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第2册》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2册》【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页数】229【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132-5815-9【分类】中医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参考文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2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2册》内容提要:本书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中医内科各级医师诊断治疗行为的医疗文件。体例与上一版指南相同,根据学科发展,增删、修订部分病种的内容。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包括内科呼吸、消化疾病如功能性腹胀、喘证、暑温、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肺痈等十二个病种。《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2册》内容试读1CS11.120中华中医药学C05ofChiy团体标淮T/CACM1160-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功能性腹胀CliicalguideliefordiagoiadtreatmetofiteraldieaeiTCMFuctioalloatig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160-2019前言本指南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山西省中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周正华、唐旭东、魏玮、李军祥、刘华一、李慧臻、唐艳萍、齐玉珍、苏娟萍、刘凤斌、孟捷、张厂、李培武、弓艳霞、贾树才、李方儒、李培润、武春丽、李晶、杨丽萍、刘洁、王冠群、祁向争、刘涛、张晓红、李振华、宋秀江、王萍、高颖颗、李明、王秀娟、胡立明、王志斌、韩海啸、熊文生。3···试读结束···...

    2022-08-19

  •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印会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作者】印会河著【丛书名】印会河亲笔真传丛书【页数】302【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214-1790-6【价格】45.00【参考文献】印会河著.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内科新论》内容提要:本书初刊于1983年,因其简明、实用,受到临床各级中医师的认可,虽多次印刷,仍供不应求。未免明珠暗藏,我社重新再版本书,以期更多中医从业者受益。“抓主症”,是本书的核心思想和特色,也是临床最实际、实用的手段。本书内容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并重点介绍印会河先生家传、师承及临床60余年总结的“抓主症”处方,及治疗疑难重症的典型成功病例等。本书核心理论精炼,主症突出,方剂疗效确切,既可供广大中医、西学中者学习参考,亦可为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同时可供中医师生研读。《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内容试读外感热病上篇武三志大中买的发M55m形进,光公行音有高酸,原中中华刻1央的中路辛家尼品幸闻五形建业一出有理南面口的的心后变件液子大米由是,学的唐诗片成方酒的年际货边,中项情装最买身支引么说这级一大农悦的国地升酒年海品吸是品年场高所果女多视科屋政号鼎比网然陆一)人山州一地变西这5程当侧是,做风竖费外座以品新论烟备根县配族弹红班调为是间以出数胡西,平碗玉千山,中明家剂网迹,3执1一1图8带网三司型大时为乐的边议湿士班只面对汽家你修雪的图现可在,能西过边直的位的西盟日于可或天生过自第总章论一、什么是外感热病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的疾病。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以高热为主的多种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肠伤寒、麻疹等。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在这些传染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了一整套辨证施治的规律,一直都在指导着临床实践,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外感热病的发生,是由外感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所引起的。它的特点是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在外感热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并努力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二、外感热病的分类中医根据外感热病发生的季节以及所受风、寒、暑、湿等不同病邪的特点,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伤寒等不同的名称,但从这些病证的本质来说,则又可以归纳为温热(燥热)、湿热、温热夹湿、伤寒四类。现分述如下。(一)温热温热病是感受风、热、暑、燥之邪而引起急性发热的一种疾病。由于风、热、暑、燥多属阳邪,阳热耗阴,这就形成了温热病最易伤阴耗血的特点。因此,在温热病的发病过程中,由于正邪斗争,引起阴阳盛衰的变化,一般可见到下列三种情况(图1-1-1)。1.阳气亢盛引起相对阴虚这种情况常见于邪在气分。例如,由高热所致的腹痛拒按、大便燥结的阳盛实热证,亦可以见到潮热、舌苔干燥等阴液不足的症状(如调胃承气汤证)。因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在于阳盛,所以治疗的重点在于泻热通便,便通热泻则阴液自复。上篇外感热病32.阴液不足引起相对阳亢这种情况多见于温热深入血分。例如,亡阴失水等阴液大伤,见到发热、颧赤、唇干、齿燥等热象(如三甲复脉汤证)。从整个温病的发展过程来看,这时的主要矛盾方面已转到阴的不足,所以治疗的重点在于养阴,阴液复则阳热自平。重3.阳盛阴虚倒,用代死这种情况常见于气营同病。例如,大便日久不行、腹痛拒按、暮热心烦、舌绛而干、脉细数(如增液承气汤证),这是津枯邪实、阳盛阴伤之证,必须泻热救阴同时兼顾,所以治疗重点在于攻补兼施,补液以养阴,通便以泻热。①③证阳阴阳阴阳阴图1-1-1温热病发病过程中阴阳盛衰变化简图上横线表示正常的阴阳平衡度。图①表示阳盛而阴未虚,但相对地已见到阴虚,治疗时需用清泻邪热之法,泻去有余的邪热,而使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图②表示阴虚而相对地见到阳亢,阳非真亢,阴是真虚,治法必须重在养阴滋液,使阴气升到正常度,则阴阳可以相对地平衡而病愈;图③表示既有阳亢的一面,又见阴气真虚,治疗时必须既清泻其邪热之有余,又补助其阴液之不足,采取攻补兼施之法。本文所指的“攻”是指除邪,即清除邪热,而“补”则基本上是养阴滋液而补助正气。是具阳房族(二)湿热张馆商数视湿热是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郁化热的一种外感热病。热由湿生,所以它的特殊性在于以下几点。1.热从湿生,湿先于热本病临床上一般先见湿象,初起以恶寒重、发热轻及身体重、痛为主症,同时可见胸闷不饥、脘腹胀满、大便溏滞不爽、小便短少等一派湿象。这是湿邪初恋,尚未化热,几天以后才能出现午后身热的热象,而且这种热的上升,也比较缓慢。4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2.湿热混杂,不易分离大的湿热病的热存在于湿中,湿与热分离不开,所以它的见症为发热、恶寒,一般都是混淆不清的,如临床所见身热不扬、似寒觉热、似热觉寒、寒热模糊、身重、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肠鸣、大便溏滞等。3.湿为阴邪,阴盛伤阳超湿为阴邪,其性腻浊,最易耗伤阳气。身重头蒙、耳聋、神呆、消化迟钝等,都是由于湿邪伤阳,使人体各部功能减弱所造成。4.湿热为病,重在治湿由于有湿才有热,湿去,热便无从产生。所以本病的治疗,重点在于用宣化和清利湿浊的方法,以治湿为主。如果重点放在治热上,常易造成阳气伤亡的后果。因此,辛温发汗和苦寒攻下,都为本病所忌用。如果热象比较明显,也只宜在治湿药中加黄连、黄芩等一二味苦寒药,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三)温热夹湿本病是既感温热又感湿邪,温热与湿同时存在的一种外感热病,所以它既有温热病的高热、口渴、心烦、神昏、动风、失血等阳热症状,同时又有恶寒或阵阵寒战和一身重痛、脘腹胀满、吐泻腹痛、苔腻等阴湿的症状。因其温热和湿同时存在,所以在治疗上也要双方兼顾,一方面化湿、燥湿、利湿,一方面清除温热。(四)伤寒伤寒是指伤于“寒邪”而发生的热病。它与温热病的区别主要在于初起时寒重热轻,以阴盛伤阳为其特点。治宜用温散或和解表里。三、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历来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采用卫气营血、三焦(指上、中、下三焦)入、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可用于温热病,三焦辨证则用于湿热病为宜,六经辨证用于伤寒病。伤寒虽然是伤于寒邪,但仅是寒邪在表的太阳证阶段以恶寒重、发热轻和寒邪侵入半表半里的少阳证阶段以寒热往来为其特点。此外,寒邪进一步传里,化热入于阳明后,即转化成为温热病,与温热病在气分基本相同。至于三阴经的阴寒证,已脱离了外感热病的范畴,临床多属于内科杂病,因此,这里仅将伤寒的太阳证和少阳证附于卫分证之后。另有温毒一证,外症显有红肿,与一般温热病上篇外感热病5有异,故一并附上,其余诸病不作阐述。版坠匙口:口关于温热夹湿,目前临床所用的是根据病型来辨证。它既不同于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也不同于湿热病的三焦辨证,所以把它列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后。是陆原记年块可保(一)卫气营血辨证及论治卫气营血是温热病在发展变化中常见的四个阶段,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四个重要证型。这四个阶段的证型,给人们指出对温热病的辨证治疗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去进行辨治,就能做到“有的放矢”。0黄,点中甘(可1.邪在卫分禄,站赛麻有,世,点,因金「限衣温热病重点只分热在气、在血。卫分是温热病邪在气的轻浅阶段,一般见于温热病的早期,病位在皮毛和肺,也就是温热病的在表阶段,它的主要见症是:恶风寒或微恶风寒、脉浮数、发热、口不甚渴或竟不渴、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其中重点症是恶风寒和脉浮。至于发热,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因为没有发热就不称其为外感热病。但是这个症状在卫分则不应突出,因为卫分证不过是温热病中的一个类型,在这里面有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在外感热病这个整体里,温热病是一个局部,在温热病这个整体里,卫分又只能是局部,局部是在整体的范围以内,但局部又有它的特殊矛盾。食的配在卫分证中,又要分温热重在皮毛、重在肺、重在表邪郁热三种类型。这三种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都是以辛凉解表为主。辛味药是用来解表的,也就是给病邪以出路,使它从皮毛汗孔得到解散;凉性药是用来去热的,使热去阴液不受耗伤,有清热保津的作用。但由于病情和病位的重点所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能一致。(1)重在皮毛[常见症状]微恶风寒,发热,脉浮数,口微渴,或有咳嗽、咽痛、痰出不爽等。[病症分析]①微恶风寒:这是与热相对而言的,指恶风寒比发热要轻一些。这个恶风寒症状的起因是由于风、热、燥等病邪从外感受,袭于皮毛,伤害了人体卫气的“卫外”功能,不能适应外界气温与发挥人体调节寒温的作用,故而出现恶风寒或微恶风寒。②发热:发热是由于外邪侵人人体以后,正气起而抗争的反应。当卫气与外邪进行斗争的时候,就出现以表热为主的发热③脉浮数:脉浮指病在表,脉数指病属热。,贝乐「为夏6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④口微渴:口渴是温热伤津的表现。因病邪在表,未深入里,伤津未甚,故口微渴。⑤咳嗽、咽痛、痰出不爽:都是以肺为主出现的症状,咳嗽是由肺气不宣引起;咽喉是肺之门户,肺热上炎故咽痛;痰出不爽是肺津受损的表现。因肺与皮毛相表里,皮毛与肺之关系甚密,故病在皮毛为主,乃常见肺的症状。[治法]清热散风。个[方药]银翘散。金银花15g,连翘9g,竹叶6g,淡豆豉12g,荆芥6g,桔梗9g,薄荷3g(后下),甘草6g,牛蒡子9g,芦根40g。[方解]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淡豆豉、荆芥、薄荷,解表散风,使邪热从皮毛而散;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清热祛风痰、利咽喉,使肺部之邪热得以外散;芦根清热润肺,保护肺津不受损害。[加减法]热甚加生石膏30g以清热保津;咳嗽加杏仁9g以润肺止咳;鼻塞咽痛加鱼腥草30g,山豆根10g以清解肺系热毒。(2)重在肺突不明朵个县[常见症状]咳嗽少痰,痰出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口微渴,脉浮或有微数。[病症分析]①咳嗽少痰,痰出不爽:是肺受到外邪的影响,主要是邪犯皮毛的影响,因邪属外感燥热,甚易伤津使肺失润泽,故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②咽痛:温热重在于肺,咽喉是肺之门户,故常见咽痛。③微发热:因本病重在于肺,不是以皮毛为主,故发热常甚轻微,或发热不显。保④微恶风寒、口微渴、脉浮或有微数等均可参考前条。避一[治法]宣肺散风热。[方药]桑菊饮。桑叶9g,菊花9g,薄荷3g(后下),桔梗9g,生甘草6g,杏仁9g,连翘9g,芦根30g[方解]桑叶、菊花、薄荷,宣透风热;桔梗、生甘草、杏仁,宣肺气、利咽喉、止咳化痰;连翘清泻邪热;芦根清肺润肺。[加减法]口渴加麦冬9g,石斛9g以生津润肺;心烦加栀子9g,淡豆豉9g以清宣郁热;鼻塞咽痛加山豆根10g,鱼腥草30g以清解肺系热毒。(3)重在表邪郁热[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寒、无汗、心烦、口渴,或兼见咳嗽、头痛、脉象···试读结束···...

    2022-08-19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pdf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PDF

  • 《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 内科》李盛华,赵继荣,舒劲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内科》【作者】李盛华,赵继荣,舒劲作【页数】468【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478-4982-8【分类】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李盛华,赵继荣,舒劲作.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内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内科》内容提要:本书是甘肃省名中医治疗内科疾病临证经验的精萃之作,收集内容均取材于名中医亲自撰写或其传承弟子总结整理的学术论文等文献,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甘肃省名中医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的临证思维方法和遣方用药特点,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该书内容丰富翔实,均取材于医家亲自撰写或其传承者总结整理的著作论文等可靠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可作为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内科》内容试读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肺胀©一、概述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瘀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肺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与肺胀临床特征相似者,可参考肺胀辨证论治。中医认为:内伤久咳、久哮、久喘、肺痨等慢性肺系疾病是引起肺胀的原发病。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间见同病。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多因久病肺虚,致痰瘀内阻,肺气壅滞、不能敛降,气还肺间,胸膺胀满而成,逐渐损及脾肾及心。久病肺虚卫外不固,易致六淫外邪反复乘袭。中医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证型。二、辨证分型(一)外寒内饮证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可见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象脉象:舌体胖大,001《。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内科卷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治以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常用小青龙汤。(二)痰浊阻肺证胸满,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可见怕风易汗,脘腹痞胀,纳少,泛恶,便溏,倦怠乏力,或面色紫暗,唇甲青紫。舌象脉象:舌质偏淡或淡胖,或舌质紫暗,舌下青筋显露,苔薄腻或浊腻,脉细滑。治以化痰降逆。常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三)痰热郁肺证咳逆喘息气促,胸满,咳痰黄或白,黏稠难咯。可见身热,烦躁,目睛胀突,溲黄,便干,口渴欲饮,或发热微恶寒,咽痒疼痛,身体酸楚汗出。舌象脉象:舌质红或边尖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滑数。治以清肺化痰,降逆平喘。常用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四)痰蒙神窍证意识蒙胧,表情淡漠,嗜睡或烦躁不安,或昏迷,谵安,搓空理线。或肢体陶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黏稠或黄黏不爽,或伴痰鸣,唇甲青紫。舌象脉象: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治以涤痰,开窍,息风。常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五)肺肾气虚证呼吸浅短难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得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胸满闷室。可见声低气怯,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后余沥,或咳则小便自遗。舌象脉象:舌淡或紫暗,苔白润,脉沉细虚数无力,或有结代。治以补肾纳气,降气平喘。常用补虚汤合参蛤散或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六)阳虚水泛证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胸满气憋,可见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脘痞,纳差,心悸,怕冷,面唇青紫。舌象脉象: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细滑或结代。治以温肾健脾,化饮利水。常用真武汤合五苓散。002第一章肺系病证三、医案精解案1(杨国栋医案)陶某,女,43岁初诊(2016年2月23日)主诉:咳嗽、咯痰伴胸闷7日。患者因“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7日”入院。患者神清,精神差,端坐呼吸,自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白色泡沫样痰,不易咳出。睡眠差,饮食差,少尿,动则咳喘。大便有时成形,有时干结。症见:面色青紫,乏力,口干不喜饮,口唇发绀,颜面水肿,腹胀,神疲烦躁,表情痛苦。舌暗红苔少,左脉浮紧,右脉沉弱。中医诊断:肺胀:西医诊断:肺源性心脏病。证属:脾肾虚寒,脉络瘀阻,虚实夹杂。治宜:健脾益肾,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处方:大黄10g,滑石15g,甘草1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5g,龟板15g,制附子10g,砂仁10g,炙甘草20g,桂枝10g,乌梅15g。2剂。每日1剂,每剂加水2000ml,用文火煎2h,取200ml,每服70ml,分早、中、晚3次服用。服上药后第二日,患者即排尿2000l,患者家属告知患者烦躁、咳喘症状大减,已能平卧休息。第三日,患者面色青紫明显好转,腹胀减轻,尿量仍维持在2000ml左右,已能进饮食。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患者自述共服上方8剂,自觉已如常人。【按】方中用大黄降阳明,除瘀血,荡涤脏腑,拓宽道路;滑石除六腑之结;茯苓渗湿利水,理先天之元气;泽泻伐肾邪,泻浊阴;猪苓利肾水,除虚热:龟、附滋下焦阴阳:砂仁引火归原:甘草清诸热,炙甘草土伏火,引诸火热燥邪入于土下之水阴中;乌梅敛降离位之相火;桂枝温通启陷,助东方厥阴风木和缓有序升发。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利水消肿,打开蓄水蓄血之003。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内科卷气结,拓宽右降之道路作用。案2(李启林医案)刘某,男,55岁。初诊(2011年11月13日)主诉:反复咳嗽气喘,伴心悸胸闷8年。每到冬春季患感冒后加重。DR片及心电图示肺源性心脏病,并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年,夜间睡眠戴用呼吸器。症见:咳喘气短,痰多色白,怔仲心悸,胸闷不舒,口唇青紫,多汗,颜面和手部皮肤黧黑,下肢水肿,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紫暗,舌下静脉青紫粗大,苔白黏略厚,脉沉细滑。中医诊断:肺胀;西医诊断:肺源性心脏病证属:肺脾肾气虚,痰瘀相结。治宜:补益肺肾,健脾纳气,佐化痰散瘀。拟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合皱肺丸(《百一选方》)加减。处方:生地20g,丹皮10g,山药20g,茯苓20g,山茱萸15g,泽泻10g,附片(先煎)15g,桑白皮15g,怀牛膝15g,车前子(包煎)30g,五味子10g,白参片15g,水蛭粉(另冲)6g,石菖蒲10g,白石英(先煎)20g,陈皮8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服药后恙情平顺,脉舌同前,予原方10剂续服。咳、喘、痰、肿、汗略减轻,舌淡暗,苔淡白,脉沉细。仍予原方续服10剂。三诊诸症渐减,口唇青紫亦减。予原方去牛膝、桑白皮,加麦冬、白果叶各15g。10剂。至2012年1月经前诊治未见感冒,以四诊方5剂量配成散剂冲服,以善其后,后随访未复发。【按】肺胀为胀病之一,《灵枢·胀伦》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说明004第一章肺系病证肺胀是一种虚实相兼的复杂病症,其临床特点主要以咳、喘、痰、肿四项主症并见。由于长期慢性咳喘气逆,反复发作,以致引起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敷布障碍。其病因病机可由水停痰凝,气虚气滞,痰瘀相结,又是在正虚的基础上产生,临床所见正虚邪实互为因果,彼此互相影响,因此病情缠绵而不易治愈。本案中以济生肾气丸温肾化气,利水消肿,加桑白皮泻肺平喘,怀牛膝补肝肾、逐瘀利水,车前子利水渗湿消肿,水蛭粉活血祛瘀,石菖蒲、陈皮健脾化痰。同时加用皱肺丸益气温肾、化痰止咳。“皱肺”法为能使肺胀复敛之意,在稳定期此法可使病情减轻,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皱肺丸”有三个方子,分别出自《百一选方》《普济方》和《证治准绳》,组方和功效也不相同。此处选用《百一选方》“皱肺丸”中的人参大补元气、五味子益肾敛肺、白石英温补肺肾,方中尚有钟乳石温肺助阳平喘,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第二节咳嗽一、概述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咯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均影响及肺,致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分为以下儿种证型。005。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内科卷二、辨证分型(一)风寒袭肺证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象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二)风热犯肺证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黏,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象脉象: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三)风燥伤肺证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象脉象: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常用桑杏汤。另有凉燥犯肺,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治以疏风散寒,润肺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四)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象脉象:舌苔白腻,脉濡滑。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常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五)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黏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象脉象: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热肃肺,化痰止咳。常用清金006···试读结束···...

    2022-08-19 李盛华中医诊所 李盛华医生

  •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第3册》中华中医药学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3册》【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页数】299【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132-5816-6【分类】中医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参考文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3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3册》内容提要:本书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中医内科各级医师诊断治疗行为的医疗文件。包括内科四十余个常见病种。《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3册》内容试读1CS11.120C05团体标淮T/CACM1154-2019代替ZYYXH/T89-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肝肾综合征GliicalguideliefordiagoiadtreatmetofiteraldieaeiTCMHeatorealydrome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154-2019期正常,晚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肌酐清除率均降低。3.1.1.4.2影像学检查一肾脏同位素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显像(ECT):可显示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血管造影:显示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呈节珠状扭曲。肾脏病理学检查:肾脏组织基本正常,无特殊性病理变化,晚期个别病例可能出现缺血性坏死的病理损害。此外,还应根据肝脏原发病的不同,进行相应检查。3.2中医诊断3.2.1病名诊断3.2.1.1鼓胀一症状:腹部膨隆,皮肤绷紧,叩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衄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血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腹部坚满,青筋显露,腹中积块痛如针刺,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一病史:病人有胁下癥积、黄疸、胁痛、情志内伤等病史,酗酒及到过血吸虫疫区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理化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判断腹水量对鼓胀诊断有重要作用。其他如X线钡餐、胃镜检查、CT、血常规与肝功能检查等对病情判断有重要作用。3.2.1.2关格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九版。一症状:具有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临床特征。病史:有水肿、淋证、癃闭等肾病病史。理化检查:结合肾功能、B超、CT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符合以上两点诊断为鼓胀并关格病。注1: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33一2008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鼓胀。3.2.2证候诊断3.2.2.1肝郁气滞,水湿内阻证5胸胁胀满,纳呆腹胀,下肢或周身水肿,小便短少或无,恶心呕吐,头痛烦躁,舌暗淡,苔白腻,脉弦实有力。3.2.2.2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6腹胀如鼓,或伴肢体水肿,或伴身目发黄,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脘闷纳呆,恶心呕吐,便溏,小便短少或无,苔白而润,脉沉细或濡细。3.2.2.3肝肾阴虚6),水热互结证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渴而不欲饮,小便短少赤涩,耳鸣,四肢瘦削,身目发黄,大便干结难出,舌紫绛,苔薄,灰黄,脉弦细数。3.2.2.4浊毒壅滞,胃气上逆证腹大胀满,恶心呕吐,纳呆,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短少或无,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沉滑或细滑。3.2.2.5肝胆湿热,热毒瘀结51腹大坚满,身目俱黄,皮肤瘙痒,烦热躁动不安,小便短少或无,大便干或黏腻不爽,舌暗紫,苔黄厚腻,脉弦紧。6···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内科临证指导》罗仁,周迎春|(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临证指导》【作者】罗仁,周迎春【丛书名】北京名医世纪传媒【页数】281【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5349-9669-6【分类】中医内科学-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罗仁,周迎春.中医内科临证指导.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内科临证指导》内容提要:本书以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中医内科学》为蓝本,结合本科生规培教育的实际需要,分54章阐述了中医内科的常见病证。每个病证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要点、治疗要点、分证论治、预防调护及文献摘录八个部分。本书文字精练,内容实用,适合中医院校师生、规培生、研究生及热爱中医的人员学习参考,也是自学中医者的良师益友。《中医内科临证指导》内容试读第1章感冒【定义】感冒是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毒邪,引起卫表不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病情轻者,俗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较重者,称为重伤风:症状相类似、有流行趋势者,称为“时行感冒”。现代医学中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均可参考本章内容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感冒一证,其病因包括外感六淫、时行毒邪,或体虚卫外不固,易受邪致病,或年老体衰,或久病、重病,或起居不当、劳累过度,感邪致病。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风邪上扰,首先犯肺,故感邪之后,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1.外感风邪,时行毒邪风为六淫之首,风邪犯肺,每与四时之气相合而为病,风寒、风热、暑湿或时行毒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人体,致卫表失和,肺气失宣。2.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年老体衰,或久病、重病之后,致正气虚弱,或起居不慎,寒温失调,或过度劳累,皆可致卫表不固,易感外邪。一般阳虚之人易感风寒,阴虚之人易感风热、燥热。感冒病变脏腑涉及肺卫,而主要在卫表。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卫表不和,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降则见鼻塞,流涕,喷嚏。由于感受四时之气的不同及体质差异,故临证有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的不同,。1.中医内科临证指导在病程中又可见寒热的转化及错杂。【诊断要点】1.普通感冒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头痛,身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2.时行感冒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流行性,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疲乏无力,全身症状较重,肺系症状较轻。3.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病程较短,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出现热毒壅肺或正虚邪陷。4.相关检查可做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有助于时行感冒早期诊断。5.临床上注意与风温、鼻鼽鉴别诊断。【辨证要点】1.分清表寒和表热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少汗或有汗,咽部红肿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2.辨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病程较短,预后较好,无明显流行特点。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全身症状重,可以发生传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3.辨兼夹证夹暑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于夏至到处暑间,暑湿偏重者,以头身重痛,食欲缺乏,或呕吐,腹泻,苔白厚为特点;暑热偏重者,以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为特点;夹燥者,多见于秋季,兼有口鼻、咽喉干燥之症。【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本病感受风邪,邪在肺卫,遵《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以解表达邪,疏风宣肺为原则。2.区分兼夹证风寒证治以解表散寒;风热证治以解表清热;暑湿证治以清暑祛湿解表;体质虚弱者,当辨气虚、阴虚之别,。2第1章感冒分别治以益气解表、滋阴解表。【分证论治】证型主证治则代表方常用药物风热证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或高热,微恶风,汗出宣肺清热荆芥薄荷口干、咽痛、咳嗽,痰牛蒡子豆豉稠、苔薄黄、脉浮数芦根甘草暑湿证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清暑祛湿新加香香薷金银花连翘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解表薷饮厚朴扁豆荷叶身重倦急、心烦口渴、黄芩胸闷欲呕、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风寒证鼻塞声重、喷嚏、流清辛温解表荆防败荆芥防风羌活涕、恶寒、不发热或发宣肺散寒毒散柴胡薄荷枳壳热不甚,无汗、周身酸前胡桔梗独活痛、咳嗽痰白质稠、苔川芎甘草杏仁白,脉浮紧表寒里发热、恶寒、无汗口渴、解表清里双解汤麻黄防风荆芥热证鼻塞严重、咽痛、咳嗽宣肺疏风薄荷连翘黄芩气急、痰黄黏稠、尿赤栀子桔梗石膏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预防调护】1,感冒的预防关键在于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2.慎起居,适寒温,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3.流行性感冒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经常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4.与流感患者有明确接触者,儿童、青壮年,身体强壮者可用下方预防:荆芥穗10g,金银花10g,大青叶5g,薄荷5g,生甘草。3中医内科临证指导5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天。老年体弱者可用下方预防:党参10g,紫苏叶10g,荆芥10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天。5.注意煎药及服药方法。汤剂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趁温热服,服后避风取汗,出汗后尤应避风,以防复感。6.体虚易感者,平时可服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增强体质。【文献摘录】《类证治裁·伤风》:“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4·第2章咳嗽【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临床以发出咳声或咯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若咳与嗽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章内容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袭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扰肺。不论邪从外入,或由内生,均可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1.外邪袭肺风、寒、湿、暑、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常挟寒、挟热侵袭人体,外感咳嗽临床上尤以风寒、风热、风燥多见。2.内邪扰肺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可分为肺自病和其他脏腑病变伤于肺。(1)肺虚弱常由肺系疾病迁延不愈,肺虚弱,或其他脏腑有病,累及肺,阴伤气耗,肺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致咳嗽。肺阴不足易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2)痰湿蕴肺由饮食生冷,嗜酒过度,或过食肥厚辛辣,伤。5.中医内科临证指导及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壅遏肺气,肺气不利而发为本病。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如痰湿蕴肺,久蕴化热,痰热郁肺,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3)肝火犯肺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火气循经上逆犯肺,肺失肃降,则致咳嗽,称为“木火刑金”。(4)肾亏虚肾气衰弱,气失摄纳而上逆,或肾阳不振,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逆犯肺而咳。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损伤肺阴,灼津成痰,肺失滋润,肃降无权,而发咳嗽。【诊断要点】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相关脏腑兼症,或咳而伴喘。3.相关检查,外感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内伤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心病、肺癌等。可结合病史、病情、体检做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痰培养、胸部X线透视或摄胸片,以资协助诊断。4,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肺癌鉴别诊断。【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1)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2)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如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咽痒则咳作者,或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病势缓而病程长者多为阴虚或气虚;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6····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郑世章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作者】郑世章主编【页数】237【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189-6068-2【价格】68.00【分类】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郑世章主编.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内科疾病诊治思维》内容提要:本书包括中医急症、中医外感病证、中医肺系病证、中医心系病证、中医脾胃病证、中医肝胆病证、中医肾系病证、中医脑系病证等内容,全面总结古今中医内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经验,系统整理古今中医内科的文献和遗产,同时,努力反映现代中医内科的新发展、新成就,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编写,立足于临床,实用性强,希望本书能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发展中医事业做出贡献。《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内容试读第一章中医急症第一节高热【定义】内科急症之高热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体温骤升(多在39℃以上),以身体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急症。如伤寒中的太阳、少阳、阳明高热,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高热或内伤杂病过程中出现的由虚热引起的高热。本篇着重介绍前者,后者将在“内伤发热”中介绍。【历史沿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热论篇》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做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我国第1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规律;该书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辨证论治外感热病的纲领。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他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病机属性是火热,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多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清代薛己《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分条论述,不仅制订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范围】西医学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表现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高热为内科常见急症,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临床以实热或本虚标实之高热为多见。1.时疫流行疫毒之气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一旦感受疫毒,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1·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2.六淫入侵由于气候突变,人体调摄不当,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乘虚侵袭人体而发热。六淫之中,火热暑湿为致外感发热的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机过程。六淫可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病理性质多属热属实。若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导致气阴两伤,若热入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一)发病特点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可产生神昏、动风、出血、脱证等变证。(二)临床表现高热急症多见实热或本虚标实之热,表现形式多样。但以身体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热型有壮热、恶寒发热、潮热、寒热往来等。发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数日。病在表:病在卫分,症见微恶寒而发热,伴口渴,汗出,脉浮且数。邪犯太阳,恶寒重于发热,伴头身痛,脉浮。病入里:病在气分,邪犯阳明,则壮热不寒,口大渴,脉洪大而数;若热结于腑,痞满燥实,苔黄燥;若夹湿则高热,但口多不渴,苔多白腻或黄腻,脉濡数。入营则高热入夜为甚,兼见谵昏,斑疹隐隐;入血则高热兼见齿衄,鼻衄,吐血、便血,甚至昏迷、抽搐、斑疹显露,脉细数,舌绛少津等。二、鉴别诊断内伤发热本篇高热主要指由外感所致高热,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热势重而体多实的特点。而内伤发热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所致,高热之前多有低热,发病缓,病程长,临床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舌质淡、脉数无力等。【辨证要点】(一)辨外感、内伤外感高热:起病急,病程短,热势重,有外感六淫、疫毒的病史,兼见外感之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不高而多间歇,多继发于他病之后,兼见内伤之症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食欲缺乏,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辨虚实内伤发热多属虚热,或本虚标实之热,外感病后期,亦可见虚热。其热波动无常,时高时低,缠绵难愈,脉多细数,兼见其他虚象。实热多见于外感中期,热势较高,病情较急,变化较速,脉洪数,热甚伤阴,可见谵语、神昏、动风等兼证。·2·第一章中医急症(三)辨热型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病证在卫表。壮热:多见于伤寒阳明病和温病气分阶段;邪毒内陷气营两燔亦可见高热,但常并见发斑、神昏、谵语、动风等兼症。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身热汗出蒸蒸,腹胀满实拒按,热势至夜加重。阴虚内热亦可见潮热,症见潮热颧红、骨蒸盗汗、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寒热往来: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往往一日数次发作。(四)辨寒热真假在高热急症中,由于热极或寒极会出现与本病之寒热不相符合的现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之象。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入手足厥冷的假象,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真寒假热证:一般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身虽热,但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但按之乏力或细微欲绝;苔虽黑而滑润。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急救处理】一、处理原则1.分主次即分清高热及其兼症的主次。外感高热,无论其热型热势如何,高热均属主症,治以清热为主,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内伤高热,则高热不一定是主症,治当审其病因究竞发于劳伤还是饮食。2.审标本审清高热的主要病机,细辨高热与其他症状的标本关系。例如高热出血腹痛,主要病机为热毒内陷,损伤脉络,迫血妄行,瘀阻腹内,治当清热凉血为急为本。3.察传变观察高热伴发的变证。由外感高热并发神昏、谵语、厥逆、出血、抽搐等,提示邪毒内传,营血耗伤,除治高热,还要加用开窍、固脱、凉血、息风之剂。二、急救治疗1.一般措施卧床休息;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补充维生素等。2.物理降温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中药煎汤擦浴,如荆芥水、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乙醇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在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3·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3.针刺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4.刮痧法中暑高热患者,可在两胁部、夹脊部、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5.中药灌肠法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6.维持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血压、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7.药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相应药物予以治疗。(1)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10~20mL加人等渗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2)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金银花、连翘等)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3)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板蓝根、水牛角、珍珠母、金银花、栀子、黄芩苷、胆酸等)3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4)鱼腥草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5)双黄连注射液以1ml/kg计算,用5%或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6)穿琥宁注射液40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溶液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8.其他可选柴胡注射液2~4mL肌注,每日1~2次。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柴石退热颗粒等口服。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金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30~40分钟/次。9.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三、辨证论治[病在卫分]主症:高热,兼见微恶寒而发热,伴口渴,汗出。脉浮且数。治法:辛凉宣透。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竹叶清热除烦,薄荷、荆芥、豆豉辛凉宣散,透热外出,为辅药;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止咳,利咽散结,因温邪化热最速,容易伤津耗液,故又配芦根甘凉质润,清热生津止渴,均为佐药。合而成方,既可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又可利咽止咳,生津止渴。[病在气分]主症:壮热不寒,口大渴。脉洪大而数。治法:清热解毒。。4·第一章中医急症·方药:白虎汤加减。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若发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丹皮清热凉血。[病人营血]主症:高热入夜为甚,兼见谵昏,斑疹隐隐;入血则高热兼见齿衄,鼻衄,吐血、便血,甚至昏迷、抽搐、斑疹显露。脉细数,舌绛少津等。治法:清热透营,凉血解毒。方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清解营分热毒为主药;玄参、生地、麦门冬清热养阴,为辅药;佐以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清热解毒;并以活血散瘀、清热凉血的丹参、赤芍为使,以防血与热结,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转归与预后】常见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由表热证而发展至半表半里证,再向里传变而成里热证。若正气未衰,治疗及时可治愈。若感邪太盛,治疗不力,可产生神昏、谵语、厥逆、抽搐、出血、脱证等变证。【预防与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各项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患者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时可使用加湿器。(3)高热患者的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食、半流食为宜。患者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橘汁等。.汗出较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高热患者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热病初愈,饮食仍宜清淡稀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现代研究】中医治疗高热,除用常服的丸药汤剂口服外,还有多种治疗方法:针刺疗法、中药煎汤擦浴疗法、直肠给药法、刮痧疗法、喷喉法、滴鼻法等。临床辨证论治以清法为主,剂型以丸散口服药为主,随着科技发展,先后研制出多种注射液,例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临床研究表明多具有良好疗效。涂氏采用清、解、和、下四法联合应用设计而成的热必宁(商品名:柴石退热颗粒)治疗高热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单纯清热解毒组;实验研究证实热必宁能够显著抑制肺炎球菌所致家兔体温的升高: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体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和RSV有较强抑制作用。赖氏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42例,42例体温1日内退至正常,71例2日内、21例3日内退至正常,无效8例,总有效率94.37%。谢氏等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可有效降低兔出血热病毒家兔高热模型的发热指数,降低脑脊液前列腺素E2和环核苷酸发热介质。黄氏等利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枢性5··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思维·高热,退热效果好,且使MDA、TNF-α、IL6水平下降,而SOD明显上升。鲁氏等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230例高热患者,不仅退热作用快,而且体温下降平稳,很少出现反复发热现象,且对全身症状有改善,认为清开灵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刘氏将肺系感染高热的患者4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1例,对照组192例,治疗组予鱼腥草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对白细胞数正常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卫分证、卫气同病及气分证3种不同证类平均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细胞数升高的高热患者疗效相当。雷氏等采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60例,体温下降幅度较对照组(青霉素针剂静滴配合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明显增大,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雷氏采用穿琥宁注射液静脉点滴外感高热症139例,效果满意。穿琥宁是从中药穿心莲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所致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病毒、抗炎作用以及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临床上多用于病毒性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穿琥宁注射液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作用,其中抗病毒作用尤为显著。运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不论卫分、卫气同病还是气分证均疗效确切,不易反复,具有退热时间短、全身症状改善快的特点。第二节厥脱【定义】厥脱包括厥证、厥逆和脱证,是内科常见之急症。临床以面色苍白,四肢厥逆,出冷汗,欲呕欲便,脉微欲绝或乱,神情淡漠或烦躁,甚至不省人事,猝然昏倒等为特征。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论述了厥证之病机及临证特点:“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病谟·厥逆》中论及厥逆的预后时日:“厥逆之证,危证也。”清代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脱》的评语中明确了脱证发病之机在于阳气的骤越,并提出临证诊治之要点:“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历史沿革】“厥”“脱”首见于《内经》,“厥”有“寒厥、热厥、煎厥、薄厥、暴厥、六经之厥、风厥、厥逆”之别,就其病因病机而言,《内经》论述较为详尽,概而言之,虚实两端,如《素问·厥论篇》:“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对其预后而言正如《素问·调经论篇》所云:“厥者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脱”在《灵枢·决气》中被分为“精脱、气脱、津脱、液脱、血脱”等不同的类型,详其证象,“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厥与脱的治疗方面仅有针刺等方法。后世医家对“厥”多有发挥,汉代张仲景认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6···试读结束···...

    2022-08-19

  • 《社区中医内科简明手册》傅峪松|(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区中医内科简明手册》【作者】傅峪松【页数】615【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132-5025-2【价格】88.00【分类】中医内科学-手册【参考文献】傅峪松.社区中医内科简明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内科简明手册》内容提要:为全面提高社区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降低医疗成本,加强社区全科医师和农村基层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完善社区中医药基础设施,为基层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主要内容分上篇内科八大系统,常见病按西医名称中西医诊疗;下篇中药方剂速记歌及常见病针灸治疗。本书特色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用表典形式,简明通俗易懂。可操作性、临床诊疗技术实用,指导性强,简便效廉。《社区中医内科简明手册》内容试读上篇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者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属中医“感冒”“时行感冒”范畴。发病率高,传染性强。【诊断】1.存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因。2.可有鼻塞、流涕、咽痒、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并伴有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头晕、头痛、便秘、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发单纯性疱疹。3.查体:咽部充血,咽后壁有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可有肿大,或伴脓点。胸部听诊:无呼吸音减低、支气管呼吸音、胸膜摩擦音和湿啰音等。4.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常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出现核左移现象。5.鼻咽渗出物涂片镜检有助于细菌感染和过敏反应的鉴别。病毒感染早期可对鼻咽部分必物做病毒学鉴定。血清学礼区SHEQUZHONGYI内科简明手册医检查可证实特异性感染。【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中医分型治疗证型主症治法方药鼻塞声重,喷辛温解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g,防嚏,流清涕,表,宣风10g,羌活10g,柴胡12g,紫苏叶恶寒,不发热肺散寒9g(后下),枳壳10g,前胡12g,风或发热不甚,桔梗10g,独活10g,川芎10g,茯苓无汗,周身酸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痛,咳嗽痰白加减法:风寒重,恶寒甚者,加质稀,舌苔薄麻黄9g、桂枝9g。风寒夹湿,身热不扬,白,脉浮紧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心呕恶者,用香苏散鼻塞喷嚏,流辛凉解银翘散:金银花12g,连翘15g,稠涕,发热或表,宣荆芥10g,薄荷6g(后下),淡豆高热,微恶风,肺清热豉10g,芦根15g,牛蒡子12g,桔梗汗出口干,咽1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痛,咳嗽痰稠,加减法:发热甚者,加黄芩舌苔薄黄,脉15g、石膏30g、知母15g、大青叶风热证浮数15g。头痛重者,加蔓荆子12g、菊花12g。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15g、马勃10g、玄参15g。咳嗽痰黄者,加知母15g、黄芩15g、柴胡12g、浙贝母12g、杏仁10g。口渴重者,加天花粉15g,并重用芦根至20g。夹有湿热,胸闷呕恶者,加藿香12g、佩兰10g2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续表证型主症治法方药发热,汗出热清暑祛新加香薷饮:香薷10g,金银花不解,鼻塞流湿解表15g,连翘15g,厚朴10g,白扁豆浊涕,头昏重15g。每日1剂,水煎服。胀痛,身重伴加减法:暑热盛,加黄连9g、黄证倦怠,心烦口芩15g、青蒿15g、鲜荷叶20g、鲜芦渴,胸闷欲呕,根20g。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尿短赤,舌苔加清豆卷12g、藿香10g、佩兰10g黄腻,脉濡数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各15g发热,恶寒,解表清双解汤:麻黄8g,防风10g,无汗口渴,鼻里,宣荆芥10g,薄荷10g,黄芩15g,栀塞声重,咽痛,肺疏风子12g,连翘15g,生石膏30g,桔梗表寒里热咳嗽气急,痰10g。每日1剂,水煎服。黄黏稠,尿赤加减法:咳喘重者,加杏仁便秘,舌苔黄10g、桑白皮12g、枇杷叶12g。大便白相兼,脉秘结不通者,加大黄9g(后下)、芒浮数硝6g(冲服)第二节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病毒或细菌)、物理化学性刺激(冷空气、粉尘)或过敏因素等引起的急性气管一支气管黏膜炎症。多散发,无流行倾向。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范畴。【诊断】1.起病急,常先有鼻塞、流涕、咽痛、自觉咽喉部发痒、头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补区SHEQUZHONGY内科简明手册2.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开始时为干咳,1~2天后开始有痰,初为黏液性痰,渐演变为黏液脓性痰。可有胸骨后疼痛感。3.可有鼻塞、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以及乏力、畏寒、发热和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肺部多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有两肺呼吸音粗,散在干、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比例可升高。痰培养或涂片、血清学检查等有时可发现病原体。5.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足够的热量。注意保暖,吸烟者戒烟。2.中医分型治疗证型主症治法方药咳嗽声重,气急疏风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咽痒,咳痰稀白,散寒,10g,杏仁12g,甘草6g,紫菀鼻塞流涕,恶寒宣肺15g,款冬花12g,荆芥10g,桔发热,无汗、头止咳梗10g,白前12g,陈皮6g,百部痛,肢体酸楚,15g。每日1剂,水煎服。舌苔薄白,脉浮加减法:咳嗽较甚者,加矮地外感咳嗽风寒袭肺或浮紧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时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4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续表证型主症治法方药咳嗽频剧,气疏风桑菊饮加减:桑叶15g,菊粗或咳声嘎哑,清热,花15g,薄荷6g(后下),杏喉燥咽痛,咳宣肺仁12g,桔梗10g,甘草6g,连痰不爽,痰黏止咳翘15g,芦根20g。每日1剂,水稠或稠黄,咳煎服。时汗出,常伴加减法:咳嗽甚者,加前胡、热犯肺鼻流黄涕、口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渴、头痛、肢楚、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恶风、身热等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表证,舌苔薄山豆根清热利咽。风热伤络,见黄,脉浮数或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浮滑生地黄凉血止血。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外感咳嗽喉痒干咳,连疏风桑杏汤加减:桑叶12g,淡豆声作呛,咽喉清肺,豉12g,杏仁12g,浙贝母15g,干痛,唇鼻干润燥南沙参15g,梨皮15g,栀子燥,无痰或痰止咳12g,每日1剂,水煎服。少而黏连成丝,加减法:津伤较甚者,加麦冬、不易咯出,或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生风燥伤肺痰中带有血丝,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口干,初起或加生地黄、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伴鼻塞、头痛、咳甚咽痒,加前胡、蝉蜕、桔梗、微恶寒、身热甘草以宣肺利咽。若干咳不愈,等表证,舌质舌红少津,形体消瘦,可用清燥红干而少津,救肺汤加减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5社区SHEOUZHONGYI内科简明手册医续表证型主症治法方药干咳少痰或无温润杏苏散加减:紫苏12g,杏仁痰,咽痒,咽干清肺,12g,前胡12g,紫菀15g,百部外感咳嗽凉燥伤肺鼻燥,兼有恶寒止咳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发热,头痛无化痰加减法:若恶寒甚、无汗,可汗,舌苔薄白而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干,脉浮数咳嗽痰多,痰健脾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白质稀或黏稠,燥湿,紫苏子12g,白芥子12g,莱菔子胸闷气急,肢宣肺15g,法半夏12g,茯苓15g,陈皮体困重,纳呆化痰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痰湿阻肺腹胀,大便常加减法:寒痰重,痰白如沫,溏,舌苔白腻,怕冷,加干姜10g、细辛6g。久脉濡滑病脾虚神倦,加党参15g、白术15g。若咳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加苍术12g、厚朴12g以加强燥湿化痰作用。病情平稳后,可服用六君子汤以善后调理内伤咳嗽咳嗽气息粗促,清热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15g,栀或喉中有痰声,肃肺,子12g,知母12g,桑白皮15g,茯痰多黏厚或稠化痰苓15g,浙贝母15g,瓜蒌皮15g,黄,咯吐不爽,止咳桔梗15g,陈皮3g,甘草6g,麦门或有热腥味,冬15g。每日1~2剂,水煎服。痰热郁肺或吐血痰,胸加减法: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胁胀满,咳时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引痛,面赤,麦根、芦根、冬瓜仁等清化痰热。或有身热,口胸满咳逆,痰多,便秘,配葶苈子、干而黏,舌质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红,舌苔薄黄口干,舌红少津,配沙参、天门冬腻,脉滑数天花粉养阴生津6···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李洁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作者】李洁著【页数】177【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578-4635-0【价格】68.00【分类】内科-疾病-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李洁著.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内科临床治疗学》内容提要:中医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中医学源远流长,绵延数千载,它为民族的繁衍,国家的昌盛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主干学科和临床主学科的基础,对于继承与创新辨证论治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都能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本着取之于临床,用之于临床的原则编写审定,希望能成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书。《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所列病证均为常见病、多发病、基础病,针对每个病证分别从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辩证论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全书重点突出,思路连贯,力求达到启发读者临床思维,开阔医学视野,提高诊疗水平的目的。《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一、概念1.主症:以流涕,鼻塞,恶寒,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2.病机要点:卫表不和。3.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证候多相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二、病因病机感冒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六淫和时行疫毒,内因主要是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病位主要在肺卫,而又以卫表最为关键。其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1.外感六淫邪气或疫毒,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使肺卫失和而发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风袭肺卫,卫表不和。风性轻扬,多犯上焦。肺处上焦,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感邪之后,病邪从表自上而人,内合于肺,故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时行疫毒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多由于四时之令不正,非其时而有其气所产生。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而发病。2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若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或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或过度劳累,可使肌腠不密,易受外邪侵袭。若体虚之人,气血阴阳不足,腠理不固,正气无力托邪外出,易形成体虚感冒。总之,感冒的病因不同,病变过程有所区别。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人体素质的差异,故临床表现的证候有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它病者。三、诊断1.临床表现:初起多见鼻窍和卫表症状。鼻、咽作痒而不适,鼻塞,流清涕,喷嚏,声重而嘶,头痛,恶风等。继而恶寒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现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2.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3.病程较短,一般3~7天,普通感冒不传变。4.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发病。其恶寒、发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症状较普通感冒为重。甚则寒战、高热,且可化热入里,变生它病。四、鉴别诊断1.感冒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症状颇相似,需要鉴别。表1-1感冒与风温鉴别感冒风温主症恶寒发热较轻或无,汗出后身凉必有发热且较高,或寒战:汗出后热脉静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次症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甚至出现神志身酸楚不适昏迷、惊厥、谵妄等预后病情较轻,不传变,预后良好病势急骤,病情较重,可传变入里第一章肺系病证32.普通感冒须与时行感冒相鉴别表1-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鉴别普通感冒时行感冒病情轻重全身症状轻重传染性无有传变少多五、辩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2.辨兼夹证(二)治则治法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表达邪。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感冒治以辛凉解表,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人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外邪入里,表里证均见者当解表清里。时行感冒多为风热重症,除辛凉解表外,应重用清热解毒之品。(三)分证论治1.风寒感冒【主症】轻者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重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兼次症及舌脉】咽痒,咳嗽,吐稀薄痰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病机要点】风寒束表,肺卫失和。【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方】轻者用葱豉汤,较重者用荆防败毒散。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2.风热感冒【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流黄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兼次症及舌脉】咳嗽,痰黄黏稠,咽燥,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病机要点】风热犯表,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主方】银翘散。3.暑湿感冒【主症】发于夏季,身热,汗出热不解,微恶风,头昏重胀痛。【兼次症及舌脉】面垢,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病机要点】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主方】新加香薷饮。4.体虚感冒(1)气虚感冒【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气短懒言,反复发作,稍有不慎则发病。【兼次症及舌脉】年老或多病,恶风,易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而无力。【病机要点】正虚邪侵,卫表不固,气虚托邪无力。【治法】益气解表。【主方】参苏饮。(2)阴虚感冒【主症】身热,微恶风,无汗或微汗。【兼次症及舌脉】阴虚体质或病后常有盗汗,头晕心悸,心烦,口干不欲饮,干咳痰少,舌质红,苔剥落或无苔,脉细数。第一章肺系病证【病机要点】阴虚燥热,卫表不和,肺失清肃。【治法】滋阴解表。【主方】加减葳蕤汤。第二节咳嗽咳嗽是由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而上逆的一种疾患。有声无痰者称为咳或干咳,有痰无声者谓之嗽,既有痰也有声者,称为咳嗽,临床上两者难以截然划分,故一般通称咳嗽。一、疾病诊断咳嗽本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能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长期反复咳嗽多为病理性,提示呼吸道有器质性病变存在。1.急性咽炎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咽部干、痒,灼热感,异物感,时咽痛,咽部分泌物多,稠厚,附于咽壁,常有“吭”、“咯”声,说话多时声音嘶哑。咽黏膜普遍充血,咽后壁血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可伴有扁桃体肿大。常有咽侧索淋巴组织增生。2.急性喉炎哮吼样咳嗽,有时伴有高烧,常在夜间突然憋醒,伴有吸气时喉喘鸣,呼吸困难。喉镜检查:喉充血,声带肿胀,有黏液性分泌物,喉腔狭小。3.慢性咽炎刺激性干咳,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尤其讲话过多、疲劳后明显。喉镜检查:喉黏膜充血,声带充血、增厚等。4.咽喉结核早期干咳或轻度声嘶,往往下午或晚上加重。咽颊苍白、水肿。后期持久性严重咳嗽,咽喉部位疼痛,吞咽痛,声嘶逐渐加重。活检可确诊。5.急性支气管炎先有鼻塞、流涕、咽痛、发热、恶寒等上感症状。开始干咳,伴胸骨下刺痒而闷痛,过1一2天后有痰,初为黏液,后为黏液脓性,可伴有血丝。胸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并有干、湿性啰音。X线6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检查大多正常或肺纹理增粗。6慢性支气管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慢性咳嗽或咳痰,一年中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出现二年以上。咳痰多为大量黏液泡沫痰。常有反复的下呼吸道继发性病毒或细菌感染。肺部听诊有散在性干性啰音或小、中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及肺气肿征象。7.百日咳初期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卡他期)。约1一2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痉咳期),伴以深长的鸡啼样吸气声,约经2一6周咳嗽逐渐缓解(减退期),有时也迁延日久难愈。8.支气管扩张反复咳嗽,病程较长。咳脓痰,继发感染时加重,痰液静置可分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黏液,下层为脓块。咯血量一般由少而多,多呈鲜红色。听诊病变部位湿啰音,呼吸音减低,叩诊浊音。胸平片肺纹理增多、紊乱,或见环状或条状透明阴影。可作支气管碘油造影。9,肺炎包括细菌性、病毒性、肺炎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引起的肺炎。咳嗽、咳铁锈色痰、脓痰、血痰或黄痰,或干咳少痰。高热恶寒或寒战,胸痛,呼吸急促,全身乏力。肺部听诊呼吸音可降低,干湿啰音,X线检查可帮助确诊。白细胞总数可增高。10.肺结核咳嗽,咳黏痰或脓痰,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或紫绀,伴发热,长期低热或潮热,盗汗,倦怠乏力,面颊潮红等。听诊往往在肺上部呼吸音减低、湿啰音。痰液中可找到结核杆菌。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险阳性。肺部X线检查可确诊。11.肺脓肿咳嗽,咳痰,畏寒,高热,约一周后开始咳大量脓痰,痰液静置可分三层,上层泡沫,中层黏液,下层脓块;痰液腥臭,胸痛。肺部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多量湿啰音。化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高。X线检查可帮助确诊。12.肺癌咳嗽,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痰中带血,胸部隐痛不适,气促,病人逐渐消瘦,乏力,低热而出现恶病质。锁骨上窝和腋下淋巴结可肿大。听诊局部可闻及哮鸣音或呼吸音降低。X线检查可协助诊···试读结束···...

    2022-08-19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官网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查询

  • 《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伊善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作者】伊善君著【页数】141【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578-5981-7【价格】50.00【分类】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伊善君著.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图书目录: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内容提要:《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一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分3章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概论、辨证论治要点、学习与展望。下篇为各论,分7章全面阐述了肺系疾病、心脑系疾病、脾胃系疾病、肝胆系疾病、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肢体经络疾病等共计54种内科疾病。《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急症第一节高热【定义】内科急症之高热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体温骤升(多在39℃以上),以身体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急症。如伤寒中的太阳、少阳、阳明高热,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高热或内伤杂病过程中出现的由虚热引起的高热。本篇着重介绍前者,后者将在“内伤发热”中介绍【历史沿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热论篇》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做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我国第1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规律;该书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辨证论治外感热病的纲领。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他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病机属性是火热,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多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清代薛己《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做了详细论述。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分条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范围】西医学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表现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高热为内科常见急症,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临床以实热或本虚标实之高热为多见。1.时疫流行疫毒之气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一旦感受疫毒,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2.六淫入侵由于气候突变,人体调摄不当,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乘虚侵袭人体而发热。六淫之中,火热暑湿为致外感发热的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机过程。六淫可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外邪人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病理性质多属热属实。若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导致气阴两伤,若热入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一)发病特点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可产生神昏、动风、出血、脱证等变证。(二)临床表现高热急症多见实热或本虚标实之热,表现形式多样。但以身体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热型有壮热、恶寒发热、潮热、寒热往来等。发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数日。病在表:病在卫分,症见微恶寒而发热,伴口渴,汗出,脉浮且数。邪犯太阳,恶寒重于发热,伴头身痛,脉浮。病人里:病在气分,邪犯阳明,则壮热不寒,口大渴,脉洪大而数:若热结于腑,痞满燥实,苔黄燥:若夹湿则高热,但口多不渴,苔多白腻或黄腻,脉濡数。入营则高热人夜为甚,兼见谵昏,斑疹隐隐;入血则高热兼见齿衄,鼻衄,吐血、便血,甚至昏迷、抽搐、斑疹显露,脉细数,舌绛少津等。二、鉴别诊断内伤发热本篇高热主要指由外感所致高热,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热势重而体多实的特点而内伤发热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所致,高热之前多有低热,发病缓,病程长,临床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舌质淡、脉数无力等。【辨证要点】(一)辨外感、内伤外感高热:起病急,病程短,热势重,有外感六淫、疫毒的病史,兼见外感之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不高而多间歇,多继发于他病之后,兼见内伤之症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食欲缺乏,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辨虚实内伤发热多属虚热,或本虚标实之热,外感病后期,亦可见虚热。其热波动无常,时高时低,缠绵难愈,脉多细数,兼见其他虚像。实热多见于外感中期,热势较高,病情较急,变化较速,脉洪数,热甚伤阴,可见谵语、神昏、动风等兼证。2·第一章急症·(三)辨热型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病证在卫表。壮热:多见于伤寒阳明病和温病气分阶段;邪毒内陷气营两燔亦可见高热,但常并见发斑、神昏、谵语、动风等兼症。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身热汗出蒸蒸,腹胀满实拒按,热势至夜加重。阴虚内热亦可见潮热,症见潮热颧红、骨蒸盗汗、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寒热往来: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往往一日数次发作。(四)辨寒热真假在高热急症中,由于热极或寒极会出现与本病之寒热不相符合的现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之象。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入手足厥冷的假象,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真寒假热证:一般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身虽热,但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但按之乏力或细微欲绝;苔虽黑而滑润。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急救处理】一、处理原则1.分主次即分清高热及其兼症的主次。外感高热,无论其热型热势如何,高热均属主症,治以清热为主,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内伤高热,则高热不一定是主症,治当审其病因究竟发于劳伤还是饮食。2.审标本审清高热的主要病机,细辨高热与其他症状的标本关系。例如高热出血腹痛,主要病机为热毒内陷,损伤脉络,迫血妄行,瘀阻腹内,治当清热凉血为急为本。3.察传变观察高热伴发的变证。由外感高热并发神昏、谵语、厥逆、出血、抽搐等,提示邪毒内传,营血耗伤,除治高热,还要加用开窍、固脱、凉血、息风之剂。二、急救治疗1.一般措施卧床休息;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补充维生素等。2.物理降温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中药煎汤擦浴,如荆芥水、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乙醇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在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3.针刺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4.刮痧法中暑高热患者,可在两胁部、夹脊部、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5.中药灌肠法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6.维持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血压、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7.药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相应药物予以治疗。(1)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10~2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2)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金银花、连翘等)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3)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板蓝根、水牛角、珍珠母、金银花、栀子、黄芩苷、胆酸等)3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4)鱼腥草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5)双黄连注射液以1ml/kg计算,用5%或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6)穿琥宁注射液40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溶液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8.其他可选柴胡注射液2~4mL肌注,每日1~2次。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柴石退热颗粒等口服。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金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一4滴,30一40分钟/次。9.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三、辨证论治[病在卫分]主症:高热,兼见微恶寒而发热,伴口渴,汗出。脉浮且数。治法:辛凉宣透。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竹叶清热除烦,薄荷、荆芥、豆豉辛凉宣散,透热外出,为辅药: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止咳,利咽散结,因温邪化热最速,容易伤津耗液,故又配芦根甘凉质润,清热生津止渴,均为佐药。合而成方,既可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又可利咽止咳,生津止渴。[病在气分]主症:壮热不寒,口大渴。脉洪大而数。治法:清热解毒。·第一章急症·方药:白虎汤加减。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若发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丹皮清热凉血。[病入营血]主症:高热入夜为甚,兼见谵昏,斑疹隐隐;入血则高热兼见齿衄,鼻衄,吐血、便血,甚至昏迷、抽搐,斑疹显露。脉细数,舌绛少津等。治法:清热透营,凉血解毒。方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清解营分热毒为主药;玄参、生地、麦门冬清热养阴,为辅药;佐以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清热解毒;并以活血散瘀、清热凉血的丹参、赤芍为使,以防血与热结,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转归与预后】常见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由表热证而发展至半表半里证,再向里传变而成里热证。若正气未衰,治疗及时可治愈。若感邪太盛,治疗不力,可产生神昏、谵语、厥逆、抽搐、出血、脱证等变证【预防与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各项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患者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时可使用加湿器。(3)高热患者的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食、半流食为宜。患者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橘汁等。汗出较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高热患者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热病初愈,饮食仍宜清淡稀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现代研究】中医治疗高热,除用常服的丸药汤剂口服外,还有多种治疗方法:针刺疗法、中药煎汤擦浴疗法、直肠给药法、刮痧疗法、喷喉法、滴鼻法等。临床辨证论治以清法为主,剂型以丸散口服药为主,随着科技发展,先后研制出多种注射液,例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临床研究表明多具有良好疗效。涂氏采用清、解、和、下四法联合应用设计而成的热必宁(商品名:柴石退热颗粒)治疗高热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单纯清热解毒组;实验研究证实热必宁能够显著抑制肺炎球菌所致家兔体温的升高;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体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和RSV有较强抑制作用。赖氏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42例,42例体温1日内退至正常,71例2日内、21例3日内退至正常,无效8例,总有效率94.37%。谢氏等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可有效降低兔出血热病毒家兔高热模型的发热指数,降低脑脊液前列腺素E2和环核苷酸发热介质。黄氏等利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枢性·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高热,退热效果好,且使MDA、TNF-a、IL6水平下降,而SOD明显上升。鲁氏等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230例高热患者,不仅退热作用快,而且体温下降平稳,很少出现反复发热现象,且对全身症状有改善,认为清开灵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刘氏将肺系感染高热的患者4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1例,对照组192例,治疗组予鱼腥草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对白细胞数正常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卫分证、卫气同病及气分证3种不同证类平均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细胞数升高的高热患者疗效相当。雷氏等采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60例,体温下降幅度较对照组(青霉素针剂静滴配合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明显增大,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雷氏采用穿琥宁注射液静脉点滴外感高热症139例,效果满意。穿琥宁是从中药穿心莲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所致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病毒、抗炎作用以及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临床上多用于病毒性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穿琥宁注射液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作用,其中抗病毒作用尤为显著。运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不论卫分、卫气同病还是气分证均疗效确切,不易反复,具有退热时间短、全身症状改善快的特点。第二节厥脱【定义】厥脱包括厥证、厥逆和脱证,是内科常见之急症。临床以面色苍白,四肢厥逆,出冷汗,欲呕欲便,脉微欲绝或乱,神情淡漠或烦躁,甚至不省人事,猝然昏倒等为特征。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论述了厥证之病机及临证特点:“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病谟·厥逆》中论及厥逆的预后时日:“厥逆之证,危证也。”清代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脱》的评语中明确了脱证发病之机在于阳气的骤越,并提出临证诊治之要点:“脱之名,唯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历史沿革】“厥”“脱”首见于《内经》,“厥”有“寒厥、热厥、煎厥、薄厥、暴厥、六经之厥、风厥、厥逆”之别,就其病因病机而言,《内经》论述较为详尽,概而言之,虚实两端,如《素问·厥论篇》:“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对其预后而言正如《素问·调经论篇》所云:“厥者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脱”在《灵枢·决气》中被分为“精脱、气脱、津脱、液脱、血脱”等不同的类型,详其症状,“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厥与脱的治疗方面仅有针刺等方法。后世医家对“厥”多有发挥,汉代张仲景认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6···试读结束···...

    2022-08-19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官网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查询

  • 《中西医结合 内科急救与护理》郭树明,丁文君,张保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作者】郭树明,丁文君,张保东主编【页数】610【出版社】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5490-1572-6【价格】98.00【分类】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急救【参考文献】郭树明,丁文君,张保东主编.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05.图书目录:内科急救与护理》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与护理的知识。全书分为十五章,内容涵盖急症病人的接诊、急诊监护与气道管理、急诊机械通气思路与方法、急诊重症营养方案、中医急诊的研究现状、中医急诊的学科特点、中医急诊常见症状、危重症的处理、急性中毒的处理、常见内科急症的处理、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等。《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学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认可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医学专科是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且由于急诊和急救质量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且往往是医院形象的“窗口”,所以急诊科的发展模式和建设备受医院管理者的关注。然而,急诊医学毕竞是一门年轻的医学学科,虽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其运作机制、专业内涵和发展模式尚未统一。首先,急诊医学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它不是某一专科所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内、外、妇、儿等各专科疾病中的急性病、危重病,并且需要这些专业参与救助。其含义主要是对涉及的各专业急性疾病的诊治需要专科救助:对急诊专业医师而言,也需要这些专业范畴的专业知识:对患有多种疾病的病人的诊治抢救,同样需要多个专业参与共同完成。其次,急诊医学是一个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急诊所面对的病人可有多种疾病共同存在,并以某种疾病作为矛盾的重点而突出表现。这里常涉及内分泌、神内、心内、呼吸和肾内等多个专业,但仅凭某一专业知识或某一专科均不能解决该病人的问题。这样不管从疾病本身,还是医师、科室均面临多专业相互交织的问题,即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问题。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网的不断完善,常见病、多发病均在社区内处理,而急、危重病则需要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交通事故等灾害医学也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医疗队伍以应付突发事件。这些因素均使急诊医学的发展处于上升态势,故被认为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一门新兴学科。一、急诊医学概述(一)急诊医学是一个时间雏度的概念由于急诊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正确理解其基本概念,对于急诊医学发展十分重要。急诊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在英文中急诊医学为EmergecyMedicie,直译的概念是与紧急情况有关的医学,也就是说需要紧急看医生的情况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日文中与“急诊”相对应的词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点。中文中的“急诊医学”和过去曾用过的“急救医学”,很可能是“紧急诊断治疗”和“紧急救治”的简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实际上,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分类方法(年龄划分:老年医学,小儿医学:系统划分: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等;功能划分:康复医学,整形医学等),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它只是强调“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备“急”特征的医学现象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因此理解急诊医学应多从时间维度去探讨。还要认识到“急”不一定与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轻的病,·1···试读结束···...

    2022-07-27 急救护理学题库及答案 急救护理学

  • 《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武蕾,刘化峰,霍玉贤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作者】武蕾,刘化峰,霍玉贤等主编【页数】515【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ISBN号】978-7-5189-3818-6【价格】165.00【分类】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武蕾,刘化峰,霍玉贤等主编.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图书目录:内科中西医诊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两篇,第一篇为总论,即第一章至第七章,阐述了呼吸系统基础概述、中医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候及其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中药及方剂、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检查及护理技术、呼吸病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篇为各论,即第八章至第二十章,分别详尽地阐述了鼻部疾病、气管及支气管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和肺肿瘤、肺血管疾病、胸膜纵隔疾病等。《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呼吸系统基础概述第一节呼吸系统的解剖概述呼吸系统(reiratioytem)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等。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发音、嗅觉、神经内分泌,协助静脉血回心和参与体内某些物质代谢等功能。一、鼻鼻(oe)呼吸道的起始部,分三部分,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又是嗅觉器官。1.外鼻(exteraloe)以鼻骨和鼻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黏膜,位于面部中央的呼吸器官。分为骨部和软骨部。软骨部的皮肤因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成为痤疮酒渣鼻和疖肿的好发部位。外鼻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鼻根与鼻尖之间为鼻背,外鼻前下端的隆起部位为鼻尖,鼻尖向两侧半圆形隆起部称鼻翼(aalala),呼吸困难的患者有鼻翼翕动的症状。2.鼻腔(aalcavity)呼吸道起始部,顶部窄,底部宽,前后狭长的腔隙。是由骨和软骨及其表面被覆的黏膜和皮肤构成。鼻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两半,向前借鼻孔通外界,向后借鼻后孔通鼻咽部。每侧鼻腔又借鼻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每侧鼻腔又借鼻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阈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为疖肿的好发部位,且因其缺少皮下组织,故在发生疖肿时疼痛剧烈。3.鼻旁窦(araaaliue)含气颅骨开口于鼻腔的骨性腔洞,分别位于额骨、筛骨、蝶骨和上颌骨内。窦壁内衬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有温暖、湿润空气及对发音产生共鸣的作用,又称副鼻窦。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1)额窦(frotaliu):位于额骨额鳞的下部内,左右各一,呈三棱锥体形。底向下,尖向上,中隔常偏向一侧,大小不一。中国人其高平均3.2cm,其宽平均2.6cm,前后深度为1.8cm。额窦口在窦底部通筛漏斗,开口于中鼻道。(2)筛窦(ethmoidaliue):鼻腔外侧壁上部与两眶之间筛骨迷路(ethmoidallay-ith)内海绵状的小气房,每侧3~18个。按部位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前筛窦气房数1~6个,中筛窦的气房有1~7个,两者均开口于中鼻道;位于筛骨迷路后部的后筛窦,开口于上一鼻道。因其与视神经管毗邻,后筛窦的感染向周围蔓延,可引起视神经炎。(3)蝶窦(heoidaliu):蝶骨体内的含气的腔洞,位于鼻腔上部的后方,与后筛窦为邻。容积平均7.5ml,被中隔分为左、右两腔,窦口直径2~3mm,分别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4)上颌窦(maxillary):位于上颌骨体内,近似三角形的腔洞。成人上颌窦平均高3.3cm、宽2.3cm、长3.4cm,容积平均为14.67ml,分5个壁。前壁为上颌骨体前面的尖牙窝,骨质薄;后壁与翼腭窝毗邻;上壁即眶下壁;底壁即上颌骨的牙槽突,常低于鼻腔下壁。因上颌第2前磨牙、第1和第2磨牙根部与窦底壁邻近,只有一层薄的骨质相隔,有时牙根可突入窦内。此时一牙根仅以黏膜与窦腔相隔,故牙病与上颌窦的炎症或肿瘤可互相累及。内侧壁即鼻腔的外侧壁,由中鼻道和大部分下鼻道构成。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开口处直径平均3mm,上颌窦因开口位置较高,分泌物不易排出,窦腔积液时,应采用体位引流。二、喉喉(laryx),是呼吸的管道,又是发音的器官,主要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上界是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借喉口通喉咽部,以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接气管。成年人的喉位于第3~6颈椎前方。其前方自浅入深有皮肤、颈筋膜、舌骨下肌群等成层排列,其后方为咽,两侧有颈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1.喉软骨喉的支架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喉软骨构成。(1)甲状软骨(thyroidcartilage):形似盾牌,为最大的喉软骨。位于环状软骨与会厌软骨之间,构成喉的前壁和侧壁,由前缘互相愈着的呈四边形的左、右软骨板组成。融合处称前角(ateriorhor),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在成年男子尤为显著。喉结上方有呈“V”形的切迹,称上切迹(ueriorotch)。左、右软骨板的后缘游离并向上、下发出突起,分别称上角和下角。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与环状软骨相关节。(2)环状软骨(cricoidcartilage):喉软骨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由前部低窄的环状软骨弓(cricoidarch)和后部高阔的环状软骨板(cricoidlamia)构成。板上缘两侧各有一杓关节面(aryteoidarticularurface)。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弓与板交界处有甲关节面(thyroidarticularurface)。环状软骨的作用是支撑呼吸道,保持其畅通,损伤会产生喉狭窄。(3)会厌软骨(eiglotticcartilage):一个薄而具有弹性的树叶状软骨板,位于舌骨体·2第一章呼吸系统基础概述后方。上宽下窄呈树叶状,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的上部。会厌软骨被覆黏膜构成会厌(eiglotti),为喉口的活瓣,吞咽运动时,喉随咽上提并向前移动,会厌封闭喉口,阻止食团入喉并引导食团进咽。(4)杓状软骨(aryteoidcartilage):坐落于环状软骨板上缘两侧,形似三棱椎体形,成对的喉软骨。分为一尖、一底、两突和三个面。它与环状软骨底之间有关节面,底面有向前伸出的突起称声带突(vocalroce),为声韧带附着处;向外侧伸出的突起称肌突(mucularroce),大部分喉肌附着于其上。2.喉的连接喉的连接分喉软骨间的连接及舌骨、气管与喉之间的连接。(1)甲状舌骨膜:位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之间的结缔组织膜。其中部增厚称甲状舌骨正中韧带。连接甲状软骨上角和舌骨大角的韧带为甲状舌骨外侧韧带,其内常含有麦粒软骨。(2)环甲关节:由环状软骨的甲关节面和甲状软骨下角的环状软骨关节面构成的联合关节。在环甲肌牵引下,甲状软骨在冠状轴上能做前倾运动。前倾使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变大、声带紧张;复位时,两者间距变小、声带松弛。(3)环杓关节:由环状软骨板上缘外侧部的杓关节面和杓状软骨底的关节面构成喉软骨间连接。杓状软骨可沿该关节垂直轴做旋内与旋外运动。旋内使声带突互相靠近,缩小声门;旋外使声带突互相分开,开大声门。环杓关节还可做向前、后、内侧、外侧等各方向上的滑动。(4)方形膜: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会厌软骨两侧缘,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前内侧缘。构成喉前庭外侧壁的基础。上缘强厚,包被杓会厌襞,下缘游离称前庭韧带,即室韧带。(5)弹性圆锥:喉腔内呈圆锥形的弹性结缔组织膜,又称环声膜或环甲膜。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较前庭韧带厚而短。其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为抢救患者生命可在环甲正中韧带处进行穿刺,以建立暂时性通气道。当紧急切开弹性圆锥进行抢救时,注意勿损伤环甲动脉吻合弓。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黏膜一起,称为声带。(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为连接环状软骨下缘和第1气管软骨环的结缔组织膜。3.喉肌发音的动力器官,系横纹肌(表1-1)。具有紧张或松弛声带、缩小或开大声门裂以及缩小喉口等作用。按其部位分内、外两群;按其功能分声门开大肌和声门括约肌。(1)环甲肌:是唯一的一对喉外肌群。起于环状软骨弓前外侧面,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甲状软骨下角和下缘。环甲肌收缩将增加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紧张并拉长声带。(2)环杓喉肌:成对,起于环状软骨板后面,斜向外上方,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该肌收缩能使环杓关节在垂直轴上旋转,拉肌突转向后内下,使声带突转向外上,开大声门裂,紧张声带。(3)环杓侧肌(lateralcricoaryteoidmucle):起于环状软骨弓上缘和弹性圆锥的外·3···试读结束···...

    2022-07-27 呼吸内科出科小结 呼吸内科主要看什么病

  • 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张念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作者】张念等主编【页数】202【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3672-6【价格】55.00【分类】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张念等主编.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六章,首先介绍了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以及中药的合理用药,然后以疾病为纲,分别叙述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常见病与多发病。《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内容试读第一章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一、循证医学的应用(一)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evideceaedmedicie,EBM)是现代临床医学诊治决策的科学方法学,是在继承临床传统医学决策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应依赖于客观的科学证据,而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经验。(二)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和研究方法1.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提出问题、获取有关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效果评估。实际工作中,上述5个步骤并非泾渭分明或必须面面俱到,通常可通过三种模式把证据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即完全实施、使用模式、复制模式2.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方法系统评价、Meta分析。(三)循证医学的局限性(1)是一种归纳总结的思维,其结果和结论有一定的局限。(2)本身不能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3)分析过程中往往忽视人种差异,忽视个体遗传背景的差异。(4)缺乏客观指标和证据者无法继续循证实践。循证医学与药物治疗学关系密切,循证医学为合理药物治疗提供科学的证据,为评价疾病治疗的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和实践是循证医学结论的由来。将循证医学应用于药物治疗学中,就是尽可能利用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的最佳证据制定患者的最佳用药方案。二、特殊人群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是指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他们的生理、生化功能与一般人群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高度重视特殊人群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合理用药,对保护特殊人群的健康尤为重要。1.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期与哺乳期用药不但要充分考虑妊娠期及哺乳期母体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更要注意药物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作用。·1·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莲(1)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由于母体生理生化变化以及激素的影响,药物在孕妇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过程,均与非妊娠时有很大不同,表现为:①药物的吸收:妊娠期间受孕、雌激素的影响,胃酸分泌减少,使弱酸性药物吸收减少,弱碱性药物吸收增多:肠蠕动减弱,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达峰时间延长,峰浓度降低。②药物的分布:妊娠期血浆容积、脂肪、体液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血药浓度一般低于非妊娠期。同时,因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大,血浆蛋白的浓度相对较低,药物与蛋白结合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多,进入胎盘的药物增多,药效增强,不良反应也可能增加。③药物的消除:妊娠期间孕激素浓度的增高可增强肝药酶活性,提高肝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妊娠期心排血量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肾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加快,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降低。妊娠晚期仰卧位时肾血流量减少,可使肾排泄药物速度减慢(2)胎儿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①药物的吸收:大部分药物经胎盘屏障直接转运到胎儿体内,形成羊水肠道循环。大部分经由胎盘一脐静脉血转运的药物,在未进入胎儿全身循环前须经过肝,因此在胎儿体内也存在首关消除。②药物的分布:血循环量对胎儿体内的药物分布有较大影响,胎儿的血流量多,肝内药物分布较多。胎儿血浆蛋白含量较母体低,因此进人组织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较高,但与胎儿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胎盘向母体转运,可延长药物在胎儿体内停留时间。此外,胎儿体内脂肪组织较少,可影响某些脂溶性药物的分布。③药物的消除:胎儿的肝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胎盘和肾上腺也参与某些药物的代谢。由于胎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消除能力较成人低(3)妊娠期用药的基本原则:根据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经验,将妊娠用药分为A、B、C、D、X五类A类:早孕期用药,经临床对照观察未见对胎儿有损害,其危险性相较低,在妊娠期使用较为安全。但仍须坚持没有充分适应证绝不用药的原则B类:在动物繁殖实验中未显示致畸作用,但缺少临床对照观察资料或动物繁殖实验显示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未在妊娠妇女身上得到证实C类: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作用,但在人类中缺乏资料证实,使用前要权衡利弊D类: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但治疗孕妇疾病的效益明显超过危害,又无替代的药物。X类:对动物和人类均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其危害性远远大于使用价值,这类药物在妊娠期禁忌使用妊娠期用药应遵循的原则:①妊娠期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尽量避免妊娠早期(妊娠1~12周)用药。②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尽量单一、小剂量用药,避免联合和大剂量用药;尽量选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参照FDA的药物分类,提倡使用A、B类药物,避免使用C、D类药物。③应用可能对胎儿有害的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若病情急需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4)哺乳期用药: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进人乳汁被婴儿吸收,故哺乳期用药应慎重,应权衡利弊,遵循:①尽可能减少药物对子代的影响:②由于人乳持续产生,在体内不猪留,因此哺乳期可服用较安全的药物,并应在药物的1个血浆半衰期后再哺乳:③对因乳母大剂量、长时间用药可能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及时监测婴儿血药浓度:④若乳母所用·2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第一章药物对婴儿影响较大,则应停止哺乳,暂时实行人工喂养。2.小儿用药小儿时期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等生长发育阶段。(1)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机体组织中水分的比例较成人高,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大,体脂含量较低,血浆蛋白浓度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消化系统发育不全;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小儿调节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能力较差;此外,小儿遗传缺陷也可致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2)小儿用药的基本原则:①严格把握用药指征:②选择适宜的给药剂量与间隔时间:③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3.老年人用药老年人一般指年龄超过60岁的人(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在用药时应注意老年人机体组成发生变化,包括局部循环差及肌肉萎缩、血流减少,使肌内、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率下降;体液和细胞外液与体重比例减小,体内脂肪比例增加,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心血管系统功能减弱;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肝、肾功能减退。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减弱,体温调节能力、血糖调节能力降低,同化代谢小于异化代谢等特点。(2)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优先治疗原则、用药简单原则、用药个体化原则、注意饮食调节原则。(张念)·3。第二章中药的合理用药第一节合理用药概述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中药的临床应用是在中医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探讨中药临床药学及合理应用,就应当从中医中药的理论基础出发,根据其作用机制,指导中医临床合理用药,达到充分发挥药物疗效之目的。中药对人体造成的损害,除了药物本身的因素外,很多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一、合理用药的概念及意义所谓中药的合理应用,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指导临床用药。也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之目的。合理用药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一般认为,以某种中药或中成药治疗某种病证,在选用时认为其合理,仅是与同类药物相比较而言。其次,不同时期合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的标准也不同。这是因为随着中医、药学、医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中药或中成药性能主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以及新药的不断研制开发,必然会影响合理使用中药和中成药的标准,并促使其日臻科学完善合理用药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零。其次是最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最后是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即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用药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保障。合理用药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避免浪费。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一)安全所谓安全,即保证用药安全,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无论所使用的药物是有毒还是无4…中药的合理用药第二毒,均应首先考虑所用药物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使用时必须了解。在用药过程中,安全性不是要求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或无不良反应。而是要让患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即风险/效果应尽可能小。(二)有效所谓有效,就是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证通过药物的治疗达到既定的治愈和延缓疾病进程的目的。即所推选的中药或中成药对患者既不会造成伤害,又有较好的疗效。使患者用药后能迅速达到预期目的,根除致病原,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调节人的生理功能;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三)简便所谓简便,即提倡用药方法要简便。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所推选药物的使用方法简便易行,使临床医师及使用者易于掌握,应用方便。(四)经济所谓经济,即倡导用药要经济实用,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成本/效果)应尽可能低。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除力争做到所推选的药物用法简便外,还必须做到用药不滥,经济实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中药材等卫生资源的消耗。三、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不良后果合理用药涉及的面很广,从药物的适应病证、剂型、剂量、用法、服用时间及配伍应用,到使用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及病情的变化等,无不密切相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只要有一个方面没有顾及到就有可能出现不合理用药的状况,而只要出现不合理用药状况就一定会出现不良后果。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有:①辨析病证不准确,用药指征不明确;②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③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④给药途径不适,未选择最佳给药途径;⑤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物的药效发挥;⑥违反用药禁忌,有悖于明令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及证候禁忌;⑦同类药物重复使用,因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同类药重复使用:⑧乱用贵重药品,因盲目自行购用,或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滥用贵重药品。不合理用药常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些后果可以是单方面的,也可是综合性的:可以是轻微的,也可以危及生命。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①浪费医药资源:不合理用药会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这可以是直接的,如重复给药、无病用药、无必要的合并用药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处置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治疗等会增加医药资源的消耗,且常会被医务人员和患者忽视。②延误疾病的治疗:许多不合理用药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如用药错误或给药不足,会延误疾病治疗或导致疾病治疗不彻底,没有痊愈,容易复发,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师治疗的难度:而不适当的合并用药,则又会干扰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治疗效果等。③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有药物的因素,如品种混淆、炮制不当:有患者的因素,如过敏性体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也有辨证是否准确、立法是否确当等。但更不能忽视不合理用药,如选用药物不准确、用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用法不适当,均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药源性疾病。④造成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5…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鞋不合理用药常常会造成医疗事故,或称为药疗事故。医疗事故的发生,常常会引发医疗纠纷,不但会给患者、医师、药师带来许多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支出,而且会给医院、药品经营单位乃至全社会带来许多的麻烦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四、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一)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医方法论的精髓,每一位医药工作者都应该熟练掌握中药基本知识和中医药理论,尤其是中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是合理用药的先决条件。若对中医药基本理论不熟悉或掌握不够,就无法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尤其是中药临床药师,缺乏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就不可能发现临床医师的用药不合理问题,更不可能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药学服务,合理用药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二)正确把握辨证论治正确的辨证是合理应用中药和中成药的根本保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望、闻问、切,搜集患者病症有关的各种资料,应用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等手段进分析归纳,对病情作出正确诊断,依法确定治病法则及方药。只有这样才能为指导合理用药创造条件。(三)参辨患者的身体状况由于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差异,这些差异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从而影响中药和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但健康人是如此,患者更是如此。应详细辨析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和生活习惯等,选用药物及制订的方案时要以此作为重要依据,针对病情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确定合理给药剂量。如老人、儿童药物代谢功能或衰退,易发生蓄积中毒:妇女经期,特别是心、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应用有毒或作用强烈的药物时应慎重考虑。又如患者的营养好坏、体质的强弱、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及性别差异等,均能影响其机体对药物的代谢速度和耐受能力,以及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严重程度。遇到营养较差,或体质较弱,或脏腑功能失常,或妇女经期的患者,特别是对患有心、肝、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在应用有毒或作用强烈的药物时更应慎重考虑,以免用药失度,对患者造成伤害。(四)确认有无药物过敏史了解患者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以及遗传缺陷,如酶的缺陷或异常等,若有这些问题就应谨慎选择使用药物,特别是避开患者高度敏感的药物等,以保证用药安全。若患者用药后突发过敏反应,临床药师除依法确认其对何种药物过敏,并立即向有关单位报告外,还要将此结果告诉患者本人,以免再次发生过敏现象。(五)选择质优的饮片由于中药饮片质量良莠不齐,致使其对人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别,因此在采购、调剂时,一定要选择质优效佳的饮片。要认真做到品种混乱者不用,出产于被污染环境中者不用,药用部位失准者不用,违规炮制者不用,霉烂变质者不用。给患者使用的中药应是质量最佳、疗效最好的饮片。。6···试读结束···...

    2022-07-27 内科常见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科常见病 中西医结合诊疗

  • 《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兰彩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作者】兰彩虹主编【页数】122【出版社】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380-3079-2【分类】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兰彩虹主编.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图书目录: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结合了西医诊疗优势和中医辨证治疗特点的专科类书籍,它是由有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和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临床医生共同合作完成。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将临床医师的诊疗思维、渊博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合一,力求实用,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临床需要。...

    2022-07-27

  •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刘南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作者】刘南主编【丛书名】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页数】463【出版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361-6544-1【价格】59.00【分类】内科-急性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刘南主编.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内科急症学》内容提要:本文内容包括内科各系统常见急症的中西医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常用急症诊疗技术。全书共分二篇,第一篇为总论,介绍中西医急诊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篇为常见内科急症,收集了循环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与代谢急症、神经系统急症、血液系统急症、泌尿系统急症、传染病急症、急性中毒、环境因素急症、急诊常用诊疗技术,采用西医病名。本书的特点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充分发挥中西医所长,力求有机结合,实事求是,实用性强,吸收中医药研究的新进展,具有一定创新性。《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内容试读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急诊医学的概念、范畴和发展概要急诊医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新兴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应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两个重要因素而形成的新学科。人类为了生存而同自然界各种不利因素做斗争,并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总结经验而形成了医学。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学科学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分支,从最初的内外科两大分支,派生出如今众多的三级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骨科等,临床各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幸,如战争、交通意外、创伤、中毒、自然灾害等对人类的伤害明显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伤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龄化程度加重,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心、脑血管急症发病率以及其他急、危症发病率都在不断增加。这些伤病员如何得到有效迅速的救治呢?以系统器官界定的传统专科虽然在专业治疗上有其优越性,但又有其局限性和知识偏窄的一面,缺少跨学科技术。专科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鉴别诊断难度很大。因此,要使这些伤病员得到有效迅速的抢救,就需要一批特殊的受过专门培养的跨学科医师一急诊医学专业医师,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医学工程,就是要建设完善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cymedicalerviceytem,EMSS)”,即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ICU急救(病房)三部分。这个体系开始于院前,医务人员把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病人、伤员身旁,首先给予必要的初步处理,维持他们的生命,然后安全地转送到较近的医院急诊室,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加强治疗。多数病人接受急诊处理后,伤、病情况得到改善,可以离开医院回家或以后到门诊随诊,少数病人经过急诊处理病情稳定后转入相应专科病房。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急诊抢救的质量和成功率,并形成了一个专业理论体系一急诊医学。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将急诊医学独立于其他学科,开始出现急诊医学的雏形。1979年急诊医学获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并成为医学科学的第23门专业学科。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多数已建立自己的急救网络,大大地推动了急诊医学的发展。我国急诊急救工作历史悠久,50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城市开始建立急救站,重点是进行院前急救。但真正得到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10月第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强调健全急救组织,加强对急救工作的编领导,逐步实现急救现代化的进程。1982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召集若干急诊工作方面总的专家开了“咨询会”,草拟《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建设书》,次年颁布了《医院论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1984年6月卫生部颁发《医院急诊科(室)建设的通知》,指出急诊医学已发展成为新兴独立学科,必须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把急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后全国不少医院都组建了急诊中心(站),大多数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急诊室都纷纷改建为急诊科。1985年在杭州召开的急诊工作会议上,推选成立了全国急诊医学会筹备组,并正式向中华医学会提出申请。1986年12月1日中华医学3···试读结束···...

    2022-07-27 epub出版物 epub出版电子书免费下载

  • 《实用中医内科诊疗》冯翠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医内科诊疗》【作者】冯翠军主编【页数】463【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ISBN号】978-7-5576-4521-2【价格】58.00【分类】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参考文献】冯翠军主编.实用中医内科诊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图书目录:内科诊疗》内容提要:本书为分为九章,作者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参阅了大量名医名著和文献,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编写而成。本书重点突出了“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治疗”三部分,遵循中医的思想方法,拓宽新的思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本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诊疗专著。供中医临床各科的医生参考,亦可作为中医药院校教学、科研及学生参考用书。《实用中医内科诊疗》内容试读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定义】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已经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所列桂枝汤、麻黄汤为感冒风寒轻重两类证候的治疗做了示范。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日欲脱,涕睡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其临床症候。《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病毒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历史沿革】感冒之名,首见于北宋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诸风》,该书在“伤风方论”中论述《和剂局方》参苏饮时指出:“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睡稠黏。”但在此之前,已有类似感冒病状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这些描述符合感冒的临床特点。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即有“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的记载。又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论述太阳病,由于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疼腰脊痛、干呕,或伴鼻鸣,脉缓或紧等症状,并出桂枝汤以治表虚证、麻黄汤以治表实证,为后世治疗感冒辨别表虚、表实奠定了理论基础。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日欲脱,涕睡出…有青黄脓涕。”可见当时对外感风热的成因和临床特征已有一定的1·实用中医内科诊疗·认识。宋代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颇具特色。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创立对本病从六经辨证的学说,根据不同证候加以施治。提出治足太阳膀胱经伤风用桂枝汤;治足阳明胃经伤风用杏子汤:治足少阳胆经伤风用柴胡加桂汤:治足太阴脾经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少阴伤风用桂附汤;治厥阴伤风用八物汤。这种六经辨证论治的方法,对当时确有一定的影响,金元以后则采用者寥寥。但伤风之名,却沿用至今。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附录》说:“凡症与伤寒相类者极多…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又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朱氏提出勿将感冒轻证误认伤寒之戒,以及治疗本病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代龚廷贤提出“风寒感冒”的名称。《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并主张用十神汤之麻黄、紫苏、川芎、白芷等以辛温解表。明代张介宾以邪之深浅,病之轻重来辨本病与伤寒之区别。他在《景岳全书·伤风》中说:“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关于伤寒与感冒伤风的关系,历代各家,颇多争论。除前已述及《丹溪心法》认为感冒轻症,不可当作伤寒治疗,说明伤寒与感冒不能混为一谈外,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进一步阐明“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非《伤寒论》中所云之中风,乃时行杂感也”。清代雷丰则认为不然,他在《时病论·伤风》中指出:“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两种见解,大相径庭。从临床实际来看,亦常有用《伤寒论》某些方剂治疗感冒。但从整体来看,伤寒包括的范围甚广,而感冒乃一般感受风邪所致,不能与伤寒相提并论迨至清代温热病学说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医家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之气有关,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此后治疗时行感冒,多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辛凉解表,即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所说“在卫汗之可也”之义,使感冒的治疗方法更臻完善。中医认为疾病特别是外感病是正邪互相影响而发病的,“伤风”“伤寒”“中风”“中寒”都是感受外邪而致,最轻者称为“伤风”,以周身不适感为主,轻微恶风寒,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热;“伤寒”较重,如太阳伤寒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痛等症非常重;“中风”的肌表症状也非常明显,但正气已相对略有不足,而“中寒”则指阳气内虚,寒邪直接侵犯脏腑,故“伤风”“伤寒”主要指邪气的轻重,“中风”“中寒”主要偏重于正气的不足。【范围】西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感冒的范围,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两者均可参考本篇内容进行辨证施治。【病因病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一、病因风邪是引起感冒的最重要的病因。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夹四时不正之气而入侵。春季之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和梅雨时期之湿,固然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但在四时之中,又有气候失常2·第一章外感病证·的情况。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即所渭“非其时而有其气”,均能侵入人体而致感冒。由此可见,引起感冒的原因,虽然以风邪为主,但并非全由风邪所致,而常有所兼夹。就临床所见,以风寒、风热2种证候最为多见。此外,时令之著、湿、燥邪亦能杂感而为病,故又有夹著、夹湿、夹燥等不同的兼证。若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发为时行感冒,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正如《诸病源候论·时气令不相染易候》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二、病机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人体御邪能力的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如果正气不足,御邪能力减退,或将息失宜,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解,卫气不固,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内外相互为因而发病。故《证治汇补·伤风》说:“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症也。”又肺有痰热,亦易发为本病。正如《证治汇补·伤风》所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喧。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这些论述,足以说明感冒除风邪侵袭之外,还与体虚和不同素质有关。由于体质之不同,可引起对感受外邪之差异。如素体阳虚,则易感受风寒;阴虚者易感受风热、燥热:痰湿偏盛者,则易感受外湿等。风邪入侵的途径为肺系卫表,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故《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指出:“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肺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若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可出现恶寒、发热等表卫之证。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证。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另外,体质较强者,一般仅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图治较易,收效较快;若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较差,外邪也可由表入里,则症状加重,甚则变生他病。感冒的主要病机分述如下。1.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2.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3.表寒里热风寒外束,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卫表失和,肺失宣降。4.体虚感邪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其病机为肺卫不和,正气不足。阳气虚者,感邪多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由于四时六气之不同,人体体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综上所述,可知感冒的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在不同季节可有夹寒、夹热等变化,常与人体3·实用中医内科诊疗·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其病位主要在于肺卫,一般以实证居多,如虚体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一)发病特点普通感冒四季皆可发生,冬、春两季气候多变则更为常见,常呈散发性。时行感冒发病不限季节,可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素体亏虚者、老年人、小儿更易罹患本病。(二)临床表现普通感冒具备典型的肺卫症状,即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卫症状,以及喉痒咳嗽、鼻塞、喷嚏、流涕等肺系症状。时行感冒多突然起病,出现恶寒、发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且可以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他病。二、鉴别诊断1.鼻渊鼻渊与感冒,均可见鼻塞流递,或伴头痛等症。但鼻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味:鼻渊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多见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断根,感冒一般病程短暂,治疗后症状可较快消失。2.风温风温初起症状,颇与感冒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高热,热势甚壮,汗出后亦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蹶、谵妄等症,如治疗不当,可产生严重后果。而感冒一般发热不高,病势轻,不传变,病程短,预后良好。【辨证论治】一、辨证感冒的病位常局限于肺卫,极少传变,多属实证,一般病程为3~7日,如时行感冒,则多呈流行性,同一地区可同时有许多人发病,症状较重。如感冒反复发作,肺气不足,可出现气短、形寒、出汗等症:体质素虚,复感外邪,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一)辨证要点1.辨风寒风热寒热性质不同,治法迥异,所以首先要辨清偏于风寒还是偏于风热。一般来说,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其中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辨证主要依据。亦有初起属风寒感冒,数日后出现咽喉疼痛,流涕由清稀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可参照风热论治。2.辨不同兼夹感冒多见兼夹之证,必须详细辨认。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重,胸闷,口淡或甜等为特征:夹著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季,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为特征:夹食者多见于进食过多之后,以身热,胸脘胀闷,纳呆,泛恶,泄泻,苔腻等为特征。在临床·第一章外感病证·上辨清不同兼夹之证,在解表宣肺的基础上,分别配合化湿、祛暑、清燥、消滞等治法,才能提高疗效。3.辨偏虚偏实前已述及,感冒一般多属实证,但也不尽然。在辨证中,首先须辨表虚、表实。一般来说,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表虚者宜疏风以解表,不宜过用辛散:表实者宜发汗以解表,汗出则身热自退。如虚体感邪,往往反复感冒,当以扶正祛邪为主,除根据感邪之不同而施用不同的解表法外,必须时时顾护正气,随证调补之。(二)症候实证[风寒感冒]症状: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多稀薄,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发热时脉浮数,如恶寒甚则脉见浮紧。如夹湿则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痛而重;或见外有风寒表证,内有胸闷,泛恶,纳呆,口淡,苔腻等里证;或见外有风寒表证,内有院闷,纳呆,苔腻等里证病机分析:肺主呼吸,开窍于鼻,气道为呼吸出人的通路,由于外邪袭肺,窍道不利,故出现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等症状:肺与皮毛相合,风寒客于皮毛,寒为阴邪,其气凝闭,卫外之阳被遏,营卫失和,故见发热无汗,头痛骨楚等症。苔白脉浮,乃邪客于表,脉紧为寒盛之象,发热时邪正相争可见浮数之脉。如风寒夹湿邪客于皮毛,湿性黏腻重着,则恶寒而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疼而重:如脾胃有湿,复感风寒之邪,内外合邪,可见风寒表证外,又兼有湿困中焦之象:如饮食不节,食滞中焦,复感风寒之邪,可见风寒表证外,又兼胸闷、泛恶、纳呆、苔腻等中焦枢机不利之象。[风热感冒]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口干欲饮,咽喉掀红疼痛,薄黄,脉滑数。如夹暑则见身热汗出不解,心烦口渴,尿赤,苔黄腻。病机分析:风为阳邪,阳从热化,风热邪气郁于肌表,腠理不密,故见发热恶风,有汗不解:风热上受,肺失清肃,则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风热熏蒸于清道,窍道不利,则咽痛渴饮:苔薄黄,脉浮数,均系风热客于皮毛之象。夏令感冒,夹当令之著邪为患,如署热熏蒸,则身热甚壮,有汗而热势不解,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如暑湿偏重,可见头胀如蒙,胸闷,泛恶,纳呆,口淡而黏。[表寒里热]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咽喉疼痛,咳嗽,痰黏稠或黄白相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病机分析:素体热盛,或肺有痰火,复感风寒之邪,则热蕴于里,寒客于表,形成表寒里热即所谓“寒包火”之证,故既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骨楚之风寒表证,又见咽痛,痰稠,舌红,苔黄等里热之证5·实用中医内科诊疗·虚证[气虚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形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病机分析:素体气虚,往往最易感邪。因气虚则表卫不固,腠理疏松,稍遇气候变化,辄感风寒之邪,所以时时形寒者,乃气虚感邪常见之特征。一般气虚之体,感受风寒之邪偏多,故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白等风寒表证。语音低怯,气短,倦怠,均为肺气亏虚之象。[阳虚感冒]症状: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咣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病机分析:阳气不足之人,最易感受风寒邪气,以老年人较为常见。一般恶寒重,发热轻,如忠者阳虚汗出较多,阳气耗散,则恶寒更甚,此乃阳虚感冒之特征。其所以脉不浮而反沉细者,因阳气虚惫,不能温煦血脉,以致鼓动无力[血虚感冒]症状: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或脉结代。病机分析:素体血虚,或失血之后,或产后血亏,除见普通表证外,并见血虚之证。由于血虚,汗源不足,一般无汗或汗少。血虚感冒,数日不愈,往往心悸,眩晕更甚,甚至出现脉象结代,此乃虚体感邪,耗伤阴血所致[阴虚感冒]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寐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病机分析:阴虚之体,肺有燥热,感邪之后,常见偏于风热之证,在感冒时其阴虚之象更为明显。此乃发热出汗,易伤阴液之故。如肺阴素虚,肺气失于清肃,咳嗽伤络,可见痰中带血。虚证感冒,虽以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进行分类,但临床上还可见气阴两亏、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等,只要细审症状,自能辨认不误。二、治疗(一)治疗原则感冒的病位在肺系卫表,治疗上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故解表是治疗感冒的总原则。不过,在具体应用时,要正确掌握辛温与辛凉,宣肺与肃肺,以及祛邪与扶正等关系。(二)治法方药实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常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前者辛温通阳散寒,可用于轻症:后者乃辛温发汗之剂,其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等为驱散风寒之要药,对恶寒无汗、肢体疼痛者,用之最宜,配以前胡、桔梗等旨在宣肺止咳,如鼻塞重者,可加苍耳子。···试读结束···...

    2022-07-26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官网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查询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