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花税的税率采用什么形式

    东奥注册会计师2021-12-2216:08:46印花税的税率采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形式。1、比例税率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技术合同:0.3‰财产租赁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保险合同:1‰加工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货物运输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中记载资金的账簿:0.5‰借款合同(包括融资租赁合同、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0.05‰2、定额税率其他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每件5元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1、定额税率:应纳税额=应税凭证件数×固定税额(5元)2、比例税率:应纳税额=计税金额×比例税率更多相关知识点,可以点击查看:印花税的征收管理制度是什么印花税如何申报更多知识点分析、考试重难点解读以及真题习题,可以关注东奥会计在线注会税法栏目。...

    2022-04-04 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区别 比例税率 定额税率 累进税率

  • 标准成本的种类有哪三种

    东奥注册会计师2021-12-2216:34:14标准成本的种类有理想标准成本:是指在最优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规模和设备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来的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是指根据其适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点击查看相关知识点推荐:在标准成本控制下的成本差异是指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是什么更多知识点分析、考试重难点解读以及真题习题,可以关注东奥会计在线注会财管栏目...

    2022-04-03

  • 服务“三地一区”建设典型案例4: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安徽分所开展合肥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9年绩效评价

    一、背景简介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质量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分别出资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支持合肥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截止2019年12月31日,合肥市产业创业引导基金总规模达到53.02以参股子基金、直接投资等形式投资运营1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33一、投资额为107.54亿元。根据《合肥市工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和《合肥市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0年4月3日,第三方中介机构首次聘请市产业和风险投资指导基金2019年度经营状况进行绩效评价。2020年4月16因此,日本综合得分最高中标。二、介绍实践经验(一)初步了解阶段由于本项目是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聘请中介机构对合肥市工业投资指导基金和合肥市风险投资指导基金进行绩效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不成熟,部分指标不适用于评价对象,部分指标计算过程不合理。因此,中标后,我院立即安排项目组与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被评估对象进行沟通。项目合伙人占铁华、项目经理叶丽丽亲自参加了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的项目进度会议,并与被评估方见面。项目组认真听取并记录了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领导要求,以及被评估方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要求,识别了原绩效评估体系中相关指标的争议,并与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导和被评估方进行了沟通和确认。(二)项目实施阶段1、对市场状况和被评估方进行研究,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验证方法由于指导基金的绩效评价没有公开,项目组很难获得指导基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后来,通过沟通,我们了解到合肥市政府已经到省外其他城市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采访参与研究的领导人获得了参考信息。同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指标,利用评估方的专业性,要求评估方提供建议,并要求评估方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如评估方提供的政府基金行业分析报告等。对于一些评估方和评估方不能提供合理的建议,市场不能找到公共数据指标,如如如何计算最佳资本持有比例,项目组对所有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多轮比较分析,最终选择参考截止日期2020年4月30日金融服务-证券行业43家(扣除异常单位后)上市公司年平均货币资金占年平均总资产的比例分布情况确定最佳货币资金持有区间。最终项目组通过多次讨论、修订和改进,向合肥市国资委提交了《2019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被评估单位认可年度指导基金绩效评估指标和验证方法。2、整理数据,撰写绩效评价报告项目组在指导基金绩效评价指标和各项指标验证方法获得各方认可后,系统整理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评估方提供的资料,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初稿,并与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导多次沟通报告的结构和内容。(三)项目成果提交阶段报告初稿形成后,项目组获取被评估方的自我评估报告,检查被评估方的自我评估报告与项目组编制的绩效评估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一些相同的指标以及对一些相同事项的描述是否存在冲突。根据具体情况核实冲突事项,项目组在绩效评估报告中插入论,方便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导阅读。2020年8月31日,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合肥市财政办公室和合肥市财政局对绩效评价报告进行评价。会上,各方领导高度认可项目组工作,并提出修改建议。2020年9月2日,在合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合肥市财政办公室、合肥市财政局和被评估方认可的前提下,项目组提交了合肥市产业投资指导基金有限公司2019合肥风险投资指导基金有限公司年度经营管理绩效评估报告2019年度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报告》。三、取得成效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协助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完善市指导基金绩效评价体系,为后期市指导基金绩效评价验证方法提供参考,在全省发挥模范作用。...

    2022-04-05 合肥房产评估 合肥评估价查询

  • 2020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2020年,新闻出版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挑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内容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优质的文化供给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新闻出版产业规模有所下滑。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严重冲击,新闻出版产业规模有所下滑,但发展基本面仍保持稳定。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776.3亿元①,较2019年降低11.2%;利润总额1024.8亿元,降低19.2%;拥有资产总额22578.7亿元,降低6.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11425.4亿元,降低6.0%。主题图书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在52种年度印数达到或超过100万册的一般图书中,主题图书占30.8%,较2019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一批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写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伟大成就的主题图书表现亮眼。主流报刊市场地位日趋稳固。《人民日报》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继续保持增长,始终稳居综合类报纸第一;《经济日报》平均期印数突破百万份,排名上升;《光明日报》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持续增长。《求是》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继续增加,跻身全国期刊平均期印数前三;《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继续位居首位,《时事(高中)》进入前十。主流报刊舆论阵地引领作用不断加强。书报刊传统出版规模有所下滑。2020年,全国图书品种新版较2019年降低5.0%,重印降低2.1%;全国图书总印数降低2.1%;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963.6亿元,降低2.6%。52种一般图书达到或超过100万册,减少30种。报刊出版总印数分别降低9.0%和7.0%,实现营业收入分别降低6.4%和2.8%,降幅较上一年均有所加大。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降低13.1%,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降低7.6%。数字化业务收入保持增长。2020年,新闻出版单位面对疫情冲击,积极开拓线上业务,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收入11781.7亿元,增长19.2%。①新华书店与出版社网上出版物销售数量增长40.6%,金额增长62.5%。全国数字出版物出口金额增长11.5%。新媒体上市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3.7%;拥有资产总额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34.1%。...

    2022-04-02 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 数字电视转型与产业发展研究——以重庆数字电视发展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孙世刚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试读:前言蔬菜与果品、畜牧并称为河北省农业三大新兴支柱产业。201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4%,占农业产值的44.4%,菜区农民1/3的收入来自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六位,单产居全国第一位,总产居全国第二位,人均蔬菜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大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1%,而用水量却占农业用水的30%以上,占开采地下水的近50%,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用水大户。为了实现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蔬菜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河北省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转变,2013年,我们申请承担了省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2013~2014年)》。为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我们组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旱作农业研究所、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包括蔬菜育种、设施栽培、土壤肥料、生物防治、农业经济等不同专业,建立了有蔬菜科研、生产专家与软科学专家参加的课题研究组。具体分工是:孙世刚、杨兰伟负责蔬菜产业历史回顾、水土资源与蔬菜生产研究和对蔬菜产业的SWOT分析,阎立波、刘振龙、杜义英负责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王丽英、李若楠、张彦才负责施肥技术与蔬菜生产研究,宋凯、庞昭进、李爱国、何晓庆负责植保技术与蔬菜生产研究,石琳琪、焦永刚、董灵迪、郭敬华负责气候条件与蔬菜生产研究,宋炳彦、梁玉芹、刘云负责集约化育苗与蔬菜生产研究,高慧敏、严慧玲、孙英焘、田玉、及华、狄政敏负责技术进步与蔬菜生产研究,李岩、乔立娟、赵邦宏负责市场贸易与蔬菜生产研究,孙世刚、阎立波负责撰写综合建议。最后,由孙世刚、阎立波、宋炳彦对各研究分报告进行统稿。课题组按照研究主题和任务分工,在查阅有关资料、开展生产调查和系统总结自身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为了拓宽研究思路,2013年5月9日和11月22日,邀请从事蔬菜科研、技术推广、水资源管理、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经济等方面专家共计40多人次,采取“头脑风暴”方式进行研讨。讨论的主题是: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什么?②无论从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计算,河北省都是蔬菜大省。那么,河北省是蔬菜强省吗?蔬菜强省的标志是什么?③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蔬菜生产技术进步有哪些?未来(2020年)蔬菜技术进步的方向(突破口)在哪里?④根据要素分析(种苗、水肥、技术、组织、市场、贸易)和发展变化,指出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⑤综合考虑粮食安全和蔬菜市场容量问题,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控制在多少比较合适?等等,获得大量智慧信息,为课题完成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结果: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滞缓发展期。当时是“以粮为纲”时期,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蔬菜种植面积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4%,蔬菜产值仅占种植业产值的10%;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属于起步发展期。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农村改革开放,蔬菜种植面积在1980年基础上增加43%,蔬菜总产增加141.1%;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属于快速发展期。由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白色革命”工程项目实施,蔬菜产业得到大发展,2005与1995年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70%,蔬菜总产增加201%,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900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四是2006年以来,属于发展完善期。该阶段蔬菜种植面积扩张速度放缓,大力加强标准园建设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推进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三品一标”的发展。二、河北省是名副其实的蔬菜大省,并且已经进入蔬菜强省行列采用蔬菜种植面积、蔬菜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蔬菜总产量、人均蔬菜产量4个指标,对31个省市自治区蔬菜生产进行评价,筛选蔬菜大省。结果河北省排名第2,仅位居山东省之后。在进行蔬菜大省评价基础上,选取排序在前16位的省市自治区,采用蔬菜单价、出口比例、平均单产、成本收益率、旱涝保收农田比例、森林覆盖率6个指标,进行蔬菜强省评价。结果河北省排名第5,排在山东、广东、湖南、浙江之后。但河北省蔬菜单价、出口比例两个指标在16个省市自治区中均排第12位。应当指出,河北省蔬菜产业取得如此成绩,是在严重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不实施严格的节水措施,总有一天会被挤出蔬菜大省、强省行列。三、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蔬菜生产与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蔬菜属于鲜嫩农产品,含水率一般在90%以上,其产量高、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需要种植在灌溉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的农田。一般而言,凡是适合种植蔬菜的地方,都具有“吨粮田”的生产条件。河北省既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蔬菜生产大省。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和农业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河北省有86个粮食生产大县、57个蔬菜生产大县,其中有43个县(市)是重叠的,这对当地水资源的消耗是很大的。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市场与水资源两方面综合考虑,蔬菜生产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总体算账,这方面有30%左右的节水潜力;应严格控制蔬菜种植面积扩张,到2020年,控制在2000万亩左右比较合适。同时,要注意设施蔬菜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的节地问题。目前,一般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土地利用率在55%左右,而资源节约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土地利用率可达85%。四、蔬菜施肥超量,养分比例失调,影响蔬菜品质和土壤生态质量目前蔬菜生产过量施肥问题比较普遍,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降低蔬菜品质,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重金属积累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据调查,日光温室黄瓜氮磷钾平均施肥量分别是推荐施肥量的2.8、10.7、0.98倍,最高值是推荐量的7.4、10.7、2.2倍;日光温室番茄氮磷钾平均施肥量分别是推荐施肥量的3.5、10.3、1.2倍,最高值是推荐量的15.2、39.9、7.0倍。氮磷钾施肥比例表现为磷高钾低,养分供应比例与作物需求比例不协调。蔬菜大量施用畜禽粪便,因发酵不彻底,施用后产生挥发性气体,使蔬菜根系和叶片发生伤害。特别是在冬季,棚室放风时间短,氨害比较明显。为此,应加强对蔬菜根层养分供应强度和元素平衡关系的调控,推广精量化推荐施肥技术,充分发挥根系及根际反应的潜力;改大水漫灌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变浇地为浇根,防止水肥渗漏损失。五、蔬菜病虫害发生不可避免,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不会消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从无公害到绿色,再到有机,要求越来越高。河北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整体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生物防治产品少、应用环境差、生产成本高和生产能力低等,难以满足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必须看到,在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在农业措施、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不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控制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掌握好用药的种类、时间、浓度与间隔期等。这是一项专业化、知识化工作。为此,建议在各地建立一批蔬菜专业植保公司,针对当地蔬菜栽培实际情况,拟定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方案,实施专业化防治,为无公害蔬菜生产保驾护航。六、集约化育苗是推广优良品种、实现蔬菜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抓手蔬菜集约化育苗是节本增效、减少风险的重要措施,是蔬菜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河北省蔬菜集约化年育苗能力在15亿株左右,提供的种苗量仅占设施蔬菜面积的5%。主要问题是:菜农对集约化育苗认识不到位,既有集约化育苗总体规模小的问题,也有季节性闲置问题,更有种苗生产与销售信息不畅、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大力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工作,是推进河北省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方向。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资金和技术,兴建一批蔬菜育苗厂,改变河北省育苗企业条件简陋、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规模不足等问题;要加强育苗企业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蔬菜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广科学、先进的种苗基质配方,提高育苗技术水平;要健全推广网络,强化扶持措施,像支持良种补贴那样支持菜农购苗,促进集约化育苗发展。七、蔬菜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在科学防灾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保险事业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是一项伟大创举,对于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实现新鲜蔬菜周年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的环境条件是严酷的,稍不注意则灾害频发,给蔬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蔬菜生产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安排蔬菜茬口,科学实施水肥管理,改进棚室结构、提高棚室性能等。但对于强寒流袭击、低温寡照、久阴骤晴、冬季大风、强降温、雪灾等自然灾害,一般技术措施是无能为力的,常常造成设施蔬菜冻死、生理性病害多发、草帘被风吹起、温室骨架倒塌、棚膜撕破、温室压塌等现象,甚至出现“多年致富,一灾返贫”局面。因此,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蔬菜)保险事业,让蔬菜生产在遭受灾害后能及时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挽回损失,是提高菜农生产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八、未来蔬菜生产科技的突破口在于标准化、机械化和自动化30多年来,河北省蔬菜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蔬菜产业发展。突出表现是:①种子技术进步,现有品种多是杂交种,与传统农家品种比,产量高、抗病能力强;②通过国内外引种,极大地丰富了河北省蔬菜生产的种类和品种,使得人民生活丰富多彩;③以设施、地膜覆盖蔬菜生产为标志的“白色革命”,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展望未来,河北省蔬菜生产应走内涵挖潜和资源节约的道路,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和示范推广应用,重点解决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质量安全化、设备自动化、作业机械化等问题,以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节水、节肥、节药、节地技术,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九、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是河北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目标目前,河北省人均蔬菜生产量超过1000kg,城乡居民消费量分别为110kg和75kg左右。显然,商品生产是河北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特征。河北省蔬菜商品率达80%以上,其中省外销售量约占总产量的60%。在蔬菜流通中,市场批发是主体,产销对接、农超对接规模不大,电子商务和订单生产刚刚起步。蔬菜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储运条件比较差,冷链运输比例小,蔬菜损腐率比较高;原菜销售比例大,蔬菜品牌影响力小。在蔬菜出口方面,河北省蔬菜出口(金额)不足全国的1%,与蔬菜大省地位极不相称。为了实现蔬菜“卖出去、卖个好价钱”的目标,河北省要完善蔬菜流通体系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对冷链储运条件的投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拓宽出口市场,丰富出口种类。十、发挥京津冀协调发展优势,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具有多重优势:一是由于南北差异大,地形地貌多样,适合发展多种形式、多样品种、不同季节的蔬菜周年生产;二是环抱京津两大市场,交通条件便利,是拉动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蔬菜种植示范户和种菜技术能手,以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人力资源。劣势条件:一是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二是储运、加工还比较落后;三是淡水资源匮乏。大环境对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品质蔬菜需求增加;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使京津冀水资源短缺得到部分缓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有助于先进技术和工商资本向河北转移,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升。只要我们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通过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就能克服市场饱和、环境压力等不利局面。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把提质增效放在核心位置,构建以有机为高标准、无公害为低标准、绿色为主体的蔬菜生产格局;二是优化区域布局,重点抓好环京津蔬菜园区和山区生态蔬菜基地建设。在冬春季大雾天气较多的地区,冬春棚室蔬菜生产以叶菜为主;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三节、两统、一提高”生产模式;四是加快组织创新,积极引进京津科技、经济资源,着力提升河北省蔬菜生产加工水平和品牌建设水平。编者2015年10月第一章蔬菜产业历史回顾蔬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品,是除粮食之外最重要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古人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充分说明蔬菜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目前,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近14%,人均蔬菜产量超过1000kg,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超过40%,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回顾历史,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一节总体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得到很大发展(表1-1)。从播种面积看,1978年为22.5万公顷,2013年为122万公顷,其发展变化为“S”型曲线。从蔬菜总产量看,1978年为550.7万吨,2013年为7902.1万吨,其发展变化同样为“S”型曲线。近年来,河北省用占全国5.9%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10.9%的蔬菜总产量,说明河北省蔬菜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从生产规模变化情况看,2013年与1978年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4.4倍,而蔬菜总产量增加了13.3倍。这是因为同期蔬菜单产从每公顷24435kg提高到64753kg,增长了165%。蔬菜单产水平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蔬菜科技的进步。1984年以来,河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878万公顷上下,其中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76%以上降到72%左右(表1-2)。期间,棉花面积起伏变化较大,油料作物面积变化相对和缓,蔬菜面积呈稳定增长趋势。到1996年,蔬菜面积超过棉花种植面积;到1998年,蔬菜面积超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目前,蔬菜成为河北省名副其实的第二大作物。图1-11975~2013年河北省棉油菜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率变化表1-11975~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与消费情况表1-21975~2013年河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从人均蔬菜产量及消费量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而人均消费量呈“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1985年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167kg,城乡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39.9kg和123.9kg。2011年以来,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超过1000kg,城乡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10kg和75kg左右。上述情况表明,河北省人均年蔬菜产量远远高于人均蔬菜消费量;河北省城镇居民年蔬菜消费量高于乡村居民消费量;无论从面积、总产、人均产量计算,河北省都是蔬菜生产大省,面向京津等省外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是河北省蔬菜产业主要特点。图1-21985~2013年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第二节阶段划分从新中国成立算起,河北省蔬菜产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滞缓发展期(1949~1980年)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的中国,现代工业几乎空白,农业和农村经济极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仅150kg,温饱问题远没有解决。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党和政府带领人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65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仅达到200kg。在此背景下,为解决城市居民吃菜问题,在城市郊区成立蔬菜生产合作社,鼓励菜农种菜。但与粮、棉、油等战略性农产品相比,作为副食品的蔬菜生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供给短缺状态。该阶段是“以粮为纲”的年代。为贯彻中央“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的方针,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按计划种植,而且在多数时段实行统购统销。该阶段蔬菜品种单调、产量少,呈现供不应求且处于“一季一菜”的局面。到198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仅21.4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4%,总产量531.6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03.5kg。总产值仅有3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0%。二、起步发展期(1980~1990年)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迅速发展。到1981年,河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00kg。1982年河北省摘掉缺粮省的帽子。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为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创造了条件。1988年,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有力地促进了蔬菜生产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得以恢复,蔬菜统购统销政策发生改变。1982~1984年,实行“管放结合”的“双轨制”蔬菜产销体制。1985年中央决定对蔬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实行经营和价格全面放开,从此,我国蔬菜产销体制率先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化提高了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调动了农民种菜积极性。198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26.3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总产量921.2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67.9kg。到1992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6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6%,总产量1281.7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205.2kg。蔬菜短缺的时代成为过去。1992与1980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43.0%,蔬菜总产增加141.1%,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98.3%。三、快速发展期(1990~2005年)1991年,河北省实现粮食由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表明,粮食生产压力逐渐减轻,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加大,大市场、大流通时代到来,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等多重目标,共同推动了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特别是1993年河北省“白色革命”工程项目的启动,蔬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设施栽培、地膜覆盖栽培不断扩大,蔬菜品种丰富多彩,市场供应数量充足,淡季旺季基本消失。蔬菜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贮运、加工、流通业相应发展,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成为蔬菜流通的三大途径,蔬菜产业体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2002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蔬菜确定为农业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宋建新,2005)。199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40.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7%,总产量2148.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335.1kg。在粮、棉、油、菜四大类农作物中,1996年蔬菜面积超过棉花种植面积,1998年蔬菜面积超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成为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作物。在蔬菜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设施菜、精细菜、时差菜供应大幅增加。200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86.6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6%,总产量445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670.4kg。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9万公顷,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棚面积分别为12.5万公顷、5.7万公顷和12.7万公顷(张美贤,2004)。200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06.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4%,总产量5903.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874.3kg,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43.5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棚面积分别为16.6万公顷、8.3万公顷和18.6万公顷。河北省蔬菜总产值达到378.4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9.5%。蔬菜商品率达82%,省外销量超过总产量的50%,成为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自:建国55年来河北种植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htt://fiace.ia.com.c2004年10月15日1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10.5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6%,总产量6467.6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946.9kg。2005年与1995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70.2%,蔬菜总产增加201.0%,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182.6%。四、发展完善期(2006年以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生产能力的增加,蔬菜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全国性、区域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蔬菜产业进入了优化升级的新阶段。2001年,农业部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2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菜篮子放心工程实施方案》。200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2006年,国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这些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即“三品一标”的快速发展。在此阶段,蔬菜产业发展重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到2008年年底,河北省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400个,省名牌产品中的蔬菜品牌达到20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产品达到50个(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6月21日)。特别是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河北省作为供奥、供京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通过采取加强禁用限用农药监管、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监管、加强蔬菜质量监督检验、开展干部驻县包村督查和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等5项措施,圆满地完成了特供任务(河北日报)。设施蔬菜面积进一步增加,2009年达到52.7万公顷,其中:连栋温室0.13万公顷,日光温室19万公顷,塑料大棚温室11.9万公顷,中棚21.6万公顷(河北省农机局《河北省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10)。201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22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9%,总产量7902.1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080.9kg。蔬菜总产值达到1353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4.2%,占农业总产值的26.3%,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表1-32010~2013年河北省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农业产值的比重亿元,%2013年与2005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0.5%,蔬菜总产增加22.2%,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14.2%。该阶段规模扩张速度放缓,设施蔬菜面积继续增加,蔬菜质量进一步提高。关于城乡居民蔬菜消费变化:蔬菜和粮食都属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品,但与粮食相比,蔬菜的需求弹性要大一些。据1985~2013年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即: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蔬菜在110kg左右,农村居民在75kg左右。另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蔬菜消费支出已超过粮食消费支出,约为肉禽类食品消费额的一半,处于第二位,约占食品类消费支出的10%。由此可见,蔬菜的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对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至于为什么居民蔬菜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以城镇居民家庭为例,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粗菜变细菜。过去家家户户冬季储存大白菜,基本属于“一季一菜”,浪费很多,而现在是“时时有鲜菜”;二是副食品结构发生变化。对肉类、蛋类和水产类的消费量有所增加,而对蔬菜的消费量有所减少。但总体看,社会对蔬菜的消费需求应是缓慢上升趋势: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的刚性需求增加;二是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城市人口规模扩大,随着这部分人收入水平提高,其消费习惯、消费结构也会向城镇居民趋近。第三节主要启示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将主要特征列表于下。认真分析这些特征,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启迪。一、协调三大关系回顾河北省蔬菜产业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三大关系协调与否,对蔬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蔬菜产业发展就快,反之则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生产领域基本处于人力畜力阶段,尽管生产力水平很低,却实行严格的集体生产、计划生产、统购统销政策,结果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贸市场直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很快丰富起来,产品短缺经济很快成为历史。表1-4河北省蔬菜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粮菜关系,表现为粮紧菜紧,粮多菜多。过去用“吃糠咽菜”形容生活困难,这里的“菜”指的是野菜,不是蔬菜。不是说粮食不够吃就用蔬菜充饥,而是说粮食不够吃,蔬菜也没有。粮食和蔬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有区别的。“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蔬菜为人们提供维生素、矿物质、食用纤维等,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基本食物。所以,在粮菜生产中,粮菜可以互补,但不可替代。只有粮食问题基本解决,蔬菜才能得到发展。这也是河北省蔬菜产业为什么在80年代初启动发展、90年代初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蔬菜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的时期,也是蔬菜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反之亦然。当今的蔬菜生产以设施栽培和保护地栽培为主,与传统的露地栽培相比,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它解决了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问题。所以,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带来蔬菜生产方式的改变;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会有周年均衡供应的市场需求。二、发挥比较优势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到2013年,河北省蔬菜单产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二位(排辽宁之后)、总产居第二位(排山东之后)、种植面积居第七位(排山东、河南、江苏、广东、湖南、四川之后),人均蔬菜占有量1080.9kg居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519.5kg高出1倍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大省。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除政策推动、效益驱动和发挥农业科技保驾护航作用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资源禀赋和区位影响,河北省具有蔬菜生产比较优势。依据2013年统计数据,计算全国31个省市区的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果见P235表格。1.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v,av,aS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A为某省市av区年度蔬菜播种面积;A为某省市区年度农作物播种面积;A为同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A为同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蔬菜生产效率比较优势v,av,aE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Y为某省市av区年度蔬菜单产水平;Y为某省市区年度农作物单产水平;Y为同年全国蔬菜单产水平;Y为同年全国农作物单产水平。3.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v,aC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与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来表示。按照比较优势指数0.8~1.0为中度优势(-)、>1.0~1.25为中度优势(+)、>1.25~2.5为较强优势、>2.5为显著优势来判断: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为1.099,排上海、福建、海南、广东、浙江、北京、重庆、天津、广西、江苏、山东、贵州、湖南、湖北之后,居第15位,属于中度优势(+);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为1.858,居第1位,属于较强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为1.429,排北京、天津之后,居第3位,属于较强优势。与张美贤采用2002年数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增加0.109,位次没变;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减少0.13,位次没变;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增加0.021,前移一个位次,超过山东。具有较强的蔬菜生产比较优势,是河北省建设成为蔬菜大省,并继续向蔬菜强省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河北省各县市区蔬菜生产比较优势(2010年)。其中,综合比较优势较强的县市区有20个,分别是:栾城、藁城、鹿泉、丰南区、乐亭、玉田、抚宁、永年、张北、康保、沽源、尚义、崇礼、丰宁、围场、青县、广阳区、固安、永清、香河。综合比较优势中度(+)的县市区有14个,分别是:正定、高邑、丰润区、滦南、遵化、迁安、昌黎、鸡泽、定州、赤城、滦平、大厂、三河、饶阳。综合比较优势中度(-)的县市区有29个,分别是:井陉、深泽、无极、赵县、辛集、新乐、开平区、滦县、青龙、肥乡、馆陶、邢台、南和、满城、清苑、徐水、涞源、顺平、博野、涿州、宣化、平泉、宽城、肃宁、安次区、霸州、桃城区、武邑、故城。三、转变发展方式在蔬菜生产中,土地(S)、物资及服务费(K)、劳动力(L)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王方舟依据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0.9850.1170.098建立生产函数模型:Y=2.246*S*K*L。其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上述模型中,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弹性系数:EP=0.985+0.117+0.098=1.2>1,说明蔬菜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当生产要素投入增加1%时,产出增加1.2%。面积(S)、物资S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的弹性系数分别为:EP=0.985、KLEP=0.117、EP=0.098,说明蔬菜产业处于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即:当播种面积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985%;当物资及服务费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117%;当劳动力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098%。根据上述分析,河北省蔬菜产业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和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阶段,进一步增加物资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对总产量(Y)的增加起不到主导作用。蔬菜总产量(Y)的增加,不是靠增加物资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提高单产来起主导作用,而是主要靠增加蔬菜种植面积(S)来提高总产量(Y)的。但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市场饱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单靠增加种植面积这种外延式发展,把大量的优质水土资源投入蔬菜生产,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也不可持续。同时,也有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冲击。经过30多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河北省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继续单一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产规模的路子已不合时宜,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走节水节肥节地和内源式发展道路。四、强化质量意识随着我国食品短缺时代的结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老百姓对“放心菜”的呼声越来越高。就蔬菜产业而言,在国内市场总体处于饱和的情况下,已从单一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这里所说的质量,既包括蔬菜外在质量,如净菜上市、适度包装,防止垃圾搬家;也包括蔬菜的内在质量,如有效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正确选择和使用农药,能减少病虫危害,有助于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但如果对农药品种选择不当或对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就会造成农药在蔬菜中残留和超标,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产生威胁。所以,有些农药(象剧毒、高毒有机磷农药)因潜伏性、积累性和扩散性的危害,在蔬菜上是禁止使用的,即零容忍;有些农药虽然可以有检出,但决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和标准。多年来,河北省一直都非常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到2007年,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1个省级、11个市级、2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153个县蔬菜质量速测站,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检测范围,蔬菜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然而,近年来国内频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像“毒韭菜”“毒姜”之类的蔬菜安全事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对蔬菜质量安全的信心,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营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无污染、安全优质的有机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绿色”蔬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调查,消费者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愿意为买到安全蔬菜支付额外费用,只要安全蔬菜价格高出普通蔬菜价格在10%~20%,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吕美晔,2012)。由此说明,追求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证经济效益,既能生产优质蔬菜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由增产增效转向提质增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决定其生产手段。首先,要加强对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在我手中,品牌在我心中”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杜绝禁用农药在市场上流通;第三,要提高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把“科学用药、合理用药”等关键环节交给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来办;第四,要积极推进“三品一标”的发展,严格按照法律、标准进行生产;第五,要加强对蔬菜流通环节的监管,严格禁止不合格、不达标蔬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销售。实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质量。五、实施出口战略自2011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500kg,这个数字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总体上看,我国蔬菜生产已达饱和状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河北省人均蔬菜占有量:2000年为670.6kg,2010年为994.3kg,2013年为1080.9kg,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明显的外销型蔬菜生产模式。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河北省传统的蔬菜外销地在东北和西北。随着各地政府对“菜篮子”工程的重视,各地蔬菜自给率明显提高,蔬菜种类和品种更加丰富。因此,河北省蔬菜销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统计,2010年全国蔬菜平均价格2005元/吨(按总产量和蔬菜园艺产值计算),河北省为1548.7元/吨,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6位,仅排在新疆、宁夏、西藏、青海、内蒙古之前。与周边省市比,每吨价格差114.5~999.1元。事实表明,这种单纯依靠“低价位、大批量”生产传统蔬菜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走“高品质、高档次、精细化”蔬菜生产的路子。摆脱“红海”厮杀,实施“蓝海战略”,从立足省内国内市场为主向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出口蔬菜转变,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加入WTO之时,许多专家学者曾论及中国农产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即:资源密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生产比较优势,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园艺产品等具有生产比较优势,但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常常利用“绿色壁垒”、环境保护等提高进口门槛和谈判筹码。这个判断至今没有改变。我们要像抓商品粮基地一样,抓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按照国外的品种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从而带动整个蔬菜产业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第四节未来展望过去人们多是研究蔬菜生产问题,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什么地方生产、怎么生产,核心是投入产出及其转化效率问题。现在要研究的是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围绕生产这个中心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生产资料供应、社会化服务体系、蔬菜生产及加工、生产功能拓展、市场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储运及销售,以及市场信息预测等多环节、多领域。总之,由蔬菜生产向蔬菜产业的转变,不仅是蔬菜生产规模扩大了,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了,温棚蔬菜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吸纳大量劳动力,使农业生产变冬闲为冬忙了,而且是产业层次增加了,为之配套服务的部门增多了,蔬菜产品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提高了。中国蔬菜产业特别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将向何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在经过一定时期的产业完善之后,将进入产业成熟时期。笔者希望从2020年开始,河北省蔬菜产业能进入产业成熟新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满足消费者对蔬菜供应数量、质量、风味、营养和方便食用的要求,蔬菜产品系统化、实用化、规格化,实现蔬菜商品信息化技术全过程管理(王方舟,2011)。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一、以标准园建设为重点,推进蔬菜集约化生产选择生产、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采取统一规格、农民自建,或统一建设、农民承包等方式,建设蔬菜生产标准园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生产场,就是一个品牌。通过采用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生产标准化产品。在蔬菜质量溯源追踪体系中,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质量产地代码。为了园区的声誉和整体利益,在充分发挥社会质量监控作用的同时,教育和引导生产者强化质量意识,形成内部质量监督制约机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不断改善园区路、电、水等基础条件,逐步提高棚室抗灾能力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二、以壮大合作组织为重点,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加强同业联合,建立生产、销售、加工、储运一体化蔬菜合作组织,完善企业、基地(园区)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增强驾驭市场能力,提高菜农科技水平和在多环节增收。要完善蔬菜扶持政策,扩大财政资金——蔬菜发展基金规模,鼓励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鼓励对参加保险的农民给予保险费用补助等,进一步提高蔬菜合作组织的规模、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要发挥专业优势,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交给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社会服务组织去办,以此提高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如种苗生产组织、植保服务组织和农机具服务组织等。三、以发展加工企业为重点,扩大蔬菜出口贸易蔬菜加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净菜包装、分级筛选、冷藏保鲜为主的初级加工,二是以速冻、脱水、腌渍等为主的深加工,三是以生产饮料、营养保健、功能食品为主的精深加工。发展蔬菜加工业,一是可以扩大蔬菜消费,二是可以调剂市场、规避风险,三是通过加工增值提高整体效益,从而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蔬菜加工业,对于扩大就业机会,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都有重要意义(淮安农委,2011)。要以推进“五化同步”发展为契机,扶持现有蔬菜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蔬菜加工业,培育一批对蔬菜产业有明显带动作用,与生产基地、种菜农户有密切利益联结,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稳定拓展亚洲市场,加快开拓欧美市场,加快发展蔬菜外向型经济,带动河北省蔬菜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宋建新,2012)。四、以提升蔬菜质量为重点,提高高端市场占有率2013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访瑞士古尔登贝格家庭农庄。他指出:注重食品安全和保护环境是农业的生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关键就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确保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为未来蔬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蔬菜质量安全目标中,无公害应是蔬菜生产的最低门槛,“绿色”应是蔬菜生产的主体,有机则是蔬菜生产的高端。“绿色”蔬菜产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是市场竞争的“王牌”,要率先在“绿色”蔬菜生产上取得突破(淮安农委,2011)。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收入越高的人群,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就越高,到超市购买生鲜蔬菜的愿望也就越强(吕美晔,2012)。因此,实施“农超对接”,占领高端市场,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五、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蔬菜科技进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来说,标准是规程、规范,是必须遵循的规矩。同时,标准是科技进步的载体,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实施出口带动战略的形势下,要大力加强蔬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用最新蔬菜科技研究成果补充、更新和完善已有标准;要以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调整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结构,增加强制性;要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要大力宣传蔬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用标准来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韩杨,2011)。第二章蔬菜生产发展现状河北省环绕京津,自然资源丰富,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蔬菜生产发展步入较好时期。第一节生产现状2013年底,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20.4千公顷,居全国第7位;单产64752kg/公顷,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7902.1万吨,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拥有“世界三大菜篮子”之一称号的山东省。河北省蔬菜总产值1535亿元,居种植业首位,蔬菜产业已成为河北省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产销大省,京津两大都市蔬菜市场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一、生产种类河北省南北跨6个纬度,兼具平原、滨海、山区和高原多种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形成了多种栽培形式互补的周年生产格局,是全国少有的一年四季均可生产蔬菜的省份之一。河北省蔬菜生产有60多个种类,2100多个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蔬菜品种的规模化、多样化、区域化特征逐步显现(表2-1)。同时,地方传统品种得到较好发展,区域性特色品种的规模化发展迅速,涌现出乐亭薄皮甜瓜、永清黄瓜、平泉香菇、崇礼彩椒、容城芦笋、桃城樱桃番茄等特菜产区以及沽源菜花、围场胡萝卜等错季菜主产区。大白菜、马铃薯、萝卜等大宗蔬菜基地逐步形成,对市场稳定供应起到了有效保障作用。2011年,省农业厅筛选10项蔬菜先进实用技术和10大主栽名优特新品种向河北省推广,进一步提高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了河北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表2-1河北省主栽蔬菜品种种类二、生产方式河北省蔬菜生产有设施、地膜、露地等多种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季节性生产转向周年生产供应,其中张承地区错季蔬菜生产是河北蔬菜生产的特色方式。1.设施蔬菜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稳步发展,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量比重不断提高。根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3年河北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95.3万亩,占河北省蔬菜总面积的46%(图2-1)。其中:日光温室306.8万亩,大棚258.6万亩,中小棚329.9万亩。百亩以上的规模瓜菜园区达1000多个,10万亩以上的县有70多个,温室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正逐步应用。图2-12013年河北省蔬菜不同种植方式面积比例2.地膜蔬菜自河北省发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广泛应用到蔬菜种植栽培上,蔬菜产量和效益都有显著提高。地膜覆盖栽培蔬菜具有很多优点,如能提高土壤温度,提前播种、促早采收;防旱、防涝、防返盐、防土壤板结;抑制杂草生长;防养分流失等。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3年河北省地膜蔬菜播种面积约为379.0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19.5%。3.露地蔬菜露地蔬菜分布广,适应性强,河北省范围内均有种植,与设施蔬菜相比,生长期短,易栽培,成本低,产量高,是平原地区夏秋蔬菜生产的主要种植形式,露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近年来,河北省露地蔬菜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670万亩左右,约占蔬菜总面积的1/3。如:武邑的大白菜、永年的大蒜、望都的天鹰椒、永清的胡萝卜等,已打入国际市场,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是优秀露地蔬菜的代表。4.张承错季蔬菜张承地区海拔在500m以上,夏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水与蔬菜生长同步,生产错季蔬菜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张承错季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无污染,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7、8、9三个月集中供应国内东部各大城市,成为河北省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农产品和张家口市的“名片”。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2年张承两地错季蔬菜播种面积279.29万亩。其中,裸地播种面积96万亩、地膜121.67万亩、设施蔬菜61.62万亩。总产量1138.74万吨,商品量982.45万吨,省外销量776万吨,总产值219.64亿元,播种亩产值15819元。三、区域布局近年来,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蔬菜种植更加趋向规模化、区域化,逐渐形成了蔬菜种植六大产区:张承错季蔬菜产区、冀东蔬菜产区、环京津蔬菜产区、沧衡蔬菜产区、冀中蔬菜产区、冀南蔬菜产区。张承错季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全国夏季市场,特别是南方市场,以错季叶菜和果菜生产为主;冀东蔬菜产区,主要针对东北三省、北京和俄罗斯等市场,以外向型蔬菜生产和发展观光蔬菜基地为主。生产方式主要为日光温室、中小棚、地膜生产;环京津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北京和天津市场,以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为主;沧衡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天津市场,以秋冬、冬春茬大棚、温室及地膜蔬菜生产为主;冀中蔬菜产区,主要针对省会石家庄市场,以设施周年生产为主;冀南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山西、山东和西北市场,以中小棚和露地生产为主。河北省蔬菜种植区分布如表2-2。表2-2河北省蔬菜种植区分布四、生产规模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11年种植面积为1157.9千公顷,较上年增长1.7%,2012年播种面积为1203.0千公顷,较上年增长3.9%,2013年播种面积为122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2013年蔬菜种植面积占河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13.9%(表2-3)。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总量逐年提高,2011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384.3万吨,单产63775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3%、2.6%;2012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695.1万吨,单产63966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2%、0.23%,2013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902.1万吨,单产64752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7%、1.3%。从总产量看,大白菜、黄瓜、西红柿产量居前三位,产量分别是1907.0万吨、955.2万吨、727.4万吨,合计占到总产量的45.4%。表2-3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情况资料来源: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总产值稳步增长,占河北省农业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大。2011年蔬菜产值达到1126.67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0.6%,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2012年产值达到1333.87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3.1%,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2013年产值达到1535.00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4.2%,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五、质量控制河北省大力实施“科技兴菜”工程,据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到2013年共制定了50多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基本覆盖了河北省主要蔬菜种类。蔬菜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检测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1个省级和1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建成运转,139个县级和蔬菜重点乡镇都建立了蔬菜质量速测站,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连续三年例行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质量居全国前列。河北省建设蔬菜标准园达到902个,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502个。河北省有20大类蔬菜形成30多个规模化优势生产区域,其中武邑黄瓜、饶阳番茄、永年大蒜、鸡泽辣椒等一批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优势明显的基地,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六、产业化经营河北省蔬菜产业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等特征,通过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加工模式和“生产+加工+出口”的出口模式。截至2013年底,河北省已经有112个县(市、区)建成了不同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764.0千公顷,占到河北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5 河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 河北省农作物面积及分布

  • 安信无货源3.0三种爆发玩法集合,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本课程由安信无货源课程3.0三种爆发玩法集合。本课程从新手课开始,包括了解无货源的前景和玩法、店铺的基础设置、人工干预分析、更快的开店、软件和手动搜索同行、常见问题集中回答、借助软件上传和解放双手,然后谈论非法类型和常见的非法产品,让您在制作产品时避免进入坑内,解释店铺权重、定价技巧、蓝海选品配送、蓝海同行截流玩法、抓住热点的另类选择、单项目童装玩法、活动玩法分析等。安信老师将回答以下操作中常见的问题!无货源相关课程:猫课苏博士淘宝无货源开店快速订单天猫无货源文章底部的课程目录和下载链接安信无货源3.0视频截图课程目录:安信无货源3.0三种爆发玩法集合01了解无货源的前景和玩法.m402店内基本设置.m403违规类型和常见违规产品.m404店铺权重讲解,开店必备.m405定价技巧,新人必看,开店秘籍.m406蓝海选品配送.m407配送蓝海选品.m408蓝海同行截流游戏分析.m409把握热点的另类选择.m410使用折扣软件和低成本排水.m411单类童装玩法c.m412开店后快速优化.m413分析活动玩法,帮助改善访客.m414运营常见问题解答.m4相关下载点击下载...

    2022-04-03 蓝海配送中心招聘 蓝海配送

  • 【进阶课】Gojoy实体产业区块链实操一行业实战课程(8周实操)价值2999元,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课程由Peter区域链转型专家区域链转型专家主持Gojoy实体产业区块链实操一行业实战课程(8周实操)官网售价2999元。Gojoy区块链网上大学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共同发起组建“区块链行业实战实验室”,为DAO自组织创新公司(由学生组成,分布式办公室)提供产业数据支持,课程以多个实体产业为设计目标,围绕上市公司开放产业、大学、研究社区产业实践,优秀DAO组织将获得上市公司Gojoy】战略投资,注册合资企业,实施上市企业区块链战略转型。[您将收获]1、根据个人特长加入不同的学生DAO,实战目标每周完成;2、互动教学,携手掌握区块链碎片化核心思维;3、以实体产业为设计目标,完成区块链创业商业计划8周;4、共享Gojoy共同构建区块链共享生态的国家资源;适合人群:企业主和企业家面临困难,继续新的出路职场人士焦虑迷茫,渴望机会,想利用学习爱好者喜欢尝试新事物,提高个人创新能力文章底部的课程目录和下载链接Gojoy实体产业区块链实践行业实战课程视频截图作为企业主,你也有这些麻烦吗?1,行业瓶颈,不能破局: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不能破局!5G区块链革命将带来巨大的影响。你害怕落后吗?2,库存积压占用资金:产品积压问题严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你知道区块链能有效解决库存问题吗?3.模式落后,竞争力不足落后的商业模式会拖垮公司。你比竞争对手早布局升级商业模式了吗?4,用户忠诚度不断下降:用户忠诚度低,回购率下降。你知道区块链碎片化奖励模型能改变用户粘性吗?5,获取客户的成本居高不下:获取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有没有想过不花一美元就有自己的百万用户?区块链碎片化商业模式片化商业模式可以帮你一一解决!课程目录:【高级课】Gojoy实体产业区块链实践课程(8周实践)导语课-大富翁游戏第一节【行业实战第一周】区块链商业革命,2020年实际玩法第二节【行业实战第二周】狠抓一个真正的痛点,识别假需求,深入研究行业第三节【行业实战第三周】研究产业链,深入挖掘淘汰者第四节设计0摩擦力商业生态第五节【行业实战第五周】建立模型,计算市场天花板第六节区块链通证经济模型设计截取视频行业实战第六周设计第七节【行业实战第七周】DAO截取公司商业计划的视频(结束)第八节【行业实战第八周】冷启动,社区破局设计相关下载点击下载...

    2022-04-03

  •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孙世刚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试读:前言蔬菜与果品、畜牧并称为河北省农业三大新兴支柱产业。201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4%,占农业产值的44.4%,菜区农民1/3的收入来自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六位,单产居全国第一位,总产居全国第二位,人均蔬菜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大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1%,而用水量却占农业用水的30%以上,占开采地下水的近50%,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用水大户。为了实现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蔬菜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河北省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转变,2013年,我们申请承担了省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2013~2014年)》。为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我们组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旱作农业研究所、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包括蔬菜育种、设施栽培、土壤肥料、生物防治、农业经济等不同专业,建立了有蔬菜科研、生产专家与软科学专家参加的课题研究组。具体分工是:孙世刚、杨兰伟负责蔬菜产业历史回顾、水土资源与蔬菜生产研究和对蔬菜产业的SWOT分析,阎立波、刘振龙、杜义英负责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王丽英、李若楠、张彦才负责施肥技术与蔬菜生产研究,宋凯、庞昭进、李爱国、何晓庆负责植保技术与蔬菜生产研究,石琳琪、焦永刚、董灵迪、郭敬华负责气候条件与蔬菜生产研究,宋炳彦、梁玉芹、刘云负责集约化育苗与蔬菜生产研究,高慧敏、严慧玲、孙英焘、田玉、及华、狄政敏负责技术进步与蔬菜生产研究,李岩、乔立娟、赵邦宏负责市场贸易与蔬菜生产研究,孙世刚、阎立波负责撰写综合建议。最后,由孙世刚、阎立波、宋炳彦对各研究分报告进行统稿。课题组按照研究主题和任务分工,在查阅有关资料、开展生产调查和系统总结自身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为了拓宽研究思路,2013年5月9日和11月22日,邀请从事蔬菜科研、技术推广、水资源管理、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经济等方面专家共计40多人次,采取“头脑风暴”方式进行研讨。讨论的主题是: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什么?②无论从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计算,河北省都是蔬菜大省。那么,河北省是蔬菜强省吗?蔬菜强省的标志是什么?③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蔬菜生产技术进步有哪些?未来(2020年)蔬菜技术进步的方向(突破口)在哪里?④根据要素分析(种苗、水肥、技术、组织、市场、贸易)和发展变化,指出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⑤综合考虑粮食安全和蔬菜市场容量问题,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控制在多少比较合适?等等,获得大量智慧信息,为课题完成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结果: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滞缓发展期。当时是“以粮为纲”时期,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蔬菜种植面积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4%,蔬菜产值仅占种植业产值的10%;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属于起步发展期。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农村改革开放,蔬菜种植面积在1980年基础上增加43%,蔬菜总产增加141.1%;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属于快速发展期。由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白色革命”工程项目实施,蔬菜产业得到大发展,2005与1995年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70%,蔬菜总产增加201%,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900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四是2006年以来,属于发展完善期。该阶段蔬菜种植面积扩张速度放缓,大力加强标准园建设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推进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三品一标”的发展。二、河北省是名副其实的蔬菜大省,并且已经进入蔬菜强省行列采用蔬菜种植面积、蔬菜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蔬菜总产量、人均蔬菜产量4个指标,对31个省市自治区蔬菜生产进行评价,筛选蔬菜大省。结果河北省排名第2,仅位居山东省之后。在进行蔬菜大省评价基础上,选取排序在前16位的省市自治区,采用蔬菜单价、出口比例、平均单产、成本收益率、旱涝保收农田比例、森林覆盖率6个指标,进行蔬菜强省评价。结果河北省排名第5,排在山东、广东、湖南、浙江之后。但河北省蔬菜单价、出口比例两个指标在16个省市自治区中均排第12位。应当指出,河北省蔬菜产业取得如此成绩,是在严重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不实施严格的节水措施,总有一天会被挤出蔬菜大省、强省行列。三、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蔬菜生产与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蔬菜属于鲜嫩农产品,含水率一般在90%以上,其产量高、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需要种植在灌溉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的农田。一般而言,凡是适合种植蔬菜的地方,都具有“吨粮田”的生产条件。河北省既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蔬菜生产大省。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和农业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河北省有86个粮食生产大县、57个蔬菜生产大县,其中有43个县(市)是重叠的,这对当地水资源的消耗是很大的。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市场与水资源两方面综合考虑,蔬菜生产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总体算账,这方面有30%左右的节水潜力;应严格控制蔬菜种植面积扩张,到2020年,控制在2000万亩左右比较合适。同时,要注意设施蔬菜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的节地问题。目前,一般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土地利用率在55%左右,而资源节约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土地利用率可达85%。四、蔬菜施肥超量,养分比例失调,影响蔬菜品质和土壤生态质量目前蔬菜生产过量施肥问题比较普遍,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降低蔬菜品质,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重金属积累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据调查,日光温室黄瓜氮磷钾平均施肥量分别是推荐施肥量的2.8、10.7、0.98倍,最高值是推荐量的7.4、10.7、2.2倍;日光温室番茄氮磷钾平均施肥量分别是推荐施肥量的3.5、10.3、1.2倍,最高值是推荐量的15.2、39.9、7.0倍。氮磷钾施肥比例表现为磷高钾低,养分供应比例与作物需求比例不协调。蔬菜大量施用畜禽粪便,因发酵不彻底,施用后产生挥发性气体,使蔬菜根系和叶片发生伤害。特别是在冬季,棚室放风时间短,氨害比较明显。为此,应加强对蔬菜根层养分供应强度和元素平衡关系的调控,推广精量化推荐施肥技术,充分发挥根系及根际反应的潜力;改大水漫灌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变浇地为浇根,防止水肥渗漏损失。五、蔬菜病虫害发生不可避免,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不会消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从无公害到绿色,再到有机,要求越来越高。河北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整体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生物防治产品少、应用环境差、生产成本高和生产能力低等,难以满足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必须看到,在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在农业措施、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不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控制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掌握好用药的种类、时间、浓度与间隔期等。这是一项专业化、知识化工作。为此,建议在各地建立一批蔬菜专业植保公司,针对当地蔬菜栽培实际情况,拟定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方案,实施专业化防治,为无公害蔬菜生产保驾护航。六、集约化育苗是推广优良品种、实现蔬菜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抓手蔬菜集约化育苗是节本增效、减少风险的重要措施,是蔬菜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河北省蔬菜集约化年育苗能力在15亿株左右,提供的种苗量仅占设施蔬菜面积的5%。主要问题是:菜农对集约化育苗认识不到位,既有集约化育苗总体规模小的问题,也有季节性闲置问题,更有种苗生产与销售信息不畅、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大力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工作,是推进河北省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方向。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资金和技术,兴建一批蔬菜育苗厂,改变河北省育苗企业条件简陋、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规模不足等问题;要加强育苗企业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蔬菜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广科学、先进的种苗基质配方,提高育苗技术水平;要健全推广网络,强化扶持措施,像支持良种补贴那样支持菜农购苗,促进集约化育苗发展。七、蔬菜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在科学防灾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保险事业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是一项伟大创举,对于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实现新鲜蔬菜周年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的环境条件是严酷的,稍不注意则灾害频发,给蔬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蔬菜生产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安排蔬菜茬口,科学实施水肥管理,改进棚室结构、提高棚室性能等。但对于强寒流袭击、低温寡照、久阴骤晴、冬季大风、强降温、雪灾等自然灾害,一般技术措施是无能为力的,常常造成设施蔬菜冻死、生理性病害多发、草帘被风吹起、温室骨架倒塌、棚膜撕破、温室压塌等现象,甚至出现“多年致富,一灾返贫”局面。因此,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蔬菜)保险事业,让蔬菜生产在遭受灾害后能及时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挽回损失,是提高菜农生产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八、未来蔬菜生产科技的突破口在于标准化、机械化和自动化30多年来,河北省蔬菜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蔬菜产业发展。突出表现是:①种子技术进步,现有品种多是杂交种,与传统农家品种比,产量高、抗病能力强;②通过国内外引种,极大地丰富了河北省蔬菜生产的种类和品种,使得人民生活丰富多彩;③以设施、地膜覆盖蔬菜生产为标志的“白色革命”,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展望未来,河北省蔬菜生产应走内涵挖潜和资源节约的道路,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和示范推广应用,重点解决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质量安全化、设备自动化、作业机械化等问题,以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节水、节肥、节药、节地技术,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九、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是河北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目标目前,河北省人均蔬菜生产量超过1000kg,城乡居民消费量分别为110kg和75kg左右。显然,商品生产是河北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特征。河北省蔬菜商品率达80%以上,其中省外销售量约占总产量的60%。在蔬菜流通中,市场批发是主体,产销对接、农超对接规模不大,电子商务和订单生产刚刚起步。蔬菜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储运条件比较差,冷链运输比例小,蔬菜损腐率比较高;原菜销售比例大,蔬菜品牌影响力小。在蔬菜出口方面,河北省蔬菜出口(金额)不足全国的1%,与蔬菜大省地位极不相称。为了实现蔬菜“卖出去、卖个好价钱”的目标,河北省要完善蔬菜流通体系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对冷链储运条件的投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拓宽出口市场,丰富出口种类。十、发挥京津冀协调发展优势,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具有多重优势:一是由于南北差异大,地形地貌多样,适合发展多种形式、多样品种、不同季节的蔬菜周年生产;二是环抱京津两大市场,交通条件便利,是拉动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蔬菜种植示范户和种菜技术能手,以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人力资源。劣势条件:一是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二是储运、加工还比较落后;三是淡水资源匮乏。大环境对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品质蔬菜需求增加;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使京津冀水资源短缺得到部分缓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有助于先进技术和工商资本向河北转移,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升。只要我们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通过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就能克服市场饱和、环境压力等不利局面。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把提质增效放在核心位置,构建以有机为高标准、无公害为低标准、绿色为主体的蔬菜生产格局;二是优化区域布局,重点抓好环京津蔬菜园区和山区生态蔬菜基地建设。在冬春季大雾天气较多的地区,冬春棚室蔬菜生产以叶菜为主;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三节、两统、一提高”生产模式;四是加快组织创新,积极引进京津科技、经济资源,着力提升河北省蔬菜生产加工水平和品牌建设水平。编者2015年10月第一章蔬菜产业历史回顾蔬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品,是除粮食之外最重要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古人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充分说明蔬菜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目前,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近14%,人均蔬菜产量超过1000kg,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超过40%,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回顾历史,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一节总体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得到很大发展(表1-1)。从播种面积看,1978年为22.5万公顷,2013年为122万公顷,其发展变化为“S”型曲线。从蔬菜总产量看,1978年为550.7万吨,2013年为7902.1万吨,其发展变化同样为“S”型曲线。近年来,河北省用占全国5.9%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10.9%的蔬菜总产量,说明河北省蔬菜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从生产规模变化情况看,2013年与1978年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4.4倍,而蔬菜总产量增加了13.3倍。这是因为同期蔬菜单产从每公顷24435kg提高到64753kg,增长了165%。蔬菜单产水平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蔬菜科技的进步。1984年以来,河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878万公顷上下,其中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76%以上降到72%左右(表1-2)。期间,棉花面积起伏变化较大,油料作物面积变化相对和缓,蔬菜面积呈稳定增长趋势。到1996年,蔬菜面积超过棉花种植面积;到1998年,蔬菜面积超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目前,蔬菜成为河北省名副其实的第二大作物。图1-11975~2013年河北省棉油菜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率变化表1-11975~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与消费情况表1-21975~2013年河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从人均蔬菜产量及消费量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而人均消费量呈“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1985年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167kg,城乡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39.9kg和123.9kg。2011年以来,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超过1000kg,城乡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10kg和75kg左右。上述情况表明,河北省人均年蔬菜产量远远高于人均蔬菜消费量;河北省城镇居民年蔬菜消费量高于乡村居民消费量;无论从面积、总产、人均产量计算,河北省都是蔬菜生产大省,面向京津等省外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是河北省蔬菜产业主要特点。图1-21985~2013年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第二节阶段划分从新中国成立算起,河北省蔬菜产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滞缓发展期(1949~1980年)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的中国,现代工业几乎空白,农业和农村经济极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仅150kg,温饱问题远没有解决。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党和政府带领人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65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仅达到200kg。在此背景下,为解决城市居民吃菜问题,在城市郊区成立蔬菜生产合作社,鼓励菜农种菜。但与粮、棉、油等战略性农产品相比,作为副食品的蔬菜生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供给短缺状态。该阶段是“以粮为纲”的年代。为贯彻中央“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的方针,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按计划种植,而且在多数时段实行统购统销。该阶段蔬菜品种单调、产量少,呈现供不应求且处于“一季一菜”的局面。到198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仅21.4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4%,总产量531.6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03.5kg。总产值仅有3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0%。二、起步发展期(1980~1990年)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迅速发展。到1981年,河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00kg。1982年河北省摘掉缺粮省的帽子。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为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创造了条件。1988年,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有力地促进了蔬菜生产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得以恢复,蔬菜统购统销政策发生改变。1982~1984年,实行“管放结合”的“双轨制”蔬菜产销体制。1985年中央决定对蔬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实行经营和价格全面放开,从此,我国蔬菜产销体制率先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化提高了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调动了农民种菜积极性。198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26.3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总产量921.2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67.9kg。到1992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6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6%,总产量1281.7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205.2kg。蔬菜短缺的时代成为过去。1992与1980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43.0%,蔬菜总产增加141.1%,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98.3%。三、快速发展期(1990~2005年)1991年,河北省实现粮食由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表明,粮食生产压力逐渐减轻,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加大,大市场、大流通时代到来,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等多重目标,共同推动了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特别是1993年河北省“白色革命”工程项目的启动,蔬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设施栽培、地膜覆盖栽培不断扩大,蔬菜品种丰富多彩,市场供应数量充足,淡季旺季基本消失。蔬菜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贮运、加工、流通业相应发展,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成为蔬菜流通的三大途径,蔬菜产业体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2002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蔬菜确定为农业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宋建新,2005)。199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40.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7%,总产量2148.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335.1kg。在粮、棉、油、菜四大类农作物中,1996年蔬菜面积超过棉花种植面积,1998年蔬菜面积超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成为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作物。在蔬菜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设施菜、精细菜、时差菜供应大幅增加。200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86.6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6%,总产量445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670.4kg。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9万公顷,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棚面积分别为12.5万公顷、5.7万公顷和12.7万公顷(张美贤,2004)。200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06.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4%,总产量5903.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874.3kg,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43.5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棚面积分别为16.6万公顷、8.3万公顷和18.6万公顷。河北省蔬菜总产值达到378.4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9.5%。蔬菜商品率达82%,省外销量超过总产量的50%,成为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自:建国55年来河北种植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htt://fiace.ia.com.c2004年10月15日1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10.5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6%,总产量6467.6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946.9kg。2005年与1995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70.2%,蔬菜总产增加201.0%,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182.6%。四、发展完善期(2006年以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生产能力的增加,蔬菜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全国性、区域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蔬菜产业进入了优化升级的新阶段。2001年,农业部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2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菜篮子放心工程实施方案》。200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2006年,国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这些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即“三品一标”的快速发展。在此阶段,蔬菜产业发展重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到2008年年底,河北省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400个,省名牌产品中的蔬菜品牌达到20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产品达到50个(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6月21日)。特别是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河北省作为供奥、供京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通过采取加强禁用限用农药监管、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监管、加强蔬菜质量监督检验、开展干部驻县包村督查和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等5项措施,圆满地完成了特供任务(河北日报)。设施蔬菜面积进一步增加,2009年达到52.7万公顷,其中:连栋温室0.13万公顷,日光温室19万公顷,塑料大棚温室11.9万公顷,中棚21.6万公顷(河北省农机局《河北省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10)。201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22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9%,总产量7902.1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080.9kg。蔬菜总产值达到1353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4.2%,占农业总产值的26.3%,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表1-32010~2013年河北省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农业产值的比重亿元,%2013年与2005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0.5%,蔬菜总产增加22.2%,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14.2%。该阶段规模扩张速度放缓,设施蔬菜面积继续增加,蔬菜质量进一步提高。关于城乡居民蔬菜消费变化:蔬菜和粮食都属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品,但与粮食相比,蔬菜的需求弹性要大一些。据1985~2013年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即: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蔬菜在110kg左右,农村居民在75kg左右。另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蔬菜消费支出已超过粮食消费支出,约为肉禽类食品消费额的一半,处于第二位,约占食品类消费支出的10%。由此可见,蔬菜的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对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至于为什么居民蔬菜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以城镇居民家庭为例,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粗菜变细菜。过去家家户户冬季储存大白菜,基本属于“一季一菜”,浪费很多,而现在是“时时有鲜菜”;二是副食品结构发生变化。对肉类、蛋类和水产类的消费量有所增加,而对蔬菜的消费量有所减少。但总体看,社会对蔬菜的消费需求应是缓慢上升趋势: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的刚性需求增加;二是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城市人口规模扩大,随着这部分人收入水平提高,其消费习惯、消费结构也会向城镇居民趋近。第三节主要启示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将主要特征列表于下。认真分析这些特征,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启迪。一、协调三大关系回顾河北省蔬菜产业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三大关系协调与否,对蔬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蔬菜产业发展就快,反之则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生产领域基本处于人力畜力阶段,尽管生产力水平很低,却实行严格的集体生产、计划生产、统购统销政策,结果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贸市场直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很快丰富起来,产品短缺经济很快成为历史。表1-4河北省蔬菜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粮菜关系,表现为粮紧菜紧,粮多菜多。过去用“吃糠咽菜”形容生活困难,这里的“菜”指的是野菜,不是蔬菜。不是说粮食不够吃就用蔬菜充饥,而是说粮食不够吃,蔬菜也没有。粮食和蔬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有区别的。“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蔬菜为人们提供维生素、矿物质、食用纤维等,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基本食物。所以,在粮菜生产中,粮菜可以互补,但不可替代。只有粮食问题基本解决,蔬菜才能得到发展。这也是河北省蔬菜产业为什么在80年代初启动发展、90年代初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蔬菜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的时期,也是蔬菜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反之亦然。当今的蔬菜生产以设施栽培和保护地栽培为主,与传统的露地栽培相比,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它解决了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问题。所以,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带来蔬菜生产方式的改变;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会有周年均衡供应的市场需求。二、发挥比较优势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到2013年,河北省蔬菜单产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二位(排辽宁之后)、总产居第二位(排山东之后)、种植面积居第七位(排山东、河南、江苏、广东、湖南、四川之后),人均蔬菜占有量1080.9kg居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519.5kg高出1倍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大省。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除政策推动、效益驱动和发挥农业科技保驾护航作用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资源禀赋和区位影响,河北省具有蔬菜生产比较优势。依据2013年统计数据,计算全国31个省市区的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果见P235表格。1.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v,av,aS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A为某省市av区年度蔬菜播种面积;A为某省市区年度农作物播种面积;A为同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A为同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蔬菜生产效率比较优势v,av,aE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Y为某省市av区年度蔬菜单产水平;Y为某省市区年度农作物单产水平;Y为同年全国蔬菜单产水平;Y为同年全国农作物单产水平。3.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v,aC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与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来表示。按照比较优势指数0.8~1.0为中度优势(-)、>1.0~1.25为中度优势(+)、>1.25~2.5为较强优势、>2.5为显著优势来判断: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为1.099,排上海、福建、海南、广东、浙江、北京、重庆、天津、广西、江苏、山东、贵州、湖南、湖北之后,居第15位,属于中度优势(+);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为1.858,居第1位,属于较强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为1.429,排北京、天津之后,居第3位,属于较强优势。与张美贤采用2002年数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增加0.109,位次没变;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减少0.13,位次没变;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增加0.021,前移一个位次,超过山东。具有较强的蔬菜生产比较优势,是河北省建设成为蔬菜大省,并继续向蔬菜强省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河北省各县市区蔬菜生产比较优势(2010年)。其中,综合比较优势较强的县市区有20个,分别是:栾城、藁城、鹿泉、丰南区、乐亭、玉田、抚宁、永年、张北、康保、沽源、尚义、崇礼、丰宁、围场、青县、广阳区、固安、永清、香河。综合比较优势中度(+)的县市区有14个,分别是:正定、高邑、丰润区、滦南、遵化、迁安、昌黎、鸡泽、定州、赤城、滦平、大厂、三河、饶阳。综合比较优势中度(-)的县市区有29个,分别是:井陉、深泽、无极、赵县、辛集、新乐、开平区、滦县、青龙、肥乡、馆陶、邢台、南和、满城、清苑、徐水、涞源、顺平、博野、涿州、宣化、平泉、宽城、肃宁、安次区、霸州、桃城区、武邑、故城。三、转变发展方式在蔬菜生产中,土地(S)、物资及服务费(K)、劳动力(L)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王方舟依据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0.9850.1170.098建立生产函数模型:Y=2.246*S*K*L。其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上述模型中,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弹性系数:EP=0.985+0.117+0.098=1.2>1,说明蔬菜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当生产要素投入增加1%时,产出增加1.2%。面积(S)、物资S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的弹性系数分别为:EP=0.985、KLEP=0.117、EP=0.098,说明蔬菜产业处于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即:当播种面积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985%;当物资及服务费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117%;当劳动力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098%。根据上述分析,河北省蔬菜产业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和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阶段,进一步增加物资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对总产量(Y)的增加起不到主导作用。蔬菜总产量(Y)的增加,不是靠增加物资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提高单产来起主导作用,而是主要靠增加蔬菜种植面积(S)来提高总产量(Y)的。但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市场饱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单靠增加种植面积这种外延式发展,把大量的优质水土资源投入蔬菜生产,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也不可持续。同时,也有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冲击。经过30多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河北省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继续单一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产规模的路子已不合时宜,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走节水节肥节地和内源式发展道路。四、强化质量意识随着我国食品短缺时代的结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老百姓对“放心菜”的呼声越来越高。就蔬菜产业而言,在国内市场总体处于饱和的情况下,已从单一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这里所说的质量,既包括蔬菜外在质量,如净菜上市、适度包装,防止垃圾搬家;也包括蔬菜的内在质量,如有效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正确选择和使用农药,能减少病虫危害,有助于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但如果对农药品种选择不当或对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就会造成农药在蔬菜中残留和超标,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产生威胁。所以,有些农药(象剧毒、高毒有机磷农药)因潜伏性、积累性和扩散性的危害,在蔬菜上是禁止使用的,即零容忍;有些农药虽然可以有检出,但决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和标准。多年来,河北省一直都非常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到2007年,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1个省级、11个市级、2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153个县蔬菜质量速测站,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检测范围,蔬菜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然而,近年来国内频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像“毒韭菜”“毒姜”之类的蔬菜安全事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对蔬菜质量安全的信心,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营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无污染、安全优质的有机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绿色”蔬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调查,消费者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愿意为买到安全蔬菜支付额外费用,只要安全蔬菜价格高出普通蔬菜价格在10%~20%,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吕美晔,2012)。由此说明,追求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证经济效益,既能生产优质蔬菜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由增产增效转向提质增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决定其生产手段。首先,要加强对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在我手中,品牌在我心中”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杜绝禁用农药在市场上流通;第三,要提高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把“科学用药、合理用药”等关键环节交给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来办;第四,要积极推进“三品一标”的发展,严格按照法律、标准进行生产;第五,要加强对蔬菜流通环节的监管,严格禁止不合格、不达标蔬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销售。实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质量。五、实施出口战略自2011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500kg,这个数字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总体上看,我国蔬菜生产已达饱和状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河北省人均蔬菜占有量:2000年为670.6kg,2010年为994.3kg,2013年为1080.9kg,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明显的外销型蔬菜生产模式。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河北省传统的蔬菜外销地在东北和西北。随着各地政府对“菜篮子”工程的重视,各地蔬菜自给率明显提高,蔬菜种类和品种更加丰富。因此,河北省蔬菜销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统计,2010年全国蔬菜平均价格2005元/吨(按总产量和蔬菜园艺产值计算),河北省为1548.7元/吨,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6位,仅排在新疆、宁夏、西藏、青海、内蒙古之前。与周边省市比,每吨价格差114.5~999.1元。事实表明,这种单纯依靠“低价位、大批量”生产传统蔬菜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走“高品质、高档次、精细化”蔬菜生产的路子。摆脱“红海”厮杀,实施“蓝海战略”,从立足省内国内市场为主向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出口蔬菜转变,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加入WTO之时,许多专家学者曾论及中国农产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即:资源密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生产比较优势,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园艺产品等具有生产比较优势,但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常常利用“绿色壁垒”、环境保护等提高进口门槛和谈判筹码。这个判断至今没有改变。我们要像抓商品粮基地一样,抓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按照国外的品种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从而带动整个蔬菜产业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第四节未来展望过去人们多是研究蔬菜生产问题,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什么地方生产、怎么生产,核心是投入产出及其转化效率问题。现在要研究的是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围绕生产这个中心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生产资料供应、社会化服务体系、蔬菜生产及加工、生产功能拓展、市场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储运及销售,以及市场信息预测等多环节、多领域。总之,由蔬菜生产向蔬菜产业的转变,不仅是蔬菜生产规模扩大了,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了,温棚蔬菜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吸纳大量劳动力,使农业生产变冬闲为冬忙了,而且是产业层次增加了,为之配套服务的部门增多了,蔬菜产品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提高了。中国蔬菜产业特别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将向何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在经过一定时期的产业完善之后,将进入产业成熟时期。笔者希望从2020年开始,河北省蔬菜产业能进入产业成熟新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满足消费者对蔬菜供应数量、质量、风味、营养和方便食用的要求,蔬菜产品系统化、实用化、规格化,实现蔬菜商品信息化技术全过程管理(王方舟,2011)。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一、以标准园建设为重点,推进蔬菜集约化生产选择生产、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采取统一规格、农民自建,或统一建设、农民承包等方式,建设蔬菜生产标准园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生产场,就是一个品牌。通过采用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生产标准化产品。在蔬菜质量溯源追踪体系中,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质量产地代码。为了园区的声誉和整体利益,在充分发挥社会质量监控作用的同时,教育和引导生产者强化质量意识,形成内部质量监督制约机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不断改善园区路、电、水等基础条件,逐步提高棚室抗灾能力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二、以壮大合作组织为重点,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加强同业联合,建立生产、销售、加工、储运一体化蔬菜合作组织,完善企业、基地(园区)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增强驾驭市场能力,提高菜农科技水平和在多环节增收。要完善蔬菜扶持政策,扩大财政资金——蔬菜发展基金规模,鼓励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鼓励对参加保险的农民给予保险费用补助等,进一步提高蔬菜合作组织的规模、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要发挥专业优势,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交给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社会服务组织去办,以此提高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如种苗生产组织、植保服务组织和农机具服务组织等。三、以发展加工企业为重点,扩大蔬菜出口贸易蔬菜加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净菜包装、分级筛选、冷藏保鲜为主的初级加工,二是以速冻、脱水、腌渍等为主的深加工,三是以生产饮料、营养保健、功能食品为主的精深加工。发展蔬菜加工业,一是可以扩大蔬菜消费,二是可以调剂市场、规避风险,三是通过加工增值提高整体效益,从而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蔬菜加工业,对于扩大就业机会,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都有重要意义(淮安农委,2011)。要以推进“五化同步”发展为契机,扶持现有蔬菜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蔬菜加工业,培育一批对蔬菜产业有明显带动作用,与生产基地、种菜农户有密切利益联结,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稳定拓展亚洲市场,加快开拓欧美市场,加快发展蔬菜外向型经济,带动河北省蔬菜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宋建新,2012)。四、以提升蔬菜质量为重点,提高高端市场占有率2013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访瑞士古尔登贝格家庭农庄。他指出:注重食品安全和保护环境是农业的生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关键就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确保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为未来蔬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蔬菜质量安全目标中,无公害应是蔬菜生产的最低门槛,“绿色”应是蔬菜生产的主体,有机则是蔬菜生产的高端。“绿色”蔬菜产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是市场竞争的“王牌”,要率先在“绿色”蔬菜生产上取得突破(淮安农委,2011)。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收入越高的人群,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就越高,到超市购买生鲜蔬菜的愿望也就越强(吕美晔,2012)。因此,实施“农超对接”,占领高端市场,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五、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蔬菜科技进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来说,标准是规程、规范,是必须遵循的规矩。同时,标准是科技进步的载体,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实施出口带动战略的形势下,要大力加强蔬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用最新蔬菜科技研究成果补充、更新和完善已有标准;要以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调整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结构,增加强制性;要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要大力宣传蔬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用标准来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韩杨,2011)。第二章蔬菜生产发展现状河北省环绕京津,自然资源丰富,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蔬菜生产发展步入较好时期。第一节生产现状2013年底,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20.4千公顷,居全国第7位;单产64752kg/公顷,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7902.1万吨,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拥有“世界三大菜篮子”之一称号的山东省。河北省蔬菜总产值1535亿元,居种植业首位,蔬菜产业已成为河北省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产销大省,京津两大都市蔬菜市场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一、生产种类河北省南北跨6个纬度,兼具平原、滨海、山区和高原多种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形成了多种栽培形式互补的周年生产格局,是全国少有的一年四季均可生产蔬菜的省份之一。河北省蔬菜生产有60多个种类,2100多个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蔬菜品种的规模化、多样化、区域化特征逐步显现(表2-1)。同时,地方传统品种得到较好发展,区域性特色品种的规模化发展迅速,涌现出乐亭薄皮甜瓜、永清黄瓜、平泉香菇、崇礼彩椒、容城芦笋、桃城樱桃番茄等特菜产区以及沽源菜花、围场胡萝卜等错季菜主产区。大白菜、马铃薯、萝卜等大宗蔬菜基地逐步形成,对市场稳定供应起到了有效保障作用。2011年,省农业厅筛选10项蔬菜先进实用技术和10大主栽名优特新品种向河北省推广,进一步提高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了河北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表2-1河北省主栽蔬菜品种种类二、生产方式河北省蔬菜生产有设施、地膜、露地等多种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季节性生产转向周年生产供应,其中张承地区错季蔬菜生产是河北蔬菜生产的特色方式。1.设施蔬菜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稳步发展,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量比重不断提高。根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3年河北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95.3万亩,占河北省蔬菜总面积的46%(图2-1)。其中:日光温室306.8万亩,大棚258.6万亩,中小棚329.9万亩。百亩以上的规模瓜菜园区达1000多个,10万亩以上的县有70多个,温室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正逐步应用。图2-12013年河北省蔬菜不同种植方式面积比例2.地膜蔬菜自河北省发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广泛应用到蔬菜种植栽培上,蔬菜产量和效益都有显著提高。地膜覆盖栽培蔬菜具有很多优点,如能提高土壤温度,提前播种、促早采收;防旱、防涝、防返盐、防土壤板结;抑制杂草生长;防养分流失等。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3年河北省地膜蔬菜播种面积约为379.0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19.5%。3.露地蔬菜露地蔬菜分布广,适应性强,河北省范围内均有种植,与设施蔬菜相比,生长期短,易栽培,成本低,产量高,是平原地区夏秋蔬菜生产的主要种植形式,露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近年来,河北省露地蔬菜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670万亩左右,约占蔬菜总面积的1/3。如:武邑的大白菜、永年的大蒜、望都的天鹰椒、永清的胡萝卜等,已打入国际市场,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是优秀露地蔬菜的代表。4.张承错季蔬菜张承地区海拔在500m以上,夏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水与蔬菜生长同步,生产错季蔬菜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张承错季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无污染,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7、8、9三个月集中供应国内东部各大城市,成为河北省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农产品和张家口市的“名片”。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2年张承两地错季蔬菜播种面积279.29万亩。其中,裸地播种面积96万亩、地膜121.67万亩、设施蔬菜61.62万亩。总产量1138.74万吨,商品量982.45万吨,省外销量776万吨,总产值219.64亿元,播种亩产值15819元。三、区域布局近年来,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蔬菜种植更加趋向规模化、区域化,逐渐形成了蔬菜种植六大产区:张承错季蔬菜产区、冀东蔬菜产区、环京津蔬菜产区、沧衡蔬菜产区、冀中蔬菜产区、冀南蔬菜产区。张承错季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全国夏季市场,特别是南方市场,以错季叶菜和果菜生产为主;冀东蔬菜产区,主要针对东北三省、北京和俄罗斯等市场,以外向型蔬菜生产和发展观光蔬菜基地为主。生产方式主要为日光温室、中小棚、地膜生产;环京津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北京和天津市场,以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为主;沧衡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天津市场,以秋冬、冬春茬大棚、温室及地膜蔬菜生产为主;冀中蔬菜产区,主要针对省会石家庄市场,以设施周年生产为主;冀南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山西、山东和西北市场,以中小棚和露地生产为主。河北省蔬菜种植区分布如表2-2。表2-2河北省蔬菜种植区分布四、生产规模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11年种植面积为1157.9千公顷,较上年增长1.7%,2012年播种面积为1203.0千公顷,较上年增长3.9%,2013年播种面积为122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2013年蔬菜种植面积占河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13.9%(表2-3)。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总量逐年提高,2011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384.3万吨,单产63775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3%、2.6%;2012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695.1万吨,单产63966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2%、0.23%,2013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902.1万吨,单产64752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7%、1.3%。从总产量看,大白菜、黄瓜、西红柿产量居前三位,产量分别是1907.0万吨、955.2万吨、727.4万吨,合计占到总产量的45.4%。表2-3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情况资料来源: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总产值稳步增长,占河北省农业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大。2011年蔬菜产值达到1126.67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0.6%,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2012年产值达到1333.87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3.1%,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2013年产值达到1535.00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4.2%,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五、质量控制河北省大力实施“科技兴菜”工程,据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到2013年共制定了50多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基本覆盖了河北省主要蔬菜种类。蔬菜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检测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1个省级和1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建成运转,139个县级和蔬菜重点乡镇都建立了蔬菜质量速测站,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连续三年例行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质量居全国前列。河北省建设蔬菜标准园达到902个,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502个。河北省有20大类蔬菜形成30多个规模化优势生产区域,其中武邑黄瓜、饶阳番茄、永年大蒜、鸡泽辣椒等一批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优势明显的基地,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六、产业化经营河北省蔬菜产业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等特征,通过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加工模式和“生产+加工+出口”的出口模式。截至2013年底,河北省已经有112个县(市、区)建成了不同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764.0千公顷,占到河北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4 河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 河北省农作物面积及分布

  • 数字电视转型与产业发展研究——以重庆数字电视发展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严功军,邬建中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数字电视转型与产业发展研究——以重庆数字电视发展为例试读:内容简介《数字电视转型与产业发展研究——以重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为例》是2006年度重庆市社科青年项目“重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结题成果。整个成果基于数字技术对传统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以全球信息化发展和全媒体时代到来为背景,以中外数字电视发展对比、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发展对比为参照,利用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媒介产业研究、电视研究等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不同阶段的现实,将理论总结与实证调查、综合研究和个案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等方法相结合,对数字电视转型及其影响、中外数字电视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化、重庆数字电视发展现状与问题、重庆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了电视传媒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问题与产业化发展策略,对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区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与产业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绪论一、研究缘起电视作为融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大众媒体,一直因其信息传播元素的多元化、参与感、现场感吸引着广大受众,也因其近80年的发展而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最受欢迎的媒体。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在其专著《电视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电视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它对人造成的冲击,被记住也被遗忘;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电视彻底地融入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这话句充分显示了电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大影响。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形态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通过数字编码传递信息成为时代的主流。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模拟电视老大哥的优势地位不再,电视观众呈日益减少的趋势。根据媒体形态变化发展的规律可知,一是媒体形态演变总体上由社会发展和需求决定,新的信息社会需要电视媒体的变革;二是就媒体形态演变本身而言,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导致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促使其进行技术演化和传播方式的转变,由此,数字网络的出现使得电视媒体数字化也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此外,从加拿大传播学者莱文森提出的媒体补偿理论来看,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完全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点,而且具有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匿名性、互动性等突出优势,是对传统媒体在这些方面不足的补偿。数字电视的发展,也是要从电视媒体本身而言的,是通过补偿传统模拟电视发展的不足,实现新的电视传播运作模式,以确保自己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的全面而又深入的影响的传统优势。为此,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进电视体制与政策变革,调整电视的传播技术与内容,全面推进电视数字化发展,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态势。英国作为最早开播电视的国家,2010年第二季度已经有92.7%的家庭使用数字电视,荷兰已经于2006年停播模拟电视,成为第一个完成数字电视转换的国家,美国和日本则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完成了数字电视转换。作为经历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高清电视等技术变革的传统电视传媒,正面临着自身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面对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挑战,我国也非常重视电视数字化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着手开始电视数字化的准备工作,分别制定了《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经历了1992—1998年的萌芽期,1999—2006年的产业准备期,2006年至今的产业启动期三个阶段,全面推进数字电视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达到6200万户,2011年6月达到9966万户,2005—2010年有线数字电视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45%,在数字电视转换、政策创新、业务拓展、产业链打造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正向2015年实现数字电视普及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在为世界各国数字电视发展取得成就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技术,数字技术对电视媒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受传统电视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影响的背景下,数字电视发展在政府政策变化、电视运营、产业拓展、受众接受等方面也将遇到极大的挑战。杨继红博士在其专著《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中,把2002年以来的数字电视发展分为蹒跚的三阶段,提出了数字电视标准确定障碍、内容匮乏障碍、融资障碍、电视消费观念障碍等难题,列举了数字电视拓展进程中存在政府热市场冷、生产者热消费者冷、技术热内容冷三对矛盾,深刻地反映了数字电视在我国发展的复杂情况。虽然我国的数字电视转换正按计划不断推进,目前已进入三网融合和下一代数字电视发展阶段,数字电视用户不断增长,但如何解决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如何解决数字电视产业链仍比较单一、节目内容同质化;如何改变受众消费习惯;如何克服IPTV等新的视频传播形式的挑战,构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仍需要不断反思对策,正确决策。同时,正是由于数字电视作为视频新媒体,其传播属性和产业发展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数字电视转型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我国数字电视发展也呈现出一种渐进式、试点式的发展模式。除了国家从整体上对数字电视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外,不同地域根据不同的电视产业发展基础和媒介生态,也在选择既有共性,又有较大差异的数字电视发展和推广模式,由此形成了诸如青岛模式、杭州模式、大连模式等。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2003年7月1日,重庆主城7个区试播数字电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数字电视试播城市。重庆地处西部,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发展环境,使得其电视媒体在国家总体规划发展的共性基础上也具备了鲜明的个性。如何通过吸取国外数字电视推广经验,结合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现实,根据数字电视的传播特性,推动重庆电视数字转型和数字电视产业健康发展,为重庆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促进重庆电视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极强现实参考价值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二、研究现状虽然数字电视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当前已进入全面推广的新时期,但由于数字电视始终是作为各国媒体发展的一种战略来实施的,对于数字技术设备的研发依赖性强,关于数字电视的研究也主要围绕数字技术及其设备的研发、数字电视发展与推广现状及经验总结、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措施等进行的,并在时间上根据发展的成熟度逐渐呈现出递进和交叉关系。根据资料收集的情况分析,在数字电视发展早期,主要是关于数字电视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发展规划与政策、传输与接收标准研发等介绍性的文献,分别刊登在《科技传播》、《中国有线电视》、《有线电视技术》、《广播电视技术》、《中国传媒科技》、《数字技术与应用》、《通信与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信息》等杂志上,如《数字电视的传输损伤分析及仿真传输信道的研制》、《数字电视信号的信道编码》、《数字电视技术进展与多媒体电视》、《数字电视技术基础知识》、《8M数字电视编解码器系统》、《数字电视标准综述》等。从网上搜索到的不足50本的数字电视研究专著同样如此,如《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数字电视原理》、《数字电视技术》、《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技术》、《解读数字电视》、《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等,这类研究主要随着数字电视技术与设备开发和应用的进程而不断变化,并且直到现在,也是所有数字电视研究文献中占据绝对优势的部分。以数字电视为关键词,在2011年中国期刊网(CNKI)关于数字电视研究的文献统计共390篇,其中大约有323篇仍涉及上述领域,如《数字电视安全芯片UTi1203及其在无卡CA中的应用》、《基于IP传输的数字电视前端监测方案》、《浅谈中间件技术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基于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设计》、《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新进展及展望》等。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各国政府对推动数字电视快速发展的重视,数字电视研究在保持上述特征的同时,发展到中期则增加了各国、各个地区数字电视推广经验、运营模式的个案研究和介绍,接下来逐渐过渡到体制和机制研究、产业链研究、内容研究、用户推广研究、受众接受研究、市场竞争环境研究等多角度、多元化领域,包括黄升民教授领衔主编的历年《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中国数字电视市场报告》、《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等专著,《从苏州到杭州——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的力量博弈与制度重构》、《杭州青岛大连数字电视的现状与前景》、《青岛模式:数字电视的希望》、《中外数字电视产业体制比较研究》、《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从个性到共性中探寻中国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盈利模式》、《长尾理论与数字电视多元化经营》、《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数字电视内容提供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思考》、《关于中国数字电视推广的思考》、《试论数字电视受众的变化与传媒传播策略的调整》、《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的产业投资分析》等论文,对于推动数字电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尽管数字电视研究从技术介绍开始到目前已进入多元化研究的阶段,且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数字电视为关键词精确搜寻到的发表于1990年至2011年间的相关文献达6798条,但技术化、描述性、浅层次的研究比较多,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指导性、深层次研究数字电视发展所带来的传媒生态变化影响的专著和论文还比较少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此外,从本书研究重庆数字电视发展的个案研究角度来说,虽然也有一些关于青岛模式、杭州模式、深圳模式的研究文献,但多是简单的、阶段性的总结报告,把区域性数字电视发展放在数字电视转型整体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也很少。这些都与数字电视快速发展的现状及其在现代传媒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很不匹配,还有待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三、研究思路如上所述,数字电视作为电视媒体转型的最终目标,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涉及体制、传播属性、技术、产业、文化研究等多领域的内容,相关研究必须做到理论研究、个案考察、社会调研相结合,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性。本课题研究利用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媒介产业研究、电视研究等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不同阶段的现实,理论总结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综合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力争使研究成果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目标:第一,对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和有效路径进行概述和思考,总结数字电视发展的基本策略;第二,结合电视媒体发展及其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反思电视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传播形态变化和产业发展变革;第三,根据重庆政治、经济、文化所形成的独特地域环境及其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分析总结重庆市数字电视产业和其他地区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所体现出的共性和个性,并针对重庆市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四、研究方法根据研究思路和目标,本书主要采取四种研究方法。一是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搜集国内外有关电视研究、数字电视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数字电视发展的实际,对当前国内外及重庆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数字电视转型的进程与影响等进行理论分析和思考。二是调查研究法。以对重庆有线数字电视公司的考察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获取有关数字电视发展政府和媒体的具体措施与执行效果、产业化发展状况、内容制作情况、用户接受程度、存在的问题等的数据和资料。三是个案研究法。以重庆市数字电视推广和发展的历程、现状、问题为主要对象,以个案研究为重点,从个体到一般,分析思考数字电视转型的有效路径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四是比较研究法。通过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及重庆与其他地区数字电视发展的比较,反思数字电视转型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五、重点难点本书研究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系统地总结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的历程、现状、经验与问题,反思数字电视转型所带来的电视媒体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二是以整体研究为指导,以重庆市数字电视为具体对象,系统地总结和思考重庆数字电视推广和发展模式的特征、有效经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本书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料收集困难,关于数字电视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的参考文献十分有限;二是调研任务重,由于本书实践性强,研究内容新,必须进行广泛调研才能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调研和结果分析任务繁重;三是由于数字电视目前仍处于发展时期,有关数字电视研究的对象不稳定,存在较多变数,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在很多方面难以下准确的结论,需要后续研究不断跟进。六、基本内容根据研究思路和目标,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研究内容进行介绍。第一章结合电视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对数字电视的基本概念、电视的数字化转型表现及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行总体论述。第二章通过对中外数字电视发展历史、现实的论述,整体认识世界数字电视发展,并以此反思数字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出路。第三章从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入手,结合数字电视的传播属性,分析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现实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主要在前几章综合论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对重庆数字电视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第四章主要论述重庆数字电视的发展历史,数字电视在定位、业务发展、产业链建设、促销、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发展现实,对数字电视在传播观念、市场定位、品牌建设、节目内容、市场营销、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第五章则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结合三网融合和下一代数字电视发展的背景,依次提出重庆数字电视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为推动数字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第一章数字电视转型及其影响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技术的变革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农业社会的标志是农耕技术,工业社会的标志是机械技术,而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其标志则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作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指借助科技设备将各种以图、文、声、像等形式承载的信息,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在这一时代,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信息的加工和传播能力也被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迅速席卷全球,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使得数字化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时代已然来临,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也变为现实。数字技术推动人类进行了一次划时代的伟大转折,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为过。同样,就大众传媒而言,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信息加工、处理、传输和接受模式,不啻为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引起大众传媒从理念到传播模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传媒形态不断变化和整合,构建新的大众传播格局。当前,“原生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主流,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正在进行,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方向,并与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合流,推动着一个以融合媒介为主体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龙头老大,以其独有的影响力,成为传媒数字化革命中最让人关注的媒体形态。数字电视发展及其带来的传统电视转型等新问题,成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一、数字电视及其特点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新的电视传播形态。传统的模拟电视是指通过“模拟信号”传递信息的电视,其特点是采用时间轴取样,每帧在垂直方向取样,以幅度调制的方式传送电视图像信号。由于模拟电视固有的技术缺陷以及存在回波反射、存储困难、对传输信道要求严格等缺陷,其信息传播存在易受干扰、色度畸变、亮色串扰、行串扰、行蠕动、大面积闪烁、清晰度低和临场感弱的缺点,一直阻碍着电视媒体的发展。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电视技术的引入彻底解决了模拟电视存在的问题。新的数字电视把传输的图像和伴音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0和1的数字电视信号,由地面无线电波、有线电缆、卫星信号传送并被数字电视机接收后,再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音频、视频解码处理,还原成原来的图像和伴音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了从节目摄制、编辑、存储、发射、传输到信号接收、处理、显示等全过程完全数字化。电视传播过程的全数字化,使得其在信息制作、存储、传受的过程中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优势,被视作广播电视发展的第三次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综合起来,电视的数字化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一)传输质量高,音画效果好由于数字电视将模拟信号转变为脉冲的数字信号进行传输,避免了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失真和噪声,能确保传输后信号的信噪比,不易受外界干扰,避免了串台、串音、噪声等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高。同时,在数字电视机中,利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自适应数字滤波器,能使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充分分离,提高了彩色图像的质量。另外,它采用场存储器将电视机的隔行扫描变换成逐行扫描,提高了图像质量,并使图像更稳定。在伴音系统方面,由于数字电视采用数字音频技术,所以音质好。高清晰度的图像、高质量的音频,更能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二)频道资源得到释放,内容更加丰富卫星直播利用带宽压缩技术可以在一个频道内播送5套节目,以及100个频道的声音广播、计算机用数字广播等多种广播。在有线电视网络中,一个模拟电视信道可播8~10套标准分辨率的数字电视节目,使得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频道大量增加,因此也能提供更多的影视、图文信息、互动节目等,供用户自由选择收看。(三)功能多、服务面广数字电视兼容了三种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和现有的模拟电视机,信号可直接进行存储、处理、传输,图像传输和控制自如,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传送文字、数据、语音、静止图像等多种附加信息,可以与计算机或其他数字式设备组成系统,实现可视数据、文字图形,以及图像的综合显示,可以借助双向网络,实现用户自由点播节目、自由获取信息,为用户提供多种数据的增值服务等。由此,数字电视机不仅可以收看电视节目,播放录像节目,而且可以作为网络终端,用于购物、理财、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图文杂志阅读、视频点播、电子游戏等业务,功能多,服务面广。二、数字电视转型的现实表现“转型”(traformatio)原是生物学的概念,意指微生物细胞之间以“裸露的”脱氧核糖核酸形式转移遗传物质的过程,后被西方社会学家组合为“社会转型”(ocialtraformatio)一词,借用此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换和性变,主要用来描述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范型社会结构的转换。其中“型”可以理解为社会整体结构模式,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结构要素的一个高度概括,“转型”意味着对社会结构模式的全面、整体的变革。根据转型的基本内涵,本书所指的数字电视转型,可以定义为相对传统模拟电视而言,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而导致的电视传播全面、整体的变革,涉及电视从传播者、渠道、内容、受众接收、传播效果和功能实现等所有领域的转换和性变。数字电视转型,既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和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代表了电视这一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媒体发展的方向。(一)数字电视转型的背景就转型背景而言,数字电视转型首先是数字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这种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技术,最开始并没有用于信息传播领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进入传媒业,并随后通过90年代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推动,对大众传媒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数字技术包括数字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信息加工技术、数字信息传输技术、数字信息发布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检索技术、数字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等,体现出技术获取门槛低,信息制作成本低,复制、传播便捷,存储利用方便,双向传播,传播模式多样化,传播渠道交叉化、融合化等多种优点。数字技术的发展,首先使得互联网从技术网络转变为第四媒体,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并随之推动了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体的出现。而新媒体正是利用了数字技术的优点,实现了海量信息传播,文字、图像、声音合一的信息传播,快速传播,覆盖全球的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个性传播等功能,直接宣布了传统媒体冬天的到来。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产值突破2000亿,手机用户超过9亿,2009年以其为代表的移动传媒产值就占了传媒业总产值的1/3。相反,在传统媒体中,报纸消亡论仍不时出现,广播曲折发展,电视的影响力虽然还很大,但观众人数增加缓慢、收视时间下降、收视饱和、节目同质化、产业发展单一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人提出了电视终结论。可以说,数字媒体的优点与传统媒体逐渐没落的现实,使得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实现二者的结合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也是挽救传统媒体的唯一良方。其次,数字电视转型是全球化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随着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互相交融、互为依存、相互影响,推动了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全球民族、国家及其职能削弱,相互依赖,全球市场形成,跨国生产、贸易和金融整体运行,文化交融,多元化、差异化共存发展,消费文化盛行,世界因为全球化而变小、变平了。而在这一全球化的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合作与交融,均是以信息为载体和重要资源,通过传播进行的,信息的全球化也因此成为必然。信息的全球化既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程曼丽教授曾指出,信息的全球化是以“传播屏障的消除,信息的自由流动;传播媒体跨地区、跨国界经营;传播手段高度现代化和各国政府对信息控制减少”等因素为依托的。而这些因素的提供,是传统技术下构建的传媒系统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也正是推动计算机技术进入传媒领域,催生网络传媒和手机等新媒体产生并促使其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今,通过互联网及其衍生的各种渠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一体化的世界里,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体都被联系在一起,托马斯·弗里德曼由此提出了“全球化3.0”时代已到来的观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抹平了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而作为麦克卢汉“地球村”概念提出的主要支撑的电视媒体,虽然仍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明显已不适应“全球化3.0”的发展需要。新一波的全球化发展,要求电视媒体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快速获得数字媒体传播的比较优势,来满足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世界公民对影像信息的广泛需求。最后,数字电视转型是对传统电视传播缺陷补偿的结果。众所周知,从技术上看,传统电视的音画质量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设备、传输距离、地理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节目储存容易受到损坏等。从传播模式特征上看,传统电视体现出较强的封闭性,包括线性的,按时长、时段进行内容传播导致频道资源有限,选择性较弱;点对面的传播导致类型化信息和受众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接受环境以家庭为单元,在封闭环境下集合式收看等。从传播生态上看,由于电视影响力较大,无论是国有体制,还是私有体制,各国传播者都利用传统电视易于控制的特点,对电视信息传播进行严格管理,致使世界各国的电视传播信息远未达到自由流动的状态。这些固有的缺陷,是与信息全球化的要求不符的,也由此成为电视数字化转型的本体原因。(二)数字电视转型的现实表现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共同推动下,电视开始了向数字化传播转型的历程,标志着电视媒体发展第三次革命的爆发。到目前为止,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转型已经从单独的传统电视数字化应用和推广,发展到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现了电脑、手机、电视的三屏合一。具体而言,数字电视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数字电视转型构建了新的电视媒介形态数字电视转型首先影响的是电视媒介本身。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数字电视相对模拟电视而言,在转型过程中获得了数字媒体音画清晰、传输效果好、内容丰富、功能多、服务面广等优点以外,数字电视还实现了电视媒体的移时、移位传播;实现了电视媒体的非线性传播、点对点传播、网状传播,包括互动传播、选择性传播;实现了传播介质包括电脑、手机在内的多元渠道传播,传播内容的共时和历时传播;实现了打破传播主体和客体界限,传播与接收同一等,彻底改变了观众只能在家里当做“沙发上的土豆”的封闭式的收看电视的模式。随时、随地看电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再到玩电视,消费电视成为一种文化现实,一种新的电子媒介传播形态应运而生。表1-1三代电视传播比较2.数字电视转型构建了新的电视媒介生态媒介生态学研究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把媒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研究它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持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是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专家,他在论文《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对媒介生态研究内涵有着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生态因子(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的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与媒介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两方面。媒介生态因子构成媒介微观生态,是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平衡,这种平衡能够使媒介的结构趋向完美的状态。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平衡,还要受环境因素的制约。环境因素构成媒介宏观生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态因子与媒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存在于环境中,同时媒介本身也构成生产和传播环境。因此,媒介生态的中心关注点在于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不仅仅有媒介系统的内部要素互动,还有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这些频繁、复杂的整体互动关系会导致信息、能量、资源的交换、交流与共享,还有相互影响和相互建构。如同自然生态系统或社会生态系统那样,媒介是一个生命体和生态系统,也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生态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关系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从而促使媒介生态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同社会宏观系统保持协调和联通,通过信息、能量和资源的交换达到某种平衡与和谐。如前所述,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政治民主建设、公共领域建构成为政治发展的方向;经济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文化多元化、商品化、世俗化发展,消费文化成为主流,这一切都改变着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社会生态。数字技术的发展,正是适应了信息全球化的需要,为新的传媒生态系统的构建扫除了技术屏障。传统电视唯我独大,自上而下孤立的影像信息传播,主要为政府和机构完成信息传播和宣传功能,主要依赖受众被动接受的二次售卖而获得广告收益的产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态的要求,为了实现平衡,数字电视的转型也因此成为历史的选择,并构建了全新的电视传播媒介生态。这种新的电视媒介生态就是因为传统电视的变革而形成的“全媒体媒介生态”。数字技术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融合,形成数字报刊、数字电视、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并通过统一的平台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历经从粗放的多媒体到跨媒体的媒介融合,再到融合媒介的过程,实现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多种传播手段传输信息的功能。全媒体是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从传播载体工具上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从传播内容形式上涵盖了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所倚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还包括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也就是说构建了“一个媒体,多种媒介”的传播生态,实现了信息一次生产、多次发布,以及立体化、固定与移动化、全方位与细分化的传播。从全媒体的传播特征很容易看出,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的加入至关重要。如果说早期的报网互动等只是媒介融合的初级形式,而数字电视的发展使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是推动全媒体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最终得以形成的关键。从此,与社会信息传播生态相适应,电视媒体自身原有的媒介要素所构成的传播系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传统的模拟频道节目播出,与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移动户外电视等多种播出形式并存;电信、互联网以及其他大量以传递音视频业务为主的播出机构增加,机构传播者与草根传播者并存;广电系统内部资源整合以及跨系统的资源整合不断进行,电视媒体与报纸、网络、手机媒体的深度融合不断进行;整个系统原有的垄断、封闭地位被打破,代之以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化、开放式发展;节目突出服务性和多样化;用户自主选择,用户结构变化,向年轻化、高端化调整;制播分离格局最终形成,电视业在全媒体语境下进行资源重构和专业重构,产业属性增强,新的产业体系形成和市场主体不断出现,所有制、行业、区域壁垒被消解和细分,市场和社会资源配置能力增强,投资多元化;电视媒体向多媒体内容提供商转变,节目生产、人力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后勤服务资源等进一步市场化,将面临组织和生产流程的再造,管理机制改革势在必行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调整和变革,推动着电视媒介生态系统实现新的平衡,以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数字电视转型的影响数字电视转型作为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宏观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信息传播研究主要是分析“社会、媒介、人”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特别是就媒介形态改变的影响而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信息,是媒介本身而非信息改变了社会的传播方式,由此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新的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进而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数字电视作为新的媒介形态,其诞生和发展不仅会像前面论述的那样对电视媒介本身以及其他媒介产生影响,同时其信息传播对社会和人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长期对其进行关注和思考。(一)数字电视转型的社会影响数字电视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促进了传播信息载体的融合,改变了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方式,拓展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服务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首先,从政治上而言,数字电视转型使电视媒体的政治功能实现了从宣教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新的电视媒体公共领域正在形成。模拟电视时代推行播放型传播模式,社会精英控制着电视媒体,公众被动接受电视建构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电视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兼具的形象化优势,成为政治控制和宣传的主要手段,在西方的总统选举中,总统被称为电视总统就是模拟电视政治功能实现特征的最好阐释。而数字电视打破了精英层的传播霸权,实现了公众的自由参与制作和收看节目,传统的社会中心和主旋律媒体话语形式向民主话语渐变,电视被建构为多元话语交流共享的平台,政府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加入其中,公众参与政治治理的权利扩大,积极性大大提升,影响力大大增强,不断推动传统电视媒体公共领域的去封建化,推动着社会政治民主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化。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数字电视转型使得电视媒体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和延伸,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现代传媒是影响力经济、信息经济、知识密集型经济的代表,媒体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传统的工业向信息化转型以及自身作为服务性产业发展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模拟电视时代,电视媒体的这些经济功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无论是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来看,还是从电视产业自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看,都还不够。数字电视使频道数量增多,传播海量信息,接收终端多元,政府、企业、个体共同参与传播,各取所需,实现了全球经济信息随时随地共享,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产业的后工业转型进程;电视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合作,电视产业市场主体变得多元化,收益渠道多元化,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节目制作、节目运营、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广告收益等,都将成为新的电视媒体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构建全新的电视产业业态格局。电视业产值将大大增加,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成为消费经济时代的重要引擎。最后,从文化发展方面来看,“传媒即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文化传播史,是传播媒介演变的历史。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反过来对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代表着不同文明的出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变迁。模拟电视构筑了独特的影像文化,传播者通过电视节目生产意义和生活方式,并通过二次售卖,获得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构成的经济利益。电视节目成为饱含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观众从电视节目中被动地获取意义,进行着有条件的解码,并通过长期的涵化,变成一个个电视人和电视媒介依存者。电视文化因其浅表性和感官刺激的属性,成为娱乐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形成了快餐式、消费式、商品化的电视大众文化的主要特色,并深刻地影响着受众,同时由于电视传播的巨大效果,使其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教争夺的平台,体现出重要的政治文化传播特色。传统电视文化以传播无深度的娱乐文化为主,倡导自由、民主、时尚、个性、碎片化的生活理念,导致视觉文化盛行,已成为消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无论如何,传统电视文化还是一种“向心式”的“中介性”的文化,其影响始终是由精英传播者文化利益和商业利益博弈的边界所决定,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霸权文化。而数字电视的出现,推动了一个鼓励自由参与和分享的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这样一个平台将彻底改变电视的文化生态。公众的广泛参与、传播手段的多元、传播控制的减少、传播内容的丰富等使得数字技术时代的电视文化更加民主化、自由化,更加反中心化、个性化、碎片化,更加多元化、杂糅化,更加跨国化和全球化。在数字电视文化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并存,人们自由传播、享用和评价,文化共生、共荣。数字电视文化的这些特性,在这个媒介文化成为文化主流的时代,势必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推动社会文化不断向更加民主化、多元化、视觉化、后现代化深入。(二)数字电视转型对公众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电视是政治传媒化的主要媒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影像消费文化的代表,其对公众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消费理念、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形塑等,作用巨大。不同时期的传统模拟电视对公众个体信息传播的深刻影响早已成为共识,“获取信息”、“舆论引导”、“娱乐”、“文化涵化与教育”是电视媒体对公众影响的正面概括;“电视人”、“时间的窃贼”、“沙发上的土豆”、“电视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电视暴力”、“电子媒体娱乐至死”、“电子媒体对人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媒介情境论”、“虚拟环境”等耳熟能详的词汇,则是倾向于电视媒体对公众消极影响的代名词,细数着其对公众影响的功过是非。而传统电视由精英人士进行传播及公众被动接受的模式,也使我们自始至终对电视媒体霸权式的传播效果产生魔弹论式的担忧。数字电视转型后,电视媒体对公众的上述影响依然客观存在,但数字电视构筑的新的影像传播生态实现了电视、网络、电话的融合,使得社会信息传播进入全媒体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的时代,数字电视对公众的影响模式将从公众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选择和参与,其导致的影响和变化是多方面的。数字电视对政治民主化的提升将使其政治社会化功能惠及公众,增强公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拓展政治参与渠道,提升政治参与能力;数字电视以用户服务至上为主,构建多种经营和收入模式,将吸引大量公众参与数字电视产业链,真正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主体;数字电视建构的自由化、多元化、全球化、后现代化,追求共享和参与的媒介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公众的文化生产力,使公众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建构公众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消解传统电视霸权文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公众践行使用与满足理论,自己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利用什么样的视频传播为自己服务,传统电视观众是“沙发上的土豆”,电视导致的电视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电视暴力、娱乐至死、拟态环境环境化等对个体文化的消极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有利于电视传播对公众影响正效应的全面发挥。(三)数字电视转型影响的辩证认识综上所述,数字电视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是深远的,诸如推动政治民主化,提升公众政治素养,推动经济变迁和电视产业本身的多元化发展,构建新的多元、自由的影视文化,提升公众的文化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规避电视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过度乐观地看待数字电视转型的正面影响。从信息传播的功能观来看,媒体的传播作用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正功能和负功能的转变就是一步之差。比如数字电视带来的民主化、自由化和多元化,需要社会政治文明高度发达和公众素养全面提升的配合,不然,这种过度的自由和民主,只能是一种新媒体民主的表面喧嚣,是一种谩骂式、攻讦式、互相践踏式的民主,不利于总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的稳定,也势必成为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利用的工具。再如数字电视是公众参与的媒体,可以规避很多传统电视的负面影响,但这也是建立在公众有自主选择和判断、自主利用信息的媒介素养和能力的基础上的,不然,面对数字电视的海量信息传播和多渠道传播,公众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电视倡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效果是否会更甚还很难说;数字电视集电视、互联网、电话于一身,是否不仅不会减少对它的依赖,反而会使人更加依赖它;数字电视融合了公共领域传播和私人领域传播的边界,是否会导致更多的媒介伦理和道德问题,是否会更多地发生传播侵权问题;数字电视使人们可以自由决定使用时间和地点,更好地分配时间甚至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不再做时间的窃贼,但细分化和高品质的节目内容,是否会更加吸引公众,从而更多地占用公众的时间等,都足以说明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数字电视的影响必须辩证地看待。由此,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的管理和引导,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传播环境,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数字电视,规避数字电视所带来的新的负面影响。第二章中外数字电视的发展与思考数字电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以来,很快成为多数发达国家电视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而蔓延全球。3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在发展数字电视方面不遗余力地投入各方面的力量,使得数字电视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大范围的推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综观全球数字电视发展的进程,欧洲、美国、日韩在数字电视的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虽然稍晚于发达国家,但目前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中,因受不同体制、环境以及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各国数字电视发展既有共性,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模式和个性。本章拟通过对中外数字电视的发展历史、现实与问题等方面的论述和思考,对世界数字电视发展进行整体认识。一、国外数字电视的发展(一)欧洲主要国家数字电视的发展欧洲数字电视发展早,目前已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技术成熟,用户规模大,使用效率高,以英、法、德等国家为代表,成为世界数字电视发展较成功的地区之一。1.独具特点的英国数字电视英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有其独具的特点。首先它本身拥有较完善的公共电视系统;其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还有市场中民营企业的推动,这些都对英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传播渠道的基础建设上,相对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英国具有成熟的地面公共广播频道,从现有的模拟电视网络向数字电视转换比较容易,也更有利于国家管理机构对数字电视推广的管理。英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3年1月,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ITC)进行了第一次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实验,此后,英国的数字电视传送和播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995年,《无线数字电视发展计划》和《英国广播公司白皮书》的颁布,同时解除了针对媒体的管制,一同构成了英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换的核心。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致力于构建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公平竞争的平台,表示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的发展。1998年10月1日,B-SKY-B开办英国第一家数字卫星电视平台SKYDIGITAL,同年11月,作为第一个地面数字电视频道,BBC的“ONDIGITAL”开播,此后,英国的数字电视开始迅猛发展。到2003年7月,全国有44%的家庭可以收看到数字电视,订购免费观看的家庭达到130万户,DTH付费用户每季度增加22.7万户,总用户达到630万户。英国广播电视监管机构Ofcom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6月30日),已经有92.7%的英国家庭使用数字电视,每10个英国人中,就有9个人可以在家里收看数字电视。根据Ofcom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数字电视发展报告,英国80%的电视都已经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其余20%仍在接收模拟信号;71%的家庭已将第二台电视机进行数字化升级。Ofcom计划在2012年完成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电视的过渡。完成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后,每台电视机必须连接上卫星、有线或宽带传输。2.稳步发展的法国数字电视法国数字电视发展起步比较晚,但一直稳步推进。2003年,法国开始在地面数字电视方面有选择地进行数字电视推广,首先选择30个频道作为国家地面数字电视开播的基础,并制定了地面数字电视的开播时间表。根据法国数字电视管理机构的安排,在2004年年底,法国将有40%的居民能够接收到地面数字电视的广播,其中有16个免费的广播电视频道,14个付费的电视频道。2005年9月,法国开始了全国性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初期,法国政府实行了免费送机顶盒的政策,并开播了14个数字电视频道。在法国视听委员会的详细计划下,在其拥有的无线电视系统基础上进行的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因而在开播不久之后,其覆盖率即不低于35%。在此背景下,法国政府通过文化部和通信部声明,政府全力支持数字电视的发展,同时给予了积极的建议,就现有的各个频道的时间表、任务以及目的、意义进行调查,表达了政府对数字电视发展的支持。有了政府有力的支持和协调,2006年,法国数字电视发射台已经增加到20多个,数字频道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据法国《论坛报》2008年5月26日的报道,法国广播电视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第一季度,法国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51.7%。50%以上的家庭通过地面数字电视、ADSL、卫星、光缆收看数字电视,2008年前三个月比2007年第四季度增加了4.2个百分点。2010年2月,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位于东部边陲的阿尔萨斯大区于2月初率先停止了模拟信号电视节目播出,转由数字电视取而代之。这标志着法国开始大规模迈入数字电视时代。此时,就覆盖率而言,88%的法国人从此可以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待到法国电视数字化计划完成时,这一数字将攀升至95%。剩下的占总人数5%的山区居民则将通过卫星收看数字电视。法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也遇到不少困难,如在2004年,法国有线运营商就陷入了为数字电视业务筹集资金困难的窘境中。在此背景下,法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必须寻求一个更好的融资和经营模式。在数字电视的推广过程中,法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工作,由政府、民营媒体和设备商成立工作小组,全力推进数字电视的转换工作。就法国媒体从业者而言,数字电视的推广工作正推动着新一轮的媒体产业革命。虽然数字电视在法国的推广过程中遇到如资金、居民接受程度、地理条件、硬件设施等种种困难,但是数字电视的覆盖工作仍然接近完成。自开播数字电视以来,用户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增加,民众对媒体技术的关注度也明显提升。3.公有和私有并存的德国数字电视德国的电视业务主要分为公有和私有两个体系。在早期,由于德国的联邦制国家体制,地方对于电视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且联邦政府又没有建立国家电视台直接控制电视业的趋向,所以联邦德国的电视业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1953年成立的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ARD,作为全国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是德国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电视网,主要播出频道为DaErte——德国电视一台。ARD很早就开始数字电视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了。1996年7月,ARD作为全欧洲第一家数字电视机构正式建成,其从前期的制作到后期的播出,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并就数字电视的播出制定了“不加扰、不收附加费”的播出基本原则。在广播电视的推广进程中,卫星数字电视的覆盖率最高,接下来依次是有线数字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最困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地面数字电视的普及。德国地面数字电视的推广采取分地区的实验广播、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在开始阶段,德国通过实验,于2002年11月在柏林和勃兰登堡地区开播地面数字电视,在2003年8月,该地区停止播出模拟电视信号,实现了数字电视的全面覆盖,使柏林和勃兰登堡地区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数字电视传播的地区。而后,德国加速了数字电视的推广工作,积极向德国北部地区推进。在德国的数字电视推广进程中,起积极作用的首先是民营电视频道经营商基尔希集团(KirchGrue)。在电视产业兴起后,基尔希集团成立了有线电视频道Premier。20世纪90年代中期,Premier成为德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经营商之一,在数字电视产业市场的开拓中,Premier公司采取各种增加用户的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如允许用户使用从合格的零售商那里购买的便宜的机顶盒,这样就使注册用户快速增加;在推广过程中,Premier还联合在德国影响甚广的门户网站WEB.DE,帮助Premier经营新的数字电视业务。尽管数字电视的普及率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由于通过有线电视和地面天线电视接收节目,观众仍有30~50个频道可以选择,加之欧洲推行的标准清晰度,以数字电视为主的新频道与原有的模拟电视频道差异并不明显,数字电视对观众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高清数字电视推广成为必然趋势。2004年,欧洲多所影视专业高校组织了高清论坛,教师、学生和企业联合在欧洲不同国家实验、实践,而后,通过不同私营公司的介入,以及付费商业服务的引进,在领域内形成竞争机制,推动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德国数字电视的发展,除了政府主导技术转换工程以外,其频道的经营主要由民营企业承担,彼此之间进行竞争,形成了公有和私有并存发展的数字电视推广模式。4.作为转换典型的瑞典数字电视瑞典启动数字电视的转换非常早,1999年即开播数字电视,2008年2月相继关闭境内所有的模拟电视,2009年则开始规划数字电视转换后的红利政策。针对数字电视转换,瑞典长时间推行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双轨播放,给予受众接受数字电视足够的时间和心理准备,使得数字电视推广进行得十分平稳。经营数字无线电视的服务企业必须向政府下设的瑞典广播电视局(SwedihRadioamTeleviioAuthority)申请频道执照。该局主要通过审议制而不是招标机制分配无线电视,以确保未来市场频道内容服务的多元化。瑞典的无线电视频道执照每6年为一期,运营模式包括收费与免费两种,业者可自行选择。选择付费的业者,需通过BoxerTVAcce平台销售的机顶盒,以有条件的方式接收数字无线电视(2007年以前瑞典只有Boxer一家承揽无线电视收费业务,不过目前政府已开放市场,允许其他业者参与)。传输信号方面,则由国营性质的Teracom公司独家提供服务。瑞典政府总共分5个阶段进行数字转换,第1至第3阶段完成后,便有50%的民众可以收看数字无线电视。具体的数字转换业务由瑞典数字转换委员会(DigitalSwitchoverCommiio)执行,其工作范畴主要集中在为民众提供数字转换的知识,并帮助低收入家庭购买数字机顶盒。目前,瑞典约有25%的人口只订阅数字无线电视,若再把跨平台的收视户纳入其中,则收视人口数量有所增加。有线电视在瑞典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5%,而卫星电视在瑞典也占有25%的市场份额。可见,瑞典数字电视的发展,体现出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地面电视博弈的特征。其中主要是两家卫星数字电视运营商、三家领先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和一家地面数字电视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有序的竞争推动了瑞典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其数字电视普及率已从2004年的27%上升到2009年年底的60%。5.政府重视、免费播出的西班牙数字电视西班牙是较早开展数字电视业务的国家,2002年年底,其数字电视的普及率已达到22%。两家领先的数字电视运营商ViaDigital和CaalSatelliteDigital在2002年合并后组成“Digital+”公司,继续推动数字电视快速发展。2006年,西班牙数字电视覆盖率即达到了48%,用户近600万户。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视数字电视的发展,其数字电视主要以免费的形式进行传播。西班牙政府将全国划分成256个区域,每个区域有4个数字电视频道,覆盖全国85%的地区,通过建设1000多个数字电视地面频道,有效整顿了西班牙混乱的电视市场。政府对数字电视的推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3 数字电视新媒体 数字电视发展

  • 读书三弊:细说三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如今,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爱读书的人太少,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很少有人提到另一个相对的问题,那就是,相当一部分爱读书的人读书很傻。热爱阅读不是一件好事吗?你怎么能愚蠢地说人们读书?是的,阅读有很多好处,但在阅读良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态度。世界阅读日不仅要宣传阅读的好处,还要提醒人们错误的阅读方法和态度。死读书会进入死胡同古人曾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今,这句话仍然被许多学者视为标准。在中国古代,这句话还是很有用的。毕竟当时信息封闭,书籍往往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读圣贤书意味着闻窗外事。但在信息时代,这种阅读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切都在迅速变化,最新的想法和最新的知识经常出现在书籍以外的渠道上。书籍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此外,现场调查、现场观察、面对面交流和头脑风暴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你仍然认为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和现代社会所需的所有技能,并屏蔽书外的世界,那么阅读就会导致狭窄。正如郝明义在《越南读者》中所说,文本提供了一种非常抽象和方便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也导致我们最初综合利用各种感官的整体能力逐渐退化,书文本的传播力量最大化,也使我们容易忽视甚至贬低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这让人想起奥斯卡获奖电影《心灵捕手》中著名的台词。天才威尔自力更生,傲慢自大。心理学教授尚恩告诉他:你只是个孩子,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所以当你问你艺术时,你可能会在艺术书籍中提出一个肤浅的论点。你知道很多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事情。他充满政治热情,与教皇相遇,沉迷于性。你对他很清楚吗?但你甚至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对吧?你没试过站在那里,抬头看天花板上的名画,对吧?你年轻而坚强。如果我和你谈论战争,你会抛弃莎士比亚,背诵一起去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来没有亲自去战斗,也没有试图把你最好的朋友的头抱在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盯着你,向你求助……因此,罗素说,拥有经验而知识的经验胜过没有知识的经验。中国古人也提倡风雨声读书,声音入耳;家庭事务、国家事务、世界事务、关心一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圣贤们非常聪明地注意到,他们应该体验阅读,否则阅读很容易成为赵括的纸上谈兵。例如,许多人可以在各种书籍中了解中国。他们闭嘴是北京、上海和广州GDP世界第二,互联网和其他非常高的话题,但你不饿,没有处理农民工,不知道每天花几个小时挤公共汽车工作,你认为了解中国,事实上,你可能面对柏拉图说,知道对象的影子或影子的影子,叶子,看不见泰山。知识远不等于智慧我们常说,我们的肚子里充满了诗歌和书籍。看来我们读的书越多,整个人自然就会变得聪明和有气质。但在《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了这么多诗人和书籍,但他们看起来很酸。在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香有四种写作方法种仁义道德。然而,人们不会把它们与智者联系起来。事实上,这涉及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阅读可以获得知识,但阅读不一定获得智慧。智慧是知识的下一的下一个阶段,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和整合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有正确的判断力。这就像一个人对唐代宋代的方便,这是知识,但智慧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是在古代七情六欲、家庭友谊、爱情生活、有趣幽默、善良宽容感受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价值,从而丰富和改善个人生活。换句话说,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每次高考前后,有一段话总是被网民嘲笑: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是高考前6个月,然后你知道天体运行原理,知道有机无机反应,椭圆双曲线,杂交生物圈,说英语,可以修复古代文本,得到几列,说哲学,追溯中国5000年,推广赤州陆海数百万,知道音乐艺术计算机,练习武术民间虎钳,现在,除了玩手机,浪费一个。这个笑话生动地解释了知识和智慧之间的距离。如果你只是背诵知识,而不学习思考,理解实践,丰富思想,培养个性,那么,即使你知道更多,你也只是掌握了一堆琐碎的知识。残酷地说,琐碎的知识和破碎的铁一样,然后你自然会扔(忘记)。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微博和微信获取信息。微观阅读不仅带来了便利,而且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人们往往处于我获得了新知识的成就感和乐趣中。然而,微观阅读的本质是碎片化,它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消除了阅读的系统性和深度的特征,并越来越呈现出反智力的特征,充满了大量的八卦、灵魂鸡汤和伪科学。文化学家鲍鹏山认为,当知识不系统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和无聊的知识会让生活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个性变得琐碎,甚至淫秽。换句话说,碎片化的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知识,但如果我们放弃系统和深刻的阅读,我们也可能失去智慧。读书不应该成为道德优越感我经常在网上读到一些知识青年的偶尔回家,说他们的初中和高中成绩是班上最好的,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著名大学生之一。他们属于风云人物,学者有很强的身份认同感。几年后,毕业后,当我回到家乡,参加同学聚会,或加入同学小组聊天时,我突然感到惊讶: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混得最好,结婚生子,有房有车,也变得特别热情,成为最受欢迎的人。相比之下,他们没有房子,没有车,小组里的其他人正在如火如荼地交谈,但他们找不到共同的话题,不敢说话,没有人会想到。我以为学者应该受到尊重,混得最好。但风水轮流让人措手不及,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怨恨感。当然,大学生文凭的贬值和身份的丧失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然而,读者的优越感也值得反思。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说,读者的身份高于不读书的人。读者应该比不读书的人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大的权力,过更幸福的生活。之所以有这样的优越感,是因为古人万事皆下,只读书高的旧观念的延续。当时皇帝是唯一的买家,读书是平民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第二,我们教育价值观的偏差。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英雄。会读书的好学生一直受到老师的青睐,习惯了重视,往往对自己期望太高。但时代变了,皇帝消失了,多元化的买家市场出现了。虽然阅读仍然是平民阶级实现阶级流动的主要方式,但请记住,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你在寒冷的窗口努力学习,许多没有学习的人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大众创业、创新的时代,阅读与不阅读的区别更接近生活选择、职业追求和个人抱负,与权力、身份和财富无关。不幸的是,许多知识分子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仍然认为阅读是一种高利润、高回报的投资,仿佛金字塔的顶端是几堆书的距离。如此高眼睛,一旦没有实现,或开始怀疑阅读的意义,怀疑生活,然后怀疑社会,成为一个愤怒的年轻人;或者抱怨自己,感到运气不好,不合适,悲伤,沮丧。对于这样的人,我想到了贾平凹的话,应该给他们一个建议:不要认为阅读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没有生活只是纯粹的阅读,最好去路边卖油条。—————作者:曾于里来源:南周知道...

    2022-04-05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知识

  • 读懂弗洛伊德:归纳阅读弗洛伊德的三种方式

    弗洛伊德主义是当代智识生活无法回避的一大重要主题,因为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知性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观和世界观,同时操纵着我们人际关系的运行,更确切地讲,它左右着我们生命的呼吸方式。总之,它开拓了我们看人的现象和世界运行方式的视野,我们因而能够更了解自己以及他人,借此揭开生命的盲点以减少人生的伤痛。这看来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因为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生活在弗洛伊德所揭露之心灵事实的阴影底下,这逼得我们无法不去正视这门学问。然而,一百年来,以弗洛伊德为名所主导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不停在演变和争论。即使到今天,其演变和争论仍方兴未艾,甚至越演越千头万绪,已然形成为众说纷绘而莫衷一是的局面。几乎每一学问领域都无法避开其尖锐触角,这形成一种现象,即人人都知道弗洛伊德,但很难了解什么是弗洛伊德主义,或者什么是精神分析,因为之间牵涉太多太复杂的要素,感觉起来,简直教人无从捉摸,好比一部二十四史,真不知要从何读起。那么,既然无可回避,我们要如何面对弗洛伊德呢?很简单,去读他。弗洛伊德主义所牵涉的学问虽说庞然芜杂,但事实上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困难,我认为读弗洛伊德的方式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第一,直接阅读弗洛伊德的全部著作,他的许多重要作品的中文译本最近已陆续出版,但距离理想仍远,特别是他那精彩的通信集仍一概付之阙如。第二,阅读有关分析评论弗洛伊德学说的介绍性或评论性著作,这当然以名家著作为主,如荣格所写的《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或是拉康所写的许多有关弗洛伊德的论述文字,或甚至像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HerertMarcue)所写的《爱欲与文明》(EroadCivilizatio)一本书也不失为谈论有关弗洛伊德思想的精彩著作。第三,读有关弗洛伊德的传记,但弗洛伊德死后60余年来,有关他的生平传记何止汗牛充栋,这恐怕仍得以阅读名家所写作品为主,约瑟夫·施瓦兹在《卡桑德拉的女儿》一书中曾提到比较著名的八本弗洛伊德传记,其中有三本我个人认为值得特别推介,其作者和书的出版年代分别是:威托斯(FritzWittel,1924)、琼斯(EretJoe,1953-1957,分为三大册出版)以及彼得・盖伊(PeterGay,1988)。最后这一本值得在此特别一提,一方面这是近年所出版弗洛伊德传记中,最具分量且描写最详实同时也是叙述风格最杰出的一本(原书近千页篇幅〕,其中文本的出版,就弗洛伊德这一学问领域在中国的介绍而言,这毋宁是盛事一桩,适巧借此补足了我们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缺失,至于有关这本传记的特色及其价值,我将于后文详细。关于第一种阅读弗洛伊德的方式,这可能是最直接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方式,因为一般而言记载伟大思想的原创性作品经常是不容易阅读的,相对而言,如能读通也是最为振奋人心的。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即说过,欲探索弗洛伊德主义的奥秘,首先必须全面回到弗洛伊德的原典上面,只有在这里头我们才能真正窥见大师思想的全貌,也才能确实掌握这套学问的来龙去脉。当然,所谓弗洛伊德的全部著作必得包括他那为数极庞大惊人的通信记录,弗洛伊德和历史上许多伟大作家及思想家一样,一辈子写了许多信,信中不仅记载日常生活琐碎杂事,同时也免不了披露个人思想的精华。要了解弗洛伊德,他的通信集自然不能不读,特别是他在写《梦的解析》一书时和弗里斯之间的通信,他们在频繁的信件往来之中互相谈论了许多有关精神分析的概念,这些书信内容形成了有关此概念最早和最珍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这看来好比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间通信里有关共产主义概念的启蒙讨论,都是珍贵的思想记录。关于弗洛伊德和弗里斯两人之间的通信(1887—1902),有一点似乎值得在此带上一笔,1928年弗里斯去世,他的遗孀曾写信给弗洛伊德,言明想要回先前弗里斯写给他的所有信件,弗洛伊德推说早已散失〔或根本已经烧毁〕,并未加以理会,但同时却又警觉到他写给弗里斯的信会外流而担心不已,他告诉好朋友波拿巴王妃说:“由于我和他当时关系极亲密,我们在信中几乎无所不谈,这些信的内容包括了一些私人事务以及精神分析概念的启蒙,一样含有私人性质。”果然不久之后,弗里斯的遗孀真的把弗洛伊德写给她丈夫的信全数卖给了柏林一位书商,后来又辗转落到波拿巴王妃手上。弗洛伊德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想出钱购回以便销毁,王妃怎么样都不肯,她肯定这些信具有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1950年,英国伦敦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这批信件,书名定为《精神分析学的诞生》,从今天眼光看,要了解什么是精神分析,读这本通信集比什么都有用。此外,弗洛伊德通信对象尚有其他多人,除他结婚前五年间写给未婚妻玛尔塔的大批情书之外(五年期间每天一封,有时甚至二至三封不等,目前已出炉的才几百封左右而已,实际数目肯定要多许多〕,我们比较熟悉的至少还有荣格、阿德勒、费伦奇、琼斯及亚伯拉罕等人。这些人在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中也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同时也各自发表了许多极有分量的有关精神分析理论的精彩文字,这些人和弗洛伊德之间的通信记录必然有其可观之处。但问题是,如果我们只是出于对弗洛伊德学说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无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比如成为精神分析医师,则似无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遍弗洛伊德那卷帙浩繁的全部著作,当然更不要说那数量更为庞大惊人的通信集了。我们该如何做呢?择要精读。恩斯特・琼斯曾经是弗洛伊德生前在英国方面最得意的私淑弟子,弗洛伊德于1939年去世后,琼斯曾于20世纪50年代为他写过风行一时的三大册传记,在当时曾被瞩目为最详实且最权威的弗洛伊德传记。琼斯在书中即透露大师生前曾对他表示过,他自己最得意的三本作品依写作年代顺序是:《梦的解析》〔1900〕、《性学三论》(1905)及《图腾与禁忌》(1913)。这中间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梦的解析》一书了,此书可说正是弗洛伊德所有有关精神分析观念的理论核心所在,亦即所谓弗洛伊德主义之重镇所在。他后来所有作品,包括死前一年于英国伦敦流亡期间所写的毕生最后作品《摩西与一神教》,全都是在为这本书作注脚,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这是进人弗洛伊德世界必读的首要之书。作者为此书而觉得意,乃是因为他自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全面性探讨梦现象的人。这里头作者同时透过对自己许多梦境的分析而流露出浓厚的自传色彩,把自传生活和理论论述交融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有很强的艺术性且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写作方法,这是许多谈理论的书难以做到的。但更重要的是,此书不管是内容材料的处理,原创性观点的披露(比如“梦是愿望的实现”和“潜意识”等观念),或是写作风格的展现,弗洛伊德都觉得自己已经写出了毕生的伟大杰作。从今天的眼光看,弗洛伊德的自信并未失误,这是一本永远的不朽杰作。许多评论家一致认为《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作品中,除了《梦的解析》之外,对人性的了解最有创意且是最具永恒价值的贡献。读这本书显然要比“梦书”轻松愉快多了,几乎毫无障碍即可掌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甚至可以深刻感受到书中有关性见解的真知灼见而由此获得极大乐趣。弗洛伊德在此书中有关性变态和同性恋等现象的看法固然不是什么伟大创见(主要来自和他同时代的两本伟大性学名著,克拉夫-艾宾的《性变态心理学》和埃里斯的《性心理学的研究》〕,但是他在书中所提出的“原欲”和“婴儿性欲”理论,则是充满大胆原创洞见且又相当的惊世骇俗,前者的“失调”和后者的“固着”等现象,说明了许多神经官能症的病源即是由此而来。弗洛伊德为此一发现深感得意,但批评和争论最激烈的,也正是他有关这方面的论调,理由在于他的见解大胆而具革命性。他和克拉夫-艾宾及埃里斯等人一样,都是人类历史上首先把性的问题放到台面上检验研究的前辈大师,进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最后事实终究还是会证明,他的看法并不是那么一厢情愿,因为他毕竟对了。年轻时代的弗洛伊德,远还在医学院求学时代,曾经相当热衷于哲学以及和人类文明现象有关的学问(比如宗教或考古人类学)。事隔多年之后,他再度把探索的目标回过头指向这方面,甚至还成为他晚年的研究重心。而精神分析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这使他显得更加得心应手;由此而展开了研究角度上另一别开生面的宏观视野。他在《自传研究》中即说,他绕了医学的一个大弯路,最后还是又回到了最初阶段所热爱的题目上面:哲学,这包括他后期几本重要作品如《享乐原则之外》、《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以及毕生最后压轴杰作《摩西与一神教》等。1912年,由以弗洛伊德为核心人物的“星期三心理学社”演变而来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创办了一份刊物,叫做《潜意象》(Imago),这个刊物的主要目标就是将精神分析的原理运用到其他文化领域上面,借着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明许多文化现象(当然也包括弗洛伊德自己所热爱的考古人类学和文学),《图腾与禁忌》一书正是此一宗旨下的产物。这是一本有关人类学的著作,也是另一本读来轻松愉快甚至爱不释手的弗洛伊德作品。作者在这本书中力图证明原始人透过图腾和禁忌等仪式的压抑生活方式,正是现代文明人与之相同的压抑生活内容,在伦理道德压制下,形成了神经官能症的根源。据弗洛伊德自称,他写这本书的灵感主要来自英国方面的人类学概念,特别是弗雷泽、史密斯及泰勒等人的著作,当然也包括达尔文。当然,在人类学事实方面弗洛伊德谈不上有什么伟大创见或发现,他惊人的地方在于,他认定了原始人与现代神经官能症患者在心灵上有众多一致性,而这正是本书最早版本的副标题,也正是本书有别于一般人类学著作的地方,弗洛伊德感到得意也正是基于此一独创论调。弗洛伊德借着分析原始人的心灵生活,进而在他多年前于《梦的解析》中所提到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上面大作文章,同时更进一步大幅扩充这个理论。事实上,《图腾与禁忌》一书所最强调的心灵事实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甚至是全书在概念演绎上的真正主轴。弗洛伊德向来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在神经官能症上所扮演的重要地位,从朵拉、小汉斯及鼠人等案例报告中,他不断加重对这个概念的宣扬,而于《图腾与禁忌》中集其大成并确定其重要性。他透过对原始人心灵生活的分析研究而了解到,在这个情结里,人的世界中一切宗教、道德、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等现象的开端起源都汇集在一起,所有神经官能症也因此得到了适当的解释。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中他看出,每个人类的新生代所必须面对的任务就是去适度驾驭俄狄浦斯情结,做不到这个就会沦为神经官能症的牺牲者。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几乎所有弗洛伊德的著作都少不了一些理论上的漏洞,以及无法自圆其说的武断论调,但更多的是独创而颠覆传统的不凡洞见。上述三部弗洛伊德自己最喜爱的个人作品显然即具有这类特点,而这正好也是他会饱受批评和争论的原因,但换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正是他的作品迷人的地方。有时我们不免会纳闷,弗洛伊德应该算是伟大的精神分析家呢,还是伟大的作家?他显然两者都是,但我倒偏向于认同他是当代无可匹敌的伟大作家,他写作时在修辞学上所透露的文采是那么圆满无瑕,在论理时好做恰当贴切的比喻,然后不偏不倚地点出他的论点之核心所在,即使他所要传达的知识讯息是那么武断,甚至是偏颇可疑的,我们还是乐于阅读他所写的东西,好比我们读某些伟大作家所写的东西时,未必会接受他们的意见,但对他们所展露的文采以及表达意见的方式则总是心悦诚服。在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了某种高超写作艺术的表现,而此一特点尤其见诸于他后期的几本有关文学和文化论述的作品,比如《短篇小说格拉迪娃分析》、《达・芬奇的儿时记忆》、《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等,都是会令人想一读再读的迷人作品。除此之外,要是再读他所写的书信,则不难发现,其吸引人程度绝不亚于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样都是写作艺术的高度发挥,也都是极佳创作风格的表现。读弗洛伊德的第二个方式,去阅读有关评论分析弗洛伊德的作品,这是一条看似简便的途径,实则并不周全。法国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已成为精神分析研究的重镇,一般知识界不管任何领域都离不开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涉猎和钻研,许多哲学家或文化领域学者很自然都会成为弗洛伊德专家,比较著名的如拉康、德里达、德勒兹、罗兰・巴特、福柯、阿尔都塞甚或克莉丝提娃等人,都曾经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忠实信徒,都或多或少写过一些极具分量的谈论精神分析的文字,当代极负盛名的哲学家保罗·里柯(PaulRicoeur)的《论诠释——弗洛伊德总论》(DeL`iteerrétatio.EaiurFreud,1965)一书更以无比巨大的篇幅全贡献给了弗洛伊德,算得上是少数以哲学眼光探索弗洛伊德主义的杰作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许多文化评论文字一样离不开对弗洛伊德的专注。谁都知道,20世纪中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最深入且是最有力的对话,乃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导进行的,特别是以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两人为主。马尔库塞以英文写作的《爱欲与文明》一书便毫不迟疑摆明是献给大师弗洛伊德的,弗洛姆更大言不惭以弗洛伊德的继承人自居,事实上他也的确为弗洛伊德学说贡献过不少心力,他和铃木大拙所合写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确实充满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妙高见。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际,弗洛伊德的理论系统尚未完全真正确立之时,俄国的文化理论著名大家巴赫金即已发表过多篇论文,针对精神分析有关的语言问题及文化论调展开严苛批判,然后在批判之余却又同时认定其不可抹灭的价值。这些文章后来收集一起成书付印,即《弗洛伊德主义》一书,从今天眼光看,巴赫金可以肯定是西方学界最早从事弗洛伊德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先驱之一。我们看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紧密对话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焦点,而后结构主义理论如拉康和女性主义批评等,又无不以弗洛伊德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如罗兰・巴特〕的交叉为其出发起点。事实上,这些文化批评理论的出现和受重视,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结构主义理论,都是巴克定的《弗洛伊德主义》出版之后几十年的事了,即便后结构主义时期的阿尔都塞、拉康和福柯等人,把语言当成核心问题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一样离不开早在20世纪20年代巴赫金所探索的范围。上述有关弗洛伊德主义的延伸和诠释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大概简略举隅而已,实际情况恐怕要更为复杂许多,比如我们绝不可能忽略由弗洛伊德分叉出来的,由荣格和阿德勒各自所主导和精神中分析有关的学说;还有,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以及克莱因女士所发展出来的儿童精神分析;此外,凯伦・霍妮和海伦娜・多伊奇两位女士从欧洲到美国落脚之后所发展出来以女人为主体的女性精神分析似亦不应忽略(她们皆各自以精神分析角度写出极精彩的有关女性心理学的著作)。由此看来,读弗洛伊德的第二个方式并不会比第一个方式轻松简便,甚至可能更复杂难缠,因为其触角等如漫无节制地延伸,几乎没有止尽。也许我们应该这么看,第二个方式的阅读应以第一个方式为先决条件,换句话说,事先对弗洛伊德的著作有了某种程度的理解之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的延伸阅读。可是这显然又形成了另一不必要的负荷,除非我们企图成为弗洛伊德主义专家,否则大可不必如此。现在我们不妨看看第三种阅读弗洛伊德的方式,亦即阅读有关他的传记。彼得・盖伊出生于1923年,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专业领域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和德国魏玛共和时代的文化。他是这一代美国学院派学者的顶尖代表,不但治学严谨,而且才华横溢,从他的著作履历看来,从1952年以来,所发表的学术论著几近30种之多,真称得上是著作等身了。晚近20年来,他的研究重心几乎全围绕在弗洛伊德身上,1988年出版的《弗洛伊德传》一书可称得上是他这一系列研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扛鼎巨著,不但篇幅浩大,同时写作风格突出,全书近1000页篇幅写来不疾不徐,仿如一气呵成。至于内容,我们几乎可以大胆肯定,有关弗洛伊德的一切,包括大师的生平、交友和著述生涯,全都巨细靡遗写在里头了。这显然是近50年来,继琼斯于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三大册《弗洛伊德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之后,最详实也是最精彩的一本弗洛伊德传记。1988年此书出版之时,《时代》杂志上一篇书评中的一句话最能说明盖伊教授这本传记的特点:“知性且全然贯注–借着对弗洛伊德所有作品的全盘掌握,作者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写出了一本公正而充满创意的伟大传记。”琼斯曾经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追随弗洛伊德长达30年之久。1938年弗洛伊德一家人为躲避纳粹迫害而流亡伦敦,正是由琼斯周旋奔波一手所促成,他本身亦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写作才能,似乎最具权威资格来写大师的传记,他拥有别人所无的第一手资料和一般人不会有的直接印象,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大凡学生为老师写传记都免不了沦入主观和胡乱吹捧的窠臼,柏拉图写苏格拉底简直把对方快要捧上了天,托洛茨基写列宁一样不能免俗,简直是捧得离了谱。至于朋友写朋友,比如布劳德写卡夫卡,未必胡乱吹捧,也是一样不免失之客观而流于偏颇。琼斯写弗洛伊德所犯的毛病正是如此,他不但笔调主观武断,甚至还刻意隐藏一些曾发生在弗洛伊德身上的事实,最明显的一桩是关于大师死亡的记载。琼斯在他所写的传记里,不知由于什么缘故,审慎删除了他和弗洛伊德信件往来中某些极有趣的片段,同时更刻意回避说明大师最后是如何依照自己要求采取安乐死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的。琼斯是否怕触犯当时(20世纪50年代)有关死亡方式的禁忌呢?这极有可能。我们如今读了盖伊教授的版本,他依据后来出现的资料和证据,总算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而有关这个部分的描写,可说是全书诸多精彩片段中最为精彩感人的一段。早在1915至1917年,弗洛伊德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以讲座方式演讲精神分析理论,这些演讲内容后来成书出版,即有名的《精神分析导论》一书。当时来听演讲的,除了赫赫有名的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女士之外,还有一位名叫马克斯・舒尔的医学院学生,他从第一天开始即对大师的理论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成为弗洛伊德的私人医生。1928年左右,弗洛伊德罹患口腔癌已有一段时间,可能随时命在旦夕,他们随即互相约定,必要时为他注射吗啡,以自我了结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到了1939年,弗洛伊德全家移居伦敦的第二年,大师已进人癌症末期,痛苦难当,他只简单对他的医生这么说:“你没忘记我们的约定吧?现在是该了结的时候了。”舒尔遂义不容辞地履行了他的承诺,盖伊最后这样写道:“弗洛伊德终于目睹他的秘密约定实现了,这位老斯多葛派至终都没有失去对自己生命的操控权。”以今天眼光看,这实在是安乐死的至佳典范,除了有尊严,同时还充满了风格。盖伊教授写这本传记所占的最大优势是,他拥有最新和最充分的资料,特别是信件方面,并且所动用的参考书目也是史无前例,这不能不说是一桩巨大的写作工程,他遂能勾勒出一幅完整而没有偏颇的弗洛伊德形象。另一方面,正如《纽约时报》的书评所说,作者借着对弗洛伊德所有著作的全盘掌握,写出这样一本公正严谨的传记,并以深入浅出的笔调加以评述,正是这本传记的一大特色,也是最能嘉惠一般读者想接触弗洛伊德却不得其门而人的地方。在盖伊教授笔下写来,《梦的解析》不再是一本艰涩难懂的作品,我们对《享乐原则之外》一书的疑惑适时迎刃而解,突然之间,我们对弗洛伊德这个人以及他的作品总算豁然开朗起来,终于可以正式轻松愉快地去拥抱弗洛伊德的世界。—————-作者:刘森尧...

    2022-04-04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