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赵玲,宋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作者】赵玲,宋薇主编【页数】40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32-5470-0【价格】92.00【分类】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赵玲,宋薇主编.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内容提要: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随着糖尿病在全球范围的流行,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本书出版价值在于:除了介绍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诊疗进展之外,还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知识计量与图形绘制的结合,将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方法应用于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领域,以”一图胜万言”的方式生动展示了中、西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方面的各自特色和差异,为该领域临床医务工作者以及科研人员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科学知识图谱将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收获视觉化数据带来的惊喜信息。尤其是其与祖国传统医学的结合将给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注入新鲜血液。《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章“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肾脏疾病(diaetickideydieae,DKD)或糖尿病肾病(diaeticehroathy,DN)是指由糖尿病(diaetemellitu,DM)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以往用DN(DiaeticNehroathy)表示,2O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IDOQI),简称NKF/KDOQI,该指南建议用DKD取代DN,DN侧重于病理诊断,主要指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但是糖尿病所导致的肾脏损害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小球病变,因此201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NKF达成共识,采用术语DKD取代DN。糖尿病肾脏疾病作为糖尿病最重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其临床特点为蛋白尿,继而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表现。当进入到出现大量蛋白尿后,肾功能进一步损害,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dtagerealdieae,ESRD)的速度远远超过其他肾脏病,大约为后者的14倍,在欧美糖尿病肾脏疾病已成为引起ESRD的最主要原因。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死于心血管疾病,约有接近50%的病人将会出现糖尿病肾脏疾病。了解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有助于有效防治其发生和发展,改善患者预后。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概况国际糖尿病联盟(theitermatioaldiaetefederatio,IDF)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有3.87亿糖尿病患者。其中在高收入国家,2型糖尿病占85%~95%在中等收人和低收入国家可能更高。预计到2035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将增长55%,达到6亿。因糖尿病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支出日益增加,糖尿病疾病负担日趋严重。2005年英国基层医疗数据库记录糖尿病年发病率为4.31%0。意大利2007年糖尿病发病率为4%0.2011年美国对≥20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糖尿病发病率约11.3%(2560万),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更高。另外,随着时间的增长,糖尿病发病率也是不断增加。2000~2007年在意大利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调查了约900万例,粗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从2000年的3.0%上升至2007年的4.2%,增加了40%。另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美国诊断糖尿病(18~79岁)粗发病率从1980年的3.3%增长到2011年的7.7%0,31年间增长了133%。中国在2007~2008年期间,由国内14个中心共同参与完成了一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通过分阶段分层抽样设计,在中国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选择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14个省市进行调查,经过调查点代表的相应的地区或省份的人口,进行了加权分析,估计了中国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并初步估计了农村和城市成年男女的糖尿病患者总数。该研究发现,中国20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我国目前患糖尿病的总人数已达到9240万,比预期的数字高得多。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公布的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1994年的2.28%1996年的3.21%,已经增加至2007年、2010年的9.7%,乃至2013年的10.4%。由此可见,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毋庸置疑。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升高,疾病负担也渐渐沉重。2002年中国城市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总负担为413.7亿元,直接医疗总费用330.2亿元,占当年卫生总费用的6.2%。2004年我国用在糖尿病上的卫生费用已达574.69亿元,占当年卫生总费用的7.57%。王伟炳等根据2007年糖尿病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估计我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总经济成本为2478亿元,并首次对未来进行了预002测,预计2030年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负担为4501亿元。二、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西医诊根据《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2019年版),将1型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疾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分为5个期:I期(急性肾小球高滤过期,伴或不伴肾体积增大)、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或是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如运动后、应激状态)、Ⅲ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Ⅳ期(进展性显性白蛋白尿)和V期(肾衰竭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原因。(一)发达国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1型和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概率有所不同,普遍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性要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有DM患者约1.171亿人,而在DM患者中有6.5%~42%可发生肾脏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肾脏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位病因,美国血液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疾病占43%。全球一项涉及32个国家、多种族的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患病率达到50%。在美国,2005~2010年期间糖尿病肾脏疾病占终末期肾病的40.4%。根据2012年美国肾脏系统报告显示,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eGFRlt60mL/(mi·1.73m2)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gt30mg/g者,占美国人口的13.1%。2012年,英国一项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roectiveDiaeteStudy,UKPDS)对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15年进行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患者达到了45%,20%的患者进人到临床肾病期,随着病程的增长,糖尿病肾脏疾病患病率持续增加。随着糖尿病肾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脏疾病成为ESD的首位原因。一项研究调查发现,至2012年底,糖尿病肾脏疾病已占美国ESRD的39.3%,而肾小球肾炎仅占4.6%~14.1%。来自日本一个全国性的统计分析,截至2009年年底,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有290661例,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7240例(2.6%)。原发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在新的透析患者中占百分比分别为44.5%和21.9%。由此可见,糖尿病肾脏疾病已经成为ESRD和透析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肾脏数据系统于2009年报道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由DM导致的ESRD的发病率分别是:马来西亚58%,墨西哥60%,泰国、新西兰、韩国、日本、美国、以色003列、菲律宾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发病率均大于40%。当然,糖尿病肾脏疾病带来的花费亦是相当巨大的。在澳大利亚,从2009年~2010年,由DM导致的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每人每年73527美元,保守糖第病肾章治疗每人每年12174美元。从2009年至2010年,澳大利亚慢性肾脏病(chroickideydieae,CKD)1~4期的DM患者的总花费是0.205亿美元,而ESRD和DM患者的总花费是4.463亿美元。预计这一数额到2020年将翻倍。在美国2009参年用于DM所致的CKD的医疗费用大约180亿美元。糖尿病肾脏疾病所带来的经流行济负担给各国人民和政府均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学(二)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回顾2001年至2015年多项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肾脏疾病患病率在9.02%~39.08%,其中终末期肾病4.51%~9.30%,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发现,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率要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国内曾经对1994年~2000年在北京市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做了一项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患病率为35.7%。于2009年至2012年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率在社区中为30%~50%,住院患者约40%左右。张楠等对2011年大连市社区普查的234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率为15.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5.5%,女性患病率为15.4%,男性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在各年龄层分布以≥70岁组最高,女性以lt50岁组最高,男性患病率大于女性。胡颖辉等对2011年8月~2012年3月广东省各地区二级以上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已确诊2型糖尿病且合并超重或肥胖的省内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广东省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率为20.7%,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徐丙学对山东省2014~2015年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00例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为90例,占18%。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主要分布于40~80岁,平均年龄(56.9±9.87)岁;其中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55例,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25例,终期肾脏疾病10例。随着DM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疾病经济负担也渐渐沉重。在DM患者中,肾脏疾病并发症的疾病负担尤其严重。陈兴宝等和唐玲的研究都得到相似结论,即DM患者中慢性肾衰竭病人的年总费用最高,肾脏疾病并发症的年直接医疗费用是无并发症的10倍以上。当然,目前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仍然不够成熟,除了少数几篇文献的样本来自多个省市外,一般研究只004在当地选择几家医院或只是一家医院作为目标医院,根据该样本得到的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大范围的人群值得商榷。故建议可建立调查面广、质量高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以便更好地为制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医诊治依据。三、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糖尿病肾脏疾病被认为是一组高死亡率、高风险的疾病,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正确地研究和关注其相关危险因素。了解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有助于有效防治其发生和发展、改善患者预后。(一)遗传与种族因素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受遗传背景影响,这一概念最早是从临床观察中得出来的。对糖尿病患者观察研究显示,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其中只有约40%的患者在病程中并发糖尿病肾脏疾病,而且很多患者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不完全与高血糖直接相关。部分持续高血糖患者从不出现肾脏疾病,相反,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也可出现肾脏并发症,这就提示高血糖虽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必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结果都表明,在一些长期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同样能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表明除高血糖这个因素外,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还与个体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易感性有关。1989年Seaquit等学者首次报道合并肾病的亲代1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发生肾病的概率比不伴肾病1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高(83%:17%),提示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存在家族聚集性。肾病和糖尿病家族调查(FIND)研究一致发现,基因位点包括18q22-23、7q35-36、715及10q26,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风险关联程度较高,这些易感基因的发现及确定意义重大,可协助早期识别可进展至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也具有种族差异,一项研究报道显示,非裔美国人、西班牙人、亚洲人出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险是高加索人的2~3倍。美国一项纳入1568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与非西班牙白人相比,少数种族(包括亚洲人、西班牙人及非西班牙黑人)出现伴蛋白尿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险增加(24.8%~37.9%:24.8%),而出现非蛋白尿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005险却降低(6.3%~9.8%:11.7%)。针对种族差异引起糖尿病肾脏疾病不同表现的原因则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二)病程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病程关系密章切。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公认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而病程的疾长短显示了患者暴露于诸多危险因素的时间长短情况,病程越长,暴露于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下的风险越大,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英国著名的UKPDS研究显示,病程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据报道,行病学一般糖尿病病程达5年,开始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大量白蛋白尿大多发生在糖尿病后10~15年,随着病程的延长,若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尿病发病25~30年后,有部分病人将会发展至尿毒症期。泰国一项研究纳入公立医院门诊就诊的97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率为37.2%,糖尿病病程是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另一项回顾性队列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进展有关。有学者对非洲裔美国人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微量白蛋白尿和蛋白尿的检测,在所有病人中,糖尿病病程大于5年者与病程小于5年者的比值是4.65.2003年全国范围内10年回顾性研究显示,病程长短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国内一项对于182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多于患病10~15年后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一旦出现蛋白尿,病程基本达到5年以上;进入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阶段,病程基本在10~15年;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以后,尿蛋白水平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李冰昱等根据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非同日连续2次测量结果,将70例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35例和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ticl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病程高于糖尿病组,而且是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三)年龄、性别有研究发现,年龄是与微量白蛋白尿和蛋白尿相关的变量之一。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年龄明显较早,全球糖尿病患者好发于65岁,我国则提前到45岁。年龄亦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龄化过程使肾脏出现006一些非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包括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多及相关的足细胞耗竭,与胶原纤维堆积相关的间质纤维化和球性硬化。老化56的肾脏也可出现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等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相似的病理表医诊治现,这些病变可因糖尿病的存在而加速进展,使因糖尿病而减低的肾脏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受损。这一结论在一组年龄和社会经济状况相匹配的城市卫生保健区登记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随机抽样而进行的横断面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一项研究对1019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回顾,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直接与病人的年龄相关联。另有人研究了老年发病(gt50岁),青年发病(lt40岁)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病人,两组病人在糖尿病病程、观察时间、血糖控制、舒张压、体重指数和肌酐清除率没有显著的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一个显著的危险因素。随···试读结束···...

    2022-10-25 肾脏疾病糖尿病 肾脏疾病 糖尿病能活多久

  • 《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兰彩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作者】兰彩虹主编【页数】122【出版社】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380-3079-2【分类】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兰彩虹主编.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图书目录:《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结合了西医诊疗优势和中医辨证治疗特点的专科类书籍,它是由有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和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临床医生共同合作完成。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将临床医师的诊疗思维、渊博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合一,力求实用,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临床需要。《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内容试读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和咽喉部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的总称。70%~80%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不一,从单纯的鼻黏膜炎到广泛的上呼吸道炎症轻重不等。本病全年皆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一般病势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本病与中医学的“感冒”相类似,又称“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等。一、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1.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人体在受凉、淋雨或过度疲劳等因素影响下,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导致原有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病毒和细菌等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或由接触鼻、咽、眼结膜表面的分泌物而经手传播。发病与年龄、体质及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更易罹患。2.病理一般表现为鼻腔及咽喉黏膜的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及浆液性和黏液性的炎性渗出,伴有细菌感染时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脓性分泌物。不同病毒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及变性,鼻病毒及肠道病毒较黏液病毒引起的改变严重。严重感染时,连接呼吸道的鼻旁窦和中耳道可形成阻塞,发生继发性感染。(二)中医病因病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人体感受六淫之邪、时行毒邪所致,主要是风邪致病。感邪之后是否发病与正气盛衰有关。2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1.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机袭入包括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如贪凉露宿、冒雨涉水等以致外邪侵袭而发病:过度劳累,耗伤体力,肌腠不密,易感外邪而发病;气候突变,六淫之邪肆虐,冷热失常,卫外之气未能及时应变而发病;素体虚弱,卫外不固,稍有不慎即可感邪而发病。2.病邪犯肺,卫表不和肺主皮毛,职司卫外,而卫气通于肺,卫气的强弱与肺的功能关系密切。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很快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卫表被郁,邪正相争,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肺气失宣而见鼻塞、流涕、咳嗽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咳论》日:“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3.病邪少有传变,病情轻重有别病邪一般只犯肺卫,很少有传变,病程短而易愈。但亦有少数感邪深重,或老幼体弱,或原有某些慢性疾病者,病邪从表入里,迅速传变,可引起某些并发症或继发病。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肺卫,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卫表被郁,肺失宣肃,一般病情轻浅。因四时六气各异,或体质强弱、阴阳偏盛之不同,临床表现虚实寒热各异。二、临床表规(一)普通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短,起病较急。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以鼻部症状为主。1.主要症状早期有咽部干燥,继而出现鼻塞、喷嚏、低热、咳嗽,鼻流清涕,以后变稠,呈黄脓样。鼻塞4一5天,如病变向下发展侵入喉部、气管、支气管,则可出现声嘶、咳嗽加剧,或有少量黏液痰,1一2周消失。全身症状短暂,可出现全身酸痛、头痛、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发单纯性疱疹。2.体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偶有眼结膜充血,可有体温升高。(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病原体多为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1.主要症状急性病毒性咽炎多表现为咽部发痒或有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表现为声音嘶哑,说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2.体征咽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有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喘息声。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3(三)急性咽-扁桃体炎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1.主要症状起病急,咽痛明显,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2.体征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四)急性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多见于儿童,成人偶见,夏季较易流行,起病急,病程约1周。1.主要症状明显咽痛、发热2.体征咽部、软腭、悬雍垂和扁桃体上有灰白色小丘疹,以后形成疱疹和浅表溃疡,周围黏膜有红晕。(五)急性咽结膜炎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起病急,病程一般4一6日。夏季多发,儿童多见,由游泳传播。1.主要症状发热、咽痛、流泪、畏光2.体征咽部及结膜充血,可有颈淋巴结肿大,或有角膜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少数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也可引起急性心肌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偏低,分类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伴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有核左移现象。2.病毒分离收集病人的咽漱液、鼻洗液、咽拭子等标本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内,可分离出病毒,有助于确诊。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取病人鼻洗液中的鼻黏膜上皮细胞涂片,或用咽漱液接种于细胞培养管内,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阳性者有助于早期诊断。4.血清学检查取病人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或4倍以上者有助于早期诊断。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并排除其他疾病如过敏性鼻4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炎,急性传染性疾病如麻疹、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等,可作出临床诊断。病毒分离、免疫荧光技术及细菌培养对明确病因诊断有帮助。(二)鉴别诊断1.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喷嚏频作,鼻涕多,呈清水样,鼻腔水肿、苍白,分泌物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发作常与外界刺激有关,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等。2.急性传染病前驱期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斑疹伤寒、白喉等,在患病初期可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但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并有其特定的症状特点可资鉴别。3.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潜伏期很短,一般1一3天,常有明显的流行性。起病急骤,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可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少数患者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五、治疗(一)治疗思路中医倡导防重于治,首先注意预防,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中医药治疗的原则为解表达邪,风寒为主者,疏风散寒,辛温解表;风热为主者,疏风散热,辛凉解表。对症状较重者可给予西药对症处理。(二)西医治疗1.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可试用下列药物:①金刚烷胺:口服0.1g,每日2次,对甲型流病病毒有效。②吗啉胍(ABOB):口服0.1~0.2g,每日3次,可能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有效。③利巴韦林:有比较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每日400~1000mg,分3次口服,或加人液体中静脉滴注。④干扰素:能抑制多种DNA病毒和RNA病毒,肌肉注射或滴鼻均可。2对症治疗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片0.5~1g,口服,每日3次;鼻塞流涕者,可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4mg,口服,每日3次,或用1%的麻黄碱滴鼻;咳嗽者,可给予镇咳药,如克咳敏5~10mg,口服,每日3次,或氯化铵棕色合剂10L,口服,每日3次;声哑、咽痛者,可作雾化吸入治疗,或口含华素片。3.抗感染治疗如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经验用药常选: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5①头孢氨苄0.25~0.5g,口服,每日4次。②罗红霉素150mg,口服,每日2次。③阿莫西林0.5g,口服,每日3~4次。(三)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1)风寒束表证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喉痒,咳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若风寒重者,加麻黄、桂枝以增强辛温散寒之力;若风寒夹湿,兼见身热不扬,头重胀如裹,肢节酸重疼痛,舌苔白腻,脉濡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2)风热犯表证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胀痛,目胀,鼻塞,流浊涕,口干而渴,咳嗽,痰黄黏稠,咽燥,或咽喉肿痛,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若痰湿壅盛,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母、瓜蒌皮。(3)暑湿伤表证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口中黏腻,胸脘痞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暑热偏盛者,可加黄连、山栀子或黄芩、青蒿清暑泄热;若湿困卫表,可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清宣卫表;若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法半夏、陈皮等化湿和中;若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2.常用中药制剂(1)感冒软胶囊。功效:散寒解表,宣肺止咳。适用于感冒风寒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用法:口服,每次2~4粒,每日2次。(2)柴胡口服液。功效:解表退热。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用法:口服,每次10~20mL,每日3次(3)感冒止咳颗粒。功效:清热解表,化痰止咳。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鼻塞,伤风咳嗽,咽喉肿痛,四肢倦怠,流行性感冒。用法: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3次。6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六、预后一般病势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引起急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或伴发细菌性肺炎。七、预防与调护(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进行室外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同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避免雨淋受凉及过度疲劳。在感冒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2)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密切观察。注意煎药及服药要求,治疗本病的中药宜轻煎,不可过煮,趁温热服,服后避风取汗,适当休息。(3)在饮食方面,宜清淡,若饮食过饱,或多食肥甘厚腻,使中焦气机受阻,有碍肺气宣通,影响感冒的预后。第二节肺炎一、概说肺炎系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以及真菌等致病微生物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主要特征为畏寒、高热、咳嗽、胸痛、气急或咯铁锈色痰,甚至出现发绀或休克,多发于冬春两季。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一般多见于“风温”“冬温”“春温”,也可见于“厥脱”。二、病因病理本病的病因:一为风温之邪,或风寒外束,郁肺化热:二是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或素有肺热,一旦感受外邪,则内外相合而发病。其病理变化,起始阶段邪热尚浅,病在卫分,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肺卫症状,此时若邪势不甚,且能及时得到清解,则邪从表散,病情转安。如果正虚邪盛或由于失治、误治,肺卫之邪热不解而内传入里,一是顺传于气分,若气分不解则传入营血;一是逆传心包,扰乱心神、蒙蔽清窍。同时,如热毒亢炽,劫阴伤气,还可以发生亡阴厥脱之变,致使病情更趋严重。···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缪晓,李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作者】缪晓,李欣主编【页数】259【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313-17294-5【价格】38.00【分类】湿疹-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缪晓,李欣主编.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内容提要:本书立足中西医结合,从病因、诊断、临床分型、中医的认识等几个章节,阐述了湿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系统简洁地论述了一些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对湿疹的认识、辩证和治疗,并附有典型医案。《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湿疹的概念与历史一、概念与历史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和表皮的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瘙痒剧烈,急性期者,以丘疱疹、渗出为主;慢性期者,以苔藓样变为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多形性、复发性和瘙痒剧烈等特点。湿疹的英文名词eczema,源于古希腊词ekzei,意为“沸腾”,形象地形容全身剧烈瘙痒后的那种感觉。可见,即使从西方医学角度来讲,湿疹也是人类认识较早、深受其苦、时间较长的一种疾病。中医学统称本病为“湿疮”。因临床特点各异,中医学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1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等等。《诸病源候论·疮候》说:“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说:“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可见,历代文献中对本病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湿疹皮损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等症状相一致。二、湿疹与皮炎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被湿疹、皮炎、过敏性皮炎等术语搞糊涂。其实,由于历史的原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命名、界定甚至诊断,有一定的交叉乃至含混。学术界对湿疹的概念及其分类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废弃“皮炎”这一名词,有的则主张废弃“湿疹”这一临床病名。皮炎,顾名思义,就是指“皮肤的炎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皮肤病理的概念。临床上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斑丘疹,如果能够明确是因为某种体质的患者接触某种致敏物质后引起的,则称为接触性皮炎;如果是因为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则称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如果因为饮食不慎,或者水土不服,或者季节变化,有时临床医师笼统称为过敏性皮炎。但是,湿疹是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它在急性期有较强的渗出倾向,皮疹呈多样性,亚急性期表现为点状糜烂,慢性期则有2第一章概述局部浸润和肥厚。而一般的皮炎,则主要以红斑为主。不少人认为,湿疹和某些类型的皮炎具有类似的病理变化,可能湿疹患者最初表现为某种皮炎,特别是接触性皮炎,但久而久之长期反复搔抓刺激后皮疹表现为湿疹样。而原先某些病因不明的湿疹患者,因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可能找到过敏原,从而可以划归过敏性皮炎的范畴。但无论如何,湿疹和皮炎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很多不同之处。一般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在停止接触过敏原之后往往能较易痊愈,但湿疹却表现出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异位性皮炎,即特应性皮炎,有时也俗称为婴儿湿疹、奶癣等。这一病名为1933年由瓦也斯(Wie)及苏兹伯格(Sulz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1925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患者血清中gE值增高;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异位性皮炎是明确伴有遗传因素的特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普通的湿疹并不一样。第二节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一、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历史悠久,通常将本病统称为“湿疮”,而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风赤疮痍”“乳头风”“脐疮”“搞疮”“肾囊风”“阴湿疮”“风疮”“四弯风”等。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分为3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婴儿湿疹、儿童湿疹、成人湿疹及老年人湿疹。从中医古籍文献对湿疹的记载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因、机、证、治的记述也在逐步完善。1.浸淫疮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这样记载:“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而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治宜清热并消风。并注:浸淫疮,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川黄连。抓破津血者,宜服消风散,外擦青蛤散即愈。若脉迟不食,黄水不止,此属脾败,不治之证也”,该记述对“浸淫疮”的描述就相对完善了,而且方、药明确。2.血风疮关于“血风疮”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中这样记述:“此疮多在两小腿里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受风邪而生也。多痒,抓破出黄水成疮,况内有虫。延及十数,未遇良方,故不能取效也。方在后,勿以寻常比之”,而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中云:“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肝肺脾经风湿热,久郁燥痒抓血津。认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宜服消风散,外敷雄黄解毒散。若日久风邪郁在肌肤,则耗血生火,搔痒倍增,夜不得寐,挠破津血,心烦,大便燥秘,咽干不渴,此属火燥血短。宜服地黄饮,外擦黄连膏、润肌膏,合而用之悉效。兼忌椒、酒、鸡、鹅、动风等物。”从文中不难看出,4第一章概述前者是对小腿湿疹的描述,后者则指丘疹型湿疹,可见在古代由于受限于信息的畅通等因素,各医家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3.风赤疮痍眼脸湿疹称为“风赤疮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之后在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中云:“由脾脏风热蕴结,两脸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文中形象地描述了眼部湿疹的症状“眼脸红肿起疮及溃烂”。4.旋耳疮耳部湿疹称“旋耳疮”,又名“月食疮”,首载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月食疮候》:“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三)云:“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旋耳疮生耳后缝,疮延上下连耳疼,状如刀裂因湿热,穿粉散搽即成功。认为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然此疮月盈则疮盛,月亏则疮衰,随月盈亏,是以又名月蚀疮也。宜穿粉散搽之,即可成功。”病名在逐步规范,记述内容也在不断丰富。5.乳头风乳房湿疹被称为“乳头风”,记载见于清代名医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卷中:“乳头风,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脂,此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施泄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可见其发生多由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6.脐疮脐部湿疹称为“脐中出水”,见于清代许克昌《外科证治全5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书》:“脐中不痛不肿,甚痒,时流黄水,或浸淫成片。此肠胃积湿,宜服芩连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复发。”此记述包括饮食调护,描述相对完备。·7.肾囊风阴囊湿疹古籍中可见“胞漏疮”“肾囊风”“绣球风”“湿阴疮”之称。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胞漏疮)云:“此疮乃肝经湿热所致,外胞囊上起窠子作痒,甚则滴水,湿其中衣,久治不痊者,宜服黄芩滑石牵牛大黄甘草木通等剂,以逐其湿,外以鲫鱼散搽之效。”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首先提出“肾囊风”病名,谓:“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汤熏洗二次即愈”,对本病的局部形征作了详尽的描述。8.阴湿疮外阴湿疹称“阴湿疮”,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阴湿疮生阴毛之际,如疥如癣,瘙痒难忍,由肾虚风热所致。搽银杏散,初次痛甚,忍之,三日三上,则不痛而全愈矣。”9.风疮肛门湿疹称为“风疳”,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风疳形如风癣,破流黄水,遍体浸淫。由风湿客于谷道也。搽如圣膏。”10.搞疮手足湿疹称“瘑疮”,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疮候》:“搞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故名。”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二·手部)记载日:“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对痒痛,破流黄汁浸淫,时瘥时发,由风湿客于肤腠也,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敷之。”后者较前者有了明确的治疗记载。6···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马艳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作者】马艳华主编【页数】259【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189-5495-7【价格】148.00【分类】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马艳华主编.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4.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科疾病以及骨伤科疾病等临床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本书以中为主,衷中汇西,力求中西医的有机结合,为选择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内容试读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上感大多数(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所致,或继发细菌感染。本病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流泪、流涕、咽痛、咳嗽、声嘶、呼吸不畅等症状为特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及气候多变时好发,且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本病多数为散发性,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疲劳等均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尤以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易患病;本病亦可呈局部流行,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引起本病的病毒种类较多,由于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力较弱而短暂,又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携带病毒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多次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散发者属中医“感冒”、“温病”等范畴,局部流行者属中医“时行感冒”、“瘟疫”、“疫病”等范畴。一、病因病机(一)中医中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人体感受触冒六淫邪毒或时行疫毒而致病。六淫邪气中以风邪为主因,风邪为六淫之首,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与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感而发病。非时之气夹时行邪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外邪侵袭后发病与否,个体差异很大,一般与人体御邪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若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御邪能力减弱,或将息失宜,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内外相互影响而发病。外邪入侵的途径多由肺卫而入,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感冒源流》指出:“风邪袭入,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肺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职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若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可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卫表之证。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咽痛等肺系之证。而时行感冒,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疫疠之气,感邪较重,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一1化中西医结合疾病追治要点短暂,较快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另外,体质较强者,一般仅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治疗较易,收效较快;若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较差,外邪易由表入里,使症状加重,甚则变生他病。(二)西医西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病毒感染引起者占90%以上。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不同种、型达上百种。最常见的为鼻病毒,其他包括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成人感染以鼻病毒为主,小儿则以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病理改变首先可见黏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分泌物减少,使人有鼻咽或喉部不适感,继之可发生血管扩张,分泌物增多,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临床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症状和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多为正常或降低,若并发细菌感染,可有白细胞升高,或见有脓性分泌物。二、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类型包括了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常以上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范畴,以病毒血症引起的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为临床特点,而呼吸道的症状一般不重。(一)症状与体征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时有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体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临床分型有:①顿挫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但鼻分泌物并不增加:②轻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鼻分泌物明显增加,全身症状轻或无,自然病程2~4天;③中度型:局部症状较轻型更为严重,有一定的全身症状,自然病程1周左右;④重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常需休息。2.病毒性咽炎、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的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时可伴有发热和乏力。体查见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可扪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急性病毒性喉炎的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咽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查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和触痛。3.疱疹性咽峡炎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体征有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丘疹及浅表性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4.咽结膜热多发于夏季,多见于游泳时传播,儿童多见。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咽痛、畏光、流泪、咽部发痒、发热等症状,病程约4~6天。有咽腔及咽结合膜明显充血等体征。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2呼吸系镜疾病第一章6.流行性感冒常发生于流行季节,有流行人群接触史。本病的潜伏期二般为数小时至4日,临床上急性起病,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体温可达39~40℃,一般持续2~3天后渐退,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鼻塞、流涕、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变得明显,少数患者可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查体患者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和眼球压痛,咽充血,口腔黏膜可有疱疹,肺部听诊有呼吸音增粗,偶闻及胸膜摩擦音。症状消失后,仍感软弱无力,精神较差,体力恢复缓慢。(二)常见并发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鼻窦炎(鼻塞、脓涕、头痛、畏寒、发热等症状)、中耳炎(发热、耳痛剧烈,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穿孔后耳聋减轻,偶伴眩晕等症状)、气管-支气管炎(咳嗽为主,初为干咳,后出现黏液性痰,发热38℃左右,多于3~5日后降至正常;查体时可闻及干、湿啰音或哮鸣音)、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1周内“咳”、“痰”、“喘”任何一症状显著加剧,或重症患者明显加重者)。部分可并发风湿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关节炎、舞蹈病、皮下小结和环形红斑,次要表现包括关节痛、发热等)、肾炎(起病时症状轻重不一,除水肿、血尿之外,常有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头痛、精神差、心悸气促,甚至发生抽搐,部分患者先驱感染没有控制,则可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者有轻中度高血压)、心肌炎(心脏受累的症状可表现为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气促等)。流行性感冒引起的肺部并发症有三种类型,①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原有心肺疾病患者或孕妇。临床上有高热持续不退、气急、发绀、阵咳、咯血等症状,胸部X线表现为双侧肺部呈散在絮状阴影。痰液中可分离到流感病毒,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病死率高;②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流感起病后2~3天病情加重,体温增高并有寒战,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咳嗽加剧,伴有胸痛。体检可见呼吸困难,发绀,肺部湿啰音,有实变或局灶性肺炎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痰液中可找到细菌;③病毒与细菌混合性肺炎:起病急,高热不退,病情较重,可呈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除流感抗体上升外,也可找到到病原菌。流感引起的肺外并发症包括Rye综合征(与儿童流感时服用阿司匹林有关)、中毒休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等。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一)血常规检查病毒性感染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细菌感染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二)病毒和病毒抗体的测定取鼻咽部分泌物或咽拭子,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FT)、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血清学诊断等方法作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判断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快速血清病毒P℃R检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三)细菌培养取痰或咽拭子培养以判断致病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四、诊断要点(1)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炎症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2)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3以中西医结合疾病追治要点五、鉴别诊断(一)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肺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咳嗽、无痰或痰呈黏液性,伴有发热和乏力。其他症状常有声嘶、非胸膜性胸骨下疼痛。查体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胸片可见有局部炎症表现或肺纹理增强。(二)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腔黏膜充血出血与分泌物增多,鼻腔发痒、喷嚏频繁,鼻涕呈清水样,无全身症状。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源。(三)急性传染病前驱期由相应的病原体感染所致,如麻疹、脑炎、流脑、伤寒等在患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炎症症状,但随即出现原发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可作鉴别。在一定的流行季节或在流行区内,应密切观察及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区别。(四)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又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SARSC0V),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早期症状是高热(38℃以上),乏力,全身不适,干咳无痰,个别人偶有少量痰并带血丝;多无普通感冒之鼻塞、流涕、流泪、喷嚏、咽痛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部分病变发展迅速,严重病例双肺可呈大片实变阴影。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部分病例血小板可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冠状病毒抗体测试阳性等可作鉴别。六、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以病毒感染者多见。中医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上需分寒热、虚实、表里,以辨证治疗为基本原则,分而治之。单纯的病毒感染可用纯中医治疗。如为细菌感染或病毒并发细菌感染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一)辨证治疗本病以邪在肺卫多见,辨证多属于表实证,但必须根据病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或暑湿等兼夹之证。治疗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体虚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1.外感风寒证候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脉紧。治法:辛温解表。推荐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味。基本处方:荆芥12g,防风12g,川芎9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2g,紫苏6g(后下),前胡12g,枳壳10g,茯苓12g,桔梗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表寒重者,加麻黄6g、桂枝12g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风寒夹湿者加苍术10g、白芷10g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2.外感风热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4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推荐方剂:银翘散加减。基本处方:金银花15g,芦根20g,连翘15g,牛蒡子10g,荆芥10g,淡竹叶10g,甘草6g,薄荷6g(后下),土牛膝15g,岗梅根15g,苍耳子10g,桔梗12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头胀痛较重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者加浙贝母12g、前胡12g、杏仁12g化痰止咳;咳痰稠黄,加黄芩15g、鱼腥草20g、瓜蒌皮12g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灼热配蒲公英20g、射干12g、玄参12g解毒利咽;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之邪,见痰稠难咯,舌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配沙参12g、天花粉15g以清肺润燥。3.外感暑湿证候特点:暑天外感,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呕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推荐方剂:加味新加香薷饮。基本处方:香薷10g(后下),扁豆花10g,厚朴12g,金银花、连翘各15g,青蒿9g(后下),藿香12g(后下),滑石30g,芦根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若兼暑湿泄泻,可加黄连9g、薏苡仁24g清暑化湿止泻;若胃纳不佳者加布渣叶10g、谷麦芽各20g;若兼肺热咳嗽者加浙贝母12g、桔梗12g清热化痰止咳;若头重身痛较甚者加羌活10g、秦艽12g以疏风祛湿止痛。4.表寒里热证候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黏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间,脉浮数。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推荐方剂:双解汤。基本处方:麻黄10g,防风10g,荆芥6g(后下),薄荷6g(后下),黄芩12g,栀子10g,连翘15g,生石膏20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若咳喘重者,加杏仁、桑白皮、枇杷叶止咳平喘;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5.气虚感冒证候特点:素体虚弱,外感之后,恶寒较甚,发热,汗自出,倦怠,短气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法:益气解表。推荐方剂:参苏饮加减。基本处方:人参6g(另炖),紫苏10g,前胡12g,法半夏10g,茯苓12g,桔梗10g,陈皮6g,枳壳12g,葛根20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方中人参通常可采用东北人参或高丽参,若无人参可改用参须10g代替。若表虚自汗,可加用黄芪20g、防风10g益气固表;若风寒头痛较甚,可加用羌活12g、川芎9g疏风散寒止痛。6.阴虚感冒证候特点: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后,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解表。推荐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味。基本处方:玉竹12g,葱白6g,桔梗12g,桑叶12g,沙参12g,杏仁10g,白薇6g,淡豆豉10g,薄荷6g(后下),大枣3枚,炙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5化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要点加减法:表证较重者,可加银柴胡10g、葛根20g以祛风解表;口渴明显,可加麦门冬10g、玄参10g以养阴生津;咽干较甚,咳痰不利者,可加牛蒡子12g、射干10g、瓜蒌皮15g;若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可加鲜茅根15g、侧柏叶12g、仙鹤草20g清热凉血止血。7.阳虚感冒证候特点:素体阳虚,头痛,恶寒,身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咳痰稀薄,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治法:助阳解表。推荐方剂:再造散加减基本处方:黄芪15g,人参6g(另炖),桂枝9g,甘草3g,熟附子3g,细辛5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方中人参通常采用吉林参或高丽参,如无人参可改用党参20g代替;若兼咳嗽者加杏仁12g如感受风寒湿邪而症见肢体酸重、疼痛,可加苍术、薏苡仁、秦艽、独活,散寒祛湿止痛;若为肢体屈伸不利,喜暖畏寒者,可加当归12g、防己12g,补益气血,祛风通络。8.血虚感冒证候特点:平素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身热头痛,微寒无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治法:养血解表。推荐方剂:葱白七味饮加减,基本处方:葱白连根9g,葛根15g,防风12g,淡豆豉9g,生姜3片,生地黄10g,麦门冬10g,川芎9g,白芍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恶寒较重加紫苏10g、荆芥10g散寒解表;身热较甚加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芩15g清热解毒;胃纳不佳加陈皮10g理气健胃。(二)中医其他治疗1.中成药(1)板蓝根冲剂: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15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预防时行感冒,每日15g,连服5日。(2)银黄口服液:适用于风热袭表者。每次10~20mL,每日3次。(3)银翘解毒片: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4~8片,每日3次。(4)正柴胡饮冲剂:适用于风寒感冒。每次10g,每日3次,开水冲服。(5)抗病毒口服液: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10~20mL,每日3次。(6)小柴胡冲剂:适用于外感邪在少阳。每次1~2包,每日3次。(7)新癀片: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每次4片,每日3次。(8)十味龙胆花颗粒: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属风热者。每次3g,每日3次。(9)莲花清瘟胶囊:适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每次4粒,每日3次。(10)穿琥宁注射液: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40~80mg,肌内注射,每日3次;每次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11)双黄连粉针剂:适用于风热感冒者。按每次每千克体重60mg稀释后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2)清开灵注射液: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见有发热者。每日2~4mL,肌内注射;重症患者静脉滴注,每日20~40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13)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适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6个月以上患儿每天用量250mL,6个月以下婴儿150mL,疗程3~5天。(14)热毒宁注射液: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身痛、咳嗽、痰黄等症。每次20mL,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6···试读结束···...

    2022-10-25

  • 《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陈黎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作者】陈黎作【页数】236【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478-5404-4【分类】小儿疾病-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小儿疾病-常见病-食物疗法【参考文献】陈黎作.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了小儿常见病的临床治疗经验。疾病按照肺系、脾系、心系、肝系、肾系、传染病、其他、新生儿疾病几部分来划分。分别阐述了小儿常见病病种的概念,具体西医诊断及治法、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中成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雾化、敷贴治疗等中医适宜技术和饮食等特殊疗法。理法方药俱全,制作方法详细,可操作性强,进一步发挥了中西医结合儿科的诊疗特色。本书作者参阅大量的专业书籍及文献,收集在儿科临床常见的经过现代临床研究检验或具有临床公认疗效的一些治疗方法,依据现当代小儿疾病的发病特点,并结合编者的临床实践经验编著成册,突出中医“简、便、验、廉”的各种适宜技术,具有疗效显著、患儿易于接受、毒副作用轻等特点,得到了广大患儿及家属的喜爱,亦是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极佳方式。本书可供中医儿科临床医生、中医学生,相关医学结合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内容试读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感冒俗称伤风,是由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临床特征,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一5个月月龄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后,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体质较弱或感邪重者,易继发其他疾病或引发痼疾。一、诊断要点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冷暖失调而发病,或有与感冒患者接触史。1.临床表现(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等症为主,可伴咽红或咽痛。(2)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警惕抽风。2.辅助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1色头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C反应蛋白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②病原学检查: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病毒分离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明确病原。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二、西医治疗1.抗感染治疗(1)病毒感染: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可试用利巴韦林口服、气雾吸入或静脉点滴。病毒性结膜炎可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2)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疗程3一5日。若证实为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青霉素疗程为1014日。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口服,亦可采用冷敷、乙醇浴等物理降温方法。高热惊厥可予以镇静、止惊处理。三、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主证(1)风寒感冒[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候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紫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苦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表寒重,恶寒发热加羌活、白芷祛风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2)风热感冒[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黏,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2第一章肺系疾病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黏,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宣肺化痰。表热证候明显者,选银翘散;咳嗽症状较重者,选桑菊饮。咳甚痰黄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红肿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热便秘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热。(3)暑邪感冒[证候]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证候分析]暑邪夹湿,束表困脾。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见高热、无汗;湿遏肌表则身重困倦;暑湿困于中焦,故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红苔腻为暑湿之征象。[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解暑清热,广藿香、佩兰祛暑利湿,厚朴、白豆蔻、白扁豆花化湿和中。热甚心烦加黄连、淡豆豉、栀子;泛恶呕吐加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腻加鲜荷梗、荷叶、佩兰、西瓜翠衣。(4)时行感冒[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证候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栀子、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如症见高热恶寒,脘痞恶心,头痛纳呆,苔如积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侵于募原。治宜透达募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味。常用药:槟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甘草、黄芩、柴胡、板蓝根。兼证(1)感冒夹痰[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头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证候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黏稠为风热。[治法]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前、枳壳等燥湿化痰;偏于风热者配用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等清化痰热。(2)感冒夹滞[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证候分析门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腻脉滑为内有积滞之象。[治法]解表合消食导滞。[方药]佐用保和丸。常用药:山楂、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莱菔子、枳壳降气消积。(3)感冒夹惊[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证候分析]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治法]解表清热,镇惊息风。[方药]汤剂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蚕平肝息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2.外治疗法(1)针灸治疗1)放血治疗:取穴,耳尖穴、少商穴、四缝穴。具体操作:用75%乙醇常规消毒刺血部位,持针具分别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2mm深,放血3一5滴,以消毒棉球压迫止血片刻后自愈,每日1次,连续35日。2)针刺治疗:①针刺风池、合谷、大椎、风门、肺俞,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寒感冒。②针刺大椎、曲池、鱼际、外关、少商,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热感冒。(2)推拿治疗:基础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按风池、清肺经。偏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肩井。偏热者,加清天河水,推六腑,揉小天心。夹惊者,加清肝经,清心经,分推大横纹,揉小天心。夹滞者,加推板门,分推腹阴阳。夹痰者,加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揉肺俞。4第一章肺系疾病(3)拔罐治疗:拔罐用竹罐或玻璃罐,背部取膀胱经、督脉经,前身取膻中、神阙穴,通过负压的作用使其吸附在督脉及膀胱经皮肤表面,造成充血或瘀血,调和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扶正祛邪。(4)刮痧治疗:痧疗是用刮痧板,蘸递质(水或油),取背部督脉经、膀胱经,风寒者加风府、风池穴,在皮肤相关部位进行刮拭、拍拭、揪拭、摸拭,直至皮肤表面出现瘀点、瘀斑或点状出血。目的以改善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目的。(5)药浴治疗:将药浴主方(如薄荷3g、柴胡10g、防风10g、贯众10g、桂枝10g)加入500ml水煎后,再加入洗澡水,水温为39~40℃,沐浴时间以15~20mi为宜,每日1~2次,疗程3~5日。小儿体表面积占比例大,肌肤娇嫩,能充分吸收药物。中药的药液沐浴人体肌表,可以起到解肌透表的作用。(6)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将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体内起效。一方面药物不经口,不经胃肠道,既减轻了胃肠道的负担,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破坏,另方面此途径绕过肝脏,使药液直接经直肠静脉丛吸收入下腔静脉血液循环,不被肝脏代谢,这样药物利用度可大大提高,直肠滴入小儿痛苦小,患儿及家长依从性高。此方法适用于风热感冒。小儿风热感冒病在肺卫,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经脉络于大肠,直肠滴入可使药物循经脉直达病所。四、饮食疗法1.葱白紫苏饮[制备与服法]葱白10g,加紫苏叶10g水煎服500l,连服3日。[方义与功效]葱白性温,味辛,归肺、胃经,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紫苏叶性温,味辛,归肺、脾经,能发汗解表、行气宽中。两者相合温中散寒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可预防流行性感冒。2.大蒜茶[制备与服法]大蒜头适量,水煎代茶,连饮7日,或每日吃大蒜瓣2~4瓣,连服3日。[方义与功效]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大肠经,具有温中行滞,解毒,杀虫功效,用于流行性感冒。3.姜糖茶[制备与服法]取生姜10g,洗净,切丝,放入锅内,加红糖15g,再加水150ml,5®头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煮沸后,将汤倒入盖杯内,加盖待温,趁热一顿服完。[方义与功效]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经,能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红糖性温,味甘,入脾经、胃经、肝经,能益气补血、健脾暖胃。两者共奏温中散寒解表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感冒早期。4.菜根红糖茶[制备与服法]干白菜根1块,红糖30g,生姜3片,水煎服。[方义与功效]白菜根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利水、解表散寒、养胃止渴的功效。与红糖、生姜配伍,用于感冒初期恶寒发热、胃热阴伤。5.葱乳饮[制备与服法]每次用带根葱白5枚,洗净剖开,加母乳50l,放入杯内加盖,隔水蒸,待葱白变黄为止,然后去掉葱白,倒入奶瓶,喂服,每日2~3次,连服23日。[方义与功效]葱白性温,味辛,归肺、胃经,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母乳性平,味甘咸,入心、肺、胃经,能益气补血,补益脾胃。两者相合疏风散寒解表,用于婴儿风寒感冒。6.芫荽黄豆汤[制备与服法]取新鲜芫荽(香菜)30g,洗净。黄豆10g,洗净后,先将黄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5mi后,再加入新鲜莞荽同煮15mi,去渣喝汤,一次或分次服完,服时可加少许食盐调味,每日1剂。[方义与功效]芫荽性温,味辛,入肺、胃经,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醒脾和中之功效;黄豆性平,味甘,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两者配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可治疗风寒感冒。参考文献…[1]张晓磊.孙氏推拿防治小儿感冒经验浅谈[J门.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9):14381441.[2]谢文雅.分经论治推拿治疗小儿感冒73例临床观察[J门.中医药导报,2016,22(2):96-98.[3]李邦权.针挑结合药浴治疗小儿感冒发热60例[J门.中医外治杂志,2010,19(6):30-31.[4]高发志.小儿感冒颗粒联合中药沐浴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型的临床效果分析[J门.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6):56.[5]陈青,李研,钟斌,等.痛吐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风热夹滞证100例临床观察[」门.云6···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杨焕斌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作者】杨焕斌编著【页数】232【出版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335-6177-2【价格】48.00【分类】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杨焕斌编著.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内容提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书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述了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同时又从中医学的角度阐述了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四诊表现、辨症论治等,然后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浅谈临床体会、综合中西医的观点进行预防和调理。书中主要参考一些新的高血压的防治建议和指南、结合作者从医近30年的点滴经验,编著集中西医理论与临床来阐述高血压,以供中西医结合爱好者参考并有所帮助。《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内容试读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第一章于概述一、概念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病因不明者,称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在不足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差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2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根据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SBP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诊室血压是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是指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获得的血压值。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数值以“收缩压/舒张压”的形式表示),也应诊断为高血压。2020年5月6日,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了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且面向18岁及以上成人的《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提出连续测量2~3次诊室血压≥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这与我国2018年、ESC2018和JSH2019指南相同。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同时又是一种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高血压从而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是整个人群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的防治,是所有心血管疾病防治中成本最低,而获益最大、效果最好的。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和持久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扼制心血管疾病的危害。3/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二、流行病学1.高血压的人群分布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开发较晚的山区、岛屿的人群患病率较低。黑人约为白人的两倍。高血压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其以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为多。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的地区和民族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以前城市高于农村,在最新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患病率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不同民族间比较,藏族、满族和蒙古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汉族人群高,而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不同职业中患病率最高的是机关人员,最低的是农业从业人员。男性略高于女性,但男女的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的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种族之间和地域之间的血压差异,除遗传因素外主要与生活方式、生活条件有关,如食盐用量、钾和钙的摄入、体力活动、身体肥胖、血脂、吸烟、饮酒、气候、应激,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2.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是指在某一时点上,高血压患者在观察人数中所占百分比。它对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高血压发病趋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4势、探索致病因子、制订及评价防治措施和实施监测计划有重要价值。目前全世界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31.1%,总人口13.5亿~14.5亿人,欧美高血压患病率为20%以上,亚洲为10%~15%,非洲只有10%左右。已有的调查显示,患病率最低的为印度农村男子,仅为3.4%;患病率最高的为波兰成年女性,45~60岁的妇女患病率可达72.5%。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5次(第5次为2012~2015年)大规模高血压普查或抽样调查,患病率,1959年为5.1%(年龄≥15岁),1979年为7.7%(年龄≥15岁),1991年为13.6%(年龄≥15岁),2002年为18.8%(年龄≥18岁),2012年为25.2%(年龄≥18岁),2015年为27.9%(年龄≥18岁)。根据最新数据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7.9%计算,也就是说约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经济发达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逼近发达国家,这种趋势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高血压在五类人群中易发:有家族史的人群;情绪易激动的人群,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会引起血压升高;“重口味”的人群,指摄入盐量偏高的人群;嗜酒人群;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人群。5/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3.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2015年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较1991年的26.3%、12.1%、2.8%和2002年的30.2%、24.7%、6.1%明显增高。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血压治疗率显著高于农村;与我国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高;不同民族比较,少数民族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汉族。三、高血压的定义与类型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SBP≥l40mmHg和(或)DBP≥90mmHg。SBP≥140mmHg和DBPlt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2.高血压的分类(1)按血压水平分类。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均SBP/DBP≥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6间≥120/70mmHg。家庭血压监测(H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相对应。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随着5G时代的实施,远程实时血压监测将变得便捷、普遍。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2)按病因分类。按病因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0%~95%以上。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除了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能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还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中5%~10%可找出高血压的病因,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通过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可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筛查。继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其比较特别的情况:①严重或顽固···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的治疗指南

  • 《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刘梅珍,刘国雄,何晓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作者】刘梅珍,刘国雄,何晓风主编【页数】657【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587-0873-2【价格】120.00【分类】中西医结合-诊疗-护理【参考文献】刘梅珍,刘国雄,何晓风主编.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内容提要:本书对临床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辩证诊治等多了统一阐述,中医特色鲜明,西医内容精炼,结合编者的临床感悟,对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作用、时机、方案与思路等进行分析,尽量使中医、西医两种……《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内容试读第一章肛肠病总论第一节肛门直肠解剖及生理一、直肠肛管的发生在胚胎的早期,后肠尾段的腹侧曾形成尿囊或叫脐尿囊。此囊与后肠相连的部分出现一个膨大,称为泄殖腔,末端细长成为暂时性的尾肠。所以泄殖腔也可以看成是尿囊根部、后肠和尾肠三者汇合之处。泄殖腔的腹侧壁内胚层和外胚层直接相贴,其间无中胚层,成为泄殖腔膜,与体外相隔。泄殖腔起初为一个膨大的腔体,人胚发育至第7周时,后肠和尿囊交界处的中胚层间质细胞增殖,形成泄殖腔膜。此隔逐渐向尾侧推进,终达泄殖腔膜,将泄殖腔分隔成前后两腔,前者称为尿生殖窦,后者即为直肠。当泄殖腔分隔完成后,泄殖腔膜亦被分为尿生殖膜和肛膜两部分,两膜之间的部分成为将来的会阴。在肛膜的周围由外胚层形成数个结节状隆起,称为肛突,以后肛突融合而形成中央凹陷的原肛。在人胚第8周时,肛膜破裂,原肛遂与直肠相通,原肛的开口即为肛门。如果肛管的上界以齿线为标志,则齿线以下肛管上皮应属外胚层来源,而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部分的上皮应属内胚层来源。会阴部的肌肉包括肛门外括约肌,均起源于局部的间充质,人胚第2个月时已出现皮肌的形态,各为泄殖腔括约肌。在第3个月时,这个皮肌分化为肛门外括约肌和尿生殖窦括约肌,当外生殖器形成后(第4~5个月),尿生殖窦括约肌又分出尿道膜部括约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等,以后再分出会阴深横肌。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发育是各自独立的:前者来自泄殖腔括约肌后部,后者来自脊柱尾部肌节。如果胚胎发育异常,可造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向下发育伸延中断或发育不良,可形成直肠闭锁或直肠狭窄。肛膜未穿通,造成肛门闭锁;穿通不全,造成肛门狭窄。如果穿通位置异常,男性在尿直肠中膈穿通,位置高者,可造成直肠膀胱瘘:位置较低者,可造成直肠尿道瘘或直肠会阴瘘。女性在尿直肠中膈穿通,位置高者,可造成直肠膀胱瘘或直肠子宫瘘:位置较低者,可造成直肠阴道瘘或直肠舟状窝瘘。二、肛门直肠解剖与形态肛门是肛管的外口,在臀部正中线、会阴体与尾骨之间,两侧坐骨结节横线的交叉点上。肛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范围称之为肛周。平时肛门呈收缩状态,男性为椭圆状,女性呈星芒状。排便时肛门口松弛成为一个圆形,直径约3cm。前方连于会阴正中线,再向前与阴囊正中线相接。由肛门向后至尾骨尖形成一个纵沟,沟下有肛尾韧带,使肛管固定在尾骨尖背侧。肛门直肠后间隙形成的脓肿和肛瘘在手术切开时,如过多地损伤或切2断肛尾韧带,会造成肛门向前移位的后遗症。肛门部的皮肤和浅筋膜:肛门会阴部的皮肤较人体其他部位皮肤厚。皮下与筋膜紧密相连,手术时不易分离,由于色素沉着,肛门周围皮肤呈褐色,真皮内乳头很多,成堆状排列。当外括约肌和肛门皱皮肌收缩时,由肛门口向外形成很多放射状皱折。由此,肛周手术切口呈放射状是有道理的。同时,肛门周围皮下组织、毛囊、汗腺及皮脂腺较多,如外伤、肛周不洁等,腺管被分泌物阻塞,可引起感染化脓而生成皮下脓肿和瘘管。肛门周围的皮肤比较松弛,因此手术时切除一处肛门皮肤不致引起皮肤收缩而导致肛门狭窄。但过多的或多处切除肛门皮肤,则会引起狭窄。(一)直肠1.直肠的解剖概念肛门部无深筋膜,浅筋膜的疏松结缔组织分成许多小叶,这些脂肪组织直接与坐骨直肠窝内脂肪相连,肛门前方脂肪组织较少,向前至阴囊处则完全消失。浅筋膜内有化脓感染时,常扩散较广,因为脂肪小叶之间有纤维间隔,肛瘘在此处形成时瘘管多曲折,所以手术时宜探清有无支管和它处病灶。直肠是消化管的末段,位于盆腔内,上端相当于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下至齿线处与肛管相连,长12~15ch。下端扩大的部分为直肠壶腹,具有储存粪便的生理功能。直肠的两端狭小,中间宽阔。上端狭窄区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结合部,是整个结肠的最狭窄部分。下端狭窄区是平时紧闭的肛管,中间膨大部分称为直肠壶腹,是大肠最宽阔的肠段,其内径5~11cm,平均7.7cm。直肠与骶骨有相同的曲度,直肠在额面有向左、3右方向凸出的弯曲。直肠上1/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于腹膜之间,中1/3前面有腹膜,向前反折成直肠膀胱陷窝或直肠子宫陷窝。直肠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直肠无肠系膜,但在其上端背侧面,腹膜常包绕直肠上的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将其称为直肠系膜。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直肠壶腹部黏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它是由黏膜、环肌和纵肌层共同构成,其位置排列大致为左一右一左。中瓣常对应于腹膜反折平面。当直肠充盈时,下瓣常可消失,而排空时则较显著。但直肠瓣的数目往往有变异,多者有4~5个。临床上往往把盲肠看作结肠的一部分,肛门为直肠的一部分,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血流和淋巴供应,在结肠或直肠发生肿瘤时,一般都一并切除。直肠固定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结缔组织中,使直肠保持固定位置的组织是直肠前部上2/3及直肠两侧上1/3有腹膜遮盖,直肠后壁无腹膜遮盖。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肛尾韧带、肛门直肠前方的会阴体,当固定直肠的组织发生松弛病变时,便可产生直肠脱垂的倾向。直肠壁由四层组织所构成,即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直肠肌层是不随意肌,分外纵、内环两层,外侧纵层到达肛直线水平与肛提肌汇合形成联合纵肌,内侧环层到达肛直线水平以下肥厚形成内括约肌。肌层的内面为黏膜下层,其间有神经血管,直肠下端的黏膜下层静脉血管扩张充血即形成内痔,最内层是黏膜层。2.直肠的毗邻直肠后面为直肠固有筋膜或叫做骨盆脏侧筋膜,是肾脏前后筋膜向骨盆内延长的部分,直肠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与骶骨、尾骨、肛提肌和肛尾韧带相连。在骶前疏松的结缔组织内有骶丛,交感神经干,骶中血管,直肠上血管和骶淋巴结等。直肠下部纵肌向后连于尾骨前韧带,称Tr幽直肠尾骨肌,其作用为排便时使直肠相对固定。直肠后壁与骶骨间的距离,正常为0.2~1.6cm,多数在1.0cm以下,平均0.7cm。直肠两侧的上部为腹膜形成的直肠旁窝,窝内常有回肠襻或子宫附件伸入,左侧有乙状结肠。直肠两侧的下部与交感神经丛、直肠上动脉的分支、直肠侧韧带、尾骨肌及肛提肌相连。在进行直肠切除术时,于骶前筋膜前,尽量靠近直肠壁进行剥离,避免损伤骶前静脉丛,引起大出血,也应避免过多地损伤盆神经所致的膀胱及性功能障碍。直肠的前面与全部盆腔脏器相邻,直肠发生肿瘤时可侵入邻近器官或腹膜腔,曾有人把直肠前面称为“直肠的危险区”。腹膜反折以下:男性由下向上依次为前列腺、精囊腺、输尿管和膀胱后壁。腹膜反折以上的直肠前面,隔着直肠膀胱的凹陷与膀胱底的上部和精囊腺相邻。在女性腹膜反折以下,主要与阴道壁的后部相邻,腹膜反折以上直肠隔着直肠子宫陷凹与阴道后穹隆及子宫颈相邻,陷凹内也常有回肠襻和乙状结肠充入,肠下端的前方由纵肌层分出两条肌束,为直肠尿道肌(尿道缩肌),水平向前附着于尿道膜部,前列腺尖或阴道的后面、两侧耻骨直肠肌的内侧缘之间。(二)肛管肛管上端止于齿线与直肠相接。肛管的下端是肛门缘,因此肛门缘到直肠末的一段叫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最终端。成人肛管平均长2.5~4cm,肛管周围无腹膜遮盖。有内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肛管表层为复层上皮,5受脊神经支配,非常敏感。肛管中下部交界线正对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层的交界处。指诊可触到一个明显的环形沟,此沟称为括约肌间沟(亦称肛白线)。沟的上缘即内括约肌下缘,沟的下缘即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上缘;皮下部多呈前后位的椭圆形,故其前后部不易触知。沟的宽度约为0.6~1.2cm。外括约肌皮下部与内括约肌之间的间隙很小,有来自联合纵肌的终末纤维在此呈放射状附着于肌间沟附近的皮肤,故该处皮肤较固定,有支持肛管防止直肠黏膜脱垂的作用。如果这种支持结构被破坏,可能导致脱肛。此外,在麻醉时,特别是在腰麻的情况下括约肌松弛,内括约肌下降,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上方移位,此时括约肌间沟消失。来自联合纵肌的肛门支持结构同时弛缓,结果直肠黏膜、齿线和齿线下的皮肤出现下移情况,尤其在骶管麻醉时,这种现象最明显,也最易引起脱垂。临床上以此作为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的分界线,肛管对肛门功能有重要作用。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其密切相,因此,肛管在外科上十分重要。肛管皮肤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鳞状上皮,表面光滑色白,没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手术中被切除后,会形成肛管皮肤缺损,黏膜外翻和肛腺外溢。用其他部位的皮肤来修补将会影响其功能,所以做肛门手术时要尽量保护肛管皮肤。肛管还是连接直肠与肛门的肌性通道。在发生学上处于内、外胚叶层的衔接地区,所以构造复杂。肛管壁由内向外分有五层:黏膜层、黏膜下层、内括约肌、联合纵肌、外括约肌。其肌束的排列方向是:内环、中纵肌、外环,中间的联合纵肌分出许多纤维向内外穿插,将肛管的各部组织捆扎在一起,构成一个功能整体。肛管有解剖学肛管和外科学肛管之分。解剖学肛管是指齿线至肛门的6···试读结束···...

    2022-10-25 护理临床路径 护理临床带教工作总结

  • 《中西医临床诊治》裴云芳,张田仓,盛有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临床诊治》【作者】裴云芳,张田仓,盛有根主编【页数】406【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4182-9【价格】100.00【分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参考文献】裴云芳,张田仓,盛有根主编.中西医临床诊治.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目录:《中西医临床诊治》内容提要: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小儿疾病、普外科与皮肤科疾病、针灸临床学、中医脑科学。《中西医临床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肺炎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疾病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日常所讲的肺炎主要是指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肺炎,此肺炎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在抗生素应用以前,细菌性肺炎对儿童及老年人健康威胁极大,抗生素的出现及发展曾一度使肺炎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尽管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和有效的疫苗,·肺炎总的病死率不再降低,甚至有所上升。一、病因(一)免疫力下降肺炎球菌一般寄居在正常人的鼻咽部,一般不会发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感冒、劳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脏病、长期吸烟等,肺炎球菌即可乘机侵入人体,引起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二)细菌肺炎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g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埃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都会引发肺炎。(三)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都会引发肺炎。(四)真菌白念珠菌、曲霉、放射菌等真菌都会引发肺炎。(五)非典型病原体如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弓形虫、原虫等非典型病原体都会引发肺炎。(六)理化因素放射性、胃酸吸人、药物等理化因素都会引发肺炎。二、临床表现(一)症状多数起病急骤,常有受凉淋雨、劳累、病毒感染等诱因,约13患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程7~10d。1.寒战与高热:典型病例以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抗生素使用后热型可不典型,年老体弱者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2.咳嗽与咳痰: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白色黏液痰或带血丝痰,经1~2d后,可咯出黏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也可呈脓性痰,进入消散期痰量增多,痰黄而稀薄。3.胸痛;多有剧烈侧胸痛,常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如为下叶肺炎可刺激隔胸膜引起剧烈腹痛,易被误诊为急腹症。4.呼吸困难:由于肺实变通气不足、胸痛以及毒血症而引起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发绀。5.其他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二)体征肺炎球菌肺炎患者多呈急性面容,双颊绯红,皮肤干燥,口角和鼻周可出现单纯性疱疹。有败血症者,皮肤黏膜可有出血点,巩膜黄染,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病变范围大者,可有肺实变体征,双肺下野及背部可闻及湿性U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体征多不明显,可有咽部中度充血,肺部干、湿U音,耳镜可见鼓膜充血、甚至出血,呈炎症性改变。病毒性肺炎胸部体征亦不突出,有时偶尔可在下肺闻及湿U音。三、检查(一)血常规检查其中包括血白细胞总数和C反应蛋白(CRP)。(二)动脉血分气析可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肺泡换气不良可出现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三)X线胸片检查通过给病人进行X线胸片检查,可以直接了解肺部的变化,这是诊断肺炎的重要手段。医生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对病原体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了。但是如果病人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肺炎或X线胸片上有其他可疑的病变,而一般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就需要进行胸部CT检查或其他更进一步的检查。四、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诊断方法对于肺炎的诊断,胸腔X光照射肺部出现浸润现象是诊断肺炎的黄金标准,支持性的诊断方法则是由患儿的痰液或血液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当怀疑有肺炎时,通常会进行血液检查。若病情发展为败血症,病患的肾功能可能有下降的情形。在离子的测定方面,通常由于肺炎的肺部组织释出抗尿激素而导致钠离子的降低。若为院内感染或是因免疫不全所造成的肺炎,其诊断会比较困难,甚至可能需要进行肺部的断层扫描,以区分可能造成肺炎的原因(例如,肺栓塞)。若病患亦有其他的症状或不适(例如,血管炎,肉状瘤病或是肺癌等)时,断层扫描亦具有其应用性。(二)鉴别诊断肺炎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肺结核、肺癌、急性肺脓肿、肺栓塞。还需排除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和肺血管炎等。伴剧烈的胸痛时,应与渗出性胸膜炎、肺梗死鉴别。相关的体征及X线影像有助鉴别。肺梗死常有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咯血较多见,很少出现口角疱疹。下叶肺炎可能出现腹部症状,应通过X线、B超等与急性胆囊炎、膈下脓肿、阑尾炎等进行鉴别。1.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等症状。X线胸片可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痰中可找到结核杆菌。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无效。2.肺癌:常有吸烟史。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症状。血白细胞计数不高,痰中若发现癌细胞可以确诊。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后炎症不易消散,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必要时做CT、MRI、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等检查。3.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相似。随着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OB。X线片显示脓腔及液平面。4,肺血栓栓塞: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X线胸片示局部肺纹理减少,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MRI等检查可帮助进行鉴别。5.非感染性肺部浸润:需排除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和肺血管炎等。五、并发症经积极治疗肺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并发支气管肺炎,肺脓肿等。六、治疗(一)西医治疗1.抗感染治疗是肺炎治疗的最主要环节。细菌性肺炎的治疗包括经验性治疗和针对病原体治疗。前者主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资料,选择可能覆盖病原体的抗菌药物;后者则根据呼吸道或肺组织标本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体外试验敏感的抗菌药物。此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是否有误吸、住普通病房或是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长短和肺炎的严重程度等,选择抗菌药物和给药途径。2.壮年和无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常用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等,由于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故对该菌所致的肺炎不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3.医院获得性肺炎常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B-内酰胺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或碳青霉烯类。4.重症肺炎的治疗首先应选择广谱的强力抗菌药物,并应足量、联合用药。因为初始经验性治疗不足或不合理,或而后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其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初始治疗正确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常用B-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醋类;青霉素过敏者用氨曲南。医院获得性肺炎可用B·内酰胺类、广谱青霉素/B-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的任何一种,必要时可联合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5,肺炎的抗菌药物治疗应尽早进行,一旦怀疑为肺炎即马上给予首剂抗菌药物。病情稳定后可从静脉途径转为口服治疗.肺炎抗菌药物疗程至少5d,大多数患者需要7~10或更长疗程,如体温正常48~72,无肺炎任何一项临床不稳定征象可停用抗菌药物。肺炎临床稳定标准为:①Tlt37.8℃;②心率≤100次/分;③呼吸频率lt24次/分,④血压:收缩压≥90mmHg⑤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O%或PaO,≥60mmHg⑥能够口服进食;⑦精神状态正常。(二)中医治疗1.邪袭肺卫: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化痰。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三拗汤用于外感风寒之邪。方中麻黄、杏仁、甘草可宣肺散寒。如寒邪化热,证见发热汗出、咳嗽、痰黄,则可用麻杏石甘汤,用以解表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用于外感风热之邪,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桔梗、杏仁、甘草、芦根宣肺止咳、清热生津。内热盛加黄芩、鱼腥草清肺泄热,口渴咽干者,可加沙参、花粉清热生津。32.痰热壅肺:治法:清热化痰止咳。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化痰,配石膏可清泄肺热,芦根、薏以仁、杏仁、桃仁、冬瓜仁清热化痰解毒。若痰热盛,可加鱼腥草、瓜蒌、黄芩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3.热毒内陷:治法:清热解毒,清心开窍。方药:清营汤加减方中犀角、生地、丹参清营凉血,配伍竹叶、黄连、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麦冬、玄参养阴清热。若见烦躁、谵语,可加服紫雪丹,以加强清热息风之功。4.正虚邪恋:治法:养阴清热,润肺化痰。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方中半夏、石膏、竹叶清余热化痰止咳,人参、麦冬、甘草、粳米益气养阴。可随症加沙参、生地、地骨皮以增养阴清虚热之功,或加入杏仁、桑白皮、瓜蒌皮以加强化痰止咳之力。5.正虚欲脱: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养阴。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方中人参、附子益气回阳救逆,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共奏回阳固脱之功。刮瘀疗法:取胸、背部脊椎两侧和肩胛区,用硬币蘸植物油刮至皮肤充血,用于发热神昏者。七、预防(一)日常预防1.平时注防寒保暖,遇有气候变化,随时更换衣着,体虚易感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之类药物,预防发生外感。2.避免吸入粉尘和一切有毒或刺激性气体。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4.进食或喂食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求患者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说,食物呛吸入肺。(二)健康教育1.饮食指导: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对伴有发热的肺炎患者应注意多饮水这样不仅可使机体水分的丢失得到补充,还有利于细菌毒素的排泄及降低体温。多食用水果,不要大量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对于原有慢性肺病的肺炎病人,要注意食用高蛋白食物。2.休息与活动指导:发热者要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鼓励患者每隔1h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卧床患者应注意翻身,每4为患者叩背排痰一次。恢复期适当活动,应增加休息时间,坚持深呼吸锻炼至少要持续4-6周,这样可以减少肺不张的发生;还要避免呼吸道的刺激,如灰尘,化学飞沫等;尽可能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或接触已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裴云芳】第二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rochialathm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4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一、病因(一)遗传因素个体过敏体质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哮喘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二)变应原1.室内外变应原:尘螨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室内变应原,是哮喘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病原因,尘螨存在于皮毛、唾液、尿液与粪便等分泌物里。真菌亦是存在于室内空气中的变应原之一,特别是在阴暗、潮湿以及通风不良的地方。常见的室外变应原:花粉与草粉是最常见的引起哮喘发作的室外变应原,其他如动物毛屑、二氧化硫、氨气等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吸入物。2.职业性变应原:常见的变应原有谷物粉、面粉、木材、饲料、茶、咖啡豆、家蚕、鸽子、蘑菇、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松香、活性染料、过硫酸盐、乙二胺等。3.药物及食物:阿司匹林、普萘洛尔和一些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是药物所致哮喘的主要变应原。此外,鱼、虾、蟹、蛋类、牛奶等食物亦可诱发哮喘。(三)促发因素常见空气污染、吸烟、呼吸道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感染、妊娠以及剧烈运动、气候转变,多种非特异性刺激如:吸入冷空气、蒸馏水雾滴等都可诱发哮喘发作。此外,精神因素亦可诱发哮喘。二、临床表现(一)症状哮喘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咳痰,多于发作趋于缓解时痰多,如无合并感染,常为白黏痰,质韧,有时呈米粒状或黏液柱状,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轻者仅有胸部紧迫感,持续数分钟,重者极度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症状的特点是可逆性,即经治疗后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部分自然缓解,当然,少部分不缓解而呈持续状态,发作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不少患者发作有明显的生物规律,每天凌晨2~6时发作或加重,一般好发于春夏交接时或冬天,部分女性(约20%)在月经前或期间哮喘发作或加重,要注意非典型哮喘病人,有的病人常以发作性咳嗽作为唯一的症状,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有的青少年病人则以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紧为唯一的临床表现。(二)体征体征是呼气哮鸣音,与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和消失,一般来说,哮鸣音越高,细,出现于呼气末期,哮喘症状越严重,发作期可有肺过度充气和体征如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呼吸音减弱等,呼吸辅助肌和胸锁乳突肌收缩增强,严重时可有发绀,呼气相颈静脉怒张,奇脉等,部分危重病人,气流严重受限,喘鸣音消失,呈现“沉默肺”。三、检查(一)体检发作期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多数有广泛的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严重哮喘发作时常有呼吸费力、大汗淋漓、发绀、胸腹反常运动、心率增快、奇脉等体征。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血液常规检查:部分患者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但多数不明显,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数增高,分类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2.痰液检查涂片: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3肺功能检查:缓解期肺通气功能多数在正常范围。在哮喘发作时,由于呼气流速受限,呼气流速指标均显著下降,表现为第1用力呼气量(FEV1),1率(FEV1/FVC%)(1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呼出50%与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50%与MEF75%)以及呼气峰值流量(PEFR)以及最高呼气流量(PEF)均减少。肺容量指标可有用力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增加,残气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经过治疗后可逐渐恢复。病变迁延、反复发作者,其通气功能可逐渐下降。4.血气分析:哮喘严重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且通气分布不均,通气/血流比值失衡,可致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增大;可有缺氧,PaO,和SaO,降低,由于过度通气可使PCO2下降,H值上升,表现呼吸性碱中毒。如重症哮喘,病情进一步发展,气道阻塞严重,可有缺氧及CO2潴留,PCO2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如缺氧明显,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5.胸部X线检查:早期在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在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性浸润阴影。同时要注意肺不张气胸或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存在。6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哮喘患者大多伴有过敏体质,对众多的变应原和刺激物敏感。测定变应性指标结合病史有助于对患者的病因诊断和脱离致敏因素的接触。但应防止发生过敏反应。7.其他:可以酌情做皮肤过敏原测试、吸入过敏原测试、体外可检测患者的特异性gE等。四、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诊断对于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后,可做出临床诊断;对不典型病例,应作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阳性者可确诊。(二)鉴别诊断1.左心衰竭引起的喘息样呼吸困难:多见于老年人。原因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二尖瓣狭窄或慢性肾炎等,发作以夜间阵发性多见。症状为胸闷,呼吸急促而困难,有咳嗽及哮鸣音,严重者有发绀,面色灰暗,冷汗,精神紧张而恐惧,与哮喘急性发作相似。患者除有哮鸣音外,常咯大量稀薄水样或泡沫状痰或可能为粉红色泡沫痰,并有典型的肺底湿啰音,心脏向左扩大,心瓣膜杂音,心音可不规律甚至有奔马律。胸部X线示心影可能扩大,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左心耳经常扩大。肺部有肺水肿征象,血管阴影模糊。由于肺水肿,叶间隔变阔,叶间隔线可下移至基底肺叶,对鉴别有帮助。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史,喘息常年存在,有加重期。患者多有长期吸烟或接触有害气体的病史,有肺气肿体征,两肺或可闻及湿啰音。但临床上严格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哮喘区分有时十分困难,用支气管舒张剂、口服或吸入激素做治疗性诊断可能有所帮助,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3,变态反应性肺浸润:这是一组肺嗜酸细胞浸润的疾病,包括单纯性嗜酸细胞性肺炎、迁延性嗜酸细胞肺炎、哮喘性嗜酸细胞肺炎、热带性肺嗜酸细胞增多症及肺坏死性血管炎等病都可列入本组疾病,它们都可能有哮喘症状,特别是哮喘性嗜酸细胞性肺炎尤为明显。该病可···试读结束···...

    2022-10-25

  • 《实用中医儿科诊治》钟永成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医儿科诊治》【作者】钟永成著【页数】200【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578-5419-5【分类】中医儿科学【参考文献】钟永成著.实用中医儿科诊治.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图书目录:《实用中医儿科诊治》内容提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生儿病证、时行疾病、常见虫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等诊疗过程中的病因病理分析、诊断思维、辨证论治等相关内容。本书按照当前中医儿科的发展要求,注重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侧重于中医儿科临床实践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本书适合基层医疗单位医师及专科初、中级医师参考阅读,亦适合广大医学生、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患儿家长也能从中获得很多裨益。《实用中医儿科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章初生儿病证第一节胎怯【概述】胎怯是指初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功能均未成熟的一种病证。临床以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即低出生体重儿多见。本病发病率较高,1979年全世界统计为新生儿总数的9.2%,1987年国内统计为6.4%。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目前围生期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关研究出生体重和婴儿死亡率之间关系的资料表明,2500g以下的婴儿,死亡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减少而急剧上升,与正常体重婴儿相比,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期死亡的危险性高出40倍,而极低体重儿则几乎是200倍,即使存活,并发其他疾病及生长发育障碍的比例也远远大于正常体重新生儿。此外出生时的低体重不仅对体格发育有很大影响,还将影响小儿的智能发育。我国早在宋代已对胎怯有所认识,《小儿药证直诀·胎怯》对其临床症状有较详细的描述,指出:“生下面白无精光,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将胎禀怯弱从五脏分证,《活幼口议》《幼科发挥》则对胎怯的病因有详细的论述,《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本病治疗“宜专培脾肾为主”。《幼幼集成·胎病论》对胎怯的预后判断提出:“若后天调理得宜者,十可保全一二,调元散助之。”目前国内外对低出生体重儿的研究着重在预防及对已娩出者的护理,与治疗有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中医儿科界对已娩出的低出生体重儿,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采用现代科研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上探讨胎怯的证候特点和证候本质,发挥中药扶正的优势,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存活力及存活质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中医学在新生儿领域里新的拓展,是中医药对优生优育的新贡献。【病因病理】一、病因胎怯的发生原因与胚胎的形成及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密切相关。1.肾精亏损易致胚胎形成不良胎儿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生命的原始物质是精,此精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父母身体强壮,肾精充足,精神怡悦,精力充沛,才能阴阳相和,形成正常胚胎,此即《女科正宗·广嗣总论》所说“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凡是影响父母健康的因素,都可以影响胚胎的形成与胚胎的质量,导致胎怯、胎弱的产生,如早育、高龄、多产等。年少肾气不足,年老肾气已衰,精气1·实用中医儿科诊治·少,所孕之子必然羸弱。妇女多产、频产,耗损气血肾精,气血肾精尚未复原复又受孕,必累冲任,重伤肾气,因而生子怯弱,此即如陈飞霞在《幼幼集成·胎病论》中所言:“胎怯者…非育于父母之暮年,即生于产多之孕妇。成胎之际,元精既已浇漓,受胎之后,气血复难长养,以致生来怯弱。”又如饮酒、房劳亦能影响胚胎发育,“醉以入房”则易耗伤肾中精气,生子怯弱。而房事不节频伤肾气,暗耗肾精,胚胎无精以成,无精以养,致令生子天弱。此外,情志因素对胚胎的质量亦有影响,人之情志与脏腑气血功能相互影响,喜怒无常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影响受精卵的发育。2.气血不足致胎儿宫内发育不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除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外,还需不断摄取来自母体的营养物质,使胎儿不断增长。如营养供给不足,孕母素体脾虚,气血亏乏,或怀孕期间脾失健运,不能充分吸收水谷精微以充养先天肾精,气血无以化生,冲任二脉亏虚,则致胎萎不长,正如《胎产心法·胎不长养过期不产并枯胎》所云“胎之能长而旺者,全赖母之脾土,输气于子。凡长养万物,莫不由土,故胎之生发,虽主乎肾肝,而长养实关乎脾土。”孕母脾虚是胎怯形成的重要原因,再如孕母素体多病,气虚血少,或怀孕时患病,各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输送气血精微充养胞胎,可致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出生时体重不足。双胎、多胎亦是造成胎怯的因素之一,多胎更需水谷精微供养,孕母脾运供不应求形成相对脾虚。此外,胎盘因素亦对胎怯的形成有影响,父母先天之精构成胎盘的物质基础,若父母先天肾亏,精血不足,或孕母脾虚不运,气血精微衰少,均可致胎盘重量减少,胎盘功能不全,从而影响对胎儿营养的供应,使胎儿体重不增。二、病理1.五脏皆虚,失于荣养胎怯的病理机制为五脏皆虚,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如禀肺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薄祛寒,毛发不生;禀心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胎怯是多种原因所致的先天不足,五脏均呈虚弱,然病变关键主要在脾与肾。2.先后二天不足,长养雏艰胎怯发病与脾肾两虚有密切关系。肾藏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既形成胚胎,又促进生长发育,维持全身代谢,先天之精需赖后天之精不断滋养才能充实,后天之精又须有先天之精蒸化才能被吸收和转输。胎怯儿成胎之际即肾精不充,出生之后,无精以资脾之运化,必然得不到后天之精的充养,根本虚则各脏腑无以滋生化育,因而不论是形态还是功能均表现为怯弱和不足,然胎怯儿虽五脏皆虚,总由肾脾两虚所致。【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初生儿出生时形体瘦小,肌肉瘠薄,面色无华,精神萎软,气弱声低,吮乳无力,筋弛肢软。一般体重低于2500g,身长少于45cm。(2)有造成先天不足的各种病因,如早产,多胎,孕妇体弱、疾病,胎养、胎教失宜,胎盘、脐2·第一章初生儿病证·带异常等。二、鉴别诊断胎怯患儿包括西医学所称的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胎龄,还可从皮肤头发、耳壳等外形去区别。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其出生体重多数不足2500g,身长不足45cm,皮肤薄、发亮,或有水肿,有毳毛及胎脂,头发乱如绒线,耳壳软,乳腺平坦无结节,指趾甲多未达指趾端,阴囊少皱襞,大阴唇不能覆盖小阴唇。小于胎龄儿,是指出生时体重在同胎龄正常体重的2个标准差以下,或在第10个百分位数以下,或比该胎龄应有体重低25%者,若足月但体重在2500g或以下者,称足月小样儿。【辨证论治】一、证候辨别1.辨别五脏病位胎怯有五脏禀受不足轻重之分。肺虚者气弱声低,皮肤薄嫩,胎毛细软;心虚则见神萎面,唇爪淡白,虚里动疾;肝虚者筋弛肢软,目无神采,易作瘼疯;脾虚者肌肉瘠薄,萎软无力,吮乳量少,呛乳溢乳,便下稀薄,目肤黄疸:肾虚者形体偏小,肌肤欠温,耳郭软,指甲软短,骨弱肢柔,睾丸不降2.辨别病情轻重小于胎龄儿据其临床表现,病变程度有轻重之分。轻型者胎脂消失,表皮轻度浸软再干后发皱可裂干,外形瘦长,眼睛张开能凝视四周。中型者除轻型症状外,羊水、脐带、羊膜、胎儿皮肤均有胎粪污染,伴羊水吸入或缺氧性颅内出血。重型者除上述症状外,胎粪色素沉着尤为明显,指甲、脐带、皮肤成黄绿色,但不均匀,表皮裂缝角化层下面的皮肤不黄,可与真性黄疸鉴别。二、治疗原则治疗胎怯可采用脏腑辨证分别论治。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禀赋不足,当以补肾培本为主,促进患儿加速发育成长。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者赖后天培补,充其不足,使气血化生有源,胎怯儿得以长养。临床辨证主要为肾精薄弱和脾胃亏虚两个主要证型,分别给予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气养血,温补脾阳治之。必要时根据证情需要,给予脾肾并补,并配合应用补肺、补心、补肝治法。补益同时佐以助运,避免呆滞。若患儿合并肺炎、败血症、硬肿症、溶血症等,又当先治其标或标本兼治,并发症好转后再缓图其本。三、分证论治1.肾精薄弱症候表现:形体瘦小,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薄,耳舟不清,肌肤欠温,哭声低微,神萎少动,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脉息微弱。辨证要点:本证为胎怯最常见证型,多见于早产儿,表现为肾虚,元精薄弱。与脾胃亏虚从头发、耳壳、神态、指甲诸方面可以鉴别。治法主方: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加减。方药运用:常用药:熟地、茯苓、山药、枸杞子、紫河车、鹿角胶(烊化)、肉苁蓉、杜仲等。不·实用中医儿科诊治·思乳食加麦芽、谷芽、砂仁;兼见气虚加黄芪、党参;肢体不温加附子、鹿茸:唇甲青紫加丹参、红花。2.脾胃亏虚症候表现:肌肉瘠薄,手足如削,萎软弛缓,口软无力,吮乳量少,呛乳溢乳,哽气多哕,便下稀溏,目肤微黄,啼哭无力,指纹色淡辨证要点:本证主要表现为脾虚胃弱,多见于小于胎龄儿。有双胎、多胎史及孕母高龄或多病史。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脾气虚弱,故吮乳无力或不乳,吐泻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治法主方:补气养血,温运脾阳。保元汤加减方药运用:常用药:黄芪、人参、甘草、肉桂、干姜、茯苓、白术、陈皮。呕吐者加半夏、生姜:腹泻者去陈皮,加山药、苍术:腹胀者加木香、枳壳:喉中痰多加半夏、川贝。患儿气微欲绝,用生脉饮注射液静脉滴注;四肢厥冷用参附汤救治。【其他疗法】西医疗法1.一般处理发生青紫及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不宜长期持续使用。2.补充营养素生后头3天给维生素K,可防止出血,生后第3天可给维生素B、维生素C。生后第10天可给浓鱼肝油滴剂。生后1个月给予铁剂。体重小于1500g的早产儿需补充维生素E2个月,防止生理性贫血加重,预防氧中毒。3.预防低血糖早期喂养及静脉补充10%葡萄糖,对血糖在2.22mmol/L(40mg/dl)以下者,即应静脉滴注25%葡萄糖2~4ml/kg,然后滴注10%葡萄糖,维持血糖在2.22~5.5mmol/L为妥。复发性低血糖可加用氢化可的松5~10m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或泼尼松2mg/kg,每日口服。或高血糖素50g/kg肌内注射,每4小时1次。血糖稳定后停葡萄糖,再停激素。4.并发症的治疗并发低血钙抽筋者,立即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用等量葡萄糖液稀释,慢滴。有红细胞增多症者则进行部分交换输血。对纳呆伴营养不良、发育不良者给予锌剂,或间歇输少量血浆。5.防止感染合并吸入性肺炎或其他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预防护理】一、预防做好产前检查,注意胎儿生长情况,积极治疗严重妊娠反应,预防和控制妊娠中毒症。纠正贫血,劳逸结合,避免感染。二、护理(1)胎怯儿阳气不足,注意保暖,根据不同条件采用不用保温措施。(2)按体重、日龄计算所需热量,初生3~4天,不宜过多喂奶,可采用渐加法。吞咽功能差·第一章初生儿病证·者可采用胃管喂养,或静脉补充营养液。(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不直接吹风情况下开窗换气。一切用品均应消毒后使用,接触患儿应戴口罩、帽子,初生儿应侧位睡眠,防止呕吐物吸入,勤翻身以防发生肺炎喘嗽。第二节胎黄【概述】胎黄,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前后即出现黄疸,2一3周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则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本症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轻者可不治而愈,重者因邪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昏迷、抽搐,甚至阳气暴脱而致死亡。我国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中对胎疸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提出其病因为“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症状为“至生下小儿体皆黄”。历代医家对此证的辨证认识不断提高。如《小儿药证直诀·黄相似》指出胎黄“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而《婴童百问》则在治疗方面提出茵陈汤等处方,较以往有了进一步充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儿科工作者在应用中医治疗黄疸的理法方药基础上,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其中对新生儿溶血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并在应用中药预防新生儿溶血症方面有所突破,对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对胎黄的证治内容与给药途径,使中医中药在防治新生儿疾病的领域中扩大了应用。【病因病理】一、病因多种病因可引起胎黄,常见的有湿热熏蒸、寒湿阻滞、淤积发黄3个方面。1.湿热熏蒸由于孕母素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正如《幼科铁镜·辨胎黄》云:“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胎儿,故儿生下,面目通身皆如金黄色。”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2.寒湿阻滞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以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实用中医儿科诊治·侵。湿从寒化,寒湿阻滞。3.淤积发黄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如《张氏医通·黄疸》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二、病理1.湿从热化,热重于湿新生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感受湿热之邪未能输化,郁结于里,气机不畅,郁蒸肝胆,以致蕴生黄疽,出生以后,发于肌肤面目,而致皮肤发黄。因湿从热化,热重于湿,故黄色鲜明,常伴热象,属阳黄之候。如热毒炽盛,卒然发黄,邪陷厥阴,则黄疸迅速加深,伴神昏、抽搐等急黄之危象。2.湿从寒化,脾阳被困先天禀赋为胎寒素质者,脾阳虚弱,复因孕母之湿内传,蕴郁脾胃,寒湿阻滞,以致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疸》所言:“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因湿从寒化,故黄色晦暗,精神疲乏而为阴黄之候。3.湿热蕴郁,气滞血瘀小儿禀赋虚弱,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以致气滞血瘀,脉络淤积而发黄,由于淤积在里,故面目皮肤发黄,色深而暗,且伴有肚腹膨胀,腹壁青筋怒张,胁肋下有积聚痞块等症。此外亦有因先天缺陷,胆道不通或阻塞,胆液不能循经疏泄,淤积在里,横溢肌肤,因而发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胎黄的诊断依据:(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2)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显著增高。(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疽。(5)肝功能可正常。(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二、鉴别诊断胎黄应首先鉴别其为生理性黄疸或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中再区别其为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或感染性黄疸,还应及早发现胆红素脑病。1.生理性黄痘大部分新生儿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第4~6天最重。足月儿生后10一14天消退,早产儿延迟至第21~28天消退。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mol/L,早产儿不超过6···试读结束···...

    2022-10-21

  • 《杨华中医临床诊治心法》杨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杨华中医临床诊治心法》【作者】杨华【页数】216【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春有限公司,2021.04【ISBN号】978-7-5192-8475-6【分类】中医治疗法-研究-中医诊断学-研究【参考文献】杨华.杨华中医临床诊治心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春有限公司,2021.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杨华中医临床诊治心法》内容提要:本书内容详实,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作者师承经历,消渴、中风、风湿及妇科病、肝胆病的防治经验,以及肾虚为百病之长理论和百病痰为先等鲜明的学术思想。中篇详细记录了杨华教授在肝胆脾胃病、心脑血管病、风湿肾病、妇科及常见杂病、内分泌疾病的大量医案。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按语分析透彻。下篇介绍了其宝贵的临床经验良方,收录多篇论文著作。《杨华中医临床诊治心法》内容试读上篇成长历程第一章师承经历一、成长经历杨华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受家庭影响和熏陶,从小就梦想做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17岁时考人云阳中医药学校。1981年分配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跟随中药名师陈文豪、于思善学习中药炮制、调剂;1986年调入商丘市中医院,师从豫东中医泰斗葛子端老先生。葛老先生德高望重,医术高超,悉心教海。杨华教授为早日掌握中医学的奥妙,昼工作,夜钻研,每天不到深夜不休息,如痴如醉钻研中医医理医案,有时对老师处理的疑难病例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老师反复研讨,虚心求教,直到弄懂为止。他在两年时间内反复研读《内经》《伤寒》《金匮要略》等古代医学经典,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他深知古代几千年来传下来的医疗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关系到祖国传统医学发展创新,关系到千家万农户的健康与幸福。当他面对病人在疾病折磨下辗转求医,痛苦呻吟,听到无情病魔夺去亲人生命时家属绝望地呼喊,都潸然泪下,病人之痛、病人之苦就是自己的心灵之苦。他发誓一定努力学好医术,抗击疾患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为人民健康、家庭幸福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斗转星移,三十余年来,杨华教授追逐自己的梦想,技术日益精湛。他用那宽厚的爱心热情服务,把无数病人从病魔手中拯救出来。他的行为使许多患者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和战胜病魔的决心。杨华教授尤其是在肝病、肾病、风湿、肿瘤病的防治与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不骄不躁,痴心不移,向更高的境界追求登攀。1987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2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任主任医师以来,他带领全科人员辛勤工作,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以为病人服务为中心,踏实耕耘,在豫东中医界逐渐崭露头角。杨华中医临床诊治心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杨华教授多崇尚肾为本理论,充分认识肾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肾虚为百病之长,久病人络,久病入肾,肾虚则瘀。因此,他运用补肾活血法治愈很多疑难杂症,如慢性肾炎蛋白尿、肾病综合征、鼓胀、肿瘤、再障、风湿、不孕不育等。创制的龙马滋肾胶囊,在治疗男性功能障碍、男女精卵发育不良或畸形方面,疗效确切。创研的“二子消石胶囊”荣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医学思想指导下,创制“中风防瘫丸”通过补肾活血治疗很多肾虚血瘀型的中风先兆患者,大大降低了中风偏瘫的发生,为患者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同时也给国家社会减轻了负担,目前科技成果正在推广。在中医治疗疑难杂症上,杨华教授见解独特,处理棘手病症,游刃有余,效如桴鼓。杨华教授40年来,工作兢兢业业,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激励着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同行们。杨华教授说:“要想做个好医生,首先做个好人,要实实在在把病人当亲人,不可疾小而不医,更不能因病重而畏难。”多年来,杨华教授秉承师训,从不懈怠,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态度和蔼,敬畏生命,深受广大患者和同行的尊重和信赖。2005年被商丘市委宣传部评为“商丘市职业道德十佳标兵”,获“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商丘市组织部、人事局、科协联合评为商丘市第六届“十佳中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2009年被河南省人事厅、中医管理局评为首届河南省名中医。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中,决心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他的人生信念是:事虽难,干必成;路虽险,行必至。他时刻牢记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宗旨,决心为人民的健康和生活美好奉献自己的全部光和热,用爱心谱写灿烂的人生篇章。二、跟师名医葛子端(图1-1)葛子端,字允正,山东省曹县人,河南名老中医,公元1910年生,卒于公元2003年,中共党员,副主任中医师,16岁在本镇中和堂药铺当学徒,拜师于山东名医李金轩先生,19岁行医乡里,声名远播,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1938年后辗转于山东、河南一带行医。新中国成立前夕,定居商丘,曾任三联合医院院长;地区中医院(现商丘市中医院)副院长,商丘市中医学会会长,兼任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商丘市数届人大、政协常委。1983年作为卫生系统模范出席省先进分子代表大会:被《河南名老中医集锦》一书收录文章7篇。在《黑龙江中医药杂志》《四川中医杂志》《河南中医药杂志》等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葛子端一生精研岐黄,献身于中医事业70余载,学验具丰,名扬四海,誉满杏林,桃李争荣,带徒授业,传承方术,形成了葛氏中医流派,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症,尤对肝肾血病有独到之处,被誉为苏、鲁、豫、皖中医之冠。杨华教授自1986年跟师于葛子端老教授,受其言传身教。葛子端教授的医学思想是他医学道路的奠基石。·2…第一章师承经历图1-1跟师名医葛子端三、师承国医大师张大宁(图1-2、图1-3)张大宁,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中国肾病学泰斗。2011年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二级学会一中医补肾活血法学会,这是第一个以“个人提出的治法”命名的医学学会。为表彰其在医学领域成就,国际天文联合会把中国科学院新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015年4月26日,由商丘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商丘市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商丘市中医院、商丘广播电视台、商丘市中医药学会举办的“院士·国医大师商丘行暨商丘市中医院传承拜师仪式”上,省级名中医杨华教授拜师于国医大师、中医肾病泰斗张大宁教授,他虚心求教,学习大师的精湛医术,学习大师献身国医、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和关爱患者、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为人民的健康多做贡献。杨华教授师从于国医大师张大宁,近几年临床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常见肾系疾病,疗效显著。·3·杨华中医临床诊治心法院士·国医大中商丘行暨商针院传年师仪式商正布卫生和计射生言要员高丘市中医餐足用育丘毒中底院四确丘市中医药学金图1-2杨华教授等拜师张大宁合影在我院收徒并定期坐论票米高市名中置风丘有名中医风用河南省名中医凤果可有省名中正风果杨染主任医则男算货用子名镜T解好图1一3师承国医大师张大宁4…第二章学术渊源第二章学术渊源一、早年研习经典著作杨华教授认为,学习研究中医经典并不是“围绕经典打转转”,是需要在学习中医理论中,在临床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去检验,去感悟。学习中医经典不应是泥古不化,而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开拓创新。而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有可能发展和创新。杨华教授对于《黄帝内经》研究颇深,重视“阴阳理论”在诊病、治疗、预后中的应用,强调人体分阴阳,“体强语盛为阳,体弱懒言为阴”;诊脉分阴阳,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理论,提出“寸阳尺阴,浮阳沉阴”等基本诊脉思维;重视《内经》中对男子、女子生理功能及生长发育的阐述,经常同患者讲述其发病机制。在中药使用方面,以神农本草经为起点,逐步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四气五味,药物炮制与配伍间的变化,对于“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典型药物熟记于心。自古以来,中医、中药并驾齐驱,杨华教授始终以理论知识为导向,审症求因为出发点,药到病除为目的,不断外出学习深造,拜师收徒,使祖国医学文化得以一脉相承。二、药学向中医学的转变自古医药一家,难以分离,历代中医大家均以“明医理,知药性”见称,中医药理论实践的精髓在于诊病处方抓药,中药的炮制应用习惯因人而论,前提是精准施治,据证选方用药。杨华教授早年是当地文科状元出身,专科就读于河南省云阳中医药学校,在校期间文学功底深厚,能诵读四大经典,在中药理论方面卓有建树。毕业后考取药剂师资格证,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室就职。他对临床医生的处方很感兴趣,看似简单的几味草药相互配伍应用可以医治诸病,于是他开始收集各位医生的处方,对病证用药开始总结,把名医经验方化为己用。杨华教授告诉我们:“他不甘于做一辈子药剂员。”这也是他萌生学中医临床想法的初衷。后来有幸参加中医函授班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南中医学院录取,这为他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后分配到商丘市中医院实习,跟诊豫东名老中医葛子端学医,尽得真传。·5杨华中医临床诊治心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华教授用切身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中医人,学好理论基础是第一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是前进的关键,树立成为一名中医大家的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与方向,最终在中医的知识海洋中徜徉,怡然自得。三、承前拓新,中西并重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医层出不穷,各家学术流派竞相发展,百家争鸣。杨华教授传承“救死扶伤、大医精诚”医道,不断学习前人诊疗思路,借鉴其临床经验,结合实际病情采取“审症求因、缜密辨证”以遣方用药,往往药到病除。“师于古而不泥于古”是他临床诊疗思路的真实写照,通过研习经典著作,诵读经典条文,灵活辨证运用,不断领悟诊疗思路,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中医四诊诊疗手段,做到“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杨华教授创新精神体现在临床实践中,他善于总结经验方,创制了许许多多的成方验方,并申请专利获得产品批号后加工成院内制剂。他深谙传统的中药膏方“治未病”理论,结合现代工艺将验方加工成具有专人专方的膏剂,临床疗效显著。杨华教授强调“中西并重”思想,经常在诊治过程中结合中医理论、西医诊断结果给我们悉心分析患者病情,他自己潜心于观察肾病各阶段功能指标的舌象脉象变化,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在近代医家及著作中,他比较推崇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张锡纯朝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而《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他致力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的理论结晶。通过西医的“视、触、叩、听、嗅”获得的直观诊断,结合中医“望闻问切”辨析内在脏腑气血变化,准确把握病因病机,达到准确施治的目的。在临床跟诊中,杨华教授经常告诫他的学生说:“想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大夫,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社会交往,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硬的医疗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观察家的眼睛,哲学家的脑袋,外交家的口才,文学家的灵感。诸类旁通,才能成为一代名医,造福一方百姓。”。6···试读结束···...

    2022-10-21

  • 《中医诊治常见疾病》黄福忠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诊治常见疾病》【作者】黄福忠作【页数】292【出版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9【ISBN号】978-7-5727-0215-0【价格】78.00【分类】常见病-中医诊断学-常见病-中医治疗学【参考文献】黄福忠作.中医诊治常见疾病.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医诊治常见疾病》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名医,四川省自贡市首届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黄福忠、黄福发对常见疾病的诊治经验。包括其医学理论、学术思想现代研究和实践经验,是他们长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杏林辛勤耕耘五十余年的心血结晶。内容分别为常见病症、肺系病症、心系病症、脑系病症、脾胃系病症、肝胆病症、肾系病症等,每个病症分别介绍了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论治、临证备要、预防调护等。本书内容翔实,知识面广,学术性专,可读性强,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中医药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阅。《中医诊治常见疾病》内容试读绪言绪言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反映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阐述和临床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是以内科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从而更灵活地运用于临床。这就是内科学的重要性之所在。中医内科古称“疾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时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涉及的伤寒、温病等疾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杂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时病如伤寒、温病等疾病已发展成为单独的学科。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是阐明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规律。温病学理论不仅对外感温热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又是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及肿瘤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学的必修课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温病学是历代医家防治温病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治疗多种包括急性传染病在内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其他些发热性疾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在新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猪链球菌病、人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并获得好评。今后,必将更紧密地结合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拓展传统温病学的研究空间,进一步推动温病学理论和温病防治。1·中医诊治常见疾病水平的提高。温病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因其发病与四季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又称为四时温病。温病不仅包括种类繁多的急性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而且还包括一些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温病大多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导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尤其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临床医学一大棘手难题。因此,本书从临床实践出发,以内科常见疾病为主,将原来属于中医内科的伤寒、温病学说回归大内科学范畴,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促进寒温统一,传承创新,拓展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增加辨证方法,丰富选方用药。·2第一篇理论探讨中医诊治常见疾病第一章内科常见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辨证论治思路,是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张介宾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表明病机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审证求机”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在收集四诊(望、问、闻、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的思辨方法,通过辨析疾病内在病变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从临床实际的辨证过程来看,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是辨证的依据,病机是辨证的关键、论治的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通向论治的桥梁。对症状的分析、证候的判断皆以病机分析为依据。“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谨守病机”则是论治必须遵守的原则。“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审证求机”是辨证的基本要求。病机对临床立法组方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中医对相应证候所确立的治法,是通过调整病机而起作用。因此,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一、准确运用病机词汇病机词汇是说明疾病病变机理的专用名词,应有明确的内涵。应用病机词汇表达辨证所得印象,就可作为治疗的依据。常用病机词汇,多以脏腑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脏腑病机词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突出病机的重点,指出疾病的主要矛盾,是进一步演绎、论述病变机理的基础。准确应用病机词汇,不仅要以患者的症状表现作为客观依据,而且要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脾虚与肝郁的先后主次),善于对类证作出对比鉴别,了解某些类证之间的联系(如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证候交叉复合、病机错杂多端者,应采用不同的病机词汇组合表达,体现其因果及内在关系(如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切忌内涵不清,外延过大,过于笼统,或主次不明,似是而非。二、重视脏腑病机脏腑病机在辨证论治中起着主导作用,临证必须熟练掌握,准确运用,尤应明确常用4···试读结束···...

    2022-10-21 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口腔疾病临床诊治与急救护理》符志锋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口腔疾病临床诊治与急救护理》【作者】符志锋主编【页数】501【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7【ISBN号】978-7-5578-5375-4【价格】98.00【分类】口腔疾病-诊疗;急救-护理【参考文献】符志锋主编.口腔疾病临床诊治与急救护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口腔疾病临床诊治与急救护理》内容提要:本书分为六篇共三十八章,其中第一篇至第五篇分别详述了口腔种植、口腔修复、牙体牙髓、牙周、口外、口腔护理等内容。第六篇讲述了急诊护理的内容,包括急诊护理基础、急诊护理技术、常见症状的急诊护理、各系统疾病的急诊护理等。《口腔疾病临床诊治与急救护理》内容试读第一篇口腔种植第一章上颌窦种植一、上颌窦解剖(一)正常生理性解剖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是一个有多个骨壁、四角锥形的空腔,鼻腔外侧壁为基底,尖端朝向颧突。一般可以把上颌窦描述为四个壁:①前壁,即面壁;②后壁;③上壁即眶壁,为上颌骨上面;④内壁,为上颌骨的内面。上颌窦由0.3~0.8mm厚的上颌窦黏膜衬里。上颌窦黏膜厚度不一,对于有多个分隔以及单个后牙缺失的窦底提升,增加了膜穿孔的危险,有的上颌窦为2个或多个骨性分隔,增加了手术的难度。上颌窦底随牙片的缺失,牙槽骨吸收,窦底随之下降,严重者可变为与剩余牙槽嵴水平一致,使上颌窦容积增大。上颌窦形状和容积因人而异,上颌窦容积为9.5~20ml,平均为15ml。上颌窦容积决定植骨的多少,尤其对自体骨移植量的术前估计。有研究发现,当上颌窦容积为5.46ml,窦底有提升15mm高度的可能;当容积为7.98ml,有提升20mm高度的可能。上颌窦随着年龄增长,气化程度增加,上颌窦范围和容积增大,吸气时窦内由于负压作用,气化程度的增加也能引起剩余牙槽骨吸收。上颌后牙缺失后,上颌窦由于咀嚼压力功能刺激降低,窦壁逐渐变薄,上颌窦也有扩张的可能,这些都将增加种植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风险。(二)高度吸收性解剖上颌窦区牙槽骨的水平和垂直型骨吸收几乎是相等的,牙槽嵴顶的轮廓较圆钝,很少出现刃状的牙槽嵴。由于受到上颌窦气化的影响,骨丧失量比上颌骨前部大得多,可高达80%,牙齿的丧失也加速了上颌窦的气化过程,窦腔可向前和向后增大,可使上颌骨严重气化,只剩纸样薄层骨板,这种情况下的上颌骨严重萎缩,牙槽突和牙槽骨基底部严重吸收或者完全吸收。种植外科处理通常在植人植体前行上颌窦提升手术。(三)D1~D4类骨质的分类颌骨的分类通常是采用Lekholm和Zar骨密度分类。根据骨组织学表现,将骨质分为4类:D1~D4。D1类骨大部分是均匀的皮质骨,可提供良好的植体初期稳定性,但在备洞过程中特别要防止产热过多而使骨受伤;D2类骨是较厚的皮质骨包绕较硬的松质骨;D3类骨是薄层的皮质骨包绕较硬的松质骨,D2和D,类骨是种植治疗最理想的颌口腔疾病临床诊治与急救护理骨骨质;D,类骨是较薄的皮质骨包绕疏松的松质骨,这类骨的种植修复成功率最低。骨质与种植手术方式的选择、种植修复方案的设计、种植系统的选择,种植体加载方案的选择等密切相关:比如D,D2类骨,在种植体初期稳定良好的情况下,即刻修复和即刻负重方案是可以选择的;而对于D,D,类骨,则应该考虑进行骨挤压术,增强骨密度,同时可选择直径粗和长度长的种植体,延期修复和负重的方案则是提高成功率的一个选择。(四)CT解剖高分辨率的CT可三维精确地显示上颌窦的结构。在CT图像上,上颌窦呈锥体形,至牙槽骨上缘消失。二、上颌窦种植的术前准备(一)上颌窦种植的术前准备工作(1)基础工作准备:全身及口腔情况检查、放射影像学检查、牙周以及余留牙齿的处理。(2)手术方案准备:确定种植手术符合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选择,如果符合种植条件接着要确定种植外科手术术式、种植修复方案以及种植牙周维护方案。(3)手术器械和牙植体的准备:确定采用的牙植体品牌、型号和尺寸,应该选用的手术器械。(4)种植修复治疗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医师与患者之间就种植方案、费用、时间等之间交换意见,告知相应的治疗风险和治疗效果,共同签署种植修复治疗知情同意书。(5)种植外科手术术前用药和消毒(二)上颌窦种植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上颌窦种植手术一般是指上颌磨牙、前磨牙区的植牙手术,比较其他区域的种植手术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其手术的选择与医师的临床技能、技巧密切相关,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进步,上颌窦的任何形态的解剖结构,都已经进人了适应证范围,不再被认为是禁忌证。这里根据最新的文献,归纳了特殊情况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糖尿病最常见是1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伤口愈合时期容易发生伤口愈合延缓,容易感染,高血糖会降低人工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整合度,因此患者在接受植牙治疗的过程中须格外的谨慎,在植牙手术前,需要对糖尿病患者做一个全面的身体评估,对于患糖尿病时间很长的患者,建议先做好保守的治疗,配合内科医师的诊疗,良好地控制血糖和预防感染。植牙后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也很重要,这可以帮助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使用抗生素和抑制细菌的漱口水,给予专业的口腔清洁,加强牙菌斑的控制,降低感染机会,提高种植牙的成功率。总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植牙的,但是要在良好的血糖控制和感染控制下来进行植牙。2.心脏病(1)对于有心绞痛的患者,发作期间或发作频繁者(每星期发作1次以上者)绝不可植牙。对于发作频率较低、症状较轻的患者是相对适应证,但也应在心电监护和心脏2第一章上颌窦种植专科、麻醉科医师的协助下进行创伤较小的植牙手术,并严格预防感染。(2)心肌梗死(MI)患者发病后2个月内为植牙外科绝对禁忌证:6个月内除紧急情况外应避免任何植牙外科治疗活动;6~12个月在专科医师评估后方可进行小规模的非手术牙科处理;12个月以后所有的手术治疗都必须住院进行。(3)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如果病情稳定且没有并发症或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出现,是可以进行植牙手术的,但需要做好预防感染措施,并在术中、后期严密观察病情。(4)风湿性心脏病(HD)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者曾经有过中风,为植牙手术禁忌证。(5)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服用洋地黄制剂时,应避免手术。对于心脏手术已经成功的患者,也还需要专科医师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植牙手术。为防止心内膜炎,手术前后应给予抗生素。3.肝炎对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炎都是植牙禁忌证。对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早期的患者,其各项化验指标正常,可考虑植牙。由于患者的肝细胞受损,肝功能合成障碍可导致凝血因子降低,容易引起手术后出血,故术前2~3日开始给予足量维生素K及维生素C,并给保肝药物,术后继续给药,术后还应加用止血药。4.艾滋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DS)的简称,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综合征。根据目前的临床统计资料显示,HV感染的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单个、多个和全口植牙,短期修复效果较好,且V阳性和阴性患者在统计学分析上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由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偏低,因此要严格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及时愈合,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肝炎、艾滋病主要通过体液或者血液传播,因此在植牙时一定要周密制订手术方案,采取规范的防护、消毒措施,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另外,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帮助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5.牙周病患者常常因为炎症而导致牙槽骨的严重吸收,导致牙齿脱落,有些患者也许常发生“骨牌效应”,也就是拔除一颗牙齿后邻近的牙也不保,传统的义齿修复有时候无法达到满意的咬合重建效果,植牙对修复重建是提供另一种很好的选择。许多的病例研究报告显示与牙周病区域类似的致病细菌可能会出现在人工牙植体周围,而没有得到治疗的牙周病患者中,出现的机会和数量会增加。因此,最重要的是植牙前先找牙周科医师处理好牙周的问题,以减少人工牙植体感染的机会。6.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对口腔组织有着各种各样严重的影响,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尼古丁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口腔组织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和伤口修复能力,也会影响钙质吸收,造成骨内矿物质含量降低,骨质疏松,并且随着抽烟时间和数量的累积,牙槽骨吸收逐渐加重。一般来讲,吸烟者的植牙失败率会比不抽烟者高1~2倍,这主要是因为人工牙植体周围的组织受到吸烟的伤害,而无法恢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植牙第一阶段,3口腔疾病临床诊治与急救护理也会出现在人工牙植体上部结构修复行使咀嚼功能以后。也就是说吸烟者植牙的长期与短期的成功率都会打折扣。吸烟虽然不是植牙的禁忌证,但是,吸烟者在植牙前开始戒烟是必需的。7.上颌窦内肿瘤、急性上颌窦炎、过敏性上颌窦病史患者这几项属于绝对禁忌证。(三)上颌窦种植术前用药和消毒上颌窦种植外科有必要在手术前1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有必要,术前可以辅以口服或静脉镇静药物以控制紧张情绪,消除对手术的畏惧心理,使手术进行得更加顺利。常规使用的为厌氧菌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如果添加其他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林霉素、螺旋霉素等,用药前需注意患者药物过敏史消毒包括口腔内消毒和口腔周围皮肤消毒。口腔内消毒一般采用0.2%氯己定反复多次含漱,每次含漱2~3分钟,以达到清洁消毒整个口腔。口腔周围皮肤消毒可使用2%碘酊进行消毒。消毒范围上至眶下,下至上颈部,两侧至耳前,消毒3遍后铺巾,仅暴露口腔和周围部分皮肤。三、上颌窦种植外科的手术选择程序提及上颌窦种植常常使人联想起上颌窦提升手术,其实,上颌窦种植不仅仅包括上颌窦内提升手术、上颌窦外提升手术,也包括了常规的种植外科手术、Oly植骨等。上颌窦种植的手术选择程序可以简要概括为5个因素:依次考虑骨质、骨量、手术创伤3个关键因素,综合考虑修复条件、经济条件2个影响因素。①分析骨质:D,类甚至D2类骨条件下,优先采用保守的常规植牙手术,首选大直径短植体,其次采用Olay植骨,不选上颌窦提升手术。②分析骨量:上颌窦底厚度5mm以上,同期手术完成提升和植牙;上颌窦底厚度5mm以下,分期手术完成提升和植牙。③手术创伤:依次采用保守的常规植牙手术、植牙+Oly植骨手术、低创伤的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最后选择上颌窦外提升手术。④修复条件:从种植覆盖义齿到种植固定义齿的设计。⑤经济条件:满足不同需求。由于上颌窦区种植体及其上部修复体的成功率和存活率一般低于其他颌骨区域,综合依次评估患者的上述5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患者的牙槽骨条件和对美学与功能的要求,必将决定了不同创伤度的手术方式和不同类型的上部修复设计方案。以下根据我们的经验,结合临床病例具体介绍上颌窦区种植外科程序的选择。1.骨质D,类,骨量相对足够(图1-1)图1-1CT矢状位显示#16牙植体位置骨量相对足够第一章上颌窦种植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右上颌第一磨牙严重牙周炎拔除后3年,拔牙区域形成骨充填,未出现严重骨缺损。(1)临床诊断:D,类骨,#16位置骨量相对足够。(2)治疗方案:优先采用保守的常规植牙,XiveD4.5L8.5。2.骨质D1类,骨量不够(图1-2)》图1-2#25牙植体颈部颊侧暴露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左上颌第二前磨牙严重牙周炎拔除后6个月,拔牙区域未形成骨充填,出现严重骨缺损。(1)临床诊断:D,类骨,#25位置骨量不够。(2)治疗方案:优先采用常规植牙后上置法植骨,XiveD4.5L11,D4.5L8.0。3.骨质D2类,骨量相对足够(图1-3)图1-3#25牙植体位置骨量足够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左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第一、二磨牙因严重牙周炎拔除后3个月至4年,拔牙区域已形成骨充填,未出现严重骨缺损。(1)临床诊断:D2类骨,#2428缺失,#25位置骨量相对足够,种植覆盖义齿设计。(2)治疗方案:优先采用保守的常规植牙手术,#25位置NoelBiocareIVTiUiteD4.0/L8.5。5口腔疾病临床诊治与急救护理4.骨质D2类,骨量相对不足(图1-4】图1-426牙植体腭侧位置骨量相对不足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左上颌第一磨牙20年前拔除后未修复,拔牙区域已出现腭侧骨量相对不足。(1)临床诊断:D2类骨,#26位置骨量相对不足。(2)治疗方案:常规植牙后上置法植骨,XiveD3.8/L11。对于窦底高度5mm以上的条件,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植牙,窦底高度5mm以下的条件,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分期植牙。5.上颌窦底厚度5mm以上(图1-5)图1-5曲面断层片显示#26、#27位置上领窦底厚度5mm以上位47岁男性患者,左上颌第二前磨牙拔除2年,左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严重牙周炎拔除后3个月,拔牙区域形成部分骨充填。(1)临床诊断:上颌窦底厚度5mm以上。(2)治疗方案:同期手术完成提升和植牙。6···试读结束···...

    2022-10-07

  • 《临床危重症诊治与监护》王新花,张力,李金霞,赵彦明,张桂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危重症诊治与监护》【作者】王新花,张力,李金霞,赵彦明,张桂兰主编【页数】345【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189-4621-1【价格】88.00【分类】急性病-诊疗-险症-护理【参考文献】王新花,张力,李金霞,赵彦明,张桂兰主编.临床危重症诊治与监护.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临床危重症诊治与监护》内容提要:危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跨学科专业。本书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编写此书。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危重症医学的临床实践发展。本书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在编写过程中着力突出重点与难点问题,分别对危重症疾病在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面临的问题集中、深入、重点阐述,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策略,尽可能地提出研究重点和方向。《临床危重症诊治与监护》内容试读第一篇危重患者总论第一章重症医学概述是重症疾病的复杂性和快速多变的特性所决定的。动态监测、个体化临床决策仍是重症医学的灵魂。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循证医学在重症医学临床中的应用:给个体患者以最符合个体愿望、最佳成本效益比、最少痛苦和后遗症的最优化医疗服务。包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重症医学的证据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真理。重症医学临床正处于日新月异、理念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局面。在面对个体重症患者时,仍需采用传统的床边查房、个体化动态回顾分析,而这种床边分析病情并进行临床决策的过程需要临床医师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五、重症医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近年来,重症医学在现代基础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大量高新技术,在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以下困惑和问题:①面对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对生命至上的医学伦理问题和当前高新技术诊治措施与医源性致病性、加强医学人性化之间的矛盾;②无限增长的高医疗资源消耗与有限的群体和个体负担能力的矛盾;③Sei(脓毒症)及其序贯状态(包括ARDS/DIC/感染性休克和MODS)的发生率增加,病死率未降。重症医学作为年轻的临床医学专业,在理论、技术发展及ICU体制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①理论上和方法学上加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的研究,其中,宏观方向上需要加强与系统医学、系统生物学和感染微生态学的结合和互补;②创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中西医互补的)重症医学理论体系,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③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具体国情出发,探讨建立适合国情的不同等级医院内的ICU体制、管理模式和人员培训制度。(王新花)第二节危重症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一、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史危重症医学的诞生起源于“重点监护”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是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早在17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她就曾为受伤严重的士兵建立专门的护理病区,这就是危重症医学的萌芽。20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在西方大规模流行,面对大量的呼吸衰竭患者,出现了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技术,其中丹麦的麻醉师Ie给患者手动机械通气,并建立100余张床位的抢救病房,也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最早的雏形,也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极大地推动了危重症医学的出现。随着新的机械通气和各种监护技术的应用,1958年,美国麻醉科医生Safar创建了第一个专门的危重症治疗病房,并正式命名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在美国各种层次的医院相继出现。1970年,美国危重症医学会(SCCM)成立,会议5临床危重症诊治与监护上把危重症医学定义为“治疗危及生命的急性疾病或创伤的跨学科专业”。1980年,在日本等数个国家的倡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症医学会(NPACCM),随后亚洲很多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1982年,欧洲危重症医学会(ESICM)成立。我国的危重症医学发展较晚,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重症加强治疗病房。20世纪90年代末进人较快的发展阶段,国内各大医院纷纷成立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并且从一开始单一的中心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逐渐发展成为专科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包括呼吸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心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儿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等。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至此,重症医学从急诊医学中分出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经历了这一个个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里程碑,50多年来,危重症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今天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是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我国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问题危重症医学发展到今天已颇具规模,但仍很不成熟,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美国危重症医学会2004年的调查显示,当时危重症医学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医疗质量、人员短缺和床位较少,其他还有工作量较大、缺少好用的医疗设备等问题。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众多问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最近,北京医学会危重症医学分会对北京市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参加调查的64家医院中有126个重症加强治疗病房,1090张病床。从事危重症医学专业的专职医生有497名,非专职医生有269名,专职护士有1870名。医生:护士:床位为0.7:1.71: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床位数来讲,医生和护士数量不足,特别是医生。这就造成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工作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出现差错,最终导致医疗质量下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医护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美国危重症医学会提出加强医疗科的医务人员必须是一支有着多学科知识和经验基础的医疗团队,这个团队在恰当的时间为危重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这与其他服务模式比较,可明显降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的病死率。我国目前的医护人员要求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国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医生来源有限,且水平参差不齐,主观愿望不强烈。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缺少正规的培训和教材。2006年,世界危重症医学联盟教育委员会对54个国家进行关于危重症医学培训方面的调查,其中37个国家有正规培训课程和教材。培训的模式有多种:跨学科的专科培训、多学科的亚专科培训、单一亚专科培训和专科培训。多数国家培训课程结束后要进行考试,通过考试后给予资格认证。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未设专门的危重症学科,缺少专门规范教材,也没有定期举办的培训班,缺乏危重症医师资格认证。同时,对危重症医生培训的投入也较少。这些都是危重症医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三、展望危重症医学发展应该注重“整体观念”。古语云:中医治病,上医治人。人体是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而存在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非常微妙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疾病的治疗从来都不应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特别是对于危重症医生来讲,整体观念显得十分重要。患者是一个整体,同样,疾6···试读结束···...

    2022-09-29 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电子书 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电子版

  • 《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诊治实践》李伟东,赫英龙,张雪云,苏效领,王立明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诊治实践》【作者】李伟东,赫英龙,张雪云,苏效领,王立明编【页数】152【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2【ISBN号】978-7-5180-8271-1【价格】58.00【分类】险症-诊疗-急诊【参考文献】李伟东,赫英龙,张雪云,苏效领,王立明编.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诊治实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诊治实践》内容提要:全书系统地介绍了急危重症领域诊疗方面的问题,对各类急、危、重症的诊疗及监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紧扣临床,简明实用,内容丰富,资料新颖,适用于急诊、ICU及危重症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尤其适用于主治医师、研究生和医学生参考。《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诊治实践》内容试读第一章ICU常用操作技术第一节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一、概述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及上肢外周静脉可供选择,但多选用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二、适应证(1)测量和监测中心静脉压。(2)当外周静脉通道建立困难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3)需要静脉给予血管收缩药、高渗性或刺激性液体时,特别是从静脉外渗,可导致软组织坏死的液体。(4)作为肠外营养的通路。(5)作为血液净化的通路。(6)需要大量输血或快速补液时。三、禁忌证(1)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应避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2)局部有感染者或全层烧伤者应另选穿刺部位。(3)血气胸者应避免行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4)可疑上腔静脉受损,如上腔静脉综合征者,此时建议行股静脉穿刺术。(5)胸壁畸形或受伤使局部解剖标志不清时,避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6)特别针对颈内静脉的禁忌证,包括明显的颈静脉疾病及颈部解剖标志不清者。四、高危患者(1)2岁以下儿童,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高,建议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降低风险。(2)行机械通气且呼气末正压(PEE)通气高者,当试图行中心静脉穿刺时,可考虑暂停使用呼吸机或降低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3)正在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需要暂停C反应蛋白(CPR),颈内静脉置管则不需中止CPR。(4)病态或明显肥胖患者,解剖标志变形或不清使得静脉定位困难,此时可考虑行静脉切开。。1…■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诊治实践五、操作要点1.物品准备(1)中心静脉导管(二腔或三腔)套装。(2)小手术包一个。(3)消毒包扎用品:安尔碘Ⅲ、手套、消毒刷或棉签、大3M透明胶布一块。(4)冲洗测压装置,包括压力换能器、三通开关、延长管、输液器,准备冲洗液(生理盐水250mL+肝素原液0.2mL,含肝素量为5U/mL)。如为非连续监测则还需要测压标尺。(5)1%利多卡因10mL和10mL注射器,清醒患者局部麻醉用。(6)叠好的浴巾或中单,用以垫于患者背部(肩胛间)。(7)心电、血压监测装置。2.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1)患者取仰卧位,垫高患者背部,去枕头低15°。常规消毒、铺巾,清醒者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及导丝。(2)穿刺点位于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1cm。右手持针保持注射器和穿刺针与额面平行,左示指在胸骨上凹处定位,穿刺针指向内侧稍上方,紧贴在锁骨后,对准胸骨柄上切迹进针。进针深度一般为3~5cm,穿刺针进人静脉后即可抽到血。旋转针头使斜面朝向尾侧,以便导管顺利转弯,通过头臂静脉进入上腔静脉。沿穿刺针送入“J”形导丝,导丝进人30~40cm而无阻力,则导丝肯定进入上腔静脉。此时要注意心电图变化,如有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则更证实导丝方向正确,稍后撤导丝,则期前收缩可消失。如导丝进入30m左右遇到阻力或患者感耳根部痛,则导丝可能向上进入颈静脉,此时导丝应退至10cm左右重新进人。(3)退出穿刺针,沿导丝送入扩张管,扩张穿刺点皮下组织,往返数次。退出扩张管,同时按压穿刺口以防出血。(4)沿导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将导管送入体内之前,导丝尾端一定要露出中心静脉导管尾端一定长度。固定导丝尾端保持不动,继续送入导管至15cm刻度处。用手固定导管,退出导丝。(5)用肝素盐水冲洗中心静脉导管的各腔,排尽气泡,套上肝素帽。(6)于导管近穿刺口处扣上固定扣,缝线固定。用乙醇纱布再次消毒局部。(7)用3M胶布局部包扎。局部再用500g沙袋压迫止血1小时。(8)恢复穿刺前体位。立即行床边胸部X线片检查以明确导管位置合适否,并排除气胸或血胸等并发症。如胸部X线片示导管位置不合适,应调整导管位置或重新置管。3.颈内静脉穿刺方法(1)患者去枕平卧,垫高患者背部,头部偏向对侧。头低足高位(倾斜10°~15)可以增加颈内静脉的充盈,并减少气体栓塞的发生率。如病情不允许这一体位则不能勉强。以下为颈内静脉的前路径。(2)消毒铺巾,穿刺点位于三角区顶点的胸锁乳突肌内侧,该处距胸骨上窝4~5cm,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内侧肌群的中点,进针方向指向同侧的乳头或同侧锁骨的中、内1/3交界处,针干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针尖的斜面指向患者正中线,以免导引钢丝滑向锁骨下静脉。清醒患者以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由于颈内静脉穿刺的盲目性,可使用局部麻醉用的注射器及针头做试探性穿刺,如回抽暗红色血液即为颈内静脉,左手固定穿刺点,右手换上正式穿刺针沿相同方向刺入颈内静脉,回抽有血后取下注射器。右手将“J”形导丝插入针芯内达到20cm处,退出穿刺针,注意勿带动导引导丝。(3)然后将扩张器沿导丝送入皮下,并用坚定且均匀的力量旋转推进,扩张一定深度后,退出扩张器。(4)沿导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将导管送入体内之前,导丝尾端一定要露出中心静脉导管尾端一定长度。固定导丝尾端保持不动,继续送入导管至15cm刻度处。用手固定导管,退出导丝。(5)用肝素盐水冲洗中心静脉导管的各腔,排尽气泡,套上肝素帽。·2■第一章ICU常用操作技术(6)于导管近穿刺口处扣上固定扣,缝线固定。用乙醇纱布再次消毒局部。(7)用3M胶布局部包扎(8)恢复穿刺前体位,立即行床边胸部X线片检查以明确导管位置合适否,并排除气胸或血胸等并发症。如胸部X线片示导管位置不合适,应调整导管位置或重新置管。六、并发症(1)气胸。气胸为锁骨下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2%。当多次穿刺静脉时危险明显增加。颈内静脉置管气胸不常见。(2)误穿动脉。颈内静脉置管时误穿颈动脉的发生率为2%~10%,常导致局部血肿,伴凝血障碍者,血肿可迅速增大;颈动脉穿刺可引起以下后果,气道压迫阻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误穿锁骨下动脉是锁骨下静脉置管相对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5%;当多次尝试穿刺静脉时,其发生率增加到40%,随后形成动静脉瘘及动脉瘤,已有报道。(3)局部或全身感染。(4)出血,血肿形成,血栓形成。(5)血胸、乳糜胸。(6)空气栓塞。(7)心律失常。七、注意事项(1)牢记每次导管操作都是不相同的,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总是存在的。(2)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并发症。(3)记住如果患者有严重低血容量,大量液体复苏时通过外周大口径通道(16G或更大)较小口径的中心静脉导管更快速。因此,对这类患者应优先尝试建立外周大口径输液通道。(4)在局部麻醉注射利多卡因之前,通过回抽明确注射针不在静脉内。(5)如果穿刺锁骨下静脉不成功,在改变方向穿刺之前应将穿刺针完全退出,以避免划破静脉及损伤邻近结构的风险。(6)如患者年轻体壮,皮肤致密,则在扩张前用小刀片在穿刺处沿导丝将皮肤划开少许,这样可避免扩张困难致导丝弯折、扩张管损坏。(7)为避免空气栓塞,在注射器与穿刺针分离时,应立即用拇指堵住穿刺针接头。(8)确保导管插入(或插入失败)后立即拍胸部X线片并立即读片,以明确导管位置正确,并排除操作相关并发症。(9)心肺复苏时放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因急诊操作时无菌技术难以保证,可考虑预防性静脉给予一次抗生素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性。(10)为降低双侧并发症的风险,置管失败后在尝试对侧静脉置管之前,应优先考虑同侧其他静脉。第二节桡动脉导管置管术一、概述重症患者有时难以测到无创袖带血压,测平均动脉压、连续动脉血气分析、心排血量测定等状况时,均需要留置动脉导管。桡动脉、足背动脉、尺动脉、腋动脉、股动脉均可作为有创动脉测压的穿刺部位。最常选用左侧桡动脉。以下讲述桡动脉置管方法。·3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诊治实践二、适应证(1)严重低血压,需反复测量血压,而无创测压有困难的患者,采用直接动脉内测压。(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收缩类药者。(3)需要频繁采动脉血查血气者,动脉置管提供可靠通路。三、禁忌证(1)动脉导管的放置不应危及置管处远侧的循环,因此,对存在侧支循环低下(如雷诺现象、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应避免穿刺。Ale试验阳性者禁止行同侧桡动脉穿刺。(2)局部感染者应更换穿刺部位。(3)拟穿刺动脉近端有创伤性损伤者。(4)凝血功能障碍者,为相对禁忌证。四、操作要点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如下。1.物品准备(1)20G套管针(成人),22G套管针(小儿)。(2)固定前臂用的托手架及垫高腕部用的垫子(或纱布卷)。(3)消毒用品。(4)准备冲洗液(生理盐水250mL+肝素原液0.2mL),冲洗测压装置,包括压力换能器、三通开关、延长管、输液器和加压袋。(5)1%利多卡因10mL,清醒患者局部麻醉用。2.操作方法(1)向清醒并能理解的患者解释手术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2)优先用非优势手侧的桡动脉。(3)患者仰卧,左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腕部垫一纱布卷使腕背伸。(4)常规消毒、铺巾,清醒患者局部做浸润麻醉,直达血管两侧。(5)穿刺点定位:在桡侧屈肌腱和桡骨茎突上下之间纵沟中可摸到桡动脉搏动,穿刺点在搏动最明显远端0.5cm处。(6)左手示指或中指摸清动脉搏动位置,拇指或示指牵拉皮肤,右手持套管针与皮肤呈30°~45°,对准中指(或示指)摸到的桡动脉搏动的方向刺入,直至针尾有鲜红的血液溢出,将针尾压低至10°,继续向前推进穿刺针1~2mm,使针尖完全进入动脉管腔,然后退出针芯,即有血液搏动性流出,将套管顺势推进送入动脉,如血外流通畅,表示穿刺成功。用装有肝素冲洗液的10mL注射器与套管连接,冲洗管腔,并保持一定压力不让血外溢。(7)排尽测压管中空气。将延长管边冲管边接上套管针接口。将压力换能器通过连接线与监护仪相接,调整好零点。零点校正方法:关闭通向动脉管的三通开关,打开冲洗装置,使各管道内充满无气泡的液体;将换能器上排气管打开,并将换能器位置放在与心脏同一水平上;按压一次监护仪上的零点校正开关,监护仪上的读数及压力曲线均回到零位;零点校正完毕,关闭排气孔,打开与血管套管相通的三通开关,监护仪上即可显示压力曲线及压力读数。(8)用3M胶布将套管针固定于腕部,用含肝素的盐水冲洗液冲洗一次,以保证管道通畅。五、并发症(1)动脉痉挛发生在穿刺时,此时导丝或导管不能通过动脉腔,为置管最常见的困难,应停止尝。4■第一章ICU常用操作技术试在该处置管,改用其他部位穿刺。(2)血栓形成。因为置管时间过长、套管过粗、套管材质差、反复动脉穿刺,损伤内膜造成血栓形成率高」(3)栓塞。(4)渗血、出血和血肿形成。(5)局部或全身感染。六、注意事项(1)年龄因素。对于小儿常用22G蝶形针行动脉穿刺;老年人动脉疾病多见,有可能使本操作变得困难。(2)肥胖患者以及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易致动脉病变疾病,可使穿刺变得困难;对于正发作的癫痫患者,应严密保护好动脉管路以防脱管。(3)有出血倾向者,出血和血肿的危险增加。第三节肺动脉导管置管术一、概述肺动脉导管(PAC)也称为Swa-Gaz导管,用于临床已多年。它可以床边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以辅助诊断和治疗。PAC能直接测量右心房压、右心室舒张压、肺动脉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及心排血量。尽管近年对是否常规使用PAC存在争议,PAC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仍不失为一有力的监测手段。二、适应证(1)急性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2)休克,需评价血管内容量状况时。(3)心源性肺水肿。(4)呼吸衰竭、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5)外科手术患者、高危患者、预见有大量的液体出人者。三、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1)不能控制的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2)右心室附壁血栓。(3)心脏停搏。(4)呼吸停止。(5)橡胶过敏。2.相对禁忌证(1)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2)肺动脉高压。(3)严重凝血异常或血小板lt50×10°/L。(4)已知或怀疑有心房(右心房)或上腔静脉血栓者。(5)右心系统有梗阻或占位病变者,如右心房肿瘤、右心室肿瘤、三尖瓣或肺动脉瓣换瓣术后、肺动脉狭窄等。.5.■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诊治实践四、操作要点1.术前准备(1)取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签知情同意书。(2)对清醒且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术前给予适量镇静药。(3)手术应由两人合作完成,台下配合护士应熟悉肺动脉导管置管术的整个过程,并准备好可能需要的器械、药物、生理盐水,以随时满足术者的各种需求。(4)准备好0℃生理盐水500~1000mL,可用于测量心排血量。(5)患者行心电监测,准备好心肺复苏的有关设备、药物。2.静脉鞘管的放置(1)推荐选择的路径:多选用右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由于Swa-Gaz导管以自然盘绕的形式保存在固定的包装盒内,其导管在常温下有一定的自然弯曲弹性;从解剖学的观点理解,以左侧的锁骨下静脉为最佳插管途径,其次为右侧的颈内静脉。当然其他血管途径均可用于该导管置管术,但其所需操作时间较长,成功率也有所降低。(2)右颈内静脉途径为最直接的方法,气胸的风险相对小,但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较锁骨下途径高,并有误穿颈动脉的风险。锁骨下静脉途径误穿动脉的风险较颈内静脉途径明显要低,感染的风险也较低,但气胸的风险明显增加。(3)所选用导管鞘应选比Swa-Gaz导管大一号的导管鞘。(4)导管鞘的置入采用标准的Seldiger法放置。3.监测仪器的准备包括开机后的自检、有关插件的安装、显示器信号的调整、导线与测压管的连接、压力传感器的校准等。压力传感器的位置必须与患者的右心房处于同一水平(第4肋间腋中线处),体位变化时应随时调整。4.Swa-Gaz导管的插入技术(1)检查与冲洗Swa-Gaz导管是术前必不可少的一项程序。整个导管必须完整,无断裂或折痕,其中各种液体管道应畅通无阻。以1.5L气体充盈导管尖端的气囊,气囊应符合以下3点:①充气时气囊居中。②无漏气现象。③打开气囊开关时空气可自行排空。(2)将Swa-Gaz导管远端腔接口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好,将导管内空气排净;一旦导管进入体内即可开始压力监测。导管进入鞘管前,将保护性袖套与静脉鞘管连接好。(3)插入导管时应使导管的弯曲方向正好指向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所在方位,以便导管能顺利插入。(4)导管插入10~20cm时即进入胸腔,此时可让患者咳嗽,如见到压力明显变化即可证实导管进人胸腔。继续推送导管依次到达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和肺小动脉处时,压力监测中也可以依次显示相应的压力曲线。(5)导管进人20~30cm,压力波形为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压时,充盈气囊(充气约1.5mL),继续缓慢推送导管,压力监测将分别出现右心房压力或右心室压力。如导管非常顺利到达右心室,不要旋转导管而继续推送,多数情况下导管可到达肺动脉,压力监测显示典型的肺动脉压力曲线。导管进入肺动脉时应注意导管长度,此后在回撤导管时应以此为限,尽量不要使导管退回到右心室,以免重新插入时遇到困难。(6)导管进入肺动脉后继续推送导管。一般导管进入肺动脉后再推送10~15cm时,导管可进入肺小动脉。(7)导管到达肺小动脉后将气囊充气,如显示肺毛细血管楔压(PAOP)图形,说明气囊将肺小动脉完全堵塞,气囊排空后压力监测仪可重现肺动脉压图形。以上步骤应重复2~3次加以核实。如气囊充气后压力图形不能显示PAOP图形,说明导管还应继续插人。如每次注人1.0~1.5mL空气后均能显示典型的PAOP图形,则说明气囊位置合适;如气囊充气不到1.OmL时就出现PAOP图形,则说明导管过深,此时应缓慢回撤导管并反复测试,直至达到上述要求为止。.6✉···试读结束···...

    2022-09-29 急诊科周雪晴 急诊科医生 杨雪丽

  • 《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隆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作者】隆云主编【页数】101【出版社】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83005-134-1【价格】69.00【分类】险症-诊疗【参考文献】隆云主编.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内容提要:本书重点论述了中国重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过程,涉及重症感染,重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伤,连续性肾替代治疗,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与谵妄等。作者对每一种疾病的诊疗过程进行了清晰阐述,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调整等临床过程及诊疗流程图,相关疾病配有经典病例的精准解析,同时结合视频,力求简明、实用、规范,旨在提高基层重症医师临床诊治水平和能力。《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内容试读第1章重症感染诊治流程第一节诊治流程(含解读视频)感染在重症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在重症感染的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仍存在较多误区,例如,忽视炎症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不加区分地给予抗生素治疗;忽视感染部位筛查及病原学送检,一套抗感染方案应用于所有患者;忽视临床症扫描二维码状体征,简单地将病原学结果作为“金标准”;更常见的是,完全照观看解读视频搬指南意见,或将重症感染与耐药菌感染混为一谈,导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幻。此外,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致病菌的耐药性完全是2个概念,重症感染并不能和耐药菌感染“划等号”,因此,重症感染患者并不意味着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制定本流程的目的在于规范重症感染的诊疗过程,从明确感染严重程度、确定感染部位入手,逐层推进,提倡感染部位导向的抗感染治疗,并遵循药代动力学/药效学(harmacokietic/harmacodyamic,PK/PD)理论,规范应用抗生素,结合临床反应及前降钙素原等辅助检查结果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形成“诊断-治疗-评估-调整”密不可分的闭环模式,以期提升感染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同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流程分为两部分: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流程和抗感染方案评估流程。一、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流程(一)判断是否重症感染对于重症患者而言,无论感染本身的严重程度如何,只要存在远隔脏器功能损害,·1·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就认为是重症感染。本流程中重症感染的界定标准借鉴了2016年公布的脓毒症(ei)3.0指南[),即:当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equetialorgafailureae-met,SOFA)的变化(△SOFA评分)≥2分时,可以认为感染患者出现了器官衰竭的急性变化,ei3.0=感染十△SOFA≥2分。感染性休克定义为在ei和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采用血管升压药物才能使平均动脉压(meaarterialreure,MAP)维持在65mmHg(1mmHg=0.133kPa)以上,并且血乳酸水平gt2mmol/L收缩压(ytolicloodreure,SBP)≤100mmHg、呼吸频率≥22次/分、意识改变,这3个数据被称为快速序贯性器官性功能衰竭评分(quickSOFA,qSOFA),是最容易体现疑似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二)筛查可疑感染部位在应用抗感染药物前留取三大常规、血培养;立即抽血送检降钙素原(rocalcitoi,PCT),并在6~24h后复查。同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可疑感染部位筛查。当出现咳嗽、咳痰、喘憋、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时考虑肺部感染的可能性,秋冬季高度怀疑病毒感染的患者立即送检咽拭子进行病毒筛查;留取痰标本送检痰涂片,查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真菌镜检,同时送痰培养;有条件的医院可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或保护性毛刷刷检;对于非粒细胞减少怀疑曲霉感染的患者应同时送检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a,GM)试验[。可行胸部X线、CT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大叶性肺炎主要见于肺炎链球菌;当大叶实变伴有叶间裂膨隆时,提示有克雷伯菌肺炎的可能;当病变表现为类似肺水肿改变时,应考虑病毒性肺炎或肺孢子菌肺炎;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病灶多见于双肺下叶和近后背肺叶;病变累及上肺叶且为双侧时,非典型病原体与肺结核分枝杆菌相对多见;同时出现肺空洞及胸腔积液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ity-acquiredeumoia,CAP)则可能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reitatStahylococcuaureu,MRSA)肺炎和军团菌肺炎5)。当患者以弛张热、寒战、皮疹或瘀点等为首发表现时,需考虑血流感染的可能,应尽快行血液和(或)骨髓培养,由于有细菌生长是确诊血流感染的主要依据。规范采集血培养能提升血培养阳性率:体温超过38℃应常规送检(当高度怀疑感染时,即使体温不高也应常规抽取血培养);寒战和发热前1h为采集血培养标本的最佳时机;采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同时,采集双侧(不同部位)2套(需氧、厌氧)血培养标本;采血量为每瓶不少于5l,当采血量不能满足规定时,应首先满足需氧培养瓶的需要;采集后的血培养瓶应立即送往实验室(2h内),接种前后的血培养瓶均不得冷藏或·20第1章重症感染诊治流程冷冻。当怀疑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loodtreamifectio,CRBSI)时:至少采取2套血培养,分别经外周静脉和导管无菌采取;2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种细菌,如缺乏其他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2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种细菌,并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检出阳性结果时间比外周静脉血培养早120mi,提示为CRBSI2套血培养阳性,且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形成单位(coloyformiguit,CFU/ml),如缺乏其他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适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如仅导管血培养为阳性,不能定为CRBSI,可能为寄生菌或污染;如仅外周静脉血培养为阳性,不能定为CRBSI,但如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属,在缺乏其他感染证据时,提示可能为CRBSI。若患者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伴肾区叩击痛或昏迷患者存在尿浑浊等表现时,需考虑泌尿系统感染可能。此时先送检尿常规,若出现感染相关指标异常则需行中段尿培养。必要时给予泌尿系统超声、CT、X线片。如患者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表现,有压痛、反跳痛或腹膜刺激征,需明确是否存在腹腔感染。可对腹腔游离积液行细针穿刺活检或超声、CT引导下穿刺送检涂片、培养;同时,重视胆道感染(如胆囊结石、胆管炎)标本送检;肠源性感染重视大便常规及大便革兰染色,评估球杆菌比例。腹腔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腹腔感染诊断,如膈下游离气体提示腹部空腔脏器破裂;腹腔积液、气泡征提示感染;肝肾脓肿均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当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意识改变等表现时,需做脑脊液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脊液常规、涂片、培养及特征性检查。颅脑影像学有时有辅助诊断的作用当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时,行病原体的特征性送检;无条件行该项目检查的应迅速联系上级医院送检;甲型流感病毒可送咽拭子筛查;常见呼吸道病毒可抽取血清送检IgM、IgG或肺泡灌洗液送检核酸;真菌感染可送检血清(1,3)-β-D葡聚糖(1-3-3-DGluca,G)试验、GM试验及肺泡灌洗液GM试验;卡氏肺孢菌可送检痰或肺泡灌洗液银染色。如可明确感染部位,尽可能迅速寻找、诊断或除外需紧急进行感染源控制的特异性感染灶。如果可行,应在诊断后尽快进行干预[6们。需要控制感染源时,应采用创伤最小的有效干预,如脓肿经皮引流,而非外科引流。如果血管内通路装置可能是感染源,在建立新的血管通路后应尽快去除感染源,但当胰周坏死感染为潜在的感染源时,最好延迟实施确切性外科干预,直到胰腺存活组织与坏死组织有适当的分界。·3·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三)感染部位导向的初始抗生素选择在获得有价值的病原学结果之前,初始抗生素的选择要以感染部位为导向,并综合考虑当地流行病学、宿主高危因素、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原学特点。继发性腹膜炎常见的致病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因此,经验性抗生素必须覆盖上述细菌。对于秋冬季或存在疫区接触史及临床特征的成人及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可行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或利巴韦林)。对于需要收入重症医学科(iteivecareuit,ICU)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经验性抗生素也仅需应用二代头孢菌素联合呼吸道喹诺酮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非典型病原体(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对于院内获得性肺炎等患者的抗生素选择,前期的抗感染方案应作为修正因子之一,结合当地流行病学,并考虑非发酵菌(如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MRSA感染的可能性[8]。(四)评估细菌耐药程度对于近90d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时间≥5d、社区或医院科室中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伴有医院获得性肺炎(hoitalacquiredeumoia,HAP)危险因素(如近90d内住院时间≥2d、居住于护理院或长期护理机构、家庭静脉输液治疗、30d内慢性透析、家庭创伤护理、家庭成员携带多重耐药菌)或接受免疫抑制性疾病或免疫抑制性治疗的患者需考虑耐药菌感染的可能。因此,在治疗这部分患者时,应覆盖常见的革兰阴性、阳性耐药菌,例如,非发酵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MRSA。(五)评估真菌感染风险在ICU病房,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7%,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血流、泌尿系统、腹腔等;曲霉感染的概率为1.4%,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因此,在决定抗感染方案时,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患者是否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风险。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宿主危险因素是免疫缺陷或抑制,或有确切的接触、吸入真菌孢子病史,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肺部晕轮征”“新月征”。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危险因素是念珠菌多部位定植和屏障破坏。2006年发表的念珠菌评分11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确定了念珠菌感染4项独立的危险因素:多病灶的念珠菌定植(1分)、外科手术(1分)、全胃肠外静脉营养(1分)、严重感染(2分),将每例患者所有危险系数相加,即得到该患。4·第1章重症感染诊治流程者的分值。积分以2.5分为界值,当患者个体评分gt2.5分时确诊念珠菌感染的可能性是≤2.5分的7.75倍。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可快速获得的真菌血清学、肺泡灌洗液检查,可以作出是否需同时抗真菌的判断。对于无唑类暴露或非唑类耐药念珠菌感染或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氟康唑可作为经验性抗念珠菌感染的初始选择,而伏立康唑是曲霉感染的首选药物幻。(六)感染部位不明时的初始抗感染方案选择对于少数部位不明、病原体不明的重症感染,初始抗感染方案必须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存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同时覆盖真菌。获得病原学结果后,尽快转入目标治疗。(七)合理应用抗生素极在T是》确定初始治疗要选择的有效药物后,要及时应用:脓毒症患者在1h内开始静脉应用抗生素6]。给药方案遵循PK/PD理论:以青霉素类、头孢类、碳青霉烯类为代表的时间依赖抗生素,可通过增加单次给药剂量、增加给药频次和延长输注时间的方法提高临床疗效;以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为代表的浓度依赖抗生素,可以通过提高药物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但最高药物浓度(maximalcocetratio,Cmax)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尤其需要注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此外,选择抗生素时要重视药物在感染部位的血药浓度;对于高龄、肝肾功能异常或正在接受肾替代治疗(realrelacemettheray,RRT)的患者注意调整剂量。二、抗感染方案评估流程(一)判断初始抗感染方案是否有效并进行调整经验治疗后,最长48~72h对初始抗感染方案进行评估;若检验科提前有预警,则随时对抗感染方案进行调整。应采用临床参数的系列评价来判断对初始经验性治疗有无反应,并对经验性治疗作出相应调整。临床好转通常发生在48~72,在此期治疗间不应随意更改,除非出现迅速的临床恶化,在第3天根据临床参数可作出临床治疗无反应的判断:对培养阴性且发现明确非感染因素的患者停用抗生素;对临床症状改善且培养阳性的患者可以考虑转为目标治疗,若培养结果对目前方案不敏感,可维持现有方案继续进行7一8d的抗生素治疗并再次评估;对于培养阳性而临床症状·5·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无改善的患者,若目前方案已覆盖致病菌,应重新评估;若目前方案未覆盖致病菌,转目标治疗。对于培养阴性而临床症状无改善的患者应重新进行评估。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时,建议采用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更可能避免不合适的和无效的治疗。如果分离出超广谱3内酰胺酶(extededectrum3lactamae,ESBL)十肠杆菌属,可选择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最具活性的制剂是碳青霉烯类。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选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备选方案为头孢唑啉等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选糖肽类,备选方案为达托霉素;肠球菌属可选氨苄西林或青霉素十氨基糖苷类,或糖肽类十氨基糖苷类、利奈唑胺;肺炎链球菌宜选青霉素G,可选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二)借助PCT等辅助检查结果指导抗感染疗程对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反应良好、致病菌非多药耐药(multidrugeitace,MDR)的肺部感染,疗程7~10d对引流良好的腹腔感染,抗感染疗程应尽量缩短;对于血流感染、骨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等特殊部位感染,疗程应延长。如果对患者采用包含氨基糖苷类在内的联合治疗,在有良好临床反应的患者中使用5~7d可以考虑停用氨基糖苷类;如初始抗生素治疗选择正确,且患者有良好的临床反应,感染的临床表现开始消退,致病菌非MDR,可以将疗程缩短至7d疗程需要延长的感染患者包括免疫缺陷患者、起始抗菌药治疗无效者、多药耐药菌感染者、复发风险高患者。血流感染患者疗程一般需用药至体温恢复正常后7~10d。复杂性血流感染全身使用抗菌药物4~6周。对确诊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建议首次阴性血培养和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后继续治疗14d对疑似念珠菌血症的经验性治疗,疗程未确定,但若培养和(或)血清学检测显示阴性时则停药。可以参考前降钙素原等辅助检查结果指导抗感染疗程1。当PCTlt0.1g/ml时,可停用抗生素;当PCT0.1~0.5g/ml时,可以停用抗生素,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当PCTgt0.5g/ml时,每日复查PCT,当PCT下降超过80%或绝对值降至0.5g/ml时,可停用抗生素;若PCT居高不降,提示前期治疗失败,需寻找其他导致PCT升高的因素或重新启动评估。·6···试读结束···...

    2022-09-29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