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寄生虫疫苗》(英)泰勒(A.E.R. Taylor),(英)马勒(R. Muller)著;王捷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抗寄生虫疫苗》【作者】(英)泰勒(A.E.R.Taylor),(英)马勒(R.Muller)著;王捷译【页数】212【出版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8【ISBN号】14048·4808【价格】1.05【分类】寄生虫-疫苗疫苗-寄生虫【参考文献】(英)泰勒(A.E.R.Taylor),(英)马勒(R.Muller)著;王捷译.抗寄生虫疫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8.图书目录:《抗寄生虫疫苗》内容提要:《抗寄生虫疫苗》内容试读一、抗疟疫苗J.H.L.Playfair设想使用疫苗方法使人类免于疟疾的威助,经过近50年时断时续的努力,近年来无疑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1.认识到化学治疗控制原虫和媒介的局限性:2.长期感染疟疾的成年人明显地表现出有效免疫力影3.疫苗接种使实验动物具有对致死性疟疾的抵抗力;4.最近建立了人体恶性疟原虫血液期连续培养多5.研究基金会,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热带病的“特殊规划”,给予研制疟疾疫苗的优先权。然而,与此相反,仍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如:6.使用疫苗的类型尚未确定影7.佐剂的选择影8.原虫“逃避”免疫反应的可能性影9.存在有害(病理性的)免疫的危险性多10.在热带地区使用各种疫苗经常遇到的生产、安全试验及运输等方面的问题;11.需要的免疫应答的确切类型尚不了解。近来有些书籍在这些方面作了专题评论(Cohe和Mit-chell1978,Richard1977,Mitchell1977),本文并不打算与上述评论竞争,仅对上述各方面加以补充并依次作简单的讨论,特别是最后一点缺乏肯定的免疫方向。依我看-1在推理方面主要的空白之一是从动物斌验到人群的实际疫酋接种的问题(多半是以经验为根据的)。(一)化学治疗控制一位偶然出访非洲的游客,因服用抗疟药而未患疟疾。人们也许会对这种过分谨慎感到多此一举,但在越南有近十万美军感染疟疾以及100多人死亡的事实应足以引起深思了,而这些人都曾在监督下服用了最昂贵的药物(Cafield,1972)。如果把受疟疾威胁的人口的数量(仅非洲约有4亿)与众所周知的蚊子和原虫均有产生抗药性的能力等加以衡量的话,问题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了(Bruce-Chwatl1978)。(二)人类的免疫力死于疟疾的主要是5岁以下的儿童。疟疾流行区的成人大多不出现原虫血症或严重症状。一旦他们在国外作6个月的短期旅行再返回时,往往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Maegra-ith1974)。这清楚地表明了这是一种适应性免疫,但持续时间很短。,这种抵抗力至少是部分来自免疫力,已被Cohe等第一次证实(1961),即获得免疫的成人的IgG能使患急性恶性的儿童原虫血症降低。这个著名的实验可看作是疟疾免疫学新时代的开端。(三)动物疫苗接种这里不准备一一列举疟疾的实验动物模型,在这些实验动物体内某种形式的疫苗接种已经生效(参阅Cohe和Mitchell1978Nuezweig等1978)。通过接种,2小鼠幸免于伯氏鼠疟源虫(P.飞erghei),小鸭幸免于鹇疟原虫(P.lohurae),罗猴幸免于诺氏疟原虫(P.kowlei)致死性感染。这种能使正常动物免于致死性的疟疾感染所产生的心理学方面的效果,增强了免疫学家对疟疾的兴趣。由于生活史的复杂性以及动物饲养中后勤工作的种种原因,使每个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只局限于某一个宿主,有限的几个种,甚至往往是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而已。因而不那么容易比较不同疫苗的价值,这一事实仍是国际会议上争论激烈的问题。本节着重讨论动物试验中出现的一些带有鼓舞性的情况,困难方面另将考虑。疟疾的特点是免疫应答有3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子孢子期、红内期及配子期。1,用子孢子接种近代,最早研究子孢子作为一种免爱原的是Nuezweig和她的同事(1967)。他们发现经照射的子孢子能使小扇幸免于活子孢子致死性的感染,这个试验结果已被其它研究人员(Beaudoi等1976)所证实。解剖蚊子的唾液腺,取得75000个子孢子,再用8~15千拉德的X射线或Y射线照射,作单次静脉注射可获得部分的保护作用,反复注射效果更好。除了短小棒状杆菌(Corye-acieriumarvum)外,迄今没有任何比它更好的佐剂(Nudezweig等1978)。保护作用比较好,但都不是种特异性,而完全是期特异性,即血液期不受影响。就保护作用而言,脾脏并非主要的,只要接种疫苗有足够效力(Sita-ly等1976),但T细胞倒是不可缺少的(Sitaly等1977)。虽然早已表明保护作用是抗体介导的,现在看来同样包括一种细胞介导的成分,可能在肝脏内起作用,这已表明经照射的子孢子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肝脏感染(Sitaly3为免疫原进行了-系列广泛的试验(1itchel1等1974,1975)。这种方法有几个优点:裂殖子的感染期短暂(不到1小时),不须将裂殖子杀死或灭活,裂殖子可自然地从红细胞内释出,大大地减少了红细胞膜的污染,也简化了抗原的分漫析(Cohe1979)。理论上的不利条件是:作为免疫攻击的靶子,裂殖子在生活周期中暴露的时间很短一实际上仅仅几分钟而已。业已证明裂殖子疫苗对防制恒河猴的诺氏疟疾与夜猴的人类恶性疟疾非常有效,但这种效果只有在与弗氏完全佐剂同时使用时才显示出来。裂殖子在使用方面的优点是经过冰冻或冻干仍能保持其免疫原性(Mitchell等1977)。最初看来这些疫苗似乎仅仅产生抗裂殖子的抗体,这种抗体具有阻止裂殖子穿入红细胞的能力,但由于阻断抗体和保护作用之间在特异性上的某些差异(原虫变异株)以及难以解释需要分支杆菌作佐剂的原因(Butchel】等1978),从而诱导出这样的设想,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也在起作用(Cohe1977)。与猴的接种效果相反,裂殖子疫苗对小鼠的效果比上述的含虫红细胞疫苗效果差。由此可见,小鼠和猴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人类疟疾,究竞哪-一个是较好的模式,~或都确实与人疟有关?4.用血液期原虫的亚细胞组分接种由于疟原虫的数量多以及获得不受污染的疟原虫的困难,给疫苗的生产、使用和安全等方面提出重要的问题。因此人们很自然地会考虑使用更精制的制剂。可惜事与愿违,这样的“疟原虫抗原”的效果比上述的粗制品要差得多。原虫被压力或超声等粉碎,能产生与原虫寄生细胞相似一6···试读结束···...

    2022-10-06 王薇 疫苗

  • 医学寄生虫学应试指南第三版pdf下载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医学寄生虫学应试指南(第3版)将以近期新的教材为基础,汇集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各附属医院一线教师和临床专家进行编写,以习题为主,题型涵盖选择题(A1/A2型、A3/A4型、B型、X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以及案例题,名词解释以英文为主。医学寄生虫学的定义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感染人的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形态结构、生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生活规律、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以及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了解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危害、在国内外流行的现状和在防治工作中我们面临的形势。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作为病原体引起寄生虫病和作为传播媒介传播疾病,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热带病研究培训特别规划(TDR)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种(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均属寄生虫病。根据疾病的负担和流行现状,2000年在此基础上增加结核病和登革热,并将丝虫病分为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锥虫病分为非洲锥虫病和恰加斯病,统称10大热带病,其中寄生虫病占7种。目前在我国寄生虫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血吸虫病和疟疾在一些地区仍在流行,防治难度大;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甚至引起地方性流行;机会性寄生虫病发率也不断增加,因此,在我国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包括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宿主抗寄生虫的作用,对理解致病机理和临床症状,以及如何增强宿主抵抗寄生虫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重点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为:(1)清除寄生虫(2)患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定义:当寄生虫进入宿主,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寄生虫对宿主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现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具有宿主特异性、慢性感染、幼虫移行、异位寄生、多寄生现象、人兽共患以及机会致病等特点。(3)呈带虫状态(带虫者定义:寄生虫进入宿主,诱导宿主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力可杀伤大部分寄生虫,并获得部分抗再感染的抵抗力,在宿主体内尚存在少量寄生虫,可长期存活,此时宿主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造成寄生虫的感染和流行)。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结果与宿主的遗传因素、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寄生虫种类和数量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宿主的感染程度或疾病状态。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流行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是从寄生虫生活史中某一阶段离开宿主开始,经过外界环境,再侵入新宿主的过程,主要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生物因素间接型生活史类型的寄生虫生长、发育与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性活动是一致的。如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与中间宿主钉螺的地理分布一致。2,自然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感染宿主所在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因素,以及地理环境有关。气候因素影响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影响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孽生、活动与繁殖,也影响在其体内寄生虫的生长发育。3,社会因素人们的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水平、卫生水平(医疗卫生和防疫保健)、社会活动(人口流动)、居住条件,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是制约寄生虫病传播与流行的重要因素。...

    2022-05-08 寄生虫病有 寄生虫的寄生虫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