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与人生》孟向红,王亮,张芬肖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与人生》【作者】孟向红,王亮,张芬肖主编【页数】106【出版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717-0079-9【价格】36.80【分类】人生哲学-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孟向红,王亮,张芬肖主编.哲学与人生.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图书目录:哲学与人生》内容提要:《哲学与人生》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哲学与人生》内容试读第一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第一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人生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而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题。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成功的人生源于正确的选择,而失败的人生则源于错误的选择。那么我们每个人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呢?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不仅需要理想、热情,需要踮起脚尖跳望远方,更要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要把积极的行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命运。学习目标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态度: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微一个自强不息、敢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哲理故事新时代的工匠进入中职学校后,初中时贪玩的张志坤迫使自己埋头苦学。同学们做一遍的作业,他做上两遍;舍友熬夜打牌闲聊,他熬夜打磨加工零件;他只允许自己每天睡6个小时,平日里不是在车间,便是到学校图书馆汲取知识;学习勤奋上进,训练努力刻苦,却从不张扬。2015年8月4日,张志坤代表祖国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以99.7分刷新了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最高得分纪录,获得该项目的金牌。然而,张志坤的成绩却只在世界技能大赛官网公布2个小时便被撒下。张志坤后来才知道,自已的夺冠无意间打破了德国、日本、韩国多年来在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轮流坐庄的局面,3国代表团推说测量仪可能出现技术故障,成绩需要重新评定。真金不怕火炼。无论是德英的还是日韩的标准,检测结果均显示,张志坤才是当之无愧的金牌得主。荣誉因其“难产”更显珍贵,10天后,世界技能大赛为张志坤举行赛史上首次网络颁奖。载誉归来后,经省政府特别批准,张志坤留校任教,被聘为高级技师,成为精英班教练。如今,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追求:“我要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学弟学妹铸就金牌人生。”哲学与人生点评张志坤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但脚踏实地,还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成才的道路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冷静分析,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第一节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名人名言生活不在于掌握一手好牌,而在于把你掌握的牌打好。比林斯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鲁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一、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指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世界观的具体化或者应用,即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即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一原理落实到方法论层面上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根据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所谓实际,包括事物的状况、属性和规律。认识了这些,按它的要求行动,事情才能办好。扩展阅读胸有成竹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他的朋友晁补之写了一首诗称赞他,其中有两句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从此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文与可“胸中”的“成竹”从何而来呢?是天生的吗?不是。是他冥思苦想、主观自生的吗?也不是。原来,在文与可的住处周围种了许多关于人生选择的名言竹子,他一年四季都能观察竹子的变化。他对竹子、竹叶在各个不Q2第一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了透彻的了解,因而当他画竹时,“下笔如有神”,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生动逼真的竹子。如果文与可不跟竹子打交道,不论如何构思,也不会做到“胸有成竹”,更不会成为画竹子的高手。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所谓“从实际出发”,并不是从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外表、现象出发,而是从其固有的规律性出发。这样才会有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行动,才能发扬自觉的能动性。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就必须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可靠的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唯一途径。人生选择的实现要受到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主观因素的特点,还要考虑到自身的体质、学业基础、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人生价值。具体而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事情要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其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再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最后,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知识链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与基础。毛泽东指出:“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就要全面地看寓言一则哲学与人生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就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将思维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统一了起来,从而论证阐明了人类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应该由实践来证明,等等,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都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政治路线是党为实9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换言之,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指导。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烤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而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方东美先生说的这段话,解释了哲学对人生选择的积极意义。青年的人生之路归根到底要由青年一代自己去走。在大风大浪中锻炼,到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是青年成长的根本途径。在这方面,哲学可以给青年们以积极的指导。具体而言,人生选择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正确抉择人生道路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诺贝尔说:“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还包括人自身的多样性。人生选择是自我反省并觉醒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能否正确抉择人生Q第一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道路,是影响人生事业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的发展过程,这是由人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做出的选择要符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正确抉择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切实做好人生规划。所谓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初步尝试选择未来适合自己从事的事业和生活,尽早(多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对于青年在自己一生中的成长与进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扩展阅读刘伟一无臂钢琴师刘伟10岁时因意外触电失去双臂,12岁时开始学习游泳,并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14岁时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的成绩;16岁时学习用脚打字。2005年,刘伟获得“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2006年,蝉联“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同年,他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开始学习用双脚弹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2008年8月29日,CCTV一10《讲述》播出了刘伟的故事《断臂琴缘》;同年,刘伟参加北京电视台《唱响奥运》节目的录制,现场弹着钢琴与刘德华合唱了歌曲《天意》。2009年12月3日,刘伟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双上肢障碍者书画及才能展示活动”。2010年,刘伟参加央视《正大综艺·吉尼斯世界之夜》节目,并在1分钟内打出231个字母;同年3月,赴意大利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了用脚打字1分钟251个英文字母的世界纪录;同年5月,参加湖南卫视选秀娱乐节目《快乐男声》济南唱区的比赛,预选赛时演唱了曹格的《背叛》,并弹奏了钢琴曲《梦中的婚礼》,最终未能晋级;同年,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第一季》的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同年9月,参加《开学第一课》节目的录制。2011年1月26日,参加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并演奏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年,与言承旭、陈彦妃、翁虹、方芳合作主演励志情感剧《我的灿烂人生》,在剧中饰演夏晴天的弟弟夏晴朗,这是他的首部电视剧作品;同年,出演杨亚洲执导的励志电影《最长的拥抱》,在片中饰演男主角官平,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同年,其主演的电影《最长的拥抱》获蕴含哲学的诗句得第36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创意奖:同年,出版个人首本自传《活着已值得庆祝》:同年10月,前往英国伦敦出任《中国达人秀第三季》海外招募站的特邀评论员;同年12月,正式坐上了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观察员的席位。哲学与人生2012年2月3日,出席“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并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隐形翅膀”的称号;同年2月28日,推出首张个人EP专辑《为所欲为》,收录了包括《梦想的符号》《时间》在内的3首歌曲;同年10月,其主演的电影《最长的拥抱》上映;同年12月,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第四季》最后一场的录制,并与平安合唱主题曲《梦想的符号》,这是他首次与平安合作。2015年,参加东方卫视“春满东方”为主题的羊年新春群星大联欢的录制。(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哲学既有对前人“实有”生活经验和教训的理论概括,又有对后人“应有”生活和“将有”生活图景的理论表达。对中职生来说,学习人生哲学,做出人生选择,就要学习前人的生活经验,了解当代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要培养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人生问题的应付和处理能力,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任何情境中都应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想问题,以长远的利益为决定依据,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的地方要设法去改善。总之,要想成为一名成功发展的人,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态度、长远的眼光和进取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历程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9实际的人生观;积极地接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冷自然,有较广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有独立自主的性格;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勇敢创新;爱人类并认同自己是人类的一员;有至深的知己,有亲密的家人;具有民主作风,尊重别人的意见:有伦理观念,决不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幽默感。(三)勇于战胜人生挫折青年时期是人生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们难免会遇到挫折、逆境、失足、失意、失败、痛苦、冤屈、不幸、讥讽等人生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中职生应通过学习人生哲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振作精神,重整旗鼓,奋力拼搏,开辟新的人生境界。(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人生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人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发展,才能进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思考的历史。要想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谨慎而经常地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就说过,“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方法也可以作为做出人生选择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二是思考,三是实践。首先,要重视学习人生哲学,用正确的人生观武装自己。其次,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力求做到完整、准确地理解人生哲学的真谛,力求使之变成我们观察人生现象、分析人生问题、解开人生之秘的思想武器,并以其作为人生向导。再次,要勤于和善于将人生哲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人生活动中,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并且注意在生活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的Q6···试读结束···...

    2022-08-21

  • 《方志哲学》耿俊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方志哲学》【作者】耿俊杰著【页数】216【出版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11【ISBN号】978-7-5643-7226-2【价格】39.00【分类】方志学-哲学理论【参考文献】耿俊杰著.方志哲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11.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从哲学角度思考方志学和方志现象的学术专著。通过哲学思考,对方志学的历史进行了深度反思,对未来可能的方志形态进行了设想和科学构建,首次提出了纯粹方志学、方志哲学等概念,最终确立了方志编纂学、纯粹方志学和方志哲学等三种方志学体系,为未来方志学科的深入发展、繁荣发展做了一定的探索,并提供多种可能性。全书分为方志编纂学、纯粹方志学、方志哲学和广义方志学四个部分,共十八章。本书可供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参考。《方志哲学》内容试读导论根本上说,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最大的问题到最小的和微不足道的问题,从宇宙的诞生和构造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确行为,从自由、死亡和永恒这样一些终极问题到日常饮食问题,一切都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方志从哪里来?方志是什么?方志向何处去?这是本书的三大核心问题。1897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在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上创作了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画名中这三个问题都是哲学的最高问题。我将这三个问题引入对方志的思考中来。可喜的是,这完全合适,仿佛找到了一双合脚的登山鞋,穿上它再去攀登方志学之高山,寻觅方志思想之路,就会更加稳健而持久。高更认为,绘画的本质不是在简单的写生中获得的一般经验,而是经验的创造,这与本书所要表达的方志思想暗合:方志不只是简单的记录,它还有更高层次的心灵创造。一、方志的存在方志在中国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方志的地位方志在中国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首先体现在官方的重视上。方1志哲志的产生与官方有重大关系。《周礼》记载,小史“掌邦国之志”1,外史“掌四方之志”2。小史、外史都是政府的官职名,是司礼之官。北宋司马光、清代章学诚都认为《周礼》就是方志的起源。即使这不是真的,至少也可以说明掌握地方情况是官方的需要,这与后世官方对方志的需要是一致的。这也至少可以说明,方志的起源是有官方意识的,至少官方意识是其起源意识之一。从此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由于治理需要都对全国各地的情况十分关心。要了解各地情况,就要由各地报送地情材料。起初的上报材料,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方志。起初是由官方最高机构按各地上报的地情材料直接编写全国范围的总的地方情况书。秦时有地图,汉代规定各地上报“计书”。宋代对方志开始高度重视,虽然没有诏告各地修志,但经常要求各地报告地情、地图等。由于朝廷的重视,宋代修出了许多区域性的方志。到元代时,朝廷颁发了《大一统志凡例》,成为中国中央政府制定的第一个规范性的修志文件,在方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纂天下郡县志书”3,这是中国历史上朝廷首次明确诏告各地编修方志。到清代,由于官方的推动,修志更是一度达到了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也都是全国统一修志。这种现象,在世界列国中是绝无仅有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虽也有方志编修,但都是受中国的影响,且其规模和连续性都远不能与中国相比。其次,体现在学者文人对方志的关心上。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者,大多对方志有些兴趣。文学家范成大、史学家司马光,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参与过方志编修并提出了一些方志思想。清代史家章学诚更是将方志开拓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到梁启超则将章学诚的方志研究明确称为“方志学”,并对方志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民国时期的鲁迅也经常阅读方志。学者文人对方志的热衷主要是由于中国学者天然地关心各种学问,这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方志自然是其关心的重要方面。最后,体现在学术传统的绵长上。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4中国最早的史书是《尚书》,约成于公元前5世纪,那么方志算到今天已经有约2500年的时间了。如果就按最早出现“方志”一词的《周官》算起—《周官》可能成书于魏文侯时期(公元前472一前396年)5一那么已经有2400多年了。如果从现存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方志作品《华阳国志》算起一据刘琳考证,该书可能成于东晋永和四年至十年(348一2355年)之间一那么方志到今已经有1600多年了。方志在中国是个非导常绵长的学术传统。论(二)方志的数量明代开始全国普遍修志,到清代已经达到全盛。明清以来,要求全国各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区都要编修方志。至今,凡是在中国管辖内的县以上的行政区中,绝大多数都有方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现存1949年以前的历代方志8264种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截至2005年11月,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已正式出版4808部,这还只是总规划5445部的88.8%。7同时,各地一直都在广泛编纂行业志、部门志、特色志、乡镇志、村志等方志作品,数量一般应在规划志书的几倍或几十倍之上。因此,全国新修的方志当在数万部之上。如此庞大的数量表明方志在中国是一个极广泛而庞大的存在,其背后也有一个非常庞大、非常活跃的学术团体在活动。(三)方志的独特性如果认为只有中国的这种形式才叫方志,那么它肯定是独特的;但如果将方志定义为对区域情况的记载,那么很显然,形式问题就不再重要,即使凭感觉,也可猜知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会有类似的图书。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提到,女主人公苔丝的父亲约翰·德比之所以知道自己是贵族的后代,就是一个当地的地方历史学家在偶遇时告诉他的。这就表明地方史研究在英国可能是很流行的。国外对区域地理和历史的记录,甚至也如中国方志一样是广泛而系统地存在着,例如美国犹他州的29个县都编修了县史8。那么中国方志的独特性在哪儿呢?一是体例的独特性,二是历史的绵延性,三是组织的统一性和广泛性。这三个特点合在一起,确实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特别是时间的绵延性和空间的广泛性,使方志发挥了最重要的史料库的作用,这一点,是今人之所以重视方志的最重要的原因。(四)方志的价值古人对方志价值(或功能)的论述比较驳杂,但范围并不宽,有些3志哲学很有价值,但大多都是十分零散的,只言片语,不成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方志界将方志的价值概括为存史、资治、教化三点。这几乎成了对传统方志价值的最高概括。存史是中国人极感兴趣的爱好,方志的这一功能是自然而然的。官方之所以重视修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它起到资治的作用,方志记载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都是国家治理所需;虽然还只是简单的记录,但基本上是可以满足当时也同样处在简单的治理模式下的封建政府。也就是说方志记录的简单性和政府治理模式的简单性是相适应的。教化是古代政府“防道其民”9的重要手段,分“文化”和“武化”两种,方志属于“文化”的范畴。这实际上就使方志的价值变得很狭窄,也就严重抑制了它的活力和应然的理想。(五)方志的向往方志的向往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比如仓修良先生认为,“两汉魏晋的选举制度促使人物传记盛行”1,这就是一种方志的时代精神。方志可以有什么样的向往,就说明它所处的时代希望或允许方志孕育什么样的精神。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方志自然也向往自由与自在。反之,在一个专制封闭的时代,方志自然就只能循规蹈矩、一板一眼。过去,方志的向往就是为官方统治提供基本情况,它也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今方志的向往是建立方志学,甚至使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这虽然呼唤了许多年,但是却一直没能实现。这倒不是因为学科批准单位不予重视,也不是因为学者不重视方志学,而是因为所谓的“方志学”无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方案。这才是深层原因。当今所谓的“方志学”,本质上只是方志编纂学,它只能解决记录哪些地情和如何编写的问题,而解决不了区域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所谓的“方志学”是没有问题的学问。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科是不可能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的。要成为一“学”,它就必须有要去解决的问题,并且具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以往的方志只是知识的“堆栈”“,这使它无法成为“学”。但这不意味着将来的方志就一定不能成为独立学科。既然有这一向往,就说明时代精神有这种需要,就要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构建独立的方志学科,也正是本书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9二、方志的困境论方志和方志学发展到现今,已经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身陷困境,只是由于人们习惯于这种困境并且缺少开拓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对此缺少敏锐的感知,所以并未能意识到或充分意识到这些困境的存在。他们总是朦朦胧胧地感觉方志很重要,却又无法知道它到底重要在哪里,当方志在现实中根本体现不出重要性时,他们就变得消极悲观,最后只能以“对历史负责”这样的措辞来自我安慰,导致方志只能局限于“存史”这样的狭小领地。这些情况都是方志和方志学本身的困难所致。(一)没有问题的困境针对方志所做的研究,传统上称为“方志学”。这一概念从梁启超开始,梁启超又认为方志学从章学诚开始。但章学诚所研究的方志学,以及梁启超和后世学者所谓的方志学,本质上都只不过是方志编纂学。方志编纂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已经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2,因为它已经近乎完备。在过去如果说它有问题的话,那么可以说,它的主要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记什么,另一个是如何记。事实上,方志编纂学在过去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两大问题展开的。甚至可以说,方志编纂学也就只能围绕这两大问题展开。发展到现在,这两个问题也几乎解决得差不多了。旧的东西已经完善,再也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了,这是当前方志和方志学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一没有问题。有些学者提出要将方志学建成独立学科,但因为方志编纂学自身已经没有重大问题要去研究,因此方志学想建成独立学科或一级学科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无法建成独立学科的困境方志学的根本困境乃是:如果它坚守固有的模式,它就只能自限于方志编纂学的范畴,这也将使它永远只能保持记录的能力,而无法实现成为一门高级学科的理想;如果它向高级发展,即转变研究对象,那么在现代学科的思维模式下,它就只能和必然地消解在区域地理学或区域历史学的学科之内,根本不具有独立的意义。现行的思想基本上就是把方志学当成历史学科来看待,这就与它的方志学理想在根本上产生了矛方盾。虽然地理学对方志学的对象研究上更具有本真意义,但同样,它也学会消解到区域地理学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方志学的独立性与区域地理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对于这一困境和矛盾的研究,也许要持续很长时间,这个困境和矛盾的化解,也是方志学或方志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未来最为重要的任务。但是,由方志编纂学提供的产品一记录的方志一确实具有恒定不变的基本价值,也就是,它不管理论如何变化、哲学思想如何看待,它就只是记录。正如农业生产一样,不管工业与服务业,甚至第四产业(信息业)如何发展,它都有最基本的作用:提供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个根本的困境导致它无法建成独立的学科。要建立一个学科,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安东尼·吉登斯在《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理论是所有学科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它使我们能够提供解释而非简单罗列一系列的事实。”13方志和方志学在发展了2000多年之后,仍然没能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理论,很难谈得上对理论有什么贡献。要建立方志学,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即理论思维,但这恰恰是方志和方志学一直以来根本就不具备的。它只为其他研究和运用提供原材料,还没有发展出一套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也根本就不具备发展出这种思维的能力,这是仅仅作为记录的方志和仅仅研究编纂的方志编纂学的本性所决定的。最重要的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必须具有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是个大的学科,但是当其光学、微波学、量子动力学等子学科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它们就成为独立学科了。而方志学并不能独立且高效地解决区域内的任何重大问题。这些事实都表明,以方志编纂学的能力,想要建立方志学,虽然有强烈的愿望,但却根本没有可能。甚至可以说,一直以来方志学都与现代科学相距甚远,它从来没有提出过深刻的、有重要价值的见解。(三)单纯记录的困境方志从始至今的呈现方式都只是单纯地记录,因此只能称为记录的方志。说以往的方志只是记录的方志,并非说这方志本身没有变化。方志自身当然在变化。在记载内容的数量上,它记录的内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种、从部分到全体。在形式的数量上,各种体例、6···试读结束···...

    2022-08-21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官网 金融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哲学小引》(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著;唐解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小引》【作者】(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著;唐解译【页数】200【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ISBN号】978-7-208-16031-6【价格】48.00【分类】西方哲学-研究【参考文献】(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著;唐解译.哲学小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图书封面:哲学小引》内容提要:在这本引人注目的小书里,作者以关于12个哲学“大问题”的精彩讲解向读者介绍了西方哲学传统。他揭示出哲学思想的本质,并展示了哲学为什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在关于道德、政治、爱、死亡、认识、自由、上帝、无神论、艺术、时间、人和智慧这12个哲学主题的讨论中,作者启发我们思考哲学的核心问题-应该如何生活……《哲学小引》内容试读1.道德Lamorale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如果那个傻瓜或猪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那个方面的问题。而相比较,另一方即苏格拉底那一类人则对双方的问题都很了解。一约翰·密尔仅因为你担心自己会被抓住、受到惩罚、锒铛入狱这不是诚实,而是算计。这不是道德,而是谨慎。害怕警察是美德的反义词,或者说这仅仅是出于谨慎,而非美德。反过来,想象一下,假设你拥有那枚柏拉图提到过的著名的裘格斯指环,有了它,你可以随心所欲地隐身…这枚魔戒由一名牧羊人无意中检到,只需将指环的底盘转向掌心一侧,即可彻底隐身,把它转到掌心另一侧,就能重新被人看见…裘格斯,这个一度被人们认为诚实的男人,没能抵挡住指环的诱惑:他利用它的魔力进人了皇宫,勾引王后,谋杀国王,夺取权力,用这权力为自己谋求独有的福祉…《理想国》中故事的讲述者总结道,好人与坏人,或我们所谓的好人与坏人,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是否谨慎或虚伪,换句话说,仅仅在于他们对他者的目光所赋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或取决于他们自我掩饰的技艺精湛与否…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旦拥有裘格斯指环,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这两种人都会朝向同样的目标”。这其实是在说,道德只是幻想、谎言,只是伪装成美德的恐惧罢了。只要能让自己隐形,所有的禁忌都可以消失,每个人只消追寻自身的快乐或利已主义的好处即可。真的是这样吗?柏拉图显然持反对意见。但并非所有人都理应是柏拉图的信徒。对你而言唯一有价值的答案取决于你自身。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你拥有了这枚指环。你会做什么?你不会做什么?比方说,你是否会继续尊重他人的财产、隐私、秘密、自由、尊严、生命?没有人能代替你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只与你有关,并与整个的你有关。所有平时你不会做,却允许自己在隐身的情况下做的事,体现的更多地是你的谨慎或虚伪,而非道德。相反地,那些你即使隐身,也继续要求或禁止自己做的事,并且是出于义务而非利益所做的事,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你的灵魂有自己的准则,你将以此来审判自己。你的道德?是你对自己的要求,不因他人的目光或种种外在的威胁而改变,它代表着善与恶、义务与禁忌、可接受与不可接受,最后,它代表了人性和你自己。具体来说:道德是你遵守的所有规则的总和,即使你无法被人看到,即使你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否过分?这是否无关痛痒?这些都应由你来决定。例如,假设你能隐身,那么你是否能接受给无辜5···试读结束···...

    2022-08-21

  • 《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沈清松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作者】沈清松著【页数】529【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01【ISBN号】978-7-100-14075-1【价格】52.00【分类】哲学-研究-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沈清松著.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01.图书封面:哲学与中国哲学》内容提要:《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针对中世纪士林哲学乃至新士林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议题,乃至中华新士林哲学的发展,及三者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与相互的比较,进行讨论。全书共计十五章,三个附录分中世纪士林哲学、新士林哲学、中华新士林哲学三部分。《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内容试读第一部分中世纪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土林哲学与中国哲学据此,以下的评析并不急着马上进入对圣奥古斯丁与海德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人相关的论述,而应先好好地、一步一步地解读圣奥古斯丁《忏悔录》这一文本。虽然我们免不了在当代的学养脉络中来研读,但也该先把自己放到圣奥古斯丁的文本中。例如,我们该尽量回到《忏悔录》文本里去理解他在那里要说什么,再进一步来看他能说什么,尤其是在后来其他相关文本脉络里来看他能说些什么。这样做,希望能尽量把时间的纵深拉长,回到奥古斯丁文本内在理路与一致性所展现的意义,这对我们有一项好处:不要一下子便把所思考的文本拉到现在,反而由于时间纵深的拉长,我们的胸怀也变得更为宽阔,如此一来,将使我们的思维有了时间的深度。如果我们现在马上就要说圣奥古斯丁某一段话与现代某人讲的东西相似,我们也许会犯了诠释的暴力,或使诠释暴力更为增强。再者,我们借由这一阅读的机会,也会把自己心灵中的时间纵深给拉长了。当然,无可避免地,我们也会涉及其互文性,尤其针当前的兴趣,我会随机指点其中与胡塞尔、海德格尔、利科、德里达甚或利奥塔等人,甚至与中国哲学的相关议题。首先要谈的问题,是Cofeioe或《忏悔录》书名的中文翻译,或更好说是拉丁文cofeio一词的意义。本文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忏悔录》第十一卷,然而正好从第十一卷开始,圣奥古斯丁所用cofeio一词的意义有了蛮大的转变,且这在第十卷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在第十卷里,圣奥古斯丁对于cofeio这个语词有所讨论。换句话说,第十卷对于cofeio一词的意义有一总结性的讨论,以便预备第十一卷以后该词意义的重大转变。我们第一部分中世纪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5必须注意到,“忏悔录”这一翻译不一定十分恰当。如果我们也注意横的、纵的文本际性,在圣奥古斯丁之前拉丁文作家提到的cofeio一词,与后来基督徒使用该词、与圣奥古斯丁本人的使用,其间的确是有一些重大的变化。(二)Cofeio一词意义与圣奥古斯丁使用之意我们都知道,拉丁文cofeio这一语词原先主要的意义是“坦承”,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例如在法庭上,公开承认自己所犯的过错和罪行,也因此是坦承自己的罪过之意。在西塞罗(Cicero)的作品里,我们便已经读到这样的用法。这一意义也在后来天主教徒的使用中继续发展,成为“忏悔”之意。例如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他也坦承自己的罪行,说出自己的诸多不是,讲出自己先前所犯的罪过。这其中,首先有“叙事”(arratio)的成分。许多事件的前后相续与曲折,会组成一个故事,这当中就有叙事的一面。在叙事之时,我承认我所讲出的事情是我做的,或是我的行为所造成的,也因此cofeio这个字也有“认罪”的意思。于是,对于天主教徒,原来法学意义的“认罪”有了宗教上的“忏悔”之意。此外,天主教徒也有告解的仪式,借此人可以说出自己所犯的罪或错,并为此而忏悔。Cofeio除了“叙事”与“坦承”,且在“坦承”里含有“认罪”与“忏悔”之意,此外也还有别的意思。须知,有些法律意义上的“认罪”,并不就是“忏悔”。此外,Cofeio也有“宣信”的意思,早期天主教徒的cofeio即表示“宣示自己的信仰”,尤其是在殉道神学中,对于殉道圣人(martyr)来说,他们宁可丧失自己的生命,也要宣示自己6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信仰。天主教殉道圣人托奥多图斯(Theodotu).曾指责罗马人迫害基督徒的所作所为,是相反法律的意旨,因为他们对于受到逼供而承认犯行的,都还会表示宽容;然而,现在这些根本不需拷打刑求,自己就站出来cofe宣示自己信仰的天主教徒,反而将之送进火堆或钉十字架。可见cofeio也有“自动宣示信仰”之意。当然,我们也可以追问:经由暴力手段严刑拷打,是不是可以逼出真理?最近我有一位同事桑德斯(GrahamSader)写到冯梦龙的《拍案惊奇》,其中论及经由拷打审讯问出的一些口供,说出的一些故事,桑德斯探问道:到底经由暴力审问,可不可以逼出真理?这真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总之,Cofeio是有“自动宣示信仰”之意。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宣示信仰的意味比较不重要,认为他在前十书中虽然说了许多关于自己过去都做了些什么,只是偶而也有一点宣示信仰之意。其实,我认为,《忏悔录》整部书也可以视为具有宣示信仰的意思,说出他所相信的道理,像是人与天主的关系,天主造天地万物,天主圣三等等。当然,Cofeio作为宣示信仰之意,主要是用在那些殉道者身上。例如中世纪思想家宣信马克西姆斯(MaximutheCofeor),也是一位我心中十分推崇的神哲学家,人们把他的Cofeor封号翻译成“告解者”,这翻译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宣信者马克西姆斯由于宣示了他的信仰,虽然没有被处死,但受了很严重的惩罚,以致双眼失明,也因此被封为Cofeor,实际上应该翻译成“宣信者”。当然,宣信者马克西姆斯也讲了很多重要的道理,例如他的基督学,神的肖像(ImagoDei)概念等,是用讲道的方式做了信仰宣示。···试读结束···...

    2022-08-21 中国哲学史epub 中国哲学epub百度网盘

  • 《公共哲学》(美)沃尔特·李普曼著;任晓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公共哲学》【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著;任晓译【页数】204【出版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327-8293-2【价格】35.00【分类】社会哲学-研究-西方国家-现代【参考文献】(美)沃尔特·李普曼著;任晓译.公共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评论家及传播学学者李普曼的这部经典作品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变化展开了透彻而令人信服的分析,为20世纪每一位公民所面临的关键性决策困境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总结。他呼吁所有追求自由的人们积极主动且负责任地关注政府决策,以保障自身自由权利不受侵犯,避免陷入极权主义。《公共哲学》内容试读第一部西方的衰落第一章朦胧的革命1.我写本书的原因在致命的1938年夏季,我开始写一本书,力图分析我们西方社会日益增长的混乱。那时我住在巴黎,得知有一决定已经作出,即后来张伯伦和达拉第很快就前往慕尼黑了。要避免另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弃甲投降外希望渺茫,但法国和英国亦无把握能够抵挡即将到来的进攻。它们并无准备,人民一盘散沙、士气低落。美国人遥不可及,决心保持中立,也未武装。我内心预感,大西洋共同体的各国将无法应对挑战,如果它们失败了,我们将丧失我们伟大的文明传统①,西方人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斗争后赢得的各种自由,现在正受公共哲学「0032.1917:革命之年1941年12月,我把书稿搁置一边,知道世界正大事连连,若再回过身来写这本书,只能从头开始。战后当我确定再提笔时,当初激发我写此书的预感已可怖地应验。在各自由民主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些大错。当然,它们已经打败了敌人。它们已避免了失败和屈从。但它们未能实现和平、恢复秩序。在一代人中,它们第二次未能防止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它们不愿为打这场战争做好准备,而当最终付出了过高代价勉强打败了敌人时,它们又不能在胜利中实现和平。它们被绕进了“战争导致规模更大的战争”这一恶性循环中。它们病了,面对现实无能为力,无法治理它们的事务,无法保卫它们的关键利益,甚至不能确保它们作为自由和民主国家而生存。这些孰能否认?西方的衰落是无疑的。在威尔逊宣布世界在民主政府下处于和平状态的三十年后,北大西洋各民主国家首要之务是保卫西欧和欧亚大陆边缘。它们是在不到半个世纪内走到这0061译文经典···试读结束···...

    2022-08-21

  • 《教育哲学》周浩波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哲学》【作者】周浩波著【丛书名】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页数】339【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107-33114-5【价格】58.00【分类】教育哲学【参考文献】周浩波著.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本丛书是新中国第一套尝试以系统结构编写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研究从书,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瞿葆奎、吕达任正、副主编,各卷作者均为教育学相关分支学科专家。它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力求全面反映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并体现新的学术见解,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本丛书以其鲜明的学术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反复再版重印。其中不少分卷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海外一些出版机构已经购买部分分卷版权。《教育哲学》内容试读g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哲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末达到一个巅峰状态并历经几十年之后,目前在教育学的诸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之中,已处于相对赋闲的局面。而那些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的实证学科或领域则迭次构成热点。这种宏观形势与氛围,对从事教育哲学研究的学者来说,不啻是一个不小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这门学科研究的学术自信心来说,肯定是一个颇具力量的打击。就国内来说,情况虽有所相似,但也有不同。从宏观上看,我国的经济制度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发展,依据市场竞争的原则,那些能切实地用于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与研究领域肯定会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这样,基本理论研究将会更加寂寞,人数将会不断减少,以“哲学”为名的研究将会贬值,往日的那种尊崇的地位也许将不复出现。就这点来说,笔者以为,这对教育哲学这门学科来说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一件幸事。当然,地位下降、光环消失,对那些往日站在哲学这一高峰包揽一切、傲视一切的人员来说自然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我以为又是非常有利的。第一,“市场”的调节,会使研究本身趋向于合理的分层,既促使基本理论研究队伍更加精干,也促使更多的人去研究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多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的条件之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将会得到深刻的改变,尤其是人们需要对教育哲学这门学科的视野、功能、方法以及在整个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地位问题作重新的审视与界定。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无疑将会裁汰一些虚伪、荒谬、过时的问题,并将更加贴切于现时代。换言之,那种“体系式”的哲学研究将会一去不复返。本来,哲学并不是超越时空的,只是说,它是时代精神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它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理论自身的逻辑延伸的力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研究主体自身的文化特质与思维敏感性,取决于自身的现实“生活方式”。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将会导致出现新的教育哲2教育哲学学的研究。那么,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提出了一个新的“流派”呢?笔者自省尚未达到这个高度。主要原因在于笔者尚处于新旧生活方式更替、冲突、交融、过渡的时期,按现象学派的理论,这种生活方式必然会本质地体现在理论思维过程之中,也必然使研究成果呈现出一种“杂烩”的特点。从积极角度说,它叫作“承上启下”;从消极角度说,它就叫作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不新不旧。对于这个特点,笔者是有足够清醒的意识的,也望潜在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立足于这个层次加以批判。本书的视界如何呢?这是在导言中必须首先加以阐明的。而要阐明这一点,还不得不先对“教育哲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性质与历史作一个回顾。提起“教育哲学”,首先有一个“正名”的问题。在“教育”之后加上“哲学”二字,不免会造成“骑墙”之势。如果一言以蔽之,曰:“是‘教育学’与‘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这样下定义固然简便,但一旦涉人实际研究,便会出现难言之隐。因为若过于偏执于“哲学”,则难免发生“方巾气”“学究味”,把这门学科弄成偏安于研究室一隅的、脱离现实的无病呻吟,①或极有可能写成“哲学思想史”之类的流水账,而“教育”则成了其中的学科点缀品;②但若过于偏重“教育”,则又有可能使之流于一般流行的教育常识读本。当然,对后一种可能性来说,自洛克的《教育漫话》之后,尽管例证不是太多,③但到了当代,反映某种社会思潮的教①如20世纪60一70年代“分析教育哲学”中的某些研究。②如美国全国教育研究学会(NSSE)所编辑的第42、54期教育年鉴。③虽然像昆体良、洛克等人并不是在“教育哲学”的框架内创作的,但后人往往将他们的著作视为“教育哲学”,以致有人轻蔑地声称“教育哲学只不过是常识的扩展与提炼罢了”。导言13育哲学著作并不鲜见。①怎样做到把“教育哲学”既与一般哲学区别开来,又与一般教育常识、教育思潮乃至“教育原理”、教育思想史区别开来,始终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由此可知,这一问题涉及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主的“学科”的问题,也涉及研究者的学术独立性与自尊心的问题,更涉及它在整个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地位问题。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教育哲学发展史。②从它被正式提出到现在,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63年,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Peter,R.S.)在伦敦大学接任里德(Reid)的讲座时曾发表了一个极其著名的、对教育哲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职演说,这个演说题为《教育就是传递》。由此开始,教育哲学转入了一个与前不同的、焕然一新的时期。③那么,20世纪60年代前的教育哲学研究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彼得斯描述了那个时期的研究状况。第一种方式是在美国各教育学院颇为流行的方式,即揭示哲学对教育的“意义”。那里的研究者为炫耀自己“真正在搞哲学”,企图从唯心主义、实在论、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中挖掘出其中隐含的教育意义。第二种方式是盛行于英国的研究,即“著名教育家研究”。那里的研究者把从柏拉图到杜威这样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的著作列入教程,教给师范学院中那些未来的教师们。第三种方式以“教育原理”之名出现,如怀特海(Whitehead,A.N.)的《教育之目的》。这些原理性论①例如,马利坦(Maritai,J.)的《十字路口的教育》、罗素的《论教育》、伊凡·伊里奇(vaIllich)的著作等。②傅统先、张文郁在其《教育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第613页对中外教育哲学发生、发展史有着详细叙述。③彼得斯则谦虚地把这个荣誉归于里德。4【教育哲学著中大量充斥着各种经验的概括以及原因不明的规范性论断。①弗兰肯纳的概括更为简明扼要。他把上述这个时期的研究称为“传统的”或“规范性”的教育哲学。这种研究的特征就是“为教育、教育人员与学校应该做或不应该做什么,对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等应该是或不应该是什么,提供规范性陈述”②。总括这种教育哲学研究,我们可以指出它的两个特征。第一,从研究方法上说,它在理论演绎与经验归纳两者之间摇摆。就理论演绎方面看,它求助于一般哲学理论(甚至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从中抽绎出一系列原理,如关于世界和人性的假定,关于真、善、美的假定,当作大前提,从而导出教育上的一系列结论。从经验归纳方面看,它还将多种传习已久的教育经验用学术的语言不加论证地提供给读者。第二,从目的上看,它总是试图为教育工作下指令、开处方,力图规范实践。上述的这种研究,理所当然地被弗兰肯纳所称的“新的”“分析的”教育哲学所围攻。然而,公正地说,这种研究绝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对“教育学”这种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作为教育理论中最一般的、最高级的理论一教育哲学,必须承担起这类规范的任务。话又说回来,上述的这种研究,它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指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遵循那样的演绎法,教育哲学岂不只是充当了从一般理论(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到教育实践之间的“二传手”?同样,如果遵循常识归纳法,教育哲学岂不成了格言、谚语的汇编,那么,又何必要在“教育”之后加上“哲学”二字?!换言之,这样一来,教育哲学的研究自主性DPeter,R.S.,PhiloohyofEducatio,iHirt,P.H.(ed.)Educa-tioalTheoryadItFoudatioalDicilie,.30-32,1983.2Frakea,W.K.,AModelforAalyzigaPhiloohyofEducatio,iRich,J.M.(ed.)ReadigithePhiloohyofEducatio,.348,1972.导言15何在?自20世纪60年代起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分析教育哲学,从本质上说,正是它触及了关系到这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自身的尊严及自身价值的确立的问题。这里笔者要说明,笔者在这篇导言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开列那些纵横教育哲学论坛几十年的著名研究人员的名单,也没有必要就其研究方法去详细辨析美国分析派与伦敦派之间的细微差别。世人往往以为,分析教育哲学的最崇高的目的,是把“哲学”当动词而不是名词使用,即对教育中的概念与判断进行分析、批判,为教育理论提供明晰的思维工具,但并不提供某种综合的、规范的、演绎的体系(如杜威那样的体系)。的确,在分析运动逐步走向深入之际,一系列标有“课程的概念”“教的两种意义”“教育理论的三种模式”之类题目的论文似乎证实了这个目的。这样一来,难免给人以一种“经院主义”的不良印象。然而若透过这种纷纷攘攘的“分析”的喧嚣的表象,我们却能从中发现,这场运动的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此。例如,以谢弗勒(Scheffler,I.)为代表的一批人可能是把“分析”作为教育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但以彼得斯为首的“伦敦路线”,则更多的是把“分析”作为一种手段,在他们看来,“教育哲学”研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才是研究的最高目的,而“分析”只是为了达到寻求“教育哲学”研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这个最高目的的中介环节而已。那么,如何确立“教育哲学”研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呢?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产生对教育的不同理解。社会学家把它理解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经济学家把它理解为一项可以带来效益与利润的投资,政治学家把它理解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哲学家则把它理解为能够实现“完人”的各种品质的手段。像这类理解,一言以蔽之,教育都不过是为了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工具而已。依据这类理解而进行的教育哲学研6【教育哲学···试读结束···...

    2022-08-21

  • 哲学与人生》冯健,刘丽红,陈希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与人生》【作者】冯健,刘丽红,陈希毛主编【页数】178【出版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171-3169-4【分类】人生哲学-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冯健,刘丽红,陈希毛主编.哲学与人生.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08.图书目录:哲学与人生》内容提要:本教材依据《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采用五章15节的结构框架,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采用情景导入、图文并茂、知识链接等表现手法,实用性、针对性更强,并且增加了二维码视频教学板块,符合职业教育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提高中职业院校学生的哲学知识,每课的内容插入了“知识链接”“锦囊故事”“名言赏析”等知识标签便于教师实际教学。本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案例选取上进一步实现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使教材更加贴近中职学生实际,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要求。《哲学与人生》内容试读第一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每个人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我们又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哲学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不仅需要理想、激情,更要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需要把积极的行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积极行动,自强不息,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学习目标◇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和基础。◇正视现实,自信自强,敢于行动,善于行动。哲学与人生第一节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1.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根据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出发,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实际,就是指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及其实际状况,即事物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这些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例如,用来生产农作物的土地本身的特点和属性,就是客观实际。一个地方的土壤,是适合种水稻,还是适合种玉米,或是适合种果树,是由土壤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我们打算在这块土壤上种什么,要从这块土壤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这块土壤的特点为依据来做决定。不顾土壤的客观实际,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就是从主观意愿出发的做法,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做事情,只有把客观实际作为依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第一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锦囊做事孟氏二子的悲哀传说古代鲁国一位姓施的人,有两个儿子,一个懂学问,一个通兵法。那个懂学问的,欲以仁义的道理去辅佐齐国国君,齐国国君让他做了公子的老师;那个通兵法的到楚国,想用兵法去辅佐楚王,楚王很高兴,让他做了执法将军。两个儿子的俸禄,使他家很快就富足起来,邻里无不美慕。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好学问,一个好兵法,但家里很穷,因此,他便向施家求教致富的方法,施家便把实情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去秦国,拿仁义之理去面见秦王。秦王却说:“现在诸侯们激烈斗争,最需要的是练兵和筹饷之士。你却要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这是招致灭亡的道路!”遂给他用了宫刑,然后放他回家。孟氏的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兵法来面见卫侯,卫侯说:“我们是个很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很多大国的中间,对大国我要顺从它们,对小国我要安抚它们,这才是求得安全的办法。要是依靠兵法权谋,那我国的灭亡就在眼前了。要是让你好好地回去,再到别国去千事情,我国就可能会受到威胁。”于是砍断了他的脚,把他送回鲁国。孟氏全家含悲忍愤,怨恨施家没出好主意。孟氏二子的悲哀在于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从实际出发,固守在照搬别人的死法子上,没有一点灵活性。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固有联系,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求我们有强烈的时空观和发展观,把此时此地、此条件作为我们选择的出发点,并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事物和预测未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主观幻想或主观臆断,就要反对违背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3哲学与人生知识链接实事求是的概念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景十三王传》。文中称赞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释:“实事求是,每求真是也。”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分析、研究。2.人生选择及其作用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正确的选择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开端。不同的选择对人生所起的作用不同。学生时代是人生的立志阶段,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高低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一个人在其学生时代有什么样的抱负,其一生就有与此相应的成就和作为。那么,是什么左右着人生选择的方向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认识一切事物、指导人们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生选择也不例外。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适合自己的路只有一条。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如果只是一个劲儿地埋头赶路,不去抬头看一看前方的路是否适合自己,也许就永远到达不了成功的终点。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既不高估自己也不看低自己,而是恰当且准确地认识、接受和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作为学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清楚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将来能干什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哪里。同时,还要对自己的劣势进行分析,明确自己的性格弱点。独立性太强,有时会很难与他人合作默契;而优柔寡断,又会很难担当管理者的重任。3.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之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人生的客观实际,首先是指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是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之路第一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的前提,每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都要受到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适应社会历史条件。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实际,自觉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定了。”乙知识链接选择与人生选择是指在一系列不确定的对象中来进行确定。人生选择是人根据自己一定的目的和理想,认识外部环境和时机,调整情感和欲望,主动地对未来发展做出的决断和选择。人生选择具有自主性。人的选择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但环境条件必须通过人才能起作用。无论环境条件发生什么变化,任何一种选择和决断最后都是由人做出的。所以,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条件,决定了其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人并非想怎么选择就能怎么选择,想选择什么就选择什么。仅凭主观意志的选择,其结果肯定是错误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能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是影响人一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选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发展。每个成功人士都是做出正确选择而走上成功之路的。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应力求做到科学、正确,才能走好人生每一步。人生的客观实际,还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依据。人生选择的实现要受到自己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要走好人生之路,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学业基础、哲学与人生家庭等客观情况,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等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就有可能走弯路。人生的客观实际还指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在人生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由童年到少年,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的发展过程。这是由人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所面临的问题也会不同。因此,不同人生阶段的选择,要符合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青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生理发育成熟,不断增强的体质和精力推动着青年的发展,完成着从少年到成人的转变。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开始自立。青年自立的特点之一是开始自主地学习。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但人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意义是不同的。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最集中、最重要的时期。青年自立的第二个特点是开始独立地承担社会责任,准备或直接代替老一辈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要通过确定自己的职业去实现事业的理想。这些都是青年人必须面对的客观实际,要走好人生之路,就必须面对这些具体的客观实际,做出正确选择。锦囊故事钱伟长的选择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化的学习上一塌糊涂,有次考试,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考了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第二天发生的事情。那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试读结束···...

    2022-08-21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职ppt 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

  • 《工匠哲学》(英)马修·克劳福德著;王文嘉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工匠哲学》【作者】(英)马修·克劳福德著;王文嘉译【页数】271【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2【ISBN号】978-7-213-09401-9【价格】78.00【分类】手工业-技术哲学【参考文献】(英)马修·克劳福德著;王文嘉译.工匠哲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2.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职场系列”之一,建议分类TP.这是一本开创性的新书,作者是畅销书《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的作者马修克劳福德(MatthewB.Crawford)。在他的畅销书《灵魂手艺》书店课程中,探索了通过掌握我们的物理环境来表现体力的伦理和实际重要性。在他精彩的后续作品《心外之境》中,克劳福德探讨了控制自己思维的挑战。本书关键词:工匠、匠人。《工匠哲学》内容试读引言注意力作为一种文化问题有一天,当我买完生活用品准备刷卡结账时,写这本书的意愿忽然变得强烈起来。我专心地看着屏幕,等着它提示下一步该做什么。有些聪明人已经认识到,在接下来的几秒钟里,我将成为一个受到牵制、无法移步的观众。在刷卡、确认金额、输入密码的间隙,我看到了广告。我本以为这些间隙本身只是通信技术的产物,现在看来,它们都是被设置过的。这些中止和暂停是为某些人的利益而服务的。类似的注意力入侵随处可见。一次,在飞往芝加哥的飞机上,我打开了前方座椅后背的小桌板,发现整块小桌板上贴满了智能手机Droid的广告。在奥黑尔国际机场,自动扶梯的扶手上不断出现林肯金融集团(LicolFiacialGrou)?的广告语:由你做主(You'reICharge®)。到达酒店后,我拿到的电子房卡上有一面印着红花餐厅(Beihaa)的广告。这张房卡也就巴掌大小,上面的内容一目了然。但不知怎的,一直没人发现它的经济价值,直到最近,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学概念中,“经济”这个词表示因稀缺002工匠哲学THEWORLDBEYONDYOURHEAD而珍贵。因此,当我们谈论信息经济时,我们真正想说的是注意力经济。以上几个例子就已说明,我们要探讨的是社会技术的发展,而非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将人们不可回避的公共空间变为市场营销的站点,而这并不是“数字”本身的发展可以实现的。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方法来规避我们不想了解的营销信息,比如戴上耳塞或者埋头沉浸于自己的电子设备之中,但韩国首尔的公共汽车乘客却已感受到技术的最新前沿:广告涌入了鼻子。在公共汽车到达唐恩都乐(Duki'Dout)店门前时,伴随着唐恩都乐广告的广播,一种类似于该品牌咖啡的气味会释放到通风设备之中。为了防止乘客错过信息,广播员还会提醒乘客留意气味的变化。这种广告具有侵略性和不可防备性,敏锐地将通勤者设为传播对象。闻到广告的他们可能想要喝一杯咖啡,而刚好公交站边就有!这家广告公司凭借该广告得到同行的认可,并获得铜狮奖(BrozeLio)的“最佳环境媒介利用奖”。'很多其他领域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在很多学区,老师让学生带回家的纸质材料,比如家庭作业、成绩单、家长同意书等,背面仍然是空白的。这显然违背了空间的高效利用原则。马萨诸塞州皮博迪(Peaody)的一个学区颇有远见,正在出售这些纸张背面的广告空间。侵入式广告只是文化冰山中的一角,注意力环境中的一些积极吸引和被动吸引一样令人烦恼。现在,随便打开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就能看到关于精神生活支离破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缩短、普遍的注意力分散等情况的抱怨。这些情况通常与神经科学的新发现有关。新研究发现了信息发散习惯和电子刺激是如何连接大脑的。虽然注意力是个人大脑的分支,但显然,注意力分散已成为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紧急问题,它成了一个文化问题。引言003注意力作为一种文化问题我们的注意力受到各种要素的冲击,对冲击的敏感性必然与“强化神经刺激”有关。这是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GorgSimmel)在1o0多年前用于描绘大都会环境的说法。试想一家公司的经理,每天收到200封邮件,还要花费时间应付杂乱无章、互不关联的各个待办事项。通常,我们经历注意力危机就如同经历自我所有权危机一样:在引导我们的意愿时,注意力不再只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为此抱怨连连。一个人可能在下班回到家或者度假时也要频繁地查收邮件。然而,当他在给孩子洗澡或者和伴侣一起吃饭时,就很难做到随时待命。不断改变的技术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刺激。这种刺激的内容几乎是和环境毫不相关的。注意力的分散似乎表明: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值得关注的,什么是值得重视的。2要想不被约束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严肃认真的空间。道德家会说,人必须坚决地为自己开拓出这个空间来抵挡噪声,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意味着向虚无主义投降,所有的差异都会抹平,所有的意义都将为“信息”让路。社会学家可能会对我们更加宽容,认为我们的困难不在于个人道德上的失败,而在于一种集体的处境。社会学家认为现在不同于以往,以前的精神生活有诸多限制,而现在,我们即刻就能进入自身狭窄的视野范围以外的世界。当初的视野已经急速扩大,过去看似稀奇古怪的东西,现在只要点一下鼠标就能了解到。重要的是,有那么多吸引我们的诱惑,权威性的指导却变得很少。过去,这种指导来自传统、宗教或对我们提出深度要求的社区。道德家和社会学家其实都没有说清什么是值得重视的,这个问题也不再由既定的社会生活形式给出答案。我们已经解放了自己。但作为自004工匠哲学THEWORLDBEYONDYOURHEAD治的个体,我们常感到自己在选择的迷雾中孤立无援。我们的精神生活失去了固定的形态,而且在呈现自己有别于他人时更易受到影响。当然,这些都是精心安排下的结果,商业力量踏足文化权威的空白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塑造着我们评价世界的眼光。这种力量的发挥有一定的效用范围,因此我们的精神生活大量地聚集在一起,趋向大众化,然而这却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精神的碎片化归咎于广告、网络或者任何其他我们认为的反面工具,因为它更加综合,类似于一种存在的形式。下面这则摘自《洋葱》(TheOio)的具有讽刺性的新闻精妙地阐释了这一点。盖瑟斯堡消息摘要:当地一个名叫马歇尔·普莱特(Marhal山Pat)的34岁男子正与朋友畅谈,并在户外享受美味。他打开了第二瓶啤酒,准备过一会儿就离开,去尽情享乐。此时,他突然收到一堆亟待处理的工作邮件,还要确认参加一场婚礼。然而因为他的西南航空快速奖励账户还有问题未解决,所以他连机票都还没订。此外,他还有一堆电话没回。“见到你们真好!”他说道。本来他马上就能尽情玩乐了,现在却在脑中准备着周五的报告,还要汇总一堆7号前要缴付的账单。“这太棒了!”“还有人要再来一瓶啤酒吗?”普莱特一边说,一边提醒自己去拿环索奈德的药方,“我想我要吃点药。”据报道,普莱特在几乎要纵享愉悦之时却陷入了心烦意乱的迷雾之中。表面上他做出与友人相谈甚欢、十分尽兴的样子,心里却在思考着给母亲买什么礼物,绞尽脑汁地想着他有没有准时引言005注意力作为一种文化问题提交纽约到克罗地亚一行的逐项报销,默默记着一会儿还要打电话给银行,因为他最近看信用卡账单时发现不知为何被重复收取了19美元的月费。3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普莱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现代生活”真的如此令人不堪重负吗?确实如此。但普莱特先生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困难:他不受快乐的掌控。这段描述看似在说一个个小任务占据了他的注意力,但核心问题是道德空虚。他不能积极主动地认识到与朋友相处的愉悦感也十分重要。因此,他失去了抵抗烦恼的基石,他的生活由此被占领。显然,没有单独一门学科或单一一种思考方式足以解释注意力危机,这场危机塑造了我们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从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一个世纪以前的著作,到儿童发展的最新发现,在注意力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在伦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这些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还未受到广泛关注,但注意力是现象学思想传统中贯穿始终的问题。正是这种传统架起了认知心理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桥梁,我们将其成果称为哲学人类学(hiloohicalathroology)。通过这一探究,我希望能够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注意力伦理学,将其建立在对思想的现实主义叙述和对现代文化的批判眼光之上。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我使用“伦理学”这一术语是取用它的本意,不是叙述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反映我们所栖居的社会的风气。我不愿加入文化战争,围绕“技术”展开争论,不愿成为启示力量,也不愿当救世主,更不愿做全球新智慧的先驱。我宁愿在006工匠哲学THEWORLDBEYONDYOURHEAD智力的死胡同里不断向下挖掘,在更深层面上去探寻这个注意力涣散的时代一这是经过历史沉淀的产物,希望借此找到出路。首先要严肃对待注意力伦理学,尝试理解我们当代认知环境的定性特征:不断交替的焦虑、欺骗、心烦意乱、筋疲力尽、如醉如痴、欣喜若狂、自我遗忘。关键是,人类是十分复杂的。作为人类理论化层面的继承者,我们发现以更直接的方式重现个人体验并非易举。在尝试的过程中,有必要仔细感受,是什么样的自我背景的假设塑造了我们的个人经历。艾丽丝·默多克(IriMurdoch)曾说,人这种动物会自己描绘图景,然后逐渐变得与所描绘的图景越来越相似。这样的图景来自人类科学的各个分支。在与我们的主题直接相关的领域里,这些科学随着启蒙运动的进程不断拓展,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类的十分片面的观点。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以此为据,但它在各个方面都已不再适合我们今天的情况。我希望能有一种更全面、更加真实也更加有用的描述,来帮助我们在目前的注意力困境中找到出路。我说的可能已经超出了论点,接下来,我将简单描述这种困境的深层维度。注意力公共区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坐在机场里候机一小时,逃不开喋喋不休的电视节目。电视机的声音或许可以关掉,但如果电视机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就不可能不去看它的画面。想要将新事物引入某人的视野范围,就需要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定向回应(orietigreoe)。这是捕食者世界中一个重要的进化适应,即动物会将脸和眼睛转向新事物。···试读结束···...

    2022-08-21 做哲学 epub 艺术哲学 epub

  • 《闲散的哲学》王喆,赵铭译;(爱尔兰)布莱恩·奥康纳|(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闲散的哲学》【作者】王喆,赵铭译;(爱尔兰)布莱恩·奥康纳【页数】243【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06【ISBN号】978-7-5596-3155-8【分类】社会哲学-文集【参考文献】王喆,赵铭译;(爱尔兰)布莱恩·奥康纳.闲散的哲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06.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爱尔兰社会哲学家奥康纳为闲散的人寻找了哲学依据:他说闲散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自由,闲下来其实更有效率。本书对近代哲学和“工作型”社会进行深刻反思-不论哲学家如何追求幸福与自由,几乎都绕不开闲散的话题。《闲散的哲学》内容试读引言哲学与闲散道德价值观的本质问题主要在于哲学对人类行为的探析。人们总是不愿思考:我们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才能在当今这个高度融合又高效的社会中扮演一方面于外界有用,另一方面又能让自己开心的角色?思考片刻,不难发现:“适应环境”与“做好工作”让我们被塑造成某种特定又不太自然的人,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自己是自愿如此的。这类人性格中的关键成分就是“闲不下来”,或即便受到闲散的诱惑并屈从,也总是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哲学家也涉001足其中,提出各种否定闲散的论断。对人性如何伟大的最新认知,刷新着传统上对闲散的道德谴责。而那些讲述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我们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高深文章,则解释了为何闲散不适合我们人类。本书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并最终揭示这些论述的武断与错误之处。在后半部分我还将阐述:在某些方面,比起哲学中“自决意识”这一久负盛名的概念,闲散可能更接近自由,但本书主要着墨于哲学批判,而不是要倡导闲散的生活。这不是我只顾个人喜好抱着持否定态度的高姿态,或是坚持学院派的纯粹主义,而是不愿冒着低估某种矛盾心理分量的风险去规劝他人一对闲散的矛盾心理,在极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许多人的性格特征(这一观点将在本书中反复出现)。即便我们的生活像哲学所描绘的那样从生产推动力中解脱出来,这种矛盾心理也无法得到抚慰。然而,不使用说教式的和有建设意义的论证方法,002不代表本书将闲散视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理论问题。1本书持批判态度的主要依据是:对这个排挤闲散的世界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保持警惕。那种由争夺较高社会地位而引起的强烈焦虑感,不仅有损健康,还会使人丧失幸福感。在社会空间里,如果人的价值感来源于可见的事业和物质的成功,那么这个社会空间就存在某种特殊的脆弱性。一旦获得事业成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早期可利用的资源逐渐减少,或曾经拥有的资源突然消失),那么羞耻感与痛苦就会如影随形。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自杀率上升、家庭破裂、后代受苦。一个更加稳定、不那么雄心勃勃的社会经济体系,也许会让我们从一些现代生活常见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闲散能够实现更广泛的自由。至于这种自由的终极状态则另当别论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只要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闲散,就能脱离无边的苦海。即便是对于那些尝试从工作制度与社会尊严的紧密关系中谋取最大利益的人来说,也免不了遭受003种种痛苦。一旦我们把闲散与被赋予了足够重要性的制度相提并论,便会由渴望解脱于痛苦的直觉所指引,为闲散的魅力所倾倒。“闲散的自由”这一概念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应当受到保护,它认为工作并非一种美德或是获取价值的途径。这里所谓的保护,包括揭示许多哲学论点的缺陷。这些哲学论点支持主流的世界观一闲散很糟糕,相反,忙碌、独立自主、有用、效率才是我们人类应该抱持的核心态度。揭露出反对闲散的论点的武断性和问题,或许有助于维护闲散展现出的自由的理念,虽然它主要是一种反抗性的自由:从那些难以拒绝的、令人寝食难安的期待中解脱出来。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要阻止那些反对闲散的哲学论点一家独大。另外,事实上,我们还会发现:哲学批评并不总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本书与那些老掉牙的哲学批评截然不同。后者以一种系统且具有挑战性的方式阐述人们的忧虑:因为闲散,我们才004会陷入浪费生命,没有充分发挥人生价值,或仅仅是没做出贡献的危险当中。有些读者可能不大同意我对“人类必须为远比闲散更为重要的目标而奋斗”这一观点的批评。其他人可能认为自己对闲散丝毫不怀有渴望之情—至少我经常听到此类说法—因此对支持闲散的论点不以为然。本书并不指望规劝这类人重新思考他们是否应对闲散怀有期望。准确而言,我的批判方式不够折中。至于闲散是好是坏,我的态度非常明确,并且我对任何否定闲散的哲学论调大都深表怀疑。不过,我对那些反对闲散的文章的处理方式似乎也配合着那些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说,我会对这类文章中的论断一一做出反驳。我发现:这些论点鲜有能站得住脚的,原因我将在本书中阐明。我的批判也没有形成任何体系。我的许多反驳意见或许将为对工作、幸福与自由的不同理解打下基础,尽管就现在看来,书中的论点还不够前后一致。最后,本书并非纯粹对所005选取的哲学家的观点进行分析,也会涉及富有激励性和逻辑内涵的内容。闲散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具有多重含义,有时不同的情境会导致根本性的差异。我想探索的闲散包含一种体验,这种体验能让我们超脱于现实社会规范与习俗之外。闲散不仅仅限于不工作(虽然不工作是其主要特征)。闲散让我们从一系列价值观中解脱出来,我们为了活得更好,依循着这些价值观将自己塑造成“理应成为”的样子。由此可见,做合适的“自己”这一概念本身就有待商榷。从本书所关注的角度来看,闲散这一现象的特征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我们将其与众不同的特点称为现象性特征。闲散不需要任何目标的指引,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为没有目标牵制,所以让人感到平静、愉悦。闲散是一种不受强迫的、飘逸的感觉。我们常常在任务做到一半,或者已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时,就会与闲散不期而006···试读结束···...

    2022-08-21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结婚不许离婚是真的吗

  • 哲学的安慰》(古罗马)波爱修斯作;陈越骅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的安慰》【作者】(古罗马)波爱修斯作;陈越骅译【页数】206【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7【ISBN号】978-7-5473-1863-8【分类】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参考文献】(古罗马)波爱修斯作;陈越骅译.哲学的安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7.图书封面:哲学的安慰》内容提要:本书写于524年左右,传统上认为是古罗马哲学家波埃修斯在流放和监狱中等待处决时写成的。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辨的哲学著述,作者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述,指出了幸福的涵义、恶的本质、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等一系列哲思问题。全书旨在告诉读者,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其实在人类的智慧中都可以寻找到慰藉。后人称认为本书是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初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也是古典时期西方最后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哲学的安慰》内容试读第一卷⊙①曾几何时我谱写诗篇意气风发;而今开始我须含泪水叹息悲歌。看哪,撕心裂肺的缪斯命我书写挽诗,使得毫不掩饰的眼泪湿透了我的脸颊。然而,唯有她们是陪我上路的伴侣,让我免于恐惧不安。她们从前是我年少有为时的荣耀,如今是我愁苦老年不幸的安慰。①全书分5卷,每一卷里面诗歌与散文相互间隔,传统上这两个部分又用数字标注以便读者查阅。原文拉丁文诗歌韵律即使用英语也很难传达,所以中文翻译也不强求形式上符合诗歌韵律而重在达意。003未曾料年纪陡增,厄运催人老,无尽烦恼添岁月:未知天命头已白,肌肤松弛垂无力,挂与身架共颤巍,我已油尽灯枯了。人们陷入痛苦时,而不是在欢愉年华时,常常召唤死亡的降临,以之为有福;然而,我的呼声他没有听见,残忍啊,他怎不立刻合上我的泪眼。当初无信的命运眷顾我的时候,片刻这样的苦难就能把我碾碎;现在她已变换了云雾缭绕的骗人嘴脸,让我这罪孽的生命在痛苦中拖延无期。啊,为什么,我的朋友,过去你们老是夸耀我的福气?可知道现在这个跌倒了的人,已经再无站稳之时。当我独自静思,运笔记下这篇含泪的怨诉之时,我的头顶上方似乎站着一位女子。她的容貌让我充满敬畏;她目光炯炯,穿透一切,超过任何凡人的眼神;她肤色鲜亮,—004在于使一个无学识的人心烦意乱,就如他们平常所为,我还不至于如此严厉一毕竟在我们①执行任务时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一但是你们干扰了这位受爱利亚学派和学园派@思想滋养的人,我就要严肃对待了!滚出去,你们这些诱骗人们径直走向毁灭的塞壬女妖!③把他留给我的缪斯照顾,直至恢复健康!”经过这番训斥,这些缪斯女神④沮丧地耷拉着脑袋,她们脸上的红晕表示她们感到羞愧,黯然离开了我的房间。我由于泪眼蒙胧,无法认清这个具有发号施令权威的女子是谁;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弄得说不出话来,不敢抬起眼睛;我只好默默地等待,看她下一步会做什么。她走了过来,挨着我的床沿坐下;她看着我那悲伤流泪、疲惫不堪的脸,用下面的诗句对我心灵上的紊乱表示叹息:二啊!海浪凶险,淹没了他!①与无学识的人相对,指哲学女神及其追随者。②两个古希腊哲学流派。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是塞诺芬尼,主要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和芝诺;学园派的创立者是柏拉图。③塞壬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鸟的女妖,用美妙的歌声引诱航海者触礁④本书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使用“缪斯女神”“命运女神”“哲学女神”等译词,实际上在拉丁文原文并没有“女神”之意,只是因为都是阴性名词,拟人形象也都是女性而已—006···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哲学与人生》陈鹏,许立侠,邓佳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与人生》【作者】陈鹏,许立侠,邓佳英主编【丛书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精品教材.“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教材含微课【页数】118【出版社】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20.10【ISBN号】978-7-5684-1425-8【分类】人生哲学-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陈鹏,许立侠,邓佳英主编.哲学与人生.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20.10.图书封面:哲学与人生》内容提要: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编写而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全书内容共分4章,具体包括“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教材,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用书。《哲学与人生》内容试读第一章01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对于广大的中职学生来说,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前途,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有所不同,这些客观条件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选择。只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立自强,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学习目标乙.认知:了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以及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Q态度:正视现实,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为实现人生理想不懈努力。Q运用:用哲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哲学与人生第一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引思明理2016年,一首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火了,其歌词写道:“不为了权不为了钱,但是为了信仰我们一往无前…像叶孤舟行在山丘,那样地为真理争斗,像他一样疾恶如仇,像他一样不屑权谋。”这首歌指出了马克思和青年人之间的诸多共通之处:同样个性张扬,饱受争议,越不看好就越有勇气;同样干净、单纯,世界里没有灰色地带,喜欢或讨厌,泾渭分明,从不含糊;同样敢于尝试,敢于否定自已,怀疑一切,为真理斗争。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讲师王衡说:“马克思是1818年出生的,他是个10后’。90后’走上社会了,00后’要上大学了,‘10后’的马克思永远和青年人在一起。”思考(1)你印象中的马克思是什么样的?(2)王衡说:“‘10后’的马克思永远和青年人在一起。”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认为我们现在是否还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hiloohia”,由“爱”(hilia)和“智慧”(ohia)两个词组合而成,词源含义是“对智慧的追求”,因此哲学也可称为“爱智之学”。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哲学是什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第一章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A哲学探究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曾因好奇提出过一些问题,如“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天会塌下来吗?地会陷下去吗?”“动物会思考吗?”等。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与哲学发生了联系。由此可见,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你曾经追问和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吗?你为什么会追问和思考这类问题呢?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如:“我是谁?”“世界是怎么来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是因为有我才有了世界,还是因为有了世界才有了我?”“世界和我相比哪个更‘厉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二、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然对所接触的具体事物或现象产生一定的看法,形成各种具体观点。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以及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些具体观点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最终产生质的飞跃,形成了不同于具体观点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3哲学与人生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与具体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具体观点只是人们对世界局部领域内的具体对象的认识,而世界观涉及的不是某一具体对象,它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一般认识。哲学探究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你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举止体现着个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但哲学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世界观。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是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哲学则是少数思想家、哲学家经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概括抽象,通过一系列哲学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构成的思想体系。·个智力健全的现代人,只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总会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某种根本看法,具有自己的世界观。但绝不是说人人都有哲学思想,只有接受过哲学思维的教育和训练才可能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但世界观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观”世界上,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事物,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因此,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虽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但无论何种哲学,总要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或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哲学故事几。门捷列夫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哲学中的辩证法。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他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第一章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上启示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功。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因陷入混乱而失败。:、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提出并探索了许多涉及整个世界的大问题,其中贯穿始终的便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世界的本质是精神还是物质,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对立的基本派别。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都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同一基本派别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态。唯物主义在长期发展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构成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心主义大体上可被分为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说成是由主观精神创造的,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由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力量所创造的。二者具体说法虽不相同,但都坚持精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共同的。哲学史上,一切哲学派别,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任何自称哲学与人生“独立”的第三派别,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当然,哲学史上,也有少数哲学家(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等人)称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二者并行不悖,这种哲学称为二元论。但是,二元论是一种不彻底的折中主义哲学,最后它会倒向唯心主义。所以,就基本哲学派别来说,哲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哲学探究阅读以下材料,想一想,其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尚书·洪范》体现水、火、木、金、土是世界本原的观点《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人的思维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或者说,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史上称之为认识论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肯定思维和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属于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精神和物质正是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两大类现象,作为哲学范畴的精神和物质是世界上切现象最高和最抽象的概括,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无疑是一切关系中最为一般的关系。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全部认识和实践的基本问题。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科学研究和各项具体工作,都存在着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一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还是从思想观念出发,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而思想路线正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认识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6···试读结束···...

    2022-08-21

  • 《孟子哲学》郎擎霄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孟子哲学》【作者】郎擎霄著【丛书名】古典·哲学时代【页数】216【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682-8237-6【价格】30.00【分类】孟轲(约前372~前289)-哲学思想-研究【参考文献】郎擎霄著.孟子哲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孟子传略》对孟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章考证了《孟子》的内七篇和外篇;第三章讲了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第四章讲了孟子之中心学说-人性论;第五章讲了政治哲学;第六章讲了人生哲学;第七章讲了经济哲学;第八章讲了重农主义;第九章讲了教育哲学;第十章讲了尚论古人;第十一章讲了诸家学说之批评。全书系统清晰,深入浅出,而且甚是难得的是,自觉运用西方学术研究方法,对孟子学说进行重新解构,可谓杰作。《孟子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孟子传略第一节孟子之姓氏孟子,邹人也,名轲,人称之曰“孟子”。《史记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鲁公族孟孙之后。按赵岐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哲学其字并未闻。王应麟《困学纪闻》云:“孟子字未闻。”《汉书》注云:“字子车。”《孔丛子·杂训》篇云:“子车。”注:“一作子居。居贫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亦称子舆。”今观《史记》则未尝有,疑皆附会。第二节孟子之籍贯《史记·孟、荀列传》云:“孟轲,邹人也。”斯言为后世所公认,然因后人解释此“邹”字之不同,故有所争议。有谓孟子为鲁国人者,据赵岐云:孟子本鲁公族,后徙于邹,遂为邹人。其葬母于鲁者,盖孟孙世为鲁卿,则祖墓当在鲁。太公孙五世反葬于周,孟子亦犹行古之道也。(《孟子题辞解》)此不过谓孟子为鲁之后,未尝认定为鲁人也。而否认孟子为鲁人者,亦有其人,惟阎若噱主张最为有力,其说亦甚精确。彼云:又按《史记·孟子列传》:“孟子,邹人也。”邹2第一章孟子传略为今山东兖州府邹县。张尔公《大全辨》载一说曰:“孟子所生之邹,非战国穆公之邹国,乃春秋孔子之邹邑也。故《说文》云:邹,孔子之乡。《索隐》云:邹,鲁地名。又云:本邾人,徙邹故,其证也。”又曰:“《史记》称孟子邹人,犹称子路卞人也之类。”又引自齐葬于鲁,为鲁人之证,余请一言以折之日:“吾之不遇鲁侯。”岂有欲国之臣民,而敢斥言其国与爵哉。儿子咏方十岁,前对曰:“只云近圣人之居,未云生圣人之乡。”殆又一切证云。(《孟子生卒年月考》)又孟经国所言,足为本论之根据,如云:邹、鲁密迩,《左传》“鲁击柝闻于邹”是也。故孟子方有距圣人所居甚近之语。又云:“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如谓邹郡鲁邑,则只有鲁君,而邹君何为者?(《闲道集》)由此观之,孟子或系孟孙氏之后,生于邹国,似属可信。近人有谓:“一、《庄子》上说:..邹鲁之士,缙绅之士.…’邹、鲁相提并论,并且放邹字在鲁字之前,可知邹、鲁必是两国名,邹绝不是鲁之下邑。二、邹、鲁既不是国和下邑之关系,那《孟子》本书上,又3孟子哲学明明载着邹与鲁哄,穆公在孟子跟前问计,是可推出孟子生的邹地,就是穆公的邹国了。”所论亦甚近理。第三节孟子之家庭孟母最有名,三迁断机故事,几妇孺皆知。《列女传·母仪》篇云:“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此三迁之事也。”赵岐《孟子题辞》称其夙丧父。陈镐《阙里志》、薛应旂《四书人物考》遂谓孟子三岁丧父。周广业辨之日:赵氏《题辞》云:“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及注后丧逾前丧,云:“孟子前丧父约,后丧母奢,前后虽无定时;然以士大夫4第一章孟子传略三鼎五鼎之言推之,相隔必不甚久远。”《礼》曰:丧从死者,祭从生者。祭以三鼎,则丧父在为士之后甚明。其时年盖四十余矣。《题辞》所谓夙丧者,亦以父先母殁耳,非必幼孤也。王复礼又日:若前丧在三岁,则丰啬非所自主,仓安得谮之。盖孟父实未尝卒,其三迁断机,或者父出游,慈母代严父耳。由周广业、王复礼之言,则孟子三岁丧父之事,颇疑其非实而孟父在,家庭教育之责任乃委之其母,则父出游之臆测,亦为或然之事实。相传孟父激公宜,孟母仉氏。《续文献通考》乃谓孟子娶田氏,生子睪。皆未知所据。第四节孟子之教育孟子少受母教,长受孔家之纯儒术化。孟子行为哲学中之自反说,为其处世最和平之方法。《韩诗外传》载孟子出妻事:5孟子哲学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日:“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日:“何以见之?”曰:“我亲见之。”母曰:“汝乃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可见孟母之粹于道德,而孟子异日在行为哲学中所持之自反说,有由来矣。孟子在战国时为纯正儒家。孟子自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又日:“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盖不啻开明宣言予为儒教徒也。惟孟子究受业于何人,尚待考证。有谓受业子思者:赵岐《题辞》日:“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孔丛子》等书亦有是说。毛奇龄《四书賸言》曰:“王草堂谓《史记世家》子思年六十二,孔子卒在周敬王四十一年,伯鱼先孔子卒已三年。向使子思生于伯鱼所卒之年,亦止当在威烈王三四年之间,乃孟子实生于烈王四年,6···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ee电子书库 epub 图书

  • 《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廖钦彬编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作者】廖钦彬编译【丛书名】“思想摆渡”系列【页数】265【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306-06988-7【分类】哲学思想-日本-文集【参考文献】廖钦彬编译.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内容提要:本书为译文集,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京都学派哲学”,收录8篇文章。前3篇主要环绕在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如“纯粹经验”、“场所”逻辑、“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逻辑等重要概念,及这些概念所引发的哲学对话;第4、5篇文章分别针对后期田边元的艺术哲学及宗教哲学来进行讨论,包含艺术创作、翻译的“象征”概念及“自我”概念之讨论;第6、7篇文章分别针对西谷启治“空的逻辑”进行当代探究及其战间期的宗教哲学与时局性发言进行批判性的讨论,揭发出该哲学的优缺点;第8篇文章则环绕在大西祝的日本美学概念“物之哀”(もののあはれ)进行哲学式的探讨。第二部分“东西宗教哲学”,以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早期的宗教哲学思想为出发点,日本近代宗教哲学家清泽满之的宗教哲学为终点,阐释出东西方他力宗教哲学的比较旨趣及意义。第三部分“哲学在东亚”,以西方哲学在东亚的接受与转化为主,主要讨论现象学进入日本后所产生的跨文化哲学效应及其间文化论述所带出的当代性意义,详细叙述康德哲学在日本的接受史、历史脉络的变迁,并探讨康德和平论在东亚的现代性意义。《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内容试读第一部分京都学派哲学第一部分京都学派哲学是我们认识的最初事物。”(8/6-7)对于此说法,西田在《善的研究》第二编的第二章中说道:“意识必定是某人的意识,其实只不过是在意识之中必须有统一的意思。若认为在这之上必须有个所有者的话,其很明显的是一种独断。”(N1·55)西田认为先于意识而以意识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是一种独断,并对其加以排斥。为了突显两者的不同,在此提出笛卡尔的《沉思录》(Meditatioederimahiloohia,1641),具体来说,是将提出笛卡尔与托马斯·霍布斯之间的议论。笛卡尔《沉思录》的构成不仅包含六个沉思,还包含该书附录,也就是对笛卡尔主张的批判以及笛卡尔对其之答辩。其第三个批判即对霍布斯的批判。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题为“关于人类精神的本性”,在该处,笛卡尔再次论述有关“cogito,ergoum”的问题。在论述完对于第二沉思的感想之处,霍布斯认同“我存在”这一命题的“知”是依存在“我思考”这一命题之上,接着提出疑问:“我们究竟能从何处获得关于“我存在’这一命题的知?”并说道:“我们在无主体(基体)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出作用这东西。譬如就像没有跳舞者就无法想象出跳舞,没有知者就无法想象出知道,没有思考者就无法想象出思考一样。(7/173)笛卡尔在其答辩中,对霍布斯从其命题导出“思考者为某一物体性东西”的归结提出反论,即提出“像那样的推论并无任何根据”的反论。然而,另一方面关于“我们在无主体(基体)的情况下,无论任何作用都是无法想象出来的”的主张,却无条件地承认其正当性。毋庸置疑,笛卡尔与霍布斯之间共有的主张即是一切作用皆归属于“主体(基体)”。然而,正因此,西田才无法认同霍布斯及笛卡尔。与笛卡尔共同跨出思索脚步的西田,却在这点上导出相反的结论。笛卡尔与西田的不同,与如何思考经验这个问题有关。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在没有主体(基体)的情况下,当然无法思考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说,有知觉者故有知觉经验的成立,有思考者故有思考经验的成立。而西田的“纯粹经验”论正好成立于批判这种经验理解上。根据西田的说法,当我们直接接受经验时,也就是“完全放弃自己的作为,随着事实而知”时,则无法认同先于经验的主体(基体)之存在。此即“尚未有外物的作用或我感觉到它之类想法的”(N1·9)状态。换言之,“既未有主亦无客,知识及其对象完全合一”的经验才是“经验的最醇者”。相·5.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对于此,主客之别,只不过是从那种纯粹的经验所衍生出来的而已。然而,通常我们是以主客观之对立为前提来思考经验的成立。如前所述,西田在《善的研究》的第二编“实在”里说道,“摒除所有人工的假定,怀疑到不能再怀疑的直接知识为根本来出发”。西田在此处用“人工的假定”这种表达方式所要传达的是,预先描绘主客对立的模式,之后再来思考经验的成立这件事。对此,西田主张“并非有个人才有经验,而是有经验才有个人”(N1·24)。为了“以直接的知识为根本来出发”,就非得回归到经验本身不可,而不是回归到被假定的个人存在。总之,西田想传达的是回归经验本身。当然,像这样的主张不仅可以从西田的思想中找到,亦可以从其他思想家(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中找到。譬如梅洛一庞蒂即在《知觉现象学》中,以哲学首先应该实现的课题为问题,进行如下叙述:“最初的哲学行为应该是,回归到在进入客观世界之前的活生生的世界。因为唯有在这活生生的世界里,我们才能了解客观世界的权利及其诸局限。最初的哲学行为应该是,将事物的具体面貌归还给事物,将有机物应对世界的固有方法归还给有机物,将主观性的历史性所属归还给主观性。”①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西田亦是借由道出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作为,随着事实而知”来主张回归到“在进入客观世界之前的活生生的世界”。梅洛-庞蒂主张哲学必须将“具体的表情”还给事物本身。西田则主张“主客尚未分离的、独立自全的真实在统一知、情、意。真实在并非一般所想象那样冷静的知识对象,而是从我们的情意所成立的”(N1·50)。两者的主张相互重叠。回归到具体的事物或活生生的世界这种态度,很明显是两位哲学家所共有的。类似的例子尚有许多。然而笔者认为,对“在无主体(基体)的情况下,无论任何作用都是无法想象的”这种难以动摇的主张提出“意识必定得是某人的意识,其实这很明显的是一种独断”的看法,是相当有意义的。因为在那里才能摇撼思想,在那里通过摇撼思想才会有创造性对话的出现M.Merleau-Poty,Pheomeologiedelaercetio,Pari:Gallimard,1945..69.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1,竹内芳郎、小木贞孝译,东京及寸寸书房1967年版,第110页。6···试读结束···...

    2022-08-21 哲学跨文化 跨文化整合的哲学

  • 哲学的贫困》王春雨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的贫困》【作者】王春雨著【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页数】407【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10【ISBN号】978-7-205-09947-3【价格】129.00【分类】《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著作研究【参考文献】王春雨著.哲学的贫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10.图书封面:哲学的贫困》内容提要: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丛书的其中一部。蒲鲁东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继西斯蒙蒂之后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家,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坐标。《哲学的贫困》就是为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和哲学思想而作。《何思敬译本考》一书是对何思敬翻译的《哲学的贫困》的背景和地位进行介绍,考证其历史价值与学术贡献,并做考释与译文解析。本书稿通过重读经典,将译文解析放在思想的高度,揭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哲学的贫困》内容试读吵加002《哲学的贫困》何思敬译本考卡尔·马克思于1847年7月在巴黎和布鲁塞尔出版了《哲学的贫困一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以下简称《哲学的贫困》)。原文是法文,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再版。但无可否认的是,《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马克思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①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是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中一些错误的观点做出批判,同时也是为了尽快降低蒲鲁东对国际工人运动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马克思在1865年的柏林《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6、17和18号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为了评价他②的两卷厚厚的著作,我不得不介绍您看一下我的那部反驳他的著作。在那里,我指出了,他对科学辩证法的秘密了解得多么肤浅,另一方面他又是多么赞同思辨哲学的幻想,因为他不是把经济范畴看做历史的、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而是荒谬地把它看做预先存在的、永恒的观念,并且指出了,他是如何通过这种迂回的道路又回到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立场上去”③。马克思同时指出蒲鲁东“同空想主义者一起追求一种可以用来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②“他”指蒲鲁东,编者注。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004《哲学的贫困》何思敬译本考恩格斯对《哲学的贫困》也有着很高的评价,并且肯定《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是在1847年出版的,而在此书出版之前即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只是可惜由于在官方和出版商的联合阻挠之下在当时未能出版面世。恩格斯认为虽然新的世界观已经形成,但是世人对此并不知晓,而蒲鲁东主义的一些错误思潮已经在工人运动中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所以,为了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从而扭转工人运动的局势,出版《哲学的贫困》已经迫在眉睫。因而恩格斯在1847年3月9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到,不管是《哲学的贫困》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多么迫切需要尽快发表”,但是,如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会妨碍《哲学的贫困》出版,那就把《德意志意识形态》“搁一旁算了”,因为出版《哲学的贫困》一书要“重要得多”。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而是应当区别地来看待新世界观首次问世与创立所具有的不同历史意义,因为正是《哲学的贫困》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精练表述首次问世。恩格斯与另一位社会主义者路易·勃朗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随后在向马克思转述与路易·勃朗的谈话时写道:“您可以把马克思先生看做我们党(就是说,德国民主派中最先进的一派,我在他面前就是这一派的代表)的领袖,把他最近出版的反对蒲鲁东先生的著作看做我们的纲领。”此时的恩格斯已经将马克思看作无产阶级政党的领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58、460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84一485页。导言005袖。在此之前,马克思曾将《哲学的贫困》寄给路易·勃朗,但是不清楚他收到与否,恩格斯提到,“他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就把我的一本给他”①。1884年10月底,他在为《哲学的贫困》德文第一版写的序言中指出:“本书是1846年到1847年那个冬天写成的,那时候,马克思自己已经弄清了他的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基本特点。当时刚刚出版的蒲鲁东《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使他有机会阐述这些基本特点。”②1885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写道:“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主义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阶段,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在编辑《资本论》的过程中,恩格斯也曾多次引用《哲学的贫困》中的一些观点,并提醒读者要对其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研究。列宁也曾对《哲学的贫困》给予过充分的肯定,并且认为《哲学的贫困》同《共产党宣言》一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进程中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作用,完美地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特色。因而,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哲学的贫困》与《共产党宣言》并称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头两部著作”④。同时,列宁还认为《哲学的贫困》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一样,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经典阐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86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④《列宁专题文集一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006《哲学的贫困》何思敬译本考释,并且肯定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所以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反驳米海洛夫斯基时谈道:“他读了《哲学的贫困》,竟看不出那里对蒲鲁东社会学的剖析,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的,看不出对蒲鲁东所提出的解决各种历史问题的办法的批判,是从唯物主义原则出发的。”①梅林曾将《哲学的贫困》的出版比喻为“船已不再是在沼泽上逶迤行进,而是乘风破浪地扬帆疾驶了”②。虽然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出版以后我们看到,马克思的预期目的并没有达到,蒲鲁东对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依旧没有减弱,但梅林仍对《哲学的贫困》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肯定,因此他说“《哲学的贫困》一书的价值以及它的历史意义,丝毫也没有因此而减色。这部书不但是马克思生活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③。梅林进一步解释说,“在这部著作中,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最重要之点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阐发。这些原理在马克思过去的著作中都曾经出现过,不过在那里它们只是像火星似地偶一闪现罢了。后来他也对这些观点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但正是在反驳蒲鲁东的这部著作中,他以一种无往不胜的论战所特有的令人信服的明确性发挥了这些原理”④。同时梅林也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的唯物史观所散发的真理光芒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因此他说“这个基本论题⑤也就是《哲学的贫困》一①《列宁专题文集一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②[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0页。③[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9页。④[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9页。⑤指的是唯物史观,编者注。···试读结束···...

    2022-08-21

  • 《大众哲学》艾思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著【页数】250【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1【ISBN号】978-7-5720-0391-2【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艾思奇著.大众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1.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本书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大众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一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提起哲学,有的人会想到旧社会大学校日常生活里找到。教室里的一种难懂的课程,也有的人会想到那些算命先生。许多人总以为哲学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学问,或者是一种谈命运说鬼神的神秘思想,以为哲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隔得天地一般地远,普通人绝难过问。其实,哲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只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太习惯了,太觉得平淡了,因此即使有了哲学,如果不仔细反省和体会一下,也就不觉得它是哲学。例如你有一个朋友,抗日战争以后和你离别七八年,现在又相见了。这时你作何感想?你首先就会觉得他和以前有种种不同,你觉得他的面容多少有些苍老了,但是,经过八年抗战的锻炼磨折,你会看出他的思想知识更进步,经验更丰富更成熟了。你们再攀谈攀谈,把七八年来各人的经历再叙述一番,就会使你有更多的感触。你会觉得一2大众哲学切都不同了。世界变了样,中国变了样。希特勒没有了,墨索里尼没有了,在中国的领土上也没有日本军阀横行霸道了。中国有很大的地方成了解放区,广大的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另外的地方却仍在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统治之下,在那里,美帝国主义代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地位,蒋介石的国民党代替了汪精卫的国民党的地位,广大人民遭受着比以前更厉害的压迫和痛苦,也更加积极更加团结地要起来反对这种压迫。就你们以前的朋友亲戚的情形来说,变化一定也很多。有的由小孩变成青年,有的由衰老而死亡了。有的人参加过抗战成了英雄,有的成了牺牲者,有的发了国难财或者胜利财,有的穷困失业。总之,你们会感到一切和以前都有不同,你们会觉得在七八年的时间过程中,有的事物新生出来,有的事物毁灭了,有的事物正欣欣向荣,成为新世界的主人,有的事物衰老没落,或者奄奄一息地进了坟墓,或者正在作疯狂的临死挣扎。这一切现象会使你们感动、叹息、兴奋,并且在你的头脑里,深深地印上一个“一切都变了”的观念。这时,即使你是对哲学毫无研究的人,你在无意中已经有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哲学思想了。你能觉察到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吗?你只以为朋友的久别重逢是人们生活里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这件事情当中你的一切感想也只是日常生活里很平常的感想。你以为这种感想和你平常想象中的那种高深玄妙的哲学是毫不相干。你不但不了解这里面就有哲学,而且如果听见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说不定你会大吃一惊,说:为什么这样普通的一件事和这样普通的感想中也有哲学呢?其实,你本来一点也用不着吃惊,你所以吃惊,只因为你向来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那种哲学专家们所写的书本里才有哲学,而忘记了千万人在生活中和社会斗争中第一章绪论3所发生的思想里面,到处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请你注意,我们说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千万人的生活和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我们又说,千万人里包含着哲学思想在生活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里面,的根苗。到处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这些话,有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哲学这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玄妙,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很密切,书本上似乎很高深的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某些很平常的思想中间,并没有隔着铜墙铁壁;另一方面是说,日常生活的普通思想中,还不一定就有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它包含着哲学思想的一些根苗,没有它,就不能生长起哲学思想,就好像没有根苗就不可能生长起树木来一样。但是,完整的哲学思想必须是相当有系统的、明确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却常常不是这样,它常常是片断的、含糊的、零零碎碎而前后不一贯的感想,因此它和完整的哲学还是多少有些差别。如像前面所说的,你和朋友久别重逢,觉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是没有系统和不得世界上一切都变了。这是你一时的感想。明确的,它还不能算请问你对于自己所遭到的事物,是不是任何完整的哲学思想。时候都作这样的想法?我想你一定很难作肯定的答复。你一定会觉得,有的时候,对于某些事物,你往往又会发生固定不变的感想。例如,你往往会以为石头是没有变化的东西,你在反动环境里生活和工作,碰到许多困难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生一种绝望的想法,以为黑暗环境无法改变。你有朋友不进步,不学好,你劝他许多次还没有效果的时候,你往往会想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成语。你还可以从你自己和别的朋友的日常思想4大众哲学中,举出其他许多例子,来证明这许多的感想和你与朋友久别重逢时所想的并不一样,或者甚至于完全相反。这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常是动摇不定的,常常被暂时的事物现象所影响,不能前后一贯。究竟是“一切皆变”呢,还是许多事物都不会变化呢?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往往在你一个人的头脑里混杂在一起,你往往觉得两种思想都好像有道理,没有方法辨别哪一种对和哪一种不对。这就表明日常的感想常常是没有系统的、不明确的,这里虽然有“一切皆变”的正确的哲学思想的萌芽,但还不能集中起来,成为前后一贯的完整的哲学思想。要研究哲学,才能获因此,如果把哲学看成非常神秘玄妙的得完整的哲学思想。东西,以为它和人类日常生活隔着十万八千里,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明白肯定地说,哲学就在千万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里。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以为日常生活中的感想里就有完整的哲学思想,那也同样是犯了错误。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说,任何人都用不着研究哲学了,即使不研究,也可能有自己的明确而有系统的甚至于很正确的哲学思想了。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不是完整的哲学思想?为什么它常常是片断的、零零碎碎的、含糊不明的呢?为什么必须要经过一番研究,我们才可能掌握一种有系统的、明确的、前后一贯的完整哲学思想呢?什么是我们的生活要答复这些问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我和思想?们的生活和思想。首先应该指出,我们的生活,不是平静无事的。它是阶级斗争的生活,是以工农为主的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的生活。在我们中国,广大的人民的生第一章绪论5活历来都是非常艰难困苦。一两千年来,人民受着封建统治阶级一皇帝、官僚、土豪劣绅、地主、恶霸以及国民党以来的新旧军阀一的压迫剥削,一百多年来,又加上了一个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以及和帝国主义密切结合的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经常勾结在一起,就像两座很大的山,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其恶果首先是中国广大的农民没有地种,或种了地自己也吃不饱,工人失业,或有业也难养活家庭,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工商业不能发展。中国人民要向前发展,就必须推翻这两座大山。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推翻这两座大山,进行了艰苦、英勇的伟大斗争。这些斗争发展成几次的革命高潮,最主要的是:清朝时候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运动。以上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以后,又有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其中包括1924年到1927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到1937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十年国内革命战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以及1945年以后反对美蒋反动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经过了这样长期的英勇斗争,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在中国已经接近了全国的解放,在解放了的地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都被推翻了,农民得到了田地,工人生活得到了改善,工商业界得到发展的条件。但是,我们的斗争还是没有完结。因为,一方面,解放区以外的人民,现在还是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之下受压迫。在解放区,虽然这些反动势力都被推翻了,但它们的残遗势力并未完全消灭。因此全国人民,不论是解放区的或非解放区的,在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为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势6大众哲学力,并在将来为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这一个斗争,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影我们的生活,就是广大人民对封建势力响,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和这斗争发生关系,绝不能逃避它的影响。斗争。所以,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是我们当前的生活时,就应该答复说:我们的生活,就是广大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的生活,是在今天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以便将来更进一步争取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我们也许不觉得自己是在这样的斗争当中,但实际的情形却是如此。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压斗争。迫剥削人民的方法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我们的斗争内容,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有军事的斗争,有政治的斗争,此外还有经济的和文化、思想的斗争。我们现在只讲一下文化、思想的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在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戏剧、小说、诗歌、理论、科学、哲学、法律、道德等许多方面。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通过他们的文化工具,散布他们的一套反动的、专制独裁的、殖民地奴化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内容主要的是要麻醉广大人民,使之忘却自己是中国真文化、思想的斗争是要反对思想上的麻正的主人,盲目服从专制独裁的“领袖”,向帝醉,使广大人民觉醒国主义者屈服,向封建势力和投机垄断的大起来。官僚资本家屈服。因此,人民必须和这种思想作斗争。今天人民在革命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中已锻炼出一套新的革命思想,这种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 图书app epub书籍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