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朴灿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作者】朴灿奎著【页数】185【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1【ISBN号】7-206-02730-X【分类】高句丽-民族历史【参考文献】朴灿奎著.《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1.图书目录: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内容提要:《《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内容试读绪论1绪论在初期高句丽史研究中①,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有关文献记载的稀少和相互之间差异点甚多的问题。这一问题使初期高句丽史的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史学界众多争议的焦点。这些争议,有一些是错误理解史料记载原意的结果,另有一些则是随着研究者们在其研究中各自偏重于某一种文献的记载,而得出各自相异结论的结果。这种情况,实际上意味着在目前要促进早期高句丽史的研究,一种对文献记载的综合性的、深入的和比较专门化的探讨是必须的。本文写作就是在这种考虑下着手进行的。关于高句丽的历史,历代中国正史均有所载。其中,关于初期高句丽的记载,论其成书年代和记载内容,《三国志·高句丽传》无疑是最具重要性的文献记载。现今史学界在初期高句丽史研究中存在的各种争议,追溯其源,可以说有不少是与如何理解此传的记载有关。本文试图在吸取前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三国志·高句丽传》与其它文献记载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对现今史学界在理解《三国志·高句丽传》的记载时,仍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不成熟观点。笔者认为,本文如果还多少有其意义的话,这个意义不仅在于笔者所提出的粗浅的观点,我所希望的本文所具有的另…个意义是能有助于读者对《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史料价值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一、陈寿的《三国志》和其《高句丽传》的史料价值陈寿与《三国志》。关于陈寿的生平及其活动,《晋书·陈寿传》中①内本文的研究范时仅限F《因志·尚句丽传》,故本文所言之初期高句丽含义的下限,战止为《三因史记·高句丽本纪》所线之东具王位宫在位时期。《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有较详细的记载①。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生于三国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据此可以看出陈寿的青壮年时代,恰值魏吴蜀三国鼎立的三国时代。西晋统一三国则是陈寿48岁的时候。陈寿少好学,曾是当时著名古史学家谯周的弟子②。后来,在蜀国做过观阁令使。蜀亡以后,在晋朝作过佐著书郎、著书郎、治书侍御史等官。他一生的主要著述,除《三国志》外,还有《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古国志》五十篇、《益部耆旧传》十篇。《三国志》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曹丕篡汉建魏,蜀吴亦相继称帝。陈寿从历史实际出发,用“三国”命名,并分国编撰,来记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在纪传体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实际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结束(184年至280年)的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陈寿撰写《三国志》以前,魏、吴二国均已有史,官修的有王沈《魏书》、韦昭《吴书》,私撰的有鱼豢《魏略》,这些都是陈寿所依据的基本史料。《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前半部分的内容,就是大多引之于《魏略》所载③。关于《三国志》的成书年代,虽无明确记载,但从所撰之内容来看,应在晋统一三国之后。后人推断,大约在他60岁左右的时侯撰成。④《三国志》同其它历代正史一样,仍然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记载人物事迹的纪传,其中仅《魏书》中有一卷记载当时东北诸民族概况的《乌桓鲜卑东夷传》。《三国志》之所以成为高句丽史研究的最重要史料之一,就是因为有此一传。在高句丽史的研究中,《三国志》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高句丽传中,其毌丘俭传、公孙度传、涉传、沃沮传、夫馀传等其它传纪,亦在初期高句丽史研究中,有一定的史料价值。①《晋书·陈寿列传》。②《三国志·蜀书·谯周传》。③全海宗:《东夷传的文献研究一魏略·三国志·后汉书·东夷关系记事的检讨》,(韩)一潮阁,1980年版。①赵谈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第162~16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3《三国志》不同于《史记》、《汉书》等前史,虽言志,实无一志。仅有记载人物事迹的纪传,而无表、志,这不能不成为《三国志》的一大缺陷。《三国志》有取材精审的优点,但又有过于简略之缺点。正如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言:“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在二十五史中,《三国志》最为简洁。历代史家都欣赏他的史笔,又均对其过于求简而常有失漏感到遗憾。裴松之受南朝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了注,从而弥补了这一缺陷。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撰注时确定了有别于其它一般注书重在对字句音义及名物制度的诠释的惯例,着重进行了对其内容的增补和考订。陈寿撰《三国志》的时候,由于时代隔得太近,有关三国的历史著作,不是看不到,就是尚未编写出来。到了南北朝时,有关三国的历史著作开始大量涌现出来。裴松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作为注释《三国志》之用。他所引魏晋人的著述多达156种,从而为后人保存了大量文献资料。其注文多于原文三倍,很多《三国志》失载的重要史实都保存于裴松之的注文中①。遗憾的是在东夷传中,裴松之仅对夫馀和三韩传进行了一些补注,对高句丽、沃沮和泼传,则未补片言注语,从而使裴注对我们研究初期高句丽史无多大帮助。清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③,其中以清人杭世骏的《三国志注补》和梁章巨的《三国志旁证》为优。近人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写裴注的研究成果,并间下己意,撰成《三国志集解》,是阅读《三国志》的重要参考书。其高句丽传之部分,亦有不少注解文,虽不能作为史料来引用其文,但对理解《三国志》高句丽传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史料价值。关于早期高句丽史的文献资料寥寥①杨家骆主编:《新校本三国志附索引一》第8页(台湾貂文书局):张传玺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第154~155页。①清·洪亮吉撰:《补三国疆域志》。②清·万斯同撰:《三国年表》。③清·洪饴孙撰:《三国职官表》。④清·陶元珍撰:《朴三国食货志》。⑤清·钱大昭、侯康撰:《补三园艺文志》。⑥清·杭世骏撰:《三国志注补》。⑦清·梁章巨撰:《三国志旁证》。《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无几。现存较全面记述初期高句丽史的文献资料,比较有价值的仅有《汉书》、《三国志》、《后汉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此外,尚有一些相关记载,零星散见于其它一些史书中。魏晋时期以后撰写的我国正史中亦有一些关于早期高句丽的记载,但多系抄系前书,无多大史料价值。仅就我国正史来说,《三国志·高句丽传》无疑是最具史料价值的历史传记。《三国志》高句丽传虽篇幅偏少,但其在初期高句丽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之重要性,可与《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相媲美。首先,从《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内容上看,此传对早期高句丽的政治、经济、风俗、疆域及对外关系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综观陈寿《三国志·高句丽传》,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部分。一是全面叙述高句丽地理位置及社会、文化、风俗、政治制度等概况的带有民族志性质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记载大多同鱼豢之《魏略》的顺序、内容及文句基本相似。可见,《三国志·高句丽传》或是转承鱼豢之《魏略》,或是两书共同承袭了两书之前的同一本史书记载。这一部分的内容,对我们研究建国前的高句丽或建国初期的高句丽历史,无疑是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记载。此前半部分的大部分内容为《三国史记》所无,把此部分记载称之为全面介绍早期高句丽之概况的惟一史料亦不为过。二是叙述高句丽和中国新汉魏等中国历代中央王朝之间关系的后半部分。这一后半部分记载中,关于王莽朝的高句丽记事,系转承《汉书·王莽传》中的高句丽记事。陈寿在转录此记载时,基本遵从了班固的原文,但把此记事转录到高句丽传中,无疑是个值得商榷的做法①。其后的关于历代高句丽王同汉魏关系的记载,系《三国志·高句丽传》所首次记载,无疑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但此部分亦有一些漏载和误载之处。所以在引用其记载时,需与其它史料结合起来进①记载商句丽间上菲新朝之闻矛所神突的三茶朝记事,最早线《议书》。斤米,陈寿把此记事第-…次我入《:国志》的高句丽传中,从而第次把此记事与朱紫所建的高句洲联系住-一起,再后圳由范晔把此记事找入《后汉书》的高句丽传中,并进行了…些增删。笔者认为,班固在《汉书·非传》中提到高句钢时,并未确言是朱浆所建的商句丽国。在:理解此高句丽时,尚不能排除此高句丽是指议玄菟郴内高句丽县的可能性。陈寿把此内容转载《三国志·的句丽传》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值得商椎。其斤的范晔在《后议书》中,对该心进行“了大量增副和修改。在研究此记事时,究竞是遵从《汉书》的记载,还是《国心》或《后汉》的记载,无疑是在研究早期高句丽历史时需英慎对待的一个课题。绪论5行考辨,慎重对待。从这一点上来讲,此部分记载的史料价值不应予以过高的评价。其次,从《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叙述方式来看,有别于《三国志》的其它传纪仅局限于三国时期的断代史体系,采用了《史记》式的通史方式。其书虽取《三国志》之名,但其含高句丽传在内的东夷传之记述,远远超出了三国时期的范围,而可上溯到汉前时期①。很自然,其史料价值亦远远超出了三国时期。这种叙述方式,无疑对我们研究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高句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三国志》首次为高句丽单独立了传,是全面介绍有关高句丽概况的历史记载。后来的历代正史对初期高句丽的描述,均承袭了《三国志·高句丽传》,这一点是其它任何史书所不能替代的。最后、从《三国志》的撰写时间上来看,比起《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朝鲜方面的史书要早得多,甚至于比起从正史的排列顺序上前于《三国志》的《后汉书》,也要早150年左右。《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分别撰成于12世纪中期和13世纪,是对一千多年前历史的叙述。不能排除其所依据的史料在如此长时间传承过程中,出现一些曲笔和遗漏的可能性。所以,仅从距当时的历史事件最近的一点来说,《三国志》的史料价值,亦应予以高度评价。当然,《三国志·高句丽传》除具有上述应予以肯定的史料价值外,亦有其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史书所阐述内容与其实际历史事件发生场所之间的距离和时间,无疑是判定该书史料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②。若谈到《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局限性,首先需提到的是其高句丽传仅是《三国志》之外夷传的一部分,是中原史家笔下的“外夷”历史。从这一点上来讲,与《三国史记》比较,《三国志·高句丽传》有相对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评估《三国志·高句丽传》时,不能过分拔高其史料价值,并以此传作为标准,去判定《三国史记》等的历史记载①金出〔音译):《陈寿的三国志和其尚句丽传的史料价值》,《历史科学》1957年第3期,第36页。(②今井修#芳,姜参远详:《仍史学研究法》第58页,民族文化社,1985年9月版。《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正确与否。另外,《三国志·高句丽传》作为外夷传的一部分,没有也不可能更改金富轼所言的历代中国正史所共有的“内详而外略”的记述体系①。所以,陈寿之《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述得非常概略,加上陈寿之叙述求简的编撰风格,无疑使《三国志·高句丽传》带有过于简略的缺憾,纵观其全文似有意尤未尽的感觉。在这一点上,《三国史记》的记载,无疑要比《三国志·高句丽传》详细得多。《三国志·高句丽传》的这种过于求简的叙述风格,无疑增加了后人理解其传的难度。二、研究概况与研究方法研究概况。对《三国志·高句丽传》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初期高句丽史的全面研究。因为其传本身就是全面反映高句丽初期历史的文献记载。长期以来,围绕着如何理解《三国志·高句丽传》的记载,史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这种探讨,基本上是通过与《三国史记》等其它史书的比较研究和借助考古研究成果,而得到了进行,其争论也多与如何对待《三国志·高句丽传》的记载有关。综观学界对《三国志·高句丽传》的研究,依据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对历代中国正史中有关初期高句丽史文献资料的排列对比研究。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学者不多,仅有韩国的全海宗和朴性凤等人。全海宗的《东夷传的文献研究》②,主要通过对《魏略》、《三国志》、《后汉书》的东夷传之比较研究,着眼于这些史书之史料价值的综合评价。朴性凤的《东夷传高句丽关系资料》③,则对历代中国正史中有关高句丽的记事,予以了整理和对比研究。这些研究,无疑是一项研究《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这种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对历代中国正史中有关高句丽①金富轼:《进三国史记表》,转引自李丙森译注:《三国史记》上,第14~15负,(韩)乙西文化社,1996年7月版。②《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卷四十二。③朴性风:《东夷传高句丽关系资料》,(韩)高丽大学校传统文化研究所,1981年版···试读结束···...

    2022-05-09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