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 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张阳普,宋振华编;夏文广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作者】张阳普,宋振华编;夏文广总主编【丛书名】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页数】250【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706-1324-3【分类】脑血管疾病-语言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参考文献】张阳普,宋振华编;夏文广总主编.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内容提要:本书详细介绍了脑卒中言语功能障碍的基础理论、康复治疗机制、言语障碍的评估,以及中西医治疗方法。书中将脑卒中言语功能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融会贯通,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包括社区康复及居家康复、护理指导。本书针对脑卒中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循序渐进,内容丰富,应用面广,实用性强。《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内容试读第一章脑卒中言语障碍概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患者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多由于脑血管病损伤大脑优势半球语言中枢或发音相关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所致。言语障碍可分为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由于优势侧大脑半球语言中枢的病变导致的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患者表现为发音和构音正常,但不能言语,肢体运动功能正常,但不能书写,视力正常,但不能阅读,听力正常,但不理解言语。构音障碍是和发音相关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导致的一类言语障碍的总称。言语是发出已约定作为语言代码的声音以进行交流的过程。由于声音作为交流载体有其优越性,说和听就必然成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形式。言语是经口头表达出来的语言,而语言则必须以语音、文字、手势等为载体才能表达出来,从而被他人所接收和感知。语言是一种思维中的智能活动,言语是以语音为符号将语言具体化的过程。虽然人类的语言主要是以语音为代码的言语,但手势、表情、文字、数码、电码等也都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符号,例如聋人用的手语、计算机语言等。言语包括从语音表象到发出语音、听到语音、感知和理解语音的全过程。在言语产生和理解过程中,连接说话人大脑和听话人大脑的、依次发生的一系列功能障碍,都属于言语障碍(eechdior-dr)。脑卒中患者除了会出现运动、感觉等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以外,言语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常见类型有失语症、构音障碍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言语功能障碍使患者的社会交流和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失语”一词来自现代医学。中医对中风(脑卒中,中医又称中风)所致言语障碍有“痱”“风暗”等记载。《素问·脉解》曰:“内夺而厥为瘖痱,此肾虚也。”刘河间释云:“内夺而厥,为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则舌暗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经名瘖痱。”《千金要方》谓:“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塞然,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经名暗痱。”《诸病源候论》记载更详细:“风癔候,风邪之气,若先中于阴,病发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中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医学纲目》:“风暗者,以风冷之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不能言,与诞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为差耳。”“痱”“风懿”“风喑”皆以语言功能障碍为主症。前两者伴神昏,病在脏腑;而“痱”则完·1···试读结束···...

    2022-07-27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治疗PPT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作者】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页数】237【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578-5355-6【价格】69.00【分类】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提要:本书稿共四章,介绍了中西结合发展历程以及前景,详细介绍了中西结合目前在常见的呼吸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的对比。本书稿内容详细全面,实用性较强,为普通高等院校中西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材用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试读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第一节西方医学的传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对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过程的探讨,可以了解影响这一过程的一些因素,并从中摸索近现代医学与医学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下面以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的时间顺序为纲展开阐述。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源头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考其源头可追溯至汉唐时代。史载汉朝和唐朝在与“黎轩”“拂”“大秦”(罗马帝国)经西亚地区的物质交流中,就有西方的药物流入中国。在《医方类聚》所引的《五藏论》中,已提到“底野迦”这种含鸦片制剂,这是一种由西方传人的药剂。《旧唐书·拂传》记载乾封二年(667),大秦使节曾献“底也迦”(同底野迦),证实含鸦片制剂在唐初已输入中国。《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中记载,唐贞观九年(635)大秦景教传入中国,景教徒除传教外,还进行医疗活动,据记载唐高宗患风眩疾,“头目不能见物”,被景教徒秦鸣鹤治愈。这时,西方医学的传入是在中西方医学双向交流中进行的。由于当时西方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于中国,与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水平尚不及中国医学,因此西方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很微弱。另外,从西方医学最初传人中国开始,就可以看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一)西方医学正式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在16世纪对中国开始较具规模的传人,这里有中西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此消彼长变化的历史背景。在16世纪的西方,以威尼斯为中心的意大利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包括医疗技术的发展。以意大利为中心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造成的思想文化上的大解放,使西方从此进入了文化科技全面繁荣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巨人达·芬奇等人冲破教会的束缚对尸体进行解剖,加深了对人体的了解,使西方医学有了很大发展。·1·中西医结合南科学此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尽头而走向衰落,经济科技发展相对停滞,统治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儒家思想已走到社会发展的反面,中国医学缺乏质变飞跃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欧洲掀起了开辟新航道的热潮,西方医学对中国的渗入日渐加强。16世纪中叶后,欧洲相继派遣传教士到中国,有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邓玉函、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汤若望等,其中多以行医为传教服务。澳门区主教卡内罗于1569年在澳门设立了圣拉斐尔医院和麻风病院。万历二十二年(1594),澳门的圣保罗学院扩充为大学后,设有医科实习班。按张慰丰老师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一医学史》(李经纬、程之范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12页)中所述,圣拉斐尔医院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医院,圣保罗大学医科实习班是外国人来华创办的最早的医学校。笔者认为此述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自1557年始,澳门虽在名义上属中国地方当局管治,但是已处于葡萄牙的殖民当局实际控制之下,把圣拉斐尔医院算作中国的第一间西医院,把圣保罗大学医科实习班算作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值得商榷。同理,把1828年由郭雷枢在澳门开办的诊所算作中国第一间西医院,也值得商榷。(朱潮主编:《中外医学教育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不过,由于澳门与中国内地有密切关系,圣拉斐尔医院和圣保罗大学医科对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的活动带有和宗教活动密不可分的基本特征。耶稣会教士来华后,利用医药做媒介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于1583年在今广东肇庆地区,就曾在为病人诊治疾病时劝说患者入教。1693年清康熙皇帝患疟疾,传教士洪若翰、刘应献上金鸡纳一磅,张诚、白晋又进上其他西药,治愈了康熙的病。有的传教士除行医外,还翻译医学著作,如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邓玉函译述、毕洪辰整理加工的《人身说概》(约成书于1635年),是西方传入中国最早而且比较完备的解剖学专著。面对当时闭关自守的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封闭保守的中国文化科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相对封闭保守的中国医学,西方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还相当有限。(二)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18世纪英国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飞跃发展,并带动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当时西方,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和翻天覆地的时代大变迁,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大更新,也促进了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其商品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本寻找新的出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扩张。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末日,长期封闭守旧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体系已远落后于西方,被轻视的医术也更加滞后了。随着西方列强冲决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文化科学也涌进了中国大地,西方医疗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先导的角色。英国人皮尔逊于1805一1860年在澳门、广州行医,首先在中国人身上试种牛痘,并2·第一章中西医猪合的发晨历程将种牛痘技术编成小册子印行。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Parder,1804一1888)在广州开办“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后称“博济医院”),这就是中国境内开办的一间对中国后来西医与西医教育影响深远的西医院。这是由十三行巨商伍敦元以每年500元的低价,将自己的丰泰行租给伯驾办医局,一年后,连500元的租金也免收了。伯驾得到广东巨商伍敦元的捐助,在广州新豆栏街,十三行内购置了一块地皮,建立了一间专科性质的“眼科医局”。医局因设在新豆栏街,故又称“新豆栏医局”。1816年,伯驾在这间医院内用最新的乙醚麻醉技术施行了外科手术。1.伯驾创办的这家医院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在写给美部会的报告中称:“当我们开始尝试每天都接待病人的时候,我发现一些人手里提着灯笼,可以看得出他们在凌晨两三点钟就出来了,以确保能尽早赶到医院;挂号比较紧张的时候,他们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就来了,在这儿待上一夜,这样或许就能够保证早晨挂上号了…关门打烊时还不时有从大老远赶来的人利用某个外国绅士或香港商人为其求情。”2.伯驾开办的医院承继人嘉约翰(JohGlagowKerr,1825一1901),于1866年在博济医院内设立了南华医学校(又称“博济医学校”),这是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该校开始只招男生,1879年招收了第一个女生,这是中国首招女生的医学校。1914年博济医院设立了附设护士学校,这是中国第一家护士学校。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以此为滥觞蓬勃发展起来。1842年,中国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大商埠。西医医院在中国内地大量建立,如上海的仁济医院(1844)、宁波的华美医院(1845)、天津的法国医院(1845)、广州的金利埠医院(1848)、汉口的仁济医院(1866)和普济医院(1867)、汕头的福音医院(1867)、上海的同仁医院(1867)、宜昌的普济医院(1879)、杭州的广济医院(1880)、天津的马大夫医院(1881)、汕头的盖世医院(1881)、九江的法国医院(1882)、苏州的博习医院(1883)、上海的西门妇孺医院(1885)、武昌的仁济医院(1885)、通州的通州医院(1886)、福州的柴井医院(1887)、福建南台岛的塔亭医院(1887)、北海的北海医院(1890)、南昌的法国医院(1890)、南京的钟鼓医院(1892)、九江的生命活水医院(1892)、保定的戴德生纪念医院(1892)等。西医学校也纷纷开办,到1920年有20余所。大量的西医书籍被编译出来,主持博济医院的传教医师嘉约翰在1859年到1886年间编译了《化学初阶》《西药略释》《裹扎新法》《皮肤新编》《内科阐微》《花柳指迷》《眼科撮要》《割证全书》《炎症新论》《内科全书》《卫生要旨》《体质穷源》《全体阐微》《全体通考》《体用十章》《医理略述》《病理撮要》《儿科论略》《妇科精蕴》《胎产举要》《产科图说》《皮肤证治》《眼科证治》《英汉病目》,在中国还出现了西医药刊物,如博济医院主持嘉约翰主编的《西医新报》,这是我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另外还有尹端模在广州创办的《医学报》,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西医刊物。在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西医大规模传人中国,并占据中国医学界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医学史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西医传入中国,把先进的医学技术、医学理论、医·3·中西医结合府科学疗体系及医学教育模式引入中国。这对中国近现代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在这一大规模的医学文化传入过程中,西方来华传教士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在中国行医和传授医学的动机各不相同。多数是为人道主义或传播宗教的目的。但在当时客观上被西方列强利用为弱化中国人民抗拒殖民主义的意识服务。“泰西大炮不能举起中国门户的横示,而伯驾医师的外科小刀即大开其门。”除认识清楚西方在华教士教会被利用来为殖民主义服务外,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士教会在华的传授医学活动,对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西医和西医教育系统的传入,将先进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以及医学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入中国,打破了封建王朝的闭锁局面。这对中国医学科学和近代医学教育体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西医和西医教育系统传入中国,在华教士教会中起了传播者的作用。教会直接促成了我国近代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体制的孕育与问世,并为中国近代医学发展的起步奠定了基础。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4·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必要的条件。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还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那样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象的结果。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5中西医猪合阳科学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形成的,其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等无不皆然。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4.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除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其自身还存在着相对立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有的已无法解释新的事实,出现了原有的科学理论与新的科学事实的矛盾。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于是新的理论学派和新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理论与实践、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6····试读结束···...

    2022-07-27 epubb电子书 epub电子书

  • 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杨焕斌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作者】杨焕斌编著【页数】232【出版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335-6177-2【价格】48.00【分类】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杨焕斌编著.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内容提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书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述了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同时又从中医学的角度阐述了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四诊表现、辨症论治等,然后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浅谈临床体会、综合中西医的观点进行预防和调理。书中主要参考一些新的高血压的防治建议和指南、结合作者从医近30年的点滴经验,编著集中西医理论与临床来阐述高血压,以供中西医结合爱好者参考并有所帮助。《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内容试读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第一章于概述一、概念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病因不明者,称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在不足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差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2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根据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SBP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诊室血压是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是指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获得的血压值。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数值以“收缩压/舒张压”的形式表示),也应诊断为高血压。2020年5月6日,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了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且面向18岁及以上成人的《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提出连续测量2~3次诊室血压≥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这与我国2018年、ESC2018和JSH2019指南相同。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同时又是一种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高血压从而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是整个人群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的防治,是所有心血管疾病防治中成本最低,而获益最大、效果最好的。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和持久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扼制心血管疾病的危害。3/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二、流行病学1.高血压的人群分布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开发较晚的山区、岛屿的人群患病率较低。黑人约为白人的两倍。高血压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其以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为多。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的地区和民族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以前城市高于农村,在最新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患病率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不同民族间比较,藏族、满族和蒙古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汉族人群高,而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不同职业中患病率最高的是机关人员,最低的是农业从业人员。男性略高于女性,但男女的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的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种族之间和地域之间的血压差异,除遗传因素外主要与生活方式、生活条件有关,如食盐用量、钾和钙的摄入、体力活动、身体肥胖、血脂、吸烟、饮酒、气候、应激,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2.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是指在某一时点上,高血压患者在观察人数中所占百分比。它对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高血压发病趋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4势、探索致病因子、制订及评价防治措施和实施监测计划有重要价值。目前全世界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31.1%,总人口13.5亿~14.5亿人,欧美高血压患病率为20%以上,亚洲为10%~15%,非洲只有10%左右。已有的调查显示,患病率最低的为印度农村男子,仅为3.4%;患病率最高的为波兰成年女性,45~60岁的妇女患病率可达72.5%。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5次(第5次为2012~2015年)大规模高血压普查或抽样调查,患病率,1959年为5.1%(年龄≥15岁),1979年为7.7%(年龄≥15岁),1991年为13.6%(年龄≥15岁),2002年为18.8%(年龄≥18岁),2012年为25.2%(年龄≥18岁),2015年为27.9%(年龄≥18岁)。根据最新数据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7.9%计算,也就是说约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经济发达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逼近发达国家,这种趋势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高血压在五类人群中易发:有家族史的人群;情绪易激动的人群,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会引起血压升高;“重口味”的人群,指摄入盐量偏高的人群;嗜酒人群;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人群。5/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3.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2015年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较1991年的26.3%、12.1%、2.8%和2002年的30.2%、24.7%、6.1%明显增高。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血压治疗率显著高于农村;与我国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高;不同民族比较,少数民族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汉族。三、高血压的定义与类型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SBP≥l40mmHg和(或)DBP≥90mmHg。SBP≥140mmHg和DBP<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2.高血压的分类(1)按血压水平分类。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均SBP/DBP≥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6间≥120/70mmHg。家庭血压监测(H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相对应。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随着5G时代的实施,远程实时血压监测将变得便捷、普遍。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2)按病因分类。按病因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0%~95%以上。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除了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能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还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中5%~10%可找出高血压的病因,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通过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可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筛查。继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其比较特别的情况:①严重或顽固···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的治疗指南

  • 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 下》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作者】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丛书名】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色丛书【页数】1164【出版社】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424-2808-0【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内容提要:...

    2022-07-27 甘肃省肿瘤医院百科 甘肃省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 《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夏小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作者】夏小军主编【丛书名】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色丛书【页数】698【出版社】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424-2809-7【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夏小军主编.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内容提要:本书将中医学经典著作对各种肿瘤的论述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探索源流,汇通古今,论述了中西两种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全书包括27个病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将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中医中药等贯穿于肿瘤治疗全过程,各疗法整体协同,优势互补,整合治疗,做到肿瘤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肿瘤防治中具体化。本书专业、科学、实用,单独成册,独成体系,可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内容试读第一章食管癌第一章食管癌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发病情况在不同国家相差悬殊,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或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在各种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以食管癌居首位的有豫、苏、赣、冀、陕、皖、川、鄂和北京9个省、市,年平均死亡率为15.59/10万,其中以云南省最低(1.0510万),河南省最高(32.2210万).两者相差31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管癌属中医“噎膈“翻胃”“胃反”范畴。《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膈。”《医贯·噎膈论》曰:“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热结则津涸,小肠热结则液燥。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热结则津液竭。然而三阳何以致热结?皆肾之病也。肾水既干,阳火偏胜,熬煎津液,三阳热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于上,直犯清道,上冲吸门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素问·风论》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伤寒论·辨脉法》曰:“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日:“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景岳全书·杂证·噎膈》日:“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而成。”《丹溪心法·翻胃》曰:“噎膈乃翻胃之渐…年高者不治,粪如羊屎者,断不可治,大肠无血故也。”又日:“膈、噎、胃反之病,得之七情六淫,遂有火热上炎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积而为痰为饮,积成甚热,血液衰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入亦不多,名之日噎隔。”《证治准绳·噎》日:“噎谓饮食入咽而阻滞不通,梗涩难下,有下者,有不得下者,有吐10011效丨中西医结合常见肿瘤诊疗方案ZHONGXIYIJIEHECHANGJIANZHONGUIUZHENLIAOFANGAN者,有不得吐者,故别之门…噎病喉中如有肉块,食不下用昆布二两”。《诸病源候论·噎候》日:“此由肺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传行饮食,故饮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胸内痛,食不下,是故噎也。”又曰:“营卫俱虚,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即藏冷,藏冷则脾不磨而宿食不化,其气逆而成反胃。王冰曰:“食不得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无火。”《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决》曰:“三阳结热伤津液,干枯贲出魄不通,贲门不纳为噎膈,出门不放翻胃成,二证留连传导隘,魄门应自涩于行,胸痛便硬如羊粪,吐沫呕血命难生。”第一节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食管癌的确切病因不明,研究表明环境和某些致癌物质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20%)含量与患病率呈正相关;食管损伤(20%)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食管的慢性炎症,溃疡,或慢性刺激;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20%):遗传因素(10%)等。食管癌病理特征:1.早期食管癌(按肉眼或内镜所见):分为隐伏型(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其中斑块型最多见,癌细胞分化较好;糜烂型次之,癌细胞分化较差;隐伏型是食管癌最早期的表现,多为原位癌;乳头型病变较晚,但癌细胞分化一般较好。2.中晚期食管癌(按病理形态):一般情况下,食管上、中段癌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食管下段癌则多为腺癌。(1)髓质型(Medullarytye):占56.7%~58.5%。常有较明显外侵,手术切除率较低,外科治疗预后较差,放射治疗效果中等,复发率也高。(2)蕈伞型(Fugatigtye):占17%~18.4%。往往外侵不明显,因而有较高的手术切除率,放射敏感度较高,放射治疗效果较好。(3)溃疡型(Ulcerativetye):占11%~13.2%。溃疡型食管癌较少见。(4)缩窄型(Cotritivetye):占8.5%~9.5%。这一类型食管癌较少见,病变虽较短,但外侵较严重,放射治疗症状改善较差。(5)腔内型(Itralumirialtye):占2.9%~5%。常无明显外侵,因此手术切除率很高。10021第一章食管癌二、中医病因病机(一)病因忧思郁怒,情志不遂,七情郁结,引起气机郁滞,气不布津,津液聚而为痰,痰气交阻食管而成。或嗜酒无度,恣食辛香燥热等物,损伤脾胃,造成气滞食凝,积聚成块;或年高衰老,正气亏虚,正不胜邪,瘤邪乘虚侵入而成。(二)病机1.气滞血瘀:情志失调,忧思郁怒,或饱食不节、寒热不适,引起血行不畅,痰湿不化,痰凝交结,积聚而成。2正虚热毒: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衰老,阴阳不和,水火失调,正不胜邪,毒邪乘虚侵入而成;嗜酒无度,喜好肥甘,酿成痰浊,痰凝食管,结成肿块:误服辛燥之物,俱令津血亏虚,相火渐炽,日久成毒,灼伤食管而成。亦如《景岳全书·噎膈》所言:“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清代医家徐灵胎在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时指出:“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第二节临床表现一、主要症状(一)食管癌早期1咽下哽噎感最多见,可自行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2.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吞咽食物时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吞咽刺激性食物为著。初期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疼痛多可被解痉剂暂时缓解。3.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黏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4.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二)食管癌中晚期1进行性咽下困难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10031效【中西医结合常见肿瘤诊疗方案ZHONGXIYIJIEHECHANGJIANZHONGUIUZHENLIAOFANGAN2.食物反流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3.其他症状: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经麻痹: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气急和干咳:侵蚀主动脉则可产生致命性出血二、体征1.大多数食管癌病人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2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头痛、恶心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骨痛,肝肿大,皮下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三、并发症(一)带状疱疹食道癌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病率为常人的2倍多,年老体弱的食管癌患者常常可伴发此症,有些往往是癌肿的前驱症状。(二)皮肌炎皮肌炎患者食管癌发病机会比一般人高5~7倍,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更易罹患。因此在有皮肌炎者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者应高度警惕食管癌的发生。(三)瘙痒病、痒疹可能皮肤对非特异性毒素(包括癌毒素)或过敏源(包括致癌物质)的反应。瘙痒可能为痒疹。在40岁以上有进行性瘙痒者,应考虑是否有恶性消化道肿瘤。(四)Bow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食管癌患者,偶有皮肤或黏膜上一处或几处界限明显的鳞屑样结痂皮损,相似于牛皮癣或湿疹,称之为Bow病。(五)黑棘皮病又称黑色素角化病。临床上分良性、恶性。恶性黑棘皮病大多伴有体内消化道腺癌,以食管癌为常见。黑棘皮病常在癌肿确诊前出现,是诊断食管癌的早期线索。这种皮肤病有一定的特性,皮肤逐渐呈淡棕褐色,出现乳头肥大或乳头状瘤,发生瘙痒性色素沉着的软而柔和的疣状病变,皮肤褶皱处角化过度,常对称发生于身体皱缝处(如腋窝、颈、会阴、生殖器、股内侧、脐和肛周),黏膜与手脚背亦可受累,且随食管癌加重而进行性加剧,有时肿瘤病消除后皮肤变化即消退,但食管癌复发时又会再出现。(六)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食管癌伴发红皮病者表现为全身皮肤普遍潮红、脱屑。10041第一章食管癌第三节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血液生化检查对于食管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食管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考虑骨转移的可能,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考虑肝转移的可能二、肿瘤标志物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检测方便、微创等特点,目前应用于食管癌检测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尚不成熟。用于食管癌辅助诊断的标志物有组织多肽抗原(tiueolyetideatige,TPA)、细胞角质素片段I9(cytokeratifragmet,cyfra21-l)、癌胚抗原(carcioemryoicatige,CEA)等。'临床报道较多的为cyfra2I-1,阳性率达45%。多用于食管癌的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和放疗敏感性的预测。三、影像学检查(一)食管造影检查是可疑食管癌患者影像诊断的首选,进一步仍需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确诊。(二)CT检查胸部CT检查目前主要用于食管癌临床分期和术后随访。关于临床分期,CT判断T分级的准确性达58%左右,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达54%左右,判断远端部位如肝、肺等处转移的准确性达37%~66%。(三)B超或彩超检查主要用于发现腹部重要器官及腹腔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时也用于颈部淋巴结的检查。(四)其他如MRI和PET-CT,目前均不作为常规应用。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建议在适应证较明确的情况下,开展相关检查项目。同胸部CT相比,MRI和PET-CT有助于鉴别放化疗后肿瘤未控和瘢痕组织。PET-CT检查较胸部CT能发现更多的远处转移。在常规检查阴性的患者中,PET-CT可以发现15%~20%的患者存在远处转移。四、病理学检查(一)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1.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是高发区高危人群筛查食管癌的首选方法,对于阳性10051···试读结束···...

    2022-07-27 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 肿瘤中西医结合效果好吗

  • 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王玉玲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作者】王玉玲编【页数】202【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21.10【ISBN号】978-7-5433-4137-1【分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指南-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指南【参考文献】王玉玲编.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21.10.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内容提要:为了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凸显新时代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作用,天津市中医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旨在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和康复疗法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编写,共包括5章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中西医结合护理健康教育、常见证候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常见病种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和康复疗法。从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指导、中医适宜技术、食疗、运动疗法等方面,提供了多种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和建议。书中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临床指导性,不论对护理人员还是普通读者都大有裨益。《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内容试读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第1节中西医结合护理简介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我们一定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取中医护理、西医护理以及新兴边缘学科的护理研究之所长,将现代科学知识与中医理论知识相结合,以整体观念和辨证分析为依据,通过中、西医护理方法给予患者恰当的照顾,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一、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概念1.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及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结合预防、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对患者施以辨证护理,以促进人民健康的一种应用科学。其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调护、饮食调理、用药护理、特色技术、康复护理等内容。中医护理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并且外延广阔,涵盖了预防、护理、康复等内容,在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全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以整体护理为理念,以辨证施护为护理方法,以特色技术为手段,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2.现代护理: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护理对象实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现代护理将“以患者为中心”12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人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其不断丰富和拓展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内涵,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3两者关系:护理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帮助患者对疾病做出积极的反应。护理人员要应用护理程序与交流技巧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健康状况。护理人员通过照顾患者,帮助其实现自理的目标:护理人员还要在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中发挥作用。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在护理理念、护理内容及方法上有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护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制订全面的护理计划。而中医护理遵循中医传统理论,其精髓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可以说,两者存在一致性。中医学经过数千年检验形成的“天-地-人”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中医有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护理及用药护理等,西医有饮食活动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中医指出“心病禁咸”,西医也明确表明,高血压患者要低盐饮食。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认为,中医和西医分别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虽然起源不同,但均为医药治病,可以相互融合,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充分揭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彰显了中西医结合的优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中医护理的理论与现代护理融合,发挥各自特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中西医护理在理论体系、护理实践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使辨病、辨证、辨证护理更加科学,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并逐步走向国际化,这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护理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具备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两个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3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②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其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2.辨证施护: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相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和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制订相应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辨证施护有“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特点,即辨证施护时要辩证地看待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在治疗与护理原则以及方法上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表现相同,便可采取相同的护理原则与措施。中西医结合护理不但采用现代护理技术与方法,其特色中医技术的使用更能在临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发布了18项护理人员需掌握的特色技术,如耳穴贴压、艾灸、拔罐、刮痧、穴位按摩、中药湿热敷、穴位贴敷疗法等,这些特色技术都具有很好的疗效,既丰富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内涵,又扩大了护理的范畴,使中西医结合护理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之处。三、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主要内容1.中西医结合病情观察与资料收集: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细致、及时、准确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对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的探讨中,将西医的生命体征、望触叩听及病情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与中医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观神态,量体温,摸脉搏,看舌象,听声音,嗅气味,问饮食和睡眠、二便等,取两者之长,既辨病又辨证,比单纯用中医或西医观察更加完善、细致。例如:测体温不仅要知道体温高低,还要结合有无恶寒、出汗,以及舌象、脉象、大小便等,区分其表里、虚实,为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提供临床依据。摸脉不仅要按西医要求观察频率、节律等,而且要按中医诊脉的理论区分各种脉象,以辨别虚实和病邪深浅。2.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护理:西医护理遵从辨病施护。不同疾病给予相应的护理,同病同护、异病异护、专病专护,即所谓的“护病”。中医护理更加侧重于宏观,通过调节人体的自身组织能力,恢复脏腑气血的正常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中西医结合护理即将“辨病”4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和“辨证”结合起来,如对高热患者的护理,西医常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温:中医则根据证候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如发热、恶寒、苔白、脉浮等表寒证者,宜解表疏散,喝热汤、盖被安卧等,促使邪从汗解:而高热无恶寒、苔黄、脉洪等里热证者,宜清热、冷敷降温,效果最好。这说明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不仅丰富了护理内涵,增加了护理内容,而且提高了护理效果。3.中西医结合的生活起居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精心合理的生活照料,中西医都要求患者的居住环境清洁、整齐、舒适、安静。但西医对病室的温度、湿度以及特殊病室的细菌数等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温度以18~22℃、湿度以50%~60%为宜,有统一的管理制度,按时通风,保持清洁,以保证患者有适宜休养和治疗的环境。中医则根据“六淫致病”的学说及辨证的观点,对于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不同病证,生活起居有不同的护理要求,其目的是保养患者正气,调节机体内外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如阳虚证、寒证患者居室温度应偏高些,阴虚证、热证患者可略低些:如气血两亏、阳气不足的老年患者应注意保暖,不可受风、受凉等。同时强调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因此,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使患者的生活起居更为科学合理,更加符合休养要求,对患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4.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情志护理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西医根据心理学观点,通过积极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促进其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中有专门关于情志与脏腑功能的论述,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不同的情志反应。情志过度刺激,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一般认为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刺激可对各脏器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情志疏导,消除各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更利于身体的恢复。5.中西医结合的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是促进身体恢复的重要环节。中西医饮食护理各有特点。西医通过计算饮食的热量及营养成分,根据疾病的特点配制成各种药膳。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人体正常身体功能的关键之一。历代医者在治疗患者疾病时,不但重视药物调节,而且重视饮食的调养作用。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根据疾病的不同属性,结合患者的脾胃虚实和运化功能制订膳食方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5案。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西医流质、半流质、软质、普食四种基本饮食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食同源”和病证寒、热、表、里、虚、实,根据食物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辨证实施饮食护理,制订不同病证食疗方案,创立一套科学的、有民族特点的中西医结合饮食学,既符合疾病的饮食治疗原则,又贴近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可按照患者的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及糖、蛋白质、脂肪的比例,还可根据中医饮食分类,选择降糖止渴的食物(如山药、洋葱等),使糖尿病患者的食谱既营养丰富,又能更好地配合治疗。6.药物护理:药物治疗的根本原则是遵医嘱正确用药,了解药物的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功效、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而中药有独特的用法要求:一般中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病位在下(如肝肾疾病)宜在饭前服用:病位在上(如眼病、咽喉病)宜在饭后服用。健胃药、制酸药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消导药和(或)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宜在饭后1小时服用:安神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用等。同时要注意服药的温度,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除此之外,用药后还需要进行如下观察和护理:①服发汗药后,应多饮水、热汤或稀粥,以助药力发挥,注意只可周身微汗,不可大汗,以免耗伤津液:②服滋补药宜在饭前空腹服用,以助药物吸收;③服泻下药,应中病即止,邪去为度,不宜过剂:④危重患者服药后,应严密观察其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服药后,若出现异常情况(如腹痛、气短、面色苍白、大汗出、脉沉细等),应及时处理。7.康复指导:中西医结合护理具有丰富的护理内容,在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均可以提供康复指导,以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西医的康复包括脏腑、器官及身体功能的恢复及相关护理过程。在病后康复阶段,中医认为患者的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应加强患者的情志护理,给予合理的饮食调护,鼓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使脏腑功能完全恢复。康复的方法很多,包括中医特色技术、合理饮食、调摄情志、药物应用、生活起居调护、自然疗法、运动疗法、娱乐及物理康复疗法等。通过康复护理达到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协调脏腑、通调经络,养正祛邪、综合调理的作用。中西医协同护理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四、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势1.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方面: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文化理念与大健康理念具有共性,中医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辨观、“未病先治”的预防观和“标本兼治”的中和观:均体现“以人为本,以不生病为目的”的思想,其与6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对此,护理人员应树立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思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宣传中西医结合相关理念及保健方法,防病于未然,帮助人们积极地适应自然环境,坚持健康行为。2.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方面:为建立一个具有中医特色、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的医疗卫生模式,融合中西医学的新模式“状态医学”应运而生。其以中医“天人合一、辨证施护”为理念,利用现代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等手段和方法,对人体进行连续动态、宏观、微观等全面评估,为患者提供健康维护、早期诊断、临床干预及效果评价等医疗护理服务。此外,国内的“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动态健康管理模式”等,均以“治未病”为理念,体现在“大健康”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护理贯彻“预防为主”卫生方针将发挥更重要作用。护理工作中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很好地运用中西医护理的特长,既掌握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现代化护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又结合中医护理特色,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作者在十二五中西医结合护理重点专科建设中一直提倡“西医护理强实力、中医护理增特色、中西医结合为根本”的护理方法,取到良好效果。3.中西医结合护理程序方面:护理程序(urigroce)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促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科学地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护理程序一般包含4个步骤,即评估、护理问题、计划、实施和评价。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采用的是全面化、路径化的护理,包含以下方面:①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方法进行全面评估:②经过综合判断确定护理问题:③制订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计划:④按计划实施和进行效果评价。以期验证效果并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内容。···试读结束···...

    2022-07-27

  • 《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等编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作者】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等编委【丛书名】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色丛书【页数】339【出版社】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424-2810-3【价格】89.00【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参考文献】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等编委.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护理》内容提要:...

    2022-07-27

  • 2022年6月23日吉林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西医结合助理类别)通过考生准考证号

  • 2022年6月25日吉林长春实践技能考试(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通过考生准考证号

    点击查看gtgtgt2022年6月25日成绩单详情...

    2022-06-28

  • 2022年6月25日吉林长春实践技能考试(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通过考生准考证号

    ...

    2022-06-28

  • 2022年6月24日吉林长春实践技能考试(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通过考生准考证号

    请参加6月24日中西医结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的考生根据准考证号查询通过状态。)为准!点击查看gtgtgt2022年6月24日成绩单详情lt/gt...

    2022-06-28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科目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 2022年6月25日吉林考点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西医结合执业类别)通过考生准考证号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