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能治得好吗多少钱(肝癌能治得好吗)

    肝癌能治得好吗多少钱(肝癌能治得好吗)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肝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肝癌的治疗费用因治疗方法、患者病情、所在地区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手术切除、肝移植的费用较高,而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费用相对较低。肝癌的治疗效果也因治疗方法、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早期肝癌患者经过手术切除或肝移植后,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中晚期肝癌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30%左右。肝癌的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确诊为肝癌,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下是一些关于肝癌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的常见问题:1.肝癌手术切除的费用是多少?肝癌手术切除的费用因医院、手术方式、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在公立医院进行肝癌手术切除的费用在10万至30万元左右。2.肝移植的费用是多少?肝移植的费用因医院、供体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在公立医院进行肝移植的费用在50万至100万元左右。3.射频消融的费用是多少?射频消融的费用因医院、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在公立医院进行射频消融的费用在1万至5万元左右。4.介入治疗的费用是多少?介入治疗的费用因医院、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在公立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费用在1万至5万元左右。5.化疗的费用是多少?化疗的费用因医院、化疗方案、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在公立医院进行化疗的费用在1万至5万元左右。6.靶向治疗的费用是多少?靶向治疗的费用因医院、靶向药物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在公立医院进行靶向治疗的费用在1万至5万元左右。7.免疫治疗的费用是多少?免疫治疗的费用因医院、免疫药物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在公立医院进行免疫治疗的费用在1万至5万元左右。...

    2024-01-09 肝癌靶向治疗一月费用多少 肝癌靶向治疗能活几年

  • 肝癌诊疗影像学图谱》丁世斌,司永仁,吴威主编;杨军妍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肝癌诊疗影像学图谱》【作者】丁世斌,司永仁,吴威主编;杨军妍等副主编【页数】221【出版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ISBN号】978-7-5381-9342-8【价格】128.00【分类】肝脏肿瘤-影像诊断-图谱【参考文献】丁世斌,司永仁,吴威主编;杨军妍等副主编.肝癌诊疗影像学图谱.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肝癌诊疗影像学图谱》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肝癌的影像学图谱,对肝癌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重点介绍了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肝癌的影像学概述,介绍了不同类型肝癌的影像学图谱。第二部分为各种肝癌的治疗方法。全书内容实用,论点清晰。《肝癌诊疗影像学图谱》内容试读第章第一章概述概(Overview)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影像学诊断的突飞猛进发展,B超、CT、MRI、内镜等影像学已经从理论上、技术上和临床应用上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使肝癌的早期诊断、依靠影像学治疗手段的选择,都获得长足的进步,在医疗体系中建立了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占医学信息比例最重的医学影像信息的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一、影像学诊断治疗技术发展概要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后,医学科学家们利用X线、超声、同位素和光学等设备进行影像学诊断,扩大了临床医师的视野,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几十年的飞跃发展,使影像学设备成为诊断和治疗一体化。随着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已经对影像领域产生广泛001而深远的影响。一大批全新的成像技术进入医学领域,如超声、CT、DAS、MRI、SPETC和PTE等。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X线屏幕/胶片成像的传统面貌,极大地丰富了形态学诊断信息的领域和层次,提高了形态学的诊断水平,同时实现了诊断信息的数字化(一)X线技术的发展伦琴发现的X线实质上是一种波长在0.001~100m(医学上应用的X射线波长在0.001-0.1m之间)的电磁波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X线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经过胶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X线成像用于临床诊断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在诊断和治疗上仍然有其生命力1.X线的临床应用随着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的飞速进步,X线摄影经历了从最早的摄影干板到胶片增感屏组合,到目前数字化X射线图像的各阶段的进步。传统的X线成像技术采用的是模拟技术,X线影像一旦产生,其图像质量就不能再进一步改善,且其信息为模拟量,不便于图像的储存、管理和传输,限制了它的发展。X线图像的数字化不仅可利用各种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改善图像质量,并能将各种诊断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同时显示,进行互参互补,增加诊断信息。同时数字化X线●肝癌诊疗影像学图谱AltaofDiagoticadTheraeuticImageologyiLiverCacer图像可利用大容量的磁、光盘存贮技术,使临床医学可以更为高效、低耗及省时省地、省力地观察、存贮和回溯,甚至可通过电话网络或iteret把X线图像远距离传送,进行遥诊或会诊。1981年日本富士公司推出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CR),通过专用的读出设备读出影像板存储的数字信号,之后再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成像。到1997年,又出现了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DR),探测器可以迅速将探测到的X射线信号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输出,而不需要CR中的激光扫描和专用的读出设备。DR采用数字技术,其X线光量子检出效能(DQE)高,具有很宽的曝光宽容度,即使曝光条件稍差,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DR的出现打破了传统X线图像的观念,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由模拟X线图像向数字化X线图像的转变,与CR系统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图像后处理是数字图像的最大特点。只要保留原始数据,就可以根据诊断需要,并通过软件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图像进行处理,以提高诊断率。处理内容有窗技术、参数测量、特征提取、图像识别、二维或三维重建、灰度变换、数据压缩,这些均是高科技医学影像学领域中应用的重要体现。总之,DR带给我们的是高的DQE、大的宽容度、低的曝光剂量、高分辨力的图像、快的X线转换效率,减轻了放射技术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今后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必将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医学影像形态学诊断水平不断提高2.CT的临床应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utedtomograhy,CT)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做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1969年,亨斯菲尔德成功地设计出实验型CT设备,于1971年10月在伦敦首次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1972年第一台CT诞生,仅用于颅脑检查,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1974年制成全身CT,检查范围扩大到胸、腹、脊柱及四肢。经过5代CT的发展,增加探测器到1000~2400个、缩短扫描时间到50m以内、空间分辨率小于0.4mm,但已经应用于超高速CT扫描所用扫描方式与前者完全不同,扫描时间可短到40m以下,每秒可获得多帧图像。由于扫描时间很短,可摄电影图像,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伪影。随着强大的CT后处理软件的应用,3D和4D功能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P)成像、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多项技术,极大地推动了CT影像学飞跃发展3.DSA的临床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utractioagiograhy,DSA)》又称数字血管造影,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为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基于X射线成像与电子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综合应用技术,能使血管增强到肉眼可见水平。1923年,Bererich和Hirh首次在人体上做了血管造影检查。20世纪50年代初期,Seldiger对动脉插管的方法进行改进。在模拟影像减影的基础上,数字减影血管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Mitretta和Kruger等于1970一1978年间对各种数字减影方法和002第有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碘的k缘成像等,从而促进了数字视频运算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Heitze和Breecke等于1977一1978年研制成第一台实时减影的设备,章1981年日本提出的“智能化X线诊断系统”数字X线机,把图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由计算机处理后再转变为光信号并记录下来。新系统的优点是大幅度减少了病述人所受的线辐射剂量,提高了分辨率,有利于图像的储存、重放和复制。我国也于1984年引进首台DSA。计算机图像的出现后,随着数字图像减影技术的完善,它已取代了大多数常规血管造影,使DSA检查技术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它不仅限于血管造影(静脉与动脉造影),DSA技术操作简单,对患者比较安全,影像显示很清楚。利用DSA技术的优势,在涉及血管治疗领域,正不断地扩大应用范围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已代替了一般的血管造影。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直径在2001m以下的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可用较低浓度的对比剂,用量也可减少。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人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将对比剂注入动脉或静脉而分为动脉DSA(irtcrial--arterialDSA,IADSA)和静脉DSA(itraveouDSA,IVDSA)。由于IADSA血管成像清楚,对比剂用量少,所以现在都用IADSA。IADSA的操作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向导管内注入肝素以防止导管凝血。将导管尖插入感兴趣动脉开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注人对比剂。注入对比剂前将影屏对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根据需要以每秒1帧或更多的帧频,摄照7~10。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到IADSA图像。DSA除适用于心脑及大血管的检查外,更广泛运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原发性肝癌由于其多中心发生及容易肝内转移的特点,在主要病灶处还往往有较小的子灶和微小病灶;另外肝癌手术切除或介入术后,肝动脉正常的血管走行大都发生改变,肿瘤复发或局部转移病灶常存在肿瘤新生血管和肝内外的多支肿瘤异常供血动脉。常规DSA摄影的空间分辨力很高,可使用各种后处理功能提高图像质量,能充分显示细小血管结构和较小肿瘤病灶,利于观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而且不同角度DSA在肝癌的肝段及亚肝段的栓塞治疗中对肿瘤的供血动脉以及小病灶的显示效果显著,对小肝癌和APS的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二)医学超声技术的发展医学超声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1942年德国精神病医师Duik用A型超声探测颅脑。之后,于1949年Howy首次将二维超声用于检查疾病:1954年Edler等人相继用M型超声诊断多种疾病;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机械式或电子快速实时成像法,1973年机械和电子相控阵扇形实时法得到临床应用。1973年Joho等首●肝癌诊疗影像学图谱AltaofDiagoticadTheraeuticImageologyiLiverCacer先报道了脉冲多普勒超声诊断室间隔缺损。20世纪80年代,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探测心脏、大血管疾病。1982年挪威Aalid等研制出彩色经颅多普勒扫描仪(TCD)在我国1958年进行了超声诊断设备的研制,1961年上海中山医院研制了国产M型超声仪。20世纪80年代,武汉协和医院王新房等应用过氧化氢(双氧水)开展了心腔内造影。20世纪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智彪等研制了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肿瘤治疗系统应用于临床。20世纪90年代之后.三维超声成像(3D)、实时三维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腔内超声、超声造影:介入超声、超声组织定性、组织弹性成像、斑,点追踪等技术相继出现,使医学超声技术在临床上成为多种疾病的首选检查项目(三)MRI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术(MageticReoaceImagig.,MRl)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MRI的发展则代表着21世纪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1946年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是最初对磁共振现象的认识。在发现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氢原子周围磁场产生的影响,发展出了磁共振谱,用于解析分子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磁共振谱技术不断发展,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1969年达马迪安通过测磁共振的弛豫时间成功地将小鼠的癌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区分开来。在达马迪安新技术的启发下,物理学家劳特伯尔于1973年开发出了基于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MRI),并且应用他的设备成功地绘制出了一个活体蛤琍的内部结构图像。继劳特伯尔之后,MRI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成为一项常规的医学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癌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I976年PeterMafield首次成功地对活体进行了手指的磁共振成像。1980年,第一台可以用于临床的全身MRI在Foar公司诞生,从此,MRI走过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形态到功能、从二维到四维、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甚至发展出了依靠磁共振信息确定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技术,使得溶液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精确测定成为可能。1996年Ki-YiuHo成功地在MR扫描仪上进行了持续自动移床的扫描。1999年飞利浦利用了该项技术,开发出跟踪移床扫描,已被作为外周血管增强磁共振造影的最佳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全身成像,解决了超短磁体纵向扫描视野受限的缺陷,从而扩大扫描的范围。1999年,Pruema教授提出了基于多通道射频谱仪及相控阵线圈技术的K空间并行采集技术(SENSE),对于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减少磁敏感性伪影及运动伪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有效地解决了伴随着磁体场强的004第升高、梯度性能提升而随之而来的诸如特殊射频吸收率成倍增加、扫描噪声提高等难题。PieJG教授报告了“螺旋桨”方式采集技术(PRO.PEuER),磁共振数据K空章间采集方式像飞机螺旋桨那样转动,经过这种扫描,病人不自主运动给成像带来的各概种伪影神奇般地消失了,同时还能大大降低磁敏感性伪影,并增加信噪比,成像的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近年来又陆续开发出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血流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等功能成像,进行MRCP、MRAP、MRVP等检查技术(四)腔镜技术的发展腔道内镜是利用光反射的原理,直视腔道内的病变,它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经历了200余年历史的漫长演变过程。内镜演变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光导管部分由直式变成半曲式,直到可以任意调整角度:另外一部分是光源,需要解决的是光的照度和热灼伤问题:再者是增加使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1.早期硬式内镜1795年Bozzie首先提出了内镜的设想,1826年Segale制成膀胱镜与食管镜,1853年Déormeaux利用酒精和松节油混合液为燃料的油灯制成了新的光源。1881年Mikulic©z根据食管-胃的解剖特点,设计了一种胃镜,前部1/3处成倍D05度弯曲,前端置有小电珠照明,初具实用价值2.半曲式胃镜1932年welf-chidler共同研制了一种半曲式胃镜,1941年Tayor创造了胃镜弯角装置,使其末端可做“上下”两个方向的弯曲,减少了视觉盲区这种半曲式胃镜的发明和不断地完善其功能,可以观察到胃的大部分区域,在内镜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3.纤维内镜1957年Hirchowitz制造了第一台纤维胃镜,我国于1966年开始研制纤维内镜,1973年生产出第一代纤维胃镜,现在已形成品种和规格系列化生产系列化生产能力。纤维内镜问世以来,即获得迅猛发展。在光源、纤维镜、附件部分不断更新完善,形成了视诊、活检、治疗等综合功能,拓宽了应用范围,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无腔不进”的境地。因此,纤维内镜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电子内镜1983年美国WelckAlly公司首先推出电子内镜。在镜体前端安装微型摄像机,通过视频转换器,用电视监视器直接显示图像。电子内镜克服了纤维内镜导光束中玻璃纤维易折断而成盲点的缺点,把视野从85°~105°扩大到120°电子内镜具有纤维内镜的所有功能,也解决了其不足之处。国外有人把电子内镜的出现,称为棱镜硬式内镜-光导纤维内镜-电子内镜3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第三个里程碑电子内镜的问世和数码影像学技术的运用,推动腹腔镜、胸腔镜、脑室镜、血管内镜等微创检查和治疗技术的发展5.其他内镜近20年来,由于数码、遥控传输等技术的进步,先后问世了胶囊肝癌诊疗影像学图谱AltaofDiagoticadTheraeuticImageologyiLiverCacer内镜,吞服后以每秒2帧的速度自动摄像向体外传递,超声检查与内镜观察结合的超声内镜,直接观察黏膜细胞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共聚焦显微内镜等专业化腔镜●二、影像学在肝癌诊疗中的地位自1895年发现X线后,影像学诊断进人临床医师的视野,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信号转换、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建立分子影像学和三维成像技术,使影像学资料为临床提供了肿瘤相对直观的形态,结合生物化学指标即可以做出明确的临床诊断(一)CT和MRI在肝癌诊治中的价值X线计算机横断体层扫描(comutedtomora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eticreoaceimagig,.MR)的临床应用虽然只有短短30余年的历史,但它们以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无创伤、无危险而具有诊断价值高的诊断方法。MR更是分子水平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完善,多层螺旋CT以及高场强磁场的MI相继应用,更极大地改善了图像质量,明显提高CT及MRI使肝癌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已成为原发性肝癌的常规且有效的检查手段。1.CT的临床应用CT的本质是图像重建,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层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照射,用探测器接收同层多组原始数据,经计算机重建形成图像。多排螺旋CT检查速度快、应用广泛、图像质量好、分辨率高、解剖关系明确,可多方位显示病变,对特殊人群没有禁忌。多排CT可为肝癌的定量、定性及测量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肝癌介入治疗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多排CT具有强大的后处理软件,对全肝动态采集后行CTA和动态容积成像,能测量和确定肿瘤病灶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多平面重建更加精确、直观地还原了瘤灶的立体形态,并能对瘤灶的血供及内部情况做出多角度的准确显示,3D、4D功能成像可早期发现病变。肝癌多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之上,多平面最大密度投影(MP)成像有利于显示肝硬化门脉血液回流,并能对门静脉精确测量和判定有无门脉高压;容积再现(VR)立体感更强,而多平面重组(MPR)可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1级分支、下腔静脉癌栓的形态及管腔变窄程度,对下腔静脉癌栓、门静脉侵犯、海绵样变性及其侧支循环情况显示更直观,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肝脏增强CT表现与肝动脉血供与肿瘤血供密切相关,大部分肝癌由肝动脉供血,故动脉期快速扫描时门静脉血尚未达到肝脏时,肝癌肿块即表现明显强化,门脉期时密度迅速降低,表现为“快显快出”现象,但其对低血供肿瘤诊断存在明显不足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CT的广泛应用,辐射剂量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各生产厂家积极开发研制,近年来随着宝石CT、能谱CT为代表的低剂量CT的临床应用,明显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为CT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006···试读结束···...

    2022-09-06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