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实用手册》施雁,徐建鸣,陆静波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实用手册》【作者】施雁,徐建鸣,陆静波主编【丛书名】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指导用书【页数】110【出版社】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06【ISBN号】978-7-5192-7278-4【价格】60.00【分类】护理-质量管理-上海-手册【参考文献】施雁,徐建鸣,陆静波主编.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实用手册.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实用手册》内容提要:本书以护理质量指标建立的意义及质量指标在临床的应用开篇,主要阐述全国护理质量指标及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指标,并从医院层面、护理部层面、科室层面出发分别阐述各层面的医疗机构护理质量指标。此外,还根据国家或专业委员会制定或发布的指标对于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危重症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等通用专科指标和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脑梗死质量控制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意义及测算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实用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护理质量指标概述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护理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护理质量管理首先必须确立护理质量标准,有了标准,管理才有依据,才能协调各项护理工作,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以最佳的技术、最低的成本和时间,提供最优良的护理服务。二、护理质量标准护理质量标准是依据护理工作的内容、特点、流程、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及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求而制定的护理人员应遵守的准则、规定、程序和方法。一般由一系列具体标准组成,可分为三类:①要素质量标准;②过程质量标准;③终末质量标准。护理质量标准也是衡量护理各项工作的标尺;其纵向可包括国际、国家、专业、地区和不同层级医院的标准,横向可分为业务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三、护理质量指标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将护理质量指标定义为:临床2】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实用手册护理质量指标是对护理质量数量化的测定,是用做评价临床护理质量及其所实施护理活动的工具四。四、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美国护士协会(ANA)将其定义为:评估护理服务的过程和结局,定量评价和监测影响患者结局的护理管理、临床实践等各项的质量,指导护士照顾患者感知及组织促进的监测评价标准2)。美国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库(NDNQI)将其解读为:由护士提供的反映护理结构、过程和结局并可直接测量和有护理特异性的指标。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旨在对护理工作所能影响的最重要的患者结局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致力于提升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并体现出护理的独特价值。五、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特点美国国家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局(AHRQ)、美国国家质量论坛(NQF)、ANA(及其建立的NDNQI)在不同时间提出了几套护理敏感质量指标集所包含的指标,展示了指标的主体不同,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虽然不同机构构建的指标集各有侧重点,但是它们存在多个方面的共同点3幻。第一,大多数敏感性指标集都包含结构、过程和结局指标,即质量管理除了通过结局来对质量的优劣做一个判断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不良事件进行预防,而预防的要点来自与结果密切关联的结构面因素和过程面因素。第二,指标具有客观性、特异性、灵敏性、简易性、层次性和可测量性,所有指标的筛选和制定都是从临床护理实际出发,且能及时反映和测量护理活动的重点,在实际运用中都是易于测量和观察的;同时指标结构简单明了,不同层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第三,不仅包括传统上认为与护理工作直接相关的指标(如压疮、跌倒),还包含了护理工作能够主导去改善的指标。第四,关注患者的感受。相较医疗质量评价,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更关注患者内心的感受。第五,注重护理思维和实效。指标需要完整地履行“评估-干预-再评估”才算具有实际意义田。第一章护理质量指标概述3第二节护理质量指标监测意义一、护理质量指标建立原则选择的护理质量指标应以符合临床需求为导向,根据专科临床患者需求,以患者安全为切入点,以科学、实用和方便为原则,定量评价和监测影响患者结局的护理管理、临床实践等各项重要环节,以提高护理服务,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二、护理质量指标监测要点科学的质量管理包括结构、过程、结果三个层面在内的全面质量管理,故护理质量指标的监测要注重护理质量的全过程。在整个质量的过程中,要注重监测的领域,明确指标的意义、定义、公式、统计周期,确立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并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数据的实际含义。在指标监测的过程中要杜绝不真实、不持续、不改进的误区,要“始于理解,终于执行;始于监测,终于改进”,在落实指标监测的过程中,关键要明确质量的要素以及监测管理流程,并持续地完善和更新。在此基础上,进行质量指标监管的流程,要明确指标的负责人,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确认以及指标的整理、填报、分析,进而持续改进,按照一定的程序持续地进行。三、护理质量指标监测意义护理质量指标监测是护理质量评价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发现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并改进。指标值具有质量异动的敏感性,通过监测护理质量指标并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处理后,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异动的数据,从而具体地分析质量数据会低于基准线的时间和原因,指导护理管理者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持续改进。近年来,信息化平台已逐步应用于护理质量指标的监测中,通过借助信息化平台收集、汇总和分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可有效提高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仅有利于加强护理质量4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实用手册的过程控制,同时便于护理管理者对指标进行回顾分析,降低时间管理成本,促进护理质量的改善。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已建立护理质量指标数据采集网络上报平台一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对部分医疗机构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以便进行数据分享和持续质量改进。因此,通过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监测与分析,可以定量反映专业护理质量,动态监测和评估护理质量改进效果。参考文献[1]PodgoryKL.Develoigurig-focuedqualityidicator:arofeioalchallegeJ].JNurCareQual,1991,6(1):47-52.[2]AmericaNureAociatio.NDNQItraformigdateJouralofNurigScieceJuitoqualitycare[R/OI].(2010)[2013-11-15].htt://www.urigworld.org/MaiMmeuCategorie/ThePracticeofProfeioalNurig/PatietSafetyQuality/ReearchMeauremet/Data-Acce/NDNQI/Brochure.df[3]简伟研,周宇奇,吴志军,等.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发展和应用[☐门.中国护理管理,2016,16(7):865-868,869.[4]张琦,方幸,徐建鸣.护理质量指标研究进展[J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3):5-8,13.第二章国家护理质量指标本章节所收录的国家护理指标,主要来源于《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基本数据集实施指南(2018版)》和《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2019版)》等。作为一本上海地区护理敏感指标实用手册,本章节将承上启下,纳入和介绍《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基本数据集实施指南(2018版)》的15个指标,英语全名为NurigSeitiveQualityIdicator,.简称NSQI。本章节共计15个指标,将依据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分节描述。其中结构指标6个,过程指标1个,结局指标8个。每个指标主要介绍定义、意义、指标来源、计算公式、分子和分母说明,同时推荐数据的采集方法、收集频度、分析建议等。本章的指标数据来源与采集取决于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结构、范围和成熟度。本章所描述的护理质量指标中的结构指标主要为护理人力结构指标,多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或护理管理系统进行采集。本章的过程指标和结局指标主要涉及医院住院患者诊疗信息的HS系统和医院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系统。第一节结构指标一、NSQI-01床护比(一)指标定义床护比:指统计周期内实际开放床位数与所配备的护士人数比例,如全6上海市护理质量指标实用手册院床护比、住院病区床护比、某病区床护比。(二)指标意义床护比反映医院实际开放床位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了解当前开放床位的护理人力配备状况,评估医院或病区基本护理人力配备情况,可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医院纵向与横向比较。(三)指标来源/文件1.《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2019版)》。2.《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基本数据集实施指南(2018版)》。3.《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第二章(床护比)。4.《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一2020年)》,国卫医发〔2016)64号。5.《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国卫办医函〔2014)522号。(四)公式及计算细则1.全院床护比(1)公式同期全院执业护士总人数全院床护比=1:统计周期内全院实际开放床位数(2)分子:统计周期内全院执业护士总人数,指所有护理岗位的执业护士总人数。计算方法为统计周期初与统计周期末执业护士总人数之和除以2。(3)分母:统计周期内全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如统计周期内实际开放床位有变动,则计算方法为统计周期初与统计周期末实际开放床位数之和除以2。2.住院病区床护比(1)公式同期住院病区执业护士总人数住院病区床护比=1:统计周期内全院实际开放床位数(2)分子:统计周期内医院所有住院病区执业护士总人数,即统计周期初与统计周期末所有病区护理岗位的执业护士总人数之和除以2。···试读结束···...

    2022-11-22 上海市护士

  •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李菲菲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作者】李菲菲主编【页数】334【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578-5669-4【价格】93.00【分类】护理-质量管理【参考文献】李菲菲主编.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内容提要:本书共二十章,整理了医院各个科室的护理内容,其中第一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医院感染预防内容,详细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医院消毒灭菌方法、隔离预防技术、医院感染与抗感染药物、常用抗菌药物、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第八章到第十八章分别介绍了医院各个科室护理工作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急诊科、内分泌科、神经科、传染科、心胸外科、颅脑外科、妇科、儿科及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护理;第十九章介绍了手术室护理技术指导;第二十章介绍了供应室的护理技术指导。全书内容详实,体例完善,富有科学性、实用性,适合临床各个科室及相关护理工作者使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内容试读第一章医院感染概论第一节医院感染基本概念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简称HAI),笼统地说,它是指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我国卫计委于1997年组织国内专家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研究进展,重新修订了医院感染研究进展,重新修订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于2001年1月3日颁发实施。新的诊断标准将医院感染定义为: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以及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既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安全,也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称之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世界卫生组织(WH0)在1987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将医院感染定义为:凡住院患者、陪护人员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感染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视为医院感染。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80年将医院感染定义为: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发生的感染,而在其入院时尚未发生此感染,也未处于此感染的潜伏期;对潜伏期不明的感染,凡发生于入院后者皆可列为医院感染:若患者入院时已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列为医院感染。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各国医院平均感染率为3%17%。其中:美国为5%、英国为7.5%、日本为5.8%、比利时为10.3%;我国的医院感染率,据各家医院的自我监测材料初步推算,为9.7%。我国医院感染研究工作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发展迅速。1986年国家卫计委医政司成立了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协作组,并组建了我国医院内感染监控体系。目前,参加全国医院内感染监控系统的医院,从开始的17所扩展到134所,分布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有近百万住院患者处于医院感染监控之中。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与非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别为:1.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污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2.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虫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按病原体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按其预防性分为可预防性和不可预防性:按其感染途径又可分为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和自身感染三类。由于后两种分类方法界定限往往不易确定,多数人采用前一种分类方法。一、内源性医院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也称自身医院感染或不可预防性感染,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患者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的体内或体表,大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当细菌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成为条件致病菌,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1.寄居部位的改变如大肠杆菌离开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流等。2.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局部者如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后,寄居的甲型链球菌可经血流使原有心瓣膜畸形者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全身者如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及放射治疗等,可造成全身性免疫功能降低,一些正常菌群可引起自身感染而出现各种疾病,有的甚至导致败血症而死亡。3.菌群失调是机体某个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4.二重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致病菌作用而发生平衡上的变化,未被抑制者或外来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白2第一章医院感染概论色念珠菌等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鹅口疮、肠炎)、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等。若发生二重感染,除停用原来抗生素外,对检材培养过程中过多繁殖的菌类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合适的药物。同时,要采取扶植正常菌群的措施。二,外源性医院感染外源性医院感染亦称可预防性感染,指由他人处或环境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外源性感染包括交叉感染和环境感染。交叉感染,是指在医院内或他人处(患者、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这种感染包括从患者患者、从患者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患者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污染的医疗用具及其他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环境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地方,是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他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复用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交叉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有:1.患者大部分外源性感染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发生的。患者在疾病的潜伏期一直到病后一段恢复期内,都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周围他人,对患者及早做出诊断并采取治疗隔离措施,是控制和消灭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一项根本措施。2.带菌者有些健康人可携带某种病原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期,在一定时间内仍可继续排菌。这些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者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因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人们察觉,故危害性有时超过患者。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等可有健康带菌者,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可有恢复期带菌者。3.工作人员不认真执行手消毒规范,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可引发医院感染。如吸痰、导尿等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可将病原菌带入患者体内引起肺炎和尿道感染。目前内源性感染难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类药物降低感染风险的发生。外源性感染通过现代的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等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三、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预防医院感染,必须提高医院广大员工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觉性,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我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②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③消毒灭菌与隔离工作在医院的规范实施。④减少侵袭性操作。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全院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又涉及全院员工的具体行为,需要每位员工对预防医院感染有较高的认识,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高尚的医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因此,必须把全院人员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教育使每位医务人员真正认识和明确到自己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和责任,把行为规范化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从而自觉地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3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常规第三节医院感染护理学的目标与任务医院感染护理学是一门医院感染学与护理学相互结合的应用学科,专门研究医院范围内涉及护理的一切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理论和方法。护理人员总数占医院职工总数的1/3,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护理人员担任除手术、特殊诊治操作外的一切治疗、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病情观察等工作,她们日夜工作在患者身边,其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率高低密切相关。感染管理的发展历史证明,在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中,护理工作人员是主力,而且她们从科研和实践两方面已积累了很多感染护理的理论和经验。医院感染护理学的目标是:提高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掌握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规范各项无菌技术操作,通过各种有效的感染监测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率,防止已有感染的扩散,使患者处于恢复健康的最佳状态。一、医院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如消毒隔离技术与管理、物品的消毒与供应、无菌技术的规范、患者的清洁护理等均是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专科护理中也渗透着医院感染有关理论,如胸、腹部外科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从术前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到术后叩背、咯痰、雾化吸入等都由护理人员来执行。现代医学的发展、大量侵袭性操作的增加,如动、静脉插管,内窥镜检查等需要护理人员直接操作或配合,在预防感染方面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病房)、血液透析室、ICU、治疗室、外科病房及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这些部门的护理工作环节稍有疏忽,势必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如某县医院发生新生儿鼠伤寒的暴发流行,55名婴儿发病,23名婴儿死亡。在对产房、婴儿室的56件物品进行细菌学检测时发现其中26件物品,包括婴儿被褥、尿布、奶瓶等,都培养有鼠伤寒沙门菌生长。还有几起国内相继发生的新生儿感染暴发流行,均与护理工作中消毒隔离有关。二、护理队伍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系统中,护理工作者占75%~80%,这支队伍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她们做了大量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由被动监测转向主动监测;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治疗困难而发病率高的感染进行重点目标性监测,通过这些措施发现了潜在的感染危险,从而把感染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①医院感染监控系统最基层单位为临床科室,而主要的监控者为临床护士,她们做了大量的基础监控工作,如重点部门的常规监测。②医院感染管理大量的工作通过护士实施,如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使外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对感染风险高的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病率。③广大的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护理科研,撰写出大量科技论文,有很强的应用性,起到了丰富医院感染管理学的积极作用。4第一章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护理工作的诸多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O)提出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这些均与护理密切相关。实际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就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要想做好任何一项实质性护理,都离不开这几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此,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尽力降低感染发病率,不仅是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工作者的目标是要提供专业、系统、高质量护理,即在对患者没有或尽可能减少损伤的前提下,收到最佳的护理效果,最大限度地达到满足患者康复需要的护理效应,必须做好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工作。5第二章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是多因素引起的,其影响因素包括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利用流行病学方法(病例队列,发病率统计)可筛选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一、高危科室对于外科、血液科、IC、肿瘤科、老干部病房、血液透析室、新生儿病室、母婴病室及各科危重患者,科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根据有关医院资料调查分析,以上科室由于患者病情较重,侵入性操作较多,自身抵抗力下降,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功能下降,保护性隔离等措施不到位,再加上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抗生素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的产生而并发院内感染。容易合并院内感染的疾病有昏迷、瘫痪、心脏病、外伤、烧伤、慢性消耗性疾病、孕妇、新生儿、早产儿、再生障碍性贫血、晚期白血病患者等。二、住院时间医院各科病菌集中,空气质量差,探视人员过多,无空气消毒设施,微生物在空气中大量存在,危重患者住院时间越长,获得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经研究证实,下呼吸道、外科伤口、胃肠道、泌尿道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随住院时间增加而增加。住院时间超过10d以上者,院内感染率明显增加,所以,住院时间可以看成是对医院环境暴露时间,暴露时间长,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要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速床位周转。三、侵入性操作人体对抗微生物的外部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纤毛、腺体以及寄居的正常菌群等。皮肤、黏膜除有机械阻挡作用外,黏膜分泌的黏液、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都有杀菌或抑菌作用;唾液、泪液及气管分泌物中存在的溶菌酶、胃液中的胃酸、肠道分泌物中的多种蛋白酶,也都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侵入性操作指诊治中使用呼吸机、各种插管、导管及内镜。这些操作常损伤皮肤或黏膜的防御屏障,破坏该组织的自然防御功能,同时若操作时无菌技术差或消毒灭菌不严,可将微生物带入体内,导致微生物定植并增加患者的易感性,而发生医院感染。插管时间长、多部位插管、插管术后局部护理不到位、吸痰等无菌操作不严、呼吸机、各种插管、导管及内镜消毒不彻底等因素更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如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率为9.9%,且感染率随留置导尿天数而直线上升。留置导尿患者菌血症发病率是非导尿患者的5.8倍。···试读结束···...

    2022-11-22

  • 《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刘国莲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作者】刘国莲编【页数】378【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306-07092-0【价格】68.00【分类】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参考文献】刘国莲编.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内容提要:本书从社区护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了为社区护理人员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护理质量管理评估工具的重要性,为进一步优化护理管理工作流程和内容提供参考。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指导性特点,契合当前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可作为社区护理工作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参考手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工作者提供便于查阅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工具书。同时,本书对促进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社区护理第一节社区卫生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占据疾病谱和死亡谱前列的流行病、传染病已逐渐被老年病慢性病所取代,而这些疾病更需要持续性的医疗、护理、照顾和保健指导,单纯的专科医疗护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广大居民的健康需要。为实现“健康中国、健康人民”战略目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一、健康的相关概念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维护和促进健康是护理人员的首要责任,护理人员应明确健康的含义和影响因素,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多层面考虑,实施促进健康的活动,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izatio,WHO)认为,人类的健康可以根据身心功能的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种状态。(一)健康现代健康观建立在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综合认识的医学模式基础上,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具有个性的概念,涵盖躯体与精神两方面。随着时代变迁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健康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扩展。1948年,WH0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是不但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1986年,WH0对健康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渥太华宪章》(世界第一届健康促进大会宣言)提出:“要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人们必须要有能力识别和实1社区护理质量管理现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善或适应环境。”身体无病是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健康是人生的一切保证,而适应这个社会则是个体健康的和谐体现1989年,WH0又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内涵包括:①生理健康,指人的组织结构完整和功能良好,组织结构所具有的功能正常;②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情绪稳定,自尊自爱和积极乐观等:③社会适应良好,指能有效适应不同环境、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各种角色;④道德健康,指能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履行对社会及他人的义务。这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四维健康观,强调了从社会公共道德出发,维护人类健康人人有责。同时,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要为社会群体的健康承担社会责任。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现代健康观涵盖了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既考虑了人的自然属性,又兼顾了社会属性,克服了将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多方面机械分割的传统观念,强调了人与社会大环境的协调,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对于个体健康,从微观角度看,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促进和维持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则可以有效地调整和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使人处于最理想的健康状态;从宏观角度看,“道德健康”的提出,考虑了人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功能,从关心个体健康扩展到重视群体健康,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而且要对社会群体的健康承担社会责任。根据健康的定义WHO把健康的内涵扩展到了一个新的认识境界,对健康认识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2016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重申,健康作为一项普遍权利,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资源,是所有国家共享的社会目标和政治优先策略。由上可看出,健康是一种状态和资源,而每一个护理服务对象对健康的认识会随着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变化而变化社区健康是指在限定的地域内,以需求为导向,维持和促进群体与社区的健康,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注重作为服务对象的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护理服务对象的个体、家庭和社区之间相互影响,所处的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活动。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而家庭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健康直接影响家庭健康,如一个家庭的各种优势、拥有的资源和潜在能力可以促进家庭健康。保障社区每一个家庭健康的基础是健康的社区环境。因此,有必要及时、持续实施社区健康评估,调动社区自身力量和社区居民对健康相关决策的积极参与,及时解决社区健康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而要促进社区健康发展,应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居民为对象,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活动,建立健康信念、培养健第一章社区护理康意识,营造健康的社区环境。(二)亚健康亚健康,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WHO认为,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称“第三状态”。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国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一般是指机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临床检查找不出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生理功能减退以及心理失衡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的发生与现代社会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有直接关系。亚健康状态如果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状态转化;反之,则容易患上各种疾病。1.亚健康与亚临床的区别亚健康有主观临床表现,但缺乏客观检查证据,如亚健康状态者经常有头痛、头晕和胸闷不适主诉,但心脏血管超声检查及心电图检查都未能发现异常。亚临床是有客观检查证据而没有主观临床表现的,如中老年人常见的颈动脉硬化,在颈动脉超声检查时,发现有比较明显的颈动脉内膜增厚,甚至有斑块形成,但个体没有临床表现。2.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区别目前,亚健康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而国际上已经建立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30%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者可以恢复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icfatigueydrome,CFS)是现代医学新认识的种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但CFS的确切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工作压力增大,临床上以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呈日益增加的趋势。(三)疾病疾病,是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四)影响健康的因素人类处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因而健康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生物因素(iologicalfactor)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了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个社区护理质量管理方面。(1)生物性致病因素。即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通过预防接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治疗了各种疾病,但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依然存在,其中,结核、肝炎和艾滋病等传染病依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2)遗传因素。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可能是由生物遗传基因造成的。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有较大的家族遗传倾向。随着基因技术和诊疗水平的提高,人类在遗传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3)个体生物学特征。它包括年龄、种族和性别等人群特征,也是影响健康的因素。例如,骨质疏松症老年人较年轻人多见,皮肤癌患者中白种人多于其他人种,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自闭症等。2.心理因素(ychologicalfactor)心理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绪可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二是消极的情绪可以损害健康,导致疾病。即心理因素可以治病,亦可以致病。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情绪的不稳定可能造成不同疾病的发生。不良的心理活动使人体对几乎所有的躯体性疾病都有较高的易感性。例如,焦虑、恐惧、忧郁和怨恨等情绪可以引起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食欲下降、失眠、月经失调、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等症状,并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起重要作用。3.环境因素(evirometalfactor)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几乎所有的疾病或健康问题都与环境因素有关。(1)自然环境。主要指阳光、空气、水、土壤、气候和动植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自然环境中存在许多不利于人类健康的因素,如水污染、雾霾和谷物蔬菜农药残留等。(2)社会环境。与健康有关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等。比如,文化教育会影响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就医行为的即时性、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健康素养等。4.行为生活方式(ehaviorlifetyle】行为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受一定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家庭及社会规范影响,为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习惯的统称。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直接或间接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第一章社区护理5.卫生保健体系(health-careytem)卫生保健体系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范围和质量,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初级卫生保健网络不健全、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悬殊和医疗保健制度不完善等服务体系问题,都会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五)现代社会人体健康的标准WH0将现代社会人体健康的标准分为生物学和心理学两类(1)生物学包括生理和形态等六个方面:①有良好的抗病体质,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能力;②体重符合标准,身体匀称,站立时身体各部位协调;③眼睛明亮,反应敏捷;④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头屑较少;⑤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⑥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2)心理学包括精力、睡眠、性格、应变能力四个方面: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善于休息,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③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④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环境及发生的各种变化。二、社区卫生服务(一)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概念及特征1.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概念(I)初级卫生保健(rimaryhealthcare,PHC),是由基层卫生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最基本、必需的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社会卫生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保健、合理治疗和社区照护。初级卫生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之一。(2)社区卫生服务(commuityhealthervice,CHS),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服务中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卫生服务。1999年,卫生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将社区卫生服务定义为“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5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解决社区主要健康问题,以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目标,具有以下特征(1)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其他健康服务都属于公共卫生的服务范围。(2)主动性。社区卫生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主动性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为社区服务对象提供家庭健康服务。(3)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属于多位一体的服务,除了基本医疗服务,还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优质、廉价方便”的综合性卫生服务。(4)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贯穿服务对象生命的各个周期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根据生命各个周期及疾病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5)协调性。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系统的一部分,需要整合、协调和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来实现,也需要社区卫生服务各学科及部门间的协调合作。(6)可及性。社区护理能够利用最方便、最快捷的途径或方法来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因此,社区卫生服务要考虑社区服务对象的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如卫生服务内容、价格、开设时间和地点等。(7)个性化和人格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患同一疾病的不同个体其个性化和人格化服务各异;二是不同群体其个性化和人格化服务亦各异。(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1.现代健康观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健康观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疗型转向医疗预防保健型,实施全方位、连续性、综合性预防保健工作。现代健康观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人们对健康含义的认知。以前,人们对健康的含义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而在如今的发展形势下,人们认为健康的标准不再是是否生病,而是从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考量。2.人口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的慢性病护理、精神和心理护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护理等各种健康管理需求在增加。6···试读结束···...

    2022-11-22

  • 《高级母婴护理师培训教程》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干部学校|(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级母婴护理师培训教程》【作者】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干部学校【页数】376【出版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643-7061-9【价格】68.00【分类】产褥期-妇幼保健-技术培训-教材【参考文献】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干部学校.高级母婴护理师培训教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级母婴护理师培训教程》内容提要:本书是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与四川省妇女干部学校合作启动的“天府妹子”高端母婴护理师(月嫂)培训项目的成果。本书设计科学、内容丰富、专业规范。全书共十六章六十八节,着重从分娩准备、产后护理、母乳喂养等16个专题详细介绍了母婴护理的有关知识,突出了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高级母婴护理师培训教程》内容试读第I章“天府妹子”高级母婴护理师(月嫂)家政服务道德行为规范天殊好高级母婴护理师培训粒程第一节“天府妹子”高级母婴护理师(月嫂)家致服务的职业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一、服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母婴护理服务是新时代、新的环境下产生的一个职业,母婴护理师(俗称“月嫂”)的职业道德的最主要内容仍然是爱岗敬业。爱岗,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充分认识和重视自己的职业价值,把干好工作当作最快乐的事;敬业:就是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勤恳而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钻研自己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母婴护理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一)自尊自爱、用心服务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靠劳动赚钱是最光荣的,母婴护理师也是以劳动换取报酬,在人格上与客户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母婴护理师不必自卑,应该自尊自爱,热爱这项工作。母婴护理师服务的对象是比较脆弱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因此要做到耐心、细心。2第1章「“天府妹子”高级母婴护理师(月嫂)家政服务道德行为规范(二)恪尽守时守信、尽心尽责母婴护理师应遵守服务时间,科学地安排好时间,保证按承诺的要求完成,不失信于人,为客户创造一个温馨、舒适、有条理的家庭环境。(三)勤奋踏实,认真负责母婴护理师应认真踏实地把客户托付的事情做好,要了解、熟悉自己的职责,合理安排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要遗漏疏忽,不要总让人提醒。(四)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高。母婴护理师也要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技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三、母婴护理师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1)母婴护理师应具有恪守公德、遵章守纪、诚信守约的基本素质。(2)母婴护理师应具有专业护理的基本知识。(3)母婴护理师应具有用语礼貌、仪容端庄的礼仪。(4)母婴护理师应具有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5)母婴护理师应具有处理和谐关系的协调能力。(6)母婴护理师应具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四、母婴护理师其他应注意的事项母婴护理师应履行服务协议,注意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1)母婴护理师应通过公司或直接与客户签订书面服务协议,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公司或客户需要变更服务内容时应征得母婴护理师的同意。(2)母婴护理师应严格按协议相关条款和服务范围、标准及次数的规定进行服务并接受客户及公司的监督管理。(3)由于客户原因导致母婴护理师无法作业或误工,由此造成服务延期或误工损失的责任由客户方承担。(4)在服务过程中,母婴护理师因管理不善造成客户财物损坏,应承担相应责任。3天殊籽离级母要护理师培训就程(5)与客户发生矛盾或出现客户侵犯母婴护理师合法权益,或变更服务地址、服务内容等,应通过正规法律途径解决,不得擅自处理。如果是通过公司与客户签订协议的,应通过公司解决;如果是自己个人与客户签订协议的,可通过咨询律师等法律途径解决。(6)如果与客户无法沟通,在未能达成一致处理意见时,应按协议的规定继续遵守合同条款的约定做好服务,不得随意违约。(7)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第已节天府妹子”高级母婴护理师(月嫂】家致服务的行为规范一、了解客户服务需求刚进人客户家庭时,要认真了解客户的服务需求,包括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方式及客户对服务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提供母婴服务时,客户大多会要求服务人员住在自己家里,以方便随时提供服务,但也有的客户只需要白天或每天定时的服务,因此需要约定:是全天24小时服务还是每天计时服务;每周的休息时间;服务的对象是孕产妇还是婴儿,或者是同时要为两者提供服务甚至包括其他家庭成员的照护;服务地点,是在孕产妇的家中还是包括其他约定的地点;服务内容,是人员照护还是包括家政服务等总之,在签订工作协议时要明确客户的服务需求,并以书面形式固化下来,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4第1章|“天府妹子”高级母婴护理师(月嫂)家政服务道德行为规范、尊重客户生活习惯母婴护理师遍及全国各地,四川川人的生活习惯和其他省市人的生活习惯有差异,甚至四川川省内的不同地方的人和不同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要想提供优质的服务,尊重客户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尊重客户的起居规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的起居时间、规律可能不一样,母婴护理师要充分了解客户的起居规律,自己的生活规律尽量与客户保持一致,并注意在客户休息时保持安静。(二)尊重客户的饮食习惯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的饮食习惯都可能不一样,母婴护理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特点,如服务内容包括做饭,既要充分了解客户喜欢什么食物,又要了解客户不喜欢或讨厌什么食物,尽量按客户的要求准备。(三)尊重客户的生活习惯母婴护理师进人客户家庭后,要记住主要物品摆放的位置,使用后尽量放回原来位置;要了解客户家庭成员的性格、爱好、习惯,以便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三、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家政服务人员职业纪律既是母婴护理师在从事家政服务劳动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也是维持家政服务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作时间不得迟到、早退、离岗或无故旷工。(2)不得对客户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者有任何歧视和伤害行为;不得有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行为。(3)平时衣着简朴,工作期间不宜浓妆艳抹或佩戴金银首饰:」(4)不要使用主人专用生活用品,更不可动用主人化妆品,或者因好奇而翻看主人私人用品。(5)做事要有程序,不要丢三落四:如实向客户介绍自己的情况,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客户交待的任务要记清,千万不要自作主张,不要不懂装懂。(6)应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5天殊子高级母要护理师培训敦程(7)不得说长道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8)未经客户许可,不得在工作时间私自外出逛街、玩耍、会友。(9)采购日常用品要做好记账工作,这样可避免双方因时间过长发生记忆差错。(10)按合同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可以强行要求客户增加工资,更不得向客户以提前发工资的名义借款。(11)工作时尽量小心仔细,如损坏客户家的东西,应主动向客户认错,争取客户凉解。切不可将损坏的东西扔掉,或推卸责任。四、尊重客户隐私(1)干好本职工作,不得窥探客户家庭成员隐私,不参与家事、不泄露家事、不搬弄是非、不挑拨离间,要做有利于家庭、邻里之间团结和睦的事。(2)未经客户同意,不得把外人和自己家人带到客户家中,更不能随意留宿自己的亲友。(3)未经客户许可不要进入客户卧室,客户在休息时不能随意打扰。(4)不得随意翻动客户的东西。(5)不能用客户家中的电话闲聊,更不能把客户家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人,如有急事需使用客户家电话要经过客户的同意。五、时刻牢记居家安全母婴护理师在服务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一方面是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客户及家庭的安全,通常要注意如下事项:(一)牢记紧急联系电话要记住客户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里电话、紧急情况下客户家庭成员的联系电话和地址,以及救护车“120”、火警“119”、报警电话“110”等。6···试读结束···...

    2022-11-09

  • 《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骨干培训》(日)种元崇子,魏红蕾,赵力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骨干培训》【作者】(日)种元崇子,魏红蕾,赵力文主编【丛书名】泰康溢彩系列丛书【页数】345【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11【ISBN号】978-7-5679-1622-7【价格】76.00【分类】老年人-护理学-技术培训-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日)种元崇子,魏红蕾,赵力文主编.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骨干培训.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骨干培训》内容提要:本书作为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指导性材料,以培养养老服务机构中护理主任或资深专业护理员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养老护理中的沟通照护人员的安全老年人生活照护老年人基础照护技术老年人康复照护等。《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骨干培训》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第一章概论第一节老年人的福利措施的必要性一、我国老龄化现状老龄化率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一般超过7%且不足14%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且不足21%为“老龄社会”,超过21%为“超老龄社会”。1985年日本老龄化率超过10%,2018年9月老龄化率已超过28.1%,已进入超老龄社会,成为全世界中老龄化社会发展最快的国家。2015年,我国的老龄化率已超过10%。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7亿,占总人口的11.9%另一方面,老龄化率增加的同时,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日本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到84.2岁,其中,男性81.8岁、女性87.1岁。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已达到76.4岁,其中,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5岁、女性为77.9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寿命的延长,日常生活中需要接受照护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日本作为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了照护保险制度,也就是国内讲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刚开始试行2050年,作为社会劳动力主力的40岁年龄层群体逐渐变少,40岁以下年龄层也同样变少,老龄化进程急速发展(图1-1)。我国正在经历与日本同样的老龄化问题,因此需尽早做好老龄化对策准备。根据老年人能力状况,需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照护服务体系。针对能力状况相对完好和轻度受损的老年人,需要建立能提供自立支援居家生活服务机制,提供增加健康寿命的服务。机构服务不仅能为自立的老年人提供帮助,还能为能力受损严重的老年人提供周到服务的体制。此外,培养具备养老照护知识与技术的专业人才也是当务之急。·3·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件干培训男性中国-2015女性100+95-9990-9485-8980~757970-65-6960-6455-950-54454940~4435330342520241510-145-90-46552392613263965人口(百万)年龄组人口(百万)男性中国-2015女性100+95-9990-9485、769655、45~4940-4353930-25-92151910~15-90465523926130013265265人口(百万)年龄组人口(百万)图1-1中国人口金字塔(2015/2050)出处:根据国际联合(UN)WorldPoulatioProect刊登数据·4第·章概论·二、养老照护环境的特征在养老照护环境中,居家上门与机构养老存在以下区别:(一)照护环境根据照护环境不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会有很大变化。以往,人们普遍以专业照护人员上门服务代替家属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护服务,而独居生活老年人或处于无法接受家属照护的老年人会更多利用机构养老照护。但如今,为了过上更安心、符合自己意愿的生活,无论“有无养老照护者”,既可选择上门养老照护服务也可选择机构养老照护服务。为了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上门养老照护服务和机构养老照护服务的不同之处,首先用表1来表示居家生活与机构生活的不同。居家上门养老照护与机构养老照护各有其优点,上门养老照护“可随意外出”“可自己决定菜谱”;机构养老照护则“身体不适时可马上接受相应处理”“可以与入住者愉快地交流”等。(二)提供服务根据老年人照护需求的不同,居家上门服务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老年人提供购物、烹饪、清扫、洗衣等生活辅助服务,一种是为老年人提供入浴、排泄、外出协助等身体照护服务。而机构照护以老年人一天内所有生活行为的身体照护为中心,提供服务。此外,居家上门照护与机构照护的不同之处有,前者是进入老年人的生活中去提供服务,后者是在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因此,养老护理员也会普遍认为,与居家上门照护相比,机构照护在说话用语、私人物品的保管、隐私保护等方面相对更容易。但无论哪一种服务,都需注意配合老年人的生活节奏来提供服务(表1-1)。表1-1居家生活与机构生活的区别居家生活机构生活·不是习惯的地方(厕所、洗漱台、电视机等)·熟悉的居住环境生活的环境·有亲切感的东西、使用惯了的东西·部分机构中,老年人无法将白己用惯了的东西搬入机构·与熟悉的人接触机会少人际关系·家属、朋友、近邻等有熟悉的人·以同住机构的入住者或员工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在家时,无需考虑他人感受与居家不同,需考虑到他人的方方面面·若住处不是无障碍居住环境,引起摔·大多数是无障碍构造,引起摔倒事故等危险性低居住环境倒事故等的危险性高·整体上生活没有不方便之处,但无法个性应对,。根据本人的身体功能,需要改变环境因此也不能说完全方便·5养老服务机构护骨培训续表居家生活机构生活生活节奏·因为是按自己的生活节奏,因此会有·起床、饮食、入浴、就寝等大多数都有规定的时间,起夜等生活规律不规则的情况因此生活节奏很规律·虽然不需要自己去做购物、烹任、打扫卫生、洗生活行为·需要进行购物、烹饪、打扫卫生、洗衣等家务(有些情况不做不行)衣等家务,但能做到的事或自己要做的事减少了三、社区综合护理体系(一)定义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失智症老年人与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充实照护体系,让需要养老照护的老年人尽可能在住惯了的地方继续生活。社区综合护理体系指为老年人提供能充分保护其隐私与尊严的“住宅”,提供必要、基本的“生活照护保障服务”,并且发挥出以此为基础的专业性与职能,让老年人能在住所安心地生活。因此构筑这样的“社区综合护理体系”非常重要。(二)构成要素为了让老年人尽可能在住惯了的地方生活,维护老年人的尊严与帮助其自立生活,构建综合性照护与服务体系的“社区综合护理体系”由以下要素构成。1.住所与生活方式社区综合护理体系的前提是以生活为根本调整住所,根据本人要求与经济能力确保其生活方式。同时需要充分保护老年人的隐私,确保有尊严的居住环境2.生活支援、福利服务(1)即使由于身心功能低下、经济能力差、家庭关系恶化等原因,也要帮助老年人继续过上有尊严的生活。(2)生活支援包括了餐食准备等,从服务性支援到与邻近居民的交流与守护等保险制度外的可利用的服务,服务范围广泛,负责人员多。针对生活贫困人员等,提供福利服务。3.养老照护、医疗和预防针对个人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养老照护、康复训练、医疗、护理、疾病预防等相互协作整体服务,养老照护经营管理要根据服务需要和生活支援综合考虑。4.本人、家属的选择与思想准备在单身、老年人为主流的社会中,对于选择了在家生活老年人,家属要给予理解,做好思想准备很重要(图1-2)。·6···试读结束···...

    2022-11-09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官网 协和医学院出版社

  • 《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丛书名】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培训教材系列.全国现代家政服务岗位培训专用教材【页数】343【出版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02【ISBN号】978-7-5008-7355-6【分类】老年人-护理学-职业培训-教材【参考文献】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内容提要:本书立足社会老龄化的现实,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分章节、多层次阐释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要求、职业规范、老年人身心特点、特殊老年人的护理、智慧养老、养老护理员的法律常识等多个章节设置内容,用于为养老护理员提供系统、专业、科学的系统培训。《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内容试读第一章老年护理工作概述002|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第一节养老服务业概述一、养老服务业的产生中华民族素有敬老、尊老的传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一)养老服务业的催生背景1.群体背景: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护理的需要老年人是需要特别关怀照顾的群体,伴随着身体不可避免地老化,身体、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慢性病患病率高、生活自理障碍和认知功能减退是老年人群体最普遍的三种现象。慢性病是老年人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使老年人身心健康受损,亦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因。老年人常多病共存,一病多症或症多病,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多脏器衰竭,药物治疗往往效果并不理想。除了身体因素外,心理问题亦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缺乏社会支持,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如何满足老年人身心、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此外,老年人护理需求的日常性和持续性,也是养老服务业产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慢性病人需要照顾护理,它是一个日常性、连续性的工作过程。另外,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老年人除了需要医疗照护外,还希望得到亲情和友情之乐。2.文化背景:老年护理概念的更新(1)老年护理观念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护理就是尽善尽美地服侍老年人。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第一章老年护理工作概述」003老年护理发展为帮助老年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最大限度地激发老年人的独立性、培养老年人独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促进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由此,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的社会文化需求出发,来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发展老年护理就是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因此,社会对老年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疾病来说,不仅需要对疾病进行护理,更需要对疾病进行预防及促进健康,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同时,这也拓宽了老年护理工作的空间。(2)老年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老年护理人员是具有一定的任职资格和基本素质与技能,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能独立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服务的人员。从事该工作岗位的人员要了解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对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及常见状况有一定认知,了解营养与健康的一般知识,能对老年人进行合理的饮食安排,了解保健、消毒、隔离基础知识并能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3.家庭背景: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逐渐削弱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实行,引起我国特别是城市家庭结构与模式的深刻变化。“四二一结构”(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将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家庭逐步成为城市社会的主流。大家庭向核心小家庭转化。核心家庭(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逐渐取代了主干家庭(由一对已婚子女同其父母、未婚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构成的家庭),并且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家庭类型。另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更高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老少两代人都希望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传统大家庭式的居住方式越来越为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人口在减少,而家庭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在增加。这意味着家庭赡养老人的工作日益加重,再加上居住地点的分离,更加大了子女对老年父母照料的难度。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小型化正在削弱,迫切需要社会服务事业的支持,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4.社会背景:老龄化进程加速,空巢化问题严重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口004丨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转变。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18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0.94%0,为自1952年该数据存在以来最低。同时,人口死亡率为7.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o,同样为1961年以来最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减弱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空巢期也会明显延长,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将更趋严峻。(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老年护理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资源将被此行业吸收并消化,且这个市场的需求还在持续、快速地增长中。1.养老服务业的现实需求(1)千万就业岗位亟待挖掘一就业机会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非常缺乏。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达4400万,至少需要1000万个专、兼职护理员。而目前全国专业护士只有400万人,养老护理员更是不足,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缺口很大。养老服务业涉及面广,可吸纳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包括护理员、理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这些岗位如果能够得到充分挖掘,将有效缓解当前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大学生面临就业难,若每年有10万名大学生进入养老产业,不仅能够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水平。(2)万亿元的消费规模亟待激活一养老产业老龄化社会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也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老年人群消费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这涉及很多服务项目,除了要从社会公益的角度考虑以外,有些完全可以市场化。第一章老年护理工作概述|005在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银发产业”(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的产业)也成为市场的宠儿,有人认为“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20世纪发现了老人”。我国的“银发产业”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专家甚至指出,“银发产业”将与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共同成为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行业”。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亟待激活。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49亿,这就意味着背后存在万亿元的消费规模。随着2018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3)产业亟待拓展—产业链养老产业是个龙头产业,不仅包含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电子产品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所产生的商业价值,不仅能为政府减压,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基础。从短期来看,养老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业的现代化,还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绿色GDP”的增长。2.养老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规范化是行业社会功能发展的必然趋势。(1)社会化趋势养老服务业社会化指的是养老服务工作由封闭到开放,服务对象由特殊到普遍,服务内容由单一到复杂,服务方式由单渠道到多渠道,事务处理由个人到社会专业机构、社区机构或家政服务公司来承担并整体性运作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并兼顾经济效益,其结果就是更多的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到健康服务,而养老服务这一工作也在服务领域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2)专业化要求养老服务业的专业化要求,就是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方法和知识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这里的专业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健康服务的专业水平。二是养老服务内容专业化。目006|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前养老服务项目中知识含量低,实际上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只是一些专业性不强的工作,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要求较专业的健康服务水平,如老年慢性病、老年心理保健开展得还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养老服务专业化有利于养老服务职业共同体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养老服务业的专业地位,使养老服务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3)产业化方向养老服务业产业化是指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福利性向市场化、企业化发展,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社区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产业化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了养老服务产业化,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和吸引先进的人才、管理以及一定资本的参与,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4)规范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都需要管理的规范化,而规范化管理又将促使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三)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三道门槛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有所发展,但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不相适应,养老资源紧缺、服务水平低下、体制机制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三道门槛”。1.养老资源供求失衡养老资源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能接纳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和设施非常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6.3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30.9张,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公办民办结构失衡。我国养老机构仍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缓。2.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差很多养老机构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设置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其中以民办养老院为重。例如,有的机构靠租用民房仓库、对闲置房屋进行改建来···试读结束···...

    2022-11-09

  • 《临床医疗护理与管理》张然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医疗护理与管理》【作者】张然主编【页数】155【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719-0027-4【价格】88.00【分类】医院-护理-管理【参考文献】张然主编.临床医疗护理与管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图书目录:《临床医疗护理与管理》内容提要:本书首先详细介绍了常规护理新技术;其次介绍了临床各系统疾病护理,如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护理等内容;最后针对医疗护理管理内容也做了相关介绍。本书的作者,从事护理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希望本书能为护理医务工作者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和基层医生学习之用。《临床医疗护理与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护理管理第一节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法制法规的不断健全,人们的健康、法制、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护理纠纷也逐渐增多,护理实践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以后,对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科学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控制护理缺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成为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一、与护理安全文化相关的几个概念“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在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总结事故发生原因时明确提出的,INSAG(国际核安全检查组)认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安全文化是为了人们安全生活和安全生产创造的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医院安全文化”的概念是由Siger等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医院安全文化就是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的一种统一的组织行为,以及医院内所有员工对待医疗安全的共同态度、信仰、价值取向。护理安全文化是医院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护理安全文化是护理管理中引人的新概念,美国围手术期注册护士协会(AORN)把护理安全文化定义为一个组织具有风险知识、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把差错作为组织改进的机遇,建立差错报告系统及有效的改进机制,即认为如果一个组织缺失护理安全文化,大部分患者的安全将得不到保障。护理安全文化包含8个观点3种意识。8个观点为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超前、安全是效益、安全是质量、安全也是生产力、风险最小化和安全管理科学化;3种意识为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被认为是护理安全文化的精髓。Mutard认为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是评价护理质量和识别、预防差错事故的重要手段。因此护理安全文化的建立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和保证,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和完善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二、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1.制度不健全或不详尽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不详尽,使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无章可循,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应对,往往会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及护理纠纷的发生。·1临床医疗护理与管理2.人力资源不足充足的护理人员配置是完成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超负荷的工作常使护理人员无法适应多角色的转变,极易出现角色冲突。3.护理人员能力与岗位不匹配护理过失的发生与护士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护士队伍日趋年轻化,工作中缺乏经验,专科知识不扎实,急救操作不熟练,病情观察不仔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不及时,这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隐患。4.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保养或维修不及时,抢救仪器、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极易导致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5.沟通渠道不通畅医务人员彼此之间有效的沟通是患者安全工作的重要前提,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如病情变化时未及时通知医生、医嘱开立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一致、医生临时口头医嘱过后漏补、病情记录内容出现差异等,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三、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内涵人类自从有了“护理”这一活动,护理安全就一直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始终,总结后形成了许多安全防范的方法和措施,逐渐构建了护理安全文化,丰富了现代护理内容。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从现代护理现状看,单单关注护士的护理措施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关注患者心目中的安全问题(医疗安全、人身安全、生活安全等等)。1.改变护理安全的观念根据安全促进理论,建立新的安全护理的理念,包括:差错将发生在任何系统和部门,没有人能幸免,通过努力,寻找、发现系统和部门中的薄弱点;在纠正错误之前,首先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纠错不是纠正直接的问题而是纠正整个系统,不把一个问题简单地判断为“人的因素”;简化工作流程,避免出错;对差错者提供帮助。2.以护理质量文化促进护理质量改进护理质量文化的内容分为护理质量文化内层(精神层)、中层(制度层)、外层(物质层)3层,共同构成了护理质量文化的完整体系。内层主要体现在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与理念、质量道德观方面;中层包含质量方针、目标、管理体系、质量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外层包括护士的质量行为、质量宣传教育、开展质量月活动、院容院貌等。3个层次相互作用,其中内层(精神层)是关键的部分,是护理人员质量价值观和道德观、质量管理理念及质量意识与精神的结合。只有建立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理念,不断对中层进行完善,使其适应“以人为本,以文化为人”的管理理念,且成为护理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外层(物质层)才会呈现长久、真实的卓越。3.建立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构建安全文化体系首先要统一思想,建立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护理部利用安全培训班、晨会、安全活动日等深人病房,参加医护人员的安全交流活动,让全体护理人员懂得安全是一切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它在效率与效益之上,为了安全,必要的牺牲和投入是必需的,也是值得的。安全无小事,护理无小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既神圣又脆弱的生命。共同的安全价值观便于指令性任务的执行,高度的统一行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安全意识。安全文化是安全工作的根本,倡导安全自律遵守。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句名言:“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在全体人员中树立护理安全的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时刻把患者安危放在首位。建立安全第一的观点,让每位护理人员都明白,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上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果掉以轻心势必危机四伏,给患者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树立安全的心理素质、安全的价值观。护理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使人人达到“我会安全”的理想境界。人的管理重点关键在于管好人、教化人、激励人、塑造人,是所有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管理重点在规范化阶段护士、实习护生、新人院或转科患者、危重患者及疑难病患者的管理。规范化阶段护士、实习护生临床工作经验不足,加之工作环境的刺激性,工作目标的挑战性,学习与工作中的“精神压力”“紧迫感”、考试、评比、检查、竞赛、护理质量控制等,心理应激耐受力差,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正确指导她们把这些看作是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促进学习工作的手段,是人正常功·2第一章护理管理能活动的必要条件,把工作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待,就能逐渐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新入院或转科的患者由于发病或病情发生变化等,易产生焦虑或猜疑而导致心理应对不良,危重患者及疑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反复,不易察觉,甚至出现突然死亡等严重问题,一旦碰到患者病情变化,规范化阶段护士及实习护生心理准备不足,就会显得惊慌,易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安全感,易引起护理纠纷。护士长要经常提醒她们,利用晨会、床头交接班、科务会上反复讲,天天看,怎么做,如何应对,使她们心理逐渐承受,并以以往血的教训警示教人。4.建立系统的护理差错分析方法对护理差错事件进行登记和分析。原因分析包括组织和管理因素、团队因素、工作任务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患者因素等方面。组织和管理因素包括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等;团队因素指交流与合作、沟通等;环境因素包括设备、布局设置等;个人因素包括知识、经验、责任心等;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的情感状态、理解能力、配合程度等。通过对护理差错事件的原因和性质的系统分析,找出造成护理差错的量化数据,为护理管理者找出关键环节提供理论依据。5.实施人性化的处理程序,建立畅通的护理差错报告制度护理工作的复杂、多样、重复等特点使护理人员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这就需要从已发生的事件及错误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好预防差错发生的策略。同时实施“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改变传统的惩罚性措施,把错误作为一个改进系统、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机会,转变过去那种对出现护理安全隐患的个人予以经济处罚、通报批评、延迟晋升等做法,护理差错不纳人当事人及部门领导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过去强调个人行为错误转变为重视对系统内部的分析,这并不是否认问责制,而是因为这样会阻止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正确的报告,难以实现患者的安全。科室做好自查工作,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出现护理差错时要及时上报,科室或护理部要在例会上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目的是查找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护理部定期组织质控小组对上报的差错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给全院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分享经验的平台,有效的差错报告体系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安全,也为护理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持续进行的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途径。6.建立标准化护理工作流程管理者在制定护理工作流程时,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即简化程序,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流程简单,既减少差错,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建立、修订护理工作流程时,必须从系统、防御的角度去制定。7.护理管理者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与参与护理管理者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管理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经常对系统进行重新评估和设计,同时要参与护理安全文化的教育工作,做好护理安全的检查工作。8.倡导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与合作者及患者的沟通护理工作连续性强,环环相扣,护理人员之间的监督、协助、互补能有效发现、堵截安全漏洞;同时和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尤其是医护双方加强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共同做好安全问题的防范,加强医院内各科室的协作与交流,有效防止差错的发生;提倡医护药检一体化,医护人员间的默契配合和高度信任,临床药师的及时指导,电脑医嘱的PASS系统等多方位体现团队协作精神,也更促进了护理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9.患者安全满意度调查患者对安全的参与更直接有效地满足患者对安全的需求。有文献报道某医院每月进行床边护理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其中包含了征求患者对治疗、检查、用药、护理措施等心存疑问的方面,了解患者的需求,让患者参与患者的安全,加强医护患之间的沟通,明确告知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在沟通中达成安全共识,使患者放心,家属满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通过构建护理安全文化,改变护理安全的观念、促进质量文化的建设、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护理风险应急和管理预案、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加强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开展患者安全满意度调查等,旨在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减少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但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护理安全问题,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展护理安全文化。(张然)·3临床医疗护理与管理第二节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架构、职责一、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落实各级护理人员职责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加强护理安全前馈管理,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并制订落实整改措施。二、目标(1)建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2)加强护理安全制度的建设。(3)及时发现及纠正护理安全隐患。(4)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三、护理安全小组架构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护理安全小组→科护理安全小组(3~4名)→病区护理安全员(至少1名)。四、护理安全小组主要职能(1)制订临床护理安全考核标准。(2)制订质控计划及考核内容。(3)督促指导所在科室护理安全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适时提出修改建议。(4)及时发现本科室护理安全工作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安全隐患,并针对护理安全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落实整改措施。(5)协调处理护理制度建设方面的有关工作。(6)定期组织护理缺陷分析,提出改进建议。(7)定期修订各项护理应急预案并检查落实情况。五、工作程序(1)凡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由科护士长及病区护士长逐层宣传及落实,护理安全小组协助做好落实工作及落实情况的反馈。(2)凡需要责任追究的事项(护理质量及服务缺陷、意外事故等)由所在科室病区、科护士长、护理部及相关安全小组成员负责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及整改意见,再由护理部病房管理组及护理部主任讨论决定。(3)安全小组成员根据工作职能开展工作,针对临床护理安全工作实际所收集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病区-科-护理部逐级提出和汇总讨论,最后交由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和护理部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六、工作要求(1)安全小组成员随时发现及收集有关护理安全制度及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2)安全小组成员每月按《护理安全隐患检查标准》对所管辖病区进行检查,以发现病区安全隐患,并与相关护理管理人员共同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追踪落实。(3)每半年逐级组织安全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安全工作研讨并提出护理安全工作的改进措施。·4.第一章护理管理(4)每月对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分析、定性并提出整改意见。(王懿宁)第三节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一、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手段和制度,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也不例外。首先,要重视质量教育,使全体人员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质量管理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培训,二是质量管理的普及宣传和思想教育。通过教育要达到以下目的:①克服对质量管理认识的片面性,进一步理解质量管理的意义,树立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的思想;②使每个护理人员掌握有关的质量标准、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的工具,如会看图表等;③使全体人员弄清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步骤。除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外,还要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即将质量管理的责任明确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使每个护理人员都明白自己在质量管理中所负的责任、权力、具体任务和工作关系,在其位,任其责,形成质量管理的体系,并与奖惩制度联系起来。二、质量管理的工作循环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以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科学程序进行循环管理的。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故又称戴明循环。(一)PDCA循环的步骤PDCA循环包括质量保证系统活动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其主要内容是:1.计划阶段(la)计划阶段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措施和管理项目等计划活动,在这阶段主要是明确计划的目的性、必要性。这一阶段分为四个步骤:①调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②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查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④针对主要原因,拟定对策、计划和措施,包括实施方案、预计效果、时间进度、负责部门、执行者和完成方法等内容。2.执行阶段(do)执行阶段是管理循环的第五个步骤。它是按照拟定的质量目标、计划、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即脚踏实地按计划规定的内容去执行的过程。3.检查阶段(check)第三阶段即检查阶段,是管理循环的第六个步骤。它是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对比,检查拟定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在检查阶段,应对每一项阶段性实施结果进行全面检查、衡量和考查所取得的效果,注意发现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并分析原因,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4.处理阶段(actio)处理阶段包括第七、第八两个步骤。第七步为总结经验教训,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以便巩固和坚持,将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和整理,记录在案,以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第八步是将不成功和遗留的问题转人下一循环中去解决。PDCA循环不停地运转,原有的质量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不断产生而又不断解决,如此循环不止,这就是管理不断前进的过程。(二)PDCA循环的特点(1)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整个医院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护理部就是一个中心PDCA循环,各护理单位如病房、门诊、急诊室、手术室等又是小的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直至把任务落实·5·临床医疗护理与管理到每一个人;反过来小环保大环,从而推动质量管理不断提高。(2)阶梯式运行,每转动一周就提高一步:PDCA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转,而每转一周都有新的内容与目标,并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是阶梯式上升,每循环一圈就要使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一步。PDCA循环的关键在于“处理这个阶段”,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失误,找出差距,避免在下一循环中重犯错误。(三)护理质量的循环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既是一个独立的质量管理系统,又是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在护理系统内不同层次上的循环管理,也是医院管理大循环中的一个小循环。所以,护理质量循环管理应结合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使之能够纳入医院同步惯性运行的循环管理体系中。我国大多数医院在护理管理中实施计划管理,即各层次管理部门有年计划、季计划、月安排、周重点,并对是否按计划达标有相应的检查制度及制约措施。各护理单元及部门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护理各层管理人员按计划有目的地检查达标程度,所获结果经反馈后及时修订偏差,使护理活动按要求正向运转。具体实行时可分为几个阶段:①预查:以科室为单位按计划、按质量标准和项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为总查房做好准备;②总查房: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对各科进行检查,现场评价,下达指令;③自查:总查房后,科室根据上级指令、目标与计划和上月质量管理情况逐项分析检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制订下月的对策、计划、措施;④科室质量计划的实施:科室质量计划落实到组或个人,进行PDCA循环管理。这种动态的、循环的管理办法,就是全面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对护理质量的保证起了重要作用。(梁丽)第四节【医院分级管理与护理标准类别一、医院分级管理与医院评审的概念(一)医院分级管理医院分级管理是根据医院的不同功能、不同任务、不同规模和不同的技术水平、设施条件、医疗服务质量及科学管理水平等,将医院分为不同级别和等次,对不同级别和等次的医院实行标准有别、要求不同的标准化管理和目标管理。(二)医院评审根据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对医院工作和医疗服务质量进行院外评审。经过评审的医院,达标者由审批机关发给合格证书,作为其执业的重要依据;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医院令其限期改正并改期重新评审;对连续三年不申请评审或不符合评审标准的医院,一律列为“等外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根据情况予以整顿乃至停业。二、医院分级管理和评审的作用医院分级管理和评审的作用有:(1)促进医院医德、医风建设。(2)医院分级管理和评审制度具有宏观控制和行业管理的功能。(3)促进医院基础质量的提高。(4)争取改革的宽松环境,为逐步整顿医疗收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5)有利于医院总体水平的提高。(6)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发展和支持医疗事业,体现了大卫生观点。(7)有利于三级医疗网的巩固和发展。6···试读结束···...

    2022-10-28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电话号码

  • 《养老护理 医疗照护》周芬华,潘卫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养老护理医疗照护》【作者】周芬华,潘卫群主编【丛书名】职业资格高级培训教程【页数】171【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478-4106-8【分类】老年人-护理学-职业培训-教材【参考文献】周芬华,潘卫群主编.养老护理医疗照护.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养老护理医疗照护》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集医疗与照护于一体的专业化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教材,是上海健康医学院2017年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校分校内涵发展专项经费资助成果。本书共分四篇,内容包括养老护理概论、老年护理专业基础知识、老年护理常用技能及康复与急救技术基础。通过学习使读者能够了解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道德及规范、老年人权益保障,养老护理内容及要求;初步了解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老年人初级医疗照护相关知识;初步掌握老年人初级医疗照护的技术操作;掌握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每个章节均安排了相关课后练习内容。《养老护理医疗照护》内容试读养老护理(医疗照护)第篇概论学习目标gt具有“老年人为本”的护理职业观,以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对待老年人。了解国外老年护理保障实践的常用模式与国内老年护理保障实践的常用模式的区别。gt熟悉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老化、人口老龄化、养老护理的概念。掌握老年人的概念、年龄标准;养老护理服务内容及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引导案例李家夫妇是上海某区居民。夫妇俩同龄,为78岁,平素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其3个儿女均有工作,成家有后。儿女们不与父母同住,但离父母家很近。李家夫妇日常家务如买菜、做饭等都自己做。每日生活作息如外出散步、与朋友交谈、看电视等安排有序。儿女们坚持每周双休日轮流看望父母,陪父母聊天、做家务。李家夫妇的隔壁邻居张阿婆是一位孤老,86岁。张阿婆的独子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才能回来看望老母亲。张阿婆有糖尿病史,平时用药物控制以保持血糖稳定。每日有社区志愿者上门为其洗衣、买菜、做饭、打扫房间等。问题与思考:李家夫妇和张阿婆的老年生活分别属于哪种养老方式?并说出依据。第一章社会老龄化与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发展第一章社会老龄化与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发展第一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老化即衰老是所有生物种类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生、老、病、死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的客观规律。老化进展最快的时期是老年期,可分为生理性老化和病理性老化。前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变化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与年龄相符的老化征象。后者是在生理性老化的基础上,受外界如疾病、营养不良或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异常老化。按国家年龄划分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使用两个标准:在发达国家大于65岁为老年人在发展中国家大于60岁为老年人。■一、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一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与总人口数的增长密切相关。WHO宣布1987年7月11日为第50亿人口日”老年人口每年以2%的速度猛增。200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29亿,占全世界人口的10%预计2050年可达19.64亿,全世界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数的21%平均每年增长9000万。二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1950~1975年老年人口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发展中地区和发达地区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数约占全球老年人总数的60%。预计到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中约有82%的老年人即16.1亿老年人将生活在发展中地区3.6亿老年人将生活在发达地区。三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在世界各主要地区中欧洲一直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四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平均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世纪末则达到60~70岁,一些国家已经超过80岁。2002年世界平均寿命为66.7岁全球70多个老龄化国家中,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最长达到81岁男性77岁女性84岁)高出全球平均值15养老护理(医疗照护)岁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接近70岁其中男性67岁女性71岁。五是女性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一般而言男性老年人死亡率高于女性。如美国女性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6.9岁,日本5.9岁法国8.4岁中国3.4岁。六是高龄老年人快速增长:全球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其中发达国家占22%,发展中国家占12%。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达4.79%预计到21世纪40~50年代高龄老年人增长速度会更快。■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祖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第四次人口大普查的5.57%上升到6.96%。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据我国民政部2016年7月12日印发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据预测今后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每年将以3.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48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7%。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一是我国老年人口绝对值居世界之首,至2025年将达到24%,意味着世界上每4~5个老年人中即有1个中国老年人。二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快。据统计许多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经历50~80年我国仅用了18年。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人口资料统计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法国经历了127年,瑞典85年美国72年英国47年,日本24年我国预计是25年左右。三是区域分布不均衡、差异大。鉴于经济发展状况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远远快于和高于西北地区。四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显突出。五是老龄人口明显呈现高龄化趋势。人口学认定低龄老人口为60~69岁中龄老年人口为70~79岁高龄老年人口为80岁及以上。我国老龄老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2000年已增长到1100万预计2020年将达到2780万。六是女性老年人比例高。七是文化程度低。八是老年人婚姻状况稳定,丧偶率高。九是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三、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龄化、高龄化程度均呈高速发展趋势。早在1979年上海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近30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处于全国的顶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呈现高位快速发展态势二是高龄化程度突出,且有较快的上升趋势三是纯老家庭、独居老人较多四是中心城区老龄化水平高于非中心城区;五是呈现出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依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56.3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83.60万人,占总人口的33.2%比上年增加了25.81万人增长5.6%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1.6个百分点。呈现以下4个特点:①老龄化程度稳步提升。2017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483.60万比上年增长5.6%。近3年来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速分别为5.6%、5%、5.3%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稳步提升。②高龄老年人口增速持续放缓。2017年上海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第一章社会老龄化与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发展80.5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92万人增长1.2个百分点沾老年人口的比重则下降了7个百分点,占总人口比重与2016年接近持平。此外,上海市16个区80岁及以上人口占上海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较2016年相比首次全部下降。这显示了上海市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要低于老年人口的增速。③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再创新高。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负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抚养系数2017年达到了58.8%,比2016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从总抚养系数来看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7.1%即每1.29个15~59岁劳动力要负担1个60岁及以上或0~14岁人口。④上海市人口预期寿命继续攀升。2017年上海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3.37岁其中男性80.98岁,女性85.85岁。上海老龄化、高龄化严重尽管政府部门主导的老年护理服务对缓解快速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供需矛盾仍然较大。特别是老年人口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等特点据调查平均每人有8年时间是带病期。根据2003年上海市一项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上海市老年人口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率为2.51%部分不能自理率为4.22%。根据这一比例按照已经预测的老年人口数量再分别预测出需要照顾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部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205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数比2000年将增加1.35倍,而同期基本生活自理有困难的65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数将增加2.25倍。这一方面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另一方面也对专业护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提供更高水平的护理服务提升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护理服务花费减轻社会负担从而缓解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第二节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发展■一、国外实践经验各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一般都遵循的原则:一是注重政府推动提供立法保障和财政支持二是筹资多元化强调社会和个人责任三是服务体系多元化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四是强调护理需求评估注重护理分类、分级制度;五是居家照护为主机构护理为辅,注重预防护理六是建立实物给付与现金相结合的给付政策。国外老年护理实践基础模式见表1-1-1。表1-1-1国外老年护理保障实践的常见模式保障模式独立保障模式(双支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彻底分开建立独立的护理保险基金柱模式)医疗子系统保障模护理保险隶属于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框架但护理支出与医疗支出式依附模式)分开在医保基金下设立护理资金账户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医疗保障模式(单一护理服务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待遇覆盖项目在医保基金的支机制模式)付项目设立长期护理项目符合要求的长期护理费用由医保支付筹资模式社会保险模式筹资主要来源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保险费护理保障模式筹资来源于税收,个人无需另行缴费商业保险模式参保人自愿参保缴纳保险费保险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养老护理(医疗照护)(续表)】保障对象普惠制模式即长期护理保险适用于全体国民。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通常采用这种模式如英国目标人群模式即长期护理保险仅适用于护理需求较高或难以支付护理费用的人群通常是低收入人群或一定年龄以上的人群如日本长期介护的参保对象为40岁及以上的国民护理跟从医疗模式医疗保障对象即为护理保障对象如德国■二、国内情况近年来国内关于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主要集中在理论学术研究阶段总体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表1-1-2。表1-1-2我国老年护理保障实践的常用模式市场化模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地区差异较大建立统一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条件不足。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开展老年护理保险将对各级政府财政增加较重负担。因此在我国开展老年护理保险最好采取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走市场化的道路分步走模式第一步采取商业护理保险模式第二步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基本老年护理保险和商业护理保险相结合模式第三步实行政府强制的全民老年护理保险模式多层次模式即建立集体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社区互助等形式于一体的多层次护理保障机制第一层为经济比较发达、居民相对富裕的地区推行法定老年人护理保险第二层为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的地区可以同时采取法定老年护理保险与商业老年护理保险相匹配的双轨制第三层为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地区如农村地区采取公共财政负担的方式开展社会医疗互助等多种辅助形式■三、上海医疗保险办公室关于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总体构想与预期目标(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国情、体现上海特色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护理需求不断增长的现状和趋势按照政府主导、居家为主、机构为辅”模式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鼓励社会参与整合各方资源重视家庭责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逐步构建和完善适应上海市实际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2.基本原则①持政府主导、有效整合各方资源②持制度一体化,促进待遇均等化③持依托社区、家庭为主机构为辅④坚持合理定位,促进各类养老护理服务有效衔接⑤坚持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二)预期目标1.远期目标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上海实际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2013年以后):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老年护理保障筹资体系:二是建立多层次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社会化···试读结束···...

    2022-10-28

  •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钱庆文,邹新春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作者】钱庆文,邹新春著【页数】396【出版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94-5162-2【价格】88.00【分类】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参考文献】钱庆文,邹新春著.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内容提要:多年来,行业内对落实核心制度的重要性有高度共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医疗机构对质量的认识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水平。本书出版的目的就在于此。作者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系出发,详细解读了医疗质量管理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分享了自己从业多年累积的管理经验,为关注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管理者们指出了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内容试读第一篇医疗质量的观念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导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步,今日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早已由第一产业(农业)过渡到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早已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产业。由于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对质和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除此之外,过去对第一、第二产业在质与量上的要求,今日也都加诸第三产业。在这些要求之中,对质(Quality)的要求最多,这是因为第三产业有以下特性。无形性(Iviiility)。服务业产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掌握这种产品的可靠性(Reliaility)和可用性(Alicaility),就有赖于对其质量的管理。不可分割性(Idiviiility)。服务业的产出无法看见,也就无法分割。如果更进一步从营销(Marketig)层面来看,服务业的产出基本上可以推至无穷尽,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根本就无从分割。不可储存性(No-toraility)。服务业的产出不同于制造业,般是无法储存的,因为时间一旦错过,服务的制造点(ServiceActigMomet)也将失去,所以服务无法储存,发生即产出。不可重复性(No-reeataility)。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它的产品是不可以再重复的,即使是同类的服务,也会因时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所以基本上是不重复的,即使被服务者有相似的感觉。尤其是医疗行业,很多操作、手术、治疗都会产生不可更改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保护,也有可能是伤害。002MaagigHealthcareQualityadPatietSafety除了以上四点,医疗行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是其服务的特殊性(Secificity)。特殊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对象是“人”,千差万别、各有特色,这导致医疗行业不容易提供完全标准化的服务,服务对象对医疗服务往往有很多个性化要求。杰出的医疗机构都实践“以人为本”“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以病人为中心”,真正能够实践这个理念的机构也普遍获得成功。比如,美国的梅奥医疗集团(MayoCliic)、台湾地区的长庚医院都真正实行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特殊性的第二方面是服务本身的特殊性,医疗服务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的健康状态,促进其与社会融合,尤其是在“生理心理一社会”模式下,强调整体观、价值观、质量观。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要求服务提供者首先不要给病人带来伤害(FirtDoNotHarm),然而非常清楚的是,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断发生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就是这种伤害产生的一个表现。从精益医疗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尤其是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病人维权意识大幅提升,在更容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医生对医疗知识的绝对权威地位被质疑,负面信息会迅速形成舆论风暴,这些都给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服务业既然是第三产业中重要的一种,自然就无法排除对其质量的高要求,这也是了解医疗质量的最主要动机。除此之外,医疗服务是一种既全球化(Gloalized)又本土化(Localized)的行业,其质量提升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国民之外,间接地也会让国家的整体经济及周边往来的国家受益,所以对质量的要求也就比对本国其他服务业更严格。所以,鉴于医疗服务业具有上述这些特性,对医疗质量的认识应该从对医疗质量拥有正确的观念开始。003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第一章认识医疗质量【引言】多年以前,我在台湾地区南部的一家医院做评审,发现那家医院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医院有好几对双胞胎员工。我好奇地询问人事科:医院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员工识别”?病人在医护识别方面会不会有问题?假如因为医护人员身份识别的问题导致病人安全危机,医院如何处理?再到后来,我发现医院质量管理也有类似问题。许多医院都会用相同的“术语”(Jargo)、专有名词(Termiology)以及相同的管理工具(MaagerialTool),但是深入研究之后才会明白,它们组合起来之后产生的管理内涵(Cotet)完全不同。所以,对医院的质量管理人员来说,确定医院真正的质量管理水平很有必要。美国医疗质量管理家AvediDoaedia曾经指出,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首先是对“医疗质量”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在学习过一堆管理的专有名词后,医院的服务质量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因为员工缺乏对医疗质量的共识,无法达成医院最初设立的目标,而轻易放弃过去为医疗质量管理所做的努力。对医疗质量缺乏正确的认识也会导致医务人员无法理解医院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的“这样那样”的要求。通常,大多数医务人员1DoaediaA.(1979).Thequalityofmedicalcare:acocetiearchofadefiitio.JFamPract..9(2):277~284004MaagigHealthcareQualityadPatietSafety非常热衷于讨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话题,但对提高“管理能力”和第“管理水平”却嗤之以鼻。这样的思想意识可能源于在校阶段的管理知识章认知不足和教育缺失。在大多数医学院校里,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没有医涉及医院管理学的内容,就算是学习与管理相关的内容,绝大多数课程也疗质量都是疾病或医疗技术管理。其实,如果学校负责的教授或老师们认真研究一下“医疗质量管理”这门学问,医疗质量的改善是可以被“期待”的,因为管理可以产生效率,进而产生价值。医疗技术、管理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管理的效益可能是隐性的,可能是显性的,无论哪一种,其实际价值都是巨大的。系统性的医疗安全环境改善,可能拯救更多隐性的患者,这个数字甚至远超预期。一项感染控制措施执行不力,可能会给很多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感染,比如,医护人员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导致艾滋病传播、血液透析造成肝炎扩散等。如果忽略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价值会被大大削弱,甚至可能带来灾难。22BekkerH.L.(2010).Theloofreaoiatietdeciioaidreearch:dochecklitdamagethequalityofiformedchoiceitervetio?PatietEducCou.78(3):357-364.doi:10.1016j-ec.2010.01.002.Eu2010Fe19.005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引导案例】《柳叶刀》发表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对医疗行业而言,质量尤其重要。医疗质量和安全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更是医疗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2017年5月,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TheLacet)发布了涉及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间,中国医疗质量进步的幅度位居全球前列,是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3中国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TheHealthcareAcceadQualityIdex,HAQ)从1990年的49.5提升到了2015年的74.2,全球平均指数2015年是53.7,美国2015年的指数是81.3。中国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110位提高到了2015年的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衡量区域间医疗服务差距的指标显示,我国国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由1990年的6.7,缩小到了2015年的1.2,而2015年全球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为20。2018年5月,《柳叶刀》再次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国的HAQ指数排名从全球第60位提高到了第48位。从2015年到2016年,中国在一年间跃升了l2位,是中等国家(Socio-demograhicIdex,SDI)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4中国在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方面3BarerR.M..FullmaN..SoreeR.J.,etal.(2017).HealthcareAcceadOualityIdexaedomortalityfromcaueamealetoeroalhealthcarei195coutrieadterritorie.1990-2015:aovelaalyifromtheGloalBurdeofDieaeStudy2015.TheLacet.390.10091:231~2664FullmaN.,YearwoodJ.,AayS.M.,etal.(2018).MeaurigerformaceotheHealthcareAcceadQualityIdexfor195coutrieadterritorieadelecteduatioallocatio:AytematicaalyifromtheGloalBurdeofDieaeStudy2016.TheLacet,391.10136:2236-2271.006MaagigHealthcareQualityadPatietSafety···试读结束···...

    2022-10-28

  • 《菜鸟护士故事集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任燕萍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菜鸟护士故事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作者】任燕萍编【页数】231【出版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604-4809-1【价格】59.00【分类】护理-医疗事故-案例【参考文献】任燕萍编.菜鸟护士故事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菜鸟护士故事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内容提要:救死扶伤是白衣天使的职责,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治疗是护士的职责与使命。工作经验不足的菜鸟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类护理不良事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与治疗。为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作者整理完善了二十余年护理工作中遇见的百例典型菜鸟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案例,采用图文并茂地讲故事方式将事件加以描述分析,并给菜鸟护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为刚迈入护理行业的护士提供一份既生动有趣又非常实用的护理安全教材,把患者安全文化早早根植于他们内心,让更多的年轻护士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让更多的患者安全获益最大化。本书兼顾了实用性与趣味性,致力于提升广大年轻一代护士的护理技能,可供医院的低年资护士,医学院校、护理专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使用。《菜鸟护士故事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内容试读给药事件给药事件●科室每班次两名责任护士负责操作带教,由主班护士对实习护士进行统一带教管理。3.患者服药前,护理人员以及患者自己有没有核对药品?该患者的口服药分为空腹服用及三餐后服用两类,晨起空腹药品在夜班护士督促下服用,患者服用后立即摆放早餐后药品。夜班护士与白班分管护士交接班时未严格床旁交接口服药品。患者在实习护士将药递给他时,他正与陪人聊天,实习护士帮助他打开盖子后患者未自行查看确认直接将药品倒入口中服用,未发现一粒药带有包装。4.当日患者口服药品为何只有一粒未拆除包装?该药品(替格瑞洛)由住院药房向科室派发时已分剪为单独带包装的一粒装,患者服用的另一药品与该药品在外形上差别较小,夜班护士未能够辨认药品,核对用药医嘱,故未将包装拆除。三、责任刘分1.白班两名护士(A、B):未严格按照工作量划分患者,交接班不到位。2.实习护士:带教管理制度依从性不强,为患者传递口服药品协助服药前未及时通知带教护士,未做到“三查八对”核查。3.带教护士:未严格落实实习护士带教管理制度,未做到对实习护士的有效监管,须做到放手不放眼。4.夜班护士:已经摆好未发放的药品应放置在护士站,而不应提前放置于患者床旁:未与白班分管护士严格交接口服药。5.护士长:科室未严格执行医院口服药品管理制度,发放口服药品流程存在安全隐患。科室对实习护士的排班及管理未严格做到单人带教。四、给菜乌护士的建议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掌握患者用药情况,即使是口服药也要进行严格交接,发放在患者床头的摆药盒内严禁出现未拆除包装药品。2.实习护士要严格遵守科室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尤其是实习护士带教管理制度,同时要树立口服药发放与静脉输液同样重要的意识,“三查八对”等制度切不能忘。3.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口服药品发放流程,摆药、发药双人核对签字,已经摆好但未发放的口服药应放置在护士站,准备发放的口服药不得离开护士的视线。·5…菜鸟护士故事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关键药物漏用一、事件经过患者,男,68岁。诊断:①糖尿病;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长期医嘱:晚餐前,门冬胰岛素8U,皮下注射。18:00,夜班护士A巡回病房,嘱附患者晚餐前请护士为他注射胰岛素,但患者随后忘记护士嘱咐,整晚未呼叫护士A。护士A未核对本班护理工作是否完成,未确定医嘱是否均已执行,因此患者晚餐前门冬胰岛素8U皮下注射未执行。患者晚餐为醪糟加冰糖,导致其睡前血糖高至检测不出。护士A立即告知值班医生后遵医嘱给予相关处理,患者血糖降低逐渐恢复至正常。次日晨交班,护士A报告护士长不良事件,护士长立即展开调查,科室开会讨论问题所在及处理方案。结果:科室及时进行不良事件上报并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二、接到不良事件上报,立即追踪护士长调查后回复:护士A工作责任心不强,资历较浅,未严格按照规范落实医嘱核对制度。对当班护理工作没有全面列单或没有记手记等便于工作的习惯,最终导致事发前没有及时发现患者药物漏给。三、责任刘分1.护士A:未严格执行医嘱核对制度,以至于患者餐前胰岛素遗漏执行。2.护士A:作为当班护士,未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掌握,尤其是用药与饮食·6···试读结束···...

    2022-10-27 护士叙事故事 讲述护士身边的故事

  • 《肿瘤科护士一本通》陆宇晗,张红主编;北京护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肿瘤科护士一本通》【作者】陆宇晗,张红主编;北京护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页数】286【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4【ISBN号】978-7-5214-0065-6【价格】58.00【分类】肿瘤学-护理学【参考文献】陆宇晗,张红主编;北京护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肿瘤科护士一本通.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肿瘤科护士一本通》内容提要:本书由从事多年肿瘤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国美外最新理念精心编写而成,涵盖了肿瘤预防等十七个章节,内容丰富、形式直观、具体实用。包括:预防篇化疗职业防护化疗安全管理静脉管理等。《肿瘤科护士一本通》内容试读1第篇预防篇1.1常见恶性肿瘤有哪些1.2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1.3恶性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哪些1.4恶性肿瘤基本预防原则是什么1.5哪些恶性肿瘤具有防治的意义1.6恶性肿瘤的一级预防包括哪些内容1.7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1.8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临床症状肿1.1常见恶性肿瘤有哪些通恶性肿瘤包括起源于上皮组织的癌症如肺癌、肝细胞癌和结直肠癌等以及起源于中胚层的肉瘤和血液病等恶性疾病。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略有不同,男性发病前五位的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发病前五位的肿瘤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甲状腺癌。1.2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恶性肿瘤发病机制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癌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其致癌效应依赖于作用时间、剂量和持续性。1.3恶性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哪些1.肿瘤家族史一个家族在几代中有多个成员发生同一器官或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就是所谓的癌家族。有肿瘤家族史者较无肿瘤家族史者罹患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2.行为危险因素(1)吸烟:吸烟与肿瘤的发生相关,是非常明确的肺癌相关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证实吸烟人群发生肿瘤的风险是非吸烟人群的2~3倍。(2)饮酒:大量研究表明,中等量饮酒(1~2杯/天)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国外两个队列研究表明,每天饮酒大于10g的妇女,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10%。(3)膳食营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膳食营养有关。蔬菜水果的摄入可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而脂肪的摄入可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另外,进食快、进食热烫饮食可增加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生风险。(4)超重或肥胖:依据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BMI界于24.0~27.9kg/m2为超重、BM≥28.0kg/m2为肥胖。多项研究证实,肥胖可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男性超重或肥胖会2第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女性肥胖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另有研究指篇出,BMI≥25kg/m2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分层分析提示肥胖会增加贲预门部胃癌及非亚洲人的发病风险。防(5)缺乏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证实」篇每天锻炼时间小于15分钟的人群患肿瘤的风险是每天锻炼时间大于等于30分钟的3.1倍。运动可降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病风险」3.环境危险因素环境因素与肿瘤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世界卫生组织对“环境”的定义为:人类外部的所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以及所有相关行为,但不包括不可被合理改造的自然环境。大量研究证实,环境污染与肺癌的发生相关,主要包括:职业环境、室内微小环境、大气污染。职业环境如接触石棉粉:室内微小环境中污染物包括烟草加热产物、装修材料及厨房油烟:大气污染如工业排放等。1.4恶性肿瘤的基本预防依据是什么1.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危害大。2.疾病所致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严重。3.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比较明确。4.具有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防治措施。1.5哪些恶性肿瘤具有防治的意义依据重点防治疾病原则,具有防治意义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1.6恶性肿瘤的一级预防包括哪些内容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公共卫生建议及健康促进活动》向全世界推荐的三项行之有效的肿瘤预防措施分别为:饮食调整、控制烟草、体力活动。健康饮食推荐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控制烟草则有赖于一些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体力活动也被证实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肿瘤一级预防措施。研究证实健康人群的体力活动对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均具有明确的预防作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患者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开3瘤科护始,逐步过渡到推荐的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调整运动计划。开始运动最少要求20~30分钟,每周3~5次。2010年美国运本动医学学院推荐肿瘤患者每周至少5次中强度至高强度体力活动,每次30~60分钟。中强度体力活动时心跳、呼吸比平时加快,出汗,如快走(≥4.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lt16千米/小时)、跳舞、骑马、瑜伽、太极拳、乒乓球、网球等;高强度体力活动时心跳更快,呼吸困难,出汗更多,如竞走、跳绳、跑步、快骑自行车(gt16千米/小时)、足球、篮球等。2.疫苗注射(1)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现在确认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通过乙型肝炎疫苗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肝癌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2)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现在已经明确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aillomaviru,.HPV)持续感染史是引起宫颈癌的必要因素。HPV一16、HPV-18亚型是最常见的HPV致癌亚型,中国妇女宫颈癌中由这两种亚型导致的宫颈癌占85%。WH0推荐各国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各国计划免疫系统,以预防宫颈癌及其他HPV相关疾病,推荐9~13岁青少年女性接种HPV疫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接种范围扩大至青少年女性和年轻妇女。3.加强环境保护和职业防护环境保护和职业防护方面的一级预防措施是指减少和消除已确定风险因素的暴露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主要通过政策的制定,虽近期效果难以见到,但往往远期效益显著,如消除芳香胺暴露后,染料工人中膀胱癌发病减少:减少木屑暴露后,1940年后首批聘用的家具工人中鼻癌发病减少;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成为首批限制石棉暴露的国家后,90年代瑞典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稳定。1.7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1.7.1肺癌的预防措施有哪些1.控制吸烟研究证明戒烟能明显降低肺癌的发生率,且戒烟越早肺癌发病率降低越明显。因此,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途径。2.控制大气污染有研究证明大气污染、沉降指数、烟雾指数、苯并4第芘等暴露剂量与肺癌的发生率成正相关,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是降低篇肺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预3.职业因素的预防许多职业致癌物增加肺癌发病率已经得到公认,防例如:石棉、砷和砷化合物等,减少职业致癌物的暴露能降低肺癌发篇病率。4.防治肺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有数据表明肺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癌发病率高于无患病者,所以积极防治肺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对预防肺癌有一定意义。5.合理饮食,有研究表明增加饮食中蔬菜、水果等可以预防肺癌。1.7.2肝癌的预防措施有哪些1.预防肝炎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已被证实为肝癌诱发因子,慢性病毒性肝炎能直接促使肝细胞的癌变。因此,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是预防肝癌发生的最主要手段。2.饮食搭配合理(1)饮食多样化,保证营养物质的平衡。(2)饮食要富于营养,食物要粗细粮搭配。(3)忌食霉变腐烂的食物:花生、玉米等霉变食物中含有的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腐烂的鱼、肉中含有大量的胺,腐烂的水果、蔬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极易与胺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胺。(4)不宜食用陈腐油:陈腐油类中含丙二醛,它可生成聚合物,并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和DNA发生反应,促进蛋白质结构变异,细胞失去正常功能并向初期癌细胞转化。(5)保证饮水卫生:不洁的水中含有的微囊藻、节球藻等毒素有致癌促癌作用。生活中应不饮生水、反复煮开的水。(6)尽量少吃炸、熏、烤、腌的食物,不吃含防腐剂、合成色素、各种人工香精的食品。(7)米糠纤维的防癌作用:米糠中不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够保护肝脏,而且米糠纤维能很好地吸附致癌有害物。(8)饮食保健:科学研究表明,五谷杂粮、绿茶等对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补充微量元素:目前在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肝癌5瘤科护死亡率与环境中硒含量呈负相关,与居民血硒水平呈负相关。适当补硒,针对低硒人群采用富硒酵母、硒多糖、富硒盐补充硒元素,提高血硒水平。通3.不滥用致肝损害或有致癌性质的药物长期服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以及避孕药物是导致肝损害甚至肝癌的主要毒性药物。此外,治疗银屑病的乙双吗啉也可能引发肝癌。常见可致肝损害的中药有:雷公藤、苍耳子等;西药有:酮康唑、异烟肼、利福平、对乙酰氨基酚、卡马西平、拉贝洛尔等。4.戒烟限酒吸烟可以增加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的炎症程度,有研究表明开始吸烟年龄越早,日后发生肝癌危险性越大。酒主要在肝脏内代谢,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乙醛对肝脏有着极大的损伤,长期喝酒很可能导致酒精肝、肝硬化,最后形成肝癌。5.定期检查肝病患者日常应注意定期到医院复查肝功能、B超、甲胎蛋白等,以便随时了解病情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防止肝癌发生。6.适当锻炼,保持情绪乐观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向上,避免过度抑郁和脾气暴躁,能有效提高人体各器官的免疫功能,进而避免肝细胞的癌变,预防肝癌。1.7.3胃癌的预防措施有哪些?l.清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helicoacterylori,HP)感染已被认为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黏膜糜烂、胃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如同时伴有HP感染,需要进行清除幽门螺杆菌治疗。2.积极治疗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较密切的关系,是癌前病变,所以患萎缩性胃炎的人,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治疗,消除癌前病变预防胃癌的发生。3.合理饮食(1)注意饮食卫生,营养均衡,低盐饮食,少食腌制、油炸和熏烤食品。(2)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微量元素的食物。(3)规律饮食,避免饥饱无度。6···试读结束···...

    2022-10-27 肿瘤排查一本通 一本通医疗报销

  • 《外科常见病护理技能》韩爱玲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外科常见病护理技能》【作者】韩爱玲著【页数】417【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576-4796-4【价格】120.00【分类】外科-常见病-护理【参考文献】韩爱玲著.外科常见病护理技能.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图书目录:《外科常见病护理技能》内容提要:本书系统介绍了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与护理等相关内容,反映外科疾病的护理流程、护理规范,以及护理技术的新成果、新进展。重点针对这些疾病列出其护理问题及相关护理目标,最后给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详细论述外科常用护理技术,并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临床特点、检查结果等知识做了简明阐述。《外科常见病护理技能》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一、外科护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外科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对外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是以外科患者为研究和服务对象,以患者健康为目标,依据临床外科学原理、遵循基础护理规律和护理程序等发展而来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包含基础医学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外科学理论,以及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外科疾病是指以手术或手法治疗为主的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①感染:由致病菌入侵人体导致局部组织与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形成脓肿。此类局限性的感染患者多适宜手术治疗,如阑尾切除术、脓肿引流术。②损伤:由外力或各种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的损伤和破坏,如骨折、烧伤和内脏器官破裂,多需经手术修复。③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绝大部分需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患者除需予以手术治疗外,大多数还需进行综合治疗,如化学治疗和(或)放射治疗等。④畸形:多数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需手术治疗。部分影响生理功能、活动或生活的后天性畸形,如烧伤后瘢痕收缩,也常需手术整复矫正,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⑤其他:常见的有结石病(如胆结石、尿结石)、器官梗阻(如胆管梗阻、肠梗阻、尿路梗阻)、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血液循环障碍:门静脉高压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外科护理学与外科学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因此有关外科疾病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就是外科护理学的内容,外科疾病的围术期护理,已成为外科护理中最核心的内容。考点:外科疾病的分类二、外科护理学发展简史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外科,在早期的外科实践中,出血、手术疼痛、伤口感染等曾是妨碍外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当时外科仅限于浅表疮、疡和外伤的诊治。直到19世纪中叶,无菌术、止血、输血、麻醉止痛技术的问世,使外科学的发展得到飞跃。与此同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佛洛伦萨。南丁格尔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地应用清洁、消毒、换药、包扎伤口、改善休养环境等护理手段使战伤死亡率从50%降至2.2%,充分证实了护理工作在外科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创建了护理学,因此现代护理学是以外科护理为先驱问世的。护理学的发展也需要外科护理理论、技能的丰富与完善。外科护理学的发展与现代护理学和外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许多现代护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外科医学研究和实践的进展都不断地引导外科护理学进人新的领域,从而促进了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外科护理人员对护理的认识和实践水平。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人们对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的认识不断深入,使护理实践和理论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50~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外科常见病护理技能·此,护理工作的重点从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20世纪70年代后期,基于疾病谱和健康观的改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使护理对象从患者扩展到对健康者外科护理学的预防保健,工作场所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护理方式是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护理。现代护理理念的逐步改变、时代的进步、各学科间的交叉,大大丰富了外科护理学的内涵,对从事外科护理专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对外科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提供身、心整体的护理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人性化服务”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学事业得到飞速发展。1958年首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抢救和1963年世界首例断肢再植在我国获得成功,既体现了外科学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外科护理工作者对外科护理学所做出的贡献。外科领域有关生命科学新技术的不断引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国外科学和外科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外科护理工作者应不断认清形势,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强与各国外科护理人员的交流,吸取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出自己成功的经验,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外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外科疾病一般具有危急、突发、易休克、易致残、易死亡、高度风险、高额医疗费的特点,且病情复杂多变。麻醉与手术又有潜在并发症的危险。外科疾病的突发性和病情演变的急、危、重常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必须予以紧急或尽快处理,因此外科护理工作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这些特点对外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护理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如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疏忽大意、掉以轻心,就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丧失抢救治疗患者的时限。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护理人员都应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视患者为亲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外科护理人员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安抚能力(因为疼痛、焦虑患者多);临危不惧、忙而不乱的应变能力(因为突发抢救多):话语谨慎,遇事冷静的承受能力(因为医疗误解、纠纷多):打扮得体、仪表庄重的审美能力(因为外科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带来严谨感、庄重感、安全感)。(二)精湛的技能及敏锐的观察力作为一个外科护理人员,正确运用知识、熟练操作、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核心和能力的最终体现。现代外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多种技能,如不同情况下的血管穿刺技术、ICU病室的监护、各种医疗设备的操作、无菌技术的运用、病房的有序管理、各种突发的抢救等。因此,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刻苦学习外科护理学知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会应用护理程序提供整体护理,通过对患者的正确评估,能发现患者现有或潜在的生理、病理、心理问题,并协助医师进行有效的处理。(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科工作的特点要求外科护理人员除了要具有博而专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应具有良2·第一章绪论·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应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满足事业对自己的要求;能善于自我调节,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患者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磨炼,自我体验是培养护理人员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四)良好的身体素质当发生工伤、交通事故或特发事件时,短时间内可能有大批伤员送达并需立即治疗和护理。此种情况下,工作负荷骤然加大,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健全的体魄、开朗的性格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保证有效、及时地参与抢救工作。四、怎样学好外科护理学(一)了解外科护理发展的趋势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每一位外科护理人员注重患者的心理,注意到社会、文化层面的不同,提供身心两方面的护理;要能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协助,满足其心理需要。人类寿命延长及受社会文明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使老年人、慢性病及癌症的罹患人数大量增加,这一人群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外科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这些患者护理服务,以提供更完善、更舒适的护理照顾。WHO认为: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措施。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参加社会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康复护理一这一崭新的护理业务成为护理工作很重要的内容。康复护理除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各种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功能的训练,努力挖掘残疾者心理上、躯体上的自立能力,为回归社会做准备。协助濒死患者平静安详地接受死亡,使危重患者在人生旅途最后一段过程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外科护理人员工作的目标之一。加强对濒死患者的关心和护理,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照顾和支持,以维持、控制患者的基本生活品质,这是外科护理人员努力的方向。(二)应用现代护理观指导学习现代护理学把患者这一服务对象(即入),看成生理、心理和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护理的宗旨就是帮助患者适应和改造内外环境的压力,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手段针对人们不同的身心需要、社会文化需要提供最佳护理护理服务的对象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即护理人员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包括健康人的预防和保健工作;从个人发展到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期限从胎儿、新生儿、小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直至临终,包括了人生命的全过程。护理人员的角色是照顾者、管理者、支持者、教育者和保护者。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它是整体护理的核心。新的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要有爱心、诚心、同情心,有积极奉献的价值观,有灵活的沟通技巧,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运用所学的外科学知识和护理学理论,随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从被动接受护理到主动参与护理:帮助即将出院患者,做好出院准备。学会健康自护,回归家庭与社会;要遵照整体护理的观念,注重外科学和外科护理学的科学性,关注其艺术性,用爱心发扬护理的精髓,以实现自身价值。3·外科常见病护理技能·(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外科患者急症多、抢救多、病情重,变化复杂,伴随着身体的整体反应,微小的病情变化也不能忽视。因此,外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能透过细微之处看到本质,用心观察,早发现。早处理。外科病房的特点是外科医师去手术室手术的时间长,在病房里时间相对较短:而外科护理人员每日工作在患者身边,随时能观察到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因此,要求外科护理人员做好临床观察,发现问题后独立思考、当机立断,及时反映并做简单处理。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发生的病情进行仔细观察,预防并发症。外科患者住院期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因此,外科护理人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技巧,学外科护理学会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到患者身边,利用理论知识结合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正视现实,提高信心,努力配合治疗与护理,学会自我照顾与康复训练。整体护理要求给予患者精神、文化、社会的全方位护理。这就需要外科护理人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学习与护理有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如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观念。·外科常见病护理技能·4.护理范围趋广(1)手术指征拓展,护理技术要求高: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外科领域不断扩大,许多过去认为无法医治的疑难病症,现在均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颅脑、心脏、纵隔、肝等传统的手术禁区被打开,因此,患者的病情显得复杂危重,护理技术水平也相应要求更高,外科临床护理应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2)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由于外科手术器械的更新换代,电刀、激光、冷冻、冷凝技术进入手术领域,传统的穿针、引线、切开、缝合被部分代替;外科的许多敷料、引流袋等物品都由反复性使用变为一次性使用;新药层出不穷,给药途径多样。如此种种,要求外科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业务。(3)社会需求增加,呼唤全程护理:外科手术患者不仅需要术前维护各系统器官功能的护理,术中手术的配合、术后监护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而且需要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服务。另外,为缩短住院时间,患者人院到术前准备时间缩短,护士要及时进行术前的健康教育,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做好出院指导和必要的随访工作。(4)外科监护技术趋多: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如低温技术、体外循环、长期机械通气、人工透析等技术的逐步增多,使外科监护由单一发展到集中管理患者,并步入精密监测设备与专门受训人员相结合阶段。ICU的建立使外伤或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目前除综合ICU外,各类外科ICU也相继出现,如心脏外科监护病房、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等。收治病人由单一化发展到综合化、复杂化,要求护理人员知识面宽广,专业技术娴熟,还要做到一专多能。重大手术患者不仅需要得到完善的监护和术后恢复,必要时还需要给予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上的生命支持,使病人度过危及生命的不稳定阶段。二、围术期概念围术期(erioerativeeriod)一词始见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文献中,与传统的“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单独概念不同,它是以手术为中心,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3个阶段,并将这3个阶段的处理衔接贯穿为一整体,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手术治疗效果。1981年第26版Dor-lad的医学词典解释围术期是“从患者需手术治疗住院时起到出院时为止的期限”。I98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届普通外科围术期学术会议对围术期一词作了解释:“围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由于围术期定义的转变,围术期处理在广度及深度上得到了延伸和扩展。从时间上围术期可划分为:①手术前期,从做出手术决定开始到患者离开病房进入手术室;②手术期,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进入复苏室:③手术后期,从患者离开手术室进人麻醉复苏室(或术后监护病房)直至与手术相关的治疗结束。三、围术期护理的重要性及内容1.围术期护理的重要性围术期护理是指从患者确定入院手术治疗时起,对患者从心理、生理、社会等整体出发,贯穿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直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所实施的护理。围术期护理应遵循现代整体护理观,“以患者为中心”,正确及时评估患者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其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在手术期间获得最满意6···试读结束···...

    2022-10-26 护理专业主要学什么 护理老人一天多少钱

  • 《外科护理 上》吴文秀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外科护理上》【作者】吴文秀主编【丛书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页数】362【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725-0042-8【价格】77.00【分类】外科学-护理学-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吴文秀主编.外科护理上.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图书目录:《外科护理上》内容提要:外科护理护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具有两大特点:①知识点繁多。除了多种外科疾病的护理(10章)外,还包括手术室、麻醉、无菌技术、营养支持、感染、休克、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7章)等相关知识。②护理内容复杂。既有疾病的一般知识,还包括术前、术后护理,另外也不可忽视健康教育内容。编者基本做到了条理明确,具体到各疾病的护理时,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教育】7个方面编写,少数疾病内容较少,会将这几个方面进行适当压缩合并。《外科护理上》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识记:①复述外科疾病的研究范畴。②简述外科护理的概念和发展。理解:外科护理的学习方法及要求应用:具有外科护士的职业素质,能应用护理程序对外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一、外科护理的任务和发展(一)外科护理的任务外科疾病是指只有通过手术或者手法修复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疾病。它包括感染、损伤、肿瘤、畸形、梗阻和功能障碍等多类疾病。外科护理是研究和闸述对外科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是在医学科学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含了医学基础知识、外科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学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及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人类对新生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极大丰富了外科护理的内涵,护理范畴不断扩大,从治疗、护理扩展到预防疾病与促进康复,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及家庭。外科护理已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体系中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门独立学科。(二)外科护理的发展外科在希腊语中意思为“手艺”。古代外科学以诊治体表的外伤和疾病为主,操作只限于切开排脓、拔除异物、烧伤清创等体表的简单手术。汉末,华佗已用麻沸散进行麻醉来实施外科手术。汉代后,外科手术如断肠吻合术、血管结扎术、痔切除术等治疗水平已得到不断提高。但前期的医学专著中几乎无“护理”一词出现。随着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全面发展,医学得以迅猛发展,外科学的发展也有所进步。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使古老外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外科学由此奠基。同期,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护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前线医院看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清洁、消毒、换药、包扎伤口及改善休养环境等多种护理手段,注重伤员的心理调适和营养补充,使战争伤员的死亡率从42%降至2.2%,充分证实了护理工作在外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创建了护理学,外科护理(上册)后又延伸出了外科护理。外科护理的发展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1958年我国首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成功抢救和1963年世界首例断指再植手术在上海获得成功等,既体现了外科学的发展,也是外科护理进步的结果。现代外科学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新的领域,如机器人手术、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等。人工材料与人工假体(如纳米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材料、人工关节、人工心脏瓣膜等)的应用为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成功救治了很多以前无法治疗或者治愈的患者。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影像学等诊断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诊断水平。随着腔镜外科技术、内镜技术、放射介入及B超介入等微创外科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手术操作引起的创伤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手术机器人及机器人护士的应用,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机械化帮助,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可操控性和稳定性,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降低了感染率。在现代外科学迅猛发展之时,现代护理观如整体护理也随之发展起来,它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新兴护理模式。外科护理工作在发展中也日趋得到完善。二、外科护理的学习方法随着外科领域的不断拓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有关生命科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研究的不断深人,外科学及外科护理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外科护士,在着眼于本学科发展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现代护理模式,钻研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为外科护理的发展贡献力量。(一)树立良好的职业思想护理人员应明确外科护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三大目标,并能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在临床实践中熟练应用知识,无私奉献,体现外科护士的社会价值及理想价值。(二)应用现代护理观指导学习现代护理学理论包括人、环境、健康和护理四个基本概念。因此,现代护理观着眼于整体的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需求。生物-心理-社会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拓宽了护士的职能,护士不仅要帮助和护理患者,还要提供健康教育和指导服务。因此,护士是护理的提供者、决策管理者、沟通者和研究教育者。护士所具有的多元化护理能力,有助于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护理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护理的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如外科患者,手术前总会有各种顾虑,外科护士可以运用扎实的外科护理理论知识,与之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其信心,使之从被动护理转向主动参与及有效配合:手术后护理重点则转向患者的病情观察、伤口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的预防和心理护理等;对即将出院患者,外科护士还应做好健康指导。总之,外科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和不断提高自己,以人为本,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实施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包括收集和分析资料、评估手术患者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从而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风险,最终达到有效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目的。第一章绪论(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外科护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外科护士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能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所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透过微小的病情变化看清疾病本质,才能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时结合临床病例,可以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形象化,能够强化和印证书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有助于解决护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外科护士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外科患者手术后,身体局部解剖关系和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术后护理问题也会相应改变,护理重点以及护理的首优问题也要随之转移。又如同一疾病,由于不同患者身心的差异,其护理问题也会不同。这些都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结合患者的年龄、工作性质、性格及文化背景等,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计划和采取护理措施,充分进行循证护理。只有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指导学习,才能不断拓展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三、外科护士的职业素质外科疾病的突发性及病情演变的急、危、重特征,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须给予紧急处理;麻醉和手术又存在一定的风险及潜在并发症。外科疾病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外科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一)高尚的道德素质外科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以保护患者生命为己任;有慎独精神及团队意识:并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护理质量意识。(二)扎实的业务素质外科护士不仅要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细心的观察力;能用评判性思维方式和护理程序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通过正确评估患者,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并能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外科护士需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等,为外科护理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三)突出的人文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护理对象对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倡导优质服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现代护理的主题。外科患者除了肉体上痛苦之外,对麻醉、手术的恐惧也致精神负担很重,患者及其家属容易焦虑和烦躁、易怒,需要关心及理解。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举止稳重,仪态大方,还要在工作中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需求,富有同情心,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才能成为合格的白衣天使。(四)良好的身心素质外科护理工作具有节奏快、突发性强、工作量大等特点,需要外科护士具备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应变能力,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沉着冷静等,能及时参与外科疾病患者的抢救和护理工作。外科护理(上册)讨论与思考患者,男,30岁。因车祸发生脾破裂,就诊时血压82.5/60mmHg(1mmHg≈0.133kP),心率120次/分。患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请思考:1.此病属于外科疾病的哪一类?▣2.外科疾病的特点是什么?扫码看答案3.外科护士应具备哪些素质?扫码看本章PPT(吴文秀)4第二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患者护理学习目标识记:①复述三种缺水、水中毒、低钾和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正常体液的组成及分布,正常体液平衡及调节。②简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患者的病理生理。理解:三种缺水、低钾和高钾血症、各种酸碱失衡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患者的常见护理诊断/问题。应用:应用护理程序对外科常见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患者制订护理计划,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情景导入惠者,女,52岁,体重60kg,因慢性肠炎引起腹泻多日。现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皮肤弹性下降、视力模糊。体格检查:脉搏细速,120次/分,血压90/70mmHg,四肢发冷,尿少,血清钠129mmol/L。请思考:1.该患者发生了哪种类型的缺水?◇2.应给该患者补充何种液体来纠正?扫码看答案外科护理(上册)第一节正常体液平衡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必须在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创伤、感染、手术及其他外科疾病都可能影响或破坏这种平衡,使之出现紊乱,若代谢失调程度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常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能预见性地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体液代谢失衡及其类型,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护理工作,可大大降低临床上体液失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水的平衡人体内体液总量随性别、年龄和胖瘦而异。一般成年男性总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因脂肪组织较多,体液量约占体重的50%,婴幼儿可高达70%~80%。婴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体液量有所下降。回必解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大部分位于骨骼肌内。扫码看知识链接成年男性的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女性约占35%。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液两部分,男、女性的细胞外液均约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量约占体重的5%,组织液量约占体重的15%。以上这些体液成分比例相对恒定,但它们之间不停地进行着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赖于体内水分的恒定,正常人每天水的摄人和排出保持着动态平衡。一般正常成人24h的水出人量约为2000~2500mL(表2-1)。表2-1正常成人24h水出入量摄入量(mL)排出量(mL)》饮水:1000~1500尿液:1000~1500食物含水:700皮肤蒸发:500代谢氧化生水(内生水):300呼吸蒸发:300粪便:200总人量:2000~2500总出量:2000~2500二、电解质的平衡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主要的阴离子是C、HCO,和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主要的阴离子是PO2和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随饮食摄人的电解质经消化道吸收后参与体内代谢,成人每日需摄入氯化钠4~6g、氯化钾3~4g···试读结束···...

    2022-10-26 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官方网站

  • 《实用外科诊疗常规》邴俊林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外科诊疗常规》【作者】邴俊林等编著【页数】526【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ISBN号】978-7-5576-2971-7【价格】CNY128.00【分类】外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邴俊林等编著.实用外科诊疗常规.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实用外科诊疗常规》内容提要:本书既涵盖外科营养支持、止血和血栓、外科常用检查技术等基础内容,又阐述了急腹症、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外科、乳腺外科、胃十二指肠外科、小肠外科、肝胆外科等临床知识。《实用外科诊疗常规》内容试读第一章外科言美支持近代概念的临床营养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全肠外营养(totalareteralutritio,TPN)、全肠内营养(totaleteralutritio,TEN)是指患者所需要的合理配比的营养素完全由肠外或肠内供给。当然,也可以采取肠外营养(PN)或肠内营养(EN)形式,从肠外或肠内补充患者需要的部分营养,包括氨基酸、脂肪、糖类、平衡的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等,均系小分子营养素组成,与普通食物有根本的区别。临床营养是适应现代治疗学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历史上临床营养支持是以外科医师作为先驱,故有人称之为外科营养。现代营养支持已不再是单纯供给营养的疗法,而是治疗疾病的措施之一,有时甚至是重要的措施,如治疗肠外瘘、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炎性肠道疾病等,也是重症患者、慢性器官衰竭、消耗性疾病不可缺少的治疗。一、肠外营养的历史通过静脉输入液体的方法已在临床应用了一个世纪,但以往肠外营养支持难以完全达到临床的要求,不能满足维持与修复机体组织的需要。无菌术、输液和输血技术的相继成功极大地推动了肠外营养的发展。l939年,RoertElma首次静脉输人酪蛋白水解液。1945年,BerardZimmerma通过下腔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为从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开辟了途径。l952年,Auaiac报道了锁骨下静脉插管中心静脉输液10年的经验,促进了肠外营养支持的发展。1959年,以FraciMoore为代表的外科专家们阐明了外科患者在应激状态下的一系列代谢变化,提出最佳非蛋白质热量(kcal)与氮(g)的比值为150:1,为营养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1961年,ArvidWritlid研制了大豆脂肪乳剂,解决了脂肪乳剂的稳定性与静脉输入的安全性问题。l967年,Dudrick和Wilmore综合以往学者的经验,用小犬的实验证实,经腔静脉输注高热量与氮源,能获得使动物生长发育的结果,并在小儿外科临床应用上获得成功,提出了静脉内高营养(itraveouhyeralimetatio)的名称,从此营养支持有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l970年,Scrier和Solaol等先后提出了“人工胃肠”(artificialgut)的概念。二、肠内营养的历史肠内营养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但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始于l8世纪。1790年,Huter采用外套鳗皮的柔软鲸骨作为喂养管,管端接内盛营养液的膀胱,另一端经口入胃,管饲喂养1例吞咽肌麻痹的患者,效果满意,并发表题为“一例借人工方式将食物与药物注人胃内而治愈吞咽肌麻痹的患者”的论文。由于他的声望与成就,肠内营养由此得到认可。19世纪,Larrey于1801年采用一端系有漏斗的弹性橡皮管作为喂养管,滴注肉汤和酒给士兵,使之精神与体力大大改善。1810年Phyick首先采用柔软的口胃管作胃吸引,以除去胃内有害物质。1895年Morrio采用一端系有漏斗,另一端涂以润滑剂的软橡胶皮管经鼻胃喂养白喉患儿。20世纪肠内营养得到了蓬勃发展。1910年,Eihor首次进行十二指肠喂养。l918年,Adere首次进行空肠喂养。1937年,Aott等采用双腔管分别作胃吸引与空肠喂养。1942年,Bigard通过胃造口放置空肠喂养管。1952年,Bole等于手术中作空肠造口术,放置16F喂养管于近端空肠,术后12小时进行喂养。1959年,Pareira对管饲的适应证、膳食组成、喂养方法作了详细地总结,并出版专著TheraeuticNutritiowithTueFeedig,书中提出的某些原理与准则至今仍在遵循。。1■实用外科诊疗常规l969年,美国Radal首先在临床应用口服要素饮食,或称化学组成明确膳(chemicalydefieddiet).,这种饮食原由Wiitz为宇航员所用而设计,系由营养物质的单体如葡萄糖、水解蛋白或氨基酸组成,在体内无需复杂的消化即能被吸收,且几乎无残渣,临床效果十分满意。在管饲方面,l967年Giaturco介绍了荧光屏下快速十二指肠置管。1972年,Liffma等应用(8F)细喂养管于空肠造口并进行长期喂养。1973年,Delay应用针导管术作空肠造口。1976年,Doie首先报道应用管端加重的喂养管经鼻、胃,再借蠕动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进行喂养。1980年,Poky等建立了经皮内镜胃造口术。1987年,Shike等建立经皮内镜空肠造口术。器械和设备的改进与发展,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促进了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我国肠内营养的问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青岛生化制药厂研制成功“复合营养要素”。1981年上海东海制药厂研制成功“要素合剂”。1984年,天津第二生化制药厂研制成功“高氮要素合剂”。90年代以后,我国肠内营养制剂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各类制剂相继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关单位也相应生产和引进了各种输注营养液的导管和输注泵,进一步完善了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应用,挽救了大量危重患者。三、营养支持在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一)营养支持在外科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营养是机体生长、组织修复、维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患者得以康复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健康机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等营养素的消耗与补充,自然地维持在平衡状态。因某些原因使这些营养素全部或其中一种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或补充过多而有不平衡状态时,机体即会出现失常现象,机体的代谢也因此失衡。患者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病而摄入诚少,尤其是胃肠功能失调、不愿进食或不能进食或进食后不能消化吸收的患者,营养摄人量明显不足;二是因创伤、感染或机体本身内分泌和代谢改变而导致代谢增高、蛋白质的净分解高于净合成,结果机体无足够的能量、氮源及其他营养素来修复组织。因此,营养支持是多数患者治疗措施中的一部分,只是支持的途径、数量及迫切性等方面有所不同。1.改善营养状况20%~40%的外科住院患者有营养不良,尤其是那些消耗性或慢性疾患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更高。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肯定效果。以往对此尚有不同的意见,临床观察的结果不一致。近年来,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观察,其效果已为临床医师所接受,并认为术前纠正营养不良的效果优于术后的营养支持。某些术前不能接受营养支持的急症患者或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仍属必要。因此,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已成为外科的一项必要的治疗措施。2.支持胃肠道休息营养支持除能补充营养外,还可减少胃肠液的分泌,使肠道得以休息,缓解胃肠道症状。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程长,营养状况差,且常伴有梗阻、瘘、出血等并发症需行外科治疗。营养支持已成为炎性肠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可以支持肠道休息、缓解症状,也可为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创造手术条件,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0世纪70年代以前,肠外瘘的病死率高达50%~60%。此后,有了有效的营养支持,在治疗上不再为解决患者的营养问题而被迫急于施行肠瘘确定性手术。这样不但提高了总治愈率,也提高了瘘口自愈率。从而改变了肠瘘的治疗策略,将早期手术改为最终选择手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3.促进组织愈合创伤、烧伤、感染后常有蛋白质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影响创面和组织的愈合。营养支持并增加代谢调理,可加速改善组织和创面的愈合。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在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激素,更显示有良好的效果。低蛋白血症可迅速得以纠正;烧伤创面与创伤的肉芽创面的愈合加速;供皮区愈合时间缩短;肠外瘘自愈率提高。这些都是在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蛋白质合成增加,组织修复加快的结果。4,促进肠黏膜增殖大量小肠切除的患者由于肠道的营养消化和吸收功能严重受损,不能依赖自然饮食获得营养以保证·2第一章外科营养支持■代谢的需要。在缺乏有效的营养支持前,肠道短于70cm者很少能存活。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效的营养支持使残存的小肠赢得了代偿的时间,使许多患者得以存活并恢复口服营养。近年来,联合应用谷氨酰胺、膳食纤维与生长激素进行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更加强了肠黏膜的代偿。谷氨酰胺是肠黏膜细胞的组织特需营养素,能促进肠黏膜细胞的生长;膳食纤维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利于结肠黏膜的增长与功能代偿;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细胞增殖。三者联合应用,构成了肠黏膜增殖与功能代偿的条件。(二)外科患者的代谢改变与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手术是外科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患者对手术产生的立即代谢反应取决于手术时间、创面范围、失血量等因素。手术后患者机体多处于应激状态,此时机体的促分解代谢激素,包括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多,而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正常,导致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均增加,出现高血糖。由于血液循环中儿茶酚胺直接抑制胰岛β细胞以及肾脏清除增加等多种因素,致体内出现胰岛素阻抗现象,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这与饥饿时发生的营养障碍有所不同。体内分解激素增加致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骨骼肌等组织的蛋白质释放出氨基酸。手术创伤后患者肝脏利用氨基酸的能力下降,因此机体大量消耗支链氨基酸,血中支链氨基酸减少,其他氨基酸尤其是苯丙氨酸与丙氨酸增加,尿中尿素氮的排出量明显增加,出现负氮平衡等现象。由于这种分解代谢难以被外源性营养所纠正,故称之为自身相食(autocaialim)。此时如不适当地进行营养支持,不但达不到营养支持的目的,甚至会引起更多的代谢紊乱。随着对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代谢亢进的认识加深及其与饥饿性代谢反应的区别,l987年提出代谢支持(metaolicuPot)的概念,其目的是保护和支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推进各种代谢通路,避免因不当的营养供给而加重机体器官和功能的损害。1.手术前营养支持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后易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增加、胃肠道排空延缓、恢复缓慢等并发症。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基础代谢率增高,分解代谢明显增高,而机体利用外源性氨基酸和能量的代谢功能受限,这一综合因素降低了术后营养支持的效果,难以纠正术后的净分解代谢。因此,对那些术前已有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术前给予营养支持,虽然手术操作技术的改进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营养状态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文献中也有作者认为,术前营养支持并不能降低术后致病率和手术死亡率,这可能与营养支持的方法、时间的长短有关。虽然关于术前营养支持的时间尚无完全一致的意见,但一般认为应7一14天,时间过短营养支持难以达到效果。术前营养支持是否有效,应根据营养监测指标来判定,一个有效的指标是扩充的细胞外液间隙收缩(水肿消退),故患者的体重可能不增加甚至有下降。因此,清蛋白、前清蛋白与转铁蛋白等是主要的判定指标。在那些清蛋白无改善的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致病率与死亡率,延长营养支持的时间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手术后营养支持手术后营养支持通常适用于四类患者:①术前因营养不良曾给予营养支持,术后需继续给予,直至能恢复口服饮食。②术前有营养不良,但因某些原因而未能行营养支持,术后短期内又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③术后发生并发症如肠瘘、胰瘘、严重感染等。④术后因化疗、放疗等而导致恶心、呕吐和厌食,不能摄取足够的营养。手术后早期,患者往往合并有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易产生水、钠潴留,并发代谢性酸中毒,而且机体内亢进的分解代谢并不能为外源性营养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当地进行营养支持,不但不能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反会引起更多的代谢紊乱。因此,在手术创伤后的初期治疗,主要是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补充血容量,降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的活动,使潴留于机体内的水分加速排泄,恢复正常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比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适当给予能量和蛋白质,目的是防止机体过度消耗,待病情(呼吸、循环等)平稳,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48小时后再根据营养测定的结果,按患者的营养需要量补给。·3·■实用外科诊疗常规3.营养支持的方法营养支持的方法可分为肠外与肠内两大类。选择的依据是:①患者的病情是否允许经胃肠道进食,有时为了使消化道休息(如胰腺炎),禁食本身也是治疗措施之一。②胃肠道的供给量是否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③患者有无肠外营养支持的禁忌,如心衰、肾功能障碍等。④患者的胃肠功能是否紊乱,腹腔内疾患常影响胃肠功能而不能进食,但腹腔外疾患(如感染)也可致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不能经胃肠道进食或是进食量很少。肠外营养可以采用腔静脉或周围静脉的途径,脂肪乳剂的应用使经周围静脉营养支持成为可能,其并发症尤其是与静脉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少,但营养补充量有一定的限制。故可按以下原则选择营养支持的方法:①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者之间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②周围静脉营养与中心静脉营养两者之间优先选择周围静脉营养。③肠内营养不足时,可用肠外营养补充。④营养需要量较高或希望短期内改善营养状况时,可用肠外营养。⑤营养支持时间较长,应设法应用肠内营养。(三)肠内营养重要性的再认识肠道细菌易位是肠腔内固有菌群在肠道外的内环境中重新分布,肠道细菌易位所导致的肠源性感染是外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已成为临床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全肠外营养能替代胃肠道提供机体所需要的已知营养素,使胃肠道处于功能性的静止状态,从而有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由于肠外营养不经胃肠道而直接进入循环,是因解剖或功能上的原因而不能应用胃肠道的患者唯一的供给营养途径。因此,TPN刚开始应用于临床之际,临床医师十分热情地接受这一新疗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许多患者因TPN而得以康复。但长期应用TPN的患者可出现医源性肠饥饿综合征,表现为肠蠕动减慢,肠黏膜细胞明显减少,黏膜菱缩,绒毛的高度、蛋白质及DNA含量减少,同时肠腔内分泌型IgA亦明显减少。实验证明,TPN可导致肠道细菌计数及向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数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包括:①患者原有的疾病,如大的外科手术创伤、严重感染、营养不良等对肠黏膜及免疫功能的损害:②由于禁食而缺乏肠内食物对肠黏膜的有效刺激;③TPN减少胰、胆液及其他消化道分泌物的产生,使其对肠黏膜的营养作用减少;④标准TPN配方中缺少对肠黏膜细胞特异的营养物质如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支持肠道黏膜屏障,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包括:①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细胞间连接和绒毛高度,保持黏膜的机械屏障。②维持肠道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长,保持黏膜的生物屏障。③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IgA,保持肠道的免疫屏障。④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保持黏膜的化学屏障。⑤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当病情危重时,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低血流状态导致肠黏膜营养性损害,同时危重状态下代谢受损,TPN易使代谢偏离生理过程,代谢并发症增加,此时肠内营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在术后或危重患者复苏后及早给予肠内营养。为促进肠黏膜细胞生长及调控免疫功能,肠内营养制剂中可添加精氨酸、谷氨酰胺、鱼油及核糖核酸等。有研究表明,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肠细胞增殖,有条件的患者亦可使用。(四)营养药理学的认识与发展传统营养支持的基本目的是提供充足的能量和氮源,以适应机体的代谢需要,维持生理内稳态,促进患者康复。为达到这一目的,在营养支持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静脉内高营养(itraveouhyerali-metatio)、全肠外营养(totalareteralutritio)、肠内营养(eterutritio)、人工胃肠(artificialgut)、代谢支持(metaolicuort.)等概念。每一个新概念的问世和研究,都推动着临床营养向更高水平的领域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技术,营养支持已成为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对感染、创伤等危重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在高代谢病理过程中或器官功能障碍时,往往伴有免疫功能的低下或障碍,感染性并发症是影响重症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临床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并不能使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疾病的预后仍然较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表明营养支持。4第一章外科营养支持可以改变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是由于纠正和预防治疗对象的营养不足,更重要的可能是通过其中特异营养素的药理学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某些营养物质不仅能防治营养缺乏,而且能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应答功能,维持正常、适度的免疫反应,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有害的或过度的炎症反应,维护肠屏障功能等。这一概念称之为营养药理学(utritioharmacology),亦有学者称之为免疫营养(immuoutritio)以明确其治疗目的。具有免疫药理作用的营养物质随着研究的进展日趋增多,目前研究较多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的营养素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w3脂肪酸、核苷和核苷酸、膳食纤维等。近年来又提出生态免疫营养(ecoimmueutritio),即在肠内营养配方中除增加上述营养素外,又增加了乳酸杆菌、双歧菌等,以改变肠道菌群,减少病原菌的生长,抑制肠道细菌易位。营养药理学的作用与有效性已被很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明。由于受到输注试剂的限制,特定配方的免疫营养制剂多属肠内营养,静脉输注的免疫营养多限于单种营养素的添加,如精氨酸、谷氨酰胺二肽等。目前有关营养药理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外科及重症监护治疗患者,作为一种新的临床营养治疗,仍有很多未明确的问题,其中既有作用机制的问题,也有临床实际问题。如各种营养素的量效药理关系,联合应用多种具有免疫药理作用的营养素时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固定配方是否为最佳疗效的理想配方,免疫营养对肿瘤、器官移植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影响…随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免疫营养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在各种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刘继琐)5第二章止血和血栓第一节概述人体存在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这两个系统相互拮抗,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流在心血管内周而复始地循环。如果凝血系统功能发生障碍或抗凝系统功能亢进,就会引起出血,反之就会发生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形成一种由纤维蛋白与血液中有形成分组成的凝块状物一血栓所造成的一系列病理过程,可能是在血管壁发生改变的部位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止血反应。血栓可以在血液循环的任何部位形成,引起血管的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或梗死,亦可附着在血管壁或心室壁上,不完全阻断血流。血栓部分或全部脱落可堵塞远处血管,造成栓塞。凝血过程受抗凝系统调节,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蛋白C蛋白S系统,随后凝血块通过纤溶系统形成的纤溶酶使之溶解,而伤口修复过程继续进行。人体血管受损时,血液可自血管外流或渗出。此时机体将通过一系列生理性反应使出血停止,此即止血。止血过程有多种因素参与,并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止血过程涉及以下步骤:血管壁及其支持组织的相互作用;循环中血小板与血管受损伤处相互作用:凝血过程启动并形成纤维蛋白: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凝血的调节:止血停止后受损处的修复。止血机制及主要相关因素的作用见图2-1。血管损伤血液外流血液白发性渗出血小板活化。出血血管应激反应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内皮细胞血管收缩凝血反应损伤效应TXA.TE神经相PF,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vW配体液相5-HT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ET血小板相纤维蛋白形成止血图2-1止血机制及主要相关因素的作用TXA:血栓素A2:PF:血小板第三因子:5-HT:5-羟色胺,TF:组织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ET:内皮素一、血管因素血管损伤后,局部小血管通过轴突反射使血管收缩,同时许多体液因子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垂体后叶加压素等也可使血管收缩,受损部位血流减慢,血小板借助于受体糖蛋白I(GPI)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ⅴW℉)形成复合体,很快在血管内皮下已暴露的胶原组织或基膜上发生黏附:发·6····试读结束···...

    2022-10-26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

  • 《实用临床外科诊疗及护理》苗蓓蓓,胡波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临床外科诊疗及护理》【作者】苗蓓蓓,胡波主编【页数】112【出版社】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658-3972-6【价格】40.00【分类】外科-疾病-诊疗;外科-疾病-护理【参考文献】苗蓓蓓,胡波主编.实用临床外科诊疗及护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实用临床外科诊疗及护理》内容提要:本书涵盖了临床常见的外科病,以各种疾病的常规诊疗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从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到诊断与治疗,从常用的诊疗技术到最新的诊疗手段以及护理常规,层次分明地予以阐述,重点强调实用性强的诊断及预防治疗方法。旨在提高临床外科医师的诊治、护士的护理水平,组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和护师。本书内容简明、实用,有助于外科医生诊疗技术的提高,是各级外科医生和相关科医生的学习教材和工具书。《实用临床外科诊疗及护理》内容试读第一章肝胆外科疾病第一章肝胆外科疾病第一节肝损伤在开放性腹部外伤中,肝是最容易受伤的器官;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其受伤机会仅次于脾。作为体内最大实质性脏器,正常情况下肝质脆,包膜脆弱,易在外力影响下发生裂伤甚至碎裂。肝结构复杂,血液循环丰富,承担着复杂而重要的生理功能。复杂肝外伤的处理对外科医师来讲,到目前为止仍是棘手的问题。这些患者早期往往死于出血性休克,稍晚多死于胆汁性腹膜炎、继发性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肝外伤还往往合并其他器官损伤,从而使伤情及处理更复杂化,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亦随之升高。一、损伤机制正常情况下,肝质地脆,包膜薄弱;从解剖位置上看,肝与脊柱关系密切,右肝更与肋弓有密切联系。在外力作用下,肝易受挤压伤,有时外伤致肋骨骨折,断端可能会直接刺伤肝:肝膈面与膈肌间有韧带相连,在剪切外力作用下,可发生撕脱,损伤肝包膜甚至肝实质。另外,在特殊情况下,临床上某些有创操作有时可致肝损伤,如TPS、肝穿刺活检、肝穿刺引流、胆道系统引流等。肝包膜甚至肝实质在操作过程中撕裂或穿破后,可发生出血或胆漏。在钝性腹部外伤中,肝损伤机制一般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车祸伤或高空坠落伤中,常见肝减速伤。身体因外力突然停止移动,而肝还在运动中,此时,往往在其与膈肌附着部发生包膜甚至肝实质的撕裂伤。裂隙常见于右前叶、右后叶之间。(2)外力直接作用于腹部,如钝击伤,肝间接受力发生挤压伤,受伤部位常见肝中间部分(Couiaud分段V、V、Ⅷ)。如果挤压严重,脊柱前方的尾状叶亦可能·01·实用临床外科诊疗及护理受伤。贯通伤常见原因有枪伤、刀刺伤,根据损伤不同位置,可伤及肝任何部位。而在枪伤,往往同时并发其他脏器损伤,使病情复杂化。二、肝损伤分级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脏器损伤分级(OIS)委员会1994年肝损伤分级,按损伤的程度,肝损伤分为6级(表1-1)。表1-1AAST肝损伤分级级别类别具体损伤情况血肿被膜下,lt10%肝表面积裂伤被膜撕裂,肝实质裂伤深度lt1cm血肿被膜下,占肝表面积10%50%;位于肝实质内,直径lt10cm裂伤被膜撕裂,肝实质裂伤深度1~3cm,长度lt10cm被膜下,gt50%肝表面积;位于包膜下但表面破裂或肝实质血血肿肿:肝实质内血肿直径gt10cm或为扩展性裂伤肝实质裂伤深度gt3cmW裂伤肝实质破裂累及25%75%肝叶或1~3个肝段裂伤肝实质破裂累及75%以上肝叶或单个肝叶中累及3个以上肝段血管肝附近静脉损伤,如肝后下腔静脉或主要肝静脉损伤血管肝撕脱般来讲,I、Ⅱ级损伤属于轻度肝损伤,占80%90%肝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或仅需简单手术治疗;Ⅲ~V级属于严重损伤需要手术治疗;M级肝损伤一般没有生存机会。三、病理肝损伤后因大量出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胆管损伤或肝组织内小胆管破裂将致胆汁外渗引起腹膜刺激征。大量血液和胆汁积聚于腹腔内,可引起心率快、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肾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胆汁性腹膜炎可加重细胞外液的丢失,引起凝血机制障碍,出现继发性出血和感染。肝损伤后,肝包膜下血肿的容量可以是数毫升,但也可以多至20003000L,甚至更多;肝实质破裂·02·第一章肝胆外科疾病可造成广泛的肝组织坏死。如此前肝损伤机制所述,肝右叶受伤的机会是左肝的4~5倍,膈顶部损伤在所有肝外伤中约占40%。四、诊断(一)症状与体征肝外伤的临床表现因致伤原因、损伤程度及病理类型而异。主要表现是腹腔内出血、休克或腹膜刺激征。表浅裂伤出血和胆汁外渗不多,且在短期内多能自行停止,故临床表现轻微,一般仅有上腹部疼痛,很少出现休克,且症状可逐渐消退。严重肝裂伤或贯通伤,因广泛肝组织碎裂和肝内较大胆管及血管断裂,腹腔内出血和胆汁渗出较多。临床上常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剧烈腹痛,体格检查时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肝严重碎裂或合并有肝门大血管、下腔静脉破裂时,可发生大出血。患者往往因失血过多来不及抢救而死亡。(二)辅助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致伤原因及部位或者开放性损伤的伤道来判断有无肝外伤可能。但在合并多处、多发伤,或创伤严重时,患者神志不清,不能配合临床检查,诊断常有困难。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暂时稳定,可借助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常用辅助检查方法如下:1.诊断性腹腔灌洗(DPL)肝损伤较明显,出血量相对较多时,腹腔穿刺多能获得阳性结果。当穿刺阴性仍然疑诊肝破裂时,可行腹腔灌洗协助诊断。以细导管经穿刺针插入腹腔内,进行抽吸,如抽吸不到液体,即将无菌生理盐水(20Lkg)经导管注入腹腔内,并轻柔地帮助患者向左右两侧移动,2~3mi后,将液体吸出,进行检查。若液体清亮则为阴性。若经化验红细胞gt10万/mm,白细胞gt500/mm3,或检测出胆红素,表明有肝破裂可能。2.创伤重点超声(FAST)腹部超声通常作为肝外伤初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设备的移动性得到加强,更有便携设备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在创伤外科,超声具备了无创、快速、便携的特点,结果判读实时化,可快速发现腹腔内异常积液、积血,对肝实质的损伤亦可清晰地发现,创伤外科医生尝试将其作为DPL的替代检查方法。实际应用中,对于腹部创伤,发现病变的敏感度在82%~88%,特异度可达到99%。但超声检查对检查者的依赖性较强,结果判读时应充分考虑这个不确定因素。3.CT一般情况稳定的腹部实质脏器创伤患者,CT扫描是目前普遍应用的影像·03·实用临床外科诊疗及护理学检查方法。对于肝创伤,CT有很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随着创伤与扫描间隔时间的延长,这个敏感度与特异度会更加升高。CT扫描不仅能发现肝创伤,而且可以清晰显示创伤部位、创伤程度,并可以据此对肝损伤进行精确分级;在检查肝的同时,CT还能发现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减少遗漏诊断的机会。4.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清晰显示肝内血管破损部位。在其他诊断方法无效时,可考虑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仅有重要诊断价值,还有重要的治疗价值。损伤位置借造影明确后,可同时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达到止血的目的。5.腹腔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腹腔镜探查可明确诊断;对于非严重创伤,腹腔镜下可同时给予治疗。初步应用表明,腹腔镜的应用可以降低阴性或非治疗性开腹探查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五、治疗肝外伤的治疗分为一般治疗与肝损伤的治疗两大部分。对于肝损伤本身而言,又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一)一般治疗包括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及其他部位并存损伤的初步处理。为了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及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应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应尽早进行,既可以快速补液,又可在治疗过程中,监测中心静脉压力,指导补液速度及补液量。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做开腹探查准备。部分患者因出血量大,抗休克治疗不理想,可能需紧急开腹探查止血才能挽救生命。对于合并伤,应按其实际情况安排处理的顺序,如张力性气胸的处理应先于肝损伤处理或与肝损伤同时处理,而长骨骨折等损伤可先做简单固定,待腹腔内大出血控制后再做进一步处理。处理顺序不当可能会延误肝损伤治疗的最好时机(二)肝损伤的处理1.肝损伤的非手术治疗随着对肝疾病本身认识的深入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肝损伤的处理方法一直在不断演变中。在20世纪之前,肝损伤一般采用比较消极的处理方式,认为“因肝外伤所致出血性休克患者或者在24h内死亡,或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即能生存”,这种治疗方法的病死率高达65%。在20世纪初,随着对肝外伤病理生理过程及肝解剖结构认识的深入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肝外伤后,手术治疗成为主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肝外伤的病死率已从62.5%下降为27.7%。手·04·第一章肝胆外科疾病术作为肝外伤的主导治疗方式一直持续至20世纪90年代。其后至今,在临床实践中,创伤外科医生逐渐观察到大部分肝损伤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在密切临床观察下,对部分肝损伤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治疗方式。这个转变不是偶然的,首先,广泛应用的CT扫描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肝损伤并判断损伤程度,对损伤进行分级;CT间隔一定时间的系列检查可以对病理进行可靠监测:超声的普遍应用提高了病情判断的时效性;对肝损伤的解剖及病情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非手术支持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在报道中,肝损伤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为82%100%,总体病死率lt10%。尽管这样,非手术治疗的范围在目前仍没有广为接受的标准。有医师认为,不管CT扫描损伤程度如何,如果伤者来诊时或经简单复苏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平稳,均可以非手术治疗观察。所谓血流动力学稳定,大部分医师认为收缩压应该在90~140mmHg,心率在60-100/mi以下。当然,所有这些的先决条件是有良好的监护条件,并有随时开腹探查、手术治疗的保证。需要注意的是,肝开放性损伤目前仍然以手术治疗为主,虽然有医师非手术治疗成功的少量病例报道,但仍需大量临床观察确定其有效性。虽然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标准仍没有共识,但有一些因素与非手术治疗失败有关。首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占非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的75%。一般表现为液体复苏治疗需持续进行,或者在复苏治疗过程中,酸中毒不能缓解,或者复苏一停止,血压、脉搏即出现不稳定状态。其次,CT强化扫描时,肝内见造影剂聚积成片或大片外渗。这些患者情况不稳定,有时甚至可以有突然的病情恶化。一般需要开腹探查手术治疗,或者进行其他介入治疗,如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血管栓塞等。最后,在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非手术治疗的成功机会极小:肝损伤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若发现合并其他器官伤,应积极手术治疗。2.肝损伤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肝损伤后,肝实质损伤部位会发生出血、胆汁漏。据报道,存活24h以上的患者,约25%会发生并发症,包括胆漏、胆道出血肝坏死、肝脓肿、腹腔间室综合征和迟发出血等。非手术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关联。Ⅲ级损伤者,并发症率约1%,Ⅳ级损伤者,并发症发生率达21%,而V级损伤者,并发症率高达63%。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并不高,为2.8%~3.5%,但这是肝损伤非手术治疗并发症之一,也是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对这部分患者的处理目前没有统一意见。有医师建议行开腹手术治疗,有建议行介入治疗(肝动脉选择性栓塞)。但随着肝损伤分级的程度升高,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可能反而增加失血、死亡概率。哪种治疗方·05·实用临床外科诊方及护理法更合理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胆管损伤后,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形成胆瘤、胆汁性腹腔炎、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约3%。在Ⅲ级以下损伤患者,胆源性并发症较少见。而在V、V级损伤患者,胆源性并发症发生率很高。此类并发症发生后,通畅引流是首要的处理方法。具体方法包括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或临时支架置入,或者腹腔镜探查,腹腔冲洗引流等方法。其他少见并发症还包括腹腔内脓肿、肝坏死、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胆道出血以及遗漏诊断等。肝外伤后腹腔脓肿易发生于肝实质内及右肝下右膈下间隙,一般均可以经皮穿刺引流缓解。肝坏死多见于较严重肝损伤(V、V级肝损伤),特别是经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者。一般的并发症不需特殊处理,个别情况下,如果局部产生积液,可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缓解。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在治疗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如果发生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一般需要行开腹探查,扩大腹腔容积来缓解高压状态。胆道出血表现为血便或呕吐物带血,一般有上腹部不适,可经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认,镜下可见到十二指肠乳头血性液体流出,由肝内胆管与肝实质内血管相通所致,常用血管造影并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3.肝损伤的手术治疗尽管多数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控制病情,但仍有一部分严重肝损伤患者需要紧急开腹探查手术治疗来挽救生命。手术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尽快控制出血,其次可以考虑将失活肝组织切除、检查胆道系统、处理胆漏以及处理其他脏器合并伤等。一般情况下采用右上腹“J”形切口或双肋缘下切口,以获得良好显露。出血多时,应该先将右上腹肝周以大量纱布或纱垫填塞,以暂时控制出血,给麻醉师进行液体复苏争取时间。患者循环稍稳定后,可小心查找出血部位,做相应处理。如果纱垫填塞不能控制出血,应将肝十二指肠韧带暂时控制,如果控制后仍有出血,提示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损伤出血的可能。肝十二指肠韧带控制后,出血停止,放开后,复出血,提示肝动脉出血的可能,可以选择性结扎受伤侧肝动脉分支以制止出血。检查肝具体受伤情况时,特别是背侧伤情,应该将肝充分游离,切断其与膈肌间韧带,一方面充分显露受伤部位,另一方面,对于出血也能更好地控制。如果伤情严重或客观条件不允许对出血部位彻底控制,可将填塞纱布或纱垫留置肝周,术后35d分次拔出。肝损伤其他常用手术方法如下:(1)连续缝合法:适用于浅表,伤缘较整齐的裂伤。首先清除失活的肝组织,彻底止血并处理胆漏,以3-0至5-0可吸收线或血管缝线做间断褥式缝合或连续缝合。·06····试读结束···...

    2022-10-26 中华护理学会徐波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