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654】“尔雅语文”一级成长计划卡【李颖瑜 44讲】|百度云网盘

    尔雅语文”一级成长计划卡【李颖瑜44讲】...

    2023-03-25

  • 【39655】“尔雅语文”一级成长计划卡【44讲杨惠涵】|百度云网盘

    “尔雅语文”一级成长计划卡【44讲杨惠涵】...

    2023-03-25

  • Lexie 考研英语真题精读班(2005-2010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Lexie考研英语真题精读班(2005-2010)5.23-7.24做考研英语真题是考研英语复习环节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熟悉了真题,才能了解考研英语真题的出题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复习。考研英语真题除了用来做题,也可以作为应试和语言知识积累的素材,做完题以后,有必要再把题目精读一遍,这样会收获不少。比如说阅读材料,可以在对答案的时候去仔细读一读阅读题的原文,总结一下阅读材料里常使用的表达方式,并记下来,这样有助于熟悉阅读文本,在下次遇到类似的表达就可以迅速反应了,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此外,还需要总结阅读材料的出题方式,比如说科技类文本喜欢如何出题,健康知识类文本怎样设题等,当拥有出题人的思维的时候,那么在做题浏览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去注意并筛选出阅读材料里的关键信息,有时候甚至还没看题目就能“预测”到会设什么样的题,如此以来做题能力就提高很多了。此外,对于经常犯错的题目类型更是要精读,将文本吃透,积累这类文本中频繁出现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犯同类错误。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于能力较强的考生,不必每道题都精读,多看看自己的易错题就行了,这样比较省时间。文件目录第1周Text1睡前复习1.jg1.考研英语2005年Text1(精读)替换.docText1睡前复习2.jgText2睡前复习2.jg2.考研英语2005年Text1(练习)替换.dfText2睡前复习1.jgText3睡前复习2.jg3.考研英语2005年Text2(精读)替换.dfText3睡前复习1.jg4.考研英语2005年Text2(题目)替换.df5.考研英语2005年Text2(练习)替换.df6.考研英语2005年Text3(精读)替换.df7.考研英语2005年Text3(题目)替换.df8.考研英语2005年Text3(练习)替换.df第1周.jg第2周1.精读:考研英语2005年Text4.df2.题目:考研英语2005年Text4.df3.练习:考研英语2005年Text4.dfText4睡前复习2.jg4.汇总:2005年题目词汇(Text1-2).dfText4睡前复习1.jg5.汇总:2005年题目词汇(Text3-4).df6.精读:考研英语2006年Text1.df7.题目:考研英语2006年Text1.df8.练习:考研英语2006年Text1.df2006Text1睡前复习1.jg2006Text1睡前复习2.jg第2周.jg第3周1.精读:考研英语2006年Text2.df2.题目:考研英语2006年Text2.df3.练习:考研英语2006年Text2.df4.精读:考研英语2006Text3.doc5.题目:考研英语2006Text3.df6.练习:考研英语2006年Text3.df7.精读:考研英语2006年Text4.df8.题目:考研英语2006年Text4.df9.练习:考研英语2006年Text4.df10.汇总:2006年题目词汇(Text1-2).df11.汇总:2006年题目词汇(Text3-4).df2005热词僻义Text1-2.jg2005热词僻义Text3-4.jg2006Text2睡前复习2.jg2006Text3睡前复习1.jg2006Text3睡前复习2.jg2006Text4睡前复习2.jg2006Text4睡前复习1.jg2006Text2睡前复习1.jg第4周1.题目:考研英语2007年Text1.df2.精读:考研英语2007年Text1.df3.练习:考研英语2007年Text1.df4.精读:考研英语2007年Text2.df5.题目:考研英语2007年Text2.df6.练习:考研英语2007年Text2.df7.精读:考研英语2007年Text3.df8.题目:考研英语2007年Text3.df9.练习:考研英语2007年Text3.df2007Text2睡前复习1.jg2007Text3睡前复习1.jg2007Text3睡前复习2.jg2007Text1睡前复习2.jg2007Text1睡前复习1.jg2007Text2睡前复习2.jg第5周1.精读:考研英语2007年Text4.df2.题目:考研英语2007年Text4.df3.练习:考研英语2007年Text4.df4.汇总:2007年题目词汇(Text1-2).df5.汇总:2007年题目词汇(Text3-4).df6.精读:考研英语2008年Text1.df7.题目:考研英语2008年Text1.df8.练习:考研英语2008年Text1.df2007Text4睡前复习2.jg2007Text4睡前复习1.jg2008Text1睡前复习2.jg2008Text1睡前复习1.jg第6周1.精读:考研英语2008年Text2.df2.题目:考研英语2008年Text2.df3.练习:考研英语2008年Text2.df4.精读:考研英语2008年Text3.df5.题目:考研英语2008年Text3.df6.练习:考研英语2008年Text3.df7.精读:考研英语2008年Text4.df8.题目:考研英语2008年Text4.df9.练习:考研英语2008年Text4.df10.汇总:2008年题目词汇(Text1-2).df11.汇总:2008年题目词汇(Text3-4).df2008Text4睡前复习2.jg2008Text3睡前复习1.jg2008Text2睡前复习1.jg2008Text2睡前复习2.jg2008Text4睡前复习1.jg2008Text3睡前复习2.jg第7周1.精读:考研英语一2009Text1.df2.题目:考研英语一2009Text1.df3.练习:考研英语2009年Text1.df4.精读:考研英语2009年Text2.df5.题目:考研英语2009年Text2.df6.练习:考研英语2009年Text2.df7.精读:考研英语2009年Text3.df8.题目:考研英语2009年Text3.df9.练习:考研英语2009年Text3.df2009Text2睡前复习2.jg2009Text1睡前复习2.jg2009Text3睡前复习1.jg2009Text2睡前复习1.jg2009Text3睡前复习2.jg2009Text1睡前复习1.jg第8周1.精读:考研英语2009年Text4.df2.题目:考研英语2009年Text4.df3.翻译am语法am复盘:2009年Text4.df4.精读:考研英语一2010年Text1.df5.题目:考研英语2010年Text1.df2009Text4睡前复习2.jg2009Text4睡前复习1.jg2010Text1睡前复习1.jg考研英语2005年真题2005年Text2【空白笔记】.df2005-Text2-复盘练习.df2005Text1【空白笔记版】.df2005Text4【复盘答案】.df2005Text3【复盘练习】.df2005Text1【复盘答案】.df2005Text3【空白笔记】.df2005题目词汇【复盘答案】.df2005Text3【复盘答案】.df2005Text1-4【试题版】.df2005-Text2-复盘答案.df2005Text4【复盘练习】.df2005Text1【复盘练习】.df2005Text4【空白笔记】.df2005题目词汇【复盘练习】.df考研英语2006年真题2006题目词汇【复盘答案】.df2006Text3【空白笔记】.df2006Text4【复盘答案】.df2006题目词汇【复盘练习】.df2006Text4【复盘练习】.df2006Text4【空白笔记】.df2006Text1【空白笔记】.df2006Text1【复盘答案】.df2006Text3【复盘练习】.df2006Text3【复盘答案】.df2006Text2【复盘练习】.df2006Text2【复盘答案】.df2006Text1-4【试题版】.df2006Text2【空白笔记】.df2006Text1【复盘练习】.df考研英语2007年真题2007Text3【空白笔记】.df2007题目词汇【复盘答案】.df2007Text2【复盘练习】.df2007Text3【复盘答案】.df2007Text1【复盘答案】.df2007Text3【复盘练习】.df2007Text4【复盘答案】.df2007Text2【空白笔记】.df2007题目词汇【复盘练习】.df2007Text2【复盘答案】.df2007Text1【空白笔记】.df2007Text4【空白笔记】.df2007Text1【复盘练习】.df2007Text4【复盘练习】.df2007【试题版】.df考研英语2008年真题2008-Text1-复盘答案.df2008Text3【复盘答案】.df2008Text4【空白笔记】.df2008Text3【复盘练习】.df2008题目词汇【复盘答案】.df2008Text2【空白笔记】.df2008题目词汇【复盘练习】.df2008Text4【复盘练习】.df2008Text4【复盘答案】.df2008Text3【空白笔记】.df2008试题版.df2008Text2【复盘练习】.df2008Text1【空白笔记】.df2008Text2【复盘答案】.df2008-Text1-复盘练习.df考研英语2009年2009Text1【空白笔记】.df2009Text4【空白笔记】.df2009试题版.df2009Text3【空白笔记】.df2009Text2【空白笔记】.df考研英语2009年真题2009Text4【复盘练习】.df2009Text3【复盘答案】.df2009Text2【复盘答案】.df2009Text4【空白笔记】.df2009Text1【复盘答案】.df2009Text4【复盘答案】.df2009Text2【空白笔记】.df2009Text1【空白笔记】.df2009Text2【复盘练习】.df2009Text3【复盘练习】.df2009Text1【复盘练习】.df2009试题版.df2009Text3【空白笔记】.df考研英语2010年2010Text2【空白文档】.df2010Text4【空白笔记】.df2010Text3【空白文档】.df2010试题版.df.df2010Text1【空白文档】.df考研英语2010年真题2010年试题版.df.df2010Text4【空白笔记】.df2010Text2【空白文档】.df2010Text1【空白文档】.df2010试题版.df2010Text3【空白文档】.df英语...

    2023-03-25 考研英语精读怎么做 考研英语精读

  • YOUTUBEU的四种被动收入赚钱方法,被动入40w+美刀(实操教程)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YOUTUBEU的四种被动收入赚钱方法,被动入40w+美元(实操教程)你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频道他通过非常简单的就是上传做了一个一张狗的图片再接上狗的声音可以让他的频道赚到了一个月有1万多美金的被动收入一年可以让他甚至达到有13万美金的年收入更加让人惊叹的是他的网站只上传了37个视频这样惊人的播放量让他获取到这么高的利润每一天他的播放量有十多万的播放量文件目录YOUTUBEU的四种被动收入赚钱方法,被动入40w+美元(实操教程).m4赚美金项目...

    2023-03-09

  • 兽是谁的坐骑为什么怕鞭炮为什么叫

    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话怪物,它是神农氏的坐骑,因为它害怕鞭炮的响声,所以叫做兽。兽是在太古时期的凶猛的怪兽,并不是谁的坐骑,据说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的声音,故名兽。时日一久,人们渐渐发现年兽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后来的人们在除夕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会聚到一起,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赶走兽。当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总是会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了。”慢慢的就有了过年的说法,也由此出现过年的习俗了。点评:这是一段关于兽的传说,对于过年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解释,让人们对于过年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可以用有效的方式驱赶凶猛的怪兽。...

    2023-02-24

  • 《孔子大辞典》张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孔子大辞典》【作者】张岱主编【页数】1126【出版社】上海读书出版社,1993.12【ISBN号】7-5326-0230-3【价格】40.00【分类】孔丘(学科:词典)儒家【参考文献】张岱主编.孔子大辞典.上海读书出版社,1993.12.图书目录:《孔子大辞典》内容提要:《孔子大辞典》内容试读孔子张岱孔子(前551一前479)中国春礼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偏家宇原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普国陬邑(今山东曲卓东南)人。生孔子。(家世gt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自己生平少孔子生年一·般按也锐过:“丘也,殷人也。”(《礼记·《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檀弓上)周武王灭殷后,封般宗室十二年(《公羊传》、,《毅梁传》记为微子启(子姓)于宋。由微子经微仲鲁襄公二十一年),而生月生日《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湣公记gt未记,按毅梁传?所记“十月庚共。脣公长了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孔子名丘,字仲尼。取此名学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可能与他生前父母祷于尼丘山和他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生后形相有大。《史记·孔子世家》子六世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记述纥与颜氏女·$俦于尼丘得孔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国丘尽,别为公族”,故其后代以孔为氏。云,字仲尼”。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衡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舞防邑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格案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观乐于售,叹为观止。昭公一年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上圳(前540年)晋大左韩官子访鲁,观以勇力善称。叔梁纥先娶施氏,发书后锻叹“周礼尽在售矣”兼国刘子,其妾失男规足,复点额徽惩婚「传统尚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2扎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蒂。他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康)与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言且“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贵,于我如浮云。”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善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是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四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方测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讲学。凡带上一点束脩”的,都收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弟子。'连鲁大夫孟信子也送其子孟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懿子和南官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授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鲁国自宜公以后,政权操在以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三家又瓜分了餐君的兵赋军权。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鄢邑。子普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反对唯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计划受挫。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孔子仕售,齐人闻而惧,恐售强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子言而不能用。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名弟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8涯。是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孔子删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两次说“诗三百”,可见诗经》原来恐获罪,将适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就是三百多篇。孔子可能对《诗》作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过整理,并注重诗教,以《诗》教授其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弟子。孔子删《书》说更不可信,但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孔子曾对《书》加以编纂。今存《尚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荷有用我书gt已非孔子所编之原貌。关于礼、者,春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乐,孔子时都未成书。《周礼和《礼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记〉是战国秦汉间儒家作品。旧说魑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未经郑至《仪礼》为周公所作,孔子所定,亦不陈,是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可信。可能是孔子有所口授,战国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儒者加以增益编著,经汉儒编定。孔《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子订正过古乐,他自己也说过:“吾陈、葬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所。”(论语·子罕))至于他与已失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日,传的有何关系,已无从考证。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关于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孔子所作。近人颇有怀疑,但亦不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易提出有力的反证。孔子晚年研究、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入以传授过周易gt,尽管至今许多史学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家、易学家仍认为《易大传,表达了六十八。孔子的思想,但《易大传gt确非孔子孔子归售后,售人尊以国老”,所作。《易大传》的大部分是战围时初售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期的作品。总之,六经都与孔子有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关系。孔子对六经都有过研究、整理文状和继续从事教育。管哀公十理与传授。孔子对于整理、保存文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化典籍是有贡献的。北泗水之上。关于孔子言行的最可撑的资料,是《论语gt和中的记栽。此4普述gt孔子自称“述而外不作”,而历来传说孔子“删诗书,定记·檀写篇》记载的孔子同弟子的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对话,也较可靠。孔子生活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宗教迷信(鬼神)区别开来,不向宗化的初期,是当时士”阶层的代言教信仰寻求道德根据,而将道德与人。孔子建立起一个在当时是很了无神论联系起来,表现了高度的智不起的思想体系。慧。(宗教天命观心孔子保留了4哲学思想6·孔子没有多进西周以来的关于天命的信仰。宗教关道问题。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命思想起源很早,殷代以“天”为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治长)世界的最高主宰,殷王室以为自己但亦并非完全未讲。他说:“四时行的政权是受自“天命”。殷灭周兴,焉,百物生慝。”(附货》)据《论语·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提出“天命子罕记载:“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靡常”思想,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夫,不舍昼夜。”强调“行”、《生”与德为转移。孔子继承周公的天命思“逝”,反映了孔子天道观中包涵着想,既信仰天,又强调德。:孔子所谓辩证法因素。“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他孔子人道观的主要特点是,标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仁智以统礼乐。孔子强调礼乐,但畏圣人之言。”(季氏gt)又说:“获罪是他纳仁入礼,以仁统帅礼乐,使礼宇天,无所祷也。”(《八佾gt)还说乐从属于仁。他说“人而不仁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柑著不得与于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箱)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又说“礼云礼云,玉帛运平哉)云予何?”(子罕)有时又指广大的自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gt)这在然。·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当时有进步意义。“仁”的观点在孔物生騫。”(✉阳货)可以说孔手所谓子以前即已有了,·但是孔子赋予以天”是从主宰之天”到“自然之庆”新的涵义,并用“仁严作为的思想的过渡。体系中的中记观念。·“在”之涵义,艽子敬重天命,却怀疑鬼神。他以“爱人”之训最为简明。“樊迟问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仁。子日:‘爱人’。”:(颜渊沙又以佾)他不语怪、:力、乱、·神”(述“立人”、“达人”之训最为完备孔而)。他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主达而达人”(雍也gt)又有“克己复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礼为色”这训,这仍由立人”、·“达知矣”(雍也gt)。这将道德(义)与人”而来。孔手麽调仁”是有阶级孔5性的,但以仁统礼乐,含,有要求减轻:足,更要求贯通。他对子贡说:“赐剥削和肥迫,爱惜入民之意。·,也!汝以予为多学面识错气?”:,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他说:“仁“非也。予一以贯之。”(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gt)他虽主张用一个原则把闻见的内容贯通以仁煮境界较智者为高,但兼重仁、起来。,智。他常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孔子重闻见也兼重思索。他说:认为仁与智是统一的,仁人君子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须通过“学”达到“智”。他说:“好仁(为政)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不好学,其薇也愚。”(提倡在学习中要“九思”,要举一反在知识论上,孔子思想的特点三是“悬生知而重闻见”。关于知识的孔子还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来源,孔子提出了“生而知之”与“学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而知之”,并认为“生而知之”者高于(学而gt)他认为对待一个人也应“学而知之”者。他说:“生而知之者“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他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主张言、行应该统一。当然孔子言又其次也。”(季氏)但是孔子没有“行”,偏重于道德实践。举出一个人为“生而知之”煮,他自孔子非常崇尚中庸。中庸被称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为“至德”,是立身处事的最高标谁,之者也”(述而))。他所谓“生而知也是行事的重要方法。.他说:“中庸之”者,不过是虚悬一格而已。倒是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gt)他十分强调“学而知之”。他认为不翠求君子在处集中,既不能过,也“好学”,即有“六蔽”之患。他自己不能不及。他认为“过犹不及”(先一生好学不厌。他说:“士室之邑,进),超过适当的标准,,与没有达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到标准,同样是违背了“中庸”。“中也。”(《公治长)庸”有两层意思:第一,肯定事物在提倡“好学”上,孔子注重多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转向反闻多见。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面;第二,要求坚守这个限度,以免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转向反面。前者是合乎辩证法的,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者则是反辩证法的。而)义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孔子讲中青,但他又反对“必”嘉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固”,认为不宜不顾条件而专守某俺。”·(《为政)但他不以闻见为满一固定标准。论语·子罕)记载:,子“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为高于仁的“圣的境界。而圣”是又仁与智的统一。“昔者子贡问于孔子何为是牺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日:夫子圣乎?孔子日:圣则吾不子日:‘非敢为佞也,疾固也。”他又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日:自称“无可无不可”()。表明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孔子处事强调要看实际情况,要有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一定的灵活性。上》)(4)孔子提出“中庸”为一种崇高的修养境界。孔子说:“中庸之为伦理思想心“仁”是孔子思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之根本。也)⑤)孔子未尝以仁义并举,孔子孔子把“仁”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原所谓义只是当然准则之意,还不是则。“仁”是关于人我关系的准则,一个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主官是“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孔子区别了义与利,并把两者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仁”对立起来。他说:“君子喻于义,小的出发点应是承认别人也是人,别人喻于利。”(《里仁》)他所谓义指行人是与自己一样的人。孔子说:“性为必须遵循之原则,所谓利指个人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在此私利。他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前提下,才能够“能近取譬”,推己及(同上)但他并不完全排斥利,曾提人,才会承认别人也有独立的意志,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主张,他独立的人格。所强调的是“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孔子还提出忠、信、忽、孝、悌、忘义。孔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对恭、宽、敏、惠等道德规范。从孔子后世有很大影响,此后历史上出现言论中可以看出请规范之间的关持续不断的义利之辨。系:(1)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孔子重视道德修养,提出了关则,而其他道德规范都是从属于仁于修养方法和修养境界的理论。他的。如《阳货)记“子张问仁于孔子,首先提出“修己”之说。在回答子路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时,他提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2)出一个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孔子以智者、勇者与仁者并举,足证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的修养进孔子也重视智与勇。他说:“智者不程(见论语·宪问)。所谓“修己”,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即整伤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3)孔子以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无不合乎原则。其具体修养方法有···试读结束···...

    2023-02-23 epub 图书app epubw图书网

  • 《孔子百科辞典》张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孔子百科辞典》【作者】张岱主编【页数】889【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8【ISBN号】978-7-5326-3053-0【价格】98.00【分类】孔丘(前551-前479)-生平事迹【参考文献】张岱主编.孔子百科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孔子百科辞典》内容提要:本辞典收词3600余条,120余万字。分类编排,全书分为生平事迹、思想体系、典籍文献、弟子后学、历史背景、孔学在先秦乃至近代以来流传、孔学在海外流传等类,每类下又各有许多栏目,如生平事迹中包括称谓封号、祖先亲属、事迹传说、文物遗迹等内容;孔子思想中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教育伦理、史学、逻辑、美学、经济管理、军事、养生等思想;典籍文献中包括六经典籍、论语注本、四书注疏、出土文献等内容。《孔子百科辞典》内容试读塞孔子综述张岱孔子(前551一前479)中国春秋末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僑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学仲尼。国做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孔子名丘,字种尼。取此名字可能与的后裔。孔子自己也说过:“丘也,殷人他生前父母褥于尼丘山和他生后形相有也.”(《礼记·檀弓土》)周武王灭殷后,关。《史记·孔子世家》记述:纥与颜氏封殷宗室微子启(子姓)于宋。由微子经女“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微钟行、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滑公共。因名日丘云,字种尼”。湣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且之子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伯高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于世。孔子六世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春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宜子访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鲁,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别为公族”,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郡事。”年轻时曾致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生男,病足,复与颜徽再婚,生孔子。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家》所记为鲁裹公二十二年(《公羊传》、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毅梁传》记为鲁襄公二十一年),而生月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生日《史记》未记,按《教梁传》所记“十月凡带上一点“束隋”的,都收为学生。如颜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潮等,元前551年9月28日生。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也2孔子百科辞典送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十余名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是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化的下移。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陈。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过匡地,被围闲五天。解周后原欲过满至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义瓜分了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鲁君的兵赋车权。孔子曾对季氏“八附舞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于庭”的膺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持(前517年)鲁国内乱,孔了离鲁至齐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了离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了说:“君君,片克,卫经曹至米。宋司马桓摊欲杀孔了,孔了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孔了六十岁。其在大夫陈氏,京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间”。据《史记》记载:因楚咯土来聘孔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子,陈、蔡人大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土死。卫出公欲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贵,于我如浮云。”)冉有如鲁,率车在郎战胜齐军。季康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了遂归魯,时孔子子小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华孔子六十八五十一岁。“行之一,四方则之。”遂由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同老”,初鲁中都宰迁间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哀公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用。孔子晚年致力丁整理文献和继续从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著述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历来传手段收问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说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易传”。抑制三桓,援引占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孔子删《诗》说不可信。《论语》两次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说“诗一百”,可见《诗经》原来就是一百多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篇。孔子可能对《诗》作过整理,并注重诗相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教,以《诗》教授其弟子。孔子删《书》说更各自毁掉了费邑与邱邑。但孟孙氏被家不可信,但孔子曾对《书》加以编纂。今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尚书》已非孔子所编之原貌。关于礼、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乐,孔子时都未成书。《周礼》和《礼记》是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棋,恐鲁强而并战国秦汉间儒家作品。旧说《仪礼》为周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公所作,孔子所定,亦不可信。可能是孔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子有所「1授,战国儒者加以增益编著,经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汉儒编定。孔子订正过古乐,他自已也说孔子综述3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止,雅、颐各得其(《先进》)。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所。”(《论语·子罕》)至于他与已失传的之,可谓知矣”(《雍也》)。这将道德(义)《乐经》有何关系,已无从考证。关于《春与宗教迷信(鬼神)区别开来,不向宗教信秋》,孟子、司马迁都认为是孔子所作。近仰寻求道德根据,而将道德与无神论联系人颇有怀疑,但亦不易提出有力的反证。起来,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孔子晚年研究、传授过《周易》,尽管至今哲学思想孔子没有多讲天道问题。许多史学家、易学家仍认为《易大传》表达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了孔子的思想,但《易大传》确非孔子所也。”(《公冶长》)但亦并非完全未讲。他作。《易大传》的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作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据品。总之,六经都与孔子有关系。孔子对《论语·子罕》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六经都有过研究、整理与传授。孔子对于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行”、“生”与整理、保存文化典籍是有贡献的。“逝”,反映了孔子天道现中包含着辩证法关于孔子言行的最可靠的资料,是因素。《论语》和《左传》中的记载。此外《孟子》孔子人道观的主要特点是:标仁智以书中引用的孔子言论,《礼记·檀弓篇》记统礼乐。孔子强调礼、乐,但是他纳仁人载的孔子同弟子的对话,也较可靠。礼,以仁统帅礼乐,使礼乐从属于仁。他孔子生活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初期,是当时“士”阶层的代言人。孔子建何?”(《八佾》)义说:“礼云礼云,玉帛云立起一个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思想体系。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宗教天命观孔子保留了西周以来的这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仁”的观点在孔关于天命的信仰。宗教天命思想起源很子以前即已有了,但是孔子赋予新的含早,殷代以“天”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殷王义,并用“”作为他的思想体系中的中心室以为自己的政权是受自“天命”。殷灭观念。“仁"”之含义,以“爱人”之训最为简周兴,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月)提出“天命明。“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颜靡常”思想,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渊》)又以“立人”,“达人”之训最为完备。转移。孔子继承周公的天命思想,既信仰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天,又强调德。孔子所谓“天”,有时指有而达人。”(《雍地》)又有“克己复礼为仁”意志的最高主宰。他说:“君子有三畏:畏之训,这仍由“立人”、“达人”而来。孔子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所谓“仁”是有阶级性的,但以仁统礼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还含有要求减轻剥剖和压追,爱惜人民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世者不得与于斯之意。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他说:“仁者安(《子罕》)有时又指广大的自然。他说:仁,知者利仁。”(《里仁》)他虽以仁者境“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局。”(《阳界较智者为高,但兼重仁、智。他常言“知货》)可以说孔子所谓“天”是从“主宰之者不惑,仁者不忧”,认为仁与智是统一天”到“自然之天”的过渡。的,仁人君子必须通过“学”达到“智”。他孔子敬重天命,却怀疑鬼神。他曾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他在知识论上,孔子思想的特点是“悬“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强调生知而重闻见”。关于知识的来源,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提出了“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并认为4孔子百科辞典“生而知之”者高于“学而知之”者。他说:法的,后者则是反辩证法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闲而孔子讲中庸,们他又反对“必”、“固”,学之,又其次也。”(《季氏》)但是孔子没认为不宜不顾条件而专守某一固定标准有举出一个人为“生而知之”者,他自称《论语·子罕》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毋固,毋我”又《宪问》载:“微生亩谓孔子(《述而》)。他所谓“生而知之“者,不过H:‘丘何为是牺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是庞悬一格而已。倒是十分强调“学而知了白:·非敢为佞也,疾固也。”他又自称之”。他认为不“好学”,即有“六蔽”之“尤可无不可”(《微子》)。表明孔子处患。他自己一生好学不状。他说:“十室强调要看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伦理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也。”(《公治长》)是其伦理思想之根本。孔子把“仁“作为在提猖“好学”上,孔子注重多闻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仁”是关于人我关见,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系的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己欲立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仁”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多闻阙疑,的出发点应是承认别人也是人,别人是与慎言其余,划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自己一样的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则寡悔。”(《为政》)但他不以闻见为满远也。”(《阳货》)在此前提下,才能够“能足,更要求贷通。他对子贡说:“赐也!汝近取譬”,推已及人,才会承认别人也有独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立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贯之。”(《卫灵公》)主张用一个原则把闻孔子还提出忠、信、恕、孝、悌、恭、宽、见的内容贯通起来。敏、惠等道德规范。从孔子言论巾可以看孔子重闻见也兼重思索。他说:“学出诸规范之间的关系:(1)孔子以仁为最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高的道德原则,而其他道德规范都是从属政》)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提倡在学于仁的。如《阳货》记“子张问仁于孔子,习中要“九思”,要举-一反三。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大下,为仁矣:请问孔子还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他之。G:恭、宽、信、敏、惠”。(2)孔子以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而》)他智者、勇者与仁者并举,足证孔子也重视认为对待一个人也应“听其言而观其行”智与勇。他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公治长》)。他主张言,行应该统一。当者不惧。”(《子罕》)(3)孔子以为“博施然孔子言“行”,偏重于道德实践。于民而能济众”为高于仁的“圣”的境界。孔子非常崇尚中庸。中庸被称为“至而“圣”是仁与智的统一。“青者子贡问于德”,是立身处事的最高标准,也是行事的孔子可:大子圣乎?孔子口:圣则吾不重要方法。他说:“屮庸之为德也,其至矣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口:学不乎?”(《雍也》)他要求君子在处事中,既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他认为“过犹不及”圣矣”(《孟了·公孙丑上》)(4)孔子提(《先进》),超过适当的标准,与没有达到出“中庸”为一种崇高的修养境界。孔子标准,同样是违背了“中庸”。“中庸”有两说:“巾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层意思:第一,肯定事物的变化超过一定矣,”(《维也》)(5)孔子未尝以仁义并的限度就要转向反面;第二,要求坚守这举,孔子所谓义只是当然准则之意,还不个限度,以免转向反面。前者是合乎辩证是一个具体的道德规范。孔子综述5孔子区别了义与利,并把两者对立起大臣专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特来。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色。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里仁》)他所谓义指行为必领遵循之原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则,所谓利指个人私利。他说过:“放于利出。”(《季氏》)这是一种主张中央集权的而行,多怨。”(同上)但他并不完全排斥思想,应该说这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利,曾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主张,发展趋势的。孔子主张尊君,但不主张君他所强调的是“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忘主个人独裁。鲁定公问:“·一言丧邦,有义。孔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对后世有诸?”孔子回答:“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很大影响,此后历史上出现持续不断的义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利之辨。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孔子重视道德修养,提出了关于修养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他反对“言力法和修养境界的理论。他首先提出“修莫予违”,也就是反对个人独裁。孔子认已”之说。在回答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为人臣事君,要“以道事君”,如按原则事个君子时,他提出一个从“修己以敬”,到君行不通,则宁背辞职不干。对人君之过“修已以安人”,再到“修已以安百姓”的修失,人臣也应该“勿欺也,而犯之”(《宪养进程(见《论语·宪问》)。所谓“修问》),即犯颜直谏。同时,孔子也认为大己”,即整伤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无臣不应专权,“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不合乎原则。其具体悠养方法有“志于(《季氏》)。道”,“博学”,学思结合,“臼讼”,言行一孔子称颂周制,但并非认为周制是永致等。他自述其修养过程说:“普十有五恒的尽善尽美的,更不是主张“复古”。他而志于学,三卜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而从心所欲,不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万逾矩。”(《为政》)强调了道德修养的渐进世可知也。”(《为政》)认为对于周礼还应性与自觉性。孔子的最高理想人格为“圣有所损益。所谓“吾从周”乃是在三代之人”,其次是“仁人”。他认为“仁”是人人中取其最近的。孔子“从周”也是相对的。可以做到的,“有能用力于仁矣乎,吾米见他还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力不足者”。至于“圣”,必须做到“博施于乐则韶舞。”(《卫灵公》)可见,对夏、殷也民而能济众”,那就是尧舜也难以完全还是有所取的。他还主张士人参政,宣称做到。其弟子仲由、端木赐、冉求都有“从政”的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才能(见《雍也》),并说:“雍也可使南想的中心内容。他说:“为政以德,壁如北面。”(同上)这主张显然与西周制度不合。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他认《礼记》的《礼运》篇有孔子谈论“大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的记载,而“大同”是中国古代最高的(《颜渊》)要求统治者在道德上作出表率,政治理想。汉以来不少学者把大同学说具有深刻的意义。他又说:“道之以政,齐归于孔子名下,而实际上是战国时期儒家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的思想。礼,有耻且格。”(《为政》)主张统治者应法律思想孔子法律思想的基本点是该以宽厚的态度治理人民,反映了孔子注以德礼为主,辅之以刑罚。他说:“道之以重道德在政治上的作用。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主张君主集权而又反对个人独裁和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道德6孔子百科辞典教化的作用,绝非刑罚所能达到的。孔子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又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季氏》),如果做到“均无贫,和无寡,安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无倾”,则四方都会折服。可是孔子也并(《学而》)当然孔子不是绝对排斥刑罚的非主张贫困。他在回答冉有问治國设想作用。他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时,提出过按“庶”、“富”、“教”的顺序安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把礼乐排政策的设想(见《子路》)。与刑罚相提并论,肯定两者是互相关联孔子还提出“薄敛”的主张。他反对的。他所反对的只是“刑罚不中”而已。鲁用田赋以增税,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孔子认为“听讼”只是手段,而使“无中,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讼”才是目的。他说:“听讼,吾犹人也。还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必也使无讼乎?”(《颜渊》)要做到这-而》)。在答鲁人问礼之本时说:“礼,与其点,首先要求统治者正其身。因为“上有奢也,宁俭。”(《八佾》)这些主张,对于减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见《孟子·藤文轻人民的负相,有其积极意义。公上》所称引),“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重德教而卑农稼。《论语·子(《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虽令不从。"(《子路》)其次,要任用正直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樊迟的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列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认为君子民不服”(《为政》)。再次,要尽量避免凭“焉用稼”。轻视生产劳动是孔子思想的“片言”以“折狱”。严重缺陷。孔子还反对“不教而诛”,主张事先要军事思想在孔子心日中,军事也是治进行教导与告誡。他说:“不教而杀谓之国所不可忽视的。他认为军事与政治相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辅为用,“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贼。”(《尧日》)此外,孔子还反对公布刑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他答子律与提出“父子相隐”的主张,表现了严重贡问政时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颜渊》)虽然按三者的重要性来排列次经济思想孔子推崇“义以为上”(《阳序,孔子认为是民信为先,足食次之,足兵货》),把“道”、“义”与富贵区别开来。他再其次。但是他并举三者,反映了其认为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足兵”是为政之重要内容之一。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以礼治军,是孔子军事思想的根本之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又说:“士志点。据《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孔子曾对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言游说:“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治上)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军而无礼,则“军旅武功失其制”。孔子赞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赏在作战中以义率勇、见义勇为的精神。(《述而》)孔子虽然承认衣食为人之必需,他说:“能执千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富贵也是人之所欲,但其价值是相对的,有用矛刺杀齐军,战而胜之。孔子说:“义而道义才是最高价值。因此,他提倡“君也。”(《左传·哀公十一年》)子优道不忧贫”(《卫灵公》),赞扬颜回孔子主张教民习战。他说:“善人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民七年,亦可以即我矣。”又说:“以不教民也不改其乐”(《雍也》)。战,是谓弃之。”(《子路》)孔子以“六艺”在治理国家时,孔子认为应该“不患教弟子,其中也包括军事知识。···试读结束···...

    2023-02-23 epublications epub组成

  • 《中国哲学大辞典》张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哲学大辞典》【作者】张岱主编【页数】1155【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2【ISBN号】978-7-5326-3153-7【分类】哲学-中国-词典【参考文献】张岱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哲学大辞典》内容提要:本辞典是目前规模最大、收词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大型中国哲学辞典。由张岱先生任主编,全国数百位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撰稿,举凡这一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基本上都是本书的作者。全书共收词6700条,230万字,分类编排,收入中国哲学学科中的名词术语、学说范畴、学派组织、活动争论、人物、著作刊物等。其内容覆盖中国哲学各个阶段:从中国哲学的起源、萌芽一直到近现代及当代哲学;各个分支学科:从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一直到中国佛教哲学、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科学哲学;各个领域:从天道观、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一直到近现代各种哲学思潮。其释文充分吸收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与国学的今天,《中国哲学大辞典》是相关读者学习与研究这方面内容的必备工具。《中国哲学大辞典》内容试读总论通论中国哲学史哲学思想、理论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四端”。的历史。其发展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大致上可划分主张通过“尽心”的修养以恢复先天的善性。轻视感为三个主要时期:(1)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性知识,“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片面夸大了“心期的哲学。当于殷周之际。为中国哲学的萌芽期。之官则思”的思维功能。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的总(2)封建时期的哲学。它贯穿于中国封建制的确结者。强调“天”的物质性,提倡“制天命而用之”。立、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中。包括春秋战国、秦汉、知识论上主张“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的观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明清之际、清(鸦片点。认为感性活动当与思维活动的结合使人在认识战争前)等时期。为中国古代哲学。(3)从封建制经过程中“解蔽”而不发生错觉。反对孟子性善说,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杜会转变时期的哲出性恶论,认为人性在于后天的改造。学。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近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反对孔子的天命观而提倡现代哲学。强力论,然而又宜扬天志、明鬼。倡导“兼爱”。提出天道观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本元的根判断言论是非问题的“三表”法。后期墨家在认识论本观点。殷周时期把“天”视为人格化的“天帝”或上提出“心之察”和“不可偏观”的思想,从而在一定“上帝”,为支配自然和人事社会的最高主宰,以“天”程度上克服了墨子狭隘经验主义的局限。的意志为“天命”。然而人们又把在日常生活中所需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认为世界的本的金、木、火、水、土五种物质作为宇宙间的根本元元是无形的“道”,以否定人格化的“天”。提出“反素。当时还有阴阳观念。认为宇宙中流通着阴阳两者,道之动”,讲事物的对立面转化,有较丰富的辩种气,并以此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如伯阳父论地证法思想。在认识论上主张“不行而知”、“绝圣弃震,把阴阳和气结合起来。古《易经》将早期八卦观智”,否定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作用。庄子认为念系统化,以为宇宙主要由天(乾)、地(坤)、风(巽)、“道”是“自本自根”、“无为无形”。认识论上主张雷(震)、水(坎)、火(离)、山(良)、泽(兑)八种物质元“以神遇”,反对“以目见”,抛弃耳目等感官的认识。素构成。认为人类和物质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并认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否认客观真理它们交互配合而演化出万事万物,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存在。观点。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惠施“历物十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全面崩遗、封建制的十个命题,主要通过事物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逐步确立的时期。各思想学派竞相提出自己的政治相对性。然而将事物视为异同合一,没有差别,否认主张和哲学理论,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和差别性。公孙龙肯定名是实的以儒、道、墨、名、法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称谓,但主张“白马非马”和“离坚白”之说。把事物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的学说以的属性各自独立、彼此分离而不相联系,由此陷人形仁为核心,又以孝悌为仁之本。在世界观上相信有而上学。人格意志的“天”,但又把“天”看成是自然之物;在认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识论上,承认“生而知之”,又强调“学而时习之”,注如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关于“法”、“势”、“术”思想,重“学”、“思”结合。孔子的后继者孟子提倡性善说,形成一套以“法治”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体系。他批判城轮总论地改造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汲取了朴素辩证法思形神,较彻底地解决了形神问题。想。强调“参验”(观察、检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主隋唐五代时期在哲学思想上的论争,是南北朝张“因参验而审言辞”、言行一致。佛教与反佛教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唐代的统治者推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已被地主阶级全盘接受,并崇道家思想,同时也重视佛教和儒家思想的统治。加以神秘化,成为封建统治所独尊的官方哲学。董在佛教方面,以法相宗即唯识宗和禅宗为代表,在道仲舒为实现西汉政治上的“大一统”而使学术思想不教方面以司马承桢为代表。法相宗在中国的创始人能有“异论”、“异道”,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是玄奘。他认为“外界”只是“唯识所变”,世界上所保证君权的至高无上,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有事物都是由人的主观精神即所谓“识”变现出来。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人之为人,本于天”,宜扬天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宗派之一,以六祖慧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识论上反对“观于众物”,能为主要代表,不立文字,以“无念为宗”。要求人们主张“内视反听”。认为通过“本心”的自我修养便可的主观精神永远处于绝对独立境地。主张以“本心”“达天意”。东汉初,王充与汉代神学化的儒学展开领悟真理,破除“我执”和“法执”,否定人的主观认识“两刃相割,二论相订”的论争,认为天是元气构成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人对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信念,的,批驳了人格化的天。认识论上强调“知物由学,道家司马承桢不重视炼丹等方士之术,注重研究“修学之乃知”。认为“事有实验,以效实然”。人们对事心”。要人们“收心离境”,做到“不著一物,自入虚物认识的真伪是由客观事物之“实”的检验来决定无”,达到绝对虚无的境界。韩愈用儒家道统学说反的。提出“无无体独知之精”的命题,坚持了无神论对佛教,但宣扬天命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安排。的立场。发挥董仲舒的人性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十分复杂,老庄思韩愈学生李翱主张性善情恶说,“人之所以为圣人想和神仙思想泛滥,儒道合流的“玄学”成风,佛教传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柳宗元和刘禹人后也逐渐盛行起来。出现儒、道、佛同时统治着整锡反对韩愈的天命论。在“天”的问题上作了专门的个社会的思潮。何晏、王弼提出以无为本的“贵无”探讨。柳宗元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构成,“天”没论,认为“道者,无之称”。天地万物都由虚无的“道”有意志,不能祸福于人,“天人各不相预”。刘禹锡揭产生,又提出“崇本息末”说,以“无”即道为“本”,天示了“天命”论的宗教迷信的根源在于“昧于理”,是地万物为“末”。认识论上强调“言不尽意”,以为人不了解客观规律而信天命的缘故。的语言、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向秀、郭象提出两宋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是封建社会从繁荣到万物皆“自生”、“独化”,各种事物都是绝对孤立存衰落的历史时期,在这七百多年中,哲学的根本问题在,单独变化,没有任何因果联系和规律可循。嵇环绕着“理”与“气”、“心”与“物”的问题而展开。康、阮籍在哲学上有二元论倾向,一方面认为万物由“知”与“行”问题则是这个时期认识论论争的焦点。“元气”产生,另一方面又认为有更微妙的“至物”存宋代理学为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理学开山祖周敦在,它是属于神秘的非物质性的彼岸世界的。晋代颐以“无极”为世界最高本原,认为“无极而太极”,从道教的代表人物为葛洪。他倡“玄道”,“玄道者,得而产生阴阳、五行、万物。提出了一系列理学的重要之乎内”,宣称通过内心修炼和吞食金丹而能成仙。范畴和命题。程颢、程颐提出“天下只有一个理”的晋代佛教般若学也很盛行,“般若”即是佛教所讲的命题,建立了以“理”为世界本原的理学理论基础。最高智慧,在“玄学”影响下,般若学分成“本无宗”、张载坚持唯物主义元气说,认为“太虚即气”,提出并“即色宗”、“心无宗”三大派,这三派都认为物质世界阐述“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对立统一的学和人类社会都是虚幻的,唯精神本体“般若”才真实。说。王安石不属于理学家,他认为“道”是天、自然、东晋末僧肇继以用“物不真空论”、“物非真物、象非元气。认为事物是矛盾地存在着的,由于事物内部真象”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玄学占统治地位矛盾而引起无穷的变化,“耦之中又有耦焉,万物之的魏晋时代还有唯物主义者傅玄、杨泉、欧阳建等变遂至无穷”。人。杨泉提出水是自然本原。傅玄提出“以异致同,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综合当时各天地之道也”,以对立统一为普遍规律。欧阳建著种学说“集长去短”,汲取当时自然科学成果,建立完《言尽意论》,认为语言能表达真理,驳斥“言不尽意”整、系统的理学体系。朱熹虽讲“理本气末”、“知先观点。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佛教行后”,但强调“理气相依”、“知行相须”,有不少合理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它宣传的因果轮回因素,在论事物变化的“渐化”和“顿变”的两种形式的思想中,“神不灭”论是佛教唯心主义的支柱,因此及其相互关系时,则有超乎前人的新贡献。南宋功“神灭”论和“神不灭”论的论争,就成了南北朝时期利学派的陈亮反对理学家“道德性命”之说,提出“夫哲学论争的焦点。无神论者范缜提出“形神相即”的盈于宇宙之间无非物”的观点。叶適坚持“物之所观点,认为精神依赖形体而存在,用“质用”关系说明在,道则在焉”,认为“道”或“理”都存在于“物”之中。通论通论3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为“心学”派的代表。提出“心行易的学说,论述行先知后、知行转化的问题。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一些先进分王守仁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天下无子首先接受唯物史观,从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上去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由说明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五四”以后,瞿秋白和“心”所派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李达宜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说明世又把“心”称为“良知”、“灵明”或“天理”,在知与行的界是物质统一体的发展过程,“物质”是独立于意识关系上,认为“知”先于“行”,“行”由“知”所决定,强之外的客观存在,又为意识所反映等马克思主义最调“知行合一”。实际上取消人们的实践活动对于基本的观点。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实践,撰写了《实“知”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者王廷相提出“万理皆践论》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矛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批评理学家理本气末的盾论》则是深刻阐述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论证人类观点。在知行观上强调“行”对于认识事物,获得“真杜会由低级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规律。以毛泽东为主知”的重要性。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经济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新因素,这就使一些进步思想家能站在当时新思潮理论。的角度上,总结、批判、改造以往传统哲学,将中国古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以下的特点:其代唯物主义别开生面地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以王夫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有充分的发展,历史悠久。之及同时代的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哲学家便肩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哲学。其二,中国长期的封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王夫之气一元学说比之前人建社会正统思想一直是“以儒为宗”,人世思想浓重,有重大突破,他对“气”的概括,“气,其所有之‘实’讲道德教育,不重宗教说教。其三,中国传统哲学与也”,更接近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在认识论上提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相互渗出“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人的认识能力谓透。其四,中国哲学具有丰富朴素辩证法思想传统,“能”,有待于主体作用的客体叫做“所”。客观必决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知行问题上提倡“行则中国哲学对人类文化史有巨大贡献,在世界上知之”、“知行相资”的观点。清颜元提出“手格其物有深远影响。而后知至”,强调“习行”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戴展在历史上第一次尖锐指出“后儒以理杀人”,深刻地揭先秦哲学秦王朝统一中国以前时期哲学思想、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指出程朱学派“以理为气之主理论的统称。宰”的错误。“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认为人先有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哲学萌芽、诸子前哲学物质性的感觉器官,然后才有思维活动“心知”。在和诸子哲学三个阶段。认识论上提出人的认识是由“自然”到“必然”的过在哲学萌芽阶段,哲学与原始宗教相联系,主要程,“人能明于必然”,人唯有把握“必然”才能达到真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对自然物的崇拜。到了殷周正的自由,“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时期,上帝神权观念流行,统治者自称代表上帝天神中国近现代经历了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社会来统治人民。周灭殷后,天命观念占主导地位,但对主义社会的历史的转变。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天人关系的理解较前有所变化。周朝统治者提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太平天国、“天命靡常”和“敬德保民”的思想。认为殷王由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不敬厥德,乃早坠天命”(《尚书·康告》)。上天只制。1919年“五四”运动起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授命于有德并能保民的统治者,“皇天无亲,唯德是段,直至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走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尚书·蔡仲之命》)、“天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酝酿准备时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引《尚期,以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为代表,其自然观基本上书·泰誓)。这一时期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范围。“但开风气不为师”,他早期阴阳、五行思想,虽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但们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有也表现出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和神话幻想的某变易发展的思想。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些联系。把西方自然科学的进化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先秦哲学进人了诸子前相结合。康有为用进化理论去阐明社会历史问题,哲学阶段。这时,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发生了危机,科粱启超以进化史观否定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天命神权观念发生了动摇,在史观。谭嗣同主张“以心挽劫”,革除封建专制。以《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并对统治者的暴“以太”代替“气”本原。严复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于政表示不满。一些比较开明的费族和卜、史一类的“质、力相推”而成。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知难人物,进一步发展了原始的阴阳、五行思想,对自然通轮总论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了无神础,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哲论的倾向,同时还提出了较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是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秦汉哲学秦汉时期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其春秋末年,奴隶制危机进一步加深,贵族垄断文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封建统一帝国化知识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在民间出现,形统治思想的探索阶段。《吕氏春秋》既是先秦百家争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先秦哲学进人诸鸣颜临终结时各家思想互相融合的体现,又是探索子哲学阶段。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虽然相信天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思想的发端。秦王朝奉行命,但对鬼神采取怀疑态度;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统治思想主要采纳了法“学”与“思”并重;政治上重德治,轻刑罚,提出恢复家的主张。然而秦王朝的严刑峻法的统治,仅存十周礼。儒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死后,“儒五年即被农民起义推翻。汉初统治者一方面沿袭秦分为八”,其中孟轲和荀况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制,另一方面接受秦覆亡的教训,全力探索封建统治响。孟轲提出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荀况提出性恶的新思想。黄老之学、陆贾、贾谊、司马迁等都是这论,主张法后王。两派有着较明显的分歧和对立。种探索的代表。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采儒、墨、名、在哲学上,孟轲有较明显的唯心主义,荀况有较明显法、阴阳思想,这是汉初以黄帝、老子命名的黄老之的唯物主义。但两派都标榜自己继承了孔子的思学区别于先秦道家的主要特色。西汉中期出现的想。到了战国初期,墨翟创立了墨家学派,提出天下《淮南子》,大体上也是如此。(2)汉朝统治思想的确要“兼相爱,交相利”。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非立和巩固阶段。以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到东汉章帝白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翟死后,“墨离为三”。虎观会议,历时二百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到战国后期,墨家一派克服了墨子哲学中的宗教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为适应巩固中央集信成分,在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权的需要,建立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客观唯出了较大贡献。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提心主义体系,被奉为汉代的官方哲学。其学说是儒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宇宙观,表述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的结合,同时也兼容了刑名法了正反两方面相互对立和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术。一方面“屈民而伸君”,强调君权的尊严;另一方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他通过相对主面又“屈君而伸天”,以天意来限制君权的膨胀。西义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学派提出了“精汉末年以后,经学由于和王权的矛盾以及内部的分气”说,对“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后来他们又和歧,产生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经学三大支派,名家、法家的某些思想相结合,发展为黄老之学。战并展开长期的争论。汉章帝主持白虎观会议,“讲五国初期的李悝,和后来的商鞅、申不害,为法家学派经异同”,编出钦定的《白虎通义》,以求经学思想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了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统一。经学获得绝对权威,但也从此而僵化。与神想的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义,并吸学目的论以及谶纬迷信相对立,先后出现了扬雄、桓收老子和荀子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谭、王充等哲学家。尤其是王充所建立的天道自然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名辩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是的朴素唯物主义体系,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之根本,春秋末年的邓析。到了战国时期的惠施和公孙龙,系统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鬼神迷信、圣贤崇拜、神仙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的同异离合问题,形成了方术以及世俗迷信,为该时期哲学思想的最高成果。名家学派。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作了探汉代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但道家思想也有发展。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战国严遵所著《老子指归》发展老庄思想,探讨了宇宙本时期的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本来具有朴素唯体的“无”、“有”等问题,为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之物主义因素的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一。(3)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潮阶段。东汉后期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各阶层都动荡不安。神学兴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除上述学派之外,先经学已不再能挽救当时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为了秦诸子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兵家消除社会弊端,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封建秩序,涌现学派在论证战争的攻守胜败中,推动了古代朴素辩了王符、崔寔、仲长统、荀悦等批判家。他们对神学证法的发展。其他各家也都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占经学的批判和结合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探讨了本有一定的地位。末、名实、天道和人事关系、才性、纲常名教的最高依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并形成了中国哲据等问题,为魏晋玄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思想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时的哲学家们广泛探讨了条件。有关宇宙、人生、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孕育了秦汉时期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为:(1)宗教神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学派哲学观点的萌芽和基学在思想领域里占据统治地位。儒学的神学化导致通论梦论5了儒学独尊地位,儒学的独尊又进一步促进其神学天地者气也”的自然观。鲍敬言针对门阀土族的腐化。封建统治者把儒学同政权、神权结合,助长了宗朽堕落提出“无君论”思想。东晋时期,玄学与佛学教迷信的泛滥。尤其是东汉统治者大力提倡图谶,趋于合流。名士与名僧以讲佛教般若学来补充、发使谶纬迷信益加泛滥成灾。与此同时,道家思想也挥魏晋玄学,产生佛教玄学。其后又出现佛教般若经历了一个神学化过程。早期道教(包括太平道、五学的六家七宗。当时中国僧人对佛教理论有了深人斗米道和魏伯阳的金丹道)在东汉形成与发展,虽还研究,已不满足于对外来佛典的翻泽,而是结合中国不能与神学化了的儒学相抗衡,但已形成声势,对后实际,有所创新、发展形成佛教中国化。并因统治者世也有深远的影响。(2)宇宙论问题与形神关系问的支持,佛教在南北朝占据统治地位及形成一个特题成了哲学论争的中心。围绕着宇宙万物是神创造殊的僧侣阶层。此时的佛教学者鸠摩罗什及弟子僧的还是物质演变的论争,相继出现以董仲舒为代表肇等在关中形成一个般若学研究中心,道安及弟子的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与《淮南子》的机械论的慧远等在庐山形成一个兼容大小乘的佛教研究中“或使”说,后由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莫为”说作出心,道生则阐述了独创的涅槃佛性论。较为正确的结论。围绕形体与精神孰主孰从问题,南北朝时,佛教宜扬灵魂不灭、转生轮回、因果桓谭、王充等吸收了当时天文学、医学等自然科学报应。适合了当时统治者欺骗人民和自我麻醉的需的成果与宗教迷信开展了斗争。(3)三次农民大起要,但也遭到一批反佛学的无神论者的反对,导致当义以及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该时期时神灭与神不灭之争。东晋末年的戴逵、南朝初的哲学发展的面貌。秦末、西汉末与东汉桓灵时期三何承天,以东汉桓谭“烛火喻形神”的神灭思想反对次农民起义,都在哲学上有所反映。汉代以《黄帝神不灭和三世轮回。范缜继承发展前人的无神论思内经》、《九章算术》、《祀胜之书》为代表的科学思想想,宜传富贵贫贱皆是自然现象,否认萧子良宣场的以及天文学中的盖天、浑天、宜夜三家天体结构的佛数思想。其后范缜又作《神灭论》和《答曹舍人》,理论,都直接推动了汉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论述“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思想,批判了佛教神发展。学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范缜思想克服了先素以来唯物主义者以烛火喻形神理论上的缺陷,将无神论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理推向新的阶段。论的统称。在369年中,只有西晋统治的35年是统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一的,其余时间政局持续分裂,这决定了魏晋南北朝由民间的原始道教上升成为统治者服务的道教。当哲学的多元化特点。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时道教代表人物有葛洪、寇谦之、陶弘景。在道教哲魏晋玄学,南北朝佛学,以及儒教经学和道教思想。学上,葛洪等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及天地之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神学经学度微,思想界复杂元。道教徒还将“道”人格化为神,将老子神化为天多变之后,以简、精致、思辨性强、覆盖面广的形式尊等。葛洪、陶弘景还大力提倡炼丹以求秘方长生出现的。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凭借《老子》、《庄子》、之术,其中还保存着不少药物学、原始化学及天文学《周易》三玄阐发玄学贵无理论。认为“有之所始,以科学知识。无为本。欲将全有,必反于无”(《老子注·四十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在诸如生死、形章》),提倡“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来会统多变全有的神等问题上看法不同,但也互相吸收。北朝寇谦之现象界。并强调“崇本息末”、“举本统末”,变秦汉宇撰《老君音诵誡经》,模仿佛教戒律形式;南朝陶弘景宙生成论为魏晋宇宙本体论,在理论思维上有了一撰《真诰》记述真人弟子学佛,吸取佛教地狱转生说。个很大的发展。就本体论而言,郭象反对有一个世佛教中也有学道教炼丹求长生思想影响的地方。其界万物的主宰,认为万物是自生独化。裴颜则强调时佛教和道教还存在互相为争夺宗教正宗地位的万物是自然产生,“本体”就是“有”,提出“崇有”思斗争想。王弼贵无理论的现实意义是以自然为本,名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经学尽管丧失独尊地位,为末,玄学家的末流则以此为放荡虚浮根据,因而受但还是官方肯定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经典依据,到裴颜对自然无为的批评和郭象对儒道自然名教的仍保持着思想文化上的正宗地位。王肃是魏晋朝廷调和。阮籍、嵇康则因对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教的反典章礼制的重要顾问。何晏的《论语集解》和王弼的感,表现出反儒的倾向,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周易注》构成玄学经学。东晋偏安江左,经学也得命题。玄学家在取三玄阐发玄旨时还强调发挥义理到发展,韩康伯以玄学解《易》,范宁集解《春秋穀粱之学,提出了与玄学本体论一致的“得意忘言”、“得传》等。其时经学力破汉代经学家法界域,融合儒意忘象”等方法。欧阳建则对此作了批评,强调言尽道,义理、训诂并行不悖。南朝经学因封建宗法制度意论。除此之外,魏晋年间还有一些哲学家以其他的需要,在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都有经注。并在形式提出自己的思想,杨泉提出“立天地者水也,成圳沽之学、义理之学方面得到很大发展。北方少数海论6总论民族因社会制度的需要,更热心于儒教经学。并因听言动,循礼而行”,“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最后要北朝封建制度的建立,道德风俗的树立,更热衷于训停止一切思虑,“弗虑弗思,情则不生”(《复性书》)。站典章制度,呈现出南北不同的学风。这种复性说要求人们去掉一切不利于封建制度的情魏晋南北朝的儒、道、释三教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感欲望。它在理论上以孟子性善说为核心,又吸取斥和互相争辩的情况。互相争辩又促使三教互相融了佛教禅宗佛性说。韩愈、李翻为加强唐代封建集合,这为以后宋明理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权统治,开启以后的宋明理学起了重要的作用。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提出“统合儒释”的主张,认为佛隋唐五代哲学隋唐五代时期哲学思想、理论的“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在哲学上,认为统称。隋唐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政权,推万物由“元气”产生,提出“天人不相预”的观点,批判行儒、道、释三教并用的政策,然而“三教”之间既有各种神学迷信。指出“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融合、相渗透的一面,又有相互斗争的另一面。因此神”(《非国语·神降于莘》),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这一时期哲学的一大特点是:不同的思想家表现出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这同韩愈“如各自不同的思想倾向,有的既排佛又尊天命,也有的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的观点相反。与柳宗元不排佛又主张元气论。在政治、哲学思想上相一致的刘禹锡,提出天和人都隋代王通提出儒、道、释“三教可一”的主张,但是有形的物,“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也”明确以儒为主体。唐初傅奕、吕才从儒、道立场出(《天论》上),世界万物“乘气而生”,认为空、无也是发,指斥佛教非华夏正统,破坏中国传统伦理弃君弃物,“空者,形之希微者也”(《天论》中)。否定自然界父。傅奕以佛徒为“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请有绝对真空的存在。他又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废佛法表》),认为兴建寺院乃浪费资材而耗国力,强用”之说,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不同职能,各不调“生死寿天,由于自然”(《旧唐书·傅奕传》)。吕能替代,但有相互作用。提出“理”、“数”、“势”三个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指出卜宅禄命、丧重要范畴,以解释客观世界的变化,认为事物都有自葬、吉凶等“事不稽古,义理乖僻”(《叙葬书》),表现己的“规律”(理),规律对事物具有必然性(数)。事了无神论的观点。物的必然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唐代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寺院经济迅速发展。隋唐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中,是上承魏晋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主要有以智颜为代表的天台宗,玄学、下开宋明理学的重要环节。宜传“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天地万物是心之一念的产物。以玄奘为代表的法识唯识宗,主张“万法唯宋元哲学宋元时期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其识”,介绍翻译印度无著、世亲一派烦琐的佛教哲学。特点是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理学以儒为宗兼采佛、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提出“理事相即”的理论,认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为本体和现象圆融无碍,但都是“心”之所现。以慧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名儒孙复、胡瑗、石介提能为代表的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宣扬“即心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在诠释儒家经典过程中,不重即佛”,佛存在于每个人心里,只要自悟便可成佛,由章句训诂而以阐述义理为主,开启义理治经的风气,于其修持方法简便而广泛流传民间。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道教哲学在唐代也有发展,司马承桢提出“修心宋代理学最主要的代表有“濂洛关闽”四个学主静”说,是以摒除闻见、抛弃知识为唯一的宗教修派。濂即濂溪学派,以周敦顾为代表,在其《太极养方法。并不重视炼丹、服食、法术变化的神仙方图·易说》中提出“自无极而太极”的命题,论述宇宙术,偏重于道教的宗教理论的研究。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认为世界是从无形的“太中唐以后韩愈、李翻从维护儒家正统地位出发,极”那里派生出来。洛即洛学,以程颢、程颐为代表,提出“道统”说,认为儒家学说从尧、舜以来源远流提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它长,代代相继。从而与佛教传法系统抗衡,韩愈第一生成一切,支配一切。故认识论上主“格物穷理”,修次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抽象到本体论,即以儒家道德养论上主“存理灭欲”,人生观上主“安于义命”,强调法则为中心的客体精神“道”为最高范畴:“吾所谓一切依理而行,而“理者,礼之谓也”,实际上是以封‘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愈反建等级制原则“礼”为准绳。关即关学,在理学中是佛,然而信天命,认为“人生由命非由他”(《赠张功一个很特殊的学派,以张载为代表,提出“太虑即气”曹》),“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与卫中行书》)。韩的命题,肯定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体,又进而指出愈的弟子李翱修正韩愈“性情三品说”,提出了性善气是运动变化的,运动的原因在于气有阴阳两体的情恶的命题,认为人之性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善的,相反“两端”,因气有阴阳,故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天凡是情都是恶的,将情置于性的对立面,人唯能去情地间的一切变化无非是“二端”交感作用。他说“天复性才可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复性的途径是“视地变化,两端而已”。又说:“二端,故有感;本一,故通:论···试读结束···...

    2023-02-23 epublications epub组成

  • 大寒是最冷节气吗

    大寒不是最冷节气。大寒因为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时的天气不冷,其实不是。别看从字面上理解,大寒要比小寒冷,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往往比大寒冷。尽管不如小寒时节冷,但大寒时节寒潮南下也比较频繁。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会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小寒大寒,冻成冰团。”此时节,出行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点评:...

    2023-02-21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寒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 立夏是农历几月几号

    2022年立夏是农历四月初五。众所周知立夏的到来便意味着春天的结束,正因为这样它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立夏代表着夏天的开始,处于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此时天气炎热起来,万物生长旺盛。而且强对流天气明显,空气中的湿度不稳定,对农业生产也有很重大的影响,及时除虫和施肥是很重要的工作。点评:...

    2023-02-21

  • 立夏之后就热了吗

    立夏后天气变热是毋庸置疑,不过因为地域的缘故,南北温度还是存在蛮大的差异的。“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如西宁当地昼夜温差都在20℃左右,最高气温也未冲到20℃,西宁离“夏天”还有些远。真正的夏天还早着呢。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摄氏度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点评:...

    2023-02-21 西宁的温度 西宁多少度

  • 立夏能结婚吗

    5月5日立夏不能结婚。婚姻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婚姻的意义在于选择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成为家人,亲人。大家都希望能够有个美满的婚姻,其乐融融。而婚姻的仪式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人喜结连理。不过就老黄历来看5月5日立夏不宜结婚嘛,建议大家另选他日。点评:...

    2023-02-21

  • 立夏是什么时候

    2021年立夏是5月5日星期三。周所周知立夏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每每该节气到来之日标志着夏天的开始。由于立夏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节气。民间会有迎夏、斗蛋、尝新、吃立夏饭等一些习俗。另外凡逢立夏日,在各地民间都有称人体重的习俗。在家里中堂上或者天井里,挂一大秤,家中男女老小都可称,但主要是称小孩的体重。点评:...

    2023-02-21

  • 立夏和夏至哪个天气热一些

    夏至热。相较于立夏肯定是夏至更加的热一些,从节气上说,夏至是夏天的一个高峰,一般夏天从立夏就开始了。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点评:...

    2023-02-21 冮夏天气 夏天气预报

  • 立夏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立夏节气一般会吃清明粥、清明饺子、清明汤圆等传统食物。1、立夏蛋在中国的民间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zhù)夏”这一说,在立夏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鸡蛋吃,无论是腌的、生的还是茶叶蛋,吃鸡蛋既能补充营养,也能有美好的寓意,不怕夏天热着。2、吃饺子立夏预示着春天向夏季的婉转,我们这里的风俗是立夏吃饺子,老人们说不吃饺子就会热坏,哈哈,再调个料汁,全家人围在一起,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3、立夏饭立夏饭,以大米、豌豆、胡萝卜,在加点虾仁、干贝等海鲜调料,色泽亮丽,美好向往。在不同地方有不同习俗,不管哪种习俗,吃哪种美食,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顺应时节,寓意家人安康、幸福。点评: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介绍了立夏节的习俗和美食,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到立夏蛋、吃饺子、立夏饭等习俗,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节日文化,也是对家庭的祝福,寄托着对每个家庭的祝福。...

    2023-02-21 夏季吃饺子 夏至吃饺子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