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心理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读书会|百度网盘下载

    简单心理《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读书会...

    2023-01-28

  • 医学心理学》余毅震主编;静近,宋然然,韩娟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心理学》【作者】余毅震主编;静近,宋然然,韩娟副主编【丛书名】高等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课程系列教材【页数】307【出版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07【ISBN号】978-7-5680-6331-9【分类】医学心理学【参考文献】余毅震主编;静近,宋然然,韩娟副主编.医学心理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心理学》内容提要:本书根据医学模式特点,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探讨和解决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问题。着力从心理学角度了解健康、疾病原因与规律,研究心理、生活方式等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和方法,探讨新形势下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面对医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质和量的变化与增加,本书的编写致力于培养本科医学生在较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较全面地知晓医学心理学近年来国内外的新进展、新成果,并基于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原则,在处理基础与应用,“三基”与新进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理解和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医学心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本章要点(1)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应用范围。(2)医学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简史。(3)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4)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牵头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2018年4月)表明,通过对历时五年超过100万的大数据分析,当前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堪忧,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占16.1%,而心理健康的人仅为10.3%,心理因素是导致亚健康状态及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风险因子,并且躯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相互影响,加强心理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与医疗价值。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医学心理学(medicalychology)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早在中国先秦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已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医学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现代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近代心理学与医学结合发展的产物,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分支。1852年,德国的赫尔曼·陆宰(1817一1881年)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著作,成为医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医学心理学致力于从心理学角度去了解健康与疾病的原因和规律,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致病的心理因素,引导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通过心理干预防病、治病,促进健康。因此,医学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健康心理学为核心,并且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一般认为,医学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防治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医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及其转归的学科,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2·医学心理学展中的作用规律。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①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③研究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术,预防和控制心理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⑤研究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⑥研究如何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保护和促进人体健康。二、医学心理学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观点医学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心理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方面,医学心理学建立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1.强调心身统一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相互统一,相互影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2.个体与社会保持和谐的观点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及复杂社会系统中,需要同外界保持和谐统一,才能维护身心健康。3.认知与评价的观点心理、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仅取决于该因素的性质和强度,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甚至占主导地位。4.主动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观点个体在与外界环境接触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是个体与环境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也是个体抵御疾病、保护健康的重要力量。5,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情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作用主要通过情绪对行为的调节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来实现。6.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个体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渐对外界形成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使个体在与外界交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对维持心理健康作用重大。三、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是现代医学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医学所有领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逐渐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学科研及医学教育人员的重视和关注。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归纳起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交叉学科首先,医学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次,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或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涉及基础医学(如神经生物学、病理学等)、临床医学(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神经精神科等)、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学科知识。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介于医学与心理学之间,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它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医学的分支学科。从医学的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第一章绪论·3·理或行为问题,包括各种患者的心理或行为特点、各种疾病或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等: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各个方面,包括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应用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医学问题。(二)基础学科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探讨不同的遗传素质、个性特征和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个体心理行为变化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探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研究、预防和控制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心理危险因素,寻求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康复有利的心理保护因素,扩大对心理障碍实施预防和干预的范围,提高社会大众的整体健康水平。(三)应用学科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指导医学实践,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干预方法,将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介入临床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活动中,增加临床治疗和康复手段,提高临床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研究将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其他领域,如临床心理学、心理诊断学、康复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学、心理卫生学等;研究新型医患关系,建立适应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医学、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术在医院、疗养康复机构、健康服务中心、各种保健部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四、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凸显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在促进医学模式、疾病预防战略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促进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medicalmodel),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促使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不断充实、发展、深化和完善医学理论与实践,以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近代的两种主要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iologicalmedicalmodel)是指仅从生物学角度看待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基本上不考虑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就是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和生物细胞没有损伤;疾病就是微生物侵入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损伤产生病变,可通过测定偏离正常的生物学变量加以诊断;心身是二元的。与生物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ioychoocialmedicalmodel)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系统综合看待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健康是躯体(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都处于良好状态;疾病的发生与上述因素偏离良好状态有关;心身是统一的、相互影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医学心理学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医学心理学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宪章中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是指在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well-eig)。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疾病和健康不仅与生物因素关系密切,还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二)促进疾病预防战略转变全球疾病预防战略大体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环境卫生,即改善环境、发现和消灭传染源,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第二阶段是个人卫生,即通过基础免疫、母婴保健及围生检查等提高个体体质,预防疾病;第三阶段是行为卫生,即通过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矫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人类疾病和死亡谱提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疾病负担已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2008年WHO指出,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预防疾病战略,已转变到行为卫生阶段,与不良生活方式、不良行为习惯等关系密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疾病预防战略发生改变。(三)促进医患关系改善及医疗工作重,点发生转变医患关系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医患关系模式,是从生物医学模式中派生出来的,在医疗活动中医生所关心的主要是疾病本身,而很少考虑患者的主观期望与满意,医患关系是“隶属”关系。新型医患关系顺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与平等,在医疗活动中医生和患者是“协同”关系,共同为健康负责。医生除了担任疾病诊断和治疗者的角色外,还担任合作者、教育者、情绪和社会性支持者及患者的技术顾问的角色。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在促进医患之间构建融洽、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提高遵医行为及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国外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很多,其中有的可视作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的则与医学心理学是交叉学科;有的甚至是医学心理学的相似学科。由于医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因此与国外一些学科的提法虽有某种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及相关学科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精神病学(ychiatry)和心理卫生学(metalhealth)是两个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学科,两者的综合即为精神医学,广义的医学心理学包括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的内容。WHO精神卫生署前主任NormaSartoriu1987年曾指出: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主要在临床条件下进行,研究对象为患者个体及其相关的直接环境(如家庭):而心理卫生学则着眼于人群,是医学心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分支,研究的目的在于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其他疾病的防治,以及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第一章绪论·5·(二)神经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euroychology)研究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具体关系,如心理现象的脑机制问题,可分为实验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临床神经心理学等。神经心理学为医学心理学提供了基础理论知识,如大脑功能定位与脑功能损伤后代偿的研究等。生理心理学(hyiological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情绪和情感,需求与动机,学习与记忆等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生理机制。由于心理的脑机制是一种生理机制,因而在一些神经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专著中,内容有一定的雷同之处。同神经心理学一样,生理心理学的部分知识也是构成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一般认为,两者都是独立于医学心理学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三)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cliicalychology)主要研究医学心理学的临床问题,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以及心理测量等专业工作。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是最大的心理学分支,从事这项专业工作的人很多,被称为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治疗师。由于临床心理学涉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在临床防病治病中的应用,一般将其视作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分支学科,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两者内容上接近,可视作相似学科。咨询心理学(coultigychology)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观点、咨询过程和技术方法的学科,与医学心理学交叉、重叠较多,主要是指对正常人处理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进行帮助,也包括对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恢复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亲属就疾病的护理与康复问题进行指导。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解决个人烦恼和职业咨询。由于咨询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有部分重叠或交叉,故可视为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四)行为医学行为医学(ehavioralmedicie)是研究行为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发生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有社会科学、生物科学、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广义地说,行为医学研究内容近似于甚至超过医学心理学的范围,但实际上,许多行为医学专著都将其重点放在狭义的范围,主要研究行为治疗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其理论归属医学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五)心身医学心身医学(ychoomaticmedicie),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可以被认为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广义上讲,心身医学主要是研究人类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其内容几乎涉及医学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六)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health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知识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帮助患者康复,并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学科。健康心理学诞生于1978年,当时美国的心理协会正式将健康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与医学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一致。·6·医学心理学(七)异常心理学异常心理学(aormalychology)或称病理心理学(athologicalychology),是研究行为的偏异,揭示异常心理现象的种类、原因、规律及机制的学科。异常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关系密切,其研究成果是医学心理学某些理论和证据的重要来源。(八)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urigychology)是研究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研究患者和护理者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医学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支。(余毅震)第二节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看,心理学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一门学科;而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分支的历史,是人们在健康和疾病认识上的发展和进步。一、医学心理学思想的起源中国心理学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对心理及心身关系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古代思想家荀况在《荀子·天论》中用“形具而神生”概括了心身关系,提出了形是神的物质本体的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南北朝时期范缜也提出了“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观点;《黄帝内经》也对心身关系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提出了“七情”的病因观、“阴阳二十五人”的个性分类、“顺自然、和喜怒”的心理健康思想等。在西方,“心理”一词来源于一位古希腊女神普赛克(Pyche)的名字,她是灵魂的化身。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医学思想代表有亚里士多德(Aritotle,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的一元论、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希波克拉底(Hiocrate,约公元前460一公元前377)的体液学说等。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西欧的心理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仍属哲学范畴。近代哲学主要有两条思想线索: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一18世纪的经验论。唯理论(ratioalim)的著名代表是l7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笛卡儿(Decarte,1596一1650)。笛卡儿只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后人称他的哲学为唯理论哲学。在身心关系的问题上,笛卡儿承认灵魂与身体有密切联系,但却把统一的心理现象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依赖于身体组织,另一方面独立于身体组织之外,因此陷入了二元论。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动物和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有直接的影响。经验论(emiricim)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Hoe,l588一1679)和洛克(Locke,···试读结束···...

    2022-10-15

  • 医学心理学》季建林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心理学》【作者】季建林主编【丛书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页数】381【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309-14971-5【分类】医学心理学-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季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心理学》内容提要: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与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有助于医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疾病,并有助于提高准确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全面给予人文关怀的能力。医学心理学课程以建构心身相关的理念为重点,通过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技能,熟悉常见的心理异常,培养运用心身关联理念诊治疾病的能力。《医学心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medical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目前,根据国家学科分类,医学心理学既被归类在基础医学,又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另外,它也是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之一,是“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实践培训课程之一。在许多医学院校,因为从事医学心理学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往往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基本分为注重基础教学与科研型,以及侧重临床测量与咨询型。特别重要的是,近年来国家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一2030年)》,关注心身健康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健康寿命,未来的健康工作者任重道远。第一节概述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目前,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四大领域。由于每个领域所研究的都是有关“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都有研究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需要。所以,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比较广,几乎所有医学领域都有其研究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③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保持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方法;⑤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各方面。从上述所列的研究范围来看,医学心理学显然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但如果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医学心理学本身既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具体来讲,可以将医学心理学看成以下几个方面。2医学心理学(一)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课程有交叉联系。特别是与临床医学的内、外、妇、儿、耳鼻喉、眼、皮肤、神经和精神等各科也均有密切联系,存在着许多交叉的研究课题和应用领域。值得指出的是,近十几年来,医学心理学与我国临床医学的结合方面(这一直是薄弱环节)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已有一批临床医学工作者先后加入了这一工作领域。相信随着新一代医学生的成长,将会有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对这些交叉的科学领域感兴趣。(二)基础学科医学心理学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及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的作用规律,寻求人类战胜疾病、保持健康的基本心理途径,为整个医学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方法。因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三)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同时也是一门临床应用课程。作为应用课程,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实践,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医院、疗养院、康复中心、防疫机构、健康服务中心、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保健部门,以及某些特殊群体机构等。目前,在我国各大医院已逐步开展的医学心理学咨询门诊,则是为重点解决日益增多的心身问题而专设的医学心理学应用场所。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建设,强调全民健康离不开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卫生和精神健康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需要所有的医务工作者懂得一定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服务于大众。二、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医学心理学”一词由德国人鲁道夫·赫尔曼·洛采(RudolfHermaLotze)最早提出。1852年,他撰写了一本名为《医学心理学》的著作。但将心理学引入科学的应首推威廉·冯特(WilliamWudt)。1879年,他创立了世界上第1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的客观实验研究。随后,他的学生赖特纳·韦特默(LighterWitmer)在美国创立了第1个临床心理门诊,成为“临床心理学”的奠基人。后来,由于斯坦利·霍尔(GravilleStaleyHall)和詹姆斯·麦基思·卡特尔(JameMckeeCattell)等人的工作、心理测验,加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dFreud)的心理分析在美国获得了迅速发展,美国于1908年成立了世界上第1个心理卫生协会。20世纪50年代以后,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初步形成。(一)国外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况1930年,美国成立了心身医学会,并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该杂志自1939年至今,为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由约翰·布罗德斯·华生(Jo第一章绪论BroaduWato)创立并由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FredericSkier)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通过对外显行为的实验研究,促成了之后许多关于外部奖励和惩罚对人类行为影响的重要发现,成为行为治疗的重要理论起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心理学界的人本主义理论崛起,成为“第3次浪潮”。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RaomRoger)的“来访者中心治疗”后改为“以人为中心治疗”(eroalcetertheray),对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随后出现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成为认知科学,也使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97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举行的一次由著名行为学家和生物医学家共同参加的行为医学会议上提出了行为医学的定义;1978年创刊《行为医学》杂志;同年还出现了另一门新的学科一健康心理学。在这一时期,从事医学心理学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各项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并形成许多既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共同推动学科纵向深入发展。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许多成果,现在不少国家的综合性医院里有临床心理学家参加工作。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医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直接为人类防治疾病做出了贡献。目前,许多国家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相应的课程。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十分重视医学教育中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多数院校将与医学心理学有关的各类心理、行为学课程列为必修课,教学时数达几十至上百个小时不等,并占相当大比重的学分。有的国家还规定,医学生应持有医学心理学学分才准予毕业。(二)国内医学心理学简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卫生部的督促和支持下,通过举办医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全国许多医学院校开始逐步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并逐渐建立教研组织。各院校纷纷尝试编写医学心理学讲义和教材,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教材体系,卫生部也于1987年将医学心理学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中国心理学会在1979年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85年,经过有关人士的积极努力,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内多种学术刊物,包括几家心理学杂志、医学与哲学杂志,以及各基础和临床医学杂志,不断刊登有关医学心理学的论文。1987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1992年,《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创刊;1993年,《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创刊。这些情况都表明,国内医学心理学科研工作的局面也已初步打开。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参与我国医学心理学工作的成员,本身大多来自相关的各学科领域,包括精神病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等,这符合医学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性质。由于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具有广泛的交叉性,参与本学科工作的人员结构具有多样性,目前国内各地的医学心理学工作也形成了多个方向和多种特色:有的偏重理论,有的偏重应用:有的偏重临床,有的偏重社区,有的偏重实验室;有的偏重学科和教材建设,有的偏重论文撰写;有的偏重测验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有的偏重临床基地的建立等。4医学心理学三、医学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医学心理学面向整个医学,为促进人的整体健康、提高医疗质量及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服务。其学科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由于人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层次整合而成的巨大开放系统,不但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可以致病,心理社会应激、不良的行为模式及恶劣的社会条件也可以致病。在多种疾病中,均可以见到生物学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对人的整体观点、开放系统观点和疾病的多因观点有助于拓宽临床医学的视野,克服“见病不见人”的局限性。(二)研究心理因素和生理、生化变化的相互关系由于人是心身统一的整体,人的心理和生理紧密关联,不可分割。各种应激信息,包括心理社会应激,都能通过自主神经、内分祕和免疫等中介,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伴随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是应激强度的标志,受到人的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制约。长期的负性情绪预示着心身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三)研究人格特征或行为模式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意义由于应激和易患素质的相互作用已成为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易患素质也是医学心理学关注的研究焦点。易患素质具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特征,基因对某些疾病的易患倾向有很大的影响,但早年的生活事件、药物和环境因素对大脑的综合作用,当前的生活处境、人际关系、习得的认知评价模式及应对方式等个体心理特征对易患倾向也有重要意义。很多疾病的发生要综合考虑基因、心理和生理发育、行为学习及环境等因素。现在已揭示A型行为与心脑血管病关系密切,C型行为与癌症关系密切。这方面的研究将为人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揭示一条全新途径。(四)研究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人的心理与生理功能,为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服务由于人的大脑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运用积极的认知和行为的学习操练,大脑可以对人的生理功能发挥良好的影响。放松训练、催眠暗示、心理治疗、医学气功和生物反馈等都是通过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调动人脑的自我调节机制,促进疾病好转,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四、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广、涉及科目多,研究者往往各有其侧重点。学者们对医学心理学分支的理解也不尽一致,但至少需包括变态心理学(aormalychology)、临床心理学(cliicalychology)、健康心理学(healthychology)和康复心理学(rehailitatio第一章绪论ychology)等内容。具体而言,可以涉及以下若干分支。(一)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athologicalychology),是医学心理学基础科目之一。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异常心理,包括精神病行为的规律,研究精神疾患和病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对更深刻地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也颇有裨益。(二)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和直接解决心理学临床问题,包括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以及咨询、会谈等具体工作。l98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萨库兹(D.P.Saccuzzo)和卡普兰(R.M.Kala)对临床心理学下的定义是:它侧重研究人类和人类问题,目的在于调整和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改变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临床心理学在美国是最大的心理学分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多,又称心理医师(ychologit).,其工作遍布学校、医院、机关、商业、法律、政府和军事等部门。由于临床心理学涉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问题,一般将其看作医学心理学最大的临床分支学科。(三)健康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包括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消除各种不良影响,预防精神方面的各种疾病和问题的发生;提高和改进一般医疗服务的质量;改善和增强学习和工作的效能等。总之,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它是美国新建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可以将其理解为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预防医学。而心理健康(metalhealth)亦称心理卫生,有2层含义:①指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的关系和谐;②指维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四)康复心理学又称缺陷心理学(defectychology.),是以躯体有某种缺陷(如盲、聋、哑、肢体残疾或大脑发育障碍等)的儿童或成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通过行为补偿和心理训练,使有缺陷者提高其适应能力,尽可能自理生活,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并解决好社会适应和家庭生活等问题。(五)心理诊断心理诊断(ychodiagoi)包括心理测验,主要借助于各种心理测验方法,对认知过程、智能状况和人格特征等变化,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判定和评价。它不仅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临床,还可测量各个领域中个人的智能、能力倾向及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别,为分级培训和选拔人员提供参考。(六)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euro-ychology)研究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具体关系,如心理活动的大脑机制问题。它可分为实验神经心理学和临床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为医学心理学6医学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基础理论知识,其任务是应用心理学方法为诊断大脑功能的改变提供客观依据,这对于判定局灶性病变有重要价值。(七)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hyiological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本能、动机、情绪、睡眠、学习和记忆等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生理机制等。英国汤普森(R.F.Thomo)提出,生理心理学是理解行为和经验的生物学规律的科学,也可以叫作心理生物学(ychoiology)。由于心理的脑机制也是一种生理机制,因而在一些神经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专著里,内容上有不少重叠之处。生理心理学的部分知识构成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两者存在内容上的部分交叉。但一般认为生理心理学是独立于医学心理学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八)咨询心理学咨询心理学(coueligychology)对正常人处理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也对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及其亲属就疾病的诊断、护理和康复问题进行指导。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区别是后者更倾向于解决个人的烦恼和职业咨询。五、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简单来说,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就是关注“心”与“身”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即国外所提出的心身医学(ychoomaticmedicie)和行为医学(ehavioralmedicie)的概念。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互相关联,不可分割。(一)心身医学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心身医学,主要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在疾病和健康时的相互关系,坚持整体观和疾病的多因论,突出研究心理应激、应对、中介机制、生活事件、对疾病的易患性(人格特征、行为模式)和社会支持的作用等。然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有不少学者将心身医学归类于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病因学上强调潜意识早期经验,治疗上强调过去童年期创伤经历的早期心身医学范畴。实际上,目前心身医学的概念已延伸、扩大,称为心理生理医学(ycho-hyiologicalmedicie),它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生、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简而言之,心身医学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致病和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心身医学的概念在日本和德国等国家比较盛行,近年来在国内也被广泛接受。它是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是现代医学领域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二)行为医学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行为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又一个令人注目的发展。由于社会的进步、公共卫生服务的改善,以及疫苗、抗感染药物的不断出现,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逐···试读结束···...

    2022-10-15

  • 医学心理学 第6版》张蓬勃顾问;汪勇,吴恺,乔向阳主编;马爱群,杨健主审|(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心理学第6版》【作者】张蓬勃顾问;汪勇,吴恺,乔向阳主编;马爱群,杨健主审【丛书名】高等医药类院校“十四五”系列教材【页数】192【出版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693-1864-7【价格】40.00【分类】医学心理学【参考文献】张蓬勃顾问;汪勇,吴恺,乔向阳主编;马爱群,杨健主审.医学心理学第6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08.图书目录:《医学心理学第6版》内容提要:《医学心理学第6版》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患也日益呈增高趋势,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医学心理学(medicalychology)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帮助人们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维护心身健康。医学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1医学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学、医学一样,是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一方面是自然界生物进化中的最高等生物,另一方面又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具有生物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因而医学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是心理学与医学相互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医学心理学强调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它认为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不仅与自然环境发生作用,还与社会环境发生作用,人的心理和行为大多是对社会生活事件变化的反映,人所处的家庭、群体、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状况等对个体的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心理学强调人的生理与心理的统一,它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包括“心”与“身”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有病是发生在整个人身上,要以整体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注意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注重人的心与身的全面健康。医学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统一,认为:人的内部环境包括互为影响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外部环境包括互为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健康是以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为条件的,因而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重视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等对健康的作用。医学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它认为人的主观认知评价、情绪和个性特征等在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因而注重人的自我调节系统的作用。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它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需要不断发展。它把心理学与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研究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并运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医学心理学又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医学对人体研究的整体性,把深入的分析研究与宏观的综合性研究结合起来,试图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在疾病与健康的关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论述社会环境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从而使医学能够更全面地阐明人类·1·医学心理学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本质,更深刻地揭示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以及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综上所述,医学心理学肩负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李心天教授将医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作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功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1.2医学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2.1医学心理学的产生医学心理学如同它的母体学科一医学和心理学一样,其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最早的成文医学和哲学典籍中就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在古代,中国的《黄帝内经》和古希腊西医始祖希波克拉底(Hiorcratt)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因素作用就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医学心理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和医学教授洛采(R.H.L0ze)于1852年提出来的。他撰写的《医学心理学》著作共有三篇:第一篇题为“生理的一般的概念”,采用了“心理生理学”一词,讨论了心理生理学和心身问题;第二篇题为“精神生活的元素与生理的机制”,论述了感觉、情感、运动和本能、空间知觉;第三篇题为“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生活的发展”,分章阐述了意识的状态、精神生活的发展条件和精神生活的扰乱(即心理病理学)。他的思想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W.Wudt)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不仅为心理科学开辟了新纪元,也为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他的《医学心理学手册》以及《生理心理学》,都探讨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医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真正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人首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特麦(LWitmer),他坚持心理学为应用服务,积极将心理学运用于临床实际,解决临床问题。1896年,他向美国心理学会(APA)提出这一主张,并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ycho-logicalcliic),专门诊断、治疗情绪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儿童,同时创办了专门期刊。1907年,韦特麦提出“临床心理学”术语,开设了临床心理学课程。此后,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类似的心理诊所以及大学和医院的临床心理机构陆续出现。1906年,普林斯(N.Price)出版了《变态心理学杂志》,第二年韦特麦出版《心理学临床》杂志。1917年美国临床心理学会成立,1936年劳蒂(Louttit)出版了《临床心理学》教科书,1937年《咨询心理学杂志》(后改为《美国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问世,等等。至此,医学心理学具备了服务部门、专业机构、学术刊物和教科书,形成了专业雏形。1.2.2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医学心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得以迅速发展,其原因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医学心理学技术和方法的日臻成熟,特别是科学心理测量学的发展和专门心理治疗技术的诞·2·第1章绪论《生,使心理学为医学临床服务成为可能;二是社会对医学心理学的需要,尤其是以维护和促进正常人心理健康为宗旨的心理卫生运动,极大地拓宽了医学心理学的范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在美国出现了大量的临床心理学家。他们深人到军队,运用心理学方法为士兵的动员、选拔和训练服务。残酷的战争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大量的心理学家配合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有需求者进行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工作,成效显著。战后,为了满足社会需求,1946年,美国退役军人管理局(VA)要求设有心理学系的名牌大学制定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正式标准。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对训练临床心理学家的计划予以支持,成立了临床心理学训练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计划。由心理学家戴维·沙科(DavidShakow)负责,发表了在临床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沙科报告》。1949年,在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召开会议,会议正式通过了《沙科报告》,确定了临床心理学家的“科学家-实践家”模式。其主要内容有:①临床心理学家必须在大学的心理学系和医院接受训练;②临床心理学家首先要成为心理学家(ychologit),然后再成为临床医师(clii-cia)③临床心理学家必须通过临床实习(cliicaliterhi)④临床心理学家必须具有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技能;⑤训练的目标是取得博士学位。此培训标准的基调至今仍然有效。尔后,美国心理学会同意成立全美心理学职业考试委员会(ABEPP),后者制定了一套心理学技术质量评定标准以及心理学道德准则,完成了心理学家的评估体系。1954年,美国心理学会发表了关于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关系的文件,几年后经过修改,最终文件认可心理学家独立开展心理治疗和其他收费服务的地位。美国20世纪40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培训标准的产生和50年代的职业化运动,大大促进了临床心理学的发展。50年代以后,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因社会需要和政府支持,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美国每年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有一半是给临床心理学专业的,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希望成为临床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博士点在1970年有81个,1990年发展到161个。临床心理学领域不断扩大,在综合医院、精神病院、医学院、心理保健诊疗所、大学及私人诊所,都有临床心理工作者从事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以及研究和教学活动。在其他一些国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虽不及美国全面、系统,但其内容和范围大同小异。我国医学心理学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成立“中国测验学会”,1936年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后都因战争爆发而处于停顿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只有少数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在医学院、精神病院和儿童福利机构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工作。60年代以后,整个心理学工作遭到严重摧残,直到70年代末,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工作才得以恢复。1979年11月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同年卫生部(现为国家卫健委)在颁发的教学计划中提出,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1980年通知各医学院校和中级卫生护士学校开设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课程。1987年5月,在高等医学院医学专业第二届教材编审工作会议上,医学心理学被定为新增加的必修课程。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心理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湖南医学院等单位分别多次举办医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和心理测验培训班,培养了不少医学心理学骨干。全国及地方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小组相继成立,并开展了大量学术活动。各医学院校纷纷成立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编写出版《医学心理学》教材数十种,医学心理研究论文成为心理学刊物的重要内容。许多大学开设了医学心理学相关专业,设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目前,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已进入蓬·3.医学心理学勃发展阶段。1.2.3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学心理学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观的变化,种种社会变革使人们面临愈来愈多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改善,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上的安宁,社会求助于心理学家的倾向因此更为明显。在此情况下,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呈现下列趋势。第一,学科范围进一步扩大。纵观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它从早期服务于精神疾病患者和心理障碍患者,逐步向躯体疾病患者,进而向健康人扩展。医学心理学把心理健康的维护、养生保健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并参与职业选拔、就业指导和教育发展等,向各领域广泛渗透并为全社会所有人群提供服务。第二,进一步向多学科靠拢。医学心理学属于边缘学科,本身具有系统论的整体思维特征,与多学科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某一领域问题已呈现出良好作用。今后,医学心理学将与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等进一步结合,协同研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在临床服务过程中也会愈来愈多地与相关专业工作者合作,以扩大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第三,进一步运用当代科学研究成果。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心理学和医学的理论并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医学心理学迫切需要用当代科技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医学心理学必将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特别是加快吸收生物医学的新成果,更多地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和神经心理学等实验手段,将系统的综合研究与深入的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全面发展自身的理论。但是,作为现代医学理论之一,医学心理学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同时,还将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基础理论发展远远滞后于实际需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在发达国家心理学已成为人数增长最快的学科之一,但是,从事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数则呈下降趋势。基础理论发展缓慢,必然影响心理学应用学科的知识积累,导致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二是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由于当前的科技手段在深入研究人的心理这一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中,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医学心理学的许多理论缺乏深度,一些应用技术也显得力不从心。例如,目前广泛应用的心理测量技术,虽然采用了统计学的科学原理,但对心理活动的度量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心理治疗虽然在心理障碍的矫正治疗等方面获得较好效果,但其发展缓慢,特异性不高,在可靠性等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是学科范围仍需进一步界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独特的研究方法、确定的研究范围,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和特征。医学心理学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多局限于精神障碍领域,或等同于变态心理学。对医学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范围的认识,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方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医学心理学是由包括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身医学、药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但迄今为止,对医学心理学属于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仍有争议。在不同国家,其学科名称和学科范围还很不一致。这些,都影响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此外,如何在人群中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促使政府有关机4第1章绪论《《《构支持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是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3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导致的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为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由心理学与医学的局部结合到心理学向医学全面渗透的过程。所谓医学模式(medicalmodel)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它反映了在某一特定时期医学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既包括以医学发展指导思想为核心的医学观本身,也包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取得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在这一指导思想支配下的全部医疗卫生工作实践。医学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3.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aturehiloohicalmedicalmodel)是指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疾病和防治疾病的医学思想。它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以朴素的唯物论、整体观和心身一元论为指导,摆脱迷信和巫术,摒弃“神”对人体和环境的束缚,强调人的心身统一,注重自然环境与疾病的关系。我国的《黄帝内经》和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1.3.2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iomedicalmodel)的产生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近百年来,近代医学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结晶。它的基本观点是: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学或病理的变化,都有确定的生物学或理化方面的特定原因,从而可以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这种立足于生物科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即所谓生物医学模式。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人们建立了实验医学。17世纪下半叶英国医学家哈维(WilliaHarvery)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作为近代医学的标志,它把立足于科学实验的近代医学同此前原始的、巫术的、经验的古代医学区别开来。此后,人类在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和处理上,获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l8世纪法国病理学家莫干尼(Morgai)发表了《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一定器官的损害,把对疾病的认识推进到了器官水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O.Virchow)发表了《细胞病理学》,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是局部的细胞损害,把对疾病的认识推进到了细胞水平;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19世纪下半叶,以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Pateur)为代表的学者们相继发现了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20世纪上半叶,各种维生素和激素的陆续发现,确认了许多营养缺乏病和内分泌疾病的原因;人类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查明数千种疾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并可在基因或染色体上找到病因;20世纪内抗毒素血清疗法,磺胺药、抗生素和驱虫药的发现以及外科手段的进步,使多种疾病有了特异性治疗方法。这些立足于生物科学成就之上的医学进展,使人类在疾病的认识、治疗和预防方面都取得·5·医学心理学了极大的成就。因此,人们创立了“生物医学”(iomedicie)这一术语,以强调生物科学对于医学的决定性意义。生物医学模式成为进展迅速的现代医学的标志和核心。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来看,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1.3.3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io-ycho-ocio-medicalmodel)是美国著名医学家恩格尔提出来的,它集中反映了现代医学发展的特征和趋势。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些主要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症大为减少,而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即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则逐年上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激烈,人际冲突加剧,使得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不断增多。人们逐步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全面概括和解释现代医学所面临的全部问题。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的是以“患者”为对象,以“疾病”为核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目标。它舍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影响,使医学与社会的分离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应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只是理论概念上的改变,它涉及医学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如医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医学教育的变革,医疗卫生人员知识的更新,以及社会卫生保健网的结构和职能,政府医疗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它促进了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的医学化,促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医生”与“患者”、“正常”与“异常”等一系列医学范畴和医学性质的观念的改变。它要求医学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健康问题,加强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医学心理学正是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1.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分支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许多内容逐步发展成为专门学科,其分支越来越多,主要研究领域介绍如下。1.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cliicalychology)又称诊疗心理学,主要研究在诊断、治疗、护理等整个临床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等技术为医疗实践服务。但广义的临床心理学已远远超出医学临床范围,与医学心理学更为接近。2.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aormalychology,ycho-athology)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异常,重点研究异常心理的表现形式及其发生、发展、转化的原因和规律。3.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euroychology)研究人的高级神经功能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脑与行6···试读结束···...

    2022-10-15 医学心理学 杨健老师 医学心理学 杨健简历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一)》何裕民,吴爱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一)》【作者】何裕民,吴爱勤主编【页数】167【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679-1736-1【价格】268.00【分类】心身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参考文献】何裕民,吴爱勤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一).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一)》内容提要:《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一)》内容试读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一)yixuexilixue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心理诊学科及健康领域的心理问题,反医学心理学(medicalycho-所。此后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对医映了中国医学心理学科应用的广logy)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学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代阔前景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表人物,如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是当代社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米哈伊洛维奇·谢切诺夫(lva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MikhailovichSecheov,1829代后中国该学科的学术研究及教学科。是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学1905年)、伊万·彼得罗维奇·学队伍人数快速增长,在所有医科。就学科性质而言,医学心理巴甫洛夫(IvaPetrovichPavlov,学院校陆续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学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人文科1849~1936年),奥地利精神病医出版了相应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d研究及讲授者的学历层次也不断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临床学科F©ud,1856~1939年),美国精提高,人才结构已有相当大的变“医学心理学”一词最早由德神病学家哈罗德·乔治·沃尔夫化及提升: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国斯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HaroldGeorgeWolff,1898~1962权、适用于临床心理测验和计算赫尔曼·洛策(RudolfHerma年)、生理学家沃尔特·布拉德福机铺助的心理测验方法及工具Ilze,1817~1881年)提出.他德·坎农(WalterBradfordCa-之数量亦大幅增加。此外,在心于1852年出版了《医学心理学》o,1871~1945年)等。20世理障碍和脑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书,力图从心理与生理的联系纪中叶以来,随着生物-心理-社制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国际领先出发研究健康和疾病问题。这标会医学模式的诞生及其在临床中的成果。陆续开展了对危险人群志着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诞生。作的普及,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早期的心理干预,对非传染性慢为医学和心理学近现代发展的交不断扩大,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性疾病和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叉产物,医学心理学成为现代医生命力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心理教育学理论的3大支柱之中国医学心理学还处在发展治疗及干预等。很好地呼应并推简史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可的初级或中级阶段。20世纪70年进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以潮源于古代心身关系的辩证认代末,李心天(1924~2019年)、要》战略的实施。这将有效降低识。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著龚耀先(1923~2009年)等心理中国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发生率,中,包含着许多如“心主神明”学家根据中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从而促进“形神合一”等思想。2000多年况,引进西方相关知识及进展,中国民众的心理及心身健康,减前的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努力推动心理科学与医学的结合,少损害健康的心理-社会危险因中已阐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从而产生素,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伤于“七情”的疾病观,在治疗了中国医学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水准。和预防上主张“治神人手”“治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医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85年,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即从新生命则寿”等指导思想。在古希腊哲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87年,的孕育形成,至幼儿的早期培养学家柏拉图(Pao,公元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1988训练,以及少年与青年时期的心427~前347年)、亚里七多德年,中华医学会属下成立心身专身教育与行为指导,从各个年龄(Aritotle,公元前384~前322业委员会:1992年,《中国行为阶段的心身保健直至老年期的康年),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希波医学科学》创刊:1993年,中国乐长寿等。同时,医学心理学还克拉底(Hiocrate,公元前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同年,《中国涉及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460~前370年)等人的著作中,临床心理学杂志》创刊。中国的从病因分析、疾病诊断、治疗护也有不少有关精神与躯体相互作医学心理学工作已逐渐扩大到基理到康复、预防保健、咨询等,用以及强调心理治疗和医患关系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各几乎所有医学领域都有医学心理等论述。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个领域,全国医疗、健康保健及学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莱特纳·威特默(LighterWit--相关机构建立了更多的医学心理①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和mer,1867~1956年)在美国宾夕咨询门诊,以研究并解决临床各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2中华候学科全的意义。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发从仅凭借感官进行直接观察,过规律和机制。③研究各种疾病过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等渡到通过仪器作为中介来进行观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其影响。许多学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察,是观察法发展的必然趋势④研究情绪和个性等心理行为因的方法之步骤包括以下主要步骤:素在健康保持和疾病发生、发展特点以“观察”为突出特①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目变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点: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的、内容、方式、设备和记录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划地收集资料的活动。②观察是段。·②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应用于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真实如人员培训、准备观察工具、设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是交性。③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③进入叉学科,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社会科学属性,决定了其研究方④观察是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赖。④进行观察并作记录(摄像、法的多样性,在研究上兼顾自然指导下进行的,对结果的解释以完成观察表、做笔记等)。⑤整理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融合,主有关理论为前提。⑤观察总是借与处理观察结果。⑥分析资料并张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助于一定的观察工具,包括人的撰写观察报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根感官和仪器、设备等优点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据所使用的方法,分为观察法分类以研究对象是否受控中研究者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和制为标准划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根本途径,其优点是:①直接性个案法等。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观察和客观性: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研究对象、时间、场所等因素,自然观察主张在自然发生告或可能失实的资料,可避免由常综合使用几种方法的条件下,即在对研究对象不加被研究者自我陈述方式带来的研应用医学心理学运用心理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究偏差。因为观察者与研究对象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自然观察能收集到研究对象在日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间不需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常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行为表要其他中间环节;观察到的结果,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现,但研究者处于被动状态,难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具有真实可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以揭示那些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表靠性,是第一手资料。②自然性: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在自然情况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实验观察通过人为地改变程。③及时性:研究资料是在现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更全面、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象或行为发生的当时就收集到的,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起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行为反因此所获信息资料较为真实促进人们身心健康。随着心理学应,进而在设定的条件下进行观④普适性:即使研究对象不配合,知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医察。实验观察能使研究者获得更也能收集客观资料,所以观察法学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一些分支学全面、更精确、更深入的事实和适用范围较为普遍。⑤长期性:科及交叉学科,如变态心理学、资料,但各种要求较高,相对难可以较为方便地对同一人或同一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度较大现象做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此外,以是否通过“中介物”局限性①观察到的现象可学、心理治疗学、心身医学、中为标准,也可划分出直接观察和能带有偶然性或表面性,资料的医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间接观察两大类。两者的最大区质量受观察者本身情况的因素影(顾思梦)别在于前者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直响较大:相对来说较为费时、费guachafa接观察;后者则需借助于各种仪力,对设计要求较高等。②易受观察法(oervatio)研究者器或装置(如录音机、摄像仪、研究对象的限制:观察法适宜于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脑成像设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对外部现象及事物间外部联系的中,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或根据事发后留下的痕迹(如照研究,而不适宜于对事物内部联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片、录像)进行观察。由于人类系的研究。此外,对有些较为隐计划地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感官的局限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蔽或涉及隐私的事物难以观察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一)了3易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人的其中规律的实验方式。现场实验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感觉器官本身具有不精确性。人可避免习以为常环境条件的过度较为广泛、全面。不足之处是调的感官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度,超改变而使得受试者在心理活动上查所得材料的真实性容易受调查出这个限度,很难直接观察。所出现误差,但现场实验对实验设者的主观、情感、利益等因素的以观察结果往往因观察者的个体计的要求很高,期限长,一般成影响而不尽相同差异而难以精确化。④易受观察本较大。临床实验是现场实验的(风林谱顾思梦)范围的限制:观察涉及对象一般特殊形式,对医学心理学研究更ge'afa是有限的,特别是同时观察的对为重要。例如,神经外科为人的个案法(caemethod)对某象往往不多,这种小样本结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心理现象的特例或临床案例进行不适用于大面积研究。⑤易受无料,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和心理生追踪研究,以得出一般规律的研关变量的干扰:自然状态下的观物学家罗杰·沃尔科特·斯佩里究方法。一般由训练有素的研究察条件往往不易控制,由于缺乏RogerWolcottSerry,1913者实施,依据被研究者的历史记控制条件,因变量混杂在无关变1994年)对割裂脑患者的实验研录、会谈资料、测验或实验所得量之中,较难纯化和凸显,常使究为大脑优势半球学说做了重大到的观察结果等,构成一个系统观察结果缺乏科学性修正,他发现了左右脑具有不同的个人传记。个案法能够深人(顾思梦凤林谱)的功能,左脑擅长发挥逻辑、事发展地描述被研究者的情况,适hiyafa实和细节等功能,而右脑擅长发用于医学心理学问题的干预、心实验法(exerimet)实验者挥图像、情感和直觉等功能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的疗效分析,在对条件进行控制的状态下,观(顺思梦)进行心理行为疗法的前后自身比察、测量并记录个体行为改变的diaochafa较研究等。最初,个案法常用于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所采用最调查法(urveymethod)通研究小样本的分散行为,如对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实过谈话或问卷等方式,让受试者“狼孩”“猪孩”的案例进行全验者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向而获得资面、深人的追踪研究。之后,个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料,并加以分析研究,来了解某案法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复杂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种客观事物,或当直接获取资料的行为问题,如评估患有严重果关系。德国心理学家威廉·马较闲难时,通过间接途径获取资智残并伴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克西米利安·冯特(WilhelmMax-料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在家庭条件下进行行为治疗的效imiliaWudt.1832~1920年)首常用的方法之一,形式广泛,会果等。个案法十分重视研究结果先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谈询问、座谈、问卷或电话询问、对样本所属整体的普遍意义,有根据实验方式的不同,实验网上调查等形式都可采用时作为大规模抽样研究的准备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调查法根据取向性不同,分阶段两种类型:①实验室实验:是在为历史调查和现状调查两种:(顾思梦)实验室的条件下借助各种仪器设①历史调查:是为了解被评估者xiagguayajiufa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过去的一些情况,如各种经历、相关研究法(correlatio)用进行的。它不仅便于观察某一操表现、成就、人际关系等。调查于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作变量引发的行为反应,而且可对象包括档案、书信、日记、作的相关程度的研究方法。分为简通过仪器精确记录所致的生理变品等文献资料与了解被评估者经单相关和复相关两大类型:①简化。实验室可以实现程序自动化历的相关人员。②现状调查:围单相关:又称为双变量相关,是控制的各种模拟环境,借此可以绕当前有关问题的内容进行,如指在被试样本中观察到的两个变研究特殊环境中的生理机制、心生活、家庭、工作及社会适应能量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样本中每理现象和健康情况。②现场实验:力等。调查对象包括被评估者的个受试者评估出同样的两个变量,是在工作、学习或各种社会生活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计算相关系数可以量化这种联系情境中,通过技术上的改进,尽老师、同学、同事等的大小和方向。②复相关:指两量使现场条件单一化,分析研究调查法的优点是可以结合纵个以上变量之间的联系,能够说4中华医学百科全明多重因素的复杂关系。运用相yixuemohi学模式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关研究法可以获得很多重要信息,医学模式(medicalmodel)开始,中国医学院校陆续设置医但应注意相关关系的结论不能推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学心理学课程。1987年,中国卫测因果关系则和出发点,即从总体上认识健生部医学专业基础教材编委会确(顾思梦)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定了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生的hegtaizhuyiyajiufagfa点。是对疾病和健康总的特点和36种必修课之一。作为基础理论生态主义研究方法(reearch本质的概括,集中体现了一定时学科,医学心理学揭示了行为的methodofecologim)一大类期内医学研究与实践的对象、方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具有现代意蕴的涉及心身关系等法、范围及指导实践的原则。与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从全新的心理学新兴学科及其研究方法人类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的角度提出了健康的概念:研究由于心理及躯体关系问题错综复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本身的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杂,人们日趋强调要以新的视野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中的心理行为因素的作用规律及方法来审视这些问题,从而诞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哲学思想作为临床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如自体心的衍变,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将其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于各理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建构心的转变,历经了4种类型:①神个临床基础设施及临床各科,具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灵医学模式:在人类理性发展的体指导保持健康、促进疾病康复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初始阶段诞生的最早的医学模式。的原则和手段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积极心理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伴随着理(顾思梦)】学等。这些新兴学科,多少都涉性的萌生和逐渐成熟,人们开始heligyixuemohi及心理、心灵、躯体、自我及健摆脱迷信与巫术,以自然哲学观神灵医学模式(iritualim康等命题。中国心理学家些非点来解释疾病的医学模式。③生medicalmodel)把人类的健康(1970~)对此趋势做了分析,物医学模式:产生于16世纪中与疾病归因于神灵掌控的认识的认为心理学的这些研究新领域、叶。试图以生物的或理化等的特医学模式。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新趋势,都倾向于用系统的、整定因素来解释并应对健康及疾病段,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以及合的、多元的、有机的和主体间问题,反映出这一时期医疗活动对疾病和生命本质的了解知之甚性的新视角来认识心理相关现象。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④生物一心少,面对许多生命及疾病难题无透过这些可以窥探心理学研究正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于20世法解决。因此,人类常将世间的在涌现出的一类新视角、研究范纪70年代,以1977年美国精神一切看作超白然的力量所主宰的.式和学术氛同,可命名为心理学病医师乔治·恩格尔(Goge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是妖魔鬼的“生态主义运动”:并预测这些L.Eg©l.1913~1999年)在《科怪作祟所致。在应对疾病的手段趋势折射出心理学正酝酿一场新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一种新上主要采用求神问卜、向神灵祈的革命。“心理学的这些新进展告的医学模式一对生物医学的桃祷或驱鬼避邪等巫术的形式与方诉我们,心灵世界是一个生态系战》为标志,批评了生物医学模法。在远古时代,由巫医实施的统,而且人的心灵世界又存活于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治疗往往以暗示作用减轻人们的更大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论”的局限,率先提出需用多重病痛。当今社会,这种原始的医态地’存在的系统,不能不抱有取向来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学模式在世界某些地区和某些特整体的、相对的、互动的、多元并且采用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殊人群中仍可见到其遗迹的和层次性的视角”。为此,他倡方式来描述这一取向,称为生(顾思梦导心理学研究需从传统的物理科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区别zirazhexueyixuemohi学倾向,转向“生态学范式”,主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ature张心理学应该走向“生态主义”医学心理学的兴起是医学模hiloohicalmedicalmodel了解这一新趋势,对更好地认识式转化的需要,许多国家都是在以自然哲学观点来解释疾病的医心理及心身健康等问题至关重要完成新旧医学模式的更替中普及学模式。神灵医学模式随着社会(赵明杰何裕民)了医学心理学。为了促进中国医生产力的进步逐渐式微。公元前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一)53000~前2000年,随着朴素的唯效控制,不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心理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诞生,人们开的元凶。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始摆脱迷信与巫术,摒弃“神灵“由于生物医学模式对生命的复杂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它要对人体及环境的束缚,以朴素的性以及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多元因求医学把人的健康与疾病看成哲学辩证法来解释疾病与健康及素,如心理、社会环境等认识不个多元融合、完整的连续体,即其相互关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足,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在研究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及其相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顾思梦)互转化的问题时,既要考虑生物环境、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hegwu-xili-hehuiyixuemohi学因素的作用.又要重视心理思考,应用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因素的影响。生物-心理-社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认识疾病与io-ycho-ocialmedicalmo-会医学模式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健康问题。例如,古希腊医师希del)同时重视生物、心理、社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波克拉底(Hiocrate,公元前会因素在疾病中作用的医学模式。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症状:而460~前370年)的“四休液学又称恩格尔模式疾病可看作个体生存系统的失衡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脏形成与内涵随着补会进步现实意义由生物医学模式腑学说”均属于此种模式。此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快速增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段产生的中医学经过传承与发扬,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趋势已被临床现实所证实,据至今仍在中国的医疗服务休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随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挥着重要作用之而来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的统计资料表明危害人们健康的(顾思梦)烈、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主要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hegwuyixuemohi老龄化等一系列心理、社会因素肿瘤等慢性疾病。城市人口死亡生物医学模式(iomedicalmo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谱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del)局限于将人作为单纯生物使疾病流行病学谱、死亡谱发生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体的医学模式。16世纪中叶,欧了明显变化。各种疾病由生物性其中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往往与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工业革命促进致病因素为主逐渐向以功能性疾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了科学的进步。物理、化学、生病、慢性非传染疾病和意外伤害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物科学与解剖学、生理学、细胞为主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观念发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及对社会病理学、药物学等一系列新成果,生了转变,对心理健康与良好社压力的不良反应等。心理-社会因使医学家可以采用新的研究手段会适应的需求与日俱增。生物医索恰恰是这些行为问题直接或间与工具探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学模式已不能概括和解释现代医接的原因。此外,随着生活节奏奥秘。医学家把人体分解为各个学面临的全部课题,表现出内在加快与社会竞争加剧,心理失衡。部分,认为每种疾病都可在器官、结构性缺陷和消极影响。1977年,情绪失调等问题对人类的内部适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或美国精神病医师乔治·恩格尔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化学变化,从而确定其生物的或(GeorgeI.Egel,1913~I999年)数十年的研究,科学家深人了解理化的特定致病原因,并找到特提出需用多重取向来考虑健康和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异的化学或物理的治疗手段。由疾病的问题:并采用了生物、心中介关系: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于该时期的医疗活动反映出明显理和社会的方式来描述这一取向,节对维持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此的生物科学属性,故称为生物医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外,医疗活动中,发现原有的生学模式。从16世纪中叶至20世该模式根据系统原理,提出健康物医学模式不足以说明人类疾病与纪中叶,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社与疾病应是多元因素互为因果、健康的全部特点与本质,疾病的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协同制约的关系,而健康与疾病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或手术;患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进步,使人则是反映躯体与心理、社会因素者不仅要求解决身体痛苦,也希类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相关系统的协调程度。生物一心望减轻精神痛苦,追求心身健康生物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寄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人的生理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生虫病及营养缺乏等疾病得到有心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个倡导,推动了医学服务形式从医6中华医学百科全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临床应用。神经心理学在理论上整合问题等,而且这些方面的研医学服务中心从以疾病为中心向对闸明“心理是脑的功能”具有究也涉及物种行为的进化和个体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医学服务范关键性意义,在实践中可以为神发育问题等围从个体向个体、家庭以及社区经科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技术转变,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临法和依据日益精练和多样化。如在方法上床医学实践更加重视医患之间的(顾思梦)采用了比较心理学家常使用的训沟通,医学教育更加重视人文补heglixilixue练动物学习和测量动物反应的迷科的教育等生理心理学(hyiologicaly-津实验、辨别箱、斯金纳箱,以(颅思梦)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及观测经典条件作用和测量情绪hejigxilixue和生物基础的学科反应的旷场实验箱等。在技术上神经心理学(euroycholo-简史生理心理学研究开始应用电子学的新技术,不仅能在gy)研究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于19世纪,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头皮上记录脑电,而且能够记录和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在于探讨与感觉和知觉、学习和脑内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放射自互作用,即研究脑与行为的学科记忆有关的神经基础,研究方法显影、X线计算机断层打描是神经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包括脑区切除、电刺激等,代表(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61年,法国外科医师、神人物有法国神经生理学学家马(PET-CT)和磁共振成像(MRI)经病理学家皮埃尔·保罗·布罗里-让-皮埃尔·弗卢朗(Marie-也逐渐用来探索人在从事某种工PierrePaulBroca,1824Jea-PierreFloure,1794~1867作时脑内各部分物质代谢活动的1880年)对左脑额下回病变引起年)、德国生理学家爱德华·希齐变化,以及观察与某种功能障碍运动性失语症的研究被视为神经格(EduardHitzig.1838~1907有关的脑内的局部病变情况等心理学产生的起点。“神经心理年)和解剖学家古斯塔夫·弗里与邻近学科关系生理心理学”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奇(GutayFritch,1838~1927学与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温·加里格斯·波林(EdwiGar-年)、英国生理学家查尔斯·斯科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或行rigueBorig,1886~1968年)于特·谢灵顿(CharleScottSher-为)药物学、神经病学、神经心1929年提出。但作为一门学科系igo,1857~1952年)与俄国理学、内分泌学以及行为遗传学统地加以论述,应从苏联心理学生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都有密切联系。生理心理学研究家亚历山大·罗曼诺维奇·鲁利甫洛夫(IvaPetrovichPavlov,脑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重在了AlexaderRomaovichLuria,1849-1936年)等解这些部分如何参与脑的整体工1902~1977年)1973年出版的研究内容近百年来,生理作。研究单个神经元对特殊刺微《神经心理学原理》开始心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包括的反应也是为追踪发现某些行为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在于从信息理论的观点来研究感知觉反应或行为变化的神经通路和脑确定心理活动的脑物质基础。传信息加工的神经过程:运动反应组织情况,而非出自对神经元本统神经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和反馈信息在控制身体运动和技身的生理学关注,这是有别于神行为神经病学与临床神经心理学3巧动作中的神经机制;行为的动经生理学之处个领域,主要的研究技术有皮质机因素或诸如摄食、饮水、睡眠(顾思梦)》直接电刺激法、一侧电休克法、和生殖等基本行为调节的生理机iataixilixue双听技术、半边视野速示器技术制,包括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变态心理学(aormalychol-以及割裂脑技术等。现代神经心控制的与情绪经验有关的神经和ogy)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理学吸收了神经生物学、行为遗内分泌腺活动的机制、精神障碍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发生、发传学等学科的理论,引人了新的的神经生理问题:记忆的神经解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探讨鉴方法和技术,包括双重任务法、剖及生理和生化基础:高级心理别评定方法及矫治与预防措施的计算机编程、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功能,如语言和意识活动的脑机学科。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等,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到了制:大脑半球的功能转化特性,学科正常人群,推动了神经心理学的以及大脑皮质功能的区域分化和早在公元前5~前4世纪,古···试读结束···...

    2022-10-15 心身医学概论 什么是心身医学

  •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2版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认知疗法的基础和应用第2版df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旨在以简明、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心理治疗师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安排治疗。本书提供了大量临床实例和治疗过程的片段。需要的朋友不要错过,快来下载吧简介自第一版《认知治疗:基础与应用》出版以来,《认知治疗基础与应用》(第二版)已成为心理治疗师的重要参考资料,既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临床从业者。一本非常实用的教师教科书。《认知治疗基础与应用(第二版)》第二版全面修订更新,包括作者丰富的临床治疗、教学和督导经验,以及15年认知行为研究进展治疗。《认知疗法的基础与应用(第二版)》笔画清晰,清晰的语言全面概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方面,并辅以大量对话示例和清晰的图表。除此之外,关于行为激活、家庭作业、治疗关系等的介绍使这本书更加无与伦比。无论您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临床治疗师,这本书都值得一读。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JudithS.Beck博士是贝克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所所长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副教授。她是近100篇论文和书籍章节以及多部专着的作者;并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发表了数百场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演讲;她还是贝克青年清单和人格信念问卷的共同开发者。贝克博士也是美国认知疗法协会的创始人和前任主席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平;精神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和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工作两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创始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中国首批辅导治疗督导员和创伤治疗师;《变态》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的主编和翻译《肿瘤心理学》等多部相关著作,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90余篇,长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连续三年在美国学习并从事认知行为治疗,目前仍在学习中;曾在中外多所大学担任方文学者和客座教授,服务于各种社团和学术期刊。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为宗旨,指导教学-科研-临床实践。除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外,主要从事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督导与培训等。目前主要研究强迫症、延长悲伤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常见情绪问题的发生机制及认知行为治疗的十大预测.目录第1章简介第2章认知概念化第3章第一次谈话的结构第4章第二次谈话和其他谈话:结构和格式5第5章为面试制定问题rgt第6章识别自动思维第7章识别情绪第8章评估自动思维第9章应对自动思维第10章识别和情绪纠正中间信念第11章核心信念rgt第12章其他认知和行为技术第13章意象第14章家庭作业第15章治疗结束和复发预防第16章治疗计划第17章治疗中的问题第15章18认知治疗师进展附录案例总结工作表摘自原文信念:我无能为力态度:无能是可怕的规则:我必须尽我所能努力工作。假设:如果我努力工作,我可能会做一些别人容易做的事情。核心信念||中间信念(态度、规则、假设)||情境=“自动思考=”情绪如:核心信念[我不称职]||中间信念[如果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事情,请解释我没有反应]||情境=”自动思考=”情绪[看这本书][好难,我永远看不懂][伤心]=”行为[合上书]=”生理学[腹重]...

    2022-05-06 医学心理学认知疗法 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疗法

  • 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第二版电子书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基于正念的抑郁认知疗法第二版电子书抑郁症的正念和认知疗法描述了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和细节。这种方法的重点是教患者在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感觉之间建立简单而根本的转变,以帮助患者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如果有兴趣,请下载简介◎正念认知疗法创始人合着;◎正念领域的里程碑式书籍;◎无论你处于何种情绪低谷,或陷入抑郁无法摆脱,本书都能帮助你重拾内心的平静。正念意味着通过专注来觉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有目的,此时,非评判性的。抑郁症的正念和认知疗法描述了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和细节。这种方法的重点是教导患者在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感觉之间建立简单而根本的转变,以帮助患者预防抑郁症的复发。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博士。ZidelV.Segal是多伦多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他的著作包括认知治疗的人际交往过程、抑郁症的易感性和抑郁症的正念之路。J。MarkG.William博士是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他的著作包括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师和情绪障碍以及正念:在疯狂的世界中寻找和平。博士。JohD.Teadale的著作包括《情绪、认知和变化》、《抑郁症的正念之路》。目录第一部分抑郁症的挑战第1章抑郁症投下长长的阴影002第2章为什么从抑郁症中康复的人会复发?012第3章开发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034第二部分正念认知疗法第四章:行动与存在054第5章八个课程计划-如何和为什么069第6章:学员课前采访085第7章第1课:意识和自主101第8章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中的善意和自我同情130第9章第2课:活在我们的脑海中137第10章第3课:关注离散心理学169第11章第4课:识别厌恶203第12章探究实践与实践探究238第13章第5课:允许/让它成为256第14章第6课:想法不是事实287第15章:一天的正念练习322第16章第7课:“我怎样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328第17章第8课:维护和扩展新知识353第18章:“3分钟休息”计划的核心374第三部分评价与传播第19章: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有效吗?382第20章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如何达到预期的效果?396第21章临床应用407什么是抑郁症?你为什么坚持读这篇文章?我们必须努力了解抑郁症,而且可能不会太难。从数据上看,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根据2015年的数据,中国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6%,也就是说我们13亿人口应该有超过7000万人患有重度抑郁症,而在抑郁症患者中,有15%-17%的人最终自杀。”但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系列数据,它是一种新鲜的生活什么的。健康的时候,他们可以像我们一样笑骂,但是当他们发作时,即使他们更加努力面对世界,努力过上好日子,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灵魂泄露,感受自己身上的能量。身体。被一点点带走。如果你有抑郁症的朋友,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什么是抑郁症?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分不清抑郁、悲伤等情绪与抑郁的区别。他们对抑郁症的生理、基因等因素一无所知,甚至有些患者甚至连自己都不了解。,在国外,看心理医生是很正常的,就像我们感冒看医生一样,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无疑会让抑郁症的人更难被理解。其实抑郁症可以分为很多层次,比如最简单的“抑郁症”和“抑郁症”任何正常人都会有抑郁症。例如,我今天早上起床去上学,被车撞了。我不可能继续保持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很多人会说:你学心理学,自律能力应该很强,我说为什么?我也是一个正常人。为什么我被车撞了还开心的对大家说:“同学们!虽然很痛苦,但是我还是要很开心的来这个班。”相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所以抑郁症可以存在于任何人身上。这种状态是指一定时期内情绪引发的一些社会行为或生活行为的一些变化。我们可以自己解决一些负面问题。例如,你最近压力很大,你觉得很烦,怀疑你是否有抑郁症,那不是真的,那只是抑郁症,不是抑郁症。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情绪和情绪的。虽然情绪和情绪总是在变化,虽然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总是有某个因素占据着更突出的位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因素会占据更突出的位置。曾经困扰我们的负面情绪会逐渐消失。然而,抑郁症并不是抑郁症那么简单。许多人认为抑郁症是由抑郁症引起的。我想说,不,至少我不是。其实,抑郁这个词是很不准确的。它包括但不限于抑郁三个字。严格来说,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我们称之为重度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使人衰弱的疾病。抑郁症是大脑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化学缺陷,不是人格缺陷。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或原因。心情不好是可以自我调节的,而抑郁症是一种身体疾病,说白了是一种精神疾病,并不是说慢下来就会好起来的。还有一种“微笑抑郁症”。很多人得知乔任梁患上抑郁症后,都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给人一种阳光开朗的印象。其实,这不是一张悲伤的脸,这才叫抑郁。这些患者知道自己很沮丧,但他们隐藏了自己的低落情绪。如果他不说出来,周围的人根本不会注意到他的抑郁,而且看起来很正常。只有当他主动告诉你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他是无能为力,不感兴趣的。“不过,这些患者的负面情绪,已经很久没有发泄了,而且积累的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会爆发的。这样的患者如果自杀,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抑郁情绪的表面是脸上挂着一层面纱的笑容。他们外表坚强,大多是为了面子,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不愿意放弃“尊严”,从而进入恶性循环。这些患者虽然感到极度痛苦、抑郁、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悲伤,外在的表面然而,它不过是一种“微笑”,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是为了应对社交、应对工作而勉强的微笑,面对家人,又因为面子而违背意愿,这些病人,“笑了之后,有更深的孤独感和孤独感。他们的行为具有表演性,与情感体验缺乏内在一致性,难以表达“真实的自我”。为了保持自己的“能力”和“坚强的男人”,他们不愿和别人谈论这些负面情绪,心中不断地积累着痛苦、沮丧、悲伤和悲伤。因此,这些人大多被“面子”这个概念所束缚,在表面上扮演着强势而强势的角色。,承受压力。“当抑郁来临时,我为它戴上了微笑面具,但​​我想让你看到我的绝望。”抑郁症的亚型以上都是MajorDereiveDiorder,更规范的翻译应该叫“majordereivediorder”。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也是每当我们谈到“抑郁症”时,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但抑郁症还有其他亚型。心情不好心情不好更多的是个性层面。患者的症状没有重度抑郁症那么严重,也不会太危及生命。但是心情久了不好,久了也是消极的。一直以来,身边的人,甚至患者自己,都认为“这就是这样的人”、“TA就是这样的”。诊断标准之一是持续两年以上。心境恶劣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重度抑郁发作。这被称为“双重抑郁症”。好消息是,心境恶劣,就像重度抑郁症一样,实际上是可以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有两个阶段的躁郁症,一个是抑郁症,一个是躁狂症。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在患者身上。简单地说,就是喜怒无常。出现躁狂发作时,情绪过高,明显心情好,欣快;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容易冲动,甚至失控,人会感到极度兴奋,精力充沛,自信无所不能,严重时会出现幻听、幻视的症状。在抑郁症发作期间,人们会感到绝望、无能为力、绝望和一文不值。由于两者可交替发生,故又称周期性精神病。整个过程中,有的以狂躁为主,有的以忧郁为主,一个阶段化悲为喜,另一个阶段又变了。喜忧愁。本病以抑郁、思维迟缓、运动抑制为特征,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表现与更悲伤的重度抑郁症不同,当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时,躁狂状态实际上让人感觉更快乐。通常只有在抑郁状态出现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才会觉得他们需要帮助。作为一种疾病,它也是可以治疗的。但在临床上,双向性药物不同于抑郁症药物。用于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药物可能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害。季节性抑郁顾名思义,是因为四季造成的萧条。而且只发生在固定的季节(常指冬季日照时间很短的时间和地区)。季节性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之一特别可爱。有人研制出一种像阳光一样发光的灯泡,每天让病人在灯泡下照射一段时间,假装在阳光下。就像一只从洞里爬出来的北极熊,伸着懒腰晒太阳。抑郁症的症状情绪抑郁持续存在。感觉空虚而毫无价值。人们对抑郁症有一点误解。他们总认为抑郁症患者每天都“难过”、“难过”。不是这样。对于一些抑郁症的人来说,更准确的描述是:一种空虚和一文不值的感觉。“郁闷”的反义词不是“快乐”,而是“热闹”。这个“连续”的意义不止于此,每一天都是这样。对我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关键是,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我们通常会问我们的访客,你喜欢做什么?你周末喜欢做什么?典型的抑郁症客户会说,我以前踢足球,但现在我不感兴趣……好像我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还有一些朋友,和我聊了半天,泪流满面,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收拾行李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说:“我带你去雍和宫附近吃泰国菜,超级好吃!食欲激增/食欲不振,体重显着变化人类的情绪总是与食欲有关。更严格的诊断是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故意减重和增重不计算在内。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患有抑郁症的客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体重真的发生了变化。睡眠问题、失眠/嗜睡许多最初来到咨询室的人不会说“我很沮丧”,而是经常说“我最近失眠了。”根据一项研究,失眠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你很难入睡,然后发展到晚上反复醒来。第三阶段是早起不能入睡,即可以入睡,但凌晨3、4点起床,却只能起床到天亮。行为改变(易怒/行动迟缓)抑郁症患者经常会出现其他人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行动和思考速度变慢。这里的重点是其他人可见的“变化”。比如,一个原本干净利落的人,突然间变得邋遢、邋遢。一个曾经很聪明的人,但最近他的思想却很混乱。疲劳和精力不足抑郁症,粗鲁地说,是一种身体疾病。就像你得了肺炎和发烧一样。当您患有抑郁症时,您体内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您感到疲倦和虚弱。一些患有抑郁症的人一天睡22小时,仍然感到筋疲力尽。这就是为什么,对你沮丧的客户说,加油!去锻炼!去交个朋友吧!要坚强!你可以!这就像对一个受伤的病人说,加油!去跑步!咬紧牙关!你可以!完全相同的。自我评价低,思想消极这似乎也失控了。没有人愿意消极思考,抑郁症患者会尝试并希望变得更积极,甚至不断责备自己“消极”。但这是抑郁症的症状,更广泛地说,是体内化学反应的结果。事实上,这超出了抑郁症患者控制自己的能力。思维迟缓,无法集中注意力。这就像你加班三天三夜。你感到头晕,思考很慢,难以集中注意力。感觉是一样的。我听到的比较有趣的描述是,当你身体健康时,你可以把事情想一圈,甚至两圈。郁闷的时候,能想到一半,圈圈就卡住了,连自己在想什么都想不起来。,记不得了。有死亡的念头。死亡的念头会再次出现。当以上所有症状出现,你就失去了“活力”,人们就很难对生活产生留恋和兴趣。超过两周。这是一个更关键的标准。有时女孩在月经期间会出现上述大部分症状。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让你哭两三天没有一滴水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有很多以上的症状,每天持续两个多星期。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关于诊断和抢救在诊断中,抑郁症被归类为精神疾病。关于抑郁症,我们不能用一种直观单一的方法来诊断它,比如验血(虽然有新的研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或者把人放在机器里扫描一下就知道了.疾病。今天,我们对抑郁症的诊断仍然依赖于精神科医生对患者症状的质疑。我在上面列出了这么多症状,请不要认为一个人只有严重到对生活完全失去兴趣才值得寻求帮助。更常见但真正不幸的是,抑郁症患者通常非常聪明和勤奋。他们对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和工作的要求更高。对自己和生活更友善的方法是:如果您感到不适,请尽快寻求专业诊断和帮助。就像口渴时喝水,从骨折中恢复一样,抑郁症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值得认真对待。抑郁是什么感觉?作为朋友,他们不需要你帮助他们应对抑郁症。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他觉得没关系,接受并允许他和你在一起时感到沮丧。第一步是倾听他们的真实感受。当您患有抑郁症时,您可能会发现很难向他人解释您正在经历的事情。你可能认为人们无法理解它。为了试图推翻人与人之间这道无形的栅栏,一些经历过抑郁症的男女分享了他们在抑郁时的感受,而这些声音也在试图告诉抑郁症的人,站在漩涡中的不止你一个。也适合想了解抑郁症的你:突然发现自己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甚至连曾经想做的事情都没有做,不知道为什么,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但我忍不住,我的身体似乎有自己的意志,起不来努力,所有需要做的事情,我都觉得好麻烦。听到朋友们的声音很兴奋,反而想,为什么这么多人等我回电话,有时该吃午饭了,我开始想,我必须把食物拿出来,放在一个盘子切开,我要咀嚼,吞咽,让我感觉像是被钉在十字架上,人们谈论抑郁症时常常怀念的是,你知道这是荒谬的,即使你处于抑郁症中,你也知道这一切都是荒谬的,你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你在他的手中,你找不到任何办法,所以我开始觉得我做的越来越少,想的越来越少,感觉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仿佛整个人都一文不值,然后焦虑来了,同时我开始思考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我不是那种即使被送去也足够强大的人集中营,那我是谁?人们不自杀的唯一原因是他们不想伤害周围的人。人们很容易混淆三件事:抑郁、悲伤和悲伤。人们常常认为抑郁只是悲伤,只是太多的悲伤。为琐碎的原因而悲伤太多,困扰他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某些事实的偏执狂,他会在乎一些超出常规的事实,抑郁症令人筋疲力尽,它几乎吞噬了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2022-05-06 抑郁症认知疗法的具体步骤 抑郁症认知疗法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