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雄志无门医述中医生理学34课视频全集4.7G 无门医述中医生理学2.0合集

    吴雄志无门医述中医生理学34课视频全集4.7G 无门医述中医生理学2.0合集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吴雄志无门医述中医生理学34课视频全集4.7G无门医述中医生理学2.0合集文件目录39无门医述中医生理学34课视频全集4.7G无门医述中医生理学2.0合集/├──10、生理模型(四):六经(上)|├──00----------.jg857.95k|├──六经(上)1----------.m441.82M|├──六经(上)2----------.m442.25M|├──六经(上)3----------.m441.58M|└──六经(上)4----------.m443.50M├──11、生理模型(五):六经(中)|├──00----------.jg836.00k|├──六经(中)1----------.m441.33M|├──六经(中)2----------.m441.54M|├──六经(中)3----------.m441.76M|└──六经(中)4----------.m441.91M├──12、生理模型(六):六经(下)|├──00----------.jg786.58k|├──六经(下)1----------.m441.96M|├──六经(下)2----------.m442.15M|├──六经(下)3----------.m441.66M|└──六经(下)4----------.m442.31M├──13、藏象概论|├──00----------.jg969.49k|├──脏象概论1----------.m467.43M|└──脏象概论2----------.m464.86M├──14、藏象:肝|├──00----------.jg1.16M|├──肝1----------.m447.42M|├──肝2----------.m448.06M|├──肝3----------.m447.88M|└──肝4----------.m447.88M├──15、藏象:肺|├──00----------.jg1.31M|├──肺1----------.m465.63M|└──肺2----------.m419.53M├──16、藏象:肾|├──00----------.jg1.77M|├──肾1----------.m436.39M|├──肾2----------.m436.35M|├──肾3----------.m436.32M|└──肾4----------.m437.15M├──17、藏象:心|├──00----------.jg976.79k|├──心1----------.m449.52M|├──心2----------.m453.18M|└──心3----------.m458.73M├──18、藏象:脾|├──00----------.jg1.10M|├──脾1----------.m440.71M|├──脾2----------.m440.14M|└──脾3----------.m440.55M├──19、藏象:六腑|├──00----------.jg876.87k|└──六腑----------.m422.11M├──1、概论(一)|├──00----------.jg1.06M|├──概论(一)1----------.m442.18M|├──概论(一)2----------.m442.48M|├──概论(一)3----------.m442.67M|└──概论(一)4----------.m443.26M├──20、藏象:五脏相关|├──00----------.jg960.06k|├──五脏相关1----------.m437.95M|├──五脏相关2----------.m438.27M|└──五脏相关3----------.m438.42M├──21、藏象:三焦|├──00----------.jg755.16k|├──三焦1----------.m436.62M|├──三焦2----------.m437.49M|├──三焦3----------.m436.56M|└──三焦4----------.m436.73M├──22、藏象:命门|├──00----------.jg772.46k|└──命门----------.m432.34M├──23、气血精津液(一)|├──00----------.jg1.04M|├──气血精津液(一)3----------.m439.54M|└──气血精津液(一)4----------.m441.17M├──24、气血精津液(二)|├──00----------.jg1.08M|├──气血精津液(二)1----------.m439.01M|├──气血精津液(二)2----------.m449.85M|├──气血精津液(二)3----------.m470.43M|└──气血精津液(二)4----------.m431.83M├──25、气血精津液(三)|├──00----------.jg1.08M|├──气血精津液(三)1----------.m438.29M|├──气血精津液(三)2----------.m437.98M|├──气血精津液(三)3----------.m445.95M|└──气血精津液(三)4----------.m48.01M├──26、气血精津液(四)|├──00----------.jg1.04M|└──气血精津液(四)----------.m484.02M├──27、天人相应|├──00----------.jg1005.49k|├──1----------.wav6.80M|├──天人相应1----------.m452.58M|├──天人相应2----------.m452.43M|├──天人相应3----------.m452.42M|└──天人相应4----------.m453.04M├──28、经络(一)|├──00----------.jg983.86k|├──经络(一)1----------.m439.52M|├──经络(一)2----------.m439.21M|├──经络(一)3----------.m439.16M|└──经络(一)4----------.m439.08M├──29、经络(二)|├──00----------.jg718.99k|├──经络(二)1----------.m439.19M|└──经络(二)2----------.m439.31M├──2、概论(二)|├──00----------.jg3.23M|├──概论(二)1----------.m442.62M|└──概论(二)2----------.m443.15M├──30、答疑(一)|├──00----------.jg652.75k|├──答疑(一)1----------.m4157.85M|└──答疑(一)2----------.m4161.35M├──31、答疑(二)|├──00----------.jg760.53k|├──答疑(二)1----------.m447.45M|├──答疑(二)2----------.m449.11M|├──答疑(二)3----------.m448.03M|└──答疑(二)4----------.m447.24M├──32、答疑(三)|├──00----------.jg752.77k|├──答疑(三)1----------.m446.90M|├──答疑(三)2----------.m448.64M|├──答疑(三)3----------.m447.41M|└──答疑(三)4----------.m448.03M├──33、临床带教|├──00----------.jg817.22k|├──临床带教1----------.m413.26M|└──临床带教2----------.m415.65M├──34、《课外读物》肺朝百脉|└──00----------.jg5.65M├──3、生命源来(一)|├──00----------.jg2.28M|├──生命源来1----------.m441.88M|├──生命源来2----------.m442.03M|├──生命源来3----------.m441.85M|└──生命源来4----------.m441.99M├──4、生命源来(二)|├──00----------.jg1.97M|├──生命源来(二)1----------.m441.96M|├──生命源来(二)2----------.m442.04M|└──生命源来(二)3----------.m442.13M├──5、形气神(上)|├──00----------.jg2.03M|├──1----------.wav32.96M|├──形气神(上)1----------.m443.40M|├──形气神(上)2----------.m443.40M|├──形气神(上)3----------.m443.55M|└──形气神(上)4----------.m443.50M├──6、形气神(下)|├──00----------.jg847.92k|├──形气神(下)1----------.m443.52M|├──形气神(下)2----------.m443.48M|└──形气神(下)3----------.m443.71M├──7、生理模型(一):阴阳(上)|├──00----------.jg1.37M|├──阴阳(上)1----------.m438.96M|├──阴阳(上)2----------.m438.97M|├──阴阳(上)3----------.m439.19M|└──阴阳(上)4----------.m438.14M├──8、生理模型(二):阴阳(下)|├──00----------.jg767.95k|├──阴阳(下)1----------.m438.54M|└──阴阳(下)2----------.m439.31M└──9、生理模型(三):五行|├──00----------.jg1.21M|├──五行1----------.m439.04M|├──五行2----------.m439.07M|├──五行3----------.m439.76M|└──五行4----------.m438.58M...

    2024-04-14 六经藏象系统揭秘 内经六节藏象论

  • 吴雄志:中医病理学

    吴雄志:中医病理学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吴雄志:中医病理学文件目录1、病因:审证求因01----------.m42、病因:外感内伤01----------.m43、病理产物:气血痰饮水湿文字----------.jg1、痰饮水湿----------.wav01、淤血的本质----------.m42、温阳化饮----------.wav4、病性:寒热虚实1----------.wav01----------.m402----------.m45、病势:表里上下01----------.m402----------.m46、病机(一):正邪相争1----------.wav2----------.wav3----------.wav4----------.wav7、病机(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01、太阴阳明传变----------.m402、六气化火----------.m48、病机(三):六气化火病机(三):六气化火----------.jg9、疾病模型:概论1、中医疗效----------.wav01、辩病论治与疾病模型----------.m410、疾病模型:六经模型1、解热法----------.wav01、六经模型的优点----------.m411、疾病模型:六经气化模型1----------.wav2----------.wav12、疾病模型:六经传变模型1----------.wav2----------.wav3----------.wav13、疾病模型:五行模型01----------.m41----------.wav2----------.wav02----------.m43----------.wav14、辨证论治(一)1、理法方药(1)----------.wav2、理法方药(2)----------.wav3、医与药----------.wav15、辨证论治(二)1----------.wav2----------.wav16、病证症(一)1----------.wav2----------.wav3----------.wav17、病证症(二)01----------.m41、病证症有机结合----------.wav2、复杂病机的病证结合----------.wav18、病证症(三)1----------.wav病证症(三)----------.jg19、病证症(四)01----------.m402----------.m403----------.m420、病证症(五)01、侯氏黑散----------.wav02、栀子豉汤----------.wav03、茯苓甘草汤桂术甘汤等方比较----------.wav21、病证症(六)1、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wav01、润肠丸----------.m42、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大黄附子汤----------.wav22、形气神(一)1----------.wav2----------.wav23、形气神(二)01----------.m41----------.wav2----------.wav24、形气神(三)01、少阴寒化夹饮----------.m41、太少两感----------.wav02、少阴热化----------.m425、形气神(四)1、少阳形气神----------.m42、区别形气神之结肠癌----------.m43、区分形气神之腹胀皮革胃----------.m4...

    2024-02-24 病娇反派攻略计划短剧全集免费播放 病机19条口诀

  • 吴雄志中医病理学(2.18GB)

    吴雄志中医病理学(2.18GB)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吴雄志中医病理学(2.18GB)文件目录1、病因:审证求因01.m42、病因:外感内伤01.m43、病理产物:气血痰饮水湿文字.jg01、淤血的本质.m41、痰饮水湿.wav2、温阳化饮.wav4、病性:寒热虚实1.wav01.m402.m45、病势:表里上下01.m402.m46、病机(一):正邪相争1.wav2.wav3.wav4.wav7、病机(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01、太阴阳明传变.m402、六气化火.m48、病机(三):六气化火病机(三):六气化火.jg9、疾病模型:概论01、辩病论治与疾病模型.m41、中医疗效.wav10、疾病模型:六经模型01、六经模型的优点.m41、解热法.wav11、疾病模型:六经气化模型1.wav2.wav12、疾病模型:六经传变模型1.wav2.wav3.wav13、疾病模型:五行模型1.wav01.m42.wav02.m43.wav14、辨证论治(一)1、理法方药(1).wav2、理法方药(2).wav3、医与药.wav15、辨证论治(二)1.wav2.wav16、病证症(一)1.wav2.wav3.wav17、病证症(二)1、病证症有机结合.wav01.m42、复杂病机的病证结合.wav18、病证症(三)1.wav病证症(三).jg19、病证症(四)01.m402.m403.m420、病证症(五)01、侯氏黑散.wav02、栀子豉汤.wav03、茯苓甘草汤桂术甘汤等方比较.wav21、病证症(六)1、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wav01、润肠丸.m42、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大黄附子汤.wav22、形气神(一)1.wav2.wav23、形气神(二)1.wav01.m42.wav24、形气神(三)01、少阴寒化夹饮.m41、太少两感.wav02、少阴热化.m425、形气神(四)1、少阳形气神.m42、区别形气神之结肠癌.m43、区分形气神之腹胀皮革胃.m4...

    2024-02-23 六经的病机特点 六经病条

  • 人卫病理生理学第9版彩色|百度云网盘

    人卫病理生理学第9版彩色...

    2022-12-14

  • 库课 2019年河南专升本生理学病理学冲刺串讲|百度云网盘

    专升本生理学库课课程,本课程共9.70GB,VIP会员可通过百度网盘转存下载或者在线播放。此“库课2019年河南专升本生理学病理学冲刺串讲”。资源目录:├──病理学第1章绪论.m4144.40M├──病理学第2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1.m4495.73M├──病理学第2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2.m4483.11M├──病理学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m4261.39M├──病理学第4章炎症.m4273.78M├──病理学第5章肿瘤.m4429.71M├──病理学第6章心血管系统疾病.m4269.30M├──病理学第7章呼吸系统疾病.m4237.15M├──病理学第8章消化系统疾病.m4419.54M├──病理学第9章泌尿系统疾病.m4240.56M├──病理学第9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m4246.21M├──病理学第10章内分泌系统疾病.m477.96M├──病理学第11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m4606.95M├──生理学第1章绪论.m4269.09M├──生理学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m4546.54M├──生理学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m4416.30M├──生理学第3章血液.m4354.38M├──生理学第4章血液循环(1).m4605.95M├──生理学第4章血液循环(2).m4565.49M├──生理学第5章呼吸.m4631.24M├──生理学第6章消化与吸收.m4238.47M├──生理学第7章能量代谢和体温.m4260.13M├──生理学第8章肾的排泄功能.m4269.90M├──生理学第9章感觉器官的功能.m4266.95M├──生理学第10章神经系统的功能.m4621.38M├──生理学第11章内分泌.m4433.05M└──生理学第12章生殖.m4259.03M...

    2022-12-10 病理学生理学思维导图 病理学生理学

  • 《协和听课笔记 病理学》蔺晨,管慧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协和听课笔记病理学》【作者】蔺晨,管慧编【丛书名】协和听课笔记系列丛书【页数】403【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12【ISBN号】978-7-5679-1671-5【价格】58.00【分类】病理学-医学院校-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蔺晨,管慧编.协和听课笔记病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协和听课笔记病理学》内容提要:病理学属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学习时要注意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理变化和临床之间的内在联系。全书共分18章,基本涵盖了教材的重点内容。每个章节都由本章核心问题、内容精要等部分组成,重点章节配历年真题,重点内容以下画线标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协和听课笔记病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适应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适应核心问题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特点。2.细胞的可逆性损伤,如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等的病理特,点。3.细胞坏死的类型,坏死与调亡的鉴别。内容精要正常细胞、适应细胞、可逆性损伤细胞和不可逆性损伤细胞在形态学上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第一节适应一、萎缩是指已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与器官的萎缩,除了实质细胞内物质丧失而致体积缩小外,还可以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1#国协和听课笔记一病理学主治语录:组织器官的未曾发育或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范畴。(一)萎缩的类型1.生理性萎缩见于胸腺青春期萎缩和生殖系统中卵巢子宫及睾丸的更年期后萎缩等。大部分生理性萎缩状况下,细胞数量减少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2.病理性萎缩(表1-1-1)表1-1-1病理性萎缩类型概念举例营养不良性萎缩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动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所致脉硬化后的脑萎缩的萎缩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肌萎缩(恶病质)压迫性萎缩因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产肾孟积水可压迫周围肾组织,生的萎缩引起肾皮质、髓质萎缩失用性萎缩因器官组织长期工作负荷,久卧不动导致的肌萎缩和骨质减少和功能代谢低下所致疏松去神经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害脑或脊髓神经损伤所致的肌引起的效应器萎缩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因内分泌腺功能减退引起垂体缺血导致的肾上腺萎缩的靶器官细胞萎缩老化和损伤性萎缩1.大脑和心脏发生老化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的萎缩2.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炎症引起细胞、组量织、器官萎缩测的量睡圆庭质美非围■2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适应面外1(二)萎缩的病理变化1.萎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2.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等萎缩细胞胞质内可出现脂褐素颗粒。3.脂褐素是细胞内未被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的细胞器残体。4.萎缩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细胞器大量退化。5.萎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大多减退,并通过减小细胞体积、数量和降低功能代谢,使之与营养、激素、生长因子的刺激及神经递质的调节之间达成新的平衡。二、肥大由于功能增多,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造成肥大的原因常为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质雨中一(一)肥大的类型肥大按性质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在原因上,肥大若因器官和组织功能负荷过重所致,称为代偿性肥大或功能性肥大,若因内分泌激素过多作用于效应器所致称为内分泌性肥大或激素性肥大。1.生理性肥大(1)代偿性肥大:如生理状态下,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需求旺盛、负荷增加是最常见的原因。(2)内分泌性肥大:如妊娠的子宫。磁2.病理性肥大3■■协和听课笔记一病理学(1)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心室肌细胞的肥太。(2)内分泌性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肥大。(二)肥大的病理变化1.肥大的细胞、组织与器官体积增大。2.肥大的细胞细胞核肥大深染;原癌基因活化,导致DNA含量和细胞器(如微丝、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溶酶体等)数量增多,结构蛋白合成活跃,细胞功能增强。3.假性肥大指某些病理情况下,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却可以增生,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原有体积,甚至造成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的现象。三、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一)增生的类型1.生理性增生(1)代偿性增生(或称功能性增生):如部分肝切除后残存肝细胞增生;高海拔地区空气氧含量低,机体骨髓红细胞前体细胞和外周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2)内分泌性增生(或称激素性增生):如正常女性青春期乳房小叶腺上皮以及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腺体的增生。2.病理性增生(1)代偿性增生:在组织损伤后的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因受到损伤处增多的生长因子刺激而发生增生;慢性炎症或长期暴露于理化因素,也常引起组织■■4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适应细胞,特别是皮肤和某些脏器被覆细胞的增生。(2)内分泌性增生:病理性增生最常见的原因是激素过多或生长因子过多。如雌激素绝对或相对增加,会引起子宫内膜腺体增生过长,由此导致功能性子宫出血。(二)增生的病理变化1.增生时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和细胞核形态正常或稍增大。2.细胞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弥漫性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组织、器官均匀、弥漫性增大;局限性增大表现为在组织器官中形成单发或多发性增生结节。能奥(三)增生与肥大的关系1.此两者常相伴存在。如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在G2期,会出现肥大多倍体细胞但不分裂;如细胞顺利由G。期依序进入后续时相,则完成分裂增殖进程。2.对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器官,如子宫、乳腺等,其肥太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肥大)和细胞数且增多(增生】的共同结果。3.对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心肌、骨骼肌等,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化生是该处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发生转分化的结果。主治语录:化生并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所致。5■■协和听课笔记一病理学(一)化生的类型1.上皮组织的化生(1)鳞状上皮的化生:被覆上皮组织的化生以鳞状上皮化生(简称“鳞化”)最为常见。如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被覆柱状上皮、立方上皮或尿路上皮都可化生为鳞状上皮。(2)柱状上皮的化生:腺上皮组织的化生也较常见。1)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Paeth)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若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则称为假幽门腺化生。2)慢性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可化生为胃型或肠型柱状上皮。3)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鳞状上皮被子宫颈管黏膜柱状上皮取代,形成子宫颈慢性炎症。2.间叶组织的化生间叶组织中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可转变为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称为骨或软骨化生。这类化生多见于骨化性肌炎等受损软组织,也见于某些肿瘤的间质。(二)化生的意义有利有弊。如呼吸道黏膜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后,由于细胞层次增多、变厚,可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鳞状上皮表面不具有柱状上皮的纤毛结构,故减弱了黏膜的自净能力。主治语录:如果引起化生的因素持续存在,则可能引起细胞恶性变。■■6···试读结束···...

    2022-11-24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官网 中国协和医院大学出版社

  •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作者】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页数】257【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08【ISBN号】978-7-5189-1836-2【分类】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参考文献】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内容提要:模式和中医学模式的迅速发展,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形成了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在此之后,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病治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新药、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本书首先介绍了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与病理的关系,经络及气血津液与病理的关系,再介绍了六淫七情所引起的机体的病理变化,最后分别介绍了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的多种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用性强,可满足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第一节医学成的。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积累属于起源时期的医学,医学(Medicie)是处理健康人的生理处于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PrimaryMedicie)。原始社会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治疗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及疾病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五个主要发源地,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营养学。当今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大体系。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希腊医学及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微观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顺序不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了各自的风格,并逐人类医学。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当今的西方医学,以医学科学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展,各学科之间已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第二节结合医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各个学科。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并由一系列关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概念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门科学都是运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用概念或形成概念,作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成果的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食同概括和总结。学习、运用或研究一门科学,必须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动等。虽各有所据,理解、明确其基本概念。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2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科、专业目录》),把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二级三、结合医学的范畴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引起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概念的定义各国、各民族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问题愈加关注。来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均属于结合医学的范畴。因此,结合医学概念更具实用性、一、结合医学的概念兼容性和延展性。另外,任何一门科学,都经历我国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显著成人类知识的长期积累和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医果,对全国及全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思想影响。学学科确立不久,结合医学研究在世界上还刚刚在国内,示范性地引导出其他民族医药(如藏医兴起,前者属于初创阶段,后者尚属于萌芽状态,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壮医药、朝鲜族要实现把全世界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为一体医药、彝医药等)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临床应用的新医药学,还需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研究,并出现了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因此,结合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都是通向未医结合、傣西医结合医学等研究趋势,结合医学来新医学的过渡性概念。已成为对我国各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造新医学的现阶段的统称。中西医结合医学国际上,日本的汉方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第三节被称为东方医学、第三医学或结合医学等;印度的印度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被称为印度结合医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概学;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念是人脑思维的形式,是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法国、德国、英国等国也相继把各自的传统医学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思维和概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和应用,称为综合念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医学或结合医学。是以一定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式(常识的、科学各国、各民族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的、哲学的),从不同层次获得认识内容,从而形来创造的新医学称谓不同,但其实质内容相同,成不同层次的认识。如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可统称为结合医学(ItegrativeMedicie)。论)、综合与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理论思二、结合医学的定义维方法等,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藏象学说,西医学的细胞病结合医学是指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理学、分子生物学、人体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认识医学与现代医学综合统一起来,而创造的一种和知识。不同认识层次(常识、科学、哲学)形新医学。狭义的结合医学是单指某一个国家或成不同层次的概念,每个层次的相互关联的概念民族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的新医学联系于一个概念网络内,形成相应层次的概念的简称,如中西医结合医学可简称结合医学;框架。藏西医结合医学可简称结合医学;日本的汉方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而成的新医学,也可简称结合医学。广义的结合医学包括世界各国、各中西医结合一词,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民族的结合医学。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指向。常识的、科学的、哲学因此,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决定于人们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其综合运用中创对中西医结合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中西医结造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系合研究层次(如经验层次、科学层次),决定着对统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层次,认识层次决定着对中西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的一门科学。医结合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科学实践中,不能第一章绪论3将常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等同于科学层次或哲学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性质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一)常识性质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既是综合和统一中西医药学在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人们自发地对中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在现阶段客观存在的,且不西医结合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表象。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医学形态或知识体系,又是中所以,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西医药学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综合而形成的具治病: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药加西药等。这有创新性的综合体,还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些认识是对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性、常识性理解,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是片面的、现象的、直观的和外部联系的非本质和方法,防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新兴性认识,是仅以经验或体验为内容形成的一种观医学。念。从逻辑学角度讲,混淆了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分支医结合治疗方法两个不同的概念。(二)科学性质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分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在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这是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根据根据对中西医结合本质的理性认识及对中西医药研究内容不同,可进一步划分更细的分支学科,学内在联系的本质性认识而形成的科学概念及其如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可分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内涵。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中西(三)哲学性质的概念医结合临床医学可分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在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是指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中西医药学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眼似的知识系统的辩证统一,反映的是在哲学层次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皮对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等。其中,中西认识。医结合内科学又划分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等。这些均是中西医结合外延化的概念。实践证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可以产生医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而且在我国已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第四节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新学科,标志着已形成了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在现阶段有明确内容和相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是从中西医理论体系中逐知识体系。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既有分化意义,又有综合意义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状况,及构成一门的新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病因学、发学科概念的三要素一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病学、病机学、病症病理学和治疗病理学。具有究对象(研究任务),中西医结合医学可定义为综中医学的鲜明特色,同时结合了西学病理生理学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的知识与方法,故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中占有互相交叉和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比较特殊的地位。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其重要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自然与社会)性将越来越明显。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和生命问题病因是指导致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紊乱或破坏的科学。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研究对象是引起疾病发生的所有因素(包括原因和条件)。中医学和西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医学对病原因的认识存在宏观思辨和微观思辨的构和细胞病变特征所做出的疾病诊断,比临床上差异,但具有相同的研究对象,而且随着时代变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做出的分析性诊断(常迁、社会进步,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多个诊断或可能性诊断)以及利用各种影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未认(如超声波、X射线、CT、核磁共振等)所做出的识的新的致病因素,如声光电磁刺激、居室装修诊断更客观和准确。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污染及新的病原微生物等。如果两种医学结合研法(如PCR、原位杂交等)已逐步应用于医学诊究,取长补短,必将推动病因学的发展。断,但迄今为止,病理诊断仍然被视为带有宣判性质的、权威性的诊断。由于病理诊断常通过活一、病理学体组织检查(Bioy)或尸体剖检(Autoy),来(一)病理学的概念、性质和任务回答临床医生不能做出的确切诊断和死亡原因等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问题,国外将病理医生称之为“医生的医生”。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病理诊断也不是绝对权威,更不是万能的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也有其固有的主、客观局限性。因此,提高自身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相互沟通,对于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减少和杜绝漏诊、误诊十分必要。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也称为诊断病理学(Di-3.病理学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现代病理学agoticPatholog罗)或外科病理学(SurgicalPathol-.吸收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使病0)。按研究对象不同,还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和理学从器官、细胞水平,深人到亚细胞、蛋白及实验病理学病理学诊断常以诊断为目的,从患基因水平。这不仅使病理学研究更深人,也使病者或从患者体内获取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理学研究方法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为对象,包括尸体剖检、外科病理学和细胞学。医学和药学等方面。例如,某一基因的改变是否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①病因学同时伴随蛋白表达及蛋白功能的异常,是否可以(Etiolog罗),即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发生形态学改变;反之,某种形态上的异常是否系;②发病学(Pathogeei),即疾病发生、发展出现某个(些)基因的异常或表达的改变。临床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③病理变化或病变医学中一些症状、体征的解释、新病种的发现和(PathologicalChage或Leio),即在疾病发生发预防以及敏感药物的筛选、新药物的研制和毒副展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以及这作用等,都离不开病理学方面的鉴定和解释。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的关系—临(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床病理联系(CliicalPathologicalCorrelatio)病理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二)病理学的医学地位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病理1.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解剖学材料)。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1.尸体剖检尸体剖检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是研究和探讨正常机体生理状态下的形态结构、病的病理改变,明确疾病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功能及代谢的变化规律。病理学是以前述各学科帮助临床探讨、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恰当,知识为基础,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而且还能及时阐明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为防这些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疾病的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大量尸检积累常诊断、转归和结局等临床医学问题。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2.病理学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病理诊研究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为发展病理学断是肉眼观测器官的大体改变、镜下观察组织结做出贡献。尸检是研究疾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和第一章绪论5手段,人体病理材料则是研究疾病最宝贵的材料。(大小、形态、色泽、重量、表面及切面状态、病2.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灶特征及坚度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该方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法简便易行,有经验的病理及临床工作者往往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借大体观察而确定或大致确定诊断或病变性质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这是被广泛采用的检查(如肿瘤的良恶性等)。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组织新鲜,能基本保持病2.组织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厚约数微米变的真相,有利于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的切片,经不同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细微化学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等研究。对临床工作病变,从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观察的分辨能力,而言,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加深了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由于各种疾病和病出诊断和进行疗效判断。特别是对于诸如性质不变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特征,故可明的肿瘤等疾患,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对治疗和借助组织学观察来诊断疾病。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细胞学观察运用采集器采集病变部位脱3.动物实验应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以在适落的细胞,或用空针穿刺吸取病变部位的组织、宜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细胞,或由体腔积液中分离所含病变细胞,制成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例细胞学涂片,显微镜检查,了解其病变特征。此如,可分阶段进行连续取材检查,了解该疾病或法常用于某些肿瘤(如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癌某一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经过。还可利用动物实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但限于取材的局限验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性和准确性,有时使诊断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本方法的优点是可4.超微结构观察运用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以弥补人体观察的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镜对组织、细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内部和表面超间毕竟存在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微结构进行更细微的观察,从亚细胞(细胞器)用于人体。或大分子水平认识和了解细胞的病变。在超微结4.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构水平上,还能将形态结构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加以培养,观察细胞、联系起来,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如肿瘤生长、细胞癌变、5.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运用具有某种病毒复制、染色体变异等。也可对其施加诸如射特异性的、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分化学特性的组线、药物等外来因子,以观察其对细胞、组织的织(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细胞内各影响等。该法的优点是,可以较方便地在体外观种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等化学成分的状况,察研究各种疾病或病变过程,研究施加影响的方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法,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节省研究时间。缺点揭示普通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是,孤立的体外环境毕竟与各部分间互相联系、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在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互相影响的体内整体环境不同,故不能将研究结变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学成分的变化。随着免疫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学技术的进步,还可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的方法,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学性状,对于病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手段已远远理学研究和诊断有很大帮助。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的形态观察,采用了许多新方6.其他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法、新技术,从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进了的形态学方法)式细胞仪(FCM)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仍不失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之以放大镜、量技术的陆续问世,使常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尺、各种衡器等辅助工具,对检材及其病变性状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结合4464。。。中西医结合病理学起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定性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尽可能采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亦应引变进行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进到研究中来,把中医学的功能病理学与现代医更多、更新的信息,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学的形态病理学;把中医病因病机、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气、血、痰、湿、饮等病理学二、中西医结合病理学说与西医的病理生理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一)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思路(三)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中医病理学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人体疾病过程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主要是按照中医病机的的直觉领悟和描述,经历代医学家验证和发展,概念和各种具体病症的病机理论,根据西医有关其观察描述细致入微。因此,中医病理学从临床认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予以解释、证实,并在证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比较深刻。由于历史条件限实过程中开拓理论视野。研究工作多是与病因研制,其观察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依靠人的感觉器究和实验研究交织,有待进一步分化为中西医结官,因此,只能是直觉的、宏观的、整体的、表合病机学。象的和定性的病机之说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中西医结合病理学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谨守病机,各司其继承和发扬中医临床直觉领悟的特色,并采用现属,即著名的病机十九条”。《黄帝内经》各篇都代病理生理学方法,对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涉及病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饮食劳倦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系统整理、逻伤脾、肺病者喘息鼻张”。辑论证,以现代科学精确而客观的实验结果为基病机包含两个意义:一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机础,提出新概念,形成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创变,即疾病本身的变化;二是观察疾病变化的机立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理,通过综合、归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所在,(二)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方法在临床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中医学病机是据证1.文献整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文献资料丰求因的范例,审病论治的准则,但也常与病因共富,但争论颇多。中医理论中有些概念与术语不同论述而通称病因病机。各种病具体病机不同,确切,含义不明确,用法不统一,易产生混淆。但其共性不外是阴阳不调、正邪相争、升降失常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的“阳长有余”和明代医学家三端,三种因素引起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张景岳的“阳非有余”之争,就是由于概念不统变化而为病。一引起的。所以,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可以总1,苦寒伤脾胃的病机研究根据苦寒伐胃、结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中西医病理生理学的差异损伤脾胃、过量和长期服用苦寒药可伤元气的道等,为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选用苦寒药大黄作致虚因素,选用影响自主方法。神经系统及其介质的药物利舍平作为致虚因素,2.临床观察临床细致观察是中医学的特点在实验动物上均能较满意的地复制出一系列类似与优点,这种宏观整体观察方法到目前为止也是临床脾虚证的症状,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反证,不可取代的,即使将来“证”的动物模型问题完亦可得到一定的效果。全解决了,但动物与人体依然存在差异,医学实目前,模拟证的方法多有不同,如选用中药践必须立足于人。所以,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大黄、番泻叶,低蛋白饮食,饥饱失常,过劳,必须以临床观察为主、实验研究为辅相结合的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利舍平造成中枢促胃动物质及方法。促营养物质的耗竭,均可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应是对患者的无损伤现一系列脾虚的症候,其作用机理与临床脾虚证性实验测试、死亡后的病理解剖学检查及“证”的机理基本相同。鉴于实验动物与人并不完全一的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现代科学研究的成功致,使用大黄作致虚因素,虽能模拟出类似人类经验都应借鉴,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方法应脾虚的症状,但由于动物种属差异,给药途径、···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男科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院

  •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刘天蔚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作者】刘天蔚等主编【页数】284【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7【ISBN号】978-7-5189-2882-8【价格】CNY78.00【分类】中西医结合-人体生理学【参考文献】刘天蔚等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生殖十二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理学概述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等。《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研究中医药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加速第一节中医药现代化莫定基础。生理学概述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的所有知识都生理学(Phyiolog罗)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来自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分支,是以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机体各个组成生理学实验分为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一般生理部分的功能及这些功能表现的物理、化学本质为学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仅在不损害健康并得到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按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受试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人体实验才允许有限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等。随着进行。由于人与动物的机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科学的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利用动物实验的结果来推对机体的功能进行研究,生理学就不断产生新的断人体生理功能是完全可能的。但人体的许多功分支,有些已成为新的独立学科,如生物化学能活动,尤其是高级神经活动,与动物相比已发(Biochemitry)、生物物理学(Biohyic)、营养生质的变化,因而利用动物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则学(Nutriology)等。有些还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根合,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如神经生物学(Neuro-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当的动物或动物材料。iology)、神经科学(Neurociece)。在推断人体功能活动规律时,需注意人与动物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功构和功能上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动物实验的结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内外环境变化时果直接套用于人体。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体的调节。生理学与医学有1.动物实验传统上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生理学既是以解剖学和组织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两大类。胚胎学为基础,又是后续学习病理生理学、药理(1)急性动物实验急性动物实验(Acute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所以它是一门承前启后的AimalExerimet)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中西医临床各专业的学生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条件下,在短时掌握必要的生理学知识,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学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也为中西医临床实实验通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践提供重要的客观诊治依据和检测标准,还可为物的死亡。急性动物实验又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2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实验。①离体实验(ExerimetIVitro),是指从性动物实验相比,慢性动物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活着的或刚被处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所要研究的器实验条件较难控制。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置于一个2.人体实验人体实验由于受到伦理学的限能保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的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制,目前主要是进行人群资料调查。例如,人体观察某些人为的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血压、心率、肺通气量、肾小球滤过率,以及红例如,对离体蛙心或动物血管条进行灌流,可用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正常值就是通过对于研究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对心肌或血管平大批人群采样,再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而获得滑肌收缩力的影响等。②在体实验(ExerimetI的。有些实验研究可在志愿者中进行,例如,测Vvo),是在动物清醒或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某试人体在高温、低温、低氧、失重和高压等一些些所需研究的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特殊环境下某些生理活动的变化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例如,将玻璃微电极插总之,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对某种生入脑内某些部位进行细胞内或细胞外记录,观察理功能的研究,究竞适宜采取哪些实验方法,应神经元在接受某些刺激时放电活动的变化,以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解这些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急性实验的优点是实(二)生理学的研究水平验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便于进行直接的观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察,无关因素的影响较少,结果易于分析等;离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的功体实验更能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助于揭示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生命现象中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但急性动物实互作用。所以,要全面探索生理学,研究应在整验的结果可能与生理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及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有所不同,尤其是离体实验的结果。此时被研究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的对象,如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1,细胞和分子水平细胞是组成人体最基本分已经脱离整体,它们所处的环境已发生很大的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而细胞及其亚细胞器又由多改变,实验结果与在整体中的真实情况相比,可种生物大分子构成。因此,细胞、分子水平的研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究,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细胞内各亚微结构的功能(2)慢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Chroic和生物大分子的理化变化过程,如细胞兴奋时细AimalExerimet)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胞膜中通道的开放和离子的跨膜移动、腺细胞的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以便能分泌、骨骼肌收缩时肌丝滑行的分子机制等。细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有助于对器官、系统功能的的改变。通常是在无菌条件下,对动物施行手术,深人认识和深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暴露、破坏、切除或移植某些器官,待手术创伤2.器官和系统水平人们对生理学的研究最恢复后,动物在清醒或接近正常生活状态下,观早是在器官和系统水平上进行的。这一水平主要察其功能缺损、功能紊乱表现等,以分析各器官、是观察和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它们在机体组织在正常状态下的功能活动规律的实验。如在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们的功能活动的内在无菌手术下制备各种器官的瘘管(胃瘘、肠瘘、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它们活动的影响。例如,唾液腺瘘等),观察各种因素对其分泌的影响。慢心脏的射血、肺的呼吸、小肠的消化和吸收、肾性实验最大的优点在于实验动物处在清醒状态,的尿生成及其相关调节等。进行这一水平的研究各器官间保持了自然关系,其各种功能接近常态。可应用多种方法,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但另外,实验动物能较长时间存活下去,可多次、更多采用急性动物实验的方法,急性动物实验法重复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所获得的结果更接近既可进行在体实验,也可进行离体实验。这一水于整体自然状态。但慢性动物实验不宜用来分析平的研究及其所获得的知识和理论称为器官生理某一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功能的详细机制。与急学(OrgaPhyiology)。例如,肾脏生理学、消化第一章绪论3生理学、呼吸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等供体内细胞生存和进行功能活动的环境,以区别3.整体水平在整体中,各个器官、系统之于整个机体所处的外环境。机体内的某些液体,间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各器官、系统的功如肾小管、汗腺导管和胃肠道内的液体,都是和能互相协调,从而使机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外环境联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机体的生命活动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生理学还必须进是在外环境和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行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即以完整的机体作为研究二、内环境的稳态对象,观察和分析在环境因素改变和不同生理情况下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和发挥其功能以及完整机体所做出的各种反应的规律。例如,的环境,是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相对于机体机体在运动、创伤、紧张、恐惧等生理和心理因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而言。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素,地理、气候、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机体生理功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而内环境的稳定又能的影响;机体在环境急剧变化时所产生的应急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反应,在某些特殊环境,如高温、低氧(高原)、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高等动物失重(航天)、高压(潜水)等情况下,机体为中更是如此。这是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规适应新环境生存而产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急性律。内环境的稳态(Homeotai)是指在正常生和慢性动物实验都可用于这一水平的研究,但由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理化因素保持于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参数,即变量很多,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因而结果分析比较困难。然而,变量越多的实验,非固定不变,而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即综合程度越高,则可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人的血浆H在7.35~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虽然能更深人了解7.45之间波动;体温可在37℃上下波动,通常每机体活动规律的机制,但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却比天的波动幅度不超过1℃;葡萄糖浓度、各种离子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更为复杂。因此,要想(Na、K、Cl、Ca2+、H*等)、动脉血压、血阐明某一种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对细胞和分子、浆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细胞外液的容积、渗透器官和系统及整体三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综合压等都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完整的认识。中医就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并不是是在整体水平对机体进行的研究,经过几千年的不变的,相反,由于细胞不断进行代谢活动,物沉淀,中医对机体已经达到了很深刻的认识。质交换在细胞外液不断地发生,就会不间断地扰乱或破坏内环境的稳态。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液,在体内处于循环状态,运动着的细胞外液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既是细胞发挥功能活动的环境,又是机体各部分细胞间相互联系和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外环境因素的改变也会影响内环境的一、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稳态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和生环境(Eviromet)一般是指生物体周围理功能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稳态的维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持又是体内各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影响生物体生活、发展的各种因素。外环境故两者互为因果关系。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变(ExteralEviromet)是指机体赖以生存和生活动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就可能引起疾病;相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在疾病情况下细胞、器官的活动发生异常,内环不直接与外界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之中,境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细胞外液的一些成分就所以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故会发生变化,变动范围超出正常。临床上给患者称之为内环境(IteralEviromet)。内环境是做许多检查,目的在于判断有关生理指标是否在44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正常的变动范围内,或者是否发生较大程度的经纤维传至相应的反射中枢,中枢对传人信号进偏离。行整合并产生传出信息,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功能活动,即完成一次反射活动。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两类。神经调节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后各章的学习中,将会具体叙述神经系统对机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情况时,或者外界环体某种功能的调节过程。境发生改变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发生神经调节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调节形式,其特点各种改变。这时,体内的一些器官和组织、细胞是: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而影响范围局限。的功能活动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使被扰乱的内(二)体液调节环境得到恢复,内环境的稳态得到维持。这种过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是指内细胞程称为生理功能的调节(Regulatio)。机体对各产生和分泌的某些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相应的靶细胞,从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调节(NervouRegulatio)、体液调节(Humoral方式。根据调节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全身性和局Regulatio)和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部性的体液调节两类。1.全身性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腺或内分泌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途径机体功能活动主要受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运送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统的调节,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小。体内的多种生行的调节。由于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的活动直物活性物质(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是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故这类体液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系统共同的信息物质。可视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常称之为神机体具有完整复杂的调节机制,通过调节使各器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Regulatio)。例如,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配合、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末梢支配,交感相互制约,从而达到整体功能活动的协调、统一,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称为整合作用(Itegratio)。整合作用是机体实上腺素,从而使神经与体液因素共同参与机体功现各种功能活动,进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主要能调节。此外,某些神经元也可分泌激素,如血方式。而整合作用的实现则是通过机体内错综复管升压素,它由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的大细胞杂的调节形式完成的神经元合成,先沿轴突运抵神经垂体储存,然后(一)神经调节释放入血,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神经调节(NervouRegulatio)是指通过中枢细胞。由神经元分泌激素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Neurocrie)。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R2.局部性体液调节也称为旁分泌(Parac-1ex)。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rie)调节。是指某些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或其他具内外环境变化做出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反射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在所处环境因素变化时,分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Arc)。反射弧泌的激素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扩散到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SeoryRecetor)、传入相邻细胞,对自身(自分泌)或相邻细胞功能活神经(AfferetNerveFier)、反射中枢(Reflex动的调节。例如,生长抑素在胰岛内抑制α细胞Ceter)、传出神经(EfferetNerveFier)和效应分泌胰高血糖素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除激素器(Effector)。机体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每一种外,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组胺、乳酸、C02、各种感受器能够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细胞因子、某些气体分子(如NO、C0、H,S等)将这种变化转变成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产生的调节作用也视为局部性体液调节。第一章绪论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相对迟缓、作用范和突变的细胞或早期的肿瘤细胞。故从本质上讲,围广泛、持续时间较长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是识别“自己”和排除“异(三)自身调节己”。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同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一起,通过相同的信息物质,构成机体的网络调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节系统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身调节(Autoregulatio)。例如,肾动脉灌注压在二、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一定范围发生波动时,肾脏小动脉平滑肌可以相应地收缩或舒张以改变血流阻力,使肾血流量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各种功能活本保持稳定,从而保证肾泌尿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动的调控多数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运用数不受动脉血压改变的影响。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时发现,机体功能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和幅度都比较小,活动的调节过程与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具有极其其生理意义不及神经与体液调节,但是对于局部相似的调节原理和规律。人体内存在多种控制系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统(CotrolSytem),对机体各种活动进行调节。机体还存在多种调节方式,如免疫调节、神控制系统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两经免疫调节(Neuro-immuomodulatio)等。免疫大类。而自动控制系统又分为反馈控制系统和前调节(ImmuologicalRegulatio)是指通过免疫系馈控制系统。任何控制系统都主要由控制部分和统的活动对机体防御系统功能的调节。免疫系统受控部分组成。由于机体的功能活动受非自动控是由免疫器官(骨髓和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制调节较少,现只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对机体功能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和免疫活性分子(免活动的调节。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一)反馈控制系统功能有三个方面:①防止外界病原体的人侵和清每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都是一个闭合回路,即控除已进人体内的病原体。②对其他有害生物性分制部分一受控部分一监测装置一比较器一控制部子产生免疫反应并将其清除。③清除体内已衰老分,将此闭合回路联系称为反馈联系(图1-1)。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刺激效应器·生理效应传入神经感受器A.机体反馈控制系统输入信息接受装置传入信息控制部分控制信息受控部分输出变量刺激(效应)偏差信息反馈信息比较器监测装置B.工程学反馈控制系统图1-1机体反馈系统与工程学反馈控制系统比较示意与人体的对应关系表明,控制部分(反射中分也会不断地有反馈信息回输至控制部分。反馈枢或内分泌细胞)与受控部分(效应器、靶细胞)】信息在不同的控制系统中,其传递信息的形式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双向联系。由控制部分发出的以不同,但主要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及化学信调节受控部分活动的信息,称为控制信息;由受号(激素或生物活性物质)等。由受控部分将信控部分返回的修正控制部分活动的信息,称为反息通过反馈联系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馈信息,即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同时受控部(Feedack)。反馈又分为负反馈与正反馈。6中西医结合生理学l,负反馈调节负反馈(NegativeFeedack)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从而使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节控制部分的活活动更加准确的一种自动控制形式。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中,前馈反的方向改变。当体内某受控部分活动超出正常控制与负反馈调节一起维持各种功能的稳定。如范围时,可通过负反馈控制机制使该活动下调或上所述,负反馈调节中的反馈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减弱,反之则可以通过负反馈控制机制使其活动分,只有在输出变量与控制信息发生较大偏差后,增强。例如,体温、血压和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调才能够启动负反馈控制系统,所以其调节总是出节等都属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是维现滞后现象,并且在纠正偏差时又常常由于矫枉持体内某些功能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过正而出现波动。通常负反馈调节越敏感则出现是可逆的过程,并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负反馈的波动越大,而敏感性越低,则滞后越久。因此控制系统在机体内各种调节活动中最常见,在维负反馈控制往往与前馈相结合发挥调节作用,以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达到互补。例如,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温度感负反馈控制都有一个调定点(SetPoit)。调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或者通过降温预报,信息通过定点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迅速传递到中枢神经并立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即发出指令增加机体产热、减少散热活动。可见,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事实上,调定点可被当作机体改变产热和散热活动并不一定是到达寒冷环各生理指标正常范围的均数。例如,正常人体体境,体温降低之后发生,所以这种调节属于前馈温的调定点约为37℃,当各种原因使体温偏离调调节。前馈调节由于临时环境条件变化也会出现定点时,即可通过负反馈控制,使体温回到正常失误。另外,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如食水平,从而维持正常体温的相对稳定。调定点并物的外观、气味等有关信号可在食物进入口腔之非永恒不变,而是在一定情况下可发生变动,这前就能引起唾液、胃液分泌等消化活动。称为重调定。负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合回路,前馈控制的主要意义是可以在生理效应未出反馈可在回路中反复进行,经过信息的多次往返现变化之前,控制部分就对效应器可能出现的变才能使偏差逐步缩小,接近正常值均数,使调节化进行调节。同负反馈控制比较,前馈控制更为达到较精确的程度。快速,可避免负反馈调节将出现的较大波动与滞2.正反馈调节正反馈(PoitiveFeedack)后反应。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第四节中医学与人体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因此,正反馈的意义在于打破原先的系统稳态调控平衡状态,产生“滚雪球”效应,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例如,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与人体系统稳态调控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和分娩过程都属正反馈调控。正反馈一般对稳态的维持不发挥作用,但有些正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反馈对稳态的维持也有间接作用。例如,血液凝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固的结果是血凝块的形成,使出血停止,所以,统一性,是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从整体的角度看,凝血对维持循环血量的稳态具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有重要作用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二)前馈控制系统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前馈(Feed-Forward)是指控制部分在反馈调、互为补充、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试读结束···...

    2022-10-25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图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图书推荐

  • 《中医病理学》李可大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病理学》【作者】李可大主编【页数】188【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132-5641-4【价格】39.00【分类】中医病理学-研究【参考文献】李可大主编.中医病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医病理学》内容提要:该书为著名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李德新教授对中医病理学做的深入探索之作,此次选题为其子李可大博士后整理其父遗稿,拟发扬光大其父学术。本书共分病因、发病和病机三章,每节后均附有文献摘录、参考文献,尽可能反映出中医理论的源流和目前的发展,并有复习思考题,以帮助读者复习和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中医病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病因第一节病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学说的特点一、病因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在对人的生命客体的探索中,认识到人体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体第内在环境之间存在着整体、统一的联系,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章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体这种生病因理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立即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以恢复生理上的平衡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总之,疾病就是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调和破坏的结果。001所谓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如自然气候急剧变化,致病因素侵害,人体调节功能不相适应,机体抗病能力降低等),机体内部发生某种功能或形态结构的损害和障碍,从而妨碍了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异常表现。疾病的产生固然是体内各种生理关系动态平衡的紊乱,但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向异常病理现象的转化必然存在致病因素的作用。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又称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的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二、病因的分类中医病因学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对于病因的分类,虽然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外阴阳分类和三因分类两端。(一)阴阳分类法《黄帝内经》首先用阴阳把复杂的病因做了提纲挈领的分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调经论》),即风雨寒暑等六淫外感病邪属阳,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喜怒无常等属于阴。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黄帝内经》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把社会一心理因素引入到中医病因学说中来,并给以显著的地位。诸如社会地位的升医病沉、经济状况的变迁、亲人的生离死别、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均能构成学致病因素。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和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有害的心理因素002与社会因素可以损害人体的健康。五味之酸太过和情志之大怒也可转化为致病因素而伤肝。因肝主筋,开窍于目,故肝病亦可产生筋和目的病变。这样,肝与“风”相应,而筋、目、酸、怒等又与肝有密切联系,所以气候异常变化的“风”、情志过度刺激的“怒”、饮食五味失调的“酸”等均可成为引起肝脏发生疾病的原因。而肝脏一旦发病,就会导致肝脏功能系统之胆、筋、目等产生病理改变。总之,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的统一整体观指导下,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辩证地探讨了气候变化、饮食劳倦和精神活动等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中医病因学的理论基础。(二)辨证求因中医病因学不仅用直接观察病因的方法来认识病因,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病状来建立病因概念,这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影响和作用于患病机体的结果,而任何证候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任何疾病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致病后机体的反应各异,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疾病反映出来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来推求病因,就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这种从人体的反应状态与生活条件变化及治疗手段等因果联系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审证求因”,这是中医学特有第章的认识病因的方法。病就症状而言,例如,周身游走性疼痛或瘙痒,因风性善行,风胜则因动,故确认其病因为“风”邪。把这一临床表现和产生这一表现的一切因素,都概括为“风”邪,这就是审证求因。临床上,不管实际致病因素多么复杂,只要人体出现了“风”这种反应状态,就可以用“风邪”005来概括,治病时只要用相应的“祛风”药物,就可使临床症状消失,当然也同时消除了病因及其病理反应。就疾病而言,同为感冒,因临床表现不同,其病因也不一致:若见恶寒重,发热轻,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则为风寒袭表;若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则为风热袭表。通过对这些不同症状和体征的分析,推求出它们的病因分别为“风寒”和“风热”,然后再按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即“审因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即针对证候制订治疗方案,证候是人体作为系统整体的病变反应,而药物的性能是根据其对证候的调整作用来确定的。证候辨析得越精细,越准确,疾病与药物之间才能建立起越精确的对应关系,疗效也就越高。因此,只有采用审证求因的方法认识病因,即把病因的研究与对症状、证候的辨析联系起来,才能对临床治疗起指导作用,实质上审证求因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中医学通过研究人体的整体性反应来认识病因这一基本原则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病因学的辩证法思想。中医病理学006···试读结束···...

    2022-10-21 病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病理学》

  •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作者】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页数】257【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08【ISBN号】978-7-5189-1836-2【分类】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参考文献】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08.图书封面:病理学》内容提要:模式和中医学模式的迅速发展,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形成了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在此之后,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病治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新药、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本书首先介绍了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与病理的关系,经络及气血津液与病理的关系,再介绍了六淫七情所引起的机体的病理变化,最后分别介绍了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的多种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用性强,可满足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第一节医学成的。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积累属于起源时期的医学,医学(Medicie)是处理健康人的生理处于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PrimaryMedicie)。原始社会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治疗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及疾病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五个主要发源地,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营养学。当今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大体系。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希腊医学及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微观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顺序不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了各自的风格,并逐人类医学。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当今的西方医学,以医学科学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展,各学科之间已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第二节结合医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各个学科。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并由一系列关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概念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门科学都是运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用概念或形成概念,作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成果的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食同概括和总结。学习、运用或研究一门科学,必须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动等。虽各有所据,理解、明确其基本概念。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2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科、专业目录》),把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二级三、结合医学的范畴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引起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概念的定义各国、各民族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问题愈加关注。来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均属于结合医学的范畴。因此,结合医学概念更具实用性、一、结合医学的概念兼容性和延展性。另外,任何一门科学,都经历我国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显著成人类知识的长期积累和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医果,对全国及全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思想影响。学学科确立不久,结合医学研究在世界上还刚刚在国内,示范性地引导出其他民族医药(如藏医兴起,前者属于初创阶段,后者尚属于萌芽状态,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壮医药、朝鲜族要实现把全世界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为一体医药、彝医药等)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临床应用的新医药学,还需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研究,并出现了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因此,结合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都是通向未医结合、傣西医结合医学等研究趋势,结合医学来新医学的过渡性概念。已成为对我国各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造新医学的现阶段的统称。中西医结合医学国际上,日本的汉方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第三节被称为东方医学、第三医学或结合医学等;印度的印度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被称为印度结合医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概学;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念是人脑思维的形式,是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法国、德国、英国等国也相继把各自的传统医学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思维和概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和应用,称为综合念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医学或结合医学。是以一定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式(常识的、科学各国、各民族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的、哲学的),从不同层次获得认识内容,从而形来创造的新医学称谓不同,但其实质内容相同,成不同层次的认识。如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可统称为结合医学(ItegrativeMedicie)。论)、综合与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理论思二、结合医学的定义维方法等,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藏象学说,西医学的细胞病结合医学是指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理学、分子生物学、人体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认识医学与现代医学综合统一起来,而创造的一种和知识。不同认识层次(常识、科学、哲学)形新医学。狭义的结合医学是单指某一个国家或成不同层次的概念,每个层次的相互关联的概念民族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的新医学联系于一个概念网络内,形成相应层次的概念的简称,如中西医结合医学可简称结合医学;框架。藏西医结合医学可简称结合医学;日本的汉方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而成的新医学,也可简称结合医学。广义的结合医学包括世界各国、各中西医结合一词,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民族的结合医学。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指向。常识的、科学的、哲学因此,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决定于人们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其综合运用中创对中西医结合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中西医结造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系合研究层次(如经验层次、科学层次),决定着对统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层次,认识层次决定着对中西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的一门科学。医结合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科学实践中,不能第一章绪论3将常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等同于科学层次或哲学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性质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一)常识性质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既是综合和统一中西医药学在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人们自发地对中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在现阶段客观存在的,且不西医结合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表象。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医学形态或知识体系,又是中所以,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西医药学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综合而形成的具治病: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药加西药等。这有创新性的综合体,还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些认识是对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性、常识性理解,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是片面的、现象的、直观的和外部联系的非本质和方法,防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新兴性认识,是仅以经验或体验为内容形成的一种观医学。念。从逻辑学角度讲,混淆了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分支医结合治疗方法两个不同的概念。(二)科学性质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分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在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这是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根据根据对中西医结合本质的理性认识及对中西医药研究内容不同,可进一步划分更细的分支学科,学内在联系的本质性认识而形成的科学概念及其如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可分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内涵。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中西(三)哲学性质的概念医结合临床医学可分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在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是指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中西医药学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眼似的知识系统的辩证统一,反映的是在哲学层次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皮对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等。其中,中西认识。医结合内科学又划分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等。这些均是中西医结合外延化的概念。实践证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可以产生医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而且在我国已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第四节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新学科,标志着已形成了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在现阶段有明确内容和相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是从中西医理论体系中逐知识体系。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既有分化意义,又有综合意义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状况,及构成一门的新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病因学、发学科概念的三要素一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病学、病机学、病症病理学和治疗病理学。具有究对象(研究任务),中西医结合医学可定义为综中医学的鲜明特色,同时结合了西学病理生理学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的知识与方法,故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中占有互相交叉和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比较特殊的地位。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其重要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自然与社会)性将越来越明显。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和生命问题病因是指导致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紊乱或破坏的科学。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研究对象是引起疾病发生的所有因素(包括原因和条件)。中医学和西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医学对病原因的认识存在宏观思辨和微观思辨的构和细胞病变特征所做出的疾病诊断,比临床上差异,但具有相同的研究对象,而且随着时代变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做出的分析性诊断(常迁、社会进步,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多个诊断或可能性诊断)以及利用各种影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未认(如超声波、X射线、CT、核磁共振等)所做出的识的新的致病因素,如声光电磁刺激、居室装修诊断更客观和准确。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污染及新的病原微生物等。如果两种医学结合研法(如PCR、原位杂交等)已逐步应用于医学诊究,取长补短,必将推动病因学的发展。断,但迄今为止,病理诊断仍然被视为带有宣判性质的、权威性的诊断。由于病理诊断常通过活一、病理学体组织检查(Bioy)或尸体剖检(Autoy),来(一)病理学的概念、性质和任务回答临床医生不能做出的确切诊断和死亡原因等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问题,国外将病理医生称之为“医生的医生”。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病理诊断也不是绝对权威,更不是万能的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也有其固有的主、客观局限性。因此,提高自身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相互沟通,对于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减少和杜绝漏诊、误诊十分必要。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也称为诊断病理学(Di-3.病理学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现代病理学agoticPatholog罗)或外科病理学(SurgicalPathol-.吸收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使病0)。按研究对象不同,还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和理学从器官、细胞水平,深人到亚细胞、蛋白及实验病理学病理学诊断常以诊断为目的,从患基因水平。这不仅使病理学研究更深人,也使病者或从患者体内获取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理学研究方法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为对象,包括尸体剖检、外科病理学和细胞学。医学和药学等方面。例如,某一基因的改变是否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①病因学同时伴随蛋白表达及蛋白功能的异常,是否可以(Etiolog罗),即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发生形态学改变;反之,某种形态上的异常是否系;②发病学(Pathogeei),即疾病发生、发展出现某个(些)基因的异常或表达的改变。临床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③病理变化或病变医学中一些症状、体征的解释、新病种的发现和(PathologicalChage或Leio),即在疾病发生发预防以及敏感药物的筛选、新药物的研制和毒副展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以及这作用等,都离不开病理学方面的鉴定和解释。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的关系—临(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床病理联系(CliicalPathologicalCorrelatio)病理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二)病理学的医学地位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病理1.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解剖学材料)。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1.尸体剖检尸体剖检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是研究和探讨正常机体生理状态下的形态结构、病的病理改变,明确疾病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功能及代谢的变化规律。病理学是以前述各学科帮助临床探讨、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恰当,知识为基础,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而且还能及时阐明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为防这些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疾病的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大量尸检积累常诊断、转归和结局等临床医学问题。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2.病理学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病理诊研究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为发展病理学断是肉眼观测器官的大体改变、镜下观察组织结做出贡献。尸检是研究疾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和第一章绪论5手段,人体病理材料则是研究疾病最宝贵的材料。(大小、形态、色泽、重量、表面及切面状态、病2.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灶特征及坚度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该方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法简便易行,有经验的病理及临床工作者往往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借大体观察而确定或大致确定诊断或病变性质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这是被广泛采用的检查(如肿瘤的良恶性等)。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组织新鲜,能基本保持病2.组织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厚约数微米变的真相,有利于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的切片,经不同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细微化学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等研究。对临床工作病变,从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观察的分辨能力,而言,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加深了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由于各种疾病和病出诊断和进行疗效判断。特别是对于诸如性质不变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特征,故可明的肿瘤等疾患,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对治疗和借助组织学观察来诊断疾病。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细胞学观察运用采集器采集病变部位脱3.动物实验应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以在适落的细胞,或用空针穿刺吸取病变部位的组织、宜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细胞,或由体腔积液中分离所含病变细胞,制成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例细胞学涂片,显微镜检查,了解其病变特征。此如,可分阶段进行连续取材检查,了解该疾病或法常用于某些肿瘤(如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癌某一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经过。还可利用动物实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但限于取材的局限验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性和准确性,有时使诊断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本方法的优点是可4.超微结构观察运用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以弥补人体观察的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镜对组织、细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内部和表面超间毕竟存在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微结构进行更细微的观察,从亚细胞(细胞器)用于人体。或大分子水平认识和了解细胞的病变。在超微结4.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构水平上,还能将形态结构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加以培养,观察细胞、联系起来,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如肿瘤生长、细胞癌变、5.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运用具有某种病毒复制、染色体变异等。也可对其施加诸如射特异性的、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分化学特性的组线、药物等外来因子,以观察其对细胞、组织的织(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细胞内各影响等。该法的优点是,可以较方便地在体外观种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等化学成分的状况,察研究各种疾病或病变过程,研究施加影响的方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法,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节省研究时间。缺点揭示普通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是,孤立的体外环境毕竟与各部分间互相联系、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在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互相影响的体内整体环境不同,故不能将研究结变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学成分的变化。随着免疫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学技术的进步,还可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的方法,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学性状,对于病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手段已远远理学研究和诊断有很大帮助。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的形态观察,采用了许多新方6.其他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法、新技术,从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进了的形态学方法)式细胞仪(FCM)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仍不失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之以放大镜、量技术的陆续问世,使常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尺、各种衡器等辅助工具,对检材及其病变性状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结合4464。。。中西医结合病理学起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定性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尽可能采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亦应引变进行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进到研究中来,把中医学的功能病理学与现代医更多、更新的信息,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学的形态病理学;把中医病因病机、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气、血、痰、湿、饮等病理学二、中西医结合病理学说与西医的病理生理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一)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思路(三)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中医病理学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人体疾病过程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主要是按照中医病机的的直觉领悟和描述,经历代医学家验证和发展,概念和各种具体病症的病机理论,根据西医有关其观察描述细致入微。因此,中医病理学从临床认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予以解释、证实,并在证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比较深刻。由于历史条件限实过程中开拓理论视野。研究工作多是与病因研制,其观察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依靠人的感觉器究和实验研究交织,有待进一步分化为中西医结官,因此,只能是直觉的、宏观的、整体的、表合病机学。象的和定性的病机之说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中西医结合病理学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谨守病机,各司其继承和发扬中医临床直觉领悟的特色,并采用现属,即著名的病机十九条”。《黄帝内经》各篇都代病理生理学方法,对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涉及病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饮食劳倦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系统整理、逻伤脾、肺病者喘息鼻张”。辑论证,以现代科学精确而客观的实验结果为基病机包含两个意义:一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机础,提出新概念,形成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创变,即疾病本身的变化;二是观察疾病变化的机立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理,通过综合、归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所在,(二)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方法在临床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中医学病机是据证1.文献整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文献资料丰求因的范例,审病论治的准则,但也常与病因共富,但争论颇多。中医理论中有些概念与术语不同论述而通称病因病机。各种病具体病机不同,确切,含义不明确,用法不统一,易产生混淆。但其共性不外是阴阳不调、正邪相争、升降失常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的“阳长有余”和明代医学家三端,三种因素引起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张景岳的“阳非有余”之争,就是由于概念不统变化而为病。一引起的。所以,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可以总1,苦寒伤脾胃的病机研究根据苦寒伐胃、结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中西医病理生理学的差异损伤脾胃、过量和长期服用苦寒药可伤元气的道等,为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选用苦寒药大黄作致虚因素,选用影响自主方法。神经系统及其介质的药物利舍平作为致虚因素,2.临床观察临床细致观察是中医学的特点在实验动物上均能较满意的地复制出一系列类似与优点,这种宏观整体观察方法到目前为止也是临床脾虚证的症状,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反证,不可取代的,即使将来“证”的动物模型问题完亦可得到一定的效果。全解决了,但动物与人体依然存在差异,医学实目前,模拟证的方法多有不同,如选用中药践必须立足于人。所以,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大黄、番泻叶,低蛋白饮食,饥饱失常,过劳,必须以临床观察为主、实验研究为辅相结合的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利舍平造成中枢促胃动物质及方法。促营养物质的耗竭,均可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应是对患者的无损伤现一系列脾虚的症候,其作用机理与临床脾虚证性实验测试、死亡后的病理解剖学检查及“证”的机理基本相同。鉴于实验动物与人并不完全一的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现代科学研究的成功致,使用大黄作致虚因素,虽能模拟出类似人类经验都应借鉴,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方法应脾虚的症状,但由于动物种属差异,给药途径、···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医院电话

  •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刘天蔚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作者】刘天蔚等主编【页数】284【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7【ISBN号】978-7-5189-2882-8【价格】CNY78.00【分类】中西医结合-人体生理学【参考文献】刘天蔚等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7.图书封面:生理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生殖十二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理学概述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等。...

    2022-07-27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图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官网

  • 《中医病理学》李可大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病理学》【作者】李可大主编【页数】188【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132-5641-4【价格】39.00【分类】中医病理学-研究【参考文献】李可大主编.中医病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病理学》内容提要:该书为著名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李德新教授对中医病理学做的深入探索之作,此次选题为其子李可大博士后整理其父遗稿,拟发扬光大其父学术。本书共分病因、发病和病机三章,每节后均附有文献摘录、参考文献,尽可能反映出中医理论的源流和目前的发展,并有复习思考题,以帮助读者复习和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中医病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病因第一节病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学说的特点一、病因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在对人的生命客体的探索中,认识到人体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体第内在环境之间存在着整体、统一的联系,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章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体这种生病因理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立即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以恢复生理上的平衡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总之,疾病就是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调和破坏的结果。001所谓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如自然气候急剧变化,致病因素侵害,人体调节功能不相适应,机体抗病能力降低等),机体内部发生某种功能或形态结构的损害和障碍,从而妨碍了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异常表现。疾病的产生固然是体内各种生理关系动态平衡的紊乱,但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向异常病理现象的转化必然存在致病因素的作用。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又称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的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二、病因的分类中医病因学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对于病因的分类,虽然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外阴阳分类和三因分类两端。(一)阴阳分类法《黄帝内经》首先用阴阳把复杂的病因做了提纲挈领的分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调经论》),即风雨寒暑等六淫外感病邪属阳,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喜怒无常等属于阴。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黄帝内经》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把社会一心理因素引入到中医病因学说中来,并给以显著的地位。诸如社会地位的升医病沉、经济状况的变迁、亲人的生离死别、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均能构成学致病因素。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和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有害的心理因素002与社会因素可以损害人体的健康。(二)三因分类法1.张仲景的三因论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即“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所伤”。以此详之,病因都尽。仲景对病因的分类,是以“客气邪风为主,故不从内伤外感为内外,而以经络脏腑为内外”。在这里只谈了两条:一是“客气邪风”,二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其所谓内因与外因,都是指六淫。实际上仲景是按经络脏腑部位的传变层次来分内外的。2.陶弘景的三因论南北朝的陶弘景在《肘后百一方》中把病因分为“内疾”“外发”“他犯”三种。3.陈无择的三因论到了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明确地提出“三因学说”,认为六淫邪气为外因(非指哲学上的概念),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房室、金刃、虫兽等所伤为不内外因。故曰:“内因为七情,发生脏腑;外因为六淫,起于经络;不内外因为饮食饥饱,叫呼伤气(指狂呼喊叫、高声语重引起正气耗散的一种因素)以及虎狼毒虫金创压溺(金创指金属器械之类的创伤,压溺包括负重、溺水等)之类。”陈氏“三因学说”与《金匮要略》的分类有所不第同。它以七情为内因,六淫为外因,饮食起居等为不内外因,这种三因章分类法比较系统、明确,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病至此,中医病因学已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巢元方的《诸病源候因论》以及其他各家学说,对个别疾病的致病因素又有许多深入具体的研究和论述,如对肺痨、脚气病和癥疾等疾病有关病因的论述,以及对疫003疠、毒气、尸虫、蛊虫等的认识,都接近于现代的认识,这就使中医病因学说更加丰富多彩。古人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对临床辨证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陈氏“三因学说”虽然有一定的特点和指导意义,然而它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概念相比,无论是在内容的划分上还是在名称的含义上,均不够妥当,故近代中医界亦已少用。本章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和致病特点,将病因分为外部因素(包括六淫、疫疠、寄生虫、外伤入、内部因素(包括情志过激、饮食失调、劳倦过度)、其他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等病理性因素)三大类。三、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中医病因学说具有如下特点。(一)整体观念由于人体的生命运动不仅表现为机体内部每一脏腑和每一过程的对立统一,而且也表现为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对立统一。所以中医学将人体与自然环境,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机能联系起来,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探讨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人体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不仅各功能系统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与气血的通达进行着调节和控制的联系,从而维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且还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形成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这种四时五脏阴阳理论贯穿于病因学之中,成为探求和认识病因的理论基础。例如,肝属木,在四时应春,在学六气为风,在五味为酸,在志为怒,在体合筋。所以自然界气候变化异004常,风气淫胜可以伤肝而成为致病因素。肝木通于春,故春季多肝病。五味之酸太过和情志之大怒也可转化为致病因素而伤肝。因肝主筋,开窍于目,故肝病亦可产生筋和目的病变。这样,肝与“风”相应,而筋、目、酸、怒等又与肝有密切联系,所以气候异常变化的“风”、情志过度刺激的“怒”、饮食五味失调的“酸”等均可成为引起肝脏发生疾病的原因。而肝脏一旦发病,就会导致肝脏功能系统之胆、筋、目等产生病理改变。总之,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的统一整体观指导下,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辩证地探讨了气候变化、饮食劳倦和精神活动等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中医病因学的理论基础。(二)辨证求因中医病因学不仅用直接观察病因的方法来认识病因,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病状来建立病因概念,这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影响和作用于患病机体的结果,而任何证候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任何疾病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致病后机体的反应各异,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疾病反映出来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来推求病因,就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这种从人体的反应状态与生活条件变化及治疗手段等因果联系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审证求因”,这是中医学特有第章的认识病因的方法。病就症状而言,例如,周身游走性疼痛或瘙痒,因风性善行,风胜则因动,故确认其病因为“风”邪。把这一临床表现和产生这一表现的一切因素,都概括为“风”邪,这就是审证求因。临床上,不管实际致病因素多么复杂,只要人体出现了“风”这种反应状态,就可以用“风邪”005来概括,治病时只要用相应的“祛风”药物,就可使临床症状消失,当然也同时消除了病因及其病理反应。就疾病而言,同为感冒,因临床表现不同,其病因也不一致:若见恶寒重,发热轻,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则为风寒袭表;若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则为风热袭表。通过对这些不同症状和体征的分析,推求出它们的病因分别为“风寒”和“风热”,然后再按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即“审因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即针对证候制订治疗方案,证候是人体作为系统整体的病变反应,而药物的性能是根据其对证候的调整作用来确定的。证候辨析得越精细,越准确,疾病与药物之间才能建立起越精确的对应关系,疗效也就越高。因此,只有采用审证求因的方法认识病因,即把病因的研究与对症状、证候的辨析联系起来,才能对临床治疗起指导作用,实质上审证求因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中医学通过研究人体的整体性反应来认识病因这一基本原则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病因学的辩证法思想。中医病理学006···试读结束···...

    2022-07-26 图书 中医病理学专业 图书 中医病理学学什么

  • 高级病理生理学知识进展及其应用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高级病理生理学知识进展及其应用df免费下载,这是一本关于生理学的电子书。理论研究知识值得学习。PDF电子书简介本书《高级病理生理学知识进展及其应用》由陈莹莹、沉月良主编。它分为9章。它不仅涵盖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如表观遗传学、细胞因子与疾病、自由基与疾病、肿瘤和代谢综合征,还涵盖全身病理生理学的组成部分,如心血管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和内分泌功能障碍。《高级病理生理学知识进展及其应用》聚焦病理生理学领域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和新进展,为广大研究生更好地解决具体的临床和科研问题提供理论依据.PDF电子书概览从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到描述遗传信息流动的“中心法则”,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基因决定了生命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决定了生物体的表型.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中心法则”相矛盾的遗传现象,比如同窝出生的纯种老鼠的毛色差异;具有相同基因组的同卵双胞胎在性格、健康状况和疾病易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变异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引起基因功能的可遗传变化,最终导致表型改变,因此被称为“表观遗传变异”。PDF电子书内容第1章概述第二章表观遗传现象与机制第3章表观遗传异常和人类疾病第四章表观遗传学研究策略与技术第五章细胞因子的种类、性质和功能第6章细胞因子和肺部疾病第7章细胞因子和心血管疾病第8章自由基概述第9章自由基与疾病第十章自由基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第11章肿瘤病因第12章癌症病理学第13章肿瘤侵袭和转移第14章肿瘤诊断与预防的病理生理基础第15章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和机制第16章代谢综合征中的身体机能和代谢变化第十七章代谢综合征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18章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体质和分类第19章机体对心功能不全的代偿性适应性反应第20章心力衰竭的机制第21章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第22章:防治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第23章概述第24章肝性脑病第25章肝肾综合征第26章概述第27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28章慢性肾功能衰竭第29章尿毒症第30章概述第31章激素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机制第32章内分泌调节系统第33章内分泌疾病...

    2022-05-11 代谢综合征最新指南 临床遗传代谢病电子书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大全pdf免费整合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感言:人类和动物生理学最新练习和题库的分享期末考试必备的一整套最新的人与动物生理学学习题和答案免费分享给大家,下载打开后直接使用。高清水印无水印,打印效果也很清晰。需要复习人和动物生理学的同学快来免费下载吧。人和动物生理学研究问答的图片预览简介《人与动物生理学(下)》3.0.df版人类和动物生理判断.df人类和动物生理学.df人类和动物生理学6.df人类和动物生理学研究问题.df人类和动物生理学研究问答第6章呼吸.df.df人类和动物生理学一般复习问题的复习答案(20101212).df复习题预览1、体液:体内各种有机、无机物质大多以水为溶剂的溶液称为体液。2、心脏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新陈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又称泵功率储备,包括心率储备和中风储备。3、解剖死腔:每次吸入的一部分气体会留在鼻或口与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呼吸道的体积称为解剖空隙。4、分段运动:小肠环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通过分段运动,使消化液与食糜相互混合,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消化。吸收。5、第一信使:细胞接收到的信号包括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胞分泌的一大类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是细胞间的通讯信号,被称为“第一信使”6、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7、交叉配血:将献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液分别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该测试称为交叉匹配测试。输血的重要依据。8、肺换气: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肺换气。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磨削。9。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水溶液中膨胀和破裂。10。内部呼吸:组织中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又称组织呼吸。11.Peritalticruh:一种常见于小肠的蠕动,速度快,距离远。它可以将石康从小肠的始端推到末端或直接推到结肠。蠕动的冲动可以在进食时吞下。由刺激十二指肠的动作或食糜引起。12.激素:外分泌和外分泌细胞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13.胃肠激素:由胃肠道(包括胰腺)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也可通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胃肠道本身的活动。14、肾单位:肾脏产生尿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16、血型: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定抗原的类型。一般来说,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血型。17.心动周期,心率:心房或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称为心动周期。心率是用来描述心动周期的,它是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以第一声开始为准。人与动物生理学题库及答题10次静息性颤动和麻痹性震颤~发病机制为11次小脑抑制性震颤12踩脚下钉子→脊柱屈肌反射→大脑皮层反应→抬高腿(/)13许多突触共同作用并且比单个后电位更大(x)14只要特定的投影系统功能正常,就能产生特定的感觉(x)原因:必须在非特定的基础上产生特定的感觉15相同的发射器因不同的发射器阻断剂而具有不同的效果(x)原因:因为后门受体不同16,同一组织无论其状态如何,都使用相同的兴奋剂(x)兴奋性变化的原因有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不应期、低长不应期。17,可兴奋阈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俘获电位刺激下的阈电位最大。(x)原因:固定属性不随外界刺激的增加或减少而改变。18.由于其位置,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器。(x)原因是因为窦房结的自律性高。19.心脏中兴奋的传导速度由零相的去极化速度决定。(x)原因,以及其他因素,静息电位水平、阑尾电位等。20。兴奋可以在心脏中高速进行,因为心脏有丰富的神经支配。(x)原因:由于心肌闰盘的特殊结构。21、正常情况下,无论心率快慢,来自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总是落在心肌的舒张期。从而引起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22、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增加,脉压也增加。(x)原因是脉压很小。23.血压与阻力成正比。毛细管具有最小的直径和最大的阻力。因此,毛细电阻最高。(x)原因血压有外周阻力,与血压成正比,但毛细血管阻力不大,主动脉、小动脉阻力最大,因为血压、毛细血管短,所以阻力小。24.当房室瓣关闭至半月瓣与关闭之间的间隔时,相当于等容收缩期。(x)原因应该是直到半月瓣打开等容收缩。当半月瓣关闭时,就是心室收缩期。25、心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输出量越大,心率越快。(x)原因是比例正确,但输出在一定范围内,越多越快。26、缺氧对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有兴奋作用,使呼吸加深、加快。(x)原因: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27、二氧化碳感知随着二氧化碳通过中心和化学感受器而增加,这是一个线性关系。(x)原因是先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缺氧。28、评价呼吸效率的指标是肺泡呼吸量,因为它代替了气体更新。29。吸气开始时,肺内压小于大气压,吸气结束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呼气开始时,肺内压大于大气压,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30。在血红蛋白上,Fe离子在动脉中携带氧气,在静脉中携带二氧化碳。(x)原因是既携带氧气,又携带氨亚带二氧化碳31、在动脉中,有氧气和血红蛋白,在静脉中,血红蛋白减少。(x)32.肺换气和肺换气都与呼吸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x)原因:肺内压与呼吸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2022-05-06 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生理机制 肺换气的生理过程

  • 病理生理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二版pdf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病理生理学学习指南和练习第二版df《病理生理学学习指南及练习集》包括学习要求、重点内容、练习和参考答案四部分。前两部分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其中学习要求总结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章节。有兴趣的请下载。简介《病理生理学学习指南及练习集》包括学习要求、重点内容、练习和参考答案四部分。前两部分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其中学习要求总结了学生应该掌握、熟悉的章节,你学到的知识;重点内容不是将所有章节一一展开,而是以图表、表格或其他形式总结重点和难点,力求做到少而精。为了方便学习,试题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排列,每章都包含练习和参考答案。练习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A、B、X类题)、填空题和测验题。其中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为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目录●简介第二章疾病介绍第3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第4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障碍第5章葡萄糖代谢障碍第6章脂质代谢紊乱第7章缺氧第8章发烧第9章压力第10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和疾病第11章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第12章缺血再灌注损伤第13章冲击第14章凝血和抗凝平衡障碍第15章心功能不全第16章肺功能不全第17章肝功能不全第18章肾功能不全第9章脑功能不全第20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第21章常见的病理生理实验用兔子做实验。{Kalemia实验2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及影响机体耐缺氧能力的因素实验3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实验4失血性休克实验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只兔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7只兔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八只兔子的实验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呼吸功能不全的实验9实验十实验性急性右心衰竭实验性十一胺在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急性中毒性肾功能不全的实验12朱大年《生理学》研究生课后学习笔记答题库本书是朱大年主编的《生理学》(第8版)的学习指南。按照教材章节安排,共分11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集中学科精华。本书各章的复习笔记梳理了该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本书所有的知识精髓。(2)考研选题真实典型,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了近年考研西医综合考题,以及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相关考研试题。大多数真正的问题都提供了详细的答案。这些真题的命题点基本涵盖了每一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测试其复习效果。同时,本书还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并提供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一些疑难问题还附有详细的分析。掌握本书的试题,有助于学生培养敏捷的解题思路,巩固重点难点。第一章介绍1.1复习笔记1、生理概念与研究方法1、生理学的定义及其任务(1)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学科。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在医学上,主要是指人体生理学。(2)任务研究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活动过程和规律,其机制、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人体内外环境各种变化的影响。身体对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活动,以及身体的适应机制。2、生理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是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为医学提供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临床医学实践可以丰富生理学理论,促进生理学的发展。3、生理研究方法生理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动物实验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前者可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各有特点,详见表1-1、表1-1各种生理实验方法及其优缺点2、人体内部环境与体内平衡1、身体内部环境(1)体液及其成分体液是包含在人体内的液体。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图1-1体液成分(2)体液的分离与互通体液相互分离,但通过细胞膜或毛细血管壁相互连通。血浆是体液中最活跃的部分。(3)内部环境的概念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不同。体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位于体内的环境,是细胞的实际生存环境,又称细胞外液。2、稳态(1)稳态的概念体内平衡,又称体内平衡,是指人体细胞外液的成分(离子成分、营养物质等)、各种理化性质,以及体温和姿势的维持,都能保持一定的状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通过自身的调控机制。(2)稳态特性及生理意义①体内平衡是细胞生存和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②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如果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就会破坏稳态,从而可能引起疾病。③体内平衡的维持是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共同完成的机体自我调节(如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①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反射)来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最重要形式。②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它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一个。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只有当反射弧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完整时,身体才能有规律地做出反应。.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2)体液调节①定义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物等)通过体液转运作用于相应的细胞受体,从而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法。②分类(按作用方式分类)表1-2体液调节分类(3)自律自动调节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依靠自身而不是神经或体液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4)三种调整方式的特点见表1-3、表1-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方式、特点及位置2、生理机能控制系统(1)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即受控部分(靶细胞、靶器官等)一方面接受来自控制部分(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2)反馈的分类反馈有两种形式:负反馈和正反馈。①负反馈:被控部分发送的反馈信息导致控制器的调节作用减弱或抑制。体内绝大多数的控制系统都是由负反馈调节的。②正反馈:来自被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增强了控制器的调节效果。正反馈可以刺激身体的功能活动迅速达到一定的状态,完成相应的生理功能。(3)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发生在受控部分发送反馈信息之前。体内的一些监控装置在受到刺激后会提前向控制器发送信息,使其能够及时做出自适应反应。前馈自动控制的意义在于使身体的反应性调节功能具有可预测性,提早准备,使活动更加准确,减少滞后和波动。...

    2022-05-06 生理学体液调节名词解释 生理学体液调节的概念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