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妖猫传: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大唐的裂变(套装共5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妖猫传: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妖猫传: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梦枕獏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妖猫传: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1试读:主要登场人物德宗mdah顺宗时代(七八○─八○五)空海:为求密宗大法而入唐的年轻日本修行僧。橘逸势:以遣唐使身份赴长安的日本儒生,空海的好友。丹翁:道士。经常出没于空海四周,并给予意见。刘云樵:金吾卫卫士,家中出现妖猫,妻子为妖所夺。徐文强:骊山下的农民,因在棉花田里听到谜般的细语,而引发怪异事件。张彦高:金吾卫卫士,徐文强的好友。大猴:出生于天竺的巨汉,空海的用人。玉莲:胡玉楼的妓女。丽香:雅风楼的妓女。马哈缅都:波斯商人。多丽丝纳、都露顺谷丽、谷丽缇肯三姐妹的父亲。惠果:青龙寺老师父。凤鸣:青龙寺僧人,来自吐蕃。安萨宝:祆教寺住持。白乐天:即白居易,大诗人,以玄宗和杨贵妃的关系为题材,写下名诗《长恨歌》。王叔文:顺宗朝宰相。柳宗元:王叔文的同党,中唐之代表文人。韩愈:柳宗元同僚,亦为中唐之代表文人。子英:柳宗元属下。赤:柳宗元属下。周明德:方士,督鲁治手下。督鲁治:来自波斯的咒师。玄宗时代(七一二─七五六)阿倍仲麻吕:玄宗时入唐的日本儒生,一生都在唐国度过。汉名为ldquo晁衡rdquo。李白:唐朝代表诗人,曾得玄宗宠爱后又失势。玄宗:大唐皇帝,宠爱杨贵妃。杨贵妃:玄宗爱妃。集玄宗宠爱于一身,因安史之乱而死于非命。高力士:玄宗朝之宦官。黄鹤:胡人道士。杨贵妃临刑时,提出不同处理建议。丹龙:黄鹤的弟子。白龙:黄鹤的弟子。不空:密宗僧。序卷妖物祭妖怪第一次出现在刘云樵宅邸,是八月上旬的事。阴历八月,即阳历九月。那一年mdahmdah贞元二十年(八○四)七月六日,从日本久贺岛出发的遣唐使第一船,途中遭到暴风雨,载着沙门空海的船只在海上漂流了三十四天,来到了福州海岸。也是八月的事。古籍记载:ldquo福州长溪县赤岸镇以南海口。rdquo此处属于闽地。空海来到这块土地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留学僧,这是他初次踏上唐土。这些暂且不表。我们再回到刘云樵宅邸的妖怪上来。那天下午,云樵的妻子坐在看得见庭院夹竹桃的厢房里,正吃着木盘上的瓜果。女佣端上来的是哈密瓜。整个哈密瓜对切成两半,再将每一半切成三片,她正品尝着这些哈密瓜。这时,有只黑猫慢条斯理地从庭院走了过来。那是只长毛大猫。它走到盛着哈密瓜的木盘前坐了下来,用碧绿的瞳孔仰望着云樵的妻子。ldquo喂,看起来很好吃哦。rdquo猫如此说。突然来了只会说话的猫,把云樵的妻子吓了一大跳。她把含在口中的哈密瓜囫囵吞下,环视四周,四下无人,再把视线落在猫身上。ldquo是俺在说话啦。rdquo大猫说。似乎没错,果然就是猫在说话。这下子,云樵的妻子猛盯着猫端详。那只猫张开红色大嘴巴,蠕动的舌头近在眼前。她虽然还不至于吓到呆若木鸡,却也讲不出话来了。它真的在说人话。可能是猫舌头长度、下巴构造和人类不同吧,发音和人有些不一样,但它所说的无疑是人话。ldquo给一块吧!rdquo猫突然伸爪从盘中抓了一块瓜,挪扫到地上,立刻吃得干干净净。ldquo要能再来条鱼就更好了。rdquo它用可怕的眸子凝视着云樵的妻子,ldquo今天中午,隔壁张家不是送来了鲤鱼吗?rdquo确实如猫所言,中午隔壁张家才送来了两条肥美硕大的鲤鱼。而且是活鲤鱼,现在还活蹦乱跳地养在水盆里。ldquo鱼比较好,把活鲤鱼拿上来吧!rdquo猫对云樵的妻子说。仿佛主人在使唤下人一般。这不是普通的猫。云樵的妻子心里想着,自古以来,就有老猫幻化成妖、能解人语的传说,这只猫恐怕就是这类妖怪了。她愈想愈害怕,就唤令女佣把装着鲤鱼的水盆端过来。ldquo真是好鱼!rdquo那猫一说完,立刻伸出爪从水中一把抓起鲤鱼来,鱼尾巴还在地面上下拍打,大猫便已从头部咯吱咯吱地扯嚼起来了。ldquo剩下一尾,留给云樵吧!rdquo猫说。话才说完,猫随即跃往墙角,眼看它倒挂在天花板上奔跑,一溜烟儿就消失无踪了。ldquo哈密瓜跟鲤鱼真是好吃。过阵子俺还来。rdquo屋顶传来猫声,ldquo你到院里夹竹桃树下挖挖看吧!rdquo留下这句话后,就再没听到猫的声音了。云樵的妻子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要用人挖挖看,结果挖出一个陶坛。打开一看,里面装满小铜钱,虽说是小铜钱,数一数竟然也有云樵半年薪饷那么多。傍晚,云樵一回到家,妻子急忙报告此事。听完妻子的话,云樵起先还疑惑怎么会有这种事,看到坛子和钱币后,也只好相信了。ldquo不过hellihellirdquo云樵双手交叉于胸前。问题是,这些钱该如何处置呢?刘云樵任职于ldquo金吾卫rdquo。这官职,换成现代说法,就是大唐首都长安警局的警官。这个职位并非一般人就能担任的。在长安,从皇城北侧中央的朱雀门到南侧的明德门,有条南北向的笔直大路,此大路名为ldquo朱雀大街rdquo。以大街为中心,西侧称ldquo右街rdquo,东侧则称为ldquo左街rdquo。云樵负责右街的警备,所以是ldquo右金吾卫rdquo官员。尽管是从自家庭院挖出来的,然而,依他这种身份,能否把这笔无主钱财据为己有呢?他心中非常犹豫。这座宅邸,原本也非云樵所有。这是一百多年的老宅子。据说,最初是由从洛阳迁来长安的一名油商所建造,屋主早已几度更迭。刘家从云樵的祖父那一代才住进来。祖父刘仲虚,安史之乱时曾随玄宗逃到蜀地。若是祖父所藏之物,死前理应有所交代才对啊!这些钱,恐怕是最早入住的油商或是后来进住者所埋藏的吧?事到如今,根本无从查出是谁的;倒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只是非常困难罢了。到底该如何是好呢?云樵抱着手臂暗忖。ldquo这有什么不好?rdquo云樵的妻子说,ldquo我们不也收过好几回别人的钱吗?rdquoldquo但是,那些钱算是hellihellirdquo云樵想说的是mdahmdahldquo贿赂rdquo,总还算是来路清楚的钱。所谓贿赂,是云樵对某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给人家什么方便所获得的报酬。ldquo这些钱来路不明,rdquo因为是妖怪所给的,所以云樵说,ldquo很可怕!rdquo云樵向妻子说明,自己烦恼的是能否将ldquo非报酬性rdquo的金钱据为己有。ldquo那只好扔掉喽。rdquoldquo这样也hellihellirdquo云樵含糊其词。真要扔掉,又觉得可惜。若是给别人,更是心有不舍。如果呈报上去,事情会变得更加复杂,到头来,这笔钱不是落到某官吏怀抱里,便是被某人给霸占了。话虽如此,若说要把钱再埋回原处,还是不甘心。ldquo把这当成报酬,不就得了吗?rdquo妻子说。ldquo嗯,可是hellihellirdquoldquo就当是那只猫吃掉鲤鱼后送给我们的回礼,这不是很好吗?rdquo妻子又说。尽管如此,云樵仍然拿不定主意。ldquo嗯hellihellirdquo他歪头苦思。ldquo收下吧!rdquo屋顶又传来了声音。是那只猫的声音。最后,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ldquo那真是一只好猫啊!rdquo云樵的妻子喜滋滋地说。于是,那只猫就变成云樵家饲养的猫了。虽说饲养,却和一般人的饲养方式有些不同。总之,那只猫只在高兴时才会出现。也因此,所谓猫食,就是每晚将一尾活鱼放入水盆,再把水盆置于屋角。翌日早晨前去查看,水盆中就看不到鱼了。ldquo喂,我想吃肉!rdquo当猫想吃别的食物时,自己也会出声。大猫还经常预言。ldquo傍晚要下雨啰。rdquo突然会说出这样的话。结果,无论早上天气多好,一到傍晚,果真就会下起雨来。ldquo今天,你丈夫会晚点回来。rdquo果然,当天云樵就会因急事而晚归。刚开始还觉得很方便,但最近那只大猫愈来愈令人感到不愉快。某天,云樵和老相好的妓女春风一度回到家。ldquo喂,和女人幽会去啦。rdquo他正向妻子解释晚归理由时,声音突然从天花板上传了下来。ldquo那女人是lquo雅风楼rquo的丽香噢。rdquo甚至连妓女的名字都给说了出来。ldquo那女人呀,只要一吸她的右边乳房,就会变得激情万分。rdquo为此,云樵和妻子大吵一架。大猫全凭自己喜怒,时而现身,时而隐形。虽然有时它也会告诉云樵在什么时刻、到什么路去会捡到钱,但还是令人极为不爽。夜里,云樵与妻子行房时,冷不防有个声音会从天花板传到云樵背后说:ldquo腰不会酸啊?rdquo云樵家的下人们,若是说了主人坏话或偷懒一下,那只猫不知何时已经蹲在脚边。ldquo像云樵那样小家子气的主人,真是伤脑筋!rdquo它就模仿那人说坏话的口吻,把内容重复一次。ldquo我要去告诉云樵,扣你的薪水!rdquo猫说。主人和下人mdahmdah两者皆不得轻松。ldquo给我滚出去!rdquo尽管云樵和妻子都如此要求。ldquo不走,不走。rdquo它完全不理会。他们只好每晚不再给它准备食物,但这么一来,厨房里总有同等量的食物一到早上就不见了。有时,云樵一大早醒过来,发现啃过的大鲤鱼被扔在床上mdahmdah正是养在庭院池子里的鲤鱼。实在没办法,只好又给它准备食物。有天早上,它竟然说出毫无道理的话来。ldquo今晚,你的女人让我抱一下。rdquo一大早,云樵正要出勤时,那只猫突然出现在跟前,说出那样的话。ldquo什么?!rdquoldquo今晚,要抱你的女人。rdquo不觉火冒三丈的云樵立刻拔出腰间的剑,向猫砍下,并大喊:ldquo我女人怎可以让畜生之流的mdahmdahrdquo当剑刃将要碰到那只猫时,它一溜烟就消失了。ldquo说定了。就是今晚啰。rdquo不知从何处传来猫的声音。无计可施之际,云樵终于找上旧识的道士商量。ldquo那么,今晚我就到府上去。rdquo道士说。ldquo可是,道士您一来,对方立刻知道我们要干什么。搞不好,我跑来和您商量的事,它都已经知道了。我感到很不安。rdquoldquo不必担心。我家贴有特别的符咒,就算对手使出什么法术,也看不到你和我究竟在何处。rdquoldquo不过,您一到我家,不管怎样对方总会发现吧!rdquoldquo这也不必担心,我会施法后才去。这样一来,对方就不知道我是谁。在它眼里,我只是个普通人而已。rdquoldquo是这样吗?rdquoldquo是的。你可以说我是从洛阳突然来访的亲戚啊。rdquoldquo刚好我叔父就住在洛阳。rdquoldquo就这么办。rdquoldquo好。rdquo听了这些话后,云樵安心地点头。ldquo只要我去的话,想必就不会有差错。不过为慎重起见,今晚不是也要给妖怪准备食物吗?rdquoldquo是的。正是如此。rdquoldquo那么,就把这东西加到食物里。rdquo道士如此说,从怀里拿出一个小纸包。ldquo这是hellihellirdquoldquo毒药。rdquoldquo毒药?!rdquoldquo无臭无味。把这混在食物里,不必等到我出现,妖怪自然就消除了。rdquoldquo您不来会让我很不安。道士您一定要来啊。rdquoldquo当然会去。rdquoldquo一切就拜托了。rdquoldquo啊!还忘记交代一件事。rdquoldquo什么事?rdquoldquo你回家后,说不定妖怪会问你,今天中午某时刻,看不到你的人影,到底跑到哪儿去了?rdquoldquo我该怎么回答呢?rdquo云樵脸上浮现出不安的神情。ldquo好在这附近有一座青龙寺。你就回答曾受过寺里的和尚照顾,至今尚未答谢,觉得过意不去,所以今天前往致谢。rdquoldquo若是被问受到什么照顾,和谁见面,又该如何回答呢?rdquoldquo我想神佛之事,不至于问到这般的细节,不过还是先想好吧!rdquoldquo怎么办?rdquoldquo今年七月,德宗皇帝曾在未央宫设宴,对不对?rdquoldquo确实有。rdquoldquo那时,左右金吾卫都派人来守备,你也是其中之一,不是吗?rdquoldquo是。rdquoldquo就说当时拜托青龙寺一位义操和尚,祈求守备工作顺利圆满达成,至今尚未向他道谢,今天特地跑去致谢。rdquo道士说。ldquo那么,万事拜托。rdquo云樵边说边欠身致意。一回到家,果然从屋顶传来那只猫的声音。ldquo喂,云樵!今天中午未时看不到你的人影,跑哪儿去啦?rdquo云樵虽吃了一惊,却不露声色,依照道士所交代的说:ldquo因为受到青龙寺和尚的关照,觉得不去道谢未免过意不去,所以今天跑去道谢。rdquoldquo嗯。神佛之事也没办法。rdquo猫说完,突然,又问道,ldquo不过,受了谁的什么照顾啊?rdquo云樵心想还好已经事先和道士商量过,再度依照预先商洽好的答案说:ldquo今年七月,德宗皇帝在未央宫摆宴hellihellirdquoldquo义操吗?rdquo猫喃喃自语,又突然严厉地问道,ldquo俺的事也说了吗?rdquo哇!这没事先套好。ldquo没、没有。你连和我在一起的妓女的名字及癖好都知道,我想任何时候你都盯着我看,哪敢把你的事说给和尚听。rdquo云樵冒着冷汗说。ldquo嗯。rdquoldquo你这样问我,是不是有时候你也无法知道我在做什么?rdquoldquo不,没那回事。俺很清楚你做了什么,只是想试试你是否诚实才问的。rdquo猫说。云樵暗自窃笑,心想马上要你好看。夜里。夫妻寝室的地毯上铺着床,一旁整整齐齐地摆着看似给人吃的食物,甚至还备有酒。云樵的妻子已经换上白色寝衣,坐在棉被旁,等待妖怪出现。房内点着灯火。云樵在另一个房间,和突然来访的ldquo叔父rdquo道士会面,正在讲些无关痛痒的话。云樵的妻子和叔父寒暄过后,说身体不适想先回房休息。和云樵相对的道士额头上好像写着细小的古字。道士告诉云樵,妖怪看不到这些字。写上这些字以后,妖怪看到的道士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一切依计行事。快来了。快来了。云樵满心期待地和道士交谈着,心不在焉地有一句没一句。正等着,突然传来女人ldquo啊rdquo的一声尖叫。是云樵妻子的声音,自寝室传来。云樵和道士赶紧往寝室跑去。寝室的门开着,二人飞奔直入。房内充满一股异样的臭味。ldquo粪便?!rdquo道士说。不知如何从茅房拿过来的,房里到处撒满粪便。云樵的妻子则躺在当中,一动也不动。下毒的食物上、倒卧的云樵妻子身上,也都撒满粪便。这时,房内响起哈哈大笑声。ldquo像你这种毛头小道,能奈俺何?rdquo天花板传来大喊声。道士从怀里拿出不知写着什么的符咒,想贴在房内柱子上。然而,他的身体突然像被某种隐形物用力抓起来,再用力摔了出去。道士仰卧在粪堆里,七孔流血,恐怕肛门也流血了。半死不活的道士在地上不停呻吟。ldquo哇!rdquo云樵叫了一声,就蹲在门边,吓得身子直哆嗦。ldquo你到这道士的住处,还有下毒的事,俺通通知道。俺想正好趁这机会,让你瞧瞧俺的本事,才假装被骗。rdquo接着,似乎有只隐形的手抓住道士的头发,把道士的上半身提了起来。道士的头发往上竖起。道士的嘴巴被扳开,隐形的手抓起有毒的食物,连同食物上的粪便,塞进了道士嘴里。道士立刻很痛苦地在地上翻滚。ldquo呜rdquo的一声后,道士身子就再也不动了。此时,灯火突然全灭了,同时整个屋子咯吱咯吱地摇晃起来。接着,屋顶传来咔嚓咔嚓声,像是锯子在锯梁柱的声音。ldquo哇!救命啊!都是我不好。千万不要毁掉我的屋子。rdquo云樵拼命叫着。整个屋子发出ldquo轰隆轰隆rdquo的响声。ldquo老婆要让我抱吗?rdquo猫问。ldquo好。但是请您不要毁了我的屋子。rdquoldquo若是如此,就滚到外面去。半个时辰后再回来。rdquo即便拒绝,也无济于事。云樵只好向倒卧在地的妻子大喊:ldquo原谅我吧!rdquo语毕,便飞奔似的往外跑。一到外面,刚才还轰隆隆作响的屋子突然一声不响,也没再摇晃。ldquo到底怎么回事?rdquo虽然很挂念妻子,云樵仍不敢在约定的半个时辰内进去。下人们老早就往屋外跑,甚至已经从庭院逃到了围墙外。半个时辰过去了,云樵终于下定决心回到家里。进屋一看,寝室门开着。全裸的妻子端坐在寝具上。她只是以冰冷的眼光盯着云樵。ldquo你hellihellirdquo云樵向妻子搭话,妻子却不作声。抱起浑身粪便的道士一看,早已断气了。从那夜起,妻子就不再和云樵说话,虽然依旧照料他的三餐和日常生活,但也仅止于此。夜晚,则和云樵分房睡。从她的房内,几乎每晚都传来妻子的娇喘声。那是妖怪在和云樵的妻子交媾。云樵虽然满怀强烈嫉妒,却毫无办法。妻子到底如何和妖怪交媾呢?他很在意,也很想去窥看,却因害怕而不敢做。道士的尸体,就在庭院挖个坑埋了。还好没任何下人在家。教他如何处置道士尸体的,也是那只猫。ldquo别担心。rdquo猫说,ldquo没人知道你去找那道士。下人们都认为,来访的是你叔父。他穿的也不是道袍,只是普通衣服。趁着现在,赶快把道士尸体埋掉,等下人们回来,就说家里发生这些事,叔父因害怕,今晚改住别人家,而后就回洛阳了。总之,事情发生在今晚,道士应该还未向任何人提起来你家的事。日后若是出了什么差错,反正你在金吾卫任职,多少总可以隐瞒过去吧。rdquo所以,他就听从这些话了。他辞退家中所有下人,重新雇用了一批。表面理由是当屋子轰隆作响、开始摇晃时,他们自顾逃命而置主人于不顾。真正理由是怕真叔父从洛阳来访时,被下人们识破,发现原来前次来访的人是假叔父。那只猫依旧在家里走动,也经常预言。下人们也察觉到那只怪猫的存在。ldquo我家主人好像养了一只了不起的猫。rdquo虽说察觉,也仅止于此而已。日子一天天过去,某天早上,仍在睡梦中的云樵突然不知被谁摇醒。睁开眼睛往枕边一看,那只猫正用前足摇着云樵的额头。ldquo醒了吗?rdquo猫说,ldquo特地把你叫起来,因为今早知道了一件有趣的事,我想告诉你。rdquoldquo什么事?rdquo云樵问。ldquo将要死了。rdquo猫说。ldquo将要死了?rdquoldquo对。rdquoldquo谁将要死了?rdquo云樵大吃一惊,心想:该不会在说我吧!ldquo安啦。不是指你。rdquoldquo谁要死了?rdquo安下心的云樵再次问道。ldquo德宗。rdquoldquo什么?!rdquo云樵提高声音。因为猫所提到的名讳,令人不敢置信。ldquo唐德宗皇帝将要死了。rdquo妖怪不改声调地说,ldquo大概明年年初就会死了吧。rdquo第一章空海说怪力乱神一洛阳,仅次于长安,是大唐帝国的第二大城。空海和橘逸势正走在洛阳的街道之上。供应京城长安一切粮食的正是洛阳。长安这个大都城,所需要的米粮都得先集中到洛阳来。当然,经由洛阳运到长安的物资,不仅是米粮而已。举凡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各种货物、地方工艺品,也和米粮一样,先经过洛阳才转运到长安。大唐帝国的许多运河,几乎都能以水路连接黄河等各大川名河。各地物资无不以船只运送,经由运河再溯黄河而上,运送到洛阳来。然后,继续以水路船只或陆路牛马运达长安。当时的中国,由一地运送物资到另一地,最广为利用的就是水路了,因为水路船只容易大量运送物资。因此,大唐帝国有好几条水深流长的大运河。来自日本国由藤原葛野麻吕所率领的遣唐使一行,从杭州到汴州约一千公里的距离,走的就是运河。十一月三日,一行人辞别了遣唐使船漂流所至的福州。从福州到杭州走的是陆路。从杭州起开始搭船,走的是运河。船只时而张帆顺风而行,时而摇橹欸乃前进,时而沿着河岸由牛拉纤拖行。中国的长江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流;大河和大河之间的运河,则是南北走向。空海所搭乘的船只,首先从杭州顺着运河到达扬州,越过长江之后,继续沿着运河北上到达汴州。渡海抵唐以来,最长的这段距离,走的是水路。从汴州到洛阳,则是陆路。若不走陆路,仍以运河前进,进入黄河地界,溯黄河北行也可以。不过,汴州经洛阳到长安有一条官道,以马车行走,速度会比较快。藤原葛野麻吕的内心比谁都焦急。无论如何,他希望春节之前能够抵达长安。日本国的遣唐使团好不容易终于来到了洛阳。空海与橘逸势,和各种货物一样,被吸卷入来自大唐帝国各地的人潮之中。人来马往,纷纷攘攘,黄土飞扬,从两人身旁呼啸而过。逸势毫不掩饰内心的兴奋,被熙来攘往的行人及各种建筑物所吸[1]引。在他身旁,出生于赞岐的留学僧空海,则是把兴奋之情按捺在心中,优哉游哉地漫走着。ldquo喂,空海。你看!那就是天津桥了。rdquo洛阳被洛水一分为二,当逸势看到架在洛水上连接南北的大桥,以手肘碰了一下空海说道。mdahmdah原来这就是那座天津桥。逸势的声音和表情,充满感慨。不仅是逸势,每个赴任长安的遣唐使对于大唐帝国的相关知识都有概略的认识。从大唐传入日本的书物,他们大致上都已看过了。在尚未踏进洛阳之前,关于洛水及横亘其上的天津桥等知识,早已深植于脑海里了。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mdahmdah异国之都的情景,此刻千真万确地呈现在自己眼前,这种兴奋之情让橘逸势几乎陷入半迷醉状态。橘逸势mdahmdah和空海同年龄的儒生。他到大唐的目的是学习儒学,渡唐至今尚未如此这般赤裸裸地表达过心中的喜悦。对于运河的壮观及其工程之伟大,他曾几次发出惊叹之声,但都异于此欢喜之声。逸势很少将自己心中的感情流露颜表。这逸势,现在却很直率地把兴奋给表现了出来。ldquo唔。rdquo空海抿嘴微笑。ldquo有什么不对吗,空海?笑什么?rdquo逸势问道。ldquo不。因为第一次看到你如此欢喜的模样。rdquo空海一说完,逸势脸上便忽然改为严肃的神情。ldquo不好吗?rdquoldquo不。没什么不好。rdquoldquo这是好事。rdquo如此一说,空海径自往前走。为了追上空海,逸势说道:ldquo我啊,空海,在船上时也跟你说过啦,其实,当初我不是很想来大唐的。rdquoldquo那又为何而来呢?rdquoldquo只是想来镀金而已。rdquo逸势毫不犹豫地说。ldquo镀金?rdquoldquo若是能来大唐学习儒学,我讲的话就会更有分量了。rdquoldquo嗯。rdquoldquo譬如说,从大唐回去的我,若有机会向皇上进言时mdahmdahrdquoldquo什么机会呢?rdquoldquo哎,到时候的情况,应该会是这样hellihellirdquo逸势开始说明想象的状况。ldquo好吧。就假设皇上正在和他所信任的几个人无聊地闲扯好了。rdquoldquo唔。rdquoldquo此时,不经意谈到所谓的lquo诚信rquo,自己的臣子到底有多少诚信?该如何去试探呢?rdquoldquo然后呢?rdquoldquo当然是众声喧哗,大家都会说出自己的想法。rdquoldquo嗯。rdquoldquo不过,就只有我一人默不作声。该说话的人都说过了,我依然保持沉默。皇上察觉后,就问道mdahmdah逸势啊,你一直不吭声,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意见吗?rdquoldquo哦。rdquo空海嘴角泛起笑意,仔细聆听逸势的话。ldquo这时候,我就说啦mdahmdah恕臣冒昧奉告,依臣之见,以皇上之尊,实在不宜去试探臣子。皇上就问我为什么。rdquoldquo嗯。rdquoldquo我就继续说,我曾在大唐听过lquo试三狗失三狗rquo的故事。rdquoldquo试三狗失三狗?rdquoldquo这是我现在创作的啦。rdquoldquo原来如此。到底是何事呢?rdquoldquo听着!空海mdahmdahrdquo逸势微笑道,ldquo地点,就在这洛阳吧。rdquo在洛阳,有三个非常爱狗的男子,狗儿也很眷恋它们的主人hellihelli逸势开始叙述。有一次,这三个男人聚在一起,相互吹嘘自己的狗儿对自己如何如何忠实。第一个说:ldquo就算没吃没喝和我关在一起,我家的狗也不会因为饥渴难耐而攻击1、rdquo第二个说:ldquo非但如此,我家的狗还会先主人而死,让主人吃自己的肉。rdquo第三个说:ldquo我家那只,一看到有人攻击我,立刻奋不顾身去撕咬袭击者。rdquo于是,大家决定来试一试所言是否属实。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各自建造了一间小屋子,把自己和狗都关在小屋里。两个人不愿饿肚子,把狗丢在小屋里,自己每天都跑出去吃喝及大小便。到了第七天,第一个人的狗饿得伸出爪牙准备攻击自己的主人。主人深感危险,毫不犹豫地拔出怀中短剑刺死了那只狗。第二个人的狗,果真如他所说,第十一天便饿死了。第三个人在自己的狗面前,让好友假装袭击自己。狗儿果真奋不顾身去追咬主人的好友,好友的脚被狗紧紧咬住。主人想阻止,狗却紧咬不放。主人终于大怒,拿起棍子把狗狠狠打了一顿,狗儿才松口放开好友。三个月后,第三个人在某次夜行时碰到贼人劫袭。同行的狗儿非但不去咬盗匪,甚至吠都不吠一声。结果,男人的钱被抢走,还被尖刀刺进胸部,受了重伤。ldquo再没有比这只更不中用的狗了。rdquo说完后,第三个人就叫家人把狗给杀了。ldquo结果,三个男人失去了三只狗hellihellirdquo逸势模仿对皇上说话时的口气,非常严肃。ldquo嗯。rdquoldquo总之,就算是这种捏造的故事,从大唐归来的逸势,讲起来就是铿锵有力,不是吗?rdquoldquo所谓朝廷这种地方,确实会有这种偏见。rdquoldquo哪里?rdquoldquo朝廷啦。rdquo空海若无其事地说。ldquo总之,应该可以抬高身价。不过mdahmdahrdquo逸势喃喃自语。ldquo不过?rdquoldquo不过,二十年实在太长了。rdquo逸势说。ldquo真的太长了。rdquo空海也同意。不论是空海还是逸势,留学时间都得满二十年。当时日本朝廷规定,遣唐使∕僧在大唐未居留满二十年,不准回国;提前回国,重者死罪。像逸势,若是违反此规定,如果只是一辈子被贬至地方为官,都还算好的。ldquo其实,在我决定启程赴唐时,就开始后悔了。为何得离开自己生长的土地二十年呢?rdquo逸势如此告白。ldquo不过,走在这洛阳之都,眺望对岸的天津桥之际,竟差点把那些事都忘得一干二净了。rdquoldquo唔。rdquoldquo空海,都是你说的那些话,让我又想起这些事。rdquoldquo想起之前的后悔?rdquoldquo是的。rdquoldquo对不起。rdquo空海的语气很冷淡。逸势早已习惯和空海如此对话。像逸势这般有才华的人,最难忍受的是愚钝之人。ldquo哎啊!空海mdahmdahrdquo在前来洛阳的途中,当船行至运河时,逸势曾对空海说过。ldquo最让我难以忍受的,莫过于笨蛋了。rdquo逸势说话方式很直接。当然,他并非在众人面前口出此言。当时他站在船舷附近,趁同行人不在跟前时,才说出此话。遣唐使一行当中,最早发现空海具有不可思议的才能的,就是橘逸势。空海所搭乘的遣唐使船曾在海上遭遇风暴。当船只遭到风浪席卷,眼看就要断裂成两半时,只有一个人超然以对,那就是空海。在海上漂流几十天,也只有空海,用水浸泡着每天只分配一小把的干粮,默默地咀嚼着。卜者和阴阳师不断在船头作法、看方位,找寻船只应该前进的方向时,空海只是静坐船上,整天眺望蓝天和大海。空海仿佛发呆一样,眺望着白昼的天空和云朵、夜晚的星星。风暴来袭时,空海不采取任何措施,仅是静坐着,让身体随着风浪上下摇晃。ldquo喂,你是和尚,此时不是应该念经吗?rdquo逸势问空海。ldquo念经,可以撼动天地吗?rdquo空海坦率回答。ldquo卜者的法术也罢,阴阳师的法术也罢,都难以撼动这天地。rdquoldquo那么,你的佛法可以撼动吗?rdquo逸势问。ldquo佛法也不例外。rdquo空海依然坦率回答。ldquo就是说,毫无办法啰?rdquoldquo正是。rdquo空海向逸势答道,ldquo因为毫无办法,我只能静坐。rdquoldquo你全然不在意吗?rdquoldquo并非不在意,只是决心一切由天命安排。rdquoldquo天命?rdquoldquo就是命运。若是我有赴唐的命运,这船一定可以平安抵达。rdquoldquo若是无此命运呢?rdquoldquo船大概会沉没。rdquoldquo那一切不是都没改变吗?rdquoldquo并非如此。rdquoldquo为什么?rdquoldquo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这个天命。rdquoldquo什么?rdquoldquo你只要相信我的天命即可。rdquoldquo天命?rdquoldquo是的。原本我搭不上此船,最后却搭上了。rdquo空海所言,确有其事。[2]遣唐使船原本应该在去年夏天出发。船团从难波津出航的第六天便遭到暴风雨,船只损毁,只得把出发日期延后一年。空海说,就是因为如此,自己才能搭上这艘船的。ldquo因此,你相信自己有赴唐的命运吗?rdquoldquo可以这样说。rdquo空海不假思索地说。ldquo不过,不管我相不相信你的天命,船可以抵达大唐,就会抵达,船不能抵达,就不会抵达,不是吗?rdquoldquo嗯。rdquoldquo信不信都是同样的结果?rdquoldquo正是。rdquo如此一说,逸势无言以对。ldquo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只要相信,无论船沉没,还是安抵大唐,直到有结果的这段时间里,内心始终平静。rdquoldquo什么?rdquoldquo这就是佛法。rdquo空海如此一说,逸势内心的紧张情绪一扫而空。两人在海上,曾有过如此对话。从那时候起,空海这位有着四方下颚的怪和尚,让逸势感受到一股奇妙的魅力。总之,由于命运的安排,从日本出发的四艘遣唐使船只当中,空[3]海所搭乘的第一艘船和最澄所搭乘的第二艘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大唐。第一艘船的一行人日后才知道第二艘船已经先行抵达大唐。在此顺便一提,第三艘船遭遇大风暴而沉没,第四艘船则至今连是否沉没都不得而知。话又说回来,空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呢?其实,逸势也不明白。船只在海上漂流了许多日子,好不容易才到达闽地。那是个穷乡僻壤。当地官吏不知该如何处置从日本而来的遣唐使船,一心一意只想甩掉这个烫手山芋,一行人只得从闽地再出发,将船驶往福州。纵使如此,在众人心灰意冷之际,空海依然气定神闲。看来,他深信自己可以安抵长安的天命。沿着海岸南下,进入闽江口,摇橹溯闽江而上约三天之后,终于抵达福州港,但在此等待的一行人,依然过着答案遥不可及、不断地与官员交涉的日子。漂流到闽地mdahmdah赤岸镇,是八月十日。抵达福州则是十月三日。漂流至大唐已两个月了,一行人仍然在水面上摇荡。而且,一直无法取得福州的登陆许可。从日本带来的粮食也已告罄。虽然,在赤岸镇曾补充粮食,却不太足够。不少人病倒了。也有些人不但身体变得虚弱,牙龈也出血,几乎只靠水在维持生命。只要能够吃到大量新鲜蔬菜,牙龈出血、手脚浮肿的现象应该都可以改善。可是,粮食严重不足。虽然还不至于像地狱,不过也相去不远了。载满一百二十人的船只行走到此,当中真正还能动弹的人,不到三分之一。几乎全员都因身体或精神状况出问题,显得瘦弱不堪。只有空海,那双漆黑的眸子,依然露出炯炯有神的光芒。从二十出头到三十一岁,将近十年的岁月里,空海曾遍历日本各地。其中半数的时间,都花费在所谓的ldquo山岳修行法rdquo上面。因此,练就一身异于常人的强健体魄及惊人的毅力。然而,登陆申请总是不被批准。虽然人已在河口湿地上,但那只是形式上的,不能说是登陆了。因为船被查封,一行人只得在潮湿的沙洲上起居。身为大使的藤原葛野麻吕,好几次呈递请愿书给福州地方长官,登陆许可书还是不下来。地方长官好像不把那些请愿书当一回事,随手就扔掉了。恐怕是因为文笔很糟的缘故吧。身为遣唐使,虽有一定程度的汉文能力,却不足以流畅地使用汉文交涉。对这一行人而言,最不幸的莫过于那个可以证明自己是ldquo国使rdquo的印符,存放在第二艘船上的判官菅原清公那儿。不携带国书,原本是日本遣唐使的通例。然而,这种通例对大唐地方官吏却是有理说不清。当时的中国mdahmdah大唐,是个ldquo文章之国rdquo,以文章评断人的高下。藤原葛野麻吕本来就不是靠本身才能而得到官位的,他是凭借派阀力量才居于目前地位的。而ldquo文才rdquo这玩意儿,却非靠派阀力量可得的。在沙洲上,连回到母船的自由都不可得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二十天。某天,橘逸势把空海叫到芦苇丛生的暗处,向空海说:ldquo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呢,空海?rdquoldquo想什么办法?rdquo空海说着,微风吹过水面,穿过夏日繁茂的青草,轻轻拂过他的脸颊。ldquo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呀。你应该可以解决问题的。rdquo此时,逸势对这个默默无闻的留学僧已深感兴趣。从形式上抵达大唐以来,空海不必通过翻译,就能操着流利的唐语和当地人交谈。对此,逸势瞠目结舌。空海在日本时曾学习杂驳的密宗佛法。从大唐陆陆续续传入的密宗,几乎都是自学而成,此次正是为了求密宗正法而入唐。空海的脑海里已经描绘出宇宙的轮廓,感觉上甚至能理解密宗的宇宙论和自己的肉体已经合而为一。空海在日本所学的不仅是密宗,唐语也包含其中。[4]在日本,他拜访过不少归化人,向他们学习唐语。话虽如此,初次踏上大唐之土,能够和当地的唐人mdahmdah带着浓厚乡音的乡下人mdahmdah流利交谈,而不是使用长安的官话,可见他绝非泛泛之辈。日本小岛文化中,出现具有世界水准才华的第一人,当推空海。同一船团渡唐的最澄,在日本,年轻时代其才能就已备受肯定,但这个最澄,在入唐之际,还得备有专用翻译mdahmdah由此一并考量,空海理应被大书一番,此处也可窥见其才华之片鳞。此外,空海不仅自学而成,渡唐的费用也是自行筹措。这和由国家出钱的最澄截然不同。从不同角度来看,当时默默无闻的空海是排解众多困难才得以渡唐的。不过,空海具有排解一切艰难险阻的才能也是事实。总之,逸势把空海给叫了出来。ldquo嗯。rdquo空海点头,含糊其词地说,ldquo也不是没有办法。rdquoldquo你的笔力之雄健,我很清楚。文章方面,自不在话下。rdquo逸势说。船旅无聊之际,空海和逸势好几回模仿大唐文人,兴之所至地在船上写些以汉诗、汉文唱和的文章。那些诗文,让自信才高八斗的逸势也不得不甘拜下风。ldquo那种庸官俗吏的文章,送上一百篇、两百篇也不会有回音。rdquo逸势悄声道。所谓的庸官俗吏,指的是藤原葛野麻吕。逸势对毫无才能、只能靠着门阀庇荫而得到官位的人似乎不抱好感。ldquo请愿书由你来写,如何?rdquo逸势说。ldquo说得也是,其实,我也想过。rdquo空海迎风回答,ldquo只是,若我先说出来,恐怕有点问题。rdquoldquo什么问题?rdquoldquo不过,看样子那问题现在也解决了。rdquoldquo你在说些什么啊,空海?rdquoldquo逸势啊,对你,我才说。我的文笔和文章,确实比那人好。但是,我若说出口,那个男人就失去自信了。这就如同挑明说lquo你实在不行啊rquo。rdquoldquo若是你早些告诉我,我总可以想出个法子hellihellirdquo话一说出口,逸势好像察觉什么似的戛然而止,看着空海。ldquo是吗?原来你也在意1、rdquo逸势说。如同空海无法对葛野麻吕说由自己来写请愿书,逸势也无法对葛野麻吕建议让空海写请愿书。而空海更无法对逸势说由自己来写请愿书。空海考虑到,如此一来也等于伤到了逸势的自尊心。因为,逸势对自己的文采相当自负。所以,逸势才对空海说ldquo原来你也在意我rdquo。ldquo原来如此。你刚刚说,问题已解决了,指的是此问题?rdquo换句话说,不是空海自己先说出,而是他人,且是逸势主动请空海写请愿书,所以问题解决了。当逸势对空海如此说时,问题便已解决了。ldquo空海,虽然有点不甘心,但我的文章确实不如你啊。rdquo逸势坦率地说道。有所谓ldquo三笔rdquo之说。这是日本书道史上,对书法俊秀的三个人mdahmdah空海、橘逸势、[5]嵯峨天皇的称呼。这三个人都出生在平安朝初期,属同一时代的人。然而,三人当中,无论笔势、技巧、品格还是文章,空海更胜另外两人一筹。不仅是文章,书法方面空海也比自己更出色呢mdahmdah这位才子逸势是否真的如此认为?以逸势的个性,就算不是书法而是文章,ldquo你比我出色rdquo这种话是否真说得出口呢?逸势果真说了。ldquo你啊!真是不可思议啊!rdquo己不如人的话说出口之后,逸势突然又对空海如此说道。ldquo有何不可思议呢?rdquoldquo我这个人是不随便对人家说lquo你比我还优秀rquo的,特别是在书法和文章方面。rdquoldquo唔。rdquoldquo现在一不留神却说出口,说出口后才发觉,发觉后又向你坦白说我所发觉的事。所以,我认为你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rdquoldquo嗯。rdquo空海的回答有如空气。ldquo空海啊!那你愿意写啰。rdquo逸势说。ldquo写啊!rdquoldquo我去对那个男人说。rdquo逸势对藤原葛野麻吕的称呼,已变成ldquo那个男人rdquo了。ldquo是吗?就这般说好了hellihellirdquo空海微笑道。ldquo要怎么说呢?rdquoldquo我mdahmdah这里所说的我,就是你,逸势!rdquoldquo哦。rdquoldquo依我看来,我们当中有一个叫空海的和尚,文笔还说得过去hellihellirdquoldquo嗯。rdquoldquo我看他不必通过翻译,就能和本地人交谈,这事阁下您一定也看到了。对啦,像请愿书那样的事,何必一定要阁下亲自动笔呢?rdquoldquo为什么不下令叫空海写?rdquo逸势接下空海想说的话。空海又继续说:ldquo这样好了。我替阁下传令,把他叫到这里来,命令他写就可以了。rdquo空海说完,和逸势相视而笑。事情果真如此进行。空海带着笔、砚、墨和木板,独自一人走进沙洲里高大繁茂的夏草之中。没多久,空海就从夏草丛中走了出来。那时,逸势和葛野麻吕还在猜想:他是否已经动笔了呢?手持早已书成的请愿书,空海笑容满面地站立在风中。ldquo就是这样啰。rdquo空海说。流传千古的名文。贺能启。高山澹然,禽兽不告劳而投归;深水不言,鱼龙不惮倦而逐赴。故能西羌梯险,贡垂衣君;南裔航深,献刑厝帝。这段文章,即是请愿书的起始。所谓ldquo贺能rdquo,指的是葛野麻吕。译成白话文,其意就是mdahmdah高山虽然静默,鸟兽为仰慕山之高而来聚集;深水虽然不言不语,鱼和龙仰慕水之深而群聚。与此同理,西羌越险阻之山,聚在德君之下;南蛮渡深水,来到不用刑罚的名君之下。空海首先点出大唐国的文明如此优越,以这华丽耀眼、格调出众的文字进入主题。这是空海众多文章中文笔卓越、格调特殊的名篇之一。轻快的笔调,带着洒脱的文辞,至今仍留下如乐音般的跫音。接下去:诚是,明知艰难之亡身,然犹忘命德化之远及者也。伏惟大唐圣朝,霜露攸均,皇王宜家。明王继武,圣帝重兴。掩顿九野,牢笼八纮。是以我日本国常见风雨和顺,定知中国有圣,刳巨抡于苍岭,摘皇华于丹墀。执蓬莱琛,献崑丘玉。起昔迄今,相续不绝。故今我国王顾先祖之贻谋,慕今帝之德化,谨差太政官右大辨正三品兼行越前国太守藤原朝臣贺能等,充使奉献国信别贡等物。贺能等忘身衔命,冒死入海。既辞本涯,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戕风折柁。高波沃汉,短舟裔裔。飘风朝扇,摧肝耽罗之狼心;北气夕发,失胆留求之虎性。频蹙猛风,待葬鳖口;攒眉惊汰,占宅鲸腹。随波升沈,任风南北。但见天水之碧色,岂视山谷之白雾。掣掣波上,二月有余。水尽人疲,海长路远。飞虚脱翼,泳水杀鳍,何足为喻哉?仅八月初日,乍见云峰,欣悦罔极。过赤子之得母,越旱苗之遇霖。贺能等万冒死波,再见生日。是则圣德之所致也,非我力之所能也。又大唐之遇日本也,虽云八狄云会,膝步高台;七戎雾合,稽颡魏阙。而于我国使也,殊私曲成,待以上客。面对龙颜,自承鸾纶;佳问荣宠,已过望外与。夫琐琐诸蕃岂同日可论乎?又竹符铜契本备奸诈。世淳。人质文契何用?是故,我国淳朴已降,常事好邻。所献信物,不用印书;所遣使人,无有奸伪。相袭成风,于今无尽。加以使乎之人,必择腹心。任以腹心,何更用契?载籍所传,东方有国,其人恳直礼义之卿,君子之国。盖为此欤。然今州使责以文书,疑彼腹心。捡括船上,计数公私。斯乃理合法令,事得道理。官吏之道,实是可然。虽然,远人乍到,触途多忧。海中之愁,犹委胸臆。德酒之味,未饱心腹。率然禁制,手足无厝。又建中以往,入朝使船,直着杨苏,无漂荡之苦。州县诸司,慰劳殷勤。左右任使,不捡船物。今则事与昔异,遇将望疏。底下愚人,窃怀惊恨。伏愿垂柔远之惠,顾好邻之义。纵其习俗,不怪常风。然则涓涓百蛮,与流水而朝宗舜海;喁喁万服,将葵藿以引领尧日。顺风之人,甘心逼凑;逐腥之蚁,悦意骈罗。今不任常习之小愿。奉启不宣。谨言。ldquo嗯、嗯。rdquo出声赞叹的,不仅逸势,连葛野麻吕也连连叫好。名家空海所留下的所有文章中,这篇请愿书特别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能够写出如此文章者,大唐之中又有几人?才华横溢的词藻里,论旨明确,格调高超。仿佛用耳朵就可以从文章里听到空海书写此文时的呼吸声。当空海所写的请愿书送达后,竟有如做梦般,一切事情开始顺利起来了。空海这篇文章,让福州官员刮目相看,也导致一行人所受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ldquo你好像施了什么法术一样。rdquo在运河船上,逸势对空海如此说。总是逸势在开口说话,空海几乎都是默然点头。ldquo在看什么呢?rdquo逸势问。ldquo运河。rdquo空海简短回答。ldquo看来很有趣吗?rdquoldquo有趣。rdquoldquo如何有趣呢?rdquoldquo雄伟。rdquoldquo雄伟?rdquoldquo原来如此。人的力量竟可以至此。rdquo空海的声音充满感慨。ldquo指这水路吗?rdquoldquo是的。rdquo眼前这巨大的人工运河,空海和逸势都是第一次见到。这运河建造于隋炀帝时代。数百万的农民被迫挖掘水路,连接黄河和长江那令人咂舌的距离。运河竣工后,炀帝命人在扬州和洛阳之间行驶龙船,几度在船内酒池肉林,豪宴取乐。有人说,隋朝就是因此灭亡的。在运河上,空海千思万想,随着脑海中浮现的思绪而不断赞叹、感喟着。话再说回到洛阳街头吧。ldquo大唐真是不错!rdquo逸势漫步在杂沓的洛阳街上,走着走着便发出如此赞赏。哦mdahmdah每当自己曾在书本上读到的街道及情景出现在眼前时,逸势就会忍不住低声呢喃mdahmdah在什么什么书上所记载的,不就是这个吗?逸势具备不少这类让人大为惊叹的知识。然而,不知是否因为是儒生的缘故,逸势的知识和兴趣稍稍有失偏颇。逸势对于事实或现实的现象和知识比对哲学性的思考更感兴趣。原本,儒家就是ldquo不语怪力乱神rdquo。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不谈论幽浮、幽灵等超能力之类的事物。这是比空海更早千年、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所说的话,可见中国这个国家有多深奥。逸势曾为试探空海的知识,问他《淮南子》记载的这个那个,难不成就是这回事吧!对于这些问题,空海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ldquo难道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情吗?rdquo逸势从和空海的谈话中发觉,不仅唐书,好像连情色类的杂书,空海也都读过。偶尔,一碰到空海不知道的事情,逸势就会欣喜地说道:ldquo安心了。原来空海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啊。rdquo逸势早已察觉,连自己最拿手的儒学,这出家人也具有比自己更深奥的知识。空海原本和逸势一样,是名儒生。十八岁时,进入大学学习儒学。从十五岁跟随叔父阿刀大足算起,到入大学当了两年儒生的时间里,以空海的天纵之才,早已把儒家的精髓尽数吸收。空海二十出头时,就与儒学诀别。当时还名为ldquo真鱼rdquo的空海,以二十四岁的弱冠之年,写下了《三教指归》全三卷。《三教指归》采用戏曲的叙述手法,比较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学说思想,文体则是六朝风尚的华丽骈文。这是日本最早的比较思想小说。在《三教指归》中,真鱼mdahmdah年轻时的空海,将佛教置于比儒家、道教更高的地位。换言之,这是他和儒家诀别之书。在这本著作中,空海巧妙地从《文选》《礼记》等诸多汉籍中引经据典。此时的空海,可以说已精深钻研过汉籍了。然而,空海何以舍弃儒家呢?理由非常明确。就思想性、现实性、感情性、肉体性来说,答案不一,不过,追根究底,真正的理由应该汇集在这句话中:ldquo儒家无法解答宇宙和生命的问题。rdquo这应该就是空海舍弃儒教的原因吧。所谓儒教,说到底,不过是凡夫俗子为人处世之道罢了。学习此道,或许可以获得俗世高官厚禄,但终归只是如此而已。儒教和道教当然是有所差异的,但即便是道教,在ldquo无法解答宇宙和生命rdquo这一问题上,也和儒教一样。不过,信步于洛阳街头的逸势,自是无法知晓空海的《三教指归》。对于这个唐语如唐人般流利、学识渊博、与自己同龄的男人的才能,他只觉得非常ldquo不可思议rdquo。不知不觉,二人走进了南市一隅,也就是市场。文武百市鳞次栉比,有人直接把肉摊和菜摊摆在路上,有卖丝绸的,也有卖活生生的鸡、马、牛的。ldquo好热闹啊。rdquo空海喃喃自语。人潮及喧嚣声如旋涡般笼罩着空海和逸势。走着走着,ldquo哦rdquo的一声,逸势叫了出来。前方一棵大柳树下,围拢着一群人。ldquo江湖卖艺的吧?rdquo逸势一眼看出是江湖卖艺的。拨开人群,处身于观众中,只见有个穿黑衣的男子站在柳树下,不知正在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留着白胡须、有一双细长眼睛的老人,右手拿着拐杖。ldquo到底说些什么啊?rdquo逸势问。逸势几乎听不懂当地的唐语,只知道看似在卖什么东西。不过,到底在卖什么?老人四周,看不到像是要叫卖的物品。一旁只有个大桶,桶很深,但看不出里面摆了些什么。然而,桶沿摆了个像柄勺的东西,让人联想到,里面或许盛着水吧。ldquo他说要不要买西瓜。rdquo空海把老人的话翻译给逸势听。ldquo瓜果?根本没看到啊,难道放在那桶里吗?rdquo逸势问。ldquo别急hellihellirdquo空海愉快地眯起眼睛。老人所说的话,空海毫无困难就能理解。ldquo咦,有人吗?都没人要买西瓜吗?rdquo老人说。空海边看边把情形说给逸势听。ldquo好吧,rdquo有人大喊,ldquo我来买!rdquo那人看似生意人,应该是到南市做买卖,顺路走入人群的。ldquo请问要几个?rdquo老人问。ldquo两个。rdquo商人答。ldquo好!rdquo黑衣老人夸张地点点头,左手伸入怀里,取出某物,是个小东西。老人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那东西,原来是个黑颗粒。ldquo好像是瓜果种子。rdquo空海对逸势说。老人用右手中的拐杖开始挖掘脚下的泥土。ldquo把瓜子撒在这里,立刻就会结成瓜果。立刻结瓜!rdquo说着,就撒下西瓜子。ldquo立刻结瓜。立刻结瓜。rdquo老人边说边用拐杖掩土覆盖种子。ldquo结瓜。结瓜。rdquo老人把拐杖换到左手,右手握住柄勺把子,舀起桶子里的水,开始把水洒在埋着种子的泥土上。ldquo立刻冒芽。立刻冒芽。rdquo老人唱歌般地低声道。ldquo哇啊mdahmdahrdquo空海身旁的逸势惊叫出来。同样的赞叹声也从群众当中传出来。ldquo冒芽了!空海。rdquo逸势道。从还湿润的泥土当中,冒出一个小小的头来。那是植物的绿色嫩芽。空海边对逸势点头,边带着微笑注视着那个老人。ldquo方士吧?rdquo空海低声自语。对话当中,嫩芽渐渐长高。ldquo快长大哟快长大。快快长高mdahmdahrdquo老人说道。ldquo长出芽来。rdquo果然长出芽来。ldquo看吧!开花了。是两朵呀。rdquo开出两朵小小的花。那花立刻凋谢,眼看着花蒂的部分慢慢鼓起来。ldquo快呀!再大些。rdquo果然,长得更大了。已经看得出瓜果的形状了。ldquo植瓜术吧?rdquo不愧是逸势,好像知道这种法术。当时传入日本的大量汉籍中,有些地方记载着ldquo植瓜术rdquo的名称。ldquo第一次看到。rdquo逸势自言自语。两个鼓起的东西,一直长为成熟的大西瓜。老人随手摘下两个西瓜,交给那个像做买卖的男人。黑衣老人从男人手中接过钱后,瓜藤、瓜叶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男人手中的西瓜却未消失。瞬间,欢声雷动。ldquo太厉害了。空海。rdquoldquo哦。rdquoldquo咦,你好像不为所动啊。rdquoldquo不,大为吃惊。了不起的法术。rdquo二人说着说着,又有买者出现。还是照着方才的方法,依序进行。ldquo不过,买了那西瓜,应该不会消失吧!rdquo逸势一本正经地说。ldquo亏你还是个儒者hellihellirdquo空海微笑道。ldquo不语怪力乱神。rdquo空海引用《论语》的话,讥笑逸势。ldquo西瓜不会消失。rdquo空海说道。ldquo为什么?rdquoldquo因为西瓜是实物。rdquoldquo什么!难道其他的都不是实物吗?rdquoldquo冒出芽啦,芽长大啦,那都是幻术。rdquo空海小声道。因为用的是日语,才能如此交谈。ldquo那是被言语所蛊惑了,大家都中了那些话的法术了。所以,老人说芽冒出来,大家就真以为芽冒出来了;说长出叶子,大家就真以为叶子长出来了。rdquoldquo可是,我听不懂唐语啊。rdquoldquo那是因为我把老人的话讲给你听了。我若不在,你或许就可以看到真相了。rdquoldquo那,现在这次,你并没有把老人的话讲给我听,我还是看到冒芽、长出西瓜啊!rdquoldquo因为中过一次法术后,你的脑海里已经记得这些了。rdquo话说完,空海突然闭口不语。ldquo怎么了?rdquo逸势问。ldquo所谓知识,委实恐怖。rdquo空海喃喃自语。ldquo什么!rdquoldquo知识可以使人明理,相反,也可以让人盲目。若不懂唐语,就不会中术。不知道撒种、萌芽、开花、结果这些道理,也不会中术。rdquoldquo可是,你听得懂,却不会中术啊!rdquoldquo不。我不是说我自己。rdquoldquo你说的是我?rdquo逸势有些火大。ldquo不。不是说我,也不是说你。rdquoldquohellihellirdquoldquo我说的是有关lquo人rquo跟lquo知识rquo的事情。rdquo此时,欢声再度雷动。黑衣老人mdahmdah也可称为方士,又把结成的西瓜交给买者。ldquo还有人想要吗?rdquo方士道。ldquo好啊!买了。rdquo逸势以日语大喊。ldquo哪一位?rdquo方士嘟囔着。ldquo替我说要买两个。rdquo逸势以手肘碰了一下空海侧腹。空海苦笑,以唐语说:ldquo请给两个。rdquo群众的视线全部集中在两人身上。空海和逸势前面的人很自然地让开了,两人仿佛被揪了出来般被挤向前。ldquo听好,在你眼里的真相到底如何,你边看边低声说给我听吧。rdquo逸势说。ldquo不过hellihellirdquoldquo这里是大唐国。若是日语,人家就听不懂了。rdquo话说完后,空海和逸势站在围成圈圈的人群之前。两人站在该地,好似和那方士对峙着。那是一位皮肤黝黑、看不出年龄的老人。看来似乎已经年过七十了,但应该还不到九十。不过,七十到九十之间,到底多少岁?看不出来。单就眼睛周围的皱纹看来,应该有一定的年岁,可是那男人全身散发出一股气势,显得神采奕奕,看起来更年轻。方士以细细的眼睛注视空海一会儿后,把手伸进怀里。空海并不说明。因为,方士的动作还是和刚才一样。ldquo他取出瓜果,放到怀里了。rdquo空海低声说道。方士正拿起柄勺的把子,把身子探进桶内。ldquo哦。rdquo逸势低声叫出。果然如空海所说,逸势看到了方士一边舀水,一边从桶内拿起瓜果,火速放进自己的怀里。连着两个都放进怀里了。现在,逸势看到方士的怀里鼓得大大的。ldquo冒出芽来。rdquo方士说。ldquo不冒芽。rdquo空海低声呢喃。ldquo长出叶子来。rdquo方士道。ldquo不长叶子。rdquo空海说。ldquo开花。rdquoldquo不开花。rdquoldquo结果。rdquoldquo不结。rdquoldquo大起来。rdquoldquo不会大。rdquo空海故意盖过老人的话语,低声逐次告诉逸势。ldquo他从怀里拿出瓜果了。rdquo空海语毕,逸势果然看到老人嘴里说摘下瓜果,其实是从怀里拿出两个瓜果来。欢呼声再度扬起。空海站出来接过瓜果,并打算付钱。ldquo不,不用。rdquo方士摇摇手,不收钱。ldquo为什么?rdquoldquo我不是卖瓜果,是卖法术。rdquo方士说道,ldquo因为你没中术,所以不能收钱。rdquoldquo您知道我没中术?rdquoldquo嗯。rdquoldquo失礼了。rdquo空海低头告罪。ldquo不,不。rdquo方士摇手说,ldquo两位看似不是唐人吧?rdquoldquo不是。rdquo空海回道。ldquo从何处来的?rdquoldquo倭国来的。rdquo空海原来已把ldquo日本国rdquo说到嘴边了,又改口成ldquo倭国rdquo。那时候,ldquo倭国rdquo的称呼比ldquo日本国rdquo更普遍。这件事,空海在旅途之中已经明白了。ldquo哇,rdquo方士提高声调,ldquo真是遥远的地方啊。rdquo空海和方士的交谈,当然是用唐语。站在旁边的逸势不知两人在讲些什么,脸上充满好奇。不过,不愧是逸势,他并没有从旁硬加入两人的交谈。ldquo来此已经很久了吧?rdquoldquo不。才到不久。rdquoldquo以前来大唐游玩过?rdquo以前是否来过大唐呢?这是方士问空海的本意。ldquo这是第一次。rdquo空海话一说完,方士便ldquo啊rdquo地发出赞叹声,说:ldquo虽然如此,唐语竟是这般流利。rdquoldquo哦。rdquoldquo因何事来大唐呢?rdquoldquo以留学僧身份,来此学密hellihellirdquoldquo密rdquo,就是ldquo密宗rdquo。ldquo来盗取吗?rdquo语毕,方士微笑。ldquo盗取?rdquoldquo这张脸不像是来学习,而像是来盗取密法的脸。rdquoldquo嗯。rdquo空海点点头,方士紧盯空海,仔细端详。ldquo倭国的人,都像您这般吗?rdquoldquo有形形色色的人。rdquoldquo形形色色啊?倭国的人若都像您这般,那就太了不起了。rdquoldquo何故?rdquoldquo不仅是密宗,整个大唐都要被盗光啦。rdquo老人爽朗大笑道。空海也跟着笑了起来。ldquo那么mdahmdahrdquo尚未说出ldquo要往何处呢rdquo,空海抢在方士前回答。ldquo赴长安。rdquoldquo长安吗?rdquo方士自语,再度望向空海,问道,ldquo能够请教大名吗?rdquoldquo空海。rdquo空海报上名号后,又以唐语把旁边逸势的名字告诉方士。ldquo在下丹翁。rdquo方士说。ldquo表字吗?rdquoldquo嗯。rdquo方士点头,又问,ldquo空海,不知您在长安逗留多久?rdquoldquo大概得二十年。rdquo空海说毕,再加上一句,ldquo大概吧。rdquoldquo那么,改天到长安喝一杯吧!rdquoldquo您也要前往长安?rdquoldquo是。rdquo方士丹翁说毕,又微笑着。ldquo那么,就不在此打扰太久。rdquo空海颔首。想把拿在手里的两个瓜果归还丹翁。ldquo没理由收您这东西。rdquoldquo拿去吧!空海。能够看破丹翁法术者,在大唐之中恐怕难得一见吧!知道我名号的人,如果因此而收下丹翁的瓜果,那么,就算是相互厮杀的对手,也会立刻成为十年以上的知音。rdquoldquo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rdquo空海说毕,再度欠身。相互告辞后,对着走入人潮的空海的背后,丹翁喊道:ldquo空海。若要求取密法,可以去拜见长安青龙寺的惠果师父。rdquo空海回头,再度鞠躬行礼。ldquo太厉害了。空海,真如你所说的。rdquo走出人群后,逸势兴奋地说。空海和逸势手里各捧着一个瓜果。二人的周围,车马喧腾,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ldquo空海,赶紧告诉1、rdquo逸势说。ldquo告诉你什么?rdquoldquo方才的事。你和那老人到底讲些什么?rdquo逸势迫不及待地问。ldquo谈了很多。rdquo空海微笑。低声回应后,空海就把方才和那名唤丹翁的方士所谈的事一五一十讲给逸势听。话一说完,空海突然闻到一股腥味。一股血腥味。稍一留意,才发现迎面而来的人都以怪异的眼神注视着空海和逸势。空海感觉两手湿湿的。他以为或许瓜果破了,流出汁来了。ldquo啊!rdquo空海低叫一声,停住了脚步。ldquo怎么啦,空海?rdquo逸势也停住脚步问。ldquo你看!rdquo空海说。空海站在原地,紧盯着抱住瓜果的双手看。ldquo怎么啦mdahmdahrdquo话刚出口的逸势终于惊觉。ldquo哇!rdquo叫声一出,逸势赶紧甩掉手上的东西。瓜果落到地上,发出重重的声响。地面上染成一片血红。一颗鲜血淋漓的狗头滚落到地面上。空海和逸势自以为抱的是瓜果的东西,原来是看似刚被砍下来的狗头。ldquo中了幻术mdahmdahrdquo空海喃喃自语。一开始,丹翁就知道空海已经看破自己的技法。因为,空海知道丹翁从桶内取出瓜果。于是,方士将计就计。他利用了空海认为从桶里拿出来的必定是瓜果这个盲点。知识真是恐怖啊!自己不是才刚刚说过吗?空海心中暗暗自忖。ldquo不愧是大唐国。rdquo空海又喃喃自语,ldquo那是个我所不及的人。rdquo大唐真是广阔。空海如此一想,突然觉得很开心。有趣。空海放声大笑。ldquo怎么啦,空海?rdquo逸势对他说话,他依然止不住笑声。空海就这样抱着一颗血淋淋的狗头,开心地大笑。二ldquo啊mdahmdahrdquo有位年约七10、白发白髯的老翁从屋内走出来,向大家打招呼。这时大伙用餐完毕,正要各自回房休息。ldquo我听说你们当中有一位天赋异禀的和尚hellihellirdquo老人环视大伙儿后,如此问道。翻译话一说完,半数以上的人都把视线集中在角落那个男人身上。只有那个男人还在吃饭。每个人都疲倦极了。一整天,坐在马车里硬邦邦的椅子上摇摇晃晃。从水路转成陆路的汴州算起,这已经是第六天了。那是被车轮辗得凹凸不平的道路,臀部就这样碰来碰去。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10-24 空海长安求法 长安的天空

  • 大唐的裂变(套装共5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王澄明、黎晓春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大唐的裂变(套装共5册)试读:总目录CONTENTS封面版权信息大唐的裂变·遍地诸侯大唐的裂变·遍地狼烟大唐的裂变·遍地天子大唐的裂变·遍地胡虏大唐的裂变·华夷天下目录CONTENTS公元八九一年,唐昭宗大顺二年错字刘开道清奇君国舅爷公元八九二年,唐昭宗景福元年条列状山民妻斗门水龙王疲兵计公元八九三年,唐昭宗景福二年鼠祸长安雪金头王墨昆仑虎笼公子泪公元八九四年,唐昭宗乾宁元年罗平国八大书记公元八九五年,唐昭宗乾宁二年杀虎燕帅三节度使李亚子鹰鸟性公元八九六年,唐昭宗乾宁三年诱敌天怒借刀英雄人纪功诗马龙骧迎驾公元八九七年,唐昭宗乾宁四年十一王十二星君弱女子百姓王青口之战神笔公元八九八年,唐昭宗光化元年明白人长安本色公元八九九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国之疆河朔战略千里驹黄泉路夜叉公元九〇〇年,唐昭宗光化三年老鸦堤说客易水红七巧楼问安宫公元九〇一年,唐昭宗天复元年三使相报恩球祸忠臣谗言武功公元九〇二年,唐昭宗天复二年白珩居状告天子宰相债徐氏女使宅鱼人质六主大将公元九〇三年,唐昭宗天复三年后院起火和解天子之威兖州之主酒量大江起火卧底公元九〇四年,唐昭宗天祐元年敬酒报应公元九〇五年,唐哀宗天祐二年白马祸国夫人负国贼打钟槌公元九〇六年,唐哀宗天祐三年六州错惊梦公元九〇七年,唐哀宗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称帝老和尚返回总目录公元八九一年,唐昭宗大顺二年错字正月十日,正是科考放榜之日,金榜之前人山人海。杜荀鹤、张曙、吴仁璧、李琪与罗隐虽然一大早就赶了来,但还是来晚了,只得在人群后踮着脚尖巴望着金榜。杜荀鹤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姓名,不禁欢叫道:“昭谏兄,你看,有我,第八名。”张曙、吴仁璧、李琪也在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各人兴奋之情自是不言而喻。罗隐心中虽然有些发酸,但他毕竟是豁达之人,随即也就释然了,连连向四人道贺。罗隐是节前奉了钱镠之命来长安供奉面君的。他到长安的当日,即找见了杜荀鹤,由此也结识了李琪、吴仁璧等人,但有些事情他却并不知晓,杜荀鹤此次应举,是带了朱温给主司春官裴贽的荐函来的,而张曙则在考前拜谒了新任宰相崔昭纬。崔昭纬自从中和四年得中状元之后,凭着他善于钻营的本事,果然一路官运亨通,仅仅七年就当上了宰辅,罗隐不禁想起了卜者罗尊者当年之言。张曙与杜荀鹤同年而生,今年刚好都是四十五岁,而杜荀鹤的生辰恰巧又是此次放榜之日——正月初十,罗隐大感有趣,特意献诗道: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潜记上升时。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春闱过后,张曙、李琪准备留京候用,杜荀鹤想去大梁,吴仁璧则打算先回苏州老家省亲,罗隐自然是要回杭州,但表示愿陪杜荀鹤到汴州一游。吴仁璧与罗隐一见如故,故而也愿意先陪他们去大梁。杜荀鹤大喜,三人便结伴东行。三人行至陕州,听说朱温正在攻伐魏州,罗隐突然提出要往魏州一游。杜荀鹤深感不解:“魏州正在用兵,别人躲都躲不及,咱们又何必去凑这个热闹?”罗隐尚未回答,吴仁璧却插口道:“魏州眼下虽有杀星,但不久就会月明风清。”罗、杜二人知道,吴仁璧精于易术,颇有先见之明。罗隐说道:“罗某此番进京,钱公还给了我另一个使命,那就是借机交好北方诸镇,尤其是汴、魏二州,以共同应付淮南之乱象。眼下,汴、魏却打起来了,罗某必须弄明白,这朱温为何无缘无故地攻伐魏州呢?”罗隐哪里知道,朱温攻伐魏州,纯粹是为了出气!去年,朱温怂恿朝廷大举出兵讨伐李克用,可谓声势浩大,却被李存孝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搅得七零八落,丢尽了颜面,致令朝廷雪上加霜,更加一蹶不振,而汴州更是损兵折将,声威大减。朱温心中一股无名火无处发泄,便移怒于罗弘信,竟以魏州交好河东不助王师军粮之名,令各路大军向魏州杀去,敬翔苦劝不住。汴军进入魏州后果然是所向披靡,各路捷报频传:丁会、葛从周、牛存节连取黎阳、临河等十邑;先锋将牛存节竟以千余人大破魏军一万二千人;庞师古、霍存则接连攻陷淇门、卫县。朱温转怒为喜,当时就有了借机平定魏州的想法,便亲自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进了魏州。罗弘信大恐,匆忙召集了八万大军,并在内黄摆开了大阵,意欲与汴军大举决战。不想,两军接战之后,汴军五战五捷,魏军大败而逃,汴军一直追至永定桥,斩首一万余级。罗隐等进入魏州后,先遣人给罗弘信送去了一封自荐信。罗弘信此刻正为魏军连败之事烦着呢,哪有工夫看信,便让节度判官安乘亿代阅。不想,安乘亿拆书看罢,竟气愤不已,对罗弘信言道:“这个罗隐真是狂妄至极,书中叙述家世,竟称主公为兄长。此人不过杭州一介幕僚,竟敢如此蔑视朝廷大镇诸侯,实在可恶!”罗弘信虽说是行伍出身,识字也不多,却极看重文士,一听说是罗隐的书信,当时就把信夺了过去,并对安乘亿说道:“罗隐名震天下,许多王公大夫都被他轻薄,他能称呼老夫为兄长,老夫已经是够荣幸的了,他现在何处?”安乘亿答道:“罗隐和新科进士杜荀鹤、吴仁璧马上就要到魏州城了。”罗弘信一听,当即起身,亲至郊外迎接,并以兄弟之礼与罗隐相见,随后就延请他们至节度使厅,设宴招待。席间,罗弘信殷勤备至,一口一个“贤弟”,其子罗绍威虽也年过三十,但对罗隐更是恭谨有加,张嘴闭嘴地叫着“叔父”。罗隐见罗弘信对自己如此谦恭,心中甚是满意,又见罗绍威状貌堂堂、英姿勃发,更是喜爱不已,一张丑脸满是笑意。魏州掌书记李山甫与罗隐素有交往,说话也就随便些,说道:“昭谏可知,少帅虽是武将,文采却也不俗,尤其喜欢你的诗文。你不是自号江东生吗,少帅便把他的诗集取名为《偷江东集》。”罗隐大感兴趣,笑道:“我老罗有什么好‘偷’的?快取来让我瞧瞧。”罗绍威忙令人取来了《偷江东集》,双手呈给罗隐,谦恭地说道:“都是小子涂鸦之作,定会辱没‘江东’二字,还请叔父不要笑话!”罗隐接过,就在席上翻阅起来,只见佳作连篇,其中一首《咏柳》诗道:妆点青春更有谁,青春常许占先知。亚夫营畔风轻处,元亮门前日暖时。花密宛如飘六出,叶繁何惜借双眉。交情别绪论多少,好向仁人赠一枝。《咏白菊》诗道: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苍苔。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罗隐连声称好,再看《夏荷》一诗,当读到“楼前淡淡云头日,帘外萧萧雨脚风”时,不禁拍案起身,连称“妙得很”,当即令人取笔墨来,要为罗绍威赠诗。罗绍威大喜,赶忙磨墨伺候,罗隐立成一律:寒门虽得在诸宗,栖北巢南恨不同。马上固惭消髀肉,幄中由羡愈头风。蹉跎岁月心仍切,迢递江山梦未通。深荷吾宗有知己,好将刀笔为英雄。罗绍威视若至宝,后来,他将该诗放在了《偷江东集》的卷首。众人复又入席。席间,军报不断,竟全是魏军败北、汴军挺进的消息。罗氏父子心情烦躁,越喝越无味,罗隐却充耳不闻,只管与李山甫、杜荀鹤、吴仁璧谈诗饮酒。罗弘信父子见他酒兴正浓,不忍打扰,可安乘亿却忍不住了,说道:“罗公有所不知,汴军眼下正大举攻魏,情势已十分危急,今日这酒恐不能尽兴了!”罗隐丑脸一抬,奇道:“这与我等饮酒何干?”罗弘信此时终于忍不住了,说道:“贤弟有所不知,我军连败,情势危急,正拟遣使太原,向李公求救呢。”罗隐一听,连连摇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为何?”罗弘信问道。罗隐见罗弘信一脸的挚诚,也就不再卖关子了,正容说道:“自从李克用占据邢、洺之后,魏州已夹在汴、晋之间,成二雄必争之地了。罗某观之,李克用有勇少谋,不足依赖。朱温属下文武满帐,称霸中原就在眼前。魏州欲保安定,必须与朱温罢兵言和。”罗弘信道:“汴军此时势头正劲,岂会罢兵?”罗隐道:“罗某明天就去见朱温,定保汴军撤兵。”罗绍威闻言大喜,说道:“若能如此,则是魏州大幸,只是有劳叔父,侄儿心中难安。”罗弘信虽然心中有疑,却没有说破。次日,罗隐三人即与罗弘信父子拜别,罗绍威道:“侄儿盼望叔父早日返回,早晚好请教一二。”罗隐道:“见过朱温,我须得及早回杭州复命,就不再返回魏州了。”罗弘信父子闻言,脸上陡现失望之色。汴军入魏之后,连战皆捷,多少有些出乎朱温的预料,他本来只是想惩戒一下罗弘信,以解北伐兵败的怨气,此时见魏军如此不堪一击,便与敬翔商议,不如趁机彻底灭掉魏博军,占据魏州。敬翔此时也有些心动,但一时拿不定主意。正当二人在内黄筹谋如何用兵之时,杜荀鹤到了。朱温已知杜荀鹤登第之事,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回来了,心中暗想:看来此人倒是没有忘本,当可大用。杜荀鹤拜见过朱温,便回说一同来的还有罗隐、吴仁璧。朱温一听罗隐之名,连忙问道:“罗隐在哪里?”“就在营外!”朱温急遣人将罗、吴二人迎入帐中,不一会儿,二人进帐,分宾主落座。朱温暗自打量吴仁璧、罗隐:这二人一俊一丑,真是天差地别。一个美,真如潘安再世;一个丑,活脱脱就是庞统再生。朱温看着看着,就有些忍俊不禁,这自然逃不过罗隐的眼睛,笑道:“对不起,东平王。”朱温道:“先生何出此言?”罗隐道:“小可五官错位、颜色不正,实在有辱大王观瞻。”朱温哈哈大笑:“这又不是先生之错。”罗隐脸有不悦:“那是谁的错?”朱温随口要答,敬翔连忙插嘴道:“是上天之错!”罗隐大感兴趣,一双三角小眼直视着敬翔,追问道:“敬夫子如何说?”敬翔从容言道:“定是上苍嫉妒。玉帝曾言:‘隐有腹中锦绣,面无观瞻之颜’,这个‘隐’,不就是说先生吗?”罗隐哈哈笑道:“久闻敬夫子韬略可比孔明,未曾想也是如此有趣之人。”敬翔看着杜荀鹤,笑道:“说起有趣事来,我倒想起一件更为有趣的事:彦之自去年离大梁赴京之后,你的大名在大梁可就路人皆知了。大梁有个富家子弟,人称杜四郎,心慕杜荀鹤大名,竟更名为杜荀鸭,还经常在其墙壁上题诗。亲朋好友见其诗实难让人拜读,只好用黄泥涂抹。杜荀鸭随后又继续题,家人又涂抹,就这样,题了涂,涂了题,已有半年之久,墙也加厚了一倍。最后,这位杜荀鸭气坏了,便在新墙上写下两行大字:三十年来尘拂面,如今始得一锨泥!”众人听罢,皆捧腹大笑。朱温笑罢,正颜问道:“昭谏公此来有何指教?”罗隐煞有介事地说道:“罗某正在替东平王筹划一件大事情。”“哦?”朱温大感兴趣,忙问,“何事敢劳尊驾如此费神?”罗隐正色道:“我三人离京东来之时,路过广武,夜里做了一个怪梦,竟梦见了黄帝和仓颉。黄帝问仓颉:‘卿家造字功在千秋,但是,有两个字却造错了!’仓颉道:‘哪两个字?’黄帝道:‘射字和矮字!射乃寸身,自然应是矮的意思,矮是委身发矢,本为射的意思。’仓颉道:‘这只是一解,矮也可解作如箭矢如禾苗一样高的女子。如照陛下解释,魏字不就是委身于鬼了。’黄帝道:‘魏地多战,也真有此意。’”罗隐说到这里突然停住了,半晌不语。在座之人皆面面相觑,不知他什么意思。良久,朱温问道:“先生是不是觉得朱某伐魏不妥?”罗隐双手一拍,笑道:“大王果然英明!”朱温沉下了脸:“请问阁下,有何不妥?”罗隐一张丑脸直视着朱温,从容言道:“不妥有三:大王宏图大志,天下可敌者唯李克用也,大王一旦占据魏州,势必与沙陀直接接境,将成来往对决之势,两虎过早相争,无论谁胜谁负,势力都将削减,难道还有余力争霸四方吗?此一不妥;大王已占据中原,正可趁势自强,尽早占有兖郓、青齐、江淮、关中,以魏州做粮仓与缓冲之地,然后再图沙陀,如此当水到渠成,此时伐魏,徒增消耗,此二不妥;闻听李克用已出兵援魏,大王一旦不如意,则魏必为沙陀所有,汴州平添一强敌,此三不妥。”朱温沉吟良久,问道:“那么,依先生之见呢?”“不如趁胜与魏修好,罗公必会感激涕零,魏州自然也就成了大王称霸的有力后援和粮仓。”正说之间,罗弘信的使者到了,其来意自然是厚礼请和。朱温当即下令:停止焚掠,归其俘虏,全军班师回大梁。罗隐见朱温处事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心中大为敬服。罗弘信归附汴州的消息传至邢州后,邢洺节度使安知建见朱温兵势越来越大,担心汴、魏对他用兵,便密遣人致书朱温,表示愿与汴州通好。不想,此事被李克用安插在邢州的心腹探知了,他连忙遣人禀告给李克用。李克用大怒,便任命李存孝为邢洺节度使,让他替回安知建。安知建大惧,慌忙率三千军士逃出了邢州,奔青州而去。朱温听说后,当即将此事奏告给昭宗,昭宗即授安知建为神武统军,令其至长安任职。安知建行至齐州接到圣旨,不禁大喜,连忙率麾下取道郓州赶赴京师。此时,朱暄正欲结好李克用以应对朱温,得知此事后,便伏兵于黄河岸边,将安知建及三千兵士全部斩杀,并将安知建首级送至太原。朱温得知消息后,不禁怒火中烧,但也无可奈何。汴军自魏州收军回到大梁后,朱温依照敬翔建议,令丁会领军一万围攻宿州,令庞师古率军五万继续攻取徐州。庞师古临行,敬翔对其言道:“徐州能战之人当属刘知俊,闻听刘知俊为人极为孝顺,将军可令人至沛县将其家属接至军中,刘知俊必降!如此,徐州则可指日而下。”庞师古大表赞同,依计而行。刘开道罗隐、吴仁璧在杜荀鹤的陪同下在大梁游览了十多天后,即向朱温告辞。朱温本欲留罗隐、吴仁璧在大梁,罗隐说他现在正效力于杭州,不可朝秦暮楚,但表示回杭州后会劝说钱镠永世与汴州修好;吴仁璧则表示回乡省亲后,再来大梁效力。朱温也不强留,只是暗召杜荀鹤,一番密谈后,便令他一同南归,嘱咐他莫要入朝为官,只管回乡等待他的书信。杜荀鹤虽不明白朱温是何打算,但也不敢直问,只好陪同罗、吴二人离开了大梁。三人一离开大梁,吴仁璧就说道:“我观朱温,实乃人主之貌,只是难以善终,二位何不效力于他呢?”罗隐道:“此人实乃当世枭雄,只是罗某已投靠杭州,不能再改投他人了,你二人又为何不留在大梁呢?”杜荀鹤不语,吴仁璧却道:“我回乡省亲后,再作打算吧。”罗、杜、吴三人刚走,杨行密、孙儒的使者几乎同时来到了大梁。杨行密约朱温南北共击孙儒,孙儒则约朱温共击杨行密,朱温一时拿不定主意,忙召集众幕僚商议。张廷范道:“杨行密此人智勇兼备,近来又攻取了常州、润州,其志不小,咱们不如联合孙儒,除此大患。”李振道:“孙儒眼下有近五十万大军,一时恐难灭除;杨行密远在江南,灭之无益,不如任其相攻,我军可坐收渔翁之利。”敬翔道:“一旦孙儒吞并杨行密,江淮也就连成一体了,其势也随之坐大,到那时,该当如何?”裴迪道:“若是杨行密吞并孙儒,其害不是更大吗?”……一时之间,众幕僚争执不下,商议了一个上午,也没拿定主意。朱温回府后,张兰舒见他面色不定,问其缘由,朱温便把实情告诉了她。张兰舒道:“孙儒乃蔡之余孽,讨之理正,若能灭除,淮南则可与汴、蔡相连,中原也就稳固了。”朱温素来对张兰舒言听计从,当即就把孙儒的使者斩杀了,令杨行密使者回复杨行密,共同夹击孙儒。朱温正欲亲率大军南下,馆吏突报谢瞳到了。朱温大喜,忙亲自出府迎接,问候别后情由。谢瞳道:“自别主公之后,属职先到陵州做了一年的刺史,后又到通州为刺史,日前,主公遣人来接,属职便星夜兼程地前来拜望。这些年来,属职屡屡闻听主公喜讯,可谓战功赫赫、威名远播,属职心里也兴奋不已。”朱温将别后情由一一详告,语气中自然带着压抑不住的自豪与得意。谢瞳一边听着,一边陪言欢笑,不时地赞扬几句。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当前之事上,谢瞳问道:“闻听主公将要出兵征讨孙儒,不知是真是假?”朱温便将事情缘由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问道:“子明的意见呢?”谢瞳沉吟良久方才说道:“孙、杨江淮争雄,依谢某看,主公最好作壁上观,两不相帮。如今,还是应该倾力夺取徐州,再攻兖、郓,以此为据,西可与朝廷相通,北可联络河北、争夺河东,南可相机夺取江淮,此乃霸业之路。”朱温有些犹豫,谢瞳见状,也就不再多言了。次日,朱温想留谢瞳在大梁任节度判官,仍如以前一样参谋军事、政务,谢瞳却道:“军事机划,我不如敬翔;内谋外交,我不如李振。主公帐下,现今已人才济济,不缺谢某一人了。若蒙不弃,主公可给我一郡治之,好让我为主公养兵存粮。”朱温想了想,最后答应了他,上表奏请朝廷以谢瞳为亳州团练使兼太清宫副使、宣义军节度副使,赐府第、别墅各一区,钱千缗。谢瞳临去亳州,对朱温道:“许州等地,连年战乱,属职来大梁时一路上看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主公可否由人口稠密处迁移一些百姓来,以繁荣当地。”朱温连称“好主意”,当即下令由汴、兖交界处迁徙数千户百姓到许州落户。不久,好消息相继报至:先是丁会遣使报捷,宿州城破,张筠投降;一个月后,曹州裨将郭绍宾杀其刺史郭词,举郡来降;当月,刘知俊在其父母书信劝说下,率其部属两千人投靠了朱温,朱温得此大将,自是喜不自胜,当即任命刘知俊为左开道指挥使,当时之人皆称刘知俊为“刘开道”。张筠被押至大梁后,朱温念其才具过人,不但没有治其反复之罪,还任用他为右直都副将。刘知俊投降汴军、宿州归服大梁之后,时溥已是山穷水尽。此时的徐州,庞师古、丁会陈兵四野,百姓历经连年战火,又频逢水灾,户口已减六七成,已是困顿至极。时溥无奈,只得遣使向朱温求和,朱温回复道:“时公只要离开徐州,立时就可以罢兵。”时溥只好答应了他,朱温当即奏明朝廷,请朝廷指派朝官接替时溥为徐州节度使。朝廷接到朱温奏表后,即以尚书刘崇望为徐州节度使,改拜时溥为太子太师,令其回长安候命。不想,圣旨到达徐州后,时溥又担心一旦出城,朱温就会加害自己,竟又不愿意离开徐州了,并遣使者劝刘崇望回京。刘崇望此时已到华阴,闻听时溥反悔,只好又回归长安。时溥此举不但惹恼了朱温,也让昭宗大怒不已,当即诏命朱温出兵讨伐。朱温亲自率军全力攻打徐州,时溥大急,连忙向兖州求援。朱瑾亲率三万兵士救援时溥,朱温闻报,立令丁会率十万大军拦截。丁会领命之后,率军连夜疾进,于金乡设下埋伏。朱瑾正中埋伏,被杀了个大败,激战两个多时辰后,朱瑾拼死杀出重围,单骑逃回了兖州。天下第一富都扬州历经吕用之、毕师铎、秦彦、杨行密、孙儒等战乱蹂躏之后,已是满目焦土、饿殍遍地,而号称天下第二富都的成都,如今也好不了多少。韦昭度、王建、顾彦朗率诸道之兵十余万围攻成都已经两年多了,成都虽然没被攻陷,但城中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大街之上,随处可见丢弃的婴儿。百姓们实在难忍饥饿,便有胆大之人摸出城来,潜入王建的行营中买米,却被巡逻的兵将拿获了,报于韦昭度。吴融对韦昭度言道:“成都百姓也是我大唐子民,既然满城饥饿,又怎可忍心不救!”韦昭度知其所言在理,便将他们全都释放了,而且传令围城将士,允许城中百姓出城买米。守城将吏得知此事后,连忙报告给了陈敬暄、田令孜。田令孜当时就要以通敌之罪处置这些出城买米之人,但陈敬暄道:“百姓何罪?他们饥饿难忍,只恨我无法相救,既有如此办法,也就不要禁止了。”于是,出城买米者越来越多。不过,所买之米毕竟有限,城中已是饿殍狼藉了。到了后来,一些兵卒们实在饿极了,竟然闯入百姓家中到处抢劫。陈敬暄闻讯大惧,担心会惹起民怨,便令巡街将吏严惩这些乱兵,不过,此举非但未能制止乱兵,反而使抢劫之风更加盛行了。一时间,成都百姓人人自危,个个怨骂。田令孜大怒,立令以酷法禁乱,断腰、斜劈、凌迟、油烹,无所不用其极。开始还真管用,但十几天后,乱军就不害怕了,反而闹得更凶。百姓们实在熬不住了,就有许多人暗自出城投降。田令孜闻报,严令抓捕出城之人,只要被拿获,就满门抄斩。此令一下,成都几乎每天都有数百人被杀。内外都指挥使文武坚为人一向仁慈厚道,他见不少无辜百姓被杀,心中就有些不忍,便设法救了数千人。田令孜听说后,当即把他叫到跟前,尖着嗓子斥责道:“你身为指挥使,掌握着生杀大权,却未见你对一人用刑,你如此违抗军命,难道是想背叛我等吗?”文武坚大惧,忙从狱中拉出一些战俘,当众杀戮于市,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前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在襄阳时,道士申屠生曾教给他一些冶炼黄金的法子,田令孜之弟路过襄阳时曾有耳闻。几年前,刘巨容迁至成都寓居,田令孜曾多次向他索要炼金的方子,刘巨容却死活不给,田令孜恨之入骨,此时,便趁机将其满门杀害了。成都百姓闻听后,人人切齿,个个痛恨。田令孜为筹集军饷,还专门设置了征督院,凡有资财者,如有藏匿、瞒报,一旦发现,便施以酷刑,一时间,满城血雨腥风,几如人间炼狱。清奇君成都城内艰难,城外围城的王建大军也好不到哪里去。朝廷此时也对成都之事有些为难了,诸道十几万大军已围城两年了,军饷、粮草供应已难以为继,大多朝官欲息兵解围。昭宗无奈,只好下诏恢复陈敬暄的官爵,令韦昭度、吴融回朝,顾彦朗、王建各自率军回归本镇。王建接到罢兵制书,拍案大叫道:“大功眼看就要告成,怎能放弃?”黄崇嘏道:“明公息怒,此诏书对明公说不定是大好之事呢!”“何以见得?”黄崇嘏一张俊脸上满是神秘:“陈敬暄、田令孜眼下已是内外交困,成都城可说是朝不保夕。请明公想想看,若此时攻下成都,西川节度使该当由谁接任?”王建道:“韦相公为主帅,十有八九是他。”“明公所言不差!”黄崇嘏又问,“那么,明公所为何来?”“这个……”王建略一沉吟,当时就明白了黄崇嘏的意思,说道,“是啊,此时取得西川,王某最多就是个虞候或司马,朝廷肯定不会让王某独领西川的。”黄崇嘏笑脸如花:“所以说朝廷的这个撤兵诏书来得正是时候,明公不如趁机劝韦相公还朝,由我军独领朝命,自取成都!到那时,明公不就是当然的西川之主了吗?”周庠连连点头:“崇嘏之言甚是。”王建心领神会,当即求见韦昭度,说道:“陈敬暄、田令孜罪不可赦,朝廷既然诏命韦相公回朝,韦相公只管回京,微臣愿独自承命以剿叛臣。”韦昭度一听,当时就想返回长安,吴融却暗自劝道:“成都已经撑不下去了,眼看大功即将告成,相公若此时回长安,岂不功亏一篑?”韦昭度一时犹豫不决,故而,昭宗的诏书都下达二十多天了,韦昭度仍迟迟不愿离开。王建此时已等不及了,巴不得韦昭度赶快离开,便对韦昭度说道:“现今关东诸藩镇互相吞蚀,这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相公乃天子重臣,宜早归庙堂,好给圣上出谋划策。陈敬暄不过是疥癣之疾,有末将就可替朝廷办理了,何劳相公在此劳神呢!”王建见韦昭度仍在犹豫,便密令东川将唐友通等人于行府门口将韦昭度的亲吏骆保擒住,用大锅煮了,分其肉给兵士。韦昭度闻听后,便命王建处置唐友通等人,王建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军中缺粮,军士们饿坏了,见骆保长得肥胖,就把他煮着吃了,唐友通是东川将,王某不敢越权。”韦昭度自己长得比骆保还肥胖,闻听此言,当时就吓得心胆俱裂,忙召吴融商议,吴融道:“王建此举,分明是赶相公离开。”韦昭度心有余悸地说道:“罢了,罢了,本相若再贪此功,必有性命之忧。”吴融见韦昭度如此,长叹了一声,也就不再劝阻了。次日,韦昭度就将印节全都交给了王建,并当众宣布王建为三使留后兼行营招讨使。韦昭度、吴融离开之时,王建亲自送至新都,跪于韦昭度马前敬酒,泣不成声,似是难分难舍。但是,韦昭度一出剑门关,王建就派了一支心腹部众守关,并嘱咐守关将士:“你们给我记住,没有我的允许,决不许一兵一卒由东进入!”至此,两川与朝廷阻绝。韦昭度一走,王建即令全军急攻成都,环城建烽燧、堑壕、土垣,长达五十多里,但是,急攻了一个多月,仍不能奏效。周庠道:“须得遣人入城探听虚实,方可设计攻取。”王建问:“谁可担当此任?”周庠道:“周某已物色好了,此人姓王,名鹞,入军前以杀狗卖肉为生,此人不仅胆大,而且能说会道。”王建连忙把王鹞叫来,当面许诺他事成之后升他为都将,王鹞大喜。当日,周庠便以“违抗军纪”之名,将王鹞当众责打了三十军棍,王鹞趁机“逃”进了成都城,并设法见到了陈敬暄、田令孜,对二人言道:“韦昭度离开后,王建兵疲食尽,也准备撤兵了。”二人早就听说韦昭度离开西川后,王建已无朝廷供给了,又见王鹞伤重,便信以为真。王鹞见过陈敬暄兄弟后,便扮作个茶叶商人,串街走巷,到处游说,他对百姓们的说法与对陈敬暄兄弟的说法则完全相反,说王建如何如何英武,战将如何如何勇猛,兵势如何如何强盛,粮食如何如何充足,不日就要大举进攻,成都怕是守不住了。成都军民听后,大为恐慌。如此一来,陈敬暄、田令孜及军将们坐等着王建撤兵,而城中百姓与普通兵士则惶惶不可终日,都在做着成都易主的打算。王建随后又用苦肉计遣其将郑渥进城诈降,陈敬暄竟然用郑渥为将,让他负责守城。郑渥一直在成都呆了十多天,才又逃回了军中。如此一来,城中虚实、兵力布防,王建自然就一清二楚了。郑渥也因此被王建收为了养子,更姓名为王宗渥,并被擢升为亲从都指挥使。就在郑渥回到军中的第二天,王建即大集诸军,传令发起总攻。他对将士们言道:“成都城中繁华富庶,一旦攻取,金帛、美女任你等享用,至于西川节度使,王某愿与你等轮流去做!”此言一出,全军士气大为高涨,皆拼力急攻。当日午后,各城门就有些守不住了。田令孜、陈敬暄这才醒悟过来,捶胸顿足地大叫上当!万般无奈之下,田令孜只好登上城楼向王建哀求道:“老夫一向对八哥甚厚,八哥何以如此相逼呢?难道必置老夫于死地,你才肯罢手吗?”王建却假惺惺地流着眼泪,哭泣道:“父子之恩岂敢忘怀!但朝廷命我讨伐不遵朝命者,儿臣又怎敢抗旨不遵呢?时至今日,如果陈太师能改弦更张,献城出降,儿子倒可以为阿父向朝廷求情,定保您老晚年无忧。”田令孜、陈敬暄此时已走投无路,二人反复商量后,最终决定献城出降。当晚,田令孜亲自携带着西川节度使印节前往王建大营,王建强按着兴奋,故作泣不成声之状,连连向田令孜叩头谢罪,说道:“自今而后,王建定当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侍奉您老,我父子定当和好如初。”田令孜信以为真,并要王建承诺善待陈敬暄,王建自是满口答应,田令孜这才将印节当众交给了王建,将士们听说后,皆高呼:“万岁!万岁!”田令孜忙遣人入城通报陈敬暄,次日一早,陈敬暄就大开城门,迎接王建大军进入了城内。入城之前,王建特意任命张勍为马步斩斫使,令其先行入城。随后,他就对将士们言道:“我与你等历时三年,大小百战,今日方得成都,也就是说,成都自今天起,就是咱们自家的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得像爱惜自己的家一样爱惜成都,对待成都的百姓也要像对待我们的家人一样,因此,进城之后,你等千万不要焚掠坊市,更不准欺负百姓!我已令张勍维护秩序,一旦你等违抗命令,被他拿获,如果我知道了,还可以赦免;但若是张勍先斩后告,我也就无法相救了!”军士们之前已听王建说成都的金帛、美女任他们享用,如今眼看就要入城了,他又如此下令,便有一些军士不以为然,进城之后,仍大肆抢劫剽掠。不想,张勍果然执法严酷,竟将违抗戒令者一一拿获,而且当场就用大棒捶胸而杀,然后又把尸体堆放在闹市之中,以警诫诸军。入城的第一天,张勍就杀了一百多兵士,军士们这才大惧,第二天就没有人再敢犯令了。因此,当时之人皆称张勍为“张打胸”。不过,成都却因此很快安定了下来,王建遂自称西川留后。小校韩武数次在节度使厅前上马,牙吏出言制止,韩武怒道:“王公曾经亲口许诺,我等轮流做节度使,何况在厅前上马这区区小事了!”王建闻听之后,当晚就密遣人将其斩杀了。如此一来,就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轮流做节度使一说了。陈敬暄此时已心灰意冷,想回乡养病,王建大喜,特意以其子陈陶为雅州刺史,并让陈敬暄随陈陶去雅州安度晚年。至于田令孜,王建仍尊称他为西川监军,田令孜大感欣慰。王建随后即命周庠按照功劳大小及才干,选派有功将校前往各郡、县赴任。陈敬暄将佐有才干者,王建也一一选用,军将文武坚、谢从本则被他认做了养子,分别更名为王宗阮、王宗本。很快地,成都及西川境内就安定了下来。王建随后遣使上奏朝廷,报功请赏。王建终成一方诸侯,这自然少不了周庠的辅佐之功,王建对其甚是感激,不但用其为行军司马,而且将陈敬暄的旧第赐给了他。周庠也颇为高兴,特意设家宴庆贺,黄崇嘏自然也应邀参加。酒酣之际,周庠问黄崇嘏道:“世侄年近而立,为何还不成家?”黄崇嘏言道:“当此乱世,能活下来已是不易,何必连累他人?”周庠很不以为然,说道:“男子立世,当修身、齐家、平天下,世侄仪表俊美,才能过人,又怎可独善其身呢?”黄崇嘏低头不语。周庠道:“世侄既是如此,周某就替你作主了,周某长女月华已过二八,她一直对世侄倾心,容貌、才情你也是见过的,你若同意,近日就把大事办了吧。”黄崇嘏唯唯称是。然而,酒宴过后,黄崇嘏却突然遣人送来了一首诗,诗曰: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周庠读罢大惊,方知黄崇嘏竟是女儿之身,当即召来仔细询问,才得知黄崇嘏确是女扮男装。她自小受其父熏陶,读书甚多,成年后,便自负才学,欲学男子般进京应进士第,不想路遇大火,被人陷害,幸得周庠搭救,又圆了她“学男子般做官”的美梦,这才留了下来。然而,几年来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已使她心灰意冷,她早就想辞官隐居了。周庠嘉其贞节,便顺从了她的意愿,厚赠钱物,准许她辞官归乡里。王建得知此事后,也大为惊奇,特意奏请朝廷封黄崇嘏为夫人,并加号清奇君。黄崇嘏回乡后,依母姓改名杨姑,隐居于铜鼓山中,后贫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黄崇嘏死后,后人以其为奇女子,争相传颂,竟将其传为女状元,与女侍中(魏元义之妻)、女学士(孔贵嫔)、女校书(薛涛)、女进士(林妙玉)并称“五才女”。国舅爷昭宗接到王建的奏表,才知道王建已攻占了成都,他隐隐觉得,对于朝廷而言,王建任西川节度使并不一定就好过陈敬暄,但此时已别无他法,只得下诏授他为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云南八国招抚使等职。过了没几天,韦昭度、吴融回到了京师。昭宗一见韦昭度,气就不打一处来,次日就把他贬为了东都留守,吴融则改授侍御史。张浚、孔纬、韦昭度相继被贬离京后,外朝大臣的“南司”力量陡然削弱,内宫宦官的“北司”几乎控制了整个朝廷,除了杜让能、杨崇望等几位朝臣外,内、外朝中,几乎再没有人能与杨复恭抗衡了,杨复恭也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昭宗心中的不满自然也就日甚一日。李顺节自从被昭宗擢升为殿前指挥使并赐姓改名后,暗暗发誓要效忠天子,他见天子已对杨复恭生厌,便也与杨复恭疏远了,并向昭宗密告杨复恭的种种不轨之举,昭宗自然也就把李顺节视为了心腹,并想借助他来制衡杨复恭,故而对他恩宠备至,不久,又擢升他兼领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杨复恭眼见得李顺节平步青云,将相一身,对他这位干爹不但日渐疏远,而且越来越倨傲无礼,不禁大为懊恼,既后悔当初把李顺节送给昭宗,又担心这个“干儿子”会对自己不利。太后有一族弟,姓王,名瑰,原本整日里斗鹅、跑马、蹴鞠,是悠闲惯了的,此时却突发奇想,心心念念地想去做一镇节度使。他一本正经地对昭宗道:“臣已年近四十,不能再蹉跎了,就请圣上给我一座藩镇治理,也好让臣为圣上尽一份力。”昭宗见他说得至诚,便问杨复恭有没有藩镇让王瑰去任节度使。杨复恭道:“王莽乱汉,武三思危唐,这都是前车之鉴,外戚绝不可封拜外镇!如果陛下真的喜爱国舅爷,何不在朝中委任他个高位呢?”昭宗一想也是,便依其所言赐给王瑰一个工部尚书的实职,不想,王瑰不但不领杨复恭的情,反而对他心怀怨愤,自此之后,一见到杨复恭就恶言相加,百般辱骂。杨复恭暗地里发狠道:“好好的国舅爷你不当,工部尚书的肥差你不做,偏要找死!好吧,老夫就成全你。”于是,他假装忍气不过,对昭宗说道:“既然国舅想做诸侯,干脆答应他算了。”昭宗大喜,问道:“天下大镇,哪里有空缺啊?”杨复恭假作思索状,半晌方道:“黔南节度使李义府新近去世,朝臣们正在商议接任人选呢。”昭宗遂以王瑰为黔南节度使。王瑰心愿得偿,大为高兴,诏书一下就带了上百位宾客、亲友,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长安,前往黔南赴任。王瑰刚一离开长安,杨复恭即遣心腹飞马送给新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一封密信,让他设计除掉王瑰。杨守亮当即遣人在王瑰等人将要乘坐的舟船上做了手脚。不久,噩耗报至长安,王瑰一行的坐船,在吉柏津全部沉没,王瑰及其宗族宾客二百多人全都溺水身亡,无一生还!昭宗又惊又痛,李顺节趁机奏告:“臣已探知,此事乃杨复恭指派杨守亮所为!”昭宗大怒,当时就火冒三丈,一气之下把杨复恭贬为了凤翔监军。杨复恭恼羞成怒,不但不去凤翔赴任,还赌气上表请求致仕。昭宗正在气头上,也没多想,当即便答应了他。杨复恭气恼至极,竟丧心病狂地遣心腹张绾,将宣读圣旨的中使刺杀于半道之上。杨复恭府第位于昭化坊,靠近玉山军营,而玉山军使杨守信恰是杨复恭的养子。因而,杨复恭致仕后,杨守信就经常前去看望。李顺节得知此事后,密告昭宗道:“杨复恭与杨守信整日里密谋,看样子要谋反。”昭宗怒道:“杨复恭擅杀中使,早就成了悖逆之贼,他想谋反,朕一点都不奇怪。既是如此,不讨伐何以立朝廷之威?”他也不与朝臣商量,便命李顺节率领神策军以杀害朝廷中使的名义,捉拿杨复恭,而且,他还亲自率军至安喜门为李顺节壮威。李顺节大喜,当即率领神策军把杨府围了起来。杨复恭一不做二不休,一面令张绾率领家兵迎战李顺节,一面遣人通知杨守信。杨守信一接到通知,即率玉山营军前来协助杨复恭。李顺节军少,不敢主动与杨守信交战,只好列阵与其对峙。天子率军捉拿杨复恭、玉山营军造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城,一时间,朝里朝外、大街小巷,流言纷起:“杨复恭和神策军打起来了!”“杨复恭反了!”“玉山军反了!”“天子御驾亲征了!”正在宫中值守的刘崇望探知昭宗在安喜门后,当即策马前往护驾。行至含光门,就见一群军士闹哄哄地聚在宫门前,连忙探问究竟。原来,此时宫中大都还不知道杨复恭致仕之事。杨复恭原本掌典神策军,而驻守含光门的神策军兵士一听说杨复恭被攻,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皆聚集在宫门前,想去护卫杨复恭。刘崇望大急,当即立马于军前,大声说道:“杨复恭已经谋反,天子正亲自在安喜门督战,你等皆是朝廷宿卫之士,不去护卫天子,难道要去护卫反臣吗?你等当杀贼立功,莫要贪图小利,自取恶名,否则,将是灭门大祸!”军士们这才醒悟过来,纷纷跟着刘崇望直奔杨复恭府。正在和李顺节的神策军对峙的玉山营兵士,一见刘崇望率神策军前来,不禁大惧,呼啦一下全都溃逃而去了。杨守信见状,只好率领心腹卫士和杨复恭家兵护卫着杨复恭冲出通化门,逃往兴元。李顺节随后追袭,却只追上了张绾,将其擒获斩首。杨复恭逃至兴元后,杨守亮、杨守忠、杨守贞及绵州刺史杨守厚皆举兵赶到,诸杨一商量,都认为事情既已如此,只能有进无退了,便决定以讨伐李顺节的名义与朝廷对抗。杨复恭被赶走后,李顺节自恃功高,也变得骄横起来,甚至经常率兵出入禁宫。两军中尉西门君遂、刘景宣甚为不满,屡屡提醒昭宗,说李顺节小人得志,一定要提防他犯上作乱。昭宗见李顺节日渐跋扈,也担心李顺节会有不轨之举,再加上诸杨对抗朝廷打的是“讨伐李顺节”的旗号,遂让二人设法除去李顺节。二人便请昭宗颁发圣旨,宣召李顺节进宫见驾。李顺节听到诏命后,像往常一样,带领一队兵士进入了宫中。行至银台门时,刘景宣低声对他说道:“陛下正在与大臣议事,让李相公在仗舍稍候。”李顺节也没多想,便将属兵留在了门外,随西门君遂、刘景宣进入了仗舍。刘景宣假意与他攀谈,西门君遂则趁着李顺节不注意的时候,突然自李顺节身后挥刀,将其首级斩了下来。随后,二人即高举着李顺节的首级登上银台门楼,对门外的李顺节属兵高呼道:“奉圣旨,已将逆臣李顺节斩首!”李顺节的随从兵士一见李顺节血淋淋的人头,不禁大惊失色,连喊带叫地跑出了宫门。一到长安街头,他们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皆担心天子接下来会惩处他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街市上大肆抢掠开了。天威、捧日、登封三都神策军也随之大乱,在永宁坊大肆劫掠,一直闹到黄昏方才安定下来。骚乱刚刚平息,东川又有使者来报: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因病薨逝了!惊魂刚定的昭宗也没多想,便颁下诏书,以顾彦朗之弟顾彦晖为东川节度使,并遣中使宋道弼赴梓州宣诏。杨守亮听到这一消息后,忙和杨复恭商量。杨复恭道:“我等既已和朝廷反目,不如趁机扩大疆域、壮大实力,东川大丧,正是我等的天赐良机,应当赶快起兵攻取。”杨守亮深以为然,并令杨守厚于半道上截拿宋道弼,夺其旌节,自己发兵攻袭梓州。顾彦晖闻报大惧,连忙遣使向王建求救。王建自从占据成都后,留心政事,纳言求才,因而西川渐有复苏气象。其实,王建也有攻取东川的念头,只是碍于顾彦朗之前相助的恩德,难有兴兵的借口,这才一直没有动手。顾彦朗一死,他便暗地里整顿军备,伺机攻取东川。恰在此时,顾彦晖的求救使者到了,王建自然欣喜不已,当即遣王宗侃、华洪、王宗弼率军救援东川。大军临行前,王建密对诸将道:“你等击退杨守厚之后,顾彦晖必会亲自犒师,你们可于行营中设宴,趁机将其拿获。如此,东川就不用再劳兵攻取了。”西川兵至梓州后,连破杨守厚七座军寨,将杨守厚赶回了绵州。顾彦晖果然携带厚礼前来犒赏西川军,诸将便按照王建之计准备设宴宴请顾彦晖。王宗侃生性忠厚,他担心一旦此事传出,会坏了王建的名声,竟密遣心腹刘延成去阻住顾彦晖。刘延成假装成樵夫在半道上等着顾彦晖,对其说道:“小人偶然听说西川诸将将要在宴上谋害令公,令公万不可前往。”顾彦晖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连忙假装急病,掉头回去了。公元八九二年,唐昭宗景福元年条列状立春之后,天气丝毫不见转暖,一场接一场的大雪,再加上像刀子一样的西北风,凛冽得刺人心骨,长安百姓一连好几天都龟缩在家里,不敢出门,然而,朝中大臣的心似乎比这连天的风雪还要僵冷。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邠州节度使王行瑜、同州节度使王行约、华州节度使韩建相继上表,言称:杨守亮容匿叛臣杨复恭,其罪已是不赦,不出兵征讨不足以安朝野之心。四节度使不知道,朝廷又何尝不想征讨诸杨呢?只是李顺节刚刚被除掉,内外朝尚不安定,京城百姓惶惶不安,如此乱局,又如何能大举发兵呢?但四节度使好像一天都不能等了,请战表章一封接着一封,而且要求以李茂贞为招讨使。昭宗无奈,只得召宰相杜让能、两军中尉西门君遂等内外朝臣商议对策。杜让能道:“臣听说此事是李茂贞挑起的,他此时联合三镇奏请讨伐诸杨,难保没有其他用心。如今形势必须先求朝廷内安,然后才能征伐。”昭宗深以为然,再次下诏,令四镇与杨守亮和解。不想,诏命到达凤翔后,李茂贞不但不听,还鼓动王行瑜擅自出兵,并且分别致书杜让能、西门君遂,说他们只顾自己安居,不顾朝廷威望,书中词语多有不敬,甚至对朝政也妄加评议,大表不满。昭宗不禁火冒三丈,急召众宰相、御史在延英殿商议对策。此时,朝廷大臣大多与李茂贞、王行瑜私下往来,因而,朝廷所议之事,二镇很快就知道了。众朝臣为求自安,皆不敢多言!昭宗见众大臣只是呆坐相视,缄口不语,不免龙颜不悦。给事中牛徽见状,只好说道:“先朝多难,李茂贞有护驾翼卫之功,再说诸杨以武力对抗朝廷,确实也亟须征讨,李茂贞疾恶之心原也出于对朝廷的一片挚诚,只是不该不遵诏命,擅自用兵。现今,二镇之兵已过山南,百姓多有受害,陛下若再不以招讨使授之,用国法加以约束,臣担心山南之民将受其荼毒。”昭宗无奈,只得颁下征讨杨守亮的诏书,并加封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杨守亮闻听李茂贞、王行瑜发兵来攻,忙召集诸杨及众幕僚商议应对之策。时为掌书记的李巨川对诸杨反叛朝廷大为不满,闻听李茂贞奉天子诏命来讨,便想挑动王建从南面攻袭诸杨,以加快诸杨的败亡。于是,他对杨守亮说道:“李茂贞此来并不难对付,李某担心的是王建会乘机攻我腹背,明公须得多加防备。”杨守亮自从得到李巨川,一向对其言听计从,便依其建议,一面筑垒备战李茂贞,一面令杨守厚联合彭州节度使杨晟共同对付王建。杨晟接到杨守亮书信后,当即遣其都将吕尧率兵两千与杨守厚合兵一道攻袭成都。王建闻报,立命行营都指挥使王宗弁迎击吕尧。王宗弁领命,设伏以待。吕尧正中埋伏,全军被歼。捷报报至成都,王建大喜,令嘉州刺史王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茂州刺史王宗瑶合兵五万乘胜攻伐彭州。杨晟闻讯,只好亲自率军迎战,但寡不敌众,大败而回。西川军追至城下,趁机将彭州围了起来。杨晟见西川军势大,只得遣使向杨守亮求救。杨守亮依李巨川建议,遣杨子时、杨子迁、杨子钊及新近来投的符道昭等将各率数千人救援杨晟。“笑面虎”符道昭自从离开秦宗权后,辗转投到了杨守亮的帐下。杨守亮见他状貌雄伟,武艺高强,并言之凿凿,对自己忠贞不贰,便重用他为中坚都指挥使。符道昭在率兵前往彭州的路上,得悉围攻彭州的蜀军有五万之众,而成都守军却只有数千人,便想立一奇功,以报答杨守亮,竟改道突袭成都。经过一日疾行,当日傍晚符道昭即抵达成都城北的三学山。他原本想连夜突袭成都,但士卒们在长途跋涉之后已疲惫不堪,只好在山林之中扎营歇息,待次日黎明攻袭成都。西川探马探知此事,慌忙报于王建。王建一听,当时就吓得脸都白了,慌忙遣人急赴彭州,召华洪回援成都。华洪接命后,一面命副将谭延吉率大队步卒急速回援成都,一面亲率数百精骑赶赴三学山。到达三学山时,已近五更。华洪知道,天一放亮符道昭就会向成都发起攻击,而谭延吉的大队步卒至少要到巳时才能赶到成都,到那时,成都很可能已陷落了。他急中生智,当即将数百精骑分成了八组,让他们分别从八个方向驰马击鼓,高声呐喊。霎时间,符道昭营地的四周响起了“咚咚咚咚”的战鼓声,伴随着“杀符道昭啊”、“不要让符道昭跑了”的喊杀声,静夜之中,听起来格外骇人,正在熟睡的符道昭兵士皆被惊醒了。符道昭仔细一听,发现战鼓声有远有近,而且四面八方都有。他孤军深入,本就悬着一颗心,此时发现已被西川军“包围”了,不禁心胆俱裂,连忙下令:“趁着天还未亮,火速撤出险地!”华洪待符道昭退去后,方才入城向王建禀报。一夜未眠的王建这才松了一口气,大赞华洪道:“将军智勇双全,堪称我西川第一良将啊!”符道昭撤兵的消息传到杨子时、杨子迁、杨子钊三人的耳中后,竟变成了“符道昭败退回兴元”。三人皆想:符道昭七千多人一夜未过即被西川军击败了,他们三人虽有两万多兵马,但恐怕也很难与西川军相抗,又听说李茂贞大军正在逼近兴元,声势甚为浩大,去了也是送死。三人商量了半天,最后竟率二万余众投降了王建。消息传到兴元,杨守亮大为恼火,只得遣使杨守贞、杨守忠、杨守厚攻取东川,以解彭州之围。东川梓州守将窦行实原为神策军都将,与杨守厚一向交往甚密,杨守厚便密遣人与其联络,想让他在内策应,窦行实答应了他。不想,窦行实的贴身女仆把此事密报给了顾彦晖。顾彦晖大恐,当即率兵将窦行实的府第围了起来。窦行实猝不及防,全家皆被擒杀。顾彦晖随后即遣人赶赴成都,向王建求救。王建此时已把东川看作自己的囊中之物了,又怎肯让诸杨抢夺?再者说,他也想稳住顾彦晖,故而,当即令王宗侃率军火速救援东川。杨守厚率数千人抵达涪城后,便得知了窦行实被杀的消息。他见东川军已有准备,哪里还敢孤军冒进,只得匆匆退军。随后赶到的杨守贞、杨守忠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得盘桓于绵州、剑阁之间。王宗侃听说后,趁机发兵攻袭,先是在钟杨大败杨守忠,斩杀了三千余人;随后又于铜牟大破杨守厚,俘获一万五千人。三杨大惧,只得率残军逃回了兴元。各路杨军败走之后,西川军就再无后顾之忧了。王宗裕、王宗侃、华洪、王宗瑶等趁机率五万西川军,分为东、北、西、南四座大寨,将彭州围了起来。不想,彭州虽然城小,但围攻了好几个月,总是不能攻克。彭州马步都指挥使安师建、内外都指挥使赵章颇知兵法,双方攻防数十次,互有胜负。州内百姓为避战乱,纷纷逃入了山谷,致州内居民为之一空。西川诸寨兵士见状,竟在战暇之时到山中捉拿百姓、抢劫财物,还美其名曰“淘虏”。对于“淘虏”来的百姓,年轻力壮的男子、年少美貌的女子就分给各都将做奴做婢,老、弱、妇、幼则分给士卒。一日,北寨大寨前来了位年轻的军士,说有机密要事求见指挥使。北寨指挥使王宗侃素来礼贤下士,当即召请他到帐中相谈。这位军士到帐后,王宗侃见他极为文弱,便关心地问他是哪里人,找他何事。这位军士说他叫王先成,是新津人,原本是一介书生,因世乱而被强征为兵。王宗侃一听他是书生,不免叹息了一声,问道:“你是不是不想当兵了?我可以……”王先成摇头道:“那倒不是,只是属下有些想法,不吐不快。”王宗侃令亲兵拿了个座位,倒了杯水,说道:“你坐下,喝口水,慢慢说。”王先成缓缓说道:“彭州本为西川巡属,当初,王司徒来西川,陈敬暄、田令孜召杨晟来,割四州以授,让他共拒朝命。现今,陈、田已平,而杨晟仍占据着彭州,彭州名义上是藩镇,州内百姓都知道那是陈、田私授的,成都才是朝命的治所,王司徒才是他们真正的主官,所以,成都大军一来,百姓们不入彭城,而入山谷躲避。”王宗侃听王先成开口就谈正题,且条理清晰,见解明朗,不禁肃然起敬,忙向前挪了挪坐椅。王先成继续说道:“百姓们在山中,日日暴露于酷暑淫雨之中,夜夜残伤于虎狼蛇蝎之口,孤独、危险、饥饿、伤害,整日里威胁着他们。可是,成都大军已到数月,百姓们不但没有听到招抚的消息,却还遭受军士们如盗贼般的劫掠,他们的资财被夺,畜产被占,老弱妇女做了奴婢,父子兄弟流离愁怨。他们起初并没把杨晟看作主子,如今他们认为王司徒对他们不加存恤,也就只好依赖杨氏了。”王宗侃听着,心中就有些恻然,又往前挪了挪坐椅,问道:“你说的确是实情,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呢?”王先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说道:“更有甚者,现今各寨每日早晨出兵六七百人进山‘淘虏’,到薄暮方才回军。幸好彭州城无人,万一有智者为杨氏献策,先在城门之内埋伏精兵千人,待‘淘虏’兵远去后,便遣弓弩手、炮手各一百人,集中攻我军一面营寨,随即命五百工兵背负薪柴土石填壕为道,然后出精兵焚烧营寨,同时又在另三面城下各自出兵佯攻,到那时,我军各寨只能各自防御,无暇相救,城中即可集中兵力攻击我军一面营寨。一旦攻破,其他各寨士气必然受损,到那时,我军岂不……”王宗侃直听得瞠目结舌,后背冷汗直冒,连忙把坐椅挪到王先成跟前,拉着他的手急问道:“请先生指教,眼下该当如何处置?”王先成道:“此事还得写成条列状,请王司徒准许。”王宗侃忙令人取来笔墨纸砚,亲自磨墨。王先成毫不犹豫,奋笔疾书,不一会儿,条列状就写好了。王宗侃当即遣快马驰报成都。王建接状,忙令周庠阅读,状中大略为:事凡七条:其一,乞招安山中百姓;其二,乞禁诸寨军士及子弟无得一人辄出淘虏,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敢越表者斩;其三,乞置招安寨,中容数千人,以处所招百姓,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其四,招安之事须委一人总领,今榜帖既下,诸寨必各遣军士入山招安,百姓见之无不惊疑,如鼠见狸,谁肯来者!欲招之必有其术,愿降帖付宗侃专掌其事;其五,乞严勒四寨指挥使,悉索前日所虏彭州男女老幼集于营场,有父子、兄弟、夫妇自相认者即使相从,牒具人数,部送招安寨,有敢私匿一人者斩,仍乞勒府中诸营,亦令严索,有自军前先寄归者,量给资粮,悉部送归招安寨;其六,乞置九陇行县于招安寨中,以前南郑令王丕摄县令,设置曹局,抚安百姓,择其子弟之壮者,给帖使自入山招其亲戚,彼知司徒严禁侵掠,前日为军士所虏者,皆获安堵,必欢呼踊跃,相帅下山,如子归母,不日尽出;其七,彭州土地宜麻,百姓未入山时多沤藏者,宜令县令晓谕,各归田里,出所沤麻鬻之,以为资粮,必渐复业。王建听罢,连声称妙,喜道:“没想到宗侃能有如此见识,真是长进了不少。”周庠却沉吟道:“这未必是宗侃的主意。”王建道:“何以见得?”周庠道:“此状既为百姓想,又为军国计,论事明白,条理清晰,有问题,有办法,招安、安置、协理、总责、奖罚、人情、地理、生计诸事,面面俱到,非智者,难以有此筹划,宗侃虽贤,尚无此能。”王建道:“先生此言不错,待宗侃回军,定召此人重用。”王建榜令送至各寨,全都按照王先成所申请的办理。威令赫然,四寨将士凛然遵命,一一照榜执行。正如王先成所言,三日后,山中百姓便竞相出山,纷纷赶赴招安寨。很快,招安寨就不够用了,只得又加建。众百姓见村落无劫掠之患,在招安寨住了几天后,就相继告辞回故里了。一月之后,招安寨便空无一人了。很快,“王司徒爱民如子”的赞誉便传遍了两川,王建不禁大喜,一再奖赏王宗侃。王宗侃不敢居功,连忙上书向王建推荐王先成。王建当即授王先成为节度判官,暂于彭州参知军事。不久,探马来报,李茂贞已先后攻取了凤州、兴州、洋州,兵临兴元城下,杨守亮大将符道昭临阵倒戈,投降了李茂贞。杨守亮、杨复恭、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等已经逃到了阆州。王建即令华洪率兵直击阆州。华洪领命,率军杀向阆州。杨守亮无奈,只好亲自率军迎战,没想到,刚一出城,就有不少兵士逃奔而去,临阵之时,又有不少将士弃械投降。杨守亮见状,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阆州,紧闭城门,龟缩不出。王建欲趁机围攻阆州,周庠却道:“诸杨已难有作为,杨复恭乃朝廷叛臣,剿之无益,不如撤兵。”王建大悟,当即令华洪收兵而回。山民妻朝廷、汴州及河朔三镇大举讨伐河东之后,河东军民人人胸中憋着一口气,皆欲复仇雪耻,只用数月,军力便已恢复了。此前,李克用出兵征伐总还要找个堂皇的名义,自此之后,他就再也无所顾忌了。云州赫连铎与沙陀之间,既有旧仇,又有新恨,自然就成了李克用复仇的第一个目标。李克用先遣薛铁山率军至云州城下挑战,赫连铎果然出城迎战,薛铁山佯装不敌,节节败退,赫连铎随后追击,一直追至御河沿岸,进入了李克用大军的埋伏圈。河东军伏兵大起,激战两个时辰之后,赫连铎见云州军已死伤大半,只得率残军退回了云州。李克用志在必得,亲率大军自后追击,随即就把云州围了起来。围城百日之后,云州城粮尽矢绝,赫连铎无奈,只得率军突围,拼死杀出了一条血路。李克用率兵追至柳会,一阵屠戮之后,云州兵就所剩无几了,赫连铎死战方得脱身,只能落荒而逃。他先在吐谷浑部藏了一个月,后来又逃到了幽州,投奔了“金头王”李匡威。李克用终于夺得了云州,赶走了赫连铎,心中的一口恶气也算是出了,自然是倍感快意,率大军奏凯而回。接下来,李克用要报复的就是幽州和镇州了。幽州眼下兵多将广,更兼“金头王”李匡威勇猛过人、颇有兵略,一时还难以剿除;倒是镇州,虽然地广人多,但其兵势并不太强,更没有多少良将,再加上王镕年轻识短,当可趁机征服。恰在此时,李存孝从邢州派来使者,上书李克用道:“镇州王镕托附汴人,谋乱河朔,北连燕寇,孩儿愿乘云、代之捷,出兵平定燕、赵。”李存孝一被任命为邢州节度使,心中的郁闷之气就烟消云散了,他急于立功,因而主动请缨。李克用看罢书信,不禁面露喜色,高举着书信对众将道:“你们看,咱这里刚平定云州,飞虎子就忍不住了。很好,很好,我看此次征伐镇州,就让他做这个主帅吧!”不想,李克用此言一出,众将皆面面相觑,竟无一人出言附和。李克用大感意外,问道:“怎么?你们不同意吗?”众将仍是不语,只有李存信说道:“父王,云州刚定,燕、赵尚强,存孝急于立功,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毕竟年轻识浅,如此大事,还是稳妥一些为好。依孩儿看,此事还得劳烦父王亲领大军征讨才行。”李存信刚一说完,众将全都随声附和。李克用见众人皆是如此,知道李存孝此时尚不能服众,便改变了主意,决定亲自率军伐赵。他先在太原大举征兵,随后又率军南巡泽、潞,攻伐怀州,做出要大举南征的声势后,这才突然率大军进驻邢州,兵锋直指临城。王镕闻讯大惊,一面遣使向李匡威求救,一面亲率五万大军救援临城,扎营于常山西麓临城西北之龙尾岗。李克用立令李存孝率飞虎骑军进攻临城,令符存审、李存贤率步兵攻袭龙尾岗。双方激战了大半日,镇兵大败,被斩杀一万余人,李存孝则一举攻陷了临城,大军随后合势进攻元氏。恰在此时,邢州有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2 朱温唐昭宗 朱温 节度使

  •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王伯祥宋云彬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开明中国历史讲义试读:版权信息书名:开明中国历史讲义作者:王伯祥,宋云彬排版:昷一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ISBN:9787513321693本书由新星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第一讲传说中的古史中国是世界文化群里的老前辈,口碑相传的渊源极古。无论就发掘出土的实物来征验,或就书本记载的故事来推算,年代的绵长,着实可惊。中国文化渊源的绵长,确可惊异。就实物的征验看:如河南安阳发现了无数的甲骨,经许多学者的考定,确是商代的遗物,甲骨上的文字可以考见殷商一代的君主和制度。又如,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辽宁各省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见,使我们把古代文化拉长到西历纪元以前三四千年;陕、甘、宁夏(河套)各地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见,又使我们把史前的文化拉长了三四万年。就书本的计算看:《史记》的纪年起于周厉王末年的“周召共和”,而君主的世系则托始于黄帝;《汉书·律历志》更推定唐尧的元年在秦并天下的前二一三二年;《春秋元命苞》竟说自开辟至获麟之岁(孔子作《春秋》绝笔之年,当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凡经过十纪①,共历二二六七○○○年了。关于考订殷墟甲骨文字最精的,当推罗振玉、王国维二氏,可看罗氏的《殷墟书契考释》诸书和王氏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文②。关于新石器时代遗物的发现,可看袁复礼译安特生《中国远古之文化》和翁文灏《近十年来中国史前时代之新发现》,关于旧石器时代遗物的发现,亦看翁文。①十纪为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叙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②在所著《观堂集林》中,这两文后来重编为《古史新证》。但时代愈远则事实愈为渺茫,比较确凿一点的史实,实也不过四五千年。若再推而上溯,便是所谓“史前时代”①,那时流传下来的口碑———或由口碑衍为记录的书本———只能看作神话,不能认为历史。可是神话的自身虽非正式的历史,而其中却含有代表初民精神的历史性质,所以有时也可假认以为一部分的古史。中国现存最古的史籍是《尚书》,其次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其次是西晋时发现的《竹书纪年》;《尚书》的记载断自唐、虞,《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托始于黄帝。黄帝以前的事迹,散见在《左传》《庄子》《尸子》《韩非子》诸书,大都支离破碎,不成片段。其正式记载黄帝以前的史籍,实始于“纬书”②。纬书多阴阳五行家言,西汉末年方才出现,所载事迹实荒唐难信。其次当推三国时代蜀汉谯周的《古史考》,又次是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又次是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又次是宋代罗泌的《路史》,又次是元代金履祥的《通鉴前编》。《古史考》已佚,仅散见于宋(南北朝)裴骃所作的《〈史记〉集解》中。皇甫氏、罗氏、金氏的书,记载较详,然大略以纬书为蓝本,而把秦、汉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杂糅其中,荒谬无稽的地方很多。所以中国的历史充量只能以黄帝为开幕人,以前的传说只能作神话观。今就一般排定的次序,略举传说中的古史———史前的神话———于下:在没有开辟之前,“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③。“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①。①史前时代是指没有正式历史以前的时代,也可叫做“洪荒之世”。②前引的《春秋元命苞》便是纬书之一。③见马骕《绎史》卷一引《三五历记》。有史以前的神话盘古氏“盘古氏后有天皇,君一十三人,时遭劫火。乃有地皇,君一十一人,各万八千余年。乃有人皇,君兄弟九人,结绳刻木,四万五千六百年”②。“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亦称有巢氏)”③。“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说(悦),号曰燧人”④。燧人之后“有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疱牺母)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⑤,“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⑥,庖牺的异名很多,除上面所引外,尚有宓牺、牺皇等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⑦。“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代伏羲氏”。“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上面所举的各条,都是比较通行的传说,———其余类是或胜是的悠谬之说尚多———而神话的色彩已这样地浓厚,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当然无从置信。然而洪荒时代社会生活逐渐改进的象征,却被这些神话一一代表了。原来生民之始,都有主宰造物的观念,盘古氏的开辟和化身的传说便应了这个需求。荒远的年代是不可捉摸的,于是有了天皇、地皇、人皇等各占若干万年的传说来弥此缺陷。居处和火食的发明,本是初民一大进化,有巢、燧人二氏的传说大概即从此起。又,初民得食很难,他们猎得或采得的生物,都是费了很大的劳力才能到手,那么一时吃不尽的,未必不加保留。这些被保留的东西,经过了相当的时日,动物往往生子,下卵,果实往往发芽,抽条。人们见了那样生子、下卵、果实往往发芽、抽条的现象,无意中便启示着畜牧和种植的动机,于是教人驯养牺牲以供食用的伏羲氏和教人造作耒耜以兴种植的神农氏便先后应运而生了。我们知道古代社会一般的进化情形,大都先为狩猎时代,次为畜牧时代,再进则为耕稼时代。现在把这些传说按照比观起来,也是伏羲在先,神农在后,于进化的序次都很相合。我们如果以民俗学的见地来解释它,又怎能悍然不顾地否认一切呢!①《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②《绎史》卷一引《真源赋》。③《绎史》卷一引《始学篇》。④《绎史》卷一引《古史考》。⑤《绎史》卷三引《帝王世纪》。⑥《绎史》卷三引《汉书》。⑦《绎史》卷四引《帝王世纪》。第二讲黄帝的建国人群的发展必经狩猎、畜牧、耕稼三个阶段,即如前述。汉民族自有史以前即由西北方迤逦入于中原,分无数小部落。汉民族的来源,说颇纷歧,比较有力的,有东来、西来两说。主张东来说的,以为汉民族与古的帝王都生于东方,如《山海经》《春秋元命苞》《述异记》《拾遗记》上所载的大荒、华胥、扶桑等,细按起来,都在东方海中。主张西来说的,以为汉民族的祖国便是古代的巴比伦①。他依据西方的史书来作证,如说西历纪元前二二八二年,那苛黄特率领巴克民族东徙,从土耳其斯坦经喀什噶尔沿塔里木河达昆仑山的东方。取征于中国的古史,这那苛黄特便是黄帝;巴克便是盘古的对音。又说这一族中的莎公即神农,但克即仓颉,并且巴比伦的纪时、文字和一切庶政,也大多与中国相同。综看这两说,都不免牵强和附会。东来说根据不可凭信的纬书和小说,更不足道。西来说似较近情,但以音译的关系影响疑似地立说,终也不能必验,不过汉民族的初祖从西北高地顺着大河东下,渐次繁殖于这大一片的冲积层上———中原———分建许多部落,却是很合理性的推想;而且我们总得承认中国的民族一定经过了许多变化,受到外来的影响一定很多呢。至伏羲时,已进入畜牧时代;至神农时,又进入耕稼时代。那时社会文明逐渐发达,团结力也逐渐稳固,于是对外的竞争日益剧烈,而确立国家以图自卫的需要便日见紧张了。①巴比伦是亚洲西部的文明古国,地当波斯湾西北,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斯双子河的流域。故城的遗址尚存。当神农氏的后裔榆罔时,住在中国地面的民族约分三大支:最北一支是荤粥①,分布于今日的长城以北。最南一支是九黎②,分布于长江流域。汉民族便介居在他们的中间,分布于黄河流域。这时的黄河流域———中原———最为肥沃,荤粥和九黎两族遥遥对峙着,都想侵占这块土地,以为己族发展的根据。汉民族实逼处此,怎能相安,于是种族战争以起,黄帝建国的企图便立时涌现。史称黄帝“往来迁徙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一方面固可想见那时尚未完全脱去游牧部落的习惯;一方面却很可看出逼处异族的苦况,不能不借武装来肆应的情景呢。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因为他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那时神农的后裔已很衰微,九黎的君长蚩尤便乘机作乱,率众北上,略取黄河流域。榆罔不能敌,遂出奔涿鹿。轩辕起兵抗争,征师于各部落———诸侯,进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能作大雾,令军士昏迷,轩辕便造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杀蚩尤,逐走黎众。诸侯乃共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便是黄帝。时当民国纪元前四六○九年。蚩尤的传说很不一致。或以为古天子,或以为黄帝臣,但以苗族的酋长———九黎君长———之说为最普通而合理。依字面说,“蚩尤”等于“顽劣之极”,实为梗阻王化,愚颛自用的象征。所以有“蚩尤始作兵器”“蚩尤铜头铁额”“蚩尤能作雾”等传说,处处暴露他是初民社会的害物。①荤粥便是后来的蒙古族。②九黎便是后来的苗族。黄帝既即位,经略四方,不遗余力,始建成一大帝国。《史记》的《五帝本纪》便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①;西至于空桐,登鸡头②;南至于江,登熊、湘③;北逐荤粥,合符釜山④,而邑于涿鹿之阿。”可见黄帝于既逐九黎之后又尽力经营内部,且会合诸侯的兵众以驱除强悍的北族———荤粥,然后建设一座四至分明的国家。他建都于涿鹿之阿,更可看出当时种族战争的意义,原来这时的强敌惟有荤粥,所以把这首都重镇兼作了“北门锁钥”呢。当时政治上的组织既渐有萌芽,而社会上的生活也逐渐完备,那些上栋下宇的宫室,上衣下裳的冠服,渡水行远的舟车,备敌防害的弧矢,在这时候都因时势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创作出来。惟其如此,所以一切古代文化上的传说便集中于黄帝。例如他的元妃西陵氏———嫘祖———发明畜蚕制丝,天下遂无皲瘃之患。他的史臣仓颉因为用结绳记事的不便,便依着鸟兽递迒之迹的不同,造成简单的文字。他又咨询其臣岐伯而著《内经》⑤,遂为后世医学之祖。其臣隶首因为实物计数的累赘,便由奇偶相生的观念,造作算数;大挠因为追记时日的容易模糊,便把自然界的现象分配作干支,造作甲子;同时容成作盖天以象周天,作调历以定时节,遂为后世历法之祖。到这时候,那帮助精神活动的东西也似乎大体略备了。可是我们须得认明,这些发明,都只是集合了无数无名创作者积成的成绩,才显出较有统系的效用的,分明是许多人心力之下的产物,决不是突然而来的创始。不过黄帝适逢其会,遂成了一个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古代一切事物的发明,纯由“感缺而求满足”的自然律,一样一样地逐渐添造出来的。不知经过了几次试验,几次修改,才得互相仿效,推行尽利。决不是圣明御世便会同时产生许多贤辅出来,突然涌现那么多的成绩的!后人事后追想,好像从前什么都有,或者是某一时代同时的创作了。其实我们应当承认那时确有此等由无至有,由简至繁的事实,所以才有这集大成的传说,却不能完全相信这班半神体的圣人!①岱宗即泰山。②空桐一作崆峒,鸡头即笄头山。③熊、湘,山名,熊即今湖南祁阳县北的熊罴岭。④湘山又名艑山,即洞庭湖中的君山。合符是会合诸侯的兵符。⑤《内经》亦称《素问》,今存凡二十四卷与《灵枢经》并行。但颇有人指摘它是伪托的。第三讲尧舜禅让与洪水黄帝之后,历少昊、颛顼、帝喾而至帝尧。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和后来的帝舜合称“五帝”,通常取与前见的天皇、地皇、人皇相配,叫做“三皇五帝”。可是这个传说,很少一致,《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燧人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即喾)、唐、虞(即尧、舜)为五帝。而《〈春秋〉运斗枢》的三皇则又以女娲代燧人。要之,这些古帝王的确实性很不强固,若认为古代文明创造者的表征却不差的。帝尧是中国史上最有名的圣君①,相传他即位之岁(甲辰)在民国纪元前四二六八年(公元前二三五七年)。但不幸得很,当他在位时,中国恰遭逢着一场洪水之灾。洪水究从那里来的?简单说来,便是黄河作怪。原来黄河是中国北部主要的川流,它的两岸,本是先民蕃生孳息的所在,当然关系最深。如果它能循道安流,即使别处发水,也因北阻阴山,南阻北岭的缘故,不能立刻影响到它。那时先民的流离失所,一定是它突然泛滥无疑了。不然,禹的治水何以必先疏河?从那时到如今,何以黄河为害史不绝书?所以我们要知道洪水的来由便不能不一详今日黄河的源流。①史称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所以百姓对他也就“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洪水与黄河的关系洪水的故事,不但在中国史上是绝大的浩劫;在西洋史上也有诺亚方舟避水的记载。大概先民突然受到这样深刻的苦痛,都以为天降之灾。其实古代生活简单,只顾他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便好了,对于预防灾害的方法,简直谈不到此,谁能想得到那些源远流长的河道!因此,河身平时堆积的泥沙既渐渐地加高,山中委泻下来的水源又不曾一刻停留,一旦山洪暴发,水量陡增,怎不泛滥旁溢,冲没田舍呢!所以各地相传的洪水,都是河道不修,山水不及宣泄所致,但时间的先后却不必同在一时。今日的黄河,从青海巴颜喀喇山北麓发源,那里地高一四○○○尺;沿山东流,曲折于积石山间,已低降四○○○尺了。至西宁附近,地稍平,又低降一八○○尺。又东,至甘肃皋兰附近,会洮、湟二水,水势陡盛,地又低降二四○○尺。由此东去,两岸二百余里都是峭壁对峙,水流便非常湍急。出峡以后,南阻于六盘山脉,激向东北注,入宁夏境,沿贺兰山的东麓,哈刺那林乌拉岭的南麓,滔滔东去。至绥远归绥附近,地降三七○○尺。又阻于洪涛山脉,便折向南流,奔泻于龙门山的峡中,直达潼关,又低降八○○尺。河流至此,因南阻华山,便顺着渭水东下之势,折向东流。至山西垣曲县南,有砥柱两峰矗立于中流,分黄河为三道,俗称“三门”。又东,至河南荥泽县,便入平原,脱离山脉的束缚。那里上距潼关六七百里,地势乃陡降九五○尺,自然急湍奔放,一泻千里了。至兰仪,折向东北,穿河北、山东两省,在利津县境入渤海。因为它经流的地方多入水易化的黄土,所以它的水流,挟沙极多,十分重浊。荥泽以上,束流在山谷之内,无从横溢;且流急不容泥沙,倒也不觉什么。荥泽以下,陡落平原,泥沙便沿途淀积,河身因此日高。所以自从平治洪水以来,此河的大变迁已有六次了,至今河南开封县东北的数百里间,两岸都靠堤障,水面竟比城墙还高,溃决的祸患自然常会遇到的。这就黄河的今道说,已那样地可怕,当时龙门山和吕梁山还没开凿,河水从孟门之上东流,一朝山洪暴涨,怎么不横溃决裂,与江、淮打成一片呢!所以当时的“洪水横流”便是中国历史开幕后第一次受到的黄河之累。那时的百姓既眼看着滔滔的洪水把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产业尽数漂没,自然唯一的希冀只指望水退地出,可以安居复业。所以这时候的种种举措,主要的精神实在也只忙着这一件事。禹疏河后第一次改道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六○二年),在今①河南浚县西南的宿胥口决口,与漯川分道,北走大名、临清,由今运河达天津,在大沽口入海。第二次改道在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一一年),在今浚县东决口,经河北濮阳的黄河故道东北流,入山东,由今黄河口入海。第三次改道在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一○四八年),在今濮阳东北决口,分两派:一北流,由今运河至天津;一合今马颊河东流。———北派由今天津东入海,南派由今山东无棣县境入海。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一一九四年)在今河南荥泽县东决口,由今河南开封县东流,入山东菏泽县境,分做两派:北派即黄河今道;南派由今运河夺淮、泗东南流,在今淤黄河口入海。第五次改道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一二八八年)在今河南兰仪县东南决口,从今江苏铜山县北由今运河夺淮、泗东南流,在今淤黄河口入海。第六次改道在清咸丰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在今兰仪县东北铜瓦厢决口,即今黄河道。尧先用鲧治水,鲧不谙水性,一味用堤岸来束逼洪水,使它范围缩小。经过了九年的岁月,劳费了不少的物力,结果还是不成。于是尧又用舜②,使他先行整顿内政,然后专注治水。舜既代尧当家,便痛痛快快地撒手一干。既公布了鲧的罪状,把他去掉,又特用他的儿子禹来专治洪水,表示政府赏罚的公平。禹鉴于父败,便一反所为,处处用疏导的方法。他认定河是唯一的祸害,所以导河于积石,凿吕梁、龙门、砥柱,疏为九渠。次导济,又次导淮,凿荆。又次导江于岷山,凿三峡。①今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②舜起于畎亩之中,由尧登庸而后代为天子。后世也尊他为理想的圣君,与尧并称。于是北方诸水俱归于河,南方诸水俱归于江①。江、河既顺流通海,漫天洪水居然平息;流亡的难民也得安土定居,重理旧业。那时的百姓感受着这样的大惠,自然只有歌功颂德。他们先见舜的作为不小,便称扬他用人得当;后来见禹格外能干,便又渐渐地倾向于禹了。所以后来尧便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这些事迹,都是时势使然的自然结果。大禹治水图(清)谢遂“尧崩,三年之丧举,舜让辟(避)丹朱(尧子)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讽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见《史记·五帝本纪》。又“舜崩,三年之丧举,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这样,不可以看出当时自然的趋势么!后世的史家艳羡他们能够那么雍容揖让,不起一毫争夺,便都推称以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黄金时代①了。①尧、舜禅让,千古称美,叫做“揖让之世”。说见《尚书》《孟子》和《史记》。第四讲夏商的政教古代既有尧位让给舜,舜位让给禹的传说,后世听见他们不把后事托付自己的子孙而交给当时的贤辅,以为这是“传贤之局”,是“公天下”的精神。又听见禹死后不把位子传给贤辅而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竟成世袭的制度,以为这是“传子之局”,是“家天下”的私心。最后又听见启后过了三四百年,传了十六七代,有一个商汤出来,把他的不肖子孙履癸(桀)撵了,接代他的君位,也照样世传下去,以为这是以征诛代禅让,开后来杀伐之端。其实传贤传子都是时势催逼出来的局面,在当时身历其境的人或许倒初无容心的。我们且看禹子启的初政和太康、少康的故事,便可寻出时势使然的道理来。原来启的得位,确由当时一般人的拥戴,并非明定世袭之制。所以他的儿子太康并没十分失德①,已给手下的有穷氏拒绝,不得返国,那有穷氏便被称做后羿了。可见那时的君主,只要不惬人心,比较好一点的人便可取彼而代。不然,照后世的眼光看来,有穷氏分明是抗违天子的罪人,为什么事他为后②呢?太康覆国,不就是世袭制度根本取消的明验么!不幸羿、浞③相承,更比夏君不如,夏裔少康又恰巧负有大志,能自振拔,于是人心思夏,最后的君位竟挨到他的名下了。后世盛称少康中兴,光复旧业,其实正是世袭制度奠基下石的证据。当时经了这样的几次反覆,到底还是夏朝的天下,先民的简单心理或者以为禹的功德在民,子孙应当食报,所以如此。从此一意推崇,便成了坚不可破的世袭制度了④。①史称太康的不是,只有“畋于洛表,十旬弗反”而已。②后即君,在古代不当作后妃解。③浞是寒浞,继羿之后当国的一个暴君。④此段说本清代大名的崔述,详见他所著的《考信录》,在他的全集《东壁遗书》中。惟其如此,所以后来直到履癸失国,后继的商汤出来宣布他的罪状,好像他的过误责任不要自己担负,而反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不明明是说子孙的得位基于祖德,祖德衰了,便不能不让新兴有德的人么!祖宗的功德足以包庇子孙,那么子孙的崇先之念便也油然而生了。商汤以杀伐得国,废夏社以建商社,又另开一个系统,当然他的子孙要奉为元祖,虽死去了也得视为“在天之灵”呢。那时不但君位世及,百官庶职也多世守其业,所以报本敬祖的观念为一般人所同具。于是尊尚人鬼,一切卜听于祖了。商朝时候的祭祀,还没天神地祇等分别,配享上帝,仍寄托于尊祖;如在祖宗之外别认一个上帝,直要到汉初糅合了战国神仙方士等等的造作,才得演化成立。因此,商朝的政治直是“神权政治”,凡畋猎、出师,推而至于一切兴革,没有不祷祖占卜以决从违,百姓也因卜吉可行而中心悦服。如太戊用巫咸———公元前一六二七年———重译来朝的有七十六国;祖乙用后母戊大方鼎巫贤———公元前一五二三年———诸侯宾服;武丁梦见傅说———约公元前一三二○年顷———便图形访求,立为辅相,于是蛮夷来朝,氐、羌宾服。这不是神权施政的征验么!若就殷墟发见的甲骨文字看,考释出来的,多半是占卜的繇辞,更可取证商朝尚鬼听神的情状。听命占繇,本是初民的遗风,不过至商而特盛,遂致成为一朝政治的中心罢了。《尚书·洪范》所说的,当然是商代的遗风,那么其时的占繇竟实实在在地占有具体的势力了。如“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可见当时龟筮虽不能开口,居然与天子卿士并举,占得一票议决权了。又如“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更可见卿士庶民虽都反对,只要龟筮赞成,天子便可专断。又如“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又可见天子卿士虽都反对,只要龟筮赞成,庶民也可强天子放弃他的主张。在当时决非君民真能站在对等的地位,不过神权在那里作祟。例如汤的征葛,说他“不祀”,试想祀事失虔,充其量不过他一人的责任,何致惊动邻国,便据为口实,兴师前来灭他呢!葛是商的邻国。相传葛伯不祀,汤送牛羊给他,又差自己的部众代他耕作,希望他修祀。岂知他仍旧不祀,且把派去送饭的童子杀了。于是汤乃用兵征服,并有其地。又如商末受辛(纣)肆虐,周武王起兵东伐———公元前一一二二年———那么声罪致讨好了,又何必数说他“遗厥先宗庙弗祀”“荒怠弗敬,自绝于天”呢!可见神权的作用,沿到后来竟益发认真了。商代的迷信神权,直是中国的原始宗教。后来周人代商,神权的势力更有作用,那时所遗留的铜器和玉器,差不多全是宗教的祭器和葬器。更试看《诗经》里周人的纪事诗,如《文王》《大明》《绵》《皇矣》《生民》《荡》诸篇,都说周人是上帝特别优待的,他们受的是天命,行的是天意。及至春秋时代,还有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仍可看出古代宗教的遗风来。第五讲周初的封建商汤开国以后,凡传十六世,二十八王,共六百四十四祀①。末了一个亡国之君便是受辛。受辛暴虐聚敛,同夏履癸的行事竟后先一辙。虽后人听见桀、纣并称,不免起了几分揣测,或许把二人的行事造作得一样,但他们的怨毒中人,引起当时野心诸侯的借口却自有其故,至少他们得罪一般百姓的地方总有点相同的。桀、纣同恶的故事,就各家所述的荒淫一端可以表举如下:综观此表,比附装点之迹甚显,所以宋人罗泌作《路史》便说“书传所记桀、纣之事多出模仿”了。①商时以一年为一祀。王位多兄终弟及的,所以二十八王继立,就世系看只有十六世。周武王的起兵革命,正走着汤的老路,所以后世谈革命的以汤、武并称。周武王既凭借先世传下的岐、丰故业,早在西方一带取得领袖的资格了。刚巧碰到商王受辛自己市怨的机会,他便在孟津会集了素通声气的八百诸侯,渡河进攻朝歌。在牧野地方把商兵杀败,受辛便自己放火烧死。周武王一面把前朝聚敛下来的财物散给当地的百姓,买个新朝爱民除暴的美名,一面定都镐京,便做了开周的天子了。周是后稷①的后裔。后稷初居于邰,后传至古公亶父,因避狄患,迁居于岐,遂改号为周,日渐强大。及武王的父亲文王时,商势日绌,周势日旺,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遂作邑于丰,竟隐然与商朝相抗了。所以后来武王袭位,东伐商纣,便得一举成功,代商开周。开周第一件大事,便是处置那些分据散处的部落。———就是后世侈言的“封建制度”。原来夏、商以来的所谓诸侯,都是古代自然发生的部落,他们的存在即非天子所建,天子自也不能无故地废去他们。于是周初列爵分土②,只索明定一个办法,表示政由己出,所有锡土分茅的荣典,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我们只看当时的封建,便可明白周初的开国方略了。《史记》曾说“武王克殷,广封先王之后”,其实只是旧部落罢了。后来“周公吊二叔之不咸,乃众建亲贤以屏藩周”,于是新建之国有好几十,而同姓子弟却居十之七八了。实际上旧有的部落又多为新建国的附庸,间接隶属于天子。当是原有相互监督,相互维系的用意,所以参伍错综,似乎配置得远近咸宜,大小有则。周武王代商,封纣子武庚于殷,仍存其先祀,另又封自己的弟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处于霍,来监视他,叫做三监。武王死后,周公当国,管叔、蔡叔颇致不满,乃奉武庚反周。后来周公东征,杀武庚,诛鲜,囚度,降处为庶人。①后稷名弃,相传是舜时的司农作之官,以功封于邰。②周初的封建,列爵五等,分土三级。五等之制是公、侯、伯、子、男。三级之分是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及五十里的叫做附庸。这就是后世盛称的“大义灭亲”。当时管、蔡二叔最著,所以说“二叔之不咸”。咸训同,不咸便是不顺从的意义。周朝代商,承着神权政治的余波,影响到人鬼之祀的日见加重,报本尊祖的观念乃愈结而愈深。他的开国方略既侧注于广封宗亲,于是家族主义更搀合于政治,一切维持名分的阶级,辨别亲衰的礼制,自然会应运而生了。所以当时的宗法,有“百世不迁”的“大宗”和“五世则迁”的“小宗”,亲疏的等差,丝毫不容稍混。大宗与小宗为宗法社会所最讲究的一件要事,因为“宗子”的地位至重,实系全族的荣枯,无论亲疏远近,凡属同族的都得奉他为中心。原来宗子是代表始祖的。譬如有人征服了一处地方,就地做王,便是“始祖甲”,他的嫡长子接续做王的,便是“大宗乙”,乙之外还有甲的庶子“次乙”,分封出去做诸侯的,那便是“小宗”了。但次乙做了诸侯,他的子孙奉祀他为始祖,他的嫡系继为诸侯的也唤做大宗。———次乙的子孙对乙这一支固是小宗,若对次乙的诸子分封出去做大夫的却是大宗;做大夫的若再把自己的地方分给子弟,也是如此。这分封出去的次乙便是《礼记·大传》所谓“别子为祖”;次乙的嫡系继为诸侯的便是《大传》所谓“继别为宗”。普通的宗———小宗———本来“五世则迁”,高祖以上即迁入祧庙,不再以时祭享;若“继别”的“大宗”则“百世不迁”,永永不入祧庙的,所以也叫做“不祧”。详可参看清人毛奇龄《大小宗通释》的“大宗小宗图”。而当时的中央政府与同姓诸国便形成一个模范的大家族。为要维持这家族的关系,名分当然要看得十分尊严,而层层的阶级便由此成立了。据《左传》所记“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①看来,便可得一大概。余如郊、尝、祭祀等“吉礼”,丧服、殡、葬等“凶礼”,誓师、献俘等“军礼”,朝觐、燕见等“宾礼”,冠、昏、饮、射等“嘉礼”,———统称“五礼”,———都是当时用来辨别等威,使上下尊卑较然不混的。①见《左传》昭公七年,本楚芋尹无宇之言,所谓“人有十等”者便是。这样繁复的阶级托迹在社会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结果:(一)待遇不平当时一切待遇,公卿大夫都与庶民不同。凡宗庙舞佾等等虚文,所谓“礼不下庶人”,我们且不管它;单就教育和刑罚看来,实在高下不平。如公卿的子弟可入国学,庶民的俊选便只能入乡学了①。又如贵族犯罪,有“议亲”“议贵”等说的减轻刑名;有“刑不上大夫”的实际保障;有“公族无宫刑”“公族致刑于甸人”等特例的宽免②。如此,“天子”当然“无死法”了。况那时的贵族都有采地分邑可以自行设官收赋,平民不过附属在下供给者,更何从与他们抗争呢?(二)世族专横贵族制度的能够维持,官职世袭实为最大的主因。所以那时做官的大半是亲幸的公族。如鲁国的三桓③,郑国的七穆④,晋国的六卿⑤,便是明例。尤著的世族又因年久支庶繁多,则更标氏族以资辨别,各国且如有宗正一类的官来叙次他们的亲疏远近。自来谈“姓”的,多本于五帝,见于《春秋》的有二十二姓,妫、姒、子、姬、姜等最著。后来各姓的支庶都极繁衍,最初的姓便不能十分适用,于是有后起的“氏”来分别家门了。我们现在所谓某姓某姓,其实大多是氏,已不是原始的姓。当时得氏的缘由,也不一律,但总脱不了崇拜祖先的精神:有以祖宗的谥号为氏的,如文、武、昭、景、成、宣、戴、桓之类;有以祖宗的封国为氏的,如韩、赵、魏、贾之类;有以祖宗的名字为氏的,如孟、季、叔孙、展之类,有以祖宗的官职为氏的,如司马、司徒、中行、下军之类;有以祖宗的职业为氏的,如巫、祝、陶、段、仓、庾之类;有以祖宗的住处为氏的,如西门、南宫、东郭、范、邹之类。①教育不平等的事实散见于《尚书·大传》和《论语·阳货篇》《孟子·滕文公篇》②。刑罚不平等的事实散见于《周礼》和《礼记·曲礼》《文王世子》等。③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都是桓公之后,所以叫做三桓。④郑大夫子展、子西、子产、伯有、子太叔、子石、伯石都是穆公之后,所以叫做七穆。⑤晋国世执政柄的有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魏氏、赵氏,当时叫做六卿。贵族既世袭官守,分据仕途,那时的平民只有尽力畎亩,供养其上。虽有优秀分子一时奋起,终究敌不过他们的势焰了。优秀分子的被压迫,只要看两件事好了。当年齐国的管仲为齐桓公造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局面,功业何等伟大,而他的子孙不显于后。孔子相鲁,声名震于强邻,而他的生平,还是栖皇奔走,终老于旅途。于此,我们很可想见当时世族的专横,无怪孔子要讥议世卿的不是了。第六讲春秋与战国封建之世,封君各领采地,好像分配得很是切当。然而地面辽阔,抟合不易,虽有“朝觐”“巡狩”“会同”①等等的制度来维持主属的关系,而各国因地势的囿束和历来的积习,都各君其国,各子其民,当然各自为政。各国的自身,强弱并不一律,那么互相接触着一定免不了利害的冲突。于是兼并吞噬的情形便演成事实上当然的趋势了。我们且不问禹时的玉帛万国和汤时的诸侯三千,单就周武王约合共伐商纣的时候看,尚有八百国;其他散见于古书而可以推见的,计有千余国。然而到了春秋之世②,指数得到的名邦只有四五十国;较有声势的只有晋、楚、齐、秦、鲁、燕、蔡、曹、卫、郑、吴、宋、陈、越十四国;其中尤烜赫的却只有齐、晋、宋、秦、楚、吴、越了。由此看来,当时的兼并之迹已豁然显露,有附庸蔚为大国的,有家臣坐大因而侯封失守的,都是那时自然发展的趋势。惟其如此,所以那时的诸侯只要能做几件稍存公道的大事,便能吸住一部分的人心,把持多少年的政局。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中原,楚庄王的北向问鼎,秦穆公的独霸西戎,便是所谓“诸侯力政”的好例。霸者的出头,总先借着好听的名目来做一个干涉人家的工具。这工具到手了,便择一二件耸人听闻的事放手一干———所谓“尊王攘夷”———于是仁义之声既播,威德之望乃立,一经号召,弱小的诸侯当然要“唯公马首是瞻”了。那时著名的霸者便是齐桓公(小白)、宋襄公(兹父)、晋文公(重耳)、秦穆公(任好)、楚庄王(侣),世称“五霸”。其实宋襄公图霸未成,只能凑个数儿;而春秋季年的吴王(阖闾、夫差父子),越王(勾践)却真是出色的霸者①。今且举齐桓公的霸业来示个例:①朝觐和会同都是诸侯入朝天子。②巡狩则天子以时巡方,因而就见诸侯。春秋之世即孔子作《春秋》所记的年代,自周平王四九年至敬王九年(公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年),凡二四二年。因此,终春秋之世,我们只看见霸者的活动,很少见王室的振作。当春秋初叶,中原的诸侯尚多王室的宗亲和勋戚,霸者的兴起还能顾些面子,多用“尊王攘夷”的口号,对王室总还有点相当的敬礼。然而当时的天子竟丝毫没有过问诸侯国内的实力,不但王室不能干涉诸侯,并23①春秋事迹可参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清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且诸侯们事后的通知也只得追认。又兼国有世卿,权操豪族,即诸侯自身也弄到没法维持他自己的地位呢。春秋之世,岂但王室无力干涉诸侯,诸侯反倒干涉王室。我们且看晋文公的代平王子带之难①,便可了然。子带即太叔带,又称甘昭公或昭叔,是周襄王之弟,他与襄王争位,颇牵动当时的大局。晋文公以同姓诸侯的关系,克平此难,遂因以称霸。今据《左传》和《史记》所载这事的原委,概述如下:襄王母蚤死,后母曰惠后。惠后生叔带,有宠于惠王,襄王畏之(《史记》)。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左传·僖公十一年》。王以戎难故,讨王子带,王子带奔齐(左僖十二)。齐侯(桓公)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僖十三)。富辰言于王请召大叔。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僖二十二)。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攻王,王出适郑,处于汜。(僖二十四)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史记》)。襄王告急于晋(《史记》),晋侯(文公)辞秦师而下(时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已,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戊午,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僖二十五)。这不是诸侯干涉王室么!至于诸侯之事,王室竟莫能过问,连他们的叛臣也只得“因而封之”,这显然是追认他们事后的通知了。自从三家分晋,田氏纂齐以后,王室愈不足重,而兼并之势因此愈烈。①事在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六三五年)。战国七雄的厮并魏、赵、韩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三,六卿之名在献公前已很彰显了。所以后来六卿迭操晋柄,公室反退处无权。周敬王时,赵氏与范氏、中行氏构衅,韩氏、魏氏都助赵氏,于是范、中行俱灭,执晋政的只剩四家。贞定王时,知氏又与赵氏仇杀,赵氏几乎灭亡;又赖韩氏、魏氏的合作,共灭知氏。从此,晋权尽归三家,晋侯反向他们朝请了。至威烈王二十三年①,王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魏、赵、韩侯。三家既受命为列侯,遂三分晋地而建成魏、赵、韩三新国。至于篡齐的田氏,本出于陈国,周惠王时,陈国乱,公子完奔齐,齐桓公收用他,便是田完。田完的子孙在齐既渐渐地得势,更施行小惠来要结齐民,所以到周安王十六年②时田和便得篡姜氏之齐而代之,周王竟命他为齐侯了。从前指数得出的十几国,竟并成七雄并峙———齐、楚、秦、燕、韩、魏、赵———交相混战的局面了。其间延命最长的,只有一个卫国①,余下的,早被七国所吞。然而到得秦始皇廿六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又尽亡于秦②。那时各国国君已都称王,连共主的虚名也不假借给王室,所以宗周的灭亡尚在六国未亡之先。①公元前四○三年。②公元前三八六年。春秋以后,周室益微,地小而分,更复不支。当敬王时,自王城徙成周③。及考王即位,还封弟揭于王城,号河南公。威烈王时,河南公(揭之孙)又封他的少子班于巩,号东周;而河南遂号西周。于是东西周两君并称,周王的地位益如晋侯之于三家了。至赧王时,王寄居西周,秦、楚、韩、魏已屡次想把他吞灭而未果。赧王五十九年④,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伐赵,取二十余县,斩首九万。赧王因此大恐,暗与诸侯约,想把天下的锐师悉数出伊阙往攻秦,使他不能再通阳城。秦国知道了,便派兵来攻。赧王和西周武公只得入秦请罪,把所有的城邑、户口尽数献出。秦王受献,归西周君(武公)于周,赧王便于那年死。明年,秦取西周。又过六年⑤,东周君又与诸侯谋伐秦,秦使吕不韦灭东周。至是,东西周俱亡,下距秦始皇之立尚隔两年呢。当周未亡时,实已削弱得不成话说⑥,所以强秦东出,宗周便首遭沦夷了。当春秋、战国之际,政治上的变动既十分剧烈,社会上蒙到的影响也自然不少。所以在秦并六国之前,中国的社会现象颇有特点可见。今略述如下:(一)社会的一般现象战国的局面既成,各国都擅地自雄,竞争更较从前为烈。国君的目的在开疆拓土,政客的机会便奏效一时,所以国无定交,士无操守,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倾动一时。因此,那时的一般民俗,大都活泼狂躁,很少沉毅贞厚的态度,朝秦暮楚,真是司空见惯了。但好客任侠之风却是那时的特色。原来那时当国的人深知网罗人材的紧要,所以竞尚养士①;而一般素屈不申的草野匹夫,一旦忽然假以词色,自然感激涕零,轻生图报了。①卫国虽苟延至秦二世元年始亡,然贬号自卑,早就不复成国了。②详见下面第九讲。③在王城洛邑之东。④公元前二五六年。⑤公元二四六年。⑥当时领地,画其所有,只河南、洛阳、宜城、平阴、偃师、巩、缑氏七邑而已。好客任侠之风,实是当时的特色。如四公子的养士,食客常数千人;鲁仲连的存赵不受赏;侯嬴、田光的自刎明心;乃至豫让、聂政、要离、专诸、荆轲等人的一诺许身:都是后世所难见的。可参看《史记·孟尝君传》《平原君传》《信陵君传》《春申君传》《鲁仲连传》《刺客列传》。(二)社会的分化现象七国分疆错列,各因地理的环境而自为风气。如秦居关中②,地势四塞,所以那里的住民,质朴强悍,乐于战斗。燕、赵地处高亢,便多慷慨侠烈的勇士。齐地近海,那边的住民多因逐利相欺饰,所以真人极儇慧。楚国崛起江南,非力辟草莱不能发展,所以人极轻果,勇于进取。余如魏地瘠苦,俗便俭啬;韩土狭隘,人多矜刻:尤足取证环境的支配了。更有一事足征地理关系的,便是燕、齐的方士③。因为这两国都靠近海边,往往听了海船的传说便多所误会,以为海中有三神山④,诸仙人和不死之药都在那里了。于是争相夸说,方士便成了燕、齐的特产。①养士可以拿四公子(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来做代表,他们都是座客常满,各有用处的。所谓“珠履三千”的便是。②今陕西一带因东有函谷,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称关中。③方士便是方术之士,他们以求神仙,炼金丹,禁咒祈祷诸术诓惑世人。后来秦、汉时代极盛。④三神山见《史记》,相传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神仙所居。第七讲周朝的制度史称周公(旦)相成王(诵)致太平,他的功效便在制礼作乐。其实周朝的制作是上监于夏、殷①二代的遗法,把它因时制宜地改造的,固非一人之力所能及。然而他能集上古之大成,开后世之规模,关于中国文化的展开,至有伟大的力量,于是这“制礼作乐”便传为千古美谈了。这制作的精神,主要的还在封建和礼法,已略如前讲所述;而一般的制度为一般史家所称引的,当然有另述的必要。今请分头概述一下:(一)官制夏、殷二代的,如今已很难详考。至周朝,则内外的官制具备了。当时立太师、太傅、太保,叫做“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叫做“三孤”:这三公三孤都是天子的顾问之官,不预问实际上的政治的②。其真正为中央政府行政长官的,却是“六官”。六官各有长,官阶是“卿”,其下各有大夫、士等属官凡六十,故周朝总官,号称三百六十。兹表揭六官的首长和职掌如下:天官大冢宰总理一切庶政地官大司徒掌教育春官大宗伯掌祭祀和礼乐夏官大司马掌兵马秋官大司寇掌刑辟冬官大司空掌百工这六官之政,实为后世所取则,不过因时增损而已。①殷即商,自盘庚迁殷后,称殷。后世对此,商、殷并用,或竟直唤做殷商。②公、孤皆坐而论道,为天子所尊礼,故不处实际政治之衔。周朝的制作是集上古之大成六官与九州周礼的六官,实为后世中央政府的模范。虽历朝都有斟酌损益的变动,而自唐初确定尚书省分六部理政之后,一直沿至清末,还袭用着;便是现行的各部虽已不限于六数,但其精神所在尚有相通之迹可寻呢。试为比拟一下,则天官的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即吏部),略如现在的国府主席兼行政院长;地官的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即户部),略如现在的内政部长兼教育部长(财政部也属此);春官的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即礼部),略如现在内政部里的礼俗司,因为当时重视宗教,故特设一大臣来管理它;夏官的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即兵部),略如现在的军政部长、参谋部长;秋官的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即刑部),略如现在的司法院长兼最高法院长;冬官的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即工部),略如现在的实业部长兼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交通部也属此)。①以外的地方官制,则除开封建的诸侯外,也别有组织。其组织: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十国为“州”,州有伯。当时共有九州,自王畿之外有八伯,八伯各率其所属的诸侯,以分隶于周、召二公②。九州是中国最初的地方区域,为后世地方制度的沿革所从出。相传唐尧以前已有九州,便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虞舜摄政时,分冀州的北部为并州,东北部为幽州;分青州的东北部为营州:于是有十二州。及夏禹即位,复合为九州。《禹贡》上九州的分划,大抵因山川自然的形势:如三面距河的是冀州,济、河之间的是兖州,海、岱之间的是青州,海、岱以南抵于淮滨的是徐州,淮、海之间的是扬州,荆山、衡阳之间的是荆州,荆、河之间的是豫州,华阳、黑水之间的是梁州,黑水、西河一带是雍州。殷因于夏,无所变更。但入周以后,便有改革,据《周礼》夏官职方氏所掌的九州看,则不同之处显然可见:当时有幽、并,无徐、梁,盖已并梁于雍,并徐于青,又把冀州东北分置幽、并了。这是与《禹贡》大不同处。又荆州、青州都侵入豫州之境,幽州也犬牙相错于青州之境,兖州竟错出于徐州的旧壤。这是与《禹贡》小不同处。①京城四周方千里之地叫做“王畿”,由天子直辖。②当周初极盛之时,周公与召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见《春秋公羊传》。这原是那时控驭诸侯的办法。但后来周室渐衰,此制恐未能久行呢。(二)田制和税法夏以前的田制和税法,今不详。相传自禹治洪水之后,始界划天下土地,规定田制。每家授田地五十亩,使各家抽其中五亩所得的,纳于朝廷,叫做“贡法”。殷代行“井田”,法以六百三十亩为一井,分做九分,把八分授给八家,许他们私有;其中央一分为“公田”,使八家共耕,以其所得纳于朝廷,叫做“助法”。至周则分别推行,其近于京城人烟稠密的所在,用夏贡法,其远于京城人烟稀少的所在,用殷助法。因为二者通用,所以叫做“彻法”①。但周时一家受田为百亩,年二十而受,到六十而还。受田的亩数虽因时代而各异,其实实际的广狭是一样的。夏时以田五十亩为一间,十间为一组,十人受田一组,殷、周的井田,划田野如井字,外为私田,中为公田,八家合受田一井,而共耕公田。殷时一井作六百三十亩,家受七十亩;周时一井作九百亩,家受百亩。照亩数看,似乎易代即不同,其实是广狭相等,并无差异的。助”“彻”法的想像如下:①彻就是通,古意本来相同的。此外还有一事足述的,便是周时推行的“布缕之征”①和“力役之征”②。(三)兵制夏、殷兵制不详。至周则军队的征集、编制和服役期限等都略可考征。其征集之法:以六十四井为一甸③,每甸出戎马四匹,牛十二头,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杂兵二十五人,总计百人。天子畿内方千里,其间除去山川宅地不计外,约有六十四万井,当出兵车万乘。所以天子有“万乘”之称,大国有“千乘”之称。以此类推,便可约知兵额的全数了。其编制之法:以五人为“伍”,伍有长;五伍为“两”,两有司马;四两为“卒”,卒有长;五卒为“旅”,旅有帅;五旅为“师”,师也有帅;五师为“军”,军有将。一军凡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置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这便是常备兵额了。其服役期限:由二十岁至六十岁为止。王畿之民,半岁一更替,一生只就役一次;诸侯之民,一岁一更替,一人自少至老,也只就役两三次。(四)司法制太古的司法,当然偏重刑事,关于民事的较少;刑罪之制自也免不了苛虐。①使每家年纳绢布若干。②使百姓在一年中就公役三日。③方里(八家)为井,四井(三十二家)为邑,四邑(百二十八家)为邱。每邱出戎马一匹,牛三头。四邱为甸。恰为六十四井。军队的征集和编制诉讼与刑罚太古的刑罚,有墨、劓、剕、宫、大辟五等①,此外又有流刑、扑刑②等。自夏、殷以沿及周,更有刖、髡、桎梏、焚炙等刑和徒刑、赎刑③之类,似乎已经够残酷了。降至周末战国之世,更有诛夷三族、枭首、车裂、支解、凿颠、抽胁、烹醢和鬼薪、城旦④等刑,不更言之股栗么!但也有宥恕和减轻等例:如幼弱老耄蠢愚等,虽犯罪不罚;又无识而犯罪,以过失而犯罪和遗亡而犯罪的,都得宥恕或减刑。且诉讼的时效也很认真,不论民事刑事。虽因地方各异而俱有一定之法,凡过期限的,概不受理。至周则大为进步,颇有诉讼法规和依法判断的事例可指了。今请约述大略。民事分数种:关于人事的,以邻人为证;关于土地的,以邦国之图为证;关于借贷的,以契券为证;关于卖买的,以约剂为证。听讼时,有史官记录原被两造问答之词。刑事则先讯后断,须得大夫国人的同意。若判决死刑时,当由士师⑤接受宣告书,然后择期施刑。凡到官诉讼的,刑事有使先入券书与钧金之例,民事有使先入束矢之例。券书即状证,钧金即现行的保证金,束矢则表示往而不返,有不能翻悔的意思。这等事,都是宫中用来禁约民间刁讼的。每值岁终,则将一年间所断定的讼狱之词汇集成编,送登天府⑥,留备他日参考之用,叫做“法例”。这更是现行的“判决例”了。其他学校制和选举制也颇有足述。学校之制,相传自上古已立基础。夏代的大学叫“东序”,小学叫“西序”,殷代的大学叫“右学”,小学叫“左学”,是习射、养老和学习文艺之所。周代的大学叫“辟雍”,或叫“成均”,是王世子、诸侯世子、卿大夫元士的適子(嫡子)和国内俊选之士学习之所。小学则州(一万二千五百家)有“序”,党(五百家)有“庠”,是寻常人民学习之所;又闾(二十五家)有“塾”,叫做“闾塾”,使闾中的有德之人或曾为士官之人充教习,以教闾民。诸侯之国也设大学(叫做“泮宫”,体制比辟雍略损)、小学。又,入学年龄:小学由八岁至十四岁,大学由十五岁至二十岁。学校教课:小学教长幼之序和洒扫应对之节,大学教《礼》《乐》《诗》《书》之类。至于贡举,夏、殷已无考。周世则凡乡大夫举乡之俊秀于司徒,叫做“选士”。司徒又举选士的俊秀于学,叫做“俊士”。选士、俊士都可免役①。俊士既被举于学,便叫“造士”。大乐正又举造士之俊秀于司马,叫做“进士”,司马论其才,授以官,然后赐爵与禄给他。但由乡进者,乡大夫掌之,大司徒用之,自选士以至造士都充乡遂之吏;由国学进者,大乐正掌之,大司马用之,自俊士以至进士,得为大夫、士②。①墨是黥面,劓是去鼻,剕是残肢,宫是去势,大辟是死刑,大概就是斩首。②流是放逐于远方。扑是责打。③刖是截脚,髡是去发,桎梏是关锁手足,徒是罚劳作,赎是罚赎金,焚炙直解可耳。④凿颠是打穿头顶,鬼薪是罚作樵采,城旦本称城旦舂,是罚作筑城,暇则舂米。余则如交义直解。⑤士师,秋官之属,主察刑狱之事。很像现在的检察官。⑥天府,春官之属,掌祖庙之守藏,凡民数之册,邦国之盟书,狱讼之籍,皆登于天府。所以后世称朝廷的府藏便叫“天府”。但各国分建,未必从同,而且世族专政,虽有此制,恐也不过具文罢了!选举与学校实相辅而行,周初定制,或曾施行。然当时为封建之世,以此取士的一定不多。后来到了战国,门阀世袭之风虽没有公然打破,而匹夫崛起为公卿将相的尽有,由选举进身的却很少,可见周代对于此等制度的措施,实在并未盛行过。①选士可不给社事供田赋,俊士可不赴军旅。②这便可与第五讲所述的待遇不平互参取证。第八讲诸子争鸣与其背景自从西周末叶①到战国的初期②,在中国古代史上实是变动最剧烈的时代,无论政治、经济、学术等方面,都有变古的倾向和显然的改革。剧变的原因,便在这百年中的长期战争。那时受到这样刺激的人,他们心理上的惊诧和疑闷一定十分痛苦,于是一般优秀分子便因不满意现状而出来规划种种方策来图谋自救了。这便是诸子争鸣的主因。那时私人讲学之风已盛,大师之门往往学者群集,互相研摩又兼各国并立,大家要延揽人材,用为己助;交通也日渐便利,客卿显庸于异邦的也日见其多③。因此,才智之士辈出,各以所见著书立说,以应当世的需求,所谓“诸子争鸣,皆欲以其道易天下”者,不很可想见那时学术思想的发展是如何的热烈么!诸子争鸣,自然异说纷起,其实都是时代背景的产物。但派别繁多,后来记叙的人便不得不就他们学说的内容约略有个区分。所以有分做“六家”的,有分做“九流”的,也有混括拢来泛称“百家”的。六家之说,《庄子·天下篇》和《荀子·非十二子篇》都称引过。但所举乃人名而非家数。及司马迁述其父谈所论,始明区为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后来刘歆撰《七略》,分诸子为十家:一儒家,二道家,三阴阳家,四法家,五名家,六墨家,七纵横家,八杂家,九农家,十小说家。班固撰《汉书·艺文志》时便采此说。十家中除去小说家,遂称“九流”。至于“百家”之称则尤为通行,《史记》中便屡有“百家之言”“百家言”等的指引。①公元前七八○年。②公元前三四○年。③那时游官异国的极多。除苏秦、张仪游说别国,造成布衣卿相之局,是最显著的例子外,如商鞅、韩非、范雎、荀况、李斯等人,都是当时表表的客卿。孔子像其实壁垒最森严,势力最雄伟的,只有“儒”“道”①“墨”三家。他们学说的传布,虽末流不无交混的地方,而根本精神确乎不同,其余的诸家,只能就他们偏近的各点附庸于三家了。今且略述三家的人物和主张,并及他们影响于后世的是什么:(一)儒家儒家的宗主是孔子,当时他门下的弟子极盛,在学术社会上已具很大的势力。到战国末叶,有孟轲、荀况②两大师出来,儒家的精神便大体确定。他们的主张,以为社会的组成是由人类的同情心所结合的;而同情心的出发,当由各人本身最切近的环圈,顺着亲疏的等差,渐推及远。所以他们的目的要“止于至善”,而求达至善的途径在正名。名分既正,则上下不争,天下于是乎平。所谓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实是他们唯一主要的目的。影响到后来,便支配了全国的人心,蔚成了数千年来中国民族的立国精神。孔子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史称他博学多闻,考定“六经”。如我们要考查孔子自己的学说,最好从他的弟子和后学所记的书本里去寻求。许多书中,最纯粹而且最可靠的,自当首推《论语》,所以《论语》上的孔子要比较其他书中所说的可信得多。①道家是后起的名色,在当时是没有此称的。汉初命只言黄老,直到汉中叶后才有“道家”之称,今为取便称引计,姑从之。②孟轲有《孟子》七篇,荀况有《荀子》三十二篇行于世,他们的学说便可由此推寻。儒家的主张与影响(二)道家道家的领袖是老、庄,后来的杨朱便是这派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主张,纯任自然;以为自然力量是万能而至善的,一涉人工,便是伤朴而失真。所以他们相信绝对的自然,而最恨矫糅造作。因此,他们看得天行①最重,简直没有法子抵抗,只得“乘化以待尽”②。这种学说的影响,便养成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这种思想存留在后世社会上,好的便是达观主义,坏的便是懒惰不肯长进的劣心理。据《史记》说,老子是楚人李聃,庄子是蒙人庄周。今传《老子》五千言,《庄子》三十三篇,相传便是他们的遗著,要皆鼓吹当时一种特殊的思想———自然主义———的。自然主义的本质本来含有“个人的”“非社会的”“非人治的”倾向,所以它的末流,乃生四派:一是顺世的个人主义,杨朱为代表;二是遁世的个人主义,陈仲为代表;三是无政府主义,许行为代表;四是物治主义,慎到为代表③。陈仲、许行的学说大略见《孟子》等书。慎到有慎子的辑本,杨朱的专书现在也未见传本,伪《列子》中有专篇详述他的学说,大概也是伪托的;我们只知道他曾提倡“为我”的学说而已。(三)墨家墨家由墨翟开宗。他的后学惠施专说名学,为坚白异同之辩;宋钘专论弭兵,尽力于“非攻”的宣传:都是这派的重要人物。墨翟相传是宋人。他的学说详见《墨子·五十三篇》中;虽间有后人附益的作品,然而他的面目却大致可见了。惠施、宋钘的力量,实在很能发扬墨家的光辉,可惜他们的著述已失传,只能在《庄子》《孟子》《荀子》诸书中略窥他们的绪论。宋钘即《孟子》中之宋牼,或亦即《庄子》中之宋荣子,他与惠施等人的俱为墨流,说详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本论第十二节。①天行就是大自然的势力。②乘化待尽之说,《庄子》最多这一类话。③说本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本论第九节。但《汉书·艺文志》是把许行列入农家,慎到列入法家的。道家的主张与影响墨家的主张与影响这派的精神,确与前两派不同。他们的主张,也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①他们所以要这样的爱无差等,为的是要上同于天志②。墨家既尊天,又信鬼,这种见解简直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3-30 黄帝史记原文 黄帝史记动画片

  • 唐世平: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

    自百家论坛开幕以来,中国历史和所谓的汉学在大众媒体和科普领域一直很受欢迎。事实上,过于沉迷于中国古代甚至现代历史是极其不健康的。中国公众和领导精英需要更多的是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因为他们不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他们不能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也不能理解当前的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少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世界。中国古代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中国历史,尤其是公元1840年前的历史,其实很无聊:只是一个朝代替代的历史,除了董仲舒和王安石的变化,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化。1840年前的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至少比1500年后的世界历史更重要。更糟糕的是,过于沉迷于中国历史也会让我们从上到下不知不觉地陶醉于中国历史上最核心的东西:权力策略。权力策略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核心主线,也是最血腥的主线。对于一个人的自我领域来说,最大的满足可能确实是赢得生死的权力,并享受这种权力带来的乐趣。但这可能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领域,正是对社会和国家的最大伤害。权力策略是人类治理的核心逻辑,但它不是法治的核心逻辑,甚至是法治的障碍,因为法治的核心本质是尽量减少权力策略的适用范围。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上而下的人类治理,所以在看似特别强调集体的表面下,绝大多数个人都是破坏性的个人主义者:我们都希望别人遵守我们为他们制定的规则,但我们不想遵守规则,尤其是别人制定的规则,尤其是有权力的人。这在中国历史和当前中国官场的各种混乱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人们并不愚蠢:既然有权力的人不遵守规则,为什么我们的普通人要遵守规则呢?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我们不遵守规则,就没有代价,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遵守规则。因此,在看似特别强调集体的中国,很多人,甚至大多数人,在需要选择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都会选择个人利益。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所谓的集体主义几乎都是权力驱动的结果。一旦没有权力驱动,集体需要个人牺牲,我们没有个人意识基础的集体主义就会消失。相比之下,那些看似个人主义的国家的公民,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真的会挺身而出,甚至会死在国家的领土上。二战期间美国兄弟连的真实故事足以解释。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国家的公民在看似个人主义的背后,对国家的忠诚是相当自愿的。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过于沉迷于中国历史,认为中国太独特,很容易闭上眼睛,自满(据说这种沉迷纯粹是学术自恋,是一种疾病,必须治愈)。许多人士可能真的不知道,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几十年的迅速崛起和辉煌成就的王朝或国家绝不是只有中国一个,而是多达几十个。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西班牙在1469至1500年间的崛起和扩张不比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扩张逊色。而英国在1600至1780年间从欧洲的边陲崛起,并作为近现代世界的第一大帝国屹立不倒长达两个多世纪就更是让人生畏。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的崛起同样可以大书特书。而阿根廷、巴西、墨西哥都曾有过长达20-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显著表现。然而,在这些经历过快速崛起的辉煌历程的国家中,只有大约30个国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全面的现代化国家。许多经历过快速崛起的辉煌历程的国家最终都下沉了。现代化就像一个孤岛,在试图游向这个孤岛的过程中,失败是大多数,成功是少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要么还在原地,要么陷入漩涡,甚至沉没。中国必须吸取这些国家的痛苦教训。如果中国对自己的历史过于痴迷,不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中国就不太可能真正从其他国家吸取教训。因此,在追求全面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仍在不必要地重复其他国家支付的高学费,继续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甚至误入歧途。过度的自恋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目前,中国的政治和学术界正在谈论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争夺话语权。然而,争夺话语权与只发出中国声音大不相同。中国可以发出声音,但如果观众不接受你的声音,你只是在荒野中大喊大叫,最多只有回声,但没有人回应。争夺话语权不是对自己喊我想要话语权的口号:这只是自娱自乐和欺骗。如果中国想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拥有发言权,它不仅要关心和讨论自己的话题,还要关心和讨论别人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定的发言权:不管别人一开始是否听我们的意见。如果我们想在一定程度上讨论别人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别人。只有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为世界提供有用的知识,包括对世界问题的诊断和处方,从而促进他人的福利,中国才能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这种诊断和处方显然不是基于主观假设,而是基于对世界的扎实理解和研究。未来,中国需要更多能够关注普遍问题、提供普遍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而不是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喊口号、漠不关心(中国和其他人)、欺骗自己。那些不关心甚至否认普遍问题、提供普遍知识、帮助他人解决具体问题的人不太可能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音做出太大贡献。怎么办?为了更多地了解世界,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普迫切需要转向。在科普方面,降低了中国历史的重量,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同时,加强对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科普。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多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史。缺乏对世界近代史的科普,过于沉迷于中国历史,使我们的许多知识精英和领导人懒得了解世界,也无法了解世界,特别是现代世界的形成。在研究中,减少对中国历史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思想史(考古史除外)。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几乎没有现实意义,只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同时,大大加强了对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研究,特别是对社会科学的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更好地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和误入歧途。俗话说,中国不能还品着《甄嬛传》和《武媚娘》与现代世界相处。——————————来源:2015年第四期南风窗...

    2022-04-04

  • [每天读本书]《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潜规则是我编造的一个词。我还想到了其他一些词,如灰色规则、内部章程、非正式制度等,但我总是觉得它不如潜规则合适。这个词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来自于我的生活经历。19832000年,我在《中国农民日报》(现在被称为《农民日报》)担任编辑记者,经常阅读群众的信件。一封信说,河南省开封市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领导人批准了大量的规定,并批准了国家按计划分配和供应的廉价化肥的私人关系。他们的关系高价转售廉价化肥,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利润。事实上,这是后来人们使用双轨系统牟利的奇怪问题。当然,这违反了国家的正式规定,但并没有被禁止。政府强行降低化肥的市场价格,凭空创造了大量的利益。这种利益名义上属于农民,但实际上掌握在官员手中,官员根据自己的利益计算利益。当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不到一年,不明白这些真相。看到这些坏事,我立刻像堂吉诃德看到风车一样兴奋起来,编织了大量丑陋的交易,安排了自己的根源,智慧与邪恶作斗争。我不耐烦地邀请了两位英雄和同事进行调查。令我惊讶的是,那些我认为应该隐藏的小偷和赃物的纸条实际上保存完好,就像政府衙门里的官方文件一样,内部人士似乎并不担心看不见的人——你想看吗?请,这里有一大堆。此外,哪一层可以批准多少纸条肥料,谁有权批准多少纸条在每一层,哪个领导的纸条在圈子之外有效,哪个领导的纸条不好,这一切都是有规则的。这些显然不符合明确规定的事情,内部人士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在采访结束时,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除了中国社会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在各种明确规定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不成文和广泛认可的规则,一个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正是这种事情,而不是一个宏伟的正式规定,主导着现实生活的运作。“恰恰是……而不是……这句话可能是极端的,但至少有局部事实作为基础。根据政府的正式规定,几乎所有供应给农民的化肥都与农民出售的棉花和小麦挂钩,因此也称为挂钩肥料。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我们的采访小组没有看到一位普通农民承认购买廉价化肥。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级资源控制器都会发布一张纸条,从廉价肥料中切出一块给自己的人。这就像一条严重泄漏的管道。在到达人们的厨房之前,管道中的水被拦截,厨房的水龙头一点一点地拧不出来。那么,什么是滋润社会的人呢?是正式的管道还是推着水车出售的水贩?你不太明白吗?后来,我们报道了跟踪报告,当时的影响并不小。商务部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发出了特别通知,重申了正式的制度。几个月后,商务部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派出联合调查小组到开封进行调查和处理。当我作为一名团队成员跟随调查时,我再次惊讶地发现,这些条款仍在批准中,与我们报告之前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当地政府和农业生产数据供应部门的上级领导人并没有把我们报告的现象视为一个问题。他们清楚地知道,也不在乎–原来他们不在乎,不是因为不知道。显然,官方理论中的领导者不应该这样做,这是另一个潜规则。长话短说。我跟踪这件事好几年了,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临的是大多数人在利益模式中的普通或正常行为,这是基于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如果不触及这种模式,报告、调查通知甚至辞职,说好听点就是止沸。在我个人的经验中,因为汤匙太小太少,连止沸都做不到。后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化肥供应增加,政府退出,市场自由化。现在化肥供需波动,往往过剩,市场供需规则取代了官场潜规则。化肥分配规则的演变和我的理解已经结束。但我隐约觉得,潜规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五年前,我离开了官方单位,可以更自由地控制时间,所以我重新选择了这个想法,很快就开始阅读明朝的历史。当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读过《史记》,就像读小说一样。当我遇到一个没有故事的手表和志向时,我跳了过去。当记者咀嚼《中国书》和《中国书》时,完全被混乱的名字和事件淹没,感到昏昏欲睡。我也很时尚地读了《资本与治理》,读了《后汉》很痛苦,半途而废。出乎意料的是,我有一个潜规则的想法,然后读历史是津津有味的,混乱突然眉毛清晰,我也失控了。所以我和朋友们一起提倡阅读历史的经验,并被朋友们鼓励写这些文章,随着写作和头发,逐渐有一本小书。我明白,不同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通过不同的眼镜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这些文章描述了我戴上潜规则眼镜后看到的中国官场和传统。这些散文一般都在谈论淘汰清官,解释为什么清官很难像公开声称的那样成功,为什么他们经常遇到被淘汰的命运,甚至青天大师也成为我们民族梦想的一部分。淘汰清官只是我可以安排的官场潜规则之一,下层有很多小一号潜规则的支撑。淘汰清官上下左右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潜规则,以后我会继续写。回顾过去,现有的11篇散文可以整理出以下结构:讲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讲述官员与上级领导的关系,包括皇帝:《贪官的理由》、《恶政是筛子》、《皇帝也是冤大头》。讲官场内部关系:摆平违规者、论资排辈也是好事。混合几种关系:《新官堕落定律》、《晏氏转型》。总结:崇祯死弯。根据这种结构安排目录。这本书还附有几篇除了潜规则之外的文章。明代潜规则的一个近义词是不良规则。如果你写得太多,人们很容易看起来不好。他们充满了利益计算。他们仍然是旧账户。他们不知道今天晚上是什么,更不用说精神和理想了。我不想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希望这本书和作者看起来更丰满,所以我添加了几篇杂七杂八的文章,包括雷锋和人格理想。谈论人格理想的文章写得更早。如果你现在写作,用冯友兰先生非常聪明和温和的标准来衡量,你认为你可以更聪明。这两篇关于创造和迷信的文章可以提供一些证据。注:以上摘自本书自序。——————-副标题: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吴思评分:8.3在这部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历史上无数值得思考的案例。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方故事的同时,作者通过历史表象揭示了隐藏在正式规则下的不成文规则,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作,并将其称为潜规则,然后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实际的利益计算和趋利避害。书中对潜规则的定义和特征、皇帝、官员和人民在潜规则阴影下的不同情况和选择、社会土壤中盛行的潜规则以及潜规则何时萎缩。...

    2022-04-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