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散的哲学》王喆,赵铭译;(爱尔兰)布莱恩·奥康纳|(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闲散的哲学》【作者】王喆,赵铭译;(爱尔兰)布莱恩·奥康纳【页数】243【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06【ISBN号】978-7-5596-3155-8【分类】社会哲学-文集【参考文献】王喆,赵铭译;(爱尔兰)布莱恩·奥康纳.闲散的哲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06.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爱尔兰社会哲学家奥康纳为闲散的人寻找了哲学依据:他说闲散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自由,闲下来其实更有效率。本书对近代哲学和“工作型”社会进行深刻反思-不论哲学家如何追求幸福与自由,几乎都绕不开闲散的话题。《闲散的哲学》内容试读引言哲学与闲散道德价值观的本质问题主要在于哲学对人类行为的探析。人们总是不愿思考:我们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才能在当今这个高度融合又高效的社会中扮演一方面于外界有用,另一方面又能让自己开心的角色?思考片刻,不难发现:“适应环境”与“做好工作”让我们被塑造成某种特定又不太自然的人,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自己是自愿如此的。这类人性格中的关键成分就是“闲不下来”,或即便受到闲散的诱惑并屈从,也总是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哲学家也涉001足其中,提出各种否定闲散的论断。对人性如何伟大的最新认知,刷新着传统上对闲散的道德谴责。而那些讲述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我们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高深文章,则解释了为何闲散不适合我们人类。本书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并最终揭示这些论述的武断与错误之处。在后半部分我还将阐述:在某些方面,比起哲学中“自决意识”这一久负盛名的概念,闲散可能更接近自由,但本书主要着墨于哲学批判,而不是要倡导闲散的生活。这不是我只顾个人喜好抱着持否定态度的高姿态,或是坚持学院派的纯粹主义,而是不愿冒着低估某种矛盾心理分量的风险去规劝他人一对闲散的矛盾心理,在极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许多人的性格特征(这一观点将在本书中反复出现)。即便我们的生活像哲学所描绘的那样从生产推动力中解脱出来,这种矛盾心理也无法得到抚慰。然而,不使用说教式的和有建设意义的论证方法,002不代表本书将闲散视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理论问题。1本书持批判态度的主要依据是:对这个排挤闲散的世界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保持警惕。那种由争夺较高社会地位而引起的强烈焦虑感,不仅有损健康,还会使人丧失幸福感。在社会空间里,如果人的价值感来源于可见的事业和物质的成功,那么这个社会空间就存在某种特殊的脆弱性。一旦获得事业成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早期可利用的资源逐渐减少,或曾经拥有的资源突然消失),那么羞耻感与痛苦就会如影随形。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自杀率上升、家庭破裂、后代受苦。一个更加稳定、不那么雄心勃勃的社会经济体系,也许会让我们从一些现代生活常见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闲散能够实现更广泛的自由。至于这种自由的终极状态则另当别论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只要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闲散,就能脱离无边的苦海。即便是对于那些尝试从工作制度与社会尊严的紧密关系中谋取最大利益的人来说,也免不了遭受003种种痛苦。一旦我们把闲散与被赋予了足够重要性的制度相提并论,便会由渴望解脱于痛苦的直觉所指引,为闲散的魅力所倾倒。“闲散的自由”这一概念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应当受到保护,它认为工作并非一种美德或是获取价值的途径。这里所谓的保护,包括揭示许多哲学论点的缺陷。这些哲学论点支持主流的世界观一闲散很糟糕,相反,忙碌、独立自主、有用、效率才是我们人类应该抱持的核心态度。揭露出反对闲散的论点的武断性和问题,或许有助于维护闲散展现出的自由的理念,虽然它主要是一种反抗性的自由:从那些难以拒绝的、令人寝食难安的期待中解脱出来。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要阻止那些反对闲散的哲学论点一家独大。另外,事实上,我们还会发现:哲学批评并不总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本书与那些老掉牙的哲学批评截然不同。后者以一种系统且具有挑战性的方式阐述人们的忧虑:因为闲散,我们才004会陷入浪费生命,没有充分发挥人生价值,或仅仅是没做出贡献的危险当中。有些读者可能不大同意我对“人类必须为远比闲散更为重要的目标而奋斗”这一观点的批评。其他人可能认为自己对闲散丝毫不怀有渴望之情—至少我经常听到此类说法—因此对支持闲散的论点不以为然。本书并不指望规劝这类人重新思考他们是否应对闲散怀有期望。准确而言,我的批判方式不够折中。至于闲散是好是坏,我的态度非常明确,并且我对任何否定闲散的哲学论调大都深表怀疑。不过,我对那些反对闲散的文章的处理方式似乎也配合着那些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说,我会对这类文章中的论断一一做出反驳。我发现:这些论点鲜有能站得住脚的,原因我将在本书中阐明。我的批判也没有形成任何体系。我的许多反驳意见或许将为对工作、幸福与自由的不同理解打下基础,尽管就现在看来,书中的论点还不够前后一致。最后,本书并非纯粹对所005选取的哲学家的观点进行分析,也会涉及富有激励性和逻辑内涵的内容。闲散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具有多重含义,有时不同的情境会导致根本性的差异。我想探索的闲散包含一种体验,这种体验能让我们超脱于现实社会规范与习俗之外。闲散不仅仅限于不工作(虽然不工作是其主要特征)。闲散让我们从一系列价值观中解脱出来,我们为了活得更好,依循着这些价值观将自己塑造成“理应成为”的样子。由此可见,做合适的“自己”这一概念本身就有待商榷。从本书所关注的角度来看,闲散这一现象的特征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我们将其与众不同的特点称为现象性特征。闲散不需要任何目标的指引,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为没有目标牵制,所以让人感到平静、愉悦。闲散是一种不受强迫的、飘逸的感觉。我们常常在任务做到一半,或者已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时,就会与闲散不期而006···试读结束···...

    2022-08-21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结婚不许离婚是真的吗

  • 哲学的安慰》(古罗马)波爱修斯作;陈越骅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的安慰》【作者】(古罗马)波爱修斯作;陈越骅译【页数】206【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7【ISBN号】978-7-5473-1863-8【分类】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参考文献】(古罗马)波爱修斯作;陈越骅译.哲学的安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7.图书封面:哲学的安慰》内容提要:本书写于524年左右,传统上认为是古罗马哲学家波埃修斯在流放和监狱中等待处决时写成的。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辨的哲学著述,作者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述,指出了幸福的涵义、恶的本质、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等一系列哲思问题。全书旨在告诉读者,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其实在人类的智慧中都可以寻找到慰藉。后人称认为本书是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初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也是古典时期西方最后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哲学的安慰》内容试读第一卷⊙①曾几何时我谱写诗篇意气风发;而今开始我须含泪水叹息悲歌。看哪,撕心裂肺的缪斯命我书写挽诗,使得毫不掩饰的眼泪湿透了我的脸颊。然而,唯有她们是陪我上路的伴侣,让我免于恐惧不安。她们从前是我年少有为时的荣耀,如今是我愁苦老年不幸的安慰。①全书分5卷,每一卷里面诗歌与散文相互间隔,传统上这两个部分又用数字标注以便读者查阅。原文拉丁文诗歌韵律即使用英语也很难传达,所以中文翻译也不强求形式上符合诗歌韵律而重在达意。003未曾料年纪陡增,厄运催人老,无尽烦恼添岁月:未知天命头已白,肌肤松弛垂无力,挂与身架共颤巍,我已油尽灯枯了。人们陷入痛苦时,而不是在欢愉年华时,常常召唤死亡的降临,以之为有福;然而,我的呼声他没有听见,残忍啊,他怎不立刻合上我的泪眼。当初无信的命运眷顾我的时候,片刻这样的苦难就能把我碾碎;现在她已变换了云雾缭绕的骗人嘴脸,让我这罪孽的生命在痛苦中拖延无期。啊,为什么,我的朋友,过去你们老是夸耀我的福气?可知道现在这个跌倒了的人,已经再无站稳之时。当我独自静思,运笔记下这篇含泪的怨诉之时,我的头顶上方似乎站着一位女子。她的容貌让我充满敬畏;她目光炯炯,穿透一切,超过任何凡人的眼神;她肤色鲜亮,—004在于使一个无学识的人心烦意乱,就如他们平常所为,我还不至于如此严厉一毕竟在我们①执行任务时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一但是你们干扰了这位受爱利亚学派和学园派@思想滋养的人,我就要严肃对待了!滚出去,你们这些诱骗人们径直走向毁灭的塞壬女妖!③把他留给我的缪斯照顾,直至恢复健康!”经过这番训斥,这些缪斯女神④沮丧地耷拉着脑袋,她们脸上的红晕表示她们感到羞愧,黯然离开了我的房间。我由于泪眼蒙胧,无法认清这个具有发号施令权威的女子是谁;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弄得说不出话来,不敢抬起眼睛;我只好默默地等待,看她下一步会做什么。她走了过来,挨着我的床沿坐下;她看着我那悲伤流泪、疲惫不堪的脸,用下面的诗句对我心灵上的紊乱表示叹息:二啊!海浪凶险,淹没了他!①与无学识的人相对,指哲学女神及其追随者。②两个古希腊哲学流派。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是塞诺芬尼,主要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和芝诺;学园派的创立者是柏拉图。③塞壬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鸟的女妖,用美妙的歌声引诱航海者触礁④本书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使用“缪斯女神”“命运女神”“哲学女神”等译词,实际上在拉丁文原文并没有“女神”之意,只是因为都是阴性名词,拟人形象也都是女性而已—006···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哲学与人生》陈鹏,许立侠,邓佳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与人生》【作者】陈鹏,许立侠,邓佳英主编【丛书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精品教材.“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教材含微课【页数】118【出版社】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20.10【ISBN号】978-7-5684-1425-8【分类】人生哲学-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陈鹏,许立侠,邓佳英主编.哲学与人生.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20.10.图书封面:哲学与人生》内容提要: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编写而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全书内容共分4章,具体包括“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教材,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用书。《哲学与人生》内容试读第一章01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对于广大的中职学生来说,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前途,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有所不同,这些客观条件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选择。只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立自强,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学习目标乙.认知:了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以及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Q态度:正视现实,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为实现人生理想不懈努力。Q运用:用哲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哲学与人生第一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引思明理2016年,一首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火了,其歌词写道:“不为了权不为了钱,但是为了信仰我们一往无前…像叶孤舟行在山丘,那样地为真理争斗,像他一样疾恶如仇,像他一样不屑权谋。”这首歌指出了马克思和青年人之间的诸多共通之处:同样个性张扬,饱受争议,越不看好就越有勇气;同样干净、单纯,世界里没有灰色地带,喜欢或讨厌,泾渭分明,从不含糊;同样敢于尝试,敢于否定自已,怀疑一切,为真理斗争。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讲师王衡说:“马克思是1818年出生的,他是个10后’。90后’走上社会了,00后’要上大学了,‘10后’的马克思永远和青年人在一起。”思考(1)你印象中的马克思是什么样的?(2)王衡说:“‘10后’的马克思永远和青年人在一起。”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认为我们现在是否还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hiloohia”,由“爱”(hilia)和“智慧”(ohia)两个词组合而成,词源含义是“对智慧的追求”,因此哲学也可称为“爱智之学”。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哲学是什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第一章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A哲学探究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曾因好奇提出过一些问题,如“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天会塌下来吗?地会陷下去吗?”“动物会思考吗?”等。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与哲学发生了联系。由此可见,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你曾经追问和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吗?你为什么会追问和思考这类问题呢?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如:“我是谁?”“世界是怎么来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是因为有我才有了世界,还是因为有了世界才有了我?”“世界和我相比哪个更‘厉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二、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然对所接触的具体事物或现象产生一定的看法,形成各种具体观点。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以及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些具体观点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最终产生质的飞跃,形成了不同于具体观点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3哲学与人生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与具体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具体观点只是人们对世界局部领域内的具体对象的认识,而世界观涉及的不是某一具体对象,它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一般认识。哲学探究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你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举止体现着个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但哲学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世界观。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是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哲学则是少数思想家、哲学家经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概括抽象,通过一系列哲学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构成的思想体系。·个智力健全的现代人,只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总会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某种根本看法,具有自己的世界观。但绝不是说人人都有哲学思想,只有接受过哲学思维的教育和训练才可能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但世界观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观”世界上,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事物,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因此,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虽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但无论何种哲学,总要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或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哲学故事几。门捷列夫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哲学中的辩证法。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他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第一章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上启示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功。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因陷入混乱而失败。:、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提出并探索了许多涉及整个世界的大问题,其中贯穿始终的便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世界的本质是精神还是物质,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对立的基本派别。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都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同一基本派别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态。唯物主义在长期发展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构成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心主义大体上可被分为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说成是由主观精神创造的,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由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力量所创造的。二者具体说法虽不相同,但都坚持精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共同的。哲学史上,一切哲学派别,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任何自称哲学与人生“独立”的第三派别,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当然,哲学史上,也有少数哲学家(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等人)称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二者并行不悖,这种哲学称为二元论。但是,二元论是一种不彻底的折中主义哲学,最后它会倒向唯心主义。所以,就基本哲学派别来说,哲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哲学探究阅读以下材料,想一想,其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尚书·洪范》体现水、火、木、金、土是世界本原的观点《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人的思维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或者说,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史上称之为认识论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肯定思维和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属于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精神和物质正是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两大类现象,作为哲学范畴的精神和物质是世界上切现象最高和最抽象的概括,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无疑是一切关系中最为一般的关系。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全部认识和实践的基本问题。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科学研究和各项具体工作,都存在着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一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还是从思想观念出发,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而思想路线正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认识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6···试读结束···...

    2022-08-21

  • 《孟子哲学》郎擎霄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孟子哲学》【作者】郎擎霄著【丛书名】古典·哲学时代【页数】216【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682-8237-6【价格】30.00【分类】孟轲(约前372~前289)-哲学思想-研究【参考文献】郎擎霄著.孟子哲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孟子传略》对孟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章考证了《孟子》的内七篇和外篇;第三章讲了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第四章讲了孟子之中心学说-人性论;第五章讲了政治哲学;第六章讲了人生哲学;第七章讲了经济哲学;第八章讲了重农主义;第九章讲了教育哲学;第十章讲了尚论古人;第十一章讲了诸家学说之批评。全书系统清晰,深入浅出,而且甚是难得的是,自觉运用西方学术研究方法,对孟子学说进行重新解构,可谓杰作。《孟子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孟子传略第一节孟子之姓氏孟子,邹人也,名轲,人称之曰“孟子”。《史记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鲁公族孟孙之后。按赵岐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哲学其字并未闻。王应麟《困学纪闻》云:“孟子字未闻。”《汉书》注云:“字子车。”《孔丛子·杂训》篇云:“子车。”注:“一作子居。居贫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亦称子舆。”今观《史记》则未尝有,疑皆附会。第二节孟子之籍贯《史记·孟、荀列传》云:“孟轲,邹人也。”斯言为后世所公认,然因后人解释此“邹”字之不同,故有所争议。有谓孟子为鲁国人者,据赵岐云:孟子本鲁公族,后徙于邹,遂为邹人。其葬母于鲁者,盖孟孙世为鲁卿,则祖墓当在鲁。太公孙五世反葬于周,孟子亦犹行古之道也。(《孟子题辞解》)此不过谓孟子为鲁之后,未尝认定为鲁人也。而否认孟子为鲁人者,亦有其人,惟阎若噱主张最为有力,其说亦甚精确。彼云:又按《史记·孟子列传》:“孟子,邹人也。”邹2第一章孟子传略为今山东兖州府邹县。张尔公《大全辨》载一说曰:“孟子所生之邹,非战国穆公之邹国,乃春秋孔子之邹邑也。故《说文》云:邹,孔子之乡。《索隐》云:邹,鲁地名。又云:本邾人,徙邹故,其证也。”又曰:“《史记》称孟子邹人,犹称子路卞人也之类。”又引自齐葬于鲁,为鲁人之证,余请一言以折之日:“吾之不遇鲁侯。”岂有欲国之臣民,而敢斥言其国与爵哉。儿子咏方十岁,前对曰:“只云近圣人之居,未云生圣人之乡。”殆又一切证云。(《孟子生卒年月考》)又孟经国所言,足为本论之根据,如云:邹、鲁密迩,《左传》“鲁击柝闻于邹”是也。故孟子方有距圣人所居甚近之语。又云:“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如谓邹郡鲁邑,则只有鲁君,而邹君何为者?(《闲道集》)由此观之,孟子或系孟孙氏之后,生于邹国,似属可信。近人有谓:“一、《庄子》上说:..邹鲁之士,缙绅之士.…’邹、鲁相提并论,并且放邹字在鲁字之前,可知邹、鲁必是两国名,邹绝不是鲁之下邑。二、邹、鲁既不是国和下邑之关系,那《孟子》本书上,又3孟子哲学明明载着邹与鲁哄,穆公在孟子跟前问计,是可推出孟子生的邹地,就是穆公的邹国了。”所论亦甚近理。第三节孟子之家庭孟母最有名,三迁断机故事,几妇孺皆知。《列女传·母仪》篇云:“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此三迁之事也。”赵岐《孟子题辞》称其夙丧父。陈镐《阙里志》、薛应旂《四书人物考》遂谓孟子三岁丧父。周广业辨之日:赵氏《题辞》云:“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及注后丧逾前丧,云:“孟子前丧父约,后丧母奢,前后虽无定时;然以士大夫4第一章孟子传略三鼎五鼎之言推之,相隔必不甚久远。”《礼》曰:丧从死者,祭从生者。祭以三鼎,则丧父在为士之后甚明。其时年盖四十余矣。《题辞》所谓夙丧者,亦以父先母殁耳,非必幼孤也。王复礼又日:若前丧在三岁,则丰啬非所自主,仓安得谮之。盖孟父实未尝卒,其三迁断机,或者父出游,慈母代严父耳。由周广业、王复礼之言,则孟子三岁丧父之事,颇疑其非实而孟父在,家庭教育之责任乃委之其母,则父出游之臆测,亦为或然之事实。相传孟父激公宜,孟母仉氏。《续文献通考》乃谓孟子娶田氏,生子睪。皆未知所据。第四节孟子之教育孟子少受母教,长受孔家之纯儒术化。孟子行为哲学中之自反说,为其处世最和平之方法。《韩诗外传》载孟子出妻事:5孟子哲学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日:“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日:“何以见之?”曰:“我亲见之。”母曰:“汝乃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可见孟母之粹于道德,而孟子异日在行为哲学中所持之自反说,有由来矣。孟子在战国时为纯正儒家。孟子自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又日:“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盖不啻开明宣言予为儒教徒也。惟孟子究受业于何人,尚待考证。有谓受业子思者:赵岐《题辞》日:“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孔丛子》等书亦有是说。毛奇龄《四书賸言》曰:“王草堂谓《史记世家》子思年六十二,孔子卒在周敬王四十一年,伯鱼先孔子卒已三年。向使子思生于伯鱼所卒之年,亦止当在威烈王三四年之间,乃孟子实生于烈王四年,6···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ee电子书库 epub 图书

  • 《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廖钦彬编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作者】廖钦彬编译【丛书名】“思想摆渡”系列【页数】265【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306-06988-7【分类】哲学思想-日本-文集【参考文献】廖钦彬编译.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内容提要:本书为译文集,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京都学派哲学”,收录8篇文章。前3篇主要环绕在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如“纯粹经验”、“场所”逻辑、“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逻辑等重要概念,及这些概念所引发的哲学对话;第4、5篇文章分别针对后期田边元的艺术哲学及宗教哲学来进行讨论,包含艺术创作、翻译的“象征”概念及“自我”概念之讨论;第6、7篇文章分别针对西谷启治“空的逻辑”进行当代探究及其战间期的宗教哲学与时局性发言进行批判性的讨论,揭发出该哲学的优缺点;第8篇文章则环绕在大西祝的日本美学概念“物之哀”(もののあはれ)进行哲学式的探讨。第二部分“东西宗教哲学”,以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早期的宗教哲学思想为出发点,日本近代宗教哲学家清泽满之的宗教哲学为终点,阐释出东西方他力宗教哲学的比较旨趣及意义。第三部分“哲学在东亚”,以西方哲学在东亚的接受与转化为主,主要讨论现象学进入日本后所产生的跨文化哲学效应及其间文化论述所带出的当代性意义,详细叙述康德哲学在日本的接受史、历史脉络的变迁,并探讨康德和平论在东亚的现代性意义。《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内容试读第一部分京都学派哲学第一部分京都学派哲学是我们认识的最初事物。”(8/6-7)对于此说法,西田在《善的研究》第二编的第二章中说道:“意识必定是某人的意识,其实只不过是在意识之中必须有统一的意思。若认为在这之上必须有个所有者的话,其很明显的是一种独断。”(N1·55)西田认为先于意识而以意识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是一种独断,并对其加以排斥。为了突显两者的不同,在此提出笛卡尔的《沉思录》(Meditatioederimahiloohia,1641),具体来说,是将提出笛卡尔与托马斯·霍布斯之间的议论。笛卡尔《沉思录》的构成不仅包含六个沉思,还包含该书附录,也就是对笛卡尔主张的批判以及笛卡尔对其之答辩。其第三个批判即对霍布斯的批判。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题为“关于人类精神的本性”,在该处,笛卡尔再次论述有关“cogito,ergoum”的问题。在论述完对于第二沉思的感想之处,霍布斯认同“我存在”这一命题的“知”是依存在“我思考”这一命题之上,接着提出疑问:“我们究竟能从何处获得关于“我存在’这一命题的知?”并说道:“我们在无主体(基体)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出作用这东西。譬如就像没有跳舞者就无法想象出跳舞,没有知者就无法想象出知道,没有思考者就无法想象出思考一样。(7/173)笛卡尔在其答辩中,对霍布斯从其命题导出“思考者为某一物体性东西”的归结提出反论,即提出“像那样的推论并无任何根据”的反论。然而,另一方面关于“我们在无主体(基体)的情况下,无论任何作用都是无法想象出来的”的主张,却无条件地承认其正当性。毋庸置疑,笛卡尔与霍布斯之间共有的主张即是一切作用皆归属于“主体(基体)”。然而,正因此,西田才无法认同霍布斯及笛卡尔。与笛卡尔共同跨出思索脚步的西田,却在这点上导出相反的结论。笛卡尔与西田的不同,与如何思考经验这个问题有关。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在没有主体(基体)的情况下,当然无法思考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说,有知觉者故有知觉经验的成立,有思考者故有思考经验的成立。而西田的“纯粹经验”论正好成立于批判这种经验理解上。根据西田的说法,当我们直接接受经验时,也就是“完全放弃自己的作为,随着事实而知”时,则无法认同先于经验的主体(基体)之存在。此即“尚未有外物的作用或我感觉到它之类想法的”(N1·9)状态。换言之,“既未有主亦无客,知识及其对象完全合一”的经验才是“经验的最醇者”。相·5.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对于此,主客之别,只不过是从那种纯粹的经验所衍生出来的而已。然而,通常我们是以主客观之对立为前提来思考经验的成立。如前所述,西田在《善的研究》的第二编“实在”里说道,“摒除所有人工的假定,怀疑到不能再怀疑的直接知识为根本来出发”。西田在此处用“人工的假定”这种表达方式所要传达的是,预先描绘主客对立的模式,之后再来思考经验的成立这件事。对此,西田主张“并非有个人才有经验,而是有经验才有个人”(N1·24)。为了“以直接的知识为根本来出发”,就非得回归到经验本身不可,而不是回归到被假定的个人存在。总之,西田想传达的是回归经验本身。当然,像这样的主张不仅可以从西田的思想中找到,亦可以从其他思想家(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中找到。譬如梅洛一庞蒂即在《知觉现象学》中,以哲学首先应该实现的课题为问题,进行如下叙述:“最初的哲学行为应该是,回归到在进入客观世界之前的活生生的世界。因为唯有在这活生生的世界里,我们才能了解客观世界的权利及其诸局限。最初的哲学行为应该是,将事物的具体面貌归还给事物,将有机物应对世界的固有方法归还给有机物,将主观性的历史性所属归还给主观性。”①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西田亦是借由道出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作为,随着事实而知”来主张回归到“在进入客观世界之前的活生生的世界”。梅洛-庞蒂主张哲学必须将“具体的表情”还给事物本身。西田则主张“主客尚未分离的、独立自全的真实在统一知、情、意。真实在并非一般所想象那样冷静的知识对象,而是从我们的情意所成立的”(N1·50)。两者的主张相互重叠。回归到具体的事物或活生生的世界这种态度,很明显是两位哲学家所共有的。类似的例子尚有许多。然而笔者认为,对“在无主体(基体)的情况下,无论任何作用都是无法想象的”这种难以动摇的主张提出“意识必定得是某人的意识,其实这很明显的是一种独断”的看法,是相当有意义的。因为在那里才能摇撼思想,在那里通过摇撼思想才会有创造性对话的出现M.Merleau-Poty,Pheomeologiedelaercetio,Pari:Gallimard,1945..69.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1,竹内芳郎、小木贞孝译,东京及寸寸书房1967年版,第110页。6···试读结束···...

    2022-08-21 哲学跨文化 跨文化整合的哲学

  • 哲学的贫困》王春雨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的贫困》【作者】王春雨著【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页数】407【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10【ISBN号】978-7-205-09947-3【价格】129.00【分类】《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著作研究【参考文献】王春雨著.哲学的贫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10.图书封面:哲学的贫困》内容提要: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丛书的其中一部。蒲鲁东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继西斯蒙蒂之后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家,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坐标。《哲学的贫困》就是为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和哲学思想而作。《何思敬译本考》一书是对何思敬翻译的《哲学的贫困》的背景和地位进行介绍,考证其历史价值与学术贡献,并做考释与译文解析。本书稿通过重读经典,将译文解析放在思想的高度,揭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哲学的贫困》内容试读吵加002《哲学的贫困》何思敬译本考卡尔·马克思于1847年7月在巴黎和布鲁塞尔出版了《哲学的贫困一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以下简称《哲学的贫困》)。原文是法文,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再版。但无可否认的是,《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马克思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①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是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中一些错误的观点做出批判,同时也是为了尽快降低蒲鲁东对国际工人运动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马克思在1865年的柏林《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6、17和18号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为了评价他②的两卷厚厚的著作,我不得不介绍您看一下我的那部反驳他的著作。在那里,我指出了,他对科学辩证法的秘密了解得多么肤浅,另一方面他又是多么赞同思辨哲学的幻想,因为他不是把经济范畴看做历史的、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而是荒谬地把它看做预先存在的、永恒的观念,并且指出了,他是如何通过这种迂回的道路又回到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立场上去”③。马克思同时指出蒲鲁东“同空想主义者一起追求一种可以用来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②“他”指蒲鲁东,编者注。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004《哲学的贫困》何思敬译本考恩格斯对《哲学的贫困》也有着很高的评价,并且肯定《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是在1847年出版的,而在此书出版之前即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只是可惜由于在官方和出版商的联合阻挠之下在当时未能出版面世。恩格斯认为虽然新的世界观已经形成,但是世人对此并不知晓,而蒲鲁东主义的一些错误思潮已经在工人运动中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所以,为了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从而扭转工人运动的局势,出版《哲学的贫困》已经迫在眉睫。因而恩格斯在1847年3月9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到,不管是《哲学的贫困》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多么迫切需要尽快发表”,但是,如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会妨碍《哲学的贫困》出版,那就把《德意志意识形态》“搁一旁算了”,因为出版《哲学的贫困》一书要“重要得多”。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而是应当区别地来看待新世界观首次问世与创立所具有的不同历史意义,因为正是《哲学的贫困》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精练表述首次问世。恩格斯与另一位社会主义者路易·勃朗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随后在向马克思转述与路易·勃朗的谈话时写道:“您可以把马克思先生看做我们党(就是说,德国民主派中最先进的一派,我在他面前就是这一派的代表)的领袖,把他最近出版的反对蒲鲁东先生的著作看做我们的纲领。”此时的恩格斯已经将马克思看作无产阶级政党的领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58、460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84一485页。导言005袖。在此之前,马克思曾将《哲学的贫困》寄给路易·勃朗,但是不清楚他收到与否,恩格斯提到,“他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就把我的一本给他”①。1884年10月底,他在为《哲学的贫困》德文第一版写的序言中指出:“本书是1846年到1847年那个冬天写成的,那时候,马克思自己已经弄清了他的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基本特点。当时刚刚出版的蒲鲁东《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使他有机会阐述这些基本特点。”②1885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写道:“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主义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阶段,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在编辑《资本论》的过程中,恩格斯也曾多次引用《哲学的贫困》中的一些观点,并提醒读者要对其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研究。列宁也曾对《哲学的贫困》给予过充分的肯定,并且认为《哲学的贫困》同《共产党宣言》一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进程中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作用,完美地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特色。因而,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哲学的贫困》与《共产党宣言》并称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头两部著作”④。同时,列宁还认为《哲学的贫困》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一样,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经典阐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86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④《列宁专题文集一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006《哲学的贫困》何思敬译本考释,并且肯定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所以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反驳米海洛夫斯基时谈道:“他读了《哲学的贫困》,竟看不出那里对蒲鲁东社会学的剖析,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的,看不出对蒲鲁东所提出的解决各种历史问题的办法的批判,是从唯物主义原则出发的。”①梅林曾将《哲学的贫困》的出版比喻为“船已不再是在沼泽上逶迤行进,而是乘风破浪地扬帆疾驶了”②。虽然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出版以后我们看到,马克思的预期目的并没有达到,蒲鲁东对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依旧没有减弱,但梅林仍对《哲学的贫困》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肯定,因此他说“《哲学的贫困》一书的价值以及它的历史意义,丝毫也没有因此而减色。这部书不但是马克思生活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③。梅林进一步解释说,“在这部著作中,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最重要之点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阐发。这些原理在马克思过去的著作中都曾经出现过,不过在那里它们只是像火星似地偶一闪现罢了。后来他也对这些观点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但正是在反驳蒲鲁东的这部著作中,他以一种无往不胜的论战所特有的令人信服的明确性发挥了这些原理”④。同时梅林也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的唯物史观所散发的真理光芒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因此他说“这个基本论题⑤也就是《哲学的贫困》一①《列宁专题文集一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②[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0页。③[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9页。④[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9页。⑤指的是唯物史观,编者注。···试读结束···...

    2022-08-21

  • 《大众哲学》艾思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著【页数】250【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1【ISBN号】978-7-5720-0391-2【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艾思奇著.大众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1.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本书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大众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一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提起哲学,有的人会想到旧社会大学校日常生活里找到。教室里的一种难懂的课程,也有的人会想到那些算命先生。许多人总以为哲学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学问,或者是一种谈命运说鬼神的神秘思想,以为哲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隔得天地一般地远,普通人绝难过问。其实,哲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只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太习惯了,太觉得平淡了,因此即使有了哲学,如果不仔细反省和体会一下,也就不觉得它是哲学。例如你有一个朋友,抗日战争以后和你离别七八年,现在又相见了。这时你作何感想?你首先就会觉得他和以前有种种不同,你觉得他的面容多少有些苍老了,但是,经过八年抗战的锻炼磨折,你会看出他的思想知识更进步,经验更丰富更成熟了。你们再攀谈攀谈,把七八年来各人的经历再叙述一番,就会使你有更多的感触。你会觉得一2大众哲学切都不同了。世界变了样,中国变了样。希特勒没有了,墨索里尼没有了,在中国的领土上也没有日本军阀横行霸道了。中国有很大的地方成了解放区,广大的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另外的地方却仍在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统治之下,在那里,美帝国主义代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地位,蒋介石的国民党代替了汪精卫的国民党的地位,广大人民遭受着比以前更厉害的压迫和痛苦,也更加积极更加团结地要起来反对这种压迫。就你们以前的朋友亲戚的情形来说,变化一定也很多。有的由小孩变成青年,有的由衰老而死亡了。有的人参加过抗战成了英雄,有的成了牺牲者,有的发了国难财或者胜利财,有的穷困失业。总之,你们会感到一切和以前都有不同,你们会觉得在七八年的时间过程中,有的事物新生出来,有的事物毁灭了,有的事物正欣欣向荣,成为新世界的主人,有的事物衰老没落,或者奄奄一息地进了坟墓,或者正在作疯狂的临死挣扎。这一切现象会使你们感动、叹息、兴奋,并且在你的头脑里,深深地印上一个“一切都变了”的观念。这时,即使你是对哲学毫无研究的人,你在无意中已经有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哲学思想了。你能觉察到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吗?你只以为朋友的久别重逢是人们生活里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这件事情当中你的一切感想也只是日常生活里很平常的感想。你以为这种感想和你平常想象中的那种高深玄妙的哲学是毫不相干。你不但不了解这里面就有哲学,而且如果听见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说不定你会大吃一惊,说:为什么这样普通的一件事和这样普通的感想中也有哲学呢?其实,你本来一点也用不着吃惊,你所以吃惊,只因为你向来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那种哲学专家们所写的书本里才有哲学,而忘记了千万人在生活中和社会斗争中第一章绪论3所发生的思想里面,到处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请你注意,我们说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千万人的生活和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我们又说,千万人里包含着哲学思想在生活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里面,的根苗。到处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这些话,有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哲学这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玄妙,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很密切,书本上似乎很高深的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某些很平常的思想中间,并没有隔着铜墙铁壁;另一方面是说,日常生活的普通思想中,还不一定就有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它包含着哲学思想的一些根苗,没有它,就不能生长起哲学思想,就好像没有根苗就不可能生长起树木来一样。但是,完整的哲学思想必须是相当有系统的、明确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却常常不是这样,它常常是片断的、含糊的、零零碎碎而前后不一贯的感想,因此它和完整的哲学还是多少有些差别。如像前面所说的,你和朋友久别重逢,觉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是没有系统和不得世界上一切都变了。这是你一时的感想。明确的,它还不能算请问你对于自己所遭到的事物,是不是任何完整的哲学思想。时候都作这样的想法?我想你一定很难作肯定的答复。你一定会觉得,有的时候,对于某些事物,你往往又会发生固定不变的感想。例如,你往往会以为石头是没有变化的东西,你在反动环境里生活和工作,碰到许多困难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生一种绝望的想法,以为黑暗环境无法改变。你有朋友不进步,不学好,你劝他许多次还没有效果的时候,你往往会想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成语。你还可以从你自己和别的朋友的日常思想4大众哲学中,举出其他许多例子,来证明这许多的感想和你与朋友久别重逢时所想的并不一样,或者甚至于完全相反。这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常是动摇不定的,常常被暂时的事物现象所影响,不能前后一贯。究竟是“一切皆变”呢,还是许多事物都不会变化呢?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往往在你一个人的头脑里混杂在一起,你往往觉得两种思想都好像有道理,没有方法辨别哪一种对和哪一种不对。这就表明日常的感想常常是没有系统的、不明确的,这里虽然有“一切皆变”的正确的哲学思想的萌芽,但还不能集中起来,成为前后一贯的完整的哲学思想。要研究哲学,才能获因此,如果把哲学看成非常神秘玄妙的得完整的哲学思想。东西,以为它和人类日常生活隔着十万八千里,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明白肯定地说,哲学就在千万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里。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以为日常生活中的感想里就有完整的哲学思想,那也同样是犯了错误。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说,任何人都用不着研究哲学了,即使不研究,也可能有自己的明确而有系统的甚至于很正确的哲学思想了。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不是完整的哲学思想?为什么它常常是片断的、零零碎碎的、含糊不明的呢?为什么必须要经过一番研究,我们才可能掌握一种有系统的、明确的、前后一贯的完整哲学思想呢?什么是我们的生活要答复这些问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我和思想?们的生活和思想。首先应该指出,我们的生活,不是平静无事的。它是阶级斗争的生活,是以工农为主的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的生活。在我们中国,广大的人民的生第一章绪论5活历来都是非常艰难困苦。一两千年来,人民受着封建统治阶级一皇帝、官僚、土豪劣绅、地主、恶霸以及国民党以来的新旧军阀一的压迫剥削,一百多年来,又加上了一个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以及和帝国主义密切结合的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经常勾结在一起,就像两座很大的山,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其恶果首先是中国广大的农民没有地种,或种了地自己也吃不饱,工人失业,或有业也难养活家庭,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工商业不能发展。中国人民要向前发展,就必须推翻这两座大山。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推翻这两座大山,进行了艰苦、英勇的伟大斗争。这些斗争发展成几次的革命高潮,最主要的是:清朝时候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运动。以上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以后,又有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其中包括1924年到1927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到1937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十年国内革命战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以及1945年以后反对美蒋反动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经过了这样长期的英勇斗争,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在中国已经接近了全国的解放,在解放了的地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都被推翻了,农民得到了田地,工人生活得到了改善,工商业界得到发展的条件。但是,我们的斗争还是没有完结。因为,一方面,解放区以外的人民,现在还是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之下受压迫。在解放区,虽然这些反动势力都被推翻了,但它们的残遗势力并未完全消灭。因此全国人民,不论是解放区的或非解放区的,在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为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势6大众哲学力,并在将来为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这一个斗争,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影我们的生活,就是广大人民对封建势力响,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和这斗争发生关系,绝不能逃避它的影响。斗争。所以,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是我们当前的生活时,就应该答复说:我们的生活,就是广大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的生活,是在今天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以便将来更进一步争取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我们也许不觉得自己是在这样的斗争当中,但实际的情形却是如此。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压斗争。迫剥削人民的方法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我们的斗争内容,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有军事的斗争,有政治的斗争,此外还有经济的和文化、思想的斗争。我们现在只讲一下文化、思想的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在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戏剧、小说、诗歌、理论、科学、哲学、法律、道德等许多方面。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通过他们的文化工具,散布他们的一套反动的、专制独裁的、殖民地奴化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内容主要的是要麻醉广大人民,使之忘却自己是中国真文化、思想的斗争是要反对思想上的麻正的主人,盲目服从专制独裁的“领袖”,向帝醉,使广大人民觉醒国主义者屈服,向封建势力和投机垄断的大起来。官僚资本家屈服。因此,人民必须和这种思想作斗争。今天人民在革命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中已锻炼出一套新的革命思想,这种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 图书app epub书籍

  • 《杨朱哲学》顾实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杨朱哲学》【作者】顾实著【丛书名】古典·哲学时代【页数】182【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682-8245-1【价格】30.00【分类】杨朱(前395~前335)-哲学思想-研究【参考文献】顾实著.杨朱哲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杨朱哲学》分三篇,上篇显真论,搜抉杨朱信史资料;中篇明取论,阐发杨朱道术之精微,上中二篇皆为真杨朱之论辩。下篇辟伪论,为批评此前伪杨朱而作。本书的逻辑十分严密,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的论证了杨朱其人,其思想的存在以及其思想的具体内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的历史功底和其严密的思维逻辑。《杨朱哲学》内容试读上篇显真第一章杨朱即阳子居第一节阳、杨二字之混用今存《列子》一书,出魏晋人依托,久有定论。故《庄子·寓言篇》之阳子居,伪《列子·黄帝篇》竟作杨朱,足见窜改之痕迹显然矣。然自来有疑阳子居为非即杨朱者,则又非也。阳子居确即杨朱,姬、汉载籍具在,无可疑义,但当首先了知者,则古人以阳、杨二字混用不分也。如次:(1)庄子《应帝王篇》:阳子居《骈拇篇》:杨、墨《胠箧篇》:杨、墨《天地篇》:杨、墨《徐无鬼篇》:儒、墨、杨、秉《山木篇》:阳子3上篇显真《寓言篇》:阳子居(2)孟子《滕文公篇》:杨朱、杨氏《尽心篇》:杨子(3)荀子《王霸篇》:杨朱(4)韩子(《韩非子》)《说林上篇》:杨子《说林下篇》:杨朱《八说篇》:杨朱(5)《吕氏春秋》(《吕览》)《不二篇》:阳生(6)《淮南子》《俶真篇》:墨、杨、申、商《氾论篇》:杨子《说林篇》:杨子4上篇显真或日,然则《庄子》一书之中,亦何以阳、杨异文不同也。则应之曰,古人文例,亦不若后世科举时代之功令文字也。不但一书之中,可以前后用字不一律,虽一篇之中亦可以前后用字不一律也。关于人姓名,其记载似宜从严格矣。然《逍遥游篇》之宋荣子,即《天下篇》之宋钘,何以一人而荣、钘异文?《天地篇》之被衣,即《知北游篇》之披衣(《释文》一本如是),何以一人而被、披异文?《大宗师篇》《外物篇》之务光,即《让王篇》之瞀光,何以一人而务、瞀异文?此皆《庄子》一书中之人姓名异文也。其他古书中之如此者,不一而足。是以筦子之即管子,孙卿子之即荀子,虽吾人习见之以人名为书名者,犹且有异文。则又何病于杨朱一人而乃有阳、杨异文哉?第二节晋、唐古注之审辨杨、阳可一,洵已不成问题矣。朱即子居,尚或不无讨论之余地。试更即晋、唐诸家之注释而审辨之,如次。(1)《庄子》《应帝王篇》:陆德明《释文》,“阳子居,李云!居,名也。子,男子通称”。(案李即李颐)成玄英《疏》“姓阳6···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ee电子书库 epub 图书

  • 《生活的哲学哲学的生活》张英,徐兵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活的哲学哲学的生活》【作者】张英,徐兵著【丛书名】社科普及丛书【页数】209【出版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218-13683-7【价格】39.80【分类】人生哲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张英,徐兵著.生活的哲学哲学的生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哲学和哲学的生活》内容提要: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者从新颖的角度对生活中的哲学进行归纳分述,分上下两篇,详细解读追求快乐的哲学、有关人性的哲学,如与他人相关、与家人相处、金钱观、价值观、信任、尊重、仇恨等。旨在运用通俗的哲学,指导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并感受哲学之美,感悟哲学的真谛,更好地规划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生活的哲学哲学的生活》内容试读追求快乐的生活哲学煮第一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问题的提出在海边有一个渔夫,他有着很强的捕鱼本事,但是,他每天只是捕捞一小筐鱼,只需维持他自己的正常生计就够了。年复一年,他都是这样做着一天,一个商人来到这里游玩,看见渔夫正躺在海边一块石头上晒太阳。在了解渔夫的情况后,商人大惑不解。商人问:“你为什么不能每天多捕一些鱼呢?”渔夫反问:“捕那么多鱼干什么?”商人答:“可以拿去卖啊。”渔夫继续问:“卖了,拿到钱来干什么?”商人答:“卖了,你就可以换一艘更大的船,然后去更远上篇追求快乐的生活哲学的地方捕鱼,捕更多、更好的鱼,得到更多的钱。”渔夫又问:“拿那么多钱来干什么?”商人答:“你就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了呀!”渔夫反问:“那你认为我现在在干什么?”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或者,用更通俗的语言表述是:人活这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这或许是最有争议,也最难有统一答案的哲学问题之一了。问题的回答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他的作品《西方哲学史·绪论》中发问:“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罗素在这里的纠结,或许是一个大哲学家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在笔者看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也就是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的的问题。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毫无疑问,他是“坚定不移地走向于死亡”的。那么,有没有什生活的哲学哲学的生活么目的,比如“善”,或者其他,是值得他加以追求的呢?其实,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我们会对这个问题至少产生两点质疑。其一,似乎有些人,以及几乎所有人在某些时候,并没有刻意“追求”某种目的,往往呈现出一种随意或听天由命的状态。其二,即使刻意追求目的,也不能认为人生就只有一个目的。事实上,随着年龄、经历和外在环境的变化,人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或校正着自己生活的目的。笔者不否认这种说法的现实性。然而,读者要清楚,作为一篇探讨哲学问题的文章,当然应该具备哲学的一些基本特点。与上述说法相关的特点是:其一,哲学是一门让人更理性、更明白的学问。在人生的目的这一问题上,哲学当然希望人们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其二,哲学是一门探究根本问题的学问,历代哲学家都在努力为世人指示一个“正确”或“终极”的人生目的,以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对此,笔者也未能免俗。何况,笔者也确实认为,这样的“终极”目的是存在的。笔者提供的答案是: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答案的阐述快乐可区分为两种类型:躯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也可称为肉体的快乐和灵魂的快乐。一般认为,躯体的快乐是直接生活的哲学哲学的生活6快乐完全是个人自己的感受,只能由当事人按其自身的感受来决定···试读结束···...

    2022-08-21 生活的哲学和哲学的生活 生活的哲学和哲学的生活在线阅读

  • 哲学基础》(美)DavidStewart,(美)H.GeneBlocker,(美)JamesPetrik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基础》【作者】(美)DavidStewart,(美)H.GeeBlocker,(美)JamePetrik著【页数】497【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184-3148-9【分类】哲学-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美)DavidStewart,(美)H.GeeBlocker,(美)JamePetrik著.哲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哲学基础》内容提要:这是一本写给高校哲学专业学生的哲学入门教材。结构系统而严谨,从哲学涉及的几大领域如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知识论、美学、东方哲学等介绍哲学的基础知识,既有对古典哲学历史和问题的介绍,也不乏对当代哲学专题和前沿研究的精当分析;特别是以客观而中立的立场介绍了东方哲学思想,这在哲学教材中是非常难得的。同时,本书也收录了很多经典选文,并给出了相应解释,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这种分领域结合原典介绍哲学观点的写作形式利于学生掌握哲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全面了解东西方哲学,夯实学习基础。《哲学基础》内容试读第一部分何谓哲学?第一章哲学的活动第二章哲学的历史第三章哲学与经过审察的生活第一章哲学的活动难于准确地界定哲学,并且这样做的尝试形成基本的、不变的东西的觉察。从那之后,哲学这个了哲学本身的一个有趣且重要的部分。尽管我们不术语已经有了这个意义,并且指涉严肃的思想家试应期待一个合适的定义,但是界定哲学的一种方法图通达事物的基础的尝试。不是表面的、微不足道是去看看哲学家所做的事情。的细节,而是深层的基本原则;不是有多少化学元人们有时用“哲学”一词来泛指一个人的整素,而是物质一般是什么;不是如何区分巴洛克音体理论或世界观。例如,你们可能将某个人对做生乐和浪漫主义音乐,而是艺术一般是什么。与专攻意的态度叫作“生意哲学”或者将一个人的总的世诸如南美洲部落的成年礼之类的一个小领域的社会界观叫作那个人的“生命哲学”。最近一个广告说:科学家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寻求构成整个艺“我的哲学是,诚实是最好的政策。”以这种方式使术、道德、宗教或现实的基础的原则。将这些意义用的哲学这个术语是世界观或总的观点的同义词。合在一起,于是产生了有关哲学的一个更令人满意你们有时会发现哲学家在这样一般的意义上使用这的定义:试图为自身提供一种建立在对广泛的、基个术语,但是这个术语的含义不止于此。本的原则发现之上的生命观的尝试在其他人心中,“成为哲学的”意味着拥有一理性的反思:深思熟虑种消极态度,即听天由命。对这些人而言,“成为哲学的”就是接受事物,不担忧它们。古代的斯多首先,哲学被界定为试图发现最一般的、基本葛学派(Stoic)相信所有事物最终都是理性的和的、潜在的原则的尝试。但是,哲学在它的方法上有序的,为一种有点类似的观点辩护,但是并非所也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可以被描述为理性的反思。有哲学家都采取一种呼吁平静地接受生活的困难的正如一位当代哲学家对于哲学所说的那样,哲学与消极态度。那种对事物深思熟虑的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与如果查词典,你们将会发现哲学这个术语派科学不同,哲学家并不发现新的经验事实,相反,生自两个希腊词,其意思是“爱智慧”。于是,哲他们反思我们已经熟悉的事实,或者经验科学给予学是与智慧有关的东西,但是智慧也是许多人在使我们的那些事实,以便明白它们会导致什么以及用却并不准确地知道其含义的一个术语。当古希腊它们如何前后一致。你们可以看到与有关哲学的思想家提及智慧时,他们通常意指有关基本原则和第一个要点—哲学试图发现最基本的、潜在的原法则的知识,对与那些短暂的、变化的东西对立的则—的关联。4哲学基础在开始学习哲学之前,我们所有人已经从自己官移植和基因操纵的道德性面临着艰难抉择,在一有关科学的知识和日常经验中获得了诸如世界像什个人对这些问题做出决定之前,他必须理解这些问么以及我们如何知道它之类的大量的观念和意见。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当伦理学问题被扩展到包含在大学的第一次哲学课之前,我们也拥有了有关我整个社会时,人们关注社会政治哲学以及对生活在们应该如何生活的一些意见。但是,通过理性地反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的渴求所产生的问题思对事物的这种前反思的理解,我们在哲学中尝试总之,哲学家接受的训练是理性地反思这些深化这种理解,考虑它隐含着什么,它累加起来意基本问题与人的所有活动的关系。稍后,我们将会味着什么,总之,以一种更大的视角去理解它。看到这些相同的哲学方法如何可以被应用到诸如艺通过理性的反思,哲学提供了获得对人类、世术、历史、教育、科学和宗教之类的具体活动中。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之中的责任的理解的一种手段。哲学的规范性功能一些最早的哲学家考察了实在的本质,或者自然哲学。他们的许多研究构成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提到了哲学将理性反思总是存在着一些关注的东西不能被自然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它试图发现在一切东西背后的最一般譬如,什么是终极实在?它只是持续运动的物质,的原则的尝试。现在我们增加第二个描述。哲学被还是实在最终更类似于精神或心理过程?自然只是界定为对在其他学科中发现的规范性问题的更深入一个盲目的、无目的的系统,还是它展示了目的?的关注。因此之故,哲学可以被视作一门规范性学这些以及相似的问题构成了一种被叫作形而上学的科。对于规范性,我们理解为哲学经常试图以非常研究的基础。宽泛的方式区分实然与应然。为了确立规范,哲学形而上学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有关知识的问题。经常诉诸事物的本性或本质。譬如,当一位哲学家我们如何拥有知识?这只能通过五官吗,还是感官说人本质上是理性的,那不是对人实际存在的方式必须被推理和判断纠正?感官或理性,哪个更可的描述(因为他们经常以非理性的方式行动),而靠?这些是知识的理论或认识论的关注对象之一。是对他们应该如何存在的方式的描述。这位哲学与认识论紧密相连的,是对正确的思考的研究,它家正在说的是,只有人的理性部分使得他配被叫被叫作逻辑学。逻辑学处理有效的与无效的论证的作人,因为理性部分使得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并区分,如何识别谬误推理,以及如何进行推理以便且,当然,这个规范性的定义隐含着规范性的行为一个论证的结论获得前提的辩护模式。换句话说,依据有关人的含义的这种观念,哲学的另一个持续的关注对象是伦理学,或对某些种类的活动应该被鼓励,而其他种类的活动应行为的原则的分析。什么使得一个行动是对的或错该被劝阻。的?我对我自己以及他人的责任是什么?并且,什哲学的规范性功能也与哲学家对触及事物的么行动原则与我对人类的本质的理解一致?医学的核心,揭露最一般的、基本的原则的最重要关注重进步提出了伦理问题,我们对于堕胎、安乐死、器合。当我们在最宽泛的意义上问一个东西总的来第一章哲学的活动5说是什么时,我们正在问的是一个像定义的东西,讨论的哲学的孪生功能:而定义通常是规范性的。如果我们问“什么是教般原则的哲学育?”或者“什么是爱?”,我们问的是有关处于哲学—理性反思规范性的标准其理想状态的事物的定义,并且正是依据这个理想的概念,我们判断事物实际存在的方式。譬如,如为了知晓何谓哲学,我们必须开始观察哲学家果我们将教育界定为学会以最具创造性的方式使用在考察具体的问题时所做的实际工作,这是我们接自己的精神,那么,我们可以使用那个概念来批判下来的章节将要做的。不过,在这个导论部分,我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教育”机构强调死记硬背和墨们提供一些通用的准则,引导你们进阶到本书的其守成规的做法。我们会说:“哎呀,这根本不是教他部分。育,只是在模仿教育。”类似地,如果我们将爱界哲学的主题定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注和关爱,那么,我们会批判某些人称之为爱但是并不满足那个定义的那些我们已经将哲学界定为试图使用理性、反思的活动,并且我们会表扬那些满足那个定义的活动。方法来获得最一般的、基本的原则并且发现规范性在这里,哲学再次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截然标准的尝试。不过,哲学的主题是什么呢?原则上不同。后者有意避免任何价值判断。心理学家或社说,人关注的任何领域都可以变成哲学感兴趣的话会学家描述人们断言知道的东西。与他们不同,认题。譬如说,与会计学不一样,哲学并没有狭义的识论者(人们把对知识理论感兴趣的哲学家叫作认主题。识论者)试图找出辨别真伪知识主张的一般依据。起初,哲学家对一切都感兴趣,古希腊哲学家并且,逻辑学家并不像心理学家那样描述人实际上所关注的很多东西现在被分类为物理学、植物学、是如何推导的,而是试图找到辨别正确的推理与错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科学、文学批评和数学。此误的推理的准则。同样,在伦理学中,道德哲学家外,古代哲学家对发现推理的规则、艺术之美的本并不像心理学家那样如实地描述道德态度和信念,质、支配人的行为的原则、区分正义与不正义社会而是试图区分正确的道德思考和行为与错误的道德的标准,甚至是实在本身的本质都感兴趣。思考和行为。于是,哲学包括很多东西。其中,哪些是最总之,我们可以将哲学的规范性功能描述为重要的,这取决于你碰巧问谁。如果你问一位关注关注在哲学的每个主要领域确立识别正确的与错误那些应该支配人的行动的原则的哲学家,他会告诉的思考和行动方式的准则或标准:有关实在、知你,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着迷于语言的本质和功识、道德、美、正义等的正确抉择的准则。对哲学能的哲学家可能会告诉你,哲学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而言,对这些规范性的标准的寻求与它对于一般原语言分析,消除潜伏在我们日常的语词用法中的歧则的寻求是同等重要的。并且,在完成这两项任务义和混乱。政治哲学家可能会坚持认为,哲学的真时,理性和逻辑在引导哲学。下图总结了迄今为止正重要的任务是发现社会正义的原则。我们稍后将6哲学基础会回到为何不同的哲学家强调哲学的不同方面这个象,哪个才真正是物理学的。答案可能是,它们都问题。是物理学的关注对象,并且,在我们称之为物理学但是,请注意,哲学中的情况与物理学中的的整体活动中,每一个都有它的位置。在不同的时情况没有太大的不同。物理学家研究许多不同的领代,物理学的某个特殊领域可能比其他的更流行。域。有些关注理解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其他人则物理学存在着很多潮流。哲学也同样如此。把注意力放在了探索太空上,并且他们坚持天体物以更加肯定的方式陈述这最后一点,每一代思理学才是物理学的真正主题。不过,物理学的另一想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部分个领域是物理化学。而物理化学又与物理学家感兴因为其他事件而浮出水面。一次政治动荡可能推动趣的那种探索宇宙起源的各种理论的活动大不相对社会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科学的重大胜同。这种活动被叫作宇宙学,在过去曾吸引了哲学利会导致对知识和实在的严肃的再审视的大量注意力。譬如,在我们的时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已经迫设想你问一位物理学家,这些不同的关注对使哲学家处理一连串的生物伦理学问题。集会或市场是雅典人进行集体活动的地方,审判苏格拉底这样的事件也发生于此。今天,赫菲斯托斯(Hehaetu)神殿仍然在俯瞰着集会。它现在是一处考古遗址,非常受雅典游客的欢迎。图片由戴维·斯图尔特拍摄。···试读结束···...

    2022-08-21 哲学基础 哲学原典 哲学批判的特点是什么

  • 《大众哲学》艾思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页数】290【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206-17868-9【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艾思奇.大众哲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哲学》内容提要:本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的事例,进行流畅阐述。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和哲学与生活等,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本书出版后,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传播和发展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畅销不衰。《大众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一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提起哲学,有的人会想到旧社会大学校教室里的一种难懂的课程,也有的人会想到那些算命先生。许多人总以为哲学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学问,或者是一种谈命运说鬼神的神秘思想,以为哲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隔得天地一般的远,普通人决难过问。其实,哲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只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太习惯了,太觉得平淡了,因此即使有了哲学,如果不仔细反省和体会一下,也就不觉得它是哲学。例如你有一个朋友,抗日战争以后和你离别七八年,现在又相见了。这时你作何感想?你首先就会觉得他和以前有种种不同,你觉得他的面容多少有些苍老了,但是,经过八年抗战的锻炼磨折,你会看出他的思想知识更进步,经验更丰富更成熟了。你们再攀谈攀谈,把七八年001》大众哲学来各人的经历再叙述一番,就会使你有更多的感触。你会觉得一切都不同了。世界变了样,中国变了样。希特勒没有了,墨索里尼没有了,在中国的领土上也没有日本军阀横行霸道了。中国有很大的地方成了解放区,广大的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另外的地方却仍在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统治之下,在那里,美帝国主义代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地位,蒋介石的国民党代替了汪精卫的国民党的地位,广大人民遭受着比以前更厉害的压迫和痛苦,也更加积极更加团结地要起来反对这种压迫。就你们以前的朋友亲戚的情形来说,变化一定也很多。有的由小孩变成青年,有的由衰老而死亡了。有的人参加过抗战成了英雄,有的成了牺牲者,有的发了国难财或者胜利财,有的穷困失业。总之,你们会感到一切和以前都有不同,你们会觉得在七八年的时间过程中,有的事物新生出来,有的事物毁灭了,有的事物正欣欣向荣,成为新世界的主人,有的事物衰老没落,或者奄奄一息地进了坟墓,或者正在作疯狂的临死挣扎。这一切现象会使你们感动、叹息、兴奋,并且在你的头脑里,深深地印上一个“一切都变了”的观念。这时,即使你是对哲学毫无研究的人,你在无意中已经有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哲学思想了。你能觉察到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吗?你只以为朋友的久别重逢是人们生活里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这件事情当中你的一切感想也只是日常生活里很平常的感想。你以为这种感想和你平常想象中的那种高深玄妙的哲学是毫不相干。你不但不了解这里面就有哲学,而且如果听见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说不定你会大吃一惊,说:为什么这样普通的一件事和这样普通的感想中也有哲学呢?其实,你本来002第一章绪论一点也用不着吃惊,你所以吃惊,只因为你向来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那种哲学专家们所写的书本里才有哲学,而忘记了千万人在生活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里面,到处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千万人的生活和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里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请你注意,我们说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我们又说,千万人在生活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里面,到处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这些话,有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哲学这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玄妙,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很密切,书本上似乎很高深的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某些很平常的思想中间,并没有隔着铜墙铁壁。另一方面是说,日常生活的普通思想中,还不一定就有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它包含着哲学思想的一些根苗,没有它,就不能生长起哲学思想,就好像没有根苗就不可能生长起树木来一样。但是,完整的哲学思想必须是相当有系统的、明确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却常常不是这样,它常常是片断的、含糊的、零零碎碎而前后不一贯的感想,因此它和完整的哲学还是多少有些差别。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是没有系统和不明确的,它还不能算完整的哲学思想如像前面所说的,你和朋友久别重逢,觉得世界上一切都变了。这是你一时的感想。请问你对于自己所遭到的事物,是不003》大众哲学是任何时候都作这样的想法?我想你一定很难作肯定的答复。你一定会觉得,有的时候,对于某些事物,你往往又会发生固定不变的感想。例如,你往往会以为石头是没有变化的东西,你在反动环境里生活和工作,碰到许多困难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你往往会发出一种绝望的想法,以为黑暗环境无法改变。你有朋友不进步,不学好,你劝他许多次还没有效果的时候,你往往会想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成语。你还可以从你自己和别的朋友的日常思想中,举出其他许多例子,来证明这许多的感想,和你与朋友久别重逢时所想的并不一样,或者甚至于完全相反。这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常是动摇不定的,常常被暂时的事物现象所影响,不能前后一贯。究竟是“一切皆变”呢?还是许多事物都不会变化呢?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往往在你一个人的头脑里混杂在一起,你往往觉得两种思想都好像有道理,没有方法辨别哪一种对和哪一种不对。这就表明日常的感想常常是没有系统的、不明确的,这里虽然有“一切皆变”的正确的哲学思想的萌芽,但还不能集中起来,成为前后一贯的完整的哲学思想。要研究哲学,才能获得完整的哲学思想因此,如果把哲学看成非常神秘玄妙的东西,以为它和人类日常生活隔着十万八千里,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明白肯定地说,哲学就在千万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里。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以为日常生活中的感想里就有完整的哲学思想,那也同样是犯了错误。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说,任何人都用不着研究哲学了,即使不研究,也可能有自己的明确而有系统的、甚至于很正004第一章绪论确的哲学思想了。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不是完整的哲学思想?为什么它常常是片断的、零零碎碎的、含糊不明的呢?为什么必须要经过一番研究,我们才可能掌握一种有系统的、明确的,前后一贯的完整哲学思想呢?什么是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要答复这些问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我们的生活和思想。首先应该指出,我们的生活,不是平静无事的。它是阶级斗争的生活,是以工农为主的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的生活。在我们中国,广大的人民的生活历来都是非常艰难困苦。一两千年来,人民受着封建统治阶级一皇帝、官僚、土豪劣绅,地主,恶霸以及国民党以来的新旧军阀一的压迫剥削,一百多年来,又加上了一个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以及和帝国主义密切结合的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经常勾结在一起,就像两座很大的山,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其恶果首先是中国广大的农民没有地种,或种了地自己也吃不饱,工人失业,或有业也难养活家庭,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工商业不能发展。中国人民要向前发展,就必须推翻这两座大山。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推翻这两座大山,进行了艰苦、英勇的伟大斗争。这些斗争发展成几次的革命高潮,最主要的是:清朝时候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运动,以上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以后,又有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其中包括一九二四005修大众哲学到一九二七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到一九三七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十年国内革命战争),一九三七到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战争,以及一九四五年以后反对美蒋反动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经过了这样长期的英勇斗争,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在中国已经接近了全国的解放,在解放了的地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都被推翻了,农民得到了田地,工人生活得到了改善,工商业界得到发展的条件。但是,我们的斗争还是没有完结。因为,一方面,解放区以外的人民,现在还是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之下受压迫。在解放区,虽然这些反动势力都被推翻了,而它们的残遗势力并未完全消灭。因此全国人民,不论是解放区的或非解放区的,在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为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并在将来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我们的生活,就是广大人民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这一个斗争,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和这斗争发生关系,决不能逃避它的影响。所以,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是我们当前的生活时,就应该答复说:我们的生活,就是广大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的生活,是在今天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以便将来更进一步争取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我们也许不觉得自己是在这样的斗争当中,但实际的006···试读结束···...

    2022-08-21 艾思奇epub 艾思奇故居

  • 哲学》冯飞,荣斋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作者】冯飞,荣斋编写【丛书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必读【页数】305【出版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1【ISBN号】7-215-00350-7【价格】$2.55【参考文献】冯飞,荣斋编写.哲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1.图书目录:哲学》内容提要:《哲学》内容试读第一部分基本概念解释和问题解答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和规律反映整个世界的最抽象的意识形态。2.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就是人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3.历史观、人生观●1◆历史观即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组成部分。4.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思维(精神)和存在(物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精神则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一人脑的机能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物质只不过是精神的产物或体现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5.宁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主观清神(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等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二性的东西,面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被他们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由他们虚构的先于或外在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等)确定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些“客观”精神所创造的,或者是它的幻影,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16.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采取孤立的、·2。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于奴隶社会。把具体的物质形态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它虽然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但由于当时生产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这种唯物主义带有表面、直观、朴素的性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般也都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用形而上学观点去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间题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又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17、18世纪英、法等国的机械唯物主义是其典型形式。这种唯物主义反映了欧洲成长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社会变革的进步要求,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封建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它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9.唯名论、雎实论唯名论和唯实论是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时期)经院哲学中的两个对立派别。唯名论者认为事物的一般概念仅仅是名词,只有客观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第一性的、先于一切的东西。这种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唯实论,又称实在论,其观点同唯名论相反,认为-一般概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真实存在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3东西。这种观点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倾向。10.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二问题解答1.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方面,部分影响整体,有什玄样的人生观,对人生抱什么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打上了明显的人生观的烙印;另方面,整体决定部分,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贯穿于人们的生活理想、信念和抱负中,表现在人们对人生幸福、苦乐、荣辱、生死以至恋爱、婚姻、家庭等等的看法中。总之,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总会体现为一定的人生观。“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含的内容是什么?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韵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限个思维(精神、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但第一方面是首要的,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3,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同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相联系的。首先,它贯穿于包括历史观在内的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且规定着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其次,它是任何哲学家都必须首先回答的不能回避的问题,而且实质上只能作出唯鞠的或唯心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真正独立的第三种派别。最后,它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根本问题。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回答主观意识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概括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实事求是,正确地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端正认识,做好工作。反之,将一事无成。4.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原则?哲学上的党性或党派性,指的是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对立和斗争着的基本派别。坚持哲学党性原则,就要自觉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潮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和抵制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5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关系是怎样的?哲学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总是同时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这“两个对子”的关系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辩证法并不等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也不等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的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制约。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有三:第一,社会历史根源。噬心主义从根本上说来是社会生产力低下和科学很不发达的产物。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逐渐意识到自已所接触的事物及其变化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没有这种观点,·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都不可能进行,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下去,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对这种自发的观点加以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第二,阶级根源。一般地说,历史上进步的、·革命的阶级或集团,为了发展生产,变革社会,能够程度不同的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倾向唯物主义。历史上那些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阶级和集团,由于其利益同历史的潮流相违背,它们为了维护和恢复自己的反动统治,总要掩盖和歪曲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把希望寄托于某种幻想的精神力量,在哲学上就倾向唯心主义。第三。认识论根源。人们的认识是在。6●···试读结束···...

    2022-08-21

  • 哲学》袁贵仁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作者】袁贵仁主编【丛书名】干部思想理论文库【页数】406【出版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08【ISBN号】7-5006-1093-9【价格】$5.15【分类】哲学(学科:干部教育学科:教材)【参考文献】袁贵仁主编.哲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08.图书目录:哲学》内容提要:020201《哲学》内容试读第一编导论第一章什么是哲学哲学(Philoohy)一词的本义,西方人通常指“爱智慧”或“智慧之学”,中国人解释为通晓事理、使人聪明的学问。从古至今,人们总把哲学家称作“智者”或“哲人”。然而对于哲学,普通人与哲学家的理解明显不同,他们之间有着不小的分歧。哲学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哲学?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在我们不少人中间还存在一些并不十分确切的理解,甚至有一些明显的误解和错觉。比如:(1)认为哲学是高深、神秘的学问。在有的人看来,哲学高度抽象,晦涩难懂,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它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2)认为哲学所讨论的问题与现实生活无关,而对于普通人所关心的问题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因而哲学不能给人带来实际好处。(3)认为哲学只是一部分人在空闲时间的消遣,充其量是一种奢侈的精神消费。哲学对人来说可有可无。(4)认为哲学不过是一种语言、文字游戏。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每个人都可以对哲学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1而任何一种哲学都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6)认为哲学就是政治,至少隶属于改治,是对政治的图解和辩护。因此哲学本身毫无真理性和客观性可言,是最不可信的。(6有的科学家对哲学也有偏见,认为哲学同神学差不多,是科学发展的障碍,科学家应该当心成为哲学的奴隶,等等。对于哲学家,大多人的印象要么是身居“象牙之塔”、看破红尘、冷眼观世界的隐士,要么是思想古怪、能言善辩、无所不知的智者,甚至把哲学家当作精神病患者或精神病医生。实际上,哲学既不是“精神浪费”或“多余的智慧”,也不是脱离现实的“玄学”,它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黑格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不仅哲学无法脱离现实生活,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无法完全脱离哲学哲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人们提供所遇问题的具体答案,它所关心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提供的是指导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方法。严密分析和冷静批判是哲学建立的基础,它既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又包括关于未来世界的远大理想,是知识、信仰和价值观所构成的统一体。哲学是对真理的探索,但不是真理的简单汇集。哲学不单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生活的智慧。一定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这种智慧的具体表现。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人自身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对人的意义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思维方式是由人们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最普遍有效的模式或方法。一个人的2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认识能力等决定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但是,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都是不自觉和不系统的,只有经过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才是哲学。因此,人人皆有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并非人人皆有哲学或人人皆为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的对象哲学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构成了它的对象和范围。哲学对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迁,以及不同倾向的哲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为人们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带来了一定困难。哲学在古代称“形而上学”(metahy-ic),它在西方的本义是“物理学之后”,中国人取“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义,由此大致、间接地划定哲学的对象和范围。古希腊哲学把探讨世界的本原和始基作为哲学的对象,旨在寻找世界万物统一的基础;中国先秦哲学则认为,哲学应追寻天人共享的“道”。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世界本身的研究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家们开始把自己的目光从世界的本原问题转向人们的认识问题,特别是科学认识问题,力图建立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现代英国哲学家B·罗素曾这样来界定哲学的对象:哲学“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一我是这样主张的一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①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应该抛弃研究关于世界本原的所ⅰ谓“终极”问题,它的唯一对象是对科学本身和基础的逻辑分析或对科学语言或日常语言的形式分析;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哲学只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学说,甚至认为人是哲学的唯一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对象不同于具体科学,它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最一般问题,强调从人和世界的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人及外部世界。具体科学的对象只局限于某个具体领域或某一特殊方面,它给人们提供的是各种具体对象的知识,只从某个侧面揭示人或人的外部世界;哲学则从总体上揭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形成人们对外部世界及自身的总体理解或根本看法。这是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无法完成和替代的。哲学研究对象决定了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世界的本来面目问题,即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究竞是一个什么样子?(2)世界的意义及人的地位问题,即世界对于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人在整个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3)客观外部世界同人们的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即人们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是物质世界决定人们的意识还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物质世界?(4)人类知识的基础与可靠性间题,特别是科学知识的可靠性问题,即人们能够认识客观物质世界吗?人们信赖和依靠自己的知识的根据在哪里?(5)人的存在与本质问题,即人类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人话着又为①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页。···试读结束···...

    2022-08-21

  • 哲学》常枫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作者】常枫编著【丛书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课辅导丛书【页数】156【出版社】北京:龙门书局,1999.08【ISBN号】7-80111-767-0【价格】8.50【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高等教育学科:自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常枫编著.哲学.北京:龙门书局,1999.08.图书目录:哲学》内容提要:《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考核知识点】一、哲学二、哲学基本问题三、唯物主义四、唯心主义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六、哲学与具体科学七、学习目的和方法【考核要求】一、哲学1.识记:(1)哲学。(2)世界观。2.理解:(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二、哲学基本问题1,识记:(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理解:(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2)哲学的党性。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4.综合应用: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思想和实际的关系。·1…三、唯物主义1.识记:(1)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2.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条件、历史地位和局限性。3.简单应用: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四、唯心主义1.识记: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2.理解:(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2)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五、马克思主义哲学1.识记:(1)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表述。(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3)历史唯心主义的含义。2.理解:(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4)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精神。(6)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根本缺陷。3.1简单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4.综合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六、哲学与具体科学1.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1)“科学之科学”的历史地位及其缺陷。(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简单应用:剖析哲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七、学习目的和方法。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历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一切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规律,.但二者又有着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统一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它又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5…历史观有机地高度统一起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在历史观中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剥削阶级的偏见歪曲社会历史,以及人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规律和人们自觉活动的关系,是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一切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正确估计人民群众对人类历史的最后决定作用。·(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是杜会历史观上的伟大革命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其伟大意义在于:宜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解决杜会和科学发展中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并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念,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才能不断地总结▣6···试读结束···...

    2022-08-21 epub百度百科 epub 书

  • 哲学》杨万甫,孟朝晖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哲学》【作者】杨万甫,孟朝晖主编【页数】394【出版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09【ISBN号】7-81041-882-3【价格】25.00【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文献】杨万甫,孟朝晖主编.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09.图书目录:哲学》内容提要:本教材包括十章:绪论,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诸范畴,认识和实践,真理。《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本章是全书的总论。它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问题作了概括说明。第一节讲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阐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节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揭示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三节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论述它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的意义。本章的重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什么是哲学,弄清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意义和它的主要特点;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第一节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理论。哲学是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并用理论的形式予以论证和表述的学问。简言之,它是理论·1…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类从其诞生时起,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刻都在同周围的现实环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关系等等,即外在世界)打交道,首先是为了解决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对自然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凭借这种认识从自然界获取人们需要的东西;与此同时,由于生产又是社会性的,人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界,而且还要与他人、与人们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联系,从而也在不断积累着对社会的认识。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并且连贯起来,就形成了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及其内部各种关系的看法,诸如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精神(或灵魂)与肉体以及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最后归结为对整个世界的本质的认识,这就是世界观。每个正常的人都会自发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但是,一般多是不系统、不自觉、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逻辑的,因而,有-定世界观的人并不都懂得哲学哲学则是把人们的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抽象概括,通过·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说明和解释一切现象和关系,同时也依照这些观点、看法来分析、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所以,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哲学,同时也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哲学根据,即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2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毫无根据的对世界的空想。具体科学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又是一定哲学思想影响和指导的结果。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思想观点贯穿于并支配着一切科学领域。不论科学家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他们的科学探索总是离不开一定哲学观点和方法的指导的。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正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的具体表现。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任何哲学学说都无法避开并且归根结底都要由它来说明和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指主观的、精神的现象;存在,指客观的、物质的现象。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何者是派生的,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二者谁先谁后、谁产生谁的问题;另一个方面则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存在的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人们的思维正确地认识了存在,就是思维和存在实现了观念中的同一;人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改变了存在,就是思维和存在获得了实践上的同一。(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哲学是世界观,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现象,归结起来无非属于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4·观和客观等,思维和存在就是对这两类现象的最一般的概括。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就成为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第二,从人们的活动来看,即从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看,人的任何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世界在本质上是人的主观思维同客观事物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改造世界在本质上则是人们按照主观的意图、认识去变革客观对象,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世界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以认识世界为主观前提和条件。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不仅要解决在认识世界时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以确定认识的出发点,从而实现主观和客观在认识领域中的同一问题,而且要解决在改造世界时是否按照客观对象固有的规律办事,达到人的主观目的与对象固有的规律在实践领域中的同一问题。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理论上的基本问题,也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第三,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规定着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标准。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精神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一人脑的机能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路线;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物质只是精神的产物或体现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路线。任何哲学家在表明对世界的看法时,都不能不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而且都不外乎是上述两种回答之一。因此,历史上的一切哲学理论都依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真正独立的第三种派别,哲学史上·5···试读结束···...

    2022-08-2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