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的危机关于欧洲宪法的思考pdf免费阅读|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欧洲债务危机,英国脱欧欧洲债务危机、英国退欧……欧盟发生了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哈贝马斯给欧盟开了药方!欧盟的危机《思考欧洲宪法》一书相当自由。这是理解/解决欧盟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它更深奥。它侧重于民主和法制。那些喜欢经济和黑暗政治内幕的人可以绕过它。欧盟危机对欧洲宪法的反思df图片预览图书精选◎为了避免欧洲再次发生血腥战争,成立了欧盟。然而,单靠经济联盟无法应对当前全球金融风暴的威胁!2009年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甚至欧盟债务危机都证明了这一点!◎为了欧盟的长治久安,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哈贝马斯认为,国际法的宪法化应该能够有助于平息动荡!简介2009年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拉开了欧盟债务危机的序幕。尽管欧债危机有所缓和,但引发欧债危机的欧盟制度设计缺陷依然存在。欧债危机后,英国上演脱欧大戏……这一切都让人不禁要问:欧盟的未来在哪里?还能继续增长吗?哈贝马斯认为,为了欧盟的长期稳定,必须推进政治一体化改革。但是,这次改革的方向不是让欧盟成为联邦制国家,而是通过国际法的宪法化为欧盟的决策提供法律依据。面对生态与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人权等全球性问题,国际法的宪法化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国际法的制定必须兼顾国际和当地双方的利益,必须得到公众充分讨论和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国际社会和国际大都会。关于作者于尔根·哈贝马斯,德国作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出生于杜塞尔多夫,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哈贝马斯因其复杂深刻的思想和宏大完整的体系,被公认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也被称为“当代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代表作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类利益》、《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教义的重构、传播与社会进化、传播行动理论、真理与论证、包容他人、事实与价值、知识与利益、现代性哲学话语、人类的危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后形而上学思想”等。目录前言//001第一章“人的尊严”与人权的现实乌托邦//001第二章从国际法宪法化的视角审视欧盟危机——对欧洲宪法的思考//0361。为什么宪法制定成为当今欧洲的优先事项?//0362。欧盟面临选择:跨国民主还是后民主行政联邦制//046三、从国际社会到国际社会//085附录欧洲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15破产后——时代​​周刊采访//117欧元决定欧盟的命运//135支持或反对欧洲的公约?//145后记//160前言阅读自2008年以来,我们看到德国联邦政府努力学习,不情愿地向欧洲迈出了一小步。两年半后,在最初坚持只靠民族国家行动、为救援伞、模棱两可的信号和迟来的让步讨价还价之后,现在似乎终于被广泛接受,秩序自由主义希望成员国自愿满足稳定的幻想他们自己的财政标准已经破灭,建立一种试图限制民主的“机制”的想法,使形成人民共同政治意愿的过程成为多余。现在这个梦想破灭了,不仅是因为经济和文化的差异,还因为不确定的环境形势。今天,大家都在谈论货币联盟的“制度设计错误”,认为它缺乏必要的政治控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修订欧盟条约的必要性,但不清楚未来会怎样。根据流传的最新计划,17个欧元国家应该在政府首脑的圈子内共同治理,即欧洲理事会的“核心”。由于理事机构不能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其思想集中在应该对“不听话”政府施加的惩罚上。但是在这里,谁来要求谁,应该服从什么内容呢?在将严格的稳定性标准扩展为宣誓就职的欧洲公约以使其更加灵活之后,欧洲理事会的决议将扩展到广泛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会影响具有广泛不同趋势的国家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通过这种方式,欧洲条约干预了国家议会的核心领域,从财政和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到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政策。显然,他们设想了一个程序,政府首脑为了在政治上实现与布鲁塞尔其他政府首脑商定的所有目标,将在惩罚的威胁下迫使他们自己的议会中的多数席位。17(欧元)国家在自我授权的欧洲理事会框架内实行行政联邦制,这似乎是后民主时代的治理模式。正如可以预料的那样,政府间主义的这种民主空心化正在受到两方面的抗议。民族国家的捍卫者看到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得到了证实,而现在,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躲在国家主权的外墙后面,尽管漏洞百出。然而,在当前的危机中,他们失去了经济游说团体的支持,该游说团体迄今为止一直对保持社区货币和共同市场尽可能不受政治干预感兴趣。另一方面,长期失语的“欧罗巴美国”支持者再次发声,但他们强调,他们的意图是首先推动核心欧洲的一体化,这于事无补,因为虽然他们已经反对欧洲圈套的理由官僚行政联邦制误入歧途,但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陷入了民族国家和欧洲联邦国家之间的另一种无望的道路。还有一种模糊的联邦制,它以某种不确定的方式否定了其他错误途径,但它本身并不熟练。一方面,我想指出,通过讨论欧洲“宪法”——目前的状态以及政治宪法。另一方面,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不修改条约就无法消除货币联盟的制度设计错误。欧洲货币联盟国家现在计划提高关键政策领域决策的一致性,这需要扩大合法性基础。然而,联邦国家式的宪法对于跨国民主来说是错误的模式。只要我们把欧盟看作是有充分理由由两个平等的宪法机构,欧洲公民(!)和同源国民(!)创建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超国家民主共同体的结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从欧洲过去半个世纪前所未有的法律发展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可。面对修宪的巨大障碍,政治精英们仍然犹豫不决,而这种犹豫不决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机会主义考虑和缺乏保持权力的领导力。经济上产生的担忧使欧洲的问题在公众意识中更加突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政治精英们应该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异常高度关注视为一个机会,同时也应将其视为当前形势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反映。然而,政治家早已成为职能精英。他们已经没有做好这种情况突破边境的心理准备。目前的情况与采取行政措施反对舆论的普遍行为模式相去甚远。呼吁以另一种形式的政治行为来培养民众的心态。我希望以我自己的方式尝试消除民主跨国化道路上仍然存在的意识形态障碍,为此我将欧盟纳入民主合法化和国家权力文明的长期联盟.从这个角度来看,为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带来稳定与和平,这不仅导致了联合国的成立,而且导致了二战后欧洲的统一,这一目标显然也是一个更广泛的目标————也就是说,建立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能力的起点。制定国际法的目标早已超出了欧盟发展之初的稳定与和平的初衷。新自由主义的幻灭,促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社会中各种超越国界的功能体系所产生的问题,不再是单一国家或国家联合所能控制的。这种对监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政治——作为单一的政治:国际社会应该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国家和世界公民组成的世界性共同体。我在《国际法宪法化视角下的欧盟危机——对欧洲宪法的反思》之前发表了一篇论文(已经发表在专业期刊上),主要探讨了人权的系统性概念与人的尊严之间的关系这个家谱概念。将其称为“家谱”概念,人类尊严被侵犯的经历有助于产生一种愤怒的精神,一种不断激发希望的灵感,促进世界各地人权的制度化,尽管目前还没有。可能的。每当我们回想起人权话语和人权政治在短短几个世纪内确实在全球发挥了作用时,我们对政治宪政世界社会的愿景就变得不那么纯粹的乌托邦式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身份与人权之间充满张力的差异已经间接揭示了世界各地平等权利的必要性。这种世界主义的要求意味着,在对多层次世界社会中的不公正进行道德批评时,不应耗尽人权的作用。人权取决于在一个政治宪政的世界社会中被制度化。附录中的三篇文章可以作为我对统一后德国自我中心观中的欧洲民族中心主义现象的评论。尤尔根·哈贝马斯·斯坦伯格,2011年9月初...

    2022-04-24

  • 资本主义竞争冲突与危机全两册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Errorrequet,reoetatu:405...

    2022-04-19 资本主义下载 资本主义理论

  • [美]玛丽安·麦克纳《餐桌上的危机》pdf电子书下载

    《餐桌上的危机》:亚马逊编辑优选非虚构图书|一场耐药菌带来的危机,正潜藏在我们的餐桌之上。一部精彩详实的纪实作品,揭开工业化养殖的真相,敲响公共卫生的警钟!书名:餐桌上的危机书名:餐桌上的危机作者:[美]玛丽安·麦克纳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副标题:一个关于禽肉、抗生素和努力对抗耐药菌的精彩故事译者:吴勐出版年:2021-3页数:304类别:科普读物格式:df、eu、MoiISBN:9787521717396《餐桌上的危机》作者简介:玛丽安·麦克纳(MaryMcKea)是一位记者、作家,专注于公共健康、全球食品安全和食品政策领域,著有两部备受好评的书:《超级细菌》(Suerug)和《击退魔鬼》(BeatigBacktheDevil)。她为《连线》《国家地理》《科学美国人》《自然》《大西洋月刊》《卫报》《现象》等报刊杂志撰稿,同时也是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舒斯特调查新闻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餐桌上的危机》内容简介:试着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你去牙科诊所时惊恐地发现,由于病菌对各种常用的抗生素都有耐药性,拔牙竟然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这就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抗生素耐药性。人们通常以为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源于医疗中的抗生素滥用,但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惊悚的事实:美国售出的80%的抗生素、全世界售出的50%的抗生素,都被禽畜而非人类服用!抗生素问世后,除了在医疗中发挥奇迹般的作用以外,也迅速成为现代农业的助推剂。它能够促进动物生长,还能起到预防养殖禽畜患病的作用,于是农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状况越演越烈,使微生物对各种重要的抗生素相继产生耐药性。农业生产中的抗生素滥用酿成了严重的医疗危机,让急需抗生素解除痛苦甚至救命的病患无药可用。这场危机就潜藏在我们的餐桌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养殖的鸡肉里。耐药菌的产生源头,正是那些集约化生产、将肉鸡关在拥挤不堪的笼子里并投喂大量抗生素的农场。鸡肉成为餐桌必需品,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肉鸡的养殖和生产加工过程怎样逐步工业化、集约化,养殖者又为何将抗生素饲养作为常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于这场餐桌上的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怎样的努力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这是一个重要且精彩的故事。...

    2022-04-08 抗生素耐药菌感染 抗生素耐药菌

  •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危机与重构作者:李碧妍出品方:谭徐锋工作室副标题: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出版年:2015-8-1页数:572类别:中国史格式:df、eu、moi丛书:新史学am多元对话系列ISBN:9787303183876《危机与重构》作者简介:李碧妍,女,上海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从事唐代政治史、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论文曾先后发表于《学术月刊》、《唐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学术刊物。《危机与重构》内容简介: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2022-04-08 史学史研究期刊 新史学杂志

  • [美]吉姆·罗杰斯《危机时代》pdf电子书下载

    危机时代》:30年来,每次危机中都能赚大钱的罗杰斯,终于开口!“华尔街神话”给你的财富管理法则。中国国情·全球视野·思维升级!书名:危机时代作者:[美]吉姆·罗杰斯出品方:博集天卷副标题:“华尔街神话”罗杰斯给你的财富管理法则!译者:南勇出版年:2021-6页数:304类别:投资理财格式:df、eu、moiISBN:9787540479824《危机时代》作者简介:吉姆·罗杰斯(JimRoger)量子基金前合伙人,投资家,金融学教授。26岁时只身闯荡华尔街,37岁前赚够一生财富,提前退休。两度环游世界,他准确预测了1987年大股灾,率先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量子基金在罗杰斯的操盘下,10年收益率高达42倍。吉姆·罗杰斯被西方媒体誉为“华尔街神话”,与巴菲特、索罗斯并称为三大投资家。《危机时代》内容简介:119篇真知灼见,帮你理清财富盲区,激活财脉!全球病危、经济衰退、市场僵化……2021年世界打开了“危机时代”,我们身处“越过越难”的环境。“华尔街神话”罗杰斯以119篇颇具灼见的建议入手,讲解全球经济趋势,为每个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财富抵抗力!全书复盘了人类过去30年来的多次金融危机,分析当下危机的发展趋势到个人的投资经验与智慧,以作者这位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的视角,全景呈现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与小方向,站在危机之巅探索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未来,对中国与全球投资方向再次做出惊人预判!翻开本书,如何守住并用好你的钱,全在其中!推荐理由:“华尔街神话”罗杰斯给你的财富管理法则!30年来,每次危机中都赚大钱的罗杰斯,终于开口!危机中不亏钱还能赚钱的财富管理法则!多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罗杰斯逆势翻盘的智慧与理念首次披露!中国国情·全球视野·思维升级,搞懂罗杰斯的财富运营理念,对每个投资者至关重要!...

    2022-04-08 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成功的因素

  • 危机领导力:领导团队解决危机的十种方法》

    书名:危机领导力作者:[美]丹尼斯·N·T·珀金斯/[美]吉利安·B·墨菲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副标题:领导团队解决危机的十种方法译者:邓峰出版年:2014-1-1页数:320类别:管理格式:df/eu/moiISBN:9787508642949《危机领导力》内容简介:《危机领导:领导团队解决危机的十种方法》介绍了悉尼到霍巴特的帆船比赛,被称为航海界的巅峰之旅。在这场重量级的航海比赛中,各种各样的英雄都在竞争。其中,由业余水手组成的午夜漫游者以其微不足道的装备赢得了比赛,并被记录在历史上。在《危机领导:领导团队解决危机的十种方法》中,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午夜漫游者的胜利经验,分析了十种团队建设和领导方法,帮助团队在逆境中生存,在劣势中发展。那些努力生存、期望改进、计划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和团队将发现这些策略非常有用。...

    2022-04-05 漫游者日记圣巢印章有什么用 漫游者日记

  • 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追寻加勒比海的阳光:穿越古巴、墨西哥的神秘之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李柏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试读:总序在20世纪,华侨华人问题曾经四次引起学术界关注。第一次是20世纪初关于南非华工的问题;第二次是“一战”后欧洲华工问题;第三次是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出现的“排华”问题;第四次则是80年代中国经济崛起与海外华侨华人关系的问题。每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时,都有大量高水平研究著作问世,不胜枚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华侨华人研究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由过去只有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少数几家壮大至目前遍布全国的近百所科研院校,研究领域从往昔以华侨史研究为主,拓展至华人政治、华人经济、华商管理、华文教育、华人文学、华文传媒、华人安全、华人宗教、侨乡研究等涉侨各个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融入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也愈益关注华侨华人研究。国务院侨办近年来不断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并先后在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地设立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凝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形成了华侨华人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机制。而以社会力量与学者智慧相结合的华商研究机构也先后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地成立,闯出了一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华侨华人研究新路径。作为一所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暨南大学创立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华侨华人研究是学校重要的学术传统和特色。早在1927年,暨南大学便成立了南洋文化事业部,网罗人才,开展东南亚及华侨华人的研究,出版《南洋研究》等刊物。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华侨研究所,由著名学者朱杰勤教授担任所长。1984年在国内招收首批华侨史方向博士研究生。1996年后华侨华人研究被纳入国家“211工程”1-3期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00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暨南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华侨华人研究院,并聘请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刘泽彭出任院长和基地主任。2011年,学校再次整合提升华侨华人研究力量,将华侨华人研究院与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合并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继续聘请刘泽彭同志出任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和基地主任,由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研究知名专家曹云华教授出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时,学校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努力打造“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研究院在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以研究项目、开放性课题为中心,学者带项目、课题进院的工作体制,致力于多学科和国际视野下的前沿研究,立足于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努力将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值华侨华人研究在中华大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际,为进一步彰显暨南大学科研特色,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掘华侨华人研究新资源,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学科的发展,学校推出“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本套丛书的著作多为本校优势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作者中既有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也有学界新秀。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多学科视野探索了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些新问题、新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套丛书的出版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学校从“211工程”经费中拨专款予以资助。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领导与部分教师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在策划、选题、组稿、编辑、校对等环节投入大量精力。同时,暨南大学出版社对丛书出版也给予高度重视,组织了最优秀的编辑团队全程跟进,并推荐丛书申报国家级优秀图书。在此,我们对所有为本丛书出版付出宝贵心血与汗水的同仁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最后,我们期盼本丛书的出版能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激起一点小浪花,引来国内外同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为学界贡献更多高水平的成果!《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编委会2014年10月序尽管对华侨家书并不陌生,但当李柏达先生将他珍藏的八十多封自己家族的古巴华侨银信展露在我面前时,我仍然感到十分惊讶。古巴!“古巴”这两个字首先让我眼前一亮。古巴(亚湾)曾经是中国人主要的一个移民国家,由1847年“卖猪仔”开始,先后到这个遥隔万里的拉丁美洲岛国谋生的中国人至少有二十万。在我的家乡五邑(江门)地区,“去亚湾”曾经是一个流行词。1959年卡斯特罗革命胜利后,由于社会制度的认同,歌曲《美丽的哈瓦那》在神州大地上广泛传唱,“古巴糖”一度进入中国城乡的每个家庭,国人对这个兄弟之邦的名称也就耳熟能详。但20世纪60年代古巴实行“国有化”,大小产业(包括小商店和街头摊档在内)一律被没收,当地华侨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曾经繁荣的华人社区迅速式微。加上水路遥远、信息闭塞等原因,国内学术界对于古巴华侨华人的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近期,古巴老华侨已经所剩无几,大小华埠渐次荒废,大量的文物和史料流失,才有人突然醒悟,喊出“抢救”的呼声。在这种情势下,忽见一批古巴华侨家书冒出来,怎能不令人惊喜呢?家书保存之不易,大家是深有体会的。而华侨家书的收藏,就更为困难。你无法想象,一个家族、两个国家(古巴、中国)、三代人(收藏者的曾祖辈、祖辈、父辈)之间的通信,竟能历时80多年,在经受了抗日战争等严重战祸、旧社会农村的匪患盗贼,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动乱,还有台风、洪水、虫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仍然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农村,像李云宏宗族这样珍藏家书的例子实在不多。不少人因文化水平所限,或搬迁、扫除,或老人去世,书信就会被当成垃圾扫地出门,或一把火烧掉。这批家书之所以保存下来,有一个特殊原因——它传到第四代,传到了一位对银信(侨批)情有独钟的集邮爱好者、青年收藏家手上,同时又遇上了一个重视华侨历史研究、弘扬华侨文化的好时代。这又是多么令人庆幸和欣喜啊!2006年起,我出版了两本书[1],发表了先父黄宝世1952—1975年的40多封古巴家书,曾经引起读者关注和文史界、收藏界专家的高度重视。不止一位朋友曾经断言很难再有这样的家书出现。谁知,李氏家族的古巴银信不但时间上比我父亲的家书长27年,而且数量也几乎翻了一番。作为私人生活史和心灵史的民间家书,向有“信史”的美誉,是最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而华侨家书更是一种宝贵的跨国民间文献,国际信息和世界风云也会游弋其中。民间家书抵万金,华侨家书价更高!若如学术评论界所言,我的两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构建了一部古巴当代华侨史,那么李氏宗族银信就不仅是对这部当代华侨史作了有力的佐证和补充,同时也为20世纪上半叶的古巴华侨现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史料。为此,我鼓励柏达把它们编辑成书,进一步丰富华侨史料的宝库。柏达十分努力,仅仅用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就把《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的书稿拿了出来。从史料的视角看这批银信,其中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最珍贵,也最让我震撼。“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太平洋水路被封锁,美洲侨汇几被断绝。日军多次入侵台山,狂轰滥炸、烧杀抢掠,以致生灵涂炭。而天公偏偏不开眼,连续三年大旱,作物失收,台山侨眷生活陷入困境,以致哀鸿满地、饿殍遍野。海外华侨心急如焚,纷纷捐款抗日,或回国参战,或千方百计寄钱接济亲人。本书的第24、25封银信,信封两面密密麻麻地盖着邮戳,经编著者考证,这是在多个国家、地区兜兜转转才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足足历时半年才最终到达台山侨乡的。而此时,台山已经沦陷,李氏宗族中有的小家庭早已家破人亡,有位妇女被卷入逃难人流,远走他乡。这是当年台山侨乡一个多么凄惨的缩影!是对凶悍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多么有力的控诉!这些家书将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懂得什么叫作“战争、沦陷”,什么叫作“天灾、人祸”,什么叫作“灾荒、饥饿”……这批银信中的每一封,其史料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你细细品读,都会看到历史的身影。由于编著者对银信作了相当深入的分析研究,为读者提供了颇有助益的注释和解读,我相信,本书对于金融史、邮政史、交通史、中外关系史和家书、侨批、文献信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助益。当然,李氏宗族银信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它和所有的华侨家书一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传谕、教化作用和艺术欣赏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银信的三位曾祖辈和祖辈华侨作者(李云宏、李云宽、李维亮)都是农民出身,读书不多,而且遇到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独特的台山方言以及中西文化碰撞等多重困扰,因而他们的文字表达困难重重。虽然书信中还有好些非文非白、不太通顺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耐心阅读,就不难发现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诸如20世纪20年代古巴政府的禁赌、禁毒和排华,60年代卡斯特罗新政府实行共产,受到美国的封锁压制,中古贸易的易货方式,以及古巴华侨为何出走美国等。而信中所展示出的李氏家族先辈的不怕艰险、勇于闯荡、刻苦勤俭、爱国爱乡、重视教育、敬重父母、关怀亲人等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华侨优秀的传统品格和伟大精神。他们的每一封信,都离不开寄钱——寄钱,不断地寄钱!即使在只靠微薄的养老金糊口、侨汇受到侨居国政府严酷限制的困境中,依然千方百计地寄钱。临近生命终点时,竟破釜沉舟、倾其所有,将“一生积蓄一次寄回”。这是何等的感人!相对于某些侨眷在家乡缺乏大志、不思进取,习惯性依赖侨汇过悠闲自在的生活,海外华侨则更显独立、奋发、自强,视野和胸怀也更加开阔。针对侨乡的陋习和不良风气,华侨长辈在银信中一边寄钱,一边反复劝导儿孙“人生在世,须要守慎德行,切勿乱作行为。人伦不固(顾)”;与邻里相处要有气量、“以和为贵”,切勿因小事争斗,有矛盾“祈用和平善法解决,切不可用仇怨气语讲话”;“力谋进取,希望发展图强”,“择善而从,立定志向”,“千祈勤俭,不可闲汤(荡)过日”;“父母功劳大过天,儿应奉养父母亲”,教导后辈要常记“血脉之情,平等对待”……简朴的语言中体现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传授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西方的平等、民主、博爱理念。虽然时移世易,但今天的读者仍可从中获得教益。此外,这批银信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值得肯定。颇见功力的字迹、精美且内容丰富的邮票,以及多姿多彩的信封和邮戳,都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批银信大多用毛笔写成。李云宏、李云宽和李维亮的字写得都不错,其中尤以云宽为佳。云宏、云宽生于19世纪80年代,维亮生于1903年,他们是在清末民初受教育的。那一代人学毛笔字,就像今人学电脑,是必修课。但字写得好不好,则与各人所下的功夫与天分有关,这就是所谓“字如其人”。我特别欣赏老一代华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他们把“文房四宝”(纸、笔、墨、砚)带到大洋彼岸的岛国,直到晚年仍锲而不舍。此等情怀,着实令人感动与佩服。黄卓才2015年元月于暨南大学[1]黄卓才:《古巴华侨家书故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黄卓才:《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离乡廿载旋故里1925年6月14日古巴寄台山温边村书信【原文】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料必大人平安到家,与家人之乐事也。伏望大人玉体双安,不胜欣喜,惟愿为慰。但吾欲想在家买得好茸参,如有人来湾[1]者,祈寄佢[2]带来以应补身体为重可也。又云古巴新总统[3]登任不满两月之久,布告禁赌博吹亚(鸦)片妓馆实行之事。况且吾衣馆近于此处,现时禁唱叉[4],生意极甚冷淡,将来或者开反(返)不定。吾望佢开反(返)为上策可也。儿各人在外均皆安康,祈勿远念。余容后禀,谨此跪请。再者刻下[5]衣馆生意每礼拜有六七十元,祈为知之。双安小儿维亮字禀(1925年)旧历闰四月廿四日原信尺寸:210mm×238mm【家书解读】“喜鹊仔,贺新年,阿爸去金山赚大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起屋又买田。”这首台山民谣,唱出清末民初时期五邑侨乡特有的社会现象,唱出华侨、侨属的期盼。这封家书1925年6月14日由李维亮从古巴舍咕埠[6]寄广东台山县长岭温边村李云宏,是我家族现存最早的一封家书,信封遗失。(很可惜,此前的家书没有保存下来。)虽然这封家书的落款没有年份,但从内容及与同时期的几封家书相比李维亮青年时期照片较,可以判断出它写于1925年。这一年,我家办了几件大事,后来的家书能保存下来应该与此有关。本封家书的作者李维亮,生于1903年10月11日(光绪廿九年癸卯八月廿一日),是曾祖父李云宏的次子,我称呼为“二公”(二祖父)。1921年,18岁的他远渡重洋去古巴谋生,与他的父亲一起在古巴舍咕埠经营一间洗衣馆。曾祖父李云宏自1905年去古巴后,因自己经营的洗衣馆无人看管,一直未有机会回唐山[7],直到小儿子李维亮去古巴后,他才有了一个回国的机会。离家20年后,他首次回到台山城东附近的一个古村——温边村。听祖母讲,曾祖父回乡时是乘火车走新宁铁路到大亨车站下车回家的。按照信里所说,大约是当年4月初从古巴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大约5月间回到台山,与家人团聚。曾祖父出洋二十载,首归故里,河山依旧,物是人非,当年的清朝已经变成了中华民国。他的父亲李俊衍五年前已在家乡与世长辞,当年年轻貌美的妻子邓氏已人到中年,大儿子礽润娶了媳妇,且媳妇十月怀胎。还有家乡村边新宁铁路的火车在隆隆飞驰。出洋归乡,与妻儿共聚天伦,乃人生一大乐事。于是曾祖父择吉日在村尾雅传祖祠堂大摆筵席,款待全村父老乡亲,同时行山祭祖等,好不热闹。不久,我的父亲呱呱坠地,曾祖父喜添孙,喜上加喜,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年。此时,身在古巴的小儿子维亮写信问候父母亲,并且告知一些古巴的情况。1925年5月,古巴自由党格拉多·马查多·莫拉莱斯当上新总统。他是一位独裁者,以亲美立场、破坏民主政治和镇压工人运动著称。任内修建了古巴中央公路。[8]他上任不足两个月,宣布全国实行“禁赌博吹亚(鸦)片妓馆”的政策,又禁止卖唱,二公的洗衣馆刚好在这些服务行业的街区,行业的萧条导致生意极其冷淡,每周营业额只有60~70元,因此他希望尽快解禁政策。编著者藏品新宁铁路公司行车时刻价目表。二公年少时身体较弱,出洋后也未见好转,经常要买些补品补养身体。他在信中嘱咐“在家买得好茸参”,托人“带来以应补身体”。古巴虽为世界著名的糖生产国和糖出口国,但参茸等滋补珍贵药材奇缺,价格昂贵。民国时期,在古巴的台山人很多,据有关资料记载,最高峰时期达两万人。温边村旅古华侨也不少,经常有乡亲来往于中古之间,带些家乡的东西去外洋也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这是天运九年(1912年)古巴夏湾(哈瓦那)致公堂发给李云宏的“夏湾致公堂馆底票”。此种布质底票是孙中山当年筹集革命经费的收据,是华侨捐款支持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物,目前仅见此件。[1]湾:古巴亚湾的简称,又称夏湾,是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台山话音译。这里泛指古巴。[2]佢:粤方言(含台山话)词语,他、她、它都说佢。这个代词在下文多次出现。这里指来湾者。[3]1925年5月,古巴自由党格拉多·马查多·莫拉莱斯(GerardoMachadoY.Morale)任新总统。[4]唱叉:唱歌的丫鬟,即歌女。[5]刻下:目前,眼下。[6]舍咕埠:台山话音译,西班牙文Ciegode&Ávila,古巴中部城市,谢戈德阿维拉省省会。[7]唐山:是东南亚华侨和美洲华侨对祖国的一种称呼。[8]“格拉多·马查多”词条,中国雅虎网。2.出洋费用千余元1925年7月16日古巴寄台山家信【原文】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儿昨接来家音一封,捧诵回还,亦详明悉矣。说及造屋[1]之事,要吾寄巨款回家,现时财政不足,大人汝前日在外亦将知之矣,不满两三月之久有何设法[2]!总至(之)迟他(下)来年有艮(银)到手,然后造屋。又云,胞兄做纸[3]一事,刻下用金艮(银)120元[4]做一张纸,另外舟费合该毫艮(银)一仟(千)余元。有得千余元在家做生意好过来古巴。总至(之)迟他(下)一星期问及广同昌[5]做纸,实事如何,然后再字。谨此恭请再者屋地泥请人担佢为先。双安小儿维亮字禀(1925年)旧历五月廿六日原信尺寸:200mm×240mm【家书解读】这封信与上封相隔仅一个月,信封已经遗失,作者仍然是二公维亮。曾祖父云宏回乡后不到一个月,6月20日,我的父亲出世。家里添了一个男丁,曾祖父喜出望外,给他取名焕麟。40岁出头就有了孙子,在当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于是,满月时就在村里摆刮头酒(满月酒),逐家逐户去派送鸡酒、红鸡蛋。全村上下喜气洋洋,兄弟、叔伯、婶母个个上门来祝贺,风光无限。链接台山乡间满月酒菜单(民国时期)刮头酒也叫满月酒。新生婴儿长至一月,谓满月。按台山旧俗,是日,孩子的家长摆酒庆贺,并为新生婴儿“刮头”(理发),谓之“刮头酒”。同时,给孩子取名字。有些乡村还有送鸡酒、红鸡蛋的习俗,亲戚朋友多以小孩的衣服、“口水巾”、布料相赠。民国时期,台山乡村酒席又有男席和女席之分,两种酒席菜单有所不同,男席比女席贵一些,菜式上肉类更多,而女席菜类更多,村民称男席更“好肴”,“男尊女卑”现象在酒席上也体现出来。华侨荣归故里,买田、买地、起屋(建新房),是理所当然的三件大事。曾祖父回乡后不久,曾祖母及其他家人都催他起屋。清朝末年,高祖父俊衍去金山回来后在温边村建了一间新屋,为何现又要起屋?这里面有一段古(往事)。高祖父生有三个儿子,却只有半间祖传的旧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便于宣统年间建了一间新屋。本来,曾祖父是长房,有优先选择住新屋的权利,但曾祖母因新屋地1950年古巴华侨出入境记录册在兴工时被“牛疴屎”(牛下粪)弄脏了,乡村风俗认为不吉利,所以她宁愿住祖屋也不住新屋。时间一晃过了十数年,终于等到曾祖父回来,于是她和家里人就提出建新屋的要求。曾祖父回乡时没有这个计划,但拗不过全家人,便在村里选择了新屋地择吉日兴工。然而,他带回乡的金银不够,于是写信给古巴的二儿子,要求寄钱回乡建新屋。古巴方面,新总统上任不久,宣布禁止“黄赌毒”的新政策,这使服务行业萧条,二公的洗衣馆生意受到严重影响。此前曾祖父回国时已经将前几年的积蓄用尽,要再筹集建新屋的资金确实很难,二公只好写信告诉父母,先请人挑泥,平整屋地,迟些待筹足钱再起屋。此时,仍在台山的祖父也想去古巴谋生,寄信去要求二公为他办出国手续。清末民初时期,台山人称办出国护照为“做纸”,当时办去古巴的护照手续费要美金120元,再加上船票和路途中的花费,去古巴的费用超过一千元(双毫银)。若拿这千元在家里做些生意,的确比去古巴还好,这也说明古巴经济状况不好,“揾食”(谋生)艰难。链接信中提到的“广同昌”号位于古巴亚湾,是当时在古巴专为华人办理出国护照的华人机构。它为华人出国办理相关手续,邑人出国前也可在此赊账,出国后由华侨逐步清还。“广同昌”号后来开展“接理华侨书信银两”业务,成为海外的银信机构。该号在香港、邑内设立分支机构,为华侨接驳侨汇。编著者藏品1928年古巴亚湾“广同昌”号金山庄代办寄台山牛尾山圩春生堂的银信封。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3 古巴家书 关于古巴的书

  • 追寻加勒比海的阳光:穿越古巴、墨西哥的神秘之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侯萍,宋苏晨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追寻加勒比海的阳光:穿越古巴、墨西哥的神秘之旅试读:古巴、墨西哥的神秘之旅作者:侯萍,宋苏晨排版:AGOOD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ISBN:9787531737360本书由黑龙江华文悦读荟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古巴古巴古巴在身边人看来,去古巴这个念头,既神秘又怪诞。在即将与我同行的女儿眼里,古巴与加勒比海盗一样令人恐怖。中国的80后,对于古巴这个国家的概念几乎是零。在为古巴之行做前期准备工作时,女儿简直就想打退堂鼓了。“妈妈,你自己去古巴吧。我留在坎昆等你。”她说的确实是心里话,但我知道她一定会与我同行。几十年来,由于美国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别说从美国去古巴很难,就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都不容易。都说半大孩子有逆反心理,就是成人也好不到哪里哈瓦那之旅去。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反而越是容易勾起人们的欲望。据说,每年大约有20多万美国人,经第三国进入古巴。其他国家的人,也趋之若鹜,难以抵挡古巴的诱惑。可不是吗?我们昨天才到墨西哥,今天就飞哈瓦那了。2013年4月23日上午9点20分,我们预订的出租车来旅馆接我们去机场。我们去古巴,手里只有一张自己打印出来的行程预定单。由于古巴对美元兑换的惩罚性政策,在国际通用兑换汇率的基础上,要另外加收20%的兑换税。为了避免或减少这莫须有的经济损失(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我们事先在网上用美元支付了古巴之行的往返机票、机场接送和旅馆费用。由于对古巴的国情一无所知,即使在前往机场的途中,我们心里还是忐忑不安,不知是否能够顺利拿到飞往古巴的机票。因为在网上经营古巴旅游业务的,几乎都是个人,其信用度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规避的风险。敢于让绿色的美元泡汤,敢于让自己的愿望落空,我们何其勇敢啊,自己先赞一个!哈瓦那机场我们在坎昆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开始搜索,居然问到了取票的柜台。一个古巴姑娘用生硬的英语,解释了我们抵达古巴后的住宿和出行细节。手里拿着古巴航空依然使用的纸质机票,让我们感到特别安心。心里一放松,脸上便漾起了笑容。但是在排队准备办理登机手续时,我们的笑容立即收了回去。我们看到古巴本土人士纷纷将自己的行李打上了真空包装塑料封皮,于是前往古巴的外国游客也争相效仿。我询问身边一个已经打好包的西方女人,她告诉我说,因为担心古巴那边有人开包偷窃。我们闻之大惊,古巴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哩。我们的托运行李只有一件,女儿付给负责打包机的人12美元,封装好的行李活脱脱像个透明薄膜木乃伊。我们在排队办理登机手续时,认识了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女人莉·冈恩。女儿曾在墨尔本求学,所以莉觉得分外亲切。在墨西哥入境24小时之内出境,可以免收25美元离境税。女儿事先查到了这条规定,我们俩省了50美元。莉在坎昆逗留两天,只好拱手送给墨西哥25美元。我们乘坐的古巴航空公司CU0153班机13:00登机,14:10起飞。我们办完登机和海关安检手续之后,还有点时间正好可以吃午饭,便与莉一起找了张桌子坐下,分别去买了自己的午餐。莉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古巴,坎昆则是跳板。她在墨尔本拍卖行工作,说是很乏味。真是干一行怨一行哦,本来我还以为拍卖工作相当刺激哩。莉今年50岁,古巴之行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我由衷地认同她,觉得这个女人很会善待自己。莉拿出自己的旅行剪贴簿给我们看,百宝囊般应有尽有,连飞机上的面巾纸都贴在里面。莉去过非洲,她有个哥哥在尼日利亚工作时不幸去世了。她给我们看了哥哥在非洲的照片,一个很帅气的男人。莉领养的女儿也是非洲人,她莫非有黑色情结?我历来遵循只听不问的处世原则,何况莉只是一面之缘的同路人。莉是个勇敢的女人,只身闯荡古巴,而且选择住在哈瓦那的家庭旅馆里。我们在欧洲旅行,也喜欢住家庭旅馆,但考虑到语言障碍,便放弃了古巴的家庭旅馆。莉说她事先自学了四个月的西班牙语,应该可以勉强应付几下。喜欢旅行的人,大多也喜欢学习和善于学习。旅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路就是课堂,同路人就是老师。飞机正点起飞,预计到达时间是16:30,除去一小时的时差,实际飞行时间只有80分钟。我们坐在古巴飞机上,觉得既新鲜又兴奋,仿佛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实说得准确点,中国、墨西哥、古巴同属政治经济意义上的第三世界。飞机升空平稳,机长一定是身经百战的古巴雄鹰吧?机组中的空中先生多于空中小姐,个个神情严肃,清一色的切·格瓦拉风格。坐在我右边的古巴老头,倒是笑容可掬,明知我们不会说西班牙语,却连比带画说个不停,幽默风趣可爱。老头随身带了几件玩具,足以证明他的爷爷身份。他头上戴的哈瓦那草帽,典型的古巴风情!下飞机时,他主动帮我们拿出行李舱中的随身背包,一脸真诚的微笑。古巴老人的微笑和善意,为我们的古巴之行加了第一分。我此时真切地体会到,微笑就是世界语。想当年也曾学过一段时间的世界语,但从未用过,一句也记不起了。飞机准时降落在哈瓦那国际机场。古巴海关的入境规定特别善解人意,不会在你的护照页上盖出入境章,免得被美国人找麻烦。不过,也有胆大的,就让盖了,大不了几年之内不去美国罢了,或者换个护照就一切OK了。因为我这趟还要返回美国,为了谨慎起见,我从中国带了新旧两本护照。待海关工作人员同意我入境以后,我从包里掏出剪去一角的旧护照,请他盖个入境章留念。我的诚恳微笑,让我顺利得到了一个古巴入境章。Ohyeah!我得意扬扬地来到行李传送带前,便再也无法继续得意了。只见古巴海关女警站了一长排,每人牵了一只可爱的小巴狗。也许古巴海关不想增加肃杀之气,便没有启用狼狗充当警犬。但谁知这些貌似娇弱的小巴狗,是否已被训练成具有与狼狗同等战斗力的霹雳娇娃呢?女儿天生怕狗,有时尖叫声竟能把狗吓得叫不出声来。我便让女儿往远处站,自己站在传送带前等候托运的行李。其实,最怕的应该是我,因为我带了两大包双鱼牌肉脯——女儿的最爱。勇敢的肉脯们经过了中国海关、美国海关、墨西哥海关,能否顺利通过古巴海关,全看女儿的造化了。我们推着行李车,微笑着走过古巴警花的弧形女儿墙。警花们也回以微笑,狗狗们也很乖,没有来亲吻我们的行李包。Ohyeah!出口处有个男人举着写有女儿名字的一张纸,果然有人接机。很棒哦。那男人指点我们去银行窗口换钱,但是排的队伍有点长。不一会儿,男人又回来了,让我们暂时不换了。原来,我们是他接机的最后一批客人,其他先到的客人已在车上等待多时了。临上车前,我赫然看到哈瓦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AerouertoIteracioalJoéMarti)的一长串西班牙文字母,在一尘不染的蓝天下鲜艳夺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另外一个同车人也高高举起了手中的相机。我们上了一辆豪华中巴,最后一排还剩两个空位。女儿坐了靠窗的座位,我左边坐了一个酷似比尔·克林顿模样的美国人。当我说他像克林顿时,他得意极了,一定让我亲口告诉坐在他身边的老婆。“克林顿”告诉我,他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面的国家广场散步时,常有人过来向他问好,有的还请他抽根烟。“克林顿”夫妇下榻的旅馆先到了,他下车后主动与我拍了张照片。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一笑,春光满面,皆大欢喜,何况我们是敢于乘坐古巴航空而来的勇士们。听说古巴航空以前用的飞机一直是前苏联的雅克-42老爷机,两三年前才换了图-204,即图-154的升级版。但我们很幸运,居然撞大运坐上了空客320!但蹊跷的是,我在椅背后面文件袋里抽出安全须知彩页时,发现竟然是图-204的飞机结构示意图。我还特意给女儿看了一眼,说图系列是前苏联的军用飞机。真是神秘啊,我一直也没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怎么说,我们都算超级幸运,一是航班正点顺利平安,二是行李安然无恙。乌拉,我们那件神圣的木乃伊行李!哈瓦那机场距离市中心大约18公里,并不算远。一路上觉得视野开阔,色彩丰富。蓝天高,白云远,绿色的椰子树俊逸挺拔,红褐色的沃土上烟叶肥厚如芭蕉。海边筑了长长的石堤,情侣面对大海并肩而坐的背影轮廓,被夕阳镶了一圈金边。哈瓦那的海水呈铅灰色,是庄重是凝重还是沉重,反正让人感觉不轻松。倒是路边人家五颜六色的房子和门窗,散发出别样的异国情调。身材玲珑的古巴女人,肩上背了包,一手提着食品袋,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这就是古巴吗?我们真的来到古巴了吗?这个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为什么充满那么浓郁的神秘色彩?为什么流传着那么特别的英雄传奇?“去古巴,要趁早!”怀着古巴梦的朋友都急吼吼地说,担心改革开放的浪潮会冲刷掉原汁原味的古巴风情。有的朋友说得更直白:“古巴要尽早去。别等到卡斯特罗不在了,古巴也改革开放了,断壁残垣修饰一新了,古巴人民全都向钱看了,那时就真的别去了。”古巴古巴,我们没有来迟吧?两个世界四月天的一个早晨,我们走在哈瓦那的旧城老街上。初升的太阳照亮了东西朝向的窄窄小路,而南北朝向的街道,却被楼房挡住了阳光,我依然沉浸在长夜初醒的惬意中,轻轻地伸了个懒腰,努力回想着那个夜里做过醒来又忘了一半的梦。据说,古巴的早晨,即使在夏季最热的天,也会凉爽宜人。雪茄、鸽子和大提琴我们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看到一个热爱行为艺术的流浪汉,唇间叼着雪茄,手里提溜着一把大提琴,徘徊在一幢粉红色的殖民风格建筑附近。当我走到街道对面,转身想拍一张动态艺术和静态建筑结合的照片时,女儿突然发现,这不就是海明威的“两个世界”嘛!两个世界旅馆我们立即决定先去两个世界。每逢这样的时刻,语言便成为多余的东西,只需目光相触的一瞬,我们便可完成心灵的默契。这个年已90岁的老饭店,一部罐笼式铁栅格老电梯每天上上下下,大多装的是来看海明威的人。你根本无须开口,电梯先生便会摁下五楼的按钮。五楼的511房间,如今已辟为海明威博物馆。因为时间尚早,电梯就临时成了我们俩的专用电梯了。我们走上铺着地毯的五楼走廊,在昏暗的光线中开始寻找海明威的房间。1928年,海明威第一次踏上古巴的土地,第一次住在这个每晚只收两美元的旅馆里。1933年4月8日,海明威在致友人珍妮特·简宁特·弗兰纳的一封信中说:“城里有一个能眺望整个码头的不错的旅馆,叫‘两个世界’,又好又干净的房间,一天才两美元。”据说,在1932到1939年期间,海明威每次来古巴,都住在“两个世界”旅馆中的511房间。我正在脑海里温习功课之际,听见身后的一扇门开了,走出一个优雅的女人。她的微笑也很优雅,带着几分严肃和拘谨。她问我们是否知道参观需要收费,我们回答知道。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刻在小铜牌上的收费标准:每人2CUC。2CUC相当于2美元的兑换率,使用方法相当于中国1980年发行、1995年终止使用的外汇券。我们买了参观券,女人打开511房间的门,开始为我们讲解。这个女人40岁左右,五官清秀,皮肤白皙,身材玲珑,像是东欧人的血统。如今的古巴,已经没有印第安人,只有白人和黑人构成的两个世界。别看古巴女排清一色的黑人美女,就认为古巴都是黑人,其实古巴是拉丁美洲唯一的白人国家。511房间就像任何旅馆的任何房间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是多了一部老式打字机和几支铅笔。据介绍,海明威习惯用铅笔写初稿,在打字机上誊写修改终稿。在这个房间里,海明威完成了《丧钟为谁而鸣》的写作过程。海明威住过的房间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作品描写了国际纵队志愿队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已经逐步从战后的孤独、迷惘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重新找回了尊严和勇气,塑造出自己的硬汉风格和英雄主义精神。这个小小的博物馆,这个优雅的古巴女人,每天要接待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海粉”。当我们得知她通晓西班牙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时,便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她却平平淡淡地微微一笑,说是工作需要。她的敬业,她的谦虚,像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她讲解完毕之后,说我们可以自己随便看看,有问题可以随时问她。我们问是否可以拍照,她说没有问题。自由古巴万岁!这时,进来两个俄罗斯姑娘,高高大大的身材,各自背了一个包包。于是,这个小小的房间里,容纳了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印记的五个同志。世界真小啊。前苏联已经解体,中国有了自己的特色,古巴这个拉丁美洲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五彩的蝶蛹中躁动不安……海明威用过的打字机古巴女人操着俄语对两个俄罗斯姑娘介绍海明威。我悄悄地观察她,觉得这个女人很有定性,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与外面的古巴女人相比,少了许多热烈与风情。同为古巴女人,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我相信,如同世界每个角落的女人一样,每个古巴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区别只在有人愿意讲出来,有人想一辈子埋在心里。一个通晓五国语言的优秀女人,每月也就30美元的工资。一个御医级别的古巴医生,每月也就挣40美元。但古巴人并不觉得委屈,他们会说“菲德尔(卡斯特罗)每月才拿55美元啊”。到目前为止,古巴在制度上还是纯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形成贫富悬殊的两个世界。两个世界饭店511室两个世界饭店511室两个世界旅馆的511房间,有一个可以看风景的阳台。海明威这样描述道:“从哈瓦那的两个世界旅馆东北角的房间往外看,北面是古老的大教堂、港湾的入口、大海,东面是卡萨布兰卡半岛、所有排列其间的屋顶、宽广的港湾。如果你睡觉时脚朝东,这将违反这里某些宗教的信条。太阳从卡萨布兰卡半岛升起,爬上你敞开的窗户,笔直照到你脸上。不管你昨夜身在何处,现在也一定会醒来。”我看着511房间里的那张床,想象着像今天一样初升的太阳,爬上敞开的窗户,金灿灿地照在海明威的脸上。接着,我仿佛听见铅笔尖划过纸张的声响,不朽的文字诞生了。老爷电梯海明威是个勤奋的作家,早上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而且是金鸡独立式站着写作。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房间的书橱里摆放着海明威的著作。那两个俄罗斯女孩透过书橱玻璃,目光聚焦在书本上,献上来自远东的敬意。一个美国作家,两个前苏联女孩,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公民,曾生活在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书籍封面照片上的海明威,与俄罗斯女孩隔着玻璃彼此相望。冷冰冰的玻璃,被热切的眼神温暖着、融化着……我们与古巴女人和俄罗斯女孩说声再见,便离开了511房间。再见,511房间,再见,海明威先生。两个世界旅馆大厅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段文字,有个“海粉”在巴黎街头遇见海明威,便激动地脱口喊道:大师!(Maetro!)海明威回首作答:再见,朋友!(Adio,amigo!)大千世界,滚滚红尘,相遇者都是朋友,这个世界何其美好!我们乘坐老电梯下楼,也对电梯先生说了声:Adio,amigo!两个世界旅馆大厅一角的墙壁上,挂满了海明威的照片,我们称之为海明威角。其中一幅大照片上的海明威,一贯的硬汉形象,头发白了,胡须白了,皮肤皱了,唯独不老的是眼神,是“桑提亚哥”精神: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Butmaiotmadefordefeat.Amacaedetroyedutotdefeated.)海明威在两个世界这家旅馆断断续续住过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平静安宁的岁月。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留下了身心创伤,疗伤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于是,哈瓦那的两个世界这个闹中取静的街角旅馆,成了他进行自我修复与完成心灵救赎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再次打破了海明威宁静的写作生活。于是,这位战地记者再次奔赴前线,获得一枚铜质奖章。海明威是作家,是战士,是英雄。我们坐在旅馆大厅的旧沙发上休息,静享着殖民风情里华丽的忧伤。黑色的落地百叶窗,过滤了白日里的些许光线,营造出若明若暗的舒适气氛。钢琴盖上乌黑晶亮的光泽,绿色植物水油油的茎叶,张望着门外的街道和路人。旅馆的门敞开着,门外的社会主义世界,与门内海明威初见时的殖民主义世界,和平共存,互不相扰,这也是一种和谐。海明威不是古巴人,却是响当当的哈瓦那男人。一个美国作家,能与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并列为哈瓦那的三个男人,实在是一个传奇。卡斯特罗革命以后的社会主义古巴,是美国人或欧洲人寻梦的地方。那些破败的精美建筑,50年代以前的老爷车,海边防波堤上吉他手演唱的老歌,都是欧美人寻找的怀旧情结。中国人来寻找的是什么?是凭票供应日常用品的杂货店,还是跑在大街上的宇通大巴?古巴的特别,哈瓦那的风情,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因此,无论你来自哪里,都会觉得自己来自另一个世界。人类是特别好奇的动物,在一个世界待久了,总想看看另外一个世界的模样。圣哥伦布大教堂圣哥伦布大教堂圣哥伦布大教堂是古巴的主教堂,也是古巴最大的教堂。该教堂的全称是哈瓦那圣克里斯托瓦尔大教堂(CatedraldeSaCritoaldelaHaaa),因为哥伦布是姓,克里斯托瓦尔是他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的哥伦布,是他英文姓氏的音译(ChritoherColumu)。哥伦布是意大利人,意大利姓名是CritoforoColomo,他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CritóalColó不知是西班牙语还是葡萄牙语。经查实,这个姓名是西班牙语。另外,圣克里斯托瓦尔也是西班牙语的音译。我发现西班牙语中的辅音,发v的音,所以英语和意大利语的译名克里斯托弗,从西班牙语译过来,就成了克里斯托瓦尔。再譬如Haaa被译成哈瓦那,而不是哈巴那。写这篇文字时,刚一开头就误入上述译名翻译研究怪圈,纯属意外!1492年,哥伦布在第一次航行中发现了美洲,发现了古巴。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称古巴为他所亲眼看到过的最美丽的地方。身为航海家和冒险家的哥伦布,见过的好地方一定很多。哥伦布发现了古巴的美,古巴的美震撼了哥伦布。后来,西班牙人登上了古巴岛。再后来,西班牙人开始建造哈瓦那圣哥伦布大教堂。那一年是1748年。屈巴洛克风格建筑指算来,大教堂已经265岁了。也有的记载时间更早些,那样的话,大教堂的年龄就更老啦。这座大教堂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了。大教堂坐北朝南,仰脸接收了最充足的太阳光量和热量。我第一眼看到大教堂的正面外观,觉得像是拉斐尔画的天使,明部表现出白白胖胖的婴儿肥,阴影线条画出了天使深深的眼窝。我小时候总想知道,为什么拉斐尔画的天使像个丑洋孩。其实,我看到第一印象正是巴洛克建筑的其中几个特点,譬如戏剧性地使用光线、形成强烈的光影对比、营造明暗对照的效果等等。圣哥伦布大教堂内部据说,哈瓦那圣哥伦布教堂始建于1748年,竣工于1777年。大教堂外部采用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有棱有角的石灰岩砌成的波浪形立面,形成凹凸有致的动感波纹,产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情绪感染力。教堂立面的材质用了古巴特有的石灰岩,岁月的痕迹在灰白的石头上生出墨绿的斑驳,如同海藻的影子在白沙海床上摇曳舞动。石头墙面上波浪起伏,仿佛加勒比海涌来的波浪在此凝固了。我们信步走进大教堂,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心里顿时沉淀下一片宁静。在幽暗的室内光线中,镶嵌着金子、银子和缟玛瑙的小神龛,看起来愈发神光熠熠。教堂墙壁上陈列着名画珍品,其中就有比安奇尼和秀塞贝·佩罗瓦尼的佳作。教堂的内部,却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石柱高大,一个个尖拱勾勒出一种神圣的升华感。典型的表里不一,古巴真是处处都有奇葩哦。教堂里设有专用参观通道,并提供免费导览讲解。那天不是礼拜日,也不是宗教节日,教堂里没有望弥撒的人,响了几百年的铜钟也在午休。之后,我们走到大教堂广场南边,想拍几张大教堂的全景照片。我突然发现,大教堂两侧对称耸立的钟楼竟然一点也不对称!大小不同,样式各异,像是正在闹别扭的两兄弟。怎么这样啊?难道敲响的钟声也要分两个声部吗?我后来查阅了一下,才发现这另一奇葩归因于大教堂的曲折建筑史。1748年,耶稣会开始承担大教堂修建,1767年才完成主体工程。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下令,从西班牙本土和海外领地驱除耶稣会。于是,还没有等到大教堂完工,耶稣会就被逐出古巴。后来,圣芳济会修士接手工程,1777年建成的大教堂就是现在的模样:巴洛克式立面,哥特式内部,两个不对称的钟楼。哈瓦那大教堂融合了欧洲和美洲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像是一个漂亮的混血儿,个性独特,形态自由,谁能想到这原本是一堆沉默千年的石头呢?这座美不胜收的大教堂被誉为石头谱出的音乐(muicetitoe)。据说,这话出自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Caretier,1904—1980)之口。卡彭铁尔不仅仅是作家,还是一位音乐理论家,曾在哈瓦那大学工学院攻读建筑,同时学习作曲。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卡彭铁尔却从大教堂的石头中,听到了音乐的流动。这些神圣、神秘、神异且多元化的美音,触动了卡彭铁尔的心灵。他生在古巴长在古巴,却不是古巴人。他的父亲是法国建筑师,母亲是俄罗斯外语教师。他不是古巴人,却因投身古巴革命事业而被捕入狱。他出狱之后流亡法国二十多年,直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才返回古巴。1980年,卡彭铁尔逝世于法国,古巴政府将他的遗体运回,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卡彭铁尔的遗体为什么要运回古巴?法国才是他的祖国啊!我不想继续深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想感谢这座大教堂,让我认识了一位古巴作家和英雄。在大教堂广场南面的走廊里休息时,我心里还有一个小纠结。哥伦布明明1506年5月20日卒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地区的巴利亚多利德,为什么古巴人说1777年,曾将哥伦布的遗骨埋葬在小殿堂(ElTemlete)前面的木棉树下,然后又装进棺椁移至大教堂内存放,1899年才送回西班牙。1777年,为纪念哥伦布而建的哈瓦那大教堂落成,也许从西班牙分了些骸骨运回古巴。1899年,美国占领哈瓦那,古巴又把哥伦布的骸骨送回西班牙。哥伦布的墓志铭上写着:“不要让我成为永远的谜。”但不幸的是,他的遗骨究竟埋在何处终究还是成了一个谜。据说,哥伦布的遗骸被迁移四次:第一次迁移在1509年,根据西班牙皇家法令迁到了塞维利亚大教堂;第二次迁移是1536年,他的遗骨被迁到多米尼加的圣·多明戈岛;第三次迁移是1795年,法国占领了圣·多明戈岛,于是西班牙人便将哥伦布遗骨迁到古巴的哈瓦那;第四次迁移发生在1898年,西班牙人战败,美国占领了古巴,所以又将哥伦布的棺木葬回塞维利亚大教堂。哥伦布,举世闻名的航海家,圣玛丽亚号旗舰的船长,生前漂洋过海一辈子,死后还得凌波逐浪行。“主啊,请赐予他永恒的安息。”我想在哥伦布的安魂弥撒上,天主教神父一定这样求过天主了。如今,在西班牙美丽的塞尔维亚小城,哥伦布的灵魂终于得到安息了。我曾经去过西班牙,还曾经从塞尔维亚大教堂出来就迷路了,结果问路问到警察局。我觉得西班牙和古巴这两个国家,都有很宽厚的包容性,不论哪里来的人,只要对这个国家有贡献,都会受到尊敬和爱戴。宽敞的走廊里凉爽宜人,从二楼阳台上狂泻而下的一大丛花瀑样的九重葛,在清风中微微摇曳着。一阵风稍微“暴力”一点,便飘下落红无数,投入地面上斑驳的日影中了。在不对称的大教堂钟楼对面,巴约纳伯爵府邸却建得非常对称,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座建于1720年的伯爵府邸,现已辟为殖民地艺术博物馆(mueodeartecoloial),门窗的蓝色蓝得像海又像天。女儿非常喜欢蓝色的小木门,我便拍下了她靠在门上的照片。古老的邮筒那蓬开着火红九重葛的阳台,是阿尔克斯侯爵府的阳台。我们坐着纳凉的走廊,则是龙碧勇伯爵府的底层建筑,后来做了哈瓦那的第一个邮局。我们在伯爵府(老邮局)中庭转悠时,一个古巴女人走出来问我们想不想上楼参观,我们说就想自己随便看看。老邮局门口的墙上有个怪面邮筒,大嘴巴是投信口。我想起罗马科斯美汀圣母教堂的“真理之口”(Boccadellaverità),如果不说真话就会咬住你的手哦。我想称之为“真话之口”更加贴切。哈瓦那老邮局的怪面邮筒,也是真话之口吧?不用真心写出的真话,怪面的大嘴巴便会拒收吐出来。呵呵,仿佛我是老邮局的局长似的。怪面邮筒现在依然使用,你可以从这里寄一张印有大教堂和广场的古巴明信片。老邮局的走廊边,坐着一个上了年纪的古巴女人,一袭白衣,衬得皮肤更加黝黑发亮。她脸化了妆,头发上插了一朵红花,大耳环一晃一晃的,抽雪茄的手指细长优雅,蓝色的烟圈即飘即散,空气中只留下淡淡的烟草味。古巴街头的景点处常有这种打扮的古巴女人,应该称作影模吧。游人可以付上1CUC,就可以拍下她的照片,也可以与她合影。我注意到,在古老的建筑附近,年老的影模居多。而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上或老爷车前面,年轻的古巴女人,身上穿着鲜花般的衣裙,头戴鲜花,手提花篮,芬芳美丽如流动的春天。年老的影模,兜售的是自己依附古巴文化的附加值,年轻的卖花姑娘,卖的是香吻,一个美元一个吻(oedollar,oeki)。游客中有一对父子兵,脸上被留下了鲜红的唇印。广场西面是一家有名的饭店,名叫ElPatio,西班牙语的意思是露台,前身也是一座侯爵府,据说建于1751年。这里天天生意火爆,摆在饭店门口的露天桌椅,阳光充沛,海风习习。谁能想到,这片17世纪前的沼泽地,相继冒出一座座殖民地艺术风格的建筑,将巴洛克风情演绎得巧克力般浓郁!圣哥伦布大教堂和大教堂广场周围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座美轮美奂的殖民地艺术博物馆。那些精美雅致的庭院、连拱廊、木雕阳台和门窗,伴随着古老浑厚的钟声,记述和诉说着哈瓦那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屈辱与勇气。饭店左边是一条碎石小街,走过去就是街中小馆(ElBodeguitadelMedio)了。街中小馆就是五分钱小酒馆。只见道口拦了石球路障,石球已经磨得很光滑,想必这条小街很久以前就不让车辆进入广场了。其实,马蹄踏在碎石路面的声音一定很好听。曾几何时,那些古色古香的马车嘚嘚有声地驶进广场,然后随着马车夫的一声吆喝戛然停住,马车上走下来的什么人没有啊?从梵蒂冈的教皇保罗二世,到前来举行少女成年礼的女孩子……这座大教堂和广场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五分钱小酒馆我们刚到哈瓦那,就去了五分钱小酒馆。大白天的中午,就挤在吧凳上喝起来了。人头攒动的小酒馆里,震耳欲聋的萨尔萨音乐,飞旋着落进一杯杯清清亮亮的莫吉托鸡尾酒里,杯中碧绿的薄荷叶随之微微舞动起来……五分钱小酒馆,其实正式名称五分钱小酒馆叫作街中小馆(ElBodeguitadelMedio)。我想一定是当年莫吉托只卖五分钱一杯,所以就被人们叫成五分钱小酒馆了。五分钱小酒馆坐落在哈瓦那老城区一条卵石小街的中腰处,头上彩旗飘飘,耳畔乐声不绝,这里每天都是节日哦。因为海明威的缘故,五分钱小酒馆成了哈瓦那的地标建筑。海明威常住的两个世界旅馆,离这里只有一箭之遥的距离,走几步拐进一条小巷就到了。小酒馆里依然留着海明威的气息海明威习惯在凉爽的早晨写作。到了中午,加勒比海的太阳格外灼人。海明威在旅馆吃过午饭之后,便会来到五分钱小酒馆喝两杯。莫吉托是他的最爱,不过他要求兑入两倍的朗姆酒。吧台里面左侧的第二张桌子,是海明威的专座。如今,谁都想抢那张桌子坐一坐,沾点大文豪的名气。因此,幸运者寥寥无几。我想,如果想坐海明威那张桌子,除非在小酒馆开门时第一个抢滩!嚯嚯,诺曼底登陆!据说,海明威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上午写作,中午吃饭喝酒,下午驾船出海捕鱼。加勒比海的热风和艳阳,把他的魁梧身躯镀上了古铜色。他走出五分钱小酒馆,遇见大人孩子都打个招呼聊上几句,然后继续吹着口哨,穿过卵石小街,慢悠悠地走向港口。在哈瓦那街头玩耍的孩子们,都知道海明威经过的固定时间。他们会从哪个街角蹦跳出来,向和颜悦色的老爸说声Hi。哈瓦那中午的天气真热,小酒馆里的气氛更热,清凉的唯有莫吉托。我们坐在吧台上,看着调酒师兑酒。酒水依旧,价钱涨了一百倍。现在的五分钱小酒馆,应该更名为五元钱小酒馆了。开个玩笑啊。调酒师先在玻璃杯里加入糖、柠檬汁和气泡矿泉水,再放进几片新鲜的薄荷叶,用小木棒将叶子捣几下,最后加入朗姆酒和冰块搅拌,一杯莫吉托就调好了。如此一杯清凉饮品,堪称色香味俱全!女儿不胜酒力,抿了两小口就两腮绯红了。乐队就在我们身后,邦戈鼓敲出的鼓点,急促地震动耳膜,古巴黑人女歌手的厚嘴唇犹如迎风摇曳的红莲,吐出低沉醇厚的妙音。大白天的酒吧,午夜般high,这才是古巴!我啜着我的莫吉托,看着吧台正中的海明威留言:“我的莫吉托在五分钱小酒馆。我的达伊基里在小佛罗里达餐馆。”其实,两个世界旅馆楼顶酒吧调制的莫吉托也非常好。调制莫吉托与莫吉托一样,达伊基里也是用朗姆酒调制的一款鸡尾酒,由青柠檬、糖、冰花、樱桃酒和白朗姆酒搅拌而成。由于朗姆酒的酒精含量通常在42~70度之间,虽然初闻芬芳,入口甘美,但容易上头。因此古巴人喝朗姆酒时,通常都要掺兑其他饮料调成鸡尾酒。酒这东西有两个名字,一个叫欢乐,一个叫忧愁,高兴时喝了更高兴,忧愁时喝了愁上加愁。一天工作之余,独坐或者对饮夕阳之下,任逐渐模糊的旧日好时光,被酒精点亮升温,任尚未枯竭的心潮时涨时消。在这身体彻底放松的时刻,心灵便获得了自由。自由的概念,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来一杯莫吉托!闭上眼睛,好好享受杯中人生的滋味。来一杯达伊基里!再闭上眼睛,沉醉在昔日古巴的繁华一梦里。梦醒时分,再来一杯自由古巴!酒馆小乐队自由古巴,是一款最著名的朗姆鸡尾酒,也是炎炎夏日的一款清凉饮料。自由古巴的调制方法极其简单,只需在杯中依次加入5毫升青柠檬汁、30毫升黑朗姆酒、两片柠檬、少许冰块,最后倒入可乐,搅拌一下就可以喝了。据说,古巴革命军在酒里加白糖、加蜂蜜或者加咖啡,以免自己喝醉了;后来竟被美国军人用可乐代替了,怕的是违反禁酒令。古巴人发现用可乐勾兑的朗姆酒,很像自由古巴的味道。另外,可乐毕竟比蜂蜜和白糖成本低哦。社会主义古巴,也要遵循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自由古巴这款酒的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革命精神。五分钱小酒馆里慕名而来的“海粉”,大多数都会点一杯老爸双份酒(Paadoule)。老爸双份酒也是一款鸡尾酒,用哈瓦那俱乐部牌白朗姆酒、青柠檬汁、番石榴汁、糖汁、冰块调制而成。当然,还要掺些新鲜碧绿的薄荷叶。其实,这也是莫吉托的同类吧?因为海明威一口气可以喝上两大杯,久而久之就冠名为老爸双份酒了。海明威把古巴当作自己的家,自己不知不觉就成了古巴老爸。“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海明威美国的家,就在古巴岛对面的佛罗里达,然而他的一生,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古巴古巴处处充满诱惑,连海明威都抵挡不住哦。五分钱小酒馆也供应古巴特色美食黑豆饭和烤猪肉。但是,那挤得沙丁鱼罐头似的空间里,就那么几张小桌子,想在这里吃中饭,无异于天方夜谭!比起海明威坐过的桌子,我们更喜欢海明威的作品。别了,五分钱小酒馆!我们在这里只喝了杯莫吉托,没有留下任何来过的痕迹。“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小酒馆的墙壁上、窗框上、栏杆上,写满了全世界的海粉们的字迹。我想,小酒馆应该提供梯子,让人们把天花板也写满留言。乐队起劲地演奏了一曲又一曲,如同不知疲倦的一群爱乐鸟。有人点了一首歌,我请教旁边一个懂西语的哥们,他说是关于切·格瓦拉的古巴民歌。我拿出小本本,让他写下了歌名。于是,便上网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QQ空间里搜到了这首歌的歌词:我们学会如何爱你,从历史的顶点,在那里你勇气的光辉,包围了死亡。画像中,你深邃的目光变得如此清晰,我们的英雄——切·格瓦拉。你光荣而强壮的手,燃烧着历史。当圣克拉拉从梦里醒来看见你。你燃烧着风,用春天的阳光,用你微笑的光,插上光荣的旗帜……我在五分钱小酒吧里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乐队后面的墙壁上,鲜红的旗帜上画着金黄色的锤子镰刀,中国人无比熟悉无比亲切的锤子镰刀。附录:古巴民歌《直到永远》的双语歌词:HASTASIEMPREHASTASIEMPRECOMANDANTE(献给永远的英雄)作者:CarloPuela(卡洛斯·普巴拉)Aredimoaquererte我们学会如何爱你,Dedelahitóricaaltura从历史的顶点,Dodeeloldeturavura在那里你勇气的光辉,Leuocercoalamuerte包围了死亡。AquíequedalaclaraLaetraialetraareciaDetuqueridareecia画像中,你深邃的目光变得如此清晰,ComadateCheGuevara我们的英雄——切·格瓦拉。umaoglorioayfuerte你光荣而强壮的手,Sorelahitoriadiara燃烧着历史。CuadotodoSataClara当圣克拉拉Sedeiertaaraverte从梦中醒来看见你。Vieequemadolaria你燃烧着风,Coolederimavera用春天的阳光,ParalatarlaaderaColaluzdetuoria用你微笑的光,插上光荣的旗帜。uamorrevolucioario你的革命情怀,ecoduceauevaemrea引导你奔向下一个新的事业,DodeeeralafirmezaDeturazoliertario人们期待着在你自由而坚韧的臂膀中,Seguiremoadelate继续向前,Comojutoatíeguimo沿着那段我们一起走过的路,YcoFideltedecimo今天,我们对你倾诉:HataSiemre,Comadate我们的英雄格瓦拉永垂不朽。朗姆酒博物馆离开五分钱小酒馆之后,我们回到旅馆稍事休息,然后又提溜着哈瓦那老城地区的地图打印件,顶着加勒比海的炎炎赤日,一路穿街走巷寻到了朗姆酒博物馆。哈瓦那俱乐部的大招牌非常醒目,我们竟然视而不见,差点错过了朗姆酒博物馆的小门。当我们走过那扇“大户人家”的小门时,看见两辆复古马车上下来几个游客,进了那扇小门。我们立马反应过来,这里就是朗姆酒博物馆!赶紧回头!朗姆酒博物馆我们进去买了两张票,每张7CUC,大约相当于7美元。原来小门里面别有洞天,庭院很大,绿叶扶疏,屋檐下摆着一排酒桶坐凳。一楼是朗姆酒展厅和酒吧,乐队正在演奏激情如火的古巴音乐。古巴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既可餐又博物馆油漆匠可饮,音乐是古巴人的生命源泉。朗姆酒博物馆前马车络绎不绝二楼是朗姆酒厂生产线模型,需要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二楼的楼梯口的墙壁上挂着一个铜铃铛,讲解员会请一个参观者拉响铜铃铛,表示参观开始。我们也想加入人流,但是讲解员看了我们的票,说我们要等下一批的英语讲解团。在拉美在古巴,西班牙语说得如火如荼,让英语情何以堪?!汉语就更不用说了,国人引以为豪的这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朗姆酒博物馆里只有我们两个人通晓。我们坐在木质楼梯上休息。庭院中间有个小卖铺,正在出售现榨果汁。不用说,果汁里也会加点朗姆酒。在古巴,吃的喝的里面如果不加朗姆酒,那才叫奇葩呢。咖啡加朗姆酒,冰淇淋加朗姆酒,雪糕加朗姆酒,巧克力加朗姆酒……在朗姆酒博物馆里,果汁里不加朗姆酒,怎么也说不过去呀。女儿买了甘蔗芒果汁,2CUC一杯,里面当然也加了些朗姆酒,那是必须的!朗姆酒的原料是甘好酒不远行蔗,那么甘甜的汁液,酿制过后怎么就变成猛料十足的“火酒”了呢?“火酒”又叫“海盗之酒”,顾名思义就是加勒比海盗的最爱了。更传奇的是,据说在18世纪,朗姆酒曾是英国海军的军需配给品。为了避免将士醉酒贻误战事,海军上将爱德华·弗农决定在朗姆酒中掺水。可惜弗农将军没有申请专利,否则酒吧里就会多一款弗农鸡尾酒了哦。庭院里有个古巴黑人正在油漆一扇门。黑人很年轻,也就30多岁吧。古巴女人的屁股很翘,古巴男人的身材也不错,多半高高瘦瘦,有款有型。他上身穿着一件紫罗兰色T恤,下身穿了一条黑色工装裤,油漆桶放在右边窗台上,右手往门上刷着白色的油漆。在他停下来接听手机的当儿,脸上便绽开黑白分明的笑容,显然是甜蜜爱人传来的甜蜜声音哦。接完电话,他继续工作,一丝不苟地刷漆,犹如在画一幅油画。我与他近在咫尺,但是没有闻到什么油漆味。如果没有语言障碍,我真想上去问问他,白色油漆里是否也添加了白朗姆酒?这时,一位古巴姑娘上前招呼我们上楼参观。我们这个团,只有四个人,除了我们之外还有一对中年夫妇——男的英俊,女的端庄。只听当啷一声清响,老俊男拉动了铜铃铛。我们一起走上二楼,准备近距离认识古巴这位朗姆老俊男。朗姆酒的酿制原料是甘蔗。博物馆里墙上的图片,展现了甘蔗的种植和收获过程。原来是哥伦布从加纳利群岛带来了甘蔗根茎,让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有了甘蔗园,继而才有了朗姆酒。加勒比海地区出产的朗姆酒,当数古巴的最著名;在古巴众多品牌的朗姆酒之中,又数哈瓦那俱乐部的牌子最响亮。讲解员姑娘告诉我们,哈瓦那俱乐部(HavaaClu)是产于古巴北部圣克鲁斯地区的一种著名朗姆酒的商标,由JoéArechaala始创于1878年。1959年,古巴政府将之收归国有,Arechaala家族便去了美国。古巴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兄弟!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运动,上海不是也有资本家去了美国吗?酿酒厂二楼的光线昏暗,让人觉得未饮先醉的昏昏欲睡。讲解员一按电钮,酒厂模型的生产流水线便开始操作。火车飞奔,汽笛悠扬,多么亲切熟悉的声音啊。从甘蔗运输到酿造工序和成品装卸,仅仅一个制作精细的模型,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外行了解朗姆酒的诞生过程。我们四人围着讲解员姑娘,不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明白的问题。我发现老俊男的嗓音浑厚动听,很像美国之音的新闻播音员。讲解员的专业知识和敬业态度,都令我怀念中国当年的社会主义风尚。真没想到,朗姆酒博物馆之行也是一次怀旧之旅。从压榨到装桶一共有12道工序。从甘蔗中榨取的糖蜜,首先要混入蒸馏水或纯净水,继而加入酵母进行发酵,然后进行蒸馏,这时浓缩的朗姆酒便是头酒——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的灵魂。我问讲解员,什么决定朗姆酒的颜色。“酒桶。”她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解释说,因为酒桶的木材不仅能够赋酒逢知己千杯少予酒液颜色,还能增加香气和层次感。哈瓦那俱乐部牌朗姆酒口感细腻,香气持久,即使与其他液体混合之后,香气依然不变。这种独立自由的个性,真的很古巴!据说,古巴的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会让饮酒人联想到田野里生长的甘蔗。哈瓦那俱乐部这个品牌,不仅仅是朗姆酒的代表,也是古巴文化的象征,它是古巴人的骄傲。哈瓦那俱乐部牌白朗姆酒色泽清澈,蒸馏以后需经活性炭过滤,再装进白橡木酒桶中陈酿一年以上。正是这个短暂的成熟期,赋予了它淡淡的太阳色。白朗姆含有香草和樱桃的清新香气,还夹着一丝淡淡的可可味,甜度与果味适宜,口感平衡。黑朗姆又称红朗姆,应该是装在深色橡木酒桶里吧?我蒙对了,原来蒸馏以后的琼浆,需要装进内侧灼焦的旧橡木桶中,至少陈酿三年。讲解员说,黑朗姆的色泽不仅与酒桶有关,还需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些香料汁液或焦糖调色剂。所以,黑朗姆色度较浓,口味芳醇,一般呈深褐色或棕红色。二楼参观完毕,大家都觉得很享受的样子,其实还滴酒未沾哩。我们一行来到楼下的朗姆酒陈列室兼酒吧。讲解员从柜台上端来勾兑好的朗姆酒,让大家免费品尝。其实,7CUC的门票里已经包含这杯朗姆酒的酒资。讲解员说,我们这杯酒是哈瓦那俱乐部三年的朗姆酒。三岁的杯中酒,堪称白朗姆酒中的翘楚,调成鸡尾酒可以增加高雅气息,加入冰花也可以直接饮用,可谓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三年的朗姆又称金朗姆或者琥珀朗姆,酒色较深,酒味略甜,酒香较浓。关在桶里三年的朗姆,性情刚烈如旧,入口甘甜,饮之却上脸又上头。果然,女儿一口酒刚落肚,便满面绽开了桃花。哈瓦那各酒讲解员说她的工作到此结束,我们真诚地表示了感谢。然后,我们四个朗姆酒鬼,借着酒兴攀谈起来。原来,他们也从美国加州过来,想不近乎都难哪。女儿的那杯酒是喝不完了,便给了我。我当仁不让,在朗姆酒博物馆创了另一个品牌:妈妈双份酒(MamaDoule)。我们喝得high,聊得更high。从哈瓦那聊回加州,从美国聊到中国,越聊越远了。原来这就叫作海阔天空啊。老俊男向我们问起中国社会主义与古巴社会主义的区别,原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古巴之行,真是太有意思了。他们喜爱旅行,喜爱美酒,但是没去过中国。中国的文化吸引人,中国的制度也让不太了解的外国人有所顾虑。负面的传闻,总比正面的事实多长一副翅膀。最后,老俊男说要多买几瓶酒带回去。什么?我睁大了眼睛,女儿的杏眼弧度更加滚圆了。老俊男喝高了吧?要不然就是我们听错了。但事实证明,他没有喝高,我们也没有听错。老俊男的老婆已经执行命令,忙着咨询选购了。老俊男的老婆西班牙语说得比英语好,应该来自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两个竟然不顾美国禁令,要带着一大堆朗姆酒,经转墨西哥回美国,不算英雄也该算是勇士了。老俊男看来在家是个甩手掌柜,趁他老婆买酒的当儿,我们三个端着酒杯,继续边喝边聊。老俊男的祖先是英国人,朗姆酒让他诗兴大发。他借酒抒情诵起威廉·詹姆斯的诗句:“朗姆酒是男人用来博取女人芳心的最大法宝。它可以使女人从冷若冰霜变得柔情似水。”“你们看,我的女人柔情似水了吧?”他还真幽默哩。最后,老俊男的老婆买了几瓶7年和15年的朗姆酒。老俊男对我们说,7年的朗姆酒可以净饮,加入冰块便可以挥发出酒中的各种香味。我问他是哪些香味,他说是可可、香草、水果、甜烟草的香味。他如数家珍,说得很顺溜,看来朗姆酒已经把他变成一个芳香甜蜜的酒仙了。这个酒仙又借助朗姆酒的魔力,把他老婆变成了柔情似水的女人。这个飘飘欲仙的下午,不知不觉中就这样飘飘欲仙地过去了。我们互相道别之后,经过古典深沉的橡木吧台时,看到有哈瓦那雪茄卖。烟酒不分家,古巴也一样,全世界都一样。在离开哈瓦那的最后一刻,我终于禁不住诱惑,不顾女儿的严厉警告,在机场商店买了两个钥匙挂件:木头做的朗姆酒桶和雪茄烟卷。附录:朗姆酒主要代表品牌牙买加的摩根船长(CataiMorga)古巴混血姑娘(Mulata)百家得淡酒(BacardiLight)百家得银标(BacardiSilver)百家得金标(BacardiGold)百家得151Proof(Bacardi151)波多黎各朗姆酒(PuertoRicoRum)牙买加朗姆酒(JamaicaRum)美雅士(Myer'Rum)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HavaaClu)堂•吉诃德朗姆酒(DoQ)古巴雪茄雪茄烟和朗姆酒是古巴双宝。我们下榻的哈瓦那老城区旅馆,就在雪茄博物馆附近,出门10分钟便走到了。真是三生有幸!然而不幸的是,当我们和一群慕名而来的雪茄朝圣者走进黑咕隆咚的门厅时,却被当头扑来一盆“凉水”。原来就在不久之前,这个赫赫有名的雪茄工厂/博物馆才刚刚搬走!我们围着一个古巴女人打听新址,她的英语很难让一群外国人听明白。我们决定先去别处,第二天再来仔细问问。谁知第二天再来的时候,看门的换成古巴老头,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我们只好回到旅馆前台打听,前台让我们去找旅行代理。几番折腾,时间也浪费了不少。我们只好放弃,对云里雾里的雪茄博物馆说声再见。哈瓦那雪茄博物馆其实,哈瓦那就是一座流动的雪茄博物馆。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看到抽雪茄的人和卖雪茄的人。雪茄和朗姆酒一样,都是古巴的美丽明信片。丘吉尔——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公认的古巴雪茄代言人。绅士+将军+雪茄=酷毙了!抽雪茄的丘吉尔世界上最好的古巴雪茄就在这里生产这个坐落于哈瓦那市区中心一幢18世纪老房子里的老雪茄博物馆,于1993年的2月26日开始对外开放。该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两个大厅和一个储藏室。来自全世界的雪茄爱好者,可以亲眼看见烟叶的处理过程。此外,展厅里还陈列着烟斗、打火机和其他烟具。如果说古巴雪茄是一种文化,那么雪茄烟具则是一种艺术。我们怀着心有不甘的纠结,看到老雪茄博物馆旧址的展示柜台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精美雪茄,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当你期望中的博物馆变成销售店的时候,那可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心理落差哦。古巴岛和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吸食雪茄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登上美洲大陆的欧洲人,惊异地发现当地印第安人的头上云雾蒸腾地冒着烟。后来才知道这是印第安人在吸食一种点燃的植物叶子卷,这便是雪茄的雏形。哥伦布1492年登陆古巴时,在航海日志里写下这段描述:“许多土著男女手里总是拿着一根尚在燃烧格瓦拉沉思照的干树枝和植物叶子,不时放在嘴里吮吸冒出来的烟雾。”西班牙是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天主教的教义视抽烟为陋习,但西班牙人最终还是抵挡不住雪茄烟的芬芳诱惑。雪茄烟随着哥伦布的随行人员,从美洲传到欧洲,立即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时尚。我曾在马德里看过一次斗牛,看台上的雪茄烟飘起淡淡的蓝雾,芬芳的气味沁人心脾,就是不吸烟的人闻了,也觉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从那以后,我心里就认定雪茄的香味与斗牛场的气氛相得益彰。幽幽如蓝雾的雪茄烟圈飘得悠然自得,千百条纤柔的白手帕挥舞得如痴如狂。因为怕牛受惊,所以挥舞白手帕代替了鼓掌和喝彩。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3-30 古巴哈瓦那雪茄 古巴哈瓦那医科大学

  • 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李柏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试读:总序在20世纪,华侨华人问题曾经四次引起学术界关注。第一次是20世纪初关于南非华工的问题;第二次是“一战”后欧洲华工问题;第三次是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出现的“排华”问题;第四次则是80年代中国经济崛起与海外华侨华人关系的问题。每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时,都有大量高水平研究著作问世,不胜枚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华侨华人研究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由过去只有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少数几家壮大至目前遍布全国的近百所科研院校,研究领域从往昔以华侨史研究为主,拓展至华人政治、华人经济、华商管理、华文教育、华人文学、华文传媒、华人安全、华人宗教、侨乡研究等涉侨各个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融入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也愈益关注华侨华人研究。国务院侨办近年来不断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并先后在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地设立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凝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形成了华侨华人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机制。而以社会力量与学者智慧相结合的华商研究机构也先后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地成立,闯出了一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华侨华人研究新路径。作为一所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暨南大学创立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华侨华人研究是学校重要的学术传统和特色。早在1927年,暨南大学便成立了南洋文化事业部,网罗人才,开展东南亚及华侨华人的研究,出版《南洋研究》等刊物。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华侨研究所,由著名学者朱杰勤教授担任所长。1984年在国内招收首批华侨史方向博士研究生。1996年后华侨华人研究被纳入国家“211工程”1-3期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00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暨南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华侨华人研究院,并聘请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刘泽彭出任院长和基地主任。2011年,学校再次整合提升华侨华人研究力量,将华侨华人研究院与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合并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继续聘请刘泽彭同志出任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和基地主任,由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研究知名专家曹云华教授出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时,学校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努力打造“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研究院在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以研究项目、开放性课题为中心,学者带项目、课题进院的工作体制,致力于多学科和国际视野下的前沿研究,立足于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努力将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值华侨华人研究在中华大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际,为进一步彰显暨南大学科研特色,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掘华侨华人研究新资源,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学科的发展,学校推出“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本套丛书的著作多为本校优势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作者中既有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也有学界新秀。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多学科视野探索了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些新问题、新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套丛书的出版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学校从“211工程”经费中拨专款予以资助。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领导与部分教师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在策划、选题、组稿、编辑、校对等环节投入大量精力。同时,暨南大学出版社对丛书出版也给予高度重视,组织了最优秀的编辑团队全程跟进,并推荐丛书申报国家级优秀图书。在此,我们对所有为本丛书出版付出宝贵心血与汗水的同仁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最后,我们期盼本丛书的出版能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激起一点小浪花,引来国内外同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为学界贡献更多高水平的成果!《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编委会2014年10月序尽管对华侨家书并不陌生,但当李柏达先生将他珍藏的八十多封自己家族的古巴华侨银信展露在我面前时,我仍然感到十分惊讶。古巴!“古巴”这两个字首先让我眼前一亮。古巴(亚湾)曾经是中国人主要的一个移民国家,由1847年“卖猪仔”开始,先后到这个遥隔万里的拉丁美洲岛国谋生的中国人至少有二十万。在我的家乡五邑(江门)地区,“去亚湾”曾经是一个流行词。1959年卡斯特罗革命胜利后,由于社会制度的认同,歌曲《美丽的哈瓦那》在神州大地上广泛传唱,“古巴糖”一度进入中国城乡的每个家庭,国人对这个兄弟之邦的名称也就耳熟能详。但20世纪60年代古巴实行“国有化”,大小产业(包括小商店和街头摊档在内)一律被没收,当地华侨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曾经繁荣的华人社区迅速式微。加上水路遥远、信息闭塞等原因,国内学术界对于古巴华侨华人的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近期,古巴老华侨已经所剩无几,大小华埠渐次荒废,大量的文物和史料流失,才有人突然醒悟,喊出“抢救”的呼声。在这种情势下,忽见一批古巴华侨家书冒出来,怎能不令人惊喜呢?家书保存之不易,大家是深有体会的。而华侨家书的收藏,就更为困难。你无法想象,一个家族、两个国家(古巴、中国)、三代人(收藏者的曾祖辈、祖辈、父辈)之间的通信,竟能历时80多年,在经受了抗日战争等严重战祸、旧社会农村的匪患盗贼,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动乱,还有台风、洪水、虫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仍然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农村,像李云宏宗族这样珍藏家书的例子实在不多。不少人因文化水平所限,或搬迁、扫除,或老人去世,书信就会被当成垃圾扫地出门,或一把火烧掉。这批家书之所以保存下来,有一个特殊原因——它传到第四代,传到了一位对银信(侨批)情有独钟的集邮爱好者、青年收藏家手上,同时又遇上了一个重视华侨历史研究、弘扬华侨文化的好时代。这又是多么令人庆幸和欣喜啊!2006年起,我出版了两本书[1],发表了先父黄宝世1952—1975年的40多封古巴家书,曾经引起读者关注和文史界、收藏界专家的高度重视。不止一位朋友曾经断言很难再有这样的家书出现。谁知,李氏家族的古巴银信不但时间上比我父亲的家书长27年,而且数量也几乎翻了一番。作为私人生活史和心灵史的民间家书,向有“信史”的美誉,是最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而华侨家书更是一种宝贵的跨国民间文献,国际信息和世界风云也会游弋其中。民间家书抵万金,华侨家书价更高!若如学术评论界所言,我的两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构建了一部古巴当代华侨史,那么李氏宗族银信就不仅是对这部当代华侨史作了有力的佐证和补充,同时也为20世纪上半叶的古巴华侨现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史料。为此,我鼓励柏达把它们编辑成书,进一步丰富华侨史料的宝库。柏达十分努力,仅仅用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就把《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的书稿拿了出来。从史料的视角看这批银信,其中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最珍贵,也最让我震撼。“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太平洋水路被封锁,美洲侨汇几被断绝。日军多次入侵台山,狂轰滥炸、烧杀抢掠,以致生灵涂炭。而天公偏偏不开眼,连续三年大旱,作物失收,台山侨眷生活陷入困境,以致哀鸿满地、饿殍遍野。海外华侨心急如焚,纷纷捐款抗日,或回国参战,或千方百计寄钱接济亲人。本书的第24、25封银信,信封两面密密麻麻地盖着邮戳,经编著者考证,这是在多个国家、地区兜兜转转才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足足历时半年才最终到达台山侨乡的。而此时,台山已经沦陷,李氏宗族中有的小家庭早已家破人亡,有位妇女被卷入逃难人流,远走他乡。这是当年台山侨乡一个多么凄惨的缩影!是对凶悍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多么有力的控诉!这些家书将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懂得什么叫作“战争、沦陷”,什么叫作“天灾、人祸”,什么叫作“灾荒、饥饿”……这批银信中的每一封,其史料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你细细品读,都会看到历史的身影。由于编著者对银信作了相当深入的分析研究,为读者提供了颇有助益的注释和解读,我相信,本书对于金融史、邮政史、交通史、中外关系史和家书、侨批、文献信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助益。当然,李氏宗族银信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它和所有的华侨家书一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传谕、教化作用和艺术欣赏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银信的三位曾祖辈和祖辈华侨作者(李云宏、李云宽、李维亮)都是农民出身,读书不多,而且遇到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独特的台山方言以及中西文化碰撞等多重困扰,因而他们的文字表达困难重重。虽然书信中还有好些非文非白、不太通顺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耐心阅读,就不难发现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诸如20世纪20年代古巴政府的禁赌、禁毒和排华,60年代卡斯特罗新政府实行共产,受到美国的封锁压制,中古贸易的易货方式,以及古巴华侨为何出走美国等。而信中所展示出的李氏家族先辈的不怕艰险、勇于闯荡、刻苦勤俭、爱国爱乡、重视教育、敬重父母、关怀亲人等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华侨优秀的传统品格和伟大精神。他们的每一封信,都离不开寄钱——寄钱,不断地寄钱!即使在只靠微薄的养老金糊口、侨汇受到侨居国政府严酷限制的困境中,依然千方百计地寄钱。临近生命终点时,竟破釜沉舟、倾其所有,将“一生积蓄一次寄回”。这是何等的感人!相对于某些侨眷在家乡缺乏大志、不思进取,习惯性依赖侨汇过悠闲自在的生活,海外华侨则更显独立、奋发、自强,视野和胸怀也更加开阔。针对侨乡的陋习和不良风气,华侨长辈在银信中一边寄钱,一边反复劝导儿孙“人生在世,须要守慎德行,切勿乱作行为。人伦不固(顾)”;与邻里相处要有气量、“以和为贵”,切勿因小事争斗,有矛盾“祈用和平善法解决,切不可用仇怨气语讲话”;“力谋进取,希望发展图强”,“择善而从,立定志向”,“千祈勤俭,不可闲汤(荡)过日”;“父母功劳大过天,儿应奉养父母亲”,教导后辈要常记“血脉之情,平等对待”……简朴的语言中体现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传授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西方的平等、民主、博爱理念。虽然时移世易,但今天的读者仍可从中获得教益。此外,这批银信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值得肯定。颇见功力的字迹、精美且内容丰富的邮票,以及多姿多彩的信封和邮戳,都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批银信大多用毛笔写成。李云宏、李云宽和李维亮的字写得都不错,其中尤以云宽为佳。云宏、云宽生于19世纪80年代,维亮生于1903年,他们是在清末民初受教育的。那一代人学毛笔字,就像今人学电脑,是必修课。但字写得好不好,则与各人所下的功夫与天分有关,这就是所谓“字如其人”。我特别欣赏老一代华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他们把“文房四宝”(纸、笔、墨、砚)带到大洋彼岸的岛国,直到晚年仍锲而不舍。此等情怀,着实令人感动与佩服。黄卓才2015年元月于暨南大学[1]黄卓才:《古巴华侨家书故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黄卓才:《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离乡廿载旋故里1925年6月14日古巴寄台山温边村书信【原文】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料必大人平安到家,与家人之乐事也。伏望大人玉体双安,不胜欣喜,惟愿为慰。但吾欲想在家买得好茸参,如有人来湾[1]者,祈寄佢[2]带来以应补身体为重可也。又云古巴新总统[3]登任不满两月之久,布告禁赌博吹亚(鸦)片妓馆实行之事。况且吾衣馆近于此处,现时禁唱叉[4],生意极甚冷淡,将来或者开反(返)不定。吾望佢开反(返)为上策可也。儿各人在外均皆安康,祈勿远念。余容后禀,谨此跪请。再者刻下[5]衣馆生意每礼拜有六七十元,祈为知之。双安小儿维亮字禀(1925年)旧历闰四月廿四日原信尺寸:210mm×238mm【家书解读】“喜鹊仔,贺新年,阿爸去金山赚大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起屋又买田。”这首台山民谣,唱出清末民初时期五邑侨乡特有的社会现象,唱出华侨、侨属的期盼。这封家书1925年6月14日由李维亮从古巴舍咕埠[6]寄广东台山县长岭温边村李云宏,是我家族现存最早的一封家书,信封遗失。(很可惜,此前的家书没有保存下来。)虽然这封家书的落款没有年份,但从内容及与同时期的几封家书相比李维亮青年时期照片较,可以判断出它写于1925年。这一年,我家办了几件大事,后来的家书能保存下来应该与此有关。本封家书的作者李维亮,生于1903年10月11日(光绪廿九年癸卯八月廿一日),是曾祖父李云宏的次子,我称呼为“二公”(二祖父)。1921年,18岁的他远渡重洋去古巴谋生,与他的父亲一起在古巴舍咕埠经营一间洗衣馆。曾祖父李云宏自1905年去古巴后,因自己经营的洗衣馆无人看管,一直未有机会回唐山[7],直到小儿子李维亮去古巴后,他才有了一个回国的机会。离家20年后,他首次回到台山城东附近的一个古村——温边村。听祖母讲,曾祖父回乡时是乘火车走新宁铁路到大亨车站下车回家的。按照信里所说,大约是当年4月初从古巴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大约5月间回到台山,与家人团聚。曾祖父出洋二十载,首归故里,河山依旧,物是人非,当年的清朝已经变成了中华民国。他的父亲李俊衍五年前已在家乡与世长辞,当年年轻貌美的妻子邓氏已人到中年,大儿子礽润娶了媳妇,且媳妇十月怀胎。还有家乡村边新宁铁路的火车在隆隆飞驰。出洋归乡,与妻儿共聚天伦,乃人生一大乐事。于是曾祖父择吉日在村尾雅传祖祠堂大摆筵席,款待全村父老乡亲,同时行山祭祖等,好不热闹。不久,我的父亲呱呱坠地,曾祖父喜添孙,喜上加喜,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年。此时,身在古巴的小儿子维亮写信问候父母亲,并且告知一些古巴的情况。1925年5月,古巴自由党格拉多·马查多·莫拉莱斯当上新总统。他是一位独裁者,以亲美立场、破坏民主政治和镇压工人运动著称。任内修建了古巴中央公路。[8]他上任不足两个月,宣布全国实行“禁赌博吹亚(鸦)片妓馆”的政策,又禁止卖唱,二公的洗衣馆刚好在这些服务行业的街区,行业的萧条导致生意极其冷淡,每周营业额只有60~70元,因此他希望尽快解禁政策。编著者藏品新宁铁路公司行车时刻价目表。二公年少时身体较弱,出洋后也未见好转,经常要买些补品补养身体。他在信中嘱咐“在家买得好茸参”,托人“带来以应补身体”。古巴虽为世界著名的糖生产国和糖出口国,但参茸等滋补珍贵药材奇缺,价格昂贵。民国时期,在古巴的台山人很多,据有关资料记载,最高峰时期达两万人。温边村旅古华侨也不少,经常有乡亲来往于中古之间,带些家乡的东西去外洋也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这是天运九年(1912年)古巴夏湾(哈瓦那)致公堂发给李云宏的“夏湾致公堂馆底票”。此种布质底票是孙中山当年筹集革命经费的收据,是华侨捐款支持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物,目前仅见此件。[1]湾:古巴亚湾的简称,又称夏湾,是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台山话音译。这里泛指古巴。[2]佢:粤方言(含台山话)词语,他、她、它都说佢。这个代词在下文多次出现。这里指来湾者。[3]1925年5月,古巴自由党格拉多·马查多·莫拉莱斯(GerardoMachadoY.Morale)任新总统。[4]唱叉:唱歌的丫鬟,即歌女。[5]刻下:目前,眼下。[6]舍咕埠:台山话音译,西班牙文Ciegode&Ávila,古巴中部城市,谢戈德阿维拉省省会。[7]唐山:是东南亚华侨和美洲华侨对祖国的一种称呼。[8]“格拉多·马查多”词条,中国雅虎网。2.出洋费用千余元1925年7月16日古巴寄台山家信【原文】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儿昨接来家音一封,捧诵回还,亦详明悉矣。说及造屋[1]之事,要吾寄巨款回家,现时财政不足,大人汝前日在外亦将知之矣,不满两三月之久有何设法[2]!总至(之)迟他(下)来年有艮(银)到手,然后造屋。又云,胞兄做纸[3]一事,刻下用金艮(银)120元[4]做一张纸,另外舟费合该毫艮(银)一仟(千)余元。有得千余元在家做生意好过来古巴。总至(之)迟他(下)一星期问及广同昌[5]做纸,实事如何,然后再字。谨此恭请再者屋地泥请人担佢为先。双安小儿维亮字禀(1925年)旧历五月廿六日原信尺寸:200mm×240mm【家书解读】这封信与上封相隔仅一个月,信封已经遗失,作者仍然是二公维亮。曾祖父云宏回乡后不到一个月,6月20日,我的父亲出世。家里添了一个男丁,曾祖父喜出望外,给他取名焕麟。40岁出头就有了孙子,在当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于是,满月时就在村里摆刮头酒(满月酒),逐家逐户去派送鸡酒、红鸡蛋。全村上下喜气洋洋,兄弟、叔伯、婶母个个上门来祝贺,风光无限。链接台山乡间满月酒菜单(民国时期)刮头酒也叫满月酒。新生婴儿长至一月,谓满月。按台山旧俗,是日,孩子的家长摆酒庆贺,并为新生婴儿“刮头”(理发),谓之“刮头酒”。同时,给孩子取名字。有些乡村还有送鸡酒、红鸡蛋的习俗,亲戚朋友多以小孩的衣服、“口水巾”、布料相赠。民国时期,台山乡村酒席又有男席和女席之分,两种酒席菜单有所不同,男席比女席贵一些,菜式上肉类更多,而女席菜类更多,村民称男席更“好肴”,“男尊女卑”现象在酒席上也体现出来。华侨荣归故里,买田、买地、起屋(建新房),是理所当然的三件大事。曾祖父回乡后不久,曾祖母及其他家人都催他起屋。清朝末年,高祖父俊衍去金山回来后在温边村建了一间新屋,为何现又要起屋?这里面有一段古(往事)。高祖父生有三个儿子,却只有半间祖传的旧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便于宣统年间建了一间新屋。本来,曾祖父是长房,有优先选择住新屋的权利,但曾祖母因新屋地1950年古巴华侨出入境记录册在兴工时被“牛疴屎”(牛下粪)弄脏了,乡村风俗认为不吉利,所以她宁愿住祖屋也不住新屋。时间一晃过了十数年,终于等到曾祖父回来,于是她和家里人就提出建新屋的要求。曾祖父回乡时没有这个计划,但拗不过全家人,便在村里选择了新屋地择吉日兴工。然而,他带回乡的金银不够,于是写信给古巴的二儿子,要求寄钱回乡建新屋。古巴方面,新总统上任不久,宣布禁止“黄赌毒”的新政策,这使服务行业萧条,二公的洗衣馆生意受到严重影响。此前曾祖父回国时已经将前几年的积蓄用尽,要再筹集建新屋的资金确实很难,二公只好写信告诉父母,先请人挑泥,平整屋地,迟些待筹足钱再起屋。此时,仍在台山的祖父也想去古巴谋生,寄信去要求二公为他办出国手续。清末民初时期,台山人称办出国护照为“做纸”,当时办去古巴的护照手续费要美金120元,再加上船票和路途中的花费,去古巴的费用超过一千元(双毫银)。若拿这千元在家里做些生意,的确比去古巴还好,这也说明古巴经济状况不好,“揾食”(谋生)艰难。链接信中提到的“广同昌”号位于古巴亚湾,是当时在古巴专为华人办理出国护照的华人机构。它为华人出国办理相关手续,邑人出国前也可在此赊账,出国后由华侨逐步清还。“广同昌”号后来开展“接理华侨书信银两”业务,成为海外的银信机构。该号在香港、邑内设立分支机构,为华侨接驳侨汇。编著者藏品1928年古巴亚湾“广同昌”号金山庄代办寄台山牛尾山圩春生堂的银信封。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2022-04-02 古巴家书 关于古巴的书

  • 困惑与危机:节节败退的中产阶级

    最近,中国的中产阶级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2016年7月9日《经济学人》(TheEcoomit)的封面文章是《2.25亿人踏入中产阶级,让中国执政者担心》的分析文章,指出了中国执政者在对待中产阶级时的困惑,更是指出了中国中产者的困境。▲2016年7月9日《经济学人》(TheEcoomit)的封面文章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的飞跃发展与变化。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从1980年代的几乎为零增长到今日的2.25亿。文章指出,“中产阶级对现状是不甚满意的,他们担心养老;他们担心因病返贫;他们担心房产权得不到保证……”。尽管本编辑部对于《经济学人》这篇文章的结论并不赞同,但不得否认,它还是触及到了中产阶级的痛楚。过去的几年,对于中产阶级而言,确实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这个阶级目前遭遇到了结构性的困境,他们挣扎于理想的彼岸与现实的此岸之间。以下是三个真实的案例:A君,从小县城考上了北京某名牌大学,毕业后努力奋斗,成为了一家公司的营销总监,及时买房买车,事业有成。但是2012年公司人事变动,他被迫离职。之后投资了几个项目,但最后因为没通过政府审批而血本无归。目前年近40,就业难度剧增。B君,也是在上海名牌大学毕业,2004年毕业后进入报社。因工作原因,先后浪迹上海、广州、武汉,最后定居深圳。从2014年起,报业没落,收入打折,房租则大幅攀升,他又一次到了失业的边缘。C君,医生,生活在南京。最近,全国频发的“袭医案”让他情绪极为低落,工作状态大不如以前。最近,在网上看到了江苏省高考削减3.8万学位的新闻,作为父亲的他,准备给孩子办移民手续。一、中产的脸谱按照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总结起来,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以技术为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家庭年收入在1.15万美元和4.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万——28万)之间;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他们分布在中国各大一、二线城市。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或者我们再说具体一点,就是近20年踏入职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受到社会认同的职业人,比如说白领、律师、医生、学者、教师、记者、公务员(可能是一部分)、设计师、程序员、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等。还有一个词汇与之相当:知识阶层。在更早期,人们还将他们叫“社会精英”。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毕业后,需要经历十年以上的奋斗期,直到拥有体面的工作、拥有良性的职业发展道路。因此,他们的岁数大多是在30岁以上,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结婚。不管是体制内的公务员,还是体制外的“高级打工者”,或是自主创业的个体户,他们都要通过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得到社会认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产阶级的微信里一般会有几个“校友群”,对他们来说,这种通过学历和知识建立起来的身份认同感,远远比地域带来的认同感要强得多。你可以看见中产用微信加了一个“xx大学校友团”,但是你未必会看见中产去参加一个鱼龙混杂的“xx老乡会”。从中产的身份认同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阶层,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是中产阶级的重要特征。中产阶级的兴起也带旺了很多产业:他们热衷国外品牌催生了“代购”;他们喜欢自助旅游催生了大量“旅游攻略APP”;他们喜爱看美剧促进了职业字幕组的发展……在互联网世界上,中产阶级也是中国第一批网民。早期互联网世界的知识共享和社区建设,是这部分人的心血结晶。中产阶级的脸谱从以上描述可以得出个大概,“拥有财富”是成为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但是,中产阶级的资格,是通过每一个个体奋斗而来,甚至说,大部分是在高考这场血腥战役中的赢家。在不久前的过去,他们曾经是光芒四射。二、中产的沦陷但是,近十年间,中产阶级的光环开始消退。1、1999年起大学扩招。这或者是一个起点,从那时开始,大学生就业变得艰难起来。人力资源开始贬值,知识阶层的优势地位不再,尤其是进入2006年之后,大学生显得严重过剩,对薪金的期望值不断降低。高竞争、高淘汰率加深了知识阶层就业的困境。当中产阶级读到这些新闻时,还在为师弟师妹忧虑,但现在回过头看,这一切环环相扣:在优质人力资本价格如此低廉之际,作为打工者的中产,边际效益也在消失。“社会支出加大,福利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疯狂升值,加上高效资本配置下的财富两极分化,中国的中产阶级在08年前后迎来了整个群体的流失周期。”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许一力这样说。“然而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社会的重心从生产效率向资源和精神溢价方向转移,第一批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开始降低……近几年频频看到的所谓高薪快递员,高薪泥瓦工,高薪保姆等等现象,就是这种社会重心偏转的表现。”以“供求决定价格”的朴素道理去理解,就能知道教育产业化,对中产阶级而言,是致命的打击。尽管职场人总是强调,“现在的大学生水平越来越低”,但不能改变大量高学历人才涌入而导致的市场恶性竞争。2、高涨的房价是一个显著的标志。从2006年开始,房价猛涨。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一线城市的一手楼价涨了一倍。这对准备置业的年轻中产而言,手头的钱立即不够用了。随之而来的CPI的激增,尤其是教育、饮食、消费上的涨价,使中产开始感觉到压力。2009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蜗居》,引爆了社会对高房价的忧虑。有一篇论文指出,“《蜗居》折射出中产阶层的现实困境,他们在高房价的折磨下失去了梦想的自由。”而《经济观察报》另一篇评论则指出,“那些仍然存有中产阶级幻象的人们徒劳地为现实所困,难以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人们抱怨说自己的所有梦想与激情全部消耗在同包括房子在内的现实的搏斗中。”▲电视剧“蜗居”剧照,这部电视剧深刻地反映了高房价下年轻大学生的困境。但悲痛的是,从2009年只是开始,到2013年之后的房价狂飙猛进,中产阶级可谓一败再败。在今天,以深圳为例,房价已经比2009年涨了3-5倍,比2006年涨了近10倍。这个数字超出了知识阶层的购买能力,也击垮了90后的大学生。他们通过读大学而实现阶层流动的梦想基本破碎。而对于一些有了房子的中产,并没有因为房子的大幅升值而激动,相反,他们已经变得神经脆弱,生怕因为一次决策失误,从而失去一切。“逃离北上广深”,这样的想法每天都在重复。3、知识换代太快,竞争力下降。近两年带来的移动互联浪潮,带来巨大的技术革新。很多中产阶掌握的技能,在科技更新浪潮中被边缘、被遗弃,而一部分中产阶级从“脑力工作者”沦为“普通技工”。在这里,以前文讲到的B君的故事比较有代表性。他原是一位熟练的编辑,但因为传播方式的改变,他的技术已经跟不上移动互联时代。这意味着,他必须要重新经历一次技术上的更新,才能重新获得竞争力。因此,他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攻读一个博士学位。近十年来,很多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教师开始实行以论文为指标的评价体系,编辑记者则要适应新媒体的写作,程序员的技能要求不断被更新,服务行业更是全面互联网化。对于很多知识阶层而言,必须面临艰巨的探索任务。三、中产价值观的崩溃与物质上的窘迫相比,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崩溃,才是他们焦虑的真正原因。他们曾无比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奋斗能带来成功;他们强调法制化,需要权益与尊严得到保障;他们认可全球化,认可自由主义,因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让他们的价值获得最大体现;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强调生活质量,强调教育质量与公平。但是,目前的形势,正在逐一否定他们的价值观。深圳著名作家钟二毛表示,“中国的中产阶级硬件达到了欧美中产的标准,但不能说中产,我把他们叫‘小中产’。”为此,钟二毛写了一部小说,题目就是《小中产》,讲述中产只是“黄粱一梦”。“中国中产阶级没有安全感与幸福感,这源于社会的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政策的不连贯性。比如说政策上,股市今年上半年的熔断机制,有钱都变成没钱。还有最近的延长退休,关于养老的一些担忧。”钟二毛说。中国中产价值观的崩溃,应是出现在这几年:1、上升的途径无法打开。这一点是比较早期遇到的。中产阶级中的佼佼者,他们已经跨过了最大的几个陷阱,但在通往上层、顶层的步伐中遭遇了困境。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官场上、事业单位中,他们举步维艰、步步为营。中国的富豪阶层与特权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先天基因还是后天营养,都不足以让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上层社会有过多的交集。在涉及到权力与利益的交换中,中产阶级发现道路极其狭窄。那是一个更讲关系、资源、潜规则的世界,“背景”、“后台”、“靠山”等游戏规则,并非中产阶级所擅长,就算是有路子的企业家,要打通这样的关系,也不是容易的事。“有背景的妖怪都被神仙收回去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被打死了。”这句总结《西游记》的名言,在网上流传甚广。虽然,有些中产阶级被迫成为“妖怪”,但因为没有过硬的背景,因此总会在一些事件中成为牺牲品。不少落马官员,事实上前半生都是中产的奋斗史。2、知识崇拜的破灭。“知识就是力量,奋斗可以带来成功”,对中国的中产阶级而言,这是他们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中产阶级笃信知识的价值,他们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运用知识获得机会和财富,并且大多通过专业知识在所处的领域得到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但是,由于知识贬值,让他们竞争力下降。此前一度消失的“读书无用论”,重新在农村出现。当知识无法兑现为财富时,农村人不再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承担更多费用。大批农村孩子辍学、弃考,据2015年华龙网的报道,重庆地区高考人数比例一度创下新低。“知识无用论”在某种意义上,否定了中产阶层所坚持的知识崇拜。真正打击中产的,还不仅是“读书无用论”,而是与中产信仰背道而驰的“厚黑学”横行。《经济观察报》的那篇评论《蜗居》的文章说,“在这部电视剧中,真正的成功者仍然是主流价值观所反对的一类既得利益者。原有的获取富有尊严的生活的路径,变得极度狭窄,你需要牺牲自己一贯接受的道德准则,向已有的体系妥协,才能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事实上,在多个行业中,潜规则已经摆在那里。一些行走在灰色边缘的事,比如收回扣、收红包、敲诈勒索、刑讯逼供等,成为很多职场中人难以避免之困。3、个人的不安全感。今年5月发生的雷洋案,引发了中产阶级的极度不满。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工作人员雷洋在一次所谓的“打飞机”之后死亡,无论是死亡者本身,还是警方在事后的说辞,都引起了社会层面的强烈不满。以人大校友会为首,多个校友会联合发声,加上多位媒体人、学者、律师的批判。这反映了中产阶级对于个人权益上存在的巨大疑虑。在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时,他们的人权意识高涨起来。在政治立场上,中产阶级普属于保守派。一方面,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并因此获得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他们需要更健全的法制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他们对现状又带有批判性,包括不透明的司法制度、审查制度,细思极恐的新闻封锁。因此,他们希望渐进式改革,渴望进一步民主化,希望法制更健全。但最近的一些“国进民退”的迹象,让他们感觉苍凉。在中国大环境的裹挟下,中产阶级对于手中的财富有着极强的不安全感。他们害怕政府的某一个决策会压缩自己的库存、威胁自己的利益。钟二毛所说的“熔断机制”,就让万千散户血本无归。这引发了社会层面的不满,更加深了中产阶层的忧虑。2015年8月12日天津爆炸事件,多位小区业主遭遇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幸存者则开始了漫漫无期的维权之路。《VISTA看天下》的封面标题是《消逝的中产梦》。文章写道,“一个世界里,人们在美好雅致的小区环境里,编织自己小富即安的中产梦;另一个世界里,一连串的漏洞,则在酝酿成一个巨大的炸药桶,扑向梦中人。”▲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塘沽大爆炸现场,附近的小区也被卷入其中。4、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中产阶级,普遍支持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中产阶级对西方文化比较认同,同时也具备不错的外语能力,甚至不少人也有过西方国家留学的经历,他们受益于全球市场竞争而带来的红利。大量的中产阶级任职于外企,这种打开国门自由竞争的方式,使得知识和智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也使得中产阶级得以更好成长。但是,近些年的国际形势是向左转,保守势力开始抬头。底层民众开始表达自己的愤怒,反全球化思潮已经出现。从英国公投脱欧、“伊斯兰国”卷土而来、土耳其“伊斯兰化”到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的强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利弊取舍,全世界开始进入一个自我意识复苏、排斥全球化的逆转时期。这个时期的到来犹如在寒冬里下了一场雨,对全世界的中产阶级而言,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不断萎缩的国际市场,还有在“本土意识”绑架下的精神困局。在中国,由于南海问题引发的爱国热,就导致了中产与底层民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当草根民众开始高调爱国、转发“一个都不能少”的图片之时,遭到了中产阶层、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嘲笑。他们以撰文等方式,讥讽“爱国者”是“脑残”。同样的,他们也遭到了草根民众(现在出现一个词,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围攻,被谩骂为“汉奸”。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不同社群之间的价值观撕裂。同时,因赵薇事件也形成了“倒赵”与“保赵”两大阵营。尽管中产或许更接近客观事实的本质,但是面对草根民众气势汹汹的追问和恶搞,以及反智主义的兴起,中产阶层已经无法保持在话语建构的高地了。在互联网的海洋里,“精英”已经成为孤独的群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恶化,对西方价值观的否定,也是对中产阶级的沉重打击。在本土主义与反智主义崛起之际,人们从全球化的拥抱者转而成为否定者之时,中产阶级此前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有网友评论称,“他们似乎已经站在了时代的对立面。”四、未竟的中产梦在中国,“文革”的阴影始终盘旋,非理性非正义常常占领着制高点,中国的中产阶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法制”、“公正”的呼声空前高涨。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在法制健全、起点公平的社会里,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因南海问题而包围肯德基必胜客的愤青不难想象,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会经历一个“寒冰期”,他们有一条更艰难的路要走。不管是努力寻求全球资产配置,还是丢下过往选择逃离,都是短暂消解中产阶级阵痛的镇静剂。前路在何方?他们一直在问自己。首先,中产阶层所期待的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更美好的社会(aetterociety),恐怕不会到来。因为,此前的市场经济与发展主义的模式,很快将遭遇逆转。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也将走回头路。因为“平等”的呼声压倒了“发展”,全世界都是如此。地沟油、雾霾、莆田系医院、毒跑道、三鹿奶粉……这些中产阶级所深恶痛绝的东西,不会就此消失,或者他们将更普遍地抬头,以“中国制造”、“民族品牌”的身份抬头,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中,他们将高歌猛进。大学教育将进一步保守化,一些西方的经典教材逐渐被取缔,比如说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学等。前文引述的《经济学人》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社会思潮中的保守一面,“不同于韩国和台湾等原东亚专制政体,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量变并没有带来社会民主法制化的质变。”其次,野狼编辑部曾经预言过战争的可能性。如果国际社会的主题从合作变成对抗,那么,战争的可能性就必然存在。编辑部的判断是,哪怕战争不打响,但很可能将保持“不战不和”的状态,也就是说一直处于战备状态。即使如此,国内的形势将进一步从宽容变为紧张,对经济的打击将不可避免。更糟糕的是,近年来,中国民粹主义兴起,从“抵制日本而打砸日系车”到“保卫南海而砸苹果手机”,民粹主义打着“爱国”的旗号不断壮大,而队伍的人群,大多数是中国的下层社会民众。随着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阶层的固化越来越严重,不管是资源的分配还是政策的红利,下层社会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小。下层社会的民众,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以智力和知识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而且处境愈发艰难。在城市里,如果说中产阶级为了买一套房而身心疲惫,那么,下层社会可能是为了租一间房而咬紧牙关。而那些处于城镇和农村的下层社会,更容易成为“庶民”的代表,在现实的社会里失意,只能用仇恨报复社会。以小粉红为代表的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斗争意识与强大的话语建构能力。在民粹主义高涨的时代,中产阶级有可能成为牺牲品。野狼编辑部认为,由于草根民众的强烈呼吁,政策不可避免地将向左转。对他们来说,他们不具备参与市场下的竞争的能力,“重新分配”成为他们迅速翻身的唯一稻草。而所谓的“重新分配”,抢走的无非是中产阶级的碗中羹。那些被砸的“日系车”和“苹果机”,被推倒的围墙,被践踏的小区,统统都由中产阶级买单。因此,编辑部谨慎地认为,中产阶级或许在未来十年,进一步节节败退。也许是中产阶级已经走得太快,需要停下来,等待庶民的脚步。参考资料:李春玲:《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的沉浮:自变量与因变量》。[美]陈捷著,蒋林陈红慧译《中国的民主化和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民主态度》。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江苏狂会科学》2002年第4期。杨宝璐、易萱、张恒:《梦断塘沽:爆炸后消逝的中产梦》,《VISTA看天下》。许一力:《为什么中产阶级在消失》,腾讯财经。曾于里:《中产梦的艰难:走向保守或反抗平庸》,摘自《南方周末》。何伟:《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许知远:《中国纪事》,2008。HomiKhara.ChiaMiddleCla.WolfeohCeterforDevelometatBrookig.2012.HomiKhara,GeofferyGertz.TheGloalMiddleCla:ACro-overfromWettoEat,2010.—————原标题:节节败退的中产阶级作者:微信公众号“野狼大势”...

    2022-04-04 不同阶层的价值观 关于知识阶级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