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医学概论》林彬,周齐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医学概论》【作者】林彬,周齐艳主编【丛书名】全国医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创新教材【页数】272【出版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0.08【ISBN号】978-7-5192-7707-9【分类】临床医学【参考文献】林彬,周齐艳主编.临床医学概论.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临床医学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有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如诊断学基础、内科常见疾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疾病、儿科常见疾病、传染病、脑血管疾病、急症常见疾病、其他科常见疾病等,每章内容都列出了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并编写了案例导入,以便学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的应用性,更好地掌握病理病机,部分章节还附有知识拓展,这是对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补充相关知识。本书内容较为全面,涵盖了临床医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难度适宜,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临床医学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临床医学概论的范畴临床医学概论是对临床医学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概论性描述的专业课课程。它涵盖了诊断学基础、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肿瘤科、传染科、心理卫生及精神科等常见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等内容,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如药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护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等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学生从中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从而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打下基础。第二节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一、学习目的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运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通过学习本教材,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使自己成为高级实用型医药类人才,为我国的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临床医学中的查体诊断、病史询问、常见症状有一个概论性的认识,应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作为药品经营与管理和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还要掌握常见药物应用机制,学习本专业渗透于医学中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要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患者,除了关心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应考虑诊疗过程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心理、经济和权利等方面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三、学习方法首先,应注意每章的学习目标,它阐述了学习该章节的学习目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明确学习该章节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术方法,以及这些理论和技术在后续章节、课程的学习中临床医学概论所对应的未来岗位发展中(技能鉴定)的重要性。针对自己的专业,找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把握目标,并通过练习题来考核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次,应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学会根据临床疾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掌握做出疾病的初步诊断、找到诊断依据、明确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来完善诊断,最后制订出治疗原则。再次,学习中应通过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模块来了解相关常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更加全面地了解临床医学的全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课堂上应积极加入互动教学,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包括生活实际、岗位实际和社会实际,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3第二章诊断学基础0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2.掌握问诊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3.熟悉常见症状产生的病因、典型临床表现及问诊内容。4.学会一般体格检查的操作方法。5.了解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的检查方法。0能力目标1.能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并根据所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2.能对患者进行部分体格检查操作,如测血压、量体温、计数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亲例导入“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四诊法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扁鹊在诊视疾病中,通过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患者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测他的脉搏)这些诊断技术,体现在史书所记载的他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即通过望色来判断病症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西医虽然与中医不同,但是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也是遵循“望闻问切”的原则。第一节常见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如发热、胸痛、腹痛等。体征是指医生或他人的客观发现。与症状有别,症状是患者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别人代述)的痛苦表现,而体征是医生给患者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如干啰音、心脏杂音、心律失常、肝大等。临床医学概论【知识拓展】所谓症状就是患者自己的感觉,如头疼、头晕、腹痛,以及恶心等,都属于症状。人们平时所说的症状,就是患者出现的不舒服、异常的感觉,这是具有主观性的。同一种疾病,出现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症状也会有所差异。体征就不是患者的感觉了,而是医生在进行检查的时候所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发现患者心跳过速、尿糖过高等,都属于体征的范畴,医生会从患者的体征来判断疾病。人们平时经常提到的生命体征,就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以及危急程度的指标,例如心率、血压以及呼吸等。一、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发生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正常成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可受个体差异与内外因素影响略有波动,一般下午比早晨略高,剧烈劳动或餐后体温亦可稍有升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老年人的体温较青壮年稍低,小儿体温较成人稍高,妇女月经期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口腔温度(舌下测温)范围为36.3~37.2℃,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的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的低0.2-0.4℃(一)病因发热的病因较多,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其中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1,感染性发热包括由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急慢性全身与局灶性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引起的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指由非病原体引起的发热,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无菌性组织坏死:见于大面积烧伤、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白血病、恶性肿瘤等。(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药物热、输血反应等。(3)内分泌与代谢功能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和脑出血。(5)散热减少性疾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二)临床表现根据口腔温度,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中热(38~39℃)、高热(39~41℃)和超高热(41℃以上)。发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不断升高。患者出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和皮肤干燥。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如伤寒)。发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乏力。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低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表现为血压下降、第二章诊断学基础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应注意观察。(三)体温测量方法体温测量是诊断疾病时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腋下测温、口腔测温和肛门测温三种。腋下测温最常用,先擦干腋窝下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5~10mi后取出。腋窝正常体温值为36~37℃。口腔测温是将消毒过的口温表置于舌下,紧闭口唇,用鼻呼吸,放置5mi后读数,正常体温值为36.3~37.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适宜进行口腔测温。肛门测温是将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肛门3~4cm,3mi取出。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肌梗死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后行直肠测温。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断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正常体温值为37~38℃。(四)发热的处理发热时体温升高,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会减弱。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因此,发热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超高温才是导致机体损害的原因,体温过高导致病理性损害的不是发热而是超高温,这种状态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遭到破坏,致使体温失控而异常升高。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及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通常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处理的关键是掌握退热药的用药指征、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等。【知识链接】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湿敷可退热,但是当患者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虽然酒精比水还容易蒸发,但它对发热的患者可能引起不适。经由皮肤吸收酒精可能导致婴幼儿酒精中毒,故婴幼儿不应使用酒精擦浴。退热药物的用药指征是什么?(1)无须使用退热药物:患儿精神状态好、无明显哭闹等不适表现,即使体温比较高,也可以不用退热药。(2)需使用退热药物:目的是增加患儿的舒适感,当患儿精神状态不好或不舒适时使用。实际上,大部分急性发热性疾病都不需要过度使用药物治疗,一般3~5d无须特殊治疗也会退热。所以,临床可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和舒适度合理用药。若患儿无不适表现,即使体温超过了38.5℃也可不使用退热药;若患儿精神状态不好、舒适度不佳,即便体温未达到38.5℃,也可以使用退热药。临床医学概论二、头痛头痛是指额、顶、颗部及枕部的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大多无特异性,但反复发作或持续的头痛,可能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应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一)病因头痛的常见病因:1.颅内病变①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蛛网膜炎及颅内寄生虫病等;②颅内血管性病变: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③颅内占位性病变:见于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等;④颅脑外伤:见于脑震荡、脑挫伤;⑤其他: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头痛型癫痫等。2,颅外病变常见于颅骨疾病、颈椎病、颈部其他疾病、神经痛及眼、耳、鼻、牙源性头痛等。3.全身性疾病见于某些感染及发热性疾病、心血管病、中毒及其他疾病。4.神经官能症见于神经衰弱、癔症性头痛等。(二)临床表现头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其特点为发作性单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少数表现为双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自主神经症状,约13的偏头痛发病可出现神经系统先兆症状。本病中年女性多见,男:女=1:3。多起病于童年或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到发病高峰,而绝经期后逐渐减少。其发病率远低于紧张性头痛,却是门诊头痛就诊及造成失能的第一位原因。诊断时应注意:(1)头痛的发病情况:如急起头痛伴有发热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起头痛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提示颅内血管性病变;慢性进行性头痛伴有颅内高压者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间断性头痛可见于偏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等;慢性头痛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2)头痛的部位:以额部疼痛为主常见于鼻窦炎、颅压增高等,颈椎病、枕大神经痛以枕部疼痛为主,一侧疼痛多见于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弥散性头痛见于全身性感染及颅内感染等。(3)对于头痛还应注意其性质、程度、头痛发生与时间的关系、影响头痛的因素及伴随症状等。三、胸痛胸痛一般由胸壁、胸膜及胸内脏器病变引起,少数由其他部位引起。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胸痛的程度因个体痛阈的差异而不同,与疾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胸痛的原因主要为胸部疾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流行性肌炎、肋骨骨折、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2,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急性心包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栓塞(梗死)、肺动脉高压,以及···试读结束···...

    2022-10-15

  • 《文学欣赏概论》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概论》【作者】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页数】185【出版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50-2323-6【价格】36.00【分类】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文学欣赏概论.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02.图书目录:《文学欣赏概论》内容提要: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无论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都是它永恒的主题;文学欣赏是一种乐趣。当你阅读一本好书,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与一首诗心有灵犀,与一篇散文娓娓而谈,与一位小说的主角同呼吸共命运,或者在戏剧文学里找到一个知音,觅到一位偶像,这都是心灵的共鸣。文学可以陶冶性情,对于文学的欣赏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从而使人文素质得以完善。《文学欣赏概论》内容试读文学欣赏概述一第一节认识文学文一、文学概论论“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与德行、言语、政事一起被列为孔门四科,在当时的语境中直接指文章和博学。后来宋文帝建立了“四学”,即文学、儒学、玄学、史学。此时“文学”的含义已经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了。在西方,“文学”观念的确立不过200年左右。英语中的“文学”一词(literature)最早出现在14世纪,泛指一切文本材料。直至1900年前后,文学才摆脱单纯的文献含义,形成现代的文学观念,即专指具有审美想象特征的一类文本。文学一开始是作为文化而存在的,是与其他文化现象交融在一起的,其审美属性、情感属性,这些在今天被认为是文学特质属性的东西,是逐渐被确认和凸显出来的。现在,一般从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三个角度对文学作出界定。广义的文学概念来源于“文学”这一术语的原发语境,是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交汇在一起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及作品的统称,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狭义文学的概念脱胎于文化型的文学观,强调审美及情感想象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这是今天通常指称的文学,也即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折中义的文学概念是指有些作品兼具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的性质,如《史记》既是一部历史文献(广义文学),又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狭义文学);鲁迅的杂文既是政论文(广义文学),又是风格化作品(狭义文学)。二、文学的四个视角(一)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系统,文学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系统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其特殊性在于,一方面,文学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要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所以,文学的存在状况和发展态势是社会系统诸因素合力影响下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把意识形态仅仅看作统治者宣扬的思想观念体系或政府的方针政策,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具有非常宽泛的功用意义,且所有这些意义都不完全相容”。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构成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进行了细分,即从构成领域区分,分为宗教、哲学、艺术、政治等;从形成领域区分,分为“一般意识形态”“局部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从构成主体区分,分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在具体内容构成上不但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倾向,还包括礼仪仪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这样,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精神的外观,还具有物质的形态,从而通过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将其从认识论的精神领域拓展为对人的精神起物化作用的一切存在。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与一般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审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表现为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意识形态是文学的一般性质,隐含着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二者通过特殊的话语建构缠绕在一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艺术远比政治、经济理论丰富和“隐晦”,因为比较来说,它不是纯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一方面,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没有一部完全缺乏思想内容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比起更为明显地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和政治理论,艺术与意识形态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不能被简化为一般意识形态。艺术正是以特殊的方式使我们“感觉”或“察觉”到产生它的意识形态。艺术通过这种方法让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性质,由此逐渐使我们充分理解意识形态。文学强调个体性、自律性、自由性等,在对人的自我力量与自我决定能力的肯定中,存在着与支配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对立和张力。正如伊格尔顿特所提出的,文学生产离不开作者的意识形态,但作者的意识形态不是作者个人的心理反应,它是一般意识形态在个体作者那里的独特呈现。由于体现在每个作者的一般意识形态的方式与角不同,造成了作者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二者在总体同构的前提下,或完全同构,或部分同构部分矛盾,或完全对立。这三种情况有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作者和作品中。(二)文学作为创造性活动从创造性活动来审视文学,美国当代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需要通过某些同义词加以辨析,使之判然有别。第一个要素是作品,也即艺术产品本身。其次,由于作品是人的产品,一种人造物,所以第二个普遍要素是创作者、艺术家。再次,作品总得有主题,这个主题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现存事物,它或相关,或表现,或反映的3不是客观的事态,就是与此有某些关系的事物。这第三个要素…我们所使用的更为中性和含义更广的术语是现实。我们所具有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和读者,作品是服务于他们的,或者说,至少对于他们的注意力来说作品才是有用的。”为了一目了然和便于理解艾布拉姆斯把四要素设想为一个三角关系,完整的艺术系统就由这四要素构成,缺一不可。在这个系统内,作品是中心,经由它把其他三要素整合为一体。从哲学或美学的高度来看,文学活动无非是主客体两大范畴。四要素正是从这样的高度对文学构成进行了基本概括:从审美主体方面看,包括创造主体(作家)和观照主体(读者);就审美客体而言,包括现实形态(自然美和社会美)与艺术形态(艺术美)。不过,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及其三角关系,是一种静态呈现,如果从艺术创作的动态角度看,从逻辑上讲完整的艺术活动是艺术家在现实中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积累感受,并经过艺术构思创概论作成艺术作品。作品既是创作过程的终点,又是欣赏过程的起点。欣赏者通过作品来认识和感受生活,由对作品的评判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评判。从另一个角度看,欣赏者的欣赏总是基于时代现实的,并且要对作品进行评价又会反馈给艺术家。文学活动就是一个由作家到作品,再由作品到读者,然后通过生活的纽带使读者与作家联系在一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四要素理论不仅动态地揭示了文学活动完整的运动过程,而且在区别和研究不同文艺思潮和理论派别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为构造艺术理论的体系提供了一个准则或依据。按照四要素及其关系,可以把一般的文学理论划分为四大领域,并由此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它揭示了文学最一般的本质规律,学术界称为本质论。研究这一规律的学科是艺术社会学。基本观点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再现、反映等。这是西方文学理论发展中的主思潮。其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即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个性,以及对作品的构思和具体表达等动态过程,称为创作论。研究这一领域的是艺术创作心理学和艺术创造学,把人的情感与主观因素作为文学的源泉。中国古代有“言志说”“缘情说”“心声说”,西方则有“心灵表现说”、“情感表现说”及“直觉表现说”等。其三,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包括静态的审美趣味鉴赏力和动态的欣赏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用,一般称为欣赏论。艺术鉴赏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这个范畴的。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也就是说,作品由作者完成之后,并没有终结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活动。正是读者的能动性阅读与创造性填充了作品中的空白点,才使得作品获得鲜活的生命。其四,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即对作品的内部构成和存在方式、媒介、结构、技巧、题材、主题、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称为作品论。西方的“新批评”派、语义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都是研究这层关系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针对形式的重要意义,提出以“文学性”来指称文学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于其“文学性”,而文学性的实现又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变形强化、歪曲,这也就从形式上使语言具备了某种特别的审美效果。(三)文学作为精神家园“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是王晓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对自己所构想的人生之路的寓言式描写,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憧憬那条翻飞着蓝蜻蜓的缤纷小路就是回家的路。家的最大特性是自由自在。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进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审美世界,这里可以使人忘却尘世的一切,使心灵进入一个无障无碍、无遮无蔽、自由和谐的境界。《易经》有云:“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故受之于家人。”人在世界上打拼,难免受伤,这时候最需要家的慰藉。而整部文学史都镌刻着人类苦难、磨砺、坚持的脚印。所以,每当失落、无助的时候,人们总能在文学中找到慰藉,文学就是一个精神家园,引渡人类走向健全和永恒。文学作为精神家园,主要体现在其审美超越性上。审美不是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是一种超越性的生存方式。在审美状态中,“因为消解了对象性思维的魔障,从形形色色的心灵镣铐中超逸而出,并且转而以活生生的生命与世界融为一体,所以,人得以俯首啜饮生命之泉,得以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得以禀赋着一种审美的超然毅然重返尘世”。文学中,主体如果能够葆有审美的、开阔的心胸,就可以在超越中消除主客体的对峙,领会出生活的意趣和生命的境界。文学作为精神家园,通过审美抚慰人们的心灵,并非让人割断与现实生活的血脉联系,而是让人用“别一段闲情,另一双慧眼”来造就人与对象之间的真正相遇,使整个宇宙与主体的心灵时空契合、浑融,不再是盘剥与占有。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在审美体验中,内部时间不再是嘀嘀嗒嗒地缓慢行走,而是海啸般地奔涌而来。它超越了外部时间的有限,超越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超越了失落,超越了动荡,从而让我们升腾到无限、永恒。外部时间限定了人生的劫数,内部时间则把我们超度到大同之邦。”此时,作者寄托在文学中的各种情感就能充分唤起鉴赏者的情感反应,“感”作为联结创作者与鉴赏者的纽带,使跨越历史时空、民族种族的沟通成为可能。(四)文学作为文化底蕴文化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是极为宽泛而复杂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被笼罩在文化的巨网之中。据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300多种。英国著名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历史梳理和分析,发现在工业化社会之前,文化基本上是指“培养自然的成长,此后类推为指人类训练的过程”,“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却变成自成一义的文化”,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文化。这时,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第二个意思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第三个意思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其后,又有第四个意思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体生活方式。所以,文学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正是文学的存在,才使传统中最精5巧最容易毁灭的那些精华得以保存和流传。文化底蕴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人文底蕴是人生幸福度的地基,即承接幸福指数的那只“碗”,有多大的碗,就盛装多大的幸福;有怎样的人文厚度,就决定一个人能够达到怎样的幸福高度,这已为古今中外人类经验所反复证实。在我国,孔子是最早对文学的文化底蕴作出全面阐述的思想家,在《论语》中有多处直接谈到文学对人的文化底蕴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论语·阳货》有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季氏》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大力提倡学诗,并不是要人们成为赏诗人,而是认为通过学诗可以帮助人建立起厚实而又宽阔的文化底蕴。杨振宁在山东大学论所作的一次专题报告中回首自己的一生,非常感谢父亲没有让他走很多“神童”的错误道路,没有急于培养他的数学天才,而是请专人教他诵读《孟子》,学习唐诗宋词。他感叹道:“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期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他认为,最初的人文教育对他其后的科研与人生具有不可代替的宏观指导作用。孔子的这些遗教在西方也受到高度重视。美国本科录取条件之最的三大名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将人文底蕴纳入该校的核心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手册中这样描述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哥伦比亚大学认为人文底蕴是展开广阔视野的前提,无论对专业学习还是人生幸福而言,这一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座。文学作为文化底蕴,蕴含了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积淀了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凝缩了深厚宽广的文明成果,负载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基因。有学者从“文学母题”的角度考察了文学的文化底蕴一流传的历史惯性与意义衍生。“文学母题”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不断被借用、书写、粉刷的共同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创作中的原型意象,即使在后代的书写中也会有细微的更新、变化,但其中透露出的民族文化取向却相当稳固。例如,在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母题有悲秋、伤别、爱国、闺怨、思乡、复仇、报恩等,而具有母题意味的意象也成为无法抹杀的民族胎记,成为历代创作中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所以,每每与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题遇合,积淀于内心深处的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民族审美心理之根就会发芽,我们也会为文学中不同时空相同境遇的出现而感慨嗟叹。就像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哪怕是惊世骇俗之作,也都会沾染历史与传统的尘埃。凡是人类文明参天大树上结出的果实,传统都是其割不断的脐带。“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传统是一种时空的交织,是在一定的空间范畴里那种有能力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将要继续流淌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因此,“对于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它只会体现传统,而不会凝结传统。凝结的传统,不能传之于世,不能统贯历史,因此也就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文学负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文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文学向未来的铺展,也决定了文学注定会吸引更多人关注的目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文学具有与历史同构的特质,文学也分享了文化进程中的累累硕果与丰厚底蕴,文学在传统与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不断前行,不断孕育出智慧的灵光。···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张波主编;陈建伟,肖明和副主编;张树辉,谷明旺,付灿华,苗吉军,徐建参编;叶明,张波(沈阳)主审|(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作者】张波主编;陈建伟,肖明和副主编;张树辉,谷明旺,付灿华,苗吉军,徐建参编;叶明,张波(沈阳)主审【丛书名】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教材【页数】135【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09【ISBN号】7-5682-3064-3【价格】38.00【分类】建筑业-现代化-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张波主编;陈建伟,肖明和副主编;张树辉,谷明旺,付灿华,苗吉军,徐建参编;叶明,张波(沈阳)主审.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09.图书目录:《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内容提要:本书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教材”的第1册,共分为5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装配式建筑的构成、装配式建筑的典型案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等。书中详细介绍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重点以装配式建筑为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分析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经验积累及当前发展的机遇,对装配式建筑的分类、构成、典型案例进行深入阐述,最后展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1.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1.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作为刚刚跨进大学校门并且选择了建筑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或“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的同学来说,特别关心的问题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包括哪些内容?“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哪些基础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怎样才能学好用好?“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前景如何等?回答这些问题便是本教材的主要任务和落脚点之一。首先了解建筑业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两个概念。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图1-1)。这个过程包括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社会与经济效益,全面实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因此,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国家政策与发展要求来看,以及从2013年开始国家发布的一系列的文件、开展的一系列展览、释放的一系列的信号来看,国家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视程度已提到重要日程。例分析文档概念设计计划BIM制造整修建造过程4D/5D运营和维护建造过程物流图1-1BIM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方案设计如,国办发2013年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2013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作会议,谈到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2013年11月俞正声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201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要求。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4一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2014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要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2014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议部署了六项重点工作,其中,第四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同时,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等9项标准设计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图1-2)。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建标〔2014)142号),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5年年底,就编制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计价依据有关工作发布通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定额的编制工作。2016年2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专篇一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设计》等4项标准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相关政策详见表1-1。家电时能米G310-1入2点构造-98991医家率款标消食计密满15G107-1飞示例肉*筑标准数计图15J939-115G365-1凝土结构雏宅建筑设计示例黄力电棉究行设时家捷试标准设计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国家建筑源设计G到业饺标湘设计但家建筑标准设计建筑原准设计时家健筑标准设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四建筑标准设计纤究院图1-2标准图集表1】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相关政策时间文件名发布单位政策要点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明确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1999年8月国务院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72号文)目标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2013年1月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住建部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2014年3月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的国务院筑工业化通知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2014一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2014年5月国务院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行动方案建筑产业现代化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2014年7月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住建部干意见业现代化3续表时间文件名发布单位政策要点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应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2014年9月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住建部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占住宅新开工总面积比例逐年增加,每年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2015年努力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突破,这是一项带有革命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工2014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住建部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9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中国标准2015年2月计获住建部批准实施设计研究院提出到2020年年底,建筑行业甲级勘察、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2015年6月住建部导意见业应掌握并实现B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方案从10个行动计划入手部署任务,旨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工信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推动建材工业稳增2015年8月方案住建部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建筑发展中国工程建明确了未来5~10年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2015年11月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设项目管理目标发展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2016年2月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国务院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意见建筑产业现代化,既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又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大专院校共同关注、强力推进,最终才能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1.1.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动力1.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传统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以建筑材料为例,工业革命前一直以木、砖、石为主,工业革命直接引起建筑材料方面的技术变革,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实现的体育场、火车站,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同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需要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各类房屋建筑,进而促使原来分散的工匠组合成为专业化的建筑承包商。由原始建筑业向传统建筑业,再向现代建筑业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规律: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2.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业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另外,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5与此同时,目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建筑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水平不足,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而言之,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1.1.3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特征与内涵1.现代建筑业的特征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而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其主要有以下特征:(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技术含量高,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点;(4)建立起与现代建造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5)具有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6)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能迅速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1)产业现代化的特征。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随着6···试读结束···...

    2022-10-11

  • 《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张怡,隋良|(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作者】张怡,隋良【页数】208【出版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618-6418-0【分类】建筑业-现代化-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张怡,隋良.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教材。本教材由在装配式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引进、研发、设计、管理经验丰富且对世界各国先进技术与管理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团队编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组合结构、外围护系统、集成与协同、装配式建筑管理、BIM与装配式建筑的系统知识与经验,并对未来建筑进行了展望,书中照片、图例、二维码多出自装配式建筑技术先进的国家(地区)和国内案例。《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内容试读型第1章绪论开开支中国知识目标1.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2.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意义。3.掌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4.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优势。这小工福职业目标1.熟悉国家大力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给建筑行业带来的岗位能力上的变化。2.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关系。学习课件▣本章课件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1.1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产业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7%以上,2018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高达23.5万亿元,增加值达6.18万亿元,在全国GDP总量中约占6.87%。2015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093.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6.58%,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增强。但是,建筑产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建筑行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大而不强、建筑工人技能素质不高等,都严重影响建筑业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宝贵机遇。“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为目标,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为抓手,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为保障,推动建造方式创新,深化监管方式改革,着力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即建筑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和施工现场的装配式安装。图1.1为装配化施工现场,图12为工厂化生产建筑构配件现场。动目业图1.1装配化施工现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形成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这为我国建筑产业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据测算,如果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将有1亿以上农民市民化,城2第1章绪论市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以及住房,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虽然生产总量巨大,但质量和性能不高,多采用传统的现场、手工和粗放式生产作业模式,建筑产业现代化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四低二高”的突出问题:建筑业标准化和工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建筑质量和性能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程度高。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使建筑产业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力提高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建设领域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图1.2工厂化生产建筑构配件现场数字资源1-1传统建筑施工现场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探索已有许多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一直倡导实施住宅产业化,在推进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近年来我国陆续建成批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包括住宅开发、施工安装、结构构件、住宅部品等相关产业链企业为推动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广泛实施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相继通过出台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等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推进产业化试点工程建设,在技术研发、部品开发、标准规范工程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目前,北京、上海、沈阳、深圳、南京、合肥等城市已经走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前列,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未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1.2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意义我国建筑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建筑产业仍然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日益凸现: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与人口红利消失的矛盾:低质低效的生产与更高的品质、更短的工期等生产效率要求的矛盾:大量的建筑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应的矛盾:较大的环境污染、能耗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等。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产业亟须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虽然我国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缺乏完善的发展体系,没有形成目标清晰、内容完善的顶层设计,建筑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方式。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资源1-2建筑产业现代化1.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建筑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同其他行业和发达国家建筑业相比,我国建筑业手工作业多、工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工人工作条件差、质量和安全水平不高、建造过程中能源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大而且劳动力充足、人工成本低,企业忙于规模扩张而没有动力进行工业化研究和生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向新型生产方式转轨。预制装配化是转变建筑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装配式建筑是提升建筑业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机遇和载体,是推进建筑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切人点,是提升建筑质量的根本保证,装配式建筑无论对于需求方、供给方还是整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我国建筑业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政策必定会适应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改进。因此,装配式建筑必然会成为未来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图13为传统工地与预制装配式工地对比。4第1章绪论图1.3传统工地与预制装配式工地对比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国家对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制定了到2020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筑行业将承担更重的任务。我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最多的国家,传统建筑方式导致的建筑垃圾已经占到城市固体垃圾总量的40%以上,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废料垃圾也在随着城市建设节奏的加快而增加,施工建造等各环节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我国建筑建造与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40%。针对上述现象,应倡导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应成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加速建筑业转型是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目前,各地关于建筑企业的环境治理政策均是针对施工环节的,而装配式建筑目前是解决建筑施工中扬尘、垃圾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其具有可持续性,不仅防火、防虫、防潮、保温,而且环保、节能。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建筑行业对绿色节能建筑理念的倡导,装配式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装配式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图1.4为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装配式建筑虚拟设计。图1.4装配式建筑虚拟设计5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到2014年的54.7%,以年均增长1%的速度稳步提高。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国务院关于深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指出:“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方针,提升规划水平…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同时要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由2012年的2%增加到2020年的50%。随着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传统建造方式在质量、安全、经济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发展装配式建筑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从“高能耗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变,加速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有助于快速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1.3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产业从低端向中端、高端发展的高级形态。要想全面、正确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首先需要对建筑产业建立充分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根据产业的定义,建筑产业指的是围绕建筑产品展开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组成的业态总称。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一2017),我国行业分类中与建筑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包括:建筑业(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其他房地产业):制造业中和建筑产品相关的行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专业技术服务业(工程技术与服务业中的几个小类);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见表1.1。出项16···试读结束···...

    2022-10-11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数字广告概论》皇甫晓涛,刁玉全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数字广告概论》【作者】皇甫晓涛,刁玉全著【页数】186【出版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657-2777-1【价格】49.00【分类】广告-计算机辅助设计-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皇甫晓涛,刁玉全著.数字广告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数字广告概论》内容提要:本书稿是关于数字智能媒体时代广告的概论和综述。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改变了传播的载体形态,也重塑了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与偏好。数字智能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广告的形态、业态、生态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波及广告从业人员。在此背景下,思考广告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具有时代紧迫性。本书稿紧扣时代背景,以广告业生产实践流程为线索,以七个章节来结构,包括市场透视、消费者调研、创意设计、投放与评估等,既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书稿理论性不强,体例完整,案例丰富,注重实操,适合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以下层次学生的专业入门教材,以及行业人士进行体系化学习的工具用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数字广告概论》内容试读第1章数字广告概述本章学习要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基本特点☑现代传播在新技术深度参与下的新趋势☑受众环境的变化对数字广告创意的影响2数字广告概论当今时代,数字广告已成为广告业中的主流。根据《2020中国数字营销趋势》的数据,2020年中国数字营销预算平均增长14%,同时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社交营销最受关注,社交营销和自有流量池是2020年最值得关注的数字营销形式,视频广告社交电商关注度稳居第二梯队:二是移动端预算持续增加,数字营销预算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仍在继续,移动端增长的重点为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三是营销人工智能成为最受广告主关注的数字营销技术,数据中台、营销自动化、数据收集技术紧随其后。①本章主要对数字广告进行基础性介绍,以让读者对数字广告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第一节现代广告的发展环境现代广告的发展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受众环境以及双方的动态互动过程。技术不但是广告的呈现载体和形式,还决定着广告分发的方式和手段,不管是在印刷时代、广电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广告的生产、制作和分发不但受技术的硬性制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受众即消费者的群体性格、年龄特点、文化水平等的影响,体现为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当今世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万物互联下的“一切皆媒”意味着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传播主体突破了人的限制。这既给广告主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一、媒介技术条件一直以来,信息传播都依赖于特定的媒介进行,而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极大地改变了媒介的形态,并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机开启①2020中国数字营销趋势[P/0L].(2019-12-20)[2020-8-1].htt://www.vzkoo.com/ew/2238.html.第1章数字广告概述3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信息传播,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无线电技术刷新了信息传播的上限,声像的远距离瞬时传输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再次对信息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依托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虽然仍没有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范畴,但依然再造了信息传播的场景,颠覆了信息传播必须依赖特定媒介的传统,模糊了“媒介”和“非媒介”之间的界限,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泛媒化”时代。总体来讲,当前广告发展所依赖的媒介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广告生产及分发的环境,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模式,同时也给广告创意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可分为狭义互联网技术和广义互联网技术。狭义互联网技术指一系列终端借助交换机等,通过一组共用的计算机语言协议连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最初由军方使用,后来逐渐扩展到研究机构、政府部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向商业领域普及。互联网的重要性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把人连接起来,超越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让身在网络中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DavidClark认为,把网络看成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它改变的是信息传播的方式。广义互联网技术则是围绕狭义互联网技术的一系列技术集成,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传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及广告创作中的信息收集及整理,相当于人的感觉系统:通信技术则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担负着信息传播的任务。(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进化,也就是万物相连的互联网。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但还没有超越“一切信息传播都依赖一定的媒介”的事实:物联网则借助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技术和设备,对各种物品进行射频识别后,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定位、跟踪、监控、管理及服务。也就是说,物联网意味着“万物互联”,只要装上了传感器,一切物品都能与互联网中其他装有数字广告概论传感器的物品交换信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界限消失了。这就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必须依赖特定媒介的事实,毫无疑问是信息传播史上的革命性变化。(三)通信技术如果说传感技术是人的感觉系统,那么通信技术则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其主要任务是传播信息。通信技术越发达,信息传播的速度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也越多。2019年,我国政府正式发放5G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5G商用时代。相比于4G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理论上可达4G的100倍以上;低时延也是5G通信技术的一大特点,意味着网络对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快到让人几乎无法感知。在5G通信技术的加持下,“万物皆媒”的场景即将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设备接入互联网,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未来的新闻、广告等将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四)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是互联网、物联网之后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飞跃,其实质是传统互联网存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集约化。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①早期的云计算就是简单的分布式计算,因而云计算又被称为网格计算。通过这项技术,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几秒钟)内完成对大量数据的处理。简单地说,云计算就像一个计算机网络的“智库”,其不但可以代替个人终端处理大量复杂的信息,而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结果反馈给用户。云计算可以使过去很多需要由终端完成的工作转移出去,由网络服务器群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解放更多的终端,为万物联网打下基础。(五)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产生早于互联网和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技术革新使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的特征,从而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机器人智能、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①许子明,田杨锋.云计算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8):66第1章数字广告概述5系统等。由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2012年德国推出的“工业4.0计划”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智能工厂”;2015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成立了人工智能分委会;法国也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到原有创新战略举措中。我国也十分重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将中国发展成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2018年1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提出了通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参考框架。当前,一些大公司投人巨资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战略转型:Google公司的战略由“MoileFirt”转为“AIFirt”Faceook、亚马逊、微软都开始在AI方面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百度喊出“AlA”的口号;腾讯提出“AIiAll'”,并建立了自己的AI实验室;阿里巴巴创建“达摩院”,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研究;滴滴成立了AILa,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交通的前沿科技实验室;小米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合作主要涉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文本输入、对话式人工智能、知识库、搜索等领域。与此同时,各种人工智能产品频繁亮相,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传播的范式革命确切地说,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的交流和沟通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1G时代的移动通话,到2G时代的短信和彩信,再到3G时代的QQ、微博、微信逐渐代替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互联网一步一步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4G时代的到来,开始模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现实世界的一切不断被搬到网络中,信息流向物流延伸,物联网逐步成型。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结合各种移动终端,促使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逐渐形成,传统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模式被彻底颠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现代信息传播正面临着一场范式革命,主要表现在社交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传播媒介不断泛化、受众需求成为第一关注点等三个方面。(一)社交方式发生根本变革1999年,我国互联网应用开始普及,聊天室、即时通信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拉开了国人利用电子媒体开展社交活动的序幕,陌生人社交逐渐流行,“网友”的在线交流代替了“笔友”的信件沟通。2010年,网络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开始逐渐6数字广告概论成为主流,大量网民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基于移动需求开发的各类社交软件开始大行其道。虽然移动终端克服了传统固定终端非在场就不能交流的弊端,使人们处于“永远在线”的状态,但移动终端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屏幕障碍”,人们的交流不具有现场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5G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高度沉浸化、交互场景化、实时性以及非语言传播的新模式,弥补了这一缺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能够将真实的细节原封不动地投射到终端中,实现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全封闭,并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广告形态将转向以虚拟现实体验交互平台为主要依托的场景式广告形态,某种意义上消除了广告的“广告性”,将广告与场景体验结合起来,加上娱乐化和个性化的“试消费+消费”模式,将再一次改变广告创意与分发的形态和业态。(二)传播媒介不断泛化我们即将迈入的智媒时代,呈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三大特征。以人为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新技术的交互融合推动着传媒产业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传感器带来的新闻源与新闻反馈机制的再定义,由机器写作带来的写作者与写作模式的再定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带来的新闻体验再定义,由新闻聚合应用等带来的新闻分发渠道的再定义。①当前,传播媒介泛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传播媒介泛化或称泛媒化,本质上就是去媒介化,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没有了界限,最终达到万物皆媒的状态。在泛媒化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皆可在传感器的协助下实现信息交流,例如,近年来兴起的传感器新闻逐渐成为新闻领域的“新常态”。未来传感器可能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形成模拟现实生态的智慧城市。广告业必须调整模式,以与泛媒化时代相适应。(三)受众需求成为第一关注点物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传播资源的无限丰富,都加剧了信息传播领域的竞争,对受众的争夺也更趋微烈。受众的需求已成为信息传播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场景交互传播外,关系传播、情感传播也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新形态,这给广告创意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①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2016(1):26-33···试读结束···...

    2022-10-08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官网 epub杂志下载

  • 《新编广告学概论》姜智彬,秦雪冰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编广告学概论》【作者】姜智彬,秦雪冰编著【丛书名】中国广告设计行业高端丛书【页数】216【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586-1628-0【价格】58.00【分类】广告学-概论【参考文献】姜智彬,秦雪冰编著.新编广告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编广告学概论》内容提要:现代广告学,不仅是一门实战性极强的学科,更是一门涉及市场营销学、传播学、艺术表现学、新媒体学等多种学科的复合型学科。因此,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突出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各学科的融会贯通,在每一章的最后都编写了典型案例分析和思考练习题。本书加强了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的内容。《新编广告学概论》内容试读●中国广告设计行业高端丛书新编广告学概论NewEditioofItroductiotoAdvertiig姜智彬秦雪冰编著上海人氏员術出板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新编广告学概论/姜智彬,秦雪冰编著.一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5(中国广告设计行业高端丛书》ISBN978-7-5586-1628-0I.①新…Ⅱ.①姜…②秦…Ⅲ.①广告学一概论V.①F713.80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62363号中国广告设计行业高端丛书一一新编广告学概论编著:姜智彬秦雪冰责任编辑:邵水一封面设计:李凌虹装帧设计:朱庆荧技术编辑:史湧出版发行:上海人氏美撕出版社(上海市长乐路672弄33号邮编:200040)印刷:上海天地海设计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87×10921/1613.5印张的次:2020年6月第1版印次:2020年6月第1次书号:ISBN978-7-5586-1628-0定价:45.00元PREFACE前言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教材,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概念体系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1983年厦门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广告学概论受到极大的重视,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出版了大量的教材。本书主编姜智彬分别于2008年和2012主编过广告学概论教材,然而如今媒介环境和广告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媒介环境方面,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在2011年与2015年分别超过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2018互联网广告营业额接近广告总营业额的一半。广告媒介的巨大变化对广告实践产生了全面且深刻的影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广告业务流程被重构,广告形态出现多种新变化。传统广告知识如何融入新媒介环境和新广告实践,如何使学生既透彻掌握传统广告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新广告现象,这是当前广告学概论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慎重考虑与取舍,本书在保留经典广告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广告理念,力图解决上述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书专辟两个章节,分别探讨了互联网广告的演进过程、发布渠道、广告类型、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和计算广告的概念、应用、技术术语、交易平台等,厘清计算广告的基本内涵和运作原理,二是,在一至十四章的传统广告知识体系中引入广告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数据,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重视。本书的成稿,是集体合作的结晶,上海外国语大学姜智彬拟定了写作框架和基本结构,思路是前三章宏观介绍广告学的基本内容,分别是绪论、现代广告及其发展趋势、整合营销传播第四章到第十四章,介绍广告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涵盖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受众、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定位、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媒体、广告效果测定等方面;十五章和十六章介绍广告的最新发展,包含互联网广告和计算广告。本书第一章到第八章由姜智彬写作,第十一章由中央财经大学孙美玲撰写,华东师范大学秦雪冰对本教材进行了定稿,并撰写了其余章节。由于广告实践的飞速发展和作者专业水平的限制,本教材虽几易其稿,但仍有缺憾。教材编写也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并期待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姜智彬2020年4月CONTENTS目录第1章绪论7第一节广告概述7第二节广告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征14第三节广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7第四节广告的历史演进19第2章现代广告及其发展趋势30第一节现代广告的特征和社会作用30第二节现代广告的发展趋势第3章整合营销传播41第一节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与特征41第二节整合营销传播的原则与方法44第三节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46第4章广告主51第一节广告主概说51第二节广告主的广告意识54第三节广告主的广告部门58第5章广告公司61第一节广告代理制度61第二节广告公司的盈利模式65第三节广告公司的组织机构67···试读结束···...

    2022-10-08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器

  • 《影视艺术概论》杨茉,黄慧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影视艺术概论》【作者】杨茉,黄慧主编【页数】186【出版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03【ISBN号】978-7-5647-5880-6【价格】38.00【分类】影视艺术-概论【参考文献】杨茉,黄慧主编.影视艺术概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影视艺术概论》内容提要:本书简要地介绍了中外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创作手法,同时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影视艺术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影视艺术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影视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增强影视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影视艺术概论》内容试读4朱专年移小水朱少湿申河为快实的觉外达装高骨科奔出清合细州宁纸水情作对子,烟第一章影视艺术概述冰支动的切g打中书0的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支持,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电视相继问世,成为人类科技史和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为艺术家族一音乐、舞蹈、诗(文学)、美术(绘画和雕塑)、建筑和戏剧六大艺术门类一增添了新门类,因此,有人把电影称为“第七艺术”,将电视称为“第八艺术”。虽说电影诞生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电视诞生才70多年,但是它们却以璀璨多姿的作品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当今,电影和电视已深深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人们除了走进影院观看电影外,还可以通过影碟机、电视机和互联网观看电影与电视,并且还会对其进行谈论、评价。可以说,观看影视剧已成为当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影视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美国学者路易斯·贾内梯在其《认识电影》一书的开篇中,引用一位著名摄影师的话说:“在20世纪,一个人不懂摄影机等于不识字,也是文盲。”如果说这句话的背景尚限于20世纪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认识影视艺术,懂得鉴赏影视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柔得的为出没空第一节影视艺术的概念与范畴1婚术圆料我们通常所说的“影视”包括电影、电视以及以电视为传播载体,电影为表现形态的“电视电影”。“影视”是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将影像和声音摄录下来,保存在胶片或磁带上,通过放映或远距离传输,在银幕或屏幕上形成连续运动的影像,从而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科技手段。影视艺术就是在这种现代科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形式。州的甲色高溪冷.汤保张科一、影视成为艺术一百多年前,在电影问世之初,许多人认为电影只是一种机械复制现实生活的“活动照相”,“艺术”之桂冠是无法赠予电影的。然而,电影很快就以自己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创作者生命体验和内心情感的巨大潜力和独特手段而迈入了“艺术”殿堂。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乔治·卡努多以洋溢的激情宣告了“第七艺术”的诞生。在《第七艺术宣言》一文中,卡努多首次提出“电影是一门艺术”的主张,他将电影与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和舞蹈并列,称电影为“第七艺术”,认为电影是其他诸种艺术样式的综合。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也向博学的美学和艺术史卫道士们提出要求:“一门新兴艺术已经1影视艺术概论站在你们高贵艺术殿堂的门口,要求允许进入。电影艺术要求在你们古典艺术中占一席之地,要求有发言权和代表权。你们最终会赞同电影艺术是有科学研究价值的!你们应当在从雕花桌腿到发型艺术都有一席之地而根本不提电影的庞大美学体系中,为它开辟一章。”早在1910年,丹麦电影《白奴交易》就曾利用摄影时的多重曝光将三个不同场景结合在同一个镜头中:移动摄影也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被电影创作者加以运用。除此之外,作为电影艺术极为醒目的标志,特写镜头也在电影问世不久就出现在银幕上。到了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那里,镜头组接艺术一蒙太奇一作为电影特有的叙事形式,使电影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并促使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走向成熟。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电影工作者对电影表现手段可能性的不懈探索,电影叙事的潜力不断被开掘出来,电影艺术的宝库逐渐变得越来越丰富。今天,人们不再会对电影是否能够被称之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抱有疑问,在大量的优秀影片面前,人们只会盛赞它们的精妙与华美。作为电影之后的“第八艺术”,电视更为年轻,对“电视艺术”概念能否成立也有所争议。如果说电影问世之初,对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否认是因为电影只是一种机械复制现实的“活动照相”而未能体现创作者能动性的话,那么对电视是一种艺术的否认则主要是因为电视从发明之初便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1926年,被誉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应英国皇家学会之邀,在伦敦举行公开表演,通过电视播送运动的人体画面。1928年,电视画面在伦敦和纽约之间得以成功传输。1930年,经过英国广播公司(BBC)与贝尔德的合作实验,有声电视图像面世,这与电影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无声阶段有所不同。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开始正式播送电视节目。从1928年贝尔德在伦敦公开表演时的“一对一”传播,到1936年BBC的“一对多”传播,电视从发明之初就具有先天的传播便利性和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辞海》对“电视”作如此解释:“电视,传播图像的一种广播、通信方式。它是应用电子技术对静止或活动的影像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电信号传递出去,使远方能即时重现影像。”也正因此,在电视普及之后,电影纪录和传播新闻时事的使命就逐渐交由电视来承担了,毕竟,相较电影来说,电视在传播新闻时事方面更快速、更及时、更便利,最主要的是,其受众面也更广。正是由于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和突出表现,有人认为电视并非艺术,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此,学者高鑫指出:“电视既然是一种传播媒介,它可以传播信息,传播新闻,当然也可以传播高雅的艺术品,从而构成一种事实存在的‘电视艺术'。”换言之,通过电信号的传递,远方即时重现的图像既可以是信息和新闻,也可以是艺术作品。我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实际上包含着多种形式,这些节目形式按照预先设定的顺序播放出来。英国著名的学者雷蒙·威廉斯因此称电视为“影像流(ow)”。在汇成“影像流”的所有电视节目中,我们大体上可以用两种倾向来概括:一类倾向于传播信息。比如新闻节目、体育赛事的直播和转播、重大会议和活动报道、法制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等,并不是说这类节目没有体现出艺术性(即使是新闻影像的拍摄和编辑,也需要一定的艺术经验和艺术眼光),而是说这类节目不以艺术创造为要求。事实上,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也无法较好地融入节目,这2第一章影视艺术概述类节目与其说是“创作”出来的,不如说是“制作”出来的。总而言之,传播信息乃是这类节目的根本要务。另一类则倾向于文艺创作。凝聚了创作者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影像,经过电信号的传递,出现在荧屏上,最终感染受众,这类节目主要是电视剧、电视文艺片,还有一些纪录社会变迁和人生感受的纪录片。我们在说到这类节目时,往往更多地用“创作”一词而非“制作”一词。事实上,即使是以真实生活为对象的纪录片,也包含着创造性。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就曾如此定位纪录片:“纪录片就是对真实事物作创造性的处理。”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此类节目才使得电视成为一门艺术,而我们在使用“影视艺术”这一概念时,往往是就这类节目而言的。当然,这两类节目并非决然两分,只是各据一端。其他尚有一些节目处于二者的过渡地带,比如一些自然类纪录片,既在传播生态知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创造性。电视以其迅速发展的势头,早已证明自己不仅可以传播信息,也能成为一门艺术。总之,影视的发展已经使“影视艺术”无可争辩地在艺术殿堂中占据了自己的位置。既然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那么人们就可以据此对“影视艺术”的概念进行界定了。二、影视艺术概念人们对“影视艺术”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基于“影视艺术”的独特性。比如《电影艺术词典》就是如此界定“电影艺术”的:电影艺术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荧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中外影视大辞典》则是如此界定“电视艺术”:电视艺术是“指以电视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电视屏幕上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塑造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种视听艺术。”电视学者高鑫也给“电视艺术”下过一个类似的定义:“所谓电视艺术主要是指一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参照上述关于“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界定,我们可以给本书所要探讨的对象一“影视艺术”做出如下界定:影视艺术,是指以影视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遵循艺术规律并运用审美思维,在运动的荧屏空间里创造形象,从而再现和表现生活的时空艺术。三、影视艺术范畴别海本地格来卷房漫T物,斜影视作品是影视艺术的直接存在形式,然而,影视作品却并不是影视艺术的全部范畴。这是因为,影视艺术创作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都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将影视艺术视作一种活动,而不仅仅是影视艺术成品。美国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浪漫主义文论及其传统》中所提出的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著名观点,现在已经获得广泛认同。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乃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3影视艺术概论个要素所组成,正是这四个要素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文学活动:在艺术活动的层面上,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具有相通性,因此,艾布拉姆斯谈的虽然是文学活动,但只要我们对几个要素的名称略加替换,艾布拉姆斯的理论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影视艺术活动。参考艾布拉姆斯的概括,影视艺术活动应该包括以下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图示如下(图1-1):出中瑞一庆”小.明琴”作世界典一自尚出其游观众影视创的宝一具出秋到,联作者影视的一出次所出,月深出正分水作品图1-1根据上图,不难发现影视艺术的范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西(1)世界、影视创作者、影视作品、观众等四个要素的两两双向作用构成了影视艺术的整个活动,对这整个活动的阐述构成了影视艺术本体论,这是本书第一编的内容。(2)世界就是现实生活,包括外在的社会生活和内在的精神生活,它是影视艺术创作的源泉,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指的就是这一点:但现实生活本身仅仅是原材料,并不能直接构成影视的内容,它还需要经过影视创作者基包括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录音师、灯光师、服装师、作曲家,甚至还有武术指导和特效制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所构成的群体一运用艺术审美思维加以创造,才能成为影视作品的内容,所谓“艺术高于生活”指的就是这一点。普济网圆高(3)经过影视创作者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式美”。要把握影视作品的形式美,必须充分认识影视作品所使用的独特的语言,主要包括影视常用语汇一画面与声音、镜头与景别等,以及这些语汇的组合方式主要是蒙太奇与长镜头。对这部分内容的阐述构成了影视语言论,这是本书第二编的内容。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影视的美学形式是在动态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和丰富的,因此,要想把握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必须在历史的维度考察一下中外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构成了影视艺术发展论。(4)影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只有被观众观看,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彰显。如果影视作品“秘不示人”,就不会“活”起来。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接受包括对影视作品的鉴赏和批评。总的来看,影视艺术本体论、影视创作论、影视语言论、影视艺术发展论、影视作品接受论,构成了影视艺术的基本范畴」:园处沙诺裤州第二节m影像和镜头贤电影和电视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大不相同,不过其最终成品的表现形态却很近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影视并称。电视在视听语言方面基本以电影为宗,了解了电影的基本要4第一章影视艺术概述素也就相当于了解了电视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节以电影为主加以讲授。姓出箭回不在电影作品一“影片”一的各个要素中,首先要掌握的概念便是“影像”,这是理解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中的“影像”是指借助摄影、摄像及放映等技术手段,最终在二维平面(银幕)上形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感觉的运动图像。在研究电影本体论的人看来,正是“影像”构成了电影的本体,因为电影和其他艺术样式最根本的不同正在于,电影是使用活动的影像来叙事、传情、达意,而其他艺术样式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当然,在今天,有很多媒体(如电视、网络等)都应用影像,以至于电影的定义和电影本体的确认需要更详细精密的论证,但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大多数的电影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仍然认为“影像”是电影存在之基础。因此,要了解电影的特点以及电影艺术的独特语言和魅力,是不能求助于我们对其他艺术欣赏的经验的。本章的主要内容即是介绍影像的各种要素,凸显影像之于电影的意义,以此彰显电影艺术和其他艺术的区别与分野。证遇生,判汗落帐指可州闲收心途很紧(的下一、镜头与景别水中的限段格面西师对法员在汉语中,“镜头”一词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指照相机、摄影机或摄像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光学镜头(Le),即由特制的玻璃材料制作而成的凸透镜。透镜的焦距直接影响成像效果。其二指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影片是由许多个时长不一的镜头(Shot)组成的,每个镜头均为独立拍摄,每次开机至关机拍摄所得为一个镜头。镜头拍摄完成之后,再由导演和剪辑师从大量原始素材中选出适用镜头,剪接合成为影片。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一幅画面接到另一幅画面之前为最后成片的一个镜头。每个镜头都包括下列影像要素:景别、构图光影、色彩、镜头运动等。“画框”的概念借自于绘画。在电影中,它指的是电影画面的边缘,亦即具体在银幕上的长方形的边框。根据宽高比例(画框宽和高的比例),可将荧幕分为不同的型号。第一种被称为“普通银幕”,宽高比为1,375:1。这种银幕的问题在于它使人眼的视角受到束缚,同时也限制了构图和艺术表现力。第二种被称为“宽银幕”,它的宽高比较普通银幕更适应人眼的视角特点,视野开阔,在表现大的场面(如大自然景象、战争场面和群众场面等)时视觉冲击力较强。根据技术手段的不同,宽银幕又可以分成几种,最常见的是“宽胶片宽银幕”和“遮幅宽银幕”,前者采用专门的胶片和设备,宽高比为2:1或2.35:1,画面和声音质量较高:后者则是采用普通的设备和胶片,而在拍摄时用遮挡框格遮去原来标准画幅的上下两边,使其宽高比变为1.66:1或1.85:1,实现宽银幕的视觉效果。由于遮幅方法简单、经济,在世界上已被广泛采用。目前大多数影片均采用1.85:1和2.35:1两种宽高比。号早在1925-1927年间,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在拍摄黑白默片《拿破仑》时就希望能够在银幕上表现千军万马的宏伟场面。为了突破普通银幕的限制,冈斯使用三部摄影机同时协作,拍摄出了160度视角的远景,宽高比是当时标准的三倍。这个可能是最早的宽银幕实验,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像其他新技术二样,宽银幕也曾引起强烈争议。但就现在的状况看来,如果没有宽银幕技术,也就没有诸如《星球大战》这类影片,那些壮观奇丽的经典画面5影视艺术概论也不可能出现。电影语言的丰富、电影艺术效果的完美始终是和技术的进步相连的。电影拍摄放映的角度看,画框的存在是必然的,然而这种存在并不是被动的,艺术创造的魅力就在于将媒介的限制加以利用。画框实际上造成了内外两个空间,创作者可以利用画外空间的延伸营造特殊的艺术效果。以美国喜剧片《面具》中的一例为证:主人公斯坦利戴着他那神通广大的面具戏弄匪帮,突然一只手伸进画框把奥斯卡金像塞在他手里。这只手所处的空间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能出现在幻想和漫画中,但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这只手时,它却作为一个天马行空的创造被认可了。以此看来,即使无足轻重的元素也可以成为促使艺术成功的神奇力量。画框内的影像形成一定的景别。所谓景别,是指被拍摄的事物(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根据这种范围的比重和画面表现空间(一般是以画框内成年人身体部分多少为标准),可以进一步分景别为若干种,主要有如下五种。(一)远景远景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远景镜头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因此,镜头时长一般较长,以便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对画面的丰富信息做出反应。美国影片《勇敢的心》在片头所使用的远景,用连续的运动镜头穿过云层,掠过山峰,而后将开阔的苏格兰山地展现在宽银幕上,在第一时间就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空间,而且还以壮观的影像吸引观众的注意。在用远景表现群众场面时,由于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很大,因而就对导演的空间感觉和现场把握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否则就会出现空间混乱、线索不清、细节错误等问题,给影片制作带来巨大损失。当远景镜头中只有少数人物时,人物会显得非常渺小,而环境的特征则格外鲜明,这种手法一般用来强调环境与人的特殊关系。至于这种关系的意味,则要结合其他影像要素加以具体分析。使用得当,则能全面展示影像语言表现能力的丰富与灵活。在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有一个阿拉伯人在沙漠中独自行走的段落,其远景处理为:地平线在银幕高度4/5处,沙漠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呈现为刺目的大面积黄色,地平线上端是深蓝色的天空,身着黑衣的人物行走在地平线的边缘上,从视觉效果上被上端的画框、地平线以及两个色块挤压得极为紧迫。导演大卫·里恩显然是要让观众感受到无边无际的炎热沙漠对人生命的严酷威胁。而国产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使用远景时得到了环境与人的另一种关系:绿色的田野充满了整个银幕,金色的夕阳撒下温暖的柔和光线,三个人物缓慢移动穿过田野/银幕,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宁静之美。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远景是一种非常规视点,因为日常生活中很少人会获得如此广阔的视野。创作者更多是使用这一景别来造型、表意,而很少用其表现情节、事件。(二)全景全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全景一般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和交代环境,因此,对于影片的一个场景来说,往往是由全景确立其空间关系和其他影像元素的总体基6···试读结束···...

    2022-10-01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中国行政决策咨询概论》高宪哲,张志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行政决策咨询概论》【作者】高宪哲,张志主编【丛书名】经典教材教参系列【页数】339【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8【ISBN号】978-7-201-10460-7【分类】国家行政管理-管理决策-咨询学-中国【参考文献】高宪哲,张志主编.中国行政决策咨询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行政决策咨询概论》内容提要:行政决策咨询工作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咨询部门的工作成果对政府行政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参考价值。本书从理论层面对行政决策咨询工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的决策咨询工作实际,对决策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本书是图书市场上第一部关于行政决策咨询工作的理论研究专著,填补了图书市场的空白。《中国行政决策咨询概论》内容试读第第一章决策章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定义一、什么是决策决策,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有了人类就有了决策行为。人类活动与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人类的行为受思想支配,人在实践活动之前,一般先要在头脑中对做什么、如何做、达到什么目的等进行选择和确定。这个选择和确定的过程就是决策。决策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经过思维活动做出如何行动的决定。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主体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对情境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判断与选择。一个好的决策就是那些在一定条件下,对相关条件、因素经一系列的思考活动后,选择了符合实际、能够有效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案的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引发了人类的决策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决策可以同人类的所有活动领域与活动类型相联系。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并可以蕴涵一定理性因素的活动,在这种“有目的行动”之前所形成的支配人行动的目标和意图,在本质上就是决策行为。因此,决策是自人类有思想以来就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客观现象。上古时期,人类在以生存为目的的劳动实践中,面对复杂的现象进行选择时,就产生了早期的决策。在文字产生之前,这种决策经验以本能方式储存在人脑里。文字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决策活动的发展,并使人类决策活动产生了质的飞跃。正是这样的飞跃,以往的各种决策经验才得以积累、保存并广为流传,逐渐使更多人的行动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行动的失败,从一2一中国行政决策咨询概论而更好地适应、改造大自然,以创造更佳的生活环境。决策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也是一个组织乃至国家的活动,其通常含义就是做出决定(deciio--makig)的意思。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决策”一词。《韩非子·孤愤》中有曰:“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主人之论悖矣。”楚汉相争时期,韩信提出“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战略思想。除此以外,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战国策》《资治通鉴》等著述也包含了在政治、军事和行政等决策方面有效的程序、监督、责任制度以及丰富的经验、思想和方法。尽管在远古和封建君主时代,个人或组织意义上的决策就已经存在,但是,人类在这一时期的决策,由于缺少对自然和人类的系统认识与把握,缺乏现代法治的制约和保障,决策有时是依纯粹偶然的“神测”而产生,有时是据君主的臆断而定夺,因而,决策也就时常会偏离科学和理性。如同人类的自身发展规律一样,人类决策的行为和理论也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蒙昧型、经验型到科学型、法治型的发展历程。现代科学管理意义上的决策起源于西方的管理学,而作为一门学科意义上的决策科学和理论,则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人们一般将美国学者西蒙(HerertSimo)有关决策的论述视为决策理论发展划时代的里程碑,其前称为古典决策理论,其后为现代决策理论。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意义上,决策被解释为公司或政府在确定其政策或选择实施政策的有效方法时所进行的一套活动。其中包括收集必要的信息以对某一方面建议做出判断,以及分析可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等活动。也就是说,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若干行动方案并加以抉择的活动过程。二、决策的属性(一)问题导向性从心理学上说,决策不是人的本能活动,而是属于人的意志活动范畴,应当以对事物具有一定的认知为基础。决策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人类在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章决策一3一这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要解决问题,人们就要想办法,在探寻出的多个办法中确定一个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需要认知这个问题以及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所有事物,去寻找其本质和规律,发现它们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认知过程。(二)目标性决策不是人的盲目活动,而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它应当针对具体问题、围绕一定的目标而进行。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做出的,没有目标就谈不上决策。决策的目标性与问题导向性密切相关,换言之,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决策的目标。因此,问题认识不清,决策目标也就定不准。对于开展决策咨询工作来说,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只有能够准确识别问题、把握问题,才能辅助决策者定好决策目标,达到决策效果。(三)优化选择性决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选择过程,通常要在多个方案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决定性的选择。解决一个问题,人们通常会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寻求解决办法,往往会形成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决策就是在若干个备选方案中进行优化选择的过程。没有选择就不算完备的决策。(四)实践性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以便进入实践环节来实施,这是决策实践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决策方案的优劣需要经过实践来检验,也就是说,决策是要被评价的,或者是由决策者自身进行,或者是由别人;或者是即时进行,或者是由历史进行,而实践是评价决策的唯一标准。三、决策的要素(一)决策主体决策主体即决策者,是方案的选定者和目标确定者,也是决策活动中对决策对象的认知程度和主观意志判断的体现者,还是决策过程中程序规范的贯彻者与决策责任的承担者。决策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或组织。决策活动是以决策者和决策组织为主体的活动。一4一中国行政决策咨询概论(二)决策对象第决策对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需要通过决策予以解决的问题;二是问题章得到解决后,受到决策影响的事物。任何通过人的行为能够施加影响的事物均可以成为决策对象,包括自然面貌、人文景观、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三)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指决策者针对决策对象做出决策、决定或通过实施决策方案而所追求的行为目的与愿景。决策目标是判断决策实施绩效以及确定决策责任的重要考量因素。(四)决策体制决策体制是指决策者或决策主体在进行决策活动时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以及决策主体与其他外部相关组织与个人、决策主体内部不同工作机构与人员相互之间的权力配置与分工。决策体制的性质往往影响着决策的成败以及成本与效率。(五)决策信息决策信息是指有关决策对象、决策目标、决策内容以及决策环境等各方面的知识、资料和消息。决策信息是决策活动必须要考量和把握的因素,是决策的前提和条件。信息内容的真实与虚假、信息质量的高低和信息数量的充足与否,会直接影响决策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实施性。(六)决策咨询决策咨询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专家等社会智力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决策咨询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三方智力作用。决策者不仅要依靠自己及其幕僚的智力,还要发挥决策主体内部工作系统的作用,更要广泛组织社会专家学者参与决策,以做到决策的客观、公正、科学,使决策更能符合客观规律。(七)决策方法决策方法是决策者在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为及时、高效做出决策而遵循的策略。决策方法既可以表现为对特定指导思想和理论模型等意识形态的运用,也可以表现为对物质形态的技术设备和手段的采用,在保障决策第一章决策一5-质量方面,决策方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八)决策程序章决策程序是规范、约束决策者做出决策的步骤、方式、顺序以及时限方面的系列要求,以避免其决策行为的随意性。程序不仅对保障决策质量中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价值,对质量中的民主、效率和法治的捍卫更是必不可少。在决策过程中,如果要求决策者恪守一种具体的决策方法,此时方法就演变成程序问题。(九)决策环境做出一项决策往往会受到内外部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决策者和决策体制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因素通常会包括自然、政治、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口,甚至是国际因素。上述诸多决策环境因素对不同社会领域的决策或者相同社会领域不同决策层级的决策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四、决策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决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这是根据决策的客观环境不同进行划分的。确定型决策,就是决策者期望达到的目的明确,决策的客观环境条件完全具备,决策方案的效用可以被准确预期。所以,决策者可以直接根据完全确定的情况选择最满意的行动方案。风险型决策,就是决策者期望达到的目的明确,但决策的客观环境条件不能被完全确定,在这种条件下的决策即为风险决策。(二)静态决策和动态决策这是根据决策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划分的。静态决策是指仅需一次决策,目标任务就可以完成,不需第二次决策。动态决策是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阶段的连续决策。几个决策分别解决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但共同构成一个大的目标任务的一连串前后相关的决策。(三)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这是根据参与决策人数的多少来划分的。个体决策指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自然人;集体决策指起决策作用的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决策集体。···试读结束···...

    2022-09-15 决策咨询报告 决策咨询报告范文

  • 《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李金初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生中心教育概论》【作者】李金初著【丛书名】人生中心教育丛书【页数】206【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01【ISBN号】978-7-100-19223-1【分类】课程-教学研究-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小学【参考文献】李金初著.人生中心教育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01.图书封面:概论》内容提要:本书是作者近50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成果总结,是2018年已经出版的“人生中心教育丛书”(4本)的压缩和提炼,既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理论、基本体系、基本逻辑和基本风格,又做了一些补充,例如人生中心教育的基因学基础一部分,从生命的基因原点寻求和证明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根源,使理论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人生中心教育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人生中心教育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法002「人生中心教育概论许多年,我脑海里一直有两个问题挥之不去:(1)世界普遍质疑:教育是科学吗?(2)国人总在思索:有独立的中国教育学吗?①同时,实践中又有许多问题在我眼前发生:50多年的教育人生告诉我,儿童在等待、生命在等待、人生在等待,为儿童、为生命、为人生的教育不应该缺位,这样的教育在哪里?国家的历史告诉我,贫穷要挨饿,落后要挨打,为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教育不应该缺位,应该是怎样的教育?新中国的教育告诉我,传统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与创新的教育不应该缺位,教育怎样改革和创新?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这适用于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在追求实现伟大中①此处只是列出,稍后会更明确地提出这两个问题第一章人生中心教育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法「005发展?问题5:教育和课程有根“源”点吗?目标点又应该在哪里?问题6:中国可以为世界普通教育学构建做贡献吗?①二、中国教育理论特殊性问题教育具有本土性,这是教育理论具有世界性,融入世界,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以下几个教育问题在中国存在,不容回避:间题7:对教育与课程可以谈主权吗?问题8:中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学吗?②问题9:怎样构建“在中国”“为中国”“中国化”的教育学?“中国化的教育学”在哪里?@问题10:中国需要怎样的教育学与课程论?三、教育实践问题教育是实践的学问,应该有效地回答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中国现实教育,既有五彩缤纷,也有乱象丛生,需要教①李政涛:《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李政涛、文娟:《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3期: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②同上。③同上006【人生中心教育概论育理论予以解释。问题11:应试教育为什么久久不能平息,唯分数、唯升学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原因何在?问题12:怎样的教育与课程有解决应试教育问题的实效?问题13:实践中的教育创造和教育乱象怎样解释?四、研究立场和方法问题中国教育的研究不乏令人忧虑之处,值得反思,应该解决。问题14:教育研究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吗?问题15:基层教育工作者有能力创造理论和课程吗?等等。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求索中,构建新的教育理论、研制新的教育课程、创造新的教育方式、找到新的教育方法、办出新的学校、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向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应该成为中国教育学者和实践者的任务。后9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中国甚至是中国基层的教育问题,其实并不尽然。任何国家的教育也都可能存在并提出这些问题,也具普遍性。···试读结束···...

    2022-08-30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是什么课程

  • 《临床医学概论》田蜜,雷琪,李茂恒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医学概论》【作者】田蜜,雷琪,李茂恒主编【页数】326【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576-1371-6【价格】68.00【分类】临床医学-概论【参考文献】田蜜,雷琪,李茂恒主编.临床医学概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概论》内容提要:本书共分17章,包括常见症状、常用体格检查、常用医学检查、皮肤科常见疾病、传染科常见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循环系统常见疾病、风湿性疾病、外科学常见疾病、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等内容。《临床医学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常见症状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2.熟悉常见症状的治疗。3.了解常见症状的病因★执业药师考点发热、头痛、咳嗽与咳痰、腹泻的临床基础和自我药疗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之为症状(ymtom),如疼痛、乏力、食欲减退等。而体征(g即)是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如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右下腹麦氏点反跳痛是诊断阑尾炎的阳性体征等。第1节发热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36一37℃,一天内体温波动小于1℃。任何原因导致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病因】发热的病因很多且复杂,临床上大致分为两大类:1,感染性发热:主要见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寄生虫感染等,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2.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内脏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外科大手术后、物理化学因素、体温失衡、精神因素等【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一般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在37.3~38.0℃时,为轻度发热(低热):38.1~39℃时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2.发热的临床经过(1)体温上升期:常有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畏寒或寒战等(2)高热期:临床表现常有头痛、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出汗等(3)体温下降期:体温骤降时常伴大汗淋漓-001-临床医学概论【知识链接】热型将患者在不同时间所测的体温值分别记录于体温单上,并将其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病因所致的热型不同,有一定的诊断学意义。(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一日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常见于伤寒和大叶性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一日内波动范围大,可达2℃以上,但最低体温都在正常以上。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肾孟肾炎等。(4)波状热:体温逐日上升,达到高热程度后,持续若干时日,再逐渐降至正常,经过数日后又重发作,如此交替出现。常见于布氏杆菌病。(5)不规则热:体温高低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风湿热、结核、肺部感染及恶性肿瘤。【自我药物治疗】1.药物治疗对发热基本上为对症治疗,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将体温降至正常。常用的非处方药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贝诺酯等,处方药有安乃近等2.用药注意事项(1)解热镇痛药用于退热纯属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热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体温,可能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2)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故在应用解热镇痛药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少剂量,并注意间隔一定的时间(4~6h),同时在解热时,多饮水,及时补充电解质(3)为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多数解热镇痛药(肠溶制剂除外)宜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血小板减少症者、有出血倾向者、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病史者,应慎用或禁用。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应慎用或不用。(4)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胎盘屏障,潜在有致畸风险。布洛芬用于晚期妊娠可使孕期延长,妊娠和哺乳妇女不宜用(5)此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即患者对解热药或其中成分之一有过敏史时,不宜再使用其他同类解热镇痛药(6)解热镇痛药用于解热一般不超过3日,如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不-002-第一章常见症状得长期服用(7)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解热镇痛药,以免引起肝、肾、胃肠道的损伤。用药时,不宜饮酒或饮用含酒精的饮料第2节」头痛头痛是指额、顶、颗及枕部的疼痛,是人体在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同时也是很多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头痛的原因较多,应认真识别,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病因与临床表现】1.顿脑感染性疾病常伴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2.鼻窦炎、副鼻窦炎常伴头部沉重感、鼻腔脓性分泌物3.脑血管病变常伴顿内高压表现、脑膜刺激征及其他神经系统表现4.偏头痛头痛多在一侧,较为剧烈,女性常与月经周期有关,用麦角胺可缓解5.紧张性头痛与焦虑、抑郁、安想等精神因素有关6.三叉神经痛疼痛范围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部位,常由洗脸、刷牙、咀嚼等动作诱发7.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进行性加剧,伴颅内压增高及其他神经系统表现8.其他全身急性感染、中毒、高血压、颈椎病等【自我药物治疗】头痛的治疗要根据前述不同的头痛类型而不同。一些病因明确的疾病引起的头痛,应先控制病情,以缓解疼痛1.药物治疗(1)常用的非处方药:对乙酰氨基酚(首选)、布洛芬、阿司匹林。对紧张性头痛,长期精神比较紧张者,推荐合并应用谷维素、维生素B,(2)处方药:紧张性头痛可使用地西泮:反复性偏头痛可使用麦角胺咖啡因片罗通定、苯噻啶、舒马曲坦等抗偏头痛药;三叉神经痛以卡马西平为首选药物,无效可服苯妥英钠或氯硝西泮2.用药注意事项引起头痛的原因较多,应先治疗原发性疾病,轻易不宜先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解热镇痛药对纯痛效果好,而对创伤性剧痛几无效果第3节咳嗽与咳痰咳嗽(©ough)是一种保护性呼吸道反射,同时也是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003-②临床医学积论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所伴发的症状。当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浆液渗出。黏液和渗出液及吸入物、坏死组织等混合成痰液,随咳嗽动作排出称为咳痰(exectoratio)。轻度咳嗽,无须使用镇咳药。剧烈的干咳,或有痰过于频繁的咳嗽,应适当应用镇咳药【病因与临床表现】1.咳嗽的性质:咳嗽无痰或痰量少,称为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等。咳嗽伴有痰液,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等2.咳嗽的时间:晨起或就寝时,如慢支、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等;夜间,如左心功能不全;突发性常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3.咳嗽的音色:嘶哑见于喉炎、喉癌等:金属音调见于肿瘤压迫气道:犬吠声见于喉头狭窄、气管受压等:声音极低见于声带麻痹、极度衰弱等4.痰的性质和量: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血痰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肺癌:脓臭痰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草绿色痰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烂桃样血痰见于卫氏并殖吸虫病;棕褐色痰见于阿米巴肺脓肿;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见于急性肺水肿【自我药物治疗】1.药物治疗常用非处方药:刺激性干咳或阵咳症状宜选用苯丙哌林或喷托维林;剧烈咳嗽首选苯丙哌林,次选右美沙芬:对感冒所伴随的咳嗽常选用右美沙芬复方制剂。处方药:对频繁、剧烈无痰干咳及刺激性咳嗽,选用中枢镇咳药可待因;呼吸道有大量痰液阻塞呼吸道时,可应用司坦类黏液调节剂如羧甲司坦或祛痰剂如氨溴索,从而降低痰液黏度而易于咳出。中枢镇咳药孕妇、哺乳期妇女、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痰多者慎用2.用药注意事项(】)干咳可单用镇咳药,对痰液较多的咳嗽不宜单用镇咳药,应以祛痰药合用(2)对持续1周以上的咳嗽,症状无缓解者,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以免延误病情(3)注意药品不良反应。对驾车、高空作业应慎用右美沙芬等中枢性镇咳药。妊娠妇女、严重高血压者、精神病史者禁用。5岁以下儿童,不宜应用喷托维林,可能造成呼吸抑制(4)应重视病因治疗,过敏时抗过敏,控制感染选用抗生素等第4节咯血咯血是指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经咳嗽而咯出。咯血多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004-第一章常见症状【病因与临床表现】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为常见的四大病因。1.发病年龄(青壮年):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多见。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者,应警惕肺癌2.咯血量:24小时咯血量500ml或一次咯血量>300ml或出现室息为大量3.全身情况:长期咯血而全身情况差,多见于肺结核、肺癌。全身情况好,多见于支气扩张症等。大咯血可出现循环障碍、窒息。【治疗】1.病因治疗:肺结核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抗菌药物治疗。2.止血药:维生素K、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3.其他:预防窒息,液体疗法。第5节胸痛【病因与临床表现】1.胸痛部位:①胸壁疾病引起的胸痛:部位固定,局部有压痛:②带状疱疹表现为成簇的水泡,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③肋软骨炎多侵犯第2、3肋骨交界处,有剧痛无红肿;④心绞痛和急性心梗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⑤食管疾病也引起胸骨后疼痛:⑥自发性气胸、胸膜炎、肺梗死的胸痛多位于患侧的腋下。2.胸痛性质:①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灼痛或刺痛;②食管炎呈烧灼痛;③心饺痛呈压榨样伴窒息感:④肺梗死为突然剧烈刺痛伴呼吸困难、发绀;⑤带状疱疹呈现刀割样或烧灼剧痛。⑥气胸在发病初期有撕裂样疼痛。3.发病年龄:青壮年发病多见于胸膜炎、气胸、肺结核、风心病等:老年人发病多见于心绞痛、肺梗死、肺癌、食管疾病等4,影响因素:心绞痛常于劳动或精神紧张时发作,经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而缓解:心肌梗死呈持续剧痛,服硝酸甘油无效;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包炎可因咳嗽、深呼吸而加重;食管炎可因吞咽而加剧【治疗】1.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曲马朵多等2.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等。3.病因治疗:心绞痛可用硝酸甘油等。阿片类药物反复用药易引起耐受性和依赖性,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可抑制呼吸。解热镇痛药可发生胃肠道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及原有溃疡病史者,长期应用较大剂量有危险性。-005-临床医学概论第6节腹痛腹痛大都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受到病变情况和刺激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受神经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病因与临床表现】1.部位:一般来说,腹痛的部位即是病变所在部位。①上腹部多是胃、十二指肠病变疼痛的部位;②肝胆疾病的疼痛多位于右上腹,并放射至右肩;③小肠疾病的疼痛多位于肚脐周围:④阑尾炎的疼痛多位于右下腹麦氏点:⑤结肠与盆腔的疼痛多位于下腹部2.疼痛的性质(1)急性腹痛:起病急,可呈刀割样绞痛、钻顶样锐痛等。如突然发生的全腹持续性剧痛伴有腹肌紧张或板状腹,提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胆石症或泌尿系统结石多为阵发性绞痛:胆管蛔虫症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钻顶样疼痛:中上腹持续性剧痛或阵发性加剧应考虑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2)慢性腹痛:常表现为隐痛、钝痛、胀痛等。如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烧灼痛、钝痛提示消化性溃疡:小肠、结肠的疼痛呈痉挛性、间歇性:结肠病变在便后腹痛可减轻。(3)影响因素:与饮食、体位有关。如高脂饮食可使胆囊炎、胆石症疼痛加剧:暴饮暴食可诱发胰腺炎:胃溃疡进食后疼痛加重:十二指肠溃疡进食后疼痛可减轻:反流性食管炎前屈时疼痛明显,直立时可减轻疼痛等【治疗】1.病因治疗如阑尾炎可抗感染治疗,肝脾破裂出血、异位妊娠破裂则需手术治疗。2.解痉药如山莨菪碱、颠茄浸膏等可缓解胃肠道痉挛。胃痛明显伴有烧心,可口服复方氢氧化铝片等中和胃酸的药物3.治疗消化性溃疡药如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硫糖铝、抗酸药等第7节消化不良消化不良(dyeia)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良的胃轻瘫和食管反流病。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暖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噩梦【病因与临床表现】1.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蠕动功能失调。进食后有腹部不适、腹胀、嗳气、上腹部或胸部钝痛或烧灼样痛、恶心,并伴有舌苔厚及上腹深压痛。-006-···试读结束···...

    2022-08-27 epub电子书官网 epubee电子书库

  • 《临床医学与护理概论》胡昌俊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医学与护理概论》【作者】胡昌俊编著【页数】319【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03【ISBN号】978-7-5416-8494-4【价格】50.00【分类】护理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参考文献】胡昌俊编著.临床医学与护理概论.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03.图书封面:概论》内容提要:本书共9章,从治疗和护理2方面系统介绍临床各个科室在临床卫生中经常会遇到的病例的治疗和护理。具体包括妇科常见疾病、产科妊娠合并症、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心血管内科临床常见疾病、普外科常见疾病、儿科临床常见疾病、急重症、临床医学检验、临床抗生素的合理运用等。《临床医学与护理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妇科常见疾病的诊疗第一章妇科常见疾病的诊疗第一节滴虫性阴道炎【概述】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成年妇女阴道滴虫感染率可高达90%。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内,亦可寄生于泌尿道下部及子宫颈管内。滴虫能消耗阴道内的糖原,改变阴道的酸碱度。在酸性较低的环境中容易繁殖,并破坏阴道的防御机制,引起继发感染。青春期前与绝经后妇女,因卵巢功能差,雌激素水平低,阴道黏膜上皮内缺乏糖原,不适于滴虫的生长繁殖,因而患滴虫性阴道炎者较少。滴虫也可存在于丈夫的尿道及前列腺的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公共浴池、浴具、游泳池、便器、性交以及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等传染。【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女性阴道感染毛滴虫后,一般要经过4~28天的潜伏期。有的带虫者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女性首次诊断本病时,约50%无症状。起病可急可缓。主要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黄绿色,常伴有泡沫,质地稀薄、有腥臭味,严重时尚可混有血丝。分泌物刺激·1·衡■临床医学与护理概论外阴皮肤及阴道口可引起瘙痒,甚至有阴道口疼痛。病人常因搔抓外阴而致继发性湿疹样改变,局部有糜烂、渗出、结痂和抓痕。少数可侵犯尿道、膀胱,而有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状。常伴有下腹酸痛,性交时有疼痛感。急性期持续1周或数月,病情轻重常有波动,月经期后症状加重。随后白带减少,症状减轻,亦可完全消失,但患者成为带虫者。滴虫能吞噬精子,阴道分泌物可妨碍精子的存活,有的可引起不孕。妇科检查可发现阴道内有较多黄绿或灰黄色带泡沫的分泌物,宫颈黏膜充血、发炎、肿胀,呈鲜红色,有假膜状的斑点、出血点和草莓状突起,阴道黏膜充血,重者可出现出血点。二、辅助检查检查标本可取阴道、尿道、子宫颈及前列腺分泌物。取分泌物前24~48h避免性交、阴道灌洗或局部用药,不做双合诊,窥器不徐润滑剂。1.镜检法在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混入分泌物少许后做镜检。如能发现有呈波形运动的毛滴虫,即可确诊。检验必须及时并需注意保暖,否则滴虫活动力减低,造成辨认困难。也可做涂片用瑞特或姬姆萨染色后镜检。2.培养法可提高阳性检出率达98%左右。三、诊断依据典型病例诊断多无困难,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治疗要点】1.局部治疗先用肥皂液擦洗阴道,继用0.5%~1%乳酸或醋酸〔可用淡食·2·第一章妇科常见疾病的诊疗■醋液替代)冲洗阴道后再用药,可提高疗效。合并细菌感染者,可用1:2000新洁尔灭液冲洗。其后,可选用下列任何一种:(1)甲硝唑200~400mg,每晚置阴道深部,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2)滴维净片每日1片置阴道穹隆,10日为1个疗程。(3)卡巴砷片0.2~0.4g置入阴道后穹隆,每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4)曲古霉素每日塞入阴道内10万u,10日为1个疗程。(5)阿沙霉素每日置入阴道内1片,7~10日为1个疗程。(6)中药苦陈皮、苦参、椿树皮根、蛇床子、苍术、黄檗各15g,每日1剂,水煎用坐浴。2.全身用药因滴虫性阴道炎常伴有泌尿系统感染,毛滴虫可侵入到宫颈腺体内,故仅用局部治疗不易彻底根治,必须应用全身杀滴虫药物。(1)甲硝唑为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疗效高,毒性小,男女双方、未婚妇女均可服用。每次用0.29,每日3次,共用7日,孕妇忌用。如果男方有尿道滴虫病,也可口服甲硝唑0.2g,每日3次,共用7日。(2)克霉灵成人10万u,每12h服1次,饭后服,连服3日为1个疗程。少数患者有恶心、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本药尤适用于阴道滴虫病合并阴道念珠菌病者。(3)曲古霉素口服5万~10万u,每日3~4次,疗程7~10日。对滴虫、念珠菌和阿米巴原虫等均有抑制作用,适用于上述混合感染。·3临床医学与护理概论第二节外阴白色病变【概述】外阴白色病变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系指一组女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所致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性疾病,过去称外阴白斑,曾认为是癌前期病变。【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增生型多发生在30岁和60岁左右两个年龄组的妇女。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难忍,抓破后伴有局部疼痛。病变范围不一,主要波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和后联合等处,常呈对称分布。病区皮肤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皱襞或有鳞屑、湿疹样变。外阴颜色多暗红或粉红,夹杂有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一般无萎缩或粘连。2.硬化苔藓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病损区发痒较增生型为轻,皮肤或黏膜变白、变薄,干燥易破裂,并失去弹性。晚期皮肤菲薄皱缩,阴道口挛缩狭窄。妇女患此病者在外阴与肛周区出现锁孔状珠黄色花斑样或白色病损。但一般至青春期病变多可自行消失。3.混合型表现为在菲薄的外阴发自区的邻近部位或在其范围内,有局灶性皮肤增厚或隆起。4.增生型或混合型伴上皮非典型增生者。·4第一章妇科常见疾病的诊疗■■二、诊断因临床无特殊表现,组织活检是唯一的诊断方法。但如外阴局部出现溃疡或界限清楚的白色隆起时,在该处活检发现非典型增生,其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外阴皮肤发白。伴有瘙痒者应首先排除糖尿病、真菌引起的慢性炎症。无原因的外阴皮肤发白、增厚多为增生型营养不良;皮肤菲薄灰白,提示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但均需经局部组织活检方能最后确诊。【治疗要点】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近年发现其癌变率仅2%左右;即使已有上皮非典型增生者,也仅有一小部分可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现以药物治疗为主,并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治疗后仍应继续随访,特别对增生型营养不良而有溃破、硬结者更应提高警惕,以防发生癌变。1.一般治疗经常保持外阴皮肤清洁干燥,禁用肥皂、高锰酸钾或其他刺激性药物清洗,避免搔抓。不食辛辣或过敏食物。衣着要宽大、透气,以棉制品为好。积极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糖尿病等疾病。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纠正贫血、胃酸低下等。2.局部用药对增生型痛痒,可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对硬化苔藓型可采用2%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每日涂擦3~4次,直至皮肤软化,粘连松解和骚痒解除为止。伴严重瘙痒者可同时加用氢化可的松类软膏。对混合型患者,可采用上述两种药膏,交替或合并治疗。3.全身用药精神较紧张,瘙痒明显以致失眠者,可内服镇静、安眠和抗过敏药物。也可采用中医辨证治疗。·5·■■临床医学与护理概论4.激光治疗对硬化苔藓型有效,但易复发。5.手术治疗凡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有重度非典型增生。或局部出现溃疡、结节等病变者,均可行局部病灶切除或单纯外阴切除术,切除后标本送病检,要注意切缘有无残留的非典型增生病变。第三节痛经【概述】妇女在行经期间及其前后,可有轻度下腹疼痛、坠胀、腰酸、乳房胀痛及乏力等感觉,属生理现象。如果疼痛超过一定程度,甚至伴有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晕厥等症状,是为痛经。痛经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之未婚者或发生已婚未育者。原发痛经在婚后或正常分娩后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致,如子官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等。【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继发性痛经多有其原发疾病表现,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初潮后数月开始,30岁以后发生率逐渐减少。1.腹痛一般于初潮后数月出现,其特点是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已感疼痛,来潮后疼痛逐步加剧,疼痛常呈痉挛性、阵发性下腹部疼痛·6…···试读结束···...

    2022-08-27 基础护理学绪论 护理学绪论

  • 《中药临床药学概论》孙丽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药临床药学概论》【作者】孙丽著【页数】361【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576-5769-7【分类】中药学-临床药学【参考文献】孙丽著.中药临床药学概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图书目录:概论》内容提要:本书重点介绍了中药、中药相关概念、中药学的含义、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功效的含义和分类。中药的性能方面,着重分项介绍了各主要性能的含义、确定依据、其与功用的关系和临床意义,内容更加翔实,概念更加准确。中药的性能方面,着重分项介绍了各主要性能的含义、确定依据、其与功用的关系和临床意义,内容更加翔实,概念更加准确,使中药基本理论更加丰富和实用。本书删繁就简,概括性强,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资料新颖,叙述详实,条理清晰,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参考书。《中药临床药学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临床药学是现代药学发展的方向。中药学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虽然近十年来也提出了“中药临床药学”的新概念,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中药不合理应用及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现象日渐增多,中药毒副作用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尤为突出。如何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降低中药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已成为医院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节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医对药物在临床应用情况的逐渐重视而发展出一门新学科临床药学。随着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热潮进一步升温,中药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中药备受关注的情况下,如何运用中医药理论,使中药密切结合临床,在体内发挥最大、最合理、最安全的防治疾病效能,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阐明其有关作用机制等,这些因素又促使产生了一门新学科一中药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是临床药学的新分支,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临床药学的概念临床药学是运用现代药学知识,结合临床,以患者为对象来研究药品及其制剂与机体相互作用和应用规律的综合性药学分支学科,旨在用客观科学指标来研究具体患者的合理用药。其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确保患者的合理用药。研究内容涉及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方案设计等。临床药学是现代药学与临床相结合的产物,以患者为对象,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研究合理、有效、安全使用药物,实现用药的个体化,以提高用药水平。临床药学也是一项应用性研究工作,药师在临床治疗上运用药学知识,提出用药方案,监控用药过程,追踪用药结果,作出用药评价,计算用药成本,全面服务于患者。临床药学工作的实施需要得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同时在工作实践中药师、医师和护士三方面应开展团队式的紧密协作。二、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中药临床药学概论·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临床药学以患者为对象,为适应各种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复杂多变病情的防治需要,运用现代的药剂学、药理学等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临床患者的状况,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监测用药过程及摸索用药规律,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目前,学术界有“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提法,我们认为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虽然都涵盖“临床”“中药”,从广义上讲,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中药”,研究范畴均限于“临床”。两者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科学,其核心是临床合理用药。但从狭义上讲,两者的逻辑定义却各有侧重,是不完全相同的。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是如何应用的,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来源于临床的,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中药临床药学是中药药物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多种现代监测为手段,研究中药的体内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中药临床药学,就其属性来说,它是临床药学下面的分支学科,其研究重点是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总之,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各有侧重,具体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认为中药临床药学更侧重于合理用药,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的核心内容,故中药临床药学不可以称为临床中药学。三、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看,传统中医药学对中药临床药学早有认识,并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传统中医药重视“病”“证”“药”三者的结合,重视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的不同而施行个体化的给药方案,这些都体现了中药临床药学的深厚根基,也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纵观医学、药学两大学科发展史,均曾经历“结合分离-结合”的发展轨迹。中医学和中药学也是如此。古时候中医中药不分家,“上山采药,下山行医”,有不少医家善药,也有不少药家善医,孙思邈、李时珍等先贤即为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分工的细化,医药逐渐分离,中医师只管辨证开方,中药师只管调配发药,两者各行其是,医不识药,药不懂医,中医和中药脱离的状况愈加严重。然而,中医药之所以历时数千载而不衰,正是由于中医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中药的紧密结合对认识中药、合理应用中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正是顺应医药学科发展轨迹将中医学和中药学再次结合的必然。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以及降低中药毒副作用的需要,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在全民医保中所占比重也是逐年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用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中成药重金属·第一章概论·砷、汞含量严重超标事件以及频发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等一系列中药药害事件使中药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但究其根源,并不是中药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中药使用的合理性出现了问题。如马兜铃酸肾病事件,就是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当作木通科的木通、将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当作防己科的粉防己来使用,而且是长期过量使用,比利时马兜铃酸肾病事件的患者平均服用“苗条丸(含广防己)”达12个月,国内一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服用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长达20年,结果出现了由马兜铃酸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再如近年频发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多是因为用法用量控制不当、忽视患者药物过敏史、溶媒选用不当、药物配伍不合理等诸多不合理用药因素,导致了以过敏性休克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正在逐年递增,从2010年到2012年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比例已从13.8%上升至17.1%,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各类药物的第二位,在2011年的年度报告中更是重点提示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问题。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统计数据来看,中药的安全风险在我国药品安全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如何合理地使用中药,避免中药药害事件及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再如最常见的感冒,中医有风寒和风热之别,常用中成药中的荆防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扑感片等是专治风寒感冒的,风热感冒则不宜用,而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等是专治风热感冒的,风寒感冒则不能用,同是感冒,证型不同则根据辨证论治后所选治法方药不同,而临床医师(特别是西医)在选药时经常是望文生义或按病选药,从而导致药不对证,造成病情延误甚至病情加重。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危害了患者的健康,而且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而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其工作核心就是的合理用药,中药临床药师的工作就是和临床中医师一道,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的目的。这对促进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振兴祖国的中医中药事业,使中医中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对现状,医院药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采购供应药品,收方发药”的工作模式,转向以开展为医、护、患提供“药学技术服务”的临床药学工作上来,积极协助医师、帮助患者安全合理地应用中药,成为一个合格的中药临床药师,为积极开展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节中药临床药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一、中药临床药学的特点随着医院药学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少开展起来,药学服务便成为热门话题见诸报刊,然而涉及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关西药药学服务的。中药临床药学由于情况更加复杂,重视程度不够,起步晚,难度大,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探索。3·中药临床药学概论·中医、中药的密切结合对认识中药、合理应用中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中医药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所以才能够历时数千载而不衰,并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这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及其他民族药之所在。中医的选药程序遵循“理法方药”之则,即在明辨发病机制后确定治疗原则,考虑选择合适的方剂及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组方时要考虑中药的性味归经、君臣佐使及中药的毒性等;服药时要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此亦即时辰用药理论;此外,用药还要考虑证候禁忌、配伍禁忌、饮食禁忌等。因此,从临床药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看,我国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临床药学早有认识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时至今日仍值得药学工作者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与现代临床药学不同的是,传统中医药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阐述,而现代临床药学是从微观的角度对问题加以阐述。二、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内容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与目前开展的临床药学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于中药的特殊性,其工作内容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包括:(一)药师深入临床,参与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药药物治疗中药的临床应用,离不开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中医理论,重视理法药的整体性,强调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这就决定了中药临床应用必须面临的问题,中医临证处方多无恒定剂型,以汤剂为主,煎服方法可随病情、用药习惯而变化。药物的个体化给药实际上已是中医治疗的特色。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在中医理论指与下使用中药(包括中成药)本身就是不合理用药。因此,中药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药药物治疗参与中药给药的方案制订,以确保中药安全合理地应用于临床,这是中药临床药学主要内容。(二)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当为一位患者选定了最佳用药方案之后,就需要有药师、医师、护士共同合作,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是要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旦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则应建议临床医师重新修订药物治疗方案。中药临床药师应经常注意收集总结药物的不良反应资料,并按要求及时上报。目前,大多数的医院特别是二级三级医院都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了医院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以求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药品的不良反应,尽量减轻对患者的损害,维护患者的用药权利,防止严重药害事件的发生、蔓延或重演。所以说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工作是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最有成效的工作之一。(三)药动学研究及生物利用度监测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时间进程;生物利用度用于表示药物制剂中的主药到达体循环的数量和速度。对于不同的病患、不同的制剂,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危重患者,他们经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服用4·第一章概论·毒性大的或生理活性强的药物,更应特别注意监测,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用药方案,建立检测方法和药效学参数。当然,目前对中药的药动学研究还为数不多,且大部分仅限于动物实验,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由于对临床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监测,将会为临床更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作出更大贡献。(四)结合临床研究中药理论中药理论的研究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前提。中药理论,如药性的寒、热、温、凉等都是朴素的抽象概念,缺乏客观指标。在中药学总论中已不再提及的中药形质学说,其中有些仍有指导意义,如芳香之气,具有辟浊化湿、解暑、行气、开窍等作用,其中部分药理作用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又如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中药药效,如疏肝解郁、补气健脾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解释。除在实验研究中,建立适当“证”的模型外,更应该直接从临床观察中药对不同患者的作用,以阐明药物的作用及机制。结合临床研究中药理论,将有助于揭示中药性味归经等理论学说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而这些中药理论的研究与验证对于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五)中药之间及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研究复方配伍是中药应用的普遍形式,根据药物性质并结合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如气血同调、寒热并用、补攻兼施、升降相伍等以及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进行配伍用药。如标本兼顾、上下结合、表里双解、脏腑同治等均属此类。又如中医处方用药,组合有君、臣、佐、使之别。医家运用处方法则,使各种药物有机配合发挥其最大效用。而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应用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有些配伍可以增强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有些配伍却能产生毒副反应,降低药物疗效。这些配伍的规律值得进一步探索,掌握和运用这些配伍规律对于指导临床的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药之间及中西药之间的配仉研究也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六)中药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处方点评是临床药师在医师处方用药过程中对临床处方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反映医疗机构处方工作的整体和细分情况,为医疗机构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以达到合理用药,用药监测、管理的目的。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是针对中药辨证施治原则、药物配伍、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展开,将不合理用药分析和合理用药建议及时反馈给处方者,重点放在事前防止发生的环节上,更强调及时干预性,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中药处方点评作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的一种干预方法,对于确保中药的合理使用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是中药临床药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基层医院最容易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之一。(七)用药咨询与药学信息服务药物情报的收集与咨询服务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现代化和水平,是药学咨询工作的重要工具。随着中药事业的发展,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在逐年增加,而药学文献浩如烟海,单由临床医师掌握如此·中药临床药学概论·巨量的药物知识和信息,实属不可能,因此,中药临床药师应经常收集有关中药治疗方面的资料,建立药学情报信息库,以便针对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药物信息,并解答医护人员和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还要主动向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做药物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患者能自觉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以提高中药临床的治疗效果和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八)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中药药源性疾病是指应用中药后致使某个或几个器官或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引起的疾病。它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超量、超时、滥用、误服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近几年来,随着中药制剂的不断开发,中药新剂型新品种不断涌现,并大量应用到临床。很多临床医师对中药的使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各种不良反应也呈上升趋势,药源性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研究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防治中药药源性疾病,降低其发生率和减轻其病变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九)中药药物经济学研究药品合理应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患者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其核心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即以尽可能小的经济代价,在承担最小治疗风险的情况下,用药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做到了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应用,也即发挥中药最大程度的治疗优势,解除患者痛苦,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作用。中药在其应用过程中,一直以来比较强调有效性。近年来随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关于药物应用的经济性却一直被忽略。尤其这几年,中药价格不断上涨,一直以来较西药“简、便、验、廉”的中药突然间成了老百姓用不起的“贵族药”。因此,中药药物经济学也应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即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中医药特点及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着重评估中药治疗的成本一效果(益)关系,提倡合理用药,以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师用药,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帮助患者正确选择药物。(十)开展中药循证药学研究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其使用价值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而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其安全性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一直以来中医药存在疗效评价体系不规范,以及中医药作用机制不清等问题。并且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中药临床药师时常要面临新药和老药新适应证的不断提出等大量资讯,如何正确地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正是临床药师搜集、评价科研证据(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做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是以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为核心,合理用药与提高疗效为主要目标,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相结合,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规范的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体系。因此,开展中药循证药学研究,无···试读结束···...

    2022-08-27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药学书 天津医科大学出版社

  • 《临床医学概论》林彬,周齐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医学概论》【作者】林彬,周齐艳主编【丛书名】全国医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创新教材【页数】272【出版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0.08【ISBN号】978-7-5192-7707-9【分类】临床医学【参考文献】林彬,周齐艳主编.临床医学概论.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0.08.图书封面: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有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如诊断学基础、内科常见疾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疾病、儿科常见疾病、传染病、脑血管疾病、急症常见疾病、其他科常见疾病等,每章内容都列出了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并编写了案例导入,以便学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的应用性,更好地掌握病理病机,部分章节还附有知识拓展,这是对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补充相关知识。本书内容较为全面,涵盖了临床医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难度适宜,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临床医学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临床医学概论的范畴临床医学概论是对临床医学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概论性描述的专业课课程。它涵盖了诊断学基础、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肿瘤科、传染科、心理卫生及精神科等常见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等内容,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如药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护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等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学生从中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从而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打下基础。第二节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一、学习目的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运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通过学习本教材,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使自己成为高级实用型医药类人才,为我国的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临床医学中的查体诊断、病史询问、常见症状有一个概论性的认识,应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作为药品经营与管理和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还要掌握常见药物应用机制,学习本专业渗透于医学中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要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患者,除了关心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应考虑诊疗过程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心理、经济和权利等方面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三、学习方法首先,应注意每章的学习目标,它阐述了学习该章节的学习目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明确学习该章节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术方法,以及这些理论和技术在后续章节、课程的学习中临床医学概论所对应的未来岗位发展中(技能鉴定)的重要性。针对自己的专业,找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把握目标,并通过练习题来考核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次,应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学会根据临床疾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掌握做出疾病的初步诊断、找到诊断依据、明确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来完善诊断,最后制订出治疗原则。再次,学习中应通过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模块来了解相关常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更加全面地了解临床医学的全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课堂上应积极加入互动教学,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包括生活实际、岗位实际和社会实际,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3第二章诊断学基础0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2.掌握问诊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3.熟悉常见症状产生的病因、典型临床表现及问诊内容。4.学会一般体格检查的操作方法。5.了解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的检查方法。0能力目标1.能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并根据所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2.能对患者进行部分体格检查操作,如测血压、量体温、计数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亲例导入“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四诊法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扁鹊在诊视疾病中,通过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患者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测他的脉搏)这些诊断技术,体现在史书所记载的他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即通过望色来判断病症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西医虽然与中医不同,但是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也是遵循“望闻问切”的原则。第一节常见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如发热、胸痛、腹痛等。体征是指医生或他人的客观发现。与症状有别,症状是患者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别人代述)的痛苦表现,而体征是医生给患者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如干啰音、心脏杂音、心律失常、肝大等。临床医学概论【知识拓展】所谓症状就是患者自己的感觉,如头疼、头晕、腹痛,以及恶心等,都属于症状。人们平时所说的症状,就是患者出现的不舒服、异常的感觉,这是具有主观性的。同一种疾病,出现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症状也会有所差异。体征就不是患者的感觉了,而是医生在进行检查的时候所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发现患者心跳过速、尿糖过高等,都属于体征的范畴,医生会从患者的体征来判断疾病。人们平时经常提到的生命体征,就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以及危急程度的指标,例如心率、血压以及呼吸等。一、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发生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正常成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可受个体差异与内外因素影响略有波动,一般下午比早晨略高,剧烈劳动或餐后体温亦可稍有升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老年人的体温较青壮年稍低,小儿体温较成人稍高,妇女月经期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口腔温度(舌下测温)范围为36.3~37.2℃,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的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的低0.2-0.4℃(一)病因发热的病因较多,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其中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1,感染性发热包括由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急慢性全身与局灶性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引起的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指由非病原体引起的发热,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无菌性组织坏死:见于大面积烧伤、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白血病、恶性肿瘤等。(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药物热、输血反应等。(3)内分泌与代谢功能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和脑出血。(5)散热减少性疾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二)临床表现根据口腔温度,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中热(38~39℃)、高热(39~41℃)和超高热(41℃以上)。发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不断升高。患者出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和皮肤干燥。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如伤寒)。发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乏力。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低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表现为血压下降、第二章诊断学基础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应注意观察。(三)体温测量方法体温测量是诊断疾病时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腋下测温、口腔测温和肛门测温三种。腋下测温最常用,先擦干腋窝下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5~10mi后取出。腋窝正常体温值为36~37℃。口腔测温是将消毒过的口温表置于舌下,紧闭口唇,用鼻呼吸,放置5mi后读数,正常体温值为36.3~37.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适宜进行口腔测温。肛门测温是将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肛门3~4cm,3mi取出。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肌梗死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后行直肠测温。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断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正常体温值为37~38℃。(四)发热的处理发热时体温升高,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会减弱。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因此,发热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超高温才是导致机体损害的原因,体温过高导致病理性损害的不是发热而是超高温,这种状态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遭到破坏,致使体温失控而异常升高。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及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通常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处理的关键是掌握退热药的用药指征、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等。【知识链接】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湿敷可退热,但是当患者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虽然酒精比水还容易蒸发,但它对发热的患者可能引起不适。经由皮肤吸收酒精可能导致婴幼儿酒精中毒,故婴幼儿不应使用酒精擦浴。退热药物的用药指征是什么?(1)无须使用退热药物:患儿精神状态好、无明显哭闹等不适表现,即使体温比较高,也可以不用退热药。(2)需使用退热药物:目的是增加患儿的舒适感,当患儿精神状态不好或不舒适时使用。实际上,大部分急性发热性疾病都不需要过度使用药物治疗,一般3~5d无须特殊治疗也会退热。所以,临床可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和舒适度合理用药。若患儿无不适表现,即使体温超过了38.5℃也可不使用退热药;若患儿精神状态不好、舒适度不佳,即便体温未达到38.5℃,也可以使用退热药。临床医学概论二、头痛头痛是指额、顶、颗部及枕部的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大多无特异性,但反复发作或持续的头痛,可能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应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一)病因头痛的常见病因:1.颅内病变①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蛛网膜炎及颅内寄生虫病等;②颅内血管性病变: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③颅内占位性病变:见于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等;④颅脑外伤:见于脑震荡、脑挫伤;⑤其他: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头痛型癫痫等。2,颅外病变常见于颅骨疾病、颈椎病、颈部其他疾病、神经痛及眼、耳、鼻、牙源性头痛等。3.全身性疾病见于某些感染及发热性疾病、心血管病、中毒及其他疾病。4.神经官能症见于神经衰弱、癔症性头痛等。(二)临床表现头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其特点为发作性单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少数表现为双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自主神经症状,约13的偏头痛发病可出现神经系统先兆症状。本病中年女性多见,男:女=1:3。多起病于童年或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到发病高峰,而绝经期后逐渐减少。其发病率远低于紧张性头痛,却是门诊头痛就诊及造成失能的第一位原因。诊断时应注意:(1)头痛的发病情况:如急起头痛伴有发热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起头痛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提示颅内血管性病变;慢性进行性头痛伴有颅内高压者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间断性头痛可见于偏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等;慢性头痛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2)头痛的部位:以额部疼痛为主常见于鼻窦炎、颅压增高等,颈椎病、枕大神经痛以枕部疼痛为主,一侧疼痛多见于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弥散性头痛见于全身性感染及颅内感染等。(3)对于头痛还应注意其性质、程度、头痛发生与时间的关系、影响头痛的因素及伴随症状等。三、胸痛胸痛一般由胸壁、胸膜及胸内脏器病变引起,少数由其他部位引起。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胸痛的程度因个体痛阈的差异而不同,与疾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胸痛的原因主要为胸部疾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流行性肌炎、肋骨骨折、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2,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急性心包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栓塞(梗死)、肺动脉高压,以及···试读结束···...

    2022-08-27

  • 《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李鸿涛,张伟娜,佟琳|(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作者】李鸿涛,张伟娜,佟琳【页数】286【出版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12【ISBN号】978-7-5152-1985-1【分类】中医典籍-目录学-概论【参考文献】李鸿涛,张伟娜,佟琳.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12.图书封面:概论》内容提要:《中医古典目录学》作为一门专科目录学,通过系统整理其概念、内涵和方法,并结合丰富的实践例证,以构建其学科基础。本书吸取了古今众多学者有关目录学知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真知灼见,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体会,通过立题选材,编述而成。同时,本书也可为中医古籍科研人员学习中医古典目录学,并以中医古典目录学研究和传承中医文献,提供借鉴。本书选材丰富,内容安排新颖,并对古籍文献整理过程中,目录学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独到的观点和方法,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学术论著。《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内容试读以1学母第一章认识篇第一章·认识篇一一第一节中医古典目录学概念与范畴中医古典目录学属于专科目录学,是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基础,在中医文献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在国家重视古籍整理和中医文献传承的大好形势下,中医古典目录学越来越成为文献研究者所必须储备的学识之一,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中医文献的保护、整理与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我们首先对其概念与研究范畴做一简要梳理。一、目录与目录学中医古典目录学是中医文献学与古典目录学的交叉学科,欲澄清中医古典目录学的概念与范畴,有必要先就古典目录学做一简要介绍。(一)目录1.目、录和目录的概念目录一般由目和录组成。(1)目目的本义为人眼,引申为条目。《说文解字注》曰:“(目)人眼也。”“目之引申为指目、条目之目。”《康熙字典》日:“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目”被用作目录学中时,具体指篇名或书名。篇名即指书籍中诸篇的名称,又称小名、细名。书名即每一部书的名称,又称大名、总名或大题。将诸多的篇名或书名汇集起来,遍举其名就叫作日。(2)录录的本义是刻木,引申为记录、详细说明或次第。录与録同,録是录的异体字。俞樾《儿答録》曰:“《说文·金部》:‘绿,金色也,从金,录声。’樾谓4一中医古思目录学慨的録为金色,于古无征。许君盖依绿字说之,绿从系,为色青黄也,故録从金为金色,金之色亦在青黄之间也,然恐非字之本义。今按録者,录之或体也。录部:‘录,刻木录录也。’刻木必用刀,故或从金。”2作为动词,录有记录的意思。章太炎《小学答问》曰:“凡言记录者,借为刻木录录之录,古为书契,本刻木为之也。”作为动词,录又有详细说明的意思。《公羊传·隐公十年》载:“《春秋》录内而略外。”《公羊传·庄公十七年》曰:“将其有末,不得不录其本也。”“录”与“略”相对,对外记载就简略,对内就详叙;对末简叙,对本就详叙。“录”是指详叙或着重说明。作为名词,录有次第的意思。《周礼·天官·职币》言:“辨其物而奠其录。”杜子春释为:“奠其录”为“定其录籍”。意思是对财物的名称、质量、数量及赐予的先后次第,都记录在簿籍上。这个详定其次第的簿籍,叫作录。《国语·吴语》记载黄池之会,吴师“昧明”进逼晋师,晋遣使问曰:“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今大国越录,而造于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3这里吴国所越之“录”,是指双方协定的秩序单“录”被用作目录学中时,具体指叙录,又称书录、序录。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即逐一介绍某篇或某书之内容旨趣,并按一定的次序加以编排,「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4(3)目录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近代目录学家姚名达云:“遍辨其名之谓目,详定其次之谓录,有多数之名目且有定之次序之谓目录。曰目曰录,皆非单独,义本相通,故成体。”“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别录》和《七略》。萧统《文选》卷二十二王康琚《反招隐诗》李善注引“刘向《列子》目录”,又卷三十八任彦异《为范始兴作求立大宰碑表》李善注引刘歆《七略》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两处都是指一书的目录。班固《汉书·叙传》云:“爱著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是指群书的目录。汉晋以后“目录”之名已经通用,但又有“录”“略”“志”“簿”“书目”“书录”“解题”“考”“记”“提要”等称谓如:西汉·刘向编著的《别录》、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西晋·荀勖编辑的《晋中经簿》(亦称《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所编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唐·毋煚所编的《古今书录》、宋·陈振孙编辑的《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编辑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清·钱第一登·认识篇曾编撰的《读书敏求记》、清·纪昀等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5)目录具体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编制目录的过程,通称目录工作。古代的目录工作只限于图书编目,所以目录与书目没有区别,是同义语。但是现代目录工作大大拓展,只有图书目录才可称书目,即书目转化为图书目录的省称,而目录是一切文献目录的总称,范畴大于书目。从理论上说,目录可包书目,而书目不能作为目录的代称。但实际上,两者混用,相沿成习,有时又不必拘泥。62.目录的分类目录依据书的数量,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1)一书目录书目录是指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加以编排与汇集后的成品,它比群书目录出现得早过去学者认为,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成书于战国后期或秦汉之际的《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它编次和汇总了六十四卦的卦名。清代学者卢文弨《钟山书札》卷四曾说:“吾以为《易》之《序卦传》,非即六十四卦之目录欤?《史》《汉》诸序,殆防于此。”近代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也赞成此说,认为“目录之作,莫古于斯矣”,但这一说法被近年出土简帛所颠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竹简《曲目》初步断定为战国中期楚简,是《诗经》的篇目。山东银雀山汉简,“是在文、景至武帝初期抄写成的,而各典籍的成书年代都不会晚于战国时期”,其中有《孙子兵法》的目录与《守法守令十三篇》的目录。不仅如此、目录的最初形态是只有“目”,没有“录”。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在全书正文结束后,便接着分四栏书写该书目录,将该书各篇篇名逐一列出,形成全书32篇的“目”,而没有“录”,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只有52篇的篇名之“目”。31上述目录都有一书日录的性质,但是体例完整使用的当推《史记》《汉书》的一书目录,《史记·太史公序》的小序就是一篇完整的《史记》目录。《太史公自序》是由大序和小序两大部分组成的,大序是自述,说明家世、学历、仕历、学术观点、编纂旨趣和体例等等:小序则是依次写了每一篇的篇名和要旨,也就是目录。班固《汉书》的《叙传》下篇也是仿此体例而作,成为《汉书》6一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的一书目录。《史记》《汉书》的一书目录都编列在全书之末,而现在的传本列于书前的书目,只有篇名而无叙录,即只有目而无录,乃是自唐代以来,由后人所加,以便翻检。正史中自写目录置于卷首,应是滥觞于范晔的《后汉书》后来的各史,除《梁》《陈》二书是后来所加外,其目录都是自列的。3别(2)群书目录群书目录是指把诸书书名和叙录加以编排与汇集后的成品,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历来目录学家多以西汉杨仆整理的兵书目录《兵录》为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兵书类”小序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但《兵录》既不完备,又久佚未传。至西汉末年成帝时,刘向、刘歆等在奉命校书的过程中,编制成综合性图书目录《别录》和《七略》,则树立了群书目录的范例。班固依《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修成的《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综合性群书目录。5一书目录,对于检读一本书很方便有用。但要了解某类典籍有哪些书,某些书的大致情况如何以及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等问题,就必须求助于群书目录。[4)群书目录因为著录了许多书籍,它比一书目录仅便于检阅一部书的作用和意义要大得多,它的编排、著录也要复杂和艰难得多。因此,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5列群书目录依据编撰者性质,分为官修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等。依据编纂书目的内容,分为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中医目录就属于专科目录。具体介绍详见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古今目录著作的分类”。(二)目录学1.目录学起源与概念目录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删订诗、书之时,但目录学的正式建立,则是在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诏校阅整理皇家的先秦古籍。在校阅群书时,他编定次第,记录书名篇目,把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编成《别录》二十卷。这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书目解题式图书总目。因《别录》篇幅太多,查找烦琐,所以刘向的儿子刘欲在《别录》···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内科学pdf 中医基础epub

  • 史学概论电子书免费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历史导论df电子书是三位作者根据我国历史和政治发展情况撰写的通俗易懂的历史理论。专业性强,权威性强,是学生学习Heler的好选择,值得下载。历史导论df文章目录第一章叙述第二章历史第三章历史文献史书第四章第五章历史书的风格第六章历史与文学第7章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8章现代史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第10章当前的主要任务什么是历史历史什么是历史?语言中的“历史”有多重含义。因为历史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由人们的记录所反映的;它包括所有方面和个别方面;它包括整个过程和各个阶段。日常用语中的“历史”一词,综合反映了各种历史形式的存在。但我们是历史学家,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必须给出明确的解释。历史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只知道一门科学,历史的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分为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但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有是人,自然史和人类史会相互制约。”什么是历史观作为一种哲学的历史观,与群众生活中的历史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群众的历史观一般是自发的、直观的,不那么系统。另一方面,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比常人更有条理、更全面、更深刻。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是研究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生活,探索各种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原因和结果,努力寻找规律。哲学家、历史学家有同时,他也借鉴群众的某些观点来丰富自己的思想。例如,司马迁在写《游侠传》时,引用一句成语说:“盗钩者处死,盗国者为君,君门仁义。”他用一个成语指出了私有制社会中一个奇怪而规律的现象,更清楚地表达了他的历史观点。...

    2022-05-13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