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分子物理实验》秦建彬,史学涛,赵永生,张广成|(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分子物理实验》【作者】秦建彬,史学涛,赵永生,张广成【页数】250【出版社】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10【ISBN号】978-7-5612-7952-6【价格】49.00【分类】高聚物物理学-实验-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秦建彬,史学涛,赵永生,张广成.高分子物理实验.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分子物理实验》内容提要:《高分子物理实验》内容试读第一章实验须知及常用仪器和设备高分子物理实验是高分子物理课程理论学习的重要辅助。通过高分子物理实验知识的学习、实验的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分子相关理论知识。另外,通过高分子物理实验的锻炼,学生还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展毕业设计实验和后续科学研究打下基础。第一节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日常规范(1)实验前必须了解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制度。(2)实验前应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及内容。(3)实验过程中仔细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4)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明确实验的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准确安装仪器,爱护实验室仪器,保持实验室台面干净、整洁。(5)使用完仪器、药品、工具等后,应立即放回原处并整齐排好。不得随意使用实验以外的仪器、药品和工具等。(6)实验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事项,避免发生事故。如发生事故,应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并及时处理。(7)实验结束后,将废弃药品和溶液等倒入相应的废液桶中(酸、碱区分,有机、无机区分),立即清洗相关仪器、设备,保持实验台面干净、整洁,做好实验室清洁工作。第二节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1)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安全条例和主要设备的操作规程,切实抓好安全工作。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需经过安全教育培训,明确安全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隐患排除等工作。(2)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人员必须遵守安全制度,确保人身及设备的安全。对违反规定者,实验室管理人员有权停止其实验。(3)电器设备要妥善接地,以免发生触电事故。万一发生触电,要立即切断电源,并对触电者进行急救。(4)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危险物品(易爆品、易燃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剧毒物品、强腐蚀品)要妥善保管;剧毒物品以及易制毒的实验药品必须有专人负责,制订专门的管理制度。需要药品时,应提前向相应的管理教师提出申请,在教师的带领下领取药品并登记,实验后归一1高分子物理实验还并登记药品用量。(5)消防器材按照规定放置,不得挪用。定期检查消防器材,及时维护和更换失效器材,保证消防器材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进入实验室人员必须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6)实验室的钥匙必须妥善保管,对持有者要进行登记,不得私配和转借,人员调出时必须交回钥匙。(7)一旦发生火情,要及时组织人员扑救,并及时报警。遇到事故,要注意保护现场,迅速报警,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明事故原因。(8)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在实验室过夜。节假日需要加班者应填写加班申请表,经过实验室主管人员签字后方可加班做实验,并必须有两人以上在场。(9)学生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时,应提前向教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能使用设备。涉及贵重仪器、设备时,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违反规定并造成仪器、设备损坏者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10)若工作需要对仪器、设备开箱检查、维修,须经主管教师同意才能进行,并至少要有两人在场,修检完毕或离开修检现场前,必须将拆开的仪器、设备妥善安排。(11)实验完毕,应立即切断电源,关紧水阀。离开实验室时,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关闭水、气阀,断电并关好门窗,以免发生事故。第三节常用仪器、设备操作规程高分子物理各项实验的正常开展,除需要大量专用仪器、设备外,还需要多种通用的小型仪器、设备,因此,掌握实验室常见的通用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是开展高分子物理实验的基础。一、电子分析天平图1-1为电子分析天平(以下简称“天平”)实物照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子装置完成电磁力补偿的调节,使物体在重力场中实现力的平衡,或通过电磁力矩的调节使物体在重力场中实现力矩的平衡。回回回回图1-1电子分析天平一2高分子物理实验浴、金属浴等。而对于低温环境,需要一定组分配比的冷冻剂,并使其在低温下建立平衡。(2)加热器:电加热器是常用的加热器。通常根据恒温槽大小、温度范围以及允许的温度波动范围来确定加热器类型和功率。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看,一般升温时可以使用功率较大的电加热器。在接近所需恒温温度时,可根据恒温槽大小和所需恒温温度的高低改成小功率加热器或用调压变压器降低输入加热器电压来提高温度精度。(3)温度调节器:常用的是水银导电表,它相当于一个自动开关,用于控制浴槽温度升高到所要求的温度,控制精度一般为士0.1℃。水银导电表的精度直接影响温度的恒定(温度的稳定还和继电器的灵敏性、加热器功率大小以及水槽内搅拌的效果等因素有关)。2.工作原理水银导电表上的电线可与加热器并联,当水槽的温度还没有达到工作温度时(水银导电表已粗调到合适点),由于水银导电表下部指示温度的水银没有与导电表上面反应所需温度的铂丝相接,故水银导电表这条线路是断开的,而与水银导电表并联的加热器照常工作。温度升高时,导电表下端的水银渐渐上升,在水银面与上面的铂丝相接后,导电表电路电阻小于加热器的电阻,故导电表开始通电,而加热器停止加热。此时,仔细地调节水银导电表上部的磁铁,使温度控制到所需的温度。但由于水银导电表的温度标尺刻度不够精确,需通过另一支精密温度计来准确测量恒温水槽的温度。3.使用方法(1)把加热器、水银导电表、搅拌器和温度计等放入恒温水槽内的适当位置。(2)将水银导电表、加热器接人继电器,接好并检查线路无误后,方可通电。(3)为了避免缸体因受热炸裂,可先向浴槽内加入少量的冷水,再缓慢加入热水。待温度达到所需温度,调节导电表,使温度恒定后方可使用。4.注意事项(1)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将浴槽的介质排出,并注意清洗内胆、底板及实验架,以免被其他物质污染。(2)待浴槽中温度恒定后再进行实验。三、恒温水/油浴锅实验室常用的恒温加热装置是水、油两用的,如图1-3所示。根据实验反应温度的要求,可选择水或者硅油作为恒温水/油浴锅的加热介质。恒温水/油浴锅采用锅内环状的加热管对水或者硅油进行加热,再通过精密的温控仪对介质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对反应物均匀加热。图1-3恒温水/油浴锅第一章实验须知及常用仪器和设备1.使用方法(1)检查恒温水/油浴锅的电源接头、开关、温度调节按键和温度感应器是否正常;检查水/油浴锅中的加热管是否被加热介质浸没。(2)将反应装置放置好后(反应装置不能与加热管接触),按温度设置键设置实验温度,并进行加热。待水浴锅温度恒定后,可开始反应。(3)若实验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反应温度,按温度设置键设置温度。(4)反应结束后,按关闭键关闭恒温水/油浴锅,待温度降至室温时,将反应装置取出。最后拔出恒温水/油浴锅接头,清洗反应装置,清理实验台。2.注意事项(1)使用时必须先加水或者油再加热,严禁不加水或油进行干烧。锅内加水或油的量不能过低而使电热管露出液面,以免其被烧坏发生漏电现象。加入水或油的量也不能太多,防止溢出。(2)使用时避免对温度传感器的碰撞。(3)恒温水/油浴锅长期不使用时,应将锅内的水或油及时排放,并擦拭干净。定期清理锅内的水垢。四、机械搅拌器搅拌器是实验室中不可缺少的常用设备之一,通过对反应体系进行搅拌,使混合物混合均匀,反应体系温度均匀。搅拌器主要分为机械搅拌器(见图1-4)和磁力搅拌器两种。机械搅拌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电动机、搅拌棒和搅拌密封装置。电动机是动力部分,使用时需固定在实验架上,由调速器调节其搅拌速度。搅拌密封装置是搅拌棒与反应容器连接的装置,可以确保实验的密封性。图1-4机械搅拌器1.使用方法(1)将机械搅拌器安装、固定在配套的实验装置中,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旋转转速设置按钮,转速由小逐渐增大,直到所需转速。-5···试读结束···...

    2023-12-12 赵永生是谁 赵永生是哪部电影主角

  • 核心期刊查询系统官网(核心期刊查询系统)

    1.你可以自己去中国知网查一下,但是中国知网太专业了。即使大多数人知道中国知网查询的具体方法,也不是很清楚。最简单的方法是去第58家报纸网站询问。...

    2023-05-31

  • 实验教学与仪器杂志社(实验教学与仪器属于什么级别期刊

    1.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和长沙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省级期刊,国内统一出版号为43-1094/G4。2.国际标准序列号:1004-2326。...

    2023-04-26 长沙理工大学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模板 长沙理工大学课程教育平台

  • 《浙江出版史研究 中唐五代两宋时期》顾志兴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浙江出版史研究中唐五代两宋时期》【作者】顾志兴撰著【页数】361【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05【ISBN号】7-213-00703-3【价格】$8.00【分类】出版工作-文化史(地点:浙江年代:古代)文化史-出版工作(地点:浙江年代:古代)【参考文献】顾志兴撰著.浙江出版史研究中唐五代两宋时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05.图书目录:《浙江出版史研究中唐五代两宋时期》内容提要:《浙江出版史研究中唐五代两宋时期》内容试读第一章中唐、五代—浙江刻书业的开端第一节刻书业兴起的基础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自雕板印刷术出现后,北宋时布衣毕昇又发明了话字印刷术,这一重大发明,在当时虽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但从总体上说,对促进世界书籍的印刷是起了重大的作用的。在严格意义上说,文字只有印刷在纸张上后才谈得上出版(尤其是书籍)。我国在唐代就出现了雕板印刷品,浙江又是最早刊印书籍的省份之一,有时还曾为天下之先。现择要论述于次,作一些初步的探讨,是不无意义的。中唐时浙江出现书籍刊本,五代时吴越国刻印了大批佛经,这和当时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诸方面原因是分不开的。唐代浙江属江南道,据史载,浙江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手工业十分兴盛,越窑、丝织业、造纸业、制茶业、制盐业以及造船、矿治业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中唐时期李泌、白居易先后来杭州主政,一方面为人民办了好事,同时也传布了文化教育。唐代浙江的杭州、明州(今宁波)已成为全国主要的商业城市,有人称杭州为“东南名郡”,据史料记戴仅杭州一地的商税就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四分之一。五代时杭州为吴越国首府,在全国范围内虽是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但钱镠所采取的国策是“保境安民”,社会相对安定,经济也有所发展,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五记载:“杭州在唐,繁雄不及姑苏、会稽二郡,因钱氏建国始盛。”这是不无道理的。浙江历来文化发达,人文荟萃。唐和五代时诗人有骆宾王、贺知章、孟郊、顾况、钱起、张志和、罗隐等;在书画方面,陈闳、孙位、虞世南、褚遂良、徐浩、贯休都名重一时。此外,浙江的名山佳水也曾使得许多文人雅士到此驻足,留连忘返,颇多吟咏。中唐时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和元蕉都分别在杭州、越州(今绍兴)任过地方长官,因此唐五代时浙江文风堪称极盛。唐代浙江教育也很发达。其时官学设置比较健全,规定地方府州要办府学与州学,县要办县学,县以下要办镇学,并规定府、州、县要根据学生数额设专职博士与助教。当时建立的州学就有湖州州学、明州(今宁波)州学、越州(今绍兴)州学、衢州州学、处州(今丽水)州学。与此同时私人创办的教学机构“书院”也开始诞生,据不完全统计,唐代全国有书院十七所,浙江就有两所,即是绍兴的丽正书院和寿昌的青山书院。所以,浙江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高。唐五代时还有点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传布和佛寺的修建。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晋时浙江佛教盛极一时,著名的大刹如宁波天童寺建于西晋,杭州灵隐寺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宁波的阿育王寺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及至隋代,天台山智颤大师创天台宗,天台国清寺亦创建于此时。唐时浙江佛教亦盛,五代吴越时可说发展到鼎盛。吴越国钱缪及其后代在境内广建寺庙,开凿石窟造像,建造佛塔,刊刻佛经,宋苏轼曾说杭州西湖有三百六十寺之多,并非夸张之谈。这些寺庙多建于五代,其著名者如杭州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灵峰寺、云栖寺、法喜寺、宝成寺、开化寺、海会寺、昭庆寺、玛瑙寺、清涟寺等等。五代时所建佛塔著名者有六和塔、宝石塔(即保做塔)、黄妃塔(即雷峰塔)、白塔等。1924年9月雷峰塔倒塌后还在其中发现了大批五代吴越王所刊刻的经卷。以上所建佛寺、佛塔多在杭州,据《咸淳临安志》载:仅塔“九厢四壁诸县境中,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合一十四州悉数之,且不能举其目矣。”佛寺当亦如此。佛寺的建立,禅学的盛行和佛经的刊刻,促进了雕板印刷技术的发展,五代时杭州最著名的雕板印刷物即是延寿和尚为吴越王所刊刻的经卷,这为后来杭州之成为全国印书的中心是密不可分的。刊印书籍和经卷都要用纸,浙江于此又得天独厚.除了通常的麻纸而外,从晋朝开始,浙江嵊县一带就出现了用野生藤皮造纸,人称“剡藤纸”,张华《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藤纸到隋、唐时十分有名,顾况有《剡纸歌》云:刺溪刻纸生刺藤,喷水捣为蕉叶棱。欲写金人金口偈,寄与山阴山里僧。唐时除嵊县藤纸出名外,杭州、婺州(金华)、衢州、越州(绍兴)造纸作坊也很多,所产细黄状纸和衢州所产案纸,次纸都是进贡朝廷的名纸,又据李肇《国史补》越州所出除著名的刻藤纸外还有一种苔戕,亦颇有名。由于浙江具备了上述这些有利的客观条件,继当时的首都长安(今西安)刊印《女则》以后,在越州刻印元稹、白居易的诗自是顺理成章的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唐代全国范围内的雕板印刷的实物和文献材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敦煌发现一种《金刚经》,·3◆经的扉画雕刻得极为精美,画面是释迦牟尼佛在祇树下给孤独园的说法图,其余为《金刚经》全文,上有文字曰:“咸通九年(868)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板印刷物。此经全长约1丈6尺,高1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的卷子本(闻原件在国外).1944年,在成都市出土的唐墓内有一份《陀罗尼经咒》,此经咒系唐成都府卞家刻本,现藏成都四川博物馆内。此经咒框高31厘米,广34厘米。经咒印本中央镌刻一小佛像坐莲座上,外刻梵文经咒,咒文外四角四周又围刻小佛像,四周为双边,框外镌刻有“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下有五字模糊不清)近卞(下有数字模糊)印卖咒本”字样。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成都改称府,于此可知,此经咒板刻当在至德二年之后,现国的所存古刻本,以此经咒为首当是没有问题的。现有唐时刻印的书,还有乾符四年(877)的历书等。唐玄宗开元年间(713一741)刊印的《开元杂报》,内容多为记皇帝的言行,有人以为《开元杂报》与清代宫门钞相似。据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中说:“湖北江陵有个杨姓,家中藏有7张《开元杂报》,叶(页)13行,行15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印漫漶,不甚可辨。”此杂报已为《大英百科全书》承认为世界最早的报纸。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引明杭州人史学家邵经邦(1491一1565)《弘简录》卷四十六:“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遂崩,年三十六。上为之恸。及官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采古妇人善事。…帝览而嘉叹:以后此节足垂后代,令梓行之”,断为此是我国刊印书籍的最早记载。张先生又据唐冯贽《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云:“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佘。”据此张先生提出雕板印刷4术始于“贞观十年(636)”的新说。张先生的说法我是赞成的。综合以上实物和文献记载考辨,可以证实自初唐起至唐昭宗的晚唐,我国雕板印刷术已相当普遍,除《女则》外,所印多为佛像、历书等日用或迷信品(如成都出土的《陀罗经咒》相当于后世死者的“路引”)。如果我们大家都同意张秀民先生所说我国最早刊书为《女则》的话,那末中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前,浙江越州(今绍兴)一带刊刻白居易、元稹诗集,更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节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前越州刻印白居男、元稹诗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杭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年间(821一824)编有诗文集,故称《白氏长庆集》,原集75卷,分别为《前集》50卷,《后集》20卷,《续集》5卷。现存71卷。元稹(779一831),字微之,曾任浙东观察使。唐代著名诗人。唐穆宗长庆年间(821一824)编有诗文集,称《元氏长庆集》。原集100卷,今存68卷本(中华书局《元稹集》,正集60卷,外集8卷)。白居易、元稹是中唐时齐名的大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元稹所作诗歌在中唐时即流传甚广,白居易《与元九书》自述: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技,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5·又说:日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愿然自槐,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技,妓大夸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枝者?”又,唐宜宗李忱《吊白居易》诗云:银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鄉卿一怆然。又,胡震享《唐音癸签》引《丰年录》:开成中,物价至贱。村路卖鱼肉者,俗人买以胡绡半尺,士大夫买以乐天诗。又,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中称:予尝于(越州)平水市中(无稹自注:镜湖旁草市名),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关于白居易与元稹诗作在中唐时传播流行的材料,还远不止这些记载,例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有人刺白居易的诗意图于身以为美事。当时鸡林国(今朝鲜)商人来华,带回去的是白居易诗作,卖给其国宰相“率一篇易一金”。至于元稹诗作流传虽不如白居易之盛,但亦相当广泛,据载元稹诗也天下传讽,号为“元和体”。元稹诗常常播于乐章,宫中妃嫔皆习诵歌唱,呼为“元才子”。我在上面比较详细地引用了一些材料,证明一个事实,元、白之诗,尤其是白居易的诗获得了上至帝妃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孀妇处女的喜爱,而且远传域外,商人甚至以此为商品,这就刺激了有眼光的商人要刊印白居易的诗集以获利,是群众的需要触动了商人的灵感。6····试读结束···...

    2023-02-23 《出版史料》 唐朝编辑的史书

  • 9527 【织梦cms拍摄相册模板】HTML5响应式网站空气杂志期刊企业画册设计公司源码

    资源介绍:【织梦cm相册模板】HTML5响应式网站、航空杂志、杂志、企业相册设计公司源码本套织梦网站模板采用织梦cm全新核心开发设计模板。该模板具有广泛的应用。,不限于一种类型的公司,信息技术行业和集团公司的网站都可以使用此模板。您只需将照片和产品内容替换为您的,并且可以更改色调,更改会给您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布局合理整洁有利于客户体验,手工编写DIV+CSS,减少编码。一个后台管理三网简单方便,体验极佳!模板特点:1、模板代码干净整洁;2、相当简洁高端,模板简单,所有数据都已调用,后台修改列名即可3、适合信息行业织梦模板,企业集团网站源码;4、网站手册DIV+c,代码简洁,首页布局整洁大方,布局合理,适合SEO,图文,静态html;5、主页和全局环境已全面优化,可无缝使用;6、带XML地图,有利于搜索引擎索引和排名优化织梦模板...

    2023-02-09 cms图片 相机cms

  • 《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作者】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页数】260【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207-1060-2【分类】文化史-研究-欧洲;史学理论-研究【参考文献】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内容提要:欧洲文明转型,是指欧洲向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文明以及人对物的依附状态的过渡。从地理空间上看,这里的欧洲是指西欧。伴随着欧洲文明转型,现代史学得以诞生,这以19世纪后期兰克学派的形成为标志。由此上溯,至15世纪意大利人洛伦佐瓦拉揭示“君士坦丁赠礼”的真相,成为史学的现代独立批判意识的滥觞,可视为欧洲史学现代化的开端。实际上,史学现代化是欧洲文明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的。但在观念上,我们把现代史学的诞生抽取出来,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代史学与除了现代史学之外欧洲文明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关联方式。欧洲史学现代化,从知识体系上看,主要是科学化、世俗化和未来指向;从学术队伍上看,则是职业化、民族国家化和世界眼光。欧洲史学现代化改变了史学是关于过去的知识的传统看法,明确了史学不仅是关于过去真实性的知识,而且还是关于现在合法性的知识,也是关于未来可能性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时空整合学。这不仅把现代史学定位于现代有效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指明了现代史学担当着生产基础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双重使命。《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内容试读第编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的重建PART1第一章现代英语中的“文明”概念①在现代英语中,“文明”是一个中性词,而且具有复数形式。这是提倡文明多元、并行发展的语言学例证。然而,该词何时正式出现在现代英语中,仍是一个问题。布罗代尔和威廉斯认为,该英文词是法语借词,出现于18世纪末,定型于19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除了接受布罗代尔和威廉斯的成说外,还有人提出过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该词的观点。为验证不同说法,有必要对现代英语中的“文明”概念进行考辨。这不仅需要从英语词典史的视角,梳理该词的词源学和语义学变迁,而且还需要结合史学史,通过有关历史文献著述的文本分析,理解该词的历史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一些误解才能得到澄清。这对理解和把握文明史学具有一定助益。现代中文的“文明”一词是日语借词。这一点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②然而,在现代西文里,该词究竟何时起源、如何演变,仍是问题。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该词起源及演变的理解,主要依据布罗代尔和威廉斯两位学①参见张乃和:《近代早期英国“文明”概念考辨》,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编:《史学调查与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36-356页。②参见刘正埮、高名凯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8页;[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常晓宏:《鲁迅作品中的日语借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页。2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期。这一考辨工作不仅仅要进行词源学与语义学的考察,而且要进行概念社会史的探究,主要是结合当时英国的史学著作,考辨其历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中国学者对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文明”概念的误解。第一节词源学与语义学的考察针对这方面的考察,笔者将以近代早期英国人编纂的词典为主要线索展开论述。一、英语词典中有关文明的词汇以英语解释英语的词典,始于1604年罗伯特·考德里编纂的《英语难词字母顺序表》。①该词典收录了2500多个英语单词,但有关文明的单词只有一个,即“教养”(ciuilitie),意为“说话诚实,或行为文雅”(hoeticoveratio,orgetileihehaviour)这里的“文雅”(getile),与“异教的、未开化的”(heathe)相对。②这与现代的“文明”一词确有相通之处,但还不完全一样。1616年约翰·布洛卡编纂的《英语释义》,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英语词典,因为该词典不仅收录的条目多,几乎是考德里那部词典的两倍,而且解释的内容也增加了,还收录了一些例句。③然而,该词典所收录有关文明的单词也只有一个,即“文雅化”(ciuilize),意为“使…变得端庄、文雅”①③参见李赋宁:《英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22页;A.P.Cowie,.ed,TheOxfordHitoryofEglihLexicograhy,vol.1,Oxford:OxfordUiverityPre,2009,.133,.136.②参见RoertCawdrey,.TheTaleAlhaeticallofHardEglihWord,Lodo,l6O4,“ciuilitie”,“heathe'”.第一编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的重建(tomakeciuill)①。1623年亨利·科克拉姆编纂的《英语词典》是近代早期英国第三部英语词典,也是首次以“词典”(dictioary)命名的英语词典。该词典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条目开始增多。在其三部分内容中,前两部分分别收录了基本词汇和较难的词汇,第三部分则收录了有关上帝、人、动物、植物等方面的词汇。在第一部分,我们发现该词典不仅收录了“文雅化”(ciuilize),而且还收录了“市民化”(civitated),意为“变得像市民一样”(ecomelikeacitize)。此外,该部分还收录了“良好的品行”(moralitie),意为“教养”(ciuilitie)、“良好的行为”(goodehaviour)。在第二部分,我们只看到“教养”(ciuility)一个词,意为“良好的品行”(morality)②。从上面的考察可以发现,直到17世纪上半叶,在英国人编纂的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词汇并不是很多,相应的解释也比较简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文明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清晰的“文明”概念,而只是关注更为具体的教养、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际交往中的道德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中世纪晚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文明化趋势。③二、法英词典中有关文明的词汇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英国人编纂的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条目,我们再来看看同一时期的法英词典。1611年英国人兰德尔·科特格雷夫编纂的《法英词典》收录了6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它们分别是:(1)Civil:ciuill,,courteou,getile,maerlie,well-ehauedalotemerate,mild,quietalo,towe-red,①JohBullokar,.AEglihExoitor,,Lodo,,1616,“ciuilize”②HeryCockeram,TheEglihDictioarie,l623,“ciuilize”,“civitated'”,“moralitie”,“ciuilitie”.③参见刘新成:《试论中世纪晚期西欧行为方式文明化》,《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or,urgerlikealo,oliticke,lay,ecular,ciuill.(2)Civilemet:Ciuilly,getly,courteoulyiagoodfahio,decetorder,comeliemaeralo,mildly,quietly,temeratelyalo,accordigtoorder,juticeadlaw.(3)Civilie:ciuilizedmadeciuilleframed,ortraiedu,tocuilitie.(4)Civilier:Lookecivilizer.(5)Civilite:Civilitie,getlee,humaitie,courteiealo,modety,mildequieteofdioitio,adfahio.(6)Civilizer:Tociuilize,rigtocivilitie,makeciuilltotame,quiet,reclaim.Civilizevcrimial.Tochagehiidictmetitoaactiototuracrimiell,itoaciuill,caue。①实际上,以上6个单词可以归结为3类:(1)和(2)只是词性不同,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副词:(3)(4)和(6)是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和语态,其中(3)是被动语态的分词形式,(4)和(6)是主动语态的原形;(5)则是与前两类词义相同的名词形式。1677年瑞士人盖伊·米基编纂的《新法英词典》(同时还附有英法词汇对照部分),与英国人科特格雷夫的《法英词典》相比,没有收录名词形式,也没有收录civilizer只收录了其余4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其解释内容也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科特格雷夫时期的英文ciuill形式已经转变为civil,,与法语单词完全一样了。②1699年法国人埃布尔·博耶尔编纂的《皇家词典》,是一部英法和法英词典,共收录了5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它们分别是:(1)Civil:civil,ertaiigtothecitize,cityortatecivil,otcrimialaillofreviewcivil,courteou,kid,affale,well-red.(2)Civlemet:civilly,①参见RadleCotgrave,ADictioarieoftheFrechadEglihTogve,Lodo,l611,“civil'”,“civilemet'”,“civilie”,“civilier'”,“civilite”,“civilizer”.②参见GuyMiege,.ANewDictioaryFrechadEglih,Lodo,l677,“civil'”,“civilemet”,“civilier”,“civilie'”.6···试读结束···...

    2022-10-11 欧洲文明史概论 《欧洲文明史》

  • 《世界史研究论丛》蒋颖贤,王坚德,叶洵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世界史研究论丛》【作者】蒋颖贤,王坚德,叶洵钊主编【页数】380【出版社】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12【ISBN号】978-7-80691-477-9【价格】33.00【分类】世界史-研究-世界史【参考文献】蒋颖贤,王坚德,叶洵钊主编.世界史研究论丛.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12.《世界史研究论丛》内容提要:本书对世界史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英国经济近代化的农业前提、试论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美国开发大西部及其历史借鉴等26篇论文。《世界史研究论丛》内容试读从批判尼罗河的一则史料,来认识埃及文化是其广大人民劳动的果实从批判尼罗河的一则史料,来认识埃及文化是其广大人民劳动的果实世界史研究论丛蔡维藩一、引言古史家写古代埃及史,多半神化了尼罗河。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甚多世界古代史作家,写到古埃及文化,一样的流行着“埃及为尼罗河之赐予”这种论调,他们和古埃及统治阶级同样的否认了埃及人民的劳动及其价值,这是应受批判的。本文先批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世界古代史教授波辞福特(Bo-ford)①等编辑的世界古代史史料选辑②中关于尼罗河的一则史料,再进而阐述埃及广大人民劳动创造文化的具体史实。二、波辞福特等选辑的关于尼罗河的史料波辞福特等编辑的世界古代史史料选辑,“古代东方”第一章是古代东方史料介绍,第二章是“埃及”,其第一、二两节是:(一)尼罗河尼罗河,从离开爱西屋皮亚(Ethioia)③边界起,成直线的向北流,流到称为三角洲的地方,分为二支流,如柏拉图说,它形成这三角地区的顶端,而这地区的两边则为这二支流所形成,…为海和尼罗河如此形成的一岛,其所以被称为三角洲,因其形象之故。在尼罗河泛滥的时候,除山丘地带居民区域外,全流域泛滥,形同大海,从远处看,较大城镇形同岛屿。·1从批判尼罗河的一则史料,来认识埃及文化是其广大人民劳动的果实世在夏季,泛滥40天之后,潮水退,渐渐的退,也和潮水涨,界渐渐的涨一样。再经过60天,田地完全露出来,并晒干。只要史田地一经晒干,耕耘和播种工作即完成,凡是日光热力较强的研地方,干起来也较早,在三角洲以上的地方也是这样灌溉着,究论除非一直不溯到400埃尺④距离的地方,有岛屿才改变。丛后来埃及人根据目睹的经验,看出尼罗河之所以泛滥,是由于爱西屋皮亚,尤其由于极远山区夏季甚大雨量所致。当那些地方雨季终了,河水就渐退。从前有些人前往东印度桂香产区远,航行经过阿拉伯湾,有些人被派往东方去捕象,或者还有些人被托雷密诸王.(Ptolemie)为这类目的派往东方,他们皆对尼罗河涨落情况特别看得清楚⑥。(二)地土肥沃他们(埃及人)在农田收获方面的劳动较任何其他地方的人为少,…因而他们不要辛劳的做耕地和锄地的工作,也不要做人们从事生产所做的任何其他工作:而只是等着河水循其自己意愿,流满田地,并灌溉田地,再退回自己的河床之后.每一农夫在他的田里播撒谷种,并把猪群赶到田里去;在猪群将谷种践踏下去之后,他就等待收获。到时,他用猪群把谷子打下来,他再去把谷子捡拾起来⑦。第…节选自公元前1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斯特累菩的地理学者著作®、第二节选自公元前5世纪被称为“史学之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的《希波战争史》著作⑨,前者关于尼罗河地理方面的记述,和后世探险家的发现与历史学家的研究比较起来,出入不大,但后者关于埃及农人耕耘和收获方面的记述,从希罗多德的这节记述到波辞福特等的编辑,都有需要分析批判的地方。三、希罗多德(公元前484至425年)及其《希波战争史》著作中关于尼罗河泛滥的记述·2从批判尼罗河的一则史料,来认识埃及文化是其广大人民劳动的果实希罗多德生在小亚细亚哈利卡那萨斯城(Halicaau)。世少年时,他因反对那城为波斯傀儡的统治者被放逐到海外,从此,开始其游历生涯D,这也让他得着后来史书著作的丰富资史料。②后来,他移居雅典,视雅典为其第二故乡,并成为极力维护雅典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家。⑧他最亲密的朋友是古代希腊著究论名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利(Sohocle)和政治家伯里克利,希罗多德曾于公元前446年,即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前一年,参与了伯里克利策动雅典殖民者前往南意大利建立修利爱(Thurii)殖民地(故又称“伯里克利殖民地”),在晚年,他多半居于雅典和修利爱两地。他的社会地位也颇高,在奥林匹亚竞赛会上朗诵历史作品,他是第一人,并获甚高赞誉,由此,名声远播,成为全希腊推崇的学者。⑧希罗多德属于希腊社会上层阶层,是雅典全盛时代统治阶级的一分子,这是我们参考或引用他这部史著的时候所必须注意的一点。约在公元前460至公元前450年间,希罗多德去埃及并在埃及游历甚久。这是希波战争结束约20年之后,雅典建立起海上霸权,进入全盛时代的时期,雅典一面陷入和斯巴达争霸的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59至公元前445年),另一面又以协助埃及反抗波斯为理由,于公元前459年,与波斯相战于埃及国内。这期间,埃及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公元前522年,波斯征服埃及,将埃及变为波斯帝国版图之一部分,可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又经埃及人民一再起义反抗波斯,波斯在埃及的统治已大大衰弱。相反的,希腊人在埃及的势力却始终在增长中。在波斯征服埃及前约一世纪多的时期,希腊人在埃及的势力己甚雄厚,他们几乎操纵了埃及的全部商业,在埃及雇佣军中,希腊人成为埃及统治阶级所依仗的主干力量,再看希罗多德在其《希波战争史》中关于埃及第26王朝末王阿美斯(Amai)给予瑙克拉提斯城(Naucati)的希腊人以种种优惠待遇与他和·3·从批判尼罗河的一则史料,来认识埃及文化是其广大人民劳动的果实世希腊的北非殖民地赛利尼(Cyee))维持亲善邦交并缔结同盟等界情的记载6,便知希腊人在埃及的势力已达到埃及统治阶级既不能排斥而又不得不依仗的程度。公元前525年,波斯欲征服埃研及,因在埃及的希腊人势力发展遭遇挫折,约50年后,希波战论争的结局又予希腊人以在埃及继续扩张势力的机会,到了公元丛前5世纪中叶,希腊人以“埃及解放者”自居,武力进入埃及,与波斯相战,在这时期,希罗多德到了埃及,并游历甚久,那么所谓“他在埃及,是以学者姿态出现的,所以颇获埃及人对他的重视和好感”,⑧是容易理解的。希罗多德著作中关于尼罗河的记述,即是这时期他访问埃及,和僧侣谈话的记录,现将其全部谈话介绍于后:“我(希罗多德一一编者)从僧侣们知道了足为他们国土起源之有力证明的一件事实。他们说,在密利斯(Moeri)为王的时候,尼罗河的水只要一涨到12尺这点高的高度,在孟斐斯城(Memhi)以下的地区全部泛滥。到现在我听僧侣们述说这话的时候,密利斯王已死了900年;B今日,除非河水涨至34尺高,或至少涨至22尺高,那地区不会泛滥。因此,在我看来,如果陆地仍然这样继续的升高,那末密利斯湖以下的埃及人,无论住在三角洲的或他处的,怕有一天,因尼罗河停止泛滥而必然的要遭遇到如他们对我说的以为迟早要落到希腊人身上的那样恶劣命运”。为补述埃及僧侣所谓“迟早要落到希腊人身上的那样恶劣命运”,希罗多德接着写道:“在听到希腊全境不像他们靠河水泛滥而靠天空落雨来灌溉这情况的时候”,他们评论说:“终有一天,希腊人要大失所望,要遭受可怕的饥馑”。这很像是说:“倘若有一天上帝看出不宜降雨给希腊人,而要给他们受一次长期旱灾,那末,希腊人将为一次灾荒消灭净尽,因为他们只靠宙斯神降雨,水的方面没有其他来源。”9听了埃及僧侣评论之后,希罗多德又承认又反驳的继续写·4…从批判尼罗河的一则史料,来认识埃及文化是其广大人民劳动的果实道:世“在这样谈论关于希腊人的方面,埃及人说的是真实的。然界而现在让我来说一说埃及人自身面临着什么情形。如我在上面史所说的,倘若那在孟斐斯以下的地区,原为老在升高的地区,研今后仍然继续升高,一直高到像过去那样的高度,那时他们当究然没有雨水,而河水又不能泛滥到他们田地上去,试问那地区丛的居民怎样可能逃避饥饿?”作了这像反驳埃及僧侣的表达之后,希罗多德接着又写,即本文要批判的一段,他写道:“目前,必得承认,他们在收获方面的困难较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包括其余的埃及人在内,为少,因为他们没有需要,要用犁耕地,要用锄锄地,或要作所有人类要求得收获的任何工作;而农夫只要等待这河循其自己的意愿,把水满布在田地上,再把水退回自己的河床,然后他把谷种播在他的田里,播过之后,将他的猪群赶到田里去(猪群把谷种践踏下去),这之后,他只等待收获,猪群也能帮他打谷子,然后让他把谷子搬进仓去。”@这以后,希罗多德以20节的篇幅④记述尼罗河地理形势和泛滥情况,其中关于泛滥情况的访问,他写道:“关于这河的特性,我未能从僧侣或其他的人得着任何知识。我尤其急于要从他们那里知道,为什么在夏至之初,尼罗河开始涨水,并继续的涨上100天之多,又为什么100天一过去,它就立即退水,并且缩小河面,在整个冬季,河水一直低落,直等到夏至再来为止。在这些问题上面,我虽然为要知道一般的认识,作了各种询问,但终未能从居民当中得着任何解释,他们既不能知识我,尼罗河究竞有什么特别地方,能够使它在性质上和所有其他河流如此不同,也不能告诉我,它为什么不像每一其他河流,能从河面上吹起一些微风出来。”②希罗多德接着写希腊方面已有的解释和他自己的看法:·5从批判尼罗河的一则史料,来认识埃及文化是其广大人民劳动的果实世“然而希腊人当中有些人要凭聪明来求出名,提出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解释。…一种是自以为定季风⑧阻止尼罗河流入史地中海,致使河水涨起…第二种甚至较上述一种为更不科学…它说,尼罗河甚为奇怪,它的水由地中海流入…第三究种解释似乎远较其他任何一种为合理,但为最不合乎事实的,丛因其所说内容实是空无所有,绝不较其他理论为有实际。它说,尼罗河泛滥是由于雪的溶化所致。既然尼罗河由利比亚,经过爱西屋皮亚,流入埃及,那末它怎样可能由溶雪关系,而从世界上最热地区流入气候较冷的国家?任何利用好多证明能来理解这问题的人,都会相信事实最不是像这样的…”最后,希罗多德述说自己意见,写道:“…让我来解释我之认为尼罗河夏季涨水的理由,在冬季,太阳被风暴吹出他的正常轨道,而移往上利比亚地区上面去。这就是以最少的几字道出来的全部秘密;因为理由是太阳神最靠近的,又在上面经过最直接的境土,其水量为最少,而其流入河流的水源也最萎缩。”“再说清楚些,情形是这样,在太阳走过上利比亚地区上空的期间,他这样影响了他们。那些地方气候常常是晴朗的,没有寒风,全境温暖,太阳走过他们上空所给予他们的影响恰如他在夏季走在天空正中,所给予他处的影响一样一那就是,他吸收水分。太阳在这地区吸收了水分之后,再在上利比亚地区排泄出来,那地区的风吹起来,把水散开,变成雾,它很自然的流动起来,而来自南方和西南的风全都充满了雨量。我认为太阳并不把他一年又一年从尼罗河吸收的水分全部排泄出去,而还保留一些继续存留在他的周围,当冬季开始转暖的时候,太阳又转回他原在天空正中的位置,并开始平均的吸收全世界的水分。到那时,别的河流,因雨量大,陆地尽成沟渠,而涨水;但在夏季,阵雨停止,太阳吸收水分,那些河又低落下去。·6…···试读结束···...

    2022-10-05 世界史研究生分数线 世界史研究生学什么

  • 《大夏世界史研究 美国工作站文集》赵继珂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夏世界史研究美国工作站文集》【作者】赵继珂作【页数】244【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5【ISBN号】978-7-5473-1793-8【价格】99.00【参考文献】赵继珂作.大夏世界史研究美国工作站文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5.图书封面:《大夏世界史研究美国工作站文集》内容提要:本论文集收录的13篇文章,其作者当年来美国访学时所作。在美期间,作者除使用威尔逊中心馆藏的史料资源外,还查阅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国家第一档案馆、国会图书馆、位于华盛顿近郊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第二档案馆、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卡特总统图书馆、里根总统图书馆等馆藏的档案资料。本论文集按照这些文章的讨论内容将其划分成四大主题,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美国原始档案及相关二手文献,讨论及批判的内容涉及20世纪美国史的方方面面。《大夏世界史研究美国工作站文集》内容试读壹美苏关系漫长的一天(1959年7月24日)一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三次争论田地【摘要】1959年7月24日是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中,尼克松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进行了三次争论,虽然三次争论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是国家体制的优劣之争。尼克松访苏有一个重要目的,即展现美国的价值观,反击苏联的宣传,这就使得尼克松和赫鲁晓夫的争论不可避免。这三次争论的后两次争论,由于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尼克松本人的个人声望。两人的争论也展现了美国对苏联竞争领域的变化,即由传统的政治军事的竞争转向人民生活水平的竞争。【关键词】尼克松;美国国家展览会;“厨房辩论”1959年7月25日,《纽约时报》刊发新闻时评称7月24日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争论是战后最令人震惊的国际事件。'学术界对于两人在7月24日的争论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厨房辩论”的研究上。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基本上是简单的描述。资中筠的《战后美国外交史一从杜鲁门到里根》对1959年尼克松访苏有简单的介绍,提及“双方在*田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INewYorkTime,July25,1959,.3.004大夏世界史研究:美国工作站文集美国展览会场上的那场‘厨房辩论’是一场真正的冷战式的争论”:张科的硕士论文《二战后美国副总统在外交中的作用一以尼克松、蒙代尔、布什为例》,分析了尼克松作为副总统在外交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简要论述了尼克松访苏对于尼克松本人的影响;2赵继珂的博士论文《美国新闻署对苏文化冷战行为研究(1953~1961)》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该文借助美国新闻署的未刊档案,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美国新闻署在1959年国家展览会中所发挥的作用。3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较多。沃尔特·希克森(WalterL.Hixo)的《撕裂铁幕:1945~1961年的宣传、文化和冷战》,论述了美国国家展览会在对苏文化冷战上的重要作用;4耶鲁·里奇蒙德(YaleRichmod)的论文《1959年厨房辩论》,细致论述了“厨房辩论”的过程和影响,认为美国对苏联的文化交流是导致苏联政权最终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3露丝·奥尔邓兹尔(RuthOldeziel)和卡林·扎契曼(KariZachma)所编的《冷战厨房:美国化、技术与欧洲消费者》是一本论文集,以“现代化厨房”为研究对象,论述厨房在冷战宣传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厨房是现代技术革新的象征,设备齐全的厨房是20世纪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对于争夺人心具有重要意义;6欧文·格尔曼(IrwiF.Gellma)的《总统和他的接班人:1952~1961年的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主要论述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两人关系的发展,由开始的“奇怪的政治婚姻”发展到日后的亲密合作,书中第32章,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尼克松访苏的过程,并且介绍了之后的尼克松访波之旅。?此外,随着文化冷战研究的不断深人,学界专门出版了有关“厨房辩论”档案集《厨房辩1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一从杜鲁门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265~266页。2张科:《二战后美国副总统在外交中的作用一以尼克松、蒙代尔、布什为例》,西南大学硕土论文,2014年,第39~40页。3赵继珂:《美国新闻署对苏文化冷战行为研究(1953~196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118~121页。4WalterL.Hixo,PartigtheCurtai:Proagada,Culture,adtheColdWar,1945-1961,Houdmill:MacmillaPre,1997,.151-184.5YaleRichmod,"The1959KitcheDeate",RuiaLife,July/Augut2009,.42.6RuthOldezieladKariZachmaed.,ColdWarKitche:Americaizatio,Techology,adEuroeaUer,Camridge:TheMITPre,2009,.1-32.7IrwiF.Gellma,ThePreidetadtheAreticeEiehoweradNixo,1952-1961,NewHaveLodo:YaleUiverityPre,2015,.514-535.壹美苏关系005论和冷战消费政治:一部文献简史》。1学术界对此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并不深入。从档案资料的使用情况来看,尤其是国内学术界,仍有较多的档案尚未被发现利用,例如美国国务院的未刊档案。从内容上看,学术界多集中于对“厨房辩论”的研究,而对两人的前两次争论着墨过少。本文尝试综合利用多种档案资料,力图分析:两人为何会发生三次争论?三次争论的核心是什么?三次争论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一、尼克松访苏行程的确立早在1955年,尼克松就开始考虑访苏事宜。但是,7月30日,国务卿杜勒斯(Dul)明确地表示反对尼克松在这个时候访问苏联,他认为应该等到第二轮日内瓦会谈2之后再做考虑。39月23日,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发作,尼克松需要代行部分总统职权,他访苏的计划自然也就不可能实现了。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尽管美苏双方都作出强硬表态,但是两国都有所控制,避免发生战争。苏联方面希望邀请尼克松访苏,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1958年12月5日,苏联对外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尤里·朱可夫(YuriZhukov)与尼克松会谈。在会上,朱可夫表示希望尼克松能于1959年7月参观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Sokoliki)举办的美国国家展览会,这是苏联政府首次提出邀请尼克松访苏的请求。4尼克松并没有拒绝苏联的邀请,他表示希望能1ShaeHamiltoadSarahPhillied..TheKitcheDeateadColdWarCoumerPolitic:ABriefHitorywithDocumet,Boto:St.Marti',2014.21955年7月18日至23日,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召开,而第二轮日内瓦会谈是指1955年10月27日至11月16日的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3ForeigRelatiooftheUitedState(以下简称:FRUS),1955-1957,VolumeXXIV,SovietUio.EaterMediterraea,Wahigto:UitedStateGovermetPritigOffice,1989,.3341958年1月27日,美苏两国签署文化交流协定,规定两国要互办国家展览会,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与理解。经过近一年的协商,1958年12月29日,两国最终同意于1959年互办展览会,1959年6月29日,苏联国家展览会在纽约召开;1959年7月25日,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有关两国互办展览会协商过程的研究可见:WalterL.Hixo,.PartigtheCurtaiProagada,Culture,adtheColdWar1945-1961,.153-164。006大夏世界史研究:美国工作站文集够顺利访问苏联,改善东西方关系。1959年1月6日,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Mikoya)再次表示希望尼克松能够访问苏联,以便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尼克松也表达了希望访问苏联的愿望。24月9日,驻莫斯科大使馆向国务院发回一份电报,指出苏联副外长瓦列里安·佐林(ValeriaAlekadrovichZori)向卢埃林·汤普森(LlewellyE.Thomo)询问是否需要苏联政府对尼克松发出正式的访苏邀请,汤普森表示尼克松很乐意访问苏联,但是回绝了苏联发出正式邀请的提议。因为汤普森认为,副总统访苏的时间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贸然让苏联发出邀请,将不利于尼克松的出行,他建议尼克松访苏要和国家展览会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缓和两国的关系,还能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3考虑到1960年即将举行的总统竞选活动,尼克松非常乐意访问苏联,借此行程增加个人的政治资本。4美国政府内部对于尼克松访苏的计划基本都抱支持态度。1959年4月4日,尼克松首先询问了杜勒斯的意见,杜勒斯表示不反对尼克松向总统咨询此事。34月9日,执行国务卿赫脱(Herter)在一份致总统的备忘录中表示非常支持尼克松访苏的计划,并建议总统如果批准该计划,应尽快发表声明。总统采纳了赫脱的建议,于4月17日对外宣布尼克松将于7月访问苏联,并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美国国家展览会的开幕式。7次日,苏联媒体也公开报道了尼克松将于7月访苏的消息。1FRUS,1958-1960,VolumeX,Part2,EaterEuroeFiladGreeceTurkey,Wahigto:UitedStateGovermetPritigOffice,1993,.21-22.2FRUS,1958-1960,VolumeX,Part1,EaterEuroeRegioSovietUioCyru,Wahigto:UitedStateGovermetPritigOffice,1993,.224.3U.S.DeclaifiedDocumetOlie(以下简称:USDDO),TelegramfromMocowtoSecretaryofState,No.2025,Aril9,1959,DocumetNumer:CK2349021352.4GarryWill,NixoAgoiteTheCriioftheSelf-MadeMa,NewYork:NewYorkLirary,1971..123.5USDDO,MemoradumfortheRecord,DeartmetofState,Aril4,1959,DocumetNumer:CK2349449927.6USDDO,MemoradumforthePreidet,Aril9,1959,DocumetNumer:CK2349276446.7TheDeartmetofStateBulleti,VolumeXL,No.1038,May18,1959,.698-699.···试读结束···...

    2022-10-05 大夏国史研究 厦大历史系

  • 《大夏世界史研究 德国工作站文集》(中国)孟钟捷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作者】(中国)孟钟捷作【页数】306【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5【ISBN号】978-7-5473-1794-5【价格】99.00【参考文献】(中国)孟钟捷作.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05.图书封面:《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内容提要:华东师范大学(旧称大夏大学)历史系和世界史研究院,在上海市高峰学科计划对世界史学科的支持下,根据学科优势和特点,在重要国家选择合适伙伴成立“海外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基于双方教师之间的长期合作,既重点凸显历史学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又覆盖双方师生的研究兴趣,并为互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海外工作站共有5个。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德国城市化进程问题、国际历史教育比较及中德学者的暑期项目活动报道。《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内容试读中国教师在德国工作站刍议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起步”孟钟捷“城镇化”是19世纪以来德意志发展的重要现象。一般认为,该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初到1840年,城镇化完成了“起步”准备:第二阶段从1840年到1871年,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镇化出现加速和全面启动;第三阶段从1871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城镇化进入飞速发展期;第四阶段自1918年至今,*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日《欧洲农村城镇化及其借鉴意义研究》(项日批准号:14JZD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I关于“城镇化",德语中有三个专业词汇加以表述:Uraiierug、Uraiatio和Vertaderug。前两者来自英语,后一个源自德语“Stadt'”。中文依字面统译为“城市化”,不妥。虽然它们都包含人口变化、地理结构变化乃至社会变迁等整体进程,但从词源来看,德语表述还存在着其特殊性,包容着一定的历史内涵。实际上,德语“Stadt'”与英语“city”或“tow”无关,而是从“couftat”中派生出来的,即“讨价还价的地方或集市”。再者,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计署的年表上来看,人口超过2000人以上的居住点(Gemeide),便可归类为“Stadt”,以便同“Lad”(农村)区分开来。由此,考虑到中文语义学中对“集市”及其规模的理解,本文一律把“Stadt'”译为“城镇”,把“Vertaderug”译为“城镇化”,特此说明。关于“uraiicrug”的意义,可参见G.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辞典》,蔡振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94页;上述三个专业词汇在德语语义学中的使用及辨析.可参见HaJurgeTeuteerg,.“HitoricheAektederUraiierug:ForchugtadudProleme",i:der(Hrg.).Uraiierugim19.ud20.Jahrhudert:hitoricheudgeograhicheAekte,Kol,Vie:B8hlau,1983,S.2-34,此处是S.2-3,以及WolfgagR.Krae,DiedeutcheStadtim19.umd20.Jahrhuder1eieEifihrug,Gottige:VadehoeckamRurecht,.1989,S.69关于“Stadt'”的词源.引自埃里希·卡勒尔:《德意志人》,黄正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0页:关于187列年德意志帝国统计署的表述,可参见WolfgagR.Krae,DiedeutcheStadtimI9.ud20.JahrhuderteieEifiihrug,S.28..004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城镇化步人平缓与完善期,甚至出现了郊区化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城镇化?与英法等国相比,德意志地区的城镇化道路呈现出哪些异同性?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对德意志社会变迁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构成了19世纪以来德国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指向。本文针对第一阶段的“起步”准备,试图呈现德意志地区早期城镇化进程中的延续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特征。以下首先从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城镇发展中发现历史延续性,其次关注19世纪初包括普鲁士和南德地区在内的多种城镇化现象,第三部分讨论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改革、城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最后进一步在德国城镇化研究的“特殊论”与“普遍论”之争议中,寻找“起步”阶段的恰当历史定位。德意志不是欧洲首批诞生城镇的地区,甚至在进入中世纪后,它还极度排斥城镇,以防罗马帝国的奢靡生活影响到德意志人的斗志。但自11世纪晚期起,它却在400年中成为欧洲“最杰出的市民国家”。2到1500年左右,德意志地区已拥有大小城镇4000多座。些城镇的确是在罗马帝国边戍城堡废墟上重建的,如科隆、雷根斯堡,但正如卡勒尔所言,大部分城镇实际上“与过去没有明显的联系”,它们只是在“13世纪后半叶才具有了重要性”。3之所以会兴起这股城镇化浪潮,德国史学界的经典回答是:(1)远程贸易所需,德意志恰好处于欧洲经济大通道的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交叉点上,由此促成了不少城镇的兴起与繁荣,典型例证如纽伦堡;(2)需求拉动,特别是区域贸易的发展,让一些集市(Mrkt)逐步升级为城镇;(3)农耕技1关于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阶段划分,此处综合了德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参见HortMatzerath,."DieUraiicrugDeutchladim19.Jahrhudert",i:BerhardSicke(Hrg.),StadtudMilitair1815-1914.WirtchaftlicheImule,ifratrukturelleBeziehuge,icherheitoliticheAekte,Paderor:FerdiadSchoigh,1998,S.11-26.2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徐家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72页。3埃里希·卡勒尔:《德意志人》.黄正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2一103页。壹中国教师在德国工作站005术的提高,保证可以供应周边崛起的城镇:(4)新生城镇在政治和法律上拥有特殊的自由空间,即一方面它们在皇帝与贵族的斗争中获得了特许状,出现了拥有自治权的帝国城镇(Reichtadt),如汉堡、奥格斯堡等,另一方面邦君为显示权力,也着意建设一批邦都,如慕尼黑、不伦瑞克等。'中世纪的德意志城镇曾被视作“自治的乐园”,如同谚语“城镇的空气使人自由”一般,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仅占城镇数量2%左右的“帝国城镇”。它们从帝国管辖地中产生,并被邦君认可,如雷根斯堡、康斯坦茨、斯特拉斯堡、施佩耶尔沃尔姆斯等。它们拥有相对自主权,对内由贵族或显贵推行寡头统治,对外相互结成同盟关系,如汉撒同盟、莱茵同盟及施瓦本同盟。15世纪末,它们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等级议会中也拥有自己的代表团。另一些大型城镇虽未获得“帝国城镇”的法律地位,但其自治权并未受到邦君限制。它们被称为“半帝国城镇”,如明斯特、奥斯纳布吕克、不伦瑞克、希尔德斯海姆、马格德堡等。2然而,事实上,中小城镇才是德意志乃至整个中欧地区常见的城镇形态。据统计,在15世纪末,中欧的2500个中小城镇聚集了140万人,大约占到当时城镇人口总量的87.5%。3在德意志,人口不到500的中小城镇数量也占总数的90%95%。4即便在帝国城镇中,也不乏只有800人的布赫霍伦(Buchhor)这样的小城镇。5正因如此,所谓德意志城镇的传统,我们并不能仅仅聚焦于大城镇中小城镇明显依赖于传统的政治结构与经济形态,其自治性是有限的。一些邦君继续在城镇中拥有最高审判权,并以收税等方式介人城镇生活中。就这一点而1Ha-UlrichWehler,DeutcheGeellchafigechichte,B.1,Mueche:C.H.Beck,1987,S.102-108.2VolkerPre,"Stadt-udDorfgemeideimterritorialtaatlicheGefugedeSatmittelalterudderfruheNcuzeit",i:HitoricheZeitchrif,NewSerie,Vol.13,LadgemeideudStadtgemeideiMitteleuroa.EitrukturellerVergleich(1991),S.425-454,此处是S.4283HerykSamoowicz,"DiekleieStadteimZetraleuroadeSatmittelalter.VerucheieModell",i:AtoiMacakudChritoherSmout(Hrg.),GriidugudBedeutugkleiererStadteimordlicheEuroaderfritheNeuzeit,Wieade:IKommiioeiOttoHarraowity,1991,S.205-217.S.209.4VolkerPre,"Stadt-udDorfgemeideimterritorialtaatlicheGefugedeSatmittelalterudderfruheNeuzeit",S.430.5彼得·克劳斯·哈特曼:《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帝国法、宗教和文化》.刘新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20页。006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言,即便在大型城镇中,情况也无二致,因为统治家族之间的更迭与斗争,往往也不可避免地把皇帝或邦君的影响力带入城镇中。当然,城镇之所以区别于乡村,仍然体现在它所拥有的法人身份、以商贸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以及独特的城镇文化在德意志,大航海时代与三十年战争是城镇衰落的起点。前者在一个世纪内改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让德意志城镇的地理优势逐渐丧失。后者洗劫了大部分德意志城镇,特别是南部帝国城镇,如沃勒斯坦所言:“最严厉的打击首先是西班牙王国政府无力偿付债务,其次是政府宣布破产,不仅富格尔家族而且南德意志大部分大商人银行家的私人财产:全部被一扫而光。”'部分帝国城镇由于受到帝国的过重负担而发展停滞,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与科隆直到19世纪初都没有超出中世纪城墙,吕贝克的人口数量在300年间毫无发展,而纽伦堡人口甚至不及此前的一半!一些邦君使用各种手段进一步介入城镇的内部事务,如不伦瑞克公爵便强行占领了“半帝国城镇”不伦瑞克。2尽管如此,城镇内部的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纽伦堡,市议会继续由该地掌权长达500年之久的22个家族控制:在科隆等地,1800年城镇上层的比例几乎类似于1500年。3自然,我们不可忘记的是,即便在城镇经济发展最风光的时刻,德意志经济的主体仍然在乡村,那里才是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焦点所在。在随后3个世纪,德意志的整体面貌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依然以碎裂化的邦国分立体制存在或因如此,从15世纪城镇发展热潮中远离的德意志地区,城镇中的正向变化依然存在:(1)但泽与汉堡仍然保持继续发展的态势,前者人口翻了三番,汉堡作为北欧贸易门户的身份未曾改变:4(2)城镇数量继续增加,到1800年,大约比16世纪多400座,其中大部分是邦君为抵制帝国城镇而在其周围新建起来的“竞争性城镇”,如科隆附近的缪尔海姆(Mulheim)、亚琛附近的施陶尔堡(Stolerg)以及纽伦堡附近的富尔特(Fith):3(3)更为重要的是,在寻求绝对王权的邦君支持1伊曼努埃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8页。2EdaSagarra,AocialhitoryofGermay1648-1914.Lodo:MethueCoLtd,1977,.56-57.3可参见Ha-UlrichWehler,DeutcheGeellchaftgechichte,B.L,.l88-l93上的三张统计表格4EdaSagarra,AocialhitoryofGermay1648-1914,.57-59.5Ha-UlrichWehler,DeutcheGeellchaftgechichte,B.1,S.180.···试读结束···...

    2022-10-05 大夏国史研究 厦大历史系

  • 《光启文景丛书 与距离斗争 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晏绍祥作;陈恒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光启文景丛书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作者】晏绍祥作;陈恒总主编【丛书名】光启文景丛书【页数】374【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208-16758-2【分类】世界史-古代史-研究【参考文献】晏绍祥作;陈恒总主编.光启文景丛书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光启文景丛书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内容提要:知名世界史专家晏绍祥,史论并举、兼看中外勾勒古代世界史重大问题及研究概貌大陆彼端、时代悠远、文明差异,抵达古典世界如何可能-如何看待作为私人志业的古典历史写作,它们透露出古希腊罗马的哪些真相对古典民主传统与专制政体的追问显示了东西方怎样的学术和现实关照征服还是自卫,对罗马扩张的探索反映出哪些研究材料和视角的嬗变《光启文景丛书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内容试读序言收入本书的七篇文字中,五篇已作为论文发表在期刊上。其他两篇,《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取自于沛先生主编的《西方史学思想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20世纪中国的世界上古史研究》是本书中最长的一篇,最初是2012年应于沛先生邀请为他规划的《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作,该书后因故未能出版,我也没有再理它。这次得此机会,又把它翻检出来,感觉对在中国从事世界古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学人来说,也许还有点意义,就斗胆收入。七篇文字中,前两篇即《波斯帝国的“专制”与“集权”》和《与距离斗争》探讨古代世界疆土广大的国家如何实现治理,希望通过波斯、罗马和秦汉几大帝国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为所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讨论提供点材料。在中国史学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经常被连起来使用,有时似乎就是一个概念。然而正如彭小瑜教授指出的,真正有效的中央集权要到近代才出现,其稳定形态是民主政府。古代的那些大帝国,表面看起来君主威风八面。不管是中国的皇帝,还是波斯大王,抑或罗马帝国的元首,的确也都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尤其在臣民面前,他的特权地位一目了然,称序言1之为专制君主并不为过。但在日常的地方治理中,则是另一番景象。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罗马帝国的运转主要依靠城市自治,地方精英在帝国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帝国晚期城市元老阶层的衰落,被视为罗马走向灭亡的重要表征。对比之下,古代其他帝国似乎也有类似倾向。波斯大王的政令当然可以通达全国,偶尔也会直接插手普通百姓的生活,但在地方治理中,他的权力更多表现为对行省总督以及少部分官员的任免和处置,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不过是个遥远的存在。总督对地方基层共同体的干预大多数时候止步于征收赋税和征集军队,而日常的内政,一般情况下需要地方自理。例如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市,在波斯统治下达到其繁荣顶点,成为希罗多德(Herodotu)口中“伊奥尼亚的花朵”;希腊雇佣兵们经过某个亚美尼亚人村庄时,村长(借用中国流行的称呼)需要自己应付。甚至中国的秦汉王朝,虽然政权相当完善,深入到基层乡里,但乡村的日常管理,基本也属于地方自己的事务。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面对广大的疆域和极其多样化的族群和风俗,以及遥远的距离造成的交通和通信不便,让所谓的中央集权存在于“礼仪”层面,实际的运作让各地自主解决。柏克(EdmudBurke)所谓“明智以及有益的忽略”,是不是古代帝国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秘密”所在?如果这些诞生于铁器时代的大国尚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自治,青铜时代已经出现的那些大国,例如萨尔贡时代的阿卡德王国,当君主宣称让阿卡德的土著成为苏美尔各城市的长官,“使全国只有一张口”时,这是在表达历史的实际,还是在表达理想状态?至于古代埃及的中央集权,除法老对诺姆长官的任命,以及偶尔对臣民上诉的直接干涉外,是否也如我们一般认为的那么彻底,或许也要打点问号了。同理,历史文献中不断出现的古代君主们强化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是否暗示真2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正的中央集权在古代并不容易实现,因而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而那些出台这些措施的君主们,到底是在做着非常积极的促进历史前进的工作,还是做着他们那个时代本来难以达成的美梦?第三篇即《古代希腊罗马史学》的主要目的,是系统介绍古典世界史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古人对自己过去的观察和认识。虽然古典世界的历史写作一直是私人事业,写作者的目标是追求真知,或者如希罗多德所说,记录过去的功业,说明发生纷争的原因,但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历史的记录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希腊人与东方的接触,尤其是与波斯的冲突,成为史学诞生的重要契机。希腊世界的多中心,使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Thucydide)和色诺芬(Xeoho)等呈现出的世界,尽管各有自己的主题,却也都是多中心的。与此相对,深受希腊影响的罗马史学,却从“多”中发现了“一”:所有的事件,最终都导向罗马的一统天下。加图(Cato)把意大利描绘为罗马崛起的舞台;李维(TituLiviu)把罗马统一地中海作为基本线索;帕特克鲁斯(Patercullu)把自己所处的皇帝提比略统治的时代视为历史发展的顶峰;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o),也都把罗马统治作为既定事实。因此罗马史学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具有更鲜明的“近代”意味:整个地中海的历史,都是罗马的历史,是罗马让地中海那个多姿多彩的地区,具有了有类近代民族国家的统一性。生活于21世纪的我们,可能难以苟同罗马人的观念和角度,但对生活于帝国时代的罗马人还有行省居民,那或许就是历史的“真相”。第四、五篇可以视为一组,是中国学界对古代世界的理解与观察。一篇介绍20世纪中国学界对古代世界史的研究,一篇介绍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界的泰斗林志纯先生的学术。中国对古代世界的认序言3识,最初发端于了解异域、救亡图存的需要。因为最初的目标是如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很长的时期里,学者们较多关注器物方面。古老的希腊罗马世界因为能够贡献的器物文化较少,只能向隅,处于被冷落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被赋予了证明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进而证明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重要角色。加上苏联体系的影响,世界古代史终于在历史学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尽管当时条件极其不利,但新中国第一代史学家们笔路蓝缕,开拓进取,仍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在人才培养、资料建设和具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日渐融入世界,人民经济和文化水平提高,对世界史的需求,包括对古代世界的兴趣也日渐增强。世界古代史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发展空间,资料积累和科学研究等都日渐向国际学界看齐。当今成就的取得,与老一辈学者树立的榜样有着莫大关系,因此第五篇试图通过介绍林志纯先生的学术,说明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发展固然需要客观环境助力,但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林志纯先生当年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人才培养、资料建设和科学研究上的身体力行,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不大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而林先生的精神和工作动力,又来自他对中国命运的关心。他对古代中国民主传统的发掘、对东方专制主义的批判、对中国历史总体特征的探索,既是对世界古代史研究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治史从来不是纯粹的书斋学问,古往今来的大学者们,似乎都是一方面尊重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带着程度不等的现实关怀。两者之中,尊重历史事实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们所谓的视角可能如英国学者罗兹(PJ.Rhode)所说,会让我们在历史上找到我们希望找到的东西,忽略更多本应注意的方面,甚至扭曲历史事实。那样的历史研究,早已脱离历史学的基本要求,违背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史学研究本来的意义第六、七篇一组,大体上属于学术述评,都与当今西方对古典世界的研究有关。一篇评论《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一篇评述西方有关罗马帝国主义的研究。两者的学术史都说明,任何一个学术问题,随着时代的不同,或者即使处于同一时代,因为不同的人关注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看法,进而影响到对相关问题的呈现和阐述。从政治哲学角度与从历史角度撰写的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虽然都是政治思想史,却会展现出相当不同的面貌。前者或许更关注思想家个人的思考与独创,而后者更愿意从历史背景去观察思想者的反应,突出思想家生活的环境,寻求这种反应的共性与特性,即亚里士多德(Aritotle)所说的,更关心亚尔西巴德(Alciiade)具体做了什么。从这个角度去观察西方对罗马帝国主义的认识,或许会比较容易理解,同为希腊人,公元前2世纪的波利比乌斯(Polyiu,又译波里比阿)试图去说明罗马何以在万国之中取得成功,而公元前1世纪的波西多尼乌斯(Poidoiu)和狄奥多罗斯((DiodoruSiculu)却关心罗马怎样才能合理地行使权力,以维持罗马的长治久安。近代早期追求国家强大的西欧人,从罗马持续的扩张中看到了自由带来的国家强大;到19世纪的蒙森那里,罗马的征服活动,成为民族国家式的统一战争:及至20世纪后期,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非殖民化运动,罗马帝国主义成为了哈里斯(WilliamV.Harri)批判的靶子,代表了罗马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病态”!可以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将来对罗马帝国主义的解释,或许包括对历史上一切问题的解释,肯定还会出现新的模式。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克罗齐那句几乎被人用烂了的话:“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这个看似矛盾的命题希望表达的,是序言“当代史固然是直接从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被称为非当代史的历史也是从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因为,显而易见,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易言之,我们对历史的关怀,表达的始终是我们当前的兴趣。由于每个时代面对着不同的世界,遇到不同的问题,由此决定了人类向历史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希望寻求的答案。“当生活的发展需要它们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会再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室里,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精神有了新出现的成熟,才把它们唤醒。原始的文明形式是很粗糙和野蛮的,它们被忘记了,或很少被人重视,或被人们误解了,直到那被称为浪漫主义或王政复古的欧洲精神的新阶段才‘同情了’它们,就是说,才承认它们是它自己本身的现在兴趣。因此,目前被我们看成编年史的大段大段历史,目前哑然无声的许多文献是会依次被新的生活光辉所扫射,并再度发言的。”1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和中国的学人们,虽然面对的都是古代世界,但从本书简短的回顾中,我们会发现,两者关注的问题和寻求的答案,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很大程度上又是由“距离”决定的:西方学者把希腊和罗马视为他们的古代,努力从中寻求他们的“根”,拉近古今之间的距离;中国的学人们,更多从寻求历史规律出发,把古代作为迈向当今世界的一个环节,力图从过去的世界寻求当今世界的由来。两者都是在与距离斗争。前者希望消除两者之间的“距离”,倾向于从正面去寻求古代的“成就”;后者则力图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更多地关注古今之间的差异和古代世界的弱点。另一方面,古代世界毕竟距离今天相当遥远,1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12页。6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试读结束···...

    2022-10-05 光启文景丛书 光启文景

  • 《跨学科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姜南,张文涛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跨学科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作者】姜南,张文涛编【页数】344【出版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10【ISBN号】978-7-215-12680-0【价格】59.00【分类】世界史-研究【参考文献】姜南,张文涛编.跨学科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10.图书封面:《跨学科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内容提要:本书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跨学科研究项目组近几年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分为“历史的观念”“跨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题史”“历史人物”四大部分,既包括项目组成员的研究性论文,又包括对国外一些知名学者的访谈、重要论文的翻译介绍。本书反映了跨学科视域下世界史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提供了跨学科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跨学科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内容试读历史的观念历史的观念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景德祥【提要】相关历史文本的考察显示,黑格尔与兰克在历史认识论领域曾发生过激烈的思想交锋。黑格尔代表着从理论或概念出发研究与书写历史的哲学学派,而兰克则代表着从史料或史实出发研究与书写历史的历史主义学派,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尖锐的对立,各自都在坚持理论或史实在历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导权。但在具体的史学实践中,两人也都有不自觉地走向自我原则的反面的表现。总起来看,就理论与史实的关系而言,从理论出发来研究历史,既不可避免,也是值得提倡的。关键在于不能将理论强加于历史事实,而是必须赋予后者对前者的最终检验者的角色【关键词】黑格尔兰克历史认识论理论与史实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一1831)是19世纪德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大师,兰克(LeooldvoRake,1795一1886)则是同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史学巨匠。就历史研究方法论而言,前者代表着从理论或概念出发研究历史的哲学学派(或称“史观派”),后者则代表着从史实或史料出发的实证主义或历史主义学派(或称“史料派”)。这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从19世纪延续到20世纪,从德国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不同的文化、政治、社会条件下以各种方式不断地重演,至今难分伯仲。但鲜为人知的是,两大学派之间的较量不仅是抽象原则的众多追随者之间的争议,就是黑格尔与兰克本人·3·历史的观念1822年10月31日),黑格尔开始在柏林大学讲授“世界历史哲学”的课程,以后每隔一年重讲一次,到1831年年初共讲了5次。因此,黑格尔与兰克开始涉足历史领域的时间大致都在1817一1818年,而两人的历史著述都是在1820年代开始闻名于学术界,他们的史学理念也是从此发生冲突的。本文试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哲学”讲义入手,分析他与兰克在历史认识论上的分歧与争辩。因此对该讲义文本的考察十分重要。这里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黑格尔自1822年10月底起在柏林大学讲授的是“世界历史哲学"(PhiloohiederWeltgechichte)或“哲学的世界历史”(hiloohicheWeltgechichte),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哲学”(PhiloohiederGechichte或Gechichthiloohie)。长期以来,尤其在国内学术界,人们把黑格尔在历史领域的著述称之为“历史哲学”。例如,王造时的相关译著就以“历史哲学”①为名。2015年,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黑格尔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一1823》的中译本②,给人黑格尔在历史领域有两部著作(一部为《历史哲学》,一部为《世界史哲学》)的模糊印象。这种模糊印象在德国学术界也因不同名称著作的流行而存在着。但是比较一下这些带有不同名称的著作,就会发现,它们的主题与内容都是相同的,都是“世界历史哲学”。尤其在著作开头,黑格尔都是开门见山地指出,他讲的课程的内容是“世界历史哲学”。也就是说,黑格尔从来就没有讲过一门名称为“历史哲学”的课程,而只讲过“世界历史哲学”这门课。“历史哲学”的名称是在黑格尔身后才出现的。黑格尔于1831年11月去世后,其生前的学生(以“友人”的名义)整理出版其全集,其中包括还未成书的约10门课程的内容。在编辑出版其关于“世界历史哲学”的讲义时,可能是为了与其他学科(如自然哲学、宗教哲学等)的讲义整齐划一,黑格尔的学生爱德华·冈斯(EduardGa,或译“干斯”“甘斯”)就于1837年以“历史①[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该译本目前有三个版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三联书店1957年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②[德]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一1823》,刘立群等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5·跨学科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哲学”的名称首次出版了“世界历史哲学”的讲义卷(作为第9卷)。①1840年黑格尔的儿子卡尔(KarlHegel)也以“历史哲学”的名称修订与再版了此书。②该版本及其书名也被弗里茨·布伦斯泰德(FritzBrutad)1907年的再版本所沿袭。③直到1917年,格奥格·拉松(GeorgLao)才正式以“世界历史哲学讲义”的书名出版了该讲义。④1955年,约翰内斯·霍夫麦斯特(JohaeHoffmeiter)又修订与再版了拉松版的《世界历史哲学讲义》。⑤但此后仍然存在着《历史哲学讲义》与《世界历史哲学讲义》两个不同版本并行的状况。例如,自1969起,苏尔康普(Suhrkam)出版社在再版黑格尔全集时,仍然使用“历史哲学”的名称出版了其《世界历史哲学讲义》。⑥而莱茵一威斯特法伦科学院在整理出版黑格尔全集(即所谓的“科学院版”)时,则直接使用“世界历史哲学讲义”的原名,并且把黑格尔本人的备课手稿与学生课堂笔记分别出版在手稿与笔记两个大类里。⑦另外,承担“科学院版”D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VorleugetierdiePhiloohiederGechichte,heraugegeevoDr.EduardGa,NeuterBad,Berli1937.2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VorleugeuerdiePhiloohiederGechichte,heraugegeevoDr.EduardGa,zweiteAuflage,eorgtvoDr.KarlHegel,NeuterBad,Berli1840.3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VorleugeuerdiePhiloohiederGechichte,miteierEileitugvoTheodorLitt,heraugegeevoFritzBrutad,Stuttgart1907,Nachdruck1961,2016.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VorleugeuerdiePhiloohiederWeltgechichte,heraugegeevoGeorgLao,HegelSamtlicheWerke,BadVIll:PhiloohiederWeltgechichte,ErterHalad:1.EileitugdeHeraugeer:HegelalGechichthilooh2.DieVeruftiderGechichte.VerlagvoFelixMeieriLeizig,1.Auflage1917,2.Auflage1920ZweiterHalad:1.DieorietalicheWelt2.DiegriechicheuddieromicheWelt:3.DiegermaicheWelt,VerlagvoFelixMeieriLeizig,1.Auflage19192.Auflage,1923euterNachdruck1988mitLiteraturhiweie.5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VorleugeuerdiePhiloohiederWeltgechichte,BadI.DieVerufiiderGechichte,heraugegeevoJohaeHoffmeiter,fufteaermalvereerteAuflage,Hamurg1955.6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VorleugeuerdiePhiloohiederGechichte,WerkeBad12,aufGrudlagederWerkevo1832-45euedierteAugae.RedaktioMoldehauerudKarlMarkuMichel,Frakfurt/M.1970.⑦该科学院2015年最新出版的依据学生笔记整理的“世界历史哲学"讲义见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VorleugelerdiePhiloohiederWeltgechichte,GeammelteWerke,Bad27.1.NachchriftezudemKollegdeWiteremeter1822/23.HeraugegeevoBeradetteColleerg-Plotikov,Hamurg2015.·6····试读结束···...

    2022-10-05

  • 《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作者】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页数】260【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207-1060-2【分类】文化史-研究-欧洲;史学理论-研究【参考文献】张乃和,于洪,郭军伟著.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史学现代化》内容提要:欧洲文明转型,是指欧洲向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文明以及人对物的依附状态的过渡。从地理空间上看,这里的欧洲是指西欧。伴随着欧洲文明转型,现代史学得以诞生,这以19世纪后期兰克学派的形成为标志。由此上溯,至15世纪意大利人洛伦佐瓦拉揭示“君士坦丁赠礼”的真相,成为史学的现代独立批判意识的滥觞,可视为欧洲史学现代化的开端。实际上,史学现代化是欧洲文明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的。但在观念上,我们把现代史学的诞生抽取出来,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代史学与除了现代史学之外欧洲文明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关联方式。欧洲史学现代化,从知识体系上看,主要是科学化、世俗化和未来指向;从学术队伍上看,则是职业化、民族国家化和世界眼光。欧洲史学现代化改变了史学是关于过去的知识的传统看法,明确了史学不仅是关于过去真实性的知识,而且还是关于现在合法性的知识,也是关于未来可能性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时空整合学。这不仅把现代史学定位于现代有效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指明了现代史学担当着生产基础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双重使命。《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内容试读第编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的重建PART1第一章现代英语中的“文明”概念①在现代英语中,“文明”是一个中性词,而且具有复数形式。这是提倡文明多元、并行发展的语言学例证。然而,该词何时正式出现在现代英语中,仍是一个问题。布罗代尔和威廉斯认为,该英文词是法语借词,出现于18世纪末,定型于19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除了接受布罗代尔和威廉斯的成说外,还有人提出过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该词的观点。为验证不同说法,有必要对现代英语中的“文明”概念进行考辨。这不仅需要从英语词典史的视角,梳理该词的词源学和语义学变迁,而且还需要结合史学史,通过有关历史文献著述的文本分析,理解该词的历史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一些误解才能得到澄清。这对理解和把握文明史学具有一定助益。现代中文的“文明”一词是日语借词。这一点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②然而,在现代西文里,该词究竟何时起源、如何演变,仍是问题。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该词起源及演变的理解,主要依据布罗代尔和威廉斯两位学①参见张乃和:《近代早期英国“文明”概念考辨》,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编:《史学调查与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36-356页。②参见刘正埮、高名凯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8页;[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常晓宏:《鲁迅作品中的日语借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页。2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期。这一考辨工作不仅仅要进行词源学与语义学的考察,而且要进行概念社会史的探究,主要是结合当时英国的史学著作,考辨其历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中国学者对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文明”概念的误解。第一节词源学与语义学的考察针对这方面的考察,笔者将以近代早期英国人编纂的词典为主要线索展开论述。一、英语词典中有关文明的词汇以英语解释英语的词典,始于1604年罗伯特·考德里编纂的《英语难词字母顺序表》。①该词典收录了2500多个英语单词,但有关文明的单词只有一个,即“教养”(ciuilitie),意为“说话诚实,或行为文雅”(hoeticoveratio,orgetileihehaviour)这里的“文雅”(getile),与“异教的、未开化的”(heathe)相对。②这与现代的“文明”一词确有相通之处,但还不完全一样。1616年约翰·布洛卡编纂的《英语释义》,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英语词典,因为该词典不仅收录的条目多,几乎是考德里那部词典的两倍,而且解释的内容也增加了,还收录了一些例句。③然而,该词典所收录有关文明的单词也只有一个,即“文雅化”(ciuilize),意为“使…变得端庄、文雅”①③参见李赋宁:《英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22页;A.P.Cowie,.ed,TheOxfordHitoryofEglihLexicograhy,vol.1,Oxford:OxfordUiverityPre,2009,.133,.136.②参见RoertCawdrey,.TheTaleAlhaeticallofHardEglihWord,Lodo,l6O4,“ciuilitie”,“heathe'”.第一编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的重建(tomakeciuill)①。1623年亨利·科克拉姆编纂的《英语词典》是近代早期英国第三部英语词典,也是首次以“词典”(dictioary)命名的英语词典。该词典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条目开始增多。在其三部分内容中,前两部分分别收录了基本词汇和较难的词汇,第三部分则收录了有关上帝、人、动物、植物等方面的词汇。在第一部分,我们发现该词典不仅收录了“文雅化”(ciuilize),而且还收录了“市民化”(civitated),意为“变得像市民一样”(ecomelikeacitize)。此外,该部分还收录了“良好的品行”(moralitie),意为“教养”(ciuilitie)、“良好的行为”(goodehaviour)。在第二部分,我们只看到“教养”(ciuility)一个词,意为“良好的品行”(morality)②。从上面的考察可以发现,直到17世纪上半叶,在英国人编纂的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词汇并不是很多,相应的解释也比较简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文明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清晰的“文明”概念,而只是关注更为具体的教养、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际交往中的道德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中世纪晚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文明化趋势。③二、法英词典中有关文明的词汇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英国人编纂的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关文明的条目,我们再来看看同一时期的法英词典。1611年英国人兰德尔·科特格雷夫编纂的《法英词典》收录了6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它们分别是:(1)Civil:ciuill,,courteou,getile,maerlie,well-ehauedalotemerate,mild,quietalo,towe-red,①JohBullokar,.AEglihExoitor,,Lodo,,1616,“ciuilize”②HeryCockeram,TheEglihDictioarie,l623,“ciuilize”,“civitated'”,“moralitie”,“ciuilitie”.③参见刘新成:《试论中世纪晚期西欧行为方式文明化》,《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欧洲文明转型与史学现代化or,urgerlikealo,oliticke,lay,ecular,ciuill.(2)Civilemet:Ciuilly,getly,courteoulyiagoodfahio,decetorder,comeliemaeralo,mildly,quietly,temeratelyalo,accordigtoorder,juticeadlaw.(3)Civilie:ciuilizedmadeciuilleframed,ortraiedu,tocuilitie.(4)Civilier:Lookecivilizer.(5)Civilite:Civilitie,getlee,humaitie,courteiealo,modety,mildequieteofdioitio,adfahio.(6)Civilizer:Tociuilize,rigtocivilitie,makeciuilltotame,quiet,reclaim.Civilizevcrimial.Tochagehiidictmetitoaactiototuracrimiell,itoaciuill,caue。①实际上,以上6个单词可以归结为3类:(1)和(2)只是词性不同,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副词:(3)(4)和(6)是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和语态,其中(3)是被动语态的分词形式,(4)和(6)是主动语态的原形;(5)则是与前两类词义相同的名词形式。1677年瑞士人盖伊·米基编纂的《新法英词典》(同时还附有英法词汇对照部分),与英国人科特格雷夫的《法英词典》相比,没有收录名词形式,也没有收录civilizer只收录了其余4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其解释内容也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科特格雷夫时期的英文ciuill形式已经转变为civil,,与法语单词完全一样了。②1699年法国人埃布尔·博耶尔编纂的《皇家词典》,是一部英法和法英词典,共收录了5个有关文明的词汇,它们分别是:(1)Civil:civil,ertaiigtothecitize,cityortatecivil,otcrimialaillofreviewcivil,courteou,kid,affale,well-red.(2)Civlemet:civilly,①参见RadleCotgrave,ADictioarieoftheFrechadEglihTogve,Lodo,l611,“civil'”,“civilemet'”,“civilie”,“civilier'”,“civilite”,“civilizer”.②参见GuyMiege,.ANewDictioaryFrechadEglih,Lodo,l677,“civil'”,“civilemet”,“civilier”,“civilie'”.6···试读结束···...

    2022-08-22 欧洲文明 史学什么 欧洲文明 史学者

  • 《欧洲城市环境史学研究》肖晓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城市环境史学研究》【作者】肖晓丹著【页数】276【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07【ISBN号】978-7-5690-1755-7【价格】38.00【分类】城市环境-史学-研究-欧洲【参考文献】肖晓丹著.欧洲城市环境史学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07.图书封面:史学研究》内容提要:城市环境史是环境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城市史、技术史等史学分支深度整合的产物。本书以欧洲的城市环境史学为研究对象,突出其介于环境史和城市史之间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系统地梳理欧洲城市环境史的学术源流、发展脉络、研究主题和内容,审视其理论框架和分析路径,探究?《欧洲城市环境史学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欧洲)环境史家始终把人化景观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不大关注所谓的一或是某些人眼中虚构的第“查无人迹之荒野”,而后者是美国环境史研究的中心章内容。他们也甚少主张自然力量的自主性。他们往往强绪调自然和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明晰的分野。从这层意义上论讲,对关于野生与驯化之间关系的持续争论而言,他们的著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卡洛琳·福特①环境史是一门新兴的史学分支学科。环境史于20世纪70年①卡洛琳·福特:《自然的命运:欧洲环境史书写的新趋向》(CarolieFord,"Nature'Fortue:NewDirectioitheWritigofEuroeaEvirometalHitory",TheJouralofModerHitory,2007,Val.79,No.1),第115页。本书引文除特别注明,均为作者所译。AHitoriograhyofEuroeaUraEvirometalHitory欧州城市环境史学研究代诞生于美国,继而在欧美史学界迅速异军突起,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球范围愈演愈烈,不仅引发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还促使人们深人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和由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重新认识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以便扫除积弊,防范危机。另一方面,就历史学自身的发展而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在历史研究领域日益增强,“环境”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布景变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环境于是成为历史书写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的重视。作为环境史研究中一个新的分支领域,城市环境史是环境史、城市史和技术史各自发展并有机融合的产物。城市环境史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经过二十余年的长足发展,如今已日臻成熟,成为环境史众多分支中的一门显学。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J.R.MeNeil)教授认为,城市环境史是当今环境史学旗下有待开拓的最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①欧洲的城市环境史研究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成果斐然,这与其深厚的史学传统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密不可分。梳理城市环境史在欧洲的学术发展轨迹,把握和认识其特色对研究环境史学史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选题缘起及意义什么是城市环境史?就笔者迄今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学术界对此尚无定论,为数不多的相关领域学者对于城市环境史的含义①J.R.麦克尼尔:《对环境史的性质和文化的考察》J.R.MeNeil,"OervatiootheNatureadCultureofEvirometalHitory",Hitoryad7heoy,Vol.42,No.4,Dec.,2003),第16页。◆◆2◆◆有各自的理解,而且基本上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界定的。美国城市环境史的开拓者乔尔·塔尔(JoelTarr)在致马丁·梅洛西(MartiMeloi)①的一封信中认为城市环境史“主要是关于人工修造的或人类活动形成的构造物(人工环境)与技术如何塑造和改变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反过来影响城市本身和城市人口的历史”②。塔尔对城市环境史的界定与该领域的早期研究聚焦城市内部和公共工程有关,研究视野局限于人类与城市所在地的环境的互动关联,环境只是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研究范畴。梅洛西对此定义进行了再扩展。他指出,城市环境史研究的是“城市以及地区的自然特征和资源一方面影响自然力量、城市增长、空间变化与发展、人类行为,另一方面又被这些因素所塑造的历史”③。该定义对城市的理解更为全面,将环境与城市这一综合体平等看待。城市地域、城市扩张、空间和社会组织以及人类活动均被囊括其中。威廉·克罗3农(WilliamCroo)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著作《自然的第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④从商品流动的视角考察城市消费对章外部世界的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城市环境史研究开辟出城绪乡关系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论2001年,在总结归纳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乔尔·塔尔进一步延伸了城市环境史的定义,增添了两个新出现的研究主①另译作“马丁·麦乐西”。②马丁·梅洛西:《论城市在环境史中的地位》(MartiMeloi,“ThePlaceoftheCityiEvirometalHitory",EvirometalHitoryReview17,No.1,Srig1993),第2页。③同上。④威廉·克罗农:《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WilliamCroo,Nature'Metrooli:ChicagoadtheGreatWet,NewYork:W.W.NortoadComay,1991)。AHitorograhyofEuroeaUraEvirometalHitory欧州城市环境史学研究题,即城市与不断扩大的腹地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中的性别阶级和种族因素。①法国知名环境史学者斯蒂凡尼·弗里乌(StehaeFrioux)指出,城市环境史“越来越注重大都市圈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与地区其他子系统的关联互动”。同时他也强调城市环境史的社会史属性,把城市环境解释为“城市空间中相互作用的社会多方参与者协商谈判的结果。正是他们在制定或转变关于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的政策”。②德国环境史的领军人物迪特·肖特(DieterSchott)开启了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又一个新维度。他提到,1992年里约会议上全球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决议的通过以及此后围绕气候变化的论争推动城市史家思索一个新的问题,即过去的城市在何种程度上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环境史学者关注城市历史上管理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发生质变和断裂的时期,并剖析个中缘由。③综上所述,大西洋两岸的学者不断拓展和延伸城市环境史的内涵,研究范围也持续扩大。本书以欧洲的城市环境史学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当代西方①乔尔·塔尔:《美国城市史与环境史:互补和交叉领域》(Joel.A.Tar,“UraHitoryadEvirometalHitoryitheUitedState:ComlemetaryadOverlaigField",iChritohBerhardt,ed.,EvirometalProlemiEuroeaCitieithe/9thad20thCetury,Muter:Waxma,2001),,第38页。②斯蒂凡尼·弗里乌:《现代化管网:法国城市的环境改善与技术创新的传播(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博士论文)(StehaeFrioux,.Lereeauxdelamoderite.Amelioratiodel'eviroemetetdiffuiodel'iovatiodalaFraceuraie,fiXIX'iecle-aee1950,Theededoctoratd'hitoire,UiveriteLumiereLyo2,2009),第13-14页。③迪特·肖特:《城市的资源:迈向欧洲城市环境史》(DieterSchott,“ReourceoftheCity:TowardaEuroeaUraEvirometalHitory",iDieterSchott,BillLuckiadGeevieveMaard-Guilaud,ed.,ReourceoftheCity:CotriutiotoaEvirometalHitoryofModerEuroe,Alderhot:Ahgate,2005,.1-27),第2-3页。◆◆4◆◆新史学的大框架下进行考察,突出其介于环境史和城市史之间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通过对欧洲城市环境史的学术源流、发展脉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深入爬梳,归纳总结其理论框架和分析路径,探究其在时空尺度、方法论、历史观以及史学观念方面的特征和带来的启示,并从历史研究的主体和客体双重角度解读上述研究特色的成因。笔者认为本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就现实意义来讲,城市对于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性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其一,城市是受人为干扰程度最深的人工环境。尽管城市的选址和建立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但受人类强大驱动力的支配,造城运动往往把自然改造得面目全非。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扩张的触角越伸越远,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而兴建的交通、信息传播、能源供应和环卫设施等工程技术网络埋下了新的环境隐患,对周边乡村腹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二,5城市生态系统最为脆弱。如果说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凭借自然调节第能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城市生态系统则恰好相反,它始终寄章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长期以来盲目而低效地开发利用有限绪的自然资源最终导致资源短缺问题。其三,现当代城市因人口、论生产和消费高度密集而普遍面临着污染、健康与公共卫生等诸多棘手问题。城市是社会矛盾和环境冲突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环保运动的主要阵地。我国的环境史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理论构建上都较薄弱,因此研究外国环境史学史是不可或缺的先期工作。我国学界目前的环境史学史研究以美国学者和英语世界的观点和著述为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语种环境史的成果和现状了解不足。在提倡学术多元化的今天,在研究环境史学史时应当注重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史学史的独特性,将环境史学置AHitoriograhyotEuroeaUraEvirometalHitory欧州城市环境史学研究于具体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探究其兴起的社会基础和学术渊源,考察其嬗变轨迹。本书着力于欧洲城市环境史学的专题研究,明晰其动态、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深化对环境史研究的认识。希望本书可以为将来的实证研究和环境史学史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为构建我国的环境史学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相较美国,环境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欧洲出现较晚,大约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环境史研究逐渐走上了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道路。环境史在欧洲学科地位的确立,可以1995年《环境与历史》(EvirometadHitory)杂志的创刊,1999年欧洲环境史学会(ESEH)的创建,以及2001年欧洲环境史学会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标志。进入21世纪,欧洲的环境史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涌现了一大批有分量和影响力的著述,还造就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新锐。不同于美国的是,欧洲环境史既未受到“农业一生态分析模式”的桎梏,也基本上不存在曾经主宰美国环境史和环境观的荒野观念。“欧洲环境史有部分源头出自城市史,后一领域贡献了环境史最早的奠基之作。因此,城市作为环境史的研究对象不似在美国那样必须克服重重阻碍方能稳占一席之地。”①城市环境史在欧洲的迅速壮大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且被公认为是极富前景的一大领域。虽然环境史在欧洲各国发展并不均衡,但欧洲环境史的一个①格里高利·凯内:《什么是环境史?》(GregoryQueet,Qu'et-cequeI'hitoireeviroemetale?Seyel:ChamVallo,20l4),第151页。◆◆6◆◆···试读结束···...

    2022-08-22 史学双壁 史学四大家

  • 《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 4 著作者索引 中 J-W》段逸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4著作者索引中J-W》【作者】段逸山主编【页数】2019【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ISBN号】978-7-5326-4329-5【价格】3500.00(共5册)【分类】中国医药学-期刊-汇编-中国-近代【参考文献】段逸山主编.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4著作者索引中J-W.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图书封面:期刊汇编索引4著作者索引中J-W》内容提要:...

    2022-07-11

  • 高级会计师评审发表期刊要求

    高级会计师需要审核和出版期刊。在准备审稿材料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好奇资深会计师审稿的论文应该在哪里发表。小编最近收集了相关资料,分享在下面。有兴趣的候选人将与编辑一起了解审稿论文的发表要求!1、高级会计师审核期刊要求很多同学的论文有问题,主要是不了解期刊的投稿要求,或者发表的论文不符合当地财政部门的要求。许多学生因为准备论文的时间不够,匆忙发表论文。虽然大家都不想“急于求医”,但在时间紧迫的前提下,乱投稿时常出现。所以,编辑建议在投稿前,请确保你的论文是合格的,符合论文申请地的要求,符合要发表的期刊的要求,这也将有助于你达到在高级会计职称的辩护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化工管理》、《船舶材料与市场》、《财务与会计研究》、《财经(学术版)》、《商报》、《中国集体经济》、《企业改革与管理》、《商业文化》、《国民循环经济》、《现代商业》、《中国物流与采购》、《中国市场》、《中国商业理论》、《现代工商》、《中国证券期货》、《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注:以上期刊仅供参考,使用前请致电咨询申请单位,确定期刊是否符合要求。<2、高级会计师审核流程有哪些每个省的评估工作都是自己组织和规划的,每个测试区的评估流程会有所不同,但一般遵循下面的评估流程。考生通过考试--gt自行准备相关材料,提交相关部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指定的办事部门)进行初审--gt初审通过后进行论文答辩--gt答辩结束后由省高院评审委员会进行集体评审,集体评审通过后进入公示阶段。3、高级会计师审稿时间表出版时间是出版期刊不可回避的问题。不是你写了一篇论文,如果你想发表,几个月后就可以发表。一般期刊论文排期需要1-3个月,一些非常热门的期刊可能会直接将今年投稿的论文安排到明年发表。所以,同学们要搞清楚申请考试的时间是几月审核和申报,提前设定好时间,确定期刊的排期是否更符合审核时间。同时,注意论文的准备时间。编辑建议大家尽快准备好审稿材料。如果你已经掌握了《高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所有知识点,那么就可以在写论文的同时准备《高级会计实务》教材。请不要等到财政部发布审查政策后才开始准备论文。...

    2022-06-29 高级会计师考试 会计高级会计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