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义江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集萃》丁曙晴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丁义江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集萃》【作者】丁曙晴著【丛书名】金陵医派丛书【页数】265【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09【ISBN号】978-7-5641-7305-0【分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丁曙晴著.丁义江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集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09.图书封面:结合临床经验集萃》内容提要:本书为金陵医派研究丛书之一,介绍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痔科医术”第九代传人、全国中医肛肠中心主任丁义江的生平,总结了丁主任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并概括其临床中的中西医结合技艺特点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丁义江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集萃》内容试读【第一章学术思想探究第一章学术思想探究“魄门亦为五脏使”首见于《素问·五脏别论》,景岳对此解释为“大肠与肺为表里,肺藏魄而主气,肛门失守则气陷而神去,故日魄门。不独是也,虽诸腑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中医学理论认为,“魄门”不仅指具体的解剖部位,更强调肛门在五脏支配下维持排便自制的功能;魄门启闭不是单纯的胃肠道局部问题,而是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反映。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一环境”模式,从分析性研究向整体性研究发展,不但关注人的“病”,更需关注病的“人”。肛肠疾病的诊治也进入多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一整合-融合阶段,强调“以人为本”,将生命视为整体,重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以整体观指导肛肠疾病诊治,高效、有序、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这与数千年来中医倡导的以整体观为指导的“魄门亦为五脏使”相契合。这一理念,不仅涉及疾病诊治,更贯穿指导中西医关系、多学科合作、人才培养和疗效评价等多方面。第一节中、西医学的结合-整合融合学科间交叉融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向。中、西医同属于医学科学范畴,研究对象相同。虽然在文化影响下采用不同理论体系,中西医各有独特的优势,如西医的急症医学,中医的预防养生康复医学。中西医在不同疾病或某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优势,中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临床实践中结合一整合一融合1.中西医相互结合(Comiatio)尽管中西医两种理论难以结合,但治疗对象均为人,治疗目的是共同的。在保持指导理论独立性的前提下,吸取各自之长,将中医治疗理念、方法与西医诊疗技术相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如中西医双重诊断、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及辨证辨病相结合等。丁义江教授认为,慢性便秘整个丁义江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集萃病理过程以气虚为本,气阴(津)两伤贯穿始终,可挟湿、热、瘀等邪实;同时中医辨证过程中也可借鉴现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和肛管直肠测压等,作为虚证便秘的重要微观辨证依据。结肠镜检查就是我们望诊的延伸,同样可作为微观辨证的参照依据。2.中西医相互整合(Itegratio)指中西两种理论打破中西医界限,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较原有单一体系都增加了“新鲜”成分,但实质又都是中医学或西医学已有或现成的内容。如丁义江教授针灸治疗便秘从中枢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三个层面选穴,调节胃肠动力。选穴思路既根据经络和特定穴理论远近配穴,又将西医骶神经调控治疗的理念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来表达。丁教授认为八髎穴位于骶部,与低级排便中枢(位于S2~S,骶髓)最近,而刺激S,反应为肛门收缩和会阴部支撑感,与深刺八膠的传导感类似,因此深刺八膠穴可能通过兴奋相关骶丛神经,调节盆底肌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中西医整合在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加速治愈疾病。3.中西医相互融合(Covergece)指中西两种理论相互提升、互相转化,产生新的体系。一旦在微观层次上被揭示或证实,成为可重复的公认理论,发展和充实中西医学。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注重整体的思维模式;西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注重微观细节的观察分析。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化,现代医学主流已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如过度依赖实验室检查等客观指标,重治疗、轻预防,分科过细等,也开始借鉴吸收中医整体观念、天人相应、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等理念,提出并迅速发展为:“整合医学”、“替代医学”、“心身医学”、“环境医学”等,即既关注“人的病”,更需要关注“病的人”,这样才能整体提升治疗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丁义江教授认为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对传统疗效评价提出挑战,评价主体应由过去单纯的“病”发展为“人”,应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解决其疾病的痛苦,更要解决伴随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构建整体与局部并重、中西医融合的临床疗效评估体系,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科学、客观地回答“中医药有效性”。总之,中西医间的关系绝不是以一种医学统一另一种医学,或一种医学先进于另一种医学,或追求统一参考物;而应根据具体情况,从实践的有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和科学性评价,选择多种合适的整合方式。当然两种医学要完全达到归一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部分治疗理念、方法取得融合,必将产生医学科学的新体系,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因此,结合、整合、融合,将是以不同形式,在复杂的医学实践中长期共存,中西医并重。2【【第一章学术思想探究二、搭建中西医学术交流平台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建立中西医学术交流的平台。在此思路的指导下,丁义江教授积极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首个二级分会肛肠分会的建设工作,自1998一2006年连续两届担任学会的主任委员,领导开展中国中医肛肠专科技术标准化及肛肠疾病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2013年丁义江教授作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结直肠医师联盟主席承办了第十四届亚洲及太平洋结直肠外科医师联盟会议(AP℉CP),会议以“结直肠外科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共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韩国、泰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500余人参加,开启了以中医为学术背景的专科国际会议先河:2014年11月发起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学会以整合肛肠、妇科、泌尿、康复、消化、中医、针灸等多学科学术力量、引领中西医结合盆底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发展,成为联系盆底领域研究人员的纽带和桥梁。学会致力于盆底疾病诊治规范的研究和制定、临床技术的培训和推广、盆底人才的团队培养、国际间合作和信息共享等,推动这一整合学科的新发展,扩大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2015年10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会议选举丁义江为会长,副会长10名,常务理事79名,理事108名,会员220名。学术论坛有来自境内外肛肠、妇科、祕尿、康复、中医、针灸等学科的专家400余人,以盆底疾病多学科合作、智慧远程医疗等为主题,完成了50余位专家的近60场次讲座。2016年12月召开了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的第二次年会,会议邀请了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位海外专家和来自国内专家80余位和近300余位参会者,9场专题会议在一天半的日程中紧锣密鼓,井然有序。除了到场参会者外,首次采用会议同步网络直播及多个专业微信群内直播,这两种形式的受众共计5000人次,线上、线下互动热烈,反响极好。中西医学及相关学科背景人员依托学会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也是中、西医学结合-整合-融合在临床实践中的体现。(丁义江金洵丁曙晴)丁义江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集萃参考文献1.李同先,李月彩.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J门.医学与哲学,2001,03:51-52.2.陈士奎,关于“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定义的讨论[J门.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04:241-243.3.唐蜀华.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3:272-276.4.付晓男.论中西医学的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D].吉林大学,2009。5.张宗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思考[J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27-1326.李同宪,李月彩.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J门.医学与哲学,2000,08:50-51.第二节以“患者为本”的多专业一体化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命致残年”概念来看,疾病的危害性并非主要以死亡率,而是以对患者生活质量、对周围人的影响及社会资源的消耗度作为判别标准。人们常认为急性病危害较大,其实一些慢性病的危害远大于急性病。在肛肠病中,慢性便秘为常见病之一,病因多元,病程较长,症状重叠,诊断和治疗复杂,造成患者身体痛苦、精神抑郁、滥用药物、药物副反应和经济负担,长期煎熬于难言之隐的状态中。目前常规单一学科的诊治模式很难满足需要,临床多维度诊断、制定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多专业一体化”是以患者诊疗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诊疗效率为目的。以患者为本,整合多专业人才、知识、技术、设备及服务模式等资源,在诊疗流程的闭环中减少多次就诊,优化诊疗方案,建立技术规范,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回归“以患者为本”的医疗核心。科室的人员及知识结构将发生改变。“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平台的建立包括:以多学科合作为后盾的专病门诊及诊治平台、以多学科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基本形式,以医疗流程中信息的获取及数据分析作为最优诊治方案整合的依据,以及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及整合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再优化的过程。一、多专业一体化的专病门诊通过开设盆底疾病专病门诊,由盆底中心主诊医生带领下级医生、研究生和进11第一章学术思想探究修医生、护师或治疗师完成。患者对应自己的病前来就诊很方便。以慢性便秘为例,根据患者疾病的症状及严重程度,分型分级诊治:第1级诊治适用于多数轻、中度患者,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及认知教育,配合药物;第2级诊治适用于经进一步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及经验性治疗无效者,可完成相应系统检查,如结肠传输试验和(或)肛门直肠测压等,以确定便秘类型;第3级诊治适用于前两级诊治无效者,应重新评估,注意有无特殊原因或结构异常引起的便秘,有无不合理治疗,有无精神心理障碍,是否需要多专业联合评估或会诊。经分级诊治后,予个体化中西医整合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予疗效评估或方案调整,疗程结束后予家庭治疗及健康教育,定期专病门诊随访,维持长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专病门诊将患者进行分流安排至盆底中心治疗室,住院或转科。二、“盆底中心”个体化诊治流程按照“盆底中心”模式,将多学科多专业相关诊断和治疗技术整合设置到同一医疗区域,让患者在专病门诊就诊后,根据医生制定的方案或流程完成系列多维度诊断和评估。以慢性便秘为例,患者长期便秘常滥用各种药物,并担心饮食,常合并上消化道症状和精神心理症状,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兼症综合评估疾病的严重度。慢性便秘的病因根据动力学因素分为结肠慢传输型和盆底功能障碍型,其中后者可根据排粪造影、钡灌肠、三维动态超声和磁共振等形态学检查方法分为盆底失弛缓型和盆底松弛型,又可根据肛管直肠测压、感觉功能测定、盆底肌电图和诱发电位等功能学检查进一步确定病因属肌源性还是神经源性,是否合并直肠感觉功能减退或直肠推动力不足等,这样得以完成细致的专病诊断;同时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明确医疗干预强度,需要评估患者的体质类型、精神心理状态和疾病相关生活质量,因此多维度诊断模式是制定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的保证。完成系列检查后再由盆底中心主诊医生全面分析病因并与患者沟通认知后制定系统治疗方案,并在“盆底中心”内完成包括认知治疗、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体疗和食疗等非手术治疗,明确各治疗方法的介入时机。盆底康复治疗师(专业培训)的仔细和医患沟通、患者认知等,是整个治疗实施的关键,他(她)可根据治疗方案贯彻完成所有治疗过程及指导,平均治疗1一2个疗程,每日1次,10~15天需要完成疗效评估,达到较好疗效后予患者长期随访,疗效不佳者需要每周病案讨论会讨论及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离开医院前,需要进一步跟踪指导家庭训练,以巩固前期取得的疗效,提高生活质量。慢性便秘病程较长,病情复杂,1~2个疗程的综合强化治疗可改善丁义江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集萃症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疗效,也考虑到患者的治疗成本和经济压力,需要给予系列家庭治疗方案,如家庭康复健康教育(包括科普书籍、指导光盘、网站信息)、食疗、体疗、家庭生物反馈训练、排便感觉训练器、艾灸器、便秘穴位电刺激仪、灌肠器和水疗等。另外,根据随访制度,通过治疗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随访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方式了解病人的远期疗效,并对其进行慢病管理等方面的指导。这一长期的患者诊治流程及院中、院后管理都需要多学科人员的参与,各司其职,互相学习和沟通。三、疾病诊治信息的管理通过已积累系统治疗2600余例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完成疾病诊治信息管理、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疗效评估方法、多中心联合验证临床方案以完成质量控制及管理,并不断优化和推广。例如信息管理系统针对慢性便秘患者的信息,涵盖对疾病诊治过程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建立以科研机构为数据中心,多中心的宝塔式管理,由下至上整合多方数据,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数据导人导出,上传下载。1.疾病基本信息管理慢性便秘诊治模块主要分为:基础信息、主要症状、检查、诊断、治疗、随访、综合查询、系统管理等八大模块。其中除系统管理模块之外,其他七个模块之间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流程型的整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既可以作为台账式记录,也可以作为流程型管理。以疾病诊治、医疗教学、医学研究为一体化的综合应用系统平台,对疾病医治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形成医学新知识,帮助研究者完成相关研究的数据收集、分析统计等工作。肛肠中心《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量化研究》、《慢性便秘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评估量表的研制和考评》、《慢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型量化诊断》等研究均在此信息系统下完成。2.多中心的科研管理在上述信息系统下开展《出口梗阻型便秘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参与单位为浙江湖州肛肠医院和沈阳肛肠医院)和《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厦门市中医院等二十家医院)等多中心研究,完成研究数据的收集、统计及分析。升级研发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智慧医疗多功能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4SR074666)的核心功能包括:①便捷数据采集;②智能随访跟踪;③多维度数据分析;④高效科研管理;⑤实时远程培训。目前系统已帮助研究者完成多项量化诊断课题,并逐步实现对盆底疾病(慢病)的管理,开展医疗前(预防、监护)、医疗中与医疗后(随访、个性化服务)的健康全过程跟踪与服务,将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外,构建未来排便障碍性疾病诊治的全国网络医疗中心,实现6···试读结束···...

    2022-08-24

  • 《实用中西医肛肠病诊断与治疗》丁承华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西医肛肠病诊断与治疗》【作者】丁承华等主编【页数】346【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189-2866-8【价格】115.00【分类】肛门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丁承华等主编.实用中西医肛肠病诊断与治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6.图书目录:中西医肛肠病诊断与治疗》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两篇。第一篇为总论,分别概述了肛肠病的概述、肛肠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肛肠疾病的常见症状、肛肠疾病的辅助检查、肛肠疾病的中医诊法及辨证等肛肠疾病诊治方法。第二篇是各论,分别详尽的讲述了痔、肛隐窝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等疾病诊治。《实用中西医肛肠病诊断与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一章肛肠病的概述第一节中医肛肠病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中医素有“国粹”之称,在我国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肛肠病学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在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肛肠疾病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医肛肠病学已成为一门具有系统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独立临床学科。要想更好地促进肛肠病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积极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一、初创阶段春秋时期,我国医学家就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后为世界医学所采用,沿用至今。痔、瘘病名的提出,首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南山经》有:“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山海经·中山经》有:“仓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战国时期,对一些常见肛门直肠病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庄子·列御寇》有:“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韩非子·解老》有:“内无痤疽瘅痔之害。”《淮南子·说山训》有:“鸡头已瘘。”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牡痔”“牝痔”“脉痔”“朐痒”(肛门痒)“血痔”“巢者”(肛门瘘管)“人州出”(脱肛)等多种肛肠病及其治法。如治牡痔,“系以小绳」剖以刀”的结扎切除法。治痔瘘,“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龠入直(直肠)中,炊(吹)之,引出,徐以刀剥去其巢”的牵引切除法。治牡痔之有数窍,蛟白徒道出者方,有“先道(导)以滑夏铤(探针)令血出…坐以熏下窍”的肛门探查术及熏治法。治“牡痔…与地胆虫相半,和以博之。燔小隋(椭)石,淬醢中,以熨”的敷布法和热熨法,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的肛肠病手术疗法、保守疗法。《内经》对肛肠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有详细论述。如《灵枢·肠胃》记述了回肠(结肠)、广肠(直肠)的长度、大小、走行」《素问·五脏别论篇》有:“魄门(肛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对大肠肛门的主要实用中西医肛肠病诊断与治疗功能已有正确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首先提出痔发病的病因及痔是血管弛缓、血液瘀滞淤积所致的见解。《灵枢·水胀》有:“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瘀而内著,恶气乃起,癔肉乃生。”最早提出肠道息肉的病名。《灵枢·刺节真邪》有:“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最早描述了肠道肿瘤。该书还对便血、泄泻、肠覃等肛肠疾病做了论述。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已有“远血”和“近血”之分,并首次将上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区分开来,提出以黄土汤为治疗近血的治则治法方药,现广为传用此方。《五十二病方》已有“蛲白”之名。《灵枢·厥病》又说:“肠中有虫瘕及蛟鲔。”蛟音回,与蜕、蛔音义同。《说文解字》:“人腹中长虫也。”这是对肠道寄生虫的最早描述。《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脱肛症:“蛞蝓,味咸寒。主贼风,㖞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一名陵蠡。生池泽。”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首创了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他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用蜂蜜炼后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而寸许,冷后变硬,纳谷道(肛门)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他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发明了灌肠术。该书还对下利、便脓血、便血、便秘、肠痈、蛔厥、痔等大肠肛门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方用药的原则。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捣汁,筒吹入肛门中,取通”的记载来看,当时已有了灌肠器一“筒”。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记述了针灸治疗脱肛、痔、下痢等肛肠病的方法,并首载了“凡痔与阴相通者,死”。这是对肛肠病合并阴道、尿道瘘的最早论述。该书还首载了针刺穴位治疗痔疾的方法:“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扶承主之;痔篡痛,承筋主之;脱肛下,刺气街主之。”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详列痢候40种,对肠道病进行了较全面记述,对一些病认识比较深入。如脱肛候有:“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谷道生疮候有:“谷道,肛门大肠之候也。大肠虚热,其气热结肛门,故令生疮。”谷道痒候有:“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浸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蛲虫状极细微,形如今之蜗虫状也。”这些描述都很具体确切。痔病诸侯中,指出了五痔是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另文提出了气痔、酒痔,认为:“痔久不瘥,变为瘘也。”“脓瘘候,是诸疮久不瘥成瘘。”后世“痔瘘”病名,即始于此。在防治肛肠病方面,最早记载了导引之术:“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五劳、三里气不下。”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首载用鲤鱼肠、刺猬皮等治痔的脏器疗法,及以鼻、面舌、口唇出现的粟疮、斑点诊断肠道疾病及寄生虫的经验。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许仁则疗咳嗽方一十二首》:“此病有内痔,有外痔,内但便时即有血,外有异。”已科学地将痔分为内外两种论治。《外台秘要·石淋方一十六首》:“以水三升,煮盐三合使沸,适寒温,以竹筒灌下部,立通也。”首创了利用竹筒作为灌肠器的盐水灌肠术。二、进展阶段宋、元、明时代,我国肛肠专业有了很大发展。·2·第一章肛肠病的概述首先,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久痔诸方》创造了将砒溶于黄蜡中,捻为条子纳痔瘘疮窍中的枯痔钉疗法,并发展了痔的结扎术,载有“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的治疗方法。宋代魏岘《魏氏家藏方》进一步详载了使用枯痔散的具体方法和过程。明代《普济方》记载的宋代痔科专家曹五为宋高宗用取痔千金方治愈痔疾的故事来看,宋代已出现治痔瘘的专家和专科。在诊断和分类方面,宋代也较前有深入的认识,如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久痔诸方》将痔与痔瘘分列两章论述,指出:“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痛,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对肛门瘘管的形成及主症已论述较详。明代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痔漏篇》记载:“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任情醉饱,耽色,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遂致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详尽地阐了明五痔的病因。本书中提出的“子母痔”等,正确反映了痔核之间的关系,为后世所沿用。“垂珠痔,其形下垂如珠也,又名悬珠痔”。自此后人沿用悬珠痔的中医病名至今。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痔漏门》中首倡肛瘘挂线术,为肛瘘的治疗开创了新路。书中记载:“至于成漏穿肠,串臀中,有鹅管,年久深远者,必用永类钤方挂线法,庶可除根。”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后可引起肛门失禁等后遗症问题,西医学至今尚无满意疗法解决。而挂线之法却无此弊,这一疗法充分反映了我国医家的聪明才智。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外科成就,对肛肠病以痔疮、脏毒立篇论述,提出了一套内外兼治、辨证施治的较完整方法,其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沿用,对后世影响较大。书中发展了枯痔疗法、挂线疗法,提出了许多新的内服外用方药,还专对结核性肛瘘、肛门病兼杨梅下疳、砒中毒的防治等做了记述。如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脏毒论》记载:“又有虚劳久嗽,痰火结肿肛内如粟者,破必成瘘,沥尽气血必亡。”这是对全身结核病并发瘘的具体描述。明代薛己《薛氏医案·外科枢要》提出肛门病的发生与局部气血运行不足有关,书中记载:“臀,膀胱经部分也,居小腹之后,此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太阳多血,气运难及,血亦罕到,中年后忧虑此患。”这种见解与现代学者依据动物无痔病和通过解剖学观察,认为“痔是人类直立后局部进化未跟上,易产生静脉回流受阻,血流运行阻滞而生痔”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清代在学术方面虽乏创新,但在整理文献、深入观察方面仍做了不少工作。其中以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较有贡献,如《外科大成·痔漏篇》记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时流臭水,此无治法。”这可以认为是对肛门直肠癌的生动描述。又如:“钩肠痔,肛门内外有痔。折缝破烂,便如羊粪,粪后出血秽臭大痛。”可以认为是对肛裂的生动描述。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系统整理了历代文献,其所集治痔方法就有内治、外治、枯痔、结扎、熏洗、熨帖针灸、导引等10余种。所载内服方就有242首,单验方317首,计559首,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值得提出的是,清代高文晋《外科图说》中绘有我国自己创造设计的多种手术器械,其中肛门科器械有弯刀、钩刀、柳叶刀、尖头剪、小烙铁、探肛筒、过肛针等,这些器械设计独特,精巧实用,至今仍被沿用。清代赵濂《医门补要》对肛瘘挂线、异物人肛、先天性无肛门症的手术方法有进一步的改良和发展,反映出我国肛肠外科在清代·3实用中西医肛肠病诊断与治疗有新的进展我国古代和中世纪对肛肠学科的发展有独特贡献,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宋时期,这些方法就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及波斯等国,痔、瘘等我国提出的病名,被世界医学所采用。枯痔疗法、肛瘘挂线疗法等我国独创的治疗方法,解决了肛肠疾病治疗中的一些难题,对世界肛肠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三、成熟阶段1949一1963年,我国肛肠病学工作者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各承家技,遍及城乡各地,积极为防治肛肠疾病而奋力进取。至1955年卫生部举办了全国痔瘘学习班,以继承发掘为主,面向临床,面向基层,培养师资和人才。195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痔瘘研究小组,痔瘘疾病和防治工作被列入国家12年远景规划,并定为国家科研课题。1963年,痔痿防治工作列入国家10年科研规划,广大肛肠病学者精神振奋,决心为继承发扬中国肛肠病学献计出力。1964一1966年,肛肠科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为了提高学术水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6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召开了全国11个单位参加的痔瘘研究座谈会,重点研究如何开展肛肠专业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工作。1965一1966年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议,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全国肛肠学术界产生积极影响,同行同道,互通有无,交流技术,使肛肠学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1971年,卫生部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在沈阳举办了九省市肛肠病防治学习班,编写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疾病》,一些新疗法、新技术得到总结、肯定、推广、应用。福建省生产的枯痔钉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研制的注射枯痔疗法,引起了日本、法国、朝鲜等国家的重视。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肛肠专业被切实得到重视,全国各地形成自己的学术队伍,开始向深度、高度发展。1975年10月27日,在河北省衡水市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学术经验交流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7篇,“母痔基底硬化疗法”“长效麻醉剂”问世。1977年11月19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18篇,不同类型的新疗法、激光治疗痔核等技术脱颖而出。1980年7月12日,在福州市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交流会,会议收到论文358篇,会议制订了1981一1983年科研协作计划,而且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选举产生了学会领导机构,决定创办《中国肛肠病杂志》,并产生了编委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研制成功的消痔灵注射液和四步注射操作疗法问世,并开始推广。1983年10月2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议上,会议共收到论文339篇,许多学者开始采用录像、幻灯、投影等新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其中肛门直肠解剖学方面的研究细致人微,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见解。在全国肛肠学会领导下,决定每隔3年召开1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之后于1986年在沈阳市、1989年在安阳市、1992年在成都市、1996年在南京市召开了全国肛肠学术交流会。1998年第九次全国中医肛肠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换届会议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在全体理事会议上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三届肛肠学会领导机构。2000年,在沈阳市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中医肛肠学术会议及常务理事会,通过民主选.4第一章肛肠病的概述举选出了常务理事共30名,理事72名。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一次大肠肛门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换届理事会在北京市召开。2006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二次大肠肛门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市召开。2007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市召开,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400余名业界前辈、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盛况空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滕卫平、辽宁省卫生厅厅长姜潮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本次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承办。辽宁省肛肠医院院长、中医肛肠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田振国,在本次换届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2007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会长及秘书长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新增补了分会理事32名(含常务理事3名):会议讨论确定了未来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10月16日至2009年10月18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三次大肠肛门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市召开,此次会议宣布新增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批中医肛肠学科知名专家31人,宣布新增补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秘书长5人常务理事37人、理事132人名单,自此,第五届理事会的理事成员已达658人。大会重点对中医肛肠学术领域传统治疗经验和现代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医特色手术疗法和治疗经验、内治疗法及适宜技术、现代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国内外大肠肛门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专题学术报告,为与会代表提供优良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交流论文47篇,学术氛围浓厚,使会议议程得以顺利完成。肛肠专业快速发展并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专业队伍、技术水平、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13年11月21日至2013年11月24日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本次大会经过认真筹备,精心组织,达到了预期目的,完成了大会全部议题,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各位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据统计,本次大会注册参会代表1000余名,创造了在深圳市召开的各类中医药学术会议历史之最。第二节肛门直肠的解剖一、祖国医学对肛门直肠解剖的认识《灵枢·平人绝谷》曰:“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难经·四十二难》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大肠重二斤十二两”和“肛门重十二两”的重量记载。《难经·四十四难》说:“下极为魄门”(魄与粕通)。·5.实用中西医肛肠病诊断与治疗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日,大肠腑者,…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论曰,肛门者,…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二分,应十二时。”元·滑寿《十四经发挥》说:“大肠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当脐右回十六曲。”明·高武《针灸聚英》“胃在隔膜下、小肠上,小肠在脐上,大肠当脐”,“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白肠。”明·李挺《医学入门》:“大肠又名回肠,长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谷一斗七升半。魄门上应阑门长二尺八寸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魄门者肺藏魄也,又名广肠,言广阔于大小肠也,又曰肛门,言其处似车缸形也)。”肛之重也,仅十二两,肠之重也,再加二斤,总通于肺,而心肾膀胱连络系膈(肛门亦大肠之下截也,总与肺为表里,大小肠之系自膈下与脊膂连心肾膀胱,向系脂膜筋络散布包括,然各分纹理罗络大小肠与膀胱,其细脉之中乃气血津液流走之道。)此为大小肠血液供给,血管由肠系膜包括散布,并由细小分支至肠管,营养物质经此输送大小肠。《东医宝鉴·大肠腑》(1611年):“大肠一名回肠,又名广肠。长二丈一尺(一作二尺),广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重二斤十二两。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水七升半。肠胃自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凡肠胃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大肠后附脊,以受小肠滓秽,当脐右回,叠积上下辟大,大肠下口连于肛门《入门》。天枢二穴,大肠之募也,在脐旁各二寸。在背则大肠俞,在脊第十六椎下两旁,此大肠部位也(铜人)”,“大小肠连系,大小肠之系,自膈下与脊膂连心肾膀胱,相系脂膜筋络散布包括,然各分纹理罗络大小肠与膀胱,其细脉之中乃气血津液流走之道也(入门)”,“肛门重数,灵枢曰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明·李中梓《医宗金鉴》(1637年):“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广肠傅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日,大肠二斤十二两。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肛门一词首见于《难经》,言此处似车缸,故名。西晋·王叔和《脉经》和明·虞抟《医学正传》等称以下部病也,俗作肛。肛肠一词首见于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距今约一千年,可为世界肛肠一词最早应用者。直肠一词,可能为《难经》注解者杨玄操提出,如是则出自唐代,明清时期已广泛应用。由以上可知,我国古代医学家对大肠肛门解剖做过大量研究,对肠管的形态学,如大小、长短、容积、血液供给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都有较详细的描述。历代著述以《灵枢》和《难经》为主。《灵枢》所称之回肠又名大肠,即今回肠和结肠大部分,所称之广肠,即今乙状结肠、直肠和肛门。《千金要方》所论之大肠较《灵枢》短九尺,粗二寸,所论之肛门短一尺六寸,稍细。故《灵枢》之大肠长而细,《千金要方》之大肠短而粗:《灵枢》之·6…···试读结束···...

    2022-08-24 大肠肛门病学

  • 《精神神经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刘鹏飞,唐致晖,冯乐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精神神经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作者】刘鹏飞,唐致晖,冯乐娟主编【页数】640【出版社】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08【ISBN号】978-7-5490-1438-5【分类】精神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刘鹏飞,唐致晖,冯乐娟主编.精神神经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08.图书目录:中西医综合治疗》内容提要:本书分三篇二十八章。第一篇精神系统,第二篇神经疾病,第三篇神经科合理用药。全书涉猎全面细致,分类严谨规范,体例完整,层次清晰,数据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本类图书的编写规范,对精神神经疾病常见病研究及临床医学有重要参加价值。《精神神经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篇精神系统第一章常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第一章常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脑部组织形态、生理病理等方面改变所致的精神障碍,主要病因有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癫痫、颅内感染等。这类疾病在脑部存在病理或病理生理学改变,但与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有区别。脑器质性病变的病因不同、部位不同、范围不同、性质不同,精神症状也会不同,因而这类疾病的精神症状复杂多样,但仍有某些共同之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为暂时或持久的脑功能障碍,反映在认知功能、情绪及行为等方面的改变。第一节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eae,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以智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病理改变主要为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早老性痴呆,多有家族史,病变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脑萎”“痴呆”,可表现为“郁证”“癫狂”等症候。中医认为人的神志、记忆、性格等由脑所主,故本病病位在脑,并归大脑病变范畴。关于本病的病因证治,多体现在中医学的“痴呆”“文痴”“善忘”“郁证”“癫狂”等病证中。一、西医【诊断要点】1.病史通常起病隐匿,病程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均8~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罕见自发缓解或自愈,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2.症状主要为进展性的全面性智能障碍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1)认知障碍:记忆障碍常为首发症状,近记忆力损害明显,随病情进展远记忆力也受损;时间、人物、地点定向障碍:计算能力减退,很难完成简单的计算;分析判断、综合理解、推理概括等智能受损。思维迟缓,思考问题困难,特别是对新的事物表现出茫然难解。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不能从事脑力活动,严重时连简单劳动都不能做。可出现被害、被盗观念,甚至发展为妄想。(2)情感障碍:以情感淡漠为常见,也可表现欣快、焦虑或抑郁。(3)人格与自知力:早期人格相对完整,病情进展时可见自知力丧失、人格改变,如自私、固执、不修边幅、收集垃圾、当众手淫、随地大小便等。(4)行为异常:自发行为减少,动作单调、刻板、笨拙。重复无效行为,或出现离奇和怪异·4.精神神经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行为。(5)颞叶功能障碍:视觉性失认,表现为不能识别亲人或镜子中的自我,反复触摸眼前的物品等。(6)睡眠障碍:正常睡眠节律出现紊乱或睡眠时间倒置,白天精神不佳,昏昏欲睡,晚上则兴奋不安,甚至吵闹。(7)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各种类型的失语、失用、失认,空间结构障碍,锥体外系症状,强握吸吮反射阳性,或大小便失禁,癫痫发作。3体征躯体、神经系统检查,以下特征可支持诊断,但不是必备条件:高级皮质功能受损,可有失语、失认或失用:表情淡漠,缺乏主动性活动,或易激惹和社交行为失控:晚期重症病例可能出现帕金森症状和癫痫发作。4检查脑电图变化无特异性,慢波弥漫性增多,实验室检查头部CT或MRI证明有脑萎缩。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可显示AD的顶-颗叶联络皮质有明显的代谢紊乱,额叶亦可能有此现象。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亦是国际通用的测试工具。【治疗原则】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重点在于护理和维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减轻症状,减少继发性病变及死亡率为目的。1.一般治疗预防在于精神调摄,保持精神愉快,智能训练,参加集体活动。饮食宜清淡,生活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维持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减缓其精神衰退。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和行为指导等。早期应给予社会心理支持,晚期以生活护理为主,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生活质量。患者常有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于轻症者,要耐心和蔼,督促病人尽量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参与各种文体活动,适应环境:重症者则要给予适当照顾,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不宜长期卧床,应鼓励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要防范自伤、自杀、毁物和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2.药物治疗(1)精神症状的治疗:本病患者常伴有精神症状,可酌情选用精神病药物加以控制。药物耐受量低,应从小剂量开始,增量宜慢,治疗剂量应采用个体化的最小剂量。抗焦虑药:适宜于有焦虑、激越、失眠等症状者。苯二氮草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开始0.4mg2次d,用量按需递增)、艾司唑仑(1mg,2~3次/d),或劳拉西泮(0.5-2mg,2~3次/d)。失眠较重者亦可选用氯硝西泮(2~4mg,每晚1次),必要时可肌注。苯二氮草类药物不宜长期应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造成过度镇静、嗜睡、言语不清、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不良反应,有时还可出现矛盾反应,加剧焦虑和激越,因此对失眠患者增加白天活动可能比服催眠药更有效。应注意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可能加剧病人的不安和失眠,此时辅以少量镇痛药可能比单纯服安眠药效果好。感染、外伤、尿潴留、便秘等躯体疾病也可诱发或加剧病人的焦虑和失眠,应详细检查病人躯体状况并及时处理。抗抑郁药:主要用于伴有抑郁症状者,占患者的20%~25%,有时抑郁症状可能较轻或历时短暂。治疗首先应予劝导,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环境改善即可缓解,必要时可用抗抑郁药。①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去甲替林(25mg,2~3次/d),对老年人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直立性低血第一章常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5·压、谵妄,以及口干、便秘、青光眼加剧和排尿困难。也可选用多塞平(25~50mg,3次)、马普替林(25~75mgd,渐增至150-225mg/d,维持量30-150mgd).②第二代抗抑郁药,如米氮平(开始15~30mg/d,睡前1次服。老年人剂量一般不得超过30mg/d,增量宜缓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如氟西汀(10~20mg/d,必要时可加至40mg/d),它们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不良反应一般都比三环类轻,但氟西汀半衰期长,老年人宜慎用。抗精神病药:有助于控制病人行为紊乱、激越、攻击性和幻觉与妄想。①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小剂量奋乃静(8~12mgd),舒必利(400-800mg/d)。氯丙嗪因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老年人一般少用,也可用硫利达嗪(开始剂量为25g,3次/d,逐渐增加至300~600mg/),其直立性低血压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氯丙嗪轻,对老年病人常见的焦虑、激越有帮助,是老年人常用抗精神病药之一,但易引起心电图改变,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氟哌啶醇(起始剂量一次4mg,2~3次/d。逐渐增加至常用量10~40mg/d,维持剂量420mg/d)的镇静和直立性低血压作用较轻,缺点是容易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②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疗效好,心血管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老年病人。如利培酮1~2mg/d奥氮平2.5~5mg/d喹硫平50~200mg/d。如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给予氣氮平25~100mg,2~3次/d或氯丙嗪25~50mg肌内注射,1~2次/d。(2)改善认知功能药物的应用:这类药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酶的活性、改善脑组织代谢、加强神经递质的合成、恢复大脑代谢功能及信息传递,或改善脑血流供应及脑细胞对氧、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减少致病因子对大脑的损害,使受损的脑组织的功能得以恢复或保持,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或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脑代谢激活药:①双氢麦角碱,剂量3~6mg/d,分3次舌下含服,3~4周后方显效,一般需用药3个月。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鼻塞和胃肠道反应。②吡拉西坦:老年人剂量1~3gd,分2~3次服。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食欲缺乏、失眠。③吡硫醇:剂量300~600mgd,分3次服,可有轻微的恶心及食欲下降。④氯脂醒:剂量300~900mg,分3次服,有失眠、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⑤长春胺:剂量5~10mgd,2~4次/d。⑥脑活素:剂量及服药时间依年龄、体重及病情而定。皮下注射可用到2ml,肌注5ml。静脉滴注10-30ml,溶于生理盐水250ml,以60~120分钟缓慢滴注。每疗程注射10-20次。开始每日注射,随后每周2~3次;或每日静滴,连续8~10天。根据病情考虑疗程及给药次数。⑦胞磷胆碱:静滴剂量200~600mg/d,5~10天为一疗程,肌注200mgd.⑧阿米三嗪萝巴新片:每次40mg,分2次口服。脑血管扩张药:①罂粟碱,剂量90~300mg/d,分3次服,不良反应有头昏、嗜睡、面色潮红,食欲下降,恶心等;环扁桃酯:剂量600-900mg/d,分3~4次服,症状改善后减为300~400mg/d。不良反应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头痛、头重、胃肠道反应等。②舒脑宁:剂量5mg/d,分早晚两次服。肌内和皮下注射,0.3mg次。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干。影响神经递质的制剂:本病患者脑中有多种神经递质代谢障碍,胆碱能缺陷尤为突出。胆碱酯酶抑制药,对部分轻中度患者有一定效果。如多那培佐(doeezil)5~10mgd,重酒石酸卡巴拉汀(exelo)3~6mg/d,加兰他敏15~45mg/d等。如患者能耐受,剂量可增加,但要注意胆碱能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如厌食、恶心、腹泻、呕吐、肌痉挛和失眠。石杉碱甲(huerzie)为一强效低毒的胆碱酯酶抑制药,剂量100~450gd,分2-3次服。有头晕、食欲缺乏、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心动过缓者禁用。·6.精神神经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钙离子拮抗药:①尼莫地平是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的第二代新药,30mg/d开始,如能耐受可渐增至90mgd,分3~4次服。不良反应有头昏、口干、低血压,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压。②盐酸氟桂利嗪:是选择性钙拮抗药,有扩张脑血管,阻止因过量钙离子跨膜进人细胞内引起的细胞损伤与死亡。剂量每晚5~10mg。其他:①细胞色素C,口服,成人20mg,3次/d或静脉注射(滴注),一次15~30mg,视病情轻重1~2次/d.静脉注射时,加25%葡萄糖注射液20ml混匀后缓慢注射。也可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②辅酶A:静脉滴注,50~400U/d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溶解后静脉滴注。肌内注射50~400U/d,用氯化钠注射液2ml溶解后注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③维生素E:口服50~100mg次,2~3次/d:④y-氨酪酸:0.5~1.0g加于250~50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3)其他治疗方案:减少自由基生成和保护神经元免受自由基损害的药物对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有治疗作用,如维生素E0.1g/d司来吉兰起始剂量5mg/d,早晨一次服用,最大维持剂量为10mg/d,可早晨一次服用;或一次5mg,分早晨、中午2次服用。疗程依病情而定,应个体化。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可用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推荐起始剂量为1.5mg,2次/d,与早、晚餐同服。如患者服用至少4周以后对此剂量耐受良好,可将剂量增至3g,2次d当患者继续服用至少4周以后对此剂量耐受良好,可逐渐增加剂量至4.5~6mg,2次/d.倘若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或食欲减退等)或体重下降,应将每日剂量减至患者能够耐受的剂量为止。维持剂量1.5~6mg,2次/d。获得最佳疗效的患者应维持其最高的,且耐受良好的剂量,肝肾功能减退患者服药不必调整剂量。虽然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对心血管系统不产生不良反应,但同其他拟胆碱药一样,对病窦综合征或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慎用;胆碱能样刺激作用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故溃疡病患者应小心用药: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或正在发病的患者服用本品后能产生异常临床表现,拟胆碱药可以加重尿道梗阻和痉挛,因此,这些患者应小心服用。治疗中重度老年性痴呆:盐酸美金刚,是一种口服的、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它是同类药物中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品种。该药推荐初始剂量为5mg,1次/d,逐次增加最大量为20mg/d,加大剂量的间隔时间至少为1周。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考虑调整该药剂量,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建议应用该药。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参数(如痴呆症状等),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金刚烷胺、右美沙芬和氯胺酮等NMDA拮抗药与该药合用时,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增加。【治疗方案】1.推荐方案多奈哌齐:口服,5mg,1~2次/d奥拉西坦:口服,0.4g,2次/d奥氮平:口服,2.5-5mg,每晚1次2.可选方案盐酸氟桂利嗪:5~10mg每晚1次;利培酮0.5~2mg,2次/d石杉碱甲:100450g/d,分2-3次服。临床经验:目前临床治疗AD首选胆碱酯酶抑制药,同时可根据病情联合应用抗氧化自由基药物、脑细胞代谢激活药等进行综合治疗,但大多只能缓解症状。伴有精神症状,可酌情···试读结束···...

    2022-08-24 神经电综合治疗 神经系统治疗

  • 《食管癌中西医防治 第2版》陶可胜,雷复华,傅光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2版》【作者】陶可胜,雷复华,傅光军著【页数】356【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8【ISBN号】978-7-5189-2851-4【分类】食管癌-中西医结合-防治【参考文献】陶可胜,雷复华,傅光军著.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8.图书封面:中西医防治第2版》内容提要:内容简介本书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和科研实践,充分考虑目前临床医生、患者的现状和需求,并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所编撰的关于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的专著。全书内容包括食管的解剖与功能、食管癌的流行病学与控制策略、病因、预防、癌前疾病防治、病理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各种治疗方法、护理等。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管癌的预防措施、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中医治疗、内镜治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综合治疗、药膳与食疗等,并介绍了吞咽障碍、下咽癌、贲门癌、噎膈等相关知识,供医务工作者、患者参考。以帮助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和防治食管癌。本书内容全面翔实,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对于提高食管癌的防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书既是一本医学专论,又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反映了当前国内外防治食管癌的新进展、新成就,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在食管癌防治上的优势。本书适用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护人员、医学院校师生,也可供食管疾病患者及家属,乃至健康公民参考。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二版)●●*章食管的解剖和功能前言食管癌(eohagealca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为第6位。我国是食管癌*发的国家之一,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提高我国食管癌防治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山东省泰安市(尤其肥城市、东平县、宁阳县等)是食管癌高发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诊治的食管癌患者绝大多数是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在医学书籍中,中西医防治兼顾、临床科普兼顾性质的食管癌防治方面的书籍国内尚属少见。鉴于此,我们组织收集了近年国内外有关中西医文献资料,并结合作者多年临床实践和筛查经验,编写了《食管癌中西医防治》一书并于2011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上消化道早癌筛查经验的积累,许多观点和内容需要更新,部分作者于2016年6月,在山东省肥城市参加了“癌症早诊早治中国行——山东2016年消化道癌早诊早治培训班”,获取许多宝贵资料,更新部分内容,撰写成本书第二版。本书以从事食管癌防治临床工作一线的基层医护人员为主,并组织有关专业的学者共同执笔。在编写内容上努力做到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并能反映医学的进展;在文字上,力求言简意赅,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言之有据,为便于普通公民阅读,并尽量少用外文或代号;由于本书作者多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基层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故本书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本书主要供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食管疾病患者参考,也可供广大医学生和健康公民参考。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人们对食管癌的许多有关问题尚没有认识和解决,有待于我们去探索。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食管癌研究的深入,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已形成的概念会在发展中得到修正、充实和完善,限于笔者的水平,尚未涉及之处在所难免,本书可能会有不少缺点,希望读者不吝赐教和指正。显示全部信息《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2版》内容试读第一章食管的解剖和功能第一节食管的解剖一、食管的形态与位置食管(eohagu)是一个前后压扁的长管状肌性器官,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正常成人的食管全长25~30cm。食管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颈段长4.5~5cm,从食管始端至第7颈椎水平,其右前方为气管,后方借椎前肌膜与颈椎相隔,两侧与甲状腺两侧叶的后部和颈总动脉相毗邻。胸段最长,约18cm,上端接颈段下至食管裂孔处与腹段相连,它在上纵隔中,最初在气管后方偏左。随后,食管下行并沿胸主动脉的右前侧降入后纵隔;下端在至胸主动脉的前方向左斜行穿食管裂孔与腹段相接。腹段最短,长仅1~2cm,位于肝左叶后缘的食管沟内。食管全程有三个生理狭窄部: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个狭窄为穿经膈肌处。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滯留,也是食管癌好发部位。二、食管的组织结构食管具有消化管典型的四层结构,由黏膜、黏膜下膜、肌膜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二版)和外膜组成。食管空虚时,前后壁贴近,黏膜表面形成7~10条纵行皱襞,当食团通过时,肌膜松弛,皱襞平展。食管肌膜由外层纵行、骨层环行的肌纤维组成。肌膜上1/3为横纹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为横纹肌和平滑肌相混杂,食管起端处环行肌纤维较厚,可起到括约肌作用。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整个食管管壁较薄,仅0.3~0.6cm厚,容易穿孔。(一)黏膜层此层又分为上皮、固有膜及黏膜肌层。食管内层黏膜由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延伸至Z-线即转变为胃的单层柱状上皮。Z-线环绕成Z字形,标志着胃和食管黏膜的分界。在正常人,Z-线或磷状-柱状上皮相接于下食管括约肌(LES)水平(距食管和胃贲门解剖交界约2cm处)。(二)黏膜下层黏膜下层由胶原和弹性纤维组成,含有黏液腺分泌黏液,对食管起保护膜及润滑作用。(三)肌层食管肌层分内环肌层和外纵肌层两层。这种肌纤维的排列有利于食管蠕动收缩以及食管管腔内容物向胃传送。组成食管肌层的肌纤维有两种:①横纹肌纤维组成食管的近段1/3以及UES。虽然这部分食管由横纹肌组成,但对它的随意调节却是有限的(如吞咽开始时),大部分是自主控制的。②平滑肌纤维。接近食管远段,管壁的平滑肌纤维渐增多。远段1/3食管完全由平滑肌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完全由肠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上食管括约肌(UES):UES由环咽肌组成,环绕上段食管并附着于环状软骨。食管环行肌内层亦与UE$相延续。上食管2第一章食管的解剖和功能括约肌在防止食管内容物反流至口腔和喉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防止哽噎和误吸。下食管括约肌(LES):LES由平滑肌组成,常位于食管由胸腔进入腹腔的横膈水平。LES在胃与食管之间保持一个高压区,对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起主要作用。(四)外膜层为食管最外层的结缔组织鞘,其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及神经。食管咽部的外层由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能在食物通过引起食管扩张时伸展开。在腹部,食管通过膈肌后被腹膜包绕。三、食管的神经支配近段食管横纹肌的运动神经支配,起源于脑干迷走神经的运动神经。每条运动神经纤维直接终止于数条可激活的横纹肌纤维。远段食管平滑肌的自主神经支配通过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系统来完成。所有到达食管的副交感神经均来自迷走神经。肠神经支配:肠肌间神丛(Auerach神经丛)支配肌层的运动。这个神经网络位于食管环肌和纵肌层之间。食管的黏膜下神经丛分布稀少。四、食管的血液供应和淋巴管引流食管的血液供应和淋巴管引流可分为两段。上1/3段的血供来源于双侧甲状颈干分出的甲状腺下动脉。同样,静脉回流通过甲状腺下静脉。颈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到沿颈内静脉分布的淋巴结以及气管旁淋巴结。食管中段的血供来自胸主动脉的几个直接分支。静脉回流沿表面静脉丛到左侧的半奇静脉和右侧的奇静脉,两者再汇入上腔静脉。食管的淋巴引流到气管支气管和后纵隔淋巴结。食管下1/33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二版)段的血供来自胃左动脉的分支,后者起源于腹主动脉分出的腹腔动脉。食管下段的静脉为胃左静脉的属支,但与奇静脉系统有吻合支。胃左静脉回流到门静脉,后者通过肝循环进入下腔静脉。门静脉系统基本上无静脉瓣,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时,可导致向上分流,产生食管下段静脉曲张。食管下段的淋巴引流到伴随胃左血管的淋巴结和腹腔淋巴结。第二节食管的生理吞咽动作是指食团由舌背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舌背上的食团由于舌肌收缩贴靠硬腭,将食团经咽峡推向咽腔,此时软腭拾起,咽后壁向前,阻断口咽部和鼻咽部的交通,防止食团进入鼻咽部,舌骨被肌肉收缩而上提并带动喉向前上方移动,舌根被提向后上方,会厌下落,遮盖喉口,因而,当食团经过咽腔的一瞬间呼吸停止。食团进人咽和食管,由于肌肉由上向下依次收缩推动食团下行,最后通过贲门入胃。整个吞咽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舌、腭肌肉有意识地收缩压挤食团经咽峡入咽腔;第二阶段是食团由咽经食管入胃,完全是反射性活动。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进人胃。根据食团在吞咽时所经过的部位,可将吞咽动作分为下列三期。第一期:由口腔到咽。这是在来自大脑皮层的冲动影响下随意开始的。开始时舌尖上举及硬腭,然后主要由下颌舌骨肌的收缩,把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舌的运动对于这一期的吞咽动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这是通过一系列急速的反射动作而实现的。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结果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了鼻回通路;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封闭了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时停止;由于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就从咽4第一章食管的解剖和功能被挤人食管。这一期进行得极快,通常约需0.1。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这是由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而实现的。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又称蠕动,它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在食团的下端为一舒张波,上端为一收缩波,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前进(图1-1)。蠕动波图1-1食管蠕动的模式食管的蠕动是一种反射动作。这是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咽部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发出传入冲动,抵达延髓中枢,再向食管发出传出冲动而引起的。在食管和胃之间,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但用测压法可观察到,在食管与胃贲门连接处以上,有一段长4~6cm的高压区,其内压力一般比胃高0.67~1.33kPa(5~10mmHg),因此是正常情况下阻止胃内容物逆流人食管的屏障,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作用,通常将这一食管称为食管-胃括约肌。当食物经过食管时,刺激食管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5食管癌中西医防治(第二版)管-胃括约肌舒张,食物便能进入胃内。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泌素释放,则可加强该括约肌的收缩,这对于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可能具有一定作用。总之,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吞咽反射的传入神经包括来自软腭(第5、第9对脑神经)、咽后壁(第9对脑神经)、会厌(第10对脑神经)和食管(第10对脑神经)等处的脑神经的传人纤维。吞咽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内,支配舌、喉、咽部肌肉动作的传出神经在第5、第9、第12对脑神经中,支配食管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食管的主要作用是将食物运送到胃。它是一个肌性管道,长约25cm,两端有括约肌:即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LE$)。食管括约肌有助于保持吞咽过程中的食管排空,也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喉和口腔。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体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需3~4,糊状食物约5,固体食物较慢,需6~8,一般不超过15。第三节中医对食管的认识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为胃之系。《灵枢·肠胃篇》云:“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王清任则称食管为“胃管”,在《医林改错》中云:“喉之后名日咽,咽者口燕也,口燕饮食入胃,即胃管上口是也。”《医贯》谓:“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认为食管与胃相连,和胃关系密切,为胃气所主。在生理上具有柔、空的特点,柔即柔软,食管要得到津液的滋润,才能柔软,才能使事物正常通降。食管的功能主要是水谷食物传输作用。与胃的通降和脾的运化作用有6···试读结束···...

    2022-08-24

  • 《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姜红江|(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作者】姜红江【页数】345【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01【ISBN号】978-7-5180-8930-7【分类】关节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姜红江.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01.图书封面: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内容提要:本书提纲挈领,由点及面,系统介绍了骨关节疾病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发病原因,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等内容。本书编者参考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归纳总结,力求保持中西医结合的特点,体现继承性、科学性、权威性、时代性、简明性、实用性。本书即保持全书的系统性,又注重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深入的疾病、热点问题浓墨重彩。其内容丰富,文字简练,科学实用,操作性强,是一本值得参考的骨科书籍,可供基层医师和患者阅读。《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内容试读第一篇基础研究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进展干细胞是指存在于组织中数目很少的一些分化相对静止的细胞(retigcell)。这些细胞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潜能特点,即具有不对称性细胞分裂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1867年德国科学家Cohheim在研究创伤愈合时提出了骨髓中存在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l976年Friedetai等[以确凿的证据证实骨髓中除含有造血干细胞外,还含有集落形成的成纤维祖细胞或成纤维集落形成单位,这些细胞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而在体外适当条件的刺激下可以进入细胞周期,从而形成类似于骨或软骨碎片的细胞集落,这种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emarrowmeechymaltemcell,BMSC)。Friedetai等于l987年又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这些细胞扩增20~30代后仍保持其多项分化潜能,其连续传代培养或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而且可以保持正常的核型和端粒酶活性,但不能自发分化☒]。只有在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方向分化。基于这种强大的分化潜能及易于分离培养、遗传相对稳定的特性,使其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方面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骨伤科领域也显示出了其不同于传统治疗方式的优越性。现将BMSC在骨伤科的应用综述如下。一、骨组织工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之后移植到创伤部位,是一种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有学者[)在培养基内加入抗坏血酸后间充质干细胞排列紧密呈片状生长,将间充质干细胞片与去除矿物质的移植骨片结合植入受损部位,3周后形态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植入物的结构与正常骨膜相似,并向成骨、软骨分化。高强度多孔支架材料和间充质干细胞是骨组织工程的必备条件。学者们幻研究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带有涂层的多孔钛支架中的生长情况(多孔钛支架经快速成型技术制成,AlamarBlue法提示低原始细胞黏附率为40%),培养3天后钛支架被植入自体大鼠皮下,观察4周,组织学显示矿化胶原组织产生。BMSC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中,Borde等[]在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中应用BMP-7及BMSC复合多聚微球基质材料,发现BMP-7能诱导新骨长入,穿过移植物,使【丨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BMSC的成骨活性增强。Quarto等)用BMSC与羟基磷灰石构建组织工程骨植人骨缺损区,均能完全恢复肢体功能。朱文雄等[)采用第5代SD大鼠BMSC,经荧光标记后,调配制成的1×10/mL细胞浓度后与BMG共同培养6小时,然后植入SD大鼠双侧胫骨的实验性骨缺损中,术后8周胫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李海丰等[]取第3代BMSC,以无血清DMEM制成5×105/mL的细胞悬液符合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物修复12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8周时骨折端的间隙被类骨质充填,并出现大量外骨痂,16周时所有植入物都与桡骨干骨性愈合,并有新骨髓腔生成。结果表明,BMSC与载体结合植入体内后,直接增强了病变局部细胞介导的骨再生能力,能够快速修复大段骨缺损。王之允等用第2代BMSC符合异种松质骨载体移植于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缺损模型,术后16周缺损区骨皮质与骨端皮质连续,塑形尚可,肉眼无法分辨缺损区;24周胫骨塑形完全。以上结果表明,BMSC用于骨组织工程学治疗骨缺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沈兵等认为自体BMSC复合同种异体生物衍生骨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与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二、软骨组织工程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软骨缺损日益增多。自体软骨组织取材小,难以达到应有的细胞数量,在体外培养扩增细胞易发生“去分化”而失去原有的特征。同时由于关节软骨覆盖在骨组织表面,软骨的缺损多伴有骨缺损。对于骨软骨缺损,需要修复两种组织,因此间充质干细胞是修复骨软骨组织的较理想的细胞来源。Wakitai等门报告了用体外纯化培养的自体BMSC掺人I型胶原凝胶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的大片缺损,术后2周即形成透明软骨,24周缺损的关节软骨得以修复,但修复的软骨比正常的关节软骨薄,有些区域缺乏软骨蛋白多糖。Yoo等1]将BMSC分离、体外培养、扩增后导入修饰基因,然后将这些遗传修饰的细胞与软骨诱导因子一起注入损伤集中区域,发现这些细胞的靶细胞和生物活性因子到达受损的关节软骨处并逐渐使受损的关节软骨得到恢复。董启榕等1]抽取兔骨髓体外扩增后,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结合,植入兔关节缺损中,获得透明软骨样修复,修复软骨与周围组织连接良好,认为Ⅱ型胶原作为载体较I型胶原效果好。Wlh等1切对兔膝关节内侧半月板部分缺损模型进行修复的研究表明,复合有自体BMSC的I型胶原海绵较单纯I型胶原海绵和骨膜能更好地促进半月板的愈合,并形成组织学上与正常半月板相似的纤维软骨,但仍会出现关节的退行性变。BMSC是动物体内软骨组织损伤后的主要修复细胞,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不同。Nvo等1]比较不同干细胞对关节软骨缺损的移植修复效果,发现自体骨髓BMSC成功率为100%,而异体骨髓BMSC成功率仅为31%。三、软组织修复Badiava等1们抽取3例病程超过1年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骨髓,体外培养并纯化BMSC后回植创面。2周后伤口面积威少,血管的直皮和直皮厚度增加,最后所有患者创面愈2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合,真皮重建,组织学显示瘢痕形成减少。耿献辉等1)将SD大鼠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以生长状态良好的BMSC接种于制备好的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支架上,进行体外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结果体外培养的SD大鼠BMSC生长良好,传代扩增容易,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去细胞完全,BMSC在脱细胞真皮基质中生长良好,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闫国和等18]将人羊膜负载BMSC移植到小香猪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术后18~20天脱痂愈合。Ferrari等19将BMSC经静脉系统注入一侧腓肠肌损伤的动物体内,发现移植BMSC可以迁移至受损的腓肠肌组织中,修复受损伤的肌肉,而对正常的肌肉则无影响。四、肌腱修复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肌腱的损伤甚至缺损,传统的修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如供源不足、二次损伤、排异反应及修复效果不理想等。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肌腱的修复出现了新的转机。体外发现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复合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收缩,成纤维细胞改变形状和方向,这些改变和细胞增殖、蛋白合成、细胞外基质形成是一致的。鼠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1型胶原凝胶,体外培养后细胞重新排列方向,并且表达长梭形的形态。间充质干细胞数目越多的复合体显示更好地排列及长的梭形细胞核,是收缩的胶原纤维所产生的物理约束力而引起细胞核形态的改变[]。间充质干细胞胶原复合体移植于兔跟腱缺损处,所形成的肌腱检测分析显示生物力学提高、组织结构及肌腱的功能改善,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环境可以分化成肌腱细胞,再生出肌腱21]。Yavuzer等22用家兔自体BMSC复合纤维蛋白胶移植于兔跟腱横断损伤区,结果显示肌腱损伤后即给以腱内BMSC复合纤维蛋白胶治疗可促进肌腱愈合早期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修复。五、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椎间盘退变(iterverteraldicdegeeratio,IDD)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的治疗大都是保护生物学功能和缓解症状,而不能从病理生理上解除疾病的发病因素,因而常导致原位或邻近椎间盘疾病复发[]。自提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概念以来,利用其修复组织损害和促进功能恢复作用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引人关注的热点之一。Sakai等21用自体BMSC移植治疗有IDD的兔模型,分别注射至3个腰段的脊柱椎间盘,与未经过手术的IDD兔作对比,连续观察24周,通过X线平扫、T2相磁共振、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对基质相关的基因表达的检测得出结果:注射兔组相对非手术组,退化的椎间盘X线高度恢复91%,磁共振信号强度81%:相对假手术组分别为67%和60%。这些数据表明,在兔模型中BMSC可有效治疗退化的椎间盘,证明BMSC可能是治疗退化椎间盘的一种有效方案。Ho等[采用新西兰白鼠下腰段椎间盘的AP以诱导椎间盘变性,变性进展程度从1~7个月,并注人BMSC,结果早期组BMSC未明显表现出抵抗退化的作用,晚期组虽然椎间盘高度较低,但无明显退化表现,而且局部的黏多糖数量没有减少,说明BMSC有抵抗白鼠椎间盘晚期退变能力。Zhag等2用兔做实验,将BMSC注人退化的椎间盘后,能增加退化椎间盘蛋白聚糖的表达量,他们的数据支持同种异引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体BMSC移植后能存活,并能增加蛋白聚糖表达,支持BMSC移植有治疗IDD的潜力。Wag等2]对称猴L3~L4、L~L6椎间盘摘除术后,随机分组做陶瓷椎间盘、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及BMSC陶瓷混合融合3种替代治疗,3个月后应用X线、生化测试、组织学分析及组织形态学,分析其融合及更新状况。结果,BMSC陶瓷混合融合效果最好。Hiyama等[2]用通过髓核摘除术制作犬腰IDD模型,手术后4周将BMSC注入退化的椎间盘,随后12个月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组化及RT-PCR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注射了BMSC组犬有效的促进了退化椎间盘的再生,对BMSCFACS和RT-PCR分析表明,相对未注射前的BMSC,它们从基因水平表达FL,是具有免疫豁免特点的表型,表明BMSC移植具有维持椎间盘细胞免疫豁免,防止退化的作用。六、脊髓损伤的修复Cho等采用撞击造成大鼠脊髓T,节段损伤,1周后在损伤中心部位注入间充质干细胞,Bao-Beattie-Breaka(BBB)评分评价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发现植入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林建华等[]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对外伤性截瘫大鼠进行治疗,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细胞的表型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并促进神经结构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以上事实说明,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Deg等o采用改良Alle法制作恒河猴脊髓冲击损伤模型。再将经FGF预诱导和丹参酮诱导的第5~10代恒河猴BMSC于损伤2周后注入实验组猴的脊髓损伤区。结果治疗组动物双侧均恢复正常疼痛退缩反射,且恢复至Tarlov2~3级,表明诱导后BMSC移植促进了恒河猴脊髓损伤功能恢复。Vaquero等1]采用重物打击法制造严重脊髓损伤大鼠截瘫模型,3个月后仍无功能恢复迹象。此时,分别经原造模切口重新切开向创伤后脊髓空洞注入经双苯酰亚胺标记的BMSC,并以注入等量PBS作为对照组,移植后每天行为学测试,结果15天即显示明显和递增的运动恢复,直到移植6个月被处死时仍未进入平台期,BBB评分为(12.8士1.3)分。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在不同的实验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但其作用机制仍未明确。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随着干细胞工程的进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手段之一。刘长安等32]用液氮冷冻法造模,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髓芯减压组,B组为干细胞移植组。术后每组分别于2、4、6、8周各处死3只动物,做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2周时A组钻孔区出现少许炎症细胞,边缘出现较多成骨细胞并有骨组织形成,至8周时,钻孔区内形成骨髓组织,只在边缘形成骨小梁结构。2周时B组钻孔区有大量的成骨细胞,边缘有较多骨组织形成。8周时钻孔区内骨小梁成熟,小梁有骨髓组织填充。故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良好的修复作用。Yag等[3]研究表明,经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手段。Ada等[3把家兔分为4组:第1组只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第2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在距离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口大转子基底部2.5cm处钻直径为1.2mm小孔。第3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直接注入骨髓腔2mL生理盐水。第4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直接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处理前后进行血清学检测,并行组织苏木精染色等,以细胞周期和胸腺嘧啶摄取能力来分析股骨的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分别为72.7%、70.0%和66.7%。而第4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为0。第4组血清学检查几乎正常,组织染色等都比其他组少,吸收的胸腺嘧啶显著增加。因此得出结论,直接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股骨能阻止短期治疗高剂量类固醇诱导的股骨头坏死。C等[3]研究表明,克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于小鼠股骨头骨缺损区和皮下、肌肉和肾包膜等异位场所后都能直接形成骨。表明了在体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移植材料以提高骨修复和治疗骨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临床实际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Gagji等[36]研究了13例(18髋关节受损)第1、第2阶段(根据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中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引起1例(2髋)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1例(2髋)。患者按髋关节受损分两组,一组(对照组)予髓心减压术,另一组(骨髓移植组)做髓心减压术和植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果经24个月,在骨髓移植组患者疼痛显著减少,关节症状、Lequee指数(P=0.001)和WOMAC指数(P=0.013)都显著减少,而且5年后对照组8髋中有5髋恶化到了第3阶段。骨髓移植组10髋中只有1髋到了第3阶段,两组之间有着显著的生存差异。Kim等3]为1例31岁的男性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左侧在髓芯减压后立即行移植骨治疗,右侧在髓心减压4周后注射自体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1年内CT显示右侧坏死的股骨头修复改善,而左侧坏死股骨头在吸收了移植骨后继续恶化。Yamaaki等[38]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成骨,能有效防止股骨头坏死恶性发展。Ji等3]治疗87例(103髋部)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在患者股骨三孔髓芯减压后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钙骨基质。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哈里斯指数和放射学检查来评价疗效,结果表明,三孔髓心减压联合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钙骨基质可以修复受损组织、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八、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疾病治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疾病治疗技术,即AOT(autologuoteotheray)技术,是由美国肌肉、骨骼、脊髓和神经损伤领域的知名专家桑迪诺(Ceteo)博士发明的。美国ABC、CBS等电视台都曾对其技术进行专题访问报道。AOT技术就是通过释放患者自身干细胞的力量来达到治疗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骨不连、椎间盘突出以及由运动造成的肌腱、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等骨病的目的。AOT技术为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伤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AOT技术的适应证:①骨折延期愈合及不愈合;②骨坏死(如股骨头坏死期和Ⅱ期);③剥脱性骨软骨炎、软骨缺损;④老年骨性关节炎;⑤创伤性关节炎;⑥半月板损伤;⑦肌腱、韧带损伤;⑧椎间盘损伤。AOT技术的禁忌证:①身体健康较差,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器质性病变;②骨心【引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髓成骨能力较差不适宜自体干细胞移植;③有骨肿瘤和凝血功能障碍。AOT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①自体培养,安全可靠:干细胞来自自体骨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使用患者自体血小板裂解液,不使用任何外来的细胞培养生长因子。这就最大限度地保持干细胞处于体内状态,保持干细胞不产生变异;②程序规范,标准严格:实验室和临床程序正规完整,严格按照美国国际细胞医疗协会(ICMS)和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标准进行操作;③微创,痛苦很小:临床治疗创伤轻微,患者痛苦小,患者不需长期住院,不用陪护;④质量保证,无排异反应:具有严格的干细胞质量检测程序,包括染色体变异的核型检测。由于完全自体,无免疫排异和传染疾病等问题。AOT技术已经在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成功应用[。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桑迪诺博士曾3次到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洽谈技术合作;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09年6月由美国桑迪诺-舒尔茨医学中心引入AOT技术。2009年6月~12月,主要是实验室建设,组建专家团队和组织技术人员赴美国接受培训;2010年1月~5月,干细胞实验室试运行阶段,建立所有操作程序的标准SOP2010年6月,干细胞治疗中心正式开诊,治疗各类骨伤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由于BMSC,具有能够快速扩增和多向分化等特点,使其成为再生医学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工具。在骨伤科展示了光明的应用前景。随着对BMSC的深入研究,一些现在难以治愈的疾病,将来有可能采用新的方法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利用BMSC进行基因治疗骨、软骨缺损的研究才刚起步,技术手段还不完善,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载体的选择、特定分化因子或抗炎因子的选择与共同修饰的效果、基因转染的方式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1]裴雪涛.千细胞实验指南[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3[2]MANGIAA,NOISEUXN,KONGD,etal.MeechymaltemcellmodifiedwithAktrevetremodeligadretoreerformaceofifarctedheart[J].NatMed,2003,9(9):1195-1201.[3]OUYANGHW,CAOT,ZOUXH,etal.Meechymaltemcellheetrevitalizeovialedeegraft:imlicatioforreairoflarge-oeadtedodefect[J].Tralatatio,2006,82(2):170-174.[4]LOPEZ-HEREDIAMA,SOHIERJ,GAILLARDC,etal.Raidrototyedoroutitaiumcoatedwithcalciumhohateaacaffoldforoetiueegieerig[J].Biomaterial,2008,29(17):2608-2615.[5]BORDENM,ATTAWIAM,KHANY,etal.Tiue-egieeredoeformatioivivouigaoveliteredolymericmicro-herematrix[J].JBoeJoitSurgBr,2004,86(8):1200-1208.[6]QUARTOR,MASTROGIACOMOM,CANCEDDAR,etal.Reairoflargeoedefectyautologouhumaoemarrowtromalcell[J].NEglJMed,2001,344(5):385-386.···试读结束···...

    2022-08-24 整骨文登正骨医院 山东文登整骨

  • 《临床中西医诊疗学》陈秋欣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中西医诊疗学》【作者】陈秋欣编【页数】98【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11【ISBN号】978-7-5180-8708-2【分类】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陈秋欣编.临床中西医诊疗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11.图书封面:中西医诊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对临床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辩证诊治等多了统一阐述,中医特色鲜明,西医内容精炼,结合编者的临床感悟,从个别到一般,从理论到实践,从现象到本质,对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作用、时机、方案与思路等进行分析,尽量使中医、西医两种治疗方法都有体现,为选择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本书的编写突出了实用性,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重点,面向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者,是一本实用、简明、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临床中西医诊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章中医妇科第一节,概述一、中医妇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因妇女具有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必然会有经、带、胎、产、杂等特殊疾病的发生,故其临床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病、妊娠疾病、产后病、杂病等。(一)特色中医妇科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1)与西医妇科学的理论体系不同,解决临床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医妇科学是在中医内科学的基础上,根据妇女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医四诊及辨证论治为主要手段,以内服药物为主,兼顾中医外治法来诊治妇科疾病,故其具有内科性质但又有别于中医内科的临床学科。而西医妇科学就其性质及其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来看,其基本上属于外科性质的。(2)尽管中西医的基础理论及思维方式不同,但这两者的研究对象相同,故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科技与西医妇科学必然对中医妇科学产生影响,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3)现代中医妇科学的诊疗特色及诊治思路是借鉴西医妇科学的诊断方法,进行中西医病名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病及辨证论治来扩大中医妇科学的临床诊治范围和提高临床疗效。由于中医妇科学具有以上特点,这就逐渐形成了中医妇科学自身的优势。其最大的优势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重在一个“调”字。在治疗上,内外兼治,整体调节,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少,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和发展空间广阔。调经、助孕、安胎及疑难杂症是发挥中医妇科学特色和优势所在。如月经病:运用中药人工周期(月经期活血调经:经后期滋阴养血:经间期活血通经;经前期活血通经)的治疗。不孕症:不孕症病因繁多,治疗也比较困难,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特色。如中药调周序贯法用于女性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卵泡期重在滋补肝肾、养血调经促卵泡发育,排卵期加温阳活血之品以促排卵,黄体期以温补脾肾为主补黄体,经期则活血通经。对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外敷、静脉点滴等多途径给药:对于免疫性不孕采用滋阴降火补肾法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运用中医内外结合多途径给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抗感染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高,主要表现为剧烈痛经,影响其正常生活、工作,有时服止痛药都难以缓解,年轻患者还伴有不孕,高达40%,给其身心造成很大·1·》临床中西医诊疗学痛苦。治以活血破瘀、行气止痛为法,能明显缓解痛经症状,使部分患者受孕,并且不影响正常月经,复发率低,无西药副作用。(二)优势如何坚持中医妇科特色发挥优势,基本对策如下。(1)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对妇科的经、带、胎、产、杂病有所作为。中医的灵魂在学术,学术的基础在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发展中医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对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治疗有很好的临床疗效。首先是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中医药又有相对优势的病种,逐个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选用方药和调理防护等。在探讨总结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时,应将现成的研究成果和诸多疗法吸纳进去。病名、诊断和疗效标准都可借鉴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既符合临床实际,又体现辨病与辨证结合,创新和规范了中医的临床辨证。其次是要千方百计丰富中医的临床疗法,改变靠内服药为主的现状。既要继承总结前人已有的治疗方法,又要创造新的疗法,尤其要重视运用综合疗法,既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又易于被患者接受,扩大中医临床阵地。(2)选择优势病种,建设好专科专病。中西医学比较而言,优势主要体现在疗效更高、疗程更短、方法更简易、价格更低廉、毒副作用更小。如月经病、妊娠疾病(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剧吐)、带下病、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均为中医妇科的优势病种。其优势表现在全程或一个或多个环节上(临床疗效好、药物副作用小等),我们就是要针对这些具有优势的疾病,运用中医药为主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要建设中医妇科专科专病,形成中医专家群,专门诊疗技术、专门的协定处方或制剂,研制中药新药取得明显优于其他疗法的临床疗效。只有这样,中医妇科学的学术水平、临床疗效、社会认可度、市场选择度将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中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3)坚持“能中不西,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方针。针对优势病种尽可能地使用中医药治疗,提高中医治疗率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中医药在治疗月经病、防治自然流产方面已经取得满意的疗效。而现代研究表明补肾健脾中药(山药、党参、黄芪等)有调节妊娠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的作用。补肾药(菟丝子、仙灵脾等)具有激素样作用,这正是中医药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具有优势的物质基础。又如生殖道感染等的综合性治疗采用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中药内服、外敷、中药保留灌肠、TDP及微波治疗等,必要时结合西药)治疗急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等,也有良好的疗效,消除或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和改善生殖健康。再如输卵管性不孕已成为导致女性不孕的首要因素。由于导致输卵管不通或不全梗阻的感染、损伤、流产等致病因素多元化,使治疗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病原体多样化及长期不规范的用药,导致菌群失调,即使有些患者临床症状很轻微,甚至无症状但后果严重。这也常被患者和医师忽视,或错误评估,一味诱发排卵,实则收效甚微。临床实践证明,明确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对策,个性化的方案收效甚佳。对于输卵管因感染所致,多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如腹部外敷、中药保留灌肠、TDP照灯、妇科微波、口服中药和静滴中药针剂:对于壶腹部及伞端粘连积液,可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于宫角部或峡部梗阻,可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术后辅以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等,提高临床疗效。…2第一章中医妇科总之,中医妇科学是一门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学科,它是按照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路来诊治经、带、胎、产、杂病,其中月经病、盆腔炎性疾病、不孕症、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中医的优势病种,临床疗效显著。由于中医妇科学具有内科性质,所以在妇科手术及运用现代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能更好地为广大妇女的健康服务,尤其是生殖健康方面,我们在继续发挥中医特色及优势的同时必须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方针,以人为本,尽一切所能提高临床疗效。以上是本人对中医妇科学特色和优势的粗浅认识。二、中医妇科学的研究思路中医妇科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验研究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许多研究成果。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使中医妇科的理论宝库更加充实和丰富。然而在中医妇科学领域内尚有许多亟须研究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一)理论研究中医妇科文献浩如烟海,需要对古今中外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形成文献数据库,达到资源共享。由专业学会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对中医妇科的病名、症候、名词术语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严格的界定。如脏腑、经络的内涵,尤其是冲、任、督、带等奇经的实质、血海的含义、肾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的相关性等。中医病因学说重视情志因素、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对其致病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应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中医重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但诊断与鉴别诊断也很重要,辨证还需与辨病结合,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应建立统一的诊断、辨证与疗效标准,采取随机分组、盲法对照等原则,进行严格、规范的临床研究,对临床疗效做出科学与客观的评价。对名中医的临证经验,应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其诊疗与用药规律,并做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对病与证的关系、症候的实质等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法,结合现代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讨,将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技术上取得突破。近40年来,对肾虚、血瘀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在治疗崩漏,闭经、痛经、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某些机制尚未清楚,仍需研究和探索。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与生命的病症,中医将如何解释其机制及进行有效的防治,都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三)方药研究中药全部取自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近来世界各国均有“回归自然”的倾向,故天然药物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药的研究也日渐广泛。中药品种繁多,成分复杂,其功效也非单一。通过临床与实验的研究,许多中药已被发现有新的效用,因而扩展了应用的范围。中药复方的研究是方药研究的重点。临床上中药的应用多数采用复方的形式,中药方剂的历史悠久,仲景的经方、后世的时方以及现代的验方各有其特色与效用。中药复方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作用机制也常常是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要在中·3·◆临床中西医诊疗学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探索方剂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其剂量的配比,采取多中心、规范化的临床验证,或通过病理与症候模型的复制,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单味中药以及中药有效部位与成分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妇科领域,抗生育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如天花粉不仅可以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天花粉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生育的作用,临床上已应用于终止妊娠,并可用于异位妊娠的杀胚治疗。芫花、甘遂除有逐水利湿之功效,其提取物也有抗生育作用,芫花萜已用于引产。此外,葛根、茜草、莪术、紫草等中药的提取物已被发现对实验动物有抗生育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又如黄精既有滋养强壮之效,也具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益母草、蒲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也能促进子宫收缩,对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子宫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提取和研究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开拓应用,是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方向。中药给药途径及其剂型的研究在近几年也有较大的发展。许多古方和名医的验方、秘方已经贡献给全社会,研制成各种剂型的中成药,其药理作用也通过实验和临床的验证被逐步阐明。中药的剂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膏、丹、丸、散,而是根据治法的需要和方药的功效制成各种剂型,如胶囊、颗粒冲剂、浓缩口服液、喷雾剂、注射剂、栓剂、泡腾剂、凝胶剂、灌肠液等等,给药途径多样化,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也便于对危急重症的救治。中药提取工艺与中药剂型的研究尚需继续深入进行。(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继承老一辈中医妇科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建立团结协作、具有开拓精神、年富力强、学历、学缘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培养精通中医妇科理论并掌握现代研究手段与管理方法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临床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诊疗技术上有所突破。增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瞄准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力争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一、外阴炎外阴炎是指外阴皮肤或黏膜发生炎症变化,如肿胀、充血、糜烂或灼热、疼痛等病症的统称,包括非特异性外阴炎、特异性外阴炎、接触性外阴炎等。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阴痒、阴疮、阴痈等范畴。《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云“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三虫九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虫动作,食于阴,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乃痛。”又云:“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为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论述阴疮的症候及病机云:“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阴蚀几近,皆由心神烦郁,胃气虚弱,致气血留滞。”明代张三锡在《医学准绳六要》中主张“阴中痒,亦是肝家湿热,泻肝汤妙”,同时又指出“瘦人燥痒属阴虚”。《景·4第一章中医妇科岳全书·妇人规》总结:“妇人阴中生疮,多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纵情敷药,中于热毒。”(一)病因病机发病机制有虚实两端,实证多由摄生不洁,湿毒内侵,或嗜食肥甘厚味酒酪辛热之品,湿热之邪稽留于肝经,或肝木侮脾土,脾虚生湿,肝经郁热夹脾湿下注于外阴:虚证多由病久耗伤精血,阴血不足,阴户失养,化燥生风所致。西医学认为外阴炎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两种。特异性如念珠菌、滴虫感染为主;非特异性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感染等。临床以非特异性感染多见。此外,外阴炎还可继发于其他局部及全身疾病,如宫颈炎、宫颈癌、阴道炎等病症的分泌物刺激,或经血、恶露过多过久刺激,或糖尿病患者尿糖的理化性物质刺激,或医源性药物过度刺激作用,或外阴局部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都可导致外阴炎。(二)诊断1.病史可有皮肤破损史。或有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病史,或有糖尿病病史。2.临床表现(1)急性炎症外阴灼热瘙痒、疼痛、外阴有糜烂、溃疡时,则有脓性分泌物,或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并伴尿痛、性交痛等症。(2)慢性炎症外阴瘙痒不适,可伴尿痛、性交痛等。3.检查(1)妇科检查:急性炎症可见外阴、大小阴唇、阴蒂肿胀充血,严重时可有糜烂、溃疡、湿疹等。慢性炎症可见外阴皮肤增厚、粗糙、皲裂。(2)辅助检查:外阴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有细菌、假丝酵母菌、滴虫等病原体生长。(三)鉴别诊断贝赫切特病(旧称白塞病)即眼一口一生殖器综合征,外阴溃疡可发生于大小阴唇、子宫颈、阴道,并可见于阴股皱襞、肛门、会阴等部位,常伴有口腔黏膜溃疡、眼炎,病程缓慢,时间长,反复发作。与外阴炎仅发生于外阴皮肤、黏膜者不同。(四)辨证施治主要病因为湿热下注或浸渍外阴,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根据“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施治。并应查找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1.湿热下注证[临床症候]外阴肿胀瘙痒,灼热疼痛,充血或糜烂、溃疡,局部分泌物增多,带下色黄质稠,有秽臭,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苔黄腻,脉弦数。[辨证依据](1)素体肝郁脾虚。(2)外阴瘙痒,灼热疼痛,红肿或溃疡,小便黄,大便秘。(3)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肝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方见带下过多)。5》临床中西医诊疗学2.湿毒浸渍证[临床症候]外阴疼痛、肿胀、充血、溃疡,分泌物多,色黄呈脓水,小便黄,大便秘,或带多色黄,舌红,苔黄糙,脉数。[辨证依据](1)有皮肤破损史。(2)外阴疼痛、红肿、溃疡,渗流脓水,小便黄,大便秘等。(3)舌红,苔黄糙,脉数。[治则]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方见带下过多)加土茯苓、蚤休、薏苡仁、草薛。3.阴虚血燥证[临床症候]阴部皮肤粗糙、增厚,瘙痒或疼痛不适,伴头晕耳鸣,双目干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无力。[辨证依据](1)素体肝肾阴虚。(2)阴部皮肤粗糙、增厚,瘙痒或疼痛不适。(3)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无力。[治则]滋阴清热,养血润燥。[方药]四物汤(方见妊娠大便难)合杞菊地黄汤(方见月经先后无定期)加鸡血藤、制首乌、桑葚子、白蒺藜。(五)其他疗法(外治)(1)石膏、寒水石、野菊花,水煎外洗,每日1~2次。(2)荆芥穗、蛇床子各30g,水煎坐浴,每日1~2次。(3)锡类散或青黛散外涂外阴局部溃疡处,每日1~3次。(4)黄檗末30g,鸡蛋清适量,调匀后涂擦患处。(5)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外阴,擦干后涂以磺胺软膏或抗生素软膏如金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形成慢性皮炎时用丙酸倍氯美松乳膏外涂,每日1~2次。急性外阴炎可用紫外线、超短波、微波治疗:亚急性、慢性外阴炎可用超短波、微波、红外线治疗。(六)预防与调护(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引起皮肤破损。(2)衣着宜松软舒适,尤其是经期、产后,宜穿棉质内裤,不宜使用紧身、化纤内衣。(3)注意卫生用具与内裤的消毒。(4)念珠菌或滴虫性外阴炎,夫妇双方应同时治疗,避免交叉感染。二、前庭大腺炎本病属于中医“阴肿”“阴疮”的范畴。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篇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阴疮。6···试读结束···...

    2022-08-24 epub 图书app epub书籍

  • 中西医临床操作指导》唐靖一,王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临床操作指导》【作者】唐靖一,王珏主编【页数】155【出版社】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12【ISBN号】978-7-5428-6482-6【分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参考文献】唐靖一,王珏主编.中西医临床操作指导.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12.图书封面:中西医临床操作指导》内容提要:市场上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但缺乏本书这样的编排方式。本书第一部分为操作流程,第二部分为评分标准。这样的编排方式既有利于使用着快速掌握,也有利于评判者准确打分,两者均简明扼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022-07-27 epub电子书官网 epub 图书

  • 《肾脏病中西医诊治》王耀献,高菁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肾脏病中西医诊治》【作者】王耀献,高菁主编【页数】386【出版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3【ISBN号】978-7-5381-9009-0【价格】68.00【分类】肾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王耀献,高菁主编.肾脏病中西医诊治.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3.图书封面:中西医诊治》内容提要:本书汇集著名中医学家有关“水肿”、“淋证”、“关格”、“隆闭”方面的论述,运用中医理论对病证特点来论述病因病机、辨证分析、中药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补泻的经验,彰显传统中医理论对肾脏病防治的独到心得。介绍了现代西医的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用中医理论来探讨其中医的病因病机、疾病的证候特点、辨证施治及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用中医理论或中药药理来讨论治疗现代西医肾脏疾病的经验。《肾脏病中西医诊治》内容试读第一章总论生厘病理心尚守长测:闭谷合高门。厚神面行总·4·肾脏病中西医诊治存,神藏或中而俞府足。2.膀胱经膀胱经穴位共63个,古人编诸经穴歌:足太阳,六十三穴。晴明、攒竹诣曲差,五处之乡,承光、通天见络郗,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柱低,风门开兮肺俞当。厥阴、心膈之俞,肝、胆、脾、胃之藏。三焦肾兮大肠、小肠,膀胱俞兮中膂,白环。自从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嘹在腰,四空以相将。会阳居尻尾之侧,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兮,二椎之旁。三椎魄户,四承扶、浮郗与委阳,殷门、委中而合阳。承筋、承山到飞扬、跗阳。昆仑至仆参、甲脉,金门探京骨之场,束骨、通谷,抵至阴小趾之旁。二、中医对肾生理的认识中医把肾的生理功能简称为肾气,即肾精化生之气。肾精是指肾中所藏有的精华物质。各种精华物质产生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由于西医对肾脏内分泌的研究,才逐步认识到中医对肾脏功能认识的正确性。与现代医学相类似的部分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肾主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中说:“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歧伯对日: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附肿。附肿者,聚水二生病也。”这里所说水脏、主津液、主水,即包括了肾脏的排泌功能和水的代谢功能。古人对肾脏主水、主津液的认识涵义很深,如清·俞昌《医门法律》中说:“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肺脾胃为三纲矣。”说明水的排与不排,主要靠肾中主水的阴阳控制和调节。因为阳主开,所以现在临床常用的助阳利水、通阳利水等治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而设立的。金西终膏容,一塔啊不可十(二)肾藏精华1.生殖之精《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外。”此精与肾的关系,现代医学尚不清楚。·2.五脏六腑之精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段经文除了说明肾有主水的功能以外,还有藏精的功能,这个精绝不是指生殖之精,而是指肾脏本身藏有的精华物质,也就是起着“元阴元阳”作用的各种物质。此精涵义既广又深,它与现代医学家在研究肾脏中所发现的肾脏中的内分泌物质相似。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近代中医界多认为:“气是功能”,“肾阴与肾阳依附为用,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这些论述类似肾脏中的“缓激肽酶”、“前列腺素(A2、E2)”(肾阴作用)与“肾素”(肾阳作用)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升血压作用,常常又要依赖缓激肽酶、前列腺素系统的降压作用来调节;相反缓激肽酶、前列腺素系统的降压作用又要肾素血管紧张总论第一章中医“肾”的生理病理·5·素醛固酮系统的升压作用来调节,这样才使血压处于不高不低的类似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若失掉降压系统,则可能出现血压过高,若没有升压系统,则出现血压过低的类似阴阳离决的危险状态。(三)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肾主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肾之合骨也”。可知古人把肾与骨的关系看得特别密切,现代医学发现肾脏中分泌的1-羟化酶,对1,25一二羟胆骨化醇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与肾主骨很相似。当肾功能衰竭时,磷排出减少,抵抗了1-羟化酶的生成,进而1,25-二羟胆骨化醇的形成缺少,钙的吸收受到影响,从而会发生骨质疏松的肾性骨病。这也是肾衰则不能主骨的一个证明。(四)肾藏骨髓之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肾藏骨髓之气。”《素问·逆调论》中说:“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肾主宰骨髓的造血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肾生骨髓,髓生肝。”这里所说的髓生肝,是指骨髓生肝血,因为肝为血脏,肝藏血,是水生木之理。现在发现肾脏内确实藏有决定红细胞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酶”,该酶作用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在肝脏产生),使其变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知该酶决定“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形成,从而主宰着红细胞的生成;肾脏内还分泌一种“抑红细胞生成因子”,以防止红细胞生成过多而成为高红细胞血症。在这两种物质的相互协调下,使体内的红细胞保持在不太高、也不太低的状态。现代医学研究的发现也有利地说明肾中的骨髓之气,即是元阴、元阳之气的一种,在阴阳之气的相互依附和抑制下,主宰着骨髓的生血功能,使之处于不高不低的“阴平阳秘”状态。三、中医对肾脏病理方面的记载与肾脏生理病理有关的疾病很多,下面仅举部分说明。1.肾惫《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也。”意思是,当肾脏损害严重时,腰部就不能转动。确实很多肾脏疾病在后期有转摇不能的症状。2.水肿《素问·水热穴论》中说,肾“主水…,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从其类也”。水肿是肾脏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3.肾风《素问·风论》中说:“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怡。”《素问·奇病论》中说:“帝日:有病庞然如有水之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肾风是古人用病因病位命名的一种疾病,即病因是风邪,病位在肾脏,主要症状是浮肿,本病很似肾炎,尽管其论述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但主要的病位和症状已经具备。4.风水《素问·水热穴论》中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附肿,本之于肾,名为风水。”很似急性肾炎的表现。5.肾热《素问·刺热论》中说:“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6·肾脏病中西医诊治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很似急性肾盂肾炎的表现。6.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清厥意不乐。”这段经文,泛指了各种肾脏疾病后期可能出现的症状。7,肾大《灵枢·本脏》篇中说:“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感以邪。”现在所知多囊肾、肾囊肿等,其临床表现确实如此。8.骨痛《灵枢·五邪》篇中说:“邪在肾,则病骨痛。”慢性肾衰时的肾性骨病,由于严重缺钙,可以出现骨痛。的餐主潮7的安门皆智泡经标中买及的产5通智国顺卡京”返中《年假经叫球》“得瑞:小3问深学先强测去清数主的道到状珍的,半通背来海的程母学树的装奥福种途用灾你。际明流人领,重及现其冰最洁得建利销关,关女得,…木千”沿沙中年效光可以1地方果售,爽同风话开金,5风段“:中女网·为的绿业测安流得黄动W的应园甲大专风湖,传,人新内风出置行迷黄连顺不:放中素汽设,本酒的武就里肉床工想实专性下假5源年风7立是源接烟领题对长,机华字试的每地···试读结束···...

    2022-07-27

  • 《实用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学 上 第2版》张建华,郭锦荣,周玉芝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学上第2版》【作者】张建华,郭锦荣,周玉芝主编【页数】381【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4618-3【价格】205.00(2册)【分类】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张建华,郭锦荣,周玉芝主编.实用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学上第2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学上第2版》内容提要:《实用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学上第2版》内容试读实用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学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中医常见病症第一节感冒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病因病机】感冒的发生,为外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所致。外感六淫,以风邪为主,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夹时气而伤人,如春季之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梅雨季节之湿,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居多。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风邪或时邪病毒,乘人体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卫表失和,肺气失宣,导致感冒诸症。总之,病因为风邪或时邪病毒,病位在肺卫,主要病机是外邪袭表,伤及肺系,肺卫功能失调。【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1)常以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咳嗽,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为主症。(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病程为3~7d。(3)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2.鉴别要点(1)鼻渊:有鼻塞流涕,多腥臭而浊,一般无恶寒发热,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2)热痹:有发热、恶寒、肢体关节疼痛,但关节局部红肿焮痛,病程较长,病势较重。(3)乳蛾:有发热、恶寒、咽痛等症,见咽部两侧红肿胀大,常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4)麻疹:麻疹初起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与感冒相似,但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周水肿、多泪、口腔黏膜出疹等。【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伤风与时行感冒①伤风:冬春气候多变时发病率高,一般呈散发性,病情多轻,多不传变。②时行感冒:季节不限,有传染性,易广泛流行,病情多重,全身症状显著,可发生传变(2)辨时令:感冒风邪,除风寒、风热外,还有与四时之气杂感为病者,如暑邪为患者,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为表现:湿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重痛、胸闷脘痞、舌苔白腻为特征。(3)辨寒热:注意恶寒发热孰轻孰重,口渴、咽痛之有无,以及舌苔、脉象的辨析。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颈背强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头痛口渴,咽喉红肿疼痛:舌尖实用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学红,苔薄黄,脉浮数。(4)辨虚实: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另外,有素体虚弱、感受外邪者,为体虚感冒,此属虚实夹杂之证。2.分证论治本病的治疗总则为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证。(1)风寒感冒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6g,川芎6g,枳壳6g,茯苓10g,桔梗6g,甘草3g,薄荷6g。(2)风热感冒主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边尖红,脉象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15g,连翘15g,豆豉10g,牛蒡子10g,薄荷6g,荆芥穗10g,桔梗6g,甘草6g,竹叶10g,鲜芦根30g。(3)暑湿感冒主证:身热,微恶寒,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3实用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学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3g,水煎,顿服,连服3d:夏月暑湿当令,可用藿香、佩兰各5g,薄荷2g,煎汤以代茶饮:时行感冒流行期间,可用贯众15g,板蓝根30g,煎服:或贯众9~15g,泡水代茶饮,连用2~3d。第二节咳嗽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咳嗽是由六淫外邪袭肺或脏腑功能失调,肺气不清,失于宣降所成,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临床上一般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表现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风邪常夹寒、夹热、夹燥为病,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肺脏自病,气阴亏虚,则肺失所主:他脏有病及肺,如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逆犯肺:饮食不节,脾胃内伤,痰浊内生,上干于肺等,发为咳嗽。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所致。但两者互为因果,外感咳嗽久病失治,从实转虚,逐渐转为内伤咳嗽,而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咳逆有声,或伴有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证。内伤咳嗽,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症状。(3)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啰音。(4)急性期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5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5)肺部X线摄片检查,肺纹理正常或增多增粗。2.鉴别要点()肺痨:咳嗽,常同时出现咯血、胸痛、潮热、消瘦等症,结合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痰菌涂片、细菌培养以及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2)肺胀:气喘,胸中胀闷之症状突出,有桶状胸,唇指发绀等症,病程长,是久咳等多种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3)哮病:以发作性哮鸣、气喘为特征,一般先哮、喘而后咳嗽,缓解后可无症状,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4)喘病: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久咳及其他慢性肺系病证均可发展为喘病,每遇外感及劳累而发。(⑤)肺痈:以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发病多急,X线摄片,支气管碘油造影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可作出鉴别。【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别外感与内伤①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较轻,常伴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②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常反复发作,病程长,病情较重,多伴见其他脏腑病证,属于邪实正虚。(2)辨咳嗽的特征①发作时间:咳嗽发于白昼,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较剧,持续难已,短气乏力者,多为6···试读结束···...

    2022-07-27 诊断学科学出版社 诊断学教材pdf

  • 《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作者】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页数】295【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06【ISBN号】7-5416-9851-4【价格】29.00【分类】慢性病-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06.《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内容提要:全书分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阐述了中医肾脏病的概念、源流、分类、病因病机、常见证候、治疗原则与方法、常用方剂、常用中药、常用治疗方法以及护理与调摄等。各论包括16个临床常见肾脏病病种,每一病种均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标准、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饮食调护、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详尽阐述。《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内容试读总论总论第一节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是中医学肾之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学说的构建至今对我们研究肾之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多年来,现代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进行了广泛而又深人地探讨,传统中医肾之藏象学说内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一、中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的认识先天是指人或动物的胚胎时期;本,《说文解字》曰“木下曰本。”有根本,本源之意。肾为先天之本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是指肾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殖机能发育及成熟,并调控着人之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肾为先天之本构建于肾藏精的理论之上。所谓肾藏精,即肾具有封藏、贮存精气的作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字最早见于简帛篆书,本义为“经挑选之上等之米”,引申为细微、至纯、精华之物。古人通过对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悟,提出“精”是弥漫充斥于宇宙天地间的极细极微的精华物质,为精粹之气,或气聚而成的精微物质,可化而生物,如《吕氏春秋·下贤》所言“精充天地而不竭,神复宇宙而无望,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精”为宇宙万物构成本源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1·00。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学中,便有了中医理论中的人体之“精”。[1]肾所藏之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大方面。其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生命的原始物质,故又名之曰“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指五脏六腑之精,它源于后天水谷精微,具有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即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中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相互为用。肾为先天之本,是强调肾精在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促进人体生殖机能发育和成熟。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等多种生理功能。人出生之后,肾精渐充,各脏腑组织随之生长壮大;至青春期,肾精充盛,天癸随至,性腺随之发育成熟,而见子遗精,女子月经按时而至,性机能成熟,生殖能力旺盛;人至老年,肾精渐亏,天癸渐少,性机能与生殖能力渐减。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其二,调控人生、长、壮、老之生命全过程。肾精是肾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将经过由弱到强,又由盛至衰的生理性变化,从而表现出人体不同的形体和生理状态的改变,呈现出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八八,则齿发去。”可见,肾中精气充盛,则生长发育正常,齿坚发泽,骨壮有力,脏腑功能正常:若精气·2总论亏虚,则生长发育迟缓,五软五迟,或齿脱发落,过早衰老,脏腑功能减退等。其三,肾藏精在生理活动层面还表现为:肾精生髓,髓充于骨,濡养支持骨骼;髓聚于脑,形成髓海(元神之府),主持人体的情智、意识、思维等神识活动;精生髓化血,血布全身而濡养四肢百骸;肾主纳气:肾对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为摄纳清气,维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肾主津液,肾精所化之肾气,其蒸腾汽化作用对津液代谢具有主持和调控作用;肾藏精而起亟,随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内外变化抵御外邪,防止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孙思邈亦云:“精少则病,精尽则死。”青壮之人,肾精充盈,真气充足,故体健少病;少年或老人,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故体弱多病。二、现代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科学内涵的探究:现代医学近年来对“肾为先天之本”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人地探究,这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细胞具有肾精的属性现代研究提出,肾所藏之精可相应于胚胎干细胞以及其他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成体干细胞。干细胞具有精的属性,是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形成各组织器官,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承载了生命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可以生长发育成新的个体,相当于中医学所说的先天生殖之精[2]。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血液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等,广泛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五脏六腑的脏腑之精,濡养维持全身各个器官[3]。干细胞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当出现损伤或刺激的情况下,在多种内·3…人06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及自身的某些调控因子影响下被唤醒(激活),在调控作用下完成自我修复和相应的增殖分化。这与中医所说精平时“主蛰”于肾,藏而不泻,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如损伤或刺激)时,肾便发挥“藏精而起亟”的作用相一致,变化发生时,蛰藏之精起而应激,调控机体相应的生理病理活动[4]。中医所说“肾藏精,生髓、化血”,“精成而脑髓生”,现代研究发现从间充质干细胞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诠释其含义。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于中胚层,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结缔组织及器官间质中,首先在骨髓中被发现,且含量最丰富,能参与、诱导调节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基质的发育,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成骨、软骨、肌肉、肌腱、脂肪等组织,也可分化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循环中的MSC进入大脑,可能积极参与中枢神经组织的更新。当预先移植GFP(绿色荧光蛋白)+MSC的鼠发生中脑动脉闭塞时,供体来源的细胞3d内即出现在缺血损伤的组织中,损伤后7~14d,在缺血区发现有骨髓源性细胞[5]。2.肾脏合成促红素与肾藏精,生血《吕仙堂类辩》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即是说肾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近代医学对肾脏内分泌功能研究的重视,肾藏精生血的理论也逐渐被认可和理解。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主要由肾脏合成能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性激素,它可以使骨髓制造红细胞的速度加快,促进干细胞分化成原红细胞,加速幼红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网织细胞的成熟和释放及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对于许多慢性肾衰竭的病人,因其肾精亏耗,化血乏源,故多出现慢性贫血的表现,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贫血与促红素的缺乏直接相关,由此可知,肾藏精生血是有明确的物质基础的[6].3.肾脏合成活性维生素D与肾主骨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滋养骨骼,促·4总论其生长发育。《素问·解精微论篇》:“髓者,骨之充也。”;《素问·痿论篇》中说:“肾主身之骨髓”;可见,骨骼的生长、发育及修复有赖肾中精气的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骼健壮结实,肾精耗损,“精伤则骨酸痿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肾脏分泌的1α-羟化酶与骨的代谢有重要关系。维生素D能促进肾小管和小肠粘膜对钙离子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抗佝偻病,但必须经过肝细胞内的羟化酶羟化形成25-(0H)-D3,再经肾小管细胞内1α-羟化酶作用,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后才能较大发挥调节钙磷的作用。而1-羟化酶只在肾脏中存在,故当其合成减少时,具有生物活性的1,25-(0H)2-D3合成受阻,诱发骨营养不良性疾病。由此可知,肾藏精与骨的生长代谢密切相关[7]。4.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肾藏精,主生殖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能藏泄精气,控制人体的生殖繁衍,当肾中所藏生殖之精充盈到一定程度,人体便具有了相应的生殖繁衍后代的能力,目前研究证实,肾主生殖的物质基础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密切相关,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涉及蛋白组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在对由肾脏调节生成的活性1,25-(OH)2-D3研究中发现,卵巢及睾丸处有可与之结合的受体,当活性维生素D3与之结合时,可调节CYPI9(雌激素生物合成的表达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对人体的生殖机能产生影响[8]。此外有研究证实,某些从补肾生精角度出发的汤药,确实能有效提高精子的数量和质量,还能明显提高体内促卵泡激素、睾酮、促黄体激素的水平。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肾为先天之本”研究的深入,传统中医肾之藏象理论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医学的研究所证实;同时,中医藏象理论也为丰富现代医学对肾脏的认识提供了研究思路。参考文献:[1]师双斌.“肾藏精”藏象基础理论核心概念诠释[D].辽·5000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43-51.[2]张进,徐志伟,陈群,等.干细胞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先天之精学说[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89-192.[3]邓洪新,王拥军,李佳,等.“肾藏精”与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及NEI网络动态平衡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267-2269[4]沈自尹.“肾”研究成果对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报,2010-1-5(1)[5]王键,胡建鹏,何玲,等.“肾藏精”研究评述[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2009,28(2):2.[6]张亚琴.“肾主骨生髓”与肾脏的内分泌功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11-12[7]吕仁和.“肾”与“肾脏的内分泌”关系的探讨[C].北京中医药学会2001~200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学会,2002:22-30.[8]陈云志,秦忠,王瑶瑶,等.试论维生素D为“肾藏精”理论的物质基础[J].环球中医药,2010,3(6):447-8。第二节中医“肾”与西医的“肾”肾脏是身体重要的脏器,但中西医对其认识颇为不同。西医认为它有生成尿液,清除体内有害物质,调节水、电解质,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能分泌肾素、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多种激素,还是机体部分内分泌激素的分解场所。肾脏是一对很像蚕豆形的内脏,它在腹后腔的脊柱两旁,前面有腹腔内的肠管,后面有强壮的腰部肌肉。成人男性,正常每个肾脏重约120-170g,大小约11×6×2.5厘米,约相当本人握起的拳·6…···试读结束···...

    2022-07-27 王晓春书籍 博士王晓华简介

  • 《实用中西医消化病诊疗学》毛宇湘,白海燕,陈泽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西医消化病诊疗学》【作者】毛宇湘,白海燕,陈泽主编【页数】338【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ISBN号】978-7-5189-3856-8【价格】115.00【分类】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毛宇湘,白海燕,陈泽主编.实用中西医消化病诊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图书目录:中西医消化病诊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分为两篇共十一章,对消化系统常见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一篇为总论,简要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消化系统生理、中医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消化病常用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消化病常见中医治法的经验传承及应用与胃肠病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第二篇为各论,是本书的重点,详尽阐述了常见消化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2022-07-27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

  • 《老年骨伤疾病中西医诊疗精要》朱敏,贾晋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老年骨伤疾病中西医诊疗精要》【作者】朱敏,贾晋辉主编【页数】242【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478-4818-0【价格】68.00【分类】老年病-骨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朱敏,贾晋辉主编.老年骨伤疾病中西医诊疗精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中西医诊疗精要》内容提要:老年骨伤疾病在临床处理上较为棘手,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中医学的整体观、四诊等有利于综合判断老年人复杂病情,此外中医骨伤学的手法、手术及内外药物疗法等特色明显,在老年骨伤临床实践中可以充分施用或者作为辅助提高临床疗效。全书稿共分9个章节,分别从老年骨伤疾病临床特点、中医学辨治方法、老年骨病中西医诊疗思维及经验、中西医结合常用诊疗技术、临床手术评价及选择、营养管理、老年骨伤患者心理等进行论述。全书内容精要,紧密结合临床,体现了出了较好的实用性。《老年骨伤疾病中西医诊疗精要》内容试读第一章老年骨伤疾病临床特点第一节发病特点老年骨伤疾病类型主要包括创伤(包括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多种腰腿痛(包括椎间盘源性腰腿痛、腰椎退变性腰腿痛)、退变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及相关骨关节伤病、四肢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包括手及腕部腱鞘炎、肩周炎)等,以及少量的骨与关节感染、骨与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疾病、骨与关节结核等。通观这些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疼痛、进行性消耗、消瘦、贫血、精神和神经系统异常、易诱发或加重基础疾病的发作、多脏器功能的损害以及治疗过程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等。一般来说,老年骨伤疾病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1.抗病功能差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储备差,受到伤病打击后,神经一内分泌功能不同程度失调,对疼痛不能耐受,机体代谢紊乱,特别是卧床后,摄入减少,消耗较大,免疫力下降,易导致旧病复发或新的感染,如老慢支复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2.病情发展快老年患者一般存在多种内、外科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后遗症、贫血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消化道炎症、胆石症、尿路结石、痛风等,突如其来的较大损伤易导致损伤急症,如休克、应激性溃疡、创伤性湿肺,由此导致一系列脏器功能失调,加速基础疾病的发展,如不及时救治,疾病进展迅速,有迅速致死的可能性。3.多合并神经、精神疾病骨伤科多种疾病具有强烈或长期致痛性,有时还长期强迫体位,加上多种治疗措施的致痛性、不适性,患者需要长时间忍耐疼痛、失眠、病房环境嘈杂,如再加上心理得不到疏导,精神易长时间处于急躁、紧张、焦虑状态,特别是老年患者更为耗神耗脑,易出现躁狂型精神障碍,或谵妄、幻视、幻听、安想以及老年阿尔茨海默症等症状。急诊手术后,还易出现脑中风等严重病变。4.血糖、血压明显升高急性损伤后,在体内神经一内分泌系统调节下,加上失血、紧张,肾上腺素加速分泌刺激,患者血糖明显升高,血压也可能快速上升,甚至诱发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5.贫血、低蛋白血症、便秘较常见老年人损伤后,如致失血,加上进食少,消化能力减弱,骨髓的造血功能下降,肝脏的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较长时间存在负氮平衡,易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便秘等,这些疾病加重基础疾病并造成恶性循环。6.钙丢失较明显老年人的多种骨伤科疾病需要长时间卧床,长期卧床后,钙流失明显;加上进食减少,久居室内得不到日光浴,自身维生素D合成明显减少,导致钙吸收不足,易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骨质疏松。2一⑨、·老年骨伤疾病中西医诊疗精要7.肢体、关节功能障碍老年人损伤后,因久卧、外固定、强迫体位等,肢体关节较长时间固定于一种体位,肢体关节易形成肌肉等软组织萎缩、僵硬,甚至关节粘连,一般1个月后,就存在明显功能障碍。8.压迫性继发伤老年人久卧、石膏和夹板外固定、皮牵引和骨牵引装置的压迫等易导致皮肤压疮、大的神经血管损伤,甚至永久的损伤、残废等。9.药物性伤害老年人肝肾功能储备差,某些药物易损伤老年人脏器或机体。如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损害肝脏、肾脏;消炎镇痛类药物易导致消化性溃疡、心血管事件;存在肾功能损害的老年人,易产生药物的蓄积,血药浓度异常升高,甚至中毒。10.心理多变老年人遭受疾病的折磨后,变得易失去耐心且烦躁;或惜财,不愿给家人增加麻烦,不愿支付较大费用配合医护治病;或子女等亲人关心不够,感觉得不到家人温暖;或较长时间住院,远离熟悉的环境,远离熟人,孤独内向;或难于忍受疾病的痛苦,有时产生轻生的念头。老年骨伤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需要引起特别关注,以下将另立章节讨论。第二节心理特征骨伤科就诊的老年患者,疾病种类综合起来,其主要症状就是疼痛。因此,疼痛是造成老年人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老年人心理的变化和异常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康复起着干扰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医学模式应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因此,重视老年骨伤疾病患者心理变化,并加强及时护理,已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患者、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一、急性疼痛时的心理特征及护理骨伤科急性疼痛来源于某些急性损伤病症,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自身跌损、他人伤害等致骨与软组织创伤,也包括少数脊椎源性神经根性疼痛。创伤疾病还合并皮肉裂开、鲜血喷流、骨骼外露等可能,患者一般表现过度恐惧、痛苦、惊慌失措等,这时,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快速处理,尽快协助医生使骨折和脱位复位、固定,说明疼痛产生的原因,告诉患者应怎样配合,安抚患者,使其平静,并介绍疾病的相关诊治及过程,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痛感。同时,执行医嘱,使用必要的止痛措施二、慢性疼痛时的心理特征及护理骨伤科慢性疼痛的疾病种类众多,基本上所有疾病在不同阶段都存在慢性疼痛的症状。慢性疼痛长期导致患者存在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慢慢累积到一定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情绪、饮食、医护配合等,甚至导致神经症、抑郁等,负面影响疾病的进展和治疗。临床上,已积极倡导无痛病房的创建,说明减轻疼痛在骨科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分析疼痛产生的原因,说明疾病进展中疼痛的刺激作用的两面性,一方面,疼痛有负面效应,但另方面,疼痛又使患者自身通过疼痛刺激产生抵御疾病的内在机制,促进机体的愈合。护理人员应对慢性疼痛患者经常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加以引导,同时,劝说患者通过多种方法分散疼痛注意力,包括听音乐、阅读、看视频等,诱导患者产生抵抗疾病的信心,防止老年患者抑郁、自闭,甚至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第一章老年骨伤疾病临床特点·已一⊙3三、围手术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手术是骨伤科疾病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相对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可尽快恢复骨折脱位复位,降低严重病损的进一步损伤,减轻病患痛苦,恢复脊柱关节功能,清理病损病灶,缩短卧床时间,防止病损导致的功能衰退等,但手术也给患者造成巨大压力。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有一个比较大的波动,解决不好,则会给手术治疗带来一些隐患,甚至导致围手术期患者心理失衡,使手术治疗失败。所以,护理人员应解决好老年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心理问题。患者术前一般存在恐惧、焦虑心理。一方面,对手术及麻醉的风险难于想象,对手术的顺利与否心存担忧,对手术可能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着急,护理人员应及时用语言疏导,介绍相关的专家及医生,介绍以往相关病例的成功经验,说明应对手术及麻醉风险的相关措施,说明减少、减轻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的相关细节和手段等,让老年患者有信心、有决心面对手术治疗;同时,注意交流的语气、态度、气氛等,让患者感觉到医院的温馨,感觉到医护人员的沉着和专业化,让患者能稳定情绪,迎接挑战。进入手术室后,患者被手术室的环境和氛围诱发紧张。看到指示灯闪烁的医疗设备、各种形色的药械,或麻醉师操作过程,老年患者会到达紧张的极点,有时甚至血压升高到220/120mHg,心率升到120次/i以上。选择非全麻手术时,或者处于清醒状态,能听到手术的进展,特别骨伤科手术,使用手术器械处理骨骼发出声响等,会使患者持续紧张。从进入手术室开始,护理人员应特别加强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如和患者进行恰当的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用笑脸和温馨去感化患者,让患者暂时抛开手术的顾虑。搬抬患者应减轻疼痛,平衡稳妥。手术过程中应及时多次巡视患者,解决患者的小问题等,让患者能愉快、顺利地进行手术。术后,短时期内要关注麻醉后的可能副作用,交代麻醉后的注意事项,对可能的头晕、恶心呕吐、腹胀、尿闭注意应对措施。麻醉期过后,患者可能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剧烈疼痛期或慢性疼痛期。此外,术后由于手术失血、麻醉后效应、体位的不适、外固定的不便等,患者可能精神不振、懒言话少、食欲不振、便秘、尿失禁等,护理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温馨的话语、乐观的作风、娴熟的工作去影响患者,使患者树立信心,振奋精神,积极配合,增加饮食,促进新陈代谢,辅以适当的镇痛、安眠治疗,使患者能较平稳度过麻醉后反应,进入康复期。四、康复中的心理特征及护理老年骨伤患者进入康复期的时间因不同的病种、手术方式而相差较大。如椎体成形术,术后第2日即可下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2~3日可进行康复训练;开放脊柱手术、下肢创伤手术等,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老年患者在康复期是否发生心理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主要与伤残程度、疼痛程度、文化程度、思想意识等方面有关。但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工作娴熟度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锻炼方法、康复的步骤等,使患者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坚定他们持续锻炼的意志和决心,加快锻炼的步伐,促进功能的恢复。对于截肢、姑息治疗患者,更应解开患者心结,使之乐观面对,积极融入生活与环境,继续以后的治疗和康复。五、临近出院期的心理及护理临近出院时,患者一般表现出渴望回家团聚、恢复术前的行走活动状态。但此时,应严格按照康复步骤及合适的目标,继续康复训练,防止老年患者欣喜过度、自行提高康复目标而出4一⑨可·老年骨伤疾病中西医诊疗精要现意外,如跌倒、突发心脑血管病变、发生栓塞病,甚至导致死亡。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心理稳定,解释医疗目的及康复目标,使患者能按照可控、有序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出院前康复。对于截肢、残毁伤患者,应运用身残志不残的坚强病例,鼓励患者,或安装义肢,积极生活,乐观地度过晚年。六、医生的心理护理角色人院后,骨伤科老年患者的心理会经过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包括紧张、着急、悲观、后悔、茫然、孤独等。这些心理变化,通过神经一内分泌等系统的调节,造成内分泌、心血管、骨骼肌肉、消化系统等系统器官的功能改变致失调,导致身体器官的损害,影响疾病的痊愈。所以,如何引导患者调整到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达到医患之间的稳定合作,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医生、护理、家人亲友这三方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医生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有治病救人的大量实践经验,在疾病的诊疗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患者首先对医生怀有尊崇的心理,普遍存在把生命托付给医生的心态,所以患者对医生的诊疗活动比较配合,对医生的话语相对重视。所以,医生应比较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在整个诊疗期间,医生应加以积极引导,详细地进行医患沟通,让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治疗及其他相关事项,发现患者心理变化的苗头,让患者始终存有渡过难关的信心。第二章老年骨伤疾病临床检查方法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工作,应结合传统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和诊疗思维,按照诊断明确的要求,详细地按照骨科学的临床体检以及现代检测技术,进行明确诊断,再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合理治疗方案进行处理。临床检查检测对明确诊断疾病尤为重要。第一节中医诊查方法一、望诊中医望诊一般包括望神色、舌质、舌苔,还包括局部望诊和望骨度。(一)望神色《素问》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正常神色应为:气色正定自然,面容红黄隐隐。伤病较轻者:精神委靡,表情痛苦。伤势较重、失血较多者:面色苍白或暗灰,呼吸急促。病情危重者:神色淡漠或神识模糊,甚至昏迷,呼吸微弱,呼之不应。中医骨伤科还有五色对应五损的理论:青色主气滞血瘀,赤色主损伤热证,黄色主脾虚湿热,白色主伤气失血,黑色主肾虚和筋脉受寒收引。(二)望形态正常的行走体态应为匀称协调,稳当有力;正常坐姿应为端正祥静,气息均匀有序。伤病状态下,如腕部骨折时,患者弯腰以另一手托住患腕;肩关节脱位时,患者弓背,以另一手托住患侧手臂;老年人髋部骨折时,卧姿见患腿短缩外旋畸形;脊柱源性腰腿痛时,间歇性跛行,短距离行走后即需下蹲休息等。(三)望口眼舌及舌苔1.口唇正常为润泽泛红,青紫为瘀血,深红有内热,唇色淡白为气血虚,口唇干燥为津亏,口唇抽动为肝风内动。2.望眼正常者眼光有神,眼珠灵活,反应敏捷。闭目羞明者,或肝肾阴血亏虚,或脑髓震荡。如白睛有紫黑血筋,多提示瘀血内阻。3.望舌正常舌象为淡红色,色泽鲜活滋润,薄白苔。如舌色淡提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舌色胖嫩或边有齿痕,说明阳虚有寒湿;舌色红主实热或阴虚内热;舌色绛主热证、热毒、阴虚火旺;青紫舌或边有瘀点、瘀斑提示瘀血内阻。再者望舌形,舌质粗糙苍老主实证、热证;舌质浮胖娇嫩主虚证、寒证;舌质胖大主气虚、阳虚;舌质瘦小主津液不足或气血两虚;舌乳头扩张增多色深红为点,主心火旺;舌乳头突起大如芒刺,主邪热亢盛;舌面起裂沟者主津液不足或6一⑨一可·老年骨伤疾病中西医诊疗精要阴血亏虚。最后望舌苔,苔薄色白主表证,苔厚主里证;苔腻主痰湿或食积;苔光剥主阴虚或津液耗伤。苔白滑主寒证;苔厚白而滑主寒湿或痰湿;苔薄白干燥主伤津;苔厚白干燥主湿邪化热。苔黄主里证、热证;苔黄白相间主邪由表入里;薄黄苔干主热邪伤津;黄腻苔主湿热。苔灰白而湿润主痰饮或寒湿;苔灰白干燥主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黑苔主里证,苔黑而干主热极津枯;苔黑而湿主阳虚寒盛。(四)望局部望局部主要包括:肤色、伤口、肿胀、畸形等方面。局部新鲜外伤则红肿或青紫,渐则变黄色;血肿感染则见肤色亮红漫肿;局部伤后变黑则预示皮肤坏死。望伤口要求判断伤口清洁或污染,骨骼有无外露等。外伤或骨折后要仔细观察局部肿胀情况:肿胀严重者气血流通不畅甚至闭阻,严密观察受损肢体血运情况。骨折或关节脱位后,可见局部畸形,如骨干正常为直的,骨折后成角畸形;髋部骨折后,患肢缩短;肩关节脱位后呈方肩畸形,髋关节后脱位后患肢呈黏膝征,肘关节后脱位后呈靴状畸形等。(五)望骨度测量骨度很早以前就在中医文献中有所记述。在《灵枢·骨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都有较多的描述。在临床上,我们多采用患侧健侧对比的方法,使用卷尺或皮尺进行量测。二、闻诊闻诊包含听声音和闻气味。(一)全身闻诊首先听患者声音,声音洪亮有力则中气充足;声音低微,时断时续,提示患者元气大损;叹息表示肝气郁结;大声喊叫提示实证、疼痛剧烈;咳嗽重浊,鼻塞不通,提示外感风寒;咳嗽痰稠不易咳出,提示痰热;咳嗽痰多易咳提示痰湿;咳嗽低声无力,提示肺气虚;咳嗽无痰,表示肺阴亏虚或肺燥津亏。此外,闻气味也是很重要的中医诊察方法。近之闻及患者有烂苹果味,多提示有消渴;闻及尿溲味提示患者存在水肿关格;二便、痰液、脓液腥臭恶臭,质地稠厚者主湿热或热毒证;反之,脓液无臭、稀薄者,主虚证、寒证。口气臭秽者,提示胃热或食积。(二)局部听诊包括听骨骼摩擦音、关节弹响音、筋腱摩擦音、皮下气肿捻发音。三、问诊中医历来很重视问诊,尤其在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提出了流传后世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查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一)全身问诊“十问歌”主要问及患者全身的基础体质,为八纲辨证提供依据。问寒热是主观感觉,老年寒证有感受风寒、气随血脱而寒、热极而寒、阴寒内盛四种寒证;感受风热、疫毒侵入高热、阴虚内热、外伤后发热等几种热证。问汗涉及气虚自汗、阴虚盗汗、阴阳离决之油汗。问头身主要涉及局部的疼痛不适诸证,这在外伤诊察中具有重要意义。问饮食在老年闻诊中有重要作用,有食欲能进食提示正气尚存,无食欲、进食微提示胃气败亡、病情深重;食后易饱,提示胃滞,···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疗法 骨损伤怎么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 骨损伤康复

  • 《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田仲义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作者】田仲义等主编【页数】164【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180-5524-1【分类】肛门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田仲义等主编.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内容提要:本书从中西医结合理论出发,结合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临床实践,对肛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内容试读第一章肛肠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第一节便秘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女性患者便秘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数便秘患者可经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或治愈,少数为难治性,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许多人认为便秘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许多疾病可引起便秘,但ICD-10(即国际疾病分类法现行版本)将便秘明确列为一个独立性病种,RomeⅡ也将便秘列为一个病种。Marvir认为便秘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动力性疾病引起的结肠推进受影响或由于肛门括约肌障碍引起的疾病,也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可以将由于饮食、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病变及结肠、直肠、肛门括约肌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视为一种症状;而由结肠、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的便秘应视为一种疾病,即“便秘病”。现代医学认为,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通过困难,运出时间延长,排便次数减少,粪便硬结,排便痛苦的一种症状或疾病。中医学很早就认识了便秘,中医学称便秘为“大便难”“大便秘结”“秘结”“脾约”“大便涩滞”等。中医学认为伤寒、温病、饮食生活不节、胎前产后、七情六欲等都可引起粪便滞留于肠间、排出困难等症状。即使患者每天大便1次,但有排便时间延长,有腹胀、腹痛及下腹坠胀感等症状时,也应视为便秘。便秘患者中,慢性患者占多数,慢性便秘由于病因复杂、治疗困难等原因,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慢性便秘是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必要对其详细介绍。根据RomeⅡ标准,慢性便秘的定义: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的就视为便秘。(1)1/4以上的时间有排便费力。(2)1/4以上的时间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3)1/4以上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4)1/4以上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壅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2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5)1/4以上的时间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6)每周排便少于3次。一、病因(一)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之邪及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情志失调等均可引起便秘。1.病因中医学认为伤寒、温病等均可引起便秘。伤寒、温病过程中,由于表邪未及时清解,可化热入里,邪热不得外达,而热结肠胃,最终引起大便干结:伤寒表邪未解,寒邪人里,加之服用寒凉药物,可引起寒邪滞留肠胃,最终导致大便秘结不通:伤寒、温病过程中,表邪未解,而里热内盛也可引起便秘;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酗酒、运动过少等不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易造成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或湿热积聚肠胃,壅塞不通,可引起便秘。患病日久,耗伤元气,形体虚弱,可导致排便无力形成虚秘;情志不遂,心情不快,可使气机郁结不畅,导致大便秘涩不行,形成气秘(郁秘):素体火盛,或邪热灼伤,或体内津液不足,脾燥肠干,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形成燥秘(中医学称之为“脾约证”):老年人元阳不足,阳气温煦无力,津液不能四布,可形成冷秘。产后由于血虚、津液亏损等原因,不能濡润肠道,导致便秘,如《金匮要略》说:“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雅。”2.病机《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明确指出大肠是大便暂时储存及排出的器官。大肠要发挥正常的排便功能必须具备2个条件。(1)大肠阳气的温煦和阴血的濡养作用:只有当大肠阳气和阴血充足,协调平衡才能发挥正常的排便作用,阳气亏损和阴血津液不足等均会造成便秘。大肠的功能又与肾的关系密切。“肾司二便,为水火阴阳之脏,肾中阴阳能温阳、资补大肠的阳气和阴血”,此亦即景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血,非此不能滋”之谓。所以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或房事过度等可损伤肾气,则大肠失养,便秘难排。(2)大肠的气机调畅机制:大肠乃六腑之一,泄而不藏也,故气机调畅亦是排泄糟粕的条件之一。而大肠气机的调畅又涉及肝、脾、胃、肺四脏。肝主疏泄,可调畅全身气机。肝气条达则大肠传导、排便功能正常;若肝气郁滞,则大肠传导失司,大便秘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反之,大肠传导功能亦有助于肺气之正常宣肃: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第一章肛肠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3浊,大肠与胃同属阳明,大肠的传导功能实乃胃降浊功能的延伸。而胃的降浊又与脾的升清功能密切相关,亦即大肠传导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功能,故脾胃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总之,正常大肠功能的发挥,依赖肾中阴阳的温煦和滋养;又有赖于脾、胃、肝、肺诸脏的气机调畅。因此,外感邪气、肺失宣肃、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情志失调及肝郁气滞、房室太过、肾气亏虚等均可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导致便秘。(二)西医发病机制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有肠管器质性病变、直肠肛管病变、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肠道所受刺激不足、肠管平滑肌或肠神经系统病变和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性因素等。1.一般病因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食物含纤维素成分太少,不能有效刺激肠道使其蠕动:②不按时排便、长期抑制便意,久之直肠对压力的感受降低,形成习惯性便秘;③滥用泻剂,使肠壁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下降,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及排便反射;④老年人营养障碍、活动过少的产妇等可因膈肌、腹肌及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下降、腹压降低而使排便动力不足,粪便不易排出,发生便秘;⑤发热、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可造成肠道内水分不足,从而引起便秘。2,结肠、直肠、盆底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障碍①结直肠肿瘤、慢性扭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炎症,肠吻合口狭窄,肠慢性套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造成结肠机械性梗阻,引起大便在肠道中通过困难形成便秘;②肛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骶直分离、盆底疝等可造成直肠及肛管出口处梗阻,使大便难以排出,形成出口梗阻型便秘;③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及巨直肠、慢传输性结肠运动缓慢、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等结、直肠神经病变及肠道平滑肌异常可使结肠蠕动减弱,大便通过时间延长,引起便秘。3结、直肠外神经异常中枢神经病变如各种脑部疾患、肿物压迫、脊髓病变、多发性硬化及神经支配异常等可造成神经传导障碍,排便异常。4.精神或心理障碍精神病、抑郁症及神经性厌食可引起便秘。5.医源性便秘某些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铁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可抑制肠道蠕动,引起便秘。6,内分泌异常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低钾血症、糖尿病、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铅中毒等也可引起便秘。7.结缔组织性疾病硬皮病患者常伴有便秘。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三)排便的生理病理目前临床上便秘患者以慢性功能性便秘多见,以下结合排便的生理病理简略介绍慢性便秘的发病机制。一些慢性便秘患者通过结肠传输试验发现结肠在某些肠段通过缓慢,可根据肠段的不同,分为升结肠传输缓慢、左侧结肠传输缓慢及全结肠传输缓慢,其中大部分患者属于全结肠传输缓慢。肠电活动研究表明,此型便秘患者空腹及餐后结肠推进性电活动明显降低,表现为频率减慢和持续时间缩短。乙状结肠的顺应性降低,肠壁对内容物的最大耐受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由于肠内容物通过缓慢,直肠充盈速度减慢,导致直肠的反应性降低,甚至迟钝。同时由于肠内容物在结肠滞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粪便干结,加重了便秘。STC患者的结肠平滑肌对乙酰胆碱能刺激后的收缩反应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对于肾上腺素的松弛反应却强于正常人,表明支配平滑肌的胆碱能神经明显减少;患者体内结肠阿片受体含量明显增加,结合位点增多,促进抑制性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平滑肌运动:也有人发现STC的乙状结肠壁内血管活性肽和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提示其传输障碍可能与肠壁内血管活性肽和P物质能神经元功能障碍有关。此外,最新研究表明50%的STC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胃和胆囊动力障碍,因此STC可能是一种累及多组织的胃肠动力方面异常的病变。原发性盆底肛门痉挛或巨结肠、继发性骶神经损害、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直肠前突、直肠脱垂和会阴下降等疾病,可引起排便困难。盆底肛门肌肉痉挛患者在排便过程中,由于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不能松弛,甚至出现异常的矛盾收缩,导致直肠肛管角变锐,肛管压力上升,导致粪便排出困难。巨直肠则是因肛门直肠交界处缺乏或缺少神经节细胞,粪便到达直肠不能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难以发动排便。会阴下降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长期过度用力排便,使得盆底肌薄弱,肛管直肠角缩小,增高的腹内压可传导至直肠前壁,促使该处黏膜脱垂至肛管上端,当盆底下降时,阴部神经及其供应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分支受到牵拉,长期的牵拉严重影响神经传导功能。近来有出口梗阻型便秘也可由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所致,肛门内括约肌不能松弛,而直肠肛门括约肌抑制性反射的最小松弛容积(MRV)和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却明显增加,造成肛管舒张不良,粪便滞留直肠,引起排便困难。另外,直肠感觉功能亦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慢性便秘患者的直肠便意阈值和直肠最大耐受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表明其内脏运动神经和容量感受神经受损,引发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异常迟缓反应,导致直肠感觉功能减退,因缺乏便意而不能发动排便反射。第一章肛肠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二、分美慢性便秘的临床分型有不同的方法。美国目前将便秘的诊断分为6种情况:①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BS便秘型);②慢传输型便秘;③直肠出口梗阻型便秘;④混合型便秘,即慢传输型和直肠出口梗阻型同时并存;⑤功能型便秘(功能性梗阻或药物副作用);⑥继发于系统疾病的便秘。我国现将便秘按照病因学分类,包括慢性器质性(继发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和IBS便秘型。本文重点介绍慢性功能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目前罗马Ⅱ标准将其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三种。出口梗阻型便秘可分为:①直肠及盆底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弛缓性(直肠无力性)便秘。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内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等。②由于盆底肌痉挛性功能亢进导致的出口失弛缓性(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外括约肌失调综合征等。③由直肠毗邻组织器官压迫或阻塞直肠所致的直肠外梗阻性便秘,包括子官后倾。三、症状和体征(一)症状便秘的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少,通常7d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甚至10多天还没有便意;大便量少、粪便干硬,排出困难。患者除了排便困难外,常合并一些特殊的症候群,如肛门直肠坠胀感、排便不完全或有时依靠手法帮助才能排便,若合并有其他疾病时,常伴便血、下腹坠胀、腹胀、会阴疼痛、肛门部疼痛等症状。结、直肠肿瘤晚期引起的便秘可在相应部位扪及腹包块,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患者晚期如出现肛门直肠梗阻时可有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还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出现腹胀、腹痛、呕吐及排便排气停止等。肛裂时患者因惧怕排便时肛门疼痛,可出现便秘,但同时伴有肛门周期性疼痛。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排便次数减少,常缺乏便意或粪质坚硬,无肛门直肠坠胀感、排便不尽感。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有便意或缺乏便意,排便较费力或排便量少,并伴随有排便不尽感和肛门、直肠坠胀感。混合型则同时具有两者的特征。耻骨直肠肌肥厚患者以进行性排便困难为主要特征,可出现便条变小,便意频繁,排便时间延长等症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除了便秘外,还伴腹部不适或腹痛,但能在排便后缓6肛肠病中西医综合诊治策略解,且症状一般间断出现,发病过程中可有精神紧张、抑郁症状,但无发热、体重减轻、便血等。(二)体征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直肠指诊时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的粪便,而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排便功能正常;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肛门直肠指诊时直肠内存有不少泥样粪便,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机械性肠梗阻引起的便秘患者可见肠型或蠕动波,听诊时可有肠鸣音亢进及气过水声;肠扭转时腹部不对称;单纯性肠梗阻因肠管扩张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直肠癌患者直肠指诊有时可扪及形状不规则的肿块,指套可染血。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直肠指诊时作排便状,可触及直肠腔内黏膜折叠堆积,柔软光滑、上下移动、有壅塞感或绕指感,内脱垂部分与肠壁之间有环形沟:肛门镜检查时患者腹压稍加大即可见直肠黏膜堆积,似瓶塞样突入肛门镜镜筒开口。肛裂患者检查时可见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处的裂开状遗疡,如反复感染后常合并创面边缘硬结、肛乳头肥大和哨兵痔。直肠前突直肠指诊时可在肛管上方的直肠前壁扪及易凹陷的薄弱区,在阴道内指诊时,可触及突人阴道内的位于括约肌上缘的直肠前壁所形成的囊袋样包块,重度直肠前突可用手指将阴道后壁推至阴道外口。会阴下降综合征直肠指诊时肛管张力降低、可在肛门内触及松弛堆积的前壁黏膜,并可感觉到子宫压迫直肠,直肠镜检查可见黏膜松弛,或有充血糜烂,甚至有遗疡。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指诊时可触及盆底肌肥厚,指诊时张力提高,肛管直肠环可稍变僵硬、活动度减小。耻骨直肠肌肥厚直肠指诊时可见肛管紧张度增高,耻骨直肠肌肥大,肛管延长,有压痛等。四、鉴别诊断由于便秘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可以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故对便秘的诊断应重在病因诊断,而不是症状诊断,诸如“慢性便秘”“习惯性便秘”等。仅做出症状诊断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危险的,并有误诊、漏诊重大病变的可能。接诊时应按常规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尤其是在导致便秘的原发性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尚不明显而首先表现为便秘症状时,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特别重要。对于便秘患者,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必要时可对患者做全身体格检查,但重点是检查腹部,注意腹部有无包块、肠鸣音的变化、有无腹膜刺激征等。直肠指诊对便秘患者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了解肛门括约肌、直肠下段的情况,直肠指诊对于直肠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直肠指诊对直肠黏膜内···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 《淋巴结结核中西医诊治学》赵有利,金龙,段亮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淋巴结结核中西医诊治学》【作者】赵有利,金龙,段亮主编【页数】430【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1【ISBN号】978-7-5478-4159-4【价格】198.00【分类】淋巴结结核-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赵有利,金龙,段亮主编.淋巴结结核中西医诊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1.图书封面:中西医诊治学》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结结核病的专书,内容包括中西医淋巴结结核研究发展简史、免疫系统发生学、淋巴系统解剖学、淋巴结生理病理学、淋巴结结核的中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辅助诊断、治疗,并分别阐述了不同部位的淋巴结结核病,包括颈部、腋窝部、腹股沟部、纵隔、腹腔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特殊人群淋巴结结核、结核性溃疡及窦道的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术后并发症诊治及预后、康复护理等。在治疗方面,尤其注重中医外治法及外科手术学。本书的编写综合了文献,总结了历代医家对于淋巴结结核诊疗经验的详细阐述,衷中参西,图文并茂,并选取名医验案,极大丰富了肺外结核、中医疮疡病、肿瘤病学研究的内容。...

    2022-07-27

  • 《社区中西医外科适宜诊疗技术手册》朱吉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区中西医外科适宜诊疗技术手册》【作者】朱吉等【页数】138【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309-14963-0【分类】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手册【参考文献】朱吉等.社区中西医外科适宜诊疗技术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中西医外科适宜诊疗技术手册》内容提要:本书依据西医疾病的分类方法,选取基层医疗机构外科常见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挖掘、遴选和整合天山中医医院的特色与优势中西医外科适宜技术,以文字、图表、流程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表达,最终形成一本易携带、易操作、易推广的操作手册。《社区中西医外科适宜诊疗技术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极移神经根型颈椎病第一节。概述颈椎病多数是因长期低头工作、感受风寒、年老体虚等所致。常见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或伴有眩晕,步行无力等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髓核脱水,纤维环弹力减退并变形。骨板变性、变薄,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椎体失稳而位移,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等继发性改变,这些结构变化均可使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直接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亦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颈部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也能使颈椎第间盘组织及骨与关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章颈椎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大致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神经型、混合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常见,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型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神经根,并出现相应节段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其发生率仅次于颈型,多见于30~40岁者,一般有颈部外伤史,无明椎病显外伤史而起病缓慢者多与长期低头或伏案工作有关。发病主要由颈椎体侧方骨质增生,尤其是钩椎骨刺伸入椎间孔内,使颈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其中以C6、C7神经根受累多见。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我国传统医学无对应的名称,相应描述散见于“痹证”“项强”“头痛”“颈筋急”“颈肩痛”“项痹病”等范畴。中医认为颈痹的发生常与伏案久坐、跌仆损伤、外邪侵袭或年迈体弱、肝肾不足等有关。本病病位在颈部筋骨,与督脉、手足太阳经、少阳经脉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是筋骨受损,经络···试读结束···...

    2022-07-27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