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邸香平,长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作者】邸香平,长治主编【丛书名】世界知识丛书【页数】159【出版社】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02【ISBN号】7-5031-3372-4【价格】15.00【分类】欧洲-概况【参考文献】邸香平,长治主编.欧洲.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02.图书目录:

    2022-08-22 主编 副主编和责任编辑的区别

  • 《经济学名著译丛 当代经济思想》(美)悉尼·温特劳布编;卢欣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济学名著译丛当代经济思想》【作者】(美)悉尼·温特劳布编;卢欣译【丛书名】经济学名著译丛【页数】794【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ISBN号】978-7-100-20121-6【分类】经济思想史-研究-世界【参考文献】(美)悉尼·温特劳布编;卢欣译.经济学名著译丛当代经济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图书封面:当代经济思想》内容提要:本书缘起于悉尼·温特劳布独力编写一部介绍经济思想发展趋势的想法。后来演化为由温特劳布组织发起,由20世纪70年代众多知名经济学家共同撰写完成的一部集对经济思想过去发展脉络的概括、对经济思想发展现状的评介,以及对经济思想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于一体的包罗经济思想万象的文集。本书涵盖了货币、增长、分配等众多经济学主题,每个主题下面均有两到四篇精彩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论述;最后一部分为专论,其中有深入探讨当时经济领域中诸多热点问题的七篇优秀论文。《经济学名著译丛当代经济思想》内容试读前言我讲授过多年的一门研究生课程是经济学发展前沿。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一些尚未纳入标准课程体系的最新专题研究或者期刊文章。最初,我本打算把多年来日积月累写就的备课笔记汇编成一部介绍经济分析发展趋势的批判性综述。于是,大概十年前,当我不再讲授这门课程时,我便开始着手准备:把之前潜心钻研的经济分析思想过一遍筛子,设计出各个拟详细阐述的专题,再将各专题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无论好坏,一部个人专著至少可以提供一套前后统一的评价标准。然而,出于健康方面的原因,我不得不考虑放弃独立完成这部综述的计划。当我无法履行出版合同已成定局之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总监罗伯特·欧文(RoertIrwi)及其同事约翰·麦圭根(JohMcGuiga)欣然同意,我以编者的身份,按照原定专题的设计向学界同人发出写作邀请,收集一批大致涵盖了各专题主要内容的论文,再将它们结集成书。这便是本书这些应邀写就的论文的渊源。当我阅读这些提交上来、构成各章内容的论文时,我承认它们超出了我原本不抱多大希望的预期:大量优秀的文章使这部综述精彩纷呈、大放异彩。它们涉猎的内容已不仅仅限于单纯地对经济思想现状进行评估了。2前言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经济学界出版问世的文献著述浩如烟海、灿若群星。我想,在这样一个学科领域里,一部论文集会比一部个人专著更有价值,也会给读者带来更多收益。忆往昔,我曾经精力充沛、意气风发,可以将各大经济学期刊和专题研究中的几乎所有文章精读一遍或者至少浏览一番;现如今,我却对那些读书无类全情投入的当代读者所面对的艰巨阅读任务感到不寒而栗。在今天这个时代里,专业出版物铺天盖地、盈千累万,即便是求知欲最难以满足的读者也会感到应接不暇,即便是学术使命感与专注力最为强烈的学者也会觉得心力交瘁。我们只能对学界后辈抱以同情了:他们任重而道远,既要回望历史、饱读昔日前辈的鸿篇巨著,又要与时俱进、把握当代学界的发展动向。我还讲授过一门相当标准的研究生课程,这门课程是经济思想史。我坚持的教学原则是,学生们必须阅读杰出经济学前辈的原著。在与本书的受邀撰稿人通信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类课程(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勉强全面地介绍了马歇尔思想,然后便蜻蜓点水般将随后出现的大部分经济思想片段一掠而过,不仅浅尝辄止,更有许多遗漏。显然,在当代以技术为中心的博士课程中,这种经济思想史遭到了大量的删节。自从马歇尔著书立说以来,有85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段时间的跨度大约相当于从萨伊(Say)时代[或者早期的马尔萨斯(Malthu)时代]一及前李嘉图时代(re-Ricardo)一到马歇尔时代。在萨伊至马歇尔这个较为早期的时代里,经济学家的数量虽然屈指可数,但经济学本身却经历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演进过程:从亚当·斯密(AdamSmith)的“激进”学说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的前言3严谨理论,从西尼尔(Seior)和穆勒(Mil)的“微调性改良”发展到马克思(Marx)的革命性转变,从边际效用说的异军突起发展到更加平和、宽泛的马歇尔新古典理论的大融合。自从马歇尔用“作用时间”(fuctioaltime)取代“日历时间”(caledartime)(马歇尔学派的一项剩余遗产),我们的经济思想又向前演进了一个世纪。1950年以来,经济学界显现出两大动向:一是凯恩斯提出了加速原理(acceleratioricile),从数量方面来衡量收入或消费需求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情况;二是公众或许已把经济学当作一虽说不是奉为一一一门同心协力、解决问题的学科。经济学家已被认同为学有专长的专家,专门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种种问题一对此,马歇尔,想必还有马克思,已在其著述中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达过敏锐的判断力。马歇尔在其著作的第一章就大胆提出了以下思想:通过经济学研究,贫困问题有可能得到缓解。但这种观念已然陈旧而过时,因为贫困问题依旧严峻而普遍,尽管当代富裕的发达经济体对经济学处方毫无起色、不见疗效的普遍感知不如马歇尔时代的经济体那般强烈。通常说来,作为本书的编者,我可以借此机会,简要勾勒一下我所认为的各章应该涉猎的适当范围,而不是让撰稿人仅限于所指定的章标题中隐含的明显思想进行写作。但是,与我一贯的作风一样,我的授意总是少之又少;应邀撰文的学者尽是学界的名家大师,用不着我来指指点点、佯装指挥、带领引路。我从最初对各章内容的说明中引述了几个段落,这样做并不是要保留一份通信交流的存本,而是使读者能够据此估量本书的写作意旨、判断目标的完成情况:4前言请记住,在对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的海量文献进行评估时,评估的客观程度有多大,取决于心有偏向性的经济学家。对海量文献评估的目的不是要提出支持和倡议,而是为进行解读和说明。各章标题表明,我力求兼收并蓄,把主要经济学派的观点主张悉数收录进来;这样做是着眼于教育目的的。而且,本论文集的读者定位是至少先修了中级经济学课程的学生;我建议,数学方面的内容应控制在初级水平(在大多数篇章中),至于其中涉及的推导证明过程,简短一些的请移至脚注之中,烦琐一些的…就直接推介其他参考资料。每章的篇幅控制在6000字左右…需要重申的是,本书的读者定位是学生,而非专家。然后,我又提出了以下这个想法:假如您所在的大学要求您下周就要做一次讲座,讲座的内容正好是本书指定您撰写的那个主题。您想向学生传递哪些重要的主题思想,以便他们能够领会当代经济学分析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950年前后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经济思想环境之中?当前盛行的观点立场会如何发展演进?有哪些一代宗师?有哪些未解之题?我承认,最后这项说明更多是为了吊胃口、博悦纳而采用的雕虫小技。当然,学者们撰写指定主题的文章所耗用的时间必定多于我们大多数教授准备一周课程的内容通常所耗用的时间,但是,这前言5项说明至少传递出我为本书设定的基调。在我阅读它的时候,我希望它让我觉得教师和学生会普遍承认本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鉴于我对其中的许多主题持有我自己的观点,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我已在合理的容忍限度内,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已将重要“学派”纳入到大多数标题之下,已把经济学家用以处理特定问题的理论要义传递出来。如果我在某些篇章的导言部分纵容了自己、阐述了一己之见,我恳请读者多为宽恕。请记得,我曾经是打算亲自执笔撰写全书内容的。显而易见,本书是按照主题内容而非年代序列谋篇布局的。诚然,经济思想史通常是以著书立说者为导向安排篇章结构的,但是,这种流于俗套的编写体例无法服务于我心中的想法。经济思想是从大约1950年开始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突进到了现代阶段的,由此看来,在本书开篇的几章里,以时间为线索来介绍1950年之前的经济思想还是颇为妥当的。本书提供的参考书目,不仅为重大理论领域的后续研究绘制了蓝图,也给在校学生或新任老师的额外阅读提供了指南。对于本书大多数篇章而言,读者完全可以择一而读,而无须依仗对前一章的了解,从这层意义上说,大多数篇章都是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的。显然,经济学本身又是一门大一统的集成性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说,本书各个篇章又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总之,本书的篇章结构是我认为最佳的谋篇布局方案,但读者在使用本书时无须循规蹈矩地按照它的篇章设定依次逐章阅读。向所有亲力亲为、志同道合的撰稿人致以谢意,一直是令我欢心惬意的事情。他们精深的学术造诣使我的任务变得十分轻松容6前言易。我只是偶尔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者间或给出一些任由他们取舍的只言片语。整个合作过程没有发生任何令人不快的事情,正相反,至少于我而言,自始至终都心情舒畅、受益良多。事实证明,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的一也为了赶上交稿的截止日期,31位观点各异的经济学家通力合作、团结一心。或许,这就是我们取得的最大成就吧。我要感谢约翰·麦圭根,他不仅促成了我与各位撰稿人的书信往来,还总是向我伸出体恤支持的双手。我还要感谢出版社编辑桑德拉·德克特(SadraDechert)小姐,她不仅高效能干,还平易近人。我将引自真正的学术“革命者”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StaleyJevo)的那一段话用作提醒,而非献词。尽管我认为杰文斯稍微有些“固执己见”,就像他对李嘉图的描述一样,但是,他的言语如今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尤其是在这个墨守成规的时代里,经济学家过于依仗“权威”来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当下,由于未能设法解决严重的经济问题,我们的学科十分容易遭到抨击。值此之际,杰文斯的言语仍旧恰如其分、言之有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持异议者,而不是自我标榜、万事皆好、盲目乐观的好好先生和唯命是从、马首是瞻、俯首帖耳的乖乖弟子。我倒是想题写一篇献词,献给那些具有感召力、洞察力和自由之灵魂的学者,例如,琼·罗宾逊(JoaRoio)和加尔布雷思(J.K.Galraith)。他们应该从引自杰文斯的那段话中体察到一种对于他们的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意。我本人毫不掩饰我对他们的钦佩和仰慕,他们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努力将经济学从“一贯正确”的神···试读结束···...

    2022-08-21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张新响,高言歌,庞开云,李方旭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作者】张新响,高言歌,庞开云,李方旭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90【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26-6【分类】耳鼻咽喉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张新响,高言歌,庞开云,李方旭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内容提要:本书从宏观上对中医耳鼻喉科外治法的发展历程,常用外治法、作用机制及特点,临床应用要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介绍;重点介绍临床上27种常见耳鼻喉疾病的外治疗法。每种疾病均按照概述、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综合评按四部分进行编写。每种外治法下再按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进行编写,以方便读者临床查找使用。本书适用于各级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专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应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内容试读第一章韆2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第一节耳鼻喉疾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耳鼻喉科外治法是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医疗活动的不断增多,防病治病的经验逐渐积累,医药有了很大的发展。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6-前4世纪),其中涉及应用灸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记载,如《足臂十一脉灸经》载:“灸足太阳脉治颜寒、产聋、耳前痛、枕痛、鼽衄,灸臂少阳脉治产聋,灸臂阳明脉治齿痛,灸足少阳脉治聋,灸足少阳脉治聋、耳前痛,灸足阳明脉治鼽、衄、颜寒,灸足少阴脉治舌肿、嘶哑。”《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灸耳脉治耳聋、嗌肿。”这是中医外治疗法应用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产生了系统总结先秦时代医学实践经验的巨著一《黄帝内经》,在此书中有记载的外治技术有砭石、九针火焫、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治疗之先河。中医耳鼻咽喉科相关应用记载种类繁多。《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先立针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内经》记载了治疗耳聋、耳鸣、耳妄闻、头眩、鼽涕、衄血、喉痹、嗌干、喑等耳鼻咽喉病症的针刺治疗方法,如《灵枢·杂病》中提到“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的针灸疗法。(二)奠基期汉晋时期,中医学进一步向前发展,医学分为九科,其中有口齿科咽喉科也包括在内。《淮南子·汜论训》记载“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第一章概论3凿也”,说明当时已有手术方法治疗喉病,且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汉代华佗在《中藏经》有记载“风中五脏”危重症(可见五官急症),宜急灸五脏俞穴,缓急救治。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影响,记载了塞鼻、灌耳、润导等外治法。《金匮要略》中有用皂荚末吹入鼻内及用薤汁灌入鼻内或耳中以抢救危重患者的方法,可说是吹鼻法、滴鼻法及滴耳法的最早记载。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百虫入耳及气道异物、食道异物之处理方法。例如,用韭菜取食道鱼骨等;还提出了用药液(或药末)滴耳治疗耳部疾病。皇甫谧所著之《针灸甲乙经》对于耳鼻咽喉疾病的针灸治疗也有不少记载。(三)发展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将鼻、口、舌、唇、齿、喉、耳病归为七窍病,收集治法甚多,列方291首,列有通九窍药品、衄血药品、耳聋药品、口舌干燥药品等:除内治外,还广泛地采用药物外治、手术、针灸、砭法、导引及食疗等,如提出用烧灼法治疗咽喉疾病。王焘所著之《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大量小儿耳鼻喉科外治法,如用塞鼻法治疗小儿鼻出血,有“烧桑耳至焦,捣散”塞入鼻中止血,或以马矢锦裹塞鼻中治小儿鼻衄不止,或以烧发灰末吹人鼻孔中以止血。治疗小儿误吞异物之法有“小儿误吞钱在喉中,取麸炭末以指弹入喉中,其儿当便咯出,妙”。这是最早记录刺激咽喉使患儿呕出异物的方法。宋代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对咽喉异物、鼻息肉、耳中异物、耳冻伤等疾病的外治方法有较多记载。如治疗耳冻伤的外敷疗法,药用侧柏叶杏仁、乱发、盐、乳香、黄蜡、清油,先将油煮沸,加入乱发,然后加诸药同煎,至色焦黄滤去渣,再以慢火煎之,然后加入乳香末、黄蜡末,搅至稀稠,涂敷在冻伤处。此外,窦材的《扁鹊心书》有关于咽喉脓肿切开排脓治疗的记载,并有大量运用灸法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记载。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详尽记录了治暗选穴。沈括所著之《梦溪笔谈》记载:“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入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其颡叫子,颇类今之人工喉。4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四)丰富期金元时期各家学术争鸣,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均有所前进,形成了诸多学术流派,他们同样重视内外治相结合治疗耳鼻咽喉疾病。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记载了用纸卷成筒,放入口内,再用筷子缚小钩取异物的方法,已具今之内腔镜下取异物之锥形。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首次提出用棉签清洗耳道再用药之方法:“绵缠竹签拭耳,换绵蘸药入耳。”(五)成熟期明清时期外治方法趋于成熟。明代名医戴原礼首创使用卷棉子清洁耳道脓液后,再行耳道吹入药粉治疗耳部疾患的外治方法。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载有鼻息肉摘除方法:“取鼻痔秘法:先用茴香草散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观其大小运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目前采用的鼻息肉手术方法实际上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又如,对咽部及食道异物(如铁针刺入)使用乱麻团以线系之,吞入咽中,针刺入麻,徐徐牵出。《景岳全书》记载了鼓膜按摩法:“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曹士珩《保生秘要》详细论述导引、运功治病之法,对于耳鼻咽喉疾病的导引法也搜集甚多,如治耳重(即耳内胀塞):“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日,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然有声,行之二三日通窍为度。”此即今之咽鼓管自行吹张法。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喉、耳、唇等外伤之缝合术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汇集明代以前历代针灸学术精华以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其中记述了各种治疗耳鼻咽喉病的配穴处方。郑梅涧治喉病主张针药结合,其所著的《重楼玉钥》中下卷专论针灸治喉病,详述了取穴、进针、出钉以及73个喉科常用穴的部位、取法、作用、主治、刺灸法等第一章概论5(六)提高期近现代,各种中医外治法结合西医学的诊疗技术,耳鼻喉科外治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丰富,如扁桃体啄治法。中医耳鼻喉科外治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应用。第二节耳鼻喉疾病常用外治法外治法在耳鼻咽喉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耳鼻咽喉部位孔小N洞深,借助专科器械视之可察,外用施之即效,故临床上多采用外治法进行治疗。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用手法,或手术配合专科器械,直接施于患者体表或耳鼻咽喉的局部病变,起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外治法可单独应用,亦可与内治法结合使用。外治法同内治法一样,也须根据病变部位进行辨证论治,方可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外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耳病常用外治法(一)清洁法中药水煎为汤洗涤患处,清除外耳或外耳道的脓液、痂块等,以达到清洁局部的目的。多用于治疗脓耳、耳疮、旋耳疮、耳瘘等。(二)滴耳法将药物制成滴耳药液,滴入耳内,以达治疗目的,多用于治疗耳痛耳内流脓者。滴耳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郭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人药液3~5滴。然后以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处流入中耳。5~10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操作时应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6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三)吹药法将药物研制成极细粉末,吹至外耳患处或耳内,以达治疗目的。药末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痛、祛腐生肌等不同作用,可根据病情选用。注意:必须选用易溶解的药物,且制成极细粉末,方可应用。耳内吹药前必须预先将脓液清除干净,或每次用药前均需清除上次吹入之残余药物,以免形成结块而妨碍引流。每次用量不宜多,吹入药粉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者忌用本法。(四)涂敷法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散剂或膏剂、糊剂,涂敷于局部,以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如黄连解毒膏、青黛散或紫金锭等。常用于治疗旋耳疮、耳疖、耳疮等病证。二、鼻病常用外治法(一)滴鼻法将药物制成滴鼻药液,滴入鼻腔内,起到直接治疗的作用。滴鼻药有各种不同的治疗作用,如消肿通鼻窍、清洁鼻腔、滋润鼻腔黏膜及止血等,可根据病情选用。(二)雾化吸人法将选用的药物加工制成溶液,通过超声雾化器或蒸汽吸人器的作用变成微小雾滴吸入鼻腔内,起到清热解毒、消肿通鼻窍的作用。(三)洗鼻法用微温的等渗盐水或温开水,或用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的中药液,冲洗鼻腔,以清除鼻内脓涕痂皮。适用于治疗鼻槁、鼻渊等病证。方法:用合适的容器盛冲洗液,低头经鼻将药液吸入,然后经口吐出,反复多次。亦可用鼻腔冲洗器盛药液冲洗。一般每日冲洗1~2次···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内治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作者】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03【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39-6【分类】骨损伤-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内容提要:本书搜集了近几十年来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编撰而成。本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其中概论部分从骨科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应用的注意事项五方面进行阐述;临床应用部分以病为纲,每种疾病从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综合评按等方面对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进行详细介绍。本书内容系统全面,对从事骨伤科的临床医生、学生、教师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内容试读然【壑恕2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第一节骨伤外治法历史渊源及发展一、】萌芽时期中医骨伤科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周朝,中医学分科已有“疡医”,即外伤科医生。公元前476~公元22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伤科基础理论已基本形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包括手术、练功及方药等方面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的丰富经验,其中对破伤风(痉)的描述为世界上最早的记录。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骨伤科学外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发展时期公元220~960年的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伤科诊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晋代葛洪(公元261~347年)所著《肘后救卒方》,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这是世界上关于该方法的最早记载,并沿用至今:同时还记载了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烧灼止血、桑白皮线缝合肠断裂等开放性创口的处理方法。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公元752年成书)记载了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的治法,提出了骨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记述了“阴疽”(类似于髋关节结核)、“筋疽”(类似于脊柱结核)的证候隋代巢元方(公元581~618年)所著《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对复杂骨折的处理,记载了用丝线结扎血管,还提出可以将破碎的关节和折断的骨骼于受伤后立即用线缝合,这是世界上关于骨折内固定最早的记载。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公元752年成书)指出,损伤“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最早将伤科疾病分为外损与内伤两大类。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公元841~846年成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第一章概论3著,该书提出了一套与现代治疗相类似的骨折整复固定方法和处理开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规则,形成了麻醉、清创、整复、固定、练功、按摩以及内外用药等一系列治法宋元时期,中医伤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太医局”设立“疮肿兼折疡科”,在民间出现了专门接骨的骨伤科医生。元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其中包括“正骨科”和“金镞兼疮肿科”。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成书),专列“折伤门”“金疮门”,倡导用柳木板固定骨折:张呆在《医说》中记载有通过切除死骨来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发骨髓炎的成功案例:《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施行类似异体植骨术的病例;《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不少检查外伤的方法。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成书),在整骨方面有精确记载,并记录了当时已采用刀、剪、钳、凿、夹板等多种医疗器械进行骨科手术:在脊柱骨折的整复方面,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为世界首创三、兴盛时期明清时期是骨伤科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家不但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出现了较多的骨伤科专著。明清两代太医院均设有“接骨科”“正骨科”和“正体伤科”。明代《金疮秘传禁方》记载了用骨擦音作为检查骨折的方法,对开放性骨折主张把穿出皮肤已被污染的骨折端切除,以防感染。朱棣等编著的《普济方》,在“折伤门”“金疮门”和“杖伤门”等卷中,辑录治疗伤科的方药1256首,是15世纪以前中医治伤方药的总汇,在“接骨手法”中,介绍了12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方法,在“用药汤使法”中又列出了15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法。薛己撰《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序文中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用药主张以补气血、补肝肾为主,行气活血次之,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先河。异远真人所著《跌损妙方》,记4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载全身57个穴位,总结了一套循经疗伤、按受伤穴位而施治的方药,成为骨伤科“少林学派”的代表。清代骨伤科在总结前人治疗骨伤疾病经验的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公元1749成书),在骨折的治疗方面述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种整骨手法,以及竹簾、杉篱、腰柱、通木、抱膝圈等各种外固定器材。该书还成为清代培养考核骨伤科医师的蓝本教材,对近代中医骨伤科影响甚大。清代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赵竹泉所著《伤科大成》都系统论述了各种损伤证治,并附有很多治伤方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医受到歧视,中医伤科面临危机,处于花叶调零、自生自灭的境地。在此期间,伤科著作甚少,以前处于萌芽状态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基本上失传。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西方医学大量输入中国,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唐容川为代表的,主张“中体西用”“衷中参西”的“中西医汇通派”,继而到20世纪20年代兴起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四、成熟时期进入20世纪,诸如X线等物理诊断技术的传入,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尤其对骨伤科来讲,其重要性、先进性自然不容忽视。因此,当时在上海等大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医骨伤医生,都尽可能地学习X线诊断知识,利用X线拍片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一些著名伤科医生一方面看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X线诊断技术应用尚不广泛传统的诊断技术在更多地区仍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认识到X线诊断技术较之丰富的传统骨伤诊断经验而言,亦有其局限性,正如20年代即悬壶上海的十五世伤科传人魏指薪所言:“X线片是重要的、必须的,但不能完全依赖它。有的骨裂或骨错缝,在X线片上由于摄片时的体位关系或其他因素等,往往不能得到正确的反映。”而魏指薪则能结合丰富的临证第一章概论5经验用触摸的方法予以诊断。可见中西医在骨伤科学上的碰撞是和缓的。中医既注意吸取西医之长,同时也注重发挥中医骨伤科学几千年丰富经验之优势,这样和缓而理智的融合,为以后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中西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时国内外的概况,重新认识了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医各家和西医各派的学说和技术进行了比较鉴别,看到了古今中外医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各自的长处和缺点,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首先在骨折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的正骨经验,博采各地中医伤科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开创了动与静的治疗观,总结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治及传统的练功方法,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了以内因为主、动静结合(固定与运动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进行、内外兼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需通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治疗原则,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国际骨科界称为“C0学”(ChieeOteoythei)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在治疗开放性感染骨折、脊椎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脱位等方面总结了成功经验,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慢性关节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传统的中医伤科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与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医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在外固定方面,各地在总结中西医固定器械优缺点的基础上,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论证。20世纪90年代,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同位素、电子计算机、磁共振、骨密度仪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得到应用。一些治疗骨延迟愈合、骨质疏松、骨缺血性坏死、骨髓炎及骨性关节炎的中药新药不断被研制出来,产6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颈肩臂痛、腰腿痛、骨关节粘连性疾病、脊柱内脏相关性疾病的诊治中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中医骨伤科学已走出国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其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节骨伤科常用外治法中医骨伤科外治法是指运用手法、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以及药物等对损伤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外治法是和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法则,在骨伤科临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兹将基层临床医师常用如药物、封闭、针灸、针刀等常用外治法介绍如下。一、外用药物疗法外用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是中医骨伤科重要的疗法之一,它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具体贯彻内外兼治,即局部与整体兼顾的主要手段。外用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以膏药为主治疗各种创伤的方法和方药,应用贴敷治伤已很普遍。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介绍了洗、贴、掺、揩等外用方法和药物治疗骨关节损伤。到了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则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贴敷的方药。吴师机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理瀹骈文·略言》中提出“凡病多从外人,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观点,颇为后世骨伤医家所推崇。骨伤科临床非常重视外用药的应用,并积累了很多外治经验,研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和药物。由于这些方法疗效卓著,易于掌握,作用直接,而且简便、价廉,所以经久不衰。按其剂型可分为贴敷药、涂擦药、熏···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内治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庞国明,王利平,林天东,王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作者】庞国明,王利平,林天东,王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81【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34-1【分类】妇科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庞国明,王利平,林天东,王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内容提要:本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章,第一章概论从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的发展简史、妇科疾病常用外治法、外治法的作用机制与特点、提高外治法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4个方面予以介绍。第二章临床应用共18节,收录18种妇科疾病的外治方303个。全书内容系统全面,荟萃了当今妇科常见病临床外治方法,对从事中西医妇科专业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师都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及应用价值。《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内容试读第一章概2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第一节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的发展简史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外治法是相对于内治法而言,是除了运用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外治法不良反应较小,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既可单独外用,亦可结合内治法配合应用,同时还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中医外治法自古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就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始创于东汉末年,发展于唐宋,丰富完善于明清及现代。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是建立在传统外治法基础上,并在中医妇科体系基础形成之时开始应用的,记载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张仲景治病将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活运用、按需结合,方法变换皆因证治需要而定。《金匮要略》有“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在妇人杂病中更是运用了多种外治法剂型,辅助药物直达病所,取其速效。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较完整的记载是在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首次著录了妇科外治坐药及阴道多种外治法,如“妇人经水闭不利…矾石丸主之。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纳脏中,剧者再纳之”,创后世妇科外治之先河。后世医家又提出了膏敷法、喑鼻法、穴位贴敷法、脐疗等妇科外治法。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妇、产疾病。西周时期的《周易》中就有“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许多篇章中散在地描述了妇女的生理、病理、诊法及孕妇患病服药问题,这些朴素的认识,使中医妇科学理论初具雏形。同时也产生了“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等外治法。同时期也有了专业的妇产科医生,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载有“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所著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也多处记载了妇科治疗方法。而外治方面已经有熏、熨、敷、洗治疗内科、外科、肛肠病的记载。这些都强有力地说明在早期的医学实践中已开始重视并应用外治方法。第一章概论3隋唐时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三卷,详细论述求子、妊娠病、临产、产后病、月经病、带下病、杂病的证候及治疗方法,收集药方540余首,范围已较《金匮要略》及之后方书中所论述的妇科病更为广泛。除局部治疗外,脐疗已受到足够重视和应用。到了晚唐,出现我国妇产科第一部专著《经效产宝》,外治方面记述了催生、下胞衣以及治产后便难及乳肿、乳痈、乳汁自出等病的治法。特别是外敷治乳病的内容更为丰富。如:用丁香末外敷治乳头破碎,酒调药末敷乳痈初起,鲜草药捣烂外敷乳痈,药物煎后用药渣趁热外敷或棉布蘸药汁热敷治乳汁自出,等等。到了明清时代,妇科的发展更为显著。明清两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药物外治法的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万密斋一生著作颇丰,在妇科方面以《万氏妇人科》最具代表性,万氏辨证以肝、脾、肾立论用药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认为“妇人经候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曰脂痰凝塞”。妇科病外治法虽比内治法安全稳妥,但在具体应用时也必须辨证论治,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虚实不明、寒热不辨、表里混淆、阴阳不分地使用外治法,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导致病情恶化,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列出了妇科经、带、胎、产、乳及妇科杂病的30余种病的膏药19首,采用熏、熨、洗、敷等法。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所异者法也。”外治法对于妇科中外阴、阴道、宫颈或乳房等外露病变部位的疾病,可使药物直达病所、祛解病邪。另外一些口服药物治疗困难或效果不好的妇科疾病采用外治法可发挥内治法不可比拟的效果,或是对内服药的良好补充中医外治法历经2000年的发展,由萌芽而成形,由成形而发展,由发展而成熟鼎盛,迄今仍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掌握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发展的历史规律,继承、挖掘前人的经验,努力提升创新,能使外治疗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4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第二节妇科疾病常用外治法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由于其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便于临床运用,且毒性及不良反应小,使用安全。其中包括针灸、按摩、熏洗、贴敷、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治疗范围遍及妇科多种疾病,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证,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工(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外治法可单独应用,亦可与内治法结合使用,方可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兹将常用外治法介绍如下。一、药物外治法1.熏洗法功效:用于外阴及阴道肿痛或瘙痒,甚则溃烂后滋水淋漓的病证。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除湿止痒的作用。用法:将药物1剂,加水约1200mL,煎至600mL,用干净纱布两层把药液滤出,置清洁盆内,趁热熏洗患部,待温度适中后坐盆10~15分钟。1剂药洗1次,1天2次。患处如有溃烂或化脓者,不宜坐盆。2.贴敷法功效:用于盆腔急慢性炎症,局部肿块、结节等病变,可用于外阴血肿、溃疡及脓肿切开,也可用于乳痈或回乳,还可用于痛经、产后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不孕症、癥瘕等。有泻火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温经止痛和促进包块消散的作用。用法:将外治用药的水剂或制成的散剂、膏剂、糊剂,直接或用无菌纱布贴敷于患处,取得治疗作用。常选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温经散第一章概论5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生肌排脓类中药,随机辨病、辨证择之。水剂者,多以无菌纱布浸透药液贴敷;散剂则可直接撒于创面;膏剂常先涂于无菌纱布,再贴敷患处;若属痛经膏、痛经贴、麝香壮骨膏等中药橡皮膏剂,则可直接贴于患处或经络穴位点;还有将药物制成粗末,加入致热物质,袋装密封,制成热敷剂;或以药物粗末制成湿药包,隔水蒸15~20分钟,趁热敷置患处或借用热水袋、电热器、理疗仪甚至食盐、砂土炒热作为热源起热敷作用的。贴敷时间、疗程则据组成药物、所疗病证、治疗目的综合考虑决定。3.热熨法功效:用于寒性疼痛病证。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活血通络的作用。用法:将药物捣碎,置铁锅内炒热,或用热水调湿药物,趁热装入布袋内扎紧,将布袋置患处热熨,每日数次。4.纳药法功效:用于阴中湿痒或痛痒难忍,或冷痛、白带异常的病证,常用于带下病、阴痒、阴道炎、宫颈糜烂或肥大、宫颈原位癌、子宫脱垂等。有燥湿止痒、解毒杀虫、散寒止痛等作用。用法:将中药研为细末或制成栓剂、片剂、泡腾剂、胶囊剂、涂剂、膏剂等剂型,纳入阴道,使之直接作用于阴道或宫颈外口等部位,达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除湿止带、祛腐生肌等治疗作用。须根据病证及病位辨证用药,选择相关剂型。如:湿热型带下病,可择用黄柏、黄连、大黄、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千里光、青黛、虎杖等清热除湿药,制成栓、片或泡腾剂阴道纳药;宫颈糜烂,解毒祛腐可酌加百部、白矾、蛇床子、硼砂,收敛生肌可选用白及、珍珠粉、炉甘石等。对于栓剂、片剂、泡腾剂、胶囊制剂等,患者可先行阴道冲洗后,自行上药。但粉、膏等涂剂类及宫颈上药,不便于自行操作,通常需医务人员操作,尤其是某些含有腐蚀性药品的制剂,更需直接由医务人员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治疗注意事项同阴道冲洗法。6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5.涂搽法功效:用于热毒炽盛所致外阴瘙痒肿痛,或化脓溃疡、滋水淋漓的病证。有收敛生肌、祛风胜湿、解毒止痒的作用。用法:将药物共研细末,用香油或鱼肝油加凡士林调成膏状,先用熏洗剂清洁患处,再涂搽药膏,每日2~3次。6.冲洗法功效:用于湿热虫毒所致带下异常、阴中痛痒等病证。常用于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引起的带下病、阴痒的治疗,以及阴道手术前的准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杀虫的作用。用法:以药液直接冲洗外阴、阴道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性冲洗者,常用量为每次500L左右,倾人阴道冲洗器具内,每日1~2次,连续冲洗至自觉症状消失。所用药物据冲洗目的选用,阴道炎患者也可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若为术前准备,可用1%新洁尔灭。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注意内裤、浴具的清洁消毒。月经期停用,妊娠期慎用。7.灌肠法功效:用于盆腔炎症、产后感染发热、腑气不通而便秘等病证。有止痛行气、清热解毒、泻下通腑的作用。本法可使药物在直肠吸收,增加盆腔血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有利于盆腔及胞中癥积、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以及产后发热、大便秘结等病证的治疗。用法:将药物制成栓剂纳入肛内,或浓煎后保留灌肠,达到润肠通腑、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癥散结等目的。若为中药保留灌肠,可用尿管或小口肛管或一次性灌肠袋,插入肛中14cm左右,将温度适中的药液100mL徐徐灌人,保留30分钟以上。临睡前注入,保留至次晨疗效更佳。每日1次,一般以7~10天为1个疗程。给药前应尽量排空二便,给药后卧床休息30分钟,以利于药物的保留。如采用栓剂,可嘱患者每晚睡前自行放人肛内。月经期、阴道出血时及妊娠期需慎用。8.坐浴法功效:用于湿热虫毒所致带下异常、阴中痛痒等病证。适用于阴疮、···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庞国明,钱莹,林天东,叶乃菁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作者】庞国明,钱莹,林天东,叶乃菁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66【出版社】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31-0【分类】肾病(中医)-外治法【参考文献】庞国明,钱莹,林天东,叶乃菁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内容提要:本书是搜集古今文献中肾系疾病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编撰而成。全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概论部分从肾系疾病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程、常用方法、作用机制、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临床应用部分则从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等方面对肾系疾病的外治方法做了具体介绍,同时设“综合评按”对每一种病的外治法进行了总结。本书内容贴合临床实践,对从事中医肾系疾病诊疗的临床医生、学生、教师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内容试读第一章整2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第一节肾脏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熨法、熏法、洗浴法、贴敷法等多种针对肾系、泌尿系的外治疗法。《内经》中也有用外治方法治疗水肿等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摩之浴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疗水肿之大法:“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提出了水肿的治疗原则,为以后熏蒸疗法提供了依据在西汉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外治法治疗肾、泌尿系病例。如用“火齐汤”治疗“不得前后溲”和“溺赤”,用“柔汤”治疗“不得小溲”,灸足厥阴之脉治“遗溺”“溺赤”等,开创灸法治疗肾系疾病的先河。东汉时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有用灸法、摩膏法、外洗法等治疗水肿的经验,疗效甚佳。并最早运用了导尿术,《千金方》记载为“凡尿不在胞中者,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即愈”。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论》中有用升麻、栀子,青盐捣末填脐治疗小便不通的记载清代对肾的生理和病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阶段肾系药物外治疗法体系理论完备、技法丰富、应用广泛。其特点是药物外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大幅提高,作为分支学科而言,其理法体系已经构建成熟。外治疗法专著《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药物外治疗法已经演化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另外,明清医家重视民间技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些实用技术充实了药物外治疗法。如《串雅外篇》《验方新编》收录了大量民间单方、验方,药物外治疗法得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章概论了第二节肾脏病常用外治法一、药物外治法药物外治法是指外用药物来治疗肾脏病的一种外治法,它又包括许多种类,如膏药疗法敷脐疗法等。1.药膏疗法药膏疗法是将外用药膏贴敷于肌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各种剂型的药膏、油膏、软膏等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作用,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外用膏剂治疗外伤、痂等;用水银膏外敷治疗痈肿等。《内经》则更为详细地记载了药膏疗法的作用:“其化脓者,泻则合豕膏…疏砭之,涂以豕膏。”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以其自身体验及其临床心得,介绍了痈疽“薄贴”治法及诸有效膏方,指出:“热气壅结成痈疽,方有灸法,亦有温治法,以其中冷未成熟之时,其用冷药贴敷之,治热已成,以消热,令不成脓也”。通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使本疗法更臻完善。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肯定了本疗法的功效,并系统地总结了各种药膏的作用和用法。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指出:“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本疗法至今仍为临床医家广泛应用。2.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将药物敷在体表的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外病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的调和剂。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代孟洗《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明代《普济4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方》用生附子研末和葱诞为泥,敷涌泉穴等,说明本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3.敷脐疗法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选用适当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填敷脐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即利用肚脐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快,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的解剖特点,以及神阙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的生理特点,使药力迅速渗透。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以治疗霍乱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用东壁土敷脐,或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或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脐疮流水不止的方法。清代更有所发展,如吴师机《理瀹骈文》中用本疗法治病的方药就有数百种之多。4.中药灌肠疗法中药灌肠疗法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或点滴人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唐代以后各代医家沿用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但主要仍适用于便秘患者的润肠通便。而在近代已出现了用中药灌肠治疗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肛门局部病证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疗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它不仅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数百种常见病证的治疗,更因其给药方法不受患者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一种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手段。特别是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使尿毒素通过肠道而增加排泄,在肾病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发挥了中医保守治疗尿毒症的优势及特色。5.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第一章概论5苦参汤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清代吴师机将熏洗分为熏法、蒸法、淋法、坐浴和汤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药液熏蒸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以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6.吹鼻疗法吹鼻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以小竹管或小纸管、喷药器把药粉吹入鼻内,经鼻黏膜吸收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载有吹鼻治猝死。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已有吹鼻和吹鼻取嚏之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陆以湉《万病验方大全》等均收录了许多颇有疗效的吹鼻验方,至今仍为医家广泛应用。本法能将药末送到鼻腔较深部位,并使药末分布于大片鼻腔黏膜上,一方面促使药物经黏膜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吹药动作和药末的刺激,可使患者打嚏,借以宣通肺气,开窍醒神。7.沐浴疗法沐浴疗法是将身体浸泡在水中或药液中洗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已流传数千年。肾脏疾病常属于中医学“关格”“水肿”“癃闭”“虚劳”等范畴,肾炎、肾功能不全的中医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以湿浊、水气、血瘀多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引治诸肿第一法“开鬼门”的17种药物中,有7种药物是外用熏洗的,表明外用熏洗疗法不仅可以发汗,与此同时还可达到解肌祛邪之目的,使水肿因势利导从汗而泄。现有人认为在肾功能衰竭时,可通过洗浴等方法,促进水代谢产物等随汗液从皮肤排出,从而提出了“皮肤透析”这一概念。中药热水药浴,可利用药物、水的温和沐浴以清洗皮肤,分泌汗液,冲刷汗孔,促使汗腺充分发挥其排泄功能,使体内多余水分及因肾功能衰竭而蓄积的代谢废物增加排泄,水肿及血中毒素随汗泄而降低,从而缓解肾脏疾病的临床证候。皮肤瘙痒是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常见症状,虽经抗组胺药物等治疗及用血液透析和滤过,瘙痒症状仍难缓解。肾脏疾病的皮肤瘙痒,其最常见的原因有尿素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沉积、皮肤干燥等,药浴治疗可促使汗腺活动增加,汗液分泌增多,部分汗腺、皮脂腺的功能恢6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复;同时,增多的汗液冲刷带走了积储在皮肤的尿毒素和钙磷沉积物;另外,中药的泄浊、祛风、活血、止痒作用也借温热水浴而更好发挥。高血压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促使肾脏功能逐渐损害的因素之一,控制血压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中药药浴疗法通过宣泄发汗,增加水及钠的排泄,对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药浴中所用疏通气血的中药可发挥通调血脉的作用,在温热的物理刺激下,药物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通畅、缩血管物质的生物活性降低,微循环改善,不仅产生降血压作用,也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8.洗足疗法洗足疗法也称洗脚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流传较久。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载:“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双足,并不断按摩足趾、足心。大爵趾是肝脾两经通路,可疏肝健脾,增进食欲,足心是肾经涌泉穴所在,能治肾脏疾病。9.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俗称的打水针就是指穴位注射法。它可以将针刺的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作用,故对肾小球肾炎、肾衰等有比较好的疗效。二、非药物外治法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指运用以毫针为主的各种针刺工具,在人体经络上的腧穴或在面部、耳部、舌部、足部等特定部位,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起源于中国,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于一万···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肝胆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40法》刘静生,胡世平,姚沛雨,史亚祥,龙新胜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肝胆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40法》【作者】刘静生,胡世平,姚沛雨,史亚祥,龙新胜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200【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32-7【分类】胆道疾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肝病(中医)-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刘静生,胡世平,姚沛雨,史亚祥,龙新胜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肝胆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40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肝胆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40法》内容提要:本书分为概论与临床应用两部分,概论部分简单介绍了肝胆病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程、常用外治法、中医外治法作用机制、如何提升中医外治法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临床应用部分收录了23种肝胆疾病的外治法。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适合相关专业各级临床医师、患者及家属阅读参考。《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肝胆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40法》内容试读第一章整2肝胆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40法第一节)肝胆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肝胆病外治法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在我国人民几千年来治疗肝胆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兹将肝胆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以下5个时期作一简述。一、萌芽期(远古~春秋)早在距今约5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人兽共处,生活环境艰苦险恶,卫生条件极差,人类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人们经常会因跌打损伤、碰撞扭挫而致疼痛肿胀,古人有意无意地在伤处用手压迫、抚摸,有些受损比较严重者得到了其他原始人同样的帮助,古人发现这些动作起到了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这便是最早的按摩术。火的发明,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变生食为熟食,扩大了食物的种类和来源,减少了疼痛的发生。火的发明还很快应用于医疗,如人们在围火取暖的同时,逐渐懂得用烧热的石块热熨局部可减轻或消除因寒湿引起的疼痛。用某些茎叶做燃料进行局部的温热刺激能治愈腹痛、腹泻等疾病,这就是最早的热熨法和灸法的来源。《殷墟·卜辞》中记载有不少的外治法史料,如针刺治病的卜辞有2条,艾灸治病的卜辞有5条,按摩治病的卜辞有5条。总之,诸如按摩、热熨、贴敷等这些原始的治疗手法为抗御肝胆疾病,保障健康,延续人类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可谓外治法的萌芽期。二、形成期(战国~三国)1973年底,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医药帛书,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一章概论3最早的临证医方类书,其中的《五十二病方》内容丰富,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共载有283方,其中外治方137方。外治方法有灸、熨、熏蒸、药浴、砭法、角法、按摩、手术以及香囊佩戴等10余种,如用“熬盐熨”使“寒汗出”以疗伤痛等。该书反映了西汉以前外治发展的情况,是以外治为主的一部古医书,对《内经》《伤寒杂病论》外治法治疗思想亦有启发。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医术高超,除应用汤药治疗疾病外,还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等方法治疗疾病。《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该著作对肝硬化腹水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灵枢·水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其对鼓胀症状进一步描述,“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表明腹部膨大如水囊一样,按之凹陷,随手而起。同时书中最早记载了腹腔穿刺放液术。腹水轻微时,可内服中药治疗;如果腹水比较严重,用药无效,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时,可以采用放腹水的方法。《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了中医外治法治疗黄疸,“病名曰脾风…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其中提到的3种治法,有2种属外治,即按摩与药浴。医圣张仲景在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病方面多有论述,如《伤寒论》“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等等。三、发展期(晋、唐、宋、元)此期为肝胆病外治的发展期,众多本草及方剂著作问世,给临床用药带来大量新创的经验,极大促进了中医外治学的发展。晋代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着眼于临床急救,书中外治法占十分之三四。其“令爪其患者人中取醒”以治卒中的方法至今仍被群众掌握运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也是外治法的理论根基,其记载了胁痛的经络传变。根据胁部的经络循行,本经发生变动,则4肝胆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40法出现相关经络循行部位的病变。如《针灸甲乙经·卷之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胁、肋、髀、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心手少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满痛。”《针灸甲乙经·卷之六·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针灸甲乙经》还确立了针灸治疗胁痛的原则,如《针灸甲乙经·卷之七·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其治疗“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在胁痛的针灸治疗中,大部分采用毫针治疗,补其不足,泄其有余。在经筋病变所导致的胁痛中,均采用火针治疗,即“燔针劫刺”,以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如《针灸甲乙经·卷之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热病而胸胁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针于四逆”,邪客于筋,属肝经热病,用锋针治疗,以泄热出血,发泄侵入经络中的顽疾。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列举了6种针对“积聚候”的导引法,分别为伸腰仰头法、侧卧吐纳法、左按右举法、正坐调息法、展臂仰掌法张腹吸腹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共30卷,其中23卷均有外治法的内容,一般将其列入每卷之后或列于某病内治法后作专门介绍,使医者便于检索。《备急千金要方》共收集医方4500多首,其中有1200余首外治方,运用了50多种外治方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各种病证。孙思邈在运用中医外治治疗肝胆病方面,多有记载,如“积聚坚满,灸脾募(章门)百壮”。《备急千金要方》还有对尿潴留患者以葱管作导尿器械,这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术的记载。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术思想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还出现了金元四大家。《丹溪心法》“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创立了耳穴治疗肝胆疾病的先河。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曾明确指出“通则不痛”,并确立了痛利之法,即所谓“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经络学说是中医外治法的根源,绝大部分的诊疗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滑伯仁《难经本义》“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这是现代拔罐疗法理论基础。《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用点烙法治疗积聚。综上所述,从晋唐至宋元,这一时期中医外治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第一章概论5与创新,中药外治法治疗肝胆疾病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四、鼎盛期(明清)明代已将外治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数百种疾病的治疗。《普济方》记载多条黄疸外治条文,尤以吹鼻法最为详尽,“治黄疸,面目爪甲皆黄,心膈燥闷。千金方一名瓜蒂散:瓜蒂、秫米、赤小豆(各二七枚),上治下筛,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着鼻孔中,痛缩鼻内,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汁升余则愈,病轻者如一次不瘥,间日复用”。李中梓用生姜、茵陈擦全身并配合口服治疗阴黄(《里中医案》),“脉细如丝,身冷如冰,口中不渴,此阴黄也。以姜汁同茵陈遍身擦之,服六君子加干姜、熟附、茵陈,应手而效”。《古今医统》常在患部采用贴敷疗法治疗肝脏肿瘤,所用的药物有二仙膏(明矾、雄黄)、三圣膏(石灰、大黄、桂心)、四圣膏(誉叶、独蒜、盐、穿山甲)入、墟拍膏(大黄、朴硝)、水红花或子熬膏等。该书还将药物置肚兜中,裹肚,所用药物有檀香、沉香、丁香、丁皮、零陵香、马蹄辛、白芷、甘松、附子、乳香、察香等,和艾铺人肚兜中。《景岳全书》治积聚医案中有“用艾火灸章门十四壮,以逐散其结滞之胃气”。《寿世保元》以药熨疗法治疗“腹内有痞者”,所用药物有皮硝、千金贴痞膏、大蒜、木鳖子肉等。《医学入门》灸行间治痞块,并日“灸一晚夕”,方“觉腹中响动是验”。《针灸逢源》创立以积块取穴,“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灸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医药学专著,辑录了大量古代文献,外治方药治疗肝胆病也占了很大比重。涂擦法最早见于《本草纲目》,“遍身黄疸: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于胸前四肢,日日擦之”。《本草纲目》还记载有以雄鸡或乌骨鸡入药敷前胸以治疗肝病。明清时期脐疗法记载较为丰富,多以鲫鱼、麝香等入药。如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香鲫膏》,“专治黄疸:乌背鲫鱼一尾,须活着,约重三四两,连肠杂鳞翅,入石白内捣烂,加当门子三分,再捣匀,摊布上,贴肚脐眼上,次日取下,重者贴二三枚,贴后即有黄水流出为妙”。清代叶霖对胆囊疾病进行了论述,如《难经正义四十二难》载:“西医言胆囊式如梨,附于肝右之小方叶中,贮青汁,乃回血入6肝胆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40法肝,感肝木之气化而成。入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人小肠之内…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结而不黄,胆汁过多,上呕苦诞,或下泄青泻,胆管闭塞,其汁入血,即病瘅黄矣。”清代吴尚先进一步把中医外治法推向顶峰。他对外治法,尤其是内病外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均有系统的阐述。其所著的《理瀹骈文》被认为是中医外治学大成之作,吴尚先本人则被尊为外治之宗师。吴氏于《理瀹骈文·略言》中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神奇变幻。”吴氏此言说明外治与内治在理、法、方、药四要素中,理、方、药是相同的,而不同的只是法而已,即治法不同。在其著作中,详细记载了许多中医治疗肝胆病的外治方法。如《理瀹骈文》对脐疗法记载最为详尽,“治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水,如湿热甚者,田螺敷脐引下。…黄疸,用平胃散四两醋调敷脐”。吴尚先还最早载膏药法用治黄疸,膏方有四,金仙膏、散阴膏、行水膏及健脾膏,各有侧重,如散阴膏用治阴疸:“阴疸,黄疸色暗,身冷自汗者,膏糁附子、干姜、茵陈末贴脐上,再用一料炒烫并缚”;行水膏则用于阳黄疸;健脾膏偏于黄疸属脾湿者;金仙膏篇中,论述更为详尽,并分阴阳论治。以上这些中医名家、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法已经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五、复兴期(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政策的贯彻落实,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外治法也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医药中的外治法也得到整理和应用。对中药外治法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传统方法的继承。尹莲芳等以关氏肝保药袋(沉香、鳖甲、当归、白术、黄芪等23味天然中药组成)外敷肝区,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4例,基本治愈6例,显效21例,有效66例,无效7例,有效率93%。李研等以桃仁、当归、川芎红花、鳖甲等中药用食醋调成糊状贴于章门、期门等穴位治疗慢性乙型肝···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庞国明,赵庆华,刘静生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作者】庞国明,赵庆华,刘静生作【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221【出版社】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214-2327-3【分类】脾胃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庞国明,赵庆华,刘静生作.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内容提要:本书搜集了近几十年来脾胃病中医外治方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和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发展编撰而成。全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部分。概论部分概述了脾胃病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程、脾胃病常用外治法、中医外治法作用机制以及注意事项、如何提升中医外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部分详论三十四种脾胃疾病,实用性强的中医外治法,特别是每种疾病都有中医外治法的综合评案,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荟萃了当今脾胃病中常见病临床外治方法,对从事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的临床医师、教师及科研工作者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内容试读去S「E代全斜园中家冒朝C铁氛贷帕纸夜泳胃朝计一策断个一工U登,代暗斑推要重帕喘农西不学刘中代计学帝代球胃郸:如讯是呼放氏举部代胃郸,棋整漆至国站炸春野女武史闲帕身代胃潮,代别的止宠烽文举辉麻安劐高者空会并眷的,麒宋两自韵:心林怦一比如中强龙闲部竹甄垫胃郸关肼,实匣身是一长亲本村备雨青阳:妈闷钢处的该T向海学聊冰如讯的永土样武来李,麒袖示金宠杀麻善宗人出程日学帝代胃朝,围论晋两至国熟将春,一经并,首『I古t帝农,中式首S牛全《(谦二十正》帕棋相园划县《氏赤二十正》则回,出笔桂,箭,塘,熏破,者式帝代麻金言思帝者帝代《竹藏柴寒诗》《内等黄》成,什到古暗一啪生武帝根缝途笔衍者,盛,熟率,恭熏,酒提姓苷中《空内帝黄》。贵自武在慰蛇群田血备代帕腱田呼升国城T蜘安,数简的脉胃郸帝者备根,郸二引用“:卷就m风朝代帝斯帝校用恤言中《新铺真味王·同装》卉时》”帝回萨而进▣,田当黄心脉,肤中朝,章武,风朝日含赫而割,削,亮陳草灯,数”:酰纳帝干甲可者中《泳笨·对,怀不,赫阳<小“破,斯式帝根到中禄郑胃朝武帝拳本中《寒诗》“。马,脂翅,寒计““觉,1其孟世高安,乔更啜,出形而刚,骚赏稠…床田,脉阳处““【1瞧陳,难白公出郸乘用,装而彩想口七,新泳帝去率音用每啡能芽一策鼠梁骐相国三“,长图心笼,菩至不想曾单,5《引卧单·件好司》《动学·牛殿·志国三》帮,案因帕“率脊数鉴,指前面。,中部弃家菩“:录翩帝者备代用膜自剖,二麻的年学警慌氏,学萨干由,曲向计善原千虹草本途众腿田自剖2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第一节脾胃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脾胃病外治学说作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脾胃外治学说开始初步形成:隋唐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科教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脾胃外治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相关脾胃外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成为一种特色;金元时期,李东垣补土派的形成将脾胃学说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明清时期,脾胃外治学已经进入完善和充实阶段。一、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全书283首方剂中,外治方占137首,并载有多种外治方法,如熏、敷、涂、音、封等法,可以说《五十二病方》是记载外治为主的一部古医书,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外治法治疗思想亦有启发。《黄帝内经》中有热熨、膏涂、熏蒸、摩擦、温灸、沐浴等多种外治法治疗脾胃病的简述,反映了战国汉代初时期的外治法应用概貌。如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有应用外治法治疗脾风的描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灵枢·杂病》中有取嚏法可用于治疗呃逆的描述:“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伤寒论》中亦载治疗脾胃疾病的中医外治方法,如“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三国时期华佗是第一位较系统地运用膏摩法治病的医家,据《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用外治法治疗肠病:“若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二、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众多本草及方剂著作问世,由于药学、方剂等学科的拓展和第一章概论3创新,给临床用药带来大量创新的经验,极大促进了中医外治学的发展。隋代《梅师集验方》记载以吴茱萸酒热敷治腹中癥瘕疾病。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50余种外治之法并记载了脐疗外治法,创脐疗膏药,如紫金膏、太乙膏等。书中还记载了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妇人泄利:“久冷,及妇人癥瘕肠鸣泄利,绕脐绞痛,灸天枢百壮,三报之,勿万针。”三、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百姓颠沛流离,饥饱无常,脾胃病多发、常发,促使脾胃外治法也得到快速发展。《南阳活人书》载用葱白烘热敷脐治“阴毒腹痛”之经验。《圣济总录》初步探讨了中医膏药外治法治病之机制:“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四、明清时期经过先贤的总结,历史发展至明清时期,外治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方药齐备,从而为外治法治疗脾胃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学术环境,并于清时鼎盛,最终出现外治之宗。」《景岳全书》载治积聚医案中有“用艾火灸章门十四壮,以逐散其结滞之胃气”。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载有很多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如“二便不通,草乌头,葱蘸插入肛门,名霹雳箭”“二便关格,白矾填脐中,滴冷水”“口糜,白矾化汤灌”等。《古今医统》载:“积聚痞块,灸痞,灸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寿世保元》以药熨治疗“腹内有痞者”,所用药物有:皮硝、千金贴痞膏、鸽粪、大蒜、木鳖子肉等。《普济方》收录了众多外治方剂,以及敷脐、熏洗、热熨等治疗脾胃疾病的外治之法。叶天士亦用平胃散热熨脐部治痢疾。《串雅内外编》是清代赵学敏从民间医疗经验中整理、筛选出简、廉、便、效的方药精粹编著而成。书中涉及外治法运用有97条,其中灸法8种。在给药途径上有敷、贴、洗、擦、浴、蒸、艾灸及探吐法、踏坐法等;在剂型上有丹剂、粉剂、锭剂、膏剂等;在配剂上有酒、醋、乳4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汁、睡液童便胆汁、蜜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外治法给药体系,包括许多脾胃病外治方法,中如在塘针刺闲荣和“灸法门(中果用针刺治疗糊孙痨(小北因寄生虫或脾胃病等原因造成的营养不良。《针灸逢源》云:“宜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中多灸为妙:中火力所到,S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第灸痞之法非天次便能必效,须择其要处至武,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净可《理瀹骈文》为清代吴尚先所著,此书被认为是中医外治学大成之作,吴尚先被尊为外治之宗师。书中对外治法,尤其是内病外治,在理、法、方、,药等医学思想及治疗方面,离均有系统的阐述。醚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内病外治思想是其突出特点。吴氏于《理瀹骈文》中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洽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琴医理药性无二其而神奇变幻。”吴氏此言说明外治与内治在理法方药四要素中理方药是相同的而不同的只是法而已,即治法不同。吴氏尤其重视中焦脾胃之洽其于《理渝骈文》云:“脾胃中州,经络之气皆交归于中以营运真灵之气者也。人以胃气为本,膏药补法,在借胃气。故无论何病,总以一膏先顾脾胃,使脾能健运興则饮食增而精气自足。虽有外侮,亦可御矣。”,因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树,又为人体水谷精微物质变化之器,飞为五脏术腑正常运行之枢纽,故此无论内治、外治皆应注重脾胃。其在论著中记载了很多治疗脾胃病的外治法其如“中焦郁积,用金仙膏为多,“气痛献腹痛立效等用4寒热之药为饼置脐上,刘以熨半盛炭求烫之,《治伤寒食积,即为饼剂”会升即。“户胃三撒霜霸含,「人就酯蕊,火白草,断不卸二”吸,出阳赫采升擀《国会古》。花“靠陌白,奥口“木藏,中粗而白,剂关明二“葡,广灸士盘,穴新四两穴命中脊泳渠期“:举史:心第二节脾胃病的常用外治法“士灸古.氏帝校途众T泉冲《式符普》窖肉干潜木,蒜大,粪黯,膏根金赋婧申医外治法治疗疾病自古有之,历代医家皆有善用者,外治法如针灸外敷、膏药等疗法皆应用广泛。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代中医药外治方法进共步发展壮大,借助现代科技发明了许多新的外治法,如中药离子导入电针疗法透皮贴敷法等。中医外治法方法多样应用简便,安全有效,被广大患者所青睐。外治法治疗多种脾胃疾病疗效显著,可单独应用者亦东S「E合伦鱼第多章概论5可与内治法联合使用。映外治法同内治法样,也须根据病变部位进行辨证施治黄方可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兹将常用外治法介绍如下。在,南廊胃等木潮,澈禁,状通幸程的击泳器胃麻举朝(一)灸脐疗法氏举灸脐即在肚脐上做艾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人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具有绿色自然、简单易行、效果突击等话多优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绿色养生方法。有直接灸与隔药灸两种。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cm处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映第盖法:,神阙隔姜灸。£在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本法应用于脾胃病的主要作用如下史(£)(1)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菩不咖出司计受延向厨血出:音(·灸脐疗法可增强脾胃功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治方胃痛、反胃、痞满飞叶泄得等尉菌天片科液难宜小患(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灸脐疗法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通畅,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于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3)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米水就处(三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治疗肠麻痹、腹痛等,并且有防病驻颜,养生延年之效。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用于治疗虚劳诸疾,神经衰弱等病症,或预防保健,回春延年。好滑.内(击针刺疗法理中内输人封,微点并和前蒂目夹静血五用如针刺疗法是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运用针具针刺6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人体的穴位或者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治疗脾胃病主要包括胃痛、痞满、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胁痛、黄疸及脾经和胃经病引起的经络酸胀、疼痛、麻木等。1.操作方法(1)进针:①确定穴位;②施术部位常规消毒;③按腧穴深浅和患者体型选择合适的毫针;④施术者对准穴位进针。(2)留针:进针完毕后,留针20~30分钟,待得气后,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行针手法。(3)起针:取出穴位上的针具,注意核对穴位和针数。2.禁忌证(1)孕妇慎刺,怀孕3个月以下者,不能针刺脐腹及其以下穴位,怀孕3个月以上者,全身均应禁刺。(2)小儿囟门未闭合时。(3)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者肿瘤部位。(4)有出血倾向或受伤后出血不止者。3.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患者不宜取站立位治疗,以防晕针。针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了解患者心理、生理感受,发现病情变化,立即处理。术后避免立即剧烈运动。(三)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热力或抽吸,排出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达到通络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一种技术操作。拔罐疗法应用于脾胃病范畴可治疗胃痛、痞满、呕吐、呃逆、腹痛、泄泻、肩背酸痛、肢体麻木等。1.操作方法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并点燃,伸入罐内中段,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一周,使罐内形成负压后迅速抽出,将罐扣在所选部位上,待火罐吸···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庞国明,王喜聪,尹贵锦,陈卷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作者】庞国明,王喜聪,尹贵锦,陈卷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57【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28-0【价格】32.00【分类】小儿疾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庞国明,王喜聪,尹贵锦,陈卷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内容提要:中医外治法,其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小儿患病,多畏药怕针,外治法治疗儿科疾病安全有效,小儿易于接受。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科疾病的方法。本书适用于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2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第一节儿科外治法的发展历程中医外治法,相对于中医内治法而言,是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的统称。外治法与内治法所依据的理论一致。中医外治法具有形式灵活、方法简单、副作用小、疗效显著、造价低廉、依从性好等特点。中医儿科外治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其发展历程简述如下。我国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首开小儿外治法之先河,记载小儿药浴法,如“婴儿病痫”有“取雷矢三颗,冶(研),以猪煎膏和之,小婴儿以水斗,大者以一斗,三分和,取一份置水中,挠,以浴之”。虽未针对儿童论述,但其方法及理论的出现均为小儿外治法发展做好了铺垫。晋代陈延之《小品方》记载了21种小儿外治方法,涉及17种疾病。诸法中,以药敷法为主,还有药浴、药粉涂身及针刺消肿等方法。唐代医家孙思邈发展了多种儿科外治法,其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和《千金翼方》卷十一记载以“真珠散…研之如粉,以熟帛三筛为散…遣人以小指爪挑少许敷眼中”“治鼻不利,香膏方…取如小豆大纳鼻中”。将涂敷法发展为敷眼法、纳鼻法等,药物直达病所,增强疗效。《太平圣惠方》记载了针对小儿的多种外治法,如针刺、药浴、艾灸、热熨、药袋、肠道给药、滴耳、吹药等。如“夫小儿大便不通者…羊胆一枚,蜜一合,盐花半两…同煎如饧,捻如箸粗,可长一寸,内下部中,须臾即通”,是从肠道给药治疗小儿便秘的方法。《颅囟经》是现存于世的最早的儿科专著。书中记载了运用外敷、喷鼻、药浴、洗眼等法治疗小儿病症。南宋刘防《幼幼新书》四十卷,记载以灸法、扑粉、药敷治疗脱肛,药浴、粉身治疗壮热,洗眼、涂敷、注药治疗眼赤痛等,小儿内外五官科的多种疾病均能在书中找到大量外治文献依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有初生儿“肾缩可以吴茱萸同大蒜、硫黄涂其腹,仍用蛇床子烧烟熏之…血眼可以杏仁嚼乳汁点之”。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记载了大量儿科外治法。如盐汤探吐法、喑鼻法、涂囟法、搽法等。清代“外科之宗”吴师机认为小儿病“夫药熨第一章概论3本同乎饮汁,而膏摩何减于燔针”,其著作《理瀹骈文》列儿科膏药方7首,以贴敷药物的形式治疗小儿痘疹余毒未清、痞证、惊风等,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备受重视,适宜技术的推广如火如茶,小儿中医外治法蓬勃发展。医者们通过整理研究发掘了刮痧、拔罐、耳穴、蜂疗、蜡疗等古老的方法为今日儿科临床所用,更将一些现代医疗技术融入儿科外治,如中药雾化、中药灌肠、中药贴敷、超声离子导人、热敏灸、电磁疗等方法的推广,不仅实现了“西为中用”,让新技术为辨证论治服务,更提高了疗效、简化了操作、扩大了适应证,使外治法治疗小儿疑难病症成为现实。当下小儿外治法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很多患者所选择,如何更加深入地继承研究和整理先贤医家学术思想,结合临床优势,做好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不断充实、发展、创新小儿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儿科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第二节儿科常用外治法一、穴位贴敷法《理瀹骈文》中有言,贴敷药物能“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津液”。药物贴敷于穴位,在药物刺激穴位的同时穴位吸收药物之气,经过经脉输注于体内融化到津液中,从而发挥药效。该法操作简便,无痛苦且收效迅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小儿肺系、脾系等疾病治疗中。穴位贴敷疗法为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中医外治法,本法综合了经络穴位与中药吸收的双重作用。刘殿玉等提出,从整体观念调理肺脾肾不足是治疗哮喘的关键,选取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丁香、肉桂等在三伏天贴于定喘、肺俞、膏肓等穴位,发现中药穴位贴敷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提高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对远期预后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4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二、推拿法小儿推拿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操作者以指代针在患者体表穴位或部位施加物理刺激,以促进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纠正经络的偏胜或不及,祛邪扶正,加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因其具有痛苦小、副作用少、疗效显著等特点,目前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有文献报道,将研究中纳选80例临床诊断为脾失健运型厌食症的患儿作为研究主体,根据其临床治疗手段的差异性将其分治疗组(施以推拿法干预)及对比组(施以口服消食片干预,每组组内成员均为40例,接受干预后,治疗组取得的痊愈率为49.0%,其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而对比组取得的痊愈率为18.7%,其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7.5%,两组数据间相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灸法灸法是指应用艾绒或药物在体表皮肤或穴位上温熨或烧灼,使热力、药性渗透到穴位上,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祛邪扶正,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儿童虚性、寒性疾病的治疗。神阙灸也是儿童期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现代研究表明,人体之脐为腹壁最晚闭合之处,皮层最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布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加之脐周平坦脐部凹陷的结构特点,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和感传功能,故常灸神阙可温经通络、回阳固脱、扶阳培元,常用于防治小儿脱肛、急性腹泻、吐泻、食积等。四、针刺法针刺法能够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减轻疾病症状、改善体质和减少发作次数的治疗目的。·针刺法常联合中药汤剂使用,或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亦有单独治疗起效者,如肺系疾第一章概论5病常用的针刺穴位包括肺俞、定喘、大椎、风门等。电针作为针刺的一种辅助措施,吸取了现代电子医学的理论,以电流借助毫针针体刺激相应的腧穴,具有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具有很好的止痛、抗炎效果。电针起效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神经电传导抑制相应的痛觉中枢,不仅能使痛阈提高,还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五、中药灌肠法中药灌肠法是根据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西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直肠注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直肠注人可使药物经肠道快速吸收,避免了肝脏及胃肠道对药物的影响以及药物对肝脏和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其易于操作、方法简便,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困难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儿。有报道显示中药灌肠法治疗热性惊厥(温热疫毒证)再发的效果优于地西泮单独治疗。六、香佩法香佩疗法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芳香性中草药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戴在身上,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芳香类中药如佩兰、白芷、藿香、木香、艾草等具有辟秽化浊祛湿的功效。香佩疗法在现在也被延伸出用于小儿佩戴中药肚兜以调理中焦脾胃功能,平衡脏腑寒热,在临床应用中患儿痛苦最小,疗效较好,值得推广。从西医学角度分析,中药香囊的“药香”可刺激鼻黏膜,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同时灭杀各种病毒,由此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感染、抗病毒等多重功效。有文献报道,观察232例社区感冒居民的临床资料,发现接受中药香囊干预后,患者的感冒治愈效果明显提高,达到89.83%,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IgA、IgM及IgG等免疫球蛋白水平。6.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七、耳穴压豆法耳穴压豆法以中医学理论及人体全息理论为基础,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调节相关经络功能,推动气血运行,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将王不留行籽或者是耳针压在相应的穴位处,反复刺激,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八、刮痧法刮痧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疗法之一,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其具有简便易行、见效快、无副作用等优势,在我国乃至世界上流传甚为久远。它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使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肌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暗红色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九、足浴法足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部药浴。足部为三阴经的起点,三阳经的终点,经络穴位又有沟通表里内外,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而足阳明经、足少阴经均沿咽喉循行,善治咽喉肿痛,足浴可使药液中有效成分吸收后循经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本法无痛苦,操作简便,依从性高,故易于被家长和孩子接受。十、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穴位、病灶或黏膜导入人体的一种外治法。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法不改变中药原本的药性,不损伤胃肠消化系统,有局部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及发展前景。该疗法通过电离出中药中的离子成分,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将···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37法》王鑫,王凯锋,郑晓东,赵子云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37法》【作者】王鑫,王凯锋,郑晓东,赵子云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52【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30-3【价格】32.00【分类】眼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王鑫,王凯锋,郑晓东,赵子云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37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37法》内容提要:本书为搜集古今文献中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编撰而成。全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概论部分对眼科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史、种类、理论基础、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临床应用部分则从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等方面对部分临床常见眼病的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同时设“综合评按”对每一种病的外治法进行了总结。本书内容贴合临床实践,对从事中医眼科专业的临床医生、学生、教师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37法》内容试读@然【塞恕1.602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37法第一节中医眼科外治法发展历史中医眼科外治法历史悠久,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分支,历经变迁,逐渐丰富,在眼科治疗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时期、兴盛时期、衰落与复兴时期等。一、萌芽时期中医眼科的萌芽形成时期远在上古,经历了商、周、秦、汉诸代的漫长摸索,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等医药专书的出现,有关眼与眼病的知识,开始在书籍中有了集中的记载。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中,在100余种药物中,记载有7种可以用于眼病。《黄帝内经》中开始对眼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有了初步系统的论述。而《内经》中所载“目不合”或“目不开”者,治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可谓开眼科外治法之先河。《淮南子》中记载用梣木(秦皮)治疗眼病,还记载有“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表明当时已有治疗眼病的灼烙术。《晋书》亦载有手术治疗眼病的方法,谓:“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味中药中眼科外治用药已达70余种,可用于治疗胞脸、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证候,不少药物至今仍为眼科所常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有30余穴在主治中提到了眼病,以头面部穴位居多。此外,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等,亦载有医治眼病的针灸穴位与外治方药。二、奠基时期隋唐时期,随着社会发展,中医学及中医眼科也随之迅速成长。这一第一章概论3时期,在许多全书、方书中已有集中记载眼科证治的文献,主要的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且有了著名的眼科专书,如《龙树眼论》《刘皓眼论准的歌》等,均有眼科外治的论述。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在眼病的外治方面,记载处方80余个,详细介绍了滴、熏、洗、渍、熨、敷、钩、割等眼病外治法,并首次提到赤白膜的割除手术,载有28种眼病及卷三十载有34种眼病证候的针灸处方,该书对后世眼科发展颇具影响。《外台秘要·卷二十一》云:“眼无所因起,忽然膜膜,不痛不痒,渐渐不明,久历年岁,遂致失明…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这是中医古籍有关金针拨内障的最早记载。《龙树眼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眼科专书,首次提出对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对“脸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术治疗,而且对“开内障用针法”的叙述也较前人详细。此外,唐朝在眼科方面有了安置假眼的记录,用珠制及木制眼代目。三、独立发展时期由宋至金元时代开始涌现专论眼科的篇章及眼科专著,著名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等也成书于这一时期。在宋朝《太平圣惠方》中已有记载将钩、割、针、镰、烙几种方法联合应用。书中除对外治有大量记载外,还详细介绍了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由宋元医家辑成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本著名的眼科专著,详细介绍了古代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镰、洗等手术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银海精微》为宋以后的人托名孙思邈撰成的眼科专书。该书不仅新增加了挑剪法,还首次采用竹夹法矫正睑内翻倒睫。全书记载了81症,其中22症采用了外治法,此书外治主要采用了点、洗、剧、烙、夹等法,对金针拨障(开金针)的手术方法描述尤详。四、兴盛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在眼科方面的成就,无论是4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37法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大量明代及其以前眼科病症外治法,简便,疗效可靠。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叙述了106个穴位治疗眼病的功效,记载了63种眼病的针灸处方90余首,是对眼科针灸疗法较为系统的总结。清初张璐所著的《张氏医通》,详述了金针拨障术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拨针的制造与消毒等。傅仁宇著的《审视瑶函》一书,所录眼科外治法有点、滴、熏、洗、敷、熨、喷(吹)、摩、枕、封、拭、搽、吸等十余种之多,集外治方剂80余首及众多的单验便方,应用范围包括所有外眼疾病和部分内眼疾患,使外治法与内治法、手术、针灸等中医学的各种治法有机地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眼科治疗学的内容,是外治及手术最兴盛的时期。五、衰落与复兴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眼科进入衰落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迅速复兴,在原有白内障针拨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拨吸出术、针拨挟出术、针拨套出术得到广泛应用。割烙联合术用以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和翼状胬肉等,都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近代眼科专家路际平著《眼科临症笔记》,记载眼病症80例,其中施行针药相兼治疗者达76例。眼科专家曾庆华编《眼科针灸治疗学》,是研究眼科针灸治疗学很好的参考书。现在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眼科工作者,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技术,继续为实现中医眼科外治复兴而努力奋斗!第二节眼科常用外治法一、点眼法点眼法是用药物制成水、散等剂型,将其点入眼角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第一章概论5方法,是眼科常用的外治法。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就记载用盐汤洗眼治目卒痛:用矾石和枣膏制成膏剂治目中风肿:用贝齿、珍珠制成散剂治目病。唐代《千金方》中更详细记载了用棉沾药汁注目眦中的滴眼法,用新毛笔蘸眼药粉撒入结膜囊内的点眼法。唐以后,点眼法不断发展,不仅作为治疗外障眼病的常用方法,而且逐渐扩展到用于治疗眼科以外的某些疾病。如《鲆溪外治方选》中用甘草、梅片化水滴眼治疗伤寒无汗;《理瀹骈文》记载了用点眼法治疗湿热发黄、阴性呃逆、痘疹、胃痛、腰痛等;其他一些医籍中还有用点眼法治闪挫腰痛,疯犬、毒蛇咬伤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治法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使之更加安全、有效。点眼法,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外眼而迅速发挥效应,因此最常用于外障眼病的治疗。点眼法所用药剂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功用的药物组成的,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活血消肿、理气止痛、燥湿收敛、破积散瘀等作用,主要适用于以下病症。(1)热毒浸淫于目:如椒疮、粟疮、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眼部烧伤及黑睛生翳等症,可用清热泻火之品,如秦皮、黄连、栀子、黄柏、龙胆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犀角、牛黄等。常用方如秦皮汤(《外台秘要》)、点眼金丝膏(《圣济总录》)、立胜散(《三因方》)、朱砂煎(《秘传眼科龙木论》)、西瓜霜合剂、10%黄连眼药水、龙胆黄连膏(《原机启微》)、犀黄散《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入、烧伤眼药水及膏。(2)风热犯目:如目赤眵泪、刺痒不适等,宜选用清热祛风之品,如桑叶、菊花、荆芥、防风、薄荷等。常用方如经验洗眼散(《银海精微》)、洗眼青皮汤(《审视瑶函》)、硝炉散(《经验眼科秘书》)。(3)瘀血凝滞于目:如赤丝虬脉、胞脸赤胀、白睛溢血等,可选用活血行瘀之药,如归尾、赤芍、红花、桃仁等。常用方如局方汤泡散(《和剂局方》)。(4)风湿热邪犯目:如脸弦赤烂、隐涩刺痒,宜选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品,如地肤子、五倍子、苦参、白蒺藜、蕤仁、明矾、防风等。常用方如赤眼神效八宝丹(《异授眼科》)。(5)胬肉攀睛,老膜障翳:宜选破积散瘀之味,如硇砂、铜绿、轻粉、白丁香等。常用方如吹霞散(《审视瑶函》)、神仙碧霞丹(《审视瑶函》)6眼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37法八仙丹(《银海精微》),因其祛腐力峻,不可多用,否则有伤目损睛之弊。(6)气滞血凝致目痛难忍:宜用理气行瘀止痛之剂,如乳香、没药、五灵脂、郁金等。(7)寒邪凝滞犯目:宜温通散寒,可选用川椒、肉桂、干姜之类。此类药物辛辣性燥,不宜多用,其不可用于黑睛新翳之上。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上升于脑”“五轮八廓内属五脏六腑”,因此用相应的药物点眼,除常用于治疗外障眼病,还可治疗眼科以外的其他一些疾病,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1.操作方法患者坐于避风静处,头部仰起,双目上视,将下眼脸向下掰开,使所点药液滴入脸内1~2滴,轻轻将上脸提起,并同时放松下脸,使药液均匀分布于眼内,令患者用手指压住内眦泪窍处,闭目仰面数分钟,待药力已行,再渐渐睁眼。每日一般点3~4次,遇有急重者,可每隔数分钟或半小时点眼1次,酌情而定。如果用锭剂点眼时,先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将其研磨调匀后用小玻璃棒蘸以点眼。如用散剂点眼,亦可用小玻璃棒一端沾生理盐水,再蘸药粉少量,点入眼下睑之内眦部,闭目休息。点眼后,患者以手指按摩鱼尾穴数次,以助行其气血,闭目数分钟,俟药力已行,即可睁眼。若点散剂时,闭目时间应适当延长,俟药逐渐溶化,以发挥更好的功效。2.适应证主要用于外障眼病,亦可用于治疗眼科以外的其他一些疾病,如落枕、闪挫腰痛、胃腹痛、心痛、感冒、呃逆等。3.注意事项(1)点入药物应严格消毒处理,药水应用蒸馏法取汁,药粉应高压消毒。(2)只能将药点入目内眦处。药水只能点一二滴,药粉只能点芝麻大一二粒。···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男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71法》韩建涛,林天东,吴洪涛,吕志刚,翟纪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男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71法》【作者】韩建涛,林天东,吴洪涛,吕志刚,翟纪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01【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29-7【分类】男性生殖器疾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韩建涛,林天东,吴洪涛,吕志刚,翟纪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男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71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男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71法》内容提要:本书以介绍男科疾病的实用中医外治方法为主,全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为概论部分,对中医男科疾病的常用外治法、作用机理等进行了概括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临床上12种常见男科疾病的具体外治疗法。每种疾病均列出临床诊断,并按照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分为药物外治法和非药物外治法进行介绍,最后做出综合评按。每种治法下按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五栏编写,以方便读者临床查找使用。本书适用于各级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男科专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应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男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71法》内容试读然毫恕2男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71法第一节男科病常用外治法西晋时期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精液清冷”等病名。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从望五色断男子病的同时,对阴疝、阴纵、阴痿、茎中痛等多种男科病证采用针刺疗法,并已有用针刺放水治疗睾丸鞘膜积液的记载。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载了许多男科病的简易外治疗法,包括治疗男子阴卒肿痛、睾丸卒缩入腹急痛欲死、阴茎中痛不可忍、男子阴疮损烂、阴痒汗出、阴囊肿痛皮剥等的单方验方,皆简便实用。如引《梅师方》“外肾偏肿疼痛,大黄米和醋涂之”“男子阴疮损烂,煮黄柏洗之”。明清时期,男科肾学说的理论蓬勃发展,新的疗法如雨后春笋。清代吴尚先所撰《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专著,详细介绍了治疗水肿有“开鬼门法”“坐药法”“贴膏药法”“药饼铺脐法”等。男科疾病有性功能、精液、阴茎、睾丸、阴囊、乳房、泌尿等方面的特殊病变,因此,临床上有许多常用的治法,选方用药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注意掌握。男科病的治疗方法除内服药物治疗外,还有药物外治法针灸、食疗、推拿按摩、心理治疗等都可以在临床结合具体病证选择应用。治法为病证而设,应随着病证的变化而变通。一、主要治疗原则1.补肾阳温补肾阳法能补肾阳之不足,益命门火,振奋机体阳气,消除全身虚衰及性功能低下等征象,是男科病治疗中最常用的治法之一。肾阳为一身之元阳,为人体阳气之根,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可形成阳痿、天宦、阴茎短小、睾丸萎缩、精液清冷、不射精、阴缩、阴冷、色厥、房劳眩晕、房劳少腹痛、早秃等病证,临床常用温补肾阳法治疗。常用代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膏等。在运用温补肾阳法时要注第一章概论3意,肾阳不足亦可伴有脾阳不足,如男子更年期综合征等,因而在温肾的同时亦要温脾。凡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自衰或大病重病所致的肾阳虚之男科病,其病势和缓,病程较长,临证常以膏丸之剂,以平补、缓补之法,久服以奏效。此外,温补肾阳不能太过,否则会导致阳亢为病。2.滋肾阴滋补肾阴法能壮水之主,补肾阴之亏虚,恢复机体阴液之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根本。若机体肾精亏耗、肾阴不足时,就会发生精少、不射精、房劳头痛、房劳眩晕、乳疬、癃闭、早秃、腰痛等病证,治疗上多从补益肾阴着手。古代医家有“乙癸同源”之说,肾阴不足多伴有肝阴缺乏,如乳疬、早秃等多为肝肾阴虚所致。因此,治疗时要滋补肝肾之阴,乙癸同治。补肾是临床重要治法,尤以儿童发育障碍、脏腑久虚难复、人体早衰或自衰过甚等证,常可以补肾而获效。3.补益肾气补益肾气法具有补肾气衰弱、加强肾气固摄作用的功能。肾主藏精,赖肾气以固密,肾气虚衰则精关不固,膀胱气化排尿功能失常,常可见遗精、早泄等病证。治疗当从补益肾气着手,对遗精等除补益肾气以治其本外,还要收涩止遗以治标。4.滋阴降火滋阴降火法能滋补肾阴之亏虚,敛降上炎之虚火,恢复肾之阴阳平衡;或通过滋补肾阴,敛降亢盛之心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肾阴不足,阴不敛阳,则虚火上炎;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上炎,可形成强中、遗精早泄、血精、不射精、淋证、房劳动血、男子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证,治疗上多从滋阴降火着手。滋阴降火法在运用时又有壮水降火、交通心肾、滋阴潜阳之别。5.疏肝理气疏肝理气法具有疏通气机开阖、疏浚经络气血、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肝主藏血,其性喜条达。若肝气平和则气机调畅;若有忿郁,肝气郁结则4男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71法肝失条达,则可形成阳痿、气疝、乳疬、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征、男子更年期综合征等。临床常以疏肝理气法进行治疗。6.清肝泻火清肝泻火法具有清泻肝胆及肝经火热的作用。肝体阴而用阳,血为阴」气为阳。若因情志不畅,忧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炽盛,或灼伤血络,或扰动精室或下陷厥阴,则发生乳衄、乳发、遗精、阴缩、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证,临床常以清肝泻火法治疗。7.温肝散寒温肝散寒法有温散肝经寒邪,透达阳气,促使气血畅流之效。肝之经脉络阴器,若因寒邪侵袭,寒滞肝经,阳气被郁则可形成寒疝、阳痿、阴冷、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征等病证,常用代表方剂有暖肝煎。对寒湿凝聚所致的寒疝除湿散寒邪外,尚需加健脾利湿之品:对寒邪凝结气血所形成的乳癖、睾肿等,在温散寒邪同时还要需加软坚散结之品。8.补益心脾补益心脾法具有补养心血、安神定志、健脾益气之效,主要针对心脾虚损、气血生化不足所致的阳痿、不射精、房劳眩晕、早秃等病证。常用代表方剂有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临床应用时,对以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为主所致的早泄、膏淋、精浊、癃闭,则用补中益气汤。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健旺,则方药能受,药力能行,水谷精微亦能转输布散,阴精阳气、津液气血能够化生,则诸证易复,故临证常须顾及脾胃。心主神志,大多数男科病与情志因素有关,因此,养心血、安神志亦属必要。9.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法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之效,主要针对瘀血阻滞所致的阴囊血肿、茎中痛痒、睾丸疼痛、强中阳痿、腰痛、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征等病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活血化瘀时常需配伍一些理气的药物,以加强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另外,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活血祛瘀亦需配伍一些温经散寒的药物,以加强温散活血的力量。最后,男科之瘀血多为瘀血阻滞经络,导致阴茎络脉不能充盈或畅流,第一章概论5故亦需适当配伍透络之药。10.清利湿热清利湿热法具有清利肝胆、膀胱、肝经、下焦湿热的作用,主要针对湿热下注所致的子痫、肾囊风、淋证、精浊、尿浊、下疳、阴肿、阳痿、遗精、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征等。临床应用清利湿热法时,要区别湿热蕴积的脏腑和部位,施以不同的方药。此外,对湿热所致病证,要分析是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对热重于湿者,可在上述方剂中酌加黄柏,对湿重于热者,可用五苓散加味,对湿热并重者,可用三仁汤加味。又有湿热久积酿成热毒者,可在清利湿热时酌加败酱草、板蓝根、蒲公英等。11.涩精止遗涩精止遗法具有固精止遗作用,主要针对肾虚失藏,精关不固所致遗精、早泄、小便夹精等。涩精止遗法为治标之法,仅在治疗肾虚滑泄时配合应用。如病因未清,治不求本则不易取得远期疗效。二、常用外治法男科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外科性的疾病,治疗时必须内外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目的。男科常用外治法如下。1.灌肠法中药灌肠疗法,是把中药药液灌注于直肠而治疗疾病的一种给药方法。其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有以下两点:其一,局部作用。当直肠用药时,病位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及其附近脏器者,药物可直达病所,使药物高浓度作用于病灶,有利于组织修复。其二,肠道吸收作用。由于肠壁组织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吸收与排泄的半透膜,并且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在直肠给药时,药物可溶于直肠分泌液中,透过黏膜而被吸收,然后通过不同的传输途径进入人体循环,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灌肠疗法在男科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冷淡等疾病。该法的选方用药原则与内服法基本相同。6男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71法2.坐浴法坐浴是指坐在热水或热的药液中进行浴泡。水温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坐浴时间为20~30分钟。如用药液坐浴,其方法是把药物放入一定量水,将煎取的药汁放入大盆中或其他坐器中(药液以能淹没会阴部为准)进行浴泡(水温较高时可先熏洗)。这是男科最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本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温热效应把药物渗入皮肤,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阴囊湿疹、勃起功能障碍、慢性睾丸炎、附睾炎等。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常选苏木、红花、红藤、延胡索、败酱草、川芎等;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常用蛇床子、淫羊藿、仙茅、川芎等;治疗阴囊湿疹常用枯矾、苦参、黄柏、苍术、五倍子、黄连等;治疗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常用木贼、蛇床子、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大黄、生牡蛎、明矾等。使用时应注意药液的温度不宜太高,以皮肤能忍受为度。3.熏洗法熏洗法,即将药煎煮后过滤去渣,倒入盆或罐或杯子中,然后把病变部位放于其上熏蒸,待药液温度降至能忍受时,再用药液洗患处。此法借助药力与热力来达到治疗目的。药温有助于药物渗透。该方法是男科较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它作用直接,具有抗炎消肿、抗病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该法以洗为主,熏为次。它主要用于治疗包皮龟头炎、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阴囊湿疹以及缩阳症。熏洗疗法的选药常据男科疾病的不同而有差异。治龟头包皮炎常用清热解毒燥湿的药物,如苦参、金银花、连翘、明矾、冰片、土茯苓、野菊花等。治疱疹、尖锐湿疣一般多选大青叶、川椒、板蓝根、木贼、蛇床子、生牡蛎、明矾等。治阴囊湿疹常用清热燥湿解毒之品,如黄柏、苍术、枯矾、苦参等。治缩阳症多用温阳理气的药物熏洗,如制附子、吴茱萸、肉桂、荔枝核等。对于阴囊阴茎象皮肿,常选祛湿通络的药物熏洗,如威灵仙、土牛膝、生薏苡仁、赤小豆、五加皮、血见愁等。要注意药液温度不能太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要少用或不用。···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田志亮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作者】田志亮主编【页数】164【出版社】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670-2149-5【分类】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田志亮主编.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内容提要:本书精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详细阐述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及各科常见病的辩证治疗,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从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成因、病机、发展与转归、疾病范围、类证鉴别、治法、主方、治疗要点、现代研究等方面叙述其辨证与论治的内容。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诊断和治疗,倡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供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研究生等临床研究人员及患者参考。《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内容试读第一章内科病证诊疗第一节感冒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一、病因病机感冒的发生,为外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所致。外感六淫,以风邪为主,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夹时气而伤人,如春季之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梅雨季节之湿,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居多。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风邪或时邪病毒,乘人体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卫表失和,肺气失宣,导致感冒诸症。总之,病因为风邪或时邪病毒,病位在肺卫,主要病机是外邪袭表,伤及肺系,肺卫功能失调。二、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1)常以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咳嗽、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为主症。(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病程为3~7d。(3)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鉴别要点(1)鼻渊:有鼻塞流涕,多腥臭而浊,一般无恶寒发热,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2)热痹:有发热、恶寒、肢体关节疼痛,但关节局部红肿掀痛,病程较长,病势较重。2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3)乳蛾:有发热、恶寒、咽痛等症,见咽部两侧红肿胀大,常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4)麻疹:麻疹初起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与感冒相似,但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周水肿、多泪、口腔黏膜出疹等。三、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伤风与时行感冒。伤风:冬春气候多变时发病率高,一般呈散发性,病情多轻,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季节不限,有传染性,易广泛流行,病情多重,全身症状显著,可发生传变。(2)辨时令:感冒风邪,除风寒、风热外,还有与四时之气杂感为病者,如暑邪为患者,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为表现;湿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重痛、胸闷脘痞、舌苔白腻为特征。(3)辨寒热:注意恶寒发热孰轻孰重,口渴、咽痛之有无,以及舌苔、脉象的辨析。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颈背强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头痛口渴,咽喉红肿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4)辨虚实: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另外,有素体虚弱、感受外邪者,为体虚感冒,此属虚实夹杂之证。2.分证论治本病的治疗总则为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证。(1)风寒感冒。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6g,川芎6g,枳壳6g,茯苓10g,桔梗6g,甘草3g,薄荷6g。(2)风热感冒。主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边尖红,脉象浮数。第一章内科病证诊疗3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15g,连翘15g,豆豉10g,牛蒡子10g,薄荷6g,荆芥穗10g,桔梗6g,甘草6g,竹叶10g,鲜芦根30g。(3)暑湿感冒。主证:身热,微恶寒,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10g,鲜扁豆花10g,厚朴6g,金银花15g,连翘15g。(4)气虚感冒。主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药用党参10g,紫苏叶10g,葛根15g,前胡6g,法半夏12g,茯苓10g,陈皮6g,桔梗6g,木香6g,甘草6g,生姜6g,大枣10g。(5)阴虚感冒。主证:身热,手足心热,鼻塞流涕,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药用玉竹10g,白薇10g,生葱白3茎,桔梗6g,豆豉10g,薄荷6g,炙甘草6g。3.针灸疗法主穴风池、大椎、曲池。风寒者加列缺、迎香、风门穴;风热者鱼际、内庭、外关、尺泽穴;阳虚加足三里、膏肓俞穴;阴虚、血虚加三阴交、肺俞、血海、复溜穴。风寒、风热、暑湿者均用泻法,风寒、阳虚、气虚者并可加灸,阴虚、血虚者针用补法,1次/d,每次5~6穴,留针20~30mi。四、预防注意防寒保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淋雨及过度疲劳。感冒流行季节,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选择药物预防,冬春风寒当令,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3g,水煎,顿服,连服3d夏月暑湿当令,可用藿香、佩兰各5g,薄荷2g,煎汤以代茶饮;时行感冒流行期间,可用贯众15g,板蓝根30g,煎4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服;或贯众9~15g,泡水代茶饮,连用2~3d。第二节咳嗽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咳嗽是由六淫外邪袭肺或脏腑功能失调,肺气不清,失于宣降所成,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临床上一般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表现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一、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风邪常夹寒、夹热、夹燥为病,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肺脏自病,气阴亏虚,则肺失所主;他脏有病及肺,如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逆犯肺:饮食不节,脾胃内伤,痰浊内生,上干于肺等,发为咳嗽。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所致。但两者互为因果,外感咳嗽久病失治,从实转虚,逐渐转为内伤咳嗽,而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二、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1)咳逆有声,或伴有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证。内伤咳嗽,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症状。(3)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啰音。(4)急性期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5)肺部X线摄片检查,肺纹理正常或增多增粗。2.鉴别要点(1)肺痨:咳嗽,常同时出现咯血、胸痛、潮热、消瘦等症,结合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痰菌涂片、细菌培养以及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2)肺胀:气喘,胸中胀闷之症状突出,有桶状胸,唇指发绀等症,病程长,是久咳等多种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3)哮病:以发作性哮鸣、气喘为特征,一般先哮、喘而后咳嗽,缓解后可无症状,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第一章内科病证诊疗5(4)喘病: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久咳及其他慢性肺系病证均可发展为喘病,每遇外感及劳累而发。(5)肺痈:以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发病多急,X线摄片,支气管碘油造影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可作出鉴别。三、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别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较轻,常伴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常反复发作,病程长,病情较重,多伴见其他脏腑病证,属于邪实正虚。(2)辨咳嗽的特征。发作时间:咳嗽发于白昼,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较剧,持续难已,短气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午后或黄昏咳嗽加重,多属肺燥阴虚。性质:干性咳嗽见于风燥、气火、阴虚等咳嗽;湿性咳嗽见于痰湿等咳嗽。声音:咳嗽声低气怯属虚,洪亮有力属实。(3)辨痰的性状辨色: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为痰浊:血性痰(脓痰、铁锈色痰)为肺脏风热或痰热:粉红色泡沫痰属心肺气虚,气不主血。辨质: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痰稠属热、燥、阴虚:痰稠厚属湿热。辨量:痰量偏少属干性咳嗽,痰量偏多属湿性咳嗽。辨味:热腥为痰热,腥臭为肺痈之候:味甜者属痰湿:味咸为肾虚。2.分证论治外感咳嗽治宜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处理。(1)外感咳嗽。①风寒咳嗽。主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6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药用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荆芥10g,桔梗6g,白前10g,陈皮6g,百部10g,紫菀10g。②风热咳嗽。主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厚,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冷、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10g,菊花12g,连翘15g,薄荷6g,杏仁10g,甘草6g,桔梗6g,芦根15g。③风燥咳嗽。主证: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干红少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10g,杏仁10g,沙参15g,浙贝母10g,豆豉10g,山栀子10g,梨皮20g。(2)内伤咳嗽。①痰湿蕴肺。主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嗽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胸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陈皮6g,茯苓12g,甘草6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病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调理。②痰热郁肺。主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用黄芩10g,山栀子10g,桔梗10g,麦冬15g,桑白皮10g,贝母10g,知母10g,瓜蒌仁10g,橘红6g,茯苓15g,甘草6g。③肝火犯肺。主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家庭问题与社会工作》杨柳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家庭问题与社会工作》【作者】杨柳作【丛书名】上海市应用型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建设项目系列丛书【页数】344【出版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12【ISBN号】978-7-5130-7402-5【分类】家庭问题-社会工作【参考文献】杨柳作.当代家庭问题与社会工作.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12.图书封面:当代家庭问题与社会工作》内容提要:家庭作为一种社会设置,社会的任何变化,例如,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分配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可以在家庭中集中体现。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地以各种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本书阐述了与家庭问题相关的社会理论,将家庭问题分为关系类问题、代际问题、融入类问题、教育类问题、抚养和赡养问题、适应性问题、伤害类问题、家庭资产建设问题等。本书融合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学科,更为清晰地阐述家庭问题,分析各种家庭问题的成因,同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上回应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还系统梳理了家庭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不同层次的微观技术与宏观技术,希望能对一线社会工作的临床服务提供借鉴。《当代家庭问题与社会工作》内容试读第一章家庭问题与社会变迁☑八CHAPTER第一章家庭问题与社会变迁层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社会秩序与社会结构会有重大影响。因此,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府职能的简政放权,社会的培育以及国家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视,家庭在社会与国家治理中的角色没有淡去,反而更加重要了。我国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集体化时期的“去家庭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再家庭化”成为一种重要趋势,而不是人们在经验世界看到的以单身浪潮、不婚、晚婚、不育等现象为表征的家庭的衰微,以及对待婚姻的恐惧和焦虑,实际上,家庭的价值更加重要。从我国的社会福利类型来看,属于剩余型社会福利,即只有在市场和家庭解决不了的领域,社会福利才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该种福利类型中,很多责任和负担都压到了家庭领域,家庭成为个人应对风险与危机的主要载体,也是满足个体需求、情感慰藉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家庭也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非常重要的组织,在国家和社会中将持续发挥重要的工具价值。另外,从个体层面而言,家庭的价值也没有淡化,家庭生活幸福仍然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要务,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也是普通人的奋斗目标。可见,个体的成功与价值的体现与家庭紧密关联着,家庭也继续承载着每一个人的情感性价值。在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在政治和文化层面,家庭的意识形态价值也从未被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阐述了“三个不可替代”的思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①习近平谈家风建设[EB/OL].[2020-07-26].htt:/www.wemig.c/djw/houye/dagjiayaowe/202007/202007225721014.html..当代家庭问题与社会工作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风关系社会风气、党风政风,涉及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①家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关乎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关乎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中国文化讲究孝顺和慈爱,这是从个体和家庭的意义上,提供其实现养育和赡养社会功能的文化层面上的支撑。家庭的价值与功能,尽管从任何层面而言都没有衰微的理由,但是,针对“再家庭化”人们还是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大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是在减少的。例如,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常常会畅想自己的晚年生活,几个要好的朋友,自己置个院子,做个民宿,雇几个护士和保姆。阿尔文·托夫勒(AlviToffler)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将这种家庭形态称为“老人家庭公社”,即由一群年事已高的老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寻求生活伴侣、精神支柱而组成的团体。他们既已退出生产阵容,又无须为生活奔波,便可安居于某一处所,同心协力,设置联合基金,集体雇佣家务与看护,以终其天年。②从这点看,家庭的价值和功能似乎在衰退,家庭在发挥赡养功能方面也没有从前重要,只要经济基础足够好,朋友够真诚,能够结成朋友群体,养老似乎不用依赖家庭了。当然,有人认为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才能实现此种方式的养老,对于贫困人群来说,家庭仍然是其对抗各种社会风险的载体和支持源。①习近平谈家风建设[EB/OL].[2020-07-26].ht:/www.wemig,cm/djw/houye/dagjiayaowe/202007/202007225721014.html..②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34。6···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马志颖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作者】马志颖编著【页数】245【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03【ISBN号】7-313-22579-5【价格】CNY75.00【分类】课程-教学研究【参考文献】马志颖编著.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03.图书目录: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提要:《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内容试读第一章i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课程与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与关系一、课程含义与课程观(一)课程的含义当前关于课程的含义在理论界仍没有达成共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且歧义较多的概念。虽然理论界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对于课程是什么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早在唐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课程”一词。孔颖达在注疏《诗经·小雅》时说:“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里的“课程”主要指礼仪活动程式。另外,宋代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等。“课程”一词在这里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度的意思。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1·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育的相关概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课程也是如此。当前有很多关于课程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这些定义大致上归纳为三类。1.课程经验说课程经验说是指将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或体验,也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发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例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除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但这种课程定义忽略了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和倾向。2.课程目标说课程目标说是指将课程作为教学目标或预先计划。例如,课程论专家塔巴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忽略了学生的现实经验。3.课程学科说课程学科说是指将课程作为一门学科,这是当前最普遍、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是这样定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这种课程定义具有片面性,强行将课程内容和课程过程割裂开,一味地强调内容,而且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2·。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科知识,其最大的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生的静态的东西,对学生的经验重视不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会产生某种相应的定义,每种定义都有一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其依据。认真辨析每种定义便会发现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局限性。例如,把课程视为学科,却割裂了课程的内容与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而这些经验和体验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若把课程作为经验,又会忽视系统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意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程的定义十分复杂,在明确课程内涵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程不仅包括正规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应包括课外学习的内容;二是课程不仅要着眼于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生的各种活动;三是课程编排既要服从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还要服从学生认识发展的逻辑体系;四是课程不仅要有利于知识的传递、经验的积累,还要有利于学生创新;五是课程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总结归纳后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明确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二)课程观随着课程实践的变化发展以及课程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以及课程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正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课程本质观、课程构成观、课程过程观以及课程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当代课程与教学论,1.课程本质观传统课程观中关于课程本质的看法过于片面和单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正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课程本质观,认为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计划”,还是一种“预期结果”,也是“学生获得的教育经验”。从人的本性的高度来看,课程的本质还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学习生活及其活动。因此,课程的研究和改革不仅是教育领域内部的行为,还需要全社会参与,是一种社会性的教育行为。2.课程构成观研究课程的构成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方面,从课程物化构成的角度看,课程应该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料、课程包等;另一方面,从课程的层次构成上进行探索,课程由学者的理想课程、政府的官方课程、学校的校方课程、教师教的课程以及学生得到的课程组成。因此,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应该注重从课程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的角度进行改革。第一,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仅需要重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还需要重视课程物化构成的因素,即重视对课程原理、教学指南、教师指导以及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程的建设。第二,课程改革不仅要着力于官方课程,还需要赋予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改革的权利,需要对校方课程、教师教的课程以及学生得到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实施和评价。3.课程过程观传统课程观中关于课程过程的看法过于简单,仅将其作为课程设计和规划的过程,然而这只是课程过程的一个微观方面。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过程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研究。课程宏观过程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三个环节。·4·4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课程微观过程指的是课程的规划过程。对于课程研究和改革而言,课程过程是一种创新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4.课程价值观传统课程观关于课程价值的理解也比较片面,不够深刻和全面。因为课程研制者为成人,所以过于强调课程的教育性、社会性、工具性价值,忽视课程的个体价值。新课程观认为,应树立辩证整合的课程价值观,即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的整合。二、教学含义与教学观(一)教学的含义我国自古重视教育,教学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更新。在中国古代,“教”有“教授、教海、教化、教训、告诫、令使”等含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深人分析,“其‘施’,就是操作、演示,即传授蓍占和龟卜;其‘效’,就是模仿、仿效,即学习蓍占和龟卜”①。后来,人们过于强调“施”,以“施”支配“效”,突出了“教”的“传授”的含义。在欧美,“教”在英语中为“teachig”,它的含义是“讲授”和“教导”。所以在中国及欧美国家,“教”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传授”“教导”“教授”。而“学”字,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英文中,基本含义均为“学习”(英文中“学”是“learig”)。西方关于教学的概念和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初,西方国家格外强调“教授”,后来又格外强调“学习”,继而两方面都强调,于是提出“教与学”(teachigadlearig)①何启贤.也说“教”“育”二字[J门.教育研究,1995(12):67.。5·当代课程与教学论,20世纪,人们格外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更多地用“itruct'”来指称“教学活动”。我国古代长期过分强调“教”的传授作用,只提“教授”,不提“学习”。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留美回国后大力提倡改“教授”的提法为“教学”的提法。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关于教学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将其划分为“教”和“学”两个部分。“教”是传授,“学”是仿效,二者合起来才是教学,也就是传授和学习。与“课程”相比,人们对“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且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即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统一过程,是促使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既不可分,也不可替代,教学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在教学中,没有无学之教,也没有无教之学。无学就无教,无教也就无学,如果说有“学”,那么就不是教学中的“学”了。诚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既是教师“教”的对象,又是学生“学”的主体。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主体独立的能动的活动,它是任何教师的“教”无法替代的。其实,“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归宿和体现。因此,教学过程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成功。2.教学的实质是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奠定学生科学的世。6···试读结束···...

    2022-08-19 epub百度百科 epub 书

  • 《无界零售 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战略与执行》丁耀飞,马英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无界零售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战略与执行》【作者】丁耀飞,马英著【页数】196【出版社】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166-4153-8【价格】48.00【分类】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参考文献】丁耀飞,马英著.无界零售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战略与执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

    2022-08-18 零售无界:新零售革命的未来 无界零售的概念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