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中西医诊疗与防治实践》刘国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中西医诊疗与防治实践》【作者】刘国厚【页数】159【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180-7628-4【分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性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刘国厚.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中西医诊疗与防治实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中西医诊疗与防治实践》内容提要:本书清晰,详实,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科学性,规范性和生动性。...

    2022-07-27

  • 《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王玉,崔文玉,陈心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作者】王玉,崔文玉,陈心智主编【页数】48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1【ISBN号】978-7-5132-3677-5【分类】结核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王玉,崔文玉,陈心智主编.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1.图书封面:中西医治疗学》内容提要: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目前,我国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结核病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始终高居甲乙类传染病前列。我国不仅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同时也是耐多药结核病流行高发的国家之一。当前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已成为当今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成为结核病防治的重点和难题。《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内容试读上篇第一章结核病防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总论上篇总论第一章结核病防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中医对结核病的认识痨病是中医学对结核病的俗称,认为它是“痨虫”感染和过劳导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其具有传染性,有“尸疰”“鬼疰”“传尸”“劳疰”等称谓;由于其发病特点,还有“骨蒸”“劳嗽”“痨瘵”等叫法。另外,因为该病病情缠绵,治疗难度大,且有一定传染性,古代将其与中风、鼓胀、噎膈并称为四大难症。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始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描述的临床表现与肺痨相似,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指出本病发展至极期可见五脏皆衰之危象,并以临床死亡为结局。《灵枢·玉版》中也有“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等描述。《灵枢·五禁》:“形肉已脱,是一夺也;大脱血之后,是二夺也。”形象地描写了痨瘵的临床表现及脉象变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滑甚为息奔上气。”其所述睡血、多汗、泄泻、息贲、鼠瘘等,描写了肺痨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1-···试读结束···...

    2022-07-27

  • 《与瘤共存 中西医肿瘤治疗》程井军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与瘤共存中西医肿瘤治疗》【作者】程井军等主编【页数】314【出版社】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03【ISBN号】978-7-5192-4205-3【价格】86.00【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程井军等主编.与瘤共存中西医肿瘤治疗.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03.图书封面:中西医肿瘤治疗》内容提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展,肿瘤的治疗日益丰富、多元,不再仅局限于过去的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效果,丰富的中医药治疗手段如辨证论治、民间验方、食疗、中药外治、中成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在肿瘤的治疗或消除放化疗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挖掘传统医药治疗手段的同时,现代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入内镜治疗、介入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等已成为人类攻克肿瘤的希望。本书详细论述了肿瘤的流行病学、中医发病机制、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方法和西医治疗方法,提出了“与瘤共存”的治疗理念,书中重点阐述了各系统常见肿瘤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西医治疗方法,并对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了探讨。本书内容丰富,兼顾了中医、西医两种不同治疗理念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适合临床肿瘤科医生及肿瘤专业研究生学习,一些食疗、按摩推拿等简便操作也适合患者及家属学习。《与瘤共存中西医肿瘤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肿瘤学概论第一节肿瘤的流行病学一、肿瘤流行病学概念1.定义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流行原因及预防措施的一门学科。2.任务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癌情、探讨肿瘤的病因、预防肿瘤发生的措施及考核肿瘤预防措施的效果。3.研究对象以群体为对象,而不是临床上的某个显性患者。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立足于总体,即观察的对象不仅限于临床的显性肿瘤患者和隐性患者,还包括处于癌前状态的患者。4.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目前有多种,从流行病学研究的性质来分,大致可分为描述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及理论性研究四大类。描述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等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等方法;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等。5.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来源①肿瘤的登记报告,主要包括以人群或医院为基础的登记报告,是掌握肿瘤发病、死亡动态的一种基本方法。②肿瘤死亡回顾调查,是对既往居民死亡及死亡原因的调查。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关于较大地区内居民的死亡情况和死因全貌的资料,尤其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很大的帮助。③肿瘤患病情况调查,反映该地区恶性肿瘤发病水平和分布的特点。④肿瘤病理资料,在既无登记报告资料又无肿瘤普查资料时,病理诊断材料有时可提供有用线索。6.恶性肿瘤负担的描述指标肿瘤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某种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发病率时,可根据研究疾病及研究问题的特点来选择时间单位,恶性肿瘤一般以年为时间单位,常以10万分率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肿瘤发病率(/10万)=一定时期某人群某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万)·1·与瘤共存:中西医肿瘤治疗肿瘤惠病率也称为现患率、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种肿瘤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肿瘤患病率(/10万)=特定时期某人群某恶性肿瘤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10万)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种肿瘤的新旧病例数,而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时间内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肿瘤存在和流行的情况,是一种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为动态指标。患病率主要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如果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则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患病率=发病率×平均病程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意义视各种疾病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某种肿瘤的患病率增高,既可以是发病率真的增高,也可以是因治疗的改进使患者寿命延长所致。因此,患病率的资料要结合发病率、治愈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肿瘤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某种肿瘤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肿瘤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某种肿瘤死亡风险的常用指标。其分子为某种肿瘤的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公式如下:肿瘤死亡率(/10万)=某人群某年某恶性肿瘤死亡例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构成比与率的区别构成比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构成比的分子部分包括在分母内,因此,构成比不能说明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者强度,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构成比不能当作率使用,这种构成比也不能相互比较。构成比的计算公式为:某一组成部分的数值构成比(%)=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数值总和×100%标准化率在分析肿瘤发病/死亡率的动态变化或比较不同地区、单位、职业的肿瘤发病率时要考虑到人口的性别、年龄等其他因素构成的影响,即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发病/死亡率的比较必须经过标准化的处理方可进行。二、恶性肿瘤的流行情况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三大死因。世界卫生组织(WH0)200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090万,死亡人数670万,现患人数2460万。2005年统计的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760万。解放军第458医院生物治疗中心调查研究认为,全球因恶性肿瘤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12%,20年后全球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人数将达到1000万,每年新增人数达1500万。此外,恶性肿瘤是造成全球15~64岁工作年龄人口死亡和伤残的第一位原因。目前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肺癌,每年新增患者120万,占肿瘤死亡的17.8%;其次为乳腺癌,每年新增患者100万;随后依次为结直肠癌(94万人)、胃癌(87万人)、肝癌(56万人)、宫颈癌(47万人)、食管癌(41万人)。其中危害最严重·2···试读结束···...

    2022-07-27 如何与肿瘤共存 老年人如何与肿瘤共存

  • 《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武蕾,刘化峰,霍玉贤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作者】武蕾,刘化峰,霍玉贤等主编【页数】515【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ISBN号】978-7-5189-3818-6【价格】165.00【分类】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武蕾,刘化峰,霍玉贤等主编.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图书目录:中西医诊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两篇,第一篇为总论,即第一章至第七章,阐述了呼吸系统基础概述、中医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候及其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中药及方剂、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检查及护理技术、呼吸病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篇为各论,即第八章至第二十章,分别详尽地阐述了鼻部疾病、气管及支气管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和肺肿瘤、肺血管疾病、胸膜纵隔疾病等。《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呼吸系统基础概述第一节呼吸系统的解剖概述呼吸系统(reiratioytem)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等。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发音、嗅觉、神经内分泌,协助静脉血回心和参与体内某些物质代谢等功能。一、鼻鼻(oe)呼吸道的起始部,分三部分,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又是嗅觉器官。1.外鼻(exteraloe)以鼻骨和鼻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黏膜,位于面部中央的呼吸器官。分为骨部和软骨部。软骨部的皮肤因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成为痤疮酒渣鼻和疖肿的好发部位。外鼻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鼻根与鼻尖之间为鼻背,外鼻前下端的隆起部位为鼻尖,鼻尖向两侧半圆形隆起部称鼻翼(aalala),呼吸困难的患者有鼻翼翕动的症状。2.鼻腔(aalcavity)呼吸道起始部,顶部窄,底部宽,前后狭长的腔隙。是由骨和软骨及其表面被覆的黏膜和皮肤构成。鼻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两半,向前借鼻孔通外界,向后借鼻后孔通鼻咽部。每侧鼻腔又借鼻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每侧鼻腔又借鼻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阈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为疖肿的好发部位,且因其缺少皮下组织,故在发生疖肿时疼痛剧烈。3.鼻旁窦(araaaliue)含气颅骨开口于鼻腔的骨性腔洞,分别位于额骨、筛骨、蝶骨和上颌骨内。窦壁内衬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有温暖、湿润空气及对发音产生共鸣的作用,又称副鼻窦。呼吸内科中西医诊疗学(1)额窦(frotaliu):位于额骨额鳞的下部内,左右各一,呈三棱锥体形。底向下,尖向上,中隔常偏向一侧,大小不一。中国人其高平均3.2cm,其宽平均2.6cm,前后深度为1.8cm。额窦口在窦底部通筛漏斗,开口于中鼻道。(2)筛窦(ethmoidaliue):鼻腔外侧壁上部与两眶之间筛骨迷路(ethmoidallay-ith)内海绵状的小气房,每侧3~18个。按部位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前筛窦气房数1~6个,中筛窦的气房有1~7个,两者均开口于中鼻道;位于筛骨迷路后部的后筛窦,开口于上一鼻道。因其与视神经管毗邻,后筛窦的感染向周围蔓延,可引起视神经炎。(3)蝶窦(heoidaliu):蝶骨体内的含气的腔洞,位于鼻腔上部的后方,与后筛窦为邻。容积平均7.5ml,被中隔分为左、右两腔,窦口直径2~3mm,分别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4)上颌窦(maxillary):位于上颌骨体内,近似三角形的腔洞。成人上颌窦平均高3.3cm、宽2.3cm、长3.4cm,容积平均为14.67ml,分5个壁。前壁为上颌骨体前面的尖牙窝,骨质薄;后壁与翼腭窝毗邻;上壁即眶下壁;底壁即上颌骨的牙槽突,常低于鼻腔下壁。因上颌第2前磨牙、第1和第2磨牙根部与窦底壁邻近,只有一层薄的骨质相隔,有时牙根可突入窦内。此时一牙根仅以黏膜与窦腔相隔,故牙病与上颌窦的炎症或肿瘤可互相累及。内侧壁即鼻腔的外侧壁,由中鼻道和大部分下鼻道构成。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开口处直径平均3mm,上颌窦因开口位置较高,分泌物不易排出,窦腔积液时,应采用体位引流。二、喉喉(laryx),是呼吸的管道,又是发音的器官,主要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上界是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借喉口通喉咽部,以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接气管。成年人的喉位于第3~6颈椎前方。其前方自浅入深有皮肤、颈筋膜、舌骨下肌群等成层排列,其后方为咽,两侧有颈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1.喉软骨喉的支架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喉软骨构成。(1)甲状软骨(thyroidcartilage):形似盾牌,为最大的喉软骨。位于环状软骨与会厌软骨之间,构成喉的前壁和侧壁,由前缘互相愈着的呈四边形的左、右软骨板组成。融合处称前角(ateriorhor),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在成年男子尤为显著。喉结上方有呈“V”形的切迹,称上切迹(ueriorotch)。左、右软骨板的后缘游离并向上、下发出突起,分别称上角和下角。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与环状软骨相关节。(2)环状软骨(cricoidcartilage):喉软骨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由前部低窄的环状软骨弓(cricoidarch)和后部高阔的环状软骨板(cricoidlamia)构成。板上缘两侧各有一杓关节面(aryteoidarticularurface)。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弓与板交界处有甲关节面(thyroidarticularurface)。环状软骨的作用是支撑呼吸道,保持其畅通,损伤会产生喉狭窄。(3)会厌软骨(eiglotticcartilage):一个薄而具有弹性的树叶状软骨板,位于舌骨体·2第一章呼吸系统基础概述后方。上宽下窄呈树叶状,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的上部。会厌软骨被覆黏膜构成会厌(eiglotti),为喉口的活瓣,吞咽运动时,喉随咽上提并向前移动,会厌封闭喉口,阻止食团入喉并引导食团进咽。(4)杓状软骨(aryteoidcartilage):坐落于环状软骨板上缘两侧,形似三棱椎体形,成对的喉软骨。分为一尖、一底、两突和三个面。它与环状软骨底之间有关节面,底面有向前伸出的突起称声带突(vocalroce),为声韧带附着处;向外侧伸出的突起称肌突(mucularroce),大部分喉肌附着于其上。2.喉的连接喉的连接分喉软骨间的连接及舌骨、气管与喉之间的连接。(1)甲状舌骨膜:位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之间的结缔组织膜。其中部增厚称甲状舌骨正中韧带。连接甲状软骨上角和舌骨大角的韧带为甲状舌骨外侧韧带,其内常含有麦粒软骨。(2)环甲关节:由环状软骨的甲关节面和甲状软骨下角的环状软骨关节面构成的联合关节。在环甲肌牵引下,甲状软骨在冠状轴上能做前倾运动。前倾使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变大、声带紧张;复位时,两者间距变小、声带松弛。(3)环杓关节:由环状软骨板上缘外侧部的杓关节面和杓状软骨底的关节面构成喉软骨间连接。杓状软骨可沿该关节垂直轴做旋内与旋外运动。旋内使声带突互相靠近,缩小声门;旋外使声带突互相分开,开大声门。环杓关节还可做向前、后、内侧、外侧等各方向上的滑动。(4)方形膜: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会厌软骨两侧缘,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前内侧缘。构成喉前庭外侧壁的基础。上缘强厚,包被杓会厌襞,下缘游离称前庭韧带,即室韧带。(5)弹性圆锥:喉腔内呈圆锥形的弹性结缔组织膜,又称环声膜或环甲膜。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较前庭韧带厚而短。其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为抢救患者生命可在环甲正中韧带处进行穿刺,以建立暂时性通气道。当紧急切开弹性圆锥进行抢救时,注意勿损伤环甲动脉吻合弓。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黏膜一起,称为声带。(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为连接环状软骨下缘和第1气管软骨环的结缔组织膜。3.喉肌发音的动力器官,系横纹肌(表1-1)。具有紧张或松弛声带、缩小或开大声门裂以及缩小喉口等作用。按其部位分内、外两群;按其功能分声门开大肌和声门括约肌。(1)环甲肌:是唯一的一对喉外肌群。起于环状软骨弓前外侧面,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甲状软骨下角和下缘。环甲肌收缩将增加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紧张并拉长声带。(2)环杓喉肌:成对,起于环状软骨板后面,斜向外上方,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该肌收缩能使环杓关节在垂直轴上旋转,拉肌突转向后内下,使声带突转向外上,开大声门裂,紧张声带。(3)环杓侧肌(lateralcricoaryteoidmucle):起于环状软骨弓上缘和弹性圆锥的外·3···试读结束···...

    2022-07-27 呼吸内科出科小结 呼吸内科主要看什么病

  • 《常见血液病中西医治疗》孟昭泉,孙忠亮主编;孟靓靓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血液病中西医治疗》【作者】孟昭泉,孙忠亮主编;孟靓靓等编著【页数】380【出版社】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03【ISBN号】978-7-5186-1005-1【价格】37.00【分类】血液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孟昭泉,孙忠亮主编;孟靓靓等编著.常见血液病中西医治疗.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03.图书封面:中西医治疗》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常见血液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法重点介绍了血液病的西医治疗方法和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辨证施治、单方验方及其他疗法),其内容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常见血液病中西医治疗》内容试读一、缺铁性贪血一、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储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甚高,儿童、成年人或老年人均可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全世界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男性发病率约为10%,女性>20%,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最近,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第三世界有50%妇女由于营养不良而患贫血,称为营养性贫血。女性中(特别是孕妇)发生率可能要比男性高10倍,女性患病数字如此之大十分惊人,值得重视。防治营养不良性贫血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一)病因1.铁摄入减少膳食不足,吸收过少,胃酸缺乏,胃部手术。2.铁丢失过多胃肠道失血,肿瘤,胃炎,憩室炎,十二指肠溃疡,膈疝,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回肠炎,钩虫感染,痔疮,动静脉畸形,多次献血,多次妊娠,慢性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原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凝血障碍性疾病或服用抗凝药。3.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婴幼儿、青少年和育龄妇女,尤其是多次妊娠及哺乳的妇女需铁量增加,其饮食中缺少铁剂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青春期女性因月经来潮,且身体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铁的需要量也大,易出现缺铁性贫血。4.铁的吸收效果不佳患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胃大部切一1常见血液病中西医治疗除术后的患者,由于胃酸缺乏影响食物中高价铁游离化。另外,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未经过十二指肠而迅速进入空肠,或小肠黏膜病变、慢性腹泻、饭后大量饮茶因茶中藻酸使铁沉淀而影响被吸收,均可造成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5.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失血最多见的缺铁原因,在成年男性中为消化道出血,在成年女性中为月经量过多。慢性血管内溶血所致的铁随血红蛋白或含铁血黄素从尿中排出,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多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二)临床表现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是由贫血、缺铁的特殊表现及造成缺铁的基础疾病所组成。1.贫血症状贫血的发生是隐匿的。症状进展缓慢,患者常能很好地适应,并能继续从事工作。贫血的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耳鸣等。2.特殊表现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缺乏、恶心及便秘。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o或Patero-Kelly综合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关。吞咽困难是由于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处有黏膜网形成,偶可围绕管腔形成袖口样的结构,束缚着食管的开口。常需要手术破除这些网或扩张狭窄,单靠铁剂的补充无济于事。3.非贫血症状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经补充铁剂治疗后2一、缺铁性贫血症状可消失。4.体征除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枯、口唇角化及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外,约18%的患者有反甲,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脾脏轻度增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脏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80毫微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7毫微克、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14.5%),特殊性仅为50%~70%。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血小板计数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婴儿及儿童中多偏低。2.骨髓象骨髓检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与其他疾病的贫血相鉴别时。骨髓涂片表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早幼红及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细胞质少,血红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3.生化检查(1)血清铁测定:血清铁降低64.44微摩/升,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由于血清铁的测定波动大,影响因素较多,在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考虑。在女性月经前2~3日、妊娠的后3个月,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会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铁。(2)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14微克/升。但在伴有炎3常见血液病中西医治疗症、肿瘤及感染时可以增高,应结合临床或骨髓铁染色加以判断。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或缺如。(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表示血红蛋白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亦会增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综合考虑。(4)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测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可以测定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可反映体内铁储存的状况,如<6.5皮克/红细胞,表示铁缺乏。此结果与血清铁蛋白相平行,受炎症、肿瘤及肝病的影响较小是其优点。但操作较复杂,尚不能作为常规使用。4。其他辅助检查为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原发病,尚需进行多次大便隐血、尿常规检查,必要时还应进一步查肝功能、肾功能,胃肠X线检查、胃镜检查及相应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等。(四)临床分期1.隐性缺铁期患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缺铁初期,仅有储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储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正常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当储存铁耗尽,血清铁降低时,仍可无贫血表现,本阶段亦称缺铁潜伏期。2.缺铁性贫血早期当储存铁耗尽,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3.重度缺铁性贫血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血清铁亦下降或显著降低,铁饱和度降低—4一、缺铁性贪血至10%左右,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上则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缺铁性贫血,贫血症状显著。(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缺铁可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者总称为铁缺乏症。1982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座谈会提出了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而国内成年人尚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血红蛋白<120克/升,女性血红蛋白<110克/升(孕妇血红蛋白<100克/升),红细胞平均体积<80毫微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6毫微克,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310克/升,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②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③血清铁64.44毫微摩/升。④运铁蛋白饱和度<0.15。⑤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微摩/升(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每日60微摩/升(全血)或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4.5微克。⑦血清铁蛋白<14微克/升。⑧铁剂治疗有效。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2)储铁缺乏的诊断标准①血清铁蛋白<14微克/升。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5常见血液病中西医治疗断。符合储铁缺乏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符合者即可诊断。①运铁蛋白饱和度<0.15。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微摩/升(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600微克/升(全血)。③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④如在有并发症的情况下(感染、炎症、肿瘤等)需要测定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6.5皮克/细胞,始能诊断缺乏铁,或借助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作为标准(《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991年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4)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中华儿科学会血液学组制订,1988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洛阳)通过。①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形态有明显小细胞低色素的表现,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310克/升,红细胞平均体积<80毫微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6毫微克。贫血诊断标准为目前国内诊断标准。②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如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③血清(浆)铁<10.7微摩/升。④总铁结合力>62.79微摩/升。运铁蛋白饱和度<0.15,有参考意义;<0.1有确定意义。⑤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0~十),铁粒幼红细胞<15%。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9微摩/升。⑦血清铁蛋白<16微克/升。⑧用铁剂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20克/升以上。符合第1条和第2~8条中至少2条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注:影响上述的因素很多,除炎症等病理因素和技术操作影响外,年龄、取标本时间(昼夜,上、下午)等生理因素也有影响,故应6···试读结束···...

    2022-07-27

  • 中西医防治头痛》李承晏,罗照春主编;王丽倩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防治头痛》【作者】李承晏,罗照春主编;王丽倩等编著【页数】172【出版社】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06【ISBN号】978-7-5186-0790-7【价格】11.90【分类】头疼-中西医结合-防治【参考文献】李承晏,罗照春主编;王丽倩等编著.中西医防治头痛.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06.图书封面:中西医防治头痛》内容提要:本书系统介绍了引起头痛的各种病因及与头痛相关的各类疾病,各种头痛的特点和危害,以及中西医对头痛的认识和防治。...

    2022-07-27 痛点epub

  • 《白癜风中西医辨治》宋业强,唐志坤,韩冠卿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白癜风中西医辨治》【作者】宋业强,唐志坤,韩冠卿编著【页数】210【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ISBN号】978-7-5578-0036-9【价格】36.00【分类】白癜风-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宋业强,唐志坤,韩冠卿编著.白癜风中西医辨治.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图书封面:中西医辨治》内容提要:《白癜风中西医辨治》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第一章概论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的皮肤色素脱失症,是由于皮肤和毛囊的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系统的功能减退、丧失而引起的。据研究,人群中约有1%~2%的人患白癜风。与其他色素异常性皮肤病一样,白癜风的发病率随地区、人种肤色而异。一般肤色越深的人发病率越高,如丹麦为0.4%,美国不到1%,而南印度可达4%,有些地区(如非洲),曾把本病视为地区流行病。黄种人介于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我国人群中,白癜风患病率在01%~2.7%。据有学者研究,上海市11万皮肤病调查报告显示,白癜风占调查人数的0.54%。第一节中医病名溯源与辨析白癜风中医病名有“白处”、“白毋奏”、“白癞”、“龙舐”、“白癜”、“白癜风”、“白癜疯”、“癜风”、“白驳”、“白驳风”、“白定”、“白点风”等。一、病名溯源“白处”、“白毋奏”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本书记载了诸多皮肤病,其中的“白处”、“白毋奏”等病名系指包括白癜风在内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如“白处方:取灌青,其一名灌曾,取如口口盐二十分斗一,…。”“白毋奏(腠),取丹沙与鱣鱼血,若以鸡血,皆可。”晋朝,“白癜风”、“白癞”、“龙舐”、“白驳”的病名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白癜风,一名白癞,或谓龙舐,此大难治。”又曰:“治面颈忽生白驳,状如癣,世名为疬疡,…。”其中“白一1···试读结束···...

    2022-07-27

  •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赵玲,宋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作者】赵玲,宋薇主编【页数】40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32-5470-0【价格】92.00【分类】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赵玲,宋薇主编.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中西医诊治》内容提要: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随着糖尿病在全球范围的流行,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本书出版价值在于:除了介绍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诊疗进展之外,还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知识计量与图形绘制的结合,将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方法应用于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领域,以”一图胜万言”的方式生动展示了中、西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方面的各自特色和差异,为该领域临床医务工作者以及科研人员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科学知识图谱将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收获视觉化数据带来的惊喜信息。尤其是其与祖国传统医学的结合将给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注入新鲜血液。《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章“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肾脏疾病(diaetickideydieae,DKD)或糖尿病肾病(diaeticehroathy,DN)是指由糖尿病(diaetemellitu,DM)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以往用DN(DiaeticNehroathy)表示,2O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IDOQI),简称NKF/KDOQI,该指南建议用DKD取代DN,DN侧重于病理诊断,主要指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但是糖尿病所导致的肾脏损害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小球病变,因此201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NKF达成共识,采用术语DKD取代DN。糖尿病肾脏疾病作为糖尿病最重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其临床特点为蛋白尿,继而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表现。当进入到出现大量蛋白尿后,肾功能进一步损害,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dtagerealdieae,ESRD)的速度远远超过其他肾脏病,大约为后者的14倍,在欧美糖尿病肾脏疾病已成为引起ESRD的最主要原因。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死于心血管疾病,约有接近50%的病人将会出现糖尿病肾脏疾病。了解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有助于有效防治其发生和发展,改善患者预后。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概况国际糖尿病联盟(theitermatioaldiaetefederatio,IDF)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有3.87亿糖尿病患者。其中在高收入国家,2型糖尿病占85%~95%在中等收人和低收入国家可能更高。预计到2035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将增长55%,达到6亿。因糖尿病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支出日益增加,糖尿病疾病负担日趋严重。2005年英国基层医疗数据库记录糖尿病年发病率为4.31%0。意大利2007年糖尿病发病率为4%0.2011年美国对≥20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糖尿病发病率约11.3%(2560万),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更高。···试读结束···...

    2022-07-27 肾脏疾病糖尿病 肾脏疾病 糖尿病能治愈吗

  • 《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兰彩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作者】兰彩虹主编【页数】122【出版社】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380-3079-2【分类】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兰彩虹主编.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与进展.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图书目录:中西医诊治与进展》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结合了西医诊疗优势和中医辨证治疗特点的专科类书籍,它是由有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和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临床医生共同合作完成。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将临床医师的诊疗思维、渊博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合一,力求实用,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临床需要。...

    2022-07-27

  • 中西医比较》李致重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比较》【作者】李致重著【丛书名】丘石中医系列【页数】328【出版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377-5856-7【分类】中西医学评论【参考文献】李致重著.中西医比较.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中西医比较》内容提要:本书稿以哲学、近代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前提,回到了中医与西医成熟时期的经典著作、基础理论上,在中西医学本质层面深入比较的基础上,厘正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作者认为,如果丢掉了哲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离衰亡就不远了。《中西医比较》内容试读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在全国中医大专院校开设中西医比较这一门课程,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是第一家。1998年我们大学开办中医本科教育之初,当时的奠基教授杨维益先生主持全日制中医教育课程设计。那时,是他将这一课程列人教学计划的。我从2002年学校招收第二届学生开始到现在,连续六年承担着中西医比较课程的主讲。2005年起,中西医比较一课成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三家大学的中医学院共同修读的课程。三家中医学院的学生每年集中在浸会大学听课,现在是第三年了。一、关于开设中西医比较一课的方法与目的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至今二十五年有余。所谓中医科学学,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中医这一科学发展的科学;而中医软科学,一般来说指的是中医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可以说,我长期以来的研究领域,与中西医比较这一课程的内容十分接近,因为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主要是以东西方历史、文化、哲学、科学的比较为基础,以中西医基础医学的比较为重点的。这正是中西医比较这一课程的着眼点或者立足点。1.以问题为中心,以启发式、开放性的授课方法为主中西医比较毕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从开课至今尚无定型的专门教材。为此,我们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以往有一些不同。主要是突出了三个授课特点: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目的是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多动脑筋、多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中医、了解西医、进行001比较、把握异同。应该说,这是大学阶段最好的学习方式。西所谓以问题为中心的意思是,着重抓住十二个专题,作为这一课程讨医论的主要问题。虽然这一课程至今尚无定型的教材,但是需要学习、讨论比较的内容却很多。这些专题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宏观方面的将形放在总论里来学习、讨论;微观方面的将放在各论部分学习、讨论。课程的内容涉及东西方哲学、科学、历史、文化和中西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诊形下疗等,所以围绕每一个问题,内容都是很丰富的。表面上看是十二个专重题,但是其中有一些专题,看上去是一些普通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人门常补常忽略的问题或经常出错的问题。另外有一些专题,是需要今后不断强化理解和深化研究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专题,今后需要许多人长期深人探讨、研究。所以这一课程学习与讨论专题,不是随便、轻易地提出来的这一点,也顺便说明一下。所谓启发式,因为这一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十分有限,所以只能抓住提纲,讲最主要的内容。而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尽量将基本观点、概念讲清楚;第二是尽量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包括读书学习的方法教给大家;第三是尽量把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以启发学习热情为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对于每一个专题,除了老师作为中心发言人外,更需要同学们课上、课下组织讨论。这叫“教学相长,共同参与,彼此启发”。所谓开放性,不仅要安排同学们分组相互讨论,而且也有老师课堂答疑。答疑的问题不限于本课程讲授的专题之内的内容,专题之外的哲学科学、历史,以及中西医基础理论、经典医著、临床经验等,只要同学们认为有必要,都可以提出来进行课堂答疑。在讨论与课堂答疑中,鼓励同学们对老师的观点或答疑的具体问题提出质疑和批评。古人说:“学贵质疑”,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这是最可贵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有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压根儿就没想到要提一些问题,这样的学生,我是不欢迎的。对我来说,大家提问的时候,往往是我的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表达观点会更直截了当一些,针对性强一些。也许一句话就能够讲002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清楚的问题,要在平时由我一个人顺着讲稿讲,可能一个小时也未必能接中西触到同学们所关注的问题的症结上。该课程学时安排偏少是我一再要求大家多提问的原因之一。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医我的体会是,从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这三方面而言,没有较定型的教材,其实比起有定型的教材来,教学效果反而会更好。2005年,形我的《中医复兴论》(繁体字增订版)和《中医形上识》相继出版,从此我们就以这两本书为参考教材。这当然是一个进步,也是中西医比较教学下的收获,这两本书的一些章节,是在这一课程的教学启发下写的。这样一来,不论在专题结构上,还是在学术内容上,都觉得成熟了许多。补另外还有一些灵活的安排:或者针对未能形成共识的难题,下课后安排学生分头查阅资料;或者针对不同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指定一些自我修读的图书。这既是带着问题学习,也是训练自学能力的一种形式。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关于这一果程的期末考试,我们选择了开卷的方式。一直以来,我以为考核大学生的最好方式,是“提问题、判分数”。一门课讲完了,学生在课程范围内向老师提出若干个问题来,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深浅,就可以清楚、准确地知道每一个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判定的分数,我以为最真实。这种考试,对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提升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好方式。这一次讲授中西医比较,我们要进行新的尝试。关于考试内容突出了两个方面:其一是最基本的重点概念,希望学生能强化理解、准确掌握;其二是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希望抓住核心、自我表述、鼓励发挥。可以说,考试的本身,也体现了以问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这三方面的特点。几年来,我觉得每一次讲授中西医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跟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每一年中西医比较的课堂上,都会有不少历届毕业的校友们列席旁听,不少人旁听过两三遍,有几个人旁听过四五遍。这种情况,对于教学相长、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将会更为有益。2.关于中西医比较一课讲授前的一些说明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讲中西医比较这一课,比较是手段,鉴别是目的。通过比较中西医产生的文化、科学背景,比较中西医的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003中西本质属性和特点,最终目的是要在文化、科学多元的现实环境中,真正把握“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中医的科学定位问题清楚了,中西两类医学的相互关系,自然而然也就清楚了。按在我看来,中医是中国哲学和系统科学孕育下的医学科学。这是一句结论性的话,在这里讲这一句话,是想提出一个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常常会听到质疑中医缺乏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这样形的声音。如果我的说法没有原则性错误,那么则应该说中医与现代科学不并重属于同一类别的科学。进一步说,我们没有理由质疑中医为什么缺乏现代补科学实验方法。因为哲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当然不同,所以两类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比较,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医是中国哲学和系统科学孕育下的医学科学,更是本课程通过比较,要说明的重点中的重点。假如有人心里着急,一定要提前问到中医的实验是什么?我这里也可以提前说一句,那就是以实践检验为前提的思维实验。因为哲学研究所遵循的就是这样一种实验,所以中医是医学领域里以思维实验为主要方法而形成的学术体系。这些方面,我们也将在以后的内容里逐步加以讨论。这里提到中医与哲学思维关系的意思,是因为大家以往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及相关传统文化接触较少,而在中西医比较一课中所涉及的哲学内容又比较多,所以大家一定要逐步地加强哲学方面的知识积累。鉴于大家以往哲学基础薄弱的原因,我们在讲课中尽量减少引经据典的表述,力争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先把相关的基本道理讲清楚,为大家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哲学原著,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正式讲课之前,需要附带说明的。常常有人问我说:“这些年你在香港先后讲授过中医‘四大经典’和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又开设了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两门新课,另外还有临床带教,你一个人讲了这么多门课,能不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呢?”我半开玩笑地说:“‘四大经典’我认为最好讲,中医内科学我以为最难讲,而我最爱讲的是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因为当年我们从进入中医大门那一天开始,就把中医经典医著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后在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手头上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经典。今天给学生004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讲,使我因此得到了重新复习的机会,心里高兴,当然不会感觉到难讲。中西而以中医内科学为代表的临床教材,就不同了。除了一部分内容在《伤寒杂病论》、《温病学》里已经讲过之外,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教材里,把中医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原则大大地淡化了,存在着严重经验化的趋势。所以讲过较经典医著之后,照本宣科地再讲内科,总觉得心理上有负担,不愿意那么形讲。至于讲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前者是通过比较以确立中医的科形学定位,它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医我是谁’;后者是通过中国哲学思想的下学习以了解中医的文化科学背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医‘我是怎么来并的'。一方面有利于我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开启同学们的哲学思维,所以我最爱讲。”回顾我从事中医学术工作四十五年的经历和感受,令我们困惑最深而且长期解不开的难题,就是“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尤其是今天,与热心中医的下一代年轻人一起讨论共同感到困惑的学术问题,我的内心深处由衷地感到高兴。与此同时,我的心理年龄随着同学们变得年轻了!历史的经验表明,要想做一位好中医,就必须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而磨炼自己理论思维的前提是,必须从中医理论的源头上,真正懂得“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毕竟年过六十了,容易疲倦甚至懒惰,是自然之理。不过,每当讲授中西医比较的时候,我的思维就变得活跃,思考问题也尤其敏捷。今天把这一点个人“隐私”告诉大家,希望我们运用好这一课程短暂、有限的学时,取得我们预期的良好效果。3.中西医比较的六环节、两核心问题中西医比较的着眼点,就是我们讲这门课,将从哪里着手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先将这门课的整体结构教给大家。中西医比较这门课的整体结构,可以用六个环节、两个核心来概括。六个环节是,现状、历史、科学、定位、关系、使命。其中科学、定位,是六个环节之中的两个核心。现状,就是现在的实际状况。前面所提到的中医学术上的科学定位模糊和下面要提到的中医事业上的种种悖论现象,都是对现状的一些概括。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005中西在对现状的评估上,力求做到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第一讲讨论的重点。医历史,主要是与中西医产生、发展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历史内比涵的现状,才是有深刻含义的现实。所以,从历史、现状相联系的前提下形认识现实,是中西医比较所把握的视角。这是第二、三讲讨论的重点。科学,是从人类文化的整体出发,对科学出发点、含义和分类的讨形论,以便在科学的整体框架上,探明中医的位置。这是中西医比较的核心并之一,将在第四讲讨论。定位,即中医学的科学定位。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理解科学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中医与西医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体系上的比较,来鉴别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特征。这是中西医比较的又一核心,是第五至十讲要讨论的内容。关系,即建立在中西医科学定位基础上的,中医与西医之间和而不同、共同繁荣、相互配合的医学格局。这将在第十一讲来讨论。使命,即中医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医学革命,是当代中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这是中西医比较的最后一讲,第十二讲要讨论的问题。4.从历史文化、哲学、科学比较起步中西医比较从哪里起步呢?首先要从人类历史、文化的比较起步,为我们能够站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回过头来俯瞰中医和西医打下基础。人们共同观察事物、讨论事物时,常常会有人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走进深山老林而迷路,眼前尽是树木、荆棘,不知路在何方,不知东西南北。如果能够换一个位置,站到山顶上回头俯瞰让自己迷途的丛林,就豁然明白了。如果我们在中医与西医现成的圈子里讲两者的特点与关系,自然难免迷途之苦。所以要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从源到流,进行反思和回顾。以居高临下之势,来看中西医的特点与关系,这是我们做中西医比较的立足点。中医形成于两千多年之前,必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特质有着006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试读结束···...

    2022-07-27 epub书籍免费下载网站 epub 图书app

  • 《老年病中西医防治与法医学鉴定》吴军,陈尚俊,吴铮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老年病中西医防治与法医学鉴定》【作者】吴军,陈尚俊,吴铮编著【页数】735【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9【ISBN号】978-7-5427-7476-7【分类】老年病-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法医学鉴定【参考文献】吴军,陈尚俊,吴铮编著.老年病中西医防治与法医学鉴定.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9.图书封面:中西医防治与法医学鉴定》内容提要:本书稿从神经精神、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代谢性、骨关节、眼耳鼻喉、口腔、皮肤性病、中毒及外伤、肿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安宁疗护等方面阐述了老年疾病的防治及法医学鉴定。对一线医生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老年病中西医防治与法医学鉴定》内容试读第一章老年人健康与养生保健第一篇总论第一章老年人健康与养生保健第一节老年人与老龄化社会我们通常认为年龄达到60岁以上即为老年人,我国统计局人口普查以65岁作为老年人标准。本书中对于老年人年龄不明确界定60岁或者65岁两种标准,即不采用统一法定年龄。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以上,则表明该国家或者地区进人老龄化社会。大陆地区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8.87%,标志我国已进人老龄化社会。在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及独生子女政策。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人口结构,最为突出表现为:2010-205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日益加重。据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发表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24%以上。上海、北京、广州等东部发达城市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依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38.6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1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8.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0.06万人,占总人口的18.8%。1老年病中西医防治与法医学鉴定第二节健康含义、健康老年人标准及自测一、健康含义人人都十分珍惜健康,然而,在什么是“健康”的问题上并不是所有的决策者、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健康理解为“不生病”或“不虚弱”的表现,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寻求医生的帮助,并认为医生治疗疾病是天经地义的职责。其实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一这个协调全球性预防和控制主要健康问题的权威性组织,对世界人民的健康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在其宪章中写下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因此,健康概念大大超出了疾病的范围,把人体的健康与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它要求人们重视健康的价值,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正确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而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所有部门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的健康联系起来,努力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发展。中医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相当深刻,一言以蔽之,健康就是“形与神俱”,具体则有四个维度,即《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所包含的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宋朝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说到:“大至于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与人之养生、养形、养德、养人,皆颐养之道也。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明确指出颐养之道包括养形、养性、养德、和谐环境、和谐社会等多方面。说明完美的健康状态是:自然环境良好,社会保障有力,人民的体质良好、心理正常、道德美好。形体健康(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中医学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阴阳结构体,健康的人应该是“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素问·调经论》),即阴阳和调,阴平阳秘,机体功能保持正常且稳定、有序、协调。具体而言,人体各脏腑、经络、官窍、气、血、精、津、液等各组织器官都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形体健康是健康系统的底层维度,是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健康的第二个维度是心理健康,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健康,强调“志意和”(《灵枢·本脏》),认为精神心理应保持整体和谐的健康状态;七情应以“恬愉为务”(《素问·上古天真论》),“和喜怒而安居处”(《灵枢·本神》),各种情绪皆要适度,任何过激的情绪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要“内·2···试读结束···...

    2022-07-27

  • 《男科疾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策略》邹如政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男科疾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策略》【作者】邹如政主编【页数】246【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046-8278-9【分类】男性生殖器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邹如政主编.男科疾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策略.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策略》内容提要: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男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男科基础知识、男科中医基础、男科疾病症状、男科疾病检查、男科常用治疗药物、男科保健与养生;下篇男科疾病,主要介绍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前列腺疾病、睾丸及附睾疾病、精索静脉曲张、男子外生殖器疾病、中老年男子部分性雄性激素缺乏综合征及男子杂病等常见男科疾病诊疗方法。对各种男科疾病主要阐述其基本概念、中医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内容、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及各种治疗方法、预防保健知识等,同时介绍名医经验、验案选粹、现代研究,并提出诊治策略。其中“诊断”方面反映了国内外最新诊断标准;“治疗”阐述了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突出了系统性、实用性;“预防保健”突出了生活调养及饮食调治;“名医经验”介绍著名中医的该病治疗方法;“验案选粹”选取了临床典型病例;“现代研究”则是介绍研究治疗进展;“诊治策略”围绕临床,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切入点,介绍了临床经验及诊疗思路。本书适合广大男科病医师阅读参考。《男科疾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策略》内容试读第1章男性性功能障碍经第一节性欲低下多男性性欲低下(malehyoexuality)是指成年男子持续或反复地对性幻想和性活动不感兴趣,出现与其自身年龄不相符的性欲望和性兴趣淡漠,进而表现性行为表达水平降低和性活动能力减弱,甚至完全缺乏。显著的性欲低下也称为性冷淡,在反复的性刺激下仍不能引起性欲者,称为无性欲。男性性欲低下相当于中医的“阴冷”范畴。【病因病理】1.中医病因病机(1)肝气郁结:夫妻不睦,性生活不和谐,精神苦闷,或七情内伤,情志抑郁,或有手淫史,长期紧张,抑郁不舒等,皆可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和。因肝肾同源,肝为肾之子,子病犯母,肾阳不振,故性欲低下。(2)命门火衰: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或后天早婚、年少频繁手淫,劳欲过度:或多病久病,色欲过度,精气衰微:或年老体衰,脏腑虚衰等,均可导致精气耗散,命火不足,肾阳亏虚致性欲低下。(3)脾肾两虚:思虑过度,心神暗耗,或后天失养,气虚耗损,或久病不愈,长期服药,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滋养肾精而为病。(4)心虚胆怯:身体虚弱,谨慎胆小,心胆气虚;或暴受惊骇,心虚胆怯,进而畏惧房事,使性欲淡漠。(⑤)痰湿内阻:素体虚胖,痰湿内蕴,或嗜食肥甘厚味,嗜好烟酒,致水液代谢输布失常,津液内停,而成痰湿。痰湿阻滞,气机不达宗筋,命火郁遏而致性欲001男科候痛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策略低下。2.现代医学病因病理性功能是在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调节下,在一系列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支配下,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参与下完成。引起男子性欲低下的病因可以分为器质性因素、精神心理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只有少数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或医源性因素引起,大多数是来自于精神心理或境遇上的功能抑制,形成了与性有关的消极反射而发病。(1)器质性因素①全身性慢性疾病:全身性慢性疾病都可以引起男子性欲低下如肝硬化、慢性肾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糖尿病等。遗传性疾病和某些营养代谢性疾病,如营养不良、低钾血症、低血糖症的患者也会出现性欲低下。②内分泌系统疾病:多种内分泌疾病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影响睾酮(T)的分泌,使T减少,从而导致性欲低下,甚至丧失。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下丘脑和垂体肿瘤、感染、性腺功能低下等。③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额叶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癫痌都可以有性欲低下症状: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瘫会导致性交频率降低:大部分导致痴呆和抑郁的脑退行性病变都会引起性欲低下。④生殖系统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或损伤,不仅在生理上带来疼痛不适,使性欲望降低或无欲望,还会导致心理上对性活动的拒绝、性活动水平的降低,性欲逐渐降低甚至没有任何性欲。如睾丸发育不良或隐睾、阴茎弯曲畸形、尿道下裂包茎、阴茎硬结症、阴茎纤维海绵体炎、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腹股沟斜疝、包皮炎、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或结核、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后、阴茎损伤、尿道损伤及会阴手术后等。⑤药物因素:临床很多药物对性欲的改变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能引起男性性欲低下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促性腺激素和睾酮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抗过敏药物及烟酒、毒品等。(2)精神心理性因素:各种精神心理因素均可能引起性欲低下,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保守的性教育:认为性行为是荒淫行为,以致强行抑制正常出现的性生理现象。②性知识缺乏:初次性生活不成功,被对方责怪、嘲弄或贬低,怀疑自己生殖002第1章男性性功能障碍器官异常。③性生活紧张:夫妻关系紧张、感情不融洽,不能相互交流和缺乏相互尊重可导致性吸引力减弱。④创伤性经历:多出现在强奸、乱伦、通奸等创伤性经历之后,干扰性生活的意境。⑤恐惧负疚心理:对性卫生感到忧虑,害怕妊娠或性病等:有婚外性生活史,存在内疚情绪。⑥工作压力大,工作受挫折和被打击。⑦人际关系不协调、安全无保障等社会问题诱发的抑郁、焦虑已成为目前成年男性性欲低下的主要原因。(3)其他因素①年龄因素:进入中、老年期后,人体各器官功能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性能力也随之减退,这是一种生理现象。部分患者因体力衰减、病痛、性伴侣的缺失或性伴侣对性生活的拒绝、家庭琐事等产生的消极心态,压抑性欲而致性欲低下。②环境因素:生活中常用的化合物、各种塑料、化学制剂、除虫(草)剂等有毒物质侵害人体,可以导致男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从而引起男性性欲减退。③个人生活习惯:男性酗酒者,慢性肝中毒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睾酮水平降低,引起性欲低下。【临床表现】1.性欲淡漠,性生活频率低,缺乏性快感。持续缺乏性幻想和性活动的主观愿望:常伴有神经抑郁、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以及阳痿、早泄、遗精等症状。2.在有效的性欲刺激下,没有性交欲望,或厌烦性交,毫无快感,出现与自身年龄不相符合的性欲望和性兴趣的减少。【检查】1.常规查体(1)体格检查:可提供有关影响性欲的全身性疾病的资料,包括患者语言、记忆力和判断力的观察,是否存在病理性反射,运动感觉有无共济失调等。(2)泌尿生殖系统检查:包括第二性征发育情况、阴茎发育状况、有无畸形,有003男科候痛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策略无阴茎海绵体纤维化、硬结,睾丸的大小、质地、有无睾丸缺失,附睾及精索有无硬结、鞘膜积液,前列腺及精囊有无异常等。2.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血糖、血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测性激素和性染色体。如提示可能有甲状腺疾病,则应查血甲状腺素水平及促甲状腺素水平;如怀疑库欣综合征,则应查血皮质醇及有无昼夜节律的变化;如怀疑神经系统疾病应做脑脊液、脑电图、CT等检查。【诊断要点】1.详细询问病史,有无全身性疾病、药物使用情况和性生活情况。2.正常夫妻生活中,患者性兴趣、性要求明显减少,甚至没有:性交次数平均每个月不足1次或更少。3.性生活主动性差,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性欲望与自身年龄和健康状况明显不一致。4.正常强度性刺激不能引起性欲,已持续3个月以上。5.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相关的性欲低下,内分泌检查可发现血清睾酮水平降低,雌激素或催乳素水平升高。6.性欲低下有功能性与器质性的区别,区分两者对治疗和预后判断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理化检验等鉴别。()病史:前者多有精神因素,无慢性疾病病史;后者有生殖系统疾病史、慢性疾病史等。(2)病程:前者病程反复,当诱因解除后症状可缓解,是间歇性低下:后者病程呈持续性,有反复,不能恢复到原状态。(3)病情:前者较轻;后者相对较重。(4)生殖器官局部:前者多无改变,夜间阴茎勃起试验正常:后者多有生殖器或神经系统异常,夜间阴茎勃起试验呈阳性。(⑤)内分泌检查:前者无明显异常:后者多有性激素水平降低。【鉴别诊断】1.性厌恶性欲低下时亦有对性生活回避的表现,但这是因缺乏对性活动的欲望而回避:性厌恶是因为对性生活有厌恶、恐惧情绪而回避,性感觉和性功能是正常的。004第1章男性性功能障碍2.境遇性性欲减退是指由于多种非器质性疾病的因素引起男性暂时性、处境性的性欲减退。如男性因为生活居住环境或妻子的某些原因而不能满足丈夫性需求,时间长久可以造成性欲减退或缺失,但当改变居住条件、性交地点或变换性交对象时,则不表现出性欲减退或消失。3.阳痿阳痿是指阴茎不能正常勃起进行性交,或者阴茎虽能勃起,但不能维持足够的硬度以完成性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患者的性欲正常。而性欲低下则是患者主动性行为的欲望要求减少或缺乏。【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1)肾阳不足证证候:性欲低下或无性欲,伴有阳痿、早泄,面色觥白,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手足发凉,神疲倦怠、健忘、夜尿多。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温补肾阳。方药:右归丸加减。阳痿者加巴戟天、蜈蚣、蛇床子、仙茅: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加淫羊藿、肉桂:早泄加煅牡蛎、五味子、芡实等。(2)肝郁血瘀证证候:性欲低下,性快感不足,伴精神抑郁、胸胁胀闷不舒,善太息,夜眠欠佳,不欲饮食,头晕耳鸣,烦躁易怒。舌暗红苔少,脉弦细。治法:疏肝活血解郁方药:逍遥散加减。夜眠欠佳者加茯神、首乌藤:精神抑郁、胸胁胀闷者加郁金、荔枝核、丹参:血瘀者加蜈蚣、赤芍、丹参:性欲淡漠甚者加淫羊藿、仙茅等。(3)心脾两虚证证候:性欲减退,伴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心悸怔仲,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方药:归脾汤加减。气短乏力者加黄芪:健忘失眠者加五味子、茯神、柏子仁等。(4)肾精不足证证候:性欲淡漠,腰酸乏力,精神疲倦,眩晕耳鸣,动作迟缓,健忘恍惚,五005男科候痛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策略心烦热、自汗,口干舌燥,遗精。舌淡红苔少津,脉沉细。治法:益肾填精。方药:左归丸加减。阴虚火旺者加牡丹皮、女贞子、黄柏: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银柴胡、整甲等。(5)痰湿内盛证证候:性欲减退,伴形体肥胖,易倦嗜睡,动作气促,喜静少动,胸闷纳少,肢体困重,阴囊潮湿,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治法: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方药:涤痰汤加减。加郁金、荔枝核、香附理气解郁:加白术、陈皮、苍术健脾化湿。2.其他疗法(1)中成药①金匮肾气丸,每次9丸,每日2次,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②逍遥丸,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肝郁气滞者。③人参鹿茸丸或参桂鹿茸丸,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气血虚及精亏者。(2)单方验方①仙茅10g,甘草15g,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②海马研末5g,淫羊藿30g,水煎服,每日2次。③活雄蚕蛾20个,焙干为末,以酒冲服,每次3g,每日2次。④九香虫60g,车前子、陈皮、白术各20g,杜仲40g。将九香虫炒至半生半熟,车前子微炒用布包,杜仲微炙。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丸,每日2次。(3)针灸治疗主穴:肾俞、关元、气海、三阴交。加减:肾阳不足者,加命门、足三里;肾精不足者,加太溪、悬钟: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痰湿壅滞者,加中脘、丰隆;肝郁血瘀者加内关、肝俞、神门。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4)按摩:刺激和按摩足底有许多益处,其中有一点便是能提高性功能,因此性欲低下患者可自行或请配偶帮助做足底按摩术。①用手直接按摩足底。②用拳捶击足掌心。③用手指(大拇指)掐足掌心。④用指尖搔抓足掌心(取痒)。⑤用足尖(趾)揉压足掌心。⑥用冷水或薄荷油、樟脑精“药摩足掌心”。006···试读结束···...

    2022-07-27 男科疾病 诊断与治疗书 男科疾病 诊断与治疗指南

  • 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樊效鸿,谭龙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作者】樊效鸿,谭龙旺主编【丛书名】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第二轮规划教材【页数】394【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214-0990-1【价格】43.00【分类】骨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樊效鸿,谭龙旺主编.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内容提要:本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第二轮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本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医学培训和自学用书。《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一章概述扫码“学,心要点导航1.掌握:损伤的分类。2.熟悉:中西医骨伤科学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就,损伤的病因病机。3.了解:中西医骨伤科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是研究骨伤、筋伤、骨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学科。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是以人体运动系统疾病的防治为研究范畴。运动系统疾病依致病因素不同,分为损伤和筋骨关节疾病两大类。损伤是指因外力所致的运动系统损伤性疾患。损伤又可分为骨伤、筋伤。前者包括骨折和脱位,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是研究的重点。后者包括急性、慢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诊断、药物治疗、推拿手法是主要的研究对象。筋骨关节疾病是指非外力因素引发的运动系统及其他相关疾病。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以中医的气血理论、经络理论、脏腑理论、精津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其他现代科学知识来进行阐述。它继承了传统中医骨科的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新进展,并力求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性。第一节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的发展史中医骨伤科和西医骨科,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两者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医学学科,各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了解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形成的历史,吸取两派长处,创造新的医学学科,是我们重要的历史任务。一、中医骨伤科简史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理论体系独特,实践经验丰富。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记录了骨折的名称及小腿、肘、手等部位的损伤。西周、春秋时期(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476年),我国的农业社会已较繁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有了医政的设置和医疗的分科。《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疡医就是外伤科医师,周代疡医已能运用“祝”“副”“杀”等疗法治疗外伤疾病。《礼记·月令孟秋》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蔡邕注:“皮日伤,肉日创,骨日折,骨肉皆绝日断”。说明当时已把损伤分成四种不同类型,同时采用“瞻”“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772年~公元220年),是中医学隆盛时期。《黄帝内经》是·2···试读结束···...

    2022-07-27

  • 《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赵龙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作者】赵龙等编著【页数】419【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578-3894-2【价格】158.00【分类】骨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赵龙等编著.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中西医临床诊疗学》内容提要:《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内容详细介绍了骨科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对编者本院自制剂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在编撰过程中,编者们将科学的临床思维、渊博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合一,深入浅出、力求实用,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基层骨科医务人员的临床需要。《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属中医骨伤科“折疡”、“金镞”等范畴,又称“正骨科”、“伤科”等。西医骨科原意是指矫正骨骼系统创伤和疾病引起的畸形,又称矫形外科学。中西医骨科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自然哲学模式时期从史前期到16世纪末,人类从游牧穴居至农牧定居的时代,人们从不自觉地对待周围事物到逐渐形成了某种理性认识,用自然现象的哲理来解释损伤与疾患。如儒家“天人合一”观念,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等,均说明自然界历象、数字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西方医学沿用2000年的“四种体液理论”认为,世界由4种元素所构成:火、土、水与空气。在人体内,这些元素变为4种基本的体液,当四种体液不平衡时就会引发疾病。阴阳五行学说与四种体液理论均属自然哲学模式,使医学在一定程度上由技艺上升到理论。这一时期,中、西医的基础理论具有共性。(一)中医骨伤科的发展概况1.旧石器时代晚期(约1.8万年前)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针、骨锥和其他骨制尖状器具。《山海经·东山经》日:“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解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2.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前2500年)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有史书记载了当时的外伤科名医俞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3.周代(公元前1066~前476年)医学形成并开始分科,《周礼·天官》记载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疡医相当于现在的外伤科医师,其记载的“祝”、“剐”、“杀”等外治法,为后世中医骨伤科医师所沿用。4.战国、秦汉(公元前476一公元220年)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形成。《黄帝内经》对人体···试读结束···...

    2022-07-27 吉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吉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临床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康文艳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作者】康文艳等主编【页数】215【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4370-0【价格】55.00【分类】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康文艳等主编.临床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目录: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内容提要:本书重点介绍了临床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涉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等内容。《临床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急症第一节高热一、定义内科急症之高热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体温骤升(多在39℃以上),以身体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急症。如伤寒中的太阳、少阳、阳明高热,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高热或内伤杂病过程中出现的由虚热引起的高热。本篇着重介绍前者,后者将在“内伤发热”中介绍。二、历史沿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热论篇》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做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我国第1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该书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辨证论治外感热病的纲领。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他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病机属性是火热,主张“热病只能做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多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清代薛已《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分条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三、范围西医学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表现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四、病因病机高热为内科常见急症,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临床以实热或本虚标实之高热为多见。1.时疫流行疫毒之气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一旦感受疫毒,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2.六淫入侵由于气候突变,人体调摄不当,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乘虚侵袭人体而发热。六淫之中,火热暑湿为致外感发热的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机过程。六淫可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一1一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病理性质多属热属实若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导致气阴两伤,若热入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发病特点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可产生神昏、动风、出血、脱证等变证。2.临床表现高热急症多见实热或本虚标实之热,表现形式多样。但以身体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热型有壮热、恶寒发热、潮热、寒热往来等。发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数日。病在表:病在卫分,症见微恶寒而发热,伴口渴,汗出,脉浮且数。邪犯太阳,恶寒重于发热,伴头身痛,脉浮。病入里:病在气分,邪犯阳明,则壮热不寒,口大渴,脉洪大而数;若热结于腑,痞满燥实,苔黄燥;若夹湿则高热,但口多不渴,苔多白腻或黄腻,脉濡数。入营则高热入夜为甚,兼见谵昏,斑疹隐隐;入血则高热兼见齿出血,鼻出血,吐血、便血,甚至昏迷、抽搐、斑疹显露,脉细数,舌绛少津等。(二)鉴别诊断内伤发热本篇高热主要指由外感所致高热,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热势重而体多实的特点。而内伤发热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所致,高热之前多有低热,发病缓,病程长,临床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舌质淡、脉数无力等。六、辨证要点(一)辨外感、内伤外感高热:起病急,病程短,热势重,有外感六淫、疫毒的病史,兼见外感之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不高而多间歇,多继发于他病之后,兼见内伤之症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谈,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辨虚实内伤发热多属虚热,或本虚标实之热,外感病后期,亦可见虚热。其热波动无常,时高时低,缠绵难愈,脉多细数,兼见其他虚象。实热多见于外感中期,热势较高,病情较急,变化较速,脉洪数,热甚伤阴,可见谵语、神昏、动风等兼证。(三)辨热型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病证在卫表。壮热:多见于伤寒阳明病和温病气分阶段;邪毒内陷气营两燔亦可见高热,但常并见发斑、神昏谵语、动风等兼症。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身热汗出蒸蒸,腹胀满实拒按,热势至夜加重。阴虚内热亦可见潮热症见潮热颧红、骨蒸盗汗、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寒热往来: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往往一日数次发作。(四)辨寒热真假在高热急症中,由于热极或寒极会出现与本病之寒热不相符合的现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之象。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入手足厥冷的假象,-2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真寒假热证:一般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身虽热,但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但按之乏力或细微欲绝;苔虽黑而滑润。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七、急救处理(一)处理原则1.分主次即分清高热及其兼症的主次。外感高热,无论其热型热势如何,高热均属主症,治以清热为主,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内伤高热,则高热不一定是主证,治当审其病因究竞发于劳伤还是饮食。2.审标本审清高热的主要病机,细辨高热与其他症状的标本关系。例如高热出血腹痛,主要病机为热毒内炽,损伤脉络,迫血妄行,瘀阻腹内,治当清热凉血为急为本。3.察传变观察高热伴发的变证。由外感高热并发神昏、谵语、厥逆、出血、抽搐等,提示邪毒内传,营血耗伤,除治高热,还要加用开窍、固脱、凉血、息风之剂。(二)急救治疗1.一般措施卧床休息;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补充维生素等。2.物理降温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中药煎汤擦浴,如荆芥水、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乙醇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在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3.针刺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4.刮痧法中暑高热患者,可在两胁部、夹脊部、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5.中药灌肠法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6.维持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血压、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7.药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相应药物予以治疗。(1)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10~2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2)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金银花、连翘等)30mL加人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3)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板蓝根、水牛角、珍珠母、金银花、栀子、黄芩苷、胆酸等)30mL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4)鱼腥草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5)双黄连注射液以每千克体重1mL计算,用5%或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6)穿琥宁注射液400毫克加入等渗葡萄糖溶液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蓝8.其他可选柴胡注射液2~4mL肌注,每日1~2次。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柴石退热颗粒等口服。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金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40mil次。9.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八、辨证论治码张的垫海出阴风W成米流配装内次:1.病在卫分行源店州易游区(1)主症:高热,兼见微恶寒而发热,伴口渴,汗出。脉浮且数。1,一3···试读结束···...

    2022-07-27 诊断学科学出版社 诊断学教材pdf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