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腿麻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腿麻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腿部麻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神经受压,二是血管原因。2.神经压迫多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等疾病以及椎管内肿瘤的可能性引起,需要腰椎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3.当然,压迫颈或胸脊髓也可能引起下肢麻木,这需要进行磁共振成像。4.血管原因可能是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5.建议做血管超声或血管CT,以帮助澄清。本文最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30 椎管内肿瘤 血管瘤严重吗 椎管内肿瘤 血管破裂

  • 《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编辑组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作者】《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编辑组编【页数】99【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02【ISBN号】978-7-5679-1499-5【分类】日冕形病毒-病毒病-肺炎-预防(卫生)-手册【参考文献】《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编辑组编.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内容提要:该书聚焦公众个人与家庭防护、居家医学观察、理性就医、心理疏导等防治细节,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关问题疑惑,引导大众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积极做到防治结合、科学防护、消除恐慌、理性应对。《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一、新型冠状病毒简介冠状病毒(Coroaviru,.CoV)在系统分类上属于巢病聶毒目(Nidovirale)、冠状病毒科(Coro-aviridae)、正冠状病毒亚科(Orthocoroaviriae),是一类具有囊膜、基因2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病毒基因组5'端具有甲基化帽状结构,3'端具oly(A)尾,基因组全长27~32k,是目前已知的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因病毒的外表存在许多小小的突起(棘突),形似花冠而得名(图1)。图1冠状病毒示意图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有关,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表现。根据系统发育树,冠状病毒可分为四个属:、B、Y、δ,其中B属冠状病毒又可分为四个独立的亚群A、B、C、D群。动物冠状病毒包括哺乳动物冠状病毒和禽冠状病毒。哺乳动物冠状病毒主要为α、B属冠状病毒,可感染包括蝙蝠、猪、犬、猫、鼠、牛、马等多种动物。禽冠状病毒主要来源于Y、δ属冠状病毒,可引起多种禽鸟类如鸡、火鸡、麻雀、鸭、鹅、鸽子等发病。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简称人冠状病毒。迄今为止,第除本次在武汉引起病毒性肺炎暴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章外,共发现6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HCoV-229E、认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和识MERS-CoV)。其中,4种冠状病毒引起常见的人类感染,型冠但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毒状;另外2种冠状病毒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炎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就是常说的SARS冠状病毒和MES冠状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0)与国内专家研究确认,此次引起病毒性肺炎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冠状病毒家族的第7名成员。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C0VD-19,其中“Co”代表“冠状病毒”,“V”为“病毒”,“D”为“疾病”。同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teratioalCom-3,mitteeoTaxoomyofVirue,ICTV)宣布其正式分类名型为SARS-CoV-2,即和SARS病毒属于同一“种”。状2020年3月4日,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已于毒近期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分别是防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了很大差异。其中$亚型相对古老,而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对不同亚型的深入了解,4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异化的治疗和防控。对人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冠状病毒对热较敏感,在4℃下合适维持液中为中等稳定,-60℃可保存数年,但随着温度升高,病毒的活性下降,如HCoV-229E于56℃下10分钟或者37℃下数小时即可丧失感染性,SARS-CoV于37℃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人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病毒复制的最适宜H值为7.2。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乙醚、氯仿、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紫外线均可灭活病毒。人冠状病毒中,SARS-CoV可于室温24℃条件下在尿液里至少存活10天,在腹泻患者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室温存活时间未知,但其与SARS病毒有极大的相似度,很多地方可以类比:如对热敏感,在56℃下30分钟就能被灭活;75%的酒精、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氯己定除外)等有机溶剂和消毒剂都能够有效地杀灭新型冠状病毒,紫外线也可灭活病毒。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内外流行现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始于武汉,之后快速扩第散,现已在世界多国快速传播。截至北京时间3月10日章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认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6145例(其中重症新病例449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1475例,累计死亡病冠例315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778例,现有疑似病例毒285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75886人,尚在医学观炎察的密切接触者14607人。湖北新增确诊病例13例(武汉13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471例(武汉1212例),新增死亡病例22例(武汉19例),现有确诊病例15671例(武汉14514例),其中重症病例4412例(武汉421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9056例(武汉33041例),累计死亡病例3046例(武汉2423例),累计确诊病例67773例(武汉49978例)。新增疑似病例6例(武汉6例),现有疑5似病例198例(武汉192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型诊病例177例:香港特别行政区120例(出院65例,死亡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例(出院10例),台湾地区47例(出院17例,死亡1例)。3月10日0~24时,新增肺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0例(北京6例,上海2例,山东护1例,甘肃1例)。截至3月10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册入确诊病例79例。6全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连续5天保持在两位数,除武汉外最近5天本土新增确诊病例2例,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湖北和武汉现有确诊病例数量仍然较多,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国外疫情快速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必须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抓好医院和社区两个阵地,坚定信心,战胜疫情。截至北京时间3月8日21时,全球共有74个国家和地区受疫情影响。中国境外累积确诊病例26210例,现存确诊病例22522例,累计死亡病例549例,累计治愈病例3139例。随着中国地区总体感染人数的逐步下降,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快速传播,特别是在意大利、韩国和伊朗等国家开始大面积传播,其中韩国确诊病例超过5000例。日内瓦当地时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将新型冠状···试读结束···...

    2022-11-24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官网 中国协和医院大学出版社

  •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邓鑫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作者】邓鑫主编【页数】171【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ISBN号】978-7-5357-9705-6【价格】68.00【分类】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邓鑫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内容提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感染性疾病分为有传染性的传染病和没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侵入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并引起流行。传染病属于临床医学,是临床内科学的一部分。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研究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促使患者恢复健康,进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一门学科。传染病不同于其他内科疾病,因其具有传播特性,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以不同方式造成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由于传染病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流行,我们必须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以及其预防措施、对策,这门学科称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虽各有其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但传染病的防和治是辩证统一的,必须防治结合,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未病先防”的方针,使两门学科密切结合,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有传染性的疾病。自然界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但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性的微生物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将其归为8类: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由原虫和蠕虫引起的疾病称寄生虫病。因此传染病学实际上是研究由微生物直至寄生虫为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学科。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及其规律,重点在于研究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措施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感染者早日康复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是临床医学的范畴。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其研究目的是控制或消灭传染病,是预防医学的范畴。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流行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群体是多个个体的组合,个体是群体的基本单位,二者相依相存。在人类历史上,因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在人群中暴发、流行而造成重大灾难的案例不胜枚举地被记录史册。20世纪80一90年代,鼠疫进入活跃期,眦邻地区霍乱时有流行,结核病卷土重来,ADS有蔓延之势。有些急慢性传染病,如伤寒、疟疾、斑疹伤寒、白喉、血吸虫病、黑热病等在我国城乡亦曾广泛流行,给广大民众造成严重威胁。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工作,使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预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传染病仍不可避免地广泛存在,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传染病疾病谱一直在改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这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比过去更加严峻的形势。只有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才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灭传染病的目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每类传染病虽具有不同的致病原因,有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但其在人体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可以进行概括总结,目的也就是根据各论中的共性或普遍性加以概括。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和相关临床医学的发2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展,在防治传染病的工作中,中西医结合已经显示出重大的成就,正在不断取得更加宝贵的经验。中医药学对传染病的诊治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大力发掘、应用中医中药防治传染病,定将为提高防治效果做出新贡献。第二节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在防治方面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与传染性疾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远在公元前771年,距今约2700年前的周代,我国人民已认识到气候的失常能导致疾病的流行。《礼记·月令篇》中有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内经》是先秦时期医学的代表作,为传染病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着后世对传染病的认识。其成书之后系统的对传染病发病、诊疗、预防做出了理论阐述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其中“热病、伤寒、疫、疠、瘟疫”等是传染病的起源。《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里指出了,正常的气候变化、风雨寒暑是不能使人生病的的,而疾风暴雨虽非正常气候,但也不能使人单独生病,必定要人的形体虚,“虚邪”趁机侵犯,才会使人发病。《内经》确立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自身和外界因素共同决定了是否发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内经》结合了季节气候的特点,首次论述了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些理论和概念奠定了中医对传染病认识的基础,并在《内经·素问·刺法论》中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说明了疫病传染性强,症状相似的特点。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27年一?)在《论衡·命义篇》中云:“温气疫疡,千户灭门。”东汉末,我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约150一219年),在196一204年间,基于《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和张仲景对多种急性传染病的证候变化和治疗方法的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后来被整理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成为当世医学巨著,对后代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温病的发病,《伤寒论·伤寒例》指出“伏气”致病“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呼应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我国古代称传染病为痰、疫病、病疾、天行、时气、时行、温疫、温病、伤寒等名。晋代葛洪(字稚川,278一339年)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各种急性传染病和诸多的防治疫病的方药,同时也记载了天花、狂犬病。《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日:“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隋代巢元方(610年)所著《诸病源候论》汇集了隋代以前医家的论述,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病,并将温病、热病、时气、疫疠、伤寒等一一分列,各为一门。其书言:“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本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代早已对传染病早有认识,不过名称不同而已。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记载约病候1720论,并且对天花(蚕豆疮)和麻疹(时气发斑)的鉴别也加以论述,以及关于伤寒、麻风(癫病)等是因传染性病源引起,都有明确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还收录了“养生导引法”以预防温疫。药王孙思邈(581一682年)《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言道:“天地尚且如此,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署,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其认为天气风雨寒暑、旱涝虫灾的种种变化,都离不开自然法道,人也无法避免,并且认为温疫也是天地间理应存在的,不能缺少的。所以孙思邈主张第一章总论3“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日知方,则病无所侵矣。”虽然如此,还是有办法预防和治疗的。预防的方法一方面包括要善于摄生,饮食起居有所节制,顺应时节;另一方面天地之间有这种瘴疠出现,必然可以以天地间所生之物来预防。《伤寒论》是“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体系的专著,是张仲景所总结出来的认识疾病的实践经验,并根据病情变化而制订不同治法。张仲景结合了中医学《内经》以来的病因学说、脏腑学说以及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阐述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论。当代医家认为“伤寒论”所论述的是广义的伤寒,也包括温病在内,便就有了《伤寒论》统治温病之说,但是广泛的使用温热药物的伤寒方治疗温病看,其效果可想而知是不理想的。所以当时庞安时提出了,伤寒、热病与温疫是不同的,处方使用大量的清热泻火的石膏,同时意识到了疫气是可以通过口鼻相互传染,但是体质和地域的差异,其发病特点也会不同。至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1120一1200年)是寒凉派的代表,他敢于创新立说,根据当时热性病的流行特点,提出火热致病的理论,主张多用寒凉药,打破外感热病初起用《伤寒论》辛温药的传统模式思维,提出了伤寒与温病不同的见解;在他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等著作中,还创立双解散,表里两解,提高了治疗效果,后世明清两代,续有专著。“金元四大家”李杲,为补土派的代表,重视调补脾胃之时,也对大头天行等时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身为“金元四大家”滋阴派的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1281一1358年)在《金匮钩玄》中言:“温病属性,众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谓之天行时疫,有三法:宜补、宜降、宜散。”刘完素提出的寒凉清热治疗热病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在治疗疫病时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丹溪治疫之法对后世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作用。1642年,明末吴有性(字又可,1582一1652)著《温疫论》,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疫病学专著,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对传染病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专著。吴又可认为温疫(即传染病)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而是一种“戾气”,经过人的口鼻传人人体,触者皆病。并且他在该书“原病”篇又进一步指出了温疫与伤寒在病因、邪气入侵的途径、邪侵部位等方面的区别:“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浓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温病学说”是清代医学学术最大的成就,叶天士(名桂,号香岩,1667一1746年)就是当时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在《温热论》这部著作中,除了辨别卫气营血外,特别对舌诊、验齿以及斑疹、白痞等均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温病的理论和治疗方面有突出贡献。吴鞠通(名瑭,1736一1820年)于1799年著《温病条辨》,对温病的发病原理和辨证施治加以补充和阐明,使温病学说更趋完善和系统。晚清王士雄(字孟英,1808一1868年)著有《温热经纬》,是根据《内经》等古典著作及叶天士等近代论著所写成的一部急性传染病学,还有他的《霍乱论》是治疗各种急性胃肠炎的专书。此外,晚清罗芝园著《鼠疫约编》,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书刻于1784年),刘松峰著《松峰说疫》,余霖著《疫诊一得》等更丰富了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温病学说的形成,对我国传染病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言,历代中医皆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以治四时热病,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起源于《内经》《难经》时代,经过了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各代一家对传染病的认识进一步化,诊疗方法也不断地丰富,把中医临床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后世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完善了对温病学的认识。4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第三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的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3个因素。人类的繁衍、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接触,逐渐产生高度的适应性和斗争能力。当人体防御能力低下时,病原体便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使机体处于疾病的状态。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便有足够的防御能力,使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作为外因只是一种致病条件,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内因,即人体的免疫和防御能力。二、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人体后就是感染过程的开始,感染后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即病原体数量和毒理的强弱)和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内、外界的干预如药物、放射治疗和管理等。常见的感染过程有以下5种表现。(一)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侵人人体后,被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由事先存在于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的抗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由于人体外部和内部防御能力的共同作用,不利于病原体的生长与繁殖,病原体在侵袭部位或在体内就立即被消灭,或被鼻咽、气管黏膜或者肠道、肾脏直接排出体外。这种防御能力有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这些综合性的力量就是所谓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或称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与病原体斗争而逐步形成的可遗传给后代的机体免疫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病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人体的免疫与防御能力,发病的外因只是致病的条件。当这种免疫与防御的力量处于优势,人体即不出现疾病状态,也就是人体受到感染而不发生传染病的一种典型表现。这种表现也可以发生在已获得对侵人的病原体有特异性免疫的人体中。(二)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又称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或带虫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入侵部位或者其他脏器或者机体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引起轻微病理损害,但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临床表现。按照不同类别的病原体分为带菌者、带病毒者与带虫者。按照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病原携带者又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着,若长于3个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病原携带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三)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或者显性感染,临床上大多数没有症状、体征和生化的变化,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但当机体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而少数人则转为病原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称健康携带者,成第一章总论5为传染源。(四)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五)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机体受到病原体侵入后,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及变态反应,并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者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后,大部分病原体被清除,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少数显性感染者可转为病原携带者或者慢性感染,成为传染源。以上5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率最低,识别程度较高。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在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反应在抵御病原体致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和变异性等在传染过程也起着垂要作用。(一)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有些病原体可直接侵人人体,如钩端螺旋体、血吸虫尾蚴、钩虫丝状蚴等。有些病原体经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先黏附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表面,再进一步侵入组织细胞,产生酶和毒素,引起病变,如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透明质酸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等。病原菌的荚膜能够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菌毛能黏附在黏膜上皮表面,也能增强其侵袭力。病毒常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内。(二)毒力毒力包括毒素(包括外毒素以及内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外毒素是指革兰阳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具有酶活性的毒性蛋白质。具有代表性的是破伤风外毒素和白喉外毒素。少部分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外毒素,如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内毒素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种脂多糖,菌体自溶或死亡后裂解释放出来,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致病。大多数革兰阴性菌都有内毒素,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其他毒力因子中,有些具有穿透能力,如钩虫丝状蚴;有些具有侵袭能力,如痢疾志贺菌;有些具有溶组织能力,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许多细菌还能分泌一些针对其他细菌的毒力因子,如克服正常菌葫的毒力因子、对抗体液免疫的毒力因子、对抗巨噬细胞的毒力因子等。(三)数量即病原体的数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然而,在不同的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如伤寒需要10万个菌体,而菌痢仅需10个菌体。(四)变异性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而发生变异。一般来说,经过人工多次传代培养,可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减弱,如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增强,如肺®疫。病原体的抗原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继续引起疾病或使疾病慢性化,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人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中获得了一系列防御、适应和代偿功能。在传6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染过程中,一方面,病原体会对人体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造成损害;在另一方面,在病原体的影响下人体会发挥种种对抗性的防御反应,并积极主动地消灭病原体,破坏和排泄其毒性产物。在进化不同阶段的动物中,对抗性的防御随种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人类个体的防御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传染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是各有不同,也就会出现上述的五种表现。即在传染病发作时亦即在显性感染中,同一疾病在不同人的临床表现上,在程度上也有种种不同。传染过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被两者之间力量的强弱和增减影响。人体对抗性防御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抵抗力,又称抗感染免疫力,简称免疫反应。在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中,人体的免疫应答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分为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和变态反应两种。加强人体保护性免疫反应能力,减少、控制变态反应发生则是传染病防治中的两项重要内容。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一)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对抗疾病整个免疫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并没有针对某一病原生物的,主要因为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不断与病原生物斗争过程中而逐步形成,并将其遗传给后代,即出生时即有的较为稳定的免疫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叙述。1.天然屏障这里一般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1)皮肤黏膜的外部屏障:通常情况下,正常的皮肤和黏膜能够机械性地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同时他们分泌的抑菌或杀菌物质对病原体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例如汗腺的乳酸、唾液、皮肤腺的脂肪、鼻、气管的溶菌酶和酸泪液等。胃液的酸性、胃肠道的高度酶的活性,能够对胃肠道内各种细菌产生很强的杀菌作用,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对部分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容易出现葡萄球菌肠炎、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感染或真菌感染,如因用广谱抗生素抑制敏感杆菌菌群后。另外还有附属器官,如鼻毛及气管黏膜上纤毛的向外颤动有助于将病原生物随分泌物排出体外。血吸虫尾蚴、钩虫幼虫、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此类病原体可以通过完整的皮肤,此时皮肤失去保护作用,溶菌酶对病毒也没有作用。(2)血脑、胎盘的内部屏障:病原体及其毒素在从血液进入脑组织的过程中,可受到血脑屏障的保护,但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的新生儿和婴幼儿,脑组织的感染则容易发生,使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屏障的通透性显著提高以致血浆白蛋白(分子量为69000)这样的大分子物质都可通过屏障。严重脑损伤导致血脑屏障的严重破坏,使血清蛋白也可通过屏障进入脑组织。胎盘屏障也能保护胎儿免受母体的病毒感染,但这个屏障作用同妊娠的时期有关。在怀孕3个月以内,母体所感染的风疹病毒,可以引起胎儿死亡或先天性畸形,而3个月以后,就可不得感染。淋巴结属于内部屏障起到保护作用,它可以过滤病原体。例如腺型鼠疫,是人体对鼠疫耶尔森菌被限于局部淋巴结,不使进入血流酿成全身性感染,说明淋巴结所显示的保护作用。2.吞噬作用巨噬细胞是一类在固定在脏器内的吞噬细胞,如肝脏、脾脏、骨髓、淋巴结、肺泡以及全身血管的内皮细胞。它们的特点是具有吞噬病原体或各种异物的能力。巨噬细胞归属于人体网状内皮系统,为多形态且有较长的突出部分,便于移动。另一种为单核细胞,是在血流中的游走细胞,从骨髓内出发通过血流达到有炎症的部位,转变为噬细胞。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也有吞噬作用。前一种又称“固定吞噬细胞”,后一种称“游走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中含有溶菌酶、乳酸和杀菌素。这些细胞吞噬病原生物后,就启动具有消化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但是有些在病原生物人侵部位就直接被消灭,有些则在脏器内消灭。巨噬细胞还能受激活淋巴细胞所产生的移动抑制因子、聚集因子、激活因子的作用,加强它们的吞噬杀灭能力,但有些能引起细胞感染的病原生物,如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沙门杆菌、利什曼原虫等,它们被吞噬后,不仅不能被消灭,反而能在巨噬细胞内察殖,甚至随着血流造成感染的扩散,直至受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综合作用,病原生物才被消灭。3.体液作用正常人的血液和组织中,尤其是血清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备解酶、干扰素等。(1)补体:补体主要成分是球蛋白,是一种没有特异性的正常的血清成分,存在于人的新鲜血清中···试读结束···...

    2022-10-25 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官网

  • 《病毒、微生物和疫苗 医药简史之旅 传染病》(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作者】(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丛书名】漫游科学探索之路·青少年科学素质养成书系【页数】101【出版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01【ISBN号】978-7-304-07341-1【分类】疫苗-青少年读物-微生物-青少年读物-病毒-青少年读物【参考文献】(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内容提要:本书为科普读物,读者对象为12岁以上青少年读者,讲述了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人类对疾病理解的转变,对传染病病因的认知过程,展现了人类是如何通过科学探索与传染病斗争并战胜它们的艰难过程。《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内容试读导言个以狩猎和采集浆果为生的原始部落中,一旦有人生病,就可能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病人因触怒神灵而被惩罚:另一种是病人被邪恶的鬼魂附体。那时候,不论病情如何,唯一能解救病人的办法就是将他带到巫师那里,让巫师通过魔法仪式安抚神灵或是用“驱魔术”赶走附在病人身上的恶鬼。巫师还会为病人做一个护身符。那个时代得病的人不多但患者的死亡率却很高,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会因猛兽袭击或因战争而失去生命。但是当人们开始耕种田地、饲养家畜并建立村落时,茹毛饮血的生活得以改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与此同时,却有更多的人开始生病,有时,疾病会给一个人甚至整个村落带来沉重的打击。与家畜的接触带来了更多的传染病,在一个人口众多的村落里,疾病感染者很容易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只需想想人畜粪便的问题一也许疾病正是通过粪便迅速传播的。但那个时候,人们还是认为疾病是由超自然原因引起的。疾病的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几个世纪中又是如何演变的?确切地说,病人是确实存在的,可是疾病是什么呢?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医生这一职业的?那时候,医生和巫师是共同存在还是医生取代了巫师呢?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如何治疗疾病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这本书会循序渐进,带你进入探索医药史的时光隧道,重现人类对医药学认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虽然人类不能治疗和预防所有疾病,但如今已经攻克了很多传染性疾病。最初的医生现存化石的研究表明,许多国家及种族(包括史前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用手术来治疗疾病。但今天我们却无法得知当时的巫师和德鲁伊①究竟使用了什么药物使病人康复。他门治疗病人时使用的巫术和各种仪式也与他们一同被深埋于地下,消逝在尘封的历史之中。神灵、神话与信仰古埃及人在防腐②方面的实践,或许催生了各种带有治疗功效药膏的发明。众所周知,古埃及人崇拜伊姆霍特普③,他不仅是一位医生,在天文学、建筑学方面也有建树一他设计并建造了首座金字塔。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化处于全盛时期,在艺术与哲学领域诞生了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为后来长达几个世纪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神灵的震怒或是受行星的影响。后来,古希腊的哲学家在理性精神的基础上,探究导致疾病发生的自然原因。但古希腊人也并没有将所有的超自然因素排除在诱发疾病的原因之外。例如,在神话《俄狄浦斯王》中由于俄狄浦斯④①德鲁伊,在凯尔特神话中,具有与众神对话的超能力。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德鲁伊在凯尔特社会中地位崇高,阶级仅次于诸王或部族首领。②此处防腐主要指代木乃伊的制作。③伊姆霍特普(Imhote)是一位古埃及的神,事实上他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一法老左塞王的宰相。伊姆霍特普同时也是一位祭司、作家、医生和埃及天文学及建筑学的奠基人。伊姆霍特普雕像。他大④俄狄浦斯,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的国王约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这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尊雕像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娶了自己的母亲。最初的医生3俄狄浦斯的传说一段神谕预言道,底比斯城俄狄浦斯聆听斯芬克斯的国王拉伊奥斯与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会杀死父王并娶母后为斯芬克斯长着女人的妻。为了防止预言真的发生,儿头,狮子的身体,雄鹰的翅子生下后就被捆起双脚,遗弃到膀;从非洲来到底比斯城恐丛林之中。婴儿被一个牧羊人救吓那里的居民。起并被带到科任托斯国国王波里玻斯那里。波里玻斯国王和墨洛柏王后因为没有孩子,所以很高兴地领养了他。他们为婴儿取名为俄狄浦斯,意为“肿胀的双脚”。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了那段恐怖的预言,他决定离开科任托斯,防止灾难降临到父王和的逆天行径招致底比斯城被一场恐怖的瘟疫席卷。母后身上。然而他却不知道,波里玻斯和墨洛柏并不是他的亲生我们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神话,同时,也是父母。他开始流浪,快到底比斯古希腊人致力于将日常观察联系到一起,寻求合理解释的理性城的时候,在一段狭窄的小路精神的伟大结晶。上,迎面而来一辆马车,里面坐的是他的至亲一将他遗弃的亲生父亲。因为狭窄的道路只能容纳一人通过,他们开始争吵,争吵中俄狄浦斯杀死了马车上的人他的亲生父亲—拉伊奥斯。当俄狄浦斯到达底比斯城希波克拉底后,发现那里的居民一直遭受着斯芬克斯的生命威胁:当居民们接近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时,她会让来者猜一个谜语,没有人能猜得出答案,最后斯芬克斯会将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一前377年)是第一位医学思想他们无情地吃掉。最终,俄狄浦被记载并流传下来的医生。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思想主宰了医斯猜出了谜语,打败了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从盘踞的悬崖上坠学界约有20个世纪。希波克拉底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相传他落。进入底比斯城后,俄狄浦斯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后代。但我们无法知道阿斯克勒被当作底比斯的解放者,受到隆重的欢迎并被加冕为国王。俄狄庇俄斯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为了纪念希波克拉底,人浦斯并不知道自已的身世,很自们建立了“医治神庙”,病人们可以在神庙中得到医治。但当然地遵从惯例,与拉伊奥斯的遗时人们到底使用了什么医疗手段,现在还是个谜。希波克拉底孀约卡斯塔王后成婚。当一场骇人的瘟疫降临到底比斯城时,先的另一创举是:他提出了医生的行为规范与誓言。直至今天,知提瑞西阿斯为俄狄浦斯揭示了在许多国家,如果想成为专职医生,必须朗读“希波克拉底誓原由:瘟疫是由俄狄浦斯弑父娶言”并宣誓。例如,“无论患者之国籍、种族,凡需医治者,母的逆天行径引起的。得知这一结果,约卡斯塔崩渍自杀,而俄吾必医之。”等等。狄浦斯也自毁双目,从此离开底比斯城。4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四液学说为了解释疾病的发生,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论人的本性》中从保持健康必须的几大条件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保持健康,就必须保证维持身体运转的四种体液的平衡:心脏产生的血液、肝脏分泌的黄胆汁、脾脏分泌的黑胆汁和脑部分泌的黏液。每个人的四种体液比例都不相同,这也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血液偏多的人尖刻、残暴;黄胆汁偏多的人比较易怒;黏液偏多的人冷漠、迟钝;黑胆汁偏多的人则优郁四种体液的平衡同样也取决于外部因素。事实上,四种体液也对应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寒性的“土”、干性的“气”、湿性的“水”、热性的“火”。四种体液的性质与四种元素相对应,即冷、干、湿、热,如下图所示:黄胆汁血液黑胆汁湿冷黏液最初的医生5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血液是湿热的,黄胆汁是干热的,黑胆汁是干冷的,黏液是湿冷的。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生病是由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四种体液不平衡而造成的。通常,身体可以以汗水、尿液及痰液等形式排出体液,但如果四种体液无法达到平衡,这时就需要医生介入,来判断到底哪种体液过少,哪种体液过多。只有这样,医生才能选择合适的药方治疗疾病—对应病症,选择与过盛体液性质相反或能补充缺乏体液的药材。因此,希波克拉底认为,如果疾病是由四种体液不平衡导致的,那么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当然,医生从先前病例中获得的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对每个病人还是需要相当慎重,必须研究每个病人的特点、平时接触的环境以及病人对治疗的适应能力。治疗手段应仅限于调整机体平衡,如合适的食疗方法或对应相关病症的冷水浴法和热水浴法。一副文艺复兴时期描绘希波克拉底的画像。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年生于希腊科斯岛,长寿,卒于公元前377年。6病毒、微生物和疫苗···试读结束···...

    2022-10-06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微生物传染病有哪些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露风险防范手册 特殊从业人员》徐翔宇,郭倩,段小丽,赵晓丽编;段小丽,赵晓丽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露风险防范手册特殊从业人员》【作者】徐翔宇,郭倩,段小丽,赵晓丽编;段小丽,赵晓丽总主编【页数】58【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02【ISBN号】978-7-5111-4308-2【价格】8.00【分类】日冕形病毒-病毒病-肺炎-预防(卫生)-手册【参考文献】徐翔宇,郭倩,段小丽,赵晓丽编;段小丽,赵晓丽总主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露风险防范手册特殊从业人员.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露风险防范手册特殊从业人员》内容提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多部门出台举措开展联防联控。为了科学的指导不同人群认识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扩散,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的通知》,编者组织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露风险防护手册》,进一步细化了暴露场景,提出了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的分类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环保从业人员、高校学生教职工、特殊从业人员以及普通大众人群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露风险防范手册特殊从业人员》内容试读第一部分司乘人员3司乘相关人员作为服务工作者,每天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他们既需要保证乘客的正常通行,也需要做好交流工作,在此期间,他们也属于此次疫情的敏感人群,因此,提出以下防护建议以降低他们被感染的风险。飞机司乘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58080g0898001,飞行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前先进行体温测量,体温测量正常后,身着统一工作服,佩戴胸牌,佩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疫情集中区佩戴N95/KN95口罩)、手套,对于飞行需要携带的物品资料需要做好消毒工作。●飞行准备会时,讨论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与同事的非必要交流,相隔距离最好保持1.5米以上,并在准备会全程佩戴口罩,会议前后和传递文件前后均需使用洗手液和流水洗手。飞行前的舱前检查过程,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手套,并在经常可能触碰到的地方做好消毒工作。●整个飞行过程中尽量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与副驾驶进行肢体接触。特殊从业人员●在飞行结束后,需要佩戴口罩、手套,处理飞行相关文件,记录航班飞行信息,并再次测量体温。●全部任务结束后,取下口罩和手套,并将口罩和手套放入塑料袋内,喷洒75%的酒精消毒后,将塑料袋密封。随后,立即用有消毒功能的洗手液洗手。2.副驾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前先进行体温测量,体温测量正常后,身着统一工作服,佩戴胸牌,佩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疫情集中区佩戴N95/KN95口罩)、手套,对于飞行需要携带的物品资料需要做好消毒工作。。飞行准备会时,讨论过程应当尽量避免与同事的非必要交流,相隔距离最好保持1.5米以上,并在准备会全程佩戴口罩,会议前后和传递文件前后均需使用洗手液和流水洗手。飞行前的舱前检查过程中,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手套,并在经常可能触碰到的地方做好消毒工作。●整个飞行过程中尽量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与飞行员进行肢体接触。●飞行结束后,需要佩戴口罩、手套,处理飞行相关文件,记录航班飞行信息,并再次测量体温。●全部任务结束后,取下口罩和手套,并将口罩和手套放入塑料袋内,喷洒75%的酒精消毒后,将塑料袋密封。随后,立即用有消毒功能的洗手液洗手。53.航空乘务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前先进行体温测量,体温测量正常后,身着统一工作服,佩戴胸牌,佩戴好医用外科口罩(疫情集中区佩戴N95/KN95口罩)、手套,对于飞行需要携带的物品资料需要做好消毒工作。●飞行准备会及做好航班签到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与同事的非必要交流,相隔距离最好保持1.5米以上,并在准备会全程佩戴口罩、手套,会议前后和传递文件前后均需使用洗手液和流水洗手。飞行前的舱前检查过程,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手套,并在经常可能触碰到的地方做好消毒工作。●检查餐食供应品以及厨房设备、卫生等阶段,需要全程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同机舱乘务人员之间尽量避免公用物品的交叉又使用。●接待旅客及分发食品过程中,需要全程佩戴口罩和手套,在分发前后,均需使用洗手液和流水将手清洁消毒。●工作期间要及时更换口罩,一般医用口罩连续使用4小时需要更换,如口罩变形、损坏、被污染或潮湿后也需要及时更换。●飞行结束后,需要佩戴口罩、手套,处理飞行相关文件,记录相关信息,并再次测量体温。。全部任务结束后,取下口罩和手套,并将口罩和手套放入塑料袋内,喷洒75%的酒精消毒后,将塑料袋密封。随后,立即用有消毒功能的洗手液洗手。···试读结束···...

    2022-09-15

  •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3分册 内科常规、传染病科常规、神经科常规、精神科常规、皮肤科常规、儿科常规》楼方岑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3分册内科常规、传染病科常规、神经科常规、精神科常规、皮肤科常规、儿科常规》【作者】楼方岑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页数】469【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12【ISBN号】14281·063【价格】3.60【分类】护理(学科:技术操作规程)【参考文献】楼方岑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3分册内科常规、传染病科常规、神经科常规、精神科常规、皮肤科常规、儿科常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12.图书目录:《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3分册内科常规、传染病科常规、神经科常规、精神科常规、皮肤科常规、儿科常规》内容提要:《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3分册内科常规、传染病科常规、神经科常规、精神科常规、皮肤科常规、儿科常规》内容试读第七篇内科常规第一章内科一般常规第一节入院一般常规工作(一)新入院患者首先由办公室护士指定床位,填写庆头卡片、诊断小卡及病历牌,并通知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二)医师应于接到通知后15mi内前来了解病情,详细采取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时作出初步诊断,下达医嘱,写好首次病程记录,以上工作一般应在2h内完成。(三)对疑难、重症新入院患者,应由经治医师、主治医师共同检诊。(四)总务护士根据医嘱逐一处理,长期医嘱转抄于服药单或治疗单、饮食单(卡)内,临时医嘱则督促有关护士按时完成。(五)临宋护士安置患者后,测量体温、脉搏及体重(必要时测呼吸及身高),记载于体温单上,此外,尚应向患者介绍住院规则及有关事项。(六)新入院患者如系病危,在接到接收通知后,应立即做好抢教准备及通知经治医师、主治医师及科主任,按抢救常规进行。疑有传染病时应予宋边隔离或转入传染病科观察。如并有他科较紧急情况(或纯系他科情况者),应从速邀请有关科会诊或转科。(七)新入院患者的入院记录,血、尿,粪常规及其他必要检验(如呼吸系统疾病的痰常规检查、发热病的血液细菌培养送检等),一毁应在次晨主治医师巡诊前完成。(八)病案书写安第二篇医护记录的各项规定施行。第二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按一般疾病护理常规实施(见第B174页)》(赵从文修订)第二章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护理常规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处理。(二)加强饮食管理,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定时、定量,结合个人饮食C2反流性食管炎医疗护强技术操作常规习惯少食或忌食生冷、刺激性,油煎,油炸食物。(三)呕吐者应及时观察及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性质、气味,色、量,有无隔宿食物;腹胀、腹痛者,应观察部位、程度、性质.时间,与饮食的关系,并注意大便次数、形状、性质、颜色、气味及量,必要时留取标本送验。凡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者,应及时报告医师。(四)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急性发作期患者应注意休息及睡眠;恢复期应酌情适当活动,增强体质。(五)指导患者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防止情绪激动。戒除烟、酒及浓茶嘴好。第二节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一)病史询问有无餐后约1上腹及胸骨后灼痛及与体位的关系,是否放射至颈部、下颌角及上肢。有否经常反胃及呕吐酸水,苦水及睡眠时呛咳病史。有无吞咽图难定状及上消化道出血史。是否有烟、酒嗜好。有无经常引起呕吐之病症(如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妇女妊娠呕吐等)。病前是否有食管赉门或胃手术史等。(二)体检注意是否过度肥胖,有否口腔炎、慢性咽炎、声带炎,气管炎及级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三)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取平卧或头低脚高位观察有无胃-食管反流及滑脱型食管裂孔疝及食管狭窄,并了解胃及十二指肠情况。(四)食管镜及活组织检查。(五)食管注酸试验,患者取坐位,插鼻胃管并固定于距切齿30~35cm处,先滴入生理盐水5~10m1/mi,共15mi,若无不适,再以问法滴入0.1mo1盐酸15mi,若出现胸骨后疼痛或灼热感为阳性。(六)有条件者可作酸反流试验(食管内PH测定)及食管压力测定。(七)疼痛发作时可行心电图检查,以便与心绞痛鉴别。【治疗】(一)戒除烟酒,忌食高脂肪食及饮用咖啡等易致反流物质。饮食应少食多餐,睡前2~3h不再进食。体质肥胖者应减轻体重。裤带不宜过紧。睡眠可垫高床头10c血,以减少反流。(二)药物治疗可选用:(1)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20mg餐后服,鸟拉坦碱(ethaecho1)25mg,3/d,消胆胺150m1(含4g)餐后及睡前各服一次,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氢氧化铝凝胶或氧化镁等(用法详见消化性溃疡节)。忌用阿托品、溴化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等抗胆碱类药物。(三)病情严重内科治疗无效,或已发生食管狭窄者,可考虑外科治疗。第七篇内科常规急性臂肠炎慢性胃炎C3第三节急性胃肠炎【诊断】(一)注意最近有无进食生冷、不洁、腐败或刺激性食物,有无暴饮暴食史,有无集体发病史。症状注意腹痛、呕吐和腹泻,吐泻的次数和量、及其内容物。(二)体检注意脱水征象,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及肠鸣音改变。(三)注意与菌痢、阿米巴肠病、副霍乱、沙门氏菌属感染、空肠弯曲菌惑染、耶森菌(Yeriia)感染、病毒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甲状腺危象等及有关急腹症鉴别。(四)送检血常规、大便常规及细菌培养。(五)如有失水、休克及酸中毒现象,应定时测脉搏、血压和送验红细胞比容、血浆尿紫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钾、钠,氯以及尿酮体等。【治疗】(一)按消化系疾病护理常规。(二)剧烈呕吐时,暂停饮食及口服药物,待呕吐减轻后,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忌食多脂肪及多纤维素食物。(三)有失水现象或休克时,静滴5%葡萄糖生理盐水、10%葡萄浦液及平衡盐液等,输入量按失水及电解质失衡程度酌定。(四)如有酸中毒情况,可静滴乳酸钠或碳酸氢钠(用法参阅第C142页酸中毒常规)。(五)腹痛时可给解痉药物或腹部热敷。(六)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中院、胃俞、内关、三焦俞、气海、大肠前、曲池等。(七)选用磺胺类药物、黄连素、呋喃唑酮、吡哌酸等,可常时加用抗菌增效剂(TMP)。第四节慢性胃炎【诊断】(一)详询有关上腹痛及消化不良症状,呕血、黑便及慢性腹泻史等,辩期及症状演变情况,平时饮食习惯,是否常进过冷、过热、过硬、辛辣厚味饮食,有无大量烟酒嗜好及长期服用刺激胃粘膜药物史,有无口腔及上呼吸道慢性感染史,家族中有无慢性胃炎患者。须与胃肿瘤、溃疡、下垂,慢性肝胆疾病、慢性胰腺炎等及钩虫病、慢性心衰、慢性肾衰等引起的继发性胃部疾病鉴别。(二)体检注意有无贫血、营养缺乏、口腔及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舌诊,心肺体征,上腹压痛及包块,肝脾大小及压痛等。C4慢性胃炎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三)测定基础泌酸量(BAO),有条件时可用五肽胃泌素肌内注射后测最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四)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五)行纤维胃镜检查,可能时对病变处及其他部位粘膜作直视下活检,以确定慢性胃炎类型、程度及范围。可凝癌变者可用洗骨法作胃脱落细胞学检查。(六)有条件者,可测定血清壁细胞抗体、胃泌素浓度及免疫球蛋白。【附】纤维胃镜下慢性胃炎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供参考)(一)慢性表浅性图炎,(1)胃粘膜斑片状充血,少数可是弥漫性充血。(2)粘膜呈红白相间或花斑状。(3)有稠性粘液附着于粘膜表面,粘液下粘膜带有发红或樂栏。(4)胃粘膜有弥没性或局限性水肿。《6)粘膜可有糜烂、出血。具备以上任何一项,皆可诊断为慢性表浅性胃炎。有糜烂或出血者应于诊断中注明菜烂性或出血性。(二)慢性菱缩性胃炎:(1)粘膜呈灰白、灰黄成呈灰绿色,粘膜欠光释,其范围常局限于某一部,境界不清或呈弥湮挂。(2)粘膜可透见细小网状红色血管或呈蓝色的树枝状血管(注意充气过多时,正常胃底部也可有血管显露)。《3)皱襞变细、稀少甚或消失。《4)有时有增生性改变。菱缩性胃炎可同时兼有表浅性胃炎。(三)其它特殊类型胃炎,如胃粘膜巨皱骁症、统状胃炎等。【治疗】(一)按消化系疾病护理常规。给予易消化饮食。(一)法除病因,如积极治疗口腔或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灶,避免进过冷、过热、过硬及辛辣厚味食物及刺激性药物,尽量改善饮食习惯,戒除烟酒嗜好。(三)慢性表浅性閡炎可按病情,分别采用抗酸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及保护胃粘膜药物(参见消化性溃疡诊疗常规),并可试服某些抗菌药物(如呋喃唑酮、链霉素等)。(四)慢性菱缩性胃炎伴贫血者,应予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病情较重、胃酸缺乏而不伴有表浅性胃炎者,可予1%稀盐酸5m1,3/d,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C及B族。(五)中医辨证施治: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健脾丸:脾虚湿困型:健脾祛湿,可用四君子汤合胃苓散,脾胃虚寒型:温中散寒,可用黄芪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为主:脾胃气滞型:理气开胃,可用逍遥散合金铃子散,胃热阴虚型,养阴生津通络,可用通瘀汤合养胃汤加减。(六)根据纤维胃镜检查结果,粘膜活检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可慎重考虑手术治疗。【随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根据轻重程度每隔1~3年随访一次,包括胃镜检查,如病理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随访时间要相应缩短。···试读结束···...

    2022-09-07 精神科内科看什么病 精神科内科和外科的区别

  • 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汇编》中国计划出版社有限公司|(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汇编》【作者】中国计划出版社有限公司【页数】515【出版社】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0.11【ISBN号】7-5182-1245-3【分类】传染病医院-建筑工程-标准-汇编-中国【参考文献】中国计划出版社有限公司.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汇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0.11.图书目录:《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汇编》内容提要:本书分为工程建设标准、装配式建筑标准、医药卫生标准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8-201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等。《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汇编》内容试读工程建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CodefordeigofifectioudieaehoitalGB50849-201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52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GB50849一2014,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1.3、5.2.4、5.3.2、5.5.2、5.5.6.5.5.9.5.7.1(1)、5.8.4、7.1.3、7.1.4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8月27日1-1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四年工程建设国家北京市卫生局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求,由中国上海市卫生局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编制完成。河南省卫生厅在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认主要起草人:黄锡谬辛春华林向阳涂路刘颗真总结多年来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收集并参照了国王健刘强内外的有关资料,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主要审查人:杨炳生徐伟民谢双保许仲麟刘凤琴和完善,最后经审查定稿。毛羽杨建国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缩略语传染病医院流程,选址与总平面,建筑设计,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和消防,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智能化,医疗气体。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为了提高规范质量,请各单位和个人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至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5号,邮政编码:l00089,E-mail:huaglei(@ir.et),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参加单位: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广州第八人民医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2目次1总则…147.3呼吸道传染病区…1一102术语和缩略语…1一47.4负压隔离病房…1一102.1术语…1一48电气…1-102.2缩略语…1一48.1供配电设计…1一103传染病医院流程…148.2照明设计…1104选址与总平面…1一58.3线路选型及敷设…1一104.】选址…1-58.4防雷及接地…1114.2总平面…1-59智能化…1-115建筑设计……】69.1一般规定…1一115。】一般规定…1—69.2紧急广播及公共广播系统…1115.2门诊部9.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1一115.3急诊部…1一69.4安全防范系统…1一115.4医技科室1-69.5综合布线系统…1115.5住院部…1-79.6计算机网络设备…】一115.6重症监护病区…1一79.7有线电视系统…1一115.7保障系统…1-79.8信息显示系统…1一125.8室内装修和其他要求…1一89.9医护对讲系统…1一126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和消防…189.10病房视频监视及探视系统…1一126.1给水1—810医疗气体1-126.2排水+…1-810.1一般规定…1一126.3热水及开水…1一810.2气源设备…1一126.4污水、污物处理1-910.3气体配管……1一12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1910.4医用气体的供气压力、消耗量以及7,1一般规定…1一9氧气管与其他管线间距离…1一127.2非呼吸道传染病区1-9附:条文说明…1131-32.2缩略语1总则2.2.1CT(ComuterizedTomograhy)计算机断层扫描2.2.2PACS(PictureArchivigadCommuicatioSytem)图文存储传输系统1.0.1为规范传染病医院的设计,满足使用功能需要,符合安全2.2.3LIS(LaoratoryIformatioSytem)化验信息系统卫生、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等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2.2.4ICU(IteiveCareUit)重症监护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区的建筑设计。1.0.3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应遵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隔离易感人群的基本原则,并应满足传染病医院的医疗流程。1.0.4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缩略语3传染病医院流程2.1术语3.0.1传染病医院基本流程图见图3.0.1。2.l.1传染病医院ifectioudieaehoital诊断与收治患有国家传染病法规定传染病病种病人的专科医科研教学院。行政办公2.1.2筛查区creeigarea疑似隔离院内值班现察病区医务工作人员对病人进行初步预检筛分检查的区域。卫生通过2.l.3接诊区referalectio指门诊部内设立的办理并接收包括由其他医疗机构转诊来的病人的部门。2.1.4负压病房egativeairreureiolatedward人采用平面空间分隔并配置空气调节系统控制气流流向,保证室内空气静压低于周边区域空气静压,并采取有效卫生安全措施急救车送病人防止传染的病房。2.1.5负压隔离手术室egativeairreureoeratigroom急教车清洗消毒器药品供应采用平面空间分隔并配置空气调节系统控制气流流向,保证后勤保障部门一供水:供电住院病人一煤气热力(结房】室内空气静压低于周边区域空气静压,并采取有效卫生安全措施一医疗气体防止传染的手术室。一般污物。垃圾站一城市垃圾场2.1.6缓冲室ufferroom十一医疗废弃物一暂存间一一城市集中焚烧处理站相邻空间之间安排设计的有组织气流并形成卫生安全屏障的→污废水一污水处理站一排放至城市污水系统间隔小室。2.l.7疑似病房dieaeiectiowardL尸体一太平间一一火化场收留具有一定病兆的病人,对其做进一步留观诊断的病图3.0.1传染病医院基本流程图房。1-4···试读结束···...

    2022-09-07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传染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2年广西贵港市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考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须知

    候选人:2022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考试定于2022年8月19日、20日、21日举行。贵港市考点位于:贵港市职教中心。为保障考生和考务人员身体健康,确保顺利通过考试,现将2022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考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如下:1、请考生严格按照准考证上的考试时间安排,提前1小时到达考场,配合考场进行体温检测,核验“广西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为考生提供第一次考试。对于开考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等防控工作,考生还需提前打印《个人健康手册》(见附件)参加考试。无法在48小时内提供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或持有非绿色“广西健康码”或通讯大数据行程卡异常者,不得进入考场。2.考试前十天,考生应通过“知贵通”微信小程序或“爱广西”手机APP实名申请“广西健康码”,并更新“广西健康码”和“通讯码“及时大数据行程卡”状态。3、考试前10天内,考生应避免出国(境)外旅行或居住,避免接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考试前7天内,考生应避免前往国内疫情中、高中。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其他地区(市、区、旗)]或发生局部疫情的县(市、区、旗),避免与高风险人群接触国内流行地区或近期国家(边境)避免与外人接触;避免聚集在流动性大和人多的地方。4.考生在考试前7天内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异常,应及时向考点报告,并在考试前48小时内提供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证明。测试。满足考试条件,即可正常参加考试。考前未完成健康管理服务的,须向考点报到。经过专业评估,综合研究将决定他们是否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前7日内解除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居家健康监测的考生,于考试当日进入考试。同时,还须提供社区、隔离场所等出具的纸质解除隔离证明。5.考生通过体温检测通道时,应保持人与人1米以上的距离,有序进行体温测量,持亮绿色码或扫码进入考场。现场测体温正常(lt37.3℃)并验证“广西健康码”为绿码,“通讯大数据行程卡”无异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呈阴性报告在第一次考试前48小时内参加考试(建议考生准备好纸质版)和个人健康本,然后再进入考场参加考试。6.请考生自备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所有考生进入考场时均严格佩戴口罩,除核验身份需摘除外,全程佩戴口罩。7.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如有发热、乏力、干咳、气短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应及时向考务人员报告。经检测中心所在市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案例研判,根据相关防控要求,决定继续检测或暂停检测。8.考试结束后,请按照监考人员的指示有序离开场地,不得拥挤,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9.考生应自觉配合疫情防控,不得隐瞒自身健康状况和旅行行程,不得刻意压制已存在的发热、咳嗽、腹泻等异常症状。如您在故意隐瞒或遗漏上述情况后参加考试,造成疫情蔓延或其他严重后果的,您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0.若疫情防控形势发生变化,可及时调整检查疫情防控措施。请考生关注“贵港市卫健委”和“贵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遵守人员健康管理办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11.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考场不提供停放车辆的场地。建议考生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前往。12、贵港市考点联系电话:0775-4200660。贵港市卫健委2022年8月12日个人健康手册我的名字:电话:身份证号:现就2022年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医学综合考试作出如下决定:检测前14天内,本人未出国(境外)旅行或居住,未接触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我没有去过高风险地区和县(市,市,以及我所在的其他国家)。近期未与密切接触者、国内疫情高危地区人员、境外(境外)人员接触;检查前7天内无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发热(≥37.3℃)、干咳等身体不适,我会及时向检测组报告,并自觉接受流行病学调查,落实相关疫情防控措施。我保证上述声明中的信息是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如属虚假,隐瞒病史和接触史,故意隐瞒症状,隐瞒或遗漏健康状况,规避防疫措施,本人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签名:2022年8月...

    2022-08-19 健康师考试网 考试用健康码

  •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通知

    中发[2022]71号联防联控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国务院各成员单位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疾控中心联防联控机制:为进一步引导地方政府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案(第九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如有相关建议,请及时向综合机制组反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小组2022年6月27日...

    2022-08-13

  • 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科学精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印发后防控工作实践(第八版)”,特别是根据Omicro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的特点,国务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织修订,形成了“新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面贯彻“外输入、内反弹”总战略和“动态出清”总方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主要修改如下:I.优化调整风险人员隔离管理期限及方式将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由“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措施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解除隔离前双采样双检测”调整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天、第7天、第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密切控制措施由“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日、4日、7日进行核酸检测。2、统一封控区及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两类风险区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相互联系对应,统一运用中高风险区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划定和控制方案。高危地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危地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中危地区降为低危地区。在其他地区,对过去7天内有高危地区生活史的人员,将实施7天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措施。中风险地区实行“区外事,峰时采摘”,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地区。其他地区,对过去7天内有中危地区生活史的人员,实行7天居家医学观察措施。低风险地区是指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区域,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其他地区,过去7天内有低风险地区居住史的人员,要求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3、完善疫情监测要求加密高危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率,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一次,员工核酸检测人口密集、接触频繁、流动性强的人群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周两次。应增加抗原检测作为流行病监测的补充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疫情时,可增加对可疑患者和中高危地区人员的抗原检测。4、优化区域核酸检测策略明确不同人口规模地区的核酸检测方案,对于省会城市和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一般城市、农村,感染源是否明确后综合疫情,是否存在社区传播和传播风险。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根据风险大小和分级分类原则确定。...

    2022-08-13 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次数 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手卫生

  •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邓鑫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作者】邓鑫主编【页数】171【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ISBN号】978-7-5357-9705-6【价格】68.00【分类】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邓鑫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图书封面:传染病学》内容提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感染性疾病分为有传染性的传染病和没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侵入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并引起流行。传染病属于临床医学,是临床内科学的一部分。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研究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促使患者恢复健康,进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一门学科。传染病不同于其他内科疾病,因其具有传播特性,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以不同方式造成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由于传染病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流行,我们必须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以及其预防措施、对策,这门学科称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虽各有其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但传染病的防和治是辩证统一的,必须防治结合,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未病先防”的方针,使两门学科密切结合,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有传染性的疾病。自然界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但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性的微生物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将其归为8类: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由原虫和蠕虫引起的疾病称寄生虫病。因此传染病学实际上是研究由微生物直至寄生虫为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学科。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及其规律,重点在于研究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措施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感染者早日康复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是临床医学的范畴。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其研究目的是控制或消灭传染病,是预防医学的范畴。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流行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群体是多个个体的组合,个体是群体的基本单位,二者相依相存。在人类历史上,因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在人群中暴发、流行而造成重大灾难的案例不胜枚举地被记录史册。20世纪80一90年代,鼠疫进入活跃期,眦邻地区霍乱时有流行,结核病卷土重来,ADS有蔓延之势。有些急慢性传染病,如伤寒、疟疾、斑疹伤寒、白喉、血吸虫病、黑热病等在我国城乡亦曾广泛流行,给广大民众造成严重威胁。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工作,使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预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传染病仍不可避免地广泛存在,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传染病疾病谱一直在改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这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比过去更加严峻的形势。只有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才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灭传染病的目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每类传染病虽具有不同的致病原因,有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但其在人体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可以进行概括总结,目的也就是根据各论中的共性或普遍性加以概括。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和相关临床医学的发2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展,在防治传染病的工作中,中西医结合已经显示出重大的成就,正在不断取得更加宝贵的经验。中医药学对传染病的诊治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大力发掘、应用中医中药防治传染病,定将为提高防治效果做出新贡献。第二节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在防治方面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与传染性疾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远在公元前771年,距今约2700年前的周代,我国人民已认识到气候的失常能导致疾病的流行。《礼记·月令篇》中有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内经》是先秦时期医学的代表作,为传染病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着后世对传染病的认识。其成书之后系统的对传染病发病、诊疗、预防做出了理论阐述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其中“热病、伤寒、疫、疠、瘟疫”等是传染病的起源。《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里指出了,正常的气候变化、风雨寒暑是不能使人生病的的,而疾风暴雨虽非正常气候,但也不能使人单独生病,必定要人的形体虚,“虚邪”趁机侵犯,才会使人发病。《内经》确立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自身和外界因素共同决定了是否发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内经》结合了季节气候的特点,首次论述了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些理论和概念奠定了中医对传染病认识的基础,并在《内经·素问·刺法论》中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说明了疫病传染性强,症状相似的特点。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27年一?)在《论衡·命义篇》中云:“温气疫疡,千户灭门。”东汉末,我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约150一219年),在196一204年间,基于《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和张仲景对多种急性传染病的证候变化和治疗方法的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后来被整理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成为当世医学巨著,对后代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温病的发病,《伤寒论·伤寒例》指出“伏气”致病“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呼应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我国古代称传染病为痰、疫病、病疾、天行、时气、时行、温疫、温病、伤寒等名。晋代葛洪(字稚川,278一339年)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各种急性传染病和诸多的防治疫病的方药,同时也记载了天花、狂犬病。《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日:“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隋代巢元方(610年)所著《诸病源候论》汇集了隋代以前医家的论述,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病,并将温病、热病、时气、疫疠、伤寒等一一分列,各为一门。其书言:“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本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代早已对传染病早有认识,不过名称不同而已。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记载约病候1720论,并且对天花(蚕豆疮)和麻疹(时气发斑)的鉴别也加以论述,以及关于伤寒、麻风(癫病)等是因传染性病源引起,都有明确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还收录了“养生导引法”以预防温疫。药王孙思邈(581一682年)《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言道:“天地尚且如此,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署,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其认为天气风雨寒暑、旱涝虫灾的种种变化,都离不开自然法道,人也无法避免,并且认为温疫也是天地间理应存在的,不能缺少的。所以孙思邈主张第一章总论3“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日知方,则病无所侵矣。”虽然如此,还是有办法预防和治疗的。预防的方法一方面包括要善于摄生,饮食起居有所节制,顺应时节;另一方面天地之间有这种瘴疠出现,必然可以以天地间所生之物来预防。《伤寒论》是“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体系的专著,是张仲景所总结出来的认识疾病的实践经验,并根据病情变化而制订不同治法。张仲景结合了中医学《内经》以来的病因学说、脏腑学说以及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阐述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论。当代医家认为“伤寒论”所论述的是广义的伤寒,也包括温病在内,便就有了《伤寒论》统治温病之说,但是广泛的使用温热药物的伤寒方治疗温病看,其效果可想而知是不理想的。所以当时庞安时提出了,伤寒、热病与温疫是不同的,处方使用大量的清热泻火的石膏,同时意识到了疫气是可以通过口鼻相互传染,但是体质和地域的差异,其发病特点也会不同。至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1120一1200年)是寒凉派的代表,他敢于创新立说,根据当时热性病的流行特点,提出火热致病的理论,主张多用寒凉药,打破外感热病初起用《伤寒论》辛温药的传统模式思维,提出了伤寒与温病不同的见解;在他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等著作中,还创立双解散,表里两解,提高了治疗效果,后世明清两代,续有专著。“金元四大家”李杲,为补土派的代表,重视调补脾胃之时,也对大头天行等时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身为“金元四大家”滋阴派的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1281一1358年)在《金匮钩玄》中言:“温病属性,众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谓之天行时疫,有三法:宜补、宜降、宜散。”刘完素提出的寒凉清热治疗热病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在治疗疫病时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丹溪治疫之法对后世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作用。1642年,明末吴有性(字又可,1582一1652)著《温疫论》,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疫病学专著,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对传染病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专著。吴又可认为温疫(即传染病)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而是一种“戾气”,经过人的口鼻传人人体,触者皆病。并且他在该书“原病”篇又进一步指出了温疫与伤寒在病因、邪气入侵的途径、邪侵部位等方面的区别:“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浓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温病学说”是清代医学学术最大的成就,叶天士(名桂,号香岩,1667一1746年)就是当时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在《温热论》这部著作中,除了辨别卫气营血外,特别对舌诊、验齿以及斑疹、白痞等均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温病的理论和治疗方面有突出贡献。吴鞠通(名瑭,1736一1820年)于1799年著《温病条辨》,对温病的发病原理和辨证施治加以补充和阐明,使温病学说更趋完善和系统。晚清王士雄(字孟英,1808一1868年)著有《温热经纬》,是根据《内经》等古典著作及叶天士等近代论著所写成的一部急性传染病学,还有他的《霍乱论》是治疗各种急性胃肠炎的专书。此外,晚清罗芝园著《鼠疫约编》,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书刻于1784年),刘松峰著《松峰说疫》,余霖著《疫诊一得》等更丰富了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温病学说的形成,对我国传染病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言,历代中医皆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以治四时热病,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起源于《内经》《难经》时代,经过了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各代一家对传染病的认识进一步化,诊疗方法也不断地丰富,把中医临床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后世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完善了对温病学的认识。4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第三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的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3个因素。人类的繁衍、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接触,逐渐产生高度的适应性和斗争能力。当人体防御能力低下时,病原体便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使机体处于疾病的状态。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便有足够的防御能力,使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作为外因只是一种致病条件,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内因,即人体的免疫和防御能力。二、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人体后就是感染过程的开始,感染后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即病原体数量和毒理的强弱)和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内、外界的干预如药物、放射治疗和管理等。常见的感染过程有以下5种表现。(一)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侵人人体后,被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由事先存在于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的抗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由于人体外部和内部防御能力的共同作用,不利于病原体的生长与繁殖,病原体在侵袭部位或在体内就立即被消灭,或被鼻咽、气管黏膜或者肠道、肾脏直接排出体外。这种防御能力有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这些综合性的力量就是所谓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或称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与病原体斗争而逐步形成的可遗传给后代的机体免疫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病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人体的免疫与防御能力,发病的外因只是致病的条件。当这种免疫与防御的力量处于优势,人体即不出现疾病状态,也就是人体受到感染而不发生传染病的一种典型表现。这种表现也可以发生在已获得对侵人的病原体有特异性免疫的人体中。(二)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又称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或带虫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入侵部位或者其他脏器或者机体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引起轻微病理损害,但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临床表现。按照不同类别的病原体分为带菌者、带病毒者与带虫者。按照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病原携带者又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着,若长于3个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病原携带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三)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或者显性感染,临床上大多数没有症状、体征和生化的变化,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但当机体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而少数人则转为病原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称健康携带者,成第一章总论5为传染源。(四)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五)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机体受到病原体侵入后,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及变态反应,并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者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后,大部分病原体被清除,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少数显性感染者可转为病原携带者或者慢性感染,成为传染源。以上5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率最低,识别程度较高。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在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反应在抵御病原体致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和变异性等在传染过程也起着垂要作用。(一)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有些病原体可直接侵人人体,如钩端螺旋体、血吸虫尾蚴、钩虫丝状蚴等。有些病原体经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先黏附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表面,再进一步侵入组织细胞,产生酶和毒素,引起病变,如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透明质酸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等。病原菌的荚膜能够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菌毛能黏附在黏膜上皮表面,也能增强其侵袭力。病毒常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内。(二)毒力毒力包括毒素(包括外毒素以及内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外毒素是指革兰阳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具有酶活性的毒性蛋白质。具有代表性的是破伤风外毒素和白喉外毒素。少部分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外毒素,如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内毒素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种脂多糖,菌体自溶或死亡后裂解释放出来,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致病。大多数革兰阴性菌都有内毒素,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其他毒力因子中,有些具有穿透能力,如钩虫丝状蚴;有些具有侵袭能力,如痢疾志贺菌;有些具有溶组织能力,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许多细菌还能分泌一些针对其他细菌的毒力因子,如克服正常菌葫的毒力因子、对抗体液免疫的毒力因子、对抗巨噬细胞的毒力因子等。(三)数量即病原体的数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然而,在不同的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如伤寒需要10万个菌体,而菌痢仅需10个菌体。(四)变异性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而发生变异。一般来说,经过人工多次传代培养,可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减弱,如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增强,如肺®疫。病原体的抗原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继续引起疾病或使疾病慢性化,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人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中获得了一系列防御、适应和代偿功能。在传6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染过程中,一方面,病原体会对人体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造成损害;在另一方面,在病原体的影响下人体会发挥种种对抗性的防御反应,并积极主动地消灭病原体,破坏和排泄其毒性产物。在进化不同阶段的动物中,对抗性的防御随种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人类个体的防御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传染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是各有不同,也就会出现上述的五种表现。即在传染病发作时亦即在显性感染中,同一疾病在不同人的临床表现上,在程度上也有种种不同。传染过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被两者之间力量的强弱和增减影响。人体对抗性防御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抵抗力,又称抗感染免疫力,简称免疫反应。在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中,人体的免疫应答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分为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和变态反应两种。加强人体保护性免疫反应能力,减少、控制变态反应发生则是传染病防治中的两项重要内容。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一)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对抗疾病整个免疫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并没有针对某一病原生物的,主要因为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不断与病原生物斗争过程中而逐步形成,并将其遗传给后代,即出生时即有的较为稳定的免疫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叙述。1.天然屏障这里一般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1)皮肤黏膜的外部屏障:通常情况下,正常的皮肤和黏膜能够机械性地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同时他们分泌的抑菌或杀菌物质对病原体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例如汗腺的乳酸、唾液、皮肤腺的脂肪、鼻、气管的溶菌酶和酸泪液等。胃液的酸性、胃肠道的高度酶的活性,能够对胃肠道内各种细菌产生很强的杀菌作用,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对部分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容易出现葡萄球菌肠炎、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感染或真菌感染,如因用广谱抗生素抑制敏感杆菌菌群后。另外还有附属器官,如鼻毛及气管黏膜上纤毛的向外颤动有助于将病原生物随分泌物排出体外。血吸虫尾蚴、钩虫幼虫、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此类病原体可以通过完整的皮肤,此时皮肤失去保护作用,溶菌酶对病毒也没有作用。(2)血脑、胎盘的内部屏障:病原体及其毒素在从血液进入脑组织的过程中,可受到血脑屏障的保护,但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的新生儿和婴幼儿,脑组织的感染则容易发生,使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屏障的通透性显著提高以致血浆白蛋白(分子量为69000)这样的大分子物质都可通过屏障。严重脑损伤导致血脑屏障的严重破坏,使血清蛋白也可通过屏障进入脑组织。胎盘屏障也能保护胎儿免受母体的病毒感染,但这个屏障作用同妊娠的时期有关。在怀孕3个月以内,母体所感染的风疹病毒,可以引起胎儿死亡或先天性畸形,而3个月以后,就可不得感染。淋巴结属于内部屏障起到保护作用,它可以过滤病原体。例如腺型鼠疫,是人体对鼠疫耶尔森菌被限于局部淋巴结,不使进入血流酿成全身性感染,说明淋巴结所显示的保护作用。2.吞噬作用巨噬细胞是一类在固定在脏器内的吞噬细胞,如肝脏、脾脏、骨髓、淋巴结、肺泡以及全身血管的内皮细胞。它们的特点是具有吞噬病原体或各种异物的能力。巨噬细胞归属于人体网状内皮系统,为多形态且有较长的突出部分,便于移动。另一种为单核细胞,是在血流中的游走细胞,从骨髓内出发通过血流达到有炎症的部位,转变为噬细胞。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也有吞噬作用。前一种又称“固定吞噬细胞”,后一种称“游走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中含有溶菌酶、乳酸和杀菌素。这些细胞吞噬病原生物后,就启动具有消化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但是有些在病原生物人侵部位就直接被消灭,有些则在脏器内消灭。巨噬细胞还能受激活淋巴细胞所产生的移动抑制因子、聚集因子、激活因子的作用,加强它们的吞噬杀灭能力,但有些能引起细胞感染的病原生物,如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沙门杆菌、利什曼原虫等,它们被吞噬后,不仅不能被消灭,反而能在巨噬细胞内察殖,甚至随着血流造成感染的扩散,直至受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综合作用,病原生物才被消灭。3.体液作用正常人的血液和组织中,尤其是血清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备解酶、干扰素等。(1)补体:补体主要成分是球蛋白,是一种没有特异性的正常的血清成分,存在于人的新鲜血清中···试读结束···...

    2022-07-27 图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官网 图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电子版

  •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通知

    中发[2022]71号联防联控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响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国务院联防联控各成员单位中国疾控中心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控制机制:为进一步引导地方政府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国务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肺炎防控预案(第九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如有相关建议,请及时向综合机制组反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小组2022年6月27日...

    2022-07-04

  • 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科学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认真总结《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印发后防控工作实践(第八版)”,特别是基于Omicro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的特点,国务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织修订,形成了“新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面贯彻“外输入、内反弹”总战略和“动态出清”总方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主要修改如下:I.优化调整风险人员隔离管理期限及方式将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由“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措施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集、解除隔离前双采样双检测”调整为“第1、2、3、5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7天,第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密切控制措施由“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日、4日、7日进行核酸检测。2、统一封控区及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连接两类风险区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运用中高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划定和管控方案。高危地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危地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中危地区降为低危地区。在其他地区,对过去7天内有高危地区生活史的人员,将实施7天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措施。中风险地区实行“区外事,峰时采摘”,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地区。其他地区,对过去7天内有中危地区生活史的人员,实行7天居家医学观察措施。低风险地区是指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区域,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其他地区,过去7天内有低风险地区居住史的人员,要求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3、完善疫情监测要求加密高危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率,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一次,员工核酸检测人口稠密、接触频繁、流动性强的人群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周两次。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疫情时,可增加对可疑患者和中高危地区人员的抗原检测。4、优化区域核酸检测策略明确不同人口规模地区的核酸检测方案,对于省会城市和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一般城市、农村,感染源是否明确后全面爆发,是否存在社区传播和传播风险。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根据风险大小和分级分类原则确定。...

    2022-07-04 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次数 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手卫生

  • 致命接触:全球大型传染病探秘之旅PDF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致命接触:全球大型传染病探秘之旅df免费下载,大家对最近的肺炎都是知道的,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从全球的大型传染病作研究,查看病毒到底是如何引起的,这本书带你寻找答案。致命接触df简介大卫・奎曼与全球的疾病专家展开了一项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在中国网捕蝙蝠,在孟加拉制作捕猴陷阱、在刚果围捕大猩猩……他们试图踏访每一个疾病的发源地,去寻找人类大范围感染疾病的根源。大卫・奎曼除了利用翔实的调查资料向读者介绍了这些著名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传播过程,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一场全球性疾病何时到来?致命接触df作者大卫・奎曼,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著有《完美先生达尔文》等书。致命接触df主目录第一章亨德拉病毒和马第二章埃博拉病毒和大猩猩第三章疟疾第四章SARS病毒的传播第五章Q热、鹦鹉热和莱姆病第六章毒性增强第七章空中的宿主第八章艾滋病的传播第九章所有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行为...

    2022-05-12 Q热传染病 q热病毒传染吗

  •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绘本pdf免费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绘本df电子书,该书是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知识书。本书以生动的画作描述,保护广大市民的知识点!电子书简介本书以手绘绘本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公众传授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常见症状、病毒防控知识等。本书内容包括对病毒描述、症状、如何进行隔离和预防等方面的权威解读。本书拟以绘本的形式,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普及当前的疫情防控知识。电子书内容这本书包括关于常识、症状、预防和误解的章节。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该病的可能病因、临床表现、自我防护方法、公共场所注意事项、防治误区等。内容。网友称赞这本48小时出版上线的专业防护手册,充分体现了广东的速度。冠状病毒症状感染冠状病毒的人的常见症状包括呼吸道症状、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在更严重的情况下,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但是,许多症状是可以控制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补充护理可能非常有效。相关新闻为帮助公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等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传染病预防、病原体和免疫研究学者迅速推出了专业、权威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手册、书籍、电子书和有声读物,并及时在新媒体传播平台和数字阅读平台免费推出。,起到了稳定公众心理的积极作用。1月21日上午,广东科技出版社社长朱文清接到出版任务后,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组建了以他为首的出版团队,以及连夜响应的中心副主任何建峰。接受了主编,并立即投入战斗。广东科技出版社11个部门通宵达旦连夜奋战,1月23日上午与读者见面。48小时的“广东速度”是出版史上的奇迹。1月24日,手册已送达武汉、北京、上海、澳门、香港、南京、青岛、重庆、天津等全国重点城市书店。该书已在京东、天猫、当当等平台制作销售,各大电商平台均已上架,为读者提供电子版免费阅读服务。截至1月27日,仅广东科技出版社微信公众号电子书出版量已达2000万+。...

    2022-05-10 绘本电子书下载 英语绘本电子书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