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痤疮中西医特色治疗》陈志伟,李斌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痤疮中西医特色治疗》【作者】陈志伟,李斌主编【页数】269【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ISBN号】978-7-5352-9863-8【价格】88.00【分类】痤疮-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陈志伟,李斌主编.痤疮中西医特色治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图书封面:中西医特色治疗》内容提要: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痤疮的概念、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中西医治疗、预防与饮食调护方法,如详细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痤疮,包括寻常痤疮、聚合性痤疮、坏死性痤疮、高雄性激素性痤疮、暴发性痤疮、反常性痤疮、青春前痤疮等内容。《痤疮中西医特色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座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和胸背部皮肤,中医属肺风粉刺范畴。痤疮可累及各年龄人群,但以青少年阶段发病率最高,又称“青春痘”。有研究发现超过90%的男性和80%的女性在21岁前发生痤疮,并有12%的女性和3%的男性会持续到40岁以上。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闽南地区15~20岁青春期寻常痤疮的患病率为86.9%,沈阳市大学本科生痤疮的患病率为51.3%。如此高的患病率提示本病在这组人群中已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而由此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和经济负担也日益受到患者、家属和医生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对痤疮的正确认知,规范现有的治疗方法,加强对座疮发病的控制及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无疑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第一节现代医学对座疮的认识痤疮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座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遗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环境、精神及饮食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1痤疮中西医特色治疗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进人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分泌增加,并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随着堵塞加重,粉刺内压力增加,粉刺壁破裂,溢出的免疫原性角蛋白和皮脂诱发特异和非特异炎症。目前认为,座疮丙酸杆菌可能通过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及直接诱导参与了座疮炎症的发生发展。痤疮早期炎症可能是Tl样受体(TLR)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所致,诱导促炎症因子尤其是L-1α释放;随着疾病发展,获得性免疫反应放大了炎症过程,进一步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及中性粒细胞聚集;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直接诱发或加重炎症。在疾病后期,毛囊壁断裂,毛囊中的脂质、毛发等物质进入真皮,进一步加重了炎症反应。遗传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过度日晒、出汗、粉尘刺激、长期接触电脑、滥用激素、接触化妆品或化学药品等,都可诱发或加重多种类型痤疮的发生。而发生于青春期后的痤疮可能与慢性紧张、劳累等多种精神因素刺激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的雄激素分泌增多有关。食用辛辣甜腻的食物亦被认为是痤疮加重的危险因素。根据发病机制和皮损特征,临床上常将痤疮分为寻常痤座疮、聚合性痤疮、坏死性痤疮、爆发性痤疮、反常性痤疮、青春前痤疮、玫瑰痤疮、热带痤疮、职业性痤疮和化妆品性痤疮等类型,其中以发生于青少年的寻常座疮最常见,并最具代表性。近年来,随着儿童发育的提早,2···试读结束···...

    2022-07-27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诊疗手册》江学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诊疗手册》【作者】江学良主编【页数】214【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576-7731-2【分类】溃疡-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直肠疾病-外治法【参考文献】江学良主编.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诊疗手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3.中西医诊疗手册》内容提要:本书为关于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专著。全面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概念、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内容。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特色,每部分都包含中医和西医以及二者结合应用的情况。强调实用性,临床上遇到的情况,基本都能在目录中都能找到,中西医如何诊断,如何治疗,简洁明了。具有全面、实用、简明、新颖的特点。对中医、西医、肛肠、外科等相关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都有很好参考价值。...

    2022-07-27 epub电子书官网 epubee电子书库

  • 《肾脏病中西医治疗》孟昭泉,邵颖主编;毕颖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肾脏病中西医治疗》【作者】孟昭泉,邵颖主编;毕颖等编著【页数】292【出版社】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03【ISBN号】978-7-5186-1035-8【价格】29.00【分类】肾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孟昭泉,邵颖主编;毕颖等编著.肾脏病中西医治疗.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03.图书封面:中西医治疗》内容提要:本书对原发性肾脏病、继发性肾脏病、感染性肾脏病、肾小管-间质病变、其他肾病,分别按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予以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了上述疾病的西医治疗方法和中西医治疗方法(包括辨证施治、中成药、单方验方、针灸及食疗等)。《肾脏病中西医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原发性肾脏病第一章)原发性肾脏病一、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多发于链球菌感染后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血尿、少尿、水肿和高血压或伴短暂氮质血症为主要表现。急性肾小球肾炎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的最常见疾病。本病两性均可发病,男女之比约为2:1。多为5~14岁儿童发病,4岁以下较少。老年人发生急性肾炎者也不少见,据报道发病于55岁以上者约占12.2%。(一)病因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小球免疫炎症,其发病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前驱感染有密切联系。其中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最为常见,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以及病毒、立克次体、疟原虫、梅毒螺旋体等也可引起该病。根据国内统计,β溶血性链球菌常致上呼吸道感染(常表现为扁桃体炎)、皮肤感染、猩红热等,大部分病例为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即细菌体内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经过2~4周,与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通过血液循环,沉积于肾小球内,当补体被激活后,炎症介质(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导致肾小球损伤而发病。肾脏病中西医治疗(二)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儿童,男多于女,上呼吸道感染后常有1~3周潜伏期,皮肤感染者潜伏期较长,为3~6周,平均14~20天,链球菌感染过程中也可有一过性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这是一般发热性疾病时常见的尿液改变,但也可能是肾炎的初期表现。本病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除有乏力、食欲缺乏、恶心、腰部钝痛等表现外,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症状。1.血尿常为起病时最初出现的症状,几乎全部患者都有血尿,为肾小球原性,约40%出现肉眼血尿。肉眼血尿通常在尿量增多时消失,镜下血尿可持续较长时间,尿中红细胞多为严重变形的红细胞。此外,还可见红细胞管型,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特征。尿沉渣中还常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偶有白细胞管型及大量透明及颗粒管型,但一般不出现蜡样管型及宽大管型,如果出现此类管型,则提示原肾炎之急性加重或有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或血管炎的肾损害。2.蛋白尿尿蛋白一般为(十)~(十十),约75%的患者24小时尿蛋白<3克,约不到20%的患者每日尿蛋白超过3.5克,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也增多。3.水肿约90%病例出现水肿,典型表现为晨起眼脸水肿,严重儿童患者可见到全身性水肿。急性肾炎水肿时多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球-管失衡所致水钠潴留。4.高血压血压增高可见于30%~80%病例,多由于水钠潴留所致,可见轻、中度高血压。利尿治疗后血压渐恢复正常,偶尔可见严重高血压,甚至高血压脑病。5.少尿伴随水肿患者尿量减少,少数为少尿(每日<400毫升),并可由少尿引起氮质血症,大部分于2周后尿量渐渐增多。第一章原发性肾脏病6.肾功能异常常有一次性氮质血症,肌酐及尿素氮轻度升高,但少数也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7,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主要有循环充血和高血压脑病。循环充血多由于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大,循环负荷过大所致。表现为循环充血、心力衰竭,甚至肺水肿。临床表现为气促,肺底可闻及湿啰音,肺水肿,肝大压痛,心率快,奔马律等左、右心力衰竭症状。其治疗用强心药效果不佳,而利尿药常有效。高血压脑病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减少,多发生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后的1~2周。当肾炎高血压伴视力障碍、惊厥、昏迷三项之一时即可诊断高血压脑病。此时,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严重者甚至可见出血、渗出、视盘水肿。(三)辅助检查1,尿液检查血尿为急性肾炎重要表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中红细胞多为严重变形红细胞,还可见红细胞管型,这是急性肾炎重要特点。尿沉渣还常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偶有白细胞管型及大量透明管型、颗粒管型。一般无蜡样管型及宽大管型,如果出现此类管型,提示原肾炎之急性加重或有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血管炎。几乎全部患者尿蛋白阳性,定性常为(十)~(十十),多为中等量(24小时1.020,尿常规改变较其他临床表现恢复得慢,常迁延数月,约有大部分儿童患者,1/2成年患者尿蛋白在4~6个月后转阴;1年以后大部分患者尿蛋白转阴。镜下红细胞可于数月甚至1~2年迁延存在。2.血液检查血常规可见轻度贫血,人血白蛋白浓度下降,肾脏病中西医治疗主要与水潴留血液稀释有关,血沉常增快,为每小时30~60毫米,生化可见到一过性肌酐、尿素氮升高,可见稀释性低钠血症,轻度高钾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第Ⅷ因子及大分子纤维蛋白原复合物、纤溶酶增加。尿中出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急性肾炎时肾脏中存在着小血管内凝血纤溶作用,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滴度升高,血清中总补体CH0、补体C及备解素下降,约10%的患者C1、q、C4等短暂轻微下降,均于6~8周恢复正常。3.超声检查常提示肾脏体积增大。4.肾功能一次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应出现短期氮质血症为本病特点。肾小管功能多正常。(四)西医治疗多数急性肾炎具有自限倾向,因此其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保护肾功能,促进肾脏结构及功能的恢复。1.一般治疗(1)休息:急性起病后应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少尿、水肿、高血压和氮质血症等消失,然后逐渐进行室内活动。禁止过度劳累及从事剧烈活动,通常需要2~3周,一般2~3个月可逐渐恢复轻工作。但如病情反复,应继续休息。(2)前期感染灶的处理①链球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皮肤感染等)必须彻底清除,使用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7~10日,不宜长期用抗生素预防。在选用抗生素时,应避免肾毒性药物。②扁桃体切除术对急性肾炎的病程发展无肯定效果。对于急性肾炎迁延3~6个月,或病情常有反复而且扁桃体病灶明显者,可以考虑做扁桃体切除术。手术时机以肾炎病情相对稳定,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尿蛋白少于(十),尿沉渣红细胞少于10个第一章原发性肾脏病高倍视野及扁桃体无急性炎症时为宜。术前术后抗生素应用不得少于2周。2.对症治疗(1)利尿:利尿可消肿降压,常予氢氯噻嗪,每日1~2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服。当肾小球滤过率<毫升/分时,可每日予呋塞米20~60毫克。用药过程中须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对严重少尿、水钠潴留、高钾血症者,可采用透析疗法。(2)高钾血症:通过限制含钾高饮食的摄入,应用排钾利尿药均可防止高钾血症的发生。而对于尿量极少,导致严重高钾血症,尤其是急性肾衰竭时,则应及时运用透析疗法,以超滤脱水,缓解病情。(3)降血压:凡经休息、限盐、利尿而血压仍高者应给予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24~48小时即可停药,持续高血压者少见。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研究结果证实,多数学者已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作为一线降血压药物。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有贝那普利为每次10毫克,每日1次,口服;卡托普利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口服。②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常用药物有缬沙坦(代文)每次80毫克,每日1次,口服。③3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每日50毫克)、阿替洛尔(每日50毫克)对肾素依赖性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④扩血管药物。如肼屈嗪也有降血压作用,可与β受体阻滞药联合应用,减少其扩血管药物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不良反应(如心跳加快、水钠潴留),并可提高治疗效果。肼屈嗪一般每日200毫克,但必须警惕该药诱发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的可能性。⑤α1受体阻滞药。哌唑嗪可扩张小动脉、小静脉,一般用量肾脏病中西医治疗为每日6~12毫克(逐步递增至该剂量)。肾衰竭时不必调整剂量,但直立性低血压为其较突出的不良反应。⑥利尿药。对有明显水钠潴留者,若肾功能好可加用噻嗪类利尿药物;对肾功能差(血肌酐>200微摩/升)、噻嗪类药物疗效差或无效者,应改用髓襻利尿药。应用利尿药应注意防止体内电解质紊乱,并要注意有加重高脂血症、高凝状态的倾向。⑦高血压脑病。必须迅速降低血压,解除全身小动脉痉挛和脑水肿。快速降压药物常用硝普钠,成年人50毫克,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静脉滴注,开始量为10微克/分。滴注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输液瓶应避光。马拉地尔可以先静脉注射10~50毫克(初始速度为每分钟2毫克),然后改为静脉滴注(维持速度为每小时9毫克),血压下降程度由前15分钟内输入的药物剂量决定,然后用低剂量维持。(4)控制心力衰竭:由于继发于水钠潴留、高血容量所致的循环充血状态与真正心肌劳损所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虽症状相似,但病理生理基础不一,故治疗重点应放在矫正水钠潴留,恢复正常血容量,及时给予强力利尿药。如经上述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可考虑血液滤过脱水。对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药。(5)急性肾衰竭:除内科非手术治疗外,目前提倡“预防性透析”,其透析指征不拘泥于传统的各项指标。(五)中医治疗1.辨证施治(1)风水泛滥型主症:眼脸水肿,甚至波及下肢,或见恶寒腰痛,肢节酸楚,小便不利;或见发热咽痛,腰痛乏力,小便黄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数。···试读结束···...

    2022-07-27 epub 书 epub电子书官网

  • 《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李娜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作者】李娜著【页数】145【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578-5945-9【价格】50.00【分类】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李娜著.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图书目录:中西医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新理论,中西医结合防治新方案的探索,中医中药防治高血压的相关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新成果;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现代诊治思路、防治目标、药物研究等现代医学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新成果。《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第一节概述一、概念血管内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高血压的定义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发病原因不明的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本书简称为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0%左右:约有近10%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升高是因为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或疾病所致一种临床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H型高血压”也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在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被提及,从而引起大家的关注。二、流行病学过去50年,我国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虽然各次调查的规模、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尽一致,但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至少有2人患有高血压,由此推论,中国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占90%),其中轻度高血压占60%以上。然而,我国人群正常血压(<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1/2。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青年,已经从1991年的29%增加到2002年的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2002年资料,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010。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农村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低于较发达地区。第二节发病机制及病理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与遗传、环境有关,可导致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眼底等靶器官病理损害并致功能障碍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一、发病机制(一)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有遗传和家族聚集倾向,可能与同一家族成员具有相同的基因结构、环境及生活习惯有关。北京市1991年高血压普查结果表明,父母一方有高血压者,其高血压患病率是无高血压家族史者的1.5倍,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者其高血压患病率是无高血压家族史者的2~3倍。可见,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二)交感神经活性亢进在高血压形成和维持过程中,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当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交感神经活性增高,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致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血压上升;同时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也增多,而血中肾上腺素水平的持续增高又使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从而进一步使血管阻力增加。其他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也可能参与这一过程。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如驾驶员、飞行员、医师、会计师等职业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患者经过1~2周休息,血压多可降低。这种现象表明高血压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密切关系。(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人体内存在两种RAAS,即循环RAAS和局部RAAS。肾素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可激活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而生成血管紧张素I(AT-I),在肺血管内皮细胞中ATI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AT-Ⅱ在氨基肽酶作用下转变为活性较弱的血管紧张素Ⅲ,进而被水解为无活性片段。AT-Ⅱ是循环RAAS的重要成分,通过强有力的直接收缩小动脉或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而扩大血容量,或通过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均可显著升高血压。研究发现,在血管壁、心脏、中枢神经、肾脏及肾上腺均有RAAS各成分的mRNA表达,并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存在,组织中RAAS自成系统。因此循环和组织中的高RAAS在高血压的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四)盐敏感及盐负荷机制高血压患者有盐敏感型和非盐敏感型,提示高钠饮食引起高血压的机制有遗传因素的参与。盐敏感者占高血压人群的30%~50%。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中存在着盐敏感基因,由此可以解释过多的钠盐仅使一部分人产生升压反应。(五)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患者中约半数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分泌量在正常水平时、刺激靶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生理效应显著减弱,或者是靶细胞为了进行正常的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生物效应,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压的可能机制有:①增加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血管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性;②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③降低Na-K+-ATP酶活性;④增加Na-H泵活性;⑤降低Ca+-ATP酶活性;⑥刺激生长因子活性。二、病理高血压早期全身细、小动脉痉挛,日久血管壁缺氧、透明样变性。小动脉压力持续增高时,2·第一章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内膜纤维组织和弹力纤维增生,管腔变窄,加重缺血。血压长期升高可导致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一)心脏心脏是高血压的主要靶器官之一。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改变主要包括左心室肥厚和冠脉粥样硬化。长期高压增高使心脏压力负荷持续增加,可致左室肥厚(LVH),它是造成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持续的高血压还促进脂质在大、中动脉内膜的沉积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压水平与主要冠心病事件(冠心病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之间呈正相关。(二)脑脑小动脉尤其颅底动脉环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发部位,可造成脑缺血或脑血管意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亦可导致同样后果。脑部血管的某些薄弱部位,如基底节的穿通动脉供应区、苍白球、丘脑及桥脑处易形成微动脉瘤,在高压血流冲击下破裂,可引起脑出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动脉硬化、管腔变窄、血栓形成或闭塞.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或腔隙性梗死,临床出现TIA、脑血栓或脑梗死的相应症状。(三)肾高血压时循环和肾脏局部的RAAS过度激活,加速肾人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的硬化并发生玻璃样变性,可引起肾实质缺血、萎缩、纤维化和坏死,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而恶性高血压则可导致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增殖性内膜炎,管腔显著变窄、闭塞,肾实质缺血性坏死、变性纤维化,短期内出现肾衰竭。(四)眼高血压眼部病变主要累及视网膜动脉、导致血管痉挛、硬化、出血及渗出的4级视网膜病变。老年人轻度视网膜病变大多无病理意义,3级和4级视网膜病变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五)血管大、中动脉(直径超过1mm)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可使内弹力膜增厚、平滑肌肥厚并有纤维组织沉积,血管扩张、扭曲,管壁顺应性下降。大动脉的顺应性改变与年龄增大有直接关系。小动脉(直径<1mm)出现透明样硬化、管腔狭窄并可形成无菌性动脉瘤。血管床的结构改变增加了血管阻力,使肾功能下降并引起肾动脉狭窄,从而加速高血压的进展。此外,高血压在:主动脉瘤及动脉夹层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第三节H型高血压的治疗一、H型高血压的概念H型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10μol/L以上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或血浆Hcy水平升高,伴有Hcy升高的高血压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子,被认为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早在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中就提出高Hcy血症是导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008欧洲卒中指南也指出高3·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HCy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独立危险因素。“H型高血压”也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在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被提及,从而引起大家的关注。二、流行病学国内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平均Hcy水平为15μmol/L,约75%的患者(男性91%,女性63%)伴有血浆Hcy水平升高。可见H型高血压发病率之高。我国南北人群的Hcy水平有明显差异,以血浆Hcy>10umol/L为判断标准,南方人群发生率为32%,北方为58%不同人种之间,相同生活条件下黑人与白人空腹H©y无明显差异,但黑人蛋氨酸负荷后的Hcy升高低于白人。H型高血压的危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心脑血管还是外周血管中,Hcy的升高均和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同型半胱氨酸每升高54mm/L,卒中风险增加59%同型半胱氨酸每降低3μmm/L,可减少卒中风险约24%。国内研究也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人群中风危险增加了87%。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和血浆Hcy升高在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上具有协同作用。国外研究数据显示,Hcy升高与抽烟、高血压在致血管疾病风险上具有显著协同作用,Hcy升高合并抽烟者的血管疾病风险升高3.6倍,Hcy升高合并高血压者的血管疾病风险升高10.3倍。因此,我们要提高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加强防病治病的力度,减少H型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三、发病机制引起Hcy升高的主要原因:蛋氨酸摄人过多,即动物蛋白摄入过多;维生素B,、维生素B与叶酸摄人不足,尤以叶酸摄入不足密切相关;肾功能不全致含硫氨基酸排泄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与遗传代谢有关。关于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有以下几种常说:(一)Hhcy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如血管调节障碍,白细胞黏附调节障碍,调节凝血、纤溶及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障碍,调控平滑肌增殖障碍等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Hhcy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平滑肌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乃至高血压发展中的关键环节。H©y可以促进平滑肌细胞迅速增殖,导致管壁增厚,血管舒张功能减弱。此外,Hcy可以促进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线粒体对钙离子的释放,从而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管结构破坏,血管重构,从而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三)Hhcy与血脂的协同作用血脂异常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其致粥样硬化危险性大大增加。其基本机制与低密度脂蛋白(LDL)中释放出来的自由基和脂质的过氧化和抗氧化过程受损有关。(四)Hhcy增加动脉僵硬度血中Hcy浓度升高可促进弹力纤维降解和胶原纤维的合成,血管中层弹性蛋白/胶原比例下降,使大动脉可扩张性下降,僵硬度增加。(五)Hhcy与血小板功能异常Hcy损伤血小板NO/一氧化氮合酶系统,使NO生成减少;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使血栓烷A2合成增加,前列环素生成减少;诱导黏附分子、P-选择素等表达,抑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第一章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物的形成,抑制二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增强ADP对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从而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第四节诊断要点一、高血压的诊断方法高血压的诊断有赖于血压正确的测量,通常采用肱动脉诊室血压测量的方法,常规应用水银柱型血压测量仪进行。目前以3种方法对血压水平进行评价。(一)诊所偶测血压是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定进行测量。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以2次读书平均值为准,如两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二)家庭自测血压是受测者在家中自己测量血压,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状态下有价值的血压信息。在提示单纯性诊所高血压(即白大衣性高血压),评价降压疗效,改善治疗依从性等诸方面具有独特优点。自测血压值稍低于诊室血压值。(三)动态血压提供24小时、白昼和夜间各时间段血压的平均值和离散度,能较敏感和客观地反映实际的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和血压节律。同诊室偶测血压相比,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及预后有更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可用于诊断评价单纯性诊室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血压波动异常大等疾病。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A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进行血压水平分类。以上分类适用于男、女性,18岁以上任何年龄的成人。将血压水平120~139/80~89mmHg定为正常高值,是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的结果确定。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表1-1)。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表7-2)。三、高血压的评估及危险分层(一)诊断性评估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包括3个方面:①确定血压水平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②明确是否···试读结束···...

    2022-07-27 epubb电子书 epub电子书

  •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贺丰杰,吴克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作者】贺丰杰,吴克明主编【丛书名】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第二轮规划教材)【页数】495【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214-0995-6【分类】妇产科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贺丰杰,吴克明主编.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内容提要:本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第二轮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本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医学培训和自学用书。《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内容试读绪论第一节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一、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定义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和西医学基本理论,相互对照和借鉴来认识妇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妇女特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方法,以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一门临床课程,是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际需求而形成的新兴临床医学学科。二、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研究范围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主要研究女性内、外生殖器官及骨盆的解剖特点和组织结构;卵巢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神经内分泌调节;月经、妊娠、分娩、产褥和哺乳的生理特点与特有疾病和病症;生殖系统的炎症、肿瘤和损伤、不孕症等的病因病理(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调护;计划生育、辅助生殖、妇女保健、优生优育等内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历史年代重要医家及医籍主要成就与贡献夏、商、周1.殷墟甲骨文1.甲骨文记载的21种疾病中有“疾有”;2.载“种子”时代2.《山海经》和避孕药物:3.载胎教3.《列女传》春秋战国素1.《黄帝内经》1,妇女解剖特点、月经生理、妊娠诊断,血崩、带下、汉时代2.马王堆《胎产书》月事不来、不孕、石瘕、肠罩,四乌贼骨一蕙茹丸:3.张仲景《金匮要略》2.按月养生、妊娠保健:3.妇人病三篇、内治方药4.《神农本草经》阴道冲洗和塞药:4.首载“子宫”之名;5.“男女同5.《左传》姓,其生不蕃”;6.胎儿发育“一月胎始结,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四月察水气而成血,五月禀火气而成气,六月察金气而成筋,七月禀木气而成骨,八月禀土气始成肤革,九月禀石气而成毫毛,(十月缺损)”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1.凭脉辨孕、临产离经脉、居经、避年;2.提出晚婚及隋代2.褚澄《褚氏遗书》与节育:“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3.徐之才《逐月养胎方》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合男子多则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桔杀人”:3.描述胎儿逐月发育情况,提出逐月养胎法和孕妇饮食起居宜忌;4.“妇人病”八卷从冲任损伤论述妇产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证候。1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续表历史年代重要医家及医籍主要贡献唐代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妇人方”三卷:论述求子、妊娠、难产、胞衣不2.王焘《外台秘要》出、月经、带下及杂病,临产及产后护理,治疗难产方3.昝股《经效产宝》药及针刺引产:2.“妇人病”二卷论述妊娠、产难、产后、崩中、带下、前阴诸疾,载堕胎断产方法;3.较完备的产科专著,首次提出产后败血“冲心”宋代1,杨子健《十产论》设立“太医局”,产科独立分科2.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1,描述各种正常和异常胎位,提出阴道助产手法:3.齐仲甫《女科百问》2.妊娠、临产、产后、新生儿护理和治疗,提出产后4.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冲心”“冲胃”“冲肺”证治;3.提出“胞宫”之名:5.李师圣/郭稽中《产育宝庆集》4,分调经、众疾、求刷、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6.薛轩《坤元是宝》后8门,每门数十证,共260余,论后附方或验案。其余少有流传金元时代1.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2.张子和《儒门事亲》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2.载钩取死3.李杲《脾胃论》和《兰室秘藏》胎成功的案例3.对妇人血崩的病机和治法有独到见4.朱丹溪《格致余论》解;4.最早明确描述了胞宫的形态,指出女性生理特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代1.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和《女科撮要》1,脏腑辨证重视脾肾,提出烧灼断脐法预防新生儿破伤2.万全《广嗣纪要》风:2.提出螺、纹、鼓、角、脉,即“五不女”;3.女3.王肯堂《证治准绳》科部分对妇科疾病治疗的论述甚详,内容丰富;4.对妇4.武之望《济阴纲目》科疾病广集他说,细列纲目,资料较全,但少有己见:5.李时珍《奇经八脉考》5.对中医妇科冲任督带基本理论有重要贡献;6.治病6.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立方理法严谨,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说,强调阳气阴精互为生化,为全面温补学派之代表清代1.傅山《傅青主女科)1,“谈症不落古人窠白,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2.肖赓六《女科经纶》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理法严谨,方3.亟斋居士《达生编》药简效;2.辑前人之论颇有条理,间或亦有己见;34.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提出“睡、忍痛、慢临盆”临产六字真言;4.是由政5.王清任《医林改错》府组织编写的一套普及式教科书,体例规范,理法严6.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谨:5.发展了活血化瘀学说;6.对中医妇产科理论有许多新见解民国时期1.唐容川《血证论》1,论述气血化生与作用,治病重视调和气血,对中医妇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科治疗学有较大影响:2.自创理冲汤、安冲汤、固冲3.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汤、温冲汤、寿胎丸等妇科名方;3.强调肝肾功能在妇科的重要性,曾作早期教材广泛流传新中国及1,编写了供高等医学院校使用的《中医1.1956年正式将中医药学列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妇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多2.开展了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中医药学高等教种版本的教材育:3.吸引大批外国留学生和进修生学习中医药学:2.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4.妇产科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5.行政科学》和大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县以上普遍建立中医医院,促进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专著科分化,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治妇产科病症的临床医疗格局:6.客观上扩大了诊治病种和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吴克明)·2绪论第三节西医妇产科学发展简史一、发展历程简介早在公元前1825~337年,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医学著作中就有妇女生理、病理,如白带、痛经、月经失调、不孕、子宫和盆腔炎症等,以及妊娠生理和病理方面的论述,其它有关妇产科方面的知识也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妇产科学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约公元14世纪末~18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有了医院和医学堂,并开设了人体解剖学。Leoardo首先描绘了子宫的结构;Falloio描述了卵巢和输卵管的构造;CaerBarthol发现了外阴前庭大腺,译称巴氏腺。1801年阴道窥器问世,使妇科检查发生了重大变化。1809年~1898年间已开始了各种妇科手术,如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阴道式子宫切除术、经腹子宫切除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18世纪中叶提出了产科无菌接生和手术。直到HedrickVaRoohyze于1916~1924年所著的《现代妇产科学》问世,妇产科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专业学科。我国的产科直到20世纪初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产妇常因大出血、难产或产褥感染而死亡,死亡率高达14.9%0,婴儿死亡率更高为250%0~300%0,旧法接生常引起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高达50%~70%。产妇即使幸免一死,也常因产程处理不当造成软产道损伤,以至形成膀胱阴道瘘或直肠阴道瘘等当时不能医治的重症。1901年,英国医生MCPoulter到中国福州开展产科工作,1908年开办产科培训班,1911年建立起我国最早的产科病房。1929年我国杨崇瑞建立创办“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医院”。1932年齐鲁大学医学院妇产科提出重视产前保健、加强产前检查是预防产科合并症的重要措施,同年协和医院已能开展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935年王逸慧开展宫颈癌手术与放射治疗,并提出早期诊断的重要性。1937年王国栋首次报告我国华北地区产妇产前常规检查骨盆外径均值与子宫底平均高度等产科正常值。同年,林巧稚指出晚期妊娠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并介绍了治疗方法。1939年北平创立了我国第一所节育诊所,此前王逸慧已著有《避孕法》手册出版,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先驱。1942年王淑贞报道宫颈癌与子宫体癌之比为8:2,并提出了镭疗加X光治疗子宫颈癌的方法。1949年上海金钰珠报道蟾蜍试验诊断早孕及葡萄胎,其方法简便、迅速、准确,为近代早孕诊断方法的一次飞跃。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妇幼卫生与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妇产科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孕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前的1500/10万下降至2018年18.3/10万,婴儿死亡率由250%0~300%下降至6.1%0,1958~1965年全国第一次普查普治子宫脱垂,1977年国家再次对子宫脱垂和尿瘘病人免费治疗。宋鸿钊等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系列研究引领了世界潮流,他所制定的临床分期在20世纪60年代被世界卫生组织(WH0)采纳,其基本框架仍被国际妇产联盟(IG0)沿用至今。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入围产医学,在城市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胎儿发育监测和遗传疾病的宫内诊断;在农村主要推广围产保健的高危妊娠管理。1957年开始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进行普查,3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公布子宫颈癌为妇女恶性肿瘤第一位。1961年引进阴道镜,70年代采用钴、1”铯、?铱为放射源和深度X线及高能加速器等治疗子宫颈癌,提高了治疗效果;80年代一般地、市医院都能进行子宫颈癌根治手术并达到一定水平。计划生育方面,1963年第一批国产口服避孕药研制成功。1988年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从此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二、当代妇产科学的重大进展1.产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性转变近年产科学理论体系有了根本性转变,以母亲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被母子统一管理的新理论体系所取代。这一新理论体系的出现,导致围生医学等分支学科的诞生。目前国内已经广泛开展围生期监护技术和使用电子仪器,产科医师与新生儿科医师在分娩时的密切合作,已经显著降低了早期新生儿的死亡率。2.产前诊断技术不断创新目前能够通过产前的一些特殊检查手段,如羊水、绒毛细胞及胎儿血细胞培养等,在妊娠早、中期就能够明确诊断出多种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畸形。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运用,使遗传咨询门诊应运而生,为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筛查及出生前诊断创造了条件,有效减少了遗传病患儿及先天缺陷儿的出生,降低了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在提高人群遗传素质和人口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3.辅助生殖技术进一步成熟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不断运用生殖生理学的新知识,开发出各种辅助生殖新技术,例如药物诱导定时排卵、控制性超促排卵、未成熟卵子试管内培育、卵子及精子冷冻以及胚胎储存、选择优质胚胎、试管胚胎染色体核型分析、监测并保证胚胎良好发育等。近年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大力开展,也促进生殖生理学的迅猛发展。4.女性生殖内分泌学飞跃发展近年来,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已从器官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用于诊断及治疗的新药物相继问世,使妇女月经失调和生殖功能异常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人了一个崭新阶段。绝经后期女性性激素补充治疗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女性生殖内分泌学已发展成为妇产科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5.妇科肿瘤学发展极快已知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女性激素、病毒、癌基因以及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其关键性基础理论方面已取得大量重要的科研成果,使妇科肿瘤学成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专门学科。最突出的例子是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特别是恶性程度极高的绒毛膜癌的化学药物治疗已经取得近乎根治的效果。德国学者HaraldzurHaue(1936~)等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引发子宫颈癌,他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因此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研究人员据此研发出针对HPV的预防疫苗以预防宫颈癌,HPV疫苗已在国内应用。目前,HPV的DNA检测已得到广泛推广,子宫颈癌已成为唯一可以预防的恶性肿瘤。6.妇科微创手术迅速开展近10~20年,被喻为21世纪外科发展方向之一的微创外科手术,即电子显示系统与高科技手术器械以及传统外科手术相结合的前沿技术,目前已在妇科被广泛采用。妇科手术在相当多的医院已在腹腔镜、宫腔镜下或通过阴式完成,这标志着妇科手术已进人一个崭新阶段。7.妇女保健学的建立妇女保健学是根据女性生殖生理特征,以妇产科学知识为基础、.4绪论以女性保健为中心、以女性群体为服务对象、以维护和促进女性健康为目的、以预防为主和开展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通过建立健全的妇女保健三级网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朱虹丽)第四节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研究一、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产科学总体特点比较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主要从宏观角度系统地研究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女性特有的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运用四诊八纲、中药性味、功效与归经理论、治法与方剂配伍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中医妇科学治疗方法以中药内服为主,配合药物外治和针灸疗法等。虽然治病手段和给药途径比较单一,但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的月经病、慢性炎症后遗症,以及某些病因不明的妇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整体调理、副作用小、远期疗效较好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妇科学在妇科疾病的手术治疗、生理产科和病理产科的手法和手术处理方面是弱项,相对不具有优势,中医产科虽然在孕期和产后调理方面有一些特色,但在产前诊断和产科疾病处理方面则几乎被西医产科所取代。西医妇产科学包括妇科学和产科学,它是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免疫学、药理学等,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角度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组织与胚胎结构、女性生殖生理(包括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妊娠生理和诊断、正常分娩、正常产褥等)、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西医妇产科学属于内外科结合性质的临床学科,治疗方法除了采用化学药物为主多途径给药进行内外合治外,同时也采用手术疗法、借用仪器和器械辅助的物理疗法等。西医妇产科学对器质性疾病擅长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虽有作用专一明确的多种激素和抗激素药物可供选用,但由于激素治疗的个体差异较大,并有一定的副作用,相比之下,中医妇科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中药疗法各有优势和特色。二、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编写思路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产科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和背景、不同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产生的两门医学临床学科,虽各有特点和长短,但其研究对象和内容都是女性的生殖脏器解剖、生殖内分泌的生理、病理及其特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因此,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必然存在交汇点与共同点。有机整合与贯通融合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产科学各自特有的“三基”理论和知识,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正是构建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关键与编写本教材的指导思想。为适应各级中医医院专科建设、学科分化与岗位设置对高层次.5.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中医人才的要求,为使本教材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融通性、启发性、适用性的特色,特提出以下编写思路。1.以西医病名为纲,中西医病名对照互参中医妇科学的病名主要是病症名,即以患者就诊时某一突出主症为病名。患者主诉带下过多或阴道分泌物异常即为“带下病”;主诉“来月经”出血量多即为“月经过多”或“崩中”;主诉妊娠期呕吐即为“恶阻”;主诉妊娠期腹痛即为“妊娠腹痛”。诊断中医病症虽然也要求结合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但由于一个中医病症可见于或包含多个西医妇产科疾病,如带下病可见于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妊娠腹痛可见于自然流产、异位妊娠、胎盘早剥等;癥瘕更包含了生殖系统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故中医病症的鉴别诊断实际上主要是西医疾病的鉴别。既然如此,本教材除了少数中西医妇科学通用病症如闭经、痛经、不孕症,以及中医妇科独具特色的病症如月经不调、带下病、产褥发热缺乳等外,主要采用西医病名划分章节,同时与中医妇科病症名对照互参,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并与国家或行业标准接轨,但应注意中西医病名不能简单划等号。2.妇产科学“三基”理论和知识中医与西医并重各门临床学科的“三基”理论和知识是对基础学科理论的具体应用和本学科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阐述,相对独立于它科而为本专科所特有,是学生学习该学科应知应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妇产科的女性生殖生理、产褥生理等,因中西医妇科学各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点,故应分别详细介绍。而妊娠生理、妊娠诊断、正常分娩,因西医学认识更加透彻和切合临床实际,故应重点介绍西医知识。妇产科诊疗技术应重点介绍妇科病史采集、妇科体格检查(如阴道窥器检查和盆腔内诊检查)和常用特殊检查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对与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法与方剂学重复较大的四诊方法、辨证要点与治法处方等则简要介绍其在妇产科的应用,包括一些疾病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尽量采用表格归纳以节省版面篇幅。3.认识疾病首重诊断,治疗能中不西、中西整合疾病诊断是临床确定治疗方案的前提,从相关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与临床辅助检查全面收集病情资料,经综合分析与鉴别才能得出准确诊断。本教材各章节疾病均强调在明确诊断和确定临床期别或类型的前提下,再介绍可供选择的各种治疗方案及其适应证,按照简、效、便、廉的原则优先介绍最适合该病的具体治疗方法,根据病种不同,分为中医、西医、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三、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于同一疾病可有多个主症,疾病表现的主症不同就会有不同中医病症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可出现经行腹痛、小腹疼痛、带下过多等症状,异常子宫出血可有崩漏、月经先期或后期、经期延长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痛经、癥瘕、月经过多、不孕症等。中医治疗西医疾病应针对其核心病机和不同主症进行辨证论治,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针对痛经主症应活血化瘀止痛,针对癥瘕包块应活血消癥散结,针对月经过多应祛瘀止血,针对输卵管粘连所致不孕应祛瘀分粘通络;但由于内异症的基本病机是瘀血阻滞胞络,总治则均应活血化瘀。又如中医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针对高血压眩晕应平肝潜阳,针对尿蛋白增多应补肾活血,针对水肿应利水消肿,针对抽搐昏迷则应息风解痉、醒脑开窍;但由于妊高症的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引起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痰火上扰,故总治则均6···试读结束···...

    2022-07-27 吴克永 中西医结合 吴克华中医

  • 《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作者】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页数】251【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32-5451-9【价格】59.00【分类】慢性病-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2.图书封面:中西医诊疗》内容提要:本书共分十三章,基本详尽地介绍了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相关的内容。第一至第三章阐述了慢性胃炎概述、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和西医学对胃的认识;第四章分别详述了慢性胃炎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五至第六章介绍了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和并发症;第七章为慢性胃炎常用检查;第八章为慢性胃炎常用药物;第九至第十章详述了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及特殊类型,每一类型均包括中西医的疾病认识、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第十一章为慢性胃炎的保健调理;第十二章为慢性胃炎研究进展;第十三章为作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甄选出的典型病例。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期盼其具有巨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为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广大医师朋友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内容试读第一章慢性胃炎概述一、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1.病名慢性胃炎,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而对该病却极为重视,并且不单纯地视之为胃病,而认为是脾胃的“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3个方面关系失常,导致发生多种症状,而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嘈杂”“痞胀”“呕吐”等范畴,其中“胃脘痛”最常见。胃脘痛是指以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等描述,阐明了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治法,同时《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明了胃痛的发生与脾及肝气横逆犯胃有关。2.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上的认识有关于胃院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心痛胃脘痛。”对其病因和病机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指出胃脘痛与木气偏盛,肝胃失和有关。故《黄帝内经》中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之论述为后世医学研究胃院痛奠定了基础。汉代张仲景有许多治疗胃脘痛的经典方,如附子粳米汤、芍药甘草汤、吴茱萸汤、大小建中汤等,且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提出了水饮停胃导致的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在唐宋以前,胃脘痛多与心痛相混淆而称。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中云:“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疰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以上九种心痛大部分实际上指的是胃脘痛。宋代医籍中也有许多关于九心痛的记载,都延承了《备急千金要方》的思想,如严用和的《济生方·心腹痛门·心痛论治》中“夫心1慢性胃炎甲@0分分痛之病,医经所载凡有九种…其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造成心痛”,也是将心痛与胃脘痛相混而称。元朝的朱丹溪始认为九种心痛实为胃脘痛的第一人,他在《丹溪心法·心脾痛》中明确指出了“心痛,即胃脘痛”,且较细致地将胃脘痛分作寒、热、气、湿痰积、死血、虚、虫八类。李东垣则在《兰室秘藏·卷二》中首次将胃脘痛列为一个独立病证来论证,对胃脘痛的病机治则治法进行了阐述,并拟定了用于治疗胃脘痛的神圣复气汤、草豆蔻丸、麻黄豆蔻丸3方。明朝以后的医家不但已将胃脘痛与心痛区别开来当作一个独立的病证,而且对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论述都大有发挥,认为“胃脘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为实邪;后期常以脾虚、肾虚等虚证为主。实则邪扰胃腑,虚则胃失所养,并常出现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虚实错杂之证。但无论病因病机如何,其共同之处在于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不通则痛。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心腹痛》中对胃脘痛病因的论述“胃脘痛证,多由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惟食滞,寒气滞者最多”,认为胃脘痛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食停或者寒留均可引起胃脘气滞,在治疗上应以理气为主。清代的医家继承了明代医家对胃脘痛病因病机与“气”密切相关的思想,更是对该病的辨证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如清代高士宗在《医学真传·心腹痛》中曰:“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指出胃脘痛在治疗上应以“通则不痛”为治疗大法,但不能拘于“通下”之法,而应以病因的角度分别采用散寒、消食、理气、泻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配合适当的辛香理气之品共奏“通则不痛”之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对该病的辨证论治颇有独到之处,如他说“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活血之当然…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夫通则不痛,痛字需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也”,“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淤”。他还提出了胃脘痛初起病在气分,与气滞关系密切,久病则入血分,治疗上要辨明在气分还是血分,应有理气活血之偏重的观点,先倡胃脘痛“久病入络”之说。另外,针对胃脘痛不同证型的治疗,有不少医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如顾靖远在《顾氏医镜·胃脘痛》中主张对肝脾不和者以芍药甘草汤加减,伴气滞者加四磨饮,血瘀者加失笑散,食滞者加保和丸,热证用黄芩汤或竹叶石膏汤等等。高鼓峰则在《医宗己任编》中提出了用逍遥散加生2角●慢性胃炎概述地黄、牡丹皮、山栀,或疏肝益肾汤加柴胡、白芍、当归治疗阴虚胃脘痛伴燥热口渴等症状的观点。二、西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慢性胃炎(chroicgatriti)系指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变化多局限于胃黏膜层,病变实质主要是胃黏膜上皮经常遭受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胃黏膜发生再生改造,最后可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本病男性多于女性,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达50%,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胃炎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又不规则,且无典型症状,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大肠型化生、不典型增生,被认为与胃癌有一定关系。在我国,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728年,Stahl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的诊断,但对其诊断始终存在分歧。1830年,Cruveilhier发现溃疡病之后,对于上腹部疼痛的患者,常诊断为溃疡病或胃神经官能症而不诊断为胃炎。1936年,Shidler根据胃镜下所见结合手术时全层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发现,首先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3种。1949年,Wood用盲目胃黏膜活检法做了大量工作,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的萎缩3种类型。1972年,Whitehead等提出: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区别开来;确定病变部位是胃窦或胃体;注明肠上皮化生、胃炎活动性和萎缩程度。1973年,Strickad等主张以病变部位结合壁细胞抗体阳性检测结果作为依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1982年,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将其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和Marhall首次从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1990年,在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上,Miiewicz等提出了“悉尼系统”一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把病因、相关病原、组织学及内镜均纳人诊断;“悉尼系统”及1994年的“新悉尼系统”,使胃炎的分类及诊断更为完整全面。慢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反流,某些因素之间可能还有相加或协同损害作用。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餐后加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少数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患者3慢性胃炎甲@8希可伴有体重减轻、贫血等。慢性胃炎大多数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由于慢性胃炎非常多见,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比较困难,且易发生癌变,因而备受重视,中医、西医近年来开展了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了许多有成效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在内服外治、针灸推拿、养生食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而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断进步,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方法治疗本病,进一步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特别是对于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立法选方诸方面,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提出了颇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分型标准、治疗方案、疗效标准,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依据。4第二章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第一节脾胃的生理病理一、脾的生理病理(一)脾的生理特性1.脾宜升则健升,有升浮向上之意。人体五脏的气机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其气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其气宜升;脾胃居中,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五脏之气机升降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协调。脾气主升,是指脾之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脾气健旺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脾能升清,则气血生化有源。所以说“脾宜升则健”。2.脾喜燥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燥代表着脾主运化水液正常,人体内没有多余水液停积的生理状态;而湿则反映着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停聚于内的病理状态。3.脾之气与长夏相应长夏,即农历六月,相当于“夏三月”的最后一月。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之气以湿为主,为土气所化,与人体脾土之气相通,故脾气应于长夏。长夏之季,天阳下迫,地气上蒸,湿为热蒸,则酝酿生化。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人体若无脾土生化之功,则虽饮食日进,而气血不化,四脏皆失滋养。但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导致运化失常。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亦由此而起,长夏季节用药,往住可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5慢性胃炎甲©6分(二)脾的生理病理特点1.主运化“运”即运输、转输,《内经》中也用“散”“传”等字。“化”是变化,包括对饮食的消化,使之变成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对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将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人体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才能布达于全身。而脾的这种生理功能,也是《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由于人出生后,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如《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而到达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及某些废物,亦要经过脾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果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水液代谢障碍,多余的水液停6···试读结束···...

    2022-07-27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药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 《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陈黎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作者】陈黎作【页数】236【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478-5404-4【分类】小儿疾病-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小儿疾病-常见病-食物疗法【参考文献】陈黎作.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了小儿常见病的临床治疗经验。疾病按照肺系、脾系、心系、肝系、肾系、传染病、其他、新生儿疾病几部分来划分。分别阐述了小儿常见病病种的概念,具体西医诊断及治法、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中成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雾化、敷贴治疗等中医适宜技术和饮食等特殊疗法。理法方药俱全,制作方法详细,可操作性强,进一步发挥了中西医结合儿科的诊疗特色。本书作者参阅大量的专业书籍及文献,收集在儿科临床常见的经过现代临床研究检验或具有临床公认疗效的一些治疗方法,依据现当代小儿疾病的发病特点,并结合编者的临床实践经验编著成册,突出中医“简、便、验、廉”的各种适宜技术,具有疗效显著、患儿易于接受、毒副作用轻等特点,得到了广大患儿及家属的喜爱,亦是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极佳方式。本书可供中医儿科临床医生、中医学生,相关医学结合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内容试读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感冒俗称伤风,是由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临床特征,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一5个月月龄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后,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体质较弱或感邪重者,易继发其他疾病或引发痼疾。一、诊断要点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冷暖失调而发病,或有与感冒患者接触史。1.临床表现(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等症为主,可伴咽红或咽痛。(2)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警惕抽风。2.辅助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1色头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C反应蛋白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②病原学检查: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病毒分离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明确病原。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二、西医治疗1.抗感染治疗(1)病毒感染: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可试用利巴韦林口服、气雾吸入或静脉点滴。病毒性结膜炎可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2)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疗程3一5日。若证实为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青霉素疗程为1014日。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口服,亦可采用冷敷、乙醇浴等物理降温方法。高热惊厥可予以镇静、止惊处理。三、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主证(1)风寒感冒[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候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紫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苦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表寒重,恶寒发热加羌活、白芷祛风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2)风热感冒[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黏,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2第一章肺系疾病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黏,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宣肺化痰。表热证候明显者,选银翘散;咳嗽症状较重者,选桑菊饮。咳甚痰黄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红肿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热便秘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热。(3)暑邪感冒[证候]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证候分析]暑邪夹湿,束表困脾。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见高热、无汗;湿遏肌表则身重困倦;暑湿困于中焦,故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红苔腻为暑湿之征象。[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解暑清热,广藿香、佩兰祛暑利湿,厚朴、白豆蔻、白扁豆花化湿和中。热甚心烦加黄连、淡豆豉、栀子;泛恶呕吐加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腻加鲜荷梗、荷叶、佩兰、西瓜翠衣。(4)时行感冒[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证候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栀子、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如症见高热恶寒,脘痞恶心,头痛纳呆,苔如积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侵于募原。治宜透达募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味。常用药:槟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甘草、黄芩、柴胡、板蓝根。兼证(1)感冒夹痰[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头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证候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黏稠为风热。[治法]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前、枳壳等燥湿化痰;偏于风热者配用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等清化痰热。(2)感冒夹滞[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证候分析门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腻脉滑为内有积滞之象。[治法]解表合消食导滞。[方药]佐用保和丸。常用药:山楂、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莱菔子、枳壳降气消积。(3)感冒夹惊[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证候分析]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治法]解表清热,镇惊息风。[方药]汤剂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蚕平肝息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2.外治疗法(1)针灸治疗1)放血治疗:取穴,耳尖穴、少商穴、四缝穴。具体操作:用75%乙醇常规消毒刺血部位,持针具分别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2mm深,放血3一5滴,以消毒棉球压迫止血片刻后自愈,每日1次,连续35日。2)针刺治疗:①针刺风池、合谷、大椎、风门、肺俞,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寒感冒。②针刺大椎、曲池、鱼际、外关、少商,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热感冒。(2)推拿治疗:基础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按风池、清肺经。偏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肩井。偏热者,加清天河水,推六腑,揉小天心。夹惊者,加清肝经,清心经,分推大横纹,揉小天心。夹滞者,加推板门,分推腹阴阳。夹痰者,加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揉肺俞。4第一章肺系疾病(3)拔罐治疗:拔罐用竹罐或玻璃罐,背部取膀胱经、督脉经,前身取膻中、神阙穴,通过负压的作用使其吸附在督脉及膀胱经皮肤表面,造成充血或瘀血,调和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扶正祛邪。(4)刮痧治疗:痧疗是用刮痧板,蘸递质(水或油),取背部督脉经、膀胱经,风寒者加风府、风池穴,在皮肤相关部位进行刮拭、拍拭、揪拭、摸拭,直至皮肤表面出现瘀点、瘀斑或点状出血。目的以改善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目的。(5)药浴治疗:将药浴主方(如薄荷3g、柴胡10g、防风10g、贯众10g、桂枝10g)加入500ml水煎后,再加入洗澡水,水温为39~40℃,沐浴时间以15~20mi为宜,每日1~2次,疗程3~5日。小儿体表面积占比例大,肌肤娇嫩,能充分吸收药物。中药的药液沐浴人体肌表,可以起到解肌透表的作用。(6)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将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体内起效。一方面药物不经口,不经胃肠道,既减轻了胃肠道的负担,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破坏,另方面此途径绕过肝脏,使药液直接经直肠静脉丛吸收入下腔静脉血液循环,不被肝脏代谢,这样药物利用度可大大提高,直肠滴入小儿痛苦小,患儿及家长依从性高。此方法适用于风热感冒。小儿风热感冒病在肺卫,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经脉络于大肠,直肠滴入可使药物循经脉直达病所。四、饮食疗法1.葱白紫苏饮[制备与服法]葱白10g,加紫苏叶10g水煎服500l,连服3日。[方义与功效]葱白性温,味辛,归肺、胃经,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紫苏叶性温,味辛,归肺、脾经,能发汗解表、行气宽中。两者相合温中散寒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可预防流行性感冒。2.大蒜茶[制备与服法]大蒜头适量,水煎代茶,连饮7日,或每日吃大蒜瓣2~4瓣,连服3日。[方义与功效]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大肠经,具有温中行滞,解毒,杀虫功效,用于流行性感冒。3.姜糖茶[制备与服法]取生姜10g,洗净,切丝,放入锅内,加红糖15g,再加水150ml,5®头小儿常见病中西医诊治及饮食疗法煮沸后,将汤倒入盖杯内,加盖待温,趁热一顿服完。[方义与功效]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经,能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红糖性温,味甘,入脾经、胃经、肝经,能益气补血、健脾暖胃。两者共奏温中散寒解表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感冒早期。4.菜根红糖茶[制备与服法]干白菜根1块,红糖30g,生姜3片,水煎服。[方义与功效]白菜根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利水、解表散寒、养胃止渴的功效。与红糖、生姜配伍,用于感冒初期恶寒发热、胃热阴伤。5.葱乳饮[制备与服法]每次用带根葱白5枚,洗净剖开,加母乳50l,放入杯内加盖,隔水蒸,待葱白变黄为止,然后去掉葱白,倒入奶瓶,喂服,每日2~3次,连服23日。[方义与功效]葱白性温,味辛,归肺、胃经,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母乳性平,味甘咸,入心、肺、胃经,能益气补血,补益脾胃。两者相合疏风散寒解表,用于婴儿风寒感冒。6.芫荽黄豆汤[制备与服法]取新鲜芫荽(香菜)30g,洗净。黄豆10g,洗净后,先将黄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5mi后,再加入新鲜莞荽同煮15mi,去渣喝汤,一次或分次服完,服时可加少许食盐调味,每日1剂。[方义与功效]芫荽性温,味辛,入肺、胃经,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醒脾和中之功效;黄豆性平,味甘,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两者配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可治疗风寒感冒。参考文献…[1]张晓磊.孙氏推拿防治小儿感冒经验浅谈[J门.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9):14381441.[2]谢文雅.分经论治推拿治疗小儿感冒73例临床观察[J门.中医药导报,2016,22(2):96-98.[3]李邦权.针挑结合药浴治疗小儿感冒发热60例[J门.中医外治杂志,2010,19(6):30-31.[4]高发志.小儿感冒颗粒联合中药沐浴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型的临床效果分析[J门.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6):56.[5]陈青,李研,钟斌,等.痛吐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风热夹滞证100例临床观察[」门.云6···试读结束···...

    2022-07-27

  •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李同宪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融合观之三》【作者】李同宪著【页数】346【出版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369-7584-2【分类】西医结合-研究【参考文献】李同宪著.中西医融合观之三.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内容提要:中西医融合观是世界观,是中西医、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论。融合观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建立了一个顶层设计。本书主要讲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主要内容为三个层次:临床诊断治疗层次: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医学基础理论层次: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本书可作为中西医理论研究者的参考书。...

    2022-07-27

  • 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刘梅珍,刘国雄,何晓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作者】刘梅珍,刘国雄,何晓风主编【页数】657【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587-0873-2【价格】120.00【分类】中西医结合-诊疗-护理【参考文献】刘梅珍,刘国雄,何晓风主编.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内容提要:本书对临床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辩证诊治等多了统一阐述,中医特色鲜明,西医内容精炼,结合编者的临床感悟,对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作用、时机、方案与思路等进行分析,尽量使中医、西医两种……《中西医临床诊治与护理》内容试读第一章肛肠病总论第一节肛门直肠解剖及生理一、直肠肛管的发生在胚胎的早期,后肠尾段的腹侧曾形成尿囊或叫脐尿囊。此囊与后肠相连的部分出现一个膨大,称为泄殖腔,末端细长成为暂时性的尾肠。所以泄殖腔也可以看成是尿囊根部、后肠和尾肠三者汇合之处。泄殖腔的腹侧壁内胚层和外胚层直接相贴,其间无中胚层,成为泄殖腔膜,与体外相隔。泄殖腔起初为一个膨大的腔体,人胚发育至第7周时,后肠和尿囊交界处的中胚层间质细胞增殖,形成泄殖腔膜。此隔逐渐向尾侧推进,终达泄殖腔膜,将泄殖腔分隔成前后两腔,前者称为尿生殖窦,后者即为直肠。当泄殖腔分隔完成后,泄殖腔膜亦被分为尿生殖膜和肛膜两部分,两膜之间的部分成为将来的会阴。在肛膜的周围由外胚层形成数个结节状隆起,称为肛突,以后肛突融合而形成中央凹陷的原肛。在人胚第8周时,肛膜破裂,原肛遂与直肠相通,原肛的开口即为肛门。如果肛管的上界以齿线为标志,则齿线以下肛管上皮应属外胚层来源,而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部分的上皮应属内胚层来源。会阴部的肌肉包括肛门外括约肌,均起源于局部的间充质,人胚第2个月时已出现皮肌的形态,各为泄殖腔括约肌。在第3个月时,这个皮肌分化为肛门外括约肌和尿生殖窦括约肌,当外生殖器形成后(第4~5个月),尿生殖窦括约肌又分出尿道膜部括约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等,以后再分出会阴深横肌。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发育是各自独立的:前者来自泄殖腔括约肌后部,后者来自脊柱尾部肌节。如果胚胎发育异常,可造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向下发育伸延中断或发育不良,可形成直肠闭锁或直肠狭窄。肛膜未穿通,造成肛门闭锁;穿通不全,造成肛门狭窄。如果穿通位置异常,男性在尿直肠中膈穿通,位置高者,可造成直肠膀胱瘘:位置较低者,可造成直肠尿道瘘或直肠会阴瘘。女性在尿直肠中膈穿通,位置高者,可造成直肠膀胱瘘或直肠子宫瘘:位置较低者,可造成直肠阴道瘘或直肠舟状窝瘘。二、肛门直肠解剖与形态肛门是肛管的外口,在臀部正中线、会阴体与尾骨之间,两侧坐骨结节横线的交叉点上。肛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范围称之为肛周。平时肛门呈收缩状态,男性为椭圆状,女性呈星芒状。排便时肛门口松弛成为一个圆形,直径约3cm。前方连于会阴正中线,再向前与阴囊正中线相接。由肛门向后至尾骨尖形成一个纵沟,沟下有肛尾韧带,使肛管固定在尾骨尖背侧。肛门直肠后间隙形成的脓肿和肛瘘在手术切开时,如过多地损伤或切2右方向凸出的弯曲。直肠上1/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于腹膜之间,中1/3前面有腹膜,向前反折成直肠膀胱陷窝或直肠子宫陷窝。直肠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直肠无肠系膜,但在其上端背侧面,腹膜常包绕直肠上的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将其称为直肠系膜。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直肠壶腹部黏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它是由黏膜、环肌和纵肌层共同构成,其位置排列大致为左一右一左。中瓣常对应于腹膜反折平面。当直肠充盈时,下瓣常可消失,而排空时则较显著。但直肠瓣的数目往往有变异,多者有4~5个。临床上往往把盲肠看作结肠的一部分,肛门为直肠的一部分,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血流和淋巴供应,在结肠或直肠发生肿瘤时,一般都一并切除。直肠固定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结缔组织中,使直肠保持固定位置的组织是直肠前部上2/3及直肠两侧上1/3有腹膜遮盖,直肠后壁无腹膜遮盖。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肛尾韧带、肛门直肠前方的会阴体,当固定直肠的组织发生松弛病变时,便可产生直肠脱垂的倾向。直肠壁由四层组织所构成,即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直肠肌层是不随意肌,分外纵、内环两层,外侧纵层到达肛直线水平与肛提肌汇合形成联合纵肌,内侧环层到达肛直线水平以下肥厚形成内括约肌。肌层的内面为黏膜下层,其间有神经血管,直肠下端的黏膜下层静脉血管扩张充血即形成内痔,最内层是黏膜层。2.直肠的毗邻直肠后面为直肠固有筋膜或叫做骨盆脏侧筋膜,是肾脏前后筋膜向骨盆内延长的部分,直肠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与骶骨、尾骨、肛提肌和肛尾韧带相连。在骶前疏松的结缔组织内有骶丛,交感神经干,骶中血管,直肠上血管和骶淋巴结等。直肠下部纵肌向后连于尾骨前韧带,称Tr幽直肠尾骨肌,其作用为排便时使直肠相对固定。直肠后壁与骶骨间的距离,正常为0.2~1.6cm,多数在1.0cm以下,平均0.7cm。直肠两侧的上部为腹膜形成的直肠旁窝,窝内常有回肠襻或子宫附件伸入,左侧有乙状结肠。直肠两侧的下部与交感神经丛、直肠上动脉的分支、直肠侧韧带、尾骨肌及肛提肌相连。在进行直肠切除术时,于骶前筋膜前,尽量靠近直肠壁进行剥离,避免损伤骶前静脉丛,引起大出血,也应避免过多地损伤盆神经所致的膀胱及性功能障碍。直肠的前面与全部盆腔脏器相邻,直肠发生肿瘤时可侵入邻近器官或腹膜腔,曾有人把直肠前面称为“直肠的危险区”。腹膜反折以下:男性由下向上依次为前列腺、精囊腺、输尿管和膀胱后壁。腹膜反折以上的直肠前面,隔着直肠膀胱的凹陷与膀胱底的上部和精囊腺相邻。在女性腹膜反折以下,主要与阴道壁的后部相邻,腹膜反折以上直肠隔着直肠子宫陷凹与阴道后穹隆及子宫颈相邻,陷凹内也常有回肠襻和乙状结肠充入,肠下端的前方由纵肌层分出两条肌束,为直肠尿道肌(尿道缩肌),水平向前附着于尿道膜部,前列腺尖或阴道的后面、两侧耻骨直肠肌的内侧缘之间。(二)肛管肛管上端止于齿线与直肠相接。肛管的下端是肛门缘,因此肛门缘到直肠末的一段叫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最终端。成人肛管平均长2.5~4cm,肛管周围无腹膜遮盖。有内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肛管表层为复层上皮,5受脊神经支配,非常敏感。肛管中下部交界线正对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层的交界处。指诊可触到一个明显的环形沟,此沟称为括约肌间沟(亦称肛白线)。沟的上缘即内括约肌下缘,沟的下缘即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上缘;皮下部多呈前后位的椭圆形,故其前后部不易触知。沟的宽度约为0.6~1.2cm。外括约肌皮下部与内括约肌之间的间隙很小,有来自联合纵肌的终末纤维在此呈放射状附着于肌间沟附近的皮肤,故该处皮肤较固定,有支持肛管防止直肠黏膜脱垂的作用。如果这种支持结构被破坏,可能导致脱肛。此外,在麻醉时,特别是在腰麻的情况下括约肌松弛,内括约肌下降,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上方移位,此时括约肌间沟消失。来自联合纵肌的肛门支持结构同时弛缓,结果直肠黏膜、齿线和齿线下的皮肤出现下移情况,尤其在骶管麻醉时,这种现象最明显,也最易引起脱垂。临床上以此作为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的分界线,肛管对肛门功能有重要作用。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其密切相,因此,肛管在外科上十分重要。肛管皮肤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鳞状上皮,表面光滑色白,没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手术中被切除后,会形成肛管皮肤缺损,黏膜外翻和肛腺外溢。用其他部位的皮肤来修补将会影响其功能,所以做肛门手术时要尽量保护肛管皮肤。肛管还是连接直肠与肛门的肌性通道。在发生学上处于内、外胚叶层的衔接地区,所以构造复杂。肛管壁由内向外分有五层:黏膜层、黏膜下层、内括约肌、联合纵肌、外括约肌。其肌束的排列方向是:内环、中纵肌、外环,中间的联合纵肌分出许多纤维向内外穿插,将肛管的各部组织捆扎在一起,构成一个功能整体。肛管有解剖学肛管和外科学肛管之分。解剖学肛管是指齿线至肛门的6···试读结束···...

    2022-07-27 护理临床路径 护理临床是什么意思

  • 中西医临床诊治》裴云芳,张田仓,盛有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临床诊治》【作者】裴云芳,张田仓,盛有根主编【页数】406【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4182-9【价格】100.00【分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参考文献】裴云芳,张田仓,盛有根主编.中西医临床诊治.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中西医临床诊治》内容提要: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小儿疾病、普外科与皮肤科疾病、针灸临床学、中医脑科学。...

    2022-07-27 epubb电子书 epub电子书

  • 中西医价值认同与发展》田书立|(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价值认同与发展》【作者】田书立【页数】160【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132-6752-6【分类】中西医结合-研究【参考文献】田书立.中西医价值认同与发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中西医价值认同与发展》内容提要:本书从“科学与医学”“中医学”“西医学”“我国医学发展现状”“我国医学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阐明中西医在我国文化建设、科学教育事业及防病治病、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事业等治国方略中占据重要影响地位。《中西医价值认同与发展》内容试读科学与医学科学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用语,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评判事物及其价值的标尺,也是我们实践操作上的指导方法。如何构建我国医学主体,怎样评判中西医的价值观及其诊疗体系,需要我们不仅要有科学的思维判断力,更要有科学性的真知。在日常用语中,在学术研究领域在实践应用层面,我们最能认可的术语,恐怕就是“科学”一词了。如何理解科学、认识科学,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之间寻求一个中性思维,还需要对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科学一词有一个系统的分析。科学的真知,无疑会有助于评判中西方文化之间、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争论,对于认识中西医价值观也会有帮助和启发。(一)科学的内涵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国人心目中,科学自然是正确的代名词,科学就是好的东西,具有正面价值判断功能。教科书对“科学”的定位: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对一定物质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可以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1888年,达尔文给科学下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从逻辑上看,科学理论自身能做到逻辑上的一1中西医价值认同与发展致性,自圆其说。从经验上看,科学理论是可以用实践或观察加以检验的预测,实际生活中有已被证实的预测等。通常意义上,科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它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近现代自然科学具有如下特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自然性、客观性,具有清晰性、准确性、标准性。它主要运用理性演绎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也可称之为技术科学。近现代自然科学是机械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以求力意志性为特征,勾画出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标准化、模式化,与理性实证演绎和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标准和概念指的都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其方法论是还原论,把质还原为量、宏观还原为微观、整体还原为局部、复杂还原为简单,是实证科学。社会科学(ocialciece)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科学,是以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社会科学中系统性思维蕴含有主观性、社会性,它是以感性直观为主或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具有复杂性、非线性、过程性的思维特质,既可以非此即彼,又认同亦此亦彼。社会科学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辩证法和人文精神蕴含着系统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点鲜明。科学作为社会事业,涵盖两个方面,其价值判断也应该有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当今的日常用语中,主要用自然科学定位科学。指代性复杂的“ciece”一词在古希腊所代表的认知传统到了近现代成为自然科学的内涵,一方面与日本的不恰当翻译有关。日译把“ciece”一词译成科学,并没有切中“ciece”本义。自19世纪以来,指代性复杂的“ci-ece”进人了专业化、职业化时代,数、理、化、天、地、生各自独立发展。“ciece”在古希腊蕴含的认知传统、理性传统到了现代已经成为实用主义的技和艺。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科学重点指的是“艺”不是“道”,是“用”不是“体”,这样的科学观念只是西方科学的“末”而不是“本”。日本对“ciece”一词的翻译影响到我们对科学概念的认知。中国2一、科学与医学@近现代缺乏西方语言的翻译人才,而日本引进西学较早,近现代中国人多数到日本留学,阅读日本文献相比英文要容易,中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王国维等大都采用日译名词。在中国文化结构中,文哲史、天地人都是不加区分又都根系一宗、相融共生的文化,因而,日本翻译家把近现代已经分科了的ciece一词(仅蕴含自然科学),翻译成了西方传统思想指代性复杂和众多的“科学”一词。另一方面,自然科学被定位于科学,由于其实用性被强调,即科学等同于科技,它一定能转化为技术力量,技术力量成为近现代提升军力、国力的强有力手段而不可被替代。直至今日,自然科学受到重视都是这种思维占主导。1840年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紧迫的任务,认识到船坚炮利是西方先进与富强的标志。1861年,清政府中的开明势力开展了一场“洋务运动”。后来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等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国人认识到,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过程中,只学习船坚炮利是不行的,还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方式。中国是全方位的落后,要抛弃中国传统的人文及其思想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受到质疑与批判,主张西体西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被抛弃,而西方科学(指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成为中国人最易认同和接受的东西,西方现代科学的“用”转化为“体”,“器”也转化为“道”。国人倾向于把科学等同于科技,中国没有科学部只有科技部就能说明这一点。1977年5月,我国哲学社会学科从中国科学院分离出来归入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的内涵就特指自然科学,科委和科协也都是与自然科学关联在一起。国人所接受和认知的多是自然科学思维模式,并以此来定位科学,是有深层次根本原因的。改革开放后,国人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成为国人的迫切愿望。重视现代轻视传统,重科技轻人文,现代化也指的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医学领域,就是重西医轻中医,用西医标准和模式看待中医,以西医解释中医,把中医纳入西医体系之中。这种3中西医价值认同与发展思维主导着一些人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操作方法。中医是我们的原创,但“医学院”及“人民医院”的内涵是西医,这与我国文化建设与医学价值体系认同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医望、闻、问、切等传统诊断方式及“医乃仁术”的职业道德及社会理想等人文精神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教育上重理轻文,认识上科学等同于科技,这是对科学全面性认识上的误区。恩格斯提出,熟知并非真知。西方哲学家尼采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人类活动。美国科学家库恩·费耶阿本德对现代科学的定义早就提出了质疑。《科学是什么》(吴国盛著)一书指出,实证科学(现代自然科学)不能代替科学全部。西方后现代主义指出了现代科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科学思维影响到我们习惯性思维、学术研究、日常生活及治国理政,影响到我们的文化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影响到我们的医学教育与发展方向,其影响力之大怎样表述都不为过。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历史上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早已从鸦片战争及“文革”结束后国家面临的生存危机中走出来,我们现在所处的危机不是救亡,也不是图存,更不是启蒙,而是重塑与21世纪中华民族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主体。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涉及我国医学主体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加强对科学的全面性认知,极具现实意义。(二)西方科学1.希腊科学传统苏格拉底始终把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作为最高的善,这种善在接近事实之中含有永恒的内涵。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讲:“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理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开创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二是希腊人特有的“科学即数学”。柏拉图强调数学的4一、科学与医学@非功利性,形成了演绎和推理的数学传统。毕达哥拉斯把“万物即数,数即万物”作为学派教义,强化了数即万物的本源而获得了内在的价值。①数的理论影响到音乐:音乐研究数之间的特定比例关系,以及这些比例之中蕴含的规律和宇宙论的含义,声音和谐是数学的本质。②数的理论影响到希腊天文学:根据直觉,人们相信天是一个有形的圆顶,大地及人类生活于这个圆的中心,就有了天球与地球的概念,形成了两球模型的宇宙论。希腊天文学应用几何学,用球面层叠的方式解释行星的运动。2.近现代科学在西方科学发展史上,希腊哲学与博物学是相对应的科学传统。到了近代,希腊哲学求真传统让位于求力意志为特征的近现代科学,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由于实用性和高效性,博物学被严重边缘化。现代科学沿袭了希腊哲学追求知识确定性的认知传统,以形式逻辑和数理实验为基础,构织出一幅机械化、数学化、公式化的世界图景。为之解读的普适性、唯一性、不自相矛盾、重复实验性、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等确定性知识体系成为科学性的标准,且固化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已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近现代科学是希腊科学的传承,成为我们眼中的科学概念。近现代科学一是能够转化为技术,二是大量使用数学。如果说希腊科学是理性科学,那么近现代科学就是数理实验科学。在尼采看来,现代人的本质在于总是渴望实现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这种渴望就是意志,这就是意志自由。近现代科学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崭新的关系上,自由也由理性自由转变为意志自由,征服自然的理想最终落到实验科学之中。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机械形而上学指导下的西医,运用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取得的成就用于人体解剖学,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是早期实验生物学成就。显微镜的发明,细胞学说的建立,微生物学、生理学取得的成果,奠定了实验生理学显赫地位。实验室科学使人类在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无数自然规律,也给科学增添了一颗“无情”之心,一切都是机械的、生硬的、客5···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医内科学pdf

  •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段素社|(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作者】段素社【页数】281【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719-0888-1【分类】胃肠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段素社.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中西医特色诊疗》内容提要:《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一章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食管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一、食管的形态成人食管为一扁平的肌肉性管状器官,左右径约3cm,前后径约2cm,两端均有上部及下部食管括约肌保护。食管上端与位于第6颈椎水平的环状软骨的咽部相连接,向下经过后纵隔,穿过膈肌食管裂孔到达位于第10或第11胸椎水平的食管-胃连接处。内镜下测量,其长度从上门齿到食管上端(环状软骨下缘水平)约15cm,主动脉及左主支气管跨越或与食管交错的距离自上门齿分别为22cm及27cm。从门齿到贲门,在男性平均为40cm,女性平均为37cm。食管因颈椎、主动脉弓、左支气管及膈肌等关系可分为四个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人口,在环状软骨下缘,是食管最狭窄的部分,也是食管异物存留最多的部分,第二狭窄相当于第4胸椎平面,由主动脉压迫食管左壁所致,距第一狭窄约7cm。第三狭窄相当于第5胸椎处,为左侧支气管压迫食管的前壁所致,距第二狭窄约4cm,距门齿约25m。第四狭窄平第10胸椎,为食管穿过膈肌处(即膈肌食管裂孔处),因横膈肌和横膈脚的收缩而形成,距第三狭窄约9cm,距门齿40cm。食管的腹段约4cm,偏左连接胃的贲门。虽然食管基本上是位于躯体中线,但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从上向下、自后向前并稍向前斜倾:在颈部略偏向左侧,在胸部随脊柱的曲度位于中线的右侧,但在食管下端又偏左侧并向前穿过膈裂孔。食管从中线的这些偏移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颈段食管入路最好从左侧进人,胸段食管从右侧而下段及贲门部可由腹部及左胸腹途径接近。再则,食管有相当于胸椎弯曲的前后曲度,直立位时,食管胸、腹段形成向前的光滑凹面弧度。这种前-后凹面可能是在仰卧位时使胃-食管反流物延迟廓清的一个因素。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二、食管的位置食管行程分为三段:1.颈段自咽食管连接处至胸骨上切迹水平,长4~5cm。食管前方为气管,借疏松的结缔组织附着于气管的后方膜部。食管后方为盖于颈长肌的椎前颈筋膜2.胸段胸骨上切迹至食管裂孔,长18~20cm斜跨胸主动脉前方,穿食管裂孔。食管位于胸腔纵隔的上后方。第5胸椎水平以上,气管直接位于食管的前方,气管分叉后,食管被左支气管跨过。自此以下,食管位于心包及左心房的后方。食管在上纵隔内左侧更靠近纵隔胸膜。在后纵隔内下降时斜向右侧,食管更接近右纵隔胸膜,后者包着食管右侧并有相当一部分的食管后面几乎一直至食管裂孔3.腹段自裂孔至食管-胃连接处为1~2cm,其下方为肝左前叶。食管裂孔的边界由横膈脚和中弧形韧带构成,可能在预防胃食管反流中起作用。食管穿过膈裂孔位于主动脉的前方,并稍超过至其左方。在腹腔内时,有腹膜(胃-膈韧带)及筋膜覆盖,位于肝左叶的食管沟后方。前、后迷走神经干分别紧贴食管的前、后方。4.食管的附着食管的纵形肌纤维附着于环状软骨。此后食管经颈及纵隔下降,周围有疏松组织围绕,包括弹性蛋白纤维,后者便于食管在垂直位做一定程度的活动。可见到的食管附着部位为:①辅助肌韧带;②浆膜反折;③膈-食管膜位于食管与气管、左主支气管、心包及主动脉之间,有平滑肌纤维辅助条通过。膈上筋膜反折包括纵隔胸膜,与远端食管间有短缩的胸内筋膜形成的膈食管膜。由两层腹膜反折形成的胃-膈韧带向腹段食管左方及稍后方延伸,并与食管及附近的胃底与膈肌下面固定。膈-食管膜的纤维-弹性膜甚为重要,将下段食管固定于膈肌并在呼吸时允许食管有垂直运动。膈-食管膜是由膈下及胸内筋膜短缩而成,包括一下支及一上支。下支插入贲门内,上支至胸段食管的下方1~3cm处成同心形层次。虽然膈-食管韧带的纤维主要附着于食管外膜层,但有些可深入至食管壁的黏膜下层。膈-食管膜在前方及侧方发育较好而在后方薄弱。组织学上。此膜的40%~60%由弹力纤维组成。纤维排列成束及片状,形成交织的网状结构,使裂孔的连续运动有足够的强度及弹性。吸气时膈肌下降,膈-食管膜的上支用力将食管向下拉。呼气时膈肌上升,膈-食管膜的下方将贲门向头的方向拉。三、食管的组织结构食管壁厚3~4mm,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纤维层或外层(由内向外)四层所构成。1.黏膜层黏膜位于食管壁的内层,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组成。上皮位于黏膜表面,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又称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抗损伤功能,受伤后上皮修复能力很强。固有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基膜与黏膜肌层之间,它所形成的乳头伸向上皮层。黏膜肌层由纵行平滑肌和细弹性纤维网组成,位于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之间。此层与固有膜均随食管黏膜的纵行皱襞起伏。食管黏膜较湿润而光滑,黏膜突向管腔形成8~10条纵行皱襞,当食物通过时,皱襞可扩张消失。在食管与胃贲门交·2.第一章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界处,复层鳞状上皮突然变为单层柱状上皮,即Z线处转变为胃的单层柱状上皮。Z线环绕成Z字形,标志着胃和食管黏膜的分界。在正常人,Z线或鳞状-柱状上皮相接于LES水平(距食管和胃贲门解剖交界约2cm处)。2.黏膜下层食管明显的黏膜下层包括疏松的结缔组织,此层富有粗大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以便吞咽时黏膜层扩张。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黏液性腺体、神经分支和黏膜下神经丛。3.肌层由较厚的外侧纵层及内侧环层组成。这种肌纤维的排列有利于食管蠕动收缩以及食管管腔内容物向胃传送。近食管的上端,纵形肌纤维在后方分开,绕至前方形成两条纵束,通过一韧带附着于环状软骨的后面。此部位在食管上段的后方形成一薄弱处,咽部憩室即源于此。由此向下,纵形纤维与胃部纵形纤维相连接。内层环形肌纤维,上方与下缩肌,下方与胃斜形肌(悬吊)纤维相连。食管上1/4部位的肌层,如咽肌及环咽肌呈横纹状,以下平滑肌逐渐替代横纹肌部分,在远端的一半全为平滑肌组成。在转变至平滑肌水平处,横纹肌成分常伸入食管环状肌较纵形肌稍下方一点。虽然横纹及富于肌红蛋白与骨骼横纹肌相同,但食管横纹肌则受内脏控制。四、食管的生理学1.食管内压力静息时食管体肌肉松弛,质感柔软,其中压力与胸腔压力是一致的。由于食管有上、下功能括约肌,该区域为高压区,故静息期呈关闭状态,因而避免了空气从口腔进入食管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2.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上括约肌多年来解剖学家认为环咽肌组成了括约肌,放射线观察括约肌位于颈5~6,约占4cm范围。该狭窄区较环咽肌所在部位略低,利用测压法和放射线技术相结合证明,静息时括约肌产生一高压区,位于环状软骨的下缘,能有效地将咽与食管分隔开,括约肌距门齿15~20cm。利用多腔技术获取暂停呼吸时上括约肌三维压力剖面图显示,腔内压存在上括约肌上部急剧升高,前壁压力在上高压区起始处下1cm,后壁在其下2cm处达到高峰值,并发现前后壁压力显著高于左右壁,随后腔内压在括约肌下部缓慢降低。整个上括约肌压力部面呈径向和轴向不对称的纺锤形。这种压力不对称与其前壁的喉软骨有关。在环咽肌和下咽缩肌都可以观察到连续的峰电活动。括约肌内压大小与峰电活动强度成正比吞咽时由食管上括约肌记录的压力曲线和咽部或食管上部记录的压力曲线明显不同。当患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炎、周围神经炎、肌炎、肌萎缩等局部病变如鼻咽癌、咽炎等以及神经官能症都有可能引起食管上括约肌功能不全。有许多刺激因素如食管扩张,胃内容物反流或食管灌注酸、刺激喉上神经,声门关闭并用力呼气等均能引起上括约肌压力增高;相反,在吞咽、呕吐、打隔时则压力下降而开放。当环咽肌、咽下缩肌连续峰电活动停止则括约肌被动舒张;若舌骨上肌主动收缩,喉及环状软骨向前向上位移,消除了括约肌内残余力则括约肌开放。因此,舒张与开放是两个不同的机制而又相互联系的动作。3.食管的运动该运动的基本形式是蠕动,分原发性蠕动和继发性蠕动,原发性蠕·3·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动是由吞咽时环咽部的收缩高压所引起,以推动食团入胃。继发性蠕动起自环咽部以下的食管体部,常由食管扩张或某些刺激所引起,去除外部神经支配也能发生,也协助排空食物,如发生非蠕动性的第二种收缩一痉挛性收缩则会引起胸痛等不适感。非进餐时食管体部几乎没有运动,但有唾液吞咽。食管的运动主要靠神经系统支配,但也受体液因素(包括胃肠激素)和其他因素(如机械食物因素等)的调节。食物通过食管入胃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食物在口腔中经咀嚼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借舌的翻卷排入咽部,刺激咽部引起吞咽动作。吞咽动作本身又是一种神经反射的过程,它通过大脑的三对脑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来调节。食团进入食管后,靠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而入胃。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又叫蠕动,它是一种向前推动的波形运动,在食团上段为一收缩波,下段为一舒张波,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入胃。食团的蠕动也是一种反射波,即由食团刺激软腭、咽部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传人冲动通过延髓中枢,再向食管发生冲动而引起的。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时间与食物性状及人的体位有关。液体需3~4,固体食物需6~8,一般不超过15。食管的运动除吞咽可受意识影响外,均自主进行,由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和存在于食管壁内的肠神经系统控制。副交感神经支配主要由迷走神经完成,它在食管周围形成神经丛,由神经丛发出分支,穿过肌层,与环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相连接。肌间神经丛是肠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含有大量的感觉、运动和整合神经元。其中,兴奋性运动神经元通过胆碱能受体作用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使之收缩;抑制性运动神经元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等神经递质抑制平滑肌收缩,降低其张力。交感神经支配主要与食管腺分泌有关。体液调节主要针对下食管括约肌。LES既受平滑肌纤维内在特性的调节,也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影响。该部位平滑肌在受到被动牵张时而收缩以对抗牵张,这一反应不需神经的参与。LES的基础紧张性可能属于纯肌源性的,但神经和体液因素可影响其基础紧张性。乙酰胆碱和促胃液素可增强LES的紧张性,而前列腺素E,则使其减弱。吞咽时LES的舒张却是由神经调节的。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等)、钙离子拮抗药、硝酸甘油、B肾上腺素能药物、茶碱、地西泮等可使LES压力下降,而促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增加LES压力。高脂饮食,咖啡、吸烟、饮酒等使LES压力下降,而蛋白质和氨基酸可提高LES的张力。第二节胃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一、胃的结构1.胃的形态和分部胃分上下口、大小两弯和前后两壁,并可分为四部胃的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通十二指肠。胃小弯相当于胃的右上缘,自贲门延伸到幽门。胃钡餐造影时,在胃小弯的最低处,可明显见到一切迹,称角切迹,它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弯的分界。胃大弯始于贲门切迹,此切迹为食管左缘与胃大弯起·4第一章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始处所构成的锐角。胃大弯从起始处呈弧形凸向左上方,形成胃底的上界,此后胃大弯弧形凸向左,继而凸向前下方,直至第10肋软骨平面。经防腐剂固定过的空虚的胃,其前壁与后壁十分明确,充盈的胃就不存在明显的前后两壁。胃的四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与幽门部。贲门部指胃贲门周围的部分,与胃的其他部分无肉眼可见的界限。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可以确定,因贲门部的胃黏膜内含有贲门腺,有别于胃其他部的腺体。胃底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的部分,亦称回穹隆,其中含有咽下的空气(约50m),X线摄片上可见此气泡,放射学中称之为胃泡。胃体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迹,在胃大弯无明显界标,一般以胃大弯开始转为近于横向行走处为界,此处与角切迹之连线为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线。幽门部居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间。幽门的左侧部分较为扩大,称幽门窦;右侧部分呈长管状,管腔变窄,称幽门管。幽门管、幽门窦通常居胃的最低部,幽门管长2~3cm。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临床上所称的“胃窦”即幽门窦,或是包括幽门窦在内的幽门部。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上腹部。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在左侧与膈相邻,为左肋弓所掩盖。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贲门与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附近。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胃的充盈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矮胖体型者胃的位置较高,瘦长型者胃的位置较低。胃壁肌张力低,饱食后站立时,胃大弯最低点向下可达髂嵴水平。2.胃壁分层胃壁组织由外而内分为四层,即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1)浆膜层:覆盖于胃表面的腹膜,形成各种胃的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连接,于胃大弯处形成大网膜。(2)肌层:浆膜下较厚的固有肌层,由三层不同方向的平滑肌组成。外层纵行肌与食管外层纵行平滑肌相连,在胃大小弯处较厚,中层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内层斜行肌,胃肌层内有Auerach神经丛。(3)黏膜下层:肌层与黏膜之间,是胃壁内最富于胶原的结缔组织层,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含有自主神经Meier丛(4)黏膜层:包括表面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黏膜肌层使黏膜形成许多皱褶,胃充盈时大多展平消失,从而增加表面上皮面积。胃小弯处2~4条恒定纵行皱襞,其形成的壁间沟称为胃路,为食管人胃的途径。固有层系一薄层结缔组织,内含支配表面上皮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胃黏膜是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表面密集的小凹陷称为胃小凹,是腺管的开口。柱状上皮细胞分泌大量黏液,保护胃黏膜。不同部位的胃黏膜具有不同腺体和细胞。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贲门腺在贲门部,以黏液细胞为主,幽门腺在胃窦和幽门区,以黏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为主。二、胃的生理功能(一)消化功能成人胃的最小容量可至50l,但进食后容量可达1.5L,因而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的·5···试读结束···...

    2022-07-27 功能性胃肠病 EPS 功能性胃肠病怎么治疗才能根治

  • 《痛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金劲松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痛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作者】金劲松主编【页数】346【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725-0424-2【分类】痛风-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金劲松主编.痛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内容提要:本书共八章,从中西医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了痛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调理等内容。重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做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中医药专家研究治疗痛风的独到经验和选方遣药特色。《痛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痛风的病因学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ooodiumurate,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hyeruricemia,HUA)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可并发肾病变,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受损,也常伴发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痛风被称为“富人关节炎”,是因为肉、海鲜、啤酒这些高嘌呤食物仅有富人才经常食用,但是现在痛风已成为随处可见的常见病,引起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有调查发现,我国普通人群痛风患病率为1%~3%,且存在年轻化的趋势。痛风的发病率因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风俗习惯、饮食结构不同而有所不同。据调查显示,痛风发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种族、饮食习惯等。第一节家族遗传与痛风痛风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疾病,且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病指的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功能上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在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突变所导致的疾病,可在上下代之间传递:发生在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突。1痛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变,不会在上下代之间传递,但可经过细胞分裂传递给子细胞,导致体细胞遗传病。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受地域、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男性患病率明显大于女性。还发现,双亲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较重。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共同作用是导致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所致痛风多属于遗传性。一些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也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有关,如1型糖原贮积病。痛风具有遗传性这一点早被临床确认无疑。有10%~25%的痛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的近亲中,有10%~25%有高尿酸血症。痛风遗传缺陷的本质主要是基因突变,基因存在于人的细胞染色体上,它携带有遗传密码,对蛋白质及酶的合成起控制作用,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痛风就是由于控制尿酸生成的一些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多。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参与嘌呤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的酶系统的异常可导致尿酸合成增加。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hohorioylyrohohatey-thetae,PRS)的错义突变可导致其活性增高使磷酸核糖焦磷酸(hohorioylyrohohate,.PRPP)合成增加,继而使尿酸合成增加。痛风的遗传方式一般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则为性连锁遗传,即X连锁隐性遗传。相关研究显示,痛风与家族遗传有密切关系。Ku0CF等的研究发现,痛风在三代以内亲属的危险比率均明显增高,遗传、共有环境、特殊环境对痛风的贡献在男性中分别为35.1%,28.1%和36.8%,女性中分别为17.0%,18.5%和64.5%。另外研究还发现,痛风在一些人种或民族中存在聚集性,如新西兰地区的调查显示,毛利人和太平洋人痛风的患病率为6.06%和7.63%,显著大于当地欧洲人(3.24%)。在65岁以上的男性中毛利人和太平洋人痛风的患病率高达25%。中国台湾的调查也发现,高山族·2···试读结束···...

    2022-07-27 痛风诊断与治疗大全 痛风 诊断与治疗指南

  • 《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 3 高级会计实务历年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 2006年》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编写组|(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3高级会计实务历年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2006年》【作者】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编写组【丛书名】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页数】116【出版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05【ISBN号】7-80197-410-7【价格】12.00【分类】会计师-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格式】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编写组.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3高级会计实务历年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2006年.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05.图书目录:结合教材3高级会计实务历年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2006年》内容提要:《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教材3高级会计实务历年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2006年》内容试读2005年度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考试高级会计实务试题卷12005年度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考试高级会计实务试题卷(本试题卷共九道案例分析题。第一题至第七题为必答题;第八题、第九题为选答题,考生应选其中一题作答)答题要求:1.请在答题纸中指定位置答题,否则按无效答题处理;2.请使用黑色、蓝色墨水笔或圆珠笔答题,不得使用铅笔、红色墨水笔或红色圆珠笔答题,否则按无效答题处理;3.字迹工整、清楚;4.计算出现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案例分析题一(本题12分)某技术研究所系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制度。该研究所承担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培训等工作。有关情况如下:(1)2002年8月,该研究所原长因经济问题被免职,陈某被任命为所长。陈某上任之初,拟对研究所人事进行调整。在所长办公会上,2高级会计实务历年试题及评分标准所长陈某提出3项动议:一是建议聘任赵某为总会计师,赵某虽不懂会计,但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具有高级工程师资格,在加强内部管理中能发挥技术优势;二是自己主抓科研,所里财务会计工作由副所长王某全权负责,所有财务收支和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最终由王副所长审批、签署;三是财会部原会计孙某因举报前所长经济问题受到开除处分,孙某遭受打击报复问题属实,建议撤销对孙某的处分,恢复其名誉,安置到后勤部门当物资保管员。经研究,会议通过了所长陈某的动议。(2)2003年1月,研究所办公楼改扩建工程项目及工程预算得到批准。工程项目预算资金400万元。当年2月,改扩建工程项目公开招标,A建筑公司中标。当年11月工程项目完工,经验收合格后投人使用。工程实际发生支出320万元,结余资金80万元。2003年11月,所长陈某主持会议,研究办公楼改扩建工程项目有关问题。会上,财会部主任张某提请研究如何处理80万元工程结余资金。副所长王某表示:鉴于所里职工医药费缺口很大,建议工程结余资金用于医药费支出,请财会部提出具体办法,进行技术处理。财会部主任张某没有表态,所长陈某与参会其他人员均表示赞同。会后,财会部主任张某感到很为难,迟迟未办,在副所长王某的一再催促下,当年12月,财会部主任张某与A建筑公司协商后,指示财会部将工程结余资金80万元以支付工程款的名义转到A建筑公司账上,将研究所36万元医药费单据转到A建筑公司报销,剩余资金留待以后职工医药费开支。(3)2004年1月,为了增加研究所的收入,财会部主任张某提2005年度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考试高级会计实务试题卷3出将研究所的-一处闲置房屋对外出租的建议。所长办公会批准了该建议。2004年2月,财会部主任张某与B商贸公司商谈房屋租赁事项,双方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合同约定:租赁期自2004年4月1月起至2006年3月31日止;月租金10万元。2004年研究所收到房屋租金共计90万元,未纳人研究所统一财务核算。2004年12月,所长陈某与副所长王某、总计师赵某、财会部主任张某等商议年终奖金来源问题。所长陈某提出,将房租收人用于发放奖金。财会部主任张某认为,房租收入可能涉及交税问题。所长陈某则认为:研究所属于事业单位,不用交任何税款。副所长王某、总会计师赵某均没有提出异议。财会部主任张某根据所领导的意见,制订了奖金分配方案,将房租收人90万元全部作为年终奖金发给全体职工。(4)2005年5月,该研究所根据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决定推荐财会部主任张某为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在上报的推荐材料中,对财会部主任张某作出如下鉴定意见:张某热爱会计工作,努力学习,工作认真,勤勤恳恳,坚持原则,依法办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廉洁自律,不贪不占,开拓创新,在研究所办公楼改扩建工程资金的申请、使用以及加强单位财务收支管理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要求:1.根据会计、税收、预算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并指出该研究所上述(1)、(2)、(3)情形中的不合法之处,分别简要说明4高级会计实务历年试题及评分标准理由。2.从会计职业道德角度,分析、判断该研究所对财会部主任张某作出的鉴定意见是否恰当,简要说明理由。案例分析题二(本题13分)》A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聘请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年报审计时对公司所属B、C、D、E四个全资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价。检查中发现以下问题:(1)B公司对外投资决策失控。经查,该项投资发生于2004年6月,当时B公司董事长谭某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自称是境外甲金融投资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总经理的廖某,双方约定,由B公司向甲公司投入1000万元用于投资,期限1年,收益率20%。考虑到这项投资能给本公司带来巨额回报,为避免错失良机,谭某指令财会部先将1000万元资金汇往甲公司,之后再向董事会补办报批手续、补签投资协议。财会部汇出资金后向对方核实是否收到汇款时却始终找不到廖某。后经查实,甲公司纯系子虚乌有。(2)C公司对外担保管理松弛。2004年3月,C公司为乙公司提供100万元贷款担保,公司风险管理部李某根据总经理指示办理此事。由于李某对担保业务不熟悉,C公司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因此,李某仅凭感觉认为乙公司董事长是本公司总经理的亲属,不会出问题,于是办理了担保手续。此后,乙公司破产,C公司承担连带责任。(3)D公司工程项目管理混乱。2003年5月,D公司开工建···试读结束···...

    2022-04-27 高级会计师 考评结合 高级会计师考评流程

  • 《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 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作者】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页数】151【出版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07【ISBN号】7-5058-3629-3【分类】会计学-会计师-资格考核-考试大纲【参考文献格式】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07.图书目录:结合试点》内容提要:本书由“说明”、“考试内容”和“案例分析”三部分组成。“说明”主要介绍大纲制定依据、考试目标、考试要求和应试人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主要介绍应试知识点及简要内容;“案例分析”编写相应案例,提出分析、判断和解答要求等。...

    2022-04-27 高级会计专业资格的取得实行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制度 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取得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制度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