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啥(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 ))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一、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我国基本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享有平等权利,不得因民族差别而受到歧视或压迫。民族平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平等:各民族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参政议政权等。经济平等:各民族公民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财产权、企业经营权等。文化平等:各民族公民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包括语言文字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民族风俗习惯自由等。社会平等:各民族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包括教育权、医疗权、社会保障权等。二、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基本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政治目标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经济利益下,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历史命运下,团结一心,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三、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本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我国统一领导下,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即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自主管理地方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族自治地方有自己的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州人民政府、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县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和执行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有权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民族自治地方有权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023-12-21 民族自治地方现行的政策 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

  • 中国天眼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天眼:自主知识产权的骄傲中国天眼,又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建造和运营的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也是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大科学装置之一。天眼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程。为了克服地形的限制,天眼选择了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建设地点。喀斯特洼地地势崎岖,山高谷深,气象条件恶劣,但天眼的选址却独具匠心。喀斯特洼地四周环山,可以为天眼提供良好的屏蔽,减少来自外界的电磁干扰。同时,喀斯特洼地地质稳定,可以为天眼提供坚固的支撑。天眼的建设过程中,中国科学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例如,天眼的主反射面直径为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如何制造和安装如此巨大的反射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科学家采用了创新的技术,将反射面分成了许多小块,然后逐块安装。同时,中国科学家还开发了特殊的吊装设备,确保反射面的精度和稳定性。天眼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射电天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天眼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以接收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天眼将用于研究宇宙起源、星系演化、脉冲星、黑洞等天体,并将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新的工具。天眼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骄傲。天眼的建设和运营完全由我国自主完成,没有使用任何国外的技术和材料。这是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有力证明。相信在天眼的帮助下,我国的射电天文研究将取得更大的进展,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

    2023-12-20 喀斯特地貌 天眼 地理 喀斯特地貌对中国天眼建设的有利条件

  • 我国低碳物流高质量发展与绩效评价研究》尚猛|(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国低碳物流高质量发展与绩效评价研究》【作者】尚猛【页数】237【出版社】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22.01【ISBN号】978-7-5221-1608-2【价格】79.00【分类】物流-节能-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尚猛.我国低碳物流高质量发展与绩效评价研究.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22.01.图书封面:《我国低碳物流高质量发展与绩效评价研究》内容提要:本书是物流研究类专著。本书以我国低碳物流高质量发展与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从低碳物流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低碳物流体系及其发展,阐述了低碳物流的运作管理并进行了案例分析,详细探究了低碳物流的实现路径,随后阐述了物流绩效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服务、社会物流、循环物流、供应链五个方面的绩效评价,最后提出了对21世纪低碳物流的展望。本书适合研究低碳物流发展与绩效评价的人群及学者阅读与参考。...

    2023-12-12 评价研究方法和结果时 主要是评价其( )

  • 塑胶场地一平米多少钱(塑胶场地

    1.塑料场盖一般采用4mm厚的聚氨酯塑料或8mm厚的混合聚氨酯塑料。2.聚氨酯体育场的结构大致如下:弹性材料+耐磨表面材料+面漆+标线。厚度为3mm/4mm/5mm/6mm/8mm。特点:施工方便,对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木材附着力好;优异的抗紫外线、耐候性、耐磨性、耐老化性,使用寿命长;出色的弹性,可以缓解腿部疲劳,有效减少运动量。...

    2023-05-31 聚氨酯塑胶地面 聚氨酯球场地面

  • 我国如何写起诉离婚书

    我国,要写起诉离婚书,首先需要准备一份书面申请,其中应包括申请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以及申请离婚的理由。然后,将申请书递交至当地的人民法院,由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并作出裁决。离婚起诉书应当具备下列内容:1、要写明原告和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和住址。如果有诉讼代理人,还应当写明诉讼代理人的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代理权的范围以及与原告之间的关系等。2、主要是陈述婚姻状况、离婚理由以及诉讼请求。3、写明起诉时所送交人民法院的名称,原告自己签名或盖章,起诉的时间。起诉书一式三份,人民法院要求2份,自己留一份。再加上身份证复印件、结婚证复印件等材料一起递交到法院即可。【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点评:这是一篇关于离婚起诉书应当具备的内容以及法律依据的文章,内容涵盖了要求的所有内容,并且提及了《民事诉讼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离婚起诉书内容介绍。...

    2023-02-21 原告离婚起诉书怎么写 原告离婚起诉书内容不实 被告该怎么办

  • 我国起诉离婚协议是否可以

    是的,在我国,离婚协议可以被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订立离婚协议,但是离婚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如果有一方违反了离婚协议,另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依法判决。在我国起诉离婚协议是可以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8条规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因履行上述财产分割协议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9条规定:“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点评: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论述准确,涉及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和第9条规定了关于离婚协议起诉的法律依据,文章能够说明我国起诉离婚协议是可以的。...

    2023-02-21 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协议模板 离婚协议财产分割怎么写

  • 我国个人可到法院起诉离婚吗

    是的,在我国,个人可以到法院起诉离婚。在我国个人是可以到法院起诉离婚的。但需要按照原告就被告原则,即当事人可以作为原告,直接到被告户籍所在地法院,或被告经常居住地区法院起诉离婚。【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点评:这段文字说明了在我国个人可以到法院起诉离婚的原则,主要是按照原告就被告原则,即当事人可以作为原告,直接到被告户籍所在地法院,或被告经常居住地区法院起诉离婚。这一原则被《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这一点说明了我国法律对个人离婚案件的管理原则,给个人提供了可以起诉离婚的权利,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23-02-21 被告的经常居住地 被告住所地 经常居住地

  • 我国起诉离婚可以让律师全权代理吗

    可以,但是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在我国起诉离婚不可以让律师全权代理。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不到场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证明本人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否则法院仍会开庭,对于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院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点评:这段文字介绍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关于离婚案件的规定,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不到场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证明本人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否则法院仍会开庭,对于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院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文中详细地介绍了离婚案件的诉讼规定,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离婚案件的诉讼程序。...

    2023-02-21 民事诉讼法 退庭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退诉讼费的法条

  • 我国男性法定工作年龄(法定工作年龄)

    我国男性法定工作年龄为16周岁。关于我国男性法定工作年龄,法定工作年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最低16周岁。2、但是,依据《劳动法》第15条第2款之规定: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所以不局限于16周岁。...

    2023-02-21

  • 【PDF】地方立法专题研究:以我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为视角 201803 武钦殿|百度网盘下载

    法律类书籍整理,打包全部99/永久,完整目录(点击打开),客服微信:diqiure010101【PDF】地方立法专题研究:以我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为视角201803武钦殿...

    2023-01-28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范围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 我国医疗保障与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研究》杨清红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国医疗保障与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研究》【作者】杨清红作【页数】306【出版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620-9912-3【价格】49.00【分类】医疗保健制度-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中国;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中国【参考文献】杨清红作.我国医疗保障与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我国医疗保障与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研究》内容提要:本题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以下三个核心问题来统率:医疗保障制度能否减轻老人家庭医疗负担医疗保障制度能否提升老人的及时就医需求医疗保障制度是否引致老人的过度医疗服务需求分析和回答这三个问题就构成了本文的主体内容。《我国医疗保障与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研究》内容试读导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1.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行业提出严峻挑战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从2000年的0.94亿(占人口总数的7%)增加到1.19亿(占人口总数的887%),与10年前相比上升了19%。〔1同时据老龄化趋势预测,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在2050年将上升至334亿(占人口总数的226%),亦即人口总量的近1/4。老年群体已不容忽视,其巨大的医疗需求而引起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尤其是医疗服务需求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由于生理机能开始衰退,健康质量也不断下降,各种老年慢性疾病也逐渐产生,这些变化决定了老人对自身健康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会比其他人群显得更加突出。据我国卫生部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人消耗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水〔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www.tatgov.c。.2我国医疗保障与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研究平的1.9倍”。1至2010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近50%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因此老人是医疗服务行业消费的主要人群,在进行结构优化的同时如何有效解决其医疗需求,将是此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2.老人医疗服务有效需求不足使其问题社会化目前我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因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还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且医疗服务利用率很低。冯学山、王德耀(1999)指出,老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水平远低于总人口的利用水平,且至少有近67%和近50%的老年患者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及时就诊和未能按时住院,比总人口的未就诊率要高出近两倍。〔2)老人医疗服务有效需求不足,无法提升老人整体健康水平的改善程度,而且使其医疗服务问题社会化,突出的表现为两大难题,即“看病难”和“就诊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呈猛增趋势,各项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已给我国的医疗保障基金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政府投入不足,医疗资源呈现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再加之老人的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较窄,致使老人“看病难”的问题非常普遍。此外,老人在获取医疗服务过程中除受资源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外,还面临着就诊过程的“三长”,即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治疗期限长。以上种种问题使许多老人的健康需求欲望被迫逐渐消除,因此老人的医疗需求难题已演变成社会化问题,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3.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Arrow通过对医疗保障的研究于1963年指出,医疗保障制度除可〔1)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htt:/61.49.1868/tatitic/di-get-04/30.htm。〔2〕冯学山、王德耀:“中国老人医疗服务需求量分析”,载《中国卫生统计》1999年第2期。导论3帮助因贫困而未能及时就医的患者获取医疗服务外,还可有效降低因健康风险而给患者(家庭)造成的经济损失。〔1世界卫生组织曾在2000年特别强调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在解决个人医疗需求与医疗负担的实践中的重要性。〔2)总之,通过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人类医疗困境的观点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被努力付诸实施。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并分别建立了城镇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70年代,我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最初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到90年代初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费用迅速上涨,国家和企业难以承担其重,同时农村合作医疗因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也面临解体,医疗保险体系已难以为继。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底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试点,5年内在全国范围推开;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2年后在全国全面推开。至此“全民医保”在制度层面已经形成,所有群体及个人均可通过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险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与服务。在近五十年的医保改革与探索中,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同时参保人员结构的老龄化也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困境不断突显出来,国家对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党和政府已将老人健康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老年事业、加强老年工作的战略决策。如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要求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对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对老人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出台的新农合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都明确将“老年群体”纳入其保障范围之内。2009年,我国启动“新医改”方案〔3),着力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1)Arrow.KJ,"UcertaiyadtheWelfareEcoomicofMedicalCare",AmericaEcoomyReview,1963(53),941-967.[2]WHO,2000,"WorldHealthReort2000-HealthSytem:MeaurigPer-formace",Geeva:WHO.〔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htt:/www.govc。我国医疗保障与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老人医疗保障和服务。如2011年9月,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老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并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减轻老人的医疗费用负担,提升老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此外,各省也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列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加强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老年专科等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健康咨询等老人医疗服务。这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都显示出老年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体系已受到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正逐步走向规范发展和制度化建设的良好时期。(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有助于丰富老年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机制研究范式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是老人健康风险化解的两大方式。“医疗保障”既是老人获取“医疗服务”的经济支撑,又是影响老人“医疗服务”不公平、过度需求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家庭医疗负担(经济层)、及时就医(思想层)、过度医疗需求(行为层)”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分析医疗保障对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探讨化解老人健康风险的机制,有助于丰富老年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机制研究范式。2.实践意义:为老人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供机制设计的决策支持本文研究医疗保障对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旨在探讨老人降低家庭医疗负担需求、提升及时就医需求、规避过度医疗需求的路径和措施。其研究结论可以为老人医疗保障机制设计提供指导,为老人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尽量保证老人能够与其他群体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本文将分别从机制设计、促进社会服务体系与家庭保障相结合、规避过度需求三个方面,探讨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的适度保障水平,为老人医疗保障与服务体系的机制设计提供决策导论5支持。另外,老人作为医疗服务使用的最大主体,其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不仅关系到老人生存,还关系到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建设目标的实现。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提升老人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二、相关文献综述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标出发,依据两个核心要素词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保障,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综述逻辑结构如图0一1所示。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医疗服务最佳产出时间、生产及分配方式,以及个人在收入、时间等因素制约下对医疗需求的最佳投入,这些最优决定需要借助健康生产函数和医疗服务需求模型来实现。在模型中能够测量出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此外,医疗服务的价格反映了健康的影子价格,居民收入水平则制约了健康的需求水平。因此,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是分析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信息。由于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老人身体机能变化的高风险性使得其医疗需求具有随机性。而正是这种无法预见性又使人们(尤其是老年群体)产生了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基于此,国家政府层面通过医疗保障制度来帮助各类群体化解风险,如构建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但是保险在保障水平上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加不确定,如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降低医疗负担、提升及时就诊、医疗保健),除受个体特征影响之外,还受其参与的医疗保险类型、家庭收入、地区等变量的影响。因此,需要将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保障制度结合研究,使二者能够相互融合和补充,让每种医疗保障制度尽可能更多地保障各类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6我国医疗保障与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研究医疗服务需求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收入与价格弹性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需求医疗保障医疗费用支出、(家庭)医疗负担需求、医疗服务质量、及时就医需求是否引起过度的医疗服务需求图0一1文献综述逻辑结构图基于上述思路,研究综述可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医疗服务需求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医疗服务需求的收入与价格弹性;医疗保障对医疗费用支出、(家庭)医疗负担需求的影响;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质量、及时就医需求的影响;医疗保障是否引起过度的医疗服务需求。(一)医疗服务需求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1.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60一70年代,在经济学者们正式提出“健康资本”的概念并指明健康保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后,Becker于l964年采用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并提出了分析人力资本基本概念的构架和系统的方法。〔1Groma(1972)进一步将Becker的均衡分析框架应用到健康和医疗服务研究领域,并在Becker的家庭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健康和医疗服务需求理论模型,并不断努力推进其在健康研究领域的应用。此模型理论成为后续研究医疗需求的基准。在影响因素方面,Groma模型将健康作为医疗服务、收入、教育、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环境污染,以及个人行为(如饮食、吸烟与运动)的函数进行研究,以考察各影C1]Becker,G.S,HumaCaital,NatioalBureauofEcoomicReearch,1964.···试读结束···...

    2022-10-28

  • 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与激励研究》袁建昌,魏海燕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与激励研究》【作者】袁建昌,魏海燕著【页数】362【出版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2【ISBN号】978-7-5426-5766-4【价格】48.00【分类】科研人员-科学研究工作-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袁建昌,魏海燕著.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与激励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与激励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分为七部分:绪论、文献回顾、基本理论和研究假说、研究方法和过程、正式测试结果、实证研究结果及讨论、研发人员激励。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起因;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等。《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与激励研究》内容试读绪论1.1研究起因工作动机是组织心理学(orgaizatioalychology)的一个专业术语。一般认为工作动机(workmotivatio)是一个包括行为激发、指引到持续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也给理论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因为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和研究工作动机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如同盲人摸象,摸到不同部位,就有不同的感觉和结果。这也给工作动机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研究结果的整合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实业界从工作动力的角度来看工作动机,如同Mitchell(1982)曾说的,许多非专业人士可能认为动机是个人多想,并且试图多努力做好某一特定任务或工作的程度。虽然理论界对工作动机的定义更准确也更科学,而实业界对动机的理解则相对简单化,但是也更接近现实世界,即更能反映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本能和驱力,而经理关注的则是更实际的问题(Steer,Mowday,Shariro,2004).能不能从实践出发,发现现象,再寻找可能的理论解释?本研究尝试从这个视角来看一个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非常重要的概念:工作动机。为了研究的方便,使用的是为实业界所普遍接受的“工作动。1。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与激励研究力”概念。工作动力是对工作动机概念的简单化,它实际上是传统工作动机概念所包含的整个心理过程的一部分。工作行为是工作场所最重要的现象,它也是管理者和其他员工能够观察到的最直接和直观地反映一个员工工作状况的重要途径。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员工的工作行为判断个人的工作动力状况?如果可以通过员工的工作行为判断他的工作动力状况,那么具体针对研发人员,可以通过哪些工作行为判断他们的工作动力状况?以及如何从个人结合组织情境的角度来解释个人的工作动力行为?依据工作驱力和工作动力行为的主导因素如何激励研发人员?本书以我国研发人员为样本,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1.2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探索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的典型表现形式。尝试开发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量表。验证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量表。对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进行初步描述和解释。根据研发人员的典型工作动力行为特征,提取影响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的主导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1.3研究意义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对工作动机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对理解目前的组织行为研究以及结果的应用非常重要。理论上,动机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工作动机则是组织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实践上,工作动机有助于了解促进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来源,管理层可以以此为依据建立适合员工需要,并能使组织和员工都受益的管。21绪论理策略。对员工来说,工作动机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员工提供除了金钱名利以外的工作价值观。实际上,当代组织和管理的成功与员工的工作动机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HirchfeldRoertRoy,l996)。在这里,研究的是理论界工作动机定义的简化概念,即来自于实践界的工作动力概念。1.3.1现实意义过去10年工作场所发生的变化是以往任何时期都不曾遇到过的。公司既要缩编又要扩张,员工也越来越个性化,并拥有高度多样化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既改变了工作活动的方式也改变了工作场所。团队改变了层级和传统权力分配的定义。企业面临激烈的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竞争以实现战略目标。在WilliamM.Mercer(1999)对225名美国大中型企业管理者进行的调查发现,45%的被调查者认为吸引人才最关键,有47%认为吸引人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有26%的人认为长期留住人才最关键,有45%的人认为留住人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DiaeMaeMaki,2001)。可见,如何更好地管理知识员工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管理者要持续面对的难题。MIT经济学家Thurow(1992)曾说,成功的公司未来将主要基于他们拥有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展开竞争,而被激励的员工则成为这一场竞争的战略关键。研发人员既掌握着企业的技术决窍,又是企业核心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就更为关键,因此这一类核心人员的工作状况对企业尤其重要。一般来说内在动力强的人积极性比较高,内在动力弱的人积极性比较低,或根本没有积极性。具体到工作场所,可以认为工作动力强的人工作积极性高,工作动力弱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结果的好坏。因此,充分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或者说工作动力)对企业至关重要。要做好这点,首先需要判断员工是否有工作积极性,然后就是采取正确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3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与激励研究积极性。这方面的研究对组织管理研发人员很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关注的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研发人员一的工作动力行为表现,以及哪些因素与工作动力行为表现有关。对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企业了解应该鼓励研发人员的哪些行为,并实现在激励研发人员工作动力的同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这也是企业长期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研发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激励机理,有针对性地给出适宜的激励对策,不仅在理论上能够对研发人员激励的研究进行较好地补充与完善,而且在实践领域为组织探索如何激励研发人员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借鉴,因此在研发人员激励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3.2理论意义关于工作行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例如OCB的定义已经超过20年),基于目前工作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以往关于工作行为的研究成果在接受实践的挑战(例如OCB的定义及其使用)。此外,以前对工作行为的研究一般都是概括性的、普适的,很少有具体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职业群体的工作行为研究。实际上,由于行业的不同以及职业的差异,不同的群体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具有行业或职业特点的工作行为,对这些具体工作行为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工作行为。正如Lock和Latham(2004)所说的,“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一般行为(actioigeeral),任何行为都是与特定的任务或情境相联系的”。其次,以往对工作行为的研究都是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如OCB),是从哪些行为能提高组织效能的角度考虑的,从而在工作场所鼓励这些工作行为。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考虑员工需要和特性的基础上,了解员工工作动力的情况以及这些工作动力在工作场所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激励方式鼓励员工发挥更大的工作动力,为实现个人目标和组。41绪论织目标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对现有工作动机理论(如期望理论)或工作行为理论(如OCB理论)提出挑战,而是希望在目前理论的基础上换个视角来看问题,以我国样本为例,探索研发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为,并初步对它进行解释,从而为更好地激励研发人员的工作动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往对研发人员激励的研究主要是从薪酬满意度以及职业需求和职业生涯管理两个角度来探讨,实证研究也并不多见。此外,根据文献分析,工作驱力和动机特性对我们所研究的行为非常重要。工作驱力概念据以为理论基础的“四驱力论”发表于2002年,动机特性虽然在Heggetad(1997)的论文中已经有开发成形MTQ量表,但它真正引起我们注意则是因为Kafer和Ackma(2000)的一篇文章。同时,近年来对OCB的广泛关注已经把很多人的注意力引到了组织行为领域,近来又有几篇文章批判OCB存在的缺陷,给了我们良好的时机提出工作动力行为概念。Dawi(I989)曾说,激励(motivatio)就是“把能力在机会面前转化为现实”。我们期望本研究能促进对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推动对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理解,而这些都有助于更好的激励研发人员,以及吸引和保留有竞争力的核心研发人员。研发工作不同于传统工作,它的本质是知识的创新,研发投入表现为研发人员的脑力劳动,由于具有高度的超前性与低度的程序化特征,使得管理人员很难从实际工作成果推断研发人员真实的工作行为,这为研发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督与控制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激励的难度。此外,研发投人与产出之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主要来自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这为研发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合理托辞,一旦研发失败,研发人员很容易将其归咎于外在因素,为自己的卸责推脱,这使得研发人员很容易具有机会主义倾向。这些无疑都为企业如何合理激励研发人员正确的工作行为提出了挑战。以往研究过多强调针对研发。5我国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与激励研究人员具体特征和研发工作特征的相关激励因素、过程、措施,但针对研发人员工作动力的相关研究仍不多见,从工作驱力和工作动力行为主导因素的视角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研发人员激励研究的空缺。1.4研究问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有:研发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为主要表现行为、量表开发及其实证应用。动机特性量表的本土化及其实证应用。研发人员的工作驱力与工作动力行为的相关性。研发人员的动机特性与工作动力行为的相关性。研发人员的工作自我效能与工作动力行为的相关性。研发人员的组织公正感与工作动力行为的相关性。研发人员的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动力行为的相关性。组织公正感是否对组织支持感和工作动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研发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为与个人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工作驱力和工作动力行为主导因素的研发人员激励措施。1.5研究创新1.5.1理论创新(1)新变量工作动力:这是一个似乎人人都知道的词,但是很少有人能对·6···试读结束···...

    2022-10-25 上海三联书店官网 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

  • 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张荣权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作者】张荣权著【页数】138【出版社】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5047-6647-2【分类】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影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研究【参考文献】张荣权著.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8.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以研发投入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着重考察研发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第一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研发的国外经验进行总结。第二部分对我国研发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研发投入规模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影响。第三部分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增加研发投入和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内容试读1导言本章一方面说明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本书研究提供切入点,另一方面对重要范畴进行界定,讲述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以及创新和不足等。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后,技术创新蓬勃发展,推动了英、法、美等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继续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加速发展。马克思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里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数据显示,美国2016年的人均GDP是1870年的16.9倍.②这些都显示出技术进步对经济产生的强大推动力。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也在发生着变化:19世纪中期以前,技术创新主要是“工匠们”通过试错方式来实现;19世纪末,德国在煤矿和钢铁等基础产业领域率先建立了内部实验室,从事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技术研发③。至今,为获得技术进步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已成为政府和企业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门.张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1,②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③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M们.赵文书,肖锁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51.。1丨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的系统性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进步被纳入经济增长研究的范畴。索洛(Soow)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积累,而后对模型进行改进,将其中资本和劳动以外的残差部分解释为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许多学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将索洛余值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EP),对全要素生产率展开各种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使得人们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长期作用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从1952年伦敦“雾都”劫难到现在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威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瓶颈问题愈加凸显。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许多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技术进步,其在降低能源消耗、开发可再生能源上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加深对技术进步的认识并推动技术进步变得更加紧迫。在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问题一直成为焦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l994年提出“东亚无奇迹”的断论。他认为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没有看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明显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只不过是依靠劳动和资本投人来实现的。这和以前的发展模式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称不上奇迹。而且他强调这种增长不可持续,因为劳动力、教育和物质资本不能无限增加,甚至于东亚国家很难保持以前的水平,而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也会使经济增速变缓①。作为回应,新加坡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并加强了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2亿元,2014年为636462.7亿元。按1978年的价格计算,2014年的我国国内DKRUGMANP.ThemythofAia'miracle[J].ForeigAffair,1994,73(6):62-78·2·11导言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28倍①。然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显现的许多矛盾暴露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而关于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学者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分歧。他们普遍认为人口红利和投资驱动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当前这两方面的优势正在我国消失,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工荒和人工成本的提高,致使一些外国投资的制造业企业陆续撤离中国大陆,也让部分国内企业生产陷入困境。从1995年开始,我国就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但现实表明,发展方式转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2012年与2013年之交出现的中东部雾霾天气,再次给这种依靠投资驱动、高耗能的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技术进步。因此,如何通过研发投入来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特别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此外,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经济差距也在扩大。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事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这将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那么如何实现?这中间离不开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因此,以中国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为对象的研究方兴未艾。1.1.2研究意义本书将研发投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我国研发投入绩效并分析研发投入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这些研究具有以下理论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1)关于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认识,最初的研究将其归结为简单的线性关系。最近许多学者意识到从研发投入到经济增长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书对我国不同地区研发投入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存在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这有助于推进研①中经网统计数据库。·3!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发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2)研发投入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力,也会对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书对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差距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研发投入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2.现实意义(1)本书对我国研发投入总量、结构以及企业研发活动进行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对我国研发的认识,国外的研发经验可以为我国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提高研发绩效提供现实依据。(2)国内外研究提出,影响研发投入规模的因素很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影响各国或地区研发投入规模的因素也可能不同。本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提出了我国研发投入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实证中进行验证,进一步在地区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发现了这些因素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力。这为不同地区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研发投人提供了相关依据。(3)我国各地区经济状况不同,这也影响到研发投人的绩效发挥。本书通过地区研发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验证了地区研发投人绩效差异的存在,并在分析中发现人力资本、技术转化、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发现有助于我国西部地区提高研发投入绩效。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1.2.1.1技术进步研究的兴起和研发活动的纵深发展1.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考察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这是经济学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一个论题。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素投入得到重视,技术进步的因素却没有纳入模型当中进行研究。例如,威廉·配第(W.Ptty)就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劳。411导言动是财富之父①。大卫·李嘉图(D.Ricardo)认为资本家支付工资后,其剩余的净收入形成利润,将用于再生产,形成资本积累,因此,国家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利润率。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熊彼特(J.Schumeter)认为富有远见、敢于创新的企业家采用新生产工艺、生产新产品,使用新材料或革新企业组织架构等创新活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②Brehaha和Trajteerg(1995)提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只有获得巨大的技术进步,有能力去生产先进的科技或信息的国家,才能抓住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Groma和Helma(1994)得出一个评价:科技是生活水平持续上升背后的真实推动力。索洛(Solow,1956)质疑哈罗德-多马模型关于技术不变的假设,首先建立经济增长的数理模型,将技术对经济产出的贡献包括在所谓的“Solow残差”之中。随后,索洛(1957)对“Solow残差”进行实证分析,他认为,1909一1949年美国人均产出增长率中的87.5%可归于技术变动的贡献,12.5%归于资本增长的贡献。“Solow残差”在后续研究中被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丹尼森(E.F.Deio)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对1927一1973年的美国经济数据进行测算,得出的结果显示:这时期美国实际GDP年均增长3%,其中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分别占0.5%和1.5%,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占1%左右。但在索洛模型中,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不能解释长期的经济增长。许多学者对索洛模型进行了更新和拓展,Arow(1962)的工作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资本积累带来了技术进步,即能产生干中学效应,另外,其他经济参与者也会得益于知识的外溢性,这就提高了整个经济的增长率。但在Arrow(1962)的模型中,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①威廉·配第·赋税论M.邱霞,原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91②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们.孔伟艳,朱攀峰,娄季芳,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34-53.·5·「我国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素是外生的人口增长率。Romer(1986)建立了知识溢出模型,用知识的外部性和技术进步的溢出来解释经济增长。许多学者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推进,逐渐形成了新增长理论,该理论又称之为内生增长理论。这些学者有Luca、Swa、Samuelo、Toi、Reelo、Uzawa等。许多实证研究都围绕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和比较进行。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例如,Eaterly和Levie(2001)系统分析126个国家1960一1992年的数据后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各国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Groma和Helma(1994)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论断:科技进步是生活水平持久上升背后真实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问题,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方向,即对非中性技术的技术进步展开相关研究。学者在这方面分析了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实证上,由于采用了不变质量价格指数方法,使得测算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的贡献变得可行。Greewood等(I997)的工作就做到了这点。一些学者,如Baltagi和Rich(2005),证明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这些研究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给予了进一步的证明。2.研发活动向纵深发展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产生。19世纪以前技术创新依靠工匠们的发明,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兴趣。因此,早期的内生增长模型是将创新者投资知识创造的行为归结为好奇心的驱动。现在,探索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行为已经被称为系统的研发活动。在研发活动中,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是产出,科技人员和研发经费是投入。在研究中将研发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引人增长模型的是Romer(1990)。他的研究展示了研发投入与生产力增长及经济增长的关系。随后,Aghio和Howitt(1992),Groma和Helma(1994)也做出了许多类似的重要性的工作,他们的模型指出有目的的研发活动带来了技术进步。实证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宏观层面上,Griffith、Stehe和Va(2000)通过对12个OECD国家·6····试读结束···...

    2022-10-25 趋势投资epub 解读中国经济epub

  • 《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 以我国高校学生为例》丁韧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以我国高校学生为例》【作者】丁韧著【丛书名】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页数】269【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03【ISBN号】978-7-307-10356-6【价格】35.00【分类】高等学校-网络检索-研究-中国【参考文献】丁韧著.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以我国高校学生为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以我国高校学生为例》内容提要:本书以141位来自武汉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例,探讨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行为特征和行为影响因素,构建出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模型。全书共9章,第1章到第3章为理论部分,第4章到第7章为研究实验及实验结果部分,第8章到第9章为思考讨论部分。全书...

  •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江凌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作者】江凌著【页数】263【出版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11【ISBN号】978-7-5068-7108-2【分类】移动电话机-传播媒介-影响-青少年-研究-中国-亚文化【参考文献】江凌著.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内容提要:《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一书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经行了详细的解读,采用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式,结合审读访谈、文本分析、个案研究等,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进行了解析。本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少年手机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和手机平台下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内容试读绪言绪言理解青少年手机亚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全球化,青少年手机亚文化正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力量,而且有日益强大的趋势。但在主流文化面前,青少年手机亚文化正经历着威胁与考验。主流文化正以权威主导角色对其进行改造收编,正在将青少年格式化为主流社会需要的式样。面对主流文化这样的召唤,青少年不愿落入俗套,不想被社会格式化,不想进入成人社会的既定轨道,在焦虑困惑的情绪中,强烈的身份认同危机感迫使他们去寻求一些抵制或摆脱成人社会的途径:如用“微信社交”“游戏沉沦”“脸萌创意”“一秒钟变猫人的无厘头”等文化现象构筑属于他们的青少年亚文化景观。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随着移动4G智能手机的转型升级,手机作为互联网延伸终端应用的势头越发迅猛。伴随着电脑、网络、手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微信等即时通信方式和人际交往互动方式的便利,使得青少年话语权表达,在时间上日趋随意,在欲望上日趋强烈,在意识上越发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身份认同意识的膨胀。即去他人崇拜为自我崇拜,去主流文化束缚为我行我素的特点。其中“炫”“晒”就是该文化追求时尚和追求个性的显著利器。他们在手机平台上,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通过互动传播生发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态。在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对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进行了总体的分析,认为青少年手机亚文化是青少年以手机终端为载体,在手机平台上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以语言沟通、社交、游戏搜索、音视频欣赏等作为行为;以微博、微信、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手机APP应用等文化产品进行交流互动;以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通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过手机本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创而形成的一种亚文化系统和一种特殊的文化样态。这种文化样态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大众狂欢的、“新风格化”的新文化形式。亚文化(uculture,也译作次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具有“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三个特征。西方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糅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通俗文化研究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主要有大众文化的批判立场以及平民主义(民粹主义)的立场。前者继承的是自阿多诺、利维斯、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等以来的批判理论传统,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彻底批判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中的被动、盲从和趣味低下,凸显其对社会结构和教育的危害和压力。后者受到英国文化主义理论、文化霸权理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等诸多理论话语的启示和滋养,突出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中作为消费者在意义生成方面的主动权和多元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文化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所有年轻人的活动、探索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延续与中止,发现这些活动对青少年所具有的含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习借鉴中国青少年亚文化研究与西方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和方法,对中国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研究具有传承和指导意义。在智能手机用户的亚文化交流活动中,文化的浸润使人由“生物的个体”成为文明世界中的“人”。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搭建了高速信息通道,使得互动传播、话语自主这两大驱动元素融合发力,构建了青少年手机亚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生产方式。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新生力量。青少年阶段,是生命历程上一个特殊时间分段,这个时间段在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人称它为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有人认为它是生命的“转折期”,由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加速发展期,所以又称作人生发展的“加速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角色定位、身份认同和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是责任也是担当。青少年手机亚文化作为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作为异军突起的文化新景观,折射出了当今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种种变革与趋势。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研究切中了新媒体时代研究社会文化的命脉,从某种意义上透2绪言视出了整个时代的问题。本书力求厘清我国当今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发展脉络,总结并正确认识当今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发展模式和意义。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青少年亚文化出现的种种问题上进行了系统的评析。在研究设计上,笔者试图从传播学、社会学等不同的文化侧面,采取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借鉴最新最前沿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当下传媒新实践、青少年手机亚文化新现象,审视由手机所引发的青少年亚文化潮流、症候和发展趋向。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芝加哥学派越轨社会学(TeSociologyofDeviace)的路径,通过“民族志”(Ethograhy,也译为“人种志”或“文化研究”)和“参与考察”(Particiatoervatio)的方法来研究亚文化。文章通过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分析(TextualAalyi)、问卷调查、田野(深度)访谈(I-dethIterview)、文本分析等实证研究,加上微观的个案分析,对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与习惯,手机与个性化色彩,使用话语,使用心理,手机对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现象描述的求证。在案例及文本研究方面,选取了最新潮和经典的受青少年青睐的手机文化产品。从青少年亚文化消费主义、泛娱乐化、传媒经济、媒介技术等多重理论维度,以丰富鲜活的青少年手机使用个案、青少年手机亚文化产品与文本为例,力求呈现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立体研究态势。一、研究背景、对象、目的与意义(一)研究背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①文化使人由“生物的个体”成为文明世界中的“人”,传播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代文化,都会作为一个整体传给新的一代,从而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把这一过程叫作①汪琪:《文化与传播》,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15页。3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社会化。显然,社会化是文化接受的过程。传媒文化以其传播载体的现代化而成为当今社会具有高度渗透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形态。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曾经在美国有这样的一个调查,四至六岁的孩子被问及是更喜欢爸爸还是电视时,54%的孩子回答是电视,由此引发了关于“要爸爸还是要电视”的段子。无独有偶,前些日子,在武汉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作为一家之主的爷爷过生日,宴席上90后的孙子孙女们全部低头玩手机,结果是爷爷大怒,拍桌子走人。因此引发了“要爷爷还是要手机”这样一个热议话题。可见手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顺风耳”和“千里眼”,手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现代化科技时代明显的标志就是结束了“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状况,即便是在边远的乡村或山寨也是如此,且更为突出。时空瞬间转换,大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进而便是信息化的快节奏,一切都在飞快地忙碌转动。伴随着行色匆匆的快节奏,席卷全社会的传播媒介一手机,恐怕是最忙碌的了。手机就像是机器人一样日夜不停地为主人工作,除非主人关机需要睡觉或者进入梦乡。但当人们从甜美的睡梦里醒来时,仍要习惯性地开机看看有谁打过电话,来过短信。这时,它就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主人,谁什么时候打过电话,谁什么时候发过短信或留言。看来,手机真是一刻也不休息地忙碌着。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世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伴侣。手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顺风耳”和“千里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因此,“有事,打我手机”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提示性话语,“人机分离”或“糟了,忘了带手机了”成为使用频率最多的歉意性话语。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说:“手机成为人们的新器官。”理解手机,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据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绪言53.2%。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5.1%,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下降。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①随着4G商用,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不断完善,这一方面为互联网企业开创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手机成为互联网延伸终端的趋势越发明显。互联网环境变化导致了用户需求的改变一用户已不会将时间停留在某一项手机应用上,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能够同时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多种业务: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网络购物和团购保持较高增长率;手机端电子商务类应用使用率整体大幅上涨。网民在手机电子商务类、休闲娱乐类、信息获取类、交流沟通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了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年底增加755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提升5个百分点,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攀升。②万人95.1%7500081.0%85.8%90.1%69531100%46198】6000066.2%69.39%74.5%5567880%60.8%50006450004199760%39.5%35558302743000040%24.0%23344150001176020%504000%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手机网民规模“一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来源:C小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直2016.12图1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5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据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85.3%,远高于2015年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1028万,增长率为3.7%,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为41.7%,较去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一24岁占比最高,为48.1%,较去年降低1.5个百分点。6一11岁青少年占比从去年的7.5%提升至11.5%,增加了4个百分点。①手机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上网终端,截至2015年12月,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种上网设备的比例为90%、69%和39.5%。手机是青少年上网使用最多的设备且热度持续上升,相比2014年,2015年使用手机的比例增加了2.4个百分点,在三种上网设备中使用比例增加最多。截至2015年12月,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59亿,较去年(2014年)同期增长了6.5个百分点,增长率自2013年年底持续下降,青少年手机上网比例为90%,与同期整体网民水平基本一致。亿人3.0090.0%100%86.3%87.6%80.3%80.0%83.5%2,592.2122380%1.962.001.851.7060%40%1.0020.6%20%2.8%.89%45.9%+6560.00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一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一占青少年整体网民比例一一增长率来源:C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图2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及手机上网比例我国网民以10一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10一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一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3%,在整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6年8月。6···试读结束···...

    2022-10-19 亚文化是什么意思 亚文化穿搭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