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徐霞客到梵高》余光中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从徐霞客到梵高》【作者】余光中著【页数】278【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06【ISBN号】978-7-5125-0673-2【价格】32.00【分类】游记-作品集-中国-当代-文学评论-文集【参考文献】余光中著.从徐霞客到梵高.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06.图书封面:徐霞客到梵高》内容提要:本文集收录了当代文学大家余光中先生1981年至1993年间所写的14篇文章——其中兼有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及余老的个人游记。1990年恰逢荷兰艺术巨匠梵高逝世一百周年,余老携妻女从法荷一路游来,参观画展,凭吊画家生平。《从徐霞客到梵高》内容试读001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1自古中国的哲学把天、地、人称为三才。人本来生于天地之间,却因文明日繁而心萦于世务,身陷于尘网,不得亲近自然。隐士逸民之类是例外,但是离群索居并非易事,不仅长沮、桀溺实际上难与鸟兽为群,就连谢枋得、张岱之流在日常生活上也必然有许多困境,《招隐士》一文早已危乎其言了。一般士人的折衷办法,是在春秋佳节登山临水,访寺寻僧,短则一日跋涉,长则旬月流连。至于游者,当然勇怯有别,劳逸各殊:有的像袁枚,既怕走路,又怕晒太阳;有的像徐宏祖,不辞长征,更无畏艰险;有的像谢灵运,僮仆数百人,伐木开径,惊动官府;有的却像戴名世,从江宁到北京,一路淋雨,困于水乡,到达时不但行李湿透,而且满身泥浆。经历虽然不同,却都是人与自然相对,而所见所感,发而002为文,便成游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在刘勰心目中本来是指山水诗,近人却认为《游名山志》的作者谢灵运不但是山水诗的大师,也是山水游记的远祖。可是《游名山志》的零星片段,比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来,显得太过单调,比起谢灵运自己的山水诗句来,也觉逊色,根本达不到王羲之所谓的“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中国游记的真正奠基人当然是柳宗元:到了《永州八记》,游记散文才兼有感性和知性,把散文艺术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之功治于一炉。这种描述生动感慨深沉的文体,对后来的游记作者影响久长,众所皆知,不再多赘。我感到好笑的是:后人学柳,不但在大处脱胎,甚至在小处效颦,到面目相似的地步。以下且举数例:其一,中国游记作者发现了美景,不愿私有,而欲公之同好,广霑后人。柳宗元在游记中一再申述此意:“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见《袁家渴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见《石渠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见《石涧记》)司马迁乃千古寂寞人,要把文章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柳宗元“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也是千古的寂寞人,却反过来,要把奇山异水藏在文章里,以传后人。这传统,从朱熹到恽敬的游记里,屡加强调。其二,中国文人耽爱山水,不但登临欣赏,也讲究卧游坐观,以小喻大,以近喻远,把山水人文化。柳宗元在“八003记”中说:“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里,他又说山石林泉之胜“效伎于堂庑之下,咸会于谯门之内”。后来苏辙、范成大、麻革、周叙、徐宏祖、袁枚等人都这么说,钱邦芑简直就照抄了②。我甚至怀疑苏轼等人爱玩奇石假山,跟这种坐玩造化的谐趣也有关系。其三,柳宗元状溪石日“若牛马之饮于溪”,姚鼐状溪石则曰“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姚之学柳,显而易见。虽然《永州八记》前承元结的《右溪记》,后启宋明以降的游记,但唐人记游的文学并不限于散文。杜甫的名诗如《渼陂行》、《彭衙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其实都通于游记;只是记游诗毕竟是诗,比起散文的游记来,在写实的骨架上总不免多发挥想象与感慨,不像散文游记在中国的传统上照例是走写实路线,连日期、地点,甚至游伴都详细交代。例如苏轼的小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八十四字,交代时间、空间与同游者的字句,竟用了近乎四分之一的篇幅。他的许多记游诗,像《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等等,除了诗题标明时、地、人之外,本文就不再照顾这些细节。唐人诗中最接近游记的,韩愈的《山石》是一个好例子:除了末四句稍发感慨之外,全诗悉依时间顺序描述,写实功夫可比电影。004散文游记要到宋代才有恢弘的规模,不但议论纵横,而且在写景、状物、叙事各方面感性十足,表现出更为持续而且精细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例如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述峨眉山之游的文字,娓娓道来,详尽而又生动;其中形容“佛现”的一段,前后近五百字,交代光影之轮替,色彩之更迭,有条不紊,那种繁富的视觉经验,在宋以前的游记里实在罕见。他如王质的《游东林山水记》,感性也极浓,不但写景如诗,而且叙事如小说,真是杰作。至于陆游的六卷《入蜀记》,逐日记叙他从山阴到夔州的旅途见闻,夹叙夹议,兼具感性与知性,其分量与规模,遥遥启迪了徐宏祖一类的日记体游记。游记到了明末,大放异彩,不仅提高了游记本身的成就,更增加了一般散文的光辉。从大手笔的巨制《徐霞客游记》到真性情的山水小品,游记的天地愈益广阔,作者的阵容,除了徐宏祖(徐霞客本名)和公安的三袁、竞陵的钟惺、谭元春之外,还包括王思任、李流芳、张岱、钱谦益等。袁宏道的《虎丘记》、《满井游记》,王思任的《小洋》、《剡溪》,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篇,早已成为游记小品的经典之作。王思任和张岱的文体,尤其一反拟古的陋习和道学的酸气,在遣词和语法上的独创简直暗合现代的散文。且看王思任的《剡溪》: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净,犬吠声若豹…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舟听鸟,杏005小清绝,每奏一音,则千峦哂答…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壮台作砥柱,力脱帻往登,凉风大饱。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移舟桥尾,向月碛枕漱取甜,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这样鲜活大胆的文体,真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者显示敏于感应自然,敢于驱策文字的爽朗个性,也只有这样的个性,才写得出《让马瑶草》那么淋滴恣肆的书信。这种文字,除了开头一句写月色和犬声学王维而太露痕迹之外④,其他各句都别出心裁,一反陈规。“向月碛枕漱取甜”一句,既浓缩了“枕石漱流”的成语,又以“甜”字代替了水的美质。“怪事”原是名词,此地却活用为动词;“文必秦汉”的仿古拟古之辈怎敢如此?至于张岱《湖心亭看雪》之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就更以善使计量词闻名,尤其是以“粒”计人。晚明小品摆脱古文的道貌和陈言,固然清新娱人,但如过重性灵,刻意求真,久之也会流于轻倩俏皮,就像画中的册页扇面,无论怎么灵巧,总不能取代气吞山河的立轴横披。中国游记的集大成006者,要推华山夏水的第一知己徐宏祖,也就是烟霞半生的徐霞客。从二十二岁起到五十六岁去世为止,除了丧妣守孝三年和其他原因滞家之外,三十年间他近游远征,多在探胜寻幽途中,游踪遍及华北、华东、东南沿海及云贵高原等十六省,逐日所记,不但描摹风景,而且考察地理水文,洋洋四十万字,无论在篇幅、文采、见识各方面,都不愧钱谦益所赞的“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潘耒为《徐霞客游记》作序,更说:“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灵异久秘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要之宇宙间不可无此畸人,竹素中不可无此异书。惜吾衰老,不复能褰裳奋袂,蹑其清尘,遂令斯人独擅奇千古矣!”潘耒在序中又举出旅游的三个条件:“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称性逍遥。”潘耒忘了另一个必要条件:有钱。徐霞客家道富有,在明末乱世又不求功名,加以胸襟高超,精力无穷,自然是理想的壮游客。更幸运的是,高堂寡母支持他的远游大志,还为他制了一顶远游冠以壮行色。纵然如此,徐霞客之成为古今第一旅行家,还有三点过人之处。第一是他的文采高妙,美景奇观一到笔下,不但鲜活灵动,而且洋溢作者的逸兴豪情,加以日间之游当晚即记,景犹在目,情犹在胸,不假雕琢,已天然有趣。第二是他的学识广博,自谓“髫年蓄五岳志”,早就“博览古今史籍,方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所···试读结束···...

    2022-07-20 从徐霞客到梵高 梵高 晚霞

  • 《从徐霞客到梵高》余光中|(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从徐霞客到梵高》【作者】余光中【页数】262【出版社】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06【ISBN号】978-7-5057-4729-6【价格】45.00【分类】文艺评论-文集【参考文献】余光中.从徐霞客到梵高.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06.图书封面:徐霞客到梵高》内容提要:《从徐霞客到梵高》是当代文学大师余光中随笔的经典之作,收录一代大师品读散文、绘画、诗与音乐的精彩文章,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台湾中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推荐。全书收录14篇精彩随笔,内容横贯中西诗歌、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深度揭秘梵高等艺术家生平故事、以独特的眼光品读文艺作品背后的人生百态。在这本书中,余光中以诗为文,以文为论,完美融合博学与意趣、知性与感性。“我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耐心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体味大师文字之美与艺术之思,感受艺术背后的爱恨人生。《从徐霞客到梵高》内容试读杖底烟霞一山水游记的艺术自古中国的哲学把天、地、人称为三才。人本来生于天地之间,却因文明日繁而心萦于世务,身陷于尘网,不得亲近自然。隐士逸民之类是例外,但是离群索居并非易事,不仅长沮、桀溺实际上难与鸟兽为群,就连谢枋得、张岱之流在日常生活上也必然有许多困境,《招隐士》一文早已危乎其言了。一般士人的折中办法,是在春秋佳节登山临水,访寺寻僧,短则一日跋涉,长则旬月流连。至于游者,当然勇怯有别,劳逸各殊:有的像袁枚,既怕走路,又怕晒太阳;有的像徐宏祖,不辞长征,更无畏艰险:有的像谢灵运,僮仆数百人,伐木开径,惊动官府;有的却像戴名世,从江宁到北京,一路淋雨,困于水乡,到达时不但行李湿透,而且满身泥浆。经历1从徐霞客到梵高虽然不同,却都是人与自然相对,而所见所感,发而为文,便成游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在刘勰心目中本来是指山水诗,近人却认为《游名山志》的作者谢灵运不但是山水诗的大师,也是山水游记的远祖。可是《游名山志》的零星片段,比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来,显得太过单调,比起谢灵运自己的山水诗句来,也觉逊色,根本达不到王羲之所谓的“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中国游记的真正奠基人当然是柳宗元:到了《永州八记》,游记散文才兼有感性和知性,把散文艺术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之功治冶于一炉。这种描述生动感慨深沉的文体,对后来的游记作者影响久长,众所皆知,不再多赘。我感到好笑的是,后人学柳,不但在大处脱胎,甚至在小处效颦,到面目相似的地步。以下且举数例:其一,中国游记作者发现了美景,不愿私有,而欲公之同好,广沾后人。柳宗元在游记中一再申述此意:“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见《袁家渴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见《石渠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见《石涧记》)司马迁乃千古寂寞人,要把文章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柳宗元“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也是千古的寂寞人,却反过来,要把奇山异水藏在文章里,以传后人。这传统,从朱熹到恽敬的游记里,屡加强杖底烟霞调。①其二,中国文人耽爱山水,不但登临欣赏,也讲究卧游坐观,以小喻大,以近喻远,把山水人文化。柳宗元在“八记”中说:“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注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里,他又说山石林泉之胜“效伎于堂庑之下,咸会于谯门之内”。后来苏辙、范成大、麻革、周叙、徐宏祖、袁枚等①朱熹《百丈山记》末句:“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周叙《游崇阳记》末句:“因累书其事于简以识予是游之勤。并各书一通,一以遗巩邑广文吴公,伸想见兹游之胜:一以留登封学宫,以备他日好游者之故实云。”钱谦益《游黄山记》第八篇未论长松雷殛仆地:“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欤!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朱彝尊《游晋祠记》未云:“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凭依焉而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恽敬《游庐山记》末句:“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挥敬观庐山之云,一游不足,再游未展,致有三游之念,其《游庐山后记》末句云:“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仅此数例,足以说明古人认为山水之胜,游者有义务公之时人并传之来者:山水不朽,传山水之不朽者也隐然有不朽之感。3从徐霞客到梵高人都这么说,钱邦芑简直就照抄了①。我甚至怀疑苏轼等人爱玩奇石假山,跟这种坐玩造化的谐趣也有关系。其三,柳宗元状溪石曰“若牛马之饮于溪”,姚鼐状溪石则日“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姚之学柳,显而易见。虽然《永州八记》前承元结的《右溪记》,后启宋明以降的游记,但唐人记游的文学并不限于散文。杜甫的名诗如《渼陂行》《彭衙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其实都通于游记:只是记游诗毕竟是诗,比起散文的游记来,在写实的骨架上总不免多发挥想象与感慨,不像散文游记在中国的传统上照例是走写实路线,连日期、地点,甚至游伴都详细交代。例如苏轼的小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八十四字,交代时间、空间与同游者的字句,竟用①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范成大《游峨眉山记》:“山绵延入天竺诸蕃,相去不知几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间。”麻革《游龙山记》:“林峦树石,栉比循立,皆在几席之下。”周叙《游崇阳记》:“山势蚜然环抱,视寺之台殿,山之林壑,若在席下,是为达磨面壁庵。”徐宏祖《游雁宕山日记》:“海中玉环(岛名)一抹,若可俯而拾也…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钱邦芑《游南岳记》:“下视溪山与田畴村坊,间杂映带,青碧萦绕,攒鳖累聚,浓淡不一…回视其下,向所穷力攀陟若不可升者,皆培缕匍伏,若蚁垤穴,与溪流岩树,凸凹相间,蚜然注然,绕白围青,近溷烟霞,远际天碧…”中国作家群袭前人写景之句,尚有一例。杜甫七律《望岳》前二句云:“西岳鲮增辣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从此后人登高一望,四周的低峰就越看越像儿孙了。钱邦范《游南岳记》:“初在半山,上睇五峰,若并尊。登祝融,则烟霞、碧萝诸峰,又若儿孙罗立。”罗文俊《游岳麓记》:“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洵非欺我。”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中之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其实又上承陈之张正见《山赋》所云“青天共色”。袁枚《游黄山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杖底烟霞了近乎四分之一的篇幅。他的许多记游诗,像《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等,除了诗题标明时、地、人之外,本文就不再照顾这些细节。唐人诗中最接近游记的,韩愈的《山石》是一个好例子:除了末四句稍发感慨之外,全诗悉依时间顺序描述,写实功夫可比电影。散文游记要到宋代才有恢弘的规模,不但议论纵横,而且在写景、状物、叙事各方面感性十足,表现出更为持续而且精细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例如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述峨眉山之游的文字,娓娓道来,详尽而又生动:其中形容“佛现”的一段,前后近五百字,交代光影之轮替,色彩之更迭,有条不紊,那种繁富的视觉经验,在宋以前的游记里实在罕见。他如王质的《游东林山水记》,感性也极浓,不但写景如诗,而且叙事如小说,真是杰作。至于陆游的六卷《入蜀记》,逐日记叙他从山阴到夔州的旅途见闻,夹叙夹议,兼具感性与知性,其分量与规模,遥遥启迪了徐宏祖(徐霞客本名)一类的日记体游记。游记到了明末,大放异彩,不仅提高了游记本身的成就,更增加了一般散文的光辉。从大手笔的巨制《徐霞客游记》到真性情的山水小品,游记的天地愈益广阔,作者的阵容,除了徐宏祖和公安的三袁,竟陵的钟惺、谭元春之外,还包括王思任、李流芳、张岱钱谦益等。袁宏道的《虎丘记》《满井游记》,王思任的《小洋》《剡溪》,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篇,早已成为游记小品的经典之作。王思任和张岱的文体,尤其一反拟古的陋习和道学从徐霞客到梵高的酸气,在遣词和语法上的独创简直暗合现代的散文。且看王思任的《剡溪》: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净,犬吠声若豹…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舟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千峦啾答…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壮台作砥柱,力脱帻往登,凉风大饱。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移舟桥尾,向月碛枕漱取酣,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这样鲜活大胆的文体,真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者显示敏于感应自然,敢于驱策文字的爽朗个性,也只有这样的个性,才写得出《让马瑶草》那么淋漓恣肆的书信①。这种文字,除了开头一句写月色和犬声学王维而太露痕迹之外®,其他各句都别出心裁,一反陈规。“向月碛枕漱取酣”一句,既浓缩了“枕石漱流”的成语,又以“酣”字代替了水的美质。“怪事”原是名词,此地却活用为动词;“文必秦汉”①马瑶草就是明末的奸臣马士英。王思任这封信是古今最痛快的书信之一,不可不读。由此也可印证:感性十足的美文和大义凛然的作品,可以同出一人之手。不少批评家一看到美文,就迫不及待地斥为脱离现实,似平每个作家只会写一类文章。②王维《山中与装迪秀才书》:“夜登华子冈,钢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试读结束···...

    2022-07-20 从徐霞客到梵高 梵高 晚霞

  • 徐霞客腾冲系列 山水的诱惑》卞善斌,许刚,张晓英主编;韦成树执行主编;卞善斌,许刚,刘正龙;刘硕勋,韦成树编委;腾冲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徐霞客腾冲系列山水的诱惑》【作者】卞善斌,许刚,张晓英主编;韦成树执行主编;卞善斌,许刚,刘正龙;刘硕勋,韦成树编委;腾冲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丛书名】徐霞客腾冲系列【页数】202【出版社】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07【ISBN号】978-7-5367-7143-7【分类】散文集-中国-当代【参考文献】卞善斌,许刚,张晓英主编;韦成树执行主编;卞善斌,许刚,刘正龙;刘硕勋,韦成树编委;腾冲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徐霞客腾冲系列山水的诱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07.图书目录:徐霞客与腾冲系列山水的诱惑》内容提要:该选题汇集了多位腾冲本土作家描述徐霞客腾冲的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优美流畅的文字,描述了徐霞客腾冲的游踪。在腾冲旅游二次创业之时,该书的出版,有助于游客踏寻徐霞客腾冲的游踪,促进腾冲旅游业的发展。《徐霞客腾冲系列山水的诱惑》内容试读山水鉴赏大师对腾冲的经典解读韦成树水的诱在明末,众多知识分子注重考察,欲窥天地之奥秘,并著书传世。诸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入、宋应星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天工开物》等科学著作的出现,为后人所重。在这一考察1之风的影响下,《徐霞客游记》以其科学性和文学性为世人所瞩目。《徐霞客游记》是一个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的心血之作,是用脚板走出来的文字。这个生有游癖的人,备尝艰辛而无悔,凡屐齿所到,模范山水,对山水的解读,非常人所能及。就其经历及著述,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的山水鉴赏宗师,其对山水解读之精当,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山水鉴赏大师。徐霞客以天命之年,三次入滇,最后一次才以将残之躯、以成熟之思想完成了腾冲之行,了结了其心愿。这个游了十九个省区众多名山大川的山水痴人,对腾冲山川别有钟情,另有一番比较的眼光来看待,其探索、记述、品评,当是宗师和大师对腾冲山水的解徐霞客腾冲腾冲火山读和品评,其游腾越而染翰操纸的日记是其曲终奏雅之作。2徐霞客一生,秉心猎奇九州山川,当是时,其不惧千里迢迢而循路莅腾,可肯定,腾冲时已名声在外,腾冲山川先天的魅力,诱发了这个苦行者的好奇之欲,腾冲火山、地热的吸引力,激起这个老者对腾冲的奋力一览。徐霞客腾冲后,不顾旅途劳顿,迫不及待喜观叠水,兴游宝峰,不畏艰险,勘踏打鹰、登临云峰、探访阿幸、历险石洞房,进界头、过曲石,风雨兼程地趋热海,与李虎变联骑循来凤山麓,寻金银堆、尚书营,陟芭蕉关,展开了对腾冲山水的纤细考察。他对腾冲诸多奇山的考察,既有目中之景物,又把山川历史人文含于其中,思连百年,情接万里。对山脉走向的考究,江河流向及名称的辨析,地脉发源及走向,腾冲火山的分布,对热海、腊幸、大洞热泉等的考察甚为准详。他对腾冲山水,自与别人所悟不同,以其广游之识,对腾冲山水寥寥数语即有精当之品评,对腾冲火山、热海之记述,则大气浑厚,已多有人道过,不再置喙,仅就几处撷之以赏。在进入高黎贡山,行走于繁茂的原始森林之中,山中景物:“两旁削崖夹起,根纠垂崖外,其上竹树茸密,覆阴排幕,从其上行,不复知在万山之顶,但如唐人所咏‘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情与景合也。”高黎贡山把这个大旅行家带进了唐诗的优美意境之中了。过芹菜塘,对景色描写惜墨如金的他,却信笔写道:“村庐水不多,而皆有杜鹃灿烂,血色夺目。若以为家植者,岂深山野人的诱有此异趣?若以为山土所宜,何他冈别陇,杳然无遗也?”芹菜惑塘的杜鹃花给这个远行者赏心悦目之感。到“西岭之端,下望其坞甚深,而中平如砥,良畴远村,交映其间。其坞大而圆,乃四3面小山环围而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而已”。临腾冲东山之顶而视腾冲坝,眼景大开,数十字即将腾冲坝子的特点道出。在如今被称为唯一的城市瀑布一腾冲城边的叠水河瀑布前,他写道:“其水从左峡中透空平坠而下,崖深十余丈,三面环壁。水分三派飞腾,中阔丈五,左骈崖齐涌者,阔四尺,右嵌崖分趋者,阔五尺,盖中如帘,左如布,右如柱,势极雄壮,与安庄白水河齐观,但此崖更近而逼。”此描述叠水河瀑布之文字,简洁传神,并与贵州安庄的瀑布进行了对比,从而比较出腾冲叠水河瀑布的特点来。他感受的腾冲叠水河瀑布是“从西崖绕南崖,平对而立,飞沫倒卷,屑玉腾珠,遥洒人衣面,白日间真如雨花雪片。”还有“土人所称久雨不晴者以此,但‘雨’字当易‘旱’为是,用腾冲热海“雨’字则叠床架屋矣。”凭其对中国古典文字的精研,对叠水河瀑布的品评,可谓入木三分。他上云峰山,在攀峰顶的石梯时,眼前之景,与所游的华山似曾相识,让他自然而然地感到:“峰头就竖石凿级为梯,似太华之苍龙脊。”把眼前的云峰石梯,与远隔万里之外的中华名山联系在了一起。在明光石房洞历险之后,身无分文而挑竿售袜裙,得钱到手,亟索饭后,又兴致勃勃往云岩寺探寻。遇险受窘没有影响他半点探寻山水的热情、欣赏奇山的热望、觅奇猎胜的心境。在云岩寺看到:“台之北,复迸一小龛南向,更因其势而架通之,前列一小坊,题曰‘水月’,中供白衣大士。”这个自中原而来的饱学之士,为眼前出乎他意料之景生发出这样感慨:“余从来嫌洞中置阁,每掩洞胜,惟此点缀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觉灵通,不意殊方反得此神构也。”因“时洞中道人尚在厂未归,云蹬不封,乳房无扃,”仍“凭憩久之”,居然生出“恨不携囊托宿其内也”的遗憾,在这个山水鉴赏大师目中的“殊方”腾冲,云岩寺的神像放置,被他赞之为“神构”,且恋恋不舍,实为罕见。他两过高黎贡山上的分水关,来时雨迎,去时雨送。四月十二日进腾冲的日记中写道:“自过分水关,雨阵时至,至竹笆山铺始晴。”五月二十一日返程中,送徐霞客的雨更为热烈。在关的惑明光石房洞山之西,“一天俱漫”而“行雨浪中”,至“衣湿透寒甚”,不得不“烧薪烘之”,至分水关又“就火炙衣”,过关则“天色大霁,路蹬俱燥,乃知关名分水,实分阴晴也。”腾人俗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腾雨热情的挽留,还是难留下这个匆匆前行的远行者。但他以亲身经历,把分水关的奇特记入文中,传之后世。其对腾冲山水之考,不是盲从随就,而是以很多资料特别是腾冲的地方志书为参考,以所亲见为主,在所睹基础上,对地方志书对山水的记述进行了考辨。如龙川江三名之考、腾城山脉之徐霞客腾冲考等,这种对腾冲山水的品评解读之句,在其游腾越的日记中随处可见,构成了他对腾冲山水的深刻解读。在他这些寥寥数笔的文字中,腾冲山水胜态毕现,我们看到这位宗师对腾冲山的钟爱、对水的眷顾,这是一种用目光抚摸山水的厚爱之情,这是一个大师体恤山水的心境,这是山水鉴赏师6享受自然的乐趣。徐霞客腾冲的山水之乐,非欧阳永叔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式的乐,也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种欲彰弥隐之乐,而是一种陶醉之乐,一种直白之乐。腾冲山水为这个大旅行家的鸿篇巨制注入了活力,也让他享受到了别的地方所没有享受到的乐趣,腾冲山水也因其记而灵动起来。《徐霞客游记》是祖国万里江山的鸿篇巨制之作,他对腾冲的山水观之奇、赏之美、体之精、考之细、摄之魂,构成了宏博著作中的精彩篇章,为腾冲山水注入了生命力极强的旅游文化基因,是腾冲山水这幅大画中的点睛之笔。···试读结束···...

    2022-05-09 徐霞客腾冲游记 徐霞客腾冲

  • 徐霞客游记套装4饿pdf在线高清文字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和地质的开创性著作。它还描绘了中国大江大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人物形象也使其成为文学杰作,在地理和文学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价值。简介《徐霞客游记》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徐霞客所著的日记式中国地理名著。在他34年的旅行中,徐霞客记录了超过60万字的游记,在他死后被他人汇编成《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地理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纪实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文学杰作。它有许多科学价值。关于作者徐霞客(1587-1641),字洪祖,字振植,别名霞客,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他从22岁第一次到太湖地区,到去世30多年来,几乎每年都出去进行地理调查,走遍了中国16个省市。他记录了他的发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以散文和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许霞客在旅途中所经历和观察到的各种地理现象、自然规律、气候条件、动植物条件,甚至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状况。他专门考察研究了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区域、地貌特征和发展规律,比西方人的考察早了两三百年。这部著作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徐霞客也为中国水文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详细考察了长江和盘江后,写了《江源考》和《盘江考》。这两本书是水利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徐霞客游记df预览徐霞客游记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用清新优美的文笔描写事物,令读者爱不释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之前的135年间,完全由读者笔下流传。乾隆四十一年后,刻本流传。许多著名学者对《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的历史价值涵盖了广泛的层面。徐霞客对景观地理学的贡献不仅包括对山地地貌的观察,还包括水文分布经验、河源勘探、景观与气候关系等。徐霞客对当时政局的观察也很深入。他走遍各地,看到了整体政治风气的腐化,诸侯镇的暴政,土司制度的混乱,人民生活的艰辛,边防的松懈,无不体现出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现象。他的游记记录了许多书院、名胜古迹、碑石、讲话牌匾以及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等,对文化遗产记录的保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徐霞客还记录了各地的许多宗教信仰和道观,为儒释道在各地的传播留下了历史轨迹。从这些丰富的内容来看,这本游记可以被载入史册,被认为是晚明文学与科学的跨界作品,确实名不虚传。徐霞客游记的社会评价清代学者钱千仪:夏客先生游诸记,世间真字、大字、奇字,不宜毁,不传。精神不磨,天地不能无此书。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徐霞客游记》读起来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写的,更像是二十世纪的田野调查记录。民国学者刘虎儒:他的话意思巧妙,准备充分。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他怎么能走出来……夏客的游记,不光是风景和风月,还有山的由来,江海的源头,却什么都没有被发现后,它对地理学的贡献是不可缺少的。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华裔地理学家谢觉民:看徐霞客游记时,最好随身携带。...

    2022-04-25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人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研究会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