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再出发 上》刘小新,杨健民,郑海婷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再出发上》【作者】刘小新,杨健民,郑海婷主编【页数】306【出版社】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07【ISBN号】978-7-5684-0876-9【价格】88.00(2册)【分类】美学-研究-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格式】刘小新,杨健民,郑海婷主编.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再出发上.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07.图书目录: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再出发上》内容提要:全书突出了美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与中国立场,思考和关注了如下问题:如何进一步继承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的“人民”叙述的伟大传统;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新型传播媒介体系急速演变的今天,人民美学如何找到准确的定位,等等。这也是当代美学不可回避的历史使……...

    2022-04-27 人民性以阶级为基础 人民性的含义具体包括

  • 沈从文精选散文全6册电子版免费阅读|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一代文学大师的生活轨迹沈从文先生八十六载,生命起伏,一代文学大师的生活轨迹,沈从文精选散文系列:全6册,囊括沈从文先生最为经典的散文与随笔,喜欢阅读散文的朋友可以免费下载阅读。沈从文精选散文系列6册电子版预览图书亮点☆八十六载、起起伏伏的生命故事☆一代文学大师的生活轨迹☆囊括沈从文先生最为经典的散文与随笔☆重新勘校与编辑,展现最真实的文字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内容简介《从文自传》《记丁玲;记丁玲续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一个传奇的本事》《云南看云集》。《从文自传》是“沈从文散文新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单行本初版于1934年7月回忆作者“生长到将近15岁才离开的凤凰小城”,及后来几年的行伍生活。《记丁玲;记丁玲续集》是“沈从文散文新编”系列丛书之一,两书最初以《记丁玲女士》为题,连载于1933年7月24日―12月18日《国闻周报》第10卷第29―50期。《湘行书简》是“沈从文散文新编”系列丛书之一。1934年初,作者因母病回湘,按照约定,每天给夫人张兆和写信,讲述沿途见闻,抒发思念之情。1991年,沈虎雏将这些信件整理成书。《湘行书简湘西》是“沈从文散文新编”系列丛书之一,收入作者两种关于家乡湘西、关于阮水流域的长篇散文。是沈从文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单行本分别初版于1936年3月,1939年8月。《一个传奇的本事》是“沈从文散文新编”系列丛书之一,收入作者回忆胡也频、黄永玉、朱自清、靳以等亲友的文章,以及对鲁迅、周作人、冰心、废名(冯文炳)、焦菊隐等作家的评论文字。知人论世。《云南看云集》是“沈从文散文新编”系列丛书之一,收入作者关于云南、北平、青岛等各处的风土、人物、景观、思考。关于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因家境没落,小学毕业后即投身行伍随地方军队浪迹于湘黔川边境。1923年,在“五四”运动余波影响下,远离家乡闯荡北京,结识了董秋斯、张采真、司徒乔、焦菊隐、陈翔鹤、蹇先艾等一批文学青年、大学生朋友。1924年底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作品,正式开始了写作生涯。1929年后转移到上海,大量写作同时,经过胡适介绍开始在吴淞中国公学教书,后陆续曾在青岛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主要文学作品有《边城》、《湘行散记》、《长河》等。1949年后从文学写作转向历史文物研究,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成果之一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03年家人和多方研究者合作编辑出版了32卷《沈从文全集》。沈从文先生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我国著名文化史专家。沈从文先生是著名文学大师汪曾祺的老师,其表侄是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精彩试读湘行散记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我由武陵(常德)过桃源时,坐在一辆新式黄色公共汽车上。车从很平坦的大堤公路上奔驶而去,我身边还坐定了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1],这老友正特意从武陵县伴我过桃源县。他也可以说是一个“渔人”,因为他的头上,戴的是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这顶帽子经过沿路地方时,却很能引起一些年青娘儿们注意的。这老友是武陵地方某大旅馆的主人。常德、河#xfffd#xfffd、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许多娘儿们也就特别熟习他那顶水獭皮帽子。但照他自己说,使他迷路的那点年龄业已过去了,如今一切已满不在乎,白脸长眉毛的女孩子再不使他心跳,水獭皮帽子,也并不需要娘儿们眼睛放光了。他今年还只三十五岁。十年前,在这一带地方凡有他撒野机会时,他从不放过那点机会。现在既已规规矩矩作了一个大旅馆的大老板,童心业已失去,就再也不胡闹了。当他二十五岁左右时,大约就有过一百个女人净白的胸膛被他亲近过。我坐在这样一个朋友的身边,想起国内无数中学生,在国文班上很认真的读陶靖节《桃花源记》情形,真觉得十分好笑。同这样一个朋友坐了汽车到桃源去,似乎太幽默了。朋友还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从汽车眺望平堤远处,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皆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汽车在大堤上跑去,又极平稳舒服。朋友口中揉合了雅兴与俗趣,带点儿惊讶嚷道:“这野杂种的景致,简直是画!”“自然是画!可是是谁的画?”我说。“大哥,你以为是谁的画?”我意思正想考问一下,看看我那朋友对于中国画一方面的知识。他笑了。“沈石田[2]这狗#xfffdH的,强盗一样好大胆的手笔!”我自然不能同意这种赞美,因为朋友家中正收藏了一个沈周手卷,姓名真,画笔不佳,出处是极可怀疑的。说句老实话,当前从窗口入目的一切,潇洒秀丽中带点雄浑苍莽气概,还得另外找寻一句恰当的比拟,方能相称啊。我在沉默中的意见,似乎被他看明白了,他就说:“看,牯子[3]老弟你看,这点山头,这点树,那一片林梢,那一抹轻雾,真只有王麓台[4]那野狗干的画得出!”这一下可被他“猜”中了。我说:“这一下可被你说中了。我正以为目前风物极和王麓台卷子相近;你有他的扇面,一定看得出。因为它很巧妙的混合了秀气与沉郁,又典雅,又恬静,又不做作。”“好,有的是你这文章魁首的形容!……”接着他就使用了一大串野蛮字眼儿,把我喊作小公牛,且把他自己水獭皮帽子向上翻起的封耳,拉下来遮盖了那两只冻得通红的耳朵,于是大笑起来了。仿佛第一次所说的话,本不过是为了引起我对于窗外景致注意而说,如今见我业已注意,他便很快乐的笑了。他掣着我的肩膊很猛烈的摇了两下,我明白那是他极高兴的表示。我说:“牯子大哥,你怎么不学画呢?你一动手,就会弄得很高明的!”“我讲,牯子老弟,别丢我吧。我也是一个仇十洲[5],但是只会画妇人的肚皮,真像你说,‘弄得很高明’的!你难道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人吗?”“你是个妙人。绝顶的妙人。”“绣衣哥,得了,什么庙人寺人,谁来割我的××?我还预备割掉许多男人的××,省得他们装模作样,在妇人面前露脸!我讨厌他们那种样子!”“你不讨厌的。”“牯子老弟,有的是你说的。不看你面上,我一定要割他们……”这个朋友言语行为皆粗中有细,且带点儿妩媚,真可算得是一个妙人!这个人脸上不疤不麻,身个儿比平常人略长一点,肩膊宽宽的,且有两只体面干净的大手,初初一看,可以知道他是个军队中吃粮子上饭跑四方人物,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准绅士。从三岁起就欢喜同人打架,为一点儿小事,不管对面的一个大过了他多少,也一面辱骂一面挥拳打去。但人长大到二十岁后,虽在男子面前还常常挥拳比武,在女人面前,却变得异常温柔起来,样子显得很懂事怕事。到了三十岁,处世便更谦和了。生平书读得虽不多,却善于用书,在一种近于奇迹的情形中,这人无师自通,写信办公事时,笔下都很可观。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沾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他就完全不同了。―――也就因此在一般人中他的毁誉是平分的;有人称他为豪杰,也有人称他为坏蛋。但不妨事,把两种性格两个人格拼合拢来,这人才真是一个活鲜鲜的人!十三年前我同他在一只装军服的船上,向沅水上游开去,船当天从常德开头,泊到周溪时,天气已快要夜了。那时空中正落着雪子,天气很冷,船顶船舷都结了冰,他为的是惦念到岸上一个长眉毛白脸庞小女人,便穿了崭新绛色缎子的猞猁里马褂,从那为冰雪冻结了的木筏上爬过去,一不小心便落了水,一面大声嚷牯子老弟这下我可完了,一面还是笑着挣扎。待到努力从水中挣扎上船时,全身皆已为水弄湿了。但他换了一件新棉军服外套后,却仍然很高兴的从木筏上爬拢岸边,到他心中惦念那个女人身边睡觉去了。三年前,我因送一个朋友[6]的孤雏转回湘西时,就在他家中,看了他的藏画一整天。他告我,有幅文徵明的山水,好得很,被一个妇人攫走,十分可惜。到后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把那画卖了三百块钱,为一个小娼妇点蜡烛挂了一次衣。现在我又让那个接客的把行李搬到旅馆中来了。见面时我喊他:“牯子大哥,我又来了,不认识了我吧。”他正站在旅馆天井中分派用人抹玻璃,自己却用手抹着那顶绒头极厚的水獭皮帽子,一见到我就赶过来用两只手同我握手,握得我手指酸痛,大声说道:“嗨,嗨,你这个骚牯子又来了,妙极了,使人正想死你!”“什么话,近来心里闲得想到北平城老朋友头上来了吗?”“什么画,壁上挂,―――当天赌咒,天知道,我正如何念你!”这自然是一句真话,粮子上出身的人物,对好朋友说谎,原看成为一种罪恶。他想念我,只因为他花了四十块钱,买得一本倪元璐[7]所写的武侯《出师表》。他既不知道这东西是从岳飞石刻《出师表》临来的,末尾那颗巴掌大的朱红印记,把他更弄胡涂了。照外行人说来,字既然极其“飞舞”四百也不觉得太贵,他可不明白那个东西应有的价值,花了那么一笔钱,从一个退伍军官处把它弄到手,因此想着我来了。于是我们一面说点十年前的野话,一面就到他的房中欣赏宝物去了。这朋友年青时,是个绿营中守兵名分的巡防军,派过中营衙门办事,在衙门中栽花养金鱼。后来作了军营里的庶务,又作过两次军需,又作过一次参谋。时间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尘成土,把一些傻瓜坏蛋变得又富又阔;同样的,到这样一个地方,我这个朋友,在一堆倏然而来悠然而逝的日子中,也就做了武陵县一家最清洁安静的旅馆主人,且同时成为爱好古玩字画的风雅人了。他既收买了数量可观的字画,还有好些铜器与磁器收藏的物件泥沙杂下,并不如何希罕,但在那么一个小地方,在他那种情形下,能力却可以说尽够人敬服了。若有什么雅人由北方或由福建广东,想过桃源去看看,从武陵过身时,能泰然坦然把行李搬进他那个旅馆去,到了那个地方,看看过厅上的芦雁屏条,同长案上一切陈设,便会明白宾主之间实有同好,这一来,凡事皆好说了。...

    2022-04-16 沈从文文学大师 文学家沈从文

  •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在线阅读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语:经典讲座:文艺网络阅读十六讲经典文学艺术十六讲,被誉为“阅读指南和写作指南”,美国文学大师朱自清的代表作,大人能读懂中国经典的精髓,孩子能快速提高写作水平。朱自清三十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每一章都是经典,读后受益!独家手绘精美插画,在愉悦中享受经典之美图书特色传世经典:美国文学大师朱自清传世经典,汪曾祺惊讶:“用口语写学术文章,天下无第二人。”超值收藏:除了《经典语录》外,还收录了朱自清三十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文艺十六讲》。仅仅十六堂课,每一章都是经典!精美插画:添加精美手绘插画,作品之余,了解美文大师朱自清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现代装订:全新设计的版面布局,版面稀疏,设计美观,易读阅读更舒适。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朱自清(1898--1948)诗人、学者、散文家,被公认为“美国散文大师”。原名紫花,号秋实。后改名紫青,字沛县。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25年,27岁的他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8年,40岁赴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期间与叶圣涛合着《汉语教学》等书;lt/gt1948年病逝于北平,享年50岁。他一生着书甚多,教学和文学研究极其严谨。汪曾祺曾评价朱自清先生:“用口语写学术文章,好像天下没有第二人。”》《荷塘月光》等精选中文教材。简介美国文学大师朱自清传世经典,被誉为“阅读指南和写作指南”如何阅读中国经典?朱自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古代经典一一解读分析,写出了通俗易懂的《经话》。先从课文讲解开始,再讲易经、尚书、诗经、三礼……短短十三篇精彩的介绍,让你轻松领会中国十三部经典的精髓,瞬间开启阅读经典的新视角。如何提高我的写作技巧?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朱自清让读者理解“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思,每个句子的排列和音节,以及每个段落的长度和连接”。.短短的十六讲,都是经典。读完你会惊喜地发现,控制语言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技巧。媒体评论先生。沛先……往往最繁琐的事实,或者最复杂的理论,都被处理得极其轻松生动,让人看了先生的文章后不仅健忘,而且理解起来毫不费力。这个“经典谈话”是我所说的一个明确的证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小茹如果说年轻人刚开始需要一些启蒙,我很乐意为大家介绍朱自清的《经典语录》,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古籍入门书,对学习很有帮助。年轻人。——著名演员梁朝伟读名著(经典)是因为浓缩了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精神精华,汇聚了人类最美好的创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立群对于那些需要一点语言训练和写作技巧的人来说,他的文章确实堪称典范。————文学史家王耀逐渐回归朴素和朴素,说明经验和知识都已经成熟。用口语写学术文章,天下无第二人。——王增奇...

    2022-04-16 朱自清文学家 朱自清的文学作品

  • 文艺清新教学工作总结ppt模板

    编辑点评:文艺清新教学工作总结t模板是一款适用于教学工作的t通用模板,由25页白绿色幻灯片图表组成,搭配各种形状的绿叶做背景和插图,整体风格显得简约清新。文艺清新教学工作总结t模板预览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拟定教学的工作计划。开学初,教师应根据教学大、教材和学校及教研组的要求吗,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你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经教研组长审阅后交教导处。(2)认真备课。教师应在开学前熟悉本学期的教材。要再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按时参加年级备课的活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研究改进教法。要在上课前一周备好课,以便于上课前写好教案,做好实验准备工作。(3)按时上课下课。教师应在课前预备时到班,做到不抢堂,不迟到,不拖堂。非经校长、教务处主任批准不能随意停课。因病因事不能上课,应尽可能提前到教务处请假,安排代课。教师之间不得自行调课。(4)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课堂教学要做到“目的明确,观点正确,重点突出,教法得当,语言生动,板书工整,组织严密。”教学工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启发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的学习,要注意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5)要由计划地留作业改作业。书面作业要注意精选适量,批改作业要按时认真,批改多少要有计划性,防止随意性。要认真做好作业的讲评工作。(6)做好个别辅导工作。每周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答疑,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有关教师要认真组织号课外学科小组活动,加强计划性,提高活动质量。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仍存在的问题1、部分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2、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部分教师不负责任3、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致使教学效果不佳4、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浅谈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不低于6节课,初三、高三更是基本没有周末,加上大量的考试和课外作业,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学生普遍是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考试和做不完的作业,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最长,课堂学习行为最积极,不良学习行为最少,但对自己成绩的满意度最低。同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公布的2009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跟踪调查了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1995个家庭。调查显示,发现三地在校学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为12小时,其中,北京的学生学习的时间最长,为12.7小时。...

    2022-04-10 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长意见 教研组长教研计划

  • 沈从文的前半生pdf全文高清版

    编辑点评:从边城走向世界,一个传奇的本事内容简介本书是沈从文前半生(1902-1948)传记,是《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兄弟篇,讲述在中国历史变动的1902-1948年间,沈从文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书中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传奇”与平常,”人格放光”与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与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的故事。从沈从文的成长、哀乐与创作脉络中,也可窥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当时的文人生存状态。作者简介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沈从文的前半生df预览目录上部]1902―1937第一章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三、顽童和大千世界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第二章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二、“我以为我是读书人”三、《说部丛书》四、“打流”五、动人的产业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第三章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四、林宰平、徐志摩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第一本书、#xfffdm人谣曲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下部]1937―1948第九章南迁途中:生者尽责求生一、从北平到武汉、长沙二、乱离家书三、沅陵第十章昆明:变动中的忧患和个人的潜渊一、青云街二、《湘西》和《长河》三、团聚四、“迂论”五、潜渊:“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第十一章昆明:“无一时不在抽象与实际的战争中”一、救亡形势下不合时宜的反复论说二、巴金眼中老友的变化三、写作宏愿与审查干扰四、九妹的失常五、虹影星光第十二章呈贡、昆明:家,课堂内外,年轻朋友精彩摘录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一个月之后,发生了转折: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晨报副刊》发表了署名休芸芸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这是迄今所能找到的沈从文最早的作品,写的是小公寓里一个无业的青年向某先生寻求生活的方法,却没有邮费而最后只能把写好的信撕毁。由此开始,沈从文连续为《晨报副刊》写稿,初期作品大多刊载于此。这个转机的出现,与《晨报副刊》的人事变动有直接关系。一九二四年十月,鲁迅作“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交由孙伏园发表,排印时却被《晨报》代理总编辑刘勉己抽掉,孙伏园愤而辞职,与周氏兄弟、林语堂等十一月创办了《语丝》周刊,十二月又受聘编辑《京报副刊》,原来《晨报副刊》的名作者大都随孙伏园转移;改组的《晨报副刊》由刘勉己、瞿世英等相继负责,作者因之变更,出现了一些新进的陌生人,沈从文即是其中之一。一九二五年,《晨报副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公寓中》、第一首诗作《春月》、第一个短剧本《卖糖复卖蔗》;当然,还有这几种类型的“第一”之后紧接着的作品。一九二五年三月十日,《京报・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沈从文总题《狂人书简》散文中的前三篇;他意外的是,有一天,两个编辑―项拙和胡也频―来到他公寓的小房间,三个人―两个不能入伍的海军学生和一个退伍的陆军上士,沈从文这样称呼刚认识的朋友和自己―“谈了许多空话,吃了许多开水”;第二天又见面,又是“谈了许多空话,吃了许多开水”。大约一个星期左右,胡也频带着一个圆脸长眉的女子来看沈从文,她就是丁玲。沈从文也曾和胡也频一起去丁玲住的通丰公寓,见到她的小房间潮湿破烂,和自己住的“窄而霉小斋”也差不多。(13;4―7)顺理成章,《狂人书简》接下来的六篇,以及其他几篇文章,也在《京报・民众文艺》相继发表了。与胡也频、丁玲相识未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本与沈从文无关,他却被牵扯到事件的“中心”:丁玲于苦闷茫然中,给鲁迅写信,渴望得到指引;鲁迅日记四月三十日有“得丁玲信”的记录。鲁迅当然不知道丁玲是谁,有人―一说是孙伏园,一说是荆有麟―告诉他,笔迹很像沈从文。鲁迅极为生气,沈从文竟然化用一个女人的名字给他写信。丁玲得不到鲁迅的回信,两个星期后回湖南了。但此事并没有结束,“后来,胡也频告诉我,我离北京后不久,他去看过鲁迅。……递进去一张‘丁玲的弟弟’的名片,站在门口等候。只听鲁迅在室内对拿名片进去的佣工大声说道:‘说我不在家!’”[1]胡也频所以会用这么奇怪的名片,是因为他听说丁玲死了一个弟弟,他愿意做她的弟弟;其实他二十二岁,比丁玲大一岁。热恋中的文学青年,做什么都不奇怪,他只是没考虑鲁迅会怎么想。鲁迅内心反应的过程,在后来给钱玄同的两封信里有清晰的呈现:《京报・国语周刊》七月十二日第五期发表了沈从文的民歌体诗作《乡间的夏(镇#xfffdm土话)》,鲁迅当天给周刊编辑钱玄同写信,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欧阳兰也常如此。”七月二十日又一信,说得更详细―因《乡间的夏》一诗中有“孥孥唉”字样,鲁迅就用“孥孥阿文”指代沈从文沈从文《狂人书简》系列中有两篇,那个写信人落款即为“孥孥阿文”,或者鲁迅看过,并留意到文章里面的这个署名?―“且夫‘孥孥阿文’,确尚无偷文如欧阳公之恶德,而文章亦较为能做做者也。然而敝座之所以恶之者,因其用一女人之名,以细如蚊虫之字,写信给我,被我察出为阿文手笔,则又有一人扮作该女人之弟来访,以证明实有其人。然则亦大有数人‘狼狈而为其奸’之概矣。总之此辈之于著作,大抵意在胡乱闹闹,无诚实之意,故我在《莽原》已张起电气网,与欧阳公归入一类也耳矣。”[2]后来,鲁迅得知确有丁玲其人,他说了这样一段话:“那么,我又失败了。既然不是休芸芸的鬼,她又赶着回湖南老家,那一定是在北京生活不下去了。青年人是大半不愿回老家的,她竟回老家,可见是抱着痛苦回去的。她那封信,我没有回她,倒觉得不舒服。”[3]但是,对于误会沈从文,未见有什么表示。沈从文不久就得知了此事和鲁迅对他的恶感。这场莫名其妙的误会,当然有伤一个无辜而倔强的年轻人的自尊;尤其考虑到两个人的“身份”差别巨大,一个是刚开始写作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已经公认为新文学最有成就的作家,沈从文的屈辱感恐怕很难消除。两个从未见过面、从未交往过的人,由此产生心理隔阂,以后就再难交往。虽然从理智上,此后他们彼此对对方的作品都做出过很高的评价,感情上却没法走近了。社会评价★“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沈从文的前半生,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有几种的叙述相当详实而精彩;再写,就很有可能成为没有必要的重复工作。这是我五年前起笔写《沈从文的后半生》时有过的想法。但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完成后,这一想法有所改变。不仅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中,关涉前半生的部分可以再做补充;更因为,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我抑制不下冲动,试写《沈从文的前半生》。★“倘若我是一个读者,比起作者代替传主表达,我更愿意看到传主自己直接表达。”《沈从文的前半生》不仅写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要写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但丰富、复杂、长时期的个人精神活动,却不能由推测、想象、虚构而来,必须见诸沈从文自己的表述。幸运的是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追求尽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这样写作有特别方便之处,也有格外困难的地方,但我想,倘若我是一个读者,比起作者代替传主表达,我更愿意看到传主自己直接表达。...

    2022-04-10 沈从文晨报副刊 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

  • 文艺手绘背景工作总结ppt模板

    编辑点评:文艺手绘背景工作总结t模板是一款工作总结汇报t模板,由22页白绿色幻灯片图表组成,首页用手写笔记的手绘图做背景,搭配一旁的花草,整体风格清新自然。文艺手绘背景工作总结t模板预览图工作总结成绩和做法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都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工作总结的经验性总结还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经验教训。凡是正确的实践活动,总会产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成果。作为精神成果的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成果更宝贵,因为它对今后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特性要求总结必须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规律性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总结的目的。PPT类工作总结目录(1)工作概述(2)半年销售情况-最好做成柱线图。柱子表示实际数,拆线表示增长率(3)2003年或前半年同期比较。(4)既然是销售,肯定要做库存分析。库龄、周转率、超长库存的原因分析等。(5)销售团队各个销售人员的贡献比较分析(6)销售短板分析-不同的产品,畅销或滞销的原因分析(7)销售团队的培训与考核(8)下期的工作计划...

    2022-04-10 手绘活动总结 工程制图手绘总结

  • 电视文艺理念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2

  • 安部公房:都市中的文艺先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电视文艺理念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1

  • 安部公房:都市中的文艺先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李讴琳着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安部公房:都市文艺先锋试读:文前辅文本书的研究、撰写和出版已获得以下项目的资助,特此感谢:国费留学生奖学金(2006年)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青年教师科研培养项目(项目编号:KYF-2011-T14)国关文库出版资助(项目编号: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262015T04)序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设立了日本文学博士学位。当时,博士生导师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只有刘振英先生是日本文学的博士生导师。由于当时日本文学硕士毕业生很少,刘先生的招生要求非常严格,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学生。此外,刘振英先生晚年身体虚弱,直到1991年刘振英先生去世,才招收日本文学博士生。后来,潘金生先生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成为博士生导师,日本文学博士学位可以继续招收博士生。然而,由于潘先生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专家,当时日本古典文学的硕士研究生和研究人员并不多,所以他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招收日本文学的博士生,所以他被推迟到2000年。今年,潘金生招收了一名由潘先生和我共同指导的博士学位。自从那时起,我们就正式进入了日本文学博士学博士学位。我第一次在电话里认识李,2003年非典。当时她硕士毕业,留在国际关系学院日法系教书。在电话里,她说要进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以后在日本文学研究上有所作为。对于勤奋的年轻学者来说,自然没有理由拒绝。之后,她在紧张的教学后完成了北京大学日本文学硕士课程的主要课程,2004年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成功进入北京大学博士课程。对于从事日本文化研究,然后转向日本文学研究的硕士阶段的她来说,虽然进入课程顺利,但在日本现代文学研究中取得成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努力。博士期间,她有机会去日本学习研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学习一年半。这段经历让她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安部公房是日本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日本现代和当代作家中,他的创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它既有世界色彩,又没有脱离日本的现实。他的创作代表了日本当代文学的先锋性、探索性和深刻性。然而,与安部公房的文学地位相比,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非常不相称,特别是在中国日本现代和当代文学研究中,它非常薄弱,其研究范围也非常狭窄。当讴林决定将安部公房的文学创作作为其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时,安部公房的国内研究只描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邹波博士的博士论文。一方面,这表明了日本文学研究行业研究安部公房文学创作的紧迫性;另一方面,这也表明了此时研究安部公房创作的困难。六年后,李讴林以论文《安部公房文学研究-196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为中心。这项工作是基于她的博士论文,她专注于20世纪60年代,她专注于20世纪60年代小说。在详细的解释中,试图以小说中的城市背景为出发点,分析安部公共住房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深入探索安部公共住房对日本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揭示安部公共住房中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本研究具有创新意义,不仅可以填补安部公共住房小说研究领域的空白,还可以与安部公共住房小说作品的研究中的国际同行和学者进行对话。在日本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安部公共住宅的文学创作不同于其他作家。他不断寻求创作技术的创新,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奇怪的隐喻。有时它甚至会让人们感到困难和困难。我翻译了安部公共住宅的代表作《沙姑娘》,它写的是一个不现实的世界,但字里行间透露了对日本现实社会的批评和思考。如果我没有在课堂上多次与学生一起学习这部作品,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捕捉到作品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准确地翻译作者在作品中试图表达的思想、渲染的氛围和传达给读者的生活理解。这部翻译成中文不到10万字的作品花了我很长时间。也可以看出,理解和解释安部公共住宅文学作品的难度。讴林在这部故事中,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坛情况,对安部公房的早期生活经历和文化影响,以及日本前卫艺术运动中的活动进行了更全面的梳理,对其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作品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对促进其独特文学风格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早期作品创作的特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以后,安部公房的小说创作研究是基于这一梳理、调查和分析。应该说,这一研究思路非常稳定和恰当,为实现作者论文的研究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讴林认为,安部公房60年代创作的小说融入了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通过抑郁的都市人形象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无奈的屈服和病态的心理,也体现了这些都市人的积极生活态度;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安部公房的小说融入了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压抑的都市人形象展现了理想与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人之间的差距、人之间的差距、无助、无助、无助、无助、病态的屈服、病态的屈服、病态的心理、病态的心理、病态的心理、病态的心理、病态的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的心态的心态的心、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屈服、病态的心态屈服、病态的心态的心态屈服、病态的心态的心态屈服、病态的心态、病态的心态的心态、病态的心态的心态的心态、病态、病态的心态、病态的心态、病态的心态、病态的心态、病态当然,讴琳的安部公共住房文学创作研究并不完美,也不是安部公共住房文学研究的终点,只是日本文学研究的一大步。我们可以期待她在安部公共住房文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的成果,期待她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继续向学术研究的高峰迈进。对于一个在大学任教的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学者来说,讴林承担着许多负担,需要克服的困难永远不会减少,但我相信她会像她在博士学位期间第一次成为母亲时一样享受学术研究,不会放弃她的学术追求。有了这些,我认为所有的困难对她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于荣盛于2016年5月31日绪论第一节安部公房及其文学创作安部公房(1924~1993200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下简称以下简称战后)的著名作家。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涉及面广,体裁多样。他不仅在日本文坛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各地也引人注目。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国、俄罗斯、中国、捷克共和国等语言,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读者。安部公房从高中开始接触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战后积极参加各种前卫艺术运动,曾接受过共产主义,曾加入日本共产党参加政治活动。在这样的经历中,他逐渐形成了远离日本传统私小说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情节离奇,富有想象力,发人深省,在日本国内外得到高度评价。评论家秋山骏称安部公房为伟大的文学实验者。评论家佐佐木基一认为,安部公寓的文学类似于发明。从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出发,主题充满了智力和理论,积累了像砖一样的细节,把幻想变成了现实……安部公共住宅的文学也是失去家乡的文学。空间在他的文学中比时间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有他最喜欢的沙漠形象,以及所谓的零一代的特点,从日本的失败开始。与日本文学无关已经成为他获得国际性的原因。在安部公共住宅中,有一种完全放弃对家乡的渴望,在沙漠中赤裸裸,[2]孤独的流浪。川西政明评论说:他总是用新的方法创作小说和戏剧。文学前卫一词是为了安全公共住房而存在的。安全公共住房改变了战后的方法,日本文学因为他的小说而现代化。真正的现代城市小说从安全公共住房开始,由美子、凯高健、大江健三郎、日野启三、村上春树等人继承。他们的文学实验的积累提高了日本文学[3]的国际性。安全公共住房是它的先驱。这些文字清楚地肯定了安部公共住房文学在日本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并简要总结了他作品的特点,代表了日本评论界对安部公共住房文学的普遍看法。在日本反复强调安部公共住房的国际性的情况下,外国评论家认为,安部公共住房作品中描述的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态度深深扎根于日本的当地条件。日本文学研究家唐纳德·金(DoaldLawreceKeee)海外评论家中的评论具有代表性:没有作家能像安部公房那样日本化……安部的小说和戏剧都有幻想的一面。例如,虽然《沙姑娘》中描述的沙穴生活并不存在,但正确的描述颠覆了读者的常识,使不可能的世界成为可能。此外,无论什么样的幻想,他都通过非常正确的表达来描述日本人内心深处的事物。这种表演也有有趣的一面。安部住宅的文学总是在悲剧[4]和喜剧的交叉点,准确地反映了日本社会的明暗。安部住宅的作品之所以能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接受,与他对存在主义和前卫艺术的广泛参与有很大关系,但这些因素并不意味着他远离日本的现实。他的作品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安部公共住房关心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作品中的个人生活条件。这是整个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跨越国界的问题。在安部公共住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这一焦点逐渐清晰,成为他作品中最强烈的声音。从1947年自费出版《无名诗集》到1993年1月尚未完成的作品《飞行男人》和《各种父亲》,安部公房不断耕耘,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根据新潮社出版的《安部公房全集》,他创作了112部小说、41部戏剧、71首诗和627篇随笔。此外,还有54部广播[5]剧、电视剧和电影剧本,以及数百篇序言和后记。1973年,他还成立了安部公房工作室。他的新技术影响了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戏剧表演。在他的小说中,《红茧》于1950年获得战后文学奖和《墙》——S.卡尔玛的犯罪于1951年获得芥川奖,1963年和1968年获得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在戏剧方面,《幽灵在这里》于1958年获得58年获得岸田戏剧奖,《朋友》于1967年获得谷崎润一郎奖,《绿袜子》于1974年获得文学奖。此外,1975年还于197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名誉人文博士称号,1977年被推荐为美国艺术科学院(AmericaAcademyofArt点击下载...

    2022-04-04 日本文学文学新人奖怎么投稿 《日本文学》

  • 电视文艺理念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晏青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电视文艺理念与形态试读:版权信息书名:电视文艺理念与形态作者:晏青排版:KigStar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ISBN:9787566818850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mdahmiddot版权所有侵权必究middotmdah第一章绪论处于纷繁复杂、多元动态的文化格局和社会结构中的电视文艺,其发展脉络、艺术实践、信息、传播接受范围和理论建构与文学、戏剧、广播、电影、新媒体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媒介文化形态,电视文艺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这种影响体现在人们的信息来源、生活体验、话语方式等方面,并最终促成意义多元化、空间多层性和社会文化立体化景观。第一节电视文艺范畴与意义考察电视是20世纪90年代最新兴、最富影响力、最繁荣,至今仍为中国ldquo第一媒介rdquo的大众传播媒介。据统计,从1997年至2010年,中国人均收视时长的日平均值为179.25分钟,表明我国电视观众每天收看电视3小时左右。电视不但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娱乐和知识,提高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意识和热情,同时引起了商业、传媒业的积极介入,为社会多方面所看重,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而其中集娱乐、教育、认知等功能于一身的电视文艺节目在电视节目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据统计,全国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文艺节目在所有电视节目中所占比重约为52%,收视比重约为60%。另外,笔者通过对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卫视台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电视文艺节目在所有电视节目中的播出比重是60%以上。由此观之,电视文艺节目受欢迎的程度之高是其他电视节目形态难以望其项背的。如此巨量的电视文艺节目每天在全国不间断地播出,为电视文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基础,针对这些电视文艺节目的生产流程分析、内容评测以及接收终端的价值判断和理性审视,不论对实践水平的提高、电视文艺学科的建设,还是对受众文化水平的提升、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电视文艺与电视艺术辨析电视文艺是伴随着电视艺术的出现而生成的,对其内涵的理解和特征的描述因实践的变化而有差异,呈现出动态轨迹。正如黑格尔所说:ldquo这种精神的运动,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这个规定性给自己以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法,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rdquo关于电视文艺概念的流变,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尤其对先前几种单纯从统计学、发生学、美学考虑的定义角度进行辨析,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缺陷,认为电视文艺就是指ldquo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主客观世界,通过电视声画语言,发挥电视本体特性,塑造鲜明的屏幕艺术形象,给电视观众以认知、娱乐、教育、审美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享受的电视节目类型rdquo,从而由生产、价值、形态等几个方面构成了电视文艺的定义,广为学界所采用。定义的方法一般有两种:词语定义和实质定义。ldquo词语定义rdquo是明确某一词语表达什么概念的定义,其作用在于明确(规定或说明)一个词语的含义。在论述中,每个词语的含义是确定的。比如列宁从字源和意义上界定ldquo乌托邦rdquo为ldquo一个希腊字,按照希腊文的意思,lquo乌rquo是lquo没有rquo,lquo托邦斯rquo是个地方。乌托邦是一个没有的地方,是一种空想、虚构和童话rdquo。而ldquo实质定义rdquo重在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性或本质,一般形式为ldquo被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rdquo。如在ldquo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rdquo这个定义中,ldquo劳动产品rdquo便是ldquo属概念rdquo,将商品纳入一个大的概念中;ldquo用来交换rdquo便是ldquo种差rdquo,用来揭示商品的本质。在此,我们采用实质定义的方法定义电视文艺的概念。首先,电视文艺的ldquo属概念rdquo是ldquo电视节目形态rdquo;其次,电视文艺按照一定的艺术思维和理念,创作出具有审美意味的节目,这也正是其区别于电视新闻、社会教育节目等电视形态的特征,即ldquo种差rdquo。因此,电视文艺是指运用文艺的艺术思维,按照一定的理念创作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节目形态。电视文艺与电视艺术两个范畴有交叉、重叠,但各具独特性。回溯电视理论发展史,刘树林、李泱主编的《电视文艺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和陈志昂主编的《电视艺术通论》(知识出版社,1991年)分别为研究电视文艺学和电视艺术学的首部著作,在研究对象、论著框架、话语形式上大同小异,对电视文艺和电视艺术概念的理解、区别颇为模糊。这种状况,直至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张凤铸主编的《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与高鑫的《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也仍然存在mdahmdah不论是定义的诸要素,还是本质属性的界说,乃至定义的措辞结构都极其相似。诚然,电视文艺和电视艺术的母体或艺术载体都是电视,都依循电视声画语言的艺术规律,但它们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在学科定位、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以下差异:从学科脉络来看,电视文艺学属于电视节目学,电视文艺节目与电视新闻、社会教育节目、生活服务节目等构成了整个电视节目框架。而电视艺术学与电视传播学、电视美学、电视文化学、电视社会学等相对应,更侧重电视基础理论。由此可知,电视文艺研究是电视节目学研究对象中的一种,属于节目形态研究;而电视艺术研究更侧重于本质理论的研究。从研究视野来看,电视文艺区别于电视新闻、社会教育节目、生活服务节目,它以电视屏幕上播出的所有电视文艺节目为研究内容。电视文艺节目是研究中心。电视文艺节目的结构、分类、形式、发展历史、本体、性质、任务、功能等都是电视文艺的研究对象。电视艺术研究包括对基础理论和电视艺术元素的研究,具体研究电视艺术理论的历史、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电视艺术的特点等,更侧重综合、宏观、整体的把握和抽象概括。电视艺术有电视艺术创造、蒙太奇手法、声画语言等元素,力图从社会文化现象、接受现象及大众传播手段的视角进行宏观和整体的研究。二、电视文艺研究意义考察电视文艺研究直接作用于电视文艺节目的生产,为其提供借鉴参考和理论指导。近年来,电视文艺节目蓬勃发展,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创作者从不断探索、实践的感性认识阶段,逐步转向自觉地运用电视化手段。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创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暴露出许多认识层面上的问题和不足,由于漠视或无知带来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谨防错误行为的扩大。同样,成功的节目亦值得研究。一个节目的成功是由诸如时代审美、文化境遇、节目质量、营销手段等因素合力促成的,任何单纯地迎合观众的趣味,忽视社会文化、审美品位的节目都是难以深入人心的。电视文艺节目从生产到接收有诸多复杂、重要的联结点。研究者既要从局部、细微之处进行分析,以优化每个环节的功能;也要从全局、整体出发,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整个节目以及各节目之间进行结构性、创造性的认知,归纳出有章可循的法门,以及探寻可供持续性发展的开放性机制,为节目创作者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同时,进行电视文艺研究也是电视文艺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需要。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电视文艺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以及各种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电视文艺节目生产活动的本质特性和客观规律,总结和整理电视文艺研究的知识和成果,从而重构电视文艺学的理论体系。在50多年的探索发展中,电视文艺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宝贵的人才资源。电视文艺学是电视节目学的一个分支,电视文艺在传播娱乐的同时,与多种艺术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电视文艺节目形态,如电视剧、电视音乐、电视戏曲、电视文学、综合文艺以及各种晚会、选秀活动,还有益智类、情感类、竞技类、游戏类节目等,显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美学风貌。这些都为电视文艺学科的理论形成和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节目资源和实践经验。而研究这些节目,无疑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电视文艺的理论化转化和学科体系化形成。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电视文艺节目内容以及文化的深广性和复合性为研究者所重视,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整合。此外,电视文化是影响当今社会文化生成、格局的重要一脉,电视文化的优劣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电视文艺在传播信息和提供认识的同时,也提供娱乐,它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视觉盛宴和惊异的美学体验,在观众中产生了良好的接收效果。但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下,电视文艺的文化品格一度被冷落。这种冷落一方面来自对收视率的追捧和误解,它造成了唯收视率的现象,利用噱头和低俗、庸俗的元素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另一方面是由于节目竞争日趋激烈下出现了乱象。成功的节目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会给观众带来新异体验,然而这种创新一旦成功,就立即会被模仿、剽窃,各种ldquo山寨rdquo版本纷纷登场,造成节目同质化。在诸如此类原因影响下,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质感消失,ldquo三俗rdquo之风屡禁不止,给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时,研究者及时发现、批判这种现象,并予以正确引导,会缓冲消极电视文化带来的破坏,营造一种良性的社会文化氛围。第二节检视电视文艺研究中国电视文艺研究流动于不同的话语形态、描述结构中,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现着具有差异的理论景观。电视文艺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从备受质疑到合法性确立的阶段,现在进入了多元化繁荣发展期。在这样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一、电视文艺本体理论研究所谓本体,是指事物本身的原样。电视文艺的本体理论,就是关于电视文艺这一文化形态的性质、内涵、价值和功能的理论。针对电视文艺本体的研究,最初是由于回应质疑电视文艺合法性的外在环境和电视文艺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研究电视文艺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态首先要以电视剧艺术为切入点。1958年6月15日刊载于《光明日报》的《一口菜饼子》的报道可以看作是中国第一篇电视剧批评。而首次将电视剧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加以阐释的理论文章是赵玉嵘的《电视剧浅议》。全文7000余字,认为电视剧是ldquo独立的艺术rdquo,还对ldquo电视剧的特点rdquo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就ldquo舞台剧的电视处理rdquo以及ldquo直播电视剧与电视剧影片rdquo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后研究视野从电视剧辐射至其他电视文艺节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文艺的快速发展,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电视文艺的通俗性、时空特征、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并且最终在电视文艺的声画系统、艺术属性和娱乐、教化、参与性、日常性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基本达成一致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凤铸先生在《中国电视文艺学》中的论述。对于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该书先从其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独特传媒手段入手,具体分析了电视文艺的本质属性是电视的文艺,具有荧屏上视听结合、声画纷呈等四个主要特征;接着又用比较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展现了电视文艺区别于传统戏曲艺术、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更为重要的是,ldquo该书进一步从电视文艺的特性认识中指出必须要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并且从人文关怀和精品意识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反思rdquo。二、电视文艺发展研究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改进,电视剧、电视综艺等节目的发展,电视文艺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对电视文艺发展历史的研究愈加显得格外重要。刘树林先生从政治、体制等社会学角度,兼顾电视文艺本身的发展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将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1958mdah1965年)、停滞期(1966mdah1977年)、复苏期(1978mdah1979年)、发展期(1980mdah1988年)。后来的研究著作,如张凤铸主编的《中国电视文艺学》、高鑫和吴秋雅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等中对前三阶段的划分基本沿用这种分期,并介绍了各个时期电视文艺发展的基本面貌,同时侧重研究重要的电视文艺现象,对各个时期发展的典型特征予以阐释。对于第四阶段,随着电视文艺实践的推进,其年限、阐释内容方面有所增加。关于台湾电视文艺的发展情况,李献文的《台湾电视文艺纵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分为ldquo戏剧篇rdquoldquo综艺篇rdquo和ldquo主持篇rdquo针对台湾电视剧、综艺节目和主持进行分期和论述,对台湾电视文艺的意识形态影响和节目艺术发展做了很好的梳理。三、电视文艺应用理论研究学界集中对电视文艺创作进行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电视文艺实践的要求下,大量的研究主要围绕电视技术研究、栏目和节目的创作研究、文艺节目的构成要素研究等方面展开。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电视专题片创作》(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游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项仲平、王国臣,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电视剧编剧艺术》(宋家玲、袁兴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音乐电视编导艺术》(杨晓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陈晓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电视剧制片管理mdahmdah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陈晓春、张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这些著作从宏观角度或各种节目形态局部出发,或从策划、表演创作、经营、制片、管理等某一个环节入手,直接面对电视文艺实践,对电视文艺传播过程中运行的具体环节进行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的研究。四、电视文艺节目形态研究电视文艺是电视剧、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戏曲等多种节目形态的统称。研究每种节目形态的著作,诸如《电视剧原理》(曾庆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电视文学概论》(刘树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戏曲电视剧艺术论》(孟繁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概论》(刘洋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从中心到相对mdahmdah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何晓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以及各种以ldquo电视艺术rdquo命名的著作对各节目形态的专章专节的研究,皆主要从各种节目形态的审美特征、实践经验出发,极大地丰富了电视文艺研究的内涵。其中,电视剧是研究最为充分的电视节目形态,其中针对电视剧的类型与审美诸范畴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电视剧类型的划分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曾庆瑞从文化学、审美学、社会学、叙事学、接受学、传播学共六个大的范畴对电视剧艺术文本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最为学界所接受。而当下屏幕较流行的家庭伦理剧、历史剧、谍战剧、战争剧、都市剧等类型受到关注,研究一般从美学特征、生成的社会背景、受众接受度等角度切入,对叙述模式化、背景特定化、人物定型化的各类型剧进行独特解读。在电视剧审美范畴的方面,在情节、人物、情感等审美范畴,尤其在对情节进行叙事学上的分析和阐释方面出现了较多成果。五、电视文艺研究问题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中,关于电视文艺的著作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乏深具见地之作,有开拓与创新之功。有的具有宏观视野与微观呈现,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保持密切关系,相互借鉴,进行跨学科研究;有的从理论上厘清电视文艺的本质特性及其操作规律,拓宽了研究的思维空间和学术视野;有的针对当下电视文艺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方法,观点新颖,具有操作性。可以说,一定的电视文艺研究阵营和风气已形成,但是,立足于现实需求和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现状考察,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1.我国电视文艺学论著不能很好地契合当今电视文化的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按照时间先后,我国出版了以下几部电视文艺研究著作:《电视文艺学》(刘树林、李泱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国电视文艺学》(张凤铸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电视文艺》(何丹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电视文艺学导论》(王艳玲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这些著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或只是简单的描述,其中张凤铸主编的《中国电视文艺学》被广为引用,是最全面、最具权威的一部。然而,其中有些著作距今已有几十年,大量开拓性的电视文艺实践,尤其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诸如真人秀节目、ldquo百家讲坛rdquo现象、综艺节目的娱乐化和产业化等大量新鲜节目和现象都无法得到论述和总结。并且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观点还需进一步厘清。此外,它们多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语态,对文艺节目和现象的描述性分析过多,在一定程度上讲,亦缺乏电视文艺创作规律和理论的沉淀与深化。2.电视文艺研究生态严重失衡纵览已有研究文本的内容分布和评判指向可发现,当下电视文艺研究内部的关注视域、价值尺度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从节目形态上来看,并非每种形态都能得到关注,其中电视剧研究可谓显学。各种类型电视剧的历史发展、情节叙事、审美文化、创作技巧、营销管理等进入研究视野,辐射至美学、文学、社会学、系统学等学科领域,显示出研究的光明前景与无穷潜力。相比之下,电视文学、电视戏曲、电视舞蹈等节目形态在研究数量和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这种研究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节目本身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和喜爱。接受的小众化,阻碍了实践经验的深广度积累和艺术的创新。从批评形态上来讲,批评文本多是零散化、片断化的。论文多为文本分析,着重探讨作品自身的艺术属性和思想属性,但对电视文艺的传播特点、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关注较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以及针对审美价值的深度批评还不够。3.没有形成属于电视文艺的话语系统,有借鉴而无建构这种缺陷源于缺乏对传统批评话语的本体性转向以及对国外理论的本土化转化和建构。电视文艺研究从生成之初便与文学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现在仍被广泛运用于批评实践。中国电视文艺研究以文艺美学为理论支点,定属性为文艺批评。中国固有的批评传统,以及由此产生的研究惰性,使得中国电视文艺批评没有形成立足于自身声画特性、艺术实践的批评话语,从而缺乏一种准确有力的剖析力,在后现代文化转型期无法创造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难以产生衍生意义的可能和潜力。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诸如现象学、阐释学、接受学、心理学、文化批评等理论缺乏辨析和本土化转化,仅将其生硬地套用于电视文艺研究,造成不知所云的尴尬现象。ldquo无论政治批评还是美学批评都是对来自电视批评以外的主流话语的阐释和演绎,因此思路受到限制,始终以一贯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rdquo,ldquo长期以来并没有一套独立的批评话语rdquo。大量随想化的、零散化的、意义空洞的批评,尤其是新闻式的文字充斥报刊,浪费宝贵的学术资源,破坏批评话语的良性形成。此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机制也亟待建立。ldquo电视批评在多彩的创作实践面前却形成了一定的落差,电视批评的话语仍在传统话语、传统语境中徘徊,始终未能形成新的、理性的、强有力的话语权威。rdquo究其原因,中国的电视批评还未形成一套科学长效的研究体制,在电视文艺研究中,这个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批评标准的混乱。传统的艺术和思想的标准无法很好地契合电视文艺研究,在评价一部电视剧的质量时,存在ldquo暗箱操作rdquo,但只是单纯依据收视率来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又显得力不从心。具有权威的评价标准还未形成。二是批评主体的素质缺乏。这种素质的缺乏既来源于电视批评教育滞后,使主体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审美力和批评技能,也来源于批评主体道德操守薄弱,从而产生ldquo红包评论家rdquoldquo泡沫的制造者rdquo。三是批评的滞后性。当下对西方理论的崇拜和与电视实践脱节的研究取向使得批评缺乏前瞻性,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和引导方向。所以,建立电视文艺价值判断的新评价机制,促进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推动电视文艺批评实践的科学性、规范化,同时加强电视文艺批评理论对于电视实践的前瞻性引导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节电视文艺重构的框架与路径通过以上电视文艺研究现状的梳理可见,如何重构电视文艺的发展和研究框架,提出长效的发展路径和传播机制是亟待解决的议题。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电视文艺节目和颇有建树的理论研究,电视文艺的艺术语言、创作机制、审美规律和接受机制得到及时总结。但是电视文艺学科体系的建立仍存在明显缺陷。电视文艺是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或整体构架,是评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否已经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学科体系建设也是电视文艺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ldquo每一门艺术都要求一门独立的科学,随着对艺术知识的爱好不断增长,各门艺术科学的范围也就愈来愈丰富,愈广阔hellihelli每一门艺术乃至其中每一个小部门也就愈需要有它自己的很详尽的专门的研究rdquo。在重构学科框架之前,首先要厘清电视文艺的研究对象。在此,我们可以借鉴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ldquo艺术四要素论rdquo。电视文艺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电视文艺现象、传播活动的科学,其研究内容贯穿从内容生产到受众接受的整个环节。用ldquo艺术四要素论rdquo描述电视文艺的研究诸范畴可分为电视文艺节目、节目生产、节目接受与世界(现实诸要素)。要突破四要素之间的封闭性,从而形成一种开放、动态的艺术过程。因此,可将电视文艺的诸要素整合,形成立足于电视文艺学的内部元素和外部环境互动、勾连的示意图(见图1.1)。图1.1电视文艺诸要素从图1.1可知,电视文艺研究形成了电视文艺文本(节目)研究为基础,电视文艺生态(世界)、电视文艺生产(制作)、电视文艺接受(受众)共同研究的格局。把电视文艺从生产到接受的整个过程都纳入研究视野,从本体出发,注重电视文艺节目的基础地位。同时,考虑电视文艺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形成一个包罗万象、自成一体,又具有开放性的研究体系。接着,我们来看电视文艺学的学科体系。电视文艺学体系即指由电视文艺学中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体系。如何构建电视文艺学的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很好地契合电视文艺的实践状况和属性特征,又能顾及一般学科体系的共同规律?反观现代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科发展,其中有以下几种视点切入和构建路径可能为电视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照。第一,从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来构架的话,包括ldquo史rdquoldquo批评rdquo和ldquo论rdquo三个方面。ldquo史rdquo即指电视文艺发展历史,以及各电视文艺节目形态的发展史;ldquo批评rdquo是根据一定标准,揭示节目作品的美和缺点;而ldquo论rdquo即对电视文艺史和批评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诠释。第二,从电视研究的基本内容出发。电视研究包括电视基础理论、电视应用理论、电视决策理论和电视史学理论研究,电视文艺研究也可以分成电视文艺基础理论、电视文艺应用理论、电视文艺决策理论、电视文艺史学理论研究四板块。但由于ldquo电视文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创造性要求极高,与受众关系极为密切的艺术,又是多种高新技术和艺术相交融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需要多名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制片人员通力合作的集体项目rdquo,所以这种分法无法突出电视文艺研究的独特性。第三,运用文艺学的学科构架方法。文艺学一般以文艺作品为研究对象,分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和发展论等几大板块。但是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很好地关注现实要素。要适用于电视文艺学的学科构建,就要以更开放的视野考虑电视文艺的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社会因素。我们在第三种方式,即在文艺学学科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根据电视文艺的艺术规律、社会因素等实际条件来构建电视文艺学学科体系,即分为电视文艺本体论、电视文艺节目论、电视文艺创作论、电视文艺接受论和电视文艺发展论五个板块(见图1.2)。图1.2电视文艺学学科体系从图1.2可知,此理论体系囊括了前两种构建方式的诸要素,既有对电视文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决策理论和史学理论等诸方面的研究,又在电视文艺节目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多的动态勾连,并且以ldquo史rdquo的眼光与ldquo论rdquo的基调进行梳理;另外,此理论体系立足于电视文艺作为节目形态这一属性特征,将节目研究作为重点和中心,突出节目的基础性地位。此外,发展论为电视文艺的实践性提供了更为动态、开放的学科框架。因此,该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具有稳定的规律性和动态发展性、宏观把握和微观描述并存的理论体系。此外,中国电视文艺研究和体系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动态平衡。随着全球范围的文化传播与互动日益频繁深入,传播全球化扩展了全球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使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电视文艺从具体节目的生产到节目营销,从经营理念到理论运用都大量借鉴、挪用西方经验和理论,致使许多节目小到服装设计,大到理论走向,都有模仿国外的影子。中国电视文艺应该注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发展态势,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国的状况,对西方经验和理论加以辨析地运用和创造;另一方面要确立中国电视文艺的实践、学术自足地位,提升节目水准,与国外进行开放的交流与对话,以积极的本土化实践为努力方向,充分参与到国际学界共同的ldquo知识整合rdquo当中。其次,要运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电视文艺研究与各学科理论之间有着许多交叉与融合,这就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生长点。电视艺术本身就是电子技术与各种艺术结合产生的一种异于纸质的艺术形式,诸如文学之于电视文学、电视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中国电视文艺虽有几十年的话语实践,但真正进入理论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该学科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多的艺术实践未得到有效的阐释,许多理论问题仍未言明,其他学科的话语方式和体系结构对如此年轻的学科来讲是弥足珍贵的。研究者的视野投射于各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上,从中汲取营养,为中国电视文艺的本土化和现代化纳入新的路径和研究思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种文化模式是与相应的传播结构共存的。人的行为mdah心理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与传播结构之间存在着共协关系。传播媒介的更新和传播结构的改变,势必会引起人们的行为mdah心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最终造成整个文化模式的改变。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模式能跨入世界性的现代化的行列,就需要逐步地在传播结构上进行更合理的设计,以建设起更加健全开放的现代人格,更加集中有序和民主制衡的社会体制,更加灵活、求实的文化意识。最后,中国的电视文艺学在理论框架、研究目标和实践途径等各个层面尚处于探索中,研究者应该看到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内在规律与动态流动性。电视文艺的性质、功能等本质内容在短时期内没有太大变动,而大量新的节目形态和现象的产生,又极大地丰富着中国电视文艺节目景观,并不断扩展着风格、审美等范畴。所以,研究者既要有学科的成果积淀,又要有开放的思维,积极迎接艺术实践中出现的崭新审美元素和理论视域。第二章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脉络电视文艺是中国电视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创建之初便设有文艺组,从1958年5月1日开播起,便有文艺节目播出。在50多年的坎坷发展历程里,中国电视文艺由混沌到明朗,由幼稚到成熟,由最初的涓涓细流到现在的波澜壮阔,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视行业的缩影。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电视文艺在创作观念、节目形态、艺术演变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开放的格局,这种开放的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电视文艺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中国电视的重要支撑;(2)电视文艺功能由最初的舆论宣传向大众传播转变;(3)传播方式由最初的单向传播、注重教化转向与大众积极互动;(4)内容上由以歌舞表演为主转向电视剧、小品、相声等综合交流;(5)节目形态上由单一形态呈现到兼容并包;(6)从大众生活的调味品转为大众生活的重要部分。考虑到中国电视文艺的兴衰与政治形势、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界定时,除了电视文艺本身的艺术成就,还要充分考虑政治变动、技术革新,以及构成社会动态波动的其他因素。综合这些,笔者将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划分为从无到有(1958mdah1982年)、文化质感(1983mdah1998年)、多元指向(1998年至今)和港澳台电视这四个维度,并对各个阶段的节目形态、审美品格、价值取向,以及本体诉求的轨迹予以梳理和研究。第一节从无到有:节目形态初创与价值初涉(1958mdah1982年)中国电视文艺是在1958年紧随中国电视事业而产生的,随后便在积极的探索中逐渐发展。据统计,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节目中,上海电视台和天津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文艺节目比例达72.5%和50%。而ldquo文革rdquo期间几近停滞。总的说来,该时期在节目形态的探索、传播技术的运用上都有成果,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之下也得到曲折发展。一、各类节目形态的萌芽电视文艺是综合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对各类电视作品进行加工、创造,并通过电视屏幕进行传播的艺术形式。它具体的节目形态也是丰富多样的,这种丰富性在尝试期就已经初见端倪。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在一间由会议室改装的小演播室试播,电视文艺节目诞生,其中播出了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的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和《大跃进的号角》,以及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牧童与村姑》《春江花月夜》和《四小天鹅舞》。从此,文艺节目成了每次演播不可缺少的内容。电视剧、电视小说、综艺节目、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等节目形态都在电视人的努力下开始被探索,尤其是电视剧、电视戏曲和综艺节目三种节目形态表现得更为明显。电视剧艺术随着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诞生而产生。此剧由许可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来,曾在舞台表演过,并在广播电台播出。此次电视剧由胡旭和梅阡担任导演,由文英光、冀峰担任摄像,以直播电视剧的形式出现。它讲述的是一个忆苦思甜的教育故事,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为背景,主人公姐姐是剧中的角色,又是故事的串讲人,她讲述了一口菜饼子的故事,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悲惨生活。《一口菜饼子》作为开创之作,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向中央广播事业局表示,电视剧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艺术种类。接着,由报告文学改编的直播电视剧《党救活了他》播出。此剧的艺术水平高于《一口菜饼子》,剧情容量和演播规模也大得多。1963年,根据柯岩同名独幕剧改编的电视剧《相亲记》播出,它是赞扬服务行业新面貌的喜剧作品。此剧从1963年2月到5月在北京电视台共播出四次,1964年在广州电视台又播出一次,是当时播出次数最多的电视剧。田汉观赏此剧后,称电视剧是ldquo文艺的轻骑兵rdquo。从文学中吸取原料成为此时期电视剧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如《火种》、电视报道剧《焦裕禄》皆是如此。此外,此时期张天翼、刘厚明等儿童专业作家在各表演团体的支持下,创作了许多儿童剧,有对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教育的《赵大化》《校队风格》,有对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送盐》《活捉罗元根》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儿童生活。此间还播出了不少外国儿童题材电视剧,丰富了儿童剧的内容。从此,电视剧便成了电视文艺最主要的节目形式。到ldquo文革rdquo前夕,北京电视台播出了90部电视剧,加上广州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等地方台,截至1966年,全国共播出了200部电视剧。在电视戏曲方面,由于戏曲本身具有舞台表演性和艺术影响力,将戏曲搬上屏幕是电视工作者首先考虑到的。因此,电视戏曲是此时期播出较多、反响较大的节目形态。1958年6月26日进行了第一次剧场转播。这次转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同一时间内看到剧场内文艺演出的现场实况,内容是革命残疾军人演出的一组文艺节目。从此,转播各剧场的文艺演出成了电视文艺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著名艺术家的经典剧目都曾被转播。1959年国庆期间,北京电视台除了举办5场戏剧晚会,还邀请了著名艺术家马连良、谭富英、尚小云等登台表演,转播了话剧《带枪的人》、京剧《穆桂英挂帅》、歌剧《刘胡兰》、舞剧《海峡》、越剧《红楼梦》以及苏联大剧院在中国首演的开幕式和芭蕾舞片段。这些作品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节目,也扩大了舞台剧的社会影响。第一次转播外国文艺节目也是在1959年国庆期间,北京电视台转播了前来庆祝演出的苏联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乌兰诺娃主演的舞剧《海峡》和《吉赛尔》片段。从此,友好国家文艺团体的访华演出经常被转播,观众得以大饱眼福。1961年12月11日至19日,为庆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舞台生涯40年,北京电视台进行了大规模连续播出,播出由周信芳主演的《打渔杀家》《乌龙院》《宋世杰》《张飞审瓜》《斩经堂》《四进士》《海瑞上疏》和《打瓜招亲》等剧目。1964年底,北京电视台利用黑白录像机录制了常香玉主演的豫剧《朝阳沟》第二场以及京剧《红灯记》和《智斗鸠山》各一场,在迎接1965年元旦文艺晚会中播出。在综艺节目方面,从一开始,电视文艺节目的播出就是将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起来,经过编排、设计后,使得节目有机化。今天一些综艺节目多种艺术种类杂糅交错的特征就是表现之一。比如北京电视台试播的第一天就播出了由诗朗诵、舞蹈等各种形式综合在一起的节目。尤其迎接春节的文艺晚会,更是今天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雏形。1960年,北京电视台首次播出综合性春节文艺晚会,有诗朗诵、相声、歌舞等节目,为之后的文艺晚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北京电视台20世纪60年代初播出的三次《笑的晚会》是此方面代表作。第一次《笑的晚会》是在1961年8月3日播出的,内容全部是相声。第二次在1962年1月20日,这次仍以相声为主,但增加了像话剧片段、笑话等其他形式的喜剧节目,以弥补前一次以相声语言艺术为主的单一模式的缺陷,增强了视觉效果;同时借鉴国外电视台的经验,设置了茶座式景观,演员分散围坐着,活跃了晚会的气氛。第三次则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内容以电影、话剧为主,重在表演,减少说唱,节目有讽刺不肯让座的小品《在公共汽车上》、滑稽表演《变脸》、模拟公鸡下蛋的小品《来亨先生》等,这些节目的现实性、观众契合性和动作表演性,为后来的取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1963年1月24日的除夕之夜,北京电视台举办了长达四个小时的春节晚会。1966年1月20日转播北京市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晚会的同时,也组织播出了一场春节文艺晚会。这是现在的春节联欢晚会和春节双拥晚会的雏形。除了以上三种,电视文艺对其他节目形态也有所探索:电视艺术片,如1961年播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电视文学,如1964年为庆祝《毛泽东诗词》出版举办的毛泽东诗词大型朗诵会。还有电视舞蹈、专题文艺节目和各种文艺竞赛性节目等都在此时期出现了。总之,1958年至1965年的短短七年间,经过一代电视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探索,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节目形态大多都已出现,为我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虽说只是一个雏形,远未成熟,在创作理念上也存在着ldquo主题先行rdquo、标语图解,以及制作粗糙等问题,但是其具有的开创意义不容忽视。二、电视文艺的有益探索虽然此时期国内经济困难、技术落后和经验缺乏,但是电视工作者在简陋的客观条件下依然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早期电视作为新生事物,在电视功能、节目形态、播出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电视开辟了最初的道路。早期电视文艺工作者没有明确、严格的界限,比如三次《笑的晚会》的电视导演笪远怀和王扶林,就多次执导过电视剧。电视文艺为这些开拓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们不仅创作了许多电视剧、综艺节目,而且几乎将所有适用于表演的文艺形式都搬上了屏幕,如诗朗诵、曲艺、杂技、舞蹈、演唱等短小的文艺节目,还有话剧、京剧、评剧、昆曲、川剧等众多的戏剧演出。当时电视文艺工作者面对新生事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将诸多艺术形式移入屏幕,丰富了电视的表现内容,扩展了表现空间,尤其在电视文艺节目形态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内容上都有过艰苦的尝试。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还对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文艺界出现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外国剧目和电影较多地出现在屏幕上,节目量有所增加。1961年,北京电视台制订了一个以扩大取材范围、提高节目质量为重点的工作计划,得到局领导的首肯,准备举办一些有益无害、有娱乐气息的节目。于是三次《笑的晚会》应运而生。三次晚会在探索中各具特色,在取材范围、表现对象、传播效果等多方面都有思考和探索。其中,第三次《笑的晚会》引起很大的社会争议。绝大多数观众是赞赏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一个署名ldquo对你们的节目表示愤怒的一位观众rdquo来信说:ldquo国庆节前夕,《笑的晚会》中,大部分的节目是多年来在机关、团体内部举办的小型晚会上司空见惯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非艺术性的、迫不得已在朋友们面前耍活宝以博一笑的洋相,想不到在国庆前夕,在参加庆典的外宾云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这纯粹是以廉价的方式向小市民趣味讨好。rdquo这样一封信代表了一部分严肃观众的想法,引起了北京电视台领导的重视。在第三次《笑的晚会》中确实存在一些节目思想性不强、格调不高的问题,但是三次《笑的晚会》是对电视文艺的可贵探索,它试图突破社会上现有文艺节目的局限,创作适于电视演播的喜剧节目。实践证明,《笑的晚会》影响深远。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相声、小品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甚至春节联欢晚会,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笑的晚会》的痕迹。而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许多方面都有探索意义。与之前的舞台剧比较,它的成功播出有以下几点突破:一是剧中姐姐是第一人称叙述者,采用了广播剧一般通用的手法,也相当于运用电影的画外音;二是在气氛的处理上采用了空镜头,如拍摄柴草、蛛网、檐下流水、闪电照亮天空等,很好地烘托了环境;三是采用了蒙太奇手法;四是演员的表演都是按照镜头进行处理的。这些突破很好地跳出了舞台剧的格局,为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是电视剧发展的一个雏形。1960年之前,共有16部电视剧播出,在叙事方式、内容题材等方面表现一般。从1960年到1966年3月,中国电视剧仍采用直播方式。在题材上,改变了之前的单调、重复,在社会生活方面进行了极大的挖掘;在思想内容方面,则力图表现当下具有社会价值的主题。同时,国内外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作品,表现手法和艺术水准有所突破。早期的电视文艺具有演播室现场直播和剧场演出实况转播的形式。虽然能够忠实地反映现实,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制作一些符合电视特点的作品,但因为创作空间有限,拍摄的角度、景别选择和镜头无法得心应手。为了克服电视剧在客观技术条件上的限制,这样一种模式形成了:ldquo一条主线,两三个景,四五个人物,七八个场次,六十分钟,二百个镜头。rdquo这种模式以内景为主,以近景为多。它的制作周期短,能够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形成了我国电视剧的优良传统,并被后来的电视剧制作借鉴。尽管受到节目制作工艺、播送方式和播出手段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我国电视文艺工作者对电视文艺的探索并未停止,电视文艺以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优势,极大地满足了观众欣赏需求,扩大了电视文艺的影响。三、政治运动下的曲折发展1966年开始的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打乱了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常进程,电视文艺的探索也戛然而止。此时期除了少数几种文艺节目和一些文艺资料得以保存之外,电视文艺的创作几乎都被压抑,在这种非常态的社会进程中遭受挫折。1966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了ldquo五一六通知rdquo,北京电视台很快做出了ldquo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rdquo节目的安排,提出ldquo文革rdquo期间约束电视文艺节目的四项措施,要求编审人员要有ldquo政治责任心rdquo和ldquo阶级斗争rdquo观念,不播ldquo毒草rdquo,ldquo文革rdquo前制作的文艺节目一律停播。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塑造革命斗争的英雄形象的、反映工农兵的、为工农兵服务的节目要反复播出;要紧密配合政治、中心任务和重大节日的宣传活动;要制作旗帜鲜明、战斗性强、小型多样的文艺作品;要积极扶植工农兵和青年学生的文艺活动;根据宣传的需要,可以自办一些文艺节目。其中歪曲历史真实的、专写错误路线的、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等八类ldquo坏节目rdquo一律禁止播放。同时要区别对待外国艺术团体的演出,在镜头处理上不能突出落后部分。在这种严格的压抑下,加上电视文艺节目资源的缺乏和一些被蒙蔽的群众组织ldquo造反rdquo,1967年1月6日起,北京电视台停播达一个月之久,全国地方台也普遍受到冲击,刚起步的电视文艺遭到严重的打击。ldquo文革rdquo十年间能够在电视屏幕播出的节目屈指可数,大致有以下五种:(1)ldquo样板戏rdquo。1967年《红旗》发表社论指出,京剧革命ldquo给无产阶级新文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纪元rdquo。1967年5月,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之际,被江青据为己有的八个ldquo样板戏rdquo在北京同时演出,这八个剧目是: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沙家浜》。演出达218场次,历时37天。这些节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在电视上播出。1969年又增加转播ldquo样板戏rdquo,ldquo以满足观众对文艺节目的要求rdquo,突出ldquo样板戏的伟大成果rdquo。1971年10月起,又增播了《龙江颂》《杜鹃山》《沂蒙颂》等。此时期集中播放ldquo样板戏rdquo,军管小组还建议禁止播出如湖南花鼓戏《沙家浜》、越剧《半篮花生》等地方戏。(2)ldquo文革rdquo节目。为配合重要政治活动,电视台陆续转播了一系列演出。其中有首都红卫兵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驻京部队ldquo革命派rdquo文化战士联合演出的歌舞《毛泽东诗词组歌》和《井冈山的道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工农兵文艺节目《热烈呼唤全国山河一片红》等,以及各种语录歌和忠字舞。1976年5月6日,诗刊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歌颂文化大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诗朗诵演唱会》的转播,是ldquo四人帮rdquoldquo阴谋文艺rdquo的最后一次表演。(3)红色电影。1970年开始,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20周年,开放了《奇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几部老电影。1971年,《白毛女》《沙家浜》《红灯记》等ldquo样板戏rdquo拍成电影,后来还陆续播放了电影《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等。这些作品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被称为ldquo老三战rdquo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反复在屏幕上播放。(4)大型焰火晚会。每年的ldquo五一rdquo国际劳动节和ldquo十一rdquo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都会举行大型焰火晚会,皆由北京电视台实况转播。(5)外国文艺节目。节目来源只限于与中国志同道合、关系密切的国家与团体,节目的内容要充满斗争性,如表现日本农民起义的话剧《野火》、阿尔巴尼亚地拉那ldquo一手拿镐、一手拿枪rdquo艺术团的歌舞演出。1970年,为庆祝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25周年,北京举办了越南电影周,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上前方之路》《英雄的昏果岛》《决心战胜美国侵略者》等影片。1971年10月,北京电视台转播了日本松山芭蕾舞剧团演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虽然外国文艺节目数量有限,并且意识形态较强,但是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些新鲜的观赏体验。1973年后,北京电视台引进彩色录像设备和彩色转播机,电视文艺节目可以录成录像得以保存,电视文艺的艺术质量也产生了飞跃。1974年,北京电视台录制了由著名艺术家红线女、赵燕侠、李和曾、彭俐侬、左大玢、谭元寿等表演的一大批传统剧目。在北京录制了《逍遥津》《斩黄袍》《红娘》等80个剧目;在长沙录制了京剧、湘剧、晋剧、花鼓戏等剧种的71个剧目。一些地方台也参与到抢录剧目的工作中来。这些抢录工作使一些濒临失传的著名艺术家的剧目得以保存,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保存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此期间只有与政治宣传紧密联系的五种文艺节目,远远无法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完全陷入停滞状态,除了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电视剧,北京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等所有电视台10年间没有创作和播出一部电视剧。四、恢复期的节目景观与市场意识电视界习惯把1976年至1978年定为中国电视的恢复发展期,1978年至1982年定为中国电视的转型期。综合电视文艺的发展情况,我们将1976年至1982年描述为中国电视文艺迅速发展的前奏,即中国电视文艺的恢复时期。1976年10月,我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10年的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对ldquo文革rdquo时期和ldquo左倾rdquo错误的清理,对电视工作者的拨乱反正,都为电视文艺的及时恢复提供了基础。从1976年开始,我国的电视硬件设施随着电视进口数量的增多和电视机生产线的引进而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1979年1月,中央电视台开始清理部分节目宣传个人崇拜、神化领袖和鼓吹ldquo以阶级斗争为纲rdquo的现象,从单纯配合政治宣传转变为重新确立电视文艺自身的价值与功能。1982年10月,中央电视台召开讨论节目栏目化问题的会议和开始筹备新的春节晚会,这可以看作是电视文艺恢复时期的结束。此时期电视文艺的特点是从徘徊到恢复,各种节目形态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重新站在发展的起点,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积极应对转型,也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积攒了力量。随着ldquo文革rdquo后文艺领域的解冻,一些在ldquo文革rdquo期间被禁锢的文艺节目开始在电视上播出,大批优秀的歌舞、音乐、曲艺、戏曲等文艺节目出现,社会上各种文艺演出频繁,电视文艺节目的来源扩大,荧屏上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1976年到1978年,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的文艺演出,大量配合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文艺节目以及满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需求的文艺节目等。1976年12月21日,北京电视台转播了诗刊社主办的诗歌朗诵会,ldquo文革rdquo时期被迫害的艺术家王昆、郭兰英、王玉珍、常玉香等登台表演,重新演唱《绣金匾》《洪湖水,浪打浪》《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经典歌曲,诗朗诵《周总理,您在哪里?》感动了千万观众,由此引发了电视怀念热潮。在1977年1月8日举行的周总理周年祭中,北京电视台组织了文艺晚会、诗歌朗诵音乐会和专题文艺节目《我们永远怀念您啊,敬爱的总理》。1978年3月5日,怀念周总理的热潮随着周总理诞辰80周年的到来再度掀起高潮。当晚播出专题文艺节目《八亿人心中的丰碑》、诗朗诵《周总理又来看戏了》、专题片《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电视片《周总理的办公室》和专题节目《人民总理人民爱》等。在这一阶段,荧屏上的怀念活动还有很多,如1977年4月28日播出的专题节目《红日照千秋mdahmdah李淑一同志讲话》和文艺节目《蝶恋花middot答李淑一mdahmdah为毛主席逝世一周年谱写的评弹》。9月9日,北京电视台播出《隆重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演出》。1978年9月9日,话剧《杨开慧》播出。12月26日,歌颂毛主席的诗歌朗诵会和话剧《秋收霹雳》播出。此外,一批怀念其他领导人的节目也陆续播出,如北京电视台1976年12月31日播出歌颂革命家贺龙的《洪湖赤卫队》,1979年7月播出歌颂张志新烈士的专题文艺节目《心灵的呼声mdahmdah张志新烈士生前写的两首歌》和转播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报道剧《永不凋谢的红花》。电视文艺作为轻骑兵,积极配合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运动。1978年11月7日,中央电视台转播了上海电视台传送的话剧《于无声处》,该剧反映ldquo天安门事件rdquo中人民群众怀念周总理并与ldquo四人帮rdquo斗争的情景。21日,播出了鲁迅、郭沫若诗歌朗诵会。26日,推出《亿万人民的心声mdahmdah〈天安门诗钞〉选播》,《丹心谱》《左邻右舍》等反映人民群众与ldquo四人帮rdquo作斗争的作品,引起强烈的反响。另外,一些满足广大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传统剧目得以播出,如花鼓戏《十五贯》,京剧《闹天宫》《打渔杀家》,昆曲《大破天门阵》等。1978年元旦,北京电视台直播了东方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联合演出的《独唱音乐会》,转播了京剧《杨门女将》和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除此之外,北京电视台在1977年前后引进的来自南斯拉夫、苏联、日本、英国等的国外故事片和电视连续剧受到热烈欢迎,激励了我国电视工作者制作属于自己的电视剧。1979年除夕的《迎新春文艺晚会》里,北京歌舞团、芭蕾歌舞团等会聚一堂,各放异彩,精彩异常。此次晚会与1980年除夕的《八十年代第一春》晚会一起,孕育了后来的春节联欢晚会。此前几年的尝试以及恢复性工作,让电视文艺重新树立了艺术的自信。然而从1980年开始,传统剧目与怀念晚会的节目日显陈旧,仅仅依靠转播社会文艺团体的演出,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鉴赏水平和审美需求,重振电视行业必须另辟蹊径。1979年9月15日至10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举办ldquo庆祝建国30周年全国电视节目联播rdquo,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推荐了100多个小时的各类节目,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节目交流。1980年9月27日至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ldquo全国电视节目大联播rdquo,节目包括新近拍摄的电视剧、风光片、戏曲、歌舞等。这两次大联播为丰富屏幕内容、开拓节目来源、加强中央电视台与各地方电视台合作开辟了良好的前景。1981年电视文艺节目开始注重亲情与欢乐,出现《台湾歌曲演唱会》《首都归侨、侨眷艺术家演唱会》《全国优秀群众歌曲评选获奖歌曲音乐会》等节目。1982年1月25日《迎春联欢晚会》播出,其中相声、歌舞、钢琴独奏等都深受欢迎。当天,还播出了一台《春节京剧欣赏晚会》,基本上形成了后来春节戏曲晚会的格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5月23日,北京电视台恢复了《文化生活》栏目。此栏目融知识、文化于一体,介绍文化遗产、宣传名家新秀,同时传播文化知识,扩大观众的视野。其中推出的节目有:画家程十发当场作画的《百花争艳书画会》,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苏联歌曲节目《团结战斗的歌mdahmdah介绍列宁喜爱的几首歌曲》等。该栏目丰富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使其区别于当时其他节目,陶冶了观众的情操,具有很高的观赏性。11月,北京电视台国际组又开办了《外国文艺》栏目,主要介绍外国文艺知识,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文学名著等。电视工作者在电视剧艺术方面也开始探索新道路。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彩色电视剧《三家亲》,这是新时期第一部电视剧。1978、1979两年间播出的27部单本剧受到社会关注,令电视界人士重拾信心。在1979年的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中央广播事业局讨论了丰富和改进节目内容、全国节目大联播等问题,这些举措具有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5

  • 文艺手绘背景工作总结ppt模板

    ...

    2023-01-22

  • [每天读本书]《美的历程》中国古典文艺入门经典

    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门之间的不平衡,让人们怀疑艺术与社会条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能找到一个共同或普遍的文学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吗?当民生衰退和社会痛苦时,就会出现文学和艺术的高峰;当政治繁荣和经济繁荣时,文学和艺术就会萎缩。同一个社会、时代和阶级也可以有完全不同和相反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学校。……这些都是常见现象。客观规律在哪里?维列克(ReèWellek)反对这种探索(见其文学概论)。但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不应该做任何简单的处理,需要具体的历史研究;然而,只要我们相信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在发展,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经济生活的进步,总有一个规律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通过曲折渠道,应该是肯定的。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而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杰出对抗而出现。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简而言之,只要你相信事物有因果关系,具体的历史研究和探索,你就会发现文学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此,作为对美丽过程的总结之旅,即可以尝试的工作。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如此古老和早期的古典艺术仍然能感染和兴奋今天和后代?为什么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人们要反复回顾和欣赏这些历史遗迹的痕迹?如果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和社会学问题,那么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更困难的审美和心理学问题。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提出过这个问题。解决艺术永恒秘密的关键在哪里?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新作品,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即使是莎士比亚,也不能取代今天的作品;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流向变异多彩的巨川;另一方面,这里存在继承和统一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冻结在上述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品味和艺术风格仍然符合今天人们的感受和爱好?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亲密关系?这些作品中积累的合理结构是否与当今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历史积累的产物吗?也许这就是它包含艺术作品永恒的秘密?也许,应该逆转的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也包含了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心理结构创造了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了反映人类传播的社会共同心理结构。然而,它们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转瞬即逝的,不可预测的,它们不是神秘的集体原型,也不应该是超我(Suer-ego)或“本我”(id)。心理结构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浓缩,艺术作品是时代灵魂的心理学。这就是所谓的人性,对吧?重复一遍,人性不应该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应该是官能满足的兽性。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感性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是积累了理性的感性,积累了想象和理解的情感和知觉,也就是积累了内容的形式。它是一个需要在审美心理上找到的数学结构方程。(igificatform)。这就是积累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善、合规与目的的统一(参考拙作《批判哲学批判》第十章,人民出版社,1979年),和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就。尽管如此匆忙,如此粗糙的随笔礼记和历史巡演不仅仅是一件休闲或毫无意义的事情。不过,美的过程指向未来。注:以上摘自本书的结论。————————————–作者:李泽厚评分:9.2这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他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精致感受,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学进行了总结和美学把握。...

    2022-03-30 心理学的结构 心理结构理论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