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安智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高校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项目

    2022年6月,安徽安智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受某高校委托,对2020-202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2021年度财务收支审计,3名校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项目组将重点对学校经济决策、票据管理、预算执行、科研经费、资产管理、外商投资企业、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等方面进行审计。采购和以前的审计整改。落实询问分析、观察、重估、会计记录抽查、相关合同检查、内部控制调查等审计程序,及时沟通,提出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管理不规范、管理不规范等相关问题。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建议充分发挥第三方审计力量,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为学校从严财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严明财务纪律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2-12-02 财务收支审计 会计师事务所招聘 会计事务所审计业务

  • 《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设备质量控制概论》【作者】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页数】215【出版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ISBN号】978-7-5369-7070-0【价格】50【分类】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参考文献】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设备质量控制概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图书目录:《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内容提要:设备质量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从设备的设计开始,经过设备的制造、检验、试验、配置、采购、安装、验收、使用、维护等多个环节。为了对企业设备质量管理起到推动作用,解决一些设备质量控制中的问题,编写此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设备的内在特性即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等,第二章介绍了设备质量控制的内涵、方法及重要性,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设备材料配件、设计、制造、安装、采购、维修等过程的质量控制,第七章介绍了设备质量检验,第八章介绍了设备质量评估方法。《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随着设备技术进步与应用需求的提高,设备的内在特性即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等显得非常必要。在设备研发阶段就需考虑其内在特性,通过运用合理的原理、设计简单的结构、选用先进的工艺和材料,以确保设备在应用服役期内满足企业生产与实际使用的要求,获得稳定的工作状态与技术性能,以合理的周期费用实现设备完好性要求。设备内在特性是影响设备效能的重要因素,对设备的负荷能力、平稳运行、节能降耗、全寿命周期费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设备内在特性的形成、保持、发挥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我们对设备提出的基本条件,在机械设计之初就需考虑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性能要求,通过设计和制造过程保证设备质量。第一节设备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系统、设备或零部件在特定的工况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保持与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设备质量特性反映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功能发挥的稳定性和无故障性,材料与零部件的持久性、耐用性等。结构的设计是保证设备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而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和管理是重要支撑。因而,为了保证设备结构的安全可靠,在机械结构设计中,对于概率设计理论的研究及可靠性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可靠性技术要依赖于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通过结构分析技术,达到对结构系统可靠度的估计。可靠性的特征量有可靠度函数、故障分布函数、故障密度函数、故障率、平均寿命和特征寿命等。可靠性要求分为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定性要求是对机械设计、工艺、软件等方面提出的非量化要求,通常要求有成熟的技术,简化设计,模块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等。定量要求是指选择与确定设备可靠性的技术参数、技术指标及特征方法,以便在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过程中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或验证设备的可靠性2设备质量控制概论水平。确定设备可靠性就是通过可靠性预测、试验等各种途径来确定设备的失效机理、失效形式等,设备的可靠性就是通过产品寿命周期中的一系列技术与管理措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设备可靠性的最优化。设备可靠性一般可分为结构可靠性和机构可靠性。结构可靠性主要考虑机械结构的强度以及由于载荷的影响使之疲劳、磨损、断裂变形失效:机构可靠性则主要考虑的是机构在动作过程中,由于运动学问题引起的失效。设备可靠性包括设计可靠性、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运行可靠性等。其中,设计可靠性和制造可靠性保证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水平,属于“先天因素”,对设备的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而运行可靠性与设备使用条件、工况环境、使用时间、零部件退化失效、操作维护等因素有关,具有时变性、动态性和特殊性,属于“后天因素”。同一台设备,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与工况环境下,其运行的可靠性必然不同。如同一台离心泵用于输送含水原油和清水二种介质时,运行的可靠性有差别,离心泵输送含水原油时,由于含水原油介质中可能有含硫物质,就会对叶轮、导叶等过流部件造成腐蚀,影响可靠性;离心泵输送清水时,如果清水矿化度较高或含有泥沙等,就会造成离心泵过流部件的结垢或磨损失效。一些关键设备的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这增加了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如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由于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致使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全部被摧毁,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环境灾难。一、设计可靠性设备设计可靠性可分为定性设计可靠性和定量设计可靠性。所谓定性设计可靠性就是在进行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应用成功的设计经验使所设计的产品达到可靠的目的。所谓定量设计可靠性就是充分掌握所设计设备零部件的强度分布和应力分布以及各种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基础上,通过建立隐式极限状态函数或显式极限状态函数的关系设计出满足规定可靠性要求的设备产品。在产品设计时,强调可靠性能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但不能说明在出现故障之后能不能修好或需花多长时间、多大代价才能修好。可维修性好的设备,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限度的资源(人力、技术、备件、维修设备和工具等)和最省的费用,经过维修使设备恢复到良好状态。可维修性既是设备可靠性的必要补充,又是设备维修保障决策的重要依据。维修工作的核心是保证设备的可靠性。设备结构的简单性、可互换性(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安全性、识别标记(防差错)等,是可维修性的重要设计准则,又是判断设备可维修性好坏的重要标准。只有当这些要求(其中包括一些量化指标)得到满足,可维修性才会有保证。设备的可维修性是设计时赋予的一种特性,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3又受人的因素和环境条件等的制约。设备人/机结合好、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大大提高设备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又可降低材料消耗。据有关方面统计,设计对设备质量的贡献率可达70%~80%,可见设计决定了设备的固有质量特性(如:功能、性能、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赋予了设备“先天优劣”的本质特性。一个机械系统、一台设备,不管其原理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全面,精度如何高级,若故障频繁,可靠程度很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可靠地工作,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就低,经济效果就差。从设计规划、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到修理报废,可靠性始终是系统和设备的灵魂。其中设计制造决定固有可靠性,而使用维护则保持使用可靠性。可靠性是评价系统和设备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研究系统和设备的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功能,结构日趋复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后使不可靠的因素增多,可靠性水平降低:新设备又要考虑更恶劣的使用条件,增加了保证其使用可靠性的难度:一旦发生故障则带来的危害往往很严重,维修费用很高。1.设计可靠性的影响因素(1)可靠性与规定条件相关所谓规定条件是指设备在使用时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维护条件等。例如:载荷、速度、温度、冲击、振动、润滑、环境、湿度、气压、风沙、含尘量、连续或间断工作等。同样的设备在各种环境条件、使用条件和维修条件下,其可靠性是不相同的。通常条件愈恶劣,可靠性愈低。因此,设计可靠性必须将设备的环境条件、使用工况条件、维护条件等充分结合,综合考虑机械结构、技术参数和附件配置等。(2)可靠性与规定时间相关所谓规定时间是指设备工作的期限,用时间或相应的指标表示。例如,滚动轴承用小时或百万转,车辆用公里。规定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长期的,如若干年;也可以是短暂的,如若干小时。通常工作时间愈长,可靠性降低。设计可靠性需结合特定生产需求,甚至企业的需要而定,在特定的时间内设备可靠性设计得以保证,即认为符合设计要求。(3)可靠性与规定功能有关所谓规定功能是指设备应具有的主要技术性能和使用功能。例如:承载能力、工作寿命、工作精度、机械特性、运动特性、经济指标、控制功能等。(4)可靠性与操作维护有关在设计可靠性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设备结构不出现故障;设备及零部件的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设备的使用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一个机械系统,一台设备其结构复杂、操作控制环节多、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人员操作控制的失误概率就会增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加,一定程度上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同样,结构复杂,维护拆装难度大,易使配件在维护中二次损坏,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为设备的维修增加工作量和费用,甚至埋下安全隐患和设备事故。2.设计可靠性的准则设计可靠性准则是在设计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来指导定性设计可靠性的条款,设计可靠性准则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设备产品而言的,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可靠性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凡具有产品型号(即规格、代号)的独立产品,在进行机械设计之前,均应编撰各自的设计可靠性准则,作为该产品设计时必须贯彻的输入文件。机械的设计可靠性应贯彻简化设计准则和“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原则(1)简化设计简化设计,就是在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时,不片面地追求性能指标的“高而精”,在满足使用要求和操作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用成熟技术,使产品的结构、组成和配置均得到简化,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零部件越少发生故障的概率降低,设备的可靠性就会提高,反之,设备的可靠性就会降低。结构简化是指产品的机械结构应尽可能地采用“一体化”的结构形式,减少组装级别与螺栓连接:组成简化是指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功能单元,减少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孤立地谈论简化设计显得太笼统,不具操作性。只有将简化设计与“三化”设计结合在一起才有实际意义。所谓“三化”就是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系列化的简称。“三化”是标准化的原则与方法在产品研制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是标准化活动的必然结果。这里的设备简化设计并不是将各种功能设备拼凑一起成橇的结果,它具有较强的集成性,系统集成和功能集成,同时简化设计以安全设计和可靠设计为前提,简化设计需要充分论证安全性和可靠性,一味地追求简化设计而忽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不可取的。(2)通用化所谓通用化就是直接选择具有互换特性(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互换性)的通用单元或部件,将其应用于所设计的产品中。通用化的实施对象,通常是为整机配套的部件、组件、零部件、附件,或者分系统级的产品。如果没有现成的通用单元或部件可供选用,则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制新的通用单元或部件,以满足正在研制和后续研制产品的使用需求。通用单元或配件在整机产品中的层次愈高、应用的范围愈广,则通用化的效果就愈明显。通用化就是不断地增加通用件的品种和扩大通用件的使用范围。实现通用化的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5方法有统一设计法和逐步积累法两种。将那些变化因素较少,而且重复使用频率较高的零部件,有计划地进行统一设计,独立编号。零部件通用化要求在互换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同一产品零部件、结构件等的使用范围,其内容包括:按零部件统一、互换等标准化原则,编制零部件图册,设计中优先采用标准件、通用件,以合理压缩和简化零部件的品种和规格。(3)组合化(模块化)组合化的实施对象,一般是较为复杂的产品,但不一定是最终的整机产品,可以是为整机配套的分系统或者设备的硬件产品,也可以是软件产品。这类产品通常要完成比较重要而且复杂的任务,在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任务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其分解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单元,随后选用不同的通用功能模块来分别满足其任务需求。对于某些特殊的需求,有可能找不到现成的通用模块,那么,就需要研制专用模块以满足此特殊需求。最后,再将这些通用的和专用的模块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新的产品就诞生了。(4)系列化系列化的实施对象,通常是最终要交付的整机产品。这里所说的整机产品可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大系统,也可以是一个很小的零部件或附件。总之,它们都是要直接面对市场、是可供用户选购的最终设备或配件产品。产品系列化是指将产品的主要参数、型式、尺寸、基本结构等作出合理的安排,以协调同类产品和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达到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同类产品的品种、规格合理分档、分级,形成系列,叫品种规格系列化。品种规格系列化的内容为“确定范围、合理分档、同类归并、统一设计”。系列化是搞好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内容有:制定产品参数系列标准、编制产品系列型谱、进行产品系列设计这类设备产品的主要参数(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可按照设备产品的特点和使用需求被划分成若干个档次,称为参数系列。然后,再根据参数系列编制产品的系列型谱。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都是依据该型谱进行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本机型系列化。所谓基本机型就是产品的型谱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可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系列化产品中每一规格(档次)的产品,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因此,系列化也是扩大了范围的通用化通用化是基础,为组合化和系列化提供标准的、通用的功能模块;组合化是应用由通用化提供的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层级的产品,可以是最终要交付的整机产品,也可以是为整机配套的中间级产品;系列化是结果,按照产品的系列型谱制造(或者组合)出各种系列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三者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利用通用6设备质量控制概论的模块组合出系列的产品。在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时,如果能够认真地贯彻“三化”原则,那么前面所说的结构简化和组成简化就肯定能够实现。贯彻“三化”原则,不但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而且可以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产品的固有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3.设计可靠性的要点设备设计可靠性要点主要有:确定整机及零部件的合理安全系数;贮备能力设计(冗余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结构安全性设计:安全附件配置设计部件之间连接设计:人机界面设计。(1)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指零部件在理论上计算的承载能力与实际所能承担的负荷之比值。确定安全系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冲击、海拔、腐蚀、振动、结垢等:2)使用过程中发生超负荷或误操作时的后果:3)为提高安全系数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是否合算等。安全系数的提高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达到,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构件尺寸、优选材料、增加重量或增加费用等方法来实现。(2)贮备能力设计(冗余设计)贮备能力设计是指将若干功能相同的零部件作为备用机构,当其中某个零部件出现故障时,备用机构马上启动工作,使设备仍能保持正常工作。例如,滚动轴承中的双排滚珠,当其中一排损坏时,另一排仍可以维持正常工作。采用贮备能力设计的产品,一般是有剧毒的化工设备、故障率较高的设备、流水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或一旦出现事故损失较大的设备。贮备能力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如果盲目采用贮备能力设计或设计不当,将会因增加体积、重量和费用而导致相反的效果。(3)环境适应性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是在设计设备时,应充分考虑使用时的环境工况条件,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耐环境、适应工况条件的措施。在机械设计时就应考虑其在极端恶劣的工况条件下运行的可靠性。在设计和试制阶段,要进行如环境试验、寿命试验、耐久性试验、可靠性测定等,试验或现场预计环境条件的可靠性试验。如对于沙尘地域的电气控制机械设计时需要采取较高的防护等级、防尘性能设计。(4)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在满足设备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其结构、零部件越简单越好。在此设计中尽可能使用标准件和通用件,不能只追求复杂和高水平的零部件,减少个性化零部件设计和···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百度百科 epub 书

  • 《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赵梓伶,张刚主编;蒋莉华,刘伟信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作者】赵梓伶,张刚主编;蒋莉华,刘伟信副主编【丛书名】妇幼保健信息质量管理丛书【页数】236【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690-3722-7【价格】76.00【分类】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质量控制【参考文献】赵梓伶,张刚主编;蒋莉华,刘伟信副主编.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本书作为妇幼保健信息从业人员培训系列教材之一,包括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概述、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基本要素、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规章与制度、质量控制与统计技术、常用质量控制指标等内容,便于培训人员总体了解和熟悉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开展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概述第一节信息与信息管理一、信息(一)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在国外的论著中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R.VHartly在《信息传输》一文中的描述:“信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1948年,Shao博士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并提出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熵的计算方法,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美国著名科学家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我国信息科学家钟义信教授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认为,在信息概念的诸多层次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层次:一个是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本体论层次,另一个是受主体约束的认识论层次。信息在不同的学科范畴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特征,同时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不同角度按不同层次对信息的理解和定义会发生变化,这也间接体现出信息概念的复杂性。目前学术界对于信息内涵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即信息不是事物本身的特征或特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征,并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变化,而这种特征与变化就是信息;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就是一组具有意义的事实或数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综合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加深,“信息”一词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2010年,我国《信息与文献术语》中将“信息”定义为:信息(iformatio)是在通信过程中用以增加知识的一般消息,包括事实、概念、对象、事件、观念、过程等。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数值、文字、图形、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二)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特性是指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信息的主要特性如下。1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1.客观性:信息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与物质、能量“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事物的三个基本方面2.普遍性:信息的客观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只要有事物存在,就会有其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就存在着信息。因此,信息是普遍存在的。3.依附性:信息能够体现物质和能量的形态、结构、状态和特性,但本身却不能独立存在。信息只有被各种符号系统组织为不同形式的符合序列,并最终依附于一定载体上才可能被识别、存储、传递、显示和利用。4.可识别性:信息能够通过人的感觉被接收与识别,而且因信息载体不同而导致感知方式与识别手段存在差异。5.相对性:客观上信息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认知主体来说,人们实际获得的信息总是有限的。由于不同认知主体有着不同的感知能力,对同一事物获得的信息是因人而异的。6.可转换性和可传递性:信息的表达方式及符号系统与物质载体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说,信息可以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或几种状态。比如,物质信息可以转换为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代码、电信号等。信息的这种可转换性也同时决定了信息具有可传递性7.共享性:信息区别于物质、能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以被共同占有共同享用。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但可以被信源和信宿共同拥有,而且还可以被众多的信宿同时接收利用。根据物能转化定理和物与物交换原则,得到一物或一种形式的能源,必失去另一物或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但信息交换的双方不仅不会失去原有信息,而且还会增加新的信息。信息还可以广泛地传播扩散,供全体接收者共享。8.时效性:信息的存在有着一定的时效性。“稍纵即逝”“瞬息万变”便是信息时效性的真实写照。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获取、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加快速度,以便及时加以利用。9.可再生性:人类一方面在不断利用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创造各种新的信息。因此,信息永远都在产生、更新、演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社会自然界不可或缺的可再生资源。10.可存储性:信息不但能通过人的大脑进行隐性存储,也能通过物质载体加以显性存储,而且还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来存储。11,可扩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使用信息的效能随之提高,信息的应用面也越来越广,于是信息在运用过程中不断扩充,从小到大,从片面到全面,从零乱到系统,从不成熟到成熟。运用过去的资料及经验,结合现在的情况预测未来,就是信息扩充的典型例子。2·第一章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概述·12.可压缩性:信息的压缩是指对信息进行集中、综合和概括等处理,将其压缩成精炼、便与存储的形式。信息的压缩便于信息的规范化,有利于信息的存储和管理,同时使信息知识化、智能化,有利于决策和控制。信息的压缩形式多种多样,信息的数据化、表格化、账页化、图像化及手册化都是对信息的压缩。(三)信息的分类鉴于信息内涵的广泛性,为了正确认识信息,科学地度量信息,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信息,可以将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下分类:1.按照信息的产生和作用机制,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1)自然信息:指自然界中的各类信息以及人类生产的物质所产生的信息,包括生命信息、非生命物质存在与运动信息、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之间的作用信息等。如生物信息有肢体语言、动物的叫声等,非生物信息有天气变化、地壳运动等。(2)社会信息:指人类各种活动所产生、传递与利用的信息,包括一切人类运动变化状态的描述,如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和生活信息等。2.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分为消息、资料和知识。(1)消息:是关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的最新报道,强调事物当前动态的信息,有较强的时效性,主要用于了解情况。(2)资料:是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与社会现象的原始记录,强调客观现实的真实记载,有较强的累积性,主要用作论证的依据。(3)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发现、发明与创造的成果,强调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普遍认识和科学评价。3.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信息划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1)语法信息:由于主体具有观察力,能够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由此获得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2)语义信息:由于主体具有理解力,能够领悟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由此获得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3)语用信息:由于主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所得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三者综合在一起构成认识论层次上的全部信息,称为全信息。4.按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度,信息划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1)一次信息:指未经加工或略微加工的原始信息,如会议记录、论文、统计报表等。(2)二次信息:指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供检索用的信息,如文摘、索引等。3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3)三次信息:指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线索,查找和使用一次信息以及其他材料,进行浓缩、整合后产生的信息,如研究报告、综述等。5.按照事物产生、成长直至结束的发展过程,信息分为预测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和反馈信息。(1)预测性信息:指事物酝酿、萌芽等阶段产生的信息,它对管理人员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及时采取有效决策至关重要。(2)动态性信息:指在事物成长、发展阶段产生的信息,为决策者及时掌握决策实施情况起到及时的作用。(3)反馈信息:指在事物结束阶段或者某一阶段完成后产生的信息。6.按动静状态,信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1)动态信息:指时间性较强、瞬息万变的新闻或情报信息。(2)静态信息:指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相对稳定、固化的信息。7.按传递的范围,信息分为公开信息、内部信息和机密信息。()公开信息:指传递和使用的范围没有限制,可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信息。(2)内部信息:指不能公开传播,只供内部掌握和使用的信息。(3)机密信息:指必须严格限定使用范围的信息8.按反映的事物状态,信息分为常规性信息和偶然性信息(1)常规性信息:指反映正常条件下的常规事件的信息,如统计月报信息、天气预报信息等。(2)偶然性信息:指反映偶然的非常规事件的信息,如某地发生地震、火灾以及飞机失事等。9.按稳定程度,信息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1)固定信息:指通过不断变化的大量信息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所形成的各项原则、制度、标准等。(2)流动信息:指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时间变化的信息,如商品供求信息等。10.按发布的渠道,信息分为正式渠道信息和非正式渠道信息。(1)正式渠道信息:指由正式组织发布并通过正式组织向外传播的各类信息,如官方新闻发布会、正式报告等。(2)非正式渠道信息:指从正式渠道以外获取的各类信息。11.按反映事物的范围,信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1)内部信息:指反映事物内部状态的信息。(2)外部信息:指与特定系统有关联的信息。4·第一章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概述·二、信息管理信息管理(iformatiomaagemet,IM)是管理学的分支,因此具有管理学的共性,同时作为一个专门的管理类型,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一)信息管理概述1.信息管理的概念。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充,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关于信息管理的概念,国外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尽管学者对信息管理的内涵、外延以及发展阶段都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人们公认的信息管理概念可以总结为: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狭义的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加以管理,信息是被管理的对象。邬锦雯在《关于“信息管理”》一文中拓展了这一定义,提出信息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信息管理的目标是有效满足信息需求。信息管理通过资源配置来实现其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广泛查阅,人们认为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队伍管理。信息管理实际上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它不单对信息进行管理,还对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人、设备、机构等)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2.信息管理的范围。不同的信息管理学派对信息管理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使得对信息管理的内容、范围的界定不尽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1)信息管理主要研究信息业的环境管理(包括社会信息业、信息技术与传递媒介、社会信息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通管理(包括信息服务、信息市场、信息经济)及信息事业管理。(2)信息管理的范围包括信息资源开发、调配与组织管理,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信息的解释、控制与组织,信息研究、咨询与决策,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服务与用户管理,信息经济管理及与信息活动有关的社会管理。(3)信息管理可分为微观信息管理(数据、文件、资料等)、中观信息管理(各种信息系统、信息机构等)和宏观信息管理(信息网络业、信息市场、信息教育等)。此外,还有一种与这种划分法相同,但其内涵归属不同的观,点,认为信息管理的微观层次是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中观层次是指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宏观层次则是指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再加上信息产业管理。5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质量控制(4)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环节管理、系统管理与产业管理(5)信息管理主要研究信息政策、规划、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机构的设置和组织,人员的配置,人员的使用与培训,经费及成果管理等。(6)信息管理含有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及待业的队伍管理五种不同的意义。3.信息管理的过程尽管不同管理学派给出的信息管理的概念不尽相同,但在不同领域中信息管理的过程却是相似的。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存储。信息收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预先设计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原始信息的过程。信息传输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利用信息的可共享性,对信息的内容进行传播的过程。信息加工是指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形式和内容进行处理,从而产生新的再生信息,使信息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信息存储是指将有用的信息通过一定的载体保存下来,可以对信息进行再利用或再传播的过程。(二)管理信息系统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授GordoB.Davi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机器系统。它能提出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较为全面地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特别强调了模型和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反映了管理信息系统可在高、中、基础三个层次上支持管理活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是比较广泛的,其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多要素、多功能的复杂大系统,无论是大规模的国家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一个部门的管理信息中心,只要担负着收集、加工与传递信息的功能,都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根据其组织规模、结构方式、大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输入功能:根据管理信息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准备和提供统一格式的信息,使各种统计工作简化,降低信息成本。输人的信息不断适应信息环境变化的特征,服务于用户的需求。2.存储功能: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不仅要求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巨大的存储容量,而且要求对大量存储可能带来的检索、输出方面的困难以及效率不高等问题,要合理科学地解决,尽量减少投资,扩大整体存储量,保证存储信息数据资料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3.处理功能:大量信息资料和数据存储以后,必须及时地利用数学方法和各种模型进行加工处理,这是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的生产过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应将分散的业务集中统一处理,尤其应当尽量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协6···试读结束···...

    2022-11-22

  • 《设备质量控制基础》付天坤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设备质量控制基础》【作者】付天坤编著【页数】229【出版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647-6818-8【价格】45.00【分类】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参考文献】付天坤编著.设备质量控制基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4.图书目录:《设备质量控制基础》内容提要:全书共分为9章,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介绍了设备质量控制方面常见的理论知识和常用管理方法,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手段、检测方法的控制、检测的实施和技术评价,统计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工业生产企业中常用的预防性维护和点检技术,设备质量控制实施程序化、标准化管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本书系统性较强,操作可靠,同时收录了相关质量、计量和标准化管理的技术资料,可以作为从事设备管理人员、技术操作人员的参考书。《设备质量控制基础》内容试读第一章现代管理理论与基础知识·2·设备质量控制基础第一节设备质量控制概述一、质量的概念(一)质量的定义质量是一个用得很多的词,它可以用于衡量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以表示事物的好坏程度。对质量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如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朱兰对质量的定义是:“质量就是适用性”。IS0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质量的表述是“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综合各种定义,我们认为,质量就是实体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性的总和。(1)“实体”对企业而言,可以是一件产品、一个过程或一项服务。质量度量的不仅可以是产品,而且可以是活动、过程、组织、体系、人员,以及上述各项的任意组合。(2)“需要”是指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或虽未规定但是实体必须达到的要求。“需要”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仅就产品质量而言,就包括内在质量、外在质量、包装质量和服务质量。(二)质量的内涵掌握质量的定义,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质量的内涵。1.质量是一种标准质量以确定的标准为保证,这种标准需要根据顾客满意的原则来制定。质量不是抽象的概念,组成它的是各项可以量化的指标,它需要通过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表明它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标准是根据顾客满意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它不是凭借主观愿望所制定的标准。当企业掌握了顾客满意的高标准之后,就可以根据这一标准,让其他厂家生产,然后贴上商标去销售,这就是“贴牌生产”“虚拟经营”。2.质量是一种承诺质量是企业通过产品对消费者的承诺。企业的市场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在于它的社会信誉,而这种信誉最直接的来源就是产品质量。消费者从产品质量中体验到企业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理念,从而产生对企业恒久的信任。3.质量是一种系统企业要使生产的产品超过同类产品,并且保持极高的稳定性,就要从系统着手,从多第一章现代管理理论与基础知识·3.方面努力。这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指技术含量、产品构造、销售服务、销售网络、促销手段等多种因素。只有些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在市场上体现出超越同行的质量。其次是指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按照质量标准达到要求,最后才能形成过硬的质量。因此,要想有名牌的质量,需要有名牌的工人、名牌的技术、名牌的管理,进而才会有名牌的产品。正因为质量是一程系统,所以,今天高质量产品的受益者不仅是用户和顾客,而且包括业主、员工、分销商、供应商和社会。用户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了企业内部,所谓“生产部门是采购部门的用户”“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等。(三)质量特性1.质量特性是质量好坏的具体度量特性是用于识别与区分一个对象的可描述或可度量的属性。质量特性是指实体所特有的性质,它是实体满足需要的能力度量。因此,质量的好坏实质上反映的是质量特性的差异。质量特性是在设计、研制、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包括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全过程中实现并得到保证的。这全过程中各项活动的质量决定特性,从而决定产品、服务、软件的质量。2.真正质量特性与代用质量特性质量特性从用户角度可分为真正质量特性和代用质量特性。直接反映用户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是真正质量特性,如汽车轮胎使用寿命的长短是真正质量特性。制造企业为满足用户的期望,确定一些数据和参数,来间接反映真正质量特性,这些数据和参数是代用质量特性,如耐磨度、抗压和抗拉强度是反映汽车轮胎的使用寿命的长短这一真正质量特性的代用质量特性。可以看出,真正质量特性是用户的期望,代用质量特性是实现真正质量特性的手段或方法。制造企业通过代用质量特性来实现对产品的控制。选择代用质量特性,是制造企业满足用户期望,实现真正质量特性的途径。服务企业的真正质量特性是直接反映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和要求的方面,如及时、方面、舒适、尊贵等,而服务企业为实现真正质量特性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如顾客等待时间、满意度等,则是服务的代用质量特性。为了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无论是真正质量特性还是代用质量特性,都应当尽可能定量化,这是实现有效质量控制的客观要求。(四)与质量相关的概念学习质量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组织、过程、产品和顾客这四个基本的术语的概念。1.组织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例如:公司、集团、商4设备质量控制基础行、社团、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2.过程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过程可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3.产品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别:服务(如:商贸、运输):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电视机);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4.顾客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二、质量控制的概念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将质量控制定义为:制订和运用一定的操作方法,以确保各项工作过程按原计划方案进行并最终达到目标。他列出了质量控制的7个步骤:(1)选定控制对象—控制什么;(2)配置测量设备;(3)确定测量方法;(4)建立工作标准;(5)判断操作的正确性;(6)分析与现行标准的差距;(7)对差距采取行动。总的来说,质量控制就是在经营中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控制,关键在于把握何时采取何种措施,最终结果是按照质量计划开展的活动。三、设备的含义设备是指可供企业在生产中长期使用,并在反复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和功能的劳动资料和物质资料的总称。具体来讲,它包括机器、仪表、工业炉窑、车辆、船舶施工机械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机器。设备是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衡量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来说,设备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物质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设备是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劳动工具“设备”的改···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百度百科 epub 书

  • 《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杨美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作者】杨美华主编【页数】457【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679-1325-7【价格】90.00【分类】中药材-产品质量-质量控制-中药材-产品质量-分析【参考文献】杨美华主编.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内容提要:本教材首先概述了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重要性、发展历程、特点、研究对象及中药分析的依据和基本程序,然后通过实例参考,介绍了植物药材中所含的各类成分类型及检测特点,矿物药中重金属与有害元素形态分析,并将化学计量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随后重点介绍了中药中典型的外源性污染物的分析与控制,包括产毒真菌与真菌毒素、农药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重金属与有害元素、二氧化硫的残留;并首次将真菌毒素、农药和重金属的转移与脱除引入到该书目当中,接着对中药材及饮片科学养护的影响因素、管理规范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详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相关数据库,并对其相关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以及常规实验及分析仪器的使用与操作进行了介绍。《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中药是中医药学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人类健康、保健、繁衍做出巨大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是我国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健康产业主要的载体之一。中药的真伪直接关系着临床药效的优劣与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如何对中药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分析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研究的关键和热点。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是推动中药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由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生产也已经从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发展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规模化的大生产。中药的现代化促进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标准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支持组分中药的发展,明确药效物质基础,促进质量标准提升。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要求,为今后完善中药、民族药等的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明方向。因此,中药质量研究者要根据中药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其质量标准,逐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安全、有效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数千年来中药一直处于不断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药的研究一直沿着中药质量控制的主线不断深化,历版药典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由单一到多元化,不断地发展进步。因此,总结前人经验,补充完善、提高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提升中药标准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一、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重要性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物质量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建立质量标准,并对其质量加以控制。中药质量是对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反映和表征,是中医临床用药和中成药有效性控制的重要依据,是保证中药功效稳定的核心所在。(一)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安全和功效稳定的核心安全性是中药的关键属性之一。随着中药在大健康产业上的应用,中药安全性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一般而言,中药的安全性主要指中药本身的内源性毒性物质及外源性污染物(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和二氧化硫等)。对于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我国传统中医药学者都很重视。中药本身含有的内源性毒性成分是其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使用不当是引发其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如误服伪品,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药物使用剂量过大,炮制不当等。质量控制标准低也是诱发中药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中药老品种,在地标省部颁标准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目前的安全控制标准,在临床应用中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客观、规范的中药安全性的评价方法,缺乏有毒中药安全质量控制标准。外源性有害物质区别于中药本身所具有的特异性内源性有毒化学成分,是中药在种植、采收、加工和储藏等过程中可能从环境中吸附或蓄积,不当炮制、加工、储藏所造成的污染。外源性污染物主要包含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残留等。外源性污染物不仅降低中药的疗效,也给中药安全使用带来隐患。国内外对中药材中外源性污染物都制订了严格的限量标准。《中国药典》2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2015年版,一部)高度重视中药的安全控制,防止滥用或过度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制订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的限量,对由于硫磺熏蒸造成性状改变的中药材品种进行了研究与修订;人参、西洋参增加16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限量要求:对易霉变的柏子仁、决明子、使君子、槟榔、麦芽等19味中药及其饮片增加黄曲霉毒素的限度检查要求四中药治病的优势之一在于复方用药,“君、臣、佐、使”的药物相互配伍协调,起到单味药无法实现的效果。中药成分复杂,类型多样,同一种中药经过不同的炮制处理,往往得到性味归经和功效不同的饮片,临床疗效也不相同。一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就非常复杂,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就更加复杂,给中药质量控制带来很大困难2。中药及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从单一成分到多成分控制,再到结合指纹图谱以及化学计量法最大限度地控制样本中的定性、定量信息。近年来,生物效价、谱效关联等方法开始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的稳定。总之,现代多元化的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不仅增强了中药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控制,且进一步提升了中药疗效的稳定性。(二)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是中药产业全过程的质量保障随着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药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稳定性成为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中药产业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得到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21条中明确指出:制订中药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加强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实施中药材质量保障工程,建立中药生产流通全国成果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形成全品种、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明确要求,企业需要贯彻执行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结合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控制技术,建立贯穿产品生产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全产业链质量追潮体系,以保证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中药从原料到产品,中间经过诸多程序,如原药材种植、加工、煎煮、干燥、制剂等,每一道工序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同一原料经过相同的生产过程,最后的产品质量会千差万别。因此,从原料到产品的每一过程中每一环节都需要控制,确保中药产业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一致性。第一,中药材种植环节。我国中药材达12807种,经营药材1200多种,常用药材600种。中药供应主要靠人工栽培。目前人工种植品种达300余种,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亩(1亩≈666.67m2),其中符合规范化种植的基地达100万亩,为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中药种植过程中种子种苗、引种及野生抚育、栽培管理、产地及生产布局等因素对中药的质量和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药材好,药才好”,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的加强必然促使中药产业认真对待中药原料的问题,从源头保障质量,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基石。第二,中药饮片生产制备过程根据“依法炮制”,饮片质量评价根据“生熟有度”。由原料种植到采收加工,中间不可忽略的便是炮制、切片等加工工艺。中药饮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复杂,影响原料质量。因此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对炮制工艺技术和饮片质量评价技术进行传承和创新,确保重要临床疗效至关重要。进而,在中药生产加工过程中,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也不容忽视。因此,秉承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根据中药材多成分,流通系统复杂及生产过程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对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及中药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监管体系有重要意义。(三)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是中药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中药的发展由中药始祖《神农本草经》到药物学集大成者《本草纲目》,由丸、散、膏、丹等传统剂第一章绪论型到现代各种剂型,均是在历史精华基础上经历时代演变发展而来,是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产物。因此,中药在世界医药学界拥有一席之地。中药要想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步,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结合时代特点和实际需求,辩证扬弃、修正创新,促进其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近年来,传统医学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同时天然药物市场的迅速扩大都为中药国际化提供广阔的国际空间,中药国际化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国际医药市场执行“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标准。中医药的基础研究还有许多含混不清的问题在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均未能充分利用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中药国际化。我国现有的中药标准缺乏使发达国家认同的说服力。由于中药组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难以制订出有效的质量标准)。此外,中药在国外多以食品或保健补充剂得到认可,安全性按食品标准执行,外源性有害物的超标成为中药走向国际的技术壁垒之一。缺乏客观反映中药质量的标准成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绊脚石。中药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首先要标准化,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二、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发展历程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推动了中药的发展。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用“尝”的方法,发展到利用药材形态、性状、气味及一些简单的理化反应现象,来判断药材真伪优劣,再到利用现代大量科学技术手段如植物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及药理学等相关科学的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有了很大的飞跃。中药质量控制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中药的进步。从我国最早的中药标准《神农本草经》,到唐代我国历史上首部国家颁布的药材标准《新修本草》,再到《本草纲目》对中药标准进一步深化,以及迄今为止发行10个版本的药典,是我国中药标准进步的集中体现2,6。纵观我国中药质量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以性状鉴定为主的古代中药质量控制性状鉴定通过观察中药视之可见、嗅之可闻、尝之可得、触之可及的客观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质地、表面和断面特征来判断中药的真伪优劣。这些鉴定方法是几千年劳动人民和中医药从业者鉴别中药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医药得以继承的体现。感官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口传心记和药工的经验沿用,以眼看、鼻闻、口尝、手摸等直观方法或水试、火试等简易的实验,对中药品种和品质进行鉴别)。这种鉴别带有强烈的个人经验主义,还不能形成统一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系统。(二)从显微鉴别到理化鉴别的近代中药质量控制20世纪20~50年代,中药的显微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显微鉴别可以观察药材的显微结构、特征性组织等,至今仍然采用。《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附录首次收载“中草药及成方显微鉴别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将显微鉴别作为成方制剂的一种常规鉴别方法,打破以往所谓“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之说,同时能有效控制投料的真实性。随着科学进步,中药的理化鉴别开始出现,通过中药中某些成分的理化性质及理化反应,直接鉴别中药。理化鉴别的色谱分析法对中药的鉴别起到了重要作用。薄层色谱法(thilayerchromatograhy,TLC)首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鉴别中药材及成方制剂仅9个品种,其中锁阳鉴别为纸层析,三七等8个品种为薄层层析。《中国药典》(1985年版)中,薄层鉴别首次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及成方制剂的鉴别。《中国药典》(1990年版)是中药薄层鉴别的一个转折点,增加了对照药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没有化学对照品无法鉴别的困难,这也是薄层指纹图谱的雏形,进一步解决了不同品种药材含相同化学成分的鉴别问题。该理念优于国外药典,促使中药质4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量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8,(三)以化学成分为中心的现代中药质量控制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以活性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为标志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指标。主要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erformaceliquidchromatograhy,HPLC)、气相色谱法(gachromatograhy,GC)、毛细管电泳法、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aortioectrom-ty,AAS)、DNA分子标记技术等,同时,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辅助分析也不断得到应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特点是定量方法的大量采用,从单一成分的检测发展到多个成分的检测,一测多评,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的建立,更加全面地应用到中药质量控制中中药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本质上是《中国药典》色谱技术在应用上延伸。中药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是指中药或制剂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分析方法来检测能标识所含各组分群体特性共有峰的图谱。由于两种图谱包括已知成分、未知成分,能显示两者的相对含量,对保证中药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有促进作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有选择地在中药注射剂、中药提取物和少部分中成药质量标准中采用HPLC色谱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技术控制产品质量,到《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应用比例有所上升,指纹图谱增加至22个,特征图谱增加至35个,避免了其他鉴别方法的单一性、局限性。一测多评技术指用一个对照品对多个成分进行定量。《中国药典》(2010年版)首次将该技术应用到黄连(味连)的含量测定中,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新增品种有丹参、生姜、银杏叶提取物及银杏叶系列制剂。该技术既体现有效成分多指标成分质量控制要求,又节省了成本,节约了对照品的消耗。此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chromatograhy-maectrometry,LC-MS)、DNA分子鉴定技术、薄层-生物自显影方法等技术也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开始应用于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别)。随着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生物评价方法开始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中。生物评价是将药物作用于生物体或离体器官与组织上,检测药物对其的特定生物效应,从而评判作用药物的生物活性(包括药效作用与毒性作用),控制和评价药物的品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水蛭和洋地黄叶均采用了生物评价方法判别其品质和毒性[列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取得长足的进步,现行的化学标志物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如何让其再上一个新台阶,科研工作者从评价模式和技术手段上提出多种创新思路,为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进一步提高献计献策,如谱效整合指纹图谱技术、等效成分群体系、效应当量模式、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等。三、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特点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评价及控制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技术体系。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有以下特点。(一)疗效与安全性并重是中药应用的基本要求在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中,安全性问题应放在首位。近年出现的多起关于中药安全的负面报道,使中药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药危害性主要是由中药本身的内源性毒性物质及外源性有害物质引起。凡是药物就有毒副作用,中药也不例外。中药较西药相比,其来源于天然药物,相对安全和低毒。因此,中药安全无毒是指在规定的品种、用法、剂量、配伍、剂型等范围内而言。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在临床验证后中药偏性的程度,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对中药临床滥用的一种警示,也是我们现今乃至将来进行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时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我们应加强中药毒副作用方面的研究,特别要注意阐明中药的毒性成分及有毒剂量,然后制订限量标准规范使用。此外,中药中第一章绪论5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污染同样带来不可估量的安全问题。特别是中药材种植和加工过程尚缺乏生产规范,农药与化肥滥用,加工过程中过量硫熏、超剂量辐射,不科学的贮藏条件及贮藏期等,均可导致农药重金属、二氧化硫、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残留严重超标。因此中药质量控制及分析也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并制订相关限量标准有效控制危害,保证安全。不仅有效地提升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能够整体提升中药材的质量,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二)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要符合中医药的特点1.坚持药效组分原则,突出有效性。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鉴别手段如理化鉴别与薄层鉴别等方法,多是在借鉴化学药品的鉴定模式和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中药西化的方法已经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最典型的问题是检测控制的成分不是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实际疗效成分没有直接关系。尽管质量标准要求的成分达标,但不能有效控制中药的真伪和药效。如冬虫夏草以腺苷为检测成分,既不是专属成分也不是有效成分,这样的检测对质量控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成分要与功效相关。2.坚持专属性原则,突出可控性。注重质量控制的专属性、有效性,由测定的指标成分逐渐向测定活性成分转变,由单一成分定性、定量向有效成分、多指标成分质量控制转变。建立与质量直接相关、能体现中药活性的专属性检测方法。如采用液相-质谱串联技术,建立专属的肽类二级质谱特征图谱鉴别方法,可有效区分阿胶、黄明胶等不同胶类药材。3.坚持整体性原则,突出全面性。中药的特点是整体性、多靶点、多途径,如果仅控制一个或几个单一起效的化学物质,必然导致质量控制的“失真”,故需要建立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色谱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技术能够基本反映中药内在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符合中药的整体、宏观的特点。如果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能和中药的功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中药的质量控制上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坚持协调统一原则,突出一致性。对于中成药同系列品种,我们按照同一个要求进行研究和提高,力争做到系列品种标准基本一致或大体一致,突出自药材、饮片到中成药控制的系统性、均衡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o,。(三)应用特色技术,提升中药质量控制的水平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诠释中药本质,保证其质量、安全有效,新的技术方法如生物指纹图谱、代谢指纹图谱也在不断尝试;此外,联用技术(LC-MS、GC-MS、LC-NMR)与化学计量学的结合,以及化学和生物学的结合,使中药的质量控制与分析沿着综合、全面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前进。四、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中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多组分/成分经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病治病的功效,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中药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药效的发挥,还直接关系使用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无论是中药材、中药饮片还是制剂,若要成为临床相关的药用产品,必须达到安全、有效和稳定等一系列标准。一直以来,中药质量控制都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关键问题之一,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研究对象和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评价模式现行的中药质量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药质量标准的模式建立的,对中药来讲没有从整体把握药物。中药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评价,标准与中医临床脱节,难以反映其有效性2。因此,建立符合中6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医药理论,从整体上反映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均一等特征是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二)研究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促进中药产品的均一和稳定中药成分复杂,中成药等产品多数以复方为主,成分更加复杂,对每种活性成分进行控制的可能性不大,且操作性不强。采用恰当的方法保证批次间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保证临床疗效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中药产品质量与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从药材到产品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方法是保证药品质量均一、稳定的有效途径。(三)建立基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的质量控制与分析标准中药药效物质的阐明是解释中药作用奥秘的关键,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与基础。由于中药作用的特点,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难以预测,中药药效物质的阐明一直进展缓慢。目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药效物质没有与相应的疾病结合起来,药效物质基础的辨识和筛选技术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多靶点整体作用特点不吻合,没有重视药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工作4。因此,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在未来的研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阐明药效物质,解释中药作用机制,建立基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的质量控制标准。(四)研究中药质量变化规律,促进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加,中药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2015年我国颁布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产业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中药质量和分析的科研工作者紧紧围绕着这一规划开展以下研究内容©: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在植(动)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为中药材的采收、生产和合理利用奠定基础:配合中药资源深入开发新途径研究,推进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促进中药产业化进程。(五)研究中药内源性毒性成分和外源性污染物的积累、转移及分布规律,提高中药的安全性伴随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药安全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敏感话题。中药安全是中药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药现代化走向世界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于中药内源性毒性物质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和方法加强本草考证、炮制等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并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其使用剂量、剂型等参数,确保中药的安全。对于外源性污染物,提升检测水平,制订和提高限量标准,还要在限量标准的指导下,加强中药栽培、采收加工、贮藏等的规范化,减少污染途径,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推动中药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小结本章对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发展历程、特点、研究任务和对象进行了概述。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千百年来对抗疾病经验总结的精华。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健康理念的逐步形成,中药具有的医疗价值和潜在的开发价值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是中药有效性、安全性的反映,是中医临床用药和中成药有效性控制的基础。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要以中药自身的特点为核心,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和模式,保证质量控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中药真实、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目的。思考题1.中药质量控制对中药品质的意义。···试读结束···...

    2022-11-22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官网 协和医学院出版社

  • 《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王维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作者】王维明主编【丛书名】“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页数】228【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80-5871-6【分类】纺织品-染整-质量控制;纺织品-染整-质量管理【参考文献】王维明主编.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内容提要:《印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以现代质量观为中心,较为详细地阐述质量与印染产品质量的内涵,简要介绍了产品质量管理理论及统计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系统讲解了生产技术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信息管理、产品开发与产权保护等相关知识在对印染产品质量进行控制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设置了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印染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能力及新产品工艺设计能力。《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质量与印染产品质量第一节质量的概念质量是人们在活动实践中对所发现的有关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反映了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一、质量的基本概念(一)质量的定义质量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概念,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因关注点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S09000标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IS0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IS09000:2000在总结了质量不同概念的基础上,将质量概括为“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质量以产品、体系或过程为载体。“固有”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它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定性的或定量的。特性有物理的、感官的、行为的、时间的、人体功效的等多种类型。(2)“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特定要求”可使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等:“规定要求”是经明示的要求,需在文件中予以阐明。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3)质量是名词。“质量”本身并不反映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的程度。所以,产品、体系或过程质量的差异要用形容词加以修饰,如质量好、质量差和质量高等。(4)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定期对质量进行评审,按照变化的需要和期望,相应地改进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二)质量的含义“质量”具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质量就是指产品的质量;广义的质量,既包括产品质量,又包括生产过程、生产活动在内的工作的优劣程度。狭义质量概念与广2丨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义质量概念的比较如表1-1所示。表1-1狭义质量概念与广义质量概念比较项目狭义质量概念广义质量概念产品有形制成品(硬件)硬件、服务、软件和流程性材料产业制造业制造、服务、政府等各行各业,营利或非营利组织过程直接与产品制造有关的过程所有的过程:制造等核心过程、销售等支持过程质量被看作是技术问题经营问题顾客购买产品的顾客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关人员如何认识质量基于职能部门的文化基于普遍适用的“朱兰三部曲”原理质量目标体现工厂的各项指标公司经营的计划承诺和社会责任等劣质成本与不合格的制造品有关无缺陷使成本综合最低质量的主要评价符合规范、程序和标准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体现各方价值改进是用于提高部门业绩公司业绩质量管理培训集中在质量部门全公司范围负责协助质量工作中层质量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组成的质量委员会二、质量内涵的发展(一)质量内涵的演变历程原始时代的生产者即消费者,以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为目的。自从出现了社会分工,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生产者需要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此进行产品生产,此时质量意识已经萌生。但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产品一直依靠手工方式来生产,产品的质量依靠技术和技巧熟练的工匠来保证,此时没有人对“质量”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工业革命和大生产方式出现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一些专家相继提出了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深化和完善。质量内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顾客及相关方满意质量”的三个历程。1.符合性质量克劳士比在1979年对质量的定义有一个经典而严格的叙述,即“质量是符合要求”。在这个定义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价于全部可测量的满足标准的特性参数,也就是说,符合性质量的判断依据是标准和特性参数。此时,质量的问题也就转化成了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问题,质量变得清晰可见。由此可见,符合标准的产品或服务就是合格的。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对质量的理解大都是这种“符合性质量”。“符合性质量”是一种静态性质量观,难以全面反映顾客的要求,特别是隐含的需求和期望。而且符合性质量受标准是否先进的限制,如果标准不先进,即使是百分之百的符合标准,也不能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为此,质量的概念在满足符合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第一章质量与印染产品质量丨3“适用性”的概念。2.适用性质量1988年,朱兰在其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第4版)中对质量定义的多种含义进行了探讨,将“实用性”定义为“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强调了“满足顾客需要”在质量概念中的决定性作用。同年,戴明在质量概念中着重指出,必须用顾客满意的术语来定义质量,把“质量”与“过程”“经营”“顾客满意支付的价格”联系起来,从而扩展了质量的内涵。适用性质量关注的对象是顾客,判断依据是顾客在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要求。适用性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和丰富,如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依据顾客的要求和感受,提出了基本型、期望型和魅力型的适用性质量。3.顾客及相关方满意质量事实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满足顾客以外,也离不开股东、政府、员工、供应方、社会、环境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情况对企业的经营成败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心无旁骛地只关注顾客的需求,逐渐给供需双方之外的其他相关方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应该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此时,“相关方满意的质量”便应运而生。IS09000:2000标准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的“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相关方除了顾客外,还应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方等交易伙伴、政府部门、社区、自然环境等。新的质量定义体现了对所有相关方利益的重视,质量的评价对象从产品扩展到过程、体现等所有方面。(二)质量内涵演变的背景质量内涵的形成及演变是与其环境密切相关的,反映到质量的环境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另一个是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始终是质量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动力。1.市场需求结构的演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质量的要求只是满足一般的基本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生产出什么产品,顾客就购买什么产品,市场基本由卖方主宰,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时候,企业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质量活动集中在降低故障出现率上,以产品为关注点的“符合性质量”精辟地概括了这个时代人们对质量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人们平均拥有的财富增加了;另一方面,商品市场的供给越来越充沛,买方市场逐渐形成。此时顾客有了购买力,又有了极大的选择空间,需求量和期望值被迅速提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顾客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过去那种顾客对市场知之甚少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此时,顾客不再满4丨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足于规模需求市场时厂商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而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注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成为必然的选择。“适用性质量”成为市场供需双方多次博弈后达成的暂时平衡中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追求卓越已成为市场上普遍的共识。在全球经济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千变万化、创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顾客对质量的感知远远超出其期望。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使顾客感到惊喜,为顾客提供卓越的、富有魅力的质量,从而真正体现顾客的价值。2.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如果说市场需求结构的演化为质量内涵的演变创造了必然性的话,那么,18世纪末以来的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则为质量内涵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18世纪末期,以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使人类从手工工具时代跃升到机器时代,促使社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生产力飞速发展,从此,企业逐渐变得专门化,大生产方式开始出现。由于这个时期仍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因此,顾客没有质量的话语权,企业完全主宰着市场,只要符合标准,就是高质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等其他技术的发展,把人类文明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也带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发展,使企业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的产品也日益丰富,供大于求的局面逐渐出现,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天平开始向消费者这一端倾斜,消费者在市场上有了话语权。此时,企业不得不开始关注顾客的需求,质量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大规模生产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衰退,70年代衰退速度进一步加快,到了80年代,在大规模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大规模订制生产方式开始出现。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得益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发生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规模订制生产,要求企业根据消费需求生产出多品种的个性化产品,进而要求生产流程必须具有相当的敏捷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大批新技术被应用到生产流程中,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成制造(CM)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流程的刚性,使生产线的快速组合成为可能,大规模订制生产才具备了技术基础。随着生产方式从规模生产向规模订制生产的转变,在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不少学者提出了主观质量的概念,认为“符合性质量”是一种客观的质量,而顾客满意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主观质量。综上所述,质量这一客观事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市场需求结构的演化和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两个最主要的驱动力,质量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地延伸和扩展。第一章质量与印染产品质量丨5第二节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标准一、产品质量的含义“产品质量”是指能反映出满足顾客明确需要和隐含需要的一种能力,不论顾客的需要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均可以把这种需要转化成各种各样的质量特性。产品质量就是靠自身的质量特性来满足社会和人们各种各样的、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产品质量是否物美价廉、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适用的程度,应当成为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志。因此,从商品的角度来看,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一)产品质量的特性产品质量的含义很广泛,它可以是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理的。一般来说,常把产品使用目的的各种技术经济参数作为质量特性。工业产品的质量特性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方面。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等。(2)操作运行方面。操作是否方便,运转是否可靠、安全等。(3)结构方面。结构是否轻便,是否便于加工、维护保养和修理等。(4)时间方面。耐用性(使用寿命)、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5)经济方面。效率、制造成本、使用费用等。(6)外观方面。外观是否美观大方、包装质量等。(7)心理、生理方面。织物的舒适程度、机器开动后的声响等。(二)产品质量特性的另一种分类上述工业产品的质量特性,又可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1)性能。产品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如纺织品的卫生防臭功能、防紫外线功能。(2)实用性。产品合用的程度。(3)可信性。常用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和维修保障性来表示。这些性能都同时间因素有关,如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规定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工作任务而不发生故障的概率。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产品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持久性、零件的耐用性等。由此可见,可信性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特性。(4)安全性。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保证将人身伤害或损坏的风险限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5)环境要求。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产生公害、污染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等。6丨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6)经济性。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具体是指产品结构、重量、用料、成本以及使用产品时的劳力、燃料等能源消耗,一般用于衡量产品的经济效果。(7)美学要求。即讲究产品的结构设计合理、制造工艺先进以及外观造型艺术性三者的统一,产品尽量能体现功能美、工艺美、色彩美、形体美、和谐美、舒适美等要求。这些质量特性,区分了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了人们不同需要。工业产品的这些特性满足社会和人们需要的程度常被人们用于衡量工业产品质量的优劣。工业产品的质量特性有一些是可以直接定量的,如织物的强度、化学成分、色牢度、耐久性等,反映的是工业产品的真正质量特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质量特性是难以定量的,如舒适、美观、大方等,这就要对产品进行综合的和个别的试验研究,确定某些技术参数,以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国外称之为代用质量特性。不论是直接定量的还是间接定量的质量特性,都应准确地反映社会用户对产品质量特性的客观要求,把反映工业产品主要质量特性的技术经济参数明确规定下来,形成技术文件,这就是工业产品质量标准(或称技术标准)。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一)质量螺旋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实现、使用和衰亡的过程。质量专家朱兰称质量形成过程为“质量螺旋”(图1-1)。质量螺旋曲线所描述的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包括市场研究、开发研制、设计、制订产品规格、制定工艺、采购、仪器仪表及设备装置、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和服务。质量螺旋中各环节一环扣一环,且环节的排序是有逻辑顺序的,各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就意味着产品质量水平的一次提升,循环不间断,产品质量就不断提高。零售批发服务店场研究销售测试市场研究开发研制检验卡以设计制订产品规格工序控制生产订工艺器仅表采则及设备表置图1-1质量螺旋曲线···试读结束···...

    2022-11-22 印染废水处理 印染厂

  • 《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程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作者】程伟著【页数】413【出版社】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509-2255-6【价格】68.00【分类】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参考文献】程伟著.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内容提要:本书是关于地基与基础的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主要包括地基工程、桩基础工程、基坑工程、土石方工程、混凝土施工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等的专业教材,也可供工程设计、施工、简历、检测等技术人员学习参考。《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内容试读第一章地基工程·1第一章“地基工程第一节灰土地基一、灰土地基施灰土基础属换填地基,它是用熟石灰与黏性土拌和均匀,然后分层夯实而成的。灰土的体积配合比一般为2:8或3:7(石灰:土),其28d强度可达1MPa。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槽经常处于较为干燥状态的基础。灰土的土料应尽量采用原土,或用有机质含量不大的黏性土,表面耕植土不宜采用,土粒过筛,粒径不大于15mm。熟石灰应过筛,粒径不大于5mm,并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和含有过多的水分。灰土施工应控制含水量,铺土应分层进行,每层铺土厚度参见表1-1。每层夯打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密度在现场试验确定,一般夯打不少于4遍。灰土基础若分段施工不得在墙角、柱墩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相邻两层灰土的接缝间距不得小于50cm,接缝处的灰土应充分夯实表1-1灰土虚铺厚度夯实机具种类夯重(kg】虚铺厚度(mm)说明小木夯5-10150-250人力送夯,落高石夯、木夯40-80200-300400~500mm,一夯压半夯轻型夯实机械40-80200-250蛙式打夯机,柴油打压路机机重6~10t200-300夯机,双轮压路机施工时,基坑应保持干燥,防止灰土早期浸水。灰土拌和要均匀,温度要适当,含水量过大或过小不易夯实。因此,最好实地测量其最佳含水量,使在一定夯击能量下达到最大密实度。二、三合土地基施工三合土基础属换填地基,它由石灰、砂、碎砖(石)和水拌匀后分层铺设夯实而成。其配合比应按设计规定,一般用1:2:4或1:3:6(消石灰:砂:碎砖,体积比)。石灰用未粉化的生石灰块,使用时临时加水化开;砂用中砂、粗砂或泥沙;碎砖一般用黏土砖碎块,粒径为20~60mm。施工时先将石灰和砂用水在池内调成浓浆,将碎砖材料倒在拌板上加浆拌透或将所有材料都倒在拌板上浇水拌匀。虚铺厚度第一层为220mm,以后每层200mm,分别夯至150.2·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一地基与基础mm,直至设计标高为止。最后一遍夯打时,宜加浇浓灰浆一层,经24h待表面略干后,再铺上薄层砂子或煤屑,进行最后的整平夯实。三、质量标准(1)地基承载力,由设计单位提出要求,在施工结束一定时间后进行灰土地基的承载力检验,检验方法可采用标准贯人、静力触探及十字板剪切或承载力检验等方法。每个单位工程不少于3点,1000m2以上,每100m2抽查1点;3000m2抽查1点;独立柱每柱1点,基槽每20延长米1点。(2)配合比。土料、石灰等用体积比拌和均匀,应符合设计要求;观察检查,必要时检查材料试验报告(3)压实系数。首先检查分层铺设的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搭接的长度,夯实时的加水量,夯实遍数。按规定检测压实系数,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施工记录灰土和三合土地基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见表1-2。表12灰土和三合土地基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检验方法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控十字板剪切或承载力检验项2配合比设计要求观察检查或材料试验3压实系数设计要求检测压实系数1石灰粒径(mm)≤5筛分2土料有机质含量(%)≤5焙烧般3土颗粒粒径(mm)≤15筛分⊙含水量(与要求的最优含水量比较)(%)±2烘干5分层厚度偏差(与设计要求比较)(mm±50尺量四、成品保护(1)施工时应注意保护测量定位桩、轴线桩和水准基点桩,防止碰撞位移。(2)夜间作业,现场应有足够的照明,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防止配合比不准确和铺填超厚(3)土体夯实后应及时修建基础和回填基坑,或做临时遮盖,防止日晒雨淋;四周应做好排水设施,防止受水浸泡。(4)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受冻。五、安全措施(1)灰土施工,粉化石灰和石灰过筛,必须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防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处操作。(2)向基坑(槽)、管沟内夯填灰土前,应先检查电线绝缘是否良好,接地线、开关应符合第一章地基工程·3要求,夯土时严禁夯击电线(3)使用蛙式打夯机要两人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移动胶皮线。操作夯机人员必须戴胶皮手套,以防触电。两台打夯机在同一作业面夯实,前后距离不得小于5m。六、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使用块灰必须充分熟化,按要求过筛,以免颗粒过大,导致熟化时体积膨胀将已夯实的垫层胀裂,造成返工。(2)铺设时应检验其压实系数和压实范围,对于灰土应逐层测定其夯实后的干密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施工上层灰土。试验报告应注明土料种类、配合比、试验日期、试验结果。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应有处理方法和试验结果(3)采用灰土作辅助防渗层时,应注意错缝搭接质量,以做到整体防水;接缝表面应打毛,并适当洒水润湿,使接合紧密不渗水。(4)基底填土时先支侧模,打好土层再回填外侧土方。第二节砂和砂石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属换填地基的一种,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系用砂或沙砾石(或碎石)混合物,经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提高基础下部强度,并通过垫层的压力扩散作用,降低地基的压实力,减少变形量,同时垫层可起排水作用,地基土中孔隙水可通过垫层快速地排出,能加速下部土层的沉降和固结。一、特点及适用范围砂和砂石地基具有应用范围广泛;不用水泥、石材:由于砂颗粒大,可防止地下水因毛细作用上升,地基不受冻结的影响:能在施工期间完成沉陷;用机械或人工都可使地基密实,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适用处理3m以内的软弱、透水性强的黏性土地基,包括淤泥、淤泥质土;不宜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及渗透系数小的黏性土地基。二、材料要求(一)砂宜用颗粒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或粗砂,当用细砂、粉砂时,应掺加粒径20~50m的卵石(或碎石),但要分布均匀。砂中不得含有杂草、树根等有机杂质,含泥量应小于5%,兼作排水垫层时,含泥量不得超过3%。(二)沙砾石自然级配的沙砾石(或卵石、碎石)混合物,粒级应在50mm以下,其含量应在50%以内,不得含有植物残体、垃圾等杂物,含泥量小于5%。三、施工工艺(1)铺设垫层前应将基底表面浮土、淤泥、杂物清除干净,原有地基应进行平整。(2)垫层底面标高不同时,土面应挖成阶梯形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施工,4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地基与基础搭接处应夯压密实。分层铺设时,接头应做成斜坡或阶梯形搭接,每层错开0.5~1.0m,并注意充分捣实。(3)人工级配的沙砾石,应先将砂、卵石拌和均匀后,再铺夯实。(4)铺筑级配砂石,在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情况,适当洒水,使达到最优含水量,以利夯实。(5)垫层应分层铺设,分层夯或压实。基坑内预先安好5m×5m网格标桩,控制每层砂垫层的铺设厚度。每层铺设厚度、砂石最优含水量控制及施工机具、方法的选用参见表1-3。(6)垫层铺设时,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及侧壁的软弱土层,防止被践踏、受冻或受浸泡而降低其强度。(7)垫层振动夯压要做到交叉重叠1/3,防止漏振、漏压。夯压、碾压遍数、振实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用细砂做垫层材料时,不宜使用振捣法或水撼法,以免产生液化现象。排水砂垫层可用人工铺设,也可用推土机来铺设(8)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在饱和的软弱地基上铺设垫层时,应加强基坑内及外侧四周的排水工作,防止砂垫层泡水引起砂的流失,保持基坑边坡稳定;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500mm以下。(9)当采用水撼法或插振法施工时,以振捣棒振幅半径的1.75倍为间距(一般为400~500mm)插入振捣,依次振实,以不再冒气泡为准,直至完成;同时应采取措施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垫层接头应重复振捣,插入式振动棒振完所留孔洞,应用砂填实;在振动垫层时,不得将振动棒插入原土层或基槽边部,以避免使软土混入砂垫层而降低砂垫层的强度。(10)砂和砂石垫层每层夯(振)实后,经贯入测试或设纯砂检查点,用200cm3的环刀取样,测定砂的干密度。在下层密度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11)垫层铺设完毕,应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严禁小车及人在砂层上面行走,必要时应在垫层上铺板行走砂垫层和砂石垫层铺设厚度及施工最优含水量见表1-3。表13砂垫层和砂石垫层铺设厚度及施工最优含水量每层铺设施工时捣实方法厚度最优含水施工要点备注(mm)量(%)1,用平板式振捣器往复振捣,往复次数以不宜使用干细砂或简易测定密实度合格为准:平振法200-25015-20含泥量较大的砂铺筑2.振捣器移动时,每行应搭接1/3,以防振砂垫层动面积不搭接1.用插入式振捣器2.插入间距可根据机械振幅大小决定:不宜使用干细砂或振动器3.不用插至下卧黏性土层;插振法饱和含泥量较大的砂铺筑插人深度4.插入振捣完毕,所留的孔洞应用砂填砂垫层实5.应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第一章地基工程·5.续表1-3每层铺设施工时捣实方法厚度最优含水施工要点备注(mm)量(%)1.注水高度略高于铺设面层;2.用钢叉摇撼捣实,插入点间距100mm湿陷性黄土、膨胀左右;水撼法250饱和土、细砂地基上不得3.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使用4.钢叉分四齿,齿的间距30mm,长300mm,木柄长900mm1.用木夯或机械夯:夯实法150-2008-122.木夯重40kg,落距400~500mm:适用于砂石垫层3.一夯压半夯,全面夯实6~10t压路机往复碾压:碾压次数以达到适用于大面积的砂碾压法150-3508-12要求密实度为准,一般不少于4遍,用振动石垫层,不宜用于地压实机械,振动3~5mi下水位以下的砂垫层四、质量控制主控项目地基承载力、配合比、压实系数的检测与控制同灰土地基的。砂和砂石地基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见表14。表14砂和砂石地基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检验方法主1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标准贯人、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或承载力检验项2配合比设计要求观察检查或材料试验3压实系数设计要求检测压实系数1砂石料有机质含量(%)≤5焙烧2砂石料含泥量(%)≤5水洗法般3石料粒径(mm)≤100检查筛分报告目4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比较)(%)】±2烘干5分层厚度(与设计要求比较)(mm±50水准仪五、成品保护(1)铺设垫层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的轴线桩、水准基点桩,并应经常复测。(2)垫层铺设完毕,应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严禁手推车及人在砂垫层上行走,必要·6…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地基与基础时应在垫层上铺脚手板作通行道」(3)施工中应保证边坡稳定,防止塌方。完工后,不得在影响垫层稳定的部位进行挖掘工程。(4)做好垫层周围排水设施,防止施工期间垫层被水浸泡。六、安全措施施工中应使边坡有一定坡度,保持稳定,不得直接在坡顶用汽车卸料,以防失稳。七、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处理好基底土层,先用打夯机打一遍使其密实;当有地下水时,应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底500mm以下,铺设下层砂或砂石垫层厚度应比上层加厚50mm(2)垫层铺设必须严格控制材料含水量,每层厚度、碾压遍数,边缘和转角、接槎,按规定搭接和夯实,防止局部或大面积下沉。(3)砂石垫层铺设,应配专人及时处理砂窝、石堆问题,保证级配良好(4)应分层检查砂石地基的质量,每层砂或砂石的干密度必须符合设计规定,不合要求的部位应经处理方可进行上层铺设第三节高压喷射注浆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法,就是利用钻机把带有特制喷嘴的注浆管钻进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或水成为20MP左右的高压流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钻杆一边经一定速度(20r/mi)旋转,一边以一定速度(15~30cm/mi)渐渐向上提升,使浆液与土粒强制混合,待浆液凝固后,便在土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强度(0.5~8MP)的固结体。固结体的形状与喷射流移动方向有关。一般分为旋转喷射(简称旋喷)、定向喷射(简称定喷)和摆动喷射(简称摆喷)三种注浆形式。作为地基加固,通常采用旋喷注浆形式高压喷射注浆法的基本种类有单管法、二重管法和三重管法三种方法。加固形状可分为柱状、壁状和块状等。一、适用范围高压喷射注浆法可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改善土的变形性质,使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不产生破坏和较大沉降:能利用小直径钻孔旋转成比孔大8~10倍的大直径固结体,可用于任何软弱土层,可控制加固范围,可旋喷成各种形状桩体。可制成垂直桩、斜桩或连续墙,并获得需要的强度:可用于已有建筑物地基加固而不扰动附近土体。同时具有施工设备简单、轻便、噪声和振动小、施工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成本低、用途广等优点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黄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基础。它可用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地基处理、深基坑侧壁挡土或挡水、基坑底部加固,防止管涌与隆起,坝的加固与防水帷幕等工程。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和已涌水的工程,应慎重使用:当土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坚硬黏性土、大量植物根茎或有过多的有机质时,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程度。···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宋卫江,原克波|(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作者】宋卫江,原克波【丛书名】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规划教材【页数】280【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629-5958-8【价格】49.00【分类】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参考文献】宋卫江,原克波.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拓展,不仅需要食品理化分析和食品卫生学检验人才,还需要食品安全,食品保健功能的检测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本书共有11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概述;食品安全性评价与食品风险分析;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食品法规及食品标准;QS在食品企业的建立与认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建立;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建立;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卫生标准操作程序;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食品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概述知识目标1掌握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含义。2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技能目标能够对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第一节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食品与能源、人口、环境、国防并列为世界五大发展主题。但是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食品保障,即是否具有足够的食物供应;二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界和科技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一、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一)食品安全1.食品安全的定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即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具体指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食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料、包装或生产加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而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GB/T22000一2006)引用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卫生通则》的规定,即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定义有所区别。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2018年12月修正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为:“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同国家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1·o。。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所侧重的则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上述全部内容。因此,国家质检总局于2004年发布实施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N/T1443.1一2004)。该标准从技术管理角度提出了“在特定产品的食品链中系统预防、控制和防范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特定危害”,通过“食品链”确立了“食品安全”的综合概念,食品安全包括从食品的初级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直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该食品安全概念同时也包括了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其不仅统一了各环节、各部门的准入条件、相关法规标准内容等,也避免了同一企业在同一环节的卫生、质量等多要素的重复管理。3.食品安全性与风险风险是一个应用较广的概念。风险可简单地理解为人所不欲事件发生的概率或机会的多少。风险有大小,有一些是可以度量的,如保险公司的经营项目,而有一些只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给予估算,如食品成分的风险等。用风险概念来分析食品安全性问题,就不难理解,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无风险或零风险的事,关键在于消费者接受什么样的风险。对可能的风险和获益作综合平衡,权衡得失利害,才能作出合理的取舍和符合实际的决策。食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及其他化学品,可能为消费者带来一定的风险,但不用这些化学品又会增大别的风险,如病虫滋生使食品中某些致病的微生物、生物毒素、寄生虫增多:食品的质量和数量严重下降;食品的营养和品味不佳;食品价格上涨等。作为消费者,只能根据条件选择接受哪一种风险。对风险与获益两个方面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是确保食品安全性对策合理的前提。其中,对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危害成分的风险评价及其相应的风险控制,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严格的方法、技术、工作程序和机构上的支持与保证。4.食品安全性与目标消费者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过程中,目标消费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处于整个食品链条的最终位置,也是中心地位。保证最终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是每个食品企业的最终使命与责任。不同消费者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其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不同。(1)普通大众该类人群是大部分食品的主流消费群体,对食品的安全、质量特性一般无特别附加的要求,产品只要符合一般标准,不会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即可。(2)婴幼儿针对该目标消费者的食品,应适合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婴幼儿通过该类食品完成其主要营养的供给,关系其一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该目标人群对食品的要求较一般普通大众更为严格,对其食用的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控制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在制定各种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时,对婴幼儿是给予特别保护的。(3)弱势群体该类人员主要包括老人、病人、敏感人群以及其他一些在自身条件上处于一定劣势的群体。弱势群体对食品提出了不同于普通大众的要求,包括对产品配方成分加工工艺等的限制。如糖尿病病人要求其消费的食品中不能含有糖分:缺钙的老人或儿童要求其消费的食品的含钙量高于普通食品的含钙量;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后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来说是没有安全问题的,但是对一些具有此类过敏原的人来说即是安全危害在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时,除了关注以上最终消费者外,还要关注食品零售商、食品加工·2·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概述。商这些中间环节的目标消费者,它们更多地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4)食品零售商该类消费者在食品的安全质量特性要求上会更多地从包装、销售、流通、贮藏等环节考虑。(5)食品加工商该类消费者主要对食品原料的控制提出要求,食品原料需要进行再加工,考虑到生产工艺、成本控制等因素。食品加工商会更多地关注初级生产中的种植、养殖等环节会产生的食品安全危害问题。5.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食品生产与消费活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与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相比,现代饮食水平与健康水平普遍提高,这说明食品安全性状况有了较大的甚至是质的改善。另一方面,人类食物链环节增多和食品结构复杂化,又增添了新的饮食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人类生活在达到温饱以后,社会发展提出了如何解决吃得好、吃得安全问题的要求。食品安全性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的,且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并因国家、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1993年,英国提出了一张当代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饮食风险清单:①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②酗酒;③微生物污染;④自然产生的食品毒素;⑤环境污染物(包括核污染);⑥农药及农用化学品残留物;⑦兽用药物残留;⑧包装材料污染;⑨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①新开发食品及新工艺产品(如生物技术食品、辐照处理食品):①其他化学物质引起的饮食风险(如工业事故污染食品)。以上列举的问题可归纳为现代食品安全性的六大问题,即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化学物质、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其中,营养失控或营养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行为决定的。其他几类问题,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控制的角度,主要体现为食品中的危害。(二)食品卫生“卫生”一词源于拉丁文“aita”,意思是“健康”。《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将食品卫生定义为:“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质地良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WHO对于食品卫生的定义为:食品卫生是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品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对于食品工业来说,卫生的意义是创造和维持一个清洁且有益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食品卫生是为了提供有益于健康的食品。为了保持食品卫生,必须在清洁的环境中由身体健康的食品从业人员加工食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食品而对人体造成危害,防止因微生物污染食品而引发食源性疾患,使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的繁殖减少到最低限度。食品卫生不仅是食品本身的卫生,还包括添加剂的卫生、食品容器的卫生、包装材料的卫生和所用工具、设备等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卫生问题。(三)食品质量食品质量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食品作为商品,其质量也是由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方面构成的,但食品作为一类特殊商品,在质量上表现出了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1.食用性·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普通商品是作为物品供消费者使用的,而食品是供人食用的。2.消费的一次性普通商品大多都是可重复使用的,而食品是一次性消耗商品。3.及时性普通商品大多保质期较长,而食品的保质期相对较短。4.产品质量的延续性普通商品的产品质量在产品制造出来后就已确定,而食品的产品质量体现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的全过程。(四)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关系因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这三个概念往往出现混用的情况《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中将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视为同义词。但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作为两个不同的用语加以区别。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即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食品,不得出现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根据该定义,食品安全是以终极产品为评价依据的,而食品卫生则贯穿在食品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食品安全以食品卫生为基础,食品安全包括了卫生的基本含义。食品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中将食品质量定义为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其反映食品品质的优劣。食品质量不仅是指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同时也包括了安全卫生。安全卫生是反映食品质量的主要指标,离开了安全卫生,就无法对食品的质量优劣下结论。对于进出口食品而言,安全卫生更是主要的检验检疫项目,也是进口国政府主管当局的要求。CAC/食品进出口检验和认证专业委员会(CCFICS)对“要求”的定义为:食品贸易主管当局所制定的包括公共健康、消费者保护和公平贸易条件的有关标准。这些要求依据不同的司法情况有所不同。食品安全要求与卫生要求密切相关,构成了食品质量概念的主体。食品安全包括食物量的安全和食物质的安全。食物量的安全指能否解决吃得饱的问题,而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提起食品安全,考虑更多的是质的安全。食物质量的安全是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这是食品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难以截然分开。但是卫生条件的要求毕竟不同于安全性能的要求,如对食品实行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卫生监督检验制度、卫生许可审批制度等。对食品卫生条件的要求与安全要求一致,也是强制性的,在对外贸易中,它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国家干预进出口贸易的一种表现。这些严格的措施,一是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保护人体健康;二是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是技术壁垒的一种形式。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种属关系,按照2018年修正公布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可以把食品质量作为一个对食品总体要求的概念,涵盖消费者对食品的两个基本要求,即安全性和营养性要求,其中安全性包含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两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食品安全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4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概述。○置,很多学者由此提出应将食品安全作为综合性的概念,涵盖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二、食品安全现状(一)国内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1)2001年3月,广东河源某饲料公司因购买“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11月7日河源484名市民因食肉中毒。(2)2002年2月,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用上一年的陈月饼非法生产汤圆的恶性事件被查处。据当地工商部门介绍,所查获的汤圆馅是由上一年中秋节期间生产的月饼经粉碎后制得的,月饼早已超过保存期,有些已发霉变质,甚至被鼠咬过。(3)从2003年7月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浙江省卫生监督部门查获了从嘉兴等地流出的48t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毒狗肉”。这些狗大多为土狗,较难棒杀,大多为毒杀。(4)2003年11月16日,“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曝光,金华市的两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产“反季节火腿”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此后的一段时间,金华火腿的销量几乎为零,金华市经营千年的城市名片瞬间蒙垢。(5)2004年“陈化粮”事件曝光,在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油批发市场发现了从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其中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试验显示其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周。(6)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症。(7)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对肯德基的多家餐厅进行抽检时,发现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从16日开始,全国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售卖这两种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8)2006年6月,北京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病例达到160例。该病是由于酒店出售的凉拌福寿螺而引起,最终经历了历时一年半的赔偿案之后,酒楼共赔偿患者近1000万元。(9)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的“红心咸鸭蛋”。(10)2007年4月1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销售的“思念”“龙凤”牌云吞及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检测结果公布之后,商家采取措施,为购买到问题批次产品的消费者提供退货服务。(11)2008年10月,四川广元在柑橘生产中发生蛆虫疫情。这次疫情导致柑橘价格的大幅下跌,并且出现严重的滞销状况。政府出资收购柑橘,并进行深埋、消毒处理,以控制疫情的发展。(12)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2008年7月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三鹿。5○。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13)2010年3月19日,武汉工业学院(现已改名为武汉轻工大学)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的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优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一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强烈致癌,其毒性比砒霜大很多。(14)2010年7月,北京的小学生张皓通过科学实验对食用菌进行了荧光增白剂检测。11月底,“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报道见报,成为社会热点事件。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了对北京市场销售的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的专项监测情况,称样品监测合格率为97.73%。(15)2010年8月31日,山东媒体爆出,“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的食品添加剂“滴香”是通过化工合成的有毒物质,食用后会损伤肝脏,还能致癌。市面上打着“一滴香”字号的食品调料非常多,“一滴香”麻油、“一滴香”白酒、“一滴香”芝麻酱等随处可见。媒体曝光后,带有“一滴香”字样的调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滞销。(16)2011年3月15日,中国最大的肉类企业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几乎置整个中国于猪肉安全恐慌中。事件的罪魁祸首河南省孟州市等地的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案件虽然最终告破,但该事件暴露出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据了解,“瘦肉精”是一种非常廉价的药品,对于减少脂肪、增加瘦肉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瘦肉精让养猪单位的经济价值提升不少,但它有很危险的副作用,轻则导致心律不齐,重则会导致心脏病。(17)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起云剂”(塑化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在台湾地区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为非食用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18)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以《胶囊里的秘密》为题,曝光河北、江西、浙江等地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这些问题胶囊已经流向药品企业并被制成药品销售。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中,所用胶囊的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mg/kg限量值,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19)2013年5月,湖南省攸县3家大米厂生产的大米在广东省广州市被查出镉超标事件被媒体披露。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了顺德市场大米检测结果,在销售终端发现了6家店里售卖的6批次大米镉含量超标:在生产环节,发现3家公司生产的3批次大米镉含量超标。(20)2014年7月,上海电视新闻记者卧底调查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发现该公司竞存在将过期肉类原料重新加工、更改保质期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其生产的麦乐鸡、肉饼等产品还被供应给了麦当劳、肯德基等下游世界著名餐饮企业。(21)2015年10月26日,WHO属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ARC)就食用加工肉类和红肉的致癌性发表了最新评估报告。IARC根据证据的力度(并非风险水平),把加工肉类归类为“令人类致癌”(第1组):红肉则被归类为“可能令人类致癌”(第2A组)。WHO随后于2015年10月29日发表声明澄清,2002年提出的“人们应节制进食保藏的肉制品,以减少患。6····试读结束···...

    2022-11-22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官网 epubb电子书库

  • 《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钱和,王周平,郭亚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作者】钱和,王周平,郭亚辉主编【页数】462【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184-3039-0【分类】食品-质量控制-高等学校-教材;食品-质量管理-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钱和,王周平,郭亚辉主编.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内容提要:本书基于现代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过程的框架,系统阐述了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工具和方法。首先,基于食品供应链,融合质量概念,详细介绍食品质量的定义、食品质量的形成、食品的质量维度、食品的质量属性、食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以及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等知识。接着,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和PDCA循环的思路,逐步阐述与战略相匹配的食品质量方针与目标、食品质量策划、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质量保证、食品质量改进和食品质量管理。然后,系统介绍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15)、食品安全质量方案(SQF)之食品质量规范以及整合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最后,介绍了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新应用(电商食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及其发展新趋势。本书内容系统、详实,较好融合了质量管理学与食品科学,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原理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本书既可以作为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又可作为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各类质量体系审核员的参考书,同时还可供对食品质量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本书也可作为查阅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的指南或工具书。《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内容试读CHAPTER第一章食品质量概论学习目标:1.食品与食品链的定义。2.食品质量的形成规律。3.食品的质量属性。4.影响食品质量的危害因素。5.食品质量的法律要求。第一节质量世纪的挑战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竞争范围逐渐扩大,世界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竞争的五大要素:品种质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期中,决定竞争胜负的要素是质量。因此,质量是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正如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博士所言,21世纪是质量世纪,依靠质量取得效益是人类步入21世纪后的最佳选择。因此,所有企业必须视质量为生命,以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永恒的目标。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必须要迎接质量世纪的挑战。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提升质量、打造强势品牌将是“中国制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的必然选择。如何应对质量世纪的挑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曾经说,“教育是最便宜的投资”,中国与发达国家竞赛,唯有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因此,迎接质量世纪的挑战,应该从建立高效的学习型国家、学习型企业开始,从有效的教育、培训,提升质量相关知识,建立质量文化,培养质量意识开始。2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一、发达国家的质量意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的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采用价廉质次的倾销政策已难以取胜。20世纪,人类在发展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切正如1994年朱兰博士在美国质量管理学会年会上所说:“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产品质量。”世界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并且一直努力寻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不遗余力地追求和创造高质量。日本的经济振兴就是从抓质量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质量管理(qualitycotrol),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1960年开展“质量月”活动。日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超越了美国,创建了日本式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age-met,TQM)。TQM成为日本企业制胜的法宝,奠定了日本制造业高质量、有序发展的雄厚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TQM仿佛是日本的特有专利,其它国家难以仿效因此,“madeijaa'”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无可比拟的竞争力。朱兰博士在考察了日本经济以后说:“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由于日本产品在市场上的挑战,美国制造业的专家们提出了“质量要革命”的口号。他们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不用枪炮、不流血的商业战,其主要武器就是产品质量。质量专家们指出,要重振美国经济,靠贸易保护主义是不行的,靠美元贬值也是不行的,关键在于真正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欧洲各国历来重视产品的质量与信誉。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专设内阁协商委员会,对英国制造的产品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质量普查,完成了一份有价值的质量相关问题报告,建立了全国性的质量信息中心,确定了国家对优质产品的奖励措施,加强了标准化工作(范科林,2010)。同时,还建立了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以提高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德国更是以严谨著称,对质量管理十分严格,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信誉,在一定条件下宁肯牺牲产量,也决不肯放松质量。瑞典同样也是根据政府的规定,开展全国性的质量运动。综观全球,凡制造强国、经济强国、技术强国、贸易强国,都讲质量、抓质量。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强,很大程度是强在了质量上。近年来,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美国和日本紧随其后,分别提出国家《先进制造家战略计划》和《机器人新战略》,掀起新一轮制造业风潮,其核心除了研发新技术,最根本的还是强调要提高质量竞争力。二、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意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80%。由于工业不发达,人口增长迅速,对消费品的需求通常大于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几乎第一章食品质量概论3所有的产品都能销售出去,消费者购买与否往往取决于价格,而不是产品质量。为了加速工业化步伐,发展中国家通常建有大量国有工业企业,且为了保护民族企业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大多数政府采取了诸如进口限制、高额关税等保护措施。缺乏国际竞争的结果是故步自封和生产效率低下,阻碍了国内质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国产货的质量形象差,加之跨国集团强大的广告攻势,促使人们盲目信任进口货的质量。某些跨国公司基于这种消费态度,利用发展中国家缺少足够的检测手段和明确的采购规范,向发展中国家倾销质量低劣的材料和产品。当这些低于标准要求的材料投入生产时,必将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低水平的资金周转、高质量材料供应的不稳定、有缺陷材料退货时的困难等现实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保护国内经济、缺乏竞争、没有使用现代质量管理工具、强调短期效益等因素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质量问题。究其根本,是缺乏质量意识。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不了解质量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对利润的贡献,并且对质量有太多的误解。发展中国家对质量的常见误解如下所述。1.质量越高,成本也越高这是人们所持有的和质量有关的最普遍的观点。可事实是,高质量并不总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要准确理解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就必须了解现代化大生产中产品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基于市场的需要,质量首先是以设计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然后通过适当的制造过程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因此,一方面,研究开发部门投入更多的资源提高设计的质量,可带来产品质量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改进制造过程可以使产品质量提高、次品和废品减少,从而使整个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日本和西方国家大批量的工业品生产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计算机、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十年来这些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成本确实也在不断降低。高质量不代表高成本,但是,低质量一定会造成高成本。生产成本的结构随着产品的属性和加工程度不同有很大的变化,典型的情况是材料占总成本的45%左右,固定成本约占25%,加工附加值约占30%。假设税前利润为10%,无材料可以重复利用,那么一个废品造成的损失等于7个合格品的利润。这意味着公司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通过质量管理来控制成本。通常低质量的费用与废品处理、返工和检验等方面花费的额外精力有关,这些费用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将下述这些费用纳入成本,也没有考虑到低劣的质量管理还可能导致其它费用。例如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设计不良和低效率的制造过程而导致材料的浪费。(2)由于选错了供应商和对采购物资无效的质量控制而导致高库存。(3)在运输和储运过程中由于不良的包装、贮存和搬运而导致的损坏和变质。(4)由于不恰当的加工、不良的工作计划和错误的预防性维修而导致设备和工作不协调。(5)把时间和金钱不合理地花费在与供应商和用户一起找质量问题等行政事务上,从而影响了其它质量管理职责的履行。4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6)因推迟交货和不满足要求而受到罚款。在发展中国家,多数企业没有将上述费用进行记录并纳入成本分析。有些管理者几乎不知道这些是应该纳入成本的费用,因此不会考虑到控制它们的方法。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低质量带来的可避免损失通常占15%~25%;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可能超过30%。随着日益增长的自由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在所难免。所以,从长远来看,不改变对质量的态度,企业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只有通过改进质量管理使产品成本得到显著降低,才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优势。2.强调质量会降低生产率在生产管理者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质量是以牺牲数量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是从早期质量控制(qualitycotrol,.QC)仅仅是对成品进行抽样检验的时期遗留下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检验要求越严格,拒收的比例就越大,因此,人力资源的浪费就越严重。而现代质量控制的方法不断趋于完善,质量控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预防性控制,以确保一开始就不会生产有缺陷的产品。因此,提高质量和保持数量的努力是互补的,提高质量的努力通常会带来更高的生产率。例如,最重要的质量保证(qualityaurace,QA)活动之一是投入生产前的设计评审,以确定设计是否满足明确的或者预测的用户要求。同时,还能确定以现有的设备和机器能否顺利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如果必要的话,可以改变设计方案,用最经济的工序进行生产。由此可见,与质量有关的一切活动,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提高生产率。3.严格的检验可以保证质量检验是第一种正式的质量控制手段,大多数的制造商现在仍然相信通过严格的检验可以提高质量。应当明确,检验的结果只能判别好与坏,或是否满足工艺要求以及相关质量要求,它本身不能改进制造出来产品质量。研究表明,现场发现的60%~70%缺陷可直接或间接地归因于设计、工艺流程和采购等环节的错误,而多数检验活动都是针对现场的。依赖检验技术找出不合格品的另一个不利后果是,可能永远不能确定一个生产过程能否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因此,可能无法兑现交付承诺,对公司的信誉和长期的业务前景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严格的检验只是保证质量的手段之一。质量保证不是仅由检验部门进行的孤立活动。为了使之有效,质量保证必须包括负责营销、设计、工程、采购、生产、包装、发货和运输在内的所有部门的活动。而且,质量保证还要覆盖用户,以便了解用户的要求和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准确反馈。4.忽略了员工技能培训对质量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经常把产品质量差归因于工人缺乏质量意识和企业缺乏质量文化。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管理者是否对员工进行了适当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拥有正确的质量意识和思想,有能力执行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相关的操作规范,并承担相应的职责。例如建造新工厂和安装新设备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改变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员工的第一章食品质量概论5质量态度则要困难得多。所以,尽管有些公司拥有按照国际规范进行生产的设备,但是由于工人的操作水平较低,大量的产品不符合规范要求,公司不得不再依靠精心安排的检验程序把不合格品和合格品分开,其中不合格品只能亏本销售。这种操作方法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因为按照这种体系运行的企业最后只能退出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另外,一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质量管理状况调研表明,大多数的现场管理者不能提供工艺和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全面培训,不能提供标准操作规范、验证或评定员工操作能力的方法、结果不理想时调整设备或工艺的方法等作业指导文件。因此,对产品的质量问题,企业首先应该检查管理体系及其运行中的不足,而不是将员工作为替罪羊。虽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质量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质量供给水平、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距离质量强国的要求还差得较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那些质量强国相比,我们在技术、标准、品牌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目前,我国消费结构和消费目的已经从单纯满足需求提升到追求高质量阶段。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从低成本驱动的粗放型、数量型的“旧常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质量型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将“质量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对待。三、质量与品牌核心竞争力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相关研究表明,质量与美誉度、品牌形象、销售量均呈正比例关系,质量每提高1%,美誉度就提升0.5%,品牌形象就提升1%,销售量便提高0.5%,因此,消费者对行业内产品质量的排序,关系到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如果企业产品的质量排在前15位,其税前投资回报率平均在32%;如果企业产品的质量排在倒数5位以下,其税前投资回报率平均只有14%(王彧,2013)。由此可知,质量通过对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决定企业的效益。品牌(rad)一词的本意是“烙印”,是自然经济时代用以区分与他人财物的标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品牌定义为: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一个品牌至少能表达出6层涵义:给消费者带来特定的属性:使消费者获得利益:体现产品制造商的价值感:附加特定的文化特征;体现一定的个性:反映消费者的特征。品牌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其识别特性,一个具有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品牌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基础,能够培养客户对商品的忠诚度,从而有助于扩大产品销售。因此,品牌不是个单纯的标记,而是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受到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消费者对品牌的最终诉求是质量,他们通常认为同一品牌下的产品具有相同的质量。因此,鉴于质量对于品牌资产的重要价值,竞争从产量的较量升级为质量的较量。核心竞争力是指能给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不同技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的有机6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融合,考察的是企业持续的、动态的竞争状况(李育英,2006),特别是企业在竞争中具有的潜在的获利能力,而非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以及企业的生产规模等指标参数。虽然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独特性、整体性、价值性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共同特征。概括地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方面技术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结合,是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张庆伟等,2008)。而这种合力的基础,就是高质量。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鹿”)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曾创造了多项奇迹和“五个率先”:1983年,率先研制生产母乳化奶粉(婴儿配方奶粉);1986年,率先创造并推广“奶牛下乡、牛奶进城”城乡联合模式:1993年,率先实施品牌运营及集团化战略运作;1995年,率先在中央电视台频道黄金时段播放广告:1996年,率先在同行业导入C系统。2005年8月,“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2006年位居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企业”第一位,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定,当时“三鹿”品牌价值高达149.07亿元: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就是这样有着耀眼光环的企业,醉心于规模扩张和销售额的增长,却对直接决定产品生命的质量管理失控,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严重污染,导致众多婴幼儿患泌尿系统疾病,多名婴幼儿死亡。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品牌价值曾近150亿元的乳业巨人,最终因质量问题轰然倒下,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四、与全球化对接的质量管理目前,一个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形成。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经济,国际贸易和世界性的经济合作,是每个国家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一定越来越紧密。技术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提高、互通有无,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点。为此,必须形成一个相互交换产品、资源和服务的国际市场,而质量则是进入这个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支柱,每一个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为其制造业建立一个与全球化对接的质量管理体系(曹立章等,2011)。所有产品的市场竞争都可分为四个阶段:①产品质量的竞争;②企业管理的竞争;③成本竞争;④规模效益竞争。认真分析这四个阶段:①要求产品特性满足用户需求,且产品制造和服务过程无缺陷:②通过质量管理活动,使产品满足要求:③利用质量管理降低生产成本:④利用质量管理,实现规模效益。因此,质量管理是参与市场竞争四个阶段的必要手段。对于食品供应链上各类企业而言,竞争是永恒的主题,而产品质量和价格永远是竞争的焦点。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增强企业的质量竞争力,同时降低质量成本,而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与全球化对接的质量管理。总结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不难看出,企业的质量管理通常依靠完善的质量管理···试读结束···...

    2022-11-22

  •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郭元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作者】郭元新主编【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十三五”部委级规划教材【页数】244【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180-6202-7【分类】食品安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食品-质量控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参考文献】郭元新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全书共分七章,内容涉及我国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概况、食品生产加工与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我国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管理等。重点阐述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食品加工工艺与食品安全,主要食品生产加工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生产加工中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本书还特别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小作坊式食品生产状况和管理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本书可供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食品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及食品科研单位人员使用,可作为有关单位食品安全培训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1950年,美国品质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EdwardDemig)应邀到日本讲授品质管制,课程以抽样计划与管制图为主,包括许多统计原理与方法。戴明博士的方法在美国的企业已使用将近百年的时间,但大部分仅局限于工程师在使用。在日本不但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他们更把这些方法有技巧地传授给基层的操作人员,让他们自己能够找出影响品质及生产力的问题,并用简单的统计手法进行改善,这是日本产品后来居上的关键所在。统计品管(StatiticalQualityCotrol,SQC)在日本企业界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日本产品质量第一的唯一因素,还因为日本的企业重视基层人员的文化特质,愿意对其投资进行质量教育及培训,然后给他们更大的工作挑战空间,一方面磨练自己,另一方面改善工作。有这么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家庭主妇买了一包新上市的桂格麦片粥,第二天尝了以后,感觉不满意,于是她就依美国的消费者保护法令要求退款。在她把抱怨信寄给桂格公司后,她又再尝了一次,发现其实也还可以,但在这个时候桂格公司却寄来了一张退款支票,并附上了很诚恳的道歉函,为他们的产品不合口味而道歉,并欢迎继续试用其他产品。这样一来她倒是感觉不好意思,又再写了一封信告诉桂格公司,她现在蛮喜欢这个产品的」并且也退回了退款支票。然而桂格公司却寄来了更多免费的新产品,同时征求她的意见希望把这个情况刊登在公司的刊物上。如此一来桂格公司保住了一位老顾客,并且由于这位老顾客的故事,吸引了更多的新顾客。所以说,除了产品的品质要好,服务的品质也要跟上,你的产品才有机会在市场上成为知名产品有经验的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质量是拉住客户最有效的武器。事实上,客户购买产品也是要获得利益,有能力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也就等于提供给客户稳定可靠的利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质量一词大家均有共识,然而对品质的期待早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甚至于企业形象,已经形成了企业永续经营的最重要条件了。不少企业主管已经意识到追求质量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也导引着企业,并动员全体员工,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改善,朝追求高质量的目标迈进。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逐步由价格竞争演变为质量竞争。日本被誉为质量型经济战略国家,他们所使用的战略武器就是质量,这一武器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推行最新质量管理理论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新方法,认为这是国家富强、企业兴盛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食品质量已经成为国际上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竞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为了获得质量优异的产品,人们必须对从原料生产、收购到产品消费全程进行质量控制。另外,消费者也已经清楚食品质量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这就迫使农产品贸易和食品加工的从业人员在生产、加工和技术革新过程中必须1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将食品质量管理当作一个重要的任务。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哈林顿说: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争,战争中的主要武器就是产品质量。第一节食品安全及食品质量一、食品安全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采用自采、自种、自养、自烹的供食方式一直是人类社会繁衍的主要方式,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工业还不过200余年。西方社会19世纪初开始发展食品工业,英国1820年出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面粉厂:法国1829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罐头厂;美国1872年发明喷雾式乳粉生产工艺,1885年实现乳品全面工业化生产。我国真正的食品工业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西方晚100年左右。1906年上海泰丰食品公司开创了我国罐头食品工业的先河,1942年建立的浙江瑞安定康乳品厂是我国第一家乳品厂。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食品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工业化,越来越多的传统食品进入工业化时代:企业产量规模化,企业为了创效益、创品牌,需要尽可能增大产能:食品品质标准化,异地贸易与国际贸易都需要产品的一致性、相容性,因此需要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食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商品化的食品具有高度的流通性,在一些国际化都市,人们可以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多样化的食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危险,一些传染病、地方性疾病有可能随着食品的流通而传播。因此,食品的安全成为食品工业的核心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以后,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小孩已经感受到了美国麦当劳、肯德基对我们饮食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小孩已经不能百分之百地接受中国的东方式饮食文化。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是人类永不衰退的行业,随着中国民众人均收入的增长,中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随着各种外资的引入,国内的食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更多的还要面临国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中国的食品行业还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这对我国食品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我国食品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食品行业面临超强的竞争环境,食品企业要想得到更快发展,就应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生产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由于食品工业的特殊性,食品质量和安全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其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雄点问题,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世界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影响深度和广度逐渐递增,解决难度不断增大。典型的事件如1996年英国暴发的疯牛病、1998年德国发生的二愿英事件、2000年日本发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生的雪印牛奶事件、2005年英国发生的苏丹红一号事件以及2008年美国发生的沙门菌事件及我国的三聚氰胺事件、2018年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等。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有关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工业入世后的最大敌人不是关税,也不是知识产权,而是为食品质量和安全设置的技术壁垒。据海关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食品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2001年9月欧盟检出我国冻虾氯霉素残留而全面禁止进口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2002年2月英国发现中国蜂蜜含氯霉素而要求商家停止销售:2002年3月1日后日本对我国大蒜等植物源性产品每批都加验农药残留。我国有不少食品进出口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管理、生产环境改善、产品包装及贮藏与运输等方面工作不力,致使产品出口受阻。据报道,在历次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dDrugAdmiitratio,FDA)扣留的我国进口食品所涉及的质量问题主要有杂质超标、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含有害食品添加剂(包括合成色素)、标签不清晰、致病菌(李斯特菌、沙门菌)及黄曲霉毒素污染、低酸性罐头食品不符合FDA注册要求等。因此,全面提升出口农产食品的质量已刻不容缓,必须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否则将会大量丧失我国食品的出口市场。在国内市场上,重大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假冒伪劣食品屡打不止、屡禁不止。国家尽管早在1996年12月就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一2010年)》,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还是让中国人胆战心寒,国际上流行的“对食物短缺的担忧已被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恐惧担忧代替”这一说法在我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虽然早在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就已超过1万亿元,2011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7.8万亿元,食品工业不论从质还是量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食品工业仍存在着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单调、科技含量低、深加工水平不高、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相当突出。食品安全,从广义上来说是“食品在食用时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从狭义上来讲是“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可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一般毒性和特异性毒性,也包括由于偶然摄入所导致的急性毒性和长期微量摄人所导致的慢性毒性。一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视为同一概念,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1996年,WH0把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卫生明确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食品安全是对最终产品而言,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是对食品的生产过程而言,其基本定义是: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二、质量与食品质量(一)质量的基本概念及演变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品质的概念,在我国,一般均称为质量(quality)。本书中,3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对品质和质量的概念不加以区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许多学者和机构尝试着对质量的概念进行描述。(1)克劳士比(Croy)(1979)认为,质量就是能遵从某种特定规格,而管理则是对实现这种规格的监督。在质量管理的现实世界中最好视质量为诚信,即“说到做到,符合要求”。产品或服务质量取决于对它的要求。质量(诚信)就是严格按要求去做。(2)朱兰(1990)认为,质量指产品能让消费者满意,没有缺陷,简言之,就是适于使用。更概括地用“适用性”来表述,他说:“该产品在使用中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称为适用性,通俗地称其为质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应用的三个过程是: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即著名的质量管理三部曲。(3)戴明(1993)认为,质量是某项产品或服务给予顾客帮助并使之享受到愉悦。戴明鼓励研究、设计、销售及生产部门的人员跨部门合作,不断提供能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服务顾客。(4)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FST,1998)对食品质量做出如下定义:(食品)质量指食品的优良程度,能满足使用目的的程度,并拥有营养价值特性。(5)日本学者十代田三知男认为,产品的质量都应达到下列两项要求:一是产品的各种特性值应是消费者所要求的,二是产品的价格应便宜。(6)另一些人认为,质量指没有明显缺点的产品和服务,而大多数人承认提高质量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因此人们如此定义质量:能满足人们某种特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性。仅仅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取得成功,还需要优质的服务质量。要想在行业内的竞争取胜,厂商就必须超越顾客的期望。(7)国际标准IS08402:1994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总和。其中,实体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明确需要是指在标准、规范、图样、技术要求和其他文件中已经作出规定的需要。隐含需要是指:①顾客和社会对实体的期望:②人们公认的不言而喻的、不必明确的需要。(8)IS09000一2000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体现了质量概念及其术语演进至今的最新成果。其中,①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②“固有的”(其反意是“赋予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③“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它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定性的或定量的。有各种类别的特性,如物理的、感观的、行为的、时间的、功能的特性等。④“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⑤“质量”表达的是某事或某物中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定义本身没有“好”或“不好”的含义。⑥质量具有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9)IS09000一2015对质量的阐述为:质量促进组织所关注的以行为、态度、活动和过程为结果的文化,通过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实现其价值。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取决于满足顾客的能力,以及对相关方有意和无意的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包括4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还涉及顾客对其价值和利益的感知。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必须有一个载体来表现质量,这个载体即质量特性。质量特性可分为内在特性和外在特性(赋予特性)两种。外在特性是指产品形成后因不同需要所赋予的特性,如环境包装等。内在特性是指在某事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它反映了某事物满足需要的能力,如营养性品质和感观品质等。质量的本质是某事或某物具备的某种“能力”,产品不仅要满足内在质量特性要求,还要满足外在质量特性要求。(二)质量模型与观点1.拉链模型(zimodel)该质量模型由VadeBery和Delig(1999)提出。拉链模型说明了供应商或生产商按照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和销售产品间的关系。生产商只有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才能使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生产商才能顺利的销售自己的产品,并由于满足的顾客的需求而获得了好的口碑,进而得到良性循环,生产商获得良好的利润。质量期望消费者产品供应商图1-1拉链模型2.质量观点Eva和Liday(1996)指出:质量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因为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对质量的理解有差异。他们常用的判断标准有5种类型:(1)评判性的(judgmetal)评判性判定的质量往往是优秀与极好的同义词,即公认的品牌,顾客根据品牌的声誉来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从这个观,点看,质量与产品的性质的关系不紧密,它更多地来自于市场对产品的评价及其声誉。例如,全聚德烤鸭、镇江香醋、老干妈辣椒酱、可口可乐、雀巢咖啡等著名品牌的产品,它们被认为质量优秀,主要是因为它们长期在顾客或消费者中形成了一贯质量优异的印象。当然,这些产品本身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的商标就是质量的保证。(2)以产品为基础的(roduct-aed)以产品为基础的质量观,点是一种特殊的、可衡量的变化。质量的差异反映了数量上特定指标的变化,质量好就是某些指标比预定的指标高,例如发芽糙米,含有较高的γ-氨基丁酸,比普通糙米含有更丰富的营养价值:深海鱼油,含有更丰富的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比普通鱼油更受消费者青睐。这种质量通常和价格相关,价值越高质量越好。(3)以用户为基础的(uer-aed)从以用户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指符合顾客5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要求,即只要满足消费者或顾客的期望的产品质量就是好的,如食品质量好就是指既要安全、有营养,又要可口、能满足个人的嗜好。这种观点在IS09001-2015标准中得以主要体现,反映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4)以价值为基础的(value-aed)从以价值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与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有关。一种有质量的产品就可以从性能和价格上与同类产品竞争,即同样价格的产品在性能上高于其他产品,或性能相同的产品在价格上低于其他产品,也就是说性能价格比好或质量/价格比佳。普通的消费者大多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产品质量。(5)以制造为基础的(maufacturig-aed)从以制造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描述为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满足某种新产品和服务的设定的特性,当然,这种特性也包括客户的需要和期望,即能够达到产品设计或服务标准所预定的指标。判断标准的确定往往根据个人在生产和供应链中的定位而定。作为顾客,通常用评判性的、以产品和以价值为基础的判断标准,市场销售人员应该用以用户为基础的判断标准。产品设计者既要考虑制造和成本的平衡作用,还要使产品适合目标市场,因此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判断标准。从生产者来说,生产出符合产品特性的商品是生产的主要目标,因此,以产品为基础的判断标准是最实用的。质量的本质是用户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某些方面所做出的评价。因此,也是用户通过把这些方面同他们感受到的产品所具有的品质联系起来以后所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在用户的眼里,质量不是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的某一方面的附属物,而是产品或服务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特征。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经过了两个阶段:①符合型质量观:②用户型质量观。所谓产品质量,即产品的“适用性”,或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它是产品质量特性的综合表现。因为这种被规定了的质量特性是以标准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可将产品质量狭义地定义为“产品相对于所选定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在生产水平不很发达时,由于生产者还不直接面对用户,他们只强调符合标准而很少重视用户需求,狭义定义尚可适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已经向买方型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不研究用户的需要,产品是很难占有市场的,更何况所谓质量标准存在着相对性、滞后性和间接性的局限,故产品质量的概念有必要加以深化、完善,产品的质量不仅要符合标准,更重要的是满足社会需要。所以产品质量的广义定义是指“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三)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美国麻省剑桥政策计划中心的专家对3000个有战略意义的商业部门的数据进行调查后认为,质量决定市场份额。当有优质产品和巨大市场时,利润便得到了保证。商品或半成品的生产者往往通过调整生产周期或其他质量特性将自己的产品与别人的区别开来,从而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以外,质量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降低生产成本,投资回报率也因较好的生产性而得到提高。另外,提高质量也会使产品生产供应链的库存减少。尽管生产高质量的食品需要成本,但消费者愿意付出更多去购买安全、营养和可口的6···试读结束···...

    2022-11-22

  •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苏来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作者】苏来金主编【丛书名】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318【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184-2251-7【分类】食品安全-高等学校-教材;食品-质量控制-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苏来金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食品安全基础,介绍了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中的危害因素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第二部分为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介绍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详加阐述了良好农业规范的定义及认证;第三部分为加工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重点介绍了GMP、SSOP、HACCP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族、ISO22000质量安全管理体系、SC认证制度及食品现场质量管理、品质控制;第四部分为食品储运安全与追溯体系,包括食品储藏、运输安全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食品质量安全概论知识目标”了解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及相关关系;冬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能力目标能分别归类某一事件是否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范畴能初步科学分析国内外主要的食品安全事件。岗位覆盖涉及食品企业领导层、质量管理人员、工艺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等岗位。1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知识归纳思维导图综合社会食品安全政治法律相关定义经济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国内食品安全现状食品质量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安全概论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评价食品安全研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究的主要问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溯源及预警技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第一节食品安全相关定义一、食品安全广义的食品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如表1-1所示。表1-1食品安全的概念概念英文来源释义理解foodecurity食品保障是否有足够的食物供应食品安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foodafety食品安全生问题食品安全可以分为“量”和“质”的范畴,例如: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食物供应量不足,不能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存在“粮食危机”,这就造成了食品安全的“量”的本质;在解决食物供应问题以后,由于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从而造成了公共问题,这就是食品安全的“质”的本质,对于本书所阐述的食品安全仅限于后者(foodafety)的问题。不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定义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现行的《中华人2第一章食品质量安全概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制定、2015年修订、2018年修正),规范了监管的六大领域:(1)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5)食品的贮存和运输;(6)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国际社会已基本达成共识,食品安全即指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应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得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二、食品卫生对于我国消费者来说,“食品卫生(foodhygiee)”这个术语更为熟悉。根据我国1995年10月30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应当具有的良好的性状,也就是食品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食品卫生的概念见表1-2。表1-2食品卫生的概念概念英文来源理解应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食品卫生foodhygiee应具有相应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应具有色、香、味等感官性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0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自2009年6月1日起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的使用越来越少。三、食品质量食品质量(foodquality)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包括两类品质的特性:一是直观品质特性;二是非直观品质特性。食品质量的概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念如表1-3所示。表1-3食品质量的概念概念英文来源理解消费者容易知晓的食品质量特性称为直观品质特性,也称为感官质量特性。包含:色泽、风味、质构等,即常说的色、香、味、形食品质量foodquality消费者难于知晓的质量特性称为非直观品质特性,如食品的安全、营养及功能特性四、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关系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的区别如表1-4所示。表1-4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区别名称范围侧重点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食品安全过程安全与结果安全的统一销售、消费等食品卫生不包括种植、养殖环节过程安全食品质量食品本身特性品质与特性从表1-4的分析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关系,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平行,也不是相互交叉的。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而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涵盖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并不是否定或者取消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而是在更加科学的体系下,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工作。例如,以食品安全来统筹食品标准,就可以避免目前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食品营养标准之间的交叉与重复,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保障水平。五、食品安全的科学内涵(一)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概念作为一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而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4第一章食品质量安全概论(二)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概念与卫生学、营养学、质量学等学科概念不同,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治理概念。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所侧重的则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三)食品安全是一个政治概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者政府强制的范畴。而食品质量等往往与发展权有关,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通常属于商业选择或者政府倡导的范畴。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更加突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四)食品安全是一个法律概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五)食品安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上,“食品安全”指的是有足够的收入购买安全的食品。中国农业大学何宇博士曾对农村消费环境做过调查,他指出,如今广大农村已经成了问题食品的重灾区,假冒伪劣食品出现的频率高、流通快、范围广,不法商人制假售假的手段和形式也更高明、更隐蔽。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维权能力较弱,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现象已经扩大到一些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和城市下岗失业人群。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此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知识拓展】【食品安全案例】食品安全的范畴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c第二节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一、国内食品安全现状(一)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20年来进行了5次重大机构改革。1.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新生的独立监管部门197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成立。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国务院主管药品监督的行政执法机构。2.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增加食品监管2003年3月,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继续行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能,并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3.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由卫生部管理2008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名称未变,划归原卫生部管理,为其直属机构,局长邵明立兼任卫生部副部长。2012年,原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4.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独立大整合,结束“九龙治水”2013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不再由卫生部管理,而是国务院综合监督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保健食品和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的直属机构,英文简称由“SFDA”变为“CFDA”。尹力担任副局长,原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主任张勇出任局长。CFDA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食品安全过去多头分段管理的“九龙治水”局面结束。2015年,原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出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事实上,在2013年国家食药监管机构大整合后,许多地方并未参照国务院模式单独设置食药监管机构,而是成建制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等部门,组建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安徽等地是这一模式的最初试验者。据国家工商总局2017年2月的数据,全国有约1/3的副省级市、1/4的地级市、2/3的县实行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6···试读结束···...

    2022-11-22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电子书 epub出版物

  •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制造与质量控制》闫宁,郭新海|(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制造与质量控制》【作者】闫宁,郭新海【页数】342【出版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672-2932-7【价格】75.00【分类】医疗器械-无菌技术-包装技术-质量控制【参考文献】闫宁,郭新海.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制造与质量控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制造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本书围绕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的设计开发和风险评估、包装材料性能的要求和验证、包装材料的选择和进货检验、成型设备和包装过程的确认、密封特殊过程的统计学管理、完成器械包装后整体包装的验证、无菌有效期的确认、保护性包装、有关的各种验证试验标准、方法和仪器、医疗机构直接使用的包装材料选择和包装过程的确认等诸方面详尽的论述了无菌医疗器械制造全过程和医疗机构循环使用医疗器械再包装灭菌过程中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方面的系统的知识。本书可以作为从事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医疗机构从事循环使用医疗器械再包装灭菌的护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丛书。也是学习无菌医疗器械制造专业的参考书。《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制造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概论第一章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概论选择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包装形式是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的目标是能进行灭菌、使用前提供无菌保护并保持无菌水平。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包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过程,由于不同医疗器械产品的具体特性、预期的灭菌方法、预期用途、失效日期、运输和贮存等都会对包装系统和材料的选择带来影响,在为无菌医疗器械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时,要认真分析无菌屏障系统诸多方面的因素,涵盖与灭菌过程的相容性、包装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适宜性、无菌屏障的特性以及与器械最终用途相关的问题。第一节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的发展随着无菌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对产品的包装提出了相关要求,美国、欧盟、S0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无菌产品的控制,以确保无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一、国内外相关标准美国1950年成立的软包装协会是由软包装制造者和供应者组成的国家贸易协会,该行业生产的包装用于食品、保健品的包装,以及由纸张、薄膜、铝箔材料等组成的工业产品。1994年,软包装协会灭菌包装制造者理事会成立,定期发布包装标准和试验方法。1997年,IS0/TC198(卫生保健灭菌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011607:1997《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标准,用于包装后的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欧洲标准EN868是由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授权CEN/T℃102(欧洲标准委员会)“供医用的灭菌器材”技术委员会编制的,于1997年2月起先后发布了下列标准:EN868-1《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1部分: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2《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3《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3部分:纸袋(EN868-4中的规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制造与质呈控制定)、组合袋、卷材(EN8685中的规定)生产用纸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4《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4部分:纸袋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5《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5部分:纸与塑料膜组合的热封和自封袋及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6《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6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医用包装的生产用纸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7《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热封式医用包装的生产用涂胶纸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8《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9《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9部分:热封袋、卷材和盖材的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EN868-10《待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系统第10部分:热封袋、卷材和盖材的生产用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自1992年以来,欧洲标准委员会(CEN)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0)就开始致力于制定全球统一灭菌包装的标准工作。2003年发布的S011607第二版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结果。IS011607第二版中特别标注了和EN868标准不同的部分,以便于使用者清楚了解二者存在的差异,为全球统一采用IS011607标准打下了基础。2006年上半年发布的新版IS011607-1和IS011607-2实现了IS0和CEN标准的统一,同时废止了EN868-1,保留了EN868-2至EN868-10的部分,并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可用一个或多个方法来证实符合IS011607-1中规定的一个或多个要求,为各种包装材料和预成型无菌屏障系统的确定提供了指导。目前,该标准已经被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广泛采用。我国已将IS011607:200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等同采用,且转化为国家标准,并于2005年1月24日发布了GB/T19633一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标准,2005年5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IS011607-1:2006《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IS011607-2:2006《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2部分:成型、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要求》已等同采用并转化为国家标准,并于2015年发布。2009一2011年,我国将ASTMF系列标准转化为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T0681,将EN868-2至EN868-10标准也等同采用并转化为国家医药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转化和应用,为提高我国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发展以及无菌包装的规范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包装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为确保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对包装过程加以严格的控制。因此,制造商应按照IS011607《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标准对包装过程进行确认。S011607标准考虑了材料范围、医疗器械、包装系统设计和灭菌方法等因素,规定了W2第一章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概论预期用于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的材料、预成型系统的基本要求。IS011607标准与EN868-1标准协调后规定了所有包装材料的通用要求,EN868-2至EN868-10规定了常用包装材料的专用要求。这两类标准基本满足欧盟医疗器械指令的相关要求。无菌医疗器械包装为产品提供了一个无菌屏障系统,是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安全的基本保证。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把销往医疗机构、用于内部灭菌预成型的无菌屏障系统也视为医疗器械。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和医疗器械制造商之所以将无菌屏障系统视为医疗器械的一个附件或一个组件,也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了无菌屏障系统的重要性。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材料的选择受如图1-】所示相互关系的影响。医疗器械包装系统灭菌过程选择确认图1】影响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材料选择的相互关系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器械的保护、灭菌效果、无菌保持、无菌打开和使用等诸多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应至少从以下10个方面考虑:(1)微生物屏障(2)生物相容性和毒理学特性。(3)物理和化学特性。(4)与预期灭菌过程的适应性。(5)与包裹或密封过程的适应性。(6)灭菌前产品的货架寿命。(7)灭菌后无菌屏障系统的无菌有效期。(8)运输和贮存。(9)与被包装的器械的相容性。(10)与标签系统的适应性。第二节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的基本要求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其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果内外包装材料不符合标准要求,或生产环境、储存运输、使用发放等过程受到污染、混杂、变质、损坏、错发等,都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内包装材料、容器等必须无毒,不得与产品发生化学作用,不得发生碎屑脱落,制造过程中不得被污染,且适合于产品的包装、密封和适宜的灭菌过程。与产品非直接接触的外包装材料,如大、中包装袋、包装盒及外包装箱等,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不但要满足适宜的灭菌过程,还要适合于产品的运输、贮存和保管。3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制造与质呈控制一、无菌产品包装的基本要求我国无菌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历时三十多年,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链。由于发展速度过快,部分企业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跟不上行业发展,专业人才更是甚少,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和医疗机构对包装材料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高,主要表现在:(1)产品的前期设计开发没有与包装设计同时展开,延误项目周期(2)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包装材质的限制,导致在后续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包装密封失败,或后期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后导致环氧乙烷残留量不合格。(3)缺乏对包装系统的验证,导致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包装破损,甚至无菌屏障功能被破坏,产品不合格。为确保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造商必须对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预成型无菌屏障系统的完整性、初包装封口的密封性、包装形式包装标识以及运输方法等进行确认,以保证产品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和使用前保持其完整性。1,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包装应具有的两个基本功能(1)保护产品。(2)保持产品的无菌状态。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设计、过程验证、包装试验等活动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功能而展开的。在建立无菌屏障系统的过程中,所用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和包装的完好性对产品的安全性十分重要。2.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包装的基本要求(1)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包装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①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②与运输过程的适应性。③在产品的货架寿命周期内能够阻隔微生物的进入。(2)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常用的包装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选择。无菌医疗器械常用的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环氧乙烷(E0)灭菌。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因内包装中有残留气体,包装材料必须要有良好的透气性能,一般采用多孔性材料。材料的耐热性能承受的介质温度应为30℃一70℃,并与其他多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同时要关注过度灭菌会导致包装损坏。②辐射(y射线、电子束等)灭菌。进行辐射灭菌时通常用钴-60作为辐照源。灭菌机理主要是通过y射线的穿透,毁灭微生物的DNA,以达到灭菌的效果。因为Y射线可以穿透多种材料,所以包装材料可不要求有良好的透气性。另外,在辐射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包装材料性能(尤其是聚丙烯材料),还有可能改变PVC类材料的外观性状。因此,在选择此灭菌方法时应关注这些相关因素。4第一章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概论③湿热灭菌(蒸汽灭菌)。采用湿热灭菌时,包装和产品等有关材料必须为多孔透析状且具备耐热、耐潮湿和耐高温特性。灭菌温度一般为121℃~134℃,视灭菌周期长短,最高温度可达140℃。湿热灭菌大多为医院或医疗诊所采用。二、无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设计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的设计应结合产品的具体结构形式、性能要求、灭菌方法以及国家或地区行政法规等相关要求。无菌屏障系统应能进行灭菌并与所选用的灭菌方法、灭菌过程相适应,应能提供无菌保护并保持无菌屏障系统的完好性,应确保内装物在使用前或有效期内保持其无菌水平,应确保在特定的使用条件下将对使用者或患者所造成的安全性危害降至最低。无菌医疗器械制造商应验证产品的最终包装在销售、贮存、处理及老化全过程中只要包装未损坏或未打开,在制造商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包装的完整性能达到无菌医疗器械要求的贮存期限。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考虑以下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法律法规和顾客的要求。(2)产品的质量和结构。(3)锐边和凸出物的存在。(4)物理和其他保护的需要。(5)产品对特定风险的敏感性,如辐射、湿度、机械振动、静电等。(6)每个包装系统中产品的数量。(7)包装标签的要求。(8)环境限制。(9)产品有效性的限制。(10)运输和贮存环境。(11)灭菌适宜性和残留物。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的设计应有形成文件的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设计开发过程的结果应形成记录、文件,并在产品放行前得到批准。包装材料、预成型无菌屏障系统或无菌屏障系统随附的信息应符合国家法规或产品进入市场必须提供的相关信息要求。三、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过程确认预成型无菌屏障系统和无菌屏障系统制造过程应得到确认。过程确认是通过获取、记录和分析所需的结果,证明某个过程能一贯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先确定的技术规范要求的程度。这些过程包括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IS011607-2《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2部分:成型、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要求》标准给出了相关确认的指南,无菌医疗器械制造商可参照该标准的要求进行包装确认。1.安装确认(IQ)安装确认(IQ)是获取设备按其技术规范提供并安装的证据且形成文件的过程。安装确认过程应考虑:5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制造与质呈控制(1)设备试验特点(2)安装条件,如布线、效用、功能等。(3)设备安全性。(4)设备在标称的设计参数下运行(5)随附的文件、印刷品、图纸或手册。(6)配件清单。(7)软件确认。(8)环境条件,如洁净度、温度和湿度。(9)形成文件的对操作者的培训要求。(10)操作手册和程序。安装确认过程中应规定关键过程参数,并对关键过程参数进行控制和监视。设备报警和警示系统、正常或故障停机应在关键过程参数超出预先确定的事件中得到验证。对关键过程进行控制的监视仪器、传感器、显示器、控制器等应建立校准或检定计划,并经过校准后使用,校准宜在性能确认前和确认后进行。对于包装设备中已安装的程序逻辑控制、数据采集、检验系统等软件的应用,要进行功能试验,以验证软件、硬件,特别是界面是否有正确的功能输出。安装确认过程应经过核查,如输人正确和不正确的数据、模拟输入电压的降低,以测定数据或记录的有效性、可靠性、一致性、精确性和可追溯性。另外,应建立书面的设备维护保养计划,保持相关的维护保养记录。2.运行确认(0Q)运行确认(OQ)应对过程运行参数在上、下极限参数范围条件下进行所有预期生产条件的挑战性试验,以确保能够稳定地生产满足规定要求的预成型无菌屏障系统和无菌屏障系统。运行确认时应考虑以下质量特性:(1)对于成型和组装:①完全形成/装配成无菌屏障系统。②产品适于装人该无菌屏障系统。③满足基本的尺寸。(2)对于密封:①规定密封宽度的完整密封。②通道或开封。③穿孔或撕开。④材料分层或分离。注:密封宽度技术规范的示例见EN868-5标准。(3)对于其他闭合系统:①连续闭合。②穿孔或撕开。③材料分层或分离。3.性能确认(PQ)性能确认(PQ)应证实该过程在规定的操作条件下能持续生产可接受的预成型无6···试读结束···...

    2022-10-28 苏州大学出版社网站 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勺子课堂《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科学管理,消除隐患

    课程说明:课程来自勺子课堂《食品安全质量控制》,资源大小:120MB餐饮业者知道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质量和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备案填写混乱,责任不明确分散管理,没有考核?这些将为您的餐厅埋下定时炸弹《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美国PDCA质量管理周期介绍规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消除隐患适用学生餐厅负责人及食品质检负责人教学大纲如何做好PDCA上部食品安全质量记录记录是什么记录的分类和特征记录中的常见问题有哪些如何做好PDCA下段食品安全质量记录填写记录要求填写记录注意事项如何管理和控制记录...

    2022-10-28 科学管理 质量记录怎么写 科学管理 质量记录表怎么写

  •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张立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作者】张立主编【丛书名】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管理及相关成果丛书【页数】308【出版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12【ISBN号】978-7-5068-5844-1【价格】90.00【分类】电子出版物-版权-保护-研究【参考文献】张立主编.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本书分为概论、工程整体管理、工程专项管理、工程文档管理等六章,主要包括: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概述;工程管理的议事机制;启动管理;过程管理;收尾管理;进度管理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概述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简称“版权工程”)是列入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科技专项,涵盖技术研究、系统开发、平台搭建、标准制订、总体集成、应用示范等多个方面,包括23个分包、26项课题,涉及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初验、终验等7个管理阶段,参与工程管理、研发、集成任务的单位24家,版权工程总体目标是:探索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机制,为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提供政府主导的第三方公共服务,为建立数字出版产业营利模式提供参考模型。工程于2006年开始酝酿,2007年开始可行性论证,2011年7月正式启动,2016年4月完成所有技术研发任务并顺利通过第三方测试。一、工程背景数字化和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式。数字出版应用的发展,给出版行业的版权保护带来了很多新的政策与技术课题。人们在充分享受数字化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正遭受着作品版权被有意或无意非法使用而带来的市场秩序混乱问题。由于数字内容具有易于复制、分发和网络海量存储、快速传输等特点,随意传播应该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数字内容和产品的现象普遍存在。数字版权保护成为近年来各国法律界、出版产业界共同探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各国的经验表明,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需要法律、技术双管齐下,法律是版权保护的根本,技术是版权保护的手段。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权利人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利益,不仅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树立国际信用、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是第一个明确系统地提出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的国家重要文件,该文件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列为重大文化技术专项。具体内容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专项一重点突破DRM系统的体系结构、数字内容加密、身份识别、密钥管理、数字权利转移、数字版权描述、数字内容交易、数字内容使用的跟踪和审核等技术。”因此,作为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文化技术专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的任务下达到新闻出版总署后,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各方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进行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并获得了财政部的立项认可。二、工程必要性当今社会是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以数字和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出版业的面貌。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出版产业在内容数字化、渠道网络化的过程中,因传统版权保护手段无法有效跟进而遭遇侵权盗版肆虐、内容创新乏力、粗俗作品泛滥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而且严重阻碍我国软实力的全面提升,甚至给我国长久的文化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达到这一要求,新闻出版业必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的相关成果,积极构筑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版权保护的有效防控体系,为净化和优化产业环境,促进先进文化的快捷、合法传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1.落实国家纲要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都有相应的要求。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既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又是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综合体现了国家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双重要求,已被明确列入国家发展纲要中,需要大力发展和有效推进。2第一章概论2.数字时代出版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广大国民的阅读习惯与购买倾向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以数字出版、数字印刷业为主体的新兴出版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成为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互联网和数字产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国民阅读和消费转型的强力带动下,数字出版产业正在成为今后出版的主流,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新增长点。由此来看,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是高新技术条件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数字网络环境下侵权盗版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总量更大,侵权盗版的主体和行为更隐蔽、更复杂,权利维护和侵权查处也更困难、更艰巨,必须用高新技术手段解决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的种种问题。抛开对数字出版的版权内容进行技术保护、对数字出版产业秩序进行技术规范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手段和研发活动,数字出版产业以及整个出版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难以持久的。3.加强版权保护、改善国家形象的紧迫要求高新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数字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数据存储、便捷复制、快速传输在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侵权盗版问题。数字网络领域的侵权盗版活动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年,盗版至少使P℃端付费阅读收入蒙受了43.2亿元的损失,使移动端付费阅读收入蒙受34.5亿元的损失,二者合计达到77.7亿元,而盗版对网络文学行业带来的直接损失远高于此。同时该年内,文化创意产业还会损失21.8亿元的衍生产品产值。网络文学盗版在一年之内就能给整个行业带来至少百亿元的损失。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严厉打击数字网络领域的侵权盗版,但版权保护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版业从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介质出版共存的现代化进程,影响了出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仅如此,侵权盗版活动一直是中外经济、文化往来中争议最多的焦点之一,甚至演变成了重大国际政治问题。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向我国政府施压。美国在2007年4月正式向WT0就所谓中国打击盗版不力问题提出了贸易诉讼,日本也扬言要加入其中。而我国在参与包括加入WT03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主办奥运会等重大国际事务时,也郑重做出过各种承诺。作为迅速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如果不能在高新技术领域迅速有效地打击侵权盗版,不仅难以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会失信于国际社会,给我国国家形象带来严重不利影响。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紧迫要求版权保护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权利人的创新积极性,激励他们创作和传播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如果数字网络领域普遍、猖獗的侵权盗版活动得不到有效打击和控制,势必会严重影响创作者和传播者的积极性,进而导致整个数字出版领域创新不足、精品缺乏,从而让原本就不好控制但危害深重的庸俗、媚俗、低俗作品大行其道,直至充斥整个数字出版空间。创新是文化、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科技企业包括数字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的缺乏必然象征和预示着这些企业、这些行业的微弱和没落。上升到国家软实力层面,有人形容美国一个好莱坞相当于若干个驻外领事馆,其根本原因当然也是源于好莱坞公司从作品内容到传播方式的长久、持续的创新以及支撑创新的强大的版权保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文化传播更为迅速、更难控制,并且是无国界的。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长期不重视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保护,必然会加速境外先进文化的渗透和侵蚀。长此以往,不仅国家软实力无从谈起,而且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威胁。5.改变我国数字版权保护被动地位的迫切需求国际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活动的发展历程表明,前期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最初是在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企业研发完成的,但由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性质以及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本身的高端性、复杂性,国外政府和公共组织或从立法的角度,或从研发的角度,或从宣传推广的角度,都已纷纷介人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过程。具体来讲,2006年,法国出台了新数字版权管理法,对开放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措施的源代码作了详细规定;美国财政部、美国版权工作组、美国空军研究院、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德国国家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日本TT信息与通信系统研究中心等政府部门和公益机构都在研发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或支持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研发。此外,从2001年开始,美国计算机协会每年都举办一次DRM(DigitalRightMaagemet,数字版权管理)会议。韩国具有半机关性质的、最大的国立研究机构一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最近出版了专门的DRM书,从技术、第一章概论法律、商务、特许、标准化等5个方面对DRM进行详细阐释和讲述。我国包括北京方正阿帕比公司、北京书生公司、北京华旗资讯公司、华为公司等一些企业在从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业务。然而,一方面,同国外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一样,单个企业研发的各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可信性、互操作性上有一定不足(所有研发企业都宣称自己的产品最好,一般客户难断优劣;各种数字版权保护产品之间常常互不兼容,给客户应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由于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研发历史较短、研发基础薄弱,我国这些企业无论是在技术实力方面还是市场份额方面都无法与国外企业,诸如微软公司、Adoe公司、Ale公司、亚马逊公司等相比。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国自主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书等领域,技术发展不全面,技术成果数量少。国外流媒体、移动终端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标准已经出现,并在迅速推广。而一旦这些标准全面运用,我国相关领域的产品制造商和广大用户将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应当借鉴国外模式,由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及时介人,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推进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研发活动。鉴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的总体时间不长(萌芽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快速发展于世纪之交),各国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我们应借着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东风,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积极推动数字版权保护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在有效改善我国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状况的同时,促进我国文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第二节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概述本工程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借鉴国内外重大工程和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全面确保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5个体系:一、建立以专项管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本工程在总局直接领导下,实施专项管理,即由数字版权保护领域长期从事技术研发的企业、科研院所和有重要影响力的出版单位,按照工程的特点和职能分工,组成跨企5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业、跨部门、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政策与实施管理相结合,项目管理与技术研发相结合,分散管理与统一协调相结合。工程的组织体系以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为两条主线,根据“工程一项目一子项目”的拆分原则,逐级进行项目管理。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两条指挥线纵向贯通,各级组织横向管理,定岗定责,共同编织成矩阵式的组织体系。本工程坚持技术先进、竞争公平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工程招投标方案,在充分调查、认真审核、仔细评估的基础上,择优选择项目承担单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的成果质量。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工程制度体系本工程遵循国家重大工程的各项管理规定和要求,从工程启动开始即引入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借鉴国内外一流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经验,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组建总体组,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涵盖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经费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主要的项目管理活动,用于指导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保证工程实施的可控和透明。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计划体系本工程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计划体系,用以保障工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工程计划涵盖整个工程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通过系统筹划和综合平衡,制定工程中长期目标规划、年度计划,使工程各系统成为纵横有序、衔接紧密、运筹科学的有机整体。同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合理的计划要有预见性,留有余地,在动态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计划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各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出现重大延迟,必须经过上级组织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计划变更。四、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本工程通过建立一整套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贯穿工程实施全程的质量方法和各类质量标准的实施与检查,来确保本工程从起始到总体收尾,每一步都能够交付出有质量的成果。6···试读结束···...

    2022-10-25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韩青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作者】韩青编著【页数】140【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ISBN号】978-7-313-23139-0【价格】88.00【分类】机器人控制-编队-研究【参考文献】韩青编著.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以基于纯角度观测信息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为研究对象,以非线性系统秩和面元分析法为理论基础,围绕多机器人领航-跟随编队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三方面要求,对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涉及的状态估计、闭环控制、轨迹跟踪、机器人定位、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内容试读绪论编队控制是对多机器人协同完成复杂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多机器人系统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学术界和从业者的研究热点,充分说明了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未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1概述机器人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自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机器人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1999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大会上,宋健院士指出,“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进步是20世纪自动控制领域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是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1]。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014年,欧盟规划了“认知系统与机器人技术”研究;2015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2011年,美国启动了“国家机器人计划”;201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再次资助伙伴机器人(co-root)的研发;2015年初,日本公布了《日本机器人新战略》,明确提出下一代机器人研究中要努力实现数据终端化、网络化、云计算等技术;2009年,韩国发布了《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提出努力成为世界三大机器人强国之一的发展目标:2012年,韩国知识经济部发布了一项为期十年的中长期战略《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计划将目前的机器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2年达到25亿韩元的规模。为推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相继推出了多项战略规划并给予了政策支持,如表1-1所示。2012年4月,科技部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这两项规划指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重点攻克一批前沿核心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并002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进行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在《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首要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务;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出台,强调重点发展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在内的十个领域,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5年11月23一25日,以“协同融合共融,引领智能社会”为主题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在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的大背景下,应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拓展重点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应用智能化水平,重点开展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表1-1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相关政策时间发布部门政策名称2012年4月科技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4月科技部《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5月工信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7月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12月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7年7月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智能移动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较强自主规划、自主组织和自适应能力的有效工具。它无须人为介人就能在复杂环境中自主移动,并利用所携带设备完成各种人类难以完成的探索、救援、运输、科学研究等任务。但是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其中对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的需求愈发强烈。一方面,对于复杂的任务,单个机器人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多个机器人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多机器人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如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或系统发生局部故障时,多机器人仍可以通过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来完成既定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备受青睐。麻省理工学院(MaachuettItituteofTechology)iRoot群体机器人研究团队研究出超过100个机器人的多机器人系统,并应用于实践)。田纳西大学(UiverityofTeeee)的林恩·E.帕克(LyeE.Parker)博士带领其研究团队研发了具有容错能力的ALLIANCE系统,理论验证了该系统成员机器人既1绪论003可以动态加入又可以退出协作任务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alAeroauticadSaceAdmiitratio)-、西弗吉尼亚大学(WetVirgiiaUiverity))、日本大学(NihoUiverity))、宾夕法尼亚大学(UiverityofPeylvaia)]、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ItituteofTechology)o、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iverityofSoutherCaliforia)-]等也对多无人机或多机器人编队控制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国内的许多高校及研究机构对多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较成熟的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建立了一套多机器人协作装配系统,不仅实现了机器人协作过程中内部成员的控制管理及轨迹规划,还实现了信息交互、分析推理及任务分配1]。针对多机器人协调问题,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研发了一套具有开放性、通用性的分布式协调平台,并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此外,清华大学15-16们、浙江大学1)、华中科技大学18-1)、哈尔滨工业大学[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4、西北工业大学26刃、南京理工大学8]、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2]、电子科技大学3、华南理工大学3)、哈尔滨工程大学353、天津大学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等高校也都对多机器人(智能体)编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单机器人相比,多机器人系统在有效性、灵活性、适应性、鲁棒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因而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395]。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是解决多机器人协调与合作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图1-1给出了几种典型的多智能体编队应用实例。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是一个典型的多机器人协调控制问题,也是多机器人系统研究的基础,主要涉及编队如何形成,如何保持以及如何变换三个问题。在执行复杂任务时,良好的编队及协作方式可以促使多机器人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多机器人编队控制作为多机器人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后,在军事、测绘、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搜集、港口安全、工农业生产、空间探索、交通控制、医疗与服务行业等领域均得到了一定的实际应用-8)。任(Re)等6利用相邻机器人的位置信息来实现编队控制,在军事、搜索和营救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默里(Murray)等分析了多机器编队在监视、搜索、探索、合作侦察、环境监视和协同操作方面的应用,并把编队问题转化为最优控制问题实现编队控制。邓巴宾(Duai)等8基于人工势场法实现了编队控制,并用于环境监测和数据搜集。多机器人编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多机器人编队控制的国内0]、国外1-]综述性文章详细分析了多机器人编队的研究热点、目前及未来应用、控制方法、控制理论、发展动态及未来面临004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a)()(c)(d)图1-1几种典型的多智能体编队应用实例(a)空中战机编队()航母编队(c)直升机编队(d)机器人编队的挑战。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可知,基于位置、距离、距离-角度等观测信息的多机器人编队研究居多。而在实际中,角度以外的观测信息有时难以获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观测信息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已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最早基于纯角度信息来实现编队控制的研究始于2002年5),基于视觉传感器来获得年度信息的多机器人协作定位[]的相关研究则始于2005年。本书针对这个关键性问题,以多机器人编队控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纯角度观测信息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即仅利用跟随机器人观测领航机器人的角度信息,而不需要距离等更多观测信息的编队控制方法。该方法既可以有效提高运算效率又可以进一步完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与协作定位的理论和实现方法。1.2多机器人编队控制研究方法与发展动态1.2.1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可分为编队调节控制和编队跟踪控制5)。多机器人在运1绪论005动过程中既可以保持固定编队,又能在障碍物环境下实现编队变换,这属于编队调节控制的范畴57-5町。编队跟踪控制是编队控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重点研究多个机器人在形成编队的同时跟踪一个期望目标的问题,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06)。根据跟踪目标的不同,可大致分为期望速度跟踪[60-6]和期望轨迹踪[6必6。编队轨迹跟踪的目标是使多机器人保持理想编队的同时能够跟踪参考针迹,为使多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达到良好的跟踪效果,每个机器人需要与其相邻的机器人进行信息交换68-6)。领航-跟随法[2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轨迹跟踪方法。刘(Lu)等62]提出了一种运动规划方法,实现了有限时间内多机器人编队的有效跟踪。可汗(Kha)等3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法,实现了非完整约束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和跟踪。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Heradez-Martiez)等6提出了两种基于近似速度的多机器人编队跟踪控制律,实现了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和跟踪。王(Wag)等设计了一种编队跟踪算法,解决了二阶多机器人系统的编队跟踪问题。彭(Pg)等66]提出了一种基于一致性的分布式编队控制方法,实现了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和跟踪。葛(G)等6)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势场的编队跟踪控制方法,实现了约束环境下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和跟踪。然而,文献[62一67]多集中于对单个领航机器人和单/多个跟随机器人组成的单级编队进行研究,而少有文献研究每级都由单个领航机器人和单/多个跟随机器人组成的级联编队:从多机器人系统控制的角度出发,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又可分为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两类。对于集中式控制,多机器人系统中的每个机器人都要与编队中其他机器人进行信息交互,如自身位置、速度、姿态和运动目标等信息。而对于分布式控制,每个机器人只需将自己的位置、速度、姿态和运动目标等信息与编队中相邻的机器人进行信息交互,同时每个机器人利用局部信息协调自身的运动,避免与其他机器人发生碰撞。在集中式控制中,每个机器人都能获取整个编队的信息,有利于全局队形的分析,控制效果好,但也存在通信量和运算量大、算法复杂等问题;而在分布式控制中,各机器人只需获取相邻机器人的信息,通信量和运算量较小,有利于实时控制,但相对稳定性较差。虽然分布式控制效果不如集中式控制好,但其控制结构简单、可靠,交互信息量小,有利于避免信息冲突。此外,分布式控制策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面临由于任务变更或机器人故障而需要旧机器人退出或新机器人加入编队等突发情况时,具有较好的扩充性及容错性。正是分布式控制具有可将突发事件的影响限制在有限范围内的优势,促使了关于多机器人编队信息交互的研究热点逐渐由集中式控制转向分布式控制。能同时解决信息交互、碰撞问题的分布式控制,是未来多机器人编队信息交互策略发展的方向,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0006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研究多机器人编队的主要控制方法如图1-2所示,主要包括领航-跟随(leader-follower)法2、基于行为(ehavior-aed)法-o]、人工势场(artificialotetial)法[7-]、虚拟结构(virtualtructure)法9o、图论(grahtheory)法9等。其中领航-跟随法、基于行为法和人工势场法适用于分布式控制,而虚拟结格法和图论法适用于集中式控制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分布式控制集中式控制基航行为法拟结构图跟随法势法图1-2多机器人编队的主要控制方法1)领航-跟随法领航一跟随法是指在多机器人系统中跟随机器人跟随领航者运动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该编队控制方法将编队控制问题转化为跟随机器人跟随其领航者的朝向和位置问题,便于运用标准的控制论知识研究和分析其稳定跟踪误差。领航-跟随法的优点是仅需要给定领航者的行为或轨迹就可控制整个机器人群体的行为。根据观测量的不同,领航一跟随编队控制可分为基于距离、位置、角度、距离角度、距离-距离-角度观测信息的编队控制。康(Kag)等公研究了基于距离信息的多四旋翼及多机器人编队控制。阿兰达(Arada)等-们对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进行了研究。郑(Trih)等8-o研究了基于角度信息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金(Ji)等81-]研究了基于距离-角度信息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陈(Che)等8研究了基于距离-距离-角度信息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2)基于行为法基于行为的控制方法通过设计机器人的简单行为以及局部控制规则,使机器人群体产生如编队保持、轨迹跟踪和避碰等所需的整体行为。该方法首先定义了一个包含机器人简单行为的行为集,而最终的行为输出则由对每个基本行为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加权计算确定。基于行为的控制方法的优点是当机器人具有多个竞争性目标时,采用基于行为法较易确定控制策略。然而,因为不能明确地定义群体···试读结束···...

    2022-10-21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