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内科 疾病诊治》翟爱东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内科疾病诊治》【作者】翟爱东编著【页数】478【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576-4804-6【价格】149.00【分类】内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翟爱东编著.临床内科疾病诊治.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图书目录:诊治》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了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呼吸、循环、消化、血液、风湿、理化因素致病等常见内科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要点,常用的诊疗操作等内容。本书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可读性和实用性兼备。本书内容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诊断和治疗,融入了当前国内外临床内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和诊疗新技术,集临床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于一体,体现了当前国内外临床内科诊疗学发展的水平和现状。《临床内科疾病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erreiratorytractifectio)简称上感,是指发生在鼻、咽喉部的急性炎症概称,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本病大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本病发病率高,不分年龄、性别、地区及职业,且传染性较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有一定的自限性,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由此而引起急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病等严重并发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应给予积极防治。【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1.病毒70%~80%的患者由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等。2.细菌细菌感染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氏阴性杆菌。二、发病机制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病理】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若合并细菌感染,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临床表现】本病按病因和受感染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常由病毒感染所致,起病急,早期有鼻、咽部干痒、烧灼感,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一3天后鼻涕变稠,同时常伴有咽痛,部分患者可有流泪、听力减退、味觉迟钝、咳嗽、声音嘶哑等表现。全身症状常较轻,可有低热、轻度畏寒及头痛。体检可发现鼻黏膜2·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充血、水肿,有炎性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等。一般经5一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2.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亦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以咽部发痒和灼烧感为主要表现。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常由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咽痛、咳嗽和发热,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部分患者可有喘鸣音。3.急性咽结膜炎多由腺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等,本病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常见于儿童。病程4~6天。4.急性疱疹性咽峡炎多由A型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显著咽痛,病程约为一周。体检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和浅表溃疡,周围绕以红晕。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可见于成人。5.急性咽扁桃体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亦可因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及葡萄球菌等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起病,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明显咽痛,吞咽困难等。体检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脓血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肺部检查通常无异常。【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偏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有核左移现象。·2.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种类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用病毒抗原的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根据病史、疾病流行情况、鼻咽部的症状及体征,结合血常规及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可确定病因诊断。二、鉴别诊断1.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刺激引起。突发鼻腔发痒、喷嚏频繁、流清水样鼻涕,若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2h内症状即消失。体检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内科疾病诊治·,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性,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轻而全身症状重,高热、全身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症状突出。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X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4.其他通常许多感染性疾病的前驱期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肝炎、心肌炎等。患病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如果在起病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治疗】对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临床上以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为主,防治细菌感染。1.一般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条件时可做空气消毒。2.对症治疗头痛发热者适当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对有急性咳嗽、鼻后滴漏和咽干的患者应给予伪麻黄碱治疗以减轻鼻部充血,亦可局部滴鼻应用。咽痛者可选用草珊瑚含片、金嗓子、西瓜霜含片等药物。3.抗感染治疗若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超过2天者,一般无需抗病毒治疗。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规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有较广的抗病毒谱,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有白细胞计数升高、扁桃体肿大、咯黄脓痰等细菌感染证据,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4.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亦可选用,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预防和预后】本病的预防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方法。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出入人多的公共场所。对已患有本病的患者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染。本病大部分病程短,能彻底痊愈,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因并发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疾病等并发症而严重影响健康。4·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trachearochiti)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由感染、理化因素、过敏性因素等引起。本病在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多发,也可由上呼吸道感染迁延而来,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病因和发病机制】1.感染因素可由病毒、细菌直接感染引起,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或细菌向下蔓延所致,常见致病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部分患者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所致。2.理化因素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氯气等)、粉尘的吸人,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也可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3.过敏反应过敏原如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的吸入,或对细菌蛋白质的过敏等,均可引起呼吸道的过敏性炎症反应。【病理】气管-支气管黏膜呈现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多等急性炎症反应。细菌感染时可见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渗出,过敏所致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但因病程短、病情轻,呼吸道平滑肌无器质性改变。【临床表现】一、症状起病较急。初为干咳或有少量黏液性痰,痰量渐增多,可有发热,全身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可有痰中带血。咳嗽咳痰可延续2~3周,若迁延不愈,可演变为慢性支气管炎。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等。二、体征呼吸音正常或稍增粗,可在两侧肺部听到散在干、湿性哕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伴喘息者可闻及哮鸣音。【辅助检查】血液检查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变化。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核左移。痰液涂片或培养可以发现致病菌;病毒分离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诊断。X线胸片仅有少数患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炎症控制后即可恢复正常。5·临床内科疾病诊治:【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咳嗽、咳痰等症状,肺部检查呼吸音增粗、双下肺干、湿性哕音等体征,结合血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即可做出临床诊断。二、鉴别诊断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短,常在1周左右痊愈,多无咳嗽、咳痰,肺部检查亦无异常体征。以鼻、咽部症状为主。2.流行性感冒多有流行病史,起病急、发热较高,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明显,呼吸道症状较轻,依据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可以鉴别。【治疗】治疗原则以抗感染、止咳祛痰为主。1.一般治疗注意保暖,适当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吸入粉尘和刺激性气体。2.抗感染有细菌感染证据者,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一般首选青霉素类、新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必要时亦可应用头孢菌素,口服或肌内注射,病情严重时也可以静脉滴注。3.对症治疗对于咳嗽痰少者可用右美沙芬、苯丙哌林或可待因等镇咳剂。但对于有痰患者则不宜给予可待因等强力镇咳药物,以免影响痰液排出。可给予祛痰止咳药物如复方甘草合剂、复方氯化铵合剂、溴己新(必嗽平)等祛痰药物,也可雾化吸入以辅助祛痰。对于因过敏反应所致的支气管痉挛的患者,可给予解痉平喘及抗过敏药物,如氨茶碱、3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氯苯那敏(扑尔敏)等,发热者可用解热镇痛剂等。【预防和预后】避免受凉、过度劳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吸人环境中的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可减少本病的发生。本病患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因治疗延误或不当、反复发作等原因致使病情迁延,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6···试读结束···...

    2022-09-01 天津市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临床内科疾病诊治》裴书飞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内科疾病诊治》【作者】裴书飞主编【页数】347【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7【ISBN号】978-7-5576-6947-8【价格】68.00【分类】内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裴书飞主编.临床内科疾病诊治.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7.图书封面:诊治》内容提要:本书科学的介绍了内科学器官系统疾病的病理病因以及治疗方法,如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而且还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治疗进行了介绍,内容论述详尽、新颖,科学性与实用性强。本书可供临床医生、基层医务人员、各类医科在校生、实习生以及社会各界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使用。《临床内科疾病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athma)是由多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这种慢性气道炎症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通常表现为广泛多变的可逆性的气道受限,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哮喘患病率已增加了45%以上,而增加最多的是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哮喘患者对支气管哮喘缺乏认识或是认识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直接导致了哮喘的治疗缺乏规范。治疗的不规范导致了支气管哮喘病情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有些患者直到支气管哮喘发展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阶段才来就诊,延误了病情,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随着近年来对哮喘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我们对支气管哮喘这一古老的疾病必须有新的认知、新的理解。一、支气管哮喘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新进展(一)病因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个人体质和外界环境影响有重要关联。有些患者在更换居住地后就会出现哮喘发作,而回到原居住地后即使不用药物,哮喘症状亦会消失。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中,环境污染严重,哮喘发病率逐年增高。大量研究发现特异性变应原(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等)和非特异性吸入物(硫酸、二氧化硫、氯气、甲醛、甲酸等)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而源于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有害化学物质、悬浮颗粒等可引起呼吸道变态反应和炎症;室内环境中某些挥发性有害化学物质也是哮喘发病的重要诱因。除了以上两点之外,遗传因素也在哮喘的发病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哮喘遗传学协作研究组的研究结果显示,哮喘候选基因大多定位于515、5g23-31、623、1115、12q12-24、13q23.1、14q11.2-13等。这些遗传性特征不仅是哮喘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还决定哮喘的治疗效果。IL4、L-5、IL13白介素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哮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可能没有一个基因是所谓的“哮喘”基因,这是基因一基因、基因一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还有学者从表观遗传学方面对支气管哮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哮喘发生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调控等,各种表观遗传修饰相互影响、调控,构成一个完整的复杂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目前在哮喘表观遗传学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两种调控方式。其一为DNA甲基化,这是目前最主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异常的甲基化或去甲基化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哮喘患者中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就出现了明·临床内科疾病诊治·显得异常。其二为组蛋白修饰,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内的基本构成蛋白。很多体内和体外试验阐明了组蛋白修饰在哮喘中的重要作用。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肥胖和超体质量可增加哮喘发生的危险性。肥胖者能量调节激素也参与哮喘与肥胖的关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瘦素和脂联素。(二)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一炎症机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同CD4+T细胞的异常有密切关系。CD4+T淋巴细胞是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最主要的调控者,可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两大类。Th1/Th2细胞平衡失调,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免疫细胞及其成分对机体自身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T1细胞主要释放IFN1、IL2、IL3、TNF-B等细胞因子产生机体的免疫应答。而Th2细胞可产生IL4、IL-5、IL10、IL-13等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B淋巴细胞,后者合成特异性IgE,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气道炎症的形成。当支气管哮喘发病时,体内Th1型免疫反应减弱,Th2型免疫反应则异常增强,可见Th2细胞水平的异常增高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尤为重要。在炎症反应中会产生很多细胞因子和细胞介质,它们组成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对哮喘的发展十分重要。其中白三烯是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炎性反应介质,近年来研究较多。白三烯生物学活性十分广泛,可参与哮喘发病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并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反应介质的释放。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一种活化的CD4+T细胞亚群T17细胞亚群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炎症起始阶段,这类细胞能大量分泌IL-17,引起进一步的炎症因子级联反应。L17是哮喘发病相关细胞因子网络的重要成员之一,且间接参与哮喘气道重构,而Th17细胞亚群能诱导产生IL-17且并不依赖于Th1和Th2细胞亚群,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除了T细胞,树突状细胞在哮喘的发生中亦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体内不同的DC亚群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淋巴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与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哮喘患者的气道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可发生细胞外基质聚集、平滑肌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和腺体肥大,被称为气道重塑或气道重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参与了气道重塑的过程。当然除了免疫一炎症机制还有神经因素及气道的高反应性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二、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随着对支气管哮喘认识的深入,目前支气管哮喘的完整诊断包括哮喘的诊断标准、分期、分级、控制水平以及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诊断。完整的诊断对支气管哮喘诊治方案有更好的参考价值。(一)诊断标准当出现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即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而当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2·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值≥200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昼夜变异率≥20%。特别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不典型哮喘或是支气管哮喘的早期阶段,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反应性增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其诊断标准为:①慢性咳嗽,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咳嗽。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呼气峰流速昼夜变异率≥20%,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③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且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非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临床缓解期是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三)分级按照支气管哮喘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其应用价值(表1-1)。表1-1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分级临床特点症状<每周1次间歇状态短暂出现(第1级)夜间哮喘症状≤每个月2次FEV1占预计值(%)≥80%或PEF≥80%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20%症状≥每周1次,但<每日1次轻度持续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第2级)夜间哮喘症状>每个月2次,但<每周1次FEV1占预计值(%)≥80%或PEF≥80%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20%~30%每日有症状中度持续影响活动和睡眠(第3级)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FEV,占预计值(%)60%~79%或PEF60%~79%个人最佳值,PEF或FEV,变异率>30%每日有症状频繁出现重度持续经常出现夜间哮喘症状(第4级)体力活动受限FEV1占预计值(%)<60%或PEF30%3·临床内科疾病诊治·(四)控制水平分级这种分级方法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掌握,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控制水平的分级见表1-2。表1-2控制水平分级完全控制(满足部分控制(在任何1周内未控制以下所有条件)出现以下1一2项特征)(在任何1周内)白天症状无(或≤2次/周)>2次/周出现≥3项部分控制特征活动受限无有夜间症状/憋醒无有需要使用缓解药的次数无(或≤2次/周)>2次/周正常或≥正常预计值/<正常预计值(或本人肺功能(PEF或FEV,)本人最佳值的80%最佳值)的80%急性发作无≥每年1次在任何1周内出现1次(五)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级别的急性发作。三、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一)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深入,治疗药物也有了新的进展。哮喘治疗药物可分为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的药物和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①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的药物,主要通过非特异性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等。②缓解药物可以缓解哮喘症状,包括B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茶碱类等。1.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的药物(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不同而异。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促进淋巴组织和皮肤等处的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其合成,长期使用能增高血胆固醇含量。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理、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在于糖皮质激素(GCS)与靶细胞质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相结合后影响参与炎症的一些基因转录而产生抗炎效应。糖皮质激素的靶细胞广泛分布于肝、肺、脑、骨、胃肠平滑肌、骨骼肌、淋巴组织、成纤维细胞、胸腺等处。各类细胞中受体的密度也各不相同。因为口服激素的副作用大,因而目前临床上主要推荐使用吸入性的糖皮质激素。吸入性的糖皮质激素可以以某种蛋白质为载体,以易化扩散的方式穿过气道内的各种炎性细胞的膜,在胞内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吸入性的糖皮质激4·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素副作用小,作用明确,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和氟替卡松。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优于气雾剂。新型糖皮质激素包括环索奈德和糠酸莫米松。环索奈德(cicleoide,alveco)是由德国赛诺菲一安万特和阿尔塔那制药公司开发的一种可定位活化、吸入用新一代皮质类固醇抗哮喘药,用于治疗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哮喘,可以直接进入肺部,活化后在局部起效。它以非活性形式给药,达到靶器官肺时,被气道的内源性酯酶活化后,转化成活性成分。一旦被活化,环索奈德体现出很高的局部抗炎活性。其非活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被肝脏有效清除,所以毒副作用极低。环索奈德160ug/d疗效与布地奈德400ug/d相似。大剂量即便使用至1600ug/d亦不会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且由于它在口咽部没有活性,口咽部不良反应小。糠酸莫米松(mometaoefuroate,MF)是先令葆雅公司研发的新型吸入性激素,2005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MF是目前抗炎活性最强的ICS之一。其抗炎活性超过布地奈德,与氟替卡松大致相等。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与氟替卡松相似。临床常用的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每日剂量与互换关系药物如表1-3。表1-3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每日剂量与互换关系药物低剂量(g)中剂量(g)高剂量(g二丙酸倍氯米松200500500100010002000布地奈德200一400400~8008001600丙酸氟替卡松100~250250~500500~1000环索奈德80~160160~320320~1280(2)白三烯调节剂:白三烯调节剂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5-脂氧化酶抑制剂。除吸人激素外,是唯一可单独应用的长效控制药,可作为轻度哮喘的替代治疗药物和中重度哮喘的联合治疗用药。目前在国内应用主要是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有扎鲁司特、孟鲁司特和异丁司特,口服使用方便,副作用少。此类药物尤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和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疗。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炎范围相对较窄,所以其不适合单独用于治疗重度哮喘。但对于单用吸入中、大剂量激素疗效不佳的中、重度哮喘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增强疗效。虽然有文献报道接受这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可出现ChurgStrau综合征,但其与白三烯调节剂的因果关系尚未肯定,可能与减少全身应用激素的剂量有关。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扎鲁司特每次20mg,每日2次;孟鲁司特每次10mg,每日1次;异丁司特每次10mg,每日2次。而5-脂氧化酶抑制剂齐留通可能引起肝脏损害,需监测肝功能,通常口服给药。其中孟鲁司特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多,是一种强效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它能与人体呼吸道中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高度选择性结合,从而阻断白三烯的病理作用。目前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已将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为包括5岁以下幼儿轻度以上持续哮喘患儿的可选择药物之一。(3)其他药物:酮替芬和新一代的抗组胺药物如阿司咪唑、曲尼斯特对控制和预防哮喘发作有一定的作用。阿司咪唑为强力和长效H1受体拮抗剂,由于它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它5·临床内科疾病诊治·不具有中枢的镇静作用,也没有抗胆碱作用。它与组织中释放的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H]受体,从而制止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曲尼斯特能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细胞膜,阻止脱颗粒,从而抑制组胺和5-羟色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缓解药物(1)B2受体激动剂:B2受体激动剂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等细胞膜表面的B2受体的作用,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和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并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从而缓解哮喘症状。此类药物根据药物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制剂和长效制剂,根据起效时间又可分为速效(数分钟起效)和缓慢起效(30mi起效)2种。短效B2受体激动剂(简称SABA)常用的药物如沙丁胺醇(alutamol)和特布他林(terutali)。这些药物起效时间快,多以吸人给药,亦可口服。有些药物可以皮肤贴用如妥洛特罗(tulouterol)。妥洛特罗为选择性P2受体激动剂,对支气管平滑肌具有较强而持久的扩张作用,对心脏的兴奋作用较弱。临床试验表明妥洛特罗除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而对心脏的兴奋作用极微。由于采用结晶储存系统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因此可以减轻全身不良反应,每日只需贴敷1次,效果可维持24h。长期、单一应用B2受体激动剂可造成B2受体功能下调,表现为临床耐药现象,故应予避免。长效B受体激动剂(简称LABA)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维持l2h以上。目前在我国临床使用的吸入型LABA有两种:沙美特罗(almeterol)和福莫特罗(formoterol)。沙美特罗起效较慢,而福莫特罗起效迅速,可按需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但目前不推荐长期单独使用LABA。目前较新的药物有卡莫特罗(carmoterol)、茚达特罗(idaeaterol)及阿福特罗(arformoterol)。卡莫特罗是用于治疗哮喘的一种新型超长效B2受体激动剂,每日只使用一次,应用时吸入和口服两种途径都能产生很好的平滑肌松弛和支气管扩张作用。由于涉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肥大细胞位于紧靠气道内腔的地方,吸入途径更易于到达,因此经吸入途径的药物比口服途径可提供更好的支气管保护作用。这种药物起效迅速,动物实验显示其对气管保护的作用大于福莫特罗和沙美特罗,而对支气管肌肉的选择性比心肌组织大100倍以上,故其对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没有产生临床相关的全身性副作用。茚达特罗作用时间可以长达24h,每日只需使用1次,能够快速起效。阿福特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气管扩张剂,但作用持续时间小于24,临床研究显示大剂量阿福特罗雾化吸入可改善FEV1。(2)茶碱类:茶碱类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而低浓度茶碱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茶碱类药物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如氨茶碱及二羟丙茶碱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而近年来多索茶碱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多索茶碱是甲基黄嘌呤的衍生物,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内的磷酸二酯酶等作用松弛平滑肌,从而达到缓解哮喘发作的作用。(3)抗胆碱能药物: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溴化异丙托品和噻托嗅铵(tiotroiumromide)等,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为支气管哮喘的二线用药,其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互补作用。6···试读结束···...

    2022-09-01

  • 《实用内科疾病诊治实践》黄佳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内科疾病诊治实践》【作者】黄佳滨编【页数】246【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180-8610-8【分类】内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黄佳滨编.实用内科疾病诊治实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诊治实践》内容提要:本书阐述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体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等的临床常用诊治方法。本书的作者均已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并参考国内外大量的参考文献编撰成书。全书内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不乏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内科临床医务工作者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和基层医生学习之用。《实用内科疾病诊治实践》内容试读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神经痛一、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称为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常于40岁后发病,女性较多。(一)病因多数无明确病因。颅底肿瘤等损害三叉神经感觉根或周围分支,脑干梗死、多发性硬化等累及三叉神经髓内感觉传导通路可引起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伴有三叉神经等损害的阳性体征。个别患者可因糖尿病性三叉神经病而引起疼痛。(二)临床表现为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发作时患者常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擦面部以诚轻疼痛,可致局部皮肤粗糙、眉毛脱落。有的在发作时不断做咀嚼动作,严重者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所以又称“痛性抽搐”。每次发作仅数秒钟至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正常。发作可由一天数次至一分钟多次。发作呈周期性,持续数周,可自行缓解数月或更长。病程初期发作较少,间隔期较长。随病程进展,缓解期日益缩短。通常自一侧的上颌支(第2支)或下颌支(第3支)开始,随病程进展而可影响其他分支。由眼支起病者极少见。个别患者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两侧三叉神经痛。患者面部某个区域可能特别敏感,稍加触碰即引起疼痛发作,如上下唇、鼻翼外侧、舌侧缘等,这些区域称为“触发点”。此外,在三叉神经的皮下分支穿出骨孔处,常有压痛点。发作期间面部的机械刺激,如说话、进食、洗脸、剃须、刷牙、打呵欠,甚至微风拂面皆可诱致疼痛发作,患者因而不敢大声说话、洗脸或进食,严重影响其生活,甚至导致营养状况不良,有的产生消极情绪。(三)诊断典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根据疼痛发作部位、性质、触发点的存在,检查时无阳性体征,结合起病年龄,不难作出诊断。早期易误认为牙痛,一部分患者常已多次拔牙而不能使疼痛缓解。副鼻窦炎、偏头痛、下颌关节炎、舌咽神经痛等也应与三叉神经痛相鉴别。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年龄常较轻,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对部分患者,尚需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排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可能。(四)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者应针对病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还缺乏绝对有效而又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实用内科疾病诊治实践1.药物治疗(1)卡马西平:初服100mg,2次/天,以后每天增加100mg,直到疼痛停止(最大量不应超过1000mg/d);以后再逐渐减少,确定最低有效量,作为维持剂量服用。此药孕妇忌用。(2)苯妥英钠:开始0.1g,3次/天;如无效可加大剂量,每日增加0.1g,(最大量不超过0.6g/d)。如产生中毒症状(如头晕、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等)应立即减量到中毒反应消失为止。如仍有效,即以此为维持量。(3)七叶莲(野木瓜):一种草药,属木通科,制成针剂及片剂。针剂每次4mL,每日2~3次,肌内注射,疼痛减轻后改用口服药片,每次3片,每日4次,连续服用。有时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疗效。(4)其他: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无效者可选择巴氯芬5~10mg,每日3次;阿米替林25~50mg,每日2次以提高疗效。2.封闭治疗一般用于服药无效或不适宜手术治疗者。方法以无水乙醇注射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操作简易安全,但疗效不持久。无水乙醇封闭半月,可达到较持久的效果,但可能引起角膜炎、失明等严重并发症。无水乙醇封闭前宜先用普鲁卡因封闭以观察效应。3.手术治疗(1)射频电流经皮选择性热凝术,可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基本不损害触觉纤维。方法简便,疗效高,适应证广,并发症少。(2)各项治疗无效而病情严重者,可考虑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或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均有一定危险性及复发率。(3)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为安全、有效的手术,可选择采用。二、舌咽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是一种舌咽神经分布区的反复发作的短暂剧烈疼痛,远较三叉神经痛少见,多数于中年起病,痛始自咽、喉或耳内,可因吞咽、咀嚼、讲话、咳嗽等触发,疼痛发作时可伴发咳嗽、脉搏减慢、血压降低甚至昏厥,病程中可有自发缓解,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将10%可卡因涂于患侧的口咽部,常可使疼痛缓解数小时。病因尚不明确,有的可能是由于舌咽及迷走神经的脱髓鞘性病变引起舌咽神经的传人冲动与迷走神经之间发生“短路”的结果,有的可能是由于局部的颅底血管压迫于咽神经所致。若疼痛持续,则本病需与鼻咽癌侵及颅底、耳咽管肿瘤、扁桃体肿瘤或周围脓肿相鉴别。治疗可应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内科治疗无效时,应作手术治疗,经颅内切断病侧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最近端的几根根丝可终止疼痛发作。如在手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舌咽神经,解除压迫亦可有效。三、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指从腰、臀部经大腿后、小腿外侧引至足部的疼痛。又可按病损部位而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一)病因根性坐骨神经痛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最常发生在腰,~骶,和腰4~的椎间盘。其他如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癌、腰椎结核、腰椎管狭窄症等。干性坐骨神经痛可因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髋关节炎、臀肌注射位置不当以及糖尿病等引起,多数原因不明。(二)临床表现1.根性坐骨神经痛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开始常有下背部酸痛或腰部僵硬不适感,疼痛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2·■第一章神疫象统疾病面、胭窝、小腿外侧和足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在持续性基础上有间歇性增剧,夜间更甚。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患者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患侧膝部微屈;仰卧起坐时患侧膝关节屈曲;坐下时健侧臀部先着椅;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患侧。病变水平的腰椎棘突或横突常有压痛。仰卧位,于髋关节屈曲的情况下,伸直膝关节而牵拉坐骨神经时引起剧痛,为laeque征阳性;直腿高举也同样诱致疼痛,动作受限。小腿外侧和足部可有感觉异常,该处可有轻微的客观感觉减退。足部伸拇或屈拇肌力减弱,踝反射减弱或消失。2.干性坐骨神经痛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为急性。疼痛部位主要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不适不明显,但也有上述诚痛姿势。沿坐骨神经行程有几个压痛点:坐骨孔点(坐骨孔的上缘)、转子点(坐骨结节和转子之间)、胭点(胭窝中央)、腓点(腓骨小头之下)、踝点(外踝之后)。可有肌肉压痛,以腓肠肌中点的压痛最显著。Laeque征通常为阳性。小腿外侧和足背的感觉障碍比根性者略为明显。坐骨神经支配区的肌肉松弛,轻微肌菱缩,踝反射也常减低或消失。3.诊断根据疼痛的部位和疼痛的放射方向、具有加剧疼痛的因素、减痛姿势、压痛点及牵引痛、跟腱反射改变等可诊断本病,不难与一般的腰背痛或引起下肢疼痛的其他疾病相区别。坐骨神经痛的诊断确定后,应明确为根性抑或干性坐骨神经痛,便于找寻病因。为了明确病因,必须系统全面地进行检查。病史中应注意感染、受寒或外伤史。体检时需注意病灶感染、脊柱、骶髂关节、髋关节及骨盆内器官等,必要时做肛门检查和妇科检查。X线检查对查明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有重要意义,必要时可做腰穿、椎管造影、CT及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三)治疗首先针对病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急性期皆应卧硬板床休息,一般需3~4周。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保泰松、安乃近等可选择使用。坐骨神经干普鲁卡因封闭疗法及骶管内硬脊膜外封闭疗法亦可使疼痛缓解。镇静剂及维生素B,、维生素B2也可辅助应用。理疗、局部热敷、针灸、推拿均有效。经一般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试行腰椎牵引。牵引无效而疼痛剧烈,严重肌力减退,压迫马尾引起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经常复发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第二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A)是指因脑血供障碍所致的短暂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症状突然发生,又很快消失,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24小时内完全缓解,不留任何后遗症。一、病因和发病机制TA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有下列多种学说。(一)微栓子学说颈动脉系统和椎一基底动脉等大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特别是在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的起始段,可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遗破,易导致循环血小板沉积,沉积的血小板及斑块内的胆固醇结晶可脱落随血流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小血管,包括眼动脉的闭塞而发病。因栓子小,容易溶解消失或进入血管的末梢,使症状缓解。在TA患者的眼底动脉中可找到含有胆固醇或血小板的微小栓子。(二)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椎一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此外,因特殊的解剖部位,双侧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内上升易受颈椎病及颈部活动的压迫及牵拉的影响。当颈部突然活动时,暂时阻断了椎一基底动脉的血供,使脑灌注压下降,造成一过性缺血。锁骨下动脉盗血症是因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在其发出椎动脉之前·3·实用内科疾病诊治实践管腔狭窄,当患者手部活动时,颅内血液经椎动脉倒流入同侧的锁骨下动脉,引起脑缺血症状。(三)其他如心功能障碍导致急性血压过低,血液成分改变如贫血、红细胞增多症,以及血高凝状态均会与TIA发生有关二、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因TA临床表现不一,通常分为颈动脉系统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两大类。(一)颈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突然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的无力,单个肢体的麻木或感觉异常。主侧半球受累可产生暂时性失语。一过性单眼失明是同侧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患者突然出现一个眼睛的视力模糊或完全黑蒙,几秒钟内达到高峰,几分钟后恢复正常。(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一过性眩晕、复视、构音困难、吞咽困难,或一个肢体的共济失调等脑干或小脑受累症状。后枕部痛,跌倒发作(四肢突然无力跌倒,但无意识丧失),症状出现在头部急剧转动或上肢运丈后,提示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常伴有颈动脉窦过敏、颈椎病或锁骨下动脉盗血症等情况。三、诊断及鉴别诊断TA的诊断需符合下列诊断要点:①突然发生但较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②反复多次发作,但每次发作的表现基本类同,即呈刻板性,但在发作间隙期一切正常。③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表现。诊断时必需和局灶性癫痫、偏头痛发作、心脏病、内耳眩晕症、低血糖、贫血以及昏厥等情况相鉴别。临床上需详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当症状比较含糊时,例如出现单次眩晕、复视、头重脚轻、一过性遗忘或晕厥等症状时,不能诊断为TIA。诊断TIA通常需要做头颅CT或MRI检查,也需做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与中风相关的危险因子检查。部分患者的头颅CT或MR!检查可发现脑部有局限性梗死灶,若临床上符合上述诊断要点,仍可认为是TA。若发病后症状超过24小时,称为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ND)。四、防治TIA在就诊时往往症状已经消失,但约1/3TIA会反复发病,且TIA患者的远期脑梗死及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远高于一般人群。颈动脉系统TIA约有1/3患者在一到数年内发生脑梗死,因而,TIA的治疗主要是预防性治疗,特别是有多次TLA发作且伴有多种中风危险因素者,更应进行积极治疗。(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主要用于颈动脉系统的TA,因微栓塞栓子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希望能抑制血小板栓子的形成。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环氧酶,阻止血小板花生四烯酸转化为环内过氧化物及凝血恶烷A2,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阿司匹林作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最佳剂量各家意见不一,通常每日口服剂量为50~350mg,目前常用肠溶片。有溃疡病者慎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噻氯匹定的作用机制可能和血小板膜的改变有关。口服剂量250mg,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不良反应有出血、胃肠道症状、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及变态反应等。阿司匹林治疗可使颈动脉系统TA预期的每年5%~6%的血栓性中风发生率减少一半。从低剂量(每日350g)到大剂量(每日1400mg)都有效,因高剂量易导致出血,故推荐每日应用350~700mg。噻氯匹定预防中风的效果比阿司匹林要好,尤其对女性TIA患者,但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如后者好,推4第一章神疫象统疾病■荐用于对阿司匹林无效者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TA。颈动脉有明显狭窄的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无效。(二)改善脑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TA和暂时性脑灌注压降低及脑缺血有关。常用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或氟桂利嗪(西比灵)10mg,每晚1次;或桂利嗪(脑益嗪)25~50mg,每日3次。伴有眩晕者可口服倍他司汀(抗眩啶)4~8mg,每日3次。(三)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手术颈动脉系统TIA和颈内动脉起始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狭窄及斑块的遗疡变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系统T八患者,约70%在颈动脉分叉处有血管狭窄。欧洲及北美学者认为一侧颈动脉有高度狭窄(狭窄超过70%),同时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的患者,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能显著降低同侧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颅内外动脉架桥吻合术或血管成形术使狭窄的动脉扩张,尚未证实有肯定防治中风的疗效。(四)抗凝治疗目前尚未证实抗凝治疗对预防TIA发作肯定有效,但在频繁发作的TIA患者中,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静脉滴注,在某些病例能获得疗效。第三节急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是一组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的脊髓炎症,临床常表现为横贯性脊髓损害。过去脊髓炎的名称包括许多脊髓的病变,随神经病理研究的进展,目前仅将涉及炎症的病因导致的脊髓损害称为脊髓炎。通常可根据起病的情况,将脊髓炎分为急性脊髓炎(数天内临床症状发展到高峰)、亚急性(一般2~6周)脊髓炎和慢性脊髓炎(6周以上)。而依据临床病变损害的形式,则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和急性上升性脊髓炎。一、病因许多特异性感染原因可以导致脊髓炎症性损害,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当然非感染性的炎症因素也可以产生脊髓炎,如接种后或感染后。在临床中,相当多的患者无法找到病因,有许多研究提示急性脊髓炎与病毒感染有关,但是仍未在此类患者的脊髓和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目前认为脊髓炎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导致的非特异性炎症,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多种因素如外伤、过度疲劳等可能诱发脊髓损害。引起脊髓炎的病因很多,若按病因分类,则可将脊髓炎分为下列诸多类型。(一)病毒性脊髓炎引起该病的病毒有:脊髓灰质炎病毒、CoxackieA和B病毒、Echo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狂犬病毒、B病毒、HTLV-1病毒、AIDS病毒。(二)细菌性脊髓炎(1)化脓性脊髓炎、亚急性脊髓脊膜炎、急性硬膜外脓肿和肉芽肿、脊髓脓肿。(2)结核性脊髓炎、脊柱结核病(波特病)、结核性脑脊膜脊髓炎、脊髓结核瘤。(三)螺旋体感染性脊髓炎(1)梅毒性脊髓炎:慢性脑脊膜神经根炎(脊髓痨)、慢性脑脊膜脊髓炎、脑膜血管梅毒、梅毒癯样脑膜炎[包括慢性硬脑(脊)膜炎]。(2)莱姆病。·5实用内科疾病诊治实践(四)寄生虫和真菌感染硬膜外肉芽肿,局限性脑脊髓膜或脑脊膜炎和脓肿。(五)非特异性脊髓炎(1)急性脊髓炎。(2)慢性复发性脊髓炎:在上述脊髓炎类型中以非特异性脊髓炎最常见,结核性和化脓性脊髓炎较少见,其他类型罕见二、病理急性脊髓炎的病理改变为受累节段脊髓肿胀,梭形膨大,严重者表面可有血管周围渗出物。断面镜检可见脊髓白质广泛或呈片状脱髓鞘性改变,侧索、后索尤为明显。部分可见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刖胀,但不伴运动神经元缺失。晚期者可见部分胶质细胞增生。三、临床表现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常见,尤以农村青壮年为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春初利秋末季节发病稍多。两性均可罹病,男性略多。多数患者在神经症状出现之前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但在神经症状出现时不伴发热。神经症状的出现较急,常在无任何症状下突然出现一个或两个下肢无力,并逐步向上发展,出现或不出现上肢的肌无力。在出现肢体肌无力的同时,相继出现排尿和便困难,直至完全瘫痪。该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很大,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极少数可长达数周之久。在整个神经症状的发生和衍化过程中,一般不伴神经根痛,少数患者可以诉述腰背疼痛,但是亦有少数伴有根性疼痛。急性脊髓炎以胸段为多见,约占75%;颈段次之(13%);腰骶段昆少(12%)。脊髓损害以灰质和白质为主,但也可累及邻近的骨膜和神经根,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利体征。累及脊膜和脊髓者称为脊膜脊髓炎,累及脊膜、脊神经根和脊髓者称为脊膜脊神经根脊髓炎。然而,不管何种类型和哪个节段,均具有共同的下列神经功能障碍。(一)运动障碍表现为两下肢不同程度的瘫痪(截瘫),早期呈弛缓性,肌张力低下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引不出病理反射,此时称为脊髓休克期。脊髓休克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此期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3周,作差异极大。如伴发肺部、尿路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者,则脊髓休克时间延长,可达数月。脊髓休克时间长,预示脊髓损害重,功能恢复差。随脊髓休克期的恢复,瘫痪逐步恢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或亢进,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呈阳性,肢体肌力开始逐步恢复。70%~80%的脊職炎,3个月恢复良好。脊髓部分损伤者,休克期过后逐步出现伸性截瘫;脊髓完全损伤者,脊髓休克期后逐步出现两下肢屈曲,呈屈性截瘫。若给足底或大腿轻度刺激,即可引起两下肢的剧烈屈曲和尿失禁,这种反应称为总体反射,往往是脊髓功能恢复预后不良的指征。(二)感觉障碍病变以下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变进展不快、病灶又较小者,可见感觉减退往往由上向下发展。完全性损害者,病变以下所有的感觉(痛、温、触觉)均减退,病变附近可有1~2节感觉过敏区,而病者主诉束带感。随病情好转,感觉水平可下移,但很难完全消失。个别患者感觉异常可持续存在数十年之久。(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括约肌功能异常,临床早期出现大小便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是无张力性膀胱,无充盈感,逅尿肌无力,膀胱容量大,可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脊髓功能的恢复,膀胱出现反射性收缩,形成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若在急性期的膀胱护理不当,有可能出现痉挛性小膀胱,呈尿频尿急、尿量少,但不易控制(急迫性尿失禁)。直肠功能障碍表现为大便猪留,也因肛门括约肌无力出现大便失禁。另外,症·6···试读结束···...

    2022-09-01

  • 《临床内科诊治技术》陈晓庆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内科诊治技术》【作者】陈晓庆主编【页数】297【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578-6519-1【价格】160.00【分类】内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陈晓庆主编.临床内科诊治技术.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6.图书目录:诊治技术》内容提要:本书分六章,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检检查脑神经疾病脊神经疾病等。《临床内科诊治技术》内容试读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如★修脑游的特,信面最我,改规有侧,指的款温县赛夹风计流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究解击置流因海底旅是最清已外的得趣温线叫兵跑据西到士昌第一节病史采集香洛大+复院它的物流口为修径热持1.病史采集技巧(1)尽可能让患者自己陈述疾病的主要症状和发病、发展的完整经过。患者在陈述时一般不要打断,等患者讲完后,对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再对患者没有谈及但对诊断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询问。风(②)对不能自己陈述病情的患者,让最了解患者病情的家属进行陈述。(③)询问过程中注意患者提供病史的可靠性,医师应加以分析并向亲属等进一步核实。(4)在询问中,尽量不要使用医学术语,在提问时切忌暗示。面(⑤)如果患者使用医学术语,有可能患者所使用的医学术语与实际病情不符,应仔细询问具体指的是什么,以免造成误解而给诊断带来困难。(6尽量围绕主诉提问,要善于引导患者按时间先后讲述每个症状出现的具体时间及演变情况。2.病史采集中需要重点询问的问题电:县(1)症状的发生情况:包括初发症状的发生时间、发病形式(急性、亚急性、慢性、隐袭性、发作性、间歇性或周期性等)、发病前的可能诱因和原因。湿(2)症状特点:包括症状的部位、范围、性质和严重程度。中代学家(3)症状的发展和演变:包括症状的加重、减轻、持续进展或无变化等,症状变化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须阳是(④)伴随症状:主要症状之外的伴随症状特点、发生时间及相互影响。(⑤)既往药物治疗及其效果:包括病程中各阶段的检查结果、诊疗过程、具体用药以及疗效。(⑥与现病有关的其他疾病情况:包括是否合并存在其他系统疾病及与现病的关系。()一般情况:包括饮食、睡眠、体重、精神状态以及二便情况等。对儿童或幼年起病的患者需要了解营养和发育情况。实天风厨应牌圆(⑧)病程经过:注意有无恶化、停滞、改善、缓解、复发和周期性发作等。险3.常见症状的问诊内容型数高单物食验家四心光(1)头痛鲜过的膜球数①头痛部位:整个头痛、局部头痛还是部位变化不定的头痛,如为局限性头痛应询问具体部位。②头痛形式:头痛是突然发生还是缓慢加重;是发作性还是持续性:发作时间是在早晨还是晚上,及在一天中的变化;头痛发作是波动性、持续性还是周期性,如是周期性应注意与季节、气候、饮食、睡眠的关系,女性患者应询问与月经周期的关系。·1临床内科诊治技术③头痛性质:头痛是胀痛、钝痛、隐痛、跳痛,还是刀割样、烧灼样、箍紧样、爆裂样或雷击样疼痛。④头痛加重因素:头痛症状有无在用力、低头、咳嗽和喷嚏等使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加重,与月经周期是否有关,与睡眠、劳累、气候、咀嚼和吞咽动作是否有关。⑤头痛程度:头痛是否影响睡眠和工作,但应注意头痛程度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⑥头痛伴随症状:有无伴闪光感、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失语、瘫痪等。⑦头痛先兆症状:有无暗点、眼前闪光、亮点、异彩、幻觉等视觉先兆。量架史(2)视力障碍手的底表期写它青康酸而品(①发生的情况:急性、慢性、渐进性,是否有缓解和复发。饮,品客,1②发生视力障碍持续的时间。同出子四同③视力障碍的表现:视物不清还是完全失明:双眼视力下降的程度:视野缺损的范围是局部还是全部:是否伴有复视或眼震;有无单眼黑蒙或双眼黑蒙。善息意中回(③)眩晕:询问时应注意鉴别是眩晕还是头昏。确定患者发作时是否有自身旋转或移动(主观性眩晕)或外界旋转或移动(客观性眩晕)的感觉,有无伴发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平衡不稳、晕厥、耳鸣和听力改变、心慌、血压和脉搏改变等,以及发作诱因、持续时间、眩晕与体位的关系。个殖数指包成回好誉典早便千香要,同生厨京(④)疼痛①疼痛部位:疼痛位于表浅还是深部:皮肤、肌肉、关节还是难以描述的部位:固定性疼痛还是游走性疼痛。尤其注意有无沿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分配区放射的现象。尘鑫②疼痛性质:疼痛是酸痛、胀痛、刺痛、烧灼痛,还是闪电样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或牵涉性疼痛;发作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③疼痛的发生情况:急性还是慢性,发作性还是持续性。房味状④影响因素:触摸、挤压是否加重疼痛,活动是否诱发或加重,与气候和冷暖变化有无关系等。式展的的使女水拉复生状壶羚传⑤伴随症状:是否伴有肢体瘫痪、感觉减退或异常,是否伴有皮肤变化。别亿(⑤)瘫痪①发病形式:急性起病还是慢性起病,起病的诱因以及症状的波动和进展情况。如为急性起病,应问及有无发热、抽搐和外伤史,有无伴随疼痛症状,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如为慢性起病,应问及发展的速度和过程。味慧,融善与,惑天奇意世是8②瘫痪部位:四肢瘫、偏瘫、单瘫,还是仅累及部分肌群的瘫痪,如为肢体瘫痪还应注意远端和近端的比较。③瘫痪的性质和程度:痉挛性瘫痪还是弛缓性瘫痪;应仔细检查瘫痪肢体的无力程度,询问瘫痪是否影响坐、立、行走、进食、言语、呼吸、上下楼等日常活动,是否影响精细动作。④伴随症状:有无皮肤改变、肢体感觉异常、疼痛、麻木、抽搐、肌肉萎缩等,以及有无语言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数县市式类经的中天一务风,则国海关的预公目三明前题卷急的发,题兴的阳园合爱动产,司·2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6抽搐①抽搐最初发作的年龄。②诱发因素:抽搐发作与睡眠、情绪、饮食、月经等的关系。③发作先兆:有无眼前闪光、闻到奇异气味、心慌、胸腹内气流上升的异常感觉以及不自主咀嚼等。④抽搐部位:全身性抽搐、局限性抽搐还是由局部扩展至全身的抽搐,如为全身性抽搐,询问从身体哪一部位开始。⑤抽搐形式和伴随症状:肢体有无伸直、屈曲、阵挛,有无眼、颈部、躯干向一侧旋转:有无伴随意识丧失,如有则应询问持续时间:有无口吐白沫、二便失禁、跌倒、跌伤、舌咬破等情况。⑥抽搐发病后症状:有无昏睡、头痛和肢体一过性瘫痪等。⑦抽搐发作频率:每年、每月、每周或每天的发作次数,以及最近一次发作的时间。⑧以往的诊疗情况:既往诊治情况,发作间歇期有无症状。⑨相关病史:发病前有无脑部炎性疾病、脑血管病、头部外伤史。()感觉异常:询问时应注意鉴别是浅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还是复合感觉(形体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的异常。注意询问感觉异常分布的范围、出现的形式(发作性或持续性)以及加重的因素等。(⑧)麻木:询问麻木的部位及性质,是某一部位还是全身。另外还应询问麻木是否伴有无力等症状。(⑨)睡眠障碍:询问是嗜睡还是失眠。如有失眠,询问是入睡困难、易醒还是早醒,是否有多梦或醒后再次入睡困难,以及失眠的诱因或影响因素,睡眠中有无肢体不自主运动以及呼吸暂停等。4.需重点询问的既往史信等回此所舍()高血压:从何时发病,治疗情况,血压控制情况,是否有其他并发症。(②)糖尿病:从何时发病,治疗情况,血糖控制情况,是否有其他并发症。(3)感染:是否患过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有无慢性感染性疾病。(4心血管疾病:有无心脏疾患,如心房颤动(房颤)、周围血管栓塞等。的你织物张(⑤)肿瘤:有无恶性肿瘤病史。正附意诗感张图的(6中毒:有无铅、汞、苯、砷、锰、有机磷等毒物接触或中毒史。意咖味验面()过敏:有无荨麻疹、药疹、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过敏史(⑧)外伤:有无头部或脊椎外伤史和手术史。(9⑨)癫痫:有无癫痫发作史。(10)婴幼儿患者应询问母亲怀孕期情况和出生情况。5.需重点询问的家族史神经系统遗传病发生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中,如两代以上出现相似疾病,或同胞中有两个相近年龄者出现相似疾病,应考虑到遗传病的可能。发现遗传病后,应绘制家系图谱。…3临床内科诊治技术第二节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苹的计赏时是路的头2是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是神经科医生最重要的基本技能,检查获得的体征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一般检查、脑神经、运动系统、反射、脑膜刺激征、感觉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一、一般检查2一般检查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语言能力、认知功能和头颈部、躯干、四肢等检查。(一)生命体征,塑明天年状法习就城生命体征包括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是体格检查中首先要检查的项目,对于危重患者尤其如此。具体检查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可参考有关诊断学书籍。(二)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方面应评价患者意识是否清醒,能否同外界进行良好的互动。患者的意识异常一般分为两种情况:①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②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通常分为以下几种。(骨天1.嗜睡木向为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精神萎靡,动作减少,通常处于睡眠状态:他人呼唤后很快觉醒,能正确回答问题并配合医生检查,但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设四风2.昏睡不得的发区站圆园饭路马是微的患者的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需要他人高声喊叫或给予疼痛刺激才能醒来醒后表情茫然,能含混地回答简单问话,但未必正确:复杂问题不能回答,通常也不能配合医生检查:在刺激停止后患者立即进入睡眠。3.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丧失,表现双眼闭合、不能自行睁开,对言语刺激无反应。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昏迷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1)浅昏迷:患者意识丧失,虽然言语刺激不能唤醒,但对压眶等强烈疼痛刺激有反应,可有面部和肢体的无意识动作。生理反射(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以及瞳孔光反射、腱反射等)大多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②)中昏迷:患者的意识障碍加重,疼痛刺激几乎无反应(强烈刺激有时可出现防御反射),四肢也没有任何自发动作。角膜反射等浅反射大多减弱甚至消失,瞳孔光反射大多迟钝,常常出现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呼吸和循环功能一般没有明显障碍。(③)深昏迷:患者表现为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四肢驰缓性瘫,各种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等浅反射,腱反射和病理反射)均不能引出。可以有呼吸、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的明显障碍。Glagow量表(表1-1)经常用于评价患者的意识障碍,最高得分15分,最低得分3分,分数越低病情越重。通常8分以上者意识障碍程度较轻,恢复可能性大7分以下预后较差3~5·4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分并伴有脑干反射消失者有生命危险。需要注意的是,Glagow量表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对眼肌麻痹或眶部浮肿的患者无法评价其睁眼反应,对气管插管的患者无法评价其言语功能,总分相同的患者并不一定意味着其意识障碍程度相同。,的将患母日味的的使职干明赛32Mdi9e记oM表1-1Glagow昏迷量表检查项目临床表现评分(总分15分)自发睁眼4呼唤后睁眼3睁眼反应疼痛刺激后睁眼设2不睁眼1能对话,定向力正常05同价,能对话,定向力障碍4回最佳的言语用词不当3言语难以辨认2无言语1能完成指令动作6对疼痛能定位5对疼痛能躲避4最佳运动去皮质强直3去大脑强直成元数(2无反应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指的是:患者的觉醒状态较佳,通常可以行动和言语:但其注意力、定向力、知觉、精神状态等发生紊乱,难以和他人进行正常交流。急性发作的此种障碍,常称之为谵妄状态,一般伴有激惹、焦虑、恐怖、视幻觉和片断妄想等,有时伴有间歇性嗜睡、发热、癫痫发作;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脑损害、感染中毒性脑病、各种急性系统性疾病等。(三)语言能力只要患者能够说话,就有必要评价其语言能力。常见的语言障碍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等。失语症指患者意识正常、发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病变导致的说话、听话、阅读和书写能力缺损。失语症的检查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的检查(自发言语、回答问题、复述、命名)、他人语言的听理解能力的检查、书面文字理解能力的检查(朗读、按书面指令动作)和书写能力的检查(自发书写、听写、抄写)。注意检查结果的评价应该考虑到患者的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等因素。构音障碍指各种病变导致的发音器官功能异常,继而引起的发音不清。需要区别的是,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可能发音清楚,但用词不当;而构音障碍的患者一般是发音不清,但用词正确。5临床内科诊治技术(四)认知功能一百床蛋20,数园增是霸的量命土年国决音冷风千创度将北对于意识状态良好,没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有时需要评价其认知功能有无损害。检查项目包括患者的理解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等。简易智力状态测定CMMetalStateExamiatio,MMSE)常用于认知功能的初步评定。MMSE表(中国修订版)如下。(1)定向力:答对下面每一个问题得1分。现在的时间是:哪年、哪月、几号、星期几、什么季节?(⑤分)现在的地点是:什么地方?省?市?街道?楼层?(5分)(2)复述单词:正确复述每一个单词得1分。皮球、国旗、树木(3分)(3)计算力:从100开始连续减去7,重复5次。每答对一次得1分。(5分)(4)回忆:回想在步骤(2)中的三个词,每答对一个得1分。(3分)(⑤)命名:“铅笔、手表”,每答对一个得1分。(2分)古的时(6复述句子:“四十四只石狮子”,正确得1分。(1分)()阅读理解:在纸上事先写上“闭上眼睛”,让患者阅后执行。能完成者得1分。(1分)(⑧)听理解:“请用右手拿这张纸,再用双手对折,放到地板上。”能正确完成者,每一步骤得1分。(3分)(⑨)自发言语:让患者说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求有主语,有谓语,有意义。正确者得1分。(1分)(10)临墓图形:两个交叉的五边形,正确者得1分。(1分)总分30分,低于分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及以上24分)的提示认知功能障碍(五)头颈部、躯干和四肢1.头颅部()视诊:观察头颅大小是否正常,外形是否对称,有无畸形、肿物、凹陷、手术瘢痕等;透光试验对儿童脑积水有诊断价值。(②)触诊:头部有无压痛、触痛、凹陷。(3)叩诊:头部有无叩击痛,脑积水患儿叩击颅骨有空瓮音。(4)听诊:颅内巨大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大动脉部分阻塞时,病灶附近的体表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2.面部及五官观察有无面部畸形、面肌抽动或萎缩;结节性硬化可有面部皮脂腺瘤,脑一面血管瘤病可有明显的面部血管痣。注意眼部有无眼脸下垂、眼球内陷或外凸、角膜溃疡以及角膜缘绿褐色的色素环(即KF环,见于肝豆状核变性)等;有无鼻部畸形、鼻窦区压痛,唇裂、口周疱疹等」3.颈部观察双侧是否对称,有无疼痛、活动受限、姿态异常(包括痉挛性斜颈、强迫头位),注意双侧颈动脉搏动是否对称,听诊有无血管杂音。,6:···试读结束···...

    2022-09-01

  • 《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姜红江|(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作者】姜红江【页数】345【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01【ISBN号】978-7-5180-8930-7【分类】关节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姜红江.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01.图书封面: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内容提要:本书提纲挈领,由点及面,系统介绍了骨关节疾病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发病原因,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等内容。本书编者参考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归纳总结,力求保持中西医结合的特点,体现继承性、科学性、权威性、时代性、简明性、实用性。本书即保持全书的系统性,又注重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深入的疾病、热点问题浓墨重彩。其内容丰富,文字简练,科学实用,操作性强,是一本值得参考的骨科书籍,可供基层医师和患者阅读。《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内容试读第一篇基础研究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进展干细胞是指存在于组织中数目很少的一些分化相对静止的细胞(retigcell)。这些细胞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潜能特点,即具有不对称性细胞分裂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1867年德国科学家Cohheim在研究创伤愈合时提出了骨髓中存在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l976年Friedetai等[以确凿的证据证实骨髓中除含有造血干细胞外,还含有集落形成的成纤维祖细胞或成纤维集落形成单位,这些细胞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而在体外适当条件的刺激下可以进入细胞周期,从而形成类似于骨或软骨碎片的细胞集落,这种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emarrowmeechymaltemcell,BMSC)。Friedetai等于l987年又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这些细胞扩增20~30代后仍保持其多项分化潜能,其连续传代培养或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而且可以保持正常的核型和端粒酶活性,但不能自发分化☒]。只有在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方向分化。基于这种强大的分化潜能及易于分离培养、遗传相对稳定的特性,使其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方面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骨伤科领域也显示出了其不同于传统治疗方式的优越性。现将BMSC在骨伤科的应用综述如下。一、骨组织工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之后移植到创伤部位,是一种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有学者[)在培养基内加入抗坏血酸后间充质干细胞排列紧密呈片状生长,将间充质干细胞片与去除矿物质的移植骨片结合植入受损部位,3周后形态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植入物的结构与正常骨膜相似,并向成骨、软骨分化。高强度多孔支架材料和间充质干细胞是骨组织工程的必备条件。学者们幻研究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带有涂层的多孔钛支架中的生长情况(多孔钛支架经快速成型技术制成,AlamarBlue法提示低原始细胞黏附率为40%),培养3天后钛支架被植入自体大鼠皮下,观察4周,组织学显示矿化胶原组织产生。BMSC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中,Borde等[]在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中应用BMP-7及BMSC复合多聚微球基质材料,发现BMP-7能诱导新骨长入,穿过移植物,使【丨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BMSC的成骨活性增强。Quarto等)用BMSC与羟基磷灰石构建组织工程骨植人骨缺损区,均能完全恢复肢体功能。朱文雄等[)采用第5代SD大鼠BMSC,经荧光标记后,调配制成的1×10/mL细胞浓度后与BMG共同培养6小时,然后植入SD大鼠双侧胫骨的实验性骨缺损中,术后8周胫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李海丰等[]取第3代BMSC,以无血清DMEM制成5×105/mL的细胞悬液符合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物修复12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8周时骨折端的间隙被类骨质充填,并出现大量外骨痂,16周时所有植入物都与桡骨干骨性愈合,并有新骨髓腔生成。结果表明,BMSC与载体结合植入体内后,直接增强了病变局部细胞介导的骨再生能力,能够快速修复大段骨缺损。王之允等用第2代BMSC符合异种松质骨载体移植于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缺损模型,术后16周缺损区骨皮质与骨端皮质连续,塑形尚可,肉眼无法分辨缺损区;24周胫骨塑形完全。以上结果表明,BMSC用于骨组织工程学治疗骨缺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沈兵等认为自体BMSC复合同种异体生物衍生骨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与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二、软骨组织工程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软骨缺损日益增多。自体软骨组织取材小,难以达到应有的细胞数量,在体外培养扩增细胞易发生“去分化”而失去原有的特征。同时由于关节软骨覆盖在骨组织表面,软骨的缺损多伴有骨缺损。对于骨软骨缺损,需要修复两种组织,因此间充质干细胞是修复骨软骨组织的较理想的细胞来源。Wakitai等门报告了用体外纯化培养的自体BMSC掺人I型胶原凝胶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的大片缺损,术后2周即形成透明软骨,24周缺损的关节软骨得以修复,但修复的软骨比正常的关节软骨薄,有些区域缺乏软骨蛋白多糖。Yoo等1]将BMSC分离、体外培养、扩增后导入修饰基因,然后将这些遗传修饰的细胞与软骨诱导因子一起注入损伤集中区域,发现这些细胞的靶细胞和生物活性因子到达受损的关节软骨处并逐渐使受损的关节软骨得到恢复。董启榕等1]抽取兔骨髓体外扩增后,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结合,植入兔关节缺损中,获得透明软骨样修复,修复软骨与周围组织连接良好,认为Ⅱ型胶原作为载体较I型胶原效果好。Wlh等1切对兔膝关节内侧半月板部分缺损模型进行修复的研究表明,复合有自体BMSC的I型胶原海绵较单纯I型胶原海绵和骨膜能更好地促进半月板的愈合,并形成组织学上与正常半月板相似的纤维软骨,但仍会出现关节的退行性变。BMSC是动物体内软骨组织损伤后的主要修复细胞,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不同。Nvo等1]比较不同干细胞对关节软骨缺损的移植修复效果,发现自体骨髓BMSC成功率为100%,而异体骨髓BMSC成功率仅为31%。三、软组织修复Badiava等1们抽取3例病程超过1年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骨髓,体外培养并纯化BMSC后回植创面。2周后伤口面积威少,血管的直皮和直皮厚度增加,最后所有患者创面愈2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合,真皮重建,组织学显示瘢痕形成减少。耿献辉等1)将SD大鼠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以生长状态良好的BMSC接种于制备好的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支架上,进行体外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结果体外培养的SD大鼠BMSC生长良好,传代扩增容易,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去细胞完全,BMSC在脱细胞真皮基质中生长良好,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闫国和等18]将人羊膜负载BMSC移植到小香猪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术后18~20天脱痂愈合。Ferrari等19将BMSC经静脉系统注入一侧腓肠肌损伤的动物体内,发现移植BMSC可以迁移至受损的腓肠肌组织中,修复受损伤的肌肉,而对正常的肌肉则无影响。四、肌腱修复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肌腱的损伤甚至缺损,传统的修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如供源不足、二次损伤、排异反应及修复效果不理想等。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肌腱的修复出现了新的转机。体外发现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复合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收缩,成纤维细胞改变形状和方向,这些改变和细胞增殖、蛋白合成、细胞外基质形成是一致的。鼠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1型胶原凝胶,体外培养后细胞重新排列方向,并且表达长梭形的形态。间充质干细胞数目越多的复合体显示更好地排列及长的梭形细胞核,是收缩的胶原纤维所产生的物理约束力而引起细胞核形态的改变[]。间充质干细胞胶原复合体移植于兔跟腱缺损处,所形成的肌腱检测分析显示生物力学提高、组织结构及肌腱的功能改善,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环境可以分化成肌腱细胞,再生出肌腱21]。Yavuzer等22用家兔自体BMSC复合纤维蛋白胶移植于兔跟腱横断损伤区,结果显示肌腱损伤后即给以腱内BMSC复合纤维蛋白胶治疗可促进肌腱愈合早期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修复。五、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椎间盘退变(iterverteraldicdegeeratio,IDD)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的治疗大都是保护生物学功能和缓解症状,而不能从病理生理上解除疾病的发病因素,因而常导致原位或邻近椎间盘疾病复发[]。自提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概念以来,利用其修复组织损害和促进功能恢复作用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引人关注的热点之一。Sakai等21用自体BMSC移植治疗有IDD的兔模型,分别注射至3个腰段的脊柱椎间盘,与未经过手术的IDD兔作对比,连续观察24周,通过X线平扫、T2相磁共振、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对基质相关的基因表达的检测得出结果:注射兔组相对非手术组,退化的椎间盘X线高度恢复91%,磁共振信号强度81%:相对假手术组分别为67%和60%。这些数据表明,在兔模型中BMSC可有效治疗退化的椎间盘,证明BMSC可能是治疗退化椎间盘的一种有效方案。Ho等[采用新西兰白鼠下腰段椎间盘的AP以诱导椎间盘变性,变性进展程度从1~7个月,并注人BMSC,结果早期组BMSC未明显表现出抵抗退化的作用,晚期组虽然椎间盘高度较低,但无明显退化表现,而且局部的黏多糖数量没有减少,说明BMSC有抵抗白鼠椎间盘晚期退变能力。Zhag等2用兔做实验,将BMSC注人退化的椎间盘后,能增加退化椎间盘蛋白聚糖的表达量,他们的数据支持同种异引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体BMSC移植后能存活,并能增加蛋白聚糖表达,支持BMSC移植有治疗IDD的潜力。Wag等2]对称猴L3~L4、L~L6椎间盘摘除术后,随机分组做陶瓷椎间盘、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及BMSC陶瓷混合融合3种替代治疗,3个月后应用X线、生化测试、组织学分析及组织形态学,分析其融合及更新状况。结果,BMSC陶瓷混合融合效果最好。Hiyama等[2]用通过髓核摘除术制作犬腰IDD模型,手术后4周将BMSC注入退化的椎间盘,随后12个月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组化及RT-PCR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注射了BMSC组犬有效的促进了退化椎间盘的再生,对BMSCFACS和RT-PCR分析表明,相对未注射前的BMSC,它们从基因水平表达FL,是具有免疫豁免特点的表型,表明BMSC移植具有维持椎间盘细胞免疫豁免,防止退化的作用。六、脊髓损伤的修复Cho等采用撞击造成大鼠脊髓T,节段损伤,1周后在损伤中心部位注入间充质干细胞,Bao-Beattie-Breaka(BBB)评分评价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发现植入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林建华等[]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对外伤性截瘫大鼠进行治疗,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细胞的表型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并促进神经结构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以上事实说明,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Deg等o采用改良Alle法制作恒河猴脊髓冲击损伤模型。再将经FGF预诱导和丹参酮诱导的第5~10代恒河猴BMSC于损伤2周后注入实验组猴的脊髓损伤区。结果治疗组动物双侧均恢复正常疼痛退缩反射,且恢复至Tarlov2~3级,表明诱导后BMSC移植促进了恒河猴脊髓损伤功能恢复。Vaquero等1]采用重物打击法制造严重脊髓损伤大鼠截瘫模型,3个月后仍无功能恢复迹象。此时,分别经原造模切口重新切开向创伤后脊髓空洞注入经双苯酰亚胺标记的BMSC,并以注入等量PBS作为对照组,移植后每天行为学测试,结果15天即显示明显和递增的运动恢复,直到移植6个月被处死时仍未进入平台期,BBB评分为(12.8士1.3)分。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在不同的实验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但其作用机制仍未明确。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随着干细胞工程的进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手段之一。刘长安等32]用液氮冷冻法造模,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髓芯减压组,B组为干细胞移植组。术后每组分别于2、4、6、8周各处死3只动物,做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2周时A组钻孔区出现少许炎症细胞,边缘出现较多成骨细胞并有骨组织形成,至8周时,钻孔区内形成骨髓组织,只在边缘形成骨小梁结构。2周时B组钻孔区有大量的成骨细胞,边缘有较多骨组织形成。8周时钻孔区内骨小梁成熟,小梁有骨髓组织填充。故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良好的修复作用。Yag等[3]研究表明,经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手段。Ada等[3把家兔分为4组:第1组只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第2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在距离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口大转子基底部2.5cm处钻直径为1.2mm小孔。第3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直接注入骨髓腔2mL生理盐水。第4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直接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处理前后进行血清学检测,并行组织苏木精染色等,以细胞周期和胸腺嘧啶摄取能力来分析股骨的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分别为72.7%、70.0%和66.7%。而第4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为0。第4组血清学检查几乎正常,组织染色等都比其他组少,吸收的胸腺嘧啶显著增加。因此得出结论,直接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股骨能阻止短期治疗高剂量类固醇诱导的股骨头坏死。C等[3]研究表明,克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于小鼠股骨头骨缺损区和皮下、肌肉和肾包膜等异位场所后都能直接形成骨。表明了在体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移植材料以提高骨修复和治疗骨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临床实际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Gagji等[36]研究了13例(18髋关节受损)第1、第2阶段(根据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中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引起1例(2髋)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1例(2髋)。患者按髋关节受损分两组,一组(对照组)予髓心减压术,另一组(骨髓移植组)做髓心减压术和植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果经24个月,在骨髓移植组患者疼痛显著减少,关节症状、Lequee指数(P=0.001)和WOMAC指数(P=0.013)都显著减少,而且5年后对照组8髋中有5髋恶化到了第3阶段。骨髓移植组10髋中只有1髋到了第3阶段,两组之间有着显著的生存差异。Kim等3]为1例31岁的男性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左侧在髓芯减压后立即行移植骨治疗,右侧在髓心减压4周后注射自体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1年内CT显示右侧坏死的股骨头修复改善,而左侧坏死股骨头在吸收了移植骨后继续恶化。Yamaaki等[38]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成骨,能有效防止股骨头坏死恶性发展。Ji等3]治疗87例(103髋部)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在患者股骨三孔髓芯减压后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钙骨基质。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哈里斯指数和放射学检查来评价疗效,结果表明,三孔髓心减压联合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钙骨基质可以修复受损组织、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八、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疾病治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疾病治疗技术,即AOT(autologuoteotheray)技术,是由美国肌肉、骨骼、脊髓和神经损伤领域的知名专家桑迪诺(Ceteo)博士发明的。美国ABC、CBS等电视台都曾对其技术进行专题访问报道。AOT技术就是通过释放患者自身干细胞的力量来达到治疗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骨不连、椎间盘突出以及由运动造成的肌腱、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等骨病的目的。AOT技术为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伤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AOT技术的适应证:①骨折延期愈合及不愈合;②骨坏死(如股骨头坏死期和Ⅱ期);③剥脱性骨软骨炎、软骨缺损;④老年骨性关节炎;⑤创伤性关节炎;⑥半月板损伤;⑦肌腱、韧带损伤;⑧椎间盘损伤。AOT技术的禁忌证:①身体健康较差,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器质性病变;②骨心【引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髓成骨能力较差不适宜自体干细胞移植;③有骨肿瘤和凝血功能障碍。AOT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①自体培养,安全可靠:干细胞来自自体骨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使用患者自体血小板裂解液,不使用任何外来的细胞培养生长因子。这就最大限度地保持干细胞处于体内状态,保持干细胞不产生变异;②程序规范,标准严格:实验室和临床程序正规完整,严格按照美国国际细胞医疗协会(ICMS)和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标准进行操作;③微创,痛苦很小:临床治疗创伤轻微,患者痛苦小,患者不需长期住院,不用陪护;④质量保证,无排异反应:具有严格的干细胞质量检测程序,包括染色体变异的核型检测。由于完全自体,无免疫排异和传染疾病等问题。AOT技术已经在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成功应用[。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桑迪诺博士曾3次到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洽谈技术合作;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09年6月由美国桑迪诺-舒尔茨医学中心引入AOT技术。2009年6月~12月,主要是实验室建设,组建专家团队和组织技术人员赴美国接受培训;2010年1月~5月,干细胞实验室试运行阶段,建立所有操作程序的标准SOP2010年6月,干细胞治疗中心正式开诊,治疗各类骨伤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由于BMSC,具有能够快速扩增和多向分化等特点,使其成为再生医学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工具。在骨伤科展示了光明的应用前景。随着对BMSC的深入研究,一些现在难以治愈的疾病,将来有可能采用新的方法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利用BMSC进行基因治疗骨、软骨缺损的研究才刚起步,技术手段还不完善,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载体的选择、特定分化因子或抗炎因子的选择与共同修饰的效果、基因转染的方式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1]裴雪涛.千细胞实验指南[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3[2]MANGIAA,NOISEUXN,KONGD,etal.MeechymaltemcellmodifiedwithAktrevetremodeligadretoreerformaceofifarctedheart[J].NatMed,2003,9(9):1195-1201.[3]OUYANGHW,CAOT,ZOUXH,etal.Meechymaltemcellheetrevitalizeovialedeegraft:imlicatioforreairoflarge-oeadtedodefect[J].Tralatatio,2006,82(2):170-174.[4]LOPEZ-HEREDIAMA,SOHIERJ,GAILLARDC,etal.Raidrototyedoroutitaiumcoatedwithcalciumhohateaacaffoldforoetiueegieerig[J].Biomaterial,2008,29(17):2608-2615.[5]BORDENM,ATTAWIAM,KHANY,etal.Tiue-egieeredoeformatioivivouigaoveliteredolymericmicro-herematrix[J].JBoeJoitSurgBr,2004,86(8):1200-1208.[6]QUARTOR,MASTROGIACOMOM,CANCEDDAR,etal.Reairoflargeoedefectyautologouhumaoemarrowtromalcell[J].NEglJMed,2001,344(5):385-386.···试读结束···...

    2022-08-24 整骨文登正骨医院 山东文登整骨

  • 《临床疾病中医诊治实践》胡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疾病中医诊治实践》【作者】胡科主编【页数】202【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4【ISBN号】978-7-5189-4369-2【分类】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胡科主编.临床疾病中医诊治实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4.图书封面:诊治实践》内容提要: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详细讲述了常见辨证分型、病情观察要点、中医饮食、中药使用等内容,着重体现中医特色。在选择病种时,摒弃了面面俱到,精选了临床最常见的疾病种类,以达到浓缩精华、科学实用的目的。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相关教材、书籍及文献,反复进行论证,力求做到有理有据、准确使用,与临床紧密结合。《临床疾病中医诊治实践》内容试读第一章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举凡可以破坏人体的生理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与条件,都属于病因的范畴。中医学的病因学说是根据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和经验积累而逐步形成的,其内容与中医的病机、辨证、诊断、治疗等紧密相连,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因的种类很多,有外感“六淫”,有内伤“七情”,还有饮食、劳逸、虫兽、外伤等。一、时令与六淫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说“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时令气象的变化与自然界物候现象和人的生命现象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观点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也充分体现在病因学内。《黄帝内经》还对四时季节的多发病、流行病作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记述。古人把一年之中季节性气候特点归纳和排列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随时令而变化的六气,为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人类疾病的发生也往往与气候的变动因素有关,尤其是六气的太过或不及,常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于是把异常的六气称为“六淫”。六淫作为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常概称为外邪。由于六淫与气象、时令直接关联,所以六淫致病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以数邪兼夹致病。(一)风邪《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指出风邪的主要特点是善动多变。凡机体受病时与风有关,或临床表现的症状符合上述风的特点者,均称之为风邪致病,或径以风为病名。兹将风邪致病特点分述如下。1.风邪四时皆可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其具体内容包括自然界的风及来自大气中的多种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前者如“受风寒”“汗出当风”“卧出而风吹之”等;后者可由皮毛腠理或口鼻呼吸而侵入人体。外感风邪常兼夹寒热燥湿等外邪。2.风性动摇振掉凡症状具有震颤、抽搐等特点者均属风的范围。例如,破伤风的主症是阵发性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等,是风邪从皮肤伤处侵入人体所致,故以破伤风命名。炎暑时节出现高热、嗜睡、痉厥、抽搐等症状者,称为“暑风”。3.风性变动不居如肌肉关节酸楚疼痛,呈游走性,发无定处,为风邪偏胜,称为“风痹”“历节风”。又如皮肤瘙痒及皮疹突然发生,时有时无,隐现无定者,称为“风瘾疹”。诸如此类病证,其症状表现出流动多变的特点,认为是风邪所致。4.风性轻扬上浮根据风的这一特性,凡症状多见于头面等人体上部者,则认为是风邪所致。例如,浮肿初起见于头面目下,有表证者称为“肾风”;兼有表证而肿势较甚者,称为“风水”。一1M临床疾病中医追治实践(二)寒邪寒邪致病多在冬季,也包括其他季节因气温骤降而致病者。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凡临床表现具有寒冷、凝滞、收引、清澈等特点者,即是寒邪致病。兹将寒邪致病的特点分述如下。1.寒性凝滞如冻伤、饮食生冷,以及受寒着冷等,能使人气血凝滞,经脉流行不利而致病,皆属“伤于寒邪”引起。2.寒性收引寒邪所伤可出现一系列收引现象。如毛孔收引,可见肤起粟粒,无汗;肌肉收引,可见颤抖或痉挛;表层络脉收引,可见皮肤苍白,体表及四肢寒冷。而血脉与肌肉收引痉挛又可引起疼痛,所以寒邪常是疼痛的主要原因。3.寒性清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表现为排泄物清稀者,皆属寒邪致病。如感冒初起,鼻流清涕,属“风寒”;兼见咳痰稀薄者,多为“寒邪肃肺”。(三)暑邪暑为夏令主气,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天气候炎热、湿气熏蒸,故暑邪致病的特点是炎热与夹湿。1.暑性炎热暑病多见于夏季。且暑为阳邪,故暑病多见热象,常出现高热、面赤、口渴、咽干、汗多烦躁、脉洪数等症。2.暑多夹湿暑令天气炎热,溽湿熏蒸,故暑邪致病,常兼夹湿邪。暑湿的主要症状是身热起伏,汗出不畅,口渴不欲饮,困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苔厚腻,脉濡数等。(四)湿邪自然界潮湿之气以长夏梅雨季节最为突出。物质受潮则重滞黏腻,容易腐烂。人久居潮湿环境,每感胸闷不畅,困倦乏力。因此湿邪有潮湿、黏滞、重浊、固着等特性。凡受病与潮湿环境有关,及临床表现上述湿的特性者,均属感受湿邪。1.湿性潮湿如长夏梅雨季节,气候潮湿,坐卧湿地,水中作业,汗出沾衣等,均易感受湿邪」凡临床症状表现为水分较多,或湿润者,均为湿邪为患。如皮肤瘙痒,水液渗出者,称为“湿疹”;大便稀薄是“湿胜则濡泻”;咳嗽痰稀,痰声辘辘,胸闷气急者,为“痰湿阻肺”。2.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其性黏滞而固着,一般病程较长,缠绵胶结,很难速愈。湿邪致病固着不移,且湿性趋下,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久坐湿地,涉水行走水中作业等,易感湿邪而为下肢痹症、下肢湿疹及湿性脚气等。3.湿性重浊湿邪容易阻碍气机,大多有舌苔厚腻垢浊的见症。其表现为肢体肿胀,重滞难举困倦乏力者,为“湿阻经络”;小便黄浊,频数不利,以及妇女带下黏稠、气味腥臭、色秽黄浊者,为“湿热下注”。(五)燥邪燥与湿是相对的,为秋令主气。燥邪的主要特点为干燥。自然界空气中相对湿度低时即显得干燥】或见于久晴不雨,骄阳久曝,火热烘烤,称为“温燥”“燥热”;或见于秋凉肃杀,称为“凉燥”;或见于风吹日久,干枯皴裂,称为“风燥”。以此类比,凡在干燥环境下受病及临床表现具有干燥枯萎等特点者,即为燥邪所伤。外感燥邪多发于秋令干旱季节。在此期间,如症见发热头痛、无汗、皮肤干燥、口渴、咽燥、鼻干、口唇开裂、舌上少津、干咳无痰、大便秘结者,称为“秋燥”;具有舌红、鼻衄、音嘶等热性症状明显者,为“温燥”;其发于秋末,天气转凉,症见恶寒、舌苔薄白而干者,为“凉燥”。(六)火邪火乃热之极,两者程度不同,性质则一,都具有炎上与急迫的特性,故火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快。临床上呈现一派炽热、躁烦证候。火邪分为实火、虚火两类。实火起于外感,风、寒、暑、湿、燥邪入里均有可能化火;虚火发于内伤,多由七情内郁,脏腑失调引起。实火以心、胃、肝多见,虚火则2中医肉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章多由伤阴耗津而生,五脏均可出现。疫毒疫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或传染性。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素问·刺法论》)的记载。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进一步提出疫疠之气,是瘟疫的致病病原,该书认为“人感疫疠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至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才明确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所谓“异气”、“疠气”,又称“杂气”,都属于疫毒的概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吴又可不可能看到疫毒的形态结构,但他确信疫毒是导致瘟疫的病原。尽管其“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其来无时,其着无方”,“茫然不可测”。但这些疫毒之气确实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人们一旦与之接触,通过口鼻进入体内,便感受而发生疫病。根据吴又可列举“异气”“疠气”所致多种疾病来看,其临床表现是起病急,传变快,表证短暂,较快出现以高热、烦渴为特点的实热证:在热甚伤阴的情况下,极易逆变,出现痉、厥、闭、脱等入营人血的危证。作为病因的毒,既与六淫、疫疠之气有密切的联系,又与其有不同之处。寓于六淫之毒,多无传染性;寓于疫疠之毒,则常具有传染性。论毒最早者为《黄帝内经》,该书认为偏胜之气为毒,并将其分为“寒毒”“热毒”“湿毒”“燥毒”等类,其产生与气候有关,乃属六淫之毒,无传染性。此后晋之《时后备急方》,隋之《诸病源候论》,唐之《备急千金要方》等,先后记载有“沙风毒”“水毒”“狂犬毒”等的致病特点,除有一定季节性外,并有特定传入途径的描述。此后进一步认识到如疫疹、疫痧、疫痢、疫疟、疫咳、疫喉,以及大头瘟、虾蟆瘟等,它们的病因都属于疫毒的范围。现代有人提出了“毒寓于邪,毒随邪人,热由毒生,变由毒起”的观点来解释温热病的演变,以解毒清热、解毒固脱等治则治疗温热病,丰富了中医病因的学术内容。三、情志伤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情志致病,主要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正如《灵枢·寿天刚柔》所说:“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两大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故《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的影响,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但五脏五志之说,显然受事物五行归类的影响,切不可过于机械硬套,应视具体患者和具体病情而定。一般说来,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病机影响是不相同的,所导致的证候亦不相同。情志因素影响气机的许多病证中,以肝气失调最突出,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郁证”。这是多种病证的综合概念。凡具有情志佛郁,气机阻滞,进而致血瘀、痰结、火逆等,多属于郁证范围。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机郁滞,日久不愈,或气病及血,或郁而生热,或津聚为痰结,或气升而火热,变化多端,而形成多种疾病。临床所见郁证,大多属于气机失常的疾患,但日久则可导致脏腑、气血、津液的多种病变。四、饮食伤人之生长发育,赖饮食之营养以维护,但饮食失宜也可以引起疾病。早在《素问·痹论》就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致病,多见于过食辛辣生冷、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之后,也有偏一3临床疾病中医诊治氧鞋食或摄入不足而致病者。若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则易生热、生湿、生痰,成为某些脏腑病证的原因:过食生冷,则常损及脾胃阳气,出现一派脾虚证候;暴饮暴食,常成食滞,使脾胃失运,出现食伤脾胃之证;偏食或营养摄人不足,常可引起如雀盲、脚气病等气血不足病证;误食有毒食物,则可导致不同特点的食物中毒症。五、劳逸伤过度而持久地进行某种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常由劳而倦,由倦而耗伤气血,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因此,中医将劳倦列为常见的内伤病因之一。正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指出了持久地从事某种特殊的活动或单调的动作,可以造成某一器官或组织的过度疲劳,而发生疾病。同时也应注意“久坐伤肉,久卧伤气”。这说明过逸少劳亦有不利,也可为病。常见卧床过久,多坐少动的人,每多两足痿弱,肢体乏力,饮食减少。可见终日坐卧,则气血流动缓慢,肌肉筋骨活动能力减弱,脏腑功能活动降低,消化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从而发生各种疾病。因此,既要防止过度劳伤,也要避免久坐久卧,进行适量的活动,这样才会保持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劳伤还有一个意义,是指房劳过度。房劳过度,常会造成肾精亏损,从而产生腰痛、头目眩晕、耳聋耳鸣、干咳气短等一系列的肾虚症状。(胡科)第二节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主要病机一、脏腑的主要病机五脏的病机变化,主要决定于它们所主的气、血、津、液、精等的生化关系,同时也为各脏自身生理特性所决定。现将五脏和六腑的主要病机分述如下。(一)心1.神明失主“神”是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是心的重要生理功能。心病则神明失其所主,于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甚至谵妄、昏迷等神志病状。它包括心神失养和邪气犯心两个方面。(1).心神失养:心主宰神志活动,必赖气血以养。《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气者,人之神。”如劳倦伤脾,气血化源不充,或思虑过度,血液暗耗,气血不足以养心,失眠、健忘等乃由之而生。《景岳全书·不寐》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当心暴失其养,神无所倚,即可发生神明涣散,意识模糊,乃至昏迷的重笃危象,可见于气脱血脱、亡阴亡阳的患者。(2)邪气犯心:主要由温热、痰浊、瘀血等引起。邪气扰心,则神志不宁;心窍阻塞,则神机被遏。温病热入营血,内陷心包,邪热扰心,可见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若煎熬血液,热瘀互结,闭阻心窍,则神昏谵语与唇青色紫等热瘀征象并见。杂病多由痰热(火)所致。痰火扰心,表现为胆怯易惊、噩梦纷纭,甚至发生精神狂躁等神志不宁症状。心窍为痰浊所阻,神机不运,因而多寐嗜睡、呕吐痰涎,严重时可出现意识不清、神志痴呆诸症。2.血运不畅心、血、脉三者的正常是保证血运畅通的前提条件,彼此互相影响。若心之推动无力,心失血养或脉络痹阻,都可使血运不利,从而出现有关的脉象改变和惊悸、怔仲、胸痹,甚至真心痛等病证。(1)行血无力:心脏之所以能推动血液运行,全赖心气心阳的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的“心藏血脉之气”,即指此气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4中医府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章病…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了脉“长”是气足的表现,“短”、“代”、“细”都是心气不足,行血无力的反映。“涩则心痛”,系阳气虚弱,使血行凝滞,故出现脉来涩滞,甚至发生心痛。(2)血不养心:血赖心以行,心赖血以养。血虚不能养心,心中惕惕然而动,是为征仲。《济生方》说:“夫征仲者,此心血不足也。”由血不足而怔仲者常伴见脉细弱或结代等象。(3)脉络痹阻:脉络的病变,也易引起血流瘀滞。特别是心脉痹阻,血不能养心,对心脏的危害尤大,它是心痹、真心痛的基本病机变化,多因瘀血、痰浊阻络所致。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就属于这种病变。由于“神”需血液的濡养,而心主血脉的功能又必须在“神”的主宰下才能正常进行,两者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心神失常与血运不畅常交错并存。如失眠、健忘与心悸互见,惊悸多因惊恐、恼怒而发等。(二)肝1.疏泄失职肝的疏泄作用,主要是疏畅气血、调节情志,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势必引起上述3个方面的病变。由于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疏泄失职多以气分病变为主,也可波及血分。一般分为疏泄不及和疏泄太过两种。它们反映在临床上,分别是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的证候。(1)疏泄不及:多因心绪不畅或湿热邪气阻滞气机,使肝气郁结,木失条达,疏泄因之不及。影响肝气多表现为抑郁寡欢、意志消沉、胸胁苦满、饮食呆钝,或为黄疸。累及肝血则并见胁痛如刺、肌肉消瘦及妇女月事不调等。(2)疏泄太过:乃因精神刺激,肝脏气机不和,横窜上逆为患。临床表现以胀痛为主,多从本脏部位开始,然后循经扩散,上及胸膺巅顶,下及前阴等处,以两胁及少腹最为明显,进而出现纳呆、暖气、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并因气失调畅,使情志佛郁,引起恼怒、急躁等症。若血随气逆而上奔下溢,则为出血2.升发异常肝的升发作用有助于肺之宣发和脾胃气机的升降,也是其维持自身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说:“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升发和调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便是肝气虚和肝用虚的证候。”前者为升发太过,后者为升发不及。(1)升发太过:除肝气上逆外,还包括肝火冲激和肝阳浮动。引起肝火的原因,或为肝脏蕴热,或由肝气转化,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由于火性炎上,故其症状以头痛昏胀、面红而热,以及口苦、目赤、耳鸣最为常见。冲逆无制,则波及其他内脏。如《类证治裁》说:肝火冲激,“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逆,为失血”。肝阳之所以浮动,一因肝热而阳升于上,一因阴(血)虚而阳不潜藏。其主要症状有:头晕微痛,目眩畏光,恶动喜静,并易惹动胃失和降,泛酸呕吐。(2)升发不及:主要是生理性的肝气、肝阴不足,从而使肝脏功能减退。如《太平圣惠方》说:“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大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指出肝气升发不及,不但是肝气、肝阳虚,而且肝血也不足。3.藏血失司《素问·调经论》说:“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也说:“人卧血归于肝。”均说明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营血不足,则肝脏藏血量减少;藏血功能障碍,则外溢而为出血。(1)藏血不足:营血是肝所以养目、柔筋、营爪的物质基础。若营血亏乏,则贮藏于肝的血量不足,分布到全身去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不但易倦乏力,不耐劳累,且目无血养而干涩,视物昏花;血不营筋则筋肉挛急,屈伸不利;血虚则肝木失其柔和之性,遂致眩晕欲仆、肢麻、抽搐,临床上称为肝血不足。(2)血失归藏:是因肝脏贮藏血液的功能障碍,血无所归而外溢,发生咯血、呕血、便血等血证,谓之“肝不藏血”,可因肝气、肝火、肝阴不足及肝血瘀阻等导致。4.内风妄动肝为风木之脏,各种内外因素扰及肝脏,均有发生肝风的可能。故《素问·至真要-5以临床疾病中医追治实践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邪热内扰和虚风内动为常见。(1)邪热内扰:暴感温热之邪,热势弛张,内扰为患;或邪热深入厥阴,引动肝风,出现颈项强直、目晴上吊、角弓反张、抽搐等“风胜则动”之症。每与高热并见,此属热甚生风。(2)虚风内动:素体阴虚,或年迈营阴内耗,肝木失养,虚风内动,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横窜筋脉则肢麻震颤。若肝阳暴张,风火相煽,夹瘀上蒙心窍,则神明被遏,而见神昏、舌强不语;阻于经脉则肢体偏瘫、口眼歪斜。此外,热病后期,因肝肾阴精亏耗,以致虚风内动,可见惊惕瘛疯之候。(三)脾1.运化失司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运化水谷,是脾对饮食中精微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输布,所谓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五味入胃,由脾布散”(《类经·藏象类》)即指此而言。运化水湿,是脾参与水液代谢的功能。脾虚运化无力或湿邪等阻滞气机,都可使运化失健,产生便溏、乏力、痰饮、水肿等病证。(1)气虚不化:脾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医述》说:“饮食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留尽,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去弃矣。”故气虚则消化无力,纳呆运迟,食后腹胀;吸收障碍则腹泻便溏,甚则完谷不化。(2)清气不升:《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脾不升清,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心肺,濡养脏腑组织,多与脾虚并见,为脾虚不运的机转之一。严重时,气陷于下,除脾虚的一般症状外,更有脘腹重坠、久泻脱肛、便意频数等表现。(3)气虚水停:“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津液代谢的首要环节。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水停为饮,酿湿生痰,或泛滥全身而为水肿。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等即指此类病变而言。(4)气机阻滞:脾之化谷升清,布散水津,还有赖自身气机的调达。若气机受阻,也可使脾之运化失常,每有腹中胀满等中焦壅遏不畅的征象伴见。其发生原因,除肝病及脾,食积于胃,痰湿中阻等外,以湿气困脾最为常见。湿邪可自外而入,亦可由内而生。湿遏脾阳,气不得升,或脾虚生湿,虚而兼滞,又可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故脾虚与湿盛常互相影响,气虚与气滞亦可互为因果。2。统血无权是指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而发生的出血病变。《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裹”,即裹结不散之意,指出了脾有统血的功能。脾不统血的机制,一是血失气裹,一是血随气陷而下。(1)血失气裹:因脾气虚弱,无力为之裹束,以致血液外溢的病机。营血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焦脾虚,不但使气血化源不充,而且不能摄血,以致发生出血。这种出血,在病因上多缘于劳倦思虑,损伤脾气所致。(2)血随气陷:脾气主升,血因之而上行。脾虚则升清作用减弱,故脾不统血的出血以下血多见。因脾气不升,则血随气陷而下,临床上伴有中气下陷之证。治疗除补脾益气摄血外,还需佐以升举阳气之品,方可收到较好疗效。(四)肺1.宣肃失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肺赖肃降以吸入天之清气,靠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宣肃配合,呼吸交替。由于这种吐故纳新的作用,使体内外气体得到交换,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故宣肃失司,呼吸异常,是肺脏的基本病变,在临床上表现为咳、喘、哮等病证。宣发和肃降是肺主呼吸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相成的两个环节。因此,肺气不宜和肺失肃降可以彼此影响,或同时发生。其机制可概括为二种:一是邪气干肺,肺气壅遏,宣肃受阻;二是脏气亏耗,宣肃无权。(1)宣肃受阻:肺为清虚之脏,乃“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6···试读结束···...

    2022-08-19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医内科学教材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医护理学

  • 《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李庆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作者】李庆生著【页数】446【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10【ISBN号】978-7-5132-6406-8【分类】疑难病-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李庆生著.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10.图书封面:疑难病诊治》内容提要:本书以作者诊治中医疑难病证的效验及感悟为基础,研习经典,溯源畅流,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的“和”思想,以中医“和”思想与“和法”为核心,提出并探讨“和调”思想,用其指导诊治“不和”“失和”的中医疑难病证。全书分为三篇,上篇阐述“和调”概要及其源流,中篇探讨“和调”的基本应用,下篇分析“和调”诊治疑难病概览及举隅。书中还整理编录和调方剂(和剂)172首(含自拟方)与药对143个。本书具有较好的文献回顾、理论探讨与实践价值,可作为中医临床大夫、理论研究者较好的参考资料,也是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及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研习者了解中医的参考书目。本书是作者已出版的《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验案集粹》及《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医理探真》的姊妹篇。《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内容试读上篇“和调”概要及其源流中医闲思想与疑准疬份州中医和调思想是中医传统“和法”的传承与发展。它以我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的“和”思想为营养源,是中医“和”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延续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现实意义。中医对疑难病诊治,需要重视并用好和调思想与方法。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在临床诊治中需要切实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和”蕴含着重要的哲学原理与人文内涵,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和”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以开先河的《黄帝内经》为标志,“和”在中医经典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与特定医学内容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医“和”思想,成为中医指导诊断治疗的重要思想与方法。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代表的“和法”“和解法”,历来是中医临床治疗体系中治则治法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经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发展,充实凝练,和法已成为中医治则治法体系纲领“八法”中的核心治法之一。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延至当代,医家学者们逐渐共识:以“和”思想为核心的“和法”,实际已囊括了攻补兼施,或寒温并用,或表里同解,或脏腑同调,或内外同治,或上下同调等具体治法。其核心在于:临床治疗时,面对病机复杂交织、病因难辨、病势危急、难辨难治的疑难病证,需要审证求因,逐机而治,辨病辨证,执中求和,“多法协用”“多方(方义、主药)协同”。这些认识,都包含了和解、和调、中和、和合、缓和、调和、调解、调整、调理、调顺之理。因此,需以此原理与治法把握治疗的经纬、统筹遣方用药的法度。溯其源流,可以清楚地看到:和调思想及其应用,肇端于秦汉之际的传统哲学文化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其后随着中医“和”思想的发展完善及“和法”的演进而发展,有着较为完整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医重要的思想方法。S∽2上篇“和调”概要及其源流【和諧】協調。4.《辞海》(1)和[hé]①单字之义温和,和缓,谦和;和谐,协调,如:和睦,调和,和衷共济;连带;跟,与;连,表示强调,同;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理念。②词组之义[和蔼]性情温和,态度亲切。如:和蔼可亲。[和合]和谐合好。[和缓]平和舒缓。[和辑]和睦。[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和好。[和睦]相处融洽,不争吵。[和平]与“战争”相对,温和,和顺。[和齐]协力齐心。[和气]温和,谦和,如:待人和气;和睦。[和洽]和睦融洽。如:相处和洽。[和亲]和睦亲爱。[和胜]病愈。[和同]和睦同心。[和谐]配合得适当,和睦、融洽。[和煦]温暖,如:春风和煦,和煦的阳光。[和中]治疗脾胃不和的方法。(2)和[huó],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揉弄,使有黏性。如:和面,和泥。(3)和[uò],混合,使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如:和药,和稀泥。5.《现代汉语词典》(1)单字之义和hé,平和,和缓;和谐,和睦和é,连带:~盘托出;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表示并列关系,跟,与;表示选择关系,常用在“无论、不论、不管”后。5∞中医闲思想与疑难疬份州(2)词组之义[和畅]hechag温和舒畅。[和缓]héhua平和,缓和:使和缓。[和平]héig指没有战争的状态;温和;不猛烈。[和顺]héhd温和顺从。[和谐]héxi论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二)“调”的辞书注释1.《说文解字》調(调)酬和也。从言,周声。徒辽切(tio)。2.《康熙字典》調鶸i0《唐韵》徒遼切。《说文》:和也。《玉篇》:和合也。3.《辞源》(1)单字之义調to徒聊切,平,瀟韻,定。幽部。調和,調節。(2)词组之义【調和】和hé。和合,協調;調味。【調理】調和;調治療養。【調達】和諧通暢。【調節】協調,調整。【調燮】調和元氣,諧理陰陽。4.《辞海》(1)单字之义调[tiao]:协调,调和;调解。(2)词组之义[调处]调整使均衡合用;调停。[调和]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合,融洽;烹调,调味。[调节]调整,使适合要求;使曲调合于音律。[调理]调和;调护治疗。5.《现代汉语词典》(1)单字之义调(調)i0配合得均匀合适;使配合得均匀合适;调解;调整。(2)词组之义[调和]配合得适当;掺和并搅拌;排解纠纷。S%6···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郑世章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作者】郑世章主编【页数】237【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189-6068-2【价格】68.00【分类】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郑世章主编.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诊治思维》内容提要:本书包括中医急症、中医外感病证、中医肺系病证、中医心系病证、中医脾胃病证、中医肝胆病证、中医肾系病证、中医脑系病证等内容,全面总结古今中医内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经验,系统整理古今中医内科的文献和遗产,同时,努力反映现代中医内科的新发展、新成就,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编写,立足于临床,实用性强,希望本书能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发展中医事业做出贡献。《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内容试读第一章中医急症第一节高热【定义】内科急症之高热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体温骤升(多在39℃以上),以身体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急症。如伤寒中的太阳、少阳、阳明高热,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高热或内伤杂病过程中出现的由虚热引起的高热。本篇着重介绍前者,后者将在“内伤发热”中介绍。【历史沿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热论篇》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做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我国第1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规律;该书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辨证论治外感热病的纲领。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他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病机属性是火热,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多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清代薛己《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分条论述,不仅制订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范围】西医学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表现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高热为内科常见急症,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临床以实热或本虚标实之高热为多见。1.时疫流行疫毒之气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一旦感受疫毒,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1·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2.六淫入侵由于气候突变,人体调摄不当,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乘虚侵袭人体而发热。六淫之中,火热暑湿为致外感发热的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机过程。六淫可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病理性质多属热属实。若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导致气阴两伤,若热入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一)发病特点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可产生神昏、动风、出血、脱证等变证。(二)临床表现高热急症多见实热或本虚标实之热,表现形式多样。但以身体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热型有壮热、恶寒发热、潮热、寒热往来等。发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数日。病在表:病在卫分,症见微恶寒而发热,伴口渴,汗出,脉浮且数。邪犯太阳,恶寒重于发热,伴头身痛,脉浮。病入里:病在气分,邪犯阳明,则壮热不寒,口大渴,脉洪大而数;若热结于腑,痞满燥实,苔黄燥;若夹湿则高热,但口多不渴,苔多白腻或黄腻,脉濡数。入营则高热入夜为甚,兼见谵昏,斑疹隐隐;入血则高热兼见齿衄,鼻衄,吐血、便血,甚至昏迷、抽搐、斑疹显露,脉细数,舌绛少津等。二、鉴别诊断内伤发热本篇高热主要指由外感所致高热,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热势重而体多实的特点。而内伤发热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所致,高热之前多有低热,发病缓,病程长,临床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舌质淡、脉数无力等。【辨证要点】(一)辨外感、内伤外感高热:起病急,病程短,热势重,有外感六淫、疫毒的病史,兼见外感之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不高而多间歇,多继发于他病之后,兼见内伤之症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食欲缺乏,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辨虚实内伤发热多属虚热,或本虚标实之热,外感病后期,亦可见虚热。其热波动无常,时高时低,缠绵难愈,脉多细数,兼见其他虚象。实热多见于外感中期,热势较高,病情较急,变化较速,脉洪数,热甚伤阴,可见谵语、神昏、动风等兼证。·2·第一章中医急症(三)辨热型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病证在卫表。壮热:多见于伤寒阳明病和温病气分阶段;邪毒内陷气营两燔亦可见高热,但常并见发斑、神昏、谵语、动风等兼症。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身热汗出蒸蒸,腹胀满实拒按,热势至夜加重。阴虚内热亦可见潮热,症见潮热颧红、骨蒸盗汗、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寒热往来: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往往一日数次发作。(四)辨寒热真假在高热急症中,由于热极或寒极会出现与本病之寒热不相符合的现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之象。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入手足厥冷的假象,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真寒假热证:一般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身虽热,但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但按之乏力或细微欲绝;苔虽黑而滑润。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急救处理】一、处理原则1.分主次即分清高热及其兼症的主次。外感高热,无论其热型热势如何,高热均属主症,治以清热为主,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内伤高热,则高热不一定是主症,治当审其病因究竞发于劳伤还是饮食。2.审标本审清高热的主要病机,细辨高热与其他症状的标本关系。例如高热出血腹痛,主要病机为热毒内陷,损伤脉络,迫血妄行,瘀阻腹内,治当清热凉血为急为本。3.察传变观察高热伴发的变证。由外感高热并发神昏、谵语、厥逆、出血、抽搐等,提示邪毒内传,营血耗伤,除治高热,还要加用开窍、固脱、凉血、息风之剂。二、急救治疗1.一般措施卧床休息;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补充维生素等。2.物理降温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中药煎汤擦浴,如荆芥水、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乙醇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在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3·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3.针刺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4.刮痧法中暑高热患者,可在两胁部、夹脊部、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5.中药灌肠法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6.维持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血压、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7.药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相应药物予以治疗。(1)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10~20mL加人等渗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2)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金银花、连翘等)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3)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板蓝根、水牛角、珍珠母、金银花、栀子、黄芩苷、胆酸等)3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4)鱼腥草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5)双黄连注射液以1ml/kg计算,用5%或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6)穿琥宁注射液40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溶液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8.其他可选柴胡注射液2~4mL肌注,每日1~2次。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柴石退热颗粒等口服。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金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30~40分钟/次。9.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三、辨证论治[病在卫分]主症:高热,兼见微恶寒而发热,伴口渴,汗出。脉浮且数。治法:辛凉宣透。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竹叶清热除烦,薄荷、荆芥、豆豉辛凉宣散,透热外出,为辅药;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止咳,利咽散结,因温邪化热最速,容易伤津耗液,故又配芦根甘凉质润,清热生津止渴,均为佐药。合而成方,既可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又可利咽止咳,生津止渴。[病在气分]主症:壮热不寒,口大渴。脉洪大而数。治法:清热解毒。。4·第一章中医急症·方药:白虎汤加减。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若发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丹皮清热凉血。[病人营血]主症:高热入夜为甚,兼见谵昏,斑疹隐隐;入血则高热兼见齿衄,鼻衄,吐血、便血,甚至昏迷、抽搐、斑疹显露。脉细数,舌绛少津等。治法:清热透营,凉血解毒。方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清解营分热毒为主药;玄参、生地、麦门冬清热养阴,为辅药;佐以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清热解毒;并以活血散瘀、清热凉血的丹参、赤芍为使,以防血与热结,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转归与预后】常见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由表热证而发展至半表半里证,再向里传变而成里热证。若正气未衰,治疗及时可治愈。若感邪太盛,治疗不力,可产生神昏、谵语、厥逆、抽搐、出血、脱证等变证。【预防与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各项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患者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时可使用加湿器。(3)高热患者的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食、半流食为宜。患者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橘汁等。.汗出较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高热患者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热病初愈,饮食仍宜清淡稀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现代研究】中医治疗高热,除用常服的丸药汤剂口服外,还有多种治疗方法:针刺疗法、中药煎汤擦浴疗法、直肠给药法、刮痧疗法、喷喉法、滴鼻法等。临床辨证论治以清法为主,剂型以丸散口服药为主,随着科技发展,先后研制出多种注射液,例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临床研究表明多具有良好疗效。涂氏采用清、解、和、下四法联合应用设计而成的热必宁(商品名:柴石退热颗粒)治疗高热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单纯清热解毒组;实验研究证实热必宁能够显著抑制肺炎球菌所致家兔体温的升高: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体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和RSV有较强抑制作用。赖氏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42例,42例体温1日内退至正常,71例2日内、21例3日内退至正常,无效8例,总有效率94.37%。谢氏等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可有效降低兔出血热病毒家兔高热模型的发热指数,降低脑脊液前列腺素E2和环核苷酸发热介质。黄氏等利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枢性5··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高热,退热效果好,且使MDA、TNF-α、IL6水平下降,而SOD明显上升。鲁氏等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230例高热患者,不仅退热作用快,而且体温下降平稳,很少出现反复发热现象,且对全身症状有改善,认为清开灵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刘氏将肺系感染高热的患者4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1例,对照组192例,治疗组予鱼腥草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对白细胞数正常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卫分证、卫气同病及气分证3种不同证类平均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细胞数升高的高热患者疗效相当。雷氏等采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60例,体温下降幅度较对照组(青霉素针剂静滴配合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明显增大,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雷氏采用穿琥宁注射液静脉点滴外感高热症139例,效果满意。穿琥宁是从中药穿心莲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所致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病毒、抗炎作用以及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临床上多用于病毒性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穿琥宁注射液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作用,其中抗病毒作用尤为显著。运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不论卫分、卫气同病还是气分证均疗效确切,不易反复,具有退热时间短、全身症状改善快的特点。第二节厥脱【定义】厥脱包括厥证、厥逆和脱证,是内科常见之急症。临床以面色苍白,四肢厥逆,出冷汗,欲呕欲便,脉微欲绝或乱,神情淡漠或烦躁,甚至不省人事,猝然昏倒等为特征。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论述了厥证之病机及临证特点:“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病谟·厥逆》中论及厥逆的预后时日:“厥逆之证,危证也。”清代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脱》的评语中明确了脱证发病之机在于阳气的骤越,并提出临证诊治之要点:“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历史沿革】“厥”“脱”首见于《内经》,“厥”有“寒厥、热厥、煎厥、薄厥、暴厥、六经之厥、风厥、厥逆”之别,就其病因病机而言,《内经》论述较为详尽,概而言之,虚实两端,如《素问·厥论篇》:“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对其预后而言正如《素问·调经论篇》所云:“厥者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脱”在《灵枢·决气》中被分为“精脱、气脱、津脱、液脱、血脱”等不同的类型,详其证象,“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厥与脱的治疗方面仅有针刺等方法。后世医家对“厥”多有发挥,汉代张仲景认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6···试读结束···...

    2022-08-19

  • 《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李建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作者】李建真主编【页数】304【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4593-3【价格】80.00【分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李建真主编.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目录:诊治与调理》内容提要:本书广泛收集了古今中外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的文献资料,结合作者多年临床诊治经验,对肺的生理特性和呼吸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突出了中医诊治与预防调理的方法。《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内容试读第一章肺病证第一章肺病证第一节感冒感冒为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主要是感受外界六淫邪气而发,临床上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嚏等为主证。感冒亦称伤风、冒风。【疾病诊断】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一般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1.普通感冒其病源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其诊断要点为:①起病较急,全身症状有发热、恶寒、全身酸痛、乏力、纳减等;局部症状有打喷嚏、鼻塞、流涕、咽部干痒、疼痛,声音嘶哑,或咳嗽等。②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患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初期可有类似症状,要注意鉴别。2.流行性感冒其病源为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毒抗原性变异频繁,常引起暴发或大流行。其诊断要点为:①起病急,局部症状一般较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畏寒。全身酸痛、头痛、乏力。可伴有咳嗽,咳痰。尚可见到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主的流行性感冒。个别病人可并发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副鼻窦炎、中耳炎、及单纯性疱疹等。②要注意与流行性脑膜炎及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早期相鉴别。脑膜炎往往伴有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征。流行性感冒中医亦称为时行感冒。病毒性感冒,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3.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等。急性鼻炎,包括急性鼻窦炎,初期周身不适,恶寒或轻微发热,鼻腔干燥,鼻塞,打喷嚏。病情进一步发展,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升高,鼻涕由清稀转为稠脓而黄,说话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头痛等。鼻腔检查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过敏性鼻炎,发病较急,消失也快。多清水样鼻涕,喷嚏连连,鼻塞。多无全身症状。对异物刺激敏感。慢性鼻炎又分单纯性鼻炎及慢性肥厚性鼻炎。急性鼻炎屡发不愈,或因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弯曲及慢性刺激因素如长期粉尘、有害气体等诱发。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鼻塞,常左右交替,下鼻甲黏膜充血肿胀,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用麻黄素滴鼻鼻塞症状可立即缓解。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重,可持续性鼻塞,通气不畅,下鼻甲肥大,质地坚实,对麻黄素收缩反应弱。萎缩性鼻炎,发展缓慢,鼻腔干燥或阻塞感。由于鼻腔黏膜分泌腺萎缩,广附脓痂不易排出。嗅觉减退或丧失,伴有鼻根部紧束感,头昏、头痛。如有臭鼻杆菌感染,可患臭鼻症,有腥臭气。萎缩性鼻炎有的属继发性,如鼻腔手术、鼻中隔过度弯曲、鼻麻风等可引发萎缩性胃炎。2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鼻窦炎,包括急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鼻窦分上颌窦、筛窦和额窦。急性鼻窦炎发病后,症状逐渐加重,鼻涕呈黏液脓性,鼻塞,嗅觉减退,伴有明显的头痛和局部疼痛,以急性颌窦炎较多见。急性鼻窦炎屡次发作不能治愈,可转为慢性。上颌窦炎以额部、太阳穴处头痛为主,上午轻,下午重。中鼻道分泌有脓:筛窦炎以额部和枕部头痛为主,呈持续性钝痛,眼球移动痛,眼内眦处或眼球后方疼痛、压痛,或眼内眦肿胀。慢性鼻窦炎的主要症状是头痛、流脓涕和鼻塞,可伴有头胀、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4.扁桃体炎包括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发热(体温可在39一40℃),头痛,倦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有明显的咽喉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咽部灼热感,可有反射性耳痛。检查咽峡及扁桃体极度充血,扁桃体发红肿大,可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慢性扁桃体炎,有咽痛发作或急性扁桃体炎病史。咽部不适或咽部异物感,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充血。扁桃体肿甚时,可鼻通气不畅,夜间张口呼吸,打鼾。5.咽炎包括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为咽黏膜的急性炎症。咽部淋巴组织也常同时发炎,常并发急性扁桃体炎。其发病急,咽部干、痒、疼痛,灼热感,吞咽不适。咽部分泌物多,多干咳,或声音嘶哑。咽部弥漫性潮红。慢性咽炎是咽黏膜、淋巴组织、黏液腺的慢性炎症,是咽部常见病,好发于中年人。咽部经常干、痒,有异物感。说话太多、气候变化或饮酒、吸烟、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时可加重。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疱。咽反射敏感,如晨起刷牙时易恶心作呕。鼻炎、咽炎常称为上呼吸道感染。除以上外,还有急慢性喉炎、咽部脓肿等。慢性上呼吸道炎症,容易诱发急性炎症而出现感冒症候。【辨证治疗】感冒多有受风受凉的病史。在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病率较高。时行感冒多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症候多相类似。感冒以实证为主,或虚实夹杂。1.风寒感冒鼻塞,鼻痒,流清涕,或伴有咳嗽,痰清稀。甚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病人多有受凉病史。治疗原则:疏风解表、宣肺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克,防风10克,柴胡15克,前胡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桔梗15克,川芎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如恶寒重,无汗,头痛身痛者,为风寒郁闭肌表,可用麻黄汤发汗,疏散风寒。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如头重如裹,肢体酸楚或重痛,为风寒挟湿,可用羌活胜湿汤。2.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汗出,鼻塞涕浊,咳黄痰,口干,咽喉疼痛,咽红,扁桃体红肿,脉浮数,苔黄。治则:疏风清热解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淡豆豉10克,薄荷10克,淡竹叶10克,桔梗15克,生甘草10克,芦根10克。水煎服。风热感冒轻证,咳嗽,眼红眼干,流泪可用桑菊饮。发热喘咳者,可用银翘散加麻杏石甘汤。3.暑湿感冒微恶风寒,发热,汗少,肢体酸楚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口渴不欲饮,胸脘痞闷,泛恶,小便黄赤,大便或溏,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则: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味:香薷10克,厚朴10克,扁豆花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藿香10克,水煎服。暑热偏盛时,可加青蒿10克,黄连10克,山栀10克。里湿偏盛,可加薏苡仁15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小便黄赤明显者,可加淡竹叶10克、赤茯苓10克。4.气虚感冒恶寒发热,或低热,但觉时时形寒,常自汗出,鼻塞头痛,咳嗽,痰白,乏力气短,苔白,脉浮第一章肺病证3无力。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参苏饮加减:党参10克,苏叶10克,葛根15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橘红10克,甘草6克,木香10克,枳壳10克,生姜5克,大枣10枚。水煎服。肺气亏虚,容易感冒者,宜常服玉屏风散,黄芪120克,炒白术60克、防风60克,共为细末制水丸,每服5克,一日三次。5.阳虚感冒易感冒,感冒后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无汗或自汗,汗后恶寒加重,头痛,骨节酸痛,四肢寒冷,面色觥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则:助阳解表。方用再造散:黄芪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熟附子10克,细辛3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大枣10枚,生姜5克,水煎服。或用前10味药做成水丸,一次5克,一日三次,温开水送服。6.血虚感冒身热恶寒,头痛,无汗或自汗,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或脉象结代。治则:养血解表。方用葱白七味饮:葱白连根三棵,葛根15克,豆豉10克,麦冬15克,干地黄15克,生姜5克。可加当归10克,水煎服。7.阴虚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寐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咳痰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治则: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化裁:玉竹10克,白薇10克,桔梗10克,豆豉10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葱白三根,大枣10个,水煎服。可加麦冬15克。大病久病之后,如虚劳病,反复感冒者,可用《金匮》薯蓣丸,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祛风邪,宜常服。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正气卫外能力,避免受凉,可预防感冒发生。【论治集锦】《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吹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竹叶汤方: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诸病源候论·时气令不相染易候》:“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风证治》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伤风,治之宜桂枝汤;足阳明胃经伤风,治之宜杏子汤:足少阳胆经伤风,治之宜柴胡加桂汤:足太阴脾经伤风,治之宜桂枝芍药汤:足少阴肾经伤风,治之宜桂附汤:足厥阴肝经伤风,治之宜八物汤。首次提出伤风之名。《仁斋直指方·诸风》在论述参苏饮时:“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首次提出“感冒”二字。《丹溪心法·中寒附录》:“初有感冒等轻证,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剂散之。”提出治感冒辛温、辛凉两大法则《景岳全书·卷十一·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类证治裁·伤风》:“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人,病反增刷也。”《医学心悟·论汗法》:“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临证指南医案·风》:“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日风寒,兼暑则日暑风,兼湿日风湿,兼燥日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日百病之长也。”《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蒲辅周医疗经验·感冒》:“四季感冒咳嗽方是根据患者阳虚体质,春日用杏苏散出入,夏日用二陈汤加味,秋日用参苏饮加减,冬日用小青龙汤化裁。”《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施今墨》:“施治疗外感病强调分清表里,‘表证不可只知发汗,初应注意清里’。应在清解二字上仔细推敲。故创七清三解(即清里与解表药味之比例为七比三)、五清五解、三清三解诸法。”(沈彬诚》第二节咳嗽咳嗽是由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而上逆的一种疾患。有声无痰者称为咳或干咳,有痰无声者谓之嗽,既有痰也有声者,称为咳嗽,临床上两者难以截然划分,故一般通称咳嗽。【疾病诊断】咳嗽本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能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长期反复咳嗽多为病理性,提示呼吸道有器质性病变存在。1.急性咽炎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咽部干、痒,灼热感,异物感,时咽痛,咽部分泌物多,稠厚,附于咽壁,常有“吭”、“咯”声,说话多时声音嘶哑。咽黏膜普遍充血,咽后壁血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可伴有扁桃体肿大。常有咽侧索淋巴组织增生。2.急性喉炎哮吼样咳嗽,有时伴有高烧,常在夜间突然憋醒,伴有吸气时喉喘鸣,呼吸困难。喉镜检查:喉充血,声带肿胀,有黏液性分泌物,喉腔狭小。3慢性咽炎刺激性干咳,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尤其讲话过多、疲劳后明显。喉镜检查:喉黏膜充血,声带充血、增厚等4.咽喉结核早期干咳或轻度声嘶,往往下午或晚上加重。咽颊苍白、水肿。后期持久性严重咳嗽,咽第一章肺病证喉部位疼痛,吞咽痛,声嘶逐渐加重。活检可确诊。5.急性支气管炎先有鼻塞、流涕、咽痛、发热、恶寒等上感症状。开始干咳,伴胸骨下刺痒而闷痛,过1一2天后有痰,初为黏液,后为黏液脓性,可伴有血丝。胸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并有干、湿性啰音。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肺纹理增粗。6.慢性支气管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慢性咳嗽或咳痰,一年中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出现二年以上。咳痰多为大量黏液泡沫痰。常有反复的下呼吸道继发性病毒或细菌感染。肺部听诊有散在性干性啰音或小、中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及肺气肿征象。7.百日咳初期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卡他期)。约1一2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痉咳期),伴以深长的鸡啼样吸气声,约经2一6周咳嗽逐渐缓解(减退期),有时也迁延日久难愈。8.支气管扩张反复咳嗽,病程较长。咳脓痰,继发感染时加重,痰液静置可分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黏液,下层为脓块。咯血量一般由少而多,多呈鲜红色。听诊病变部位湿啰音,呼吸音减低,叩诊浊音。胸平片肺纹理增多、紊乱,或见环状或条状透明阴影。可作支气管碘油造影9,肺炎包括细菌性、病毒性、肺炎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引起的肺炎。咳嗽、咳铁锈色痰、脓痰、血痰或黄痰,或干咳少痰。高热恶寒或寒战,胸痛,呼吸急促,全身乏力。肺部听诊呼吸音可降低,干湿啰音,X线检查可帮助确诊。白细胞总数可增高。10.肺结核咳嗽,咳黏痰或脓痰,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或紫绀,伴发热,长期低热或潮热,盗汗,倦怠乏力,面颊潮红等。听诊往往在肺上部呼吸音减低、湿啰音。痰液中可找到结核杆菌。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险阳性。肺部X线检查可确诊。11.肺脓肿咳嗽,咳痰,畏寒,高热,约一周后开始咳大量脓痰,痰液静置可分三层,上层泡沫,中层黏液,下层脓块。痰液腥臭,胸痛。肺部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多量湿啰音。化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高。X线检查可帮助确诊。12.肺癌咳嗽,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痰中带血,胸部隐痛不适,气促,病人逐渐消瘦,乏力,低热而出现恶病质。锁骨上窝和腋下淋巴结可肿大。听诊局部可闻及哮鸣音或呼吸音降低。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必要时可做支气管镜、CT检查等。痰脱落细胞检查可确定肺癌细胞类型,故为重要诊断方法之一。13.胸膜炎与胸腔积液咳嗽胸部刺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胸闷、气促。可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患侧胸部饱满,呼吸音减弱,叩诊明显浊音。X线检查可确诊。其他疾病如尘肺、急性肺水肿、肺囊肿等,也可引起咳嗽。【辨证治疗】咳嗽辨证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常见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和燥邪伤肺。内伤咳嗽分痰湿蕴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等。1风寒袭肺咳嗽,咳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加减:苏叶、茯苓、杏仁、前胡、桔梗各10克,枳壳、陈皮、半夏各6克,生姜4片,大枣10枚,水煎服。简易方,枇杷叶、苏叶各10克,杏仁6克,水煎服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饮邪内伏,又外感风寒,咳嗽,胸闷气急,咳痰稀白量多,苔白滑,脉浮弦或滑,治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化水饮。2.风热犯肺咳嗽频作,气粗或咳声嗄哑,咽痒、干燥或疼痛,咳黏稠或黄稠痰,咳痰不爽。伴自汗、流黄涕、头痛、肢体酸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则:疏风清热,化痰止咳。桑菊饮加减:桑叶、连翘、芦根、菊花、薄荷各10克,桔梗12克,杏仁6克,甘草3克。水煎服。咽痛甚者,加射干、挂金灯等,痰多色黄者,加瓜蒌、川贝母等。6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3.温燥伤肺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初起可有发热恶寒之表证。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或细数。治则:疏风清热、润肺止咳。桑杏汤加减,桑叶、豆豉、沙参、浙贝母、山栀各10克,梨皮15克。水煎服。燥热明显者加麦冬、知母、生石膏。4.凉燥袭肺咳嗽,痰少或无痰,咽干唇燥,咽痒,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此为燥邪兼风寒之邪,治则: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止嗽散加减:紫菀12克,百部、桔梗、白前、荆芥各10克,甘草3克,陈皮6克。水煎服。外感咳嗽治以宣肺祛邪为主,“治上焦如羽”,药宜轻清。宣肺药用之不可太多,量不可太大,煎药时间不可过长。5.痰湿蕴肺咳嗽多痰,痰色白而质稀或粘滞,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咳嗽日久,或反复发作,每于晨起或食后则咳甚痰多,或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此为脾虚而痰湿内生。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苏子、莱菔子、陈皮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白芥子各6克。水煎服。痰多、胸闷明显加苍术、厚朴、薏苡仁、杏仁等,增强理气、燥湿、化痰之力。痰多质稀或粘白如冻,形寒肢冷,证属寒痰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动则咳嗽,咳则汗出,四肢乏力者,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6.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质黏稠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带腥臭味,或吐血痰。胸胀可伴胸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病人。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知母各12克,瓜蒌仁、桔梗、桑皮各15克,川贝母、麦冬、山栀、橘红、茯苓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银花、薏苡仁各30克,鱼腥草、冬瓜子各15克:胸满咳喘、便秘者,加葶苈子15克,大黄10克。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多伴大肠有热,大便干结,通泄大肠则热有出路,事半功倍矣。黄芩清热泻火,长于清泻肺热。桑白皮具有清肺消痰,降气平喘之功。二药配用清肺泻热之力明显增强。还可用矮地茶性寒,清热祛痰,止咳平喘。金荞麦清热解毒,清肺化痰,健脾消食。海蛤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7.肝火犯肺咳嗽气逆阵作,咳时连声,甚则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咳时面赤,咽喉干燥,痰黏难咯,性急易怒,胸胁串痛。有的有明显情绪刺激病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此型常见于咽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病人。治则:平肝降火,清肺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主之:地骨皮12克,青皮、桑白皮、人参、白茯苓、陈皮各10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粳米15克。水煎服。青黛1克(冲),海蛤粉1克,蒲黄1克(冲)。咳嗽频作、火热盛者加山栀、胆草等:咳血者,加白及、侧柏叶、仙鹤草等:咳久、咽燥口干伤津者,加沙参、麦冬、花粉等。8.肺阴亏虚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白难咯,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或伴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型多见于慢性咽炎、肺结核、肺炎恢复期等。治则:滋阴润肺,宁嗽止咳。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玄参、浙贝母、熟地各10克,麦冬、百合各15克,杭芍、当归、桔梗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咳嗽甚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痰中带血者,加白及、茜草、藕节:咳黄痰,粘腻不爽者,加海蛤粉;低烧、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胡黄连等:盗汗明显者,加乌梅、浮小麦等。9,脾肺气虚咳嗽日久,声低无力,气短神疲,食少纳呆,恶风,自汗易感冒,苔薄白,舌质淡,脉弱。此型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与肺部疾病,尤其肺气肿、肺心病病人。治则:补益脾肺,益气止咳。四君子汤合补肺汤治之。人参(另煎)、白术、黄芪、熟地、紫菀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五味子各6克,桑白皮12克,水煎服。“咳不离乎肺”,咳嗽是肺气上逆的表现。引起肺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外感咳嗽无非六淫邪气袭肺所···试读结束···...

    2022-08-19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官网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查询

  • 《肾脏病中西医诊治》王耀献,高菁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肾脏病中西医诊治》【作者】王耀献,高菁主编【页数】386【出版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3【ISBN号】978-7-5381-9009-0【价格】68.00【分类】肾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王耀献,高菁主编.肾脏病中西医诊治.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3.图书封面:诊治》内容提要:本书汇集著名中医学家有关“水肿”、“淋证”、“关格”、“隆闭”方面的论述,运用中医理论对病证特点来论述病因病机、辨证分析、中药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补泻的经验,彰显传统中医理论对肾脏病防治的独到心得。介绍了现代西医的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用中医理论来探讨其中医的病因病机、疾病的证候特点、辨证施治及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用中医理论或中药药理来讨论治疗现代西医肾脏疾病的经验。《肾脏病中西医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章总论生厘病理心尚守长测:闭谷合高门。厚神面行总·4·肾脏病中西医诊治存,神藏或中而俞府足。2.膀胱经膀胱经穴位共63个,古人编诸经穴歌:足太阳,六十三穴。晴明、攒竹诣曲差,五处之乡,承光、通天见络郗,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柱低,风门开兮肺俞当。厥阴、心膈之俞,肝、胆、脾、胃之藏。三焦肾兮大肠、小肠,膀胱俞兮中膂,白环。自从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嘹在腰,四空以相将。会阳居尻尾之侧,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兮,二椎之旁。三椎魄户,四承扶、浮郗与委阳,殷门、委中而合阳。承筋、承山到飞扬、跗阳。昆仑至仆参、甲脉,金门探京骨之场,束骨、通谷,抵至阴小趾之旁。二、中医对肾生理的认识中医把肾的生理功能简称为肾气,即肾精化生之气。肾精是指肾中所藏有的精华物质。各种精华物质产生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由于西医对肾脏内分泌的研究,才逐步认识到中医对肾脏功能认识的正确性。与现代医学相类似的部分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肾主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中说:“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歧伯对日: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附肿。附肿者,聚水二生病也。”这里所说水脏、主津液、主水,即包括了肾脏的排泌功能和水的代谢功能。古人对肾脏主水、主津液的认识涵义很深,如清·俞昌《医门法律》中说:“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肺脾胃为三纲矣。”说明水的排与不排,主要靠肾中主水的阴阳控制和调节。因为阳主开,所以现在临床常用的助阳利水、通阳利水等治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而设立的。金西终膏容,一塔啊不可十(二)肾藏精华1.生殖之精《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外。”此精与肾的关系,现代医学尚不清楚。·2.五脏六腑之精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段经文除了说明肾有主水的功能以外,还有藏精的功能,这个精绝不是指生殖之精,而是指肾脏本身藏有的精华物质,也就是起着“元阴元阳”作用的各种物质。此精涵义既广又深,它与现代医学家在研究肾脏中所发现的肾脏中的内分泌物质相似。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近代中医界多认为:“气是功能”,“肾阴与肾阳依附为用,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这些论述类似肾脏中的“缓激肽酶”、“前列腺素(A2、E2)”(肾阴作用)与“肾素”(肾阳作用)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升血压作用,常常又要依赖缓激肽酶、前列腺素系统的降压作用来调节;相反缓激肽酶、前列腺素系统的降压作用又要肾素血管紧张总论第一章中医“肾”的生理病理·5·素醛固酮系统的升压作用来调节,这样才使血压处于不高不低的类似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若失掉降压系统,则可能出现血压过高,若没有升压系统,则出现血压过低的类似阴阳离决的危险状态。(三)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肾主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肾之合骨也”。可知古人把肾与骨的关系看得特别密切,现代医学发现肾脏中分泌的1-羟化酶,对1,25一二羟胆骨化醇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与肾主骨很相似。当肾功能衰竭时,磷排出减少,抵抗了1-羟化酶的生成,进而1,25-二羟胆骨化醇的形成缺少,钙的吸收受到影响,从而会发生骨质疏松的肾性骨病。这也是肾衰则不能主骨的一个证明。(四)肾藏骨髓之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肾藏骨髓之气。”《素问·逆调论》中说:“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肾主宰骨髓的造血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肾生骨髓,髓生肝。”这里所说的髓生肝,是指骨髓生肝血,因为肝为血脏,肝藏血,是水生木之理。现在发现肾脏内确实藏有决定红细胞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酶”,该酶作用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在肝脏产生),使其变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知该酶决定“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形成,从而主宰着红细胞的生成;肾脏内还分泌一种“抑红细胞生成因子”,以防止红细胞生成过多而成为高红细胞血症。在这两种物质的相互协调下,使体内的红细胞保持在不太高、也不太低的状态。现代医学研究的发现也有利地说明肾中的骨髓之气,即是元阴、元阳之气的一种,在阴阳之气的相互依附和抑制下,主宰着骨髓的生血功能,使之处于不高不低的“阴平阳秘”状态。三、中医对肾脏病理方面的记载与肾脏生理病理有关的疾病很多,下面仅举部分说明。1.肾惫《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也。”意思是,当肾脏损害严重时,腰部就不能转动。确实很多肾脏疾病在后期有转摇不能的症状。2.水肿《素问·水热穴论》中说,肾“主水…,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从其类也”。水肿是肾脏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3.肾风《素问·风论》中说:“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怡。”《素问·奇病论》中说:“帝日:有病庞然如有水之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肾风是古人用病因病位命名的一种疾病,即病因是风邪,病位在肾脏,主要症状是浮肿,本病很似肾炎,尽管其论述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但主要的病位和症状已经具备。4.风水《素问·水热穴论》中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附肿,本之于肾,名为风水。”很似急性肾炎的表现。5.肾热《素问·刺热论》中说:“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6·肾脏病中西医诊治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很似急性肾盂肾炎的表现。6.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清厥意不乐。”这段经文,泛指了各种肾脏疾病后期可能出现的症状。7,肾大《灵枢·本脏》篇中说:“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感以邪。”现在所知多囊肾、肾囊肿等,其临床表现确实如此。8.骨痛《灵枢·五邪》篇中说:“邪在肾,则病骨痛。”慢性肾衰时的肾性骨病,由于严重缺钙,可以出现骨痛。的餐主潮7的安门皆智泡经标中买及的产5通智国顺卡京”返中《年假经叫球》“得瑞:小3问深学先强测去清数主的道到状珍的,半通背来海的程母学树的装奥福种途用灾你。际明流人领,重及现其冰最洁得建利销关,关女得,…木千”沿沙中年效光可以1地方果售,爽同风话开金,5风段“:中女网·为的绿业测安流得黄动W的应园甲大专风湖,传,人新内风出置行迷黄连顺不:放中素汽设,本酒的武就里肉床工想实专性下假5源年风7立是源接烟领题对长,机华字试的每地···试读结束···...

    2022-07-27

  • 《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田仲义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作者】田仲义等主编【页数】164【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180-5524-1【分类】肛门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田仲义等主编.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诊治策略》内容提要:本书从中西医结合理论出发,结合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临床实践,对肛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内容试读第一章肛肠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第一节便秘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女性患者便秘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数便秘患者可经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或治愈,少数为难治性,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许多人认为便秘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许多疾病可引起便秘,但ICD-10(即国际疾病分类法现行版本)将便秘明确列为一个独立性病种,RomeⅡ也将便秘列为一个病种。Marvir认为便秘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动力性疾病引起的结肠推进受影响或由于肛门括约肌障碍引起的疾病,也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可以将由于饮食、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病变及结肠、直肠、肛门括约肌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视为一种症状;而由结肠、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的便秘应视为一种疾病,即“便秘病”。现代医学认为,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通过困难,运出时间延长,排便次数减少,粪便硬结,排便痛苦的一种症状或疾病。中医学很早就认识了便秘,中医学称便秘为“大便难”“大便秘结”“秘结”“脾约”“大便涩滞”等。中医学认为伤寒、温病、饮食生活不节、胎前产后、七情六欲等都可引起粪便滞留于肠间、排出困难等症状。即使患者每天大便1次,但有排便时间延长,有腹胀、腹痛及下腹坠胀感等症状时,也应视为便秘。便秘患者中,慢性患者占多数,慢性便秘由于病因复杂、治疗困难等原因,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慢性便秘是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必要对其详细介绍。根据RomeⅡ标准,慢性便秘的定义: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的就视为便秘。(1)1/4以上的时间有排便费力。(2)1/4以上的时间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3)1/4以上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4)1/4以上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壅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2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5)1/4以上的时间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6)每周排便少于3次。一、病因(一)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之邪及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情志失调等均可引起便秘。1.病因中医学认为伤寒、温病等均可引起便秘。伤寒、温病过程中,由于表邪未及时清解,可化热入里,邪热不得外达,而热结肠胃,最终引起大便干结:伤寒表邪未解,寒邪人里,加之服用寒凉药物,可引起寒邪滞留肠胃,最终导致大便秘结不通:伤寒、温病过程中,表邪未解,而里热内盛也可引起便秘;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酗酒、运动过少等不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易造成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或湿热积聚肠胃,壅塞不通,可引起便秘。患病日久,耗伤元气,形体虚弱,可导致排便无力形成虚秘;情志不遂,心情不快,可使气机郁结不畅,导致大便秘涩不行,形成气秘(郁秘):素体火盛,或邪热灼伤,或体内津液不足,脾燥肠干,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形成燥秘(中医学称之为“脾约证”):老年人元阳不足,阳气温煦无力,津液不能四布,可形成冷秘。产后由于血虚、津液亏损等原因,不能濡润肠道,导致便秘,如《金匮要略》说:“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雅。”2.病机《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明确指出大肠是大便暂时储存及排出的器官。大肠要发挥正常的排便功能必须具备2个条件。(1)大肠阳气的温煦和阴血的濡养作用:只有当大肠阳气和阴血充足,协调平衡才能发挥正常的排便作用,阳气亏损和阴血津液不足等均会造成便秘。大肠的功能又与肾的关系密切。“肾司二便,为水火阴阳之脏,肾中阴阳能温阳、资补大肠的阳气和阴血”,此亦即景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血,非此不能滋”之谓。所以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或房事过度等可损伤肾气,则大肠失养,便秘难排。(2)大肠的气机调畅机制:大肠乃六腑之一,泄而不藏也,故气机调畅亦是排泄糟粕的条件之一。而大肠气机的调畅又涉及肝、脾、胃、肺四脏。肝主疏泄,可调畅全身气机。肝气条达则大肠传导、排便功能正常;若肝气郁滞,则大肠传导失司,大便秘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反之,大肠传导功能亦有助于肺气之正常宣肃: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第一章肛肠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3浊,大肠与胃同属阳明,大肠的传导功能实乃胃降浊功能的延伸。而胃的降浊又与脾的升清功能密切相关,亦即大肠传导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功能,故脾胃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总之,正常大肠功能的发挥,依赖肾中阴阳的温煦和滋养;又有赖于脾、胃、肝、肺诸脏的气机调畅。因此,外感邪气、肺失宣肃、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情志失调及肝郁气滞、房室太过、肾气亏虚等均可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导致便秘。(二)西医发病机制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有肠管器质性病变、直肠肛管病变、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肠道所受刺激不足、肠管平滑肌或肠神经系统病变和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性因素等。1.一般病因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食物含纤维素成分太少,不能有效刺激肠道使其蠕动:②不按时排便、长期抑制便意,久之直肠对压力的感受降低,形成习惯性便秘;③滥用泻剂,使肠壁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下降,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及排便反射;④老年人营养障碍、活动过少的产妇等可因膈肌、腹肌及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下降、腹压降低而使排便动力不足,粪便不易排出,发生便秘;⑤发热、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可造成肠道内水分不足,从而引起便秘。2,结肠、直肠、盆底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障碍①结直肠肿瘤、慢性扭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炎症,肠吻合口狭窄,肠慢性套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造成结肠机械性梗阻,引起大便在肠道中通过困难形成便秘;②肛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骶直分离、盆底疝等可造成直肠及肛管出口处梗阻,使大便难以排出,形成出口梗阻型便秘;③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及巨直肠、慢传输性结肠运动缓慢、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等结、直肠神经病变及肠道平滑肌异常可使结肠蠕动减弱,大便通过时间延长,引起便秘。3结、直肠外神经异常中枢神经病变如各种脑部疾患、肿物压迫、脊髓病变、多发性硬化及神经支配异常等可造成神经传导障碍,排便异常。4.精神或心理障碍精神病、抑郁症及神经性厌食可引起便秘。5.医源性便秘某些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铁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可抑制肠道蠕动,引起便秘。6,内分泌异常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低钾血症、糖尿病、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铅中毒等也可引起便秘。7.结缔组织性疾病硬皮病患者常伴有便秘。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三)排便的生理病理目前临床上便秘患者以慢性功能性便秘多见,以下结合排便的生理病理简略介绍慢性便秘的发病机制。一些慢性便秘患者通过结肠传输试验发现结肠在某些肠段通过缓慢,可根据肠段的不同,分为升结肠传输缓慢、左侧结肠传输缓慢及全结肠传输缓慢,其中大部分患者属于全结肠传输缓慢。肠电活动研究表明,此型便秘患者空腹及餐后结肠推进性电活动明显降低,表现为频率减慢和持续时间缩短。乙状结肠的顺应性降低,肠壁对内容物的最大耐受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由于肠内容物通过缓慢,直肠充盈速度减慢,导致直肠的反应性降低,甚至迟钝。同时由于肠内容物在结肠滞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粪便干结,加重了便秘。STC患者的结肠平滑肌对乙酰胆碱能刺激后的收缩反应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对于肾上腺素的松弛反应却强于正常人,表明支配平滑肌的胆碱能神经明显减少;患者体内结肠阿片受体含量明显增加,结合位点增多,促进抑制性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平滑肌运动:也有人发现STC的乙状结肠壁内血管活性肽和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提示其传输障碍可能与肠壁内血管活性肽和P物质能神经元功能障碍有关。此外,最新研究表明50%的STC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胃和胆囊动力障碍,因此STC可能是一种累及多组织的胃肠动力方面异常的病变。原发性盆底肛门痉挛或巨结肠、继发性骶神经损害、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直肠前突、直肠脱垂和会阴下降等疾病,可引起排便困难。盆底肛门肌肉痉挛患者在排便过程中,由于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不能松弛,甚至出现异常的矛盾收缩,导致直肠肛管角变锐,肛管压力上升,导致粪便排出困难。巨直肠则是因肛门直肠交界处缺乏或缺少神经节细胞,粪便到达直肠不能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难以发动排便。会阴下降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长期过度用力排便,使得盆底肌薄弱,肛管直肠角缩小,增高的腹内压可传导至直肠前壁,促使该处黏膜脱垂至肛管上端,当盆底下降时,阴部神经及其供应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分支受到牵拉,长期的牵拉严重影响神经传导功能。近来有出口梗阻型便秘也可由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所致,肛门内括约肌不能松弛,而直肠肛门括约肌抑制性反射的最小松弛容积(MRV)和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却明显增加,造成肛管舒张不良,粪便滞留直肠,引起排便困难。另外,直肠感觉功能亦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慢性便秘患者的直肠便意阈值和直肠最大耐受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表明其内脏运动神经和容量感受神经受损,引发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异常迟缓反应,导致直肠感觉功能减退,因缺乏便意而不能发动排便反射。第一章肛肠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二、分美慢性便秘的临床分型有不同的方法。美国目前将便秘的诊断分为6种情况:①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BS便秘型);②慢传输型便秘;③直肠出口梗阻型便秘;④混合型便秘,即慢传输型和直肠出口梗阻型同时并存;⑤功能型便秘(功能性梗阻或药物副作用);⑥继发于系统疾病的便秘。我国现将便秘按照病因学分类,包括慢性器质性(继发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和IBS便秘型。本文重点介绍慢性功能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目前罗马Ⅱ标准将其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三种。出口梗阻型便秘可分为:①直肠及盆底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弛缓性(直肠无力性)便秘。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内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等。②由于盆底肌痉挛性功能亢进导致的出口失弛缓性(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外括约肌失调综合征等。③由直肠毗邻组织器官压迫或阻塞直肠所致的直肠外梗阻性便秘,包括子官后倾。三、症状和体征(一)症状便秘的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少,通常7d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甚至10多天还没有便意;大便量少、粪便干硬,排出困难。患者除了排便困难外,常合并一些特殊的症候群,如肛门直肠坠胀感、排便不完全或有时依靠手法帮助才能排便,若合并有其他疾病时,常伴便血、下腹坠胀、腹胀、会阴疼痛、肛门部疼痛等症状。结、直肠肿瘤晚期引起的便秘可在相应部位扪及腹包块,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患者晚期如出现肛门直肠梗阻时可有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还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出现腹胀、腹痛、呕吐及排便排气停止等。肛裂时患者因惧怕排便时肛门疼痛,可出现便秘,但同时伴有肛门周期性疼痛。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排便次数减少,常缺乏便意或粪质坚硬,无肛门直肠坠胀感、排便不尽感。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有便意或缺乏便意,排便较费力或排便量少,并伴随有排便不尽感和肛门、直肠坠胀感。混合型则同时具有两者的特征。耻骨直肠肌肥厚患者以进行性排便困难为主要特征,可出现便条变小,便意频繁,排便时间延长等症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除了便秘外,还伴腹部不适或腹痛,但能在排便后缓6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解,且症状一般间断出现,发病过程中可有精神紧张、抑郁症状,但无发热、体重减轻、便血等。(二)体征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直肠指诊时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的粪便,而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排便功能正常;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肛门直肠指诊时直肠内存有不少泥样粪便,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机械性肠梗阻引起的便秘患者可见肠型或蠕动波,听诊时可有肠鸣音亢进及气过水声;肠扭转时腹部不对称;单纯性肠梗阻因肠管扩张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直肠癌患者直肠指诊有时可扪及形状不规则的肿块,指套可染血。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直肠指诊时作排便状,可触及直肠腔内黏膜折叠堆积,柔软光滑、上下移动、有壅塞感或绕指感,内脱垂部分与肠壁之间有环形沟:肛门镜检查时患者腹压稍加大即可见直肠黏膜堆积,似瓶塞样突入肛门镜镜筒开口。肛裂患者检查时可见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处的裂开状遗疡,如反复感染后常合并创面边缘硬结、肛乳头肥大和哨兵痔。直肠前突直肠指诊时可在肛管上方的直肠前壁扪及易凹陷的薄弱区,在阴道内指诊时,可触及突人阴道内的位于括约肌上缘的直肠前壁所形成的囊袋样包块,重度直肠前突可用手指将阴道后壁推至阴道外口。会阴下降综合征直肠指诊时肛管张力降低、可在肛门内触及松弛堆积的前壁黏膜,并可感觉到子宫压迫直肠,直肠镜检查可见黏膜松弛,或有充血糜烂,甚至有遗疡。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指诊时可触及盆底肌肥厚,指诊时张力提高,肛管直肠环可稍变僵硬、活动度减小。耻骨直肠肌肥厚直肠指诊时可见肛管紧张度增高,耻骨直肠肌肥大,肛管延长,有压痛等。四、鉴别诊断由于便秘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可以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故对便秘的诊断应重在病因诊断,而不是症状诊断,诸如“慢性便秘”“习惯性便秘”等。仅做出症状诊断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危险的,并有误诊、漏诊重大病变的可能。接诊时应按常规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尤其是在导致便秘的原发性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尚不明显而首先表现为便秘症状时,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特别重要。对于便秘患者,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必要时可对患者做全身体格检查,但重点是检查腹部,注意腹部有无包块、肠鸣音的变化、有无腹膜刺激征等。直肠指诊对便秘患者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了解肛门括约肌、直肠下段的情况,直肠指诊对于直肠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直肠指诊对直肠黏膜内···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 《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缪晓,李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作者】缪晓,李欣主编【页数】259【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313-17294-5【价格】38.00【分类】湿疹-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缪晓,李欣主编.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诊治湿疹》内容提要:本书立足中西医结合,从病因、诊断、临床分型、中医的认识等几个章节,阐述了湿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系统简洁地论述了一些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对湿疹的认识、辩证和治疗,并附有典型医案。《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湿疹的概念与历史一、概念与历史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和表皮的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瘙痒剧烈,急性期者,以丘疱疹、渗出为主;慢性期者,以苔藓样变为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多形性、复发性和瘙痒剧烈等特点。湿疹的英文名词eczema,源于古希腊词ekzei,意为“沸腾”,形象地形容全身剧烈瘙痒后的那种感觉。可见,即使从西方医学角度来讲,湿疹也是人类认识较早、深受其苦、时间较长的一种疾病。中医学统称本病为“湿疮”。因临床特点各异,中医学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1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等等。《诸病源候论·疮候》说:“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说:“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可见,历代文献中对本病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湿疹皮损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等症状相一致。二、湿疹与皮炎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被湿疹、皮炎、过敏性皮炎等术语搞糊涂。其实,由于历史的原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命名、界定甚至诊断,有一定的交叉乃至含混。学术界对湿疹的概念及其分类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废弃“皮炎”这一名词,有的则主张废弃“湿疹”这一临床病名。皮炎,顾名思义,就是指“皮肤的炎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皮肤病理的概念。临床上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斑丘疹,如果能够明确是因为某种体质的患者接触某种致敏物质后引起的,则称为接触性皮炎;如果是因为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则称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如果因为饮食不慎,或者水土不服,或者季节变化,有时临床医师笼统称为过敏性皮炎。但是,湿疹是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它在急性期有较强的渗出倾向,皮疹呈多样性,亚急性期表现为点状糜烂,慢性期则有2第一章概述局部浸润和肥厚。而一般的皮炎,则主要以红斑为主。不少人认为,湿疹和某些类型的皮炎具有类似的病理变化,可能湿疹患者最初表现为某种皮炎,特别是接触性皮炎,但久而久之长期反复搔抓刺激后皮疹表现为湿疹样。而原先某些病因不明的湿疹患者,因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可能找到过敏原,从而可以划归过敏性皮炎的范畴。但无论如何,湿疹和皮炎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很多不同之处。一般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在停止接触过敏原之后往往能较易痊愈,但湿疹却表现出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异位性皮炎,即特应性皮炎,有时也俗称为婴儿湿疹、奶癣等。这一病名为1933年由瓦也斯(Wie)及苏兹伯格(Sulz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1925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患者血清中gE值增高;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异位性皮炎是明确伴有遗传因素的特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普通的湿疹并不一样。第二节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一、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历史悠久,通常将本病统称为“湿疮”,而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风赤疮痍”“乳头风”“脐疮”“搞疮”“肾囊风”“阴湿疮”“风疮”“四弯风”等。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分为3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婴儿湿疹、儿童湿疹、成人湿疹及老年人湿疹。从中医古籍文献对湿疹的记载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因、机、证、治的记述也在逐步完善。1.浸淫疮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这样记载:“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而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治宜清热并消风。并注:浸淫疮,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川黄连。抓破津血者,宜服消风散,外擦青蛤散即愈。若脉迟不食,黄水不止,此属脾败,不治之证也”,该记述对“浸淫疮”的描述就相对完善了,而且方、药明确。2.血风疮关于“血风疮”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中这样记述:“此疮多在两小腿里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受风邪而生也。多痒,抓破出黄水成疮,况内有虫。延及十数,未遇良方,故不能取效也。方在后,勿以寻常比之”,而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中云:“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肝肺脾经风湿热,久郁燥痒抓血津。认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宜服消风散,外敷雄黄解毒散。若日久风邪郁在肌肤,则耗血生火,搔痒倍增,夜不得寐,挠破津血,心烦,大便燥秘,咽干不渴,此属火燥血短。宜服地黄饮,外擦黄连膏、润肌膏,合而用之悉效。兼忌椒、酒、鸡、鹅、动风等物。”从文中不难看出,4第一章概述前者是对小腿湿疹的描述,后者则指丘疹型湿疹,可见在古代由于受限于信息的畅通等因素,各医家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3.风赤疮痍眼脸湿疹称为“风赤疮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之后在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中云:“由脾脏风热蕴结,两脸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文中形象地描述了眼部湿疹的症状“眼脸红肿起疮及溃烂”。4.旋耳疮耳部湿疹称“旋耳疮”,又名“月食疮”,首载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月食疮候》:“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三)云:“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旋耳疮生耳后缝,疮延上下连耳疼,状如刀裂因湿热,穿粉散搽即成功。认为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然此疮月盈则疮盛,月亏则疮衰,随月盈亏,是以又名月蚀疮也。宜穿粉散搽之,即可成功。”病名在逐步规范,记述内容也在不断丰富。5.乳头风乳房湿疹被称为“乳头风”,记载见于清代名医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卷中:“乳头风,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脂,此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施泄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可见其发生多由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6.脐疮脐部湿疹称为“脐中出水”,见于清代许克昌《外科证治全5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书》:“脐中不痛不肿,甚痒,时流黄水,或浸淫成片。此肠胃积湿,宜服芩连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复发。”此记述包括饮食调护,描述相对完备。·7.肾囊风阴囊湿疹古籍中可见“胞漏疮”“肾囊风”“绣球风”“湿阴疮”之称。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胞漏疮)云:“此疮乃肝经湿热所致,外胞囊上起窠子作痒,甚则滴水,湿其中衣,久治不痊者,宜服黄芩滑石牵牛大黄甘草木通等剂,以逐其湿,外以鲫鱼散搽之效。”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首先提出“肾囊风”病名,谓:“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汤熏洗二次即愈”,对本病的局部形征作了详尽的描述。8.阴湿疮外阴湿疹称“阴湿疮”,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阴湿疮生阴毛之际,如疥如癣,瘙痒难忍,由肾虚风热所致。搽银杏散,初次痛甚,忍之,三日三上,则不痛而全愈矣。”9.风疮肛门湿疹称为“风疳”,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风疳形如风癣,破流黄水,遍体浸淫。由风湿客于谷道也。搽如圣膏。”10.搞疮手足湿疹称“瘑疮”,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疮候》:“搞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故名。”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二·手部)记载日:“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对痒痛,破流黄汁浸淫,时瘥时发,由风湿客于肤腠也,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敷之。”后者较前者有了明确的治疗记载。6···试读结束···...

    2022-07-27

  •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赵玲,宋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作者】赵玲,宋薇主编【页数】40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32-5470-0【价格】92.00【分类】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赵玲,宋薇主编.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诊治》内容提要: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随着糖尿病在全球范围的流行,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本书出版价值在于:除了介绍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诊疗进展之外,还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知识计量与图形绘制的结合,将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方法应用于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领域,以”一图胜万言”的方式生动展示了中、西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方面的各自特色和差异,为该领域临床医务工作者以及科研人员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科学知识图谱将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收获视觉化数据带来的惊喜信息。尤其是其与祖国传统医学的结合将给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注入新鲜血液。《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章“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肾脏疾病(diaetickideydieae,DKD)或糖尿病肾病(diaeticehroathy,DN)是指由糖尿病(diaetemellitu,DM)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以往用DN(DiaeticNehroathy)表示,2O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IDOQI),简称NKF/KDOQI,该指南建议用DKD取代DN,DN侧重于病理诊断,主要指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但是糖尿病所导致的肾脏损害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小球病变,因此201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NKF达成共识,采用术语DKD取代DN。糖尿病肾脏疾病作为糖尿病最重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其临床特点为蛋白尿,继而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表现。当进入到出现大量蛋白尿后,肾功能进一步损害,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dtagerealdieae,ESRD)的速度远远超过其他肾脏病,大约为后者的14倍,在欧美糖尿病肾脏疾病已成为引起ESRD的最主要原因。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死于心血管疾病,约有接近50%的病人将会出现糖尿病肾脏疾病。了解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有助于有效防治其发生和发展,改善患者预后。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概况国际糖尿病联盟(theitermatioaldiaetefederatio,IDF)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有3.87亿糖尿病患者。其中在高收入国家,2型糖尿病占85%~95%在中等收人和低收入国家可能更高。预计到2035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将增长55%,达到6亿。因糖尿病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支出日益增加,糖尿病疾病负担日趋严重。2005年英国基层医疗数据库记录糖尿病年发病率为4.31%0。意大利2007年糖尿病发病率为4%0.2011年美国对≥20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糖尿病发病率约11.3%(2560万),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更高。···试读结束···...

    2022-07-27 肾脏疾病糖尿病 肾脏疾病 糖尿病能治愈吗

  • 《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兰彩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作者】兰彩虹主编【页数】122【出版社】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380-3079-2【分类】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兰彩虹主编.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图书目录:诊治与进展》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结合了西医诊疗优势和中医辨证治疗特点的专科类书籍,它是由有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和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临床医生共同合作完成。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将临床医师的诊疗思维、渊博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合一,力求实用,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临床需要。...

    2022-07-27

  • 《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马艳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作者】马艳华主编【页数】259【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189-5495-7【价格】148.00【分类】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马艳华主编.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4.图书目录:诊治要点》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科疾病以及骨伤科疾病等临床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本书以中为主,衷中汇西,力求中西医的有机结合,为选择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内容试读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上感大多数(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所致,或继发细菌感染。本病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流泪、流涕、咽痛、咳嗽、声嘶、呼吸不畅等症状为特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及气候多变时好发,且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本病多数为散发性,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疲劳等均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尤以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易患病;本病亦可呈局部流行,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引起本病的病毒种类较多,由于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力较弱而短暂,又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携带病毒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多次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散发者属中医“感冒”、“温病”等范畴,局部流行者属中医“时行感冒”、“瘟疫”、“疫病”等范畴。一、病因病机(一)中医中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人体感受触冒六淫邪毒或时行疫毒而致病。六淫邪气中以风邪为主因,风邪为六淫之首,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与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感而发病。非时之气夹时行邪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外邪侵袭后发病与否,个体差异很大,一般与人体御邪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若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御邪能力减弱,或将息失宜,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内外相互影响而发病。外邪入侵的途径多由肺卫而入,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感冒源流》指出:“风邪袭入,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肺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职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若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可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卫表之证。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咽痛等肺系之证。而时行感冒,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疫疠之气,感邪较重,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一1化中西医结合疾病追治要点短暂,较快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另外,体质较强者,一般仅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治疗较易,收效较快;若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较差,外邪易由表入里,使症状加重,甚则变生他病。(二)西医西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病毒感染引起者占90%以上。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不同种、型达上百种。最常见的为鼻病毒,其他包括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成人感染以鼻病毒为主,小儿则以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病理改变首先可见黏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分泌物减少,使人有鼻咽或喉部不适感,继之可发生血管扩张,分泌物增多,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临床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症状和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多为正常或降低,若并发细菌感染,可有白细胞升高,或见有脓性分泌物。二、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类型包括了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常以上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范畴,以病毒血症引起的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为临床特点,而呼吸道的症状一般不重。(一)症状与体征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时有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体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临床分型有:①顿挫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但鼻分泌物并不增加:②轻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鼻分泌物明显增加,全身症状轻或无,自然病程2~4天;③中度型:局部症状较轻型更为严重,有一定的全身症状,自然病程1周左右;④重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常需休息。2.病毒性咽炎、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的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时可伴有发热和乏力。体查见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可扪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急性病毒性喉炎的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咽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查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和触痛。3.疱疹性咽峡炎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体征有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丘疹及浅表性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4.咽结膜热多发于夏季,多见于游泳时传播,儿童多见。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咽痛、畏光、流泪、咽部发痒、发热等症状,病程约4~6天。有咽腔及咽结合膜明显充血等体征。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2···试读结束···...

    2022-07-27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