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泳杉《新世纪健康饮食》视频3讲

    课程介绍永善周新世纪课程健康饮食(视频·全3集)文件目录55-101-0002.m455-101-0003.m455-101-0001.m4...

    2023-02-09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新世纪第4版》王雪峰,郑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作者】王雪峰,郑健主编【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页数】36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132-6820-2【价格】8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王雪峰,郑健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内容提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内容试读小合园西中第一章绪论单证被的地时酒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中医学、西医学是我国医学体系的三大主体部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临床学科。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与康复的医学科学。一、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儿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追溯中医儿科学起源,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儿科病名的记载,如“龋”(龋齿)、“蛊”(寄生虫)。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除了记载“婴儿病痫”“婴儿瘛”等疾病外,还简要介绍了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黄帝内经》有对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特点及多种儿科疾病(如腹泻、癫痫等)的病因、病机、证候和预后的相关论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我国历史上对儿科医生的最早记载,该书还记述了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膈)病,为最早的儿科医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学说,对后世儿科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对后世开发中药治疗疟疾产生了重要影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儿科医学的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唐~宋朝)隋唐时期,政府设立了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以方书命名的医著,其中儿科内容开始以独立篇卷论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论述了小儿伤寒、时气、脏腑、外科等诸多病证的病因证候;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需方》2卷,载方300余首,从小儿初生护养到伤寒、咳嗽等常见病的治疗,共分9门进行论述。《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该书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据考可能是唐末宋初所著。书中提出了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还对小儿脉法及惊、痫、疳、痢、火丹等2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疾病的证治进行了详细论述。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医家。现存《小儿药证直诀》3卷,为其弟子阎季忠所编辑,刊于1119年。书中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这一特点,钱乙用药时注重“柔润”原则,力戒妄攻和蛮补;对儿科四诊尤重望诊,总结了丰富的痘疹疾病的鉴别方法和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经验:在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影响下,钱乙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重视脾胃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等,许多方剂不但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也被其他学科广为采撷。由于钱乙对整个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此类病证,撰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提出了用白虎汤、青黛等药物治疗痘疹的经验。南宋名医陈文中对痘疹的论治,宗钱乙而又有独创,提出用附、桂、丁香等温燥之药,治痘疹由于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他不仅是痘疹专家,对小儿杂病论治也有丰富经验,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在当时,以陈文中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与以钱乙、董汲为代表的寒凉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南宋刘防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同时期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问世,从初生儿至年长儿,针对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分门论述,如认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疾病,主张用烧灼断脐法预防该病。总之,宋代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疾病的认识已经比较系统全面,形成了儿科独特的学科体系。(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药学在金元时代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名家各有所长,对中医儿科学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3卷、《活幼口议》20卷,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释,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惊风抽搐一证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的治法,所拟琥珀抱龙丸沿用至今。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所著的《婴童百问》,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分条论述,详述病源、证候和治法,所附方剂800余首,多为常用良方。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保婴撮要》为其儿科代表作,论儿科病证221种,附有很多验案、验方,薛己对小儿疾病的辨治是以钱乙的五脏辨证为依据,尤重视温补脾肾,对儿科临床参考价值很大。明代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在详尽阐述钱乙五脏辨证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重要指导意义。他十分重视小儿护养,提出“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在痘疹治疗方面,他勇于摒弃以往医家的偏见,主张“温补凉泻,各附所宜”;在处方用药方面,注重固护胃气,第一章绪论3提出“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万全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对儿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重视望面色,审苗窍,以辨脏腑寒热虚实:运用“灯火十三憔”法治疗脐风、惊风等证: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并发症的辨证和治疗,是一部有影响的麻疹专书。陈复正《幼幼集成》,将繁杂的指纹望诊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并以三关测轻重,即“风轻、气重、命危”,至今为临床所采用。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也是一位儿科专家。其所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的用药特点;并详述痉(惊)、疳、痘、麻四证的病因与治法,对儿科临证具有指导意义。明清两代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收集和编辑,儿科内容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国家组织编著的《普济方·婴孩》一册,共51卷。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审证论治,条理清晰。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小儿则”等专论儿科8卷,提出小儿“阳非有余”而“阴常不足”的观点,临证用药常注重甘温扶阳。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由清代官方编写,将清以前的儿科学做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内容极为丰富。陈梦雷《医部全录·儿科》分上、下两册,共100卷,收录了历代儿科医学文献120余种,内容丰富,影响甚广。明清时期,麻疹、天花等时行疾病的流行对小儿危害很大,在400多年(1368~1840)间的儿科专著中,目前可考查的约200余种、600余卷,其中120余种、320余卷为痘疹专书,从此可窥见明清医家对痘疹防治十分重视。较为著名的有胡璟《秘传痘疹寿婴集》、徐谦《仁端录》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载有“痘衣法”,是牛痘接种发明以前预防天花的方法。这些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已经盛行各地。至17世纪,人痘接种法先后流传至土耳其、英国、俄罗斯等国。我国人痘接种法较英国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1796)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四)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健康,中医儿科学有了迅速发展,中医儿科学教育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招收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也编写了适用于不同层次教育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大量中医儿科学术著作问世。20世纪80年代,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集古今儿科之所长,系统论述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江育仁、张奇文主编的《实用中医儿科学》,分基础篇、临床篇、治法篇,是一部紧密结合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著作。基础研究方面,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发展了诊断学、辨证学,如光电血流容积诊疗仪用于面部望诊及舌诊的判读、闻诊声音分析、脉象仪信号检测等,都为四诊客观化积累了资料:在传统宏观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技术,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提供微观辨证依据,从而提高了对“证”的认识水平及层次的深度,为儿科常见证候诊断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临床研究方面,采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儿科常见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喘嗽、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小儿肥胖症、性早熟、肾病综合征等)的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并形成了系列诊疗指南、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对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中医儿科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发展起4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到了重要作用。学术方面,198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使全国中医儿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200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建立了世界性中医儿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2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平台实行双主任委员制,王雪峰教授及王天有教授分别担任中医、西医主任委员,同时平台也纳入了循证医学、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多元化发展。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在正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前进的征途上,培养人才是关键,继承学习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动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医儿科学定能够实现现代化,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g二、西医儿科学的传入及在我国的发展西医儿科学是根植于西方文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西医儿科学的传入,最早应追溯到清代。1843年英国人Hoor如在香港教授医学,其中《妇婴新说》是一部叙述小儿看护法及小儿疾病的专著,是西医儿科学较早的译本。清代成立了教育委员会,设立了儿科学专业,创办了多所以西医方法诊治小儿疾病的儿童医院。1943年诸福棠等编写了《实用儿科学》,自此,我国开始有了比较完备的西医儿科参考书。新中国成立之后,西医儿科学在我国发展迅速。政府成立了各级的妇幼保健院,形成了健全的儿童保健网。自20世纪50年代,提倡科学接生、科学育儿,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国推行儿童基础免疫,免费接种疫苗,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比如天花、鼠疫等对小儿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基本被扑灭。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治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的发展使儿科医生能更好地运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信息诊治病人,保证患儿可以得到最好的、最适宜的临床处理。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西医院校建立了儿科系,出版了系列的西医《儿科学》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西医儿科的专业人才。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几十所儿童医院,西医儿科医师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同时各种专业书籍不断再版完善,如《实用儿科学》已修订第九版。总之,西医学的引入对我国儿童的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中西医融合创立中西医结合儿科新医学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认识手段,每一种医学都是当时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人们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反映。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辨证论治为其主要诊疗特点,其思维模式是宏观的,是哲理与医理的统一。而西医儿科学的形成则是根植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唯物辩证观,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其思维模式偏重于微观,并受近代还原论的影响较深。随着西医儿科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及中西医儿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结合应用,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儿科学虽然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这就决定了两种医学在价值标准、发展方向和学科属性上必然相通。这种相通就是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得以兼容的前提和基础。中西医儿科学在诊治疾病时各有所长,两者的结合将取长补短,有效第一章绪论5提高诊疗质量。比如治疗儿童哮喘,西医在急性发作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很快地缓解喘息发作,但是如果在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部分患儿停药后还会出现病情反复。如果同时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调整肺脾肾功能,祛除生痰之源,则可有效缩短激素的疗程,提高疾病的疗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儿科学在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方面广泛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辨病与辨证结合,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性“病证结合”已成为目前公认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模式。西医的辨病能从微观角度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情况,但缺乏整体性和个体化;而中医辨证则反映小儿患病后的整体状态,但缺乏精确性。比如,同样是小儿肺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个体中体现的中医证型可能是不同的,只有结合中医辨证才可能更好地实现真正个体化的治疗。再如,同样是血热妄行之紫癜,可能是过敏性紫癜,也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因此,明确患儿所患疾病及疾病的中医证型是同样重要的,它是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前提和关键。近十年来,我国儿科界对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癫痫、病毒性心肌炎、儿童抽动障碍、肾病综合征等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规范,并制订了相应的疗效评价标准,使辨病与辨证结合得以实现,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新药开发领域。(二)中西医儿科治疗手段的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的较好结合,使中西医治疗手段的结合成为可能。中医和西医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结合应用,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临床疗效。比如,对小儿肺炎后期,肺部湿啰音不消散者,应用中药外敷,可促进湿啰音的吸收,缩短疾病疗程;又如,在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临床特点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则可减少西药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中医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中药剂型的不断改进,产生了颗粒剂、口服液、滴鼻剂、栓剂、膜剂、注射剂、纳米乳剂等,更方便了临床应用,使中西医结合更加普遍。尤其在2020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极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三)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科研工作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科研工作。临床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单纯中医治疗或单纯西医治疗病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例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可明显提高总体疗效或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此同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机理研究也不断深入,为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比如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对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释放有抑制作用。清热解毒药物不仅具有抑菌、抗病毒作用,而且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四)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及杂志引领学术发展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定期举办学术会议,至今已举行了23次全国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1982年创刊,原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是我6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刊物,2020年被评为医学核心期刊,该刊物面向基层儿科,注重临床实践,反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成果,内容涉及中西医结合在儿科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学术动态。目前,中医儿科学、西医儿科学虽然没有达到完全的融会贯通,但其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家已经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定位在高层次教育上,许多中医西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专业,并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相继出版。随着西医学的不断发展,在对人类基因全序列的解读和研究过程中,西医学专家已经认识到了生命网络调控的复杂性,也力图摆脱还原论的束缚,开始重视用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研究人体和自然界,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学和西医学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真正的有机结合,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见表1-1。表1-1中西医结合儿科书目一览表书名年代主编出版社中西儿科学讲义1924汪洋上海中西医院藏版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儿科疾病研究1988张梓荆、叶孝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1989叶孝礼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1997张梓荆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西医结合诊疗大成·儿科1998李宝诚、程瑞权天津大学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1欧正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4陈代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一版)2005王雪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6谭得福、陈代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二版)2012王雪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虞坚尔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三版)】2016王雪峰、郑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研究2017虞坚尔、常克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联的中光明道后面因静随图放以西磷特兴则不数商进装年侵别的效版册商鲜奶共资圆得很兴标共说学国,修学的志体年将哈举色中中导会原···试读结束···...

    2022-10-25 新世纪福音 新世纪eva福音战士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新世纪第4版》王雪峰,郑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作者】王雪峰,郑健主编【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页数】36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132-6820-2【价格】8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王雪峰,郑健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新世纪第4版》内容提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内容试读小合园西中第一章绪论单证被的地时酒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中医学、西医学是我国医学体系的三大主体部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临床学科。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与康复的医学科学。一、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儿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追溯中医儿科学起源,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儿科病名的记载,如“龋”(龋齿)、“蛊”(寄生虫)。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除了记载“婴儿病痫”“婴儿瘛”等疾病外,还简要介绍了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黄帝内经》有对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特点及多种儿科疾病(如腹泻、癫痫等)的病因、病机、证候和预后的相关论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我国历史上对儿科医生的最早记载,该书还记述了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膈)病,为最早的儿科医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学说,对后世儿科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对后世开发中药治疗疟疾产生了重要影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儿科医学的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唐~宋朝)隋唐时期,政府设立了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以方书命名的医著,其中儿科内容开始以独立篇卷论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论述了小儿伤寒、时气、脏腑、外科等诸多病证的病因证候;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需方》2卷,载方300余首,从小儿初生护养到伤寒、咳嗽等常见病的治疗,共分9门进行论述。《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该书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据考可能是唐末宋初所著。书中提出了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还对小儿脉法及惊、痫、疳、痢、火丹等2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疾病的证治进行了详细论述。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医家。现存《小儿药证直诀》3卷,为其弟子阎季忠所编辑,刊于1119年。书中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这一特点,钱乙用药时注重“柔润”原则,力戒妄攻和蛮补;对儿科四诊尤重望诊,总结了丰富的痘疹疾病的鉴别方法和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经验:在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影响下,钱乙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重视脾胃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等,许多方剂不但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也被其他学科广为采撷。由于钱乙对整个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此类病证,撰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提出了用白虎汤、青黛等药物治疗痘疹的经验。南宋名医陈文中对痘疹的论治,宗钱乙而又有独创,提出用附、桂、丁香等温燥之药,治痘疹由于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他不仅是痘疹专家,对小儿杂病论治也有丰富经验,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在当时,以陈文中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与以钱乙、董汲为代表的寒凉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南宋刘防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同时期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问世,从初生儿至年长儿,针对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分门论述,如认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疾病,主张用烧灼断脐法预防该病。总之,宋代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疾病的认识已经比较系统全面,形成了儿科独特的学科体系。(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药学在金元时代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名家各有所长,对中医儿科学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3卷、《活幼口议》20卷,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释,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惊风抽搐一证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的治法,所拟琥珀抱龙丸沿用至今。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所著的《婴童百问》,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分条论述,详述病源、证候和治法,所附方剂800余首,多为常用良方。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保婴撮要》为其儿科代表作,论儿科病证221种,附有很多验案、验方,薛己对小儿疾病的辨治是以钱乙的五脏辨证为依据,尤重视温补脾肾,对儿科临床参考价值很大。明代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在详尽阐述钱乙五脏辨证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重要指导意义。他十分重视小儿护养,提出“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在痘疹治疗方面,他勇于摒弃以往医家的偏见,主张“温补凉泻,各附所宜”;在处方用药方面,注重固护胃气,第一章绪论3提出“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万全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对儿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重视望面色,审苗窍,以辨脏腑寒热虚实:运用“灯火十三憔”法治疗脐风、惊风等证: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并发症的辨证和治疗,是一部有影响的麻疹专书。陈复正《幼幼集成》,将繁杂的指纹望诊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并以三关测轻重,即“风轻、气重、命危”,至今为临床所采用。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也是一位儿科专家。其所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的用药特点;并详述痉(惊)、疳、痘、麻四证的病因与治法,对儿科临证具有指导意义。明清两代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收集和编辑,儿科内容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国家组织编著的《普济方·婴孩》一册,共51卷。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审证论治,条理清晰。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小儿则”等专论儿科8卷,提出小儿“阳非有余”而“阴常不足”的观点,临证用药常注重甘温扶阳。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由清代官方编写,将清以前的儿科学做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内容极为丰富。陈梦雷《医部全录·儿科》分上、下两册,共100卷,收录了历代儿科医学文献120余种,内容丰富,影响甚广。明清时期,麻疹、天花等时行疾病的流行对小儿危害很大,在400多年(1368~1840)间的儿科专著中,目前可考查的约200余种、600余卷,其中120余种、320余卷为痘疹专书,从此可窥见明清医家对痘疹防治十分重视。较为著名的有胡璟《秘传痘疹寿婴集》、徐谦《仁端录》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载有“痘衣法”,是牛痘接种发明以前预防天花的方法。这些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已经盛行各地。至17世纪,人痘接种法先后流传至土耳其、英国、俄罗斯等国。我国人痘接种法较英国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1796)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四)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健康,中医儿科学有了迅速发展,中医儿科学教育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招收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也编写了适用于不同层次教育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大量中医儿科学术著作问世。20世纪80年代,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集古今儿科之所长,系统论述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江育仁、张奇文主编的《实用中医儿科学》,分基础篇、临床篇、治法篇,是一部紧密结合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著作。基础研究方面,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发展了诊断学、辨证学,如光电血流容积诊疗仪用于面部望诊及舌诊的判读、闻诊声音分析、脉象仪信号检测等,都为四诊客观化积累了资料:在传统宏观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技术,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提供微观辨证依据,从而提高了对“证”的认识水平及层次的深度,为儿科常见证候诊断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临床研究方面,采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儿科常见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喘嗽、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小儿肥胖症、性早熟、肾病综合征等)的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并形成了系列诊疗指南、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对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中医儿科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发展起4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到了重要作用。学术方面,198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使全国中医儿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200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建立了世界性中医儿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2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平台实行双主任委员制,王雪峰教授及王天有教授分别担任中医、西医主任委员,同时平台也纳入了循证医学、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多元化发展。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在正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前进的征途上,培养人才是关键,继承学习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动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医儿科学定能够实现现代化,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g二、西医儿科学的传入及在我国的发展西医儿科学是根植于西方文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西医儿科学的传入,最早应追溯到清代。1843年英国人Hoor如在香港教授医学,其中《妇婴新说》是一部叙述小儿看护法及小儿疾病的专著,是西医儿科学较早的译本。清代成立了教育委员会,设立了儿科学专业,创办了多所以西医方法诊治小儿疾病的儿童医院。1943年诸福棠等编写了《实用儿科学》,自此,我国开始有了比较完备的西医儿科参考书。新中国成立之后,西医儿科学在我国发展迅速。政府成立了各级的妇幼保健院,形成了健全的儿童保健网。自20世纪50年代,提倡科学接生、科学育儿,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国推行儿童基础免疫,免费接种疫苗,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比如天花、鼠疫等对小儿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基本被扑灭。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治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的发展使儿科医生能更好地运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信息诊治病人,保证患儿可以得到最好的、最适宜的临床处理。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西医院校建立了儿科系,出版了系列的西医《儿科学》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西医儿科的专业人才。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几十所儿童医院,西医儿科医师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同时各种专业书籍不断再版完善,如《实用儿科学》已修订第九版。总之,西医学的引入对我国儿童的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中西医融合创立中西医结合儿科新医学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认识手段,每一种医学都是当时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人们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反映。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辨证论治为其主要诊疗特点,其思维模式是宏观的,是哲理与医理的统一。而西医儿科学的形成则是根植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唯物辩证观,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其思维模式偏重于微观,并受近代还原论的影响较深。随着西医儿科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及中西医儿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结合应用,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儿科学虽然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这就决定了两种医学在价值标准、发展方向和学科属性上必然相通。这种相通就是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得以兼容的前提和基础。中西医儿科学在诊治疾病时各有所长,两者的结合将取长补短,有效第一章绪论5提高诊疗质量。比如治疗儿童哮喘,西医在急性发作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很快地缓解喘息发作,但是如果在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部分患儿停药后还会出现病情反复。如果同时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调整肺脾肾功能,祛除生痰之源,则可有效缩短激素的疗程,提高疾病的疗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儿科学在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方面广泛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辨病与辨证结合,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性“病证结合”已成为目前公认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模式。西医的辨病能从微观角度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情况,但缺乏整体性和个体化;而中医辨证则反映小儿患病后的整体状态,但缺乏精确性。比如,同样是小儿肺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个体中体现的中医证型可能是不同的,只有结合中医辨证才可能更好地实现真正个体化的治疗。再如,同样是血热妄行之紫癜,可能是过敏性紫癜,也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因此,明确患儿所患疾病及疾病的中医证型是同样重要的,它是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前提和关键。近十年来,我国儿科界对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癫痫、病毒性心肌炎、儿童抽动障碍、肾病综合征等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规范,并制订了相应的疗效评价标准,使辨病与辨证结合得以实现,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新药开发领域。(二)中西医儿科治疗手段的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的较好结合,使中西医治疗手段的结合成为可能。中医和西医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结合应用,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临床疗效。比如,对小儿肺炎后期,肺部湿啰音不消散者,应用中药外敷,可促进湿啰音的吸收,缩短疾病疗程;又如,在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临床特点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则可减少西药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中医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中药剂型的不断改进,产生了颗粒剂、口服液、滴鼻剂、栓剂、膜剂、注射剂、纳米乳剂等,更方便了临床应用,使中西医结合更加普遍。尤其在2020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极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三)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科研工作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科研工作。临床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单纯中医治疗或单纯西医治疗病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例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可明显提高总体疗效或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此同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机理研究也不断深入,为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比如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对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释放有抑制作用。清热解毒药物不仅具有抑菌、抗病毒作用,而且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四)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及杂志引领学术发展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定期举办学术会议,至今已举行了23次全国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1982年创刊,原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是我6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刊物,2020年被评为医学核心期刊,该刊物面向基层儿科,注重临床实践,反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成果,内容涉及中西医结合在儿科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学术动态。目前,中医儿科学、西医儿科学虽然没有达到完全的融会贯通,但其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家已经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定位在高层次教育上,许多中医西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专业,并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相继出版。随着西医学的不断发展,在对人类基因全序列的解读和研究过程中,西医学专家已经认识到了生命网络调控的复杂性,也力图摆脱还原论的束缚,开始重视用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研究人体和自然界,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学和西医学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真正的有机结合,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见表1-1。表1-1中西医结合儿科书目一览表书名年代主编出版社中西儿科学讲义1924汪洋上海中西医院藏版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儿科疾病研究1988张梓荆、叶孝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1989叶孝礼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1997张梓荆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西医结合诊疗大成·儿科1998李宝诚、程瑞权天津大学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1欧正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4陈代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一版)2005王雪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6谭得福、陈代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二版)2012王雪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虞坚尔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三版)】2016王雪峰、郑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研究2017虞坚尔、常克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联的中光明道后面因静随图放以西磷特兴则不数商进装年侵别的效版册商鲜奶共资圆得很兴标共说学国,修学的志体年将哈举色中中导会原···试读结束···...

    2022-08-24 新世纪eva福音战士 新世纪eva福音战士剧场版终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儿科学 新世纪第5版》赵霞,李新民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作者】赵霞,李新民编【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页数】35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132-6900-1【价格】85.00【分类】中医儿科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赵霞,李新民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新世纪第5版》内容提要: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中医院校的一门临床主干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尤其注重课程的临床实践性。《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内容试读平灵中S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苏▣▣范9第一节中医儿科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扫一扫,查阅本章数字资源,含PPT、音视频,图片等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随着整个中医学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育小儿和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国儿科医学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考古发掘出的“北京人”平均年龄只有14岁,所以说,中华民族早期的医学积累多数就属于儿科学的范围。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我国古代史书最早明确记载的“小儿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扁鹊名闻天下…来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为“小儿医”的经历,他以针刺三阳五会(百会)穴治疗虢国太子“尸厥”,是儿科急症医学的早期记载。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中华民族“爱幼”传统道德观的经典论述。《黄帝内经》建立的中医学体系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医儿科学,而且书中有不少关于小儿生理和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和针刺疗法等论述。《灵枢·经脉》对人体生命孕育和形成过程的描述是“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有对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的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的生理特点是“肉脆,血少,气弱”。《黄帝内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儿科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日:手足温则生,寒则死。”《灵枢·逆顺肥瘦》说:“黄帝日:刺婴儿奈何…刺此2中医儿科学者,以毫针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这些经典论述,成为后世儿科学起源的渊薮。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南北朝时期,我国已有医学教育。据《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说明在南朝宋文帝时,已经设置了政府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的徐氏世医撰写了多部儿科专著,如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疗少小杂方》,徐之才的《小儿方》及《药对》所载的“十剂”等。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代~宋代)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了《诸病源候论》(610年),论小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小儿夜啼、痫证、解颅、滞顾、遗尿、蛔虫、蛲虫、脱肛、胎疸、鹅口、口疮等诸多儿科病证的病名及其病因证候。该书倡导的“小儿…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小儿养育观,至今对儿童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624年唐高祖时,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儿科专科医生,并规定在学习五年后,考试合格者才能做儿科医生。这种医学教育制度为当时的儿科培养了专业人才。唐代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要方》(约652年)首列妇人方、少小婴孺方,提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并对初生儿护养专题论述。该书将小儿病证分为九门,列方325首。其晚年所著《千金翼方》(约682年)中卷第十一为小儿病。该书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为儿科病治疗提供了大量有效方药。相传至今的我国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书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对后世认识小儿生理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是当时最享盛名的小儿医。他的弟子阁季忠整理其理论和实践经验,于1119年编成《小儿药证直诀》,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该书概括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特别是“面上证”“目内证”,对痘疹类发疹性传染病加以鉴别。钱乙创建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方有温、清、补、泻之别。论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善于化裁古方、研制新方,创134方,许多方剂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阐明了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认为急惊风属阳、热、实,治合凉泻:慢惊风属阴、寒、虚,治合温补,成为后世治疗惊风的准则。钱乙强调小儿体禀纯阳,患病后易从阳化热,所见阳证、热证较多,擅用甘寒柔润养阴,如泻肺之泻白散、清心之导赤散、凉肝之泻青丸等,慎用苦寒之黄芩、黄连;创立了补肾主方地黄丸,以金匮肾气丸去桂、附之温燥,存六味之润养。治疗小儿伤风用大青膏,热病神昏惊搐用凉惊丸、抱龙丸,《小儿药证直决·附篇·阎氏小儿方论》中的至宝丹、紫雪散更成为热病神昏抽搐的常用方,由此发展形成了儿科寒凉学说。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3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防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宋以前各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并有己见,内容详尽,取材广博,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同时期还有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问世,从初生到年长儿童,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其中明确指出初生儿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烧炙脐带的预防方法。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1241年)、《小儿病源方论》(1254年),注重固护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论风搐源因》提出:“盖真气者,元阳也。”小儿饮食“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养子十法中包括“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等养育观念,这些都是固护脾肾,防止阳气受戕的具体措施。陈文中注重小儿生理上阳气不足和病理上易虚易寒的特点,在小儿时病和杂病的治疗中,时时顾护阳气,认为“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他将温补法广泛用于多种病证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只要有阳气不足见症,辄即取之。指出小儿冷证的证候特点有“面觥白,粪青色,腹虚胀,呕乳奶,眼珠青,脉微沉,足胫冷”。包括了五脏虚寒之象,而以元阳虚衰为本。在治法上除八味地黄丸温壮元阳之外,又有多种变法,如脾肾并治之补脾益真汤,熔温阳、益气、助运、涤痰、祛风于一炉;十一味异功散、十二味异功散,均取肉桂、诃河子、肉豆蔻、附子之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陈文中治疗小儿痘疹等时行热病,对于邪盛正衰,病毒内陷之证,擅用温托培元,明确应用指征为:不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靥,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症者。陈文中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儿科温补学说。明代刘防在《幼幼新书·序》中说:“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日陈日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可见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始于宋,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观点对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在儿科学方面各有特长,其中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凉法治疗小儿热性病,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呆重视调理脾胃。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对于儿科尤有建树,著《幼科全书》,治疗痘疹时,折衷了钱乙善用抱龙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凉与陈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等之温燥,取解毒、发表、和中三者兼用,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儿科折衷学说。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的集中论述。曾世荣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提出了“惊风三发便成痫”“瘀血成痫”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究其受病之源,详其治疗之法。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科,皮肤、骨伤、眼、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科病证0多种,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世医万全,字密斋,儿科著作有《万氏家藏育婴秘决》《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等。他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他在朱丹溪学术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4中医儿科学儿生理病理学说。《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曾提出:“脾主困…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万全发展了钱乙的脾胃学说,进一步强调小儿“脾常不足”,指出“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万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幼科发挥·原病论》)。特别重视饮食调节对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疗方面“首重保护胃气”。万全处方用药精炼而切合病情,认为“大抵小儿易虚易实,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幼科发挥·小儿正诀指南赋》),用药平和折衷。这些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内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同时阐明己见,内容广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的学术著作。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重视母乳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大抵保婴之法…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倡导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411种病证的方药,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清代儿科医家秦昌遇是儿科折衷学说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撰《幼科折衷》专著以详述,认为“幼科诸书,非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立论精当,条理分明,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小儿尸体解剖学资料,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了活血化瘀法在儿科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陈复正,字飞霞,于1750年著《幼幼集成》。他对于儿科诊法及内治诸法叙述皆详,搜集了不少单方验方和外治法。将指纹辨证方法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至今为临床所采用。吴鞠通撰《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以及六气为病、三焦分证、治病求本等观点。论述精当,方药切用,对儿科外感、内伤疾病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我国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一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后来,我国的人痘接种法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各国,较英国琴纳氏发明牛痘接种(1796年)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清代后期,随着西医学传入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何炳元的《新纂儿科诊断学》中除传统中医内容外,引人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等的变化:民国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医家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如徐小圃擅用温阳药回阳救逆、奚泳裳善取寒凉药清解热毒,分别传承了温补学说、寒凉学说,救治了许多时行病危重病证患儿,至今被广泛学习应用。四、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健康,努力发展我国传统医学,促进中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繁荣发展,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5(一)学科建设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8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21世纪初有了中医儿科学博士后。2016年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安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高校相继获批设立了中医儿科学专业,并开始招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儿科班)、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硕儿科一体化)、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儿科学)]等设置了中医儿科学方向,为培养中医儿科学专门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二)教材编写这一时期,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挖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学术著作。张奇文主编的《儿科医籍辑要丛书》1套6册,全面整理了历代中医著作,选辑其中对现代儿科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了归类点注。20世纪80年代,王伯岳、江育仁主编了《中医儿科学》,该书精选古代儿科学术精华、梳理现代儿科临床经验,是现代首部大型中医儿科学术著作。随后,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江育仁、张奇文主编《实用中医儿科学》,分基础篇、临床篇、治法篇,紧密结合临床、总结名家经验,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学术著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中医儿科学》,系统总结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和科研发展,提供了中医儿科学科研思路与方法。汪受传、俞景茂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是第一部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研究生教学使用的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已经发行至第10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已经发行至第3版,这些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和专著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进展,体现了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中西医互相学习,融合发展。21世纪初,《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的开设,以及一批视听教材、CAI课件的出版,促进了由纸质教材向多媒体教材的转变,改进和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进步。(三)理论创新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若干理论问题,如“纯阳”“稚阴稚阳”“少阳”“变蒸”,五脏“不足”“有余”等的学术研讨,促进了认识的趋同。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现代在总结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了小儿体质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关,提出了从阴阳、五脏、气血等不同角度划分小儿体质类型的方法,探讨了体质与亚健康、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做好儿科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现代中医儿科专家还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面向现代临床,通过科学研究提供证据,提出了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江育仁教授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认为现代小儿脾胃病以脾运失健者居多,应以运脾法为主进行治疗,还提出了“流行性乙型脑炎从热、痰、风论治”“疳证从疳气、疳积、干疳论治”等新观点,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王烈教授提出哮喘分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证治,根、苗之治并重。刘弼臣教授尊崇钱乙“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提出了多发性抽动症、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张奇文教授提出“肺胃肠相关论”“宣肺勿忘解表、清肺勿忘清肠、止咳勿忘化痰、化痰勿忘运脾、润肺勿忘养胃、标去勿忘6中医儿科学培本”的治则。汪受传教授提出“小儿肺炎从热、郁、痰、瘀论治”“胎怯从补肾健脾论治”的观点。时毓民教授提出“性早熟从滋阴降火论治”。俞景茂教授提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感染期、迁延期、恢复期三期辨证论治,和法是防治该病的基本方法。丁樱教授提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为热、瘀、虚,治疗采用清热凉血活血止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摄血止血三步疗法。马融教授提出癫痫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痰、瘀、虚”,治疗遵循“豁痰息风以抗痫,益肾填精以增智,健脾顺气调体质,病证结合治童痫”的治则。这些学术观点的提出及其相应的研究成果,充实了中医儿科的学术内容,酝酿着中医儿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随着时代发展,儿科疾病谱不断变化,免疫类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对于古代没有明确记载的许多疾病,如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性早熟、手足口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艾滋病等,中医儿科工作者从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出发,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提出辨证论治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中医儿科工作者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建立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诊疗操作技术:如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推拿按揉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啄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泻、引导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输合配穴针推法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肝强脾弱证)、头手足脊针推四联疗法、脊背六法、中药熏洗配合治疗小儿脑瘫等。这些简便有效的中医诊疗技术,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四)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儿科同道重视科学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找出研究热点,申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科研基金,近年来每年中医儿科都有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研究包括肺炎、腹泻、哮喘、肾病、紫癜性肾炎、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性早熟等儿科各个系统疾病,大家从临床中找到中医药的切入点并深入探讨机理。其他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省部级各项基金都有中医儿科学者的参与,学术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五)学术交流198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全国中医儿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200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建立了世界性中医儿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15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2018年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均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几十年来,中医儿科学术交流阵地不断扩大,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特色、探讨学科前沿理论、交流科研医疗教学先进经验,不断推动了中医儿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六)标准制订近年来中医儿科学的标准化工作,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编写工作。该书包括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起草人包括江育仁、孙浩、林软廉、俞景茂、朱大年等。标准中提出了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33种儿科常见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首次规范了这些疾病的中医诊断、辨证和疗效评价,在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又组织专家,由汪受传教授主持开展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的研究工作。在文献研究和专家问卷调···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学儿科学 高等中医药教育

  • 针灸学pdf下载新世纪第四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针灸学df可免费下载。这是一本针灸类电子书。全书共11章介绍针灸。全书为彩色图文并茂的形式。写作,为读者提供更轻松、更简单的阅读体验。针灸df介绍导言概述了针灸的概念和分类,全面阐述了针灸的发展历史、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总结了针灸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络归位、定位、指征、操作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开发应用原理,重点介绍以毫针灸为主题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第二部分为针灸治疗,主要论述了针灸的原理、作用和特点,针灸诊疗规律、针灸处方等,重点介绍了各学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以满足临床需求。需要;附录介绍了针灸的研究进展,解释了古代人体部位的名称,介绍了现代针灸。,八法腾龟,选录针灸歌曲,介绍针灸病历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并附彩图。针灸df作者梁方,1977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系,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针灸推拿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基金。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针灸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针灸特点df1、加强顶层设计,巩固中医药地位2、精选写作团队,汇聚权威专家的智慧3、突出优质产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战技能培训针灸df主要内容第一章经络概论第2章脆点简介第3章:经络酥穴论第四章针灸概论第五章针灸法第六章:针灸治疗第七章针灸治疗第八章针灸研究进展第九章古代人体部位解读第十章:经络针灸八灵龟术第11章针灸歌...

    2023-01-10 针灸经络图片大全 针灸经络速记歌诀

  • 新世纪敬老扶少文学出版工程书系 生命的影子》郎恩才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新世纪敬老扶少文学出版工程书系生命的影子》【作者】郎恩才著【丛书名】新世纪敬老扶少文学出版工程书系【页数】317【出版社】沈阳:沈阳出版社,2014.04【ISBN号】978-7-5441-5799-5【分类】诗集-中国-当代【参考文献格式】郎恩才著.新世纪敬老扶少文学出版工程书系生命的影子.沈阳:沈阳出版社,2014.04.《新世纪敬老扶少文学出版工程书系生命的影子》内容提要:《新世纪敬老扶少文学出版工程书系生命的影子》内容试读第一辑生命的影子JING关于往事SH帷幕落下了情节已烟消云散一切爱激动的或不爱激动的人都走回现实剧场外的雨好大呀而只有几个人备好了伞就这样人们又走进了戏剧避雨的在雨中飞跑的还有一对情侣依偎在树下并不盼望天晴河涨水了002漫过了桥一个老人跌倒在泥泞里发涩的眼睛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天晴了剧场的戏正点开演帷幕又像往常一样拉开观众寥寥无几许多人不愿再走回戏剧里去生命的影子...SHENGMINGDEYINGZI.......003···...

    2022-04-27 文学系列丛书 文学书籍网

  • 猫课虚拟产品无货源:时间少兼职的福音价值1980元,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本课程来自江辉老师讲的猫课虚拟产品官网,售价1980元。课程从什么是零基础虚拟物品开始?从淘宝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虚拟产品、在线课程等,无需发布真实物流、低成本投资、早期分类、后期自动交付,特别适合时间较少的兼职人员。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全职的朋友,你可以做商店集团的模式来操作。无货源虚拟产品的整体操作流程可分为9个板块:终极蓝海破0不需要裂变1、选品:拓展选品思维,统一产品类型,单品类不如小吃技术。2、定价:全店统一价格范围,或直接相同价格,不仅追求低价。3、标题:蓝海词热词下拉词,不同完全追求蓝海,不要用裂变标题4、图片处理:尽量不要成为品牌方和作者名称。图片:美图秀制作第一张图片和细节5、破0:尽量破0,好评,晒图,视频6、创造爆款:一家店基本上是一两个爆款7、收集货源:尽可能全面、专业、方便用户,为用户着想8、自动发货:实操服务后台搜索agio挂着千牛的服务器可以自动发货9、思域流量:引导加微信、微信里继续变现、微信用wetool工具,每天被动添加朋友,发送信息。淘宝虚拟产品相关课程:黄岛淘宝蓝海虚拟项目训练营1.0龟课:淘宝虚拟无货源电商课程共1.09G底部有课程目录和下载链接。课程目录:福音,虚拟产品无货源,时间少,兼职工作。01.为什么商店要做虚拟产品?.m402.详细说明整体操作流程和玩法.m403.1选择思维拓展一个软件选择.m403.2选择思维拓展一个软件选择.m404.1选择思维拓展二视频选择注意官网版.m404.2选意助教版.m405.1选择思维拓展三源码选择注意官网版.m405.2选择思维扩.m406.1选择思维拓展四模板选择注意官网版.m406.2选择助教版.m407.这一次,选次彻底打开了你的选品思维.m408.1蓝海选项1无限扩展细分挖掘.m409.蓝海选品2蓝海领域深耕细作.m410.定位店的类型选择大于努力事半功倍.m411.巧妙定价提升用户UV价值利润.m412.1高效处理图片,避免非法升级和转化官网版.m4122高效处理图片,避免非法升级助教版.m413.优化货源,避免中差评.m414.详细说明如何实现全自动挂机发货.m415.1官网版虚拟产品淘宝店玩法注意事项.m415.2助教版虚拟产品淘宝店玩法注意事项.m4相关下载点击下载...

    2022-04-04 蓝海淘宝店群是真是假 蓝海淘宝店群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