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个好性格的男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韩佳宸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做个好性格的男孩试读:版权信息书名:做个好性格的男孩作者:韩佳宸排版:JINANENPUTDATA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30ISBN:9787568226127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前言好性格,成就男孩的好未来据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在其青春期结束之前就基本成型了,也正因为如此,成年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所以,我们若想塑造男孩的好性格,就要在其性格形成期多下功夫。所谓好性格,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性格好、脾气好”,而是指一种健康的、优良的、成熟的性格特征。其实,很少有人拥有完全健康、成熟的性格,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性格缺陷。基于此,我们要想拥有好性格,成为一个成功的男孩,就要在性格形成期有意识地从多方面进行学习,加以锻造和打磨,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和完善自己的性格。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西方谚语也有如下表述:“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先贤对人的性格是非常重视的。众所周知,内因决定外因。对一个人而言,内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其性格。古往今来,但凡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大人物,都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是由其性格决定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而要设计自己的命运,频频用到的“工具”便是自己的性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好性格,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最终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甚至有助于成就一番伟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好性格至少应该包括:幽默风趣,心胸豁达,不摆架子,尊重别人,又极注重原则;富有同情心,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体谅别人的难处;办事果断,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责任;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明确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极力弥补,从不遮遮掩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办事公正,公私分明,平等待人。好性格不仅能够成就自我、成就事业,而且能让一个人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既然好性格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在性格形成期促进这种好性格的形成呢?借助榜样的力量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处在性格形成期的男孩来说,榜样无疑将直接为其提供行为参照。言传身教有机结合,方能促成好性格。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因此,男孩要懂得为自己寻找榜样,寻找学习的对象。循序渐进地改善性格喜欢军事的朋友们都知道,为了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军事指挥官至少要从两个层面来把握:一是要战略决策正确,二是要战术运用得当。其实,对于好性格的培养,我们也可以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来把握。所谓“战略”层面,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自身性格的走向和大体趋势,并不断审视自己,以免误入歧途;所谓“战术”层面,则是要在细枝末节上严加防范。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并且要注重细节。本书将全面地对男孩的“好性格”进行讲解,结合众多成功人士的不同性格进行诠释。我们不仅会将人生的智慧告诉男孩,还会通过“心智成长金钥匙”打开男孩的心门,引导男孩不断地改变,完善自己的性格,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好男儿。父母们,拿起这本书,将这个“神奇的礼物”送给你的男孩吧!男孩们,打开这本书,阅读更加新奇的世界,聆听成功者的心声,汲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感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吧!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你一定能认清人生的方向,开启人生的梦想之门,步入成功的华丽殿堂。第1章自信,男孩成功的第一要诀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面对正当之事物,从正当的时机,而且在这种相应条件下感到自信,他就是一个勇敢的人。”自信是英雄的孵化器,自信是困难和挫折强有力的“天敌”。自信之人并不是事事顺心、万事如意,但是,在困难面前,他们却从不畏惧,而是自信地、理性地面对一切,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学会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开始在城市一个偏僻的角落,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跛脚的小男孩。小男孩很小的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便落下了终生跛脚的毛病。对此,他的父母非常痛心,一直活在自责中。并且,小男孩自己也曾经因为自身的残疾心生自卑,终日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郁郁寡欢。人生对于他而言,是一片渺茫,看不到一点儿曙光。直到有一天,小男孩在父母的鼓励下走出家门,来到了公园。公园里有人正在表演,滑稽的动作让小男孩的嘴角微微一动,但他却将即将展现的笑容收回去了。就在小男孩想要逃离人群的时候,一声“好”传到了他的耳朵。他转头看去,一个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带着灿烂的笑容,单手拍打着胸脯,嘴里还在不停地叫好。小男孩很是好奇:“他只有一只胳膊,居然还能如此开怀大笑。”好奇心让小男孩走向了老人:“老爷爷,您都失去了一只胳膊,您不觉得人生很残酷吗?您这样有好多事情都做不了了,为何还能如此开心?”老人笑了笑,看了看跛脚的男孩,笑着说:“孩子,虽然我没有了一只胳膊,但我单手依然能做很多事情,就算健全之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我也有信心做成。我喜欢我自己,更喜欢单手的我,因为这样,我获得了更多的成就。”老人的一番话让小男孩陷入沉思:“是啊,人生的路还很长,我怎么能这样消沉下去,什么事情都不做呢?”从那以后,小男孩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信。他勇敢地走出了家门,走进了学校,走入了社会。最后,小男孩用自己的跛脚走遍了世界各个国家,成为卓有成就的外交官。他就是著名外交官西伯尔,他用自信谱写了属于自己的“跛脚人生”。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不要因为自身的不足看低自己,也不要因为自身的缺点“厌恶”自己,甚至放弃自己。人生就像一张白纸,要涂写什么,全然由我们自己决定。如果你选择了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寻找自身的优点,那么,你就将拥有五彩的画笔,画出独特的人生画卷。但是,如果你选择放弃自己,那么,你未来的人生除了黑色,就是白色,你将永远都看不到彩色的人生。心智成长金钥匙自卑犹如缓缓流淌的小河,它能够冲走岁月的花朵,却不能撑起人生的巨木。自卑的人,在困难面前只会选择退缩;在责任面前只会选择逃避;在希望面前,也只会选择失望;在手中的幸福面前,更是表现出不满和怨恨。这样的人,永远不能撑起人生的风帆,更不能驶向更远更美的地方。要知道,自卑是人生前进的绊脚石,唯有学会喜欢自己,搬走这块绊脚石,找回自信,才能扬帆起航,才能与航行中的风浪搏击,才能走到美丽的港湾。因此,我们要时常寻找自身的优点,时刻谨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唯有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担起责任,才能有勇气大步向前。所以,从现在起,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要因为自身的缺点感到失望,擦亮眼睛,勇敢地抬起头,你就能够看到前方的曙光,你就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达到梦想的彼岸。就像毛泽东曾经说过的那样:“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一个人唯有学会喜欢自己,找到自信,才能乘风破浪,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当面对失败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失败的原因。不要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失败”的字眼上,更不能让一次的失败打击你的自信。作为男孩,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强,就是永远地自信,“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总而言之,唯有真正做到喜欢自己,才能找到丢失的自信,才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的挫折,才能不断地积累自信,让自信为人生保驾护航。目标要明确,信念要坚定一位云游四方的哲学家,有一天来到一个建筑工地,看到有3个人正在砌一堵墙。于是,他走上前去,非常认真地问这3个工人:“你们在干什么呀?”其中一个人,头也不抬,很不耐烦地回答道:“难道你自己看不到吗?我们正在砌砖。”说完,埋头继续干活儿。第二个人想了一想,说:“噢,尊敬的先生,我们正在砌一堵墙。”第三个人停下手中的活儿,若有所思地抬头望向这座城市的最繁华处,过了一会儿,他神采飞扬地回答道:“我们正在建造这个城市最美丽的教堂!”听完这3个人的回答,哲学家很快对他们的前程有了自己的判断。第一名工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日后顶多也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工;第二名工人就好了许多,他至少看到砌砖是为了完成砌墙这个工程,他以后通过努力或许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工程师;而只有第三名工人,才会有大出息。他拥有伟大的目标,不局限于眼下的具体任务,他心中拥有的是一座伟大的殿堂!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伟大的目标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目光短浅的人,心中只装得下眼前利益,难免被眼前利益羁绊,也就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相反,若是一个人能够将目光放长远,为自己树立伟大的目标,那么,他的人生将一定会获得更多。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要想有所得,就要有所舍。既然选择了伟大目标,就不要再过于在意一时的得失。要知道,培养树立伟大目标的习惯,是为了积累强大的心智资源,从而不断完善性格。心智成长金钥匙亚里士多德曾经将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另一种人“吃饭是为了活着”。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达到的人生境界,是由其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决定的。活着仅仅是为了吃饭,充其量只能算是个酒囊饭袋。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样的人日后才能有所成就,让人刮目相看。性格形成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更要树立远大目标。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为以后的成就奠定基础。伟大的目标能够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歌德曾经说过的那样,“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的目标,要更有价值”。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为自己树立特定的目标,而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境界高低的,便是这个目标的大小。华兹·华斯说过:“执着于高尚的目标,就是正在从事高尚的事业。”他旨在告诉世人,伟大的目标往往能让人勇往直前,而渺小的目标往往让人裹足不前。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就非常推崇仁爱、心灵的伟大;罗曼·罗兰同样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显得伟大,都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很伟大。或许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够伟大,但是,我们却能在人生中修炼一颗伟大的心灵,去做不平凡的事情。就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曾经说过的:“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因此,无论我们是懵懂无知的少年,还是踏入社会的青年,我们都要谨记,养成“树立伟大目标”的良好习惯,是伟大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首先,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正在努力想要达到的目标伟大。伟大的目标能够彰显一个人强大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他执着、坚韧的性格特征。一个人有了伟大的目标,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才能最终拥有美满的人生。其次,伟大的目标可以铸就伟大的心灵。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从战略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伟大工程,它往往需要很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通力协作、不断努力才能完成。所以说,敢于为自己树立伟大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坚守着目标的人,一定都具有伟大的心灵。最后,伟大的目标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人生。目标越大,所需要用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就越多、越难把握。为了能够实现心中伟大的理想,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成长,掌握了更多的处世能力。如此一来,我们的人生将变得与众不同,我们会越来越受欢迎,不断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自卑是成长的绊脚石,解开自卑的绳索著名文学家阿西里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我曾自卑》,其中讲述了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那时候的阿西里只有13岁。有一段时间,他变得少言寡语,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细心的父亲很快就发现了阿西里的变化。在夜幕降临,月亮渐渐爬上树梢之后,父亲便走到阿西里的房间问他:“儿子,你最近是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和爸爸说说吗?”此时,阿西里深深地叹了口气,脸上的愁容更是彰显了一个成年人才拥有的烦恼:“爸爸,我感觉自己好没用,什么都做不好,就连最基本的英语单词都说不好。”事情是这样的:阿西里原本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孩子。生活中,他总能带给父母和朋友欢声笑语;课堂上,他也总是很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讲课,深得老师的喜爱。唯一不好的是,阿西里天生舌头有点儿短,再加上从小和乡下奶奶一起生活,将英语单词读标准对他来说很难,将每一句话讲清楚更是难上加难。就在不久前,阿西里班上转来了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他总是取笑班里的学生,阿西里便是他取笑的对象之一。有一天,老师让阿西里将自己写的模范作文在班上读一下。阿西里像往常一样,很自信地站起来,“动情”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就在阿西里读完1/3左右的时候,那个调皮的孩子便站起来大喊道:“行啦,不要再读了,我受不了了,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听过这么不标准的英语!”说着,便跑了出去。此时的阿西里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从小说话就不清楚,上学后虽然学习了基本的发音,但仍然没有达到标准。很多人顾及阿西里的自尊,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情。这时候,被奚落的阿西里慢慢地坐下,委屈的眼泪在眼中打转:“我真的是很没用,现在已经13岁了,居然连基本的英语都没有说好。和那些口齿伶俐的孩子相比,自己真的是很差。”就这样,阿西里在自责和自卑中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纵然是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也闷不作声。知道了阿西里不开心的原因,看着眼前有些自卑的阿西里,父亲意味深长地说:“阿西里,你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你跟爸爸出来。”说着,父亲便带着阿西里来到院子里,指着院子里的几棵树说:“阿西里,你知道为什么那棵瘦小的杨树从来不抱怨那棵高大的树吗?你知道为什么面对大树的高大,小树从来不感到自卑吗?”顺着父亲的话,阿西里脱口而出:“因为他们不懂得比较,他们只关注自己。”父亲笑了:“对呀,阿西里,你现在不正是面临这样的问题吗?你为什么自卑,不就是因为你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还和别人比较吗?”听了父亲的话,阿西里恍然大悟。从那以后,阿西里再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缺点自卑过,而是不断地完善自己,锻炼自己。终于,10年后的阿西里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完全能够将每一个单词的音咬准。后来,他开始钻研文学,并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就包括《我曾自卑》。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活力,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勇气,成长的道路上更需要自信。人们常说“自信的女人是最美丽的”,同样,“自信的男人也是最成功的”。自信是大海中的帆船,能够带领我们飘过汪洋大海;自信也是大海中的灯塔,能够为我们的航行指明方向。面对失败,面对困难,面对人生的诸多不如意,唯有自信才能有助于我们成长,唯有自信才能让我们披荆斩棘,走到人生的巅峰,遥望更加美丽的风景。自卑永远都是成长的障碍物,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唯有摒弃自卑,自信生活,才能铸就成功,才能拥有美丽人生。心智成长金钥匙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事业而言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即使才干再多再大,也抓不住身边的机会。”的确,无论在任何时候,自信都是战胜困难最好的法宝。有了自信,你将能直面人生的挫折,将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坦然,更加成功。对此,萧伯纳也曾经说过:“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然而,很多人都失去了自信,或许是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也或许是因为他人不经意间的一次打击,甚至是因为别人的优点。由此,自卑便成为很多人心中不倒的旗帜,面对困难也总是用“我不行”来敷衍。殊不知,自卑是成长的绊脚石,长期怀揣自卑之心,将很难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更不用说取得杰出的成就了。男孩们要想成就非凡的人生,要想获得最后的胜利,就要抛弃自卑的心理,不要让自卑成为前进的阻碍。在面对困难时,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在面对责任时,告诉自己“我是男人,我要勇于承担责任”;在面对他人的讥讽时,告诉自己“我就是我,无人代替,我也有自己的优点”……当然,在每次告诉自己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每一件事情做好。当然,即便付出努力后,仍然没有成功,也不要全盘否定自己。而是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当做好一切准备的时候,再勇敢地站起来,继续信心满满地大步前进。当自信充满心底,我们便能够直面人生诸多的挫折和困难,获取最后的胜利。当自卑成为“阶下囚”,我们便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茁壮,无论风吹雨打,都能展现自身强大、自信的一面。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你才会变得无价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曾经在当选总统的时候,用自信赢得了众多参议员的掌声,捍卫了父亲的尊严,他也自信能带领着美国更上一层楼。虽然自己是鞋匠的儿子,但林肯从来没有因此感到自卑过,更没有因此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众所周知,林肯上任之时,美国众多参议员全是上流社会的人,面对眼前高高在上的出身卑微之人,他们难免会感到心中不爽。当林肯走上参议院的讲台进行演说时,就已经有部分参议员表示出傲慢的态度。他们毫不留情地说:“林肯先生,您作为美国总统进行演说我没有意见,但是在您演说之前,我希望您能够铭记,您只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且永远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话音刚落,便引来了全场哄笑,所有参议员都将矛头指向了林肯。面对多名参议员的“刁难”,林肯没有生气,他心平气和地、不卑不亢地说:“非常感谢大家能在这时想起我已经去世的父亲,我会像大家说的那样,永远记住我是鞋匠的儿子。同时我也很清楚,虽然身为总统,但我永远不能像我父亲那样优秀,虽然他只是一名鞋匠。”林肯的一番话让全场的参议员哑口无言,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此时,林肯才转过头对刚才那些傲慢的参议员说:“我想我父亲也曾经为您和您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有需要修理或者改进的地方,我可以帮您。虽然我不是出众的鞋匠,但是,父亲的手艺我也是学了很多。”之后,林肯还深情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一样,如果你们的鞋子需要修理或者改进,我都会尽力帮忙。但是,我想说的是,我永远不能像我的父亲那样伟大,因为他的手艺天下无敌。”林肯话音一落,全场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拿林肯父亲是鞋匠来嘲笑林肯,也没有人再小看这位“鞋匠的儿子”。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任何人决定的,在别人眼中你或许是一个没有任何才干的人,也或许是一块“朽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低估自己,更不要因为他人负面的评价而否定自己。要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便你能力不足,即便你在某些领域没有多大成就,即便你这一刻不能拥有卓越的成就,但是,你却不是“无能的”,你依然有无人代替的价值。这种价值潜力无穷,只要你始终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你就会成为无价的。心智成长金钥匙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说,人活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有人说,人活着是为了吃好喝好;还有人说,人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便被赋予不同的天性和责任,后来又在后天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当“学成归来”时,就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去实现人生一个个伟大的目标。然而,就在奔往成功的道路上,自卑便成为实现目标最大的障碍。很多人总会因为自己技不如人感到自卑,总会因为没有完成某项任务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纵然是去做以往经常做的事情,也会悄悄地问自己一句:“我这次能做好吗?要不就不要做了,推给别人吧。”殊不知,当你将任务推给别人的时候,也就等于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推给了别人。机会如同雨后的彩虹,如同夜晚的昙花,稍纵即逝。如果你这一秒没有抓住,没有选择将片刻的美丽定格为永恒,那就永远失去了这次机会。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靠自身的能力,更要靠每一次难得的机会。只有抓住了机会,充分利用了机会,才能成为芸芸众生中耀眼的明星。而要想更好地抓住机会,完全让机会为己所用,靠的是发自内心的自信。自信是在遇到困难时的不退缩,自信是承担责任时的不推卸,自信更是时时刻刻相信自己的价值。他人的评价永远不能成为衡量你价值的标准。只要“我相信”“我能”,就能够在今后的人生中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只要自信的源泉永不干涸,价值的潜力便会永无休止。就像司马光说的:“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或许我们没有过人之处,或许我们不能创造伟大的价值,但是,我们却不能没有自信。纵然我们只是沙漠中的一颗沙粒,纵然我们只是万人中的一员,只要有自信,我们同样也能在“平凡的世界”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自信≠自负,自负是愚者才有的行为清晨的空气总能让人神清气爽,忘记所有的烦恼,尽情享受迷人的世界。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巴特勒正在神采飞扬地为学生们讲述着小泽征尔的故事:“小泽征尔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他曾经用自信谱写了美丽的乐谱篇章。那是在一次世界级的选拔指挥家大赛中,小泽征尔和很多选手一样,等候着主持人的点名相继上台。在前面很多选手陆续表演完后,小泽征尔也站在了世界级的舞台上。自信的小泽征尔按照评委给自己的乐谱指挥演奏。可就在指挥的过程中,小泽征尔敏锐地发现了其中一个非常不和谐的音调。”讲到这里,巴特勒停了下来:“大家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吗?这个不和谐的音调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台下很多学生都开始议论,有人说:“肯定是小泽征尔的演奏出现了错误。”还有人说:“我听父亲说过小泽征尔,他是不可能出错的,应该是有其他原因吧。”……听着学员们纷纷的议论,巴特勒非常兴奋地说:“是的,小泽征尔起初也以为是自己看错了乐谱。对此,他还重新演奏了一次,但仍然发现了那个不和谐的音调。这时候,小泽征尔才理性地坚决认为,是乐谱出现了错误。但当时的评委却一致说是小泽征尔演奏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可能就会妥协,但小泽征尔没有,他很自信地说,自己的指挥不可能出错。就是因为小泽征尔的这种自信,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获得了最后的冠军。”听到这里,很多学生开始好奇,“出错了怎么还能获得冠军呢?”对于这个问题,巴特勒只是用了“圈套”两个字回答。他对学生们说:“小泽征尔是自信的,他理性地分析了一切,最后才免于‘陷阱’,获得胜利。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不只是要自信,更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让过分的自信蒙蔽双眼,高估自己。否则,助人成功的自信就会成为害人的自负。”这是巴特勒为学生们上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凡是听过巴特勒讲过这堂课的学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从来都没有盲目地自信。用巴特勒自己的话说就是:“自信能够让人走向成功,获得成就。但过分的自信会演变成自负,与成功背道而驰。”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自负主要表现为唯我独尊,狂妄自大,往往表现在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上。比如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他人提出的建议,总是断然否决。自负之人在重大事情面前,永远不能获得成功,更不可能在以团队为核心的当今社会站稳脚跟。因此,我们要谨记,自信是前进的动力,过分的自信,也就是自负,则会成为通往成功的障碍物。一味地沉浸在自负中,将无法认清自己,也无法做到“自知”,也更谈不上明智。心智成长金钥匙自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也是一种信念,有了自信,便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自负是自信的“放大体”,是一种腐蚀剂,沾染了自负,便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自然就很难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也曾经说: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躁。沉着之人能够认清世事,获得胜利;浮躁者则连自己都认不清,更不要说是实现人生的目标了。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优缺点,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并充分利用,是自信的表现;然而,被优点冲昏头脑,看不到自身的缺点,自以为是,从来没有想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行为,则是自负的表现。也就是说,过分的自信便是自负,自信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自负则会让我们功亏一篑—“自负是无知的一种表现,是走向失败的催化剂”。我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远离自负,坚决避免言行上的趾高气扬和放浪不羁。项羽是秦末时期重要的人物,他的身上,有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英雄气概。也正因为这样,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一心想要坐定江山。却不想,由于自己的过分自信,看不清对手刘邦的力量,最后落得个自刎乌江。纵观古今中外,很多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不自信,而是因为过于自信。殊不知,自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于自信往往只会带来惨重的后果。由此可见,我们要想成为真正的自信者,要想乘着自信的帆船走到成功的彼岸,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做事做人。比如,在讲话的过程中自信,但从不高傲;做事的时候雷厉风行,但从不盲干。当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着得体的自信时,自负也会悄然离去。当然,要想真正做到自信而不自负,不仅要懂得发现自身的优点,将优点用在得当的地方,还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自知者明”。唯有全面地认识自己,唯有摒弃自负,自信地跨步前行,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采摘美丽的鲜花,赢得更多的掌声。第2章自强,男孩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所谓自强,就是不依赖,坚持不懈。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想看到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要想踏上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就要学会自强。自强是生命的源泉,自强是成功的敲门砖,自强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就如同萧伯纳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克服依赖性,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因为受到父亲大仲马的影响,小仲马在很小的时候便爱上了写作,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文坛上璀璨的明星。长大后,小仲马更加热衷于写作,还经常进行投稿。但是,小仲马投出的很多稿件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信。面对一张张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作家梦,他仍旧选择在投稿和退稿的世界里拼搏。很快,小仲马接连碰壁的事情传到了大仲马的耳中,心想,凭借自己在文坛的名望,帮助小仲马起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于是,大仲马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投稿时附上一封信,哪怕只是一句‘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对于父亲的好意,小仲马拒绝了,他很坚决地说:“我不想站在您的肩膀上看风景,我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高度。”对于小仲马的拒绝,大仲马并没有生气,而是为小仲马的性格感到欣慰。一心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走上文坛的小仲马为了避免他人将自己和鼎鼎大名的大仲马联系,他为自己起了好几个笔名。虽然自己每次投出的稿子都很难得到肯定,但小仲马依然不动声色地进行着创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仲马精心创作的《茶花女》以精彩的文笔和内容赢得了一位资深编辑的认可。当那位资深编辑看到寄稿地址时,他发现这个地址和大作家大仲马的地址是一样的,于是他就猜测:“或许这部稿子是大仲马以另外的笔名撰写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这位资深编辑来到了大仲马的住所进行拜访。当谈及《茶花女》这部作品的时候,他才知道,这部作品是大仲马的儿子,也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仲马所著。对此,这位资深编辑很是好奇,便问小仲马:“你为何不在寄稿时写上自己的真实姓名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小仲马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我需要的是真实的高度,我的父亲很成功,但我只想靠自身的能力赢得应有的肯定。”小仲马的回答让资深编辑很是震惊,回去后,立即着手出版《茶花女》。这本书赢得了文坛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仲马也因此声名鹊起。甚至有人这样评价:小仲马的《茶花女》大大超越了大仲马所著的《基督山恩仇记》的价值。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小仲马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获得的成就没有任何“杂质”。纵然自己的父亲大仲马是文坛上的明星,他也从没有想过靠父亲成名。这是一种不依赖的行为,更是通往成功必备的条件之一。拿破仑曾经说过:“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靠天靠地靠他人,都是不明智的选择。没有人会让我们永远依赖,也没有人会成为永远可靠的依赖对象。要想成功,就要克服依赖性,离开父母建造的温室,体会人世间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人生路,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心智成长金钥匙《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有这样一句话:“恃人不如自恃也。”意思就是说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父母都会首当其冲—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会帮助解决;遇到麻烦的时候,父母会代替承担责任;即使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也生怕孩子受苦。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成为长不大的孩子,无论做任何事情,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想着依赖他人。性格的养成是长期的,是由从小到大的生存环境和接触的人决定的。如果男孩在为人处世方面总抱有依赖心理,便会失去做事的勇气,失去承担责任的担当,便永远称不上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一个懂得强大自己的人,更是一个独立、自主、自强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到成功的彼岸,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能力、有资格和成功结伴而行。因为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想彻底克服依赖性,就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当遇到困难时,告诉自己:“我自己也能解决问题,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当需要承担责任时,勇敢地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纵然是父母和朋友想要伸出援助之手,自己也要懂得约束自己,不能动辄依赖父母……除此之外,要积极主动地做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不要总想着“会有人来做”,也不要想着“我可以让好朋友帮我做”。这样的后果往往是事情没有做成,或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总而言之,我们要时刻谨记,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摘下的苹果永远没有真实的味道,而且在采摘苹果时还会承担很大的风险。唯有彻底摒弃依赖性,学会在纷繁的社会中自立自强,靠自己的能力办事,才能打造出一片更美的天空,才能拥抱成功。学会自主理财,做高财商男孩相关报道显示,“股神”巴菲特用了3年时间筹划了一部在线卡通剧,卡通剧的名字就叫《百万富翁俱乐部的秘密》。在这部卡通剧中,巴菲特所扮演的就是卡通主角,主要的任务就是向孩子们教授一些理财理念,比如如何让自己的钱包鼓鼓,如何规避债务……当别人问巴菲特为何要化身为卡通剧的主角时,巴菲特是这样回答的:“能够花一些时间来教育我们的孩子,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好的时光吗?”是的,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巴菲特没有忘记自主理财,更没有忘记将理财理念灌输到孩子们的头脑中,进行一次大的“金融扫盲”。当然,巴菲特自身这种理财观念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已经慢慢培养起来了。在巴菲特12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主理财的观念,开始给别人送报。虽然待遇不是很好,但是,巴菲特坚持了3年。在他进入高中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积蓄,为自己存了2000多美元(那时候的2000多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万多美元)。每次挣到钱的时候,巴菲特都会把钱放在家里的抽屉里,而且明确表示任何人都不许碰。那个年龄的孩子其实是很喜欢花钱的,但是,巴菲特却从来没有动过自己存下的钱。有一天,巴菲特的一个小伙伴来他家玩,他小声告诉伙伴:“来,哥们儿,给你看看我的东西。”说着便将抽屉打开,厚厚的一沓钞票展现在小伙伴的面前。短时间,小伙伴的嘴巴成了O形,他惊奇地说:“天哪,这些应该有差不多三四百美元吧,你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呢?”巴菲特神情很沉静,笑着说:“我每天都数一遍,一共是708美元。其实这些都是小钱,我的大钱都进行投资了。”从巴菲特的嘴中说出“投资”两个字,小伙伴更是感到不可思议:“你投资?你懂什么是投资吗?”这时候,巴菲特自信地说:“我老爸开了一家饲料公司,前不久又和好朋友福克先生合伙开了一家建筑材料公司,我就是第三大股东。不仅如此,老爸还帮我用我的积蓄在内布拉斯加州买了一块地,我现在已经是地主了。”小伙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朋友会是地主,更不相信巴菲特小小年纪就会种地:“你买地?你会种吗?你就不怕那块地毁在你的手里吗?”巴菲特回答说:“我当然不会种地了,但我可以把地租给别人去种啊,等收获了粮食,卖了钱,我们五五分成。我算过了,一年下来,我也能挣不少钱呢。”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只是拥有高情商和高智商是远远不够的,高财商同样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对每一个人来讲,理财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男孩学习一些理财技巧,培养自主理财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对金钱有了正确的认识,懂得如何寻找财富的元素,才能在人生的坐标里游刃有余,成为真正富有的人。就像“股神”巴菲特一样,他用自身独到的理财意识,从零开始,开创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理财人生”。心智成长金钥匙“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很多人的口头禅。尤其是在“后理财时代”到来之后,理财的呼声更是响彻社会。众多理财公司、理财机构相继出现,无不彰显了理财规划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理财规划能让财富不断增长,理财规划往往决定着一个人财富收益的高低。一个不懂得如何理财的人对金钱没有任何规划,总会“前几天海吃海喝,后几天只能靠泡面生活”。然而,一个懂得理财的人,定然能够井然有序,有规律地支配自己的金钱,在满足所需的同时还能让自身的财富收益不断增长。理财规划能使收支达到真正的平衡。入不敷出是很多年轻人经常面临的问题,在经济情况不够宽裕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满足自身的欲望。殊不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支出,要想让自己在人生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要想避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命运,就必须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收支达到平衡,并在需要用钱时不至于两手空空。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理财,比如去银行存取款、缴费等行为都是理财的行为。对于理财,只有会理不会理之说—会理财的人会“将钱花在刀刃上”,以期来减轻经济压力,增长自己的财富;不会理财的人则会“将钱花在想要上”,这样一来,就可能造成“人活着钱没了”的悲惨结局。因此,学习理财刻不容缓,自主理财更是男孩成长中必备的能力。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到需要赚钱的地步,那么,为自己准备3个存钱罐便是最好的选择:将父母给的零花钱分为3份,分别放在3个存钱罐中,一份是为日常所需提供,一份是为买喜爱的图书准备,另一份则是“长期存款”。久而久之,你也能有自己的“小账户”了。其实,即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挣钱方式,同样也要懂得将金钱一分为三,那个“长期存款”便代表银行。当然,要想更好地培养男孩自主理财的能力,还需要父母的大力配合,比如让孩子经常接触家庭账务,教他们如何打理零花钱……创新,在“不一样”的世界中强大自己爱因斯坦是一个懂得创新的人,他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在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然而,爱因斯坦曾经也是一个懵懂的学生,他曾经也是一名小小的职员。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爱因斯坦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是什么让爱因斯坦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呢?爱因斯坦的老师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功不可没。闵可夫斯基被人们称为“胰岛素之父”,在数学上的才能也极为出众,是非常优秀的数学家。无论是在人生中,还是在学业上,闵可夫斯基都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启发,让他懂得了很多创造价值的道理。1899年,爱因斯坦还是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的导师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闵可夫斯基。有一段时间,爱因斯坦处在了人生的迷茫期,他找到导师闵可夫斯基,问:“老师,您好,我喜爱科学,可是您说我怎样做,才能在科学领域留下闪光的足迹呢?怎样才能在我的人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呢?”对于闵可夫斯基,他不会轻易回答任何学生这样有关人生的话题,他表示要考虑一下再做回答。3天后,闵可夫斯基找到了爱因斯坦,表示自己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闵可夫斯基带着爱因斯坦来到了工地,并让爱因斯坦踏上了工人们刚刚弄好的水泥地。爱因斯坦的这一举动引来了众多工人的训斥,对此,他感到非常委屈:“老师,您为什么要让我这么做呢?这不是让我走入歧途吗?”闵可夫斯基笑着说:“是的,你现在明白我想要给你的答案是什么了吗?”此时的爱因斯坦正处在郁闷中,哪里有心思去想导师的用意。闵可夫斯基见爱因斯坦不知其解,便说:“你看,你要想留下脚印,就要踏上还未凝固的水泥地,在那些已经风干后的水泥地上,要踩出脚印,简直比登天还难。”听完导师说的话,爱因斯坦沉思良久,才连连点头表示“明白了”。爱因斯坦终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是将所有精力放在原有的一些科学实验上,而是怀揣着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即便是作为一名小职员为他人打工,爱因斯坦也不忘在业余时间进行全新的科学研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爱因斯坦最后获得了成功,完成了“在科学领域留下闪光的足迹”的梦想。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著名的“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之一钱学森曾经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的真正含义就是,在研究前车之鉴的同时,又不因循守旧,懂得用创造性的思维看待一切、分析一切,得出独到的见解。一个人要想更好地生存,要想在人生道路上收获更多成功果实,就要懂得创新,时刻用创新的思维去生活,去工作,去创业。一味地跟随别人的脚步前行,或许会减少你沿途的障碍,但是,却会让你错过众多沿途的美丽新奇的风景。长此以往,只会让两者的距离越来越远,直至被他人超越。心智成长金钥匙“第一名”总会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人们会记得第一个登上喜马拉雅山的中国人是贡布,人们会记得第一个获得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冠军的中国人是飞人刘翔,然而,很少人能够记得是谁创造了第二的纪录,是谁成为比赛中的亚军。这也就表明,“第一名”永远是令人刻骨铭心的。任何时候,唯有新奇的想法或者出奇的特点才能吸引他人的眼球。这也就表明,创新是成功的开始,创新是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华罗庚也曾经说过:“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创新更是显得举足轻重:不懂得创新学习方法,就很难提高学习效率,自然就会落后于他人;不懂得在工作中创新,便也只能是最平凡的员工,得不到任何重视……创新不是抛却过去所有的一切,创新也不是在脑海中漫无边际地想象。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基础的创新和没有实践的创新都称不上真正的创新,离开了实践,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男孩要想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非凡的成就,要想成为芸芸众生中的焦点,更要懂得从小有意识地“异想天开”。不要惧怕出错,也不要惧怕会受到他人的指责和批评,即使你的想法在实践中偏离了正确的思维。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让人敬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外,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收获他人难以发现的奥秘。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够持续前进,获得卓越的成绩,都是因为创新。创新犹如人生的捷径,让创新者快速地达到目标,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实践中,都能快人一步。懂得应变,从容面对成长中的“突然袭击”海明威是世界知名的美国作家,他经常会出席一些作家之间的探讨活动,也会常常参加文人之间的宴会。在宴会和探讨中,海明威总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喜欢,或者作风不好的作家。但是,海明威却能够很好地应对,无论怎样难应付的人,他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也正因为这样,海明威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拥有了较强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探讨中,还是生活中,他都能从容地面对任何的“突然袭击”。有一次,海明威和往常一样,去参加一次宴会,宴会上他遇到了一位非常不喜欢的作家。那名作家在探讨中还经常有“争风吃醋”的行为。但他有些崇拜海明威,崇拜中却依然有吹嘘自己的言语。在和他探讨的过程中,海明威曾经多次借故走开,但依然无法摆脱那位作家的纠缠。当时海明威很是矛盾:“想走,走不了,但不走,却要让自己的耳朵忍受折磨。”但是,碍于面子,海明威也只能继续和他“探讨”。对于这次探讨,海明威弄不明白那名作家的用意。直到后来,那名作家才吐出了心中的想法:“尊敬的海明威先生,我非常喜欢您。我自己也是一名作家和诗人,我很早就想给您写诗了。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够在您百年之后,为您精心立传。”此时,海明威终于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他用非常婉转的语言对那名骄傲自大的作家说:“哦,我现在知道了您是要为我立传,那我就不得不努力让自己活久一点儿了!”作家一听海明威的话语,便明白了其中的内涵,没有多说什么,灰溜溜地走开了。海明威就是这样一个懂得应变的人,他不会用发脾气或者其他方式对待别人,而是采取了一种温和的方式,用委婉的话语传达自己的意思。如此一来,不仅能让自己“脱离苦海”,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马云曾经说过:“要成功,必须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的确,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唯有具备超强的应变能力,才不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措手不及。或许你现在还没有踏入社会,也或许你现在依然生活在父母的关怀下。但是,总有一天,你要踏入社会,也要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突然。要想让自己从容地应对,要想在变化中坦然自若,就要从小培养应变能力。心智成长金钥匙何为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指当外界事物或者生活发生变化时,能够随即进行有力的应对,维护自身相关利益的能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很多新奇的事物层出不穷,诸多新时代的变化也弥漫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想在社会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人生道路上采摘美丽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就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一个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一切变化和突发事件都不足以让他们灰心丧气,更不可能打击他们的信心。但是,一个没有应变能力的人则截然不同,每当遇到不喜欢的人、不想做的事情时,都不懂得如何推辞,也不懂得怎样排遣心中的不快。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也很难成就非凡的人生。身为男孩,我们长大后注定要为事业拼搏,注定要成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如果我们没有应变能力,生活便会一团糟,事业更是难以取得成绩。相信这样的人生是任何人都不想要的,那么,我们就要懂得从生活的点滴去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一般来讲,性格外向的人应变能力相应地会强一些,因为性格的外向无形间蕴含着很多因素:灵活、大胆、爱交往……这些因素就保证了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小变故”。但是,这往往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要想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加从容,更加坦然,更加优秀,就要增强应变能力。多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说到挑战,定然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如果我们能够从容灵活地应对挑战活动中的“突发事件”,那么,自身的应变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天性勇敢的男孩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挑战中学会变通。当然,在选择挑战性活动时也是要有所区别的,男孩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挑战活动。多参加集体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即便是面对同样一件事物,也有自身不同的看法。这也就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不断的,要想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因此,生活中不要封闭自己,不要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多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认识更多的人,并且有意识地去结识陌生朋友。当你能够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处理好的时候,应变能力自然就有了。总而言之,应变能力是成功的基本要素。在当今这个变幻莫测的社会,要想获得卓越的成就,要想打造非凡的人生,就要从点滴中培养应变能力,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变色龙”。打造坚实的“人脉网”,收获丰硕的“成果”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一家旅馆里来了一对老夫妇,他们想要在这儿住宿一晚。值夜班的服务生无奈地说:“真是抱歉,今天的房间已经订满了,实在没有空房给你们住了。可是我无法想象你们要再一次地置身于风雨中,你们就待在我的房间里吧。它虽然不是豪华的套房,但是还是蛮干净的,因为我要值班,我可以在办公室里休息。”值班的服务生很诚恳地提出这个建议。老夫妇很满意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对因此给服务生造成的不便而致歉。第二天,雨停了,老夫妇去结账时,值班的仍是昨晚的那位服务生。这位服务生依然亲切地说:“昨天你们住的房间并不是旅馆的客房,所以我们不会收你们的钱,也希望你们昨晚睡得安稳!”老先生点头称赞:“你是每个旅馆老板梦寐以求的员工,或许改天我可以帮你盖栋旅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几年以后,这位服务生收到一位先生寄来的挂号信,信中讲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所发生的事情,另外还附一张邀请函和一张纽约的往返机票,邀请他到纽约去。在抵达曼哈顿几天后,服务生在第5街及34街的路口遇到了这位老先生。这个路口矗立着一栋华丽的新大楼,老先生说:“这是我为你盖的旅馆,希望你来为我经营,好吗?”这位服务生非常惊奇,结结巴巴地说道:“你是不是有什么条件?你为什么选择我呢?你到底是什么人?”“我叫威廉·华尔道夫·阿斯特,我没有任何条件,我说过,你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员工。”老先生说道。这家旅馆就是纽约最知名的华尔道夫饭店,它在1931年启用,当时接下这份工作的服务生就是乔治·波特,一位奠定华尔道夫饭店世纪地位的推手。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是什么改变了这位服务生的命运?毋庸置疑,他遇到了“贵人”。可是如果当天晚上是另外一位服务生当班,会有一样的结果吗?曾经有一位成功学专家说过:“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成功需要靠人脉,要想打造坚实的人脉网,就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为人处世是人生一门重大的学问,洞悉这门学问,便能够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人生中左右逢源。正所谓,“你的人脉价值百万”,男孩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学会交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等便是很好的品质。心智成长金钥匙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取决于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便能在需要时得到更多帮助,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男孩要想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要想取得更加非凡的成就,就要懂得如何交往,如何为自己营造更加坚实的人脉网。然而,现如今的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子,在结识朋友方面,往往会受到父母的限制。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因为住在高高的住宅楼上,要想结识更多人,更是难上加难。现如今很多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自己不懂得交往、不会交往造成的。殊不知,交往能力对男孩来讲至关重要,人脉对男孩未来的成功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是父母要注重培养男孩的交际能力,为了未来的人生更加丰满,男孩自身也要懂得从小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从而为自己建造坚不可摧的人际网。让助人为乐成为一生的课题助人为乐不仅是要帮助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也要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就能无形中认识更多的人。不仅如此,助人为乐一直以来都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品质的要素之一,我们更要将助人为乐看成人生的必修课。生活中要懂礼貌当你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当你无意间伤害别人的时候,主动说“对不起”;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主动说“谢谢”……这些都是生活中非常基本的礼貌行为,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时刻督促自己,始终保持应有的礼貌,那么,就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了好的印象,彼此自然就有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走出家庭小生活圈要想学会交往,要想打造属于自己的人脉网,首先就要懂得走出小小的生活世界,勇敢地走出家门。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人,才能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交际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男孩要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闪亮的焦点,要想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就要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勇敢地走出家门,勇敢地张口,去认识更多的人。第3章自律,让男孩更快地走向成熟美国作家丹尼尔·戈尔曼曾经这样说过:“成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你控制了情绪,便控制了人生,认识了自我,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约翰·福斯特也曾经指出:“成功源于自律。”自律之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应该做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很快地走向成熟,并且获得成功。而不懂得自律的人则很难控制自己,他们往往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最后换来的也只有失败。学会自制才能征服世界巴赫是德国著名音乐家,更是将西欧各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被德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称为“音乐之父”。巴赫出生在爱森纳赫一个美丽的小镇上,原本他拥有美满的家庭,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却不料,在巴赫10岁时,父母便双双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年幼的巴赫。从此,巴赫便成为孤儿,一个人走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对于童年的遭遇,巴赫没有绝望,他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自己必须努力站起来,继续前行。于是,年幼的巴赫坚强地站了起来,通过艰苦的努力,靠着奖学金进入了吕纳堡的圣米歇尔的一所学校。巴赫从小就喜欢音乐,美妙的旋律对他来讲,是流淌的小河,更是宏伟的高山,一切都是那样美妙。他一直梦想着能去汉堡听一位管风琴大师的演奏,只是巴赫住的地方离汉堡有将近90多公里路。当时巴赫的经济非常拮据,要想赶上一场音乐会,就必须提前步行去。纵然这样,巴赫依然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带上干粮,便徒步前行。每当走累的时候,巴赫就会坐在路边稍作休息;每当天黑的时候,巴赫就会在草丛中睡一觉,天不亮便继续前进;每当双脚磨起泡的时候,每当双腿出现痉挛的时候,巴赫也曾想到过放弃。然而,自制力却时刻要求着他,必须坚持走到终点。渐渐地,巴赫的心中再也不去想“放弃”,在他的心中只有“目的地”。为了能够听上难得的音乐会,为了追求喜爱的音乐,巴赫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后,巴赫就凭借自身的能力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了一名小提琴手。虽然过后的几年他从事过很多行业,换过很多工作,但是,音乐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他。20年后,他在音乐上有了更多的见解和更高的造诣,他将各种风格的音乐融为一体,可谓是珠联璧合、曲尽其妙,对300年来整个德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音乐史上同样也谱写了最美妙的旋律。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巴赫从小具备的“自制能力”。男孩应该懂得的道理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说过:“一个人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控制别人。只有学会了控制自己,才能控制他人。”自制力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是成功的必要前提。一个人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谱写更加美丽的篇章,要想采摘更多成功的果实,就要有自制力。有了自制力,我们便能更好地规避人生的风险;有了自制力,才能不被外在的事物牵连;有了自制力,才能在各种场合如鱼得水……心智成长金钥匙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3 小泽征尔自信 小泽征尔流泪

  • 四训:详解版(pdf+epub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明)袁了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了四训:详解版试读:前言《了四训》的作者袁了凡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ldquo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rdquo。万历二十年(1592年),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年)追叙袁了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年)入祀魏塘书院ldquo六贤祠rdquo。了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袁天启,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四训》这本书。在《了四训》里,袁了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ldquo命rdquo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mdahmdah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ldquo立命之学rdquo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四训》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所以数百年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被誉为ldquo东方第一励志奇书rdquo,尤其被佛教界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为印行,流传足有几千万册。曾国藩对《了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ldquo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之言:lquo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rquordquo并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时至今日,《了四训》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香港中华道德学会赞美袁了以ldquo改造命运的精神,创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光明前途rdquo,称此书是创造幸福的宝典。袁了及其《了四训》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造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宗教界,在日、韩、美、澳以及东南亚等地,袁了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作为一本劝善书,《了四训》在民间被广泛传阅。考虑到此书流通的广泛性,我们在评注此书时,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本书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部分,并且彼此照应,语言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段落的划分,我们遵循既要便于解读又要照顾文意叙述完整的原则,突出文章的层次感。本书的注释和解读力求详尽,并做到有根有据。因为原文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名词概念,不易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所以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尽量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尽量照顾到文章的原意,对原文予以评点和阐发,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第一篇立命之学了先生弃举业学医【原文】①②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③④⑤,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注释】①举业:指应科举考试,明清时专指八股文,这里指学业。②养生:养活生命,这里意为养活家人。③济人:救济别人。④艺:技艺,技能。⑤夙心:这里意为早年的心愿。夙:早,素有的,旧有的。【译文】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我放弃学业学习医术。她说,学医不仅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可以救济别人。医术学得精湛,还可以凭借一身高超的医术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早年的心愿。【解读】袁了凡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本名袁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号学海,后改号为了,后人便以ldquo了rdquo来称呼他。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有梦想,了先生也是一样的,他的梦想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走上仕途。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了先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的去世,让了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了先生的父亲去世之后,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这样他们的生活就没有了保障。因此,母亲命令了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梦想,改行去学医。在了先生的母亲看来,让了先生去学医有三个好处:第一,养生。这里所说的养生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养生很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说的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主要作用其实是保健。而在本文中,了先生的母亲所说的养生其实是指养家糊口。这一点很好理解,无论在什么时候,吃饭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了先生的父亲去世之后,他们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了先生自然要负担起赚钱养家的责任,而学医恰恰是一个能够赚钱的好方法。相对学医而言,去参加科举考试不仅不能赚钱,反而要往里面搭钱。读书不会有任何收入,而且读书用的笔墨纸砚要花钱,进京或去外地考试的路费、食宿费也要花钱,这些花费对于生活已经陷入困境的了先生的家可谓是雪上加霜。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为了养家糊口,了先生的母亲不得不命令他放弃科举去学医。第二,济人。济人,就是帮助别人。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遇到伤病。一个人有了伤病,最需要的就是医生的帮助。ldquo悬壶济世rdquo就是这个道理,把别人的伤病治好,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这就是医生济世的途径。或许有人会说,考中科举当上朝廷的官员之后不是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吗?没错,当官之后确实可以帮助别人,而且能够帮助的人比医生能帮助的要多。古人云:ldquo不为良相,必为良医rdquo,意思就是说如果做不了宰相,就去做医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医生和宰相都是救人的,医生在医院,宰相在政府部门,都是为了ldquo济人rdquo。但是,想要考中科举走入仕途,比学医成为一名医生要难很多。明朝的科举制度层次结构森严,选拔制度非常严格。读书人要经过多年的刻苦读书,通过层层筛选,从平民到童生,从童生到举人,再考取进士,最终高中状元,获得入仕资格。但成功者可谓万里挑一,无数读书人为之耗尽一生心血,皓首穷经也难圆其仕进之梦。相比较而言,学医是养家糊口最有效的途径。第三,学医是了父亲的夙心。也就是说,让了先生学医是他父亲的愿望。了先生的父亲其实就是一名医生,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将自己的家学医术传扬下去。现在了先生的父亲去世了,那么他的愿望就成为了遗愿。作为儿子去完成父亲的遗愿,那是再好不过的。如果了能够成为名医,可以救治更多的人,他就会声名远扬。天下传,人人夸,自然就是光宗耀祖了。了先生听从母亲的安排,打算去学医。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了的孝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ldquo孝道rdquo分为三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意思是:要照顾父母的身体,顺从父母的心愿,完成父母的志向。了的母亲让他去学医,说这是他父亲的心愿,了先生答应并且去做,这便是做到了孝顺三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养父母之志,便可称为大孝之人。百善孝为先,了先生的孝顺和善良,也为他后来的奇遇埋下了伏笔。慈云寺中缘结命中贵人【原文】①②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ldquo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rdquo余告以故,③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ldquo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⑤④正传,数该传汝。rdquo余引之归,告母。母曰:ldquo善待之。rdquo试其数,纤悉皆验。【注释】①慈云寺:初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原名广济寺,明朝天顺年间改为慈云寺。寺,一般指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在古代,寺也可指古代官署名,例如太常寺,是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②髯:两侧面颊腮部的胡子,也泛指胡子。③邵子:即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学家。④《皇极数》:指的是邵雍著的《皇极经世书》,这本书收在《四库全书》中,主要是以八卦之数推算人的祸福吉凶。⑤汝:你。【译文】有一次我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满腮长须,身材雄伟,看起来飘然若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老人对我说:ldquo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参加考试后就能考中秀才,如今怎么还不去读书呢?rdquo我便把自己不去读书的缘故告诉他,并且询问老人的姓氏、籍贯和住所。老人说:ldquo我姓孔,是云南人,早年有幸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皇极数》的真传,如今按照注定的命数,我应该把《皇极数》的精华传授给你。rdquo我带这位老人到回到家,并将发生的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说:ldquo你要好好招待他。rdquo试探孔先生的数术,即便是推算很小的事情,都很灵验。【解读】了放弃了参加科举的念头,转而学医。对于任何人来讲,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心里都是难以接受的。了也一样,虽然决定了学医,心里却还是对科举念念不忘。就在这个时候,了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一次去慈云寺,了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了遇到的是一位老者,ldquo修髯伟貌,飘飘若仙rdquo,这样的相貌也引起了了注意。古人认为,大凡是伟人或者是奇异有才的人,长相都是异于常人的。比如《史记》中对孔子的描述:ldquo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rdquo《史记》成书于西汉,按照西汉的算法,一尺等于二十三厘米多,那么孔子的身高就有两米二以上了,对于平常人来说,这当然是相当奇异的。同时,孔子的相貌长得也很奇特,《史记》上记载的是ldquo生而首上圩顶rdquo。所谓的圩顶,说简单的一点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这相当怪异。另外,古代在形容一个人仪表不俗的时候,常常会配上一把长长的胡须。古代是以长须为美的,比如千古武圣、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就长了ldquo美须髯rdquo,诸葛亮更是直接称呼他为美髯公。由此可见,这位老者给了的第一印象就是仪态不凡,令人尊敬。了先生见到这位老者之后,连忙ldquo敬礼之rdquo,在他毕恭毕敬地行完礼之后,老者说了一番让他震惊的话。老人家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ldquo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rdquo意思就是:ldquo你命中注定是官场中人,仕途比较发达,官运也很亨通,如果参加考试的话,明年就能考取秀才,你有这样的官运,为什么不去读书考科举呢?rdquo从了先生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那个老者在当时是不认识的,但老者却一下子就能看出了没有准备参加科举。另外,老者居然还说了如果参加科举,第二年就能考中科举并且官运旺盛。了心里本就没有彻底放下参加科举的念头,现在听了老者的话,自然也是非常惊喜。他详细地把母亲命令自己放弃科举转而学医的事情告诉了老者,并询问老者来历。经过一番询问,了得知这个老者姓孔,是云南人。孔老先生说自己得到了宋朝邵雍先生《皇极数》的真传,通过对《皇极数》的研究发现,这个《皇极数》注定要传授给了先生,因此才有了他们的这次相遇。那么,邵雍是什么人呢?《皇极数》又是一本什么书呢?孔老先生在这里和了先生谈话中所提到的邵雍是北宋哲学家、易学家,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有内圣外王的美誉。邵雍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融合道教思想,虚构出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建立了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邵雍是宋朝非常有名的占卜术士,占卜之术十分准确。他在继承传统《易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与创造,发明出了ldquo梅花易数rdquo的占卜方法,曾留下了ldquo二鹊闹梅rdquo、ldquo马踏牡丹rdquo等占卜佳话。而孔老先生提到的《皇极数》,正是邵雍著作的《皇极经世书》,它的内容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皇极数》所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朝代的兴亡,下至个人的吉凶,都可以从数理上推算出来,是一种精妙高深的学问。对于孔老先生说的要把《皇极数》传授给自己这件事,了并不敢擅自做主,他把孔老先生带回家去见自己的母亲,询问母亲的意思。当然,也许了把孔老先生带回家并不仅仅是为了请教母亲能否学习《皇极数》,更深一层的原因可能是了被孔老先生所说的话打动了,他内心深处参加科举的梦想也重被唤醒了。前文讲到,了转而去学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长时间参加科举却考不上,耽误了赚钱养家。但是现在,孔老先生说他第二年就能考中,那么这个担忧就没有了。就这样,了把孔老先生带回了家里,希望能够找个机会说服自己的母亲。了把慈云寺中的事情告诉母亲之后,母亲半信半疑。因为很多江湖术士,都能够察言观色,猜测出一个人的心理,进而说出一些故弄玄虚的话。为了证实孔老先生预言的准确性,了的母亲亲自验证孔老先生算得究竟准不准。结果,大大小小的事情,孔老先生全都能算对,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谬。这就说明孔老先生之前对了说的话也都是可信的,了的仕途确实能够一帆风顺,读书去参加科举才是他真正的命运。既然如此,了的母亲也不再强迫他去学医了。虽然在之后,孔老先生的预言也给了带来了巨大的烦恼,让他陷入迷惘。但不可否认,孔老先生的出现,使了不必再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医术,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因此,他算得上是了命中的贵人。高人推算皆灵验【原文】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ldquo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①②③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rdquo余遂礼郁为师。④⑤⑥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注释】①开馆:开设学馆,教授生徒。②寄学:古代指在州县官学就学的外地士人。在明朝,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通过捐纳或经提学考试核准,取得同秀才相同的待遇,也称为ldquo寄学rdquo。③礼:行礼,表示尊敬的态度和行为。④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⑤府考:府考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程序中,ldquo童试rdquo的其中一关。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考。府考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⑥提学:提学是ldquo提督学政rdquo的简称,是古代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的高级地方行政官。【译文】我听了孔先生的话,就动了读书的念头,于是和表哥沈称商量。表哥对我说:ldquo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设了学馆,教授学生功课,我送你去他那里读书,非常方便。rdquo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孔先生为我推算命数。他告诉我,在参加县考,考取童生时,我会考第十四名;参加府考,会考第七十一名;参加考取提学的考试中,会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我去应考,这三处的成绩果然跟孔先生推算的一模一样。【解读】在看到孔老先生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算得丝毫不差之后,了先生的母亲自然无法制止了先生参加科举考试了。想要去参加科举考试,那么就必须要先去上学,真正学习考试能用到的东西,于是了先生就去找了他自己的表兄商量自己上学的事情。既然是上学那当然是要去学校的,古代的学校不叫学校,而是叫作私塾。在我国古代私塾有很多种: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有地主、商人设立的私塾;还有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两千余年延绵不衰。私塾作为私人办的学校,教学内容丰富,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教授的东西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帮助非常大,了先生找他的表哥商量的就是怎么进学校的事情。了先生的表哥在接到了先生的请求后,准备让了到沈友夫家里的学馆读书。沈家的教书先生是了先生的表哥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因此愿意接收了。就这样,了先生成功地走进了学堂,拜了郁海谷先生为师。当初,孔老先生预测了先生参加科举考试能取得什么样子的名次,但了先生也不是全信,他只是把孔老先生的预测当成一个重新追逐梦想的借口或者说是说服自己母亲让自己重新参加科举考试的理由。在他的心里面,肯定还是认为科举考试究竟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虽说不全信,但孔老先生的预测还是在了先生的心里面留下了印象。第二年考试的成绩出来之后,了先生就惊呆了。为什么?因为了先生考试考出来的成绩和结果与孔老先生当初的预测是一模一样的,丝毫不差。孔老先生能够推算未来,丝毫不差,确实令人惊讶。其实,翻阅古典,我们就会发现,类似这种算命精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中国古代第一女神相mdahmdah许负,她为周亚夫和邓通看相就看得十分精准。许负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妇人,因为会给人看相而著名,汉高祖封她为雌亭侯。根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还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书。后来因为看相救了汉文帝母子,被汉文帝认为义母。许负在归隐之前,汉文帝特意把她接入宫中,为当时身为汉文帝宠臣的周亚夫和邓通看相。当时的周亚夫身为河内使,邓通为黄头郎,两人都颇受汉文帝看重,汉文帝想要提拔他们,但又拿不定主意,所以想请许负给他们看过相以后再做决定。许负说他们虽然是富贵之人,但两人最终的结局很相似。周亚夫和邓通便要求许负告知他们的具体命运如何。许负对周亚夫说:ldquo将军三年后定然被封侯,封侯之后再过八年,定为将相,持国柄,贵重一时,人臣中再无胜过将军者。不过,为相后再过九年会饿死。rdquo周亚夫听完后并不相信,认为许负在开玩笑。他说自己的兄长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侯爵之位,自己不可能被封侯,再有,既然他自己以后尊荣显贵,更不可能被饿死。汉文帝又请许负为邓通看相。汉文帝听了许负对周亚夫和邓通的预测,也不相信,以为周亚夫和邓通对许负礼数不周到,许负说的那些话是在挖苦他们。没想到,事情的发展果然跟许负说的一样,三年以后,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八年后,到了汉景帝时期,周亚夫任太尉,因平定七王之乱有功,升为丞相。后因他的儿子私自购买皇家用品,受到牵连入狱。周亚夫一怒之下绝食而死。至于邓通,因受文帝提拔,很快以黄头郎升为上大夫,受到无数的封赏,汉文帝甚至将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他,允许他自己铸造铜钱,邓氏钱币遍布全国,他的名字遂成为富有的代名词。但到汉景帝即位,邓通因罪被免官,不久万贯家财便被抄尽。邓通只好寄住朋友家里,最终因穷困潦倒而饿死。由此可见,当年许负对周亚夫和邓通最终饿死的预言,一点也没错。除了许负之外,唐朝的袁天罡给别人看面相和算命也很准,而他最为人称道的一个预言是预言武则天称帝。除此之外,袁天罡还对他自己的死期做了一个准确的预言,《新唐书》还有这样的记载:当时高士廉看袁天罡为他人看相预测很准,就让袁天罡对自己做一个预言,看一下自己的命运到底如何,能做什么官。袁天罡说到:ldquo我以后的官位不再会上升,因为我的阳数将尽,就在今年夏天四月。rdquo果然如他自己所说,在当年的四月,袁天罡便与世长辞。虽然古代有很多精准算命故事的记载,但如今还无法完全考究出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后人只能把这些故事作为一种参考。算命先生其实也都是普通人,怎么可能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断人一生福祸,预测吉凶兴衰的本事呢?古时候之所以有算命这回事,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及封建文化有关。在封建统治时期,执政者最希望百姓乐天认命,不反抗,不斗争。封建统治者们孜孜不倦地对百姓进行愚民教化,倡导ldquo生死由命,富贵在天rdquo,让百姓们心甘情愿地臣服在自己的统治之下。算命则恰恰符合封建帝制的需要,它的理论基础便是ldquo人的命,天注定rdquo。算命先生说你一生鸿运的原因是因为你的八字好,说你财运亨通是因为长了一个宽阔的下颚,这些都否认了后天奋斗的价值,蔑视竞争的存在,实在是不够科学。算命从古延续至今,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如今依然存在算命这一现象,但人们也在不断反思,到底该不该相信命运?曾国藩曾说:ldquo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rdquo了先生遇到的这桩奇事,也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该不该信命,自己的努力难道真的没有一点作用吗?当然了,了先生的一生都是推翻ldquo天命rdquo的过程,不过这都是后话了。一生命运已注定【原文】①②复为卜终身休咎(jiugrave),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③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④。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⑤⑥之。自此以后,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注释】①休咎:吉凶;善恶。②补廪(lǐ):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ldquo补廪rdquo。③大尹: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④告归:旧时官吏告老还乡或请假回家。⑤考校:考核,考察。⑥悬定:预定,算定。【译文】孔先生又给我占卜一生的命运和祸福。他推算出了,我某年考试的名次,补廪生的年份,成为贡生的年份,成为贡生后被选为四川一个县的县令的年份,以及任职三年后会辞职回乡的事情。他还推算出我会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享尽天年寿终,只是我命中没有儿子。我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并且铭记在心。从那以后,我所遇到的考试,所考出的名次先后顺序,都不会超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解读】孔老先生的预言被一一证明之后,了就越来越恐慌。假设一下,如果有一天一个算命先生预测了你未来的考试成绩和名次,当未来的某一天你考试结束并且成绩出来的时候,你发现你自己的成绩和名次都和预测的一模一样,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一件事啊!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多人出于对未来的好奇,都会去找那个算命先生,然后让他给自己算一算这一生的命,比如事业、生活或者是生命结束的日子等等,了先生也不例外,他发现孔老先生对于他的考试成绩和名次等事情的预测都十分准确的时候,决定去找孔老先生算一算自己的未来。孔老先生没有拒绝,他为了先生推算了他以后的生死祸福,尤其是关于他未来仕途发展的前景说得很清楚明白。甚至连哪一年出贡被任命为县长,哪一年适合卸任归隐,生死之期以及后代子嗣都推算出来告诉他,由于之前孔先生的推算都一个一个应验,因此了先生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他十分恭敬地记录下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是很复杂的,从童生到生员,也就是秀才,需要经过三次考试,并且三次考试要全部合格才行。等到了秀才这一级别之后,就成为了府、州、县中的生员,科举之路也才是刚刚开始。除了日常学习要参加岁考的考核之外,还可以参加乡试。那时候,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机会非常难得。生员参加乡试考中者,就成为了举人。举人还要参加在京城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会试,会试结束后还有殿试,殿试在皇宫大殿里进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就是所有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取得第一名的就被称为状元。这些就是古代男子科举入仕的正规途径,本段提到的了先生某年补廪,某年成为贡生,某年成为大尹,就是科举入仕的另外一种模式。明朝隶属于府、州、县的生员,岁科两试中成绩突出的,依次被补为廪生。廪生是一种资历比较深的生员,他们由国家来供养。生员或廪生乡试未中,但又成绩优异的,经过考试选拔,就可以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贡生就不属于府、州、县了,而是直接听从朝廷的指派。按照明朝初期的定制,朝廷所选的生员名额有限。一般情况下。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每月供给米粮六斗,称为廪食。后来又增加人数,廪者遂称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ldquo附学生员rdquo,省称ldquo附生rdquo。后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廪生有廪米有职责,增生则没有,因此增生地位次于廪生。文中所提到的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生员名目,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他们受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他们生活的费用。那时候国家主要补给他们米粮,米粮多得吃不完的部分可以拿去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孔先生推算了先生到五十三岁那年,即将寿终正寝。古时候,老死称为寿终。东汉刘熙《释名middot释丧制第二十七》云:ldquo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rdquo寿,长寿、长久。人活多大年龄为长寿?据古籍记载,人的自然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张介宾《类经middot卷一middot摄生类一》注:ldquo百岁者,天年之概。rdquo那么这样测算完之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在之后了先生每次做一件什么事情之后都会把结果与孔老先生的预测相对比。但是他发现,所有的事实都与孔老先生所预测的结果相同。慢慢地,在了先生的心里面生出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这种思想让了陷入了困顿。什么是宿命论呢?宿命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无论是生老病死、贫贱富贵还是天灾人祸,一切都由上天预先安排,普通人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将其改变。既然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努力也就没什么用,了先生正是被这样的思想困扰:真的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吗?暗自怀疑命运的安排【原文】①②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注释】①廪米:旧指公家发给廪生的粮食。②出贡: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儒学管教,俗称ldquo出贡rdquo。【译文】孔先生推算我领廪生的俸米,需要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但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屠宗师就已经批准我补了贡生。我暗自就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命数有些不灵验了。【解读】虽然说了先生有了一个模糊的宿命论的思想,但它并不能真正地代表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ldquo听天由命rdquo也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应该有的态度。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是轻易不会信命的,了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况且,儒家思想也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天生就注定的,而是和一个人后天的所作所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了先生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坚定的儒家思想信仰者,因此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命运在生下来的那天就注定。所以,了先生期待着某一天出一件事情和孔老先生所预测的不一样,能够让自己推翻宿命论。不久之后,了先生所等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了先生从廪生到贡生所需要领的廪米的数量跟孔老先生推断的不一样。先说一下什么是廪米:所谓的廪米就是指朝廷发放给廪生的俸禄米。当时的廪生是由国家供养的,他们每个月都会领到国家发放的粮食。只要领取到了一定数量的廪米之后,廪生就可以升级成贡生了。古时候读书人从廪生提升到贡生之后,朝廷就不再提供廪米了,廪生的缺也会让别人来替补。这也相当于是一种官位上的提升。按照孔老先生之前的推算,了先生应该是在一共领取廪米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够ldquo出贡rdquo,也就是成为贡生。但是,当了先生真正地开始成为廪生、开始享受国家给发给他的廪米的时候,却出现了与孔老先生推测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了凡在领取到第七十一石的时候,就因为被屠宗师批准补贡而成为一名贡生了。补贡和出贡是不一样的:出贡是一个廪生领取廪米到了一定的数量之后,就自动升级为贡生了;而补贡是廪生在领取廪米的时候,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而被特别批注成为贡生。虽然事情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了先生成为了贡生。文中提到的ldquo屠宗师rdquo是当时的提学,他看中了了先生的修养学识,觉得了先生的文章写得不错,是个人才,于是提前提拔了先生补贡。这件事情让了先生非常开心。首先,贡生要比廪生高出一个等级,也就是说从廪生升级成为贡生就相当于升官或者是升职了,这种时候作为当事人当然是十分高兴的了。另外,这样的一个结果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孔老先生的推测不正确,也就间接地证明了人的命运不是天生就是注定的。这一点才是了先生最关注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也能提醒我们,对于别人的评价或推断,不能盲目地信服,更不能持宿命论,听天由命,而是要有质疑的精神,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了先生的这次小小的怀疑,便是他ldquo命由我造rdquo思想的萌芽。命数皆定无所求【原文】①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②③④叹曰:ldquo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⑤⑥乎!rdquo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⑦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注释】①署印:这里指代理提学之职的杨姓官员,旧时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②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策指的是ldquo策问rdquo、ldquo对策rdquo。③奏议: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包括《文心雕龙》中的ldquo章表rdquo、ldquo奏启rdquo、ldquo议对rdquo这三类。④博洽淹贯:指学识广博、深通广晓的人。博洽,学识广博。⑤申文:行文呈报。⑥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⑦澹然:恬静的样子。【译文】后来我补贡生的事情,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感叹道:这本卷子所作的五篇策,就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像这样博才多学的读书人,怎么能让他埋没到老呢?于是他就让县官依照行文向上级呈报,准许我补了贡生。加上以前所吃的七十一石廪米,刚好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此就更加相信,升官与贬职都有一定的命数。升官发财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时机,因此对一切都看得很淡然,没有太多的追求了。【解读】孔老先生的推算出现了偏差,了先生还没高兴多久呢,就被打击了。就在屠宗师批准了先生补贡成为贡生之后,屠宗师却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那个职位,接替他的杨公不认可了先生的能力和水平,驳回了屠宗师关于了先生补贡成为贡生的批准。一下从贡生又降级回到了廪生,继续过着领取廪米的日子。降级对于了先生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时候真的变成贡生又不确定了。不久,殷秋溟宗师在看过了先生以前的试卷之后,觉得了先生是一个有大学问的读书人,这样的人不应该继续做廪生了,而是应该成为贡生,走进仕途。于是,他批准了先生补贡成为了贡生。这件事情并没有让了先生感到开心,反而让他在心里面产生了一丝绝望。从成为廪生开始领取廪米的时候算起,一直到正式成为贡生,了领取的廪米的数量,恰好和当初孔老先生所推算的数量一模一样,刚刚好是九十一石五斗。了先生在精神上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因为从最开始他就期待着孔老先生推算出的他的命运是错误的。可是无情的事实一次又一次粉碎他的想法。好不容易证明孔老先生的推算错误,可是到头来还是自己错了,孔老先生的推算又一次得到了验证。了先生对于孔老先生的推算,再也没有任何的怀疑的态度了。这样的结果使得了先生开始在心里面相信命运,相信自己在出生的那天起一切都已经注定。了先生觉得此生一切荣华富贵都已经被注定,只能顺着命运的安排走下去,自己无力改变了。自身的遭遇和孔老先生的推算相同,了只得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命运上面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有很多的典籍都记载着关于命运的事件。例如《左传》中记载:ldquo周内史叔服如鲁,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lquo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rquordquo叔服看到孙叔敖的两个儿子,看了看就说他的儿子谷能够奉养孙叔敖,而另一个儿子难,可以安葬孙叔敖。谷一定会在鲁国兴旺发达。假如没有命运,叔服如何这样评判呢?《左传》记载道:ldquo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lquo是人也,蜂目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rquo弗听。后谋反,以宫甲围成王,缢之。rdquo子上认为商臣是个残忍之人,劝国君不要立为太子,结果国君不听,最后导致子上反叛,如果没有命运,子上怎么知道不能立商臣为太子呢?《汉书》也有记载:ldquo高祖立濞为吴王。已拜,上相之曰:lquo汝面状有反相,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非汝耶?天下一家,慎无反。rquordquo汉高祖看到吴王濞有反相,并告诫他不要反,天下都是我们刘家的,你千万不要反,但是后来吴王濞还是反了,如果没有命运,看相的不准,高祖刘邦怎么知道吴王濞要反呢?以上的例子都是出自二十四史,或出自儒家经典,这些事情虽不足以支持宿命论,但至少说明古人能够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状态做出一定的推断。言归正传,了先生最终产生了宿命论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不光是了先生,如果了先生所经历的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会对命运产生敬畏。总之,了先生已经被补贡成为贡生之后,由于之前的事情和孔老先生的推测没有任何差别,了先生就成了一个坚定的宿命论思想者,他现在就认为人的命运是天生就注定的,后天干什么都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他整个人突然间好像产生了一种无欲无求的感觉。山中静坐拜云谷禅师【原文】①②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③④⑤雍,未入监,先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注释】①燕都:也称燕京,即现在的北京。原为燕国都城,后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②静坐:是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所共同推崇的一种修行方式。③南雍:南京的国子监。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和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ldquo南监rdquo或ldquo南雍rdquo,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ldquo北监rdquo或ldquo北雍rdquo。④监:指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⑤:总共。【译文】我在燕京做了贡生,留在京城里一年,整天静坐,也不看任何书籍文字。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游玩,在未进南雍之前,我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我与云谷禅师在一个房间里对坐,总共三天三夜都没有闭过眼睛。【解读】明朝有一个专门教授学生的机构,叫作国子监。按照当时的规定,一旦读书人被选为贡生之后,就可以到京城的国子监去读书。了先生选为了贡生之后,就去京城的国子监读书。但是,由于了先生相信了孔老先生为他推算的命运,相信了自己的命运是上天早就决定好的,因此他在京城这一年根本就没有好好地读书。了先生在京城待的一年里,每天什么也不做,既没有翻看任何书籍,也没有游山玩水,更没有四处结交朋友,一切都安于平静,终日在屋子里静坐。静坐并不单单是坐着,静坐其实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并且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养方法,儒家有所谓的ldquo主静rdquo,有ldquo半日读书,半日静坐rdquo;道家有ldquo心斋rdquo、ldquo坐忘rdquo;佛家讲究的是禅定,ldquo戒、定、慧rdquo是ldquo三学rdquo之一。当然,关于静坐,有更详细的解释:近代大文豪、著名学者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谈到:ldquo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渊源于颜回。《庄子》上有颜回lquo坐忘rquo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源。rdquo颜回的静坐外忘其形,内超其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表明静坐可以达到高超境界。郭沫若所说的ldquo坐忘rdquo,来自于《庄子middot大宗师》。文中写到:颜回曰:ldquo回益矣。rdquo仲尼曰:ldquo何谓也?rdquo曰:ldquo回忘仁义矣。rdquo曰:ldquo可矣,犹未也。rdquo他日复见,曰:ldquo回益矣。rdquo曰:ldquo何谓也?rdquo曰:ldquo回忘礼乐矣!rdquo曰:ldquo可矣,犹未也。rdquo他日复见,曰:ldquo回益矣!rdquo曰:ldquo何谓也?rdquo曰:ldquo回坐忘矣。rdquo仲尼蹴然曰:ldquo何谓坐忘?rdquo颜回曰:ldquo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lquo坐忘rquo。rdquo仲尼曰:ldquo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rdquo由此可知,ldquo坐忘rdquo就是忘掉了自己身体,忘掉了聪明,把形象和知识统统忘掉,通达于大道,这就是坐忘。颜回的坐忘令孔子都五体投地,甘心谦虚地向他学习,可见这是一种很高深的思想境界。我们不知道了先生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但是由于他已经相信了命运,无欲无求,也就对于自己的聪明、很多形象和知识都不在意了。这一点跟颜回所说的ldquo坐忘rdquo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了先生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好好读书,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但是他内心空明,对于很多事看得更加通透,这也为了之后的思想变化提供了支持。明朝最开始是定都南京,后来迁都北京,但是南京国子监并没有取消。了先生在北京城待了一年以后,因为某种原因,到南京的国子监去读书。了对读书或者做官什么的事情并不是很感兴趣,反而是有了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所以,在到达南京之后,他并没有急着进南京的国子监读书,而是先去山里拜访当时的佛门高僧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当时的一个佛门高僧,他的法号是ldquo法会rdquo,云谷是他的号。他很早就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最开始是拜在他本乡寺庙里的一个老和尚座下。根据明代憨山德清撰写的《云古大师传》的记载,云谷禅师青年时曾经遍访名师问道,并且拜道济禅师为师,修习天台小止观法门。道济禅师曾指点他:ldquo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rdquo意思就是说不必拘于禅定,而应终于心悟。当然,云谷禅师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得道高僧,他也曾一度执迷于道济禅师的教化之语,日夜参究,废寝忘食。一天吃饭时连自己吃完了也不知道,不小心将碗掉在了地上,当即顿悟,放下一切执着,回归本心。后来云谷禅师成为当时的佛门高僧,隐居在栖霞山中,做一些煮饭挑水的仆役工作,来磨炼自己。云谷禅师平日动静语默,整天默然端坐在一个佛笼子里,不做任何迎来送往的事,足不出寺门,整整三年,也从来没有人知道报恩寺里有这个出家人。云谷禅师住在山中清修,坚持不懈,终日拜佛诵经。了先生在见到云谷禅师之后没有请教任何的问题,也没有听云谷禅师讲道,而只是和云谷禅师相对而坐,像得道高僧一样不眠不休地静坐了三个日夜。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因为了先生自己认为现在他已经对自己的命运了如指掌了,心里非常空明,安下心来静坐三天三夜也是可以理解的。静坐无妄念的缘由【原文】云谷问曰:ldquo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①不见起一妄念,何也?rdquo余曰:ldquo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②③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rdquo云谷笑曰:ldquo我待汝是豪杰④⑤,原来只是凡夫。rdquo【注释】①妄念:虚妄的意念,也指凡夫贪恋六尘境界的心。②定数:一定的气数,命运。③妄想:狂妄的想法。④豪杰:才智勇力出众的人。⑤凡夫:佛教用语,相对于圣者而言。在佛教里,凡是还没有证悟四圣谛者都称为凡夫。【译文】云谷禅师问我道:ldquo凡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妄念缠绕;而你静坐了三天,没有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原因呢?rdquo我回答道:ldquo我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算定,荣华富贵,生死荣辱,都有定数,即使想要胡思乱想,也没有什么可想的。rdquo云谷禅师笑道:ldquo我以为你是一个才智勇力出众的人,原来你也只是一个庸俗的凡夫俗子。rdquo【解读】云谷禅师认为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里面不切实际的想法太多了,正如《华严经》上所说:ldquo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rdquo究根结底就在于妄想,ldquo妄念相缠rdquo,不得作圣。妄念是什么呢?佛教认为妄念就是人们虚妄不实的心念,也可以说是无明或迷妄的执念。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内心容易生出许多迷误,不知道世间一切法的真正意义。凡夫内心时时刻刻充满了欲望,颠倒妄念,产生迷误虚妄情景,从而生发出错误思考和心念。据《大乘起信论》记载,此妄念能搅动平等之真如海,而现出万象差别之波浪,若能远离,则得入觉悟之境界。所以说妄念是凡夫心中不断升起和牵扯的念头。念不能断,烦恼便无穷无尽。如果能找到妄念产生的源头,凡夫也能看破一切,会心而笑,原本是空无一物,庸人自扰之。而了先生此时的表现,显然是一副看破世间一切俗物的表现,这种表现让云谷禅师感觉到一丝诧异,为什么一个凡夫俗子的心里面居然没有任何的、一丝一毫的念想呢?因此云谷禅师才有了对了先生的疑问。了先生当然不是达到了觉悟的境界,他之所以心里没有妄念,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自己做任何的事情都没有意义了,这样的情况下,心里自然是空明的。当云谷禅师询问了的时候,他很诚实地回答云谷大师说:ldquo我的命运早已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吉凶祸福都已注定了,还有什么好想的呢?想也没有用,所以干脆就不想了。rdquo对于了先生自己来说,这就是他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因为孔老先生确实给他推算过命运了,而经过无数次事实和结果的证明,孔老先生的推测也确实是正确的,所以他心中没有什么期待。其实对于任何人都一样,如果能预知未来,而且难以改变,当然不会有对于未来的向往,也不会有自己亲手创造未来的动力。听了了先生的回答之后,云谷禅师自然是有点失望。他本来以为了先生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智慧非常高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和佛教很有渊源的人,却没想到了先生的心里面什么都不想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想什么都没有意义。因此他对了先生说:ldquo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rdquo意思就是说他本来以为了先生是一个才智勇力出众的豪杰丈夫,却发现了先生原来也只是一个庸俗的凡夫俗子。所有定数皆变数【原文】①②问其故,曰:ldquo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③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rdquo【注释】①心:这里指妄想心。②数:命运,天命。③固:固然,自然。【译文】我问他原因,云谷禅师说道:ldquo人不可能没有妄想心,既然有妄心在,终究还是会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能说没有命运呢?但是只有凡夫俗子才有一定的命运。最善良的人,命运自然束缚不住他;最邪恶的人,命运也依然拘束不住他。你二十年来的命运,都被孔老先生算定,自己不去改变一丝一毫,反而让命运把你给拘束住,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rdquo【解读】了先生就问云谷禅师这样说的原因。云谷禅师回答:ldquo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rdquo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肯定了命运的存在,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存在着一颗妄想的心,既然这颗妄想心存在的话,那么人就要受到天地的束缚;既然人受到了天地的束缚,那么也就是说命运是存在的。佛教经典《楞伽经》中有这样的话:ldquo妄想自缠,如蚕作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rdquo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陷入自身的妄想之心而无法自拔的话,就相当于作茧自缚,逐渐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反而使得原本清净的心性陷入命运的流转,被命运所束缚。既然每个人都有妄想心,那为什么前面云谷禅师还说凡夫俗子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一颗妄想心呢?难道是说圣人已经超脱了人类的范畴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联系前后文,我们可以看出来,云谷禅师要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一颗妄想心,也就是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命运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却还是有圣人,也有凡夫俗子,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凡夫俗子受到了自身的妄想心的束缚,而圣人是超脱了或者说是看透了妄想心。正如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牲畜、饿鬼、地狱,并且分成善恶等级之别。六道又名六趣、六或六道轮回,是众生轮回的通道。六道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阿修罗;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但阿修罗虽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为四恶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众生由于其未尽之业,故于六道中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之苦,佛教中称之为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六道轮回之中,只有大罗金仙以及佛菩萨、罗汉因为超脱于世间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云谷禅师继续说:ldquo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rdquo云谷禅师的这句话其实是在给了先生讲述一个道理,那就是命运是存在的,虽然有定数,但是也有变数。云谷禅师认为,只有凡夫俗子的命运才是一定的,才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才是那所谓的定数;也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才相信命运,遵循命运的安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妄想心的,人都无法避免自己起心动念,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去分辨各种各样的事情。凡夫俗子会因为自己内心的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本身,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当然了,云谷禅师认为人的命运有定数,但也存在变数。对于人的命运之中存在的变数,云谷禅师是通过例子来说明的:极其善良的人,他们是不会受到命运的束缚的。为什么?因为一个极其善良的人,自身的福德和功德会随着自己所做的善行的增多而逐渐地增加,而当自身的功德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受到上天赐给的福报,这样的话就已经算是改变了天生的命运;极其凶恶的人,他们同样难以受到命运的拘束。为什么?因为极其凶恶的人,随着自身的恶行的逐渐增加,自身的功德就会慢慢地减少,或者说是自身的罪业在逐渐地增加,所谓恶有恶报,当一个人自身的罪业增加到一定程度的话,那么就会遭到上天降下的祸患的惩罚,同样,这也是超脱了命运的范畴。因此才说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的命运都是存在着变数的。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凡夫俗子的命运为什么是定数了,因为凡夫俗子只会纠缠于自身的妄想心,或者深陷于自身的所谓的命运之中,不去做别的事情,也不去想着改变,因此才会被命运所束缚,因此才说凡夫俗子的命运是注定的,是定数。接着云谷禅师还有一句话:ldquo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rdquo这句话,就明确解释了为什么云谷禅师会说了先生并不是一个豪杰丈夫而仍然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的原因。云谷禅师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了先生并不是没有妄念,并不是没有妄想心,自从他的命运被算定二十年来,他始终执着于不想,心里面始终都认为自己的命运已经被限定被决定了,这也属于妄念范畴,而非真正的大彻大悟。正因为了先生执着于这样的妄念中,因而他的命运就被拘束于定数之中,不能有丝毫的动弹。了先生自己也没有想要去突破这样的既定命运,甘愿顺着命运安排的一切走完一生。所以说,了先生仍然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而已。这里要注意一点,了先生的命运被孔老先生算定后,ldquo不曾转动一毫rdquo,提到这里这个ldquo转rdquo字,也许《六祖坛经》中有一段记载,可以给我们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一些启迪。唐代有位七岁出家的僧人,名号是法达,他常常念诵《法华经》。当他念到三千部《法华经》的时候,便去参访六祖慧能。由于法达当时的态度十分轻狂傲慢,慧能大师一语点破他,说他其实是ldquo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rdquo。意思就是说法达诵经陷入了执着的心念中,行为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相。法达顿时恍然大悟,只有口诵经文并且心能行其义,才能够转得动经文;倘若只是口诵经文,而心不能行其义,则就只能被经文所转。《孟子middot尽心上》有这样的记载:ldquo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rdquo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了仁义的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天天习以为常却不知道所以然,一天都按着道去做,却不想想什么是道,这种人有很多。了先生没有遇到云谷大师之前,就是这样的人。他虽然从孔老先生那里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大致走向,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索性什么都不去争取努力了,顺其自然地按照命运里该发生的事情,一直走下去。当然了,云谷禅师的出现,让了的命运又走到了转折点上。命由己作,福亦己求【原文】①余问曰:ldquo然则数可逃乎?rdquo曰:ldquo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②③《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lquo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④男女,求长寿得长寿。rquo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rdquo【注释】①然则:那么。②明训:明确的训诫。③教典:佛教的经典。④诳语:自大的、自负的、欺骗的迷惑人们的话。【译文】我问道:ldquo那么命运可以逃开吗?rdquo云谷禅师说:ldquo命运由自己创造的,福由自己求。《诗》《书》中所写的,的确是明白的训诫。佛经里说,一个人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儿女就得儿女,求长寿就得长寿。说谎是佛家的大戒,所有佛菩萨又怎么会说谎欺骗人呢?rdquo【解读】对于云谷禅师所做出的解释,了先生是不能理解的,特别是关于命运的定数和变数的问题。在了先生的心里面,他还是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的命运已经在出生的那天就注定了,就是孔老先生所推算出来的那样。其他人的命运也是一样的,也都是从生下来的时候开始就是被上天所注定的。既然命运是注定的东西,那么怎么可能存在着变数呢?怎么可能被随意地改变呢?了先生就继续问云谷禅师:ldquo难道一个人真的可以不按照被注定的命运走下去吗?rdquo云谷禅师回答说:ldquo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lquo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rquo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rdquo整段话中看似没有直接去回答了先生所提出的问题,但是仔细地品味一下就会发现,云谷禅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个所谓的上天注定的命运确实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如何改变还是需要靠自己去创造的,意思就是说想要改变命运需要自己的努力。云谷禅师本身是承认命运的存在的,对于世俗所讲的命运,他也是持有一个肯定的态度,正如他前面所说的ldquo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rdquo。对于命运的定数这一方面,他是认可了先生的。但是了先生认为命运中只存在着定数,而云谷禅师却认为命运不光有定数,还有变数,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其实了先生和云谷禅师这两种观点上的区别,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之间的区别。了先生的想法属于是宿命论的思想,宿命论的思想认为ldquo人的命天注定rdquo,一个人的命运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就是上天所注定好的,是不能够被改变的,人只能按照既定的命运走下去;而云谷禅师的思想其实也就是佛教所一直坚持的思想,那就是创命论思想,创命论思想认为ldquo我命由我不由天rdquo,没有人能够决定别人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是有自己去创造的,就算是人在出生的时候被上天赋予了一个命运,也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改变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想要有一个好的命运,就需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改变。ldquo命由我作,福自己求。rdquo意思就是说命运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福报也是由自己去求来的,不是别人施舍来的。关于这一点,在古代的典籍中就有明确提到过。例如《诗经》之中就有ldquo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rdquo意思就是说不能忘记祖先的意旨,努力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这就明确说明了所谓的命运和福报都是自己去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创造的,遇到困境时,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好好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人的福报也是要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一个人受到的祸患太多,这种时候也应该努力地反省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做出的恶行太多,善行太少,是否应该去多多行善了。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2023-04-07 读《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文言文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