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肖力玮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作者】肖力玮著【丛书名】学术智库【页数】138【出版社】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658-3782-1【价格】38.00【分类】收入差距-影响-医疗保健制度-效率-研究【参考文献】肖力玮著.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9.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内容提要:本书在综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关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研究构建DEA-Toit模型,分析了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从而为城乡医保制度整合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并为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和政策建议。《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内容试读1绪论1.1选题意义伴随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居民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重视,与之相关的医疗保险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处于三大保险体系整合的进程中。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自1998年开始执行,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是自2003年在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上稳步建立起来的,其内容主要以大病统筹为主: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则于2007年试点落地。自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三大医疗体系都得到不断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大项目参保人数达到13.41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全体覆盖(潘杰等,2013)。然而,尽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早在2010年就达到了90%,但是目前是按人群分别实施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人群享受的保障待遇存在较-1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大的差别。分割的医保制度安排不仅有损公平,也减损了医疗体系的效率。在城乡医保整合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都是倾向于对城镇地区居民实施更为充分的保障,而农村的公共服务资源则严重滞后。2012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当年三大保险参保人群的平均收入分别为26287元、15046元和5470元,而实际住院费用报销率分别为57.2%、41.4%、40.4%。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差异没有得到任何意义上的控制。到2016年,城镇地区居民门诊医疗费用支出能够获得的医疗费用补偿率平均为63.4%,而农村地区居民的门诊费用补偿率仅为53.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特征是低收入人群保障水平较低,高收入人群保障水平更高。这种保障待遇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者分属不同的管理体系,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资金安排都存在分割,制度本身就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最近十多年来医保体系的改革总体上持续提高了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地区居民的保障程度,但与城镇职工医保相比,保障待遇仍存在显著的差距。这种被固化的二元结构,不仅带来了城乡医疗水平的不公平,还对整体医疗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在那些二元结构突出的地区,无论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城区大医院,其服务效率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同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所能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相比,城市地区的医院集中了绝大部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相应地也就能够提供更为优良的门诊医疗服务,疾病诊疗数量和质量都明显高于农村医院。但是,位于城市的医院往往被“过度”的住院服务所挤占。城市地区享受较好医疗保障的群体,即便所患疾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就能够治愈,患者仍然倾向于去大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这种“过度医疗”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地区医疗资源更容易获取,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地区更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相对而言,农村地区的低水平医疗服务得到认可的程度相对较-2-①绪论低,占用的医疗资源较少,就诊人数也更少,医疗资源被闲置,导致即便是较少的医疗资源仍可能被浪费。这种不均衡的医疗资源消费会使得整个医疗体系的治疗服务效率下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从覆盖一个群体发展到覆盖全民,再通过制度整合实现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确立医疗保障制度的初衷在于分散疾病风险,减少因医疗费用开支过大而造成的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从而保障公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在城市和农村趋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医疗保险的整合是推动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经历近30年的改革历程后,医保改革迫切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找出规律,从现实存在的发展短板中找出着力点,按照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尽快促使医疗保险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目标前进。1.2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构与方法1.2.1主要内容本书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有:绪论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详细地介绍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的创新点。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介绍效率理论,对医疗卫生服务宏观效率以及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研究进行理论解释,并回顾了现有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效率评价方式,即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两阶段分析法;然后,回顾了现有文献中有关地区间医疗支出差异及其对医疗效率影响的研究,最后分析了收入差距对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以及医-3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疗效率的影响,进而指出本书的研究方向。本书的第三部分首先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然后对我国当前三大医疗保险体系的形式差异、与收入的关联以及效率差异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首先确定了本书的评价方法,即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中的数据包络分析;然后介绍武汉市城乡医疗保障基本情况;接下来构建本书的评价体系,运用指标体系对医疗保障制度宏观效率、中观效率、微观效率进行评价,并以武汉市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分别用DEA模型和Malmquit模型测算武汉市各行政区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并进行比较。第五部分以第四部分评估的运行效率为基础,通过Toit回归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和医疗保障制度对医疗效率的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和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产生了显著而稳健的负面影响。第六部分结合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①针对现有医疗体系忽略医疗质量指标的问题,提出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②结合当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体化改革的总体趋势,分析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改革措施;③提出医疗保障支付应该基于医疗质量,而不是单纯按固定比例支付的观点。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根据本研究的现有的进展,提出了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1.2.2基本思路本书在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专家咨询个案访谈,确定理论模型基础,并提出假设;对理论模型进行拓展量化,设计相关问卷初稿;进行数据整理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对假设验-4①绪论中证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理论基础医疗效率理医疗效率测度医保机制设公共政策理资料收集与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医疗保险效率相关理论综述以及相关政府政策的研究梳理当前医疗保险分割的现状←Y)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同医疗保险体制的效率测度及差异描述性研究针对武汉市现实状况的实调研与访谈证分析解释性研究¥统计分析医疗保险体制并轨的可规范性研究行性及实施路径分析研究讨论与整合研究结论与展望图1-1研究结构示意图1.2.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5-收入差距与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1)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梳理评述与总结,并从中归纳研究变量,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制,为本研究中提出的相关假设及传导路径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2)访谈法这是通过访问谈话的形式收集信息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依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本研究对武汉市部分行政区医疗保障部门负责人采用见面、电话和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访谈,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区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及与效率相关的问题。(3)问卷调查法依据所研究的理论模型,对于政府部门未提供相关数据的变量,选取调查问卷法作为获取数据的方法,针对这些变量编制测量量表,对界定的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研。本研究从武汉市各行政区分别选取10~15个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家庭医疗支出以及健康产出状况。(4)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对访谈、问卷以及查阅相关统计年鉴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将采取基于DEA-To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以达成研究目的。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武汉市各行政区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进行总体评价与分析。然后,利用第二阶段Tit回归模型对武汉市各行政区医疗保障体系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特别是关注收入差距和医疗保障制度分割对医疗效率的影响,为改进医疗保障制度效率水平提供理论依据。1.3选题的创新点在医疗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是总体上引人“医疗改-6···试读结束···...

    2022-10-28 分割epub文件 分割epub

  • 《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刘绮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作者】刘绮莉【页数】201【出版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672-3347-8【价格】42.00【分类】医疗保健制度-对比研究-中国、日本【参考文献】刘绮莉.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内容提要:《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医疗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对比研究上,力图厘清时间序列中医疗保障相关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变革问题。面对当前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医疗费用、医疗预防等问题,制度的系统化整合与相关改革措施的配套至关重要。该书通过梳理当前医疗保障领域累积的改革思路发现,只有及时协调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及实施机制中所涉及的医、保、患、药等多方利益关系,才能达到医疗保障制度系统内的整体均衡。《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一章)。第二部分:日本医疗保障相关制度的形成与论争。包括: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及体系结构(第二章);日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论争(第三章);日本全民医保体系的变革加剧(第四章);影响日本医疗保障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分析(第五章)。第三部分: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与改革历程。包括: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轨迹及特点(第六章);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第七章)。第四部分:比较与借鉴。包括:日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第八章);日本医药价格体系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九章);江阴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创新与实践(第十章)。在中日医疗保障相关制度的变迁历程中,可以看到两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与国家自身的经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在医疗保障涉及的制度推进与改革中,各要素间的利益博弈成为制度演化的动力,而发展路径中不同“刻点”的平衡是政府在各利益关系(包括制度本身的结构)中的平衡和协调。在医疗保障制度横向与纵向的结构层次剖析中,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环境的变化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极其深远,继而提出应重视两国在健康保障问题上面临的共识性问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医疗和医药技术的进步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与现况证明,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此消彼长,相对弱势的始终是被保障对象(参保人个体),在未来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需要建立参保人群体的代言组织,保证其参与讨论过程,切实争取相应的权益。《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全面总结与医疗保障制度紧密联系的健康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理论、信息经济学、演化博弈论、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建立及实施部分的理论进行概括及简要评述,为制度变迁的环境因素分析及改革评价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健康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一、健康经济学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健康经济学的有关研究是其主要理论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健康经济学在美国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应用分支之一。在美国经济学家苗希金(Muhki)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概念。而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Arrow)则通过福利经济学的相关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他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想模型。由此可见,健康经济学从其早期建立起就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此后,研究者们在卫生保健需求理论、家庭内部博弈机制、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拓展都极大地提高了健康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但是,目前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占绝对优势,而对制度的分析显得比较欠缺。更为严重的是,因过分陷002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入“方法导向”而偏离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方向。二、福利经济学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gou)的研究中,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认定为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他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了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因此,庇古在研究中主张,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穷人得到效用的增加要大于富人效用的损失,社会总效用才会增加。庇古的研究对社会保障理论的政策贡献为: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在医疗、失业和养老等方面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与社会服务;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和丧失劳动能力者加大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增加福利的普遍效果;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实行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通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作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石,福利经济学在经济稳定时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后,新福利经济学在批判庇古福利经济学的观点中逐步发展起来。主张研究重点在效率而非公平的新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最大的福利内容是经济效率。虽然新旧福利经济学派研究的理论差异较大,但在出发点与关注点上具有相通之处,即公平性(待遇的公平性和筹资的公平性)、普遍性和福利性。第二节公共政策理论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市场运行机制自身是存在缺陷的,没有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所阐述的那样完美。面对市场机制的失灵,主张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商品市场第一章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003机制在某些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的高效率。医疗保障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市场化,则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新凯恩斯学派主张政府应当对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市场失灵现象进行干预并发挥作用,提供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准公共产品。对于医疗保障而言,政府的干预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意味着对市场的排斥。一方面,政府的干预可以避免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确保公平,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市场的合理竞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最大化。如果能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进行合理、适度的政府干预,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失灵现象的发生,是最理想的结果。二、公共产品理论在医疗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公共产品理论为医疗保障产品供需平衡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较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有三个典型的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带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具有竞争性,当消费者的数量从零增加到一个相当大的正数时,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减少全体消费者的总效用(边际递减效应)。如果政府免费或象征性收费,人们可能过度消费造成消费的拥挤加剧。(当然,事实上人们总希望国家能够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并尽情享用,这是一种“免费搭车”的心理。)同样,医疗服务也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医疗服务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福利增进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以满足全社会的需要。政府出于对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遵从,提供满足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公共产品,但同时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经营与技术的优势,有效地生产和提供诸如医疗服务等各种不同性质的准公共产品,这样既满足公平价值,又满足效率价值,并降低公共财政的支出规模,提高公众满意度。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004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和私人产品的区别如表1-1所示。表1-1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特点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消费时是否能分割否部分可以是购买时是否能独享否基本不可以是购买方式间接支付(税收)部分间接、部分直接直接支付分配原则政治投票政治投票与市场购买市场购买个人有无选择自由无几乎没有有不购买可否享用可以部分可以不可以是否可以鉴定好坏不容易不太容易容易使用时的浪费情况不容易浪费浪费较多浪费较少举例国防、警察义务教育理发、衣服、收音机资料来源: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27.第三节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虽然信息经济学还不能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起到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但该理论对医疗保险运行中的漏洞与弊端的分析是深刻的。借助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运行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价是比较常见的。一、逆向选择理论—基于保险市场的分析逆向选择理论又称逆选择,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违背了优胜劣汰的选择原则,将优质产品淘汰出市场,将劣质产品保留在市场中的一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而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有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相关信息的现象。可以说,逆向选择是那些拥有私人信息且在市场竞争中有意隐瞒信息的人造成的。第一章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005在保险市场上,保险人事先并不知道被保险人的风险程度,因而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状态下的最优水平。因为信息不对称,保险人在确定保险费率时会采取平均费率。这样,风险发生概率大的被保险人购买的保险合同越多,越不利于风险发生概率小的被保险人,也不利于保险人。例如,一般知道自己健康状况不好,已经患病或患病可能性大的人往往积极购买保险,而身体状况良好的人购买保险的意愿可能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提高保险价格(或降低保险支付金额)则有可能将风险程度低的投保者“逐出”保险市场,而剩下的是随时可能发生保险事故、相对事故风险较大的被保险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效应往往会造成参与商品交易一方的某些人(如提供优质产品的厂商、风险概率小的被保险者)的不利,同时也会造成参与交易另一方的某些人(如商品的购买者、保险人)的不利。因此,有效控制商品交易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十分重要,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或危害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防范或控制。二、道德风险理论一基于保险市场的分析在保险市场上,道德风险来自保险人不能观察到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对保险标的的风险防范措施,因而无从知道被保险人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偏离保险人的要求。在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后,当委托人的利益实现有赖于代理人的行为时,委托人的利益实现就可能面临“道德风险”,即委托人不能肯定代理人是否愿意或有积极性去实现其利益。例如,被保险人购买医疗保险后,主观上会产生一定的侥幸心理,以致不太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增加某些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医疗服务需求。不仅如此,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面也存在这样的可能。例如,患者到医院治疗,按照规定支付了医疗费用,理应得到相应的治疗。但是,医院指派哪一位医生为其治疗、医生是否认真负责等这些选择取决于医院,而患者自身无从得知。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激励他人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就是关键。另外,通过“信誉”也是人们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006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式,任何人都需要与社会保持稳定、长期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职业道德的需要。在存在第三方付费的情况下,医患双方可能共谋,共同牺牲第三方保险人的利益。医疗保险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投保之后医疗服务使用过程中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但由于“健康”的标准与治疗的效果同其他“产品”相比很难界定与判断,医疗行为和过程也很难标准化、程序化与规范化,因此,医疗服务使用的监管既受技术制约也受成本制约。第四节演化博弈论从英国的《济贫法》到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从《贝弗里奇报告》里提到的福利国家到“智利模式”下的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始终处于变迁之中。造成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也不尽相同。研究者发现在概括和总结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问题上经常会陷入困惑。从大量的文献来看,尽管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但其发展的动力却源于政治过程。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结构是决定一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及其走向的根本动因。虽然从表面上看,社会保障所承担的社会稳定器和所得再分配功能属于经济问题,但实质上其所体现的是民主政治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如前文所述,“演化博弈论”是近年来在制度分析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分析工具,制度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群体内的自然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演化博弈论可以看作进化生物学中的“最优化理论”的一般化。进化生物学中的最优化理论在这里被用来解释个体的何种特征可以最大化他们的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肖特(Schotter)、范伯格(Vaerg)、培顿·扬(PeytoYoug)、萨格登(Sugde)、宾默尔(Bimore)及青木昌彦(MaahikoAoki)等为代表的一些博弈论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试读结束···...

    2022-10-28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骨科远程医疗规范 省市县域乡镇三级医疗机构实践》孙鸿涛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骨科远程医疗规范省市县域乡镇三级医疗机构实践》【作者】孙鸿涛编【页数】154【出版社】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359-7619-2【分类】骨科-远程医学-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参考文献】孙鸿涛编.骨科远程医疗规范省市县域乡镇三级医疗机构实践.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骨科远程医疗规范省市县域乡镇三级医疗机构实践》内容提要:本书初步总结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和阳山县网络医院建设及孙鸿涛主任医师团队在远程医疗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是国内第一部详细介绍骨科远程医疗临床实践的专业书籍,对于以互联网医院为纽带联通省县镇村,实现精准帮扶工作进行了有意义的前期探索。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远程医疗的概念和骨科远程会诊的发展;各论部分图文并茂地阐述了人体各个部位疾病的检诊和治疗、康复原则,以及县域骨科远程医疗模式的建立及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远程协助系统的建设。《骨科远程医疗规范省市县域乡镇三级医疗机构实践》内容试读第一部分总论骨科省远第一章概况市程曼医盖疗级规第一节远程医疗的现实意义范科远程医疗实践在远程医疗的发展早期,减少患者出行次数是主要动机之一。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中心城市辐射周围多个呈卫星群状分布的农村地区,不少的农村患者在交通方面可能花1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面对面的医疗花费患者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看病难度。同时,在现实医疗服务中,不少来自偏远地区的患者因个人原因或者社会原因,被误导至不对口的医疗机构或者不合适的医务人员处进行诊治,最后的结果是人财两空。因此实践表明,现实面对面的医疗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的需要,远程医疗服务可以通过互动视频会议、远程诊疗等,让偏远地区的患者和远在其他地区的富有专业能力的执业医生连线进行咨询交流,这非常有助于节省社会资源和减少患者医疗方面开支。(一)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运行效率权衡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方面,现存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上是当地医务人员基于医患关系建立起来的,优质的医生疲于应对大量的医疗事务,这不利于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导致优质的医疗资源无法下沉;另外,患者对时间也同样的重视,因为出行看病会占用他们的时间。因此,远程医疗在时间效率方面较面对面医疗是有绝对的优势的。医生可以在与患者见面之前通过视频会议或者手机电话联络,初步了解患者病情,开具所需要的检查、检验项目,再根据检查、检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面对面的诊治。举个例子,一位骨折患者于当地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行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回家后根据主治医生意见定期于当地医院复查患处X线片,患者可与主治医生通过手机确定是否需要返回手术医院就诊及就诊时间。通过有效的远程医患沟通,患者和医生的需求同时都可以满足,这个例子应该也是目前现实医患远程交流的一个缩影,让我们明白远程医疗不一定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远程医疗也并不一定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这也说明了远程医疗在节省医疗成本、提高医002疗服务效率方面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第现实的医疗服务体系本身是碎片化且缺乏协调性的,不能同时惠及医生和患部者,因而难以维系可持续性。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覆盖了全球20%的人口,这其中凝结了我国卫生工作者们不少精力与心血,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个别的情况毫下,某个患者可能找到全国最好的医疗服务,但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看,大部分患者就诊的大部分时候,难以找到最好的医疗服务。为改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我们的卫生决策部门正在努力打造一个更实惠、更顺畅的创新服务系统。远程医疗可以以患者及其家庭为中心,提供高品质的、可协调的连续性医疗服务,同时又能兼顾满足医生和患者的不同需求。卫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认证和示范传播等激励措施促进医疗服务产出效果,以关注服务质量而非数量的做法,来降低人均医疗保险的费用。(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可以更加有效治未病,推动和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当前的医疗体制主要关注于急性疾病的治疗和慢性病的诊断,反而忽视了如何缓解疾病的恶化。现在已经有许多设备能够完成远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依从性及检测运动机能。另外,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应用程序(APP)已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随着这些设备和软件的普及应用,以及这些设备使用者趋于老年化,他们的自我健康管理数据会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多信息,通过远程疾病的监控,患者的疾病信息能够持续不断传送到医生那里,医生能在一种或更多样的环境下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连续性的监测和治疗方案的调整。因此,远程医疗服务在预防疾病发生发展上有显著的优越性,通过医生的分流引导,患者可以得到及时就医就诊,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诸多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进行及时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急诊和住院费用,同时改善了他们的健康状况。(三)担忧及可能的解决方案限制远程医疗发展的因素首先是担心对医疗事故承担责任,许多基层社区健康中心和偏远地区的小医院,都不倾向于让远程医疗服务人员给患者看病,这是因为目前的卫生法规还是鼓励医疗机构服务于该机构所在地的患者,而不是医务人员不在本地的医疗护理服务。这就导致医疗机构担心会为参与远程医疗服务的患者承担责任,日后的医疗法规应更明确地规定参与远程医疗的医务人员的资质证明和操作规范,并建立与晋升有关的奖惩机制从而引导优质的医疗资源参与到远程医疗服务当中来。其次,专业人员对远程医疗的过度担心导致远程医疗服务无法全面展开,这部分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远程医疗服务的拓展是以满足003骨医务人员、患者、政府决策部门的多方面需求为目的的。对于远程医疗服务人员科来说,是否可以获得相当于面对面看病获得的劳动收入是他们关心的重点,业界省远普遍寄希望于在控制个人医疗成本和远程医疗交流成本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提高远市程程医疗医务工作者的获益度。最后,患者担心被欺诈或者信息被滥用致使远程医曼医疗覆盖的人口基数相应减少,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宣传使得远程医疗的概盖疗念深人人心,需要对机密、隐私、获取和责任设置立法管理机制,远程医疗服务级规体系才能扩大服务人群范围。医疗机构范(四)小结科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能提高医疗的治疗和安全服务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差异,优化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地区的患者与外界的沟通渠道,缩小医护人员之间的知识和技能差距,从而改善当前医疗服务模式。另外,反知识垄断提高了职业满意度,支持了家庭医疗健康管理,高效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避免了过度的检查与出行等,这些务实的做法可以使远程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节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及在骨科中的应用(一)远程医疗的定义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0明确远程医疗定义为:所有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交换有效信息进行疾病和损伤的诊断治疗、预防研究和评估。远程医疗服务可以改进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的获得渠道,从而避免在患者所在地点发生所需医疗健康专家的短缺。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远程医学中的应用,远程医疗的具体定义可概括为: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医疗技术与设备,对医疗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进行远距离传送,实现医医之间、医患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医疗服务等医疗活动。远程医疗的技术内容主要包括以病理、影像、检验等检查诊断为主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病例讨论及治疗为主的远程会诊系统,以教学、培训为主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以家庭病床、体征监测为主的远程监护系统等。研究表明,远程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在远期上降低受邀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且不增加接诊医生的医疗成本。因此远程医疗以其易于普及、诊疗质量高等特点,在减少临床诊断差异、加强临床管理及提供远程医疗保健方面具有巨大潜力。004第(二)国外远程医疗的发展部具有现实意义的远程医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在远程医疗技术发展上位于世界前列,其发展路径和管理体制也相对先进,其中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目前普遍认为,远程医疗在美国的发展始于宇航局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太空计划。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为了解零重力对人体生命体征的影响,率先应用遥测技术。同时期,医院、医学院等也纷纷开展实验性的远程医疗计划。这些计划都由于各种原因而以失败而告终。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随着存储转发等关键问题的解决,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远程医疗的发展进入加速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起,美国远程医疗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便携设备的普及,使得低成本、更加便利的远程医疗成为可能,并扩展了远程医疗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制定实施标准、医保报销政策等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2000年,美国制定了远程医疗的标准,该标准分别于2004年、2011年得到修改;现阶段美国共有29个州有了远程医疗平价法案,共有48个州制定了远程医疗补助计划。在此期间,远程医疗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向:实施目的从为患者赢得了救治时间延伸到缓解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减低医疗成本;服务项目从远程急救、会诊,增加到远程教育、监护、咨询等;开展地点从医院、医学中心等扩展到社区诊所和住所。在英国,每年至少有180万人能从社区警报和远程保健服务中受益。在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远程医疗的使用缓解了医疗资源的压力,养老院的床位总体减少了25%。近年来,受益于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医疗服务的供给不局限于医院,开始真正走到患者身边。英国远程医疗商业化项目也逐渐成熟,成为除美国之外全球最领先的远程医疗中心。从2011年开始,澳大利亚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远程医疗,制定并实施了“国家电子医疗战略”,通过“国家宽带网络建设”,医院之间传输和查看病情图片更加快捷高清,视频会诊更加方便。时至今日,澳大利亚大部分乡镇医院都安装有远程医疗系统,能够与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医院形成资讯互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较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远程医疗存在巨大发展必要性。005我国的远程医疗发展以集中进行基础建设为主且起步较晚。我国于20世纪80科年代开始了远程医疗实践。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远程医疗基础建设逐步省远完善,发展重心由科学研究转向实际应用。随着“金卫工程”“军惠医院信息系市程统”等一系列项目的开展,2012年5月《“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悬医划》开始提出推动远程医疗试点,2015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盖疗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便发布在宁夏、云南等5省开展远程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拟探索远程医疗体系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远程医疗在我国应用更加广泛,无范线远程心电监控技术服务平台、急诊远程监护室等远程医疗新技术不断涌现。与骨此同时,移动设备的普及也带动了远程医疗市场化运营的初步尝试。我国的远程医疗进入高速发展期,许多医院开始开展基于软视频的远程会诊、高清终端会远程医疗实践诊、3D手术远程示教和远程培训等工作,内容涉及临床会诊、影像会诊、教学培训、3D手术示教、多学科病例讨论与查房、学术会议等多种远程医疗活动,使我国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度过了局域性研究试用阶段,发展为跨区域性一体化协同应用。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远程医学网络。其一是以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为首的远程医学网络,其业务服务范围涵盖了包括远程会诊、远程紧急救治、居家养老远程服务、远程教育、疑难病例及多学科远程讨论、远程学术交流及远程医学健康管理等不同方面内容;其二是以上海市中山医院为代表的远程医学网络,其与上百个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系统;其三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其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处建立网络就诊点,在线医师完成诊治并开具处方后,患者可在社区中心或药店直接拿药,并且还开展了针对偏远山区、县镇村多级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式互补的远程医疗模式。这三种远程医学网络可以说代表了我国目前最为先进的远程医疗技术,其实践经验也为我国其他医疗机构开展各项远程医疗服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远程医疗已经和多个学科建立了重要联系,有关远程医疗技术在各种疾病治疗上的研究也是非常丰富的。学者们对远程医疗系统在重型脑外伤院前急救、老年保健、儿童专科、慢性病的随访与诊治等做了相关研究。国家政策是支持远程医疗发展的基础。对于远程会诊工作,我国政策支持及对相关问题规定较为充分,如《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关于组织开展省院合作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对远程会诊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虽然我国目前已出台多项规定鼓励远程医疗的发展,但相006···试读结束···...

    2022-10-28

  • 医疗准入那些事》刘笑天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准入那些事》【作者】刘笑天作【页数】213【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725-0367-2【价格】58.00【分类】医药卫生组织机构-市场准入-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刘笑天作.医疗准入那些事.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准入那些事》内容提要:医疗机构是涵盖广泛的概念,小到诊所、村卫生室,大到三甲医院,包括公立、民营,分布在城市、农村,保障着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医疗机构从设计规划到完成建设,涉及到国土、环境、气象、考古、消防、安全生产、药监、发展改革等多个管理部门。医院业务工作中有药品、高值耗材、医用设备、压力容器、收费价格等需要许可准入的事项,但这些准入均在医疗机构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因此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准入许可,是医疗机构正常运行,以及上述所有部门实施管理的基础。医疗机构准入政策核心以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部门负责的机构、人员和技术准入为核心,其中人员准入尤以医师为重。本书介绍的即是这三个方面的准入政策。本书从不同角度解读医疗许可政策,即善于总结,又浅显易懂,生动而不枯燥,适合广大医疗从业人员阅读,特别对基层医政管理人员、社会办医投资者和医师群体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医疗准入那些事》内容试读第一部分医疗准入那些话医疗准入那些事医疗卫生准人的特点随着依法行政观念逐渐深入,行政许可事项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各级卫生健康行政单位普遍成立行政审批部门,把原属于医政、中医、妇幼、基层、规划等部门的许可职能集中在一起,这对规范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社会资本办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基层同志咨询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投资者提出什么要求,办理或者不办理,能否请上级部门提供文件依据。这些问题反映出很多人,包括社会投资者和卫生系统内的同志,对医疗卫生准入的特点还不够了解。不同行业许可准入特点是不同的。消防、安全生产领域的许可,刚性内容偏多,弹性空间小。文化、艺术领域的许可,柔性内容比较多,基本上都是原则性规定,准入规则主观性比较强,甚至许可后发现问题也能封杀。医疗卫生准入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刚柔并济!例如,国家没有制定基本标准的医疗机构不能准入,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的也不能准入,这很刚性。医疗机构的级别、床位、诊疗科目等可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就比较柔性。同是数量规定,诊所、门诊部的数量和距离不受限制,但精子库、干细胞库、单采血浆站准人数量卡得超级严。2医师准入方面,通过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方能取得医师资格,这非第常刚性,而医师执业范围没有明显界限,这就偏柔性。部分不仅如此,越是发达、稳定的国家,医疗卫生准入的刚性领域越医少,柔性领域越多。疗我国医师资格考试采取固定分数线,满分600分,360分及格,那只要分数超过360分,有多少算多少,全都合格。但是有的国家和地话区就不是这样,而是根据人口和医疗需求计算,全国(地区)今年缺多少名医生,那么当年医师资格考试就录取前多少名算合格,排后面的不管分数多少都不要,甚至医学院校也根据医师规划需求决定招生数量。行政许可大厅必须人员整齐,热情服务,尽量压缩办理时间。有的地方能把医疗机构执业登记许可从受理到发证压缩在4个工作日内办结。但有的国家和地区每年只有一两个月时间受理设置医疗机构申请,其他时间不受理。事实上,任何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内,要么由卫生管理部门、要么由医保部门、要么由非政府协会控制,都没有完全自由准入的医疗市场,都会受到柔性限制。宏观原因在于医疗需求是基于人性的、积极旺盛的增长,很容易失去理性,进而造成医疗费用失控,需要政府主动规划调整。微观原因是无法用行政渠道规定疾病发展,必须采取弹性措施。常有人问医疗机构增设诊疗科目,没有准入标准怎么办?三级综合医院和个体诊所虽然使用相同的诊疗科目,但在建筑布局、人员配比、设施设备标准、建设指南等方面是不同的。又有人问:民营医院要在内部另设置门诊部,还不提供理由,有没有文件依据可以受理或不受理?然而每个医疗机构都有自己承担的w功能。不提供设置理由,怎么判断它符合当地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疗怎么判断两个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刚性的好执行,柔性的依据什么?没有明文依据怎么办?怎么解事决这个问题?我的建议就是完善当地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用规划指导许可。规划是个好东西,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近几年总有人说“社会资本举办的门诊部、诊所不受规划限制”,甚至有医疗卫生行业的领导干部也这样说,我觉得凡是说某种医疗机构不受规划限制的人都不懂医疗规律,至少是不懂法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均须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规划范围很广,不仅可以规定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距离,还可以规定诊疗科目、人员数量、设施设备、建筑布局,乃至医疗机构承担的职能,等等。当地人口数量、就医途径、各级别医疗机构情况、大型医用设备、分级诊疗体系、医疗控费等都可以纳入规划,并通过规划实现。很多人不知道规划的厉害。河南省援赞医疗队有位队员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的医疗队队员有次乘车外出,看到路边有位当地妇女有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就主动和她打招呼,介绍她去我们医疗队做手术治疗,后来治好了。患者很高兴,医疗队也很高兴,觉得为赞比亚人民服务了。当地电视台还为医疗队拍了条新闻。就这样慢慢有其他地方大脖子病患者来医疗队治病。某天,当地政府卫生部门的官员登门,要求我方医疗队停止宣传和收治外地大脖子病患者。他们的理由是,医疗队此举干扰了当地医疗资源规划,影响了医疗资源布局。我方人员听了很吃惊,谁说非洲国家落后,起码人家理念很先进。我们是赞比亚请去援助他们的,违反规划一样不行。有的同志遇事就向上级要文件,这本没错,但要明白医疗卫生第行业是同疾病作斗争的战线,疾病在发展,治疗疾病的经验措施也在部分发展,不可能每件事都有文件依据,这是行业特点,不是行业缺点。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把公司的性质、股疗东条件、设立条件规定得一清二楚,很好执行;而《医疗机构管理条那例》对医疗机构设立条件只讲个大概,更多细节是靠一般文件规定话的,为什么呢?好调整啊。另外,真要是凡事都有文件,用机器人就行了,还要审批部门做什么呢?规划是医疗卫生许可的灵魂,如果没有规划,谁知道当地需要多少家医院、多少张床位才够?某个专科需要多少名医生才够?设置这么多床位需要多少患者才够?没有规划作为依托的卫生许可不过是一张纸而已。我国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对医疗资源需求强烈,对任何能够增加医疗资源的渠道,从许可准入到扶持政策都持欢迎态度,因而医疗卫生规划刚性不足,从政府到卫生从业人员都不太重视规划。很多规划都有从弹性到刚性变化的过程。从划定18亿亩红线,再到国土卫星遥感监测,政府用地规划刚性不断加强。从开始环保攻坚以来,环境规划力度十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基本医疗资源已经达到一个数量级别,医师总量约有400万人,另外有100万左右的乡村医生,床位较上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明显增长,在部分区域已经提前完成2020年设置规划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转换的理论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要求,已经逐渐到了医疗资源结构调整的时候。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本就可以具备5医疗准刚性。基层同志如果遇到类似问题,赶快向上级汇报,尽快修订完善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不失为好办法。那些事(2018-04-26)6···试读结束···...

    2022-10-28 准入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名单 准入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条件

  • 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究》王旭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究》【作者】王旭作【页数】307【出版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10【ISBN号】978-7-5764-0127-1【分类】医疗事故-鉴定-研究-中国【参考文献】王旭作.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究》内容提要:在当今的司法程序中,依据科学的评判标准来证明争议事实以增强证据的可靠性,已成为趋势。如今的法庭对抗中,因科学标准的缺失带来的证据可采性遭受质疑的情形,屡见不鲜,以至于当今的时代被称作“怀疑的时代”,此点,在我国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司法活动中尤显突出,例如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医患对峙异常激烈的熊作为案等,不胜枚举。《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究》内容试读第章Chater医疗损害鉴定的实证研究第一节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实证研究一、概述多年来,医疗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随着人们诉讼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医患纠纷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据2008年11月2日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逾百万起,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数量在40起左右。尤其近两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上升,增长幅度超过100%。”(1)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中,中国医疗公平性名列在191名成员的倒数第四〔2)。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医疗错误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住院患者中,大约3.7%一16.6%曾发生医疗不良事件〔1)张有义:70%纠纷滞留医院卫生部拟重点推人民调解制度”,载ht:/ew.ohu.com/20081102/260389993.html,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2月16日。〔2)郭柯:“中国的一些让人沉痛的世界排名”,载《青年文摘(红版)》2007年第7期。·001·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究。(medicaladvereevet,即MAE)(1)。按此比例,我国每年约有163万一755万例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其中部分演变为了医患纠纷。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2010年全国医疗暴力事件已达到17243件之多。医患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严峻的社会问题。有学者通过对医疗纠纷的调查〔2),从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社会四个维度对医疗纠纷发生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三甲医院门诊纠纷的主要因素有:就医流程烦琐、等候时间长、患者对服务态度不满意(与医生工作量大有关)。住院纠纷的主要因素有: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保障机制欠缺,费用承担困扰;医务人员难尽合理的注意义务;现阶段国内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薄弱;国内现阶段法律法规仍然不健全,执法部门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往往感到法律依据不足,对待复杂的医疗纠纷难以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媒体宣传的负面影响加剧医患矛盾;等等。社会各界纷纷探讨纠纷解决机制,其中,医疗损害赔偿是重要的解决途径,而在赔偿诉讼中,医疗损害鉴定则是关键性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显示〔3),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与患者损害后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判断,涉及临床医学、法医学、赔偿医学等多种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时仅凭法官的一般知识和社会经验难以对争议事实及责任作出客观的评判。因此,〔1)毛静馥、吴国松、李会玲:“国内外病人安全问题现状及相关建议”,载《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第9期。〔2)袁江帆等:“从患者视角研究医疗纠纷的数据统计分析”,载《中国医院》2017年第4期。(3)邢学毅编著:《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分析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002·第一章医疗损害鉴定的实证研究⊙在医患双方就医疗过错及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往往需要进行医疗纠纷的专业技术鉴定(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来提供依据。现实中,鉴定意见一般情况下是赔偿责任的关键性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医疗损害鉴定为司法活动提供科学证据,与其他司法鉴定相比,其专业深度和技术难度超越了一般鉴定人的专业能力。由于医疗行为的复杂性、隐秘性、多因一果、医疗后果的不确定性等各种因素,经办法官在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过程中,较其他类型案件(如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更加依赖鉴定意见,甚至有人描述为法官患有“鉴定意见依赖症”。在医疗纠纷的诉讼活动中,我们总是看到这种现象:一方面,医疗损害鉴定在案件处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医疗损害鉴定却备受社会各界的争议,甚至非议,鉴定带来的投诉比比皆是。原因是多方面的:①人们期待着权威的鉴定结论,期待司法鉴定给予医疗纠纷中的医患双方一个权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鉴定结果,但同时,医患双方的诉求相差悬殊,司法鉴定的结果常常与任何一方的诉求差距都比较大,而司法鉴定的结论又常常意味着最终审判结果的“输赢”。于是,当事人各方均在司法鉴定上“下功夫”,如投诉、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等。②从鉴定的特征上来看,医疗损害鉴定与其他的司法鉴定相比,具有更强的主体依赖性,不同的鉴定人会形成不同的判断结果。这样的现实就让鉴定结论更加令人充满担心和猜疑,重复鉴定、反复鉴定成了习以为常的现象。高额成本的鉴定使当事人“打得起官司打不起鉴定”的实例并不罕见。上述的情况也反映出另外一种事实,那就是,我们对医疗损害鉴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的操作层面上都缺乏系·003·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究统研究,缺乏理论的框架支撑,缺乏程序上、技术上可操作的共识。简言之,缺乏可供操作的技术标准,这一困难亟待我们研究解决。在当今的司法程序中,依据科学的评判标准来证明争议事实以增强证据的可靠性已成为趋势(1)。如今的法庭对抗中,因科学标准的缺失带来的证据可采性遭受质疑的情形屡见不鲜,以至于当今的时代被称作“怀疑的时代”,此点在我国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司法活动中尤其突出,如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医患对峙异常激烈的熊某为案等,不胜枚举。与此同时,目前也存在包括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司法鉴定机构作出的医疗过错鉴定两种鉴定类型,两种鉴定应用的范畴虽有所不同,但任何一种鉴定应用于诉讼活动中时,也就是鉴定结果为司法审判提供技术支撑时,两者的本质都属于司法鉴定。鉴定类型的不同也带来了一定的争议。本书所指医疗损害鉴定涵盖上述两种鉴定的内容,为鉴定总的原则和思路。由于司法鉴定更符合司法活动的程序性要求,本书主要以司法鉴定的脉络来谈鉴定技术与标准问题。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换言之,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由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法定鉴定机构,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鉴别和判断的一种活动。长期以来,从分类上讲,医疗损害司法鉴定主要属于法医类中的法医临床学鉴定范畴。根据《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司法鉴定分为法医类鉴定(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1)[意]MicheleTaruffo:“科学标准在社会和法庭科学证据中的应用”,郑飞译,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4期。·004·第一章医疗损害鉴定的实证研究◇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和法医毒物鉴定),物证类鉴定(包括文书司法鉴定、痕迹司法鉴定和微量物证鉴定),声像资料司法鉴定(包括对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图片等载体上记录的声音、图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其所反映的情况过程进行的鉴定和对记录的声音、图像中的语言、人体、物体作出种类或同一认定),等等。《同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第5条规定:法医临床鉴定是指运用法医临床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和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损伤与疾病关系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评定、劳动能力评定、活体年龄鉴定、性功能鉴定、医疗纠纷鉴定、诈病(伤)及造作病(伤)鉴定、致伤物和致伤方式推断等。其中涵盖了医疗纠纷鉴定。目前,司法部新的法医学执业分类的办法已经颁布实施(《司法部关于印发法医类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的通知》,司规2020)3号)〔1),在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病理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中,均涵盖医疗损害鉴定的鉴定委托项目。在司法实践中,医疗损害的司法鉴定还会有多个学科交叉的情况,比如:需要尸检的案例就属于法医病理学范畴的工作,病理蜡块的个人同一性鉴定属于法医生物学范畴的工作,对病历文书真伪的鉴定则属于物证类文件检验学范畴的工作,而大多数时候,活体损伤后的各种医疗损害鉴定活动,则属于法医临床学鉴定工作。鉴定意见由于其在证据体系中的特殊功能和地位,习惯被〔1)该通知发布的《法医类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已于2020年5月9日第20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005·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究称为“证据之王”。一份准确、严谨的鉴定文书可以为扑朔迷离的案情拨开云雾,为案件的公正审理提供厚重的证据砝码。相反,一份粗糙的、经不起推敲的鉴定文书却会引发无数的争议,甚至会被人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一切。医疗损害鉴定活动中机构与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加之缺乏技术标准,使得鉴定活动的准确性、客观性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是这类鉴定证据的证明力较弱的一种体现。二、2019年北京市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实证研究(一)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为检索词对裁判文书进行检索。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地域为北京市,时间范围为2019年,文书性质为判决书,案例性质为民事案例。2.研究方法采用文本分析和文本计量等方法,将所有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医疗损害鉴定的关键信息录入并进行统计和分析。(二)整体情况分析北京聚集着全国优质的医疗资源,据原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8年北京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北京市拥有115家三级医疗机构,174家二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丰富,患者众多。1.数据汇总本次共检索到判决书617份,其中一审判决书403份,二审与再审判决书共214份。被告医院主要集中在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笔者简要·006····试读结束···...

    2022-10-28

  • 《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作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作【页数】233【出版社】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177-1164-3【分类】人工智能-应用-医疗保健健康-研究【参考文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内容提要: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健康管理、医药研发等医疗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显示了巨大应用前景。全书探讨了面向医疗健康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围绕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政策与策略、准入与监管、研发与推广、生态建设等议题开展深入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内容试读总报告面向医疗健康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①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大数据成为促进创新发展新的“三驾马车”。伴随卫生信息化和医疗健康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诊疗、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精准医学等方面的作用凸显②。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疾病模式转变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符合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均衡发展的要求。在供给侧,人工智能为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了快捷、优化①总报告作者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邱月、马璐岩、于孟轲。②胡建平:《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发展框架与趋势分析》,《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8年第15期1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的途径,促进技术革新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同时,人工智能将帮助形成同质、标准、易于延展、可控的服务体系,让民众享受高质量和高标准的诊疗服务,并改善医疗健康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提高健康的公平性及可及性。在需求侧,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可在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如医学影像、健康管理、疾病风险预测、虚拟助理、药物设计、临床诊疗、精神疾病、病理学和营养学等,助力疾病的监测、诊断、治疗和管理。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应对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医疗健康需求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全新战略时代。国际上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围绕人工智能制定了发展战略与规划.医疗健康是各国人工智能战略规划重要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从国家发展战略到行业政策,高度重视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加快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产品的推广与应用,推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已经成为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课题。为给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开展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构建促进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支持性环境已是迫在眉睫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9年成立“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围绕在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政策与策略、准入与监管、研发与推广研究、生态建设五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综合研究。研究中,课题组不仅结合了政策文本、国际经验、既往研究,还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获得了丰富的一手数据。总报告以专题研究和实地调研为基础,阐述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①张旭东、陈校云、舒婷等:《人工智能蓝皮书: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2总报告面向医疗健康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现状、困难和挑战,并通过国际比较和调查研究,探索总结我国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的差距所在,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构建支持性政策环境给出可行建议。我们希望,这项研究的完成有利于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二、我国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政府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及健康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一)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准人与监管政策取得一定突破自2015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就健康信息化、医疗大数据、智能健康管理等相关技术和产品提出具体规划,指出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及养老等方面的应用方向”。这一举措促进并推动了产业发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人工智能要在医疗等关键行业形成示范应用。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此后,《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使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推动了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①亿欧智库:《2017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产业研究报告》。3总报告面向医疗健康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同时,政策层面不断规范与强化基础通信与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如,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并修订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法规与实施办法,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一系列国家标准与管理法规,从政策、标准、规范等方面保障数据的合规应用与信息的安全管控。此外,有关部门也实施多项举措以改善数据质量、促进数据共享。第一,为解决数据“孤岛”、促进医疗健康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在国家卫健委指导下,实施了“1+5+X”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总体规划,即建设一个国家数据中心、五个区域中心,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设若干个应用发展中心。第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成立人工智能小组,并分别于2018年4月和6月完成了眼底图像标准检测数据集和肺部影像标准检测数据集的建设工作,助力人工智能的产品研发与审批。2020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构建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规眼底彩色照相人工智能标准数据库,标志着医疗人工智能的第三方检验获得突破性进展。(三)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科技产出快速增长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人工智能科技产出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我国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领域的中文科技论文产出累计为20570篇,外文科技论文产出累计为44714篇,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技术、临床医学、肿瘤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生物学等学科。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我国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力量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利3116项.其中发明专利2429项,实用新型专利687项2。①张旭东、陈校云、舒婷等:《人工智能蓝皮书: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②张旭东、陈校云、舒婷等:《人工智能蓝皮书: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5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四)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央及各省市政策的促进和推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127.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39.0%①。依托中国医疗健康数据的数据量优势,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崛起。截至2019年7月,在中国市场活跃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共有126家2,产品分布在医学影像、医疗辅助、疾病预测、健康管理、医院管理、药物研发、医学研究、医疗大数据八大应用场景中。近年来,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36.5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210亿元,同比增长54%③。预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④。从融资情况来看,2018年,参与融资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中,有32.61%的企业累计融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相比2016年千万级的融资金额,融资金额快速增长⑤。专栏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人工智能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者,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以下简称红杉中国)始终看好人工智①DoNew:《2019中国人T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②亿欧智库:《2019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研究报告》。③博裕金融:《中国AI医疗行业报告》。④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白皮书(2018)》。⑤张旭东、陈校云、舒婷等:《人工智能蓝皮书: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6···试读结束···...

    2022-10-28

  • 《现代医疗仪器维修技术》牟强善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作者】牟强善主编【页数】355【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578-6530-6【分类】医疗器械【参考文献】牟强善主编.现代医疗仪器维修技术.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现代医疗仪器维修技术》内容提要:本书分四章,临床工程维修技术基础、实用医学装备维修技术策略、无图纸医学装备芯片级维修基础与实践、常用医学装备典型维修案例分析。内容包括:常用医学装备修理方法常用医学装备维修方式等。《现代医疗仪器维修技术》内容试读第一章临床工程维修技术基础第一节常用医学装备修理方法医学装备作为现代的复杂精密电子仪器,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单位,其维修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它要求维修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基本电路,熟悉一般操作,能有效地运用维修手册和其它技术资料及数据,并有必要的检测工具。维修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才能做到解决问题而又少走弯路。医学装备维修过程一般分为五步:了解故障、分析故障、故障检查、故障排除、指标调校一、了解故障了解故障是通过询问仪器操作人员或其他维修人员了解故障发生前和发生时的情况,如电压是否正常,是否有异常气味或异常声音,故障是突然发生还是逐步形成的,故障是否时有时无,设备的使用年限和故障发生时的使用环境,代换过哪些元件或调动过哪些地方等。另外通过自己的开机操作,观察故障的表现形式,可为分析故障提供依据,提高维修速度。二、分析故障分析故障就是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和大致所在的电路。这里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熟悉该仪器的系统组成和电路工作原理,这样才能从实质上去分析故障产生的可能电路部分,并根据自己平时积累或别人的维修经验,快速地得出较准确的结论。B超一般由发射脉冲控制与产生电路:超声信号接收与处理电路:数字扫描变换电路:数字图像处理电路:超声探头部分;监视器电路等组成。如果不知该机电路图,也应知道B超的这样一些典型电路,再根据其方框图加以分析,但这种情况维修起来就比有图纸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三、故障检查故障检查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后,经过一定的测试,缩小故障范围,最后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一)检查基本方法故障检查的基本方法可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四法。望:就是用眼检查元器件(电路板)有无烧焦、变色、破裂、流液、虚焊、短路、脱落。通电后是否有打火、冒烟现象。闻:就是用鼻子闻是否有异常气味。问:就是前面所讲的向有关人员了解故障前和故障发生时的情况。切:就是检查测量故障所在。(二)检修顺序检测故障应遵循的基本方法是先机外后机内:先电源后主电路:先电路板后电路单元现代医疗仪器维修技术1.先机外后机内有些机器出现使用异常,并不一定是仪器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使用不当或一些开关置位错误,且有些故障通过利用面板上的旋钮或控制键就能很快判断故障的大致部位,因此在维修时不要立即打开机盖,可首先自己进行一些操作或外部检查。如开机电源指示灯不亮,有可能是外部电源不良或设备保险丝断:监视器无图像时,可能是“录像/原始”转换开关置于录像位置,如果不是,也可通过开关置录像位置时外接视频信号判断故障是监视器还是主机:出现干扰时可通过调换地方或在不同时间开机来判断干扰是否来自外部设备。通过机外检查后如有必要再开盖检修。2.先电源后主电路开盖后首先检查电源电压有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电源只要有一路电压不正常,就会使仪器一项或多项功能不正常。许多故障都是由电源引起的,而且电压检查很简单。例如CS400型B超,故障表现为行频经常出现不同步,经调节外部行频电位器后判断故障在机内,打开设备检查电源,发现+5V电压有稍许波动,换掉有问题的滤波电容后故障消失。如果电源电压正常,这时可检查与故障有关的电路,在检查这些电路前也应先检查其各路输入电压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再进一步检查有关电路。3.先电路板后电路单元电路提现在B超机中,一般是几个功能电路单元做在一块电路板上,整机由数块电路板组成,检修时首先要把故障确定在哪块电路板上。(三)实用检修方法举例1.拔插法通过拔去或插回某一电路板插接件来判断故障在哪块电路板上,这种方法对检查一些故障特别是电源过载故障是一种简单而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SN-2035型B超,开机屏幕无任何图像、文字和标志等显示,但有光栅。通过检查电源,发现+8V电压严重偏低,断开负载后+8V恢复,说明负载存在短路现象,拔去接收与放大电路板上的电源输入插头,屏幕显示字符和标志,由此能断定接收与放大电路板上+8V供电存在漏电,查+8V电源滤波电容漏电。又如SAL-32B型B超,故障表现为超声图像区显示28条细白竖线,根据对B超工作原理的理解,初步认为故障在DTVCPWB板上(负责对超声信号进行存贮并按一定时序读出),拔出此板开机,细竖条消失,证明上述判断正确,查为输出缓冲存贮器损坏。2.代换法如果有相同型号的B超(有些同厂不同型号的B超,一些电路板也相同)或有备用的电路板,可采用代换法判断故障与哪块或哪几块电路板有关,若用正常电路板代换所怀疑的电路板后仪器恢复正常,说明被怀疑的电路板有故障,这样可大大节省时间。注意在采用代换法之前,首先要考虑实际存在的故障是否会损坏替换物,其中主要考虑供给替换电路板的电压是否正常,另外对一些大功率、大电流和高电压组件代换时要特别小心。·2第一章临床工程维修技术基础(四)定期预防性维护方法1.标准修理法又称强制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寿命,预先编制具体的修理计划,明确规定设备的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设备运转到规定的期限,不管其技术状况好坏,任务轻重,都必须按照规定的作业范围和要求进行修理。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但有时会造成过度修理,增加了修理费用。2.定期修理法是指根据零件的使用寿命、生产类型、工件条件和有关定额资料,事先规定出各类计划修理的固定顺序、计划修理间隔期及其修理工作量。在修理前通常根据设备状态来确定修理内容。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利于采用先进修理技术,减少修理费用。3.检查后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部件的磨损资料,事先只规定检查次数和时间,而每次修理的具体期限、类别和内容均由检查后的结果来决定。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修理计划性较差,检查时有可能由于对设备状况的主观判断误差引起零件的过度磨损或故障。第二节常用医学装备维修方式维修方式随着生产设备的复杂化和维修技术手段的提高,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不断开发,维修理论的创新,维修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维修形式和组合维修模式。以下主要的维修方式是目前常用的几种:①计划维修(PM-PlaigMaiteace):②预防维修(PM-PrevetiveMaiteace):③改善性维修(CM-CorrectiveMaiteace):④生产维修(PM-ProductiveMaiteace)i⑤事后维修(BM-BreakdowMaiteace):⑥预知维修(PM-PredictiveMaiteace)i⑦状态维修(CBM-CoditioBaedMaiteace):⑧可靠性维修(RCM-ReliailityCeteredMaiteace):⑨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ACM-AvailailityCeteralMaiteace)等等。一、维修方式的选择维修方式选择的策略大体上采用三类策略,即事后维修方式、定期维修方式和状态维修方式。二、影响维修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影响维修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设备的故障特征、设备的有效度、设备的维修费用。·3·现代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一)仪器设备的故障特征主要由制造商从设计技术上就确定下来的,包括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磨损状态。而设备的使用者根据设备运行具体情况和经验,加以修改来确定或影响着设备的故障特征和使用寿命。(二)设备的有效度是根据设备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维修的技术难度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提出来的。特别是集约型的设备要求具有较高的有效度。确定的设备有效度过低,导致故障增多;有效度过高,造成维修过剩,使用费用过高。(三)维修费用投入多少为代价以达到所要求的设备有效度,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包括直接维修费用和间接维修费用。直接维修费用一般包括维修部门支出的直接用于维修的劳务、材料、设备、配件、能源以及检查等费用。间接维修费用包括准备费用、停机费用、开工费用和附加费用等。所以在优化维修方式的决策中,某些设备的间接维修费用应该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一般地说,事后维修适于非重要设备,故障造成损失较少,故障后果不严重或备有冗余的设备。三、定期预防性维修定期维修适用于有明显故障周期的设备或者一些故障周期不明显的重要设备,其前提是了解设备的故障特征和磨损状况。对于连续性的医学装备,根据工作计划和设备运行状况,确定设备定期维修的安排。状态监测为基础的维修适于重要或关键设备,借助监测的技术手段,分析诊断设备故障的部位、原因、程度、发展趋势以及确定维修的时间和内容,以避免计划维修或预防维修带来的过度维修成本。当然,维修方式的选择基于设备的故障特征、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生产特点、维修费用加以综合考虑。亦可采取组合维修模式。第三节医学装备维修基本内容一、设备维护保养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是保持设备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运行,包括及时紧固松动的紧固件,调整活动部分的间隙等,简言之即“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十字作业法。实践证明,设备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维护保养的好坏。维护保养依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分为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级保养等。日常保养,又称例行保养。其主要内容是:进行清洁、润滑、紧固易松动的零件,检查零件部件的完整。这类保养的项目和部位较少,大多数在设备的外部。一级保养,主要内容是普遍地进行拧紧、清洁、润滑、紧固,还要部分地进行调整。日常4第一章临床工程维修技术基础保养和一级保养一般由操作工人承担。二级保养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清洁、润滑、局部解体检查和调整。三级保养主要是对设备主体部分进行解体检查和调整工作,必要时对达到规定磨损限度的零件加以更换。此外,还要对主要零部件的磨损情况进行测量、鉴定和记录。二级保养、三级保养在操作工人参加下,一般由专职保养维修工人承担。在各类维护保养中,日常保养是基础。保养的类别和内容,要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加以规定,不仅要考虑到设备的生产工艺、结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和特点,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工业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维修习惯。二、设备检查设备检查,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通过检查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检查按时间间隔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日常检查由设备操作人员执行,同日常保养结合起来,目的是及时发现不正常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检查是按照计划,在操作者参加下,定期由专职维修工执行。目的是通过检查,全面准确地掌握零件磨损的实际情况,以便确定是否有进行修理的必要。检查按技术功能,可分为机能检查和精度检查。机能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各项机能进行检查与测定,如是否漏油、漏水、漏气,防尘密闭性如何,零件耐高温、高速、高压的性能如何等。精度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实际加工精度进行检查和测定,以便确定设备精度的优劣程度,为设备验收、修理和更新提供依据。三、设备维护保养设备修理,是指修复由于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精度劣化。通过修理更换磨损、老化、腐蚀的零部件,可以使设备性能得到恢复。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是设备维修的不同方面,二者由于工作内容与作用的区别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应把二者同时做好,以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设备修理的种类根据修理范围的大小、修理间隔期长短、修理费用多少,设备修理可分为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三类。1.小修理小修理通常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调整设备的局部结构,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计划修理时间。小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多,工作量小,每次修理时间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小修理一般在生产现场由车间专职维修工人执行。2.中修理中修理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理或更换部分主要零件与基准件,或修理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要检查整个机械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机器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中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5现代医疗仪器维修技术数较多,工作量不很大,每次修理时间较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中修理的大部分项目由车间的专职维修工在生产车间现场进行,个别要求高的项目可由机修车间承担,修理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并办理送修和承修单位交接手续。3.大修理大修理是指通过更换,恢复其主要零部件,恢复设备原有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全面修理。大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少,工作量大,每次修理时间较长,修理费用由大修理基金支付。设备大修后,质量管理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使用和承修单位有关人员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送修单位与承修单位办理交接手续。第四节医学装备日常故障修理小技巧一、开关(按钮)的故障开关按钮用得多,接触不良易脱落。·松动导线要拧紧,脱落导线要焊接。二、保险熔断保险丝易熔断,电机无电不运转。内部短路出故障,按照型号立即换。三、电池夹生锈霉变电池夹生锈也常见,腐蚀液体要霉变。砂纸轻轻擦一擦,光亮如新绣除完。四、弹簧弹失、螺母松动弹簧弹失不好找,磁铁帮你去找到。螺母松动是隐患,钳子拧紧就算完。五、元件损坏元件损坏现象多,发热冒烟和跳火。发现异味不正常,切断电源再解决。用表测量点参数,坏了换新能工作。六、印制板故障设备常用印制板,日久受潮会霉变性能下降和损坏,除湿加热来升温。七、电解电容失效电容过了有效期,内部液体己干涸:损耗增加又发热,拆掉旧的换新的。八、接插件接触不良接触不良是隐患,设备失灵要停产。6···试读结束···...

    2022-10-28

  • 医疗与养老PPP》陈青松,唐琳,连国栋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与养老PPP》【作者】陈青松,唐琳,连国栋编著【页数】278【出版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8.12【ISBN号】978-7-5164-1834-5【价格】68.00【分类】医疗保障-政府投资-合作-社会资本-研究-中国;养老-社会服务-政府投资-合作-社会资本-研究-中国【参考文献】陈青松,唐琳,连国栋编著.医疗与养老PPP.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8.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与养老PPP》内容提要:本书稿针对我国的医疗与养老现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探讨了医疗与养老PPP所处的阶段、面临的选择与难点、实操要点,以及如何取得资金支持等问题,让读者对医疗与养老PPP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书稿对中国医疗与养老领域的PPP模式的探索、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对各类金融机构以及研究、操作医疗与养老PPP的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医疗与养老PPP》内容试读第一章我国医疗与养老行业现状导读我国养老行业大数据我国的医疗养老支持政策我国养老健康市场巨大我国养老行业大数据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么,当下的老龄化社会到底有多“老”?五年后将有多“老”?十年后、二十年后又将有多“老”?数据往往最有说服力。一、从大数据看待我国的老龄化(一)静态数据看待我国老龄化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新标准是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该国家或地区进人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13.67003医疗与养老PPP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1%。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2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1%;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5%。因此,无论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还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我国都双双“达标”,已步人老龄化社会。(二)动态数据看待我国老龄化2000年11月底,我国开展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6%。从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为6.96%,2010年为8.9%,2014年为10.1%,2015年为10.5%。由上述数据可见,按国际标准,以2000年为分界线,我国正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从这十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老龄化正呈加速度上升状态。(三)预测数据看待我国未来老龄化趋势我们先来看一看老龄化社会的分类:按照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划分,65岁以上人口如果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这个比例如果达到20%,那么就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离深度老龄化的标准不到4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有加速迹象。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①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的一项数据,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②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20万人相比较,47年中增长了2.36倍,年均递增2.6%,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6%的一个百分点。004第一章我国医疗与养老行业现状口将达1.67亿人,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4%。届时,全世界每4个老人之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而据我国权威部门预计,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7%;2027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15%,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6.2%;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0%,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达到4.3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1%,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会达到25%,达到目前我国的近邻日本的水平。(四)我国老龄化与世界老龄化的横向比较据联合国预测,1990一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我国同期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我国同期这一数据是由6.1%上升至11.5%。分析发现,无论从增长速度还是从占比来看,我国老龄化情况都要较世界老龄化情况严重得多。再将我国老龄化进程与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相比: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一百多年,比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平均速度快了近半个世纪。不仅如此,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还在加快。专业人士指出,我国的老龄化拥有两个“世界第一”:一是老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二是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005医疗与养老PPP二、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急需专业的养老机构提供大量的养老服务。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和服务人员供需差异大,养老服务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明显短板(一)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一方面,人们居家养老的观念正逐步改变,对机构养老、生态养老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群处于无法居家养老的困境。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倾向于机构养老,但现实情况却是养老机构的供给量存在严重的缺口,养老床位与老年人的巨量需求不成比例我国的养老服务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22亿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4亿人;另一方面,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不足10万个。在养老床位方面,我国养老机构各类养老床位近58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只有27.2张,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也远低于根据“9073”养老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年人社区养老,3%老年人机构养老)测算出来的养老床位需求量。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未来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将高达70%。而以传统养老院为代表的养老机构数量目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全市的养老院床位约为8万张。其中,公立养老院几乎没有一张空置的床位。(二)养老服务专业机构人才缺口大调研发现,我国老人照护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有专业性的居家护理服务能力的人才缺口极大。专业护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正规的院校教学,更主要的还是行业专业培训机构培育发展006···试读结束···...

    2022-10-28

  • 《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研究》彭朝林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研究》【作者】彭朝林编著【页数】176【出版社】北京:华龄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169-1596-7【价格】58.00【分类】医疗保健事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彭朝林编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研究》内容提要:《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探索精准医疗一、精准医疗的内涵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虽然精准医疗在国际上有不同版本,但是可以共享一些特性:一是从医疗方式来看,精准医疗是基于对居民患者数据信息的收集,从而做出治疗方案。二是从医疗范围来看,精准医疗不仅仅利用数据信息进行疾病治疗,更是可以做到疾病预防甚至预测。三是从医疗目标来看,精准医疗现阶段目标均聚焦于癌症治疗。四是从医疗机制来看,精准医疗强调对个体疾病分子层面的分析判断。五是从医疗模式来看,精准医疗改变了以往简单式的医患互动关系,强调针对病患全面全程的观察诊断,并提出差异性、个性化的医疗方案。精确、准时、共享、个体化是精准医疗的要素。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这样解释精准医疗:“把按基因匹配癌症疗法变得像匹配血型那样标准化,把找出正确的用药剂量变得像测量体温那001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研究gtgtgt样简单,总之,每次都给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疗法。”在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清华系中国科学家对精准医学的定义: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精准医疗主要的三个层次层次主要技术内容精准医疗的基础。无论是细胞治疗还是基因治疗,首先要通基础层次基因测序过基因测序诊断病情才能设计方案。在实施精准医疗方案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细胞和分子级别的检测。通过对免疫细胞的功能强化和缺损修复,提高免疫细胞的战细胞免疫中等层次斗力。这种技术治疗癌症效果好,但操作难度大,对患者身治疗体素质要求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癌症本质上是人体基因变异导致的细胞分裂失控。基因碱基最高层次基因编辑就是对患者癌变细胞的变异基因进行批量改造,使之成为正常细胞。二、中美精准医疗的差异1.中美精准医疗概念的差异2015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及的精准医学,是指根据患者罹患疾病的易感性,所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和预后,以及患者对现有的治疗方案的反应,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群。针对特定的亚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或治疗性干预措施,从而减少不会受益的人群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经济负担,节省医疗开支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见,奥巴马提及的精准医学强调的是基因测序和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主要应用于那些有遗传信息002ltlt改变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FraciS.Colli认为,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治疗为基础,应用基因组、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患者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临床数据,从而精确地筛选出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并根据疾病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将患者分类,最终实现针对特定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案。临床工作中,根据AB0血型系统对患者进行输血是实践精准医学最早的案例。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患者个性化检测技术和临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精准医学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相关领域中。“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中国学者认为,我国的精准医学应结合现代的分子生物学诊疗手段与我国传统医学,在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系统优化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安全的诊疗服务获取个人和社会健康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与美国政府提出的精准医学的概念相比,我国精准医学的概念更为广泛,其着重强调以下两点:(1)我国的精准医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分子层面,我国传统医学也应该纳入精准医学的范畴。(2)我国在开展精准医学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强调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应将精准医学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学评价、个体和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中美精准医疗目标和主要内容之间的差异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的主要目标是为癌症和诸多慢性疾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使人类向着治愈上述疾病的目标迈进一步,同时使人类获得自己的个体化信息,为诸多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招募100万名志愿者,在美国建立大样本队列研究,启动“百万003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研究gtgtgt人基因组计划”。收集基因组数据与临床信息,深入开展“癌症基因组研究计划”,寻找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遗传因素。(2)督促政府建立监管机制,以满足精准医学实施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监管政策的新需求。(3)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以保证个人隐私和各种数据的安全。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认为,我国精准医学应以提高我国医疗保健服务为目标,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国际领先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掌握精准医学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药物及医疗设备;制定一批国际认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显著提升我国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带动我国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以及健康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模式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建立大样本肿瘤患者和健康人群队列,同时在肿瘤的高发区建立前瞻性人群队列及相关生物样本库。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便于大型数据共享和交换的肿瘤数据库系统。(2)针对影响肿瘤发生的环境暴露因素以及其他高危因素,建立个体化预防的前瞻性人群队列,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疾病预防模式。(3)利用基因组、表观遗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技术在分子水平筛选肿瘤标志物,识别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和生物靶点,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4)在分子水平筛选出可用于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同时筛选出可用于判断肿瘤预后和进行治疗敏感性监测的分子标志物。(5)利用分子影像学及分子病理学等技术,精确检测肿瘤治疗疗004ltlt效并筛选出精准的靶向治疗药物。(6)开展综合分子分型及个人全面信息的肿瘤治疗方案研究。三、精准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区别传统医疗“一刀切”治疗,导致较高的用药无效率。04080肿瘤75%老年痴呆症70%骨质疏松症52%关节炎50%---------------偏头痛48%糖尿病43%心律失常40%哮喘40%抑郁症38%传统医疗用药无效率分析数据来源:卫生部传统医学痛点催生精准医疗需求。传统的循证医学是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实践经验和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对于症状相同的病人使用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却千差万别。传统治疗方案显示,肿瘤的无效率高达75%,糖尿病无效率43%,抑郁症无效率也有38%。人们逐渐意识到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自身遗传密码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005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研究gtgtgt精准医疗借助可监测的遗传信息和环境信息,针对个体提供定制的优化治疗方案,提升现有治疗水平,并尽量在发病前就有望有效预防。技术发展促进传统医疗质变,精准医疗四大特点如下图所示:传统医疗精准医疗定量目医疗技术发展个体宗旨:客观、准确、完整、事前预防可预防性、少侵入性连货性传统医疗与精准医疗对比分析精准医疗具定量化、个体化、事前预防和连续性四大特点,是对传统医学的重要革新,进一步解决了传统医学的痛点,避免医生由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导致的过度依赖主观经验、描述和循证医学的大众数据,造成对个体的诊疗有效率低、副作用大、事后举措仓促等问题。精准医疗在提升医疗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不合理医疗造成的高昂费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四、精准医疗的相关概念和技术1.从个性化治疗到精准治疗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时提出了个性化治疗这个理念,主006···试读结束···...

    2022-10-28 精准医疗的概念 精准医疗包括哪些内容

  • 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杨春治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作者】杨春治作【页数】267【出版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10【ISBN号】978-7-5620-9919-2【分类】医疗保险-责任保险-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参考文献】杨春治作.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内容提要:全书按照“理论界定-中国问题-域外借鉴-改进路径”的研究思路,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医疗责任保险的理论蕴含”,主要对与医疗责任保险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论界定;第二章为“医疗责任保险的法律制度框架”,主要对医疗责任法律关系进行理论界定;第三章为“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中国演进”,主要对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梳理;第四章为“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域外借鉴”,主要梳理保险制度发达国家有关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经验;第五章为“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建构思考”,主要勾画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整体框架;第六章为“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保障机制”,主要探讨与医疗责任保险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的完善。《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内容试读绪论一、选题的缘起201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1),在理性认知商业健康保险的基础上,全面布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事业的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体系的完善对于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医疗责任保险作为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2)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该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3)对于医疗责任保险的关注,具有较为鲜明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探索对于医患关系难题的破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比较复杂,比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价格高昂,等等。而缺乏一套健全而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亦是其制度性诱因之一。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一方面使得医务人员避免因为医疗损害责任而陷于高额的赔付风险,另一方面也为患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实现提供了一份更为可靠的债务担保,成为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性配套措施之一。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全国参保的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数目非常有限,各地的做法与模式五花八门,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严重不足。与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付之阙如相对的是,现实中患者及其家属向医疗机构索赔事件频频上演,甚至因此引发暴力性冲突而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和医务人员的从业积极性。因此,在我国尽快建立起一(1)国办发(2014)50号〔2)商业健康保险依照保险责任的不同可以分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意外保险以及医疗责任保险。〔3)详见《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第3条第2款。·001·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套健全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设是分散医疗风险、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高度。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的重要方面在于有效分散风险,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共进共退。保险业作为为现代社会提供风险保障的重要行业,势必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提供支撑。据统计,“截至2014年10月月底,保险行业总资产达96477.08亿元,净资产达10880.61亿元,我国正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1)新时期保险行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对金融资产的客观占有,更重要的在于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服务以及对社会治理的有效支撑。医师属于公认的专业人士,医师责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专业人士责任的一种。(2)因为医师职业与人们的生命健康休戚相关,所以医师从理论上来讲需要对他者的生命健康承担一种职业性的专业责任。然而,过高的医师责任配置又会使得其为避免发生医疗风险而对患者采取过于保守的治疗方式,这一方面无法使患者得到及时而充分的救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3)为了将医师从繁重的医疗责任中释放出来,世界各国逐步建立了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由专门的保险公司、医师协会或者政府部门负责对医疗损害进行赔付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为患者带来福音时,也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难以预料的职业风险。医疗责任保险作为现代职业责任保险的突出代表,力求通过法律机制的建设,化解因医疗风险引发的社会矛盾,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有赖于立法、执法与司法三位一体的法律机制保障。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与探索立基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实情,在借鉴国际现代保险业发达国家制度运作的基础上,思考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总体建构与保障机制。〔1)吴焰“保险服务业助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载《东方早报》2014年12月15日。〔2)参见罗熙、何国强“论医疗责任保险一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切入”,载《政法学刊》2010年第3期。〔3)参见林暖暖“美国无过错医疗责任改革:制度缘起与法理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002·绪论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医疗责任保险的理论阐释与制度探索应当是我国学者并不陌生的一个命题。在纷繁的研究资料中,相关领域的学术专著与博士学位论文可以全景式地展现当下我国学者对于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命题的研究现状,而权威期刊与权威学者的新近著述更能透露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的最新方向。除此之外,与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发展息息相关的命题,例如,医疗损害责任认定机制以及责任保险制度研究的发展也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既有的学术专著中。谭湘渝从医疗执业责任保险既有的制度困境出发,综合运用法学和经济学方法对与医疗责任保险相关的法律问题、医疗责任保险的制度内涵进行梳理和界定,对医疗责任保险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肯定了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对医疗责任保险费率等技术性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1)曾言、李祖全从现有医患关系不当处理及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局限性入手,通过医疗纠纷的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多维审视,证成了医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对于医患关系缓解,尤其是医疗纠纷妥当处理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美国、新西兰、瑞典等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制度借鉴,通过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探索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下的医疗纠纷替代性解决方案(AlterativeDiuteReolutio,ADR)。(2)在既有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张慧姝从医方权利命题入手,对执业保障权、特殊干预权、医疗裁量权以及医疗行为豁免权等典型医方权利分析后,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的有益实践,通过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维护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3)梁研较为系统地明晰了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法律价值,剖析了医疗责任保险的法律关系,在借鉴英美等保险业发达国家医疗责任保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要点。〔4)〔1)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参见曾言、李祖全《医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参见张慧姝“关于我国医方权利的法学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4)参见梁研“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003·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表1医疗责任保险学术研究趋势(篇)1201008060402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篇名搜索32201822191616171521-关键词搜索524443475452628770111一主题搜索534944485653649374113在既有的学术论文中,近十年我国学者一直对医疗责任保险命题保有持续的研究热情(参见表1医疗责任保险学术研究趋势),这一研究与探讨始终伴随着我国医患纠纷产生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以中国知网为例,截至2015年1月,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主题的期刊文献有781篇,关键词文献750篇以及篇名文献252篇。这些文献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于:(1)有关医疗责任保险的基础理论探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的构建对于医患关系的缓和、医患矛盾问题的解决具有根本性作用。〔1)既往通过加重医方审慎责任的方式不能完全预防医疗事故,并且,医方责任的加重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利益的减损。〔2医疗风险的多元性亟需多层次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由政府、社会和市场各方共同分担,商业保险为医疗风险的分担与控制提供了路径。〔3)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以及社会意识等多方面因素。〔4)我国社会中存(1)参见瞿琨“完善医疗责任保险机制与重建和谐医患关系”,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8期。(2)参见李霞、王斐“医疗事故责任的法经济学考量”,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3)参见王琬“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4)参见李松“论开发医疗责任保险的障碍与意义”,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1期。·004·绪论在着巨大的医疗责任保险抑或医疗风险管理的需求。〔1)(2)有关医疗责任保险的域外经验借鉴。无论是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还是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美欧等国外保险制度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为我国提供了镜鉴。(2)学者们对于医疗责任保险条款的设置〔3)、美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4)、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制度的完善〔5)以及无过错医疗责任改革〔6)等进行了针对性探索。(3)有关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模式分析。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立法确立医疗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强制责任保险地位,对于医患纠纷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7)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指出建设互助性医疗责任保险,强化医师协会在医患纠纷解决中的重要作用。〔8)(4)有关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思考。依靠法治思维解决医疗责任保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学者们的共识。现有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保费的承担主体不明确〔9)、强制性与服务性缺乏10),(1)参见郭丽军“论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载《保险研究》2002年第10期:韦松“论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7期:胡海滨“对医疗责任保险的分析与建议”,载《保险研究》2002年第8期。〔2)参见朱铭来、焦峰“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载《保险研究》2008年第7期:王琬、孙纽云“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3)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若干重要条款的比较评析一基于美国、我国台湾和大陆地区相关条款的比较”,载《保险研究》2010年第10期。(4)参见吕群蓉“美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及其启示”,载《法商研究》2014年第3期。〔5)参见肖柳珍“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制度改革及其借鉴”,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5期。〔6)参见林暖暖“美国无过错医疗责任改革:制度缘起与法理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7)参见陈玉明、顾爱英“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载《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第6期:罗向明“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适应医疗体制改革”,载《经济导刊》2005年第10期:沈庆劼“信息不对称视角: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实施强制立法之管见”,载《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8)参见乔世明“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模式之探讨”,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9)参见吕群蓉、蔡川子“论医疗责任保险保费的承担主体”,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0)参见董文勇“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问题与方案”,载《河北法学》2014年第6期。·005·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应当通过立法的改善,革新现有的法律制度,为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提供制度环境(1)。(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鉴于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对一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重大,国外有很多学者都对其本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这些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本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历程的介绍。对美国三次医疗责任保险危机的介绍,对三次危机中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与政府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2)对英国三大医疗责任保险机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介绍,解释了英国形成现有医疗责任保险体制的历史原因。(3)二是从本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各个机制出发,分析该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如提出商业保险之外还应有互助式保险以及政府提供的保险作为辅助;〔4)通过对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的分析,要求丰富保险产品,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险服务;〔5)对保险费率进行调整,保障更多人的就医权利。(6)三是对本国医疗责任保险管理结构进行研究,从政府机关设立的合理性与管理效率上对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提出改善建议。如对瑞典的医疗责任保险机构进行介绍,分析其运作方式。〔7)四是立足宏观的角度,从发展模式等问题上,提出本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持续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如认为应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因为这会使得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缺乏(1)参见袁晓晶、骆绪刚“医疗责任保险及其法律问题研究”,载《兰州学刊》2004年第2期:田雨、杨永发、施宇箭“医疗责任保险实务之法律研究”,载《保险研究》2000年第5期。(2)SeeRoioGQ"TheMedicalMalracticeCriiofthe1970':aRetroective",LowadCo-temoraryProlem,1986,Vol.2,.49.(3SeeRoyN.Palmer,NaomiSelvadurai"TheUKMedicalProtectioadDefeceOrgaiatio",iCliicalNegligece,MichaelPower,NigelHarri,3rd.ed.,Lodo:Butterworth,2000.(4)SeeJameC.,"AmericaMedicalMalracticeLitigatioiHitoricalPerective",JAMA,Val.283,No.13,2000.(5)SeeNordmaE.,CermakD.,McDaielK.,"MedicalMalracticeIuraceReort:AStudyofMarketCoditioadPotetialSolutiototheRecetCrii",KaaCity,MO:NatioalAociatioofI-uraceCommiioer,2004.(6)SeeCliffordHawki"MihaorMalractice?",PlaticRecotructiveSurgery,Vol.80,No.5,1987(7)SeeCarl,Oldertz"SecurityIurace,PatietIurace,adPharmaceuticalIuraceiSwe-de",TheAmericaJouralofComarativeLaw,1986.·006····试读结束···...

    2022-10-28

  • 《优质医疗服务实践与创新》刘敏涓,黄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优质医疗服务实践与创新》【作者】刘敏涓,黄力主编【页数】163【出版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20.07【ISBN号】978-7-5359-7489-1【价格】108.00【分类】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刘敏涓,黄力主编.优质医疗服务实践与创新.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20.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优质医疗服务实践与创新》内容提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改善医疗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本书围绕如何创新发展现代医疗服务这一主题,从优化服务流程改革诊疗模式、着力技术整合开展多学科合作、拓展信息平台打造智慧医疗、推进健康管理推崇人文关怀、发挥医联体作用开展技术帮扶这五大方面,结合具体实例逐一进行分类阐述和剖析。每个案例以图文并叙的形式,从背景、具体做法、特色及主要成效四个方面卷写,此外还特别撰写编者按,客观分析每一案例的战略意义,以供广大医院管理者推广应用及借鉴学习。《优质医疗服务实践与创新》内容试读9DO晶2第章H优化服务流程改革诊疗模式优质医疗服务实践与创新〡2第一节M分时预约优化门诊流程编者按:从现场挂号到电话预约,再到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均已推行预约挂号服务。预约挂号就医,使患者无需现场排队挂号,缩短患者在医院逗留时间,降低了患者院内感染风险:同时使医院内就医环境改善,解决了门诊空间不足等问题,缓解了过去因拥挤带来的困扰(减少医患矛盾)。但目前在各大医疗机构中实行分时段预约的仅占少数,实施分时段预约难度较大,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患者实名制就医、要求医师准时出诊,同时医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医疗水平,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诊疗任务,否则,其他患者仍需等待,使分时段挂号价值降低。下面的案例体现了高水平服务模式的创新,其人工智能(AI)导诊帮助患者准确查找专科医师,节省医患双方时间、使就医更精准。一1背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院区,日均门诊量13000余人次,医院门诊大楼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门诊的建筑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设计时门诊量为日均3000人次。随着该院业务量的不断增长,门诊大楼的物理空间已不能满足现阶段门诊需求。尤其是在峰值时段,门诊区域就医患者及家属密集排队挂号,三长一短(候诊、缴费、取药排队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现象十分明显。该院除了要服务于周边及广州市群众外,服务群体还辐射至华南地区,而异地就医患者挂号不方便,一号难求等问题突出,快速便捷地预约挂号成为患者对该院资源最大的诉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院通过以科学分时预约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利第一章3优化服务流程改革诊疗模式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门诊的时空限制,实现门诊部分就医环节自动化、智能化,减少院内人流,引导患者错峰就医,缓解院内三长一短现象,提高运营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二|具体做法|(一)分析不同就医场景,构建分时预约体系实行预约诊疗初期,以5分钟为间隔,为患者提供精确到分钟的预约体系。试运行期间,患者违约和迟到现象非常普遍,门诊秩序并未得到改善。针对不足之处,设计者通过分析各部分环节的问题,逐一进行改进。1.采用实名制就医。为了更科学地设计分时预约体系,该院智慧门诊建设小组对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广泛征求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患者违约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该院未实行实名制就医,患者违约成本很低,因此,预约挂号必须采取实名制。该院通过人工和机器多渠道完成了非急诊患者实名制就医的工作。2.寻找分时预约依据。医师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准时出诊是分时预约运营的重要保证,经过该院内部各方沟通与协商,设定了符合专科诊疗特点的开诊时间,并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端查岗代替人工巡查,经过了两轮的PDCA[计划(la)、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循环,医师确保准时出诊,该院将号源分配到每位医师出诊的时段内。此外,该院通过综合分析专科特点、患者到达规律等因素,构建了符合专科诊疗特点的分时预约诊疗体系。3.理顺就医秩序。带有限制性条件的就医报到制度实现了预约时段内先到先就医,后到后就医,迟到患者在所有守时患者最后就医。(二)改善门诊服务流程该院大力推进移动端和自助端便捷缴费的功能,实现了自费患者和广州医保患者的移动支付: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该院为患者开通了多种支付方式;为培养患者使用习惯,该院将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和打印功能也向移动端和自助端转移;同时,对患者门诊就医的取药环节实现智慧化改造,提升发药的安全性和效率。优质医疗服务实践与创新【4(三)建立AI导诊该院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委属委管的医院,不仅服务本地的患者,更要服务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患者。为方便患者就医,该院推行实名制就医,异地患者可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完成在线认证核验。同时,该院通过AI导诊助手,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预检分诊服务。(四)加强宣教推进智慧门诊建设的核心是优化门诊流程,而门诊流程的优化需要依靠门诊一线的医护人员推进。该院项目组成员通过走访、宣讲等方式,宣传分时预约的优势及便捷性,使广大医护人员认同并接受智慧门诊的流程改造方案。同时,该院还发放宣传资料,由志愿者对患者(使用者)进行一对一使用指导。三|特色1本案例通过A进行智能导诊,使患者就医更方便,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的次数,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物理空间的虚拟扩增。现门诊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时间和空间,实现了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提高,以有效的资源创造了更高的价值。四丨主要成效|(一)改善了门诊就医秩序随着该院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智慧门诊建设不断推进,该院门诊环境和就医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患者挂号排队时间、候诊时间、缴费排队时间和取药时间明显缩短,医师迟到及违约患者数量大幅度下降,全方位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二)增加了医院移动端用户随着该院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医院自助设备数量、自助设备使用量明显上升第一章优化服务流程改革诊疗模式5(自助设备2017年使用人次数为202896,2018年增长至383257,增长了88.9%,自助设备建卡数由2017年的28252张增至2018年65781张,增长幅度达132.8%),门诊预约率也随之不断提高(门诊预约率由2017年的63.35%增长至2018年的72.75%),人工窗口的开放数量逐渐减少。(三)实现了“空间”虚拟扩增分时预约,改善了医院门诊就医的流程,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实现了“空间”虚拟扩增。该院通过就医流程的优化,引导患者错峰就医,改善了患者就医环境,提升了患者的服务体验。同时,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提升了职工的满意度。通过优化门诊流程的建设,合理降低了医院门诊的运营成本,起到了管理增效的作用,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祖晨曦刘敏涓)优质医疗服务实践与创新!6第二节是于床位调配推行住院床位预约服芬新膜式编者按:当患者需要住院时,由于床位紧张,常无法及时被安排入院治疗。尽管大多数医院开放床位数已超过编制办公室核准的床位数,但三级甲等医院的病床仍然满员。让有需要的患者及时入院是医疗资源调配的重要课题。下面的案例在全院建立住院床位预约中心,遵循“疾病相近、楼层相邻、急危重症优先、避免交叉感染”的调配工作原则,开展新的床位预约模式,让医师跟着患者走,开发床位预约系统支撑服务链。自统一调配住院床位以来,床位使用的透明度增加,只要患者病情需要即可排号入院,且急危重症优先,保障了有需要的患者能及时收治,大幅度提高了全院床位使用率,患者满意度逐年增高。一丨背景(一)门诊候床时间长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17年以前的床位预约与其他医院一样,多为线下各专科自行调配,以专科病区的收治方式为主,门诊等候床位时间较长,出现了有需要的患者无法及时入院的情况。(二)预约服务中的一床难求该院从2017年9月起启动住院预约服务,实行住院床位全院统一调配,建立“医师跟着患者走”的医疗服务模式,即由原专科医师承担诊疗,跨科收治病区护士负责护理。随着调配工作的不断推进,全院床位日益紧张,出现了新的难···试读结束···...

    2022-10-28

  •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钱庆文,邹新春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作者】钱庆文,邹新春著【页数】396【出版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94-5162-2【价格】88.00【分类】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参考文献】钱庆文,邹新春著.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内容提要:多年来,行业内对落实核心制度的重要性有高度共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医疗机构对质量的认识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水平。本书出版的目的就在于此。作者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系出发,详细解读了医疗质量管理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分享了自己从业多年累积的管理经验,为关注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管理者们指出了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内容试读第一篇医疗质量的观念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导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步,今日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早已由第一产业(农业)过渡到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早已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产业。由于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对质和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除此之外,过去对第一、第二产业在质与量上的要求,今日也都加诸第三产业。在这些要求之中,对质(Quality)的要求最多,这是因为第三产业有以下特性。无形性(Iviiility)。服务业产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掌握这种产品的可靠性(Reliaility)和可用性(Alicaility),就有赖于对其质量的管理。不可分割性(Idiviiility)。服务业的产出无法看见,也就无法分割。如果更进一步从营销(Marketig)层面来看,服务业的产出基本上可以推至无穷尽,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根本就无从分割。不可储存性(No-toraility)。服务业的产出不同于制造业,般是无法储存的,因为时间一旦错过,服务的制造点(ServiceActigMomet)也将失去,所以服务无法储存,发生即产出。不可重复性(No-reeataility)。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它的产品是不可以再重复的,即使是同类的服务,也会因时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所以基本上是不重复的,即使被服务者有相似的感觉。尤其是医疗行业,很多操作、手术、治疗都会产生不可更改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保护,也有可能是伤害。002MaagigHealthcareQualityadPatietSafety除了以上四点,医疗行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是其服务的特殊性(Secificity)。特殊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对象是“人”,千差万别、各有特色,这导致医疗行业不容易提供完全标准化的服务,服务对象对医疗服务往往有很多个性化要求。杰出的医疗机构都实践“以人为本”“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以病人为中心”,真正能够实践这个理念的机构也普遍获得成功。比如,美国的梅奥医疗集团(MayoCliic)、台湾地区的长庚医院都真正实行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特殊性的第二方面是服务本身的特殊性,医疗服务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的健康状态,促进其与社会融合,尤其是在“生理心理一社会”模式下,强调整体观、价值观、质量观。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要求服务提供者首先不要给病人带来伤害(FirtDoNotHarm),然而非常清楚的是,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断发生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就是这种伤害产生的一个表现。从精益医疗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尤其是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病人维权意识大幅提升,在更容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医生对医疗知识的绝对权威地位被质疑,负面信息会迅速形成舆论风暴,这些都给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服务业既然是第三产业中重要的一种,自然就无法排除对其质量的高要求,这也是了解医疗质量的最主要动机。除此之外,医疗服务是一种既全球化(Gloalized)又本土化(Localized)的行业,其质量提升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国民之外,间接地也会让国家的整体经济及周边往来的国家受益,所以对质量的要求也就比对本国其他服务业更严格。所以,鉴于医疗服务业具有上述这些特性,对医疗质量的认识应该从对医疗质量拥有正确的观念开始。003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第一章认识医疗质量【引言】多年以前,我在台湾地区南部的一家医院做评审,发现那家医院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医院有好几对双胞胎员工。我好奇地询问人事科:医院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员工识别”?病人在医护识别方面会不会有问题?假如因为医护人员身份识别的问题导致病人安全危机,医院如何处理?再到后来,我发现医院质量管理也有类似问题。许多医院都会用相同的“术语”(Jargo)、专有名词(Termiology)以及相同的管理工具(MaagerialTool),但是深入研究之后才会明白,它们组合起来之后产生的管理内涵(Cotet)完全不同。所以,对医院的质量管理人员来说,确定医院真正的质量管理水平很有必要。美国医疗质量管理家AvediDoaedia曾经指出,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首先是对“医疗质量”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在学习过一堆管理的专有名词后,医院的服务质量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因为员工缺乏对医疗质量的共识,无法达成医院最初设立的目标,而轻易放弃过去为医疗质量管理所做的努力。对医疗质量缺乏正确的认识也会导致医务人员无法理解医院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的“这样那样”的要求。通常,大多数医务人员1DoaediaA.(1979).Thequalityofmedicalcare:acocetiearchofadefiitio.JFamPract..9(2):277~284004MaagigHealthcareQualityadPatietSafety非常热衷于讨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话题,但对提高“管理能力”和第“管理水平”却嗤之以鼻。这样的思想意识可能源于在校阶段的管理知识章认知不足和教育缺失。在大多数医学院校里,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没有医涉及医院管理学的内容,就算是学习与管理相关的内容,绝大多数课程也疗质量都是疾病或医疗技术管理。其实,如果学校负责的教授或老师们认真研究一下“医疗质量管理”这门学问,医疗质量的改善是可以被“期待”的,因为管理可以产生效率,进而产生价值。医疗技术、管理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管理的效益可能是隐性的,可能是显性的,无论哪一种,其实际价值都是巨大的。系统性的医疗安全环境改善,可能拯救更多隐性的患者,这个数字甚至远超预期。一项感染控制措施执行不力,可能会给很多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感染,比如,医护人员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导致艾滋病传播、血液透析造成肝炎扩散等。如果忽略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价值会被大大削弱,甚至可能带来灾难。22BekkerH.L.(2010).Theloofreaoiatietdeciioaidreearch:dochecklitdamagethequalityofiformedchoiceitervetio?PatietEducCou.78(3):357-364.doi:10.1016j-ec.2010.01.002.Eu2010Fe19.005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引导案例】《柳叶刀》发表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对医疗行业而言,质量尤其重要。医疗质量和安全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更是医疗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2017年5月,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TheLacet)发布了涉及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间,中国医疗质量进步的幅度位居全球前列,是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3中国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TheHealthcareAcceadQualityIdex,HAQ)从1990年的49.5提升到了2015年的74.2,全球平均指数2015年是53.7,美国2015年的指数是81.3。中国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110位提高到了2015年的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衡量区域间医疗服务差距的指标显示,我国国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由1990年的6.7,缩小到了2015年的1.2,而2015年全球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为20。2018年5月,《柳叶刀》再次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国的HAQ指数排名从全球第60位提高到了第48位。从2015年到2016年,中国在一年间跃升了l2位,是中等国家(Socio-demograhicIdex,SDI)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4中国在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方面3BarerR.M..FullmaN..SoreeR.J.,etal.(2017).HealthcareAcceadOualityIdexaedomortalityfromcaueamealetoeroalhealthcarei195coutrieadterritorie.1990-2015:aovelaalyifromtheGloalBurdeofDieaeStudy2015.TheLacet.390.10091:231~2664FullmaN.,YearwoodJ.,AayS.M.,etal.(2018).MeaurigerformaceotheHealthcareAcceadQualityIdexfor195coutrieadterritorieadelecteduatioallocatio:AytematicaalyifromtheGloalBurdeofDieaeStudy2016.TheLacet,391.10136:2236-2271.006MaagigHealthcareQualityadPatietSafety···试读结束···...

    2022-10-28

  • 《家庭医疗运作管理》杜刚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家庭医疗运作管理》【作者】杜刚著【页数】183【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ISBN号】978-7-313-22102-5【价格】68.00【分类】家庭保健-医疗卫生服务-研究【参考文献】杜刚著.家庭医疗运作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家庭医疗运作管理》内容提要:家庭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移动式医疗服务模式,可促使医疗资源下沉和患者合理分流,从而缓解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巨大压力并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本书核心内容源于作者近年来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医院管理咨询项目成果,主要基于差异化定价、资源配置、调度优化三方面问题,针对家庭医疗实际运作面临的随机、实时、动态性环境与多类别人员调配的特殊性来构建资源配置和调度优化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高效算法进行求解,结合实际调研结果并参考国内外大量家庭医疗管理经验,提出促进家庭医疗运作管理的科学对策和建议。本书突出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融合,为促进家庭医疗运作管理的不断完善提供对策和建议,可供社区医院管理者参考,也适合从事医院管理、服务管理、管理科学、工业工程等专业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研习。《家庭医疗运作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导语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远超世界平均速率,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11.6%,而同期世界老龄人口占比仅为9.3%。在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背景下,医疗需求日益增加,医疗供需矛盾日益显著。面对老年人口激增、老年病多元化、医疗资源稀缺和医疗供需不平衡等社会问题,新型移动式医疗模式一家庭医疗服务应运而生。家庭医疗服务模式自其发源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国外运用颇广。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之我国飞速发展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等,家庭医疗服务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千家万户。如何界定家庭医疗服务,如何提高其服务效率,优化其运作管理等,都是亟待深究的问题。家庭医疗运作管理第一节家庭医疗及其运作管理的研究背景据《2019一2025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20一2040年我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图1-1)。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我国传统上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即“养儿防老”“乌鸦反哺”等由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回馈父母的养老模式。但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我国家庭结构呈现“4一2一1”甚至“8-4-2-1”的严重形势。家庭人手不足、生活节奏加快…无论从时间、经济还是精神慰藉上,新的家庭结构对于老人的照顾都显得力不从心。社会养老护理体系呼唤更加高效、便捷的新型养老模式。家庭移动式服务应运而生,其诞生背景具体如下。1.移动式服务逐渐替代传统服务现代社会,传统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移动式服务正逐步兴起。移动式服务是指服务者主动输送服务给服务对象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体验式服务,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服务者的主动上门服务。同时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如移动A等,新型移动式服务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快递服务、家政服务、家庭医疗服务等。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移动式服务发展得更加全面与完善,运用行业广泛,产值巨大,效应明显。例如在英国,每年居家养老服务产业产生的价值可以高达110亿英镑。消费者对移动式服务的大量需求也使得不少商家挖掘到了潜藏在其中的巨大的利润。在我国,近年来移动式服务也有所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城市,移动式服务覆盖更加全面。在将来的社会中,我国的移动式服务发展步伐将会加快,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2.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实际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更为严重的是,80%~90%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养老压力巨大。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进行划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达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一旦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由图1-2、图1-3可知,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并且在快速向深度老龄化甚至超老龄化社会转变。2020年,我国即将步2第一章绪论入深度老龄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11.70%;预计到204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截至2019年4月,我国部分城市已步人深度老龄化社会(图1-4)。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超老龄化社会。高峰平台期快速老化期25.00%22.80%21.80%20.00%平缓老化期S15.00%11.70%10.00%6.97%5.00%0.00%2000年2020年2040年2050年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图1-12000一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数据引自《2019一2025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人口:万人1800012%1600010%14000120008%100006%800060004%40002%200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占总人口比例一65岁以上人口数图1-22012一2018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人口)3家庭医疗运作管理3.5332.52.211.942.0221.781.510.5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年2025年老年人口数量/亿图1-32010一202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数据引自《2019一2025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15.40%15.17%15.20%15.00%14.80%14.60%14.40%14.30%14.17%14.20%14.03%14.10%14%14.00%13.80%13.60%13.40%四川省辽宁省江苏省重庆市上海市山东省图1-42018年老龄人口比例排名前六省市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数据引自2018年各省人口统计公报)根据各省市人口统计数据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辽宁省、上海市、四川省、江苏省等六省市已提前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富先老。未富先老成为了我国人口问题的典型现象之一。4第一章绪论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监测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户籍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至483.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2%。与2016年相比增长率为5.6%,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1.6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8年,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34.3%(图1-5、图1-6)。40.0%35.0%30.0%25.0%20.0%15.0%710.0%5.0%0.0%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圈60+%65+■70+■80+图1-5上海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动情况(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圆60-65岁33.1%猫65~70岁25.0%题70-80岁號80岁以上图1-62018年上海市老龄人口分年龄段占比科学技术提升、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背景呼唤家庭医疗移动式服务的兴起,对家庭医疗运作管理的研究将极大助力我国医疗现状的改善。5家庭医疗运作管理第二节家庭医疗运作管理的研究意义家庭医疗对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然而在我国,家庭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疾病谱的发展与变化,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出繁多而复杂无序的状态。并且,群众对多数医疗机构了解少,对基层社区信任度不足,仍倾向于“大病、小病找大医院”,造成大医院医疗资源不足、患者医疗成本高等两败俱伤的局面。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家庭医疗服务运作管理效率低下,不同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迥异并且缺乏支撑家庭医疗的机制,无论刚性还是柔性政策都不足。因此,对家庭医疗运作管理的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具体如下。1.利用移动式服务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增加行业产值目前我国的移动式服务水平发展较低,产业覆盖面狭窄,发展潜力和意义巨大。例如,同样在家庭医疗护理领域,我国医疗需求人口巨大,而医疗资源相对更加缺乏,我国需要用全球7%的医疗资源为占全球22%的人口服务。2.减轻我国因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医疗护理压力解决我国面临的老年人医护、养老压力,缓解医疗资源和需求之间矛盾,提高养老和医疗质量。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1)速度快,来势猛。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周岁及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比例超过7%时,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在2017年,中国人口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4%,共15831万人,远超7%;而且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张车伟曾言:“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过程一般为几十年,甚至100年以上。法国老龄化进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将这个进程缩短了将近一半,用了60年;而中国却只用了18年。据联合国统计预测,1990一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长速度仅为2.5%,而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年递增速度达到3.3%,并且呈现出加速度逐渐增大的趋势。(2)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远超周边的一些亚洲国家。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医疗护理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居家养老6···试读结束···...

    2022-10-28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资源下载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电子书

  • 《智能医疗与应用》徐文峰,廖晓玲,覃浪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智能医疗与应用》【作者】徐文峰,廖晓玲,覃浪等编著【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88【出版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024-7918-3【价格】32.00【分类】数字技术-应用-医疗器械【参考文献】徐文峰,廖晓玲,覃浪等编著.智能医疗与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智能医疗与应用》内容提要:本书以智能医疗及其应用案例为出发点,与校外企业科技导师一起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教学实践撰写的基于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专业科普教材,一方面拟在培养新一代产学研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一方面将当代新技术、新材料、新思路引入现代教学,寓教于乐,与时俱进。《智能医疗与应用》内容试读1智能医疗的发展及应用1.1智能医疗的定义医疗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在大数据时代,怎样更好地开展智能医疗,是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也关系到我国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所谓智能医疗,就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提高医疗服务的能力。智能医疗也被解读为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能医疗也正在走进、改变寻常百姓的生活。无论从医疗健康行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还是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特点来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行业都是大势所趋,智能医疗医疗健康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从国际上观察,美国的科技巨头和资本巨头(BM、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苹果等)都在积极布局智能医疗产业,大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也蓄势待发。智能医疗已成为科技界和金融界共同的热点话题,智能医疗时代即将全面开启。据全球知名产业、市场分析及技术分析专家FroteamSulliva公司发布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到2021年,智能医疗的收入将从2014年的6亿美元升至6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0%。人工智能已是投资热点,“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这一题材更是热点中的热点。人工智能和医疗的结合方式非常多,从就医流程来看,有针对诊前、诊中诊后的各阶段应用;从应用对象来看,有针对患者、医生、医院、药企等多角色应用;从业务类型来看,有增效、减成本等多种模式。从具体业务模式细分,包括虚拟助手、疾病诊断和预测、医学影像、病历/文献分析、医院管理、人工智能+器械、新药研发、健康管理、基因九个主要的方向。目前,智能医疗作为新兴领域,潜力巨大。BM、谷歌这些巨头也都是近三四年才入门,还有大量市场空间留给中小公司。同时,尽管美国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前沿地位,但是近两年来,中国的人工智能科技人才正在实现弯道超车。根据美国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中显示,·2·1智能医疗的发展及应用从2013年到2015年,SCI收录的人工智能方向论文,涉及“深度学习”的论文数量增长了约6倍,中国学者的论文发表数量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并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国家。全球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kedI)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提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已超过5万人,排名全球第七位。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智能医疗为应对老龄化、慢病、生育障碍以及健康管理、优生优育、精准诊疗的需求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我国有望通过人工智能改变医疗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信息平台、现代传感技术、模拟化、大数据挖掘,研制一批人工智能设备、产品,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1.2智能医疗相关的政府决策导向1.2.1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2016年1月29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印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并一同发布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属于其中重点支持领域,包括:临床诊断的新型数字成像技术,新型病理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新型医学影像立体显示关键技术等。2016年5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2016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指出:“开发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技术,推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社会服务网络化、定制化,发展一体化健康服务新模式,显著提高人口健康保障能力,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是其中重要战略任务。”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需要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加强健康医疗海量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专栏5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方向指出: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等。“专栏14人口健康技术领域”中的数字诊疗装备方向指出:复合窥镜成像、新型显微成像是其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健康服务技术方向指出:建立1.2智能医疗相关的政府决策导向·3。基于信息共享、知识集成、多学科协同的集成式、连续性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科技示范行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就医模式和强化健康促进的目标。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展健康产业、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均是其中重要章节。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互联网+”工程、大数据发展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生物技术惠民工程均被列人重点专栏。2017年5月26日,科技部办公厅印发了《“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专栏1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中指出:“加强生物医学图像的获取、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加快发展CT、MRL、新型正电子探测、高分辨激光成像、多模态分子影像、分子病理显微成像、新型医学声光电磁动态成像等新技术。”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在“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章节中提道:“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此外,《国家“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断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关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解读》均对智能医疗涉及的产业有所提及。同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专门设立了医学人工智能分会。1.2.2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导向以重庆市政府为例,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对重庆提出“两点”“两地”定位和“四个扎实”要求,市长唐良智在2018年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把重庆建设为全国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和应用示范基地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6年11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专栏4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列入了智能医疗方向;“专栏5大健康技术领域”指出:“示范应用一批‘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此外,《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均对智能医疗涉及的·4·1智能医疗的发展及应用产业有所提及。渝府办发〔2016)264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体系与支撑体系,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与开放机制,实现与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发展,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规章制度、应用标准体系、安全保障机制,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催生健康医疗新业态、新模式,建成国内领先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重点提出:到2020年,打造2~3个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引进和培育5家核心龙头企业、100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企业,引进和培养500名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中高端人才,促进智能硬件、家庭健康服务、基因测序、商业医疗保险等产业落地,构成重庆市健康医疗大数据新兴业态,建成国内重要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基地。《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通过智能产业培育、智能改造提升、大数据智能化广泛应用“三位一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服务民生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重点围绕智能医疗等12个重点产业,推动智能技术转化应用和产品创新,培育国内领先的智能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两江新区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区、西永智能制造示范区等一批智能园区,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智能产业集群。2018年1月26日,重庆市召开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唐良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称,为实现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重庆将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报告中表示,要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市委五届三次全会要求,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等“八项行动计划”。2018年6月5日,重庆市卫计委发布《重庆市“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工作。到2020年,完成40家“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其中2018年试点建设10家,2019年全面推开建设15家,2020年继续建设15家。目前,首批试点医院申报已展开。通知要求在2020~2030年,实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进一步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感知标识、认知计算、人机协同、智能监测、精准医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医院建设协调发展、深入应用。2018年8月9日,重庆市市长唐良智一行赴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调研疾病诊断智能化。重庆市副市长李殿勋、重庆市市政府秘书长欧顺清、市1.3智能医疗发展现状5经信委主任陈金山、市科委主任许洪斌、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渝北区委书记段成刚等相关领导陪同调研。唐市长提出:“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不仅代表当前创新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更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胶囊机器人是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和技术,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望金山科技继续推动‘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发展,为保障国民身体健康提供助力。”当前,重庆市在发展智能医疗行业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因此在智能医疗的应用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3智能医疗发展现状智能医疗结合无线网技术、条码或RFD、物联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将进一步提升医疗诊疗流程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实现监护工作无线化,全面改变和解决现代化数字医疗模式、智能医疗及健康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等的问题和困难,并大幅度提体现医疗资源高度共享,降低公众医疗成本。通过电子医疗和RFD物联网技术能够使大量的医疗监护的工作实施无线化,而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信息及时采集和高度共享,可缓解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均的窘境,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智能医疗的发展分为七个层次:一是业务管理系统,包括医院收费和药品管理系统;二是电子病历系统,包括病人信息、影像信息;三是临床应用系统,包括计算机医生医嘱录人系统(CPOE)等;四是慢性疾病管理系统;五是区域医疗信息交换系统:六是临床支持决策系统;七是公共健康卫生系统。总体来说,中国处在第一、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时期,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CPOE,主要是缺乏有效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加上供应商欠缺临床背景,在从标准转向实际应用方面也缺乏标准指引。中国要想从第二阶段进入到第五阶段,涉及许多行业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形成,这也是未来需要改善的方面。在远程智能医疗方面,国内发展比较快,比较先进的医院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方面其实已经走到了前面。比如,可实现病历信息、病人信息、病情信息等的实时记录、传输与处理利用,使得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通过联网,实时、有效地共享相关信息,这一点对于实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医院转诊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这主要源于政策层面的推进和技术层的支持。但目前欠缺的是长期运作模式,缺乏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此外还面临成本高昂、安全性及隐私问题等,这刺激了未来智能医疗的快速发展。·6.1智能医疗的发展及应用1.4软件在智能医疗中的重要作用1.4.1软件的特点及分类软件(oftware)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软件并不只是包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电脑程序,与这些电脑程序相关的文档一般也被认为是软件的一部分。软件包括以下三个特征:(1)运行时,能够提供所要求功能和性能的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集合。(2)程序能够满意地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3)描述程序功能需求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档。软件以开发语言作为描述语言,可以认为:软件=程序+数据+文档。软件和硬件的区别见表1-1。表1-1硬件与软件的对比对比特征硬件软件存在形式物理实体逻辑关系升级周期变更周期长变更容易、快速损坏形式磨损退化质量决定因素质量取决于设计开发和生产取决于设计开发,与生产基本无关失效形式失效先有征兆无征兆失效,失效率远比硬件高组件标准化组件可以标准化组件标准化较复杂变更的影响细微变更对硬件影响有限微小变更可能有严重影响质量控制可以依靠检验来控制质量软件测试不足以保证质量按应用范围划分,软件一般被划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件。(1)系统软件。系统软件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可分为操作系统和系统软件,其中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软件。系统软件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使得计算机使用者和其他软件将计算机当做一个整体而不需要顾及底层每个硬件是如何工作的。1)操作系统是一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操作系统身负诸如管理与配置内存、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人与输出设备、操作网络与管理文件系统等基本事务。同时,也提供一个让使用者与系统交互的操作接口。2)系统软件是支撑各种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的软件,又称为软件开发环境(SDE)。它主要包括环境数据库、各种接口软件和工具组(比如编译器、数据库···试读结束···...

    2022-10-28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

  • 医疗行业估值》郑华,涂宏钢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行业估值》【作者】郑华,涂宏钢著【页数】514【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111-66589-2【分类】医疗卫生组织-机构-估价-研究【参考文献】郑华,涂宏钢著.医疗行业估值.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行业估值》内容提要:本书的重点会放在将医疗机构作为一个持续经营业务来估值,而不是一栋栋冷冰冰的建筑物。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中国医疗行业概览,本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医疗行业进行一个概括,着重介绍和分析中国医疗机构的分类、各种医疗机构的特点及其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面对的挑战;估值原理和方法,本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估值基于的四个经济学原理,还阐述了估值的十个基本概念;医疗机构的估值,本部分主要探讨了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医院、医疗集团、门诊服务机构以及护理院)的估值;医疗机构估值案例,本部分分别对上市医院集团、个体诊所、日间手术中心、护理院以及互联网医疗初创企业估值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医疗行业估值》内容试读第一部分中国医疗行业概览第1章中国医疗机构第2章医疗经济学第3章医疗机构的竞争环境第1章中国医疗机构医疗行业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17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支出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6.2%,预计未来几年,还会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医疗行业规模很大,本书的内容不涵盖医疗行业里的制药、器械、医疗设备及医疗保险行业,在此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医疗服务提供方,它们通常被统称为医疗机构。中国医疗机构的名称有很多,如医院、中心卫生院、卫生院、疗养院、妇幼保健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卫生站、卫生室、医务室、卫生保健所、急救中心、急救站、临床检验中心、防治院、防治所、防治站、护理院、护理站、中心及卫生部规定或者认可的其他名称。我们将医疗机构按照其提供的服务分为三个不同类别。■医院一提供急性门诊和住院护理。■诊所一提供门诊服务。■长期照护机构一提供长期康复及护理。医院医院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以下分类。(1)按照产权归属,可以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2)按照服务的种类,可以分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3)按照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城镇医院和乡村医院。⊙卫生部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4第一部分中国医疗行业概览额控制让医院自我控制成本并提高效率。医保基金管控越来越严,对医院收入的增加已经产生实质、重大的影响。(4)药品购销“两票制”与带量采购。医药生产、供应企业获得利润需要销量,药企或代理商给医生回扣是目前换量的重要驱动力。“两票制”与带量采购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压缩药品虚高定价的空间,净化医药流通领域的灰色部分。(5)多点执业,增加了医务人员流动的风险。医师多点执业的规定取消了以前对医生的限制,使医生能够在两个及以上不同的医疗机构服务。多点执业的实施一方面将打破大医院的人才垄断格局,使优质医疗资源向外流动,医院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医院将面临核心竞争力分流的风险,进而影响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收人);另一方面将导致医院管理难度加大,外出执业的医师可能经常因在多个医疗机构坐诊而精力分散,不能全身心投入所在医院的正常医疗活动,医院对医师的管理将受到冲击和挑战。(6)社会力量办医,增加了医院的竞争风险。新医改方案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建立民营医疗机构。这样可以增加整个社会中的医疗资源投入,有利于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对医疗服务需求进行引导分流,满足广大患者多层次的不同医疗服务需求。同时,社会办医会形成它与公立医院竞争的机制。民营医院民营医院是指非政府公办的,具有私人性质的医院。民营医院大部分是由社会出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也有少数为非营利性机构,享受政府补助。2001年9月,中国开放医疗市场,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开始在社会上大量出现。由于公立医院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将医疗资金的投入来源盯向了民间资本。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改革地方卫生医疗体制,允许公立医院通过委托经营、股份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或整体出让的办法,引进社会资本,并对民营医院实行三年免税制度。《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规定:“城镇个体诊所、私立医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民营医院都被定位为营利性医院。许多社会资本通过托管、合资、并购迂回进入公立医院取得非营利性医院资格,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取得医保定点资格,而且可以享受非营利性医院免税的政策。而没有相关政策硬性规定,公立医院通过以上方式转化成民营医院后,一定要转为营利性医院。当然,公立医院改制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1)产权问题。公立医院在改制前、改制过程中及改制完成后均会涉及产权问题,必须予以重视第1章中国医疗机构5(2)公立医院在改制过程中涉及的人事问题。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人事问题一直是让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头痛不已的问题,同时又是公立医院在改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改制前已退(离)休人员的问题。■改制前属于公立医院正式编制的职工及改制后新进入的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改制前的正式编制职工在历史上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即使我国在数年前已经取消了公立医院职工的事业单位编制,变成聘任制,事实执行中基本上也属于长期稳定的职业,但是改制后可能参照企业,变成真正的合同制工作人员,变得不稳定。民营医院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具体如下。(1)医保定点问题。一是民营医院进人医保定点难,二是已进入定点的民营医院反映,医保病人起付标准低于公立医院。虽然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并不排斥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只要“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就有进人的机会,但是随着2018年沈阳骗保案的发生,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民营医保定点医院的清理,准入门槛事实上变得更高了!而且民营医院要引进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须经卫生部门审批,每年还有额度限制。仅这一条,就卡死了不少民营医院向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展之路。(2)执业医师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公立医院新近招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没有证书,却可以先培养,再取得执业资格,以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而民营医院对此非常无奈,只能招聘公立医院那些“有想法”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导致成本高企,也比较难靠自身的体系培养人才。(3)专业待遇问题。民营医院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卫生行政部门很少考虑到民营医院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它们时常被主管部门和学术团体遗忘。例如,民营医院无法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招标,或者遭遇玻璃丁”;学术职务大部分与民营医院无缘,晋升职称区别对待,导致吸引医疗专业人才非常困难;在医疗事故鉴定时受到公立医院专家的不公正对待,等等。因此,民营医院强烈希望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术团体对公立医院及民营医院一视同仁。(4)市场公平竞争问题。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处一个医疗市场,却不能公平竞争,公立医院为非营利性质,有财政拨款;不少民营医院也与公立医院一样,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公益任务,却没有拨款,很多收费也按国家卫生部门的统一标准。此外,非营利性医院盈利多,却不缴税:营利性医院盈利少,却要缴税,甚至大部6第一部分中国医疗行业概览分盈利都投入医院的扩大再生产,却依然被定为营利性医院,被要求承担与一般企业相同的税率、税种、税费。医疗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投资特点没有被考虑在内。很多公立医院存在的“院中院”,其实质与民营医院类似,却享受着公立医院的优惠,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竞争著名医疗媒体看医界也分析了中国民营医院面临的危机,很多都是在新医改如火如茶进行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1)病源危机。大医院都在“抢地盘”,多抢占医联体合作医院,大部分民营医院都被排除在了医联体之外。患者被拦截成为很多民营医院管理者最为担忧的问题。虽然少数民营医院也被允许组建医联体,但是大多数都无望加人。(2)大医院扩张危机。2012年以来,中国公立医院迎来新一轮扩张期,至今余波尚未停止,不少省市级三甲医院新建床位动辄2000~3000张,甚至涌现了万张床位的超级大医院。大医院新建了这么多床位、新买了这么多设备,开始了不顾一切对患者的争夺。与此同时,这也使民营医院赖以生存的高端差异化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公立特需医疗冲击。(3)人才危机。长期以来,中国民营医院的医生主要是退休医生和年轻医生,严重缺少骨干医生。随着社会办医的大批涌现,多点执业医生的争夺战非常激烈,而且还遭遇大医院管理者的拦截,用很多“土政策”勒令医生不准多点执业,医师无奈又回到偷偷“飞刀”的传统模式。而且,目前不少三甲医院医生多点执业并不能自带流量,对于一些门可罗雀的民营医院来说意义不大。至于辞职加盟,在三甲医院红利期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医生辞职加盟民营医院的情况并未大规模出现。至于民营医院,即使招来了优秀人才,人才留不住也是其主要痛点之一。(4)技术危机。拼技术目前并不是民营医院的优势,顶级的技术人才基本上还聚集在公立医院。在科研领域,民营医疗劣势更加明显。(5)医保控费危机。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对于民营医疗意味着曾经灰色的过度医疗、骗保的时代或将终结!对于以药养医状况更为严重的民营医疗来说,医保红利正在逐步退去,医保紧箍咒或将把一大批还试图吸医保基金血的民营医院踢出序列。而且,一些胆子太大的民营医院管理者或将面临牢狱之灾。(6)商保危机。商业健康险市场近年来发展缓慢,而且商业健康险蛋糕几乎瓜分殆尽,这也是一些高端民营医院无法复制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不遵循临床路径、诊疗行为不规范的民营医院来说,进商保的可能性更小。(7)同行竞争危机。随着社会办医政策的大放开、大批资本的涌入,社会资本扎堆建医院容易,但患者从何而来、优质医生资源从何而来的难题不少民营医院尚未攻克。抢占医院壳资源的战争硝烟四起,随着民营医院准入门槛的持续放开,同行竞争将加剧,恶性竞争事件或将不停上演。(8)品牌建设危机。不少民营医院在品牌建设方式上过于传统,错失了社交媒···试读结束···...

    2022-10-28 epub出版物 epub出版电子书免费下载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