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发红人星球:更接近真相的直播带货课(线上)价值2480元,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课程简介本课程由红星制作,由大播、小天、雨彤、金龙共同打造,更贴近真相的直播带货课(线上)官网售价2480元做直播带货?你也有这样的需求吗?想学习系统的直播流程,想培养专业稳定的主播,想组建一个互动性强、转化率高的直播团队,想打造一个交易量高、转化率高的直播间,这个课程不容错过。!课程亮点:高效:完成企业/商家自播0-1阶段性布局落地:所有真实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教学和案例讲解系统:直播带货全过程分析,内容全面系统课程收益:系统方法:抖音电子商务0-1运营逻辑实战游戏:各种盈利模式下的案例拆解解决方案:拆解直播带货人货场理论,给商家自播路径文章底部有14节8个多小时的实践课程,课程目录和下载链接。出发红人星球:直播带货课(线上)视频截图更接近真相课程目录:直播带货课(线上)更接近真相第一节:抖音流量逻辑及直播带货玩法模式第二节:详细讲解直播带货流程,科学团队建设流程第三节:直播带货七大模块选品排款的终极秘诀第四节:沉浸式网购场景搭建技巧,直播带货七大模块(上)第五节:沉浸式网购场景搭建技巧,直播带货七大模块(下)第八节:百万主播直播带货七大模块必备能力要求(上)第六节:100万直播间脚本规划详解及写作策略(上)第七节:100万直播间脚本规划详解及写作策略(下)第九节:百万主播直播带货七大模块必备能力要求(下)第十节:直播带货七大模块之百万主播必备的销售促单技巧(上)第十一节:百万主播直播带货七大模块必备的销售促销技巧(下)第十三节:直播带货七大模块千万GMV加速器-巨型千川第十二节:直播带货七大模块的热门直播间引流秘诀第十四节:直播带货七大模块高效直播复盘相关下载点击下载...

    2022-04-03 直播带货直播间没什么人怎么办 直播带货直播间装修

  • 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张佳玮出版社:鹭江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试读:序知道得多些,总会开心些2012年冬天,巴黎已经冷得呵气成霜。我一般早上5点起床,发完几封邮件出门,乘7号线到Juieu,转10号线,再坐一站,上地面就是圣日耳曼大道。走一段,向右一转,就看见远远的巴黎圣母院侧脸了。索邦的一个校区在路的左手边,我去那里上口语课。初次去时,到早了,看见门口有位秃顶老先生,坐在一叠报纸上,边低头看书,边啃棍子面包。我想这年纪,一定是老师,于是怯生生地喊:“老师?”那位一抬头,看看我:“啊,我也是学生!”后来上了几次课,课间聊过三五遭。这位叫古斯塔夫。我:“古斯塔夫-福楼拜的古斯塔夫?”他:“对对,我爸爸很爱福楼拜,我也是。”于是,我后来就叫他福楼拜先生。福楼拜先生做了二十七年的汽车销售,儿子在里昂。为什么来上课呢?他说自己读书少,是懵懂无知先生(MoieurIocet),“不想把这点无知带进坟墓去”。有一次我们发阅读材料,是保罗-默朗写香奈尔的文章。古斯塔夫下课就跟我说,他在苏利-默朗地铁站坐了半辈子车,从来不知道原来默朗跟香奈尔还有一腿。我安慰他说,时装界的事嘛,男人不知道正常,他听了点头,挠挠头顶上的几根头发:“但我又少一点懵懂无知了。”上完课,向巴黎圣母院走,到塞纳河边左转(左手边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一路走到C线,下去,一直坐到大学城。下车的地方,总有一个何塞-圣马丁的骑像面着我们。穿过大学城的草坪――无数人在跑步――去到教室,上语言课。班里有两个有趣的人。一位是朱黛哈忒,泰国人,自我介绍时说三她十八岁,与所有泰国女人一样,妆化得浓而且美,说话声音嗡嗡的,常带微笑,她的职业是一个很长的词,似乎跟香熏理疗有关。另一位叫柳德米拉,俄罗斯人。她说她快五十了,来法国时,她故乡那片大地还没分裂呢。她在故国时,从事跟火箭科技沾边的职业――班里一位小她三十岁的波兰姑娘惊叹道:“天哪!”“为什么要来上课呢?”“我先生嫌我口音太重了!”还有位同学,也是俄罗斯人,叫安杰利娜,说自己三十七岁了。在俄罗斯,她是唱花腔女高音的,理所当然,长了一副花腔女高音的魁伟体格,比我还壮一圈。但她的声音极温柔,说话时声音如棉絮,细细碎碎得。每次谈话,她便多愁善感起来,明明体格魁梧,还微笑着,却爱说忧伤的话题,眨着蓝玻璃般的眼睛,神情小鸟依人,翻来覆去,用她断断续续的法语说:“我来学唱歌,因为老师说我天赋好,但许多东西,俄罗斯学不到,到这里,或者意大利,如果可以学习一下,还有机会。啊,我到巴黎,也是想找到真爱的……可是真爱很难找……男人大多数,都只想跟你玩儿,但不想娶你……但我还是觉得,我能找到真爱……”另一位同学,委内瑞拉人,他的名字按读音念叫列奥诺尔,本身是作品不少的建筑师,有一位跟她熟的同学相信她一定超过四十五岁。她很热情,在课堂上很活泼。她说来巴黎,除了修建筑方面的课程,就是来看蓬皮杜中心那几尊耶稣-拉斐尔-索达的涂色钢管作品。她说:“看了这个,怎么都值回票价了。”意大利姑娘弗朗切斯卡是2013年秋天来巴黎的,1992年生的女孩子,办事特没溜,出门现金揣一大包,晃荡着走。米兰人,但有两年没在米兰住了――之前的夏天在印度度过,再之前是在佛罗伦萨,再之前是在柏林……她做什么的?唱歌的,有歌剧或群唱表演时她就去,好的时候一个月唱六次,糟糕的时候一年唱两次;收入差的时候,唱一晚上累岔气了,也只能挣15欧元。她承认自己做这行很麻烦,因为意大利唱歌的人太多,而她父亲是工程师,与艺术界并无瓜葛,想帮忙也帮不上。她现在每周要去外地(近来常去匈牙利)唱歌,然后赶回巴黎上课。我问她对巴黎的感受,她说:“很自在,这里有许多跟我一样的人!”学当代艺术的克莱赫是英国姑娘,在大连住过两年,会说“彪呼呼”,会背诵《行路难》。我跟她聊天,说谢灵运推崇曹植,took80%taletoftheworld,hehimelftook10%(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她表示谢公goodatraiighimelf(善于自夸).她听我念过一次“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大感兴味,摸出手机调出录音功能,“再来一遍!”隔两天又问我:“什么叫‘吃俺老孙’?”我问她:“你是听谁说‘吃俺老孙一棒’了吧?”她又高兴了,“你再说一遍!”2013年大多数周一上午,我们须去罗浮宫,听一位拉瓦勒先生讲课。老先生脾气很好,而且富有八卦精神。比如,讲完一幅保罗-乌切洛的画如何借长矛构图后,一转身看见一幅波提切利的肖像作品,搁在菲利浦・诺作品的旁边。他问我们:“知道为什么罗浮宫把这幅画搁这里,不跟波提切利的其他作品搁一起吗?”大家摇头。“因为有说法认为,这画其实是菲利浦・诺给波提切利做助手时完成了主要部分。”他又跟了一句,“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波提切利只署了名,这画完全是菲利浦・诺画的。”我们这堆人里也有几位,常腹诽“达・芬奇其他方面确实吹得很神,画作本身不过如此”。待提出这茬时,老先生考虑了一下,然后把我们拽去佩鲁吉诺的画前。“这个人你们知道?”“知道。拉斐尔的老师。”“他的特色是什么?”“塑造理想美,匀整构图。”“他画得写实吗?”“不写实。”“那么卡拉瓦乔除了明暗对比之外,还有什么明显特色?”“有现实主义倾向,很写实。”“那么,拉斐尔做到理想美了,但做到写实了吗?”“并没有。”“那么,达・芬奇的《圣安妮》,做到理想美构图了吗?”“做到了。”“写实吗?”“写实。”“写实和理想美都兼具了吗?”于是我们服气了。另一位老先生上课,老派法国人的调子:讲一个看法,能发散出去三五百个例子。看我们笔记记得勤,就摇头:“别记笔记!这些书上都查得到的!我也不考这个!你们最后考试交篇论文就行!你们要听的是方法和思维方式!!”然后一摆手,“上回我们说到凡・高1886年来到巴黎之前……”这位老先生,很喜欢一个中国画家――“抽搭”。我跟他交流了好几次后,确认他说的是“朱耷”。我在巴黎待着,乱七八糟地上课,学了很多可能并无实际用途的东西。比如:菲利浦・利皮是波提切利的老师,他儿子菲利浦・诺给波提切利当过助手;波提切利还拜过韦罗基奥为师,韦罗基奥教过达・芬奇、佩鲁吉诺,影响过米开朗琪罗,佩鲁吉诺又教过拉斐尔。比如:关于梵蒂冈那尊著名的拉奥孔雕像,那只右胳膊是弯是直,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有过不同意见――米开朗琪罗赌对了。比如:喜多川歌麿当时受了东洲斋写乐的役者绘影响,开始玩儿那套“当时全盛美人揃”,断句法该是:“美人们在她们容貌极盛时的留影。”比如:在使用黑檀木嵌面之前,法国人用杉木和橡木做实木家具。比如:法国人做墙纸绘画时,一度把伊特鲁里亚风格误以为是土耳其风格。比如:土耳其开始出烟斗,是因为他们那里发现海泡石比石楠树根更靠谱。比如:群青和佛金的昂贵导致了木板油画的历史无形中被延长。比如:挂毯艺术的兴盛是因为城堡的大量建造,用以避寒;挂毯艺术的凋零是因为城堡时代结束了,补壁的功能遂成绘画……比如:圣埃蒂安教堂里一幅名为《守护天使》的画其实是弗朗切斯科-马菲在威尼斯一幅同样5米乘3米作品的复刻版……这些东西,说起来真是没一样有用的,只是当时学起来,好玩,又好看。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给予了我们大量“不用学习”的权利。我们不一定需要学外语,因为世上有无数译者和字幕组,会把外语译好了给我们;我们不一定需要学做饭,因为世上有无数餐馆,可以把饭做地道了给我们吃;我们不一定需要读书,因为总有无数的《一周教你读懂黑格尔瓦格纳波提切利韦伯以赛亚柏林昆德拉》会出来,让我们一目十行。但是呢――你吃一碗回锅肉,可以觉得“这青蒜苗很好,这肉一定是臀尖的,肉煮得火候稍过,但这样一来豆瓣酱就不至于太齁……”,也可以单纯觉得“这碗肉真好吃”。后一种看法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美食评论家;但你也有另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吃”,多一点其他可能。你读一部小说,可以觉得“这个结构真是精美,这个视角真是绝妙,这个高潮点设置真是好,这段长句的使用真有韵律美……”,也可以单纯觉得“这本书真好读”。后一种观感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文学评论家或者小说家,但你也有另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读”多一点其他可能。你看一场球赛,可以觉得“这个战术落位很恰当,这次防守战术变换很及时,这个换人太聪明了,这一连串的反击路线跑得好……”,也可以单纯觉得“这场球赛真好看”。后一种心情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球评人或者教练,但你也有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看”,多一点其他可能。就像长久以来,每当提及“听古典音乐的耳朵需要训练”,这话总显得有点政治不正确;当然,全然不懂配器和结构的人也能从音乐中获取快感,但也有些美感要通过学习才能领略。事实是:想欣赏任何东西,都需要一点学习成本。《西游记》多好看,可是你不花几年学汉语,还看不懂呢――克莱赫就跟我抱怨:“他们都说相声很好听,可是我听不懂!”如果她的中文听力再好一点,大概听相声时就会更高兴些。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有用,但因为它们是好的。人生在世,乐趣的感受和制造,都来自于大脑活动,而大脑活动,其实就是在分析各类已知的信息(包括幻想,也是从已知信息中扩散出去的),然后从中汲取快感。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这么说: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能立刻起到作用,还因为绝大多数知识,可以提供给你乐趣――有些能够立刻兑现,有些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但早早晚晚,你总会觉得:知道了这些,生活比原来,更有意思些。Ch1.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Q:那些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努力的人就不困吗?我一直很纳闷,尤其是听到有人讲西南联大的一些伟人深夜还在学习,早上五点就起来,他们不困吗?我高中时也有半夜两点睡早上照常去上课的经历,或者为了感兴趣的事忙到忘了时间,但是真的只能偶尔为之,而且第二天的状态非常不好。我也知道热情啊、兴趣啊、迫切的欲望啊可以支持一个人,可是长期这样,健康不会出问题吗?那些伟人真的是持续这么努力的吗?是不是这些故事有夸张的成分?A:很多伟人不困,因为他们并没有因为忙而牺牲睡眠时间。巴尔扎克的勤奋世人皆知,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他每天晚上6点到子夜1点睡觉――睡眠时间7个小时。弥尔顿,晚上9点到凌晨4点睡觉,也是7个小时。富兰克林,晚上10点到凌晨5点睡觉,还是7个小时。卡夫卡有段时间夜里只睡两个小时,但他下午睡4个小时。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康德先生的时间表:5点起床。喝茶,抽烟,备课。7点到9点上课。9点到12点45分写东西,做他著名的“三大批判”。下午1点到4点吃午餐,见客人。4点到5点,准时出门散步,大家可以据此校准手表时间。5点到10点,看书。10点睡觉。如此,康德先生也有差不多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什么所谓的大师们能早起?很简单,因为他们睡得早。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于他人。的确有人身体特异,需要的睡眠时间很少,如果经过训练,还可以睡得更少,但这类人并不占大多数。大多数健康的人,是起码需要7个小时睡眠的。据说莫扎特每天睡5个小时。然后……他活了35岁。鲁迅先生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睡眠也很少,所以,他的健康状况恐怕也不太值得称道……大家都说西南联大的诸位大师睡得少,而实际上他们的睡眠时间也参差不齐。而且,西南联大上课时间很自由,无法一概而论。沈从文先生早年当过兵,所以是可以长短睡交替进行的。汪曾祺先生自己说过,他就是典型的鸡鸣时才睡,近午才起;而与他交好的某历史系同学的习惯就是早起早睡。至于常年缺觉还能生龙活虎的人,确实有,然而很少。还是那句话:各人体质不同。普通人,别把自己当怪物折腾。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呢?有一年夏天回国在上海住着时,我突发奇想,做了个试验:每做一件事,就掐表计算时间。结论是:我每天的时间,真用来看书的非常少;真用来写东西的,更少。如果把正经事儿(读书、写东西、见朋友、谈事儿、写邮件)当作筋肉和骨骼,把其他疏解心情的零散事儿(刷网页、看微信、闲聊天、打游戏)当作脂肪,我的时间安排看上去是个脂肪率超高的胖子――而且,做这个试验前,我自己都没注意到。大多数人应该和我做试验时一样,并不是时间不够用,也不是没计划时间表,而是没将时间用到实处。有时候,决定看一个小时书,实际真用来看书的时间寥寥无几。许多时间都不知不觉地浪费在玩手机、喝水、站起、坐下、发呆等事情上了。所以我的意见是:没必要以损毁健康为代价去做事。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按照计划,将时间用到实处。这甚至不太需要毅力和拼命,只是需要注意力和执行力。只有睡足了,才能保持注意力和执行力。实际上,现在懂点儿健康常识的牛人,都不会拿健康换效率。Q:早起床有哪些好处?A:因为是自由撰稿人,我的作息时间表有过很多次变化。在上海时,有长达一个月时间,我黄昏醒来,开始写文章,写到凌晨,出门买韭菜饼、包子和豆浆,吃完后幸福地睡去,那是早上6点,然后睡到黄昏再起床。但我现在还是觉得早起好。白昼的时光很短,冬天5点半左右天就黑了。在上海的那一个月时间,我总是在夜里工作。到了夏季,白天会长一些,但如果昼夜颠倒,还是得在黑暗和低温中度过很长时间。然而,白昼的光照和温度,对人的情绪更有利。这是大多数人生理使然。此外,大多数店铺,包括超市和饭店,经营时间都以白天为主。我熬夜的时候,到了后半夜就发现只有某几个吃腻了的消夜馆子开着,每次都只能吃那几样不算新鲜的消夜。所以,早起意味着更多的光照、更广的活动范围和更多样的饮食选择。可以多在明亮的地方溜达,多逛逛商店,想要吃东西,也能吃到新鲜的,而不会有“抱歉我们要关门了”“今天我们不送外卖哈”之类的遭遇。大多数情况下,你起得越早,周遭环境越安静,只有晨鸟的鸣啭跟你做伴。这总比睡到午间,被车声或送快递按门铃的声音叫醒好吧?而早起的代价,不过是前一晚早睡一小会儿。只要养成习惯,这并不难办到。很多人之所以会晚睡,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今天没玩够,所以要多熬熬夜,让心情满足一下。”但习惯早起之后,白天把事儿做完,夜幕一降落,你爱怎么玩怎么玩,到午夜时,人也折腾累了,那时,自然会愿意早睡的。说到底,早起只是微微调一下作息时间,让自己多处于明亮温暖的环境而已。Q: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办?妹妹今年刚刚高考完,马上要填报志愿了。在高考前她就因为选择专业的问题和父母产生过分歧,我很担心过几天填报志愿时矛盾爆发。在这个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刻,我希望妹妹能真正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这一步不要留下遗憾。我见过很多因为专业没选好而荒废大学时光的,我自己当初也被调剂过专业,深知不管男人女人都不要入错行的道理。如果到时候爆发矛盾,我妹妹该怎么办?我能帮她些什么?根据我这几年看到、听到的事例,每年因高考填报志愿爆发家庭矛盾的不在少数,希望我的提问能给更多同学带来帮助。A:我高三时,思谋将来写东西过活。我父母则让我去学电子商务,将来毕业了好找工作,当白领,坐办公室,朝九晚五。我跟父母关系挺好,于是我答应了,志愿就填了电子商务专业,去大学学了电子商务。但我进入大学后,降低了对父母经济上的依赖性,自己私下里继续写东西。大二时,我出版了第一本书,开始在上海租房子住。我父母被我吓着了,我安慰他们说:“我不会退学的。”由此,他们便给了我一些自由,也不追着问了。到大学毕业时,我出版了四本书,经济也完全独立许久了。毕业了,拿到了学位证,父母也不逼我去上班了,他们觉得我自己闯挺好的,未必非得去找工作。29岁的时候,我攒够钱,自己到巴黎读书,他们就更不约束我了。我女朋友读高三时,想到上海上大学。她父母本想让她去澳洲或者瑞士,因此不太乐意。许多亲戚上门解劝,被她一一拒绝了。最后,她自作主张填了志愿,来了上海,代价是跟家里几乎要吵起来。之后,有那么两三年,每次我随她回家,场面都很尴尬。但几年过去,她学位也拿到了,自己学习也挺好,能够自力更生,我们也过得还好,她父母也看开了。一切关于报志愿的争议,无非就是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意见不合。世上有许多父母,并不太会换位思考,他们有控制欲,而且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接受其他可能性。你越是试图正面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的反应会越激烈。他们过去的荒唐事情见得多了,只相信事实,不相信大话。所以,如果能与父母讲道理,是最好的;如果讲不通道理,索性就独立,凭事实说话。换个角度想想,在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前,孩子们也不妨尝试换位思考一下:父母是你大学经费的赞助人,他们当然有理由干涉你念哪个大学、学哪个专业。如果一个少年觉得“父母给我花钱是应当的”,说到选专业,就认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有自己的理想,父母无权干涉”,这对父母也不算太公平?自由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靠光明正大地闹翻或者委曲求全地努力争来的。理想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的,爹妈帮忙是感情,是权利,但不是义务。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填志愿,其他许多事都是如此。Q:静心搞学术,还是混圈子?我在美国高中读11年级,TOEFL还未满90分,SAT也没考,学业轻松,假期还多。看到国内的同学一个个都拼出高分了,有时也会后悔没在国内读国际班。现在周围的同学多半计划读完大学就回国打理自家企业。本人的父母是工薪阶层,花费了大半工资供我上学,我自己却毫无紧迫感,整天浑浑噩噩的,对大学、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无目标无定位,自身英语基础又差,在校GPA也不高。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败家子,一年花父母40多万元血汗钱出国吃吃喝喝,若要将来在美国站不住脚跟还得回国靠父母,就太窝囊了。A:我和我女朋友一起在巴黎读书。依照我的观察和了解,看法如下:――既然都出国了,自然该明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你的事情是你自己的,干吗非得攀比呢?――别根据“玩得是否high”来判断他人的财富背景。我们周遭有家世极惊人的同学,也有家世极平常的同学。我见过家境寻常、到处蹭饭的姑娘,每天刷社交网络秀新手表、新手机;也见过把自家赛马寄存在巴黎附近,好趁周末去骑着玩的姑娘,每天在家自己开伙做饭。根据外在的一切判断一个人的背景,并不靠谱。你出国是为了读书,只是恰好必须跟其他家庭条件或好或坏的同学在一起待一段时间罢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读书――才是首要任务。至于所谓“不能融入圈子”,说句大实话,你真心在意的朋友,会自然融入,不会那么艰涩。如果是为了融入圈子保持人际关系,这类所谓朋友,也不算你的真朋友?如果你指望通过跟别人一起玩来维持人际关系,那么恕我直言,哪怕你竭力经营,这样维系的人际关系,也并不那么牢固。那些背景深厚、将来对你有帮助的人,也未必会在意你是否陪他们一起玩。反过来,会根据你是否陪他们一起玩来决定是否对你好的人,你真相信他们会对你有很大帮助吗?Q:出国的意义在哪里?现在出国留学已经十分普遍,可几乎很少有人能留下,大都回了国,有的去了外企,有的当了英语老师,有的成了“海待”,与出国前那批选择在国内奋斗的人别无二致,甚至还不如他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珍惜国外的资源,对得起父母的心血?出国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在国外留学如何规划自己的发展?A:出国,并不是命运给你“从此能比他人过得好”的允诺。出国读书,只是让你去见识一个不同的世界,处于一个不同的环境,换个地方完成学业。这就是全部了。你拿到出国签证、买到出国的机票、去到异国、拿到异国学位,并不能立刻拿到一把限量金钥匙。就像上大学的人,并不一定比高中辍学去卖煎饼的同龄人更高尚、拥有更美好的前程。如果想挣钱,就去挣钱;出国并非挣钱的捷径。想通这一点便好了。本来这个问题,两三句话就能答完了。我感兴趣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混得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以前跟我一个编辑开的玩笑,在这里再讲一遍。甲,年过而立,没房没车没结婚没工作,胆囊还有点问题。乙,年过而立,出版过书籍若干,年收入若干,通英语法语,在巴黎跟伴侣过着二人世界。只看上面这些条件,似乎这俩人的处境全然不同?哪个人混得好呢?――其实这两个人就是一个人。只是用不同语言形容了一遍而已。我有个前搭档、好朋友,上海人,大我三岁,在美国工作过几年,回上海工作了。他有妻子有孩子,有房(在供第二套),有相当好的车(他的同事集体艳羡),在公司的职位很高。我没结婚,没房子,也没车,在上海待了近十年,然后来巴黎了,还是没办婚礼,还是没房子没车。我俩的收入应该差不多,但是,谁混得比较好呢?我每年夏天回去跟他喝酒时,总会发生类似情况:我觉得他混得好,他觉得我混得好。我说他有保障,很稳定;他说我很自由,比他清闲。他忙到极限的一段日子,曾经跟我说:“佳玮,你知道我现在的理想是什么吗?给我半天假期,让我躺着把《棋魂》重新看一遍也好啊!”我的一个巴黎同学,她实习时,回北京待了一段时间,觉得受不了那里的氛围,于是先去台北“故宫”工作了一段时间,去佛罗伦萨上过短程课,然后结束在巴黎的学习,又去日本庆应大学了。她的理想就是四处游学,然后四处过日子。她在国内有若干闺密、同学,也有一些艺术家朋友(我见过其中一位),各自在北京闯荡,那几位都干练,有事业,收入丰厚,当然也很累。诸位联系起来时,也是觉得对方那样挺好,彼此感叹:“我就是过不来你那种日子啊!”然后继续各奔前程,做各自的事了。谁混得比较好呢?各人有各人的判断。我觉得,“混得好”是个很奇怪的命题。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只能靠收入、职位、衣着、住宅、手表、汽车、谈吐这样的标签来做判断。然而日子的好歹,是自己过的。我亲耳听过太多在传统意义上“混得好”的人倾诉过自己的辛苦。偶尔,我自己在忙着写东西、上课,忙到没时间睡觉时,还经常听人感叹:“哎呀呀你混得多好,又清闲又自在又不缺钱。”甘苦自知,混得好不好,真的只有自己才知道。许多在欧洲的朋友都有个共识:如果你想过平心静气的小日子,那么在欧洲待着,可能比在国内舒服;如果你志在闯出一番大事业,那么,当下,回国比在欧洲的机会多。说到底,与“混得好”无关,看每个人要的是什么。我的看法是,“混得好”这玩意,是上一辈人依据各种表象在过年过节时互相攀比的产物,和“嫁得好”“单位好”一样,都是一揽子糊涂账。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基本确定了一点共识:求同存异。如果已经出了国,见识到了更多可能性,还要拘泥于“混得好”这种标签的话,那这国出得就稍显浪费了。Q:身边的人跟我已经完全不在同一个圈子,该如何处理?这几年,随着在互联网行业越走越远,我发现自己和少年时的伙伴的兴趣爱好已经越来越不一样,虽然名义上还是“好基友”,但是无话可说了,反倒是和同行业的同事及其他公司的人更能聊到一起。最近一次深入谈心时,我发现我们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都不在一个层次,而且他们对我所在的行业误解很深,有的人甚至认为我的工作毫无意义,劝我去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工作。虽然知道他们都是好心,但是我仍有些难过,我发现自己和一起从小长到大的哥们儿似乎回不到从前了。A: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小时候的玩伴、少时交好的堂表兄弟……你还常联系的、记得名字的,有几个呢?生活中认识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早已经与你不是一个圈子的了,只是你没意识到罢了。你曾经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如今就怎么对待他们好了,接受你们已经日益疏远的事实,凡事不必强求。人能相聚交友,是因缘使然。恰好在一个圈子里,恰好志趣相投,是很难得的,但那毕竟是一时的事。本来朋友相交,如果没有利益纠葛,就是出于感情和兴趣。倘若感情和兴趣不再相投,没必要强行扭着。合则聚,不合则散。就像你无法让父母变年轻、无法把每个宠物都带在身边一样,你无法让朋友们的兴趣一直相投。做过朋友,有过一段好时光,就挺棒的了。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大学毕业吃散伙饭时也曾哭得稀里哗啦,现在回头看,其实许多事情都淡了,不是吗?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世界又很大,你还会有新的朋友、新的交际圈。当然有人会说:“哎呀,以后的朋友都不那么真诚热血了。”事实上,最真诚、最不掺杂利益的情谊在幼儿园,可我们不都跨过去了吗?许多人珍惜的不是过去的朋友,只是舍不得过去的时光而已。顺其自然,珍惜现在还好的友情就好。Q:品位高的人是否会感到孤独?A:以我个人经验而言,不太会。也许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当自己的见识变得更多时,看同样一个东西,比以前能享受到更饱满、更浓密的体验。比如说,小时候读小说只会看故事;书看得多了,也懂得欣赏文笔、词采、音韵、结构了。比如说,小时候打游戏,就是图过关;游戏打得多了,能懂得欣赏游戏的配乐、人设、关卡设计和情节了。比如说,小时候玩儿手机,无非就是拨弄功能;手机玩儿得多了,也开始琢磨工业设计、系统优化了。比如说,小时候看画儿,只看漂亮不漂亮;画看得多了,自己也画过几笔了,就能感受到笔触、构图、设色、光影的运用等更丰沛的细节。品位高了,人的惊喜阈值会变高;反过来,也会催使人去追求更好的东西。人类的精神生活,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对外物进行感受而获得的。许多人会说,看好书,听好音乐,仿佛是跟大师交流。的确如此。品位的提高,能让你感觉更敏锐,更饱满丰沛地感受到外物的动人之处。这并不会让人更孤独――除非你不满足于感受外物,还特别需要跟人进行交流。但交流其实算是社交需求,跟品位高低并没太大关系。“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和“我要跟人聊聊这个东西好”是两码事。Q:感到失败时,如何找回自信?当你工作中出了差错,被上司责备时;当你追求一个女生,得不到人家任何回应时;当你因为自己水平有限,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时;当你想买一样心仪的东西,却发现囊中羞涩时……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不能称心如意,当这些事正好碰在一起时,没有谁不灰心丧气,一边摇头一边喃喃自语:“我怎么那么失败啊?”产生这种悲观的情绪后要怎么办?如何从中走出来,逐渐恢复自信?如果你的答案是“多想想那些比你还失败的人来获取安慰”,那请你别回答了,我想听不一样的回答。A:你有没有问过医生,自己是否有抑郁症症候?如果有,遵医嘱,吃药。如果没有,那么:运动;洗热水澡;读以前没读过的书;听以前没听过的音乐;挑份健康点的食谱,照着做食物给自己吃;保持体表温度,尽量待在光线充足的环境里;去自己没去过的地方转转;做点自己以前没做过的事儿;专注于工作。以及:保持放松,别总暗示自己,觉得自己有问题。以上各项,坚持两星期。然后你会发现,自己想通了。你还会以为,这是自己思绪的功劳,其实不全是。人许多时候是被激素分泌左右的,情绪被身体控制着而不自知。意志这玩意,其实没那么坚强。身体调理好了,情绪自然就平顺了。Q:为什么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人的生活压力却在不断变大?A:压力,来自已有的挫折、冲突与矛盾,以及对可预期未来的焦虑与恐惧。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了,人类有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因此有了更多想要的东西。现代社会有许多诱惑,但每一种事物,都需要我们穷尽时间和气力。想要的很多,而最后能到手的毕竟是少数。于是压力就大了起来。换句话说,能力大了,欲望也大了。然而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赶不上欲望发展壮大的幅度,于是压力就大了。比如,小时候你只有十元零花钱,但那时候你的视野很狭窄,在市面上你也就能买到一元九角一本的漫画书,这就是你的理想。买到了就实现了理想,你就会很高兴。而现在,你月收入一万元,但视野广阔,可以看见价值十万元的电视、百万元的房子、千万元的豪宅、上亿元的游艇,以及各类“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的夸张景象。那些的确不属于你,但现代社会的信息与传媒给你一种幻觉,那是直观的,可接触的。渺茫的可能性与诱惑构成了欲望,而能力与时间并没能随之跟上。佛家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现代社会疑似有许多可能性,诱发许多欲望,然而全部实现又近于不可能,就是许多人都因此而“求不得”。于是,压力就大了。Q:自己时而自卑敏感,时而自信淡然,该怎么办?A:除非成为植物人或死亡,或者如佛家所言,即身成佛,否则每个人都必然会有情绪的起落。人能做的,最多也就是减少情绪的起伏。那么,无非以下几点:有规律地锻炼身体――身体对情绪的影响,被许多人大大低估。许多时候,我们只是被激素分泌牵着走。然后,时不时想想这个事实:每个人所做的选择,都是他们在当时情况下,被迫做出的最优解。每个人都是由一连串经历造就的,因果早定。时不时想想这个事实:人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也无法被另一个人完全了解,所以,尝试别在一些虚构的比较中获取优越感。时不时想想这个事实:什么都是暂时的――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快乐都是暂时的,情绪的起伏,是躲不开的,但也只是暂时的。好的会过去,坏的也会过去。习惯了这些之后,情绪的起伏大概就会小一些。Q:做事不专心、喜欢胡思乱想怎么办?A.先跑题两句。马奈认为,我们见到的颜色并非一种,而是许多种颜色掺和而成――之后的印象派画家都接受了这种观点。他们画里的颜色,其实是许多颜色细细碎碎地汇成的。我们听到的古典音乐,不管是协奏曲还是交响乐,其实也很少是单个乐器的声音,而是许多个声源汇成的和声――只是听起来像是一种声音而已。我们的思绪其实也是这样。人总会想这想那。意识始终流动不息,分神其实是人类的常态,长时间保持专注反而困难――那是要花精力的。所以,如果感到疲惫了,就没必要太强迫自己只想一件事。在一定时间内,思绪能够相对集中在一件事上,就挺好的了。强迫自己只专注于一件事,通常会适得其反。放松点,别在意自己是否想太多,人的注意力也是有极限的――这样,有时反而会想得少一些。一些周期性的行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比如失眠胡思乱想时就数羊,跑步胡思乱想时就有节律地数呼吸。别太焦虑于对自己状态的权衡和评价。这是个很长期的自我开解过程,慢慢来吧。Q: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干涉其他人的生活?我有一个好朋友,因为我比她技术好,所以在她学技术的时候,我总会给她提出很多建议,并希望她能够按照这些建议去学习,可是她不愿意,我们经常会因此而闹矛盾。现在大三了,马上就要找实习工作了,她才刚接触技术,已经没有时间让她把“坑”都踩一遍了,所以我就想用自己的经验多帮帮她。她家里经济比较困难,我希望能帮她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个好工作。她要是有个不错的男朋友,我也能放心很多,但是现在毕竟没有……我知道,别人怎么生活与我无关,可我就是忍不住。这究竟是什么心态?A:帮助别人与干涉别人是两回事。帮助别人,是为别人着想的;干涉别人,是为自己着想的。当然,许多干涉别人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着想。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别人需要我来帮助,我帮助他的方式是对的。曾经有一位先生,在网上读了我写的某篇玩笑文章后,自作主张,写了一大篇对我生活方式的评断文章。被其他阅读者嘲笑之后,他私下给我发短信,大意是他其实也没细看我的文章,只顾着自己想说的主题,就草率发言了。“自古道文人相轻,哈哈哈哈我也无法免俗啊!”――这是他的原话。他也承认,他把我想象得比较惨,想象我需要帮助。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我,劈头就问我是否对某协会不满。我说:“没有。”他问我既然如此为什么坚持当自由撰稿人,是不是觉得生活很艰难。我说:“还好啊。”他问我有没有固定伴侣,伴侣是否觉得我很没有安全感。我说:“我家那位还挺喜欢我的。”他又问我是否觉得自己郁郁不得志。我说:“其实没多想这个。”到后来,这位记者估计是忍不住了,就说:“你总有哪里觉得不平?我可以帮你说出来的。”以上两种心态,我觉得有类似之处。他们并不了解我,只希望我处于某种状态,某种他们希望我处于的状态。如果我处于某种状态了,他们便可以来干涉(当然,他们觉得是在关心)一下我的生活。这样,他们既觉得帮助了我,自己很正义,也多少获得了一些――怎么说呢?――优越感。这份急不可耐的优越感,可以让他们无视许多细节,将他们自己想象的状态强加于我。他们幻想我很需要帮助,并试图干涉。积极干涉他人的心态,其实很多都是如此:并不在乎对象需要什么,只在乎自己的想象中对象需要什么。许多好心人办坏事,许多“我是为你好啊”的父母,其实都是这样。要改善这种情况,也很容易。问问那个需要帮助的人“你是否需要帮助”,而不要忙着幻想对方需要什么。Q:为什么我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A:这恐怕得分两种情况。读书比周围的人多――跟别人聊不起来――觉得读书是更高效率的取乐方式――更多时候倾向于自己读书,而非跟他人交往。许多认字早的孩子都有类似经历,我小时候也这样。这很正常,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世界很广大,总能找到伙伴,找不到也无所谓。没有人是离开他人就活不下去的。此是一种情况。读书比别人多――跟别人聊不起来――开始鄙夷别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开始拒绝跟别人交往。这是另一种情况。我小学二年级时,就能读《杨家将》《说唐》这类评书。三年级的暑假,在外婆家读《射雕英雄传》。我外婆字认得不多,只看过《射雕英雄传》电视剧,我外公――一个家藏线装本《红楼梦》的老读书人――就跟我说:“这孩子有出息,你看看你外婆!”我那时觉得自己比外婆能耐多了:小小年纪,就比外婆认识更多的字!看更多的书!年纪稍长些以后,我发现我会的,也就是读那几本书,会写写字,会点外语什么的。但我外婆会摊面饼、搭葡萄架、砌墙、做鸡笼子、编藤椅、做扇子、唱越剧、通煤炉、修理棕绷床。这些我一样都不会!对此,我至今很羞愧。上了大学,我住宿舍的短暂时间里,也很少跟舍友一起活动。我看书,他们打游戏。但他们游戏确实打得好。我有个舍友,精研《最终幻想》这款游戏1到9代,能画出每一代的世界大地图。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我做不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许你看不见,也许你不欣赏,但确实存在。比如我外婆那些手艺,比如我舍友会打游戏。读书多,也只是长处之一。如果你依仗一个长处就看轻其他人,一种很大的可能是:你特别需要优越感。而人通常是在感到压迫、感到不自信时,才会需要额外的优越感来鼓励自己。总结一下:单是爱看书,跟同学朋友合不来,没关系,各有所好。但如果因为爱看书,开始产生优越感,而试图凌驾于其他人之上,那可能就是你在某些方面对自己稍微有些不自信了。尝试开解一下自己。世界上的人,说到底都是在地球表面走来走去的高等动物,读书的多与少,真不值得特意拿来贡高自慢一番的――那么做可能是你太在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位置,由此产生了自卑,太需要优越感来补充了。Q:如何在“上等人”面前做到不卑不亢?A:按照我的体验,这么做比较有效:不要想着“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也不要想着“他会从我这里拿走些什么”,抱定了“我们之间,很可能不会有什么利益往来”的想法。应对他们的每句话时尽量不要加夸张的虚饰,就如实道来。当然,尽量礼貌。在有他们在的场合,不说话的时候,时常舒伸一下脊椎,确认自己是否紧张。如果紧张了,就在心里笑一笑自己,然后继续。Q:为什么有人愿意用喝酒、吹牛、看综艺节目来消磨时间,有人却选择看书?A:因为舒适区(comfortzoe)不同?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我喜欢读书胜过看电影?结论是:读书时,我可以自己调节阅读速度,看电影则得按部就班。这么讲,听来很理性。但后来想想,其实也不是如此。大概是我从小习惯读书取乐,读书这种行为是我的舒适区。我以往在读书中获取了足够多的安全感,于是此后,我对读书这种行为产生了某种情感依赖。许多人大概都有类似的体验:紧张的时候,会愿意看年少时看过的老电视剧,吃年少时爱吃的零食,如果跟父母关系好,那么每次回到老家,就心情愉悦,跟父母一起看俗套的电视节目也会其乐融融。因为那是你的舒适区,甚至是一种宽慰的仪式。舒适区也会变。我有一个朋友,一度是个游戏迷,后来因为要考研,为了提高英语成绩,就不断看英文原著。那时他唯一的娱乐,是读英文小说。做别的事他会有罪恶感,唯有读英文小说,他会有一种“我在做正事儿呢,没有浪费时间”的感觉。于是,虽然他现在已不必豁出力气读书了,却还是爱读英文小说,因为那是他的舒适区,长此以往,成了一种仪式。每个人都会有一点只有自己知道的怪癖,一种仪式般的行为。有的人觉得在舒适区就很好,有的人会像有强迫症似的,逼迫自己离开舒适区,结果就有了新的舒适区。大概就是这样: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对自己当时心情的最优解。Q: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是怎样一番体验?A:2008年到2010年,我每周有两三天要去电视台做NBA解说嘉宾,有些上班的性质――不必打卡,但迟到总是不好意思的。于是前一晚得早睡,当天早上得早起,洗漱、刮胡子、穿西装、出门打车、赶到地方、解说两个半小时、打车回家。我跟朋友说:“得亏我还挺喜欢解说的,答应去也是玩儿票,尚且觉得这么难受;正常上班,万一赶上个不喜欢的工作,那早上真是要起不来床。”做自由职业者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有相对的自由。比如以前在上海时,女朋友想去哪儿玩,我跟几个编辑说一声,我们就可以出发。唯一需要确认的,是住的地方最好有网络。2010年12月,上海太冷了。我和女朋友去了三亚鸟巢度假村(那时《非诚勿扰2》还没播,房价比现在便宜得多),出发前跟编辑通了气,我说:“那我就写写海南的饮食?”编辑一口答应:“好!”某天下午,我们正在溜达,有个编辑向我要一篇急稿。旁边是丽思卡尔顿酒店。我进去,问咖啡吧有没有WIFI,对方说有。价格是两个人一小时120元,一天240元。我就买了一天的份额,两个人坐了一下午。我女朋友喝咖啡,看杂志;我写稿子,传出去,完成任务。现在,我在巴黎陪女朋友读书,还是可以给国内的编辑写稿子,没什么妨碍。我在各种奇怪的地方写过稿子。酒店的临时咖啡座、地铁站、杭州曲院风荷的栏杆上、葡萄牙废弃的摩尔人的城堡、威尼斯的一艘船上、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滑雪场、阿尔罕布拉宫的中庭。只要安排得当,而且不挑环境,从事自由职业大致上是可以获得一些自由的。做自由职业者的第二个好处是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合作熟了的编辑,彼此递一言两语,意思明白了,就不用多掰扯。你提要求,我交稿子,大家都痛快。做自由职业者的第三个好处是自己心里对生活比较有数。比如某段时间很忙,但明确地知道自己能挣到钱;某段时间挣钱少,但能享受点空闲时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收入和闲空难两全,好在自己能权衡,有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写的书,挣的钱,自己做了什么,是看得见的。你清楚自己是个凭手艺吃饭的人,比较少有虚泛感。付出和收获大致是成正比的。当然,做自由职业者的坏处也多得很。比如,永远解释不清自己是干吗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妈跟亲友解释我是自由职业者,亲友们都不懂,“他在电视台做解说”,人家懂了。比如,出国的时候得付保证金。因为我的确没有受雇于任何一个公司,光凭银行流水,签证官会审视良久,总觉得我可能是骗子。比如,切身的起伏感。这种感觉很微妙。如前所述,我很清楚自己写得多就挣得多,所以总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更应该用来看看书、写写字。我在上海期间比较闲散,熬夜、玩PS3刷白金、出门旅行是家常便饭。但到了巴黎以后,生活规律了些。倒不是因为有了危机感,还是那种情绪在起作用:如果我把这些时间用来跑步、参观博物馆、去短途旅游,好像比玩游戏和赖床有意义呀!自由职业者做得久了,大概都有这种感觉:小范围内,你享有一定的自由,但也得担一些风险;大尺度上,你并不那么自由。因为自由职业者大多希望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并收获快乐。这种“不想浪费时间”的感觉会始终驱动着自己。你知道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知道自己境遇的起伏是和自己的认真程度相关的。甚至你越认真工作,就可能收获越多的自由(身体上的和情绪上的自由――拖延症患者一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自由职业者真正需要说服的,通常不是老板和家里人,而是自己。如果你志在做一个自由职业者,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你很可能得一辈子生活在他人的偏见中。在中国,尤其是小城市,这压力就够大了。你得面对他人对你“没有单位”“如果生病了没依靠”的质疑,你没有世人概念里的单位、保障,等等。你得相当自律,不断强健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海明威说过:“规律的生活和良好的经济条件是写作的保证。”你得不断吸收新知识,随时准备一天连写十小时,也得在连续三个月没约稿的情况下不犯懒。你得有很快的写作速度,以及随时写作的能力。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写作速度快,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很多人做腻了之后,会自我厌倦,会写废了手,不太想继续写了。这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写作,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没法子的。你得分清楚,工作和创作有些不同。许多天才工作时,会觉得胶柱鼓瑟毫无乐趣,不如自己信马由缰来得痛快。但实际上,为约稿方着想,他们是要照顾大多数读者的。所以工作得稍微收束一点,但也不意味着要干涩发闷,你还是得给出一点鲜润活泛的东西。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状态是得练的。你得心态平和――这其实最难。做自由职业者很容易遭遇不想做活、需求方要求过分、给稿费不及时甚至拖赖等问题。你和每个稳定的需求方彼此的信任与默契,是靠大量的合作建立起来的。跟许多编辑交流过后,我发现,其实他们和写作者一样不容易。很多编辑都曾经是心怀壮阔梦想的文艺青年,也都想做一些好东西。大家不必彼此为难,所以尽量别在小钱上太计较,大关节上稳定持久的合作才更重要。中国自由职业者的环境不算好,要大富大贵极难。但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你可以更自主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自己相对不那么讨厌的事,可以把更多时间投入工作本身,而非其他琐碎的事情上。所以,自由职业者不适合“逃避困难”的人,而适合“逃避琐碎”的人。我认识的从事自由职业的人,不少人最初是出于一种浪漫想象,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大多是效率至上者。比如,我能坚持这么久,就是因为这样获取收入虽然累,但效率比较高,而且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自由职业就是这样:可以更多地受苦,然后更多地享乐。至少我是这么想的。Q:为什么很多人满足于仅拿一份工资,做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A:人生于世,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如果你勤劳能干,能自己种地种菜,靠跑步游泳来代步,那就不需要食物和交通工具,你就不必上班。如果你生下来就家资万贯,那自然可以不为物质发愁,一心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工作,是在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里,找一个自己的岗位,付出一点时间,换取物质资料,让自己活下去。当然,如果工作不合自己心意,物质生活满足了,精神生活也会不快乐。有的人会不断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图物质和精神都满足。有些人就会自我麻醉,认定自己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让自己喜欢上其实并不喜欢的工作。还有一些人,会在物质和精神间找平衡。比如有人宁可少挣点钱,也要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人愿意牺牲一点精神乐趣,做一份自己很腻味但挣得着大钱的工作。最后,大多数人会达到一个平衡。我父亲在一个单位做了四十年。他很快乐,他觉得上班、做事、喝小酒、读书、钓鱼就很满足。我妈先后换过许多单位,最后自己创业。她也很快乐,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作为儿子,我觉得,只要他们各自能找到自己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就可以了。古龙的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写过一对厨子,饭馆打烊后,他们在后厨给自己炒了盘菜,找点小酒,很惬意地饮食一番,舒服那一两个时辰。古龙说,他们还活在世上,就是因为每天还有那么一两个时辰。许多平凡人找到了能让自己心情和顺的事情,每天有一两个时辰就知足了。我有一位长辈,也算是曾经叱咤风云。后来退休了,每天的乐趣,除了躺着看书,就是养蚕豆,看蚕豆发芽,然后炒来吃――这是他从小就喜欢的事,到老了还是很喜欢。由此延伸,他又爱上了看水仙发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何况在宇宙里,我们连鱼都不是。能找到让自己心安的处境,就很难得了。Q:一个放弃了自我和原则的人,还能获得幸福吗?A: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他个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的最优解。我有个朋友,得跟不喜欢的人结婚,深感痛苦。我说那就不结呗。他说如果不结,就会伤父母的心,两害相权,还是结。这是他当时做的最优解。假设你被关在监狱里,你可以选择逃狱,但是你不逃,因为成功概率甚小,而且很容易被当场狙杀。所以,蹲在原地就是你当时做的最优解。每个人都有舍不得的东西,也许别人不珍视,但自己无法割舍。对此,他人没什么可以责备的。在利益和理想之间,坚持理想的人,物质方面可能有所亏欠,但更容易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然而多数人往往是最初坚持后者,然后慢慢倒向前者。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的境况和需求,只有自己知道得最清楚。恕我直言,“自我、原则、内心的声音”,许多时候,是自我暗示的一部分,是理想化、诗化了的人格。坚持理想、坚持自我、坚持原则的确很美好,但也是因为这种坚持会让你获得某种满足,而这种满足,足以对抗你所放弃的诱惑。我的意见是:顺从你的本性,不要刻意矫饰,不要为难自己。人这种动物,天性就是随遇而安的,许多诱惑没能动摇你,是因为诱惑本身还不够强大,无法击败坚持自我所能获得的快感。只要不伤害他人,那么放弃自己过去的原则,并没有许多人想象得那么可耻。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甘苦,真的只有自己清楚。Q: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异常艰苦,仍然义无反顾?A:我依据个人体验来说说这个问题。我是江苏无锡人,去了上海上大学。最初不过是随波逐流,并未细想――我的长辈,无锡的老一代人,有种很固执的观念:要谋出路,去上海最好,然后是苏州、杭州或南京。我大学毕业后,当自由撰稿人,留在了上海,每个月回一次无锡――无锡和上海很近,坐火车一小时便到。2012年我又到了巴黎,现在居住此处,每年夏天回无锡待一阵子。于我而言,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其实并没有必要性。身为自由撰稿人,到哪里都能写。如果回无锡,我可以住在家里,很方便,而且我跟父母感情非常好。在上海,我要租房住,物价亦贵,三餐得自己解决,还多了无数琐事。我当时选择留在上海的缘由是:女朋友在上海读书。而且,当时我刚独立,很珍惜这种感觉。在上海住着,我可以自由自在。虽然在无锡家里,父母也不拘束我,但总归会有些顾忌。正如李安《饮食男女》里所说:有所顾忌,才是家。回到无锡,我会觉得,这辈子每天吃吃无锡的馄饨、小笼包,在家写写东西,平时出去逛逛湖、遛遛狗,也就够活了――人会不由自主地变懒。在上海,我会紧张一些。当时我的想法是,年轻人还是不能太舒服了。后来,我在上海待久了,慢慢有了些新感觉。在日本住过的诸位大概会有点感觉:无论鸟取这种小地方,还是横滨、东京这等大都市,一出门,超市、医院、宠物美容、手机数码,一应俱全,你甚至可以一整天不说话,不跟人打交道,一切生活需求都能满足――上海也如此,只要你的收入不尴尬,就可以生活得很自在。而回到无锡,在家里待着,确实舒服,确实自在,但生活便利程度不能与上海相比。大致可以说,我跟家乡的矛盾,在于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在我还不算那么先进的家乡无法得到满足,即便无锡已经算是国内相对富庶的城市了。到了巴黎之后,仅就生活便利度而言,并不比上海强――上海有遍地的消夜、外卖和便利店,巴黎无法与之相比。但巴黎有相当令人满意的公共交通(虽然比国内贵),随时有好展览可以看,任何时候去看电影,都有十来部可以选,许多地方都是散步圣地,可以买到任何国家的食材。我的体验是,离家越近,家庭生活越舒适,亲情的慰藉越动人,生活的压力越小;离大城市越近,生活便利度越高,可以享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越多。而科技的发展,让亲人之间有了更多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4

  • 全球视野与地方凝视:区域生产视角下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与重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杨俭波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全球视野与地方凝视:区域生产视角下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与重构试读:第一章导论一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问题自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城市化浪潮以来,到20世纪前半叶,欧美各主要国家城市流入人口都超过50%,实现城市化。20世纪后期,技术革命及全球产业经济的调整、转型和重新布局,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和城市化,全球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体现为城市化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蔓延发展,世界进入普遍城市化时期。某些地方,甚至出现“逆城市化”“过度城市化”等现象;“快速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等产生相应的城市和社会发展问题。(1)城市空间正义问题凸显。城市化过程即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主要围绕外部空间拓展和内部空间更新两个维度展开。城市空间生产过程除了由本土工业化进程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推动之外,也受到资本全球化及其转移、集聚所推动,在这一进程中,资本和权力主导着空间生产的逻辑和路径,使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出现“以资本为核心,以利润最大化为指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以权力与资本共谋,制度公正缺失的空间生产模式,造成对公众空间权益的多重损害。(2)经济重组诱发城市重构。在全球经济重组过程中,世界城市体[1]系和城市内部空间均发生重大的重组和转型,旧的制造中心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引起的第二产业衰退而逐步衰退,人口衰减、就业不稳,失业增加等问题显现。而在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中承担重要节点功能的城市,经济重组带来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城市内部社会结构极化加剧等现象。因此,针对旧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后工业化转型和全球产业经济的服务化与创意文化转向,实现对衰败旧工业城市经济复兴,以及通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内城衰败以提高大都市中心区经济活力与多样性的一系列城市策略,成为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3)城市地方文化和记忆面临丧失和破坏。全球化导致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此背景下,欧美城市普遍面临内城衰败以及城市经济结构性调整,各国据此纷纷推出对旧城中心区的更新计划。一方面,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为导向的旧城更新,对城市社区和中低收入阶层生存空间产生日益加剧的压力,使以历史积淀和传统街市生活为特征的旧城中心区空间形态趋向解体;另一方面,随着旧城改造力度逐年加大,城市地方历史文化面临更新危机。同时,对城市历史和文化资源尊重、保护不够,也产生“建设性破坏”现象,历史城市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失去其特有的文化脉络、历史记忆和地方传承,城市地方历史与文化之根,成为城市现代化、全球化和城市产业调整升级的“殉葬品”。那些具有鲜明地方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渐趋衰微,“全球范式、现代范式和国际化范式”粗暴地取代了传统个性风貌,城市更新成为少数人攫取经济利益或政绩的机会,本该受保护的建筑遭到破坏,城市文脉被切断,特有风貌也在逐渐消失。就中国城市化和城市更新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加速推进工业化以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在拉大城乡差距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为发展向资本妥协,特别是向强大量能的跨国资本屈服,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共同选择。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城市旧区建筑破旧,基础设施超负荷,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亟待更新。而不断提升的城市经济发展诉求、全球化憧憬、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现实压力等,也对城市旧区改造提出更新的要求。然而资本、权力的复杂作用机制,导致历史文化名城在进行城市更新改造时,历史保护、文化保存、居民利益、社区传统等受到破坏和毁弃,城市更新和改造在塑造新景观、构造新地景、造就新居民的同时,也形成了多种割裂和伤害:历史和现代、地方和全球、原居民和新移民、旧社区和新小区……大规模旧城改造和拆迁,不但引发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引起开发商和原住民之间频繁的冲突,极端的案例如各地多有报道的拆迁冲突和流血事件等。另外,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正逐步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新的消费文化[2]和消费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更新和空间生产的手段和方式。这些城市化和城市更新表现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如城市更新和改造的目标导向为何?路径和策略是什么?如何合理协调多主体利益?如何合理均衡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全球和地方、宏大和微观的关系?城市的更新发展究竟应基于何种视野和标准来审视与权衡?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建设部郑孝燮先生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先生等人的提议,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启动。其设立目的,在于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根据《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1]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从行政区划上看,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县”或“区”。为进一步规范和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国先后颁布《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申报、审批、管理等进行规定和指导。迄今为止,我国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座,自2001年至2014年,增补历史文化名城27座,全国共计历史文化名城125座(琼山和海口合计)。自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立以来,对促进历史城市的文化保护、文物保存、历史建筑、城市遗产和景观存续发挥了重大作用。尽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设立宗旨上,经历了从最初的“单保护”(即主要侧重于对单体文物和实体建筑、建筑群的保存保护),转向到“多保护”(即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城市的整体环境、风貌人文特征、城市微观社区地方历史及记忆等的综合保护)。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主要还是经济利益指向高于文化保护的思想作祟),使历史文化名城在面对保护、存续、发展、更新关系时,出现对历史文化名城需要保护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毁坏。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加速前行,全球化、区域化和城市化风靡全国,城市产业结构也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合作机制下,面临着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城市内部空间在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和诉求面前,存在空间、结构、存量和数量等多方位的短缺和不足,亟须进行因应城市现代化、全球化和转型升级为目标指向的发展更新。另外,中国现行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侧重的政府能力考核体系,要求各级城市政府将最大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城市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城市政府为了尽可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增长,实现在竞争者中的“脱颖而出”,必然主动或被迫地向资本靠拢甚至“谄媚”,资本成为主导历史文化名城旧区更新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资本与权力的授意和合谋,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和改造在快速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城市更新改造的合理限度如何?如何合理保持和维护其历史性、文化特色和地方记忆,标准是什么?改造行动应遵循何种准则和规范,由谁制定,如何导向?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和一般城市的改造有无技术要求、改造思路、行动方法等方面的区别?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元素、文化记忆等的保护和保存,何为重点,如何衔接?如何合理确保城市“人”的正当权益?上述问题,是在当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状态下,历史城市、城市内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等需要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对理论研究者来说,上述问题的厘清和深入研究,对研究思考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改造理论实践,具有显著的理论、实践意义。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佛山市老城区发展的问题作为中国第三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座)之一的佛山市,其“得名于晋、肇迹于唐”,明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海禁的开放以及澳门租借开埠,佛山以其便捷的内河交通网络,在珠江流域、两广、福建乃至江西、两湖及云贵地区构筑起庞大的内河交通运输网络。佛山由此步入繁荣时期,至清乾隆朝前后而至鼎盛,成为“全国四大聚”并称“四大名镇之首”,其城镇人口规模一度超越广州,时人语佛山与广州为“省佛”。道光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割让香港,“一口通商”改为“五口通商”,广州独占外贸港口的地位被打破,佛山与广州长期形成的“前店后[2]厂”城镇发展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城镇规模逐渐萎缩,至咸丰四年(1854年)陈开、李文茂起义,使佛山城镇发展进入谷底。红巾军起义失败后,佛山与红巾军有关联的行业几遭毁灭,城镇规模也萎缩至极,其大致保持在现今佛山老城核心区域——汾江河与升平路的“T”形区域一带。佛山珠江流域首位度城镇地位,随着香港开埠、五口通商、西方列强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机器化交通运输和商品生产而彻底丧失。此种局面持续发展至民国陈济棠督粤期间,在此期间,由于国际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全球处于一个全新的上升期,技术、经济和政治多重利好,加上陈济棠督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佛山工商业有所恢复,城镇规模和实力也有所回升,但整体上保持着与佛山老城核心区范围一致的状态。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佛山镇大致维持同等规模,其城镇地位也相对保持在县至地级市城镇层次,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在整体政策导引上,偏重中西部,且重点在大小三线,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受到抑制,佛山地处珠三角地区,自然也在控制发展的行列。由此,道光至改革开放前,尽管佛山城镇规模几经起伏,但其城镇总体规模大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发展水平,城镇地位也大致保持在县(地区)城市的层面。改革开放直到2000年以前,佛山借国家倾斜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政策的东风,在经济发展、产业恢复等方面出现日新月异的局面,但城市总体规模和层次,在整体上基本维持清代以来的基础格局。街巷空间格局自民国以来,还是发生了不少变化,主要表现为街巷空间[1,2]向城镇道路交通网络空间的演化发展,建筑层面的更新表现[3]为以“单位”促动为主的办公和住宅设施的更新。城市整体空间风貌和格局则持续维持原状。随着1994年佛山进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佛山市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4年、2008年编制和修订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订,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佛山老城的物质遗存和历史风貌。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促使佛山必须加强对老城片区的土地、空间、道路、产业和业态等进行改造和优化,本世纪初以来,佛山老城区开启了整街区改造尝试,然而改造也产生一些新问题,使其濒于停顿。同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联法规也制约了佛山老城的改造、发展。佛山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取向,转到城南的佛山(东平)新城区域,试图通过建造一个新的现代化城区来疏解老城区的各项功能,并取得老城区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平衡。然而新城征地受阻,加之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广佛同城化趋势、地铁建设和房地产升温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土地、空间、产业的制约和矛盾日益加剧,不得已之下,佛山地方政府将目光重新回调到老城区及其周边主要区域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镇”,试图通过对这些“三旧”用地功能的改变,改善佛山城市空间结构,塑造更好的城市人居环境。2007年,以“三旧改造”为概念的佛山老城区改造从祖庙—东华里片区(岭南天地项目)开始,并迅速拓展到文华南片区(普君新城项目)、佛山创意产业园区片区(1506项目)、莲花路—升平路片区(佛山名镇项目)、文华路沿线旧改等。然而,佛山老城区旧城改造却缺乏基于城市性质梳理、发展谋略定位等的全面考量,更像是一场资本和权力的“即兴演出”。这种由资本和权力主导的改造带来更加复杂的论争,主要集中在:对佛山老城区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区来说,过于强调其“旧区”属性,而罔顾其历史文化资源核心区要义;只强调佛山城市、产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诉求,而罔顾佛山历史、文化和地方传承及其本地性;只强调佛山老城区作为普通城市的旧城镇特征,而罔顾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点,这样的城市旧城区改造更新思路和策略是否真的能够为佛山老城区改造带来助益?而不会滋生其他发展问题和理论困扰?为了思考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在汹涌而来的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城市升级等运动中的坚守、发展和转型改变,在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现代化和高度商业化的情境下,重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特质和内容系统。本研究试图寻找一种基于区域生产网络发展对于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的意义和作用,运用区域生产网络理论和城市演化理论作为考量与分析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和改造的指引,进而得出佛山老城乃至历史文化名城改造、更新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思考、建议。[1]铁路环保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2]指其时佛山和广州在产业发展上的分工合作,广州作为外贸港,负责对外运输和发挥市场空间的作用;佛山则以手工业产业发展为中心,通过产业形式为广州的外贸和市场功能提供支撑。广州和佛山互为依存,共同发展。[3]机关、团体、事业法人组织、企业法人组织等非自然人的实体或其下属部门。第二章基本概念和研究设计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在国外,对城市更新概念较早、较权威的界定,来自1958年在荷兰海牙市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讨会上:“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通勤、通学、购物、游乐及其他的生活有各种不同的希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住房屋的修理改造,街路、公园、绿地、不良住宅区的清除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实施,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制的改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以便形成舒适的生活、美丽的市容等,都有很大的希望,包[1]括有关这些都市改善,就是都市更新。”E.伯吉斯和D.博格认为:“若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体,则其动态变化过程将会出现成长、成[2]熟、衰退、没落或更新等现象。”法国城市规划师弗朗索瓦茨·肖埃认为“城市更新即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是有意识的干预行为,城市更新是建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并产生经验的累积的过程”。Roert将城市更新定义为:“用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应该致力于在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各个方面对[3]处于变化中的城市地区做出长远的、持续性的改善和提高。”该概念突出强调了城市更新的整合性,认为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提高与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同等重要。人们对城市更新本质的认知也从简单的单维更新(即以物质环境改善为主)向更综合、更全[1]面的多维更新转化。国内研究较为知名的有:陈占祥基于对西方城市更新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把城市更新定义为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新途径涉及多方面,既有推倒重建,也有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建[2]筑的修复等;吴良镛院士从城市“保护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该概念主要针对城市历史环境的更新,并较多强调对城市历史旧区物质环境的改造和更新,而对与其关联的经[3~4]济、社会、文化等内容关注较少。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学者提出对“城市更新”概念的新理解,张平宇提出“城市再生”、吴晨(2005)提出“城市复兴”、于今(2011)提出“城市更新”等[5~7](见表2-1)。表2-1几个代表性的中国城市更新概念城市再生是随着城市化升级,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问题,制定[8]相应城市政策,并加以系统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Roert认为城市再生是一项旨在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整体的城市开发计划与行动,以寻求急需改变地区的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条件的持续改[9]善。曲凌雁认为,城市再生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多目标行动体[10]系,主要包括环境再生、经济再生和社会再生三个方面。杨继梅则提出了城市再生的文化催化理论,认为城市再生的文化催化包含[11]“物”“事”“人”三个载体作用。就城市化发展的内容属性变迁来说,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经历了从[12]快速城市化到城市衰败,再到城市复兴的过程(见表2-2)。也就是说,城市复兴,是城市化到城市更新再到城市再生之后,因城市化和更新道路依然无法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关于城市改造和发展新理念和思路。最早提出“城市复兴”概念的是英国,英国政府认为,城市复兴目标是城市再生可操作性的措施,从而将人们重新吸引回城市中心。英国政府为此出台了城市复兴“白皮书”,提出为有效实现城市复兴,需要编制好规划和设计,改善环境,提供更多的娱乐休闲设施,提高社区和街道的安全,吸引更多的城市投资资金。[13]但也有英国研究者认为,采取城市复兴这一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英国的城市更接近欧洲大陆的一些城市,如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等,体现城市的“咖啡文化”,这样才能为广大中产阶级所接纳,[14]使他们回到城市中心。H.Brouwer(2004)认为城市复兴的主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因此,城市复兴旨在吸引中[15]产阶级重返城市。表2-2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理念演化续表就城市复兴的内涵意蕴来看,其最根本的宗旨是对城市进行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更新,将一个因衰败而成为社会负担的城市,转变为社会的一种资产。城市复兴目前已从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的挑战,转变为全球范围内所有转型社会和城市经济体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北美城市规划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城市复兴”(Ura[16]Reaiace)概念,在延续英国关于“城市复兴”概念基本要义的同时,它强调“以综合和整合的视角,并通过行动,引导对城市问题的分析,寻求转型地区持续增长的条件,其中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Coleutt,Taley,1990)。其不仅强调城市复兴的目标,更指出城市复兴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复兴的目标是通过政府资金以及发挥协调的杠杆作用,吸引私营开发部门进[17]入衰败的城市中心区进行开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不断地在全球化进程中渗透和蔓延,越来越强调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过程,文化或者被贴上文化标签的各种媒介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本,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营销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政策和城市复兴已越来越[18]多地相互交织在一起,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强调文化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并主要通过文化产业提振、设计和运用来作用于城[19~21]市改造和更新实践。随着城市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城市改造和更新更加突出文化的复合意义,以“文化转向”方式重塑城市形象并恢复经济的趋势愈益明显。P.Roert和H.Syker在他们合著的《城市改造》一书中指出了城市复兴的途径,包括:①可以通过在商业/工业资产或住宅方面进行新的投资来引导城市复兴;②通过适当的法律设定和财政政策导引,以城市土地开发(再开发)来进行引[22]导。(二)历史文化名城、佛山老城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认定,主要依据《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本研究所指称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是指1994年颁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市,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在于其是广府文化的集中代表,是古代特殊职能城镇(陶瓷和冶炼)的代表,是近代工商业名城的代表,是岭南水乡和“三基农业”的典型代表。为清楚界定研究区域,本研究对佛山老城区、佛山老城、佛山老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等概念所指代的地域范围加以严格界定。首先,对应于佛山市旧城更新的实证研究,采用老城区与之相呼应,其地域范围涵盖佛山市禅城区的旧建成区,而不包括始于其他乡镇级以上级别的各类城镇旧建成区;对应于佛山市古城保护的实证研究,采用佛山老城这一地域概念与之相呼应,它是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佛山古城所在,也是佛山历史文化遗产蕴含最丰富、历史文化建筑保存最集中、佛山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和保存最重要的载体及区[23]域(见图2-1)。图2-1本文涉及的佛山老城区主要概念的空间层次关系资料来源:见张戈《旧城更新与古城保护的互动性研究——以佛山老城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5。(三)区域生产网络所谓区域生产网络,指的是区域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凭借相对优势,指导、安排生产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装配,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生产网络,区域生产网络降低了区域和城市的生产成本,增加其在全球的竞争优势。构建区域生产网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Rodogue等人认为生产表达了经济价值增加的事实,它在内容上包含商品和服务两个大类的创新、资源转化和成品生产等。网络则指的是实体和非实体(信息)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表达了交易和分配的客观情况。Yoguel、Novick、Mari将生产网络置于一个中观尺度的框架下来审视,认为区域生产网络在概念上既不同于微观上的网络个体在特性方面的集成,也不同于宏观尺度层面上的集群和系统概念。其定义的生产网络包含三个关键内容:其一,组成个体的地理临近性不是必要的;其二,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非价格机制存在可能性;其三,生产网络内部建立起来的无形流动和非价格关系的重要性允许[24]不同程度的发展。生产网络最明显的优势是具有地理尺度性,按照地理范围由大到小可以划分为全球、区域、国际、国内、地方等不同尺度的生产网络(见表2-3),在地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与国家、区域和全球尺度的现象有直接关系。全球尺度的经济现象也需要在地方、国家和区域的层面上来做基础分析。表2-3生产网络的空间尺度及相关概念续表对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地方、区域和邻近城市的发展独立存在,在全球化泛滥的当下,城市的更新、改造不可能是一个孤立事件,城市的发展是以一个节点的方式,存在于城市运行网络之中,并参与到全球、区域和国家的经济、文化、产业等要素系统的建构中。因此,我们考察城市的旧区改造,也不能将其仅仅放置于一个孤立的城市场景来分析、建构,而必须以更加综合、宏观和复杂的视野,将之放置于基于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网络中,以复合发展的视角和网络化动态运营的角度来分析、观察、思考城市旧区的更新、改造。本研究试图运用区域生产网络的关联理论,将佛山老城区放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网络系统中,观察、思考具有历史文化名城身份背景的佛山老城区在改造更新中应该践行和总结的一般理论和规律。二研究设计(一)研究目标本研究将起源于2007年以来,对佛山老城区发展注定会产生“剧烈改变”的城市改造活动,置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自身逻辑和珠三角地区城市群动态演变序列中,考察佛山老城改造对于佛山城市发展及在珠三角地区城市群中地位变化,进而研判佛山老城区的改造更新,应该基于何种理论、思路、方法、途径和策略,提炼、思考基于历史文化名城改造、区域生产网络发展和城市演化逻辑之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核心区改造理论和实践经验。1.理论目标(1)从区域生产网络分析的角度提炼和界定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研究的科学问题,确立理论分析框架。(2)总结提炼基于区域网络分析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的问题分析表达方法,内部生成演替机制、机理以及途径;从内外部影响、制约因素入手,分析老城区发展重构的区域促动系统和城市内部因应机制和表达策略。2.应用目标(1)提出基于区域生产网络分析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物质要素系统(建筑、街巷、街区等)和非物质要素系统(地方感、邻里空间、地方文化氛围等)发展重构的方法、路径、策略和措施方案。(2)案例地老城区物质要素系统和非物质要素系统的发展重构经验研究。(二)研究意义1.现实意义随着中国城市(都市)化步伐日益加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空间不但飞速地向外扩张发展,也在快速对传统城市内部空间进行功能置换。这种城市发展内部空间功能置换和成长发育与代表传统城市风貌的老城区、老街区空间重合,产生巨大的机会利益。在这种机会利益面前,决定城市风貌存留的微观主体(居民、开发商甚至城市地方政府)都缺少保护传统风貌街区和历史古城的动力,使得历史名城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日渐消失,城市风貌日渐趋同,形成“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化怪现象。同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中的一分子,各历史名城都承载和背负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和地域乡土记忆,它们对了解中国地方文化、城市发展变迁历史等都有显著的指标含义。在目前快速城市化浪潮中,这些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也挣脱不开城市(都市)化的宿命,因此,如何在快速城市(都市)化过程中,既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的合理布局,又能较好地保留、优化老城区和传统风貌街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需要理论研究来加以回答和解决。本研究尝试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的角度入手,以区域生产网络分析方法来切入研讨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2.学科理论意义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传统社区(老城区)在城市快速现代化改造中,如何存续,处境维艰:传统街区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么被遗弃、侵蚀、毁失,要么被孤立、划界,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发展路径,显然背离了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宗旨。为此,我们亟须从区域、城市发展学及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学等学科角度,探讨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传统社区(老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机制和策略选择。这就要求理论研究应在区域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如何尽量确保和协调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传统社区(老城区)的合理发展和重构。应建立何种机制框架,采取什么方法系统来有效应对?谁为依托,谁为主体?相关组织机制如何确立、运作和演替?本研究可以增加学科在上述领域中的理论认识,丰富学科相关理论。3.方法论意义近年来,国内城市更新和空间重构研究者日趋增多,研究成果和结论多是基于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判断,以单向开发和利益目标为倾向,保护和动态留存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较少有采用系统方法进行合理构建的成果,缺乏综合视野。本研究拟基于区域生产网络分析方法,把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老城区的发展重构置于区域和城市群综合发展的视角下观察、审视,思考其发展重构的必然性,提炼其发展重构的路径、机制和策略。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供了保证。(三)研究内容1.区域和城市发展学分析以区域和城市发展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区域生产网络分析为基本方法,抽象和建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的研究问题和理论分析框架,这是本研究的理论研究内容之一。本研究以区域生产网络分析方法为基础,从历史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出发,提炼和建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的具体研究问题和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引导理论分析、框架设计和经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的历史逻辑、必然性分析;(2)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老城区发展重构的现实困境及导因分析;(3)基于案例地本身的发展重构分析。2.文化遗产管理学分析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城市文化遗产管理保护学的立场出发,以案例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和建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在快速城市化浪潮下的历史建筑、城市街区、历史场景、环境空间和生活方式等的发展重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物质要素系统(建筑、街巷、街区等)的发展重构研究;(2)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非物质要素系统(地方感、邻里空间、地方文化氛围、特色的地方环境和空间等)的发展重构研究;(3)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的理论提炼和对策建议。(四)研究中拟突破的问题1.分析框架方面的问题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学的角度,建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研究问题,基于区域和城市生产网络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分析框架,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前期工作和后续研究基础,也是研究理论目标之一。快速城市化和区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传统文化元素、整体风貌和空间发展迅速异化、崩溃,其实质是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老城区,如何在快速城市化浪潮下实现传统和现代合理对接、城市传统空间和文化遗产元素如何进行合理的发展重构。而合理的发展重构,一是要建立一个基于区域和城市生产网络分析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理论分析框架,认识发展重构的必然性、合理性;二是要指出目前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老城区发展重构的乱象特征,乱象之源、之根;三是要构建出合理的发展模式,提出理论发展模型。2.研究设计方面的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老城区发展重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理论研究提出的研究,学界要提出有效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老城区发展重构对策建议,必然是基于对“如何发展,怎样重构”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而这又以对与这一问题相关或递增层次的“为何如此”和“是什么”等问题的回答为前提,相关问题的回答将有利于重构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老城区发展的理论体系。本研究意在研究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所涉及的“为何如此”“如何发展重构”的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老城区在快速发展浪潮中,面临城市历史文化要素系统灭失和遗弃的问题,是中国市场化进程和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和策略并不是现成存在,而是城市发展的相关利益主体在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基于长期利益博弈过程而形成的,对该过程的认识,无法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演绎和推导而获得,还需借助现实的观察、分析和提炼来累积和生成。通过现实的研究而达到对某一类问题的“为何、如何和做何”等的回答,案例研究方法是可行途径之一,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是伴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浪潮的席卷而出现的,该问题的形成,既有区域一体化和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共性特征,又有文化遗产保护层面上的特性和要求,表现为历史名城的“旧”和现代城市功能“新”的整合、冲突。在当前的城市现代化路径下,往往是“破旧(毁旧)立新”,这就和历史文化元素(遗产)的保护宗旨相冲突。同时,就已有研究来说,对这一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多为自说自话,“屁股”决定立场,使得对如何实现历史城市和老城区在合理保护文化遗产和地方风貌、实现必要的更新和重构问题上,目前还没有卓有成效的指导方案。基于此,建构以区域生产网络分析方法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研究,就具备了理论探索和现实需要的双重基础。本研究在整体设计上选择基于区域生产网络分析方法,对相关问题加以探索,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物质要素系统和非物质要素系统的发展重构研究,探索其演进路径、促动机制和策略方案。并以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成员佛山市为案例地,对研究讨论主题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佛山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骨干城市,同时,佛山历史文化悠久,明清为四大名镇之一,近年来,随着广佛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佛山老城区进入快速的“去旧迎新”阶段,文化遗产和传统元素加速毁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五)研究思路和框架1.研究的整体思路和设计本项研究基于区域生产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提炼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重构的路径、框架和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的基本过程为:首先从问题和现象观察分析出发,经理论梳理提炼和界定讨论问题,确立研究分析框架并设计研究方案;其次,基于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进行案例地调研和各种事实材料的收集后,以案例地为基础,进行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获取研究结论。2.研究框架本项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设计框架示意见图2-2。图2-2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设计框架三主要观点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城市文化、历史和地方特征的保存载体,在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浪潮中,保护举步维艰。如何处理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和传统地方性保护的动态平衡,便是当下急迫而又必须深思的研究。本文以佛山为例,探讨佛山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在城市发展的产业调整、用地需求、空间优化目标下,如何基于城市更新、产业发展、文化发展、遗产保护等视角进行老城区的发展重构,并立足区域生产网络分析和城市演化路径分析,提出佛山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发展的更新、重构思路、方法和途径。本研究不是在传统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研究上的简单重复与总结,而是希望借助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和区域研究的理念、方法,将城市更新和重构放在更加宽泛的生产市场网络构建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关注城市发展在历史和地方上的传承、联动和互促,通过全球视野关注地方,并以地方发展关联全球来动态分析。[1]于今编著《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2]E.W.Berge,D.J.Bogue,Cotriutiotouraociology,UiverityofChicagoPre,1964.[3]〔英〕罗伯茨、塞克斯、叶齐茂等:《城市更新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三章研究述评及理论契合性分析一区域生产网络分析研究现状及述评(一)网络、生产网络和区域生产网络对网络概念的认知,不同学科对“网络”一词有不同的理解,[1]Mailat等人从多维角度对网络概念进行了定义。Hakao则指[2]出,网络应包括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资源等三个组成要素。网络的形成是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活动过程中,借助资源的流动,所形成的彼此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就贸易、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信息密集型的技术组织模式,推动了全球化和区域开放化的进程,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带来需求、市场、生产生命周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领域的特征,因此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必须考虑一些新的因素,如地方氛围的发展程度、[3]网络的创新能力和商业个体的行为等。为了满足更加复杂的生产过程和提升竞争力,需要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应对新的世界经济形势,“生产网络范式”(roductioNetworkParadigm)便成为产业[4]组织和经济发展的新范式。生产网络的概念不以个体之间的相互隔绝为理论前提。Rodigue、Comtoi和Slack认为,生产表达了经济价值增加的事实,它在内容上包含商品和服务两个大类的创新、资源转化和成品生产等。网络是指实体和非实体(信息)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关系,包括链接和流动,[5]表达了交易和分配的客观情形。Kalataridiz认为,生产网络概念的运用,是为了表达生产个体在没有明显法定关系的情况下,如何[6]建立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连接形成。Sturgeo认为,生产网络体系中的由于价值链的劳动分工和网络链接具有差异性,所以这[7]种差异性就是区域生产网络研究的重要对象。Hedero(2002)等认为,生产网络具有为商品和服务在生产、分[8]配和消费中相互联系的功能和作用。Yoguel、Novick、Mari定义的生产网络包含三个关键内容:其一,组成个体的地理临近性不是必要的;其二,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非价格机制存在的可能性;其三,生产网络内部建立起来的无形流动和非价格关系的重要性允许不同程[9]度的发展。[10]基于不同尺度的生产网络体系表现为以下类型:(1)国家生产网络,体现为国家尺度的生产网络。(2)跨国生产网络,体现为大国异质性空间或国与国之间的跨区域和空间的生产网络。Ert用大国的异质性(Heterogeicity)很好地说明了国际联系的重要性。[11](3)区域生产网络,指的是大区域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相对优势的指导,安排生产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和装配,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生产网络。(4)全球生产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诠释工具。Sturgeo认为,生产网络的全球尺度至少应跨越两个国家或贸易组织。[12](5)地方生产网络,地方生产网络是一种以成员的地理接近和社会接近为特点的特别类型的网络,在大尺度生产网络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地方生产网络”分析复杂的地方经济体是十分有效的。(二)全球生产网络Borru等人认为,全球生产网络是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企业组织开展起整个系列的商业活动;从研发、产品定位和设计,到投入要素的供给、制造(或服务的提供)、[13]分销和服务支持。”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维度。Dicke、Herdero、BatheltamGluckler、Yeug、Hugh等学者从权力治理、地域性、网络和嵌入等多个维度研究全球生产网络,主要关注居于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对一般供应商的权力控制。[14~18](2)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治理模式。Dicke等认为,全球生产网络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足以取代它的[19]最有效产业组织形式。生产网络的治理不同于企业层级之间的治理。“龙头企业”居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地位,负责网络内的战略制定、组织领导、管理控制等,对网络中其他企业进行权力治理。(3)全球生产网络与新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He、Wrighley,etal、WrighleyamCurrah、Coeamlee等研究者的工作,显示了基于地域和空间意义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嵌入是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20~23]分。(4)生产网络内部的产业升级、产业集聚。BairamGereffi、PalaacueramPariotto、Liu,etal.、CoeamHe等以GPN为[24~27]分析架构,探索思考价值创造和产业升级的多层级过程。Schmitz、Gereffi研究了关于产业升级、机制建立、增殖和获得的过[28~29]程。GroteamTue研究了印度金融服务业的升级问题。[30]李学迁、朱道立等探讨了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产业集群网络演化[31]问题。郑准,王国顺(2012)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俘获效应[32]和集群企业转型升级问题。(5)全球生产网络在部分区域范围内的锁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等。ParthaarathyamAoyama通过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跨国公司制度背景和地方企业家的观念等非正式GNP研究对增进我们对全球经济中的地方升级的[33]认识颇有助益。DeeramBathelt以上海汽车集群的供应链为案例,分析了德国公司在异质文化背景和制度下的适应性和自我调适过[34]程。LiuamDicke则研究了国外投资人在中国汽车行业投资过程[35]中的行业“嵌入”问题。而对于全球生产网络在部分区域范围的锁定和型构,最为典型的区域就是东亚区,近年来大量的文献围绕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展开了多种主题的研究探讨。(三)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自20世纪末开始,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对外贸易、产业分工和生产空间组织逐渐向区域性网络体系汇集,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三个区域性的生产网络,即德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及东亚各经济体之间,国外文献对这三个地区的生产网络[36]都有涉猎,但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吸引了更多关注。近四十年来,东亚区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最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并由此形成[37]了一个完整的区域生产网络。目前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研究多集中于贸易层面:(1)生产过程分散化与东亚区域生产/分配网络。Ado和Kimura的系列论文都将“生产过程分散化”作为区域生产/分配网络的前提条件来进行研究,[38~用日本企业的微观数据和各经济体的宏观数据做经验分析。41]他们的研究成果指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构成了各个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生产网络使国家间的要素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被垂直生产链条充分利用。同时,日本企业网络向东亚地区的延伸,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但Macityre和Naughto的研究则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技术和中华圈生产网络相结合,[42]已经取代日本企业在东亚地区的地位。(2)全球商品链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Kimura从东亚产业内贸易的类型、FDI服务贸易等多[43]个维度论证了东亚生产网络。张伯伟、彭志伟认为,东亚地区[44]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大多在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工。WillemThorecke分析汇率变动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影响和作用。[45]张伯伟基于零部件贸易产业链发展,探讨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46]的动态演变。ChaSiowYue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与东亚区域生产[47]网络的动态关系。(3)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演化模式及其促[48~51]动机制。这一方面的研究由日本研究者主导,其主要论点是,东亚的经济起飞及其迁演路径遵循着“日本是领头雁—亚洲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内地”。各经济体之间形成了产业的“瀑布式转移”与“竹节式升级”,日本企业通过FDI的方式,向东亚地区复制其国内的系列生产体制,构筑了“日本怀抱中的区域生产联盟”。(4)美国、日本与中华圈的国际生产网络。Kim通过RCA指数比较分析了东亚和北美地区生产网络的差异性,认为东亚的生产网络主要是[52]基于专业化驱动,北美则是基于产业内贸易。NatahaHamilto-Hart讨论了亚洲新兴的以政府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新区域主[53]义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及其特征。夏平讨论了东亚区域生产[54]网络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陈丰龙就区域生产网络和中[55]韩FTA建立的可行性展开实证研究。王德利等对中国跨区域产[56]业分工和联动特征进行了讨论。(四)地方生产网络地方生产网络(LPN,LocalProductioNetwork)是一种以成员的地理接近和社会接近为特点的特别类型网络。其从本意来理解是表达某地围绕生产某类产品形成的密切相互联系的一组企业。Hart和Simmie在探讨创新的空间性时,提出“地方生产范式”概念,将地方生产网络定义为:“地方企业与地方生产要素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连[57]接。”此后,Dimitriadi和Koh认为,地方生产网络概念的构成主要是中心企业,其成员具有地理接近性和社会接近性等特征。[58]地方生产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空间尺度、结构形态和组织方式等三个方面。地方生产网络嵌入地方环境的同时,也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Saxeia分析了来自硅谷的跨国企业家对台湾地区和印[59]度的IT产业兴起的重要作用。Dimitiadi等对希腊卡斯托里亚地区皮衣产业的分析,揭示了多种类型的参与组织运行于产业区外部。[60]冯利萍对跨国公司嵌入地方生产网络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61]分析讨论。在地方生产网络形成和运行对当地资源和网络型构的依赖方面,Storer、SimmieadHart、Gruert等都讨论了地方生产网络或价值链在运行中所依靠的当地资源与设施,包括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相关[62~64]服务、资本装备和基础设施。马海涛等详细讨论了地方生[65]产网络理论运用于大尺度生产网络体系分析的情形。(五)区域生产网络研究评述就区域生产网络的研究现状特征和发展态势来看,其研究的发展走向呈现以下特征:(1)区域生产网络研究在强化和深入讨论生产网络概念、内容和框架体系的内涵、外延的同时,研究视角重点向区域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治理模式等深度领域发展;并关注(全球)区域生产网络参与国际贸易新体系,以及其分工组织网络的构建和型构。在其内部发展演化和整合研究方面,更加注重网络组织内部的生产和产业发展演化规律、特征的总结,并加强对生产网络和特定区域内部特征及其资源、特色和经济结构等关联要素的锁定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2)地方区域生产网络作为近年来颇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在其当前研究和进一步拓展方面,体现为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研究视点继续关注地方区域生产网络的研究内容、体系及科学内涵;第二,地方区域生产网络的网络特征、网络形态、演化特征等;第三,地方区域生产网络在全球网络生产体系和贸易发展体系中的嵌入,包括嵌入的形式、特征、模式、作用机制等;第四,地方生产网络对地方资源、产业、地方文化和地方特征等方面的依赖和型构,主要基于文化、社会、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讨论地方生产网络演化成型时,对地方各个要素及其系统的依赖机制和相互作用系统;第五,最新的研究视点开始更多地关注地方生产网络及全球生产网络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权力在生产网络的全球和地方契合过程中的治理”及(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产业集群的“去地方化”研究。(3)在(全球)区域生产网络的三大区域研究方面,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研究依然是研究的热点,其主要关注领域包含以下方面:第一,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分配体系及其网络发展特征;第二,全球商品链组织与演化发展下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结构关系;第三,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演化机制、形态及其模式等;第四,以中国为讨论对象的(全球)区域(地方)生产网络发展、演变方面的成果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现象及其与周边东亚国家、东盟国家的产业协作,贸易互动下的生产网络编织和发展,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4)研究话题和关联研究手段,在区域生产网络研究中得到更多的运用和体现,表现为多种关联研究理论和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区域生产网络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中,比如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讨论产业网络、将社会网络理论运用于集群企业创新机制的讨论,基于微观动力机制的企业竞合网络博弈建模及应用分析,将模块化理论与生产网络组织和产业集群发展集合,形成模块化生产网络。(5)在(全球)区域(地方)生产网络的进一步研究中,基于产业、经济发展和城市与区域的演化互动、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表现等,将受到更多重视,尤其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网络结构,对城市及其网络演化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新兴的技术、理论将会在(全球)区域(地方)生产网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得到更多应用。二城市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现状及述评(一)城市(文化)遗产、城市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严格定义和分类来源于UNSCO,其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建立了“文化遗产”(cultural[1]Heritage)国际通行概念——不可移动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并将遗产分成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在保护对象上,城市遗产(历史)保护对象,经历了一个从关注显赫历史人物和对国家、政治、历史有突出贡献和意义的人物、建筑、纪念地等的阶段,逐渐发展到保护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住宅、厂房),保护特殊下层群体的纪念场所(如慰安所、弱势聚落)以及具有典型地方意义和代表性特征的聚落遗址和历史建筑等。这种保护对象迁演过程,一方面说明城市历史保护受到比较严重的国家政治力量作用,历史遗产保护常常会因政治而工具化,历史遗产保护具有较为强烈的国家政治权力意志的体现和作用,并迎合国家及其统治阶层意志的口味,历史遗产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合法意识形态的物证和工具。同时,随着政治、经济发展和多元化民主法治理念的全球化普及,城市历史保护也逐渐更多关注城市、地方意义上的,体现为历史和文化事实的普通人聚落环境、生存状态和特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群落和建筑物。这个过程在空间上体现的,可能是范围的扩大、形式的多元,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价值观的变化——对大众历史和文化的强调,是民主化(平民化)的必然。我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对象的选择,经历了从注重单体建筑和文物的“单保护”,逐渐发展到重视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保存,进而强调对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和加强对区域、流域和历史文化空间廊道(河流文化区、历史文化流通区域等)等的差异化发展过程(见表3-1)。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指出:“中国应当重视在遗产品类上的不平衡问题,关注工业产业、科技、民族、民俗[2]类文化遗产和各种自然遗产,不断完善和丰富遗产名录。”表3-1遗产保护的类型及其发展特征(二)城市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1.城市规划、设计视角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视角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与当时国家在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领域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化建设相对应。研究视点主要集中于:(1)关注城市规划和历[66~71][72~史保护的关系问题;(2)城市设计与历史遗产保护78][79;(3)特定历史遗产的考察、认知、利用、保护和发展研究~87]。2.遗产保护的实践和方法遗产保护实践与方法的讨论主要关注:(1)居住环境的文化意[88~89]义及城市设计问题;(2)历史城镇和遗产保护的规划目的[90~93]及对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3)历史[94~遗产保护的资金、管理、公众参与、政策、文化和保护体系101]。3.国外城市遗产保护经验介绍(1)国外城市遗产保护的经验介绍,涉及日本、法国、英国、[102~106]德国、美国、荷兰等。(2)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内[107]涵分析。(3)国外城市更新和遗产保护的共性问题、经验、教训。项光勤总结了发达国家旧城改造的经验和教训,并分析其对中[108]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章岩从美国的城市更新和中国的旧城改造的历程、关联性入手,分析了中美城市改造和更新的共性问题。[109]4.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是遗产和文物保护利用的最早倡导和研究领域,英美等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发展相对完善的国家,在这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