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的黑光: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豆瓣阅读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权力的黑光:王子瑾,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国秦汉顾问历史研究会,着有《“忠”观研究:一种政治道德“文化渊源与历史演进》、《千年之眼:皇权与官治的历史扫描》、《秦国社会意识研究》汉代》、《秦汉文化山水》等。简介中国是一个历来特别重视政治的古老国家。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权力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影响和渗透。本书从命运迷信、祖先迷信、圣人迷信、长辈迷信、廉官迷信、预言迷信等角度,全面反思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是如何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的?命运迷信:命运迷信导致政治权力自省自控能力严重削弱,社会底层日益形成沉默忍耐的政治态度,被动等待“天谴”和“天谴”对犯罪暴政的惩罚”。祖传迷信:祖传迷信往往使旧制度长期保持行政政策的规定性作用,导致中国政治进步缓慢。圣人迷信:“圣人”在维护政权方面的作用,是中国政治所谓“超稳”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迷信:老年人政治可以保证传统的充分继承,但也容易导致僵化的政治形式。清官迷信:清官迷信是人民政治力量薄弱的表现,意味着自卑心理的强化和合理政治权利的自我放弃。陈威迷信:宣威的秘密为皇权的合法性和具有神秘主义内涵的君主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时也成为下层阶级抵抗皇权的思想武器。现在。目录简介?/001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泛政治特征?/0091、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全覆盖功能?/0102、反独裁文化支流的枯竭?/0163、政治迷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灰色调?/027第二章:祭祀与政府的结合:神权与政府的结合?/0361、五部:早期政治与早期政治家?/038第二,皇上的事比祭祀还重要?/0463、上下有序:祭祀与政事的共同规范?/051第四,运用鬼神之力以声传教?/054第三章天道天命?/0631、天道:政权的规范与保障?/0642、自然灾害的政治解读与政治对策?/0713、神的旨意总是高尚难求?/084第四章:祖传迷信的政治影响?/0921、中国政治的父权秩序?/0942、孝顺君王?/1033、祭祖敬古的政治原则?/108第五章:圣贤的政治偶像意义?/1191、理想政治的象征?/1212、政治人格的典范?/128三个。“苏王”:当下政权的仆人?/135第6章:等级制政府和国家对权力的崇拜?/1431、权力金字塔的构成?/1452、服天下服皇帝?/152第三,与父母相比,人们尊重官员?/165四个。高贵高贵,上下有序?/172第七章“大一统”政治模式与“君主”政治观?/1771、同治明一统?/179第二,圣人治国,才初审?/1873、论统一政治的合理性?/192第8章长老崇拜和长老政治?/2021、旧强回归?/2052、政治生活中敬老的传统?/2143、少年政治与老年政治?/224第九章:英雄政治及其概念背景?/2331、英雄崇拜和英雄政治?/2352、艰难的转变:从英雄的政治到贤者的政治?/246第十章:廉官迷信的历史影响?/2561、廉官迷信:民间最普遍的传统政治意识?/2592、清官的神话与现实?/266第11章:神道建立教义,世界服从?/2731、星辰之书的政治内涵?/2742、预言迷信和神秘政治?/2863、皇运和古道?/297第四,圣王必须使用鬼神?/305第12章:忠诚: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318一,反对理性的沉重枷锁?/3192、《禹仲》及其病理分析?/330第十三章迷信与迷信之间:中国古代国家与宗教的关系?/3361、政治与道教?/3372、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346第14章:神圣秩序的政治视角?/3571、至高神的权威与神明的等级?/3582、忠贞上帝的尊荣与神界的伦理秩序?/3663、逆神的悲剧与神界的法律秩序?/375后记?/383精彩的书摘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泛政治特征(节选)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史书不过是描述政变和战争的“书信”。梁启超还曾在《中国历史上的革命》一文中说:“二十四史不是历史,而是二十四姓的家谱。”中国古代史,在古代史家的著作中,确实是一部政治史。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所谓“文学载道”原则,也强调文化形式只是用来“载道”,即承载政治内容的“车”。因此,哲学往往以政治哲学的形式出现,经济理论和军事理论也是为政治实践服务的仆人……甚至历代统治者所崇尚的道德,首先是政治道德。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权力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影响和渗透。在中国古代,这种有人称之为“政治优先”、有人称之为“政治万能”的泛政治文化倾向,在世界文明史进程中表现出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1、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全覆盖功能《淮南子》曰:“尧时,出十日,烧庄稼,杀草木,百姓无食。”于是姚明命易“射十日”,“众民皆乐”。《庄子·秋水》程玄英言简意赅地引用《山海经》:“易射九日,落于卧角。”《山海经·东海经》郭璞注《淮南子》曰:“易射十日,仲其九日”。《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彝族的事迹,说:“帝君赐彝族素增,以帮助国家;彝族首先解决了土地的困难。”一个在文明初期相当政治化的部落首领。那么,“易射九阳”的神话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反映早期政权崛起过程的历史传说?在中国传统社会,“天”历来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象征。正所谓“圣王在上,日明,五色备”,正所谓“夫之日也普照天下,一物不可同;君与王。也照耀一国,一人不可阻挡”,既体现了对太阳的崇拜,也体现了对权力的崇拜。融合。《礼记·曾子文》:“孔子曰:‘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易射九个太阳”的神话实际上是政权向独立的演变。见证尊重和教条形式的历史阶段。政治权力就像“照亮整个世界”的太阳,监视和支配着一切社会文化现象。无数的社会生活必须以政治标准来衡量和判断。色彩斑斓的文化面貌被强行涂上了阴暗单调的政治色彩。所有文化产品都必须统一包装在政治包装中。进步的理想似乎只有附在政治总纲领上才能实现。这种泛政治的文化倾向,最终导致了“天下无王土,每个社会人都由“自然人”沦为“政治人”的局面。结果,政治制度和政治力量对社会文化的形式和方向具有规定性影响。例如:1、政治等级决定社会结构的秩序《左传·赵帝七年》描述了御阴官吴煜对楚王说的一段话:天子经略,诸侯官封,古制也。风略之内,他为何不是这片土地的主宰?吃土的毛,谁不是君臣?故《诗》曰:“天下无王地,领地之滨,无王臣。”天上有十天,人有十班。往下是重要的,往上是普通的上帝。故君为臣,臣为臣,臣为臣,臣为臣,臣为臣,臣为臣,臣为臣,臣为臣,臣为臣,臣为臣,臣为臣。有马,有牛是牧羊人,等着百事可乐。中国传统社会依靠这种政治等级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鲁迅曾在他的《灯下的坟墓与笔迹》中愤怒地引用了上面这段话,然后写道:“可是‘台湾’没有大臣是不是太难了?别担心,有一个比他卑微的妻子,还有个弱小的儿子,儿子也很有希望,等他长大成为‘台湾人’,就会有一个卑微弱的妻子给他驾驭。就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的敢批评指责就是躁动!”对于这种由政治和宗法关系维护的传统秩序,鲁迅还写道:“我们已经给自己安排好了,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我们被别人欺负了,但你也可以虐待别人;你可以被别人吃掉,但你也可以吃掉别人。控制的程度被控制,不能动,也不想动。因为如果你动了,虽然可能有好处,但也有缺点。”顾。政治制度以“明朝赵文文,区分等级,容幼长辈,践行威信”为基础。根据《管子·礼政》,这种政治地位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我们要君子制服,要财富,要数量,要衣服,要宫殿,要六畜。房子很多,有禁止展示船、车、修士的地方,还有玄面和古鲁田住宅的区别。2、政治动态影响文化形式的演变在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行政职能被称为“国教”。《荀子·王制》:“平政教,正法,时听评,评功,议酬,适时修,使民放过(鼓励),庶民不偷,会被宰,也是一回事。”《史记·老子韩非传》也说沉布哈为汉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做到“治国”。军队强大”。“教育”是指政治权力对文化事务的直接干预。《史记·五帝志》记载了颛顼的功绩,也谈及“治气育人”。《周礼·区庭司徒》规定司徒司长的职权,即“施世友二教”。弘扬启蒙的主要方法,一是所谓的“明教宣传”;二是表达“善行”。让财富救病,院士是文法式的,都平开门行善。”三是监督惩处,乡干部“知民善恶”,“国有领导,民有村。善恶相知”,政府通过“小罚大训”来锻炼民众的服从意识。政治动态对文化形态走向的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秦始皇的“烧书罔闻”。士”和汉武帝的“除百家”。满族入关后颁布的“S令令”是行政权力控制民间文化的历史例证之一。3、政治意识成为民族精神的主体对政权的至高无上和自觉服从,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民族性格的显着特征之一。鲁迅曾直截了当地称其为“至今的奴性”。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个所谓“一治一乱”的循环:一是想当奴隶的时代,二是暂时稳定奴隶的时代。鲁迅还提到了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到的所谓看到承载者有说有笑的情况,似乎并不担心:“至于罗素在西湖看到承载者笑着赞美中国人,可能没什么意思。但如果承载者不能笑坐在轿子上的人,中国就不是现在的中国了。”在鲁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为主人服务的文化”。对政治的普遍兴趣也是中国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历代学者都以“和平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以仕途为人生唯一正道。把“三不”作为人终生获得的目标:“大者立德,二者立功,二者言表。””和“国功叫功”,我们可以知道,最重要的“德”和“功”其实是指政治范畴的成就,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创造。所谓“立言””也常指创造一种“不会被长期抛弃”的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社会对科举第一名“壮士”的支持和欢呼,让每一位妈妈都心动了。你看他骑着一匹高高在上的骏马,由皇帝亲自装饰,走在大街上,是全国第一聪明的书生,名副其实的白马王子。这是“中国官员的荣耀”。“我们每次看中国古典小说,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尚书·泰誓》说:“民敬天,民为所欲,天顺从。”“听人民的”,表明人民的政治意识在政治形势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正统政治理论所承认。统治者“举谏旗,在路上听歌”,以了解人民的政治倾向。从历史上看,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几年之内发生以社会动荡为外在形式的全国性狂热的政治参与运动。政治意识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也体现在中国人用政治尺度判断是非的习惯上。正如从小就固执地强调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一样,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所谓的忠恶之分作为判断人的最重要标准。政局的治理与混乱也成为人们判断社会环境是否理想的唯一标准。以政治条件作为衡量一切的基本原则,已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形态在发展条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具有政治组织完整、政治人才密集、政治权力成熟的特点,展现出独特而高效的领导力。一切的力量。在政权的烈日下,大地光秃秃的,眼睛都被烧焦了。似乎没有任何文化观念或社会实体能够挡住照亮万物、遮蔽一寸绿地的光。人格缺失源于对权力的崇拜90年代,电视剧《包青天》轰动一时,成为划时代的经典。前阵子回顾,除了觉得展昭很帅,包拯很黑之外,还解决了我的一个“世纪困惑”:小时候,一直不懂意思是“不可动摇和无私的编辑中间”。这次特意看了开场曲的字幕,原来是《忠义无私的歧视》。在这部剧中,谁忠谁奸,作者心肠长,连我这么年轻也能分得清。黑如炭的包拯爱民如子,忠于皇帝,被百姓亲切地称为“青田大人”,自然是忠臣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忠臣。除了“忠”,他们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清”,意为正直、清明、诚实。与“三年清太守,十万雪花银子”的贪官相比,他们恪守道德,甘于贫穷,几乎对自己、对下属、对家人都刻薄。最著名的例子是几乎家喻户晓的海瑞。据说,在海瑞妈妈的生日那天,孝子只买了两公斤牛肉做牙祭。通常,它非常简单。以至于胡宗宪省长闻讯凶恶地八卦:“昨天听说海县首长买了两斤牛肉给老妈过生日。”当权力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程度时,大多数同事都在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也有机会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但包拯、海瑞等人都愿意贫穷快乐,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包拯“救朝刚毅,贵族亲族太监为之举手,闻之畏惧”。《中国明代剑桥史》说,海瑞“是一位严守法纪的官员,热心保护平民百姓,制止君子的违法行为”。但在包拯和海瑞死后,情况就更糟了。海瑞死后,“据说江南郡公如今成神”,很多地方都建起了纪念祠堂,海瑞化身城隍的神话也广为流传。如今的广州城隍庙,海瑞是三大城隍爷之一。包拯成为“速报科”的主任,这是东岳大帝的黑道组织,专门研究善恶因果报应。为什么老实人的形象一再被提升到迷信的地步?对此,学者王子瑾有专门的论述。他在《权力的黑光:对中国传统政治迷信的批判》一书中说,“清官形象体现了人民对理想政治的向往,甚至常常成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征,并最终转化成为民间信仰中的高大神。”太子现在解释说,迷信清官,是民众政治力量薄弱的表现。然而,政治生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廉洁官员的管理上。如果他再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那就再过一千年。暴君的猖獗和残暴的官员提供了条件,这无疑会进一步削弱人民的政治权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当跳出“政治层面”,从“人层面”看官员迷信时,书中尖锐地指出,官员迷信的根基是人格的自我压抑,这意味着自卑感和软弱感的加强,以及缺乏自尊。自我毁灭的“人民”的性格为自己。老百姓对清官总是抱有很深的幻想,幻想破灭后,他们认为位高权重的官僚就是清官。然而,现实并非以奇葩小说的剧本为基础,神话只能是神话。千百年来对“廉官”的崇敬,可见“廉官”的稀缺和“廉官”的虚伪。因为:清白的官员在君主制下绝对无力扭转霸道腐败的大势。毕竟,与贪官和默默无闻的官员相比,清官只有1/10,000,000,他们的权力不足以在黑暗的政治中投射光明。而且,官员腐败的风气已经“根深蒂固,无法去除”。其次,作为古代官员道德行为的典范,清官会更加自觉、忠实地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绝不会超越皇权法制,赋予人民更多的政治权利。清官本质上是封建政治秩序更可靠的支柱,在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他们往往成为人民更坚定的反对力量。因此,诚实的官员往往与残酷的官员联系在一起。《老灿游记》中的禹贤和刚笔是典型的“清官+残官”。禹贤因“才华横溢,功绩显赫”而充任曹州知府,但他其实是个刽子手,一心想当大官,不惜杀人取功。在他担任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衙门前的十二个战笼里,就有两千多人被杀,其中九个半是好人。钢笔是一个“清廉”的官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靠着不要钱不要贿赂,盲目猜测案情,白白杀死了许多好人。刘鄂就这样直接痛斥清官冤家害民,“清官尤可恶”:贪官可恨,人尽皆知;最后,书中指出,所谓“廉官”的诸多事迹,难免带有虚假美的成分。由于人们对清官的热切渴望,传说中的清官事迹得到了理想的加工和炮制。在狂热崇拜的情绪影响下,人们往往只片面地夸大“诚实”的一面,甚至对顺应世界、与官场鬼鬼祟祟的阴暗面视而不见。以包公为例,从宋元到明清,关于包公案的传奇小说有几十部,包公剧数不胜数。文章开头提到的第93版《包青天》以《三壮士五义》中的包拯为原型,结合民间传说,讲述了包拯案的41个单元故事。在《宋史·包拯传》中,只记载了包拯的“牛舌案”一例。除了清官迷信,《权力黑光》还分析了各种传统政治迷信,如政治万能迷信、命运迷信、君主迷信、官员迷信、祖先迷信、迷信对圣贤的迷信、对长辈的迷信、对英雄的迷信等等。政权的弱表现,但归根结底可以归结为对政权的崇拜。正如卢梭在《忏悔录》中所说:“我已经看到,一切都归因于政治,无论我们如何解释,一个国家的面貌完全取决于其政府的性格。”“传统”的核心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就像生活在水中的鱼一样。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要推进政治进步,就必须清理几千年政治迷信的根基,洗刷其残余,摆脱“杀猪式政治”,“使人成为人”。...

    2022-05-02 海瑞 官职 海瑞百度百科

  • 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PDF电子书下载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大学思维的批判与创造在系统地讨论思维方法的同时,重点关注既专业化、普遍性又流行的高级思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为推动全社会把思想教育和训练提上学习和成长的议程。简介正如作者钱旭红院士在书中所说,能力的成长不仅取决于知识,还取决于运行知识的逻辑——思维是否足够自由和多样化。唯有知识无法改变命运。改变命运,需要用思想来建立知识,才能以高度和力量支撑生命的大厦。思考就是力量,思考进步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原文在线试读“因果”的因果思维主要基于形式逻辑。因果关系是关于一个事件的纵向发展:D是如何出现的?D来源于前面的C,c来源于前面的B等等,所以“串联”,就像电中的串联电路。因果思维认为,根据事物因果联系的必然性,可以找到出路。它认为因果联系是前因现象与后因现象产生的必然联系,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因与果相依,无因无果,无果无因:因果思维帮助思维,从因对果,从结果中找原因。因果律,因果思维,认为每一个结果都有一个或多个原因。一个事件的成败不是偶然的,两者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思维坚信要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你需要回到你的前辈那里,谁得到了结果,谁没有,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在哪里,如果你做了类似他们的事情做了,你也应该得到它。结果和他们一样。因果思维不相信世间有“无花果”之类的无花果,也不相信有花无果。这种思维可能的缺陷是:用因果逻辑的确定性思维来处理世界,有时会因为现实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而碰壁。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将原始信息输入到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确定的最终答案。但现实世界要复杂得多。大卫·休谟甚至有这样的观点:世界上没有因果关系,只是一堆相关的、平行的东西,在你的脑海中因果拼写。在中学,人们习惯于在数学、物理和化学学习中使用方程式。简而言之:左边输入原因信息,右边得到结果。经过青春期的强制强化训练,因果思维已经成为很多人潜意识潜意识的基本思维。进入大学后的数学、物理和化学中,最常用的是不等式和近似方程,往往左边输入信息,右边最多输入一个近似范围。在这一点上,唯一固定的答案往往不复存在。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本源,但人们习惯性地有寻找“确定的因果逻辑”的冲动。海森堡发现的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是世界上最大的不等式:AxAgth14、据此,通过研究找出规律,可以判断出近似的可能性,可以得到预测,但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答案和唯一的解。尽管这些可能性的解决方案不太可能产生像牛顿定律那样具有确定性的结果,但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发生概率。人工智能专家JudeaPearl和她的合作者在Why:TheNewScieceofCauality中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因果思维:第一个层次是基于看到“观察相关性”,适合与被观察世界合作。强调观察能力,发现环境中模式的能力,这是许多动物(观察老鼠活动的猫头鹰)和早期人类所共有的。观察是通过经验的积累,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做出预测。第二个层次是基于doig的“干预实验”,适用于处理一个可以观察到的新世界。通过刻意改变环境来预测随之而来的后果(例如主动产生烟雾的后果),即在过去的数据无法提供答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主动设计的干预测试实验来预测行动的结果。根据预测结果选择行为计划以产生您期望的结果。第三个层次是基于想象力(想象)能力的“想象反射”,其中常见且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我做了……怎么办?”通过想象从未做过的事情,你可以反思过去发生的事情和现在的结果,并找到改进的方法。想象力是一种超能力,一种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的能力。它为工业和科学领域的颠覆性革命铺平了道路,并使人类创造力得以提升。如果第一关对应观察到的世界,第二关对应可观察的美丽新世界,那么第三关对应不可观察的世界(因为和世界完全相反我们观察)。大学思维与大学的关系1.最近因为找工作,一直很忙,直接在各大a投简历、打电话、问朋友等方式就搞定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过去,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门槛,是刚需。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就算有最好的条件,也可能被埋没。这与“金子永远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则完全不同,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的规律。当时我年少轻狂,自然不信。毕竟,身边还是有一些人,即使没上过大学,也没上过学,早早出来打拼,最终当上了老板。而且这样的人很多。而大学生呢?更多的是他们手下的员工。所以,那个时候,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境遇差。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是吗?其实确实如此,市场正在慢慢纠正这种现象。教育教育逐渐成为刚需、普遍需要、基本门槛。今天的大老板动不动就拿博士和研究生毕业。而那些没有学位、学习不多的老板呢?他们是退居二线,还是退休?简而言之,它们现在很少见了。这是一般环境。当一切都不是完美的和稳定的,并且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时,你也许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获得暂时的利益。然而,当一切都趋于完善、稳定,逐渐形成了良性秩序。,聪明的弊端暴露无遗。黑格尔说:“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如果是完整的,应该是不合理的,最终会被淘汰。2.求职迫使我反思自己。“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能会有些困难,但生存不会太难,只要肯吃苦,肯吃苦,还是可以做到的。毕竟市场讲究利益,生产力和劳动力是它的背景,短期内生存应该不是问题。但是,通过这个,大学教育问题的基本原理在哪里?我试着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能理解差距,或许有办法弥补,让你和他们站在同一个高度?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开始了探索之路。从“职位要求”一栏,除了学历,我还注意到毕业优先级有详细的要求。是的,专业,就是系统的培训和教育!这是价值的百分之几?我一边琢磨着,一边观察着那些所谓的大学生。一开始,我只是以为他们只是多读几年而已,但社交经验绝对不如1、经验和经验还不能弥补知识的不足吗?与他们取得联系后,我很快就明白了差距。经验和经验一开始确实有优势,但很快就超过了1、究其原因,无非是基础扎实、系统学习,视野更开阔。简单地说,他们有理论知识,他们只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他们就能很快适应,而我所拥有的只是一个薄薄的经验,那些常识,个案经验。他们掌握的是原理,而我掌握的只是知不知道为什么的结果,甚至我自己也常常不明白支撑这个结果的原理。因此,现在的职场需要教育作为门槛,真的是情理之中!3.当然,我没有放弃。人是有生命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结果,我背了常识,买了很多教程,死记硬背。同时,我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收集了我在生活中学到的一套心智模型。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一方面有工作要做,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洞察力、知识、技能、模式……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成绩是理想的,至少,我慢慢地跟上了大步,除了我没有纸质文凭,我觉得我真的不比大学生差。事实上,我确实通过我的学习超过了一些大学生,我的工作表现更好,我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更符合市场规律。结合我多年的经验和经验,自然不会差多少。但是,有些人让我感到羞耻。我对此感到非常困惑。除了加强学习,我也不羞于问。最后,从我们的谈话中,我隐约感觉到一层薄膜:思考。看了很多书,不负众望,从《大学思维:批评与创造》中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东西。4.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的思维当然与他的教育经历和经验感知有关,但学历和学历并不是绝对的因素。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学历和学历越高,他的可能性就越大。”"/gt把知识点用合适的方式连接起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变成了一个刻板的思维程序,也就是思考。而“大学思维”不仅仅指高校师生所拥有的思维,更多的是指“成人”的刻板思维贯穿其一生的思维阶段。对于提前进入社会的我来说,显然市场更看重知识和技能,结果和利益。我身处其中,需要适应,所以很容易习惯性地依赖知识和经验。根据已知的解决方案或程序,使用传统的模式和方法解决问题。大学思维的底线是建立探究的习惯,应该达到批判性、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高度。据我了解,大学思维与大学的关系是: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也就是说,它为大学思维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土壤),而前者应该是大学生所追求的标准,甚至是基本标准。5.那么,大学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能排除情绪的干扰,具有较高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从低层次的具体层次走向高层次的抽象层次,追求深奥的理论问题。2、在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影响下,几乎形成了相应学科的特色和专业特色。思维差异很大: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比如理工科、农科、医科的学生;有些人有很强的形象思维,比如文学、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3、在关注认识外界的同时,开始关注和认识自己,思考自己。虽然真善美和自我内化会成为主流,但有些人可能会成为别人的工具,有些人可能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4、开始自我觉醒,具备独立批判性思维,探索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理论”体系,从具体现实中解放思想,具备反思能力。有时过度使用理性思维和对现实的过度判断。创造性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了解和看世界的最准确、最可靠的方式是什么?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只有熟悉了代表性思维,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所以,不只是我,大学生或其他人,应该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提升思维,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方式。最后附上书中的一个思考题:“探讨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特殊阶段思维训练的特点和意义。”思维升级是学习和成长的最佳途径1.“没有超前思维的人只能看到土堆,会模仿土堆,谋求一辈子变成土堆。”也许这与童年教育有关。小时候,老师和家长都提到过这句话。现在对我们来说,这有点陈词滥调:“知识改变命运。”甚至,老师曾经让我们以这句话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或许,这就是老师和家长要我们理解的。即使我们当时无法理解他们的好意,但只要我们写下来,理解它,这样去做,我们以后会逐渐理解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很多事情一样,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我们说,但后来回想起来,他们是对的。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不会伤害我们,他们只会为了我们好才这么说。很遗憾,当时我们对此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毕竟,谁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那时,我大概不知道什么是知识,更别提“命运”这样宏大的主题了。更何况那个时候,谁不光顾玩,谁会真正记住老师和家长说的每一句话,或者那些晦涩难懂的话。当我们真正了解时,往往是事后才想到的。也是后来我逐渐学会了思考。从教育开始,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我们逐渐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真的是正确和正确的!但是,仅仅因为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它就结束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思考。引用书中的话是:“思维方式是人类知识的框架,没有结构化知识的知识是一堆零散的物体,松散的水泥,一团糟,玻璃满地,无数钢筋和砖。建筑知识可以是摩天大楼,也可以是通向天空的塔。”“如果你只是不使用它,你就没有这样的知识。”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说“知识就是力量”,要认识到“思考就是力量”。2.“能力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知识,还取决于使用知识的逻辑——一个人的思维能否自由多样。唯有知识无法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则需要用思想来构建知识,才能支撑起足够高度和力量的生命构建。”迄今为止,人们在传授技能和知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传授和培养方面,还没有成熟有效的方法,人们还在尝试各种方式。《大学思维:批评与创造》也是这样一种尝试。《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在系统探讨思维方法的同时,着眼于兼具专业性、普世性和大众性的高级思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试图探索建立面向大学通识教育的思维培养,以推动全社会将思维教育与培养纳入学习与成长的议程。书中有一句感人的话:“普通人想改变结果,好人想改变事业,杰出的人想改变心意。”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立刻感到脚踏实地。不是因为普通人、好人、杰出人的“称号”,而是因为它的内在逻辑。有那么一瞬间,我只觉得脑海里有什么东西裂开了,亮了进来,那种感觉就像透过云层看到太阳一样,多么美妙啊!我想,这就是思维的魅力,让无形的思维迷雾散去,直奔现实,追寻本质。我不知道其他人。就我和身边的人而言,他们大多选择了命运般的接受生活,妥协,屈服,低头,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世俗。.渐渐地,眼里只剩下了结果。只要结果是你想要的,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而,事情往往适得其反。更多的时候,我们说理想的生活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但到头来却是一团糟,忙忙碌碌,胡闹,消磨时间,甚至失去理想。原因,思想,更是遥不可及。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除了春秋战国等百家思想之争,我国的垄断、垄断思维、僵化思维、禁锢思维等历史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千千万万。传承文明习惯于循序渐进,虽然可以创新,但很难创新,因为你缺乏批判的批判性。”因此,批评与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思维、超前思维、思维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本书是回答钱学森问题的一个小小的初步尝试。”本书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钱旭红。作者的头衔,或者说作者的社会身份,也是解读一本书的好方法。想必还有人记得上小学甚至高中。中文教师在讲解一部作品时,往往对作者本人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后来,它在试卷中出现了一段时间。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鲁迅的原名是周树人。当然,只是化名,或者原名是什么,都没有关系。更多的是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以及作者的中心思想,或者信仰,这是关键。了解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章、主题、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意义等等。原因是人的思维与他们的教育经历、经历认知和个人成长有关。当然,学历、学位、成就并不是绝对的因素。但是,了解作者的情况和了解作品本身并不矛盾,一般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一种关系,尤其是当作者的作品不多,或者接触很少的作者,了解它的实际情况。你再看一遍作品,你可能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内容。关于这本书,无疑与教育有关。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前言中直接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本书是回答钱学森问题的一个小小的初步尝试。”“钱学森的问题”是一个关乎中国教育发展的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解决。可能不属于这个领域的人会有些好奇,“钱学森的问题”是什么意思?你在说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一直培养优秀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问题”。4.“思维升级是学习和成长的最佳方式。”那么,答案是什么?作者将本书分为“模式与假设”、“批判与创造”、“原理与世界”、“可持续与无为”、“跨界与融合”、“思考与训练”六章。深入,从横向到纵向,从现象到真理,都进行了解释。聚焦高层次思维,聚焦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得出“思维进步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答案。如上所说——“一般人要改变结果,好人要改变原因,好人要改变心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只为杰出的人而写?恰恰相反。优秀的人自然会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而普通人,优秀的人,想要成为优秀的人,就需要懂得思考的道理和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不仅考虑了大学生和研究生,也考虑到了有一定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从他们的阅读习惯到所收到的一般思维教程,作者都给予了批评和批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一般性思维教程要么过于肤浅,要么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本书以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内容。并尽可能从原始核心、延伸演绎、通俗类比、缺陷与局限等多个层面,凝练和聚焦兼具专业性、普适性和通俗性的高级思维。另外,在每一小节的最后,为了训练对应章节的思维能力,作者针对一些不足之处特意给出了一些“思考题”,让读者更好的参与和丰富,纠正和改进思考的例子。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正如《挤压提问》所说:“好的提问是快速提升我们能力的绝佳方式。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学习、交流、观察,打破思维的界限,获得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当然,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说了这么多,“大学思维”是什么意思?请允许我在这件事上大吃一惊。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轻易相信简单的思维捷径。追求捷径往往是短视的,捷径几乎是陷阱。...

    2022-04-28 因果关系思维 果因思维和因果思维

  • 《余秋雨现象再批判》愚士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余秋雨现象再批判》【作者】愚士选编【页数】475【出版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08【ISBN号】7-5438-2334-9【价格】25.00【分类】余秋雨(学科:作家评论)余秋雨作家评论【参考文献格式】愚士选编.余秋雨现象再批判.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08.图书目录:批判》内容提要:本书收《余秋雨散文透视》、《余秋雨不会反思》、《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白岩松会诊余秋雨》等70多篇文章。《余秋雨现象再批判》内容试读第一辑·余秋雨散文透视1余秋雨散文透视林贤治余秋雨暴得文名,在于“边缘文学”著作《文化苦旅》。在大风暴之后,他以一种为评论家所称的“文化随笔”,把人们拉回到往古的废墟里去。除了后来出版的集子《霜冷长河》,所写大抵属于遗址文化,典籍文化,其实也就是死文化不同于汪曾祺的吃,贾平凹的性,以及活在他们中间的风俗文化。贾平凹重现世的,余秋雨重历史的贾平凹要“受活”,余秋雨要“反思”贾平凹要玩,要趣味,要自在,余秋雨则总是要感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的笼罩,纵然他一再自称是“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人”,却不见半点惟漂泊者所有的孤独与凄苦。余秋雨身为学者,这种身份的认同感,会使他最后“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但他又不失为才子,有“萎靡柔弱”的一面,故而也会“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数据加载失败,请稍后重试!第一辑·余秋雨散文透视3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以后也是这样。”在这里,历史的真实性被抹杀了,曾经存在于历史上的民族和阶级的鲜明界限被抹杀了,那些曾经激荡过数代人直至孙中山章太炎鲁迅一代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斗争,都成了无足轻重的儿戏。无利害、无是非的混沌的“文化生态”代替一切,高于一切。鲁迅的早期著作姑且不说,他在晚年写的《隔膜》《买〈小学大全〉记》《随便翻翻》《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等多篇文章中,都曾援引大量史料,揭露了清王朝的文字狱的凶残。其中有记录说,一些被征服者就是因为“隔膜”,相信了清朝统治者用的中国的“爱民如子”、“一视同仁”的古训,上了如余秋雨辈说的“诚恳”的当,“以为‘陛下’是自己的老子,亲亲热热的撒娇讨好去”,结果被杀掉。鲁迅明确指出:“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或说得较大一点的‘文化统制’,都是尽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此外,对于‘七经’,‘二十四史’,《通鉴》,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这样的结论,同余秋雨说的完全两样。鲁迅还认为,倘有有心人将有关史料加以收集成书,则不但可以使我们看见统治者那策略的博大恶辣,手段的惊心动魄,还可以因此明白,我们曾经“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令人感兴味的问题是,“余生也晚”,何···试读结束···...

    2022-04-27

  • 《余秋雨现象批判》愚士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余秋雨现象批判》【作者】愚士选编【页数】349【出版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08【ISBN号】7-5438-2077-3【价格】18.80【分类】余秋雨(学科:作家评论)余秋雨作家评论【参考文献格式】愚士选编.余秋雨现象批判.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08.图书目录:批判》内容提要:余秋雨现象指余秋雨其人其文所引起的各种不同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热烈争论,本书就此现象进行了讨论。《余秋雨现象批判》内容试读第一辑●突兀之语何其多1突兀之语何其多评《文化苦旅》高恒文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以及它的孪生姐妹《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如今是大大地走红了,跻身于畅销一族。记得一位著名作家在断言“今天的散文真是糟透了”时,称赞“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始打破这种空气,它向我们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散文“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并不新鲜,较余秋雨长一辈的刘白羽、秦牧、杨朔等人的散文均以此见长。而在我看来,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还是应当着眼于艺术性,否则作者还不如直接去写以思想性见长的论文,反而更痛快一些。当代中国的散文大家汪曾祺曾经谈到,散文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才称得上是大手笔。英国的著名散文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说过2余秋雨现象批判类似的意思:对散文家来说,“他的学问即使像马克·帕蒂森那样渊博,也得借助某种写作的幻术将它融化在自己的随笔之中,不让哪一项论据显得突兀,也不让哪一句教条撕破文章结构的表层。”然而,为人称道的《文化苦旅》似乎并不是这样。翻开这本散文集,我们几乎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到显得过于突兀的警策之语。(阳关雪》开头即说:“中国文化,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这种断然的语气,着实让人吃惊,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又感叹起“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了。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开篇的火气究竟从何而来,冲谁而去。(废墟》一文也有类似的突兀。在第三节一开首,作者同样也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写下了如此“惊人之语”:“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姑且不说这里不免有滥用“文化”概念一类之时弊,仅就内容来说,作者又何以能下如此之断论?余秋雨的解释是: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是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个“或者”就足以证明所谓的“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我不明白博学的作者为什么对自《诗经》以来的各种“怀古”诗词是那样的“健忘”。不论远的,就说作者这段话中所暗引第一辑突兀之语何其多3的陈子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恰恰是在历史的“废墟”上所抒发的关于宇宙与人生的千古浩叹。“怀古”也并不是“只想以古代今”,比如作者在(寂寞天柱山》中反复提到的王安石,其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所抒发的正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对历史兴亡之感慨。而人们熟知的杜甫、李商隐、杜牧所写的大量“怀古”诗中,所隐含的主题与其说是“以古代今”,还不如说是“借古讽今”更确切一些。在《吴江船》一文中,作者曾经提到“宋代大词人姜夔”,按理说,作者应该知道这个大词人的著名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首词的上阕云: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才是古人“精神苦旅”(不是文化苦旅)的绝妙写照!这首词正如他的同时代著名诗人萧千岩(德藻)所评论的“有《黍离》之悲”。在“废池”、“空城”诸词之中,所蕴含的不正是一种面对“废墟”所引发的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余秋雨所习惯显示的自然是“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可惜一种“片面深刻”的道理,一再以“警策之语”出现,总是有一点故作惊人之论的嫌疑。学者,当然有过人的识见,但作文尤其是散文大可不必摆出学者或导师的架子。朱光潜是有名的学术大家,他的《文艺心理学》也自成一家之言。但朱光潜在其书后以通信的形式与青年们“谈美”时说到:“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试读结束···...

    2022-04-27

  • [德]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实践理性批判作者:[德]伊曼努尔·康德副标题:注释本译者:李秋零出版年:2011-7页数:155类别:宗教哲学格式:df/eu/moi丛书:康德文集·注释本ISBN:9787300117447《实践理性批判》作者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uelKa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实践理性批判》内容简介:《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是2011年7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康德。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康德著作注释本”系列是中译者将康德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注解后推出的单行本系列,对于专业人士的研究和非专业人士的学习,皆有极大助益。...

    2022-04-07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下载

  • 汇通学派医案(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汇通学派医案(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李成文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汇通学派医案(二)试读:前言医案揭示了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的辨病辨证思路、经验体会和用药特色,浓缩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本草、针灸推拿等多学科内容,理法方药俱备,临病措方,变化随心,对学习借鉴名医经验、临证思路,指导用药,提高临床疗效,继承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明代医家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指出:“医之有案,如弈者之谱,可按而覆也。然使失之晦与冗,则胡取乎?家先生之医案等身矣,语简而意明,洵足以尽脉之变。谨取数十则殿之,由此以窥轩岐之诊法焉,千百世犹旦暮也。”孙一奎在《孙氏医案》中指出:“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纪之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如老吏断狱,爰书一定,而不可移易也。”清代医家周学海强调说:“宋以后医书,惟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说:“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信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方耕霞指出:“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牍。”余景和在《外证医案汇编》中说:“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恽铁樵在给《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作序时强调:“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其真实价值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多空谈,药效乃事实,故选刻医案乃现在切要之图。”姚若琴在阐述编辑《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大意时指出:“宋后医书,多偏玄理,惟医案具事实精核可读,名家工巧,悉萃于是。”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秦伯未说:“合病理、治疗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余之教人也,先以《内》《难》《本经》,次以各家学说,终以诸家医案。”程门雪认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的境地。”俞长荣认为:“医案是中医交流和传授学术经验的传统形式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共同特点,又反映了中医不同学派在诊疗方法方面的独特风格。读者从医案中可以体会到怎样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怎样通过实践来证实理论;怎样适当地运用成法和常方,并怎样有创造性地权宜应变。因此,医案不仅在交流临床经验、传播中医学术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医案始于先秦,奠基于宋金元,兴盛于明清。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内附医案。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录有久服石散而导致消渴的医案,陈藏器《本草拾遗》药后附案。北宋钱乙首次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设置医案专篇,寇宗奭《本草衍义》药后附案。南宋许叔微首撰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其《普济本事方》与王璆《是斋百一选方》方后附案,张杲《医说》记录了许多医案。金代张从正撰《儒门事亲》,李杲撰《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王好古撰《阴证略例》,罗天益撰《卫生宝鉴》,以及元代朱震亨撰《格致余论》等综合性医著中论后均附案。自宋金元以后,学习医案、应用医案、撰写医案蔚然成风,医案专著纷纷涌现,如《内科摘要》《外科枢要》《保婴撮要》《女科撮要》《孙氏医案》《寓意草》《里中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洄溪医案》《吴鞠通医案》《杏轩医案》《回春录》《经方实验录》等。明代著名医家韩懋、吴昆及明末清初的喻昌还对撰写医案提出了详细要求。而从明代就开始对前人的医案进行整理挖掘并加以研究利用,代不乏人,代表作有《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宫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古今医案按》《历代儿科医案集成》《王孟英温热医案类编》《易水四大家医案类编》《张锡纯医案》《〈本草纲目〉医案类编》等。由于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及条件制约,已有的医案类著作所收医案不够全面,参考中医古籍有限,分类整理方法简单局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不同读者群及临床、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因此,从3200多种中医古籍包括医案专著中系统收集整理其中的医案日益迫切。这可以充分发挥、利用中医古籍的文献学术价值,对研究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型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价值。本套丛书收录1949年以前历代医家编纂的3200余种中医古籍文献中的医案,分为学术流派医案、著名医家医案、常见疾病医案、名方小方医案四大系列。本书在建立专用数据库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现代阅读习惯,参考中医院校教材,对所有医案进行全面分类,以利于了解、学习和掌握历代名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应用方药技巧,为总结辨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更好的借鉴。其中,《学术流派医案系列》以学派为纲,医家为目,分为伤寒学派医案、河间学派医案、易水学派医案、温病学派医案、汇通学派医案;《著名医家医案系列》以医家为纲,以病为目,选取学术成就大、影响广、医案丰富的著名医家的医案;《常见疾病医案系列》以科为纲,以病为目,选取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医案;《名方小方医案系列》以方为纲,以病为目,选取临床常用的经方、名方、小方所治医案。本丛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的大力支持,年届97岁的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特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担任主审,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条件所限,加之中医古籍众多,医案收录过程中难免遗漏,或分类不尽如人意,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中医古籍医案辑成》编委会2015年6月汇通学派概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是研究中医学术发展沿革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便于理清中医学术发展的思想脉络,深入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分清哪些是对前人的继承,哪些是继承中的发展,哪些是个人的创新见解与经验,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学术流派或体系是后人依据著名医家们的师承关系、学术主张或学术倾向、学术影响而划分的。由于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交叉、分化,学派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划分学派的标准不一,有按学科分类,有按著名医家分类,有按学术研究方向分类,有按著作分类,有按地域分类,因而划分出外感学派、内伤学派、热病学派、杂病学派、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薛己)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正宗学派、全生学派、金鉴学派、心得学派、寒凉学派、蔺氏学派、经穴学派、穴法学派、重灸学派、重针学派、骨伤推拿学派、指压推拿学派、一指禅推拿学派、经穴推拿学派、腹诊推拿学派、儿科推拿学派、五轮学派、八廓学派、内外障学派、少林学派、武当学派、新安学派等,这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学派研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学术流派形成年代、学派划分标准、学派研究学术价值等方面。争论的焦点是基础医学及临床领域中的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汇通学派是否存在,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能否另立门户,学派之间的渗透与交叉重复如何界定等;另外,每一学派的代表医家虽然在师承或学术上一脉相承,但其学术理论、临证辨病思路、处方用药方面或相差甚远,这些医学大家大多数是全才,如以学派分类,难免以偏概全;加之以往学术流派研究偏重理论,忽略临床,因此,以派为纲研究著名医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为弥补学术流派研究轻临床的不足,拓展学派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收集学术流派相关医家的涵盖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医案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这些医案不仅是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的直接鉴证,也是研究学术流派源流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汇通学派是主张中医学与西医学应进行汇聚沟通以求得中医学发展的医学流派,简称汇通派。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危机。中医将何去何从?中医界具有改革精神的医家,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试图取长补短加以汇通,从理论到临床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并进行了中西医汇通尝试。汇通学派以张锡纯、恽树珏(恽铁樵)等为代表,在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引导现代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的积极作用。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治学主张沟通中西,取长补短,重视实践;并深入研究中药药性,亲尝中药,体验药物的毒性反应、用量和功效等。张氏认为,汇通应以中医为主体,沟通中西医,从理论到临床,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用药,进行全面尝试;并深入研究大气理论,对大气生理,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发;创制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镇肝熄风汤、起痿汤、活络效灵丹;重视药对,善用小方与生药,尤其是擅长中西药联合应用,标本兼顾,取西药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强调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医案多达上千例,包括摘录先贤医案、其子张荫潮医案、门人弟子医案、亲戚朋友医案、地方名医医案、他人应用张锡纯方药医案等,这些医案或附于论后,或附于方后,或附于药后,部分医案可同时见于论后、方后、药后,但详略有度,侧重点不同,便于互参。医案治疗过程完整,部分医案分为病因、证候、诊断、处方、效果五部分进行描述,病机分析深入,临证用药思路清晰,容易效仿,故倍受后世医家青睐,成为学医必读之书。恽树珏,字铁樵,清末民初人,著《群经见智录》《见智录续篇》《伤寒论研究》《温病明理》《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病理各论》《临证笔记》《临证演讲录》《金匮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保赤新书》《妇科大略》《论药集》《梅疮见恒录》《十二经穴病候撮要》《药盦医案全集》等。恽氏主张中西汇通以中医为主,兼采西医之长,且中医不能囿于《内经》,必须超越古人,才能继续发展。因为中西医是两个基础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认为重视生理、细菌、病理、局部病灶固然重要,但不知四时五行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是不行的。恽氏从维护中医的角度倡导中西医汇通,有其积极意义。《药盦医案全集》为医案专著,医案治疗过程比较完整,病机分析与治则俱备,所用药物均有剂量及炮制煎服方法。复诊记录详细,有多达二十诊者。祝味菊,著《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等。今人招萼华编纂《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内有许多医案。祝氏在上海与西医梅卓生合作开办了中西医结合诊所。祝氏主张中西医汇通,提倡学术革新,“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术无中西,真理是尚”。首创以八纲论杂病、以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倡导重阳理论,提出“因无寒邪、温邪之分,邪有无机与有机之别”。并从西医病理学角度论述了中医卫、气、营、血功能障碍时机体发生的病理改变。临证善用温热药,尤其是附子,人称“祝附子”。常常重用附子、麻黄、桂枝等温阳药救治伤寒危证,名噪沪上。祝氏医案中对患者姓氏、就诊时间、病名、症状、病理、治法、处方及用药剂量、复诊等记录详细,用药颇具特色。陆彭年,字渊雷,清末民初人,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概要》《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中医新论汇编》《生理补正》《陆氏论医集》等。陆氏主张中医科学化,强调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体,以阐发中医学术;认为能以西医解释者则以西医代替之,不能解释者,则据现代医学以否定之。陆氏医案散见于《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等书中。今人编有《陆渊雷医案》,医案症状叙述明确,并分析病机,复诊记录完整,多交代临床疗效。另外,还有引用日本人撰写的《生生堂医谈》《医事小言》《成绩录》《建殊录》《续建殊录》《险症百问》《橘窗书影》《方伎杂志》《漫游杂记》《古方便览》等书中的医案,对了解日本人用中药治病情况有一定的参考。施今墨,字奖生,著《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均为门人弟子整理)等。施氏的治学主张一是沟通中西医学,革新中医,强调中医与西医二者应取长补短,互相结合。提出“学术无国界而各有所长”,“诊断以西法为精密,处方以中药为完善”,“无论中医西医,其理论正确,治疗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弃不可用也”。二是重视中医教育,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开设课程以中医理论为主,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难经》等,兼顾生理、病理、药理、解剖等西医课程,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三是提倡中西医病名统一,率先使用西医病名诊断书写脉案,并结合己见而创新说,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临证常参考西医的辅助检查和化验结果,还经常与西医专家共同研讨治疗方法,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途径。四是提倡“中医现代化,中药工业化”,提出十纲辨证理论,擅用对药,使其同类相从、异类相使、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开阖相济、升降合用,更好地发挥疗效。医案中患者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辨证立法、处方、复诊、用药剂量及特殊煎煮方法均记载详细。总之,中西医汇通,有接受西说以充实中医者,有以中西医相比附以汇通者,有主张中医科学化者,有临床上中西药并用者。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医学发展水平,汇而不通是必然的。但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思想,对中医学术研究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六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兴未艾,虽不能与汇通学派相提并论,但保持中医优势,中西医融汇贯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恽树珏内科医案◆伤寒民六岁暮,其(指张锦宏,常州奔牛人,与丁君仲英为襟兄弟,向在丁处。编者注)掌珠(女儿)患伤寒,初由余继鸿兄诊治,予以豆卷、栀、豉等不效,病渐内传。张延余诊,其病为阳明腑证,予以调胃承气汤,热不解;更予小承气汤,时已逼岁除,病仍不解。除夕、初一未复诊,初二则病变。舌润汗多,胸闷,肢冷,神志不清楚,脉数微硬,盖少阴证见矣。问所以致此之由,因连进承气不效,仲英予以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等药,初意以为甚平稳之药,恣服无害,不图寒凉过当,遂见阴证也。余曰:今则非附子不可。时座上贺年戚友强半医生,闻附子无不谈虎色变,仲英欲余负责。余曰:彼此稍有交谊,故略尽绵薄,余岂欲耽之邪?时有窃笑于旁者,余不顾,处方用附子钱半,柴胡一钱,即诊嘉兴刘姓所用方,第分量较轻耳。仲英留余雀战,其意盖不能释然于附子,余斗牌技至劣,是日负至四十余元,然附子之药效则良佳,得酣寐竟日,醒而热退矣。继而十日不大便,复有微热,余以半硫丸下之,得干粪,精神复爽慧,从此慎摄,可以逐渐复元,余亦不复往。二月初忽以急足来迓,谓病有变。余莫明其故,姑往诊视,则目上视,环唇汗出,两手无脉,一手脉仅两至。问所以致此之由,因服半硫丸得大便后,又便秘半月,鉴于前此用药之难,不敢予药,以灌肠皮带导之,不图遂有此变。锦宏请处方挽救,余谢不敏。仲英谓此时更能挽救,其技始真能服人。余哂之曰:凡事成之至难,败之至易,治病较之寻常事件尤甚。此病所以不能挽回者,因伤寒之变化至中阴溜腑止,前此便秘用半硫丸,即是溜腑自尔,日得大便后又半月不更衣,其生机即在此处。何以故?以阴病变阳也。今以涤肠法隳其自复之脾阳,吾疑公等之不欲其生也,奈何复言挽救?锦宏声泪俱下,锦之环境甚窘,而爱女如此,余亦爱怜女儿甚于儿子者,且余之儿女多死于医,不觉为之下同情之泪。寻思凡败象之见,其来渐者不可救,暴者拨乱反正却有可愈之理。因令购艾绒于关元穴灸之至八九壮,毫无影响。余曰:此当以五十壮为期,业已目上视而无脉,灸与不灸均之是死,计无复之。遂不返顾,至九十壮汗敛,脉两手皆有,乃以大剂参附频频予服,一面继续再灸至七十余壮,病者呼痛始止。是日薄暮至夜半,进附子、人参各三钱,两钟时再灸,至黎明又五十余壮,脉见缓滑。余曰:可矣。止艾炷,以千槌膏盖灸疮处,饮以米汤,病者得美睡。从此不敢妄予药,病亦竟不复变,至七月间,肌肉充盈,病乃全除,精气全复。自西法治病盛行后,向患便闭者殆无不知有灌肠皮带及打密唧筒。因中国古法仅有蜜煎导,而药肆中又不备此物,诚不如西法之灵捷便利也。然有两种病不可用,为余目击,其害至数十次无一或爽者。一为伤寒之阳明经证,二为痢疾。伤寒最喜化燥,最忌漏底化燥,则一清可愈,漏底则阴证立见。惟阳明腑证当然可用,其非伤寒大便燥结者亦可用。至于痢疾里急后重,所苦者即是粪不得出。西医往往涤肠,即非医生亦往往有此感想,以为涤肠总无大害,不知病理不如是简单也。痢疾之滞下,初起十九属湿热,其有从洞泄变痢者,亦在化热之后,以故太阴腹满症往往有用理中遽变滞下者,故初步皆用寒凉攻下,《伤寒论》之白头翁汤用连、柏、秦皮即是此理。舒驰远长于用温,短于用凉,因疑白头翁汤非仲景方,其意盖以凉药为疑,不知痢疾初步之无寒证也。然痢疾之后重在肛门之闭结,而其病笃则在肠胃。又肛门之所以闭,由于气坠,故用枳实、大黄攻其胃肠之积热,会病势差减,用升麻、川芎升举其下坠,则病势更减。若用灌肠法,胃肠之积绝不因此荡涤,而下坠之气则因荡涤而更甚,用一次虽不能愈病,尚能减热而稍松,用多次则大肠由热变冷,白头翁汤之阳证变为桃花汤之阴证,甚且有亡阳而大汗肢冷,非附子大剂不能挽救者。张女之病从前后药效推断,其为灌肠败事,丝毫无疑,是今日治医者不可不知也。(《药盦医案全集·旧著鳞爪》)邵右,十一月七日。仅天明时有微汗,现在仍无汗,形寒,口淡,脉沉。此当发大热,现在尚未热,须从速避风。病为正式太阳证,麻桂不误,可加重。炙麻黄四分,淡芩一钱五分,羌活八钱,桂枝四分,秦艽一钱五分,炒防风一钱,炙草六分,杏仁三钱,茅根四钱(去心)。药头煎分两次服,如第一次服后得畅汗,后半勿服。二诊:十一月八日。昨予麻黄汤,药后得汗,仍形寒,脉气依然不宽,舌色则润,口味仍淡,再当解之。桂枝三分,炒荆防各一钱,羌活四分,葛根一钱,川连二分,秦艽一钱五分,淡芩一钱五分,竹茹一钱五分,香葱白二个,杏仁三钱,归身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沈右,十二月十二日。寒热起伏,恶寒特甚,一日二度发,月经昨日净,有汗,骨楚。症属伤寒,不是疟。鼻中所出物是血,血锭是衄。此亦坏病,不是自然如此。葛根一钱,橘红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荆防(炒)各一钱,炙草六分,象贝三钱,薄荷一钱,归身三钱,杏仁三钱。三诊:十二月十三日。仍形寒手不冷,痰有血,不宜温药,虑其动血,再事疏解。炒黑荆芥八分,羌活四分,象贝三钱,秦艽一钱五分,防风一钱,杏仁三钱,枳实一钱,竹茹一钱五分,香葱白二个,白薇一钱,淡芩一钱,桂枝二分(泡汤代水,去渣)。四诊:十二月十四日。热退形寒,除色脉都平正,现在月事淋沥不净。此是肾虚,与寒热为两件事,外感既除,可以补。归身三钱,菟丝子三钱,木香一钱五分,绵仲(炒)三钱,制香附(醋炒)三钱,川芎四分,细生地四钱,棕皮炭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尹左,十二月十四日。咳嗽,形寒,头胀,脉缓,有微汗。是伤寒太阳病桂枝证,其不发热是未发热。葛根一钱,象川贝各三钱,秦艽一钱五分,桂枝三分(泡汤去渣煎药),橘络一钱五分,茯苓三钱,杏仁三钱,防风(炒)一钱,炙草五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一》)岳小姐,十一月一日。伤寒太阳证悉具,行且成急性肺炎。汗之,药后避风。葛根一钱五分,象贝三钱,橘红一钱五分,炙麻黄二分,炙苏子三钱,炙款冬一钱,杏仁三钱,桑叶三钱,炙草六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一》)卞左,十一月廿日。发热形寒,下部汗出,满面风色,舌苔白。病属虚体伤寒,最是难治之候。葛根一钱五分,赤白苓各三钱,橘核(炒)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小茴香(炒、研,八分),荔子核十个(炒,存性),制附片六分,川楝肉(炒)一钱,萆薢一钱五分,香葱白二个。二诊:十一月二十二日。是中毒性腺病疝,因淋而起。寒热是外感,汗出恶汗是伤寒。虽与淋是两种病,但外感是乘虚而入,故与寻常伤寒不同。太阳少阴并病而不见阳明证,此即所谓两感,最难治之候。制附片四分,秦艽二钱五分,炙草六分,赤白苓各三钱,桂枝二分,归身三钱,泽泻八分,葛根二钱,萆薢一钱五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一》)程左,七月十八日。形寒发热,骨楚,头痛,心慌,汗多,舌质略红,面色不甚好。证属暑月伤寒,恐其转霍乱。赤白苓各三钱,辟瘟丹半分(研,冲服),制小朴二分,秦艽一钱五分,羌活八分,松节四分,姜炒川连二分,木香一钱五分,防风一钱,鲜藿香一钱五分。(《药盦医案全集·卷六》)何右,二月三日。发热形寒,干呕,脉起落不宽,唇光绛,头眩痛,无汗。舌润是有湿,舌尖绛是伤寒阳明经症。葛根一钱五分,川连二分,赤白苓各三钱,制香附三钱,薄荷(后下)一钱,瓜蒌霜一钱五分,梗通八分,淡芩一钱,竹茹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象贝三钱,归身三钱,香葱白二个。二诊:二月六日。热不退,干呕,质绛,近乎血皮舌苔。气急,脘部感不适,腹痛,大便一星期不行,现值经行。炒荆防各一钱,归身三钱,淡芩一钱,木香一钱五分,薄荷一钱,细生地三钱,制香附三钱,枳实一钱,白薇一钱,川连二分,茯神三钱,竹茹一钱五分。三诊:二月七日。本是伤寒发热,热之后未得休息,又值经行,现在气急,舌绛苔花,虚甚而热入营分,有险。炙龟甲三钱,竹茹一钱五分,细生地四钱,钗斛三钱,青蒿一钱,枳实一钱,白薇一钱,延胡八分,淡芩一钱,归身三钱,秦艽一钱五分,川楝肉一钱,逍遥丸(入煎)六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一》)姜左,三月十五日。舌苔黄厚而润,汗多,表热解。据说入夜掌热,然证象不虚,乃阳明证之已入腑者。小朴(炒)三分,竹茹一钱五分,麻仁丸五分,炙草六分,枳实三分,川连三分,归身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冯左,十一月十日。发热第二日,脉细数,面尚有火色,舌有裂纹,头痛,胫酸,溲少。不廉,以后必多变化,有危险。所以然之故,因初病即已见少阳、厥阴、少阴也。无汗当汗之,急解太阳减其势。炙麻黄三分,淡芩八分,杏仁三钱,归身三钱,知母一钱,炙草六分,秦艽一钱五分,川连三分,葛根一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楼小姐,九月十一日。壮热,昨有汗,今日汗闭,舌苔黄且干,脉数,气急。表里并病,太阳、阳明并见,当先事汗解。炙麻黄三分,炙草六分,淡芩八分,知母一钱,枳实炭一钱,竹茹一钱五分,杏仁三钱。二诊:九月十二日。身凉,脉静。外感已除,可以补。归身三钱,川连三分,竹茹一钱五分,潞党一钱,炙草六分,枳实八分,焦白术一钱,炒白芍一钱,苡仁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谢左,一月十三日。发热,先寒后热,退得清楚。口苦,其右耳鸣,微出血。是伤寒少阳经病,当从疟治,必须忌口。薄荷(后下)一钱,竹茹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梗通八分,白薇一钱,枳实一钱,防风(炒)一钱,归身三钱,淡芩一钱,常山六分,赤白苓各三钱,炙草六分。二诊:一月二十五日。热已清楚,右耳鸣,大便虽行不畅,亦不彻却。是风,但风药总宜慎。色脉无恙,是风亦轻。可先调理元气。归身三钱,防风(炒)二钱,蒺藜一钱五分,川贝三钱,细生地四钱,秦艽一钱五分,梗通八分,瓜蒌霜一钱五分,钗斛三钱,钩尖(后下)三钱,薄荷(后下)一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杨左,三月十二日。发热形寒,有汗,舌苔黄,是已化燥,乃太阳传阳明之候。桂枝二分,法夏一钱,苡仁三钱,通草八分,淡芩一钱,炙草六分,赤苓三钱,茅根三钱,川连三分,葛根一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尤左,十一月三十日。发热形寒,微咳,痰薄。初起是伤风,现在是热病,乃伤寒之最轻者。葛根一钱五分,炒黑荆芥一钱,竹茹一钱五分,香葱白(连须)二个,薄荷一钱,秦艽一钱五分,赤白苓各三钱,老生姜一小片,炒防风一钱,枳实一钱,焦谷芽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恽右,己巳(1929)年三月十七日。感寒发热,胸闷,形寒,骨楚。是伤寒系症,传变必速,宜亟除之。葛根一钱五分,羌活五分,姜夏一钱,秦艽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竹茹一钱五分,川连三分,归身三钱,瓜蒌霜一钱五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一》)木左,二月十八日。见风头眩,泛恶,脚酸骨楚,不发热。非不发热,乃伤寒前驱证。桂枝三分,川连三分,炙草六分,秦艽一钱五分,麻黄二分,子芩七分,杏仁三钱,法夏一钱。二诊:二月十九日。进麻、桂后,骨楚略减,得微汗,仍头痛,其舌色已化燥,当再清之。淡芩八分,川连三分,防风(炒)八分,橘红一钱五分,竹茹一钱五分,蔓荆子(炒)一钱,花粉一钱,茅根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温病顾右,六月二十七日。暑温二十一日,热有弛张,迄未得退,汗多溲少。病人本来湿重,病之关键在汗多溲少。假使溲多汗少,即容易退热。白薇一钱,竹茹一钱五分,生熟苡仁各三钱,薄荷(后下)一钱,枳实一钱,冬瓜子三钱,青蒿八分,赤白苓各三钱,牡蛎三钱,浮小麦五钱,鲜藿香叶一钱五分,甘露消毒丹(入煎)六分。二诊:七月二日。发热弛张迄未退,舌苔厚腻,矢气。此有积,因是夹湿,故不渴。虽略虚,亦当攻之,不大便至二十日以上,肠胃郁窒,故其热作潮,而胸脘不适。枳实一钱,腹皮三钱,元明粉(后下)四分,赤白苓各三钱,竹茹一钱五分,焦谷芽三钱,川贝三钱,鲜藿香一钱五分,楂炭三钱,全瓜蒌三钱,归身三钱,生熟苡仁各三钱,炒车前一钱五分,西瓜皮三钱,知母一钱,薄荷(后下)一钱,白薇一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何右,八月二十六日。初起湿温,发白,口碎,迄今已两月余。现在不发热,气不甚宽,瘠甚,目光异常,语无伦次。是温病,有转属脑症之倾向。虚甚当补血,亦当弛缓神经。大生地四钱,钩尖三钱,蒺藜三钱,秦艽一钱五分,归身三钱,天麻三钱,赤芍一钱五分,胆草八分,回天丸半粒(药化服)。(《药盦医案全集·卷二》)任左,二月十七日。风温兼有肝阳,头眩,骨楚,气急,痰腻,入夜神昏谵语。阴虚营少,故如此。归身三钱,赤芍一钱五分,防风六分,炙苏子三钱,秦艽一钱五分,钩尖三钱,细地三钱,杏仁三钱,扁衣(炒)三钱,苡仁四钱,炒川连三分,葛根八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二》)孙右,二月十二日。发热,咳嗽。是时邪感冒之候,已延十三日。夜不寐,骨楚。从伤寒系风温论治。秦艽一钱五分,法夏一钱五分,淡芩八分,炙草六分,川连三分,归身三钱,竹茹一钱五分,枳实八分,羌活四分,桂枝三分(泡汤煎药),葛根一钱,杏仁三钱,川象贝各三钱,炙苏子三钱,赤猪苓各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王官官,七月一日。症情是暑温,热退后复发,是复感。色脉都尚好,只须轻剂,不必求治太急,热略延长亦不妨。白薇一钱,赤白苓各三钱,生熟苡仁各三钱,薄荷(后下)一钱,冬瓜子三钱,淡芩一钱,鲜藿香一钱五分,生甘草六分,竹茹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焦谷芽三钱,荷梗一尺。(《药盦医案全集·卷二》)王奶奶,二月三十日。发热,口干不引饮,欲眩且痛。是流行性脑症之初步也,其经行腹痛是另一件事,愈后服宝月丹即除。胆草四分,归身三钱,梗通八分,滁菊二钱,鲜生地三钱,赤苓三钱,车前三钱,桑芽三钱,炒荆防各七分,香豉三钱,葱白两个。(《药盦医案全集·卷六》)王小姐,三月二日。发热不甚壮,脉不甚数,后颈酸,神志尚清楚。此是脑脊髓炎症尚未甚剧,可以即愈。胆草四分,防风八分,鲜生地四钱,淡芩一钱,川连三分,归身三钱,炙草六分,茅根三钱,乌犀尖三分,安脑丸一粒。二诊:三月三日。神志清楚,色脉无变动,头仍后仰。病全未动,虚甚,当参用补益。西洋参一钱五分,鲜生地五钱,归身三钱,滁菊三钱,胆草五分,川贝三钱,知母一钱,乌犀尖三分,安脑丸一粒。三诊:三月五日。神志清,后脑仍酸亦微强。病除十分之六七耳,尚有三四成,须服前药至完全无强痛乃止。胆草四分,滁菊三钱,钩尖三钱,桑芽二钱,鲜生地三钱,归身三钱,云苓三钱,犀角粉一分。四诊:三月八日。大段已清楚,尚有些余波,已无妨。头昏亦不致再剧,风疹以发出为佳。滁菊一钱五分,桑芽三钱,橘红一钱五分,钩尖三钱,法夏一钱五分,蒺藜三钱,西洋参一钱五分,归身三钱,云苓三钱,胆草一分。(《药盦医案全集·卷六》)王左,三月十四日。舌有湿象,脉平正,发热,咳嗽,骨楚,形寒,有汗。病属风温夹湿,故寒热如疟。桂枝三分,淡芩一钱,赤苓三钱,白芍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羌活四分,炙草六分,苡仁四钱,橘皮一钱五分,川贝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萧右,九月四日。有喜六越月,本体盛多痰,近患寒热,手脚酸痛,入夜热甚,微气急,舌苔根际厚。证属感冒新凉,乃伤寒系之风温。葛根一钱五分,腹皮三钱,姜夏一钱,竹沥一两,秦艽一钱五分,枳实一钱,楂炭三钱,胆星六分,羌活四分,竹茹一钱五分,淡芩八分,归身三钱,桑寄生三钱。二诊:九月六日。诸恙差减,热尚未退,颇有风痹症象。葛根一钱,秦艽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橘红一钱五分,炒柴胡四分,天麻三钱,桑枝三钱,胆星六分,赤芍一钱五分,独活六分,象贝三钱,炙苏子三钱,桑寄生三钱。三诊:九月八日。脉甚好,喉痛,脚麻,有筋抽搐,不良于行,舌有黄苔。据色脉,当无大碍。炒牛蒡二钱,木瓜三钱,桑枝三钱,炙僵蚕一钱五分,大生地三钱,橘络一钱五分,竹沥一两(冲),葛根八分,防风八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二》)萧右,十一月二十六日。发热有起伏,下午为甚,入夜较重,神昏谵语如狂。此非邪祟,乃阳明少阳为病,是流行性感冒。葛根一钱,竹茹一钱五分,瓜蒌三钱,薄荷(后下)一钱,枳实一钱,归身三钱,淡芩一钱,白薇一钱,胆草(酒炒)二分,川贝三钱,杏仁三钱,川连二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一》)蔡右,九月七日。发热口苦,泛恶,骨楚,脉滑,舌有虚象,见寒热似是秋温也。秦艽一钱五分,防风六分,枳实一钱,橘红一钱五分,羌活四分,川连三分,腹皮三钱,葛根一钱,炙草六分,香葱白一个。(《药盦医案全集·卷二》)陈右,七月二日。热不退,脘闷,口渴,汗多,骨楚。有喜四个月。舌苔厚腻,舌面润,舌尖干红。有食积而胃阴虚,暑温夹湿夹食,兼见虚象,年事稍多而又有喜,殊未可轻视。薄荷一钱,竹茹一钱五分,淡芩一钱,佛手一钱五分,青蒿一钱,枳实一钱,瓜蒌霜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白薇一钱,焦谷芽三钱,川贝三钱,制香附三钱,归身三钱,细生地三钱,馒头炭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陈左,六月一日。壮热汗多,神气不安详,舌质绛,舌苔黄糙。从初起迄今十八日,三数日前曾退热,因不谨于口,遂致食复。此是正式风温,腹胀只宜消导,攻则有险。因舌苔腻,胃肠二部均有积,须先使胃积入肠,然后可攻。白薇一钱,葛根一钱,枳实一钱,楂炭三钱,薄荷一钱(后下),牡蛎二钱,竹茹一钱五分,腹皮三钱,焦谷芽三钱,归身三钱,浮小麦五钱。二诊:六月三日。壮热未退,汗略少,舌苔结。其胸脘当闷,唇燥,夜不成寐,大便不行。胃肠都有积,胃气不下降,所以不寐。病属风温夹湿,虽属食复,病邪本未清楚。馒头炭五钱,薄荷(后下)一钱,冬瓜子三钱,竹茹一钱五分,葛根一钱,生熟苡仁各四钱,腹皮三钱,秦艽一钱五分,枳实一钱,茅根三钱,楂炭三钱,焦谷芽三钱,牡蛎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承天英华学校校长周志禹君,于民九秋杪由缪子彬君介绍延诊。其病为发热不解,脉数带滑,胸脘痞闷不能食,大便不行可三数日,病约五六日,舌润苔白,别无败象,亦能寐,不气急,惟晚间热加壮,有谵语,有溲,有汗。如此而已,而其家人则异常惊惶。叩其故,向服西药,因晚间热度臻至百零五度零六,西医欲用冰而其家人犹豫未决,西医两人咸谢不敏辞去,故合家惊惶失措。思谵语是热高神经受炙所致,然气不喘,脉不乱,规矩权衡不坏,总无死法。观其舌色,是温热病之夹湿者。热有起落,可以从少阳治。舌润而白,胸脘痞闷,若从少阳治,即柴胡、槟、朴乃对症之药也。因用吴又可达原饮,药后热势顿减,胸闷亦宽。明日复诊,已无复危险可言,仅予归、芍养营。然神志虽清,体力却不健,舌色仍润。又明日已全无热度,三数日后忽见迷睡,脉微,肢凉,微汗,其见证纯属阳虚,乃于归芍方中加附子八分,两剂霍然起矣。此病实不曾费力,而病家至今以为中医有时神效有不可思议如此者。周君之戚某君本有名西医,既称道拙技,偶值疑难病,辄约余会诊,是余第二次浪得虚名也。十余年来三次值热度百零五度零六,第一次即嘉兴刘女士之病,又一次为友人余继鸿君约至上海城中会诊一男子,其人可四十余岁,体肥而喘甚,脉乱,余谢不敏,未书方,嗣闻当夜即逝,是百零五度零六之热度,固非易愈者。(《药盦医案全集·旧著鳞爪》)丁官官,六月二十九日。发热有汗不解五日,脉缓,便约,舌尖光红,热弛张夜重。是暑温,尚无大紧要,不可吃荤,并忌生冷。薄荷(后下)一钱,枳实一钱,楂炭三钱,银花一钱五分,白薇一钱,焦谷芽三钱,鲜藿香一钱五分,生甘草六分,竹茹一钱五分,腹皮三钱,绿豆衣三钱,生熟苡仁各三钱,冬瓜子三钱,荷梗一尺,甘露消毒丹六分(入煎)。(《药盦医案全集·卷二》)黄小姐,五月十八日。发热感寒,已病复进面食油腻,致祁寒壮热。中部窒塞不通,胃气逆而呕吐。现在滴水不能入,皮肤见红点。是风温夹食之重者,最好因而吐之。生山栀三钱,南瓜蒂(切)二个,豆豉三钱,赤小豆二两。又方:进瓜蒂散之后,其胃部之食枳当呕吐而出,其肠部之食积当从大便泄泻而下。吐泻之后,接服此方。薄荷一钱,枳实一钱,炒防风一钱,橘白络各三钱,葛根一钱,竹茹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淡芩一钱,茅根三钱。二诊:五月十九日。舌苔面色都正路,略见红点亦好,现在愈之甚易。枳实一钱,焦谷芽三钱,炒防风一钱,竹茹一钱五分,楂炭三钱,川贝三钱,秦艽一钱五分,腹皮三钱,薄荷一钱,归身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李小姐,三月四日。脊髓膜炎已七日,头仰不得俯,内热奇重,身上并有水痘,有危险。川连四分,赤猪苓各三钱,滁菊四钱,淡芩一钱五分,胆草七分,钩尖三钱,胆草二分,归身三钱,芦根一尺,花粉一钱五分,鲜生地八钱。(《药盦医案全集·卷六》)李左,三月十四日。发热形寒,骨楚,盗汗,脉气不宽。表虚,是风温也。羌活四分,淡芩八分,浮小麦三钱,防风(炒)六分,炙草六分,红枣二个(去核),秦艽一钱五分,桂枝三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二》)刘官官,六月九日。发热,汗多,热不高,泄泻。此种是暑温症象,是体工起变化而泻,并非因食积而泻。如其温之,则变痢疾。木香一钱五分,腹皮三钱,荷蒂二个,扁衣三钱,牡蛎三钱,薄荷一钱,建曲一钱,白薇一钱,伏龙肝一两(泡汤代水煎药)。(《药盦医案全集·卷二》)缪右,二月十七日。热病一候,咳剧,气急,苔粗,胸闷,骨楚,是风温本来肾热,现溲频数,因心移热于小肠之故。蔓荆子一钱五分,蒺藜三钱,羌活四分,川连三分,防风六分,秦艽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炙苏子三钱,象川贝各三钱,橘红一钱五分,桔梗六分,归身三钱,芦根三钱,茅根三钱,瓜蒌仁(去油)一钱五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二》)伏暑秋温作伤寒治,无有不增剧者。现已匝月,面部浮肿,舌剥,热度仍高。有大危险,病未去,阴已伤也。归身三钱,知母一钱,天冬三钱,鲜藕汁半盅,细生地三钱,元参三钱,橘络一钱五分。二诊:八月二十七日。药后得大便,所苦好得多,脉亦好得多,神气总不安详。虽好得多,未出险。归身三钱,细生地三钱,蒌仁(去油)一钱,苡仁三钱,炙草六分,川连三分,赤苓三钱,法夏一钱。三诊:八月二十八日。仍在险中,脉则较好,希望较多,当营养。大生地三钱,知母一钱,钗斛三钱,生草四分,归身三钱,川贝三钱,橘络一钱五分。四诊:九月一日。诸恙悉瘥。心嘈,非心嘈,感饥耳。头眩是虚,可补。西洋参一钱五分,大生地四钱,菟丝子三钱,钗斛三钱,绵仲三钱(炒),杏仁二钱,橘络一钱五分,佛手一钱,滁菊一钱五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二》)施先生,二月二十五晨。初起形寒发热,现在神昏,目上视,舌微缩,手脚抽动。是春温转属脑炎之候,六六之年得此重症,危险自不待言,竭力挽救,幸而神志清楚,恢复尚极费事。大生地四钱,西洋参一钱半(另煎),胆草五分,竹沥二两,归身四钱,犀角三分,羚羊角三分,姜夏一钱五分,安脑丸一粒。二诊:二月二十六日。舌质红,苔结色黑,脉异常洪大,霍霍然空,神气比较略好。病仍在险中,知识尚未恢复,内热略减,再当安脑潜阳。大生地五钱,胆草五分,竹沥二两,秦艽一钱五分,归身五钱,天麻三钱,姜夏一钱五分,人参须一钱五分,犀角粉四分,独活一钱,蒺藜三钱,安脑丸二粒,郁李仁三钱,知母一钱,川贝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舒左,七月十二日。发热十三天,汗与溲俱少,其热起伏,下午为甚,有时脘闷,溺道痛,溲短赤而浑。证属暑温,心移热于小肠,所以如此。此病本容易绵长,谨慎调护,服药得法,亦须再一星期,然后可愈。青蒿一钱,川贝三钱,绿豆衣三钱,钗斛三钱,生熟苡仁各三钱,白薇一钱,竹茹一钱五分,赤白苓各三钱,生草梢六分,花粉一钱,麦冬三钱,鲜藿香一钱五分,天冬三钱,冬瓜子三钱,知母一钱。二诊:七月十三日。夜半发热天明退,午后发热傍晚退。旧有子母疟之名,其实不是疟,是暑温症,虚体冒邪,寐中惊,虚在肾。暑温之症结在心囊,心肾两经病,故其病发于子午。口腻则不能补,体虚则不能单纯治温。不免稍延长,调护尤须谨慎。麦冬三钱,香薷二分,冬瓜子三钱,青蒿一钱,西瓜皮三钱,鲜生地三钱,赤白苓各三钱,生草梢六分,天冬三钱,花粉一钱,钗斛三钱,生熟苡仁各三钱,白薇一钱,鲜藿香一钱五分,灯心三十寸。(《药盦医案全集·卷二》)秀弟,十一月八日。发热,头胀痛,遍身骨楚,喘颇剧,口味咸。现值经行,色黑,脉尚可,面色稍暗。证属冬温,因有肝阳,故泛恶头胀;因肾虚,故喘而口味咸,腰酸。病颇不轻,须费周折。炒荆防各八分,蔓荆子一钱,延胡六分,蛤蚧尾四分(炙、研),藳本六分,赤芍二钱,丹参六分,香豉三钱,炒乌药一钱,秦艽一钱五分,羌活四分,橘皮一钱五分,香葱白二个,川连四分,炙苏子三钱。二诊:十一月九日。药后仍无汗,头胀痛,骨楚,形寒特甚,是太阳证全未罢。昨见其面甚劣,病来虚者,照例必传变,急予解外,从虚体治。炙麻黄四分,葛根一钱,玉竹一钱,淡芩一钱,防风六分,秦艽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炙草六分,归身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张官官,三月二十四日。唇红,舌润,头热肢凉,兼见头晕、口干。此风温夹食之候。羌活四分,葛根一钱,方通八分,川连三分,防风六分,赤猪苓各三钱,小朴(炒)三分,淡芩八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二》)张左,八月二十五日。脉不甚和,左尤甚,口腻,痰多,大便不实。表热不壮,舌有湿象,虽无重大病症,却是秋温伏暑,虑其延长,更虑成痢。厚朴花七分,木香一钱,炒建曲一钱,竹茹一钱五分,赤猪苓各三钱,扁衣三钱,枳实八分,杏仁三钱,白薇一钱,葛根一钱,焦茅术三分,方通八分,橘红络各一钱,葱白一个。二诊:九月一日。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时,口味淡。是疟之兼湿者,现已化燥,可桂枝柴胡黄芩合剂。桂枝三分(泡汤),白芍一钱五分,海南子七分,柴胡五分,淡芩八分,炙草六分,赤苓三钱,干首乌三钱,炒扁衣三钱。三诊:九月三日。渴引饮至两壶之多,溲短赤,懒于言动。此当五苓分利,仍兼治疟。桂枝三分,泽泻八分,云猪苓各三钱,方通八分,腹皮三钱,楂炭三钱,淡芩八分,竹茹一钱五分,鲜首乌三钱,白薇一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钟右,三月十九日。经停两月,舌糙,口淡,脉软,骨楚,耳鸣,发热,头眩。证属风温,其经停而呕,恐是喜,先治温病。羌活四分,葛根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橘红一钱五分,炒荆防各六分,象贝三钱,桑叶三钱,归身三钱,川连三分,淡芩八分,佛手一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二》)周左,三月九日。发热不退已三个月,面黄,舌黄而干糙,脘闷,食物辄胀,脚冷,上身却不恶寒。病属风温夹湿,延久则虚,因湿邪,其病入脾故黄,嗣后恐不得健。茵陈三钱,竹茹二钱五分,制香附三钱,青陈皮各一钱,枳实八分,木香一钱,归身三钱,腹皮三钱。二诊:三月十三日。黄色见退,热仍不解,有汗则爽,故较前为佳。茵陈三钱,秦艽一钱五分,归身二钱,防己三钱,赤芍一钱五分,茅术(炒焦)八分,连翘三钱,制香附三钱,炒车前三钱,胆草一分(研末,吞),全当归三钱。三诊:三月十五日。面黄退,病却未除,血少故不能寐,溲赤且少,湿亦未净。赤白芍各一钱五分,牡蛎三钱,防己三钱,川连三分,归身三钱,炒车前三钱,细生地五钱,猺桂心二分,四制香附三钱,沉香一分(冲)。(《药盦医案全集·卷二》)孟右,二月二十四日。唇干,脉滑,便闭,痰黄,为纯热象。舌战,面色不华,手脚麻,是虚。咳嗽,发热,是感冒。有汗,热不解,是风温。川连三分,葛根一钱,杏仁三钱,鲜生地三钱,淡芩八分,象贝三钱,桑叶三钱,归身三钱,秦艽一钱五分,防风六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二》)蔡奶奶,一月二十六日。初喉痛,旋遍身发疹,颈部尤密,皆灌浆。现在热未退,形寒,骨楚,却不闷。通常以不闷为透达已净,此症是例外。太阳证俱在,虽不闷,未净达也。曾衄,不得强汗。病属猩红热,病情不循常轨,有险。炙麻黄三分,杏仁三钱,淡芩一钱,生草六分,玉竹一钱,生石膏三钱,葛根一钱,无价散一分(冲)。(《药盦医案全集·卷六》)韩右,六月十六日。舌黄边白,胸闷,腹痛,此痧气时疫为患。香薷三分,小朴三分,银花一钱五分,辟瘟丹半粒(磨冲),藿香一钱五分,姜夏一钱五分,连翘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六》)◆感冒顾左,十月十八日。咳,多涕,形寒,口苦,骨楚。自是感冒,然血分亦不清,故见症稍复杂。荆防各八分,羌活五分,杏仁四钱,前胡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象贝三钱,橘红一钱五分,炙苏子三钱,赤猪苓各三钱,炒车前三钱。二诊:十月二十日。咳,发热,形寒,骨楚,无汗。汗之,药后避风。炙麻黄三分,炙草六分,象贝三钱,枳实八分,淡芩八分,秦艽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竹茹一钱五分,茅根三钱。三诊:十月二十一日。汗后仍微热,晨间微恶风,舌苔厚,是有积。脉略滑数,当解肌。葛根一钱,川连三分,竹茹一钱,腹皮三钱,淡芩八分,枳实八分,楂炭三钱,赤猪苓各三钱,方通八分,茅根三钱。四诊:十月二十四日。脉滑数,舌质绛干,却不咳,泄泻,干呕,热颇微。据脉象无大害,舌色却不甚平正。证属伤寒之已化热者,乃伤寒系之风温,因感风故骨楚,泄泻是陷,是两阳合病。前方本中肯,药后泻乃会逢其适,又少服,故病不除。秦艽一钱五分,荆防各七分,淡芩六分,扁衣(炒)三钱,葛根一钱,川连三分,木香一钱,建曲一钱,茯苓三钱,香葱白一个。(《药盦医案全集·卷一》)黄右,九月初六日。恶风多汗,形寒发热,气急,脉软滑数,舌干绛,少阳失治所致,虚甚。里虽热却拒外界之冷,故嗜热饮。甚难治。茅花一钱五分,杏仁三钱,防风六分,淡芩八分,炙苏子三钱,牡蛎三钱,赤芍一钱五分,干首乌三钱。二诊:九月初九日。舌色甚好,脉较前佳,未全和,咳嗽,多痰,吐尚爽,咳却不爽,须宣达。象贝三钱,橘络一钱五分,桑叶三钱,炙苏子三钱,杏仁三钱,炙草六分,防风四分,归身三钱,牡蛎三钱。三诊:九月十一日。剧咳,发热,气急,脉数,汗多,热夜甚,时形寒,苔润。症势不但缠绵,且有险。桂枝三分,淡芩八分,杏仁三钱,橘红一钱五分,葛根一钱,炙草六分,象贝三钱,炙苏子三钱,桑叶二钱,茅根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一》)林先生,二月十九日。感冒,春寒行,且发热,先事疏解。秦艽一钱五分,赤猪苓各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羌活四分,象川贝各三钱,桂枝(泡汤)三分,炒防风八分,杏仁三钱,淡芩八分,胆草一分,葛根八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一》)马小姐二月二十二日。壮热,汗多,略咳,舌苔厚,舌尖红。是时邪感冒,兼有宿积。葛根一钱五分,腹皮三钱,川连三分,淡芩一钱,竹茹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炙草六分,茅根三钱,杏仁三钱,楂炭三钱,馒头炭三钱。二诊:二月二十三日。得粪多许,病当减。咳剧,只予宣达,恐其出痧子,仍带透发。葛根一钱,建曲一钱(炒),扁衣三钱(炒),淡芩八分,象贝三钱,焦谷芽三钱(炒),橘红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炙草六分,薄荷一钱(后下)。三诊:二月二十五日。内热颇重,痧尚未透全,亦封眼,可知不廉。葛根一钱五分,生石膏一钱五分,川连三分,茅根三钱,芦根五寸,归身三钱,炙草五分,淡芩一钱,无价散半分。四诊:二月二十七日。头摇不止,热壮。痧子未回,遽呈流行性脑炎症状,自是险症。现在姑止痧子,以治脑为主。川连三分,胆草四分,淡芩一钱,象贝三钱,羌活五分,防风六分(炒),炙苏子三钱,归身三钱,炙草六分,杏仁三钱,大生地三钱,秦艽一钱五分,葛根一钱。五诊:二月二十八日晨。寐较安,神色亦好,头摇较少。急性病既转机,便无妨。川连三分,胆草三分,元参一钱五分,甘中黄一钱,杏仁三钱,归身三钱,鲜生地四钱,板蓝根三钱,茅根三钱,芦根一尺,炙苏子三钱,象贝三钱。六诊:二月二十八日晚。舌略糙,脉平,规矩权衡不坏。葛根一钱,方通八分,茅根三钱,炒车前三钱,芦根六寸,鲜生地四钱,胆草三分,赤猪苓各三钱,花粉一钱。七诊:二月二十九日。此儿因痧后脑炎,致邪不得外达,现在咳不爽,头仍摇,脑炎尚未全除,咳嗽恐其延久。固然无生命之险,惟咳若不得即愈,成百日咳,亦属可虑。葛根一钱五分,象川贝各三钱,杏仁三钱,炙苏子三钱,橘红一钱五分,瓜蒌皮二钱,胆草三分,归身三钱,桑叶三钱。八诊:二月三十日。舌尖红,遍身暵燥,是犀角证,入血分也。川连三分,胆草五分,杏仁三钱,鲜生地五钱,归身五钱,滁菊三钱,方通八分,钩尖三钱,川贝三钱,炙草六分,猪苓三钱,安脑丸一粒药(化服),乌犀尖四分(刨片,先煎)。九诊:三月二日。热退尚未净,脉与神气均好,微咳,气急。咳为痧后余邪出路,宜令畅,畅则气不急。索食是胃气已复,食物宜少予、频予。尚须忌口,只宜粥汤及乳。连翘三钱,炙草六分,归身三钱,栀皮一钱(炒),淡芩八分,炙苏子三钱,桑叶三钱,杏仁三钱,橘红一钱五分。十诊:三月三日。汗多,热较退,现在似已清,惟有晶,本不妨,但恐黎明时仍作微热。脉甚好,神气亦好,当不致有何变动。见痧亦是虚象,宜养血。归身三钱,细生地三钱,知母一钱,赤芍一钱,川贝三钱,炙草六分,杏仁三钱。十一诊:三月六日。色脉实已无病,早起热不除或当渐除。衡量情形,当补。焦白术八分,焦谷芽三钱,杏仁三钱,炒白芍一钱,炙草六分,桑皮一钱五分,云苓三钱,归身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八》)沈右,十二月十一日。发热形寒,头痛,腹痛。现值经行,病一候,热起伏作阵,无退尽时,亦发作无定时。舌苔抽心,口味甜,目光无神,环唇青。此中宫受伤,其热行且入血分,颇费周折,治之得法,亦须一星期。白薇一钱,细生地四钱,炒延胡一钱,青蒿一钱,归身三钱,川楝肉(炒)一钱,炙龟甲三钱,赤芍一钱五分。(《药盦医案全集·卷一》)舒孩,二月二十三日。时邪感冒,发热,咳不爽,呵欠,是将出痧疹之候,曾服犀角一元保赤散一服,表邪未清,不得攻下。病在阳分,不得服犀角阴药,两药均误,致手足舞蹈如瘛疭状,是有生命之虞。炒牛蒡三钱,淡芩八分,杏仁三钱,炙草六分,炙苏子六分,葛根一钱五分,象贝三钱,橘红一钱五分,归身三钱,川连三分。二诊:二月二十四日。唇红舌绛,热略退未净除,目赤眵多,内热尚炽。川连三分,鲜生地三钱,炒扁衣三钱,茅根三钱(去心),淡芩八分,炙草六分,炒建曲一钱,草决明三钱。(《药盦医案全集·卷八》)宋先生,十二月廿二日。时邪感冒,太阳未罢,遽服泻药,因而腹胀,其表证仍不解,且益甚。势当先解外。葛根一钱五分,川连三分,茯苓三钱,秦艽一钱五分,薄荷一钱(后下),枳实一钱,扁衣三钱(炒),防风八分(炒),淡芩一钱,竹茹一钱五分,建曲一钱(炒),焦谷芽三钱。二诊:十二月廿四日。舌苔鲜明,热有起伏而夜甚,腹微胀,微躁烦。此因太阳未罢,遽用泻药,表邪内陷,正气遂虚,所以如此。手微战动,少阴证兼见神经性,此不可忽视。炙麻黄二分,杏仁三钱,葛根一钱,象川贝各三钱,炒防风一钱,归身三钱,姜半夏一钱,薄荷一钱(后下),炙草六分,秦艽一钱五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3-31 医案是什么 一甲煎医案

  • [每天读本书] 理性批判《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文化硬心肠反思的结果。对于一个从心发展到大脑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这种态度是几经克服就能实现的。大脑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颗心,但却被感情的心所掩盖。所以这里所谓的硬心肠态度,其实只是把思维判断的功能从中层移到大脑皮层的左半部分。作者最初的计划是讨论中国人民的现代化问题,所以标题最初被定义为中国人民和现代世界。然而,深入讨论的结果发现,固有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被消除,而是有加强的倾向。因此,我意识到传统和现代的二分法可能无法建立,所谓的现代化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一种文化有其不变的深层形式。例如,与大陆和台湾相比,香港无疑是最现代化的中国社会,而中国人的食物因物质条件的许可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香港有四五层的酒店,每层有四五十张桌子,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现象,即使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也没有。当我在日本东京时,我发现有七层的书店,每层都比香港的三越大,这也是世界上罕见的现象,甚至没有美国。从香港和东京的这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地方不同的精神面貌。显然,中国文化对食物的执着越来越现代化。经济落后的大陆没有这些条件。当作者和台湾人谈到世界上只有香港有这样的食物规模时,台湾人说:你离开后,台湾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吃饭的地方!台湾的现代化似乎也跟上了!作者住在香港、大陆和台湾省,亲眼看到了海外中国人的样子。长期总结的结果发现,无论在什么制度下成长,只要在文化意义上还是中国人,都呈现出一种共性,即民族性。然而,作者探索中国特色的方法不同于民族研究。因为后者只列出了一系列抽象的共性,作者的方法是观察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这些行为可以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但只要发生在同一文化下,就有结构相关性。事实上,作者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结构主义的方法是观察同一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可能性传播。这种解释基本上不同于探索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解释是将所有现象恢复到原因之上。因此,本质上是追求一个创造神话——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第一因素是创造神。至于符合现代人心理水平的说法,第一因素往往是对经济基础的解释。至于结构主义的方法,就是从现象本身中找到一种内在的相关性、可能性的传播和传播形式。所以,如果你想问这个结构是怎么来的,就像小女孩问妈妈太阳是怎么来的一样,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对于那些必须有创造性神话才能安心的人来说,他们不妨在作者结构中的许多现象之外,增加一个符合自己胃口或心理水平的第一个原因。至于这本书,我不从事这种尝试。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从中国文化行为本身概述了一个结构,而且还证明了中国人身体结构的结构,即其人的设计。在这种探索中,我们必须逐一拆除每个中国人的身体上的文化密码,包括他们自己的身体。因此,至少对作者来说,这种非结构化不仅仅是对纯智力的批评,而是涉及到整个人的意识重组。自然,在这里,还有一个更基本的考虑,那就是,无论现代化与否,中国人的设计是否有根本问题?注:以上摘自本书第一版序。————————————–本书书摘:中国人认为人只能体现在社会关系中--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这些社会关系花时间,人就会蒸发。因此,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特定的人际关系背后有一个抽象的人格。中国文化要求每个人做的是一种不朽的状态。一个人不能太爱恨分明,因为得不到自己得不到,他恨的东西排不开,会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唯一的麻醉剂是在中间灰色地带,感觉不冷不热,从而达到对外界失控的绝缘效果。在中国人之间,理性精神和热情都不发达。然而,中国人的文艺往往是感伤主义,而不是强者的浪漫主义。即使中国人在现实中工作很努力,他们心里总是希望有一种桃源状态。在那里,一切都可以依靠别人为自己工作。语言中的名词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偏见的体现。更多书摘…————————————–作者:孙隆基评分:8.3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为什么中国人缺乏自主意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探讨了20世纪中国个人和社会的因素,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评。本书中提到的深层结构不是历史顺序,也不是逻辑因果关系的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书中的许多历史例子并没有逐一列出所谓的坏根,而是从中国变化后保持自我认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评。...

    2022-04-04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