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科医生有话要说 神经病可不是精神病》吴洵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科医生有话要说神经病可不是精神病》【作者】吴洵昳著【页数】324【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2【ISBN号】978-7-5578-4980-1【价格】49.90【分类】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参考文献】吴洵昳著.神经科医生有话要说神经病可不是精神病.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神经科医生有话要说神经病可不是精神病》内容提要:本书讲述了发生在神经内科的鲜活案例,展示了各类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神经病”及其给身体带来的伤害,让读者认识到发生在大脑中的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并给读者提供专业的神经科疾病预防与护理知识。提醒我们:只有善待自己的身体,才能享受幸福人生。《神经科医生有话要说神经病可不是精神病》内容试读Chater日1不能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脑炎,不能不说之殇感冒是诱因,疲劳是催化剂。神经科的很多疾病,不论是脑炎、多发性硬化还是脊髓炎、脑血管畸形破裂等,都与这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上述中枢神经疾病又犹如杀手一般,最易侵犯与摧残那些年轻、美丽的生命群体。什么病容易夺去那些年轻、美丽的生命那年我23岁,刚刚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读研。开始的几个星期,对于神经病学复杂的定向、定位、定性诊断完全摸不清思路,乃至被上级医生“夸奖”为“完全没有思路”。那时执业医师资格认定制度还没有出台,也还没有资格证书这种东西,研究生入科不久就要开始值班,3个月以后统一像被赶鸭子似的分配到急诊。真心不知道那时还属于“完全没有临床思路”的我,是怎么扛下那一夜夜漫长的急诊、夜班的。有一天(记得那是我第一次病房值班)临下班前,组里的同事差不多都走光了,我正在和会诊回来的师姐夜巡病房、查看交班记录,值班室的呼叫器响了。夜班护士小易在呼叫器里说:“来了个病人。”003我问:“严重吗?”小易回答:“还行,你自己过来看看吧!”还没有独立收治病患经验的我,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刚从外面跑完一圈儿会诊回来的师姐。她擦了擦脸颊边细小的汗珠,对我淡淡地说了句:“走吧。”34号病床边坐着两个安静的年轻人一一个高瘦白净的男孩儿和一个文弱秀气的女孩儿。见我们走近,女孩儿把急诊室病历递了过来:“医生,他是病人。”我看了一眼病历首页,上面写着年龄是28岁。职业一栏填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研究所博士”。看到这几个字,一股崇敬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中科院一直是我想象中高手林立、秩序井然的神圣宝地,“做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我从小时候起就常常挂在嘴边,却又遥不可及的崇高理想之一。见师姐使了个“你先上”的眼色,我就开始询问男孩儿小亮(文中出现病人均为化名)的病情。女孩儿是小亮的女朋友,她说他前一阵刚刚做完实验研究,写完毕业论文。研究的结果很理想,论文也写得很漂亮,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还引起了中科院领导的关注,并被推荐去申报了奖项。小亮也因此获得了导师的青睐,并被推荐毕业以后继续留在中科院脑科所工作。女孩儿是生物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也刚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工作,如果顺利,他们俩打算在不久之后携手步入婚烟的殿堂。人生的航船正在扬帆,一切似乎都在顺利地进行着,未来在他们的憧憬之中慢慢变Chater01不能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004脑炎,不能不说之殇得明晰、美好起来。可能是之前那段时间太拼命,在接连得到这么多好消息后,轻松下来的小亮反而激动得几天几夜都无法入睡。“那天是周末,他们所里还组织了球赛,”女孩儿说,“我让他歇歇别去了,结果他还是去了,他说自己是球队的主力。那天下午下了场大雨,估计他是淋坏了。”淋雨回来的小亮觉得头痛,起初以为是感冒,吃了点儿药,并没有太在意。可是第二天早上醒来,小亮感觉头痛得更厉害了,眼睛看东西也出现了重影。一量体温,竟然烧到了39℃然后就被女朋友逼着来看病。一直以来小亮都十分优秀。他来自北方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再到中科院,总是很努力,也一直都是父母和家人的骄傲。他的家境并不算富裕,父母用微薄的工资支持着他一路读到了博士。“等我工作了,一定要好好孝敬我爸妈。”小亮笑着说。他的声音有些嘶哑,笑起来显得有点儿吃力,面颊部明显不对称。“吃东西呛么?”我问。“有点儿吧。”小亮说。之后在师姐的指导下,我给他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嘱附小亮躺下休息,又安慰了两个年轻人几句,便打算和师姐一道回去写病历。这时,女孩儿问我:“他的病要紧吗?”005“没事儿,我们这儿的神经科是最好的,你要有信心。”我冲她做了个“加油”的手势。“谢谢!”女孩儿笑了。回到值班室已经是下午5点40分了,师姐开始忙活着打电话订外卖,说是第一次和我搭班,要请我吃饭。见我皱着眉、咬着笔杆在病历纸上胡乱写画着,师姐便问我对小亮病情的看法。我说:“貌似不太好办。”“怎么个不好办?”“视物模糊、面瘫、构音障碍,疑似出现病理反射,从体征上看范围很广,又全在脑干,整个发病过程很急,又发热又头痛,像是炎症。”虽然是第一次分析这么棘手的病例,在师姐面前,我还是笃定而积极地表述了看法。“分析得不错啊,”师姐乐了,“一会儿咱先吃饭,吃完了准备挑灯夜战!”“好!”我们俩摊开送来的外卖开始狂吃,填饱肚子后又一起在灯下讨论着病例,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查房时,上级医生为小亮定下了脑干脑炎的初步诊断。听到我景仰的主治医生黄老师说出和我在病历里相似的定位、定性诊断结果,我高兴地冲师姐眨了眨眼。现在的我属于略有思路,而不再是完全没有思路了。Chater01不能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脑炎,不能不说之殇006治疗方面,黄老师打算给小亮用小剂量的激素,再辅以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查房结束后,黄老师让我和病人及家属谈谈丙种球蛋白的问题。我对女孩儿说:“丙种球蛋白很贵。”她问:“要多少钱?效果好吗?”“一个疗程2万左右吧!丙种球蛋白的效果,会因个人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实事求是地说,“激素马上就可以用,但是你最好先问问他爸妈的意见。”下午查房,女孩儿拉我到一边儿说:“小亮爸妈说了,只要能治好他的病,花多少钱都行。”“好,明天就给他用药。”我说。她轻轻说了声“好的”,末了又说:“你们要是有啥好药都给他用上吧,他爸妈就这么一个儿子,再穷也会救他的。”后面几天,也许是丙种球蛋白和激素加脱水剂起了点儿作用,小亮的头痛和发热症状有了些缓解。但是头顿MRI(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脑干上有些许异常信号。“没错,应该是脑干脑炎。”黄老师胸有成竹。我悄悄来到34号病床边,问小亮感觉怎样。“好点儿了。”他笑着说。但是我觉得他的笑容似乎更僵硬了些。“好好休息。”我安慰他说。第五天早上查房,小亮说眼睛不舒服,我为他做了体格检···试读结束···...

    2022-09-07 神经病精神病区别 神经病 精神病 神经症

  • [美]苏珊娜•卡哈兰《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pdf电子书下载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深度解析心理学史上知名的罗森汉实验,揭开现代精神疾病诊断背后令人震惊的秘密!书名: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作者:[美]苏珊娜•卡哈兰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副标题:一个心理学家的精神病院卧底报告原作名:TheGreatPreteder:TheUdercoverMiioThatChagedOurUdertadigofMade译者:赵晓瑞出版年:2021-7-30页数:384类别:心理学格式:df、eu、moiISBN:9787521729429《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作者简介:[美]苏珊娜•卡哈兰美国知名记者、作家。2009年,苏珊娜作为《纽约邮报》的记者,拥有蒸蒸日上的事业与前途,却因突然出现的神经错乱、幻视等症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可是,精神类药物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其症状反而越来越严重。之后,她被查出患有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而非精神疾病),经过治疗,苏珊娜幸运地恢复了健康。这番不同寻常的经历让她写作并出版了《燃烧的大脑》(BraioFire)一书。之后,她开始思考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深度研究了精神病史,并对知名的罗森汉实验进行了详细调研。基于此,她撰写了《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带给广大读者更多思考与启发。《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内容简介:为何精神疾病会被轻易误诊?精神病究竟应该被如何界定和诊断?如何区分大脑疾病和精神疾病?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罗森汉进行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和其他7个正常人伪装了幻听等症状,结果被“成功”地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顺利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项实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深远影响。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名为《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常常是要么没用、要么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它们。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在这本新书中,苏珊娜·卡哈兰基于其个人经历及对精神病学史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病学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对精神病史及精神病诊断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2022-04-08 精神病 正常人被抓 精神病 正常人 不公

  • [每天读本书]《贪婪的多巴胺》驱动爱、性和创造力

  • [每天读本书]《贪婪的多巴胺》驱动爱、性和创造力

    向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手、桌子、地板、一杯咖啡、一台笔记本电脑或一张报纸。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可以触摸所有这些东西。当你向下看时,你看到的是你能够控制的东西,你可以移动和控制它们,而不需要计划、努力或思考。无论是你的工作来的,别人给的,还是运气好的,你低头时看到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你拥有的。现在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天花板,墙上的图片,或窗外的东西:树木、房子、建筑物和天空中的云,以及远处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要触摸它们,你必须计划、思考和计算,花一点精力来协调,即使只是一点点。与我们向下看到的不同,上面的东西是我们必须思考和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得到的。这种区别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并不难。然而,对于大脑来说,这种差异是一条分界线,两边有两种非常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也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在你的大脑中,向下的世界由一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控制,它们让你感到满意,享受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但当你把注意力转向向上的世界时,你的大脑依赖于另一种化学物质——一个单一的分子,它不仅让你突破指尖所指的领域,而且激励你追求、控制和拥有你不能立即抓住的世界。它驱使你寻找遥远的东西,不仅包括物质的东西,还包括看不见的东西,如知识、爱和影响力。无论是拿着桌子对面的盐瓶,坐宇宙飞船飞向月球,还是崇拜超越时空的神,这种化学物质都可以跨越地理或想象的距离,给我们一个指令。我们称向下化学物质为当前神经递质,它们可以让你体验一切,让你立即品尝和享受,或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向上的化学物质是不同的。它让你渴望你没有的东西,并驱使你寻找新的东西。如果你服从它,它会奖励你;如果你不服从它,它会让你痛苦。它是创造力的源泉,甚至是疯狂的源泉;它是上瘾的关键因素和康复的方式;它使雄心勃勃的管理者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成功,使成功的演员、企业家和艺术家在拥有梦想中的金钱和声誉后能够长期工作;它使幸福的丈夫或妻子绝望地寻找婚外刺激。这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欲望来源。这种欲望驱使科学家寻找解释,哲学家寻找秩序、理由和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仰望天空寻求救赎;正因为如此,天堂在上面,地球在下面。这不仅是我们梦想引擎的燃料,也是我们失败后绝望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探索和成功,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活富裕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一直快乐。对你的大脑来说,这个单一的分子是一个超级多用途的设备,通过成千上万的神经化学过程,促使我们获得超越的乐趣,探索我们想象中的各种可能的宇宙。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鱼类的大脑都含有这种化学物质,但没有一种生物拥有这么多人类。这既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诅咒;它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奖励。它的形式很简单,包括碳、氢、氧和氮原子,但结果非常复杂。它是多巴胺,一个讲述整个人类行为的故事。如果你现在想感觉到它,如果你想让它控制你,你可以这样做:抬起头,向上看。注:以上摘自本书前言。————————————–原作名:TheMoleculeofMore作者:[美]丹尼尔·迈克尔·E.朗译者:郑李遥评分:8.0我们的身体受到向上和向下两种物质的控制。向下是指控制当前的神经递质,它们决定了我们当前的感觉;向上是指决定我们长期计划、愿景和未来期望的多巴胺。因此,多巴胺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快乐的分子。它实际上是一种欲望分子,当我们得到很多,让我们有更高的期望,更大的目标。多巴胺让我们从长远来看,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也让人们渴望无尽,不知道如何满足。它不仅能让你体验成功的喜悦,还能让成功变得平淡;它让你投入一段关系,但也让原来的深情被岁月磨平;它给了你超长的智商,但也让你远离疯狂……充分了解这种物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在功能,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表现。...

    2022-04-05 神经递质多巴胺升高会怎样 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失调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