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朱向东,张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作者】朱向东,张伟主编【页数】222【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132-6145-6【分类】瘟疫-验方-汇编-中国【参考文献】朱向东,张伟主编.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内容提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瘟疫爆发数以百次。古代医家面对大规模疫情爆发,针对疫病“症状相似、染之即病、病机类同”的特点,创制了大量普济效方,基于此,我们编写了《历代疫病防治试效方》一书,目的是从历代防治疫病的有效方剂中,挖掘适合群体化治疗的辨病通用方,为一线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医生和今后防治突发瘟疫提供有益的参考。本书共筛选整理了49个历代抗疫方剂,按照朝代排序,每方分立方背景、药物组成、主治疫病、配伍分析、临床运用(或推荐应用)五个方面,临床应用方面重点突出该方剂的当代应用。若无当代应用的,可能是缺乏认识和挖掘,同时重视原文的摘录,以尊重作者书籍中本来的面貌,并做适当阐述。本书力求让读者对抗疫方在历代疫病防治中运用的阐述有深刻认识。...

    2024-01-04 朱向东中医药大学 朱向民中医

  • 《宋拓元次山碑》(唐)颜真卿书;故宫博物院《历代碑帖墨迹选》编辑组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拓元次山碑》【作者】(唐)颜真卿书;故宫博物院《历代碑帖墨迹选》编辑组编【丛书名】故宫博物院珍藏历代碑帖墨迹选【页数】77【出版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08【ISBN号】7-80047-268-X【价格】8.50【分类】楷书-碑帖(地点:中国年代:元代)碑帖-楷书(地点:中国年代:元代)【参考文献】(唐)颜真卿书;故宫博物院《历代碑帖墨迹选》编辑组编.宋拓元次山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08.《宋拓元次山碑》内容提要: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碑原在河南鲁山县城北青岭元结墓前,现位于鲁山县鲁山一高校园内,外有明代修建之碑亭为其遮挡风雨。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是颜体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拓片曾于1972年赴日本展出。该碑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元次山碑作为唐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颜真卿是我国唐代中期的书法大师。他承袭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吸收了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书法家的艺术精华,在楷书和行书上,创造出自己的书法艺术。后人之所以把颜体作为学习的书体,主要是他突破了前人的规范,在笔法、结构、布局、墨法等方面,超尘脱俗,独树一帜,创造出出类拔萃的风格。元结碑的书法特点、字体结构为横细竖粗,多用圆笔,转笔不折而转,字多用弧形,左右的竖画,粗重外弓,向内回抱,上密下粗,蚕头燕尾,独具风格的颜体已经形成。元结碑文是颜书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作品之一,向来被视为临习颜书之范本。《宋拓元次山碑》内容试读八仙颜鲁公无欢山呼公司米仲诏藏本宋拓颜鲁公元次山碑丞本經中冬序表墓郡史夫上國公颤注胡國元若君真呼年秋害武忠直義山青臣皇家···试读结束···...

    2023-11-09 故宫博物院门票预约官网 网上预订 故宫博物院官网

  • 《江西历代著作考》康芬,龙晨红主编;胡长春,王河,真理,虞文霞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江西历代著作考》【作者】康芬,龙晨红主编;胡长春,王河,真理,虞文霞副主编【页数】863【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12【ISBN号】978-7-210-07973-6【价格】198.00【分类】古籍-图书目录-江西省【参考文献】康芬,龙晨红主编;胡长春,王河,真理,虞文霞副主编.江西历代著作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江西历代著作考》内容提要:本书为历代江西著作提要,上起汉代,下迄清末,共收录四千余部著作,涉及两千余位江西籍著者。主要分两汉、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五个部分。《江西历代著作考》内容试读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篇,名《唐子》。”此书早已不传。疑为关于《周程曾易》、《诗经》、《春秋》方面著作。程曾,字秀升,东汉南昌县人。年少时赴长安求学,习《严氏春秋》。十余年归,开门讲学,张遐门生数百人。章帝建初三年(78)举为孝廉,授张遐,字子远,东汉豫章郡余汗(今余干)海西县令,卒于任所。撰书百余篇,尽《周易》、人。年十七,通《易经》。后举孝廉,补郡功曹。《尚书》、《春秋》、《诗经》、《仪礼》五经中难点解灵帝建宁间,授五经博士,迁鸿儒学士。寻以疾说,撰有《孟子章句》。事见《后汉书》卷一口九还,教授生徒,葛瞻、陆逊辈皆其门人。卒赠族下《儒林列传》第六九下、《通志》卷一七二、四库亭侯。撰有《易传》、《筮原》、《龟传》、《五经通本《江西通志》卷六六、《大清一统志》卷二三九。义》、《吴越春秋外纪》等。事见《明一统志》卷《孟子章句》经学著作。又称《孟子程五十,《万姓统谱》卷三七,四库本《江西通志》卷氏章句》,是书不详卷数,《后汉书·儒林传》之八七、卷一六二。《程曾传》已载此书。然《隋书·经籍志》、《旧《易传》若干卷易经研究著作。其书唐书·经籍志》均未著录。宋王应麟《玉海》卷历代目录书多未著录,四库本《江西通志》等史四一《汉孟子章句》云:“《儒林传》程曾著书百书其小传多载录,中云张遐“七岁日记万言,年余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清朱彝尊十一,通《易》大义,常从徐稚过陈蕃,郭泰在坐,《经义考》卷二三二著录,但云已佚。马国翰从会蕃问吴炳易太极,炳日:太极在混沌之时,蒙宋熙时子《孟子外书》注辑得一条。编人《玉函昧未分,老子谓一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也。蕃然山房辑佚书·经编·孟子类》中。按,《孟子外之。又问遐,遐日:易无定体,强名太极,太者至书》不足信,况宋人岂得见隋以前已亡之书而引大之谓,极者至要之谓,盖言其理至大至要,在之?混沌之中,一动而生阴阳。阴阳者,气也。所谓唐檀理生气而气寓夫理者是也。泰顾炳日:遐得之矣。蕃惊服,为举孝廉,补郡功曹,不就。建宁唐檀,字子产,东汉南昌人。习《京氏易》、间,为五经博士,迁洪都门学士。以疾还里。著《韩诗》、《颜氏春秋》,尤精于灾异星占。元初七有《易传》、《筮原》、《龟原》、《五经通义主义》、年(120),至延光四年(125),借灾异之变,抨击《吴越春秋外记》。”其所著书均佚,上述关于宦官、外戚专权。永建五年(130)举孝廉,除郎《易》之言论,疑出于其所作《易传》。中。旋因上书言事得咎。弃官退居乡里,教授生徒,从学者百余人。后卒于家。事见《后汉徐整书》卷一一二下本传、《通志》卷一八一、《明一统徐整,字文操,豫章(今南昌)人。三国吴志》卷四九、《万姓统谱》卷四八、四库本《江西通时,作地方小官,后官至太常卿。吴亡仕晋。后志》卷六六。因乱世,弃官隐居。少习儒学,精通经学、历算、《唐子》二十八篇学术著作。是书《后汉文史,博学好著述,撰有《毛诗谱》、《三五历纪》,书》本传已载录。宋王应麟《玉海》卷五三《艺其中《长历》,为目前记盘古开天辟地上古传说文》载录云:“《后汉·方术传》:唐檀著书二十八最早著作。又有《豫章烈士传》、《豫章旧志》等,2江西历代著作考为江西方志开创者。事见《经典释文》卷一、四书早已失传,历代史书引录佚文多与熊默《豫章库本《江西通志》卷六六。旧志》相重复,难以区分。今人黎传纪、易平《江《毛诗谱注》三卷经学著作。又名《毛西古方志考》上册第一页有详细论述。诗谱畅》。《经典释文序录》载:郑玄《诗谱》二《豫章烈士传》三卷人物传纪类著作。卷,徐整畅。《隋书·经籍志》载,《毛诗谱》三又作《豫章列士传》。《隋书》卷三三《经籍》二、卷,吴太常卿徐整撰。按,《谱》为郑玄所撰,徐《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第四八、《通志》卷六整但撰注,以畅演郑玄义。王谟、马国翰皆从五《艺文略》第三均已著录。此书虽佚,但古文《经典释文序录》辑得一条,按,王氏所辑“一云献多有引录。《太平御览》卷六记周腾事,卷二子夏传曾申”云云以下,乃《序录》引别说,非徐六三记孔恂事,卷二六四记华茂事,卷八五三记整言,马氏不录“一云”以下。又《汉书·儒林华茂事,卷八三六记施阳事。《北堂书钞》卷一传》注引有佚文一条,王、马失采。今有王谟所三四记林茂事,《唐开元占经》卷六九记周胜事,辑《汉魏遗书钞》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北堂书钞》卷七三记孔恂事,《北堂书钞》卷本。五O记周腾事,《初学记》卷十七记施阳事。另《三五历纪》二卷史学著作。《新唐书·有《四六标准》卷五、《御定渊鉴类函》卷二六七、艺文志》已著录,作二卷。《通志·图谱略》著《天中记》卷三四、《职官分纪》卷四一亦有引录。录,未注明卷数。据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三读者可参阅。十记载:“徐整作《三五历》,皆论三皇已来事。”可知此书专记远古史事。惜已散佚,但历代史许逊(239-374)书多有佚文,如《艺文类聚》引录该书三条佚文,许逊,字敬之,东晋豫章郡南昌人。世居许《太平寰宇记》引录一条,《太平御览》引录三条,昌,祖琰父肃,避地南昌,因家焉。修道西山。《事物纪原》引录一条等。清代马国翰据此辑举孝廉,授旌阳(今湖北枝江)令。后弃官归隐。录,有《玉函山房辑佚书》一卷本,清代王仁俊亦长于治水,其斩蛟、镇妖、除害、成仙之事民间流辑录成《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一卷本。传甚广。宋封神功妙济真君,人称许真君。事《长历》一卷天文学著作。历代目录书见《太平广记》卷二三一、《云笈七藏》卷一O六、多未著录。此书已佚,但历代史书多有引录,如《方舆胜览》卷十九、《明一统志》卷三一及卷四《太平御览》引录八条,所述皆古代天地日月星十九,《万姓统谱》卷七六,四库本《江西通志》卷辰之事。如“盘古”事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一O三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灵剑子》一卷道教类著作。原题“旌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阳许真君述”。据考应为北宋或南宋初净明派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道士伪托之作。《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志》已著录。今本收入道藏洞玄部众术类。书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分八篇,其中《松沙记》言许真君以灵剑斩妖除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阐述了古代天地产害,济世行善之事,故书名日《灵剑子》。其余生之说。今宛委山堂《说鄂》辑《长历》一种,凡《序》、《学问》、《服气》、《道海喻》、《暗铭注》、八条,有傅增湘校点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另有《道诫》、《导引势》诸篇,讲述修仙之道。其说糅清代黄奭辑校的《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亦藏合儒家忠孝伦理与道家炼养之术,自成一家。国家图书馆。《豫章旧志》八卷陶侃(259一334)地方志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杂传类均已著陶侃,字士仁,一作士行,原籍都阳县,西晋录,为八卷。此书乃江西通志最早见录者。此平吴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市西)。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3早年孤贫,后因荐为郎中,历仕江夏太守,因战御览》卷二二六、《册府元龟》卷六五O、《书史会功升荆州刺史,转广州刺史。数次平定内乱,升要》卷三。为太尉、八州都督、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公。《熊远集》五卷文集。《隋书·经籍志》官至大将军。病卒于武昌,葬于长沙。事见《晋载其集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书》卷六六本传、《通志》卷一二六、《太平寰宇经籍志》均著录其集五卷。今已佚。严可均据记》卷一一一、《明一统志》卷五十、四库本《江西《晋书》、《初学记》、《通典》辑得其表、疏、奏、通志》卷八七。议、启等佚文九篇。《陶侃集》二卷文集。《隋书·经籍志》注称,梁有《陶侃集》二卷,录一卷,但云“亡”。熊默《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通志熊默,南昌人。晋时,世官会稽太守。撰·艺文略》均著录其集二卷。今已佚。严可均《豫章志》三卷。事见四库本《江西通志》卷六据《晋书》、《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辑得六,章宗源、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其赋、表、疏、书等文十一篇。收录于《全晋文》《豫章旧志》三卷地方志。《隋书》卷三卷一百十一中。三《经籍志》已著录,并云:“晋会稽太守熊默邓粲撰。”另文廷式、丁国钧等人《补晋史艺文志》均已著录。此书早佚。清王谟《熊默豫章旧志辑邓粲,乘,或作灿、璨,字文艳,西晋南昌人本》辑录其志,辑有《后汉书》一条,《水经注》父遄,棠邑令,后汉末,自南阳徙家于南昌。粲条,《类聚》四条,《书钞》一条,《御览》二条,计善言词,博通经典,任堂巴太守、散骑常侍,撰九条佚文,有《汉唐地理书钞》本。今人黎传纪、《晋史》十卷。事见四库本《江西通志》卷六六、易平《江西古方志考》辑录其志佚文六条。另,雷次宗《豫章古今记》(说郭本)。《隋书·经籍志》、文廷式《补晋史艺文志》均著《晋史》十卷史书。又称《晋书》、《晋录有《豫章旧志持撰》一卷,疑为熊默《豫章旧纪》。《新唐书·艺文志》已著录,为“邓粲《晋志》之续补,作者为熊欣。姚振宗《隋志考证》纪》十一卷”。此书已佚。今《太平御览》引录其云:“晋元帝时有熊远,豫章南昌人,默与欣殆亦佚文数十条。按,邓粲,晋时似有二人,一作长郡人。”可知,熊欣亦可能是晋时南昌人。以备沙人,一作南昌人。二人均有《晋史》类著作,故一说,足资参考。此志亦佚,今亦不见佚文。多有混淆。四库本《江西通志》卷六六有辩证,可参考。雷次宗《豫章古今记·冢墓部》云:“邓慧远(334—416)粲墓,撰《晋书》十卷者。”又云:“邓粲,字文艳,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为堂巴太守,撰《晋史》十卷。”可知此邓粲为南人。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从道安出家。昌人。另邓粲《晋纪》后人多有辑本,如清黄奭太元六年(381)入庐山,在东林寺广收弟子,传辑有《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清汤球辑有《广雅播禅学。曾与十八高贤共结莲社,倡弥陀净土书局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清陈运溶集法门,为净土宗推尊为初祖。有《法性论》、《沙证的《麓山精舍丛书》本等,均名《晋纪》一卷,疑门不敬王者论》及《庐山记》等。事见《高僧传》此书为长沙邓粲所作。卷六、《明一统志》卷五二、《说郭》卷五十七下熊远《东林莲社十八高贤传·慧远法师》。《庐山略记》一卷地理山志类著作。是熊远,字孝文,豫章(今南昌)人。有志向,书计一千二百字,首叙庐山山川形胜,后录有关为人正直。历武昌太守、太子中庶子、尚书左庐山纪游的《五言游庐山》、《五言奉和王临贺乔丞、侍中等职。事见《晋书》卷七一本传、《太平之》、《五言奉和张常侍野》、《五言奉和刘隐士遗江西历代著作考民》诗四首以寄兴。溯古追今,虽极状庐山之注)亦多有引录,除重复外,尚有佚文十余条。胜,但所记过于简略。《四库全书总目》已著录亦可见此书大概也。其书附于宋陈舜俞《庐山记》之后,除《四库全《孝子传》人物传记类著作。此书历代书》本外,另有清道光二十四年刊《守山阁丛书》书目亦多未著录。仅见《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此收录。目》著录有“周景式《孝子传》”。此书虽已佚,《慧远集》十五卷诗文集。慧远原所著但古文献多有引录。据笔者查阅,《艺文类聚》序、论、铭、赞、诗、书五十余篇(首),集为十卷,卷八、卷八九,《初学记》卷十七,《白孔六帖》卷见重于时。《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十二卷,六、卷十九,《太平御览》卷六十、卷一八六、卷四《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一六、卷九五九,《事类赋》卷六,《记纂渊海》卷其集十五卷。今已佚。严可均据《弘明集》等四十,《天中记》卷九、卷十五,均引录其文。除书,辑得其论、书、序、颂、赞、铭凡文三十余篇,重复外,尚有数条佚文,读者可查阅。冯惟讷、丁福保辑得诗二首,为《庐山东林杂诗》、《报罗什偈》,分别收录于《全晋文》卷一六张野(350一418)一至一六二、《全晋诗》卷七中。张野,字莱民,寻阳柴桑县(今九江县)人。周景式与陶渊明有婚姻契。学兼儒佛,尤善属文。淡泊名利,厌弃官场。虽累荐为官,皆不就。入庐周景式,寻阳(今九江)人。撰有《庐山记》、山依慧远法师,与刘遗民、周续之、雷次宗等同《孝子传》。事迹不详。事见姚公骞《匡庐得名修净土之业,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义熙十与慧远庐山记辨》(《江西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四年,入室端坐而逝,年六十九。撰写有《庐山年第一期)。记》、《文集》十卷。事见《说郭》卷五七下《东林《庐山记》地理山志类著作。此书隋唐莲社十八高贤传·张野》、四库本《江西通志》卷诸志均未著录,后历代目录书亦未著录。宋陈九二、《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二三、《六艺之一舜俞撰《庐山记》,其序云:“与致仕刘涣乘黄犊录》卷三一八。游览庐山,尝以六十日之力,尽南北山水之胜。《张野集》十卷文集。《隋书·经籍志》每恨慧远、周景式辈作《山记》疏略。”明人桑乔注称,梁有其集十卷,亡。《通志》卷六九《艺文撰《庐山纪事》,亦将周景式《庐山记》列入引用略》第七著录《张野集》十卷。今已佚。严可均书目,可见此书在明嘉靖时尚存。清康熙时人从《世说新语·文学》辑得《远法师铭》文一篇。白潢《毛德琦重修庐山志序》云:“庐山旧志,始收人《全(刘)宋文》卷四十中。自东晋慧远,又景式而下十余家皆失传。”可知《庐山记》一卷是书,诸目录书均未著清初,此书已亡佚。然而历代文献对此书多有录,仅《太平御览》之《经史图书纲目》载“张野引录。据笔者查阅,《水经注》卷三九引录一条,《庐山记》”。其书久佚。唐《艺文类聚》卷第七《艺文类聚》卷七、卷八、卷九、卷八七、卷八八、载其书节文:“张野《庐山记》日:庐山天将雨,则卷九六,《初学记》卷七、卷二八,《太平御览》卷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四一、卷六六、卷七十、卷七一、卷八二八、卷八三日必雨。”其他书如《太平御览》等所引,均与九二、卷九一八、卷九五三、卷九六三、卷九七此同。其引录最详者为宋陈舜俞《庐山记》,中二、卷九九四,《资治通鉴》卷一三一,四库本《江云:“张野《庐山记》:‘天将雨,则有白云冠峰岩,西通志》卷三、卷二七、卷一O五,《龙筋凤髓判》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每雨其卷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九、《天中记》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卷五八均有引录,后清代《御定渊鉴类函》、《御人。'”此佚文又见《永乐大典》卷六千六百九十定佩文韵府》、《东坡诗集注》卷十六(宋王十朋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5尤以清陶澍集注本为佳。今新修《续修四库全陶潜(365一427)》书》第一三O四册,有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陶潜,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寻十卷、首一卷、《诸本评陶汇集》一卷、《年谱考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文学家、田园诗异》二卷,为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年周人。官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为彭泽县令,不诒朴刻本。今有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出版近人为五斗米折腰,遂弃官归里,撰《归去来辞》以见逯钦立校本。新中国成立后,各出版社出版了志。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后人编有近二十余种集本、点校本、注释本等。其版本可《陶渊明集》。事见《晋书》卷九四、《宋书》卷九详见《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第三十七三、《南史》卷七五、《通志》卷一七七本传、《古页,亦可详见《江西地方文献索引》下编第二八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下编。五页。《陶渊明集》八卷诗文集。又称《陶潜《搜神后记》十卷小说。又名《搜神集》。是书历代目录书多有著录。北齐阳休之录》、《续搜神记》。《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序录》称《陶潜集》行世凡三本。一本八卷,无卷,陶潜所撰,慧皎《高僧传序》引作陶渊明《搜序。一本六卷,有序目,而编比颠乱,兼复阙少。神录》。《法苑珠林》、《初学记》、《艺文类聚》、一本为萧统所撰。至北齐阳休之所编,参合以《太平广记》或又引作《续搜神记》。《四库全书上三本,定为十卷,增人《圣贤群辅录》、《孝传》总目》始人小说家类,但以其记有陶潜身后事,二书,已非昭明太子八卷之旧。又宋庠《私记》认为书中有后人增益,或系后人伪托。今人李称《隋书·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称,隋萧吉《五行记》、法一卷。《唐书·艺文志》作五卷。宋庠时所行,琳《破邪记》、道宣《三宝感通录》皆题陶潜所作。一为萧统八卷本,以文列诗前。一为阳休之十故断为陶氏作品。姑两存待考。其书唐以后书卷本。《四库全书》编修时,删除《圣贤群辅录》、目皆不著录,似至唐已亡。今最早刊本,为明胡《孝传》二书,仍存八卷。是集有梁萧统序,诗四震亨《秘册汇函》本。疑此本为后人所辑。其书卷,收四言诗九首,五言诗一百八十首。后三卷所记“秦精入山采茗”、“斛二瘕”、“丁令威化为赋辞、记传、赞述、疏、祭文共十二篇。陶诗兼鹤”、“阿香雷车”等事,后世递相援引。又记桃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为田园诗之开花源事,与本集中所载相同,惟增注渔人姓名。创者。散文也极佳,《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其语言清丽俊雅,成就不在《搜神记》之下,所记已成历史名篇,广为传诵。惜其诗文不为南朝故事写得非常精彩,为后来唐传奇奠定了艺术所重。刘勰《文心雕龙》只字未提。钟嵘《诗基础。今十卷本有《秘册汇函》、《津逮秘书》等品》,仅列“中品”。萧统曾辑《陶渊明集》,序言丛书本,以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注本为佳。另各中予以肯定,但选诗不多。至唐方被诗家所好。丛书又有一卷或二卷节录本。除上述版本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写诗赞颂。宋元之际,尚有《学津讨原》本、《汉魏丛书》本、《唐宋丛对陶诗探时日趋广泛。《陶集》得以传抄、补辑、书》本、《说郛》本、《龙威秘书》本等。另,浙江校订、注释,刊布遂多。苏轼、陆游多效陶诗,对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有顾希佳选译后世影响颇大。其传本,尤以宋汤汉、元李公焕本。辑注陶集为著名。今新修《续修四库全书》第一《群辅录》一卷传记类著作。又名《四八三O四册,有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补目》、《圣贤群辅录》,旧题陶潜撰,多与《五孝注》一卷,为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元年刻传》一同附载于陶渊明集中。记远古迄东晋时本。此册另有宋汤汉等笺注、元李公焕辑《笺注期的圣贤事迹及大臣姓名里贯。宋晁公武《郡陶渊明集》十卷《总论》一卷,为影印浙江省图书斋读书志》对其书始有辨疑,《四库全书总目》已馆藏元刻本。至明清两代,《陶集》屡见重刻。著录,但断定系后人所伪托,论辨较详。今有毛6江西历代著作考氏汲古阁《五朝小说》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书钞》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龙威秘书》本、《艺苑捃华》本等。另有清钞本,《圣贤高士传注》一卷人物传纪类著藏国家图书馆。作。《圣贤高士传》又名《上古以来圣贤高士传《孝传》一卷传记类著作。又名《五孝赞》,一云八卷,原为嵇康撰录,采录上古以来以传》,旧题陶潜撰。有《笔记小说大观》本、《广汉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魏丛书》本、《增订广汉魏丛书》本、《丛书集成初至管宁凡一百一十九人。《宋书·隐逸·周续编》本等。之传》云:续之“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周续之(377—423)》因为之注”。一云作《赞》,三卷。《隋书·经籍志》载嵇康撰,周续之注《圣贤高士传赞》三卷,周续之,字道祖,祖籍山西雁门郡(今山西《新唐书·艺文志》作嵇康《圣贤高士传》八卷,代县)。因北方离乱,其先过江,寄居豫章郡建又周续之《上古以来圣贤高士传赞》三卷。刘知昌县(今江西永修),遂占籍江西。东晋时,年十几于此书有评论,详见《史通·杂说篇》。此书二,在豫章太守范宁所立郡学习经,通五经五原已佚失,清马国翰据诸注类书采得约五十余纬,时号十经童子。闲居时,苦研《老》、《易》。人事,录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之史编杂传类中。终身不娶,布衣蔬食。后入庐山隐居,与陶渊《周续之集》一卷文集。《隋书·经籍志》明、刘遗民并称“寻阳三隐”,又称“通隐先生”。注称,梁有征士周桓之集一卷。按,疑桓之为续刘裕建宋称帝,为周续之开学馆,应诏到京城建之之误。清严可均据《通典》、《广弘明集》辑得康招徒讲学。宋景平元年(423)病卒建康钟山,其佚文三篇,为《答孟氏问有祖丧而父亡服》、年四十七。撰有《上古以来圣贤高士传赞》三《答戴处士书》、《难释疑论》,编人《全晋文》卷卷、《毛诗序义》一卷等。事见《宋书》卷九三、一百四十二中。《南史》卷七五、《建康实录》卷一四、《通志》卷一七八。喻归《毛诗序义》一卷《诗经》研究著作。喻归,东晋时豫章郡南昌人。官至西河郡《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太守,曾出使凉州。撰有《西河记》二卷。事见书·艺文志》均不载。《释文序录》称周续之撰《元和姓纂》卷八《喻》、《能改斋漫录》卷四《喻《诗序义》。《颜氏家训·书证》引其诗称《毛诗氏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三、《万姓统注》。其书已佚。但众书多有引录。王谟据《颜谱》卷九四、四库本《江西通志》卷六六。氏家训》、《北堂书钞》、《匡谬正误》采得四节。《西河记》二卷地方史书。《隋书》卷三马国翰采得六节,其中采《释文》、《毛诗正义》各三《经籍志》、《通志》卷六五均已著录。一作三引一节,为王谟所无。据王、马所辑,知周续之卷、十卷。是书专记张重华事。已佚。《太平御治诗,不仅释《诗》序,亦注解《诗》文。今主要有览》收录其三条佚文。《太平御览》卷八一四云:王谟所辑《汉魏遗书钞·经翼》第一册本、马国“《西河记》日:西河无蚕桑,妇女着碧缬裙,上加翰所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诗类》本。细布裳,且为戎狄姓,着紫缬襦袄,以外国色锦《周氏丧服注》一卷经学著作。又称为袴褶。”《太平御览》卷九一八云:“《西河记》《丧服答问》。《经典释文序录》载周续之注《丧日:凉州罪人于市将刑,忽有白雄鸡飞于人边请服》,不言卷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命,引颈长鸣,伏地向,吏驱之去辄来。刺史张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盖佚逸已义免其坐。”《太平御览》卷九三O云:“《西河久。马国翰据杜佑《通典》辑佚三节。王谟缺一记》日:张骏立谦光殿成,后池水中有五龙,昼日节。按,所采三节均问答体,似非《注》文。故王见,移时乃灭,水通变红色。骏即为铜龙以厌谟仅题为《丧服答问》。今主要有王谟《汉魏丛之。骏卒不御此殿。”唐徐坚《初学记》卷八《龟···试读结束···...

    2023-02-23

  • 历代绝句六百首》周正环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绝句六百首》【作者】周正环编著【页数】298【出版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01【ISBN号】978-7-5396-4759-3【价格】35.00【分类】绝句-诗集-中国-古代【参考文献】周正环编著.历代绝句六百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历代绝句六百首》内容提要:本书精选了上起魏晋南北朝,下迄民国时期,共375位作者的646首绝句,均是经典名作,编著者仅对重点难疑之处,稍加注释,作者小传也是参考多种材料写成。本书可为中国传统诗歌(尤其是绝句)爱好者,诗刊的编者、作者以及学习中国传统诗歌的师生,提供一本便于查阅历代绝句佳作的参考书。《历代绝句六百首》内容试读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字子建,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JUEJU合称“三曹”。曹植自幼颖慧,深得曹操宠爱。曹操病逝,曹丕继位,曹植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击。曹丕病逝后,曹叡继位,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一生曾被迁封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死后谥思,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SHOU王”。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他把抒情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评价是:“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世遂有“才高八斗”之说。七步诗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①这首诗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据《诗纪》,此诗亦有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辞意颇简切。旧评对二者各有短长。陈祚明评此诗云:“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采菽堂古诗选》卷六)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随父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二王”。曾任过州1历代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升任中书令句六百(相当于宰相)。桃叶歌①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注释】①《桃叶歌》是东晋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一个曲调。据《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该曲调系东晋中期王献之所作,有歌词三首,此篇是其中之一。王献之原配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有妾名桃叶,深受献之宠爱。诗中的郎即指献之。以桃叶的口吻,写她受到王献之钟爱(独采我)的感激心情。《桃叶歌》抒写对婢妾的情爱,除掉受民歌大胆表现爱情的影响外,还显示出魏晋时代文人思想比较解放的特色。无名氏以下所选三首均为南朝乐府民歌,作者不详。子夜歌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人残机②,何悟不成匹③!【注释】①子夜歌相传为晋代名为子夜的女子所作,《乐府诗集》共收入四十二首,皆男女恋歌,这里选一首。这首小诗运用了谐音、双关等民歌惯用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情思。②丝:与情思的“思”谐音。残机:残破的织布机。③何悟:怎能料到。匹:布匹,此处意指匹配。2子夜四时歌①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LIUBAI【注释】①《乐府诗集》共收入《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这里选一首。这首歌表现一位女子的春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那呵滩①闻欢下扬州②,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③。【注释】①那呵:滩名。这是一首女子送行的诗,听说心爱的人要乘船去杨州,想留又留不住,就希望船在途中篙橹折断,心爱的人调头而回。一派痴语,愈显一片痴情。②欢:民歌中对心爱的人的称呼。③交:同“教”。到:同“倒”。到头还:即调头而回。无名氏以下所选二首系北朝乐府民歌,作者不详。折杨柳歌辞五首(选二)之一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①,愁杀行客儿。3历代【注释】①蹀:行。首之二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①,蹀坐郎膝边。【注释】①擐:挂。《乐府诗集》共收《折杨柳歌辞》五首,这里选二首。前一首是行者之诗,已经上马却不挥鞭出发,反而折柳以赠送者。此时行者、坐者都用长笛吹奏起《折杨柳》曲子,令行客愁杀。后一首是送者之诗,是说郎要远行,自己愿意变作郎的马鞭,出入行坐都和郎在一起。也是表达了女子深挚纯真的感情。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南朝齐创建者。字绍伯,小名斗将。在位四年。少从名儒雷次宗受业,仕宋,初为左军中兵参军,明帝时为右军将军,以军功累官至南充州刺史。明帝卒,他与尚书令袁粲等共掌朝政,晋爵为公,掌禁卫军,督五州军事。升明元年(477),杀废帝刘昱,立刘准(顺帝)。萧道成封齐王,兼总军国。升明三年(479)受宋禅即皇帝位,国号齐,史称南齐。群鹤咏①八风儛遥翮②,九野弄清音③。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注释】①宋明帝初年,诸王多叛,萧道成是平叛中的一员主将,功勋卓著又颇受猜忌。《南史·荀伯玉传》云:“齐高帝镇淮阴…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4门郎,深怀忧虑,见平泽有群鹤,仍命笔咏之。”②八风:八面之风。《左传》有“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之说。舞:通JUE“舞”。翻(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③九野:九州地域。清音:清亮的声音。LIUBAI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表露作者之情志。描写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表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忧惧,深得含蓄不尽之致。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齐梁时代已称作绝句,它是唐绝的发端。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道教学家、文学家。曾于齐时官至左卫殿将军,后弃官入梁,隐居于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曾赠礼聘之,坚不出山,但梁武帝仍常常向他请教政事,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①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注释】①陶弘景学老庄,又受葛洪影响,于诗文、书法、历法、天文及医药颜多贡献。此诗便是他于梁隐居句曲山时所写,描述隐居深山,与岭上白云相伴之怡悦,表现出诗人心灵的洁净无瑕,更透露出诗人的精神洒脱与身心自由。范云(451~503),字彦龙,南朝文学家。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西北)人,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历官零陵内史、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5历代书,再迁尚书右仆射,霄城县侯。居官能直言劝谏,天监二年病故,梁武帝赐句谥日文。首咏寒松修条拂银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别诗(二首选一】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①。【注释】①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飘落,如今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白艳。这两句诗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谢跳(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著名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跳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等职,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至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后被诬陷死于狱中。曾与王融、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诗风清新秀丽,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故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沧浪诗话》)他对近体诗的发展卓有贡献。王孙游①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②6···试读结束···...

    2023-02-20 六百多万买的排屋上下渗水 六百字作文

  • 济世道人 历代家传神像开光安座法教学|百度网盘下载

    该项目已加入资源π共享,注册后即可免费获取所有网赚项目:资源π(点击前往)济世道人历代家传神像开光安座法教学...

    2023-02-07 神像开光口诀 神像开光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 济世道人-历代家传神像开光安座法教学(音频+讲义)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纪实道人-历代传世神像开光坐法教学(音频+讲义)标题="济世道人-历代开光神像教学(音频+讲义)图解"alt="济世道人-历代开光神像教学(音频+讲义)图解"gt请来的都是正神正灵,免得邪神邪灵侵扰。然而,却被广大道士所忽视。本次所授神像开光和坐位法,是师父代代相传的家庭开光法,是实事求是法的精髓。现在破除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旧的自封枷锁,把法传给大家。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用这种方法,所有的道佛佛像都可以开光2、无论您是道士还是家中的信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开光神像;3、没有法律要求;4.法律逻辑清晰;5.仪式完成;1.奉献根据季节选择吉日2、准备开光物品(包括隐藏雕像的物品)3、开光仪式4、坐下如果只能开光不能坐下,那神仙就不会来这里接受香火了。所以坐下来很重要文件目录mmexort1664337064168.jg开光神像.df济世法师家族的道教神像坐法教学讲座及问答.m3道医法...

    2023-02-09 神像开光口诀 神像开光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 历代中医医家医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胡建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中医医家医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作者】胡建鹏主编【页数】242【出版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03【ISBN号】978-7-312-04369-7【价格】42.00【分类】中医医学基础-研究【参考文献】胡建鹏主编.历代中医医家医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03.图书封面:历代中医医家医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内容提要:本专著内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项目-中医理论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2013CB532001)中的内容。专著作为研究成果一部分,首次编辑出版,是对973计划项目重要研究内容集体总结,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专著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从中医学理论角度谈中医理论的发展;再总结提炼了百位医家医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最后列举了中医专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历代中医医家医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内容试读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具有原始创新性与内在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其形成不仅需要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和提高,而且与社会历史、科学文化以及传统思想等密切相关。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构成的,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整体、动态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生理和病因病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春秋战国至秦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此时,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学说逐渐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物候、天文、术数、心理学等也有较大进步。哲学、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等的发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四大医学经典著作,表明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学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哲学,尤其在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完全分开,两者显得尤为密切。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下,与人的生命体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中医学借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来阐释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同时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了中医学注重整体和辨证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得以用联系的、发展的、动态的、较为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与生命及两者间的关系,去认识健康与疾病等。从而把散在的医疗经验、零碎的医学理论,通过总结归纳和分析研究,使其逐步系统化和完整化,并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同学科领域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在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和“学术争鸣”的繁荣景象,深厚的中华民族科学文化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中医学广泛地吸收和融合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历代中医医家医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会文化领域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如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术数、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不断地对中医学进行渗透和影响,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社会文化与自然科学基础。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提高。中医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殷代甲骨文考证发现大多疾病是按人体的患病部位命名的,如疾首、疾目、疾耳、疾鼻等,并分析了部分疾病的原因。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山海经》中记载了38种疾病,以专用病名来命名的有23种,以症状为病名的有12种,书中明确记载了100多种药物。《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之始(尧帝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五十二病方》中,除载有病证52种以外,文中还提到不少病名,约103个,所用药物就有247种之多。《韩非子》日:“上古之世…民食果就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礼纬·含文嘉》也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周礼·天官》对当时宫廷医生的分工、医政组织措施和医疗考核制度等作了描述。秦·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学说。以上说明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从而为医学规律的总结和理论体系的梳理奠定了基础。经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再从反复的医学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最终逐步得以升华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等四大医学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即理、法、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也是中医学初步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1.《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是现在仅存的一部先秦两汉时期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该书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吸收了秦汉以前的自然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学科的成果。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该书确定了中医学的主要理论原则,详细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经络,疾病的病因病机、诊疗、预防等问题,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且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并成为其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黄帝内经》以医学内容为中心,把自然科学与哲学理论有意识地结合起来,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发医学基本理论,进行多学科的统一考察和研究,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难经》全书涉及的内容不仅是从生理、病因病机、诊疗等方面解释了《黄帝内经》中的疑难问题,而且还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其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如在针灸学方面确立了奇经八脉理论,完善了特定穴理论、配穴法及刺灸理论,是一部在当时可与《黄帝内经》媲美的古典医著。因此认为,这两本书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2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运用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进行了辨证论治,创立了中医临床诊治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法则,为后世中医临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晋·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进行归纳分类,编纂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着重探讨外感疾病的诊治问题,归纳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大致规律,分析了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及诊断要点,提出了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纲领,记载了113首方剂。《金匮要略》着重探讨内伤杂病的诊治问题,书中以病分篇,论述了40多种疾病的病证特点,分析它们的病变机制,指明了诊断要点。全书贯穿着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方法,涉及方剂262首。书中提出三因致病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给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中临床医学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论和临床融为一体3.《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的奠基性著作,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根据药物性能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概括出一些药物学理论如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阴阳配伍,辨证用药,配伍宜忌等,初步奠定了中医用药的基本理论,确定了中医辨证的用药准则,所载药物大多疗效比较确切可靠,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止痢、海藻疗瘿、雷丸杀虫等。此书的问世,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总之,秦汉时期出现的这些医著,分别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和药物学知识等诸方面,总结了以往的成就,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医学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疗、方剂和中药等各方面,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在理论与临床、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地发展。上自晋、唐,下迄明、清的许多医家,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方面,提出诸多创新性观点与学说,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临证经验,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在病因、病机、病证认识,病证诊断、创制新方、发现新药及临床各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现了一批专科性著作。晋·王叔和著有《脉经》,该书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记载脉象24种,又论述了三部九候、寸口脉等,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把脉、症、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脉学诊断理论与方法系统化。晋·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学专著,被后世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该书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理论联系实际。晋·葛洪所著《肘后方》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隋·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学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代中医医家医著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伤科专著,书中介绍了常见伤科疾患的诊断问题。唐·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千金要方》与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均被认为是集唐以前中医学之大成,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南齐·龚庆宣著有《刘涓子鬼遗方》,该书总结了外科和皮肤科的诊治经验及方法。唐·昝殷著有《经效产宝》,该书论述了妇科和产科常见病证的诊治和急救方法等。南梁·陶弘景提出了药物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说。此外,有关儿科、五官科和按摩等也都相继出现专著或有关文献资料。这一时期内科的进展尤其显著,是临床医学大发展的时期。2.宋金元时期自宋以后,医家们在学习和总结前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体会,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了“三因学说”,充实和提高了中医病因学,一直被后世病因著述所遵循。宋·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脏腑辨证论治的内容。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完素从运气角度出发,阐述亢害承制理论,精研火热之气,探讨火热病机,认为风、湿、燥、寒诸气与火热相关,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临证善用寒凉药物,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主张“邪留则正伤”和“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并指出“三法可兼众法”,所以被称为“攻下派”。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学说,并逐渐形成独创性的脾胃论学说,治疗重在升发脾之阳气,强调升发脾胃之气,被称为“补土派”。朱丹溪重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相火论”,认为“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人体阴阳观,把滋阴降火作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因此被称为“滋阴派”,同时提出“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的观点。金元四大家在理论与临床上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促进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张元素则发展了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的理论。王好古创立阴证学说,注重温肾阳。这些医家的学术观点尽管不同,但都以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指导临床实践。这些学说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学术内容,对后世医家,包括国外医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金元医家指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激发了大批医家创立新说。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出现了对前期理论学说的分析评价,综合汇通,这一时期的医家提出许多创见,大大提高了中医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水平,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由于明代部分医家用药偏执于苦寒,形成了苦寒时弊,因而这一时期针对时弊,温补学派逐渐发展起来,其代表性医家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善用甘温之味,重视温补。赵献可、张介宾认为命门之阴阳水火是生命活动的根蒂和原动力,对“命门学说”作出了贡献。李中梓在总结前人对脏腑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物知识。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又突出成就。吴有性著有《温疫论》,其创立了瘟疫病因学的“戾气学说”和表里分消治法,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瘟疫邪伏募原之说,著有《温热论》。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吴瑭提出三焦辨证和清热养阴法,著成《温病条辨》。薛雪著《湿热病篇》,书中指出“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进行了详细阐述。王士雄著有《温热经纬》,提出“以《黄帝内经》、仲景之说为经,叶桂、薛雪等诸家之辨为纬”,集其大成,并重视六气研究。以上这些温病大家创新性突破“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进而使温病学在证因脉治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与完整的理论体系。张介宾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汪昂明确提出“暑必兼湿”说和“清暑化湿”的治则。郑梅涧提出白喉病“热邪伏少阴,盗其母气”的病因病机,确立“总要养阴清润,兼辛凉而散为主”的养阴清润法治疗感染性疫病的基本治则。此外,王清任重视解剖,改正了古代有关“内景图说”中的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著成《医林改错》,他致力于人体气血运行的研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倡导用活血祛瘀的治疗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近代和现代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尤其是西方医学的进入,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发展与不断争论的过程中,医学界产生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较大,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树钰、张锡纯等。恽树钰认为中西医互有所长,各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强调“治医者不应以《内经》为止境”,应吸取西医之长,发展中医。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就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中西医学汇通的专著。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上当时两大医学体系还不具备真正汇通的可能性,在研究方法上又缺乏切实的科学手段,故中西医汇通的成就很有限。20世纪30年代由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古今中医学集成的巨著。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打下了基础。近代以来,坚持中西医结合成为国家卫生事业大计方针,继而倡导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这使中医的理论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沈自尹院士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相关”:张伯礼院士提出创建基于组效关系的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模式和相关技术体系;王永炎院士提出脑中风“毒损脑络”病机;陈可冀院士提出现代血瘀证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标准,将血瘀证的研究从定性水平推向定量水平;石学敏院士提出脑中风“醒脑开窍”治法;国医大师王琦提出体质的基本原理,即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提出体质构成的四要素,即特征性、反应性、倾向性和遗传性,他发现国人的9种基本体质类型并建立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编制中医体质量表,对中医体质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近30多年来,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的工作,在藏象学说领域内,尤其是对于肺、肝、肾和脾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国家重点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于2005年实施以来,中医理论研究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中药药性、方剂配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目前,这些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胡建鹏)第一章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专论第一节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藏象、经络、精气血津等理论为基础,以临床观察为依据,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并诠释这些变化和临床辨证论治的关系。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包括病因、病机和发病三个部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和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其发展历程标志着人们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时期:远古至春秋、先秦两汉、两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和近现代。一、远古至春秋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萌芽期关于病因的认识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我们的祖先当时为求保护自己不受天灾和野兽的侵害,为求生存,栖身树木,以木为巢,这就是有巢氏时代。《庄子·盗环》有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随后,人们学会建房居住,以使自己的身体较少发生疾病。《墨子·辞过》有言:“为宫宝之法,日:高足以避潮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这表明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必须设法预防。最早有文字记载病因和疾病的是甲骨文,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约有16万片,记载疾病的有323片,415个词,关于疾病的名称其中记载了20余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腹、疾子、疾盲等;根据特征命名的病症有疟、疥、蛊、龋等,蛊即腹中寄生虫,龋即龋齿。这些记载都比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提前700到1000年。甲骨文中“疾年”的记载是指疾病多发之年,即指流行病。西周时期,在《诗经》《尚书》和《周易》等古典著作中出现了热病、昏迷、浮肿、顺产、逆产、不孕等病名;《山海经》记载了瘕疾、瘿、痔、痈、疽、疥、痹、风、疟、狂、疫等32种疾病,其中以症状命名的有嗌、呕、聋、痛等,这比甲骨文中仅以部位命名显然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农业、天文历法都有一定的发展,因此人们已注意到天象、季节与气候的变化以及某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与人体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周礼》说:“春时有猜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而《礼记》曰:“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又曰:“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气候反常、太过与不及皆可···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历代肿瘤术语集》王笑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历代肿瘤术语集》【作者】王笑民主编【页数】240【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132-5322-2【价格】78.00【分类】肿瘤-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王笑民主编.中医历代肿瘤术语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历代肿瘤术语集》内容提要:本书整理了中医古籍中与现代肿瘤疾病相关术语2000余条,将所收集的词条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和人体生命功能系统相结合进行分类,按全身性肿瘤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及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分章各词条下先对本词条进行古今释义,然后按照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药物等摘抄古籍原文,方便读者查找。《中医历代肿瘤术语集》内容试读第一章全身性肿瘤第一节瘤【古今释义】“瘤”出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又名“瘤赘”,是指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发生于体表或某组织中的一类肿块状病变,软硬不一,痛或不痛。南北朝萧统《文选笺证》中按其形态特征描述为:“肉凸曰瘤,凸即肿也,肉凸谓之瘤。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不治乃至塸大则不复消,不能杀人亦慎,不可辄破。”根据形状和病因的不同,以及所在组织(皮、脉、肉、筋、骨)配合五脏分“气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石瘤”和“脂瘤”等。【病因病机】瘤可由气血凝滞结成,如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载:“瘤,流也,血流聚所生瘤肿也,赘属也,横生一肉属着体也。”如果发展缓慢,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大都属于良性肿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唐代王冰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瘤的病因做了系统概括,并给予了分类命名:“夫病生之类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二者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夫因气动而内成者谓积、聚、癥、瘕、瘤、气、瘿、起、结核、癫痫之类也;外成者谓痈、肿、疮、疡、痂、疥、疽、痔、掉眩、浮肿、目◆中医历代肿瘤概念术语集赤、瘭胗、附肿痛痒之类也;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谓留饮、澼食、饥饱、劳损、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思忧结之类也;生于外者谓瘴气、贼魅、虫蛇、蛊毒、蜚尸、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棰朴之类也。”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认为,瘤之成主要是因腑脏受邪所致,因而日:“夫血气凝滞,结瘿瘤者,虽与痈疽不同,所因一也。瘿瘤受症,阳在六腑,流在经络,风寒湿热伤于心肝脾肾之经,血聚不散,日渐增长。”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情志失调在瘿瘤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并对瘿和瘤做了区分和命名:“瘿者多结于颈项之间,瘤者随气凝结于皮肉之中,忽然肿起,状如梅李子,久则滋长,气血凝滞结为瘿瘤。瘿则优恚所生,多着于肩项,皮宽不急,槌槌而垂是也。瘤则随气留住,初作梅李之状,皮嫩而光,渐如杯卵是也。其肉色不变者谓之肉瘿,其筋脉呈露者谓之筋瘿,其赤脉交络者谓之血瘿,随忧愁而消长者,谓之气瘿,坚硬而不可移者,谓之石瘿。瘿之名有五者此也。一曰骨瘤,二日脂瘤,三曰肉瘤,四曰脓瘤,五曰血瘤,六曰石瘤,瘤之种有六者此也。”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将瘿瘤分阴阳:“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瘿者阳也,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色白而漫肿,亦无痒痛,人所不觉。”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将瘤的病因分为内外两端:“外因六邪,荣卫气血凝郁;内因七情,忧恚怒气,湿痰瘀滞,山风水气而成,皆不痛痒。”【分类】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瘤分为“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瘤者有六,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亦不可决溃,肉瘤尤不可治,治则杀人。惟脂瘤破而去其脂粉则愈。”2第一章全身性肿瘤《济生方》亦载:“瘿有五种,瘤有六证,五瘿者,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是也;六瘤者,骨瘤、脂瘤、脓瘤、血瘤、石瘤、肉瘤是也。”《医宗金鉴》中描述瘤有六种:“坚硬紫色,累累青筋,盘曲若蚯蚓状者,又筋瘤,又名石瘤;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中隐隐若红丝纠缠,时时牵痛,误有触破,而血流不止者,名血瘤;或软如绵,或硬如馒,皮色如常,不紧不宽,始终只似覆肝,名肉瘤;软而不坚,皮色如常,随喜怒消长,无寒无热者,名气瘤,久日化脓流出,又名脓瘤也;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瘤;软而不破,皮色淡红者,名脂瘤,即粉瘤也,六瘤之形色如此。”【治则治法】治瘤当从实际出发,审病因情状,辨内外深浅,把握恰当时机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论述治瘤当审坚软虚实为要:“按之四边坚中软,此为有脓沈也。一边软,亦有脓。都坚者,此为菹核,或但有气也。都软者,此为有血,血瘤也。当审坚软虚实为要。若坚菹积久后,若更变熟,偏有软处,当软之,不可破者,菹当温暖裹置耳。若灸刺破疗,必暴剧不可救,及结筋、睡驰伪切肉、鼠乳,皆不当疗也。”另外,还应辨病之深浅:“痈发肿高者病源浅,肿下者病源深;大热者易疗,小热者难疗;初便大痛伤肌,晚乃大痛伤骨。”并与其他痈脓疾病相鉴别,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都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软者有脓。发肿都软血瘤也,非痈。发肿以渐知,长引日月,亦不大热,时时牵痛,瘤也,非痈。诸气结亦有肿,久久不消成痈,疗之宜散气。气已散,若初肿处有浮气,年衰皆发痈。疗之宜及年盛,并折散热,可无此忧。”治忌灸疗:“无虚劳腹中疾,或发血瘤疮,疮状坟起,头黑正尔置,不当灸疗。疗之火熨便焦烂,剥刮去焦痂,则血泄不可禁,必死。痈起于节解,遇顽医不能即消,令至大脓者,岂膏药可得复生乎。”另外,治疗还要重视固护中焦,慎用发表攻逐治法,如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曰:“瘿瘤二者虽无痛痒,最不可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3中医历代肿瘤概念术语集渗漏无已,必至杀人,其间肉瘤攻疗尤不许,若夫脂瘤、气瘿随顺用药,尚庶几焉。”《外科正宗》曰:“瘰疬痰注气痞瘿瘤之属,治法不必发表攻里,只当养气血,调经脉,健脾和中,行痰开郁治之,法为最善,此是三因理之尽矣。”《外科正宗》认为治痈疽发背、脑疽对口、丹瘤、瘰疬、恶毒疗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当分新病和久病、未溃和已溃:“未溃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宜宣热散风,行瘀活血,解毒消肿,疏通脏腑且药性平和,功效甚速。初起自无表里之症相兼,但结成形者,宜行散气血。已成无痛无痒或软或硬色白者,痰聚也,行痰顺气。已成色红坚硬渐大,微痒微疼者,补肾气活血散坚。形如茄蒂,瘤大下垂者,用药点其蒂茄落,生肌收敛已破,流脓不止,瘤仍不消,宜健脾胃为主,佐以化坚;已溃出血不常,瘤口开泛者,宜养血凉血,佐以清肝;溃后瘤肿渐消,脾弱不能收敛者,补肾气兼助脾胃。”1.方药《外台秘要》收纳了生石灰煎治疗瘤赘、瘢痕、疵痣及痈疽恶肉等方:石灰一斗五升,湿桑灰四斗,柞栎灰四斗。上三味合九斗五升,以沸汤令浥浥调湿,纳甑中蒸之,从平旦至日中,还取釜中沸汤七斗,合甑三淋之,澄清纳铜器中,煎令至夜,斟量余五斗汁,微火徐徐煎,取一斗洗乱发干之,如鸡子大,内药中即消尽。又取五色彩,剪如韭叶大,量五寸,着药中,亦消尽。又令不强,药成以白罂子中贮之。作药时不得令妇人小儿鸡犬临见之。灰煎亦疗瘤,验。其肉瘤、石瘤,药敷之皆愈;其血瘤,瘤附左右胡脉,及上下悬痈、舌本诸险处,皆不可令消,消即血出不止,杀人,不可不详之。《千金翼方》之陷脉散主“二十、三十年瘿瘤,及骨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或大如杯盂升斗,十年不差,致有漏溃,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惕,寐寤不安,体中掣缩,愈而复发,疗之方。”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治瘤:“土黄三钱,硇砂、雄黄各二钱另研,粉霜、轻粉各一钱,乳香、没药各半钱。上为末,假令瘤如胡桃大,用药4第一章全身性肿瘤末少许(半钱),用唾调如稀面糊,得所摊于瘤顶上如小钱大,唾湿纸花两重盖之,后用黄龙膏盖之,间日一度上药,次添药,彻的周回,大如韭叶,如此上之无度,复渐渐拆之,后根摇自然有裂衅,随后自然下来,大有神效。”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将治疗瘤病的常用草药归纳为“小麦(微寒)、海藻(寒)、昆布(寒)、文蛤平)、半夏(平生微寒熟温)、贝母(平微寒)、通草(平)、松萝(平)、连翘(平)、白头翁(温)、海蛤(平)、生姜(微温)”。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以“大戟、芫花、甘遂为末,米醋调,别笔妆敷其中,不得近着甘草处,次日缩小,又以甘草膏妆小晕三次。中惟脂瘤决去其脂粉则愈”。《外科正宗》“大田螺(五枚,去壳,日中线穿晒干),白砒(一钱二分,面裹煨熟),冰片(一分),硇砂(二分)。用晒干螺肉切片同煨,白砒碾为细末,加硇片再碾,小礶密收,凡用时先用艾炷灸瘰疬核上七壮,次后灸疮起泡,以小针挑破,将前药一二厘津唾调成饼,贴灸顶上,用绵纸以厚糊封贴核上,勿动泄气,七日后四边裂缝,再七日其核自落,换搽玉红膏。内服补药,兼助完口。此药又治瘿瘤,患大蒂小,及诸般高突异形难状者并效。”2.药线系瘤法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芫花根洗净,带湿不犯铁器,捣碎取汁,用生丝线浸汁一宿,以线系瘤上,一夜即落,不过二次,将龙骨、细茶、诃子末三味,敷疮口。如无根,以芫花煎浓汁浸之亦妙。下部痔亦可用。”宋代苏轼《苏沈良方》:“取稻上花蜘蛛十余个,置桃李枝上,候垂丝下,取东边者捻为线子,系定瘤子,七日候换,瘤子自落。花蜘蛛丝最毒,能系瘤断牛尾,人有小遗不幸而着阴,缠而后已切,宜慎之,曾有断其阴者。”《外科正宗》:“气瘿肿而绵软不痛者,血瘿肿而内垒成块者,顽毒结5···试读结束···...

    2022-08-19 肿瘤中医院排名前十 肿瘤中医能治好吗

  • 《河北历代中医人物》张祥竞,周计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河北历代中医人物》【作者】张祥竞,周计春主编【页数】258【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132-6755-7【价格】49.00【参考文献】张祥竞,周计春主编.河北历代中医人物.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历代中医人物》内容提要:本书作者查阅了海量文献,对河北历史上的中医人物进行了梳理,汇集了与中医相关人物五百一十余人,包括专职医生、兼职医生,既有御医,也有民间医生,还有有一技之长能为患者解除疾病的人,从人物角度展现了河北医学的发展历程。《河北历代中医人物》内容试读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扁鹊,春秋末期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鄭[mào](今河北任丘)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相传远古时以扁鹊为名医号。秦氏医术精湛,治病多奇效,故被誉称为扁鹊。少时为人舍长,适有长桑君过扁鹊舍,经多年观察,得长桑君信任,授以医术禁方(秘方)。精于诊断,尤长望诊和脉诊,掌握多种治病方法,如病在腠理用汤熨,病在血脉施针砭,病入肠胃用酒醪。史载其还擅用外科手术。临床各科,均有所长。行医随俗为变,至邯郸为“带下医”(妇科),居洛阳为“耳目痹医”(五官科),过咸阳则为“小儿医”(儿科),遍游各地,医名甚著。《史记》又载曾用针刺、药熨、汤剂等综合疗法而愈虢[gu6]太子“尸魔[jué]”垂死重症,善用望诊而知齐桓侯病患之浅深和判断预后等。在《史记》《战国策》《列子》等书中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赞之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世视之为医家之祖。战国时巫术盛行,越人首倡“六不治”之说,抨击“信巫不信医”之风,又力主养生防病,其思想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被秦太医令李醯[]所妒杀。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怀念扁鹊,各地修了很多药王庙或扁鹊庙来纪念他。著有《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扁鹊肘后方》三卷、《扁鹊陷冰丸方》一卷、《扁鹊脉髓》《扁鹊脉2河北历代中医人物经》《扁鹊针灸经》一卷、《扁鹊针传》一卷、《扁鹊偃侧针灸图》三卷、《扁鹊镜经》一卷、《扁鹊疗黄经》一卷、《天元玉册洁》十卷、《太始天元玉册洁》十卷、《扁鹊秘决》一卷、《枕中秘诀》三卷、《子午经》《指归图》《玉龙歌》《难经注疏》一卷、《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一卷等书。现存《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盛传于世。参考文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书·艺文志》《太平御览·疾病部》《风俗通义》《列子·汤问》《直斋书录解题》《崇文总目》《古今伪书考》《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历代医书丛考》《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河北医籍总览》·《畿辅通志》《任丘市志》《内丘县志》。将斑为秦汉时期元俗元俗,西汉隐士、医生。亦称玄俗,西汉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据传,常食巴豆、云母。素日卖药于都市,七丸一钱,能治百病。河间王病瘕[ǎ]①,买药服之,下蛇(当系寄生虫类)十余头而愈。王欲以女妻之,元俗连夜逃去,隐于常山下。参考文献:《列仙传》《历代名医蒙求》《医学入门·历代医学姓氏》《古今医统·历世圣贤名医姓氏》《中医人名辞典》。崔寔崔寔[h们(?一约170),东汉官吏。字子真,父崔瑗,东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少好典籍,官至尚书,卒于灵帝建宁(168一171)中。知医,著有《太医令箴》《四民月令》②,均佚。参考文献:《太平御览》《后汉书·崔寔传》《中医人物词典》《安平县志》。①瘦:此指腹中生长寄生虫。②《四民月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两部农业科技书籍之一(另一部是西汉的《氾胜之书》)。其中含有中草药种植的内容。4河北历代冲医人物台佟台佟,东汉隐土。字孝威,魏郡邺(今河北临漳)人。不仕,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采药自业。建初中,州辟不就。刺史行部,乃使从事致谒。佟载病往谢。刺史乃执贽见佟日:“孝威居身如是,甚苦,如何?”佟曰:“佟幸得保终性命,存神养和。如明使君奉宣诏书,夕惕庶事,反不苦邪?”遂去,隐逸,终不见。参考文献:《太平御览》《中医人物词典》《武安县志》。邳彤邳彤,东汉官吏,皇封药王。字伟君,信都郡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父邳吉为辽西太守。生于官宦之家,自幼怀有仁爱之心,立志学医,以济世救人,父延请名医施教,邳彤聪慧过人,学习不倦,未出三年便可独立问诊。访名医,救治百姓,不索酬谢,被誉“神医”。为求济世大业,匡复社稷抱负,后弃医从仕,辅佐刘秀,累官至左曹侍中(相当于宰相)。常为民医病,深受爱戴。建武六年(30),卒于祁州,顺民意,葬于此,诏“立祠以祀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祁州建立“药王庙”。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追封其为“灵贶[kuàg]侯”,旋封“灵贶公”。南宋咸淳六年(1270),度宗赵禥祷封邳彤为“明灵昭惠显佑王”。邳彤死后千年封为“药王”,这也是历史上的独有一次。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今安国市区药王庙尚存,祀药王邳彤。安国三国两晋时期张华张华(232一300),晋代博物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汉留侯张良之后,父张平,曾任渔阳郡守,早亡。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累官至司空。张华少年孤贫,牧羊为业,其聪慧睿智,博闻强识,文采超群,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兼通经方、本草,凡方技之书,莫不详览。张华工于诗赋,辞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十卷,载有本草及其他医学知识。原书已佚,现存由后人搜集而成。参考文献:《中医人物词典》《固安县志》。···试读结束···...

    2022-08-19 图书出版社有哪些 图书出版社排名

  • 历代名词鉴赏 唐五代词》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名词鉴赏唐五代词》【作者】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页数】259【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326-5147-4【价格】48.00【分类】词(文学)-鉴赏-中国-唐代;五代词-鉴赏【参考文献】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历代名词鉴赏唐五代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08.《历代名词鉴赏唐五代词》内容提要:正逢国家大力倡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际,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以此为契机,为满足读者需要,拟策划推出“历代名词鉴赏辞典”系列丛书,共四个品种:《历代名词鉴赏辞典?唐五代词》、《历代名词鉴赏辞典?北宋词》、《历代名词鉴赏辞典?南宋词》、《历代名词鉴赏辞典?元明清词》。整套丛书精装,革新版式,重新装帧设计,力求大气简雅。本册为唐五代词部分,选编唐五代时期的词人词作,选目涵盖各家各派,全面精到。每篇词作由古典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等撰写鉴赏文章,讲解详尽,深入浅出,帮助读者领略唐五代名词之美。《历代名词鉴赏唐五代词》内容试读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季节和时序对敏感的人常是触发感兴的媒介。黄昏,是动感情的时刻。风烛残年的老人惆怅地倚闾盼望浪子归家;怀春少女,望着湖中的鸳鸯,陷入了缠绵悱恻的相思之中:而那远离乡井的旅人,也不禁在异地的暮色中勾起浓重的乡思,如果他凑巧是诗人,便会像孟浩然那样地吟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那愁思,正像薄暮的烟需那样侵入人的心头,愈来愈浓郁,愈来愈沉重,终于像昏暝的夜幕似的压得人难以喘息。难怪诗人总爱融情入景地选择“烟”来渲染惹愁的暮色,而不用华灯和暮归者的喧笑。瞧,这首《菩萨蛮》正是用画笔在广漠的平林上抹出牵动愁思的如织暮烟。画面的静景带有动势,它暗藏着时间在瞬息之间的冉冉推移。当远眺着暮霭笼罩的平林的第一眼,望中还呈现着寒碧的山光,该是太阳垂没未久吧!只是词人避免了诸如落日余晖这样的明调子,以免损害苍凉味的基调的统一罢了。但一转眼,暝色已悄悄地降临了。这和英国诗人雪莱的名作《云》描写暮夜菩萨蛮递嬗一样:当落日从明亮的海发出爱情与安息的情热,而黄昏的堇色的帷幕也从天宇的深处降落…但是,我们的词人更着意在“暝色”之下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入”字,把暝色人格化,比作一个带来了离愁的闯入者,比“夜幕”这一类平泛的静物更能使景色活跃在读者的心头眼底。于是,高楼上孤单的愁人,就益发和冉冉而入的暝色融合在一起了。这楼头的远跳者是因何而发愁呢?我们不禁要想起“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这两句汉代古诗。她是在怀念、期待远人。从下片,可以想象,那征人是已经有了行将归来的消息了吧。但此刻,他在何处,在做什么?是日暮投宿的时候了,他正在走入一家村舍吗?还是早已打尖,此刻正和旅伴在酒肆中畅饮,乃至在和当垆的酒家女调笑?或者,由于什么事情的牵扯,至今还未踏上归程?向心头袭来的各种怪异的联想,不断增添这女子的愁思这里面当然也缠夹着往昔的甜美回忆,遐想着久别重逢的情景。这时令,正如李商隐所说的“心事如波涛”,这样那样都会增添她期待的激情的浓度。这惆怅、哀怨而又缠绵的期待,自然会使楼头人产生有如王维诗“心怯空房不忍归”的心情。这驱使她仁立于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匆遽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2情,这归鸟又惹起无限愁思。那阻挡在她和征人之间的遥远的归程啊,这一路上不知有多少长亭、短亭!眼前所见的日暮景色,这平林笼烟,寒山凝碧,暝色入楼,宿鸟归林:心头所想的那远人,那长亭、短亭,以及横隔在他们之间的迢递的路程…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历来解说这首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跳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吧。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要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人称,而是第三人称。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了“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作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摹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李白究竟是不是这首词的作者,也是历来聚讼不决的问题。光以《菩萨蛮》这一词调是否在李白时已有这一点,就是议论纷纭的。前人不谈,现代的研究者如浦江清说其无,杨宪益、任二北等3菩萨蛮信其有;而它的前身究系西域的佛曲抑系古缅甸乐,也难以遽断。有人从词的发展来考察,认为中唐以前,词尚在草创期,这样成熟的表现形式,这样玲珑圆熟的词风,不可能是盛唐诗人李白的手笔。但这也未必可援为的据。敦煌卷子中《春秋后语》纸背写有唐人词三首,其一即《菩萨蛮》,亦颇成熟,虽无证据断为中唐以前人所作,亦难以断为必非中唐以前人所作,而且,在文学现象中,得风气之先的早熟的果子是会结出来的。十三世纪的诗人但丁,几乎就已经唱出了文艺复兴的声调,这是文学史家所公认的。六朝时期的不少吴声歌曲,已近似唐人才开始有的、被称为近体诗的五言绝句。以文人诗来说,隋代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如果把它混在唐人的律诗里,不论以格律或以风味言,都很难辨别。这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例子。李白同时人、玄宗时代的韦应物既然能写出像《调笑令》(“胡马,胡马”)那样的小词,为什么李白偏偏就办不到呢?总之,迄今为止,虽然没有确切不移的证据,断定这首词必属李白之作,但也没有无法还价的证据,断定确非李白所作。因此,历来的词评家都不敢轻率地剥夺李白的创作权,从宋代黄昇《花庵词选》起到近人王国维,词学大家都尊之为“百代词曲之祖”。(何满子)4···试读结束···...

    2022-05-18

  • 历代名词鉴赏 元明清词》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名词鉴赏元明清词》【作者】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页数】298【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326-5148-1【分类】词(文学)-鉴赏-中国-元代-清代【参考文献】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历代名词鉴赏元明清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08.《历代名词鉴赏元明清词》内容提要:正逢国家大力倡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际,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以此为契机,为满足读者需要,拟策划推出“历代名词鉴赏辞典”系列丛书,共四个品种:《历代名词鉴赏辞典唐五代词》、《历代名词鉴赏辞典北宋词》、《历代名词鉴赏辞典南宋词》、《历代名词鉴赏辞典元明清词》。整套丛书精装,革新版式,重新装帧设计,力求大气简雅。本册为元明清词部分,选编元明清时期的词人词作,选目涵盖各家各派,全面精到。每篇词作由古典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等撰写鉴赏文章,讲解详尽,深入浅出,帮助读者领略元明清时期名词之美。《历代名词鉴赏元明清词》内容试读耶律楚材鹧鸪天题七真洞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七真”是道教祖师茅盈等七人的合称,“七真洞”为供奉七位道教祖师的道观,故址在今北京。作者所生活的金元时期,北方大地几经沧桑,世事屡迁,短短的一百余年间,辽、金、宋、蒙古几个王朝相继废兴。世道的变幻、人生的无常,直接引起了以逃避现实、全身远害为归旨的新道教一全真道在北方的兴盛。此时作者站在这座几经劫难而成为历史见证者的道观面前,自然是感慨万千。耶律楚材的先祖为辽东丹王耶律突欲,其父耶律履曾任金尚书右丞。耶律楚材金末任开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同知、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元太祖十年(1215)降蒙古。作者这种特殊的身世,使得词中的沧桑之感和兴亡之慨也就更为深沉和凝重。作品起首紧扣词题,叙写眼前“七真洞”的景况:“花界倾颓事已迁。”花界,本指佛教寺院,此处借指道教宫观。道教宫观本是尘世中的众生躲避灾祸追求解脱的一块圣土,当年也曾是香火不鹧鸪天断,信徒云集,而这样的往“事”如今早已“迁”变无存了,就连其自身也已颓败崩塌,七真洞盛衰迁移在词中显然是整个世事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接下来词人并未继续描绘眼前道观“倾颓”的景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山河大地,发出了“浩歌遥望意茫然”的感慨。词人高歌长啸,意欲抒泄心头的郁闷,然而怅惘迷茫的意绪却是无法摆脱的,面对颓败的道观和大好的“江山”,他陷入了历史兴亡的深思和困惑之中:“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古代的望气之术认为天子所在之地的上空有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的“王气”。“千劫”极言时间之长,佛经谓世界经历着反复形成和毁灭的过程,一次即为一劫,此处指燕京作为都城历史的久远。史载,耶律楚材通晓“星历、筮卜、杂算”等古代方术,作为缺乏现代科学意识的古代文人,他自然相信眼前的燕京古城有着凝聚不散的帝王之气:然而无情的事实使他看到的则是一座座高耸的帝王大厦接连地崩塌!一个“空”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在他难以理解的历史兴亡面前所感到的惊愕与困惑。“桃李春风一句又以大自然的永恒更进一步反衬世事的沧桑翻覆。由此,词人的“茫然”之慨犹如出岫之云,浓浓地弥漫了词的上片。下片“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三句承接“桃李春风”句继续写“遥望”所见的自然景象:远山横亘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云岚悬浮在山顶,犹如架起一条通向天际的桥梁。一片碧绿的草原上点缀着朵朵艳丽的野花;杜鹃悲凄地啼叫着,好像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哀怨。这一切看似全为眼前景色的描写,而实则皆是心中情语的吐露。迷濛的山峦、荒凉的原野、悲鸣的啼鹃,无一不透露着词人茫然、失落、悲凉和怅惘2的心境。一个“寒”字、一个“怨”字,便是词人这种心境的标志。至煞尾处,词中的这种情感则由隐而显:“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面对这世道的沧桑翻覆、人事的盛衰兴亡,词人苦苦地思素,只觉得它如同梦幻一般无法理解和把握,于是只有借酒来解脱这深深的迷茫和无奈了。对词的最后两句,况周颐曾评道:“高浑之至,淡而近于穆矣,庶几合苏之清、辛之健而一之。”(《蕙风词话》)的确,这里既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清淡之风,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悲慨激越的豪健之气,“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同时融合在了词句之中。清陈廷焯《词则》以“雄秀”来称美此词语言上的特点,实际上全词的风格也可以此来概括。作为令词,作品尽管体制短小,却写得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同时又笔触细腻,不失婉柔:既有“江山王气”的雄浑,又有“桃李春风”的秀丽。这豪健而兼婉秀的词境,正蕴涵着作者深重的沧桑之感和隐微的故国之思。(赵维江)3李治迈陂塘大名有男女以私情不遂赴水者。后三日,二尸相携出水滨。是岁陂荷俱并蒂为多情、和天也老,不应情遽如许。请君试听双蕖怨,方见此情真处。谁点注,香潋滟、银塘对抹胭脂露。藕丝几缕。绊玉骨春心,金沙晓泪,漠漠瑞红吐。连理树,一样骊山怀古。古今朝暮云雨。六郎夫妇三生梦,幽恨从来艰阻。须念取,共鸳鸯翡翠,照影长相聚。秋风不住。怅寂寞芳魂,轻烟北渚,凉月又南浦。一对青年男女因恋情受挫而投水,陂塘遂遍开并蒂莲,这桩发生在金泰和(1201一1208)中河北大名的奇事,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过很大反响。先是有元好问以《摸鱼儿》(即《迈陂塘》)词咏其事叹其情,接着作者又用同调和之,使词坛因此多了两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元好问的原作相比,李治此词毫不逊色。与以往同类作品如汉代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以叙事为主不同,这首词和元好问的原作都由“是岁陂荷俱并蒂”的奇闻入手,并由此揭出其为精诚所感的原因,从而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这方面,李治甚至比元好问走得更远。他在词的一开始,便单刀直入地突出一个“情”字:首先是“多情”,谓使天也能与之共4···试读结束···...

    2022-05-18

  •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pdf下载扫描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辞赋鉴赏历代大辞典df免费下载,本书为读者提供了300余首诗词散文,其中不少是屈原、贾谊、曹氏等名人的诗词志等读者可以点击这里阅读不同风格的诗歌!历代词赋鉴赏辞典PDF书籍介绍《历代词赋鉴赏辞典》收录200多位作者所著词赋300余条。从战国到近代,这些词赋包括屈原、宋喻、贾谊、司马相如、张衡、曹植、左思、姜衍、于欣等人的代表作。入选作品风格多样,形式丰富,充分体现了这一文学体裁的无限魅力。霍旭东等100多位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批注、分析和欣赏,帮助读者提高对辞赋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赞赏。辞赋鉴赏大辞典df作者资料词典作者阵容强大,汇集了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包括魏庚元、霍旭东、周晓天等,都是当代古典文学领域最有造诣的人研究。每一篇鉴赏文章都凝聚了这些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PDF部分目录屈原离骚(节选)石江哀悼外婆夫人。翔幽灵早上渔夫宋宇九场辩论时尚高唐赋女神灯兔子好色寻狂福章(节选)贾谊暂停飞鸟符相乘七轮淮南山隐士刘彻秋风演讲司马相如子虚夫傅上林长门府东方朔难以回答客户王宝董小福杨雄贫困问题甜蜜的春天嘲讽刘鑫跟进半表北政府邦固两个西都府董都府傅毅跳舞梁红五福福张恒西京赋归天府王延寿卢灵光寺福马蓉长笛符蔡勇性能提升青衣夫赵毅启示录我们走张华泰富米衡鹦鹉王灿爬上大楼曹丕刘富寡妇的捐赠曹植节日洛神赋九愁电池阮籍猕猴福先生。先生吉康音乐香秀...

    2022-05-11 贾谊屈原列传 贾谊屈原并称

  • 历代名句辞典》周啸天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名句辞典》【作者】周啸天主编【页数】893【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01【ISBN号】7-80543-975-3【分类】名句-世界-词典【参考文献】周啸天主编.历代名句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01.图书目录:历代名句辞典》内容提要:本辞典收录了古代、现代、本国、外国、诗文、俗语等哲理性强、意蕴丰富或审美价值高,具有引用价值的句子。《历代名句辞典》内容试读LIDAIMINJUCIDIANA中阿矫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一五代·张泌《蝴蝶儿》词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清·袁枚《遣兴》诗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牛哀高丘之无女。一一战国·屈原《离骚》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庄子·知北游》哀莫大于心死,而身灭亦次之。《庄子田子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宋·苏轼《赤壁赋》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一宋·姜菱《齐天乐》词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宋·晏几道《菩萨蛮》词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战国·屈原《九章·哀郢》中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元·贯云万《中吕·红绣鞋》曲中爱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一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语爱常常比根更为强有力得多。一一美学家王朝闻语爱赤子不慢其保,绝险者不慢其御。战国慎到《慎子》2历代名句辞典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语爱戴高帽,自受圈套。一清·牛树梅《天谷老人小儿语补》爱得越深,苛求得越切,所以爱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意气的争执。印度诗人劳伦斯语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作家周国平《人与永恒》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教,禽犊之爱也一明·戚继光《练将教士卒》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下》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它面前,入本身又算得了什么呢?俄国作家、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语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列宁语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一郭沫若语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一清·袁枚《遣兴》诗爱和炭一样,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一一英国戏刷家莎士比亚语爱花连枝惜,怨鸡连窠怨一俗语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一样。印度诗人泰戈尔语爱毛反裘,甚无谓也—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3LIDAIMINJUCIDIAN爱莫助之《诗经·大雅·旻民》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有善而不能行,虽善无益也一明·方孝孺《杂诫》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爱情,你的话是我的粮食,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德国诗人歌德语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鲁迅语爱情并不是疯狂,但却同疯狂有许多共同点。一法国作家卡莱尔语爱情不能单纯地从动物的性的吸引力中培养出来。爱情的“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的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一个青年人如果不爱他的父母、同志和朋友,他就永远不会爱他所选来作他妻子的那个女人。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越广,他的性爱也就越为高尚。一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语爱情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灵看的,所以长翅膀的爱情被画成瞎子。一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语爱情不在于互相凝视,而在于共同朝一个方向往外看。法国作家圣埃格楚佩里语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一一法国戏剧家高乃依语爱情的确像一盘菜。城市的爱情,吸引之恋,就像一盘清淡的菜;而青春恋情,尤其是初恋,往往如一盘百味杂陈、浓酽刺喉的热肴,像辣椒、咖喱、芥末一类的“作料”,有时也过量掺拌。一《刘心武谈生存智慧》爱情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唯有那因为爱而变得思想明澈,双手矫健的人才算爱着。一俄国作家、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语历代名句辞典装影透意能整氢盖美疆爱情的真谛可以理解为如下的过程一第一是爱上一个人;第二是被一个人所爱;第三,至关重要的是,祈求上帝赐助两者同时发生作家梁晓声语爱情既是在异性的世界中的探险,带来发现的惊喜,也是在某一异性身边的安居,带来家园的安宁。作家周国平《人与永恒》爱情就像在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这是补充收入:容忍缺点,这是节制支出。作家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一意大利诗人但丁语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一印度诗人泰戈尔语爱情是灵魂的化学反应。真正相爱的两人之间有一种“亲和力”,不断地分解,化合,更新。“亲和力”愈大,反应愈激烈持久,爱情就愈热烈巩固。一作家周国平《人与永恒》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我们重新做人一法国戏剧家莫里哀语爱情犹如洞庭湖里的水波,你要不控制,它会淹没你的一切,你的生活、事业、精力,甚至生命。要是控制得当,不让它泛滥,就会从它身上得到年年岁岁的丰收。一作家周立波语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一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作家三毛《爱情与婚姻爱情有如甘霖,没有了它,十裂的心田,即使撒下再多的种子,终是不可能滋发萌芽的生机。一作家三毛《随想》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一一诗人何其芳语爱人不以颈而以规。—一明·海瑞《赠王朋江升宁波府太守序》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一晋·陈寿《三国志·吴·宗室传》···试读结束···...

    2022-05-09 epub 图书下载 epub 图书网站

  • 历代小品寓言》曹海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小品寓言》【作者】曹海东主编【丛书名】小品精华系列【页数】315【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01【ISBN号】978-7-5403-0115-6【价格】33.00【分类】寓言-中国-古代-选集-寓言【参考文献】曹海东主编.历代小品寓言.武汉:崇文书局,2010.01.图书目录:历代小品寓言》内容提要:本书选取400篇先秦至清末具思想性、艺术性、代表性的寓言故事,按照主题进行分类,进行简析并提供了明白的译文。《历代小品寓言》内容试读历代小品寓言回阿回回面@回回回回回回顺世面g@回回o治性修身的镜子回四@回回回远@回回面回记回回弈(yi)秋诲弈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6)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奔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治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赏析]修身的镜两个人在同样的场合、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一个学得好,另一个却学不冶性修身的镜子好;看来,问题不在教者和环境,而在学者的态度是否专一。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实代行“仁政”不能一曝十寒,而应诚心诚意,一以贯之。这是孟子这则寓言的本义。小品全神贯注,方可出神入化;心猿意马,终将一事无成;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方为寓根本。这是我们从此则寓言中不难体会到的言豚(tu)子食于死母仲尼曰:“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Xud)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庄子·德充符》[译文]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死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睛睛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赏析]小猪本来是爱自己的母亲的,但当它们发现自己的母亲已不再用母性的目光看它们的时候,便惊慌中一哄而散。在这里,小猪们判断的根据不是母猪的外在形体,而是内在精神。可见,内在品质是万物的灵魂,徒具形骸的傀儡,是母亲也吸引不了孩子。请你在重视外表的修饰的同时,也注意内在品德的修养,唯有内在的美,才具有永恒的魅力。巫马其买鸩(zhe)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曰:“所以鸩人也。”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尸子》[译文]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历代小品寓言“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赏析]世上有多种多样的善人,善人们又做出了多种多样的善事。善人有嫉恶如仇、驱虎豹、斩豺狼的刚烈的一类;也有仁义为先、不动刀兵的怀柔的一类。善事有除奸惩恶、平暴驱邪以及路遇不平、舍命相助等一类;也有解囊济贫、救死扶伤以及苦口婆心、劝人向善等一类。这两类人都很可尊敬,这两类事也都很值得称道。巫马其是属于后一类的,为保全他人的性命而不惜舍弃自己的财物,这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然而“善”得更彻底的,应该说是前一类。对邪恶的事物应该铲除,才能免留后患。否则,那卖毒酒的不仅没有受惩治,反而得了益,就难保他不再干那害人的勾当。黄公好谦卑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gud)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尹文子·大道上》[译文]齐国有位黄公,喜好自谦自卑,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国内最美丽的女子,然而黄公却因此常常谦逊地称她们长得很丑陋。这样一来,他女儿貌丑的恶名就传得很远,以致两个女儿过了结婚的年龄却没有一个国人来聘婚。这时,卫国的一个老光棍冒冒失失地迎娶了黄公的大女儿,才知道是国色佳人。此后他逢人就说:“黄公喜好谦卑,故意贬毁他女儿美丽的容貌。因此,我妻子的妹妹也一定长得很美。”于是,人们争着向黄公的小女儿求婚,果然也是位国色佳人。性[赏析]就名与实而言,不真实不仅仅指徒有虚名、名过其实,倘若谦虚过份、为名害实,这也是种不真实。而这后一种不真实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黄公好谦卑,竟至谦辞身的镜毁女,误女婚姻,而让卫之鳏夫娶丑得美,违名得实,拣了个大便宜,这恐怕是黄公3治性修身的镜子历眼高手低、好高鹜远、自不量力的“中州蜗”有明显的区别。小寓三豕(hm过河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他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猪)渡过黄河。”子夏说:“这不对,‘三豕'应该是·己亥’。‘己’和‘三字形相近,‘豕’与‘亥写法相似。”子夏到了晋国,问起这件事,回答说:“晋国军队是在己亥这一天渡过黄河的。”[赏析]国人说话办事喜欢引经据典,动辄“史书记载”、“祖宗遗训”,殊不知史书祖宗也有出错的时候。且不说因古人认识的局限而造成的谬误,就是在书本的传抄印刷过程中,即使经过精校细对,也难免出现纰漏,“书经三写,乌焉成马”,“鱼成鲁,帝成虎”,而“晋师三豕涉河”则更成为一则笑料。尊重书本、尊重知识,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倘若发展到了极端,全盘接受,而不加分析,不敢质疑,对不通情理、不合事理的字句仍照收无误,尊重就变成了盲目崇拜,小则闹出一个笑话,大则将人导入思想和行动的误区,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应抱着谨慎的态度,既要当心似是而非的字词的疏误,更要当心思想内容上的谬误。腹䵍(tu)杀子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试读结束···...

    2022-05-09 epub网文 epub读书

  • 历代文言小故事 先秦、两汉》杨振中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文言小故事先秦、两汉》【作者】杨振中著【页数】247【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0【ISBN号】978-7-5326-3191-9【价格】20.00【分类】文言文-中学-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杨振中著.历代文言小故事先秦、两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0.图书目录:历代文言小故事先秦、两汉》内容提要:本书收录先秦两汉时期约217个文言小故事和4幅插图,并附有注释、文言知识、习题及答案等,是中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扩展阅读、提升语文基本功的辅助性书籍,是教师、家长引导青少年学好语文的材料。《历代文言小故事先秦、两汉》内容试读上编先秦文言小故事先秦1.为者常成梁丘据①谓晏子②日:“吾至死不及夫子③矣。”晏子日:“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④。”(节选自《初谭集》)注释练习①梁丘据:齐国的大夫。②晏子:1.解释加点的词即齐国相国晏婴。“子”是对他的尊①婴闻之称。③夫子:对晏婴的尊称。④而②行者常至已矣:相当于“罢了”。③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d启发2.翻译有志者事竟成。晏子说的“为①吾至死不及夫子矣者常成,行者常至”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关键是瞄准目标,②婴非有异于人也不放弃,不停止,一个劲儿钻下去。汉朝的司马迁为了写《史记》,阅读了大量书籍,并游历各地收集材料,经数十年奋斗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明朝的李时珍,花了27年编写《本草纲目》。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用了40个春秋。这真是有志者事竟成!34历代文言小故事2.晏子谏齐景公齐景公为高台①,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②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③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练习①台:楼台。②谏(jid):用委婉的1.解释加点的词语言规劝。③敛(Ii):征收。①君不胜欲②既筑台矣4文化常识③今复为钟话说“钟”。上文说齐景公造了④不祥⑤非治国之道高高的楼台,在楼台里还要安放钟。⑥景公乃止“钟”是什么?它是一种打击乐器,青铜制成,悬挂在架上,用槌子叩击2.翻译发音。从西周中期开始,就出现有①劳民十几个大小相次成组的编钟。钟有大小,因此发出的声音也高低不同。②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有大而单一的,称“特钟”。国君的宫廷里养了一批乐师,在宴饮或舞③是重敛于民也乐时,琴瑟齐奏,钟鼓同响,正是贵族们尽情享乐的时刻。4先秦3.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主③鸟而亡④之。公怒,诏⑤吏欲杀之。晏子⑥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⑦闻命⑧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练习①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1.解释加点的词②弋(y):用箭射鸟。③主:主管。①诏吏欲杀之④亡:丢失,飞走。⑤诏:命令。②于是召而数之公前⑥晏子:晏婴,齐国相国。⑦寡人:③是罪一也国君自称,相当于“我”。⑧闻命:接④数烛邹罪毕受教导。2.翻译①烛邹有罪三4文言知识两析“数”。上文三次出现“数”,②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它们均读h心,指“斥责”、“数落”或“一一指责”。“请数之以其罪而杀③以吾君重鸟以轻士之”,意为请允许我把他的罪过一一斥责后将他杀掉。“于是召而数之3.理解公前”,意为于是把烛邹召来在齐景齐景公为什么最终不杀烛邹?公面前一一斥责他。“数烛邹罪毕”,意为数落烛邹的罪过结束。5历代文言小故事4.齐景公出猎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①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②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③。夫④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练习①寡人:国君自称,相当于“我”。1.解释加点的词②殆(dài):大概,恐怕。③不与①下泽见蛇焉:不在其中。④夫:句首发语词,②晏子对曰无义。③是不与焉④乃若此也4文言知识2.翻译析“如”。上文“如虎之室,如蛇①用而不任,三不祥也之穴”中的“如”,指“前往”、“到…去”,而不能理解为“如果”、“好像”,②曷为不祥也句意为到老虎的内室,到蛇居住的洞穴。又,“翌日如友人处”,意为第二天前往朋友处。又,“如京数日即反乡”,意为前往京城后几天就回乡。又,“如厕”即上厕所。6···试读结束···...

    2022-05-09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什么援引神话最多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先秦时期是什么时候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