热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超高温才是导致机体损害的原因,体温过高导致病理性损害的不是发热而是超高温,这种状态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遭到破坏,致使体温失控而异常升高。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及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通常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处理的关键是掌握退热药的用药指征、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等。【知识链接】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湿敷可退热,但是当患者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虽然酒精比水还容易蒸发,但它对发热的患者可能引起不适。经由皮肤吸收酒精可能导致婴幼儿酒精中毒,故婴幼儿不应使用酒精擦浴。退热药物的用药指征是什么?(1)无须使用退热药物:患儿精神状态好、无明显哭闹等不适表现,即使体温比较高,也可以不用退热药。(2)需使用退热药物:目的是增加患儿的舒适感,当患儿精神状态不好或不舒适时使用。实际上,大部分急性发热性疾病都不需要过度使用药物治疗,一般3~5d无须特殊治疗也会退热。所以,临床可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和舒适度合理用药。若患儿无不适表现,即使体温超过了38.5℃也可不使用退热药;若患儿精神状态不好、舒适度不佳,即便体温未达到38.5℃,也可以使用退热药。临床医学概论二、头痛头痛是指额、顶、颗部及枕部的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大多无特异性,但反复发作或持续的头痛,可能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应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一)病因头痛的常见病因:1.颅内病变①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蛛网膜炎及颅内寄生虫病等;②颅内血管性病变: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③颅内占位性病变:见于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等;④颅脑外伤:见于脑震荡、脑挫伤;⑤其他: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头痛型癫痫等。2,颅外病变常见于颅骨疾病、颈椎病、颈部其他疾病、神经痛及眼、耳、鼻、牙源性头痛等。3.全身性疾病见于某些感染及发热性疾病、心血管病、中毒及其他疾病。4.神经官能症见于神经衰弱、癔症性头痛等。(二)临床表现头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其特点为发作性单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少数表现为双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自主神经症状,约13的偏头痛发病可出现神经系统先兆症状。本病中年女性多见,男:女=1:3。多起病于童年或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到发病高峰,而绝经期后逐渐减少。其发病率远低于紧张性头痛,却是门诊头痛就诊及造成失能的第一位原因。诊断时应注意:(1)头痛的发病情况:如急起头痛伴有发热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起头痛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提示颅内血管性病变;慢性进行性头痛伴有颅内高压者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间断性头痛可见于偏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等;慢性头痛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2)头痛的部位:以额部疼痛为主常见于鼻窦炎、颅压增高等,颈椎病、枕大神经痛以枕部疼痛为主,一侧疼痛多见于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弥散性头痛见于全身性感染及颅内感染等。(3)对于头痛还应注意其性质、程度、头痛发生与时间的关系、影响头痛的因素及伴随症状等。三、胸痛胸痛一般由胸壁、胸膜及胸内脏器病变引起,少数由其他部位引起。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胸痛的程度因个体痛阈的差异而不同,与疾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胸痛的原因主要为胸部疾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流行性肌炎、肋骨骨折、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2,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急性心包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栓塞(梗死)、肺动脉高压,以及···试读结束···...

    2022-10-15

  • 《文学欣赏概论》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概论》【作者】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页数】185【出版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50-2323-6【价格】36.00【分类】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文学欣赏概论.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02.图书目录:《文学欣赏概论》内容提要: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无论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都是它永恒的主题;文学欣赏是一种乐趣。当你阅读一本好书,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与一首诗心有灵犀,与一篇散文娓娓而谈,与一位小说的主角同呼吸共命运,或者在戏剧文学里找到一个知音,觅到一位偶像,这都是心灵的共鸣。文学可以陶冶性情,对于文学的欣赏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从而使人文素质得以完善。《文学欣赏概论》内容试读文学欣赏概述一第一节认识文学文一、文学概论论“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与德行、言语、政事一起被列为孔门四科,在当时的语境中直接指文章和博学。后来宋文帝建立了“四学”,即文学、儒学、玄学、史学。此时“文学”的含义已经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了。在西方,“文学”观念的确立不过200年左右。英语中的“文学”一词(literature)最早出现在14世纪,泛指一切文本材料。直至1900年前后,文学才摆脱单纯的文献含义,形成现代的文学观念,即专指具有审美想象特征的一类文本。文学一开始是作为文化而存在的,是与其他文化现象交融在一起的,其审美属性、情感属性,这些在今天被认为是文学特质属性的东西,是逐渐被确认和凸显出来的。现在,一般从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三个角度对文学作出界定。广义的文学概念来源于“文学”这一术语的原发语境,是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交汇在一起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及作品的统称,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狭义文学的概念脱胎于文化型的文学观,强调审美及情感想象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这是今天通常指称的文学,也即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折中义的文学概念是指有些作品兼具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的性质,如《史记》既是一部历史文献(广义文学),又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狭义文学);鲁迅的杂文既是政论文(广义文学),又是风格化作品(狭义文学)。二、文学的四个视角(一)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系统,文学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系统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其特殊性在于,一方面,文学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要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所以,文学的存在状况和发展态势是社会系统诸因素合力影响下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把意识形态仅仅看作统治者宣扬的思想观念体系或政府的方针政策,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具有非常宽泛的功用意义,且所有这些意义都不完全相容”。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构成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进行了细分,即从构成领域区分,分为宗教、哲学、艺术、政治等;从形成领域区分,分为“一般意识形态”“局部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从构成主体区分,分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在具体内容构成上不但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倾向,还包括礼仪仪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这样,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精神的外观,还具有物质的形态,从而通过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将其从认识论的精神领域拓展为对人的精神起物化作用的一切存在。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与一般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审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表现为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意识形态是文学的一般性质,隐含着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二者通过特殊的话语建构缠绕在一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艺术远比政治、经济理论丰富和“隐晦”,因为比较来说,它不是纯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一方面,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没有一部完全缺乏思想内容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比起更为明显地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和政治理论,艺术与意识形态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不能被简化为一般意识形态。艺术正是以特殊的方式使我们“感觉”或“察觉”到产生它的意识形态。艺术通过这种方法让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性质,由此逐渐使我们充分理解意识形态。文学强调个体性、自律性、自由性等,在对人的自我力量与自我决定能力的肯定中,存在着与支配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对立和张力。正如伊格尔顿特所提出的,文学生产离不开作者的意识形态,但作者的意识形态不是作者个人的心理反应,它是一般意识形态在个体作者那里的独特呈现。由于体现在每个作者的一般意识形态的方式与角不同,造成了作者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二者在总体同构的前提下,或完全同构,或部分同构部分矛盾,或完全对立。这三种情况有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作者和作品中。(二)文学作为创造性活动从创造性活动来审视文学,美国当代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需要通过某些同义词加以辨析,使之判然有别。第一个要素是作品,也即艺术产品本身。其次,由于作品是人的产品,一种人造物,所以第二个普遍要素是创作者、艺术家。再次,作品总得有主题,这个主题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现存事物,它或相关,或表现,或反映的3不是客观的事态,就是与此有某些关系的事物。这第三个要素…我们所使用的更为中性和含义更广的术语是现实。我们所具有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和读者,作品是服务于他们的,或者说,至少对于他们的注意力来说作品才是有用的。”为了一目了然和便于理解艾布拉姆斯把四要素设想为一个三角关系,完整的艺术系统就由这四要素构成,缺一不可。在这个系统内,作品是中心,经由它把其他三要素整合为一体。从哲学或美学的高度来看,文学活动无非是主客体两大范畴。四要素正是从这样的高度对文学构成进行了基本概括:从审美主体方面看,包括创造主体(作家)和观照主体(读者);就审美客体而言,包括现实形态(自然美和社会美)与艺术形态(艺术美)。不过,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及其三角关系,是一种静态呈现,如果从艺术创作的动态角度看,从逻辑上讲完整的艺术活动是艺术家在现实中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积累感受,并经过艺术构思创概论作成艺术作品。作品既是创作过程的终点,又是欣赏过程的起点。欣赏者通过作品来认识和感受生活,由对作品的评判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评判。从另一个角度看,欣赏者的欣赏总是基于时代现实的,并且要对作品进行评价又会反馈给艺术家。文学活动就是一个由作家到作品,再由作品到读者,然后通过生活的纽带使读者与作家联系在一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四要素理论不仅动态地揭示了文学活动完整的运动过程,而且在区别和研究不同文艺思潮和理论派别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为构造艺术理论的体系提供了一个准则或依据。按照四要素及其关系,可以把一般的文学理论划分为四大领域,并由此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它揭示了文学最一般的本质规律,学术界称为本质论。研究这一规律的学科是艺术社会学。基本观点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再现、反映等。这是西方文学理论发展中的主思潮。其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即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个性,以及对作品的构思和具体表达等动态过程,称为创作论。研究这一领域的是艺术创作心理学和艺术创造学,把人的情感与主观因素作为文学的源泉。中国古代有“言志说”“缘情说”“心声说”,西方则有“心灵表现说”、“情感表现说”及“直觉表现说”等。其三,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包括静态的审美趣味鉴赏力和动态的欣赏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用,一般称为欣赏论。艺术鉴赏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这个范畴的。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也就是说,作品由作者完成之后,并没有终结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活动。正是读者的能动性阅读与创造性填充了作品中的空白点,才使得作品获得鲜活的生命。其四,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即对作品的内部构成和存在方式、媒介、结构、技巧、题材、主题、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称为作品论。西方的“新批评”派、语义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都是研究这层关系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针对形式的重要意义,提出以“文学性”来指称文学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于其“文学性”,而文学性的实现又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变形强化、歪曲,这也就从形式上使语言具备了某种特别的审美效果。(三)文学作为精神家园“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是王晓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对自己所构想的人生之路的寓言式描写,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憧憬那条翻飞着蓝蜻蜓的缤纷小路就是回家的路。家的最大特性是自由自在。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进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审美世界,这里可以使人忘却尘世的一切,使心灵进入一个无障无碍、无遮无蔽、自由和谐的境界。《易经》有云:“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故受之于家人。”人在世界上打拼,难免受伤,这时候最需要家的慰藉。而整部文学史都镌刻着人类苦难、磨砺、坚持的脚印。所以,每当失落、无助的时候,人们总能在文学中找到慰藉,文学就是一个精神家园,引渡人类走向健全和永恒。文学作为精神家园,主要体现在其审美超越性上。审美不是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是一种超越性的生存方式。在审美状态中,“因为消解了对象性思维的魔障,从形形色色的心灵镣铐中超逸而出,并且转而以活生生的生命与世界融为一体,所以,人得以俯首啜饮生命之泉,得以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得以禀赋着一种审美的超然毅然重返尘世”。文学中,主体如果能够葆有审美的、开阔的心胸,就可以在超越中消除主客体的对峙,领会出生活的意趣和生命的境界。文学作为精神家园,通过审美抚慰人们的心灵,并非让人割断与现实生活的血脉联系,而是让人用“别一段闲情,另一双慧眼”来造就人与对象之间的真正相遇,使整个宇宙与主体的心灵时空契合、浑融,不再是盘剥与占有。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在审美体验中,内部时间不再是嘀嘀嗒嗒地缓慢行走,而是海啸般地奔涌而来。它超越了外部时间的有限,超越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超越了失落,超越了动荡,从而让我们升腾到无限、永恒。外部时间限定了人生的劫数,内部时间则把我们超度到大同之邦。”此时,作者寄托在文学中的各种情感就能充分唤起鉴赏者的情感反应,“感”作为联结创作者与鉴赏者的纽带,使跨越历史时空、民族种族的沟通成为可能。(四)文学作为文化底蕴文化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是极为宽泛而复杂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被笼罩在文化的巨网之中。据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300多种。英国著名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历史梳理和分析,发现在工业化社会之前,文化基本上是指“培养自然的成长,此后类推为指人类训练的过程”,“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却变成自成一义的文化”,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文化。这时,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第二个意思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第三个意思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其后,又有第四个意思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体生活方式。所以,文学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正是文学的存在,才使传统中最精5巧最容易毁灭的那些精华得以保存和流传。文化底蕴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人文底蕴是人生幸福度的地基,即承接幸福指数的那只“碗”,有多大的碗,就盛装多大的幸福;有怎样的人文厚度,就决定一个人能够达到怎样的幸福高度,这已为古今中外人类经验所反复证实。在我国,孔子是最早对文学的文化底蕴作出全面阐述的思想家,在《论语》中有多处直接谈到文学对人的文化底蕴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论语·阳货》有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季氏》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大力提倡学诗,并不是要人们成为赏诗人,而是认为通过学诗可以帮助人建立起厚实而又宽阔的文化底蕴。杨振宁在山东大学论所作的一次专题报告中回首自己的一生,非常感谢父亲没有让他走很多“神童”的错误道路,没有急于培养他的数学天才,而是请专人教他诵读《孟子》,学习唐诗宋词。他感叹道:“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期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他认为,最初的人文教育对他其后的科研与人生具有不可代替的宏观指导作用。孔子的这些遗教在西方也受到高度重视。美国本科录取条件之最的三大名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将人文底蕴纳入该校的核心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手册中这样描述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哥伦比亚大学认为人文底蕴是展开广阔视野的前提,无论对专业学习还是人生幸福而言,这一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座。文学作为文化底蕴,蕴含了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积淀了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凝缩了深厚宽广的文明成果,负载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基因。有学者从“文学母题”的角度考察了文学的文化底蕴一流传的历史惯性与意义衍生。“文学母题”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不断被借用、书写、粉刷的共同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创作中的原型意象,即使在后代的书写中也会有细微的更新、变化,但其中透露出的民族文化取向却相当稳固。例如,在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母题有悲秋、伤别、爱国、闺怨、思乡、复仇、报恩等,而具有母题意味的意象也成为无法抹杀的民族胎记,成为历代创作中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所以,每每与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题遇合,积淀于内心深处的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民族审美心理之根就会发芽,我们也会为文学中不同时空相同境遇的出现而感慨嗟叹。就像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哪怕是惊世骇俗之作,也都会沾染历史与传统的尘埃。凡是人类文明参天大树上结出的果实,传统都是其割不断的脐带。“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传统是一种时空的交织,是在一定的空间范畴里那种有能力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将要继续流淌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因此,“对于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它只会体现传统,而不会凝结传统。凝结的传统,不能传之于世,不能统贯历史,因此也就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文学负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文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文学向未来的铺展,也决定了文学注定会吸引更多人关注的目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文学具有与历史同构的特质,文学也分享了文化进程中的累累硕果与丰厚底蕴,文学在传统与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不断前行,不断孕育出智慧的灵光。···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张波主编;陈建伟,肖明和副主编;张树辉,谷明旺,付灿华,苗吉军,徐建参编;叶明,张波(沈阳)主审|(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作者】张波主编;陈建伟,肖明和副主编;张树辉,谷明旺,付灿华,苗吉军,徐建参编;叶明,张波(沈阳)主审【丛书名】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教材【页数】135【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09【ISBN号】7-5682-3064-3【价格】38.00【分类】建筑业-现代化-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张波主编;陈建伟,肖明和副主编;张树辉,谷明旺,付灿华,苗吉军,徐建参编;叶明,张波(沈阳)主审.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09.图书目录:《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内容提要:本书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教材”的第1册,共分为5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装配式建筑的构成、装配式建筑的典型案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等。书中详细介绍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重点以装配式建筑为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分析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经验积累及当前发展的机遇,对装配式建筑的分类、构成、典型案例进行深入阐述,最后展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1.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1.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作为刚刚跨进大学校门并且选择了建筑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或“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的同学来说,特别关心的问题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包括哪些内容?“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哪些基础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怎样才能学好用好?“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前景如何等?回答这些问题便是本教材的主要任务和落脚点之一。首先了解建筑业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两个概念。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图1-1)。这个过程包括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社会与经济效益,全面实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因此,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国家政策与发展要求来看,以及从2013年开始国家发布的一系列的文件、开展的一系列展览、释放的一系列的信号来看,国家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视程度已提到重要日程。例分析文档概念设计计划BIM制造整修建造过程4D/5D运营和维护建造过程物流图1-1BIM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方案设计如,国办发2013年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2013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作会议,谈到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2013年11月俞正声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201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要求。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4一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2014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要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2014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议部署了六项重点工作,其中,第四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同时,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等9项标准设计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图1-2)。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建标〔2014)142号),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5年年底,就编制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计价依据有关工作发布通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定额的编制工作。2016年2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专篇一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设计》等4项标准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相关政策详见表1-1。家电时能米G310-1入2点构造-98991医家率款标消食计密满15G107-1飞示例肉*筑标准数计图15J939-115G365-1凝土结构雏宅建筑设计示例黄力电棉究行设时家捷试标准设计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国家建筑源设计G到业饺标湘设计但家建筑标准设计建筑原准设计时家健筑标准设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四建筑标准设计纤究院图1-2标准图集表1】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相关政策时间文件名发布单位政策要点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明确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1999年8月国务院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72号文)目标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2013年1月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住建部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2014年3月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的国务院筑工业化通知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2014一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2014年5月国务院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行动方案建筑产业现代化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2014年7月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住建部干意见业现代化3续表时间文件名发布单位政策要点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应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2014年9月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住建部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占住宅新开工总面积比例逐年增加,每年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2015年努力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突破,这是一项带有革命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工2014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住建部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9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中国标准2015年2月计获住建部批准实施设计研究院提出到2020年年底,建筑行业甲级勘察、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2015年6月住建部导意见业应掌握并实现B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方案从10个行动计划入手部署任务,旨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工信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推动建材工业稳增2015年8月方案住建部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建筑发展中国工程建明确了未来5~10年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2015年11月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设项目管理目标发展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2016年2月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国务院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意见建筑产业现代化,既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又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大专院校共同关注、强力推进,最终才能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1.1.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动力1.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传统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以建筑材料为例,工业革命前一直以木、砖、石为主,工业革命直接引起建筑材料方面的技术变革,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实现的体育场、火车站,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同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需要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各类房屋建筑,进而促使原来分散的工匠组合成为专业化的建筑承包商。由原始建筑业向传统建筑业,再向现代建筑业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规律: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2.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业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另外,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5与此同时,目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建筑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水平不足,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而言之,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1.1.3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特征与内涵1.现代建筑业的特征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而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其主要有以下特征:(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技术含量高,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点;(4)建立起与现代建造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5)具有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6)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能迅速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1)产业现代化的特征。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随着6···试读结束···...

    2022-10-11

  • 《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张怡,隋良|(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作者】张怡,隋良【页数】208【出版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618-6418-0【分类】建筑业-现代化-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张怡,隋良.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教材。本教材由在装配式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引进、研发、设计、管理经验丰富且对世界各国先进技术与管理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团队编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组合结构、外围护系统、集成与协同、装配式建筑管理、BIM与装配式建筑的系统知识与经验,并对未来建筑进行了展望,书中照片、图例、二维码多出自装配式建筑技术先进的国家(地区)和国内案例。《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内容试读型第1章绪论开开支中国知识目标1.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2.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意义。3.掌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4.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优势。这小工福职业目标1.熟悉国家大力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给建筑行业带来的岗位能力上的变化。2.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关系。学习课件▣本章课件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1.1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产业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7%以上,2018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高达23.5万亿元,增加值达6.18万亿元,在全国GDP总量中约占6.87%。2015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093.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6.58%,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增强。但是,建筑产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建筑行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大而不强、建筑工人技能素质不高等,都严重影响建筑业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宝贵机遇。“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为目标,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为抓手,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为保障,推动建造方式创新,深化监管方式改革,着力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即建筑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和施工现场的装配式安装。图1.1为装配化施工现场,图12为工厂化生产建筑构配件现场。动目业图1.1装配化施工现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形成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这为我国建筑产业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据测算,如果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将有1亿以上农民市民化,城2第1章绪论市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以及住房,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虽然生产总量巨大,但质量和性能不高,多采用传统的现场、手工和粗放式生产作业模式,建筑产业现代化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四低二高”的突出问题:建筑业标准化和工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建筑质量和性能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程度高。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使建筑产业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力提高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建设领域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图1.2工厂化生产建筑构配件现场数字资源1-1传统建筑施工现场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探索已有许多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一直倡导实施住宅产业化,在推进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近年来我国陆续建成批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包括住宅开发、施工安装、结构构件、住宅部品等相关产业链企业为推动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广泛实施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相继通过出台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等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推进产业化试点工程建设,在技术研发、部品开发、标准规范工程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目前,北京、上海、沈阳、深圳、南京、合肥等城市已经走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前列,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未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1.2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意义我国建筑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建筑产业仍然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日益凸现: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与人口红利消失的矛盾:低质低效的生产与更高的品质、更短的工期等生产效率要求的矛盾:大量的建筑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应的矛盾:较大的环境污染、能耗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等。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产业亟须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虽然我国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缺乏完善的发展体系,没有形成目标清晰、内容完善的顶层设计,建筑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方式。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资源1-2建筑产业现代化1.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建筑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同其他行业和发达国家建筑业相比,我国建筑业手工作业多、工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工人工作条件差、质量和安全水平不高、建造过程中能源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大而且劳动力充足、人工成本低,企业忙于规模扩张而没有动力进行工业化研究和生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向新型生产方式转轨。预制装配化是转变建筑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装配式建筑是提升建筑业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机遇和载体,是推进建筑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切人点,是提升建筑质量的根本保证,装配式建筑无论对于需求方、供给方还是整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我国建筑业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政策必定会适应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改进。因此,装配式建筑必然会成为未来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图13为传统工地与预制装配式工地对比。4第1章绪论图1.3传统工地与预制装配式工地对比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国家对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制定了到2020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筑行业将承担更重的任务。我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最多的国家,传统建筑方式导致的建筑垃圾已经占到城市固体垃圾总量的40%以上,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废料垃圾也在随着城市建设节奏的加快而增加,施工建造等各环节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我国建筑建造与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40%。针对上述现象,应倡导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应成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加速建筑业转型是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目前,各地关于建筑企业的环境治理政策均是针对施工环节的,而装配式建筑目前是解决建筑施工中扬尘、垃圾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其具有可持续性,不仅防火、防虫、防潮、保温,而且环保、节能。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建筑行业对绿色节能建筑理念的倡导,装配式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装配式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图1.4为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装配式建筑虚拟设计。图1.4装配式建筑虚拟设计5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到2014年的54.7%,以年均增长1%的速度稳步提高。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国务院关于深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指出:“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方针,提升规划水平…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同时要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由2012年的2%增加到2020年的50%。随着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传统建造方式在质量、安全、经济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发展装配式建筑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从“高能耗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变,加速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有助于快速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1.3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产业从低端向中端、高端发展的高级形态。要想全面、正确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首先需要对建筑产业建立充分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根据产业的定义,建筑产业指的是围绕建筑产品展开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组成的业态总称。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一2017),我国行业分类中与建筑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包括:建筑业(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其他房地产业):制造业中和建筑产品相关的行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专业技术服务业(工程技术与服务业中的几个小类);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见表1.1。出项16···试读结束···...

    2022-10-11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数字广告概论》皇甫晓涛,刁玉全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数字广告概论》【作者】皇甫晓涛,刁玉全著【页数】186【出版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657-2777-1【价格】49.00【分类】广告-计算机辅助设计-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皇甫晓涛,刁玉全著.数字广告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数字广告概论》内容提要:本书稿是关于数字智能媒体时代广告的概论和综述。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改变了传播的载体形态,也重塑了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与偏好。数字智能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广告的形态、业态、生态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波及广告从业人员。在此背景下,思考广告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具有时代紧迫性。本书稿紧扣时代背景,以广告业生产实践流程为线索,以七个章节来结构,包括市场透视、消费者调研、创意设计、投放与评估等,既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书稿理论性不强,体例完整,案例丰富,注重实操,适合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以下层次学生的专业入门教材,以及行业人士进行体系化学习的工具用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数字广告概论》内容试读第1章数字广告概述本章学习要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基本特点☑现代传播在新技术深度参与下的新趋势☑受众环境的变化对数字广告创意的影响2数字广告概论当今时代,数字广告已成为广告业中的主流。根据《2020中国数字营销趋势》的数据,2020年中国数字营销预算平均增长14%,同时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社交营销最受关注,社交营销和自有流量池是2020年最值得关注的数字营销形式,视频广告社交电商关注度稳居第二梯队:二是移动端预算持续增加,数字营销预算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仍在继续,移动端增长的重点为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三是营销人工智能成为最受广告主关注的数字营销技术,数据中台、营销自动化、数据收集技术紧随其后。①本章主要对数字广告进行基础性介绍,以让读者对数字广告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第一节现代广告的发展环境现代广告的发展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受众环境以及双方的动态互动过程。技术不但是广告的呈现载体和形式,还决定着广告分发的方式和手段,不管是在印刷时代、广电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广告的生产、制作和分发不但受技术的硬性制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受众即消费者的群体性格、年龄特点、文化水平等的影响,体现为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当今世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万物互联下的“一切皆媒”意味着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传播主体突破了人的限制。这既给广告主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一、媒介技术条件一直以来,信息传播都依赖于特定的媒介进行,而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极大地改变了媒介的形态,并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机开启①2020中国数字营销趋势[P/0L].(2019-12-20)[2020-8-1].htt://www.vzkoo.com/ew/2238.html.第1章数字广告概述3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信息传播,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无线电技术刷新了信息传播的上限,声像的远距离瞬时传输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再次对信息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依托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虽然仍没有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范畴,但依然再造了信息传播的场景,颠覆了信息传播必须依赖特定媒介的传统,模糊了“媒介”和“非媒介”之间的界限,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泛媒化”时代。总体来讲,当前广告发展所依赖的媒介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广告生产及分发的环境,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模式,同时也给广告创意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可分为狭义互联网技术和广义互联网技术。狭义互联网技术指一系列终端借助交换机等,通过一组共用的计算机语言协议连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最初由军方使用,后来逐渐扩展到研究机构、政府部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向商业领域普及。互联网的重要性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把人连接起来,超越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让身在网络中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DavidClark认为,把网络看成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它改变的是信息传播的方式。广义互联网技术则是围绕狭义互联网技术的一系列技术集成,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传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及广告创作中的信息收集及整理,相当于人的感觉系统:通信技术则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担负着信息传播的任务。(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进化,也就是万物相连的互联网。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但还没有超越“一切信息传播都依赖一定的媒介”的事实:物联网则借助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技术和设备,对各种物品进行射频识别后,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定位、跟踪、监控、管理及服务。也就是说,物联网意味着“万物互联”,只要装上了传感器,一切物品都能与互联网中其他装有数字广告概论传感器的物品交换信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界限消失了。这就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必须依赖特定媒介的事实,毫无疑问是信息传播史上的革命性变化。(三)通信技术如果说传感技术是人的感觉系统,那么通信技术则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其主要任务是传播信息。通信技术越发达,信息传播的速度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也越多。2019年,我国政府正式发放5G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5G商用时代。相比于4G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理论上可达4G的100倍以上;低时延也是5G通信技术的一大特点,意味着网络对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快到让人几乎无法感知。在5G通信技术的加持下,“万物皆媒”的场景即将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设备接入互联网,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未来的新闻、广告等将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四)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是互联网、物联网之后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飞跃,其实质是传统互联网存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集约化。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①早期的云计算就是简单的分布式计算,因而云计算又被称为网格计算。通过这项技术,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几秒钟)内完成对大量数据的处理。简单地说,云计算就像一个计算机网络的“智库”,其不但可以代替个人终端处理大量复杂的信息,而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结果反馈给用户。云计算可以使过去很多需要由终端完成的工作转移出去,由网络服务器群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解放更多的终端,为万物联网打下基础。(五)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产生早于互联网和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技术革新使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的特征,从而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机器人智能、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①许子明,田杨锋.云计算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8):66第1章数字广告概述5系统等。由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2012年德国推出的“工业4.0计划”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智能工厂”;2015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成立了人工智能分委会;法国也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到原有创新战略举措中。我国也十分重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将中国发展成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2018年1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提出了通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参考框架。当前,一些大公司投人巨资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战略转型:Google公司的战略由“MoileFirt”转为“AIFirt”Faceook、亚马逊、微软都开始在AI方面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百度喊出“AlA”的口号;腾讯提出“AIiAll'”,并建立了自己的AI实验室;阿里巴巴创建“达摩院”,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研究;滴滴成立了AILa,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交通的前沿科技实验室;小米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合作主要涉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文本输入、对话式人工智能、知识库、搜索等领域。与此同时,各种人工智能产品频繁亮相,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传播的范式革命确切地说,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的交流和沟通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1G时代的移动通话,到2G时代的短信和彩信,再到3G时代的QQ、微博、微信逐渐代替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互联网一步一步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4G时代的到来,开始模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现实世界的一切不断被搬到网络中,信息流向物流延伸,物联网逐步成型。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结合各种移动终端,促使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逐渐形成,传统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模式被彻底颠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现代信息传播正面临着一场范式革命,主要表现在社交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传播媒介不断泛化、受众需求成为第一关注点等三个方面。(一)社交方式发生根本变革1999年,我国互联网应用开始普及,聊天室、即时通信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拉开了国人利用电子媒体开展社交活动的序幕,陌生人社交逐渐流行,“网友”的在线交流代替了“笔友”的信件沟通。2010年,网络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开始逐渐6数字广告概论成为主流,大量网民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基于移动需求开发的各类社交软件开始大行其道。虽然移动终端克服了传统固定终端非在场就不能交流的弊端,使人们处于“永远在线”的状态,但移动终端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屏幕障碍”,人们的交流不具有现场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5G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高度沉浸化、交互场景化、实时性以及非语言传播的新模式,弥补了这一缺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能够将真实的细节原封不动地投射到终端中,实现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全封闭,并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广告形态将转向以虚拟现实体验交互平台为主要依托的场景式广告形态,某种意义上消除了广告的“广告性”,将广告与场景体验结合起来,加上娱乐化和个性化的“试消费+消费”模式,将再一次改变广告创意与分发的形态和业态。(二)传播媒介不断泛化我们即将迈入的智媒时代,呈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三大特征。以人为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新技术的交互融合推动着传媒产业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传感器带来的新闻源与新闻反馈机制的再定义,由机器写作带来的写作者与写作模式的再定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带来的新闻体验再定义,由新闻聚合应用等带来的新闻分发渠道的再定义。①当前,传播媒介泛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传播媒介泛化或称泛媒化,本质上就是去媒介化,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没有了界限,最终达到万物皆媒的状态。在泛媒化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皆可在传感器的协助下实现信息交流,例如,近年来兴起的传感器新闻逐渐成为新闻领域的“新常态”。未来传感器可能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形成模拟现实生态的智慧城市。广告业必须调整模式,以与泛媒化时代相适应。(三)受众需求成为第一关注点物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传播资源的无限丰富,都加剧了信息传播领域的竞争,对受众的争夺也更趋微烈。受众的需求已成为信息传播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场景交互传播外,关系传播、情感传播也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新形态,这给广告创意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①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2016(1):26-33···试读结束···...

    2022-10-08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官网 epub杂志下载

  • 《新编广告学概论》姜智彬,秦雪冰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编广告学概论》【作者】姜智彬,秦雪冰编著【丛书名】中国广告设计行业高端丛书【页数】216【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586-1628-0【价格】58.00【分类】广告学-概论【参考文献】姜智彬,秦雪冰编著.新编广告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编广告学概论》内容提要:现代广告学,不仅是一门实战性极强的学科,更是一门涉及市场营销学、传播学、艺术表现学、新媒体学等多种学科的复合型学科。因此,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突出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各学科的融会贯通,在每一章的最后都编写了典型案例分析和思考练习题。本书加强了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的内容。《新编广告学概论》内容试读●中国广告设计行业高端丛书新编广告学概论NewEditioofItroductiotoAdvertiig姜智彬秦雪冰编著上海人氏员術出板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新编广告学概论/姜智彬,秦雪冰编著.一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5(中国广告设计行业高端丛书》ISBN978-7-5586-1628-0I.①新…Ⅱ.①姜…②秦…Ⅲ.①广告学一概论V.①F713.80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62363号中国广告设计行业高端丛书一一新编广告学概论编著:姜智彬秦雪冰责任编辑:邵水一封面设计:李凌虹装帧设计:朱庆荧技术编辑:史湧出版发行:上海人氏美撕出版社(上海市长乐路672弄33号邮编:200040)印刷:上海天地海设计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87×10921/1613.5印张的次:2020年6月第1版印次:2020年6月第1次书号:ISBN978-7-5586-1628-0定价:45.00元PREFACE前言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教材,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概念体系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1983年厦门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广告学概论受到极大的重视,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出版了大量的教材。本书主编姜智彬分别于2008年和2012主编过广告学概论教材,然而如今媒介环境和广告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媒介环境方面,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在2011年与2015年分别超过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2018互联网广告营业额接近广告总营业额的一半。广告媒介的巨大变化对广告实践产生了全面且深刻的影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广告业务流程被重构,广告形态出现多种新变化。传统广告知识如何融入新媒介环境和新广告实践,如何使学生既透彻掌握传统广告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新广告现象,这是当前广告学概论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慎重考虑与取舍,本书在保留经典广告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广告理念,力图解决上述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书专辟两个章节,分别探讨了互联网广告的演进过程、发布渠道、广告类型、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和计算广告的概念、应用、技术术语、交易平台等,厘清计算广告的基本内涵和运作原理,二是,在一至十四章的传统广告知识体系中引入广告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数据,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重视。本书的成稿,是集体合作的结晶,上海外国语大学姜智彬拟定了写作框架和基本结构,思路是前三章宏观介绍广告学的基本内容,分别是绪论、现代广告及其发展趋势、整合营销传播第四章到第十四章,介绍广告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涵盖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受众、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定位、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媒体、广告效果测定等方面;十五章和十六章介绍广告的最新发展,包含互联网广告和计算广告。本书第一章到第八章由姜智彬写作,第十一章由中央财经大学孙美玲撰写,华东师范大学秦雪冰对本教材进行了定稿,并撰写了其余章节。由于广告实践的飞速发展和作者专业水平的限制,本教材虽几易其稿,但仍有缺憾。教材编写也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并期待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姜智彬2020年4月CONTENTS目录第1章绪论7第一节广告概述7第二节广告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征14第三节广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7第四节广告的历史演进19第2章现代广告及其发展趋势30第一节现代广告的特征和社会作用30第二节现代广告的发展趋势第3章整合营销传播41第一节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与特征41第二节整合营销传播的原则与方法44第三节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46第4章广告主51第一节广告主概说51第二节广告主的广告意识54第三节广告主的广告部门58第5章广告公司61第一节广告代理制度61第二节广告公司的盈利模式65第三节广告公司的组织机构67···试读结束···...

    2022-10-08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器

  • 《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融合探究》陈丽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融合探究》【作者】陈丽竹著【页数】167【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692-6257-5【分类】影视艺术-研究;戏剧艺术-研究【参考文献】陈丽竹著.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融合探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融合探究》内容提要:影视艺术脱胎于戏剧艺术,而又与戏剧艺术截然不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协同发展。本书以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的融合为研究核心,内容包括影视艺术理论、戏剧艺术理论、电影文化与戏剧谱系、电影与戏剧在文学、美学中的融合、电影在摄影、音乐中的戏剧处理、电影美术与戏剧的融合、未来电影与戏剧的融合发展方向。全书结构严谨,研究方向新颖,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著作。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影视与戏剧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供致力于研究影视与戏剧艺术发展的研究人员参考。《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融合探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第一章影视艺术初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依赖科技发展的艺术形式不胜枚举,电影和电视艺术便是其中的一部分。电影和电视艺术被合称为影视艺术,它正在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影响着人类民族精神的塑造和价值观取向。本章重点探讨影视艺术的本质、诞生、结构、魅力以及影视艺术生产制作的过程和后期特效的应用。第一节影视艺术的本质对事物“本质”的探讨,是受传统一元论影响而产生的问题,即认为任何事物均只有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因此在关于事物本质的研究中产生过诸多分歧。而现代哲学告诉人们,研究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决定了该事物所呈现的面貌及特点。对影视艺术的研究也是如此。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呈现的特点也就各不相同。从形态性上说,影视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视听艺术形式。影像既需要空间造型,又是在时间中流动的,同时也调动了人们的视听感官,营造出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从符号性上说,影视艺术所使用的是声画符号或者说是声画语言,其符号特点是虚拟性与逼真性的统一。按照符号学“能指/所指”这对概念的表述,影像和声音组成了符号的能指层面,其代表的意义,是符号的所指。其同文字符号相比,影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有明显的相似性。“太阳”这个词的能指和所指几乎没有关联,从这个词作为能指的形状和发音中看不出它与作为天空中所指的“太阳”有任何关联,但在银幕上,用影像符号表达,呈现出的直接是一轮升起的太阳。从视觉感受上说,这个影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几乎是相同的,至少是相似的(当然不排除这个画面的所指除了有“太阳”的含义外还可以有“希望”“新生”等其他含义)。影像符号虽然是银幕上虚拟的存在,并不是天上那个真实的太阳,但它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异相较于其他艺术样式而言,是最小的,其符号特点是仿真性的;其虚拟性,被这种符号的逼真性给掩盖了。影像是用非实在却又拟真的声音画面来呈现真实的生活内容。它因逼真而有了反映现实的客观性,又因虚拟而给主观幻想和创造性留下了较大空间。从表达方式上说,影视艺术具有呈现真实世界的叙事功能。叙事,即讲故事,讲真实发生或者虚构的故事。如新闻报道和纪录片讲述的就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影像从其发明时。1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融合探究就与记录现实结合在一起,而使用表达技巧讲述虚构类故事则成为现代影视艺术最重要的功能特征。从技术层面上说,影视艺术是利用机器将现实生活中的光影运动记录并还原出来的一种技术形式。不管后来发展到商业影像还是艺术影像,以及各种网络视频等,都离不开器材技术的发展。而影视艺术正是以该技术为手段实现其影像制作的传播功能,故而,记录性也是发明家提供的机器赋予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的社会应用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才会随之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影视艺术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就会有不同的关于影像本质的认识。这正是影视艺术的本质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原因所在。早期对影视艺术本质的研究中,就存在以下三种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观点。其一,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在格里菲斯那里,蒙太奇作为电影叙事方式和镜头组织技巧的功能被充分发掘,而到了爱森斯坦那里,他把蒙太奇的原则和方法上升到本体论层面,强化其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蒙太奇看作电影的本质。爱森斯坦不仅仅是一位蒙太奇技巧的实践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更将“蒙太奇”由形而下的创作方法提升到思维方式、哲学理论乃至世界观的高度。其二,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之美在于它能重现事物原有的样子,而其他的艺术很容易参杂人类的主观思想而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但影像不会,它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呈现。巴赞提倡的就是还原事物最初的样子,认为电影的本质应是写实。为此,电影须使用保持时空完整性的长镜头,尽量摒弃剪辑和蒙太奇等手段,因为它们给事物原貌蒙上了主观色彩并将导演个人的意图强加给观众,而现实应是多义和自我呈现的。其三,米特里对蒙太奇理论和长镜头理论的折中。按照爱森斯坦的理论,电影是创作者观念的表达,电影的取景框如同画框,创作者在其中挥毫泼墨,表达意义;按照巴赞的理论,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电影的取景框如同窗户,向世界敞开;米特里则认为,电影的本性既是表达主观意图的画框,又是向客观世界敞开的一个窗口;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它们的效果是叠加的。正是这种辩证的态度,使他能够克服蒙太奇理论和长镜头理论的对立。他指出二者只要运用得当,长镜头的流动性和蒙太奇的非连续性,都符合人的正常感知,不存在优劣之分。正是通过米特里的努力,原本处于对立状态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在此获得了统一,米特里也因此被认为是经典电影理论时期集大成式的人物,《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也成为电影理论史上较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以上三种理论,虽然都是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但又各不相同。在影视艺术的本质问题上,试图给出单一的答案是不可取的,如果说爱森斯坦和巴赞的时代局限,还不足以使他们摆脱一元论的陷阱,以至于在电影本质问题上他们都难以避免地带上了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印记,那么,在经历了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思想领域里反一元论哲学风暴的洗礼之后,2第一章影视艺不初人们更有理由和信心放弃那种一元化独断论的思考方式,而采取更为宽容的立场和开放的视野。从传统的胶片电影到今天的数字电影,从2D到3D,从影院到家庭到互联网再到移动媒体,影视叙事艺术不断探索着它无穷的可能性,影视艺术的本质,同样也不应当是封闭的或预先给定的,而是在不断的流变中逐渐自我抉择、自我呈现。因此,关于影视艺术的本质问题,应当让它始终成为一个“问题”,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影视艺术的诞生一、影视艺术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翻开百年来的电影及电视发展史,可以看到每一次重大的影视艺术的革新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考察影像技术的源头,人们会记下一连串不该被遗忘的名字:普拉托、达盖尔、幕布里奇、马莱、爱迪生,还有卢米埃尔兄弟等。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托在考察人眼对物象滞留的时间后发现: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0.1~0.4秒。“视觉滞留”让运动幻觉成为可能。1838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术,当运动么幻觉能够和光影技术结合起来时,人们记录运动事物的兴趣和愿望便逐渐有了实现的可能。1878年,英国人幕布里奇成功地将一组跑马的动作连续拍摄下来,成功实现了连续摄影。幕布里奇的成功激发了同时代人继续探索的欲望。1882年,来自法国的马莱根据自己熟知的左轮枪的原理,造出了一台能够连续拍摄12张照片的摄影枪。此后的数年中,他不断对自己的发明进行改进和创造,最终制造出了“连续软片摄影机”。这一发明成功取代了幕布里奇的用一组相机才能实现的“照相法”,实现了真正的摄影,也让此后影视技术中的运动摄影成为可能。爱迪生是首先发明活动放映的人。1894年,爱迪生和他的助手狄克逊合作创制“电影视镜”。这是一种外形笨拙、仅供一人观赏的放映机。爱迪生的“电影视镜”传人法国后,里昂的照相师安东·卢米埃尔决定将它改进,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同时看到活动影像。随后,他的两个儿子一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继续了父亲的实验。1894年底,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的抓片机构,制成既可连续拍摄,又可放映的机器一“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这种便携式设备是照相机、胶片处理器和放映机的综合体。与传统的电影机相比,它的直观优点是便于携带并且成本更低。在技术方面,它的放映速度是每秒16画格,这个速度与老的放映机相比,更接近每秒24画格的常规速度。那个时代的欧洲放映机发明家们对放映机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原有的笨重装备改良为。3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融合探究便携的手摇摄影机,以便随时随地进行拍摄;另一方面是用放映机取代活动视镜。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集摄影和放映于一体,令人震撼。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拍摄了许多影视片段,既包含内景,也包含外景。并于1895年12月28日进行了首次公开售票放映,地点选在了法国巴黎的一家咖啡馆一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这一天也被公众认定为电影诞生的日子。当观众第次在银幕上看到《火车进站》中奔驰的火车迎面闯来时,前排观众情不自禁地躲避。从这个意义上讲,是观众造就了电影的诞生,正是由于观众的参与,电影从摄制、放映、传播到接受,这样一个过程才得以真正完成。卢米埃尔兄弟一生共拍摄五十多部短片,这些短片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题材非常丰富。例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出港的船》等是街头实景;《烧草的妇女们》《水浇园丁》《消防员》等影片记录了劳动与工作的场景;《婴儿的午餐》《下棋》《钓虾》则是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其中《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出港的船》《烧草的妇女们》等短片记录了工人、旅客、渔民、妇女等真实生活的场景,这些影片表明电影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而在爱迪生那里,只是一种“制造动作的机器”。从这个意义上说,卢米埃尔兄弟的视野比爱迪生更广阔,因为他们的摄影机是朝向生活的。比如,在《婴儿的午餐》中,小婴儿边喝汤、边玩着手中的饼干,而他的父母一脸慈祥地陪伴在他的身边。乔治·萨杜尔对影片的评论为:这些影片既像一本家族的照相册,同时又像无意中拍下来的一部描写20世纪末一个法国富裕家族的社会纪录片。①再如,《水浇园丁》讲述的是一位身材丰腴的园丁正在浇水,调皮的小男孩故意踩住了输水的水管,等园丁去查看水管不流水的瞬间,小男孩将脚松开,形成了真正的“水浇园丁”。可以说,克拉考尔的这部影片是后来出现的一切喜剧片的胚胎和原型。⊙卢米埃尔兄弟影片中的诸多电影类型萌芽所具有的艺术效果,是在再现生活原则下一种并不自觉的呈现。换言之,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把电影当作艺术创作。卢米埃尔兄弟在发明过程中从未把自己的行为当作艺术创作,他们认可的自我身份是发明家、创造家、科学家。他们使用“活动电影机”拍摄和放映他们的作品,不是为了艺术展示,而是为了展示他们发明的机器的先进性能。事实上,卢米埃尔兄弟最大的兴趣始终是在电影技术的创造发明上,后代的摄像机都是在他们发明的活动摄像机的基础上更新换代的,当今的电影界仍然在用他们研制出来的宽度为35毫米的胶片。他们发明的放映机的放映速度,即每秒16画格,至今仍在国际上被公认为默片的最佳放映速度。在多数看过卢米埃尔兄弟作品的观众的印象里,他们的影片虽然很短,只有两分钟左右,但他们的作品是写实的,是对生活的重现,并且具有浓烈的记录性。观众之所以会来①乔治·萨杜尔著.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②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电影的本性一物质现实的复原M郡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4…第一章影视艺术初识看这样的电影,主要是因为对这一新发明、新媒介充满好奇。在这一时期,有一位艺术家热衷于在电影中添加各种戏剧艺术,他便是法国的乔治·梅里爱,他让电影和虚构类叙事第一次有意识地联系到一起,使电影摆脱了市场危机,重新把观众请回电影院。梅里爱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他与卢米埃尔兄弟的不同在于,他不再把自己当成工匠、发明家或科学家,而是一个使用电影这种新媒介的艺术家,正是由此,影像技术才开始真正向电影艺术过渡二、影视艺术的诞生:乔治·梅里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1861一1938年)在巴黎经营着一家剧院,并兼做魔术师和木偶表演。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使梅里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此开始了他专注于影像的一生。在梅里爱时期,电影被视为杂耍。虽然早期的梅里爱甚至连影片片名都模仿卢米埃尔兄弟,然而,梅里爱与卢米埃尔兄弟“再现生活”的观念不同,他沉醉于用摄影机“创造生活”,不仅自觉地创造新的电影手法,更重要的是,梅里爱开始用影像技术讲述故事。他还把无穷的想象融入电影。凡此种种,使梅里爱成为电影创作实践领域中的开创者。第一,梅里爱是第一个发现“停机再拍”的人。18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梅里爱在放映自己拍摄的作品《巴黎歌剧院广场》时,发现影片中正在行驶的一辆马车转瞬间被一辆灵柩车所替代。梅里爱回想起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摄影机曾出现故障,等机器修好时,原来的公共马车已驶过,它的位置被一辆驶来的灵柩车所替代。这个偶然的发现使这位舞台魔术师出身的导演即刻领悟到摄影机的“魔变”潜质,他从此醉心于利用摄影机来制造种种“魔法”。例如,在《贵妇人的失踪》里,一位坐在椅子上的贵妇人突然消失了,踪影全无一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梅里爱所发现的“停机再拍”。历史上看似伟大的偶然发现,实际上总是钟情于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第二,梅里爱是最早搭建摄影棚并在摄影棚里拍片的人。1897年,梅里爱还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利尔建造了一个玻璃屋顶的摄影棚,这个摄影棚像一座玻璃温室,四面均可接受阳光,利用不同光线制作和拍摄各种情景的作品。受演员身份的影响,梅里爱形成了“银幕即舞台”的电影观念,摄影棚中的舞台成为梅里爱电影创作最主要的实景空间。第三,梅里爱是第一个利用摄影机讲述故事的人。以“停机再拍”为契机,梅里爱把莫大的兴趣投入到发现和运用电影技术中去,在大量的拍摄实践中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达能力。梅里爱不停地尝试着二次曝光、多次曝光、合成照相、画托、叠印、溶入、溶出、淡入、淡出等电影技术,并利用这些电影技术把具有想象性的文学作品搬上了银幕,使电影技术表现人类想象的丰富性成为可能,并拓展了电影对时间和空间的表现范围,电影技术因此具备了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功能。梅里爱的创作实践使之成为第一个利用摄影机讲述故事的人。第四,梅里爱是第一个把舞台表演等戏剧因素引入电影中的人。梅里爱影片的题材涉。5y7影视艺术学与戏剧文化融合探究及历史、传奇、童话等故事内容,其中既有类似舞台上的独幕剧短片,也有根据欧洲古老的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戏剧片,舞台调度、演员的排演和表演以及戏剧服装被引入电影创作并成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梅里爱是第一个在电影制作中添加舞台表演等戏剧因素的人。梅里爱为电影的“排演”确定了地位,电影“排演”的观念影响了世界。第五,梅里爱是第一个把一场一景的独幕短片变成可以转换时间地点的多场景多幕剧形式的艺术片雏形。之前电影没有连接和转场的概念,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机位、一个场景一拍到底,梅里爱冲破了一本一剧的局限,使场景与场景的连接成为可能。例如,在拍摄著名童话故事《灰姑娘》时,把一个故事分成十二个场景表现,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从灰姑娘在厨房劳动,到天女下凡帮助,到舞会时的光彩照人,到最后与王子成婚等。他把十二个镜头连在一起,使之前单独的只有一两分钟的短片成了有不同场景和不同地点变化又有情节的故事。正因如此,电影才具备了从杂耍迈向艺术的基本条件。第六,梅里爱是第一个利用想象制造电影奇观的人。在梅里爱的创作中,他把奇特生动的想象带入电影,制造出充满幻想的离奇景观。这种影像奇观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回溯20世纪初《月球旅行记》,可以联想到在21世纪的好莱坞电影中仍然魅力无穷的两个关键词:叙事和奇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梅里爱是电影故事片和电影叙事的鼻祖,是迪士尼、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的先驱,是电影奇观的第一个自觉的实践者。梅里爱的开创性贡献使他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艺术家。梅里爱在他从事电影制作的时间里利用其种种开创性手法,贡献了五百多部影片。第三节影视艺术的结构一、影视艺术的结构含义与类型(一)影视艺术的结构含义影视艺术的结构意为对与人物的生活故事相关的一些事件进行选择,经过选择后的事件可以重新排列为一个序列,此序列在情节设定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用以激发特殊的情感和表达相应的人生观。此处的结构是作为一个动词而存在的,它将故事的每一个部分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上,让其发挥叙事作用。换言之,结构就是按照一定目的构置和安排每个人物和事件使之成为整体并传达出某种意义。①结构作为安排故事发展的叙事策略,可以依据其对时间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五种。第一,顺序结构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结构最为常见和①曲春景,程波.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试读结束···...

    2022-10-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