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欣赏建筑》汉宝德|(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如何欣赏建筑》【作者】汉宝德【丛书名】汉宝德作品系列【页数】178【出版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6【ISBN号】978-7-108-06808-8【价格】45.00【分类】建筑艺术-鉴赏-世界【参考文献】汉宝德.如何欣赏建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如何欣赏建筑》内容提要: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如何欣赏建筑》内容试读莱特:西塔里生的感动2如何欣赏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专业者,一个挑剔的建筑鉴赏人,要我看了喜欢,甚至希望拥有的建筑物实在不多。于是,我决定在我因年老而逐渐消退的记忆中搜寻,找回我寻访名家作品时的兴奋感觉,与读者们分享。第一波自遥远的回忆中唤回的,是莱特(FrakLloydWright,.1867一1959)在沙漠中的一栋房子,就是他在美国西部的学校校舍,称为西塔里生。莱特,为什么老了就不再“有机”?莱特这位鼎鼎大名的美国前辈建筑师,在我读大学时早就从美国杂志上领教过了。他是几位国际级大师中我比较崇拜的一位,因为他崇尚自然的观念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使我感到亲切。他有些理论性著作,说明有机主义的观念,在我看来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对我的影响极深,使我到今天都很难接受反乎自然的后现代及前卫建筑我到美国驻留的第一个地方是加州,毕业返国任教数年后,又到加州教书一年,在加州看了不少莱特的建筑。整体说来,我并没有想莱特:西塔里生的感动3坐落在沙漠中的西塔里生4如何欣赏建筑象中可能受到的感动。我所知道的莱特,在中西部(Mid-wCt)发展成熟的莱特,到西部有些变质了。即使一位旷世大师的作品,也不容易完全使人满意!这使我感受到建筑创作,之难。我亲眼目睹的莱特作品,第一座是在东京的帝国饭店,当时还没有拆除,是他早期的作品;第二座是旧金山的莫里斯商店,是纽约古根海姆的前奏。这两座建筑,虽无特别的感动,却能欣赏、验证他的思想。但是后来看到他的一些比较晚年的设计,多少不免失望。为什么他老先生到老来就不再“有机”了呢?所谓“美国的”建筑观一九七六年暑假去南加州时,兴起到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一游的念头,遂租车前往。开了几小时的车到达凤凰城,先到州立大学走了一圈,看了莱特圆形的演讲厅,非常失望。他的公共建筑设计的才能在强生石蜡公司上已用尽了。去郊外看看较早期的西塔里生吧!看到西塔里生,我真的受到强烈的感动!莱特的有机建筑在外形上是贴近地面的,在内容上是独立家屋这一点有很多涵义,反映了莱特的建筑思想与观念。我们都知道美国新闻处曾大力推销莱特的建筑观,因为莱特以美国建筑师自居。什么是“美国”呢?在精神上崇尚自由,在政治上崇尚民主,在生活上崇尚自然,是美国文化的根基。美国人是一群受不了欧洲古老文明的束缚,逃到蛮荒大地上过无拘无束生活的男女。在当年的美国人心目中,独立家屋代表的就是自由民主的精神,各人过自己喜欢的日子,不干涉别人,也不受别人干涉莱特:西塔里生的感动5把独立家屋盖在广阔的大地上,与天地日月为伍,从大地上靠自己的努力讨生活,就是自然。这种想法,今天的美国人是无法理解的。然而这是美国盛行市郊开发的根由。沙漠中的西塔里生今天的大都市与高楼都是美国人的发明,在莱特看来,是一种悲剧:人类受机械支配的结果是悲惨的,与自然脱节了。美国地大物博,人人都有住独立家屋的机会,与大自然相契合,所以东方爱好自然的文化,好像是为美国人创造的。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就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自然,爱好自然。所以建屋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贴近地面,如同自地上长出的一样莱特的这些观念,是我自书上读到而且熟记的,可是我看过他的建筑却没有这种感觉,当然也没有感动。真正使我体会到他的建筑哲学的深意者,居然就是这座建在沙漠中的西塔里生:一栋大型的、供学苑之用的住宅!亚利桑那州是一片干燥的大地,虽然没有戈壁一样的、风可以吹得动的沙漠,却千得令人发燥。该州最有名的是大峡谷,是河流在沙漠中切开一个高数十米的大沟。亚利桑那的一般景色,呈现一片苍凉,沙漠植物为灰绿色,远处是一片低矮的枯山,巨石嶙峋,实在不是可以营居之地。然而,莱特先生在这里经营了一座令人感动的建筑6如何欣赏建筑自地上长出”的房子···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 图书 epub读书网

  • 《诗词名家讲 诗词曲欣赏》万云骏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诗词名家讲诗词曲欣赏》【作者】万云骏作【页数】326【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10【ISBN号】978-7-5473-1871-3【分类】古典诗歌-诗歌欣赏-中国【参考文献】万云骏作.诗词名家讲诗词曲欣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诗词名家讲诗词曲欣赏》内容提要:《诗词曲欣赏》是词曲研究名家万云骏先生的经典之作。上编“总论”探讨我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及基本艺术规律,阐析诗、词、曲在形式上的继承发展关系,论述古典诗歌中悲剧性的美。下编“分论”结合具体作品,详析诗、词、曲的赋比兴、眼目、空实、离合、点染、巧拙、情采、断续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附录”论析宋词豪放与婉约两派的评价及元曲的本色等问题。作者具有精深的研究造诣和深切的创作体验,所论植根于传统而又不为前人左右,体察精微,辨析精当,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善于通过具体作品的会心说解阐发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命题,为读者开示了欣赏、创作古典诗歌的基本法门。《诗词名家讲诗词曲欣赏》内容试读·上编总论003及基本艺术规律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及基本艺术规律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十分悠久。如果从《诗经》所反映的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算起,到清代为止,已有三千余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的各种特有的形式。由于汉字具有它方块字、一字一音的特殊性,所以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特点,如格律诗的对偶、平仄等,在外国诗歌中是没有的。至于词、曲这样的形式,有一定的调名,要求一定的字数,一定的平仄和对偶,则更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古典诗歌发展的几种形式总起来说,中国古典诗歌有四种形式,它的发展亦可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种形式:四言诗。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也间或有二、三、五、六、七个字一句的,音节大体上是二一二。《诗经》的时代是四言诗比较成熟的阶段,大体上是从西周004初年到春秋中叶,约有六百年时间。第二种形式:楚辞,又称骚体诗。特点是有个“兮”字嵌在句中或放在句尾(每句末尾都有“兮”字的则不常见)。大体上是五、六每七字一句(“兮”字不在内)。以六字句而言,音节大体上是二一二词曲二,或是三一三。从楚辞盛行以后,写四言诗的人就渐渐少了。骚体诗从战国后期到西汉,流行了好几百年。第三种形式: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的出现要早一些。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汉就有五言诗了,所谓“苏李诗”(苏武、李陵的唱和诗)可为代表。其实这是不可靠的。根据现有材料来看,五言诗大体上到东汉后期才成熟起来,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诗成熟时的代表作。从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直到隋,一共六百多年时间里,文人基本上都创作五言诗,诗坛上五言诗占统治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但还不够成熟。唐代是五、七言诗高度成熟和发展的繁荣时期。总之,从东汉到唐,五、七言诗的成熟发展大约有一千年历史,一共经历了十个朝代。人们常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种说法其实不是很确切的;如果说“唐代是五、七言诗的黄金时代”,那倒是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实际的。第四种形式:词、曲,或称长短句。《诗经》基本上是齐言,骚体诗是杂言,五、七言诗也是齐言,以后到了宋元时代,词曲称盛,都是长短句,是杂言。可以看出,从四言诗到长短句的发展过程是:齐言一杂言一齐言一杂言,是否定之否定。而长短句又绝非楚辞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吸取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骚体诗甚至骈体文的句式上的优长,加以综合、融化、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完全新颖的形式。从五、七言诗发展到词,是诗体内部规律发展的必然性。五、七005言诗到了唐代高度发展,流行最广泛,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来讲,在古典诗歌中再没有什么能够超过它的了。但是五、七言诗自身也并非完美无缺的,如不改变,就会成为继续发展的障碍。汉字的书面语,古典一个字一个声音,从节奏和音节上讲,有两种情况:一种句子的收尾形是三个字,五、七言诗的收尾就总是三个字的:还有一种句子的收尾发是两个字,这种形式在五、七言诗中却容纳不下了。这就是说,五、七言诗与一般书面语相比较,存在着缺陷,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歌形式的变化,导致了词、曲的产生。所以我们以为词、曲的产生并不仅术规律仅是音乐问题。词曲的句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五、七言诗的句法,也就是唐诗的句法:一种是四言和六言的句法。例如词里面的【菩萨蛮】就是五、七言的句法,【清平乐】就是四、六言的句法。总之,词把四言诗、骚体诗、唐诗的句法、音节都吸收进去了,这种新的诗歌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济五、七言之穷。词以后产生了曲。词与曲虽然都是长短句,虽都可歌,但它们之间还有本质的不同,其中有一点就是语言上的不同:词基本上用的是书面语言或日文言,有人说词里也有用白话的,其实那大都不是白话,只是较为浅近的书面语言。曲则不同,曲用的基本上是口头的语言,也就是白话;而且在曲的创作中,还拿能不能用白话、用得好不好,作为衡量曲是不是“本色当行”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是曲和词大不相同的地方,也是中国古曲诗歌发展中的质变。我们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论者,我们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强调形式要适合内容,为一定的内容服务,但决不是说形式的发展就无足轻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式的发展甚至比内容还重要。周扬说:“一部文学史、艺术史,可以说就是艺术形式的发展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各类艺术形式适应时006代和思想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艺术问题》)一方面,社会生活影响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还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这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王国维说:诗“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曲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欣赏考》)词曲一方面继承了唐代五、七言句法,一方面继承了辞赋骈文的句法(骈文、四六文也讲平仄,四六文是骈文的发展)。后面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研究者所忽略。古典诗歌这些形式上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不是很直接的。如五、七言诗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至唐,朝代更迭频繁,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五、七言诗一直遵循着它固有的规律在成熟着、发展着。这如果用政治、经济的原因简单地加以解释就很困难,只有用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解释,才能搞得清楚。古典诗歌发展的基本艺术规律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几种形式、几个发展阶段中,能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我认为是可以的。第一,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种诗歌形式最初总是来自民间。这是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精神财富的最有力的例证之一。诗歌来自民间,和音乐(歌唱)密切有关。《诗经》里的《国风》、《楚辞》里的《九歌》都是民歌,五、七言诗最早的是汉乐府民歌。敦煌曲子词也是民歌,后来文人起而仿效,导致了词这种诗歌形式的正式产生。至于曲,也同样起源于民歌。第二,诗与音乐的关系问题。吴梅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试读结束···...

    2022-10-12 名家诗词鉴赏 名家诗词

  • 《宋词欣赏》杨福俊,郭冬梅,陈瑞娟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词欣赏》【作者】杨福俊,郭冬梅,陈瑞娟编【页数】178【出版社】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3【ISBN号】7-5121-2684-8【价格】24.00【分类】宋词-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杨福俊,郭冬梅,陈瑞娟编.宋词欣赏.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3.图书目录:《宋词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读物,也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宋词欣赏》内容试读唐宋词发展概要有买中有中一、词的名称及起源清代宋翔凤《乐府余论》中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词就是配乐的歌词,后来与乐曲分离独立,指一种与诗齐名的新型格律诗。词成为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专称,是后代的事。在古代,人们对词的认识不同,对它的命名也就各不相同。词的名称主要有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等。此外还有别名:歌曲(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乐章(柳永《乐章集》)、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外编》)、别调(刘克庄《后村别调》)、语业(杨炎正《西樵语业》)等。关于词的起源,目前学界令人信服的说法是:词这种文学样式也是从民间兴起的;隋唐时期“燕乐”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词,当时朝廷乐工和民间艺人一面将近体诗改造入乐,一面直接填词,曲子词便产生了。二、唐五代词的发展(一)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绝大多数为盛唐至唐末五代民间无名氏的作品,某些作品可能还要早些。这些词主要反映城市生活的面貌,其中1“宋词欣赏妓女生活和爱情相思是主要内容,如《望江南》(天上月)、《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望江南》(莫攀我)等。它们艺术上虽然显得粗糙,但朴素、真率、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表达情感;形式上,小令、中调、慢词均已具备,但以小令为主。(二)中晚唐词1.中唐词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民间词的流行,文人受影响开始创作词,词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文人在初唐、盛唐时偶有词作,其中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其著作权目前学界尚无定论。词发展到中唐,文人词渐多,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韦应物、戴叔伦、王建等人的《调笑令》,都是较为优秀的作品。此后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作品较多,艺术上更加成熟。两人现存词约七十首。刘禹锡在一首《忆江南》词题下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明确表明是填词。早期的文人词,大多“以诗为词”。词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带有民间词清新活泼、自然质朴的特点;词调局限于小令,许多词就是绝句的形式。2.晚唐词词发展到晚唐,填词的风气更加普遍,艺术性提高了,但民间词及早期文人词朴素明朗、感情强烈的特点渐渐消失,词成为歌台舞榭、樽前花下的消闲品。女人的娇媚、柔情相思成为主要内容,词句华丽香艳,代表词人是温庭筠。《旧唐书·文苑传》说温庭筠“能逐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温庭筠词集原有《握兰》《金荃》,已经失传,《花间集》中收有他六十六首词,他是晚唐词人中写词最多者。其词所写几乎全是女人爱情相思。一类“浓艳香软”,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另一类清丽淡远,如《梦江南》(梳洗罢)。温词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深隐、含蓄地表达人物的情思,尤其擅长描摹妇女曲折、细致的心理变化。因其词多供歌妓演唱,格律更2唐宋词发展概要严谨,音乐性更强。他的大力创作使词初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词成为文坛一种正式的文学样式。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词派“花间派”,对宋代婉约词派影响较大。其词雕琢堆砌、虚浮庸俗,对后代也有不良影响。3.五代词五代时,词有了进一步发展。由于北方战乱动荡,江南暂时偏安,故西蜀和南唐成为两个经济文化重心,也是词坛的代表区域。西蜀词的代表是《花间集》;南唐词的代表是“二主”李璟、李煜和冯延已的词作。(1)《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收录了包括温庭筠、韦庄在内的十八位作家的五百首词,编者为后蜀人赵崇祚。其中的作家大多出生或任职于西蜀,风格大体一致,被称为“花间派”。花间词是在适应统治阶级寄情声色、奢靡享乐需要的环境下产生的,因此核心内容是描写女人的姿色和风情,具有浓重的富贵气和脂粉气,许多作品格调不高;艺术上大多蹈袭温庭筠浓艳香软、雕琢堆砌的后尘,缺乏意境创造,确实是“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宋欧阳炯《花间集序》)。此外,该派词人作品大多为妓女乐工而写,模仿其口吻,风格类似,个性不分明。花间派词人中,温庭筠成就最高,其次是韦庄,两人并称“温韦”。韦庄的词,《花间集》中收有四十八首。内容主要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和羁旅愁思,略比温词充实。韦词词风疏淡清丽、活泼明朗,抒情性较强,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清新、明白如话,一些词还具有民间词质朴真率的特点。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韦庄的创作使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手段,对词风多样化有促进作用。其代表作有《女冠子》(四月十七)、《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等。(2)南唐词虽然也是在偏安享乐的环境下产生的,但后期由于国势日衰,着重抒写内心的哀愁,染上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色彩,语言也清新自然。其价值在《花间集》之上,尤以李煜的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李煜虽然是失败的皇帝,却是成功的词人。李煜现存词三十多首,与父3宋词欣赏亲李璟有合集《南唐二主词》。亡国前的作品,主要写宫廷游乐及艳情生活,也有伤时怀人、离愁别恨之作,总体看,尚未脱花间气息;亡国后的词,着重抒发家国之痛和伤今追昔的情感,情调凄怨感伤,达到了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窗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等。李煜的词形象鲜明,自然真率,概括性强。他的创作使词成为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词对宋代豪放派词影响较大。南唐词人中,地位仅次于李煜的作家是冯延已。其作品有《阳春集》,存词近百首,他是晚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作大多为娱宾遣兴而写,也多写男女相思情爱、离愁别恨,但在艺术上以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见长;感情较真挚,感伤色彩较浓;表达委曲含蓄,富有形象性;语言清新明朗,通俗晓畅。代表作有《谒金门》(风乍起)等。其词对宋代的欧阳修、晏殊等人有较大影响。三、北宋词的发展其西一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词成为有宋一代的代表文学。词在宋代文学中是最富有创造性、最能表现人们真情实感和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当时填词和唱词的风气在朝野都很普遍,留下的作品仅以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来看,近两万首,作家有一千三百多人。宋词发达的原因有诸端,社会相对安定、城市经济的繁荣是其基础;统治阶级酣歌醉舞形成的社会风气也刺激了词的发展;词入乐可唱,便于在传唱中普遍流行,也推动了词的发展,如柳永词达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地步,可以说柳永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流行歌曲作家;加上诗到晚唐变化殆尽,词经过隋唐五代的孕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抒情样式,为宋代词人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4唐宋词发展概要宋词一般以1126年“靖康事变”为界,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北宋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北宋前期小令指柳永雄踞词坛以前这个阶段。当时社会号称“升平”的繁荣时代。词的创作情况是:风格上主要是五代婉约词风的延续,形式以小令为主,代表词人是欧阳修、晏殊等朝中达官贵人。其创作受冯延已影响,内容较狭窄,个性不太鲜明,以清新婉丽为主导风格。与此同时,范仲淹的边塞词,张先对慢词和铺叙手法的运用、对都市生活的反映,在词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重要的突破,预示着词坛的新变。1.晏殊的词晏殊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宋仁宗时任宰相,死后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他存词一百多首,有《珠玉集》。宴饮歌舞的生活环境,造成他的词主要内容是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此外便是传统的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其中带有较重的富贵气和迟暮感伤,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晏殊的词比较注重字句凝练含蓄和音律协调、色彩华美;力求形象明朗和意境清新浑成: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情景并把它深细地表达出来,风格闲雅清婉。2.欧阳修的词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后人尊其为“欧阳文忠公”。他是宋代文豪,北宋文坛领袖,词集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存词近百首。其词主要内容是恋情相思、伤春别怨之类,其中的女性多为贵妇人或歌妓;有些词即景抒怀表现个人抱负和身世之感,更有现实意义。代表作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踏莎行》(侯馆梅残)等。欧词风格与晏殊近似,但更有真挚深厚的感情,手法活泼,常以生动口语入词,并尝试写慢词。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评说其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概括了他两类词的不同风格。5宋词欣费3.晏几道、范仲淹、张先的词1)晏几道的词晏几道号“小山”,有《小山词》,存词两百多首。他早年在相府过着贵公子征歌逐舞、饮酒填词的逸乐生活:其为人孤高自傲、天真狂放,一生不得志;晚年家道衰败,穷困潦倒。其词多追念当年与歌妓、婢女的艳情生活,抒发个人的哀怨愁苦,情调缠绵感伤。词风深细婉丽,善于通过环境描写抒发曲折深婉、缠绵悱侧的情思。代表作有《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等。2)范仲淹的词范仲淹有《范文正公诗余》,仅存词六首。其边塞词反映边塞生活,描写边塞风光,风格豪放,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开宋代豪放派先河,启示着词境界的开拓和词的解放。代表作有《渔家傲·秋思》等。3)张先的词张先有《张子野词》,因写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等三句带“影”字的词句,故时人雅称其为“张三影”。其词多写士大夫生活情趣和花月景色、男女之情:含蓄工巧,善于锤炼字句和构造境界。此外,有的词写得清新活泼,颇有民歌特色。代表作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等。张先在词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他是晏殊、欧阳修和柳永之间的桥梁。其词形式上虽以小令的成就为高,但对慢词已经较多地运用,在写法上也有铺叙的特色,内容上还有对都市生活的反映,这正是张先词的主要特色。(二)柳永与慢词宋词发展到柳永一大变就是慢词的风行,内容及表现手法形成重大突破。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作品有《乐章集》,存词两百多首。其词主要反映妓女生活,描写都市风光和繁华景象,抒写怀才不遇的悲愤及潦倒失意、羁旅愁思。代表作有《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鹤冲天》(黄金榜上)、《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6···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文学欣赏导引》陈继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导引》【作者】陈继华著【页数】252【出版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020-5459-5【价格】55.00【分类】文学欣赏【参考文献】陈继华著.文学欣赏导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导引》内容提要:《文学欣赏导引》内容试读第一章文学和文学欣赏学习重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重点及难点)一、文学的含义二、文学的特征三、文学欣赏的意义四、文学欣赏的特点一、文学的含义文学不同于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也有别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它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二、文学的特征1.运用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还有艺术)同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有显著差别。伦理学和哲学等社会科学家运用判断、推理构成理论体系来反映社会生活,而文学家、艺术家则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和研究,然后创作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2.饱含强烈的审美情感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产生种种不同的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及坏人坏事的憎恨和厌恶,对朋友的友情,对兄弟的手足之情,对故乡的乡情和对恋人的爱情等等。文学家在反映生活、描写人物时,不仅要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写好人物的外貌特征,更要深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隐藏在其中推动人物行动的思想情感。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塑造艺术形象所使用的载体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文学虽然同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都是具体形象与某种思想的统一体。但是,由于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艺术,使得它有别于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戏剧、电影和电视等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首先,文学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其次,文学反映生活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三、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实1.文学欣赏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学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对后者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不是直接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发展,欣而是通过读者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所激发起来的激情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欣赏文学的读者越多,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就越大。因此,文学欣赏是文学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桥梁。2.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作用导读者的文学欣赏与作者的文学创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杰出的作家创作时引总是考虑到作品的接受对象,考虑到读者的欣赏要求、欣赏水平和欣赏效果。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作家,能够自觉地使自己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3.文学欣赏对文学批评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文艺观点,对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对好的作品肯定和赞扬,对坏的作品否定和批判。文学欣赏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都以文学作品为对象,都是以作品的艺术形象为中心进行的欣赏或批评活动。但是,后者进行的科学研究、分析、判断和评价活动,必须在阅读和欣赏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四、文学欣赏的特点1.文学欣赏始终充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审美对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本身是饱含着强烈情感的。欣赏者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艺术形象所饱含的强烈情绪的感染和感动。因此,文学欣赏这种审美认识活动,虽然也有理性思维活动,但它是以情感活动为主的,欣赏者始终充满着强烈的情感,这是它区别于科学认识的一个显著特点。2,欣赏者和作品之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心理距离文学欣赏离不开心理距离,欣赏者必须对欣赏客体保持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既不能脱离欣赏客体又不能沉浸其中,做到理性地客观地进行欣赏。3.欣赏者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文学饱含着强烈的情感,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总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渗透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以便传给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并体验到自己的情感。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通过情感的力量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潜移默化地使读者受到陶治。2第二章诗歌及其欣赏学习重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作品赏析)一、诗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二、诗歌欣赏的方法三、诗歌名作赏析一、诗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1.诗歌的概念诗歌最早出现时,是与音乐及舞蹈紧密结合的,是三位一体的形式。“诗”和“歌”的明显分家,是从汉代有了乐府之后才开始的。凡能合乐唱的诗称为“歌”:凡不能合乐唱的诗便称为“诗”。但是,有的歌词离开谱也是诗,诗谱上曲也能唱。因此,一般就把诗和歌合称为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等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具有抒情性和形象性,语言精练含蓄,并具有审美性和象征性。2.诗歌的特征(1)抒情性。诗歌是抒情性的语言艺术,是诗人情感的表达,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所以感情是诗歌的首要因素,是诗歌的特殊本质。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喜极而泣,手舞足蹈之情跃然纸上,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2)形象性。诗要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不由自主地喜爱它、欣赏它,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以及美的享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者用一系列形象化的诗句,勾勒了一幅幅画面,表现了长征的艰难困苦,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既渲染了长征途中极端的艰难险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的壮志豪情。(3)精练性。这是诗歌的基本要求,即诗的语言要求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不能像流水账。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28个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它描绘了10种景物,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跳跃”的手法,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4)含蓄性。诗贵含蓄,含蓄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学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鲁迅的《惯于长夜过春时》,诗中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青年欣的无比仇恨,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等,所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含蓄深沉,悲慨顿挫。而诗中找不到一句直、浅、露的语句,而是把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包蕴在一系列意象之中,含蓄深沉,耐人咀嚼。导(5)审美性。诗歌必须是美的,诗歌美包括形象美、激情美、意境美、意象引美、色彩美、结构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等。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作者用巧妙的比喻,把杭州西湖晴雨中的形象美、色彩美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6)象征性。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事物(象征物)来暗示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思想和感情。运用象征性的语句,可以使诗句更加凝练,思想意义更加丰富含蓄。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用“夕阳”象征时间,告诉人们要珍惜光阴,既增加了诗句的象征性,又增加了诗句的含蓄性。3.诗歌的分类(1)按诗歌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格律诗是按严格的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的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有严格规定自由诗是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的诗歌,它的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比较自由。散文诗是兼有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它的字数、行数、句式音韵也较自由。(2)按诗歌内容的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主要包括史诗、故事诗和诗体小说。抒情诗是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主的诗歌,如情歌、颂歌、牧歌和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等。二、诗歌欣赏的方法1.欣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1)欣赏用词之妙。诗歌的语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诗歌构成艺术形象的媒质。阅读和欣赏诗歌,首先要疏通字义。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古今词义的差别、平仄格律的限制等,许多古典诗词今天读起来不易理解。例如《氓》中的“匪”通“非”;“我谋”是倒装,意思是想主动向我求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者借助注释来一一疏通。只有在弄懂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对全篇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其次要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有时一首诗歌中的一句或两句,甚至一个字就对全篇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被称为“诗眼”或“词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绝佳例子。这些字经过诗人的反复锤炼,常常包含着多重意象地时成为值得品味的精彩之笔,如果轻易放过,就难以真正领略诗歌蕴含的丰富意境。第(2)欣赏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诗人在表达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时是抽象的,要想把这些抽象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并感染和打动读者,就必须通过语言章表达的技巧将抽象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诗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形诗象性。深人理解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更深地感受诗歌的艺术性。及诗人化抽象为形象,常用的技巧有:赋、比、兴。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陈述铺叙。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赏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可以抒发情感,而且可以把情感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诗经·氓》就是典型地运用了“赋”的手法。诗中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了与氓由相识到订婚、结婚、婚后的生活及被抛弃的全过程,结构完整,头绪清楚。在叙述中直抒胸臆,真实准确而又淋漓酣畅地表现出了弃妇的悲愤,使全诗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在诗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抽象的思想情感变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往往成为诗歌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秦观《浣溪沙》词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缥缈的梦境比喻轻盈的飞花,把纷纷袅袅的雨丝比作细密的愁绪,则渲染出一种若有所失、难以排遣的淡淡哀愁,成为抒情的名句。比喻不仅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使诗变得含蓄,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再别康桥》这首诗中,“金柳”被喻为“新娘”,“艳影”在诗人的心里荡漾;清澈的潭水被喻为天上的彩虹,彩虹般的梦令诗人陶醉。在这里,诗人通过比喻将自己独特的感觉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不仅领略到康桥的婀娜多姿,也分享了诗人的怀恋和离愁。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是托物起兴,即借用别的事物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往往可以起到联想、烘托的作用。如《诗经·蒹葭》就成功地运用了“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全诗三章分别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来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以此来暗示和象征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并把抒情者的怀人之情与暮秋时节的河畔之景交互融汇,以景托情,以情融景,使之相得益彰(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学习和赏析诗歌,应该用普通话反复朗读、吟诵。通过诵读,不仅可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我们领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节奏,在诗歌中,一般总是有规则地安排语音的高低、轻重和间隔,形成一定的节奏,使诗句读起来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格律诗对节奏的要求十分严格。格律诗语音的高低是以平仄的交替出现来表现的。大体上“平声”即现代普通话的“第一声”、“第二声”,“仄声”即现代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四声”。平仄的交替出现形成固定的格式。语音的轻重、停顿也是表露思想感情和构成语言节奏的基本因素。诗句中对表学意起重要作用或饱含诗人浓烈情感的字词一般要适当重读,以示强调。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常作客”表现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是他触景生情的欣原因之一,便应该重读。重音的恰当处理,不仅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而且可以给人以轻重有致、节奏鲜明的美感。格律诗的停顿有一定规律,主要表现在用汉字的四种声调搭配成音步,从而造成起伏跌宕的效果。五言诗为三个音步,如“明月一松间一照,清泉石上一流”;七言诗为四个音步,如“无边一落木一萧萧一下,不尽引长江一滚滚一来”。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充分感受停顿的优美节奏。诵读时特别要注意在停顿中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韵律是指诗歌中把韵母、声调相同或相邻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上,使声音有规律地回环照应。由于韵字在句末,所以也叫“韵脚”或“押韵”。律诗逢双数句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诗歌的韵律,让人读起来和谐顺口、悦耳动听。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国现当代诗歌多属自由诗,虽然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没有格律诗那种严格的要求,但也讲究节奏和韵律。鲁迅先生认为:“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唱,又顺口,唱得出来。”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所写的《再别康桥》正是符合这样的要求的,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它的音节和谐匀称,节奏错落有致,句式大体整齐,以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2.进入诗歌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其他文学模式的优秀作品也有意境。但是,意境的创造在诗歌中有特殊的意义。它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也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广阔地展开情节,具体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和进行环境描写,它是通过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清新、含蓄、深远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的。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6···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梁显雁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作者】梁显雁著【页数】69【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206-15572-7【分类】语言学-研究;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梁显雁著.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10.图书目录:《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内容提要: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系统。各种语言,不同搭配和不同表达,形成语言的不同魅力。随着时代发展,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它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是无限的。文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活动。本书通过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关系,来探讨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本书共分为六章,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先就语言和文学进行论述,从而理顺文学语言的定义特征与艺术魅力。然后对文学欣赏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从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小说文学、影视剧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欣赏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最后从语言魅力的角度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本书开创性地将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及独创性,全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知识结构完整,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我们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语言,所以能和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沟通,进行国际之间交流发展文化。我们因为有了语言,成了动物界的高级智慧的领袖。语言作为一种我们人类发展到现在的高级产物,是我们利用来交流思想、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我们世界历史文化悠久,各个部分语言的种类尤其的丰富,绝大多数语言我们还不太了解。因为地区、民族和环境的大不相同,发展的文化也不尽相同。有一些历史文明爱好者和人类起源的专家认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显著的特征。第一节语言的定义及概述关于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意义的一种文化。语言是我们每个人具备的基本社交技能,但是每个人的语言又存在着一定差别的一种东西。对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太一样,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太多笼统的概念,太多不一样的声音,让我们分不清到底什么是语言了。一、语言的定义(一)语言的元定义(1)吕叔湘:“语言是什么?就是我们嘴里说的话,说话的效用有两种限制,空间和时间。这两种限制都可以拿文字来突破…可是一般地说起来,文字只是语言的代用品,只是语言的记录”。(2)乔姆斯基:“语言是一组有限或无限的句子的集合,其中每一个句子的长度都有限,并且由一组有限的成分构成”。(3)罗宾斯:“语言通过两条途径接触世界。说话利用人体的某些器官、空气的物理性质和耳朵的生理特性,书写则利用平面上的可视及眼睛的生理特性”。(4)《哥伦比亚百科全书》:“语言:声音符合实际交际功能的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赏结构体系”。1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资(二)语言的功能定义(1)陈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实现”(2)房德里耶斯:“语言是工具,同时又是所谓的辅助形式,它使人类既能了解自己,又可彼此交流,从而形成社会”(3)弗斯:“我们总觉得语言就是表达情感或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轻率的定义对于活生生的事实来说真是太简单化了。言语行为涉及整个社会组织,还必须把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情形考虑进去”(4)考比:“我们可以在语言基本的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再区别出另外两种功能,分别叫作表情功能和指示功能”。(5)赵元任:“语言是习惯性的声音行为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体系,社会成员用来彼此进行交际”。(6)潘文国:“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及进行表达的方式与过程”。(三)语言的其他定义(1)塞厄斯“语言既表达思想,又创造思想,因而一部语言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思想史”。(2)索绪尔:“语言是一种自足的结构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分类原则”。(3)刘易斯:“语言是一种活动形式,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行为模式”。(4)韩礼德等:“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中的一种活动方式,具有可以类型化的特点”。据统计,中外古今关于语言的定义有600多条,这里摘选14条,可谓冰山一角,但力图“管中窥豹,以见一斑”。下面本书从无定义、功能定义、其他定义三个视角入手,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二、对上述定义的分析(一)语言的元定义分析语言有个极其特殊,而又经常存在的定义。我们要从语言的元素入手,分析这中间的意义。表面地看待语言,是不够全面的,不够具体的。从语言的内涵中,从根本上找到的答案,才是比较正确的。我们传统领域的前辈们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的声音符号里面的一种系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和发出的声音。其中一部分人对于语言,现在还是不能达成共识,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什么?它的共同内涵是什么?我们心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要从几种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比如说,距离问题、时间问题,还有一些环境因素。这些限制通常用文字来代替了语言,把语言的限制压到最低。能够记录语言,是一种视觉的感受,是一种不同的视觉方式的感受。这种文字记载也是一种语言,这样语言和文字两个部分,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2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二)语言的功能定义分析在语言的定义的中,人们通常喜欢用语言来表达心中所想。语言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在人际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言中人们了解到的知识,做的事情有了一定的参考根据。语言最重要的是具有交际能力,语言不同于别的东西,它具有社会性质。与外界紧密相关,也许就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世界如此之大,人类却如此渺小。任何的事物与世界来比较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我们渺小的如同蚂蚁一样,在这个生物系统中,各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形态语言。每个人都在用一定的形式与外界进行交流。人类的交往是语言产生的意义,语言存在的功能作用。语言是被用来沟通的工具,语言是一种服务于人民的东西。在人与大千世界的所有关系中,语言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地划分为更多的形式。在世界上,人成了大千世界的主宰,人们把世界分两大部分:社会和自然界,其中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课题。语言是社会和自然发展中的产物,能让社会和自然发展的一种,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离不开语言的发展进步。在人与自然中,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服务于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是社会的主要载体,社会离不开人,人离不开社会,人要是离开了社会,是生存不下去了。因此人具有了社会属性,人与人的交往是必须存在的,在交往中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认识,逐渐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作用。因为我们人具有的种种性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与各个事物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和交际是人与人存在的必要的社会活动。这就是需要对语言的认识和表达的方法准确地认识上来。用科学的、文明的、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去对语言更好地运用,而且发挥到实际中去。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高,思想越来越开放,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的素质水平也越来越高。对于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加具体的内涵。语言不简简单单是交流的工具,具有各种属性,是社会以及生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最初的形式是沟通交流,可是到了现在,人们对于语言要求是越来越高。一句话往往决定的是一个人的成败,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败事。时至今日,语言是一种“认知和表达”,它具有这种社会的,活性的属性,具有多种作用于社会的辅助功能。(三)语言的其他定义分析在其他人的理解中,语言可以说是具有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如塞厄斯:“语言既表达思想,又创造思想,因而一部语言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思想史”。这样虽然是对于语言的理解,而对于语言的定义来说相对不是很完整的。依然不能解释的是究竟什么才是语言,什么样的语言是正确的。还有一些人对语言是这样理解的,索绪尔:“语言是一种自足的结构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分类原则。”各种都是对于语言的理解,许许多多的人们对于语言都有一定的见解。但是这些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对于这些讨论和理解先忽略。议语吉魁力与文学快赏第二节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语言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似乎有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循着这样的足迹去发现语言的诞生的过程吧!在最开始各种学者提出的学说中,有一些提起过,例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在劳动中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动物之间,彼此要传达的东西也很少,不用分音节的语言就可以传达出来。”恩格斯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很大的。历史上对于这些论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如图1-1。原始人的发音器官在劳动之处并不是灵活的,连模拟自然声音都很困难,所以不可能一开始就将声音作为语言的唯一物质形式。人类以人声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与动物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存在种种相似之处,语言不是区别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劳动起源说只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劳动对语言的需求,而没有说明语言究竞是怎样在劳动中产生的。图1-1历史上对于语言起源的论点学术界对语言的起源和诞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对于这些论据,没有统一的说法,没有统一的定论。虽然没有哪一种说法成为定论的,但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人们的研究论断,能够得到这一定论。二、语言的产生(一)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人通常会被一些事务所困扰,例如人们常常会问“花在哪里”“花在树的下面”这样的回答其实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又有人会问,“花是什么?”马克思说,事物是不以人的…4第一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是现实还是印象,为什么会在人的大脑中出现,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等等。所以人们要知道什么是内部世界,什么是外部世界。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和人,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外部世界,就是所谓的外面的外面的世界,马克思说,这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内部世界,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在的人们的意识。在意识中,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人们认识到世界的一些美好,然后由人脑的意识去反映。人通过人脑认识世界,感知到的世界,在人脑形成的客观事物与人脑的结合,就形成了内部世界。这样一来,内部世界就是从人的大脑中感知过,形成了对外部的意识。那种在人脑存在过的,经过意识感受过的,人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感知,都是内在部分。“花在哪里”,花有可能在人们心中,有可能在外在的世界中,两种不同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也相对不正确。要有个明确的解答,需要明白问题中问的是内在的部分,还是外在的部分。外在的就是世界上的物质世界,花,到底是世界上一种物质存在,本身是客观的事实。内部世界,有可能人们对于花的认识,留存于大脑中,花也有可能在我们的意识中。那到底花在哪里,还需要人们进一步主观的确认才行。(二)语言产生的原因及条件1.语言产生的原因人们的语言是为什么产生的呢?人类又是怎么产生的语言呢?语言所产生的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在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中,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部世界是我们通过内部世界所感知的,内部世界要有所感知外部世界必须要有外部世界这个客观实际存在。因此,我们看似了解了世界,看似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第一眼是客观的,其实自从映入眼帘的一刻起。那其实就是属于你的世界,因为世界因你而改编,从看见起就对于你来说就不是客观的了。其实人们一直都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难自己,从自己的世界里出发走向自己的世界,生活就是这样的,其他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无知的。我们长久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意识作用于世界。虽然我们是世界的主宰者,但是人类是有群体生活的。人多的地方,就会出现许多的矛盾,人们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意识到的事物都不尽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的见解。虽然不能说别人的思想意识怎么样,但是我们有权利也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才是自己。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发展成为具有了社会属性。虽然我们很不愿意与那些,与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很多人在一起,但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了社会而独立存在。这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人们为了维持和保护这种社会关系,不得不学习怎么去与其他个体相处。在相处中使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人在想方设法中存在发展,甚至发展的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能够更好地相处了。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如此融洽呢?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呢?就这样产生了语言,语言为了人与人的沟通产生,语言是人们共同生活的桥梁,语言是一种文化在人类中产生。5语言魅力与文学欣资2.语言产生的条件人和人相互之间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人们认识世界的意识也千差万别。这种存在差异的一类信息,在人们生活之中,是人们促使交流的产生原因之一。人们对于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就更需要沟通表达了。那么人与人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会不会造成人们无法沟通,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吧。在人类社会中,人和人是有所区别的。人客观地反映事物,到了人脑形成了主观的意识。那么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不同的,又如何进行沟通的呢?多年研究发现,人们之间的意识是有共同点的。人与人之间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是不同的,但是客观的事物是不变的,变的只有人脑中形成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客观的事物出发,寻找共同点。这样就为我们人与人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所以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内部世界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假如试着与一个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那么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是聆听者,一个是叙述者。因为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实在是千差万别。在一件事情的看法上,可能有一大部分是不同的,只有一小部分是相同的,也是能存在沟通的必要的。如果说,这个人并没有这样的共鸣产生,那么也就实现不了沟通的目的。如果某一个人与他的内部世界完全不同,那么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条件。从人的基本构造看,人的属性,人脑的发育是相似的,都有一定高低差不多的智慧。在内部世界中,这是相对重要的。人们通过大脑反应世界,它的内容也就差不多是基本相同的,人们的听觉系统,嗅觉系统,视觉,等等。在这些地方的相同之处,也就可以形成对于客观事物相对认识的相同。只是有些人感知的方式不同,这些人体器官都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有的人用眼睛就能看到花的存在,看到美味可口的饭菜,但是对于有的眼睛失明的人来说,眼睛无疑是一种缺陷,但是上帝打开了另一扇门,在人们嗅觉上,也可以闻到花香,也可以闻到美味可口的饭菜。这也是一种相同之处,这些都为人与人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为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大部分的可能性。三、对“语言”概念的界定在人类发展中,人类不断进步。语言就应运而生了,语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言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带给人们十分便利的生活。人们之间彼此因为内部世界的不同,需要不断的沟通,就此在语言推动下人类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感知的客观对象的一致,还有人们认识世界的身体构造的相同,为语言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我们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必须用语言交流。任何事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不断遨游前行,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发挥人类的潜能语言,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类最原始的语言是简单的,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中,人类的语言不断地改进。征服自然界,世界万物都能发出声音,世界的东西千奇百怪,声音无处不在,这就是微妙的语言。语言从人类发展到动物界,甚至到自然界更多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交流。世界上的事和事物,各个事物发音的不同,也就是构成了语言的不同种类。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进步的标志,没有语言是多么的可怕。所以我们要有认识语言,更多地掌握语言的能力。6···试读结束···...

    2022-10-12

  • 《艺术与欣赏》陆晓松,黄丹銮主编;蓝天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与欣赏》【作者】陆晓松,黄丹銮主编;蓝天总主编【丛书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页数】384【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9.03【ISBN号】7-5686-0077-4【价格】CNY49.80【分类】艺术-鉴赏-开放大学-教材【参考文献】陆晓松,黄丹銮主编;蓝天总主编.艺术与欣赏.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9.03.图书目录:《艺术与欣赏》内容提要:为了在高校学生中普及艺术知识,培养欣赏能力,提升人文修养,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组织了包括广东开放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工商学院等院校的专任教师花费近两年的时间精心编写了《艺术与欣赏》教材。该教材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文学、音乐、影视等艺术门类,从艺术发展、艺术特征、欣赏要领、名作赏析等方面进行讲述,语言通俗简练,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供大专学生及社会相关人员学习使用。《艺术与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艺术欣赏绪论第一章艺术欣赏绪论第一节艺术的基本概念一、艺术的概念与种类(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概念从“艺术”的字面意思来说,它是才艺与技术的统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艺术”特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后人李贤认为:“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中更进一步解释:“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宋朝人孙奕在《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中对前朝“艺术”的概念发展进行了梳理:“后汉为方术,魏为方伎,晋艺术焉。”清朝的袁枚在《随园随笔·梁陈遗事出〈广异记〉》中记载了一件奇事:“庾肩吾少事陶先生,颇多艺术,尝盛夏会客向空大嘘,气尽成雪。”在中国文化典籍中,“艺术”一词多是指独特的技艺或技能,甚至是神秘的方术。(二)现代的艺术概念在现代社会中,艺术被定义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与欣赏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基于以上认识,人们把艺术看作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他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治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二、艺术的种类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一)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它是一种再现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视觉艺术。2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也日渐增多,绘第一章诊艺术欣赏绪论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是最为典型的视觉艺术种类。1.绘画和雕塑绘画和雕塑都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前者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后者则在三维空间中塑造,造型性是它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写实与表现是绘画最主要的两种表现方式。写实性绘画直接模仿自然和现实事物的形象,用逼真的手段达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现性绘画侧重强调主观精神,多采取夸张、变形、象征、抽象等手法直接表达主体的情感体验与审美需要。雕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一是清晰地呈现,二是含蓄地暗示。雕塑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在三维空间中塑造可视、可触及的立体艺术形象,其审美特性是在空间中获得的,与雕塑有关的周围环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2.建筑建筑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它“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创造出一种外在形状只能以象征方式去暗示意义的作品”。建筑充分体现了功用和审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同类型的建筑总体上都体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面对各式各样的建筑,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它的造型之美,而且可以从中认识和感受历史的风貌、时代的变迁、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创造。3.书法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中国艺术,是从实用升华而来的。它利用毛笔和宣纸的特殊性,通过汉字的点画线条,在字体造型的组合运动与人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对应的审美关系,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意境创构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4.摄影摄影是一种现代感很强的视觉艺术。自从法国人达盖尔(Daguerre)在艺术与欣赏1839年发明摄影术以来,无论在技术还是审美方面,摄影都取得了全面迅速的发展,摄影已成为今天人的视觉审美的主要表现工具之一,成为人类的“第三只眼睛”。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从其运用照相机和感光材料在现场拍摄实有物体景象这一基本特性派生出来的,主要表现为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二)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由表演者完成的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的艺术种类。泛指必须通过表演完成的艺术形式,如音乐演奏、演唱、舞蹈、曲艺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为表演者的表演创造过程与观众的欣赏过程同时进行。1.音乐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主体情感境界,其基本构成要素有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调和力度等,它们构成了无比丰富的音乐形态。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海涅则强调:“音乐也许是最后的艺术语言。”2.舞蹈舞蹈是人的身体按一定节奏进行连续性动作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并和音乐、诗歌相结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表现人体美的艺术,舞蹈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传达人类的审美情感,表现生活的审美属性。一般来说,舞蹈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两大类。前者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的舞蹈活动,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发源于欧洲,以后又在世界各国流行的交谊舞,包括优雅的华尔兹、节奏鲜明的探戈和伦巴、动感强烈的迪斯科等。艺术舞蹈是指由舞蹈者在舞台上表演、经过艺术构思创作的作品,它需要以较高的舞蹈技巧来完成,如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舞剧等。3.曲艺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是以“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第一章心艺术欣赏绪论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多数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即一个演员模拟多种角色)的特点,或说或唱;少数以代言为主、叙事为辅,分角色拆唱。不同的曲艺品种与其各自产生的地区方言关系密切。曲艺音乐则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时演员人数较少,通常仅一至三人,使用简单道具。表演形式有坐说、站说、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彩唱等。曲本体裁有兼用散文和韵文、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的“主曲体”,或综合使用两者。曲艺包括的具体艺术品种繁多。根据调查统计,除去历史上曾经出现但是业已消亡的曲种不算,仍然存在并活跃于中国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单弦、大鼓、双簧,还有新疆维吾尔族的热瓦普苛夏克、青海的平、内蒙古的乌力格尔与好来宝、西藏的《格萨尔王》说唱云南白族的大本曲,以及北京琴书、天津时调、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湖北大鼓、广东粤曲、四川清音、陕西快板、常德丝弦等等。各地区、各民族,共有和相异的曲种,大至十数个省份、小到一两个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普及和流布。这些曲种虽然各有各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这就使得中国的曲艺不仅成为拥有曲种最多的艺术门类,而且是深深扎根民间、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三)综合艺术所谓综合艺术,是指同时通过视觉、听觉感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的共同活动来传达和感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它主要包括电影、电视、戏剧等。1.电影和电视电影和电视都是视听并用、视听结合的艺术。自从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的艺术创造手段、审美表现能力等迅速得到发展和丰富,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审美感染力,也形成了电影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使之成为20世纪最具表现力的艺术类型。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同时也是年轻的视听艺术种类,它渗透到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艺术与欣赏电影、电视艺术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首先是与它们所具有的逼真性、运动性和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分不开的。其次,画面的运动性是电影、电视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电影、电视是在时间中展现情节的,镜头运动在其中有着突出的作用。最后,电影、电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电影、电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了叙事的方式和结构,从戏剧中吸取了演员的表演方法,从绘画中吸取了构图和色调,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等,因而具有极大的审美表现力。2.戏剧戏剧是以文学、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合成的综合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并当众表演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发展、演变的艺术形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戏剧不是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组合,而是各种艺术成分经过有机合成之后以整体舞台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二是戏剧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三是戏剧具有当众表演的直观性:四是由于戏剧在感性直观上较其他艺术形式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所以,对戏剧的理解和把握总是植根于人自己的生活实践本身。3.戏曲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传奇、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它讲究唱、念、做、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360多个,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四)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主要指文学。文学以文字语言(词语)为媒介,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诉诸人的视听感官,要接受文学艺术,就需要通过主体想象去感受、体验并构造审美意象。6作为一个庞大的艺术种类,文学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试读结束···...

    EP蓝色天空 蓝图epub

  • 《文学欣赏概论》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概论》【作者】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页数】185【出版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50-2323-6【价格】36.00【分类】文学欣赏【参考文献】殷晶波,朱慧明,孙春燕主编.文学欣赏概论.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02.图书目录:《文学欣赏概论》内容提要: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无论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都是它永恒的主题;文学欣赏是一种乐趣。当你阅读一本好书,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与一首诗心有灵犀,与一篇散文娓娓而谈,与一位小说的主角同呼吸共命运,或者在戏剧文学里找到一个知音,觅到一位偶像,这都是心灵的共鸣。文学可以陶冶性情,对于文学的欣赏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从而使人文素质得以完善。《文学欣赏概论》内容试读文学欣赏概述一第一节认识文学文一、文学概论论“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与德行、言语、政事一起被列为孔门四科,在当时的语境中直接指文章和博学。后来宋文帝建立了“四学”,即文学、儒学、玄学、史学。此时“文学”的含义已经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了。在西方,“文学”观念的确立不过200年左右。英语中的“文学”一词(literature)最早出现在14世纪,泛指一切文本材料。直至1900年前后,文学才摆脱单纯的文献含义,形成现代的文学观念,即专指具有审美想象特征的一类文本。文学一开始是作为文化而存在的,是与其他文化现象交融在一起的,其审美属性、情感属性,这些在今天被认为是文学特质属性的东西,是逐渐被确认和凸显出来的。现在,一般从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三个角度对文学作出界定。广义的文学概念来源于“文学”这一术语的原发语境,是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交汇在一起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及作品的统称,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狭义文学的概念脱胎于文化型的文学观,强调审美及情感想象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这是今天通常指称的文学,也即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折中义的文学概念是指有些作品兼具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的性质,如《史记》既是一部历史文献(广义文学),又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狭义文学);鲁迅的杂文既是政论文(广义文学),又是风格化作品(狭义文学)。二、文学的四个视角(一)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系统,文学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系统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其特殊性在于,一方面,文学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要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所以,文学的存在状况和发展态势是社会系统诸因素合力影响下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把意识形态仅仅看作统治者宣扬的思想观念体系或政府的方针政策,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具有非常宽泛的功用意义,且所有这些意义都不完全相容”。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构成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进行了细分,即从构成领域区分,分为宗教、哲学、艺术、政治等;从形成领域区分,分为“一般意识形态”“局部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从构成主体区分,分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在具体内容构成上不但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倾向,还包括礼仪仪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这样,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精神的外观,还具有物质的形态,从而通过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将其从认识论的精神领域拓展为对人的精神起物化作用的一切存在。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与一般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审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表现为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意识形态是文学的一般性质,隐含着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二者通过特殊的话语建构缠绕在一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艺术远比政治、经济理论丰富和“隐晦”,因为比较来说,它不是纯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一方面,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没有一部完全缺乏思想内容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比起更为明显地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和政治理论,艺术与意识形态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不能被简化为一般意识形态。艺术正是以特殊的方式使我们“感觉”或“察觉”到产生它的意识形态。艺术通过这种方法让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性质,由此逐渐使我们充分理解意识形态。文学强调个体性、自律性、自由性等,在对人的自我力量与自我决定能力的肯定中,存在着与支配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对立和张力。正如伊格尔顿特所提出的,文学生产离不开作者的意识形态,但作者的意识形态不是作者个人的心理反应,它是一般意识形态在个体作者那里的独特呈现。由于体现在每个作者的一般意识形态的方式与角不同,造成了作者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二者在总体同构的前提下,或完全同构,或部分同构部分矛盾,或完全对立。这三种情况有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作者和作品中。(二)文学作为创造性活动从创造性活动来审视文学,美国当代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需要通过某些同义词加以辨析,使之判然有别。第一个要素是作品,也即艺术产品本身。其次,由于作品是人的产品,一种人造物,所以第二个普遍要素是创作者、艺术家。再次,作品总得有主题,这个主题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现存事物,它或相关,或表现,或反映的3不是客观的事态,就是与此有某些关系的事物。这第三个要素…我们所使用的更为中性和含义更广的术语是现实。我们所具有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和读者,作品是服务于他们的,或者说,至少对于他们的注意力来说作品才是有用的。”为了一目了然和便于理解艾布拉姆斯把四要素设想为一个三角关系,完整的艺术系统就由这四要素构成,缺一不可。在这个系统内,作品是中心,经由它把其他三要素整合为一体。从哲学或美学的高度来看,文学活动无非是主客体两大范畴。四要素正是从这样的高度对文学构成进行了基本概括:从审美主体方面看,包括创造主体(作家)和观照主体(读者);就审美客体而言,包括现实形态(自然美和社会美)与艺术形态(艺术美)。不过,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及其三角关系,是一种静态呈现,如果从艺术创作的动态角度看,从逻辑上讲完整的艺术活动是艺术家在现实中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积累感受,并经过艺术构思创概论作成艺术作品。作品既是创作过程的终点,又是欣赏过程的起点。欣赏者通过作品来认识和感受生活,由对作品的评判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评判。从另一个角度看,欣赏者的欣赏总是基于时代现实的,并且要对作品进行评价又会反馈给艺术家。文学活动就是一个由作家到作品,再由作品到读者,然后通过生活的纽带使读者与作家联系在一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四要素理论不仅动态地揭示了文学活动完整的运动过程,而且在区别和研究不同文艺思潮和理论派别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为构造艺术理论的体系提供了一个准则或依据。按照四要素及其关系,可以把一般的文学理论划分为四大领域,并由此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它揭示了文学最一般的本质规律,学术界称为本质论。研究这一规律的学科是艺术社会学。基本观点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再现、反映等。这是西方文学理论发展中的主思潮。其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即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个性,以及对作品的构思和具体表达等动态过程,称为创作论。研究这一领域的是艺术创作心理学和艺术创造学,把人的情感与主观因素作为文学的源泉。中国古代有“言志说”“缘情说”“心声说”,西方则有“心灵表现说”、“情感表现说”及“直觉表现说”等。其三,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包括静态的审美趣味鉴赏力和动态的欣赏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用,一般称为欣赏论。艺术鉴赏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这个范畴的。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也就是说,作品由作者完成之后,并没有终结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活动。正是读者的能动性阅读与创造性填充了作品中的空白点,才使得作品获得鲜活的生命。其四,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即对作品的内部构成和存在方式、媒介、结构、技巧、题材、主题、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称为作品论。西方的“新批评”派、语义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都是研究这层关系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针对形式的重要意义,提出以“文学性”来指称文学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于其“文学性”,而文学性的实现又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变形强化、歪曲,这也就从形式上使语言具备了某种特别的审美效果。(三)文学作为精神家园“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是王晓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对自己所构想的人生之路的寓言式描写,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憧憬那条翻飞着蓝蜻蜓的缤纷小路就是回家的路。家的最大特性是自由自在。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进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审美世界,这里可以使人忘却尘世的一切,使心灵进入一个无障无碍、无遮无蔽、自由和谐的境界。《易经》有云:“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故受之于家人。”人在世界上打拼,难免受伤,这时候最需要家的慰藉。而整部文学史都镌刻着人类苦难、磨砺、坚持的脚印。所以,每当失落、无助的时候,人们总能在文学中找到慰藉,文学就是一个精神家园,引渡人类走向健全和永恒。文学作为精神家园,主要体现在其审美超越性上。审美不是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是一种超越性的生存方式。在审美状态中,“因为消解了对象性思维的魔障,从形形色色的心灵镣铐中超逸而出,并且转而以活生生的生命与世界融为一体,所以,人得以俯首啜饮生命之泉,得以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得以禀赋着一种审美的超然毅然重返尘世”。文学中,主体如果能够葆有审美的、开阔的心胸,就可以在超越中消除主客体的对峙,领会出生活的意趣和生命的境界。文学作为精神家园,通过审美抚慰人们的心灵,并非让人割断与现实生活的血脉联系,而是让人用“别一段闲情,另一双慧眼”来造就人与对象之间的真正相遇,使整个宇宙与主体的心灵时空契合、浑融,不再是盘剥与占有。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在审美体验中,内部时间不再是嘀嘀嗒嗒地缓慢行走,而是海啸般地奔涌而来。它超越了外部时间的有限,超越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超越了失落,超越了动荡,从而让我们升腾到无限、永恒。外部时间限定了人生的劫数,内部时间则把我们超度到大同之邦。”此时,作者寄托在文学中的各种情感就能充分唤起鉴赏者的情感反应,“感”作为联结创作者与鉴赏者的纽带,使跨越历史时空、民族种族的沟通成为可能。(四)文学作为文化底蕴文化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是极为宽泛而复杂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被笼罩在文化的巨网之中。据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300多种。英国著名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历史梳理和分析,发现在工业化社会之前,文化基本上是指“培养自然的成长,此后类推为指人类训练的过程”,“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却变成自成一义的文化”,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文化。这时,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第二个意思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第三个意思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其后,又有第四个意思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体生活方式。所以,文学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正是文学的存在,才使传统中最精5巧最容易毁灭的那些精华得以保存和流传。文化底蕴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人文底蕴是人生幸福度的地基,即承接幸福指数的那只“碗”,有多大的碗,就盛装多大的幸福;有怎样的人文厚度,就决定一个人能够达到怎样的幸福高度,这已为古今中外人类经验所反复证实。在我国,孔子是最早对文学的文化底蕴作出全面阐述的思想家,在《论语》中有多处直接谈到文学对人的文化底蕴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论语·阳货》有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季氏》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大力提倡学诗,并不是要人们成为赏诗人,而是认为通过学诗可以帮助人建立起厚实而又宽阔的文化底蕴。杨振宁在山东大学论所作的一次专题报告中回首自己的一生,非常感谢父亲没有让他走很多“神童”的错误道路,没有急于培养他的数学天才,而是请专人教他诵读《孟子》,学习唐诗宋词。他感叹道:“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期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他认为,最初的人文教育对他其后的科研与人生具有不可代替的宏观指导作用。孔子的这些遗教在西方也受到高度重视。美国本科录取条件之最的三大名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将人文底蕴纳入该校的核心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手册中这样描述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哥伦比亚大学认为人文底蕴是展开广阔视野的前提,无论对专业学习还是人生幸福而言,这一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座。文学作为文化底蕴,蕴含了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积淀了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凝缩了深厚宽广的文明成果,负载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基因。有学者从“文学母题”的角度考察了文学的文化底蕴一流传的历史惯性与意义衍生。“文学母题”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不断被借用、书写、粉刷的共同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创作中的原型意象,即使在后代的书写中也会有细微的更新、变化,但其中透露出的民族文化取向却相当稳固。例如,在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母题有悲秋、伤别、爱国、闺怨、思乡、复仇、报恩等,而具有母题意味的意象也成为无法抹杀的民族胎记,成为历代创作中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所以,每每与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题遇合,积淀于内心深处的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民族审美心理之根就会发芽,我们也会为文学中不同时空相同境遇的出现而感慨嗟叹。就像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哪怕是惊世骇俗之作,也都会沾染历史与传统的尘埃。凡是人类文明参天大树上结出的果实,传统都是其割不断的脐带。“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传统是一种时空的交织,是在一定的空间范畴里那种有能力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将要继续流淌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因此,“对于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它只会体现传统,而不会凝结传统。凝结的传统,不能传之于世,不能统贯历史,因此也就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文学负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文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文学向未来的铺展,也决定了文学注定会吸引更多人关注的目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文学具有与历史同构的特质,文学也分享了文化进程中的累累硕果与丰厚底蕴,文学在传统与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不断前行,不断孕育出智慧的灵光。···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阅读 epub在线阅读

  • 《古代诗词欣赏》杜爱国,王朝艳,张鹏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古代诗词欣赏》【作者】杜爱国,王朝艳,张鹏振主编【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页数】230【出版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680-4945-0【分类】古典诗歌-诗歌欣赏-中国【参考文献】杜爱国,王朝艳,张鹏振主编.古代诗词欣赏.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古代诗词欣赏》内容提要: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和词,为了突出学习中欣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诗文繁简适度,切合大学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从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诗词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古代诗词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诗词欣赏路径诗歌是最精练优美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诗歌尤其精美。中国诗歌之精美,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因素,那就是它由汉字匠心组接而成。汉字是一字一音,音有四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如果平仄相错,偶句押韵,就自然会有一种节奏感和音乐美,这是其一。汉字一字多义,又加上词类活用,这样就极大限度地增加了语言的弹性,诗歌情感内容的表达因之赢得了含蓄性和丰富性,诗歌的至境便是以有限的语词营造出无限的境界。还有,汉字的体积空间大小一致,它们按特定的表达需要和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就使诗歌的整体建筑结构具有了和谐性和整一性。这以上三个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字所写的诗歌不可比拟的。所以,欣赏诗歌,我们的首选就应该是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古诗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古诗欣赏要做的事情是:体验丰富的感情,品味深刻的意蕴,领略独特的想象,感受音韵的和谐。欣赏大体可以根据这样的路数进行:疏通字面一把握结构揣摩意境一品赏技巧一玩味语言。一、疏通作品字面疏通字面,是古代诗歌欣赏的第一步。因为古诗是历史的产物,它们的产生时代与今天相去甚远,我们的民族语言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不断发展变化,古代很通俗的词语,今人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它的原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诗中“床”是一种四脚很矮的条凳,而不是我们今天睡觉的床铺“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臭”是香,散发出香味,而非腐烂发臭。“耶娘妻子走相送”(杜甫《兵车行》)中“走”是“跑”,非行走之意。“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船”是衣襟,而不是船只。“烽火扬州路”(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路”是指宋朝时的行政区划,而不是道路。“时穷节乃现”(文天祥《正气歌》)中“穷”是处境恶劣,非穷困之意。如此种种,不胜。1枚举。同时古人写诗有一种嗜好,就是爱在诗句中用典故,宋代江西诗派甚至把用典作古代为重要的审美标准。用典能扩展诗歌境界的纵深感,增加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含蓄性,但这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不怎么喜欢用典故的李白在《行路河难》用了三个典故:姜太公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赏垂钓后遇文王;伊挚(即伊尹,他原先是夏朝最后一位国君一桀的臣民,后来作为商汤妻子有莘氏的陪嫁,随之入商。商汤发现了他卓越的才干后,便任他为宰相,委以国政)将要受到商汤征聘时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少年宗悫回答叔父问他志向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前两个典故表达了对他人幸运的羡慕,对遭遇悬殊的愤慨,对昏君不察的不满,对奇逢难再的感伤;后一个典故表现对未来,对前途,始终不灭进取的信心和乐观的期望。李商隐《锦瑟》用典故编织意象,后世解说不一,乃至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说。中国诗歌史上最喜用典故、最善用典故要数辛弃疾,以致有人讥之为“掉书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用了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桓温对树伤逝三个典故,分别表达决不归隐、仍要奋斗的心意,不为名利、一心为国的衷情,年华虚度、英雄坐老的悲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孙权继承父兄遗业北败曹操据有东南,刘裕京口起兵率军北伐收复长安洛阳,刘义隆草率派兵北伐招致大败而回,霍去病追单于至狼居胥山封山而归,廉颇吃下斗米以示尚能带兵征战等五个典故,以抨击社会现实,感叹英雄迟暮另外,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以含蓄著称民族,有时出于特殊的抒情表意需要,并因诗歌形象思维特点所决定,诗句的内在意蕴往往很含蓄,即使诗句中所有的字眼我们都能理解,可是它究竞要表达什么意思,又颇费疑猜。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从雄阔景象入手,进而说身处圣明之世,闲居而无所作为实为耻辱。可虽有报国之志,无奈无人提携,面对为官之人,只能徒增羡慕而已。显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如若不明白“舟楫”(“无舟楫”暗喻做官无人引荐)、“垂钓”(“垂钓者”暗指那些正在走向仕途的人)、“羡鱼”(借用古语“临川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意,暗示无人援引,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等真正的用意,这首诗便很难读懂。唐代盛行“温卷”之风,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人,以求名人提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在探问自己笔下功夫是否合乎要求,应试能否得到考官的赏识但不好明说,于是把自己比做一个精心打扮、准备去拜见公婆的新妇,含蓄地表达了这番意思。张籍看完回了一首《酬朱庆馀》,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再如章碣《东都望幸》云:“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宫怨,说东都洛阳的宫女盼望皇帝临幸,能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不料皇帝却带着美人来了,因此她们的希望彻底落空。此诗实际上是讽刺唐代科举制度中的徇私舞弊现象,诗里所说的宫女指的是准备参加考试的士人,士人们之所以“懒修珠翠”,满怀怨恨,是因为主考官带着自己的“美人”来了,他们登第的希望化为泡影。我们如果望文生义,势必出现解读笑话。另外,秦韬玉《贫女》诗也是如此,表面写为人作嫁的贫女找不到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实则是倾诉无人荐拔的士人的委屈和不甘。2…怎么疏通字面?一是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明确诗句中古今语法的变化。这里择要说几点其一,句子成分的省略。在古诗词中,不完整的句子是常见的,如李白《宿五松第山下荀媪家》后两联“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头句省章略了主语“荀媪”,末句省略主语“我”。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意思是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立着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零地停泊,“吹拂”“停泊”的动态在字面上没有写出来,没有谓语动词。刘禹锡《至潜水驿》“枫林社日词欣赏路径鼓,茅屋午时鸡”,意思是为迎社日,枫林里响起了鼓声,中午时分,鸡在茅屋旁边啼叫。“鼓”“鸡”的动作在字面上没有写出来,谓语被省略。还有省略其他句子成分的,这里恕不一一举例其二,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在古诗词中,一个句子就是一两个或几个名字性词组,这种情况很多,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都是如此。其三,修饰语取代中心语。在有些诗词中,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省略了,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主语本是“(东船西舫的)人们”,而让“东船西舫”这一修饰“人们”的词语取代了。虞似良《横溪堂春晓》中的“东风染尽三千顷”,宾语本是“(三千顷)田”,而让定语“三千顷”代替了。还有谓语被状语取代的,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谓语“回荡”由状语“(在)满天秋色里”取而代之了。其四,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谓语前置是古代诗词的一个突出的语法特点,如刘长卿《逢雪》中的“风雪夜归人”,“归人”实为“人归”,谓语前置了。欧阳修《采桑子》中的“双燕归来细雨中”,是“细雨中归来”的倒置(状语后置了)。宾语前置的情况也很多,如苏轼《蝶恋花》中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宾语“人家”前置了,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关不住”的宾语“满园春色”,前置后宾语中心词“春色”又换到了前面,这样处理,画面有动感,有生机,有活力。主语置于定语之前的情况也很常见,如辛弃疾《清平乐》中的“破纸窗间自语”,顺序本应为“窗间的破纸自语”,“破纸”提在定语之前了。语序变化最突出的是杜甫诗歌,如“红如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东海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翠深开断壁,红远接飞楼”,均将“红”“青”“黄”“绿”“翠”等表示色彩的词调至句首,诗句的组接显得鲜灵、活脱,景物的色彩格外鲜明、强烈。《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为强调京城景物的美好(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香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将宾语“香稻”“碧梧”提到了主语的位置。其五,词类的活用。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多见的,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名词“花”、形容词“斜”均用作动词。李嘉佑《同皇甫冉登重玄阁》中的“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名词“暮”用作动词,名词“秋”用作形容词(用“秋”来形容海色的萧肃)。杜甫《望岳》中的“齐鲁青未了”,白居易《买花》中的“灼灼百朵红”,形容词“青”“红”都活用为名词(青青的。3带山色,红艳的花朵)。另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周邦彦《满庭芳》中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绿”“老”“肥”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古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史功底,明确典故的来源和含义。诗如《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州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贪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如“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沉吟问鼎语,但见东坡流”(李群玉《登章华楼》)。《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日:“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如“四方争逐鹿,三户可亡秦”(尹耕《项羽墓》),“中原逐鹿人谁是,桃叶桃花自一村”(孙一元《桃源图》)。《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垂泪方投笔,伤时即据鞍”(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番》),“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骆宾王《九戍边城有怀京邑》)。《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刺激)于口,惨(疼痛)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如“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李白《赠范金卿二首》),“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杜甫《槐叶冷淘》)《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意用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把握艺术结构把握结构,是古诗欣赏的第二步。也就是说,这有限的几句诗,几句词,几句曲,先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读过一些诗词的人知道,格律诗有首联、额联、颈联、尾联:词中的长调有上片(或上阕),下片(下阕)。我们把握结构,不是说辨出那几句是哪-联,或哪一片,这是明摆着的事。我们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作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诗经》和《楚辞》提供了诗歌抒情的基本结构范型。《诗经》中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三叠式,大家熟悉的《秦风·蒹葭》《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就是这样。比如《蒹葭》第二、三章是首章的反复,只换了几个字,第二章的“萋萋”、第三章的“采采”与首章的“苍苍”意思基本相同,形容蒹葭长得茂盛青苍鲜明。首章的“白露为霜”,第二章换成“白露未晞”,第三章换成“白露末已”,从时间的推移显示了找寻的长久和心情的急切。白露结霜时,他未找到“伊人”;等到霜融为露时,还未找到;直到露快要干了,他仍未找到,歌者焦急惆怅的情绪隐含其中。数章共叙一事,虽然各章只更易一两字,但能将人物感情的微妙变化或动作的前后过程曲折道出。最典型的例子是《周南·芣营》,这首诗写阳春三月,一群女性结伴去郊野采集芣营(车前草,古人相信此草可治不孕之症),三章才改易六个字(“采”“有”“掇”“捋”“袺”“缬”),而采集芣莒的整个过程以及人物动作神态全然写出:邀朋呼伴往采一逐根逐根掐下(“掇”)一成把成把抓取(“捋”)一提起襟角兜住。4(“桔”)一扎起两襟塞裹(“缬”)。重章叠句不仅便于记忆,传习唱和,而且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借此特点,可以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第《诗经》中也有些作品采用展开式结构,如《周南·关雎》《郑风·女日鸡鸣》《邶袋风·静女》《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如此。《关雎》第一章写一见钟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二章写昼夜相思(“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三章写热情求爱(“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完全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结构,既表现了远古君子词欣赏路径对意中人爱的真切和深厚,又表现了他求爱方式的艺术和优雅。《女日鸡鸣》第一章写女催男起(“鸡鸣”“明星有烂”“凫雁”将翔),第二章写男士许诺(“弋言加之”“宜言饮酒”“琴瑟在御”),第三章写赠佩定情(“杂佩以赠之”)。《楚辞》也多采用展开式结构,如《山鬼》第一板块写山鬼赴约(“折芳馨兮遗所思”),第二板块写山鬼等候(“留灵修兮澹忘归”“怨公子兮怅忘归”),第三板块写山鬼哀怨(“思公子兮徒离忧”):《湘君》先写久候不至,再写怨怪怅惘,最后写捐玦遗佩:《湘夫人》先写望而不见再写筑室遐想,最后写捐袂遗襟。长篇抒情诗《离骚》是一曲人生理想失落的悲歌,第一部分是“述怀”,第二部分是“追求”,第三部分是“幻灭”,这三部分组成伟大诗人心灵音乐的三部曲,采用的同样是展开式结构。古代诗歌不少采用实虚式结构。或由事入情,如屈原《国殇》前半部分重于叙事,描写激烈战斗:严阵以待一浴血奋战一抛尸原野,收煞扣住“国殇”诗题;后半部分重于抒情,讴歌阵亡将士的报国意志和英雄品质,结穴示现“招魂”本旨。前半部分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后半部分抒情是叙事的升华,全篇浑然一体。无前半部分,热情讴歌则空洞无依:无后半部分,烈士伟美则无法尽显。后世曹植的《白马篇》完全袭用这种结构方式,前半部分描写少年英雄外在的“勇”,英武之姿一勇士来历一非凡本领一疆场破敌;后半部分歌颂少年英雄内在的“忠”,用饱蘸激情的笔触,深入少年英雄的内心世界中,从而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或由景人情,七律一般上半写景,下半抒情,杜甫的七律大体如此,其名篇《秋兴八首》《登高》都采用这种结构模式词曲的结构一般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或议论)。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全词以“愁”(“归思”)为线索。上片写“秋景”,用“对”“渐”分别领起总写之景和分写之景,逐层叙写,浑然一体。下片写“别情”,以“望”“叹”“想”三组句子逐层深入,先以直抒胸臆手法正面抒写离愁,后又以想象的描写,从侧面表现思归不得的惆怅,最后又以反问句方式向妻子倾诉相思之苦。或由景入理,宋诗多谈理,谈理先要有一个基础,就是写景,不然谈理就是空谈,如苏轼《题西林壁》就是典型的例子,上半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下半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一个人如果陷于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个环境或事件的真相,就会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是由景入理再入情,作品以月贯穿,先写月涌春江,对良辰美景的陶醉,再写月下沉思,对宇宙人生的探索,最后写月照无眠,对游子思妇的关情为了避免实虚式结构的刻板性,古人在这种模式内部,又往往注意“起承转合”,否则就显得太死板了。“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起承转合”是古诗人的一大创造,它既能使一个作品保持高度的完整性,又能够保证表·5述的曲折性。这种结构规律是在元代总结出来的,但元代之前包括唐代,诗人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这一规律。如杜甫《登岳阳楼》,开头两句点题,是“起”:三四两句写登楼所见,是“承”;五六句写眼前处境,是“转”;最后两句写望远怀乡,是诗词“合”。苏轼《望湖楼醉书》以灵动急骤的笔调为稍纵即逝的自然奇景留下真切的艺术剪影,像是信笔挥洒,实际颇具章法:起(云)一承(雨)一转(风)一合(水)。起承转合,层次清楚。古代诗歌的结构模式还有多种。如对比式、论文式、回环式、倒转式、问答式等。对比式结构如欧阳修《生查子》、吕本中《采桑子》。《生查子》上下片形成对比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采桑子》也是如此,上片写“恨君不似江楼月”,下片写“恨君却似江楼月”。以“不似”与“却似”隐喻男女的聚与散,倾诉会少别多、聚暂离长之恨论文式结构即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回答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比如曹操《龟虽寿》,用神龟和腾蛇来作比,提出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中间回答要像伏枥老骥一样“志在千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后面进一步提出人要注意保健,保健就能尽可能活得长一些,能延长为事业奋斗的时间。李白《将进酒》就是模仿《龟虽寿》的结构写出来的,开始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李白的回答是一种貌似消极的愤激(饮酒长醉),解决的办法是长物换酒。最妙的是绝句的结构,绝句可以说是精短之作,篇章越短结构越是不好安排,越是不容易“活”,古人却很有办法。比如李商隐《夜雨寄北》采用回环式,起句写妻子来信(君问归期),次句写愁人不寐(巴山夜雨),三句写团聚期盼(西窗剪烛),四句写夜话想象(谈说昔情),由此及彼,回环往复,联想重重,首尾叠合。倒转式结构像抽丝剥茧,完全倒着来,比如唐人金昌绪《春怨》,起句写驱赶啼莺(打起黄莺),次句写驱赶原因(不让莺啼),三句写止啼原因(莺啼惊梦),四句写护梦原因(梦与夫会),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韵味无穷。问答式结构在古代乐府和民歌当中用得比较多,或自问自答,或主客对答,如崔颗《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南北朝《子夜歌》(“今夕已欢别”)等。叙事诗的欣赏更要注意作品结构的组织,否则连起码的味道都读不出来。叙事诗的结构分析也有规律可循,抒情诗的结构分析要抓“诗眼”,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愁”,李清照《永遇乐·元宵》的“怨”,岳飞《满江红·写怀》的“怒”,陆游《书愤》的“愤”。叙事诗的分析则要抓“线索”,“线索”没抓准,就谈不上结构分析。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的叙事线索是什么?不是风,不是雨,也不是人,而是“屋”,开始写秋风破“屋”,接着写“屋”破难补,再写夜雨“屋”漏,最后写梦想华“屋”,找准了线索,才知道诗歌每一部分的联系是何等紧密。《长恨歌》的叙事抒情线索是一个“恨”字。这篇叙事诗是一个典型的三部曲,即“相见欢一惨别离一无限恨”,相见欢写李杨欢爱(无限恨的深层原因),惨别离写马嵬兵变(无限恨的直接原因),无限恨写生死相思(无限恨的本身情状)。结构分析是一种总体观照,审美就要总体观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首诗是一个整体,不能肢解诗句,将诗一句句拆开,再逐一加以诠释,而一定要从诗的形象整体上去探寻其感情的搏动;不能断章摘句,无视诗的整体内容,只摘取其中的只言片语,就断言诗中的寓意,这样最易造成误读。6*···试读结束···...

    华中科技大学 散文诗 中华诗词出版社

  • 《文学欣赏》杨春,王涛,韩素萍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作者】杨春,王涛,韩素萍主编【页数】272【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12【ISBN号】978-7-310-03754-4【价格】39.00【分类】文学欣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参考文献】杨春,王涛,韩素萍主编.文学欣赏.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欣赏》内容提要:本书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实用教材,全书分为五章,在总体阐述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样式的特点、欣赏技巧以及具体的作品分析。《文学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知晓作者的创作本意及作品的言外之意,在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满足,从而愉悦自己、提升自己的活动。读者在阅读时,要投身作品中,与作者及人物融为一体,并借已有的知识文化储备提炼其精髓为我所用,使文学欣赏活动对读者的功用最大化。人文学欣赏第一节文学欣赏及其特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是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侧重又有所不同,“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有文学当然就会有对文学的欣赏,那么,什么是文学欣赏呢?所谓文学欣赏就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和情感的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追求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读者在阅读或听别人诵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碰撞和共鸣,并上升为审美享受,进而领会文学形象所包含的深层意义,那么,这样的阅读或诵读就构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所以,当我们翻开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那一幅幅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那催人奋进的思想情感,那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便会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对文学作品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是包含着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这种体验又是因人而异的,与读者的文化基础、社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文学欣赏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欣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过程文学欣赏不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其形象意蕴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抽象的认识,而是形象的意会,是在感觉中理解,在审美过程中认识。文学欣赏以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为基础,读者对作品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文学欣赏中起重要作用。认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深刻的感受。如果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只是停留在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是不可能对作品的内容有全面的、深刻的、正确的感受。只有当读者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把那些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合理想象的丰富和补充,在头脑里获得形象的再现时,他才能对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感受,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才能透彻地领会其中的意味,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鉴赏的愉悦。比如,欣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下。”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首诗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平淡无奇,逻辑上也不能说没有问题,但在具体欣赏2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一时读者并不会计较文字的表述,反而被描写的意境深深打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忧郁的、壮志未酬的英雄,登上幽州台,背着手,无奈地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禁让人动容。全诗仅用了22个字,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表现了诗人对整个天地人生悠悠忽忽的无限感慨,他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他替天下受到同样打击的人同声垂泪,这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让这首很简短的诗一唱就是千年。二、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过程我们喜欢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学作品总是以情感人,使我们或愉悦,或激昂.或悲哀,或愤怒。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着我们,引起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和强烈的共鸣。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被作品中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反应,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进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在精神愉悦的同时升华自己的思想。所以说形象所唤起的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是审美享受的重要标志·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是具体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大都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展现的世界,为其情感所左右。当读完《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时,我们会为主人公孙少平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为他在生活中的奋斗与拼搏,为他面对挫折时的追求精神以及他痛苦与欢乐的情感所感染,这样的作品才会令人荡气回肠。可见·无论我们获得的情感是悲伤的还是幸福的,暂时的还是长久的,都属于审美的体验。三、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艺术的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地复映现象、再现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者的想象、联想、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读者要为情所感,就得依靠形象所给予的具体生动的感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特别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由于其形象的间接性,读者对它的欣赏,与对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等的欣赏相比,更有待于形象的再创造,更需要形象思维的能力。它要求读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例如,读者即使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也能够体验、领略描写农村生活、农村画面的文学作品,这并非由于他们头脑里有关于农村的概念,而是因为作家的形象描绘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材料,这些材料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其认识并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农村生活:而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读者,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有更多的共鸣,更能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他们能够以白己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来感受、想象,从而丰富、补充作品里关于农村生活,尤其是场面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要是读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没3人文学欣黄有意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诗词中这些脍炙人口、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所勾画出的种种意境及作者饱含的种种心情,在感受、想象能力较差的读者眼里,也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又如,在剧本中,由于其特点和要求,人物的思想感情只能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加之剧中特有的规定场景,人物通常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他有时讲得少而想得多,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说得心口不,如果鉴赏剧木时,读者不能根据剧情展开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正确地感受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剧木内容。可见,不依靠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不经过积极的形象思维,读者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不可能发现和了解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若读者能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反复品味,积极思考,就能从中获得更多合乎作者原意的感受和认识。当然,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中的形象很可能有不一样的印象与认识。例如,大家对李商隐《锦瑟》的理解就有许多种:有人认为这是首爱情诗,“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的名字: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追忆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各咏一调,因而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无论这些说法正确与否,都是读者的一种理解。因此,欣赏者头脑里再现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形象的确定性与规定性,又有欣赏者的独创性和新颖性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可以说每个人都会,但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品位又千差万别。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准确、更合理地去欣赏文学作品呢?一、文学欣赏前的准备(一)文化基础知识的准备读者步入文学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一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好的、令人感兴趣的文本我们就一睹为快,不好的、无法让人感兴趣的文本就放置一旁。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即读者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文化积累和审美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取得都依赖于一个人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读者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享受文本带来的精神愉悦,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准备为前提。这里的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字词的积累,语法的学习运用,文学作品意象的初步把握,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还包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国一基本的感悟能力,了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以及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初步的知识准备,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体会和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游刃有余地去筛选和阅读文本。(二)文学理论知识的准备有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准备,读者就能够初步把握文木的内容,对文木有整体的概念和印象,初步获得美的精神愉悦。但此时读者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或者说读者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的东西,并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要想完全把握作者的本意,全面理解文本内容,读者就必须具备文学理论方而的知识,用科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其文学欣赏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欣赏效果。例如,对文学的理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讲,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所以,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就会明白,对于具体人物,要将其放到具体的时代中去分析,否则,这种分析就可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二、整体把握作品,评判作品优劣一般说来,一部作品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都是整体中的有机单元。这些有机单元对表达主题不可或缺。朱光潜先生把一篇作品的整体布局比作兵家所谓的“常山蛇阵”。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按照某种内在的关系共同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从整体上感知并把握作品,不能仅把作品中的某些场面、情节、细节及单独的词句孤立起来进行鉴赏,并以此去评判作品的优劣。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孤立地看某些场面、情节、细节,可能是丑陋的、恶俗的、不健康的,但从整体来看,它们有时却是作品的必需内容。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那种不顾整体,单纯寻章摘句的鉴赏方式:“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摘取者一吹嘘或附和,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所以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只有顾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体中去品味、去鉴赏,才是正确的欣赏方法。当然,有些作品做好细节和场面的把握也是必要的,因为整体和部分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仅从局部分析,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个具体事物的堆砌,毫无诗意可言.但如果从总体上把握,却是一幅感人凄凉的风景画,作者的心情也瞬间转移到读者身上三、调动联想和想象,获得审美享受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广义的想象包括初级形态的联想和高级形5人文学欣赏态的联想。狭义的想象是指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又可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接受美学把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称为“文本”,并认为,文学文本留有许多空白。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把文本中的符号、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的时候,文本才成为作品。那么,如何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如何使一般的语言符号变为生动的形象呢?接受美学认为·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文学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描述都是虚实相间、留有很多空白的。这些虚的、空白的地方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去填补,否则,文学鉴赏就无法进行。尤其是一些言短意丰的诗歌,必须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读者只有运用合理的想象在脑海中还原画面,才能体会其场景画面的美好。又如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相关诗句通过读者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还原成具体的场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欲狂”的心情。四、用心体验,领悟言外之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弦外之音。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字面意义看起来几乎没有差别,为什么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呢?原因是不同的鉴赏者面对文字叙述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林兴宅先生把文艺作品的审美层次分为三层:各种形式因素唤起的意象:意象所指示的历史内容;象征意蕴。可见,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上。例如,《再别康桥》一诗中,诗人不直言白己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和依恋,而只是恣意渲染康河的美景,只说自己“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的这种感情读者必须用心体会才能感悟到很多读者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风貌、社会意义、文化意蕴等视而不见,岂不知这些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例如,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开始读者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阿Q这一人物形象也会给读者带来笑声和愉悦.但仅仅引人发笑绝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读者就要思考,为什么作品会引人发笑?阿Q之类的小人物为什么会有那此匪夷所思的想法和行为?这样逐步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那就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农村所留下的影响。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只有这样深入体会·才能领悟到作品的题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6···试读结束···...

    2022-10-12

  • 《文学欣赏与创作 第3版》袁勇麟,冯汝常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与创作第3版》【作者】袁勇麟,冯汝常主编【丛书名】ldquo十二五rdquo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页数】384【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690-2606-1【分类】文学欣赏-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文学创作-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袁勇麟,冯汝常主编.文学欣赏与创作第3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01.图书目录:《文学欣赏与创作第3版》内容提要:该书分散文、小说、诗歌、影视文学四部分。选文包括古代和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并在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以供学生学完该章内容后复习巩固知识之用。适合高校的文科及理工科学生用来提高文学素养。此次再版,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了书稿的部分内容,并替换了部分练习题。《文学欣赏与创作第3版》内容试读绪论《易经》云:ldquo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rdquo(《贲卦middot彖辞》)作为人文成果之一的文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艺术,它在ldquo人文化成rdquo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的儒家把《诗经》当作教育弟子的经典,后世的科举还曾经把诗、赋、散文等列为封建士子学习与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琵琶记》ldquo富贵家必不可少rdquo,近代梁启超甚至提出了ldquo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rdquo等观点。那么,什么是文学呢?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看,文学曾经从属于史学与经学,所谓文史哲一家也道出了文学的渊源与从属地位。从类别上看,文学是与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种艺术,它属于人文学科。章炳麟曾说:ldquo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rdquo(《国故论衡middot文学总略》)西方学者韦勒克也有类似观点:ldquo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rdquo(《文学理论》)似乎文学就是人文,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傅道彬、于茀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谈到文学概念时的语言描述就十分耐人寻味,指出ldquo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rdquo,ldquo从这一意义来讲,文学不是别的,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rdquo(见该书引论,第4页)。把文学提高到一种生存方式的高度正是看出了文学作用于人的情感需要这一特殊功能。那种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打发无聊时间的消遣或作为附庸风雅的装饰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在这个物质世界已经变得发达的时代,文学必定会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与现实物质世界生活相和谐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在追问ldquo文学是什么rdquo的时候,说ldquo可以从文学理论史上发现,历代的文学研究似乎都无法顺利地解开这个谜语一文学是什么rdquo,ldquo文学似乎在坚定地拒绝定义的召唤,拒绝向世界敞开自己的秘密rdquo。这不仅使文学理论ldquo极大地降低了威信rdquo,而且也使文学研究在寻找自身身份的时候遭遇了来自自身的怀疑。认为ldquo任何声称对lquo文学是什么rquo拥有永恒、绝对的答案的文学理论,都只能是一绪种虚构和幻想rdquo,所以,该书从ldquo文学是什么rdquo转向了ldquo什么是文学rdquo的探讨,即ldquo在论特定的历史语境指认什么是文学rdquo,也即从对ldquo文学本体论的思考途径转向认识论的和功能论的思考rdquo,所得出的ldquo合乎逻辑的选择是,文学就是一个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社会认为是lquo文学rquo的任何文本rdquo。这个关于ldquo文学rdquo定义的选择显然很高妙,它离开具体内容从形而上的角度进行的解析,使人们对文学概念的期待增加了几分玄妙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著者既对ldquo文学是语言艺术吗rdquo进行了辨析,又对文学1文学欣赏与创作(第三版)ldquo是美的还是真的rdquoldquo是闲暇的游戏还是布道的牧师rdquo等命题进行了选择性考问,让普通的ldquo文学rdquo一词的解释变得有难度而深邃,能感知又不易言说其实,假如我们放低姿态,在常识性与普通意义上分析文学的本质属性并进行界说,应该不会无所适从。就本质而言,首先,文学的属性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经过艺术加工才会获得文学性;其次,文学诉诸感情,能够通过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感动人是文学的追求;再次,文学是人们需要的非物质化的ldquo食粮rdquo,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文学可以这样界说,即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承载感情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凝结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德国语言学家海德格尔对文学语言有过这样的描述:语言却是连接完满深厚感觉之大地与崇高无畏精神之天空的路径helli语言敞开的是这样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处于天地之间的人栖居在世界之家中。这也证明了文学艺术的语言特色,即它是一种凝结与承载着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由于文学艺术这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使得它在以往、当今乃至后世都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也正因如此,进行文学欣赏就成了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种精神需求。在今天传媒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影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获得图像、音乐、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沟通。但是,这都不能够表明人们已经不需要文学欣赏与有关欣赏理论的指导了。恰恰相反,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学欣赏欣赏理论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信息时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快捷,大量的作品与巨量信息的出现,欣赏者需要欣赏性的选择与指导;其次,随着时代变迁,不仅古代作品因时间差异而难以理解,而且当今文学创作的手法与艺术性都在不断发展,文学欣赏已经需要专门指导才能够进行;再次,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交往变得奢侈,让精神世界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文学欣赏带来的精神满足,或在文学欣赏的ldquo共鸣rdquo中获得ldquo精神交往rdquo,这尤其需要欣赏理论的指导,那种ldquo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rdquo,仅仅凭借经验的欣赏模式在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已经变得不可奢求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呢?从文学欣赏的实际区分,存在两种不同层次的欣赏。一是文学研究,它是一种注重创作规律、艺术特点的理论层次的欣赏;二是文学作品欣赏,它往往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侧重文本、情感、语言、思想等具体可感的作品形式与内容。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欣赏起始于语言这个媒介,读者通过可读听的语言介质,感知语言承载的意义与情感,进而深人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意蕴。在理论实践上,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是相互交织的。文学欣赏要结合具体的作品,ldquo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rdquo(欧阳友权等主编《文学原理》,第349页),而文学批评则是ldquo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rdquo(同前书,第392页)。可见,文学欣赏多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诉诸感知的种接受,而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评价,两者都是围绕作品进行的阅读接受,只是文学批评更具有系统理论性。但是,也不能说文学欣赏就不需要任何批评理论的介2人,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进行文学欣赏,除了知道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外,还需要了解精神分析、象征主义、原型批评、新批评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方法,针对不同文学作品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进行文学欣赏。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是指作家在一定世界观和文艺观指导下,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以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与反映生活的一种创作手法,如杜甫的ldquo三吏rdquoldquo三别rdquo等。新写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新变。浪漫主义是指作家用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注重描绘作家理想生活的图画和主观感情,根据理想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如《西游记》等。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分辨的那样:ldquo他(索福克勒斯)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欧里庇德斯则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rdquo精神分析学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学批评流派,它把文学看作一种无意识活动的结果,通过寻找作家作品的动机,发掘其中存在的ldquo症候rdquo即特殊细节,追溯背后的因果,进而揭示或破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如研究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关于杀父娶母情结的分析即如此。象征主义强调人的主观个性,往往以想象来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主体的观念与内在的精神世界。象征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运用到创作上就是一种托物取喻以抒情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主义是指整部作品都充满象征,整部作品的形象体系都具有象征性。如戴望舒的《雨巷》,整首诗就充满迷茫的象征。原型批评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重要批评流派,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ldquo原型rdquo意为最初的形式。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故原型批评也称神话原型批评,但它还涉及巫术、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原型批评力图从文化人类学等角度通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寻我出其背后的基本形式即探究神话原型,进而揭示出其中蕴涵的普遍规律。ldquo新批评rdquo之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新批评(或称本体论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四五十年代。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文学批评应以作品为本体,通过文本细读,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探寻作品的内在结构,并提出了语境、张力、反讽等新概念,对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所介绍的文学批评多属于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迥然不同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潮。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ldquo反映论rdquo而建立了ldquo表现论rdquo的规则与范绪式,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它不仅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也反对现代论主义的各种对文学创作形成制约的新规则。它要求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它注重展示主体的生存状况,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让读者去思索归纳其审美价值与内涵。后现代主义摈弃了传统的ldquo终极价值rdquo,倡导所谓ldquo零度写作rdquo(作家在话语、语言结构上为所欲为,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它采用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文本中对同一事物3文学欣赏与创作(第三版)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叙述中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中断对作品的阐释)、反体裁(故意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等手段,在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往往也造成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的阻隔与困难。那些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都属于后现代主义。学习这些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必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它是直接获得感悟的第一步。再者,进行文学作品欣赏还要阅读有关作品赏析的文章,学习有关作品赏析的知识与方法,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的经历等。当然,如果时间允许,能够通过长期的阅读获得赏析经验会更好。另外,对于各种体裁文学的发展史也需要了解,因为只有把作品放置到一定时空环境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从文学类别上划分,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媒介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阅读文学、讲唱文学、影视文学;从时代上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从国别上划分,则有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等就中国文学发展史来说,按照历史朝代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等几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直接源头,时间上它包括自人类产生以来至秦王朝建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文学样式有远古神话、歌谣和散文。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主要作品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先秦诗歌以《诗经》《楚辞》为代表,风骚并举,形成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散文有以《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和以《论语》《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先秦文学不仅是后世文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ldquo诸子百家rdquo的出现,也对中国社会与文学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秦汉时代的文学比较简略。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但因严酷专制,秦代文学较有名的只有吕不韦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与李斯的散文。经历楚汉战争而建立的汉王朝,文学成就以散文、汉赋和乐府诗歌为代表。散文和汉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贾谊、司马相如、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ldquo成一家之言rdquo的《史记》中的文学传记,为后世文学叙事与人物塑造树立了榜样。东汉班固的《汉书》也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汉乐府诗歌ldquo感于哀乐,缘事而发rdquo,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倾向、质朴的民间性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后世文人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为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与成熟期,其标志是此时不仅有了明确的ldquo文rdquoldquo章rdquo之分,而且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批评作品,如曹不的《典论middot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围绕ldquo三曹rdquo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作品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被后世称为ldquo建安风骨rdquo。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而晋末的陶渊明以纯净的田园诗歌和超然的生活态度成为彼时最有成就的诗人。此时,骈体文也盛行,出现了江淹《别赋》等众多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也开始出现,如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等」隋唐五代文学中以唐代文学成就最为突出。隋代文学成就不大。五代时期词获得发展,出现了以香艳为特色的花间词派,其中以南唐后主李煜成就为最高。唐代文学获得全面发展,唐诗不仅流传下来的作品有48900多首,而且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杜牧与李商隐等大诗人。唐代散文不仅扭转了五代以来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且在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佳作。唐传奇是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的词、变文等也成为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取了重文抑武政策,宋代的文化与文学获得发展。宋诗走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道路,不仅爱议论,而且意境狭窄。宋初诗坛歌颂升平的ldquo西昆体rdquo曾风靡一时,后来又出现了江西诗派,南宋时期的陆游则是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词是宋代文学最光彩的明珠。宋初词坛的晏殊与欧阳修,其小令清丽可喜。柳永的慢词擅长铺叙,多用俚俗语,婉约动人:苏轼的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形成豪放词风。南宋则出现了大批爱国主义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李清照因身世遭际前后词风也迥然不同,辛弃疾则继承与创新了词的豪放风格。宋代散文师承韩柳ldquo文以载道rdquo主张,敢于直陈时弊,出现了欧阳修、王安石、ldquo三苏rdquo、曾巩等六大散文名家。宋代出现了说唱文学及与之关联的话本小说,宋杂剧也获得发展。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则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奠定了基础。在蒙古贵族建立的元代政权,传统的诗文受到冲击,但是戏曲、散曲等俗文学获得发展。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现存剧目约600种,作品162种,前期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后期创作重心南移杭州,创作日渐式微。南戏是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戏曲,用南曲演唱。它不同于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结构,结构宏大到每本戏可有几十出。其中高明的《琵琶记》成就最高,《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ldquo四大传奇rdquo也较有名。话本小说中的《全相平话五种》为明清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它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朴实爽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马致远《天净沙middot秋思》。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初期,文学被压制,中期后才获得发展。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四部长篇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另外,《封神演义》《平妖传》等神魔小说也很有影响。冯梦龙绪编写的ldquo三言rdquo、凌濛初的ldquo二拍rdquo等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论明代杂剧作家徐渭的《四声猿》形式创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ldquo临川四梦rdquo成就突出,影响深远。明代诗文出现过前后ldquo七子rdquo和ldquo台阁体rdquoldquo公安派rdquoldquo茶陵诗派rdquo等创作流派,但多脱离现实,成就不高1644年开始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帝制政权,而清代文学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清代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吴敬梓5文学欣赏与创作(第三版》的《儒林外史》代表了讽刺小说的最高成就,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前人,成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李汝珍的《镜花缘》等才学小说想象奇特,别具一格。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武侠侠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也获得长足进步清代传奇戏曲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优秀之作。在诗、文词等方面,诗有王士祯的ldquo神韵派rdquo,沈德潜的ldquo格律派rdquo,翁方纲的ldquo肌理派rdquo等,词以朱彝尊的ldquo浙西词派rdquo和张惠言的ldquo常州词派rdquo等为代表。散文则以ldquo桐城派rdquo影响最大。可以说,清代文学获得了全面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近代文学中,有四大遣责小说,各种各样的诗、词、文流派也不断出现,但是成就不高,其中南社成就稍有代表性五四时期,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小说,都出现了大批名家名作。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科学和民主;在语言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此,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时期第一部白话诗集。此后ldquo湖畔诗社rdquoldquo新月派rdquoldquo七月诗派rdquo等不断涌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ldquo文学研究会rdquo的茅盾、冰心、叶圣陶、王统照等人与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写出了反映时代内容的作品。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等作家更是各具风格。戏剧文学以西方传入的话剧为主,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郭沫若等人的创作能够结合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散文创作获得了大丰收,不仅有鲁迅这样的文化旗手,而且还出现了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冰心、朱自清、沈从文等一大批散文名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文学进入当代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是文学史上称为ldquo十七年rdquo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小说与诗歌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品主题突出,多具有教育和鼓舞人民的作用。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一大批优秀之作。诗歌以讴歌党和新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最受欢迎,代表作有郭小川的《青纱帐一甘蔗林》、贺敬之的《回延安》等。散文则以讴歌和赞颂为主的ldquo抒情散文rdquo或ldquo艺术散文rdquo较为流行,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是代表作家。在戏剧创作上,老舍的《茶馆》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ldquo经典rdquo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郭沫若、田汉等人创作的历史剧体现出鲜明的主题性,这亦恰如鲁迅所言ldquo政治先行,文艺后变rdquo1976年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结束后,文学创作进入新时期,当代文学也第一次出现了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美学形态一现代主义,如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以及各种探索性、实验性的诗歌、戏剧等。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繁荣期,先是出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ldquo伤痕小说rdquo,稍后是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等ldquo反思小说rdquo,然后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等反映20世纪80年代改革风潮的ldquo改革小说rdquo。再后是80年代中期的ldquo寻根文学rdquo,它注重探寻现代社会生活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代表作品有阿城的《棋6middotmiddotmiddot试读结束middotmiddotmiddot...

    2022-12-12 文学欣赏 参考资料电子版 文学欣赏和文学鉴赏

  • 《音乐名作欣赏》李贞华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音乐名作欣赏》【作者】李贞华编著【页数】589【出版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306-7708-7【价格】68.00【分类】音乐欣赏-世界【参考文献】李贞华编著.音乐名作欣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音乐名作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有关外国名曲导读和欣赏的图书,全书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一世纪都有作品入选,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印象派、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等不同流派的代表作曲家和代表作品。内容涵盖面大,创作技法方面既有多调性、无调性、序列音乐、点描音乐、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书中还对作品做详尽的曲式图表、主题解剖、分部、分段、分句的分析。在分析中对旋律、节奏、调性、配器、肢体、主题发展手法等都有全面的分析。《音乐名作欣赏》内容试读拉索(0rladedeLao1532-1594)无伴奏合唱曲《回声》【作曲家小传】拉索(又译名奥兰德·德·拉絮斯OrladedeLau)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300一1650)最后一代法国一佛兰芒乐派作曲家,他和意大利的帕莱斯特利那(Paletria)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两位代表。出生于比利时的蒙斯。童年时在家乡的圣尼古拉教堂任歌童少年即被带往意大利,青年时期大部分在意大利度过。1553一1554任罗马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唱诗班指挥。1554年曾去英国与安特卫普。1556年供职于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公爵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宫中,六十年代担任其宫廷小教堂的圣乐队队长直至去世。在此期间,也常去欧洲其他地区旅行。拉索创作的作品体裁多样,数量极大,包括弥撒曲(Mia)经文歌(motet)、受难曲(Paio)、意大利牧歌(Madrigal)、法文尚松(chao)、德文合唱利德(Lied)等共计有两千多首。音乐风格的多样和表情手法的丰富性是拉索创作的最大特点。由于他一生中工作和游历的国家及地区较多,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大量汲取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乐派的音乐体裁、表情手法和风格特点,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加以了发展。例如在他的旋律里既有意大利音乐的美感,又有法国音乐的优雅,还有德国音乐的力量;在写作技法上既博采16世纪所有合唱技法之长,广泛汲取法国、德国、意大利教堂复调音乐的写作技巧,又将它与主调音乐形成新的结合,为以后的复调音乐过渡到主调音乐时代开辟了道路。音乐名作欣赏/001【作品导览】《回声》是一首八部混声无伴奏合唱曲,发表在拉索于1581年出版的一集以意大利诗歌谱写的维拉内拉(villaella)等较为轻快体裁的作品集中。此曲具有奇妙的艺术效果,演唱时需有极高的合唱技巧,因而深受欢迎,常成为许多合唱团的保留曲目,在全世界长期广为流传。此曲将混声四部中每一个声部都分为两组,从而形成了两个混声四部合唱组。这两个合唱组之间从一开始就完全用卡农(cao)写成,作者利用这种卡农模仿的前后时间差,以及两组之间强弱力度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谷回声的效果。全曲从开始面对山谷的呼喊,到中间与“回声”妙趣横生的对话,再到结尾时“回声”静静地消失,整体构成了一个拱形结构的曲式框架。音乐将人带进了空旷、宁静的大山深处,面对着神奇的大自然,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感情,聆听着那幽谷回音,体验着与大自然无拘无束进行对话的快乐。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一切是那样和谐,心情是多么舒畅。作品的主题开始呈示时,节奏较长,音区较高,力度较强,调性明确而稳定,由开始的B大调逐渐向下属、重下属大调(B一E一PA)展开,表现了面对山谷的呼喊,直抒胸臆,畅快淋漓:002/音乐名作欣赏例1-1(快速)的回声的中间部分是与“回声”的对话,从相互模仿笑声到要求相互对歌。这段音乐的节奏逐渐变得短促而紧凑起来,音区高低错落多变,力度由弱到最强(一m一mf一f一),调性回原调后通过平行小调转到了下中音大调(B一g一G),形成了音乐的最高潮:音乐名作欣赏/003例1-2A给我们听,不能TB.mmA.唱给我们听不能,m力mTmB.004/音乐名作欣赏王净手能为什么?我不意为什么?我不B高潮过后的后半部分与前面刚好相反,是由激动到逐步平息的过程,与前面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拱性结构。在这个部分里节奏由短促的对话,逐渐拉长、拉宽,气息终于平静下来:音区也由高音区逐渐降到低音区,最终结束在低音区中:力度呈?一∫一m矿一m一逐级下降走势;调性将前一部分的调关系倒置过来,由重下属调逐渐回到主调(PA一B)。一切复归平静,幽静的山谷仍是那样空旷,那空谷回音好像还仍然回荡在整个空气中…音乐名作欣赏/005···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器

  • 《如何欣赏唐诗》俞陛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如何欣赏唐诗》【作者】俞陛云著【丛书名】跟大师学古典诗词【页数】279【出版社】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317-4381-1【分类】唐诗-诗歌欣赏【参考文献】俞陛云著.如何欣赏唐诗.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如何欣赏唐诗》内容提要:本书的作者是清光绪年间文人俞陛云。书中收录了王勃、骆宾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卢纶、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数百篇名家名作,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从声调,格律,意义、句法,字法入手,阐释其精微细妙之处。作为一本国学大师的入门级图书,无论读者想要学习进步,还是想要鉴赏研究都能得到满足。此次重版,除在内容上重新编辑整合,还大胆地重拟了经典书名,使经典著作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何欣赏唐诗》内容试读甲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姑取三首为读者告,亦窥豹一斑也。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唯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唯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近人凌霄诗:离情从此如春水,随着扁舟日夜生。意境与此略同,但李诗以简括出之,凌诗虽蕴藉多姿,而较弱矣。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前半首,质言之,唯蜀僧为弹琴一语耳。学作诗者,仅·006····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古典诗词欣赏》姚国军|(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古典诗词欣赏》【作者】姚国军【丛书名】中国当代研学丛书【页数】220【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117-3777-9【价格】93.00【分类】诗歌欣赏-中国【参考文献】姚国军.古典诗词欣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古典诗词欣赏》内容提要:从《诗经》的时代开始,中国诗歌的海洋中不断孕育出晶莹耀眼的珍珠。经典诗词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的编撰目的就是把这些散佚在各个时代的珍珠串在一起。该书分为六个部分,内容包括: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古典诗词欣赏》内容试读01第一部先秦时期4古典诗词欣赏钟鼓去快乐她。【作品赏析】《关雎》全诗原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前四句,总写君子追求淑女,概括全诗,引出下言。第二章是接下来的八句,描述君子如何追求自己心仪的姑娘,以及在追求过程中遇到的小挫折,以至于“辗转反侧”,具有写实意义。第三章就是最后的八句了,描写了君子在与淑女婚后,使出浑身解数让妻子开心,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关雎》是《三百篇》中的第一篇。自古到今,凡是居于首的,几乎都是重中之重。那为什么《关雎》能置于诗经之首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关雎》的内容是君子追求淑女,最后双方共结连理,无论是君子还是淑女,都是代表着德行,他们的结合,体现了夫妇之德,堪称典范。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关雎》的夫妇之德作为榜样,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这样,社会也会和谐稳定。其次,《关雎》作为乐歌,并不单调,洋溢着喜气洋洋,特别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欢欣鼓舞,一派喜庆的景象。至于艺术手法,《关雎》很好地运用了“比”“兴”。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诗开头的“关关雎鸠”“比”已结连理的君子和淑女,形象贴切,并且“兴”出君子与淑女的般配,使诗富有感染力。“参差荇菜”也运用了“比兴”手法。另外,诗篇还使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窈窕”第一部分先秦时期5“辗转”是叠韵,“参差”是双声,加强了诗的音律美,令读者回味无穷。(钟毓景)···试读结束···...

    2022-10-12 诗歌手册epub 散文 epub

  • 《正一道诗欣赏》陈耀庭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正一道诗欣赏》【作者】陈耀庭著【页数】368【出版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188-1128-1【价格】78.00【分类】诗歌欣赏-中国【参考文献】陈耀庭著.正一道诗欣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正一道诗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收录了《岭上多白云,不可持赠君》《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蓬莱信道无多地,只在谭生拄杖前》《玉皇已自知行止,任汝三彭说是非》《殷勤能启秘,须仗出群材》《虽然兴废俱天数,祸自奸臣误国来》等诗歌研究作品。《正一道诗欣赏》内容试读绪论1绪论兼论道教文学及其研究一、我为什么写这两本“道诗欣赏”2014年,我的《全真道诗欣赏》一书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当时蓬瀛仙馆就委托我继续研究并续写本(正一道诗欣赏》。2019年,当我把我的五本著述,包括《全真道诗欣赏》,寄送给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文库的时候,北大图书馆给我颁发了捐赠证书,并且告知我已经入藏保存本阅览室。后来有学生查询后告诉我,其中《全真道诗欣赏》入藏于文学类。我听了既觉得此书可以入藏文学类,又觉得今后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对我研究和写这两本《欣赏》的目的做一些说明。这也就是本《绪论》有一个副标题“兼论道教文学及其研究”的原因。我是1956年入学北大中文系的,当时我只有十七岁。我就学时的理想就是将来能够从事儿童文学的工作,因为我曾经是个少先队员,又当过三年少先队辅导员,喜欢和孩子相处,尝试写过儿童诗歌和小说,认同陈伯吹先生提出的儿童文学创作的“童心论”。后来,在1957年的“狂风暴雨”中,陈伯吹被批判,特别是有人提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风雨表”以后,我担心一生做风雨表里的水银柱,就不再有做作家的奢望了。大三时,我服从2正一道诗欣赏分配,进入了语言专业。所以,我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专业的底子比起文学专业的同学是有差距的。1984年,我开始跻身于中国宗教研究时,曾经在《当代文学思潮》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宗教一试论当代部分以宗教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得失》”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是评论宗教题材的文学作品,但是它只是从宗教政策角度对文艺作品中“左”倾思潮的批评,其目的是为了学习和贯彻党的有关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理论和政策精神,肃清“左”倾思潮的流毒,希望文艺作品能够“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宗教”。文章评论的是创作中的“左”倾思潮,而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欣赏和创作方法研究。如今,我写贰全真道诗欣赏》乃至于继续写作《正一道诗欣赏》的目的,也并非是做诗歌文学的研究。我研究道教诗歌的目的只是要探寻全真和正一两派的高道们在诗歌中展示的内心思想、信仰情怀、艺术情趣和人格魅力,希望能够上读者看到比较丰满的中国高道形象,为当代道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道士的培养敲敲边鼓、做点实事。1981年,我被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的罗竹风先生和副院长蔡北华先生二次点名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让我有二十多年时间从事宗教研究专业工作,我就知道我的余生就是贡献给宗教学研究,特别是道教研究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没有设置过宗教课程。因此,这些年我的宗教学和道教学的①《清虚集》.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第38页。绪论3研究就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的宗教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利用我在北大学到的深厚的文史哲基础知识,研究党和政府处理宗教事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自学西方和中国学者的宗教学理论,采用文献学研究和诠释的技能,以及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加上北大打下的阅读和使用外语书籍的基础,其间还得到过四川川大学著名的卿希泰教授和其他前辈的长期关怀和指导,充分利用两代道教家学的积淀,在宗教学、道教学和当代宗教的领域里,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别是道教的恢复和振新,做研究、做服务,不问收获,埋头耕耘,尽心尽力。2014年,《全真道诗欣赏》一书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受到学术界和道教界的重视和欢迎。2016年,我应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在港讲课,突然收到香港浸会大学的邀请,邀请我参加有关宗教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又非常意外。因为,我自己并不认为《全真道诗欣赏》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我对于国内外从事道教文学研究的学者非常尊敬,重视他们的研究。但是,我本人做道教诗歌的欣赏研究纯粹是从宗教学角度切人的,关心的是写诗的道门中人。我对道教文学的研究,难以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创见。因此,我以在香港逗留期满为由,婉拒了参加宗教文学学术研讨会的邀请。不过,这个邀请也提醒我,我的研究已经触及了宗教文学领域,要对宗教文学的研究多加关心了。二、我的道诗欣赏的研究定位《全真道诗欣赏》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全真道士的思想、正一道诗欣赏生活和艺术“。记得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母校北大专治道教研究的著名学者王宗昱教授听说这个副标题就笑了起来,认为这个副标题概括那么多范畴,有点“那个”。我对他苦笑了一下。因为,加上这个副标题表明,我研究全真道士的诗歌的目的就是定位在探索诗歌中显现出来的宗教徒的“思想、生活和艺术”,而不是研究和论定全真道士的诗歌创作和文学价值。那么,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定位呢?因为,我生活在当代宗教,特别是当代道教处于恢复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中,道教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变化:一座座宫观修建开放,一批批青年道长培养和涌现,青年道长逐渐挑起了修持弘道、服务社会的重担。在此期间,我和许多道教研究学者一样,都曾经参与过某些帮助道教恢复振兴的工作,参加过对于青年道长的教育和培训。现在的青年道长尽管文化水平远高于我七十年前见到过的老道长,但是总觉得他们与前辈宗教界领袖人物相比缺少些什么。因为,宗教并非是纯粹的理性信仰,宗教信仰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内容。宗教领袖和信徒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单纯的师徒关系。如果宗教领袖人物不守规诫又缺少对信仰的忠诚、缺少对信众的热情关怀以及缺乏对信众的人格吸引力,那就很难令宗教徒信服和凝聚起来,让宗教服务于社会主义祖国、完美发挥带领信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正信正行的正能量。我记得,1981年,我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报到后,有幸与曹圣洁会长和已故的沈以藩牧师同事,有幸在金陵神学院授课时聆听陈泽民副院长、骆振芳等教授的教诲。他们的温文尔绪论5雅的仪态、严谨谦逊的治学以及亲切和蔼的待人接物都给人以博学亲和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后来得知曹圣洁会长的大学时代合唱伴奏就是我高中二年物理课程的老师戴云龙先生的时候,戴老师的认真教学和音乐修养,这些都让我感觉到,我们培养新一代宗教领袖除了要培养他们爱国爱教、宗教知识、文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的信仰情操和人格魅力。我还记得,我的爷爷陈荣庆青年时期就是清末上海衙门最后第二任道会司的道会,还是上海火神庙的当家。他从来是沉默寡言的,在我人学北大的时候,他告诉我,北大就是京师大学堂。你去北大了,就算是中举了。上海俗话说,培养一个秀才容易,培养一个“佳”(gi)道士难。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道士除了要读四书五经,还要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还要学会手面、眼神和脚步的功夫。而这些秀才不会的。爷爷这些话,我一直记得,因为,爷爷就是一个书画能手。从小我就为他写字画符时磨墨拉纸。后来,我到了北大,在父亲给我的信件上,祖父常常会在信封背面写几个字,以示嘱附,记得留字最多的是四个字:“不要忘本”。所有这些在我的思想深处汇聚到一起就是,一个宗教领袖不能只有干巴巴的几句思想信仰的条条。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才有情、有血气、也有作为。我们今天培养的高道有不足之处,不足的地方就是他们的人格成长的不清纯、不丰满和不完美。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编撰《藏外道书》的时候,看到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道家诗纪》。顾廷龙馆长建议我们把它编入6正一道诗欣赏了《藏外道书》。我门遵嘱编入了34册。但是,因为当时照排和印刷条件很差,字迹模糊,难以看清。不过,我作为《藏外道书》的编者,读到这部书稿时,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道家诗纪》是一个残缺本,从现存稿本布局看,可以猜测原稿大约有四十卷。现存只有二十二卷,残缺了十八卷。残缺的十八卷,有人推断缺失的前十一卷,即缺收先秦至隋代诗歌,另外缺失的十七卷至二十三卷,即缺收宋辽金诗歌。现存稿本从十二卷开始,即唐代、元明清代,共计收有道家诗人328人。诗歌作者大部分是杭嘉湖地区各县的道门中人,也有巴蜀地区的道士诗人。这些诗歌大多反映了道士的思想、生活和艺术情趣,这些正是我关心的内容。因为,我认为用道教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这些道士诗人的生平以及他们的诗歌作品,可以从特定侧面了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道士,包括担任领袖的高道们具有的思想、胸怀、操守和情趣,从而丰富历代道教史和人物的研究,还能帮助当代道教徒及其领袖们明白,一名高道应该具有怎样的信仰情商和人格魅力。三、道诗欣赏的比较方法我的道教诗歌的研究定位就是如上所述,那么,这样的道教诗歌研究,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行呢?可以用文艺学研究的三件套分析方法吗?即:研究写诗道士的生平,然后分析道士诗歌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后做一个总结评价。这样的教科书式老方法当然是可以的,也是我们做文学研究的习惯使用的。但是,这样一种用单纯的叙述和描绘的方法来说明道士诗歌的特点,不可能给读者留下了解道士诗人思想···试读结束···...

    2022-10-12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京剧欣赏》高新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京剧欣赏》【作者】高新作【页数】169【出版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702-1919-3【参考文献】高新作.京剧欣赏.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京剧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是高新教授介绍中国京剧艺术知识的普及读物。本书共分8章,从孩子们熟悉的日常讲起,将晦涩难懂的京剧变成了与孩子衣食住行相关的活动,让孩子真正亲近京剧的文化内涵。全书内容丰富,知识性强,是关于国粹京剧的一本百科全书。《京剧欣赏》内容试读001一、中国戏曲与中国京剧根据中国戏曲理论家的分析,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即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但是,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虽然它的剧本和当时剧场的座位,都被当作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下来,而戏剧是怎样演出的,现代人无从知道。印度的梵剧呢?由于印度历史上有一个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认为演戏亵渎神灵,必须禁止,由此,梵剧也就中断失传了。可以说,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法知晓,更无法再现。唯有中国的戏曲,不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剧种发展到三百多个,演出过的剧目数以万计。演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更具有观赏价值。(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演变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原始歌舞的特点是全民性,人们生活在一个有血缘关系的群体中,崇奉着共同的祖先,欢度节日、庆祝丰收和祈祷等活动,都是伴随着歌002舞进行的。国家形成以后,歌舞向两极分化,一部分成为国家祭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则向着驱鬼除疫的方向演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愚昧、落后,人民渴望生命安全。从原始歌舞到优孟衣冠公元前800年(西周末年),出现了由贵族豢养、供他们娱乐的艺人“优”,也称“倡优”“俳优”。优的特点是:全部由男性充任,能歌善舞,擅长模仿滑稽的动作。有时也利用幽默的语言来讽刺某些大人物或时弊。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优”,名字叫“孟”,习称“优孟”。优孟口齿伶俐,思维敏捷,擅长滑稽表演和讽刺。一天,楚庄王非常喜爱的一匹马死了,楚庄王很伤心,打算用大夫的规格和仪式来安葬这匹马。当时很多大臣提出异议,楚庄王不但不听,反而责骂提出意见的大臣。这时,优孟对楚庄王说,既然大王这么喜爱这匹马,就请用诸侯的规格葬马吧,这样,天下人就知道,大王是重马而轻人了。楚庄王听了优孟的话,猛然觉醒,马上改变了主意。楚庄王非常信任宰相孙叔敖,但孙叔敖死后,子女却穷得没有饭吃。优孟知道后,就模仿孙的动作和声音,穿上他的衣服,戴上他的帽子,去见楚庄王。楚庄王一见大惊,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出于对孙叔敖的信任和怀念,楚庄王要求优孟出任宰相。优孟告诉楚庄王,他个人愿意接受委任,但家里人都不同意。楚庄王不解,优孟说,孙叔敖为相期间,廉洁奉公,没有财产留给后人,死后家里人连饭都吃不饱,我的家人不希望有这样的结果。楚庄王听后,明白了优孟的用意,马上派人给孙叔敖的家人送去了粮食,并给孙叔敖的儿子封了领地。这个故事,后人称之为“优孟衣冠”。因为优孟穿孙叔敖的衣服、戴他的帽子,具有了表演性质,后来就常常把登台演戏称之为“优孟衣冠”。003参军戏和梨园行到了封建社会,“优”慢慢地被封建帝王利用,成为帝王讽刺臣下的一种手段。史传有一个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官税,帝王命令一个优穿上官服扮演参军,让另一个优在旁边戏弄、嘲笑他,从此,优的表演由一个角色发展成为两个角色,被嘲笑者就沿用了参军这个名称,而嘲笑他的人叫“苍鹘”。这就是“参军戏”的由来。到了唐代,参军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表演形式,情节、内容都日趋复杂。参军戏由一个节目的名称,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由最初的两个人物发展为多个人物,但仍然是以滑稽的对话和动作引人发笑,达到娱乐的目的,有时也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可见,参军戏与优是一脉相承的艺术形式。与参军戏并存的还有唐代的歌舞戏。乐舞和戏剧,应属两种艺术形式,但中国戏曲实际上是起源于歌舞,所以,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曲的一大特点。唐代歌舞中的舞人,实际上也是戏曲中的一个角色。例如唐代歌舞《代面》,表演的就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故事,舞者除戴假面具外,还身穿紫衣,手执金鞭,是一个固定的舞台形象。歌舞本身具有故事情节,成为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并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展演,是戏与曲相结合的最早实践。唐代宫廷还设有专门训练艺人的组织,叫“梨园”。传说唐玄宗李隆基自幼喜爱歌舞,精通音律,做了皇帝以后,选定“梨园”作为培养训练艺人的活动场所。梨园在当时的京都长安光华门外的禁苑中,李隆基选拔了三百名水平较高的乐工和数百名宫女,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有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新唐书·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都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在李隆基亲自指导下成立的这个歌舞戏曲班子,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所规模宏大的国立戏曲学校,李隆基做校长是当之无愧的。所004以,后世的戏曲演员称戏曲界为“梨园行”,称自己为“梨园子弟”,如果家里几代人都从事戏曲表演工作,就称为“梨园世家”。而李隆基则被奉为梨园行的祖师爷,在旧时的剧团、剧场里,大都供奉着李隆基的塑像,演出前后,都要向塑像磕头、行礼。由于以上的原因,唐代歌舞非常兴盛,特别是“变文”的出现,标志着初级文学剧本的萌生。变文,是唐代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唐代佛教盛行,寺院中的僧人宣传佛教时,主讲的和尚坐在中间,旁边有人帮腔,也有人奏乐。这种类似表演的佛教宣传往往与图画相结合,宣讲者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被展示的图画称为“变相”,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变文、变相之“变”是相对于“经”而言的,“经”指正常,“变”指变异,意为把经义演变成文。变文的形式对后来的鼓词、弹词艺术有显著影响。变文作品是清朝末年在甘肃省的敦煌石窟中偶然发现的,但很大一部分已随同其他经卷和文物一起流落到英法、日、俄等国,是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有《敦煌变文集》等。这种讲故事的表演形式和各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渗透,对于戏曲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宋杂剧与角色分工两宋(北宋、南宋)戏剧,称之为宋杂剧;“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是指各种技艺形式。宋初时的杂剧,在继承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的技艺后形成:大概到南宋时代,杂剧才有了较明确的规范。首先是剧本的结构有了扩充,分为艳段、正杂剧(两段)、散段三个部分、四段。艳段是以歌舞或杂耍作为开始,中间的正杂剧应该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戏剧性的部分,散段是在戏剧性方面不太重要的结尾。其次是有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种角色的分工。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末005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浑,或添一人,名曰装孤。”“末泥色主张”就是以末泥为主的意思,因此末泥又称“戏头”。“引戏色分付”即是引戏在末泥的指挥下具体负责之意。由此可知,这五个角色是以末泥为主、引戏为副。“副净色发乔”之发乔,即装痴作呆,这个角色是从参军戏的参军发展演变而来。“副末色打浑”之打浑,即戏谑嘲弄,也就是对副净加以嘲笑、讽刺,引出观众的笑声,这个角色是从参军戏的苍鹘发展演变而来。孤,是古代的官名,《书·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所谓装孤,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解释为“当场装官者”,据此可以理解为官员的扮演者。第三是形成了以演唱曲子为主的表演形式。宋杂剧演唱的曲子,叫大曲,与参军戏的滑稽、调笑不同,是戏曲表演的初级形式。宋杂剧的剧目很多,可惜剧本都已失传。但从剧目和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是以市井人物为主要的取笑对象。如《眼药酸》,讲述了一个酸秀才用限药给别人治病但毫无效果的故事。再如《老孤遣旦》,写一个老头与一个年轻妇女之间的纠纷故事。由于南、北宋形成的地域隔阂,宋杂剧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即南方杂剧和北方杂剧(金院本)。到公元12世纪,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至此,中国戏曲基本形成。宋杂剧以前的艺术形式,以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自宋杂剧开始,戏与曲的结合,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到元代中期,戏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人们习惯称元杂剧为元曲。中国的戏曲起源很早,孕育的时间却很长,所以形成较晚。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的经济和都市发展相当缓慢,且战乱较多,直到宋皇室南迁,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进行贸易活动的港口和商业化的城市,戏曲才从形式到内容有了较快的发展。元代社会与元杂剧元代的统治者,是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蒙古族。0061271年,当时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依据汉民族的古代文献《易经》,为自己的国家起名“大元”,表明他所统治的国家,已不只是蒙古一个民族,而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继续。1272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并改名为“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忽必烈建立元朝,注意保持和发展蒙古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重新创制发展了蒙古文字,以利于与汉语等文字的译写。当然,延续了上千年的汉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政治上,元代统治者把中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指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汉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南人(即南宋政权统治下的人民)四个等级,汉人和南人显然处于被歧视的地位。不仅如此,又根据身份、职业的不同,把人分为十级,读书人位列第九,据郑所南的《心史》记载:“…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仅在乞丐之前,许多知识分子沦为奴隶甚至被杀戮。与此同时,元代自1237至1314年,77年没有科举,这个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文人们的各种梦想,书中不仅没有黄金屋、颜如玉,而且是没有了任何出路。他们聚在一起,作诗、写词,诗词中充满了惆怅和怨恨。或到青楼女子那里寻找一时的快乐,并开始参加杂剧创作,他们希望通过手中的笔,发泄内心的郁闷和不平。文人社会地位的一落千丈,使他们有了与平民对话、沟通的机会,了解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和灾难,加之他们有文化,懂得戏曲的特点,所创作的剧目,水平自然很高,也很受欢迎,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作品由此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元代畸形、恶劣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一大批杂剧家。元杂剧最早形成于河北、山西一带,这里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传统。中国戏曲最早的剧目《踏摇娘》和对元杂剧的歌唱形式有直接影响的《诸宫调》,就发源于此地。金、元时期,这里是金兵、元兵南侵的落脚、休整之地,集中了大量财力物力,在连年战争中,这一带成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元杂剧的作家群中,这一地区的人也最多;至今,这里还保留着许多金、元时代的戏台和戏曲文物。···试读结束···...

    2022-10-12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