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山水画心法技法与实践》郭宪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山水画心法技法与实践》【作者】郭宪编著【丛书名】大学艺术素质教育丛书【页数】106【出版社】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0【ISBN号】7-116-04629-1【价格】18.00【分类】山水画-技法(美术)-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郭宪编著.中国传统山水画心法技法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0.《中国传统山水画心法技法与实践》内容提要: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了文房四宝、山水画画幅形式、笔墨技法、山水基本画法、山书画临摹方法、题款与篆刻、历代画欣赏等。...

    2023-12-24 地质出版社怎么样 地质出版社网上书店

  • 中国传统哲学:常存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全63讲·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常存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全63讲·完整版)[...

    2023-02-07

  • 《图解中国传统谋略学 遁甲演义 下 遁甲1080局 白话详解图解本》(明)程道生,朱彤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图解中国传统谋略学遁甲演义下遁甲1080局白话详解图解本》【作者】(明)程道生,朱彤著【页数】619【出版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ISBN号】7-5613-5057-0【价格】136.00(全2册)【分类】谋略-中国-古代-图解【参考文献】(明)程道生,朱彤著.图解中国传统谋略学遁甲演义下遁甲1080局白话详解图解本.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图解中国传统谋略学遁甲演义下遁甲1080局白话详解图解本》内容提要:《图解中国传统谋略学遁甲演义下遁甲1080局白话详解图解本》内容试读圆地盘:九星八照定之位圆天:天体反块具界万物■人盘:推布八1■神盘:推布八件是通即九配:及线了无泰地时样地年上罗事角哈制中地盖不克:西天上明玄妙的奇门四盘很中作列中通,显盖的通料风未4L专之相年组不网列时风金之营个看中每法州线摩,人壶重一直在通,九星的通年机年儿一时我得一个且,组时象时无十西峰.时我的玉二十雪作线中防上。中,下L之星国半种每防屏民周有推来,么干层车一雪,和的星华风通村列军山重,及想气中单大耕城制。有古代在多末台学明年,商的美学之e。4台,压中国州峡程场学·者甲离区小室据草塘的基世上,移八几代表门通甲同个大平等物同心西恒项。分力生天金,人当和种量,下面三六代表对该西层式金进行地纳价短,的度官通+九解气素A门代表日八摔代表去部九星八神用与,了发卡,鱼即气,已:我.十,七年心星。飞址星,北体星,无无星,无亚强十者是文甲,婚的无意十九星,4()国中相3时华门道甲或血的神车理9期二步:奇门通甲定属第三步:三查转动定唐局奇门道甲式盘的排法与影骤奇门国甲用香时,言洗器线的注量定层.主息士重金情湿智气确士朝肚适名同育门通甲克同明数要时效天盒,人白张和盘.下面放通过图通一平已B之看甲式点是古区的必鱼工再.在了解的通甲式直的达格后.进需神老种。以委号发将相装使过时的查家这明这三个香韩功的方味无要童入共量之中理克查用.考餐是行之明的限和作用,下室线制烟吉明西1.线通■化A能发式参门0新一步:九是和套很空位第五多:用置阔来较正盘局准.注的地方■■■鲜国L品4量年正南导七一AN=和4一期甲1乙1片量需国的方活第四步:摆定奇子断吉凶春门酒甲中的符头过写种气购明通的大雪市气其它的节门网超的天台两部边不餐重闻:、意滑量间的环t甲意盖度A宝:无毛E点用龙营一···试读结束···...

    2023-01-29 遁甲演义白话 遁卦白话详解

  • 凯叔讲故事:中国传统故事|百度云网盘

    凯叔讲故事:中国传统故事...

    2022-12-28

  • 凯叔365夜:中国传统故事|百度云网盘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ell]...

    2022-12-16 凯叔365夜在线收听 凯叔365夜故事

  • 王进武《教您如何看黄历》传承中国传统民俗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王进武《教您如何看黄历》传承中国传统民俗俗话说“出门没看黄历”,黄历到底应该怎么看?易先生平台王进武老师结合易经基础知识,教您看懂中国的老黄历王进武|杨公风水传承人师承杨公风水第30代传人廖书生先生,致力于客观、中正地传播易学文化。王进武老师出生在中国四川,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正式投入易学术数研习,进修杨公堪舆已十余年。他先后师从三僚曾、廖两家的师父,通过抄写堪舆口诀、跟师背包等非常传统的师承方式跟师学习技艺。王进武先生严于律己,虽为术师,但处处追求“说破迷信”的科学精神,让大家重新辩证认识术数及堪舆学上的预测讯息,进一步以杨公《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和《疑龙经》、《撼龙经》等经典著作为理论基础,推广杨公传承风水,避免风水爱好者和从业者误入歧途。王进武先生的风水教学视频,以专业而严谨著称。他创新的阶梯式教学方法,让人从峦头风水专业理论知识到理气风水常用口诀原理与使用方法逐步进阶,然后从形、理、法、课四大方向全面掌握杨公风水技法,获得了众多风水从业者及爱好者的认可。文件目录├──课时1选日子用什么黄历工具好呢.m411.53M├──课时2什么是黄历与通书,两者有什么区别.m414.27M├──课时3黄历《春牛芒神图》的“春牛”有什么寓意.m417.27M├──课时4黄历《春牛芒神图》的“芒神”有什么寓意.m46.55M├──课时5黄历中,关于生肖的学问.m419.73M├──课时6黄历中的罗盘图是做什么的.m435.03M├──课时7修造房屋用到的鲁班尺与天父地母卦.m417.31M├──课时8学易经要掌握的六大掌诀.m410.49M└──课时9黄历中的几龙治水几牛耕田.m435.55M├──课时10农历和阴历是一回事吗.m473.72M├──课时11什么是黄道吉日.m451.96M├──课时12做哪些事时需要选日子.m430.04M├──课时13什么是吉神凶煞.m413.71M├──课时14十二建星择日法.m413.50M├──课时15二十八宿择日法.m429.21M├──课时16黄历上的偷修日是什么意思.m420.64M├──课时17如何用黄历选择开业吉日.m435.25M├──课时18如何用黄历选择装修吉日.m411.41M├──课时19如何用黄历选入宅择日.m434.53M├──课时20如何用黄历选嫁娶择日.m442.44M择日择吉...

    2023-02-09

  •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李浈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作者】李浈编著【页数】298【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01【ISBN号】978-7-5608-4061-1【价格】48.00【分类】古建筑-建筑艺术-中国【参考文献】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01.图书目录: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提要:本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和工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功能、材料和单体形态方面的主要类型,并以木构建筑为重点,阐述了传统建筑上分、中分和下分的主要形制,以及单体木构建筑在等级和色彩方面的主要区别。在工艺方面,作者以历史脉络为纽带,以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为依据,系统阐述了传统建筑结构性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传统建筑材料(土、木、石、砖瓦等)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建筑的营造工艺流程等,并关注南、北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章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石、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甚至石、砖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的手段,以师徒关系维系技术与工艺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建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国的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确定、构件加工操作、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其完整的方法和技艺。这种经验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沿下来,并在每个时代都有所改进。1限酬移凝ZhogguoChuatogJiazhuXigzhiyuGogyi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旧石器时代人们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两种居住形式一一巢居和穴居。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发展为干阑式,北方黄河流域采用木骨泥墙建筑。穴居有从竖穴到半竖穴,再到地面建筑的历程。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分间组合现象,普遍使用人工烧制白灰面,用于地面和墙面,起到防潮、提高照明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夯土技术的出现和土坯的使用,并已开始筑城,这在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榫卯结构房屋实例。原始社会晚期已有艺术的萌芽。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已知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商代中期以后开始采用版筑夯土技术。西周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风雏村早周建筑遗址,二进院落,有影壁、门、塾、前堂、后室等,并已用瓦和陶制的排水管。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西周时已见斗栱的使用。春秋时期建筑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使用,以及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时代始筑长城。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朝,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这一一漫长的时期,可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育期。战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进步,奴隶制的瓦解,城市建设出现第一个高潮。当时的主要建筑,仍是版筑的城垣和土木结合的高台建筑。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至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对土木工程产生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城市建设的规模及质量均有提高,陵寝规模庞大,陵体采用“方上”的形式。汉代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西汉时拾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构架已形成。斗棋的使用已经普及,但形式还不统一。屋顶的式样也丰富起来,以悬山和庑殿最为普遍,歇山和囤顶也有应用。东汉宫室和民宅中还盛行木楼阁。木构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廊庑等院落形式,形成轴线对称的纵向、横向、纵横向结合的多进多路式布局,以及庭院环绕的中心式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这些特征在汉代均已具备了。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较大进步。汉代有许多空心砖大墓,墓砖尺寸较大,形式多样,施工作法有并列拱和纵联拱两种,另有砖穹隆顶的发明。石建筑在东汉有突破性发展。西汉中期后砖石拱券结构用于墓室,与木椁基并行。秦汉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汉末佛教传入,到南北朝佛教建筑广泛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此时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塔寺在南北朝时得到快速发展,皇室、士大夫风行赐离宫额粥凝溜2第一章概述或舍宅为寺,楼阁式塔、密檐塔和单层塔(亭阁式)均出现。石窟艺术以敦煌、云岗、龙门为代表,有中心塔柱窟(支提窟)、精舍窟(毗呵罗窟)以及大佛窟等窟型。须弥座、梭柱、琉璃瓦、鸱尾以及雕刻彩绘中的西域因素(如唐草纹、莲瓣饰等)渐次出现。曹魏邺城,宫室居城中北部,全城以棋盘状的道路网划分间里,东西和南北干道丁字相交于宫城门前。宫内首开大朝与东西堂制度,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并列于两条轴线上。这一时期的城墙开始了局部包砖。魏晋玄学促进了山水画论及写意园林的发展,皇家苑圃、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三大古典园林类型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隋都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唐城市建设的代表作。隋时在规划设计中,把图纸与模型相结合,运用了比例尺概念。唐长安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拓展,规模宏大严整,三大内之一的太极官居城中轴线北侧,大明官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东北及东南,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实行里坊制(共108坊)、棋盘状道路网,设东西市场等。城市注重绿化,城郊设开放风景区—曲江池。唐朝仍因山为陵,气势磅礴,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为代表。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合一,斗栱雄大,层叠的铺作层完整,大叉手、托脚、人字拱等大量采用,已有用材制度。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堂用明、草(栿)两套构架。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可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设计施工有专职人员一“都料”负责。隋唐建筑总体上具有博大雄浑、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高峰。宋代城市结构布局变以前的里坊制(也称闾里制、市里制)为厢坊制(称街巷制),拆掉坊墙,临街开店。城墙的瓮城、马面、发券城门等重要部位均包砖。元大都进一步仿制周王城,官城居中,发展了宋代宫前千步廊和宫内工字殿形制。道路分干道、胡同两类,呈街巷式布局。宋代师法自然的皇家苑囿及士大夫文人园兴盛。陵寝辟陵区,实行上下宫制度,陵体为累土的“方上”。南宋的寝陵用“寄厝”方式,下宫(献殿)后附攒宫(龟头屋)。宋金时期净土宗和禅宗寺院发达,元代喇麻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兴盛。北宋崇宁二年颁布李诫编修34卷《营造法式》,是古代第一部官修建筑规程。当时“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迩”,对功限、料例的定额规定相当严密,有较高的工程组织、管理、监测水平。记录了木构建筑“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及以“材分制”为核心的用材模数制。木构建筑有殿堂、厅堂和余屋之分,平面有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和双槽四种殿阁地盘图。宋大屋顶的双曲屋面,翼角起翘及生起(升···试读结束···...

    2022-05-10 编著图书有哪些 编著图书人员名单里有些是长方形围起来

  • 《艺术采风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温庆武,周秀梅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采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作者】温庆武,周秀梅编著【丛书名】高等学校设计类“十二五”规划教材【页数】129【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0【ISBN号】978-7-307-09038-5【价格】33.00【分类】艺术-设计-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温庆武,周秀梅编著.艺术采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0.图书目录: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内容提要:本教材围绕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产生与存在的社会背景,以艺术设计的眼光来看待传统设计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同时将不同类型的传统元素以现代的,辩证的观点加以重新审现。具体来讲,就是从我国传统建筑、园林、图形、器物、家具等方面来研究与分析我国传统设计艺术的特质及其深厚的内涵。《艺术采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内容试读了:51GN第一章建筑说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与意蕴001第一章建筑说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与意蕴第一节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梁思成在谈及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时,对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有一段精辟的概括:“翼展之屋顶,崇厚阶基之衬托,玲珑木质之屋身。"(图11)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亦称“三停”。上分即屋顶,中分即屋身,下分即屋基(图12)。鸱尾正脊垂脊垂曾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角柱柱础多1.】中国古代建筑主装部分名称(白易梅抄绘自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图1.1002艺术采风一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黎ESIGN上分中分下分图1.2图1.3图1.2“屋有三分”示意图一、翼展之屋顶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面(白易梅抄绘】单体建筑在外观上大致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其中屋顶变化较为显著。图1.3庑殿(柴智抄绘自梁思(一)屋顶形式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屋顶形式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和卷棚等。1.庑殿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实物以汉代门阙和唐佛光寺大殿为早,单檐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故又称五脊殿。宋代称四阿顶。庑殿屋顶造型简洁,尺度宏大,形态稳定,轮廓完整,翼角舒展,气势宏伟,神形严肃,力度强劲,有一种雄壮之美(图1.3)。2.歇山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歇山即悬山与庑殿相交所成的结构。歇山屋顶形态构成复杂,翼角舒张,轮廓丰美,脊饰丰富:既宏大豪迈,又华丽多姿(图1.4~图1.6)。图1.4北京故宫太和殿(引自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于次年(1407年)兴建北京宫殿。永乐18年(1420年八月竣工,永乐19年(142]年)正式使用。工程历时13年。明清时期建造的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也是我国古代匠师们智慧和技艺的结品。图1.4①:51GN第一章建筑说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与意蕴0033.悬山悬山即两山屋顶由檩伸出山墙以外的结构,也叫挑山。悬山的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其造型檐口平直,轮廓单一,简洁淡雅,立面舒放大方(图1,7)。4.硬山硬山即左右两面是直立的山墙,只有前后两坡的建筑,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外。硬山檐口平直,轮廓单一,显得十分朴素,有一种质朴憨厚之美(图18)。5.攒尖赞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攒尖的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会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图1.9、图1.10)。(二)屋顶形式的变化图1.5“如鸟斯革,如罩斯飞。”2(诗经,我行其野》)“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露远。"(《考工记》)】“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影)而纳光。”(《两都赋》)以上句子,是古代典籍中形容屋顶造型的句子。中国古代建筑屋面曲线的产生,不外乎是有利于雨水宣泄,争取室内较多的阳光,以及使屋面外形变得柔和秀丽。总的说来,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图1.5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传统官式建筑的屋顶,虽有几种基本形制,但古代匠师们常常巧妙地加以变化组合,使建大殷筑的屋顶造型变化有致、丰富多彩。如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局部),就展现出大型建筑兴建于唐代(857年),为我国保存最早、最完整的木构架建组群极其丰富的屋顶组合的整体景象(图1.11)。筑。其造型端庄浑厚,反映出唐代木构架的形象特征。由著从形态构成来看,屋顶组合主要是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和攒尖等基本型的基础上,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于1937年发通过水平组合与垂直组合两种形式,形成种种组合型屋顶(图1.12~图1.16)。现。位于山西五台山豆村。反向曲线的坡面,赋予了建筑物天际轮廓线以柔和典雅;深远外探的出檐,赋予了建筑物图1.6欺山(柴智抄绘自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外观以流畅和舒展:翼展起翘的檐角,则赋予了大体量屋顶以活泼气息和飞动感。在这种造型图1.7悬山(柴智抄绘自梁思模式中,直线与曲线相配,实体与虚空相间,单纯与丰富统一,收敛与舒放结合,凝重里寓轻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图1.6图1.7①粉,aua,聚在一起,拼凑的意思。②好像美丽的鸟展翅欲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翠,具有五彩羽毛的鸟。004艺术采风一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塞ESIGN画厚回回图1.8多1.9图1.8硬山(柴智抄绘自梁思盈,端庄中含生动,既包容了东方的辩证智慧,又迎合着华夏的审美情趣'。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图1.9攒尖(柴智抄绘自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什么超出力学原则的矫揉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及美观上皆异常的成功。图1.10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崇,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画(局部(引自侯幼彬著《中国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象征…至于屋顶上许多装饰建筑美学)》岩山寺位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物,在结构上也有它们的功用,或者曾经有过功用的。诚实地来装饰一个结构部分,而不肯城东南40里。天岩山北麓天岩勉强地来掩蔽一个结构枢纽或关节,是中国建筑最长之处。2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内四壁现存壁画98.1平方(三)屋脊饰物米,完成于金大定七年{116鸥吻:殿堂正脊两头的饰物(图1.17、图1.18),又名蚩吻、正吻等。年),内容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为金代壁画的优秀作品。正脊两端的脊饰并非一开始就是鸱吻。汉代崇凤,最初正脊两端的脊饰是凤鸟形象。据图1.11山西应县辽代佛宫寺释迦(太平御览》记载:“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另说:“蚩者,海兽也。”塔引自谷西主编中团建筑】兴建于辽代(1056年1,高67米,汉武帝时,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从此,脊饰就距今已950多年,仍巍然屹立。由形似朱雀,象征火的凤鸟改成了形似鱼尾象征水的蚩尾。以寄托“水克火”的愿望。后期刻1.10图1.11①彭吉象:(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2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版。了:51GN第一章建筑说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与意蕴005图1.13室1.12图1.14发展成屋脊上的“鱼吻”。图1.12山西喻次常家庄园庭(四)古代官式建筑屋顶的走兽形象(图1.19建筑龙、凤:龙、凤象征皇帝与皇后,代表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图1.13三重檐,山西榆次常家庄园观稼阁狮:“佛为人中狮”,狮子被认为是有高贵尊严的“灵兽”。图114欧山重楼,山西善化寺天马、海马:象征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普资阁狻猊:形似狮子,鬃毛平顺披肩:能食虎豹,威猛无比。图1.15重機庑殿.故宫太和殿押鱼:海中异兽,可以兴云、降雨、灭火防灾。立面(贾旭瑶抄绘自(中国建筑獬豸:性情忠直,善辨曲直,寓意正大光明。关学)】斗牛:造型为牛头兽态,身被鳞甲,能消灾灭祸。图1.16中国古代建筑的犀顶组合(贾旭遥抄绘自播谷西主编行什:似猴非猴,颇似传说中的雷公,具有防雷的象征含义。(中国建筑史)引图1.15图1.16①李允铁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75页。006艺术采风一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图1.17山西大同华严寺下寺辽代鸥吻2008年7月,笔者率06级工业设计班学生参观山西大同华严寺下寺,该寺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四阿顶为中国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殿,其正普两端盘立的鹏吻竟高达4.5米之巨。图1.18鸱吻[张雪萌抄绘】图1.19官式建筑屋顶的走兽形数,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骏貌、霸豸行什(柴智抄绘自李允蘇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图1.17押什图1.19二、玲珑木质之屋身(一)梁枋、斗拱、雀替梁枋:梁是屋架中的一种横跨构件,枋是木构建筑中主要设于檐柱之间的一种联系性构件,因其多位于檐部,又称额枋(图1.20)。1.斗棋斗棋是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斗棋由方形的斗、升以及矩形的棋和斜的昂组成。在图1.18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斗拱在结构上承···试读结束···...

    2022-05-10 艺术考察作品 美术艺术考察

  • 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潘伟著摄影|(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作者】潘伟著摄影【页数】627【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ISBN号】978-7-5495-7033-1【价格】128.00【分类】农具-中国-图谱【参考文献】潘伟著摄影.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图书目录: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内容提要:本书稿以《王祯农书》为依据,遍寻我国当今遗留的与之相对应的农器及使用场景,并配之以简洁文字,说明去渊源、用途等,以古今图文对应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传统农器的传承和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深远影响,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农器不可多得的资料。《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内容试读整地农器耒耜(远古农具》[元代]王祯图1文耒,耜上勾木也。《易·系》耜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果为耒。”《说文》曰:“耒,手耕曲亦三量之以木,从木推手。”《周官》:“车人尺有一为耒,庇长尺有一寸。”郑注云:“庇,读如棘刺之刺。刺,耒下前三寸合之為於首得則未長六尺有為未說文日末手上句木口句曲接耜。”则耒长六尺有六寸,其尺六三尺三寸受铁处欤?自其庇,缘其外,遂曲自量之,以至于首,得三尺三寸;自寸其受處自其木從也易神農氏首遂曲量之,以至于庇,亦三尺三若推手周官車庇寸:合之为六尺六寸。若从上下两下曲之内,相望如弦量之,只得六尺,曲量之以缘其鄭注云施薄如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木耜揉与步相应。“坚地欲直庇,柔地欲苏置庇木勾庇;直庇则利推,勾庇则利发。”耜,面也。《释名》曰:“耜,齿也,如齿之断物也。”《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郑云:“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其垄中曰畎,畎上曰伐;伐之言发也。…今之耜,歧头两金,象古之耦也。”贾公彦疏云:“古者耜一金’者,对后代耜歧头二金者也。…云‘今之耜歧头’者,后用牛耕种,故有歧头两脚耜也。”耒、耜,二物而一事,犹杵、臼也。摘自《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农器古语3戗犁戗地时,两人面对,一按一拉,日可翻地半亩。戗,有“方向相对”之意,正如两人相对俄地。(庚寅年秋分摄于豫北辉县)耒耜遗制双齿锸(癸巳年摄于桂北灌阳二月八农具节)农器今语5···试读结束···...

    2022-05-10 古典电子书 中国古代史电子书

  •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李浈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作者】李浈编著【页数】298【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1【ISBN号】978-7-5608-5959-0【价格】76.00【分类】古建筑-建筑艺术-中国【参考文献】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1.图书目录: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提要: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较全面的论述,作者结合前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制,系统阐述了传统建筑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漆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的工艺发展概况,材料的利用和加工,营造工艺流程,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本书正是适应了当前对传统建筑工艺了解和掌握的社会需求,并有利于传统建筑生产技能的培养和传承,也有利于该领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章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石、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甚至石、砖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的手段,以师徒关系维系技术与工艺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建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国的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确定、构件加工操作、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其完整的方法和技艺。这种经验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沿下来,并在每个时代都有所改进。1■图■1ZhogguoChuatogJiazhuXigzhiyuGogy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日石器时代人们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两种居住形式一巢居和穴居。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发展为干阑式,北方黄河流域采用木骨泥墙建筑。穴居有从竖穴到半竖穴,再到地面建筑的历程。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分间组合现象,普遍使用人工烧制白灰面,用于地面和墙面,起到防潮、提高照明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夯土技术的出现和土坯的使用,并已开始筑城,这在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榫卯结构房屋实例。原始社会晚期已有艺术的萌芽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已知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商代中期以后开始采用版筑夯土技术。西周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二进院落,有影壁、门、塾、前堂、后室等,并已用瓦和陶制的排水管。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西周时已见斗棋的使用。春秋时期建筑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使用,以及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时代始筑长城。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朝,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这一漫长的时期,可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育期。战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进步,奴隶制的瓦解,城市建设出现第一个高潮。当时的主要建筑,仍是版筑的城垣和土木结合的高台建筑。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至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对土木工程产生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城市建设的规模及质量均有提高,陵寝规模庞大,陵体采用“方上”的形式汉代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西汉时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构架已形成。斗棋的使用已经普及,但形式还不统一。屋顶的式样也丰富起来,以悬山和庑殿最为普遍,歇山和囤顶也有应用。东汉宫室和民宅中还盛行木楼阁。木构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廊庑等院落形式,形成轴线对称的纵向横向、纵横向结合的多进多路式布局,以及庭院环绕的中心式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这些特征在汉代均已具备了。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较大进步。汉代有许多空心砖大墓,墓砖尺寸较大,形式多样,施工作法有并列拱和纵联拱两种,另有砖穹隆顶的发明。石建筑在东汉有突破性发展。西汉中期后砖石拱券结构用于墓室,与木椁墓并行。秦汉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汉末佛教传入,到南北朝佛教建筑广泛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此时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塔寺在南北朝时得到快速发展,皇室、士大夫风行赐离宫留■超道2第一章概述或舍宅为寺,楼阁式塔、密檐塔和单层塔(亭阁式)均出现。石窟艺术以敦煌、云岗、龙门为代表,有中心塔柱窟(支提窟)、精舍窟(毗呵罗窟)以及大佛窟等窟型。须弥座、梭柱、琉璃瓦、鸱尾以及雕刻彩绘中的西域因素(如唐草纹、莲瓣饰等)渐次出现。曹魏邺城,宫室居城中北部,全城以棋盘状的道路网划分闾里,东西和南北干道丁字相交于宫城门前。宫内首开大朝与东西堂制度,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并列于两条轴线上。这一时期的城墙开始了局部包砖。魏晋玄学促进了山水画论及写意园林的发展,皇家苑圃、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三大古典园林类型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隋都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唐城市建设的代表作。隋时在规划设计中,把图纸与模型相结合,运用了比例尺概念。唐长安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拓展,规模宏大严整,三大内之一的太极宫居城中轴线北侧,大明宫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东北及东南,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实行里坊制(共108坊)、棋盘状道路网,设东西市场等。城市注重绿化,城郊设开放风景区一曲江池。唐朝仍因山为陵,气势磅礴,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为代表。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合一,斗棋雄大,层叠的铺作层完整,大叉手、托脚、人字拱等大量采用,已有用材制度。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堂用明、草(栿)两套构架。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可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设计施工有专职人员“都料”负责。隋唐建筑总体上具有博大雄浑、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高峰。宋代城市结构布局变以前的里坊制(也称闾里制、市里制)为厢坊制(称街巷制),拆掉坊墙,临街开店。城墙的瓮城、马面、发券城门等重要部位均包砖。元大都进一步仿制周王城,宫城居中,发展了宋代宫前千步廊和宫内工字殿形制。道路分干道、胡同两类,呈街巷式布局。宋代师法自然的皇家苑囿及士大夫文人园兴盛。陵寝辟陵区,实行上下宫制度,陵体为累土的“方上”。南宋的寝陵用“寄厝”方式,下宫(献殿)后附攒宫(龟头屋)宋金时期净土宗和禅宗寺院发达,元代喇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兴盛北宋崇宁二年颁布李诚编修34卷《营造法式》,是古代第一部官修建筑规程。当时“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迩”,对功限、料例的定额规定相当严密,有较高的工程组织、管理、监测水平。记录了木构建筑“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及以“材分制”为核心的用材模数制。木构建筑有殿堂、厅堂和余屋之分,平面有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和双槽四种殿阁地盘图。宋大屋顶的双曲屋面,翼角起翘及生起(升3■■里日ZhogguoChuatogJiazhuXigzhiyuGogyi起)等都已形成定制,举折较唐、辽稍陡峻。柱子生起、侧脚、梭柱、月梁等构件艺术加工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与其技术功用相结合。宋代的须弥座、重台勾阑及勾片栏板均已成熟定型。这一时期的木楼阁多设暗层,其构筑为有利于抗震的刚性箍(即有斜撑的空间桁架)。木构楼阁上下连接方式有叉柱造、缠柱造和永定柱造等三种,以叉柱造最普遍。辽金建筑多见减柱、移柱及相应的复梁结构,元代木构建筑有大斜栿、大内额等省料做法。宋代以后,木作的装饰水平有显著提高,小木作类型增多,构造复杂,工艺技术迅速发展宋代砖石建筑以仿木楼阁式塔为代表,平面多八边形,多有木构檐廊。宋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上趋于柔美醇和,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期。明清的封建大一统达到顶峰,商业、手工业高度发展。明清北京集历代都城之大成,三朝五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均合乎礼制规定。坛庙建筑以数字、几何形及色彩等表达象征含义。明代城墙普遍包砖。帝王苑囿及士大夫私家园林进一步发展,喇麻教建筑兴盛。明清佛寺多见砖券无梁殿。明清各地民居百花齐放,清代少数民族建筑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明代有影响的民间建筑专书为《鲁班经营造正式》,明中叶后又出现了流传更广的《鲁班经匠家镜》一书。明代木构建筑的构架大为简化,但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斗棋逐渐失去结构机能而趋向繁缛复杂。官式建筑作法完全程式化。清代颁布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继承和发展了宋《营造法式》以来的用材制度,变材等为斗口,共分十一等。规定了二十七种房屋的尺度、比例和用材,以斗口或柱径作为木构建筑的设计模数。明清宫廷建筑按图纸、模型(烫样)设计施工。出现了蒯祥、梁九、雷发达等著名宫廷建筑师,“样式雷”、“算房刘”等成为清代世袭的宫廷设计部门。总的看来,明清建筑已完全成熟定型,官式建筑伴随着技术上的标准化与合理化,艺术上也走向了程式化和呆板僵化。某种意义上,中国建筑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和工匠经验的长期积累与传承。如果从技术与工艺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建筑有如下特征:1.材料对结构性能有充分的体现“一部中国建筑史,几乎是整个工艺发展史”,这样的看法在于,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性为“阳”,五行中,木属东方,是生命之源。“以木独尊”的中国人,对木的偏爱和执著,使木材的应用范围空前广泛,从居住的建筑到生活用具(如床、榻、几、凳、桌等家具)、交通工具(如车、轿)等,再到死后的归宿棺椁等,无不以木为之。因此,凡应用在木材上的技术,几乎都可以应用在建筑上,比如木作结合工艺中有绑扎法、榫卯法等,它和原始社会复合工具的组合方法如出一辙。同样,建筑中的木构技术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他木作工艺上。因此不难理解家具和建筑大木在结构上的同构现象。全方位的木作生产和应用,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并充分发挥了木材本身的■■■■4第一章概述性能。如梁枋,由于它们是受弯构件,其跨度直接影响断面高度的确定,而穿斗式建筑中的穿枋就是以增加高度来加强受弯能力的,尽管大多数情况下穿枋只是联系构件:“肥梁瘦柱”的匠谚,也正是对木材“横挑千斤竖承万”受力特点的直接应用。水平构件(如檩条)垂直相交结合处的榫卯,其“山压檐”的开口法则,就是对材料结构性能充分认识的写照。这个开口法则不仅在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有随处可见的应用,甚至转角铺作有三个水平方向构件相交时也不例外。再如,柱子和梁的拼镶作法是不同的,柱是受压构件,可用小木料任意组合拼接并箍紧即可,而梁是受弯构件,必须以相应的一个断面较大的料为主,外加拼帮而成梁,事实上这根主料的断面要求足以承担梁架的全部荷载,等等。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以石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西方建筑,最合理的结构方式并不是梁板结构,而是拱券。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中国建筑,最合理的结构方式却是梁柱式2.材料利用的过程明显地反映了科技发展的里程在古代中国建筑材料的使用中,以土和木的应用为最早。从利用天然洞穴到人工开凿竖穴或横穴,再到土坯的使用、夯土技术的发展及后来的版筑技术,再到奴隶社会发展到高潮的高台建筑,无不是以土作为最主要的材料之一。直至近世,窑洞的使用、房屋地基的处理、农村中简易的围墙,等等,也都有土的应用。在利用土的同时,木材的使用也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汉代以后,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高台夯土渐不流行,但夯土的技术在房屋地基的处理中一直在应用。夯土和木构技术,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建筑工艺和成就。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包括筑城、凿运河、穿井、兴水利、伐木、集材、造宫室等,均可用“土木”两字概括,文献中不乏“大兴土木”、“土木之役”、“破土动工”等描述记载。“土木”是中国古代建筑之源,以后的人工材料,多与之相关。如土坯、砖、瓦、陶等,直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材料利用的历程,也印证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而石结构的普遍应用在中国相对较晚,在高台建筑早已取得较高的成就之后,且是木构建筑基本成型的汉代以后,才有快速的发展。土、木、瓦、砖、石作为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其使用利用过程基本上是由软材质到硬材质,根据下文的论述可知,它明显地与中国的科技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它和中国古代使用工具的质量息息相关。3.设计、加工制作与施工安装呈现“模数化”特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规模,并不仅是以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的,大多是以组群来完成的,即若干建筑组成院落,院落相连成为整体,从而满足了多种功能的需要。不同等级的建筑单体,以及建筑单体本身,含有数以千万计的相同或相异规格的建筑构件,要完成庞大的组群建筑组合,协调众多工匠的制作加工,必然要求统一的尺度、统一的标准和快速的生产加工手法。营造尺的确定使建筑有了统一的尺度,而模数制解决的正是后二者5■■■■ZhogguoChuatogJiazhuXigzhiyuGogyi围绕模数制中国古代曾有较长时间的探索。据研究,汉代的建筑可能已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标准,而唐宋时代的“材分制”则正是模数制的体现,不过并不彻底。在不同建筑的等级规定上,它有八种用材,但递变法则并不规律;而对同一建筑单体来讲,它又有“材”和“契”两种标准,以此来确定构件的断面高度(宽度按2/3可以确定)。如就材而言可分为单材和足材,足材高相当于一材一契总高,这些在斗拱部位应用较多。柱径、梁高等则以几材几梨来确定大小:而小构件的长度则用等于1/10材宽的单位一“分”来确定。如宋代《营造法式》中泥道棋长62分等;较大的尺度如梁长、柱高、开间、进深等,则用营造尺确定。此外,高层建筑在高度的确定上还有以檐柱高为扩大模数者。到清代,其模数化程度明显提高,不同建筑以十一种斗口规定其规模等级,且各等之间以半寸递变;同一建筑,如系大式则以斗口为模数,小式则以檐柱径为模数,几乎所有的尺度均可以斗口或檐柱径来推算。模数制度的实施,增强了预制生产能力,提高了构件加工和施工的精度,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装配化水平,发挥了木材本身的优点,成为古代建筑的工艺精髓4.生产加工工艺具有配套化特点从河姆渡遗址的木构工艺可以看出,当时尽管生产力低下,但它对木作加工而言,显然已存在一套完整的工艺。也就是说,从木材的采伐、解材、平整、细部加工等都已有成套工序。从后文的论述知道,适应这些工序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在不同时代有或多或少的改进,但是其加工制作的工序却是不可或缺的,其生产工艺是配套的。某一环节的技术和工艺的变化,必然带来其他环节技术和工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也会影响到建筑构件加工手法、精度等,但从整个建筑生产的效果来看,其影响是相对较小的。后世木作加工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或者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建筑的尺度、形象等方面,直接受经验习惯、传统审美意识、经济水平等的制约。因此任何新的工具、技术和工艺的应用,都不能导致古代建筑本质上的飞跃。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缓慢发展、渐进式前进的原因之一。5.砖石结构建筑呈现仿木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技术的高度发展,直接影响了匠师的审美倾向,砖石建筑的装饰手法甚至造型,常常模仿木构建筑的轮廓和细部。如汉石阙、牌坊、无梁殿石亭、塔等。同时也说明,砖石建筑应用远不如木构建筑广泛,且其出现较木构建筑为晚。这种仿木特点,在小木作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唐宋高足座具,以柱、梁、板等表达了清晰的构架关系。寺庙建筑中佛道帐,显然就是一个缩小的建筑模型。6.建筑形态的美学特征明显体现结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如上翘如飞的角檐、反宇下凹的屋面、稳重内倾的屋身、柔曲的屋脊等。这些形态特点直接与木构建筑的结构有关。通过生头木的衬■■题6···试读结束···...

    2022-05-10 编著图书有哪些 编著图书人员名单里有些是长方形围起来

  • 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李浈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作者】李浈著【页数】276【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1【ISBN号】978-7-5608-5900-2【价格】76.00【分类】木工工具-技术史-中国【参考文献】李浈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1.图书目录: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内容提要:本书是关于木作工具及其相关建筑技术的史的研究,从木料加工工序,即伐木、制材、平木、节点及细部制作等几个方面,从古代冶金技术发展、语言文字及数理认识进步等多种角度和渠道,对我国传统木作加工工具的发展及其配套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本书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筑施工人员等阅读与参考。本书为上海市文化基金项目,资助2万元。本书是关于木作工具及其相关建筑技术的史的研究,从木料加工工序,即伐木、制材、平木、节点及细部制作等几个方面,从古代冶金技术发展、语言文字及数理认识进步等多种角度和渠道,对我国传统木作加工工具的发展及其配套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内容试读绪论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一系。如果称西方建筑史为一部“石头的历史”,那么中国的建筑史可谓是一部“土木的历史”。这样的说法一语中的指明了中外建筑主要用料材质的不同。有学者认为这是几千年不同文化“选择”的结果①。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寻找适合本身文化的建筑形式。可以看到,正是这种结构性材质的不同和中西方文化等的差异,导致了古代中外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等的迥异。这种差异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利用工具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组合来完成的。所以,认识古代建筑材料加工工具,对全面、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对建筑技术史、建筑艺术史的研究,都是相当重要的。建筑技术史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技术和科学息息相关,并多是通过工具的不断改进而发展起来的。工具,又是研究技术史本身必然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东亚,土木结构是中国及其邻国一受中华文化影响颇深的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古代建筑的主体。古代建筑的发展,无疑要受到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如木、石、土、砖、瓦等的生产、加工技术及能力的制约。而结构性的材料,如木、石等的加工工具及其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又是最为显著和重要的。因此,从木工、石工等所用的工具及木、石等建筑材料加工技术的角度来看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理由认为,这些工具及其加工技术的发展,是古代建筑发展和演变的一个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建筑工具及其相关的加工技术与能力的发展。反之,建筑技术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又反作用于工具,迫使工具进行革新和改进,以提高劳动效率或技术精度,从而带来相应的加工技术的进步。对“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预制拼装为构件结合手段、以模数制为构件加工生产及尺度构成基准”②的东方建筑体系(即土木结构体系)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工具特别是木工、石工工具及其相关技术,决定和制约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及进程。建筑工具和建筑①李允稣.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②张十庆.建筑技术史中木工道具研究.古建园林技术.1997(1):4~6木3公认的事实。它源于图画,渐渐变为早期的图画文字一图画性很强的象形文字。以后再逐渐简单化,遂变成一种符号体系来代表语言①,表达语言中的每一个词,这就使得它和图画区别开来,而最终又朝着表音的方向发展。这是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这些汉字或图形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找到早期工具演变的线索。此外,我们就一些建筑工具名称的汉字分析,如凿、斤、锯、刮、削等,发现它们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或者称之为“体用合一”。在一定程度上,“象实物之形”的甲骨文、金文等,其字形反映了其直观形象,甚至是使用方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某种用具的质料有了变化后,文字有时就把它反映出来。这些汉字的演化也反映了工具材质乃至建筑材料的变化。如青铜器最发达的两周时代,铜器铭文时出现大批从“金”旁的形声字。可见,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等对研究早期的建筑工具有相关的帮助。然而中国古代“道器相分”,工具则属于形而下的东西,上层社会、士大夫即所谓的“劳心者”轻视劳动,工匠之艺被视为“雕虫小技”或“贱艺”等,新的发明创造被视为“奇技淫巧”而不为世所重视。故关于工具、工艺等的文献记载非常有限。本文拟以考古材料和文献相结合,从前人相关的间接的研究成果中梳理出传统建筑木作工具的发展脉络。二、研究概况对东方传统建筑工具的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染木煦作有《北满民具採訪手記》②。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学者陆续发表论文、专著若干,如:①中村雄三.日本建築工具)史的研究.昭和45年3月:②前久夫.道具古事記.東京美術凳行所,昭和58年11月;③村松貞次郎監修.力国大工)工作技術仁関寸石研究.労慟科学研究所,昭和59年2月;:④吉川金次.斧·馨·鉋.法政大学出版局,1984年3月;⑤中村雄三.図說日本木工具史.新生社刊,昭和42年9月;:⑥山口幸夫.鏟上鉋一中国近代)建築技術二関寸石研究日本建築学会近畿支部研究報告集,1989;国传①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线②染木煦.北满民具探訪手記.座右宝刊行会,1941.···试读结束···...

    2022-05-10 技术史书籍 技术史pdf

  • 《宋式家具 中国传统家具的形制转型及风格流变》梁旻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式家具中国传统家具的形制转型及风格流变》【作者】梁旻著【页数】208【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06【ISBN号】978-7-5641-6441-6【分类】家具-历史-研究-中国-宋代【参考文献】梁旻著.宋式家具中国传统家具的形制转型及风格流变.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06.图书目录:中国传统家具的形制转型及风格流变》内容提要:本书可供家具研究者、家具设计师及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宋式家具中国传统家具的形制转型及风格流变》内容试读第一章、历史转折于唐宋第一节如何看“古典家具”“古风”与“古典”在家具研究中的所指《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没有古风家具、古典家具的词条,这是因为这两个名词是对段时间内家具共性的描述,而非指称某一种特定风格的家具,所以难以界定。该辞典家具卷第四条是“古典园林家具”,解释为“明清时期,产生于苏州古典园林发展中形成起来的一种家具类型。”进一步的解释为“反映封建文人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观念与艺术情趣…集中地体现了‘明式家具'的优秀水平。”这段解释说明三点:一是“古典”二字关注的不仅是时间范畴,还有思想观念和艺术情趣二是此类家具常常依托古典园林环境:三是“明式”家具为古典的代表。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狭义的古典家具究竟有什么核心特征?“明式"”之前“古典”家具是什么状态?为何这类家具常常依托园林表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趣?根据我国中古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笔者将传统家具的主要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古风”、“古典”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时期,依据的是家具的使用方式、功能、形制、审美内涵等因素的同一性。我国中古时期在外来文化深刻影响前形成的建筑、室内及家具,具有统一的文化内涵,是本土原生文化的产物。这一时期,家具系统受礼制约束为主,发展不完整,以“古风”称之。外来文化在六朝时期及以后形成巨大影响,社会人文与思想都发生转变,由此生活起居和家具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过渡”阶段。此阶段表现出混杂融合的创新,不过“古风”在民间依然是主流方式。到“唐宋变革”时期,社会发生巨变,进而宋代造物领域快速发展的结果是高型家具由普及到成熟,“古风”被剥离出历史,最终“古典”家具诞生。以三个阶段家具的使用方式来看,前面两个阶段在起居单中心、等级象征和审美判断上具有密切的联系,与第三阶段有明显的差别。首先,起居单中心的概念是与高型家具普及过程中建立的起居双中心对比而产生的。在“古风”到“过渡”阶段,生活起居围绕席或床榻完成,餐饮、议事、会客、睡觉可以都在一处,使用同类家具完成各种不同行为和空间功能。而高型家具的普及产生了明显的内外之别,内室以床榻、盆架等组合,承担休憩、睡眠等功能,而外室以一桌二椅的标准配置为代表,服务于会客、餐饮等家庭成员的共同活动。其次,前面两个阶段家具以类型来表达阶层象征性,“古风”阶段尤为严谨。家具的类型少,除了席子是必须有的家具外,几、案、俎、扆、箱等都根据等级的要求配置,比如屏风、几案的使用有明确的地位象征性。“过渡”阶段家具类型在上层内部虽然有所放开,但在民间依然有很大的限制。而“古典”时期家具虽然也具有阶层象征功能,但主要不以类型而是以形制来表现,比如靠背椅、屏风、几案的运用都很广泛,只是形制有繁简规格之别,以显示阶层的差异。最后,“古典”家具的审美判断包含了世俗化的内容,表现出务实理性、追求文人情趣的特点,这与前两个阶段以贵族审美为核心的特点明显不同。唐宋变革以后,社会结构调整,第一章历史转折于膺宋/1文人地位上升,社会中层成长,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引导阶层。另外,平民对家具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影响了家具审美内涵的变化。所以,可以将家具历史的前面两个阶段视为广义的“古风”,其中第一阶段是严格意义上的“古风”,而第三阶段的家具就归为“古典”。本书研究将广义的“古风”作为“古典”的基础,尤其是“过渡”时期的家具演化对“古典”有深刻的影响。过渡期也可以称为床榻坐时代,趺坐方式渐渐成为主流,家具类型也有所增加,床榻代替席成为起居中心,家具加工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以大型的壶门家具为代表,各种家具装饰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为高型家具和垂足坐起居的普及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和心理基础。毋庸置疑,“明式”是中国古典家具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但同时“明式”并非“古典”家具的全部。笔者依据“古典”家具与广义“古风”家具的重要区别,设定“古典”家具除形制特征以外的几项核心特征,作为本书对“古典”家具研究的基石:(1)“古典”家具类型完整丰富,服务于起居双中心和垂足坐。(2)“古典”家具等级象征依赖形制而非类型。(3)“古典”家具的功能、技术、美学各要素协调统一,关注生活效能的提高,带有社会世俗化、商业化的倾向。(4)“古典”家具的审美内涵以封建文人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观念与艺术情趣为主导。我国的造物智慧来源于根深蒂固的有机自然主义思想和对人性平衡的追求,古典家具形制虽然与“古风”时期区别很大,但在思想传承和造物逻辑上有密切的联系,都能体现这一智慧。二本书研究方法研究家具需要在整理社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家具在生活风俗、制造行业、商业市场等方面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同时代的不同地区家具形制进行对比研究,才能理清家具演化的内因、外因以及发展途径。所以本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比研究方法,对比的对象有纵向和横向两种,都包含对家具形制的差异和联系的研究。西方史学界一直对中国的历史研究提出质疑,凡是没有考古证据的历史就很难被接受[2】。但是考古的证据,无法排除其历史的偶然性。因此,发现的文物只能代表物质文化的极小一部分,而极小一部分中的大部分还是古代上层生活的物品。中国对古代文献的质疑在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文献怀疑论推动下于20世纪后期达到高潮。疑古精神虽然可以提高历史研究的严谨度,但是全盘的怀疑论也具有极端和缺乏理性分析的性质。因此,本书还借鉴年鉴学派的历史研究方法,关注的领域包含纵向的(思想观念、演化时态)和横向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对外交流等)两方面。法国年鉴学派所运用的历史研究方法,借助历史人类学关注观念、心态、欲望、习俗、风气、行为的视角来建构历史的真实。作为世界史学界影响巨大的学派,它的基本原则是“总体史观”,强调广泛研究而不是受限于历史文献资料的信息,是结合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展开的综合研究的方法[3)。中国考古学之父、人类学家李济先生也鼓励现代考古学的方法,认为应该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与假说结合,才能做到尊重历史逻辑、摒弃主观臆断的整体史观。西方学者在对西方家具史研究中关注的问题远远超出家具设计及风格的范畴,史学家非常重视的方面有:家具生产的经济背景,家具的使用情况,家具工场的组织系统,家具制作的劳动分工,设计、工艺流程与使用功能之间的联系,国际交流的因素,社会变革的影响,家具2八宋式家具市场的运作系统,家具生产条件的进化情况,家具行业的师徒传承系统等[4幻。宋代考古证据比较丰富,但同样存在举证有限的问题。所以本书也将在总体史观的引领下,遵循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与假说结合的方法,以求尽可能防止主观臆断,而建构家具演化历史的系统和过程。第二节一些史学的启示中国建筑史研究发展80余年来,研究的课题已经从基本的“是什么”、“什么样”、“如何断代”等深人到现今对“渊源”、“规律”的追寻。这种由表面现象向内在动因的研究轨迹,是造物史学发展的必然。相应地,我国传统家具自艾克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系统研究至今,虽研究成果和研究者都不如建筑的量大面广,但也同样从对现象静态的分析转变为对动态内因和规律的探索。家具承载着人、建筑和家具本身大量的文化信息,如果家具史是模糊的,则很难说建筑史是完整的。对中国古代家具的历史分期和风格,有学者提出“曾明显形成四种最重要的设计风格,即楚式家具(周代至南北朝)、宋式家具(隋唐至元代及明代早期)、明式家具(明中期至清早期)、清式家具(清中期以后)。”[们其中,对楚式家具、宋式家具的分法太过模糊。且不说周代到南北朝超过一千六百年的历史跨度中,家具在风格和区域变迁上都有很多变化就隋唐至明代早期间,隋唐家具形制与两宋到明的家具形制差异就十分巨大。在几个概念中除了明式家具是被杨耀、王世襄等几位前辈论证过之外,其他几个的定义都遭到质疑。家具风格的界定,根据现有“明式”的界定方式,笔者认为应该包括时间界定、特征界定、价值及影响界定这几项才能基本达成。这些内涵需要其他历史研究的触动和启发。一中古历史的转折点我国传统家具的历史分期,与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根据目前国史学权威《中国通史》的描述,我国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朝为界的,中古是指自秦朝始到清朝晚期。依据国家统一集权性质和农业立国的相似性而界定的“中古”,避开了因我国历史的特殊性而产生的社会性质定名的问题。漫长的“中古”跨度非常大,这超越2000年的历史虽有其同一性,但内部也存在阶段性的巨大区别。“古风”与“古典”家具就是因中古历史发展中巨大的转折,前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体系,服务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要求。我国历史的宏观特征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总结历史发展的“希腊模式”后,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在国家统一性方面卓越的能力[6]。杨师群先生的《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一书也提出了中国古史走的是自己独特的历史道路。第二,中国历史与其他人类历史一样,有从低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向高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客观趋势。台湾学者葛金芳就提出“地无分中西,人无分南北,…都要走向机器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诉求”[]1。这两个特点共同发生的作用,就是“中古”广受关注的转折点一“唐宋变革”日本京都学派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在20世纪前30年提出“唐宋变革期”的研究观点,曾引发我国国史研究的激烈讨论。钱穆、漆侠等对“变革”多加认可,其他更多学者则是将其柔化为“转型期”。无论怎样都是承认“中古”存在前后显著区别并深刻影响后世的过渡时期。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如果承认“变革”,那就一定要有社会性质整体的变迁,这正是京都学派“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变为近世是发生在唐宋之交”观点的立论基础[]。这种判断第一章历史转折于唐宋/3无疑受了西方史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即革命性的转变通常要打破一种稳定、建立新的稳定和新的社会性质。但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即历史发育的早熟,使国家性质和思想体系异常稳定。这一判断不能简单运用在中国历史上由此美国学者赫若贝(RoertHartwell)、包弼德(PeterBol)等就从人口、地区、精英之间的关系模型来研究,认为唐宋之变,不具备社会性质改变的特征。我国造物领域也具有一样的稳定性质,“古风”家具表现出特别耐久的性格,直到“唐宋变革”取得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变的巨大积累后,才顺应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要求彻底放弃了“古风”。这是因为中国先秦时期建立的思想体系具有“整体模式”的特征(此观点见笔者的论文《探究中国古建筑整体模式问题》[8],本书第四章也会分析),其最显著的能力为自我调节、内部转换和相对稳定。“唐宋变革”给本土原生文化带来了一次复兴的机会,这与欧洲“文艺复兴”具有历史的相似性,在内涵上也都带有很强的创新内涵。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现象占主导地位,“其一是统一王朝和异族的交接,另一个是宗族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冲突。”[9]前者促使本土文化发现自身思想信仰的优势和独特性,后者事关国家成长中生存结构的合理性,两者的互动最终产生了从国家管理架构到生活风俗各级的重构。宋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必然下呈现出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思想体系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古风”家具因无法满足新的社会特点而彻底蜕变。所以说,在中古历史的转折点,即唐宋间,传统家具的最大转型也随之发生。这一次转型是将中国人思想和造物的智慧做了一次集中的释放。汉宝德先生曾归纳我国造物逻辑为人肢体的延伸,能够以简单的棒状构件,通过一定的逻辑量化成复杂的整体。这种使我国建筑具有强烈的自然有机属性的方式,在家具低矮、使用受限的“古风”时代很难发挥,而宋代高型家具因突破了这些限制而迅速发展。二其他历史学的启示中国家具的发展始终内涵了本土特殊的自然观念、等级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唐开军的研究认为“家具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政教思想、建筑形制、社会现状三大因素的影响。”[1]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中国特定的地理气候所濡养成的区域文化特性及其变迁也应该纳人家具风格变迁的轨道。笔者的研究也受到前辈学者在我国气候、地理、社会政治文化等历史研究的启发,其中与“古风”到“古典”转型有密切关系的内容陈述如下:1气候学、地理学的启示竺可桢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对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分阶段的重要观点[)。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在气候上整体呈现温暖期越来越短而寒冷期越来越长的特点。文明史早期气候温和,竹类的分布沿黄河流域延展到东部沿海,使竹材质的利用在包括中原地区的比较广泛的范围里成熟了[2]。与此形成重要关联的是席坐方式以及相关家具的形制特征,这使得竹制造物文化不仅成为“古风”家具的重要组成,也影响了后世高型家具的形制和构件。先秦时期楚文化造物优势突出,又在汉朝得到发挥和提高,形成“古风”家具造物的主流特点,也成为后世家具发展最重要的内在力量。其最吸引人的特征是将功用、耐腐朽、美观结合一体,具有善于变通、善于搭配的设计思维,这在楚墓出土的家具上有所体现,如漆木床上配用的竹屉、竹栏杆),原因绝不仅仅是“楚地气候炎热,竹器比较清凉和透气”[],而是其在用材能力、构造能力、功能与风格的结合上确实具有超过其他地区的优势。41宋式家具汉朝开始的降温过程在4世纪中达到顶点,持续了5个世纪以上。这不仅使竹类分布退到了长江流域,也使外族侵人迫使中原汉文化向南迁移,“古风”家具从存在条件到形制上都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出至少以下几点:①席坐传统逐渐由床榻坐代替。②竹、木兼有的“古风”家具经验在中原地区由以木制为主流的家具体系吸收并发展。③中原地区的原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家具形制相互影响而产生新的可能;原中原地区的造物特征向南侵染,与长江流域及以南文化汇集并发展。气候变迁使席坐传统逐渐失去了物质支持,席坐起居的舒适度降低,同时外来文化介入,使得“古风”动摇。我国家具史从此告别了严格意义上的“古风”,不过“古风”家具的影响长期存在,在南方,席坐的遗传逐渐演化成木制家具的软屉坐面。气候变迁以历史积淀的不同方式促进了我国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加大和固定,也必然影响风俗及造物。本土核心文化南迁使南方文化快速增长,《南史》、《景定建康志》、《梁书》等文献印证了南朝的繁荣,其中非常重要的现象是商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模式。建康城“城中有四个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还有小市十余所。出现了专业市场,如谷市、牛马市纱市、盐市、花市等。”①齐朝皇帝还曾经“又苑中立店肆,模大市,日游市中,杂所货物,与官人阉竖共为裨贩。”②商业发达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与南方享乐主义的文化特点共同作用,带来各种形制突破与僭越的现象,也促进了家具领域的文化混合。南北差异在隋唐时期相对缓和,气候回暖的唐代渐渐向多元经济发展,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生活风俗中更舒适、更高效的取向使得“席坐”这种压抑、低效率的起居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席坐”的渐弱到消亡随着高坐起居的发展普及而成为必然。北宋中期开始的降温在物质条件上加快推进了高型家具的使用,这次降温在12世纪达到顶峰[],所以高型家具发展不因气候而发生却因气候的影响而日益稳固(图1-1)。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提出中国五千年间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这些时期不仅显著影响着历史朝代变迁,也使我国文化性质逐渐改变,主要是促使了本土思想体系的早熟、转化、复兴的过程。特别是第二寒冷期使北方匈奴、鲜卑、拓跋、氐、羌、羯等民族发起对中原的资源争夺,连带外来宗教与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碰撞,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总体来讲,由于温暖期越来越短,我国历史宏观上具有本土文化重心逐步南移、商业经济力量渐渐上升、文化性质多元化等趋势。在气候变迁致使南、北方文化差异扩大的基础上,区域地理特征对我国家具造物的发展温度趋势温和黄淮之间两年轮种三季作物大降温0年代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19世纪图1-1中国历史气候变化趋势图第一章历史转折于唐宋/5也有显著的影响。李约瑟博士描述中国地理为:“有一种复杂的群山山脉网把许多比较平坦的地区分开”【4),也就是虽有两大河流体系沟通东西,但是却经由山脉的阻碍形成相异的文化区域。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市平原沃野、四通八达,拥有历唐、五代形成的优势,开封有汴、黄、惠民、广济四河以通漕运,汴连通黄淮,尤其是东京的命脉。北宋西界为河陇、秦岭、巴蜀,山高势险,划分了东、南侧肥沃的汉中、成都平原和西、北侧贫瘠之地。而西南滇黔高原地远难治,宋以大渡河为界弃滇为一方大理国。所以说北宋基本上已将最具发展优势的土地都控制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宋室南迁后是以淮河秦岭为界与金南北分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了临安,依赖两浙的物产和秦岭淮河的障碍得以偏安一方。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的南端,长江流域土地开发和港岸优势自然成为南宋文化发展的基础。这里五代时期在吴越国君钱缪(852932)的治理下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佛教文化都得到礼遇、产生融合,这对南宋的经济发展和造物创新有良好的影响。许多地理学家如侯仁之、谭其骧先生等,都非常重视区域差异和区域人文的整体结构。具有一致性的区域不仅是空间结构上的,更是资源环境结构和文化结构上的[5]。我国北方自古以来利于发展农业。“黄土的保墒能力使得人们能在雨水很少的条件下获得丰收。”[4]传统小农经济上千年的发展,形成北方自足、保守、忠诚、稳重的文化特征。犍陀罗式的佛教文化在公元初到二世纪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我国,与西北异域民族势力南侵的历史形成呼应,造成中原文化南迁。但古风家具的动摇未能快速地产生新型的起居和家具体系,其主要原因正是北方中原地域本土核心文化深厚的根基作用。这些特点发展到北宋表现得更加务实,虽然上层家具依然追求华美复杂的形制,但整体来说,高型家具具有追求实用、节俭、理性的趋向。随着北宋社会生活向舒适高效的方向发展,高型家具的普及在中原地区成为必然。北宋民间家具虽然形制较为粗朴简放,但搭配关系严谨有度,带有重礼内敛的内在性格。南方造物对汉代造物文化的保存更好,相较于北方明显趋于细腻、灵巧、温婉。北宋期间南北交流顺畅,到北宋晚期中原地区的上层家具已经出现了纤美、华丽的制作。宋室南迁后,以江南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再次得到与中原文化充分融合、发展自身优势的机会。首先是对细节的追求,这满足并提升了生活享受和家具价值感;其次是制造业的优势得到完全的显现;再有就是融合了北方的务实和南方的灵巧,使造物的内涵得到提高。我国土地开发的过程从黄河流域的解池、伊洛到关中平原,再扩展到中州大平原以至北方各区域,然后是吴越震泽和南宋才成熟的湖广盆地,这个漫长过程与我国本土核心文化的逐渐南移形成关联,又与日益发达的水路商贸互相促进。这使得高型家具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类型逐渐多样、形制不断丰富,由南北差异发展到融会贯通。2宋代新政治、新文化的启示宋代大力发展了平民出身的文人官僚体系,对皇帝集权形成最强有力的支持和同盟,完成了“唐宋变革”政治上的任务,促进了社会进步。新政治体现在重视以国家管理强国而非以武力强国,但文强武弱、强干弱枝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阿诺德·汤因比所著《历史研究》阐述了大国为维护中央集权而承受的巨大的边戎压力,这也是宋代颇具活力的新政治下“三冗”难题的根源[]1”。为此,宋代大力促进社会农商并重的发展,借重于新兴的61宋式家具···试读结束···...

    2022-05-10 宋式家具的文化 宋式家具百科

  • 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PDF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造儒: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df是一本关于儒家鹅的历史和文化的书籍。全书分四章介绍内容,为读者提供最准确的历史信息,喜欢的可以看看。电子书内容简介本书运用大量资料和深入分析,考察了16、17世纪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儒学”、“孔子”等概念和形象的建构过程,作为以及晚清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在此背景下,张炳麟、胡适等学者重新发明了“儒学”。笔者认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精神价值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正是在耶稣会士树立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人如今熟悉的“孔子”形象才得以构建。这种建构夹杂着对理想“他者”的想象和误读,对启蒙时代的西方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耶稣会士基于“儒学”概念的中文写作,或多或少与胡适等现代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再造不谋而合。所谓“儒家”传统,是历史上思想家们发明创造的结果(即本书所强调的“制造”),而这些“制造”又赋予了传统新的活力。PDF书籍作者LioelM.Jee是圣母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的副教授。是从事17-20世纪儒家门类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民俗史、中西交流史。研究。翻译者徐思源,出生于贵海,江苏建湖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天主教史和宗教社会学。他目前在政府部门工作。图书目录预览第1部分:制作“孔子”和“儒家”第一章耶稣会士,“孔子”和中国人第2章另一个轮回:中国和欧洲的耶稣会士及其著作“儒学”的意义及其使命:对概念可靠性的思考第二部分:厘清“儒学”涵义,编造孔子第三章古代文献、现代叙事:民族主义、复兴主义与“儒学”的再造第四章:特殊即普遍:胡适、“儒学”与民族主义的中国超越结语回望世纪:“大同”与“享乐经济”的本土主义...

    2022-05-10 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儒家思想

  •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中下全册电子书PDF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中国古筝曲集(中):潮州、客家、福建古筝流派》总结了中国七大古筝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人物简介)及其代表曲目。中下三卷古筝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流派多样,音乐种类繁多,技法丰富。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古筝一直在民间和宫廷中流传,但在各行各业中,演奏和传播古筝音乐的主要演奏者是当地的民间艺人,他们使古筝的音乐文化与现代相得益彰。地方性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特别是地方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融合,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古筝。这些不同风格的古筝流派和音乐已经聚合成整个中国古筝音乐。据我们所知,人们能找到的最早的古筝文字记载,是在《史记·李斯传》中的“李斯劝追客”中的一段话:“击瓮、敲击、弹古筝、敲锣打鼓,哼哼哼唱,耳目一新,才是真正的琴声;郑、魏、桑建、赵、禹、吴、向是异域音乐。现在,让我们放弃瓮和打击乐,去找郑伟,退下琴,拿少禹。如果是的话怎么办?今之乐,观之事。”据此,古筝音乐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20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筝音乐在中国不同地区流传开来。以地方民间音乐的风格为基础,不断吸收地方民间音乐的营养。在每个时代,不同地区的古筝大师都将自己的创作和地方音乐的精髓融入到古筝音乐的传统中,使古筝音乐得以以民间自然传承的方式得以保持。各地古筝大师对古筝音乐个性的发展,使得古筝音乐在地方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古筝流派。中国古筝音乐流派多样的存在,是中国古筝丰富多样的象征。今天,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山东古筝派、河南古筝派、陕西古筝派、浙江古筝派、潮州古筝派、客家古筝派、福建古筝派、内蒙古古筝派(亚托格)和北方古筝派。韩国郑学(Gayaqi)。传统的山东郑学、河南郑学、浙江郑学、潮州郑学、客家郑学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群众基础扎实。由于地理或语言上的接近,一些流派经常进行音乐交流。它们相互影响,但又独立存在,有异同,形成各自的流派。在使用传统乐谱方面,潮州筝使用“24”乐谱。这是一种比《宫池》乐谱更早的古乐诗乐谱,只能用潮州话朗读和演唱。但与潮州筝相近的客家筝,使用的是“工气”谱。乐谱是用“普通话”朗读的,所以当地人认为这是一种外国的记谱形式。其他山东筝、河南筝、浙江筝都无一例外地使用“工尺”符号。在演奏方面,这些古筝流派都有伴奏和演唱声乐的传统。在合奏中,习惯使用原始乐谱,观察合奏板的数量。在统一的音乐中,每个古筝演奏者都可以按照同步的主旋律和节奏来选择自己的乐器表现力的声音模式。这也是每个音乐家根据自己的特点演奏造成的。民间古筝演奏者用现场音乐代替死板的音符,这也为日后古筝独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潮州古等的表现特点传统潮州筝主要用于“喜乐”(三弦、景、筝)合奏。在一个合奏中,所有球员都遵循相同的原始分数(2、四乐谱或宫池乐谱)同时,根据各自乐器的演奏特点和个人的技巧和习惯,每个人都是自己乐器旋律的创造者。在潮汕地区,可以听到许多古筝演奏者演奏同一首乐曲,但除了板数和调子之外,乐曲的轮转、演奏技巧和指法也大相径庭。由于这种记谱系统强调演奏者根据原曲创作旋律的重要性,而“句”好听与否取决于演奏者的气质和音乐素养,人们尊重那些听起来好的“句”,而演奏者谁能在“造句”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和风格,后来的潮州等独奏曲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潮州筝的演奏技巧越来越丰富,艺人的“句句”也越来越个性化,寺院音乐、汉腔音乐的原创音乐逐渐成为潮州筝的独奏曲。完成在潮州筝音乐中,不同音乐的连接很常见,连接方式也很灵活。《联台》的连接没有固定的编号,其中两首歌曲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两种,这是古筝玩家普遍认可的。比如《穿山龙》可以跟《平沙落雁》,两首歌之间也有个人的最爱。连接方式。总之,连奏没有固定的方式,人们在实际演奏中更注重直觉。可以说,“matet”的重要性在于乐曲之间连接的可听性或演奏所需乐曲的时间和情绪的要求,而不是两乐曲之间的连接形式。因为现在潮州筝的变奏技法和变奏方式更加多样化,乐曲中段落之间的过渡也更加成熟,现在单曲演奏出各种“提示”和盘子的变化比玩“matet”更常见。...

    2022-05-07 古筝潮州筝曲有哪些特点 古筝潮州筝派

  • 中国传统建筑探究》马炳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探究》【作者】马炳坚【页数】319【出版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01【ISBN号】7-5618-6841-6【价格】86.00【分类】古建筑-中国-文集【参考文献】马炳坚.中国传统建筑探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01.图书目录:中国传统建筑探究》内容提要:本书汇集了作者从业五十多年对传统建筑各个领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理论、设计与实践,文物古建筑修缮的中国特色、理念与方法以及中国特色文物古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体系,老城风貌保护等问题的思考、探究、建议和主张,是老一代古建学人对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研究的宝贵成果的积淀和结晶。《中国传统建筑探究》内容试读建筑文化探究建筑文化探究「00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①2001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什么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如何?入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将会带来什么影响?什么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需要抓哪些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入世必须回答的问题。一、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建筑创作百花齐放,大型公共建筑、宾馆、饭店、机场、车站、商业建筑、住宅建筑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建筑事业进人一个空前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这种大发展也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效应,尤其近二三十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使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传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西方模式尤其是美国模式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城市、各地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面对这种现象,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尖锐批评。德国《明星》画刊在一期报道中写道:“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城市之一的北京,现在与亚洲其他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八车道的环形路、玻璃外墙的办公大楼和饭店使整个城市改变了模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几千个村庄、小镇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为平地,随之消失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和古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许多证物。”“现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看上去都一个样。”“这个国家在使自己失去过去。”这篇文章还以古城绍兴为例,具体描述了这种建设性破坏给古城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马可·波罗13世纪到过杭州东南60千米的这个城市。这位威尼斯商人为它的美丽、水道、堂皇的房子和数以千计的桥梁所倾倒。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辉煌还保留得如此之多,以至于中国国务院把它同其他23个城市一起列为必须给予保护的文化城市。”“可这并没有起到作用。往日小船游弋的地方,现在在开汽车。多数的河道被填掉了,房子拆了。在这些地方建起了纺织厂、印染厂。在街上干活的鞋匠和铁匠消失了,烤饼师和裁缝没有了。老城就剩下一批房屋。”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就这样被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风貌和特色。类似绍兴古城的遭遇,我国其他城市也一样。不能不说这是一场悲剧。①本文是作者应中国国情研究会之邀写的谈建筑文化的文章。原载2002年《中国国情研究报告》。建筑文化探究005根基薄弱的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将造成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更大冲击,导致全球一体化负面效应加剧,导致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进一步消亡,甚至导致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泯灭!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是否能继续保存下去的问题。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建筑领域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有应对措施。不仅建筑师要对中国建筑发展的方向问题进行深人思考,并认真应对,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政府部门、建设单位(业主)和社会各界都要共同关心、共同思考、共同参与。中国的民族传统建筑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几千年,它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瑰宝,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其中有许多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失掉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就意味着失掉了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而代之以一个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令人窒息的空间。这种状况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2001年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而形成城市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建筑,只有牢牢把握住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创造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建筑才能使城市保持独有的魅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只有肩负起这一历史责任,才能使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继承,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昂首挺胸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抛弃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爬行,是断然没有出路的。四、确立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要抓好几个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具体国情我们曾经提出“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的建筑创作思想。在这个创作思想指导下,出现了北京友谊宾馆、亚澳学生疗养院、四部一会大楼、国防部办公楼、军委办公楼、交通部办公楼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1958一1959年,北京为国庆十周年搞的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钓鱼台国宾馆、民族饭店、北京工人体育场、华侨大厦等,较好地把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这些作品的产生,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形象,代表了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建筑创作领域思想十分活跃,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建筑创作也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006中国传统建筑探究一马炳坚传统建筑文集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设计思想经常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专业技术教育方面出现失误,造成建筑设计领域思想比较混乱,中国建筑要向什么方向发展、现代化和民族传统的矛盾如何统一等建筑创作的方向问题,都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因此,就造成了一方面是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一方面是创作思想的混乱状态。建筑创作多元化是对的,但多元化也要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应当是民族化,而不是欧陆化。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使许多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城市失去了本来面目而变得千篇一律,这是近二三十年建筑创作思想混乱造成的最大遗憾。总结五十余年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创作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一点,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中国建筑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能走美国式或欧陆式的道路。要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需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1.要在青年学生和全体国民中开展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爱祖国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非常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忽视爱国主义教育无论何时都是错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讲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讲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讲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讲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如何延续中华传统文脉以及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优势和特色。通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除少数人头脑中的崇洋媚外思想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激发起全体国民的爱国热忱。2.要重视并开展对中国传统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国建筑历经数千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为世界各国建筑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仰慕。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建筑却研究不够,甚至缺乏了解。中国人开始研究本民族的建筑,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仅有七十余年历史。尽管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前辈先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但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这种研究始终处于分散状态,并且时断时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筑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研究工作又大多数是在一些民间组织进行的,国家有关部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能够在学校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这就使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中处于一种十分微弱的地位。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弘扬,在中国建筑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抓紧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搞清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确立起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样,才可能使中国建筑延续历史文脉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可能。···试读结束···...

    2022-05-04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共分为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