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PO商标找到Y名字 可能是Find X的继承者

    OPPOFidY今年早些时候,OPPO已经将FidZ名称注册了商标,但这显然不是FidX继任者的名字。最近,关于FidX的继承者(第一印象),网上出现了一些谣言和报道。据推测,这款手机将配备由OPPO展示的显示屏不足的前置摄像头。但是,该名称尚未确认。现在,该公司已将“FidY”这个名称注册为商标。这可能是OPPO下一款改变智能手机的游戏吗?FidX是设计上的一次革命,是第一款采用隐藏所有摄像机的电动机构。该公司已于6月26日举办了一场活动,届时将展示有关其展示不足的相机技术的更多细节。OPPO可能也会在此次活动中推出新的FidX继任者。有传言称该公司可能会在2019年MWC上发布继任者,但这种情况并未发生。FidX的继任者并不为人所知。我们甚至不确定是否会有一个。但是,OPPO必须有成为FidZ和FidY名称商标的原因。如果按字母顺序查看,FidY应该是FidX的继承者。去年7月OPPO发布了FidX,距离2019年7月不到两周。因此,OPPO可能会推出在新的相机技术公告期间,FidY或FidX2,无论它叫什么。这款新手机可能会在下个月上市。OPPO也在印度发布了FidX.因此,如果有一台带有显示器不足的新手机,它也应该进入该国。FidY智能手机可能会开启使用显示器内相机的全新趋势。我们距离6月26日只有几天。OPPO是否会推出带有显示屏相机的新手机,还是我们只会看到相机技术?你怎么看?点评:OPPOFidX是设计上的一次革命,而FidY可能会成为FidX的继任者,拥有显示屏不足的前置摄像头,开启使用显示屏内相机的全新趋势。OPPO有可能在6月26日的相机技术公告期间,推出FidY或FidX2,无论它叫什么。期待OPPO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2023-02-21 oppo继承者 继承者手机型号

  • 谷歌推出Home和Nest销售 在智能家居设备上大做其中

    谷歌推出Home和Net销售,在智能家居设备上大做文章,提供更多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家庭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谷歌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智能家居服务,如GoogleHome,GoogleNet,GoogleHomeMii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让消费者更加便捷地控制家庭设备。谷歌正在通过对连接设备进行装饰,包括智能扬声器,智能显示器,恒温器和灯泡,即使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打折,也能让每个人都更容易。从今天开始到7月17日,谷歌正在Home和Net设备上进行销售,让消费者可以在各种连接设备上节省大笔费用。GoogleHomeMii,Home,HomeMax,NetHu,NetSecureAlarm,NetCam室内和室外,NetHello只是一些连接设备,现在在Google上以优惠的价格出售。对不起国际买家,但这些优惠只适用于美国。GoogleHomeMii-25美元(通常49美元)GoogleHome-69美元(通常99美元)GoogleNetHu-79美元(通常129美元)GoogleHomeMax-249美元(通常为299美元)NetCamIdoor-169美元(通常199美元)NetCamOutdoor-169美元(通常199美元)NetHello-189美元(通常229美元)GoogleNet安全警报-299美元(通常为399美元)谷歌巢学习温控器-189美元(通常298美元)智能灯启动套件-31美元(通常为55)Chromecat和GoogleHomeMii套装-64美元(通常为84美元)除了上述优惠外,您还可以购买包含两个或更多连接设备的套装,以获得更大的折扣。例如,当你购买一个2件装的NetCamOutdoor套装时你可以节省160美元,而只需一个可以节省30美元。当然,我们没有列出谷歌提供的所有交易,直到7月中旬,所以请务必在下面的链接查看整个产品。点评:谷歌正在举办优惠活动,出售各种连接设备,以更低的价格让消费者节省大笔费用,此次活动仅限美国地区,有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折扣,还可以购买包含多个连接设备的套装获得更大的折扣,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将一直持续到7月17日,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2023-02-21 智能家居nest 智能家居 内容

  • 街头篮球好看的女发型(街头篮球好看的名字

    一般来说,街头篮球风格的发型比较简单,可以选择短发、卷发、盘发、马尾等。常见的发型有:短发披肩、短发盘发、短发马尾、卷发披肩、卷发盘发、卷发马尾等。街头篮球好看的女发型,街头篮球好看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乐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微笑。兔寶2、不會飛的燕子3、天空am安静4、連風都笑我癡5、飞泪舞月光6、许你一世繁华7、情兮亦若璃8、心跳、停止了9、辻仨誏秦歌10、抹卟去的曾經11、訫字成缺。12、青春不清纯13、限_量版。14、``技术。15、空白的记忆16、?_沃是谁的王妃17、红尘旧梦﹌18、男亼俗不可耐。19、vi小呔孓20、︶空虚丶仅此而已21、琉星的双子22、想着沵的美23、原来眼泪是甜的24、傾壹片溫柔25、拿m19.珍惜26、花兒對我笑27、存在就是责任28、妳+我=幸福29、你、太深情了30、挥泪、拂红尘31、幸福不遥远32、永远爱你33、十字路口34、老衲、有礼了35、独家记忆﹏36、幸福,谁缺席了37、\漠、忆殇。38、独舞m_39、#伤城离歌。40、懂事的小孩41、从开始到现在"42、_。我一语43、无言旳承诺44、別憋吃勁放今天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点评:文中提供了43种街头篮球好看的女发型,取名有趣新颖,值得称赞。最后的提示也很实用,希望大家能够受益。...

    2023-02-21 街头篮球发型能力加强包 街头篮球发型大全

  • 会试第一名叫什么(会试)

    会试第一名?一般情况下,会试第一名的名字取决于考试的参与者,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1、明清两代称会试考取第一名的人为会元。点评:该内容正确,明清两代的会试考取第一名的人确实称为会元。...

    2023-02-21 会试第一名叫 会试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 我的世界手机版海贼王mod叫什么(我的世界海贼王mod最新版)

    我的世界海贼王mod最新版叫做OePieceCraft。1、没有这个mod手机版只有如血球爆炸等mod。点评:这句话说的不清楚,mod是什么?只有血球爆炸等mod?...

    2023-02-21

  • 木鱼本人叫什么(木鱼真名)

    木鱼真名不详。1、木鱼,打击乐器。2、原为佛教“犍稚”稚本为木制,如后世所谓的“板”。这张图片是一把木鱼,它是一种打击乐器,最初是佛教“犍稚”稚本的一种木制乐器,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板”。木鱼的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2-21 木鱼打击乐器 木鱼打击乐器演奏视频

  • 怎样用名字查询身份证号码(怎样用名字查询身份证号码)

    很抱歉,您不能通过名字查询身份证号码。您可以通过联系当地政府机构或者相关部门来获取身份证号码。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何通过姓名查询身份证号码,如何通过姓名查询身份证号码。今天飞飞就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吧!1.检查身份证号码。可以去车管所或者网上查询,但是网上是收费的,而且要知道身份证号和名字。单单这个名字就会有很多重名。2、这样就查不到准确的信息。...

    2023-02-21

  • 《支线飞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发及验证》陈勇,田剑波,王晓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支线飞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发及验证》【作者】陈勇,田剑波,王晓梅【丛书名】ARJ21新支线飞机技术系列【页数】222【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ISBN号】978-7-313-18559-4【价格】120.00【分类】民用飞机-自动飞行控制-飞行控制系统【参考文献】陈勇,田剑波,王晓梅.支线飞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发及验证.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支线飞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发及验证》内容提要:“大飞机出版工程ARJ21新支线飞机系列”之一。本书以ARJ21飞机电传飞控系统设计为基础,综述了电传飞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放宽静稳定度、改善飞机飞行品质,自动协调滚转、迎角限制器、自动配平、自动防偏离和制止惯性耦合等),着重阐述有关放宽静稳定度,改善飞机飞行品质,绕稳定轴滚转,迎角限制器,制惯性耦事及自动防偏离等问题。还就研制飞控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支线飞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发及验证》内容试读1绪论1.1飞控系统技术发展概况与军用飞机一样,商用飞机也经历了由小到大、速度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最初的飞行控制系统(以下简称飞控系统)为简单的机械操纵系统,驾驶员对驾驶舱操纵器件的操纵通过拉杆或钢索直接驱动操纵面,随着飞机重量的增加和飞行速度的提高,发展了气动助力操纵和液压助力操纵系统。随着飞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如引入与飞行参数有关的人感系统偏航阻尼器、马赫数配平系统、方向舵高速限幅系统、改善飞机着陆滑跑性能的自动扰流板系统等。伴随系统功能和性能提升的是系统的复杂化以及设备数量、体积和重量的增加。机械飞控系统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机械传动的摩擦和间隙,复杂机构设计困难,维护工作量大,无法实现复杂的控制律,难以实现高覆盖率的故障监控和自检测。如今,机械飞控系统因功能和性能的局限已不能适应飞机技术发展的要求,采用电传飞控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飞机对电传飞控系统的需求来自多个方面,最主要的是通过电信号传输操纵指令,替代机械传动机构,解决机械传动机构难以克服的缺陷,减轻系统重量。同时,通过采用电传飞控系统,可更容易地实现系统的余度配置,提供高的监控覆盖进而实现健康监测,从而提高飞机的安全可靠性通过复杂的控制律保证飞机在全飞行包线具有最佳的飞行品质。电传飞控技术为实现主动控制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包括放宽静稳定性、包线保护、机动载荷减缓、阵风载荷减缓、乘坐品质控制、颤振模态控制等,通过采用这些主动控制技术,可进一步提升飞机性能根据GJB2191-1994,电飞行控制系统(EFCS)的定义是:控制飞行器的一个轴或多个轴的飞行控制完全是电的飞行控制系统,可以有非电备份控制或其他转换手段。电飞行控制系统特别是在人工控制或重要控制应用场合下,通常称为电传操纵(fly-y-wire)。不同类型的飞机从不同的切入点采用了电传飞控技术。军机采用电传飞控系统的脉络是从机械操纵系统加入增稳系统(SAS),发展到兼顾操纵性和稳定性的稳定性与控制增强系统(SCAS),控制增强权限增大到100%即成为电传飞控系统支线飞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发及验证商用飞机则在军机实践的基础上,从两个方向引入了电传飞控技术。其一是通过“全权限控制增强”保证飞机在全飞行包线、全重量/重心范围具有优良的飞行品质;通过放宽静稳定性,减小平尾重量和配平阻力,提高飞机的有效升力,提升经济性;通过引入阵风载荷减缓、机动载荷减缓减小结构载荷,提高安全性,减轻结构重量:通过乘坐品质控制,改善乘坐的舒适性;通过颤振模态控制提高安全性,减轻结构和系统重量。其二是由电信号的传递替代机械传动机构,减轻系统重量,简化设备和传动机构布置:通过电子装置和计算机实现机械机构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逻辑,如扰流板的空中减速/比例破升、地面扰流板和滚转辅助控制功能的综合实现,方向舵按空速的偏度限制等。总之,电传飞控系统的出现和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机械飞控系统的局限,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也为飞机性能和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用飞机电传飞控系统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英法合作研制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就已采用了电信号传输的飞控系统。此后,世界各国采用电传飞控的军用飞机不断涌现,且经历了从模拟式到数字式的发展过程,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民用飞机依然是机械飞控系统一统天下,直到B757和B767飞机的扰流板系统采用了电传操纵,解决了对机械机构而言十分困难的扰流板横向操纵、空中减速和地面破升复合功能。B757/B767飞机的扰流板控制模块接收来自驾驶盘位移传感器和减速板手柄位移传感器的信号,综合处理后控制电液伺服作动器实现扰流板位置的伺服控制,包括辅助副翼横向操纵、空中减速控制、地面破升控制以及这些功能的复合控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空客公司推出的A320是一架全面引入电传系统的新一代客机。A320采用侧杆技术,飞控系统共有9台数字计算机,其中两台用作襟/缝翼控制。A320采用数字电传飞行控制而不设模拟备份,保留了方向舵控制和水平安定面配平机械备份。A320引入了放宽静稳定性、阵风减缓和包线保护等主动控制功能,大大改善了飞机性能,减轻了飞行机组工作负担,提高了飞机安全性。A330/A340是空客公司随后推出的大型宽体客机。在A320的基础上,A330/A340继续采用电传飞控系统,同样保留了方向舵控制和水平安定面配平机械备份。A330/A340的飞控计算机集成度更高,采用3台主控计算机和两台辅助计算机,另有两台襟/缝翼计算机实现襟/缝翼控制。与A320的阵风减缓不同,A330/A340引入了机动载荷减缓功能,更适合于宽体机的特点。A330/340还具有起飞和着陆时副翼自动下偏增升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波音也推出了配备电传飞控系统的B777。与空客系列不同,B777采用3台主飞控计算机,每台计算机3个通道,采用不同的硬件。4台模拟电路为主的作动器控制电子组件控制操纵面作动器。正常情况下,作动器控制电子组件接收驾驶舱控制指令,并将指令传送到飞控计算机,并按飞控计算机返回的控制指令控制作动器。数字计算机故障情况下,作动器控制电子组件直接控1绪论制作动器,从而实现模拟备份功能这个时期,大型支线飞机也开始使用电传飞控技术。多尼尔728(FD-728)率先提出了无机械备份的电传飞控系统方案,三轴控制及水平安定面配平、扰流板控制、襟/缝翼控制均通过电信号实现。与其他机型不同的是FD-728采用了开环控制律,即飞控系统按特定的规律控制操纵面偏度,控制律是空速和飞机构型等的函数。FD-728项目因商务原因失败。稍后启动研制的ERJ-170飞机在方向舵和升降舵通道采用了电传控制,副翼为传统的机械液压控制,目的主要是降低研制成本和单机成本。此后启动的大型支线飞机项目也纷纷采用了电传飞控系统。ARJ21-70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涡扇支线飞机,采用无机械备份的电传飞控系统。两台具有指令-监控通道的飞控计算机实现双余度的正常模式控制。正常模式下,作动器控制电子组件接受驾驶舱操纵指令,通过总线将操纵指令传递到飞控计算机,飞控计算机根据飞行状态和飞机构型进行控制律计算后生成控制增益和增强指令,传送到作动器控制电子组件,进而通过作动器驱动操纵面。直接模式时,作动器控制电子组件不依赖飞控计算机的指令,而是按驾驶舱指令直接控制操纵面作动器。1.2飞控系统研制面临的主要问题1.2.1飞机级和系统间综合飞控系统相关的正常设计流程的主线是:定义飞机布局,提出操纵面载荷需求及操纵面控制静、动态与阻抗特性需求,确定操纵面失效状态和危险等级,然后由飞控系统实现这些需求并完成验证。事实上,飞控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难以大幅度提高,操纵面失效危险等级对应的失效率要求有可能难以通过系统架构满足或需付出过高的代价,这种情况下,操纵面布局需考虑系统故障模式和失效率的因素。飞机总体设计和系统架构设计对经验的依赖程度高。飞控系统的重要设计需求一般需要按研制阶段多次迭代确认,分步冻结。重要设计输入的调整可能造成作动器等的设计工作反复,而为避免设计反复而保留过大的设计余量又会给飞机和系统带来不合理的负担。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统筹协调系统研制计划和相关重要设计输入的分析和确认计划,另外就是需要足够的经验,保证各阶段提出的需求是足够准确的飞行控制功能的实现需全机多个系统支持,包括液压能源系统、电源系统、大气数据系统、惯导系统、显示/告警系统、中央维护系统和电气互联系统(EWIS)等。飞控系统的安全性也与这些系统直接相关。飞控系统与这些系统间信号交联复杂,设计、分析和验证难度高、工作量大。型号研制中,飞机级综合和系统间综合考虑不充分是导致设计中隐藏有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站在飞机总体的高度,针对系统功能,通支线飞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发及验证过仿真分析、相似性、充分的评审保证需求的正确和完整;在尽可能真实的综合环境中,基于设计需求按可能的场景对系统充分验证,如近期几个飞机型号就采用了接近真实飞机的多系统联试,以及驾驶员在环的试验。1.2.2研制流程控制和系统工程电传飞控系统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它负责实现多项飞机功能。电传飞控系统架构复杂,包含大量软件和可编程逻辑器件,与飞机其他系统有着复杂的信号交联。而随着系统复杂性的提高,需求确认和系统验证的工作量和成本呈几何级数增长。复杂系统因无法保证充分验证,研制过程保证也是保证系统安全性可接受的重要方面。1996年11月,SAE发布了“高度集成或复杂飞机系统的适航考虑(CERTIFICATIONCONSIDERATIONSFORHIGHLY-INTEGRATEDORCOMPLEXAIRCRAFTSYSTEMS)”(ARP4754),为日趋复杂的飞机电子系统确保功能和安全在研制流程上提供了指导材料。2010年12月,SAE将此文件升版为4754A,并把标题改为“民用飞机和系统研制指南(GUIDELINESFORDEVELOPMENTOFCIVILAIRCRAFTANDSYSTEMS)”,在民用飞机和系统的研制流程指南方面作了更新和扩展。SAEARP4754A以满足FAR25部为基础,从飞机级功能和飞机整体环境出发,提出了表明条款符合性的方法,包括需求的确认和设计实现的验证,并为开发项目或公司内部标准提供了指导。2011年9月30日,FAA发布AC20-174“DevelometofCivilAircraftadSytem'”,将SAEARP4754A作为研制过程保证的一种可接受的符合性方法,并对4754A的使用给出了指导意见。AC20-174提出,在项目研制初期应对4754A的使用与FAA进行协调,适航审定计划(CP)中包含用于表明条款符合性的功能研制保证等级(FDAL)和设备研制保证等级(DAL)以及等级、流程和相关目标的说明。现代飞机电传飞控系统研制工作量大、成本高、周期长。要保证项目成功,需引入系统工程的概念,控制研制流程,统筹研制过程和研制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计划、成本、人力资源、研制过程等。1.2.3安全性和适航商用支线飞机按适航规章分类属运输类飞机,适用于CCAR-25/14CFR25/CS25,即与大型商用飞机具有相同的适航要求。支线飞机项目研制中,即要满足适航规章和安全性要求,也要对研制成本、单机成本以及运营成本进行更严格的控制,这对支线飞机的研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影响飞行安全的适航要求,适航规章对其安全性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包括适航条款,如25.671“操纵系统总则”、25.672“增稳系统及自动和带动力的操纵系统”、25.1301“功能和安装”、25.1309“设备、系统和安装”。此外,飞控系统还需满足电源、高能辐射场、闪电直接和间接影响等通用要求。另外,还要支持飞机满1绪论足结构、性能和操稳等适航条款和专用条件要求。针对电传飞控系统的特点,对特定的飞机型号会规定专用条件和等效安全要求,一般包括电传飞控系统、指令信号完整性、隐蔽故障和组合故障的故障率要求等。适航咨询通告提出了条款的符合性方法,如FAA咨询通告AC1309“系统设计与分析”给出了适航条款25.1309的符合性方法,ARAC671研究报告对适航条款25.671要求、符合性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操纵面卡阻、卡阻和另一故障组合等。另外,FAA在适航审查实践中确定了对重大问题的政策指南和具体化的原则备忘。适航规章规定了飞机型号安全性设计的最低要求。作为影响飞行安全的关键系统,安全性需求的定义、设计实现和验证是飞控系统的重要工作。SAEARP4761为系统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方法和指南。飞机级和系统安全性评估一般包括飞机功能危险性评估(AFHA)、初步飞机安全性评估(PASA)、飞机级故障树分析(AFTA)、系统功能危险性评估(SFHA)、初步系统安全性评估(PSSA)、系统安全性评估(SSA)、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特殊风险分析(PRA)、区域安全性评估(ZSA)和共模分析(CMA)。安全性评估过程贯穿型号研制整个过程,包括安全性需求的产生和验证。安全性需求包括失效率、复杂性和独立性等。系统的设计目标应是尽可能高的监控覆盖,避免隐蔽故障。但实际的设计实现往往难以保证。为了保证系统安全,需提出对特定的不能被监控功能覆盖的功能提出检查要求和检查时间间隔,以缩短故障暴露时间。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维修项目需在飞机的全寿命的维修中接受局方监控。商用飞机的飞控系统设计还要根据运营要求,基于以往的设计与使用经验在系统架构上,充分利用安全性裕度,在安全性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主最低设备清单建议书(PMMEL),定义可签派的故障(包括需采取的措施),提升运营性能。1.2.4本书各章内容本书第1章介绍了电传飞控技术在民机的应用以及支线机电传飞控系统研制面对的主要问题;本书第2章论述了飞控系统设计需求体系,包括设计需求在型号研制中的重要地位,描述了需求来源、分析和定义、确认、分配和设计实现及验证等主要技术过程,重点探讨了飞控系统涉及的主要设计需求和系统需求确认的主要过程和确认方法;第3章介绍了系统架构的定义及涉及的系统功能、主要分系统控制律设计和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等内容,重点讨论了系统物理架构设计技术;第4章介绍了适航条款对安全性的要求,安全性需求的定义方法和系统安全性评估、评估方法,分析了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安全性评估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第5章介绍了飞控系统设计及其布置和安装,驾驶舱操纵器件设计要求,驾驶舱操纵器件和显示的人为因素考虑,提出了详细的设计评估方法:第6章为设计实现的验证,介绍了验证过程和系统主要采用的验证方法,重点探讨了飞控系统实现设备6支线飞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发及验证级、系统、系统间和飞机级验证的主要方法:第7章介绍了系统研制过程、研制过程保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与供应商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工作内容,重点探讨了设计评审与监控、构型管理等主要活动和要求;第8章分析了电传飞控系统适航需要符合的主要适航要求及符合性方法;第9章对型号研制中可能遇到的重点问题如系统监控、力纷争等设计技术进行了讨论。···试读结束···...

    2022-10-25

  • 《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及H∞控制设计》刘彦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及H∞控制设计》【作者】刘彦文著【丛书名】“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页数】207【出版社】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10【ISBN号】7-5603-5762-1【价格】32.00【分类】采样系统-研究【参考文献】刘彦文著.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及H∞控制设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10.图书目录:控制系统的分析及H∞控制设计》内容提要: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采样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设计和分析方法及典型应用。针对几类典型采样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指出提升技术的局限性和应用条件从采样系统的真实频率特性出发,给出采样系统频率响应的计算方法提出一种新的采样系统鲁棒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几类典型H∞设计结构的采样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最后针对两类采样控制系统的具体实例,对采样控制系统进行了鲁棒稳定性分析和H∞设计。本书中典型控制系统的应用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讲解的,为实际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样板,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及H∞控制设计》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1.1采样控制系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计算机的性能及可靠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价格也大大下降,越来越成为人们信赖的控制硬件。而且由于计算机容易实现和便于调整复杂的控制规律,在现代控制系统中,越来越多的设计者采用了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具有复杂算法的数字控制器,这种应用离散控制器来控制连续对象的系统称为采样控制系统,又称为采样数据系统(Samled一DataSytem)或混合系统(HyridSytem).),本书称其为采样控制系统。采样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是离散的,对象的输入输出信号则是连续的,因而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共存,是采样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也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难点。这决定了采样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和设计方法必然和常规的纯连续及纯离散系统不同。同时,虽然连续对象P和离散控制器K。都是线性时不变系统,但由于采样开关的作用,使得采样控制系统成为周期时变系统,这成为分析和设计采样控制系统的另一个难点。1.1.1经典的离散控制器设计方法对于图1.1所示的经典时期的单回路采样控制系统,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连续设计方法,另一种是离散设计方法。它们的出发点都是根据已知连续的LTI(LiearTime-Ivariat)被控对象模型P,设计离散控制器Kd,并分析由被控对象P和离散控制器K组成的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在连续设计方法中,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完全在连续时间域内进行,即根据被控对象P,首先在连续时间域内设计连续控制器K,然后再应用常规离散化方法将其离散化得到离散控制器K,对由P和K:组成的闭环系统的分析采用由P和K组成的连续闭环系统的分析来代替。离散设计方法是首先将连续被控对象离散化,得到离散化模型P:,即P的近似模型,然后应用离散控制理论在离散时间域内,以离散化模型P:为被控对象,设计离散控制器K:,对由P和K组成的闭环系统的分析采用由P:和K:组成的离散闭环系统的分析来代替。无论是哪一种设计方法,最终都是用离散时刻的信号来对系统进行描述。这种离散化分析的观点在经典理论时期是完全适用的,因为那时候主要考虑名义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一些简单的静态指标。1.1.2现代采样控制系统结构现代采样控制系统设计则需要处理如图1.2所示的系统,而不是经典理论时期的单回路系统。图l.2是标准采样控制系统框图[],也是后现代控制理论(PotmoderCotrolTheory)中标准的线性分式变换(LiearFractioalTraformatio,LFT)结构[)。图l.2·2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及H。控制设计回图1.1单回路采样控制系统中,G为广义被控对象,是连续线性定常系统;控制器K:为离散线性定常系统;S为理想采样开关;H为零阶保持器,虚线表示离散信号,实线表示连续信号;w为外部输人信号,包括参考指令、扰动及测量噪声等;之为输出信号;y为控制器的输人信号;w为控制输入;,y:为离散信号。[AB1B2G()G12()G()=CG21()Di2(1.1)G22()C2D2D22】即G()G12()G21()G22()uuGMh.k..图1.2标准采样控制系统对于现代采样控制系统来说,设计要求是反映在连续的输人(w)和输出(z)上的。例如,对于扰动抑制问题,由于被控对象是在连续时间上变化的,显然扰动信号是连续信号,因此,当测量扰动信号对系统有影响时,就要考虑连续信号的全部信息。另外,对鲁棒稳定性问题,由于对象是连续的,对象的摄动也是连续时间的,因此当采用小增益定理时就需要知道相应的连续信号之间系统的范数。由于要求考虑系统在采样时刻之间的连续信号,近年来兴起的提升技术(LiftigTechique)i24,)就成为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首选工具。对一连续信号f(t),提升是指如下定义的映射:W:L.[0,∞)→lL,[o子=W,ff,(t)=f(xi+t),0≤t≤x,i=0,1,2,…如图1.3所示,提升算子W,可以看作是将一连续信号f(t)按采样时间x切成互相衔接的各段信号子,(t),这个序列{子:}也是一种离散信号,只是其中的每个元素子:(t)是在函数空间L[0,x)取值。可以证明),这个提升信号的范数与原连续信号的范数是相等的,即第1章绪论·3·l了‖吃,o=‖floo(1.2)提升技术本是由于H。设计的需要而提出的,但是关于提升技术的文献基本上都是理论上的进一步美化和算法的进一步完善,而有关提升技术的H。设计和分析等方面的文献却很少。为此,本书的最初目的是要把提升技术应用于采样控制系统的H。控制,包括鲁棒稳定性问题、扰动抑制问题、灵敏度问题等。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提升技术实际上并不适用于H。控制,因此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采样控制系统H。设计的方法()图1.3算子W,示意图1.2H。控制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现代控制理论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建立了刻画控制系统本质的基本理论,如线性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性、实现理论以及分解理论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馈镇定的一整套严密的理论和方法,使控制由一类工程设计方法提高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然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却依赖于被控对象的精确的数学模型。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获取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是很困难的,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精确的数学推导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测试手段也不可能覆盖所有频率,测试方法自身也存在误差,都严重影响模型的精确性;而且控制系统在运行中还会出现环境变化、元件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另外,由于被控对象的复杂性,常常要以低阶的线性定常集中参数模型来代替实际的高阶非线性时变分布参数系统。以上种种都会带来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实际的物理系统和描述这一系统的数学模型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基于数学模型的设计在实际系统中能否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就成为控制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导致专门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一鲁棒控制理论的产生。回顾经典频域设计方法可以发现,由于采用Bode图或Nyquit图设计时保证了一定的稳定裕度,可使设计结果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因而一些学者开始将SISO系统的经典设计方法应用于MIMO系统的设计中。如RoeBrock的逆奈氏阵列法(INA)、Macfarlae的特征轨迹法(CL)、Owe的并矢展开法和Maye的序列回差法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多变量控制系统现代频域理论。现代频域理论将MIMO系统以及回路之间有严重耦合的多变量系统进行解耦,将其转化成单变量系统的设计。但是因为解耦并不是反馈设计,而是一种开环设计,它并没有考虑反馈系统的一些特点,因而没有鲁棒性。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及H。控制设计这就引发了鲁棒性问题及H。控制问题。H。设计中的性能指标是指加权传递函数的H。范数,例如,对灵敏度(S)问题来说,设计时要求J=‖W,S‖。≤Y,其中,W1为权函数,H。优化问题就是求解下列miimax问题:mi‖W,S‖o≤y(1.3)miimax问题的优化解是一条全通特性。例如,设W1=/,设计时尽量提高,使a[S(Gjw)]尽量下压,得到最好的性能。所以H设计是一种频域成形(LooShaig)的设计,是利用权函数来使系统具有所要求的性能,是一种系统综合(Sythei)的方法。对鲁棒稳定性问题来说,H。范数的提出使得小增益定理可以应用到系统设计中,因此H。设计方法还可以解决相应的模型摄动问题。1981年,加拿大学者Zame首先将H。范数的概念引入到控制系统设计中,从而开创了H。最优控制理论o)。Zame主要针对LQG设计中干扰信号采用白噪声的假设存在局限性和不可实现性而展开的,考虑了这样一个单输人单输出系统的设计问题:对于有限能量的干扰信号设计一个控制器,使闭环系统稳定且干扰对系统期望输出影响最小。由于传递函数的H©范数可以描述有限输入能量到输出能量的最大增益,因此用表示上述影响的传递函数的H。范数作为目标函数进行设计,就可以使具有有限功率谱的干扰对系统期望输出影响最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H。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相关的文献,极大地推动了H。控制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回顾其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Zame提出H。范数指标到1984年求解H。问题的“84年法”的形成。这一阶段是H。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Zame的H。控制思想是一种频域设计技术,这时H。控制理论的研究方法集中在频域或者频域同时域结合的方法。这时,H。最优问题的求解主要借助于有理函数的插值方法和逼近方法。插值方法主要使用NavaliaPick插值理论以及矩阵形式的Sarao理论,具有概念直观和清晰等优点,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给出较好的算法。逼近方法主要借助于AAK理论,在H控制问题的求解计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逼近方法使得整个H。优化问题可以应用状态空间方法求解,由此将H优化问题的研究推向一般性问题的研究阶段。至1984年前后,Doyle,Glover等人对当时的H。控制理论进行了总结,形成了所谓的“84年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使闭环系统内稳定的控制器K参数化,即使用Youla参数化方法,把K表示为稳定的传递函数Q的函数,使问题转化为易于求解的无约束问题。参数化后,标准问题转化为模型匹配问题(Model一MatchigProlem)再将模型匹配问题转化为广义距离问题(GeeralDitaceProlem)(函数逼近理论中Nehari问题的推广,也称为扩展Nehari问题,ExtededNehariProlem)最后用Hakel范数逼近理论解决Nehari问题,并最终求得控制器K。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89年著名的DGKF法的发表。H。控制理论提出以后,为了减少计算的复杂性和降低控制器的维数,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Limeeer,Hug,Halikia研究了H。优化设计中的零极点对消现象,给出了控制器阶次的上界,指出其上界不大于广义对象的阶次。Jockheere,Verma,Chag将2块H优化问题的最优值用Toelitz一Hakel算子的谱半径来刻划,根据Jockheere等人所研究的二次型问题谱理论第1章绪论5·的结果,给出了求Toelitz一Hakel算子的谱半径的状态空间算法,即线性二次型逼近的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在一步计算后就可精确评估H。性能最优值,计算速度快。Chag对于2块和4块问题的简化和快速计算也进行了深入研究。Safoov等人给出了当时说来相当实用的标准H。问题算法。学者们在各方面的工作都为H。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all和Cohe将Ball和Helto的几何理论进行简化,把H。控制的求解问题化为J一谱和J'谱的分解问题,从而获得3个Riccati方程。此法为后来的J一谱分解法、(J,J')一无损分解法的形成和完善,以及其与插值方法、多项式方法的沟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Khargoekar等人创立了H。控制的代数Riccati方程法[),研究了H。状态反馈控制问题。这主要源于一个含有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稳定性问题,即求一控制器使得具有结构式不确定性系统的复稳定半径最大。他们将此问题转化为某一系统的H。范数优化问题,获得H。状态反馈控制问题有解的充要条件是一个含有正参数的代数Riccati方程(参数化的ARE)具有正定解。这一结果对简化H。状态空间解法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方法还建立了H。控制和二次镇定、线性二次微分对策之间的联系,对后来的微分对策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参数化的ARE不易检验。l988年,Glover和Doyle给出了H。标准控制问题的以两个Riccati方程表示的状态空间解,这个结果已相当令人满意,但他们未给出证明。l989年,Doyle,Glover,Khargoekar和Fraci四人发表了著名的DGKF法的论文[),证明了H。控制问题的解可以通过解两个Riccati方程得到,即只需求解两个非耦合的代数Riccati方程,便可获得阶次不超过广义对象的McMilla阶次的次优H。控制器,即控制器的阶次等于被控对象的阶次加权函数的阶次。这样,H。控制问题在概念和算法上都被大大地简化了,DGKF法的形成标志着H。控制理论走向成熟。第三个阶段为1990年之后,这一阶段H。控制理论得到了迅速的丰富、完善和推广。H。控制理论在概念和算法上进一步简化,许多H。理论及鲁棒控制专著面世,多个H。鲁棒控制软件包研制成功。在DGKF工作的同时,Khargoekar等人也给出了较为简单的H控制器求解的方法,指出状态反馈He控制问题可以通过求解一个代数Riccati方程来获得。Petero提出了抑制干扰的H。状态反馈律设计方法。Safoov等人给出了应用多变量矩阵理论中的系统等价而将设计问题简化为所要满足的必要的假设条件。H。控制的时域解法也出现了,其中包括微分对策和最大值原理方法。日本学者Kimura为了克服插值方法存在没有有效算法的缺点,基于经典网络设计方法,提出了“共轭化”(Cojugatio)这一概念。“共轭化”是经典插值理论的状态空间描述,是计算(J,J')一无损分解的有力工具,它预示着具有原插值方法优点的有效状态空间算法的产生。由于H控制器解的不唯一性,多目标的H。优化问题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Khargoekar,Rotea,Bertei,Haddad,Glover和Mutafa的极小熵H。控制。同时,H。的控制方式也从常规反馈控制方式向二自由度控制、自适应控制及分散控制等多种方式发展;状态空间H。鲁棒控制理论也由一般的连续系统推广到离散系统[],由时不变系统推广到时变系统,由有限维推广到无限维(分布参数系统),甚至推广到一些非线性系统)和采样控制系统[12。采样控制系统的H。问题处理的是连续信号(w→x)之间的关系(图1.1)。这时输人6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及H控制设计输出信号均是用L2范数来表征的。对线性定常系统来说,系统的L2增益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H。范数山。对采样控制系统来说,就没有了传递函数的概念,这里的增益就是指L2诱导范数。近年来提出的提升技术可以用来计算采样控制系统的L2诱导范数,因而可以用于采样控制系统的H。设计。1.3采样控制系统的提升技术“提升(Liftig)”一词来源于代数拓扑学,它的本质是一种扩张,即将低维空间扩张成高维空间。关于提升在控制理论中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已偶有报道。采样控制系统的提升技术包括时间域提升技术和频域提升技术,其中时间域提升技术又可分为连续的提升技术和离散的提升技术两种。1.3.1连续时间域提升技术以时间域提升来说,“提升”是指将一连续信号f(t)按采样时间切成互相衔接的各段信号f:(t)(图1.3)四,即f:(t)=f(xi+t),0≤t≤x这个f(t)序列{f:}也是一种离散信号,是在函数空间L2[0,x)取值。设用线性分式变换F(G,HK:S)来表示图1.2所示的采样控制系统的从输人w到输出之的闭环映射。通过提升技术,可将采样控制系统的解由一个“等价”的离散定常对象G来给出,即lF(G,HKaS)‖控制系统的求解问题就可以转化成常规的离散系统的H。问题来进行求解。从某种意义上说,G是G的“离散化”,因此提升变换有时也称为H。离散化采样控制系统中采用提升技术是由Bamieth首先提出的),这是一种连续的时间域提升技术。该算法现已被公认为是标准算法。Che2)进一步将算法归纳为矩阵指数运算,并给出了当D2≠0时的提升运算的Y迭代公式,扩大了提升处理的范围,还列举了应用提升技术求解H。问题的例子。L.Mirki幻也根据时间域提升的概念给出了一种等价离散化算法。这些文献的出发点都是用提升技术来求采样控制系统的L2诱导范数。由于直接应用提升技术来计算采样控制系统的L2诱导范数缺乏物理概念,又出现了先计算频率响应,再从频率响应来求取采样控制系统的L2诱导范数的方法2]。日本学者Y.Yamamoto给出了采样控制系统频率响应的定义,频率响应的物理概念比较清晰,但是Yamamoto的计算过于复杂,而且给出的闭环系统的频率响应,尤其是低频段与实际特性差别较大。1.3.2离散时间域提升技术关于离散时间域提升技术,Adero有很精辟的解释13,1)。这是将采样控制系统的连续输入输出用快速采样来近似,采样周期为x/m(m>1),如图1.4(a)所示。设T:表示快速采样近似后的闭环映射,则当m足够大时,其L2诱导范数就可以认为是···试读结束···...

    2022-07-12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2022年注会战略重要知识点:内部控制系统

    注意,战略科目考试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笔试内容,所以关键部分需要扎实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笔记会议攻略重要知识点,考生快来和学吧!推荐阅读:2022笔记会议《攻略》重要知识点全面整理[内容导航]内部控制制度[章节]第VI章风险和风险管理-第IV节风险管理系统【知识点】内控体系内部控制制度(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治理和管理职能,以及负责治理和管理的人员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看法和行动。控制环境决定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基调,并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看法和态度。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控制环境要素的要求:(一)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2)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经理负责组织和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作。(3)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相关事宜。(4)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内控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责分配到各责任单位。企业应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组织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五)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和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报告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报告。(6)企业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七)企业要把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作为选拔用人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八)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九)企业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律观念,严格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记录制度。考试总结(1)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内部组织设置、权责分配)。(2)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3)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4)企业文化(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沟通和实施)。(5)法律教育。(2)风险评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风险评估要素的要求:(1)企业应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2)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外部风险,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识别内外部风险时,应注意各自的相关因素。(3)企业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4)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结果权衡风险和收益,结合风险承受能力,确定风险应对策略。(5)企业应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容忍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6)企业应持续收集风险变化相关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业务扩展,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考试总结(1)风险识别(识别内部和外部风险,确定风险承受能力)。(2)风险分析(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3)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4)风险管理信息的动态管理。(3)控制活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控制活动要素的具体要求(1)企业应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相结合、预防控制与发现控制相结合,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责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制度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经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评价控制。(2)企业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考试总结(1)7项控制措施(不相容职责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制度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经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评价控制)。(二)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在企业相关层级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这些信息。外部以适当的方式。沟通和正确使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信息沟通要素的要求:(1)企业应建立信息通信系统。(2)企业应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收集到的各种内外部信息,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三)企业应当披露企业内部各管理层、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和解决。重要信息应及时通报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4)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融合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作用。(5)企业应建立反欺诈机制。(六)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考试总结(1)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应在企业内外相关方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2)信息系统运维管理。(三)建立反欺诈机制。(四)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5)监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监督要素的要求:(一)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其他授权的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监督。(2)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识别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分析缺陷性质和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并及时报告以适当的形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报告。(3)企业应根据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4)企业应当以书面或其他适当形式妥善保存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相关记录或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可验证性。考试总结(1)制定内控监督制度和缺陷识别标准。(2)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注:本文知识点整理自东奥田明先生-Strategic2022年强化研讨会课程讲义中的笔记会议基础快来试试《易通®Oe》的精彩内容,点击阅读更多>>>11647855223950074389_001647855223950074389_00试试看试试看滑动图片试用内容●●●●●●●lt/gt2022SAT考试基础阶段推荐备考材料allYear学习计划2022年度学习计划笔记!基础考试准备进行中教科书更改解读先生。田明:解读2022年财务管理教材变化及备考建议名师免费课程2022开新课!32门名师课程免费听,快收藏!EayPa®试用版2022贵妃“易过®”系列来袭!希望同学们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也祝愿所有同学都能通过CPA考试强gt。(本文为东澳会计在线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2022-06-21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百科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 这本书叫什么pdf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这本书叫什么df这是一本诡辩的书,也是一套脑力训练题,锻炼读者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这本美国著名逻辑学家Smulio的畅销逻辑书,是一个逐层展开和深化的逻辑谜题系统。它从古老的逻辑悖论开始,介绍了200多个轶事、故事和奇异的谜题,最后到达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发现的洞(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阅读这本科学、翔实、有趣的小书,可以让你了解基本的逻辑知识,在解决有趣问题的过程中检验和锻炼你的思维和推理能力。本书的部分目录是什么第一个合乎逻辑的笑话1、善意的谎言?2、谜题和猴子制造谜团3、君子与小人4、忘记森林中的爱丽丝第二部分波西亚的盒子和其他秘密5、波西亚盒子的秘密6、克雷格督察的案卷7、实用指南-如何避免狼灵等8、逻辑谜题9。贝利尼还是切利尼?这本书的作者简介是什么RaymodSmullya(1919-),印第安纳大学哲学教授。他出生于纽约,1955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9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除着有《哥德尔不完备定理》(1992)、《集合论与连续统问题》(1996)等逻辑专着外,还出版了《寂静的大道》(1977)等大量畅销书籍.)、《这本书叫什么?(1978年,该书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德语、俄语、日语等多种语言),福尔摩斯经典国际象棋(1979),爱丽丝梦游仙境(1982),逻辑迷宫”(2009))等人。同时,他还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古典钢琴家和专业魔术师。...

    2022-05-13 波尼亚礼盒 波尼亚大礼盒

  •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pdf|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夏洛克是我的名字df电子书是作者霍华德·雅各布森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吝啬的斯特鲁洛维奇遇见夏洛克后的生活一团糟,作者用独特的叙事讲述了斯特鲁洛维奇在生活中的性格.夏洛克是我的名字df执行摘要SimoStrulovich,一位富有但小气的犹太艺术品经销商,被背叛了。她在一个献给她母亲的墓地遇见了夏洛克,并邀请他作为客人回家。然后,好像某种按钮被触发了,斯特鲁洛维奇的生活陷入了混乱:他的女儿私奔,他的生意出了差错,他与人人都称赞他的慷慨大方的德安东的关系也岌岌可危。Sherlock看着Strulovich的尴尬继续发酵到一个高潮,就像一个魔鬼和一个上帝,当他说“你先看到残酷,然后把犹太人的脸放在上面”时,每个人都以财富的名义伪装、名利、爱情,瞬间崩塌……夏洛克是我的名字df作者信息霍华德·雅各布森霍华德·雅各布森是英国犹太小说家和专栏作家,在剑桥塞尔温学院任教,自称“犹太简·奥斯汀”。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强大的华尔兹”、“现在谁对不起?”《卡鲁奇之夜》(入围2006年布克奖长名单)、《疯狂的爱情迫害》等。2010年,他的喜剧小说《芬克勒问题》获得布克奖。霍华德·雅各布森(HowardJacoo)最擅长描绘人们与自我认同的斗争,用诙谐、诙谐而有力的讽刺讽刺。选择改写《威尼斯商人》后,被朋友嘲笑,认为要砸自己的招牌。但他坚持并表示,他必须找到一种独特的方式,让剧中的犹太人夏洛克发出不同的声音。夏洛克是我的名字df阅读器评论书的腰带上写着:“威尼斯新商人暴露了经典守财奴的形象;布克奖小说家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前沿重构”。名副其实:雅各布森的犹太背景、文学底蕴和他独特的幽默感相结合,创作出一部厚重有趣的小说,乔燕静的翻译也是画龙点睛,为文中提到的艺术、文学和宗教增添了一笔。有很多简明扼要的注解,也为作品增添了几分中国特有的诗意。...

    2022-05-12 夏洛克歇洛克 《夏洛克》

  • 玫瑰的名字pdf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玫瑰之名df电子书是作者翁贝托·艾柯写的侦探小说,主要讲述中世纪修道院发生的一系列谋杀案,博学的神父展开调查,带领读者揭开这一可怕的罪行。玫瑰之名df简介“玫瑰之名”是一个用于表示象征意义的中世纪术语,故事背景是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已经被异端嫌疑和僧侣个人欲望所笼罩的修道院,经历了一系列离奇的死亡。一位博学的圣弗朗西斯泽维尔神父受命调查真相,却被卷入了可怕的罪行......这是一部侦探、哲学、历史小说。除了令人困惑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本书还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历史、犯罪学,以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和培根等不同的思想。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叙事才能。玫瑰df作者信息的名字翁贝托·艾柯,1932年生于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是世界最著名的象征语言学权威。他的学术研究范围从圣托马斯阿奎那到詹姆斯乔伊斯再到超人,他知识渊博。个人藏书超过3万册,出版了十多部重要学术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专着《读者的角色:手语语言学研究》。《玫瑰之名》是艾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八年后,第二部小说《福柯的钟摆》出版。第三部小说是《昨日之岛》。着有《与鲑鱼同行》、《误读》、《智慧女神的火药》、《康德与鸭兽》等散文集。玫瑰之名df作品评价哲学导致绝望。或者更确切地说,绝望最终会导致一个人走向哲学。《玫瑰之名》、“起点是圣经,祈求圣经,圣经就是上帝。起点就是上帝,每一个虔诚的修道士的职责,就是用歌唱的谦逊,重复永不改变的生活每天都唱赞美诗。可以说,对这项活动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奉献精神”,“现在我将一字不差地重复我所见所闻,不敢再增加,就好像它被留下一样由那些寻求标志的人阅读(如果魔鬼最初没有出现的话),以便可以完成破译这些符号的祈祷。”...

    2022-05-11 玫瑰的哲学 玫瑰之名解析

  • 《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潘月斗,李华德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作者】潘月斗,李华德编【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页数】159【出版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024-8710-2【分类】电力传动-数字控制系统-系统设计【参考文献】潘月斗,李华德编.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控制系统设计》内容提要:本书从实际应用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数字化设计思想和方法。在介绍了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基本特点及理论基础之后,重点讲述了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最后详细讲述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交、直流调速系统,交流伺服系统)数字化设计方法、步骤,以及接口、总线设计等。本书为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内容试读绪论自动控制系统分为模拟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或计算机控制系统)。模拟控制系统基于模拟控制器件,在这类控制系统中,所有控制量的采集(采样)、各功能块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他们的计算,控制,输出等功能的执行都是连续的,并行进行的,故又称为连续控制系统。和模拟控制系统相对应的数字控制系统基于数字控制器件,其核心是微处理器(计算机),在这类控制系统中,一个微处理器要完成大量的任务,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微处理器只能做一件事,所以这些任务必须分时,串行执行,把原来是连续的控制量间断成为每隔一定时间(周期)执行一次,故又成为离散控制。数字控制系统作为离散时间系统,可采用差分方程来描述,并使用z变换法和离散状态空间法来分析和设计数字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常有连续域离散化设计方法(或称模拟化设计方法)、离散域直接设计法、离散状态空间设计法(如最少能量控制、离散二次型最优控制)、复杂控制系统的设计法(串级控制、前馈控制、纯滞后补偿控制以及多变量解耦控制)等。两种控制系统的原理及性能基本相同,都是用稳定性、能控性、能观性、动态特性来表征,或用稳定裕量、稳态指标、动态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系统的性能。“数字控制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也称为“计算机控制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至今,在各种应用领域中,连续(模拟)控制的交、直流调速系统,以及位置自动控制系统已经被数字控制所取代。数字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拖动领域中的成功应用是近代的重大科技进步。电力拖动数字自动控制系统的优越性:只具暗斜县前座(1)由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力电子功率变换装置可以使电动机有接近理想的供电电源,为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扩展系统的功能提供了保证。(2)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控制装置可以完成包括复杂计算和判断在内的高精度运算、变换和控制。软件的模块化结构可以实时增加、更改、删减应用程序,当实际系统变化时也可彻底更新,软件控制的这种灵活性大大增强了控制器对被控制对象的适应能力,使各种新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得到实现。(3)数字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标准化程度高,制作成本低,且不受器件温度漂移的影响。(4)数字控制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绪·论(5)具有很强的通信功能,通过现场总线可以与工业控制系统上位机联机工作。(6)可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视、预警、故障诊断和数据采集。数字控制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问题:(1)存在采样和量化误差。数模(D/A)、模数(A/D)转换器的位数和计算机的字长是一定的,增加位数和字长及提高采样频率可以减少这一误差,然而不可以无限制地增加。(2)动态响应慢于电力拖动连续(模拟)自动控制系统。由于计算机以串行方式处理信号,因此完成一个任务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目前的措施是提高微处理器的运算速度。的同(3)采样时间延迟可能引起系统的不稳定。(4)软件实现的功能难以使用仪器仪表(如示波器、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等)直接进行观测。控制系统数字化的新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日益普及,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微处理器的问世,计算机在自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绝大部分控制系统都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这些控制系统包括工业实时控制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各类电子装置的控制系统,甚至军事设施的控制系统或航空航天设施的控制系统等。尤其是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在采用了冗余技术和软硬件自诊断技术等措施后,其可靠性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自动控制已进人计算机时代。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控制技术正朝着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微型化是指嵌入式计算机已渗透到控制前端和底层,如各种传感器、执行器、过程通道、交互设备、通信设备等,而由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orMechaicalSytem,MEMS)所构成的微型智能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将使控制技术进入新的领域。智能化是指控制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诊断和自修复功能,控制质量进一步提高。网络化是指控制系统的结构中心由信息加工单元转向系统的信息传输,使用高可靠、低成本、综合化的现场总线、以太网技术以及Iteret技术,使控制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能对整个工厂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而且也可对跨地域的公共交通进行控制。规范化是指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用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设备的互换性、系统的互连性使得系统的集成更为灵活,如各种规模的编程控制器(PLC)开放的组态软件和开发平台为构建各种控制系统带来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特点1.1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图1-1为连续(模拟)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情况。电力电子变换器(数字控制器)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卡)U机APRASRATR电流SVSB逆变桥LOGBT电或GF变化IGCT)电流变电流检换和测处理链观测单元BQ工作转速检测信号处理器BRT机械位置检测信号处理器图1-1连续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小大十由于连续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其物理意义明确、原理容易理解,因此,对于数字化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往往先按连续控制系统设计,然后再进行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设计后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1-2所示。数字控制系统一般由基于计算机结构的数字处理系统、外围设备以及输入输出通道等构成,如图1-2所示,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一般包括主机、输入输出通道以及外设等,主机是系统的核心,它包括CPU、存储设备和总线等,主机通过运行软件程序向系统的各个部分发出各种命令,对被控对象进行检测与控制。输入输出通道是主机系统与对象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输入通道把对象的被控参数转换成系统可以接受的数字信号,输出通道则把系统输出的控制指令和数据1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特点4设计人员交互管理人员设备输入反馈电力操作人员输入、输入通道单元输出DSP输出通信接口接口变器设备输出通道单元机外围设备过程通道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图1-2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转换成对对象进行控制的信号。外部设备是主机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一般包括人机接口,输人输出设备和外部存储设备等。数字控制系统除了硬件以外,还要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软件是指能够完成各种功能的程序。软件通常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诊断系统和开发系统等。应用软件包括为用户专门开发的针对各种应用的算法程序等,数据库则是一种资料管理或存档的软件。1.1.1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数字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由广义控制对象(电力电子变换器+电动机)、信号检测器和数字控制器等组成。数字控制器由采样保持器、A/D转换器、微处理器(数字计算机)、D/A转换器等组成。连续信号一般通过AD转换器进行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变成时间上和大小上都是离散的数字信号e(T),经过计算机的加工处理,给出数字控制信号u(kT),通过D/A转换器使数字量恢复成连续的控制量u(t),再去控制被控对象。其中,由微处理器、AD转换器、D/A转换器等组成的部分称为数字控制器。数字控制器的控制规律是由编制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1.1.1.1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是数字系统的核心,机型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系统的控制功能和控制效果的实现。通常,适用于数字控制系统的微处理器种类很多,各种类型微处理器的性能和结构也千差万别。如何选择最佳的控制核心是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必须对各种微处理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A单片机单片微型计算机(SigleChiMicrocomuter)简称为单片机。它是在一块芯1.1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片上集成了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输入/输出(/0)接口、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等,有的甚至包含有A/D转换器。从美国仙童(Fairchild)公司1974年生产出第一块单片机(F8)开始,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单片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如Itel、Motorola、Zilog、TI、NEC等世界上几大计算机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单片机系列。其特点:(1)集成度高,功能强:(2)结构合理,存储容量大,速度快;(3)抗干扰能力强:(4)指令丰富。·其性能指标主要有:(1)CPU指令集是否丰富。由指令助记符组成的汇编程序由编译程序转化为单片机可以识别的数据文件,由单片机顺序执行。汇编语言的指令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算术运算、逻辑操作、数据传送、程序分支。(2)速度是否快,即系统时钟频率大小及指令执行周期的长短。(3)资源是否丰富,包括RAM(SRAM、DRAM)、ROM(EPROM、PROME2PROM)、/O接口、AVD和D/A转换、中断等。ROM用于存放程序和常数,RAM用于存放变量和中间结果。(4)功耗和体积。以下介绍高性能单片机的品种和主要特点。aMCS-51系列MCS-5I系列单片机是Itel公司在其MCS-48系列单片机基础上推出的高性能8位单片机,如图1-3所示。外部中断中断ROMRAM定时器1计数器控制4KB128B定时器2输入CPU总线控制VO接口串行接口PP2PiTxDRxD图1-3MCS-51单片机框图(1)基本型:8031、8051、8751、HMOS(高密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8031片内无ROM,8051片内固化4KBROM,8751片内有4KBEPR0M。】电力拖动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特点6(2)派生型:8032、8052、8752,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增加了ROM和RAM的容量、定时器和中断源数量。(3)低功耗高速型:80C31、80C52、87C52,采用了HCM0S(高密度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4)高性能型:80C52、83C252、87C252,在派生型的基础上采用CHM0S(混合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集成了HSL/HS0(高速输人/高速输出)、PWM口。主要特点:(1)硬件功能:4~8KB内部R0M,128~256BRAM,外部寻址范围为64KB,5个中断源,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32个/0接口。(2)软件功能:丰富的指令集,内部的位处理器,特别适于逻辑处理和控制。(3)外部晶体振荡频率为6~12MHz,指令周期为1u。MCS-96系列MCS-96系列(见图1-4)是性能较高的单片机系列之一,适用于高速、高精度的工作控制,由Itel公司于1983年开发生产,其典型产品主要特点如下:(1)16位CPU:改变了以往的累加器结构而采用寄存器-寄存器结构,CPU可直接对它们进行操作,消除了累加器造成的瓶颈效应,提高了操作速度和数据吞吐能力。UREFANGND掉电频率基准时钟16KBH控制发生器XRAMROMAEPROM信号A/D转换器CPU存储器232B队列控制器寄存器定时器116P:S/H定时监视器陈列地址RALU定时器2数据MU☒总线PPWM行波特率256K接口发生器XRAM高速/0P,MUXPoPIPHSIHSO图1-4ItelMCS-96单片机框图···试读结束···...

    2022-05-04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 《过程控制系统》曹卫华,何王勇,甘超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过程控制系统》【作者】曹卫华,何王勇,甘超编【丛书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系列教材【页数】142【出版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625-5014-3【价格】39.00【参考文献】曹卫华,何王勇,甘超编.过程控制系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控制系统》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综合性和工程性强的专业课教材,共分7章。本书以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关键历史事件为出发点,系统讲述了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及趋势;详细梳理了可编辑逻辑控制器、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典型过程控制系统的产生、发展、未来,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以过程监控系统为载体,分析实际控制系统的架构及关键技术;由过程控制系统过渡至信息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从工程实现角度切入,阐述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全流程,便于读者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本书注重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融合,以具有笔者科研特色的冶金过程控制为实例,分析了流程工业动态发展及过程控制前沿问题;重视过程控制系统发展历程的分析,引导读者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既可作为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目使用,也可供自动控制及相关领域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过程控制系统》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以钢铁冶金、石油化工等为代表的流程工业是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行业。为保证生产过程安全,提高生产质量效益,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低碳生产,降低对劳动力要素的依赖,构建智能工厂,必须设计合适的过程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执行器的操作参数(如阀门开度)进行稳定控制,对状态参数(如冶金温度、化工反应罐压力、物料成分等)进行优化控制,最终实现生产过程质量、产量、效益、绿色环保等综合生产目标的优化与协调。第一节过程控制与过程控制系统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稳定,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一直是工业生产追求的目标。面向机理关系日益复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高难度、高指标过程生产需求日益突出的流程工业,工业过程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多学科深度融合,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架构几经更迭,呈现出以实际需求驱动为导向的不断优化、不断革新的发展历程。一、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连续的或按一定周期程序运行的生产过程自动化。这里的“过程”是指在生产装置或设备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与转换过程,例如钢铁冶金中的热交换过程,石油化工中物质成分的变化过程等;同时,反映过程特性的状态参数有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成分等。过程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控制手段,保证各过程状态参数满足实际工艺需求,综合生产指标(产品质量、产量、成本和能源消耗)实际值在目标范围内,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经济运行,且满足环境和质量的要求。过程控制的需求始终与工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机器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厂,开采煤、矿石等资源的采矿业和机器制造业开始兴起。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电力时代”和“石油时代”的到来,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治金、汽车制造等重工业兴起,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以人类操作为主体的过程控制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2过程控制系统如化工过程中希望将反应维持在特定的温度,具有化工背景的操作员在观察温度计的同时,调节其中一种反应物的流速,可实现温度的粗略调节,但无法实现温度的精准控制以改善产品质量,研究人员开始考虑投入自动控制器。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兴起,工业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要求日益提高,过程控制开始关注生产过程中多个装置、设备间的协调与优化,以实现更高的产品质量。进入21世纪后,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自动控制技术如今已经进入万物互联、高度智能的新格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大数据呈爆炸式增长,推动了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创新的浪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形势下,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过程控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可见,日新月异的流程工业不断对工业过程控制提出新的需求,是过程控制系统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二、过程控制系统为了顺应工业过程控制的需求,过程控制系统综合运用检测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将反馈控制系统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的信息系统架构结合起来,设计并开发满足实际生产过程要求的控制系统。经典的单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过程)、检测变送单元、通信单元等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1)控制器:根据被控量测量值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按一定控制规律计算得到相应的控制信号,其中被控量的设定值由被控过程工艺及生产要求决定。(2)执行器:用于操作被控对象,实现被控量的改变。(3)被控对象(过程):需要控制的设备或过程,一般会受到外部环境扰动,引起被控变量变化。(4)检测变送单元:检测被控量,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转换为标准电信号输出,得到被控量的测量值。(5)通信单元:实现控制器与执行器和检测变送单元的交互,将测量值传输至控制器,将控制输出传输至执行器。干扰控制传输后的给定值。偏差信号控制信号控制量被控量控制器被控对象通信单元执行器(过程)传输后的测量值测量值通信单元检测变送单元图1-1经典单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结构图第一章绪论执行器和检测变送单元直接与被控对象(过程)进行交互,实现被控量的调节与测量;通信单元则实现控制器与执行器和检测变送单元的交互。控制器设计以控制理论的发展作为驱动力、以计算机作为具体实现载体。因此,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在工业生产需求的驱动下,主要由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共同推进,各理论、技术相互促进,在系统硬件、软件、结构、规模、适用对象等方面都在动态地变化。控制理论是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设计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代替了部分手工劳作,蒸汽机运行状态的稳定性是保证其安全运行的基础,此时控制理论开始萌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出现促进了电力、石油化工、大型钢铁企业的兴起,火电厂大型锅炉、化工厂各种反应器、钢铁冶炼设备的稳定控制需求迫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火炮系统的高精度控制需求日益突出,促进了以Bod图等频域分析法为代表的经典控制理论的形成。“二战”后,各国的科技竞争促进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经典控制理论无法解决导弹导航、宇宙飞船会合、复杂工业过程等多输人和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以状态空间描述方法、最优控制、Kalma滤波为代表的现代控制理论应运而生。复杂的工业过程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且干扰普遍存在,导致基于传递函数或状态空间方程的经典和现代控制理论难以实现期望的控制效果,鲁棒控制、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引起了控制领域广大研究人员的兴趣。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逐渐完善,对生产全流程进行优化协调控制,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是控制理论的研究主题。近年来,在大数据、强算力的支撑下,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复杂系统建模、智能决策等方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计算机技术是过程控制系统的实现载体。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用于导弹弹道的计算;之后,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大、能耗高的电子管,世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于1956年研制成功,但由于价格昂贵,多用于原子科学等前沿研究中;1971年,Itel公司研制成功商用的微处理器芯片4004,为微处理器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198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台商品化的图形用户界面PC机;1995年,Microoft公司推出了具有更实用桌面图形用户界面的Widow95操作系统,PC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处理器中晶体管密度趋于饱和,高时钟频率下能量消耗严重,处理器性能增长遭遇时钟频率提升的瓶颈,一方面多核处理器系列芯片出现,另一方面云计算、边缘计算等与网络密切结合的概念被提出,旨在通过分布式的方式提高计算能力。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团队成功构建了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其计算速度是最快超级计算机的100万亿倍,证明了“量子优越性”的存在。新材料、新理念、新技术推动计算机技术向前发展,日益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网络通信技术直接影响着过程控制系统的架构。1969年,美国国防部基于分组交换理论构建了ARPANET,实现了4台计算机的远程通信,在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展现出不可估量的前景,各类网络体系源源不断地涌现,彼此竞争,但不同厂家的设备无法互联互通、信息共享。l98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teratioalOrgaizatioforStadardizatio,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eSytemItercoectioRefereceModel,OSI/RM),过程控制系统旨在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计算机以此标准框架互联成网,网络通信趋于标准化,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开发的万维网(WorldWideW,WWW)开放给所有人使用,互联网走向社会商用,推动了经济技术全球化进程。如今,随着无线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的功能日益强大、成本不断降低,在5G通信和工业互联网的联合推动下,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在实际工业需求和各项技术的推动下,过程控制系统经历了集中式、网络化两个阶段,目前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发展历程及与其他技术的对应关系如图1-2所示。20世纪30年代,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促进了气动自动化仪表大量生产,自动控制开始取代工程师的手动调节;50年代,以运算放大器的发明为驱动力,电动式单元组合仪表出现,用于通信的气动管道逐渐被电气系统所取代。1964年,第一台为实时过程控制应用而设计的计算机BM1800发布,可实现多回路监督控制、生产规划、质量控制和生产监督,即集中式的1950年代1971198419992020手工操作电动式仪表控制系统PLC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工业以太网企业智能决策系统1940年代1962197519902008气动式仪表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ERP-MES-PCS全流程协调优化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绕190419471961197119952011电了管晶体管过程控制计算机微处理器4004操作系统Wi95边缘计算9194619581967198120062020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IBM-PC云计算量子计算机计算机技术1928196419741985199620052019采样定理分组交换技术TCP/IP协议ISO/OSI光纤通信物联网5G商用194819691978199319992012香农信息论阿帕网蜂窝移动通信万维网工业以太网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196019311948状态空间1974199420132020PID控制器维纳控制论Kalmai滤波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知识自动化大数据、智能决策9194319561971198120082016Bode图动态规划、最优控制智能控制鲁棒控制优化运行深度强化学习控制理论混合智能控制1866195719681997201320162020发电机IFAC成立Itel成立IBM深蓝工业4.0AlhaGo量子科技194519571985200820152017“二战”结束美苏太空竞赛经济全球化信息物理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融合系统智能发展规划时代背景图1-2过程控制系统发展历程6过程控制系统二、单元组合式仪表控制系统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操作员需要掌握多点的运行参数与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控制,功能单一、安装分散、操作烦琐的基地式仪表已无法满足控制需求;同时,基于标准化信号的仪表通信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在内需和外供的双重作用下,单元组合式仪表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单元组合式仪表控制系统基于统一的标准信号,将与现场设备直接相连的检测、变送、控制、执行等一次仪表,与安装在远离现场控制室内的观测、显示、给定、调试等二次仪表联系在一起,操作员在控制室即可进行统一的监视和操作,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集中式”控制与管理,该系统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结构灵活。单元模块间可灵活组合,构成功能多样的自动检测和控制系统,系统配置灵活,设备维护便利,可靠性高。(2)通用性强。各模块通过标准的模拟信号进行通信,适用范围广。按动力源划分,单元组合式仪表控制系统可分为气动式和电动式两类。气动式单元组合式仪表的信号标准为0.02~0.10MP的气压信号,安全防爆,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但缺点是需要大量气动信号管道,信号传送慢、精度低,气源质量直接影响控制效果。电动式单元组合式仪表的信号标准有Ⅱ型、Ⅲ型之分,DDZⅡ型为0~10mA的直流电信号,DDZ-Ⅲ型为4~20mA或1~5V的直流电信号,信号传输速度快、灵敏度高、距离远、动力源方便;缺点是易受电磁场干扰,且一般只能实现单参数的比例积分微分(ProortioItegralDifferetial,PID)调节和简单的串级、前馈控制,无法实现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复杂的控制策略。三、组装式仪表控制系统20世纪60年代前期,为了更好地利用仪表组件构成不同的控制系统,大型柜式的组装式仪表出现,一个机柜即可实现多个控制系统的构建,各仪表组件按需要插装,控制系统搭建更加灵活、方便,该系统主要具有以下3个优点:(1)插装方便。仪表组件可按需插装,易于调整、修改控制系统。(2)安全性高。一般具有自动保护功能,可以对工艺事故、仪表事故、电源故障和误操作进行联锁保护。(3)功能齐全。具有自动切换、程序控制、逻辑控制等功能,适用于多参数综合自动控制系统。从基地式到单元组合式再到组装式,仪表控制系统功能日益强大,但其采用的是模拟信号,传输速度较慢,抗干扰能力差,且过程控制系统日益复杂,导致中央控制室仪表盘日益庞大,操作困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四、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后,企业看到了计算机提高生产效益的潜力,而计算机公司看到了商机,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集成电路的产生,计算机体积大大减小,···试读结束···...

    2022-05-04 过程控制系统鲁照权课后答案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第二版王再英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