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作者】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页数】260【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207-1060-2【分类】文化史-研究-欧洲;史学理论-研究【参考文献】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内容提要:欧洲文明转型,是指欧洲向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文明以及人对物的依附状态的过渡。从地理空间上看,这里的欧洲是指西欧。伴随着欧洲文明转型,现代史学得以诞生,这以19世纪后期兰克学派的形成为标志。由此上溯,至15世纪意大利人洛伦佐瓦拉揭示“君士坦丁赠礼”的真相,成为史学的现代独立批判意识的滥觞,可视为欧洲史学现代化的开端。实际上,史学现代化是欧洲文明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的。但在观念上,我们把现代史学的诞生抽取出来,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代史学与除了现代史学之外欧洲文明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关联方式。欧洲史学现代化,从知识体系上看,主要是科学化、世俗化和未来指向;从学术队伍上看,则是职业化、民族国家化和世界眼光。欧洲史学现代化改变了史学是关于过去的知识的传统看法,明确了史学不仅是关于过去真实性的知识,而且还是关于现在合法性的知识,也是关于未来可能性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时空整合学。这不仅把现代史学定位于现代有效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指明了现代史学担当着生产基础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双重使命。《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内容试读第编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的重建PART1第一章现代英语中的“文明”概念①在现代英语中,“文明”是一个中性词,而且具有复数形式。这是提倡文明多元、并行发展的语言学例证。然而,该词何时正式出现在现代英语中,仍是一个问题。布罗代尔和威廉斯认为,该英文词是法语借词,出现于18世纪末,定型于19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除了接受布罗代尔和威廉斯的成说外,还有人提出过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该词的观点。为验证不同说法,有必要对现代英语中的“文明”概念进行考辨。这不仅需要从英语词典史的视角,梳理该词的词源学和语义学变迁,而且还需要结合史学史,通过有关历史文献著述的文本分析,理解该词的历史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一些误解才能得到澄清。这对理解和把握文明史学具有一定助益。现代中文的“文明”一词是日语借词。这一点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②然而,在现代西文里,该词究竟何时起源、如何演变,仍是问题。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该词起源及演变的理解,主要依据布罗代尔和威廉斯两位学①参见张乃和:《近代早期英国“文明”概念考辨》,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编:《史学调查与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36-356页。②参见刘正埮、高名凯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8页;[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常晓宏:《鲁迅作品中的日语借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页。2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期。这一考辨工作不仅仅要进行词源学与语义学的考察,而且要进行概念社会史的探究,主要是结合当时英国的史学著作,考辨其历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中国学者对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文明”概念的误解。第一节词源学与语义学的考察针对这方面的考察,笔者将以近代早期英国人编纂的词典为主要线索展开论述。一、英语词典中有关文明的词汇以英语解释英语的词典,始于1604年罗伯特·考德里编纂的《英语难词字母顺序表》。①该词典收录了2500多个英语单词,但有关文明的单词只有一个,即“教养”(ciuilitie),意为“说话诚实,或行为文雅”(hoeticoveratio,orgetileihehaviour)这里的“文雅”(getile),与“异教的、未开化的”(heathe)相对。②这与现代的“文明”一词确有相通之处,但还不完全一样。1616年约翰·布洛卡编纂的《英语释义》,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英语词典,因为该词典不仅收录的条目多,几乎是考德里那部词典的两倍,而且解释的内容也增加了,还收录了一些例句。③然而,该词典所收录有关文明的单词也只有一个,即“文雅化”(ciuilize),意为“使…变得端庄、文雅”①③参见李赋宁:《英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22页;A.P.Cowie,.ed,TheOxfordHitoryofEglihLexicograhy,vol.1,Oxford:OxfordUiverityPre,2009,.133,.136.②参见RoertCawdrey,.TheTaleAlhaeticallofHardEglihWord,Lodo,l6O4,“ciuilitie”,“heathe'”.第一编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的重建(tomakeciuill)①。1623年亨利·科克拉姆编纂的《英语词典》是近代早期英国第三部英语词典,也是首次以“词典”(dictioary)命名的英语词典。该词典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条目开始增多。在其三部分内容中,前两部分分别收录了基本词汇和较难的词汇,第三部分则收录了有关上帝、人、动物、植物等方面的词汇。在第一部分,我们发现该词典不仅收录了“文雅化”(ciuilize),而且还收录了“市民化”(civitated),意为“变得像市民一样”(ecomelikeacitize)。此外,该部分还收录了“良好的品行”(moralitie),意为“教养”(ciuilitie)、“良好的行为”(goodehaviour)。在第二部分,我们只看到“教养”(ciuility)一个词,意为“良好的品行”(morality)②。从上面的考察可以发现,直到17世纪上半叶,在英国人编纂的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词汇并不是很多,相应的解释也比较简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文明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清晰的“文明”概念,而只是关注更为具体的教养、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际交往中的道德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中世纪晚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文明化趋势。③二、法英词典中有关文明的词汇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英国人编纂的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条目,我们再来看看同一时期的法英词典。1611年英国人兰德尔·科特格雷夫编纂的《法英词典》收录了6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它们分别是:(1)Civil:ciuill,,courteou,getile,maerlie,well-ehauedalotemerate,mild,quietalo,towe-red,①JohBullokar,.AEglihExoitor,,Lodo,,1616,“ciuilize”②HeryCockeram,TheEglihDictioarie,l623,“ciuilize”,“civitated'”,“moralitie”,“ciuilitie”.③参见刘新成:《试论中世纪晚期西欧行为方式文明化》,《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or,urgerlikealo,oliticke,lay,ecular,ciuill.(2)Civilemet:Ciuilly,getly,courteoulyiagoodfahio,decetorder,comeliemaeralo,mildly,quietly,temeratelyalo,accordigtoorder,juticeadlaw.(3)Civilie:ciuilizedmadeciuilleframed,ortraiedu,tocuilitie.(4)Civilier:Lookecivilizer.(5)Civilite:Civilitie,getlee,humaitie,courteiealo,modety,mildequieteofdioitio,adfahio.(6)Civilizer:Tociuilize,rigtocivilitie,makeciuilltotame,quiet,reclaim.Civilizevcrimial.Tochagehiidictmetitoaactiototuracrimiell,itoaciuill,caue。①实际上,以上6个单词可以归结为3类:(1)和(2)只是词性不同,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副词:(3)(4)和(6)是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和语态,其中(3)是被动语态的分词形式,(4)和(6)是主动语态的原形;(5)则是与前两类词义相同的名词形式。1677年瑞士人盖伊·米基编纂的《新法英词典》(同时还附有英法词汇对照部分),与英国人科特格雷夫的《法英词典》相比,没有收录名词形式,也没有收录civilizer只收录了其余4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其解释内容也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科特格雷夫时期的英文ciuill形式已经转变为civil,,与法语单词完全一样了。②1699年法国人埃布尔·博耶尔编纂的《皇家词典》,是一部英法和法英词典,共收录了5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它们分别是:(1)Civil:civil,ertaiigtothecitize,cityortatecivil,otcrimialaillofreviewcivil,courteou,kid,affale,well-red.(2)Civlemet:civilly,①参见RadleCotgrave,ADictioarieoftheFrechadEglihTogve,Lodo,l611,“civil'”,“civilemet'”,“civilie”,“civilier'”,“civilite”,“civilizer”.②参见GuyMiege,.ANewDictioaryFrechadEglih,Lodo,l677,“civil'”,“civilemet”,“civilier”,“civilie'”.6···试读结束···...

    2022-10-11 欧洲文明史概论 《欧洲文明史》

  •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吕文广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作者】吕文广著【丛书名】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页数】223【出版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226-05392-8【价格】58.00【分类】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甘肃【参考文献】吕文广著.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9.01.图书目录:《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提要:该选题为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从之一。选题精选了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主要以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研究目标,根据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特点,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是作者主要学术成果的总结,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试读生态文明视阅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1导言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在2050年前后,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能否如期、不降低标准地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我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一、研究的意义①(一)论文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一是将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与农业现代化理论应运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分析,丰富广义现代化理论内容,并为今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基础研究相关成果;二是在借鉴社会现代化评判①本论文的研究依据是导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4-ZD018)。002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指标体系和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评判标准及动态模型,对多指标综合测度研究方法进行完善和优化。2.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一是通过进程测度分析,可较为准确地判断甘肃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为政府、学术界及相关部门正确认识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序列”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找出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投入、管理等软硬件建设方面的不足和其他阻滞因素,为各级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实施政策调控提供操作依据;三是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分析,为政府和地方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二)论文研究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①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特点。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和强化,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另一方面,无论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业仍存在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低的①“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生态文明视阙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3突出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就很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甘肃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为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为突出。改革开放近30年来,甘肃农业和农村建设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与全国相比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贫困问题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纵深发展对甘肃农业和农村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巨大压力。这反映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有实现整体性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这种状况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甘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长远与可持续发展,以特色农业作为突破口与战略重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适时转变。(三)论文研究相关问题的界定1.对特色农业的界定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是以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004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2.对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界定特色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特色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特色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人的过程。(四)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以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为研究目标,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深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性与操作性均较强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准确度量与解释甘肃省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序列”演变特征以及影响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测度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与方法的相关分析,最终锁定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模式。一方面,甘肃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化水平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滞后等原因,使得甘肃省在短期内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甘肃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充足,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制种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蔬菜产业、优质水果产业、酿造原料产业、奶产业、牧草产业等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依托独特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视阅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5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推进甘肃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二、文献综述及评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并且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的大局。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巩固现代化建设成果,突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瓶颈因素的关键。在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指导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积极开展,我国正在实现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深度战略调整。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我国农业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为保障我国农业的稳定安全,必须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总结国内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可以为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前车之鉴”,学习和继承其成功的经验,寻找和弥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演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空间赋予农业现代化不同的内涵。纵观众多学者界定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1.过程论观点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不断调1006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业成为市场化、集约化、高效益的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可分为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2.系统论观点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个薄弱环节日益凸显,使得学者们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农业建设实践的推进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农业现代化是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等多个主体,不单包括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而是指技术、经济、社会条件多种因素组成的现代化宏观体系。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现代化体系进行了归类研究。张术环(2004)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当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三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蒋伏心(1995)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生产力系统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及其流通体系的三大方面现代化的统一。韩士元(1999)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包括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3.可持续发展论观点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进行的,而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且土地的超载利用、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在利用现代科技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增殖和合理利用,···试读结束···...

    2022-10-11

  • [英]V.S.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

    奈保尔游记杰作集萃,诺奖级别的非虚构,何伟、毕飞宇、唐诺、许知远、梁鸿、止庵推崇的大师,走过魔幻印度非洲拉美的毒舌之旅,重回二十世纪,从第三世界到帝国中心,写下一本世界撕裂的前传!《我们的普世文明》作者简介:V.S.奈保尔(V.S.Naiaul)英国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自由国度》《大河湾》《非洲的假面剧》“印度三部曲”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奈保尔于伦敦家中逝世。《我们的普世文明》内容简介:这本书汇集作家V.S.奈保尔极为重要的二十篇游记及纪实作品,始于1962年的印度归乡之旅,终于1991年的拉美革命调查。奈保尔以脚步丈量世界的参差,在三十年间跨越四大洲,从第三世界角落走到帝国主义中心,铭刻战后世界的分裂和血泪,剖析不同国家政体和意识形态的现实困境。在这段贯穿一生的旅行和写作中,他深情回望出生地特立尼达,那座人口仅有五十五万的殖民地小岛;也一次次地重返印度,那是父辈的故乡,是“一个我会怀着巨大的柔情想起、但最终又总是想要逃离的地方”;又将目光投向更远大的世界,如战地记者般闯入风暴的中心——在刚果新王的独裁国度,于丛林和河流中寻找黑暗的心;卷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肮脏战争,在墓地和妓院间撞见阿根廷的灵魂;现身美利坚的选举现场,见证金钱、权力和电视如何谋杀智识和炮制民主。...

    2022-10-10 大河湾 自由国度酒店 大河湾 自由国度酒店电话

  • 《生态文明知识问答》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态文明知识问答》【作者】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丛书名】环保科普丛书【页数】128【出版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111-3247-5【价格】23.00【分类】生态文明-问题解答【参考文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生态文明知识问答.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生态文明知识问答》内容提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在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是追求人与自然关系更高层次的和谐发展,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已相继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前文明”“农业文明”和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但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大量的矛盾,束缚了人类对自然作用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必须服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们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者,也是生态破坏的受害者和良好环境的受益者,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迈出的每一小步,都会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先前迈出一大步。《生态文明知识问答》内容试读SHENGTAIWENMINGZHISHIWENDA生态文阴知识问答第一部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SHENGTAIWENMING☑SHIWEND生态文明知识问管21.什么是文明?从广义上讲,文明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制度和物质的所有产物。与野蛮相对应,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它反映了人类战胜野蛮的过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它包括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广泛,是一个大系统,具有总体性含义。从狭义上讲,文明偏重于文化含义,指国家或群体的风俗、信仰、艺术、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从文化特性来看,任何一种文明的存在与其特定模式的构成,都是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相“选择”的结果。因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不同,地理、气候的多样性加上生物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多样性的文明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3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第一部分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发展,其最终指向都在于追求人类社会的更高级的生存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状态。2.什么是生态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人与自然界关系角度反映人类文明程度的范畴:生态文明同其他文明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SHENGTAIWENMINGZHISHIWENDA生态文明知识问管4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境界,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生态文明主要包括哪些要素?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制度文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更高层次的发展,是社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向发展的全方位的生态化转型,它包含诸多方面的内涵和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态精神文明。从文化层面讲就是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民间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5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第一部分为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转向提供前提条件和精神支撑。②生态制度文明。要求一个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具体的法律制度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充分将生态世界观、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在社会的制度管理层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制度层面的生态变革是生态文明的现实保障和重要依托。③生态物质文明。物质层面的生态化是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的现实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方面。什么是价值观?价值晚成为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或群体的导向作用,是人在社会价值呢念是生活中的行为指南针」不断变化着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SHENGTAIWENMI限GZHISHIWENDA生态文明知识问管6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指南针。价值观受制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5.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什么?对自盆责源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责源松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究害不商升级等产重向题,8工业文明基本上奉行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以无限制地征服和···试读结束···...

    2022-10-02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主编是谁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主编是什么

  • 文明施工标准》上海市建设安全协会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明施工标准》【作者】上海市建设安全协会主编【页数】68【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608-9116-3【分类】建筑施工-文明施工-标准-上海【参考文献】上海市建设安全协会主编.文明施工标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明施工标准》内容提要:本书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其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边界设置;占路施工;临街防护;出入门及两侧设置;施工区域设置;办公区和生活区设置;环境保护;其他专业要求。本书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既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修缮等施工活动的文明施工管理,以及因故中止施工工地的日常管理。《文明施工标准》内容试读1总则1.0.1为响应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升上海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本着“各履其职、各尽所能”的原则,依据文明施工相关法规,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既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修缮等施工活动的文明施工管理,以及因故中止施工的现场日常管理。不适用于应急抢险、应急救援工程的施工管理。1.0.3建设工程参建各方应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投入和落实,实行专款专用。1.0.4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文明施工设施应符合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化、智能化要求,做到可周转、可重复使用,并满足环保、安全、美观要求。1.0.5施工现场应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进场人员证件和证书的真实、齐全、有效。1.0.6进人施工现场的人员均应穿着具有反光标识的背心,夜间施工及市政道路施工的人员必须穿具有反光标识的工作服,管理人员宜穿具有企业标识的工作服。1.0.7现场安全帽宜实施颜色分类管理。项目管理人员为橙色、监理人员为白色、安全监督人员为蓝色、特种作业人员为红色、其他作业人员为黄色。1.0.8建设工程参建各方应在施工现场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现场安全文明管理能力。1.0.9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应建立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体系。施工现场应成立由建设单位牵头的突发事件防控协-1调小组,编制疾病疫情、食物中毒等应急防控预案,明确岗位职责和应急处置流程,并落实专岗专人对接属地社区主管部门和疾控部门,同时向属地监督机构报备。1.0.10本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实施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差别化管理,重点区域管理标准应高于一般区域。1.0.11本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2.0.1文明施工civilizatiocotructio建设工程和建筑物、构筑物拆除等活动中,按照规定采取措施,保障施工现场作业环境、改善市容环境卫生和维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并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施工活动。2.0.2建设工程civilizedcotructio本标准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性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装饰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工程。2.0.3重点区域keyarea本市文明施工重点区域是指外环线以内区域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重要区域。市建设、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景观要求等提出其他重点区域划分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2.0.4实名制管理real-ameytemadmiitratio施工企业通过“上海市建设工程建筑工人实名制信息系统”,对管理人员和签订劳动合同的建筑工人进行个人信息采集、进退场登记,并进行建筑工人用工考勤、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个人信息档案的用工管理。2.0.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ulichealthemergecy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6覆罩法施工coverighroudigcotructiomethod为降噪防尘和改善市容环境而使用钢结构或标准化产品覆罩在作业面上、使作业活动处于全封闭状态的施工。覆罩方式有3固定式和移动式作业室(棚)。固定或移动的覆罩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可周转、可重复使用的要求,具有降噪防尘和阻燃功效。2.0.7钢板覆平法施工teellatecoverigadequalizigcotructiomethod为保持道路通畅,在工程未完工时,用钢板或预制板材临时覆盖路面,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钢板与路面的不安全落差和降低振动噪声的施工作业方法。2.0.8噪声敏感建筑物oieucetiilityuildi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周边保持安静的建筑物。2.0.9箱式钢结构临时用房oxtyeteeltructuretemora-ryuildig由标准集装箱或经专业设计的非标准钢结构箱体,单独或通过连接构件组成整体、具备完整使用功能的钢结构房屋。2.0.10施工扬尘cotructiodut在工程建设、房屋拆除、物料运输、物料堆放、植物栽种和道路养护等施工活动中产生对大气造成污染的粉尘颗粒物。2.0.11建筑垃圾cotructiotrah是指在建设工程和建筑物、构筑物拆除等活动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和其他废弃物。2.0.12不透尘安全网布imermealeafetyetcloth是指具有满足密闭施工要求的不透尘网布,开孔均匀、有遮盖功能,符合抗贯穿性、阻燃性和毒性控制相关标准和规定。2.0.13眩光glare由于视野中感觉亮度分布或范围的不适宜,或存在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感觉或降低观察细部或目标的能力的视觉现象。2.0.l4线性类工程liearegieerig主要指施工占地形成条带状区域的工程。42.0.15架空线入地relaceoverheadlietoudergroud指将架设在城市道路上空的线缆,包括高(低)压输配电线路、信息传输线路等,改为地下敷设,并配套设置变配电设施、通信设施等,从而将空中线缆及地面杆架清除的施工活动。2.0.16合杆整治theregulatioofmulti-fuctioole指以道路照明灯杆为载体,将各类沿路标志标牌、交通指示牌、交通信号灯、监控探头及箱体等设施设备进行综合设置,通过配套敷设线缆,形成综合杆和综合箱,并清除原有立杆、箱体的施工活动。-53边界设置3.1一般规定3.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边界应以不妨碍道路交通为原则,必须设置连续封闭的围护设施,必须保持围护设施完好、整洁,必须保持施工现场与外界的有效隔离。严禁无围护施工,严禁使用污损围护设施。3.1.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边界围挡高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房屋建设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建设工程、水务建设工程以及施工工期大于7d的其他非线性类工程,一般区域围挡高度不应低于2.0m,重点区域围挡高度不应低于2.5m。2管线工程、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一般区域围挡高度不应低于1.8m,重点区域围挡高度不应低于2.0m。3线性水利工程、非全封闭的城市道路和公路工程、施工工期小于7d或者仅在夜间施工的其他工程,可以使用定型化施工路栏,高度不应低于1.2m。4其他工程的围挡高度一般区域内不应低于2.0m,重点区域内不应低于2.5m。3.1.3施工现场原有砌筑围墙的或在原围墙内进行施工的,可就地利用延伸作为施工围挡,并对围墙表面进行必要的清理或整修,保持完好、整洁。3.1.4围挡或路栏外侧严禁安放机械设备、堆放建材或其他杂物。严禁将围挡用作挡土墙或将各类设施设备作围挡支撑。6···试读结束···...

    主编图书 侵权 主编图书的渠道

  • 《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作者】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页数】260【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207-1060-2【分类】文化史-研究-欧洲;史学理论-研究【参考文献】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内容提要:欧洲文明转型,是指欧洲向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文明以及人对物的依附状态的过渡。从地理空间上看,这里的欧洲是指西欧。伴随着欧洲文明转型,现代史学得以诞生,这以19世纪后期兰克学派的形成为标志。由此上溯,至15世纪意大利人洛伦佐瓦拉揭示“君士坦丁赠礼”的真相,成为史学的现代独立批判意识的滥觞,可视为欧洲史学现代化的开端。实际上,史学现代化是欧洲文明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的。但在观念上,我们把现代史学的诞生抽取出来,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代史学与除了现代史学之外欧洲文明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关联方式。欧洲史学现代化,从知识体系上看,主要是科学化、世俗化和未来指向;从学术队伍上看,则是职业化、民族国家化和世界眼光。欧洲史学现代化改变了史学是关于过去的知识的传统看法,明确了史学不仅是关于过去真实性的知识,而且还是关于现在合法性的知识,也是关于未来可能性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时空整合学。这不仅把现代史学定位于现代有效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指明了现代史学担当着生产基础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双重使命。《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内容试读第编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的重建PART1第一章现代英语中的“文明”概念①在现代英语中,“文明”是一个中性词,而且具有复数形式。这是提倡文明多元、并行发展的语言学例证。然而,该词何时正式出现在现代英语中,仍是一个问题。布罗代尔和威廉斯认为,该英文词是法语借词,出现于18世纪末,定型于19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除了接受布罗代尔和威廉斯的成说外,还有人提出过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该词的观点。为验证不同说法,有必要对现代英语中的“文明”概念进行考辨。这不仅需要从英语词典史的视角,梳理该词的词源学和语义学变迁,而且还需要结合史学史,通过有关历史文献著述的文本分析,理解该词的历史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一些误解才能得到澄清。这对理解和把握文明史学具有一定助益。现代中文的“文明”一词是日语借词。这一点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②然而,在现代西文里,该词究竟何时起源、如何演变,仍是问题。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该词起源及演变的理解,主要依据布罗代尔和威廉斯两位学①参见张乃和:《近代早期英国“文明”概念考辨》,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编:《史学调查与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36-356页。②参见刘正埮、高名凯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8页;[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常晓宏:《鲁迅作品中的日语借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页。2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期。这一考辨工作不仅仅要进行词源学与语义学的考察,而且要进行概念社会史的探究,主要是结合当时英国的史学著作,考辨其历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中国学者对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文明”概念的误解。第一节词源学与语义学的考察针对这方面的考察,笔者将以近代早期英国人编纂的词典为主要线索展开论述。一、英语词典中有关文明的词汇以英语解释英语的词典,始于1604年罗伯特·考德里编纂的《英语难词字母顺序表》。①该词典收录了2500多个英语单词,但有关文明的单词只有一个,即“教养”(ciuilitie),意为“说话诚实,或行为文雅”(hoeticoveratio,orgetileihehaviour)这里的“文雅”(getile),与“异教的、未开化的”(heathe)相对。②这与现代的“文明”一词确有相通之处,但还不完全一样。1616年约翰·布洛卡编纂的《英语释义》,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英语词典,因为该词典不仅收录的条目多,几乎是考德里那部词典的两倍,而且解释的内容也增加了,还收录了一些例句。③然而,该词典所收录有关文明的单词也只有一个,即“文雅化”(ciuilize),意为“使…变得端庄、文雅”①③参见李赋宁:《英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22页;A.P.Cowie,.ed,TheOxfordHitoryofEglihLexicograhy,vol.1,Oxford:OxfordUiverityPre,2009,.133,.136.②参见RoertCawdrey,.TheTaleAlhaeticallofHardEglihWord,Lodo,l6O4,“ciuilitie”,“heathe'”.第一编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的重建(tomakeciuill)①。1623年亨利·科克拉姆编纂的《英语词典》是近代早期英国第三部英语词典,也是首次以“词典”(dictioary)命名的英语词典。该词典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条目开始增多。在其三部分内容中,前两部分分别收录了基本词汇和较难的词汇,第三部分则收录了有关上帝、人、动物、植物等方面的词汇。在第一部分,我们发现该词典不仅收录了“文雅化”(ciuilize),而且还收录了“市民化”(civitated),意为“变得像市民一样”(ecomelikeacitize)。此外,该部分还收录了“良好的品行”(moralitie),意为“教养”(ciuilitie)、“良好的行为”(goodehaviour)。在第二部分,我们只看到“教养”(ciuility)一个词,意为“良好的品行”(morality)②。从上面的考察可以发现,直到17世纪上半叶,在英国人编纂的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词汇并不是很多,相应的解释也比较简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文明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清晰的“文明”概念,而只是关注更为具体的教养、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际交往中的道德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中世纪晚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文明化趋势。③二、法英词典中有关文明的词汇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英国人编纂的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条目,我们再来看看同一时期的法英词典。1611年英国人兰德尔·科特格雷夫编纂的《法英词典》收录了6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它们分别是:(1)Civil:ciuill,,courteou,getile,maerlie,well-ehauedalotemerate,mild,quietalo,towe-red,①JohBullokar,.AEglihExoitor,,Lodo,,1616,“ciuilize”②HeryCockeram,TheEglihDictioarie,l623,“ciuilize”,“civitated'”,“moralitie”,“ciuilitie”.③参见刘新成:《试论中世纪晚期西欧行为方式文明化》,《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or,urgerlikealo,oliticke,lay,ecular,ciuill.(2)Civilemet:Ciuilly,getly,courteoulyiagoodfahio,decetorder,comeliemaeralo,mildly,quietly,temeratelyalo,accordigtoorder,juticeadlaw.(3)Civilie:ciuilizedmadeciuilleframed,ortraiedu,tocuilitie.(4)Civilier:Lookecivilizer.(5)Civilite:Civilitie,getlee,humaitie,courteiealo,modety,mildequieteofdioitio,adfahio.(6)Civilizer:Tociuilize,rigtocivilitie,makeciuilltotame,quiet,reclaim.Civilizevcrimial.Tochagehiidictmetitoaactiototuracrimiell,itoaciuill,caue。①实际上,以上6个单词可以归结为3类:(1)和(2)只是词性不同,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副词:(3)(4)和(6)是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和语态,其中(3)是被动语态的分词形式,(4)和(6)是主动语态的原形;(5)则是与前两类词义相同的名词形式。1677年瑞士人盖伊·米基编纂的《新法英词典》(同时还附有英法词汇对照部分),与英国人科特格雷夫的《法英词典》相比,没有收录名词形式,也没有收录civilizer只收录了其余4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其解释内容也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科特格雷夫时期的英文ciuill形式已经转变为civil,,与法语单词完全一样了。②1699年法国人埃布尔·博耶尔编纂的《皇家词典》,是一部英法和法英词典,共收录了5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它们分别是:(1)Civil:civil,ertaiigtothecitize,cityortatecivil,otcrimialaillofreviewcivil,courteou,kid,affale,well-red.(2)Civlemet:civilly,①参见RadleCotgrave,ADictioarieoftheFrechadEglihTogve,Lodo,l611,“civil'”,“civilemet'”,“civilie”,“civilier'”,“civilite”,“civilizer”.②参见GuyMiege,.ANewDictioaryFrechadEglih,Lodo,l677,“civil'”,“civilemet”,“civilier”,“civilie'”.6···试读结束···...

    2022-08-22 欧洲文明 史学什么 欧洲文明 史学者

  • 《欧洲文明的曙光》(英)戈登·柴尔德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明的曙光》【作者】(英)戈登·柴尔德著【页数】335【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05【ISBN号】978-7-5581-2227-9【价格】78.00【分类】上古史-文化史-欧洲【参考文献】(英)戈登·柴尔德著.欧洲文明的曙光.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05.图书封面:文明的曙光》内容提要:本书最重要的特色是系统涵盖了区域文化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并对所见的考古证据进行阐释。这种材料收集、组织、分析和阐释的方法使本书成为一本标准的专业参考书和一种史前考古研究的模式迅速被欧洲考古学家所采纳。《欧洲文明的曙光》内容试读第一章食物采集者的子遗至少在欧洲人们习惯上把人类文明史主要划分为1两个阶段:一是旧石器时代,另一是新石器时代和金属使用时代。上溯到遥远地质时期的漫长旧石器时代,人们一直处在一种无助的野蛮状态,是依赖渔猎产品加上大自然母亲所能提供的野生坚果和浆果之类维持生计的纯粹食物采集者。除了出现在晚期的狗外,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没有家畜,不从事农耕,不懂陶器,也不磨制石器。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通过驯养动物和种植作物掌握了自己的粮食供应,并且通过制作砍伐工具的技能,通过组织劳动协作,以及通过早期商贸,摆脱了环境的桎梏。旧石器时代的研究就属于人类的这段历史。欧洲文明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001特定和个性表现仅仅是在从石器时代才开始的。但是,这两个时代不应再被看作是彼此截然不同或被难以逾越的鸿沟所隔开的。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并不是像前人所想象的那样突然完整地出现在一个空白的大陆,一套完整的中间阶段已经显现,填补了过去2的空缺。过渡期的文化有时被称为中石器时代,但是用术语“旧石器时代晚期”(eialaeolithic)更好一些,因为这些恰好填补缺环的遗存并非确凿无误地引导出了新的文明。在我们大陆的初生文明中,正是通过它们,我们才能辨认出旧石器时代的子遗,尽管其行将消失。但有些权威实际上否认这两个时代之间存在任何根本的文化差别,把一些传统上认为属于后来新石器时代的发现归功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维也纳的拜尔博士(Dr.Bayer)走得如此之远,竟然把农业起源归功于南欧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居民。他说,在几次大冰期之后,这些居民携带其文明迁徙到非洲和亚洲,只是到我们的驯鹿时代末期又重返故土。即便拜尔的说法是对的,那旧石器时代早期与新石器时代之间也被久远的年代所隔着,而在此期间欧洲的食物采集者创造出一系列的文化一奥瑞纳(Aurigacia)、梭鲁特(Solutrea)和马格德林(Magdeleia)一构成了I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雷金纳德·史密斯先生(Mr.RegialdSmith)针对传统反差说的批评与我们的探讨更为贴切©。他指出,英国和法国发现的那些类似后来家畜、短角牛、羊和猪等物种的骨骸见于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加二水平相当的许多地层中。但是关于动物的驯化则尚无定论,大多数权威人士对旧石器时代的畜牧业持非常怀疑的态度。一些法国和比利时欧洲文明的曙①L'Athr.,XXIV,.132②Aeh.LXⅢ,.145f002洞穴中所谓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和诺福克(Norfolk)格兰姆斯格雷夫斯(Grime'Grave)的火石矿也是如此。过去认为属于阿休利时期遇潮即溶的比利时“陶片”,还有被认为是驯鹿时代的陶罐,现在看来与在赫斯拜耶(Heaye)新石器时代茅屋中发现的多瑙河晚期陶器是一样的东西。如果这些成就真的属于我们的史前穴居先辈,那么对于英国和西欧在文明史上地位的传统认识就要改写。但是,至少可以说(尽管要3十分谨慎),那些被认为在旧石器时代非常先进的国家,现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是非常落后的。这种落后非常明显地体现在陶器方面。在比利时,除了赫斯拜耶的多瑙河时期茅屋之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明显十分贫乏和稀少。而英国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爱琴海、多瑙河流域和斯堪的纳维亚青铜时代之前诸系列的精美陶器比肩。即使旧石器时代的陶器能把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连接起来,较早时期对欧洲文化的贡献也是微不足道的。中断还是存在?传统观点因此得以保留。但实际上也的确存在一些真实和确凿的遗存,值得更好地再研究。阿齐尔-马格尔莫斯(theAzilia-Maglemoe)时期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西欧已划分出两个文化区。南部为一支来自非洲的入侵文化(卡普萨文化Caia),在西班牙北部、法国、瑞士和比利时,文化序列连续发展,到马格德林时期驯鹿狩猎者的骨角文化达到顶峰。卡普萨文化以加工精致的小火石片为典型特征,最终产品是小石器或细石器。大石片是建立北部文化序列的依据,但即使在这里,到①id,.151C.P.F,1909,.235fad(3).166.2B.S.A.Bru..XXV,.LXXX.11第一章003了驯鹿时代石器尺寸也开始变小,骨器比火石更典型。两个文化的主人都是食物采集者,但卡普萨人更进步,他们已经驯化了狗并能熟练使用弓箭。两群人都是高超的艺术家,但卡普萨人的艺术更胜一筹,与法国洞穴绘画和雕刻中的单独形象相比,他们能够描绘出完整的场景(图1)。那些马格德林人群属于长头形人种。还没有发现确凿为旧石器时代卡普萨人的骨架,但是他们的绘画所表现的人像有夸张的肥臀。这种肥臀形象也见于地中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雕像中,甚至今天在非洲一些地方还4被视为美的标准。因此,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卡普萨人的非洲起源。張mBD图1西班牙洞穴艺术传统格调牡鹿:A.采自迈蒙(Maimo);B.采自费古拉斯(Figura)C.采自皮尔塔(LaPileta)D.采自米拉尔斯(LeMillare)的花瓶(依H.奥伯迈尔)这些是冰期之末西欧主要的文化群体。随着现代气候条件的来临,欧洲文明马格德林人群在法国狩猎的驯鹿逐渐北移,一些狩猎者也随之而去。同光①(1).14.004时,卡普萨人越过了比利牛斯山脉。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卡普萨文化的典型遗存以塔古斯(Tagu)河流域的穆格姆(Mugom)贝丘、西班牙南部和中部洞穴中一系列传统绘画和细石器,也许还包括意大利北部所谓的格里马迪(Grimaldi)地层为代表。穆格姆贝丘系由住在岸边稀少的渔猎人群的庖厨垃圾所构成。在大量的贝壳和兽骨(包括鹿、野猪、犬科动物、猫科动物和马科动物)中,包含着数不清的细石器,尤其是“横刃箭镞”(traverearrowhead)(图2),以及一些粗糙的骨器。陶器仅见于上部叠压的植物地层中。这些狩猎者将死者埋在土墩里,实行屈肢葬。长头型具有显著凸颚和独特的黑人特征,但也有短头型的因5素O。这些葡萄牙人的圆头型式样使博希·吉姆佩拉(BochGimera)认为卡普萨人是一种混合人种,包含了“地中海人”、黑人和短头形人种。图2产自穆格姆的横刃箭镞和产自丹麦的标本,以说明装柄方式在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卡普萨人继续以绘画来装饰他们岩棚的石壁,这些绘画全盘继承了旧石器时代绘画那种怡人的自然主义传统格调(图1,A),并一直将我们引入全盛的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偶像,甚至红铜短剑都被描绘在洞穴中;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艺术也①(1).15.川第一章005表现在巨石墓的墙壁上和铜器时代的瓶子上O(图1)。当然,这种传统格调并非意味着审美趣味的倒退;因为洞穴艺术并非是纯艺术追求的自发表现,而完全是有实用(比如巫术)目的的。简化符号取代逼真的形象表现,标志了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进步。格里马迪洞穴上层的神秘墓葬最好被看作是卡普萨文化的进一步扩张或者平行发展,同时很可能扩展到了法国中部甚至更北部。另一方面,马格德林传统继续在坎塔布利亚(Cataria)、比利牛斯和阿尔卑斯山麓两侧、北欧的阿齐尔和马格尔莫斯文化中延续。驯鹿狩猎群后裔的这种四散分布,看起来很像他们6被挺进的卡普萨人挤到了一边并且驱向北方。阿齐尔文化得名于在埃利齐(Ariege)的阿齐尔(Mad'Azil)地层中的发现,它叠压在马格德林末期堆积层之上®。该文化明显表现为马格德林文化的退化。火石工具和骨器秉承了过去的传统,但技术粗糙。鱼叉仍是非常之多,但是类似马格德林时代的坎塔布利亚鱼叉(图3),它们用鹿角而非驯鹿角制造,并被钻孔以装柄®(图3)。旧石器时代艺术退化为仅见于磨光卵石上绘制的符号。像旧石器时代一样,死者被埋葬在洞穴中,被撒上赤铁矿粉。没有农业和家畜。阿齐尔文化遗存仅见于法国西南部、西班牙北部、远至伯塞克(Bireck)的阿尔卑斯山麓、巴塞尔附近以及巴伐利亚的奥夫奈特(Offet)。后一遗址的一个洞穴中有许多分别埋葬的头骨,包括一些圆头型和许多不同头型的头骨。这里阿齐尔文化的式样不很典型,所以这些墓葬可能应该被看作是塔台诺斯(Tardeoiia)文化而非阿齐尔文化。欧洲文明的曙1At.J.,IV,.140:H.Oermaier,ELDolme.deSoto.(3),.75,fig,26.③Athro,1919,.160,ote1,ad165.006···试读结束···...

    2022-08-22 epub 图书app epub书籍

  • 《中国与欧洲文明》沈福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与欧洲文明》【作者】沈福伟著【页数】532【出版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07【ISBN号】978-7-5440-9810-6【价格】128.00【分类】文化史-欧洲-文化史-中国【参考文献】沈福伟著.中国与欧洲文明.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07.图书封面:文明》内容提要:千百年来,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形成了文明互鉴的格局,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在世界文明史上共同谱写了光辉璀璨的篇章。著名历史学家沈福伟教授的文明史著作《中国与欧洲文明》通过梳理过去的历史,来突出欧洲之外的一个文明古国所曾起过的作用,借此阐明创造文明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而不能只是少数几个民族、国家。《中国与欧洲文明》内容试读第一章欧亚大陆的远古文明信息(公元前5世纪以前)中国与欧洲文明一、东亚和欧洲公元前8000一前1000年)(一)东亚和欧洲农业的起源欧洲和亚洲本是一片连成一体的大陆,双方在南部的爱琴海和黑海相遇,两个海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马尔马拉海,分别由北面的伊斯坦布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相接,由南面的恰纳卡莱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爱琴海联通。在黑海以东的地区,欧洲大陆由大高加索山脉转向里海以北的乌拉尔河和乌拉尔山脉,以此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在东经6610'的极地乌拉尔山脉和亚洲相吻合。欧洲陆地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亚洲陆地面积4457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七大洲中,亚洲是陆地面积最大的洲,算是老大,欧洲只能算老六,欧亚大陆加在一起,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6.2%,足足有三分之一多。欧亚大陆西起挪威海、北海、比斯开湾,东至白令海和白令海峡,境内遍布森林、山脉、草原、平原、沼泽、沙漠和绿洲。在大陆的北部,自东北向西南绵延着森林、草原、沙漠、高地和平原,呈现出由高向低的地形特点。欧亚大陆的北部在古代是森林覆盖区,以西伯利亚森林和罗斯森林为主体的地貌,包括中西伯利亚高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只有森林南部边缘才是气温较暖、雨量适中、地势较平、适宜人居的地方。欧洲大陆的北部沿着波罗的海是波罗的海岗陵和波德平原。欧洲大陆的东部喀尔巴阡山和中部阿尔卑斯山脉周边,高原密布,在远古时代属于蛮荒之地。唯有巴尔干山脉以北的多瑙河流域,是最适宜农耕和畜牧的大平原。巴尔干山脉以南的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半岛是一片山地、丘陵,但这里三面环海,唯有海洋才是广阔的天地,凭借海洋就可以和邻近的大陆和海岛沟通,所以这里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亚洲中部自蒙古高原向西直到里海北部,属于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在它南面的青藏高原(或称“西藏高原”),更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西端和帕米尔高原连接,帕米尔高原是亚洲中部向四周延伸的高山的发源地,称帕米尔山结。在它的北面,天山山脉和它以北直抵鄂毕河上游地区的高山,构成亚洲腹地的一座天然屏障,也是远古人类东西交通的一大阻碍。偌大的一个亚洲因此被一分为二,东部是草原、沙漠第一章欧亚大陆的远古文明信息和山地的东亚与青藏高原,西部是吉尔吉斯草原与里海南部的伊朗高原、扎格罗斯山脉地区和在它西边的安纳托利亚高原。这些横贯在亚洲腹地的山地、高原和草原,使得古代过着游猎生活和依靠采集野生植物为生的族群,只有顺着草原、山间平地(伊朗语叫“达板”,Tee)和山隘,才能随着气候、植被的不断变迁,找到时刻需要更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展开了欧亚大陆远古文明的信息流通。试举中国西部黄河流域的一个例子:宁夏境内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旧石器,不但和新疆天山东部交河的沟西旧石器制作技术和风格相近,而且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有些石核的打制技术,竟和欧洲旧石器晚期的勒瓦娄瓦技术也有着相同的地方。若非在两个大陆之间生活的人群,早就缓慢地日积月累地出现过知识和技能交流的火花,那就无法说明这一现象缘何而生了。但是人类要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开始脱离野蛮与愚昧,走进文明。这一过程无论在亚洲,还是在欧洲,都要长达几千年之久。人类文明首先由作物栽培拉开帷幕,由此形成定居农业,人们才能在采集经济之外获得更有保障的食物来源。美国考古学家R.J.布雷伍德(RoertJohBraidwood)根据他对西亚农业起源的研究,提出公元前9000一前8000年是“初始的食物生产期”。这时人类初次走出洞穴,从事零星的采集和种植,最初种植的植物是瓜果和蔬菜。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100多种蔬菜中有一半是中国原产,如白菜、萝卜、芥菜等。中国又是世界上三个最大的果树原产地之一。世界各地所有的果树近40科,中国栽培的果树就分属37科,有300多种,品种不下万余个。它们在帮助我们的先民走出采集经济的怪圈,展开农艺生涯的进程中,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果木,以黄河为中心的原生种群有桃、杏、中国李、柿、枣和栗等,原产长江以南地区的有柑橘、梅、橙、柚、龙眼、荔枝和枇杷等常绿果树。可能在中华大地上,最早栽种的就是这些瓜果。但是,只有当人类发现和驯化了小麦、水稻、粟、黍、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之后,才会出现房屋和定居农业,才会有农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只是这些粮食作物所提供的食物,最初一定仍然低于人类全部食物的一半。然而只要聚落达到一定的规模,例如有上千人或更多的人居住在一起,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必须进一步强化时,那么随之而来,就会产生管理层和神职人员。这些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财富就会显得与众不同,人间的不平等因此会进而滋长起来。以中国长江中游湖南澧阳平原上禮县城头山遗址墓葬为例,这样的社会分化早在公元前6500年便已展开了。栽培植物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制约,从史前时期起,逐渐形成了好几个中心。1935年植物生理学家N.I.瓦维洛夫(NikolaiIvaovichVavilov)曾将世界农业的起源归结成八个中心,其中的东亚(主要是中国)、西南亚、地中海区域、中美洲和南美安第斯山地,属于普遍受到认同的五个发源地。根据植物繁衍和演化的地理分布,也有人表示,中东、中国和中美洲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农业革命中心,还有东南亚、西非和南美安第斯山脉,也可能属于类似的中心。东亚农业是以中国为主体发育并茁壮成长的。这一农业区系中心,按照南半部和北半部气候带的不同,应当细化成南方的稻作地区和北方的旱作地区。20世纪的考古发现,对世界范围内规模化农业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如若以公元前8000一前5000年作为农业的起始点,按照农艺作物发生与发达的先后重新排列,这八个中心是:埃及尼罗河谷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东非(埃中国与欧洲文明塞俄比亚高原和努比亚),长江中下游的稻作文化,黄河中下游的旱作文化,印度五河流域,以及中美洲的玉米文化。这几个最早在五大洲出现的农艺作物中心,每一处的面积至少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栽培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粟、黍和玉米这样几种足以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热卡的口粮。人类找到了这些可以延长生命的食物,并且代代相传周而复始地栽培下去,才算展开了农业生产,给定居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远古时代萌发的农耕文化,只有东亚南部的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的湿地农业,在东亚北部的黄河流域以旱田作物的粟和黍为粮食作物,属于旱作区,因此又称粟黍文化。而在地中海盆地、西亚和印度,这些古文明的发生区,都是以小麦和大麦为主的谷类植物作为粮食的基准。同属野草驯化作物的小麦和大麦,经过长期的培植,都会长出更大和更有营养的麦粒。小麦的祖先有二,一是丁克尔麦,一是野爱默麦。丁克尔麦麦粒很小,野生在小亚细亚、高加索、克里米亚和巴尔干。爱默麦是经过驯化更加优良的麦种,它最早生长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和西欧。现代欧洲人和地中海地区人用来焙制面包的小麦是爱默麦的衍生种,美索不达米亚、中亚、伊朗和印度是人类最早栽培这类小麦的地方。1982年在埃及南部阿斯旺附近瓦迪·库巴亚干涸的山涧中发现6处尼罗河泛滥平原常见的堆积层,有和磨石、石器共存的小麦、裸麦的炭化谷粒,经过鉴定,确认是栽培品种。那时的尼罗河谷地还处于公元前16300一前15000年之间,从这时开始,要经过10000年之后,方才在一些可以称作最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得到培育。约旦河谷长达几千年的耶利哥遗址中,出土过100多件炭化谷物、豆类、水果的标本,以及粘在泥砖上的农作物,其中就有早到9000多年前的两行大麦(Hordeumditichum)和两粒小麦(Triticumdicochum)。大麦的野生种遍布在北非、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阿富汗,有人认为亚洲的西南部和埃塞俄比亚可能是最早的栽培中心。地中海东部地区和伊朗高原,是最早将香甜可口又富有营养的小麦视作最值得推广的粮食作物加以培育的农耕区。随后,在包括欧洲的南部和亚洲的东部地区在内的地方,也逐渐展现出栽培农业的曙光。从公元前5500年以后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欧洲,出现了定居的聚落和农艺作物的栽培。烹煮和储存食物的需要,促使制陶业有所发展。欧洲东南部多瑙河下游现在的保加利亚,从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接受了制陶技术,并且进而传给了欧洲中部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地区的农民,制作了带纹陶器。20世纪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在乌克兰到巴黎盆地之间肥沃的黄土地带,以及在科隆和亚琛之间的平原地区,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长屋,里面住着制作陶器和愈来愈依靠植物性食物的农家。他们主要种植被叫做斯佩尔特小麦的单粒小麦和双粒小麦,在圆顶炉里烘烤成面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小麦煮成粥吃。蔬菜有扁豆和豌豆,油料靠亚麻和罂粟,同时也采集了许多野果、坚果和蘑菇。出土物中的苹果木和梨木,可能仍是野生的树木。这些农家饲养的家畜有猪、牛、马、绵羊和山羊。在公元前4000年展开的罗森文化,依靠大麦和矮秆小麦的大面积种植,农产品的收获更加稳定。随着冶金技术从小亚细亚传入巴尔干半岛,从此欧洲跨进了冶炼铜器的青铜时代,用牛耕地,用马骑乘,粮食随之增长。对威斯特发利亚墓葬出土物验证的结果表明,在青铜时代晚期,已经可以用不带麸皮的细粉发酵制作面包了。第一章欧亚大陆的远古文明信息靠着这些农艺作物,人类第一次有了可以播种、收获与储备的食物,逐渐使鱼猎和采集经济在人类生存要素中退居到越来越不重要的地步。最古老的人类群体,是围绕着这些地区一个一个地茁壮成长起来的。直到手工业开始重要到使它从锄耕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规模而专业化比之农业需要具备更多的科学知识的一个独立部门,于是有了城市生活、商品交换和文字;等这些条件都一一成熟起来,地球上便有了最早的文明中心。而这些文明中心,除了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几乎都发生在欧亚大陆最南部具有温湿气候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1125年,欧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农田耕作逐渐使用铁器,传说来自希腊北方的多利亚部落重又回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80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诞生了雅典和斯巴达那样强势的城邦。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陆续建立起许多城邦,从事海上贸易,在马赛、锡拉库司、那不勒斯和雅典之间建立了贸易网;并且借助腓尼基人的字母创立了希腊文,引领了希腊古风时期繁荣的城邦生活,迎来了希腊城邦时代(前500一前323年)享誉古今的希腊文化的兴旺发达。公元前480年希腊的酒会(阿卡提花瓶画)(二)黄河和长江两大农业区域东亚地区是与上述文明发生区有一定距离的古文明发生区,属于世界上少数几个古老文明中最大的一个土生文明。它最早诞生在中国的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流经的地区,自公元前6000一前5000年起已可见到成熟的稻作文化和旱作文化。两条大河的源头虽然同样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旱作文化区域,但在它们奔向大海的低洼滩地以前,早已一南一北分道扬镳,各自进入了不同的农业区位,就已经注定了它们在文明进程中,实在是分处南北两大文明体系的客观事实。北方的黄河流域属于旱作文化区域,南方的长江流域则属于稻作文化区域。中国与欧洲文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流域面积有75万多平方公里。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的地势高于中、下游的东部地区,降雨量比东部少,接近温带草原气候。黄河中、下游在远古时代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黄河中游最大的特点是,呈区域性土壤母质的是黄土或黄土状土。黄土由于它的风成起因,和长期的干旱、半干旱的形成条件,土壤结构异常均匀、松散并有良好的透水性,但容易随风暴向东南方飞扬。在最近的2000年中,黄河每年挟带着黄土高原的16亿吨泥沙,奔向中下游和出海口。七八千年来,由于河流时常改道,黄河的出海口在北起永定河南至淮河间不断迁移,给沿境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利害往往平分秋色,只是越到后来,危害也与年俱增。在中游地区,野生植物驯化后最早被栽培的粮食作物是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粟(Setariaitalica)。世界六大粮食作物中,研究栽培作物起源的康多勒(A.deCaddle)和瓦维洛夫两人一致认为,粟和黍(Paicummillia-ceum)是原产中国北方的旱作粮食。2009年在河南新密李家沟发现了I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址,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五六千处,每个类型的遗址,就是一处农业聚落区,大致从公元前6500一前3500年,相当于从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后期的农业遗址,都出土有成套的原始农具和手制或轮制的陶器,以及最早的旱作粮食粟和黍。粟在中国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几千年来都是华北居民的主粮,可以春播和夏播。子粒黏性强的称糯粟(秫),黏性弱的称粳粟,可供食用和酿酒。古代文献常以“禾”、“稷”或“穀”相称。从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公元前6000一前2000年)的出土物,证明粟是当地的原生作物,栽培历史极久。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在1976一1978年发掘,提供了公元前6000多年以前中国北方业已栽培粟作食粮的证据,年代之久,比希腊史前遗址阿吉萨出土距今7950~6960年的粟和黍要早。这个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石斧,发现了作为仓储的88个窖穴,其中长方形的有86个。每4个长方形窖穴,就有1个堆积粮食,形成一种制度。根据粮食堆积厚度计算,总共堆积的粟约有109立方米,折合重量约13.82万斤,由此推算出这一聚落的居民业已开垦了千亩以上的旱田。推测黄河流域栽培粟的历史大约在9000~10000年前已经展开,并非没有理由。那时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聚落居民,将粟当成主要的粮食加以栽培。进人公元前4000年以后,陕西仰韶文化的居民普遍种粟,作为主粮,并且成批养猪,当作主要的家畜。周人郊祀农家的祖先后稷的乐章《诗·大雅·生民》,记述公元前三千纪末后稷任唐尧的农师时,已种植禾(小米)、荏菽(大豆)、麻(芝麻)、麦(大麦、小麦)、和(深色黄米)、秠(双穗黄米)、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其中记述粟的品种就有三个,即禾、糜和芑。华北地区另外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黍,也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不耐霜,喜温暖,能抗旱,生长周期仅二月。子实分黏性与不黏,可以食用或酿酒,秆、茎、叶、种子则可做饲料。主要分三个类型:圆锥花序密,主穗轴弯生,穗的分枝向一侧倾斜的是黍型,叫黍子;圆锥花序密,主穗直立,穗分枝密集直立的是黍稷型,叫糜子;圆锥花序较疏,主穗轴直立,穗分枝向四面散开的是稷型,叫稷。可是古书上的“稷”,通常指的是粟。稷型的黍,习称黄米,是华北地区最早培育的黍。在讲述夏代农事的《夏小正》中,当时已···试读结束···...

    2022-08-22 历史 epub 历史研究epub

  • 《欧洲文明的进程》陈乐民,周弘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明的进程》【作者】陈乐民,周弘著【页数】458【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07【ISBN号】978-7-5207-1560-7【价格】62.00【分类】文化史-欧洲【参考文献】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07.图书封面:文明的进程》内容提要:《欧洲文明的进程》是已故著名欧洲学专家陈乐民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通过本书,作者意图说明欧洲文明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并向外扩张的,从而探讨欧洲文明的特殊成因和内涵。在内容上,本书注重从文明史视角,长时段地观察欧洲,作者生动讲述了欧洲文明从5世纪到19世纪末的发展逻辑,显示出其独特的思想视角。本书附录《“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是作者关于欧洲文明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初版于1987年。作者认为,所谓欧洲观念,是“欧洲的”与“民族的”两重含义的交织。本书对于了解欧洲文明的演变路径以及“欧洲观念”的真实意涵,极具价值。《欧洲文明的进程》内容试读序言我们眼中的欧洲文明关于文明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欧洲文明是在怎样的历史人文条件下成长、发展和向外扩张的,从而探讨欧洲文明的特殊成因和内涵,以作为加深了解我们自己的参照。今天的世界是越来越连成一片了,了解别人几乎是剖析自身的必要条件。文明的分类我们所说的“文明”不是那种宽泛无边、包罗万象的“文明”,我们也不想重述中外古今的各种学理定义和界说;而只着眼于与“社会进步”相联系的“文明”。衡量文明的程度、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看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摆脱了野蛮和愚昧状态的社会,文明越进步,离野蛮和愚昧应当越远。同时,“文明”的品格应是进步的,向上的,朝向真善美的,代表事物向前迈进的趋向的。文明的尺度,就是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尺度」鉴于此,我们把“文明”这一总概念区划为“物质文序言丨我们眼中的欧洲文明001明”、“精神文明”和“功能性的文明”。“物质文明”顾名思义已可了然;“精神文明”则有历史文化生成的深层精神特征,例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思想等等,相当于德国意义的“文化”这一概念。①“功能性的文明”介乎两者之间,指的是属于上层建筑层面中的运行体制、机制等等带有“工具”性质、“手段”性质的文明,如现在我们习说的“企业管理”之类。文明在历史中的优胜劣汰每一特殊文明都是一定“群体”创造的,反映他们是怎样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于是就有了不同形态的文明。照汤因比的说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有二十多种文明已经消逝了,今天存在于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文明,都是在长期历史中经过筛选淘汰而传衍下来的。那些已经“消逝”或衰落下去的文明,现在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的已经成为“化石”了。然而对于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都曾是有功之臣,如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于希腊文化的意义。文明,总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各个民族文明之间自有了接触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文明在接触中,有的渐渐隐遁了,留下了生命力比较强①例如,康德认为“文明”是外在的、偏于物质的;而“文化”则是内在的、精神的。康德认为“外貌”属于“文明”范畴,见于“外表仪式”,而不见得反映精神已“道德化”了。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也有同样的解释。康德的意见参见《历史理性批判论文集X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5页。002欧洲文明的进程壮的文明文明在融合中,有些东西被淘汰了,有些东西被吸收进其他文明中去,原来的文明可能会因而增加了新的因素,甚至悄悄地起了变化。文明不是死物件,是人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创造的,有人的能动性寓在其中。文明在推动社会进步,反过来社会的进步也推动文明,因此文明就必定有优胜劣汰。文明的传播文明既是人创造的,则必是可以传导的、可以传播的。不过,不同的文明,传导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说来,处于优势或强势地位的文明的影响便比较大,反之,影响力就比较小。比较能够反映自然规律因而能促进社会进步的,其流动性能便较强,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深远。这与一个民族的实力也应该是成正比的,因为实力强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传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对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因此,一个单凭实力强大而不具进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体”,它的落后的文明终归会被先进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如希腊衰亡了,它的文明并没有跟着衰亡,反而影响了征服者罗马人。日耳曼虽然统治了罗马,但却吸收了被征服者的文化,并从而形成了日耳曼-罗马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情况。如元继宋统、清承明绪,都采取了汉族的道统和学统。汉族的以儒道释三合一为主的文化传统本已束缚了历史的脚步,但较之蒙古、满等文明仍序言我们眼中的欧洲文明003是比较先进的;所以,这些民族入主中原,很快便吸收了汉文化;甚至还在据地自立时的体制便已大体仿效汉制,如宋时的辽、金,入关立朝以前的满,等等。这就是说,一种文明的传播力量的强弱,最终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上是从文明发展史的大视角来看文明的,着重人类文明史的总方向。我们所说的“欧洲文明”对于这本书所讲的“欧洲文明”,我还想做如下三点说明:第一,所谓“欧洲文明”侧重在“西欧”文明。欧洲虽有希腊、罗马、基督教的共同文化源泉,但是最早进入现代的,是西欧。东欧的发展自古不同于西欧,它的文明处于西欧文明的“东缘”,兼有斯拉夫和小亚细亚的影响,虽在拜占庭时强盛一时,但越接近近代,与西欧的差距越明显拉大。希腊文化的影响泽及全欧;但它在西欧扎根以后反比在东欧根深叶茂。基督教也有类似情况,虽然都是基督教,但西欧的新旧两派与东方的东正教不同。西欧的民主法律制度是在罗马的影响下演变下来的,东罗马帝国却没有把东欧引上相同的道路。而且东欧屡为奥斯曼、俄罗斯所侵,民族国家没有像西欧那样普遍地成熟建立起来。19世纪末起更为大国争掠之地,以致在社会发展上明显异于也落后于004欧洲文明的进程西欧。第二,“欧洲文明”有它的共性,同时又同源异流。像上面说的,东西欧有差异,而即使在西欧之内和在东欧之内,文明也有民族的差异。法兰西文明、不列颠文明、日耳曼文明、意大利文明等等,各有特色。俄罗斯文明、罗马尼亚文明、南斯拉夫文明等等,各有分殊。匈牙利、波兰、捷克等等,地处东西交汇点,兼有各方的影响。而民族文明之中又可见许多“子”文明。总之,“欧洲文明”就其整合性可见宏观上的同(idetity),由此而产生“欧洲主义”。就其支脉的分殊性又可见微观的异(diverity),由此产生“民族主义”。所以,“欧洲文明”不是单一的,它是内含“认同中有多样”(diverityiidetity)和“多样中有认同”(idetityidiverity)的综合概念。因此,它对“外”是“欧洲主义”,而对内是“民族主义”。比如现在的“欧洲联盟”,就是“欧洲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第三,“欧洲文明”从发展趋势看,是通向“现代化”,并与“全球化”进程相联系的。“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从西欧肇始并以“地理大发现”作为起点的。“欧洲文明”最早进入近代,从16世纪至19世纪的几百年里走在最前面,并向四面八方扩张;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制度方面的经验,它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在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地区扩散,尤其是由于经济、科学和技术发明跨地区、跨民族的发展,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从欧洲开始,迅即扩序言我们眼中的欧洲文明005及欧美,影响及于世界各地,从而把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地区卷进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概述的打破民族界限的“各民族在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正在全世界蔓延。从远古的“两希(希腊、希伯来)文明”到“欧洲文明”,到“欧美西方文明”,再到“全球文明”,其中势必含有各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矛盾与斗争;然而,世界各地都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一种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交错并行,“现代化”必然地越来越迅速地不断改变人的时空观念。从文明史的观点看欧洲上面所说的,总括一句话,就是:文明首先应是人类为了求生存和生存得越来越好而创造的,所以文明的本质应是表现人类美好的东西。一个文明的社会与一个尚未摆脱野蛮和愚昧的社会的不同,是一个根本性的大区别。因此,先要看清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这个本质,这是前提。然后才看这“文明”在发展中“异化”了的东西。把“异化”的东西看作那事物的本身,概念就产生了混乱。·要认识西方文明或欧洲文明,先不要忙着预做“价值判断”,应该是先了解它“是什么”;做“价值判断”应在了解和认识它“是什么”之后。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在实践上无疑是完全正确的。间题是精华还是糟粕,不能以其是否适用于此民此土为根据。适用于我们的,固可006欧洲文明的进程···试读结束···...

    2022-08-22 陈乐民简历 陈乐民经典著作

  • 《学校细节管理的执行力》林文明,王林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学校细节管理的执行力》【作者】林文明,王林发著【丛书名】凤凰师轩行知工程校长领导力系列【页数】161【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06【ISBN号】7-5499-5963-1【分类】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研究【参考文献】林文明,王林发著.学校细节管理的执行力.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06.图书目录:文明、王林发著的《学校细节管理的执行力》从掌控执行力的重要之道、掌握执行力的四条“金规”、跳出执行力的误区、执行力的核心要素等九个方面详解名校长的执行之道,全方位诠释学校管理中的执行秘诀!《学校细节管理的执行力》内容试读第一章掌控执行力的重要之道不管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有执行力。执行力是各种计划、方案落实的根本保证,具备这一能力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当我们要完成某项任务时,如何发挥执行力的作用呢?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美丽钢城”这一主题,通过墙报、板报、专栏布告、内部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创卫”活动,同时要协调好新闻媒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创卫”中的宣传推动、监督和奥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卫”氛围,务必使“创卫”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职工都来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创卫”活动。3.实行“创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创卫”工作要坚持实行“块块负责,条条保证,条块结合,综合整治”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各自“创卫”工作的责任、目标、要求。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创卫”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4.加强“创卫”工作的检查、督促。各单位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形成密切配合、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创卫”工作格局,建立有效的跟踪督查机制,定期组织阶段性检查,着力解决“创卫”工作中不落实、不作为的突出问题。将“创卫”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推广和宣传,并通报表扬;对因领导不力、工作不扎实、进展缓慢而影响“创卫”大局的单位要在全市卫生系统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把“创卫”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林文明看完方案后久久不语,他明白这种举全市之力搞的“创卫”意味着什么: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林文明刚刚到任,很多情况还都不熟学悉,于是就把“创卫”任务交给副校长负责。细节副校长看了看通知,随即就把任务交给体卫处主任。检查日期渐近,理但学校“创卫”工作还没有动静,林文明觉得很奇怪,找来副校长了解情况。副校长说已经交代给体卫处主任了,事情应该已有安排。林文明暗叫不妙,他马上把体卫处、总务处、政教处和团委的负责人全部找来开会,明确各个场所必须完成的任务,并让他们把工作进度直接向他汇报。但6···试读结束···...

    2022-08-18 执行力强怎么表达 执行力是一种能力

  • 文明远扬:文化走出去内容、形式和途径创新》王春林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明远扬:文化走出去内容、形式和途径创新》【作者】王春林著【页数】205【出版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11【ISBN号】978-7-5136-5634-4【价格】58.00【分类】文化交流-研究-中国【参考文献】王春林著.文明远扬:文化走出去内容、形式和途径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11.图书封面:文明远扬:文化走出去内容、形式和途径创新》内容提要:...

    2022-07-28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东方的文明 下》(法)勒内·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东方的文明下》【作者】(法)勒内·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页数】832【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05【ISBN号】7-100-13058-5【价格】75.00【分类】东方学-东方文化【参考文献】(法)勒内·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东方的文明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05.图书目录:文明下》内容提要:《东方的文明》是法国著名东方学家雷奈·格鲁塞的代表作之一。分别为“近东与中东的文明”“印度的文明”“中国的文明”“日本的文明”的四卷本从1929年起陆续问世。由于其线索明晰、资料翔实、插图丰富、观点明确、文字简洁,在东西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很快就被译成英文出版,成为世界东方学的必读书之一。...

    2022-07-27

  • 《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美)多萝西·罗斯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作者】(美)多萝西·罗斯著【丛书名】西学源流【页数】737【出版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2【ISBN号】978-7-108-06179-9【分类】社会科学-科学史-研究-美国【参考文献】(美)多萝西·罗斯著.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2.图书封面:起源》内容提要:本书将美国的社会科学话语置于美国文化、政治与制度语境中,深入分析自美国重建时期至经济大萧条前夕塑造美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基本意识形态假设:美国例外论。例外论观点认为,美国基于其共和政府和广泛的经济机遇而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特殊地位,可以避免欧洲面临的历史变迁、大规模的贫困和阶级冲突等问题。然而,内战经历、迅速的工业化以及宗教承诺的衰落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民族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面对现实与观念的历史变迁。美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正是诞生于这场危机,它们的发展正体现了保留例外论理想的利益对这些历史变迁的逃避和驯化。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每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在发展自身知识传统时,如何对历史意识、政治需要、职业结构以及可利用的科学概念做出反应,如何以自然科学而非历史学为基础建立模型,并嵌入自由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内容试读TheOrigiofAmericaSocialScieceDorothyRo导言美国社会科学因其民族性起源而具有鲜明的特色。就像实用xiii主义、新教原教旨主义或抽象表现主义那样,社会科学是现代美国文化的特有产物。它的自由主义价值、实用性偏好、肤浅的历史观和对技术专家治国论的信心,是公认的20世纪美国的特征。对于国内外的批评者来说,这些特征造就了无关历史的、科学的美国社会科学,使其缺乏对历史差异性和复杂性的重视。对于它的支持者来说,对科学方法的鼓励、对历史多变性的摆脱和对美国社会的实用性则都是其值得称颂的特点。虽然由于频繁的小失误,这些目标一再受到损害,但将其视为美国社会科学的独有特征仍然是很合理的。对于美国社会科学而言,它的显著特点在于借鉴自然科学而非历史科学建立,并嵌入典型的自由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中。美国社会科学这种显著的特点对于美国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世界是人造的世界,它由人、制度、实践和语言构成,这些都是由人类的经验环境创造的,并通过权力的结构得以维持。历史学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对历史经验的批判性理解,并使我们可以去改变塑造这些历史经验的社会结构。相反,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中主流的社会模型则主张用一个假定先在的自然过程去理解历史。在这里,社会世界是由对自然刺激做4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出反应的个体行为构成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现代城市社会都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被导向了对自然进行量化的、技术xiv性的操控,并对美国社会持一种理想化的自由主义想象。当20世纪美国文化逐渐失去方向,其社会伦理不断受到腐蚀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审查这种漠视历史的策略。笔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美国社会科学的三个核心学科: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第一部分是关于18世纪欧洲和19世纪早期美洲的社会科学起源。这两章引入了本书的历史和概念框架,在较小的空间内压缩了大量材料。本书的主干部分,渐次展开论述的是美国社会科学学科的形成时期,这大约是1870年到1929年之间。尽管这一时代的开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德国历史模型的影响,但是最终美国社会科学家决定将其学科定位于自然科学取向。虽然渴望科学的更高点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定量模型、系统分析、功能主义和行为科学广泛流行,但将社会历史世界潜在地视为自然过程,并为其寻找一条自然科学的路径的意识,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牢固树立。笔者相信,美国社会科学应当将其独有特征归结为它与美国例外论这一民族意识形态的联系,这一观点认为美国基于其共和〔1]在众多对美国社会科学批评的文献中,对笔者影响最大的是KeethBock,TheAccetaceofHitorieTowardaPerectiveofSocialSciece(Berkeley:UiverityofCaliforiaPre,1956)RichardJ.Bertei,TheRetructurigofSocialadPoliticalTheoryNewYork:HarcourtBraceJovaovich,1976)adBeyodOjectivimadRelativim:Sciece,HermeeuticadPraxiPhiladelhia:UiverityofPeylvaiaPre,1983)WarreJ.Samuel,"IdeologyiEcoomic,iModerEcoomicThought,ed.SideyWeitrauPhiladelhia:UiverityofPeylvaiaPre,1977)467-84WilliamE.Coolly,TheTermofPoliticalDicoure,2ed.Priceto,N.J.:PricetoUiverityPre,l983)。也可参见PeterT.Maica,AHitoryofPhiloohyo/theSocialScieceOxford:BlackwellPuliher,1987)导言5政府和经济机遇而在历史上占据特殊地位。这种民族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科学,都是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与命运的努力中出现的。美国人相信,共和制度的成功建立以及这块未经开垦的大陆所带来的自由机会,可以使美国成为千年王国',能够免除未来可能出现的质变,譬如现代性在英国造成的大规模贫困和阶级冲突。内战前,这种美国例外论的观点将其社会科学引入了让时间静止的努力中。社会科学家找到了历史和自然的确定法则,它们将使得业已建立的国家制度永存不朽」内战的经历、迅速的工业化和宗教承诺的衰落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民族危机,从而迫使美国人开始以一种现代意识来理解历史:历史是一个持续的质变过程,由其内在力量主导和推动。在工业化和阶级冲突的影响下,美国人开始面对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他们也会经历欧洲走过的历史过程,阶级永远都存在,甚至社会主义也有可能在这里发展起来。因此,许多社会科学家修订了美国例外论。他们提出,美国自由主义和共和理想的实现依赖于在欧洲创造了自由现代性的同一种力量,依赖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科学的发展。美国的独特条件非但不会在这块大陆上限制现代性的充分作用,反而会更好地支持它。但是,考虑到人们对例外论理想的长期信奉,我们也就不会千年王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未来的思想,来源于《圣经》,指的是大灾难后,撒旦被捆绑锁入无底坑,然后耶稣基督在地上建立千年王国,并亲自统治这个国度。这个国度无比美好,是天国在地球上的缩影[详见《以赛亚书》]。一千年后,千年王国结束,撒旦被暂时释放,并鼓动地上的歌革和玛各两国,叫他们围住圣徒的营与蒙爱的城争战,于是火从天降,消灭了他们。结果撒旦被彻底击败,扔入火湖中。然后耶稣降临审判全人类,天地都消失那时古往今来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并站在审判台前,根据其生前所行接受主的审判,得胜者进入天国,其他的投人火湖,最后天国降临[详见《启示录》第20章1。一译者注6美国社会料学的起源对把美国带入西方自由历史的努力的不彻底性和含糊性感到奇怪了。一些社会科学家在将他们的研究定位为历史取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着或明或暗地与主流社会科学模式相左的另一种念头,人们也就不会对描述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轨迹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是大部分社会科学家都试图在历史内部或历史之下找到自然的基础,以避免驱之不去的对衰落的担忧,并确保未来一个和谐自由社会的实现。在这种自由模型中,历史只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展现,它使得美国接受改变,它也同样引起人们对变迁的恐惧,因此,许多社会科学家反而急于强调历史服从于科学规律。到了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变迁的深人回应以及“一战”的经历,产生了一种告别过去的新观念,并加速了历史的转变。在这样的条件下,美国社会科学家寻找的是更为严苛的技术控制的方式。他们发明出多元主义、行为主义和统计模型等来刻画这个不断流变的自由世界,并不断创造着其美国模式。随着时间的推进,历史令人沮丧的不确定性也被转变为可控的自然过程。通过审视美国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变迁的回应来解释美国社会科学的科学与自由主义立场,似乎是一个兜圈子的过程。在我们手边就有一些粗略的现成答案。美国社会科学家倾向xvi于将美国社会科学对科学的渴望,仅仅看作社会科学内在的科学冲动的结果。但是当我们将视线投向不同时代和国家时,就会发现科学在处理社会历史事件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在18世纪和19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只是被粗略地理解为系统的自然知识,其科学方法模型包括从牛顿的归纳和演绎方法到赫尔德[JG.Herder]与哥廷根的学者们[GottigeGelehrte]的批判哲学。出现了包括孔德、斯宾塞和达尔文在内的各种历史进化论经验主···试读结束···...

    2022-07-23

  •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著;姚向辉,顾冰珂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作者】(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著;姚向辉,顾冰珂译【页数】398【出版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404-9863-4【价格】79.00【分类】社会制度-研究-美国【参考文献】(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著;姚向辉,顾冰珂译.美国不平等的起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起源》内容提要:“种姓不能用来解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考虑种姓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我们就不可能接近理解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在美国的种族冲突、阶级矛盾之下,暗藏着种姓制度这一“看不见的骨架”。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探索的便是这种强大的、不可见的等级制度。种姓本是印度一种按人的血缘或出身、婚姻、职业、宗教信仰等来划分社会地位的制度。作者威尔克森认为,美国也暗藏种姓制度,其定义黑人、白人或“非白人”的方式,历目前的种族隔离政策与法规,还有美国人民的观念与作为,都符合种姓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威尔克森深入历史,结合真实事例,展现美国隐藏的种姓制度,并指出僵化的等级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美国和美国历史。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将印度、纳粹德国的种姓制度与美国联系起来,总结了“支撑”美国种姓制度的八大支柱,包括神圣化、承袭性等。她结合翔实的案例,包括2008年、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讲述了种姓制度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并用个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马丁·路德·金、棒球运动员萨奇·佩吉、威尔克森本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故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种姓的暗流。...

    2022-07-23 起源epub 起源英语

  • 文明的故事·理想国经典馆(全11卷,精装共15册)高清版PDF【价值1500】

    文明的故事·民国经典介绍:《文明传说》11卷目录【第一卷《东方的遗产》】部文明基础第二章文明经济状况第三章文明政治状况第四章文明伦理状况第五章文明心理状况第六章史前文明第二部分“埃及和近东篇”苏美尔第二章第三章埃及第三章巴比伦第四章亚述第五章混合国家第六章犹太教第七章波斯第三部分印度和南亚章节印度的起源第2章佛陀第3章从亚历山大到奥朗则布第4章第8章“印度的艺术第9章”基督教结论第4卷中国与远东篇哲学家时代第2篇诗人时代第3篇艺术家时代第4篇人民与国家第5篇道德基础第8篇:古代日本的思想与艺术第9篇:日本的新面貌第一卷附录:插图【第二卷《希腊生活》】事工希腊的崛起第2章克里特岛第3章阿伽门农之前第3章英雄时代第4章斯巴达第5章雅典第6章大迁徙第7章西方的希腊人第8章希腊诸神第九章早期的共同文化希腊第10章为自由而战第二部分希腊的黄金时代第二章伯里克利的实验与民主第二章雅典的工作和财富第三章雅典人的道德和习俗第四章伯里克利时代的希腊艺术​​第五章思想进化6哲学与宗教的冲突第7章黄金时代的文学第8章希腊的自我毁灭第三部分希腊的没落第二章菲利普国王第二章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文学和艺术第三章哲学的全盛期第四章亚历山大第五章希腊和马其顿第六章大希腊和东方第七章埃及和西方世界第8章书籍第9章传播的艺术第10章希腊科学第11章哲学的提交第12章罗马的到来结论希腊的文化遗产第二卷附录:插图【第三卷《凯撒与基督》】凯撒时代部委伊特鲁里亚序曲(公元前800年-公元前508年)第2章争取民主的斗争(公元前508年-公元前264年)第3章汉尼拔反对罗马(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第4章斯多葛罗马(508BC-202BC)第5章希腊的没落和衰落(201BC-146BC)第6章农民的起义(145BC-78BC)第7章寡头的反应(77-60BC)第8章文学期间革命(公元前145-30年)第9章凯撒(公元前100-44年)第10章安东尼(公元前44年)-前30名)奥古斯都时代第二章奥古斯都的政治权力(30BC-AD14)第2章黄金时代(30BC-AD18)第3章绝对君主制的另一面(14-96)第2章4白银时代(14-96)第5章成长中的罗马(14-96)第6章罗马及其艺术(30BC-AD96)第7章享乐主义的罗马(BC30-AD96)第8章罗马法(146BC-AD192)第9章哲学家和皇帝(96-180)第10章2世纪的生活和思想(96-192)第3部分基督时代第2章意大利第2章文明第3章罗马和希腊第4章希腊文化的复兴第5章罗马和犹太(公元前132年-公元135年)第6章耶稣(公元前4年—公元30年)第7章使徒(30-95)第8章教会的成长(96-305)第9章帝国的没落(193-305)第10章基督教的胜利(306-325)结语罗马没落的原因/罗马人的成就第三卷附录:插图【第四卷《信仰的时代》第一卷】拜占庭、伊斯兰和犹太文明系第4章叛教者朱利安(332-363)第2章野蛮人的胜利(325-476)第3章基督教的演变(364-451)第4章逐渐形成的欧洲(325-529)第5章查士丁尼(527-565)第6章拜占庭帝国的文明(326-565)第7章波斯人(224-641)第8章穆罕默德(570-632)第7章9古兰经第10章剑伊斯兰教(632-1058)第11章伊斯兰景观(628-1058)第12章东方伊斯兰教的思想和艺术(632-1058)第13章西方伊斯兰教(641-1086)第14章伊斯兰教的兴衰(1058-1258)第15章塔木德第16章中世纪犹太人(565-1300)第17章犹太人的思想(500-1300)第二黑暗时代和十字军东征第2章拜占庭世界(565-1095)第2章西方的没落(566-1066)第3章诺曼人的崛起(566-1066)第4章战斗的基督教(529—第1085章)第4卷附录:第1卷插图【第四卷《信仰的时代》第二册】第五章封建和骑士精神(600-1200)第六章十字军东征(1095-1291)第七章经济革命(1066-1300)第八章欧洲复兴(1095-1300)九章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1057-第1308章)第三章基督教文明罗马天主教(1095-1294)第二章早期宗教裁判所(1000-1300)第三章僧侣和苦行僧(1095-1300)第四章基督教道德和道德礼仪(700-1300)第五章恢复艺术(1095-1300)第6章哥特式建筑的兴起(1095-1300)第7章中世纪音乐(326-1300)第8章知识的传播(1000--1300)第9章阿伯拉尔(1079-1142)第10章理性探究(1120-1308)第11章基督教科学(1095-1300)第12章浪漫时代(1100-1300)10但丁三章(1265-1321)结论:中世纪的遗产(1265-1321)第四卷附录:第二卷插图【第五卷“文艺复兴”】部分文艺复兴章节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时代(1304-1375)第二章阿维尼翁教皇(1309-1377)第三章美第奇的崛起(1378-1464)第四章黄金时代(1464-1492))第5章萨沃纳罗拉和共和国(1492-1534)第二部分意大利文艺复兴第二章米兰第二章莱昂纳多(1452-1519)第三章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第四章曼图亚(1378-1540)第五章费拉拉(1378-1534)第六章威尼斯王国(1378-1534))第7章艾米丽和前哨(1378-1534)第8章那不勒斯王国(1378-1534)第三部分罗马文艺复兴章节教会的危机(1378-1447)第二章罗马文艺复兴(1447-1492)第三章博吉亚家族(1492-1503)第四章朱利叶斯二世(1503-1513)章V狮子座X(1513-1521)第四部分:文艺复兴的衰落章节:知识革命(1300-1534)第二章:道德的解放(1300-1534)第三章:政治的崩溃(1494-1534)第四章:威尼斯的暮光之城(1534--1576)第五章文艺复兴的没落(1534-1576)第五卷附录:插图【宗教改革第六卷,第一卷】从威克里夫到路德罗马天主教会的事工(1300-1517年)第2章英格兰:威克里夫、乔叟和大起义(1308-1400年)第3章法国围城(1300-1461年)第4章法国复兴(1453年)-1515)第5章15世纪的英格兰(1399-1509)第6章勃艮第的插曲(1363-1515)第7章中世纪欧洲(1300-1460)第8章西斯拉夫人(1300-1517)第9章奥斯曼帝国(1300-1516)第10章葡萄牙的商业革命(1300-1517)第11章西班牙(1300-1517)第12章知识的发展(1300-1517)第13章征服海洋(1492-1517)第13章14先驱伊拉斯谟(1469-1517)第15章路德前夜的德国(宗教改革)(1453-1517)第二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1524)第二章社会革命(1522-1536)第三章慈运理:瑞士的宗教改革(1477-1531)第四章路德和伊拉斯谟(1517-1536)第六卷附录:第一卷插图【宗教改革第六卷,第二部分】第5章宗教战争(1525-1560)第6章加尔文和他的人民(1509-1564)第7章弗朗索瓦一世和法国宗教改革(1515-1559)第8章亨利八世和红军衣沃尔西(1509-1529)第九章亨利八世和摩尔(1529-1535)第十章亨利八世和修道院(1535-1547)第十一章爱德华六世和玛丽都铎(1547-1558)第十二章从罗伯特布鲁斯到约翰诺克斯(1300-1561))第十三章改革的推进(1517—1560)第三次宗教改革的后果第2章俄罗斯的统一(1300-1584)第2章穆斯林的礼物(1258-1520)第2章苏莱曼大帝(1520-1566)第4章犹太人(1300--1564))第五章人民生活(1517-1564)第六章音乐(1300-1564)第七章拉伯雷时代的文学(1517-1564)第八章霍尔拜因时代的艺术(1517-1564))第九章科学在哥白尼时代(1517-1565)第10章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1517-1565)第11章教皇和议会(1517-1565)结论文艺复兴、改革和启蒙第6卷附录:第2卷插图【第七卷“理性时代开始”】理性的觉醒第2章大王后(1558-1603)第2章欢乐的英格兰(1558-1625)第3章潘恩斜坡(1558-1603)第4章莎士比亚(1564-1616)第5章玛丽皇后苏格兰人(1542-1587)第6章詹姆斯六世和詹姆斯一世第7章召唤理性(1558-1649)第8章革命(1625-1649)第二部分理性与信仰第二章意大利(1564-1648)第二章西班牙的兴衰(1556-1665)第三章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1556-1665)第四章西班牙艺术的黄金时代(1556—1682)第五章法兰西之争(1559-1574)第六章亨利四世(1553-1610)第七章黎塞留(1585-1642)第八章法兰西战争(1559-1643)理性的第三章荷兰叛乱(1555-1648)第二章从鲁本斯到伦勃朗(1555-1660)第三章北方的崛起(1559-1648)第四章伊斯兰教的挑战(1566)-1648)第5章帝国的世界末日(1564-1648)第6章伽利略时代的科学(1558-1648)第7章哲学的重生(1564-1648)第七卷附录:插图【第八卷《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与法国章节旭日初升(1643-1684)第二章信仰的考验(1643-1715)第三章国王与艺术(1643-1715)第四章莫里哀(1622-1673)第五章法国古典文学的全盛时期(1643-1715)第六章荷兰的悲剧(1649-1715)第七章全盛时期的没落英格兰和大陆的第二次革命和改革章克伦威尔(1649-1660)第二章弥尔顿(1608-1674)第三章恢复(1660-1685)第四章光荣革命(1685-1714)第五章新闻自由第六章波罗的海之争(1648-1721)第七章彼得大帝(1698-1725)第八章变化中的帝国(1648-1715)第九章休闲南方(1648-1715)第十章封锁中的犹太人(1564-第1715章第三部分:知识探索第2章从迷信到学术(1648-1715)第2章寻找科学(1648-1715)第3章艾萨克牛顿(1642-1727)第4章英国哲学(1648-1715)第5章法国的信仰和理性(1648-1715)第六章斯宾诺莎(1632-1677)第七章莱布尼茨(1646-1716)第8卷附录:插图【伏尔泰9伏尔泰时代】部伏尔泰和英格兰章法国:摄政(1715-1723)第二章人民(1714-1756)第三章统治者第四章宗教和哲学第五章文学和戏剧(1714-1756)第六章艺术和音乐(1714)-1756)第二部分伏尔泰时代的大陆第二章人民与国家第二章道德和习俗第三章对美的崇拜第四章心灵的成就第五章伏尔泰在法国第六章巴赫和德国(1715-1756)第七章腓特烈大帝和玛丽亚特蕾莎第八章瑞士和伏尔泰(1715-1758)伏尔泰的思想与宗教的冲突第3章学者第2章科学进展(1715-1789)第3章医学(1715-1789)第4章无神论者(1730-1751)第5章狄德罗和百科全书(1713-1768)第6刻面狄德罗(1758-1773)第7章扩张运动(1758-1774)第8章伏尔泰和基督教(1734-1778)9哲学家的胜利(1715-1789)第9卷附录:插图【第十卷《卢梭与革命》第一卷】卢梭与法国章流浪者卢梭(1712-1756)第二章“七年战争”(1756-1763)第三章国家命运第四章生活艺术第五章尔泰(1758-1778))第六章浪漫主义作家卢梭(1756-1762)第七章哲学家卢梭第八章卢梭的流浪生活(1762-1767)第二部分卢梭时代的南欧第二章肥沃的意大利(1715-1759)第二章葡萄牙和庞巴尔(1706-1782)第三章西班牙和启蒙运动(1700-1788)第四章再见!意大利!(1760-1789)第五章奥地利启蒙运动(1756-1790)第六章音乐改革第七章莫扎特第三部分卢梭时代伊斯兰教(1715-1796)的宗教章节第二章俄罗斯插曲(1725-1762)第三章凯瑟琳大帝(1762-1796)第10卷附录:第1卷插图【第10卷“卢梭与革命”,第2卷】第四章波兰的洗劫(1715-1795)第五章腓特烈大帝时代的德国(1756-1786)第六章康德(1724-1804)第七章魏玛之路(1733-1787)第八章魏玛的繁荣(1775-1805)第9章歌德晚年(1805-1832)第10章犹太人(1715-1789)第11章从日内瓦到斯德哥尔摩第四部分:卢梭时代的英国人第2章工业革命第2章政治(1756-1792)第3章英国人(1756-1789)第4章雷诺兹时代(1756-1790)第5章英格兰的邻居(1756-1789)第6章文学风景(1756-1789)第7章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第8章之后的荣耀(1774-1783)第9章死亡与哲学家(1774-1780)第1章10光明之夜(1774-1789)第11章法国大革命分析(1774-1789)第12章政治动荡(1783-1789)第10卷附录:第2卷插图【第十一卷《拿破仑时代》第一部】法国大革命部第一章革命背景(1774-1789)第二章国民议会(1789.5.4-1791.9.30)第三章立法议会(1791.10.1-1792.9.20)第四章国民大会(1792.9).21—1795.10.26)第五章监督政府(1795.11.2—1799.11.9)第六章大革命下的生活(1789—1799)第二部分法国大革命与英国第二章英国忙碌第二章英国生活第三章英国艺术第四章英国科学第五章英国哲学第六章文学转型第七章湖畔诗人(1770-1850)第8章反叛诗人(1788-1824)第9章英格兰的邻居(1789-1815)第10章彼得、纳尔逊和拿破仑(1789-1812)第三部分拿破仑和大陆第二章伊比利亚半岛第二章意大利及其征服者(1789-1813)第三章奥地利(1780-1812)第四章贝多芬(1770-1827)第11卷附录:第1卷插图【第十一卷《拿破仑时代》第二部】第5章日耳曼和拿破仑(1786-1811)第6章日耳曼民族(1789-1812)第7章日耳曼文学(1789-1815)第8章德国哲学(1789-1815)第9章大陆边缘国家(1789-1812)第10章俄罗斯(1796-1812)第四章拿破仑兴衰第四章行政政府(1799.11.11-1804.5.18)第二章新帝国(1804-1807)第三章广阔领域(1807-1811)第四章拿破仑的人第五章法国拿破仑时代(1800-1815)第6章拿破仑与艺术第7章反对拿破仑的文学第8章拿破仑时代的科学与哲学第9章远征莫斯科(1811-1812)第10章厄尔巴岛(1813-1814)第1章十一滑铁卢(1814-1815)第十二章圣赫勒拿第十二章结束第十四章概要(1815-1840)结论历史教训第2章地球与历史第3章生物学与历史第4章种族与历史第5章性格与历史第6章道德与历史第7章宗教与历史第8章经济学第9章社会主义与历史第10章政府与历史第11章战争与历史第12章成长与衰落第13章真的有进步吗?第11卷附录:第2卷插图h3.Jz52_dowox{order-left:5xolid##0084ffackgroud-color:#color:#000000}.ot_hide_ox{ackgroud:oe重复滚动00#order:1xdahed##0084ffcolor:#000000}.ot_hide_ox.ot-ecret{color:##0084ff}.ot_hide_ox.detaila{color:##0084ff}.ot_hide_oxiut[tye=umit]{ackgroud:##0084ff}/*CSS文档*/隐藏下载地址本资源易调和,输入验证码即可查看(完全免费)验证码:请关注“电脑狂人”公众号,回复关键字“验证码”获取验证码。【注意】您可以通过微信搜索“电脑狂人”或扫描微信右侧二维码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请小斌喝可乐支付宝奖励微信打赏-->...

    2022-05-19 拿破仑与罗马王 拿破仑 罗马帝国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