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口腔医学新进展 下》王莉,刘东,张永辉,秦宁艳等主编;刘丽梅,沈全明,行勇军,王志强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口腔医学新进展下》【作者】王莉,刘东,张永辉,秦宁艳等主编;刘丽梅,沈全明,行勇军,王志强等副主编【页数】567【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ISBN号】7-5578-3274-2【价格】145.00(全二册)【分类】口腔科学【参考文献】王莉,刘东,张永辉,秦宁艳等主编;刘丽梅,沈全明,行勇军,王志强等副主编.临床口腔医学新进展下.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图书目录:《临床口腔医学新进展下》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临床口腔相关基础以及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口腔内外科疾病、口腔颌面疾病、口腔正畸与修复等。针对书中涉及的疾病,均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表现、检查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内外科方法、相关手术操作技巧以及预防等。...

    2022-10-07 吉林医药学院口腔医学 吉林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精品课程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3》林久祥,赵铱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3》【作者】林久祥,赵铱民主编【页数】416【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679-1018-8【分类】口腔科学【参考文献】林久祥,赵铱民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3.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3》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口腔正畸学、口腔正畸治疗原理、成人正畸、儿童口腔医学、儿童龋病、儿童牙髓病、口腔种植学等。《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3》内容试读口腔医学(三)1kouqiagzhegjixuefeld)方丝弓矫正技术,成为当生。20世纪70年代舌侧矫治器问口腔正畸学(orthodotic)时固定矫治器的主流技术,现仍世,由于传统舌侧矫正装置设计研究儿童牙颌颅面的生长发育和经常作为固定矫正技术的基础。不够完善,临床治疗中出现了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原因贝格细丝弓矫正技术开创了轻力系列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中造成错殆畸形的机制,利用各类矫正时代,对口腔正畸的发展产期进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至矫正方法矫治错殆畸形,恢复或生重要影响。20世纪初叶,欧洲21世纪初,舌侧矫治器经过不断改善口颌系统正常形态和功能的相继出现了通过早期使用各种功的改进,涌现出德国口腔正畸医学科。能性颌骨矫形技术来改良上下颌师威希曼(Wiechma)研发的简史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牙骨关系,美国则以口外力实现这个性化舌侧矫治器、意大利口腔拥挤、排列不齐及牙弓前突等问一目标。1931年美国放射科医师正畸医师斯库佐(Scuzzo)和日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尝布罗德布德(Broaded)首先使本口腔正畸医师竹本(Takemoto)试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1850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X线合作研制出的舌侧直丝弓矫治器,年,美国医生诺尔曼·金斯利头影测量和分析,此后产生了一后来取二位医师名字的第一个字(NormaKigley)出版了较系统些不同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方法,母加上托槽(racket),改名为描述口腔正畸学的教材《口腔畸使正畸医师对错矜畸形表现的深ST舌侧矫治器,以及中国自主形》,并开始采用拔牙措施、排齐部机制、矫治前后的变化及颅面研发出的eBrace舌侧矫治器,这牙及使用口外力矫治牙前突等,生长发育等逐步有了深入的认识,些舌侧矫治器部分克服或完全克但当时医生们很少关注咬合关系。X线头影测量方法成为口腔科各服了传统舌侧矫治器的不足,使1890年左右美国口腔医生安格尔专业特别是口腔正畸及正颌外科舌侧正畸得到了复兴,在欧洲及(Agle)开始强调咬合关系的重等专科临床诊断、治疗设计及临亚洲等地出现了新的流行热潮。要性,提出了“理想给”概念及床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20世纪1997年美国A1ig公司应用数字牙弓决定基骨的理论。1899年安70年代美国口腔正畸医师安德鲁化模型重建技术和激光快速成格尔又提出了安氏错殆畸形分类斯(Adrew)提出了最佳自然给形技术,研发出无托槽隐形矫治法,首次简明清晰地描述了天然六要素:磨牙关系、牙冠倾斜度、器,200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托正常验,将错殆畸形划分为几个牙冠倾度(转矩)、牙无旋转、邻槽隐形矫治器开始应用于正畸重要类型。1925年安格尔发明了牙紧密接触、平面平坦或轻度临床。方托槽及方丝弓矫正装置,开启施佩(See)曲度。这可从牙列口腔正畸学已有100多年的了现代口腔正畸学时代,安格尔的验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正交历史,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率先被后人称为现代口腔正畸学之父。投影图上观察到上述的三维表现。成为独立专科及一级学会,20世安格尔反对使用口外力,主张不在此基础上,安德鲁斯研发出直纪6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口腔正畸拔牙矫正。由于不拔牙矫正,有丝弓矫治器,开启了直丝弓矫治已普及到相当的程度。中国在20时扩弓过度,致使不少病例矫治时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罗思世纪40年代先后由毛燮均、陈华后复发,并破坏了牙殆与颜面的(Roth)直丝弓矫正技术、MBT及席应忠等教授将口腔正畸引入协调。后来,安格尔的两位学生直丝弓矫正技术等。固定矫治器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数所医学美国口腔医师特威德(Tweed)和的发展趋势是低摩擦力轻力矫治,院校成立口腔正畸诊室,归于口澳大利亚口腔医师贝格(Begg)诸如倾移-方托槽(Ti-Edge)矫腔修复科(当时称口腔矫形科),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及30年代治器、自锁托槽矫治器及传动矫全国专职从事口腔正畸的医师不重新引入了拔牙矫治,并分别发治器等均属于这个范畴。20世纪足100人。20世纪60年代初,中明了特威德(Twed)方丝弓矫正60年代末、70年代初,种植体支国口腔正畸学奠基人之一毛燮均技术及贝格(Bgg)细丝弓矫正抗开始在正畸临床应用,可避免教授提出了毛燮均错殆畸形分类技术,成为非直丝弓时代正畸界口外力支抗的一些弊端,它具有法,一直在国内沿用至今。20世的两大派别。特威德(Tweed)方独特的优势,是正畸支抗的重要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医学丝弓矫正技术后来发展成特威进展。随着一些特殊职业的需要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口腔正畸相继德-梅里菲尔德(Tweed-Merri-及隐私的需求,隐形矫治应运而独立成科,开始引进和跟踪国外2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先进技术,从此,国内口腔正用整形矫治。不少患者矫治后又机临床对照试验,以获得临床最畸的发展突飞猛进。21世纪初复发或到恒牙期才来就诊,这时佳证据。当然,由于临床或伦理叶,口腔正畸在全国已得到普及,常常被诊断为手术适应证,由于等原因,有时或时常难以进行临整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某些方成人之前的恒牙期仍具有生长发床随机对照试验。如对于拔牙和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国内研发育潜力,一般不适于手术,需等非拔牙矫治的临床对照试验就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先到生长发育完成的成人时期,更遇到伦理问题等,要克服这些伦进矫正技术及诊断技术等初见端有不少患者及家属不愿意接受手理等问题非常困难且花费巨大倪。口腔正畸已归为大学本科毕术治疗:然而这时正是患者心理还需要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远期业后教育的范畴,通过研究生培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得不到及效果。鉴于此,另一种代替循证养及大学本科毕业后进修继续教时治疗,将承受不良的心理压力的试验方法是设计良好的回顾性育培养出大量的专职从事正畸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及探索,研究,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验证医师,2010年开始口腔正畸专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非一个治疗方法是否有效的最好方医师准人试点工作,由卫生部授手术矫治恒牙期乃至成人骨性Ⅲ法,可采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比予了首批国内口腔正畸专科医师类错殆畸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较。为了使对比有意义,两组必资格。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以往正畸医师,主要关注硬须在治疗前等价。如果治疗前两国大陆专职从事临床正畸专业的组织,认为只要牙和颌骨关系正组不一致,那么就没有证据可以专职医师近4000人。常就达到了矫治目标。现代正畸说明治疗后有差别。然而,对于研究对象世界卫生组织将治疗目标已转变为软组织理念,正畸治疗制订对照组也有很多困错殆畸形定义为牙面异常,指出即正畸及矫形治疗的目标和限度难。主要的问题是对照组必须要其不但影响外观,有时还可影响取决于面部的软组织而不决定于长时间随访,像治疗组一样,而口腔功能。世界卫生组织尚未制牙和颌骨。随着面部及口腔的软且通常需要序列的X线片。当前,定统一的错验畸形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矫治日益受到关注,临床矫对未做正畸治疗的儿童拍摄X线标准,因此各国学者们报道的错治理念也就转变为先决定面部的片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意味着,殆畸形患病率差异较大,但是错软组织关系,再确定牙及颌骨应只能用20世纪中叶的正常拾纵向胎畸形在各国均属于高发生率是如何移动或改变,以达到这样的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纵向的研公认的事实软组织关系。这也是患者及其家究,特别是生长方面的研究。但口腔正畸学本质上属于临床属最重视的治疗目标。是要注意到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学科,包括正畸的临床研究及基除了治疗错殆畸形,口腔正即现在的正常验及其生长发育与础研究。其临床研究主要以探索畸学研究内容还包含对口腔牙颌数十年前可能有所变化临床治疗错殆畸形为主;在生长颅面生长发育,以及错殆畸形病与邻近学科关系口腔正畸发育尚未完成的18岁之前的时因、发生发展、矫治机制、矫治学属于口腔医学的分支学科,与期,主要采用矫治器矫治错殆畸方法、矫治器、矫正技术及相关其他口腔专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形;在生长发育活跃期常应用矫的临床基础研究等。系。某些牙周病可因正畸矫治得形矫治器进行早期矫治,在成人研究方法以往的口腔正畸以改善:而正畸治疗不当也可造前的恒牙期一般以固定矫治器为临床研究多借助于X线头影测量成牙周炎或牙周病等。有些题下主进行积极矫治。在生长发育完手段,CBCT的问世将使临床研究颌关节病可能与错给畸形有关,成的成人期,非骨性错矜畸形可更加可靠及精确。口腔正畸数字因而一些颞下领关节病的治疗需采用非手术矫治方法,骨性错殆化的研究已结出丰硕成果,如无要正畸治疗配合。严重的成人骨畸形多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托槽隐形矫治器、个性化舌侧矫性错矜畸形常常需要正畸与正颌疗或选择性地应用非手术矫治方治器等已逐步在临床应用推广。外科合作完成治疗法。与欧美地区相比,骨性Ⅲ类进入21世纪以来,正畸临床实践口腔正畸学与一般医学基础错殆畸形在亚洲等地属于高发区。及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即越来学科及生物学科也有着广泛的联鉴于该畸形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加越重视循证医学的作用。强调衡系。错给畸形大多在儿童生长发重的趋势,学者们多主张早期采量临床实践及研究的金标准是随育过程中形成,因而儿童正常的口腔医学(三)3牙颌颅面生长发育成为口腔正畸生理过程无大妨碍者,都可列人侧切牙因较薄,其唇面较中切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不少错殆畸正常给的范畴。随后,20世纪60的唇面稍向腭侧,故在近中与远形的形成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乃至年代,美国口腔正畸医师安德鲁中处各有一个内收弯。尖牙有明演化背景。因而,遗传学及人类斯(Adrew)医生提出了正常拾显的凸出,呈尖牙区弧形突起。学与口腔正畸专业亦密切相关。的6项标准,即殆的最佳自然状第一、第二前磨牙颊面整齐,在此外,由于口腔正畸的过程是牙态。美国口腔正畸医师罗思同一直线上。第一磨牙颊面较凸颌骨接受各种矫治力的过程,因(Rh)也从功能的角度诠释了罗出,故在其与第二前磨牙中间形而生物力学内容又成为口腔正畸思功能殆的标准内容。理想正常成外展弯。④下颌咬合面特点:矫治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殆不符合人体的客观需要和实际,下颌4颗切牙呈整齐弧形。尖牙面。牙受力后牙周膜、牙槽骨组正畸临床矫治标准应以个别正常向唇侧突出,与侧切牙交界处形织发生一系列(包括生理生化的给为依据。未经正畸治疗的正常成外展弯。第一磨牙颊面较凸出,生物特征等)变化,成为牙移动给群体中牙殆可能存在着某些差故在其与第二前磨牙中间形成外生物学的专门内容。口腔正畸的异,但基本上都符合最佳自然拾展弯。进展一直与材料学的发展紧密相的6项标准,这也是正畸治疗的(白玉兴)关,如粘合材料、金属矫正弓丝目标。geiezhegchaghe材料、生物陶瓷材料的发展也促(白玉兴)个别正常验(idividualormal进了口腔正畸的发展。计算机系lixiagzhegchagheoccluio)正常范畴内、彼此统也逐步用以研究错给畸形的机理想正常殆(idealormaloc-之间又有所不同的个体殆。凡轻制、诊断分析、矫治设计、预后cluio)正常、理想、协调的微的错给畸形,对生理过程无大预测等领域。殆。又称安格尔理想殆。由美国妨碍者,都可列入正常殆范畴。(林久祥)口腔正畸安格尔(Agle)提出。个别正常给形态方面表现:zhegchaghe安格尔认为,一个正常、协调的上下牙弓形态正常,牙排列整齐,正常骀(ormaloccluio)牙咬合关系应具有以下特征:牙弓上下前牙、后牙覆殆、覆盖关系大小、形态及排列正常,上下牙内每一颗牙都与邻牙保持理想的正常,尖牙、磨牙中性关系,上弓的拾关系正常,上下颌骨大小、邻接关系,每一颗上颌牙都与下下颌间位置及与颅面位置关系基形态及相互关系正常,口肌及面颌牙保持理想的咬合关系,必须本正常。功能方面表现:咬合运肌的发育及功能正常,颗下颌关保存全口32颗恒牙。动正常,咬合运动时无早接触及节的结构及功能正常的咬合关系。理想正常验的概念源于安格拾干扰,正中关系位与正中殆位口腔正畸专业中所涉及的正常殆尔医生命名的具有最理想咬合关关系正常。主要是从形态解剖学的层面上界系的“古老头颅”,它具有以下特若有因错给畸形造成的关节定的,它分为理想正常给和个别点:①双侧上、下颌骨内各有8功能、下颜运动、吞咽运动等异正常殆。若从更广泛的层面界定,颗牙,均排列整齐、无拥挤、无常,均应恢复正常。个别正常正常给可分为理想正常给、个别旋转。②上、下颌骨内的牙具有应符合最佳自然殆和罗思功能给正常殆、最佳自然给和罗思功能非常协调的咬合关系,且上颌第的标准。绝大多数正常验个体均稔。理想是美国口腔正畸医师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以个别正常给的形式存在,这符安格尔(Agle)当年追求的标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上颌尖合生物变异的客观规律,因而对准,但是,学者研究表明,理想牙咬于下颌尖牙与第一前磨牙的于错给畸形的矫治标准应该是个给严格地说,几乎是不存在的。交界处,上颌第一前磨牙咬于下别正常殆,而不是理想正常殆。给与身体其他器官一样,以变异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的中(白玉兴)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与人间,上颌第二前磨牙咬于下颌第zuijiazirahé之间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企图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中间。上颌最佳自然验(aturallyotimal将每个人统一于理想殆的标准。前牙覆盖下颌前牙近切缘的1/4occluio)美国口腔正畸学家后来,学者们提出个别正常拾的牙冠。③上颌咬合面特点:双侧安德鲁斯(Adrew)1972年通概念,即凡轻微的错畸形、对中切牙唇面整齐呈轻微弧形。双过研究120例未经正畸治疗的自4中华医学百科余书图1牙弓间关系示意图2冠斜度示意然牙列得出的最佳标准的殆。其切牙间冠交角小于180°。②上中深度不应超过2.5mm。施佩曲线标准如下。切牙冠倾度大于上侧切牙:尖牙深时,上颌牙列的咬合面积不能牙弓间关系①上第一恒磨和前磨牙的冠倾度为负值而且大充分利用;而反向施佩曲线过大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小相同:上第一和第二磨牙冠倾时,下颌牙列的咬合面积不能充牙的近中颊沟。②上第一恒磨牙度相同,均为负值,且都大于尖分利用(图4)。的远中边缘嵴咬合于下第二恒磨牙和前磨牙。③下颌牙牙冠倾度牙的近中边缘嵴。③上第一恒磨均为负值,且从切牙到第二磨牙牙的近中舌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逐渐增大。牙的中央窝。④上下双尖牙的颊尖咬合于对验牙的颌间隙。⑤上颌双尖牙舌尖咬合于下颌双尖牙的中央窝。⑥上颌尖牙咬合于下颌尖牙与第一双尖牙的邻间隙,且其牙尖田略偏近中。⑦上切牙覆盖下切牙,上下牙弓中线一致(图1)。冠角或冠斜度临床冠面轴90与平面垂线的交角,代表牙冠的近、远中倾斜度(图2)。临床冠面轴向近中倾斜时,冠角为正值:图4施佩曲线向远中倾斜时,冠角为负值。最佳自然验的所有牙冠角均为正值,即近中倾斜,且同类牙的冠角大最佳自然验6项标准可以作图3冠倾度示意致相同。为自然牙列生长发育结束后牙殆冠倾度或转矩度临床冠面关系的一个参照标准轴点纵向切线与给平面垂线的交旋转最佳自然给中牙没有(许天民)角,反映牙冠的唇(颊)舌向倾扭转Luoigogeghe斜度。牙冠向唇(颊)向倾斜时,邻面接触相邻牙应该紧密罗思功能殆(Rothfuctioal冠倾斜度为正值;向舌向倾斜时,接触,无间隙,除非牙有近远中occluio)强调正中给位与正冠倾斜度为负值(图3)。①大多宽度不协调,邻牙应互相接触。中关系位应该一致、髁状突应该数上切牙牙冠倾度为正值,而下曲线正常拾曲线较为平直,位于关节窝的前上方位置、正畸切牙牙冠倾度为轻度负值,上下或稍有曲度。施佩(See)曲线治疗不能改变髁状突位置等的殆口腔医学(三)5由因改良直丝弓矫治器而著称的给分类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会影响社会交往。排列良好的牙美国正畸医师罗思(Roh)提出示错殆畸形患病率分别是:乳牙和令人愉快的笑容在所有的社会的一种基于给学观点的正常给概期为51.84%,替牙期为71.21%,阶层都会产生积极作用,而排列念。但由于这些观点缺乏科学证恒牙初期为72.92%(表)不齐或是前突的牙则会产生消极据而未被主流正畸学界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错给畸形作用。孩子们通常希望通过正畸(许天民)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中华口腔治疗能带来社会交往及心理上的cuohejixig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2000改善。这些问题并非“仅是美错拾畸形(maloccluio)由年的调查报道显示出中国大陆近观”,而是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牙颌、颅面间关系不调而引起的70%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的生活质量。②有些错给畸形可各种畸形。又称牙颌畸形。世界代所报道的48%上升约20%。通影响口腔功能,如前牙开殆不利卫生组织将错矜畸形称为牙面异过对不同时代遗骸检查,科学家于前牙的切割功能,有时影响某常。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发现错殆畸形的患病率在数百年些发音。③牙排列不齐不利于自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间就提高了数倍。造成这种现象洁,从而更易产生龋齿及牙周疾疾病、口腔不良习惯、替牙异常的一个原因是人类的进化。化石病等。④有些错给畸形还影响口等导致的牙、颌骨、颅面的畸形,资料记录了数千年来牙列的进化颌的生长发育,如一侧的锁给可如牙排列不齐、上下牙弓间的给趋势,包括了单颗牙的尺寸变小、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异牙数量变少及颌骨体积变小。与治疗包括预防性矫治、阻常等。这些异常的机制是牙量与原始人相比,现代人的颌骨发育断性矫治、一般矫治及正畸一正颌骨量、上颌牙量与下颌牙量、上很不充分。但与颌骨退化相比,联合治疗。下牙弓、上下颌骨、颌骨与颅面牙退化更慢一些,研究表明,牙(林久祥)】之间的不协调。因而近代错给畸体积的逐渐变小至少需要十万年:cuohejixigfelei形的概念已远不只是牙错位和排与颌骨退化不匹配,可能就会引错骀畸形分类(claificatio列不齐。错哈畸形主要影响外貌,起拥挤和排列不齐。ofmaloccluio)错拾畸形的表常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压力:牙列拥挤在近年来进一步增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形态异有时影响口腔功能,甚至不利于加的原因很复杂。部分可能与现常,但也影响口颌系统的功能全身的健康代人的食物较软而造成咀嚼器官发育、健康和美观。为了便于临患病率某些错拾畸形的患使用减少有关。在原始社会,进床诊断、矫治设计和科学研究,病率具有种族差异,如Ⅲ类错给食没有加工或者部分加工的肉类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分类标准,畸形在亚洲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欧和植物需要强大的颌骨,而牙可把复杂的畸形分类归纳。国内外美白种人。尽管各国调查标准有产生明显的磨耗,致使牙与颌骨学者提出了错殆畸形的多种分类所不同,所报道的患病率差异明相协调,很少发生牙列拥挤及第方法,其中安氏错给畸形分类法显,然而均显示出较高的患病率三磨牙阻生等。现代食物细软,最具代表性,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数据。2000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牙磨耗明显减少,对颌骨的刺激理论基础,简明、易懂,是国际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对中国大陆7显著减弱,导致颌骨减小明显,上应用最广泛的错给畸形分类方个地区的25392名乳牙、替牙和致使牙拥挤常常发生法。中国以毛燮均错给畸形分类恒牙初期组儿童和青少年以个别危害①错殆畸形可影响外法影响最广,它将错验畸形的症正常矜为标准,进行了错殆畸形观,因而可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状、机制和矫治原则三者相结合,患病率调查。调查结果按安氏错大量研究表明,严重的错给畸形对正畸临床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袭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错殆畸形患病率的指导意义。(沈刚)组别调查人数错验患病率I类错验Ⅱ类错殆Ⅲ类错殆geieyacuohe乳牙期530951.84%26.80%10.10%14.94%个别牙错验(idividualmaloc替牙期1030671.21%35.78%25.77%9.65%cluio)个别牙偏离正常位置的恒牙初期977772.92%38.52%19.41%14.98%畸形。又称个别牙错位(图)。出6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现唇向或颊向错位、腭向或舌向Ahicuohejixigfeleifa上下颌骨及上下牙弓的近远中关错位、近远中错位、高位、低位、安氏错殆畸形分类法(Agle系正常,其磨牙关系为中性验关旋转、斜轴、易位等。个别牙错claificatioofmaloccluio)系,且其他牙有错位,可表现出位多见于混合牙列及恒牙列,表以上颌第一磨牙为基准对错殆畸牙列拥挤、双牙弓前突、上牙弓现为个别牙在牙列中位置不正、形进行分类的方法。由美国口腔前突,前牙深覆盖、深覆矜,前牙列不整齐、错位牙的间隙基本正畸医师安格尔(Agle)于1899牙反给、后牙颊舌向错位等足够或略有不足。个别牙错位的年提出的错拾畸形分类法,是目安氏‖类错殆畸形下颌或病因如下:①当乳磨牙过早脱落,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下牙弓处于远中位,磨牙关系为第一恒磨牙萌出时,可向近中错类方法。安格尔认为上颌骨固定远中殆关系的畸形。又称远中错位。②恒牙早失,可以造成邻牙于颅骨上,位置恒定,上颌第一殆。若下颌后退1/4个磨牙或半的近远中错位。③多生牙或乳牙恒磨牙位于上颌骨的颧突根之下,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下第一恒滞留,占据了恒牙正常萌出位置,其位置相对恒定不易错位,因此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时,称为轻迫使恒牙错位萌出。④切牙萌出称上颌第一恒磨牙为殆的关键,度远中错殆关系。若下颌再后退,时期,牙量与骨量不协调,当中而错给畸形均是由下颌、下牙弓以至于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切牙萌出时,乳侧切牙脱落,侧在近远中向的错位引起的。因此,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切牙萌出时,乳单尖牙脱落,而他以上颌第一磨牙为基准,将错牙,则是完全远中错给关系恒尖牙牙胚位于侧切牙唇向高位,拾畸形分为中性错、远中错殆①第一分类:磨牙为远中给关系,因此单尖牙萌出时,由于位置不与近中错殆3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可表现为前足而在高位唇向萌出。⑤唇系带安氏丨类错殆畸形上第一牙深覆盖、深覆殆,牙列拥挤和附着过低,可以使中切牙向远中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开唇露齿等(图2)。②第一分类错位。⑥口腔不良习惯:如啃指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即磨牙关亚类:磨牙关系一侧为远中殆关甲、吮指、舌习惯等均能造成不系为中性给关系的畸形。又称中系,另一侧为中性殆关系,上颌切同程度的牙错位。⑦遗传及外伤性错殆(图1)。如果口腔内全部牙唇向倾斜(图3)。③第二分类:等因素。牙排列整齐而无错位者,此时称磨牙为远中给关系,上颌切牙舌向为正常给。安氏【类错验表现为倾斜,此类错验可以伴有内倾性深图个别牙错位示意图1安氏|类错殆畸形,中性图2安氏‖类错殆畸形,第错殆分类(沈刚)···试读结束···...

    2022-10-19 口腔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协和医学院出版社

  • 《新编临床口腔医学 上》张营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编临床口腔医学上》【作者】张营等主编【页数】296【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ISBN号】978-7-5578-3302-2【价格】CNY136.00(2册)【分类】口腔科学【参考文献】张营等主编.新编临床口腔医学上.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图书目录:《新编临床口腔医学上》内容提要:《新编临床口腔医学上》内容试读第一章龋病第一节概述一、定义龋病(detalcarie)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遭龋病破坏的牙齿即龋齿(decayedtooth,carioutooth),可以单发于一个牙齿,也可同时累及多个牙齿;可以在儿童发病,也可以在老年发病,没有人可以对龋终生免疫。龋的疾病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现代研究已经证明牙菌斑中的致龋细菌是龋的主要病原体。致龋细菌在牙菌斑中代谢从饮食中获得的糖类生成以乳酸为主的有机酸,导致牙齿中的磷灰石结构脱矿溶解。进一步在蛋白酶的作用下,结构中的有机物支架遭到破坏,临床上表现为牙齿上发生不能自体修复的龋洞(detalcavity,toothcavity,carioucavity)。如果龋洞得不到及时的人工修复,病变进一步向深层发展,可以感染牙齿内部的牙髓组织,甚至进人根尖周组织,引起更为严重的机体的炎症性病变。根据近代对龋病病因学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将龋病定义为一种与饮食有关的细菌感染性疾病(adietrelatedifectioudieae)。这一定义强调了细菌和糖在龋病发病中的独特地位。发生在釉质的早期龋损,仅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矿物溶解,没有牙齿外形上的缺损,更没有临床症状,甚至在一般临床检查时也不易发现;只有当脱矿严重,进入牙本质或形成窝洞时,才可在临床上引起注意。若龋发生在牙的咬合面或唇颊面,通过常规临床检查就可以辨别局部脱矿的表现,如牙表面粗糙,呈白垩状色泽改变。若病变发生在牙的邻面,则较难通过肉眼观察发现。临床上要借助探针或其他辅助设备如X线照相、光纤投照等方法才可能发现发生在牙邻面的龋。及至患者出现症状或自己发现龋洞的时候,往往病变已接近牙髓或已有牙髓病变。二、龋病流行病学特点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一方面有利于从宏观上认识疾病、征服疾病,另一方面有助于从中探索疾病的发病原因。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集中反映了与发病有关的多种因素。(一)与地域有关的流行特点龋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最早关于龋病的记载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但近代龋病的流行并引起专业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主要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随着食品的精化,一些西方国家的龋病患病率几乎覆盖了人口的90%以上,严重影响当时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生活。由于高发病地区几乎全部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有西方学者甚至将龋病称为“现代文明病”(modercivilizeddieae)。但是用现在的知识回顾分析当时的情况,可以知道,那些地区之所以有那么高的龋发病率,与当时的高糖饮食有关。过多地摄人精制糖类和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龋高发的原因。到了近代,西方国家投人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对龋病进行研究。在逐步认识到了龋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特点的基础上,这些一1新编临床口腔医学国家逐步建立了有效的口腔保健体系,采取了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从而使龋病的流行基本得到控制。目前,在北欧一些口腔保健体系健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无龋儿童的比例超过了70%。西方有学者由此乐观地提出,到了21世纪会出现无龋的一代。然而近年来,经济和教育状况越来越影响口腔保健和口腔健康的程度。在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由于经济和教育水平低,口腔保健知识普及率低,口腔保健措施得不到保障,龋病的发病率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目前,世界范围内,龋病发病正在向低收入、低教育人群和地区转移。如今,没有人再会认为龋病是“现代文明病”了。同时由于龋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预言消灭龋齿,还为时太早。但现代的医学实践又告诉我们,龋病是可以控制并能够预防的。(二)与年龄有关的流行特点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人类龋病的发病经历几个与年龄有关的发病高峰。这种与年龄有关的发病高峰,主要与牙齿的萌出和牙齿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关。乳牙由于矿化程度和解剖上的特殊性(如窝沟多而深)更容易患龋,初萌的牙由于矿化尚未成熟更容易患龋,窝沟龋也多在萌出后的早期阶段发生。这样形成了一个6~12岁的少年儿童龋病的发病高峰。龋的危害在这个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龋病的发生实际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尤其到了中年以后,由于生理的和病理的原因,牙根面暴露的机会增加,牙菌斑在根面聚集的机会增加,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清洁,患龋的机会也会增加,因此可能形成中老年根面龋的发病高峰期。这种与年龄有关的发病高峰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主要与牙齿的发育、萌出、根面暴露和口腔环境随年龄的改变有关(三)与饮食有关的流行特点人的饮食习惯因民族和地区而异。然而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分地区和种族,人类越来越多地接触经过精细加工的食品。西方人较早接触精制糖类,饮食中摄入蔗糖的量和频率普遍较高。在以往缺少口腔保健的情况下,他们的龋患病率自然很高。而我国的西藏和内蒙古地区,食物中的纤维成分多,蔗糖摄人少,人的咀嚼功能强,自洁力强,龋的患病率就低。人类饮食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代的西方国家由于认识到龋与饮食中糖类尤其是蔗糖的关系,开始调整饮食结构和进食方法,已经收到了十分显著的防龋效果。然而在大量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现代化,文化和饮食的精化和西化,人们对糖的消耗量增加,如果缺乏良好的口腔卫生教育,缺乏有效的口腔卫生保健措施和保健体系,龋齿的发病率定会显著增加,重蹈西方国家龋病高发的老路(四)与教育和经济状况有关的流行特点经过百年的研究,人们对龋病的发病过程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但这些知识的普及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可以接受口腔保健措施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多数人口已经享受到了有效的口腔医学保健所带来的益处,所以整个人口的患龋率降低,龋的危害减少。但即使在这样的国家,仍有部分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民族获益较少。世界范围内,患龋者正在向低收人员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转移,这已经成为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开放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相应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保健预防体系的建立。三、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龋病的危害不仅局限在受损牙齿本身,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还可导致一系列继发病症2第一章龋病由龋齿所引发的一系列口腔和全身问题,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长远影响无论如何是不应该忽略的。对于龋病,最初为患者本人所注意的常是症状或能见到的牙体缺损或龋洞。轻微的症状包括食物嵌塞或遇冷遇热的敏感症状。当主要症状是持续或自发疼痛的感觉时,感染多已经波及牙髓。多数患者是在这个时候,疼痛难忍,才不得不求医的。这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龋病了,而可能是发生了牙髓或根尖周围组织的病变。在口腔科临床工作中,因龋病导致的牙髓炎和根尖周炎而就诊的患者占了很大的比例,据统计可占综合口腔科患者的50%以上,也有人报告这些患者可占因牙痛就诊的口腔急诊患者人数的70%以上。急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给患者机体造成很大的痛苦,除了常说的牙痛或牙敏感症状外,严重的根尖周组织感染若得不到及时控制,还可继发颜面部的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慢性的根尖周组织感染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牙槽骨中的感染病灶,也可以成为全身感染的病灶。龋齿得不到治疗,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牙齿的丧失。要恢复功能则必须进行义齿或种植体的修复。如果对早期丧失的牙齿不及时修复,还会形成剩余牙齿的排列不齐或咬合的问题。严重时影响美观和功能不得不通过正畸的方法予以矫正。在后续的一系列治疗中(如义齿修复、正畸治疗),口腔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发生一些更加有利于龋齿生成的情况。例如,不恰当的修复装置可能增加菌斑的聚集,增加清除的难度,破坏正常的口腔微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加患者患龋和牙周病的危险性。图1一1简示了由龋所引发的口腔多种疾病,以及不适当的治疗可能成为新的龋病危险因素。牙髓病·根尖周病义齿修复一牙缺尖牙体修复正畸治疗一牙列不剂图1一1龋及其相关口腔疾病龋及其有关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显而易见、容易理解,但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长远影响却往往被忽略。由于龋的慢性发病特征,早期常不被注意,一旦发生症状,已经形成龋洞,常需要较复杂的治疗过程和较多的治疗费用。而且人有28~32颗牙齿,相关治疗的花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很大的。如果将社会和个人花在龋齿及其继发病症的治疗费用的总量与任何一种单一全身疾病的费用相比较,人们就会发现,龋病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或许这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曾将龋病列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的理由之一。(李瑛)第二节病因牙齿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是高度矿化的组织。牙齿硬组织离开人体是最不易被微生物所破坏的组织,但在体内则恰恰相反,是最容易被破坏且不能再生的组织。关于龋的病因,尽管迄今尚不能宣布相关的病原体已经完全清楚,也没有十分完整和肯定的病3新编临床口腔医学因学理论,但已有的科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越来越支持化学细菌致龋理论。化学细菌致龋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病因学理论。一、化学细菌学说很早就有人提出酸致牙齿脱矿与龋形成有关,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实验依据证明这种推测。直至100多年前,W.D.Miller通过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代谢糖类产酸,酸使矿物溶解,可形成类似临床上早期釉质龋的白垩样变,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化学细菌学说(chemo一acterialtheory),又称化学寄生学说(chemo一araitictheory)。Miller提出上述学说主要依据的是体外的脱矿实验,包括:·将牙齿放在混有糖或面包和唾液的培养基中孵育,观察到牙齿脱矿。·将牙齿放在混有脂肪和睡液、不含糖的培养基中孵育,未见牙齿脱矿。·将牙齿放在混有糖或面包和唾液中的培养基中,煮沸后再孵育,未见牙齿脱矿。与此同时,Miller从唾液和龋损部位中分离出多种产酸菌。Miller认为,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细菌代谢糖产酸,酸使牙齿硬组织溶解,第二阶段是细菌产生的蛋白酶溶解牙齿中的有机物。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形成类似早期龋脱矿的龋样病损(carie一likeleioorcariouleio)。但是迄今,由于釉质中有机物含量极低,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说明釉质在龋损过程有蛋白质溶解的过程」Miller的学说基本主导了过去100年来的龋病病因和预防研究。甚至可以说,近代龋病病因学的发展均没有超出这一学说所涉及的范围。近代龋病学的主要发展即是对致龋微生物的认定,确定了龋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aacterialifectioudieae).。这一认识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Orlad等学者的经典无菌和定菌动物实验,一方面证实了龋只有在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同时也证明了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具有致龋的特征。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进一步证明了只有那些易于在牙面聚集生长并具有产酸和耐酸特性的细菌才可称为致龋菌。进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变形链球菌是非常重要的致龋菌。当时,一部分学者乐观地认为,龋是由特异性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由此引发了关于防龋疫苗的研究。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龋病形成的微生态环境十分复杂,很难设定单一菌种作为龋的致病菌。况且,已经发现的致龋菌总体来讲又都是口腔或牙面上的常驻菌群,在产酸致龋的同时,还可能担负维持口腔生态平衡的任务。尽管从病原学的角度来看,将龋病定义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是正确的,但龋病的感染过程和由此激发的机体反应可能完全不同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首先,细菌的致龋过程是通过代谢糖产生的有机酸实现的,而不是由细菌本身直接作用于机体或机体的防御体制。其次,龋病发生时或发生后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有相应的抗病原反应。因此,利用免疫或疫苗的方法防龋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障碍。另外,在龋病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生态现象不容忽视,即细菌的致龋作用不是孤立发生的,而必须是通过附着在牙表面的牙菌斑的微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甚至可以说,没有牙菌斑,就不会得龋齿。临床上有效的控制菌斑是有效控制龋齿的关键。二、其他病因学说除了化学细菌学说之外还有众多其他致龋理论,可见于各类教科书尤其是早期的教科4第一章龋病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的龋病学专著,比较重要的有蛋白质溶解学说(roteolyitheory)和蛋白质溶解一螯合学说(roteolyi-一chelatiotheory).蛋白质溶解学说起源于对病损过程的组织学观察。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牙釉质中存在釉鞘、釉板等含有较多有机物的结构。有学者认为,龋生成的过程中,先有这些有机物的破坏,然后才是无机物的溶解。在获得一些组织学证据之后,Gottlie和Friie等学者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蛋白质溶解学说。但今天看来,这一学说很难成立。首先釉质中的有机物含量极低,即使在牙本质这样含有较多有机物的组织中,有机物也是作为矿化的核心被高度矿化的矿物晶体所包绕的,外来的蛋白酶如果溶解组织中的有机物,必须先有矿物的溶解,才可能接触到内层的胶原蛋白。其次,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已经基本上否认了釉鞘、釉柱的实质性存在。研究表明,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釉柱或柱间质只是晶体排列方向的变化,而无化学构成的不同。蛋白质溶解一鳌合学说是1955年由Schatz和Marti提出的,他们提出:龋的发生是细菌生成的蛋白酶溶解有机物后,通过进一步的螯合作用造成牙齿硬组织溶解形成龋。然而,这一学说只有理论,没有实验或临床数据支持,近代已很少有人提及。三、龋病病因的现代理论现代主要的龋病病因理论有三联因素或四联因素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两者都可以被认为是化学细菌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一)三联因素论20世纪60年代,Keye作为一个微生物学家首先提出了龋的三联因素论(threererequiiteforcarieroce),又称三环学说。三联因素指致龋细菌、适宜的底物(糖)和易感宿主(牙齿和唾液)。三环因素论的核心是三联因素是龋病的必需因素(rerequiite),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足以致龋。其他因素都是次要因素,或者通过对必需因素的影响发挥致龋作用,见图1一2。细闲宿主食物发育图1一2龋病病因的三联因素及相关的多因素特征1.致龋细菌此类细菌黏附在牙面上,参与牙菌斑的形成并具有产生有机酸和其他致龋物质的能力,同时又具耐酸性,即能够在较低H条件下生存和继续产酸。细菌的代谢产物是造成牙齿硬组织破坏的因素,所以可以认为细菌是病原因素。目前对已知的致龋细菌研究5新编临床口腔医学最多的是变形链球菌族,因为它能够合成多聚糖(主要是葡聚糖)。葡聚糖作为菌斑的基质,在牙菌斑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牙菌斑是细菌在牙面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龋同样是不能发生的。研究较多的致龋细菌还有乳酸杆菌和放线菌。前者具有强的产酸和耐酸能力,在龋坏的组织中检出较多,一般认为在龋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后者则参与根面菌斑的形成,与牙根面龋的发生关系密切。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腔链球菌家族中的非变形链球菌类链球菌在龋病的不同阶段发挥致龋或调节致龋的作用。2.适宜的底物(糖)口腔中有许多细菌具有代谢糖产酸的功能。由于牙菌斑糖代谢生成的主要有机酸是乳酸,这些细菌又可称为产乳酸菌。产乳酸菌在生物界具有许多有益功能,如分解发酵乳类制品,有利于人类消化。口腔中产乳酸菌生成的乳酸,一方面在维持口腔生态平衡中可能存在有益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得不到及时清除,在菌斑中滞留,则导致牙齿持续的脱矿,显然对牙齿健康不利。一些口腔细菌具有利用糖合成多聚糖的功能,包括细胞内多糖和细胞外多糖。前者可以为细菌本身贮存能量,后者则作为菌斑形成的基质。在所有的糖类物质中,蔗糖最有利于细菌产酸和形成多糖,因此蔗糖被认为具有最强的致龋性。糖的致龋性是通过局部作用产生的,不经口腔摄入不会致龋。具有甜味作用的糖代用品,如木糖醇,经过细菌代谢时不产酸也不合成多糖,所以是不致龋的。3.易感宿主(牙齿和唾液)牙齿自身的结构、矿化和在牙列中的排列,牙齿表面物理化学特性等代表了机体的抗龋力。窝沟处聚集的菌斑不易清除,窝沟本身常可能有矿化缺陷,因而更易患龋。排列不齐或邻近有不良修复体的牙齿由于不易清洁,菌斑易聚集,更易患龋。牙齿表面矿化不良或粗糙,增加了表面聚集菌斑的可能,也增加患龋的机会。牙齿自身的抗龋能力,包括矿化程度、化学构成和形态完善性,主要在牙的发育阶段获得。牙齿萌出后可以通过局部使用氟化物增加表层的矿化程度,也可以通过窝沟封闭剂封闭不易清洁的解剖缺陷。机体抗龋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唾睡液。睡液的正常分泌和有效的功能有助于及时清除或缓冲菌斑中的酸。唾液分泌不正常如分泌过少或无法到达菌斑产酸的部位,都会增加患龋的机会。与龋病发病的有关因素很多,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所有其他因素都是与上述三联因素有关或通过上述因素起作用的。如不良的口腔卫生增加菌斑的聚集、增加有机酸在局部的滞留,是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环节起作用的;而低收人、低教育水准,意味着口腔保健知识和保健条件的缺少,影响对致龋微生物和致龋食物的控制,从而导致龋在这个人群中多发。(二)龋的四联因素论四联因素论又称四环学说。20世纪70年代,同样是微生物学家的Newru在三联因素的基础上加上了时间的因素,提出了著名的四联因素论。四联因素论的基本点是:龋的发生必须具备致龋菌和致病的牙菌斑环境,必须具备细菌代谢的底物(糖),必须是局部的酸或致龋物质积聚到一定浓度并维持足够的时间,必须是发生在易感的牙面和牙齿上。应该说,四联因素论较全面地概括了龋发病的本质,对于指导进一步研究和预防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严格讲,无论是三联因素论,还是四联因素论用来阐述发病机制学说似乎更为合适,而不适合作为病因论。因为除了微生物之外,食物和牙齿无论如何是不应归于病原因素中的。···试读结束···...

    2022-10-07 口腔医学技术是学什么的 口腔医学专业大学排名

  • 《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徐平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作者】徐平等主编【页数】503【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ISBN号】7-5578-3273-5【价格】CNY98.00【分类】口腔疾病-诊疗【参考文献】徐平等主编.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图书目录:《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内容提要:本书共分十七章,介绍了临床口腔相关基础以及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口腔颌面部的检查方法、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牙周组织病等。《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第一节口腔及颌面部的区域划分口腔颌面部是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上起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达舌骨水平,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颗骨乳突之间的区域通常称为颜面部。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个水平线为界,可将颜面部分为三等分(图1一1),即上1/3、中1/3和下1/3。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颌面部,上1/3区域称为颅面部,即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的区域,而颅面部则是以颅骨(额骨)为主要骨性支撑的区域。现代口腔医学,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研究已扩展到上至颅底、下至颈部的区域,但不涉及此区域内的眼、耳、鼻、咽等组织器官。发际眉间点鼻底点颏下点图1一1面部三等分口腔颌面部的解剖区域可分为颌面区、眶区、眶下区、颞面区、鼻区、唇区、颏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颧区(图1一2)。额面区颗面区眶区颧区鼻区眶下区唇区腮腺咬肌区颇区图1一2口腔颌面部解剖分区口腔位于颌面部区域内,是指由牙齿、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多功能性器官。口腔为上消化道的起始端,其内牙齿的主要功能为咀嚼食物;唇的主要功能为吮吸;舌的主要功能为运送食物及辅助食物吞咽;唾液腺的功能则是分泌大量唾液,以润滑口腔黏膜和食物,并通过其中的淀粉酶对食物进行初步糖化作用。进食时,舌、颊、唇协调运动,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拌匀,送人上下牙间便于咀嚼,并通过咀嚼把食物研细、拌匀以利于-1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吞咽。舌体上有多种感受器,其中味觉感受器可感受酸、甜、苦、辣、咸等味觉,其他感受器可分辨冷热、机械刺激等。唇、舌、牙、腭、颊的协调运动对完成发音和提高语言的清晰度起到很大作用;在鼻腔堵塞时,可通过口腔经咽喉进行呼吸。(陈欣)第二节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及其解剖特点赋予其特别的临床意义。一、位置显露口腔颌面部位置外露,容易受外伤,这是其缺点;但罹患疾病后,容易早期发现,获得及时治疗,则是其优点。二、血供丰富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使其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外伤或手术后伤口愈合也较快;但因其血供丰富,组织疏松,受伤后出血多,局部组织肿胀明显。三、解剖结构复杂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有面神经、三叉神经、唾液腺及其导管等组织和器官,这些组织和器官损伤后可能导致面瘫、麻木及诞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四、自然皮肤皮纹颌面部皮肤向不同方向形成自然的皮肤皱纹,简称皮纹(图1一3)。皮纹的方向随年龄增加而有所变化。颌面部手术的切口设计应沿皮纹方向,并选择较隐蔽的区域作切口,使术后伤口愈合瘢痕相对不明显。图1一3颌面部皮肤皱纹五、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口腔颌面部常因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疾患,如唇、腭裂或烧伤后瘢痕,导致颌面部形态异常,乃至颜面畸形和功能障碍2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六、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口腔颌面部与颅脑及咽喉毗邻,当发生炎症、外伤、肿瘤等疾患时,容易波及颅内和咽喉部,以及相邻的眼、耳、鼻等器官。七、结构由于颌面部结构复杂,面积相对小,又直接影响美观,所以,颌面部手术难度相对大。(陈欣)第三节颌面部解剖一、额骨(一)上颌骨上颌骨为面部中份最大的骨组织。由左右两侧形态结构对称、不规则的2块骨骼构成,并于腭中缝处连接成一体。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其中一体即上颌骨体,四突即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上颌骨与鼻骨、额骨、筛骨、泪骨、犁骨、下鼻甲、颧骨、腭骨、蝶骨等邻近骨器官相接,构成眶底、鼻底和口腔顶部(图1一4,图1一5)。上壁额突眶下沟(眶面)眶下孔颜突一前鼻棘上颌结节前壁后壁(颞下面)(脸面)颜牙槽嵴牙槽突图1一4上颌骨外侧面观额突筛骨嵴上额窦下鼻甲嵴内壁(鼻面)上颌结节腭突图1一5上颌骨内侧面观1.上颌骨体分为四壁一腔,为前、后、上、内四壁和上颌窦腔构成的形态不规则骨体。3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前壁:又称脸面,上方以眶下缘与上壁(眼眶下壁)相接,在眶下缘中心下方0.6~1cm处有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在眶下孔下方有尖牙根向外隆起形成之骨突,称尖牙嵴。嵴的内侧、切牙的上方有一骨凹,称切牙凹;嵴的外侧、眶下孔下方有一深凹,称尖牙窝,此处骨质很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内施行手术。后壁:又称颞下面,常以颧牙槽嵴作为前壁与后壁的分界线,其后方骨质微凸,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上颌结节上方有2~3个小骨孔,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通过。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上壁:又称眶面,呈三角形,构成眼眶下壁的大部,其后份中部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上牙槽前、中神经由眶下管内分出,经上颌窦前外侧壁分布到前牙和前磨牙。内壁:又称鼻面,参与构成鼻腔外侧壁,内有三角形的上颌窦裂孔,在中鼻道通向鼻腔。上颌窦裂孔后方有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共同构成翼腭管。翼腭管长约3.1cm,管内有腭降动脉和腭神经通过。临床上可以通过翼腭管施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窦:呈锥形空腔,底向内、尖向外伸入颧突,底部有上颌窦开口。上颌窦壁即骨体的四壁骨质皆薄,内面衬以上颌窦黏膜。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尖紧密相连,有时仅隔以上颌窦黏膜,故当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根尖感染时,炎症易于穿破上颌窦黏膜,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在拔除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断根时,应注意勿将断根推入上颌窦内。2.上颌骨突包括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额突:位于上颌骨体的内上方,与额骨、鼻骨、泪骨相连。颧突:位于上颌骨体的外上方,与颧骨相连,向下至第一磨牙形成颧牙槽嵴。牙槽突:位于上颌骨体的下方,与上颌窦前、后壁紧密相连,左右两侧在正中线相连形成弓形。每侧牙槽突上有7~8个牙槽窝容纳牙根。前牙及前磨牙区牙槽突的唇、颊侧骨板薄而多孔,有利于麻醉药物渗人骨松质内,达到局部浸润麻醉的目的。由于唇颊侧骨质疏松,拔牙时向唇颊侧方向用力摇动则阻力较小。腭突:指在牙槽突内侧伸出的水平骨板,后份接腭骨的水平板,两侧在正中线相连组成硬腭,将鼻腔与口腔隔开。硬腭前份有切牙孔(腭前孔),有鼻腭神经血管通过。后份有腭大孔(腭后孔),有腭前神经血管通过。腭大孔后方还有1一2个腭小孔,腭中、后神经由此通过。3.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支柱式结构及其临床意义:上颌骨与多数邻骨相连,且骨体中央为一空腔,因而形成支柱式结构。当遭受外力打击时,力量可通过多数邻骨传导分散,不致发生骨折;若打击力量过重,则上颌骨和邻骨均可发生骨折,甚至合并颅底骨折并导致颅脑损伤。由于上颌骨无强大肌肉附着,骨折后较少受到肌肉的牵引而移位,故骨折段的移位与所受外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上颌骨骨质疏松,血运丰富,骨折后愈合较快,一旦骨折应及时复位,以免发生错位愈合。发生化脓性感染时,疏松的骨质有利于脓液穿破骨质而达到引流的目的,因此上颌骨较少发生颌骨骨髓炎。解剖薄弱部位及其临床意义:上颌骨具有骨质疏密、厚薄不一,连接骨缝多,牙槽窝的深浅、大小不一致等特点,从而构成解剖结构上的一些薄弱环节或部位,这些薄弱环节是骨折常发生的部位。上颌骨的主要薄弱环节表现为三条薄弱线:①第一薄弱线: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当骨折沿此薄弱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FortI型骨折,骨折线称为上颌骨LeFortI型骨折线。②第二薄弱线: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4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当骨折沿此薄弱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骨折线称为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线。③第三薄弱线: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当骨折沿此薄弱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FortⅢ型骨折,骨折线称为上颌骨LeFortⅢ型骨折线。(二)下颌骨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以活动而且最坚实的骨骼,在正中线处两侧联合呈马蹄形,分为下颌体与下颌支两部分(图1一6,图1一7)。下颌切迹限突喙突下颌支◆咬肌粗隆颏孔下颌角颏结节外斜线下颌下缘下颌体图1一6下颌骨外侧面观颞肌附着部翼外肌附着部下颌支下颌小舌舌下腺窝下颌孔翼内肌附着部下颌舌骨线(内斜线)下颌下腺窝颏棘图1一7下颌骨内侧面观1.下颌体分为上、下缘和内、外面,在两侧下颌体的正中处联合,外有颏结节,内有颏棘。下颌体上缘为牙槽骨,有牙槽窝容纳牙根。前牙区牙槽骨板较后牙区疏松,而后牙区颊侧牙槽骨板较舌侧厚。下颌体下缘骨质致密而厚,正中两旁稍内处有二腹肌窝,为二腹肌前腹起端附着处。下颌体外面相当于前磨牙区上、下缘之间,有颏孔开口向后上方,神经、血管经此穿出。自颏孔区向后上方与下颌支前缘相连续的线形突起称外斜线,有面部表情肌附着。下颌体内面从颏棘斜向上方的线形突起称下颌舌骨线,为下颌舌骨肌起端附着处,而颏棘上有颏舌肌和颏舌骨肌附着。在下颌舌骨线前上份有舌下腺窝,为舌下腺所在处;后下份有下颌下腺窝,为下颌下腺所在处。2.下颌支下颌支为左右垂直部分,上方有2个骨突,前者称喙突,呈扁平三角形,有题肌和咬肌附着:后者称髁突,与颞骨关节窝构成颞下颌关节。髁突是下颌骨的主要生长中心。髁突下方缩窄处称髁突颈,有翼外肌附着。两骨突之间的凹陷切迹称下颌切迹或乙状切迹,有咬肌血管、神经通过。乙状切迹为经颞下途径进行圆孔和卵圆孔注射麻醉的重要标志。下颌支外侧面较粗糙,有咬肌附着。内侧面中央有一呈漏斗状的骨孔,称下颌孔,为下牙槽神经、血管进人下颌管的人口;孔前内侧有一小的尖形骨突,称下颌小舌,为蝶下颌韧带附着之-5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处。内侧面下份近下颌角区骨面粗糙,有翼内肌附着。下颌角是下颌支后缘与下缘相交的部分,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3.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解剖薄弱部位下颌骨的髁突颈、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等为下颌骨的骨质薄弱部位,当遭遇外力时,这些部位常发生骨折。(2)血液供应较差且骨皮质致密下颌骨的血液供应较上颌骨差,且周围有强大致密的肌肉和筋膜包绕,当炎症化脓时不易得到引流,所以骨髓炎的发生较上颌骨为多。下颌骨骨折愈合较上颌骨骨折愈合慢。二、血管(一)动脉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和颗浅动脉等(图1一8)。各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均通过末梢血管网而彼此吻合,故伤后出血多。压迫止血时,必须压迫供应动脉的近心端,才能起到暂时止血的作用。颛浅动脉内眦动脉面横动脉眶下动脉颗浅动脉上唇动脉上颌动脉上牙槽后动脉下唇动脉下牙槽动脉颈内动脉、面动脉舌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颈总动脉图1一8颌面部动脉1.舌动脉自颈外动脉平舌骨大角水平分出,向内上方走行,分布于舌、口底和牙龈。2.面动脉面动脉又称颌外动脉,为面部软组织的主要动脉。在舌动脉稍上方,自颈外动脉分出,向内上方走行,然后绕下颌下腺体及下颌下缘,由咬肌前缘向内前方走行,分布于唇、颏、颊和内眦等部。面颊部软组织出血时,可于咬肌前缘下颌骨下缘压迫此血管止血。3.上颌动脉位置较深,位于下颌骨髁突颈部内侧。自颈外动脉分出,向内前方走行至颞下窝,分布于上、下颌骨和咀嚼肌。4.颢浅动脉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终末支,在腮腺组织内分出面横动脉,分布于耳前部、颧部和颊部。颗浅动脉分布于额、颞部头皮,在颧弓上方皮下可扪及动脉搏动,可在此压迫动脉止血。颌面部恶性肿瘤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时,可经此动脉逆行插管进行治疗。(二)静脉颌面部静脉系统较复杂且有变异,常分为深、浅两个静脉网。浅静脉网由面静脉和下颌6···试读结束···...

    2022-10-07 诊断与治疗 口腔医学就业前景 诊断与治疗 口腔医学专业

  • 《基于病案的口腔医学临床思维培养》张凌琳,华成舸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于病案的口腔医学临床思维培养》【作者】张凌琳,华成舸主编【页数】246【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5690-3169-0【价格】55.00【分类】口腔疾病-诊疗【参考文献】张凌琳,华成舸主编.基于病案的口腔医学临床思维培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基于病案的口腔医学临床思维培养》内容提要:本书集合长期处于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一线的教学团队,以“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为教材核心,每节教学内容以生动的病案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掌握口腔医学各常见疾病的诊疗相关知识。全书基本覆盖口腔医学各亚学科,并关注全身疾病患者口腔疾病治疗的特点,旨在培养口腔医学生临床诊疗的思维能力及全局观。《基于病案的口腔医学临床思维培养》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以病案为基础的教学法(cae-aedlearig,CBL)已成为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CBL可以从现代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观察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中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以病案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自古有之,而作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CBL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toherColumuLagdell教授提出,并应用到法学教育当中。而后,CBL逐渐被引入医学教育,并逐步在欧美发达国家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CBL被引人我国法学、医学高等教育中。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CBL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渐趋成熟。CBL发展至今,体现出较多的教学优势。其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CBL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在实际临床问题中转化和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锻炼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CBL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而且在医学生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中,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临床技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CBL的程序较为简单,学生可以从讨论一个临床病例开始,经过一次或两次课堂讨论即可达到教学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起到引导及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启发学生去深入探索有关的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CL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口腔医学临床实践,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口腔医学专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1第二章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龋病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牙髓病和根尖周病。这些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发病率和就诊率非常高。本章遴选了6个典型病例,包括深龋、可复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和根管治疗后疾病。通过对这6个病例的学习,学生综合分析临床信息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并熟悉治疗措施,建立起基于病例分析的科学临床思维。病例1深龋【关键知识点】1.深龋的定义。2.深龋的临床表现。3.深龋的诊断。4.深龋的鉴别诊断。5.深龋的治疗措施。【参考文献】樊明文,2012.牙体牙髓病学[M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LEFEJERSKOV,BENTENYVAD,EDWINAKIDD,2015.DetalCarie:TheDieaeaditCliicalMaagemet[M.NewYork:Wiley-Blackwell.【病例课堂】1.病史患者:×××,女,18岁主诉:右下后牙进食时疼痛1周。现病史:右下后牙1周前开始出现进食时疼痛,饮冷水亦引起疼痛。疼痛呈一过性。无自发痛、夜间痛等不适。2第二章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全身疾病史、传染病病史、药物过敏史口腔检查:46牙远中邻验面大面积龋坏,可探及深龋洞,洞内有大量食物残渣,洞内牙体组织色黑,质软,探痛(十)。该牙无松动、无叩痛。2.症状解读(1)患者进食及饮冷水时疼痛。进食及饮冷水时疼痛可能由龋坏、磨耗、牙隐裂、残髓炎等多种因素造成,需进一步明确疼痛的位置、诱因和特点,如咀嚼时有无定点痛,是冷水进入龋洞才痛还是接触到就痛。(2)患者疼痛呈一过性,无自发痛、夜间痛等不适。患牙有疼痛,提示牙髓未坏死;无自发痛、夜间痛,提示牙髓尚未发生不可复性牙髓炎;一过性疼痛,无延迟,提示牙髓状态可能正常,需结合进一步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牙髓充血。3.互动性提问(1)患者还需询问什么病史或做什么临床检查?[答]应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以及是否有明显激发痛,并应完成患牙的温度测试和牙髓电活力测试。[结果]患者诉疼痛程度尚可接受,患牙冷诊(一),热诊(一),牙髓电活力测试值为16(对侧同名牙为14)。[教学点]正确判断牙髓状态是制订深龋治疗措施的前提。患牙冷诊(一),热诊(一),提示牙髓无明显充血和炎症。激发痛不明显,提示牙髓状态较为正常。(2)患者需要做何检查?[答]可行X线根尖片或X线咬翼片检查。[结果]给出X线根尖片,让学生读片。46牙X线检查结果见图2一1。图2-146牙X线检查结果X线根尖片显示46牙牙冠远中邻殆面大面积低密度影,最深处距髓腔约1mm。根尖周未见明显透射影。[教学点]X线咬翼片是诊断隐匿的邻面龋坏的重要手段。本病例诊断较为明确,不需X线咬翼片辅助。对于较深的龋洞,可通过X线根尖片辅助预判龋坏深度、与髓腔的距离以及根尖周组织受累情况,以协助诊断和治疗。3基于病案的口腔医学临床思维培养(3)患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答]诊断为深龋。结合患者病史、视诊、探诊、叩诊、温度诊和牙髓电活力测试等综合判断。(4)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答]患者鉴别的重点应为不可复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不可复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无典型自发痛症状,容易混淆。另外,应与无临床症状的牙髓坏死进行鉴别。不可复性牙髓炎的鉴别诊断依据如下:不可复性牙髓炎通常在冷诊(冰棒等在牙面上测试)时表现为一过性敏感,而深龋仅当冰水进入龋洞时才引起疼痛,冷诊时的表现与对照牙相同。慢性牙髓炎的鉴别诊断依据如下:首先应仔细询问病史,慢性牙髓炎可有自发性钝痛病史。无明显自发痛病史的慢性牙髓炎,可通过冷诊与深龋进行区分。冷诊可引起慢性牙髓炎患牙一过性疼痛,与不可复性牙髓炎类似,但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久。此外,慢性牙髓炎可出现轻度叩痛,而深龋的叩诊结果与对照牙相同。(5)在制订患者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哪些因素?[答]需考虑患者的龋损深度、牙髓状态、经济因素等。[教学点]软龋是否能一次性去净、牙髓是否处于充血状态、龋坏边缘是否位于龈下以及患者的经济因素等,均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6)首选治疗方案是什么?[答]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为垫底充填治疗。处置:46牙去净龋坏组织,备洞,未见明显穿髓孔,备洞过程中患牙一过性敏感。隔湿,干燥,消毒窝洞,封氢氧化钙,膏体树脂分层充填修复,调拾,打磨抛光医嘱:常规医嘱,不适随诊。(7)若患牙在备洞过程中极其敏感,是否可以进行充填治疗?[答]不可以。应进行安抚治疗,待症状消除再进行下一步处理。(8)若患牙近髓软化牙本质无法一次性去净,应进行什么处理?[答]保留洞底少量软化牙本质,先行氢氧化钙间接盖髓。4.治疗要点解析软化牙本质是否能一次性去净、牙髓是否处于充血状态、龋坏边缘是否位于龈下以及患者的经济因素等,均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软化牙本质能够一次性去净的情况,若备洞过程中激发痛不严重,患牙牙髓状态正常,可行一次垫底充填治疗。若备洞过程中患牙极其敏感,应先行安抚治疗,在窝洞内封丁香油酚小棉球,并用氧化锌丁香油酚暂封窝洞,观察1~2周。复诊时,需再次判断牙髓状态,若患者在复诊期间无不适,牙髓状态正常,可去除封物,行垫底充填治疗。若软化牙本质不能一次性去净,则需区分龋病的进展速度。急性龋患者牙本质感染程度较轻,若窝洞底残留少量软龋,可行氢氧化钙间接盖髓后垫底充填,若牙髓充血,则先行安抚治疗,再垫底充填。慢性龋患者的第一次处理同急性龋患者,窝洞底保留少量软化牙本质,氢氧化钙间接盖髓后封洞观察3~6个月,待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与急第二章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性龋患者不同的是,慢性龋患者复诊时,若牙髓状态正常,需去净全部残留软化牙本质,确定无牙髓穿通后再垫底充填治疗。若龋坏边缘位于龈下,常因隔湿不良而影响复合树脂的粘接效果,可采用玻璃离子结合复合树脂的三明治技术或银汞合金进行充填。【教师参考要点】1.龋病的临床分类。按发病情况和疾病进展速度,龋病可分为急性龋、慢性龋和继发龋。按损害部位,龋病可分为窝沟龋、平滑面龋、根面龋、隐匿性龋等。按病变深度,龋病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2.深龋的诊断。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为深龋,综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口腔检查及X线检查,可以较容易诊断。若患牙龋坏较隐匿,应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仔细检查。3.深龋的鉴别诊断。深龋主要需与可复性牙髓炎及无明显自发痛的慢性牙髓炎进行鉴别。4.深龋的治疗。深龋的治疗需根据龋坏的进展速度、软化牙本质是否能一次性去净、牙髓是否处于充血状态、龋坏边缘是否位于龈下以及患者的经济因素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和材料。病例2可复性牙髓炎【关键知识点】1.可复性牙髓炎的临床表现。2.可复性牙髓炎的诊断。3.可复性牙髓炎的鉴别诊断。4.可复性牙髓炎的治疗措施。【参考文献】樊明文,2012.牙体牙髓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KENNETHHARGREAVESLOUISBERMAN,2015.Pathwayoftheul[M].11thed.StLoui:Elevier-HealthScieceDiviio.基于病案的口腔医学临床思维培养【病例课堂】1.病史患者:×××,男,15岁。主诉:左下后牙冷刺激疼痛2周。现病史:患者2年前行左下第二前磨牙复合树脂充填修复。2周前患牙出现冷刺激疼痛,疼痛持续数秒缓解,无自发痛、咬合痛等不适。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全身疾病史、传染病病史、药物过敏史口腔检查:口腔卫生状况可。充填物松动移位,可探及继发龋。该牙无松动。冷诊(+),5秒后缓解,热诊(一),无叩痛及扪痛,牙髓电测试值正常。2.症状解读患者35牙冷刺激疼痛患者35牙曾行复合树脂充填修复,目前探及继发龋,最可能的原因是继发龋导致牙本质感染,引起患牙牙髓症状。3.互动性提问(1)35牙X线根尖片可看到哪些问题?[答]远中邻殆面充填物,充填物与牙体组织之间存在间隙,根尖周未见明显透射影。35牙X线检查结果见图2-2。图2-235牙X线检查结果(2)患者的诊断是什么?[答]35牙可复性牙髓炎[教学点]该处主要考察可复性牙髓炎与不可复性牙髓炎和深龋的鉴别诊断。患牙无自发痛,仅有冷刺激疼痛并在数秒内缓解,应是可复性牙髓炎。(3)患者的治疗计划是什么?[答]可复性牙髓炎理论上可行充填治疗。但应先去除患牙充填物,评估龋坏程度和残留牙体组织的情况,再制订治疗方案。[教学点]评估残留牙体组织情况和龋坏程度有重要意义。若残留牙体组织不能修复,患牙失去保留价值,则考虑拔除。若患牙可修复,去除龋坏后露髓与否的治疗方案不同。若去除龋坏后患牙未露髓,可采用复合树脂或银汞合金充填窝洞;若去除龋坏后6···试读结束···...

    2022-10-07

  • 《精编临床口腔医学》刘健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精编临床口腔医学》【作者】刘健等主编【页数】522【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313-18452-8【价格】198.00【分类】口腔科学【参考文献】刘健等主编.精编临床口腔医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精编临床口腔医学》内容提要:本书以满足口腔各专科青年医师培养、学习的需要为目的,以口腔及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为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口腔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口腔的解剖生理口腔生物学口腔免疫学等。《精编临床口腔医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我国口腔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中国口腔医学的起源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其中有关口腔医学的记载也很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就开始出现了诸如“口疾”“齿疾”“舌疾”等一些口腔疾病的文字记载。公元前1100年,西周《礼记》:“鸡初鸣,咸盥漱”,即漱口。公元前500年,汉墓《养生方》:“朝夕啄齿不龋”;“鸡鸣时叩齿三十下,长行无齿虫,令人齿坚”;“叩齿百遍,咽唾三次,常数行之,用齿不痛”,即提倡“叩齿”。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齿长而垢”。公元25年,《金丹全书》:“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应早晚洗刷漱口,且晚上比早上重要。唐初,孟洗《食疗本草》:多食砂糖有损牙齿。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公元900年,晚唐敦煌壁画有揩齿图。宋代苏东坡《东坡集》:“浓茶漱口,烦腻即去”,宋代大文豪陆游,不仅是一位豪放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医学爱好者。他记录了上百个民间药方,甚至写下了一些今天可以称之为“医诗”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史线索。中国有关义齿最早的记载就存留于陆游的《岁晚幽兴》中:“卜冢治棺输我快,染须种牙笑人痴。”更可贵的是,他在诗后还加了自注:“近闻有医以补堕齿为业者。”这告诉我们,至少在宋代,中国就有了镶牙技术,但用什么牙来做义齿,诗人并没留下任何线索。辽代,有骨柄植毛牙刷。17世纪,法国才出现马尾植毛牙刷(晚500年)。元代,赵孟《老态》:“食肉先寻剔牙签”。元代,罗元益《卫生宝鉴》:提倡早晚刷牙2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剔牙甚妙”。明代帝王们有楔状缺损,说明已有刷牙习惯。清初时医学分科仍袭元明之制,后来口齿与咽喉复合为一科。由于白喉、猩红热等传染病的流行,喉科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口齿科的发展。喉科医籍中有许多丰富的口齿科内容,在对口齿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上也有其特点。众所周知,“龋”是影响牙齿健康的重大元凶。“龋”齿不仅疼痛,而且还会引起其他疾病。早期中医应对“龋”齿的办法就是用榆皮、美桂等药物来充填牙齿。在汉墓出土的文献中,记载了这种我国最早的牙齿充填术。到了唐代,人们又发明了银汞合金的牙齿充填术。但是,充填术毕竞还是代替不了终将缺损的牙齿。在口腔医学领域内,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①汉代张仲景(公元2世纪)所著《金匮要略》中记载有用雄黄治疗龋齿。雄黄即硫化砷。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用砷剂治疗龋齿的方法,比欧洲早1700年。②唐代苏敬等编撰的《唐本草》(公元659年)中即记载有用银膏补牙,而在欧洲从19世纪才开始使用这种方法。③辽代墓中已有植毛牙刷,宋代有多篇文章讨论牙刷与口腔卫生,而在欧洲直到18世纪才开始使用牙刷。④宋代由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中详细记载牙齿再植的方法,当时称“复安”,而在欧洲到19世纪才有这种手术。(樊玲)1■精编临床口腔医学第二节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中国口腔医学真正大范围的发展,是从口腔医学专业队伍的建立开始的。近代学院式的口腔医学教育始于19世纪,第一个牙医学院是1839年美国巴尔的摩牙医学院。我国最早的牙医学院是1917年成立的华西协和医科大学牙医学院,即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07年,其创建者一位比白求恩早31年且同样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医科生就怀着治病救人的热枕扎根在中国。他为创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体系奉献了全部心血,而他的故事却不为人们所熟知,他就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先驱者之一一林则。1917年,他在华西协和大学赫斐院建立了牙科系,亲任系主任。这是中国第一个牙医学高等学府,对我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某些专业已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国际组织和同行认可。一、口腔医学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在口腔疾病的防治方面,全国口腔保健网已有较广泛的布局。在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天津、西安、成都、重庆、广州等均有设备优良和治疗全面的口腔专科医院或牙病防治所,其内设有病床可收治口腔颌面外科各种疾病的患者。县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也设立口腔专科,很多乡、区卫生院,城市街道医院都开设口腔科门诊为居民及学校学生的各种牙病进行防治。在设备齐全的口腔医院,一般都采取分科治疗,下设口腔内科负责治疗龋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口腔颌面外科(包括美容整形外科)负责治疗口腔颌面部畸形、外伤、感染、肿瘤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等疾病。口腔正畸科负责主治牙列畸形、错殆等,口腔修复科主治缺牙修复等。有些口腔医院还开设小儿牙科,负责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一)口腔内科口腔内科近年来发生了长足的进展。在牙体和牙髓病治疗方面如用牙髓塑化法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用自己设计和生产的快速涡轮机进行牙体各种同型的制备。在补牙材料的制造方面如高铜银汞合金、复合树脂、生物陶瓷等,已生产质量较高的系列产品,对牙体的美容修复起着重要作用。在牙周病治疗方面,近年来对牙周手术疗法进行了改进,各种自体、异体骨制品的植入各种生物陶瓷修复牙槽骨缺损;:调殆及正畸等治疗方面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面,应用局部对症及全身免疫制剂,配合广谱抗生素,对口腔黏膜白假丝酵母(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对口腔黏膜病与内科系统有关的综合征及特殊的感染等的综合治疗方法,均获得较好的疗效。(二)口腔颌面外科在口腔医学的分科中,口腔颌面外科发展最快。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的口腔医院相继成立了口腔麻醉科,并且口腔麻醉方法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如激光穴位拔牙、经鼻腔盲目插管的“三头位”方法解决经鼻盲插的难点等。在诊断口腔颌面部疾病方面,口腔放射学从单纯的放射诊断学逐渐发展为影像诊断学,如CT、磁共振较广泛应用于诊断颌面部肿瘤及颗下颌关节疾病。口腔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一般血管造影技术及血管栓塞技术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三)口腔修复学及口腔正畸学在口腔修复学方面,近年来口腔修复生物力学的发展,使口腔修复方法更具有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和面容美观的效力。在口腔修复材料中,国产高分子黏结材料在儿童龋齿治疗、正畸附件的直接黏结等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结合国情设计应用了一些有效可摘矫治器如“环托式矫治器”等,这些矫治器固位力和支持力强,将可摘矫治器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国2第一章我国口腔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产的EB复合树脂、光固化树脂在临床上开始广泛应用。此外,金属烤瓷材料、各类铸造合金材料的研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引进了功能矫治器从而提高了口腔修复的疗效和应用范围。引进的采用方丝弓、细丝弓等的高效能固定矫治器并自行生产的带环、托槽、釉质黏合剂及钛镍弓丝等器材,临床专业使用者已达60%~70%。传统的牙列不齐和错殆的矫治方法,目前已逐渐应用于成年人的正畸。与颌面正畸外科互相配合,在牙颌正畸矫治及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儿童口腔医学儿童口腔医学表现在对学龄前儿童大量开展局部氟化物涂擦和窝沟封闭,并试用硅胶、中药制剂防龋。此外,用激光辐照封闭沟隙防龋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五)口腔预防保健我国口腔预防保健有较快的发展,北京大学口腔学院研究所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预防牙医学科研培训中心”,建立了我国口腔卫生工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联系,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相呼应。该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培养了一批骨干,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口腔保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83年,我国首次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对10余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全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的抽样调查,为我国开展口腔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1989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世界预防口腔医学大会,同年成立了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的顾问组,同时指导组完成了2000年我国口腔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的第三次修改稿。1989年9月由全国9个部委联合发起定为“全国爱牙日”将每年9月20日在全国开展“爱牙日”宣传活动。二、口腔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在基础医学科研方面,我国不断创造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在口腔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结构学、生物力学、材料学、力学、激光技术、组织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中,都取得了许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成果,其中的部分成果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首个口腔医学研究所,最早设立在华西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于1958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下设17个研究室,在龋病和牙周病的病因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该院于1989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以加强和促进口腔医学研究的发展。之后,北京口腔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也相继成立了口腔医学研究所,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各种高科技的专题研究。我国口腔基础医学研究项目繁多,比较突出的成果在口腔解剖生理学方面,有对正常人面部各器官形态及其间距离进行测量数据对修复颌面部畸形的具有参考价值。我国口腔医学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和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20世纪下半叶统计的各国牙医人数与人口的比例显示,在北美是1:(100~1000)在美国和日本为1:2000,而在我国为1:10万。目前,我国大部分口腔医学人才倾向到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大城市就业,口腔医疗资源更是过于集中在上述区域,造成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此外,如果按照每4000人应拥有一位口腔医师来计算,我国13亿人口应有32.5万名口腔医师。但截至2007年,我国内地注册口腔职业医师数量仅为11.7508万人,存在很大缺口。我国成年龋齿患者达50%,牙周病患者达80%以上,其患者数是惊人的。我国的口腔医学事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同时应同时加强公立与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发展,注重社区口腔医疗服务建设,以解决大众对口腔疾病防治的需求。(樊玲)3第二章口腔的解剖生理第一节口腔及颜面部的区域划分口腔颌面部是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上起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达舌骨水平,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通常称为颜面部。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个水平线为界,可将颜面部分为三等分(图2-1),即上1/3、中1/3和下1/3。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颌面部,上1/3区域称为颅面部,即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的区域,而颅面部则是以颅骨(额骨)为主要骨性支撑的区域。现代口腔医学,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研究已扩展到上至颅底、下至颈部的区域,但不涉及此区域内的眼、耳、鼻、咽等组织器官。,发际眉间点鼻底点一颏下点图2-1面部三等分口腔颌面部的解剖区域可分为颌面区、眶区、眶下区、颗面区、鼻区、唇区、颏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颟区(图2-2)。额面区频面区眶区鼻区颜区眶下区唇区腮腺咬肌区颍区颏区图22口腔领面部解剖分区口腔位于颌面部区域内,是指由牙齿、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多功能性器官。口腔为上消化道的起始端,其内牙齿的主要功能为咀嚼食物;唇的主要功能为吮吸;舌的主要功能为运送食物及辅助食物吞咽;唾液腺的功能则是分泌大量唾液,以润滑口腔黏膜和食物,并通过其中的淀第二章口腔的解剖生理■粉酶对食物进行初步糖化作用。进食时,舌、颊、唇协调运动,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拌匀,送入上、下牙间便于咀嚼,并通过咀嚼把食物研细、拌匀以利于吞咽。舌体上有多种感受器,其中味觉感受器可感受酸、甜、苦、辣、咸等味觉,其他感受器可分辨冷热、机械刺激等。唇、舌、牙、腭、颊的协调运动对完成发音和提高语言的清晰度起到很大作用;在鼻腔堵塞时,可通过口腔经咽喉进行呼吸。(申庸凡)】第二节口腔颜面部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及其解剖特点赋予其特别的临床意义。一、位置显露口腔颌面部位置外露,容易受外伤,这是其缺点;但罹患疾病后,容易早期发现,获得及时治疗,则是其优点。二、血供丰富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使其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外伤或手术后伤口愈合也较快:但因其血供丰富,组织疏松,受伤后出血多,局部组织肿胀明显。三、解剖结构复杂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有面神经、三叉神经、唾液腺及其导管等组织和器官,这些组织和器官损伤后可能导致面瘫、麻木及诞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四、自然皮肤皮纹颌面部皮肤向不同方向形成自然的皮肤皱纹,简称皮纹(图23)。皮纹的方向随年龄增加而有所变化。颌面部手术的切口设计应沿皮纹方向,并选择较隐蔽的区域作切口,使术后伤口愈合瘢痕相对不明显。图23领面部皮肤皱纹五、领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口腔颌面部常因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疾患,如唇、腭裂或烧伤后瘢痕,导致颌面部形态异常,乃至颜面畸形和功能障碍。六、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口腔颌面部与颅脑及咽喉毗邻,当发生炎症、外伤、肿瘤等疾患时,容易波及颅内和咽喉部,以及相邻5■精编临床口腔医学的眼、耳、鼻等器官。七、结构由于颌面部结构复杂,面积相对小,又直接影响美观,所以,颌面部手术难度相对大。(申庸凡)】第三节颜面部解剖一、颌骨(一)上颌骨上颌骨为面部中份最大的骨组织。由左右两侧形态结构对称、不规则的2块骨酪构成,并于聘中缝处连接成一体。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其中,一体即上颌骨体,四突即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聘突。上颌骨与鼻骨、额骨、筛骨、泪骨、犁骨、下鼻甲、颠骨、腭骨、蝶骨等邻近骨器官相接,构成眶底、鼻底和口腔顶部(图2-4,图2-5)。上壁额突E下沟(眶面)眶下孔颗突前鼻棘上领结节前壁后壁(颗下面)脸面颇牙槽嵴牙槽突图2-4上领骨外侧面观筛骨嵴上额窦下鼻甲嵴内壁(鼻面)上颌结节腭突图2-5上领骨内侧面观1.上颌骨体上颌骨体分为四壁一腔,为前、后、上、内四壁和上颌窦腔构成的形态不规则骨体。前壁:又称脸面,上方以眶下缘与上壁(眼眶下壁)相接,在眶下缘中心下方0.6~1cm处有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在眶下孔下方有尖牙根向外隆起形成之骨突,称尖牙嵴。嵴的内侧、切牙的上方有一骨凹,称切牙凹。嵴的外侧、眶下孔下方有一深凹,称尖牙窝。此处骨质很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6···试读结束···...

    2022-10-07 “口腔医学” 临床口腔科学

  • 口腔医学美学在现代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白桦主编;陈剑锋副主编;马金宝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口腔医学美学在现代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作者】白桦主编;陈剑锋副主编;马金宝等编【页数】240【出版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7【ISBN号】978-7-5605-7539-1【分类】口腔科学-医学美学-研究【参考文献】白桦主编;陈剑锋副主编;马金宝等编.口腔医学美学在现代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口腔医学美学在现代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内容提要:口腔医学美学的理论在口腔医学与美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同时引导口腔临床医生由盲目追求美、审美到自觉地、科学地审美、创造美和完善美,从而满足来口腔科就诊的病人对美的需要与追求,力求把每一名口腔医务工作者熏陶培养成创造美的口腔美容大师。本书以口腔科临床分科实际情况出发……《口腔医学美学在现代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传统美学的概念及发展一、美的基本概念美是人类生命的本质追求,它与人类社会始终相伴。虽然美在人类社会随处可见,丰富多彩,但是美的含义十分广泛,研究角度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方法和观点不同,对美的解释和说明也不同。(一)美的产生美自产生之初即是为了满足人的功利需要。古人对“美”的理解是从生产实用和生存斗争需要的角度去追求的。如原始的石器,虽然外形粗笨简陋,却蕴含着美的原理:对称的石器,在投射时易于命中;两边薄、中间厚、表面光滑的石器,可以减少阻力。汉字“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羊大为美”。由此说明,羊在我国古代的贡献和价值:羊肉、羊奶是香醇可口的食物;羊皮、羊毛是御寒上品;在狩猎和巫术礼仪活动中,原始人常身披羊皮或头插羊角,戴上羊面具载歌载舞。这种生产、生活及心理上的满足,就是美的象征,它来源于社会生产劳动,离不开人的功利需求,以人为核心,因此美与人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人而去谈美是毫无意义的。(二)感性的美感性的美与人的感官、情感需要及享受直接相关,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表现。1.生理心理快感生理心理快感主要指满足生理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舒适感、愉悦感,包括通过人的肢体语言而获得满足和愉悦。例如,饥寒交迫时吃上可口的饭菜,酷热难耐时吹点凉风或喝口冰镇饮料,这种生理需求的满足无疑是一种美的感受。当人们欣赏音乐或美丽的风景时,感官和心理得到美的快感。2.社会快感社会快感是指得到社会尊重、理解、支持而产生的愉快感和成就感。人在社会。2·口腔医学美学在现代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生活中不仅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还需要体贴、理解、呵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的家庭关系,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给人极大的精神安慰和幸福感。努力工作之后获得丰厚的收入或职务提升,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遇到困境时,朋友伸出友谊的援手,心中便会充满温暖。3.审美对象凡是能够使审美主体产生欣赏愉悦的客观事物都可称为审美对象。美的事物是否能够成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个体的审美态度和修养、自身的必备条件等有关。例如,音乐、色彩对于失聪、失明的人,以及那些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和审美心境的人,是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但就人类的整体而言,只要美的事物和现象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就会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例如音乐、色彩等,尽管时代变迁、历史演化、审美个体存在差异,但它们始终是人的审美对象,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等实践目的的需要,具有善的功利性。(三)理性的美理性的美以理智为主,是指“美”作为审美性质和美的本质所产生的美学理论,并揭示美的规律。1.审美性质审美性质是指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美的事物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依赖于其本身的属性、客观因素、审美性质,最终以感人的自然形式特点及典型性体现出来。审美对象和自然本身的客观规律是真,而审美性质,作为美的客体层次,主要体现真的规律性。2.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美的规律,即美的主、客观的统一。中国人说“有分寸、适度、恰到好处”就是美。概括地说,客观事物是美的条件,通过人的本质力量使事物的形象成为美的现实,这就是美的本质。它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本质力量的价值。中国美学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天人合一,而体验正是一种天人合一,即主、客观的统一。二、美学的发展史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原理与规律的一门学科,美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要程度和它所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一)美的思想起源人类初始,世界无所谓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最基础的物质实践,即满足自身第一章概述·3·的生存需要。劳动工具虽然具有一定的美学原理,但也只是满足生存斗争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充满了功利性。例如,原始人制作的叉是用来狩猎和打仗的:陶罐是用来装东西的:金字塔是法老的墓地:长城的修建是出于防御的目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开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一定的装饰。例如,在陶器上设计和制作纹饰,注重造型的美观;把石头制作成各种类型的装饰品;将牙齿钻孔或将石头磨成牙齿的形状钻孔,制成项链等。这种与实用内容相分离的形式,标志着美的一大飞跃。美开始成为独立的存在,表现出人类创造美的审美观念的初步形成。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反过来又促进创造更美的事物。美的发展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实用到实用与审美结合,再到纯美的发展过程。(二)西方美学发展史1.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的建立经历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并逐步从朦胧到自觉,而后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最后才诞生了美学这门独立的学科。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1735年,德国哈列大学教授、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了《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的博士论文,提出建立美学学科的建议,并首先使用了“美学”这一术语。1750年,他正式出版了Aethetic一书,按原意直译为《审美学》或《感性认识的科学》,我国将其翻译为《美学》。鲍姆嘉通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知、情、意三方面。知为逻辑学,意为伦理学,情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问,其一直没有相应的学科来研究是哲学的一个缺陷。从此“美学”这一名称才获得学术界的公认,鲍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2.西方美学发展的几个阶段(1)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到16世纪):此阶段的哲学家和美学家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美学家,唯心主义的代表,他明确提出了美的本质问题,第一次区别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认为美是理念,形式美是真正的美。普洛丁是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美是来自神的理性,这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观点。奥古斯丁和托马斯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他们将美归根于上帝。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第一次建立了严整的唯物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认为美只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现实的模仿。(2)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末):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称为认识论美学。第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博克。他认为审美趣味具有共同的客观生理基础,第一个明确将崇高和美分开并将其起源明确归为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两种基本情欲。第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鲍姆嘉通,鲍。4口腔医学美学在现代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姆嘉通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第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黑格尔是客观唯心论者,将美学命名为“艺术哲学”,并第一次成功地将辩证法和历史主义运用于美学研究。(3)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语言论美学思考的焦点是语言或形式,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美学流派。(4)文化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论美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三)中国美学发展史1.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从历史时期来看,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史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五个时期。虽然没有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但却表达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即和谐美学。(1)先秦时期:是中国美学的发轫期,包含了后世美学思想全面发展的萌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伦理美学,主张加强人文教化,“美善相乐”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美是理性与感性的和谐。道家以庄子为代表,反对文明教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在,获得逍遥。《易传》美学是先秦时期与儒家、道家比肩并立的美学思想,既肯定了自然的东西合乎社会伦理,又肯定了社会伦理的东西合乎自然,提出“《易》者象也”为中心的易象论。(2)秦汉时期:《乐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美学专著,系统地阐述了艺术规律和艺术本质,进一步扩大了儒家美学对我国古典艺术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当代学者郭沫若说:“《乐记》之后,凡谈音乐的似乎都没有人能跳出它的范围。”(3)魏晋时期:对审美与艺术本质的探讨,与玄学对人生哲理的思想有关。这一时期的文学论著中以刘勰的《文心雕龙》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最大。在这一美学论著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一词。(4)唐宋时期:韩愈以道论文“修其辞以明其道”,主张文学创作抒发不平之气“不平则鸣”。苏轼主张“有道有艺”,即道艺统一的美学观,认为艺术旨在传达神韵。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揭示诗歌审美特征的重要著作,其“兴趣说”将审美意象和审美感性联系起来,对诗歌意象做了重要规定。“妙语说”把审美感性和逻辑思维分开,对艺术家审美创造力做了重要规定。(5)明清时期:提倡以表现人纯真的自然本性为美的美学思想。李贽提出诗文创作要出自本真之心,自由地抒发真情。叶燮提出了美丑对立统一的辩证美学观,第一章概述。5。主张文学创作主、客体相统一的观点。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一切艺术都是按照矛盾的法则产生的观点。2.中国现代美学中国美学从西方引进,最早的是王国维,后又有蔡元培、朱光潜等。新中国成立后转向苏联美学,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反映论。(1)第一次美学争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批判朱光潜的美学观点为中心,讨论美的主、客观性的问题,形成了四派美学:①客观自然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以蔡仪为代表;②客观社会派,认为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以李泽厚为代表:③主观派,认为美是主观的感觉,以高尔泰、吕营为代表;④主、客观统一派,认为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准,以朱光潜为代表。(2)第二次美学争论(20世纪80年代):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掀起了又一次美学热潮。李泽厚认为,美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发展为“实践美学”。蔡仪认为,美是客观属性,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发展为反映论美学。这时期的实践美学占主导地位。(3)第三次美学争论(20世纪90年代):是关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后实践美学认为,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实,克服异化。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4)刚刚发起的第四次美学争论:是关于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争论。日常生活美学主张“日常社会审美化”,审美是日常生活的快乐享受,失去超越性,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主张“身体美学”。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审美批判,同时承认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主张超越艺术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白桦)第二节医学美学的概念及发展一、医学美学的概念医学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以医学与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医学美和医学审美及其规律为对象,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原理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的健康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医学与美学交叉的新兴科学。医学美学亦是关于医学领域中一切美与审美现象及其规律的人文科学。它把传统的“医学科学”升华为一门“医学艺术”,是美学原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维护和塑造自身美·6口腔医学美学在现代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医学美学现象和医学审美规律的科学。它的建立对维护和塑造人体美,提高人类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学联系密切,都是以增进人的生命美感为目的的医学学科,但医学美学的范畴较为宽泛并包含医学美容学,主要应用在人体各部分的医学美容方面。医学美容学是以医学美学和美学心理原则为指导,以人体形式美学法则为基础,通过医学手段或医学审美与医疗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创造人体形态美,是医学美学应用系列中的重要分支,具体运用医学美学原则的典范,是医学、美学与美容技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二、医学美学的发展史医学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但历史上美学思想对医学的影响以及临床医学对美学知识的应用,则几乎与医学同步。(一)我国医学美学的发展我国先秦时期的道家、儒家开始探索延年益寿之道,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学派的理论开始了美学向医学的渗透和医学对美学的运用。战国时的《管子》一书指出:“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说明艺术对人的情感具有调节、纠偏的作用。《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美学的理论体系。东汉医学家华佗提倡体育锻炼、养身健美,创立了“五禽之戏”医疗保健操,开创了我国医疗保健操的先例。《肘后备急方》中有治面疱、发秃、身丑的美容保健验方。成书于1500年前的《晋书》中记载了一例成功的先天性唇裂矫治术的病案,是我国首例有文字记载的以美容为主要目的的整形外科手术。但我国的传统医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形成医学美学体系,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医学美学研究才进入了一个高峰期。1988年6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邱琳枝、彭庆星编写的《医学美学》,是我国第一部以“医学美学”为名的学术专著。80年代后期,医学美学理论逐步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全国各地许多临床、康复的医学机构相继开展了医学美容方面的临床业务,同时,医学美学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不少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1999年11月14日,在“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学会筹委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整容学会筹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标志着医学美学的学科地位在我国的正式确立,也标志着我国医学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西方医学美学的发展西方医学史上,医学美学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指出,“优雅和美不可能与健康分开”,点明了健康在形体美中的重要意义。古希腊的一些艺术作品和希腊神话中,很多都反映了当时美学与医学的特殊的亲密关系。古···试读结束···...

    2022-10-07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西安交大口腔医学院

  • MTA特性与临床应用》(美)穆罕默德·特拉白哲德|(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MTA特性与临床应用》【作者】(美)穆罕默德·特拉白哲德【页数】332【出版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591-1430-3【价格】198.00【分类】口腔科学【参考文献】(美)穆罕默德·特拉白哲德.MTA特性与临床应用.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MTA特性与临床应用》内容提要:本书是MTA发明者美国著名牙髓病学专家Dr.MahmoudToraiejad为介绍MTA而写的专著,内容涵盖了MTA的基础研究和在牙髓病学各学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包含了大量临床病例的治疗过程图片及视频资料。近年来,在MTA基础上研制的各种新型生物陶瓷硅酸钙基类水门汀也相继出现,在操作性能、固化时间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本书的第十章内容就专门介绍了这一类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病例全面详细,条理清晰,可作为口腔全科医生和牙髓专科医生全面了解MTA及相关材料的指导书籍。《MTA特性与临床应用》内容试读第1章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路径,病理特征及转归PuladPeriradicularPathway,Pathoi,adCloureMahmoudToraiejadDeartmetofEdodotic,LomaLidaUiveritySchoolofDetitry,USA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路径2天然路径2根尖孔2侧支根管4牙本质小管病理性和医源性路径5龋坏5微生物作用6根管穿孔7开髓过程中根管穿孔7根管清理和成形过程中根管穿孔8桩道预备过程中根管穿孔10牙根纵裂10根尖周病变11根尖周病变的炎症过程11根管系统和牙周组织路径的封闭材料13参考文献14MieralTrioxideAggregate:ProertieadCliicalAlicatio,FirtEditio.EditedyMahmoudToraiejad.2014JohWileySo,Ic.Pulihed2014yJohWileySo,Ic.2MTA特性与临床应用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路径根管系统和牙周组织可通过天然结构和人为(医源性)通路相联系。牙髓组织存在于根管系统内,周围被牙本质包绕,通过根尖孔,有时也可通过副根管和侧支根管同牙周相通。导致根管系统和牙周相通的医源性通路是指在根管治疗中造成的穿孔等意外情况。除此之外,去除龋坏的牙釉质和牙本质、牙外伤以及牙周治疗去除牙骨质的过程都有可能引起根管系统及牙髓组织和牙周的相通。天然路径根管系统和牙周组织的天然相通路径包括根尖孔、侧支根管和牙本质小管。根尖孔根尖开口是根管及其内容物和根尖周组织(牙骨质、牙周韧带和牙槽骨)相通的主要途径。初始根尖孔非常大(图1.1)。随着牙齿萌出和组织的持续形成,牙本质沉积和根尖孔周围不断沉图1.1新萌出牙齿的粗大根管,根尖孔敞开。第1章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路径,病理特征及转归3图12随着牙齿萌出,牙本质沉积和根尖孔周围不断沉积牙骨质,导致根管空间狭窄。图1.3刺激物通过根尖孔进入根尖周组织,产生根尖周病变,破坏根尖周组织。积的牙骨质,导致根管空间狭窄(图1.2)。牙齿的持续被动萌出和近中移动使根尖形成新的牙骨质层沉积。随着牙齿成熟,根尖孔缩小。单根牙通常有单个根尖孔。然而,多根牙往往在每一个根尖包含多个根尖孔(Gree1956.1960)。坏死牙髓通过根尖孔进入根尖周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如根尖牙周膜的破坏、骨和牙骨质甚至牙本质的吸收等严重后果(图1.3)。4MTA特性与临床应用侧支根管当上皮根鞘在根管牙本质形成之前分解,或者牙乳头与牙囊之间的血管持续存在,牙周膜和牙髓组织可能会直接接触,这种沟通渠道被称为侧支根管或者副根管。一般而言,侧支根管出现的概率为:后牙大于前牙,根管的根尖部分大于根管冠方(He1925:Gree1955:Seltzeretal.,1963)(图1.4)。有报道多根牙根分叉处的侧支根管发生概率低的为2%~3%,高的达到76.8%(BurchHule1974:DeDeu1975:VertucciAthoy1986)。这些变化毫无疑问使得侧支根管将根管系统中的毒性物质带入牙周组织产生根尖周炎。牙本质小管牙本质小管自牙髓延伸至釉牙本质界和釉牙骨质界。牙本质小管的直径靠近牙髓处约为2.5um,靠近釉牙本质界和釉牙骨质界处约为1μm(GareroglioBratrom1976)。尽管准确的牙本质小管数目还没有确定,但是其数目非常高,有学者研究表明靠近釉牙骨质界的牙本质小管数目大约为15000/mm2(Harrigto1979)。牙本质小管包含组织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神经纤图1.4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尖端多个侧支根管(Dr.JohWetf供图)。第1章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路径,病理特征及转归5109Toraiejadofal05/06/02图1.5扫描电镜下含有成牙本质突起的牙本质小管。维(图1.5)。随着牙齿的增龄性变化或者外界刺激,这些小管的直径会减少或者钙化,导致牙本质小管通畅性减小。根管表面的一层连续的牙骨质是阻碍细菌及其代谢物进入根管的有效屏障。先天缺乏牙骨质、龋坏、在牙周治疗中去除了牙骨质,或者过于激烈的刷牙方式均会导致牙髓和牙周组织之间打开更多相通的小渠道。理论上来讲,这些牙本质小管可以携带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在牙髓病和牙周病之间相互交替运输。病理性和医源性路径在根管与口腔、根管与牙周组织之间产生病理性和医源性通路的途径包括:龋源性露髓、开髓、根管清理、根管成形和桩道预备过程中的根管穿孔、根管充填过程中导致的根管纵裂等。龋坏牙本质龋和牙釉质龋包含大量不同的细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放线菌(McKy1976)。这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通过牙本质小管进入牙髓。研究表明,即使牙釉质中的小病灶也能够引起炎症细胞进入牙髓组织(BratromLid1965:Baume1970)。由于牙本质中微生物及其产物的存在,慢性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可局部浸润牙髓组织(在龋齿6MTA特性与临床应用图1.6人类磨牙龋齿暴露位置重度炎症的表现。的牙本质小管基底处)。随着龋病朝着牙髓方向进展,炎症发展在强度和性质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图1.6)。当牙髓暴露后,牙髓主要被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在牙髓暴露部位形成液化坏死区(LiLagelad1981)。细菌定植于液化坏死区并持续发展,在牙髓最终彻底坏死之前可一直保持炎症状态,而在其他情况下,牙髓可能很快坏死。细菌毒力、宿主抵抗力、循环量、最重要的是引流量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作用牙髓组织暴露于口腔,使根管系统藏纳了细菌及其产物。由于细菌及其产物的存在,侧支循环的普遍缺失及其较低的顺应性(VaHael1971Heyeraa1989),牙髓没有能力抵御入侵的细菌。细菌感染早晚会扩散到整个根管系统,细菌和/或细菌产物会从根管扩散至根尖周组织,势必导致根尖周病损。为证明细菌在牙髓和根尖周病的重要性,Kakehahi等学者(1966)将传统大鼠和无菌大鼠的牙髓组织暴露于口腔菌群中。在传统大鼠口腔中发现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变。与此相反,在无菌大···试读结束···...

    2022-08-27 口腔医学mta 口腔MTA是什么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